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百三十二章: 利益与动力

    别的不说,单单是卖纺织机的钱,张正书都能赚个几千贯了。当然了,这只是一次买卖而已。为啥?中国人的山寨技术太厉害了啊,纺织机又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只需要拆开来一研究,那就能模仿了个七七八八。甚至那些个工匠再发挥聪明才智,说不定还能“创新”一下呢。

    毕竟,张正书没有出售水力、人力、风力三合一纺织机的打算,只是寻常的人力脚踏纺织机。但即便是这样,也足够兴起作坊经济了。特别是家庭小作坊,怕是会更多。这不是张正书小气,而是让大家清楚地看见,作坊的优势。比如成本,家庭小作坊再厉害,成本控制能比得上大作坊吗?想想都不可能的。

    在张正书的纺织作坊里,一天就能纺织出数百匹棉布。家庭作坊呢?恐怕半个月都未必能纺织得出来,成本还高。

    张正书的作坊,还能压低价格来卖棉布。没办法,成本低廉,压低了价格还是赚的。

    这样挤压之下,家庭式小作坊就没啥活路了。那些不想出来工作的妇人一看,作坊里的工钱比自己织布还要高,她们会怎么选择?即便碍于世俗眼光,很多人不敢踏出这么一步。可一旦有人勇于踏出这一步之后,那就蔚然成风了。

    建立一个作坊不困难,招工也不困难。

    困难的是,怎么把空闲的女性拉进作坊里去。要知道,宋朝的人口可是女性比男性多的,放着几千万的劳动力不用,张正书觉得太浪费了。一旦移风易俗之后,那么再推广作坊经济就顺当多了。江南一带就不说了,很多纺丝作坊里也是小娘子在做工的。以后的大宋,很可能会形成南丝北布的格局。

    有了纺织机,有了大量的大作坊,工业革命岂能不会到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怕是宋朝的政策也会跟着转变,到了满朝诸公醒悟过来之后,这个经济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他们还想堵住就千难万难了。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别说满朝诸公这么做了,就算是拿着刀枪去逼迫,这些作坊主也好,工人也罢,肯定会掀起起义的!

    所以,宋朝很可能是怀柔政策。再加上宋朝的官员也可经商,他们一琢磨:作坊好像能赚得更多啊,得,我也办一个作坊!

    当热钱、闲钱全都进入作坊之后,张正书的银行也会添一把火。不用多久,宋朝市场肯定就会被挤满的。到那时候,海贸就会更加兴旺了。资本它会自己选择市场,到了那时候,资本的羽翼就丰满了,开始露出獠牙,打量世界。一旦海外市场受阻,那么战争必将来临。

    资本自它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历史的。从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开始,直到血腥殖民掠夺,发动侵略战争……一切的一切似乎水到渠成,所谓的不过“利益”二字。

    大宋为何没有进取心了?

    或者说,为什么改朝换代之后,稳定了就都没有进取心了?

    不外乎是动力不足了,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利益让中国动心的。正史上的元朝就不说了,差点把欧亚大陆都占领完了。这也是蒙古人对牧场的近乎变、态的渴求,甚至还妄图把中原的土地都变成牧场。但是,在忽必烈攻下中国之后,蒙古人似乎一下子就堕落了。明朝朱元璋一开始还是很有动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在夺了天下之后,朱元璋则奉行小农经济,也失去了进取心。

    螨清就不说了,本来就想着奴役汉人,怎么可能有进取心呢?自康熙康麻子开始,被俄国占领的土地,连吭声都不敢。最屈辱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了,从那以后螨清就没振作过,对外战争一败涂地。

    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已经把能耕种的土地全都占了,又没有向海外扩张的历史和兴趣,自然就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

    但现在不同了,资本一旦在大宋这里生根发芽,那它必然会睁开眼睛打量世界。

    那时候,大宋想不向外扩张都不行了,社会倒逼着它做出改变!

    若是不改变呢?

    那很简单,就会被历史大势说碾压,谁来都一样。

    张正书在看到两季稻之后,就已经想到了大宋已经走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未知路。

    其实,当张正书把两季稻鼓搞出来,把棉花鼓搞出来之后,宋朝已经确定要走上资本的道路了。所不同的是,没有张正书的插手,北宋到戛然而止的那会,都未必会进展成工业革命。毕竟,距离正史上的北宋灭亡,只剩下二十八年了。

    但是,在张正书的鼓搞下,用最大力度去催生下,工业革命是可以提前到来的。

    现在,恐怕就只是欠缺一个蒸汽机了。

    蒸汽机,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说实在的,蒸汽机最大的难点,在于材料,在于加工。加工的难点,在于精度。所谓精度,技术要把理论转变为具象化的物体,比如要用到刻度盘、标尺、继而造出精密度相对较高的水力机床等等技术。现在机床在研究了,估摸着以汉人的智慧,多则一年,少则几月,比较稳定动力的水力机床就能整出来了。机床整出来了,加工技术就过关了。

    但是,还有一个拦路虎——材料。

    张正书一再重视材料,因为他知道,工业技术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材料。比如蒸汽机的材料,必须要用到足够的钢铁,才能承受得起高温。有了钢还不够,还需要冶铜,需要用到混合金属的材料工艺……材料达标了,蒸汽机就是欠缺设计和生产罢了。更何况,张正书的脑子里已经有了成熟的蒸汽机方案,拿出来用就行了。

    蒸汽机一出现,那就是划时代的开始。

    从此之后,大宋生产的效率就提升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

    别的不说,单单是蒸汽机变成火车,能让多少天堑变通途?

    还有蒸汽轮船呢,蒸汽纺织机、蒸汽采砂船、蒸汽车、蒸汽水泵、蒸汽机床……从冶炼到纺织,从交通到机器制造,只要是涉及动力的,蒸汽机都能化成动力。蒸汽机太关键了,它具有恒扭矩、可变速、可逆转、运行可靠、制造和维修方便等优点,各行各业都能用得上。

    等蒸汽机深入人心,工业革命就宣布正式展开了。

    蒸汽革命,想必会让不少农民无地可耕,他们只能进入工厂,做一个工人。

    资本的剥削,从此开始了。

    这是好是坏?

    张正书想了想,相比起中国此后几百年的命运,他觉得应该大体向好的。

    只是未来,已经无法预测了。

    后悔把资本培养壮大吗?

    张正书想了想,觉得是不后悔的。即便没有张正书,资本也会顽强的生长。老马那句话说得好啊,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历史也一样,虽然历史在不断重复着,但是它总体是向上的。这,就足够了不是?

    最起码,中国的历史不会那么屈辱了。张正书觉得,这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该做的事。

    当张正书走出了书房后,天开始停雨,渐渐放晴了。

    “郎君,你应该放心了罢!”曾瑾菡也得到了消息,脸上现出轻松的神色,轻移莲步,环佩叮当地从走廊处行来。

    张正书没有把隐忧表现在脸上,也笑着说道:“危机算是解除了。”

    “那官家不会再为难你了吧?”

    曾瑾菡最关心的还是这个,毕竟宋朝的律法,实在太操蛋了。朝廷说你有罪,就算你没罪也是有罪的。

    张正书也不确定,因为他知道,接下来才是大宋的考验。

    辽国,会不会因此为借口,再次逼迫大宋停止攻击西夏呢?甚至,陈兵幽云十六州,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额,此事不好说,看事情发展吧。我们走上了这条路,已经回不了头了。”张正书叹了口气,他并没有眷恋汴梁城的繁华。但一想到可能避居海外,张正书就有点惘然若缺。

    曾瑾菡倒是没什么感觉:“那就走下去罢!”

    张正书看着曾瑾菡,心中有些愧疚,但此刻也豪情万丈。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认为他错了,可有曾瑾菡认可他,这也就够了。

    待得雨势渐小,张正书带着曾瑾菡启程了。

    目的地,自然是要去内黄口亲自看一看。

    四轮马车还是很平稳的,虽然在张正书看,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太颠簸。可曾瑾菡都舒服得睡着了,张正书也就不抱怨了。其实,在宋朝能做到这等地步,已经算超出想象了。就好比在先秦时铸造出了勾践剑一样,千年不腐不说,还削铁如泥。这样的技术,简直是黑科技!

    当然了,四轮马车再厉害,也无法在黄泛区里逞能。

    很快,四轮马车就不得不停下来了。没办法,就连后世的汽车都没办法在这黄河泛滥的地区奔驰,更别说马车了。

    “小官人,你们真的要进去吗?”

    那马车夫也有点慽慽,万一洪灾又来了怎么办?

    “放心吧,不会再发大水了……”张正书自信地说道,毕竟在正史上可没有再次决口的记载。因为张正书的穿越,宋朝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天气却是不变的……额,也有例外,如果张正书一再召唤工业革命,那么形成雾霾也指日可待了。要是人类的科技再强大一点,弄个人为地震也是可能的。想想整个开封府会变成雾都,画面还……挺违和?

    好吧,不管那么多了。先看看内黄口的情况再说。

    很显然,内黄口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在洪水的肆虐之下,内黄口的楼房已经倒塌了不少。农田也不见了往日的模样,目光所及,满目疮痍。张正书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失控后的景象,心情十分沉重。

    这就是黄河,带来毁灭,也带来生机。

    正因为黄河的不定期泛滥,给黄河流域带去了良田万顷,也吞噬过不少人的性命。对于这条河流,张正书也是很无奈的。但张正书更心疼汉人,正因为不断承受悲痛,他们变得坚韧无比,什么都击不倒他们。但凡宋朝的官员有这么个韧劲,早就把西夏给灭了。

    当然了,这样的感慨张正书只是一闪而过,他更在意的是,内黄口以后怎么办。

    要知道,张正书是故意将内黄口作为决口地点的。这就等于,张正书原本是有能力拯救一切的,却没有这么做。虽然别人不知道,可张正书内心过意不去。想着有什么办法弥补一下,好叫自己的内心好受一些。

    事实上,张正书太小看黄河泛滥了。即便是将灾害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可内黄口的惨状,也不是一两年能恢复过来的。

    虽然,黄河冲积上岸的淤泥会让田地变得很肥沃。可内黄口的百姓,又会怎么看待这一切呢?家园被毁了,良田再好又算得了什么?

    张正书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一样,内心异常的难受。

    “怎么了,郎君?”曾瑾菡察觉到了张正书的异状,连忙询问道。

    “我……是不是做错了?原本,我能把河堤修筑得再坚固一些的,那么内黄口就……就不会决口了……”张正书垂下了头。

    曾瑾菡安慰他说道:“没这回事,黄河不在内黄口这里决口,还是会在其他地方决口的啊!再说了,现在不是挺好么?别看内黄口这里好像废墟一样,但其实这才是最好的呢!”

    张正书一愣:“最好的?!”

    “不破不立啊!”曾瑾菡说道,“郎君不是一直在想着推广钢筋混泥土房子吗?现在,内黄口这里就是很好的机会了啊!”

