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春秋大领主TXT下载春秋大领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春秋大领主全文阅读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春秋大领主txt下载     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61章:一再的大动静

    吕武对于国号的选择已经纠结了很久。

    继续叫秦国,怎么样都不那么合适,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内部的麻烦一多还怎么对外锐意进取。

    叫唐国也不好。毕竟晋国之前就叫唐国,后来才更改为晋国。

    吕武之所以有意向选“唐”来作为国号,一来是阴氏占了晋国十分之四的疆域,再来则是取盛唐的一个好彩头。

    选择“汉”的话,不是因地制宜的那一套,意义上其实更加的远大,一切只因为“汉”就是银河嘛。

    现在还是春秋,很多制度根本没有成型,立国号属于无迹可寻的种类,想叫什么基本是吕武说了算,不用循古例那一套。

    历史上用“汉”来作为国号的国家有多少?那可真的是不要太多!

    西汉(刘邦),玄汉(刘玄),盆汉(刘盆子),东汉(刘秀),蜀汉(刘备),成汉(李雄),汉赵(刘渊),刑汉(刑杲),侯汉(侯景),朱汉(朱泚),南汉(刘?),王汉(王健),后汉(刘暠本名刘知远),北汉(刘崇),郝汉(郝定),陈汉(陈友谅)。

    有名有姓的就是那些,有的国祚绵长,有的短命,更多属于割据势力,不少还是胡人所建。

    事实上从刘备的蜀汉之后,一直到五胡乱华时期胡人一再选择“汉”来当国号,“汉”这个国号就有那么点臭了。

    自刘渊之后选择“汉”作为国号,一定是牵强附会的那一种,也就是追忆西汉和东汉的强盛,再来就是想唤起百姓对强汉的期许,偏偏一个个又给搞砸了。

    吕武不愿意继承秦国,从有历可寻的意义去衡量,夏朝时那边土地叫“扈”,到了商则有共、密、刑方、邰、丰、周,后来周王室东迁才有了秦。

    看看那些有迹可循的名字,吕武选哪一个来当国号合适,一个个看着就没有属意的。

    刘邦被封汉中,横扫天下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

    如果是以封号作为国号,为什么是“汉国”,不是“汉中国”呢?其实里面就用上了《诗经》来进行背书。

    现在好了,老刘家可以用《诗经》背书,轮到吕武就不行啦!?

    什么道理嘛,这是!

    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一名个体都有自己的意志,有人觉得好,有人认为不合适,众口难调啊。

    对于吕武来说,思来想去还真没有比“汉”更合适的国号了。

    讲大白话,他就是个民族主义者,希望自己建立的国家能有成为强汉的那一天,咋了?

    吕阳窥知大事将近,整个人进入到亢奋的状态,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以极快的效率执行老父亲的命令,调集民伕到位,亲自督办各种工程。

    “城名便为‘长安’。”吕武对还没有个影子的城池给了个名字。

    既然是抄袭,索性就抄个遍!

    吕阳却是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以后是依然以“阴”来作为前缀,也就是“氏”,还是改为“汉”呢?

    毕竟,目前的潮流就是那么一回事,姓是固定的,氏却会因为一些事情起变化。

    至于秦地?为了抹除掉秦这个诸侯国的影响,必定也会将名字改掉,叫汉地属于没有可能,需要吕武再死脑细胞接着思量了。

    取“汉”为号是国名,一个国家包含了很多的地方,直接将秦地更名为汉地,其它区域的人会怎么想?

    一开始的时候,吕武对别人称呼自己“阴武”很不适应,后来习惯了也就没什么所谓了。

    他们要不要改氏?以前吕武老是想着要改,名头打出去之后放弃了念头。

    其实吧,折腾来折腾去,吕武立国最佳的国号其实是“阴”,叫这个名字当前时代的人才不会有那么多联想,完全是吕武自己过不了那关而已。

    国号为“阴”,以后就是阴国,国家灭亡历史上的记载会称呼为阴朝,宫城叫阴宫,军队叫阴兵,子孙后代的府宅叫阴府。

    对了,阴氏会有阴槽,地窖就是地府,连贯起来就是阴曹地府,一听就莫名酸爽啊。

    麻辣戈壁的!

    听一听,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阴朝……,好像混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怎么听都膈应人嘛!

    换成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汉朝……,莫名的顺眼又合适呀。

    秦朝?历史上的存在感很强,只是大一统的时间太短了。

    有了“长安”这个名字的新城,它从挖地基的做业开始,花了足足四个月才开始着手建造外城墙。

    这一次吕武没有使用夯土的方式,采取了砖石的结构。

    那么一搞,反正平原上多了几十个砖窑,连带水泥制作工坊也被建立起来。

    为什么不直接用混凝土?没有足够的铁来搭建框架,其实竹子也是可以的,但用于永固工事的军事防御明显不靠谱。

    吕武很老实地采取了有明一朝的做业。

    老朱家对工程的苛刻程度很不一般,历史也忽略了有明一朝的大工程能力。

    在永乐一朝起的大工程很多,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建造紫禁城和疏通大运河。

    在后面,老朱家重新重视长城防御体系,“九边”防御链上的长城从夯土改为砖石,并且还大批量地进行筑城。

    吕武“躲”在秦地这边大搞工程,肯定需要从晋国那边的封邑抽调人手。

    现在晋国的状态是,作为元戎的吕武不老老实实待在“新田”处理国家事务,中军佐士匄被牵绊在南方督造武城,上军将中行吴则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来的卫国,当家作主的人变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这个下军将。

    有鉴于之前晋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内战和打得楚国屈服同时发生,一大群人处在懵逼状态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消化,晋国在一年的时间里也就变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为吕武会很快返回“新田”这座晋国的政治中心,结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吴也回去,偏偏吕武一点要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时间又是过去了一年,缺少了吕武待在“新田”致使晋国根本没办法搞什么大动作,“东方时间”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某一天,中行吴爬山涉水到来,看到忙得红红火火的工地,一时间不忙着去拜会吕武了。

    阴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晋国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也就能理解吕武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对任何一个家族都显得很重要,谁碰上这事暂时旷工都是能够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没什么关系。

    中行吴当然不是静悄悄地来,他在事先就派人给吕武送信,得到允许才过来。

    那么,中行吴为什么要来找吕武呢?肯定不是奔着马上分裂晋国而来,也不是因为晋国现在只有元戎、中军佐、上军将、下军将、下军佐,缺了上军佐、新军将和新军佐。

    国家重要职务出现空缺,总理国家大小事务的元戎不但人在外面,并且还迟迟不拿出一个处置方案,不但是玩忽职守,还显得极度不正常。

    期间不是没人提过意见,遭到了士匄的一阵社会毒打,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提了。

    吕武得知士匄做了什么事,猜测两人已经形成默契了。

    什么默契?当然是不能挂在嘴边的大事。

    在那么一个过程中,能看出谁忠心于晋国,还能观察一些晋君姬彪是装单纯还是真的单纯,试探公族的态度,查看各个列国的举动。

    “元戎,中军佐吞郑国,子产于‘大陵’复国,趋炎附势于楚国。”中行吴知道这样的大事吕武没可能不了解,说还是要说的。

    果然,就听吕武说道:“我已尽知。你此来所为何事?”

    不就是灭掉郑国吗?吕武也有参与的。

    那个“大陵”原属于不羹这个国家,后来不羹被晋军攻灭,郑国悄悄地把原属于不羹的地盘纳入囊中。

    现在子产跑去不羹那边复国,又靠向了楚国,偏偏楚国还进行了接纳,以后就是郑国加上楚国跟范氏掰腕子的节奏了。

    中行吴说道:“我欲启战事,出大兵伐齐。”

    吕武颔首,说道:“齐复灭谭、纪,沦为叛逆仍不知悔改,当伐。”

    中行吴说道:“如此,我可否召鲁、莒、莱、宋、曹……诸国听成?”

    哎呀?

    有点意思了。

    荀氏已经实际控制了卫国,给东边各个诸侯敲响了警钟,引发的忌惮不是一丝半点,一个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已经有成型的趋势。

    在这种现状下,中行吴提出召唤列国一起攻打齐国,用意不止是看看列国的成色,还在为荀氏继续向东扩张打伏笔吧?

    吕武心想:“我离开政治中心两年,不就是为了形成分割自治的局面吗?中行吴是到现在才看明白,还是折腾了两年整合好内部,有信心再进行新一轮扩张了?”

    在原历史上,荀氏可是晋国开疆辟土的大将,光是智氏就很勇猛地攻灭了仇由。

    吕武定定了看了中行吴一小会,问道:“荀氏不惧山东诸侯联合?”

    那边的齐国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大家伙就巴望着齐国扛住晋国,免得晋国找借口灭掉其余诸侯。

    晋国向那些国家发去听成的命令,诸侯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诸侯拒绝,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就会现形。

    诸侯答应,一旦齐国重新倒下,他们不想想自己会落个什么下场?

    不过吧,甭管是什么局面,反正吕武都乐见其成。

    ………………………………………………

    怎么写都有人会不满意,囧!

第762章:不可逆转了啊

    中行吴走了,带着少许的失望以及极大的困惑离去。

    这些年晋国风云一再突变,先是削弱山东诸国又干挺了楚国,内乱那是一再上演的事也就没有引起多少惊讶,后面吕武再次统筹着干了不少大事,包括灭掉郑国,还有让楚国彻底服软。

    到了这一地步,吕武不但在身为人臣上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从一个小破落户将家族发展得那么壮大也是一名家主的顶级荣耀,按照道理就该到了维稳以及想法子极尽享受的时刻了。

    要稳,那就必须坐镇“新田”压住晋国的各方各面,结果是吕武一离开就三年多的时间没再返回“新田”去,不但国事上的大事被耽搁下来,连带对一些贵族也失去了震慑。

    “我为何不坐镇都城,便是放纵国中贵族与列国诸侯啊。”吕武看上去很惬意地在喝着果子酒。

    特权阶级嘛,大多是给三分颜色就敢开起染坊的货色,有法子没法子都要寻找好处。

    想要好处?那肯定就会有动作,看就看干了些什么而已。

    “范氏重心再次南移,荀氏后知后觉图谋再次削弱山东列国。”吕武放下酒盏,笑眯眯地看着吕武,问道:“你可知将发生何事?”

    老父亲或许是随便问问,作为儿子的吕阳,他的身份是阴氏第一顺位继承人,回答可要往谨慎了先想想。

    吕阳思考了一小会,答道:“各方权力思重,此后必定形成自治,终为寻求化家为国。”

    现在什么“国中之国”之类的玩意,国法管不到封邑,是个贵族就有自己的“国中之国”。其实这个也是春秋的一种规格,想改就要废弃掉宗法,也就是终止分封。

    这个“分封”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简单说就是贵族对自己的封邑享有一切权利,外人无法也不能去进行干涉。

    置郡县什么的?其实在西周就已经有置县的动作,“县”为中央直辖,不是在人口密集和经济繁荣的区域,就是在很有战略意义的所在;设郡的话,则是要到战国时期了。

    吕阳说完想到了什么,一脸惊奇地说道:“父上不行雷霆之势,细润无声使之三家有为国之实?”

    吕武满意了。

    干大事不一定要弄出轰轰烈烈的场面,等大家都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偏偏无力去进行改变,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啊!

    所以了,吕武已经派人去“新田”通报秦国被灭的消息,没有提到怎么对秦地进行分肉,摆明了就是阴氏要独吞。

    这件事情需要在后面看看国君、公族以及贵族的反应。

    在这一方面的安排上,吕武走的不再是阴谋路线,行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以规矩来说,哪怕是阴氏独力灭掉秦国,该拿出去分享的好处也是不能少。

    阴氏摆出要独吞的架势,鉴于吕武的威望,再加上阴氏打从事实上的强大,不管是隐忍还是无力干涉,成为一件既定事实必定会提醒范氏和荀氏分别吞掉郑国和卫国之后该怎么做。

    尽管知道不对劲,范氏和荀氏只会有一种想法:凭什么阴氏可以独吞秦国,俺不能独吞郑国(卫国)啊!

    人嘛,一旦手头的实力大到某种程度,怎么可能不生出更大的野心?

    “我已知会韩无忌透露所行之事予士匄。”吕武没头没尾讲了这么一句话。

    吕阳却是知道在说什么。

    周王室与韩氏的关系非常亲密,很多事情其他家族去办是事倍功半,韩氏跟周王室周旋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吕武需要韩氏去跟周天子沟通的事情是,周天子承认晋国这一套领导班子的功绩,论功行赏上赐予爵位。

    历史上有过相关的例子吗?有的,比如秦国的开国者,他们就是帮了周天子的大忙,一下子从蛮荒牧马人部落变成了周王室分封之下的伯爵国。

    如果说秦国的开国之君护送周天子东迁是功劳,打服了问鼎轻重之楚国的吕武、士匄等人有没有功劳,功劳的份量够不够大?

    一个是保证了周天子个人的安全,另一个则是维护了诸夏正朔和保证文明得以延续,不带偏见眼光的话,赏个侯爵不过份吧!

    有那么一个问题,目前的规则是功劳属于上司,吕武、士匄等人是干成了大事,哪怕晋君姬彪什么都没干只是坐享其成,维护诸夏正朔以及保护文明的功劳,算起来还是晋君姬彪最大。

    那么就看现任的周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再看韩无忌能不能公关成功了。

    吕阳说道:“天子视晋公室违逆,想必乐于我家、范氏、荀氏自成一国。”

    这个就是吕武为什么非得打服楚国的原因所在了。

    晋国是抗击楚国挑战周王室的主力,有楚国时时刻刻的威胁存在,周天子傻了才搞崩晋国,只会用一些小动作去恶心晋国而已。

    没有了楚国这个最大的威胁,晋国对周天子的作用会被无限降低,再加上周王室早就不爽晋国抢了诸侯的朝贡,怎么可能无休止地忍耐下去?

    吕武慢悠悠地说道:“筑城,修关罢。”

    筑“长安”之城,修武关、函谷关、伊阙关。

    怎么又想着修函谷关啦?后面是吕武想明白了一件事,武关是防着楚国,伊阙关是防着范氏,函谷关则能作为都城的门户。

    说白了,修建“长安”的这一片区域真的无险可守,以吕武谨慎的性格还是决定加上一道保险,哪怕函谷关的存在会造成一些麻烦,该修还是要修的。

    当然,说是筑城和修关,还是区分先后顺序的。

    动用了三十万人工的“长安”在三年之后已经初具规模,外围城墙成型,里面的宫城修建进度达到六成,城区各坊进度约是三成。

    比较困难的部分已经差不多,剩下的那些再花两年的时间怎么都应该弄好了。

    其实也就是阴氏了,换作是其它家族或是国家级别,没几个能一下子开启这种规模的工程,要不就是没那么多的人手,不然就是财帛和粮食供应不上。

    阴氏为了修“长安”前前后后准备了八年之久,先期的探勘,再加上工坊的预设,少不了对材料的收集,真不是吕武嘴皮子一动才全部从零开始做准备。

    所以,与其说“长安”五年完工,不如说是前前后后耗时十三年。

    第二个大工程并不是武关或伊阙关,而是函谷关。

    伊洛之戎和陆浑戎还没有被完全击败,阴氏也没有移民过去,修建武关的成本着实是太大了。

    想要修建伊阙关?总该先去进行勘察,根据有利地形来进行规划;另外,伊阙关选址在周王室边上,并且距离范氏核心封邑有点近,太早修建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阴氏在筑“长安”城的同时,修建函谷关的相关准备也行动起来,两个地方的大动作根本瞒不了人。

    大家现在就看着阴氏的一举一动,猜测到底要搞什么玩意。

    “我闻士匄动用郑人修葺‘新郑’,其速从重。”吕武很高兴士匄有这个觉悟。

    阴氏动用了三十万人筑“长安”城,人是哪来的?约二十万是来自郑国的收获,也就是前一次南下时捕捉的俘虏,剩下的那些则是秦国那些冥顽不化的残余。

    所以啦,吕武完全还有足够的人力去为修建函谷关做准备,等“长安”的工程减少之后,再将修建“长安”的劳力调去修建函谷关。

    吕阳当然能想明白范氏为什么要重新修葺“新郑”了,是要当作新的核心重镇嘛。

    他问道:“荀氏可有动作?”

    中行吴近期做什么都慢了阴氏和范氏一拍,不太好搞清楚是思维跟不上,还是荀氏的硬实力不允许。

    吕武皱眉说道:“我料荀氏将会攻伐邯郸赵。”

    合适让荀氏来作为中心的地皮不少,要说最佳的选择则是“邯郸”了。

    其实,中行吴不选“邯郸”都不成,选卫国那边的城邑来作为中心会直面山东诸侯的威胁,一旦政治中心时时刻刻遭到威胁,荀氏哪来的精力和余力去顾及其它区域呀?

    范氏选“新郑”是靠近楚国,问题吕武不是帮忙规划了一座武城顶在前面嘛。

    荀氏选在“邯郸”的话,一来是能够避免直接受到威胁,再则就是方便向阴氏或范氏求援。

    当然了,中心选在“邯郸”的荀氏是便于联系阴氏和范氏,某天跟阴氏或范氏翻脸也会深受其害。

    目前吕武的心思很平淡,亲自监督筑城,坐视晋国的风云变幻,密切注意范氏对南方的攻略,不会去管荀氏跟山东诸侯即将爆发的火拼。

    这个也是中行吴为什么会失望而归的原因,明显是看出吕武要以静制动了。

    吕阳跟着皱眉,问道:“如荀氏无罪而伐于邯郸赵,我家……”

    吕武笑着说道:“范氏亦无罪而伐于赵氏。”

    阴氏连赵氏的生死存亡都没有管,去管主动疏离阴氏的邯郸赵做什么?

