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三十八章:不情不愿

    最后,曾瑾菡还是在张家庄住了下来,张正书也下定了决心,要把污染大的作坊,统统搬离出李县。

    没办法,不搬离也不行了,李县的工钱最近升得太快,也涨得太高,张正书历来要求一个作坊一本账的,这都差点出现亏损了。不管是为了环境着想,还是为了利润着想,张正书都要做出改变了。当然了,这些作坊搬离了李县,也给其他地方带去了工作机会。如果当地官员不愿意的话,只能说他们是不懂治理地方的。

    张正书办妥了这些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甩手掌柜,除了三天两头到李县处理一下必要的事务,他都是能偷懒则偷懒。后来觉得这样不是事,甚至上奏疏向赵煦请假了。

    赵煦当然不会批准了,当即就驳了回来。这满朝文武谁家没有个生孩子的时候,也没见别人撂担子不干啊?

    更关键的是,赵煦还不能把张正书雪藏了,这小子太会偷懒了,要想他干活还得哄着。要是撤掉他的实职,给他放飞一段时间,说不定他都不想鸟赵煦了。有圣旨又怎么样,抱病在家,拒不接受任命,皇帝也拿他没办法!赵煦也郁闷啊,这是一个官员该有的态度吗?

    可问题是,张正书把李县治理得蒸蒸日上,哪怕是换谁来,都未必比张正书做得更好了。赵煦是这么想的,但他却想得差了,换谁都不好使,如果还用旧观念来治理李县的话。

    这事成了笑话,但也给了满朝文官把柄,就此疯狂地攻击张正书。

    可以说,托张正书的福气,很多原本受到弹劾的官员,比如曾布,现在小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的。无他,几乎所有的火力,都被张正书吸引过去了,他们在后面看笑话,这日子能过得不好吗?

    文官对自己的弹劾,对于张正书来说根本就是不痛不痒,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留他们去吧。

    反正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来过李县的,有哪一个敢昧着良心说张正书的坏话?

    时间一晃而过,又是一年春节快到了。

    张正书也趁着曾瑾菡怀孕的时候,把李师师接进了家门。双喜临门的是,李师师也怀上了!

    这下可不得了了,张根富更是笑得见牙不见眼,本来他脸上的肉就把眼珠子遮住了大半,现在好了,剩下的小半都不见了。

    张家的人,一个个如履薄冰一样,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没办法,现在曾瑾菡和李师师,就是张家最为宝贵的人了,她们理应受到这样的待遇。而且张正书发话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哪个是妻,哪个是妾就区别待遇。有了张正书发话,家里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全都压了下去。

    没办法,张正书这会做官了,在家里的话语权是要比张根富更大的。当然了,张根富一说话,张正书也得听。不过,张根富这便宜老爹做得真不错,张正书想做什么,都是笑呵呵支持的,从不会打压张正书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好有坏,因为张根富太宠溺张正书了,俗语有云,“惯子如杀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这样惯着孩子,孩子还没走上邪道,只能说这孩子是有贵人相助,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当然了,凡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张根富宠溺儿子,才有了今日的张正书。别的不说,富二代的容错率实在比寻常人大得多。好比张根富有钱,任由张正书去挥霍,他也能有底气让这个家败不了。寻常人,哪里有这个底气?

    也正是张根富的默默支持,才有张家现在的这个局面,不得不说真的是“一啄一饮,自有命数”。

    张家陷入了狂喜之中,而赵煦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无他,辽国最近的动静,让赵煦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使臣的语气是一次比一次重,甚至好几次都差点到了全面的边缘。

    眼瞅着就到元正日大朝了,那会才是真正的考验。

    拖着吧,还能怎么办?

    心烦气乱的赵煦,找来了彭元量,问道:“朕欲前往李县,你以为如何?”他早就听说李县不同以往,甚至很多发明连汴梁城都没有。静极思动的赵煦,就想去往李县看一看了。

    彭元量却大惊失色,他是知道现在开封府形势的,绝不容乐观。

    “陛下,不可啊!这去李县路程遥远,路上耽搁太长时候。若是想看李县,何不遣画师到李县,临摹下来?何必亲临玉趾,冒这等风险呢?”彭元量是真的急了,这汴梁城中不知道潜入了多少暗探,一旦赵煦的行踪被人摸清了,那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皇帝的悲哀了,连自己的国家都无法巡视。如果一定要巡视的话,肯定像历史上杨广、乾隆那样铺张浪费的,对于国库吃紧的大宋来说,是不理智的事。

    赵煦也知道,像他正式出行的话,起码要有禁军护卫左右,然后文武百官陪同。前前后后,没有个两万人都不能走出这皇宫大内。叹息了一声,赵煦无奈地说道:“也罢,让画师去李县罢!”

    彭元量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这是一点都不掩饰的。

    看了他的动作,赵煦也笑了:“你这人,有这么多人想害朕吗?”

    “陛下,此乃非常之时,还是小心为好。”彭元量小心翼翼地说道。

    赵煦也知道这事,摆了摆手说道:“你去把姓张的叫来,朕想见见他了。”

    “当下么?”彭元量也有点吃惊了,这都傍晚了。

    “明日罢!”

    ……

    就这么,张正书不情不愿地再次跑了一趟汴梁城。

    不得不说,汴梁城的改变是真的挺大的。且不说这硬底化水泥路已经铺设到张家庄了,就连汴梁城中的建筑,都有一小部分换成了钢筋混凝土建筑。要不是大部分还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张正书真怀疑这是回到了后世的小县城。当然了,汴梁城还是很有宋朝风韵的,比如那商卒走贩沿街的叫卖声,这是后世不多见的场景了。

第九百三十九章:撑不住了

    四轮马车从张家庄到汴梁城,不过两刻钟罢了。这都要归功于平坦的水泥路,不然的话非得花上半个小时以上才行。这不,半个小时,都从张家庄直到皇宫宣德楼门前了。

    穿过长廊,张正书在宦官的带领下,熟门熟路地来到了垂拱殿。

    要说这君臣差不多有大半年没见,应该生疏了才对。但赵煦一见张正书来了,哈哈一笑道:“张卿,你舍得离开你家娇妻了?”

    这么调侃的一句话,倒像是老朋友间的絮叨。说实在的,赵煦的朋友,可谓是一个都没。皇帝嘛,向来是孤家寡人的,对谁都防着一手,更别说同龄人的朋友了。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非常纵容贴身太监的缘故,无他,就是把这些太监当成了朋友,或者说是家人。人总是有感情需要的,除非是个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人。赵煦这么做,已经把张正书当成自己人了。

    张正书也笑了,但他也不是愣头青了,不敢反过来调侃赵煦,只是说道:“亏得官家庇佑,我的妻妾都怀了身己。”

    赵煦幽幽一叹,说道:“朕也羡慕你啊……”

    张正书突然觉得自己不该这么说的,赵煦都没子翤呢。这会,张正书只能通过系统查看赵煦的身子,发现赵煦的身体机能已经很接近正常人了,才小心翼翼地说道:“我看官家你的气色,比之前好多了,似乎已经恢复了健康。”

    “翰林医官们也是这般说的,但……”赵煦忍了这么久,早就忍不住了。他本就是好色之人,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只不过现在节制了很多罢了,还制定了一个宠幸计划,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行事。

    张正书小心翼翼地说道:“子翤的事,急不来的。官家洪福齐天,必然会诞下麒麟儿……”

    “希望如你所言罢。”赵煦挥了挥手,他觉得自己现在还算年轻力壮,子翤一事确实不用急。“朕今日召见于你,一来想问问,那新城筑得如何了;二来,是想听听你对辽国最近举动有何看法。”

    现在,在赵煦的眼中,西夏已经不是问题了。

    虽然,天都山和横山都不算是极为理想的养马地,但也能养一两千匹马的。只要牢牢占据着这一块土地,西夏就拿大宋没办法。再加上张正书献计招降党项人,现如今西夏国内已经人心不齐了。唯独辽国,成了大宋的心腹大患。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三角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有一方被打破,那必然会引起轰塌。

    宋辽两国现在就是这样,都克制着没大打出手,不过彼此心中都清楚,一旦西夏被灭了,那接下来就是宋辽之间的战争了。

    “辽国最近的举动?辽国能有什么举动啊?”

    这段时间张正书都在治理李县,发展科技,时不时还要派人去监督新城筑造,时间安排得那么紧,再加上曾瑾菡和李师师都怀孕了,他哪里有时间关注宋辽之间的尔虞我诈啊?再说了,张正书早就知道,这会辽国是不会跟大宋打仗的。为啥,因为耶律洪基就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了。

    换而言之,只需要过年了,那么耶律洪基就要病死了,到时候皇太孙耶律延禧继位。这会是辽国的动荡时期,耶律洪基估摸也不会大规模用兵的。可以说,大宋选择攻西夏的时机是很好的。新皇继位,需要一段时间巩固皇位,收拢兵权,怎么可能会出兵打仗呢?这是辽国权力交接的重要时期,即便西夏对辽国的战略意义很重要,那时候都是鞭长莫及了。

    “你不知道?!”赵煦也愣了,“满朝文武都上奏疏,言及此事,你身为《京华报》社长,居然不知晓此事?!”

    张正书摇了摇头,他是真的不知道。

    这阵子他是忙得是马不停蹄,就恨不得一个人分成三个用了,连偷懒这项爱好都甘愿舍弃了,你瞧瞧这牺牲多大啊!

    为啥呢?张正书是在努力工作吗?

    当然不是,是在用心尽力地照顾着妻妾呢,连带家里下人都偷笑了,说张正书是紧张过度。

    “辽使咄咄逼人,威胁再不与夏国和谈,退出我大宋打下的天都山、横山,他们就要尽全国之力来攻!”

    赵煦愤恨地说出这句话来,眼珠子都要冒出火来了。

    要知道,赵煦这一生的功绩,就是把西夏打得够呛,这要把打下来的土地还回去,这是闹心么?赵煦还要不要脸面啊?

    赵煦可不像司马光那些人一样,崽卖爷田心不疼的,用将士鲜血打下来的土地,说丢就丢。哪怕赵煦是顾及自己的脸面在先,可他的意愿是好的,也希望大宋好。

    张正书听了这话,却哂然一笑道:“嗐,他们在诈唬人呢!”

    “嗯?”

    赵煦就纳闷了,“张卿,你什么意思?”

    “官家,你想啊,为什么辽国举止异常?”张正书反问道,一脸笑意地看着赵煦,反正他是不急的。

    赵煦也不傻,被张正书这么一提醒,他好像明白了点什么:“你是说,辽人在使诈?”