    张正书闻言,眼前一亮,都不用细想,他就知道这个主意是极好的:“不错,姝儿,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呢?”(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四章: 建城设想

    曾瑾菡完全不惧那黄色的淤泥,将自己的鞋子玷污了,反而很开心地踩在这黄泥上:“那是因为郎君当局者迷啊!”

    “不错,当局者迷啊!”

    张正书点了点头,也承认自己钻牛角尖了。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可是被全世界承认的基建狂魔。但凡是与建筑有关的,中国都一定要拿到名次才行。像什么跨海大桥,摩天大楼,跨山大桥,高原铁路……数都数不过来,这样的基建狂魔,还怕来个大拆迁?!

    再说了,后世的拆迁,也不少了。一些房子完全还是崭新崭新的,说拆就拆,都不带讲价的。拆了之后,不到两年,又建好了大楼盘。

    嗯,反正就是瞎折腾。

    瞎折腾的意义也是有的啊,起码那些西方国家很羡慕中国。而中国呢,则羡慕人家国家的建筑非常有历史。比如英吉利人,就羡慕嫉妒恨地说,要是能住新房子,鬼才想住在几百年的房子里!

    看看,这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啊!

    不过,张正书的心结解开之后,他好像看到了内黄口的未来了。

    不得不说,内黄口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很突出,如果从高空上看,汤水、恒水和黄河,都要从内黄口这里经过。而且,内黄口距离大名府和开封府的距离,居然是相差无几的。这就是说,内黄口这里完全可以建起一座钢筋水泥城市,变成开封府最外围的卫星城!

    同时,拥有水运的便利,内黄口建城的价值,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甚至,张正书都想照搬李家村的模式了。

    “这里完全可以修成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城市!”

    张正书胸中豪情澎湃,挥斥方遒地说道:“我要提前做好规划,利用银行贷款,帮助内黄口的百姓建起属于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房子。不仅如此,还能促进他们就业。比如施工队要的工匠,可以优先考虑内黄口的百姓,教会他们如何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就算是不想做水泥匠,还能在我的作坊里做工,用工钱抵消贷款就行了。甚至,还能用田地收成来还贷……”

    曾瑾菡一愣,她可没想到这么深。

    “这银行,还没建起来罢?郎君,你就这么有信心?”

    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一间钢筋混凝土房子,要是保质保量,起码能用上百年,这笔账,谁都会算。再说了,一旦钢筋混凝土房子成了风潮,价格也会降下来了……”

    曾瑾菡也算是初步认识了市场的规律,也比较认可这个推断。

    “那郎君打算怎么规划呢?”

    曾瑾菡很好奇,其实她也有点兴奋。这可是建一座城市啊,可不是建设一栋房子那么简单!

    “首先,这城市规模嘛,要够大!”

    张正书手中也没有地图,只能捡起一根树枝,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写写画画。

    “我们建城,城墙不能太过四方正正的,这样太容易被攻破了。城墙的防御功能一定要好,而且要充分发挥弓弩的威力。所以,这城墙要这么设计,一凸一凹的,这里有一个藏兵洞,敌人用抛石机的时候,能进入藏兵洞躲避。藏兵洞里,还有射箭口,甚至还能把八床弩搬进去。城墙这里,设计一个卡口,这里就防止投石车。在这个角度,敌人的投石机很难打得到,但是我们的投石车却能轻易打出去。在一段城墙,可以设计一个檑木、礌石口,也不用搬运礌石、檑木那么辛苦了,利用滑轮可以轻易吊起来……”

    张正书越说越是兴奋,有了这么一个坚城,只要守城士卒给力一点,那么用一万人抵挡十万大军那是没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在正史上金兵南下,必然要经过内黄口。有了这么一个钉子,金兵非得拔除不可。不然的话,一旦孤军深入,内黄口的守军出城野战,是能把他们围困剪灭的。

    要知道,狄夷唯有骑兵之利,一旦限制了范围,战马冲刺不起来,那威力就大打折扣了。

    再说了,有了这个思路,张正书可能只建一座城吗?

    别的不说,在开封府周围的百姓,甚至开封府的百姓,见识到了钢筋混凝土房子的好处,还能贷款建房子,他们能不心动吗?

    不知不觉间,张正书就完成了开封府的改造。甚至,朝廷觉得要修缮城墙了,看到了那些卫星城的城墙那么有威力,能不让施工队去建设钢筋混凝土的城墙吗?这当然不是免费劳役了,要知道宋朝还是讲道理的,差雇匠人是会给钱的,最后张正书又能完成对汴梁城的改造。

    事实上,好东西是肯定会被接受的。

    宋人又不傻,不像明清时那么僵化,不知变通,所以,这个设想不用三五年就能做成了。

    到时候,银行又能有大笔收入,还能借此提高宋人的工钱,提升宋朝的生活水平,一举多得啊!

    曾瑾菡微笑地看着写写画画的张正书,记起第一次见他时,也是这样的。张正书秀了一把画画的功力,让曾瑾菡震惊不已。此际,虽然曾瑾菡早已掌握了这种画技,也青出于蓝,比张正书画得好多了,可她还是喜欢张正书的画。不为其他,就是张正书画里的激情,就不是一般人能模拟得出来的。

    “我还愁着银行怎么开展业务呢,看来建城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张正书拿着树枝,看着自己的“杰作”,也略微有点感慨。

    有了这样的坚城,大概也能坚定一些那些主战派的信心了。

    正史上的“靖康耻”,为什么投降派那么多?

    不外乎汴梁城的城墙年久失修,哪怕是攻城能力低下的金兵,也能轻易摧毁城墙,攻入城内。

    可见,承平太久的宋朝,根本没有想过怎么防御京都的问题。

    哪怕是明知道北面无险可守,可宋朝上下也没有谁提出过要修缮城墙,补充精锐士卒来把守城池。别的不说,单单是敌国奸细都能自由出入汴梁城,大概可以看得出汴梁城的防守是多么松懈了。也许女真人就是看到了这个局面,才兴起了长驱南下直取汴梁城的胆大包天想法。(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五章: 授人以渔

    但凡是汴梁城周遭有几个坚城,女真人能这么猖獗?

    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兵力不过几万的女真人,就敢视中原无人?

    真的忘记了当初汉唐是怎么吊打异族了吗?

    不过,这也不能怪汉人,毕竟被绵羊领着一群狼,狼也会变成了哈士奇。自我阉割的宋朝,没了武力威胁,就好像小儿持金过市一样,置身在群狼环伺的环境里,还能撑这么久,已经算奇迹了。张正书突然想起,汉唐时之所以武力鼎盛,不外乎当兵打仗有前途,还有钱途。要是立了战功,升职加薪不说,甚至还能封侯拜相。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哪个有心气的男儿不想带着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

    宋朝呢?

    呵呵了,有功的将士连赏钱都要被层层克扣,这样的军队有士气才怪,能有战斗力才怪。

    诱之以利,才能让士卒爆发出最大的士气。士气在冷兵器打仗时的作用太大了,一旦士气衰弱,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宋朝要怎么诱之以利?张正书想来想去,只能靠资本了。

    唯有资本兴起之后,宋朝转变了思想,才会对周围露出獠牙。只是这个过程太长太长了,短则十数年,多则二三十年。张正书都不知道能不能撑到那时候,要知道处于萌芽期的资本主义,是很容易就被踩死的。只要有一点点强权,资本主义就没有了任何发展空间。比如明初、螨清之时,哪里还有什么资本的身影!

    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的计划里银行的重要性,但她还是露出了笑意:“郎君,你这算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吗?”

    张正书一愣:“这话怎么说?”

    “公公他是钱民,他儿子则是大钱民,这还不算青出于蓝胜于蓝吗?”曾瑾菡掩嘴偷笑道。

    张正书也笑了,自信地说道:“我爹,他比不上我!”

    这话可不是张正书无的放矢,而是有强烈的信心。一旦银行开展了全国业务,即便张根富放再多的高利贷,也比不上张正书的银行。

    曾瑾菡眨了眨眼睛:“这话我记下来了,下次跟公公说一说……”

    张正书也不怕,说道:“这是事实,但我怕他接受不了。”

    “嘻嘻……”

    曾瑾菡就喜欢这么捉弄张正书,可惜的是,张正书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解除了“危机”,就算是假装上当,可他演技太过拙劣,曾瑾菡一眼就识破了。当然了,这是夫妻间的小互动,曾瑾菡当然也知道张正书是故意的,倒也情意浓浓。

    定下了建设新城的计划,张正书估摸着再完善完善,就能妥善地善后了。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弊端,只要赈灾就行了,至于后续?谁管百姓的死活?

    比如宋朝,只要把受灾的青壮招入禁军之中,剩下的老弱妇孺,那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汴梁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那么多流民和乞丐了。只要一受灾,青壮去当兵了,剩下的老弱病残不做流民,不当乞丐,他们还能怎么生活?所以,这确实是宋朝不作为。好在,宋朝也不是那么没有人道主义精神,起码在冬天的时候,还会开放福利院,平时也会施医赠药,倒也没那么饿死、冻死的百姓。

    迫于财政,宋朝也只能做到这等地步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在这方面的作为,已经比正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要好得多了。其他朝代,哪一次做善事是朝廷组织的?无一例外都是民间乡绅缙绅,或者是地主富贾,出于好心施粥救济罢了。

    比如很出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就是出于乡绅地主之手,他们筹资集物以行善,比如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等等。自有善堂以来,除了宋朝有过慈善福利之举以外,其他朝代哪怕是民国,也是形式多过实事。

    但张正书觉得有慈善组织还不够,最起码要授人以渔才行。

    只有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慈善。不然的话,就像后世的贫苦农村一样,以好吃懒做为荣,钻营各种漏洞做“五保户”。甚至国家想扶贫了,他们都要抗议,想要光荣地当穷人。为何?不就是怕脱贫了以后,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五保金”了吗!

    人性就是这样,所以张正书还挺认同宋朝的慈善行为的,虽然是迫于财政压力才在冬天收容贫苦百姓,但是这也等于给了那些妄想好吃懒做的人一个警告——若是来年开春没有自食其力,那谁也救不了你了。

    一句话说完,人一旦起了惰性,那就会形成惯性,最后都不会想去劳动了。

    张正书想帮助贫苦百姓,但他却不愿意帮助自己不想上进的人。所以他要完善计划,必须要加入合法催讨欠款的环节。不然的话,银行也是经营不下去的。有了催讨欠款,那么就没有人敢恶意贷款不还了。

    “郎君,我们还是走吧,这里湿漉漉的……”

    面对可怜兮兮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心软了:“谁叫你一定要跟着来的?”

