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5章 产值破亿

    《红高粱家族》由五部中短篇小说组成,后世最为知名的便是由张一谋执导的电影版《红高粱》。

    《红高粱》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彼时的张一谋其实已经凭借着为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担任摄影师小有名声,主演电影《老井》获得了泥轰东京电影节的影帝桂冠。

    《红高粱》是张一谋初执导筒便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让他一战成名。

    电影也捧红了女主角巩俐和男主角姜文,两人在短短几年之间便蹿升为国内最知名的电影演员,同时也在国际上收获了不小的名声。

    可以说《红高粱》的成功为中国推出了一批蜚声国际的电影人,也开启了后世中国电影征战国际电影节为国争光的序幕,只是后世有点变了味儿。

    何平对于张一谋的观感一直非常好,在他看来这绝对是一位天赋异禀又勤奋的导演,尽管后世张一谋身上的争议不断,但何平始终认为他是一名优秀的导演。

    就先让《红高粱》再等两年,好饭不怕晚。

    何平的作品不差改编,即便他不同意《红高粱家族》的改编,也有人询问他是否愿意将其他作品交出来进行改编。

    《灵与肉》、《吕得水》的导演是谢晋,《家慧》是国家电视台看好改编的,可以说何平合作的都是国内最顶级的一批影视从业人员。

    不过今年以来向他抛出橄榄枝的这群人成分就复杂了,有电影厂的、有电视台的、有戏剧研究院的,在何平看来没一个有份量的。

    除了他最开始写的那些科幻小说,何平剩下的这些没有改编的作品,在国内都应该算是重量级的作品了,何平不打算再轻易交给别人改编了。

    而另一个导致出版社今年利润飙升的原因便是物价,改革开放的效果正在逐渐显露,物价便是最直接的体现。

    建国后的很多年里除了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之外,国内的物价都保持在一个非常平稳的状态。

    但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正在发生改变,84年这一年国内的老百姓已经渐渐感受到这样的变化,而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未来的十多年里这样的通膨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而后逐渐趋于平缓,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举个例子,金坷垃饲料厂所生产的饲料从去年刚开业时每吨300块出头的价格,到今年年末,饲料出厂价已经达到了每吨400块。

    这也是为什么金坷垃今年扩大产能完成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却创造了1680万产值的原因之一。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出版社和金坷垃,韩屯养鸡场和养猪场也是一样。

    今年一整年,韩屯养鸡场出产鸡蛋及各类蛋制品近11000吨,销售范围遍布辽省、毗邻的吉省以及隔海相望的东山省。受物价浮动的影响,鸡蛋及蛋制品出厂价达到了1.3~1.4元每公斤,全年总产值高达1530万。

    而韩屯养猪场,包括金州和奉城的养猪场在内,全年共出栏生猪30000头,生猪出栏平均体重149公斤,平均出肉率达到了81%,养猪场全年靠生猪进账780余万。

    除此之外,在猪身上还有一个值钱的地方便是猪毛,尤其是猪鬃毛。猪鬃毛有入药、制作刷子、提取氨基酸等几大用处,在二战时期,阿美利加曾经一度将猪鬃毛列为a级战略物资,我国的猪鬃毛出口量几十年来稳居世界出口第一的宝座,是国内被封锁时期为数不多可以换取外汇的物资之一。

    自韩屯养猪场生猪出栏量上来以后,收购站便盯上了这里。猪鬃毛这种可以换取外汇的物资,他们怎么可能放过。

    韩屯养猪场的猪鬃毛是紧俏物资,不仅有收购站的人盯着,还有南方来的小贩们。

    这些精明的南方小贩相中了韩屯这里大量出猪鬃毛的优势,韩屯养猪场是集体企业,不是国营企业,这些小贩们丝毫不担心跟收购站抢生意会惹来牢狱之灾,他们跟收购站相比肯定没有那么大的资金优势,可人家胜在人多又齐心。

    韩屯养猪场看的事效益,谁出的价格更高,他们自然就卖给谁。导致的结果就是收购站只吃进了韩屯养猪场很少一部分的猪鬃毛,这还是何平看在老丈人的面子上,要不然就冲收购站那帮人的抠搜,他一根毛都不会买给他们。

    靠着出售猪鬃毛,韩屯旗下的养猪场又收入了50万元,全年总产值达到了830万元。

    除此之外还有远在南山的鹏发,今年的产值也再创新高,以6300万元的产值冠绝韩屯各企业。

    鹏发蛋鸡养殖基地、鹏发肉鸡养殖基地、金坷垃饲料厂、韩屯养鸡场、韩屯养猪场(平县、奉城、金州三座场)全年下来,创造了10300万元的产值。

    产值破亿!

    平县的小小山村,在短短几年之内创造出了奇迹般的发展神话。

    张新军把最终的数目递给何平和老队长,他的眼神有些发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显然是被刚看到的数字震慑住了心神。

    老队长看完递过来的数目也久久没有说话。

    何平看了一眼,满意的点点头,小声嘀咕道:“这还差不多,鼓捣了好几年总算是看到以亿计数了!”

    身为一个穿越客,折腾了四五年才打到产值破亿的规模,何平只能说自己给众多穿越前辈丢人了。

    老队长瞥了这货一眼,觉得他在装逼。

    不过老队长这时候没空搭理他,因为眼下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这产值报不报?”

    老队长问了一个看似白痴的问题,在场的会计叔等人下意识的就想反对。

    财不露白是一个刻进了这帮人骨子里的道理,一年挣了上亿的钱,别管这里面有多少利润,那也是韩屯的钱。

    这国家要是看着他们眼红,再给他们来个铁拳专政,大伙哭都没地方哭。

    “想啥呢?你以为咱们那些税都是白交的,有啥可怕的。该担心的应该是政|府那帮人,你说咱要是把企业都投到外地去。”何平坏笑着提醒道。

    韩屯是村集体企业,按章纳税,一年在本地交了大几百万的税金,说句不夸张的话,一个韩屯顶的上平县五分之一的税收。

    政|府除非是傻了,才会给他们搞事,当然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沙雕的也不在少数。

    郑文芝弱弱的提醒了一句,“何平哥,好像你老丈人是县长吧?”

    何平:……

第86章 分红也不多,就四万来块钱

    韩屯前几年的持续投入开始得到回报。

    年产值破亿并不是韩屯这些企业的的终点,韩屯的企业已经走上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道路上,只要他们不停歇,未来的规模将会是现在的十倍百倍。

    临近年关,韩屯不少人家都在盼望着年底分红,因此队里和各企业的财务人员成了香饽饽。

    韩屯的老百姓就跟闻见了蜂蜜的狗熊一样,整天围着这些人问东问西。

    年底分红,这个让韩屯老百姓万众期盼的数字终于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公布了。

    还是那个村部,还是那批人。

    前两年还叫社员,现在只能算是村民了。

    会计叔再次闪亮登场,看着底下村民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会计叔有种掌控一切的错觉。

    “赶紧的,赶紧的。发完分红早点散,小年了,还得回家吃饺子呢。”

    老队长不耐烦的催促着,会计叔的中二情绪刚酝酿起来就被他打断。

    会计叔只好清了清嗓子,一个一个的开始念人名。

    领分红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手戳,被念到名字的村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的上去哈着气把手戳重重的按下去,震的桌子都快散架了。

    “都轻点,干啥呢,拆家啊!”老队长骂道。

    其实也不怪这些人这么激动,不算何平和韩兆军这两个在村办企业里占着股的股东不说,韩屯这帮村民们今年的分红数再次创下了新高。

    “韩援朝,48723块2毛。”

    援朝叔咧着嘴把手戳一杵子杵在桌子上,感觉都快把桌子戳出个窟窿。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今年的分红拿到手。”

    领完分红嘚瑟了两句,引来众人的大笑。

    村部里面气氛比往年还要火热,前两年每家分个一两万块,大家已经高兴的找不到北了,今年一下子分四万多,不少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拿到分红存折的人反复翻看着,再三确认上面的数字。

    “真是四万多?这咋一下子发这么多呢?”

    旁边人开玩笑道:“咋地,发的多你还不乐意了?要不然你把钱给我,我帮你存上。”

    “去一边去,拿好你自己的分红。”

    韩玉铮家的分红今年是韩兆社来领的,他们家在村里有点特殊,韩兆军因为是企业股东,所以跟家里是分开领分红的。

    这小子领完分红跟大伙说道:“怎么样,我说何平哥的决定不会错吧?你们一个个的,就是目光短浅,做生意不得有投入才能有回报吗?没有前几年花的钱,今年能有这么些钱嘛?”

    不少人也附和道:“兆社说的没错,何平也好,村委会也好,哪个脑子不比咱好使?投钱是大伙投钱,分钱也是大伙分钱。”

    “我这辈子谁都不服,就服何平。你说这脑子是咋长的呢,同样都是人,差距也太大了。”

    “以后我家孩子肯定得让他上学读书,有学问才能挣到钱。”

    等待的村民们一个个的上前,会计叔那里的存折也在一个个的减少,一年一度的分红大会进入了尾声。

    村民们开始起哄,“何平,上来讲两句啊!”

    “是啊,讲几句吧。这到了年底不听你吹会儿牛逼总感觉缺点什么。”

    “瞎说啥,何平那叫宏伟蓝图,啥话从你嘴里说出来咋就这么不好听呢。”

    “都一个意思!”

    说着说着就歪楼是这帮瘪犊子的天赋技能。

    何平也没客气,既然大伙请他上去讲几句,那他就上去讲几句。

    “其实也没啥好说的。主要是前几年把该装的逼都装过了,今年灵感有点匮乏……”

    何平的开场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他压了压手,接着说。

    “今年咱们企业给村民们的分红比去年翻了几倍,这都是前几年种下的因在今年结出的果。虽然兆社这小子平时说话不着四六,但他刚才有一句话是对的。

    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

    今年咱们韩屯几个企业加起来产值破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说的直白点,我今天说一句咱韩屯是整个中国第二富裕的村子,没有人敢说他是第一,包括很多人会拿来跟我们比的华西村,我今天也可以在这里跟大伙说个大话,他们不行。

    可是,可是各位不要忘了,我们韩屯之所以今年能够取得产值破亿这样巨大的成就,与我们前几年的努力奋斗和不断投入是密不可分的。生意是一点一点做起来的,钱也是一毛一毛挣出来的,我们的付出得到了超值的回报。

    实际上今年我们韩屯所有企业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两千八百余万,可我和村委会制定的分红金额只有九百万左右。如果放在前几年,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会不理解,甚至是愤怒和怨恨。

    挣了快三千万,才给我们分不到一千万,你们安的什么心。

    但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和总结,我相信大家都能够慢慢理解我们的苦心。做企业、做生意不是一劳永逸的买卖,发展、创新、进取,这些名词说起来特别简单,可归根到底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钱!

