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六十二章: 谁招惹谁

    “这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了?孔孟之道,才最应该学的啊!”

    如果赵鼎问张正书,他会得到一个这样的回答:这叫打破了条条框框,释放了想象力!

    中国人不是没有想象力,相反,中国人的想象力可以突破天际。只是这些想象力,大多用来描述神仙妖魔,或者放在了yy做了官以后要怎么怎么样。至于经世致用之学?拜托,那有什么用,不顶吃不顶喝的。

    可以说,如果中国人走上正轨的话,以现在的科学底子,领先西方千年文明,好像都不是什么难事。张正书要做的事,就是这个。可惜,他的布局太大,范围太广,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清楚,也没有几个人是理解的。有着悠久历史文明,这是中国的一个优势,也是劣势。

    因为中国的古圣先贤都太厉害了,好像道理都被他们说完了一样,后人只需要照着他们说的话做就行了。于是,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中国人,往往都去当官了。唯独看起来蠢笨一点的工匠,却在摸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可惜,赵鼎却不能理解这个。在他看来,凡是孔孟说的话,那都是对的。殊不知,话说得太过绝对,往往就是谬论。

    李家村外的官道上,一辆四轮马车在轻快地跑着。

    车厢里,气氛有点沉闷。

    良久,赵鼎才出声问道:“小官人,你如此得罪端王,果真没事么?”

    “你想太多了,他也不过就是一个亲王罢了,我能有什么事?”张正书嘴上虽然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没有底的。但他知道,这一步跨出去之后,那他只能硬着头皮,阻挡赵佶登基为帝了。不然,以赵佶记仇的性子,别说张正书,就是“大桶张家”也得玩完。

    有了这么一个压力在,张正书忽然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最简单粗暴的,就是让赵煦生个儿子,顺利长大成人。但这个太困难了,因为赵煦纵欲过度,身子早就垮了。而之前,赵煦也是有过一个儿子的,叫做赵茂,是现在身为代皇后的刘氏所生。可惜这个儿子没福气,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而这,也正好应了张正书的说法,女子太早生育,对本人和对儿女都不好。刘氏生了一子二女,除了一女能平安度过三岁以外,皆早夭了。想想,今年刘氏才十八岁,十八岁就生了一子二女,简直是草菅人命啊!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赵煦有多纵欲无度了,再加上赵煦生来就体弱多病,英年早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愿官家能收敛一点,活多几年吧。再不济,你生个儿子出来啊,光打雷不下雨!”

    张正书也是鄙视,赵煦在政事上还算可以,起码懂得用人,启用了章惇。可在“齐家”这一方面,不是一般的失败。他的后、宫可谓佳丽无数,却连个儿子都没,失败,太失败了。

    赵鼎绝对不会想到,张正书说着赵佶,脑子里却想到了赵煦。这种跳跃性的思维,绝对不是寻常人能跟得上的。

    “小官人,我看你还是韬光养晦罢,莫要招惹权贵了……”

    张正书苦笑道:“我也不想啊,是他招惹我的。”

    赵鼎也哑口无言了,确实,这一次是张小官人流年不顺,被赵佶盯上了。谁招惹谁没关系,但和权贵扯上关系的,肯定没啥好结果。张正书估计自己的事,很快就会摆在赵煦的案头上了。要是赵煦诘问起来,张正书还真的不好洗脱自己。

    “小官人,那你接下来要做何打算?”

    赵鼎也怕啊,要是失去这个金主,他和母亲樊氏生活就又回到以前,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这样的状态,赵鼎自问是没法继续学业的。事关自己前途,赵鼎自然是很上心的。

    “还能怎么办,凉拌!”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该干嘛干嘛去,要是怕了一个端王,那汴京城就不用呆了,举家迁徙吧!”

    赵鼎叹了口气,知道张正书说的是事实。

    汴梁城中权贵多如狗,扔一块砖头出去,都能砸中一个五品官。这样的环境,哪里能完全避得开呢?好在这些权贵也知晓利害,不敢太过倾轧商贾,不然汴梁城哪里有现在这般繁华。宋朝的满朝大臣心理是很矛盾的,既不屑商贾,又脱离不了商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知不觉间,这些文官大臣也有意无意为商贾说一些话了。

    正因为如此,商贾的地位才大大地提高,甚至还被允许参加科举!

    从这个角度说,张正书应该是没事的。要是赵佶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怕他就要立即滚去端州呆着了。宋朝的端州,或者说是岭南,还是没有开发的南蛮之地。虽然已经有不少汉人迁入,但当地还是民风彪悍,物资匮乏。赵佶一个享受惯富贵的人,突然去到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张正书相信赵佶会疯掉的。

    “不用担心太多,他只是一个亲王,又不是皇帝……”

    张正书满不在乎地说道,赵鼎却吓到了,连忙说道:“小官人,慎言!”

    这时候,没人会觉得赵煦是英年早逝的主,更不会想到才二十多岁的赵煦居然会连个儿子都没。可现在,赵煦确实是没儿子,万一赵佶生了点什么心思,那他继位登基的可能性太大了。可这话知道就好,一旦说出去,那绝对是要惹祸的。别看宋朝看似开了言路,实际上和历朝历代没啥两样,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一旦被有司听到了,比如皇城司什么的,绝对是一场祸事,足够杀头了。

    这就是人治的可怕,也是张正书心中惶恐不安的源头。这种不安全感是宋人不能理解的,张正书说了赵鼎也明白不了。反正距离历史上赵煦驾崩还有两年时间,张正书还有时间去安排后路。他就不信了,跑到海外赵佶还有能力找到他?

    不过,这话还是少说为妙,张正书不知道皇城司会不会已经安插人近他身边了。“不知道西北的战事怎么样了……”张正书突然叹了口气,这场战事才是他最为关心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三章: 精神胜利法

    “这还用说么,大宋必胜!”

    赵鼎信心满满地说道,要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宋朝经常打胜仗哩。殊不知,宋朝的对外战争永远都是小仗打胜,大仗就败得一塌糊涂。但由于朝廷的遮掩,寻常百姓只是知道大宋打胜仗了?大宋又打胜仗了!!前方传来捷报,大宋又双叒叕打胜仗了!!!

    要是战败了,轻飘飘一句话,前方战事不利,嗯,可以翻篇了。

    然而,这只能糊弄一些单纯的百姓罢了,比如赵鼎。像市井小民,升斗市民,哪一个不知道宋朝的真正实力?要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宋夏大战之前,汴梁城的粮食猛然上涨了一个档位。你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酒楼茶肆里,市民们都在窃窃私语。或者你更不能理解的是,勾栏瓦舍里,上演的杂剧都是有关战争、英雄的话题……

    无他,就是宋朝百姓知道宋军是战五渣,对他们是一点信心都没,所以才追忆汉人最强大的时期,想要找一下虐待北方夷蛮的快感。

    这个心理嘛,张正书是能理解的。

    毕竟类似“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祖上也曾富过”的言论,可以给自己增添一点虚荣嘛。用精神胜利法单方面宣布胜利,可不仅仅是阿q的专利。究其根底,就是宋朝百姓在异族面前直不起腰来,只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麻醉一下自己,满足一下幻想。说白了,宋人就是自卑了。

    因为武力打不过对方,又好面子,所以只能硬撑着说朝廷多厉害。

    实际上是怎么个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能用钱买平安就买平安吧,不要兴刀兵就最好了。可惜,这种精神的麻木,让宋人陷入更深的迷误和虚妄之中。这种事,放在汉唐时是根本不可能的。哪怕是五胡乱华之时,汉人也是极有血性。为何到了宋朝,汉人就好像一下子垮了一样?

    皆因宋朝“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已经逐渐让社会产生了一种风气——人人皆以读书为荣,以当兵习武为耻。“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这时候传开的,可见百姓对宋朝武力的极度不自信。男子一旦当了兵,上了战场,十有九八就是成了炮灰。这样的朝代,有人想当兵才怪咯。

    看看秦朝,军功爵制度下,谁不想当兵?

    也就是赵鼎这种书生,才会信朝廷的话,认为宋朝真的很“强大”。

    可但凡是有点阅历,走南闯北的人,对宋朝的武力都表示堪忧。甚至一旦开启战端,多少走私商贾都提前得知,唯恐避之不及……

    张正书看着兀自沉沦在“宋朝无敌”状态中的赵鼎,他轻轻地叹了一声,感慨无知者真幸福。

    “怎么,小官人,你觉得我说得不对?”

    赵鼎很疑惑,他自认也算是知兵,知道西夏冬天出兵,那肯定是取祸之道。有了天时之利,再加上城池的地利,只要西军给力一点,大宋绝对是胜利的。

    “大宋赢是会赢,但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大宋。”

    张正书摇了摇头,目光有点呆滞。他是一个穿越者,也知道这场战事的结果。大宋肯定是大胜的,只不过因为辽国的威逼,大宋的大胜也打了折扣。而这一次威逼,也算是给辽国掘下了坟墓。如果不是辽国给了李乾顺亲政的机会,在外戚梁氏的把持下,金国和大宋共同进攻辽国的时候,西夏想必也会出兵相助辽国的。唇亡齿寒的教训,再加上宗主国,梁氏肯定会出兵。可惜辽国没有这么长远的目光,他们只知道不能给宋朝灭了西夏。

    确实,宋朝和西夏打生打死,对辽国来说是最好的。因为辽国可以从中斡旋,攫取最大的利益。如果西夏被灭了,那么大宋就可以从容调动军队,屯兵北方,对辽国虎视眈眈了。从这个角度看,辽国横插一手,让大宋的大胜变得毫无意义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张正书也是毫无办法,辽国都准备开始秀肌肉了,宋朝北方禁军又孱弱得连城都守不住。再加上开封北方,一到冬日就无险可守。一旦辽国铁骑长驱南下,踩着封冻的黄河进入中原,那么开封就等于卸掉了所有的防备,好像一块肉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军不敢再进行刺激辽国的军事行动也是应有之事。没有人敢冒着国都被异族破掉的危险,去灭掉另外一个国家。这就等于一国打两国了,在兵家上是大忌来的。

    “那是辽国?”

    赵鼎也回过味来了,他突然感慨一声,说道:“辽国欺我大宋久矣!”

    张正书一愣,突然想到,赵佶和北宋六贼制定的“联金灭辽”计划,未尝不是对辽国的一次报复。为何?因为“辽国欺我大宋久矣”啊!被人欺负久了,奋起反抗一次,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宋朝不该把自己最弱的一面暴露给金人,还傻傻地以为灭辽了之后宋金还是盟国。盟国又怎么会攻打盟国呢?

