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百七十七章: 新闻署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皇帝本人就是最终的司法解释啊!

    赵煦说某个臣子有罪,他就有罪!至于是贬官还是流放,就看赵煦的心情了。至于御史台这个拥有重大疑难案件以及诏狱的审判权,同时也是法定上诉机关的存在,并不会阻碍赵煦的意志。换句话说,那些贪官可以买通御史台,可以诱导舆论转向,致使御史台和皇帝打对台。但是,皇帝不松口,这些个贪官就在诏狱待一辈子吧!

    瞧瞧,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别以为宋朝的皇帝比唐朝的皇帝权力小多了,其实因为宰相分权了之后,宋朝皇帝的权力是进一步加强的。别的不说,军事权、审判权、财政权,这三个大权几乎都被皇帝掌控了,还有谁能跟皇帝扳手腕的?一个都没!别看御史台“铁骨铮铮”、“刚正不屈”,但御史台每一次和皇帝打对台,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为何?

    这都是皇帝要脸面,不会轻易展露实力,免得说他“圣心独、裁”,不听谏言了。以前,赵煦是没有露过肌肉,大抵上是因为文官们的反抗都很激烈。虽然赵煦也很强势,愣是把一大批文官都贬官了。但是,这种影响到现在都没消除,赵煦也是有点后悔的。

    人就是这样,总是会觉得年少轻狂了,如果当时再徐徐图之可能会更好。皇帝也是人,赵煦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现在他决定把这把尚方宝剑按住,只把剑柄露出来威胁文官: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相信,能做到这等高官的都不是傻子,赵煦都把威胁说了一清二楚了,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唯独蔡京冷眼旁观,心道:“好一招以退为进,怕也是那个商贾子的计谋罢!官家自以为拿捏住了《京华报》的命脉,殊不知,这是他故意送上门的。今后官家固然可以让《京华报》按照他的心思来刊登新闻,但那商贾子却是占了最大的便宜,等同被朝廷招安了。即便没有官身,却胜似有官身。哼,一个在江湖的御史台么?真个是好计谋,好计谋!”

    不得不说,蔡京对权谋的触觉是顶级的,赵煦怎么出招,他都能第一时间明白这一招的用意。

    可惜的是,蔡京如今已经“身败名裂”,失去了先手,也奈何不了这个阳谋了。不然的话,蔡京绝不可能让这等衙门出现的。

    蔡京太清楚了,若是给平头百姓掌控了弹劾权,那么他们这些官,还做得有什么乐趣可言?

    只是看得出来的文官,都不敢作声;那些愣头青一样的文官,或者是肥头猪脑的贪官,又偏偏瞧不出这一招的狠毒之处。蔡京也是暗自着急,却无可奈何。好在,这也不是完全的坏事情。要知道,当事情摆在台面上,就完全是双刃剑的。这大抵上就是“我能往,寇亦能往”的意思,你能建立报社,我也能建立报社啊?

    说实话,做官,特别是在大宋做官,谁没有些把柄的?

    只是有的官把自身的把柄藏得很好,而有的官把柄握在别的官手中罢了。

    也就是说,只要是能争权夺利的东西,都能变成党争的一部分。甚至蔡京已经在盘算着,怎么利用报纸重新掌控权力了。不得不说,蔡京的思维确实并非常人能及的,他的洞察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正如蔡京预料的一样,很多官员都选择了闭嘴不言。唯有一些赵煦的亲信开口,称颂这是仁政。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

    在赵煦看来,这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在为自己掌控百官而必须做的事情罢了。

    “既然诸卿没有异议,那么这个新的衙门,叫甚么名堂好呢?”

    赵煦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这些文官都好像哑巴了一样,赵煦觉得不爽,开始点名了:“安卿,你认为这新衙门,叫甚么名堂好?”

    因人设岗的事,在宋朝并不算少见。而因事设岗,好像也不少。御史中丞安惇冷不防被问道,只能硬着头皮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臣认为用‘报署’,似乎符合此衙门……”

    “嗯,还算不错。”赵煦点了点头,觉得还是满意的。“李侍郎,你认为呢?”

    中书侍郎李清臣被这么一问,也有点傻眼了,他向来少急智,只能附和说道:“陛下,臣也认为‘报署’这名称不错!”

    赵煦不太高兴了,报署报署的,一点都不大气。

    “朕倒也有个意属的名字,叫‘新闻署’如何?”赵煦定了定神说道,“‘新闻署’主管报社一事,只有取得朝廷颁发的许可,方可兴办报社。且报社必须受到‘新闻署’管理,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旦有诬陷、捏造之事,轻则罚款,重则停刊整顿,甚至取消报刊号。报社社长也要下狱上刑,受到惩戒。

    ‘新闻署’也要整理出新闻规范,定期召集各大报社社长学习,该如何报道事实。同时,朝廷要求报社报道之事,报社不得推却。没有证据之事,不可报道!”

    这就等于定下基调了,文武百官一听,好像还算不错?于是乎,也就接受了这个新衙门。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等于招安那些报社、小报了。有管理,总是好过没有管理的。而且,有了衙门之后,报纸产生的税收,也有了可查找的途径。这就等于间接促进了税收,充实了国库。怎么说都好,也是一项有益之举。这时候的宋朝,虽然贪官污吏不少。但能做到京官五品以上的,大多也还有“致君尧舜上”的报复,也就都通过了,没人反对。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能这么顺利达成这个新衙门,他也很意外,本来还以为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行的。“那接下来,就该诸卿议论一番,这个‘新闻署’要设在哪个衙门之下了……”

    这时候,就是六部、大理寺、枢密院争权夺利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八章: 皇帝受益

    不出赵煦所料,这几个衙门,争得脸红耳赤,谁不知道掌控了这个“新闻署”,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

    一时间,朝堂上好像菜市场一样,嘈杂得赵煦都心烦意乱。

    大约过了一刻钟,赵煦实在忍不住了,示意了一下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明白赵煦的意思,吼了一声之后,偌大的大庆殿内才恢复肃静。

    “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赵煦忍不住斥道,“知道的说你们是朝廷重臣,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是市集中人!”

    见赵煦气在火头上,文武百官都不敢吱声了。争权夺利,是官员们的天性。即便性子恬淡的人,也不会让这个“新闻署”旁落的,这不就等于把刀子递给对手吗?所以,才会有这种场面。赵煦也是纳闷了,这么一个“新闻署”,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吗?赵煦不太明白,这不是诱不诱惑的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大事的问题。

    一旦被政敌掌控了这个“新闻署”,岂不是等于自断前途?看看今天的情形就知道了,只要有政敌的把柄,随随便便弹劾一下,那么在民怨四起的情况下,政敌肯定是黯然倒台的。即便民意煽动多了,百姓也学乖了,可掌握了“新闻署”,绝对是大杀器!

    这些文官都不傻,相反还太精明了。也正是因为这么精明的文官们,让赵煦看出了破绽。

    看着还蠢蠢欲动,想要继续争夺这个“新闻署”的文官们,赵煦内心也悄然改变了对报纸的看法,真正地重视了起来。要知道,赵煦原先是看不起报纸的,认为这上面都是一些猎奇的事(武侠小说),要不就是“天方夜谭”(天文地理),或者是“危言耸听”(攻打交趾之类的言论)……反正就没啥好的东西。

    可经过这一次,赵煦才发现,原来百姓关注的东西,都是这些啊?

    “看来,报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物事……”

    赵煦一转眼,心中就有计较了。

    这样的大杀器,岂能放在文官手中?看看御史台,看看那些谏官,都成什么样子了!

    还加重文官的权柄?赵煦又不是缺心眼,更加不傻,他自然懂得要握紧这样的权柄。分给哪一个衙门,赵煦都觉得不妥当,这会引起官场的动荡。“等等,‘新闻署’?报纸?那邸报……”

    赵煦灵光一闪,淡淡地说道:“朕意已决,‘新闻署’本为报纸而生,朕思虑朝廷邸报一事,也一并管了罢!是以,‘新闻署’归进奏院所属!”这话一出,大庆殿中一片哗然。谁不知道,进奏院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

    说白了,进奏院就是皇帝花钱养着的官。从宋太祖开始,这进奏院的官员都是皇帝授意大臣委任的,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朝廷的政令。最多的时候,进奏院的官员超过一百多个,等于驻派地方的通讯员一样。

    进奏院的经费,都由皇帝的内帑支出,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镂刻雕版的费用。这些进奏官员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驿马送到地方,然后印成纸张文本给地方官观看。

    没错,这就是邸报了。

    因为宋朝的贪腐问题,进奏院也能避免。所以很多时候,邸报都没出进奏院,那边厢小报就得到消息了。因为泄漏政令、官员升迁,进奏院还被处罚过。但是不痛不痒的,进奏院的官员们还是一如既然的“贩卖”消息,以此获利。

    没办法,进奏院里的官吏主要由监官、进奏官组成,监官由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任,通过堂除、荐举、恩荫、差摄、吏部铨试等方式选任,主要负责管理监督进奏院文书传递工作,进奏官是进奏院最基层的吏人,选任途径主要有承袭、自荐和保引,负责文书的抄写、传送、存档等工作。

    对了,进奏院的消息泄漏,也就是所谓的新闻“省探”,就是那些进奏官做的。

    没办法,这些进奏官,说是官,其实就是小吏,比屁民好一点点而已,但俸禄微薄,差点连普通百姓都比不上。为了改善生活,这些进奏官自然是要利用手中权柄换钱银了。

    宋仁宗时,有一则闻名天下的“进奏院案”,将范仲淹等新政官僚一网打尽,直接导致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党争就是这样,只要能利用的事情,都会用上的。这件事起因就是苏舜钦与其馆阁同僚把进奏院日积月累的废纸出售,建立了一个“小金库”,用“鬻故纸公钱”召妓饮酒,同时大肆抨击朝政。一不小心,被庆历新政的反对派们盯上了,以此为借口,不仅直接贬了范仲淹等庆历新政的主干,还让范仲淹从此回不了汴梁城,回不到中枢。

    进奏院虽然一直被忽视,但其实进奏院还是挺好用的,特别是在宰相的手中。宰相通常会干预进奏院的文书运行,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种事,章惇也干过。

    毕竟要恢复“熙宁变法”,就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这方面章惇也不是迂腐之人。

    但是,章惇预感到,皇帝要插手进奏院了。

    果不其然,赵煦缓缓地说道:“既然‘新闻署’是新衙门,就该用新人。至于用何人,待朕深思熟虑之后,再行指派。”其实,赵煦也认识到了进奏院的重要性。说实话,宋朝国力衰弱,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政令不曾通达。很多时候,朝廷颁发的政令,一个多月都未必能从北到南进行传递。说白了,除了道路太差以外,就是官员的懈怠了。

    借此机会整顿进奏院,赵煦有把握让政令传递更加通达,大宋会变得更加整体。

    即便是琼州等偏远之地,也能真正纳入大宋的版图里。

    只是赵煦的做法,然很多人都不太满意了。这算什么事啊,怎么就皇帝受益了呢?那以后皇帝看谁不顺眼,岂不是又多了一种手段去敲打文官?皇权再次加强了,对于文官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好事情。(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九章:根基的腐烂

    只是眼下形势比人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你不服软?行,你敢赌那堆证据里,没有你的把柄?