    人也好、机器设备也好、材料也好、技术也好,有钱才会有这些东西,才会有发展。

    去年咱们韩屯除了分红之外,所有的资金几乎是花的一干二净。今年刨除村里的几项资金之外,我们各个企业的资金有1600多万。我只有一个目标,不是要创造多少产值、不是要创造多少利润。我的目标就是——明年年末,这些钱必须全部花完。

    同志们啊,时不我待!改革的浪潮只会越来越高,我们韩屯有幸走在这样的阳关大道上,必须要勇往直前,容不得半点懈怠。

    说句丑话,有饭吃就赶紧扒拉几口,别等到机会都过去了再想着人脑袋打成狗脑袋去抢那几分钱。

    行了,我话就说这些。”

    何平一番话说完,干脆利落的走下台。

    底下掌声雷动,这里面当然有很多人是冲着分红的原因。

    可更多的人却是越来越意识到何平的眼光和做法的正确性。

    要想不断的发展,就要持续的投入。

    “何平牛逼!”

    “叔支持你!”

    “干就完了,咱韩屯不差钱!”

第87章 分红后的反响

    激动人心的分红大会结束了,可韩屯人的心还是一片火热。

    一年分红四万多块钱,这在1984年是个什么概念?顶一个普通工人大几十年的工资。

    而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年的分红数。

    几年下来,韩屯每年的分红大会也成了平县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今年韩屯分完红的第二天,消息就已经传开了。

    离韩屯最近的丁屯这几天也收到了年底分红,丁屯养鸡场被韩屯合并,可他们的分红却并没有降低,相反还提高了。

    今年丁屯每家每户分到了一千五百多块,比前两年多了不少,本来是一件挺高兴的事。

    可当他们听说韩屯一家分了四万多块钱的时候,手里那一沓大团结,顿时就不香了。

    都是从养鸡起的家,这差距怎么越拉越大呢。

    虽说咱们是跟风,虽说咱们规模差点,可不至于啊……

    丁屯人想破了脑瓜皮子,最终也只能把这种差距归结成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如果他们能有一个像何平这样的带头人,丁屯的发展未必会比韩屯差多少。

    甚至还有丁屯的村民想瞎了心,想跟公社申请,干脆把丁屯也并入韩屯得了,反正养鸡场都合并了,也不差村子了。

    除了丁屯人,其他盯着韩屯年底分红这件事的广大平县老百姓在得知了韩屯今年的分红数额之后,集体骂娘了。

    同样都是老百姓,这差距也太大了点。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的扔。投胎可真是门技术活啊!”

    “咋比啊,人家现在拔一根汗毛比咱腰都粗。”

    “要不人家招上门女婿呢,省的往外分钱。”

    韩屯的分红消息传到县里,老百姓的反应不一而足,无非是羡慕、嫉妒、恨。

    到了政府这里,就又有说法了。

    在明年的工作部署会上,领导们达成一致,韩屯必须得通公路了。

    一个小小的韩屯,这两年的发展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如今已经到了让县里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光在平县本地就纳了大几百万的税,更别说在其他几个有投资的城市所缴纳的税金,如果这些税金都能够留在平县,那会怎么样?

    县领导们想想都流哈喇子。

    这条公路县里就是砸锅卖铁也必须得修,韩屯不让都不好使,求着你修。

    虽然这个时候“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口号还没有喊开,可当官的都不是傻子。

    经济发展向来是以点带面,只要韩屯能够稳步发展下去,未来平县的受益将会越来越大。

    就像是现在韩屯周边的几个村镇,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开始依靠着韩屯吃饭,而且是比以前吃的更饱、日子过的更好。

    据不完全统计,韩屯的村办企业仅在平县一地招工就达到了近千人,未来这个数字肯定还会继续攀升。

    整个平县也不过才60万人口,一个小小的韩屯就直接解决了平县1/600的就业,就更别说间接带来的就业和经济了。

    如果再给韩屯几年时间,县里都有些不敢想象韩屯会给平县带来怎样的发展。

    这样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村办企业怎么能够不扶持、不支持?

    给韩屯修公路就是县里给韩屯的助力,接下来他们还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韩屯的发展。

    韩屯带给平县的影响在它逐渐的向上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何平的想象。

    大年初二的时候何平到老丈人家吃饭,从老丈人嘴里得知这样的消息居然感到了惊喜。

    辽省这样的地方可不是南山,地方政府能够主动提出给韩屯修公路,这得是达成了多么一致的意见啊!

    “政府的官老爷们可算是睁开眼睛看看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了。”何平高兴之余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少说怪话!政府有政府的难处,你们韩屯能够有发展,我们也跟着高兴,能出力肯定会出力的。”

    何平给老丈人赔个笑脸,他刚才纯粹是一时没忍住,有感而发。

    翁婿两人聊了没几句工作上的话,便被温桂珍打断了。

    “来,何平,吃点鹿肉,这可是你爸爸老同学给邮过来的。”

    “谢谢妈,您也吃。我们家里还有呢,前段时间奉城的朋友也给邮过来了一点。”

    何平说的朋友是他和毛春华在去京城的火车上遇到的江南,这小子现在靠着批发奉城养猪场的猪肉赚了不少钱,所以隔山差五就会给何平弄点他们农场的特产。

    “多吃点,多吃点。”

    温桂珍时不时的给何平夹菜,何平吃的速度愣是赶不上她夹菜的速度。

    何平吃着吃着觉得有些不对,鹿肉、羊腰子、鳝鱼,他一样一样的数着桌上的菜。

    滋……阴补阳?

    何平又看了看毛春华的饭碗,里面可没啥菜。

    毛春华见何平眼神看过来,立马低头默默吃饭,嗯,一点也不心虚。

    何平尬笑了两声,“妈,夹得太多了。”

    “没事,慢慢吃,不着急。”

    丈母娘的一片好意总不能辜负,何平含泪吃完了碗里冒尖的饭菜。

    好不容易吃完了饭,何平把毛春华拉进屋里说悄悄话。

    “怎么回事?啥意思啊?”

    毛春华装傻,“什么啥意思?”

    “少跟我装傻,那些菜。”

    毛春华眼神闪烁,欲盖弥彰的说道:“可能是妈觉得你平时工作太辛苦了。”

    何平瞪着她,“少扯犊子,以前怎么不见给我夹这么些菜呢?还都是些补肾的。说,你是不是背后说我坏话了?”

    毛春华不乐意,撒娇道:“什么叫说你坏话嘛!就是妈问了我几句。”

    何平问道:“问你什么了?你怎么说的?”

    毛春华有些吞吞吐吐,“就是……问咱们俩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怀上,是不是做措施了。”

    “那你怎么说的?”

    “我说没做啊。后来妈就问,那怎么还怀不上呢?”

    “你咋说的?”

    “我就说,跟我没关系啊,我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好好的。”

    这败家媳妇儿,啥意思?你没问题,那就是我有问题了呗?

    “我行不行你还不知道吗?”何平捏了一下毛春华的脸蛋,然后恶狠狠的说道:“看我今晚怎么收拾你!”

第88章 作家村开建

    何平有些郁闷,要孩子的事他跟毛春华努力了一年却没什么动静。

    他虽然嘴上硬,可心里没底,抽时间跟毛春华去了一趟地区医院,检查结果是夫妻两人身体非常健康。

    他心里纳闷,难道是穿越带来的影响?

    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顺其自然吧,没毛病就行,反正还年轻。

    又一年春节就这样匆匆过去。

    何平继续忙碌着作家村的事,筹备了一年作家村终于到了施工阶段。

    负责作家村建设的是奉城第一建筑公司,这是经过何平精挑细选的一家单位,施工经验丰富,而且建设过国内的很多大型项目。

    作家村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是一个品字形的设计布局,上口位于北侧,坐北朝南,是规划的图书城,一栋占地10000平的三层建筑。其余两个口是作者之家,一边是独栋别墅和花园洋房为主,另一边则是以多层公寓为主,满足作家们的不同需求。在作者之家中还有两栋为作者们准备的活动空间,方便作者们平日活动、聚会使用,其中还有为未来编辑们准备的地方。室外则辅以大量的绿化和景观建筑。

    最终核算的总投资高达600万人民币,在这个年代绝对是一笔不菲的投入。

    这次投资建设作家村几乎要掏出何平四分之一的存款,多亏了今年各个生意年底的分红足够充足。

    这些年何平赚的钱几乎没怎么动过,他生活在平县这样的小地方,连买个汽车的需求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花钱的地方,赚的钱除了投资都攒了下来。

    年底分红之前,家里的存折上有400多万,然后韩屯分红310万,出版社分红450万,他的存款一下子就爆炸到1100多万。

    最夸张的是制衣厂,制衣厂自从开业以来一直生意兴隆,可由于急速扩张,并没有进行过分红。

    去年一整年的大发展,加上女装品牌在下半年的崛起,制衣厂的生意可谓是如日中天,年底何平和韩兆坤终于决定分红。

    不算不要紧,这一算吓了一大跳。

    如今制衣厂的生意做到了整个华南和华东地区,女装品牌“伊莲娜”在邀请张瑜拍摄广告之后跑到国家电视台打起了广告,短短两个月时间销量爆炸性增长。

    截止到年底,制衣厂的年产值突破了1.5个亿,净利润4200万。

    何平和韩兆坤商议之后,预留下明年的发展资金,分润了2000万的利润,何平作为大股东得到了1400万。

    这一年的春节何平算是过了一个肥年,腰里揣着2500多万的资金,有种地主老财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他听到作家村要投入600万之后,眉头都没眨一下的主要原因。

    过完正月十五,已是三月份了。

    在辽南的地界上,这时候土地刚刚开始解冻。

    奉城第一建筑公司的施工队伍这几天陆续有人进入了位于红旗镇何平家旁边用于建设作家村的那块地。

    先期人并不多,主要是做施工的前期准备,十多个人挤在临时搭建的红砖房里。

    査海生没事还去跟他们凑热闹,他盼着作家村盼一年了,今年终于要开建了。

    “我可是第一个来的作家,何老师,我觉得以后作家村要是建成了,应该让我第一个选房间。”

    “没问题啊,你是作家村的元老,必须得有点特权。”

    査海生对何平描述中的作家村心生向往,而且这一年来在平县的生活也让他觉得非常的充实和幸福,他不停的撺掇着其他两个小伙伴过来。

    刘军已经心动了,他是81年入学的,决定在今年毕业之后就来平县这边专职写作。

    而骆一禾则舍不得自己的四合院,还在踟蹰当中。

    出了正月,天气渐暖,作家村的建设正式开始。

    何平偶尔会跟査海生去溜达一圈,其实主要是陪査海生,他一直住在何平家也有些不好意思,心里期盼着作家村能够早日建成。

    韩屯那边,建了一年的市场和商铺正式启用了,启用当天,公社邓高官还去出席了仪式。

    原本那些在路边摆摊的小贩们,很多都入驻了市场,再也不用受风吹日晒之苦,这一切的代价便是每个月15块钱的管理费。

    这个市场就是后世那种很常见的农贸市场,占地4500平,造价比钢筋混凝土的低很多,前后不过花了21万,划分出了220个档口,按照每个档口每月15元的管理费,村委会每年可以收取40000块的管理费,这只是收入,并没有刨去管理成本。