    正因为这种“天真”的幼稚想法,不负责任的外交手段,以及孱弱的北方禁军,北宋看似巧合,实则必然的灭亡就不出意料了。

    “有时候,仇恨可能会让人蒙蔽了双眼,比如你。”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辽国固然可恨,夏国也可恨,因为他们烧杀抢掠了我大宋百姓,似乎十恶不赦。然而,我大宋这种事也没少做,辽国、夏国一样恨我们宋人入骨。如果单凭仇恨就制定国策,那离败亡就不远了。”他没法说得太露骨,却希望赵鼎多点理智。

    可惜,赵鼎根本不以为然:“我说的欺辱,并非两国交战,而是辽国对我大宋的飞扬跋扈……”

    张正书一愣,然后微微摇了摇头。他不明白文人的思路,欺负大宋不可以,却可以欺负大宋的百姓。这算什么逻辑?怪不得宋人不能齐心,一个还没做官的书生都是这种想法,宋朝高层就更不会把百姓当人看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四章: 黑客档头

    知微见著,张正书知道了赵鼎的想法,那么朝廷诸公到底是个什么心态也就明白了。说白了,宋朝朝廷已经明白,想要武力夺回幽云十六州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辽国也不会说你占领了我就退后防守,不夺回了,这是在痴人说梦。所以,只能陷入这种花钱买平安的困境之中。尽管宋朝视辽国为未开化的夷狄蛮邦(想多了),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与其交往过程中放下“身段”,以平等态度予以对待。然而,这是中原王朝觉得很耻辱的事,自秦朝以来,就没有哪个中原王朝降过身段。

    于是,花钱买平安在面子上过不去,而且辽国还特别不知道进退。这国书都要比宋朝大一尺,显得傲慢无比。

    使团就更不用说了,排场十足,来大宋就是花大宋的钱银旅游的。如此飞扬跋扈,大宋还要顾及面子,给予最周到的礼数,窝囊,实在是窝囊。

    看起来,确实很可气。但是张正书却认为,这都是虚的。辽国在宋朝边境打草谷,残害百姓,却被当权者无视,这才是最寒心的。或许是时代观念不一样,宋朝的奴婢都能买卖,妻儿都能质押,死几个边境屁民,再正常不过了。为了这个和辽国大动刀枪?估计宋朝一点兴趣都没,因为宋朝也经常这么干。

    不把人命当回事,这就是人治的弊端,也是张正书毫无安全感的原因。张正书再愤慨都没用,这个年头人命如草芥,特别是在边境,那就更不值钱了。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西军这么猛?都是穷疯了,当兵才有出路啊!

    “唉!”

    张正书知道宋朝这种心态不可取,但他人微言轻,又不能表露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一点是一点了。

    赵鼎不明白,为什么小官人突然就出神了。难道他说错了吗?

    不,从宋朝人的角度看,他并没有错。可在张正书看来,大错特错了。束缚武人的办法有很多,“崇文抑武”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根本不可取。但是要想宋朝改变,基本不可能的了。为什么是基本国策?就是建国根基,一旦触动,引发的反弹太大,宋朝江山都可能变了第二个姓!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敢动这一条的。然而,这就是宋朝的症结所在,如果宋朝不改变这个,让文人一直猖獗下去,文人误国很快就会发生了。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赵鼎想,是不是宋夏战争的话题太过沉重了?

    “不应该啊,小官人好似很关切平夏城之战的……”

    不知不觉间,四轮马车终于赶在汴梁城城门关闭之前进了城。

    刚刚回到景明坊的京华报社,就有一个僮仆来告诉张正书,书房里有人等着他。

    听了这话,张正书猛然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书房。

    “周铭,我就知道是你!”

    刚刚走进书房,张正书就认出了这人是他派出去的,也是他如今密探“黑客”的领军人物。此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普通身材,大众脸,就是那种丢入人堆里,就算见过也能立马忘记的人。绝不会是后世谍战剧那种男女猪脚,都帅得掉渣了,美得冒泡了,别人都还不清楚你是间谍,真是荒诞,这不是侮辱别人智商吗!

    这个叫周铭的年轻人连忙起身,说道:“小官人……”

    周铭此人,说来也巧,他算是张家养大的。十几年前黄河水患,大决口甚至还改道了,周铭的父母在水灾中不知所踪。他没活路了,走到张家庄就剩下半条命。那时候张根富正好想要积德求子,所以恻隐之心大发,收留了他。

    这周铭也是个有能力之人,在张家中居然自学成才,识得不少字。再加上对张家很有认同感,张正书就向张根富要了过来,暂且担任“黑客”的档头。因为纵观整个张家,唯有周铭的身家最为清白了,也是最能洗脱张家嫌疑的——三年前,攒够了钱财的周铭,已经离开了张家,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商贾。

    实际上,这是张根富在背后支持的,周铭说经营的,还是张家的产业。只不过这个产业有点不见得光,所以才需要撇清关系。什么生意呢?想必都可以猜得到,不错,就是走私。宋朝对待走私不算严格,特别是在宋夏辽边境上,到处都是私榷。

    宋朝人吃的羊,用的廉价盐,还有各种驽马,阉马,骆驼,大部分都是走私而来的。所付出的东西,也仅仅是一些私茶罢了。当然,走私的还包括铁、银、铜等等战略金属,因为利润空间极大,即便冒着一定的风险,也还是有人趋之若鹜。

    特别是奢侈品,比如辽国特产北珠,宋朝富人极为喜爱,常常为了一颗北珠不惜花大价钱。

    其实,走私不仅仅是商贾在做,具有官方背景的商贾也有大把。特别是,这有官方背景的走私是获取对方重要战略资源,特别是军事物资的有效手段的时候,这种走私就很有必要了。不客气的说,宋朝的马,有一大半是通过这种走私买到的。

    而辽国也能在榷场上,公然买到硫黄、焰硝、书籍等宋朝明文规定禁止出售的违禁物。书籍也是违禁物?没错,宋朝明文规定:“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止,违者案罪,其书没官。”

    但是,再严苛的法禁,也挡不住高利的引诱。因为不管是什么书籍,一旦贩入塞外,卖给辽国人,就能获利十倍。人都是逐利的,哪怕罚得再重,也不能禁止商贾源源不断的走私,北宋的各种书籍也源源不断地流向辽朝。其数量之大,速度之快,相当惊人。大安五年,苏辙出使辽国,负责接待苏辙的辽使告诉他,其兄苏轼的文字作品《眉山集》早就传到辽国了。不仅如此,宋朝民间开版印行文,辽国无所不有。只需要一个月,辽国人就能看到宋人版印的各种书籍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五章: 走私猖獗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的臣僚章疏,及士子策论,言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甚至市井之事,都通过书籍传到了辽国。于是,泄密就难免了。怪不得宋朝一举一动都在辽国的掌控之中,单单是这种走私,就足够要了宋朝的命。

    奈何宋朝的文人还特自恋,喜欢自费出版书籍,往往把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都印了出来,辽国哪里有不欢迎的道理?

    甚至张正书还听闻了,在私榷上,他的《京华报》已经让辽国贵族竞相争看了。想到《京华报》上的各种科学推测,宋人却不为所动,再看看辽国的如饥似渴,张正书觉得这事荒诞到不行。要是长久以往,辽国反倒学会了科学一道,反过来打宋朝,这就搞笑了。

    好在,张正书说的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常识。比如三棱镜的色散,大地是圆的,孔子与两小儿辩日等等问题,也没造成了多少祸患。然而,历史会不会因为这样而改变走势,张正书心中也没底。

    宋人太自大了,对自己的文化太自信了。

    也是,瞧瞧宋朝周围的国家,哪一个不是以汉文化为基础发展的?甚至像交趾、大理、西夏等国,全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而辽国虽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可贵族必须学习汉字汉语,上层都基本汉化了。有这个底气在,宋人自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来形容大宋文化,再也合适不过。瞧瞧北宋这些年来,已经有点盛极而衰的味道了。文化进展,也出现了停滞。虽然势头不明显,可有心人已经察觉到了。准确来说,儒家学说发展到大宋,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瞧瞧,宋朝的经济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繁荣,可儒家呢?还是在维护地主利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宋朝没有靖康耻,一直发展下去,儒家还能适应社会吗?

    张正书认为是不可能的,除非儒家继续进化,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只是那些儒士,愿意吗?

    他们瞧得起商贾吗?瞧得起工匠吗?

    就算这些儒士知道商贾也好,工匠也罢,国家离开了他们就运转不了。可这些儒士还是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生怕他们坐大了。为何呢?因为儒家不会忘记,吕不韦是支持商贾的。吕不韦是谁?那可是“杂家”,算是儒家的一个劲敌!还有工匠,那是墨家,也是儒家的死对头!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不仅是政权,学派也一样,失去了地位,那绝对是一件悲惨的事。

    更为讥讽的是,宋朝这边的文化有停滞发展的意思,辽国那边却蓬勃发展。因为这样,边境走私就更加猖獗了。原本很多在观望的商贾,都纷纷参与了进来。甚至一些朝中官员,也眼红走私的利润,指使族人进行走私。

    特别到了元符年间,走私更是猖獗成风。

    张根富也是在三年前,才下定决心参与走私的。而他选择的人,就是张家一直养着的周铭。

    周铭也确实是个人才,仅仅三年时间,他的商队已经在宋夏辽边境闯出了名声。单单是茶马贸易,已经冠绝大宋。可以说,甚至都能赶上官方榷场的交易量了。因为是走私,周铭不知道养了多少个商业间谍,也在官府里打点了不少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是最快知道消息的。

    “周哥,你现在可是大商贾了,不必如此的……”

    张正书见他还是习惯性以主仆之礼相待,开个玩笑说道。

    周铭认真地说道:“张家养育之恩,我终身难忘。更何况,小官人把最为重要的‘黑客’交与我,小官人就是我一生的主人!”

    “我们只是上下属关系而已……”张正书感觉在这个问题上没办法沟通,宋人之中,讲义气的还是不少的。比如周铭,就是一个极重义气之人。“好吧,不说这个了。周哥此次来,是得到什么消息了吗?”

    “不错,有关宋夏平夏城之战的消息……”

    周铭压低了声音说道。

    张正书一凛,端正了态度,低声问道:“两军还在僵持吗?”

    “差不多要分出胜负了……”

    周铭低声说道,神色中居然有点得色。

    “是要下大雪了吗?”

    张正书要松一口气了,预料之中的事,总算是来了。

    “不错,小官人你果真料事如神!”周铭露出佩服的神色,差点顶礼膜拜了,“你是如何知晓,西北一定会下大雪的?”

    “因为今年汴京城下雪迟了好多。”张正书胡乱扯道,“这说明了气候肯定反常了,再看看前几年,西北都是下小雪,不痛不痒的。开春之后,连冰雪融水都不能满足灌溉要求。要不然你以为夏国愿意和宋朝打仗?他们是没有余粮了啊!”