    好吧,下一刻张正书就投降了:“行行行,我们走吧……”

    决定离开,可鞋子上沾的那些黄泥,却无法洗干净了。

    好在,曾瑾菡是富贾人家的千金,也不会心疼一双鞋。张正书就更没关系了,在前一世他爬山去祭祖,鞋子比现在更脏。

    四轮马车开始往回走,这一次要去往西的山区。

    说是山区,其实就是平原上的几处小山包罢了。在开封府到大名府一带,就没有什么高山。只不过因为避灾,要到那里去住一阵子竹棚罢了。

    对了,忘了说有几家内黄口的地主,因为不相信内黄口会决口,也不知道撤出来没。不过,看“黑客”的报告,似乎是没有人伤亡的。这也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那些地主家里也是有读书人的,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避灾了,殊不知在天灾来临之后,根本不是人力能阻挡的。要不是张正书在修筑河堤的时候,特意修了几条导水渠,才没让黄河泛滥的范围扩大,水流的速度也大大减缓了。要不然,那些地主早就被淹没,被冲走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六章: 好像明白了

    不过嘛,读书人虽然死脑筋,但面对死亡的危险,张正书估摸着他们早几天就撤了。

    笨蛋才会继续留在黄河边上,没看到黄河沿岸的百姓,一窝蜂地涌入汴梁城了吗?

    四轮马车继续往前走,过得大半个时辰,张正书一行才来到那山包的脚下。

    因为地势问题,这里有不少的荒地。但太过贫瘠了,只能种粟米。

    所以,张正书买了不少空地,专门安置这些灾民。

    还没到这临时村子的前面呢,呼啦啦就冲出一群人:“是张家小官人的马车!”

    “张家小官人来了!”

    “大伙快出来看啊!”

    ……

    曾瑾菡被吓了一跳,拉住了张正书的衣裳:“郎君,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好像很恨你啊?”

    张正书看到了跟在人群后面的小刘工匠,见他没有一点着急的神色,反而很轻松的模样,心中也有了底。“放心吧,他们又不是忘恩负义之人,都是安分守己的百姓!”

    马车夫自然是停下了马车,张正书让曾瑾菡在马车里看看情况,他却掀开车帘跳下了马车。

    “诸位,诸位,在这里可还生活得好吗?”

    跑在前面的那人,张正书认得他是参与了河堤、水库修筑的人,却没想到他也是内黄县的百姓。

    “小官人,你太神了,你救了我们内黄数万百姓啊!”

    这人热泪盈眶地说道,“还免费施医赠药,施粥救济,我们……我们无以为报!”

    张正书却连忙扶起要下跪的他,说道:“别这样,我也是奉旨行事罢了,官家要我治水,给了我好处,我自然是要用心去做的……”

    话虽然这么说,但百姓又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记得一清二楚:“小官人,你就别谦虚了。你的为人,我们都知道的!旁的官,能治水都算不错了,哪里会管我等死活?唯有小官人你,真心实意待我等的……”

    “小官人,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

    好嘛,都成了感恩大会了。

    张正书那个尴尬了,虽然他确实不忍心无辜的百姓被洪水冲走,也内疚自己没有尽全力去修筑河提,但他真的没想着施恩要求回报啊?

    好不容易安抚了群情,张正书这才松了口气。确实,人都是记仇而不记恩的,恩情再大,也没有仇恨来得刻骨铭心。没办法,人性就是这样。得了别人的帮助,可能会记得,但不会那么深入骨髓。仇恨就不一样了,哪怕只是些微的冲突,都会让人恨得牙痒痒。

    很幸运的,张正书逃离了尴尬,总算是找到了小刘工匠。

    “喂,这群人是怎么个回事啊?”

    张正书也被搞晕乎了,情况不太对啊?

    “这都是小官人善举所形成的啊!他们自发地记着小官人的好哩!”小刘工匠笑嘻嘻地说道,“要不是小官人提醒,怕是他们早就被洪水冲走了。这里三万多人,怕是最后连一千人都不会剩下……”

    张正书沉默了,他知道确实有这种可能。

    事实上,在历朝历代,只要是黄河决口,就必然会带来大量伤亡。也许记载在史书上的,只是冰冷的几行字。可这几行字里,渗透的都是鲜血!

    但是,张正书却担心起自己来:“可他们这么搞,我很被动啊……”能不被动,这么刷声望的,有几个好下场?别的不说,皇帝可是很记仇的人啊!哪一个皇帝,能容得下这样的人物?试想,天底下的人都记着张正书的好了,谁还记得皇帝来着?

    张正书不傻,他自然知道这是犯了忌讳。

    “不行,看来银行一事要尽早提上日程了。嗯,距离黄河稳定,大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嗯,差不多了,八月左右银行开张,第一波就要那内黄口来祭旗!额,不对,第一波客户就要拿下内黄口!”

    张正书暗暗下定了决心,开始自污声名了。没办法啊,不这么干,早晚有一天惹大祸的。

    “郎君,他们……好像活得很苦啊?”

    曾瑾菡赶紧把马车上的东西拿下来,其实也没啥,就是一些糖罢了。这是广南两路的熬糖作坊送上来的糖,已经在“家乐福”超市出售了,比寻常的白糖都要便宜,可更加雪白。这样的糖,自然是大受欢迎的。

    最开心的是一众小孩子,每人领了一点,吃得眉飞色舞。

    糖发完了,曾瑾菡又看了看这竹棚,除了生活必备品之外,这里就没有其他东西了。生活的艰苦,是曾瑾菡这个富贾千金没有预料到的。事实上,曾瑾菡也在汴梁城的街头上见过乞丐,也曾施舍过钱财,可她毕竟没有亲眼见到乞丐的生活。哪怕是那时候的郑时弼,也不算得真正的乞丐。毕竟乞丐,是有组织的。在组织里的乞丐,甚至要比散漫的乞丐活得更苦些。他们讨来的钱,还要上交。当然了,有组织的好处是,起码有个照应。万一病了,乞丐头子也会给钱他们去治病的。

    富人的活法,和穷人的活法,相差太大,曾瑾菡一路走来,心灵受到的冲击,一点都弱于张正书。

    “是啊,他们活得很苦。但,他们也很上进,不是吗?”张正书笑道,“你看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这才是最宝贵的,不管生活多困难,只要还有对明天的期盼,他们就有动力。那么,我也会帮助他们。慢慢地,生活自然会好起来的。”

    “郎君,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你要兴办作坊……”

    之前,曾瑾菡一直把兴办作坊看成是张正书的兴趣。现在看来,张正书并不只是兴趣。他,好像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至于后来者,比比皆是!是的,曾瑾菡就是这么认为的。只要科学的种子发芽了,按着规律发展下去,科学一定会发扬光大!

    反倒是张正书好像没听到这句话一样,笑着说道:“我在想,内黄口离这里也不算远,要不在这里也建一个城算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七章: 匪夷所思

    “在这里建城池吗?”

    曾瑾菡一愣,她实在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说法。

    “不错,你想啊,这里都是我的土地,我当然可以建城了……嗯,不过得官家同意才行。”张正书突然发现,好像房地产开发商也不算那么无良了。最起码,他要是做房地产开发商的话,他要开发出一个新的城市来。

    “不错,想想看,这里算是一个制高点了吧?而且,内黄口算是兵家必争之地。要是在这里建造一个高耸入云的堡垒,岂不是等于人造了一个天险?”

    张正书有点异想天开了,不过,这确实有可能建成的。

    曾瑾菡一愣,她可完全没往这方面想。没办法,张正书着眼的是未来,而曾瑾菡只是从灾民的角度去想。

    “能行吗?”

    曾瑾菡有点担忧地问道。

    “应该能行,你看,黄河已经往北面流了,我们面前还有汤水、恒水,只要挖一条宽达三五丈的护城河,再建造一个高达四五丈的城池,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如果狄夷突破了黄河北流,一定会到这里来的。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先破了此城。嗯嗯,我想想怎么把建城池的费用筹集起来先,不能我做这个冤大头吧!”

    张正书托腮思考了起来,可周围已经掉了一地眼镜了。

    这,还是“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吗?

    怎么好像一副掉进钱眼的模样?

    人设不太对啊!

    他不是要一副好心肠,要帮助灾民到底的吗?

    小刘工匠看了看周围,好险,只有施工队的几个人在。嗯,还有几个不太懂事的小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曾瑾菡,好像想去讨要白糖,却又不敢的意思。

    “咳咳,我知道自己帅,但你们也不能这么看着我啊?”张正书眨了眨眼睛说道。

    小刘工匠率先回过神来,拉着张正书走到了一旁说道:“小官人,即便你要这般做,也不要大声说出来罢?”

    张正书也是无语,难道要他做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不成?

    “这有什么好遮掩的,我本就是一个商贾。在商言商,又怎么了?”

    小刘工匠却哭笑不得,说道:“内黄口一带的百姓都把你当成了恩人,你若是这么做,他们还能记着小官人的恩情?这么做,划不来啊……”

    “迂腐!”张正书毫不留情给了评价,“他们记不记得又如何?我又不需要他们报恩。”

    小刘工匠实在无法理解,怎么可能有人不在乎这个?

    其实,不仅是他,就连曾瑾菡都无法理解张正书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是,宋朝人的思维,怎么可能理解得了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的思维呢?其实,张正书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恩情向来不可靠。别看中国文化里标榜白娘子报恩许仙,田螺姑娘报恩等等,但其实人都是健忘的,恩情就更不用说了。

    最让张正书记忆深刻的,是《红楼梦》里贾家败落后,以往门庭若市的贾府,居然没有一个人肯前来相救。而只有刘姥姥,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一个进入大观园还要感慨万千的淳朴百姓,千里奔波救了巧姐。虽然《红楼梦》只是小说,但是从中就可以看出人情冷暖了,贵时身在深山有远亲,落难时身居闹市也无人问。

    报恩一词,看似很美好,但人心太难预料了。张正书宁可不要这种恩情,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看到张小官人都这么说了,小刘工匠也只能徒负呼呼。反正,张正书就算不要恩情,别人也会记得的。只是,就不会有那么纯粹罢了。“小官人,你真个要这般做?”

    张正书有点好笑地看着这个小刘工匠,所谓的“恩情”,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然了,不过这件事……还得朝廷点头才行。”

    张正书的心中早就盘算了起来,要建起一座天险之城,朝廷没有许可谁敢建?

    这不,连系统都开始“全景预演”了,把真实地势代入进去,看看这座“天险之城”到底是如何个模样。很显然,张正书要被震惊了:“喂,你的意思是在山包上建城?!”

    系统牛逼轰轰地说道:“肯定啊,你要的是天险,那就挖宽护城河嘛!然后,地势一定要高,还有什么比得上在山上建城更加高的?起码省了不少石料。对了,你还能用水泥修筑四面的斜坡,倾斜角度在六十度以上,也不需要多高,就十米左右,还有谁爬得上来?”

    “等等,那怎么把物资运到城里?”

    张正书问出了这么个关键问题,补给是一大难题啊!

    “这有什么难的,盘旋公路啊!”系统鄙夷地说道,“真怀疑你是不是把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全都忘了!”

    张正书眼前一亮:“对啊,盘旋公路!这样的话,上山也就简单了。而且,这有的山路,易守难攻……”

    “最关键的是护城河上,用什么桥梁。”系统想了想,说道:“要不效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吧?”