    市场毕竟是一项利民措施,管理费也是村委会经过几次调查和商议之后确定的。虽然这15块钱对于这年头的很多人来说都不少,但村委会调查了集市上的小贩们知道他们的收益其实远高于一般的工薪阶层,很多小贩每天的营业额都有几十块钱。

    所以才定下了15块钱的标准,这样既不为难小摊贩们,又能够给村里多一点创收。

    至于那些连这十五块钱管理费都不愿意出的小贩们,村里的措施也很简单,不进市场就上村子外面摆去,那里没人管。

    还别说,真的有不少小贩心疼这15块钱,宁愿去村外摆摊也不进市场。

    何平对于这些小贩们的评价就是,不会做生意。

    自古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摊贩进市场,涨出来的成本自然会由消费者来埋单。何平在规划市场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问题,韩屯现如今的消费水平比县城还要高,换句话说是韩屯人对于商品的价格有些迟钝,他们不会计较一斤蔬菜是贵了一分钱还是贵了两分钱。他们更在意市场的便捷性,离家更近、环境更干净卫生、摊位更加规范。

    那些搬出村外的小贩们看似省下了十几块的管理费,但事实上,却错过了韩屯老百姓这些优质的客户。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周围丁屯、柯寨的老百姓,消费力比之韩屯的老百姓肯定要差一个档次。

    套一句后世的大俗话来讲,韩屯老百姓已经完成了这个年代的消费升级,这帮人却短视的选择了放弃这部分市场,转而去攻占客单率更低的市场。

    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第89章 参观韩屯

    小贩们各有各的选择,利弊得失估计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的效果。

    但市场的开张,却是实打实的丰富了韩屯人民的物质生活。

    别看韩屯一个村子不过千把口子人,但消费能力可是吊打县城的存在,再加上周围普遍生活水平超过平县平均标准的几个村子,在市场里做生意还是比较滋润的。

    朴素的“韩屯市场”几个大字挂在高高的大门口,里面是划分的规规矩矩的档口,连商品种类都做了分类,石灰土夯实的地面造价不菲,清理的干净整洁。

    现在公社改革,没有“主任”一称了,前来出席仪式的邓高官看得连连点头,对韩屯现在的发展满意极了。

    “这样的市场恐怕也就只有你们韩屯这样的地方才能养得起了吧!”邓高官开玩笑的对何平说道。

    何平笑道:“我们这个市场一来是为了规范前来做小生意的摊贩们,不能因为脏乱差就把他们一棒子打死,每一个摊贩的背后都是一家人。二来也是惠及我们韩屯和周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韩屯离着镇上和县城毕竟有十好几里地,去一趟还是不太方便。”

    “有你们韩屯的带动,周围这几个村子现在发展的都不错,即便是镇上也借了你们不少光。”

    跟邓高官互相恭维了几句,他们又来到了新落成的商铺前。

    “我看这些商铺都关着,什么时候能开业?有来做生意的吗?”邓高官问道。

    邓高官看到的这些商铺正好位于进入韩屯村口的两旁,全是二层的建筑,每户两层面积达到了180平,整个村口两旁共有20户这样的商铺。

    “这些商铺都已经被韩屯的村民买去了,有两家已经确定要开饭店,剩下的还没有定下来做什么买卖,有可能会租给外来做买卖的。”何平介绍道。

    为了这些村口的商铺,韩屯老百姓可没少费心思,大伙现在手里有钱没地方花,都觉得买村口的商铺是个不错的主意。

    商铺买来可以做生意,自家如果没有精力的话还可以租给那些来韩屯做生意的,再不济还可以自住,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商用、民用一说。

    修的这么好的二层楼,自住绝对有排面。

    一套一万块的商铺价格在这个年代、在韩屯这样的地方绝对是天价,毕竟村里村民盖个最好的新房,也不过几千块钱而已。

    可即便是这样的天价,也没有抑制村民们热切的购买**。

    由于想买的村民太多,以至于村委会不得不采取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谁拥有这些商铺的优先购买权。

    没等商铺盖完,这些商铺已经有了各自的归属。

    何平跟村民们闲唠嗑的时候打听过了,现在只有两家确定要开饭店,其他家还在犹豫当中。

    韩屯的老百姓原来都是种田的农民,在做生意上没什么经验,大家买来商铺属于投资倾向,所以剩下的人基本都在等看看有没有来租商铺的生意人。

    至于自住,花一万块钱买一个商铺用来自住还是有些奢侈,韩屯人这两年家家都盖了新房子,又不是没地方住。

    何平正跟邓高官说话的功夫,就看到一个人正在跟给自家商铺打扫卫生的村民打听情况。

    他听了一耳朵,还真是来问租商铺的。

    何平再看一眼觉得那人有点眼熟,好像是那伙来养猪场收猪毛的其中一个小贩。

    这帮小贩还真挺有眼光。

    何平对那人招招手,那人伶俐的跑了过来。

    别看何平对他印象不深,但他对何平过目不忘。眼前这位可是掌握着韩屯村办企业命脉的人,一句话就就能决定他们生意的好坏,由不得他不恭敬。

    “何总!”那人叫了一声。

    “你认识我?”

    那人恭维道:“在平县这地界,不认识谁也不能不认识您何总啊!”

    当着邓高官的面被人这样拍马屁,何平有些羞耻感,自己又不是座山雕。

    “别说客套话了。刚才看你在那边打听,怎么?想在这边租店铺做生意?”

    “不瞒您说,有这个打算。韩屯这里的发展情况我们都看得到,我们一起出来做小生意的人有好几个都想在这里弄个固定的店铺。”

    何平笑道:“那我得谢谢你们捧场了。”

    “何总您客气了,我们可都是仰仗您吃饭的。”

    能出门在外做生意的,都是能放得下身段、能吃苦的人,眼前这人别的不说,光这份吹捧人的功力就让何平非常欣赏。

    又说了几句之后,见何平要跟邓高官继续谈话,这人便识趣的走开了。

    “韩屯现在啊,真的成了一块吸铁石,不仅是我们本地的老百姓,连千里之外的生意人都对这里感兴趣了。”邓高官感叹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这些生意人出门在外都是为了挣钱,韩屯能让他们挣到钱,他们自然对这里感兴趣。”

    “是啊!这两年研究国家改革开放的文件精神,我越来越觉得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搅水的过程,只有把水搅的活起来,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活力。”

    邓高官感叹了两句,又跟何平去参观了一下刚刚复工的酒店。

    韩屯的酒店原本只是规划了120间客房的六层建筑,可后来影视城项目落地,项目需求发生了变化,酒店的规模也从原来的120间变成了280间的12层建筑。

    在这个县城还只有六层建筑的年代,已经拔地而起三十多米高还未完工的酒店,绝对算的上是一座高楼大厦。

    “这座酒店主要还是为了给影视城以及来韩屯的商旅们做配套,计划今年7月份完工。”

    邓高官抬头望了望建筑的顶端,笑道:“比县城的楼房都要高了。”

    “韩屯的地不够啊,不建这么高都搞不出那么多房间。”何平解释道。

    邓高官拍拍他的肩膀,“之前光知道你们要大上项目,没想到居然修到了这样的规模,咱们红旗镇出了你们韩屯这样的改革排头兵真是幸运啊!”

    “没有镇上的帮助,我们韩屯也不可能发展的这么顺利。”

    “走,正好今天来了,咱们再看看其他地方。”

    邓高官一年没来韩屯,对这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兴致勃勃的走在了前面。

第90章 脱国家裤子的李拓

    邓高官的目的地是位于韩屯南端的影视城,走在路上看着韩屯这一年的变化,邓高官口中赞叹不绝。

    “养鸡场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了。”

    “老百姓的房子都是新建的吧?看着比城里的楼房还要好。”

    “这道路都是你们自己铺的?”

    “呦,连绿化都有,你们这里的环境连地区都赶不上!”

    “广场可真够大的,过年过节这里应该很热闹。”

    一路走走看看,从韩屯最北端的市场走到南端出村到影视城,足足花了一个小时,邓高官的眼睛都不够用了。

    仿古的巍峨城门伫立,上书“关东影视城”五个大字。

    何平和邓高官走进去,影视城内部还在施工,所以现场比较乱。

    “那边快完工的是明清宫苑的一处重要景点——大观园,主要是为了国家电视台即将开拍的《红楼梦》修建的,占地30多亩。除了有大观园,整个明清宫苑是以故宫为模板进行1:1的复制,参照明清时期宫廷建筑手法。在规划里有京城宫殿、皇家园林、王府衙门和胡同民宅等一系列的建筑物,真实的再现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为未来的影视拍摄提供逼真的场景。”

    影视城的规划都在何平的心中,介绍起来章口就来。

    “照你这么说,这影视城恐怕投入不小吧?”

    “当然,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县政|府以及我本人共投入了200万的资金,预计只能完成明清宫苑三分之一的建筑。”

    “那要是钱都用完了呢?”

    “我们这个影视城并不收取拍摄场地的费用,一切全都是靠配套设施来赚钱的。所有进入影视城拍摄的剧组的食住行必须都由我们影视城来安排,只要后续有剧组能够源源不断的进入影视城,那么我们影视城就能够获取利润,继续建造下去。”

    邓高官没有听说过这样做生意的,他只觉得想法很好,但真正实施起来恐怕不会那么理想。

    邓高官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虑,何平说道:“您的顾虑是对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拉上国家电视台和辽省电视台的原因。现在大多数电视剧都是电视台投拍,国家电视台和辽省电视台除了自身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之外,它们还是全国电视剧购销联盟的会长单位和副会长单位,有他们两家出力,未来影视城应该是不愁剧组的。”

    投入这么多真金白银,想来各家也都是思虑再三的,邓高官心想。

    邓高官心中对韩屯的观感更好了,未来他的升迁之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依附在韩屯身上。

    参观一圈影视城之后,邓高官心满意足的离开。

    三月中旬,冰雪消融,春风渐起。

    何平家来了几位熟人。

    “拓爷!”

    “振开兄!”