    幸亏皇帝再厉害都好,也还是要指派官员去管理的。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文官的地盘。正所谓自己人好说话,满朝的贪官们想通了这个关节,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雨过天晴,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虽然折了一个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数重要的官职,对于文官来说这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职在身,那就什么都有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反正宋朝就是一个官本位很重的朝代,毕竟数千年的影响不是盖的。

    大朝会进行到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一些关乎西夏、辽国等等的事情,还有赵煦再顺道提了提兴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来了。只是苦了户部,不知道要怎么削减开支才能兴建这么一个城池了。

    赵煦嘴角扬起一个弧度:“好了,那些贪官污吏,该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了!”

    于此同时,赵煦捏紧了手中那张纸片。

    没有人发现赵煦的小动作,因为这张纸片是在状词那里夹带着的,也是张正书给赵煦的一点建议。

    至于内容,就是上面那些了。

    不外乎是张正书给了赵煦一点建议,从哪里获得建城的钱银罢了。

    说实话,朝廷真的是有资本都不知道怎么用。皇城司白白握着那么多的证据了,要是给张正书,早就威逼利诱那些贪官,把钱银全都吐出来。然后,一个个踢出汴梁城,贬官流放的那种。

    这些贪官,还会不会再次贪污受贿?张正书觉得他们绝对不会了。

    注意,是不会,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赵煦够狠,把他们的俸禄也好,贪来的钱银也罢,全都搜刮干净,这些贪官哪里还会继续贪污受贿?继续贪污受贿,不就是等于把自己的俸禄都赔进去吗?说实话,宋朝的高官俸禄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太高了。只要有官阶,也就是寄禄官身在,就不愁会饿死。额,当然了,前提是你别犯事,没有在党争中失败被流放。

    当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禄并不高,所以他们更加不敢贪污了。要是贪污的话,说不定真的会被饿死的。

    赵煦仔细琢磨着,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你认罪?行,把家财全都掏出来,皇帝赦免你无罪;你要是不认罪?可以,证据放出去,叫你身败名裂不单止,朝廷还会给你来一个贬官流放套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不管怎么说都好,贪官都不傻,贪污行不通了,那就只能乖乖做官了。

    说实话,赵煦是不相信这些官员会乖乖不贪污的,但张正书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准许官员亲属经商。”

    就是这么一句话,等于解决了赵煦的所有问题。

    官员经商,危害大不大?当然大,要不然宋太祖会命令禁止官员经商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势必难以勤政,而且会助长恶劣之风,导致政治**。于是,宋太祖指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地官吏不许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与民争利、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

    但是,人性本贪,区区一道禁令,怎么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员?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里面,哪个不经商的?

    嗯,没有经商的,肯定是寒门子弟出身,没有来得及经营家族,也没有余财经商。当然了,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要是贪污,那也就另说了。别以为这很少见,事实上在宋朝层出不穷。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来,当做皇帝默许,这个条件还算不错的。

    反正赵煦打算扶持朝廷的产业了,比如蜂窝煤作坊,还有张正书支招的冶炼作坊,甚至还可以修建一条平坦的水泥“官道”,拦路收钱……只要皇帝插手,以国家的资本,那些官员能拼得过国家吗?

    再说了,看张正书的语气,银行似乎是扼制官员经商获利的最好途径。官员经商,不外乎以权谋私。比如提前知道什么东西能赚钱,哪里缺少什么。黄河水患,他们经营囤积粮食;盐价升高,他们屯盐;茶价高涨,他们卖茶……

    信息和提前知道政策,是官员们经商最大的利器。

    但是,有了“新闻署”,赵煦根本不怕这个。报纸的消息一刊登,再好的赚钱路子,都会被民间商贾占据了。官员所倚仗的“以权谋私”,“强买强卖”,在报纸面前都行不通了。这样的话,官员经商还有什么可怕的?

    好吧,也不能排除官员的亲属中有商业天才。可这样的商业天才,张正书也有法子,把他“招安”了,封一个官身纳入户部,呵呵,他还能分神去经商?要知道,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商业越来越繁荣,商场就更加波诡云谲,更加瞬息万变。而户部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些个商业天才,能把户部的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精力去给亲属支招?!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

    反正只要有银行在手,张正书就能让赵煦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官员的亲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其实,在任何朝代,官商勾结都是存在的。想要杜绝太难太难了,用一个默许的潜规则去换取大量的贪官钱银,张正书觉得这绝对是大赚特赚。

    事实上,也算是证明了张正书的“先见之明”。

    第二天,当那些皇城司的亲事官拿着证据上门,那些贪官傻眼了。

    第一次,终归是有人不舍得钱银,要做白老鼠的。可以,皇城司也不客气。转眼间,大理寺也来了,抓拿了贪官下狱,罪名**裸就是“诬陷”!但是,这些贪官没办法啊,人家大理寺的证据十足十,算起来都足够他抄家流放的了。

    有了第一位,第二位,那些贪官总算是明白过来了,最后都乖乖就范,几乎掏出了全部家财。

    不用五日,赵煦就惊愕的发现,建造一座城池的资金有了,多达三百多万贯!

    这还是只是京官的,其他地方官的呢?

    赵煦倒吸了一口凉气:“看来那姓张的小子没说错啊,大宋真的从根基开始腐烂了……”

第七百八十章:皇帝的报复

    官场的动荡,和张正书一点关系都没。

    当听闻韩狗儿平安归来后,张正书就松了口气,知道这一仗是他赢了。虽然看似赢得很轻松,但实际上有多惊险,只有张正书知道。如果赵煦不配合的话,那么这一仗是必输无疑的。不仅报纸保不住,甚至“大桶张家”都要因此而没落。

    即便张正书准备了后路,能退到杭州等地去,但终归是败了。这一败,看似是张正书的失败,但实际上却是大宋的失败。没有了报纸的监督,宋朝的贪官污吏问题得不到缓解,阶级矛盾早晚会出现的。也就是说,即便下一个宋朝皇帝不是赵佶,大宋最多也就苟延残喘五十年而已。

    幸好,赵煦没有选择错误,发挥也堪称完美。

    但张正书也知道,他和赵煦之间的蜜月期,怕是要破裂了。

    没有一个帝皇,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更何况对方还只是一个商贾而已?

    若是赵煦没有发怒,那他肯定会第一时间过来兴师问罪。帝王之心,就是这么难以揣测。但赵煦并没有第一时间过来,甚至到了第五日,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赵煦都没有出现。而根据黑客的密探,赵煦能吃能喝能睡,不像是生命垂危的模样。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赵煦确实怒了,而且是很愤怒的那种。

    “为了报社,得罪了一个皇帝,划算吗?”张正书心中有点无奈,但他并不后悔。报纸,一份敢说真话的报纸,那就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润滑剂。一旦报纸没有了,百姓连最后的申冤途径都没有了,那大宋就彻底没救了。

    至于得罪赵煦?张正书并不害怕,因为他和赵煦还有利益牵连。

    且不说为赵煦削减禁军老弱病残的蜂窝煤作坊,张正书手中还握有银行呢。银行的前景,张正书对赵煦说得很明白。张正书不相信赵煦会因个人喜恶而把利国利民之事往外推,若对方是一介文官,张正书不敢保证。但是,作为一个有志气的皇帝,赵煦是不会对张正书怎么样的。

    不过,皇帝的报复还是有的。赵煦要是不找回场子,他还有什么脸面?堂堂一个皇帝,居然输给了一个商贾子!即便外人不知道,赵煦心中也老大不痛快不是?

    “头疼啊……”

    张正书揉了揉脑袋,好在他神经够大条,也暂时不去想赵煦的报复是什么了。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赶紧搭起银行的框架。虽然保住了报纸,但谁知道赵煦会在什么时候就驾崩了?别看赵煦现在好像还生龙活虎的样子,但张正书是知道历史的,或许在明天,或许在下一刻,赵煦就病倒了,甚至一病不起。

    这样的皇帝,张正书怎么可能放心?

    所以,争分夺秒是必须的。

    银行可以说是张正书最大的心血,是可以把大宋经济实力变成国力的最大武器。可以说,有了银行,大宋再撑个十年,就可以脱胎换骨了。只要银行搭建起来,不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形成极大的影响力。再说了,即便赵煦驾崩,赵佶登基也好,赵佖登基也罢,总该要稳定朝局两三年,才会对银行下手的。这还是银行快速发展,病毒式一样在各大州府开设分行,“劫掠”了大量钱银,才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然的话,皇帝都懒得管。

    要知道,张正书的银行早就跟皇家定下约定了,皇帝不插手银行的管理,只管分红,那么银行盈利的一半,会送到皇帝的内帑里。别以为一半很多,张正书原先就想着倚靠皇帝的大腿的,要是没有皇帝,这个银行早就被收归朝廷了。张正书想插手?那根本不可能!

    银行收归朝廷,好不好?

    当然好,毕竟张正书弄出的银行,已经兼具像美联储一样的央行功能了。但是,张正书并不认为银行在那些文官手底下,还能赚到钱。没贪污到亏空就不错了。而张正书掌管银行,本来就是他的产业,他自然是要尽心尽力的。

    贪污?一经发现,报官处理,张正书花再多钱也要送他去充军!

    在张正书的管理下,相信银行会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借贷、存取业务,不用多久就能称霸大宋。到时候,一众像张根富那样的钱民,就会发现“高利贷生意不好做了”,那他们能怎么办?只能降低利息来求得生存了。

    最后,连降低利息都不好使了,他们能怎么办?

    只能另寻出路,这样一来,那些热钱岂不是能继续流通了?

    最起码,这些钱多得烫手的钱民,不会把资本都放在金融业上面。保守估计,如果作坊能赚大钱的话,这些钱民也会心动的。最起码,能给大宋的工业发展,注入一缕强劲的动能吧!

    这样一来,张正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什么?你说还有人想开银行?