    “你是说,用铁索连接两岸?不妥不妥,这有还怎么大量运输物资啊?”张正书立即反对,这有的城市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单纯是为了防御的话,他干嘛不造一个连环堡垒算了,还建什么城市啊!

    系统嘿嘿地说道:“当然不是简单的复制了,你不是有水泥吗?弄一个桥墩,弄得宽一点,然后上面铺上长长的钢板。如果有敌人来了,用船卸掉钢板就行了。这样的话,敌人还能攻得过来?”

    说着,系统就给出了“全景预演”的效果图来,张正书看到了这桥墩上的钢板,居然离得这么远,吓了一跳:“这怎么装上钢板啊?”

    “你还是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啊?看到没,随便都能弄出一艘作业船来,只要造一个高桅杆,上面再设置一个平台作业就好了。至于把钢板运上去,那就更简单了,滑轮啊!”系统又给出了作业船的效果图,张正书一看就服了,他还真的没想过还有这么匪夷所思的桥梁。(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八章: 过河抽板

    “这才是真正的‘过河抽板’啊!”

    张正书也感慨了,这么宽的护城河,绕着城池转了一周不说,还只有一条桥通过,这就坑爹了。不仅是人造的天险,而且简直是无法攻陷的城池!拥有百万人马又如何,在冷兵器时代,就别想攻进来!除非……内部出了奸细。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战机合适,要出城野战,这特么来得及吗?”

    张正书不得不吐槽,防御能力是好了,毕竟开封府也好,大名府周遭也罢,根本没有那么高大的树木可以在短时间内制成厚木板通过士卒。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城池是绝对不容易攻陷的。而且,护城河之后还能设置几道防线,即便护城河被突破了,其他防线也很难被突破。

    “笨啊,你忘了还有简易渡桥吗?造一个厚木板做的简易渡桥,铺过去连战马都能走,还怕什么没有桥?而且,可以准备多几条渡桥,十几路并进,多少兵马过不去?”系统恨铁不成钢,“再说了,你的护城河还不懂挖一个港口吗?实在不行,把船开到一处,人踏着船板也能过桥吧?”

    张正书恍然大悟:“卧槽,这都行?”

    “有啥不行?”

    张正书明白了,若是真的造成这样的城池,那开封府北面几乎可以说是安枕无忧了。别的不说,在这“天险之城”里安置精兵,就绝对不会有被攻破之虞。在合适的时候,还能快速出击野战,等于在开封府北面硬生生打了一颗钉子进去。不拔掉这颗钉子,别想动汴梁城!

    “好,你再完善完善,弄个平面图、侧面图、俯视图、结构图……我到时候给赵煦那小子看看,亮瞎他的眼!”张正书腹黑地想着,“就算没能讹到钱,也要讨来几道旨意。这样的话,我就能卖地皮了。号称整个大宋最坚固的城池,这里的房子,应该很好卖吧?”

    系统无语了,懒得理他。

    看到张正书手舞足蹈的模样,曾瑾菡连忙拉了他一把:“郎君,你怎么了?”

    “没啥,今晚我就让你看看,天下第一坚城是个什么模样!”张正书信心满满,要是有了这样的坚城在,金兵再想偷袭汴梁城,那恐怕是没有办法的了。最不济,朝廷还能搬进这城池里嘛!看看,这山包有多大?占地面积比汴梁城都要宽广,容纳百万百姓,似乎都不是什么问题。嗯,待得建成之后,恐怕赵煦都会要弄个行宫在这里了。额,就是不知道到时候还是不是赵煦当皇帝而已……

    曾瑾菡知道张正书的性子,想一出是一出,也任由他去了。

    事实上,也只有张正书能这么干了,无他,因为有钱任性啊!

    “刘工匠,在这里住,有什么困难吗?”

    张正书一路巡视过去,发现这些竹棚倒是建得很有个性。竹子不足,还用上了茅草。一眼望过去,甚至还有点壮观的感觉。

    “小官人,还行罢,就是有些有门路的乡亲,都去投奔亲戚去了。”

    小刘工匠笑道,“到底是在大名府和开封府左近,无需一日就到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等待下文。

    “在这里的乡亲倒也安分,就是太多人了,十里八乡都聚集在一起,难免有点不方便……”小刘工匠吞吞吐吐的,张正书倒是明白了。

    这是宋朝,虽然没有明清那时候的男女之防,可也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这么多人,尤其是小娘子、小伙子聚在一起,生活不方便那是肯定的。

    “不过嘛,我们也预料到了。所以尽量安排妥当。只不过这么一来,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乱了套,唉……”

    张正书倒是没有责怪他,这管理几万人的事情,别说一个工匠,就算是在后世,这也是很困难的。幸好这些村里的里正,也帮了大忙。不然的话,局面恐怕比现在还要混乱。

    “倒是吃食、穿衣方面,没啥大问题。甚至原本在大名府卖不出去的蜂窝煤、蜂窝炉,在这里卖出去了几千个之多……”

    这确实有点惊讶,不过张正书也能料得到。毕竟蜂窝炉的简便、易用,关键还便宜,是居家旅行的神器!因为某个契机而打开销路,这也不算什么奇闻了。毕竟,在雨天里,蜂窝煤不仅可以做饭,还能烘干衣服,而且在竹棚里也不用害怕会煤炭中毒。张正书叮嘱了一番,一定要做好通风,才算是放下心来。

    不得不说,张正书出钱出力的这一次救灾非常成功,没有一个人伤亡。

    等黄河的水情稳定下来之后,就能陆续撤回内黄口了。等待内黄口百姓的,是怀着沉重的心情重整家园。

    田地需要清淤,房屋倒塌的需要及时修建,不然等冬天到来之后,就无处可容身了。

    时间太多紧迫,很多百姓兜里都没钱,怕是只能向高利贷借钱了。

    对于张正书来说,时间也很紧。

    要是在这一个月内银行能开业的话,那么业务不请自来了。

    转悠了一圈,张正书发现这山包也好,山脚下的荒地也罢,真的挺宽敞的。

    “建城的好地方啊……”张正书下定了决心,“说不得,我也要化身成基建狂魔了!”

    其实,张正书并没有待了多久,他此次前来,更多的是调研的性质。因为有系统的存在,张正书也不用低效率的调研,只需要转悠一圈,系统就自然记住了实地的地形。只需要几秒钟,系统就能得到最好的建城模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估摸是宋人无法理解的。

    不到一个时辰,张正书和曾瑾菡就再次登上四轮马车,开始往汴梁城赶了。

    要是速度够快,应该能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汴梁城内。

    “郎君,你真的要一下子建两座城池吗?”

    曾瑾菡有点担忧地问道,“怕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啊?”

    虽说张家是有钱,而且算得上是汴梁城的首富。可再有钱,怎么可能凭借一家之力,建起两座城池呢?多有钱,这都是不可能的事啊,哪怕倾家荡产,都建不起啊!(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九章: 左口袋进右口袋

    “当然不是我们出钱了,我们是赚钱的,怎么可能出钱呢?”

    张正书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虽然朝廷在打仗,但随着作坊经济、海贸的继续兴盛,国库应当也有盈余了。我跟赵……额,官家说一说,他肯定会拍板同意的。我也不要多,只需要他出建造城墙,挖护城河、建护城桥的钱就好了。至于其他的钱银,我们就卖房子。”

    “卖房子?!”

    曾瑾菡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嗯嗯,其实也就是放贷了。也就是说,这一次因为洪灾而需要新建房子的百姓,我们的银行就提供贷款,但前提是这户人家有还款的能力,还要把新房子作为抵押,等还款完了之后,我们就把地契还回去。地契丢失了,我们要照价赔偿。”

    张正书把后世的房贷业务说了一番,曾瑾菡却有点担忧:“这能行?”

    “当然能行,而且水泥也是我们卖的,钢筋也是我们作坊出产的,施工队也是我们出……当然了,我也欢迎所有营造匠都来学习怎么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那样钢筋、水泥、河沙的需求就更加旺盛了……”张正书笑道,“如此一来,等于我们只需要支付工匠的工钱就行了。甚至再厉害一些,我们连工匠都不管了,让他们去和百姓谈好价钱,我们甚至是净赚的!造房子的钱银,不过是从我们的左边的口袋,倒入我们右边的口袋罢了。但是,工匠却得到了工钱,而百姓得到了房子……”

    “这……这……”曾瑾菡头脑第一次觉得不够用了,“这也能行?!”

    张正书笑道:“有什么不行?我们甚至还能赚到百姓的还款,赚到一点点利息。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城池,能有多少我建多少!——当然了,前提是我的银行能有这么多钱,水泥作坊、冶炼作坊的产量也要跟得上才行。还有,需要官家点头才能着手施为,不然就惹大祸了……”

    一路上,张正书又再次传授了银行业的知识给曾瑾菡。

    说实话,银行业其实就是屠龙技,张正书肯定不会轻易传授的。就算有人能学到,那也只能是最亲近的人。唯有等银行赚得盆满钵满了,在大宋确立了优势,甚至能利用金融优势攻陷一国经济了,经济地位堪比后世米国,到那时候张正书才会把银行知识汇编成书。

    当然了,要是有谁能把张正书誊抄的《资本论》、《国富论》等一干经济书籍融汇贯通而自行领会了经济规律,那也不关张正书的事了。

    这样的天才,要是宋朝都不会用,那只能说大宋吃枣药丸啊!有经济的优势,大宋都不会利用,还能怪谁?

    事实上,宋朝就是这么操蛋,这是一个矛盾的朝代!

    对于文人,哪怕是文青病入膏肓的那种文人,宋朝皇帝都是许以高官厚禄的。可真正的人才,比如狄青,比如张元,宋朝却弃掷逦迤,根本不待见。然而,宋朝吃亏就是吃亏在这方面上。张元就不说了,要是宋朝对他好一点,西夏岂能建国?狄青若是没有愤懑而死,培养多几个将领,早在宋神宗时,就把西夏给灭了。

    说实话,上天已经给了宋朝太多太多机会了,是宋朝自个不中用,愣是花样作死。

    作到最后,宋朝终于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张正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希望以一己之力,扭转宋朝的命运。只是,现实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张正书也闹不清楚是怎么了,比如他早就跟赵煦说过了,西夏可能在冬天进攻平夏城,可赵煦愣是没做多少准备,白白浪费了一个快速灭亡西夏的大好机会。

    现在好了,陷入了拉锯战之中。宋朝算是进退两难了,可宋朝还端着一副架子,不愿意招降党项人。这不是摆明了激起党项人的同仇敌忾吗!张正书觉得,宋朝就好像一个臭棋篓子,每一步下得都奇臭无比,哪怕优势再大,都会被自己浪输掉。

    张正书都不止一次问自己,扶持这样的朝廷,有意义吗?