    “可不是么?他们以为我们看不透,其实这事一琢磨就知道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耶律洪基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好,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为什么在战局不明朗的时候,耶律洪基非得要走这一步险棋呢?再加上,今年秋猎,辽国都不搞了,可想而知这问题大发了……”

    其实,不是辽国秋猎不搞了,是耶律洪基正准备上马的时候,就发病了。

    这事辽国瞒得很紧,连大宋在辽国布下的暗探都没有得到消息。不过,张正书的“黑客”倒是通过买通辽国的太监,把耶律洪基的身体状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如果不出以外,耶律洪基是时日无多了,也就是明年一月份的事。

    “你是说,耶律洪基要……?!”赵煦也激动了,他太清楚这个情报意味着什么了,也一瞬间明白了辽国使臣为什么这么咄咄逼人了,原来是耶律洪基撑不住了啊!

第九百四十章:无法拒绝

    “嘿嘿……”

    张正书看着赵煦,一副“你懂”的神色。

    赵煦连日来的烦闷一扫而空,哈哈大笑道:“张卿,你真是我大宋的福将啊!”

    确实,如果抽丝剥茧,把层层迷雾拨开,真相自然就出来了。赵煦也不傻,或者说宋人都不傻,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契丹人想做什么,就一目了然的。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官家过誉了,不知道还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没有要紧的事,就不能叫你过来聊聊天么?”赵煦倒是皱眉了,这叫什么话啊,别人是盼着都不得见一见天颜呢,这小子倒好,觉得这是负担了?

    “好吧,官家想聊些甚么?”张正书也是无奈啊,他是陪皇帝解闷子来了。

    赵煦站起身来,瞥了他一眼,说道:“禁军开始改制了。”

    这一句话,透露的信息可不少,张正书一怔:“官家下定决心了?”

    “你把如此诱惑给朕,朕如何能舍弃?”赵煦说完,瞪了张正书一眼,好像罪魁祸首是张正书一样。

    张正书摸了摸鼻子,自己倒两头不是人了。“这是好事啊,假以时日,我大宋军队将无敌于天下!”张正书这句话是真心实意的,现在养马的方法有了,良马也不是问题,待得水力锻机造出来,或者直接等蒸汽机造出来,这甚至能打出比宋军重步兵甲胄防御力更强,却要轻得多板甲。这事赵煦也知道的,毕竟私造甲胄是造反的大罪,要杀头的。

    这不,张正书甚至把水碓捶打甲胄的“秘法”都献出来了,赵煦也下令,要用新法来打造铠甲兵刃。再加上杜绝了任何人从中渔利,这武器质量肯定会上得去的。之前大宋武器之所以那么垃圾,完全是因为有人中饱私囊。

    这里面,有多少猫腻呢?

    反正放在后世,够枪毙好多人的了,绝对是震惊天下的大丑闻啊!

    这垃圾的武器,再加上将门吃空饷,没有战马,这军队战斗力如何提升得上去?这会不一样了,赵煦开始了军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让所有禁军军官,都要到皇家军校学习一趟。有了张正书的模版,还有《步兵操典》,只要是从皇家军校出来的军官,一个个都会被洗脑的。不敢说绝对忠君爱国,但他是绝对不敢造反的。为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按照这模式下去,天下禁军迟早会归心朝廷的。煽动造反,那是一点用处都没啊!

    别的不说,这军队里都是皇帝的“死忠粉”,你怎么造反?都没喊出声呢,那一边就被人按倒了。

    这确实是好事,天大的好事。但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原本以为张正书是武臣这边的,现在朝中那些个将门,都要恨死张正书了,没事乱出什么主意啊!这不,空饷吃不了,收入锐减啊!这怎么办呢?

    张正书不曾想,他无意间,又惹出大祸来了。

    现在,唯有不是将门的武臣,跟张正书是一条心的了。其他文官也好,将门也罢,都对张正书是咬牙切齿的。无他,因为动了他们的利益了。瞧瞧看,为啥章惇现在都被攻击啊?因为章惇力主推行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按好坏来交田赋,让那些乡绅土豪,甚至文官家里都要多交税赋了。而一些税赋沉重的农民,则得到了解脱。

    章惇尚且被攻击得这么厉害,这还是改良过的办法,比王安石温和多了。可想而知,张正书这样的举动,能不引起文官将门的愤恨吗?

    文官倒不是在意军器监那些个钱银,这都没啥。关键是,武臣的地位眼瞧着就要起来了,这些文官能不急?

    将门呢,则目光短浅些,老是关注在钱银上,这也是没救了。当然了,将门中也有明白人,自然明白这其中也是隐藏祸患的。别看张正书此举是要拔高武臣地位,但在皇帝心中,这武臣始终是要防备的。也就是说,位置高了,一样比不过文官,何苦来哉?更何况,一旦有武臣越矩,惹怒了皇帝,那更是祸事一件。

    很荣幸的,张正书又背起了这口黝黑的黑锅。

    这事,张正书听赵煦这么一说,他就了然于胸了。好在,张正书培养新兴利益集团的脚步也不慢。一些老资格的将门,都慢慢地被张正书的糖衣炮弹“腐蚀”了,甘愿开作坊赚钱,而不愿意吃空饷了。

    为啥?

    这吃空饷之前是皇帝默许的,不然你真当皇帝不知道啊?现在皇帝不允许了,你再这么闹,就是跟皇帝做对。这将门还敢跟皇帝做对,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吧?所以,老牌将门都看得很通透,但凡是和军队有关的利益,他们都立马抛却了,把精力转移到办作坊,经商上面来了。

    剩下的那些将门,也只是嘴硬,还在观望着呢。

    张正书相信,只要他打开门欢迎各类人士办作坊,搞海贸,就没有人能拒绝这个利益的。

    这不,很多文官的亲属,甚至是不着边的亲属,都开始羞羞答答和张正书这边搭上线了,意欲何为?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背黑锅就背黑锅吧,只要张家坚持多数人的利益,手里抓紧银行,除非是皇帝想要干掉张家,否则就没有人能动得了张家的。甚至,张正书背的黑锅越多,赵煦就越是器重张正书。

    “唉,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张正书也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陌生,他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算计这一切的?

    “哼,你就别给朕溜须了,这事没个三五年,也甭想做到。”赵煦做了这么久的皇帝,自然也明白什么是徐徐图之。一旦太过着急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张正书笑了笑,他哪里是溜须了,而是肺腑之言。只要赵煦肯下决心,大宋绝不是不能训练出精兵的。有了精兵,只要战略不失误,大宋绝对是这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毕竟,没有人比张正书更清楚这板甲的威力了,除非是床弩,不然想要穿透板甲,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要练出这样一支骑兵,一支步兵,再配合水泥快速筑造碉堡的能力,天底下有谁打得过大宋?

第九百四十一章:希冀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是碾压式的力量!

    赵煦也隐隐有点明白了,所以他也要防着一手张正书。不过现在看起来,张正书好似没啥野心,赵煦也没看得这么紧罢了。但是,在李县那里,是长期有皇城司亲事官驻守的,这几乎是坏了宋太宗传下的祖训。张正书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不过张正书也明白,他展示出来的东西太过厉害了,甚至是超越这个时代的,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日后科技绝对要很强大。

    换做张正书自己是皇帝,有这么一个人才,或者说是半步疯子,能不担忧吗?一样的,张正书也会派人把他看起来,当然不会扼杀他,反而会好吃好喝供着,让他为国家服务。想明白了这一点,张正书也没啥怨言了。

    看似不着痕迹地笼络了一番张正书,赵煦才说到戏肉上:“若新城筑成,禁军改制有效,你想要甚么赏赐?”

    张正书苦笑道:“官家,你也是知道我的,我最想要的赏赐,就是一身轻松,不批这身官袍了。”

    “那不可能!”

    赵煦一摆手说道,“你换一个,朕怎么都满足你。”

    “那我想开多几个图书馆……”张正书小心翼翼地说道,这种挖大宋根基的事,他也不知道赵煦会有什么反应。要知道,一旦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哲学等学科大行其道后,儒家还有市场吗?儒家没了市场,你叫那些朝中文官怎么想,让天底下数百万读书人怎么办?

    “此事……”赵煦也为难啊,他是皇帝,自然是想大宋好的。目前看来,张正书胸中的“西洋之学”确实有独到之处,可也很危险,因为这“西洋之学”和儒家格格不入。特别是那“逻辑学”,简直是儒家的死穴。为啥?因为儒家不讲逻辑,它只讲纲常伦理,讲仁义礼智信,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它的出发点和逻辑学根本不一样。逻辑学是基于事实出发,然后到抽象逻辑,最后是两者的统一辩证,这也是儒家最为薄弱的环节。

    并不是说儒家没有辩论高手,而是儒家辩论起来,根本不管事实如何。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在先秦的时候,根本比不过墨家的缘故——墨家是中国逻辑学的鼻祖,儒家碰到了死对头,还能好到哪里去?!

    一方面是儒家,一方面是可以让大宋迅速增强国力的“西洋之学”,赵煦的为难就在这里了。

    “也罢,只是你不得大张旗鼓招揽读书人!”

    赵煦给张正书规划了范围,以防止学术起了冲突。

    张正书却笑了,他知道有了这个默许,科学就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了。

    人都是趋利的,当科举当官这条路行不通之后,就会把目光投向科学,投向技术层面。事实也是这般,在正史上的北宋末年、明朝末年,甚至清末,都出现了这个规律,也是为什么说明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缘故。这资本向来都是如此,哪里挣钱快,哪里挣钱多,它们就跑去哪里,亘古不变。

    只要有利可图,这科学就有机会继续发展,哪怕儒家一直打压,都是如此的。有些东西,只要渡过了幼苗期,就再也不怕打压了。因为真理就摆在那,轮不到你不相信啊!

    赵煦也觉得心中不太踏实,他许了这个承诺之后,也没有落在UU小说。

    皇帝都是这样的,虽说“金口玉言”不能收回,可皇帝耍起无赖来,可比一般人厉害多了。张正书自然也知道这种事,皇帝为了江山社稷,自食其言算得了什么?!

