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春秋大领主TXT下载春秋大领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春秋大领主全文阅读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春秋大领主txt下载     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91章:进位为王

    齐军士兵为什么会搞出那种花活?当然是他们要展现自己的身手,武器高抛向半空中,再以灵活而又花里胡俏的身姿接住,普通人可办不到哦。

    其实也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场地给齐军,要不然他们还会有其它的节目,比如两两捉对开干,用最华丽的招式打出炫目的效果。

    吕武尤记得自己在齐君吕环时代出征齐国的所闻所见。

    当时吕环搞了征召黎庶,超多觉得自己有一身武勇的齐人踏上战场,他们在两军阵前就搞了很多的节目,真真是能够称得上花样百出。

    最为让吕武印象深刻的是齐人武器的多种多类,有些武器的造型是怎么好看怎么来,就是不知道用在实战到底怎么样。

    齐国崇尚技击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说不好是从那一代齐君开始,玩到现在打从事实上就是很有历史了。要是有谁能刻意搞一下,也许能搞出“齐戏”这种传统戏曲?

    吕武看着齐军在表演,心想:“我的记忆绝对没有出错,到了两宋时期,他们的禁军其实也是杂耍团。”

    真心不是为了黑而黑呀!

    大怂禁军,尤其是京师的禁军,他们每每有什么节日都要表演节目,能不用心研究什么节目表演起来能赢得满堂喝彩吗?

    对于居住在京城的宋人,又或者是京城周边,乃至于到了节日会刻意赶到京城的宋人和国际友人来说,观看大怂禁军表演节目就是一种期待。

    吕武看齐军表演看得很无语,无法理解齐国君臣怎么还能看得兴高采烈,猜不透其他国家的君臣是不是嘴里赞美,内心里则是各种鄙视。

    军队就是军队,弄成这幅文恬武嬉的模样,搞什么嘛!

    只是吧,吕武从某种方面又能理解齐国为什么那样。

    自从管夷吾在齐国变法之后,齐国的经济就腾飞了,日子越过越好,自然也就会开始追求享乐,能不变着法子搞花活吗?

    刚好一代又一代的齐君也崇尚技击,民风经过几代齐君的培养成了,经济蛮好,喜欢娱乐,国君又喜欢武勇的人,也就有了齐人将娱乐和武技的结合。

    齐军走完,五国在“会稽”的阅兵也就结束了。

    中行吴说道:“越侯赏赐齐军,以显胆识?”

    士匄嗤笑了一声,摇摇头没有说话。

    吕武则是说道:“齐军如此,荀国无忧。”

    如果没有吕武开外挂,春秋时期该是齐军的装备最好,有点问题的是装备极好的齐军就是打不过晋军。

    齐军对上其他列国怎么样?那肯定是赢多输少,不然也不会在春秋末期一再并国,其中几个国家的体量甚至跟齐国差不多。

    中行吴眨了眨眼睛,点头又摇头,说道:“我闻齐国广征黎庶,建军十五万之数。”

    这个吕武知道。

    齐国在变法对不对?他们没有照抄汉国的制度,学了二十等爵又自己改革,然后在齐国实施,其中就包括开始对黎庶进行征兵。

    汉国的二十等爵到了齐国变成十八等爵,同时名字也被改成了齐国自己的特色。

    仅仅是黎庶也能因为建立军功获得爵位赏赐这一条就带给了齐国极大的改变,不是说让齐人就此纪律严明,纯粹是齐人为了获得爵位更愿意搏命了。

    吕武还知道另一个情况,也就是齐国复又灭掉谭国和纪国之后,重新开始了对莱国的吞并计划。

    “有此事。”中行吴有些发愁地说道:“齐军备兵十五万,复又纠集盟友三万攻我,尚有余力出兵四万入侵莱国。”

    这一次齐国的盟友中有了曹国和鲁国。

    曹国很愤恨瓜分晋国的汉国、范国和荀国,得到齐国邀请加入联军,算是预料之中情理之外。

    鲁国竟然也能跟齐国搅和到一块去?这个是鲁国对新生荀国有不小的疑虑。哪怕鲁国跟齐国是世仇,但两国至少互相了解对方,加入联盟是为了稳住齐国,再看看荀国的成色。

    士匄一脸轻松地说道:“我出两‘师’助荀。”

    上一次荀国派出一个“师”支援范国。

    这一次范国翻一倍,派出两个“师”支援荀国,够哥们,够意思吧?

    中行吴殷切地看向吕武,等着汉国的支援。

    而吕武的视线根本不在中行吴身上,并且也没有打算将视线移过去。

    说什么多国一体,事先的约定都能轻易不当一回事,不就是“有需要才是朋友,平时不当仇人就不错”的现实骨感吗?

    当然了,维持表面多国一体很有必要,只是当个白嫖怪就不好了。

    吕武上一次义无反顾地派军支援范国,除了履行互助约定之外,就是范国不能被楚国干挺这个因素。

    楚国有可能将范国干挺,还能顺带吞并宋国,完成这两件事情的楚国该变得多么强大?

    齐国打得过荀国吗?军事这种事情,哪能百分百确定。可以笃定的是齐国没有能力吞并荀国。

    那好了,齐国就算是在对荀国的战争中一直获得胜利,短时间无法做到吞并荀国,对汉国就不存在什么威胁。

    中行吴……或者说荀国,一再公开囔囔自己是汉国的小弟,干的事情却不是一个忠心小弟能做的事情。

    如果吕武好面子,又或者说好忽悠,还真就信了中行吴的鬼。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荀国比范国还可恶,中行吴一贯作为也表现出了薄情寡义的一面。

    有了齐国难以吞并荀国的这个前提,再加上中行吴嘴上一套做事是另一套,凭什么让吕武再对荀国进行无条件支援?

    士匄的目光在吕武和中行吴身上来回扫视,有点明白接下来该怎么玩了。

    “楚侯已命人往会稽山筑台,不知何时可成。”士匄随便找了个话题。

    他们在阅兵结束后就各自返回。

    汉国、范国和荀国合兵驻扎在同一个军营,三国的国君经常聚在一块也就合情合理了。

    齐国的营盘跟三国营地很近,他们的国君不好一直过来,晏婴等一些齐国大臣则是时常串门。

    晏婴肯定不能一直找作为国君的吕武唠嗑,汉国南下的大臣之中以梁兴为首,想更了解汉国怎么变法的晏婴找得最多的就是梁兴了。

    同样的,齐国大臣来这边,一般是会找汉国大臣聊天,有时候也会拜访范国的大臣,找荀国大臣则是很少了。

    现在筑会盟台也是彰显国力的一种体现,能够用最短的时间筑成,质量方面极佳,代表着这个国家有着成熟的技术,并且协同能力很强。

    这一次相王是楚国提出,会盟的地点尽管是在越国,楚国却是当仁不让做起了东道主,筑会盟台的任务也就交给了楚国。

    从熊招派人筑会盟台,到通知各国国君什么时间会上山相王,整个过程耗时二十七天。

    考虑到会盟台是在山上,花二十七天筑成不能算长了。

    会稽山并不是只有一座山,拢共有二十来个山头,其中海拔高度最高的应该是六百来米。

    楚国并没有头铁地选海拔最高的山峰来当会盟地点,他们选了一个山脚下有两个湖泊的一座山峰。

    在当天,由熊招提议,五个参与相王的国家各自出兵一万将越国都城“会稽”围了起来。

    同时,每一个国家分别负责一块区域,将会盟地点周边给封锁起来。

    这么干当然是为了防止越国干扰相王。

    “无天子公卿,甚为不妥。”吕光不止一次念叨这个了。

    第一次听到时,吕武才想起那么一回事。

    原历史上,第一次相王的活动是魏国提议,有派人去周王室那边让周天子派人来进行一个赐祚肉的流程,随后诸侯每一次相王都会让周天子那边的人出场。

    这一次?提议相王的是熊招,他的祖辈已经称王,之前他搞出了去王号又恢复的事情,并且拒绝向周天子称臣,哪里需要周天子的人上场?

    几位国君徒步上山,而上山的道路在筑会盟台时就已经被开辟出来。

    尽管是那样,身穿诸侯冕服爬山还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要是冕服里面再穿甲,必然会是更大的折磨。

    体力消耗什么的对吕武来说无所谓,他就是那个冕服里面还穿甲的国君,不知道其他四位国君有没有这么干?

    因为山的海拔不高,自然也就没什么“会当凌绝顶”的体验,并且向四周看去除了山还是山,东面的海也根本看不到。

    相王怎么搞?

    事先没有例子,借鉴什么的不存在。

    熊招干脆就搞出了进位为王的礼仪,通知各国带上礼乐,事先准备好礼服。

    现在就是在吹拉弹唱中进行各种祭祀,然后各自换上新的冕服,互相打招呼再慎重其事的互拜,呼一声“汉王”、“范王”……,反正每个国君就是分别喊嗓子,又是一套“王”能举行的祭奠天地鬼神、四方诸灵仪式,也就算是相王最重要的部分完成了。

    后面还有什么后续?

    熊招先坐在西边。

    然后是吕武想了想坐到了北边,士匄坐到了西南边,中行吴选了东南边,吕光坐到了东边。

    他们看着心情都挺不错的样子?

    “今日五王相会,当今天下以吾等为强,寡人以为当有维新。”熊招说道。

    什么意思啊?

    这是要五个国家商量怎么瓜分“世界”吗???

第792章:远交近攻

    现阶段“东方世界”强大的国家几乎都在这里了。

    之所以有个“几乎”,那是除了汉国、楚国、范国、荀国和齐国这五强之外,还有宋国、鲁国、莒国这种有点实力的国家。

    当然,还有一个已经被中原诸侯遗忘数十年的燕国。

    不知道燕国现在的小日子怎么样?他们是被诸胡轮着揍,还是逮着诸胡一个个在揍。

    说实力,是以人口和生产力来定论,要不然以控制的势力范围来定论,要将钟离国、钟吾国、淮夷国、古蜀国、巴国以及百濮部落联盟,各种“越”部落联盟,好多势力的地盘并不算小。

    一些势力,他们的生存空间其实挺大,只是无法将控制的疆域利用起来。

    拿越国来说,越国从势力范围上跟宋国差不多,然而越国的人口和生产力都比不过宋国,再来就是持有的耕田数量不多。

    在“东方世界”这一边,有多少实力就有多强会随着“兵者,诡道也”这一句话被喊出来而变样。

    拿历史上吴国差点把楚国给灭了来说事,谁能想到楚国会打不过吴国,甚至楚国一度被吴国灭了呢?

    然后吧,阔起来的吴国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堂堂新晋霸主竟然被越国吞并了。

    吕武有在听熊招说些什么。

    仅到当前为止,熊招讲的都是一些废话,什么和平共处,互通有无之类的。

    和平什么的?那是不可能和平的。有的只会是短暂的休战期。

    所以,熊招就是在向士匄表态:要不楚国和范国暂时休战,哪天再操家伙打生打死?

    至于互通有无,即便各国进入交战状态,什么时候妨碍互相走商啦?用不着特地拿出来讲的嘛。

    熊招的表态没有得到士匄的回应,也就等于士匄做出了回应。

    并不是默认范国要暂时跟楚国休战,相反沉默是士匄要继续跟楚国进行战争。

    在这一点上,吕武觉得士匄是个明白人。

    尽管范国吞并了郑国需要时间来收拢人心和稳定内部,休战会对范国有好处,不代表要坐视楚国在其它方向进行扩张。

    士匄在想的是:“我只是收拢郑人麻烦了一些,楚国内部不平,外部也面临多个方向的威胁,凭什么要休战?”

    明白过来的熊招不再以任何方式暗示士匄,转而跟吕武有说有笑起来。

    直至熊招不再以“领导讲话”的姿态示人,那种五强以楚国为尊的气氛破灭了。

    没错,一旦士匄对熊招的停战有所回应,相王是熊招提议,会盟台是楚国修筑,仪式是熊招主持,楚国是老牌霸主之一,五个强国中楚国才是老大会形成一种默认的事实。

    士匄肯定没有想到那么多,不接受楚国的停战暗示,算是一种歪打正着吧。

    没有士匄那么做,其实也会有人站出来打破那种氛围。

    熊招在跟吕武谈笑风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吕光跟中行吴聊了起来,两人没有什么言语上的针锋相对,看表情和谈的事情,好像还聊得挺投缘的。

    没人搭理士匄,有自己内心戏的士匄却自得其乐,大有“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那种意思。

    因为首个目标没有达到,显然让熊招放弃了接下来的路数,现场也就成了茶话会的氛围。

    多方在后面换了聊天的对象,也有几个人一块聊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一直到临近傍晚时分才下了山。

    这样一看,相王肯定会对天下局势造成重大改变,过程中也就在越国的都城“会稽”城外阅兵算是大节目,登台进位为王意义重大,看着却是略显平淡了一些。

    那是熊招根据形势裁掉了节目,其余四位新鲜出炉的“王”根本不想搞事。

    后面还有什么节目吗?有也是各国内部自己的事情,甚至要等回到国内才会进行。

    几年前从人臣获得侯爵变成一国之君的吕武,几年后变成了“王”有什么感受吗?

    “个人而言也就那样吧。”吕武知道对于汉国众臣百官,乃至于黎庶的影响会很大。

    活动结束啦!

    吕武一点都不想多呆,打算找个机会跟其余国君道别,要带上队伍回国了。

    南边的空气太潮湿,幸好不是雨季时节过来,要不然会更潮湿。

    当地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原人来说也不适应,其中包括蚊虫远比中原那边更多。

    吕武要求汉人不能喝生水,蚊虫叮咬什么的则是防不胜防,一个月待下来已经有数百人病倒。

    其他的几国人员?

    因为汉国、范国和荀国是同出一个营寨,吕武能知道范国和荀国的情况,两边病倒的人数量更多。

    齐人也是中原人,汉国、范国、荀国出现的问题,齐国那边一样也不会缺。

    要说五个国家之中谁的麻烦最少,没有任何疑问是楚国了。

    毕竟,楚国也是南方的国家,不说这一次,楚军入侵吴国的时候就没出现什么水土不服。

    吕武决定第一个找熊招,并且还是亲自去楚军营地拜会。

    并不是吕武的胆子突然大了,他的胆子其实一直不小,要不然也不会十四岁就纳赋出征。

    他会一直表现得那么惜命,纯粹是有太多的事情没做,不能拿自己的小命不当一回事。

    这一次吕武亲自去楚军营地,一来是笃定楚国不会拿自己怎么样,出现一个万一的话,不是有长大成人的太子了吗?

    “汉王。”熊招亲自到军营辕门迎接。

    如果熊招没有出营,吕武进去楚军营盘也就进去了。

    既然熊招出迎?吕武也就笑着邀请到周边走走。

    这是胆小?跟胆量无关。

    熊招一看就是个胆大的人,怎么没见他去汉军营地?

    所以了,到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一些事情是真不能做的。

    吕武没有第一时间跟熊招说要回国的事情,聊起了吴国的时过境迁。

    “寡人亦不想三位吴君阵亡,实是战阵之上戈矢无眼。”熊招是真心唏嘘。

    楚军弄死了三个吴国国君,在当前时代没人觉得是一件好事,哪怕是楚人都会心中揣揣。

    熊招略略感慨地说道:“今次来越,寡人若是未能迎归吴君,放阖闾归国为君也。”

    说到阖闾这个人,吕武总觉得听着有点耳熟,就是想不起阖闾都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而这个叫阖闾的人真心是牛逼大发了。

    阖闾没有继位之前一再率军伐楚,后来亲自迎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来投奔的伍子胥,某次为“将”抢了楚国的王后。

    以为阖闾就只是牛逼到这种程度而已吗?他干了春秋时代极少人会做的事情,也就是戕害国君夺位,给历史上多了“专诸刺王僚”的故事

    成为吴国一国之君的阖闾,他倒是干了非常多的实事,对内不但举贤用能,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江河海水的侵害,也加大了对农田的开垦,修筑了好些城池;对外方面,他一再兴兵讨伐楚国和越国,攻占了楚国的大量城邑,甚至攻进了楚国的都城“郢”。

    阖闾为什么能那么牛逼?首先是他真的有雄心壮志,并且有足够的胸怀,再来就是先接纳伍子胥,后来又获得了孙武。

    既然提到了吴君季札,装模作样什么的都好,总要让吕武顺着说上那么几嘴。

    熊招一脸的不开心,说道:“夫谭拒不释放延陵季子,寡人恨不能擂鼓攻城。”

    看看熊招对吴君的称呼呗。

    延陵季子是季札作为公子时期博得的名号,以前那么叫是一种尊重,等成了一国之君还那么喊,其实就是一种轻视了。

    当然,吕武才不在意熊招对季札怎么样。

    两人又东聊西扯了有一会,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条小溪边上。

    辛亏是上午,换作到傍晚时分,信不信走到哪都有几千上万只蚊子聚在一起飞?

    天晓得蚊子为什么喜欢到傍晚聚在一起飞,可能也不止到了傍晚之后蚊子才有那种节目。

    吕武和熊招下了车,来到溪畔很没有一国之君的威仪,地找个地方随便坐下。

    “初见汉王便知不凡,汉王为晋‘卿’时便一再败楚,两国相争自无对错之分。”熊招看上去很豁达。

    吕武知道重头戏来了。

    果然,熊招收敛笑容,一脸正色地问道:“汉、范、荀出自同源。然,岂有不顾国祚之邦交。”

    是啊,亲兄弟都要明算账,父子都有反目的时候,讲什么一衣带水的友好不是搞笑吗?

    熊招脸上重新有了笑意,说道:“我在南,汉在北,两国虽有比邻,土乃蛮荒之土。范夺郑膏腴之地,我亦可夺之。”

    来了,来了,远交近攻的理念。

    只是不知道熊招自己想出来,还是有人给的建议。

    吕武记得子产还活着,并且得到楚国某种程度上的帮助。

    现在不是没有郑国了,子产统治的郑国在原先许国的地方安家落户,近期的沉寂肯定是在蓄积实力。

    范国那边当然知道还有郑国,碍于跟楚国大战无法彻底解决而已。

    吕武今天必须给熊招一个回应,也就说道:“享位日短,不好轻动。”

    熊招立刻懂了,并且脑补吕武陷入某种犹豫,想了想觉得不着急逼吕武表态,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而吕武这边却是对熊招起了很大的忌惮。

    那可是远交近攻啊!

    战国的某个阶段。

    不管是熊招自己想出来,还是某位楚国大臣提出那种理念,真真不能忽视的!

第793章:维新之难

    吕武并不矫情,也难以矫情。

    现在的局势是那样,而局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汉国不但在某一天会跟楚国结盟,甚至连远在东边的齐国只要不灭或颓废下去也有可能结盟。

    这个是地缘政治的因素,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感情。

    说白了,一个国家想要扩张只能沿着疆域往外推,哪有隔着异国去打下飞地并统治的道理。

    历史上魏国那么搞过,他们后面发现飞地的统治很难维继,强行坚持对国力的消耗很大,付出与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走了,吕武先后向熊招和吕光辞别,然后跟士匄和中行吴结伴踏上北上之路。

    齐国那边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按照道理他们之前没机会跟楚国好好交流,汉国、范国和荀国离去不就给齐国君臣跟楚国君臣亲密接触的机会了吗?