    然而,最后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做出了选择,张正书知道,这一份家国情怀,张正书是怎么都丢不掉的。

    看了看身旁的曾瑾菡,张正书知道她或许不会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为朝廷着想。其实,张正书不是在为朝廷着想,而是为华夏着想。对于宋朝,张正书没多少归属感,只不过宋朝算是华夏正统,所以张正书才顺带为宋朝出谋划策罢了。张正书真正想要匡扶的是华夏,是为了华夏的历史,不要被那些腐儒给带偏了。

    现在看来,历史的惯性还是很强大的,最起码张正书做的努力,并没有多少收获。

    “也许银行开张之后,情况会有所改变……”

    张正书看着陷入了沉思的曾瑾菡,柔声说道:“不理解也没关系,等银行开张了,你就会知道了……”

    曾瑾菡抬起头,泫然欲泣的模样:“郎君,我是不是很蠢啊?”

    张正书满头大汗:“姝儿,你绝对不蠢。你要是蠢的话,天底下就没有聪明人了……”可不是嘛,一个学神说自己很蠢,那天底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岂不是要拿脑袋去撞墙?还让不让人活啊!

    “那为什么我想不明白?”

    面对可怜兮兮的曾瑾菡,张正书却笑了:“你还想怎么样啊,当年你夫君我可是学了……额,学了很久的,你要是能一天就学会了,那才怪了!”差点,张正书就把“四年”给说出去了,以曾瑾菡的聪明,不难发现点什么。

    松了一口气,发现曾瑾菡的眉头舒展开来了,似乎他的劝慰有了效果,张正书才算是放下心来。

    “娶个太聪明的妻子,是件很痛苦的事……”张正书心中感慨了一句,“但是,痛并快乐着……”

    但很快,曾瑾菡就提出问题了:“郎君,你说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你要反用这个规律,可为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呢?”

    张正书暗自抹了抹汗,装出自信的模样说道:“这和收藏宝贝、收藏古董是一个道理的,人都喜欢漂亮的,有价值的东西。钱虽然是交易媒介,充当等价物,但是钱本身也是具有储藏价值的。换句话说,比如你有一枚卖相不好的铜钱,和一枚卖相好的铜钱,这两枚铜钱都是一个价值的,从本身意义上来说,这两枚铜钱是一样的,用哪一枚都能换来几块饴糖。但是,你会选择先用哪一枚铜钱呢?”(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章: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卖相不好的那一枚!”

    曾瑾菡明白了:“我都是这么想的,那天底下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不错,你也在李家村看过了我新铸的铜钱了,其实里面的含铜量并不高,但由于我的冶炼技术很好,所以铜钱的卖相极佳。用这样的钱买东西,和旧钱是一个价值的。但是,我派散出去的钱,肯定只有少数回到银行的手里。而旧钱,却会哗啦啦地进去银行……”

    张正书还没说完,曾瑾菡就举一反三了:“那郎君也能将这些旧钱融了,再铸造更多的新钱,然后继续把旧钱置换回来?”

    “……”

    张正书沉默了好一会,差点没有泪流满面。人同人真的不一样的,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可对于没有任何经济知识的宋人来说,却能立即领悟到,这是根本不给别人活路啊!

    “对,姝儿你太聪明了……”天地良心,张正书绝对没有敷衍的意思,而是极度的感慨。

    “可是,郎君你铸造这么多铜钱,意义何在?”曾瑾菡又提出了这个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钱多了,你还不乐意了?”

    “嗯?”

    曾瑾菡眨着大眼睛,不解地看向张正书。

    “这多出来的钱,就是我赚到的钱了啊!当铸币权落在我手中的时候,那才是真正赚大钱的方法!你想啊,铸币权在我手里的时候,是不是别的钱都不受欢迎了呢?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是制定规则的那个人了。铸造多少钱,由我们说了算。通过这样的能量,我们甚至可以影响辽国、夏国、高丽、东瀛、交趾……这些国家的经济,掀起一场经济战!”张正书没有把纸币说出来,那才是对其他国家经济的最大削弱。

    想想看,如果只是用一张纸,一张精美的纸,就能把其他国家的物品换来,这其实就是剥削!

    纸币能如此,铜钱亦能如此。如果张正书掌握了铸币权,那么操纵铜钱的价值,也是易如反掌的。只需要张正书利用银行宣布,铸币量大量下滑,那么铜钱的价值立马提升一个档次,人为地制造一个通货紧缩局面,大宋境内还好说,毕竟还有银子、金子等贵重金属可以代替一二。可辽国、西夏他们就惨了,做生意的时候,手里的货物不值钱了,铜钱价格上涨了,他们的收入自然也就减少了。

    当然了,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式,即便是张正书也要谨慎使用。

    而且,张正书也不敢随意就教会曾瑾菡,万一她心血来潮呢?“嗯,这种事呢,你把我那本《资本论》看完,再等我把《国富论》写完,你就能明白一二了……”

    曾瑾菡嘟起嘴说道:“那本什么《资本论》,实在是太枯燥了!”

    张正书心中好笑,表面却板起脸来:“好啊,我辛辛苦苦写的书,你居然敢说枯燥!看我不家法伺候!”

    “啊,救命啊,有人要打人了……”

    只是曾瑾菡这叫声微不可闻,眼眸里还带着春意。

    一时间,四轮马车上春意浓浓。

    咳咳,接下来的事就不让说了,脑补就好。

    一晃几天过去了,张正书完善了建城的图纸,又多绘制了一份,交由皇城司送去给赵煦看,然后张正书又过起了舒适的小日子。每日除了锻炼、督促银行的建设装修之外,他就是躺在太师椅上,抱着茶壶在享受。这样的日子,给皇帝都不换啊!

    做皇帝有啥好的,吃的东西还不够张正书自己做的好吃,每天还要辛苦工作。当然了,皇帝可以任性点,不想工作整体流连在后、宫也没人说什么。但是做一个昏君的代价挺高的,万一把江山搞丢了,那恐怕天下之大,都没容身之处了。

    正史上这样的皇帝还真不少,所以说做皇帝是个危险职业,就好像走钢丝一样。哪里能像张正书这样,每天优哉游哉的,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了,往太师椅上一躺,一眯眼再一睁眼,就又过了一天。最关键的是,就算张正书不工作,赚的钱也没见少了。

    当然了,这种话不敢跟赵煦说,会让赵煦惦记上自己的。

    “话说赵煦会不会动心呢?”

    张正书也是纳闷,那图纸都递上去好久了,赵煦怎么一点声息都没?

    要是赵煦来个不承认也不否认,张正书就更难办了。在后世还好,你建房子还可以去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搞手续,弄齐手续了就可以开工了。在宋朝你虽然省了这些个步骤,有地随便你盖房子。可盖房子是盖房子,建城池是建城池,这可不能混为一谈的。你私自建一个城池,你想做咩啊,造反啊?

    你还没来得及建城墙呢,禁军就能把你围了,欢迎到天牢吃牢饭!

    所以,这么高风险的事情,没有赵煦点头,没有实际的旨意,张正书根本不敢动作。

    嗯,当然了,不建城墙,盖连排钢筋混凝土房子还是可以的。

    只是这么一来,张正书就变成了大宋版本的开发商了,这并非是他想要的。张正书只想把配套设施弄齐了,开一家“家乐福”超市的连锁店,然后吸引百姓前来买地盖房子而已。开发商神马的,张正书觉得太没有技术性了,要是他把房价推高,说不定要被多少人戳着脊梁骨去骂。看看后世就知道了,那些开发商都不知道每天要被骂多少次。

    再说了,一味推高房价,很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一旦引发物价持续上涨,那影响就大发了。

    张正书知道,即便他做开发商,在宋朝也是顶级的开发商,只要建好了房子,就不愁卖不出去。可卖出去之后呢,宋朝的物价上涨,百姓还活不活了?一旦引发通货膨胀,那距离农民大起义也就不远了。适当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发展,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以宋朝的调控,能回到正轨?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张正书不屑于去做什么开发商,他想做的,只是给汴梁城做几个卫星城,人造出“天险”来。(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一章: 分期付款

    有了这样的人造天险,最起码对于京都汴梁城来说有了最后的保障。再不济,等狄夷铁骑马踏中原的时候,宋朝君臣还能转移到这样的坚城里去。只是张正书不明白为什么赵煦这般不上心,搞得他都郁闷了,这可是张正书废了好几天功夫才画出来的建设图纸,尽善尽美的,倾注了不少心血的啊!

    “算了算了,他不下旨就算了,打不了我先卖地好了……只是,没人会来买啊?”

    张正书一阵烦恼,思来想去只能先在内黄口那里帮助受灾百姓盖房子了。

    “银行再赶赶工,还有半个月就能装修完毕了。再选个黄道吉日开张,立即派业务员去内黄口那里拉业务……”

    这个业务员张正书都想好了,其实就是张根富原先手底下的行钱。所谓“行钱”,就是第二放贷人了,还时不时充当暴力催债人。张正书要洗白他们,自然是要给他们安排个职位才行。业务员就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提成也不错。正思前想后的时候,门房来禀报,有一个人前来拜访张正书。

    “谁啊?”张正书倒也纳闷了,他之前的名声都臭大街了,就算有人来投稿,也不会找他的。再说了,来拜访也好,怎么不递上名状、拜帖?

    门房说道:“前几次来过的秀才……”

    “是我!”

    张正书还在小楼上坐着,往下一看,果然是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

    “你先下去吧。”

    门房走了之后,王庆施施然上了小楼,一边看着他,一边感慨地说道:“你还真的挺悠闲的啊?”

    “我好吃懒做犯法了吗?”张正书也不管他,躺在了太师椅上,连直起身都懒得。“要茶自己倒,上好的清明前茶叶。”

    王庆撇了撇嘴,说道:“你那炒茶咱家吃不惯!”

    “不识货……”张正书嘟哝了一声,这宋人也是矫情,喝个茶都要往茶里放什么葱蒜姜的,好端端一杯茶,愣是弄出了“黑暗料理”的质感。更无语的是,一大票人还非常喜欢。好在,不是所有人的审美都会被带偏的,起码炒茶的市场在慢慢打开。有的宋人也吃“点茶”,但偶尔也会泡一壶茶来当开水喝。

    王庆在张正书的对面坐下了,先是观察了一番周围,发现没人的时候,才轻声问道:“你老实说,你到底想做甚么?”

    “什么我想做什么?”张正书一头雾水的,不知道王庆在说什么。

    “你给官家送去的图纸!”

    王庆苦笑不已,“朝廷里已经闹翻天了……”

    张正书倒是好整以暇,继续倒在太师椅上:“那关我啥事?我是觉得那地方地势不错,可以给汴京城增加一个人为的天险罢了……”

    “可你知晓,建一个城池需要多少人力、财力么!”

    王庆严肃了起来,“如今西军陷入攻夏的泥沼里,国库的钱银好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了,朝中本就有说三道四的,如今又要建城,国库哪有余钱?!再说了,若是要建成天险,必然会成为官家的行宫所在。那么,建设行宫,需要钱银吧?这钱银,谁来出?”