    至于说赵旃留下来的情分?阴氏庇护了邯郸赵十多年,还不够还的吗?

    再则,要不是阴氏打崩了秦国还进行吞并,信不信吕武会早早就盯上“邯郸”那块地皮?

    如果赵胜拖家带口来找阴氏庇护,阴氏肯定会进行收留。

    赵胜想要阴氏出兵抗衡荀氏?这事想都别想的。

    吕武重新恢复了淡定,幽幽地说道:“大局已定,且坐看风起云涌,静待云卷云舒,笑谈岁月流转。”

第763章:侯爵?侯爵!

    在这三年间,阴氏并没有停止对外用兵,只是相对于集结十数万人的大动干戈,出兵讨伐乌氏、空同氏以及对伊洛之戎、陆浑戎的动作就有点小了。

    乌氏就是那个乌氏,整个部族的人口约在四五万左右,栖息在泾水上游,也就是秦地的西北方向。

    秦国以前跟乌氏的关系不错,双方在贸易上是秦人拿粮食和布匹跟乌氏换取马、牛、羊和皮革,后来关系则是迅速恶化了。

    轮到阴氏控制秦国,出兵攻打乌氏变得更加频繁,一开始乌氏还会集结大军迎战,后来被折腾得不轻被迫向西迁徙,撞上一个叫空同氏的部族进行合流,一块抵抗来自阴氏的侵扰。

    双方进行的大大小小战事有点难以统计,小规模的摩擦不算,合兵在万人以上的交战多达十三次。

    阴氏既然已经把秦国灭掉和进行吞并,乌氏和空同氏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吕武带着五万大军来到秦地,划出去两万两千五百士兵组成三个“师”,再抽调一万骑士,组成了讨伐乌氏的方面军,三年一再追击之下,逼迫乌氏和空同氏的残余逃向了黄河上游(现代靖远一带)。

    义渠?这个部族早被打没了。

    随着乌氏、空同氏和义渠消失或败逃,摆在阴氏眼前的只剩下“冀”那边的秦人残余。

    当然,阴氏没有彻底解决乌氏和空同氏之前,不会主动讨伐“冀”周围的秦人。

    那些秦人会不会主动集结大军要跟阴氏拼了?看他们有没有那股心气吧。

    吕武所知道的是“冀”那边的秦人一日三惊,一再集结大军进行防范,东进的意图则是看不到。

    事实上,阴氏一家就能解决掉秦国的精华部分,仅剩的“冀”周边秦人脑子不糊涂,怎么也知道干不过阴氏的。

    “父上,出击‘冀’一役,儿愿统兵。”吕阳这是来请缨了。

    吕武看着已经开始在蓄须的大儿子,讶异地看到吕去病这个半大小子也是一脸的意动。

    有那么一件事情是吕武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他给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取名叫去病,纯粹就是幼儿时期看着不太好,想要讨一个好彩头而已,没想到吕去病对骑兵会那么痴迷。

    “如此,便由你统兵。”吕武看向了吕去病,说道:“你随为父往‘魏’地。”

    吕去病不是吕阳,家族地位决定家主说什么就是什么,再想跟着大哥一块出征,父亲已经拿了主意,只有接受的份。

    在这一件事情上,吕武不会让其他子嗣去抢了吕阳应得的荣誉。

    吕阳十四岁就到秦国,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来清洗秦国上下,只等阴氏解决了“冀”的秦人就算圆满,连吕武都没有去抢着收尾,哪里轮得到其他人。

    这也是吕武有意让吕阳建立自己的威望,有足够的功劳来打底子,免得日后接班了无法制衡军方。

    在秦地待了三年的吕武要回去了吗?并不是的。

    一旦吕武回去,晋国空缺的卿位该补人了吧?再来就是山东有要搞联盟的趋势,以晋国的霸道肯定需要出兵,由哪个军团出征肯定是由吕武说了算。

    阴氏独自打崩了秦国。

    范氏捡了一个大便宜获得郑国,同时属于范氏的肉也被分割了大半。

    轮到荀氏展现自己的实力了。

    如果中行吴无力对抗山东诸侯,分晋极可能就没有荀氏的什么事,对于这点荀氏要有自知之明。

    在前往“魏”地的半途,吕武碰上了要去秦地的韩无忌。

    “天子言及必会思量。”韩无忌看上去消瘦了很多,精神看着却是神采奕奕。

    吕武只知道韩无忌既然要找自己,必定是有了结果,什么天子思量极可能有,但最终处置绝对定了。

    韩无忌见吕武不搭腔,有点尴尬地说道:“天子索财,亦需兵甲。”

    这事听着有点操蛋。

    不说晋国,就说吕武等人,一再血战是为了保卫周王室为正朔,立下功劳没有奖赏,反而要被勒索。

    从这里也能看出周王室的衰弱纯属活该。

    吕武简短地吐出一个字:“予。”

    要财帛和武器、盔甲是吧?给!

    今天周天子拿了多少,等某天诸侯被收拾得差不多了,阴氏会让周王室连本带利吐出来。

    韩无忌欲言又止了一小会,说道:“我家无甚雄心壮志,阿武所言之事……,美意或将辜负。”

    什么事?吕武当然不会傻乎乎直接邀请韩氏一块分裂晋国,拐弯抹角地提到已故的韩厥对晋国有功劳,一旦周天子赏赐爵位的话,阴氏、范氏、荀氏、解氏应得,韩氏也能巴望一下。

    没有明说,春秋人自己应该明白从周天子那里获得爵位是怎么回事。

    以宗法来说,得到爵位也就等于获得分封,哪怕仅仅是子爵都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了。

    吕武无所谓地笑了笑,说道:“韩氏自决便是。”

    行吧,韩氏要继续留在晋国,又或是找阴氏、范氏、荀氏投奔,自己拿主意呗。

    只是,韩氏投靠范氏或荀氏的可能性极小,能直接跟吕武沟通也没有透露要投奔的意思。这么看,他们是想留在晋国。

    韩无忌表情复杂地说道:“天子尚有一事,索取伊水、洛水之土。”

    哈!?

    周王室开疆辟土的方式,是从功臣那里勒索土地???

    伊水在伊洛之戎。

    洛水则是贯穿伊洛之戎和陆浑戎。

    要是整条水系的话,周王室获得两条水系周边的土地,一下子怎么都能增加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周王室目前的疆域才多大?满打满算不会超过四万平方公里,等于一下子增加了原本疆域的一半地盘。

    吕武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笑眯眯说道:“自无不可。”

    韩无忌很是意外。

    范氏先邀请赵氏一块去找伊洛之戎的麻烦,过程中赵氏的表现极为拉胯,间接导致了范氏瞧不起赵氏,后面搞出了范氏强要“温”地的事件。

    为了获得土地范氏表现得那么横,周天子索要的土地可不止是阴氏嘴里的肉,一大片是范氏盯上的。

    周天子现在要人没人,要钱……也许有一点,问题是只光有钱有个蛋用。

    吕武心想:“我要修建伊阙关需要灭掉毛国,正好找不到借口呢。”

    七八年的时间之内,阴氏喂了周天子多少财帛,看起来是个塞不饱的无底洞啊?

    还是说,阴氏的大方让周天子认为可以索求无度?

    现在阴氏可以让周天子先爽一爽,除非周天子能够在一二十年内重新崛起,要不然今日表现越是贪婪,后面遭的罪肯定越惨。

    那个毛国是周王室的公卿之国,跟单国一样是上不得台面的国家。

    有了周天子的无理索贿,阴氏和范氏又有了联合的理由之一,立国的前期不怕没有共同目标啦。

    韩无忌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呐呐地说道:“如此,天子有言在先,阴氏、范氏可得侯爵,只待你二人往‘洛邑’便可授封。”

    尽管早就料到事成了,得到答案的吕武还是控制不住兴奋得攥紧拳头。

    吕武尽力让自己看上去平淡一些,说道:“荀吴亦有大功。”

    韩无忌说道:“荀吴被封伯爵。”

    哦,有爵位是吧?那就好。

    吕武才不管中行吴获得什么爵位,得到周天子的背书,能够建立诸侯国就算成功。

    韩无忌又说道:“解朔、彘裘皆得子爵。”

    什么!?

    彘裘也得到了立国的资格?

    周天子是在谋算范氏咯???

    有那么一件事情,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吕武需要解朔到秦国当执政,后面阴氏吞并了秦国,没有了秦国也就不存在什么秦执政,一下子让解朔有些懵逼。

    吕武很是感概地说道:“周早有图谋晋之举动。如今楚去王号,天子如此待晋,非我等为人臣子可阻啊。”

    真不要脸。

    只是吧,讲道理好几代周天子早就想弄垮晋国了,可算是让现任那位周天子逮住机会。

    韩无忌要说点什么。

    吕武接着说道:“天子赐,何敢辞。我有大功,不受封赏,天下人何以信服天子。”

    人家姜尚(姜子牙)六十岁出山,辅佐西周取代了殷商,有功劳得了分封。

    吕武四十岁的年纪干成了晋国几代人没干成的事情,对周王室也是有大功劳的。

    一样都是社稷之功,获得奖赏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要说受害者,让晋君姬彪去找周天子讲道理去呀。

    然后,吕武是获得周天子封赏,有了自行立国的资格,阴氏的封邑改换城头旗帜,地盘不再属于晋国,于情应有之意,于理则是有点问题,黑锅肯定是拿了好处的周天子去背的咯。

    所以吧,吕武的确是干了分割晋国疆土,乱臣贼子则是没有的事。

    晋国只是一个分封国,晋君姬彪是周天子封的侯爵,关系一天没被切断,晋国在法统上还是受制于周王室。

    现在是周天子给晋国分家,不是阴氏、范氏、荀氏或哪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或家族去搞分裂。这一点的认知必须要讲明白的!

    而周王室早就想整垮晋国,扶持其他的诸侯,能从晋国内部进行瓦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并且还能获得伊水和洛水的土地,当代的周天子也算是有了开疆拓土的大功劳,薨逝了去地下也能向祖宗解释了。

    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受害者只有晋国公室以及公族,其余有立国资格的阴氏、范氏、荀氏、解氏、彘氏,包括其余的诸侯,甚至还有楚国,无一不是受益者呀!

第764章:一帮大佬的齐聚

    吕武需要去一趟“洛邑”接受敕封才是侯爵,也就等于有立国的资格。

    其余的人,比如士匄,一样是需要去“洛邑”把程序走完。

    他们这一批获得立国资格的人,以解朔的家族实力最差,范氏则是被离间了。

    这么看的话,周天子完成了对晋国的切割,还在号称晋国内部第一强大的家族范氏埋下了一颗钉子。

    那个就是木秀于林的结果了,再来就是范氏的封邑离周王室的核心重镇太近,不怪周天子顺手玩了手段。

    彘裘会自立吗?哪怕彘氏没有自行立国,心里肯定也会有些想法。

    这个怎么说呢?没有资格就算了,获得资格就会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很是人之常情的呀。

    吕武在“魏”地巡视了半年之久,主要是亲自查勘地形,决定在哪里修建函谷关。

    目前因为没有大肆砍伐的关系,水土流失方面并不严重,走哪里都能看到茂密的植被,远不是两千五百多年后一眼望去全是光秃秃黄土的景象。

    面积极广的森林在当前对人们是一种禁区,进去了害怕迷路是一方面,里面的猛兽和有毒昆虫太多又是一个事实。

    毒漳?这种玩意不会出现在北方,算是南方那种长期湿润气候一种“特产”了。

    吕武跑去后世三门峡那边一趟,亲眼看到了林立在河流的巨石。而这边的水流也远比其它河段湍急,行船的话几乎没机会做临时规避,必定是会撞上巨石弄得船毁人亡的。

    在后世的很多先秦影视作品中,函谷关看上去就是一个高不足六米,还是一个处在两个山头中间的小关隘。

    那种小是到了什么程度呢?关隘的长度不超过三十米,周边的山体也看不到什么防御工事。

    其实那是挺能理解的事情,条件和经费都有限得很,真实仿造秦时的函谷关,要花多少钱啊?

    历史上的函谷关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由于没有详细的文献,规格方面只能靠猜。

    吕武亲自走了一遭,不那么确定是不是找对了地方,选了一个必经之路的山谷口。

    这里两道山脉拦截了去路,向西仅有一个宽度约在五六十米的山谷。

    两座山脉的坡度很陡峭,人少一些还能攀爬,大军才不会去干这种事情。

    比较难得是山谷口前方约百来米还有一道天然河流,它是黄河的一个分支,河面宽度约是二十米,只是水流速度看着很平缓。

    另外一点,山谷口之外的地面并不平整,尤其前方还有海拔比较低的几座矮山包。

    从军事角度来说,真的没有比这种地形更适合建立关隘的地方了,最为难得的是周边近百里内也就那么一个地方适合大股人马进入秦地。

    阴氏将函谷关修起来,再修一条道路通向东边,和平时期的人流和货运方便,战时将关隘城门一关就是一道坚实的壁垒。

    当然了,修肯定不会只在山谷口修建一座关隘就算完事。

    关前怎么都要有驿馆,再来就是提供过往行人暂时休息的场所,囤放商品的仓库等等。

    同时,驻军的永固式营盘不能少的吧?山体之上的工事,诸如驻兵点、烽燧等等,肯定也是不能缺的。

    再来就是,山脉有一些地方存在上山的小道,要么是改造山体,不然就是修建屯兵堡垒,有太多的永固式工事需要完成了。

    所以,函谷关只是主体,不管是只有耸立在山谷口的城关,还有零零散散很多的配套。

    入秋之前,吕武收到了来自士匄的邀请,说是前往“虞”那边一趟。

    目前“虞”是阴氏的封邑,士匄并不是进驻城内,选在“虞”附近辟耳山的山脚下。

    在那边等候吕武的不止士匄,还有中行吴、解朔、彘裘和先屏、孙林父、崔杼、张老、韩起。

    这样一来的话,等于是晋国有数的大人物都在那边,必定是有大事亟待商议。

    吕武不可能没有在事先收到消息,除非是范氏或荀氏想搞什么幺蛾子,要不然对将要发生什么事一清二楚。

    说起来,吕武一消失就是三年之久,也就是目前是春秋时代,换作是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不要说是三年,消失三天都算不得了啦。

    那些在辟耳山等候吕武的人并没有携带大批人马,必要的护卫力量则是肯定要有,一个带上几百或数千,合起来总数也超过了万人。

    没办法的事情,当前的贵族出门原本就会显得很是浩浩荡荡,再来是晋国的内战结束不久,太多家族失去封邑,保不准会有漏网之鱼想搞点什么,像智瑩和中行偃死于刺杀不但会是悲剧,还会成为笑话的。

    吕武在一个树叶变得枯黄的时间来到辟耳山。

    秋风的吹动之下,落叶和枯草随风而舞,人鼻子会闻到属于尘土的味道。

    “阿武,任是清闲啊?”士匄看到吕武先是一阵“哈哈”大笑,随后讲了那么一句话。

    好像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尽管是有督造建城的任务,比起以往还真让吕武难得有更多休息的时间。

    其余人一一见礼,不免会用探寻的目光打量好久不见的吕武神态怎么样,想要看出一点点什么。

    附近有属于阴氏的城邑,按照目前的规格旷野则是属于无主之地,所以吕武也就不是什么东道主。

    在吕武来之前,各家分开设立营地,谈事的地点则是在辟耳山的半山腰处。

    众人先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寒暄话,少不得又会东拉西扯那么一阵子。

    待在半山腰可以眺望很远的所在,只是时节进入秋季,一眼看去大片地面不是绿就是黄,看向北面那边有晋国的一座盐池,南边则是水流清澈的大河。

    估计是闲谈够了,众人安静了下来,大多数人将视线落在士匄身上。

    这一次见面就是由士匄提议,要讲什么事也在事前透露。

    还能是什么事呢?不就是获得爵位的几个人什么时候去“洛邑”接受周天子的敕封嘛。

    不能说士匄心急,获得爵位有立国的资格,换做谁都会恨不得马上飞奔“洛邑”接受封赏,再赶紧地立国享受一国之君的待遇。

    士匄轻咳了几声,有那么点不好意思,又是难掩迫不及待,说道:“天子酬谢我等之功,不可怠慢啊。”

    哈!

    多少还留了点颜面,没有将话说得那么直白。

    已经决定留在晋国的韩氏之主韩起看上去脸色平静。

    获得爵位有立国资格的几个人都是神色一动。

    吕武主要观察解朔和彘裘,很想看出两个人是什么想法。

    也许是察觉到了吕武的观察,解朔目光移动到吕武身上。

    “我仅微末之功……”解朔一边说,一边抽搐着脸颊,有惶恐,更多的是纠结,继续说道:“恐难接受天子美意。”

    子爵?好吧,尽管是排行老末,但也是有立国资格的爵位。

    解朔很清楚解氏有多少斤两,真的建国也会是一个不入流的诸侯国,现在并不是西周刚刚分封的时代,不要搞得第一天建国,到了第二天亡国的局面才好。

    这件事情解朔私下跟吕武沟通过,不会接受周天子的封赏,也不会继续待在晋国,毅然决然选择投奔到阴氏所建立的国家。

    吕武其实倾向于解氏自己建立国家,怎么都让世人看看阴氏对解氏的优渥,至于说解氏建立的国家能存在多久,有点那么不好说了。

    另外一件事情,吕武已经想明白韩氏为什么选择继续待在晋国了。

    韩氏能拉出约一个“军”的兵力,比起很多的诸侯国在武力上并不差劲。

    在软实力方面,韩氏的总人口应该是有个三四十万,大小城池七八座,“邑”级别的约是四十左右,“邦”就很难计算了。

    阴氏、范氏和荀氏脱离晋国,韩氏就会成为晋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佬。

    所以,韩氏在未来把控晋国会成为一个事实。

    吕武现在就盯着韩起在看,心想:“韩起的野心一点不输于我,想要把整个晋国吞了啊。”

    就是那么一个事实,等待几个家族脱离晋国,不等于晋国就没有城邑了,怎么都还会保留约两三成的城邑的。

    韩氏这一波跟阴氏、范氏和荀氏脱离晋国自行立国,他们仅是那么点软硬实力怎么可能满足,留在晋国等着将整个国家都吞了才香嘛。

    韩起发现吕武一直盯着自己看,心里不由很是发毛,艰难地给了一个笑脸。

    吕武回给韩起一个微笑,目光转到士匄身上。

    而士匄则是有点惊疑地在死死盯着解朔看。

    能够获得爵位,还能立国,偏偏解朔坚决放弃了!?

