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坐望敬亭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txt下载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00章 三剑客齐聚

    刘传志喝了不少酒,对何平毫不避讳的说起心中的愤懑和志向。

    何平心想,看来去香江一次对刘传志的刺|激还是非常大的,说不定这就是后世联想转型之战的诱因。

    毕竟是经受过两种社会制度落差的人,对于两地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天壤之别,他心里肯定有不服。

    临别之际,刘传志拉着何平的手,“何总,以后有机会到京城了,一定要告诉我一声,让我略尽地主之谊。”

    何平不露痕迹的抽出手,“一定一定。”

    不就陪你聊了会天,说了几句好听话嘛,不至于弄的跟知己似的。

    以后有机会了,我说不定还得支持一把倪老的“贸工技”,到时候你小子别跟我翻脸就行。

    1994年,计算机公司已经变成了联想公司。

    当时联想公司的两大核心人物刘传志和倪光南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身为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

    刘传志和倪光南的这次交锋,后来也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企业“贸工技”和“技工贸”两条路线的争斗。

    可惜的是最后倪光南倪老在这场斗争中落败,联想从此在组装厂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让后世无数国人说起这件事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如果联想当年能够选择另一条路,扛起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大旗,未尝不会成为另一个华为。

    只是世事没有那么多如果。

    何平自然是知道后世联想的这场斗争的,在他心里还是偏向于倪老提出的“技工贸”路线。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伟人的这句话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无数次的验证过。

    任何把希望寄托于外部势力的幻想,最终都会被现实狠狠的打脸,唯有自强才是出路。

    “哈哈,何老师,我们来了。”

    下了火车的刘军跑过来一把搂住何平,连行李都没管,扔给了骆一禾。

    骆一禾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满脸愁容,“我带儿子都没这么累。”

    何平跟刘军拥抱完,又给骆一禾一个拥抱。

    两人又给一旁的査海生抱了抱,老友久违见面,自然亲热。

    “你们俩怎么才来?”査海生问道。

    “这都够快的了,单位那边都已经接收我的档案了,我说辞职他们死活不同意,学校也在劝我。我说劝我也没用,我铁了心了,最后他们给我办了个停薪留职。”刘军嘻嘻哈哈的说道。

    这年头国家培养大学生花的都是真金白银,社会上也急缺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面对刘军的辞职才会这么挽留,要是放在后世,单位只会给刘军一句:滚!

    骆一禾跟刘军的结果一样,也是停薪留职,只不过刘军是被动的,他是主动的。

    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两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刘军和骆一禾的到来,让何平家又热闹了几分。知道两人今天到,剧创小组的成员们都请了假,要给他们接风。

    两人把行李放下之后,迫不及待问道:“作家村现在盖的怎么样了?带我们去看看啊!”

    “刚开工不长时间,现在就是个大工地。”何平说道。

    何平的话没有浇灭两人的热情,正巧大家都在,一伙人簇拥着两人来到旁边的建筑工地。

    作家村现在正在基础施工阶段,挖的到处都是坑,场地里堆满了材料,上百人在工地里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让刘军和骆一禾有些失望,完全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华丽。

    査海生没闲着,他是看过作家村项目的设计图纸的,对整个园区的规划了如指掌,兴致勃勃的给两人做起了介绍。

    “这里以后是个三层的大图书城,一万多平米一层,贼敞亮。以后专门开放给市民朋友们,让他们可以享受到文学的熏陶,创造读书氛围。那边的是作家宿舍,分了两个档次,看个人选择。何老师说了,有钱没钱都能在这里住,肯定比在外面住便宜。

    那个角上有个食堂,到时候我们想吃饭可以到那里去。那边是个活动中心,以后我们可以去那里锻炼或者开座谈会……”

    随着査海生的介绍,整个作家村的形象一点一点在刘军和骆一禾两人的脑海中成形,两人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如果真的按照査海生介绍的建造起来的话,先不说作家村的环境如何,至少使用功能上非常全面,几乎照顾到了他们所有的需求。

    连自办的杂志和编辑都有,如果到时候户外环境再好一点,那对他们这些从事文学写作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一群人围着工地走了一圈,又回到家里胡吃海塞了一顿。

    晚上刘军和骆一禾跟査海生商量要自己建房子,被何平拦下了,“以后作家村盖起来了你们到那里去住就可以了,何必再盖房子呢。我家这里地方大,你们在这里也没什么影响,先在这里凑合一年吧。”

    査海生以前也有过建房的想法,都被何平用这番话劝住了,几人听完一想也是,反正以后有作家村,租也好、买也好,设施那么齐备,肯定比自己自建房强多了。

    刘军和骆一禾就在何平家的厢房住下了。

    跟朋友见完面,何平还得回韩屯,他临走时跟几人交代道:“这里要是觉得太吵的话就跟我说一声,我在韩屯跟你们找个地方。”

    査海生现在已经习惯了旁边工地的声音,主要是他爱热闹,每天跟剧创小组的成员们聚在一起,比在韩屯有意思多了。

    “在这里挺好的,都习惯了。让他们俩待两天再说。”査海生说道。

    “成,有需要就跟我说。”

    何平回到了韩屯,晚饭的时候魏峰过来向他辞行。

    “何平哥,去南山考察的队伍已经定好了,明天我们就准备出发了。”

    养猪场在魏峰的带领下,已经在金州和奉城两地开了两个分场,目前他们在辽省的据点已经打好了基础,以后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就可以了。

第101章 各个产业的发展

    辽省的发展势头良好,魏峰强烈的进取心在安分了半年之后又开始躁动起来,他想让养猪场走出辽省。

    有了鹏发的经验,宝安那里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在何平的建议下,魏峰决定先去宝安进行考察,如果顺利的话,养猪场走出辽省的第一步将会落在宝安。

    今天魏峰就是过来向何平辞行的,明天他将带着养猪场的考察团队到宝安进行考察,宝安那边的政|府部门何平已经给他们联系好了,找的还是林县长和程景山这两位老熟人。

    两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在电话里对何平万分感谢。

    鹏发的引进已经为宝安宝安县和农产品加工中心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不仅创造了几百个就业岗位,更带来了几百万的税收,再来企业自然是锦上添花。

    “路上注意安全,宝安那边我已经给你们联系好了,去了有人接你们。有问题可以找洪旗帮忙,你们是老同学,他在宝安待了好几年,混的挺好。”何平叮嘱道。

    “我知道了,何平哥你放心。”

    魏峰说了几句话便离开了。

    眼看着又一个韩屯的企业开始走出省,何平的心中有些感慨,短短几年之间,辽省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了,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包括他自己跟别人合伙的那些产业,现在同样都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韩兆坤现在管理的制衣厂就不说了,按照今年的行情产值肯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新成立的女装品牌由于国家电视台的广告效应,已经风靡大半个中国。

    “伊莲娜”品牌今年的重点战略是和全国各地的百货商店合作,让这些百货商店变成他们的经销商。跟他们原有的自建渠道相比,这样的好处是女装品牌的铺货速度在短时间内便提升了好几个等级,完全消化了国家电视台广告效应带来的客户。

    当然了,这种合作模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国内的大多数百货商店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便会逐渐萧条、没落,直至走向消亡。

    韩兆坤现在已经准备开始筹建经销商体系,不是原本那种土八路的打法,而是正儿八经签合同的那种,以省为单位,地级市为骨干,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经销体系。

    有了前两年的摸爬滚打,这套体系的建立并不麻烦,只要韩兆坤肯用心。

    服装批发中心一期现在已经完成了大半建筑面积的销售和租赁,一期投入的资金已经全部收回,并且创现在已经创造了六千多万的利润,仅剩的不到20%的商铺和档口预计年底也会销售一空。

    现在二期建设也已经正式开工,规模比一期更大,足有二十五万平方米,两块地块紧紧相连,建成以后,位于羊州市火车站附近的这块地将成为国内服装产业最大的集散地。

    这也是为什么江永安对何平安排下来的任务执行的如此一丝不苟,实在是财帛动人心。

    一旦这两期服装批发中心的销售工作完成,保守估计利润至少两个亿以上。

    何平答应他的三个点的股份,到时候至少可以获得600万以上的收益。

    他在香江打拼三十年,辛苦经营的出版社没破产之前获得的收益也不过如此。

    江永安现在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投入何平麾下,得到这样咸鱼翻身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服装批发中心的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的,江永安不敢想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当初微不足道的股份会成为怎样一笔惊人的财富。

    从何平现在的布局上来看,又是收购香江出版社、又是寻找金融、律师人才,何平的所图不小,眼光开阔,他不光盯着国内的一亩三分地,更有走出国门的抱负,跟着这样胸有沟壑的老板,他自觉前途一片光明,所以做起事来格外卖力。

    单打独斗的赵波在去年拿了何平的钱之后很快便在羊州开起了国内第一家家电卖场,这种国外的销售模式,一经开张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赵波更是在开业之初向广大消费者大胆承诺,店内所有电器一律实行三年保修,所有在店内购买的电器超过保修期的,可以销售5折维修费用。同时店里还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和免费安装服务。

    这三板斧打下来,博美家电的名气没用一个月便响彻羊州城,成为了羊州市民购买家电的首选之地。

    博美家电在第一个月的销售额便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万,之后几个月销售额节节攀升,有望在今年内实现单店突破三千万的惊人成绩。

    在这个国内电器质量良莠不齐的时代,赵波之所以敢于向消费者承诺三年保修的承诺,是因为他跑遍了国内九个省份,精挑细选了三十一个电器厂家,跟厂家签订了包销合同。

    合同规定厂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如有保修期内损坏的厂家要负责换新维修。相应的,合同里也约定了赵波的博美电器经销有限公司必须完成每年少则五十万,多则二百万的销售额,否则就要赔付一大笔违约金。

    何平听完都不得不佩服赵波的魄力,面对还没开张的卖场,就敢夸下开口说自己一年之内要完成多少多少销售额,这小子赌性太大了。

    不过幸好,他赌对了,从目前的形式看,年初赵波和各个厂家签订的这份类似于对赌协议的合同,完全可以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

    博美的发展未来可期。

    经过半年的发展,博美家电卖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平稳的阶段。

    赵波又开始折腾起他和何平说过的电饭煲厂,赵波没跟那些电器生产厂家客气,利用合作结识的人脉,挖来了一批人才。

    他跑到廉江县收购了两个家庭作坊,以这两个家庭作坊作为电饭煲厂的基础。

    廉江是后世国内著名的电饭煲之乡,在70年代末这里便已经形成了很多家电生产作坊。

    经过**十年代的高速发展,廉江成了国内知名的家电生产中心之一。

    赵波考察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这里浓厚的家电生产氛围,下定决心在这里成立电饭煲厂。

    跟自己相比,何平觉得赵波才是那个穿越过来的挂逼。

第102章 暴躁教练

    七月中旬的下午,何平接到了汪石的电话,运车的轮船靠岸了。

    何平有些兴奋开始召集人,最先得到消息的是韩屯的那帮司机们,以韩援朝、韩兆贵为首。

    这帮人上个月就听说何平托人给村里弄了一批汽车,他们作为司机肯定是第一批能摸到车的人。

    心心念念的等了一个月,车终于到了。

    八个人在村部集合,一个个还不老实的挤眉弄眼,像极了要去郊游的小学生。

    “场里和村里买的汽车现在到金州港了,今天选你们几个去跟我把车开回来,都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

    “有!”