    “我不是把建城计划写在里面了吗,你们没看?”

    张正书倒是不急了,既然引起了重视,那就足够了。

    现在距离正史上的“靖康耻”还有二十八年的时候,就算满打满算,也还有二十七年。这么长的时间,还建不起一座城?

    王庆却苦笑着摇了摇头:“即便是只建城墙,只挖护城河,只建护城桥,附带盘旋上山的甚么水泥路,估摸着也要花费数百万贯罢?”

    张正书想了想,这个数字倒是差不多。

    “没错,但是不一定要立马拿出来的啊?”张正书也早就写进密信里了,“工期预计在三年到四年之内,那就是说,分期付款的话每年只需要一百万贯钱就行了。”

    王庆苦笑道:“就算是一百万贯,国库都拿不出来了。”

    “不会吧?!”

    张正书这倒是有点惊讶了,要知道大宋一年的税入起码在六千万贯,今年怕是更多,可能达到八千万贯,连一百万贯都拿不出来?!

    王庆冷哼了一声:“你是不知道那些文官的嘴脸,但凡是官家想做的事,他们就反对。特别是要国库出钱的,他们就更是油盐不进了!”

    张正书倒是早就预料到了:“那是自然的,国库有钱了,他们才能去贪啊!”

    “你的馊主意多,官家让我来问你,有甚么法子让他们松口?”王庆总算说出了来意。

    张正书笑了,看来赵煦是心动了啊。毕竟汴梁城北方无险可守,早就成大宋历代皇帝心中的一根刺了。如今能建起这么大的一个城池,还天然具备防守能力。这样的城池,皇帝怎么可能不动心?而且,大宋的皇帝苦啊,从生下来到做了皇帝,甚至直到老死,都可能没踏出开封府一步。

    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汴梁城遭受了洪灾,皇帝被迫出开封府避难。在宋朝的历史上,也就宋仁宗一人遇到过罢了。

    可想而知,赵煦对外面的世界是多么渴望了。

    但是,赵煦说张正书馊主意多是怎么回事?他是随便乱出主意的人吗?他出的主意,哪一次不是被证明了是确实有用的?

    “没!”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

    王庆皱眉道:“这是官家的旨意!”

    “没!”

    张正书继续说道,他才没心情去碰这个霉头呢。

    “你就当帮帮咱家好不好,咱家也难做啊!”王庆一改以往的孤傲高冷形象,都快要哭了:“你是不知道官家多难伺候……”

    “有哪一个皇帝好伺候了?”张正书抱起那个从宜兴带回来的紫砂壶,美滋滋地嘬了一口茶水。这时候的宜兴才刚刚改名不久,本来是叫义兴县的,因为要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于常州地界。张正书下江南的时候,特意遣人去宜兴那里定制了一个紫砂壶。所谓紫砂,是一种特殊的陶泥,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制成的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紫砂壶还有独特的透气性能,隔夜茶也不会馊。(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二章: 疯子

    要是在后世,这么一把上好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分分钟要卖过几百万的。

    但是嘛,在这年头就没啥价值了。毕竟泡茶还没真正占领市场,大头还是“点茶”。自然的,紫砂壶的妙用就体现不出来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正书钻了个空子,一下子订做了三十多把紫砂壶,好像宝贝一样供了起来。没办法,紫砂泥是有限的,特别是上好的紫砂泥。

    所以,别看只有三十几把紫砂壶,要是紫砂壶的概念被炒起来了,这些就是天价紫砂壶了,可以当传家宝的。

    现在嘛,也就张正书当做宝而已。

    世界上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没有炒作起来的时候,一文不值,炒作起来了就值钱了。

    比如钻石,事实上地球上的钻石矿不知道有多少,而且钻石除了硬之外,能切割玻璃之外就没啥用处了。哪怕是在宋朝这里,张正书也找到了不少小型的钻石,就是拿来切割玻璃的。而经过无良钻石商的炒作,刻意少量开采钻石,才把钻石的价格给炒上去。

    后来钻石矿多到捂不住了,比如在非洲不知道发现了多少钻石矿,这些钻石商又炒作切割钻石的概念,什么黄金比例切割,完美六面、八面……反正就是一句话:我们的钻石是最厉害的,其他钻石都是渣渣!这些钻石商还成立了鉴定协会,经过他们认证的钻石才是天然钻石。这种又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事情,这些钻石商做起来一点都不脸红。

    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钻石商就编不下去了。因为人工合成钻石来了,从外形上说,人工钻石的卖相比天然钻石的更好更完美!看看,这就是炒作的力量!

    不过嘛,好东西是不用炒作的,它一样值这个价钱。

    就拿这个紫砂壶来说,等炒茶兴起之后,它一样会被人发现用来泡茶的好处。那么,紫砂壶的价钱也会一路走高。等上好的紫砂泥用完了之后,这些个上好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自然也就值钱了。

    钻石则不同,钻石商那摆明了炒作和欺骗,但偏生女人就吃这一招。

    说实话,钻石可能就比水晶值钱那么一点点罢了。这还是在宋朝而言,等去到二十一世纪,可以通过高温高压合成人工钻石了,那钻石真的是比什么都便宜了。当然了,那些钻石商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的花样多的是。比如,鼓吹天然钻石比人工钻石好(事实上什么仪器都检测不出来人工钻石和天然钻石的区别);比如制定行业标准,自己却充当裁判;比如以切割工艺复杂标榜自己的做工,却丝毫不提材料二字……

    而张正书自然不屑于去做这种事,他也没炒作紫砂壶——而实际上也就只有他才明白紫砂壶的好处而已。

    一旁的王庆看着张正书悠哉游哉的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要不是他们是盟友关系,王庆早就翻脸了:“你倒是出个主意啊,好歹也让咱家回去交差不是?”

    张正书瞥了他一眼,说道:“倒是有个法子,就看官家想不想用了。”

    “你且说说看,咱家斟酌一下……”王庆也有心理准备,张正书每次出的主意,都是骇人听闻的,差点没把他的小心肝给吓坏了。

    张正书好整以暇地说道:“利用报纸的力量。”

    “报纸的力量?怎么个说法?”

    王庆不太明白,这报纸有啥力量?难道,还能叫那些文官松口吗?

    “你掌管皇城司也那么久了,朝中大小官员的把柄,你也掌握了不少吧?”

    张正书嘿嘿地笑道,十分不怀好意。

    “你的意思是……”王庆一阵心惊肉跳的,这张小官人还真的不怕死啊!

    “就是你想的那样!”张正书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怎么,怕了?”

    王庆面色复杂地看着张正书:“你这个疯子!”

    “在疯子的眼里,别人都是疯子,就他一个正常人。”张正书淡定地说道,“王公事,这可是你叫我出主意的。”

    “唉,咱家就知道,你这人只会出馊主意!”

    王庆叹了口气,“你这是唯恐天下不乱啊!不错,皇城司是有他们的把柄,甚至朝中就没几个文官是清白的,那又怎样?难道你敢把他们的把柄,全都公诸于众?”

    “我又不傻,那样的话,我这报社还用不用办了?”张正书白了他一眼,这人是怎么当上皇城司头头的?水平也太次了吧!他都不敢做的事,张正书怎么可能敢做?

    “那你的意思是……?”王庆也懵了,不太明白张正书到底想要干嘛。

    张正书笑道:“我大宋崇文抑武,想必你也是知道的。只要文官不造反,贪渎什么的,官家也不想管。就算管了,至多也就是贬谪流放罢了,那些个官场老油条,滚刀肉会怕这个?”

    王庆点了点头,这也是为什么皇城司有把柄,却不敢用的缘故了。

    皇城司主要是暗中收集官员结党营私的证据,在宋朝结党比贪渎的罪名重多了。苏轼被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结党”了。而像宋朝的政治斗争,失败的一方被安上的罪名,往往也是“结党”。

    但是,也不乏一些贪官落马的。

    只不过这些贪官落马,名义是贪渎之罪,实际上,尸位素餐的罪名更重。甚至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贪官不是因为贪钱而被贬谪了,而是因为他不受皇帝待见,皇帝故意拿了他的把柄去治他罢了。

    只不过在赵煦一朝,官家还没有用过这种手法。用得最多的,还数宋太祖、宋太宗这两人。

    王庆不傻,相反他还很聪明,立即想起了太祖太宗两朝是怎么“整治”贪官的,立时就会意了:“你是要官家效仿太宗?”

    张正书点了点头:“哪个反对得最厉害的,你就把他贪污的证据给我,我利用风闻、苦主等词刊载在《京华报》上,煽动名义。你再安排一个‘苦主’去敲登闻鼓,然后官家再演一演戏,表现出勃然大怒,勒令大理寺严查。然后你再伺机把这些个贪官的把柄暗中交给大理寺,让大理寺一次性清光那些小喽啰。至于能量大的重臣,你动不了也不要去动,官家还不想让朝堂不稳……”

    王庆倒吸了一口冷气:“你……”(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三章: 皇帝急了

    王庆“你”了半天,却没吐出一个字来,可见他的心中到底有多震撼了。

    事实上,在宋朝玩这一手已经不算新鲜了,早在春秋战国时、秦汉时的朝堂上,这样是手段就屡见不鲜。

    张正书只不过是求助了一下系统,然后把这个计谋说出来罢了。这就是阳谋,赵煦摆明了车马,告诉那些反对的文官:我就杀鸡儆猴了,怎么样?你们有把柄在我手中,你们是想贬官呢,还是想赞成这件事呢?

    那些文官之所以敢屡屡触犯天颜,把皇帝骂个狗血淋头,不外乎自身好像是一个道德完人,正直的君子,所以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喷得为所欲为。然而,一旦身份被揭穿,原来他是一个贪官,那他还有什么名声,有什么脸面敢骂出这样的话来?

    不管是哪个官,都要掂量掂量这里面的分量吧?到底是阻拦皇帝建城好,还是顺从皇帝的意思?

    毕竟宋朝的官,要是全都拉出去砍头,那肯定有冤枉的;要是隔一个砍一个,那肯定有漏网的。不知道多少官员是内心有鬼的,怕皇城司捉到自己的把柄。万一惹怒了皇帝,再来一个杀鸡儆猴到自己身上,惹火烧身那就惨了。

    洞察人性之后,这个阳谋是最好的。

    只要赵煦演技过关,那么震慑朝臣一段时间根本不是问题。甚至,赵煦还能利用帝王手段,通过这方法慢慢地掌控朝堂,只留下一些真正有能力的臣子。至于那些贪官,全都丢到穷山僻壤那里,叫他们去喂蚊子。

    不过,张正书并不认为赵煦有如此魄力。能顺利达成建城的目的,张正书都觉得是赵煦超常发挥了。

    “怎么了,很惊讶?”

    张正书觉得好笑,这样的情报头子,还真的不太适合去参与政治斗争。这一点点小伎俩就惊慌失措了,要是张正书再用什么狠招,王庆岂不是要晕过去了?