    这件事情会影响到范氏的谋划吗?

    “为人不可知恩不报。我家有今日皆赖于阴氏,愿长随阴氏为臣。”解朔说道。

    士匄露出了恍然的表情,却是扫了一眼彘裘,再将视线转到吕武那边,说道:“又是一段佳话。”

    为什么有个“又”字?

    这是士匄在提醒吕武,之所以吕武能当上晋国的元戎,是他让贤的呀。

    吕武则是注意到士匄刚才目光停留在彘裘身上,心想:“果然,彘裘还是有点想法,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明晃晃跟士匄提起。”

    “诸侯可有表态?”吕武问道。

第765章:可算盼到这一天啦

    诸侯需要表态吗?那是肯定的呀。

    就说了,周朝是宗法社会,也就是家族管理模式,周天子是宗主,各个诸侯是小宗之主,极少数的异姓诸侯算是家仆。

    现在某一“房”要闹分家,多少会提一嘴意见。

    “除却楚国,其余诸侯接连反对。”士匄脸上充满了不屑。

    楚国是服软了,但是他们仍然拒绝作为周天子的臣子。

    吕武玩味地问道:“几人叛逆亦是如此?”

    周王室不是宣布齐国、卫国、郑国、宋国是逆臣吗?

    有了周王室的背书,晋国灭了郑国和卫国,还对两国的城邑进行了吞并,引起的反响却依然很大。

    士匄说道:“宋国并未表态。”

    彘裘凑趣似得补了一句:“宋国如今仰仗于我,何敢如此。”

    是啊,宋国又到了需要晋国保护的时刻,惹毛了范氏就是一种自绝的做法。

    一定范氏建国,吞并了郑国的范氏会是宋国的邻居,毛病了才去招惹范氏。

    中行吴先嗤笑了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才说道:“鲁国反对最烈。”

    咋?那帮嘴炮是收不住嘴,还是怎么了。

    鲁国不是很讨厌晋国一直干涉自己的内外事务吗?一边接受保护,另一边不但一直嘴炮,还玩笔锋搞小手段。

    现在,鲁国讨厌的晋国要被分家了,不是应该兴高采烈吗?

    吕武说道:“鲁国仰仗于我,然口诛笔伐不断。现如今齐国有中兴之势,鲁国忧虑失去我等保护,将有国祚倾覆之危。”

    这简直就是掀开了鲁国所有的遮羞布,直接定义是心口不一,外加极容易忘恩负义的国家。

    崔杼本来只想带耳朵来听,不打算讲点什么,忍不住说道:“鲁人之无耻,举世罕见。”

    齐国一直是鲁国的敌人,崔杼当过齐国很长一段时间的执政。

    如果说谁对谁最了解,无疑是互相为敌了。

    作为敌人,肯定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对方,搞到远比对方更加了解自己的程度就算成功,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战而胜之。

    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名声一直不怎么样,他们将双标玩得太溜,并且还搞出了“只能我欺负你,你不能欺负我”的那一套。

    现在那位夫子的爹被吕武拐走,没有了夫子那些徒子徒孙洗地,不被洗白的鲁国在后世绝对会是臭大街的存在。

    真实情况是什么?是鲁国那块土地玩笔的人,他们从春秋到战国,一直到西汉、东汉,名声从来都是臭大街,还是到了两宋才被洗白的。

    而到了两宋,想一想当时谁变得牛逼哄哄,是不是立刻就想起“洗地”、“洗白”、“操控舆论”等等的字眼了?

    吕武听了一小会,没有掩饰自己的快意,说道:“诸侯仅有言语,我原以为必起大军来攻。”

    士匄和中行吴配合着发出一阵“哈哈哈”的大笑。

    其余人当然也要给面子,跟着笑就对了。

    韩起一边笑,一边想道:“诸侯巴不得晋国衰弱,不怂恿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阻止的嘛。”

    在大体上,诸侯是一种嘴巴里反对,内心里盼着晋国赶紧分崩离析,心口不一的态度。

    他们当然要提出反对意见,要不然国内也有大臣那么玩,岂不是要国将不国啦?

    打从真实的态度上来讲,他们又受到晋国的强压太久太久了,一直以来被压得喘不了气,眼见着晋国自己在闹分家,不由开始想象没有晋国压迫的日子会过得如何如何舒心。

    他们对周天子赏赐爵位很有意见,当下毕竟是“臣下之臣非我臣子”的时代,怎么能越过晋君姬彪去横加干涉呢?

    只是吧,获得爵位的那一批人保证了周王室仍为正朔,并且立下了捍卫文明得以延续的大功劳,不赏好像也说不过去。

    而晋国好像是对那一批人有那么点赏无可赏的样子?

    毕竟,吕武、士匄等人已经是地位超然的“卿”了,官职上没得升,财帛、土地、人口要赏应该赏多少才合适?

    当然,诸侯并没有讲太多,一来是担心治下臣子会学吕武等人,再来就是很想晋国自行土崩瓦解,劝谏的时候也就选择了嘴下留情。

    另有一点,谁都怕措词太过严厉,真把封赏给搅和没了,吕武等人会发狂地进行报复。

    所以了,周天子要赐爵位,诸侯一片反对之声,用词方面大抵上比较温和,行动方面则是一点都没有。

    本来要搞大动静的齐国甚至停下了下来,一点都不想刺激中行吴喊来阴氏和范氏合流,再集结大军出征齐国。

    现在的国际局势很诡异,不管之前要搞什么都停下动作,眼巴巴地等着事情能有个最终结果。

    吕武很满意那种现状。

    有功得赏是一种道理,要不然谁还愿意去立功?

    保证周王室仍然为正朔,捍卫了文明得以延续,办成一件都是天大的功劳,何况是两件事给一起办成了。

    以这种立功得赏的形式来获取建国的资格,不算是强行分裂晋国,自然也就不是什么乱臣贼子了。

    吕武处心积虑地操作了那么久,不就是不愿意戴上一个乱臣贼子的帽子嘛。

    等待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士匄和中行吴才算是恍然,他们忌惮吕武归于忌惮,欠下的人情不是一般的大,需要思考后继怎么还。

    士匄和中行吴要是不想还吕武的人情也可以,玩晋国卿位家族的那一套,恩情大到还不上就送人归西。

    走到当下局面的阴氏、范氏和荀氏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量士匄和中行吴有再大的胆子也不会马上跟吕武反目成仇,相反三家在建国之后还需要抱团迎接来自老牌诸侯国的挑战。

    一次会面将该谈的事情都聊了个遍,包括崔杼也想去吕武建立的国家,孙林父则是选择投奔了荀氏,韩起、先屏、张老则是继续留在晋国。

    “我归‘新田’便辞去元戎之职。”吕武说道。

    俺不待在晋国玩啦。

    你们想怎么折腾晋国,自个儿玩去。

    韩起立刻心情振奋,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气神。

    先屏和张老对视了一眼,需要考虑要不要上了卿位。

    而在现实上,阴氏、范氏、荀氏和解氏脱离晋国,实力大损的晋国绝不可能再有以前的豪横了。

    吕武对士匄和中行吴说道:“明岁开春,我等一同往‘洛邑’而去。”

    士匄和中行吴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他们什么时候要去“洛邑”需要先知会周天子,而周天子必然会邀请诸侯前往观礼。

    到时候缺不了一场大戏。

第766章:到来的战国时代

    在这一次盛宴之中,真心是除了晋国公室之外,谁都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好处。

    阴氏、范氏和荀氏就不用说了,因功得赏可以立国,韩氏将重新成为晋国的扛把子,各个诸侯因为晋国衰弱失去头顶上的大山,周王室露了次脸还增加了直辖的疆土。

    作为受害者的晋国公室,一国之君姬彪年纪太小,公族经过一再削弱没有反抗的实力,他们很聪明地选择了闭嘴默默忍受。

    而在原历史上,晋国公族其实也没有多么激烈的反抗,他们忙于拉拢赵氏、魏氏和韩氏帮助己方进行内斗,一直到三家分晋之后也只是在嘴上咧咧就算完事。

    跟原版历史一样,诸侯很乐见晋国自我分裂,大家也就是嘴巴讲两句,看就看以后能不能逮住机会去占便宜。

    要说谁最开心的话,无疑是楚国了。

    其他诸侯国只是没有了头顶上的大山,楚国最大的对手一下子没了,等于说好像没有谁能来阻止楚国当老大啦。

    辟耳山的会议完毕,韩起、先屏、张老率先离去,吕武、士匄、中行吴和彘裘、解朔、崔杼、孙林父则是留了下来。

    他们需要商议去“洛邑”应该是个什么章程,还要详细谈一谈建国之后的一些合作。

    “楚必攻我。”士匄对这点有很清醒的认知。

    中行吴说道:“齐鲁或将合流攻我。”

    好家伙,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来,范氏和荀氏就有了死敌。

    楚国遭到削弱,然而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他们肯定不会独自上,喊上自己的一帮小弟属于必然。

    没有分裂的晋国对上楚国都不敢说一定百战百胜,当下楚国遭到削弱,依旧不是范氏一家能够扛得住的。

    范氏还有一个死敌,也就是子产主持的郑国。

    子产领导的郑国尽管失去了大部分的故土,不要忘记范氏占领了原属于郑国的城邑。

    许许多多的郑人是失陷在范氏手里,他们对郑国的感情却不至于一时半会就忘个干净,普通人或许觉得无所谓,耐不住残余的郑人贵族会去鼓动,必定会给范氏制造无数的麻烦,间接导致范氏的根基不稳。

    荀氏那边的麻烦相对于范氏要小一些,齐国并不是楚国,卫国那些残余的反抗力度也没有郑人高涨。

    中行吴需要小心的是齐国将周边诸侯团结起来,一旦鲁国、宋国、莒国等等国家跟齐国结成联盟,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打烂仗,其余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秦人亲戎、狄,与之为友朋,我亦有西疆、北疆之困扰。”吕武说道。

    矮油!

    范氏和荀氏有麻烦和苦难,阴氏也有的呢。

    要是阴氏在建国之后没有困扰,范氏和荀氏肯定要窝心了。

    当然,现在的诸夏,除了跟中原失联的北燕之外,真的没有太多诸侯拿北方游牧部落的威胁当回事。

    所以了,士匄和中行吴对视了一眼,相续苦笑出声。

    哥们,俺是跟你讲真的,巴望着日后多得到看顾,需要阴氏支援的时候别搪塞,你讲什么游牧异族的威胁,逗不逗啊?

    这是拿豆包不当干粮了呗。

    是,是,是,狄人和戎人不团结,才被诸夏打得满头包。

    关键问题在于不管狄人还是戎人,不都是诸夏这边强制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族群吗?他们自己根本不觉得是一伙人,有各自的信仰与习俗,互相之间的仇恨甚至比对中原诸侯还要大。

    这种问题在诸夏身上存在了一两千年之久,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异族真心就不是一伙的,偏偏诸夏认定他们就是一伙的,再逼着他们抱团取暖,慢慢真成了一伙的了。

    中原王朝强盛时期倒是没什么,反正不管异族是不是一伙的,全部摁着往死里揍就是啦。

    轮到中原王朝衰弱,比如东汉末年那会,汉庭认定西北的异族都是(古)羌人,进行无差别的攻击,逼迫所有羌人部落进行联合,一度连京畿重地都遭到了袭扰。

    以为这种思想就古代有吗?到了现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冲国,另一个是外国。

    俺们历来就是以一敌众,就问6不6吧!然后6成了9,翻啦!

    吕武知道说阴氏忌惮游牧异族很牵强,关键问题在于以后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了,没道理再进行无偿襄助了哦。

    好像有什么不对劲?哪怕是一起在晋国的锅里吃饭,各个家族也没有无偿帮忙的先例。

    别讲交情,更别提什么唇亡齿寒,没到唇亡齿寒的地步,顶多就是会很难受。

    大家讲点实在的,比如利益交换,不好吗?

    士匄和中行吴沉默了下来。

    作为旁听的听众,解朔、彘裘和崔杼、孙林父都有自己的想法。

    解朔想的是:“老大牛逼,一开始就选了个绝佳的方向扩张。只是,想要继续扩张好像……有点麻烦啊?”

    秦国没了,阴氏立国之后的周边除了晋国、范国、荀国、楚国,只剩下异族了啊。

    现在这么个年头,思想观念就是锅里抢食,杀光或打跑异族占领蛮荒之地会觉得很亏,没有谁想要从一清二白的阶段自己开发建设,基本都想着抢夺别人现成的果实。

    彘裘心想:“宗主有点贪心不足了。跟着阴武捡了爵位能立国,还想着分家之后进行没有回报的索取,阴武又不是傻的。”

    认真说起来,范氏和荀氏的立国机会还真的是白捡的?

    别说什么范氏帮阴氏扛住楚国,变成阴氏的盾牌什么的,人家阴氏自己跟楚国有接壤呢。

    没错,秦国被阴氏吞了,连带伊洛之戎也是阴氏的肉,将导致阴氏立国之后跟楚国有疆域接壤。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阴氏有秦岭,再来就是楚国在跟阴氏接壤的地方没有多少发展,等于说哪怕互相之间有疆域接壤也不存在多大冲突的可能性。

    范氏吞并了郑国,别看郑国的名声不好,他们自我开发的程度可不弱。

    楚国想攻击阴氏要么是翻过秦岭,不然就是走大片无人区,补给会很成问题,再则打下了一些地盘也守不住呀。

    所以,别说是楚国没兴趣找阴氏玩,没必要阴氏也不会乐意选择翻山越岭的路线去进军楚国,双方因为疆域争夺的冲突点几乎是不存在的。

    或许也正是基于这点,楚国察觉到吕武的意图后,还愿意继续以善意对待?

    毕竟,阴氏从晋国出走,哪怕范氏也有样学样,不再统属晋国,各自有自己的国家,阴氏和范氏的交情再好也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能够预见到楚国终有一天能跟阴氏联合一块打范氏。

    崔杼和孙林父现在都想同一件事情,他们都是带着封地出走,某种程度上算是开创了历史先河。

    所谓的带着封地出走,他们的封邑不一定留在手上,可以是晋国逼迫列国置换城邑。

    晋国接纳了崔氏和孙氏,轮到晋国也有贵族要带封地出走,算不算是一种报应啊?

    吕武、士匄和中行吴还在继续商谈大事。

    讲交情没有用的话,那就讲实际利益。

    士匄跟吕武约定,但凡阴氏能帮范氏夺取城邑,范氏将会割让跟阴氏临近的城邑作为回报。

    中行吴也是给出了相同的说法。

    当然,阴氏需要范氏或荀氏的襄助,一样是相同的操作,显得很是公平公正。

    这种操作方式还是吕武当了晋国的元戎进行“首创”,现在拿出来用再合适不过了。

    好了,谁对谁的帮忙都不是白帮,大家建立了第一个共识,再约了好一些贸易往来,三家虽然有了各自的国,还能是一家亲嘛。

    他们也不进行分别,选择派人回去调集军队,打算一块先去“新田”做一些该做的事情,来年春暖花开再结伴前往“洛邑”接受周天子的敕封。

    为什么要去“新田”啊?一些手尾肯定是要处理妥当。

    那为什么要带着大军?听说过“出师未捷身先死”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吗?

    很快就要成为一国之君,不自惜自爱的话,死了多亏啊!

    他们抵达了“新田”之后,休息了三天的时间,吕武带上人前往宫城面见晋君姬彪,以非常正式的流程辞去了元戎的职位。

    同时辞职的还有士匄、解朔和彘裘、崔杼、孙林父。

    晋君姬彪估计是意识到了什么,限于年龄的关系,再加上实力的受限,只有选择接受。

    吕武等人出了宫城,看到一批公族的封主在举行自杀仪式,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直接地离开了。

    那些公族是在用很有仪式感的自杀控诉阴氏、范氏、荀氏和解氏、彘氏、崔氏、孙氏,用鲜血隔空抹在几个家族身上,用生命呐喊属于晋国公室的耻辱以及无能。

    隔天,韩起正式成为晋国的元帅以及执政、中军将,也就是元戎。

    听到这个消息的吕武想了想派人前去韩起那边祝贺,不再关注谁获得了卿位。

    而讲很实在的话,阴氏等家族脱离晋国,将会一下子让晋国失去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城邑,打从实际上晋国的元戎也就只能窝里横,不会再具有以前的威势了。

    实际情况也是那样,几个强大的家族脱离了晋国,一下子让晋国实力大损,不可能像以前那么豪横。

    计算软硬实力的话,晋国剩下的实力大概也就跟没有变法之前的齐国差不多,很大的问题在于失去了山川地利。

    之前的晋国四面环山,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现在没有那种山川地利的优势啦。

    “诸侯已得天子召唤,路远在途,路近已抵‘洛邑’。我闻楚亦出使‘洛邑’,将要见证分封。”

    吕武一点都不感到惊讶。

    毕竟,除了姬周取代殷商的那会,将近三百年下来的时间,正儿八经得到分封的国家也就郑国。

    没错,靠谱,郑国跟其余老牌诸侯国相比,建国的时间真的很靠后,偏偏是郑国第一个称霸。

    现在,三个诸侯国又要新鲜出炉啦。

    那么,历史走到现阶段,是不是可以视为战国时代的来临?