    气势如虹!

    非常好,何平看着众人的精神头觉得军心可用。

    韩援朝贱嗖嗖的举手,“何平,开汽车和开卡车有啥不一样的?”

    前一秒还说有信心,下一秒就打脸,你们真是行。

    “还能有啥区别,不都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吗?能有啥区别。”

    何平心想我又没开过卡车,我哪知道跟汽车有什么区别,你要是问我汽车怎么开我还知道。

    韩兆贵非常不给何平面子的举手道:“那啥,卡车轮子多,有的6个轮子,有的12个轮子,不一样。”

    何平瞪了他一眼,“就你知道。”

    众人哄堂大笑。

    何平不耐烦的摆摆手,“笑个屁笑,赶紧出发。”

    说走就走,何平带着这些人便直奔金州而去。

    一路顺利的到了金州,金州与平县直线距离二百公里,绿皮火车足足走了6个多小时,到金州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何平带着众人先找了个招待所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到金州港取车。

    这批漂洋过海来到辽省的汽车共有八辆,是海南那边过来的,所以都是霓虹车,品牌就一个,丰田。

    尽管对小鬼子心里不爽,但情况就是这样,何平也好捏着鼻子认了。

    另外还有一辆花冠和一辆海狮已经留在了南山的鹏发养殖基地。

    负责接头的工作人员很少见辽省有机关或者企业一下子采购这么多汽车,言语间对何平异常的客气,还以为何平是什么大人物,生怕得罪了他。

    何平给各单位制定的标准是一辆领导用车、一辆商务用车。

    领导用车以丰田皇冠和花冠为主,商务用车则是统一的三代海狮。

    这次到港的汽车包括了一辆皇冠,三辆花冠和四辆海狮。

    鹏发、养鸡场、养猪场、金坷垃,雨露均沾。

    剩下的一辆皇冠是何平给自己准备的,而另一辆剩的海狮何平准备捐给村委,方便村里干部办事。

    这批车因为都是走私被查封的,所以价格比正常价格便宜了很多。其中最贵的丰田皇冠也不过18万多一点,最便宜的便是海狮,一辆价格才9万块,十辆车一共花了117万。

    在这个连桑塔纳都能买到二十万的年代,绝对是白菜价。

    花了半天时间把所有手续办完,何平没着急往回开车。

    “走啊,何平!”坐在驾驶室里体验着高级汽车的韩援朝兴奋的对何平说道。

    “走个屁!”何平骂了一句,“先把车摸熟了再走。”

    何平可不想新提的车出门就成报废车,这些货一个比一个不靠谱,让他们开开拖拉机何平心里还有点谱,可开汽车,必须让他们好好练练。

    “你这也太信不着我们兄弟了。”韩援朝大言不惭的说道。

    何平斜瞥了他一眼,指着汽车上的一个按钮问道:“那我问你,这是干啥的?”

    “这个?这是……”韩援朝看着那个按钮上的图案冥思苦想,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知道。

    “行了行了,别在那装大尾巴狼了。”何平打断了韩援朝的装腔作势,“来来来,都过来一下。”

    他把众人都召集起来,给大家集中培训一下汽车的构造,主要是驾驶室里的这些东西。

    “看到没,油门、离合、脚刹,这边这个是手刹。这些按钮里面,这个是空调……”

    韩兆贵插话问道:“空调是啥?”

    “就是夏天能吹冷风,冬天能吹热风的东西,负责调节车里的温度。”

    “呦,这可是个好东西。小鬼子就是会研究哈,这玩意你说……”

    “别打岔,好好听讲。这个安全带看到没?你们上车之后这样插上,可以保护你们在发生车祸时候的安全……”

    何平花了半个小时给大家讲解了一下汽车的构造,有的车型不一样他又单独讲了一遍,跟大家反复确认是否都记住了。

    “都记住没?”

    “记住了。”所有人信誓旦旦的说道。

    “那这个是什么?”何平考问道。

    “这个……”

    沉默,直到尴尬。

    “雨刮器,雨刮器啊!”何平恨铁不成钢的使劲拍着韩兆贵的脑袋。

    “打我干啥,大伙都不会。”韩兆贵小声抱怨道。

    “就这还有脸说记住了,都给我背,啥时候都记住了啥时候走。”

    花了半天时间,所有人终于把这些东西都记在心里了,何平又开始了第二项培训。

    “来,倒车。看后视镜,你看哪呢?你扒车窗干啥?那么大的镜子给你摆在那不知道看啊?”

    “打轮用不着使劲,你当这是拉磨呢?都有助力的玩意,赶上扒拉算盘珠子了。”

    “停车!他娘的,给我停车。谁让你踩油门的?前面有车看不见吗?要死啊?”

    一下午时间,何平化身暴躁教练,在线教学。

    别看这帮货平时开拖拉机、开卡车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溜,可真摸上汽车,着实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

    “就这样的还要开回去,开啥?半路都得扔道上。”

    时隔多年,何平又体验到了练科目二的机会。不过这次他是车外的那个人,是喷人的那个人。

    何平可算是体验到驾校教练的感觉了,真他娘的爽,很少有这么痛快骂人的机会。

    韩援朝小声的跟众人嘀咕道:“诶,以前怎么没发现何平还会开车呢?说起汽车来比咱们这些司机都懂。”

    有人来了一句:“村里、场里不是拖拉机就是卡车,人家能开那玩意吗?你自然看不到人家开车。”

    韩援朝无言以对,好有道理。

    终于在两天之后,八辆车浩浩荡荡,嗯,磕磕绊绊的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第103章 汽车进村

    何平真的后悔了,刚出金州的时候他就后悔了,短短三十公里的路程,车队两次差点出事。

    这帮货的脑回路实在清奇。

    这年头路上汽车很少,按理说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可让他们开车开着开着就是能给你整点幺蛾子出来。

    第一次是因为路边有人打架,这帮货一个个抻着脖子往外瞅,看的都忘了自己在开车,差点酿成八车连撞的惨案;

    第二次是因为有人想上厕所,也不打个招呼,直接把车停在了路中间,跑到路边去上厕所了,何平的头车开出去一公里才发现后面没人了。

    何平感觉自己现在就像是个老师在带一群小学生,不,小学生都算不上,应该是幼儿园的,至少幼儿园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

    再次上路前,何平不得不使出杀手锏。

    “谁再给我起幺蛾子,年底分红就给他挂账,一分钱也分不到,听见没有?”

    众人嘟嘟囔囔的很是不满,什么“有尿还能尿裤子么”、“打架看个热闹有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气的何平血压直往上窜。

    莫生气,莫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何平心里默念着九阴真经上了车,同时眼神死死的盯着后视镜,生怕这帮货再出点什么幺蛾子。

    幸好,经过了两次的磨合,这帮货算是开了点窍,知道自己开的是一辆能杀人的钢铁机器。

    车队终于流畅的跑了起来。

    何平的心里舒了口气。

    平县位于金州和奉城的中点上,距离金州直线距离二百公里,可这年头也没有高速公路,一路主要是以乡村土路为主,距离也在无形中拉长了很多。

    车速提不上来不说,还很颠簸,何平最怕哪辆车突然趴窝,人生地不熟的不好弄。

    众人上路逐渐熟练之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只在快到平县地界的时候给这些车都加了点汽油。

    这时候可没什么加油站,都是金州港的人给准备的,毕竟跑回平县要好几百公里。

    人工加油完成,车队终于进了平县,何平心中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早上七点多出发,一路开了四个多小时,这时候刚到中午十一点,何平指挥着车队先到交通所。

    昨天何平已经给张国强打过了电话,让他先把八辆车的牌照帮着办下来。

    这年头驾照和牌照管理非常松散,张国强毫不费力的就给办好了,何平临出发前他告诉何平他在交通所等他。

    “停车!”

    何平把沉稳大气的皇冠停在交通所门前,其后七辆汽车也同时停下,排成一字型,气势十足。

    一直在等着的张国强从交通所出来,看着外面这八辆汽车,眼神中带着艳羡,“我去,真牛逼大发了!地区也没这么多车啊,你小子这次放了个大卫星。”

    能让张国强略显失态,足以证明这些车出现在平县的影响,这一路上人们看完无不行注目礼。

    “嗨,都是海关查封处理的车,便宜的很。”

    有张国强这个县长秘书出面,车辆牌照手续早都办好了,何平他们来只需要把车牌挂上就好。

    牌照上好之后,众人准备往回走。

    何平对张国强说道:“走啊,带你去兜兜风!”

    张国强有些心动,然后他摇了摇头,“算了,下次吧。都跟领导请好假了,就半天时间。”

    “你啊,真是无趣,老毛同志又不会说你什么。”

    张国强还是摇头拒绝。

    “好吧,那我们先走了。”

    何平感觉自己现在越来越有二代气质了,没跟张国强客气,带着车队出发。

    车队行驶到金坷垃饲料厂门口的时候再次停下,饲料厂这一片附近有两个村子,没过一会儿,大门口便聚集了一群闲来无事的村民看热闹。

    “好家伙,咋这么多大汽车呢!”

    “别是人家厂子的吧?这不都停饲料厂门口了么?”

    何平用屁|股想都知道后面这些货为啥不把车子停到饲料厂内,而选择停在厂门口。

    那边听到消息的郭文兴教授赶忙出来,“何平,这是……”

    “南山的朋友给搞了几辆汽车,给饲料厂送两辆过来。”

    何平让人把一辆花冠和一辆海狮开进厂内,把车钥匙、手续都交到郭文兴的手上,交代道:“花冠是给你这个负责人开的,海狮当做公务用车,你们自己安排吧。”

    郭文兴听见还给自己买了辆车开,赶紧摆手:“我哪会开车啊?”

    “不会开请个司机嘛,你这么大个厂长,出门有个司机理所应当的事。”

    “不合适,不合适……”

    郭文兴还想在谢绝,但被何平按住了手,“行了,别谦虚了。厂里如果效益不好,我也不会自作主张给你们搞汽车。这就是交通工具,也是为了让你们出门办事方便。所谓人是衣服马是鞍,这是我们饲料厂的门面,你就别推辞了。”

    何平说服郭文兴,又问道:“厂子里有会开车的小伙子吗?”

    销售部的小伙子们机灵的说道:“有,厂里送货的时候我们经常客串司机,好几个人都会开车。”

    何平笑道:“得,这不现成的司机吗?”

