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一章:难做事

    张正书知道,要把棉花推广开来,必须先大赚一笔,然后就有跟风的人了。事实证明,只要一个模式能赚钱的话,中国人是立马就能“山寨”的。

    千万不要质疑中国人的跟风能力,只要是能赚钱的事物,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飞快的。

    而且,当赚钱的本事捂得越紧,就越多人会眼红,不顾一切来窃取“机密”,想尽一切办法来跟风。

    这就达到张正书的目的了啊,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如何快速推广棉花种植?

    况且,种田的收益并不高,发动北宋农户种田,这才是张正书想做的事。然后呢,张正书就开工厂,收购农户种的棉花来雇人织棉布。啧啧啧,多好的节奏。

    至于纺织机卖不卖呢?

    卖,当然卖,但张正书卖的是脚踏三锭纺车,不是水力纺织机。

    要知道,一个人力,一个水力,差别还是很大的。

    然而,就是这样遮遮掩掩,才能激发中国人的求知欲,真正把机械大于人力的思想给传播出去。

    中国人太重实利了,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好处的事情绝对不干。从中国人的信仰就可以看得出来,神也拜,佛也拜,满天神佛没有一个不拜的。但是要说真的信哪个,还真的就不一定。如果一个官能带给百姓好处,甚至把这个官塑造成神,那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当然,宣扬机械比人力好的思想,估计会被儒家盯上的。这种东西,很容易被视为是“奇技淫巧”,要被打压的。儒家认为:“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二者大同,但技据人身,巧指器物为异耳。”

    “奇技淫巧,典礼所禁”,对技术的拒绝这种观念源于道家,后来被儒家所吸收了。道家认为,这种“奇技淫巧”会破坏人心的淳朴和纯洁,人若追求机巧的机械,必会做机巧之事,做机巧之事,就会有机巧之心。有了机巧之心,人的心灵就不那么纯清了,人就容易进入急功近利的境地。而人心不纯洁,则天下也就不可能纯洁。所以道家认为,即使有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也不应当去应用,因为对于技术的运用会破坏人心的淳朴和纯洁。

    是不是很荒谬?

    在张正书看起来就是荒谬至极,如果没有技术更革,人类不还是穴居于洞,茹毛饮血,如同野人?但是,这种思想,却在中国很有市场。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宋代,这种思想都是主流——因为儒家成了主流。

    在中国,孝道=道德=学问=能力这个公式,已经根深蒂固,没有觉得不对。要是有人奇技淫巧,机变械饰,那这人肯定就是怀诈机心,是不道之人。不道之人该怎么样?当伐之……诶,明白了吧,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所以,想要在宋朝发明一些机械,还是得小心翼翼的,要做好舆论宣传才行。

    就好似后世米国总统上台一样,总是喜欢打仗。为什么?因为打仗好啊,不会有那么多阻力。但是,如果想颁布一条法令,想改变一种状况,那估计没个几年的扯皮是不行的。在宋朝也一样,想要发展工业?对不起,儒家这座大山能压死你。

    不过,张正书先从衣物、农物入手,阻力会小很多。起码棉花这个东西,大宋朝廷是不会拒绝的。因为宋人能御寒了之后,冬日就不怕北边契丹、西北的西夏入侵了。

    更何况,有种东西叫棉甲。棉甲价格低廉,内衬铁片足以护住要害不被箭矢所穿,还能防止刀砍枪戳,实在是战场利器。多层棉花压实了,劲矢不能透,还不影响马上的灵活,这样的铠甲,最是适合宋朝军队了。如果有这样的棉甲,即便是不能负重的驽马都能上战场,那宋朝的战斗力会提升一个很高的档次。而契丹、女真,甚至蒙古人的骑射,基本就没什么用处了。

    想是这么想,但具体操作到做军用铠甲那一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毕竟私造铠甲在这时候可是死罪来的——张正书可不想造反被杀头的!而且即便进献给朝廷,也要看时机。现在朝廷里制作武器的东、西作坊、弓弩院、军器局等等,都被贪官蛀朽了。不除贪官,别说棉甲了,就是铁甲也如纸糊一样,拿刀一砍就破。

    “难啊……”

    张正书突然感慨了一声,想在宋朝做点实事,还是太难了。“我费这么大劲干嘛呢,做一个逍遥的二世祖不就行了吗,金兵打来,我跑到江南去,继续逍遥快活的……”想是这么想,但张正书心中却总是有些不甘心。“我有系统在手啊,说不定真的能改变宋朝命运呢?”

    来财不明就里,傻呵呵地问道:“小官人,还有什么事能难得倒你吗?”

    张正书知道,跟他说出实情,来财也无法理解。北宋承平太久了,他们不知道战乱有多恐怖。

    “我是说,想了解一个人的心很难,比如说‘和乐楼’的李行首……”

    不知为何,这句话张正书竟然脱口而出了。

    来财一愣,他也到了懵懵懂懂的年纪,虽然出生农家,但这事也开始觉醒了:“小官人还想着李行首吗,不是她害得你被那小衙内给……”

    张正书老脸一红,跟才十岁不到的小屁孩说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适。

    “咳咳,男人嘛,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张正书打个哈哈,想要混过关去。

    然而来财却很认真地想了想,说道:“小官人,小的觉得你说得没错,小时候我想要个纸鸢,我爹爹不肯买。到现在了,看到别个在放纸鸢,我还是想要个纸鸢。”

    这话一出,在马车外的管家张通笑出了声来,连带那马车夫也笑了。

    来财有点莫名其妙:“这有甚么好笑的?”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你还小,不懂……”

    “小官人,你也不算大啊,也就比小的大五岁而已,难道你很懂了?”

    来财这话,把张正书臊红了脸。他们在谈风花雪月之事,谈美妓花魁,来财却以为是在说得不到的东西。“闭嘴,回去罚你抄一遍《论语》!”

    “啊???”

    来财不明所以,委屈巴巴地低下了头,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第三十二章:太奢侈了

    颠簸的马车,一路小跑回到了张家宅邸之中。

    然而,张正书却差点没被颠得吐了。从来没有晕过车的他,第一次觉得,坐车也是种受罪。

    “什么时候能抽中一个冶金术啊,弄几根弹簧出来,不然真的能被这马车给弄得欲生欲死的……”

    张正书在心中狠狠地吐槽了一番,“这还是什么大户人家呢,一辆好一点的马车都没有……”

    其实这就很冤枉了,但凡一个男子有一匹马,在宋朝已经是高富帅的象征,相当于后世拥有一台宝马车了。哪怕是最劣的驽马,那也相当于宝马最便宜的那辆车啊!再差,不也是宝马?

    这时候的马价,非常昂贵。

    昂贵到什么地步呢?

    一匹最劣的驽马,也要十贯钱。别以为十贯钱没多少,一般的宋朝家庭还真的就一下子拿不出来。这种驽马,只能骑一小段路,而且还不能跑太快,不然马撑不住。拉车什么的,根本想都不用想。这种驽马,买回来就是拿来炫耀的——就好像后世买二手跑车一样,平日里开着心疼,但为了炫耀,充门面,没办法。

    稍好一点的马,要价都在二十贯钱以上。最好的马,千金难寻。而张家这一匹马还算不错了,口齿好,脚力健,而且不过四岁而已。买回来,足足用了百贯钱。这还只是买马的价格,不包括养马的价格。喂这种马,不仅需要草料,还需要喂养大豆,让马养膘才行。算一算,一年下来养马的价格,都在十几二十贯左右了。这个钱,足足能养活六个大汉。

    宋朝真的是缺马吗?

    并非是宋朝缺马,而是宋朝自己根本不想养马。养马的费用太高昂了,养一个骑兵的钱,能养十几个步兵。再加上宋朝皇帝大多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又怕花钱,所以宋朝的马不增反减,而且质量堪忧。要是中原地区真的想养马,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汉代为了反击匈奴,足足花了几十年的时候养出几十万匹马来。要知道,汉初的时候财政有多凋零,国库能跑老鼠,汉高祖都配不齐一样颜色的四匹马。但后来呢?汉朝不一样拉起了一支庞大的骑兵来?更何况,如果是汉初的时候,汉朝的版图,比北宋都要小,起码南越、闽越都还不是汉初的疆域。这种情况下,汉朝都能养出一支庞大的骑兵,宋朝为何不行?

    一样是没有了河套,一样要龟缩在长城内,汉朝能反击匈奴,宋朝却要被吊打?说到底,还是朝廷不想养马罢了,以至于马价一直居高不下。

    说完了马价,再说说马车。

    这马车不得了,已经是顶配了——除了比不上皇帝的龙辇凤舆之外。这雕工,可是木匠的精心之作,瞧瞧车窗上面的镂雕就知道了。还有做工,完全是用最上乘的木料做的。但是,没用啊,哪怕是车内铺上了厚厚的毯子,也没办法减轻颠簸。

    所以后世很多电视剧里有这么一个场面:某人在马车里喝酒,还滴水不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减震系统的马车,坐上半天,骨头都能颠坏掉。所以,汉朝那么多官员喜欢坐牛车,因为牛车走得慢,舒服啊!

    活动了一番差点被颠坏的骨头,拍了拍有点晕乎乎的脑袋,张正书才歪歪曲曲地走进了家门。

    “还愣着作甚,不快去扶着小官人!”

    管家张通有点恨铁不成钢地对来财吼道,来财这才反应过来,扶着张正书慢慢走进了家门。

    此时,已经夕阳西下,倦鸟回巢了。

    “小官人,官人请你过去食饭……”一个养娘急匆匆走来,低声对张正书说道。

    虽然宋朝已经有一日三餐的说法,但第三餐并非是晚餐,而是夜宵。总的来说,这一顿饭,还只是第二顿饭而已。

    “知道了……”

    张正书示意来财不用扶了,自己慢慢地走到了偏厅里。在这镂雕精美的偏厅内,早已摆好了一桌子的饭菜。

    这一桌子的饭菜,不管是在宋朝,还是在后世,也是奢侈了。这还只是张家的一顿晚饭而已。

    “太腐朽了……”张正书感慨道,“两个人吃这么一桌子菜,要有多少剩菜?都足够几户人家饱肚的了……”

    但是,这饭菜并不合张正书的口味。

    作为一个穿越者,什么好吃的没吃过?这时候的饭菜,就只有一个好处——是“天然无公害”的菜肴而已,要说好吃,那还真不敢恭维。哪怕张家一顿饭,已经是穷苦百姓所奢望不了的了。这饭菜几乎就几个花样,不是羹,就是脍。所谓的羹,其实就是把肉煮烂了,溶在汤中,称之为羹。这样的羹,古人认为最是补人。所以从西周起,一直到后世,羹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烹饪方式。脍呢,就更容易理解了,也就是细切的鱼和肉,而且是生吃的那种。后世的什么刺身,都是中国人玩剩下的了。

    不过呢,张正书对于这种刺身,向来是敬而远之的。哪怕再好吃,他也不敢碰。这时候,宋人生吃的鱼和肉,不知道多少寄生虫。张正书可是穿越者,别人不懂也就罢了,他岂能不懂?张正书还想活久一点呢,这种东西就别碰了吧!