第767章:崭新的历史篇章

    孙林父选择投奔中行吴是一种无奈。

    他们从卫国带着封邑脱离,以前没得选也就接受吕武的安排去了新的地方,等待荀氏吞并了卫国,怎么可能不想着重归故里呢?

    中行吴管理的荀氏、中行氏、智氏、程氏和辅氏是很大的一批人,由于中行偃作死的关系,很多附庸贵族皆是脱离,代表着立国之后的中行吴会很缺乏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是个人才又是什么样的出身呢?起码需要是一名“士”。而从“士”的身份再往上,怎么都不能目不识丁吧。

    现在这么个年头,强不强大就看国中有多少贵族,掌握的土地狭隘就代表没有地盘容下更多的贵族,地盘大则贵族也就多,贵族一多就代表能拉出来的兵力会多。

    孙氏等从卫国脱离的贵族想要重归故里,中行吴亟缺充实各方各面的人才,双方也算是一拍即合了。

    从齐国脱离的崔氏等一批旧齐国贵族,他们选择阴氏当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按照崔杼的原话:吕武领导下的阴氏必然会继续强大下去,尤其是阴氏立国的位置太过于得天独厚,以后阴氏所立的国家必然是下一个晋国(指霸主)。

    阴氏会强盛只是一方面,更为现实的是阴氏掌握的地盘非常大,哪怕被安排去某处开荒,第一代人可能会难受一些,子孙后代则是会受益无穷。

    吕武本心是不想接受太多的贵族,问题是解朔和崔杼先后表态,变成了不接收不行。

    事实上,对范氏和荀氏这种没有改革之心的家族来说,接收越多的贵族越好;然而阴氏是想着变革,接纳的贵族越多就代表变革过程会出现更多的阻力。

    “我家自然亦有贵族。然,不可使之封邑多也。”吕武自己就是从臣子身份打拼起来,对贵族有防范之心是一种必然。

    立功得赏是一种正道,阴氏也不可能不让人立功。

    现在拥有多少城邑代表着掌握人口、资源和武力,需要拿捏住什么样的度就显得极为关键了。

    在接下来,也就是立国之初,吕武肯定会拿出一套制度,相关的政策也会当即实施,没有打算给予一段缓冲期。

    作为嫡长子也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吕阳不会跟着一块去“洛邑”。

    他在现阶段又不可能继续待在秦地那边,来“新田”负责处理一些事项。

    也就是,阴氏从晋国人臣将变成一国之主,需要跟晋国完成城邑归属的交割,再来就是双方关系出现根本上的转变,人员往来以及商业贸易需要有一套新的规矩。

    同时,阴氏立国之后要自行有一套规矩,吕武不太好出面直接跟解朔和崔杼等人一一解说,由吕阳出面则是正好。

    等于说,吕武再次给机会让解朔、崔杼等人去选择,同意奉行阴氏的规矩就一块走,不愿意还有机会能够留在晋国,或者去投奔其他诸侯。

    这种事情提前说了好,等他们过去再提及就是在坑人。

    明明能够好聚好散,何必弄成了仇人,是吧?

    如果那些人接受,愿意执行阴氏的规矩,以后也就别有什么怨言。

    春暖花开之际,到了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约好的时间,三家一起从“新田”出发,踏上了前往“洛邑”的路途。

    三个人走了一段路,没有少回头看向“新田”,脸上基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追忆。

    吕武已经忘记自己什么时候第一次到“新田”,当时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如果说“新田”给吕武留下了什么记忆,着实是太多太多,有好的也有坏的,大体上上好的居多。

    在三人之中,士匄在“新田”居住的时间最长,第二个是吕武,倒是中行吴居住“新田”的时间最短。

    他们先向东到“黄父”才拐向南走,沿着少水之旁来到“原”。

    这个“原”曾经一度属于阴氏,后来吕武转手出去,最终落到了范氏手里。

    到了“原”时,他们碰上了曹国的队伍。

    换作是以前,曹君姬负刍哪怕不邀请吕武等人过去饮酒作乐,少不得派人过去示好。

    现在嘛?曹国的队伍就好像是没看到吕武三人的大军似得,邀请什么的别提,同时也没有赶紧躲开,采取了当睁眼瞎的举动。

    曹君姬负刍这种举动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憎恨阴氏、范氏和荀氏竟然从晋国脱离,明知道三人很快就会跟自己平起平坐依旧摆臭脸吧。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曹国是真的爱护晋国,比某些晋人更希望晋国能够长盛不衰。

    “曹伯(爵位)纯善、憨直。”中行吴给了这么个评价。

    士匄忍住翻白眼的举动。

    吕武则是心想:“姬负刍可是干掉自己的兄弟才成功上位,哪来的善良和憨厚。”

    后面,有曹国的贵族悄悄来了吕武这边。

    这个曹国贵族也不知道是被授意,还是自己有什么小心思,带来了曹君姬负刍病重的消息。

    带着重病去参加周天子要举行的册封仪式?是临死前想要玩场大的,还是纯粹想去见证历史呀???

    吕武接受了这个叫陶吉的善意,赠予厚礼,云里雾里地提到了一些静待后续交往的话,让家臣代为送客了。

    他们靠近单国时,已经能够看到田野之中有人在忙于春播。

    负责迎接吕武等人的是现任单公姬蔑。他是姬朝的孙子,前一任单公……也就是姬朝的儿子已经薨逝。

    单公姬蔑看着那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大军,对旁人说道:“三家之盛,骇人听闻也。”

    光是吕武带来的军队就超过五万,也就是一个三万七千五百人的“军”,再加上两万的骑兵。

    士匄不知道是阔绰还是为了震慑不服,带来的军队足有七万五千,也就是两个“军”。

    中行吴带的军队少一些,却也有一个“军”。

    不是听说而是一个事实,各个来“洛邑”的诸侯,其中带兵最多的是齐君吕光,问题也就带了五千人的军队。

    家大业大的楚国,他们的使节是在任大司马蒍子冯,随从加上军士只有千人左右。

    单公姬蔑不知道是本来就想热情,还是看到三家的军容鼎盛被吓到,反正是用着无比的热情进行迎接。

    真正与单公姬蔑接洽的人却是韩起。

    现在韩起是晋国的元戎,他出现在周天子的敕封仪式是跟阴氏、范氏和荀氏交易的一部分,将会代表晋国接受三家的和平分离,承认三家以后也是诸侯之一了。

    这个当然还是吕武的手笔,换作士匄或中行吴根本想不到要那么做。

    而有了作为晋国元戎的韩起在场,包括承认分离与身份对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名正言顺啊!

    因为阴氏、范氏和荀氏在城邑上做出了一些妥协,谁也无法骂韩起一声卖国贼,相反还要称赞韩起在损失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为晋国争取了更多的利益。

    “洛邑”其实就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池而已,常住人口最多也就三四万,周边开发的耕田则是不少。

    周王室出面招待的人各不相同,吕武这边是周天子的太子姬晋。

    “阴子对我家有大功,然……,此例一开,诸侯不免震动。”姬晋看上去脸色苍白,身形看着也是偏瘦。

    这是大实话。

    吕武就一脸笑眯眯的听着,不承认也不反驳。

    姬晋本来有挺多话要讲,看到吕武那副模样低叹一声,该做的礼仪一点不缺,多余的话则是没有再说。

    等姬晋离开。

    崔杼低声说道:“太子乃有为之君,事或会反复?”

    吕武摇头。

    话没说,事实则是摆在那里。

    不提周天子被喂得饱饱的,只光说周王室又开疆辟土,并且达到了使晋国衰弱的目标,多的是人将阻止出现册封会反复。

    现在是周天子与诸侯有相同的目标,所以不用管一些人嘴巴里没停,他们也就是说一说而已,巴不得晋国赶紧分家,甚至盼着阴氏、范氏、荀氏赶紧发生龌龊再打生打死。

    说了,不管是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曹君姬负刍,还是周天子的太子姬晋,没人知道也算了,第二人清楚要干什么绝对是阻止。

    册封仪式一切按照古例,少不了一个赐祚肉的流程。

    而吕武、士匄和中行吴换了一身的诸侯冕服,获得祚肉也就有了立国的资格。

    有趣的是,多方祝贺的时候,有点将三家依然视作一家的意思。

    简单的说就是,诸侯知道阴氏、范氏和荀氏脱离了晋国,三家也会自己建国,往后一段不短的时间里还是会抱团。

    仅是这一点,诸侯看着就不太傻。

    曾经的魏绛认为一旦阴氏或哪一家脱离晋国,周天子会大怒召唤列国组成联军,不能说想法错了,应该论吕武会用什么方式脱离晋国。

    现在是阴氏、范氏和荀氏建功得赏,不是激烈手段的分裂,周天子自己进行敕封,还怎么召唤诸侯组建联军啊?

    当初吕武为什么不对魏氏留情份?还不是魏绛着实有点傻,不光人傻做事还莽撞,留着绝对会是一个祸害,不杀为何。

    隆重而又繁琐的敕封仪式完成。

    诸侯少有亲自进行祝贺者,也就是宋君子成迫不得已一一找吕武、士匄和中行吴搭话。

    轮到蒍子冯时,他对吕武说道:“寡君问汉侯,何时再一会?”

    汉侯?没错啊,吕武报上去的立国名号就是汉,别人不称呼汉侯又是什么。

    吕武一听眯起了眼睛,心想:“楚国这么迫不及待要干范氏……,不,是要征讨刚立国的范国吗?”

第768章:奋进的周天子

    吕武会在某一天跟楚国结盟,但绝对不是今天。

    分家了没错,初期互相讨伐则是概率极小的事情。

    敕封仪式结束,周天子宴请了诸侯。

    “且看诸侯如何欢愉。”士匄说道。

    周王室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之前哪怕是有诸侯过来拜访周天子,无论是从场面还是气氛看着都有一种腐朽的气息。

    压在各个诸侯头顶的大山减轻了重量,他们心情变得轻松是应有之意,心情不错脸上就多了笑容,气氛能不好吗?

    吕武说道:“诸侯仍轻视我等。”

    是那样,诸侯除非必要,不然根本不看吕武、士匄或中行吴一眼,他们要的是分裂晋国,本心上不会将刚刚成为侯爵的吕武、士匄和成为伯爵的中行吴视作“自己人”的。

    打从事实上吕武觉得除了楚国之外的诸侯都是蠢货,但凡聪明怎么没想到趁着现在拉拢,偏偏搞出一副轻视的态度,不是逼迫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继续抱团吗?

    另外,三家带来了大军,仅仅是带来“洛邑”的大军都远远超过除了楚国之外单独一个诸侯所拥有的兵力,他们有什么歧视的资格。

    周天子轻咳了一声,说道:“难得汇聚,寡人有一言,诸君且听之。”

    交谈声慢慢变轻下来。

    按理说,大家的目光都应该集中在周天子身上,恭谨地等待训斥或勉励,还是有诸侯的目光在乱飘,甚至还在低声交谈。

    周天子脸色一黑,再次咳嗽了一声,并且声音有点大。

    看到这一幕的吕武差点笑出声,笑声是没有发出来,嘴角却勾了起来。

    周王室衰败不是一天两天,诸侯早就失去了敬畏之心,给面子就表面恭敬一些,不给面子连搭理都欠奉。

    代表晋国过来的韩起干脆就露出了嘲讽的表情,心想:“没有了强盛的晋国,谁能保护周王室?天子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甚至朝思暮想地要削弱晋国。”

    周天子已经在讲话了。大意是希望大家都好好的,不要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后面又提到既然楚国服软,是不是应该团结合作将王畿周边的部落清理干净?

    吕武和士匄对视了一眼,大抵上清楚周天子想搞什么了。

    现在是周天子要试一试能不能指挥得动诸侯,能的话就让诸侯出兵来剪除周王室周边的威胁,不能则是展开新的谋划。

    这一下是真的全部安静了下来,大多数诸侯要么是眼观鼻鼻观心,不然就是找人面面相觑。

    出兵听候天子调遣,以为是西周时期啊?

    知不知道从周幽王之后,大家伙就懒得搭理周王室,还搞出了“烽火戏诸侯”的段子来编排?

    齐君吕光行礼说道:“臣愿调遣一‘师’襄助。”

    可不是晋国编制的一“师”一百乘战车和七千五百士兵,也就是一百乘战车和两千五百士兵而已。

    鲁君午一样行礼说道:“臣乃小国之君,亦愿襄助陛下,出一‘师’襄助。”

    随后又有几位诸侯表态,多的就一个“旅”,少的一两个“卒”,十几个诸侯凑起来的兵力堪堪过万。

    他们已经对周天子失去敬畏之心,为什么还愿意出兵听候差遣呢?看一看出兵数量也就知道了,完全就是应付一下。

    周天子看了一圈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笑眯眯地说道:“三位爱卿?”

    尽管诸侯明显是在应付,愿意出兵对周天子就是一件好事。

    毕竟,愿意就代表还有可操作空间,凡事慢慢来嘛。

    吕武知道士匄会先说话,自己一点都不着急。

    果然,士匄就说道:“臣可出两‘师’。”

    哈!

    如果是晋国编制的两个“师”,仅仅是士匄一个人出动的兵力就超过了十几个诸侯兵力相加的总合。

    表态完毕的士匄用披靡的姿态扫视众诸侯,一副“不是想特别针对谁,在座都是垃圾”的态度。

    中行吴眼巴巴等着吕武表态,心想:“这种场合,跟着汉武总归没错。”

    汉武是谁?就是吕武呀。

    吕武像是沉思完毕,说道:“北境、西境戎与狄蠢蠢欲动,亦有楼烦侵扰,臣出一‘旅’已是能力极限。”

    这一时间,周天在眨巴眼睛;士匄则是满脸错愕;大多数的诸侯基本是一副莫名的表情。

    在目前的历史时间段,诸侯周边的异族也就那么些,好些诸侯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楼烦这个势力。

    另外,狄人正在面临全面衰败,倒是各种戎人仍然活跃。

    周王室跟戎人当邻居已经有数十年之久,衰败的周王室无力独自征讨,诸侯又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只能忍受戎人没完没了的侵扰了。

    在一片错愕之中,中行吴说道:“臣与长狄久战不休,然仍愿为天子分忧,可出一‘旅’。”

    一声嗤笑出现,听上去是那么的刺耳。

    尽管齐国面临荀国的威胁,发出嗤笑的并不是齐君吕光。

    蒍子冯站起身来,说道:“我愿为周天子分忧,可出大兵清扫忧患之敌。”

    一边去。

    哪怕是楚国服软,赐祚肉的流程缺失,不算周天子的臣属,出动大军来周王室边上的话,鬼知道会不会冲进“洛邑”将九鼎抢走。

    现在士匄正在纳闷吕武和中行吴怎么会选择低调,原以为还有的争。

    士匄暂时没有想明白,不会耽误站出来怼蒍子冯这位楚国使节。

    众人也就看着士匄和蒍子冯舌枪唇剑地进行互怼。

    中行吴就坐在吕武边上,稍微倾泻身躯,问道:“天子何意啊?”

    吕武不信中行吴想不到,无外乎就是再次伸张影响力,不成就继续蛰伏,成了则是有一大帮免费战力。

    或许,只是或许,周天子还在寻觅代理人?

    士匄大概就是猜测周天子想再次找到一块“盾牌”,才会一开口就是出动两个“师”,还表现出看不起众诸侯的态度,为的就是像曾经的郑国、晋国等等诸侯那样,作为“扛旗”的诸侯号令群雄。

    在座众人之中,到底有没有诸侯看清楚局势?

    应该是有的,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有任何的表态。

    士匄争取当扛旗的人,成了自然是大赚,不成难道就能跟楚国和平相处吗?所以,试一试又不会怎么样。

    沉默了一小会的中行吴又轻声对吕武说道:“范匄锐意重也。”

    是啊,士匄想要当老大的心思很明显,当不成众诸侯的老大,心思该转为成为汉国和范国的老大了。

第769章:必要的风险

    春秋就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时代,诸侯思的念的就是成为霸主作威作福,好对诸侯收取保护费,更能挥斥方遒。

    士匄坚定认为范氏很强大,成功“化家为国”之后的范国当然也是强大的。

    他们还处在中原腹心之地,某种程度上占了地理优势,属于想打谁都能用极快的速度出兵。

    反而言之,要是列国一旦合纵攻打范国,一样能从多路进犯。

    吕武会争霸吗?肯定会的。

    但是,他不会将成为霸主视为最终目标,追求的是横扫宇内这种大业。

    诸夏的宴会不能乱跑乱动,不然会被视为乡巴佬。

    每一名有座位的诸侯都是待在自己的位置,再被人伺候着进行各种吃吃喝喝。

    这种宴会其实很枯燥,大体上就是听领导讲话,再观看歌舞,几乎没什么其它活动了。

    宴会结束,吕武派人去邀请莒君己密州。

    阴氏……,不,现在应该称呼为汉氏了。

    汉氏在东边临海有一块飞地,处在莒国的“包围”之下。

    吕武没有想过放弃那块飞地,就是开发力度上一直不怎么重视,仅仅是开设了一些盐场,没有大量移民前往发展农耕。

    莒君己密州很快就过来,恭敬地对吕武行礼,一副等待吩咐的态度。

    “齐复灭谭、纪,莒可有忧?”吕武问道。

    之前晋国卿位家族分别有负责的邦交国,等待吕武、士匄和荀氏等人出走,再加上晋国的衰弱成为一个既定事实,列国之间的邦交肯定是乱套了。

    首先,晋国不再是那个强盛的晋国,一些诸侯可能会因为惯性在某种程度上服从晋国,更多的诸侯必然出现另外的心思。

    吕武不会也不愿意放弃远在东边的飞地,继续拿捏住莒国也就变成了需要。

    莒君己密州立刻愁苦地说道:“若非荀君攻齐,我、莱必受齐之兵锋。”

    然而,那一战开打时,中行吴还是晋国的上军将,并且跟齐军打了个平局。

    齐军竟然能跟晋军打平手?得知这一战绩的诸侯,要么是靠拢向齐国,不然就是惧怕齐国将矛头转向自己。

    如果莒国十分弱小也就算了,但是莒国只是在制度上显得更为落后,人口约是有个四五十万,不能算是弱到一吓就跪的弱国、小国呀。

    更为难得的是莒**队的战斗力没想象中那么不堪,他们跟鲁国开战属于稳赢,跟齐国对上则是能打个五五开,怎么可能被齐国一吓就屈服了呢?