    考虑到销售部的小伙子们只开过卡车,何平留下了两个人给他们做一个简单的培训。

    韩援朝就在其中,满肚子腹诽之言,都到家门口了,不能回去亲自装逼,他感觉这一路白辛苦了。

    给金坷垃饲料厂送完两辆汽车,车队再次出发,这次的终点是韩屯,所有人都跃跃欲试,一脸的兴奋。

    十几里的路程很快便到了,汽车到达村口的时候,市场的人最先发现了这一列气势非凡的车队。

    “嚯!这从哪来的汽车啊,这么多,我数数……”

    “韩屯这是又来了啥大领导了吧?看这车的数量,这官肯定小不了。”

    看着车队进村的商贩连生意都顾不上做了,都跑出来看西洋镜,买东西的村民也是如此,哪里还顾得上买东西,先去看个热闹再说,追着汽车的后面跑。

    何平从后视镜里看着后面的村民,心里叹了一口气。

    这帮货看热闹的天赋技能真的是拉满了,但凡村里有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第104章 汽车的归属

    “牛逼大发了!何平这是一下子买了多少辆车啊?”

    “自己不会查?六辆。”

    “败家啊!这得多少钱。我跟你们说,这汽车可老贵了,一辆好几十万呢。这几辆下来不得几百万啊?”

    “几百万?那不是赶上咱年底分红了吗?”

    “你以为呢?为了个面子花这老些钱,真不值当的,也不知道何平是咋想的。”

    六辆汽车停在村部门口,没过多长时间便被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观者中一些上了岁数的在一起嘀咕了几句之后明显对这次购买汽车有意见,但更多的人则是看着眼前透露着高端科技气质的汽车眼馋无比。

    “这车都是村里买的,咱是不是也能坐坐啊?”一个小年轻问道。

    回答他的是韩兆贵,他从花冠上下来,面带得意之色,“这车可不是村里买的,是几个企业买的,是为了做生意方便,装点门面的。你想坐啊,得有名目才行。”

    “啥名目?”

    “瞅着我这辆车没?”韩兆贵指着他开的那辆花冠,“这个是给企业负责人开的,你得是场长、厂长才能开这个车,要是自己不会开,给你配个司机。”

    “这要求也太高了,别管是村里还是企业买的,那不都是花咱韩屯的钱嘛。咱开一开、坐一坐也没啥的。”

    韩兆贵自从当上司机班班长之后,思想觉悟比以前不知道强了多少,“照你这理论,场里的钱是不是也得给你随便花啊?”

    年轻人语塞,“我倒不是那个意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韩兆贵学着何平平日里说话的语气,他去了金州一趟为了啥,不就为了这会装装逼嘛。

    “给企业负责人配车是为了企业的门面,给企业办事人员配车是为了让他们办事效率更高,都是为了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把车给你们开了,你们除了费油能干啥?”

    还别说,站在汽车前,韩兆贵真把平时何平说话时的语气学了九成九,把周围人训的哑口无言。

    何平乐呵呵的看着这货在人前装逼,没想到这小子当了官之后还真有点进步。

    村里人看热闹的时候,老队长赶到了。

    “都停在这干啥?还嫌不够烧包?赶紧把车都给场子里送去。”

    何平在采购汽车肯定是要经过村委会同意的,老队长事先知情,尽管老头觉得这玩意就是白花钱,可韩屯现在到了这个阶段,确实需要装点一下门面。

    “我让人去叫场子里的人了,等会让他们把车和手续都提走。”

    老队长颔首,然后对着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骂道:“都看啥看,一天天的不正经干活,凑热闹一个赛一个的勤快。”

    人群被老队长骂的阵型散开了点,但人还是没走。

    这么多辆汽车进村,可是十年不遇一回的西洋景,大伙哪能那么轻易的散开。

    “何平,这汽车都是从哪倒腾来的啊?”村民好奇问道。

    “海南那边搞来的,海关查封的,便宜。”何平也知道有些人对买汽车有些意见,特意解释了一句。

    果然就有人接话问道:“便宜是多便宜啊?咱能买一辆不?”

    此话一出口众人哄堂大笑,有人挖苦道:“中午几个菜啊,喝成这样?你咋不说你把养鸡场买下来呢?”

    那人不服道:“咋地了?就照咱韩屯一年年发钱这么发下去,咱咋就买不了汽车呢?你说是不是,何平?”

    问到自己,何平想了想说道:“要说能买,以咱村里现在分红的情况,说不准攒个两三年的钱,买一辆还真不费什么劲。”

    那人插话道:“你看看,还是何平明白。咱现在挣这么些钱,买个汽车算个啥!”

    “我的话没说完。”何平继续说道,“汽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是交通工具。大伙都住在村里,平日里活动范围就那么大,买个汽车除了能装逼,还能干啥?企业买车不一样,一是为了办事方便,二是为了装点门面,说直白点也是装逼。问题是企业装逼有人愿意跟企业做生意,你装逼能干啥?只能招来不怀好意之徒。大伙说,我说的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何平话说的粗俗,但浅显易懂,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点头认同。

    也有那些心思活泛的问道:“何平,那你说,咱要是做生意的话,开个汽车是不是也挺有用。”

    “那是自然。还是那句话,人靠衣裳马靠鞍。外表光鲜亮丽,谁都高看你一眼。”何平诚恳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何平的话说完,村民们展开了话题。

    村里人买车没用,可是做生意买了车有用,那咱村里人去做生意的话买车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何平着实佩服这帮货,只要是装逼、花钱、看热闹,那脑子一个比一个好使。

    村部前面大家聚在一起,人头乌央乌央的,场子里来取车的人是挤进来的。

    跟着何平去金州的人也都是场子里的,而且是司机,但车肯定不能直接交给他们,得跟财务和后勤都交接好才行。

    一切都完成,交给养鸡场和养猪场的四辆车被依次提走,村部门前只剩下了一台皇冠和一台海狮。

    何平把车钥匙和手续都交给村委会的人,“这辆海狮算是我捐给村委的,大伙出门办事方便点。”

    老队长埋怨道:“花这钱干啥,老泥腿子的腿脚值几个钱。”

    “老同志,我说你这个思想可得改改了。咱韩屯今时不同往日,企业都给配车了,村委会的出门还腿儿着去不是打咱脸嘛!”

    老队长嘟囔着骂道:“烧包!”

    何平装作没听见,这老头儿看着别人花钱都心疼,也是抠的没救了!

    处理完最后一辆海狮,村部门前没主的车,就剩那辆沉稳大气又低调奢华的皇冠了。

    有村民问道:“何平,这车给谁用的?”

    何平抛了抛车钥匙,“给谁,给我用的呗。”

    众人无不羡慕嫉妒恨。

    “瞅给这货烧包的!”

    “就是,挣俩糟钱儿不知道咋嘚瑟好了!”

    何平钻进驾驶室发动车子,不理这帮红眼病的败犬之言,扬长而去。

    老队长听着周边众人的言语,暗自点头,民心还是朴素的。

第105章 我看你像个汽车

    韩屯买了几十辆小汽车的消息,在汽车进村的第二天就传遍了平县的大街小巷。

    以讹传讹嘛!

    没说韩屯买了飞机,就算是这帮传话的还有点理智。

    这两天韩屯内的游客暴增,不少周围村子的村民们、甚至是县城的老百姓都跑到韩屯想看看好几十辆小汽车是个啥样子。

    虽说没有传言的那么夸张,可很多人几十年生长于乡下,不少上了岁数的人连汽车都没见过。

    冷不丁见到村里跑着这么些汽车,不免感觉日子魔幻了起来。

    前几年大家还都在为吃饱饭发愁呢,咋人家现在都开上了小汽车了呢?

    差距很近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追赶,有些人会选择嫉妒、恨。但当差距拉大到超出人们想象的时候,所有人只会产生仰望的情绪。

    现在的韩屯便是如此,周围村子的老百姓们对于韩屯已经无法当做是普通的临村来看待了。

    在他们的眼里,地区甚至是省城的条件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又一次拉高了韩屯青年们在婚恋市场上的地位。

    何平驾驶着属于自己的丰田皇冠,跟后世自己买的那辆私家车相比,这年头开着丰田皇冠行在路上,绝对是比后世开着保时捷、法拉利走在路上要拉风的多的。

    毕竟保时捷、法拉利少是少了点,但还看得见。

    可这年头,像皇冠这样的私家车,在国内真的是凤毛麟角。

    车上还坐着毛春华和小柱儿,今天他们一家三口去老丈人家吃饭。

    “你有时间学一学开车,回头上班这车就你开。”何平对毛春华说道。

    毛春华摇摇头,“我开车干啥,就那么一点路,太浪费了。”

    “方便嘛,开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多好啊!”

    “那我也不要,大伙都不开,我开算怎么回事。”毛春华坚定的说道。

    毛春华的思想在这个年代是非常普遍的,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平均,并没有多大差距,没人会标新立异的去追求过于奢侈的生活。

    “大伙不开是因为现在他们没那个条件,等过些年他们有钱了,自然而然就开了嘛!”

    “那我也得等他们开了我再开。”

    毛春华就是这样,有时候执拗起来让人头疼。

    何平明白她的心理,一方面是长久以来艰苦朴素的的习惯,一方面是父亲在位的避讳。

    无论是哪一方面她都认为自己不应该开车。

    “平县谁不知道你老公我能挣钱,你开个车也没什么的。”何平还在做努力。

    “你有钱你开车,别人说不到你。我上个班可不行,太招风了,你就别给我找难题了。”

    何平头疼,这媳妇儿轴起来可真让人上火。

    转头看见小柱儿一脸讨好的看着他。

    “涎着脸干啥?”

    小柱儿挂着讨好的笑容道:“爸,妈不开,我能开,我就喜欢汽车。”

    何平没好气的说道:“你给我上一边去。刚小学毕业就想着开车,你咋不上天呢?我看你像个汽车。”

    小柱儿厚着脸皮继续道:“就让我在家的时候摸一摸就行。”

    自从前天何平把汽车开回家之后,小柱儿就没少围着汽车打转,眼里的喜欢都快溢出来了。

    何平也理解,小男孩哪个从小不喜欢汽车、飞机、坦克这些东西。

    “摸都不许摸,敢偷着开,我敲断你的腿。”何平严厉的说道。

    小柱儿委屈,“不让开就不让开嘛,厉害啥!”

    毛春华埋怨他道:“你跟孩子厉害什么,他又没偷开。”

    “我这不是警告他嘛!这小子现在让你惯的越来越大胆了,还想开汽车,万一撞到人怎么办?”

    小柱儿九岁上学,今年刚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成绩不错,排了个全镇第二,开学就要上初中了。

    可能是岁数渐大的缘故,再加上毛春华娇惯一些,现在胆子比以前大多了,爱出风头。

    “男孩子看车觉得新奇嘛,让他多注意就好了,别这么严厉。”

    何平其实挺理解毛春华,小柱儿是他收养而来的,现在两人正在努力要自己的孩子,小柱儿这孩子早熟,虽然面上没有表露过什么,但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所以这一两年毛春华格外在意小柱儿的想法,生怕孩子觉得委屈。

    何平平日里粗枝大叶惯了,跟小柱儿说话也从来不忌讳,在这方面是不如身为女性的毛春华细腻的。

    想到这里,他缓了缓口气,提议道:“柱儿小学也毕业了,现在正好放暑假。现在还有车,回头带着爸和妈咱们一家人出去玩一玩吧。”

    小柱儿拍手道:“太好了。爸,我想去海边。”

    毛春华笑着说道:“那就去海边,这个季节也合适。”

    何平把车停到路口,“行啊,那就去海边。走,到家了,正好跟爸妈说一声,看看他们什么时候有时间。”

    老丈人家里,丈母娘温桂珍已经准备了一桌子的菜,见几人到来脸上立马露出笑容。

    “先洗洗手,你爸马上就回来了。”

    “好。”

    几人洗完了手,何平帮着温桂珍盛饭端菜。

    没过一会儿,毛学山进门,把手提包放到门口,对何平问道:“外面汽车你的?”