    何平带着惊喜喊出眼前两人的名字。

    “哈哈!何平。”

    李拓和振开兄上来给何平来了一个热情的拥抱。

    “你们来怎么也不提前通知我一声。”

    拓爷潇洒道:“熟门熟路的,有什么好通知的。”

    “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振开兄怎么也回来了?”何平问道。

    拓爷不满道:“还不是因为你小子。去年溜了我一整年,我盼作家村从年初盼到年尾也没个动静。这不前几天一听说作家村开工了,我赶紧带着你嫂子过来。”

    去年何平要投拍《东爱》第二部把李拓夫妇二人再次忽悠到平县,可他用来忽悠李拓的作家村却迟迟没有动工,让李拓满腹牢骚。

    张暖欣现在已经成了《东爱》系列的固定导演,每年到平县工作三个月左右,工资顶她在京影厂工作好几年,然后她就会和李拓返回京城,小日子过的美滋滋。

    “我也是啊。去年你张罗的欢,可作家村一直没落地,今年听说作家村开工了,我就想着赶紧过来看看,这以后可是我们的基地。”振开兄笑道。

    在京城待了两年多,振开兄的日子越发的滋润,心宽体胖。

    “去年作家村项目一直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现在已经进入施工准备阶段了。”何平解释了一句。

    今天李拓夫妇、振开兄到来让何平非常高兴,“正好你们来了,今天我把人都叫过来,大家聚一聚。”

    下班时间,剧创小组的成员们陆陆续续的到何平家集|合。

    都是老熟人,李拓跟着张暖欣在剧组的时候没少跟这帮人接触,见了面热情洋溢。

    何平夫妇准备了两桌丰盛的酒席,众人边喝边聊。

    何平手边一杯茶,非常有自知之明,主要旁边老婆盯着呢。

    当李拓听说建作家村需要600万的时候,他瞪大了眼睛,然后用恶狠狠的语气对何平说道:“全中国的作家没一个比你有钱的!”

    李拓知道作家村是何平一力支撑的,这样的项目他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如何能让这600万回本。

    问起何平,他只是笑眯眯不说话。

    众人皆感叹土豪的世界他们不懂。

    其实酒桌上的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可以说收入在这个年代都属于社会上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

    李拓夫妇不用说了,光是每年拍摄《东爱》的工作就为他们夫妇带来五千块钱的收入。

    振开兄现在负责出版社系列丛书编组的工作,挣得是工资+分红,每年至少五万块起跳。

    査海生现在手里两部武侠小说《英雄志》和《镖客行》,一年下来五六万块是有的。

    收入最低的可能要数剧创小组这些人,去年他们写完了《东爱》第二、三部的剧本和辽台《黑土地》的剧本,十多个人均分共三万多块的稿费,每人收入两千多块钱,不过这帮货一个个都有本职工作,写剧本纯属兼职。

    即便在这些人当中收入最低的剧创小组成员们,年收入也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六七倍,更遑论振开兄和査海生这样年入好几万的小土豪了。

    “我钱多,也是辛辛苦苦挣的嘛。拓爷,你这个态度很危险啊,国家现在可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怎么还托国家的后腿呢?”何平开玩笑道。

    李拓洒脱道:“我何止是托国家的后腿,我连国家的裤子都给脱掉了。”

第91章 何平的赔本买卖

    李拓说这番话是有原因的。

    他来平县主要原因是因为张暖欣的工作,他自己的写作事业现在几乎陷入停滞,已经很久没有新作品问世了。

    这两年他干的最多的活就是帮着老婆参谋电视剧如何拍摄,相当于是跟组编剧,他们家从收入上来说属于典型的女强男弱。

    李拓对于这种情况甘之如饴,因为他们夫妻之间琴瑟和鸣。

    以前在京城的时候,李拓整日呼朋唤友,家里从来就没断过人,张暖欣也没有说过半个不字,就跟如今何平和毛春华相处的模式差不多。

    “拓爷,你也别光顾着给国家脱裤子,有空也得帮忙张罗张罗咱们作家村的事,我可是连房子都给你们留好了。”何平略带诙谐的说道。

    “作家村?我咋帮你张罗,我可没钱。”李拓非常光棍的表态。

    “出钱的事用不着你。你不是号称京城呼保义嘛,咱们作家村现在开建,明年怎么也建成了,到时候你还得在圈子里帮我宣传宣传,让大家都来给我捧捧场。”

    李拓拍着胸脯道:“那肯定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了。”

    振开兄好奇的问道:“何平,作家村你投了这么多钱,到底打算怎么回本?”

    其他众人心里也有这个疑问,“是啊,你是打算把建好的房子卖给这些作家吗?”

    何平喝了一口茶,老神在在的说道:“什么卖房子,多俗啊!咱是啥?咱是作家,别老一天天净想着钱的事。”

    众人恨不得一口酒喷在何平脸上,你个不要脸的货,数你钱挣的最多!

    何平感受到众人眼中那股生啖其肉的冲动,不敢再调皮。

    “肯定不会卖房子的,其实我是这么打算的。

    作家村现在分为了三个主要区域,图书城、作家之家和活动区域。图书城属于面向大众开放的地方,有作家村的加持,我希望以后把这个图书城打造成一个文学青年们的圣地,一来是促进作家村及附近的读书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回拢一些资金,你们也知道我现在搞了个出版社,有这方面的资源。

    作家宿舍则是我为作家朋友们准备的一个小礼物,这里的房子只租不卖。这个租也是有条件的,必须要作家们互相推荐才可以有入住资格。作家宿舍的规格分为两种,一种是给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作家朋友们租住的独栋或是联排建筑,可以让大家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这些作家朋友相对都是有一定名气或是影响力的,对于我们作家村的名气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另一种是则为本身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作家朋友们准备的,以象征性一块钱的价格来出租。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在生活上给予这些作家朋友一定的照顾,比如说弄个食堂,给大家发点免费的饭票。

    这两种宿舍不管是哪一种出租价格我都会定在一个比较优惠的程度,毕竟作家村的初衷是为大家造理想的去处,带动平县的文化氛围,打造一个北方的文学之城。”

    李拓插话道:“可你有没有想过,平县只是一个东北小城,就算有人经济困难,但也不见得要到这里来发展自己的写作事业啊!”

    振开兄也看着何平,因为他知道何平心中的谋划肯定不会如此简单。

    “刚才我说的食和住的问题,只是第一层吸引大家的因素。我说过作家村还有一个活动区域,这个空间除了是给大家平时活动、聚会的以外,我还打算在这个区域里搞一个编辑部和一本杂志。”

    李拓问道:“搞编辑部和杂志不是一个东西吗?”

    “当然不一样。”何平得意的一笑,“我跟你们说说这个编辑部和杂志是干什么用的。首先,我打算招揽一些资深的编辑人员,这件事肯定还得让拓爷帮着张罗,你的人脉广。招这些编辑干嘛呢?其一,是要成立一份杂志,暂定名《菜园》。”

    李拓打断他,“你这什么品位,杂志还能叫《菜园》,也太俗了。”

    何平瞪了他一眼,“就你话多,认真听讲。”

    他接着说道:“这本《菜园》属于一本不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我们弄出来之后除了给作家村内部的作家朋友和相关人员欣赏之外,还会给各大报刊杂志邮寄过去一份。我说了《菜园》不公开发行,我们也没有刊号,就是一份非正式的杂志。

    各大杂志报刊如果相中我们《菜园》上的文章的话,可以联系我们和作家朋友,让这些文章能够顺利的得到发表的机会。”

    李拓拍手道:“这个主意妙啊!”

    振开兄皱着眉头,他问道:“可是何平,你怎么知道这些报刊杂志就一定会接受我们的邮寄和推荐呢?再说这些作家朋友们自己去邮寄不是也可以吗?为什么一定还要经过《菜园》这个媒介呢?”

    “还是振开兄想的细。”何平夸了一句振开兄,转头又埋汰李拓道:“一天就会瞎咋呼,看看人家。”

    李拓:我尼玛……

    “这就要提到我刚才说的招揽编辑的问题了。一个好的编辑之于作家,正如伯乐之于千里马。我们作家村之所以要招揽编辑,除了要做《菜园》,更是为了给作家村和作家朋友开辟一条渠道。

    振开兄问这些报刊杂志为什么会在意我们的推荐呢?因为我们有熟人啊!你想想,一份经过了资深编辑审核、帮助修改的文章和一份未经审核修改的文章,哪个在编辑部里更有竞争力?”

    “自然是前者。”

    “对,这就是这些编辑的妙用之一。更何况我们还可以适当的走一些私人关系,毕竟有这个优势。

    另外一点,你问作家为什么也要选择《菜园》?很简单,这些编辑们不但可以帮助作家朋友们在日常写作中查缺补漏,而且如果他们把文章拿到《菜园》上试发表的话,也可以得到这些资深编辑的指点,文章跟其他未经过审核的相比就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其次还可以得到我们的推荐,拥有更多发表的可能和机会。

    最主要的,即便是在不公开发行的《菜园》上发表文章,他们也可以得到稿费。”

    “什么?”何平的最后一句话让众人低呼了一声。

第92章 为文人造一个理想国

    “何平,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份《菜园》杂志你可是一分钱不挣还要倒搭钱的,你现在还要给这些作家稿费?”李峰关切的问道。

    何平|反问道:“你觉得我建作家村就不搭钱了?”

    “搭……钱吧?”李峰迟疑道。

    “所以,重要的不是搭钱,而是要想办法把这件事做到理想状态,才有可能赚钱。”

    “你说了半天我都没听明白你拿什么赚钱,靠图书城?”李拓问道。

    “图书城只是慢慢回本用的,她最主要的作用是宣传读书氛围,为作家村增加一层文学色彩。”

    “那你靠什么赚钱?”

    “我不是说了吗?我有一家出版社啊!”何平回道。

    冥思苦想的振开兄终于明白过来了,他抢先道:“你是为了这些作家以后作品的版权?”

    何平点点头,“没错。我的要求并不高,稿费也好、版权使用费也好,我一分也不会差,只是要一个优先权,大家想要出版书第一选择是我的出版社就够了。”

    振开兄随即想了想又觉得不对,“出版社这两年是赚了不少钱,可你兴师动众搞出这么大的场面好像也没什么必要吧?即便没有作家村,一样可以去跟这些作家朋友们谈出版的问题啊!”

    振开兄经过这几年的锻炼,思想上确实比以前成熟了很多。

    “光要图书出版权当然不够,你们都知道我最近在搞影视城和电视剧,所有作家村出来的作品都是有可能被影视化的,就跟我之前被改编的那些作品一样。不仅如此,近些年评书极为流行,我觉得把这些作品改编成有声读物,卖给电视台、电台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面对何平天马行空的想法,众人都觉得脑子有些不够用。

    振开兄听完隐约抓住了何平话中的重点,“这……是个圈?”