    又和赵煦扯皮了几句,张正书才出了皇宫。

    出了皇宫后,张正书思忖着这天色还早,就回了一趟京华报社。这可太惊喜了,特别是郑月娥这个小妮子,激动得像见了偶像的小女生一样。张正书也有点感慨,多好的女子啊!可惜的是,他不能误了人家。这不,好几次托人说媒,郑月娥都婉拒了,说还想陪爹爹几年。张正书哪里不知道,这是借口罢了。

    就好像英雄救美一样,如果英雄长得俊,那美女会说:“多谢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要是英雄长得丑,那美女就会说:“多谢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来是做牛做马报答恩情。”看看,这还是得看脸。

    当然了,这意思是一样一样的。

    宋朝这会相亲,也得看女方意思。

    哪怕是男方很满意,可女方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想陪爹娘两年。”要是应承了,就会说:“但凭爹娘做主……”

    看看,宋朝的婚姻还是挺昌明的,可越是到明清,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要比相亲更重了,爹娘要你嫁,就非嫁不可;要你娶,你就非娶不可。婚姻自由?怕是只有一小撮人能做得到!

    试了几次之后,张正书也知道了,郑月娥这女子,别看柔柔弱弱的,但心中极有主见。张正书心中已经没有往日的得意,只是觉得耽误了人家姑娘,每次见到郑月娥,心情都很沉重。倒是郑月娥越来越体贴关心张正书,让别人都看在眼中,也是惋惜的多。当然了,也有几个乱嚼舌头的,说郑月娥是痴心妄想。

    “报社一切都好吧?”

    张正书为了避嫌,故意在正堂就与郑月娥谈起正事来。

    “都挺好的。”郑月娥有点脸红,好似一朵看似柔弱实则骨气傲然的梅花。

    “那就好,这段时间怕不是有个大新闻,你多留意一下国际形势……”张正书说得。

    “国际形势”这一个词,也是张正书“首创”的,很快就被宋人学会了,郑月娥也明白是什么意思。“小官人,你是说夏辽两国?”

    张正书不能做一个“预言者”,那么就会露出马脚了,只能含糊其辞地说道:“辽国使臣此刻上蹿下跳的,怕是会有大动作……”

    郑月娥点了点头,她也知道这个事的:“小官人,那你今晚会在报社留宿么?”说这话的时候,郑月娥的脸上更加凝聚红晕了,眼眸里的满满都是希冀。

第九百四十二章:没闲着

    张正书很心动,然后艰难地拒绝了这个提议:“不了,姝儿和师师都大着肚子,这不合适……”

    郑月娥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最后只能说道:“那小官人要快些走了,这天色不早了……”

    “唉,这都什么孽缘啊!”张正书叹了口气,也知道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怕是要一直纠缠下去了。只要郑月娥不死心,谁都劝不听啊!再好好安抚了一番京华报社之后,张正书又突袭了“建设银行”,为的就是打击内部**。这成天沾染钱银的行业,内部**是一定要警惕的。发现一例,处理一例,绝不手软!这是张正书的底线,为此他还专门设立了“黑客”来监督内部贪腐。这是暗地里的,接到线报就开始明查,张正书还临时雇用查账的会计人员,或从其他作坊、超市调来,或直接从技校调来,反正就是突击。

    好在这时候的宋人,大抵上都是没多少歪心思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安分守己的,但完全没有监督又不行,因为张正书知道,没有个高压线,必然会有人行差踏错的。

    要想自己家的生意长久做下去,那就要有相应的完整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是这个觉得是公家的东西无所谓,拿一点;那个觉得东家赚那么多钱了,我拿一点怎么样了;还有觉得我为东家做了那么多事,多拿一点也是应该的,这生意还能做吗?

    所以,张正书的态度很明确,如此奸猾贪婪之辈,一定要扫除出去!

    果不其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经过“黑客”锁定,再经过查账,很快就查出了好几个人是手里不干净的。张正书绝不姑息,谁来求情都没用,哪怕是为张家工作多年的,也是坚决要清扫的。这么来了一出之后,大家也都清楚了,平日里脾气极好的张小官人,一旦铁石心肠起来,也是非常可怕的。

    更何况,张正书现在是官了,那些自己理亏的人,也不敢闹事,只是不断向张正书泼污水罢了。但鉴于张正书良好的民间形象,这根本不起作用,别人都不相信啊!对于这种人,张正书也是恶心够了,让“黑客”找出来之后,在《京华报》上把这人的事迹一曝光,登时这人成名人了。再后来,这人就没有在开封府露过面了。没办法,这里已经没有他生存的机会了,没有人愿意雇一个手脚不干净的人。

    此事倒是引起了不少波澜,有人觉得张正书太过赶尽杀绝了,毕竟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还有人觉得张正书心胸不够宽广,不就是拿了一点点钱嘛。也有一些文官兴奋地抓住这个,大肆在报纸上抨击张正书,一副不把张正书搞臭不罢休的样子。

    为此,张正书亲自撰文,透过写一个铺子内部**,联系到国家**,狠狠地骂了一回贪官。

    也许是那些文官都有过“黑历史”,倒是偃旗息鼓了。赵煦自然也看到了,不置可否。

    这不,秦元看到张正书来了,连忙迎出来:“小官人!”

    “最近银行怎么样?”

    张正书的做事风格就是这样,向来很实际的,没工夫跟你在这打太极。

    秦元把银行的情况介绍了一遍,张正书点了点头,大致了解了情况,然后才重申道:“抓紧业务培训,严防内部**,知道吗?”

    对于张正书的手段,秦元算是领教过了,连忙点了点头:“放心罢小官人,若是有人敢贪一文钱,我定会让他知晓好歹的!”

    “还有,这工钱福利不能待薄了。”张正书又嘱咐了一句。

    秦元忙不迭的点头,表示一定会的。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之后,张正书才坐着四轮马车,慢慢地从汴梁城回到了张家庄。

    接下来,张正书每日就是在张家庄陪着妻妾,连李县都去得少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很快就来到了元正大朝这日。本来,这元正日大朝,赵煦是提前通知了张正书去参加的,可张正书再次找了借口偷懒不去。为啥要去啊,这满朝文武都成敌人了,去那里不是净遭白眼吗?好在赵煦也明白张正书的处境,他现在也知道为什么辽国那么着急了,心中有底,张正书在不在也就那样。

    待得元正日大朝结束后,宋辽两国关系还是那么僵持着,张正书心中就笑了。这才是穿越者的最大能力,拨开迷雾,直接从结果推导回来,自然一切都清晰无疑了。

    只是乐极生悲的是,辽国是稍稍退缩了,但西夏却没闲着,甚至还同仇敌忾的鼓起了士气,宋军差点都守不住天都山。

    为啥西夏这么猛了呢?

    张正书也纳闷,这段时间他没事做,就专门研究起西夏的战术来了。他发现,如今的西夏已经差不多失去了一半的粮食产地,也就是说,国中是很多人饿肚子的。宋朝的政策这么好,西夏百姓为了活命,能投降宋朝的都投降过来了。那为啥西夏还这么能打呢?只有一个解释了,辽国和西夏已经勾搭上了。没有辽国的资助,西夏如何能翻身?

    甚至,张正书觉得这很可能演变成夏辽共同对抗大宋。辽国为了保住西夏,肯定会不惜出兵、出粮食来资助西夏的。

    “这一仗,难打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觉得以大宋西军的能力,应该是没可能同时拿下夏辽联军的,能守得住都算好了。

    事实上正是如此,在隆冬时节里,夏辽联军发起的偷袭,差点就把天都山夺回来了。好在冬天攻城,本就是夏辽联军的弱项,所以西军才堪堪守得住。

    “来年开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

    张正书已经可以预见得到,随着辽国的进一步衰弱,耶律洪基的驾崩,最后必然会引起大混战的。至于宋朝能不能获利,这都是两说的事。因为宋朝已经习惯性的掉链子了,张正书很担忧。更担忧的是泾原路经略使章楶的身体,要知道因为连年征战,章楶比同龄人老得多了。因为赵煦没死成,所以章楶又领兵多了一年。要知道,在正史上章楶是明年病逝的,现在领兵多了一年,谁知道会不会出变故呢?

第九百四十三章:辽国大乱将至

    要是章楶临时被换下来了,或者死在军中,那对西军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张正书担心,就是担心这个,也不知道赵煦发现了没。反正啊,这章楶告老还乡的折子,是早就递上去了,张正书也从皇城司王庆那里知道了消息。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往往都是一个小小的变故,就让事情转变了方向。

    时间过得飞快,元宵过后,张正书也难得去了一趟李县。

    无他,因为要安排春耕一事。

    这年头,因为茅棚蔬菜技术的推广,冬日蔬菜的产量大增,李县种田的收入也减少了许多。但这并不代表着张正书会亏钱了,再不济,他把这些田地都种上杜仲胶,那也是稳赚不赔的。

    何况棉花的产量还没有那么高,还能再种一年棉花。

    不过,也就是这一年了,有利可图的事,必然会引起许多人效仿的。再加上江南两季稻,让大宋的粮食充足了起来,种植棉花也有土地了。

    中国人就是这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古今,农事都是大事。张正书再偷懒,也不能再这事上偷懒的。

    这会,开封府还没融雪呢。

    没办法,这小冰河时期气候就是这样,天太冷了。农作物都不好生长,要是夏天再干旱一点,能让农民颗粒无收的。这会还不是小冰河时期最高峰,最高峰应该是到南宋时,铁木真崛起那段时间。因为没吃的,被金国欺压,铁木真才开始造反的,最后也灭了金国了。草原上的王朝更迭,就是这么快速。

    当然了,就算是现在,也挺冷了。想想看,在白山黑水那边捞林子呆着的女真人,会不想侵占花花中原吗?肯定想啊,那白山黑水之间,都能滴水成冰了,这会河流都冻上了。冷就冷吧,关键是粮食啊、牛羊都减产了,这就让人活不下去了。

    这不,女真人已经开始互相征伐,着手统一部落的战争了。

    为啥?因为粮食不够吃了,只能抢了。说是统一部落,其实就是减少点人口。当然了,也能排除异己,统一人心。草原上的王朝,都脱离不了这么一步。想当初契丹人,也是趁着中原大乱统一各部,然后建立起辽国的。在正史上的蒙古,也是这么起来的。

    所以,张正书从去往女真贸易的船队得知了这个消息,立马着手准备削弱女真了。最起码,也要暗中扶持完颜部的对头,哪怕最终不能阻止完颜部的胜利,也要把他们的大获全胜,变成一场惨胜。这样的话,或许北宋还会有更多的时间。

    时间,对于北宋来说是最稀缺的东西了。要是有充裕的时间,北宋说不定就能得救了!毕竟,按照现在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的话,大宋的国力肯定是显著增长的。到时候,就能碾压这些个恶邻了。

    好吧,事实上都是彼此彼此的。西夏攻打宋朝的次数挺多,宋朝攻打西夏的次数也不少,大家半斤八两,谁都不要说谁。

    好比辽国经常越境打草谷,宋兵也会打草谷,这都是一样一样的。虽然两国之间不会起大战,可彼此间的摩擦,还是经常会有的。

    这不,黑客的头目周铭就带回了一个震撼的消息:“辽国诸王异动!”