    “刚买的,巷子里开不进来,就停在外面了。”

    “别太招风,注意点安全,虽说严d效果还不错,但余毒肯定还有。在县里还行,出门你要谨慎点。”毛学山叮嘱道。

    自家女婿是个金耙犁,这件事满平县的人都知道,所以毛学山从不担心他的毫奢举动会给自己带来影响,他担心的是心怀不轨的人见财起意。

    “我明白,以后出门在外我多带两个人。”

    何平完全理解老丈人的一片好意,这个时候国内的治安绝对称不上好,即便前年开始的那场严d,但那只是扭转了一时的风气,要不然后世也不会再来第二次严d。

    饭菜上桌,人也齐了。

    吃饭的时候,何平说起想要一家人去海边玩的事。

    温桂珍挺高兴的,她在厂里管着工会,职务比较清闲。

    毛学山皱着眉头想了想,“那我这周末休息一天吧。”

    何平心想,当官有啥好的,除非你不想升官、贪财好色、懒政惰政,要不然就跟毛学山一样,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

第106章 游玩

    何平他们选定的海边在营城港附近,也就是鲅鱼圈港。

    1974年,为适应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决定在原辽省平县鲅鱼圈乡建设营城港(鲅鱼圈港)。

    1983年成立营城港建设指挥部,开始施工建设。

    1984年1月27日,经政务院批准,原平县鲅鱼圈乡撤乡设立鲅鱼圈区,隶属营城市直接管辖。

    在鲅鱼圈区划拨归为营城管辖前,毛学山还当过这地方一段时间的父母官。

    后世的鲅鱼圈港已经建设成为东北第二大港口,全国十大港口之一。区内矿产、木材、粮食、水果、水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贯穿全境的哈金铁路、哈金公路、奉金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动脉。全区25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有亚洲植物标本园、望儿山、地下温泉、海滨古烽火台、仙人岛、青龙山森林公园等景观,构成了山、海、林、泉交相辉映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不过在现在,这里还只是一片临海的农村。

    后世的滨海公路还没有建成,何平把汽车开到距离海边一百多米的位置停了下来。

    沿着海岔入口的沙河走向前,走到一块形式刀把的沙滩前,眼前便是一片大海,近在咫尺。

    辽省地区的海普遍特征是蓝色略泛黑,沙滩上的沙子也多是黄色,跟那些海边的度假胜地比起来并不出色,但一望无际的大海总能让人心胸开阔,忘却一切烦恼。

    “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出来走走真不错。”何平闻着迎面吹来的带着咸味的海风说道。

    “难得放松,看看大海眼目开阔不少。”毛学山面色轻松的说道。

    挣脱了繁杂的工作,他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两人说话的功夫,小柱儿已经跑到海边,眼睛盯在裸|露在海滩上那些贝壳和螃蟹,嘴里发出兴奋的大喊,可能只有小孩子才能在看到大海的时候发出这种肆无忌惮高兴的呐喊声。

    “爸,好多螃蟹,还有蚬子。”小柱儿边捡边说。

    “傻小子,蚬子捡点还行,螃蟹这时候可不肥。”

    小柱儿不在乎肥不肥,只要捡到就是赚到,这么多的海鲜,想想都流口水,跟个小财迷一样。

    七八月份是最适宜到海边的时节,一家人在海边玩了两个小时,除了玩,自然也少不了吃海鲜。

    沿着海滩找到了一个正在摆摊的露天饭店,几块花岗岩上固定着四根立柱,上面铺着毛毡,便成了一处临时饭店。

    老板面色黝黑,皮肤粗糙,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这是在海边生活的弊病之一。

    蒸海鲜的时候跟老板聊天,老板原来是出海打渔的渔民,前几年在海上伤了脚,行动不利索了,赶上鲅鱼圈开港,来的人多了,便在这里支起了个摊子,做点小生意。

    一锅大杂烩被端上桌,以贝壳类为主,赤甲红、蚬子、扇贝、海螺、虾爬子,种类丰富。

    还有一盆腌制的虾爬子,老板再把调制好的姜末、醋、辣根端上来,何平一家点的菜便算是齐了。

    海边吃海鲜跟饭店里不一样,方式简单朴素,海鲜都是当天打上来的,顾客把想要的海鲜点好,或蒸、或腌,极少有其他烹饪方式,最大程度的保持住了海鲜的鲜美和原始的风味

    闻着蒸汽带来的海鲜的清甜味道,一家人食指大动。

    何平捡了条腌制的虾爬子,虾头和头后小节掐掉,然后一节一节的扒掉虾爬子的外壳,露出新鲜腌制的肉质,放到嘴里,滑嫩爽口、鲜美无比。

    “老板这虾爬子腌的好!”何平夸了一句。

    正在忙活的老板脸上露出略带羞涩的笑容,“谢谢,吃好就行。”

    坐在海边,吹着海风,吃着海鲜,今天的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怡然。

    毛学山突然感慨起来,“鲅鱼圈是个好地方,可惜以前没发展起来。”

    老丈人突如其来的感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鲅鱼圈被划出了平县的辖区。

    “是不错,现在成立了港口,以后发展应该不错。”

    “是啊,从地理条件和气候来说,这里应该是东北仅次于金州的良港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鲅鱼圈港如果建设起来,必然会带动营城的发展。”

    港口的兴起带来的必然是商贸的繁荣,这是上千年来的形成的模式,有点见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半个小时后,桌上两个大盆内的海鲜所剩无几。

    光是海鲜不顶饱,老板给每人盛了一碗饭,又被端了一盘酱炒的虾爬子,吃起来非常下饭。

    一家人吃的肚子溜圆,下午又在海边溜达一会儿便开车返回平县。

    回程的车上,小柱儿兴奋的嘴上不停。

    “明年夏天,咱还过来玩,我带我同学一起。”

    说来也奇怪,其实别管什么地方的海边,真正论起来都挺无趣的,无非是看看海、赶个海、有胆子大的游个泳之类的,可就是这些听起来很平常的行为,却能带来无穷的乐趣。

    一路聊着天,何平先开车把毛学山夫妻送回了红旗镇,然后他们一家三口回到了韩屯。

    在海边玩了大半天的时间,衣服早就又脏又湿,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

    晚上吃了饭,一家人正坐在客厅看电视。

    村里干部过来喊何平,“老队长让你去村部一趟。”

    何平来到村部,见村委会成员们都在,“这大晚上的叫我啥事啊?”

    老队长正在给烟袋锅续烟丝,“村里酒店完工了,准备过两天开业,想问问你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没?”

    “想法?什么想法?”

    “开业仪式呗。”

    何平挠了挠头,“就正常开业吧,简单弄个仪式。酒店嘛,只要有人住就行了,《东爱》剧组蹭人才宿舍也蹭了两年了,这回让他们住酒店,该掏钱掏钱。金州电视台现在也要拍摄电视剧,前段时间还通过辽台联系我们,如果来拍的话肯定要住的。还有《红楼梦》剧组,九、十月份应该就会入驻了。这么三个剧组下来,至少半年时间内,酒店会保持一个非常高的入住率。至于其他的商旅、游客,就不用说了。”

    村里的酒店在前期很大一部分要靠着剧组撑起来,老队长把何平找过来就是让他给大伙交个底。

    毕竟影视方面工作村里根本插不上手,现在全是何平在操持,有了他这番话,大家心里也有了底。

第107章 本三大哥非常不爽

    东来大酒店在8月8号这天开业了,尽管没准备什么盛大的仪式,可当天来的人并不少。

    也不能说不少,应该说人山人海、红旗招展。

    东来大酒店这个名字是毛学山提议的,村委会一致同意通过,何平闻到一股**裸拍马屁的味道。

    酒店的招牌是虞书记给提的字,老同志明年退休,在任期内看到营城辖区内有韩屯这样搅动风云的弄潮儿,也觉得非常欣慰,并且期待着未来韩屯带给营城的变化,这些都是毛学山跟何平说的。

    今天酒店开业,其实主要是来看热闹的人多,都是周边和县城那边的人。

    占地几千平,十二层的大酒店,足以灭掉营城地区任何一家国营酒店,排面十足。

    是以不少人今天都跑到韩屯来看热闹,就跟羊州的白天鹅大酒店开业时候的场面差不多,老百姓们趁着酒店今天全面开放,全部涌入了其中。

    老队长看着人群摩肩擦踵,一开始还挺高兴的。

    可等他来到酒店内部,立刻就高兴不起来了。

    “狗日的,把东西都给我放下。干啥,抢劫啊?”

    别怪老队长骂,一大帮子人进来看热闹,总有几个心怀不轨的,酒店的工作人员根本看不过来,这些家伙趁着别人不注意就把酒店的小东西往怀里揣,比如说卫生纸。

    老队长的断然大喝让参观人群中的不怀好意收敛了不少,酒店的工作人员及时过来引导和监督,总算让这些人规矩的参观完酒店。

    “整这些洋式儿干啥?瞅瞅这帮瘪犊子给酒店造的。”老队长站在酒店大堂里,擦着理石立柱心疼的说道。

    “图个热闹,人家乔迁还得温个锅,咱们酒店开业也得攒点人气不是?”何平道。

    “别废话,赶紧让剧组往里搬。”

    “已经在收拾了,马上就过来。”

    老队长说的剧组是《东爱》第三部的剧组,今年的《东爱》第三部在一个月之前已经开机。

    以前剧组都是蹭村里的人才宿舍和民居住,多少给点钱,毕竟是自己投资的剧,村里也愿意行这个方便。

    现在不一样了,为了拉拢国家电视台和辽省电视台,何平主动让出了第三部以后的剧集投资额,让他们两方参与投资。

    《东爱》经过两年的发酵,已经在国内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口碑效应,可以说《东爱》已经成为全国观众入冬以后必看的一部的电视剧,一块代表黑土地的金字招牌。

    观众认可,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自然踊跃抢购,在这个没有卫视的年代里,《东爱》是极少数能够做到全国上下数十家电视台同时播放的剧集。

    这一切都离不开何平的精心策划,他联合国家电视台和辽省电视台这一步棋将《东爱》直接推到了全国的层面,成为一部真正的国民电视剧。

    投资这样一部电视剧,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国家电视台和辽省电视台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对推广《东爱》不遗余力。

    电视剧不光有自家的投资,也有其他人的投资,韩屯当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照顾剧组。

    亲兄弟,明算账。

    酒店建成,正好让剧组来做第一批顾客。

    老队长和何平说完没一会儿,剧组的工作人员陆续过来,还带着大包小包、各种机器设备,几十个人来回搬了两趟才算完事。

    赵本三和范伟分在一个房间,两人的房间在三层,都是单身汉,行李也不多。

    两人进门把东西放下,在屋内参观了一下。

    “真是大酒店啊,到底比宿舍条件好。”赵本三看完感叹道。

    “是好,可就是说不出来哪里好,好像这里有的人才宿舍那里也有,怎么感觉始终差不少呢。”范伟纳闷道。

    赵本三也想不通,不过他这人爱观察,在屋子里绕了几圈之后,他终于发现了奥秘。

    “我明白了。”

    “你明白啥了?”范伟问。

    赵本三指着棚顶的灯具,有指了指地面的地砖,“差别在这呢。”

    何平指着地面的地砖对张暖欣说道:“这可都是从羊东那边弄过来的,正经的香江货。还有这灯,瞅着没?人才宿舍能有这么高级的灯具吗?你看看这筒灯,这灯光,你是导演,这东西你懂。你看看这一个屋子光是灯就多少个,我要你这价钱高吗?电费也是钱啊,我们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的。”

    “你们盖酒店花钱我理解,可剧组也有韩屯的份,你们这收费也太高了,我们投资才几个钱,光在酒店住宿上就要花这么一大笔。”

    “我这也是关心剧组同志们的生活质量嘛,电视台那边你放心,我已经搞定了,你们就安心住下就好了,这环境不比你们在人才宿舍强?”