    周铭若有所思地说道:“不错,今年党项人都不愿出售牛羊了,连马匹都不大愿意出售。甚至卖青、白盐的时候,连钱都不要,宁愿换粮食。前段时间,我还派人运了几十车粮食过去,换了不少马回来,还有几百袋盐。”

    “以后莫做这等事了,这算是资敌!”张正书略微带着严肃的语气说道,“不过,换马倒是可以,你把把关,非骏马不要。要是用驽马来糊弄,你直截了当就走人。”

    周铭不明白,为什么有利润的事张正书都不做。张正书很难跟他解释,盐什么的,他一点都不稀罕。因为他有最先进,最能批量生产的晒盐法。盐在张正书看来,真的是一件很廉价的商品,不值得大老远用驮马运了粮食去换几袋盐,太亏了。

    如果未来他真的当一个岛主,拥有海岸线的地方,还会缺盐吗?想想都不可能!

    周铭虽然不太明白张正书的意思,但他也没什么抵触的。运盐回来还需要运力,可马匹就不一样了,它们会自己走啊!这样一来,不知道省了多少运力。更何况,宋朝的马匹价格极高,虽然党项人开价也高,可握住了他们的命脉,就能尽力压低价格了,这样一来,不知道能赚多少!(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六章: 设计拦截

    “小官人高见!”

    周铭不得不佩服了,哪怕他和管家张通意见一样,这半年时间来张小官人都是在烧钱,虽然也赚了点,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他挥霍得多。要说周铭没怨气,是不可能的。但周铭这人知进退,懂分寸,确实不凡。若不是学识不够,去考个进士当官,那也是个中晓楚。

    今日再听张小官人对经商的看法,周铭突然间意识到,这小官人绝不是像表面这般只懂挥霍的。“难不成小官人弄的那些作坊,果真能挣钱?”周铭仔细想了想,还真的有可能。且不说那什么香水,还有大棚蔬菜,就连打铁,好像都挺有赚头的——就是脏了点。

    “平夏城那边,还有什么消息吗?”张正书继续问道。

    “我打听到党项人说的一句话:‘平夏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周铭低声说道。

    张正书一愣:“郭成是谁?”

    “平夏城守将,字信之,德顺军中安堡人。少时参军,小有战功,被提为泾原路供奉官。元丰四年七月,大宋征讨夏国,以泾原路总管刘昌祚一路五万人马为主力,直捣西平府灵武城。先锋将郭成于磨脐隘首败夏军,率先攻至灵武城下,并阵斩敌挑战将领,立了首功。后谓州主帅章楶询问属下部将谁能任平夏城守将,郭成众望所归。郭成用兵,极擅堂堂正正之势,且武艺高强,颇能服众……”周铭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密探,把目标人物的生平记得清清楚楚,就好像念出来一样。

    “原来如此……”

    好吧,张正书承认,他确实不知道郭成是谁。“如今西北战事已然过去了十余日,战果如何?”这才是张正书最想知道的,虽然知道占据了天时地利的宋军没理由输掉这一仗,可禁军的尿性,哪怕是十拿九稳的仗都能打输的。须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再好,人不行,这仗也是打不赢的。好在是西北禁军,张正书才略微有点放心。

    “据密探回报,夏军自没烟峡连营百里,飞石激火,昼夜不息。夏军集中全力攻打平夏城,但郭成用兵极稳,用各种战法坚守城池,夏兵无法越雷池一步,纷纷无功而回。”周铭小心翼翼地说道。

    “还没分出胜负?”

    张正书有点皱眉了,这也是交通不便的弊端了,连带着信息都无法及时传达。

    如果按照历史记载,此时已经快要分出胜负了。因为在党项人攻打平夏城的第十天起,已经下起了雪。雪势虽然不算大,但对于进攻方来说,绝对是一件坏透的事。不过,按照周铭的分析,守将郭成用兵很稳当,那么他是不会出城反击的。也就是说,唯有等到第十三天,雪势变大之后,郭成才会趁着雪势掩杀,大败夏军。

    “回小官人,党项人用兵狡诈,且极擅忍耐。其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西寿军监军妹勒都逋等主将,皆是凶残狡诈之人,郭成不敢轻易出城。加之没烟峡外之旷野有多条小径,党项骑兵常沿此进行突袭,战事艰辛,郭成守城压力极大。幸得城中粮草水源充足,久困亦不怕……”

    周铭的侃侃而谈,已经把平夏城外的形式说得清清楚楚了。

    “六路统军嵬名阿埋攻城,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则率领拦截大宋援军?”张正书好像一名主帅一样,在书房里踱着步子,好像在想着对策。

    在张正书脑中,铺天盖地的党项人同时包围了六座新近建成的宋军堡寨,日以继夜围攻平夏城。挖地道、冲绷、楼车、云梯……各种攻城战术层出不穷。

    但平夏城守军极为韧性,任凭党项人如潮水般猛攻,还是屹立不倒。

    “小官人,这平夏城之战极为艰难,我怕郭成会顶不住啊……”

    虽然周铭不曾上到战场亲眼所见,可党项人的悍勇举世皆知。再加上兵力悬殊,宋军在平夏城至多才两万多人马,其余人马还在机动备战。可党项人起码有四十多万,郭成还能守得住,确实是一代名将。

    “赵煦已经下令,在党项人败退后,竭尽全力扩大战果。那么……”

    这个情报是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提供的,而张正书根据这个情报,突然想到一个阴狠的主意,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周铭,你说我们去拦截辽国使臣怎么样?”

    听了张正书这话,周铭吓了一跳:“拦截辽国使臣?!”

    “不错,随着天气逐渐变得恶劣,党项人是必然败退的。主帅章楶得到官家密旨,肯定会趁势攻打夏国都城。若能破城,则夏国必灭。若事不可为,则掠走大量人口,使得夏国境内千里荒芜,再无人烟。自此夏国元气大伤,即便不灭国,也无法再威胁我大宋了。唯一的担忧,就是辽国出面调停。那时候,我大宋将错失良机。今起,我将制造一个秘密武器,用来暗杀辽国使臣。你现在就选派人手,准备带着秘密武器进入辽国,于辽国使臣必经之地埋伏……”

    张正书信心十足地说道,因为他知道这一仗会给西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且不说四十多万青壮只回来了几万人,就连百姓、牛羊马匹也冻死无数。在这个情况下还不落井下石,真的对不起世仇这个称呼。

    唯一的阻碍,就是辽国了。

    这也是辽国的目的之一,让大宋和西夏打生打死,他出来调停。从道义上看,这就好比大宋宗主国一样。实际上,大宋和辽国只是平等建交罢了。大宋还不得不吃这一套,因为北方禁军太过孱弱,一旦辽国入寇,后果不堪设想。

    但如果辽国使臣突然挂了呢?

    或者被阻拦了一个月不能到大宋,那又会怎么样?

    大宋岂不是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地灭掉西夏?

    一旦西夏被灭掉,大宋占据了养马地,还有众多牧民,最后一块短板补上,那就不怕辽国了。到时候积极备战,夺回幽云十六州,似乎只在反手之间。幽云十六州再厉害,也只是一座城池而已。想必现在赵煦已经知道了配重投石机的威力了,张正书还真的不认为有什么坚城可以挡得住配重投石机的轰炸。唯一的忧患就是,一旦启动战端,宋辽蜜月期就过去了,那时候全民皆兵的辽国,大宋到底能不能挡得住?(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七章: 情报网

    “小官人的意思是……刺杀辽国使臣?!”

    周铭被张正书的主意吓到了,满脸铁青地问道,声音中还夹带着一丝丝颤抖的意味。没办法,周铭还只是一个小商贾啊,最多算是张家的代理人。突然要变成一个杀手,换做是谁不怕?

    张正书却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说道:“我成立‘黑客’的目的,就是要为大宋挣一个光明的未来。用间是绝对需要的,不仅仅是用间,还包括刺杀、潜伏破坏,收买敌国高官进谗言,削其羽翼,构陷敌国忠臣良将,渗透进敌国各行各业,煽动敌国百姓造反,离间敌国君臣……如今,只算是潜伏破坏罢了。至于杀不杀死辽国使臣一点关系都没,关键是要拖延时间……”

    周铭沉默了,他不知道怎么评价张正书好。

    良久,周铭才说道:“小官人,这般做,值得么?”

    “没什么值不值得的,大宋好了,我等才能好。”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夏国不灭,则大宋处于辽国、夏国、交趾的包围之中,时日久了,大宋必败!灭国就在不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你我如何能冷眼待之?”

    周铭点了点头,他这些年来参与了走私,自然明白三国之间早已形同水火。看似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其实这种平衡很脆弱,稍微一件小事,就足够引起纷争。“我懂了,小官人,我这就去安排……”

    “且慢,你可知道那辽国使臣何时出发,要走哪一条路吗?”张正书有点无语,怎么周铭办事也不怎么靠谱啊?火急火燎的,好像愣头青一样。其实,张正书自己也差不多,都是一拍脑袋就一个主意,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两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小官人,这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钱银给得足,还怕不能得到消息么?”

    周铭这句话,把张正书雷得够呛。不愧是走私了三年的家伙,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懂得利用各种势力的家伙。其实也不能怪周铭,走私这东西,不是有钱就行的了,还要上下打点才好赚钱。不跟官府、绿林、马匪等势力打好交道,别说赚钱了,分分钟能亏得破产。

    在这种锻炼人的环境下,周铭还不成长,那就奇了。

    这也是“黑客”和皇城司的区别,“黑客”能肆无忌惮地渗透入西夏、辽国,毕竟在这两国里,汉人也不少。除了宋朝立国之前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外,这些汉人都是被契丹人、党项人掳去的。这年头,女人和青壮都是财富,再加上边境人命如草芥,能活着都不错了。

    看惯了人间悲剧,周铭的心再炽热也冷却了下来。好在他本性不算坏,倒也没泯灭良知。只是杀人,他还是有道槛在那跨不过去的。

    “你熟悉辽国那边的情况,我就不插手了。不过,你找来的人,一定要可靠,必须是自己人。还记得我教你的东西吗,任务可以失败,但人必须安全撤退。哪怕没必要,也要准备几条退路!”