    齐国君臣应该是暂时没有领悟远交近攻的道理,单纯是认为汉国、范国、荀国和韩国的多国一体还会维持很久,只能选择跟楚国一块玩耍。

    这一次南下,交战仅限于遭到了越人的袭击,其它并不见血。

    一直来到虎牢时,吕武让下面进行统计,南下没人战死,倒是有十七人死于疾病。

    范国和荀国的情况绝对比汉国这边糟糕,只是三方现在已经不再一位国君治下效力,吕武也不是他们的元戎,两方病死将士的精确数字无从得知。

    吕武自己猜测,范国和荀国怎么都要病死三百人以上。而这还是因为在包括赶路和逗留只在南方待了不到三个月。

    他们在经由“新郑”时,接受范国那边的邀请入城参加各种活动,少不了就是一顿又一顿的吃吃喝喝。

    在吕武看来,有九道防御链的“新郑”并不是那么适合作为范国的都城,一来是城池有点小,再来就是以范国的实力并不需要九道防御链。

    “新郑”之所以有九道防御链,纯粹是当时的郑国在面对晋国或楚国时,没有把握也无力保证能打赢野战。

    想象一下长三里、宽三里的一座城池有九道层层环绕的城墙是什么样,防御倒是足够强了,却是牺牲了民生的需要。

    “‘虎牢’为雄关,为范国门户之地。”中行吴已经察觉到吕武越来越冷淡,找机会就想改善一二。

    只是吧,中行吴哪怕再怎么伏低做小,好像也只是让吕武表面上多了更多的客套。

    这一座“虎牢”关隘差不多是拦在范国的“腰部”,很直接地让范国分出了关南与关北两地。

    范国在关北的城邑是从晋国分家而来,关南则是从郑国那边夺取,源于两个区域本来就是两个国家,从语言和思想到认知上存在差异,有“虎牢”这座关隘让那种差异变得更为明显。

    吕武前前后后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来玩弄秦国,谈不上改变了一代人,起码有足够的时间让秦人接受汉氏子姓的存在,再过上几年关中的新生代也将成年,等第二代成长起来,那种晋人和秦人的隔阂将会被降到最低。

    郑国没有灭亡,他们在“湛阪”那边苟延残喘,士匄没有接纳熊招休战的提议,接下来很大概率是子产不断在楚国的逼迫下找范国的不痛快了。

    单纯以实力而言,子产统治的郑国很难从军事上对范国造成什么威胁,存在的问题是范国才统治从郑国夺来的地盘多少年?

    现在这么个年头,黎庶怎么想的根本不重要,他们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从而也就无法对国家时势起到什么影响。

    士匄设局将五氏给解决掉,没有凶残到杀光治下的郑国贵族。

    五氏死得稀里糊涂又足够憋屈,算是给那些投降或归附了范国的郑人贵族敲响了警钟。要说没有造成离心离德,郑人贵族的心该是多大?

    吕武觉得范国未来几年会得到一个不堪其扰的下场,国中也会有郑人贵族不断闹事或干脆起兵,举国上下闹得人心惶惶,范军必将因为需要频繁出战而疲于奔命。

    很简单的道理,聪明如子产才不会带着残兵败将跟范国硬刚,他会一方面袭扰范国的城邑,另一边不断派人联络那些郑人贵族。

    吕武跟中行吴维持着表面上的客气,一直到出“虎牢”也就分别向西和向东了。

    “汉王不再吝我?此后恐难有倾力相助之时。”荀会对此是一种茫然外加担忧。

    荀国强吗?说强也强,要说弱也是弱,搞得这么复杂跟范国的境况几乎无二,他们吞并了卫国,荀氏化家为国一帮宗亲变成了公族。

    相对于范氏那边家族内部没几个小宗,哪怕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彘氏也是很轻易就被解决掉,荀氏的几个小宗就没一个省油的灯。

    智氏的智盈长大了,即便没长大之前也是一个很能搞事的人。

    中行吴以中行氏宗主的身份成为一国之君,他们内部实力最雄厚的却是荀氏。

    只能算是监管荀氏的中行吴,他要不要让荀氏有属于自己的宗主?那样的话,荀氏的资产又要不要转给荀氏的新任宗主?

    仅仅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中行吴面临的麻烦就够大,别提还有一个齐国专心致意要跟荀国过不去。

    “我家需变法。”中行吴权衡了很久,还是提出变法的意向。

    这一下,不管是荀氏,还是中行氏、智氏、程氏,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是沉下脸来,不然就是一脸的担忧。

    现在有例子的变法不多,提到最先变法就不能漏了齐国。

    齐国在管夷吾时代变法了一次,让齐国一跃变成霸主;当下是晏婴在主持齐国的新一轮变法。

    只要看一看齐国给荀国造成的压力,能够猜到齐国新一轮的变法肯定是有成效的。

    “并卫国、侵长狄,我家并未因此而盛,乃至多受牵绊。”中行吴知道变法会有阻力,自己也没有在实力上能压制公族,只能依靠说服了。

    他一脸愁容地说道:“汉并秦虽日久,行新政使之原有属民、旧秦人同有晋身之路。如此,再无晋人、秦人、狄人、义渠人、乌人之分,皆为汉人,愿共奔大道。”

    一句话,说出了吕武到底兼并了谁,又把谁灭掉再纳为治下。

    那样算的话,也就能看一看近二三十年来吕武完成了多少壮举。

    荀家呢喃道:“汉王兼并之多,治下并无祸乱?”

    并不是阴氏之前其实有出现乱子也很轻松镇压下去,化家为国之后则是没听说再出什么乱子,能够从这一点来推测汉国执行新制度的效果。

    中行吴问道:“汉国、齐国维新,楚国似有效仿之意。当世大争之局已显,维新可图强,我家岂可顿足不前?”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中行氏的人可以紧闭嘴巴,荀氏、智氏、程氏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辅氏不讲点什么?

    荀会很是为难地说道:“子产变法逼反贵族。”

    什么?

    中行吴要的又不是子产的那种变法。

    子产的变法是侵害非公族那些贵族的利益,小小肥了国家的同时,大多数的好处其实是落到了一帮郑国公族的口袋里。

    一样在场的孙林父偷瞄了一眼荀会,又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中行吴,内心里一定后悔为什么要投奔荀国了。

    荀国的公族数量众多,非公族的贵族数量占比大概是三成左右。

    有了子产的变法在前,荀国搞子产那一套的话,荀国非公族的贵族会坐着等死?

    中行吴不太能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讲了一些先效仿汉国和齐国放宽征兵条件的事情。

    “齐广征民壮,来年必将侵我。我家便是‘尽于徒’,举国之兵不过七万,不可使之全数向东,多地需有留守。”中行吴的那个‘尽于徒’指的是所有够资格上战场的人都进行征召。

    荀会又不是傻子,很清楚中行吴大概是想将变法缓缓图之,一旦征兵条件的更改得到通过,下一步是要搞汉国的兵权归于中央,还是玩齐国那边的路数?

    汉国的贵族还有自己的私兵,但是贵族没办法再带着成建制的私军进入军队服役,对外和对内的征战权力都在中央了。

    齐国则是依然搞老旧的那一套,国君作为命令的发布者,征兵和提供物资的还是贵族。

    “君上,何以成法?”荀会问道。

    说呗,军权收归中央,还是任由贵族乱来?

    汉国那边征战权力归于中央,士兵的装备以及后勤补给是国家来出,作为条件是获得爵位之后的产出要交税。

    齐国其实是在用爵位诱使加入军队征战的民壮付出更多。他们需要武装自己,连带后勤也是自己承担,同时还让贵族有了更多的私兵。

    所以了,吕武得知齐国变法是怎么回事,甚至亲自跟吕光和晏婴详谈,认为齐国或许能强盛一时,得出日后必有大患的结论。

    从本心上来讲,中行吴当然更愿意效仿汉国,要命的是荀国的武器装备和粮秣储备不足。

    “公族扩招罢。”中行吴选择了单方面对公族封主下放权力。

    所以,中行吴搞的是拿子产和晏婴的变法中和一下,要在荀国搞自己特色的变法?

    作为听众的孙林父低下脑袋,脸上表情看上去很决绝,心里的想法是:“尼玛!荀国不能待了。”

第794章:不混一,寡人死难瞑目

    吕武、士匄和中行吴三人之中,能够算是创业者的只有吕武一人,士匄和中行吴有今天离不开祖先的蒙萌。

    那好吧,士匄是范氏某位先祖的子孙,难道彘裘、士弱、刘明等等范氏族人就不是吗?

    中行吴这边的情况同理。

    一个家族还有分嫡庶,嫡系掌握的权力大一些,好处得到更多一些,之类的没法说清楚,祖先创下的基业总归是大家伙一起的吧?

    范氏是一大家子。

    荀氏那边也是一大家子。

    都是一大家子,艰难时期还能够同舟共济,到了享福的阶段才是最考验向心力的时刻。

    士匄和中行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还想把所有的好处都攥在手中?其他族人肯定就不乐意了。

    那些族人会有什么想法?必定是:同一位祖宗,大家一起打拼,到最后只有我做出牺牲?凭什么啊!

    已经回到“长安”的吕武不会知道中行吴努力着挣扎了一次,遭到了荀氏、智氏、程氏、辅氏的明确反对,甚至连中行氏内部都有反对者。

    所以是,中行吴想在荀国变法,没真正展开就胎死腹中了。

    中行吴历经这一次之后,清楚且明白一个事实,除非荀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沦落到那种不求变就会死的地步,要不然就别想着变法了。

    其实,中行吴还能使用其它的办法,例如这一段时间搞点花样,等再过上一些时候再搞点花样,用细润无声的方式进行变法。

    回国后的吕武并没有立刻往“长安”赶,他先去了“阴”那边视察,转道北上到了“吕梁”。

    这个“吕梁”是汉国北部最大的城邑,原先是属于狐氏的地盘。

    也就是历史出现了变动,要不然等智氏扩张过来,狐氏一样是被灭掉,随后智氏在这边建了一座城,取名叫“汾阳”。

    不是赵氏?还真不是赵氏。

    原历史上,到了春秋中后期阶段,为晋国扩张最多的是智氏和范氏,相反赵氏、魏氏和韩氏一直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汉国的“吕梁”再往北还有城邑,只是规模上要小很多。

    按照行政划分的话,“吕梁”以及周边的城邑被归纳为“梁郡”。

    没错,就是“郡”这个行政单位。

    吕武不是搞了新制度吗?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了划分。

    “长安”以及很广区域内的非常多城邑划定为京畿,

    “阴”、“吕”、“霍”、“彘”归属为“吕郡”。

    “杨”、“高粱”、“昆都”、“平阳”、“贾”、“郜”归属为“上党郡”。

    “魏”、“屈”、“耿”、“葵”、“董”、“稷”、“少梁”、“采桑”归属为“河东郡”。

    近八十余城邑,划分为数个郡,其中以京畿的地区最大。

    算是京畿区域,最西边从“陈仓”开始,一直到东边的“大荔”,最长度跨越了一千四百里,最宽度大约一千两百里。

    那个“上党郡”和“河东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南阳郡”都还算“正常”,为什么会有“梁郡”和“吕郡”呢?这个是吕武就想用“吕郡”这个名字,实际在原历史会用“太原郡”命名。

    “吕郡”和“梁郡”有合并的计划,不过是以后了。

    吕武在置郡时,其实也没整明白后面的君王是怎么弄,以汉国当前的行政需要进行划分。

    不过吧,诸夏这边在划分行政单位,里面的智慧真不是白皮照着子午线拿笔一画那么简单。

    所以了,看诸夏历朝历代,包括到了现代,划分行政单位压根就不存在什么简单粗暴,一般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来做依据,里面也充满了各种政治考量。

    最为简单的来说,“甲郡”和“乙郡”相隔一座山,那一座山的肯定是按照地形让两个“郡”去公平分。这里的“公平”不是一个郡一半,要看交通允不允许。“甲郡”对那座山的交通方便,得到的就会多一些,反之“乙郡”也是亦然。

    如果是政治方面的考量?还是那一座山,“甲郡”本身的各种实力就很强,中央才不管交通现状是怎么样,必定会将那座山划分给“乙郡”。说白了就是某个“郡”已经够强了,还是不要再增强为妙。

    白皮在行政单位划分上面,他们才不管前面是悬崖还是峭壁,也不会去管某个单位九成是沙漠,只有一成环境还行,拿笔一画就算完事了。

    汉国目前有七个郡,其中的“南阳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需要汉军将三戎和残余的魏氏驱赶或是灭掉,到时候才会完整。

    吕武到北边是为了视察汉人的游牧情况,亲地了解一下楼烦有没有袭扰,或是其它什么异动。

    目前楼烦人已经察觉到汉国这位新邻居,部分部落第一时间向北龟缩,少量用武力试探,也有寻求贸易的部落。

    楼烦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林胡和代国,汉国不对楼烦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前,双方处在陌生阶段只是会用各种小动作进行试探。

    几年下来,尽管吕武很不愿意承认,实际各种考察和试验得出一个事实的真相,越是向北边就越是不适合用来农耕。

    有些区域就是那么个情况,能够农耕不那么确定的一段时间,可能是五年,可能是十年,或者更久,但是很快就会让当地出现水土流失,慢慢再变成沙漠的环境。

    “大汉如今为重京畿,它处可暂为放下。”吕武回来肯定会举行朝会。

    他已经抽空将该看的文牍看了,大致了解自己离开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要说有什么需要让吕武特别关注,无疑是“渠”的修建进度过慢这一条。

    两年的时间过去,汉国对“渠”的修建仅是二十四里长度,远比之前预想的进度要慢了不止一倍。

    那是因为第一年出现了数据错误,第二年也就更为小心谨慎了一些,搞得第一年明明能修十四里,到了第二年却只修了十里。

    葛存出班讲了一些困难,随后说道:“若是王上允准,臣多方计算,一年修二十里,需再增十二万劳力。”

    当然,修渠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去修,雨季需要停一停,到了下雪季节也要停,等于说一年之中能够确保有两百三十天在修建,算是挺不错的了。

    出远门一趟让吕武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不是说出去一趟进位为王,其实是吕武前往“会稽”中间途径了不少国家,看到了那些国家的现状,又跟楚王、范王、荀王、齐王接触下来,能够大致判断出几个国家的未来几年走向。

    “范与楚今岁抑或明岁必有大战;荀与齐今岁便有大战;余下诸侯亦是蠢蠢欲动。”吕武这些话就一个意思,大争之世真的来了。

    解朔出班,问道:“王上,大汉可需出兵襄助于范、荀?”

    吕武没有正面回答,说道:“诸侯相争,大汉仅需陇右、三戎用兵,乃有时日固本,修渠正是首重。”

    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出兵支援范国或荀国。

    对付陇右的主力是骑兵,连带传统军队,规模会控制在两万以内。

    三戎那边的麻烦大一些,主要是魏氏成了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的智囊,汉国用兵不能低于四万。

    尽管至少要动用六万大军,跟以前动辄征召十来万相比,再考虑到三戎极可能避战,从用兵规模到所需花费,还真是比较轻松的。

    这个轻松是需要计算国家产出以及战时消耗,不是其它什么方面。

    葛存想了一小会,再次出班,说道:“臣以为若是修渠乃首重,请王上增劳力二十万。如有三十万劳力,臣每年定可使修渠增至二十五里。”

    话说,“渠”的总长度有多长来着?

    汉国修建“渠”,取的连贯泾水和洛水,总长度超过四百五十里。

    做什么都讲究一个熟练,一开始可能手生一些,导致进度不怎么样,熟练起来之后进度肯定会有所加快。

    大殿之内一时间陷入寂静无声。

    王座上的吕武在思考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盘算汉国能拿出多少劳力用在修渠,再来就是思考各国之间的战争烈度,杂七杂八要想的事情真的不少。

    “前三年便以三十万劳力之数,可增至五十万劳力。寡人仅言一事,‘渠’耗时不得过六年。”吕武说道。

    原历史上,秦国修郑国渠也不是动工就没有停下来过,一样是要将雨季、雪季考虑进去,并且中间还一再爆发大战,常年动用三十万以上的劳力,总耗时十年。

    汉国现在还有范国和荀国、韩国顶在前面,并且从晋国分到的地盘产出不俗,能够拿出足够的粮食用在修渠的消耗。

    当然也不是说汉国六年时间内除了修渠,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干了。

    哪怕是汉国真的能得到六年的和平时间,哪能不做好交战乃至于大战的准备呢?只能说吕武认为修渠比其它事情重要,国家大部分的精力会花在修渠上面。

    “六年修渠,中间肯定需要支援范国或荀国,甚至大汉本身要图谋巴蜀……”吕武心里想着事,目光看向了还在思考的葛存身上。

    葛存怎么敢打包票?尤其是“渠”对汉国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言语。

    吕武也不催葛存,点名解朔敦促练兵,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六年内练出足够的士兵,中间还能拉出去见一见血,极可能在八到十年之内,汉国肯定是有超级大动作的。

    “渠修成会对产粮大有增益,八年的时间也够汉国控制巴蜀,到时候我肯定要尝试能不能宇内混一的!”吕武心想。

第795章:十年,需要十年!

    公元前549年,吕武称王的第二年。

    临到夏季之时,两道消息传到“长安”。

    第一件事情是范国主动集结大军攻打陈国,楚国得知之后出兵援救陈国。

    第二件事情则是荀国清楚战争无法避免,主动出兵进入鲁国。

    关于范国和荀国的军事行动早在“相王”的归途中,士匄和中行吴都有跟吕武进行沟通。

    范国和荀国为什么主动出击?尽管是建立了新的国家,说到底他们曾经是霸主晋国的卿位家族,明知道会爆发战争为前提,没有可能等敌军杀入国境才被动发起反击。

    范国对楚国以及一众盟友的战事打得怎么样,大概需要秋季消息才会传到“长安”了。

    同理,荀国与齐国、鲁国、曹国等等诸侯的战争也需要到秋季才有消息传到吕武的耳朵里。

    归途中的沟通过程里,吕武并没有给士匄和中行吴什么承诺,也就是不一定会派兵相助。

    事实上,一旦战火燃烧到范国或荀国境内,汉国和韩国再怎么艰难都应该出兵,不止是为了维系“多国一体”的表面,纯粹是目前范国或荀国被削弱对汉国和韩国没有任何好处。

    “如有所需,范国、荀国绝无顾及脸面而无求援。”吕武站在田埂之边,看着已经变成了金黄色的麦田。

    从“长安”赶过来的解朔闻言,说道:“楚国出兵七万,其盟友约两万;范国起兵五万。两军去岁已是疲师,今岁当无大战?”