    莒君己密州其实能猜到吕武为什么召唤,肯定是为了半岛那边的飞地。

    他得到召唤立刻过来,一则是依然摄于吕武的威望,再来就是想让吕武搭桥牵线搭上新鲜出炉的荀国了。

    以吕武的作风,不会天真到以为威吓莒君己密州一番就能达成目的,事先就约了中行吴过来。

    后一脚过来的中行吴看到莒君己密州也不感到意外,心想:“与莒国结盟对我有利。若是鲁国与我为敌,莒国便是良友。”

    鲁国现在非常忌惮荀国,如同宋国忌惮范国那般,原因当然是荀氏灭了卫国,范氏灭了郑国。

    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发生诸侯被灭的事情了?好像有个几十年了吧。

    而那是晋国成为霸主,反对诸侯之间进行互相吞并,列国摄于晋国的强大,再加上晋国老是拉着列国一块去打楚国,导致诸侯之间的兼并一下子停了下来。

    现在已经没有那个强大到令人不敢轻举妄动的晋国,得到分封的汉国、范国和荀国则是吞食掉一个诸侯国又分食晋国建立起来,不蠢的诸侯怎么都该察觉到时代已经改变了。

    吕武没有再多提什么,很像是给中行吴和己密州提供一个可以详谈的机会,借口有事离开了。

    事实上,吕武也不用多说什么,不管荀国能不能和莒国结成联盟,双方都不能忘了吕武的人情。

    另外,哪怕仅是驻扎了少许的驻军,吕武并不害怕莒国攻打那一块飞地。

    当前的时代可不存在什么国界线,跨境进兵是一种常态,一旦莒国敢吞了吕武的那一块飞地,吕武就敢千里迢迢派兵肆虐莒国。

    当然,时代已经改变,一些准则必然也会随着出现变化,说不准国界线这种玩意很快就有了呢?

    吕武给中行吴和己密州搭线只是在发挥影响力,后面还会将莱国给牵扯进去,遏制展开变法的齐国。

    因为齐军跟晋军打平,其实已经引得诸侯侧目。

    列国得知齐国正在变法,想到了因为变法而一度改观的郑国。

    令诸侯郁闷的是郑国没有来得及让大家看看变法会有多少增益就没了,他们迫切想要看看正在变法的齐国会变成什么样,等着借鉴呢。

    已经被齐国灭掉一次的莱国肯定希望跟荀国和莒国结伙,荀国跟莱国不接壤,看就看莒国愿不愿意接受。

    这一天,吕武刚去拜会完周天子,回到自己的营地得知韩起已经等了有一会。

    吕武思来想去有点没搞明白韩起找自己做什么,索性也就不做多想去见了。

    “汉侯。”韩起称呼起来没有半点勉强。

    吕武没去强调按照以往的交流方式来,他自己是无所谓,韩起会无比别扭,对于礼法也将发起挑战。

    “元戎。”吕武还礼。

    两人分别入座。

    韩起再次行礼,说道:“今次前来,为问计而来。”

    吕武愣了一下。

    问计?问怎么让晋国重新强大,还是问韩氏怎么吞吃掉晋国?

    要是问怎么让晋国重新变得伟大,不是明摆在那里的事情嘛。

    哪个国家的强大过程能少了养份?也就等于必然进行领土或经济上的扩张。

    在封建时代,扩张百分之九十九是使用武力吞并他国,经济什么的更趋于挖掘自己的潜力。

    而现在晋国被汉国、范国和荀国包了个严严实实,晋国想扩张根本绕不开。

    “汉侯必知我留国意图?”韩起非常冒险的先问了一句。

    这个时候要是吕武说一句“我不知”,等于韩起自曝野心,还要被吕武捏圆捏扁的。

    吕武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权衡,无声点头。

    这就让韩起比较为难了,到底是知道,还是勾引着将话说得更明啊?

    吕武看到韩起满脸纠结,终于开口说道:“我、范侯、荀伯皆是因功得爵,你以何代晋?”

    所以,汉国、范国和荀国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分家,不是作为乱臣贼子这种激烈的方式分裂晋国。

    韩起要吞并晋国,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

    还有一点,韩起凭什么认为吕武会坐看韩氏吞并晋国,不插手去分一杯羹呢?

    “我以为大世当变,日后必是诸侯相攻,强国兼并弱国局面。”韩起停下来看着吕武。

    而吕武则是迟疑了一下下点头认可韩起的猜测。

    韩起又说道:“诸位立国有名,晋公室无力阻止罢了。如晋公室有复兴一日……”

    光说这个没用,吕武一点都担心,至于士匄和中行吴怎么样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了。

    吕武说道:“想必你已寻过范侯、荀伯。”

    韩起说道:“尚无。”

    是暂时还没有,不代表不去找。

    吕武开始用玩味的目光打量韩起,讶异自己以前是不是忽略了这位小老弟,没有发现挺聪明的。

    什么意思?

    就是韩起很清楚韩氏不可能独吞现存的晋国遗产,希望付出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外部的支持。

    并且韩起肯定会去找士匄和中行吴,形成一种四方的博弈。

    这是参与者越多,外部的互相牵制也就越大的道理。

    极可能也会搞成吕武、士匄和中行吴不想带着韩起一块玩,三家先糊弄韩氏,等韩氏真的搞大动作,再合伙分食掉仅存的晋国城邑。

    现在韩起就是在冒险,并且这个险还必须冒。

    道理就摆在那里,韩氏就是要吞掉晋国,一旦有所动作必然会有大动静,引来汉国、范国和荀国的注视,等于说根本就绕不开。

    所以了,不可能绕开,韩起索性自己掀开锅盖,表露出意图再从三家那边获取支持,又或是试探三家的态度,来个知己知彼好行事,也能制造出一种制衡的局面保证韩氏的利益可以最大化。

    吕武直白说道:“你在弄险。”

    韩起满脸郁闷。

    有些时候一些风险必须承担,没有承担风险的胆子,怎么配做一名贵族?

    听说过没有,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也就老韩家几代人胆子小,尤其是韩厥那一代玩砸了,搞得现在的韩起才这么难受。

    吕武看似在专注跟韩起聊着,脑子里则是在进行反复的权衡。

    他苦心经营,外加因势利导,波澜不惊的完成了立国的伟业。

    因为功劳而获得建国的资格,不算是什么开启历史先河,周王朝的整个时代多的是这样的例子,包括建国者从某个国家将城邑分走。

    韩起要干的事情是以人臣的身份取而代之,不管有没有干成都将注定名留青史,并且还会是臭名声。

    韩氏有可能干成吗?以晋国当前的情况,再加上外部有势力帮助,几乎是铁板钉钉会成功。

    吕武心态莫名地想道:“好家伙,田氏能不能干成不好说,韩氏这是要当篡国者的祖师爷啊?”

    …………………………

    明天进行第二轮核酸,全部都要做,不做孩子无法上学。唉

    对了,作者菌明天会放出一张势力分布图

第770章:汉氏子姓

    以人臣的身份取代旧主成为一国之君,不是没有相关的例子。

    比如成汤取代了夏桀,还有姬昌取代了帝辛,不都是以人臣之身干挺了旧主吗?

    问题是两个例子都太久远,并且作为大领导的周天子固然不行了,但是当今的岁月依然是姬姓诸侯到处都有的时代。

    晋国的公族打从事实上已经不行了,韩氏留在晋国成了一家独大,他们有的是办法取代晋国公室,需要担忧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吕武将韩起送走,回去大帐陷入了沉思。

    按照韩起的暗示,一旦韩氏取代晋国公室,韩氏不是不能将老巢挪给汉国,并且还将“荀”地也一并给出去。

    中行吴已经放弃了“荀”地,作为交换是获得了晋国东北部的一大片地盘。

    这样的交易很有必要,不然就是荀国的都城远在西边,大片大片的疆域却是在东边,两块地盘还被晋国给拦腰切断了。

    同理,士匄也跟晋国交换了大量的城邑,一样是出于实际的需要。

    吕武这边就没有那样的烦恼,建国就是各座城邑改换城头的旗帜,压根就不需要迁徙人口和转运物资。

    遭到肢解的晋国非常苦逼,都城“新田”成了一个突出部,只要汉国想的话,不用多久就能玩一手兵临城下。

    并且,晋国的城邑分布成了一种狭长的现状,源于大量的城邑城头改换旗帜,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山川地利可言。

    吕武心想:“现在没地理课,韩起不至于完全不懂这个吧?”

    最为肥美的南方落到了范国的口袋里,西部和北部的交通要道变成了汉国的地盘,东侧只要荀国愿意就能出兵吞占晋国城邑使两块疆域合并。

    这种局面之下,韩氏哪怕是成功玩了一手取而代之,开国之后就是一副被三大强国紧紧裹住的局面,有意思吗?

    其实哪怕韩氏在当下跟着立国,局面一样对他们好不到哪去。

    韩氏最应该做的选择是三选其一投靠,韩起这么选的原因是心里接受不了。

    毕竟,韩起跟吕武、士匄是同辈,少年时代就认识了,朋友成了一国之君,国家看着也很强大,自己建国却会是小国,心态能平衡吗?

    另外,作为小辈的中行吴成就也远远超过了韩起,还是以一种抱大腿的方式获取那等成就,必然使韩起心中变得更加苦闷。

    韩起可能知道哪怕是晋国公室取而代之也极可能是爽一把就死,关键是不试试怎么都会觉得不甘心呀。

    或许,只是或许啊,韩氏能够获得很好的机会,不但成功取代晋国公室,还能解决面临的困境。

    说到底,韩氏也是公族,曲沃能代翼,他家就不能代曲沃吗?取而代之不过是历史重演而已,遭到的非议不会太大,还能是在短时间内平复内部,有余力窥探外部的。

    敕封结束,影响却会有一段时间极长的发酵。

    首先是晋国遭到削弱,然后秦国、郑国和卫国相继灭亡,以后“东方世界”将会多了三位异姓诸侯,不知道会给局势带来什么变化。

    人心方面肯定也会出现波澜,大量有实力的贵族会思考自己某天能不能获得立国的资格,一旦无法凭借功劳获取,是不是能仗着武力或玩弄阴谋来搞?

    诸侯们,有的留在“洛邑”搞东搞西,有的则是在周天子的宴会结束后就归国。

    不管是为了商议事情,还是做姿态给众诸侯看,吕武、士匄和中行吴选择了结伴而行。

    这么一搞,队伍到了“原”多了一次哲别。

    “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会。”士匄是东道主,已经宴请了汉国以及荀国的君臣不止一次。

    吕武看着满脸惆怅的士匄,笑着说道:“怕是不隔三五载。”

    随着汉国、范国和荀国建立,形势肯定是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出现会盟的话,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的确很难再聚首了。

    他们在立国之前极力地削弱了众诸侯,最为关键的是极大地削弱了楚国。

    现在局势突变,诸侯怎么都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消化消化,再加上用修生养息来恢复实力,三五年应该是不会爆发大战的。

    士匄的惆怅是压力挺大,除了楚国之外,还有宋国和曹国表现出来的不友好。

    宋国一些城邑被士匄派兵给占了,讨要无果之下肯定记恨范国的呀。

    曹国不止是恨上了范国,汉国和荀国也在记恨之列,原因当然是晋国遭到了三家的瓜分。

    说实话,吕武对士匄派兵攻打宋国的行动挺迷惑,国家刚刚建立起来就殴打邻国,哪个国家不会心生忌惮呢?

    对,没错,宋国那些城邑挺好攻占,问题刚刚建国的范国有楚国这个大敌的同时,彻底跟宋国卯上了。

    一个国家刚建立,尤其是周天子没有敕封就大肆扩张,攻击性着实是太强,无法不使诸侯惧怕。

    看一看中行吴吧?他在“洛邑”那边就约见齐君吕光,双方谈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看到后面两人见面了能够有说有笑。

    荀国肯定还会跟齐国继续交战,中行吴却能做出愿意跟齐国以及任何一个国家友好相处的表态,甚至低下头去找人商谈,充分展现了什么叫能伸能屈。

    士匄低叹了一声,对吕武和中行吴行礼,说道:“我等三人不可忘却同源之实。诸侯敌视我等,盼可守望相助。”

    吕武回礼,说道:“自是此番道理。”

    中行吴亦是慎重回礼,又看了吕武一眼,说道:“必当守望相助!”

    走了。

    吕武率军向西。

    中行吴率军向东。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诸侯频繁派遣使节往来邦交,看起来都挺有想法的。

    吕武成了位处“东方世界”西面的诸侯之一,由于“长安”还没有完全建成,暂时去了“泾阳”那边落脚。

    “就实而论,落实政策乃是当务之急。”吕武当然是坐在首位,下方是汉国的众臣。

    这些人以前要么是吕武的家臣,不然就是同盟,也就是附庸或追随者。

    什么政策?当然是注重农耕,还有推广新的律法,再来就是关于二十等爵的广而告之了。

    在体制方面,吕武知道会引起猜忌,还是没有执行周天子的宗法,并且对国家的官职进行了变革。

    汉国有一国之君,往下却不再是执政,执政的职权被分为左相和右相,双方互有职权,一些职权又有所纠缠。

    左相的职权包括了掌钱谷和租税,再来就是财政审核,以及对官员考核之权。

    右相的职权包含了财政支出,选任贤能和拔举官吏,另外就是刑名之权。

    仅仅是从两个职位的职权来看,互相之间多有纠缠,乃至于是形成了对立,算是一种制衡了。

    军事方面,吕武设立了第一武职为“国尉”,也就是“国尉”作为一**事主官,第二武职则是取名为“上将军”。

    在职权方面,国尉没有领兵作战的权利,管理的是平时的督导工作,也就是训练。他还有谋划军事的职权,也就是关注列国动静,寻找开疆拓土的机会,谋划应该怎么出兵等等。

    上将军则是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利,非战时的权利则是被压到最小。

    如果拿现代的制度来解读,国尉其实就是总参谋长,上将军则是统兵的将军。

    汉国当然还有其它的官职,吕武将所有官职的职权进行了细化,里面参考了三公九卿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制度。

    吕武其实有想过直接拿三公九卿或九品中正制来用,比较尴尬的是压根无法完全记住两种制度都有什么官职,某个官职到底又是负责什么。

    没办法,吕武的记忆力有限,不是专门学那个,更没有特别去研究过,能够将全部的官职和职权记得仔仔细细才是有鬼了。

    当时的吕武就在想:“要是能上网查就好了。”

    新国家,又有新制度,辛亏吕武是“化家为国”的方式立国,不管是从资源还是人员,以前就是吕武的私人财产,哪怕是有一些家族投奔到汉国,他们的实力占比也就两三成,一样还是由吕武一个人说了算。

    崔杼对自己被任命为右相是感到惊喜的。

    有点尴尬的是,崔杼一时半会还没有搞清楚职权,需要花时间来吃透,才能行使右相的权利。

    担任左相的葛存说道:“各城邑皆有公示,另有遣人于牌坊处广而告之,必使国人得知。”

    文盲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年代,别想着发“传单”就能完事,需要派人专门弄“口口相授”才行。

    吕武倒是想学朱大帝设立“社学”来扫盲,问题是没有那个本钱。

    倒不是财帛不足,关键是没有师资。这个还是需要慢慢来的。

    另外,对于吕武和汉国最为紧要的其实并不是进行扫盲,赶紧地让尚武成为“国风”才是正经事。

    吕武在汉国的改变还有一个,也就是建立起了常备军,说白了就是建设国防军,不再是春秋时代常见的贵族出兵服役制度。

    关于这一点在汉国不存在障碍,反正那些“士”和“徒”、“羡”本来就是吕武的私人武装力量,改为国家的军队而已。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投奔到汉国的贵族,他们的私人武装没有遭到取缔,要命的是以后不能成建制参与国战。

    一旦无法参与国战,等于也就不存在纳赋的渠道,税什么的则是要交。

    其实税还是小事,他们麾下的武士,以及治下的口众,想不想获得二十等爵?

    获取二十等爵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途经,现实阶段参与国战成了获得爵位的唯一途经,没有谁会想放弃的。

    之所以参战暂时是获得二十等爵的唯一途经,主要是吕武清楚劝耕暂时无法落实。

    现在汉国超过八成的土地就是汉氏子姓一家持有,大约两成在各级贵族名下。

    吕武已经执行了二十等爵,土地慢慢会奖赏给有功之人,等待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劝耕的政策才有施展空间。

    当然,吕武也不是无法搞劝耕,麻烦的是跟释放奴隶出现了纠葛,只能暂时先搁置。

    汉国的体制是不是很熟悉?吕武给直接快进到商鞅变法的时代了。

    除了关于体制上的“快进”之外,看看汉国所持有的版图,一开局的局面比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嬴政登基初期还要好上不少。

    对于关中最为紧要的东面出口,也就是河中之地在手。

    汉国还掌握了河东之地!