    张正书知道这“黑客”初创,人数实在太少,损失一个都要心疼半天。而且,张正书做不到对人命熟视无睹,那可是一条人命啊!虽然,“黑客”是单人单线纵向管理,横向之间全无联系,哪怕两个人同属一个上级,但哪怕是面对面也不认识。就好像一张蜘蛛网,每一个密探都是一根蛛丝,每一根蛛丝都很重要,因为都能传来情报。但每一根蛛丝断了,也绝不会影响坐镇中间的张正书。而且,也不会影响情报的传递,因为还有其他蛛丝在。而管理这张情报网的人,在蛛丝断了之后,也能迅速补上。补好的情报网,一样是看似稀疏,其实一点情报都漏不掉。

    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就是后世在多年战争期间,中国乃至世界谍战人才发明的联络制度。哪怕张正书用得很粗糙,但是在宋朝也足够用了。再者,宋人的智慧,一点都不会输给后人。就拿周铭来说,张正书知道的,不知道的,周铭已经把这个制度补全得几乎天衣无缝了。至此,张正书可以高枕无忧,周铭也能快速处理情报,筛选情报。

    有时候张正书都在怀疑,这个周铭是不是也和他一样,是个穿越者?不过,试了几次之后,周铭都是一头雾水,张正书也就死心了。

    不得不承认,尘世间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才,他们做哪一行就精通哪一行,才能高得让人都得仰望。周铭除了没读过多少书以外,其余的方面堪称完美。对了,还有一点缺陷,就是周铭喜欢美色,喜欢金钱。好在他也不隐瞒,大大方方告诉了张正书。张正书也乐意拿捏他这个缺陷。不怕你有缺点,就怕你一点缺点都没。太过完美的人,张正书用起来绝对是提心吊胆的。

    周铭领命而去之后,张正书才算是放下了一半的心。这是张正书能为大宋做得最多的事了,给大宋拖延时间,尽量消耗掉西夏的战争潜力。最不济,也要把西夏弄得千里无鸡鸣,牧场抛荒,想找个人都难的境地。如果错失这个良机,那大宋就再也别想灭掉西夏了。

    “我算不算是改变了历史进程呢?”

    张正书突然矛盾了起来,但一想到靖康耻,以及被金人、蒙古人肆虐的中原大地,千年文明付之一炬,张正书就痛心疾首。再加上蒙元有意推动程朱理学,把一个在宋朝根本不吃香的学派捧上神坛,彻底扼住了汉人进取的念头,这是最为诛心的。从元朝起,汉人的脊梁就被打弯了。要不是有朱元璋强力扶了一把,恐怕汉人就跟印度人一样,世世代代被人欺压着。

    奈何朱元璋也受了蒙元的影响,继续把程朱理学那一套奉为圭臬,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大宋当自强了,是不是就没有元朝了呢?华夏的历史进程,是不是会翻过另一篇章?张正书的心猛然跳动了起来,这可能是他心中隐藏最深的渴望吧。

    “这该死的历史,改变了又如何?”

    张正书脸上现出了一个狰狞的神色:“来人,给我准备木炭、硝石、硫磺、陶罐、碎铁片!”(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八章: 陶罐

    元符元年十一月初中旬,汴梁城普降大雪。

    千里江山,白雪茫茫,寒气逼人。万树着银,翠玉相映。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有一个身披裘衣的佳公子,在梁园外,似乎在等着谁。大雪天,谁会出门呢?只不过没有谁能料到,还没到中午时分,风雪就停了,云雾散开了呢?甚至冬日的太阳都出来了,不仅没点暖和,还显得格外寒冷了。

    汴河上,已经封冻了。

    毕竟北宋这时候出于一个小冰河时期,气温要比后世低了好几度。特别是冬天,能冷死人的那种。

    而汴梁城中,一种叫蜂窝煤的东西,已经悄然流行了起来。这些个蜂窝煤,配合蜂窝炉、火钳使用,不仅能煮饭,还能取暖。最关键的是,一个蜂窝煤才一文钱!一开始发现这个秘密的,不是城中百姓,而是那些开酒楼茶肆的。因为这些掌柜的发现,蜂窝煤虽然难以点着,可一点着了之后,只要保持着火星,就能燃烧很久。用来温酒、煮水泡茶,再适合不过。

    于是,这个秘密不胫而走,城中百姓好像一夜之间,都用上了这种蜂窝煤。

    而据出售蜂窝煤的,不透露具体姓名的管事说,单单是卖出的蜂窝炉,都赚了好几万贯钱。毕竟一个上好的蜂窝炉,打制不易,一个要卖出一百文钱,附送一个火钳。汴梁城中有四十万户人家,大半都买了这等省钱的炉子,这个冬天几乎都没冻死人了。

    可偏偏有人放着暖烘烘的炉火不烤,居然还跑到城外梁园旁,也不知道等谁。

    “这梁园雪霁,果然名不虚传啊!”

    佳公子叹了一声,“汴京八景,我也只是看了几个景色而已……”

    “小官人,这梁园是啥来头?怎地一个人影都没……”一旁的马车夫搓着手问道,“这天还真的贼冷……”听了他这话,一旁的马都打了个响鼻,好像在呼应一样。

    “这梁园是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于睢阳,梁孝王在都城睢阳东侧平台修筑亭苑,名曰梁园。其中殿廊亭楼参差错落,珍禽怪石数不胜数,书有记载:梁园‘作耀华之宫,筑菟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起龙囿,又有雁池,池间有鹤州,凫渚。其诸宫观相连,绵延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真乃一处盛景。后经战乱,辗转到后周时才重修了一遍。可惜修得不行,也就整出个园子,至于其中亭台楼阁,全都化为朽木了。”张正书把系统给的答案念了一遍,也是有点感慨,这真的是沧海桑田啊!

    “那小官人在此,要等候谁?”

    马车夫也是个多舌之人,忍不住问道。

    这佳公子自然是张正书了,只见他白了马车夫一眼,淡淡地说道:“在等想见之人。”

    “……”

    马车夫识相的没有再问,直到他看到一辆马车在雪地里,慢慢地走了过来。

    “你驾着马车,到两里外的官道等我。”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要过来。对了,车上那些个陶罐,都拿下来吧。”

    马车夫不敢过问这些陶罐有什么用,满满当当的塞了一个马车。连带张正书都不敢坐这个马车,还要这马车夫先到梁园,他随后才到。马车夫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些陶罐有点危险。可他不知道,这可以称得上是改变天下格局的杀人利器!

    要是这马车夫知道这些陶罐是杀人利器,说什么都不会装载的,甚至也不敢驾车了。

    可惜,张正书就是这么坑他,反正大雪天不会有火星。不过张正书也不算太无情,起码用稻草把这些陶罐包起来了——这年头想找个保护不受震荡的东西挺难的。

    不得不防啊,这黑、火药实在是太不稳定了,剧烈撞击、火星都能将其引燃。而且张正书为了追求威力,在陶罐里装了不少碎铁片。一旦爆炸开来,那绝对是山崩地裂,杀死个人绝对不是问题。就算杀不死,一旦碎铁片扎入人体,就算取出,也会引起严重的炎症,接着会患上败血症,最后死亡。当然,张正书不会怕,因为他有高度酒精能消毒。可谁脑袋有洞,没事会想着被这黑、火药炸一炸?

    可以想象得到,一旦辽国使团被这黑、火药炸了,不需要当场毙命,甚至只需要割开几个口子,都足够拖延时间了。

    说实话,黑、火药的威力并不大,哪怕装的量再多,也难以炸死个人。真正的杀伤力,是混在黑、火药中的铁片!这个道理,就连化学不太过关的张正书都知道,根本不用求助于系统。

    马车夫好奇地看着驶来的这辆马车,发现是一辆寻常的两轮马车,好像没啥新奇的。

    这时候,马车上跳下两个人,马车夫认得,其中一人是从张家出来的周铭。

    “小官人到底在鼓搞些啥?”

    马车夫还没来得及多想,周铭和那人就帮忙把四轮马车上的陶罐全都搬下来了。而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催着马车夫离开,马车夫心中疑惑,但也只能慢慢地驾车离开了。

    待得马车夫走远,张正书才说道:“周铭,介绍一下这位壮士……”

    “小官人,这是曹锟,河北义士。这是‘大桶张家’小官人,为人仗义疏财,颇讲义气!”周铭代为介绍道。

    张正书还没来得及说话,这曹锟就说道:“小官人,俺是粗人,粗通武艺,颇有胆识。也曾出塞贩过货,因曾在辽国犯事,不敢在边塞逗留。辗转开封,想要混口饭吃。多得周大哥接济,俺才不至于饿死。今日周大哥有事要俺帮忙,俺豁出命也要帮忙做到!”

    张正书感慨道:“好汉子!其实这事有一点危险,但只要你做到守口如瓶,办事缜密,那就只是有惊无险。是了,你可有家眷?”

    “俺家还有老娘,俺尚未娶亲……”这曹锟是个实诚汉子,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

    张正书承诺道:“此去后,你娘亲我赡养之。若你能安全回转,我为你说一门亲事。”

    这曹锟大喜,立马深深作揖说道:“敢不效死?”(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九章: 火药武器

    张正书也是感慨,宋朝人还真的挺好收买的,只需许下一点点承诺,就足够让人效命了。不过,张正书也是会认真履行承诺的。正因为这样,才能让人效命吧!想来,这曹锟也是听过张正书的名声。

    “此去,我要你刺杀辽国使臣。”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此事危险,如果你现在想退出,还来得及。”

    曹锟却摇了摇头,说道:“周大哥、小官人,你待俺如此好,俺还惜这条命吗?”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退路,我会让周铭安排好三条的,你得手后不要逗留,立即离开就是了。而此次刺杀,你基本不用露面的。”

    曹锟一愣:“还有其他人不成?”

    “就你一个。”张正书笑了,这汉子看似鲁莽,但其实心思缜密,与外貌一点都不符合。再加上极为讲义气,张正书叹了口气,心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样的刺客,张正书确实很满意。一根筋的刺客,那是去送死,而不是去刺杀。真正的刺客,就要像荆轲一样有勇气,像豫让一样有勇有谋,像聂政一样仁孝侠义,像专诸一样一击必杀。如果有一样可用,有两样是精英刺客,有三样是防不胜防的刺客,有四样,那就是国士了。

    “一个人刺杀使团,还能全身而退?”

    别说周铭了,曹锟都觉得这张小官人不太靠谱。

    “如果是常规手段,那自然是不行的。”

    张正书也知道,一个人的武艺再强,也不过几人敌罢了。双拳难敌四手,一旦被围,那绝对逃不出生天的,最多拉几个垫背的罢了。

    有道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周铭也曾听张正书说过,他有法子刺杀辽国使臣后全身而退。当时周铭以为只是开玩笑的,自古以来,哪一个刺客陷入重围是能逃脱的?辽国使臣出使,肯定有不少护卫左右护着,能刺杀成功都不错了。所以,周铭找到的,乃是死士,已经打定主意杀身成仁的那种。

    但现在看起来,这个张小官人没有在说假话?“那不常规的手段是?”周铭果然是人才,一下子就明白了张正书的意思。

    张正书指了指地上的陶罐,说道:“这便是了。”

    “陶罐?!”

    周铭和曹锟异口同声地疑问道。

    “这可不是普通的陶罐!”

    张正书神秘地说道。

    周铭翻了个白眼:“我当然知道不是普通的陶罐,上面还用纸封口了。”

    曹锟却大笑道:“小官人真知晓俺的心,知晓俺喜欢喝酒,这是专门用来给俺壮行的吗?”说罢,就要去摸那陶罐,“咦,上面怎么有一条绳子?”

    “别动!!!”

    张正书吓得拔腿就跑,他生怕曹锟拉了那根绳子,说不定他就稀里糊涂又挂了。这下真的是躺枪,哦不,是躺雷了。

    “……???”