    当然,除了羹和脍,还有其他菜肴,比如花炊鹌子、嬭房签、羊舌签、萌芽肚眩、肫掌签、鸳鸯炸肚、炒沙鱼衬汤、鳝鱼炒鲎、鹅肫掌汤齑、螃蟹酿枨、南炒鳝、洗手蟹、鯚鱼假蛤蜊、猪肚假江鳐、虾鱼汤齑等等,不过味道嘛,说不上很好吃。

    特别是那饭,汴梁人吃的是汤饼,馒头,这让吃米长大的张正书哪里吃得惯嘛!

    要是说话,那还能不露馅。嗯,汴梁话和后世的河南话不差什么,也是当时的官话。再加上张正书占据了人家的躯壳,说话什么的几乎没有破绽。但是在吃的这方面,他就露馅了。幸亏张根富没有怀疑,不然张正书非得露出马脚不可。

    “轩奴,怎么了,没胃口吗?”

    张根富见张正书举箸不定的样子,觉得很奇怪,“这些都是你喜欢吃的菜啊,爹爹特意遣人到汴梁城中买来的……”

    “只是没有胃口而已……”

    张正书随口应了一句,这饭桌就他和张根富两个人用餐,按照这时候的规矩,女性是不准和男性一桌吃饭的。所以张正书生母,和张根富再娶的妻子、十几个妾侍,都是在另一间房中用饭。

    “那个,以后我想吃米饭,让家里煮饭罢!”张正书是真的吃怕馒头了,前一世是南方人的他,啃了一个多月的馒头,也是难为他了。

    张根富也不在意:“小事耳,日后让厨娘煮米饭便是。”

第三十三章:婚约

    见张正书没什么表示,张根富就试探性地问道:“轩奴,我与你娘亲商量了一下,决意要帮你定一门亲事……”

    张根富还没说完,张正书就猛地放下了筷箸,这声响把张根富都吓到了。

    “我不要!”

    张正书做个便宜儿子就算了,却还要被安排着娶妻?这是他死都不肯的事。虽然,张正书也知道,张根富的眼光不错,起码张正书见到他这个身体的生母,和张根富的其他小妾、妻子,长得都还算可以。但娶妻这么大件事,岂能任由别人来做主的?有着两世记忆的张正书,当然是不愿意了。

    在后世,很多人都说,爸妈之所以安排你相亲,是因为凭你自己,真的很难找到对象。很多人表示纷纷躺枪,张正书的前一世也是通过相亲,才找到女朋友准备结婚的。两人说不上有多少感情,只是觉得还算有话聊,三观也契合,所以就决定结婚了。

    但是……这一世张正书觉得自己脸蛋不错,家有万金,找老婆这事,岂不是手到擒来的?

    殊不知,他还忘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是在北宋。

    北宋虽然不排斥商贾,“大桶张家”除了放钱之外,在汴梁城也是有好几间店铺的。对于张家来说,能赚钱的,什么都行。但是,社会对于商贾的评价,还是很低的。最起码,像“大桶张家”这样的“为富不仁”的商贾,别说是达官贵人看不起,就连坊间百姓都要暗地里唾骂几句。

    再加上这时候讲究“门当户对”,张正书若想娶妻,说不得也只能娶个商贾之女了。所以,穷书生娶大家闺秀,基本不可能的——除非是金榜题名之时,榜下捉婿。但那已经不是穷书生了,而是一飞冲天,成了官老爷。

    然而,是个人都知道大家闺秀好啊,不仅熟读诗文经典,还懂琴棋书画,女红做得,茶道懂得。这还只是小事,关键是大家闺秀的气质沉稳,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大方有度,知书达礼的样子,能得到所有人的交口称赞。

    这样的女子,岂能嫁入凡尘?早就被门当户对的官绅之家给预定了,甚至还是娃娃亲。

    张正书以为自己的选择余地很多,其实他对北宋的了解还是太少了一些,才会说出这种话来。这就好比在后世,很多年轻人拒绝父母安排的相亲,非得想凭自己的本事找对象一样。不排除有成功的,但也有不少剩男剩女。当然,北宋和后世没办法比,后世的物质条件那么丰富,晚些结婚也没事。但在北宋,传宗接代,继承香火,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管哪一朝哪一代,都是以孝悌治天下,你没子翤就是不孝,死了之后都要以发覆面,不敢去见祖宗的。

    “吾儿可是担心那姑娘不美?”

    张根富以前,也是风流人物,自然明白男人的心思。

    张正书皱眉说道:“倒也不是……”

    “那可是担心那姑娘性情不好?”

    “也不是……”

    “那又是为何?”

    张根富有点不能理解了,“虽说大丈夫何患无妻,但爹爹今年已经六十有三,说句不吉利的,说不准甚么时候就去了。我死之前,没抱到孙子,我哪有颜面去见张家列祖列宗?”

    “我若是有心仪的姑娘,自会让你上门提亲的。但现在,这事不急。”

    张正书确实不着急,他今年虚岁才十五,刚刚束发不久,在后世也不过是一个初中生而已。一个初中生就结婚生子,在后世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的事,在北宋这时候却是习以为常的。但不代表,张正书就能接受得了。

    但是,张根富听了这话,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你不急,但你爹急啊!

    突然,张根富想到了一个可能:“吾儿,遮莫你还想着那个李行首?”

    “李行首?”

    张正书的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了李行首那淡雅的气质,哪怕是蒙着脸,也能感受得到的高冷。只是这高冷的背后,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我与她不熟……”张正书觉得自己没有说谎啊,他们只见的对话,都没超过十句,怎么能算是熟呢?

    然而,张根富是一百个不相信的:“吾儿,你可知道,她只是一个美妓?如此之人,如何能入我张家之门?我张家,虽不是什么官绅之家,但也是在汴梁有些声名的……”

    张正书无奈地点了点头,心中却道:“是臭名昭著吧?”

    “……你若是想娶她为妾,为父可以帮她赎身,只是做正妻,那绝对不行!”张根富能说出这句话来,也算是开明了。起码在官绅之家,别说美妓了,就连商贾之女,他们也是不待见的。在北宋,门当户对的观念,远超后世的想象。

    商贾想要找一个当官的女婿,唯有榜下捉婿,或者提前下注赌一把。

    “我说了,这事暂时不急……”张正书无奈地说道,这要怎么跟张根富解释啊?难道说,他觉得自己还小,担不起结婚这个人生大事?要知道,人家十五六岁就做父母了,为什么你要例外?你又不是什么读书人,要考解试的秀才。若是张正书学业有成,张根富也不会为他的婚事挠破脑袋了。

    张根富凝视着自己的儿子,仿佛第一天认识他一样。“吾儿可是想纵游花丛,却片叶不沾?为父当年也是如此,但……你也见到了,为父四十八那年才生了你,莫非你也想如此?不瞒吾儿,你自小,我便与一老友定下了亲事。虽不是什么指腹为婚,但也算是有了婚约。做人岂能无信?此事成不成且两说,几日后,我与老友约好了要上门拜访。到时候你见过人家小娘子,若是长得不成,你再拒绝不迟。”

    张根富说完这话之后,放下了碗筷,径自走出了偏厅。

    张正书却觉得老大没趣,喃喃地说道:“难道我不想娶妻,你还能逼得了我?我不信这个邪……”

    这时候,张秦氏走了进来。张正书对于张根富和张秦氏的伎俩,一下子就明白了。张根富唱白脸,张秦氏肯定是来唱红脸的。只是这事,没得商量啊!

第三十四章:家财万贯

    “吾儿可吃饱了?”

    张秦氏关切地问道,言语里的慈母意味十足。但她越是这样,张正书就越是愧疚。说真的,他占去了这个躯体,却不想认这个躯体的父母,已经很对不住他们了。张秦氏这般,让张正书的愧疚更甚。

    “嗯,吃饱了……”张正书随口应道,这幅病秧子一样的身体,也吃不下太多的东西。也许等他的人物等级提上去之后,会吃多点吧?

    “娘亲听说,你还忘不掉那个李行首?”张秦氏笑道,“我也不曾见到她长甚么模样,但吾儿看上的,应当是个大美人。”

    张正书有些无语,李行首怎么样,他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他又不能露出马脚来。“李行首确实挺美的……”这也不算什么恭维的话,能做上花魁之人,岂能不美?但张正书敏锐地察觉到张秦氏眼神中闪过的失落,又添了一句:“差不多能赶上娘了……”

    不知为何,张正书这个“娘”字说出口,好似天生一样顺溜。也许是出于愧疚,这一声“娘”,倒也不算叫得很为难。

    果然,女人都需要夸赞的,张秦氏听了这句话,笑逐颜开地说道:“傻儿,娘亲都老了,便是年轻时,容貌也是及不上青楼行首的。不过啊,吾儿若是能掳获那李行首的芳心,给她赎身,纳作妾侍也是极好的。娘亲知道,能做上行首的,都是极为聪慧的女子。琴棋书画,经书典籍,焚香品茗,插花挂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如此女子,除却出身,也是良配了。与那些大家闺秀相比,也不遑多让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没有答话。

    其实,很多美妓是编入乐籍的,也就是所谓的官妓。官妓大体上是由各级官府直接,或者间接管理,素质一般来说较高。而那些没有被官府承认的,没有编入乐籍而以卖笑为生的私妓,素质也普遍较低。而李行首,则属于私妓,主要向文人、商贾、百姓等各阶层人士提供歌舞服务的。不同的是,李行首被“和乐楼”当做花魁来培养,自然是与一般的私妓是不同的。

    在这些美妓的客人中,很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吏、士大夫,文情也不错的,文学素养也比较高。这些人首先看重这些美妓的文化修养。如果是善于诗词、言谈诙谐、思维敏捷的市妓,那就会很受欢迎了,要是相貌出众,那妥妥的就是行首了。

    而狎妓,在宋代士大夫和文人的眼中就是社交的一部分,所以美妓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必须要做到能够吟诗作答,记诵诗文,达到“色艺双绝”的高度。而在宋代市美妓中,往往不乏才妓。显然,李行首的其中晓楚。

    但注意,李行首是“歌伎”,只卖艺不卖身的,就相当于后世的歌唱演员。可是,歌伎也是美妓啊,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名气再高,又有何用?所以,很多私妓,都要用最青春的年华攒钱,为自己赎身的。

    如果想为官妓赎身很难,要碰到一个有权力的士大夫把她当做知音,才有可能脱离苦海。如果李行首是官妓,说不定真的被那章衙内得手了。年少多金,还是当朝宰相之孙,为她赎身是没问题的。但是很可惜,李行首并非官妓,她是私妓,卖身契在“和乐楼”,并不需要章衙内的衙内身份来帮忙赎身。所以,李行首对衙内也好,富家子也好,甚至平头百姓也好,几乎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也是张秦氏的底气所在,要是论权力,“大桶张家”毫无优势可言。可是论财力,汴梁城内外,能比得上“大桶张家”的,还真的没多少个。

    “吾儿可是意动了?”

    张秦氏有些欣喜地问道,不管娶妻还是纳妾,还不是要传宗接代的么?不管是正妻所出,还是妾侍所出,一样都是继承香火的啊!