    张正书听了这个消息,差点没一愣神把砚台给带倒了。

    “是真的吗?”张正书沉声问道,他是强自按捺心神的,无他,这个消息太过关键了。为啥?因为世界上最不缺野心家,何况这辽国贵族手中还握有不少兵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耶律洪基真的快要驾崩了,草原也要乱上一阵子了。别的不说,以耶律洪基的手腕,肯定是要开始武力压迫诸王贵族的,好让权力平稳过度。说不定现在耶律延禧已经掌握着皮室军和御帐亲骑了。

    草原上的贵族,只相信手中的弓箭。

    契丹人自然也不例外,耶律延禧再傻,也该知道握紧手中的兵权。而那些契丹贵族,自然也怕耶律延禧学汉人的那一招,借口把自己的部族给抹杀了去。这种假道灭虢的把戏,契丹人也是警惕得紧的。毕竟,皮室军和御帐亲骑,还是辽国最能打的军队。

    “真的!”周铭点了点头,“榷场也停了好一段时间了,在我回转之前,私榷也随时要关停。听闻,是辽国那边大乱,已经不准商贾前往榷场交易了。”

    “看来,耶律洪基真的撑不住了。”张正书下结论道,“把这个消息,捅给皇城司!”

    “好,小官人,你瞧我这风尘仆仆的,是不是打赏一下啊?”周铭没心没肺地说道。

    张正书笑骂道:“自然有你赏钱的,别再跟我嬉皮笑脸了,这事很大!”

    周铭笑嘻嘻地离去了,看得李县的衙役都有点惊讶。“这人是地上捡到钱了吗,怎么这般高兴?”

    “怕是给小官人报喜的!”

    “难不成小夫人生了?”

    “瞎说,才几个月啊,怀胎十月你不知道?!”

    ……

    一干衙役纷纷猜测,也是因为闲得慌。这会都没事干呢,忙的时候都在开春之后。

    翌日,皇城司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不敢迟疑,王庆也知道是盟友相助,立马上报了上去。赵煦也是聪明人,这么一看,就知道大事即将发生了。“这下好了,耶律洪基病死了,那辽国会乱上一阵。这时候,是灭亡夏国的好时机啊!可惜……”

    赵煦可惜的是,现在是隆冬时节,大宋西军根本不敢外出野战。也就是说,想在冬天攻破兴庆府,那是不可能的。

    要是等到开春那会,说不定辽国局势就稳定下来了。当然了,赵煦不知道的是,有张正书在暗中捣乱,辽国怕不是要乱上好一阵子了。

    “章经略要告老还乡,唉,也罢,趁着这时候,准了吧!”赵煦心中叹了口气,唤来承旨,开始拟旨。准备把章楶的官职再提一提,好让这位老经略光荣退休。而章楶早就积功升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了,现在要再想升他的官,怕不是要授一个资政殿学士、中太乙宫使才行。反正是虚衔,封大点也无所谓。要是不封大一点,谁还会为大宋卖命呢?

第九百四十四章:底气所在

    元符四年最大的新闻,就是泾原路经略使章楶辞官,告老还乡了。

    哪怕是赵煦一再下旨,让章楶回汴梁城,朝廷给他养老,章楶还是拒绝了。无奈,只能蒙荫到章楶的儿子章縡,给他做了一个户部员外郎。这可是了不得的大官了,都差不多算是一只脚踏入中枢了。再加上有章惇的照拂,章縡的官途是一片光明。

    许多人都羡慕,但没办法,他们没有一个好爹啊!

    而满朝的官员呢,都眼巴巴盯着泾原路经略使这个位置呢。这个经略使啊,就相当于是军事长官,说是主帅都不为过了。

    到底花落谁家呢?

    没人知道赵煦的心思,反正就是西军现在各行其职,暂时不设主帅。临时主帅是谁呢?是守平夏城最大的功臣,郭成。所有明眼人都知道,郭成是绝不可能做泾原路经略使的,为啥?因为他是武将,按照宋朝皇帝的尿性,绝对会安置一个自己人上去。

    至于是谁,那就不知道了。

    很快,任命就下来了,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居然是种师道!

    种师道是何人?厉害了,名将种世衡的儿子,还是大儒张载的弟子。哪个张载呢?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个张载,因为祖上功勋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后来,又因为有谋略,改为武职。可以说,种师道也算是文官了,派来做泾原路经略使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种师道并没有多少战功,这才是问题。

    但圣旨已下,种师道以五十岁的“高龄”,上任了。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种师中,也就是种师道的兄弟,也升任了奉宁军承宣使。也就是说,威震西北的种将军,要卷土重来了!再加上还有折家将在,西北的局势一下就明朗了。

    张正书知道这消息时,喜出望外啊!

    要知道,虽然在后世很少人听过“种家军”、“种家将”的名声,但其实种家军在宋朝的威名是很大的,而且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用一门忠烈来形容并不为过。张正书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种师道是一代名将,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一飞冲天的。

    在正史上,种师道因为惹了蔡京,给蔡京硬生生打压了十年,还屈居在童贯之下,而后才因为抗击西夏有功,才得以翻身,被人尊称“老种经略”。

    之所以说种师道是名将,是因为他的战略大局观非常正确。正史上,种师道看到了北宋军队孱弱,竭力反对联金灭辽,进谏说道:“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何如之?”

    这也是赵佶为君的最大弊端了,任用庸官,任用小人。要知道,赵佶之前的皇帝,虽然也有贪官,但在国家大事上,绝不敢胡来的。但是赵佶登基之后,用人唯亲不说,还用庸官,用小人。童贯那厮,一心想要得大军功封公做侯,见种师道一力反对,就弹劾种师道,最后导致了种师道被罢官。

    恶果是啥呢?

    不用说了,联金灭辽之后,金国撕毁盟约,悍然进攻宋朝,赵佶连忙召种师道进京抗击金兵。可那会,种师道已经是高寿了,这样的老人还为国征战,如何能不受人尊敬!可惜昏君当道,奸臣把持朝政,把北宋祸害得不轻,种师道率领的西军又是山地军,不熟悉平原作战,再加上后勤保障跟不上,神臂弩都没有箭矢了,最后无力回天,种师道郁郁而终。

    这样一代名将,憋屈而死,实在窝囊!

    张正书如此高兴,是因为种师道不再像历史上那样,有才却无地施展。只要赵煦坚持用种师道,那绝对会有奇效的。这也是赵煦的魄力,不仅扶正了种师道,还把种师中送上了后勤保障的位置上。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种师中在后方,就不虞有人会卡种师道的粮食兵器补给了。事实上,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

    种师道绝对不是只挨打不还手的主,他故意设下圈套,引诱西夏人上当,再出伏兵,杀得西夏大败而逃。这一仗,打出了大宋西军的威风,虽然斩获不多,却也震慑了西夏。当然了,这种震慑对处于灭国边缘的西夏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肯定还会再回来打的。

    前方传回消息,已经是二月了。前些时候,被西夏弄得郁闷不已的大宋军民,士气为之一振。

    赵煦也大喜过望,下旨夸奖了一番种师道,也给了不少赏赐。这都是因为田赋增加了,赵煦的荷包鼓了,才敢这么做的。同时,赵煦也开始向西军安插校尉了。这些校尉,都从皇家军校出来的,顺便替换掉了西军的校尉,让他们回皇家军校学习。赵煦的军制改革,已经悄然运转起来。

    这事当然瞒不过文官的眼睛,不知道多少文官上奏反对了,可赵煦一意孤行之下,谁能劝得听?

    虽然这会耶律洪基驾崩的消息还在封锁之中,可赵煦已经通过安抚司暗探知道了。就在十几天前,正月十三这一日,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因为这事,大宋派去给辽国贺元正使都被扣留了。无他,怕他回来闹得大宋都知道啊!欲盖弥彰之下,大宋的小道消息早就传遍了。

    辽国的局势开始紧张起来,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替换军官、老弱兵卒,训练强军,更待何时?

    而军器监通过张正书设计的板甲图,源源不断地把新式甲胄运到了边境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改良过的弓箭。特别是床弩,不需要多人操作了,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达到巨大的杀伤力,甚至精确度都有所上升。配重投石机就不说了,早有装备的。

    当然了,这最新换装的,还是驻扎在京畿附近的禁军。可以说,这一支禁军是整个大宋最能打的军队了,哪怕还没有上过战阵,可士气、战术、纪律、装备都是大宋最强的了。不强不行啊,赵煦花了这么多心思去打造这一支军队,岂是开玩笑的?这也是赵煦底气的所在,不然的话,赵煦凭什么敢和辽国对峙这么久?

第九百四十五章:子翤

    强军,一直是宋神宗和赵煦这父子俩的梦想,也是熙宁变法的最终目的。而宋朝强军后的想法是啥呢?就是夺回幽云十六州,让自己的防守有天险,有优势,不至于一下子就被人打到腹地了。可以说,大宋的攻击,还是出于防守的目的。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联金灭辽时金国说把幽云十六州给北宋,赵佶和一干文官就欢天喜地的答应了。

    明眼人都知道,一旦联金灭辽,自身的实力就暴露了。本来宋朝是一个看似强壮的汉子,实则内里空虚。一旦被如狼似虎的金国人看穿,还能有好下场?不强大自身,反而想着占便宜,天底下哪里有这等好买卖!就好比后世某些组装工厂,把别人的技术实力当成自己的,一旦别人不提供技术支持了,水平就暴露了。一样的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真的自己实力强大的话,何必倚靠别人?!

    赵煦和赵佶两兄弟的差距就在这里,也算是大宋的福气了吧。

    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正式执掌大宋西军的种师道,展现出了他的武略才华,把西夏打得节节败退。

    这不,才两三个月过去,西夏就龟缩进了兴庆府,都不敢出来了。

    种师道厉害啊,这是张正书的想法,但还是太保守了点。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把阵势摆成铁桶阵,集中配重投石机,轰也要把夏国都城给轰开!”

    张正书在家中的沙盘上,和李师师吹着牛皮呢。

    李师师倒是好笑,心中也知道张正书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他哪里领过兵了?

    “是了,是了,郎君你最厉害了!”