    何平又宽慰道:“嫂子你也别上火,生意是生意,人情是人情。剧组住酒店肯定是有优惠的,毕竟都是自家人。”

    张暖欣有些不甘心,但她也理解何平,只好叹了口气:“行吧!”

    张暖欣身为导演反对入住东来大酒店,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做压缩了剧组的制作经费。

    可剧组的其他人不这么想,跟人才宿舍相比,东来大酒店的条件要好了不止一筹,有这样的地方住谁还愿意在人才宿舍里窝着,所以剧组众人欢天喜地的搬进了酒店。

    赵本三跟范伟一通白话,差点把小胖子给忽悠瘸,让他相信了他们在酒店住的这间房绝对可以媲美国宾馆。

    两人正说着话,门外响起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潘子。

    去年潘子经赵本三的引荐被林亚楠安排在《黑土地》剧组拍戏,跟大伙都混熟了,再加上他本人形象上非常有特点,于是在今年的《东爱》第三部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常驻角色。

    “走啊,今天搬家放假,哥几个出去整点。”潘子邀请道。

    本三觉得潘子现在有点不懂事儿了,见天儿的在剧组装大哥,到处请客吃饭。

    得益于前两部《东爱》的热播,现在的本三已经不是前两年那个本三了,他这张脸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由于角色的深入人心,他在民间的人气隐隐有《东爱》第一人的气势,所以在剧组内的地位也逐渐高了起来。

    对于潘子这种一进来就抢风头的做法,本三大哥非常不爽!

第108章 影视城的二期规划

    本三从来不觉得自己跟潘子的关系好,只不过碍于同事关系,再加上潘子父亲在位,不得不与他虚与委蛇。

    他一个地道泥腿子出身,跟潘子这种小二代尿不到一个壶里。

    但别管心里怎么膈应,面上还得维持下去。

    潘子开口邀请,本三只好给个面子。

    吃饭的地方就在村口商铺新开的红梅饭店,本三和范伟到了之后才知道,潘子不仅叫了他们俩,剧组十多个人都被他叫过来,连林亚楠都被他请过来了,这让本三心中更加腻歪。

    今天搬进酒店,组里除了张暖欣和制片组的人,其他人都挺高兴,大家的居住条件变好了,花的又是公家钱,何乐而不为呢。

    一伙十多人,都是组里的演职人员,年纪相差也不大,坐在一起称兄道弟,没多长时间酒桌上的气氛便热烈起来。

    林亚楠作为影视城的主管,是当仁不让的c位,桌上的人频频向她敬酒。

    林亚楠来者不拒,这一年多影视城的工作早已把她锻炼成了一位不让须眉的铁娘子。

    “亚楠姐,我听说影视城何总准备弄个大剧院,是真的吗?”潘子在敬完林亚楠一杯酒后问道,他三十出头的人叫一个二十多岁的林亚楠为姐,丝毫不觉违和。

    “是有这么个打算,何总规划的二期里不仅有大剧院,还有酒店、大型户外表演项目和游乐设施。”

    众人虽然年年都在韩屯待几个月,可对影视城的规划只知道一鳞半爪,今天林亚楠在,正好一解他们心中的疑惑。

    “这得花多少钱啊?”潘子道。

    林亚楠道:“还在算,不过肯定不会一下子就建成。影视城的二期建设至少要3~5年,这个项目毕竟不是何总一个人的,不可能让他一个人出钱,其他股东也不见得愿意再出钱,只能靠影视城自己回血。”

    有些话林亚楠没说,因为这涉及到商业操作,影视城一期建成,靠配套设施盈利的模式注定不可能在短期内回本,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比如说银行借贷。

    这些事没必要跟这些剧组的人说,林亚楠只是一句话带过。

    在场的都是剧组的人,对影视城的发展也非常关心,按照现在的形势,他们每年的工作时间几乎大半都会在韩屯度过。

    “林姐,那以后影视城是不是得有许多剧组都过来拍戏啊?”

    “这个需要看情况,不过咱们影视城依托国家电视台、辽省电视台以及全国电视剧购销联盟,未来应该不愁剧组。”

    “那以后咱们是不是也可以拍这些戏啊?”问这话的是黄晓娟。

    “我们影视城以后会成立演员工会,未来肯定会涉及到,但现在还不行。”

    “为什么?”

    “人家剧组只是来借个场地拍戏,凭什么让我们介入到选角?”

    ……

    潘子落在最后,醉醺醺的结了账。

    今天他请的人除了剧组主演就是灯光、摄影这些重要人物,连林亚楠都过来了,他感觉非常有面子,满面红光的跟着几个喝多的人勾肩搭背的往酒店走。

    时间已经是晚上九点多,红梅饭店的老板娘刘红梅把潘子他们这最后一桌客人送走,收拾好店铺,准备关门。

    刘红梅家是县城的,原来在红旗大集上摆摊开饭店,后来韩屯这边形成了集市,她就跑到了这里,两年下来生意比红旗大集赚了很多。

    于是等到韩屯建商铺和市场的时候,刘红梅本想在商场里再摆个摊位,哪怕多花点钱也行,可市场规定只允许熟食、拌菜摊位进驻,她这样的根本进不去。

    刘红梅没办法只能转头去打听商铺,这一打听不要紧,吓了一大跳。

    一套商铺一万块,就是把她卖了也买不起啊,而且这些商铺还早就被韩屯村民们给包圆了,想买都买不到。

    刘红梅不甘心,她打听了两天,知道韩屯人买来商铺不都是为了做生意,大部分人的想法是租出去。

    这让刘红梅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以前集市上摆摊风吹日晒,摊子小不说,也着实辛苦。既然现在有这样的机会,那不如索性做大点。

    租个商铺开饭店。

    刘红梅嫁人前家是农村的,丈夫是工厂食堂的一个厨师,她做菜的手艺也是跟丈夫学的。

    在这年代厨师绝对是个好职业,她丈夫之所以找了她这么一个农村姑娘,主要原因是丈夫早年丧父,母亲一直卧病在床,家里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丈夫是老大。这样的条件想找个城里姑娘想都不要想,所以丈夫才会娶她。

    结了婚之后,刘红梅也知道家里条件困难,便想着帮家里减轻一些负担。赶上前几年政策越来越松,私下里做点小生意正好补贴家用。

    她这几年在集市摆摊确实挣了不少钱,尤其是韩屯摆摊,她每月挣的都比丈夫的工资高,而且是越来越高。

    如果让她舍掉在韩屯摆摊的这门生意,她是一万个不愿意的。

    于是她跟丈夫商量想让丈夫辞职,他们夫妻俩一起租商铺开饭店。

    刘红梅这些年来对家庭的付出丈夫是看在眼里的,而且她这两年的收入确实占据了家里很大一部分,丈夫思前想后,在征求母亲的同意后决定停职,出去跟刘红梅赌一把。

    夫妻俩掏光家底,凑了一千块钱。来到韩屯租的是韩援朝家的商铺,一个月租金50块钱,因为手里钱不宽裕,就跟韩援朝媳妇儿商量了一下,先付半年租金,以后按年付。

    张罗了半个月时间,位于村口的红梅饭店正式开业了。

    有着之前在韩屯村口两年的摆摊经历,红梅饭店一开张,便有不少老顾客登门。刘红梅的厨艺是跟她丈夫学的,夫妻俩开店之后,丈夫掌勺,她当服务员。顾客一尝菜味,比以前更好了,这一下生意也比以前更好了。

    现在的韩屯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封闭的小村庄了,这里不光有村民、场里的工人,还有工地的工人,前来经商的商人,整日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刘红梅夫妻赌上一家人前途开的这家饭店,开门第一个月便把这一年的租金给挣回来了。

第109章 集市的兴衰

    红梅饭店开张的第一个月,刘红梅夫妻真真切切的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不是刘红梅以前做小生意的那种甜头,而是足以让他们夫妻发家,从今以后后半辈子都有了指望的甜头。

    一个月净利润六百块钱在这个年代是个什么概念,足以顶她丈夫一年的工资。

    一个月就挣了一年的钱,夫妻俩月底盘账的时候,看到最终的那个数字欣喜若狂。

    夫妻俩紧紧相拥在一起,感觉生活终于见到了亮光,不再像以前那般,终日忙碌却不剩几个余钱。

    红梅饭店的生意这么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惠于这一年多来物价普涨,再加上韩屯的消费水平普遍比周围高出一截。

    包括其他在韩屯做生意的商贩们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差异,这样一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愿意来韩屯做小生意的商贩越来越多,即便村里不让摆摊,他们宁可把摊子摆到村外面很远的地方,也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

    出了村,村委会管不到,也就只能放任这些小贩了。

    再加上原来那批宁愿搬家也不愿意掏市场管理费的小贩,原本被村委会用商铺和市场替代的集市就这样再次死灰复燃,只是地点已经变成了在丁屯那里。

    何平偶尔路过的时候还会去买点东西,生意确实不如市场的好,但相比于在其他地方摆摊,也不能算差,所以这个集市就慢慢的留存了下来。

    唯一有些不满的便是丁屯村委会了,被韩屯赶出来的破落户跑到我们村子来,还把那一片地方搞的乱七八糟。

    丁屯村委会没有那么多钱,也没那个魄力,不可能再建个市场让这帮小贩们待,于是效仿韩屯,也跟这帮小贩们收起了管理费。

    小贩们没想到,刚出狼窝又入虎口,谁也不愿意多花这份钱,可他们不交钱,丁屯真撵人。

    索性丁屯也知道他们这里没有韩屯的条件,收的管理费也不多,一个月五块钱,一部分小贩为了安生做生意捏着鼻子交了。

    还有一批人心里觉得不忿,心想还不如去韩屯市场摆摊,人家那里至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哪像丁屯这里,就一片破野地就敢张口要五块钱管理费。

    于是这批人纷纷找到韩屯,希望可以重新进市场,可惜的是,韩屯市场里的摊位和档口早已经被租满了,哪里还有多余的位置。

    这些自诩聪明的小贩不得不滚回丁屯,乖乖的认下那笔五块钱一个月的管理费,心中懊悔不已。

    丁屯村长丁爱国在跟村里干部开会的时候笑道:“咱们真得感谢韩屯,白白让咱们村捡了这么一笔钱。”

    而老队长听闻这个消息也异常的解气,骂道:“这帮瘪犊子,不知道好赖,以前给他们机会,他们不珍惜,这回想吃回头草,门儿都没有。”

    村外市场的这一番兴衰,从侧面见证了韩屯与周围村庄的代际差异,这样的差异以后只会越来越大。

    进入九月,何平家最大的变化便是小柱儿上初中了。

    九月一号的一大早,小柱儿背着崭新的书包,蹬着何平淘汰下来的黑色大二八向着镇中学出发了。

    何平看着小柱儿那龙精虎猛的背影,感叹道:“真快啊,一晃孩子都上初中了。”

    毛春华没有那么多感叹,说道:“厨房的碗还没刷。”

    得嘞!