    “圈?”众人不明所以。

    何平赞赏的看了振开兄一眼,还是你小子醒目。

    “我把这个叫做生态。”何平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掏出下周回国贾老板的神器:“塑造一个理想的创作和读书氛围,培养有潜力的作家朋友,帮助他们发表作品,用出版、影视、有声为他们带来收益,也为我自己带来收益,再用这些收益来带动作家村的发展。这是一个形式上的闭环。我把他叫做生态化反,呸,顺嘴了,叫做作家村生态链。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下,大众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作家们有了宽松的写作环境和可能带来的名利,报刊杂志有了更多作品的选择权,而我也赚到了钱。每一方都会跟着受益,是真正的合作共赢。”

    众人现在已经彻底傻眼了,没见过这么玩的啊!

    后世非常常见的互联网概念,在这个年代绝对是超前的,也带着很大的赌性。

    振开兄问出了他心中的疑问,“何平,我承认你非常有想象力,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闭环。可是,你确定它能给你带来很多收益吗?”

    何平回答的异常干脆,“当然不确定!”

    振开兄感觉嗓子被人杵了一下,这厮也太光棍了,没把握你还干,投那么多钱,众人也是同样的反应。

    “那你为什么还要做啊?”李峰代众人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何平脸上罕见的露出调皮的笑容,“你们刚才听我说完作家村觉得有趣吗?”

    “有趣!太有趣了!”众人回答的异口同声。

    何平笑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我脑海中第一次出现作家村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就因为有趣?”振开兄问了一句。

    何平想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他轻声道:“如果能顺便给文人们造一个理想国,那就更好了。”

    何平的话很轻,可听在众人的耳朵里却重逾千钧。

    玩笑和金钱只是他伪装的表象,他最后的一句话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为文人造一个理想国!

    李峰想想便觉得眼中有热泪要夺眶而出,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啊!

    他在这一刻觉得无比的光荣与骄傲,为他有一位朋友,叫做何平。

    “何平!”

    “何平!”

    在场的所有人,因为何平的简单的一句话,无不动容,像李峰这样感动到泪奔的也不在少数。

    众人情真意切的喊着何平的名字,却无法再说出第二句话。

    此时此刻,在他们心中何平似乎闪耀着某种神性,无比的神圣!

    李拓情绪激动的忍不住上前紧紧的抱住了何平,用哽咽的声音说道:“好兄弟,哥哥就是拼了命,也要帮你把这件事做成!”

    许久未曾真情流露的振开兄也上前来抱住了何平,“我原以为我对文学的热血已经凉透了,可你这一句话让我知道。我的血,仍未冷!”

    跳脱的査海生狠狠搂住何平,“何老师,你说的话一定要做到,我査海生但凭驱使!”

    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的激荡,上前给何平来了个拥抱。

    何平有点意外,没想到自己最后认真说了一句话能让众人有这么大的反应,真是可爱的八十年代!

    他故作轻松的说道:“我说都干什么,趁机占我便宜是不是?我可是有家室的男人。”

    房间里原本略显沉重的气氛因为他的一句话轻松了下来。

    “臭不要脸,谁占你便宜?”刚抱完何平的刘爱霞,一听这话立马撕下了温馨的面具,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具。

    “有李峰在这,我谅你也不敢。”何平耍贫嘴。

    “你……”刘爱霞瞪了何平一眼,终究是这么多人在场不好实施打击报复。

    几句插科打诨让气氛彻底放松,众人又说回作家村的话题,谈性更高了。

    如果说原本他们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话,那么何平的一番话却彻底激起了他们内心之中久违的理想主义情节。

    造一个文人的理想国!

    多么浪漫和天才的想法啊,人生之中如果有这样一段经历,该是多么有趣!

第93章 五月

    后世的何平只是一个工薪阶层,他从来没有体会过钱多到花不掉的感觉。

    穿越来这几年伴随着他资产的飙升,他现在渐渐有了一种赚了钱没地方花的地方。

    房产名车也好,古董收藏也好,如果他需要的话托托关系费点劲也能搞到不少,即便现在是改革初期的八五年他也办得到,满足一时的好奇和虚荣是很简单的事。

    可对两世为人的他来说,这些东西顶多给他带来片刻的满足。

    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多做点更有意思的事,更符合现如今他的心境。

    这并不代表何平已经看破了物质追求,只是那些东西已经不再是他追求的重点,偶尔当做生活的调剂还是很不错的。

    在迎接李拓夫妇和振开兄的酒席上,何平说出了自己心中筹谋已久的计划,李拓主动请缨要担任《菜园》杂志的主编。

    他现在正好无所事事,在文学界也有一定的地位,交游广阔,《菜园》由他牵头再合适不过。

    李拓接下《菜园》的任务之后还是好奇的问了一句:“何平,你给杂志起这么个名字到底是为了什么?”

    “也没什么特殊原因,要硬说的话,我们作家村就像是个菜园子,等菜都长成了,各个报刊杂志就能来收菜了。

    其实就是随意起了个名字,你不觉得这种与主题毫不搭噶的名字有种莫名其妙的帅气吗?”

    “帅气?”

    李拓在脑海中脑补出这样一幅画面。

    他正在捧着杂志看得入迷,旁边有个年轻人好奇的看了一眼封面,发现名字是《菜园》,脸露不屑。

    他突然有事离开,杂志被随手放在椅子上,微风拂过,杂志内里隽永的文字显露,年轻人一眼着迷,忘乎所以。

    这么一想,貌似是有点帅气哈!

    李拓就这样由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妇男变成了《菜园》杂志的主编,每天借着何平家的电话去骚扰各个杂志的编辑们以及作家朋友们。

    振开兄回平县待了没几天便回了京城,他来主要是因为作家村开建了,看见作家村动工他的目的达到了,手里的工作不能落下。

    査海生把那天何平在酒桌上的话打电话告诉了刘军和骆一禾二人,两人同样听得热血沸腾,骆一禾终于不再留恋他的四合院,决定等刘军毕业之后两人一起来平县。

    1985年的春天如期而至,田野上逐渐泛起了嫩绿,县里年前开会决定修的路开工了,起点是平县的大凌河桥,距离金坷垃饲料厂不远。

    何平跟张国强一起看了一下修路的进度,说了一句:“县里总算为我们韩屯的发展添了一把助力。”

    “你就知足吧,县里财政这么困难,还能挤出钱来帮你们修公路,已经是很大的支持力度了。”

    何平撇撇嘴,小声嘀咕道:“老子一年交了大几百万的税。”

    跟张国强道别之后,何平回到家。

    李拓过来告诉何平,今天王抚大姐给他来了电话。

    “来电话啥事啊?”

    “还能啥事?问你动没动笔呗!”

    “催催催,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使唤,就不能让人多歇歇。”

    自从《许三观》交稿之后,何平停笔已经一年了,至今仍没有下一部作品的消息,王抚大姐着急也很正常。

    只是何平目前没什么想法,想写也无从下笔。

    他给王抚大姐回了个电话,直言最近没什么动笔的灵感,让她再等等。

    王抚大姐也理解他,前两年他高产似母猪,估计脑子里也空下来了。在电话里让他多看看书,出去走走,充实充实自己,说不定就有灵感了。

    何平在电话里又跟王抚大姐说起作家村的事,让她帮忙寻觅可用的编辑,再宣传一下作家村。

    过了几天,远在南山的洪旗给何平打来电话,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何平哥,南山大学取消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了。”

    “啥意思,给我详细说说。”

    “是前段时间从南山大学校长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说的,南山大学将来的第一批毕业生将取消包分配政策,转而由南山各大企业到学校来进行招聘。”

    这个年代|考入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从今以后鲤鱼跃龙门,即便是后半辈子混吃等死也可以衣食无忧。

    因为国家会花钱培养你,即便你不想上进,国家会把你这个花了钱的值钱的废物高高的挂起来,毕竟在你身上花了钱。

    何平没想到这个年代的南山大学竟然有这样的魄力,这还只是个1983年才刚刚成立的初出婴儿。

    1983年年初,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南山向政务院打报告要求成立大学,这在当时看来有点天方夜谭,一个还在雏形中的城市,居然要新办大学。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要求,政务院居然同意了。

    从1月22日南山市正式提交申请报告,5月10日教育部批示:增设南山大学,设16个专业,1983年部分专业开始招生。

    短短不到4个月时间,这所学校便完成了从文件到招生的全过程,这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记录,只能属于“南山速度”。

    不仅如此,教育部更是派出了空前的创校阵容来支持南山大学,以水木、京大、人大为主,第一任校长便是水木大学的副校长张维先生,他是两院院士、力学泰斗;辅佐他的第一副校长是水木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征启,建筑学家。

    南山大学从一出生便注定了不平凡,全国第一所大学生缴费上学的大学、第一所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的大学、第一所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南大实验银行”的大学……

    无数的第一验证了南大这座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学。

    如今它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制度。

    何平心里乐开了花,正愁没地方招人呢。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国内大学包分配实际上是把我们这些私企、集体企业放在与国营企业竞争的劣势地位上,你有时间先去南山大学跟学校谈一谈,争取跟校方取得一个良好的沟通,为以后招聘打开方便之门。”

第94章 甩得一手好锅

    如果问1985年的老百姓这一年他们最切身的感受是什么的话,有99%的百姓会把话题聊到物价上。

    自从去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之后,开启了一种商品执行计划内、计划外了两个价格的体制。

    《规定》里面写的非常明确,国有企业生产的计划外的产品有自主定价权,企业自主定价范围为国家定价基础浮动20%,后取消20%限制。这样每种产品都逐步形成了两个价格,一个是国家管理的供需的价格;另一个是这部分供给之外的商品,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生产,企业自主定价,市场会根据供求形成价格。

    这样,原来的计划内商品也有了市场价格,原来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商品就演化为新的两类商品,一个是大部分国家计划,小部分市场安排定价;一个是小部分国家计划,大部分市场安排定价,且各类商品都有并行的两个价格。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制度就是双轨制。

    毫无疑问,价格双轨制是一个过渡性的体制。在90年代以前,商品全面供不应求,物价本身就有上涨压力。而票证之外居民的储蓄,购买力是不如票证之内的,这部分供应吸纳不了的货币就去追逐新生的计划外的商品。

    同时计划外部门主要生产的就是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家庭耐用品这些生活资料,这样生活资料上涨的压力就更大。

    所以,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国内物价涨幅开始以每年10%的量级向上攀升,至1987年年涨幅更是逼近30%,而且这个涨幅还是被统计局严重低估的,因为这里是双轨制下统计的价格,短缺的能源和原材料计划部分价格是管制的,市场定价部分大幅度上涨。

    由此,双轨制便造成了造成两方面矛盾。

    首先是经济部门间分配的矛盾。双轨制对于商品从计划内企业部门流向计划外部门的交易是有利的。国有部门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属于生产资料,计划外部门需要购买这些商品用于投资和生产。这些商品价格低但购买受限,就有直接的套利机会,从而衍生出官倒和腐|败等现象。

    随着价格上涨,这个交易可以享受计划内外持续扩大的套利空间。甚至出现国有企业把产品转到市场出售太多,以至于计划内任务完不成的情况。计划外部门可以分享计划内外的套利;最差也可以获得价格上涨的利润,反正需求不是问题。

    但价格上涨的所有压力集中在居民部门,这个体制造成社会分配失衡,分配失衡加大居民部门经济压力。

    在计划外生产的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带来生活资料供应的增量。同时居民收入在计划内,造成“居民收入不变与物价持续上涨”的矛盾,简单说就是收入/物价持续背离。

    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和干部,都是体制内工作的,国有企业生产和定价部分放开了,但收入没有放开,仍是计划内的低工资制。计划内的在套利吸引下供应还在向计划外转移,供应压力更大,时不时还发生断货、抢购的事件冲击。

    最重要的是,工资长年没有增长,而物价以每年10%级别的速度持续上涨,老百姓生活压力很大。

    价格双轨制用一年的时间逐渐显露出了它对社会民生和老百姓的压迫力,尤其是85年开春这点时间。

    落到具体的实处,无论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日用品还是工厂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无形之中价格已经比以前攀升了很多。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材料成本的上升,韩屯这两年大兴土木,对这方面最为敏感,建筑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投资加大。

    何平是知道这段历史的,国家大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改变和决定的,所以他对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抱怨。

    老队长却因此愁坏了,再加上二儿媳妇突然从羊州那边传来的消息,老爷子连气带愁,直接倒下了。

    “你说说你,多大的事啊,咱村里一年分那么多红,还差这几十万吗?”