    其实,士匄也是怕楚国主动出兵北上,要不然才不会出兵入侵陈国。

    今年再征召五万大军出征对范国有压力,只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范氏吞并了郑国,尽数控制了原来属于郑国的城邑,在那之前郑国却是一再遭到劫难,使得范氏仅仅获得三十万左右的郑人。

    郑国原本的人口约在八十万左右,其中的三十二万落到了吕武手上,七八万人口则是被当时还是晋国的多加贵族瓜分。

    吕武一直都在暗中观察原本的几个卿位家族,其它方面或许比较难以窥探,肯用心则是能大略窥知那些卿位家族到底有多少人口。

    “范国举国上下口众二百余万,不知‘士’、‘徒’几多,‘羡’多则多矣。”解朔说道。

    吕武理解。

    一支军队肯定需要有足够多合格的军官,再配上数量合适的骨干,才能形成战斗力。

    他们的家族都是出身晋国,换作四十年前其实也就那么样,轮到“鄢陵之战”后各个家族的“羡”才多了起来。

    所谓的“羡”就是半农半兵,一般在晋国是作为最后的“后备役”,每个家族或多或少有一些。

    之所以在“鄢陵之战”后各个家族的“羡”才增多,无非就是后面每年用兵,很多家族的“士”和“徒”消耗太大,国家的用兵数量也一直在增多,只能选择增加“羡”,顾不上兵源素质了。

    范国和荀国的情况比较相近,荀国的人口略略少于范国。

    这一次要是范国的五万大军丢在战场,必将使范国伤筋动骨,哪怕后面的军队数量再次补充上来,质量方面绝对要素质大降。

    以历史阶段来说,战国时代才刚刚开始,各个诸侯并没有不顾兵源素质进行大肆征兵。

    另外,像是楚国、汉国、范国、荀国、齐国、韩国……等等一些诸侯国,春秋时代的兵源多少有一些,看就看谁先将“老兵”给消耗一空了。

    真的将春秋时代的士兵消耗没了,肯定是要到了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时代,每个国家的军队数量是增多了,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未必有之前那么强。

    “荀国出兵七万,已连克鲁国四城;齐出兵八万,与众诸侯合兵十万,大军已然入鲁。”解朔用探寻的目光看着吕武。

    “韩国如何?”吕武问道。

    这个却不是解朔能够回答的。

    跟解朔一块过来的梁兴当即答道:“韩无有举动。”

    也是。

    韩起现在应该忙着压制晋国公族的反扑,内部必然也有非常多的事情亟待处理。

    新生的韩国才是真正意义上踏着晋国的尸体,几乎将晋国仅存的血、肉、骨……浑身上下吃了干干净净。

    这点的区别在于什么?吕武、士匄和中行吴只是从晋国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韩起是一种夺占。

    晋国仅存的贵族,两成死于内乱,三成逃国离开,剩下的五成归了韩氏。

    这样一来,以晋国的底子,新生的韩国尽管疆域不大,要说军事实力其实不会比没有历经几次损失的宋国少多少。

    吕武问道:“范、荀使者何在?”

    梁兴事无巨细开始说起来。

    战国时代降临,远比之前更依靠邦交手腕。

    汉国在现阶段不能说弱,吕武却不会忽视了邦交这一层面。

    毕竟令人纳闷的是,各诸侯对汉国略微冷淡。

    吕武并没有久待“长安”不动弹,他在发布了一些政令之后,先去视察修渠的工程,后面一直在京畿范围内巡视。

    等待成为一国之君,吕武才能明白有些帝王为什么总是喜欢巡视领地,并不是为了浩浩荡荡去感觉爽,实际上有威慑不服的作用,再来就是亲自到地方了解某地的实情了。

    当前汉国京畿区域的城池并不算多,夺自秦国的大城只有六座,分别是“雍”、“陈仓”、“吴阳”、“小虢”、“秦2”、“郿”;掠夺自魏氏的十一座大城,它们分别是“泾阳”、“麻隧”、“棫林”、“高陵”、“戏”、“郑(县)”、“武城”、“渭汭”、“芮”、“王城”、“辅氏”;再来就是以前作为阴氏时就获得的“甘泉”、“侯丽”、“大荔”、“毫”、“丰”、“北征”这六座大城。

    算是“邑”级别一共有五十六座,其中只有二十一座原属于秦国,剩下都是晋国西扩之后建立。

    在当前历史阶段,秦国真的是一个很穷很困顿的诸侯国,哪怕是秦国曾经的军事实力达到一流(兵力)水平,拥有的城池数量比山东二流诸侯国却是要少。

    事实上,没有一个叫卫鞅的入秦变法,秦国永远都会是那个穷兵黩武的国家,本国城邑没有多少,动辄拉上全家老少上战场去送死不提了,秦人还尤其喜欢内斗。

    卫鞅在后面得到了一块叫“商”的封邑,史书上也就称呼为商鞅,他用自己的生命以及尸体喂养了秦国,使之从今以后走向强大。

    在这个平行时空,吕武在晋国崛起之后就一直在针对秦国,又用秦国当养料建立起了汉国,以后自然就没赵氏嬴姓什么事,也不会再有秦人,有的只会是汉氏子姓领导下的汉人。

    现在周天子绝对后悔分封了吕武,不单单是他跑去“会稽”相王,还有从林姓追溯其祖重新改为子姓。

    话说,子姓是什么姓?往前一再追溯的话,不就是殷商的“国姓”吗?

    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

    河南地有一个殷商余孽,也就是子姓宋国,河西这边多了一个子姓汉国,想搞死灰复燃那一套,完成最终的殷商复国吗?

    真实情况是什么?宋国长久被打压之下养成习惯性装瞎,根本没有因为汉国是子姓而就去联络感情。

    吕武当然不会主动去提那一茬,也许会等待某天汉国扩张到与宋国比邻,会去找宋国认一下亲戚。

    若是认亲戚无法以汉氏子姓为主进行国与国的合并?那没得说,汉氏子姓就不认宋氏子姓这个亲戚啦!

    讲真话,吕武一点别扭感都不会有。

    当前这个平行时空哪怕有一个孔丘,大概率也不是原本的历史成长轨迹。

    孔丘是殷商后裔来着,他平生以黑殷商为乐,甚至是历史上第一个首倡“先发制人”的人。

    什么意思?

    听说过少正卯吗?

    孔丘想要诛杀少正卯这位政敌,找不到少正卯的罪证,少正卯着实是贵族,以当时的鲁国法律并没有犯过什么罪行。

    然后,孔丘告诉大家:真哒!少正卯以后一定会犯罪,心里肯定没有少在构思怎么干坏事,还是先杀了吧!

    孔丘也真的那么干啦。

    好了,不知道是不是第一个“腹诽之罪”,反正孔丘就是用这个罪名杀死了学说上有冲突与政见不合的少正卯。

    比较讽刺的是,以后的儒门徒总是用敌人讲“诛心之言”来为自己自辩。

    孔丘这个根正苗红的大佬都能往死里黑殷商了,凭什么吕武不能为了实现大一统而灭掉子姓宋国,是吧?

    关于修渠,增加到三十万劳动力的政令吕武已经签发,初步会调集国属奴隶,后面则是采取跟服徭役的国人进行轮换,反正就是能动工时会一直保持三十万人在修渠。

    所谓的国属奴隶,也就是汉氏子姓名下的奴隶,男女老幼的数量之多超过八十万。

    这样一来的话,初期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练兵,后面等国人被教出了纪律性再以团队模式参与修渠,效率上肯定也会得到帮助。

    天下诸侯战争不断对汉国还是起到了一些影响,远不止汉国随时需要开拔支援某国,负面影响是汉国对外进行粮食采购变得困难,好的事情则是汉国的军事装备卖得挺好。

    话说,明明都是竞争对手,汉国怎么还会不分阵营一再销售军备呢?

    没什么复杂的道理,卖出去一件甲胄得到的利润,能够多打造两件,代表有两名汉军士兵有甲胄能穿。

    汉国这边的外售军备和自用军备还是存在区别,总的来说就是自用版和外贸版。

    吕武则是没有对外销售弩、戟、陌刀等一些兵器,连带箭矢也没有外售。

    陌刀?这玩意在两汉时期被称呼为三尖两刃刀,柄的长度约一米五,有五十厘米的双边开刃金属。

    如果这种兵器只开了一遍的刃,金属再有弯曲幅度,会变成斩马刀;金属的面宽一些也短一些,并且带上弯曲幅度,一下子变成了关刀。

    吕武在一万五千常备军里面挑选了两千五百人,教导他们使用陌刀的方法。

    而在随后,汉国又补充了两千五百人到常备军,使得常备军的总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五百人。

    当然了,挑选出两千五百人,不一定就能全部成为合格的陌刀兵,过程中会出现淘汰以及从常备军再次挑选补充。

    汉国建立陌刀大队并不是用来针对骑兵,当前游牧诸胡还用不着汉军做出这种针对。

    打从事实上来说,身穿重甲又配置陌刀对付起步兵一样犀利,才没有区分专门用来针对骑兵或是步兵。

    得益于现在的诸夏人种优势,一米八左右的壮士并不难找,并且一个个绝对是身宽体大,耐力方面肯定也是优秀,懂得怎么使用陌刀,打造出陌刀再训练成军,难度大的仅仅是纪律上面的要求。

    必须说明的是,冷兵器时代并不追求士兵一身的腱子肉,有多一些的脂肪才是首选。

    当然,有一身脂肪不代表是跑两步就气喘吁吁的胖子。

    之所以是有脂肪更好,原因是冷兵器时代一般战争爆发就是需要硬熬,谁能熬得更久也就成了优势。

    现在的四百多万汉人,有大约一百七十万是晋人的出身,其余的来援就很是复杂了;两百三十万汉人,他们可能是十多年前作为齐人时被俘,后来从奴隶的身份变成自由民;也有几年前明明是郑人,后来郑国大败被掳,大部分还是奴隶的身份;更有来自白翟、义渠、赤狄、狐氏的人。现在他们共同的身份都是汉人。

    吕武为什么执着于一统?他是真心不想给汉人这个名称丢脸,只有完成大一统,之后再向外开拓,才会不负汉人这个称呼。

    而汉国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赶紧整顿好内政,花六年的时间修渠,其它方面该抓紧也不能放松。

    吕武有一个计划表,长渠修成之后,等两年看看渠给农耕带来的成效,能夺下巴蜀也该有开发计划,不能光是占了地盘,让疆域图好看而已。

    十年,应该是十年?

    十年的时间足够汉国的基础得到巩固,该练的军队也练起来了。

    吕武需要等十年,耐心的等待!

第796章:匆匆三年

    吕武并不喜欢当前的时代,哪怕是成为晋国贵族,再进步到获得卿位,后来成了一国之君和称王,依然是不喜欢。

    为什么会不喜欢?一切都享受过了之后,就好像是进入到贤者时间,什么都会觉得索然无味。

    如果不是一路都有目标,享受过现代的各种物质,耍过那么多的娱乐,吕武穿越后最大的概率会是进入到自我毁灭的时刻。

    任何人到了要什么没什么的年代,懂得的“发明”弄完,一定会精神状态一再消磨,人生失去目标也就变成了行尸走肉。

    当前吕武的目标是将汉国建设好,为尝试进行宇内混一做准备。

    这个过程很繁琐也非常枯燥,亲自能干的事情却是一点都不多,无非就是该露脸巡视就去某地,其它时间一定是被各种文牍埋了。

    自然了,吕武想要达到宇内混一的目标,自身得到巩固与发展,国外少不了要搞东搞西。

    范国跟楚国阵营杠上,荀国与齐国阵营没完没了的打,里面并没有吕武插一杠子。

    不过,既然态势成了那个样子,吕武肯定希望他们没有休止地纠缠下去,少不得会在暗地里搞点什么的。

    打从事实上来讲,几个国家互相对上没有汉国的手笔,其实就是一种懈怠。

    想要完成宇内混一?怎么可能安份等待机会,不及早行动起来去创造机会,不是一种懈怠又是什么。

    “不论何国,不问出身,如能使战事胶着,予金可也。”吕武来到了陇右。

    一国之主不待在都城,重大的事情不是监国的太子能做主,肯定需要大臣来回奔波了。

    这个也是吕武不是漫无目的瞎跑才能找到,他想去某地不是拍拍屁股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履行,事先需要做的准备比较多,包括派人通知都城的监国太子以及众臣。

    现在开始收买各国能收买的人并不算晚,只是现在想收买贵族的难度有点大。

    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春秋时期的贵族绝对要比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更有节操,使得收买需要讲究技巧,一般就是拿捏住把柄;换作是明晃晃带上钱去拜访,给再多的钱都没有用,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梁兴来汇报的事情挺大,提到孙林父寻求投奔到汉国,一同愿意迁徙到汉国的贵族超过二十家。

    如果说战国时代是三个新国家的诞生给打开大门,那么卫国的孙氏以及齐国的崔氏外奔就是递上打开大门的钥匙。

    吕武已经嫌弃本国的外姓大贵族有点多,打从心里不愿意再接纳有贵族拖家带口来投奔。

    或许会有人说,拖家带口过来,日后再吃干抹净就好了。这个说法没考虑到时效,对吕武这种有紧迫感的人来讲,时间很宝贵的。

    现在吕武就想要内部的纯洁性质,因为他太清楚一个纯洁而又团结的集体,远比一个看上去无比肿胖却乱糟糟的集体,强上不止一百倍那么多。

    汉国有哪些外姓大贵族?担任国尉的解朔算是其中最强的一家,解氏虽然是吕武的臣子,其实就是带资入伙的性质,不光是有近三十万口众,属于解氏的城邑也原封不动照旧归他们。

    吕武在计算汉国人口时,得到四百万左右的这个数据,并没有将外姓贵族算进去,真要算进去也要等外姓贵族治下口众用个体身份的方式参军,不然以任何修饰文字讲述都无法改变是一个国中之国的实情。

    如果将外姓贵族治下的人口一块算在内,汉国的总人口应该是四百五十万左右。

    现在孙氏和二十来个贵族要拖家带口到汉国?先不说会带来接近十八万左右人口的红利,他们为汉国立下了什么功劳,不安排肯定是不合适的,吕武给没有功劳的人安排地皮合适吗?

    所以了,吕武需要梁兴好好操作,要孙林父待在荀国,却是为了汉国的事业继续待。

    这件事情让梁兴很难办,单纯拒绝孙林父有难度,不立刻接纳孙林父还要让其随时当二五仔不止是有难度了。

    梁兴愁着一张脸着实不知道该说什么,纠结了有一小会,不那么自信地说道:“臣勉力为之。”

    讲真话,源于没有相关的例子,梁兴真心不知道该怎么搞,打算回去之后绞尽脑汁努力想。

    吕武看梁兴那副模样,哪能不知道自己这个臣下有点抓瞎,管却是不会去管的。

    说难听点,什么事情都要一国之君去给方案,要那么多的臣子做什么?

    吕武目送梁兴远去,对着远处的茅坪招了招手。

    “‘冀’地复为我家再添一牧马地。”吕武说道。

    这一片区域之前并没有被秦国完全拿到手,秦人涉及到西边最远的是到后世的“甘谷”附近,也就是渭水中上游地段。

    “此处胡人多也,以犬戎甚众。”茅坪现在是‘陇西郡’的郡守。

    而“陇西郡”是吕武近期新设,以“冀”为首府,下辖“秦1(也称呼西犬丘)”、“邽”、“绵诸”三城,人口是汉国最少的一个郡。

    犬戎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了,他们也会一直古老下去,直至被消灭或吞并的那一天到来。

    当前的犬戎跟豲戎合居,双方组成了一个“二巨头联盟”,不到活不下去根本不会向东。

    “二者略显温顺,未有袭扰之举。其头人入‘冀’求我与之易物,彼可供马、牛、羊、皮毛、牛筋,与我易盐巴、青铜、布匹。”茅坪心里好奇刚才梁兴怎么会一脸愁容离去,问那是不敢问,也不该问的。

    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一个部落会有一个头人,管理几个部落的领导才被称呼为首领。

    至于说什么“大汗”之类,反正现在是没有这个称呼的。

    管理陇西郡对茅坪有几个难处,首先是人口的数量太少,再来才是大部分人是移动放牧状态。

    没错,汉国现在也是一个农耕和游牧都有在做的国家,只是有固定定居在农耕的人口占了八成。

    现在大多数北方诸侯国,其实都存在以放牧为生的群体,区别无非就是或多或少罢了。

    秦国没有灭亡之前,总人口里面有四成是移动放牧的生活姿态,算是诸侯里面的一朵奇葩了。

    吕武站在山坡之上遥望西边,轻声说道:“大汉现今无有西扩之心,如二者可挡狄戎,与之易物可也。”

    根据情报收集,豲戎和犬戎的人口合起来也就三万多,能操家伙的人约有六七千。而这六七千能作战的人并不区分男女老幼,能拿得动武器就算。

    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真的是全民皆兵,他们才没有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一回事,南下打草谷的大军里面不会缺少女人。

    诸夏这边?看是什么情况吧,反正到西汉时期还有女人在军中,干的并不是后勤工作,也能操刀子上阵的。

    至于说老人和孩子?贯穿历史也就到现代才是精壮年作为军队主力,其余年代下到十来岁的孩子,上到五六十老兵,占了军队的不小比例。

    汉国其实是继承了晋国的军制,哪怕是吕武都无法要求孩子或老人不能进入军队。

    为什么?原因在于规则就是那样。

    家中实在没了大人,孩子不纳赋就要交税,不纳赋也不交税,贵族的权益白白享受啦?

    而到了五六十还纳赋的情况比较少。毕竟现在这种年代,能纳赋的也就那几类人,除非是个人不愿意,要不然怎么可能成了鳏夫。

    吕武唯一能够精益求精的也那一支就常备军,其它哪怕是一国君王也不是那么顺心如意。

    “陇右每岁可为大汉供给良马两万匹。再有三五岁,或可增至四万匹。”茅坪看着挺有干劲。

    汉国不是消灭了乌氏和空同氏吗?肥了一波的事不提,又增加了三万多的国属奴隶。

    游牧部落的生活环境不比诸夏,他们要是干不动活基本也就进入到等死的时刻,能动弹就要有一技之长,通常就是跟放牧有关。

    所以,一旦从游牧部落捕捉到奴隶,种田可能教了还是不会,用来放牧则是非常合适的。

    吕武在脑中计算:“原本每年能够获得三万多匹战马,再有陇西每年提供两万匹?每年能够获得的战马应该能增加到三万五千左右吧?”

    为什么陇西提供两万匹,战马却是只增加了五千匹左右?那当然是因为并非每一匹马都能成为战马,除了体格、耐力等等的要求之外,驯服也是一个关键。

    想要训练出一匹战马,可能过程中会淘汰掉三四匹。

    汉国目前要是进行征召,能从从北地和汉地征召到约六万名骑兵,止于目前为止吕武还没有一次性动用超过五万名骑兵,一来是没有必要,再则也是用不起。

    有那么一点,汉军对战马的消耗一直挺大,原因当然是没有细养。

    如果是精细了来养战马,所耗花费会非常重,用后世的说法就是照顾一匹战马的花费会是五名步兵的量。

    汉国没有太在乎,一来是相关的经验不足,喂养方式是诸夏与诸胡相结合,并不像后面那些朝代会在草料里面加肉沫、油等等东西,又或是完全喂谷物。

    事实上,光是吃草的马永远不可能成为优质战马。

    茅坪用着满是期盼的表情说道:“如王上可迁徙口众而来,亦可操持农耕。如此,此地便可自给自足。”

    吕武收回看向西边的目光,转为看向了北边。

    他们所处的位置,向北并不是阴山区域,以后世的地理明明是青海。

    现在诸夏的脚步没有走那么远,能够知道的是那边有着大量的无人区,地貌以草原状态为主。

    迁徙人口到陇西?这个在宇内混一之前,不会出现在吕武的计划之内。

    京畿范围内先将人口充实起来不好吗?边疆区域要那么多的人口做什么。

    吕武没有记错的话,从东汉灭亡……又或者说是五胡乱华之后,陇西这片地方一直是造反的主力来着?