    所以是,汉国根本不用像秦国那样历经苦战,开局掌握了河中和河东的地盘,一种“钳状”战略布局已经形成。

    河东那边在当前的战略价值,仅仅是诸夏内斗的话,其实价值方面并不太高。

    能够让河东产生价值的是开拓向北或东北。向北就是对上林胡或楼烦;朝着东北方向则是搞仇由、鲜虞、肥国和鼓国,进而威胁山东诸国。

    “捋顺国中农耕之事,首要在修渠。”葛存说道。

    原先还作为阴氏的时期,葛存就负责农耕事项,事先早就知道灭掉秦国会修建水渠,要将八百里的平川建设为产粮地。

    解朔被任命为国尉,一听就说道:“如修渠,各军粮秣恐将不足?”

    搞国家工程嘛,怎么可能不征发徭役?

    目前各个诸侯国征发徭役的话,服徭役的众人是要自带工具和粮食,国家根本就不管。

    汉国这边行使了自己的体制,将发放工具以及日常粮食消耗的责任承担了起来,修渠的的确确会耗费很大。

    葛存说道:“三五载之内有所用兵,然不多也。”

    现在汉国并不是绝对的和平,没有去跟诸侯干仗,对乌氏、空同氏和伊洛之戎、陆浑戎的讨伐在进行,并且需要对“冀”那边的残存秦人造成压力。

    再则,现阶段好像是不用过多忌惮诸侯,但谁能百分百肯定没有诸侯会搞事呢?

    一提到先集中力量搞内政,还是两头兼顾的问题,负责不同职能的大臣也就争了起来。

    吕武听了一小会,开口说道:“可分段而修,不取一蹴而就。”

    妈呀!

    哪怕是原历史上的秦国,修三百里长的郑国渠,动用的人力足足几十万,并且还修了十年之久。

    汉国的总人口才多少?再则绝对没有十年的和平。一下子干成这种事情,反正吕武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么,他们是要在哪里修渠?其实山川地势和合流分布就那样,选来选去大体上就是秦国修郑国渠的区域。

    “依态势而定、而变。如无大肆征战年月,或可以修渠为首要。”吕武现在的身份决定不能将话给说死。

    葛存心想:“如果不是跟那些俘虏约定修好‘长安’和‘别宫’就放归自由,完全可以将那些劳力投入到修渠工程。”

    当然,那些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谁敢提出颠覆建议?

    吕武在想的是:“凡事不能急,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过渡,让大家适应新国家的存在,还要看清楚追随过来的贵族,留下余地来应对。”

    毕竟,汉国倒是没有一下子拿出郡县制,新的体制对贵族真的是很不友好啊!

第771章:汉家自有制度

    汉国在非战时会保持两个直辖的“师”作为中央常备部队。这支一万五千士兵的常备部队可以视作禁军。

    而常备部队也就两个“师”的数量,其余比如边疆或是关隘驻军,会以一种征召定期服役的形式。

    说白了就是到了秦汉时期的“更役”制度,某个区域的壮年在每年或是隔几年到一个地方服兵役,结束之后返乡过日子。

    在当今的时代,又根据汉国的实际人口和生产力,保持一万五千人规模的常备军已经算是一种对国力的考验。

    这一万五千人,不再是“士”、“徒”和“羡”的混编产物,里面不会存在半农半兵,起码都会是“徒”的级别。

    吕武依稀记得哪怕是到了汉帝国的汉文帝时期,老刘家依然牢牢记得“士不教,不得征”的铁律?

    什么叫“士不教,不得征”呢?就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使之不但要有基础的武力值,还要有纪律性,更要能听得懂相关军事术语,才有资格得到征召。

    这个“士不教,不得征”在春秋时代是一种常态。说白了,春秋时期并不是谁都有资格作为士兵踏上战场的。

    铁律到汉武帝时代被打破,原因当然是汉帝国跟匈奴的战争规模一再扩大,需要的士兵数量一增再增,顾不上保持兵源的质量了。

    为什么说吕武制定的制度对贵族不友好?贵族无法再带着成建制的部队服役只是一方面,他们的权利还遭到了多方面的压制。

    吕武暂时没有取消封邑自治,有一天则是会将自治权给收归中央,到时候“春秋式贵族”将会消失在汉国,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勋贵模式。

    什么是“春秋式贵族”呢?不就是“我的底盘我做主”的封君制度嘛。

    勋贵自然是有那个雍容,特权方面则是遭到了削弱。

    要说起来,关中这片土地挺邪门,好像诸夏的大多数变革都是从这里开始,创建新的秩序和法度再推广。

    拿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完成了对秦国老牌贵族的全面压制,直接让秦国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完成高层换血,外来的山东、楚地等新晋之辈算是赚大发了。

    今天,吕武特地将吕阳喊过来。

    父子俩漫步在新落成的宫城,鼻子里闻着漆的味道,一边巡视一边聊着。

    “我家剥削贵族特权,此乃险招。”吕武当然需要培养吕阳,一些该说的事情不能瞒着。

    如果吕阳是接受春秋式的教育长大,整个人就该忧心忡忡了。

    吕阳说道:“贵族要用,亦是要防。父上,若是……”

    后面的话没说。

    世间就存在一个真理,臣下不是没有完全忠心的人,现实的是忠心的人地位一般不会太高,一旦地位高了则是不可能会有绝对的忠心。

    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很实际,君主掌握了赏罚的权力,臣子之所以对君主忠心是他们有想要获得的东西。

    吕武刚才说是险招,暗指一块过来的解氏等有实力的家族可能会脱离,甚至在某天进行跳反。

    所以了,一开始吕武真不想接受,才会操作解氏也跟着建国。

    不压制属于不可能,倒不是吕武作为“始作俑者”忧虑出现“其无后乎”,害怕某天哪个大臣有样学样。主要是他不是想走“老路”,要的是开创一个崭新时代。

    有那样的理想,吕武的选择不是等稳定下来再执行新制度,立国初期就快刀斩乱麻将事情给办了。

    “寡人不立太子,非是对你不满。”吕武的确还没有设立太子,他看向吕阳,说道:“你过往有军功,我家立国迎来新局,需得再立新功,成就我家制度。”

    要尚武?现在的时代根本不缺血性。

    更需要的其实是一种惯性,再以制度确定下来。

    老实说,没有第一时间被册立为太子是让吕阳多想了一些,心情也是抑郁了好些日子。

    现在听吕武讲缘由?一下子让吕阳的心情放松了下来。

    “汉家需有新制度,以为万世而谋。立国仅是寡人的第一步,寡人在时谋求东进,寡人若是不在,你亦不可停足不前,需以宇内一统大业为己任!”吕武说道。

    关于要完成大一统这件事情,吕武从小就不断给吕阳灌输相关思想,倒是没有把吕阳给惊到。

    鞭挞整个世界?吕武不会讲出来,死之前再以其它方式给后世子孙开拓眼界吧。

    “欲成我家太子,不可无有军功,将成制度。”吕武笑了,过一小会才继续说道:“你率军往西,灭乌氏、空同氏,为立国献礼,亦为立太子位而贺。”

    有这个制度,以后每一代的更替,或多或少都能开疆扩土一些吧?

    让吕阳安心的是吕武没有大肆分封自己的那一帮兄弟,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地位也就没有遭到威胁。

    关于这方面吕武其实在犹豫。

    在“家国天下”的时代中,完全不让宗室掌权根本就是在自掘坟墓,哪天出了不忍言的事情,没有宗室力挽狂澜的可能性,江山肯定要落到了外姓手里。

    吕武又害怕在立国的第一代人出现太多的纷争,搞得内部不净难以向外扩张,打算将目光放在第三代人身上。

    他们这个新鲜出炉的汉氏没有人员众多的宗族,无法依靠隔至少两代的族人作为中坚力量。

    不让第二代人过分掌权,当然是害怕出现相争,问题是吕阳没有感到足够的威胁,会自律且自强吗?

    所以,吕武只能拿外敌来培养吕阳的锐气了。

    认真而言,汉国不像那些老牌诸侯国,甚至跟范国和荀国都没得比,大量使用族人来掌权,防止异姓贵族的权力太大。

    出了晋国这边的事,诸侯们对异姓的戒心上升到了最大的高度,有消息陆陆续续传过来,显示各个诸侯不是在清洗异姓贵族就是进行最大的压制。

    他们是怕了,怕出现像晋国的结果,以前就仰仗公族,以后公族在各个诸侯国必然会更加得势。

    吕武看到吕阳在思考,说道:“为父讲一则故事,你且细听。”

    吕阳先是一愣,随后心中出现了舔犊之情。

    尤记得还很小的时候,父子俩尽管相处的时间无法太多,只要能够相处吕武就很喜欢给吕阳讲故事。

    吕武并不是单纯讲故事,其实是在进行教导。

    这样的“故事”已经有几年没有发生在父子俩身上,今天复又重演怎么不会让吕阳被触动心中的柔软呢?

    吕武这一次讲的是原版历史上秦国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只是会在一些名称上换个名字。

    有那么一个国家的公室依靠“外来人”作为臂膀,然后让本国权贵的血都冷了。

    几代君王一再重用外来者而打压本土权贵,为日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一名伟大的君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伟业,那个帝国却是闹了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兵锋之盛,因何如此?”吕阳看上去有太多的不解。

    有始皇帝在的秦帝国,谁敢说兵锋不盛啊?

    吕武喜欢吕阳能够有疑问,不是只光听故事,说道:“事则多矣。”

    大体来说就是没有册立太子致使“国本”未定,权臣和佞臣扶上大位的傀儡大肆戕害宗室,本该有的赏赐变成了嘴唇一张一合的口头承诺,相对要命的是一帮“国人”觉得国家兴衰与自己无关。

    人心一旦离析,对国家的打击肯定是最要命的。表现在不愿意继续为了国家奋战,冷眼看着敌军杀进帝国腹心之地。

    那个时候,应该作为帝国矛和盾的国人,他们估计是在想:“马勒戈壁!用的上的时候各种哄骗,该给的赏赐一毛不拔,甚至还多加剥削。老皇帝牛逼是吧?额不敢不听,轮到新皇帝是个败家子,额才不鸟你!”

    然后,一位亭长带着少数军队轻易占领关隘,又轻轻松松逼近“帝都”玩了手兵临城下,依靠仅存血性干挺佞臣一党的第三代皇帝环顾之下发现了国人的冷漠,清楚难以抵抗的第三代皇帝被那位亭长派去的使者一阵忽悠就投降了。

    第三代皇帝先把自己的地位降了,不再作为皇帝,降格成了“王”,再口中含玉,大庭广众之下肉坦,裹上白布条又背着荆棘,双手捧着放好各种印玺的盘子,率领仅存百官跪迎刘邦的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轰然倒塌了。

    吕武问道:“复国之恨必大,如复仇得成,其主残暴当将如何?”

    吕阳知道答案,一旦宗法和礼法崩溃,肯定是上演各种人间真实。

    随后就是项羽率领大军前来报复,各种欺凌和奸淫掳掠不说,临走前还大肆放火,以往的雄城和宫阙被烧成了白地。

    吕武又问:“国人冷漠之下遭此境遇,再遇有仁慈名声且能言善辩许下利益之新主,当如何?”

    吕武还是知道答案。

    旧主完犊子了?

    楚军太特么不是人了啊!

    哎呦?汉王来啦?要带着额们对项羽发起复仇?

    那没得说,肯定先干“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事,再看看新王朝的成色,大不了就是再一次面对外敌入侵继续冷眼旁观王朝的崩塌咯。

    吕阳在深思,辨别吕武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这个也是父子俩的老套路了,讲故事不光是听故事,后面还有考校的。

    “父上。”吕阳说道:“需有班底,不可使班底骄横,亦不可使之心生背离?”

    吕武点头,却是依然一脸的鼓励表情。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肯定是到了一个讲“民心”的时代了。

    问题是“民心”这种玩意说变就变,很考验一国之君对各方各面的掌控。

    吕武见吕阳憋了很久没有讲新看法,心里固然失望,却是知道有些知识不是靠硬塞能成,只能暂时按耐下来。

    “我家行前人未有之道,需谨慎,需大胆。”吕武为今天的谈话做了一个结尾。

    没关系,慢慢来。

    吕武觉得自己怎么都还有二三十年能活,有自己在就能压下一切不服。

    有二三十年的时间足够吕武来教导吕阳,至不济就到了要入土之前,该剪除的全硬下心弄了,为新主扫清障碍!

    “好像有什么不对?”吕武心里自己都觉得诧异,活得越来越有‘孤家寡人’的那个味了。

    这不算是某种程度被“同化”掉,只能说是智慧生物就会有私心。

    吕武肯定希望自己这一代是一国之君,子孙后代也会是。

    他又很清楚不可能,王朝终有飞灰湮灭的那一天。

    明白归于明白,忍不住为子孙铺路则是一种必然。而这其实就是活生生的人了。

    “你且去罢。”吕武看向了远处的宫阙,心情一下子有些沉闷。

    一家一姓的“天下”被证明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要是现在吕武搞皿煮才是有病,还是病得不轻的那种。

    另外,其实一家一姓也不一定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到了现代还有很多“王国”的,只是大多数“王国”的国王成“祥瑞”了,失去实权而已。

    吕武没有待在宫城。

    实际上,新上漆的宫城味不轻,再来就是一些林苑还需要装点,怎么都要再过上八年左右宫城才能迎来主人的入住。

    “君上。”葛存来到了大帐。

    吕武正在观看各地送来的情报,抬头看向葛存,示意有话说话。

    葛存说道:“谋求变法之诸侯渐多,我行新制度亦被视为变法。”

    是啊,送过来的情报里面,提到试图的变法的国家好几个呢。

    老牌诸侯国中的宋国和鲁国就是喊着要变法的两个,宋国已经有实际的动作,鲁国则是光动嘴皮子。

    吕武最为关注的是楚国有没有起了变法的心思,一旦楚国也跟着变法还取得成效,一定会让“东方世界”的格局出现大变化。

    不论各国的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等待有诸侯想试一试变法的成果,各国之间肯定会爆发战争。

    汉国这边的新制度被认为是变法?这种看法没有错。

    吕武对“东方世界”进入谋求图强的时代,看得比谁都更加清楚。

    “最长五年,最短三年,消停期最多就这样。以后诸侯的兼并肯定会非常激烈,我要不要趁这几年的时间谋求巴蜀之地?”吕武心想。

第772章:礼崩乐坏了呀

    后世有一句话叫“得关中者得天下”,而这一句话并不全,还要再上“得陇望蜀”,三地竭尽在手才可以定位为“王霸之地”。

    也就是说,光是获得秦川也就那样,作为一个割据势力能将小日子过得挺舒服,没有陇西和巴蜀也只能是作为割据势力,并不具备横扫天下的实力。

    陇西所指的就是秦川西边的那一片广袤平原,一般是用来牧养和培育战马,同时不能忽略牛和羊这两种动物。

    这个陇西在诸夏争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提供马、牛、羊,骑士也是“特产”之一,到了向西开拓时期则是作为进军河西走廊的门户之一了。

    巴地和蜀地就要复杂的多,一来是资源供应地,再来就是能够作为威胁南方的一个通道。

    当然了,从巴蜀威胁南方的前提是有足够成熟的造船技术,再来就是将水道清理出来,不然根本不足以提供大军乘船通行,后勤补给就更不用说了。

    吕武抄了不少次作业,很清楚怎么去建设巴蜀,其它区域可能会陌生,兴建水利利用蜀地平原的这一点,不是学历史专业也该看过小说,不止一人提过蜀地平原也能够成为产粮地。

    蜀地平原重要,作为一个现代人,只要不是没有读书,或是对历史完全没有兴趣,要不然怎么都该听说过都江堰的呀。

    汉氏对水利工程早就不陌生,修建关中灌溉体系的难度不大,怎么修都江堰还要专业人才前去实地勘探才会有答案。

    吕武喊来了大臣,先过问汉国近期在进行的军事行动,听取汇报再问道:“可曾听闻巴国、蜀国?”

    一帮大臣先是面面相觑,有点不理解吕武怎么突然间问起蜀国和巴国。

    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蜀国和巴国,自然也就无法给出答案。

    解朔站起来行礼,问道:“君上,其国位于何处?”

    老大,真心没有听说过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又是哪里冒出来的呀?

    吕武心里有点犯嘀咕,想道:“不会吧?连一个知道这两个国家的人都没有,岂不是要一切从零开始?!”

    现在的人不知道蜀国和巴国很奇怪吗?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

    各个列国的贵族自小会接受培养,哪怕是家长介绍形势,一般也就是教导本国周边有哪些国家的存在,大致上讲解一些了解的情报。

    过于遥远的地方有哪些国家,可能连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去教导孩子?

    吕武想了想说道:“巴国或称大蛇国?”

    这么一说,立刻有人露出了恍然的表情。

    崔杼说道:“臣略知其来历。史书有载,大蛇人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乃封为子国,并入周天子管辖。”

    这里是字面和语法上出现了尴尬的事情,吕武所理解的就是巴国,以现在的语言“巴”就是“大蛇”的意思,偏偏吕武之前使用了错误的叫法,后来称呼为“大蛇”才是正确的。

    崔杼继续说道:“其国愚昧,类楚国之南诸越,乃是分而居之,多以栖息山林之间。”

    记载到这里也就没了,不会提到巴国虽然有国主,各个部落却是自己过小日子,巴国之君的命令无法通行等等。

    另外一个蜀国则是压根没人听说过了。

    现在当然有蜀国,后世为了区分于东汉末年建立的那个蜀国,将此蜀国命名为古蜀国。

    巴人因为出兵效劳讨伐殷商的例子,至少还在周王室的史书上亮过相,现在的诸夏各国对蜀人则是完全陌生。

    解朔不能再继续沉默,说道:“君上问及于此,可要攻伐?”