    张正书含糊地说道:“再说罢,人家李行首,都不知道愿不愿意呢……”

    这是真话,你有钱给人家赎身,人家也可能不领情的,便是那“和乐楼”的老鸨,也不会放人。要知道,这老鸨为了培养一个花魁,可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了,花费的时间都够呛。不狠狠捞一笔,怎么对得起耗费的时间?再一个,宋朝的《天圣令》也规定了,不管是奴隶还是乐籍女子,只要给主人服务满十年,就自动获得自由身。而只要乐籍女子只要拿出赎身的钱来,随时都可以赎身,老鸨还不得不放人。因为一旦闹到官府,这个不放人的老鸨不仅要赔上一笔巨款,还要坐牢。当然了,别人为乐籍女子赎身,乐籍女子不领情拒绝,也是可以的。

    “吾儿定能掳获那李行首芳心的,为娘打听过了,那李行首的赎身金额,不过千万钱。这钱,我们张家还是出得起的。”张秦氏笑道,好像千万钱不过是一桩小事罢了。

    但张正书却有点舌挢不下,这可是千万钱啊,差不多是一万三千多贯钱了啊!

    人家常说,家财万贯的,那是形容一个人有钱。比万贯还多三千贯,这是什么概念?

    要是拿后世的钱来计算,一文钱等于两块钱的购买力,一千万钱就是两千万块了。听张秦氏的口气,拿这个钱出来,张家也不会伤筋动骨的。额滴个乖乖,不得不说,这“大桶张家”还真的是非常有钱!

    “有钱就好了,就怕你没钱!”

    张正书开始yy了起来,这要促进资本的发展,没有资本怎么行?

    张秦氏估计也不会想到,她还在和张正书谈论娶妻纳妾的事呢,张正书的思绪早就离题千万里了。

    “轩奴,在想什么呢?莫非是在想李行首了?”

    张秦氏说不伤心那是假的,做娘亲的,居然还不及一个青楼女子能让人记挂。

    张正书回过神来,然后站直了身子,说道:“时候不早了,我要去沐浴休憩了,你也早点休憩罢!”

    看着张正书头也不回地走掉,张秦氏也是有点发愣,良久才苦笑道:“这个傻儿……”

第三十五章:快速升级的办法

    躺在浴桶里,张正书正在拿着“肥皂团”来擦拭身子。这“肥皂团”很有意思,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上香料、药材等物制成的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

    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发现了黄河流域一带有种皂荚树,可以用来清洗衣服的。后来,在长江流域一带,又发现了另一种树,跟皂荚的功效是一样,可以清洗衣服上的污迹。但是,这种树的果实比皂荚更为肥厚丰腴,所以,给她取名叫肥皂子。“肥皂团”,大抵就是这么来的。甚至后世的“肥皂”,也是沿用了这个名字。

    这种肥皂团,去污能力嘛就不谈了,香味嘛,也是马马虎虎的。

    但有和没有,完全是两码事啊!

    舒舒服服洗了个澡之后,张正书泡在温热的水中,有些不想起来了。

    “今天好像完成了个隐藏任务,得了100经验值?”

    张正书想了想,然后打开了系统的人物界面。

    【人物】:张正书,别名(轩奴),曾用名(张振凡)

    【状态】:健康

    【等级】:0

    【生命】:30/30

    【体能】:10/10

    【经验值】:100

    【轮盘抽奖】:无

    【技能】:种田术1级

    【基本属性】:力量(1),敏捷(3),体质(1),精神(21)

    【特殊属性】:悟性(5),根骨(0),洞察(21/21)

    【物品栏】:无

    【任务】:种田术升级到十级。任务奖励:消耗品*1,额外抽奖机会*1

    【商场】:尚未开启

    ……

    “真的就是100经验值而已?”

    张正书无语了,“要不要这么耿直啊,这连个经验条都没有,怎么知道人物要多久才能升级?”

    这时候,那个电脑合成的声音不意外地传了过来:“经验条确实没有,但如果你想调出到下一级需要多少经验,倒是可以。”

    “那赶紧调出来啊,连个目标都没有,谁知道要多少经验才能升级?”张正书也是无语,难道这人工智能,确实是人工智障不成?

    “我再强调一遍,我是ai系统,不是人工智障!”

    也是戳到这系统的痛处了,张正书也不跟他一般计较。谁让这系统链接了他的脑神经?只要张正书不主动关掉它,它就一直能窥探自己的想法。

    “好了,调出来了……”这系统又不咸不淡地说道,听着这个电脑合成的声音,张正书倒是觉得挺好的。不像刚刚,张正书还真的以为它有了人类的情绪——这不是不可能,毕竟是地球2220年的高科技产品啊!

    “我看看?”

    张正书再次观察了一下人物界面,果然看到了经验值那一栏上变了:【经验值】:100/10000。

    “果然是一万经验才能升级吗?”

    张正书一阵无奈,他完成隐藏任务的100经验值,还不够塞牙缝的。

    “喂,你有没有快速升级的方法,透露几个来听听?”

    张正书调整了一下方式,虽然这水还有点温,但是泡得久了也会觉得凉的。适时动一动,就不会觉得有凉意了。

    “正在搜寻分析,请稍候……”系统的电脑合成声音,毫无感情地说道。

    张正书也悠哉游哉地活动了一下身体,抬起手掌一看,因为泡得久了,手指上的皱褶都多了不少。

    “搜寻到了,你所居住的环境里,大约有两亩地可以耕种。如果想快速升级,请开垦这两亩地。”系统的合成声音,不咸不淡地说道。这就好像风轻云淡一样,根本与它无关的感觉。幸好,张正书早已习惯了。

    “有两亩地?怎么可能?”

    张正书喃喃地说道,“整个张家好像也没什么地可以种吧,全都是青石板铺就的地面……等等,两亩地,是不是说那些种花的土地?!”张正书想起来了,不管是他的小院,还是别的院子,好像都是有地的种着花木的。

    “难道要我做辣手摧花的事情?想一想,倒也挺刺激的……”

    张正书想到兴奋的地方,赤条条地猛地从水中站了起来,飞快地抹干了身上的水渍,然后穿上了衣裳。“来财,来财!”张正书打开了门,第一时间就喊道。

    “小官人,你唤小的有何事?”来财连忙小跑了过来,“小的已经开始抄《论语》了……”

    “抄什么《论语》,明天再抄也不迟。”张正书有点着急地说道,“你赶紧去找找,哪里有菜子(菜种)?不管是什么菜子都行,给我拿来……对了,还要把锄头拿来,再备多几个花盆!然后再让懂种花的僮仆都过来,把花坛里的花,全都移植出来!”

    虽然张正书的要求很奇怪,但来财还是按照吩咐去办了。

    “不知道小官人又要鼓搞些什么了……”

    见过张正书使用“道法”的来财,记忆犹新,还以为张正书又要弄什么“道法”来着。

    只是张家上下,几乎都找不到什么菜种,折腾了半天,才在一个看门的老家仆那里找到一点点的菜种。这个老家仆是张家的老人了,专门负责喂鸡养猪的。也许是出于中国人种菜的天赋,他在猪圈旁开垦了一小块菜地,收成倒也不错。

    张正书心情一好,大手一挥,赏给了那老家仆百来文钱。这百来文钱,都不知道可以买多少菜种了。这让一干家仆都看得眼热,甚至有的恨自己没有先知先觉的本事,不然那赏钱就是他的了。

    “你说小官人要做甚?”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要在这里种菜?”

    “花坛拿来种菜?这小官人脑子真的被打坏了吗?这都快到秋了,菜还能种?这霜打来,甚么菜都种不了!”

    “嘘……你想死啊,说那么大声?”

    ……

    这些话,其实张正书也都听到了,但没事,他本来就打算搞大棚蔬菜的,现在这小块地,算是做个实验吧!如果能成,那就再改良改良,说不定这个冬天汴梁城的蔬菜,就全由张正书供应了。上一年冬天,汴梁城的韭黄一斤能卖出百钱的价格,那么,张正书的蔬菜,卖八十文一斤,应当不成问题吧?千亩田地种大棚蔬菜,少说也能种出个两千斤蔬菜来,这还是考虑到季节不对,方法不适合的结果。一茬蔬菜,就能赚个两百来贯钱,工钱也够给了,倒也不亏。

第三十六章:全家上阵

    鸡飞狗跳的张家,诸多家仆全上阵,提着灯笼的提着灯笼,移植花草的移植花草,播种蔬菜的播种蔬菜,忙得好像一团乱麻。

    就连张根富都被惊动了,更别说生性八卦的女人——张根富的妻妾十六人,全都被好奇心驱使,聚集到了张正书的小院外,探着头往里面看。

    “你们这是做甚么?”

    张根富被气到了,这些花草,可是价值不菲的。如茉莉花,栀子花、石榴花、含笑、萱草、绿萼梅、腊梅、瑞香等等,都是这个时候的名贵花草。要知道,宋人爱花,已经爱到骨子里。不论男女,都喜欢“簪花”。这“簪花”就是把花插在头发上,这种事情可是不分贵贱的,上至君主、士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为时尚。就拿茉莉花来说吧,每年六月左右,是茉莉花开的季节。茉莉花一旦上市,那价钱可是一支就数十文钱的。但是整个汴梁城的妇人,争相购买。要知道,茉莉花一旦摘下来,也就能保鲜一天而已。可是,汴梁城的妇人根本不在意,哪怕是供一饷之娱,也乐在其中。

    大概,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爱鲜花了。宋代在每年的仲春十五日都会举办盛大的“花朝节”,花朝节出门赏花的百姓多得吓人,往往万人空巷。这场景,堪比后世岭南人春游赏花的现象。

    更别说,在宋朝,君子四雅是“焚香、品茗、插花、挂画”,这一潮流居然还是从赵宋皇室传出来的。士大夫以插花为雅事,甚至有些自认风雅的文人出游,也要携带桌几,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寻常人家也不遑多让,每年端午时,那是家家户户都插花,就算没有花瓶也好,也要寻个小坛子来插花。平常的时候,家里没花倒也不会被人笑话。但是,如果重午时节家中无花,会被人取笑的。

    宋朝风俗如此,张根富自然也是爱花之人——谁让他一生都自命风流呢,风流富家子,哪里能不插花?不插花,怎么显得张根富骚包啊,怎么去狎妓出游啊,怎么体现品味啊?于是,经过张根富几十年的辛苦栽培,最令他自豪的就是张家宅邸里的满园花草,不管春夏秋冬皆有花开。再加上张家有专门插花的“养娘”,更是让张根富觉得,他家也是“君子”之家嘛,起码“焚香、品茗、插花、挂画”这君子四雅都有。哪怕不被别人承认也好,张根富还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如今被人这么“粗暴”的对待花草,张根富觉得心在滴血。

    “回官人,这是小官人要求的,说是要种菜……”

    一个家仆,有点畏畏缩缩地答道。不得不畏畏缩缩啊,张根富的身形几乎是他的两倍大,又兼之在发怒,更像是一员大将。在宋朝,但凡是将军,都是有将军肚的,肥硕,在宋人眼中才是孔武有力的象征。

    听到是张正书的主意,张根富一下就偃旗息鼓了。

    见到张正书在一旁插手旁观,张根富腆着肚子走了过去,苦笑着问道:“吾儿又在弄些什么?这些花草,可是为父几十年的心血啊……”

    张正书也是知道这事的,所以他才让家仆移植,不然的话,他挖起来就是了,还用得着那么麻烦吗?

    “我发现,用盆栽花草,似乎更有雅趣……”张正书脸不红心不跳地说道。

    张根富差点没晕过去,盆栽花草的事,还用得着张正书来说?只是那腊梅、那绿萼梅、栀子花,石榴……又岂能种在盆中?