    当然,吕武并不是因为鞭长莫及才不愿意迁徙人口到陇西,主要是迁徙往京畿以北,远比陇西这边更加重要。

    汉国的京畿以北就是北地郡,再往北就是阴山。

    吕武有专门派人去侦查过,阴山附近目前属于林胡的地盘,什么月氏、匈奴当前是不存在的。

    目前林胡的势力范围其实就是后面月氏人和匈奴人的活动区域,使得吕武很好奇林胡到底是月氏的前身,还是匈奴的前身。

    然而,这个林胡不是月氏的前身,也不是匈奴的前身,历史记载李牧大破林胡与楼烦,随后林胡不知所踪,倒是后来楼烦成了匈奴的一部。

    暂时阶段,吕武没有打算找周边诸胡的麻烦,集中所有的实力致力于宇内混一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不学秦国先把各种狄和各种戎吞了,再寻求东出?

    真实情况是什么?是秦国吞了太多的戎与狄,自身的风俗都差点“去诸夏化”了,并且秦国也没有因为吃掉那么多的戎与狄就东出得无比顺利,没有商鞅变法前也是一再受挫,不是当时的魏侯心没那么大,早就没有秦国这个国家了。

    吕武什么时候会将目光盯上诸胡?要么是尝试过后无法宇内混一,不然就是完成宇内混一。

    还是那一句话,以汉国现在的人口总量,真心不是版图越大越好,没有这个清醒认知的话,任何国家都会被统治者玩没了的。

    吕武在公元前549年外出,差不多在外待了三年,也就是到了公元前547年才回到“长安”。

    在这三年之中,小事由太子和留守大臣处理,大事则是报到吕武行辕处。

    本来吕武没有打算回到“长安”,主要是范国那边传来消息,范军在“湛阪”遭遇大败,统率联军打赢范军的是子产。

    范国那一败,直接丢了颍水周边二十余座城邑,导致“新郑”暴露在联军兵锋之下。

    比较严重的是,范国三年来跟楚国大大小小打了十余战,连带“湛阪”一败,前前后后丢进去的兵力已经让范国伤筋动骨,顺带还让韩国没了一个前往增援的“师”。

    “范王之使刘明已在‘未央宫’外哭嚎两天一夜。”吕阳看上去有无奈,更多的是气愤。

    这个消息吕武没回到“长安”就已经得知,内心里也是挺无语的。

第797章:范使哭汉庭

    闹啥呢?玩了一出“范使哭汉庭”的戏码。

    对这事,吕武有点熟,历史上就出现了“申包胥哭秦庭”的事,后来变成了“请兵抒国难”的必演节目。

    申包胥是楚国的贵族,当时吴国已经灭掉了楚国,统率吴军灭掉楚国的就是伍子胥,而伍子胥与申包胥其实是朋友;申包胥在楚国被灭之后跑到秦国求援,遭到秦哀公的拒绝,随后申包胥就在秦国宫外哭嚎了七天,《春秋左传》有云:“申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矮油?我了个去!

    一个人七天七夜不睡觉,不是没人能够办到。

    有那么件事情突破常理了!也就是一个人竟然能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并且还能大声哭嚎,后面更是能活蹦乱跳,牛逼啊!!!(此处破音)

    当然啦,谁不知道《春秋左传》是后面儒教一些人随便瞎几把乱写的话本,里面的故事其实也就只是故事,不能当真的。

    吕武知道这一次范国有些惨,甚至连带韩国一起坑了。

    早在当时士匄要出兵跟楚国打,态势明显就是对范国不利,才有了吕武不待在“长安”外出巡视疆土。

    为什么吕武不待在“长安”呢?不就是为了躲嘛!

    如果士匄用了一次兵就收手,楚国肯定也需要时间舔伤口,两国肯定就能消停喘口气了。

    要命的是士匄打了一场没输也没赢的战役,第二年还是继续出兵。这不是逼着楚国跟范国继续干吗?

    “子产收复故土,重得二十余座城邑,郑人重归治下;范国余下城邑,原属郑国城邑皆有躁动。”解朔说道。

    不得不说,子产这个人一直都挺有本事,看待事物的眼光准,个人的政治能力以及军事能力也是一流。

    算一算的话,范国占夺郑国那些城邑也才过去五年,他们还没有怎么用心去经营让郑人产生爱戴,并且还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歧视。

    要是范国一直强势,郑人迟早有一天会忘记身份,老老实实从此当一名范人。

    现在子产带着各国联军重新夺回二十多座城邑,不但增强了解放区郑人的自信,明摆着也会让范国统治区的郑人心里有想法。

    梁兴说道:“子产学我,比之齐国更甚。”

    早先郑国就在子产的主持下进行变法,只是当时郑国的变法是剥夺贵族的利益,狠狠地肥了郑国公族。

    现在子产不搞以前那一套了,一方面顾及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给黎庶更多的甜头。

    吕武心想:“子产现在只差大喊‘迎郑君,盼郑君,郑君来了不纳粮’了。”

    先不管口号什么的,这是诸夏历史上有一国之君首次放下身段讨好黎庶,为的当然是号召黎庶站起来反抗,再将自己迎接进去。

    当然,真的信了脑袋上换人作威作福能不交税、纳粮,脑子一定是坏掉了。

    真的不用交税或纳粮,国家哪来的钱维持国家统治,有敌人入侵了又该咋整?

    不管怎么说,子产开了历史先河,很难令人搞明白的是楚王以及其他诸侯怎么能同意。

    子产为了收复失地,能够放下身段,并且什么承诺都敢开口,肯定是对郑国的事业有帮助。

    关键点是什么?是子产打破了原有的游戏规则!

    解朔皱眉说道:“子产现有八万之众。”

    连“军队”这种字眼都不提起?足以说明解朔一点不拿子产麾下大军放在眼里,并且心里对子产无比鄙视,可能还充满了愤怒。

    八万之众,经过正儿八经训练的有多少?里面多少人有武器,又有多少人披甲?

    只是能够确定一点,加入子产麾下的那些人,他们绝对会被子产忽悠得找不着北。

    解朔继续说道:“子产放言,如能收复城邑,麾下之人必得封赏,如胜得田不下一‘井’之数。”

    现在的一“井”是多少亩?就是九百亩。

    好家伙,那可是九百亩土地,有这种奖赏,谁不是卯足了劲,卖命也要把战争打赢了。

    吕武摇头说道:“倾尽原郑国之土,未有七千二百万亩农田。”

    七千两百万亩是按子产现在只有八万之众来算,到底是需要更多,还是更少,有点不好说了。

    汉国也有自己的功勋田,依照汉律功勋田在前三年是不需要交税的。

    子产简直太牛逼了,画了一个人获得九百亩的大饼,要不要交税的事一点都没有提及。

    事实上,哪怕后面跟着子产干的人能够获得九百亩土地,没有数量足够的亲戚或奴隶,得到土地又怎么耕作来着?

    汉国这边就人性多了,爵位会获得什么奖励都写的清清楚楚,外加派人念的明明白白,土地、奴隶、财帛……物资类,乡里特权、县特权、郡特权和去都城谒见君王的权利,每级有什么递增,几乎是人们所有想要的,国家基本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缺的只是人们立下功劳去换了。

    付出有收获,获得了收获又有其它义务和责任,挺正常的一个流程,缺了这些玩意,说破了天就是一场骗局。

    他们人在后殿进行小朝会,隐隐约约能听到外面传来的哭嚎声。

    刘明是谁?他们是范氏的小宗刘氏呀。而刘明是刘邦的祖宗之一来着。

    现在,刘明知道吕武回到“长安”了,哪能不扯着嗓子努力大声嚎呢?

    刘明这么干,一来是向汉国祈兵,再来就是表演给各诸侯看了。

    信不信走近了瞧,嚎得撕心裂肺的刘明脸上没有半点湿润,只光出声了。

    刘明嚎一会就抬头看向未央宫,只看到了宏伟壮观的宫阙,还有那些像雕塑一般的站岗卫士,偶尔会报时走过的队伍,一点看不出有召见的迹象。

    算一算时间,刘明已经在这边待了两天一夜,人来“长安”却是有两个月之久。

    刘明之前不叩阙,不是知道吕武不在嘛。

    后面,刘明得知吕武在回来“长安”的路上,才有了先在宫城外哭嚎,又请求入宫死皮赖脸“钉”在未央宫外面干嚎的事情。

    宫殿里面出现了一些人影?刘明看到后赶紧用更大的声音哭嚎,眼角余光发现是带着案几、圃团和食盒的宫女,心里真的是无比失望。

    “大夫,王后赐食。”不知名的女官说了这么一句。

    自然有宫女赶紧地案几和圃团弄好,再摆上各种食物。

    汉国的王后是谁?还能是谁,当然是吕阳的生母?嬴啦。

    这种事情在这两天一夜已经发生了七次,算起了除了第一天刘明来得比较晚没赶上早饭,其余到了用餐时间都有这么一出。

    刘明吃了没有?听一听刚才的干嚎,再看看除了被日晒得浑身汗水,没看到身子骨变得虚弱,肯定是吃了的嘛。

    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要不然时日短还没什么,几天不吃食物没事,超过四天或七天滴水未进的话,人绝对会是凉透了。

    吃完了的刘明等女官带着宫女收拾东西走人,像是形成惯例了那般,继续扯着嗓子干嚎起来。

    或许刘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策了。

    这种有表演性质的戏码不应该进入宫城,应该在宫城门外的广场干。那边人来人往,能让在职百官或是其余贵族知道得更清楚一些,常驻汉国的各国使节以及探子之类也能看到演出。

    宫阙的某处拐角,吕阳就站在拐角处看着在不断哭嚎的刘明不断皱眉。

    汉国与范国是盟友关系,士匄之前只是通知性质的告诉吕武说会出兵继续跟楚国打,范国并没有要求汉国出兵一块打。

    各自归国之后,双方哪怕是有使节团往来,干的也是逢年过节互相问候。

    士匄开打之前那么信心满满,一副范国才是汉国、荀国和韩国的大哥作态。

    范国之所以明明内政还没有理顺就一直跟楚国过不去,哪怕是有楚国援助子产的关系,更多的可能性是想用打败楚国来将自己是四个国家中的老大哥地位坐实。

    现在好了,范国的损失达到了伤筋动骨的程度,还牵连到了韩国,求援就好好讲道理,再将付出和获得的事情谈清楚,嚎什么嚎嘛。

    吕阳在之前就已经多次回复刘明,汉国出不出兵需要国主做决定,没有太直接地表达不出兵相助的态度,语言艺术上暗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吕阳看来,范国属于是装逼不成反被艹,不说活不活该,一副汉国救范国是天经地义的嘴脸,着实是太可恶了。

    “殿下,王上有召。”霍兵尽量压低了说话的声音。

    他是霍擅的长子,目前在宫城担任郎官。

    所谓的郎官,其实就是宫城卫队的军官之一,管理着五百的“郎”。

    而“郎”说白了就是御林军的士兵,他们从各种功勋贵族的家庭中进行挑选,担任守卫宫城以及保护王室成员的重任。

    不一会儿,吕阳来到了开小朝会的后殿,先问候自己的父亲,再一一对各位大臣行礼。

    “范国受挫,太子以为我家需出兵襄助否?”吕武问道。

    吕阳看着自己这位满是威严的父亲,有些话本来要脱口而出,脑子自己让嘴巴把上门,拒绝的话变成了:“父上,臣以为当出兵援救于范。”

    吕武问道:“为何?”

    “楚乃两伯之一,尽管父亲率军削弱,楚仍是当世大国,其幅员辽阔,口众之多,冠绝诸侯。若使楚有喘息之机,楚再行变法,必成我家实现宇内混一之劲敌。”吕阳一开始说得比较慢,后来语速越来越快。

    是的,吕武已经将要一统天下对高层进行了宣示,一开始只在高层中流传,后来渐渐向贵族阶层扩散。

    对外,吕武使用“马甲”发表了关于天下一统的重要性,主要是阐述几百年来诸侯相争带来的战乱之苦,又提到近几年战争开始波及黎庶,认为应该有一个国家站起来承担消弭战乱的责任,使得天下之人得以享受和平。

    必须说的是,大一统理论传开之后,不但各国诸侯反应平平,连带大多数贵族听了都不当一回事。

    为什么这样?首先是分封早就深入人心,再来是当前的战争还不够残酷。

    春秋的战争跟平民无关,他们一来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再则根本没资格当兵,天下一统不一统关他们什么事?

    大一统理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一些历史记载是董仲舒首倡。而当时的历史书写权被儒家掌握在手里,就跟很多事情那样,儒家又将别人的功劳给放在自己脑袋上了。

    事实上,大一统理论出现在春秋中前期,是法家先驱、圣人之师、、诸夏文明保护者、诸夏第一相的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首先提倡。

    管夷吾认为“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

    在这个基础上,管夷吾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尧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纣之民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

    什么意思?也就是管夷吾阐述并且提出了自己关于大一统的思想和理论。

    那么问题来了,首倡大一统的管夷吾是儒家的人吗?肯定不是啊。

    后面倒是有孟子、荀子也先后提过大一统理论,但是有个排行也是老二、老三了,哪怕是吕不韦都排在董仲舒之前,什么时候轮到大一统理论是董仲舒首倡呢?

    大一统显现出威力,需要“东方世界”足够乱,并且还要祸害到起码一代人,使得他们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明白和平的可贵。

    当然了,哪怕真的完成大一统,和平什么的也不会有。

    内部是一统了,面对外部的压力难道就束手就死吗?

    吕阳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吕武的当即表态。

    吕武环视了参与小朝会的众臣一圈,说道:“众卿以为呢?”

    汉国的大臣和贵族,他们之中明白大一统意义的并不是太多,纯粹是身为一国之主的吕武想干什么,得到任务尽力去办成罢了。

    要不要支援范国?这件事情在将吕阳召唤来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决议。

    现在,大臣们看到的是吕阳能压下自己的好恶,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一面,先称颂了一下吕阳,再先后回复自己的意见。

    “如此,征召两万精骑,一‘军’之众。”吕武再次环视众人一圈,目光落到了吕阳身上,说道:“汉阳为‘将’,率军出征。”

    吕武已经在外面巡弋了三年,怎么可能刚回到都城就又马上出国的嘛。

    得到率军出征重任的吕阳一时间愣在原地,脸上有着掩盖不足的惊喜。

第798章:给脸,特么不要脸!

    玛德呀!

    自从当上了太子,权力遭到了极大的压缩,人也没办法轻易再瞎胡逛,心情极度不美丽,人也快被关成傻子啦!

    能够率军出征?吕阳不止是心里惊喜那么简单,将狂喜都表现在了脸上。

    汉氏子姓立国了嘛,早起吕武一大帮子嗣待在“长安”不动弹,后来被安排出去一些“县”当封主。

    也就是说,吕武其实还是走了周王朝的老路,给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分封,不但儿子有,女儿也有,一般就是一位子嗣一个“县”。

    要说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汉国这边的公室成员权力遭到压缩,每年不管要交税,能够组建的私军也有上限。

    那一些公室成员,他们每年都要到“长安”一趟,搞的是宗亲大会。

    这几年吕武长久不在“长安”,主持宗亲大会的人并不是吕阳这位太子,是担任宗正的吕去病。

    没办法的事情,吕去病跟吕阳是一母所出,两兄弟感情非常好,吕武选择吕去病担任宗正一来是历练,再来就是约束了。

    太子吕阳在浮想联翩,另一边会议还在进行。

    吕武又说道:“上将军为‘佐’,葛存为‘长史’,霍擅任‘中郎将’,卫睿为‘司马’。”

    点到名的人之中只有霍擅不在现场,其余人皆是站起来称:“诺!”

    这一套班子看上去很豪华,明眼人一看就是奔着“保驾护航”而去的。

    吕阳对此没有太大的意见,要说有意见仅仅是自己的东宫所属没有捞到出征大军中的一个高位显职了。

    不过吧,吕阳也清楚东宫所属只能算是国家的储备体系官员,等某一天他们真的站上前台,要等到太子成为国家的主人之后了。

    要是老君王仍在,给予太子体系的小伙伴高官职位,等于是君王在撬太子的墙角。

    吕武安排好了职位,让大部分人去偏殿商议出兵路线,再将维持后勤的体系搞起来。

    在外面干嚎的刘明得到吕武的召见。

    刘明看到吕武又是一阵子的干嚎,断断续续讲述范国的惨况。

    总的来说,范国在三年之中前前后后折进去了大约四万的战力,其余的损失有点不好进行计算。

    范国才多少人口?他们也没有学习汉国、齐国、郑国,对黎庶开放参军入伍的权利。

    损失四万?以前范氏能拉出多少军队来着?好像能够有个十三四万,真的伤筋动骨啦?

    吕武听得专注,只是刘明述说得有些颠三倒四,需要好好整理一番才能听明白。

    范国在兵力上的损失不是太大,考虑到化家为国之后需要驻兵的地方增多,损失了四万就需要从其它方向抽调,会搞得其余几个方向一旦出事没有可征召兵源,要么就是出兵时效过慢。

    真正让范国伤筋动骨的是生产方面,他们以低下的生产力支撑了连续三年的高烈度大战消耗,耗费的粮食以及其余各种物资太多太大,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国帑消空,库无存粮。

    吕武有点不明白地问道:“范国纳赋无需国库支应,因何如此?”

    刘明有点傻了眼。

    那些就是一点点的修饰用词呀。

    再则说了,哪怕是贵族承担消耗,难道就不是损失吗?

    话说,范国是范国,汉国是汉国,光是讲范国有多么凄惨关汉国什么事呀?

    如果不是出于同源,再加上需要维持多国一体,刘明阐述范国有多么多么的凄惨,该是被听了个笑话吧?

    刘明见吕武可算主动提问,转而开始讲起了作为阴氏时跟范氏的友谊,特别提到了士匄对吕武的让贤一事。

    这是在挟恩图报吧?

    在世人看来,没有晋国就没有现在的汉国,倒是范氏和荀氏的日子会滋润到晋国内部的卿位家族倾轧落败之时。

    那一句话很对,没有晋国就不会有吕武的建功得爵,再获得立国的资格。

    所以了,吕武很克制自己,绝不会亲自动手又在明面上对晋国公室干点什么太过分的事情。

    恰恰是吕武的懂分寸,又有手腕进行操作,导致哪怕是阴氏、范氏和荀氏凭借功劳联合瓜分了晋国,名声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差劲。

    这个跟历史上赵氏、魏氏和韩氏分类晋国是两种模式,吕武等人是因功获爵,赵氏等那一代人则是用武力分裂晋国,真的不相同。

    韩氏现在的名声非常差劲,就是因为韩起先当了一段时间的权臣,再凭借武力干了取而代之的事情。

    阴氏、范氏、荀氏好歹是击败了楚国,进行了兵逼楚国都城和饮马大江的伟业,韩氏干成了什么?

    没有,韩氏什么屁事都没有干成,要命的是当时吕武立下不朽之功,韩氏也不是卿位,要不然还能多多少少分润一点点功劳。

    有了韩氏当最大的出头鸟,搞得汉国、范国和荀国被彻底洗白,拿汉国为例子,一下子在对外邦交方面顺利了很多。

    吕武静静地听刘明罗里吧嗦地说完,再说道:“寡人已决意出兵。”

    刘明本来以为还要再多次请见,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可能还要有足够的代价,才能换来汉国出兵,一时间给愣在了当场。

    “汉侯……,高义!”刘明回过神来,脸上呈现狂喜。

    吕武多少有些无语,问道:“贵使有何教我?”

    尼玛!

    汉国愿不愿意出兵救援范国是汉国的事。

    范国竟然又特么想白嫖!?

    刘明就知道没有白嫖的好事,非常为难地说道:“我已无存粮,汉侯出兵援我,需自带粮秣,维续后勤。”

    这一下,吕武的脸色变成了不悦。

    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

    老子派出了武装到牙齿的军队,还特么要自己保证后勤辎重?