    何平刷完碗,到井边压了两桶水,准备晾半天然后浇花,他最近迷恋上了养花。

    这男人啊,一旦迷恋上某种毫无技术含量,但却比较耗费精力、金钱以及耐心的爱好的时候,就算是步入中年了。

    养花当然不能算耗钱,耗费精力其实也还好,可它着实需要一些耐心。

    毛春华临出门的时候看了一眼自家老公,他正猫着腰鼓捣着窗台上那盆兰花。

    总觉得这货现在有点混吃等死的感觉。

    毛春华摇摇头,不想了,上班去。

    何平侍弄完家里的花花草草,抻了个懒腰,感觉有点无所事事。

    最近不写书了,生意上也没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整个人一下子闲了下来。

    他想了想,穿好衣服,准备去剧组找李拓侃大山。

    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辽省电视台的楚台长,说是珠影厂的人跟辽省电视台联络,希望可以到关东影视城拍摄电视剧。

    珠影厂的人没有影视城的联系方式,但是他们打听到辽省电视台跟关东影视城有点关系,于是把电话打到了电视台。

    何平一听,这是好事啊,影视城的一期已经建设大半,不少地方已经具备拍摄条件,珠影厂一来正合他的心意,他二话没说便同意了。

    然后何平又跟楚台长详细了解了一下珠影厂找到他们影视城的原因。

    原来珠影厂在83年便成立了电视部,准备朝着影视合流的方向发展,珠影厂也成为了全国的电影制片厂中,最早开始拍电视剧的。

    这个时候的制片厂都是拍哪里的故事就要到哪里去的。

    虽然后世压根就没看过珠影厂拍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但这丝毫不妨碍何平欢迎珠影厂的到来,来者皆是客,可得招待好了。

    不光如此,楚台长又跟何平说了一个好消息,辽省电视台今年的新项目《努尔哈赤》已经立项,本着便宜自己人的原则取景地肯定要选在关东影视城的。

    连着两个好消息,让何平有些振奋。

    尽管受后世观念的影响,他有些腻歪野猪皮,但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那段历史并没有什么恶感,他总不好以自身好恶去教人家做事。

    他去影视城找了一趟林亚楠,把这两个消息告诉她。

    “太好了,算上下个月要来的《红楼梦》剧组,我们影视城这半年将会容纳四个剧组同时拍摄。”

    何平叮嘱道:“影视城还在建设当中,一定要协调好施工和剧组工作的时间,如果有冲突要以剧组工作为重。”

    “何总您放心,我明白,影视城是为了剧组服务的。”林亚楠保证道。

    “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剧组的食住行都要在我们影视城内部消化掉,现在影视城这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足,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四个剧组。亚楠,你的任务很重,一定要保证对剧组的供应,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110章 找上门的生意

    影视城的场地免费向剧组提供,从前期发展来说,收入将会被砍去一大截,但从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没有场地使用费用,那么必然要从其他地方想办法,于是乎前期剧组的食住行就成了影视城最容易赚钱的地方。

    林亚楠已经在心里划掉了行这一方面,因为剧组是以影视城拍摄为主,只有偶尔出外景可能会用到交通工具,如果采购车辆的话,需求太少反而会蚀本,造成本末倒置,所以林亚楠决定在前期先将行这一部分开放给公众,大不了以后需求多了再收上来。

    住这方面,是目前剧组最刚需的需要,但影视城现在并没有自己的酒店,只是跟村里的东来大酒店达成了协议,凡是剧组入住,影视城方面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提成。

    这只是影视城方面的无奈之举,有点类似于影视城方面向东来大酒店收取保护费。毕竟剧组都是冲着影视城来的,如果不给这份钱,以后一旦影视城自建酒店,那么客源必然不会分流到村里。

    何平在规划影视城的时候便想过住宿的问题,前期影视城肯定不能建酒店,那样很容易拖累影视城的发展,只能等影视城发展到平稳阶段建设酒店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而现在韩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正需要酒店这样的设施,双方正好互补。

    至于食方面,应该说是操作难度最低的。林亚楠一开始也确实是自己做的,《东爱》剧组的饮食便是由影视城提供。

    本来按部就班的发展,影视城的餐饮部门可以一点一点的发展起来,可何平今天突然说下个月就要进四个剧组,估算一下影视城每天至少要提供五六百人的饮食。

    林亚楠在心中盘算了一下,如果盲目扩大餐饮部门的规模,很容易造成后期无力为继的情况,万一明年剧组来的少呢。

    她心中有了个想法,不如把影视城无法消化的部分外包出去。

    林亚楠把心中所想跟何平陈述了一番,何平听完颔首。

    “就按你说的办。”

    两人敲定之后,何平便离开了,具体事宜还得林亚楠去操作。

    又一天夜晚的营业结束,刘红梅夫妻拖着疲惫的身子关了店门,上到二楼。

    两人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是为了方便,以店为家,在二楼的北侧单独隔出来了一间小小的卧室,尽量避免占用过多的营业面积。

    刘红梅给丈夫于向明烧好了水,尽管已经出了三伏天,可丈夫一天都待在厨房里,浑身早已经被汗湿透了,烧点热水正好洗个澡。

    夫妻俩都洗完澡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明天早上四点,两人还得起床去市场买菜、备菜,睡眠时间少的可怜。

    躺在凑合搭的木板床上,于向明艰难的翻了个身,刘红梅关切道:“累了吧?我给你按按?”

    丈夫于向明闷声道:“不用了,早点睡吧,明天还得早起。”

    刘红梅看着丈夫疲惫不堪的样子,有些心疼,“要不咱们就雇个人吧,现在生意这么好,没必要这么累着自己。”

    于向明叹口气,“再将就一下吧,人招来了就不好减下去,等过段时间再说。”

    刘红梅说道:“不能减就不能减嘛,多个人咱们也能轻松些,不能把钱挣了,身体也累垮了。”

    “坚持一下呗,以前给厂里几百人做饭我都做了。”

    “你在厂里做饭的时候你们那后厨多少人,现在咱们饭店就咱们俩人,我还得在前面忙活,就累你一个人了。”

    “没事,能撑住,过段时间再说。还有俩月入冬,到时候工地、剧组肯定撤不少人,咱们饭店就是淡季了,得看看到时候的情况,再决定雇不雇人。”

    刘红梅想了想,丈夫说的有道理,万一真雇了人,到了冬天没生意了,这笔钱不就白花了嘛。

    夫妻俩没再说话,不过一两分钟两人便前后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正在后厨备菜,林亚楠找了过来。

    “红梅姐!”

    “亚楠啊,今天怎么来这么早?请人吃饭吗?”

    红梅饭店是韩屯这里唯二的个人开的饭店,林亚楠经常到这里吃饭,所以两人还算相熟。

    “不是,过来找你说点事。”林亚楠说道。

    刘红梅放下手中的活,给林亚楠拿了把椅子,“坐下说。”

    林亚楠坐下,开门见山的说道:“下个月我们影视城会同时容纳四个剧组拍戏,人数至少在五百人以上,所以我过来问问你,想不想接我们影视城这些剧组的伙食?”

    刘红梅有些发愣,她带着疑问道:“你是说……让我们给你们影视城的剧组做饭?”

    “对!”

    刘红梅看了眼丈夫,“亚楠,我没太理解,你们不是有做饭的吗?再说了,剧组都住酒店,他们那里有餐厅。”

    林亚楠半真半假的说道:“我们是有做饭的,可就那么两个人,又得管工地的饭,又得管剧组的饭,哪里能忙的过来?至于酒店那里,我跟你说句实话,他们要的价钱太高了,我不能给他们白打工,所以我今天来找红梅姐你,这个买卖你做不做?”

    刘红梅听完话跟丈夫对视了一眼,心中快速的盘算,昨晚还在跟丈夫说招人的事,如果真的接下这个买卖,那可就必须招人了,而且肯定不能只招一个。

    “亚楠,你这个买卖是怎么个章程,能跟我说说吗?”刘红梅问道。

    “也没什么。你跟姐夫可以拟一个菜单,到时候让剧组选好,然后按照菜单做,我让剧组提前给你提供每个剧组每天每餐需要的饭菜数量,你们准时准点的把饭菜做好,给他们送过去就行。”

    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是非常累人的活。而且林亚楠也说了,她之所以来找自己,是因为酒店要价太高,所以给自己的价格肯定不会太高。

    刘红梅心中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看向一直沉默的丈夫于向明。

    于向明也在权衡利弊,昨天还在为入冬以后饭店的生意和雇人发愁,现在这么大的一盘生意就摆在夫妻俩的面前。

第111章 香江版《英雄志》

    于向明知道,这个买卖他们不接,林亚楠一定会找另外一家饭店,她是有选择的,所以他们可议价的空间不高。

    而自家饭店要想接下这个买卖必然要增加人手,甚至是改建后厨,他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一下,后厨至少需要四个人,还得有人去给剧组送饭,自家饭店至少要再招五个人,还得买台送货的交通工具。

    这个投入让于向明有些迟疑,他见妻子没有开口便知道她也在犹豫。

    “亚楠,我们饭店给剧组提供饭菜是可以,但你们得保证一直有剧组才行,我们干这个买卖投入可不小。”

    林亚楠有些讶异,看样子原来刘红梅家里是她丈夫当家。

    “姐夫,这个保证我可给不了你们,不过我们可以签个合同,限定你们家饭店可以作为我们影视城的独家供应商,每年签一次合同,你看怎么样?”