    曹锟吓得不敢动,周铭也连忙退了两步,但他们想不到张正书居然会这么夸张。

    “小官人,你要去哪?”

    周铭脸有点黑,这个小官人也太没胆了吧?二话不说就一溜烟跑出了数百步远,有这么可怕吗?

    “我突然想起家里煮着汤没关火,我先走了……”张正书真的有点怕,那可是十几个陶罐啊!哦不,那是十几个足量的黑、火药地雷啊,爆炸起来,足够让方圆十丈之内人畜、虾蟹、虱子都化成飞灰——咳咳咳,夸张了点,但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啊,黑、火药也是能炸死人的,更何况那土地雷里还埋着足量的碎铁片。这些碎铁片在剧烈的爆炸之中,都足够把人撕裂成碎片了。

    这两人太恐怖了,张正书觉得离他们远点,不然真的成了冤死鬼。

    “小官人!”

    周铭哭笑不得,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不是跟错人了,这张小官人好像不太靠谱啊!

    “咳咳,你们保证不轻举妄动,我就不走……”张正书也老脸一红,不过在小命面前,还是安全最重要啊!

    “曹锟,我们还是退后几丈吧……”

    周铭无奈,只能拉着曹锟退后了好几丈,张正书才慢慢地踱步回来。“你们太不稳重了,乱摸东西是会死人的,你们不知道吗?”张正书一边吐槽一边说道,“我要是英年早逝,肯定要被你们拖累。你们千万别小看这东西啊,爆炸起来,威力无穷的,足以开碑裂石!”

    周铭和曹锟自然是不相信的,世间哪里有这等武器。

    也是,张正书知道北宋这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火药武器,但是火药的威力嘛,不提也罢。比如,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称之为“火药箭”;还有就是什么蒺藜火球,其实就是抛石机的炮弹。在圆球外表布满锐利尖刺,用许多铁刃碎片,以火药团之,中贯麻绳一丈许,外以纸并杂药敷之,又施瓷胎外壳,均有逆刺,用抛石机或人力抛出或者埋藏放置在敌人阵地上,引爆炸裂后,铁刃碎块四射,杀伤敌人。后来,宋朝再以铁制外壳,造出威力更大的“铁蒺藜”、“震天雷”、“铁火炮”等爆炸力更强的兵器。

    等到几十年后的南宋,又发明了“突火枪”,也就是后世滑膛枪的雏形,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一百五十步。但杀伤力嘛,就不谈了。

    张正书很怀疑,历史上蒙元使用的回回炮之所以威力那么大,连坚固的城墙都能打碎,用的就是“震天雷”火药武器。

    “你们不相信?你们见识过火药吗?”

    张正书叹了口气,果然跟古人谈论“黑、火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无知者无畏啊!

    “火药?小官人你是说火药箭吗?还是蒺藜火球?”

    曹锟是个亡命之人,对火器也是有认识的。因为在宋辽边境,宋朝的城池上装备得最多的就是这些火器。北宋这时候,火药的制造已是国之大事,管理规范,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仅军器监就雇佣四万多工匠,下设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火作(生产火箭、火炮、火蒺藜等)等十一个大作坊,每日生产弩火药箭七千余支、弓火药箭过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两万支。(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惊天动地

    普通宋人百姓也知道火器,但对于火器的威力,其实不太认同的。好像蒺藜火球这样,其实爆炸的威力,最多也就两米方圆内有杀伤力而已,其余的,居然是靠火药催动的毒烟杀伤人的。毒烟的配方呢,则是有草乌头、巴豆、砒霜、桐油、竹茹、小油、麻茹等等,配以火药,这样的毒烟人吸进去后,口鼻流血,最后中毒而死,算是化学武器的鼻祖了。

    也就是说,蒺藜火球其实就是威力更大的毒烟球,也算是升级版本了,aoe伤害特别足。要是风向对的话,甚至比单纯的火器更加有杀伤力。

    可惜,大宋因为铁器质量不行,本来已经发明了火炮——霹雳炮,已经跟后世的土炮威力不相上下了,可惜因为炼钢技术太差,制造的炮筒耐受不了高温,于是经常发生爆膛,造成士兵非正常损耗太大,以至于被宋朝雪藏了。不仅仅是北宋这时候的霹雳炮,甚至到了南宋时的火龙出水,也就是被后世吹嘘得神乎其神的火药利器,也经常炸膛,只能在小范围内制造,还得像春秋战国时铸名剑一样精心打制才行。

    这是隐藏版本的霹雳炮,至于使用的霹雳炮,则还是投石机抛射的炮弹,而且还是开花弹。可见,此时宋朝对火药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很深的地步了。

    所以说,宋朝不是没有黑科技,相反大宋工匠掌握的火药技术早已笑傲天下。可惜,朝廷上下对武人、对火药武器都忌讳莫深,以至于雪藏了威力极大的火器,生怕武人起势了。还怕民间也掌握了火药技术,用来对付朝廷。再加上材料不过关,火药再厉害也发展不起来啊!铁与火,才是终极武器的奥义!

    周铭也觉得好笑,他走私三年,见多识广,别说什么“火药箭”了,就是“霹雳炮”也见过,他可不相信什么一个小陶罐,能比“霹雳炮”还要厉害?

    “小官人,你莫要说笑了……”

    张正书却认真地说道:“我可没开玩笑,这火药配方,再加上颗粒粗细都是我亲手配制的。威力有多大,我心中有数。你们看到那绳子了吗?一拉这绳子,就联通了里面的火石,火石擦出火花之后,这陶罐就爆炸了。陶罐里,全都是碎铁片,人在爆炸范围里,绝无幸免之理。”

    “这么厉害?”

    曹锟有点相信了,他甚至立即明白了这东西是怎么用的,不就是躲起来,然后拉绳吗?操作得当,确实可以全身而退啊!曹锟眼睛一亮,这可是神器啊!“这陶罐也叫‘霹雳炮’么?”

    张正书笑道:“自然不是,我管它叫‘地雷’。顾名思义,就是埋在地下的雷。一旦拉动绳索,这地雷爆炸之后,那就像打雷一样,可以开碑裂石,威力无穷!”

    周铭还是不相信,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陶罐,能比“霹雳炮”厉害?

    “小官人,你莫不是在吹嘘罢?”

    张正书见他们半信半疑的,今日来也是存了个示范的心思。但张正书的心中却是在发笑,道他们怕是没见过后世的地雷战,陶罐地雷正是杀伤小鬼子最多的,因为它都没铁,用探雷器根本探不出来。地雷里的碎铁片也换成了碎石子,威力不减的情况下,还把这些碎石子浸过了“金汁”,一旦挨着了,碰到了,就要减员了。诚然,这土地雷杀伤力不大,甚至有时候爆炸了,里面的小鬼子冲出来也只是灰头土脸而已,可架不住次数多啊!一来二去的,小鬼子就吃不消了。

    张正书的这个土地雷,其实威力和地雷战里的土地雷威力相当,唯一的区别就是用了碎铁片,而且是有心算无心。只要曹锟操作得当,绝对能把使臣炸死的。最不济,也能让他受伤,伤口发炎。

    “我给你们展示一下,你们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张正书小心翼翼拿起一个土地雷,这个土地雷是他特意制作的,威力减弱了三分之一,黑、火药的填充也不比剩下那十几个正品。毕竟是实验品嘛,威力减少一点,要不然伤了自己怎么办?

    “你们看,我把另一根绳子缚在上面,加长了拉绳。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坑。这个坑也是有讲究的,你看,上面留一点泥土,下面挖空了,地雷斜着放进去。然后轻轻掩埋上浮土,把绳子藏好,自己也藏身在几十丈开外。”

    张正书一边说,一边做,很快就用小铲子把坑挖好,把土地雷放进去了。他特意选在几百米开外,为的就是减少震荡,不然后面这些地雷因为震荡而爆炸,那就好玩了。

    他们退后了几百米,张正书才把绳子交给曹锟,说道:“你先试试手。”

    曹锟也不客气,接过了绳子:“拉了就行了吧?”

    “嗯!”

    曹锟好像得到命令一样,猛然一拉。张正书连“慢着”都没说出口,那边就有状况了。

    不过一秒钟,“轰”!!!的一声巨响,只见那地雷夹带着火光、黑雾爆炸开来,声震十里!

    紧接着,那地方升腾起了一朵蘑菇云,哪怕是他们隔了几百米远,还是有不少浮土洒落在他们前面,甚至感觉到了身上也被撒到了。

    “卧槽,你这么老实啊,拉之前也不通知我一声,让我先做好准备啊!”

    张正书连耳朵都没来得及捂住,被震得双耳暂时性失聪了,忍不住大声吼道。

    曹锟愣住了,周铭也愣住了,他们实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陶罐,威力居然这般大!

    怪不得刚刚张小官人好像屁股着火了一样,猛然窜出了百丈远。原来,这地雷的威力竟厉害至厮!

    “果真是开碑裂石,杀人绝对不在话下啊!”曹锟兴奋地差点没跳起来,“小官人,你真神了,这地雷果然是神兵利器!有这么多个地雷,俺有足够的信心,让那辽国使臣死得不能再死!”

    张正书翻了个白眼,至于这么激动么,不就是一个地雷?张正书听了曹锟这话,都想离他远一点了,这是一个暴力狂啊,在他身边是绝对没有安全感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 一家哭何如一国哭!

    殊不知,这地雷的威力越是大,那么这曹锟生还的希望也就越大。没人是想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

    曹锟也不想死,但周铭对他有大恩,他不得不报。今日看来,自己的命好像能保住了,虽然还是九死一生,但只要规划得好,未必不能逃出生天。

    “这个地雷,我只装了三分之二的火药。换而言之,这个地雷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威力而已。”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走在曹锟和周铭之前,来到了刚刚爆炸的地方。可以看到,翻飞的浮土,还冒着黑烟。黑、火药威力不俗,就是烟太大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黑、火药爆炸的遗留。

    周铭怔怔地说道:“威力还能继续增大?”

    “当然可以增大威力,不然的话,现在也就听着响,离杀人还是差点意思的。你们瞧,这碎铁片也就将将插入土里。虽然有厚厚的雪作为阻隔,可这样的穿透力,明显是杀伤力不够的体现。如果再加大威力,这铁片会深深扎入土里的。”张正书也不顾得脏,扒开了泥土,指着土里的那个小铁皮说道。

    曹锟愣住了:“如果这东西用在战场上,那岂不是……”

    “绝对不行!”