    那么就是,不但上了战场死了人算老子自己的,还要自掏腰包???

    刘明当然看到吕武脸色很难看,低声说道:“如夺回失陷城邑,协心同力击败暴楚,寡君必有重谢。”

    “寡人想到一事,出兵之事或不可行。”吕武真的是有点被气到了,当场反悔出兵救援范国。

    这特么叫什么事吧!

    吕武都表态汉国会出兵了,范国难道不感动,再以高规格进行回报吗?

    范国对汉国前往救援的军队一毛不拔,连事后怎么进行感谢都一字不提,有这么求援的!?

    如果汉国出动一个“军”和两万骑兵,等于说有至少五万七千五百个家庭今年不用交税了,再加上维持后勤体系需要至少七到八万人,基本也就是十三万个家庭完成了今年对国家的义务。

    好了,十三万个家庭不交税,国家还要担负出征的一切花费,将士战死沙场甚至要担负体恤,并不是简单一出一入的问题。

    以后世的经济体系来算,比如汉国每年能够收上来一亿钱,出兵五万七千五百人需要耗费三亿钱,一次出兵就是三年的国家收入没有了。

    当然了,目前时代的经济体系不是那么算的,真要算钱币,汉国一年的收入并不止一亿钱。

    当前真正交纳钱币反而是少数,大多是粮食和布匹。而粮食和布匹其实不利于长久储存,要不然就会发霉掉,还有各种虫子、老鼠之类的祸害。

    在吕武决定出兵援救范国之前,大臣们就将出兵的耗费计算了出来。

    这一次汉国出动一个“军”和两万骑兵南下,头一年的用兵会消耗大约汉国一年的收入,要说出兵初期的耗费倒是没怎么大,要看战争会打多久,打得越久的话,后续的耗费就会越大。

    为什么打越久耗费会越大?总是会有一个补充兵源的过程,再来就是大量劳动力服务于战争,减少了国内的生产。

    关键在于现在讲究出兵必须有收益,不赚就算是亏。

    现在,刘明说范国很艰难,汉国出兵救援范国,范国什么回报都无法给汉国,算什么事?

    “汉侯,汉侯,汉范一体……”刘明看到吕武已经站起来,扫视在场汉国大臣看到的是全部一脸愤怒,赶紧大声喊道:“寡君愿赠三戎之地!”

    啊?

    范国是在三戎那边有一块飞地,以面积来算并不算小,约有个三五万平方公里。

    只是,范氏在三戎那边的地盘都是“生”地,也就压根没有经过开发。

    现在这么个年头,只有筑城了又开垦才算是疆域范围,其余都只能算是无主之地。

    拿无主之地当成对汉国出兵的酬劳,还是没有人烟的无主之地,确认不是在搞笑的?

    “寡君非落井下石之人。”葛存慢悠悠地说道。

    刘明愣住了。

    什么意思嘛?

    意思就是说,范国对汉国的好意非但不够重视,并且范国的回应惹到汉国啦?

    “汉侯,若我极弱,无以抗衡于楚,乃至我灭,使郑得复,不利汉国多也。”刘明说道。

    吕武脚步顿了顿,继续迈步头也不回地离开。

    他进入走廊才看到吕阳躲在这边偷听,两父子还差点撞上。

    “父亲?”吕阳赶紧跟上吕武,低声说道:“不若合楚灭范?”

    早就有楚国的使节团来到汉国,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汉国足够份量的大臣接待。

    吕武闻言停下脚步,一双眼睛深幽幽地盯视着吕阳。

第799章:公子被流放啦!

    现在汉国联合楚国能把范国灭了吗?可以的。

    如果汉国跟楚国结成靠谱的联盟,两国不止能够合力将范国给灭掉,甚至再灭掉宋国、蔡国、陈国、徐国、钟离国、钟吾国……等等一些列国,基本也能够办到。

    像是韩国、荀国、鲁国、齐国、莒国……等等列国,灭掉一些也不算是事。

    比较关键的是什么?看看那些能够灭掉的国家,有多少个会成为楚国的碗中肉,又有多少个是汉国能够吃下,只要扫一眼地图就能得出楚国获利会更大的结论。

    一旦汉国与楚国联合起来灭掉范国,其余国家会怎么看?

    首先,汉国与范国、荀国、韩国的多国一体肯定是要没了,荀国和韩国必然联合起来针对汉国。

    齐国、鲁国等列国估计会很乐意荀国和韩国跟韩国打生打死,再在之后捡便宜,不但双方会消弭战争,甚至齐国、鲁国等等诸侯还会给予荀国和韩国力所能及的帮助。

    那样一搞,汉国或许能在灭掉范国时获得一些利益,接下来就该是被荀国和韩国死死缠住。

    在汉国被荀国、韩国缠住的那一段时间,且先不论汉国有没有能力吃下荀国和韩国,又或是花多少时间来讲荀国和韩国吃掉,楚国绝对已经灭了好几个国家,吃得一个满嘴流油了。

    以当前的国力而言,汉国有能力灭掉韩国和荀国吗?这个并不能单纯算国力或军力,要看的是国际环境。

    之前提到齐国、鲁国等国会很愿意看到荀国、韩国挡住汉国,其实就是大局上的不确定因数之一,更要将楚国会不会中途反水考虑在内。

    但凡楚国聪明,以他们从来不在乎脸面的性格,吃掉了周边几个能够轻易吞下去的国家,很大概率会跟汉国悖盟,站到荀国和韩国那一边去。

    这样一来就必然形成所有诸侯联合起来对抗汉国的局面了!

    汉国能不能那么玩?明显不能。

    原因是汉国先跟范国悖盟,联合楚国灭掉了范国,将导致荀国和韩国不再信任汉国,并且还会有极大的仇恨感。

    “你……”吕武觉得自己对吕阳的教育有点失败,低叹了一声,讲述国际局势,也就是将上面那些讲给吕阳听,不顾吕阳听得发呆,继续说道:“隐姓埋名,携人周游列国罢。”

    倒是看到了灭掉范国可以让汉国得到的好处,无视了汉国真的那么干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外交窘境,这么没有战略眼光的太子无疑是不合格的。

    回过神来的吕阳看到父亲已经走得有点远,快步追了上去。

    吕武再一次停下脚步,想听一听吕阳会说什么。

    要是吕阳认错,却是拒绝离开汉国,会让吕武考虑要不要某一天让吕阳病逝。

    作为一名父亲,那么做无疑是残酷到了极点。

    作为一国之君,吕武那么做则是在为整个国家负责。

    “孩儿错矣。”吕阳的双目与吕武形成对视,行了一个跪拜大礼,保持跪姿继续与吕武对视,说道:“孩儿辞别阿母便启程,不得学,不得召,不敢回。”

    吕武没有多余的话,道:“去罢。”

    是吕武没有用心在教导吕阳吗?用心肯定是用心教导,然而就像以后的大多数人都能读书,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当优等生那样,不光是教导者用不用心的问题,还要看受教育者到底学不学得会。

    “挺聪明的一个孩子,怎么思想有点偏激,也太在乎眼前的利益了呢?”吕武注视着吕阳离去的背影,心里其实有点难受。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绝对不能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多少青山绿水就是被这种人毁了,日后再耗费百倍千倍的代价想要改善环境而不得。

    而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统治者,一旦轻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到更久远的危害,时时刻刻被群臣戏弄还是轻的,国祚不知道哪一天就不保了。

    吕阳被“流放”只有少数人得知。

    在当夜,家族被灭没有闹腾,唯一亲弟弟失去踪影没有求助,儿子被迫要隐姓埋名周游列国,一直不轻易出声的?嬴跟吕武闹了一场。

    不是吕武喜新厌旧,只是他跟?嬴的见面次数越来越少,一切该有的雍容则是一点没缺的全给了。

    话又说回来,见面次数少绝对不是吕武一个人的锅,一来是吕武事务太多太多,再则就是过了三十岁之后?嬴刻意避着,理由是她已经人老珠黄,不想吕武看到她失去颜色的模样。

    三十岁就叫人老珠黄?现在的女人就是这样的观念。换作是在现代,三十岁才是一个女人从青涩步入成熟的开始,也是最为诱人的年纪。

    吕武打拼上来之后就是位高权重的状态,讲一句非常难听的话,有钱有权还能随意任性,身边不可能缺了女人。一旦社会不对这样的人有所约束,除了千年不遇的情种之外,哪个男人会始终如一?

    别说是男人了,换作是女人有了那样的权力、财力,保准也是面首几十上百成千。

    代表人物不是武曌,她快被两宋读书人给黑出翔了。

    真正的代表人物是西汉汉景帝一朝的长公主刘嫖,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的母亲。

    这人啊,一旦见面的次数少,再浓厚的感情说淡了也就淡了。

    面对闹腾的?嬴,吕武直接沉下了脸。

    父亲对儿子教育不说完全失败,作为君王对太子的教导无疑是不成功的。

    心里堵得要命,还要为国家的未来担忧,再被女人扯着衣服闹腾,甩袖走人而不是动手打人,算是这个男人有涵养了。

    另一层面,吕武是一国之君,很现实的一件事,仅仅是?嬴的那些举动,足够让吕武起了换一个女人来当王后的念头。

    当然,吕武没有起那样的念头,甚至还想着等自己?嬴冷静下来,再去好好地沟通,讲清楚太子应该有什么的素质,要不然国家会怎么样之类。

    至于说去好好哄?又或者去服软?神经病吧!

    吕武真的是一国之君啊!他今天敢对王后服软,信不信很快就会有所谓的“后党”出现,再让朝堂被搅合得乱七八糟,并且还会害了第二代的君王。

    知道西汉以孝道治天下是怎么来的,又对每一位皇帝制造了多少制肘和麻烦吗?孝道很不错,应该提倡,事实却是从吕雉开始,后来被汉武帝刘彻的奶奶窦猗房(太后)玩出花来,为的就是把持权力。

    遭到以孝道为名义进行压制的倒霉蛋并不止刘彻一人,西汉到东汉直至灭亡,外戚干政乃至把持朝政就是一种属于两汉的特色。

    不是说什么大男子主义,社会给予男人的重任更多,男人的意志只能鼓励,不能去进行消磨,动辄服软的男人别想有什么出息。一个男人没出息,能够扛起养活一家以及保护一家的重担吗?估计是挺悬的。

    总是说什么少年强则国强,真实的情况是社会根本没有给予图强的机会,再加上一种莫名氛围产生,等待少年成年了,再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一般想强一些,信不信媳妇以及双方父母会压得这个男人变得像史莱姆一样软绵绵?

    走了,吕阳仅仅是带上二十来人,轻装出了“长安”往东而去。

    “王上,太子时刻有人看顾,必不使歹人有可乘之机。”霍兵是一副平常贵族的打扮,来跟吕武辞行的。

    吕武怎么可能真的让吕阳带着二十来人周游列国,暗地里安排了很强的护卫力量在保护。

    如果吕阳能发现,聪明的做法是当没有发现,蠢一点则是驱赶走暗中保护的人。这个其实也是对吕阳的一个考验。

    对了,现在其实应该称呼公子。

    在汉国这边,喊吕阳太子的也就吕武,其余大臣则是称呼吕阳为“国家”,官职低一些的老老实实喊公子。

    吕武不再交代什么,挥挥手让霍兵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

    “楚使如何说?”吕武问道。

    今天又是进行小朝会的时间。

    在这一段时间,范国使节刘明一再求见,就是连宫门都进不去。

    楚国的使节屈荡则是多次得到梁兴的接见,关于这点不但范国那边知道,其余有在“长安”明里暗里部署人手的列国都清楚。

    梁兴答道:“如大汉愿与楚盟,楚王愿以洧水为界,以北归汉,以南归郑。”

    哈!?

    挺大方的嘛。

    那就是包括“新郑”在内,范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邑给了吕武,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给了子产。

    梁兴又说道:“如王上允准,郑国亦贡于大汉,且楚王保证不动宋国一分一毫。”

    吕武颔首,道:“且跟楚使商谈,不必给予答复。”

    梁兴懂的。

    本来汉国是要马上出兵援救范国,结果范国真心是给脸不要脸。

    那好,汉国就保持看戏的姿态,坐看范国跟楚国为首的联军继续拼命,等着范国真的要挨不住了,汉国再纠集韩国一块出兵救援范国。

    范国当然也有派遣使节去韩国,韩国的做法是派使节到“长安”请示吕武。

    上一次韩国因为助战范国丢进去一个“师”的兵力,事后范国没有对韩国有什么补偿,老实说韩起对士匄的怨念很大。

    至于说荀国?他们现在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兵力去顾及范国。

    “耗着吧,两边一起耗,不逼一逼,怎么能知道有多大的潜力呢?最好等我这边的长渠修成,再看看能不能把这几个强国一块收拾了。”吕武心想。

第800章:时不待我!

    一个国家怎么来证明自己强大呢?除了时不时逮个强国揍一顿之外,无非就是有一大帮的小弟了。

    晋国已经跟消失在历史舞台差不多,全国上下就只剩一座城。

    压在中原列国身上的大山没了,隐隐约约中齐国有崛起的趋势,努力着想要接过晋国的班,举起大旗当中原霸主。这个就是齐国为什么会跟荀国过不去的理由之一。

    没有了晋国,中原也就没有了公认的盟主,从实际上让中原列国变成了一盘散沙。

    然后,楚国还在,他们依然当着自己的南方霸主。

    “楚不可信。”吕武看待事物总喜欢往更坏的方向思考。

    楚国要拉拢汉国一起灭掉范国,即便是将郑国原有的地盘全给了汉国,吕武也不可能同意的。

    很明摆着的道理,楚国要的是汉国自绝于同出一源的其他诸侯国。

    可以是汉国独力灭掉韩国、范国和荀国,再使得原先晋国的地盘重新归于一个政权之下,真的不能是他们其中的一国跟某个诸侯国结盟去做,尤其是关系没有破裂之前不能跟楚国结盟。

    一旦汉国、范国、荀国和韩国中有一个诸侯国跟外部联合,等于是一种勾结“外人”的行为,必将遭到其它三国的仇视。

    吕武让梁兴尽量拖着跟楚国的谈判已经是能做的最大极限,越过“红线”则是不被允许的。

    跟预料中的差不多,楚国正使屈荡将条件越开越好,从答应把原郑国三分之二的城邑给汉国,到后面不但整个郑国归汉国,楚国还愿意出力将子产的政权消灭掉。

    也就是说,为了能够让汉国“上船”,楚国愿意打死自己的小弟。

    到后来,楚国继续开出价码,包括汉国不用大举出兵,只需要做出一个姿态,原有的整个郑国都是汉国的碗中肉,再加码到陈国可以归汉国,条件是汉国和楚国一起把宋国瓜分了。

    要是让子产和子成得知楚国正使在“长安”开出那种价码,肯定是要瑟瑟发抖外加仇恨楚国了吧?

    吕武一直没有亲自接见屈荡,为的是不给予最终答复。

    汉国这边没有出兵援救范国,实际上对楚国就是一种好事。这个也是屈荡没有得到接见,并且汉国没有给予最终回复,依旧愿意待在“长安”继续扯皮的原因。

    “我闻屈荡日日寻列国之人饮酒?”吕武讶异楚人的适应性,进入战国时代立刻明白了游戏规则。

    崔杼说道:“臣亦被多次邀请,往之一次。”

    不可能是没有保密意识,然而屈荡找谁喝酒都会提一嘴在跟汉国商谈结盟的事,用这种方式塑造一种楚国马上跟汉国会成为盟友的氛围。

    屈荡这么一搞,范国、荀国和韩国都很紧张,偏偏吕武近期谁都不见,使得范国、荀国和韩国无从窥探吕武的真实想法,连带其余列国也猜不透汉国到底想做什么。

    今天,崔杼来汇报各种财政支出。

    说是财政支出,实际上也就是什么地方动用了多少徭役,又耗费了多少粮食。

    身为右相的崔杼只管物资输出,核实物资有没有被用在哪里是左相葛存的活。

    汉国目前对物资耗费最大的是修建长渠这个工程,占了汉国每年总支出的六成,其余才是各处战事的花费,以及维持国家统治机器的运作。

    吕武翻看了一下文牍,着重观看关于巴蜀的支出相关。

    在四年前,吕武制定了窥探巴蜀的计划,随后军方开始派人寻找从京畿和陇右郡进入蜀地的通道。

    不知道多少人找来找去,证实了陇右郡被群山挡住,还是那种连绵不绝的大山,压根就不适合从那边进入蜀地;由陈仓那边入蜀的通道倒是被找到了,关键是需要修建栈道。

    陈仓这边有两个可以进入巴蜀的通道,一条在西,一条在东。

    西边的那一条看似更好走,需要修建的栈道里长不多,但是因为没有水源能够获取的关系,根本不适合大军行军。

    东边这边最好沿着褒水修建一条长达两百五十里的栈道,才能够作为主干道。不修栈道也不是不能走,但是别想快速行军,大军会像是蜗牛在爬的速度那样慢。

    从陈仓入蜀,其实并不是第一时间进入蜀地,翻过南山(秦岭)第一个抵达的地方是汉中,进入汉中还要再跋山涉水才能进入蜀地,甚至某些路段要穿越巴地。

    吕武观看文牍,主要是看投入修建栈道的支出,再对比修建进度,计算修建栈道的耗费,得出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修好的答案。

    “栈道之事不可停,如需耗费,右相优先支应。”吕武说道。

    崔杼应:“诺!”

    投入三千人修建栈道,花了一年的时间只修了两里,敢信?

    以当地的地形,想加大投入的人手,暂时根本不合适。

    先期还是以积累经验为主,等待有了足够的经验,基层管事也被历练出来,后面可以搞分段施工的方案。

    因为前期投入的人手不多,耗费方面也就不大,考虑到占领巴蜀对汉国的重要性,肯定是费时费力去将修建栈道的工程进行到底的呀。

    吕武看向了解朔,问道:“现今葵蚕国之君为杜柰(nài)?”

    这个古蜀国的名字是后世给予,他们称呼自己为“葵蚕国”。

    古蜀国现在正值“开明王朝”时期,他们在约公元前666年称王,但凡一国之君薨逝得到的谥号必然有“帝位”。

    什么意思?

    就是古蜀国的国王死翘翘了,然后死掉的国王就晋级成了“帝”。

    在“东方世界”这边,古蜀国称帝是独一份,哪怕是周天子都没那么干。

    也就是其余列国不知道古蜀国搞了那玩意,要不然绝对会组成联军教古蜀国做人。

    古蜀国的国君前缀,也就“杜”是姓,他们的氏是“开明”,因此当前的历史阶段也被称呼为“开明王朝”。其余别说是后世的人搞不清楚,哪怕是吕武这个时代的人也弄不明白。

    原因?巴国人至少还跟周王室以及有限的几个诸侯国接触过,古蜀国的人则是窝在群山过自己的小日子。

    解朔已经汇报过古蜀国称帝的事情,并且打探到了当前的统治者名字。

    杜柰是“开明王朝”的第六世,他的祖先杜灵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杜灵人称“鳖灵”,成功治理了蜀地的洪水,又建都郫邑。看那个“鳖”字就能知道水性有多好,毕竟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喊错的外号。

    正是因为杜灵的功劳,才有了“开明王朝”的诞生,也让古蜀人有爱戴之心。

    “王上,蜀地非有一国,另有昔阝、平周二国,后二国占蜀地平原,臣得闻‘开明’垂涎平原已久,三国常有战事。”解朔说道。

    什么玩意?