    张正书欢迎啊,只要你取得皇帝的认同,张正书就什么意见都没有。

    呵呵,开玩笑,想跟皇帝抢生意做,除非是以朝廷的名义开设银行,不然门都没有!而且,这要全体文官一同施压,皇帝才可能屈服的。不然的话,这个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只需要张正书求赵煦颁布一道诏令,开设银行必须取得“朝廷许可”,那就等于堵死了绝大部分的路子。

    剩下那条路,就是文官们一同向皇帝施压了。

    但是,文官全都各自为战,他们能团结一致?张正书不太相信。

    反正,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了,张正书之所以底气十足,就是因为他写给赵煦的密信里提到过这一条,甚至保证了银行每年两百万贯的利润。也就是说,这关乎一百万贯的钱银,若是给别人分走一点,那赵煦就少一点,赵煦还会不重视吗?

    张正书相信,只要银行一开业,赵煦的旨意也会跟着下达的。

    至于张正书的银行有没有“朝廷许可”?

    你猜有没有?你猜赵煦会不会留着这么一个把柄?

第七百八十一章:恢弘大气

    春明坊外,张正书带着曾瑾菡缓缓走来。

    其实,如果不是曾瑾菡极力要跟着来,张正书绝对是自己跑过来的。带着曾瑾菡,张正书连跑步的时间都少了。

    “郎君,这银行快要建成了吧?”

    曾瑾菡好看的眼眸里,满满都是期待。对于银行张正书没有丝毫隐瞒,曾瑾菡这段时间把张正书“大作”全都看了一遍,对于资本和金融,也了解得更深了。只是那不过是张正书一家之言,还没有得到证实,曾瑾菡是半信半疑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昨日刘老派人过来说,已经铺设好瓷砖、搭建好铁栅栏、建好地下钱窖了,我就估摸着银行就快能开业了。”

    “这也太快了点吧?好像如今才八月初……”

    曾瑾菡记得,是今年元宵节之后,张正书才让施工队推到重建的,距今不过七个月不到,就建好了两层小楼,还带着偌大的地下钱窖?

    张正书笑道:“有了钢筋混泥土,这点效率还是有的。”

    这是实话,水泥的作用就是快速凝结,比木质建筑都要快得多!

    要不是银行的要求比较高,有铁栅栏和铁钱窖不说,连地板、外墙都要贴上瓷砖,还要刷涂石灰,这样的两层小楼,估摸着只用半年就行了。不过,慢工出细活,张正书和曾瑾菡在银行外面看了一眼,都有点被震撼了。

    金碧辉煌来形容这个银行,好像有点过了。

    但是,因为瓷砖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却显得是那么耀眼。再加上钢铁木漆门窗,透明的玻璃,都显得是那么的恢弘大气。如果说宋代的皇宫大内是低调奢华的典范,那么这个银行的建筑,就是亮瞎眼,**裸的炫富存在。

    这不,路过的百姓,都忍不住驻足观看,评头论足一番。甚至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专门绕过大半个汴梁城来观看这银行的。好吧,虽然他们都曾经看过“家乐福”超市,也知道那是钢筋混泥土建筑,可这也不能抵挡得住银行这建筑的恢弘大气。单单是门前那几根水泥大柱子,就足够震撼人心了。

    特别是银行在撤去木板围栏之后,看得见里面的建筑,这两日前来观赏的汴梁城百姓更多了。

    “甚么时候俺也能有这样的房子啊!”

    这就是大部分汴梁城百姓的愿望,和后世的市民是一样一样的。

    居汴梁,大不易。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需要花钱。

    特别是汴梁城的土地,贵得不像话。普普通通的两进院子,居然要几百贯钱,甚至地段好的,要上千贯,数千贯。这样的低价,和后世的超一线城市也差不了多少了。所以,在汴梁城中普通百姓是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的。

    哪怕是做官的,很多时候也需要租房子来住。

    不管是朝廷的官廨也好,还是汴梁城百姓的房子,很多官员被迫无奈,也是要租的。这一点,倒是和后世一样。不过宋朝比后世好的地方在于,朝廷有不少“廉租房”,解决了不少人的居住问题。而后世的廉租房,形同虚设。

    张正书甚至见过有不少人托关系进住廉租房的,还开着豪车,甚至还有好几套房子。

    有人就问了,廉租房就那么五六十平米,有钱人要来做啥?呵呵,这你就不懂了吧,廉租房租金一块钱一平方,就算是拿来当仓库都好,也能省不少钱。甚至还能转租出去,又是大赚一笔……反正,钻政策空子的人太多了,甚至是内部有人做的手脚。

    从这个意义上讲,宋朝真的是天堂。最起码,只要你在汴梁城有一技之长,那你就能活得很滋润。宋朝廉租房的租金是多少?每月只需四百多文钱,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八百块钱左右。别以为这很多,要知道,后世的廉租房就那么区区几十平米,宋朝的廉租房可是两进院子,足足有两三百平米的!这么一算,是不是觉得宋朝人太幸福了?

    确实,在开封府的百姓是幸福的。最起码那些官吏不敢太过欺负他们,好的政策都能实施开来。

    而其他地方的百姓就苦了,再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上,都被官吏们歪曲了,成了残民之政。比如青苗法,在开封府还好端端的,到了地方上就变样了。张正书的银行,就是为了堵住这个漏洞而存在的。

    “小官人来了!”

    当张正书和曾瑾菡越过人群,就有人大声地欢呼了起来。很多人听了,都跟着跑出来看稀奇。

    张正书也有点发愣,他啥时候这么有名声了?

    要知道,前几年他还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所做之事罄竹难书。怎么现在,张正书摇身一变成了大家都欢迎的人物了?

    曾瑾菡看着发愣的张正书,也觉得好笑:“郎君,你算是出名了!”

    “怎么个回事?”

    张正书也不太明白,他好像也没做啥啊?

    “你忘了,你可是以报纸扳倒了蔡承旨之人,汴京城中哪个不知?”曾瑾菡偷笑道。

    也是,这几天张正书都在“创作”,把系统里的经典金融书籍抄录下来,哪里知道汴梁城发生了这等事?

    “原来如此……”张正书叹了口气,“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别人都以为他变坏了;而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好像以往的坏事都成了好事一样。”

    “郎君,我不准你这么说自己是坏人。”曾瑾菡认真地说道,“你哪里是坏人了?你分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

    张正书被噎得不轻,连连咳嗽道:“姝儿,看来你是皮痒了!”

    “来啊,谁怕谁?”曾瑾菡的眼眸里,闪着不为外人察觉的风情。张正书心中一凛,想到一些心跳加速的旖旎之事,连忙岔过话题:“别闹,今个是有正事要办的!”

    看着张正书撇下了自己,快步慌张地往银行走去,曾瑾菡也轻笑着,不疾不徐地跟了上去。而在他们身后,还跟着几个护卫。这是张正书从李家村调上来的保安队,史陌也在其中。没办法,张正书这阵子得罪太多了,他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干掉了。为了安全保证,出门在外还是要带保镖的。不然的话,怎么算是一个“有钱人”?!

第七百八十二章:士卒差距

    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有犯红眼病的人。

    这不,张正书一出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有人开始仇富了。

    “哼,不就是一个为富不仁的纨绔子弟么?神气甚么!”一个男子愤愤不平地说道。

    但是,很快就有人为张正书说话了:“你懂甚么,若没有张小官人,这次黄河决口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我怎么个听说,是张小官人要为那些受灾的百姓建城池,所以要提税的?”

    这话刚刚落下,就有人出来辟谣了:“这位兄台,你的消息早就过时了。现在谁人不知晓,是蔡相公……不,是姓蔡的那个贪官挑唆的,为的就是阻挠官家建城,怕国库没钱了,他就不好捞钱了……”

    “嘶,还有这等事?”

    “可不是嘛……”

    “但我怎么听说,这个张小官人建城池,是为了建造类似这样的石屋啊?”

    “若是有这样的石屋,造价还便宜,你建不建,住不住?”

    这人的反问很是犀利,那人一下子就懵了。仔细想想也是,好似“家乐福”超市一样,汴梁城中的百姓几乎没人不去过的。冬天有暖气,整间屋子又避风挡雪;夏天,因为开窗开得通透,屋顶又高,里面不知道多清凉。

    这样冬暖夏凉的屋子,还特别坚固,可以传承数百年的,谁不想要?

    果然,听到了这句话,所有人都心动了。

    “你怎么知晓造价很便宜呢?俺听闻祥符石家那边,为了造这些个房屋,都不知晓用去多少钱银,怕是已经用去十万贯了……”

    那人笑了,说道:“你这消息也算是灵通,这般说罢,那祥符石家造的屋子,起码有五六进院子,中间还有园林,如何能比?再说那祥符石家是何等家世,莫说十万贯了,怕是百万贯,都拿得出来的。我等平头百姓,如何能比?”

    “这倒是……”

    很多人都点了点头了。

    这个明显是张正书派出去的托,不无得意地摇着头说道:“但是呢,贵有贵的做法,便宜有便宜的做法。据我所知啊,这钢筋混泥土房子,最贵的地方是烧砖、钢筋和人工了。人工且不说,建造砖木屋也是一样要给钱给营造匠的。而砖石之类,也贵不到哪里去。这砖石啊,也不是张小官人名下的作坊生产的,贵也不关张小官人的事。而钢筋,也就只有张小官人的作坊里面有。听闻最是紧俏了,怕是大量建造钢筋混泥土房子的时候,都难以抢得到。

    粗略估算下来,若是只建造三分地的一层屋子,也就只需要几十贯罢了。如此算来,比砖木屋子还要便宜……”

    听了这句话,这些人立时就哗然了。什么,钢筋混泥土的房子,比砖木房子还便宜?这简直是颠覆了很多人的想法啊,他们本来想着,这会不会很贵?但实际上,这就是消息闭塞的缘故了。

    张正书又不是黑心商贾,他不需要赚这么个昧着良心的钱。他更倾向于把利润让给施工的工匠,淘沙的作坊和烧砖的工匠。至于冶炼的工匠和水泥作坊的工匠,张正书自然有不错的待遇奉上。

    更主要的是,张正书把秘方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怕狄夷学了去。

    水泥在战场上的作用有多强大?怕是所有的人都想不到,连最热心要开疆拓土的赵煦,都不曾料到水泥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有水泥,即便是两三个月才能建起一座小小堡寨,那也足够遏止住辽国和西夏的铁骑了。

    任凭再厉害的铁骑,还能冲破混泥土砖石的堡寨不成?再说了,水泥还便宜,不像糯米汁那样昂贵,这才是水泥的最大优势。

    只要步步为营,宋朝绝对能平推了辽国和西夏。但是,现在张正书不想把这个法子告诉赵煦,因为宋朝的禁军,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在冷兵器时期,其实拼的是人。武器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再坚固的堡垒,也能用暴力摧毁了。

    人不行,士卒不行,那还打什么仗?