    一旁织着婴儿衣裳的曾瑾菡,头也不抬地讥讽道。这些日子,曾瑾菡和李师师好得像亲姊妹一样,张正书也不以为杵,反而是笑笑说道:“我是真的很厉害好不好?”有时候人啊,就是说实话没人相信。张正书都“兵法精通”了,可以说是集几千年的战略战术精华之大成者,而且还会练兵。只要给他披挂出征,灭掉一个小小西夏,算得了什么?不过,这前提是要给张正书全权处理的权力,不然的话,还是难以速战速决的。

    “呸,自夸自赞。”

    曾瑾菡啐了一句,自己却偷笑起来了。

    李师师担忧地说道:“官人,你都好些时候不曾到过李县了,若是官家责怪下来,那该如何处之?”

    “怕什么?我这官也当腻了,官家要是罢免我的官职,那就再好不过了。”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无官一身轻啊!”

    李师师掩嘴偷笑道:“官人倒是会说笑,别个是想当官,也当不上哩!”

    张正书倒是不在意,说道:“那些人是没啥能力,所以当不上官。如果他们像我一样,何愁没有官做?”

    曾瑾菡和李师师对望一眼,都明白了对方眼里的意思,这张小官人是没救了。

    张正书的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李县那边也不用发愁,因为有轨马车运行良好的缘故,赵煦也同意修筑从开封府到大名府的驰道。随着硬底化水泥路、漕运、驰道形成交通体系,大宋的效率陡然提升了许多。有了这样的效率,张正书在不在李县,都能处理政事了。再说,张正书的工作也没多少,反正他的把责任分配到个人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追责下去就行。

    这也是张正书极品的偷懒方法,连赵煦都无言以对。这不,考核治政成绩时,张正书永远是中下。这还是给面子了的,要不是李县是交税大户,怕是张正书能得到一个下下的评价。

    赵煦也头疼啊,他想留住张正书,但张正书这人也是太有个性了,要是处理不好,朝中文官怕是会有怨言的。好在现在张正书已经是众矢之的,文武百官都以攻讦张正书为标杆,赵煦倒是不虞百官会闹事。

    “要不,让这小子去当武臣算了?”

    赵煦瞟向那堆积如山的弹劾张正书的奏疏,忍不住冒出了这个主意。

    好在,赵煦也知道张正书还没有子翤,还是个单传的香火,也不敢轻易让张正书上战场。

    “不过,让这小子进军器监,似乎也行的吧?”

    赵煦想了想,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无他,因为张正书太能折腾了,说不定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军器监不似张正书那种小作坊,而是官营的大作坊,肩负着打造兵器的重任。一旦出了问题,赵煦也保不住张正书的。“罢了罢了,这小子是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啊……”

    这时候,突然有内宦慌慌张张地闯进垂拱殿,跪将在地。

    “陛下……陛下……”

    赵煦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这到底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居然敢直闯他批阅奏折的地方?

    这时候,彭元量也出现了,当即跪倒在地:“陛下喜怒,此乃皇太妃宫中内侍,来报喜的!”

    “报喜?”

    赵煦一愣,不明白有什么喜事可以报的。

    “最近,淑妃娘娘无甚胃口,侍女禀告了皇太妃,皇太妃立即遣翰林医官为淑妃娘娘诊治。不曾想……不曾想……翰林医官把出了喜脉,小的恭贺陛下,贺喜陛下!”彭元量也激动了,声音颤抖地说道。

    赵煦却如雷轰顶,良久都没回过神来。

    “喜脉?!”

    赵煦太清楚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了。

    “陛下,千真万确啊,千真万确啊!”彭元量连忙说道。

    慢慢的,赵煦总算是回过神来了:“传旨下去,立即加强宫中防卫,淑妃所住宫殿,所吃食物,服侍之人,都要经过筛查!”

    彭元量不敢怠慢,立即照办。

    赵煦镇定下来后,才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无法不这样,他太渴望有自己的子翤了。他所生的后代,多是夭折,唯有二女和三女得以存活,儿子、长女、四女早夭了。这一次,孟氏怀孕,又给赵煦燃起了希望!如果这个儿子能顺利长大,那必然是皇太子了。任凭是谁,都抢不走他的皇位。

    “皇天庇佑,祖宗庇佑!”

    赵煦念叨了好几句后,才慢慢平复心情,打算去看看孟氏。他的到场,摆明了是非常重视孟氏的,这样的话,贤妃刘清菁就会收敛一下。后、宫争权夺利,一点都不输朝堂之上。赵煦此时也稳重了,也算是看清了人心,再也不会轻易被挑拨了,人不能同时掉进一个坑两次,对吧?

第九百四十六章:寓意

    皇帝又有妃子怀孕了!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但也没掀起多少浪花来。要是赵煦做了这么久的皇帝,还没有妃子怀孕,那才是大新闻呢。坊间传闻,这是因为赵煦死了第一个儿子赵茂之后,伤心过度,所以才没有妃子怀孕的。这明显就是扯淡了,分明是因为赵煦身体不行,如果身体可以的话,他早就广播种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最受打击的是赵佶和王诜。他们勾搭在一起那么久,就是为了谋赵煦的皇位。这不,连儿子都生出来了,就想着赵煦会不会像宋仁宗那样,一辈子没有子翤,从他这里过继一个呢。

    但是,皇帝的妃子又怀孕了,这就等于把赵佶和王诜的希望打掉了一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给了你希望,又亲手把这希望打掉。

    “老师,这如何是好?”

    其实赵佶也没想过要当皇帝,或者做个皇帝的老爹怎么的,他一介文青,集艺术和流氓之大成,单单是这亲王身份,都足够他逍遥一辈子了。何必去争夺皇位呢?王诜却不一样,他虽说是驸马,却恶了赵家人,因为他不地道啊,把公主那么糟践。所以,王诜临老了,也害怕了。怕啥?怕死后没有个好名声,更怕赵家人来个秋后算账。所以,他就想把赵佶,或者赵佶的儿子捧上皇位,这样他的名声就无忧了。

    可惜的是,天不与人愿啊!

    王诜也叹了口气,说道:“事不可为,就莫要胡为。”不管是王诜还是赵佶,都是聪明人,都明白有些事是要运气才能成事的,要借助大势的力量。既然事不可为,那就不能这么做了。

    赵佶和王诜偃旗息鼓了,民间也不觉得有啥。

    皇帝的妃子怀孕了不稀奇,要是生出个皇子来,那才是普天同庆的事。

    现在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赵煦不设皇后,就是看谁能诞下皇子,谁就是皇后。

    张正书也看出来了,倒是没有什么惊奇的。赵煦的心思,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也都盼着赵煦能有个儿子,不至于赵煦百年之后没有继承人。皇权天下嘛,百姓也都是这个思维。不过,张正书也为赵煦高兴,这证明历史的走向已经改变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正史上的那一段,实在是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

    不管后世那些砖家洗得多好,都改变不了草原王朝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不管是金国、蒙古国还是螨清,那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破坏,这是绝对无法否认的事。

    历史改变了,只会变得更好,而不会变得更糟。

    张正书感慨了一番,然后就把这事抛诸脑后了。他现在有大把发明在鼓搞呢,这些事都没有尘埃落定,知道就行了,没必要太过关注。把自己的事搞好了,那大宋自然国强民富了。

    说话间,很快就到了初夏了。

    距离曾瑾菡的预产期,只剩下一个月了,李师师的怕也是挨着,差不过一个月的。

    张正书更加不敢掉以轻心了,这年头生孩子都是闯鬼门关,毕竟这医学都没发展到剖腹产的地步呢。寸步不离地守着,连彩袖都对张正书改观了。没办法,天底下有哪几个男人,能做到张正书这等地步的?

    亲自下厨做饭菜,亲自伺候着妻子,还给妻子洗脚什么的,这能是大老爷们干的么?

    偏偏张正书做了,还不怕别人说。

    也许外间对张正书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甚至是冷嘲热讽。但是对于女子来说,谁不希望嫁给如此的丈夫?

    “小心点,姝儿,你瞧瞧这阳光多好啊,空气也清新。我跟你说啊,这走动走动,对生孩子有好处。师师,你小心着点啊,若桃,你扶扶你姊姊!”

    看着张正书如履薄冰的样子,曾瑾菡和李师师都觉得好笑,但心中都觉得很温馨。

    其实,大家庭里面妻妾关系一般都不怎么样,毕竟妻能随意欺负妾,要是妾做了什么错事,该责罚的责罚,该打骂的打骂,不留情面的。但到了曾瑾菡和李师师这,却亲如姊妹一样,这就让人费解了。但张正书知道,这是两个聪明的女子,也知道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所以都拿出真心来相处。大家都敞开了心扉,年岁又相近,姊妹相称,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张正书时不时还yy着,是不是可以大被同眠,一起胡天胡地?

    “郎君,又在想甚么坏事了?”

    曾瑾菡哪里不知道张正书的性子,肯定是想什么馊主意了。

    “哪里有!”

    张正书连忙矢口否认道,“我是在想,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好。”

    曾瑾菡倒是惊讶了:“郎君还能想到这个?”

    “什么啊,好像我很差似的。虽然我是第一次当爹,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啊!”张正书牛气哄哄地说道,“这孩子出世,当然要给一个名字才行。”

    “那若是我们姊妹都生了女儿呢?”曾瑾菡有点慽慽地问道,她也摸不准张正书的心思。

    张正书却乐了,他心中确实没有重男轻女的心思,说道:“要都是女的好啊,我要把她们培养成你们这般,知书识礼,还懂各种乐器,精擅绘画的女子。未来啊,有哪个臭小子敢抢走我的女儿,我就把他一脚踹到黄河里去!”

    “嘻嘻嘻……”

    曾瑾菡和李师师都笑了,也明白了张正书对生儿生女的态度。但是,她们心中还是希望为张家开枝散叶的。

    “这名字,这名字……叫啥好呢?”张正书的起名字水平,还真不咋的,想了半天都没想到一个好的。

    曾瑾菡却幽幽地说道:“若是儿子,叫张博衍;若是女儿,叫张清婉如何?”

    原来,古人取名大多是有依据的。依据什么呢?大致上就是“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这样子,博衍一词,出自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一句,意喻胸怀宽广;而清婉就不用说了,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清秀美丽的意思。都是好名字啊,可惜张正书这个“不学无术”的人,只是觉得好听罢了,其中寓意是一点都不知道。

第九百四十七章:贵客上门

    “这两个名字不错!”张正书叹了口气,到底是智商超凡的女子,不管是读书那是哪个方面,都远超旁人。要不是张正书是穿越者,百分百都比不过曾瑾菡。

    李师师笑了笑说道:“若是两个都是男儿呢?”