    林亚楠觉得自己说出独家供应商已经非常有诚意了,现在她是甲方,不可能向刘红梅夫妻让步太多的。

    刘红梅夫妻见林亚楠的神色便知道这件事不好谈,夫妻俩跑到楼上嘀咕了一会儿,最终答应了。

    签好合同,夫妻俩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刘红梅张罗找人重新布置后厨,而她丈夫于向明则回到了以前工作的工厂。

    他准备挖人,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破釜沉舟,跟他之前开饭店一样。

    他找到自己昔日的徒弟,给徒弟开出了比在工厂工作高出一倍的工资,就这样从工厂撬过来了一个成熟的厨师。

    结果厂里有两个帮厨的得知这个消息,也凑过来,高出一倍的工资让他们心动了。

    于是乎,于向明把这两个人也招了,厂里后厨的人直接被挖了一半。

    以至于很快厂里便有了传言,说于向明跑韩屯去开饭店发财了,把厂里食堂的人都给挖走了,开的工资比厂里高好几倍。

    韩屯就这样以八竿子打不着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了平县部分老百姓的口中,成了一处发财如捡钱的地方,让更多怀抱发财梦想的人涌进了韩屯这个小村庄。

    何平在家里闲着的时候,企业没有闲着,金坷垃的郭文兴教授在盘点了饲料厂今年这大半年的发展情况后,决定向外扩张。

    跟养鸡场、养猪场不同,郭文兴教授把金坷垃走出辽省的第一站锁定在了南河省这个中原省份,同时也是国内的农业大省。

    加上之前魏峰前往宝安开设养猪场的事,韩屯的队办企业已经全部实现了走出辽省的阶段性目标。

    远在羊州的江永安时隔三个月给何平打电话,报告了一个好消息。

    《英雄志》第一卷在香江开售,一个月时间狂销二十万册。

    要知道香江不同于内地,人口几百万而已,一个月时间销量达到二十万册,实属罕见。

    至于《英雄志》能够一炮而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香江报纸《明报》的老板武侠小说巨擘金庸老先生在报纸上发文评论:一部《英雄志》,数英雄之行,起跌宕之音,阅后心中澎湃有加,实不得不一吐而快之。

    其后又有香江《明报》编辑评论称:此作诚金庸先生封笔后,武侠小说之扛鼎巨作。

    说起《明报》,是由金庸先生和沈宝新先生共同出资于1959年创办,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在彼时的香江,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才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明报》已经成为日销十万份的大报,是香江媒体界举足轻重的报纸之一。

    受益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明报》的读者多有对武侠小说痴迷之人。

    自1972年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完结之后,尽管香江武侠小说界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作,但武侠小说走向没落已经是一件不可避免之事。

    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武侠小说走向没落的说法甚嚣尘上。

    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原本属于武侠小说的受众不断被其他娱乐形式所分流,这一文学形式的沉寂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就在这时,来自对岸大陆的一部武侠小说却突然横空出世,得到了武侠巨擘金庸先生的盛赞,那些武侠小说迷怎能不对这部小说感到好奇。

    无数武侠小说迷涌向书店,想要一睹令金庸先生都赞不绝口的武侠小说。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环球出版社原本印刷的十万册《英雄志》第一册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售罄,出版社不得不加急印刷了十万册,而这十万册没到十天再次销售一空。

    直到江永安给何平打电话时,香江版《英雄志》第一卷再次铺货30万册,并且有望在10月份钱销售一空。

    江永安在电话里跟何平说,他已经跟梁跃进商量好,趁着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抓紧时间发行《英雄志》第二卷,并且把査海生独立完成的《镖客行》第一卷的发行也提上日程。

    环球出版社自年中交给江永安管理后,何平便没有再过问。

    他们二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先将在国内已经发行到第五卷的《英雄志》搬到香江,毕竟香江是近代武侠小说兴起的地方,也是武侠小说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

    事实证明,两人的选择非常正确。

    《英雄志》凭借着自身强悍的实力,迅速的在香江书市闯出了属于环球出版社的一片天地,如果后续图书的出版也能够如此顺利的话,那么不出三年时间,环球出版社便会成为香江出版界的中流砥柱。

    江永安给何平带来的这个消息让他有些振奋,没想到经过京大三剑客魔改之后的《英雄志》竟然受到香江读者如此强烈的追捧。

第112章 发财了

    何平没想到经过京大三剑客魔改之后的《英雄志》竟然受到香江读者如此强烈的追捧。

    这也为环球出版社的发展扫平了一切障碍,要知道,《英雄志》可是一部规划字数超过三百万字的超长篇武侠小说,査海生、骆一禾、刘军三人写了两年时间才写了不到一百五十万字,规划的内容还没完成一半。

    读者都是有阅读惯性的,《英雄志》第一卷的成功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其后的剧情只要不是太崩裂,那么《英雄志》整部小说在香江的销售都会维持在跟第一卷一个水准,甚至是水准之上。

    换句通俗点的话来说,《英雄志》已经成了环球出版社的金饭碗、聚宝盆。

    环球出版社的开局如此之顺利,是何平万万没想到的,他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出版社赔钱的准备,大不了先赔个一两年,没想到江永安却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惊喜。

    汇报完出版社的情况之后,江永安又在电话里说起何平让他在香江注册的投资公司已经办理完毕,法律、金融、管理方面人才也已经招聘完毕,只是公司负责人方面还有着落。

    “江兄,这个负责人的位置,我是给你留的。”

    江永安迟疑道:“可我现在还得管理服装批发中心……”

    “江兄,服装批发中心只是给你小试牛刀一下,现在那边已经进入了正轨,未来你把控好方向就可以了。

    下一阶段你的注意力要放在投资公司上,现在国内正式经济大发展的时候,我成立这个投资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扶持新兴的企业。大浪淘沙,始得真金,我们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寻找那些值得下注的企业和企业家。”

    江永安在之前就大约猜到何平的用意,不过当何平真正说出来的时候,他还是感觉非常受用,被人信任的感觉真的很好。

    “何总,我一定不负所托,尽心竭力!”

    “江兄,咱们之间就不要这么客气了。说点正事,新的投资公司名字我看就还叫环球吧,我的股份找人代持,另外再成立一个20%的期权池,这是给你这样的公司高管和骨干准备的。在内地和香江两地建立办公场所,主要以内地的产业投资为主。未来我在服装批发中心和制衣厂的全部收益都会注入到环球投资。”

    成立一家位于香江的投资公司是何平早就想做的事,只是之前手里资金不充裕,执行起来不太现实。

    现在服装批发中心和制衣厂的利润已经足够支撑起投资公司的摊子,投资公司的成立也顺理成章。

    何平本身是毫无金融知识基础的,他从来没想过要通过金融去赚钱,否则今年的“广场协议”就是他最好的捞钱机会。

    重来一回,他能赚大钱的方式太多了,没必要去赌自己不熟悉的路。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任用江永安作为投资公司负责人的原因,用生不如用熟,也不需要找一个精通金融的负责人。

    跟江永安通完电话,何平开车去了一趟镇上,他想把《英雄志》在香江大卖的消息告诉査海生他们三人。

    “在香江卖了二十万册?”

    査海生三人初听何平的话,没有抓住话中的重点,也没有表现出兴奋之情。

    “不止二十万册,如果顺利的话,光《英雄志》第一卷就能在香江卖出50万册。”

    三人还是没明白,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英雄志》五卷在国内的累积销量都破千万册了。

    何平见三人的表情意识到三人根本不明白在香江卖出五十万册书是个什么概念。

    “金庸你们知道吧?”

    三人点点头,金庸谁不知道啊,他们写《英雄志》的时候没少看人家的书,琢磨怎么写起来好看。

    “金庸的小说在香江卖的最好的也就是一百多万册。”

    刘军抢先道:“何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英雄志》卖的挺好的?”

    “何止是挺好啊,而是非常好,特别好。要知道你们都是内地的作者,无论是书还是作者,你们在香江都是毫无名气的。在没有做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第一卷小说就能够在香江卖出50万册,这简直就是奇迹。别说你们,就是那些成名成家的作家们的新作,也不见得能卖出50万册。”

    何平的一番话终于让三人意识到《英雄志》在香江的受欢迎程度了,他们的脸上这才露出激动之色。

    “更关键的是,现在还只是第一卷。读者都是有粘性的,未来《英雄志》在香江的销量绝对不止50万册。你们三个啊,以后挣的可都是外汇了。”何平一句最后开玩笑道。

    査海生三人在国内拿的是固定稿费+印数稿酬,在香江拿的则是版税,何平没有在这方面亏待他们。

    刘军兴奋道:“何老师,那我们能拿到多少钱啊?”

    何平估算一下,“如果是只算第一卷卖出去50万册的话,你们仨能分到45万港币。”

    四十五万?

    三人的呼吸突然急促了起来,骆一禾咽了口唾沫问道:“何老师,港币兑换人民币不是1:1吧?”

    何平翻了个白眼,“废话!”

    刘军迫不及待的问道:“那是多少啊?”

    “年初好像是33港币:100人民币,你们自己算。”

    刘军开始扒拉爪子,嘴里念念有词:“33:100,那就是1:3,1港币等于3人民币,那45万港币就是……就是……135万。”

    他算出最后的字数,嘴唇有些颤抖,立马不敢置信的望向何平。

    “看我|干啥,你不算出来了吗?”

    刘军又转头看向査海生和骆一禾,哆哆嗦嗦的说道:“135万,135万……”

    査海生和骆一禾也有些难以置信,可理智告诉他们刘军没算错。

    “我们发财了!”刘军咧开嘴,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何平忍不住往三人头上拍了几下,生怕他们闹出“范进中举”那一出。

    “才一百多万,激动个啥!淡定。”

    三人被何平一拍,才从被巨富冲昏的心境中抽离出来,脸上立刻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笑容。

    “发财了!”

    “发财了!”

第113章 《红楼梦》来了

    当天晚上,何平位于镇上的小院群魔乱舞,一群人醉酒当歌。

    剧创小组的人听说京大三剑客的小说居然带给他们135万块的收益,眼睛都红了。

    同样是做人,同样是码字的,差距咋这么大捏?

    更关键的是,这135万块还只是第一卷的收益,以后《英雄志》每卷小说的收益几乎都不会低于这个数目,甚至会远远超过。

    这要是整部小说写完,还不得上千万元?

    众人想到这里,不止眼睛发红,连呼吸都带着羡慕嫉妒恨的痛。

    “灌!给我灌死这三个瘪犊子!太气人了!”

    李峰瘫坐在人群外围,醉醺醺的指着京大三剑客喊道,今晚剧创小组这帮人是不打算放过他们仨了。

    何平没有参与这些人的聚会,他现在又喝不了酒。

    回到家里,吃晚饭的时候他跟毛春华讲起这件事,毛春华也吃了一惊。

    “到香江出书居然这么赚钱?”