    最起码,要等蜂窝煤作坊把禁军中的老弱病残全都剔除出去后,再操练个半年左右,张正书才敢把这个法子全盘托出。没有合格的士卒,武器再强大,战术再先进也是没用的。因为人不行,拿什么去执行战术?

    就好比一个天下无敌的统帅,但他手下的士卒全都是老弱病残,跑都跑不了,这样的军队怎么打得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当然了,禁军还没烂到那种地步,不过也差不多了。特别是开封府等中原州府的禁军,因为承平太久,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张正书敢保证,即便是同样战斗力衰退的辽国铁骑,也一样能把这些禁军揍得满地找牙。更别说,如狼似虎的金兵了。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的靖康耻,有着数十万勤王军队的大宋,会败给区区几万人的金兵。

    打仗,有时候看得并不是人多。而是士卒素质、后勤、士气、战术、国力、武器……越是前面的因素,就越是重要。士卒素质,随着朝代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要求。好比在秦汉之时,猛将还能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可到了唐宋之后,强弓强弩出现了,个人勇武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取而代之的,是士卒们的训练水平和士气高低。当然了,这是在后勤有保障的情况下。本来宋朝的募兵制是比较先进的,要求也很符合时代的发展,只招能开强弓的壮士。毕竟弓弩的杀伤力,比秦汉之时大太多了。

    但是,由于宋朝黄河频繁决口,不得不把流民招入禁军之中,禁军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更别说宋朝的士卒不到六十不得卸甲归田,这些年下来,有多少老卒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即便是有最先进的平推战术,有最坚固的混泥土堡寨,怕是他们也打不赢的。

    无他,士卒素质相差太远了。

第七百八十三章:放不开

    “郎君,那是你安排的?”

    曾瑾菡很细心,发现了人群中有不少这样的“托”。

    以她的聪慧,只需想一想,就知道张正书要做什么了。这不,眼眸里都是偷笑的意味,看得张正书都有点脸红了。

    “咳咳,这不是正常的商业手段嘛……”

    张正书故作镇静地说道,其实还是挺尴尬的。其实,在汴梁城的各大酒楼里,这样的托并不少见。而且,往往都是酒楼雇佣的。为的,当然是卖酒了。嗯,姑且可以理解为酒托。当然了,这些个酒托比较有道德,不会坑蒙拐骗什么的,只会向你推荐什么酒好喝罢了。

    这些托,只有大酒楼、大勾栏瓦肆才能雇佣得起,毕竟汴梁城的工钱可是不菲的。

    张正书要雇佣几个托,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些托还挺专业的,最起码张正书嘱咐的事,他们都记住了。其实,张正书宣传建城还是其次的,最主要是消除蔡京散布要加税的谣言。这样的谣言杀伤力太大了,即便蔡京现在失势了,谣言消除还是很难。

    好在蔡京也知道,任由这样的谣言扩散,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所以,蔡京也很知趣地没有再动作了。

    其实蔡京想动作也动作不了了,雇佣“水军”散布谣言是要钱的,现在蔡京被皇城司收缴了几乎全部家财,又被赵煦罚了俸禄,赔了钱给韩狗儿,甚至连他妻子的首饰都拿出去典当了,才能度日。这样的情形,估摸蔡京自己都没预料到。

    前一刻,还是受人敬仰的蔡相公;下一刻,就成了人人鄙夷的大贪官了。

    蔡京看着门可罗雀的蔡府,心中满不是滋味。

    突然想起同在朝中做官的胞弟蔡卞,蔡京心中自问道:“老夫真的做错了么?”

    当然了,张正书不知道这种情况,他更在意蔡京啥时候真正倒台。别的不说,这个老头破坏力太大太大了。就是因为他,北宋才加速了灭国的进程。可蔡京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几起几落都依然能做到宰相,这就让张正书比较郁闷了。

    好在,张正书已经得罪了赵佶,不在乎多得罪一个蔡京了。

    “那郎君,你怎么解释她们呢?”就在张正书心中计较的时候,曾瑾菡一脸坏笑地指着那些正在银行大厅里接受培训的银行柜台小娘子们,眼睛里藏着一丝狡黠。

    张正书苦笑着说道:“原因不是和超市一样嘛,利用美色……额,这些小娘子的美貌来吸引储户……”

    这件事,张正书早就向曾瑾菡解释过了,这不是他的恶趣味,而是顾客心理。

    就跟后世的航空公司开始转变雇佣空少一样,因为后世女人的消费能力来说,要比男人都厉害。航空公司为了更好的吸引乘客,转变思维多雇佣空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空姐,还是会有的,而且占多数比例。毕竟男人嘛,就好这么几样东西,美女,金钱和权力。

    一样的道理,在大宋这时候,男人掌握了天底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财富。张正书要是不懂用年轻漂亮的小娘子来吸引储户,那他就枉为一个穿越者了。

    用小娘子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女子一般心细,收钱也好,做账也罢,很少会出错。

    这样一来,银行的坏账也会减少很多。坏账减少了,那就自然减少了损失,利润就会增加了。

    再加上到时候会有身强力壮的保安在,还有开封府的捕役、禁军在外把守巡逻,柜台前也有用水泥浇筑好的铁栅栏。想要当游手骚扰这些柜台小娘子,也是要掂量一下后果的。万一被冠上“抢劫”的罪名,怕是充军流放也要有的。

    “看你紧张的样子!”

    曾瑾菡揶揄着偷笑道,“人家都夸赞郎君你人好哩,给这些个小娘子一个这般好的工作。”

    张正书摇了摇头,带着自嘲的意味说道:“不把我批成‘伤风坏俗’的狂徒,我就谢天谢地了。”

    也许是受了张正书的影响,曾瑾菡嘟着嘴说道:“那些个腐儒,知晓甚么!他们只会之乎者也,哪里懂得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小娘子,我知晓都是家中贫苦的,若非郎君你好心,她们怕是连嫁都嫁不出去……”曾瑾菡说的是实话,在宋朝这会,重嫁妆的风气一度让女子成了“赔钱货”,很多贫苦人家的女孩,为了生计都不得不进入大户人家里做丫鬟。

    无他,就是为了一个稳定的生活。

    现在张正书给了她们另一条路,一条更好的道路,她们没理由拒绝的。

    不仅是银行,还有超市、纺织作坊……只要是能用上女工的地方,张正书都尽量只用女工。甚至纺织作坊里全都是女工,门口还放着一个牌子,女子作坊,男子免进。即便是张正书要去视察一番,也需要作坊主带着,免得闹出什么事情来。

    这不,瞧这些银行柜台小娘子的眼神就知道了,看向张正书的眼神,全都充满了感激。当然了,还有的就是好奇,甚至还有一点点爱慕。

    曾瑾菡也有点吃味了,恨不得立即宣示张正书的所有权。

    好在曾瑾菡也是聪慧的女子,知道这样可能会引起笑话,才克制住了自己。

    这时候,负责培训这些柜台小娘子的郑月娥缓缓地走了过来,福了一福说道:“小官人,小娘子,你们来了?”

    张正书装作没看到郑月娥眼里的期待和娇羞,咳嗽了一声说道:“她们可以上岗了吗?”

    也许是进入了工作状态,郑月娥立即说道:“小官人,这些小娘子都经过李家村技校的学习,对于算术、做账一道已经很熟练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好!”

    “就是可能……可能会怯场……”

    郑月娥也有点无奈,这个是她没办法的事。

    这些都是些初出茅庐的小娘子,张正书估摸着也就十四五岁的模样。

    别以为张正书是在用童工,要知道在宋朝这会,十四五岁的小娘子都能嫁人了。在法理上,都可以算是成年人的。当然了,生理上不算是。可这些小娘子,总归还是十几岁的年纪,最大的也不过才十八,还是虚岁的那种。没见过世面的小娘子,却要她们一下子面对顾客,是有点困难了点,放不开啊!

第七百八十四章:宋朝也有信托机构

    不过,张正书有的是法子:“这个简单,待会我让家中僮仆都过来,假装是顾客,叫她们练练手。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把她们训练得不再怯场为止,对了,记得还要微笑服务哦!”

    郑月娥的嘴角弯起了一个好看的弧度,但她低着头,唯独曾瑾菡看得到。

    而张正书因为身高又长了点,居高临下的,却是看不到的。

    “这个郑小娘子……”曾瑾菡心中有点酸溜溜的。

    越是接近张正书,曾瑾菡就越是觉得张正书的难得。这样的好男人,曾瑾菡才不想和别的女人分享。在爱情里,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希望另一半只属于自己。很多时候,张正书都感慨曾瑾菡生错了年代,若是在后世,曾瑾菡不是一个女科学家,就是一个女强人。

    生错朝代,是曾瑾菡的不幸。

    而张正书的幸运,是遇到了这样的女子。

    不敢想象,如果张正书娶的妻子是一个三从四德,言听行随的“好妻子”,张正书会有多么郁闷。如果枕边人都不能理解你的想法,不支持你,恐怕是谁都坚持不下去吧?

    好在张正书没有想太多,毕竟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是,小官人!”郑月娥的声音太过温柔了,甚至张正书都有点莫名的悸动。

    说实在的,当一个女生极其温柔对你,任凭你铁石心肠,也会变成绕指柔的。没办法,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除非英雄有特殊癖好……咳咳咳。

    反正,张正书在某一刻居然有个念头,好像纳个妾也不错?

    刚刚升起这个念头,张正书就瞥了一眼旁边神情复杂的曾瑾菡,这种心思立马就没了。“看来我是被地主的腐朽生活侵蚀了啊……”

    张正书和曾瑾菡再去参观了一番二楼,这里是办公区域,是存放资料,做账,洽谈业务的地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不,还有一扇极其厚实的铁门在把守着。

    “郎君,这里好生漂亮啊,为何超市不装潢成这般?”