    “吾儿可是要种菜?”

    张根富也是有点气在头上,语气不免重了些。

    好在,张正书不是那个倒霉蛋,不然早就使性子了。那个倒霉蛋,何曾挨过张根富的打骂?便是稍重的语气,也不曾听过。虽然觉得有点对不住张根富,但张正书决定的事,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种菜好啊,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种菜法子,便是在冬日,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到了冬日,新鲜时蔬钱百文一斤,若是能种千亩时蔬,岂不是赚翻了?”

    张根富的算数明显挺好的,作为一个商贾,岂能不懂算数?

    “吾儿果真有此法?”

    张根富有点不相信,怎么被那章衙内揍了一顿之后,他儿子好像就换了个人似的?错非他记忆还在,错非他的相貌一模一样,张根富还真的以为是换了个人。不得不说,张根富的直觉是对的,一下就猜中了真相。可惜,他的潜意识里第一个排除了这个可能性——他儿子不是他儿子,这有可能吗?

    “确有把握,但能不能成,还得试试。”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反正一日在家无所事事,便伺弄一下时蔬,倒也不错。”

    张根富哭笑不得:“这等活计,让僮仆去弄便是了,吾儿何必亲自动手?为父不是与你十顷良田么,何必拿这些个花草做文章?”其实刚刚张根富也听了管家张通的汇报,知道了张正书日间的所作所为,可他不打算点破——反正他百年之后,家产都是张正书的,纠结这个没用啊。但这个不是田地啊,而是张根富最喜爱的花草,根本不能同时日而语的。

    张正书摊了摊手,说道:“那千亩田地,尚有佃户耕种,我何忍当下便断了他们生计?这里不一样,尚有几分地,我就拿来试试了。”

    张根富知道,张正书想做什么他是阻止不了的,只能说道:“吾儿,你摆弄此处便是了,其余花木可不能乱动……”

    “知晓了……”

    张正书不在意地说道,反正他也只是做个试验,顺便涨点经验而已。把整个张家种花的地方都拿来种菜,也不过是两亩地而已,对于张正书来说,杯水车薪。况且,现在也没有那么多菜种。“十五妹,你儿这是做甚么?”

    一个徐娘半老的妇人,徐徐地问张秦氏。但语气背后的幸灾乐祸,可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十七章:特殊效果

    张秦氏也知道,这妇人是张根富续弦的正妻,她不过一个妾侍,真要论起来,地位还是不及的,哪怕她帮张家继承了香火,生了个儿子。

    “想必是轩奴他,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了罢?”张秦氏也不咸不淡地说道。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有十六个女人,更是一出大戏。豪门大院里,明争暗斗总是难免的。好在张根富就一个儿子,不然日后就有得争了。

    不过,张根富的其余妾侍都知道,一个母凭子贵,一个是正妻,她们是无法抗衡的,只能默默地瞧一瞧,不做声就是最好的了。

    “我看啊,是癔症又发了吧?”这个正妻想必也是怨妇一个,不仅见不得张秦氏好,连张正书都见不得好。甚至得知了张正书得了癔症,她是最欣喜若狂的一个。女人的机心啊,太可怕。

    “轩奴哪里有甚么癔症?”张秦氏也有点生气了,“都是那神棍胡说罢了!”

    “如此,是姊姊失言了……”

    两人看似一团和气的表面下,却已经暗潮汹涌。

    这大妇心中酸溜溜地想道:“不就是生了个儿子罢,有甚么好神气的?”

    “连儿子都生不出,在这里抖甚么威风!”张秦氏心中也是很不屑的。

    两人不约而同地别过头去,看得张根富的其他妾侍心惊胆跳的。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更何况是两只母老虎?不要殃及池鱼,已经是万幸了。于是,这些个妾侍,悄悄地离开了,免得被误伤。

    那个大妇,也觉得呆在此地,看不到张正书的笑话了,也心有不甘地离开了。离开时还颇具讥讽地说了一句:“富家子不做,却要做那田舍郎,真个好志向!”

    这句话,算是击中了张秦氏的软肋,虽然不曾回头,但她的泪珠却缓缓地落下了:“吾儿为何变得这般了?”如此看来,往日那个放荡不羁的小官人,倒也不是那么扎眼了,毕竟那才是纨绔子弟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你……不要再植入花盆了,赶紧的,将此株腊梅移到偏院!”

    “这含笑嘛,交与养娘去插花罢!余下的,也移到偏院!”

    “这石榴如何能种入花盆?你这憨人,快,移入偏院……”

    ……

    张正书是怎么都想不到,为了几株花草,张根富能亲自上阵,指挥转移这些花草。费了不少功夫,才总算完成了。

    盛夏如此,肥胖的张根富也是大汗淋漓了。抹了一把汗之后,张根富才稍觉满意。只是看着一地的坑坑洼洼,张根富的心还是在滴血。“这种得多好啊……”

    而那被陇整起来的菜田,张正书却看得赏心悦目。菜种播下去之后,又浇了水,张正书才心满意足地说道:“诸位辛苦了,都去账房领赏罢,每人五十钱。”

    众家仆都欢喜起来,辛苦一夜的功夫,总算有点欣慰。

    “多谢小官人厚赏!”

    众家仆欢天喜地离去后,张正书才打开了系统界面一看。

    “嗯?加经验了!”

    张正书觉得很神奇,这还不是他动手的,居然也能加经验吗?

    “难道只要是我主导的种植,就能产生经验吗?”张正书想了想,好像这样也对,因为是他坚持要这么做的,自然是与他有关了。“只是这经验值,加得有点多了吧?”

    【人物】:张正书,别名(轩奴),曾用名(张振凡)

    【状态】:健康

    【等级】:0

    【生命】:30/30

    【体能】:10/10

    【经验值】:211/10000

    【轮盘抽奖】:无

    【技能】:种田术1级

    【基本属性】:力量(1),敏捷(3),体质(1),精神(21)

    【特殊属性】:悟性(5),根骨(0),洞察(21/21)

    【物品栏】:无

    【任务】:种田术升级到十级。任务奖励:消耗品*1,额外抽奖机会*1

    【商场】:尚未开启

    ……

    “居然加了这么多经验啊,那若是种千亩地,那岂不是一下就升级了?”张正书喜出望外地想着,“幸亏穿越到一个大地主家庭,不然的话,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把种田术升到十级。”

    张正书欣喜地看着刚刚弄起来的菜垄,这就是希望啊!

    “是否使用‘种田术’附带的特殊效果?”

    这时候,系统合成的声音再次传来。

    “嗯?还有特殊效果?”

    张正书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是什么特殊效果?”

    “种田术1级特殊效果:所种农作物茁壮+1,产量+1。”系统那合成的声音传来,给了张正书一个大大的惊喜。

    “那种田术升到10级呢?”

    张正书迫不及待地问道,“特殊效果是什么?”

    “正在查询,请稍后……”系统过了十秒钟之后,才传来一个消息:“种田术每升一级,所种农作物茁壮+1,产量+1。种田术10级,所种农作物茁壮+10,产量+10。”

    “卧槽,这么给力?”张正书有点蒙圈了,不过他很快想起一件事来:“等等,+10是什么效果?”

    系统合成的声音说道:“换算产量的话,也就是增产10%。”

    “额,才10%啊,我还以为能增产100%……不过,10%也行,好过没有。”张正书嘀咕了一句。

    “是否使用‘种田术’附带的特殊效果?”系统合成的声音再一次催促道。

    张正书毫不犹豫地说道:“用!”

    “确认使用‘种田术’附带的特殊效果:所种农作物茁壮+1,产量+1,耗费精神21点。警告,精神全部耗完,系统自动进入睡眠状态。”系统合成的声音再次传来,然后张正书脑海中的系统界面一下就没了。

    “不会吧,这么坑?还要耗费精神的?喂喂喂,你还真的会进入睡眠状态啊?不带这么坑人的吧?”

    这时候,张正书才明白,原来使用技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现在就觉得昏昏欲睡了,精神极度萎靡。甚至不客气地说,如果不是意志力还算坚强,张正书就真的倒下便睡了。强撑着爬到床上,张正书只觉得一阵无可抵御的睡意袭来,不到两秒钟,他就陷入了酣睡之中。

第三十八章:茅草棚

    翌日,张正书从酣睡中醒了过来,却还是觉得脑袋有点昏昏沉沉的。

    拍了拍脑袋,张正书才掀开身上盖着的衾被。

    “小官人,面汤来了……”

    来财除了脑袋不算很灵光,但伺候人还真的挺不错的。

    张正书懒洋洋地抬了抬手,打了个哈欠说道:“放那吧,我自己来。”

    来财跟了张正书一段时间,知道这张小官人喜欢自己动手。不管是洗漱还是沐浴,都喜欢自己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点都不像大户人家的子弟。大户人家的子弟,哪一个不是在家仆的伺候下长大的?像张正书这样的怪胎,来财也是第一次见。

    洗漱完了之后,张正书才稍稍恢复了一下精神,然后心中默念了一下:“2220。”

    “系统正在启动中,请稍候……”

    电脑合成的声音传了过来,过了几秒钟之后,张正书才进入了界面之中。

    “怎么回事,为什么使用技能附带的特殊效果要耗费精神?”

    张正书一想到这个就气不打一处来,耗费精神就算了,系统还不提前打个招呼。这就相当于后世的理发店,理发师一直跟你说,你的发型要这么弄才好看,不遗余力地推荐你又烫又染,等你结账的时候就傻眼了——千把块钱都是下手轻了。这种引人入瓮的手法,是一样一样的。

    系统合成的声音没有丝毫感情地传来:“付出才能获得,这不是正常吗?”

    “那你也要说一声啊……”张正书确实有点恼怒了,“差点就直接睡了过去,就不能设置一个底线,比如剩个一两点精神,好让我有个心理准备?”

    “已经成功设置,以后启动技能附带的特殊效果,将保留维持活动的精神值……”

    系统的这个手笔,让张正书才觉得有点人工智能的样子。张正书点了点头,然后调出了系统界面,查看一下自己的属性情况。

    【人物】:张正书,别名(轩奴),曾用名(张振凡)

    【状态】:健康

    【等级】:0

    【生命】:30/30

    【体能】:10/10

    【经验值】:211/10000

    【轮盘抽奖】:无

    【技能】:种田术1级

    【基本属性】:力量(1),敏捷(3),体质(1),精神(10/21)

    【特殊属性】:悟性(5),根骨(0),洞察(21/21)

    【物品栏】:无

    【任务】:种田术升级到十级。任务奖励:消耗品*1,额外抽奖机会*1

    【商场】:尚未开启

    ……

    “嗯,这精神恢复得有点慢啊……”

    张正书皱了皱眉头,觉得有点不太满意。

    这时候,系统解释道:“精神和洞察可以消耗的属性值,与你本身的精神和洞察数值有关。你现在的精神属性是21点,也就是说两个小时恢复2.1点属性值。使用‘洞察’技能,耗费洞察的属性值。洞察的属性值恢复,与精神属性值一样。”

    张正书有点诧异:“那之前我观察那个章衙内,怎么观察成功的?”

    “因为他的最高属性值比你的低,你的精神属性值已经算不错了。大概是灵魂融合的时候,产生了变异吧?这个我也分析不出来,人脑太复杂了。”系统的解释,让张正书有了点信心,起码他还是有优势的嘛!