    躺在卫生所病床上的老队长有气无力,满面惆怅。

    “钱都是一分一分挣出来的,咱一年才能挣多钱?这说涨价就涨价,一年的辛苦都白干了。”

    “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这是国家的政策,咱们也改变不了,你就放宽点心。你想啊,咱韩屯的企业也往外卖东西,人家涨价咱们也涨价,年底不是都回来了吗?去年咱们利润为啥一下子跳那么高,跟这个不是也有关系嘛。老同志不要那么贪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何平没大没小的跟老队长开着玩笑,被老队长瞪了两眼,老头儿现在身体比较虚弱,动不了手。

    “以前还觉着改革开放挺好的,这咋他娘的还越改越回去呢?”老队长发起了牢骚。

    何平劝慰道:“改革嘛,必然是要经历一段阵痛的。想想几十年前的革命,没有流血牺牲哪来的新中国,现在也是如此。”

    老队长不置可否,但心里的怨气恐怕一时还消除不了。

    “行了,别生气了。”

    老队长突然斜楞了何平一眼,“你二哥搞破鞋的事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老队长搞突然袭击,何平有些心虚,摸摸鼻子,“我上哪知道去,我一年也不去羊东一回。”

    “编,接着编,你俩狗|日|的穿一条裤子来蒙老子。”老队长一看何平那样子就知道这小子肯定一早知道。

    何平见瞒不过也不再遮掩,“我这不是怕你上火嘛。再说了,我早就让他跟那小丫头片子一刀两断,那就是奔着他的钱去的。谁让这小子鬼迷心窍,答应的好好的,背地里不干人事。”

    关键时刻何平果断甩锅,反正韩兆坤一身的脏水,也不差自己这一盆。

第95章 差点丧偶二嫂子

    去年何平到羊州发现韩兆坤包了二|奶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让韩兆坤不能让二|奶在两人的制衣厂工作,另一个件事是要他把远在老家的妻女接到羊州。

    韩兆坤都照办了,之后的事何平也没在管。

    不过韩兆坤尝到了年轻貌美的小二|奶的甜头,哪里能那么轻易的撒手,他把妻女接到羊州之后给买了套房子,让妻女住过去,然后经常借口工作忙几天不回家。

    实则他在外面给二|奶也置了处房产,没回家的日子里他多数都是在二|奶那里待着。

    别管什么年代的女人,对于老公出轨这件事都是非常有警觉心的。

    韩兆坤把妻女接过来之后在物质供应上做的还是不错的,二嫂子一开始在羊东待的感觉挺好,老公现在能挣钱,成了大老板,把她接到大城市来,家里衣食无忧,吃啥用啥根本不用像以前一样还需要考虑,住的也是一百多平米的楼房,比韩屯的房子好了不知道多少。

    可渐渐的她咂摸出不对劲来了,工作忙也不至于忙成这样啊,几天几天的不回家,而且回来之后经常能在韩兆坤的身上发现其他女人的蛛丝马迹。

    韩兆坤糊弄她说是在外面应酬时候沾的,一回两回她还信,可时间久了她心中的疑团越来越重。

    她开始留意起韩兆坤的行踪,终于在韩兆坤又一次去二|奶那里逍遥快活时把他抓了个正着。

    二嫂子闯进屋子,看着打扮的花里胡哨、年轻貌美的二|奶,那身上穿的、手上戴的、家里住的,哪个不比自己那里像样。

    包二|奶也就算了,还搞差别待遇。

    二嫂子登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好家伙,那个场面!

    这么说吧,二嫂子差点中年丧偶!

    打完之后,二嫂子还不过瘾,立刻就给韩屯挂电话,找老队长一顿哭诉,让老公公给自己做主。

    老队长一听血压当时就上来了,直接倒地。

    他躺在病床上把二儿媳妇跟自己哭诉的话学给何平听,何平听了直摇头。

    韩兆坤这货太不讲究了,你说你包二|奶就包二|奶吧,还搞差别待遇,难怪被人修理。

    活该!

    “二哥确实不像话,这事我是不知道,我要是知道了我非跟他说道说道不可。”

    何平承认的光棍,又跟着骂了两句韩兆坤,让老队长的怒气下去了不少。

    心想毕竟是自己儿子犯错在先,他也没什么资格骂何平。

    “都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一点都不差。这小子搁家的时候就不如他大哥稳当,这才出去了几年啊,挣了俩糟钱儿就他娘的干这种龌龊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二哥现在也出去了,远隔千里之外,你想管也管不了那么多。”

    老队长一瞪眼,“反了他了,老子还管不了他了?”

    何平撇撇嘴,老头现在也就快活快活嘴。

    他这个大老板现在都管不了韩兆坤,老队长拿啥管啊,总不能以死相逼。

    安慰了老队长一会儿,何平又说了一件事。

    “我打算搬回韩屯来一段时间。”

    “因(yong)为(hong)啥呀?”

    “这不是作家村开干了嘛,就在我家旁边,天天叮叮当当的,不安生!”

    作家村的地块距离何平家还不到一百米,现在一施工,产生的噪音难免影响何平一家人的生活,他跟毛春华一商量,干脆先搬回韩屯一段时间。

    “搬回来挺好,大伙也挺想你的。”

    两人闲话了一会儿家常,何平便回到了镇上。

    他正研究搬家的时候拿哪些东西,梁跃进突然带着一位客人造访。

    “何平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北河省石家庄造纸厂的马胜利,马厂长。”

    梁跃进带着一位陌生人突然造访让何平有些意外,可听到梁跃进介绍这位的名字,何平心中难掩惊讶。

    马胜利!

    只要后世看过一些关于改革开放的资料的人一定不会陌生。

    1984年,也就是去年,马胜利承包连年亏损的北河省石家庄造纸厂。

    如果按照后世的轨迹,这位在承包后的第一年便带领造纸厂扭亏为盈,实现盈利140万元,赢得了国内“企业承包第一人”的美誉。

    在其后的1987、88年,马胜利先后吸纳并购了国内100家亏损的造纸企业,成立了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

    那两年“马承包”手下的企业遍布全国,年产值一度高达4亿元,他也成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国内数个省份下发红头文件,号召学习马胜利。

    可好景不长,之后不到半年时间,便有媒体报道出因为他决策失利,造成企业战线过长,盈利不足,内部亏损严重。

    在勉力维持7年后,战线过长的问题有了结果,马胜利被免职回家。退休9年后,马胜利出任双星集团纸业公司总经理。

    跟这个年代很多草莽出身的企业家如出一辙,马胜利占尽时代的红利,有过成为时代弄潮儿的高光时刻,也因为自己能力也好、见识也罢的缺陷导致了跌入低谷。

    但他最终的结局还算体面,比之很多同辈人都要强。

    梁跃进今天把他带过来,让何平有些意外,但来者都是客,何平赶紧热情的招呼。

    这个时候的马胜利还不是几年之后那个执掌资产十亿集团的老总,他去年刚刚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现如今还在为如何把造纸厂扭亏为盈感到头疼,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出现在何平家的原因。

    面对何平的热情招呼,马胜利有些受宠若惊,他是知道眼前这位年轻人的身份的,别看人家年纪不大,但无论是名声还是财力,可都是碾压自己的存在,更何况自己这次来是有求于人。

    所以马胜利在何平面前姿态放的极低,寒暄了几分钟之后,梁跃进把马胜利这次来的目的说了出来。

    “大哥,马总这次来是想承接咱们出版社的纸张供应。”

    马胜利能跟他和梁跃进产生交集的只有出版社这个业务,和平并不意外。

    “用纸一向都是你爸他们厂里的事,怎么想着给别人了?”

    当着马胜利的面,何平并没有避讳,他知道梁跃进既然把人领过来了就说明心中有了决断。

第96章 企业承包第一人

    梁跃进哼了一声,“大哥,我爸是印刷厂厂长不假,可他们厂里赚了钱也不会多分给我爸一分。说那话还怪难听的,‘梁跃进仗着他爸的关系为自己谋利’。我呸!这帮臭不要脸的,占了便宜还卖乖。我这次就把纸张这项给他们扣下来,我看他们还敢叫唤不?再叫唤,连印刷我都给他停了。”

    梁跃进当着马胜利的面大骂印刷厂的人,丝毫不怕马胜利敢因为自己跟印刷厂的矛盾坐地起价。

    这几年国有企业亏损增多已经是大趋势,能保持健康发展的并不多,要不然几年之后马胜利也不会那么轻松的就收购了大批的国有造纸厂。

    看来梁跃进因为印刷厂的流言受了不少困扰,下定了决心要给这帮人一个教训。

    “这种事你自己拿主意就行了。”

    “我这不是请示一下你嘛,老马这人挺实惠,价格给的比我爸他们印刷厂那边供应便宜了不少,我们在印刷用纸这一块可以节省一部分成本。”

    梁跃进没有继续生气,转而说起了马胜利的好话。

    “梁总过奖了,我们造纸厂能承接您二位出版社的生意,是两位老板看得起我们。我向两位老板保证,我们造纸厂供应的印刷用纸一定保质保量,价格低于所有国营造纸厂。”马胜利非常识趣的表起了决心。

    “呵呵,我们是开门做生意的,只要马厂长的产品质优价廉,那么我们一定会选择你们的产品的。”

    何平笑呵呵的说了一句,然后对梁跃进说道:“这样也挺好,我们节省了成本,马厂长这边也有了生意。只是你爸那里你得注意点方式,别跟老爷子呛起来。跟他讲明白道理,生意是生意,人情是人情。”

    “我懂,到时候我跟他好好说。”

    家里来了客人,中午自然是要宴请一下的,毛春华中午休息回来夫妻两人准备了一桌子的菜。

    “马厂长,家里招待的简陋了一些,还请海涵!”