    曾瑾菡到底是女人,遇到漂亮的东西就迈不动脚步了。据张正书的观察,不止是曾瑾菡,其他女子也是一样的。

    这银行的二楼,装修到底如何辉煌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除了颜色没有用明黄色以外,跟皇宫也没差什么了。当然了,相当于欧洲那边的皇宫,地面是大理石的,墙壁用瓷砖贴上。即便在张正书看来,还比不上后世的精装修房子,但在宋朝这会也差强人意了。

    “超市那里要接地气一些,太过奢华了,就没有人过来买东西了。”

    张正书说的是事实,毕竟“家乐福”超市打出的招牌是“天天特价”,也就是说比市面上的商品都要便宜一点。

    毕竟张正书也不想太过赚钱,那就昧了良心了。所以,“家乐福”超市里的商品,特别是米价什么的生活必需品,都比市面上便宜一两文钱。这样的话,可能会有穷人为了省一两文钱过来买。但是富人呢,也不会为了一两文钱而奔波。这样,就能真正地让利于民了。

    可以说,“家乐福”超市在汴梁城普通百姓的眼里,就是一个卖便宜货的场所。

    而在有钱人眼中,这里是“时尚”的前端。不管是哪个阶层,“家乐福”超市都能吸引过来。不同于后世的超市理念,张正书建造的“家乐福”超市,就是让所有百姓都消费得起,还省钱。所以,自然不能装修太过了。太奢华的话,贫苦的百姓是不敢踏进来的。

    这就是有关心理学的内容了,你见过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出现在樊楼里吗?保管会被别人赶出去的,甚至自己都不好意思走进去。

    在宋人的眼中,樊楼就是除了皇宫之外,最高级的地方了。

    但是,张正书想要真正让利于民,就不能让贫苦百姓有这个心理负担,所以装修自然就是外面华丽,而内部就不太重视了。

    至于银行,那不一样啊。

    要知道,能上到银行二楼的客户,那都是来办理信托业务的。要不是办理信托业务,还上不了这里。

    据张正书所知,信托业务在宋朝早就有了。在宋初,就有了一种官营的信托机构,叫做“检校库”。宋朝设“检校库”,意在代为清点、管理遗孤财产、户绝财产、无主货物、有纠纷的财物、官府收缴的赃物、人户存入的财物等,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代管遗孤财产:“揆之条法,所谓检校者,盖身亡男孤幼,官为检校财物,度所须,给之孤幼,责付亲戚可托者抚养,候年及格,官尽给还。”

    根据宋朝的立法,对亲人离世的遗孤,政府有责任将他们的财产核查清楚、登记在册,存入检校库代为保管,并定时从代管的财产中划出若干,发给遗孤作为生活费,等遗孤长大成人,政府再将代管的财产给还他们。宋朝政府希望通过官方的检校,使失去亲人的未成年人的权益获得保护,免遭他人侵夺。

    由于检校库具有放贷的功能,汴梁城中的国子监、军器监都将本部门的公款委托检校库放贷生息,如熙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给国子监钱二万贯,送检校库出息,以供公用”。这时候的检校库,已经相当接近于今日的信托投资基金了。

    除了“检校库”之外,质库、抵当所、长生库、社仓、市易务等金融机构,其中官营私营都有。自从检校库的放贷功能增加后,宋神宗特意下诏“开封府检校库”下设立抵当所。抵当所的业务,说白了,就是向百姓提供抵押贷款,从中赚取利息。

    市易务,是王安石推行市易法时所设置。市易法虽后来由于运营成本过大,再加上守旧派的反对被废除。在宋神宗时,大商人势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开始在行业内实行垄断经营,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在此情况下,市易法中规定朝廷出钱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不但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可有效抑制兼并、平定物价。

第七百八十五章:新产品

    另外,市易法中的另一种赊贷方式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朝廷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大商人可贷钱,中小商人可赊货,以地产或金银等产业为抵押。但后来由于对于赊贷风险没有充分估计,各级市易务官员为追求个人业绩盲目放贷,造成后期资金链条断裂,出现还贷困难的现象。所以,后期的市易务工作都是围绕追索和豁免市易赊贷的欠款而开展的。

    虽然宋朝的经济发达,致以产生了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

    但在张正书看来,并没有形成体系,对经济的帮助可以说是没有的,反而因为官吏的贪婪,造成了百姓的困扰,扰乱了金融秩序。

    甚至宋朝的钱荒,就是这些官营金融机构的官吏一手促成的。

    而张正书绝不会做这等自绝后路的事,他的银行会有评估师,评估风险的。

    即便是信托业务,也会选择最稳妥的作坊来投资。

    贷款业务就更加不用说了,必须要有抵押物,才能发放等同金额的贷款。

    至于信用贷款,还是太遥远了点。

    不管怎么说都好,别人的金融机构能乱来,但是张正书绝不会让银行乱来的。不按照金融规律,任凭那些官吏乱来,后果实在太严重了。

    好比民国之时,四大家族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死命捞钱,最后还不是自取灭亡了吗?常凯申(不明白的自行度娘哈)也是憋屈,他并不是败在对方手中,而是败在了那四大家族的手中。失去了民心,怎么可能还能守得住江山?

    一样的道理,在宋朝这会,民心已经岌岌可危了。

    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各地的小起义不断。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大宋真的到了一个危急关头,如果还不悬崖勒马,待得日后想要力挽狂澜也是没有可能的了。

    好在,赵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给了汴梁城中的贪官狠狠的一击。

    不仅获得了大量的钱银,有了建造城池的资本,还赢取了民心。只要赵煦再延续政策下去,将大宋的贪官都整治一遍,大宋立即就会重新拢聚起民心来。

    毕竟大宋都立国一百多年了,已经成了正统。如果大宋能迷途知返,百姓还是会买账的。

    张正书再辅以银行,那样的话,大宋就算真正补好了漏洞。

    注意,这只是漏洞,而不是短板。至于短板,张正书是真的没有办法。大宋的短板在哪?明眼人都知道是在军事上,但是皇帝偏生又不放心武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死循环,轻易是解不开的。

    张正书没有奢望帮大宋补齐短板,他只想先弄好银行再说。

    “嗯,还不错。”张正书点了点头评价道,对他来说这样的装修实在是太普通了。他更在意的是地下钱窖。这里,是张正书存放准备金的。一个银行没有准备金,那就是在玩火!

    曾瑾菡没有注意到张正书敷衍的语气,反而是瞥了一眼楼梯口的位置。

    郑月娥没有跟着上来,让曾瑾菡的警惕心又上了一层楼。

    说实话,如果郑月娥是跟着上来了,那曾瑾菡有的是办法转移张正书的视线。可现在人不在这里,曾瑾菡反而觉得有点无趣了。

    毕竟这空荡荡的办公层里,稍稍说话都会出现回音。郑月娥没有上来,想必也是知道了这个情况。

    “郎君,这里怎么还是空荡荡的?”

    曾瑾菡小声地问道,觉得太无趣了点。

    “确实少了点东西……先向木工行那边定制桌案椅子档案柜什么的,再放置些花草在窗台上,回头我再让玻璃作坊弄一个玻璃金鱼缸出来,就差不多了。”张正书也是随口一说,在后世的办公室,这些都是必备的东西了。

    “金鱼缸?金鱼缸不是陶瓷的么,玻璃也能做金鱼缸吗?”

    曾瑾菡有点惊讶地问道,眼眸里闪着一个问号。

    张正书一拍脑袋,被她提醒了。

    不错,张正书又在用后世的眼光看问题了。

    要知道,后世的鱼缸虽然常见,但是没人会觉得贵。可那毕竟是在玻璃制品烂大街的年代啊,现在可是宋朝啊!要知道,宋朝的鱼缸,那都是陶瓷做的。具体的样子呢,就是像个水缸一样,傻大苯粗。有钱人用的陶瓷烧制的鱼缸,也不大,大概就像个小水缸一样罢了。或者,直接叫做大瓮比较好。这样的大瓮,一般都是口沿厚实,下边腹大较薄,这样显得美观大方。可以拿来盛水,可以拿来养金鱼,甚至还能当做消防用的盛水器皿。

    要是想养金鱼,又用不起陶瓷鱼缸怎么办?

    好说,用陶土烧制的也行。反正养金鱼而已,从上面看也就行了嘛。

    可能从来不会有人觉得后世的金鱼很奇怪,就好像张正书看到宋朝的金鱼,也觉得没啥两样。这是因为金鱼都是野生金黄色鲫鱼经过人工培育的品种,家化了的金鱼之所以和它的野生祖先在体形、体色、鳞片、头形、鳍形、眼、口、鼻和鳃有明显的差异,都是因为鱼缸的问题。

    想想看,金鱼只能待在不透明的容器里,能不朝着那样子进化吗?

    偏生人们还觉得那样的朝天眼、水泡眼很好看,于是选择性繁育之下,金鱼就变成了这种怪异的形状了。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宋朝没有透明的鱼缸!

    张正书先前还郁闷,感觉玻璃这么好的东西,居然只能拿来做窗户,做镜子,真的是大材小用了。如今看来,把玻璃做成金鱼缸卖给有钱人家,似乎也是一个生财之道?暗暗记下了这个点子,张正书才说道:“姝儿,你倒是提醒我了,玻璃做成金鱼缸,又是一个好产品啊!”

    曾瑾菡有点发懵:“哈?”

    “你想啊,透明的鱼缸,和不透明的鱼缸,你选择哪个?”张正书非常有信心,能养得起金鱼的,肯定是大户人家。即便大户人家中有池塘,可是池塘养金鱼,养锦鲤,怎么比得上用透明鱼缸养金鱼的观赏性来得好啊!

第七百八十六章:又扯上风水了

    “当然是玻璃鱼缸了!”曾瑾菡毫不犹豫地说道,她又不是没见过玻璃器皿,举一反三就知道玻璃鱼缸有多好了。

    想想也是,一个是只能隔着水看,一个是能放大到眼前看,效果真的是差得不是一丝半点。

    张正书很有信心,又能引起一项潮流。

    反正赚有钱人的钱,来养活一众工人,张正书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而且在明州那边的玻璃作坊,也能找到一个新的赚钱产品。要是镜子销往西方到了一定销量,价格上不去了,那可以转销金鱼缸。反正西方人即便学会了怎么烧制玻璃,可以烧制出小小的半圆形玻璃鱼缸,可他们也不可能烧制成四方形的玻璃金鱼缸。要知道,四方形的金鱼缸,那是要用上玻璃胶的了。

    张正书没能耐弄出玻璃胶来,但是弄出个油灰,还是挺简单的事。

    所谓油灰,不就是熟桐油加石灰嘛,李家村那边已经弄出成品了。不然的话,那些玻璃门窗是怎么固定的?

    当然了,和玻璃胶相比,油灰的硬化实在是太慢了,要整整二十天以上才行。不过嘛,有和没有,这完全是两回事,西方虽然已经可以烧制玻璃了,甚至还能吹制出各种形状来。但是没有玻璃胶,他们就不能做出更具有意义的器皿。

    油灰,就是张正书赚他们钱的最好工具!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嘛。欧罗巴人要想不被赚钱,有本事自己弄出油灰来啊?

    “这就对了嘛!”张正书笑道,“平头百姓还是可以用瓷瓮、陶瓮来养金鱼,但是有钱人就需要用玻璃鱼缸才能彰显出身份来……”

    曾瑾菡偷笑了起来:“郎君,你可真会从那些大户人家手里赚钱啊!”

    张正书嘿嘿笑道:“赚普通人的钱哪里有赚有钱人的钱来得多?”