    张正书脱口而出道,“这黑火药的材料也就那么几项,只要有心人,侥幸得了一个没爆炸的地雷回去,那肯定会研究出黑、火药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了。简而言之,这黑、火药没啥技术含量,就好像窗户纸一样,没捅破时大家都好,捅破了外面的人就瞧见屋里的情况了。”

    好吧,这话说得是有点荤,听得周铭眼睛都亮了,更别说曹锟这条光棍,更是发出了嘿嘿几声不怀好意的坏笑。

    张正书打的这个通俗的比喻,就是想让他们知道,这黑、火药不存在代差,也就是说别人可以轻易模仿。无非就是配方比例问题而已,这个也好办,只要千方百计弄到一个没爆炸的地雷,冒死拆开,从里面倒出黑、火药来称量,就足以获得任何秘密。

    木炭、硫磺、硝石,这三样东西都是寻常易得之物,虽然大宋一直明文禁止向辽国、西夏出售硫磺,其实根本没用。世界上有硫磺的地方多了去,随随便便都能找到。硝石难一点,但也不是多困难的东西。木炭就更不用说了,举手可得之物。

    可以说,辽国、西夏早就知道火药的奥秘了。

    可他们就是不用,为啥?因为他们认为,用了火药,个人勇武就没有价值了,长久来看,并不划算。瞧瞧宋朝就知道了——好吧,宋朝军队并非用了火药就萎靡的,而是自立国几十年后就一直萎靡至今。为何?因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啊,在这个基本国策里,军队还能打胜仗,已经足以证明汉人的厉害了。自废武功都能和夷蛮打得不相上下,不敢想象,如果宋朝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度,那早就把西夏给灭了,把交趾给灭了,有幽云十六州夺回来了!

    大量使用火药的最佳时期,就是张正书弄出黄、火药之后。

    这黄、火药比黑、火药厉害多了,就是不太稳定,需要添加稳定剂。而且黄、火药的问世,不是用嘴说说而已,而是要建立起一个化学基础,在化学基础上做研究,才有希望研制出来。往少里说,起码要个十年时间吧。

    即便张正书知道科技树是怎么攀登的,也不能一蹴而就。

    科学本就是时间的积淀,积淀得越久,就有越多的发明问世。

    好比材料科学一样,后世的欧美国家在工业上已经比拼不过中国了,可人家就是凭着材料科学,死死地掐住中国的脖子,好像强盗一样用专利攫取利益,你还奈他不何。这就是先发展科技的优势了,而中国只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去追赶,殊不知这里面有多少科研人员的辛酸和血泪。

    材料,往小里说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往大里说,什么国之重器离得开材料?可以这么说,材料科学,就是后世中国国力发展的绊脚石,等终有一日把这个绊脚石踢开,那中国才算是真正成了强国,才能和米国掰一掰手腕。

    可惜这个道理,周铭和曹锟不明白。不过好在他们也并非官场中人,只是纯粹的觉得这东西应该出现在战场,而不应该用来刺杀罢了。

    “小官人,俺甚么时候动身?”

    曹锟都有点迫不及待了,张正书看着他的目光,却转变成了一个暴力狂。没办法不这么想啊,谁会一听到刺杀就两眼放光的?

    “周铭,你安排好了,就让他动身吧。记得,给他准备好后路,我不希望他落入契丹人手中。”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但曹锟却感动得眼泪盈眶。张小官人多好啊,都这个时候了还惦记着他的安全。

    然而,张正书心中是觉得帮忙赡养一个老人实在是太亏了,要是曹锟不死,那么他就可以省下这笔钱。如果曹锟知道张正书的想法,还会不会感激他?估摸是不会的。

    “小官人,我晓得了……”

    周铭也压低了声音说道,“辽国那边,我以安排有密探刺探消息,估计很快就有辽国使臣的消息传来。”

    “嗯,你选一个好地方,给他们埋葬。”张正书的语气很淡,仿佛那不是几条人命似的。

    没错,张正书能做得到。虽然他见不得有人受苦,但契丹人受苦他是可以见得的。说白了,张正书只关心汉人的死活。如果被辽国得逞了,那么日后金国铁骑南下侵掠中原,这笔帐找谁算去?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这是范仲淹的名言。而对张正书这样知道历史进程的人来说,一家哭何如一国哭,这才是他要做的事。

    “曹锟,你记住,杀了一个使臣,你能救活千千万万百姓。”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辽国使臣一到宋境,那么攻夏势头就要停止。灭不了夏国,大宋在战略地位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日后辽夏两国夹击大宋,大宋必然会被钝刀子割肉、放血,最后只能是国破家亡。你要做一个刺客,一个救国救民的刺客,你明白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侠之大者

    “小官人,大道理俺不懂那么多,但俺在边境时,经常被契丹人所袭。俺的村子,就是这么没的。”曹锟脸上露出愤慨的神色,“那些契丹人犹如豺狼,每到之处必然掠劫一番。边境十室九空,大抵就是因为契丹人太可恨……”

    张正书叹了一口气,这也是没办法阻拦的事。甚至大宋和辽国已经达成了协议,只要不弄得太过分,一般都是自认倒霉的。别以为只有契丹人会打草谷,可宋军一样会打草谷,甚至因为北境没有城池,打起草谷来,宋军甚至比契丹人还要残忍。人性中的兽性,在边境这四不管地带根本无法抑制得住。

    不管是复仇,还是故意掳掠,都给双方带来了无尽的痛楚。最惨的自然是双方的百姓,曹锟说的十室九空并非妄言,根据张正书的情报,也就是周铭给来的情报看,这个十室九空还是往轻了说。实际情况,甚至可能是千里无人烟,百村无鸡鸣,边境被破坏得如此!

    这也是石敬瑭造的孽,把幽云十六州都割让给了辽国,导致宋朝连长城都没,无法倚险而守北方战线。只要契丹人想要入寇,就好像如入无人之境一样,越过边线长驱直下。沿路而下,所有村落都要倒霉。

    而宋朝在北方防线,就三个关口,也叫河北三关,分别是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除了这三关以外,宋朝还修了不少堡寨,可这些堡寨可容纳的士卒太少,其实作用不太大。为何不能修更高大的城池?其实还是因为澶渊之盟在作怪,这怎么说,兄弟之国你还修城池,这分明是居心叵测啊!你敢修城池,就是不承认澶渊之盟了?不承认澶渊之盟,我可要挥军南下了!

    虽然是辽国的无耻面孔,可形势比人强,再加上宋朝并不想在边境陈兵太多,所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实际上,宋朝的国库早已经空了,别说修城池,就是要发军饷都差点发不出来。

    张正书无法改变朝廷的决策,只能拍了拍曹锟的肩膀,说道:“以后会好起来的,说不定你还可以因为这个刺杀,日后返回家乡。”

    曹锟苦笑道:“小官人,你别糊弄俺,俺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是个明白人。如何能回家乡哩,家乡现在早就没人了。逃亡的逃亡,被掳走的掳走,早就破败了。回到家乡,又有何用?地也抛荒,屋已崩坏,乡亲们也远走了……”

    张正书却认真地说道:“日后,若你想要回家,我自然会办妥当此事的。而且你想啊,一旦我大宋灭了夏国,就不怕辽夏夹攻了。大宋可以腾出手来,专门对付辽国了。论起攻城,我们汉人是契丹人的老祖宗!到时候,幽云十六州攻下来后,北方防线就会往前一大步,到时候你家乡就不是边境了。不是边境的家乡,你想回去吗?”

    “想……小官人,你说的都是真的?”

    曹锟被张正书这么一说,登时兴奋起来了,浑身更是充满了干劲。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要你做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张正书笑着说道,“如果朝廷有心进取,则在取了夏国后,自当北进。”

    “即便朝廷不北进,俺杀了那些个豺狼般的契丹人,也算是为乡亲们复了仇!”曹锟咬牙说道,“俺忘不了,元祐七年时,契丹人是怎么烧杀抢掠的!”

    张正书沉默了,其实他不敢保证太多东西,因为宋朝这个朝廷……根本无法以常理度之。一旦牵扯到了文武之争,别说一致对外了,甚至因此罢废最佳出兵时机也是常有的事。文人大抵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象征了。如果不是文官掣肘,或许宋朝早就夺回幽云十六州了。

    “周铭,你安排好吧。别让我们的英雄,白白牺牲了。”

    张正书最后沉重地说道,其实他不愿意用这等下作手段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挑起宋辽之间的战事。

    不过,张正书依照系统的判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这些年来,朝堂不算稳固,皆因耶律洪基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接班人也换成了他的孙子。此刻耶律洪基的身体大不如前,或许要积蓄力量保证皇位平稳过渡,一般来说不敢轻易开战的。

    可惜,宋朝上下都没意识到是这个模样,在历史上被辽国一吓,宋朝就从西夏退兵了,给了西夏喘息之机,导致日后西夏反咬一口,实在太痛。天予弗取,反受其咎,说得就是大宋这种作为。明明辽国就是在恫吓,不敢轻易出兵的。可大宋被辽国使臣一吓,就腿软了,丢人,太丢人了!

    周铭点了点头,有了新武器,威力还这么大,那么设计好的退路就能用了。不出意外,曹锟是一点危险都没的。“小官人且宽心,铭自会安排妥当。”

    张正书点了点头,然后又说道:“此时宋军估摸已经打了胜仗,你运几十车粮食过去西北,与宋军做交易。用粮食换牛羊马,肯定会再赚一笔。”

    周铭笑道:“小官人说的是,我立马照办!”

    其实,张正书的想法也是帮一把大宋,此刻宋军的粮草可能也不济了。毕竟宋军那垃圾的后防线,经常被敌军袭扰,甚至被烧毁粮草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缺粮,是宋军的一大特色。这时候,周铭这等走私商人就有优势了——商人是无利不起早啊!

    “对了,可以告诉你的同行,西北有便宜,要就快去占……”张正书嘿嘿说道,“当然了,这得等我们先走一步,交易完了才轮到他们。这个时间差,你把握住就行了。”

    有人就说了,牛羊不能宰了当军粮吗?

    可以自然是可以,但养着这么多牛羊,对宋军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来,拖累了行军速度。二来,宋人习惯了吃米麦。三嘛,就是牛羊吃草问题了,牛羊是活物,不能不吃东西啊,不然饿死了,那牛羊还有什么用?可宋军哪里有那么多干草供应?宋军又不是党项人,出征都带着大量干草的,宋军连马匹都少啊!(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三章: 壮士一去

    最后嘛,自然就是军功问题了。俘获了大量牛羊,这也是大功一件啊!只不过,军功赐下来的奖赏,还不如把牛羊卖出去赚的钱多。这样一来,拿部分牛羊出去卖,何乐不为呢?