    国尉是干嘛的?不就是寻找征讨目标,谋划怎么去攻打的一个官职吗?肯定要搞清楚国君是不是有讨伐意图的呀。

    比较现实的一点,目前的巴地有一部分是在楚国手里,由于交通受限的关系,楚国扩张到“庸”,也就是现代的“巴东”附近就停下了进军的脚步。

    吕武有点无法搞清楚当前的山川地理,大体上只是明白想要谋图巴蜀并不简单,说道:“国尉竭力探查,寡人自有用处。”

    解朔能怎么办?只能应命,再想尽办法获取情报咯。

    “我闻诸侯皆有变法之念,宋随齐之后,楚、鲁亦有意动。”吕武讲这个是在给自己执行新制度背书。

    大家伙,世界已经到了变法图强的时代,俺只是先行一步,你们不要因为利益受损而有不满呀。

    吕武看到几个人脸色有变,又接着往下说道:“范君匄邀五氏往‘新郑’,伏兵杀之。”

    范君匄当然是士匄啦。

    而士匄也是够狠,并且还很直接到不要脸皮,邀请侯晋、尉止、司臣、堵女父和子师仆去“新郑”议事,再将满心期待获得赏赐的五个人杀掉,后一脚派重兵攻打五个家族的城邑。

    士匄是不是第一个使用埋伏刀斧手的人?那肯定不是。

    到底是谁首创先河就有点难以理清楚了。

    一帮汉国大臣不管是事先听说,还是完全不知情,真的或演的,反正都露出了惊讶或惧怕的表情。

    吕武对士匄的果决和狠辣很佩服,另一方面又感到了十足的可惜。

    要知道五氏多少算是吕武埋在范国的钉子,或者叫不定时炸弹,肯定会对某天汉国与范国变成敌对状态起到作用,没曾想士匄一下子就解决了。

    “范起内乱,宋图谋收复失陷城邑,与范军于‘滑1’交战,宋军败而退之。”吕武再次丢出一个消息。

    那一次交战仓促,规模则是并不大。宋国就出动了一万三千士兵进行不宣而战,范国得知宋军进犯出动两万军队前往救援。

    宋国固然是为了收复失地,不宣而战则是完全无视了礼法。

    如果用历史大事件来看待这事,能够称得上是开启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

    在之前,周天子阵营这边的诸侯之间哪怕是再有深仇大恨,要开战肯定是要事先进行宣战的。

    双方也没有遵行之前的交战套路,也就是两军约个地方,再互相列阵展开堂堂正正的较量。

    宋军本来就是要收复失陷的城邑,得知范军开过来选择放弃继续攻打城邑,来了个转身撤退。

    范军并没有因为宋军退却而就此作罢,追上去逮住就直接开干,并且是那种一路追一路打的模式。

    吕武相信一点,收到范国和宋国交战过程消息的诸侯,他们一定会感到傻眼,哪怕之前没有意识到世界变得不一样,得知范军与宋军的交战过程之后,怎么都该对世界局势的变化有点认知了。

    消化了消息的崔杼有点迷,说道:“范国初立便与宋国交战,必定使诸侯甚觉咄咄逼人。”

    可不是嘛。

    吕武所知道的是有数的几个大国,他们将在范国的在职贵族招了回去,曹国更是举国上下对范国一片骂声。

    “如臣所料不差,想必两国使节已在来路途中?”崔杼虽然说是猜测,却是一脸的笃定。

    有点大局观的人,谁想不到宋国肯定会向诸侯求援?

    所以,不但是范国的使节正在来汉国,肯定也有宋国的使节正在赶来。

    宋国的使节到汉国也就是尽人事看天意,主要的求援对象必然是楚国。

    吕武看向了解朔,目光之中有着探询。

    身为一国之君,即便是很有主意,装也要装出一副广纳意见的模样来。

    解朔接收到信号,说道:“诸侯称我、范、荀、晋为一体,我自不可援宋,乃至需出兵襄助于范。”

    目前阶段,汉国、范国、荀国和晋国做出同进退还是相当有必要,能够对诸侯形成足够的震慑,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不但汉国根本不会去在乎谁对谁错,荀国和晋国想继续过几年安生日子,必然也会出兵帮助范国。

    而不问之前,比如范氏没有立国前抢了那么多宋国的城邑,这一次是宋国对范国不宣而战,道义方面只会是扯不清的局面,一下子将所有的虚伪和矫情抛弃,变成了红果果的利益之争了。

    吕武一副很头疼地说道:“天子命诸侯出兵讨伐三戎,诸侯已然出兵前往效命。现如今宋国侵犯于范国,各家合兵又再相抗。”

    几个国家进入交战状态,会不会让去周天子那边效命的军队也打起来?可以很肯定的说:不会!

    以春秋人的单线逻辑,看待事情属于一码事归于一码事,结果就是吕武说完看到众人一脸的诧异。

    这个是吕武觉得自己与当代有点格格不入的槽点之一了。

    “如楚出兵,想必不低于五万?”解朔了解到自己的职权,完全进入了角色。

    宋彬这个上将军并不在场。

    吕阳率军去收尾,要灭掉乌氏和空同氏。

    汉国还出了另一路军队,由宋彬率军往“冀”而去,秦人不逃跑就进行征讨,反正就是把那边的地皮占下来,再继续向西夺下那边的平原(既陇右)。

    “碍我修渠也。”葛存看上去是那么不甘心。

    国家刚刚建立起来,没有立国前就对乌氏、空同氏和三戎用兵也就罢了,更添加了对“冀”的用兵,结果又要出兵襄助范国?

    尽管吕武储备的家当很足够,问题是要为长远打算的吧。

    葛存满脸苦逼地说道:“修渠之事于我重也!”

    那能咋地,荀国和晋国必定会出兵,汉国难道拒绝?

第773章:巍巍长安

    时间走到了汉立国一年,公元前552年。

    诸夏这边需要到有汉一朝的汉武帝时期经过大礼议的变革,才会出现年号,不然在此之前都是君王死后获得谥号。

    所谓的年号到有明一朝又出现了更变,太子登基之后取年号,用到皇帝驾崩为之,不像之前朝代的皇帝一生更换不少年号。

    有一说一,有明一朝的年号在前几个皇帝时期都挺好的,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哪个听着都很带劲,再之后嘛……

    吕武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年号这么种玩意,不单单诸侯没有,周天子也没有,一概以新任周天子登基几年来纪实,某个诸侯国的国君登位几年来记事。

    宋国使节团是走“魏”地路线来到“长安”,他们在后世的三门峡附近看到了大工地,多方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汉国要建造关隘。

    一帮宋人暂时不清楚这边修建的关隘是个什么规模,看起来却是挺兴高采烈的。

    “汉修关隘,乃是防备于范。”华喜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虞显一听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边是汉国东南方向的突出部吧?不是位处范国边境,并且离得最近的势力是周王室和晋国,跟范国相隔一个周王室呢。

    所以,哪怕是关隘建成,汉国防的也是晋国或周王室呀。

    “范国还会继续谋图晋国,向北边进行扩张吗?”虞显想到了这个。

    只有范国将晋国吃干抹净,才能极大地威胁到汉国,要不然范国入侵汉国需要途经周王室以及晋国的。

    华喜是谁?他是华元的儿子。

    担任右师很久的华元在宋国掌握的权利非常多,导致的是手中的权力很大,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有作为权臣的资格了。

    这一次宋国的正使是华喜,之所以为什么选虞显来担任副使,还用说吗?

    宋国使节团中还有一个人比较重要,他叫鱼石,是华元现阶段很重要的政治盟友。

    以前华元最重要也是最强大的盟友是向氏,后来因为跟向戎起了龌蹉也就开始扶持鱼氏。

    宋国外有忧患,内部又不是那么平静,打从事实上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他们一路向西来到“长安”郊外,离得很远就看到了远处伫立的城墙。

    “汉筑‘长安’仅用四载?”鱼石看上去很是感到震惊。

    如果是长三里宽三里的城池,用四年的时间来修还算正常,关键“长安”看上去占地面积很大的城池,并且城墙看上去是那么高耸,怎么可能只花四年的时间就能修成啊!

    宋国使节团进入汉境就已经被发现,说明来意还有一支汉国的骑兵队伍沿途护送。

    虞显因为有给吕武当家臣的履历,并且还是作为当时阴氏的家老(第一家臣),身份上远比其他宋人在汉人这边更占便宜,听说的事情更多。

    “城墙高八丈有余,宽约四丈。”虞显说道。

    周朝的一丈是现代的多少米?其实周朝的衡量度继承了夏商时期,夏的一丈长度是以大禹的身高来定,而大禹身高一米六,所以周朝的一丈也就是一米六。

    那么就是说,汉国都城“长安”的城墙高十三米、宽六米,再有其广袤的占地面积,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举世的第一雄城。

    鱼石想到了什么,说道:“汉侯掠二十万有余之郑人……”

    二十多万郑人,再加上其余的奴隶,汉国真心不缺劳力,看就看到底投入多少人来筑城了。

    华喜一脸懵逼地说道:“动用数十万人筑城,此……闻所未闻也。”

    好像、似乎、可能……所有不确定用词都给用上,往前翻的历史上还真找不到相关的例子。

    所以,汉国也算是开创历史先河了?

    他们都是贵族,并且在宋国的地位不低,先是震惊动用的劳力之多,再计算需要耗费多少粮秣等等资源,最后思考那么多劳力应该怎么个调度法。

    一阵子思考下来,一帮人扪心自问之下,认清自己管数千人都会觉得吃力,压根就没有那个本事去指挥数十万人。

    近了,离得越来越近了。

    靠得越近才能越加感受“长安”城的雄伟,他们还看到了新鲜事物,城墙并不是传统的完全夯土而成,至少是外围包上了砖块。

    当然,事实上“长安”的城墙并不全是用砖石堆砌,外部是砖石没错,其实还是用上了夯土的法子,也就是最外层有砖快,里面还有一层石块,中间是夯土结构。

    他们还看到了其它城池不存在的城楼,看得是那么目不转睛。

    有一点必须承认,仅仅是“长安”的一处城楼,从款式到规格竟然比其他一国之君的宫殿修得都要好看。

    这里是吕武借鉴了汉帝国的建筑款式,屋顶的飞檐翘角看着是那么的跋扈,一片片的瓦片呈现一种青黑色。

    有飞檐翘角,其余的装饰,比如祥瑞兽类的雕塑则是没有,必要的斗拱以及门窗肯定是有。

    因为是新筑的城,什么东西看上去都是新的,看上去自然就更美一些,再加上有别于当代的款式,一下子就让初来乍到的宋人看得入迷了。

    光是城墙的高度就有十三米,再加上三层的城楼,屋檐的最高处直接达到二十二米。

    站在下方昂头观看的宋人,他们不但需要抬头,还要将身躯尽量向后仰,姿势看着也就有点怪。

    这一座汉国都城“长安”一共有九座大城门,也就是面向一个方位有三座城门,并不是三座城门紧紧挨在一起,互相之间会有间隔,每一座城门都有属于自己的城楼。

    “青龙门?”虞显看到了城门匾额上的名字。

    匾额有两排字,分别是篆字以及简体字。

    篆体是年代很久远的字体了,到了分封时代的各个诸侯国,各个诸侯使用的字体开始慢慢出现变化。

    到了秦国创造新字体,春秋时期的篆一概被称呼为“大篆”,秦国的字体则是被后世称呼为“小篆”。

    那个简体字是什么鬼?就是吕武对着篆体一个又一个“翻译”,给“发明”出来的新字体,以后会是汉国官方的专用文字。

    只是汉国官方专用文字,吕武并没有搞强制全国通用。

    其实定为官方专用就够了,其他诸侯国随意,汉国想当官的人必须要学简体字,以利诱之再潜移默化所花的时间是很长,过程却会少了很多的争议以及血腥。

    另外,吕武并不是图自己爽或方便,使用的文字简单,学起来就更容易,便于推广的同时,还照顾到了学习者。

    当然,文字并不是书写起来越简单越好,需要考虑和顾及的方面非常多,其中还包括了对智力的开发,以及一些大脑发育的相关。

    “在下乃是此处城门尉。”上邪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宋国使节团的一干人等。

    宋人听得愣住了。

    那啥,城门尉听着倒是能理解干什么的,只是什么时候多了一个城门尉的官职啦?

    上邪并不理会宋人发呆,继续说道:“请诸位在此等候,‘行令’片刻便来。”

    好吧,又多了一个“行令”的官职。

    一群宋人先是看到了“长安”的各种建筑物新款式,再听到两个新的官职名称,真切地感觉到“异域风光”了。

    没有多久,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人带着一群随从过来。

    “在下汪涵,乃是大汉‘行令’。”汪涵行礼之后,喊着让人递来文书,又说道:“此乃诸位进出凭证,万望妥善保管。”

    华喜怔怔地接过文书,下意识地翻看了一下,能看到上面书写的文字,还看到了一些印字。

    搞什么啊?

    诸侯之间出使,旌节和令牌就能代表身份,不是必要不会携带国书。

    说白了就是,春秋时期的互相出使没有那么多讲究,大多是“看脸”而不是拿出什么文字上面的凭证。

    汪涵哪怕是早先接待过范国、荀国和晋国的使节团,再次接待宋国使节团还是觉得非常新鲜。

    “请诸位随我往驿馆。”汪涵再次行礼。

    虞显仗着为吕武服务过的履历,先介绍自己是谁,才问道:“此‘行令’便为邦交使?”

    汪涵并不觉得官职名称和职衔有什么好隐瞒的,说道:“在下之上有‘大行令’,主管列国邦交。”

    担任汉国“大行令”的人是梁兴,也算是能够充分发挥其特长了。

    宋国使节团被护送着进城,过城门洞一个个惊呆在原地。

    他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笔直宽大的大道几乎延伸到大地的尽头,两边则是排列整齐的不知道用途的两层建筑物。

    大道不止是道路,其实是用水泥铺成,然后两边还种植了绿化,建筑物前方则是有长椅,相隔一段距离还有亭子。

    比较不奇怪的是“长安”城内看着没有多少人。

    这个也是,作为都城的“长安”才落成多久,居民需要有一个充实的过程。

    “劳烦一问,我等何事可谒见汉侯?”华喜被领到一处驿馆,看着汪涵要离去,不免一问。

    汪涵笑着答道:“如可谒见,自当告知贵使。”

    华喜还要讲点什么,看到原先待在外面的鱼石急匆匆进来,也就对汪涵行礼表示可以走了。

    “彘裘、荀家亦在此处!”鱼石说的是看见到了彘裘和荀家结伴而行。

    华喜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第774章:妄自尊大

    范国的正使就是彘裘,他还在范国担任元戎这个职位。

    士匄建立的范国沿用了晋国的惯例,除了按照周王室来分布官职之外,军事方面设立了中军、上军和下军,同时担任执政、元帅和中军将的人还是称呼元戎。

    荀国那边也是沿用晋国旧例,但是并没有“元戎”这个一人兼顾多职的称号,执政、元帅和中军将是由不同的人去担任。

    士匄让彘裘身兼多职应该是一种补偿?

    毕竟,周天子也想给彘裘爵位,只是彘裘在士匄的压力下进行了妥协。

    爵位没了,等于立国的资格也消失,士匄和彘裘是出自同一个家族,只是存在主宗和小宗的区分,一旦士匄不补偿彘裘的话,家族内部就该有幺蛾子啦。

    同理,解朔婉拒了周天子的爵位分封,到汉国也会得到补偿。

    吕武建立的国家执行新体制,哪怕是有“元戎”也不会给解朔,有二十等爵为前提,却是一下子让解朔成了“下令”。

    这个“中令”就是二十等爵第三高的爵位。

    而吕武的那些家臣,哪怕是作为上将军的宋斌也仅仅是受封“上帅”,以排行是第七等,往上还有六个爵位才到顶。

    可能是因为有对比,或者是假装,得到那般待遇的解朔表现出了满足的态度。

    事实上,要是爵位一下到顶的待遇,才会让解朔心惊胆跳。

    道理就摆在那里,官职已经那么高,爵位再升无可升,除非是行木将朽,要不然君臣肯定无法善始善终。

    还有奋斗空间对某类人是好事,还是天大的好事,否则哪天到了进无可进又退无可退的时候,是不是也轮到要做一场啦?

    范国和荀国的大多数官职落到了族人的身上,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家为国了。

    两家的族人满意了,就是不知道那些异姓贵族到底满不满意。

    “五氏之灭使国中震动,寡君行险乃是无奈之举。”彘裘看上去一副过得不如意的模样。

    同样在场的荀家脸上的诧异一闪而过。

    什么情况呀!

    大家伙已经不是同殿为臣的身份,有些话是不是要深思熟虑再开口?

    吕武在宫城接待了彘裘和荀家,接待的礼仪和所选的场所没有半点错落。

    换作是在以前,以他们的交情和相处关系,吕武大可以随意一些,身份出现转变之后不但要注意影响,该有的排面也不能出错了。

    彘裘说道:“五氏乃是叛臣,投奔于我仍有桀骜之举,多次软言相劝依旧不肯就范。”

    屁股决定思维了呗?