    这是实话,要知道有钱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头脑灵活,懂得如何去赚钱。当然了,也有一些纨绔子弟挥霍祖上钱银的。但不可否认,有钱人里的聪明人比例实在太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能在聪明人手里赚到大笔金钱,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而且,张正书也很有成就感。

    “但是,这里为何要放置金鱼缸哩?”

    曾瑾菡就有点不明白了,这里可是办公区域啊?张正书也是一愣,他也是随口说说罢了。要知道,后世办公室里摆金鱼缸,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是讲究的公司,不管多大多小都好,必然会在办公室里放一个金鱼缸的。至于为什么要放金鱼缸,张正书就不太清楚了。好在,张正书有万能的系统,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原来办公室摆金鱼缸养金鱼,是从香江那边传过来的风水文化。

    风水中认为,水主财,开公司当然是想求财了,所以自然要点“水”才行。

    至于养金鱼嘛,自然就是讨彩头了。毕竟“金”鱼嘛,多金自然多财了。

    香江人有句话说,“风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意思就是说:风水是一门玄学,不是马上能够看出来,起码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应验。所以,香江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对一切未知的敬畏,才符合香江人务实的生活态度,风水命理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哲学。

    很奇葩的是,在后世香江出版业颓靡的时候,市面上有关风水命理的书籍多不胜数,主要是教人如何生财富、旺姻缘、助事业、布置家居或办公之地等等,很受欢迎。运程书,简直就是香江出版界的一朵奇葩。

    随着文化的交流,这个香江人对风水的态度也随之进入了内地。

    内地人也跟着摆弄起风水来了,比如后世任何电影开机仪式上,都要摆一只烧猪。广东乃至香江那边的烧猪,焦脆通红的猪皮,如同饼干一样清脆松化,肉嫩而肥脂丰腴,相当美味。重点当然是,烤乳猪“红皮赤状”的吉祥样子,寓意健康平安,大展宏图。好吧,还是和讨彩头有关系。

    不管怎么说都好,相比起后世广东人、香江人对风水的态度,宋朝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张正书说出这个理由的时候,曾瑾菡甚至说道:“郎君,那这个鱼缸一定要大一些才行,大了才多财啊!”

    好嘛,一转眼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都变成了一个风水神婆了,张正书也是无奈。

    其实张正书是觉得养一缸金鱼,在工作之余多点小心思,可以休息一下,还养眼,让银行员工们心情好起来。员工们的心情好了,工作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参观完二楼办公层之后,张正书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准备金的金库了。

    当通过狭长的通道,张正书进入了地下室。因为银行占地面积够大,这个准备金的金库也藏得挺深的。

    可以说,开始打地基的时候,施工队已经着手修建这个号称最坚固的金库了。

    外层,用水泥堆了厚厚的一层,大概有一米多两米的模样,想要挖掘进来,简直是一项大工程。而且,必须要做得毫无声息才行。一旦有任何声音,都会被识破。

    再说了,这个准备金库的位置,不是一般人能进来的,唯有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才有钥匙。当然了,张正书也有。

    除了水泥外层,张正书最满意的就是水泥夹着钢铁墙壁了。为了铸造这个钢铁墙壁,甚至李家村冶炼作坊的四轮马车生产、钢筋的生产都推后了很多。

    建造除了的效果,张正书还算是满意的。全都是钢铁铸就,才能称之为

    “金库”嘛!

    “郎君,这也太坚固了罢?”

    曾瑾菡都有点愣了,看着这个足足有两百平方的金库,惊讶了良久才说出这句话来。

    张正书笑道:“不坚固怎么行,万一有人起歹意要来偷呢?”

    听了这句话,曾瑾菡也郑重地点了点头:“那确实要坚固一些才行!”

    当然了,张正书最满意的,还是金库外面的那把大锁。

第七百八十七章:官家着恼

    说实话,张正书对宋朝的锁并不报什么希望,毕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惯偷的话,只需要一根特定的铁丝,就足够把宋朝的锁都开个遍。那怎么好呢?没说的,张正书亲自设计,让冶炼作坊弄出了一把大铜锁出来。为什么不用铁锁?额,这可是地下金库啊,万一潮湿铁锁生锈了怎么办?合金铜锁就不会那么容易生锈了,最起码能用挺久的。

    张正书设计的锁,是远超宋朝的技术,用的原理,是后世的锁原理。不理解的蟊贼过来想要打开这样的锁,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也要颇费一番功夫才行。

    外有保安、禁军把守,还有捕役巡逻,张正书其实并不怕银行的安全问题。

    再加上银行关门时,也有“合金铜将军”把守,安全问题是不用怕的。

    “郎君,这金库也有什么风水讲究么?”曾瑾菡疑惑地问道,“怎么这方位好生奇怪?”

    “有什么奇怪的?”

    在张正书看来,不就是一个金库吗?

    “你看看,这银行是坐北朝南的,在风水上属于坎宅,则财位是在西南方、正北方。这金库,明显就是在正北方的,不就是这银行的财位么?”

    曾瑾菡好像神婆一样说出了这等话来,让张正书瞠目结舌:“你还懂这个?!”

    “很简单啊,随便看些风水书籍就明白了。”

    曾瑾菡不以为然地说道,“一理通,百理通,风水也就是那么回事。”

    张正书苦笑着看着曾瑾菡,还就是那么回事。

    要知道张正书就是被系统提醒都好,都觉得风水玄之又玄的模样。

    可是在曾瑾菡看来,不过是一些方位的变换罢了。张正书只能感慨,学神和普通人的差距,就是天和地的差别。

    幸好张正书早就被曾瑾菡震惊惯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岔开话题说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待得桌椅什么的弄好了,再选个黄道吉日就开张!”

    曾瑾菡点了点头,知道银行是张正书的心血。但是,她还是有点担心的:“可是官家那边还没表态啊?”

    张正书无所谓:“不管他!”他知道,赵煦是恼了他的“自作主张”,故意不理睬的。

    为什么张正书这么笃定呢?

    首先,你就要明白赵煦是个什么性子,急躁,且好大喜功。幸好赵煦还有点自知之明,或者说是大宋容不得赵煦任性,赵煦才没有成为隋炀帝杨广那样的皇帝。当然了,也和他太短命有关,张正书也不知道他啥时候就驾崩了。即便是这样,赵煦在他短短的一生里面,都发动了好几次对西夏、吐蕃的战役了。比如河湟之役、包括还没结束的第二次平夏城战役。可以说,赵煦就是这么一个急性子的皇帝,一定要短时间内做出成绩的那种。

    正因为是这样,赵煦在这一次和贪官们的交锋大获全胜,要是以往,按照他的性子,早就来“京华报社”显摆了。

    现在呢,赵煦一点动静都没有,想来是恼着张正书,憋着劲要报复呢。

    反正张正书现在也是给他赚钱,赵煦只要还想保持对西夏用兵,就不能阻止银行的开启。相当于张正书和赵煦签了一个口头的对赌协议,张正书保证每年盈利过数百万贯,给赵煦分红百万贯以上。

    赵煦只要不是缺心眼,就不会出来阻止张正书开银行的。

    说不定,赵煦还会给这个银行一点点支持。

    毕竟相当于是赵煦自己的产业,而张正书只不过是另一个合作伙伴罢了。

    其实赵煦也明白,他虽然没有任何投资,但是只要赵煦皇帝的名头,那就足够了。而张正书并不一定要选择赵煦,毕竟民间私营的金融机构也不少了,张正书大可找章惇,找曾布他们合作的。这种事,双方都明白。不过是存在合作利益,互相需要罢了。

    所以张正书一点都不担心赵煦会对他的银行怎么样,至于赵煦想怎么对他报复?随便吧,张正书并不觉得赵煦能怎么样自己,最多恶心恶心罢了。比如,在“新闻署”上做文章,弄一个和自己不对付的官员上去,专门针对“京华报社”;比如命令税务官去稽查张家的税务,虽然张正书按时交税了,可张根富私底下偷税漏税了多少,张正书都没底;还比如让章惇想个什么计策,专门针对像张正书这样的大商贾……

    反正就是类似这样的恶心报复,张正书倒是觉得不痛不痒。至于张家损失多少,张正书还真的不在乎,反正都能赚得回来。

    可曾瑾菡对政治的敏感性不如张正书,担忧地说道:“郎君,万一官家真的恼了,那又怎生是好?”

    张正书上前去敲了敲那铁壁,显然很是满意这厚度。铁壁加上水泥,即便是不算多坚硬的钢铁,甚至比不上后世小钢铁厂的次品,但是在宋朝这会,能冶炼出这样的铁壁来,已经是逆天了。张正书知道,这是那些冶炼工匠用的铸造铁盾技术弄出来的,看似一整块墙壁,其实都是分开然后用水泥凝固的。

    即便是这样,能弄出这么厚,这么坚固的铁壁,张正书也算是比较满意了。

    可以说,这样的金库几乎没有漏洞。那么在地里,也埋着一层铁板,然后才铺上的大理石地板。

    固若金汤,真的是固若金汤!

    可惜的是,张正书不敢在里面设计一些机关,不然的话,一个操作不当,就引来箭弩,这样恐怕就更安全了。好吧,张正书是前一世看盗墓小说看得太多了,把这个金库当成了墓室来建造,甚至比皇帝的陵墓还要坚固。

    “官家恼了就恼了,我还能怎么办?”

    张正书也是无奈,赵煦这么小气,他还能像哄小孩一样去哄着吗?

    “万一官家封你做官呢?”

    曾瑾菡脱口而出道,让张正书的动作一滞,惊愕地扭头说道:“不可能吧?”这一下张正书不是作假的,那是实打实的被吓到了,心脏都停止跳动了几秒钟。

第七百八十八章:给皇帝都不换

    说实话,张正书还真的没想过这个可能,但他又觉得赵煦非常可能用这个伎俩。想想看,宋朝的皇帝叫啥,官家啊!什么意思呢?这是出自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中的一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意思便是做官都是给赵家人做官,所以叫“官家”。

    也就是说,赵煦家里是开什么的?开官铺的,只要他愿意,随便给人安一个官职,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张正书死活不愿意当官,很可能赵煦就是憋着这个坏。

    “有甚么不可能的?”曾瑾菡是旁观者清,说道:“郎君你一身本事,要是不做官,官家怎么可能放心得下?”

    好吧,张正书好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是被官场恶心的,而是被赵煦的手段。

    不得不说,跟皇帝扳手腕,确实不是明智的事。

    要知道,这身份太过悬殊了,张正书手中除了钱,就没有别的长处。虽说“大桶张家”富可敌国,那也只是夸张罢了。赵煦能掌控的钱银,绝对比“大桶张家”多得多。权力不及,金钱不及,张正书和赵煦这场“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太不讲道理了吧?”