    曾瑾菡也没多意外,在宋朝嘛,重男轻女那是必须的。而且,在大宋也是女多男少的时代,哪里像后世,女少男多,娶个老婆都要搭上不少彩礼,还得有房有车才行。在大宋,偏偏是例外,女子倒要搭上不少嫁妆,才能嫁得出去。所以,在一般人眼里,生女儿都是赔钱货。

    “若是两个男儿,那就最好了,还有一个叫‘张逾明’吧!”曾瑾菡想了想,才说道。

    李师师抚掌而叹道:“博衍出自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逾明出自楚辞《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都是好名字啊!”

    张正书在一旁赔笑,完全都不理解这两个名字有啥寓意。不过,既然李师师都没意见,那想必也是极好的。

    曾瑾菡到底是太聪明了,看到张正书装模作样的神态,就知道张正书是一点都不懂的了。“郎君,这名字起好了,小名叫甚么,还是由你来吧?”

    张正书一愣,这太难为人了吧?

    不过,张正书确实有自己的主意:“要是儿子的话,就叫狗子吧,要是女儿的话,就叫猫咪好了。”

    “……”

    曾瑾菡和李师师面面相觑,这张正书真的是区别对待啊,儿子叫得那么世俗,女儿却好了几百倍。“难道郎君真的不在乎生男生女?”这是这两个聪明女子心中想的事,但也不好说出来。其实,把儿子叫成狗子,也是有的,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小名犬子,东晋王修、北魏高徽、侯景等等。但是,狗子太难听了点,像骂人的话,曾瑾菡接受不了。

    “嗯,要是儿子就叫李子吧!”

    为啥呢,因为这孩子是在李县怀上的,用地名来做小名,那也是很常见的事。比如,西晋石崇,《晋书》本传说他因“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如此种种,多不胜数,大抵上都约定俗成了。

    张正书就抗议了,立即说道:“不对,是叫狗子啊!”

    “姊姊,要是再有一个儿子呢?”不仅是曾瑾菡,李师师也忽略了张正书,知道这个张小官人的狗嘴里就吐不出象牙来。想要他想一个好名字,那恐怕比登天还难。

    “叫新儿罢!”曾瑾菡倒也简单,李县是新设立的县城嘛,李师师也是在那怀上的,叫新儿也算不错了,还是利用地名来起小名。

    李师师也聪慧,里面明白了过来:“倒是不错,姊姊果然大才!”

    说真的,李师师是真的佩服曾瑾菡,比如钢琴、吉他、小提琴之类的乐器,张正书鼓搞出来后,曾瑾菡居然比李师师还要快几天学会,这就很恐怖了。要知道,论音乐天赋,李师师就没服过几个人。但是,李师师是真的很服气曾瑾菡,这简直是智商碾压了,天赋超群啊!

    这不,连文学都比李师师好,李师师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最关键是,现在她们两人亲如姊妹,连取好的名字都是不分彼此的。

    张正书嘀咕说道:“还没有狗子好听呢……”

    好吧,曾瑾菡和李师师是无语了,张正书是真的坚持啊!

    “妹妹,我们去那边瞧瞧吧!”

    “好!”

    曾瑾菡和李师师都不理张正书了,张正书莫名其妙的:“叫狗子不好听吗?!”

    没办法,张正书确实想不通。要知道,他印象里的小名,都是铁柱、狗蛋、大宝、二毛、铁牛、翠花、珠女啊之类的,毕竟后世都很常用。但他忘记了,这会是宋朝,都要带着点古风才行。哪怕是叫狗子,也不能这么直白啊,起码得叫个“犬子”吧?

    可惜,张正书不明白这一点,怪不得被无视了。

    这时候,有一个家仆匆忙赶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一愣:“怎么了?”

    “……有……有客上门了!”

    张正书倒是觉得奇怪,皱眉看着这家仆说道:“有客上门的话,我爹他没出去迎客吗?”

    “官人倒是出去了,只是……只是……那客人是贵客……”

    家仆说话吞吞吐吐的,怕惹怒了张正书。

    张正书笑了:“是什么贵客啊,这么紧张?”

    “小官人你去瞧瞧就知道了……”

    张正书倒是奇怪,他想了想,还是回去吧,谁知道这贵客是谁?“说吧,是谁啊?”

    “小的……也不知道,倒是官人他……很紧张。”家仆也是快哭了,这都啥事啊!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你在这看着两位夫人,我回去再叫几个人出来……”其实,张正书根本不用这么担心的,旁边都有彩袖、若桃陪着呢。但张正书关心则乱嘛,想着多点人看着她们俩还是好的。虽然这是在张府外面不远,也没啥危险,可张正书凡事都留点心眼。

    “姝儿,师师,我先回去了,有贵客上门,你们自己小心点哈!”张正书高声说了一句,交待了一下。

    曾瑾菡和李师师也挥了挥手,示意张正书可以回去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转身回了府中。还没进门呢,就看到家中的僮仆都神色奇怪的,张正书也奇怪,到底是啥贵客,这么神秘?

    不过,很快这谜底就解开了。

    因为,张正书看到了一辆四轮马车。这辆四轮马车,是特别定制的,马车上还挂着一个显示官职的灯笼。这边的灯笼是“尚书左仆射”,那边是一个字——“章”。为啥家仆看不出来呢?很简单,他们都不认得字呢。

    倒是有认字的,他不敢乱说啊,他不知道是不是当朝宰相来了。

    张正书心中奇怪,章惇怎么登门拜访了?

    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怀着一肚子的疑问,张正书跨入了正堂之中。

    “哟,下官拜见章相公,真的是稀客啊,稀客啊,让我这寒舍,蓬荜生辉了!”张正书寒暄说道,但其实没多少营养。

第九百四十八章:李县模式

    章惇已经坐在了宾客的位置上,放下了手中的茶杯,似笑非笑地说道:“想要找张县令,还是挺难的啊!”

    这一席话,让脸皮颇厚的张正书,都有点脸上发烫。这是章惇在嘲讽张正书尸位素餐,不干正事呢!事实上也是如此,张正书确实在偷懒了。不过,张正书是问心无愧的,这李县的治理一向是挺好的,别说刑事案件了,就连其他案件都少。税收也多,毕竟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作坊,还提供了大量的岗位。所以,被章惇嘲讽一下,张正书也就是羞愧一下,然后就不往心里去了。

    说实话,这往心里去,张正书也没法弄倒章惇,这级别都不一样。所以,张正书就不给自己找麻烦了。

    张根富见他们已经交锋过一个回合了,也是有点担心的。虽然张正书有皇帝的圣眷在,可到底章惇是百官之首,乃是当朝宰相,还是独相,胳膊扭不过大腿啊!

    但是,担心又有什么用呢?

    张正书的事,张根富根本插不上手,于是,张根富就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章相公,你们聊,老夫回避一下……”

    “老丈慢走!”

    章惇起身,施礼了一下。

    待得张根富离去,章惇才说道:“今日老夫来找你,不是想教你为官之道。其实老夫也明白,你与大宋格格不入。做官,不过是给你一个地位罢了。”其实,有些话不用讲得太清楚的,张正书也明白章惇在说什么。

    “那章相公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张正书也开门见山了,他没时间和章惇打机锋,而章惇也没时间和张正书磨洋工。

    “这里……怕是隔墙有耳。”章惇也很谨慎的。

    张正书立即明白了过来,把章惇迎进了书房里。说实话,古代人的书房,不是一般人都能进的,非得是贵客才行。好比章惇,一个小小县令想进他的书房?想都不用想,基本不可能。张正书也是如此,如果来人不是章惇,换个他瞧不起的人,比如蔡京之类的,他是绝对不会让这类人进自己的书房的。

    进了书房之后,章惇也没见外,径自走向张正书的藏书,翻了起来。

    张正书有点疑惑,这都是干啥呢?

    翻了好几页,章惇放下这本书,又拿起了另外一本书……反正吧,就看了这么好些书籍,都是张正书自己“写”的。好吧,是抄的。

    章惇放下这些书之后,转过身说了一句:“这些书籍思想一脉相承,是你的手笔吧,都没署名的。”

    “额……章相公好眼光!”

    张正书笑了笑,知道瞒不过明眼人,也直接承认了。

    “你是想挖儒家的根基啊?”章惇一脸严肃地说道,眼底里都冒出了寒气。

    张正书打了个哈哈,说道:“章相公说得真是笑话,你觉得我能挖儒家的根基吗?你再仔细看看,这是不是都在写实际用途的书?”

    “那这两本怎么说呢?”

    章惇拿起那本《逻辑学》和《资本论》,脸上有点铁青,这才是他最忌讳的事情。这两本书,《逻辑学》摆明了是要挖儒家根基的,而《资本论》,才是儒家最大的敌人。别人没这个眼光,可章惇却是看得很清楚的。

    “章相公真的是慧眼如炬,这两本不是我写的,是西洋之学,我翻译过来的。”张正书说谎,这是脸不红,心不跳的。反正嘛,打死都不承认。“想必你也在《逻辑学》里面看过简介了,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之父,这学说就是他建立的。亚里士多德,是希腊的大贤,他建立的逻辑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就成这个了……”

    章惇笑了:“那这本《资本论》呢?”

    “《资本论》就厉害了,这是一个叫卡尔的人写的,这个人在西方还声名不显,但这本书是他一生心血所在。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挺有道理,所以就翻译过来了。章相公,你该不会认为,西方的学科,能把儒家打倒吧?”张正书有点挑拨离间的意味了,他就是要利用儒家自大的心态,为科学赢得生存空间。只要有生存的土壤,科学扎根之后,儒家想再根除,那就非常困难了。

    章惇似乎看穿了张正书的打算,然后才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张县令,你的心,不小啊!”

    “其实……我和章相公是一路人。就算是章相公你,不也是外儒内法吗?”张正书也是很自信,他不相信章惇会笃信儒家的那一套。读书可以看圣贤书,但是做事看圣贤书,那就是傻子了。读书读傻的人,都是犯了这毛病。

    章惇叹了口气:“你和老夫是同类人?哈哈哈哈,老夫一直是孤家寡人。”

    张正书倒是很真诚:“我也希望大宋好的,而且我相信我的路,能让大宋富强起来。如果章相公能不干涉,在一旁看着的话,你就会发现,李县这个模式,会在大宋生根发芽的。”

    “老夫也相信你这个模式能富民,但是……你这李县,如何产粮?老夫看不到,李县的田里有产出!”

    古人嘛,都是非常在意这个粮食的。章惇是宰相,自然是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哪怕是在后世,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会对粮食问题极为重视。没办法,民以食为天,这要是没有粮食的话,那就是天塌了。天塌了会怎么样?一个朝代就完了啊!