    “不过,你的精神属性值也不过比常人高了那么点而已,如果对方是大儒,你的精神属性值还不够人家的一个零头。”系统毫不留情地破坏了张正书的洋洋自得。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好罢,现在比不上,总有一天能比得上的……”

    “小官人,小官人,要不要去用早饭?”

    来财见张正书又“犯病”了,一个人坐在那喃喃自语,不禁有点害怕。

    张正书抬起头看了看他,来财被吓到了,脚步踉跄地往后退,没留意绊到了一张椅子,“哎哟”一声跌坐在地上。

    “你怕什么,我还会吃了你不成?”张正书摇了摇头,然后才问道:“你知道谁会搭棚子吗?比如茅草棚?”

    要想种植反季节蔬菜,大棚是少不了的,还要在土里筑炕烧火,增加菜棚温度。其实还有另一种办法的,就是建一间温室,用纸封住密室,然后凿地挖坑。挖了坑之后,在坑里面倒沸水。等蒸汽上升,熏蒸整个温室后,就用扇子扇些微风,透透气。这样反复几晚,蔬菜就快速长高了。这个办法,在南宋时是用来培养反季节鲜花的,在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记载,所以张正书也知道这个办法。

    但是,这个办法的成本太高了些,起码建一个大棚要比建一个温室便宜多了。而且大棚的好处是,可以在郊外使用。还可以重复拆卸,重复搭建,成本也低廉。而且,张正书早就想好了,冬天种反季节蔬菜,春天的时候,已经从岭南、闽南一带运来了棉花种子,可以种植棉花了。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得先找到懂得搭茅草棚的工匠才行啊!

    然而,来财拍了拍屁股站起身来,怯生生地说道:“小的不知……”

    “那还不赶紧去问问?”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通叔应该知道的,快去问问!”

    “是,小官人……”

    来财屁颠屁颠地跑出去后,张正书才摇了摇头,心道:“太不机灵了……”

    吃过早餐后,张正书继续回到他的小院中,亲自提了几桶水,给种下的菜籽浇了浇水。就是这么浇了一下水,张正书惊喜的发现,又增加了少许经验值,虽然只是区区的19点,还不到20点经验值,却也让张正书有点安慰了:“看来,亲力亲为,还是有用的……”

    这时候,管家张通匆匆走了进来,见张正书正蹲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观察着昨晚弄起来的菜地,无奈地问道:“小官人,你确定要找工匠来搭茅草棚么?”

    张正书也不起身,扭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奇道:“这难道有假么?要想冬日种蔬菜,这大棚如何能少?”

    管家张通震惊莫名,好似看怪物一样看着张正书,把嘴巴张得大大的,良久才说的:“小官人,你真的要冬日种蔬菜?”

    “我什么时候不是言出必行的?”张正书随口应了一句。

    管家张通震惊过后,便默默地离开了小院去张罗了。作为一个管家,但凡主人有要求,他都要想办法来满足的。别说搭个棚子,就算是要建个高楼,他都要想办法满足——当然,前提是先跟张根富汇报一下。

第三十九章:营造匠

    “什么?轩奴想在冬日种菜?”

    张根富听了管家张通的汇报之后,觉得很不可思议,“这冬日能种菜吗?”

    自古以来,依时而种都是农耕民族的传统。反季节蔬菜?那是有违天时的。不过,这个只是腐儒的论调,如今大宋,“以非时之物为珍”,哪个城市冬日没有时蔬卖的?反季节蔬菜都被当成山珍美味!哪怕是再小的城市,也有黄豆芽出售。像汴梁城中,韭黄、撒佛花、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生菜、葱、蒜、芹菜……都是应有尽有的。

    只不过,这种蔬菜的种植成本很高,而且不能大批量种植,所以能吃到新鲜蔬菜的,除了宫廷以外,就是达官贵人了。寻常百姓也买不起,像张根富这样的豪奢之家,冬天吃得最多的也是黄豆芽和“窖藏菜”。因为张家都来不及去买,这新鲜的蔬菜,已经被汴梁城中的大户给抢完了。

    所以,张根富觉得很奇怪,这冬天也能种蔬菜的?

    管家张通也不知道其中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成本很高,而且技术没有泄漏出来,所以想规模化种植都不行。

    但是,张正书说他可以种,这让管家张通怎么能不吃惊?

    “冬日亦能种蔬菜,只不过此法秘传,小官人说他能成,我拿不定主意,特来禀告官人知悉。”管家张通也怕背锅啊,请工匠来搭茅草大棚,花费虽然不多,但茅草、木料的钱,工匠的工钱,都是要给的。如果张通要背锅的话,那起码是十数贯之巨,也不是一笔小钱了。

    张根富想了想,然后大手一挥说道:“既然轩奴要做这事,你就依他的意思照做罢!”

    有了张根富这话,管家张通就安心多了。事实证明,管家张通的办事能力不是盖的,不过一个多时辰,就遣人到汴梁城中,请来了好几个民匠。宋代的工匠,地位不算高。但是在历朝历代来说,已经算顶尖那种了。在手工作坊里,若有人雇请工匠,就必须按时给付钱米。至于钱米的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工种而异。古代工匠技艺大多父子相传,所以工匠在宋代能有这样的地位,实属不易。

    宋代的工匠,有官匠和民匠之分,事实上,官匠虽然衣食无忧,但论自由程度,肯定是不及民匠了。有时候,虽然民匠也会被官方“差雇”或者“和雇”,但总体来说,在社会上活得也还算滋润的。

    就拿管家张通请来的营造匠来说,他们专门替人建房子,不仅有工钱,建好之后还有赏钱拿。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营造匠,一年也能赚个四五十贯。可别小看了这个数,相当于年入六、七万了。

    管家张通,也是许诺了给市场价来建造茅草大棚,他们才应邀过来的。不然,区区一个茅草大棚,便是几个农户,也能做了,何必用到他们?有钱能使鬼推磨,管家张通虽然把钱用了出去,但心疼啊:“小官人太败家了啊,这钱又是平白生出来的,怎能如此挥霍呢?”

    “张管家,这是要在哪里搭茅棚?”

    一个营造匠有点不明白了,这张家宅邸如同深宫大院一样,占地极广,到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的模样,便是这些个营造匠也是第一次见。如此大户人家,居然要搭茅草大棚,这有点不合逻辑啊,甚至非常诡异,诡异得来又有点搞笑。

    管家张通老脸一红,说道:“是我家小官人,欲要搭个茅棚……”

    “茅棚可是用来养牛马的?”

    另一个营造匠想当然地问道,也是,在宋代的这时候,很多富家子要耍帅,都是要养一匹高头大马,显得身姿挺拔,英伟不凡的。甚至在科举殿试之后,新科状元都要跨马游街,以夸功名,教世人得知。所以,骑马=装13,这是在宋朝不成文的潜、规则了。

    “不是……”管家张通有点难以启齿,这事要怎么说啊,张正书可是搭茅草大棚来种菜的,若是扬了出去,岂不是坐实了张家小官人被打傻的消息了吗?现如今,外面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了,如果再有实锤传出去,那张正书还有什么声名可言!怕是脸面扫地了……

    好在,其余个营造匠也懂人情世故,见管家张通吱唔的模样,也不敢再问了。

    他们一路走到小院,已经花去了一刻钟有多的时间。管家张通往里面瞧了瞧,发现张正书正在一棵桂花树下,专心致志地“奋笔直书”。看到这场景,管家张通不知为何,很是欣慰:“小官人也知晓要勤勉读书了,官人见了,定会展颜大笑!”

    这时候,在张正书身旁磨墨的来财突然说道:“通叔……”

    张正书闻言,扭头一看:“通叔回转了?可曾请到匠人?”

    “这几个便是汴梁城中,最富盛名的营造匠了。”

    管家张通有点肉疼地介绍道,这可是他承诺一天两百钱,包吃包住才请来的营造匠。如果不是比市价高了二十文钱,说不定都没人接这活。茅草棚而已,随便找几个身强力壮的青壮就能搭起来了,何须用到营造匠?而且,这几个营造匠过来,做完这活不就是两三天的事情吗?两三天之后呢,没活可接了。要是因此错过了一单大活,岂不是要损失很多小钱钱?好在,“大桶张家”在信誉方面还不错,这些营造匠也就过来了。

    张正书搁下笔,然后拿着那张纸,站起身来。

    管家张通注意到,这笔居然不是毛笔,而是一根鹅毛!

    没错,就是鹅毛!

    “这鹅毛是昨日宰的那只鹅吗?”管家张通有点发愣,“这鹅毛亦能做笔?”

    待他看到那宣纸上细细的线条,他就没有什么话说了。“想不到鹅毛亦能做笔,待会我亦要试一下。”

    张正书拿着的,是他画的茅草大棚的施工图。在前世,他所做的工作内容里面就有勾画图纸,虽然软件画图纸和手画图纸有所不同,但还是能说得清晰的。

    然而,这图纸却把那几个营造匠给看呆了:“小官人,这……这是甚么?”

第四十章:震惊的图纸

    “图纸啊?难道你们建屋造房的,不需要图纸吗?”

    张正书也愣住了,那个倒霉蛋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这图纸是他自己根据前一世的经验脑补出来的。在后世,只要是建筑,不管是什么建筑都好,建造之前一定是有图纸的。没有图纸的建筑,能建得好?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可能古代的工匠,有特殊的技巧吧?

    “小官人,这法式图我等也知晓,可这法式图,我们看不明白啊!”一个营造匠皱着眉说道。所谓的“法式”,就是标准格式的意思。“法式图”也很好理解,就是标准的图纸。

    张正书一愣,喵喵喵,看不懂?不会吧,他自认这已经是最规范的图纸了,正面图,平面图,侧面图和透视图都有,连规格都表明了,只要是有点经验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来?

    “你们哪里不明白?”张正书也郁闷啊,精心画出来的图纸,居然被人说不认识。

    “小官人,这法式图一般就一个,你这画了四个,难不成要建四个茅棚不成?”

    面对这些个营造匠的发问,张正书明白了,原来不是他画得不好,而是这些营造匠根本不明白这图纸的妙用。

    “你们且看,这叫平面图,意思就是从正面看去,这茅棚是如此模样的……”

    张正书逐个开始讲解了起来,“这个是侧面图,也就是说,从侧面看过去,茅棚是这样的;这个是平面图,也就是从上空俯瞰下来,茅棚里面的这样的;最后这个透视图呢,就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包括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是规格,你们都应该知道的了……”

    张正书讲解完了之后,见这些个营造匠还是呆滞的模样,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怎么,我说得还不够清楚吗?”

    “不不不,小官人,你这法子是从哪里学来的?这……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营造匠量身裁剪的啊!”