    以前吕武只知道一个古蜀国,从来没有听过什么昔阝国和平周国,得到蜀地的消息越来越多,讶异地发现很出名的古蜀国原来大多居住山林,很像是一种狩猎民族,相反昔阝国和平周国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农耕民族。

    当然,也就吕武才会有多种区分,要不然现在的人们才没有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狩猎民族的概念。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大多数人不会陌生,可能对狩猎民族会陌生一些。

    所谓的狩猎民族就是不农耕也不游牧,他们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最具代表的族群就是女真人以及建州各族(有明时期的建奴)。

    北美大陆那边,相当多的印第安部落其实也是所谓的狩猎民族。他们最多时期有多少人口没有数据,后来被白皮杀了个血流成河,光是漂亮国一杀就是一千八百万,差点亡了印第安人的种,导致全世界在评价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时,也就几乎将狩猎民族踩进了泥里。

    不知道是邪门还是什么情况,反正“东方世界”这边的狩猎民族都比较凶悍。

    讲的不止是前后女真用野蛮击败了文明,一样是狩猎民族的古蜀人也干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几个农耕为主国家,后来甚至还出山攻占了秦国的都城“雍”,并且能将强盛时期的楚军在战场上摁在地上摩擦。

    在历史上,古蜀国跟秦国打了将近一百五十年之久,大部分的战事发生在汉中那边,又以“南郑”为主要战场。

    解朔派去的人探查到的情报是,汉中那边有人烟,只是跟真正意义上的野人差不多。

    说是野人有点过份了,纯粹是那边依然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形态,几十、数百、上千人聚居为一个部落,少有超过千人的部落,每一个部落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共主”能将所有人扭成一股绳。

    “臣以为可先派遣一‘旅’入汉中,征讨当地部落,掳掠男以为劳力,女则归国发配。”解朔说得风轻云淡,内涵却是那么的血淋淋。

    吕武问道:“葵蚕国若是得知,岂非得不偿失?”

    解朔一想也是。

    古蜀国现在一直主要针对昔阝和平周二国,一旦汉军出现在汉中,肯定会惊动昔阝国或平周国,几乎也就等于让古蜀国知道有新的外来势力介入了。

    吕武又问道:“葵蚕国与大蛇国可和睦?”

    解朔有点为难了。

    能探查到古蜀国频繁跟昔阝和平周二国爆发交战已经很不容易,要是近几年古蜀国和巴国没有爆发交战,哪能知道古蜀国和巴国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吕武之所以会那么问,无非就是历史上古蜀人自己作死。

    当时古蜀国碍于打不过巴国,想起了自己在秦国那边吃了亏,派人去秦国各种说好话,没曾想闹出了“引狼入室”的大戏码。

    听说过“便金牛”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秦国文献中的古蜀人很傻,竟然相信牛拉出来的不是粑粑,是黄金。

    纳了个闷啦!古蜀国没有“牛”这种生物吗?不应该啊!

    另外一点,秦军入蜀的道路,还是蜀人自己主动修的!

    “也罢,便遣一‘旅’入汉中!”吕武经过计算,得出哪怕惊动古蜀国,鉴于修栈道会死很多人,还是抓原始人当劳动力为妙的结论。

    不是自己人,死再多也就死了。这个跟能不能好好当个人没关联,圣母真不是这么当的。

    身为一国之君,死了数兆外人都不可惜,死了一个治下之人才是大事。

    解朔比较明显的愣了愣,还是行礼说道:“诺!”

    那啥,汉国的人口哪怕算上各贵族治下也就四百五十万左右,真的是太少啦!

    吕武还想着尝试有生之年宇内混一,日后只有四百五十万“老汉人”,一再灭掉他国却是会增加数十万、上百万,几百万的“新汉人”,老旧比例差距太大,统治能安稳才是怪事。

    所以啦,汉中那些部落的男人为汉国贡献劳动力,女人为汉国贡献子宫,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

    为什么只出动一个“旅”的汉军?还不是没有办法再多,一多不光是后勤供应不上,采取“就粮于敌”的策略估计也够呛。

    汉军一个“旅”有一千五百名士兵,对付汉中的“原始人”简直是太足够了。哪怕是跟中原列国开战,一个“旅”的汉军对上两个“师(5000士兵)”都不带会怂的。

    吕武已经问过相关人员,修建褒斜道动用的人力不用太多,着实也多不起来,物资的消耗则是会非常大,再来就是会产生多到惊人的死伤。

    耗时方面,少府那边给出的答案是,想要全段修成至少需要耗费十三年。

    需要那么久简直是要了吕武的亲命啊!

    栈道不修成,大军开进根本就是个笑话。

    先将汉中占了,就地取材建城,再开垦农耕,弄出一个“桥头堡”也就成了吕武当前能选择的唯一方案。

    吕武不知道的是,原历史上的秦国也是这么干的,先经略汉中,再吞并巴蜀。

    到时候汉中有了出产,怎么都能减少对巴蜀用兵的后勤压力。

    现阶段,汉国不但要再汉中有所行动,还要主动创造机会,要么是让古蜀国和昔阝国、平周的战争打得更激烈,不然就是将巴国给拉下水,反正就是不能让他们有联合起来抵制汉国。

    “现阶段想要大军扑灭巴蜀各国根本办不到,再有五六年我又要尝试挥师大军东出,顺序被我弄了个颠倒了?”吕武心想。

    历史上秦国是先拿下巴蜀,还大肆修建了水利,使得蜀中平原成了一个粮仓,用以当成秦国攻灭各国的助力。

    现在,吕武根本等不了二三十年那么久!

第801章:百家之医家问世

    如果是从战略角度作为出发点,先巴蜀再东出肯定是汉国的最优选择。

    原因是巴蜀的出产并不贫瘠,将蜀地平原经营起来就是粮仓,矿产方面也算丰富。

    人口对汉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鼓励生育吧?以现在的卫生条件,吕武一旦强制每一个女人必须生多少胎,无疑问就是在草菅人命。

    不鼓励生育?其实现在的人不知道是没有娱乐节目,还是对造人十分感兴趣,成家之后的夫妻其实一直都在生,关键问题是不但产妇危险极大,婴儿的夭折率也着实太高太高了。

    不开任何玩笑,医疗卫生艰难的时代,普通家庭生五六个只活下来两三个孩子,可以算作是父母很用心在照顾子女了。这种事情即便是到了近现代的二十世纪依然常见,绝不是在耸人听闻。

    好了,生民本来就对生孩子很热衷,需要特别去鼓励吗?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吕武还不如赶紧加强普及卫生知识,再耗费巨资去培养医疗体系的人才。

    在医疗方面,吕武一直以来都无比的重视,要命的是他对医疗知识太匮乏,能懂的也就是很少的一些外科知识,比如处理伤口的工具必须消毒,怎么去缝合伤口等等,涉及到更高端的医疗知识则是两眼摸瞎。

    现在是公元前545年,很负责任的讲,哪怕是曾经盛产名医的秦国,也就是那个“扁鹊”组织,懂得的医疗手段也仅是那些。

    什么望、闻、问切基本没有形成体系,对药物的利用可能有许多,只是没人去编写一本“药物百科全书”,导致这个中医或许知道哪些草药有用,其他中医就不知道了。

    吕武建国之初就发出了求贤令,不是要征集什么善内政善军事的人才,针对懂得医疗体系的人表现出求才若渴的态度。

    比较尴尬的是,响应汉国征集令的人少之又少。

    吕武将这一部分集中起来,不是养着随时随地给达官贵人看病,而是请求他们进行深度的交流,再将自己掌握的药方贡献出来,一一经过验证再列在书籍之上。

    话说,吕武那么干就是一种强盗行为。

    现在是一个讲究“专利”的时代,能够有一手医术,谁还不是贵族?而贵族的恒产和其余资产,包括所懂得的知识,算是他们家族的“传世之资”,哪能是说拿出来就拿出来?

    道德绑架那一套?比如为了亿兆苍生什么的,谁谁谁必须贡献之类的?当前用道德绑架去胁迫,会被用看傻子的目光看待。

    所以了,吕武搞的是一种利诱外加等价交换。

    拿出知识,不但给予重金,爵位方面也不吝于赏赐,并且还会帮其扬名,还是流芳百世的那种。

    这一套组合拳下去,大部分人也就都妥了。

    肯定也存在一些不愿意将“传世资本”拿出来的人,哪怕是一国之君的吕武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甚至还要刻意去进行保护,免得出了什么事搞到破坏大局。

    好家伙!不贡献就要死翘翘,没得说,跑吧!

    啥?不贡献会死全族,贡献倒是贡献了,是不是真的,你猜?

    哪怕贡献的知识是真实的,心里极度不爽,咱们是不是要耗费巨资,才弄到验证成功?

    所以了,在诸夏数千年的历史之中,医术高明的人绝对不少,能够流芳百世的人也就那几个。

    为什么?拿东汉末年的两位名医来说吧。

    华佗能够流芳百世并不是简单因为被曹操弄死,还有华佗经年走动行医,有教无类地教导“五禽戏”,最大的贡献点则是将“麻沸散”的药方公布出来。

    张仲景其实更加伟大,他撰写出诸夏历史上第一本理法方药兼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着作,也就是《伤寒杂病论》,并且没有私藏,选择了向世人传播。这本《伤寒杂病论》为什么会出现?主要是东汉末年发生瘟疫的次数着实是太多了!

    明明张仲景的贡献更多,却是华佗因为一本《三国演义》更加出名,跟谁说理去?

    很多对东汉末年历史一知半解的人,以为东汉末年的人口锐减主要是直接死于刀兵之下,其实并不是!

    东汉末年死在战争间接带来的瘟疫散播的人口最多,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

    有明一朝的几位,为什么能流芳百世?李时珍编写医书的。刘纯、吴有性、汪机、徐春甫、杨济时等人,他们一样留有著作。

    在吕武看来,为了民族强健体魄减少病痛的几位,贡献其实并不输给开疆拓土的名臣名将。

    对了,汉国在编写“医书”时是以吕武为“总纲”,以后要是出现百家并且有个“医家”的话,尽管吕武只是教导并传播一些外科小手术的知识,有了那本“医书”绝对遗漏不了吕武的名字,还会占比较重的“成份”。

    没办法,有权和有钱,稍微这么任性一下下,没有对内干什么残暴的事情,不过份吧?

    当下的时局,范国和楚国集团在打生打死,战火已经波及到了宋国;荀国跟齐国、鲁国、曹国等等联军的战争已经进入到如火如荼的阶段,后继莒国、莱国、杞国、牟国等等列国也被卷了进去;后面被卷进战争的列国,有的作为荀国的盟友,更多则是站到了齐国和鲁国为首的联军那一边。

    在荀国方面,汉国虽然没有出兵,像是莒国和莱国对齐国开战,里面就是汉国的功劳。

    而范国那边,一再被求援的汉国依然不为所动,还是那种连在邦交上使点劲都没有的状态。

    国外打生打死,汉国内部则是抓紧了建设。

    修渠的事不用多说,反正就是让汉国投入最多的人力物力,保证工程计划中进度的同时,能加快工程进度则是努力去办到。

    吕武时不时会去长渠那边视察,更多的时间则是待在“长安”,处理朝政的空档再关注医术的编写。

    今天,当代扁鹊正在验证把脉。

    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吕武对把脉这种事情都带着极强的好奇心,因为不懂也就纳闷怎么能从手腕的脉搏看出那么多呢。

    为什么是“当代”扁鹊?只因为“扁鹊”一直都有,一代一代将这个名字用下去。

    现如今的在任扁鹊在为人把脉,可能是因为吕武在场的关系,低声说道:“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因而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症状未显露,脉象已然可见端倪。”

    啊?是这样吗?

    吕武至少懂得基本常识,知道人的血液会流过心脏,因此脉搏听的其实主要是律动。

    脉搏除了会显示心脏的律动之外,跟一个人的肺部也有关系,也就是血气旺不旺盛方面的问题。

    中医有一个说法叫“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讲得通俗易懂一些就是,血液其实是通过肺部布散的。

    其余脾、肝、肾也能从脉搏律动上察觉出端倪,因此把脉也就形成了一个体系。

    现任的扁鹊是一位老者,老代表活得够久,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以及施展所学;长相普通,气质却是一点都不普通。

    话说也是,不是个贵族,怎么可能获得知识,而贵族有属于自己的教导,气质方面肯定不差。

    吕武在看到当代扁鹊时,第一个产生的想法是“幸亏不是女的”。

    绝对不是吕武看不起女性,而是他没穿越之前看小说,先秦时代十本写到扁鹊的小说,里面至少有七本将扁鹊写成了女性,并且主角绝对还会跟女扁鹊发生一些不能详细描述的夜间……可能也是白昼跟颜色有关的故事。

    有那么一件事让吕武异常的印象深刻,也就是他刚刚踏上晋国政治舞台的初期,恰好是晋景公病重的当口。

    当时的晋国跟秦国一再开打,晋国的国君生病了,还是向秦国请求了医疗帮助。

    秦国并没有因为在跟晋国交战而拒绝,派出了当代的扁鹊到“新田”为晋景公看病,得出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结论。

    后续的发展则是很有戏剧性,反正晋景公不是薨逝于疾病,天晓得上个茅厕怎么会掉下茅坑得了一个饱死的下场。

    这样一来,扁鹊那个“病入膏肓”的病情诊断无法得到证明,近一步使得晋国和秦国的外交关系更加恶化。

    说!扁鹊是不是故意吓唬晋景公,要搞乱晋国朝政的?

    死无对证,没法说清楚了。

    在接下来,吕武又看了接骨、正骨等等,哪怕是亲自到场,还是看到了不成功的案例。

    还是没办法,从零开始总是最为困难的阶段,等待什么都摸索出来,看着挺难的事,专业人士做来却是水到渠成的那般简单。

    在妇科方面,吕武遭遇到了难题。

    现在的医者自己研究时,各方各面可以很杂,独独对妇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为什么呢?不是什么男女有别的授受不亲之类,反正就是没有医者感兴趣。

    当然,目前也没有男科,所以不注重妇科算不上是什么歧视,只能说是时代的落后。

    吕武一圈走下来,没有进行什么不懂装懂,安静看的时间远比开口瞎哔哔要多得多,有开口也只是询问有什么困难,表示会解决之类。

    “军中伤口处理之法多矣,器脏难也。”扁鹊紧皱眉头。

    吕武刚才在讲遇到难产可能遇到难题的办法,比如难产时可以适当地“开个口子”之类的,结果是扁鹊当做没有听到……

第802章:可为,可不为

    吕武说的“开个口子”并不是指剖腹产,其实是在女性的生殖器……也就是婴儿降世的“出口”适当地进行割开加大。

    会有那个建议,主要是吕武特别了解到现在的接生很粗暴,子宫中的孩子能不能出母体来到人世间,依靠的是母亲有没有劲,又或者有没有将“劲”用对地方。

    产婆?现在当然有这个职业,只是一般人根本用不起。原因是产婆的数量极度稀少,名门贵族还会养上至少一位,民间的普通人反正是没有产婆助产的待遇。

    普通人家的妇女生产,除了婆婆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帮点忙,其余都要产妇自己去挨。多少产妇就是因为婴儿被卡在“进出口”给出入不得,活生生疼死或大失血搞得一尸两命。

    汉国想要增加人口,第一个需要实现的就是医疗方面,减少可救治病痛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生,或者是医术不怎么样,产生不必要的人口减少;再来就是研究产妇需要注意的相关,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产婆。

    好像是有那么一句顺口溜,还是什么俚语来着?想要富先修路,多子多孙仰赖婆。这个“婆”指的就是产婆。

    诸夏在历史上长期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并不是因为太能生。其他族群的夫妻到了晚上,难道不是除了造人无事可干,有很多娱乐节目很多么,又或者早早普及了避孕了?其实是诸夏的医疗手段远比其它民族更加发达和普及,其中产婆的作用不容忽视。

    好像诸夏从久远时期的婴儿夭折率和产妇事故就很多,谁又知道其他族群的婴儿夭折率和产妇事故远比诸夏要多得多呢。有相关的调查就显示出上述这点。

    吕武无法强制性要求那些会医术的贵族研究怎么生孩子更安全,采取的做法是给安排学徒去学习医术,再从学徒中挑人来研究和攻克生孩子方面的医术。

    任何的知识都不会是凭空得来,涉及到生物研究的过程中会显得极度残酷,也就是必然有“研究对象”提供被研究,医术的进步就是有无数的“临床患者”做出贡献,他们未必自愿就是了。

    利用大自然每一种智慧生物都会尝试,试图从各种植物中去寻找能够治病的种类,类似的行为不太好说到底是哪个民族最先开始。

    诸夏这边有神农的传说,这位神农一生研究大自然,不光是寻找可作为药物的植物,能不能作为粮食种植其实才是他一开始的初衷。

    其他的民族,肯定也有类似神农的伟人,差别只是想去获取那些知识的时间早或是晚。

    “不唯女子?”吕武又一次被拒绝了。

    刚才,吕武提出需要有人跟着这一些医者学习,一开始医者并没有拒绝,后来听到还有女人立刻婉拒。

    搞什么啊?是传男不传女吗?

    吕武问道:“为何?”

    医者给出了差不多的答案:“唯女子难养也。”

    啊?这句话缺了个“小人”,要不然就是孔老二说的。

    其实人孔老二也不是骂人,只是讲清楚有那么几类人很难相处而已。

    吕武听懂了医者们的意思。

    现在的女性超过九成九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开智也就无法明理,身为医者必须要识文断字。

    所以了,医者拒绝的理由是:“她们不识字,识字的人一听就明白,不明白也能记录再去吃透。医者看病需要写药方,连字都不认识,怎么作为一名医者呢?”

    吕武又说道:“我之女识文断字,可学否?”

    不知道是因为吕武的女儿们的身份特别,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医者这一次同意了。

    吕武的儿女数量众多,近三十年的“耕耘”下来,达到了八十八位,其中儿子三十六个,女儿五十二个;最大的就是吕阳三十五岁,最小的子嗣三月大。

    数量夸张吗?吕武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在不进行刻意避孕的年代,八十八位子女的数量一点都不显得夸张!

    儿女一多,汉国的高官显职家庭,几乎全跟吕武成了亲戚。

    这个不能说是吕武刻意联姻。

    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吕武的嫡出儿女一般就是跟其他诸侯进行嫁娶,庶出的儿女根本无法嫁给没有爵位的人。

    有一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接触到的是什么人,一般就是身份地位差距不是太大的群体,婚嫁方面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咯。

    近五六年的时间努力下来,汉国的医疗水平不说突飞猛进,医者的数量快速增加则是一个事实。

    后面才跟着学医的人群,只有五六年肯定还没有到出师的时候。

    事实上,中医想出师真的太难太难了,哪怕是出师了都不一定是个好中医,后世将“老中医”这个名称都快玩坏了,哪里能知道“老中医”的难能可贵之处。

    吕武并没有出宫,也就是说宫城在汉国不但是一个充满政治活动的地方,还是一个大型的“科研中心”。

    事实上,吕武还是挺有信心能够在有生之年宇内混一的,只是一些东西拿捏不好是立刻拿出来,还是继续藏着掖着。

    比如说军事用途的火药。

    为什么要加个“军事用途”的词?主要是火药配方的差别,火药无非就是一硫、二硝、三木炭而已,关键是三种的比例,有些火药就是放个烟花或弄成炮仗,有的则是威力方面更大。

    在黑火药方面,最佳的比例是硝石约占60%、硫磺约占20%、木炭约占20%。这些吕武肯定能记住的。

    想要玩得更高端一些则是在火药上做更多的文章,比如弄出颗粒火药。

    讲到这些,说明吕武已经开始在做,并且还有了一定的储备量,只是暂时没有拿出来用。

    制作出火药是一方面,搞枪械、炮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现在的工艺水平,枪械其实很难制造出来,炮也会是管子很厚的青铜炮。

    那么问题来了,火药既然已经被弄出来,汉国有没有能力一统天下?这个问题问得从实际上就很傻。

    吕武需要考虑的是用不用,用了之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他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一旦汉军使用了火药,必定改变战争的形式,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格局。

    那么好了,有大杀器为前提,完成宇内混一不存在问题,大一统形成之后呢?