    面对章惇的问题,张正书乐了:“章相公,我想问你,如果单单是江南一地,就能养活整个大宋,你觉得其他地方,还用大力生产粮食吗?”这就是涉及到运输和地理分工问题了,章惇一时间不明白张正书想说什么。

    “江南一地产粮,够整个大宋食用?你遮莫说疯话吧!”章惇是不相信的,因为他没见过这等景象啊!

    毕竟这会的江南,大宋才刚刚开始重视,潜力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张正书笑了笑,知道章惇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在桌子上找了找,找到一组数据,递给了章惇。“这是江南的耕地情况,哪怕是把所有的桑田都算上,也还有这么些个田地。如果按照两季稻来计算,这里面的产粮,足够养活两万万人,也就是两亿人!”

第九百四十九章:他山之石

    这还是往少了说的,章惇吓一跳,这“亿”的概念,也通过《京华报》让整个大宋都知道了,他自然明白“亿”是“万万”之数,哪能不吓一跳的?好家伙,大宋现在还指不定能有一亿人不,张正书张口就说江南能养活两亿人,这不是闹着玩吗!

    “若是两季稻不能养活这么些人呢?!”

    章惇震惊过后,又回到了现实中,他自然是不会太上头的。他活了这么些个年头,要是能信了张正书这么画饼,那才是活回去了。

    张正书也不好拿出实例来,这会哪里用铁一般的事实说服章惇啊?

    不过,张正书还是有办法的。“就算养不活两亿人,一亿人总可以吧?”张正书笑道,“就算是种一季稻,有这么多的田地,也足够了。”

    章惇张了张嘴,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是啊,两季稻的每一季产出,都和一季稻一样,即便没有第二季,单单是第一季稻,似乎也能养活大宋的全部人口了。“那若是粮食多了,粮价下降,那又该如何?!”

    章惇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尖锐的。谷贱伤农,米贵也伤民,这简直是一把双刃剑。

    张正书笑了,这就是宋人的历史局限性了。哪怕是有常平仓这种东西,也是没法利用起来。“粮食多了,则放开酿酒啊!实在不行,朝廷用常平仓收购粮食,平衡米价。再不行,那就鼓励种植其他东西吧!这种手段,叫做宏观调控,我那本《国富论》里,早就提到过了,你没细看?”

    章惇没有答话,而是低头想了想。

    良久,章惇才说道:“你这所谓‘西洋之学’,其实是你一家之言罢?你这一家之言,有治国安邦的野心,这叫老夫如何放心得下?!”

    张正书笑了,说道:“章相公似乎也不是儒学的忠实拥趸啊?以我看来,这熙宁变法什么的,更像是法家的变革?”

    章惇的眼中射出精光来:“张县令似乎话中有话?”

    和聪明人讲话,就是省力气。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依我之见,熙宁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王文公太想当然了,太急于求成了,所以才扯到……额才失败的。当然了,也挡了不少人的财路,这是最关键的。章相公能修修补补到现在这地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如果章相公没有继承人,说句难听的话,这熙宁变法绝对是人亡政息的。”

    章惇的呼吸变粗了,显然张正书说的实话,出乎了章惇的意料之外。

    “但是,如果章相公把‘西洋之学’融入进熙宁变法里的话,有没有继承人,这都无关紧要了。”张正书很自信地说道,“因为这是真理,是规则,如果静下心来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经济也好,国家也罢,大抵上都是按照这样运行的。如果融入熙宁变法的话,那就会培养出继承人,都不需要章相公你操心……”

    “呵呵,张县令好口才!”

    章惇似笑非笑地说道,“但老夫说不呢?”

    “诶,章相公别急着拒绝嘛,反正这熙宁变法你们也是从法家中学来的,学一下‘西洋之学’怎么了?小子还听说过,章相公从儒学里找到了类似的解读呢?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难事了吧,当年儒学从道家、法家、墨家里都汲取了不少精华,何必固步自封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章惇没说话,只是打量着张正书,良久才说道:“这才是你的目的罢?”

    张正书被章惇唬得不轻,到底对方是百官之首,这气场比赵煦还要强得多。

    说实话,这确实是张正书的目的,就是想给儒学注入探索、创新的因素。如果儒学没有固步自封的话,那儒学确实挺有潜力的。但儒学的弊端,就是太过崇古,认为古之圣贤都是对的,就没有错的。那怎么可能,单单是孔子的黑历史,都一堆堆的。

    这就是儒家的弊端了,死鸭子嘴硬,还擅长诡辩,一点都没有科学精神。甚至因为和墨家是死对头,连科学技术的根基都砍断了。

    如此儒家,能从汉朝到清朝宋朝占据中国思想食物链顶端,都算是奇迹了。其实,儒学在宋朝这会,已经开始迷茫了。章惇自然不是做学术的,但他却是实践方向的先锋,自然明白儒学可以学,可以看,但是用来做事,那绝对是行不通的。

    “章相公,我这也是为大宋好啊,你看这‘西洋之学’,有这全面的治国理念,儒学可以借鉴的嘛!”

    张正书说这话的时候,有点心虚的。

    是个人都知道,儒学和这个“西洋之学”是格格不入的。一个讲究实事求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怎么能揉到一块?这不是天方夜谭嘛!章惇冷笑着,也没说话。

    “章相公,你……意下如何?”

    也许是章惇的做法实在太过渗人,张正书两世为人的心理都顶不住了,只能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你的事,老夫不会干涉。但如果要老夫支持你,那是不可能的。”

    章惇冷冷地说道,“而且,如果你危害到新法,老夫决不轻饶!”

    “那不会,那不会……”张正书笑道,但其实他也知道,熙宁新法早就受到冲击了。不管是青苗法,还是保马法,都证实了不够张正书打的。张正书的银行一出来,开封府的农民都到银行去借钱了,根本不想鸟青苗法。

    张正书的养马场盈利了,不知道多少人也进入这个行业。虽说是模仿休闲会所这样来运营的,但也顺带养了几匹马不是?

    熙宁变法最关键的两项,都比不过张正书的法子,章惇还有什么底牌可以抗衡的?张正书想不到熙宁变法还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反正就是想从富户家里掏钱出来补贴国家,这怎么可能。说实话,这可能比不上直接纳粟呢。纳粟,其实就是卖官鬻爵,只不过换了个说法罢了。现在宋朝已经很久没搞过纳粟了,即便国库稍微赤字了,也没有到要卖官鬻爵的地步。

第九百五十章: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章惇离开了,张正书松了口气,没办法,宰相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就好像被两道看透人心的目光看着,这种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走出书房,张正书好像虚脱一样,心道这宋朝的大神真的惹不起。稍微做得出格一点,还没啥成绩呢,章惇就找上门来了。可能也是因为张正书的学说没有进入朝堂,不然的话,章惇会毫不留情抹杀张正书的。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事,因为儒家实在太过霸道了。

    别看儒学里面都讲什么“仁义礼智信”,但是在学术之争上面,他们的狠辣是没有其他学说能及得上的。哪怕是法家,现在都蛰伏起来了。

    “我儿,那章相公这次来,所为何事啊?”

    张根富也是心中惴惴的,要知道章惇的官评可不算太好。为了上位,博得赵煦信任,章惇可是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因为这个,也成了章惇抹不去的污点。再加上他“倒行逆施”,“迫害忠良”,独相执政,这些都犯了忌讳。怪不得史书上给章惇的评价那么低,也就是后世,才稍稍公正了点。

    张正书强自笑了笑,说道:“没事,也就是说说官场上的事。”

    张根富肯定是不相信的,他活了这么久,还看不出什么是谎话吗?只是官场的事,张根富也没办法帮助到张正书,只能拍了拍张正书的肩膀说道:“儿啊,要是实在不可为,咱们不做这官了。反正……咱爷俩赚的钱,也够花了……”

    张正书却苦笑道:“怕是不成了……”

    “唉!”

    张根富叹了口气,又拍了拍张正书的肩膀,自己走了出去。

    这事其实在张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家仆都躲着说闲话,不敢让主人看到。张正书也知道这事,但他没去禁止。有时候,禁止比流言更加恐怖,甚至等于坐实了流言。要是张家人心散了,那就更不好带了。

    “郎君,你有心事?”

    曾瑾菡挺着大肚子,看到张正书呆坐在房子里,不由地有点心疼。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不见了模样,现在变得如此深沉了。这就是官场的力量吗,能把一个人,活生生变成这个模样?说实在,曾瑾菡也第一次觉得,这做官……似乎也没那么好。

    “唉,姝儿,我在走一条很险很险的路。稍有不慎,下面就是万丈悬崖。”

    面对说真话的张正书,曾瑾菡却笑了:“郎君,这话你早就说过了。”

    “对,我说过,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张正书叹了口气,“今天章惇那老小子过来敲打我了,因为‘西洋之学’的事。”

    曾瑾菡沉默了,她冰雪聪明,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那郎君打算停手吗?”

    “有些事,还是得去做的。现在不做,以后没机会了。”张正书叹了口气,“但很可能,这会连累到你们。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也是最大的软肋。”

    曾瑾菡笑道:“郎君,你说过你备有后路的。实在不行,我们就扬帆出海,难道大宋还能跨海来抓捕不成?”

    “嘿嘿,做事嘛,不懂保护自己的,都是傻瓜。我虽然要做这件事,但从未想过把自己搭进去。”张正书得意地说道,“再说了,章惇那老小子来敲打我,不过是为了让我知道,你可以在民间传播,那没事。但是如果进入朝堂,那你就死定了。”

    “民间?”

    曾瑾菡有点不明白了,毕竟这是政治。

    “因为章惇那老小子知道啊,这事禁不住的。因为我写的,都是真理。而且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真理,只要顺着这个真理,就能赚钱的。”张正书显然是看透了人心,“这能赚钱的事,怎么可能禁得住?别说赚钱的事了,就算是一本出格的小说,你想禁住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真的,比如历史上明朝嘉靖年间的《西游记》,那是妥妥的**,谁家有一本,是要惹麻烦的。为什么啊?因为《西游记》影射嘉靖帝,自然是龙颜大怒。再比如《金**》,不也是**,但后来一样流传下来了吗?

    一样的道理,思想是禁不绝的,只要有书流传下来,自然能成一个学派。就好像墨家的经典《墨子》,其实还是有人藏有此书的。别的不说,皇宫里的藏书,肯定有这一本。不止是墨家,诸子百家怕都有些流传下来的。只是寻常人,接触不到罢了。

    “那如果有朝一日,朝廷真的下了禁令呢?”