    张正书也是无奈,面对如山般的皇权,张正书第一次感觉到一阵无力感。确实,要在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对抗皇权,这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除非,张正书豁出去做一名反贼。不然,在皇权的“光芒”之下,张正书就只能被动接招了。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除了郎君你,别个谁不想做官?”曾瑾菡有点乐了,毕竟她还是宋朝人的思维,并没有觉得做官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张正书就畏之如虎呢?

    张正书无法跟曾瑾菡解释太多,做官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前提是张正书城府够深,手段够狠,腹黑得来还会要演戏。这几个条件,张正书一个都不具备。再加上张正书不过是中人之姿,哪里能应付得了宋朝的“天之骄子”们?要知道,即便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人数,可这些个官员,人数最多也不过六百多人,少的只有四百多人。三年科举,十万人的科举考试才出来四百多人,可想而知,这里面的人是多厉害了。

    张正书能在这群人里面活下来?他是一点信心都没,没被吞得骨头都不剩,张正书都算是谢天谢地了。

    “反正谁爱做这官谁做去,我是不做的。”

    张正书不管了,反正宋朝也不是没有推却圣旨的,说不定还能博一个美名呢。

    当然了,也可能惹来一番咒骂。要知道开封府逗留的秀才,不都是眼巴巴想要夺一个官身吗?居然还有人嫌弃做官的,那保证会被这些秀才给骂得生活不能自理!这些秀才的怨气太大了,大到朝廷都只能安抚着,尽量扩大官员的队伍。原先在秦汉之时,官吏是不分家的。胥吏做得好,一样能当官。但是中国从魏晋九品官人法开始,官吏就分流了。这样的一来,矛盾立马就多了。

    大宋的问题,不仅仅是冗官那么简单可以概括的。

    应该可以说,是冗官加上冗吏的问题。要知道,在元符二年这会,宋朝的官吏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万之多。或许有人说,后世的公务员好像比这个多得多啊?可宋朝多大疆域,后世中国的疆域有多大?宋朝的人口多少,后世的人口多少?而后世的行政效率多高,宋朝的行政效率又如何?

    这些都是不能比的。

    说实话,张正书最诟病的就是行政效率问题了,除了中原以外,大宋的统治力在江南都算是弱的。为何?道路不畅通啊!

    除了基建狂魔秦朝和隋炀帝杨广以外,中国还有哪个朝代大肆修建过道路的?对不起,并没有。

    看看,一条秦直道用到正史上的清朝,就知道那些朝代在干嘛了。哪怕是在张正书看来,这样的朝代不亡都是奇迹。控制力太弱太弱了,怪不得有句话叫做“皇权不下乡”。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要知道秦朝时,恨不得皇帝能把控一切。从秦朝的军政制度就看出来了,《史记》有说:秦朝是“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也就是说,秦朝时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显然秦朝的行政管理已经深入到家,为什么呢?因为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治国,这是典型的法家制度。

    秦朝统一实行的是郡县制,但县以下设乡、亭、里。汉高祖刘邦在秦朝就曾是亭长,亭长是县以下管十里以内村民的小官,主要负责维护治安捕盗贼等。

    可是自秦朝以后,这种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为什么?

    因为宗族势力崛起了,甚至代替了法治。没办法,朝廷只能捏着鼻子把宗族的族长任命为里长、乡长之类的,由他们代为管理地方。这种风俗,甚至一直持续到清末。这就是儒家的影响了,简直是跟法家唱对台戏的。

    这样也导致了很多时候朝廷往往看不到真正的民间情况,而任由乡绅富贾对百姓压榨。把百姓逼得无路可走之后,百姓自然就揭竿而起了。

    所以就有了“君不是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的说法,没办法,朝廷的政令都不曾真正到过乡里,百姓哪里知道朝廷的政策?再加上乡里之中的话语权,大多掌握在乡绅富贾手中,那就等于有大把机会阳奉阴违,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对策了。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熙宁变法。熙宁变法,本质是利国利民的,最后变成害国害民,跟这些基层官吏有绝大的关系。

    反正张正书觉得,不真正肃清吏治,他是不会去趟这浑水的。以他的性子,说不定上任第一天就得罪人了。不出一年,就政敌满朝野,这绝对是贬官流放的典型!

    “当官有什么好的?贪点钱都要提心吊胆,做点实事也要被人缚手缚脚的,多不自在?我现在这样,给皇帝都不换!”

第七百八十九章:军事化培训

    张正书这话是真心实意的,他从没觉得做皇帝有什么好的。

    如果不是还有便宜爹娘在,张正书早就离得远远的,去鼓搞他的作坊了。以张正书的本事,就算他不是“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只是一介贫民。张正书也能利用脑子里的系统,成功转化成第一桶金。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长,起码要三五年时间才能做到今天这气候。有钱就是好啊,起码张正书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鼓搞,张家居然还能撑得起来,这不能不让张正书感慨的。

    只是曾瑾菡听了张正书这话,略微有点气馁,不过她也知道,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赵煦的旨意下来了,张正书想不做官都难!

    再说了,张正书可能没想到宋朝还有一种“寄禄官”的东西,就是专门因人设岗的。你不干实事都行,反正你也没实权。可朝廷就是要养着你,免得你投了敌国。实权官你可以辞,但是“寄禄官”你怎么辞?

    看破不说破,曾瑾菡也很想看到张正书做官的模样哩!

    参观完银行之后,张正书也暂时把赵煦封他做官的这个“威胁”抛诸脑后,再次嘱咐了一番老刘工匠,让他尽快联系木工行那边造桌子椅子柜子。同时,修书一封给郭骞道长,请他择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开张。

    弄好了一切之后,张正书又询问了一番那些柜台小娘子怎么解决食宿问题,听到她们可能要多人一起租房子住的时候,张正书还保证了要给她们一些食宿补贴。

    就这么一个笼络人心的手段,让这些柜台小娘子都崇拜地看着张正书。

    曾瑾菡非常警惕,这个夫君什么都好,就是太好心了,不经意间就会沾花惹草。看看这些小娘子,虽然都只是感激的神色多,可难保多几次之后,她们不会化成一腔爱慕。在她们前面,不就有了一个郑月娥么?

    曾瑾菡看了看郑月娥,发现她好像也看出了点什么,触碰到了曾瑾菡的目光,连忙游移开去。

    “哼,回去要好好提点郎君才是!不行,以后这等事,我要接手来做!”曾瑾菡下定了决心,不能再让张正书这么“沾花惹草”下去了。

    要是张正书知晓原因,肯定会喊冤的。这是他人格魅力导致的,怪他太帅咯?

    视察完了银行之后,张正书心中也有底了。

    现在,就该培训那些“行钱”了。嗯,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贷款专员。

    要知道张家的那些“行钱”作恶也算够多了,逼得不少自耕农破产,沦落为佃户。这也是“大桶张家”被人诟病的原因,好在张根富也知道自己敛财太过,所以自耕农破产之后,往往他都会给出最优惠的佃租田地待遇。还把佃户的儿女收纳进张家,做僮仆。

    但即便是这样,也改变不了“大桶张家”就是放高利贷的事实。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高利贷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赚这种昧着良心的钱,怪不得张根富一生都难以继香火。虽然张正书不太相信鬼神之事,但是穿越什么太扯了,以至于他都开始相信报应的说法了。不管怎么样都好,创办银行,让张家的“行钱”可以将功赎罪,这也是一件善事。

    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能借银行之利打击高利贷。

    宋朝亡国,有一定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就是高利贷了。想想看,自耕农虽然生产稳定,但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有什么天灾**,积蓄肯定是不够用的。积蓄不够用怎么办?只能变卖田产,或者举借高利贷了。举借高利贷,及时还钱还好。可一旦还不起,“九出十三归”之下,肯定是要破产的。破产的自耕农,除了拿田地去抵债,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之后,那阶级矛盾肯定不小。若是朝廷再不施仁政,那农民起义就少不了了。

    缓和阶级矛盾,就需要有人打破高利贷的盈利模式。

    银行,是最佳的选择。张正书有信心,只要宣传得当,高利贷不出一个月就都被挤垮了。

    当然了,蛇有蛇路,鼠有鼠路,高利贷是不会消亡的。别说是在宋朝了,就算是在后世,高利贷还不是一样会存在?被高利贷逼得跑路的,跳楼的,每年都会发生。不管怎么说,有银行之后,这样的情况会少很多了。哪怕是那些放高利贷的“钱民”想要和张正书玩阴的,张正书有“黑客”,有皇城司,有赵煦做后盾,他怕过谁?

    正思虑间,张正书和曾瑾菡就慢慢地回到了景明坊。

    京华报社里,早就聚集了一批“行钱”了。

    早在一个月前,张根富就不得不停止了放高利贷,把手下的“行钱”全都送到了李家村,接受“军事化培训”。

    张正书事先说得很清楚,想要走的可以随时走,但是完成了“军事化培训”后,他们会和银行签下契约。契约上标明了权利和义务,还有不菲的佣金提成。

    这些“行钱”大多都是有眼力架的,咬着牙硬撑了下来。

    为什么要“军事化培训”呢?

    很简单,张正书就是要让这些“行钱”知道,以前他们怎么做张正书不管,但是从签了契约之后,还敢这么做,那么张正书手中的力量会叫他们知道,什么叫“雷霆之怒”。打一棒子就要给一根萝卜,“行钱”的佣金也算是比较高的,张正书可比张根富大方多了。之前,张根富只肯给百分之一的佣金,而张正书二话不说,提升到了百分之二,还有保底工钱。

    看在钱的份上,很少有“行钱”主动退出的。

    而退出的那些“行钱”,大多是抱着“大桶张家”待不下去了,还不能去别家待吗?当然了,日后这些人必定是会后悔的。张正书的银行,绝对会把大部分高利贷挤垮的,那些脱离了银行的“行钱”,说不定还要哭着喊着要回来。

    立过威了,也给了甜头,张正书看着这些算是“脱胎换骨”的“行钱”,也算是比较满意了。

第七百九十章:情报费用

    “郎君,这些都是‘行钱’?”

    曾瑾菡觉得有点新奇,怎么感觉好像士卒一样了?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且看我的手段。”

    给曾瑾菡留下一个神秘的笑容,张正书走向这群“行钱”,站在他们面前,淡淡地说道:“银行的规矩你们也清楚了,我在这里就说两点。一,违反了银行的规则,特别是威吓贷款客户的,一律开除,开除的人,是拿不到遣散费的!二,服务态度一定要好,哪怕你在心中骂娘都好,你都不能对客户恶语相向,保持微笑,懂吗?”

    这些“行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大声地吼道:“懂了!”