    “小官人,你知道这意味着甚么?”良久,王庆才缓缓地,表情严肃地说道:“这是在瓦解文官啊!”

    张正书无所谓地摊了摊手:“那关我何事?我只是出主意罢了,至于后果,我也用不着去想,对吧?毕竟用不用这个主意,是官家的事。”

    王庆苦笑道:“还有其他法子吗?”

    “有,让官家找带头的人谈话,许以利益,他就肯转投阵营了。”张正书很无赖地说道。这绝对是一个主意,但赵煦绝不会用就是了。在历朝历代,皇帝和臣子的关系大多紧张,特别是自命不凡的大臣,那更是认为皇帝也不过尔尔。嘴上虽然不说,但心中就是这么想的。哪怕是皇帝再强势都好,臣子内心也是大多不服气的。这样的君臣,还能坐下来谈利益?别说臣子了,皇帝都拉不下脸!

    果然,王庆听完之后直接甩白眼了:“得,问你也白搭,你这人就是满嘴馊主意……”

    张正书爱理不理的模样:“知道你还过来问我?我的办法很简单啊,直截了当,看谁不顺眼就撸掉。要是做个皇帝都没这等霸气,那做皇帝还有个甚么意思!”

    “嘘!!!!”

    王庆被吓了一跳,“噤声!!!!你这人,不要命了啊?”

    张正书才想起,卧槽,眼前这人可是皇帝的耳目,是大宋的情报头子来的!

    幸好,王庆早就和张正书结成了秘密联盟,张正书也不用太担心王庆会出卖他。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张正书有些后悔自己口无遮拦了。“咳咳,我的意思是,官家不能对那些文官太过迁就了,打击打击才行……嗯,你应该懂我的意思?”

    王庆抹了一把汗,说道:“咱家是懂,但别人可不懂。小官人,以后的嘴巴可要牢固些才好,万一你进了天牢那没事,咱家能救你一救。可你要是把咱家都牵连进去了,那神仙都难救了。”

    张正书嘿嘿笑了笑,说道:“放心好了,这话不就是说给你听的嘛!”

    王庆被噎了一下,良久才转移话题说道:“你是真的就这两个主意?”

    “怎么,还不够啊?要不我再……”

    张正书张嘴就要来,吓得王庆连忙说道:“够了,够了,咱家怕再听下去,官家会一怒之下把咱家给贬了……”

    “那不正好遂了你的心愿?”张正书也开起了玩笑,“多好啊,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目的……”

    王庆满头黑线,张正书这是故意找茬的吧?要是现在他失势了,下场绝对惨不忍睹!别的不说,哪怕是为了家人,王庆都不能被赵煦弃用了。这就是皇城司的悲哀,看似权柄很大,也无能能制衡,但地位尴尬,一旦失去了身份保护,那等来的就是无尽的报复。

    “也罢,怕是也只能这样了……”

    其实,王庆本来也就不报什么希望,张正书一介屁民,又不是政治斗争的老手,怎么可能会想得出好主意来?别看张正书在赚钱方面好像挺有天赋的,主意也不少,但是涉及到政治斗争,他还是太嫩了点。

    就连王庆,在皇城司做了十几年的情报头子,也未必斗得过那些官场老油条,更何况是张正书这等乳臭未干的小子?

    所以,王庆过来也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

    “小官人,你是真的打算建城池不成?”王庆觉得,张正书的手笔是越来越大了,大到都让人跟不上趟的那种。

    张正书轻飘飘地说道:“这事还有假?我跟你说,这里面能赚多少钱……”

    “别,咱家没兴致知晓你的生意经。”王庆露出了拒绝的神色,让张正书把话都咽在了肚子里。

    “也成,你就回去跟官家说,这事关乎他的钱袋子。要是做得好了不仅能得到一座攻不破的城池,还能得到取之不尽的钱银。你叫他自个衡量吧,话我说了,主意也给了,看他的魄力了……”张正书也很光棍地说道,反正要急也是赵煦急。要是赵煦都不急的话,他干嘛要这么着急?(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四章: 赵煦病倒

    王庆满脸疑惑,这还跟皇帝的钱袋子扯上关系了?

    没办法,王庆也不知道银行的事,他只是奉命把冶炼工匠交给张正书而已。至于张正书和赵煦在做什么,他完全是不知情的。

    把这个疑惑放在脑后,王庆也不想去了解。要知道,对于皇帝的事,知道得越少越安全。这个真理,在王庆做情报头子的第一天就奉行了。知道得越多,就越是容易丧命。文官还好说,起码宋朝还不杀文官。可王庆算是武将编制了啊,还是皇帝的亲兵,你说皇帝下手的时候,会顾及你的死活吗?

    换句话说,皇城司就是皇帝养的耳目,换一些人根本就是吃饭喝水那么简单。

    可对于王庆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了。王庆之所以不敢做得过火了,就是因为这样——两面为难啊!要是皇城司有明朝锦衣卫的权势,王庆还怕个毛啊?

    深深地看了一眼张正书,王庆的直觉告诉他,张正书好像这一把玩得很大:“小官人,你到底想做些甚么?”

    张正书一愣,然后笑了:“我说我就想好好活下去,你信吗?”

    面对这么真诚的回到,王庆果断地摇了摇头,说道:“不信。”

    “这不就结了嘛,反正我说什么你都不信,那我还能说什么?”张正书觉得很没趣,这样的盟友,有和没有基本没多大区别。额,或许在阴一把贪官上面,皇城司还是有用的。指望皇城司通风报信啥的,张正书还不如相信自己的“黑客”。

    “你……还是悠着点好,如今朝局动荡,而且官家的身子也不是很好……”

    王庆叹了一声,可这无心之词听在张正书的耳朵里,却好像晴天霹雳一般。

    “你是说,官家的身体不好?!”

    张正书神色凝重,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前几日官家感染了风寒,要不是你一封信,官家也不会撑着召集群臣的。”王庆也有点沉重地说道。

    “难道历史还是没有改变吗?”

    张正书心中有点感伤,对比起不靠谱的昏君赵佶,赵煦要强太多了。不错,赵煦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好大喜功,比如性子急躁。但是,赵煦同样是一个有冲劲,喜欢变革的皇帝。最关键的是,他亲政之后,对待武人上面也有了点起色。以往在宋神宗时,还挺提防西军的。虽然,赵煦现在还是很提防西军,但是权力也慢慢给多了些。

    换来的回报,自然是西军这几年打仗赢了不少,西夏也被西军打怕了。换句话说,如果西夏人不出铁鹞子的话,党项人未必打得过宋朝的西军。就算出了铁鹞子,也要选择地形,铁鹞子才能一战而胜。不然的话,仅凭那几千人的铁鹞子,还是重骑兵,怕也撵不上能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西军——人家是山地军啊!

    张正书用系统温习了一下历史,知道为何打西夏时神勇非凡的西军,到了打金兵的时候就萎靡了。这里,固然有宋朝的决策失误,后勤跟不上,金兵进击太快的缘故;但是,西军毕竟是一支高原山地军,能千里奔袭已经很不错了。赶到战场时已经筋疲力竭,能打胜仗才怪。

    这是非战之罪,不能怪他们。要怪,就怪赵佶作大死,北宋作大死,这样的军队制度居然还能坚持百余年,已经算奇迹了。

    当然了,有可能的话,张正书是绝对不希望换个皇帝的。

    “官家他……每晚都行房事?”

    张正书知道赵煦患的是什么病,换句话就是纵欲过度,在床上暴毙了。

    现在看来,赵煦还是不免走上了这一条路。张正书有点伤感,怎么说都好,赵煦算得上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可惜太不知道禁欲了,所以才英年早逝。

    “非也,官家已经快一年多不曾碰过妃嫔了。”王庆对于这种事还是知晓的,因为皇城司还有亲从官在皇宫大内中。

    张正书倒是意外:“他忍得住?”

    “忍不住也得忍啊,御医说了,若是再纵欲,怕是……怕是会得重病。”王庆也不怕将这个机密抖出来。事实上,王庆也知道,点破赵煦有隐疾的,就是这个张小官人。

    张正书倒是意外了,以赵煦好色的性子,居然能忍得住一年不碰女人。要知道,宋朝皇帝以来,也就是赵煦的妃嫔多了。宫中的女子不仅比前几代皇帝都要多,还都是天下奇色。也只有皇帝,才能夜夜做新郎,天底下的男人哪一个不羡慕?

    但是,这也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英年早逝。

    张正书劝了赵煦一次,如果他不听劝,死了也怨不得谁。但现在看来,赵煦好像是克服了这个**?

    实际上,张正书猜测赵煦过度纵欲,和他的童年有关。赵煦的童年苦啊,被高太后、司马光联手打压,哪怕是发表意见,都没人会听的。赵煦心中郁闷,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初尝禁果”了。自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只能是英年早逝了。张正书估计,他得的是急性肾炎之类的病。这种病在宋朝,根本没法医治。

    但现在,赵煦断了这个**,却还是身子骨不行,这又是为啥?

    “官家除了感染风寒,没有其他的病痛吗?”张正书得问清楚才行。

    王庆摇了摇头,说道:“官家自从勤练五禽戏之后,身子大有好转。只是前几日高兴,到御花园散心。恰逢一场大雨,淋湿了身子才感染了风寒……”

    “……”

    张正书不知道怎么说好了,身子骨这么差,还说“大有好转”?

    要知道,这可是夏天啊!

    汴梁城的夏天多热?怕是已经有三十多度了。即便是天天下雨,也有个二十七?

    这样的天气,光着膀子都没问题。可赵煦淋淋雨就病倒了,这……特么还说身子大有好转?

    “行吧,没大问题就好……对了,你得跟御医说清楚,官家禁欲一事,能延长多久就多久,就算忍不住了,也只能一月来一次,不然的话……”张正书吞吞吐吐的,只能说到这里了。要是他说得太明白,万一赵煦真的挂在了床上,他可是洗不去嫌疑的。到时候黄泥巴落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五章: 无冕之王

    涉及到皇帝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张正书这么肯定说赵煦身体有问题,还说是肾的问题,谁不会心生疑窦?看看那些个历史上的医官就知道了,哪怕是医术再好的医官,都没有一个敢对皇帝用虎狼药的。为何?就是怕皇帝身子虚,出事。一旦出事了,那可就得追究责任了。

    看看,做皇帝多惨吧?