    酒菜上桌,何平把两人请上桌,对马胜利说了一句。

    “何总,您太客气了。家宴向来是招待客人最高的礼节,我荣幸还来不及呢!”马胜利笑容满面。

    桌上梁跃进拉着马胜利喝酒,现在何平处于戒酒阶段,只能他跟马胜利喝。

    酒一多,话就多,马胜利借着酒劲说起了自己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的种种经历和不易。

    “老弟啊,哥哥这个厂长当的不容易。国营企业现在就是一堆烂摊子,谁碰上都头疼。我跟你说……”

    梁跃进对这个话题深有感受,他是工厂子弟,对工厂内部的管理混乱一清二楚。

    “我爸他们厂子也是一样。这两年如果不是我们出版社一直在照顾他们的生意,厂里早就入不敷出了。这都是几十年一点点累积下来的弊病,积重难返啊!”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营企业的弊病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只有一些根基浅、规模小的企业开始露出颓势,营城印刷厂、石家庄造纸厂就是这样的代表。

    而很多经营垄断行业、技术含量稍高的国营企业反而因为这几年的价格双轨制和物价上涨的原因,赚的盆满钵满。

    这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国营企业其实干的还不错,殊不知地下早已冰冻三尺。

    两人唏嘘了半天这两年中小型国营企业的困境,何平道:“石家庄造纸厂有马厂长这样年富力强的领导者带头,以后肯定会扭亏为盈、逆转乾坤的。”

    马胜利喝了点酒,表情有点控制不住,张嘴笑道:“何总您就别捧我老马了,我自己啥样心里还没点数嘛,只要能在这两年把厂里扭亏就行了。”

    马胜利喝多了酒,聊起经营工厂话很多,尤其是何平捧着他唠。

    “如果以后我真的能带领我们造纸厂扭亏为盈了,我一定要快速扩大我们的市场规模,同时要搞多元化发展。原木、纸浆、包装、印刷、出版,我们造纸厂能做的事太多了。”

    “老兄想的很远啊,这一点可比我见过的很多国营企业负责人强太多了。造纸厂多元化经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就比如现在我们养鸡场,鸡蛋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包装的问题,损耗一直居高不下,光在这一点上我们每年就要损失几十万元。其实国外很早就已经研究出了可以减少运输损耗的托盘包装品,可国内就是死活生产不出来,没那个技术,哎呀!”

    何平说着还拍了拍大腿,有些懊恼。

    马胜利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何总可以详细说说吗?”

    何平就给马胜利简单讲述了一下鸡蛋运输过程中的难题、现在他们采用的运输方式和包装、国外使用的鸡蛋包装品样式。

    最后说道:“唉,咱们国家连原子弹都能研究出来,可一个小小的纸浆却弄不明白,真是……”

    马胜利听完何平的描述,想了一下说道:“何总你说的这种技术我倒是知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就在去年南湖省的一家包装企业引进了这套生产线。”

    何平引导话题只是想探一探马胜利心里的想法,看看这位国企承包第一人的成色如何,值不值得投资一下,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意外之喜。

    “哎呦,老兄,这我可真得谢谢你。要不是今天跟你喝酒,我们这小地方哪里能得到这样的消息。”何平向马胜利道谢。

    “何总你这是说的哪里话,就是一句话的事,也不值什么钱。”

    “对老兄你可能不值钱,可对我们养鸡场来说一年能省下至少二三十万啊!”

    有了这件事,桌上的气氛更融洽了,马胜利和梁跃进都喝多了,何平把两人安排在自家厢房睡了一宿。

    翌日梁跃进开着他的小拉达送马胜利离开。

    “路上开车小心点!”临走前何平叮嘱梁跃进,他俩都有点宿醉。

    “没事,别担心,回去吧!”

    何平看着拉达远去的背影,心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弄个汽车开开了,这几年骑惯了自行车也没什么,只是冬天还是太遭罪了,还可以送老婆孩子去上班上学。

第97章 搞几辆汽车开开

    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各行各业都赢来了飞速的发展,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诸多海外汽车品牌蜂拥而至。

    很多后世为人们所熟知的品牌都是在这个年代进入国内,成为一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色彩,拉达便是其中之一。

    拉达首先出现在国内的接头的时候,是成为京城的出租车,其后几年内便成为了国内第一批私家车车主购车时的首选。

    梁跃进开的这台拉达是lada riva vaz-2105,于1981年推出,源自70年代的vaz-2101,而2101的出身又可追溯到菲亚特124。

    拉达2105的车上有这个年代国内汽车上少有的空调和音响,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批私家车车主会首选他的重要原因,可以开出去装逼。

    “看!哥们这车有音响、有空调!”

    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由于拉达车上的音响和空调并不是原厂自带的,而是进口国内后安装的,和原车电路系统匹配性不好,故障非常多。

    而且2105当时前面没有装音响喇叭的空间,原因是6、70年代设计的轿车前门内衬很薄,绝大部分加装的喇叭只能安装在后座位头枕两侧的位置,所以音响效果只能说将就。

    到了90年代后,随着中国合资轿车的迅速发展,拉达2105被品质更好、技术更先进的国产合资轿车迅速取代,21世纪初期在路上就难觅踪影了。

    别管这个年代拉达有多少毛病,能开上这个车的人,在国内真的是凤毛麟角,何平觉得自己也应该弄辆车了。

    也不知是心有灵犀,还是故意讨好,何平把梁跃进送走后没一会儿,韩兆坤的电话打了过来。

    “呦,二哥,还健在呢?”何平调侃道。

    “少拿我寻开心。说,是不是你小子告的密!”

    何平立马喊冤:“你这人啊,真是没良心。当弟弟的我好心帮你瞒着,还被老爷子一顿骂,你居然这么怀疑我。”

    韩兆坤半信半疑,总觉得这小子在背后肯定没说自己好话,可惜没证据。

    “暂且相信你一回。那啥,海南那边走私案爆了,汪石弄了一批走私车,你要不?”

    “这货真是啥都卖。”何平吐槽一句,又问道:“他咋不自己跟我说呢?”

    “他压根就没想起来你,你年年猫山沟里不出来,他能想到你会买车吗?这不是上次你坐我那花冠的时候说车不错嘛,我才想起来问问你,现在县团级都给配车了,你也别老那么低调。”

    韩兆坤劝了何平一句,他行事向来低调,好歹也是身家亿万的大老板了,到现在也不给自己配辆车。

    83年开始国家政策松动,政|府县团级以上的领导都开始配车,国内汽车需求量大增,大街上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不像以前那么稀罕和突兀了。

    “行,正好有这个机会,要搞就多搞点,我直接跟汪石说。”

    “老|江有事跟你说。”

    韩兆坤说完,电话里换了个人。

    “何总,前几天已经收购完成,总计花费260万港币。”

    “好,回头我让梁跃进跟你联系,你们俩研究一下两地出版社联动的问题。另外,再在香江注册一个公司,我准备借个壳在内地投资一些生意……”

    何平现在有点幕后大佬的感觉,他跟江永安交代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江永安一一记下。

    挂断电话后,何平给汪石拨了过去。

    “这批车都是海南案查封的,你要几辆?”

    汪石的背景不用多介绍,弄这种东西不费什么事。

    “给我弄10辆吧,手下企业也多,正好给他们分一分。你看着给安排,一半商务车,一半轿车。钱,等回头我让他们挨家给你打过去。”

    “好,还是发到金州?”

    “对,到时候我派人去接。”

    打完电话,何平心情舒畅,再过一阵子咱也是有车一族了。

    刚想坐下,突然想起来香江那间出版社的事,赶紧给梁跃进去一个电话。

    何平之前和梁跃进提过一嘴他要在香江收购出版社的事,但一直没有动静,半年时间过去,梁跃进以为这事黄了,都快忘了。

    听何平说出版社已经收购好了,让他跟江永安联系把两地的出版业务进行搭接,梁跃进有点不自信。

    把香江的图书搬到国内他觉得有市场,可把国内的东西搬到香江去,他真不觉得香江人会买账。

    “大哥,咱这边的东西卖到香江有人愿意看吗?”

    “当然不是所有书香江那边都买账,这个你需要跟老|江去商量,最好是去香江那边考察一下看看。”

    “去香江?”

    梁跃进听了更麻爪了,这个年代的香江在国人的心中绝对是发达地区的代表,香江歌曲、香江电影、香江服装、香江电子产品,连脚气都叫“香江脚”。

    这个年代的香江向国内输入的这些东西无一不在彰显着它的发达,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咋了?不愿意去?这样,你把佳佳带上,去考察顺便旅游,给你报销。”

    何平还以为梁跃进不愿意去,特意给他点福利。

    “大哥,我不是这个意思。香江我一次都没去过……”

    何平这才听出梁跃进语气中的怯场,“没事,回头让老|江找个熟人带你们去。到了香江你就记住一句话。那里是资本主义市场,没什么事情是钱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一定是钱没到位。”

    有了何平的交代,梁跃进放下心中的忐忑,自己好歹也是年入几百万的老板了,不就是去个香江嘛!

    大哥都说了,资本主义市场,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

    “好,那我回头跟老|江联系,等我俩商量好之后我再联系你。”

    说完之后,两人挂断了电话。

    这次收购香江出版社是何平扩张文化产业边界、形成联动的一次尝试,他心里也没底,反倒不如把这件事交给一直操持在第一线的江永安和梁跃进,自己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就可以了。

    他不是后世那些自带bug的穿越者,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和手段,选择合适的执行人对他来说是更好的办法。

第98章 汉卡

    六月,初夏。

    何平带着老婆孩子搬回了韩屯,对于何平的回归,村里人非常欢迎。

    韩屯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离不开何平这几年的领导,他已经成了韩屯老百姓们的主心骨,有他在大伙就觉得心里踏实。

    养鸡场的财务室里,何平看着张新军在做账。

    八十年代的电脑上还没有成熟的办公软件,张新军做账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电脑当成大个儿的算盘来使用。

    “看你挺熟练的,用着感觉怎么样?”何平问道。

    “何总,电脑和东西对我们现在做账帮助不大,这是我用的熟练了,还能算点账,有的财务人员用起来还赶不上用算盘的效率。不过要是办公的话还是有不少作用的,尤其是打印东西,特别方便。”

    何平当初搞来的四台电脑,汪石贴心的给他们配了四台苹果的dot matrix writer针式打印机。

    张新军说的是实话,这个年代的电脑功能确实简陋,没有办公软件和系统的配合,用电脑办公的意义并不大。

    但何平让大家学习电脑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办公,更多的是为了开拓大家的视野。

    “电脑这种东西,一年一个变化,未来它将是连接世界的重要工具。你们学习使用电脑不仅是用在工作上,更多的是为了开拓眼界和思维,用电脑和互联网去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

    这些话以前何平就跟他们说过,张新军不明白何平说的互联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因为他没见过,无从想象。

    面对他的提问,何平有些挠头,这就是走在时代前头的尴尬。

    国内最早使用互联网是在1986年8月2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吴为民在京城710所的一台ibm-pc机上,通过卫星链接,远程登录到日内瓦一台机器vxa 王淑琴的账户上,向位于日内瓦的 steinberger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

    但直到1994年国内才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1994年4月20日,ncf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这个时候说互联网无异于天方夜谭。

    “国外已经有了,国内估计还要再等些年,要想大规模应用恐怕至少要十几年的时间。”

    张新军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他说道:“其实大家觉得这电脑不好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系统,全是英文的,太费劲了。我当时为了学习,三个月查字典,才算是能够流畅的使用。有些人你让他操作没啥问题,可面对屏幕上的英文,他无处下手啊!”