    张正书倒是有心理准备,只是曾瑾菡被吓了一跳,心道:“好生粗鲁……”

    “刘忠那小子,倒是把他们练出来了。哼,能做到这等地步,他们也吃了不少苦头吧?”张正书瞥了一眼他们,心中计较了一下,然后才说道:“今日到这里来,是考你们的专业知识的。待会我会让人假扮客户,你们展开贷款服务。有不及格的,等及格了才能上岗。自己准备一下,考核在一刻钟之后开始。”

    曾瑾菡有点好奇地看着张正书在折腾,不明白张正书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看到张正书一脸严肃地批评那些态度不好的“行钱”,曾瑾菡好像明白了什么。

    确实,这些“行钱”之前因为是卖家市场,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服务态度,只要上去放贷就是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暴力收款。没收到钱,那就收人家的田地房屋妻儿抵账。可以说,这些“行钱”就是恶棍,甚至比恶棍更加可恶。

    为啥张正书要用“军事化培训”来折磨他们?就是要磨掉他们这股煞气,最好把坏人磨成一个好人。

    你不想变好?

    行,麻烦你先把签下的契约里的违约金付一下?

    不想付?也行,张正书会叫人给你体验一下暴力催收的快感的。

    曾瑾菡虽然少经世事,可也看得清楚,大概也明白了张正书想做什么。

    “郎君的心,很大啊!”

    虽然早就知道了张正书的大部分计划,但曾瑾菡还是忍不住有点激动。本身曾瑾菡就是不甘平凡的女子,现在嫁给了一个同样不甘平凡的夫君,这是她的幸运。

    事实上,张正书要培训的并不止这些“行钱”,还有一些“黑客”成员。

    毕竟要想拿到第一手情报,那么“黑客”成员就要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才行。据不完全统计,张正书的“黑客”,已经成功发展到三百余人了。这还只是在大宋境内的势力,在西夏、辽国、女真、高丽和交趾的“黑客”并没算上。即便如此,“黑客”的情报费用支出,就差点占去了整个果酒销售的利润。

    不过,这样也是物超所值的。

    起码张正书通过“黑客”和皇城司有了绝妙的配合,这不,小梁太后想要倒向辽国这件事,就是“黑客”通过买通西夏国内的汉人太监、宫女得到的情报。通过一系列隐蔽的通道,快速地传回了大宋。

    可以预见,未来西夏肯定撑不住了。

    因为宋朝西军所到之处,把党项人和汉人进行了区分。

    党项人就驱逐出境,只让他们带着一点口粮去投奔西夏;而汉人,想要回大宋的,可以跟随商贾运粮团队回去,也可以留在此处继续耕田种地、放牧牛羊。这么一来,党项人和汉人的矛盾就更加激化了。要知道,西夏如今的人口不过三百多万而已,这里面党项人不过一百万,却叫嚣着要把汉人全都驱逐出西夏去。

    这声音传到了朝堂之上,气得小梁太后差点没要杀人。

    但小梁太后也知道,这谣言不是无的放矢的,就是在逼迫她做出选择。说实话,即便宋朝西军放松了攻击,也不过是因为西夏到了雨季,山路难行,道路泥泞,所以才没有主动攻击罢了。但随着天气转秋,河套平原上的庄稼成熟了,宋军肯定是要出主动出击的。

    说实话,因为西夏缺粮,导致西夏的骑兵都颓靡了。再加上宋军占据着有利地形,连粮道都护得很周全。

    每每西夏骑兵想要袭击宋军粮道,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丢了很多马匹和精锐骑兵的性命。更加让小梁太后震惊不已的是,宋军的兵刃质量提升上去了。原先宋军根本不敢和西夏骑兵短兵相接的,哪怕是他们拿着长枪都好,也怕西夏骑兵过来一刀将他们的甲胄砍破了。可现在不一样了,宋军的长枪兵也好,还是刀盾手也好,都敢和西夏骑兵硬碰硬了。

    先是刀盾手将粮车护住,等西夏骑兵冲过来减速之后,他们再用长枪兵开始乱戳。

    就是这么个乌龟壳战术,居然让西夏人束手无策。

    再加上袭击粮道,本就是敌后作战,不敢出动笨重的铁鹞子,所以西夏的骑兵居然落了下风!更加气人的是,宋军的运粮车也做出了改进,不仅前面多了一道挡板,可以防止箭矢,拿来当盾牌使用。更加气人的是,那些运粮车上不知道涂了一层什么鬼东西,木头都变得灰黑灰黑的。即便是火箭射上去,火把扔上去,也无法第一时间点燃。而大宋的运粮兵也会随车携带一袋沙子,一旦着火了,还有专门的人冒着箭矢撒上沙子,一下子就扑灭了火势。甚至,还可以先不用理会那些火箭,专心灭掉眼前的敌人再说。

    毕竟那些涂了特殊“防火层”的运粮车,也不怕那些火箭。除非火把丢到粮袋上面了,这些灭火兵才会动手灭火的。

    如此往复几次,西夏人也死心了。

    宋军粮道守护森严,根本不是小股骑兵能撼动的。

    要是出动大股骑兵,宋朝西军又会闻风而动,准备围剿了。

    一时间,西夏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这时候,小梁太后也有点撑不住了,准备向辽国投降。这里面也不安好心,就是想挑起宋辽战争,最后来个渔翁得利。

第七百九十一章:各国形势

    说起来也很怪,一开始辽皇帝耶律洪基来势汹汹,对着雁门关就发动了几万人的军队,准备武力压逼。可看到宋夏对峙之后,耶律洪基又按兵不动了。到了后来,压逼雁门关的辽大军,悄悄后撤了好几十里地。

    小梁太后得知了这个消息,恨不得将契丹人都杀了,实在是恬不知耻!耶律洪基摆明了是想要让宋夏对耗实力,辽从中得利。

    现在小梁太后准备向辽投降,也是要逼着辽出来当和事佬。可现在宋朝西军已经把西夏逼到悬崖边上了,哪里肯听?势必宋辽之间,也会有一场大战的。

    只是后来小梁太后听说了宋朝的水师沿海北上,威胁到了辽的幽云十六州之后,小梁太后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耶律洪基要忌惮了。

    因为宋朝已经瞧破了辽的虚实,耶律洪基也不能进行军事讹诈了。

    诚然,宋朝害怕辽不顾一切猛攻雁门关,但是辽也怕宋朝水师对幽云十六州产生威胁啊!

    别的不说,宋朝水师随便运送一支宋军到幽云十六州,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对幽云十六州的农田来一次破坏,辽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要知道,辽已经成了半农耕半游牧的家,幽云十六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旦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粮食,几百万契丹人就要饿肚子了。这是耶律洪基不敢赌的,也是为什么耶律洪基怂了的缘故。

    据张正书所知,耶律洪基都不知道为此事发了多少次脾气了。

    这些计策是谁献上去的呢?

    那还用说吗,肯定是张正书了。

    当然了,张正书也没有居功,全都让给了王庆。包括运粮车的改进,水泥涂抹运粮车,水师威胁幽云十六州……渐渐的,王庆已经进入了赵煦的眼中了。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张正书也不知道。反正,现在是宋朝获利就行了。

    随着“黑客”的越来越强大,张正书也知道了敌越来越多的情报,就能更加精确的“指点”王庆了。当然了,“黑客”的存在并不止如此。

    最关键的还是——地图!

    没错,这是每一个间谍都要学会的功课,绘制地图。就好像二战前,不少东瀛间谍潜入中,就是为了绘制地图。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东瀛人手中的地图,比中人的还要精确,战争前期一度极其被动。一幅精确的地图,对军事的帮助有多大?这个问题,稍稍懂军事的人都明白。

    虽然张正书拥有系统,但系统储存的地图都是一千多年后的,最早的资料,都是二十世纪的地图。这样的地图精度,显然不足够满足张正书的需求。毕竟千年时光,沧海桑田,地形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拿后世的上海滩来说,现在都还是汪洋一片呢!

    可以说,现在宋、夏、辽三之间,就是尔虞我诈,就看谁更有能耐了。

    其实,从赢面上看,大宋是占据优势的。

    毕竟比拼力,宋朝没怕过谁。

    哪怕是打三五年的仗,大宋也完全撑得起。特别是张正书还把两季稻这个大杀器放了出来,这简直是开了外挂。假以时日,大宋的力只会越来越强的。但是,大宋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赵煦的寿命。

    要知道,正史上的赵煦,只有区区几个月的寿命了。

    张正书也不知道赵煦什么时候就驾崩了,这也是张正书加快银行建设的缘故。没办法,时不可待啊!

    一旦赵煦驾崩,那就等于大宋的策发生转变。

    这也是人治的弊端之一,或者说是儒家的弊端,从来没有规划出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可以操作的步骤,只是凭着感觉在发展。这样子,也许在一个朝代前中期还行,可这种见招拆招,没有任何规划的发展方式,到了一个朝代积弊过多的时候,就完全抓瞎了。

    就好比宋朝,宋仁宗时的发展目标,不是宋英宗的发展目标,更不是宋神宗的发展目标。赵煦倒是想和他老爹一样,把熙宁变法贯彻下去,但此刻宋朝的主要矛盾又转移了,可以说发展目标又不一样了。

    要是到了明年,赵煦真的驾崩了的话,新皇登基,肯定会百分百废除熙宁变法,然后再鼓搞出另外一个说法来。

    这叫啥?

    这叫“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对,应该是“新皇登基三把火”,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但是,这对家来说,绝对是莫大的伤害。可以对比一下后世的米,不管哪个总统上台或者倒台,其实米的基本策是不会有变动的。大宋在“崇文抑武”方面倒是像足了米,可那本就是错误的基本策,所以从这方面看,大宋的赢面虽然比西夏、辽大,但是大也有限。

    不是说换个皇帝上台,就不想收回河套平原,不想拿回幽云十六州了。如果不想拿回幽云十六州的话,正史上宋徽宗赵佶也就不会“联金灭辽”了。而是这个皇帝总是乱折腾,或者说他老是更换宰相,让朝野动荡,政策没有连贯,自然就是徒耗力。

    真正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呢?

    就是师父带徒弟,一个宰相教出来的徒弟,会继承他的施政方向,继续保持下去。但是,在文人的世界里,这是绝不可能的。哪怕,这两人真的是师徒,比如正史上的徐阶和张居正,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什么?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啊!文人有多倔,没接触的人怕是不知道。这些文人认定的事,哪怕是老师都没得谈。所以,这最好的模式就是空谈,没啥可操作。

    张正书之所以关注各形势,就是为了判断历史的走向。

    毕竟这时候的宋朝,已经和张正书“认知”的宋朝,有点不一样了。好吧,是和系统里“记载”的宋朝,变得很不一样了。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大宋西军还在围困着西夏,西夏已经撑不住了。而辽没有再敢军事讹诈,而是后撤了军队。

    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张正书已经失去了穿越者最大的倚仗——对历史的熟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