    这些个营造匠很是激动,一窝蜂围了上来,张正书差点以为他们想要来一个“皂滑弄人”了。

    “莫急莫急,此法……是我,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既然你们觉得有用,便授予你们罢!”张正书知道,有宋一代,工匠的地位还算可以。但是到了明清时,工匠的地位就一降再降了。为什么?都怪朱重八朱元璋,他弄出个户籍制度,将天下人分成官籍、民籍、军籍、监籍、灶籍、匠籍,因此,明代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更要命的是,明代常常把罪犯的家属充为匠籍,造作工役,以囚人罚充。户籍制度,就是打在老百姓身上的烙印,每个人在出生之时,已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一个社会,科技能有进步,那才是怪事。

    所以,中国在唐宋时期,科技还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但是到了明清时,已被西方赶超了。这里面,除了儒家天生排斥工商之外,就要怪这个户籍制度了。

    现在,张正书把后世的一些成熟的方法传开,或许能帮助科技再进一步。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也比古人盲人摸象,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要好。

    于是乎,这些营造匠都忘了此行的目的,先是跟张正书学起了怎么画图纸。

    不得不说,这些营造匠的基本功十分扎实,经张正书一点拨,他们就能举一反三了,甚至很快超过了张正书这个“师父”。

    没办法,这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这些营造匠的实践经验又非常丰富,结合经验这么一看,就能明白这图纸的画法了。

    管家张通见他们一个教,几个学,兴致盎然,也识趣的没打扰。

    末了,一个营造匠才想起来要做正事的:“哎呀,小官人,我们光顾着学这法式图了,差点忘了正事。你放心,这茅棚我们一定尽全力做到最好!”

    张正书却笑道:“不急不急,我设计的这茅棚,可是能拆卸的。你们看,这里的茅草用麻绳捆扎,留出个圈来。如此反复捆扎好茅草后,再用麻绳穿过留出来的圈,再拉紧,便能不透风了。如此做的好处是,拆卸简便,可反复利用。不瞒你们说,过得一个月,我将在李家村那千亩田地上,造几十个大茅棚。今日这个,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

    这些个营造匠一听,都面面相觑:“小官人,这茅棚可有大用?”

    “用以冬日种菜!”张正书觉得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今年隆冬,且看我张家,为汴梁城供应时蔬,起码在数千斤!”

    “嘶……”这些营造匠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皆道,不愧是“大桶张家”,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接下来,就是这些营造匠的展现真本事的时候了。

    他们只是用了刨子、钻子、凿子、锯子、墨斗、鲁班尺、木工凳等等工具,一下子就在刚刚弄起来的菜地上,立起了顶梁柱。榫卯结构之下的柱子,连一颗钉子都不用就能承重,实在让张正书大开眼界。

    这些营造匠的动作,浑然天成的,让张正书看得都入了迷。

    突然,张正书想起了一件事:“既然这些营造匠都懂得造房子了,木工活也干得这么顺溜,何不趁机设计出一套灌溉系统?甚至把水力磨坊、风车磨坊、水力纺织机,风力纺织机给弄出来?”

    说做就做的张正书,里面又开始了漫长的画图作业。

    灌溉系统,在这个年头,可供选择的太少了。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起码在条件简陋的古代,利用木头就弄出一套灌溉系统来,这已经是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了。

    张正书在这个基础上,打算利用水车、筒车和翻车的组合,把汴河的水,通过灌渠,引到农田里。这样一来,灌溉就能节省很多功夫。只是,要做出这灌溉系统不容易,单凭这几个工人,难度还是太大了些。

    更别说,张正书还打算弄纺织机,弄磨坊的。磨坊好弄,不过是建在河边,以青石做基,利用水力带动齿轮,以碾压谷物。水力不济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风力,类似后世荷兰的风车一样。风力也不济的时候,还能用牲畜之力来带动,可谓是三位一体。

    纺织机也是差不多的设计理念,只是纺织机的工作原理,要比磨坊复杂得多了。

第四十一章:密不透风

    不得不说,有钱人家就是不差钱。上好的木料,用来做茅草大棚也只是寻常。当然,这木料也只是结实而已,不算得太名贵。

    “你说,这根直木是用来做甚么的?”拖拽木料的家仆,悄悄地问旁的家仆。

    “听说是要搭茅棚?”

    “不会吧,有上好大屋不住,难道小官人要住茅棚吗?”

    “谁知晓啊,或许是小官人真的被那小衙内打傻了罢?如若不然,为何无端端要在院中搭个茅棚?”

    这时候,管家张通黑着脸走了过来:“莫说闲话,赶快做活!”

    那几个家仆不敢再吭声,连忙拖拽着木料,往院子搬动。

    院子内,那几个营造匠正挥汗如雨,卖命地工作。这不是因为张家给的工钱多,而是因为张正书把图纸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在这个年代,但凡是学东西,不拜师是不行的。可张小官人根本没让他们拜师,就把这图纸传给了他们,这些营造匠也是有良心之人,哪里肯不卖力干活?

    不得不说,虽然宋代商业气氛很浓重,但是在风气上,还尚未完全变成唯利是图,奸商满地的样子。而且,这些营造匠都是拜了师父的,师父传授的第一课,就是灌输行德:给东家做活的时候,要做到“三严”。所谓的“三严”,也就是手严、嘴严、眼严。大致的意思是,喜欢的东西不能拿家自用;说话必须注意分寸,饭不能语,话不能高,最主要的就是营造匠吃的是百家饭,家与家之间的饭食自然有好友差,哪家的好哪家的不好,绝对不能有半点流露,这可是匠人的大忌啊;东家有女眷的,眼睛不能直勾勾地看。好事不出名,坏事随风行,行业戒规是绝对不能犯的。

    这营造,也是个细心的活。下木料之前是绝对不能大意的,要反复计算,反复丈量,长出一点没事,短了就出事了。像“大桶张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把木料用坏了倒是没多大问题,最多就是少拿些工钱。可若是一般人家,哪里还能有多余的木料备用的啊,这拿不到工钱不说,还要赔偿的!营造匠看似风光,吃百家饭,喝十里八村的汤,凭着一门手艺,衣食不缺。但其中辛酸,只有他们自个知道。

    只见这些营造匠,刨木的刨木,凿榫卯的凿榫卯,锯木的锯木,斧砍的斧砍……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好不热闹。只用了半日,这茅棚的框架就弄好了。

    没办法,这些营造匠本来打算做两日的活,但张小官人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图纸给他们,他们哪里还有拿多一日工钱的心思?于是,默契地加快了干活的速度。

    其实,这茅草棚的技术含量真不高,除了要凿榫卯以外,基本就是个体力活和细致活。对于轻车熟路的营造匠来说,这根本不是事。

    最难的,反而是按照张正书的要求扎的茅草,不仅要能拆卸,而是要三层重叠才收货。

    对于这些营造匠来说,还算容易上手。反而做了几个之后,才发现这才是茅草棚最佳的组合。

    三层的茅草棚,错落有致地叠在一起,不仅能有效的遮挡风雨,甚至还能垂挂下来,密不透风。这些营造匠,哪里见过这种茅草棚,不禁有点大开眼界的感觉:“这也是小官人想出来的么?若是这般,小官人还真是天资聪颖啊!”

    “我听闻,小官人原先也是极为聪慧的,只是不怎么学好。”

    “如今小官人也浪子回头了,千金不换啊!”

    ……

    这些营造匠说着闲话,不用半天,已经扎好了茅草,可以开始铺茅草顶了。

    这时候,已经画了一半图纸的张正书,放下了手中的鹅毛笔。来财有点意外:“小官人,不继续画了吗?”

    也不知道说来财傻还是说他精明,他居然看出了张正书UU小说的图纸画的是什么。“这是水车,这是筒车、这是翻车……小官人打算要在李家村那里建这些吗?”来财虽然见识不太多,但他也是知道这些灌溉设施,要花费不少钱才能建得起来的。而且,很容易吃力不讨好。在宋代这时候,因为争水源而闹出的打斗也不少。好在李家村大部分田地都被张家兼并了,这倒是没什么问题。只要张正书不那么吝啬,允许李家村的自耕农也用这些灌溉系统,肯定会很和谐的。

    有便宜占,谁不喜欢?谁还有怨言?

    张正书倒没想得那么多,他弄这个灌溉系统,主要是想省事而已。刚刚他提了几桶水过来淋菜,都弄得满头大汗。要是能轻松灌溉,岂不是省事得多?最关键的是,这灌溉系统做的值——刚刚灌溉一下子,张正书就得了19点经验值。要是弄出个灌溉系统来,岂不是每天不断的增长经验?这个诱惑,张正书拒绝不了啊!

    不然的话,种田术都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升到十级。

    “等下再继续画,现在我要跟那些匠人说说,这茅草棚要如何搭。”

    张正书抖出之前画好的茅草棚图纸,指导了一下那些营造匠,要如何搭建这新式的茅草棚。三层茅草扎,错落有致地被串联了起来,不仅四面围得严严实实的,就连窗户都没有,只留下一个供人进出的小门而已。按照张正书的话来说,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温度的流失。

    一个茅草棚,经过这几个营造匠的卖力干活,总算是在日落之前搭建了起来。

    然而,张正书并不满意。

    茅草虽然能保温,但冬日的汴梁可是会下雪的,这点防护措施还不足够。

    “来财,把宣纸都拿来,贴在茅棚的里面,四周包括顶面都要贴!”

    张正书吩咐道,这就是做富家子的好处了,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有无数人为他跑腿。

    “小官人,这糊纸,可是有什么奥妙?”

    一个营造匠壮着胆子问道,但其实这已经违反了行业戒规了。

    “这没什么,只是保持温度而已……这么说吧,暖和的地方,蔬菜才能生长,我这只是等于给蔬菜穿上一件衣裳罢了。”张正书形象地比喻道,他也不怕这个方法泄露出去,其实这方法成本也不低,而且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是赚不到什么钱的。就算泄露出去,张正书也能赚经验值啊!这个系统已经默认的了,只要是和张正书有关的种田技术,都能获得经验值。越多人在冬天用这个办法种菜,张正书就升级得越快,何乐而不为?

第四十二章:小报新闻

    “原来如此!”

    这些营造匠也明白了,还默默地把这个办法记在了心中。可以预见的,日后这大棚蔬菜,肯定是风靡全国。冬日也能种菜,这对中国人的诱惑,绝对是max的。要知道,中国人种地的执念,不管是过了多少年也依然深深根植在基因里。

    看看中国历朝历代就知道了,只要是适合耕种的土地,中国就一定会想办法拿下来的。

    张正书相信,别看现在李朝自称大越,也就是后世的越南跳得那么欢,时不时出兵骚扰一下宋朝。但如果给宋朝知道了,越南的土地能种一年三熟的稻田,而且还能跨海过去攻击,你看看宋朝会不会出兵去攻占李朝?

    “对啊,为什么北宋不去打越南,非得找西夏、吐番来打?”在张正书眼中,东南亚的那片土地,比西夏的土地肥沃多了。“可能是宋朝人不知道交趾能种稻一年三熟吧?甚至,交趾那地方遍地的沙金,金矿起码有几十个,啧啧,要是我放出这个消息,那朝廷会不会出兵?”

    不用说,这是百分百的。

    在古代,没有人能抵挡得住黄金的诱惑。

    更何况,宋朝出兵打交趾,那是师出有名的。据记载,自宋朝建立,交趾的李朝已经入侵了宋朝十二次之多。但由于李朝自立国时起,便对宋朝实行两手策略,一方面向宋朝通好,请求册封,提高李氏王室的政治威望,一方面又连续侵犯宋朝南方边境,掠夺土地、人口及财物,这让宋朝有点为难。

    但如果知道交趾土地这么肥沃,黄金那么多,你说宋朝会不会动心?特别是交趾还是中国自古的“固有土地”,宋朝出兵更是毫无压力了。

    宋徽宗那货难说,但当今官家赵煦,一个劲的要证明自己,怎么会不动心?