    吕武、士匄和中行吴虽然是立功得爵为了立国的资格,一下子将晋国的大量城邑变换城头旗帜也是一件事实。

    五氏跟他们三家的区别在哪?就是三家名正言顺,五氏名不正言不顺,不然要干的事情其实都一样。

    大家都不是什么好鸟。

    吕武不相信侯晋等人没脑子,里面绝对缺不了范氏逼迫,甚至是五氏还服软了,不然哪可能得到召唤立刻往“新郑”而去。

    这种事情必然充满了各种狗屁倒炉,谁赢谁有理而已,拿出来说就很没有意思了。

    其实按照正规的邦交流程,吕武不适合亲自接待彘裘和荀家,哪怕出面也就是露露脸就够了,专门负责接待和洽谈的人该是大行令梁兴。

    这是鉴于汉国、范国和荀国的渊源,还有吕武刻意的表演了。

    荀家以前跟吕武在身份上有比较大的差距,再来就是两个人见面的次数多,交情方面则是比较平淡。

    到了现在,荀家大多数时候是听彘裘和吕武在交流,时不时才能插上一句话。

    彘裘讲了不少范国内部的事情,话题一转谈到了宋国的突然进犯,先表示对宋国的不屑,又提到了对楚国出兵的担忧。

    汉国、范国和荀国立国前的不久,宋国遭到了很重的损失,几乎不会对范国构成什么大威胁。

    楚国虽然也蒙受不小的损失,然而楚国的体量依然是摆在那里,容不得范国没有产生忌惮。

    彘裘说道:“寡君命我而来,除却求有援军,亦有寻求汉侯援助粮秣、兵甲之意。”

    吕武看了荀家一眼。

    荀家说道:“齐、鲁、曹皆敌视于我,寡君出兵助战于范,辎重……恐难支应。”

    这两个家伙在路上肯定有了足够的沟通。

    现在两人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范国和荀国都面临直接的威胁,倒是汉国位处西面没有强敌,应该给予两国更多的帮助。

    如果汉国这边是大行令梁兴出面,怎么都还有转圜的余地,轮到吕武亲自接待,两人又提出请求,只剩下答应和拒绝两个选项而已。这个也是大领导不能随便出动的原因之一了。

    在以前,也就是三家还是晋国家族的时候,无论出现多大的困难,没有无偿付出这么一回事。

    倒是三家各自立国让情况变得不一样。

    国与国之间讲买卖也论交情,现在范国要空口白牙讨要,汉国给不给?给了是人情,不给是道理,怎么整。

    “粮秣?”吕武一脸纳闷,说道:“范氏……范国产粮之多,何需寡人相助。”

    玛德。

    试探都不会试探。

    以前范氏就占了最多的产粮地,不要说没有粮食储备。

    新立国的三家之中,以范氏的产粮最多,汉国和荀国还需要向范国采购粮食,哪里轮得到汉国去无偿捐助。

    吕武又说道:“我筑新城,粮秣消耗颇重,今岁本有意派人往范求购,想来需另寻它处?”

    汉国兴建都城是各国都知道的事情。

    彘裘和荀家来“长安”半路还看到“桑田”那边有大工地,知晓汉国要在那边起一座关隘。

    关于汉国修建关隘让范国和荀国怎么想的先不提。

    几十万人因为工程的关系无法参与农耕生产,用膝盖骨也能猜到汉国在粮食的消耗上很重。

    吕武一脸不愉快地说道:“三家虽是各自立国,交情却非泛泛。何须多加试探?”

    好咯,不用答应也不用拒绝,明确表达对试探的不爽,难题成功抛了出去。

    换成彘裘一脸尴尬,白白讨要粮食怎么都不能再开口,连带可能到手的军事装备援助也没有,需要靠买。

    彘裘说道:“楚已决议出兵,兵力或不低于六万?”

    荀家接话,说道:“寡君愿出两‘师’援范。”

    说来也是奇怪,几年前楚国动辄出兵十万以上,怎么用兵越来越少?

    另外,没有立国之前的范氏一下子暴出十多万的兵力,有自己的国家之后也是用兵数量骤降。

    所以是,各个诸侯的疯狂已经退散,恢复理智了吗?

    可能是疯狂的念头遭到遏制,更多的是疯狂了一把导致实力受损严重,动用的兵力想多也多不起来。

    吕武还是晋国元戎时期,一样是能随随便便拉出十万以上的兵力,等有了自己的国家之后,要不要动用十万以上的兵力则是需要谨慎再谨慎。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吕武兵力损失严重,其实是需要用到兵力的地方增多。

    说白了就是,他们还是晋国的大臣时,有其余的家族来兜底,遭遇到突袭也不用有过多的害怕,轮到有自己的国家则是要兼顾多方多面。

    吕武问荀家,道:“荀伯可会亲至?”

    荀家答道:“国中之事繁重,寡君难以亲至。”

    也是,听说中行吴也宣告要变法,并且齐国和鲁国很是躁动,的确是没办法亲自带兵去救援范国。

    彘裘用热切的目光看着吕武,看样子是期盼吕武能过亲自率军去范国?

    “我亦出二‘师’……”吕武沉吟了一下下,继续说道:“如无繁杂之事,寡人或将亲往。”

    汉国的事情也多啊。

    光是灭乌氏和空同氏,吕武就要亲自进行关注,别说还有一支汉军去了“冀”那边。

    这两个军事行动对刚刚建立的汉国是大事,一个关乎到立太子的后续,另一个则是事关汉国奠定逐鹿天下的基础之一。

    对乌氏和空同氏的用兵只是收尾,吕武亲自盯着是表现出未来太子的重视。

    成功消灭或是驱赶走秦人,吕武还需要亲自部署对巴蜀的窥探。

    所以,吕武对彘裘的表态并不是什么敷衍。

    彘裘当然希望吕武和中行吴能够亲自到范国,能够体现出三家亲密,起到恫吓那些诸侯的作用。

    荀国那边已经明确表态说中行吴无法过去。

    现在吕武说得又那么不确定。

    “三家各有国祚,然我等命运相同。”彘裘有失望,更多的是担忧。

    荀家说道:“实属无奈,非是其它。”

    荀国的现状不假,彘裘不明白吕武又有什么理由。

    拜托,三个人谁不是一国之君,愿意去是情份,不愿意去又咋地。

    汉国和荀国都表态会派出军队救援范国,很够意思啦。

    吕武在纳闷一点,想道:“张口就要粮食和兵器、甲胄,还有点要招之则来的意思?士匄真当自己是三家的老大了啊。”

    不是没有那个可能,否则范国怎么会觉得汉国和荀国出兵是理所当然,只差一副颐指气使的嘴脸了。

    吕武对春秋的历史陌生,对战国的历史则是要熟悉一些,想道:“历史上魏国也觉得自己是三家的老大,赵国和韩国表现出服软的态度,让魏国膨胀到四处出击?”

    这个……,好像可以历史重演一下?

第775章:稳住,不要浪!

    吕武知道自己正在变得更加求稳,好像没有了之前的锐意进取,问题是这种求稳并不是失去进取之心,完全是出自局势的需要。

    通俗来讲,不管是作为阴氏的时候,还是改称了汉氏,吕武并不是什么大家族出身。

    吕武跟士匄和中行吴真的不一样。

    范氏和荀氏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人们哪怕觉得他们成为一方诸侯有点突兀,多少会因为血统方面的因素而有所认可。

    春秋是一个王、侯、将、相有种的时代,吕武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各诸侯和其他家族是怎么看待的?然后,汉国内部又是怎么看的呢?

    这也就导致吕武需要一段时间相对平稳的过渡期,使得汉国的存在被世人所习惯,再则就是尽可能的收拢人心了。

    汉国执行新制度,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建立功勋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虽然持有的土地并不大,关键是人数非常多。这一部分算是得到汉氏子姓恩惠的群体,他们心怀感激并由衷的感恩了吗?

    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来进行发酵,观察事态同时需要耐心,真心是急切不来的。

    都城“长安”落成了,是不是到了卖房子的时刻啦?

    大多数贵族并不需要买,自然有吕武给他们安排地皮,房子则是他们自己去建。

    有那么一件事情,吕武不是成了一国之君吗?他们搬出“新田”之后,大多数资产被交到了韩氏那边。

    韩起将吕武的宅院赠给了韩无忌这位亲哥。

    吕武的那些资产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范氏和荀氏等等脱离晋国的家族,资产一样是分文不取的交了出去。

    三家给予的对象并不一致,一般是选择留下一些香火情的做法,也是一种埋钉子。

    汉国的高层在“长安”都有自己的产业,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安”居住的大多数人会是跟汉氏子姓有极深牵绊的人,慢慢才会迎来普通的住户。

    如果“长安”没有再扩建的话,容纳二十来万人依然会让城池保持“健康”度,再多则是会让下水道等方面出现负荷了。

    现在“长安”利用到的地皮除了宫城之外,居民集中在城北和城南,城北居住着地位不那么高的人,城南则是达官贵人的集中地;城东和城西大多数地皮仍是荒废状态,哪怕城东和城西有安排也是作为市场之用。

    每一座城池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规划,像是城东和城西一般是作为市场。而城东一般是大宗交易的所在区域,各种活生生的动物买卖绝对是在这一边,比如牛、马、羊、鸡、鸭、鹅之类;城西则是零售的市场,比如各种非食物类的手工制品,即便出售肉食也绝对没有活的。

    关于市场规划这一点,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里面的文章很大。

    比如说活的动物吧?它们会吃喝拉撒,想一想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脏乱来带的细菌该是有多少,交易场所限定在一个地方就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了。

    事实上,诸夏古时候有自己的卫生体系,严格限制什么市场卖什么就是其一。

    因为城内居民并不多的关系,再来就是有新鲜感以及必要性,吕武经常会漫无目在城内进行漫步。

    他过来城东,在一处售马市场碰到了崔杼。

    汉国的“个体户”正在增多,他们不再有头顶上的贵族将所有事情安排个仔仔细细,自个儿当家作主肯定有购置所需。

    日常的生活用品只是一方面,重要的农耕畜力才是重中之重。

    汉国的情况注定不会缺少牛或马。

    很现实的是目前牛并不是农耕主要畜力,农业的犁田主要畜力是马,同时马也能用来拉车运输。

    人们要是财力允许,肯定想要家里添上一匹马,耕种时用来马拉犁田,收获时则是挂载车架进行运输,平时也能用来作为代步工具。

    为什么不是牛?当然也有用牛犁田,只是大多集中在南方。

    现在还没有将牛鼻子穿环搞出来,使用牛来拉犁或是当做牛车,跟战马一样上了嚼子,只是牛可比马暴躁多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驯化和教导。

    吕武怎么没有“发明”牛鼻子穿环呢?不是忘了,完全是现在弄出来的话,便宜占最大的会是楚国。

    要清楚一件很真切的事情,中原各个诸侯国使用马比较多,南方各国则是使用牛比较多,吕武搞“牛鼻子穿环”是要帮楚国增强国力吗?

    在汉国这边,牛并不是什么珍贵的畜力,一般用作肉食,相反马才是最遭到善待的畜力。

    后世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不管是在什么年代,牛都是农耕的主要畜力,实际情况却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就跟后宫女人动不动就自称“臣妾”,所有年代都喊皇帝“皇上”,显得是那么的令人哭笑不得。

    什么时候牛成了中原王朝的农耕主要畜力?其实是汉帝国草创时期。当时连皇帝都难以找到五匹毛色相同的马,高官们只能坐牛车,说白了就是对马匹的缺乏到了非常窘迫的程度。

    “臣妾”一词出现在西汉,外邦到汉帝国首都“长安”觐见,打从心里害怕汉军兵锋太过于强盛,以“臣妾”自居来表示对汉帝国的臣服。

    朝贡制度始于夏朝(大禹与会稽各族时期),藩属国制度则是起始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而“臣妾”就是藩属国对天朝上国的自称。

    从西周开始到蒙元……,也就是周、秦、春秋、战国、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有“陛下”、“天子”、“圣人”、“天可汗”来称呼皇帝,到了明、清才出现“皇上”这个称呼。

    吕武穿越过来并且开始见世面,得知马才是农耕主力,一度怀疑自己穿到了欧罗巴,想到一些先秦的影视剧作品里面各种强调对耕牛的重视,额头垂下三条黑线。

    “良马用于军中,劣马出于市,此乃善政。”崔杼是过来实地查验马匹质量的。

    吕武其实也是过来看这个。

    好的战马当然要用到组建骑兵上面,汉国敢争诸夏之先,率先组建了成规模的骑兵部队,还在制度上进行了改革。

    制度改革这种玩意,求变过程中少不了太多的魑魅魍魉,尤其是汉国取消了贵族的很多优待,进而存在人心思变的现状,肯定需要谨防有人以权谋私。

    崔杼看上去很轻松,吕武没有发飙,可见视察下来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事情。

    “明岁西北用兵便止,出兵援范亦在计划之中,无需多做支应。”崔杼特别强调了吕阳打五氏和空同氏不会出现意外。

    实际上,没有立国之前,针对五氏和空同氏的战事就到了收尾阶段,其实就是吕武刻意留给吕阳来摘取胜利果实的。

    汉国应该是当前各个诸侯国中牧畜拥有量最庞大的国家?

    因为重视骑兵建设,吕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寻找和培育良马,为此打了不少游牧部落,烧杀抢掠持续了很久很久。

    攻打游牧部落可不止单单能抢到马匹,牛羊肯定不会缺,再来就是擅长放牧的人了。

    这一次吕阳带着两万多军队去对乌氏和空同氏的战争进行收尾,骑兵占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辎重队了。

    崔杼提到了肉食类的交易变成寻常,倒是一些植物类的粮食买卖没有想象中交易量大。

    “汉人不缺肉食,自可减少粮食消耗。”吕武懂这个道理。

    单纯吃植物类的食物缺乏油水,并且很快就会又饿了。

    餐桌上的种类越多,会对植物类的粮食需求更少,营养方面更为充足是一种必然。

    崔杼说的那些话并不简单,是在暗示吏治清明,并且没有家族大肆囤粮啊。

    吕武当然听懂了,多余的话则是不需要多说。

    所以是,吕武重视官职改革会不会出现幺蛾子,也在提防贵族对高层并不是秘密,没有刻意遮掩,算是一种震慑。

    光是震慑不足取,吕武并不是单纯为了吓唬人,要的其实是各司其职以及各自相安。

    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

    吕武顿足伸手接住一片,慢慢等着雪花融化成水。

    偶遇之下聊了一会的崔杼还有其它事情要做,当前岁月也不像日后能有跟君王相处就挪不开脚步的时代,崔杼该讲的话已经说了,自然是继续去干活了。

    吕武对这个世界的改变挺多,其中的一个就是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

    在之前,不管有什么官职,大家伙一般是在家里办公来着。

    明明是个右相,崔杼怎么没有老老实实待在公廨?

    到了有明一朝,还需要专门有人提出“知行合一”,也就是不光读死书,还要切实去进行认知,并且踏实做事。会有人提当然是有明一朝的官员“足不出户”,他们看文字知道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实物则是从来没有见过,到了“五谷不分”的地步。

    不是等待崔杼处理的文书太少,纯粹是现在的人习惯亲自去核实,才不会只看文字方面的报告。

    所以啦,现在的官员不但很少死待在衙门,时不时还会出远门去差一趟。

    当然,这个也是春秋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关系,再来就是因为分封的制度,每一个阶级都有属于自己专门负责的事项,对一国之君来讲就是“祀”和“戎”最为重要,然后国君再管好贵族就行,贵族统御家臣,家臣再去管理胥和皂。

    贵族自治,有什么事情到他们这一层就是到顶,他们自己拿主意,根本不会上报国家,国家层面需要管的事情肯定就少了。

    如果不是吕阳出征在外,其实吕武很想巡视一下关中,去实地看一看各处的情况。

    为什么不是想去就去?不就是吕武目前心态的体现,一切求个安稳,不想有任何的横生枝节嘛。

    当前在“长安”这边的使节团有点多,来了办好正事也不肯离去,没有完成使命的使节就更不可能走了。

    他们来之前多多少少听说汉国在变法,只有亲自过来才知道汉国搞出来的变革远比想象中要大。

    体制上的变化最令各国在意,他们在窥探汉国是不是要悖离周王室,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楚国,又或是像宋国、吴国、莒国等几个异性诸侯那样的情况。

    得知汉国已经出兵支援范国?他们至少搞清楚汉国、范国、荀国和晋国在立场上一致,然后一个个想着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

    “汉多变,使我颓然。”彘裘的消沉不是一天两天了。

    荀家露出了询问的神色。

    彘裘的失落感很重。他虽然是范国的元戎,看一看大战在即人在哪里就能看得出来。

    是,没错,汉国对范国很重要,彘裘跟吕武也是老相识,还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元戎啊,能够总揽国中大小事务的角色,然后在国家极度需要的情况下成为使节在外。

    彘裘跟荀家最近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互相之间存在太多的试探,使得彘裘已经感到了厌倦。

    “荀以汉为尊?”彘裘知道不该这么问,还是问了。

    荀家很明显的一阵愕然,显然是被这么直白的问题给惊到了。

    那啥,荀国是周天子的分封国,为尊也该是对周王室呀。

    彘裘不想看荀家的表演,目光转到了领略‘长安’的风光,说道:“我亦纳言。然,寡君深陷自我,难以自拔。”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士匄错误估计了多方实力,看轻了汉国的实力,过分高估了范国的实力。

    荀家不能再装傻,说道:“我知范君争霸之心,寡君亦知。寡君以为汉必为后盾,不可失也。”

    彘裘重重地点头,随后是一阵苦笑,说道:“或需一场大败,方可使寡君清醒?”

    荀家也开始忧心忡忡了起来,主要是窥探到汉国根本不想有什么大动作,能够猜测出一些缘由和端倪。

    范国的士匄以为自己很强大,想要收汉国当小弟,再进行利用。

    荀国的中行吴则是很清楚自身的定位,更明白根本离不开汉国的支持,姿态方面一直放得很低。

    无论是什么样的做事方法,现实就是范国和荀国极度需要汉国,要想法子争取来自汉国更多更大的支援力度。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647/ 第一时间欣赏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作者:荣誉与忠诚所写的《春秋大领主》为转载作品,春秋大领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春秋大领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春秋大领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春秋大领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春秋大领主介绍:
一觉醒来到了春秋时代的晋国,成为一名小领主。晋国刚刚发生国君号召多家贵族一同消灭赵氏家族不久。国内余波未平;国外动荡连连。魂穿成为小贵族的吕武,决定在进击成为大领主之前,先用后世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穿越者无论干什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发明家的时代!春秋大领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春秋大领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