    商贾从军队那里获得了低价牛羊,搭上大量干草,运回开封,那起码可以获利十倍。别说十倍了,就算是两倍,也有商贾蜂拥而去赚钱。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是规律。宋军也可以获得上等粮食,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周铭笑了,他发现张家很多人都不清楚小官人的本事,还道他是一个败家子。可实际上呢,在周铭看来张小官人的商业触觉比一般人强太多了,即便是他都有所不如。像用粮食换牛羊马,一般人根本不敢想,偏偏这张小官人就觉得事有可为。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

    因为宋军带了太多累赘,导致行军速度不快,肯定急切想要甩掉这些包袱。恰在此时,有商贾运着粮食到了,你说会是怎么样一个场景?大赚特赚啊!而且,西军肯定不会强买强卖的,他们拿那么多牛羊马没用啊,而且还是个大负担。换成粮食之后,这就轻松多了。毕竟管理一些死物,可比管理一些活物要好管理太多太多了。

    “小官人真知灼见,佩服,佩服!”周铭稍稍一思索,就明白了里面的弯弯绕绕,这句话也是衷心脱口而出的。他原先也是瞧不起张正书的,只不过发过誓言要为张家保驾护航,才会被张正书说驱使。可今日这事之后,周铭是彻底被折服了。

    张正书见折服了周铭,也不自傲,只是说道:“事已至此,没什么好说的了。今日无酒,周铭,待得践行之日,你替我用美酒好好犒劳壮士!”说罢,张正书深深对着曹锟鞠了一躬,热泪盈眶地说道,“我为大宋百姓,先谢过壮士!”

    曹锟却慌了手脚,连忙跳到一旁,连连摆手说道:“使不得,使不得……”

    周铭在一旁看着,眼睛里似乎有点迷茫,但更多的是欣慰。“小官人的手段,已经越来越老练了啊!”

    殊不知,张正书此举是发自肺腑的。他是真心想要感谢曹锟,不管事情成与不成。时至今日,已经太少太少为国而战的刺客了。想想先秦刺客的风采,一国有难,刺客能肝脑涂地,这是多么波澜壮阔的故事。到了宋朝这会,刺客已经几乎绝迹,剩下的只有刺杀。

    曹锟虽然不知道他将要做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知道这么做是有意义的,他这是为乡亲们报仇,这就行了。

    义士,这才是真正的义士!

    义之所向,百死无悔!

    张正书看着他们离去后,才慢慢地踱着步子,赶赴两里外的官道。那马车夫已经等得心焦了,见到张正书,连忙说道:“哎哟喂,小官人你可算回转了,刚刚那声巨响你听见没?那是天公在示警哩,怕是要出甚么灾祸事了,快走快走,莫要被牵累了……”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不过是几声巨雷罢了,有什么稀奇的。也罢,回城吧……”

    四轮马车在雪地里慢慢行驶着,虽然很慢,但也比走路快了些许。

    “小官人啊,适才那两人,小的好像认识啊……”

    马车夫是个话痨,张正书发现负责驾驶的,很多都自带话痨属性。前一世的出租车司机是这样,滴滴司机也是这样,到了宋朝,这马车夫也不例外。张正书就纳闷了,是不是开车的时候不说话,他们能死?

    “周铭嘛,张家谁不知道。”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

    “听闻他也成商贾了?啧啧,这人比人气死人啊,他小时候,俺还抱过他哩。今日再见,他却不认得我了……”这马车夫也是感慨啊,这人呢,一富起来就忘了穷亲戚,忘了穷朋友,自古一来皆如此啊!

    张正书也是无语,这马车夫自我感觉也太良好了吧?整一个长辈似的口吻,虽然他已经三十多快四十岁了,也没到七老八十啊?一副“你还记我吗,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的既视感是怎么回事?要是他说的是张正书,张正书会呵呵他一脸,然后回答说“哎呀,我现在长大了,估计您老是抱不动了。”

    再说了,被你抱过就要记得你?我还当你是人贩子哩!张正书心中狠狠吐槽了一番,再说了,人家是来找张正书谈正经事的,跟你一个马车夫套什么近乎啊。周铭怎么说,对外也是一个商贾身份,商贾就不要脸面了?

    “可能是认得的,不如你再去抱一抱他?”

    张正书给出了诚恳的建议,可马车夫却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小官人说笑了,如今哪还抱得动……”张正书在车厢里没看到他的神情,不过也猜得到这马车夫肯定是一副“小官人你不厚道”的表情。

    “你要是会经商,会写字,会算术,你也能做成他这样……”

    张正书从来不相信什么出身论,中国自秦代起,已经没有什么出身论了。看看昔日那些门阀世家,现在沦落成什么样子了?真正的千年世家,估计也就是孔老夫子那一家了,不过孔家的风评,也是极差的。之所以还能存在,完全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需要树立一个典型,做给世人看的罢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才是中国的实情,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可惜,这马车夫是烂泥扶不上墙,张正书的建议他从来不考虑。“罢了罢了,小的只会赶车养马,其余的也做不来……”

    张正书笑着摇了摇头,也不说话了。

    不得不说,这马车夫赶车的技术,也是不错的。也是,术业有专攻嘛……

    看着车窗外隆冬的景象,张正书心道:“西夏现在,估计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吧?大雪铺天盖地,不知道要冻死多少党项人……唉,如果早一点穿越过来,说不定我已经种好棉花,供应宋军了。嗯,这又能大赚一笔……”(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四章: 男人压力大

    “郎君,最近你怎么心不在焉的?”

    曾瑾菡眨着美眸,很担忧地问道,“好像丢了魂一样,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出错了。前些天还在茅房里大声叫喊,怎么没有冲水马桶?郎君,甚么是冲水马桶?”

    张正书吃饭的动作一愣,然后眼睛眨着问道:“我有说过吗?”

    “有,肯定有!”曾瑾菡很肯定地说道,“我还道你在茅房里滑倒哩,不曾想你居然是在找甚么冲水马桶……”

    “哦,冲水马桶啊……就是利用活水,把污秽冲掉的机关装置。”张正书随口解释了一下。

    曾瑾菡半信半疑地说道:“郎君,你可是有甚么心事?”

    “心事?我怎么会有心事呢,哈哈哈哈哈……”张正书有点心虚地快速扒着饭。

    “别装了,你的碗里都没有盛饭哩!”曾瑾菡白了他一眼,居然有点狐媚的意思。特别是穿着儒袍,这算不算是宋朝版本的制服诱惑?反正张正书一时间都忘了烦忧,看着曾瑾菡去给他添饭。

    “额,可能近来压力有点大……”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男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几天压力大的。

    额,好吧,好像扯远了。哪里能没压力呢,曹锟这一去就是十几日,一点消息都没。他让周铭去安排后路,好了,这下连周铭都不见人影了。张正书长这么大,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人命很宝贵,可他没想到终有一日自己居然会制造杀人的武器去刺杀一个两不相识的陌生人。哪怕是为了家国大事,张正书还是觉得惴惴不安。这种事情,太焦灼良心了。

    更何况,此刻曹锟一点消息都没,要是刺杀成功了,那辽国使团可能死几十人。要是刺杀失败了,曹锟可能就埋骨他乡了。要是曹锟成功刺杀了,却失手被擒,张正书一样是良心过意不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种炒蛋的事,张正书可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日想夜想,差点没把头给想破了。

    “郎君,那就别给自己这么大压力了。”曾瑾菡绝对有做贤妻良母的潜质,柔声安慰张正书说道。

    “我也不想啊,开年就要成亲了……”

    张正书还没说完呢,曾瑾菡就发飙了,一把抓住了张正书的衣襟,恶狠狠地说道:“你的意思是,不想娶我?”

    嘶……张正书倒吸一口凉气,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子,怎么发起飙来,比河东狮吼还要厉害啊?要知道,陈季常家的河东狮吼已经出了名的,他可不想再娶一个悍妻回家,在历史上留下笑柄。殊不知,张正书太高估自己了,人家陈季常是谁?苏轼的老友啊,但凡和苏轼沾点边的,都可以青史留名了。更别说,苏轼还特意写了首诗嘲讽陈季常?于是,陈季常成了“妻管严”代言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至于张正书,咳咳,不出意外的话,他这个人可能都不会出现在史书上。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除了皇帝、将相、官员,其余的人,基本上不会出现在正史上。哪怕你是发明了惊天动地的东西都是这样,看看那个发明了神臂弩的李定,要是不是有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谁会知道是他发明了神臂弩?就好像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也是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记载,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至于张正书,不过是用铅活字替换了胶泥活字罢了。

    工匠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不受待见的。

    哪怕是当了官的工匠,也备受冷落。

    比如,编撰了《营造法式》的李诫,就是集木质建筑的大成者。可若他不是官至将作监,恐怕历史上都没有他的记载。巧合的是,《宋史》里也没有为他立传。

    李诫都是这样,更别说张正书这个工匠的头头了,不拿出来批斗都算好了。还想“留名青史”?想得太美了些!

    张正书可没有这个自知之明,开玩笑说道:“那现在能退货吗?”

    曾瑾菡柳眉一竖,哼哼两声:“迟了!”

    “那我就勉为其难,继续成亲好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好像承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看得曾瑾菡一阵委屈:“你就这么不想娶我么?”

    “哪能啊,我跟你开玩笑的……”张正书慌了手脚,“上天能让我娶了你,这是我十辈子修来的福分。乖,别哭了。我说的压力是另外的事,跟成亲没什么关系的。我只是觉得,成亲之后,恐怕我的计划要继续加快才行了。”

    曾瑾菡这才破涕为笑:“你这人,算了,饶过你罢!”

    “多谢女侠手下留情!”张正书没个正形的,把曾瑾菡成功逗笑了。“吃饭,吃饭,尝尝我的手艺……”

    结果,曾瑾菡吃了第一口菜,连忙吐了出来:“呸……”

    “不好吃吗?”张正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可是顶级厨艺啊,他亲自下厨的,怎么会不好吃?

    “你自个试试!”曾瑾菡没好气地说道。

    张正书尝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卧槽,盐放多了……”

    “郎君,你到底有什么心烦事啊,厨艺怎么大失水准?”曾瑾菡这才觉得事情的严重性,实际上,张正书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婚前恐惧症的男人啊!既然不是婚前恐惧症,那肯定就是其他事情了。

    “此事……不能说……”张正书还是叹了口气,有些事,即便是枕边人也不能让她知道的。因为少一个人知道,那事情就越保密。不然事情暴露了之后,哪怕赵煦想要保他,都保不了的。刺杀使臣啊,还是在这么紧要的关头,那简直就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了。

    张正书没有嫌命长,相反他还很惜命,所以他要把这个事情埋在心底。

    “没啥事,就是……就是一不小心又惹祸了……”张正书脸不红心不跳地说道,反正他惹的祸也不是一两次了。

    曾瑾菡反应很大,差点没蹦起来:“郎君,你又出去和人打架了?这次,又是哪家的衙内?”(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五章: 被怒怼了

    “不是衙内……”张正书有点心虚,等于间接承认是打架了——其实也不算是打架啊?

    曾瑾菡拍了拍胸口,明显是束了胸的胸脯很平,要不是张正书见过她穿女装,还真的以为她是太平公主。那样张正书就亏大发了,娶了老婆回来,还是个平胸妹子。虽然养成很有成就感,但貌似张正书喜欢刺激一点的……好吧,刺激也没啥好刺激的,相当于后世初中生的曾瑾菡,再大能大到哪里去?而且大也有不好,得看身段的。要是一味的大,失去了比例,那就很难看了……

    等等,咳咳,张正书心道,我怎么想到那里去了?我明明是心虚的那个人啊?