    何平点头道:“确实,现在的电脑系统都是英文的,先天上对咱们来说就是一个障碍。我之前托人打听过,说是中科院计算机所现在成立了一个计算机公司,已经研究出来了一款汉字处理扩展卡,叫汉卡。前段时间他们还联系过我,现在国内有电脑的地方非常少,他们现在天南海北的到处推销汉卡,估计这个月应该能来我们这边一趟。”

    张新军高兴道:“那可太好了,这样大家用起电脑来就方便多了,谢谢何总。”

    “谢什么,你们努力工作,我负责给你们解决困难,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嘛!”

    跟张新军聊完没几天,说的中科院计算机公司的人便到了平县。

    “何总您好,我是中科院计算机公司的刘传志。”

    何平在跟刘传志通电话的时候就知道电话那头便是后世那位大名鼎鼎的联想老板,所以见到刘传志后丝毫不意外。

    “刘总你好,欢迎来到平县。”

    刘传志这次来是上门来推销计算机公司推出的汉卡的。

    计算机公司是中科院在去年中科院刚刚成立的,总经理是王树和,刘传志和张祖祥是副总,他们从计算所出来一共11个人,但是还缺少一个技术带头人和一个拳头产品,于是他们三人同时想到了一个人,他们就把第12人请进了公司,这就是倪光南。

    八十年代初期,微电脑技术刚传入中国,但是由于没有汉字处理能力,电脑应用范围大大地被打了折扣,这时全国的电脑工作者都在为汉字处理作各种开发研究,汉字输入、显示、打印、字库等硬软件新技术不断推出。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科院计算所,也有很多科技人员在研究汉字处理技术。

    1968年倪光南和竺乃刚、万永熙等等人首先在“717计算机”上研制出了能显示256个汉字的显示器,后来在“sk-1光笔图形显示器”上有了新的发展,能显示出不同字形的汉字,还引入光笔作为人机交互的手段。

    在70年代初又首先提出了联想输入法,所谓的“联想”,就是当你输入了“中”字之后,电脑自动会显示出“国”、“央”、“间”等汉字作为下一个字的候选字。

    这些技术后来集成到“111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中,它采用标准键盘和光笔,采用了联想输入法。

    同时还采用了自己开发的汉字显示器和汉字针式打印机作为输出手段,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汉字处理系统,成为当时所里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汉字处理平台。

    在此之后,在它的基础上,1983年又采用z80芯片开发出了“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以上所有这些,是倪光南和他的同事们在计算所的科研成果。而lx,就是联想的汉语拼音lianxiang的头两个字母。

    倪光南当时正在将“lx-80”机的汉字技术移植到pc机上,“lx-80”虽然是自主开发的,但它是8位机,而pc是16位机。当时pc上已经有严援朝开发的ccdos汉字系统,但缺点很多,例如在pc/xt上,汉字显示速度每秒只有几十个,全屏幕只能显示十行汉字文本,汉字字库占据了1/3的ram,汉字显示必须通过bios、破坏了’直接写屏’协议,使西文软件不能适应等等。

    于是倪光南把已在lx-80上实现的联想汉字技术移植到pc上,开发了pc的一个扩展卡,起名为联想式汉卡(lx-pc),它通过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使pc不论处理中文还是处理西文,显示速度不变,显示格式不变,字库不占ram,’直接写屏’协议不变,西文软件基本上不需’汉化’就可处理中文。

    计算所公司请倪光南加盟就是因为看到他所做的汉卡即将问世。

    果然,在汉卡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它成了计算机公司拳头产品,为计算机打开了市场,也为后来的“联想”公司打开了名声。

    但在85年这个时间节点,联想汉卡,还只是个名声不显的东西,大多数人别说听说过它,连他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所以刘传志在听朋友说起东北有企业想买汉卡的时候高兴的都快蹦起来了。

    自从汉卡面世以来,计算机公司用尽了一切的人脉,刘传志作为公司的副总带着人跑遍全国各地,可是购买的用户却寥寥无几,一整年下来卖了还不到50套。

    这让公司里的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会不会是他们做的产品太超前了,现在国内根本用不上嘛。

    计算机公司的人有这样的疑虑非常正常,现在国内才多少电脑用户,而且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机关单位和国营企业使用,汉卡的需求量真的不大。

    这种情况直到86年之后才会陆续好转。

第99章 卑微小刘,倾情推销

    何平跟张新军说他托人打听汉卡的事,找的人是林言之,这货官二代,背景深厚,在京城的人脉比何平其他的朋友不知道深了多少。

    林言之也没让何平失望,没过几天就给他打听到了计算机所那里。

    计算机公司作为计算机所去年成立的商业化部门,投资了二十万,对于营收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

    以至于刘传志远在沪上接到公司电话说有些想求购汉卡的时候欣喜到不敢相信。

    这一年时间下来,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国人对汉卡的反应从来都是黑人问号脸,“那是个啥?”

    可没想到居然有人主动上门求购,刘传志本来是想立刻就前往平县的,可是却被他的领导公司总经理王树和劝住了。

    “公司现在资金紧张,你们出差到沪上花费不菲,不能半途而废。你在沪上刚推广了几天,还是接着把沪上的市场开拓完,等到沪上都筛过一遍之后你再去辽省,耽误不了事,都是熟人介绍的,何况我们的产品现在全国独一份。”

    刘传志只好在沪上待了半个月,才启程来到辽省平县。

    坐在火车上的时候,刘传志还在想,辽省的经济是不错,可平县这么个小地方怎么会有汉卡的需求呢?直到他看见韩屯养鸡场财务室里摆着的电脑。

    那是一台阿美利加苹果公司前年推出的最新款个人电脑lisa,作为世界上首款图形化电脑问世,售价高达 9998 美刀,运到国内没有15000美刀是买不到的。

    再一聊天,同样的电脑,何平买了六台,算上这些打印机,至少得花费十万美刀了。

    先不说钱的问题,光是外汇就不是那么好搞的,国家一年才多少外汇储备?

    来辽省之前,刘传志就打听过要买汉卡的人的来历,知道何平是一位生意人的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虽然平日里看书很少,但也是知道何平那些作品和他的名字的。

    他能通过林言之打听汉卡的消息已经让刘传志对何平刮目相看,见识到何平在电脑上的大手笔投入之后,刘传志下定决心必须要跟何平搞好关系,这很有可能会是他们公司以后的大客户。

    “何平,您可真是有气魄!我敢说,国内像您这样有远见之名的没有第二人。”

    何平没把刘传志的吹捧放在心上,这大哥是来卖货的,说两句好听话很正常。

    后世老百姓对刘传志的风评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本来应该成为国内科技龙头的联想集团,愣是给带成了组装厂。另一个则是所谓的美帝良心问题,联想的产品在阿美利加的售价普遍比国内低一大截。

    所以何平对刘传志谈不上好印象,但也不会把不满写在脸上,毕竟这个时候人家还是根正苗红的中科院职工。

    联想汉卡的价格是每套两千元,对这个年底的工薪阶层来说自然是天价,但对何平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在听刘传志简单的介绍了一番汉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之后,何平痛快的拍板:“行,那就给我安装六套吧。”

    刘传志喜出望外,何平的一句话就让他完成去年计算机公司十分之一还多的销售额。

    “谢谢,谢谢何总支持我们的产品。”

    刘传志紧紧的握住何平的手,嘴里不停的说着感谢。

    七月份的天气很热,刘传志的身子微微躬着,汗水从他的额头淌下,一脸的恭敬和感激。

    何平突然觉得自己没什么资格去评判或者瞧不起他,他可以想象得到,每一次刘传志面对用户时都是这样的态度,谦卑、恭敬。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夕成就的,也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在国内民用计算机领域还是一片荒芜的时候,他带着联想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

    没必要去对他歌功颂德,但也不至于贬低嘲讽,毕竟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华为。

    “刘总客气了,汉卡的出现正好解决了我们企业在使用电脑时的痛点,希望以后你们公司能够多出一些这样方便我们企业的产品,我一定多多捧场。”

    “何总,感谢您的支持啊,有您这样的用户真是我们的福气!”

    何平的态度让刘传志非常感动,在这个时候国内大多数民众说起电脑、汉卡这些东西还是一头雾水的时候,能够有这么一位愿意花钱买他们产品,同时又非常懂行的老板,刘传志感觉无比的庆幸。

    刘传志花了两天的时间把何平这里的四台电脑全部安装上了汉卡,然后何平把各企业的人员召集到了韩屯,刘传志又花了两天时间给大家培训汉卡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可谓尽心尽力。

    位于南山的那两台电脑,刘传志会再派人去给他们安装。

    临别之际,刘传志拉着何平的手,“何总,以后有机会到京城了,一定要告诉我一声,让我略尽地主之谊。”

    何平不露痕迹的抽出手,“一定一定。”

    不就陪你聊了会天,说了几句好听话嘛,不至于弄的跟知己似的。

    以后有机会了,我说不定还得支持一把倪老的“贸工技”,到时候你小子别跟我翻脸就行。

    1994年,计算机公司已经变成了联想公司。

    当时联想公司的两大核心人物刘传志和倪光南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身为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

    刘传志和倪光南的这次交锋,后来也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企业“贸工技”和“技工贸”两条路线的争斗。

    可惜的是最后倪光南倪老在这场斗争中落败,联想从此再组装厂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让后世无数国人说起这件事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如果联想当年能够选择另一条路,扛起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大旗,未尝不会成为另一个华为。

    只是世事没有那么多如果。

    何平自然是知道后世联想的这场斗争的,在他心里还是偏向于倪老提出的“技工贸”路线。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伟人的这句话已经印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任何把希望寄托于外部势力的幻想,最终都会被现实狠狠的打脸,唯有自强才是出路。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