    交趾怎么说,也不会比西夏更难打吧?

    “大有可为啊!”张正书越想越觉得可行,“只是怕朝廷内部的党争,不过现在是章惇独相,好像能操作一下?不行,我要去散布谣言了……”

    估计这些营造匠怎么都想不到,看似人畜无害,还打算发展冬天蔬菜种植业的张正书,下一秒居然想着怎么攻城掠地了。如果他们知道张正书所想,恐怕会吓得双腿发软的。但是,张正书却不觉得这有什么。交趾的土地,自古都是中国的,秦始皇一统天下时,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交趾自五代南汉政权而分裂,是时候再回到中国怀抱之中了。而且,在文化上也没有什么隔阂,交趾境内,现在都通行中国文字中国话。

    这时候,张正书已经打算建立一个报社了,商贾发展到这个阶段,肯定是有政治诉求的。有政治诉求,就必须有个发表言论的渠道。最关键的是,张正书有个读书人的身份。在宋朝,平头百姓妄议朝政,可能被治罪,但读书人呢却能加以批驳。没事聚在一起,批评官府,谈论政治是读书人的最大爱好,也从来没有人被治罪。最最关键的是,宋朝的出版书籍和新闻传播有着极大的自由。因为宋朝的印刷术快速发展,宋人出书,根本不需要什么书号。

    而且这时候,已经有小报了,叫做什么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还真的就开始叫“新闻”了。时人有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未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召,某人被召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都间得之,则曰小报已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近年有所谓小报者,……访闻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

    意思就是说,小报刊登的是谁谁被召入宫中,谁谁又被罢了官。朝中公文还没下发,小报就已经先登出来了。当然,有一些消息不准确,但也没见到有人过来“删帖”。新闻审查制度神马的,宋朝根本就没有!

    小报因为市民阶层的需要量大,发展极快,甚至有了自己的传播系统和专业“报料人”、“记者”。由于小报的消息新奇快捷,发行面极广,势头甚至压倒了政府发行的朝报、邸报。而且,这小报是很赚钱的,更别说张正书大致知道后世的报纸如何赚钱,这是一条生财之道啊!

    这样的环境,不引导舆论,让北宋回到正轨上,还真的浪费了穿越者的身份啊!

    “看来,是时候弄个报纸了,五日一刊,恐怕都有人买账……”

    张正书陷入了yy之中,这简直就是给舆论绑架政治最大的土壤。

    只是,一旦官僚阶级也学会了这一招,说不定北宋还会变得更加黑暗。但是,这有关系吗?如果没有改变,北宋二十九年之后,就玩完了。既然结果是最坏的,那么怎么弄,估计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现在,北宋内部的矛盾重重,需要来一场对外战争,来缓解内部矛盾了。交趾,就是北宋最好的沙包!

    “小官人,小官人,这茅草棚搭好了,我等也准备告退了……”

    这些营造匠见张正书直愣愣地看着茅草棚,看似在视察,但又不太像的样子,驻足了足有一刻钟之久,他们也拿捏不准,这到底是行还是不行。于是,便有营造匠出言试探了。

    张正书回过神来,心道:“报纸的事,先放一边吧,主编难找啊,这年头的读书人,哪个肯放下身段做这个主编?”

    见营造匠有些畏缩的样子,张正书笑道:“很好,这茅草棚我很满意。是了,你们去领工钱吃饭罢,明日再来我这,还有东西要你们做的。”

    营造匠见还有活干,当即大喜过望:“小官人有所嘱咐,焉敢不从?”

    打发了这些营造匠之后,张正书拿着画了一半的图纸,走进了房中,打算继续挑灯夜战。

    这人啊,有了目标之后就是不一样。

    虽然张正书很想做个二世祖,做个纨绔子弟,但好像做个忙碌的富家翁,也不错。而且张正书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的,吃喝不愁,用度不愁,累了,想偷懒随时可以偷懒。

    “生活是多么美好!”

    张正书感慨了一句之后,来财又在外面叫道:“小官人,该用饭了!”

第四十三章:三用磨坊

    “你听说了吗,张家小官人又闹出事来了!”

    “怎么回事,遮莫是又和哪家衙内争风吃醋了吗?”

    “非也非也,你若是在张家的墙边石窗望去,便能看到一个茅棚,听说就是张家小官人鼓弄出来的。”

    “张家小官人弄个茅棚作甚,养马驹么?”

    “应当是养马驹罢,不然弄个茅棚作甚?”

    “你们都猜错了,张家小官人弄茅棚,是要冬日种菜的!”

    “甚么,冬日种菜?小官人他也能行么,我听人别个说很是艰难啊?”

    “你莫不是随口乱说的罢,你又不曾亲眼见到,如何得知?”

    “我如何乱说了,这是张家僮仆亲自说的,那日夜晚,整个张家都在忙活,把花木都移走了,专门腾出地方来给小官人种菜……”

    “张家小官人莫不是真的傻了罢,放着高宅大院,家财万贯的日子不过,学我等种地,如何能有出息啊!”

    ……

    这些佃客在树荫下闲聊着,夏末的烈日过于灼热,到了午时晒得人受不住。很多人都为张家小官人惋惜,好端端一个小官人,居然成了傻子。原先还有人不信,但现在已经没有人不信了。若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放着富家子不做,非得学人种地,遭这个罪?

    最淡定的就是李家村的张家佃客了,他们已经签了租契,不管怎么说,到时候就按月拿钱就是了。租契是十年的,也就是说他们起码能拿十年的钱。有这份租契在,他们根本不心慌。

    此刻,张家宅邸中,张正书拿出了他昨夜赶制出来的图纸。

    这些图纸中,包括了水车、翻车、筒车的联合灌溉系统,还有风力水力畜力三用磨坊,以及花费张正书最多时间弄出来的纺织机。

    磨坊还好,技术含量没那么高。但是,纺织机在北宋来说,绝对是划时代的神器。纺织机有和没有,绝对是两码事,等于北宋的生产效率,成百倍,甚至十倍的提升。所以,张正书对纺织机的态度是,一定要保密。

    新生事物是脆弱的,没有保护,很容易就夭折。

    但如果这纺织机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那么,就会有无数人前来窥视机密,想要弄到这纺织机的图纸。越是藏得紧密,就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到时候,张正书赚够了钱,适时再建立一个报社,通过报纸吹嘘,让天下人都知道这纺织机的厉害。然后,再故意推出脚踏三锭纺车,让北宋的纺织业,提前进入到工业革命前夕的水平。只要完成了这个,那么张正书穿越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现在,张正书拿出的,不过是纺织机的部件图纸,还有一部分,张正书打算让别个木匠来打造。

    “小官人,这是甚么?”

    这些营造匠,不仅是木匠,还懂得造建筑,可是这水车、翻车、筒车他们看得懂,磨坊和那一堆部件,他们就看不懂了。

    “这是水车、翻车、筒车,你们应该都知道的。这个呢,是三用磨坊。”张正书解释道,“这个是石磨,现在碾磨谷物,尚需畜力。但这个磨坊,是临水而建的,看到这里没有,这是水力转化动力的装置,水流到这,带动板跷,板跷左右来回传动,带动齿轮,齿轮转动,就能带动石磨了。外面那个,是风车。水流平缓不足以带动石磨的时候,也能把这个齿轮转动到风力碾磨的位置,风力带动风车,风车带动齿轮,碾磨谷物就简单了。无风无水的时候,还能把齿轮放下,利用畜力,比如牛、驴皆可,带动石磨……”

    这些营造匠听得一愣一愣的,张正书还以为他们没听懂:“怎么,我说得不够清楚吗?”

    “不不不,小官人,这个……磨坊,也是你想出来的?”

    营造匠虽然专注营造,建筑房屋,但他们也不是不懂农事的。起码,对于碾磨谷物还是知道的。毕竟这白面是有钱人家才吃的,平头百姓吃的麦饭里多少还是有麦麸的。为什么会有麦麸呢?就是因为平头百姓买的,只是下等的麦面。上等的麦面,都给达官贵人买走了。这是因为,很多麦子,都只是经过很粗糙的碾磨后,就拿出来卖了。但如果有这个三用磨坊的话,岂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白面?

    “额,算是吧……”

    张正书有点尴尬,风力磨坊和水力磨坊,都不是他首创的,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却是张正书的点子。水力磨坊,早在汉朝时已经有人发明了,就算是宋朝时,汴梁城中也有水力磨坊,但是效率不算高。三用磨坊建起来后,估计会风靡一时。

    这些个营造匠听说是张正书首创的,当即好像膜拜神人一样:“小官人真大能也,受我等一拜!”

    张正书连忙拉起他们:“当不得,当不得,尚有一月余,便是麦子收割时。不知诸位,能否将这三用磨坊赶制完工?”

    “小官人但有所命,焉敢不从?”

    这些营造匠再仔细询问了用料后,就开始忙活了。

    至于水力纺织机的部件,张正书觉得不急。毕竟,棉花都还没影子!

    看着这些营造匠动工之后,张正书便走进茅草大棚之中,看看他种的菜长得怎么样了。

    然而,最让他惊喜的一幕出现了,因为“种田术”的特殊效果:茁壮+1和产量+1,地里的蔬菜,居然齐齐发了芽,长得有一寸高了!

    “哇,这么神奇?”

    张正书都被吓到了,他虽然没种过菜,但也知道寻常的蔬菜,哪里有种得那么快的?

    “长得那么高了,是时候起出来再种下去了……”

    原来,这播种的时候,密密麻麻的菜种挤在一堆,这样肯定是长不好的。张正书见这菜长得这么快,连忙拿来小锄头,小心翼翼地起出这菜苗,然后规整了间隔再种下。这菜种,是宋人叫的“菘菜”,也有人开始叫白菜了。白菜,是中国原生的蔬菜,由南方传到北方的。因为气候适合,白菜很快变成了类似后世一样的品种。

    花了半个时辰,张正书才总算把菜苗全都种了下去。看似不多的菜种,却长出了一地的菜苗。平整出来的菜地,居然种得密密麻麻的。

    “按照这样下去,估计不用一个月,就能收获了,真是快啊……”

    张正书再次浇了水之后,才发现他的经验值又蹭蹭蹭地往上涨了好多。原先是经验值是230点,现在已经涨到了312点了。

    “看来,升级也不算很难嘛!”

    张正书心情大好,提着水桶出了茅棚,再紧紧地关上了门。连续提了好几桶水的张正书,却一点都不觉得累,这大概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

第四十四章:成就感

    “小官人,甚么事笑得这般开心啊?”

    来财见张正书笑得合不拢嘴,忍不住问了一句。

    “小孩子,不该问的别问!”张正书随口说道,“对了,你去找找通叔,就说我还要找几个木匠过来。大概要二十多人才行,不然千亩田地,建造茅草大棚也是够呛的。还有,木料和茅草不够,要继续购买才是。嗯,不要再运回这里了,直接运到李家村那边,先建一间屋子堆放起来。”

    虽然张正书一高兴,话语里就带上了前一世的语气,但来财也听明白了。听是听明白了,但他还是有点不明白,一边走一边嘀咕道:“小官人耗费这般大,就为了冬日种菜,这划得来吗?”