    “不是衙内还好,那是别个商贾家的小官人?”曾瑾菡好像挺清楚张正书的性子,应当确切的说,是那个倒霉蛋的性子。天地良心,张正书可是标准良民……好吧,不算刺杀的事,张正书还真的挺遵纪守法的。按时缴税,不偷税不漏税,啧啧,朝廷真应该给他颁发一块“大宋好商贾”的牌匾的。不过嘛,张正书这人低调,这事就不用传得到处都是了……

    “也不是别个商贾家的小官人……”

    张正书心虚起来,只顾扒饭,都不敢去看曾瑾菡的脸蛋。

    说实话,曾瑾菡确实挺早熟的。换做是后世的初中女生,只懂得追星、打扮、泡小鲜肉,安心学习的都是少数派了。这样的女生,心志能有多成熟呢?可宋朝的女子不一样,到了规定年龄就要准备嫁人了,心志肯定成熟不少的。特别是曾瑾菡这种生在商贾家的千金,更是过早地熟悉了人情世故。

    “那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曾瑾菡有点放心了,这个阶层的,随便给点钱就摆平了,属于可以招惹的范围。

    “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张正书更加心虚了,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不对啊,这事明明就是无妄之灾来的,谁知道赵佶这么快就想泡李师师了?小官人我完全属于躺枪的好不好?

    “那是游手?还是丐帮?抑或者是游侠?不对啊,以你的本事,游侠断断是不会招惹的……”曾瑾菡开启了最强大脑分析道,可惜她的想象力不够,怎么分析都是错的。

    张正书却有点怒了:“什么叫我招惹不起游侠?你这是人身攻击好吗?”

    曾瑾菡却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却妖艳得好像有万种风情一样:“郎君,做人最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要认清自己。不是我说,你就跟刘忠他们学了一个多月的花架子,就敢和人家游侠打架了?人家游侠可是有兵刃的,随便出一招,都能把你打趴下……”

    张正书头一回后悔了,他就不该把《射雕英雄传》给这女人写。这不,现在变着法来贬低他了。这还是男人过的日子吗,以后他还怎么振夫纲啊?

    “喂,系统,有没有顶级武术?我要学,要这娘们看看,到底我行不行!”

    男人嘛,最恨别人说自己不行。

    张正书是男人,所以他也不能免俗。

    然而,系统却懒懒散散地说道:“你们夫妻俩耍花枪,别带上本系统。本系统虽然会很多东西,但无法立即教会你武术。再说了,以你的底子,就算学了武术也好,格斗术也罢,都是个花架子。人家一力降十慧,一拳就把你打趴下了。”

    好吧,前后两分钟,就被两个家伙用一样的评价怒怼,张正书也蔫了。这在心理上,是个沉重的打击,打击到让张正书认清了现实。

    “行了,你们说什么是什么吧……”

    曾瑾菡却听出了话中的话:“什么你们?”

    “额,我是说,不是游手,也不是丐帮,我怎么说也是个好人啊,怎么能下落到去欺负乞丐?我这人多有同情心,见到乞丐都要给几文钱的。说不定还会劝他不要做乞丐,堂堂正正做人,我愿意给他个机会进入作坊做事……”

    曾瑾菡笑了,掩饰不住的笑意。

    “还好人,你要是好人呐,那整个大宋就没坏人了。”曾瑾菡的话太有哲理了,张正书也不得不含恨背上黑锅。都是那个倒霉蛋,真真是神台猫屎——神憎鬼厌的。

    “那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洗心革面,决心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曾瑾菡笑了笑,没说话。但张正书看了她的神情,就知道她不信了。分明是在说:你继续吹,我信你一成算我输。

    妹的,宋朝没法玩了,能不能回二十一世纪啊!

    “好了,别扯了,我知道游侠你不敢招惹的。说罢,你这次到底招惹了谁?”曾瑾菡看着张正书精彩的神情,不由心底一寒,泪涌出了眼眶:“你该不会是招惹了良家小娘子,想纳妾了罢?我好命苦啊……”

    “停停停……李行首我都看不上,何况是其他人?”张正书最怕女人掉眼泪了,这女人怕是号准了他的脉,张正书又是一阵郁闷。所以不能和聪明的女人成亲,女人太聪明了,对男人是个很大很大的打击。“我心里只有你一个……”

    “呵呵,老实说吧,到底招惹了谁!”曾瑾菡面色俏寒,根本不相信张正书的鬼话。

    “就不能别人招惹我么?”张正书幽怨地看了看曾瑾菡,见她脸色不善,连忙说道:“端王,是端王赵佶,那天……”张正书不敢再隐瞒了,这事迟早是要让曾瑾菡知道的。于是,他一五一十的把那天的情形说了出来。

    “……你说我多无辜啊,分明是躺枪了好吧?躺枪是什么?躺枪你不用理,只要知道我是无辜的就行了。他一个王爷,想要见李行首,找我干什么?害的我还要躲去李家村。偏生他还不依不侥,追到李家村了。我今年就是命犯太岁,流年不顺啊!可今年又不是我的本命年啊,不管了,以后得穿个红裤衩避避邪才行……”

    曾瑾菡俏脸一怒:“都甚么时候,你还有心思说笑?”(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躲无可躲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那不然还能怎样?那端王是认准我了,我做什么都没用啊!”这是实话,要是赵佶认准了张正书,张正书现在确实难以做什么来抵消他的念头。好在赵佶还不是皇帝,没法由着性子来。要是赵佶已经成了皇帝,张正书二话不说就要跑路了。

    瞧瞧赵佶对付情敌的手段就知道了,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吃醋起来的男人,更是不讲道理。要是这个男人身居高位,还弄他不过,那就是一桩祸事了。

    张正书不知道现在他在赵佶眼中是个什么形象,但肯定被列为“情敌”的范畴了。

    天地良心,张正书明明和李师师保持着距离,也没有一丝旖旎的心思,偏生被赵佶记恨上了,这算什么事?无妄之灾啊!

    “这可怎生是好?”曾瑾菡也急了,她也听闻过赵佶的大名,端王心术不正,喜欢走马狎妓,虽有文才,却放浪不羁。这样的权贵,是哪个商贾都不想惹的。

    张正书安慰她说道:“如今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事。他只是端王,又不是皇上。要是他做了皇帝,我立马跑路。可惜啊,他只是个亲王罢了。”

    “还‘只是亲王’罢了,那端王要是铁了心与你为难,你能怎样?”曾瑾菡急得都快掉眼泪了。

    “放心,在开封府他还不敢乱来的……”

    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历史上,就没有一个赵氏宗室敢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要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那赵氏宗室恐怕就容不得他了。削爵都是轻的,按律法严判是大概率的事。为何是这样呢?咳咳,这就得扯到赵光义了,可能是因为得位不正,赵光义对待太祖一脉,严苛到不行。稍稍犯错,恐怕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这些年来,赵氏宗室中的太祖一脉,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有鉴于此,很多王爷,郡王,或者是其他爵位的宗室,都如履薄冰,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宋朝的宗室都很安分,没有一个敢造反的。也是,烛光斧影的事,还历历在目,谁敢造反?

    然而曾瑾菡虽然熟知人情世故,却不太懂政治:“我等都是商贾,如何能和一个王爷斗?不若郎君你备厚礼,上门赔罪罢!”

    张正书却苦笑道:“人都得罪了,赔礼有用吗?”赵佶的小心眼,张正书是一清二楚的。

    历史上,章惇反对立赵佶为帝,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向太后以宋神宗语驳斥章惇:“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最后,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大臣的支持下,强行立了赵佶为帝。赵佶一登基就找了个借口,而蔡京为了夺权,利用台谏官弹劾章惇,与赵佶里应外合,总算是把章惇弄出汴京城了。章惇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即便是这样,赵佶依然没放过章惇,把章惇一贬再贬,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从此,章惇就一路奔波,从舒州、睦州、越州,最后到湖州。短短两年多时间,章惇南迁北移,最后病死在贬所之中。

    看到了没?赵佶的记仇,一点都没有君王风度。

    再加上他的荒唐,任用小人,为祸天下,根本不配为君。

    可惜,历史偏偏和宋人开了个玩笑,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

    躲避是躲避不过的了,被赵佶记恨上,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张正书对此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既然躲不掉,那就舍得一身剐,把赵佶这个准皇帝拉下马好了!

    对此,张正书有三手计划。

    一,自然是让赵煦生个健健康康的儿子出来,有可能的话,尽量延长赵煦的寿命。不过,以赵煦好色的性子,估计这条路很渺茫。二,就是申王赵佖了,理论上讲,申王赵佖才是赵煦死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可惜有眼疾。但是,在张正书这里根本不算事。不就是个近视眼吗,张正书弄出玻璃之后,还怕弄不成个高度近视眼镜?这样一来,申王赵佖就不会因为眼疾被刷掉了。这个计划得尽快实施,还需要在民间多多宣传申王赵佖的“仁义”。额好吧,其实申王赵佖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平庸至极,是个老好人。不过怎么说,都比赵佶当皇帝好好一点。最重要的是,申王赵佖有个厉害的儿子赵有奕,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最后一个计划嘛,自然就是安排退路了。

    天下之大,张正书哪里去不得?

    不过,这得首先弄出船只来才行,没有船只,一切都是虚的。

    除了船只外,还得招募船员,自己培养船员。如果是赵佶为帝,那在赵佶登基之前,张正书就带着全家老小出海生活。

    只是这几个计划都有点……不可告人,自然不能告诉曾瑾菡了。

    “郎君,你莫要犟,我可不是说笑的。”曾瑾菡继续劝道。

    张正书摇了摇头,苦笑道:“没有用的,只会让那端王更加看不起我,便是现在都能放手整我了。”

    曾瑾菡不信,皱眉说道:“安有如此王爷?”

    “赵佶不就是?”

    张正书心道,你还不知道他的荒唐事呢,千古皇帝,他也算是独一份了。

    曾瑾菡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不欢而散。

    而张正书呢,则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样都好,为了自己,为了大宋,都不能让赵佶登基。

    在送走曾瑾菡后,张正书坐在小楼上,看着万家灯火,心中想着:“西北战事一了,赵煦估计会来我这里了吧?”

    为什么张正书这么笃定呢?

    完全是因为张正书料中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的结果,赵煦不得不再次过来取经了。估摸现在朝廷里,是战是退,已经要吵成一锅粥了吧?张正书只想嘿嘿冷笑,要说朝中诸公嘛,做实事不行,吵架开干倒是一把好手。偏生到了辽国,到了西夏,他们的膝盖就软了,脊梁就弯了。这就是文人的“骨气”,像苏辙那样的文骨,这时候的朝堂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曾布、蔡京一流的政治投机者。

    这确实是悲哀。

    不仅仅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儒家的悲哀。

    儒家到此,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看似科举把儒家捧得很高,实际上高处不胜寒啊!(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