    连身体有病,大夫都不敢轻易用重药。

    束手束脚的,如何能彻底医治?是以,往往就落下了病根。

    其实啊,那些个医官是好心,用药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就停手了,想要皇帝凭着自身恢复能力恢复过来。可皇帝大家都清楚的,要不是勤政爱民的,要不是就是昏聩流连后、宫的,身子都虚到不行,自愈能力基本为零。这样的身体,碰到这样的大夫,怪不得历史上皇帝寿命长的不多。

    历史上,也有不少医官医治不好皇帝而被拉去砍头的、陪葬的,所以医官都学乖了,都开始推卸责任。你说那些御医,医术不高?不见得,但他们医治皇帝,就是不见起色。

    要是让张正书说啊,终归还得微服出宫医治,才能彻底治好。

    可皇帝也怕啊,怕那些“来历不明”的大夫把他害了。两难之下,皇帝也就只能相信御医他们了。

    反正不论在哪个朝代,都非常忌讳民间讨论皇帝的病情。张正书也知道这个忌讳,所以只能语焉不详了。即便是这样,王庆都非常惊愕了:“你是如何知晓官家的病情?”

    “额,我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占卜医术,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亦无一不晓,无一不精……”张正书顺口把这句话说了出来,但好像说着说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少来,当咱家没看过《射雕英雄传》?这是你写的黄药师,不是你!”王庆没好气地说道。

    张正书笑了笑,没有反驳。其实,拥有系统的他,还真的和黄药师没啥区别了,除了黄药师武功卓绝,而他是战五渣之外。

    世界上就是这样的,你说真话的时候,别人反而不相信你。

    就算有人相信你,也往往是陌生人。

    为什么会这样?张正书想来想去,可能也是因为熟人对你太了解了,所以下意识认为你不可能做到。但实际上,人是会进步,是会变化的。怎么可能用老眼光去看待旧事物?可没办法,人性如此。

    就好像张正书这样,因为“以往”的形象不佳,至今汴梁城中仍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王庆对他也“知之甚深”,所以下意识不会去相信张正书这种话。

    毕竟张正书从未拜过师父,也不成学医,怎么可能会看病?

    “反正爱信不信。”张正书无所谓地继续躺倒在太师椅上,抱着那紫砂壶,美滋滋地又嘬了一口茶水。

    王庆无奈地摇了摇,不知道心中是不是后悔找了张正书当盟友。“也罢,那咱家就回去复旨了。你可得小心点,朝中最近对你颇有怨言……”

    对那些文官的小心眼,张正书早有预料的。凭什么一介屁民,居然也能做大事,甚至比当官的文人做得还好?这还有天理吗,这还有王法吗?张正书的存在,简直是对文官们的一种侮辱!

    以后但凡是文官们无法处理的事,都会被拿来和张正书做比较。无意中,张正书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了。得亏张正书不是个官,要是个官,早就被那些不知廉耻的文官们联手整倒了。在对付共同敌人的时候,这些文官倒是齐心协力了。

    反正,即便是现在,这些文官们也是不干掉张正书不痛快。王庆出于好心,提醒了一下张正书。

    张正书却显得漫不经心的模样:“知道了……”

    王庆叹了口气,快速地离开了。

    待得王庆离开之后,张正书身上懒散的气质蓦地一变,变得极为犀利起来:“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伪君子,也想算计我?”不得不说,张正书这人很有意思。平日里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还非常平易近人。但是,你若是惹到他了,张正书就变得不择手段了。

    “看来,朝中那些文官是名声太好了!”

    张正书的眼中闪过一丝狠辣,他知道,不管是唐宋明清,当官最关键的就是官声。可实际上,在官场这个大熔炉里,有几个官是身家清白的?怕是一个都没。张正书现在手握“黑客”,情报力量不容小觑。对付几个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是贪污**、尸位素餐的文官,那是再好不过了。

    再加上有不少新闻探子能知道皇宫大内里的情况,两相结合之下,张正书就开始准备阴人了。

    许你出手对付我,就不许我反击?

    呵呵,什么狗屁道理!张正书不来虚的,一来就实名爆料,看看谁玩得过谁?

    别的不说,一旦《京华报》上出了这“震动官场”的消息,大理寺肯定会派人来求证的。甚至可能带着赵煦的旨意来,张正书只要把证据准备好,那这个文官算是仕途止于此了,终身没有希望登上相位,成为百官之首了。

    毕竟官声没了,官途也就等于没了。

    张正书虽然没有递刀子,可这舆论的刀,比杀人更厉害。他倒想看看,有哪个文官这么不长眼,非得撞到他的跟前来?

    “哼,那些狗屁文官,真当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好嘛,让你们看看,什么叫舆论监督,舆论攻击!”张正书可不像那些台谏官一样,风闻奏事的。张正书不出手则已,一出手肯定是雷霆万钧,死死地压制你,不让你有一丁点翻身的可能。不杀鸡儆猴,还真的当媒体这个无冕之王是吃干饭的。

    虽然,张正书知道这样的后果,必定会惹得那些文官更加忌惮报纸,甚至可能出手取缔报纸。可报纸若不能讲实话,要报纸来何用?张正书也算是豁出去了,要是能因此扭转一下大宋官场的作风,那他的《京华报》即便损失了,也不算得什么!(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六章: 无官不贪

    汴京城,皇宫大内中,福宁殿里。

    赵煦正躺在床上,全身都没有半点力气。

    没办法,他本来就身子虚弱,前几天淋了一点雨,就开始感冒发烧了。因此,不知道鞭笞了几个宫女、宦官。要是皇帝因为这样驾崩了,这些个宫女、宦官怕是要砍头的。宋朝看似公平的律法下面,其实有着不为人知血淋淋的事件。这才是皇帝制度的真面目,平日里再温和,那也不过是另一幅面孔罢了。

    对于这个,恐怕没几个宋人清楚的,甚至是那些文官,都自以为占据了上风。

    而最清楚的那个人,是张正书。

    赵煦现在,就听着张正书的“馊主意”。

    “那小子是说,治一治那些个文官?”

    赵煦的语气有点虚弱,但话里的疑惑,也不少。

    王庆被赵煦的语气吓了一跳,连忙垂下头去说道:“官家,那张正书不曾做官,不知晓这朝堂里的规矩,还望官家网开一面!”不得不说,王庆这人虽然阴狠了些,但对朋友,对盟友还算不错的。要知道,赵煦想要干掉的人,绝对是要达到目的的。现在王庆居然敢求情,已经很讲义气了。

    “哼,你与他,可有什么瓜葛,敢这般为他说话?”赵煦的语气里透着冷意。

    这番话,吓得王庆立马跪倒在地,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臣有一千个胆子,也不敢与那张正书有甚么瓜葛啊!只不过……只不过臣觉得那张正书虽然口无遮拦,但说的也有些道理。他有一片拳拳之心,全意为大宋着想,这样的臣子都找不到几个,更何况他是一介白身而已?臣……觉得因此责罚他,会苛刻了些……”

    吞吞吐吐说完之后,赵煦倒也打消了疑虑。

    “嗯,你说得倒是有点道理……咳咳咳咳咳咳……”赵煦一阵咳嗽之后,才又继续说道:“他这主意看似胡闹,但也不是没有用处的。朕知晓,你手中握有不少朝中重臣的把柄,对吧?”

    王庆害怕了,但也有种兴奋的感觉,小心翼翼地说道:“回禀陛下,是有不少朝中大臣受贿贪污的证据……”

    “嗯……”

    其实历代宋朝皇帝对于臣子贪腐,都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没多大事情,也就算了。就算是要惩治,也不过是贬官流放而已,不痛不痒的。要知道,有家族势力的官员,还怕什么贬官流放?有钱的话,在哪里都生活得异常逍遥。也就是苏轼那种死脑筋,才会穷困潦倒,在流放中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嘛,世上又有几个像苏轼这种洁身自好的官?

    不说苏轼的施政如何,为官能力如何,但起码在道德方面,苏轼确实是完美无缺的。

    和司马光一样,苏轼自身品德无暇可击。

    但是,这种官未必对国家就是好了。历代宋朝皇帝也清楚,有的官能力强,但管不住自己的手。皇帝最怕的不是贪官,而是庸官。所以在定罪名上面,最让皇帝讨厌的不是贪腐,而是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那种官。贪官,在皇帝眼中确实不算什么重罪。因为皇帝的钱,在于税赋里的赋税,和农税、商税是分开的。看似绕口令,其实里面大有乾坤。

    这么说吧,皇帝的钱袋子是内帑,也就是收上来的“赋”,是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这笔钱,进入皇帝的荷包,和国库是分开的。而官员,拿的是国库里的钱,和皇帝没有一文钱关系,皇帝不着急也在情理之中。

    你试试动一下皇帝的钱袋子看看?皇帝不抽死你!

    赵煦闭着眼睛想了好一会,才让彭元量扶着坐了起来,眼睛盯着不敢抬头的王庆说道:“王卿,你去跟那小子说,朕把证据交给他了,怎么搞臭那些文官的名声,是他的事,朕只需要看到结果!”

    王庆先是一愣,然后惊愕地抬起头来,恰好看到赵煦的脸上,闪过一丝恨意。他不敢再看了,立即说道:“臣……遵旨!”

    “你且退下吧!”

    赵煦好像用完了全身力气一样,又想瘫倒在床上了。

    王庆正要退出去,赵煦突然又高声说道:“且慢!”

    “臣在!”

    王庆不敢怠慢,又躬身应了一句道。

    “告诉姓张的小子,事情不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嗯,最好影射就行了,不要非得闹得满城风雨。将来,他还需要替朕冲锋在前的。一仗下来就折了他,不划算。”赵煦缓缓地说道,“叫他保全自身,朕会替他保住‘京华报社’的。对了,大理寺那边,你瞅准机会,递上证据。说不得,朕也要贬谪几个文官才行了!”

    其实,赵煦脑子里就剩下张正书曾经对他说的那句话:“贪官的家中,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几个贪官下来,起码能抄家抄出百万贯来。要是你有魄力,抄几个贪官的家,肯定能充实国库的!”

    “那些个贪官,果真搜刮了如此多的民脂民膏?”自言自语了一番后,赵煦不心动是假的。他也知道贪官是有危害的,但是,宋朝中无官不贪,“廉吏十一,贪吏十九”可见一斑。赵煦想要整治,却也不敢太过火。万一弄得朝野震荡,反而皇位不稳。皇帝,在意的不是贪官,而是天下稳定。若是天下稳定,皇帝才不想去折腾那么多的。

    但现在嘛,西军已经烧钱烧光了国库,连带赵煦的内帑都用了不少。这样的情况下,赵煦也对贪官的家财起了心思了。

    “要是可行,抄家流放也是能行的?”赵煦的想法,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罢了罢了,还是不要乱动为好,若是弄得百官怨怼,朝堂不稳,终归是坏事。嗯,可那些贪官,果真家财万贯?”赵煦沉思着,心中天人交战。

    其实,最震惊的还数彭元量。

    别人不知道,彭元量是清楚的。宋朝以宽仁待官为荣,才使得野无遗贤。可这样也导致了贪官遍地,怎么办呢?往往也只是贬官而已,抄家什么的几乎没有。可在历史上的东汉,也就是史书上的“后汉”,汉桓帝刘志干掉了“跋扈将军”梁冀后,抄没他的家产,由官府进行拍卖,价值高达三十多亿钱。这些钱全部充入国库,竟然可以减抵全国半年的税收,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