    吕武能够拿出很多新鲜玩意,独独没办法短时间内“变”出那么多的人口。

    他不可能长生不死,轮到“二世”当家作主,是稳定内部搞休养生息,还是继续征战不休?

    扩张肯定是要持之以恒进行扩张,用以增加民族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丝毫不考虑内部的各种因素进行扩张,穷兵黩武这个词算是用对了。

    拿吕武选择等长渠修成,再看看长渠对农耕的增益,再决定出兵东进来说事,不就是汉国的“武力值”其实不差,差的是后勤供应能力嘛。

    “王上,栈道有事,山体坠落死伤四百余人。”

    吕武刚要喘口气,结果是卫睿来告知坏消息。

    修栈道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先秦时期修栈道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没有相关的文献也就无从得知。

    到了李唐时期,也就是李二当政阶段,他们仅仅是要重新栈道而已,从开工到结束拢共超过七万人死亡或是失踪。

    吕武很清楚死伤四百人还不足够卫睿这么慎重其事来汇报。

    如果前年汉国出兵援救范国,卫睿自然会跟随吕阳出征,问题是那次出征最终未能成行。

    身为太子的吕阳被流放。

    一众被安排了出征事宜的众臣多多少少也遭到了牵连,卫睿被派去监督修建栈道就是其一。

    “山体塌陷致使它处有异,多处栈道亦有裂痕……”卫睿觉得自己简直太倒霉了。

    山体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塌陷,除了开掘的方式错误之外,还能是地震导致。

    汉国修栈道就是遇到了地震,哪怕级别不高,影响就在那里。

    吕武其实挺感谢修建期间有地震发生,级别不高的地震就能让山体塌陷,代表着选取的路段和施工存在问题。

    他宁愿现在出事,也绝对不想看到费时费力又费命修好了栈道,使用期间再发现问题。

    “如此说来,修建延期?”吕武的脸色有些不善。

    卫睿赶紧说道:“入蜀非有栈道一途。臣得报,‘陈仓’之南有大河,或可为入蜀水路?”

    吕武愣了一下。

    诸夏这边有几条叫汉水的河系,汉中那边就区分西汉水和东汉水两条水系。

    “陈仓”那边就有西汉水的一部分河段,上一次派人去探查就有找到,只是没有确认能不能当成入蜀水路。

    吕武之所以愣住,主要是想到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故事。

    就是嘛!

    刘老四接受建议烧掉了栈道,后面要出蜀明里修复栈道,暗里则是打造舟船,玩了一手很好的欺骗,等大军杀进秦地时,章邯直接傻眼了。

    吕武看待卫睿的眼神还是有点不善,说道:“你往而确认,若是不成……”后面喂鱼这话就没必要说出来了。

    说到底,卫睿是负责督建栈道,没有担负寻找其它入蜀的道路,出了事再多方打探来报告有其它入蜀的通道,讲多少或许寻找到新方案,反正都是借口。

第803章:经略巴蜀之始

    找到了新的入蜀通道?虽然是水路,并且还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证明的确能够得以让大军通行,无疑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消息。

    入蜀的栈道当然还需要继续修,只是证明水道能够利用之后,修栈道的工程就不用那么赶了而已。

    勘探那条水道需要时间,最短也需要两个月左右。

    吕武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

    “如水道可用,入蜀之军不可为一‘旅’,或可增至三‘师’。”吕武说道。

    三个“师”的汉军就是两万两千五百名士兵,看似好像是有点少,取决于巴、蜀、汉中那边各势力的军事实力,老实说实际上是有点多了。

    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几个诸侯国,也就是近一二十年来用兵的数量越来越多,不然之前用数千兵力相抗衡才是常态,只有一些有限的强国才能动用过万以上的兵力,能拉出三万以上大军的诸侯国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个,可以动用十万以上大军的诸侯国仅仅是晋国和楚国而已。

    汉国要对汉中、蜀地、巴地动用两万两千五百规模的军队?解朔的脑子赶紧开动起来。

    “王上,如此一来需动用两万熟悉水性之民伕。”解朔还要感谢是依靠水路给大军维持后勤方面的供应,要不然需要动用的民伕会更多。

    对于这一点,解朔有了一些联想。

    用水路来维持后勤供应可以减少人力上的需要,那么是不是能够针对各区域的水系,部署接下来东出的战略呢?

    必须要说的是,解朔的这个想法有点不切实际。

    如果每一条水系都能提供大军方便,历史上的几个王朝为什么要专门搞运河?

    事实上是,绝大多数天然形成的水系,它们绝对不可能全程能够提供舟船行使,有些是河段过浅,也能是植物纵横交错,更可能是河中有礁石,甚至还能是水流湍急外加密布礁石。

    所以了,运河不止是将两个天然河系挖通的作业,其实是需要将天然水系进行改造。

    民间用途还能凑合一下,使用于军事用途则是绝对马虎不得。

    吕武现在担忧的就是西汉水河系需要改造才能投入使用,更怕需要改造的河段太多。

    一旦西汉水需要大肆改造,耗费的人力物力绝对不会比修建栈道少,可能在耗时上也会比修栈道更多。

    勘探西西汉水的重任被交到了少府这个部门。

    少府是什么玩意?在汉国就是管营造的一个机构,他们直属于君王,其余官员无法下达任何指令。

    汉国的少府是一个人员非常庞大的部门,其实并不是归于国家体系,算是君王的个人“财产”。

    少府现如今管辖着之前阴氏的大部分产业,包括冶炼业以及制造业,下辖奴隶的数量超过八十万之多。

    目前的少府令是成甲,而成甲之前是宋彬的副手。

    如果能换一个身份的话,其实宋彬会更愿意担任少府令,不是作为上将军。

    原因?阴氏化家为国之后建立汉国,上将军是公职,少府令才是君王的家臣。另外,从实际的权柄方面比较,少府令的权柄实际上要比上将军更大。

    在汉国,少府令不但能管营造,他们还拥有“国防军”之外的一支常备军,硬要给个称呼就是“君王私军”了。

    心里再怎么着急,吕武也不得不用最多的耐心来进行等待。

    终于在两个月零八天之后,西汉水的状况得到总结,汉国只需要改建其中一段长度约一里的河段,能够使西汉水变成汉军入蜀的通道。

    需要改造的河段,主要是河床太浅了一些,舟倒是能够通行,但是吃水深一些的船则会搁浅。

    这一条西汉水其实是被群山包围,并不是处在什么开阔区域。这边的山都不是什么名山,也就是当地人随便给取了名字,并不见于任何历史片段。

    吕武后来才知道西汉水其实跟“陈仓”有点距离,并不是能够直接在“陈仓”附近进行登陆。

    西汉水的源头在“西犬丘”,以汉国的行政划分就是“陇西郡”境内。

    吕武还不知道一点,日后这一条河系会被命名为“天泽水池”。

    虽然是用“水池”来命名,但它真的不是什么湖泊性质,河面的宽度也不是太宽,主要是有相关的政治意义。

    “左近并无人烟,动工无需忧虑暴露。”成甲来汇报抽调人手前往改造河床的事情。

    对于水利这种事情,汉氏子姓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尤其是“长渠”开始修建之后,更是累积起了足够多的水利相关的人才。

    跟成甲一起来的还有安生。

    这个叫安生的人追随吕武已经二十七年之久,原先主要是负责农桑,一再参与对水利的修建,挖掘出了水利方面的才能,“长渠”开始分段修建之后,他担负起了其中的几个河段。

    “修建水坝需耗时半月,期间若无水汛,挖掘半月便可成。唯有忧虑之处,恐被下游得知。”安生说道。

    那个“天泽水池”的总长度其实不长,也就三十来里而已;西汉水的总长度就有点长了,一共超过了两千里以上的长度,经由的区域非常多。

    西汉水还有一条支流叫“白水”,昔阝、平周两国的地盘就有在白水边上,一旦西汉水和白水的水位降低,两国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到。

    吕武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一点,看待事情不用过多去注重“过程”这个步骤,只需要关注“结果”也就好了。

    臣下进行事无巨细的汇报,无外乎就是让君王明白干什么事情会存在什么风险,再来就是记住自己的功劳。

    河段需要改造是吧?吕武同意并签发命令,一旦出了什么事,责任也要挑起一部分。这个在当前时代很是合情合理,才不是后面那种送死属下去,黑锅属下背,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领导的时代。

    国尉开始向各个郡县下达了征召文书,再由郡县的郡尉和县尉落实来自中央的命令,比如挨家挨户通知谁得到征召了之类。

    同时,右相崔杼也签发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哪个郡需要准备多少种类的物资,哪一种的物资又有多少,等等很多的事项。

    既然已经确认西汉水可以作为入蜀的通道,汉国首要就是打造一批舟船。

    大批大批的人得到征召命令,除了士兵和民伕之外,就是工匠被大批集中到“陇西郡”那边。

    士兵和民伕到了地方立刻变成伐木工,他们弄来了适合的木材,交给专业的工匠打造成为舟船。

    在各种匠人方面,汉国的数量绝对是冠绝于各个诸侯国。

    没有太特别的原因,无非就是吕武知道各种匠人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高低,很早就不断进行搜罗,后来又尽心尽力培养罢了。

    当然了,不是每一位匠人都会打造舟船,汉国对于打造舟船的匠人培养其实也不怎么重视。

    没有办法的事情,汉国境内也就大河与渭水算是两条大河系,大河实际上大多数河段不适合用来水运,渭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所处的环境会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个“专项”上面的投入,汉国能够利用的水系不多,没有特别去重视舟船建造,着实是太正常不过了。

    “攻汉中先期,舟数量不得少于三千,船不低于五百。”吕武为了计算这些没少劳心劳力。

    舟的制造没什么大难度,要是不讲究一些,木排捆绑结实了,其实也不是不行。

    船也不是什么大船,长八米、宽四米五也就行了。

    汉国的技术储备并不是无法造出长二三十米的大船,着实是入蜀的这一批船只,真心没有那个必要啊。

    这种等级的“船”其实不能叫船,称呼“艇”更合适一些。

    打造那些舟船需要耗时约一年三个月,征召起来的民伕和工匠可以先各归各处,入蜀序列的军队则是要操练起来。

    这一批入蜀汉军,他们其实不用刻意操练舟船作战技巧。

    毕竟,水战什么的,当前玩得比较溜也就楚国和吴国,其余诸侯国连像样的水战都没有历经过。

    入蜀汉军需要的是先把游泳给学会了,不用在水里多么能打,掉进水不会淹死就行。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赶紧把乘坐舟船给适应起来,别搞得到时候达成舟船行军走一路吐一路,晕乎乎上了岸再任人宰割。

    “编甲之事,如何?”吕武问道。

    汉中和蜀地是个什么情况?地形方面就是山地居多,担负入侵任务的汉军将不会大批列装铁甲了。

    士兵不穿甲,面对远程武器的攻击时,失去甲胄的防御会产生极大的伤亡,轻便的藤甲就成了选择之一。

    成甲汇报道:“已编甲五万副。”

    正儿八经的藤甲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少不得过桐油的一道工序,并且从制作到成品的周期并不短。

    少府制作的藤甲没有那么正经,能保证防箭的防御力,使用周期则是不会太长,穿着估计也不会怎么舒服。

    吕武已经命人实际试验过,一套铁甲在那边,放着不保养也就半个月的功夫,铁甲会开始生锈。

    这个是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的事情,空气里的水分子太多,气候湿润就会让铁甲的保养变得非常麻烦。

    不独独是铁甲遭遇到了难题,皮甲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

    皮甲要是水份过多,不但会变得软绵绵,它还会出现一种自我“膨胀”,导致该有的防御力下降速度无比之快。

    所以啦,别看历史上很多蜀军大多不使用铁甲或是皮甲,并不是当地的政权在财力方面不足,其实是采取“更适用”的道理而已。

    铜甲?家里有再多的矿,着实也是经不起那么造啊!

    因为足够重视的关系,汉国关于蜀地那边的情报收集得越来越多。

    现如今古蜀国正在与昔阝、平周二国交战,战事的爆发地点在大江上游周边。

    无法得知确切位置,还不是那边根本就没有城池,再来是没有能够作为“地标”的名山。

    说是三国两个阵营的大战,其实三方合起来的兵力还不到一万,分成两个阵营在山林里面打打停停,大多数时候玩的是“游而不战”这种战术。

    其实挺能理解的。没有必须防御的城邑,空间方面不够开阔,会战真心是打不起来。

    汉国这边,吕武首先提出了军事思维方面的问题,提醒即将入蜀的各级军官,入蜀之后不能拿“中原”那一套在蜀地去用。

    什么堂堂正正列阵交战,蜀地那边的军队估计是没有这种概念的吧?

    汉军入蜀之后就只有一个打法,攻打各个政权必救的城邑,优先抢到立足点,再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力图完成围而歼之的战略。

    为了让各级军官更加了解,吕武特别让人去收集楚国跟吴国历来的交战案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国并不是靠硬实力抗衡楚国,玩的就是游击战的战法。

    当然了,书上学来终觉浅是一种必然,吕武只是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好在遭遇到什么事情之后不至于连个对应的方法都拿不出来。

    到时候汉军展开对蜀地的入侵,还是需要他们自己用脑子去应对所会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总耗时将近一年半的各项事宜准备就绪,汉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中原以及南方并没有被摁下暂停键,只是汉国仅仅关注,没有去进行太多的干涉而已。

    来到新一年的夏季,吕武准备要前往“陇西郡”为入蜀大军壮行之际前,有来自“河东郡”的急报,说是士匄没有事先打个招呼,带着约五千左右的护卫力量直接入境了。

    士匄这是要入侵汉国吗?并不是的。

    范国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都城“新郑”直接面临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威胁。

    再则说了,哪怕是士匄亲自率领,只有五千范军而已。

    汉国有自己的边防体系,五千范军突袭之下也许能攻占汉国的一些“邑”或“邦”,接下来就该面临汉军的重兵合围了。

    “范王邀韩王、荀王将来‘长安’拜访?”吕武知道士匄急了,可能中行吴也有点急,韩起则是被拉来凑人头的。

第804章:函谷关前

    涉及到一国之君就没有小事。

    毕竟,一国的首脑出了事,受到影响的不会只是一个家庭,恶**件将会让全国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乃至于是爆发战乱使得生灵涂炭。

    士匄事先邀请了中行吴和韩起,比较关键的是没有通知吕武要到汉国拜访,算是打了一次“突袭”了啊!

    这种事情在一国之君身上很难看到,除了不附合邦交礼仪之外,还有点逼迫的意思。

    大家都是一国之君,哪怕是有强国和弱国的区分,又有谁在身份上比谁低贱呢?搞邦交形式上的突然袭击很不好,极容易使人轻看,再进一步再让国家失去信誉度。

    历史上,秦国没有收到相王邀请,自个儿跑到了相王现场,不止是秦君一人遭到了嘲笑,哪怕是秦君的目的达成,还是使整个秦国为天下所不耻了。

    好家伙,士匄不止玩了一手“先斩后奏”,还带上了荀国和韩国,到底是想逼迫,还是在展现自己的能量?

    更有趣的是中行吴,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吕武的忠实伙伴,结果所谓的“忠实伙伴”是这样做事的?

    当然,那是站在汉国的立场去看待事情。

    换作是站到了范国、荀国或韩国的立场又是另外几个样子。

    首先,站在了范国的立场,他们会认为汉国是见死不救,坚定认为只要能够获得汉国的支援,采取任何的做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荀国或许是会有些心情忐忑,决定跟随范国一块逼迫汉国,一定是给自己找到了理由。

    韩国这边更多是抱着跟随蹚浑水的心态,认为“法不责众”什么的那一套,免得以后韩国需要汉国帮助,得到了范国或荀国相同的下场,也就是汉国见死不救。

    那么问题来了,各家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国,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义务”那么一说,讲的该是一种等价交换吧?

    即便是作为盟友,范国、荀国和韩国有起到对汉国的正面作用吗?别说帮汉国挡住了来犯之敌什么的,他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就在那里,楚国、齐国等等诸侯国想扩张,还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呀!

    如果非要讲什么道理,不如直接提一个“唇亡齿寒”更有说服力,除此用其它理由或说法都是强人所难。

    “此关修建之期六年,已然成型。”士匄在说的是函谷关。

    他们在韩国的都城“新田”完成会合,一路向西并没有遭到阻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到函谷关这边。

    说起来汉氏子姓也着实是牛逼,立国之前在干些什么没多少人清楚,建国之后连续启动了不少工程。

    那些工程之中,修长渠无疑最大,再来就是筑“长安”之城,修函谷之关了。

    到后来,汉国更是多了一个修建入蜀栈道的工程。

    数一数,再认一认,有哪个不是大工程啊?

    这里只是说明一点,吕武之前的物资积累足够多,再来就是汉国在管理和技术上方面无比牛逼,要不然哪怕是有足够的资源,没有相关的知识也办不到。

    汉氏子姓的资源只有大概五成是自己慢慢积累,其它则是一再出战的掠夺,等于是天下诸侯以及原先的晋国贵族帮助吕武完成了积累的过程。

    简单的来说,光是灭掉一个魏氏,哪怕魏绛在事前极尽地进行了资产转移,当时的阴氏还是狠狠地肥了一波,获得的物质类战利品相当于阴氏十年的生产。

    “代我王问候诸位大王。”苦成毅在函谷关前拦住了进关的队伍。

    这个叫苦成毅的人,之前叫郤毅,他是三郤之一郤犨的儿子,郤氏灭亡之后得到吕武的庇护。

    距离郤氏被灭已经是二十多年了,导致士匄和中行吴见到根本就没有第一时间认出苦成毅是谁。

    苦成毅看到诸王脸上的不悦,心态稳得很,复道:“我王已在赶来途中,请诸王在关隘外驿馆等候。”

    中行吴多少觉得苦成毅看着有点眼熟,迟疑了一下下,问道:“你何人也?”