    好在张正书没听到,听到了之后,张正书肯定会对他说,绝对划得来。

    如果能升级,增加自身的基本属性,那就是值得的。别说花这么点钱了,就算再多钱,张正书也觉得值。再说了,“大桶张家”那么多钱,大部分还是不义之财,张正书帮忙消化一点,帮助该帮助的人,那也是算帮张家积阴德了。

    管家张通听了张正书的打算,幽幽长叹一声:“知道了……”

    既然张根富都决意让张正书去胡闹了,他作为一个管家,能说什么?只能尽力去配合了,好在木匠比营造匠容易找,汴梁城中的木匠不下千人,随便找找都能找出几十个来,这倒是不怕。只是这木料,一时间难以找齐。毕竟这不是几根木料的事情,而是几百根木料了,花费还是很大的。再加上要建一间屋子,这花费也小不到哪里去。幸好,管家张通得知,这茅草大棚是可以反复利用的,如果顺利的话,两三年时间就能勉强回本了。

    “小官人做事,还是太不考虑前因后果了……”

    管家张通也是无奈啊,拍一下脑袋就是一个主意,这钱花得像流水一样,让他胆战心惊的。自张通做了这管家以来,还从未见过张家在农事方面投入这么大,最多就是买一些牲畜,交由佃客去圈养而已。水利设施,还是官府修建的,不用百姓出一分钱。

    “这样做,真的能赚钱吗?”

    管家张通,很无奈地坐上了马车,往汴梁城去了。

    张家的小院内,已经成了一个临时的木具制作场所。刨出来的木花,那些家仆过来拾了好几箩筐。几个营造匠紧赶慢赶,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张正书设计的图纸。没办法,水车也好,翻车、筒车也罢,甚至三用磨坊,都是精细的木匠活。营造匠虽然也懂木匠活,但始终在这方面不够精细,做起来也很吃力。

    不过,张正书也看不出其中的差别。他看着水车、翻车和筒车,被一点点造了出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这水车、翻车和筒车,在张正书设想中,就是用来灌溉棉花的。

    至于灌溉蔬菜,甚至灌溉小麦和水稻,那也只是顺带的事。

    只要这个灌溉系统完成了,顺着官府修筑的灌渠,滋养千亩田地根本不是问题。甚至还有余力把李家村的其余田地都灌溉一遍,也算是帮张家积点阴德吧!当然了,也免得李家村的人眼红,毕竟张正书是知道的,这大棚蔬菜一旦种植成功,那绝对能引起汴梁城的轰动。

    百文钱一斤的蔬菜,汴梁城的百姓都能接受,还被抢购一空,那八十文一斤的蔬菜,甚至五十文一斤的蔬菜,又会怎么样呢?

    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张正书是不会降价的,因为他可以接受亏损,但其他菜农接受不了亏损啊!这汴梁城的菜农,冬日种菜本就成本极高,如果降价至五十文,说不定他们就要亏很多了。本着利人利己的想法,张正书决定黑心一点,如果销售得好,那就坚决不降价!

    烈日当空,夏末的汴梁城,还是热浪逼人。

    汴梁城中,一辆马车缓缓进城了。管家张通掀开了车窗上的帘子,看了看繁华的汴梁城周遭景致,然后又放下了帘子。

    “去桥市街巷口,寻些木竹匠人、杂货匠人……”

    管家张通对车夫如是说道,那车夫应了一声,扬鞭喝了一声,车马便轱辘轱辘往前走去了。这时候的汴梁城,工匠确实很多。不仅有木竹匠人,还有砖瓦泥匠等营造匠,铁匠、车马船匠……应有尽有,各凭本事吃饭。

    只是那城防松懈,国门洞开,但宋人也视若无睹。

    这时候又没有什么城管,偌大的街巷,已经被商贩占领了一半去,马车通行都有点困难。酒楼瓦舍遍地,甚至专门观测火警的望火楼下的兵营,都改成了“脚店”,也就是饭馆。望火楼上,也是没有一个“潜火兵”驻守。这“潜火兵”是宋朝的灭火队,都开始玩忽职守了。更别说那守城的士兵,外扩的土墙上,连个防御工事都见不到,更别说什么射箭的城垛了,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懒散的兵卒把长枪倚放在墙上,全都坐在了地上,聊着闲话。

    管家张通摇了摇头,好在只是汴梁,若是雁门关都是这样,北宋就真的危急了。

    马车经过闹市后,缓缓地往桥市街巷而去。

    这时候,一栋酒楼之上,一个鬼机灵般的脑袋探了出来。这酒楼的门口,悬挂着用竹叶编成的灯罩罩着的红栀子灯,一看就知道是“红灯区”,也就是俗称的“青楼”了。

    “姊姊,我看到张家的马车了!”

    一个还算稚嫩的声音,自香闺处传来。

    “甚么张家?”

    一个略带高冷的声音,慵懒地反问道。

    “‘大桶张家’啊,你之前还念念不忘的张小官人的张家!”

    “呸,小丫头口无遮拦,甚么叫我念念不忘,真是讨打!”

    “啊,姊姊,莫要打,莫要挠,若桃知错了,不是你念念不忘,而是你根本不想忘……”

    “看我不好好教训教训你,叫你再胡说!”

    一时间,春闺处春光乍泄,春色无边……

第四十五章:肥料

    一阵打闹过后,香闺里的两个女子,都罗衫半解,鬓角微乱。整理了一番仪容后,这年纪稍长的女子恢复了高冷的模样,说道:“若桃,你还是出去罢,我都静不下心来弹琴了。”

    每天弹琴,已经是李行首的习惯了。她能在这红尘俗世里保持脱俗的姿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弹琴时能给她带来安宁。

    她这个行首,除了一半是美貌以外,另一半也是由于她才技出众,不仅琴弹得好,歌也唱得妙。特别是一首柳词,更是唱出了其中三味。

    只见琴音响起处,柳词也渐起:“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幽幽琴声,渺渺歌声传扬开来,虽是在闹世中,一下就被掩盖了过去。但是,李行首认真抚琴的模样,那带着幽怨的歌声,却把若桃给感染了。“姊姊她,真的是无聊吗?不像吧,倒是觉得她真的有在想那张小官人……呸,那个登徒子!”

    若桃想起那日张正书的“无礼”,掀起衣摆露出的不雅之态,不知为何俏脸一阵通红。

    其实李行首,哪里是在想张正书啊,什么样的男子她没见过?张正书这个富家子,只不过轻轻在她沉寂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极浅极浅的印记罢了。甚至今日若桃不提起,她还真的忘了张正书了。

    “难道世间真的没有伟男子了么?”

    李行首抚琴的琴音,突然变得炽烈了起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唉,像周郎一般羽扇纶巾的人物,今宋真无一人?”一曲终了,却唯有伊人叹息,时无英雄。

    汴梁城外张家宅邸内,小院中。

    张正书正瞧着那些营造匠雕凿木头看得入迷,殊不觉鼻子一痒,竟猝不及防之下,打了个喷嚏。声响之大,惊动了来财,连忙冲进屋内,拿了件厚厚的衣裳出来,欲要给张正书披上。

    张正书皱眉道:“这是作甚?”

    “小官人,你大病初愈,还是莫要着凉了好!”来财认真地说道。

    张正书一阵无语,说道:“今个烈阳当空,热浪袭人,如何能着凉?我……”可话音未落,张正书又打了一个喷嚏,来财“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小官人,莫要多说了,还是披上罢!”

    张正书就不信了,揉了揉酸痒的鼻子,振振有词地说道:“这不知哪家小娘子在想我哩,你懂甚么?”

    “小官人,你如何得知有小娘子想你?遮莫是你又偷跑出去,勾搭人家了?”来财认识的张正书,以前不就是爱干这事?只可惜,张家小官人声名不好,那些小娘子被他一调戏,性烈的差点要报官,就算是性子好的,也调头就走。于是,汴梁城坊间有言,“防火防盗防张家郎”。

    “呸,我是这种人?”张正书不屑地说道,“人家小娘子爱慕我年少多金,难不成你羡慕嫉妒恨了?”

    “小的……”来财到底是农家子出身,被张正书这么一调侃,就不知道答甚么话了。倒是一旁做工的营造匠听了,个个忍着笑,差点没把脸皮都涨得紫了。“张家小官人,倒是个妙人!如此自吹自擂,堪比汴梁城里那卖货郎!卖货郎尚有真货卖哩,这张家小官人就是信口开河……”

    不过,营造匠也是羡慕张正书的,起码人家是真正的有钱人,只要能用钱办到的事,都不算事。这不,吃力不讨好的事,张小官人都准备做了——试问一下,天底下的地主老财,哪一个舍得自己掏腰包去建一个灌溉系统的?唯有张家小官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小衙内打傻了,居然舍得出这个冤枉钱。

    “人帅啊,就是没办法……”张正书有点自恋地说道。

    “人衰?”来财一脸古怪地看向张正书,张了张嘴,但话到了嘴边,也没说出来。

    张正书此刻的心神,又放在了系统那里。

    此刻的张正书,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他的属性。就好像玩一个网游一样,追求升级,追求强大是永恒的动力。“经验又停止增长了啊,什么时候才能飞快加经验呢?好想进行下一次抽奖啊,看能不能抽到一个靠谱的东西出来……”张正书打开了界面,有点着迷地盯着看了良久。

    【人物】:张正书,别名(轩奴),曾用名(张振凡)

    【状态】:健康

    【等级】:0

    【生命】:30/30

    【体能】:10/10

    【经验值】:312/10000

    【轮盘抽奖】:无

    【技能】:种田术1级

    【基本属性】:力量(1),敏捷(3),体质(1),精神(21/21)

    【特殊属性】:悟性(5),根骨(0),洞察(21/21)

    【物品栏】:无

    【任务】:种田术升级到十级。任务奖励:消耗品*1,额外抽奖机会*1

    【商场】:尚未开启

    ……

    “嗯,对了,差点忘了啊,这棉花是很吃肥力的。如果现在不沤肥,恐怕到明年开春种植的时候,地力会跟不上啊!”张正书一拍脑袋,他差点忘了这事了。不过,只要想起来,现在弄个沼气池,还是有充裕时间的。再一个,宋代已经有榨取植物油的作坊了,收购一些榨过油的豆饼、芝麻饼,还是很方便的。只是成本嘛,肯定会上升很多。

    要知道,北宋初为细民,后来贩油来卖,以致家道小康的大有人在。宋代榨油业的发达,造就了植物油贸易的繁荣,宋代官营和民间油坊大量存在,油坊遍及城乡。有些大型油坊还进行了雇工,这是张正书也想不到的。只是这种雇工等同帮工,也就是打零活,做一天给一天钱的那种,算不上什么真正的雇佣形式。而压榨出来的残渣,一般是拿去喂马的——这可是最好的精饲料啊!

    张正书拥有了“种田术”才知道,想要种好田,这肥得下足了。正所谓“稻禾全靠粪浇根,豆饼河泥下得匀”,如此精耕细作,才有更多收获!

    “看来,制约棉花种植的,居然是肥料啊!我是不是要开一个肥料厂,变废为宝呢?”张正书有点邪恶地想道,要知道农家肥可是好东西啊,而且棉花丰收之后,棉花籽能榨油,残渣还能继续做肥料,啧啧,真的是循环往复,生财有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