    “经济发展不一样嘛!人家一本书十块八块港币很正常,我们这里还是按角来的,还是人民币,汇率都不一样,完全没法比。”

    “那倒是。”

    金秋时节,农民伯伯们最忙碌的季节之一,韩屯的土地里也是一样,只是原本那些辛勤劳作的背影早就换了一批人。

    这些在地里秋收的都是周围各个村子的人,韩屯现在的成年劳力基本都进了厂子,个别没进的也是自己做生意,剩下的老弱要把秋收的活全部承担起来可不容易,所以大伙就想到了雇人来秋收。

    反正现在大伙都不差钱,如果不是政|府不让改变耕地性质、也不让撂荒,大伙都不想种这些地了。对韩屯的老百姓来说,种地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前几年何平提议的种植牧草的建议,今年村里又有人提了起来,联产承包实行了几年,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也渐渐松了下来。

    大伙都觉得改种牧草挺好的,种一次管几年,一年收一茬,也不用怎么管,最多就是补种一下,种出来的苜蓿正好卖给村里企业。

    秋收这几天大伙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村里人再次意识到何平的先见之明。

    “要我说,还是人家何平想的远。你看看现在闹的,种这点地还不够搭人工的。”

    “主要现在村里大伙都有工作,哪有功夫收地啊!”

    “雇人呗!我是想开了,花钱种地,上秋了能剩多少算多少,反正现在也不指望着种地过日子了。”

    “我觉着种苜蓿更好,省心还省力,人家何平的想法是对的。反正现在镇里也不咋管了,大不了交公粮的时候花钱买点呗。”

    “走,上村部去说说。”

    “走!”

    一入秋,天色黑的早,村部的灯亮了起来。

    老队长刚吃完饭就被村民从家里找了过来,说是要商量商量种地的事,还有几个小队的干部也被找了过来,带头的十几个人跟村委的几个干部大眼瞪小眼。

    老队长磕打了两下烟袋,开始填烟丝,“别愣着了,有啥事赶紧说,还得回家看电视呢。”

    “咱们想种苜蓿。”

    “种呗!”

    大伙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被老队长一句话堵了回去。

    “啥意思?”

    “啥啥意思?让你们种还不高兴啊?”

    “不是这意思,以前不是不让种吗?”

    老队长说道:“以前不让你们种是因为公社管的严,不让耕地种牧草,另一个也是怕上秋了大伙没粮交公粮。现在公社改镇了,基本不管了,大伙呢,谁家也不差那点公粮。你们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呗!”

    众人面面相觑,“那咋不早点说呢?”

    老队长瞪了一眼,“种啥都是自愿的事,村里还能喊大喇叭让你们种苜蓿啊?那不犯错吗?”

    众人也听明白了,政|府现在肯定还是不鼓励大伙种苜蓿的,但民不举官不究,村里也不会阻拦大家种什么。

    一袋烟抽完,老队长说道:“行了,要没啥事就撤吧,该回家回家,别耽误看电视。”

    大伙来的时候还准备好好辩驳一番呢,没想到如此顺利的就定下了种苜蓿的事。

    事都说完了,也没必要再在村部待着了,众人齐齐往外走。

    “这扯不扯,早知道这样还种啥苞米啊!”

    “谁说不是,等今年收完,明年开春高低种上苜蓿。”

    “行了,别说了。赶紧回家,《济公》今天最后一集,落了可不好补!”

    “对对对,赶紧走。”

    一夜无话。

    村里的态度第二天便传开了,队里绝大多数人家也都决定了种植苜蓿。

    几年前何平那次不算成功的尝试,兜兜转转又转了回来,何平得知这个消息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这样也好,大面积的苜蓿种植可以改善韩屯的风光,对未来韩屯倚靠影视城发展旅游产业是有好处的。

    秋收过后,田野秃了。天气逐渐转凉,秋高气爽。

    市场、酒店盖完之后,工人撤了,村子里相比之前略显冷清了一段时间。

    可随着剧组的进驻,韩屯的人气再次旺了起来。

    珠影、辽省电视台、国家电视台……

    剧组纷至沓来,这种热闹的场面在国家电视台的《红楼梦》剧组到达韩屯的时候达到了高|潮。

    前后十多辆车,二百多人的大剧组,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影视城。

    途径韩屯的时候,剧组的众人从车窗好奇的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小村庄。

    “小旭,你家是辽省的,你听过这个韩屯没有?”饰演薛宝钗的张丽问向旁边的女生,声音软糯。

    这一年的陈晓旭二十一岁,她的长相完全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的定义,高鼻梁、柳叶眉、小桃口,身形娇柔,如弱柳扶风,一颦一笑,宜喜宜嗔。

    “之前上过报纸,我也是在报纸上看到过,但我从没来过。”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大饼子脸的宝玉弟弟欧阳奋强突然指着车窗外喊道:“嗳,你们看,那么高的楼。”

    车上的众人闻声望去,只见一座三十多米的建筑物伫立在不远处,楼顶硕大的招牌从远处就能看得见。

    东来大酒店。

    张丽吃惊道:“这里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楼?”

    车上坐的都是同组的演员,看见这座高楼也都诧异。如果这是在他们之前待过的京城,他们丝毫不会感到意外,可这里是哪里,他们来之前都了解过,国家电视台在辽省农村投资的一个影视城。

    农村怎么会有这么高的高楼呢?

第114章 演员们

    87版《红楼梦》可以说是集|合了当时国内文艺界、学术界最强大的阵容,诸多主创费劲心血,国家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斥巨资花费数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鸿篇巨制。

    看看这部电视剧顾问团的名字,王昆仑、王朝闻、沈从文、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周扬、周汝昌、杨乃济、曹禺、戴临风、朱家溍、吴祖光……

    哪一个拿出来不是大名鼎鼎?

    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奇迹,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它以前、在它以后,不会有任何一部电视剧会再有这样的待遇。

    可就是这样一部无论从立意到拍摄都无可指摘的作品,在播出之初却饱受国内知识分子阶层观众的诟病。

    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87版《红楼梦》是一代经典,广受欢迎。

    这一点说的没错,但绝对不是播出当年的口碑。

    87版电视剧在当年播出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口碑非常之差,报纸上诸多对这部电视剧的负面评论。

    而形成当年最致命的口碑崩塌的原因,便是电视剧后六集的改编。

    电视剧中的前30集对应的是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反正可以直接搬用曹雪芹写好了的情节,电视剧的某些缺点还没有暴露出来。

    但到了最后6集,对应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编剧采用的是高鹗版本的后四十回。但却在部分情节上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打着还原脂评本原著的旗号,一方面又完全悖逆于脂评本尊钗抑黛的本来立场。一方面反对高鹗的后四十回,一边又偷偷借鉴高鹗续书的某些情节,导致电视剧前后剧集的自身逻辑都不能自洽。

    当然了,当年骂87版《红楼梦》的那些人,多是那时候的高级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普通老百姓对这一版《红楼梦》的观感还是比较好的。

    究其原因,除了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普罗大众哪里有时间把《红楼梦》研究的那么深刻,绝大多数观众们看的就是一个热闹。

    尤其是过了十年、二十年之后,观众们再去回头看当年的那版《红楼梦》,简直就是国产电视剧的良心之作。

    这种良心体现在这部电视剧的方方面面,从剧本、服化道、演员、拍摄、制作,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不兢兢业业,同时也是战战兢兢。

    这可是《红楼梦》啊!

    中国小说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从1984年9月10日在徽安省黄山正式开机,录下了第一组镜头,到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总投资680万人民币,创下了中国电视史上无数的第一。

    何平心中对这版《红楼梦》是非常有好感的,他小时候其实不太爱看这版《红楼梦》,拨台拨到放《红楼梦》的频道都会直接换台。

    可后来他刚上班的时候看过某红导演的那版《红楼梦》之后,他重新温习了一遍王福林执导的这版《红楼梦》。

    不得不说,这东西有时候不仅需要自身优秀,还需要靠同行衬托。

    何平看的时候,距离87版《红楼梦》播出已经二十余年之久了,可他看的仍是津津有味,丝毫不觉得有任何差劲的地方。

    看完之后的何平觉得不过瘾,又找了87版《红楼梦》的一些幕后资料看过之后,更对当年在台前幕后为这部电视剧付出的无数工作人员感到敬佩。

    汽车的动静打断了何平的回忆,他脸上露出笑容,走上前握住了刚下车的王福林的手。

    “王导,可算把你们给盼来了。”

    “何老师,久违了!”王福林笑道。

    两人打过招呼,剧组成员们陆续从车上下来,王福林说道:“何老师,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编剧周岭、监制戴临风戴老、制片人任大惠……”

    王福林一个一个的介绍,何平礼貌的向众人打招呼。

    何平是兴建大观园景区的发起人,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同时也知道他写的那些作品,所以对他的态度也格外热情。

    介绍完剧组几位重要的幕后人员,何平的眼睛就瞥见后车上下来的一群年轻漂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们。

    可真养眼,比《东爱》剧组那帮歪瓜裂枣的强太多了,比不了。

    那大饼子脸太有特征了,宝玉哥哥。

    那个瘦的跟麻杆似的,那不是林黛玉嘛。

    还有宝钗,这长相真富态,怪不得老贾家要让宝玉娶宝钗呢,这多旺夫啊!

    王熙凤、贾母、史湘云、秦可卿……

    一个个记忆中画面里的人物出现在眼前,何平仿佛透过它们看到了那段他已经快要忘记的记忆。

    王福林见何平有些出神的望着后车下来的演员们,轻拍了一下他的手。

    何平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抱歉抱歉,我就想看看小说里的人物长什么样,跟我看书的时候想的一样不一样。”

    王福林笑呵呵的说道:“理解理解。看过《红楼梦》的,哪个不会在心中现象这些人要是在现实中会长什么样子呢。反正剧组都到这了,以后有的是机会认识。”

    “王导说的是。”

    一旁,去接王福林他们过来的林亚楠问道:“何总,您看要不要先去酒店?”

    何平一拍脑袋,“你瞧我,光顾看演员了,都忘了正事。诸位远道而来,舟车劳顿,赶紧到酒店好好歇一歇,有什么事咱们回头再说。”

    王福林说道:“何总,那大观园……”

    “不着急,您先休息休息,回头我带您和剧组的老师们去看看场景,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何平向王福林保证道。

    “那好,我们先去酒店。”

    刚下车的众人又重新上了车,往回开了两三里地,回到了刚才进村时看到的那座高大建筑物前。

    东来大酒店。

    下了车的演员们看着招牌念道。

    “都下车吧,这就是剧组以后住的地方。”林亚楠对大家喊道。

    陈晓旭和张丽嘀咕道:“原来是给咱们住的酒店啊!”

    大饼子脸宝玉喜滋滋道:“这酒店也太好了吧,我们拍戏住这?会不会太幸福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坐望敬亭所写的《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为转载作品,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介绍:
落个水都能穿越,何平一脸懵逼看着两间小土房和捡来的大儿子。1979年?就是那个开启大时代的1979年吗?幸好随身带了个手机,没事写写书、养养娃、带领村民养养鸡,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有人要改编我的书?这个我熟啊,我来给你改。老板你就说吧,是想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不评书也行。嗳!别走啊老板。这是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潮头浪遏飞舟的故事。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乡村文艺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