    也对,二十多年过去,苦成毅后面一直能有多低调就有多低调,从不出现在什么大场合,着实是该被遗忘了。

    苦成毅没有介绍自己什么姓什么氏什么名,答道:“在下乃此处关尉,已为诸王准备休息之所。”

    中行吴在苦思凝想,总觉得在哪里看过这个人。

    实际上,中行吴不是认出了苦成毅,纯粹是苦成毅跟郤犨长得太像了。

    时间会抹去很多记忆,别说是二十多年没见过,有个五六年的话,原先不是太过熟悉,该忘记长什么样也就忘了样貌。

    士匄原先还不太在意,看到中行吴那模样,才定眼注视苦成毅,一看就跟记忆中模糊掉的郤犨重合了。

    认出来了又怎么样?反正士匄并没有说点什么。

    现在,士匄重视的是吕武正在来函谷关的路上,得知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住汉国给安排的驿馆?大家又不是什么没排面的人,不可能的事情嘛。

    士匄率先提到自己会准备休息之所,转身离开这个狭长地段的时候,才跟中行吴提起那个“关尉”是谁。

    “郤氏?”中行吴觉得这个称呼好遥远啊。

    另外,韩起看到苦成毅的第一眼就认出是谁了。

    没办法的事情,之前韩氏跟苦成氏是邻居,身为贵族掌握周边邻居都是谁,记住各家之主长相是必做的功课。

    郤氏被灭之初,韩氏还是挺警惕苦成氏,后来一再观察下来看到苦成氏低调,慢慢也就减少了关注。

    “如此说来,汉王重其诺。”中行吴不知道是真心感慨,还是另有所指。

    这一次中行吴并不是那么想到汉国,不止是荀国还撑得住的关系,还有汉国在邦交上对荀国进行了支持,更多的是明白寻求支援不是依靠强逼,应该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模式。

    说到底,汉国、范国、荀国和韩国同出于晋国,后面大家都觉得在天然上是盟友,问题是并没有正式结盟呀。

    现在这么个年头,想结盟就该约个会盟的地点,筑个会盟台搞一次大活动,过程中祭拜天地与四面八方神灵,再互相交换盟书。

    那么搞不但是一种仪式,还是将确认盟友的关系昭告四方,形成一种人尽皆知的共识。

    缺了那么一道“手续”,有私下的共识是一回事,遇到事了要不要友善互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范国一直觉得汉国应该支援自己,先不问凭什么这一点,认真来说就是属于一种“一头热”了。

    他们向后退了七里才停下来。

    为什么要退那么远?还不是关城之外的地形太复杂,无法容纳一两万人安营扎寨。

    手下各种就地取材搭建营寨,三位君王则是爬上了就近的小山。

    他们注视着西面的关隘,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条狭长的通道,并且通道里面的地表植物被清理干净,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地表坑坑洼洼也就不说了,各种怪石和水池还到处都是。

    狭长的过道约有七里,最多能够容纳不超过一万人,再一多就是该人挤人的状态。

    韩起很关注函谷关的修建,十分清楚这座关隘建成之后,不打破这座关隘想向西的难度。

    只是吧,韩起着实有点不能理解汉国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关隘,它并不是在汉国的边疆区域,起不到边防作用。

    要说保证汉国的关中汉地安全性?只要前面不是一下子在很短的时间内沦陷,以汉国的动员能力和军队战斗力,韩起真的想不出谁能一下子让汉国失去半壁江山。

    “关城高约十丈,另有‘汉楼’,顶约十六丈?”士匄看得眯起了眼。

    现在的一丈越是一点六米,那么就是连带城楼算进去,函谷关建筑物的最高超过二十五米。

    两边的山体陡峭,高度不是绝高,大多数山体的高度超过一百七十米,函谷关的最高位置仅是二十五米,以人力建造来说挺高,跟山体高度比起来则不算什么。

    士匄口中的“汉楼”就是城楼,而函谷关的城楼三层,城墙高度就是十六米左右。

    “此处雄关,汉国六年筑成?”中行吴并不是感到难以置信,是在思考吕武怎么建国之后就开始修建关隘。

    没有将“老巢”赠送出去之前,韩氏的封地就在附近,要说三人之中谁最关注函谷关的修建,自然是韩起无疑了。

    韩起没有多说什么。

    现在看起来函谷关好像是修成了,实际上函谷关并不止眼前所看到的关城以及前方建筑群,没有将周边山体的一些防御设施算进去,不算是完整的函谷关。

    完整的函谷关包括一座主关隘,还有其它位置卡住谷口的四处小关隘,另外就是山上的屯兵堡垒,以及战时布置的各种床弩、投石车等大型军事器械,更不用说招之则来的众多弓弩手了。

    真的有敌军来攻打函谷关,主要入关谷地也就能容纳一万多人,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脚下,两侧山体之上绝对会有远程武器覆盖。

    韩起稍微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浑身控制不住打了一个冷战,心想:“想要攻破函谷关?要死掉多少人才能将守军的箭矢消耗完啊!”

    不知道士匄和中行吴有什么想法?他们遥望函谷关的脸色明显就不对劲。

    “汉王为何修建此关?”士匄本以为范氏修建虎牢关就够牛逼,跟函谷关一比,虎牢关有点不够看了。

    中行吴看上去有些失神。

    这几个晋国的卿位家族分别建国之后,不止汉国在修建关隘,范国、荀国和最晚建国的韩国,其实也都分别挑选有利地形加强关隘或修建新的关隘。

    范国先修了虎牢关,后来跟以楚国为首的联军战事陷入不利,有了加强虎牢关防御设施的动作。

    士匄这么干是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也就是一旦从郑国那里夺来的城邑失去,范氏好歹能凭借虎牢关挡住敌军,保住从晋国分食而来的城邑。

    荀国则是在“壶口”那边修建关隘。他们选择“壶口”修关再合适不过了,一旦守住“壶口”就能挡住西边的来犯之敌,敌军不走“壶口”则是要绕上一两千里路。

    韩氏立国的时间最晚,他们却是修建关隘最多的诸侯国。

    原先的晋国是四面环山的地形,玩取而代之的韩氏,他们军队的战斗力不比几个老大哥,要是再不懂利用山川地势的优势就傻了。

    对于韩国来说,非常要命的地方在于两个方向的山川地利全面被汉国占去了。

    哪两个方向?

    第一个就是“新田”的东北方向,那边的出入口属于汉国,不但卡死了韩国的可扩张方向,只要汉国愿意还能一调动河东郡大军就能在半个月内兵逼“新田”的城下。

    另一个方向就是西边。这个方向还是韩氏自己将地盘拱手相让,搞得“新田”东北边至少还有一个占地很广的“贾”作为缓冲区,汉国想从西边兵逼“新田”,从跨过边境线到抵达“新田”,花费的时间都不用超过三天。

    韩起一直想着要迁都,思来又想去没找到什么好位置,愁得都要满头白发了。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韩起近期一直在想这个。

    没有疑问,韩国的诞生不论还是在当前,还是到了以后,一个篡国绝对是跑不了的。

    当前韩国的风评很烂,偏偏韩国从军事实力上也有点弱,要不然挨了骂揍回去也就是了。

    韩起成了一国之君,看待事务的思维有了变化,尤其是当前天下局势一再动荡,产生了一丝丝的觉悟。

    “我闻陈、蔡皆已不存?”中行吴率先打破安静。

    士匄说道:“暴楚灭人国、绝其嗣。”

    啊?

    陈国和蔡国不是跟在楚国这位老大哥后面找范国的不痛快吗?怎么说没就没了,还是被老大哥给吞啦。

    士匄又说道:“不独陈、蔡,沈亦亡也。”

    范国有想过趁机会反攻,没想到陈国、蔡国、沈国等等诸侯国一点水花都没有冒起来,使得范国的反攻没开始就结束,并且还使得范国要为自己的生存感到担惊受怕。

    现场又安静下来。

    好吧,楚国不愧是春秋战国时期灭国最多的国家,他们这么干其实也就向诸侯讲透一个事实:灭人国,互兼并,朝夕不保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第805章:结盟?那是不可能结盟的。

    吕武赶到函谷关时,士匄等人已经在关外待了十八天。

    倒不是吕武故意拖延时间,纯粹是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入蜀大军那边出现了状况。

    这里面有吕武的锅,他忘记了木材需要晾干才能用作造船器材。

    所以了,汉国先期打造的一部分舟船,它们因为木材干燥之后体积缩水,不但船型出现了扭曲,连带着也漏水了。

    有工匠懂得湿木头干燥之后会体积缩水的道理吗?肯定有的。

    什么是**?没有人敢于提醒吕武,导致发生了那种事情,其实就是**的一种。

    入蜀肯定是要入蜀,决定了大军出征的时间,不可能完全罢止行动。

    吕武待在“长安”进行补救,挪用了要修建“别宫”的木材,冒险利用渭水进行分段水运,又增派了工匠的数量,要求在两个月内打造至少一百五十艘船只。

    这个命令要是没有增派工匠为前提,事实上就是一道乱命。有增派了工匠,再加上之前已经有了打造船只的经验积累,赶是赶了一些,不是无法办到。

    在出现状况的情况下,汉军入蜀的前期只能依赖于舟,后面急赶快赶出来的船只则是主要用来运送辎重。

    期间,解朔有建议另改出征时间,遭到了吕武的否定。

    倒不完全是吕武心太急的关系,主要是范国那边明显支撑不住,真的要等新一批船只被打造出来,中间会不会再发生点其它什么状况,今年一拖就要拖到明年,明年要是赶上汛期也就不用出兵。

    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出兵固然存在风险,大不了就将出征的目标调小一点,不直接以攻占巴蜀全境为目标,改为占领汉中就行了。

    吕武敢这么做的原因是,三五千汉军想全面占领巴蜀属于不可能,攻占汉中则是不存在什么疑虑的。

    汉国在山东那边有飞地,有尝试过打造船只吗?并没有。

    那么,汉国全国有人去打造船只了吗?肯定有的。

    为什么没有人事先提醒吕武?他并没有责难任何人,该有的反思则是必须要有。

    一个人的权威太重,再独断专行一些,慢慢也就没有人敢讲真话了。

    不管是作为阴氏时期,还是变成汉氏子姓并且建立国家,想做什么计划和实施行动,一直都是由吕武一个人来说了算。

    因为每一次都获得成功的关系,吕武的威望之高和权威之重,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地步。

    这一次入蜀出现那种状况,吕武固然是感到不爽,多少也觉得是一件好事,仅仅是发生那种情况,不是更恶性的事件,吕武正式在汉国添加了“卿”的职务。

    这个“卿”不是原先晋国的那种“卿大夫”,不但没有掌管一军的权力,连带其它职权也是少的可怜,说白了就是“顾问”的一种,用来当君王的智囊,再干一些查遗补漏的事情,纠正错误等等的一种职位。

    吕武来到函谷关,自然会有人前往邀请士匄、中行吴和韩起会晤。

    地点就设在函谷关之外的某处山头。

    时至今日,由于距离太过于遥远的关系,再加上一些刻意的保密,范国、荀国和韩国根本不知道汉国将有出征蜀地的大动作。

    “来之迟也。”士匄也不知道是在调侃还是抱怨。

    吕武才不会道歉,笑了笑也就算是回应。

    现在是范国需要汉国,还是很需要的哪一种,士匄却依然是这般模样,不清楚是在展现熟络,还是性格就是这样。

    中行吴和韩起老老实实先对吕武行礼,态度上很恭敬。

    这一下让士匄有些尴尬,咳嗽了几声也跟着行礼。

    吕武肯定要一一回礼,才不会因为汉国过于强大,范国、荀国和韩国变成破落户,在一些礼仪上有多余的埋汰。

    之后,士匄又是一连串的咳嗽,看样子是真的有病,不是因为刚才尴尬才出声的干咳。

    吕武听出了咳嗽声里面的不对劲,观察起了士匄的脸色。

    怎么说呢?士匄看上去是瘦了不少,再则是眼袋非常大,从脸上肤色无法再看出更多。

    安静一段时间后,中行吴率先打破安静,说道:“北方有狄,遣人告知于寡人,赵武病逝于‘山北’。”

    什么?

    赵武病死了?还是病死在太行山的北边???

    那么,赵武活了多少岁?

    不管赵武享年多少,这个版本的历史,又或是原历史的版本,反正都算是短命。

    可以确认的是,赵武比原版本的历史更早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他在原历史上当了晋国的元戎,该版本的历史却是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吕武看着已经显现老态龙钟的士匄,用玄乎的说法就是从士匄身上看到了死气。

    那么,士匄今年多少岁?他比吕武大上一岁,今年五十四岁。

    五十四岁的士匄,要说以当前的生活水平会显得更老一些,看上去老态也着实是太明显了一些,看样貌说是六七十岁都有人相信。

    反而是今天五十三岁的吕武,仅仅是看样貌的话,看着也就四十来岁的外貌。

    他们之中以中行吴最年轻,今年三十九岁,只是样貌看着也跟实际年龄不符,显得更老态一些。

    吕武感觉士匄要死了,而原历史版本上士匄也就活到公元前548年。

    以纪年来算,今年是公元前543年。

    原历史上的士匄生活比较如意,这个历史版本士匄有过大喜,当前面临着困顿的局面,过度的操劳让身子骨更差,好像挺合情合理的?

    “为何如此看我?”士匄说着又是一串咳嗽,好不容易停下来,旁边有人端来了汤药。

    “些许风寒罢了,无甚大碍。”士匄将汤药一饮而尽。

    吕武想起了解朔。

    到今年,解朔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平常看着却是身子骨依然康健,倒是他的长子解武已经病死了。

    吕武将众人一一扫视过去,心中有所感慨,不禁说道:“我等相识于年少,如今皆老矣。”

    当初,智朔显得意气风发,一副在智慧上舍我其谁的架势,却是偏偏被魏相压得不得翻身。

    那个时候,三郤风头一时无两,尤其以郤琦最能惹事,每每搞得郤犨和郤至需要帮忙擦屁股。

    公认的老好人韩厥看似人缘不错,实际上却是被大家敬而远之。

    看上去很贪婪,实际上也真的是够贪婪的智瑩,他的风评属于两极化,喜欢的特别喜欢,讨厌的也特别讨厌。

    中行偃年少时倒霉,成年后更倒霉,一度差点带着荀氏和中行氏跌入深渊。

    在那个时代留下最深痕迹的栾书,属于是一个公认的老阴逼,哪怕没有因为弑君被程滑杀死,后面也绝对会是一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还有谁?

    这些人曾经厮杀风云,一言一语能够影响千人万人,还能使得列国动荡不安,大多数骨头已经能够敲鼓。

    吕武脑海中出现了魏琦和魏相的长相,慢慢一个更年轻的少年面容更加清晰,这人叫魏武,一个本来不会出现的人物。

    “说甚老矣。”士匄一阵‘哈哈’大笑,结果又是一串咳嗽,摆出不服老的姿态,却是话说得有气无力,道:“当年我等可楚都阅兵,饮马大江,如今亦可!”

    还说不服老?年轻才不会动不动追忆过去,不老回忆什么峥嵘岁月。

    感慨也就让吕武稍微伤感那么一下下,不会因为一时的感情波动而去变更家国的发展策略。

    韩起率先说起了陈国、蔡国和沈国被楚国吞并的事情,重点提到楚国没有留下三个被灭国家君王的子嗣。

    这种段人传承和绝其祭祀的事情,在整个春秋的过程中不是没有,只是非常的少见。

    时代已经进入战国时期,以后除非是遇到气量大的君王,要不然灭人国和绝其祀会变成常态。

    吕武对于陈国、蔡国和沈国被楚国吞并其实并不感到意外,消息很早之前就收到了。

    说起这三个国家,以实力来算也就是三流,他们之前还遭到了楚国的各种渗透,没有吕武率军南下“解放”了一波,迟早也是要被楚国消化掉的。

    要说有什么改变,无非就是渗透陈国、蔡国和沈国的楚人被吕武命人杀掉或驱赶走,三国并没有抓住机会自强自保,甚至又让楚国派人轻易渗透和控制,自己找死又能怪得了谁?

    吞并了陈国、蔡国和沈国的楚国,他们一下子能够增加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到底是能够消化掉成为国力的一部分,还是遭到陈人、蔡人和沈人的抵抗变成麻烦,应该是前者的机率更高一些。

    吕武过来接触士匄、中行吴和韩起,要说没有担忧楚国经过新一轮扩张变得更强大,那一定是假的不能再假的假话。

    “齐国复灭莱国,莒国心生退缩,愿与齐国和谈。”中行吴说了一件吕武暂时没有收到消息的事情。

    莱国覆灭了一次,国家的高层遭到了极大的重创,要说人口的损失倒是没有那么严重。

    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遭到创造,必然会使得那个国家就此出现走下坡路的状况。这个就是为什么大胡子要下令集中大**各阶级精英,再去卡廷全部喂花生米的原因,主要就是哪怕无法进行彻底吞并,也要让大**就此一蹶不振。

    以当前的时代而言,齐国弄死了绝大部分的莱国高层,其实就是让莱国的统治力极大下降,明摆着就是哪怕能集结出一支大军,没有足够多合格军的官之下,大军想不成为乌合之众都难。

    事实就是那样,有再精锐的士兵,缺乏合格的军官,失去了协调能力和配合度,基本也就等于不存在组织度。没有组织度的军队,士兵的个体战斗力再强,以集体而言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中行吴讲那话就一个意思:汉国的邦交实力被削了一国。

    排除掉盟友的损失,荀国当前的状况其实挺好。他们一边在跟长狄交战,另一边已经攻克了鲁国的大量城邑。

    鲁国很难受,最为难受的是齐国竟然没有拿出全部实力援救,跑去把莱国灭了。

    齐国再一次灭掉莱国,没有学习楚国搞灭人国和绝其祀的事,挑了莱君的一位子嗣给予一块封地。

    有意思的是,齐国给莱君子嗣的封地是一座小岛,现代被称呼为“大黑山岛”。

    这一次,莱国的贵族被齐国杀得更严重,近乎于被杀绝了。

    楚国和齐国搞出来的动静,无疑是在为时代的变动背书,诸夏这边已经抛弃掉了旧有秩序,进入到更为血淋淋的时代。

    士匄又是一段咳嗽,喘息了一小会,笑着说道:“我等多国一体,未曾昭告天下,何不寻地会盟,以昭世人?”

    想起这一遭啦?

    展开正式的结盟,能够选出一个老大,再来就是让彼此的关系得到确认,不再是依靠默契。

    中行吴和韩起当然赞成,三个人也就齐刷刷看向了吕武,等着吕武进行表态。

    结盟啊?对汉国有什么好处吗?

    士匄说道:“阿武可为‘伯’,二位以为如何?”

    中行吴和韩起又不傻,当然是同意啦。

    当盟主啊?吕武其实不是那么想当。

    结不结盟什么的,对汉国来说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正式结盟,汉国东出还能是放着韩国、范国或荀国不动,跑去玩开拓飞地?这样的话,岂不是走了历史上魏国的老路啦。

    吕武已经初步制定了一个东出计划,第一个要灭的国家就是韩国,接下来会是范国还是荀国,看当时的情况而定。

    当然,汉国能先灭掉荀国,绝对不会去选择范国,理由是不想那么快跟楚国面对面扛上。

    吕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今次会盟,可是为出兵楚国一事?”

    结盟?没几年汉军就要东出,能不背上一个悖盟的坏名声,为什么要背呢!

    士匄就跟中行吴对视了一眼,随后说道:“我等可置换城邑,由我割于韩,韩赠城予汉,以作汉军出征之资。”

    这件事情吕武还真不知道。

    不过想来也是,韩国早就不想将“新田”当成都城,寻找其它出路很实在。

    吕武听了下来,士匄要将“原”割让给韩起,作为韩国的新都城。

    “这是韩起没有安全感,想跟士匄抱团取暖了?”吕武心想。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647/ 第一时间欣赏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作者:荣誉与忠诚所写的《春秋大领主》为转载作品,春秋大领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春秋大领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春秋大领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春秋大领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春秋大领主介绍:
一觉醒来到了春秋时代的晋国,成为一名小领主。晋国刚刚发生国君号召多家贵族一同消灭赵氏家族不久。国内余波未平;国外动荡连连。魂穿成为小贵族的吕武,决定在进击成为大领主之前,先用后世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穿越者无论干什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发明家的时代!春秋大领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春秋大领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