    曾瑾菡最担忧的是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朝廷是绝对无法抵抗的。

    “那大宋就太让我失望了。”张正书很平淡地说了这句话,他也知道,历史的惯性难以抵挡,延续了近千年的思想,不可能一朝被替换。但是如果大宋连一个不同的声音都要禁绝,那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大宋真的走了这么一步,张正书怕是也没有心气了。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是不会拒绝从外来思想上汲取营养的。当初的汉朝,唐朝,都是这样吸取四方思想。甚至唐朝都以穿胡服为时尚,但他们丢了自己的传统吗?并没有。反而,大唐文化影响了周围不知道多少个小国。

    大宋虽然差了点,但好歹也积极吸收了波斯、大食等国家的文化,甚至契丹、西夏的习俗也都了解一二。如果连“西洋之学”都容纳不了,那大宋也不过是个嘴上说得好听的,实际上却是傲气凛然,绝不会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国家。这样的国度下虽然有自己的骄傲,但绝不可能长久。那张正书为什么还要为这样的国度做事呢,反正都是无用功。

    “郎君,别想太多,睡吧,天不早了……”

    曾瑾菡柔声说道。

    张正书也调整了心态,不再去想这件事。“诶,姝儿,你的预产期是在六月?”

    “嗯!”

    “那还得小心点,这都五月多了。稳婆再多找几个,还有一应事物,都要备齐。最好,大夫也要请一个回来待在家中……”

    “嗯,都听你的!”

    ……

第九百五十一章:飘了

    “爹爹,这是什么?”

    张正书很耐心地说道:“这是有轨马车,能把我们快速送到汴京城的。还能拉很多货物,我们家的超市,也是靠这条驰道运送货物的。”

    “爹爹,那是什么?”

    张正书并没有不耐烦:“那是水泥路,水泥路也是能加快速度的,但是就没有有轨马车这么快了。”

    “爹爹,那有轨马车下面的是什么啊?”

    “是驰道,马车在这上面,能加快速度的。”张正书摸了摸身边的小萝莉那一头秀发,十分慈爱地说道。

    “那爹爹,我们什么时候能骑马呢?”

    “等你们长大了,爹爹送你们每人一匹小马驹,好不好?”张正书当然不会食言,他觉得教育小孩子,必须以身作则才行。如果父母都是上梁不正了,那孩子下梁岂能不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怎么样,都是父母身上的优缺点结合。哪怕是父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缺点,也会被孩子学去了。比如,喜欢赌博的父母,孩子也会耳濡目染的;喜欢骗人的父母,孩子从小也就学会了骗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十分有道理的。

    即便在后世,学区房、好学位也是最紧俏的资源。

    为啥?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真的太大了。

    张正书和曾瑾菡、李师师看着这两个上蹿下跳的孩子,三岁左右的小孩精力无限,此刻正前往汴梁城呢,他们自然高兴了。

    不消说,这是张正书的两个孩子了,一男一女,名叫张博衍和张清婉,男孩是曾瑾菡生下来的,女孩是李师师生下来的。也许是基因太棒了,张正书看着这两个小屁孩,都比一般的小孩聪明了不少。张正书也会教育啊,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一点点把他们带进了科学的奇妙世界,让他们自行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更好的基因是张清婉,完全继承了李师师的美貌,年纪小小,就非常可爱了。肉嘟嘟的小脸蛋,像一个小天使一样,张正书最疼女儿了。而张清婉也和张正书最亲,哪怕是李师师都吃醋了。至于张博衍,这个调皮鬼和张正书小时候一模一样,稍不留心就要闹出什么事来。因为这样,少不得挨了打。当然了,张正书打完之后,还会跟他讲道理。张博衍这小子,倒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但张正书教过他的道理,他是一个都没忘的。

    三岁左右,是一个人成长最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初步价值观,那这个孩子就算是毁了。

    为什么那么多熊孩子老是教育不听?就是因为父母贪图省事,三岁左右的时候完全不管教,孩子觉得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自然就无法无天了。不管是宋朝这会的纨绔子弟,还是后世的熊孩子,大抵上都是管教不严、父母失职的缘故。后世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教育不用费心,长大了丢给幼儿园、丢给学校就行了。要是运气好,遇到几个负责任的老师,孩子还能纠正过来。但如果遇到不敢管的老师,那这孩子就算是毁了。

    宋朝也是一样的,自己教不好,期冀先生过来教导,这怎么可能?

    看看张正书附身这个倒霉鬼就知道了,气跑了多少教书先生了?

    这两个孩子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不停地问着问题,张正书也耐心地回答了。虽然很多时候,小孩子都是一知半解的,但张正书的耐心,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初步的世界观,让他们从小就明白这世界大概是怎么回事。

    “郎君,此去汴京城,官家隔了三年再次召见你,怕不是有什么预兆?”

    曾瑾菡虽然已经具备了新妇风情,但到底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撩人。

    张正书大饱眼福之余,才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官家有什么目的,根本不需要猜。”

    李师师却忧心忡忡地说道:“郎君,这三年来,官家似乎故意冷落于你,甚至还下旨责斥了好几番,怕不是对郎君有不满?”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因为这世界变得太快了,官家他……有点害怕了。”

    面对无数的新鲜事物,任何人都是害怕多于好奇的。赵煦也是这样,他害怕对大宋失去了掌控,自然会觉得张正书是个烫手山芋了。不让他当官也不是,让他当官,继续发明新东西,似乎也不是那么回事。皇帝嘛,自然是掌控欲超强的。再加上两年前赵煦终于有了一个皇子,叫做赵?,和赵煦夭折的长子赵茂是一个读音的。有了子翤的赵煦,更加显现出掌控欲了,于是,打压张正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仅是张正书,连章惇都逃不过这个规律。不仅把蔡卞、张商英两人扶上了副宰相的位置牵制章惇,还在军队上完成了改制。

    可以说,现在大宋的军队,已经今非昔比了。

    夏国前一年过来请降,大宋也接受了。无他,因为西夏国内发生内讧,保皇族和汉人大族梁氏火并,两败俱伤之下,梁氏意外败了,但保皇族也损失惨重,连皇帝李乾顺也亲冒矢石,意外丧命在冷箭之下。至此,西夏大乱,国内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而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也没放过这个机会,一举攻占了西夏的大部分国土。

    同时,辽国也和大宋开战了。好在,大宋没有昏头,而是以守城为主,一般不轻易野战。两军对峙在雁门关、幽云十六州一带,一副磨刀霍霍的模样。

    无他,辽国决不能让大宋吞并西夏的,甚至出兵保住了李乾顺的儿子李仁爱,使得大宋西军大破兴庆府时,李仁爱得以幸免于难。此后,李仁爱召集残部对抗大宋,已经一年了。但是,因为保皇族损失太大,再加上大宋趁火打劫,西夏元气已经消耗殆尽。而回鹘也因为西夏多次出兵攻打,也落井下石,李仁爱一伙在西北大漠中流窜,十分艰苦。

    而西夏此时人心思定,没办法都饿得不行了。于是,在活命的高压下,西夏大族开向大宋投降了。

第九百五十二章:事情暴露

    这是大宋立国以来都没有的功绩,赵煦自然是飘了。

    不仅上告太庙,还昭告天下,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张正书却非常担忧,小冰河时期越来越严重,别的不说,因为饥饿,女真人都开始崛起了。如果大宋这么骄傲,那必然是要吃大亏的。

    这不,赵煦想起张正书来,大概是要在张正书面前,显摆显摆自己的功绩。

    张正书思虑着,有轨马车已经在汴梁城站点停了下来。

    “变化,确实很大。”

    张正书笑了,大宋如今确实不一样了,如果拿gdp来衡量,怕是一年增长个百分之五十都是可能的。要不然,赵煦也不会有底气和西夏辽国同时开战的。如今西夏已经等同灭亡,赵煦要调转枪头来,对付辽国了。

    看着汴梁城满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张正书心中有说不出的失落。

    无他,钢筋混凝土虽然是好的,却把汉人的建筑艺术掩盖住了。好在,也有一些人喜欢宋朝砖木建筑的,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小楼交相辉映的奇景,也是汴梁城特色了。

    两个小孩子第一次到京都来,满地的撒欢,好在有家仆看着,不然还真的搞不掂他们。两三岁,狗都嫌,可想而知这两小孩有多恐怖了。

    这三年来,张正书也来了不少汴梁城,但大多数是因为报社、银行有事需要他拍板罢了。每次都是匆匆而回,这一次可能要住上一段时间了。

    “你们先回报社吧,我去一趟皇宫。”

    张正书带上了周篷,这小子聪明啊,已经算是张正书半个徒弟了,现如今跟在张正书身边做事。而汴梁城最近的治安好了不少,因为禁军改制的缘故,地痞流氓,游手好闲都少了,所以带不带保镖都是一样的。再说了,刘忠和史陌都已经成家立室,也没理由叫人家天天跟着的。

    “周篷啊,你说说看,我们的买卖还差点什么?”

    张正书老是觉得这状态下的大宋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

    周篷也是聪明,一下就明白张正书说的是什么了。

    “小官人,你的意思是如今还是铜荒吗?”

    张正书笑了,这小子果然是有天赋的。

    “不错,看来纸币计划该提上议程了。”张正书这是经过了三年的兑票实验,“建设银行”遍布了大宋的各大城市,推出的兑票,已经形成了风潮。很多商贾,甚至平头百姓都接受了这个类似纸币的东西。无他,因为根本仿造不了,而银行的宣传也很到位,怎么防伪,怎么识别假的兑票。适时推出纸币,是推动大宋继续前进的一大助力。

    要不然,单单是混凝土建筑,张正书怎么都觉得不伦不类。

    “现在也是到时候了,银行里的纸币,也准备好几年了,是时候推出来了。嗯,先推出大额的纸币,再慢慢向下渗透。”张正书下了决心说道。“这事,还得跟官家唠叨唠叨才行。”

    周篷点了点头,突然问道:“小官人,杭州的‘飞蛟船’队已经远航至欧罗巴,为什么找不到小官人说的那些‘西洋之学’?”

    张正书一愣,然后才笑道:“当然找不到了,这是在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图书馆里的。”

    周篷一愣,说道:“不是‘西洋之学’吗?怎么……”

    “东方不亮西方亮啊!”

    张正书意味深长地说道,“很多东西,在原生国度不被重视,却在其他国度获得了新生。比如我们中国的很多技术,都能在巴格达图书馆找得到。”

    “所以小官人才建立那么多免费的图书馆?”周篷一下子就猜到了张正书的意图。

    “不错,希望有人重视起来,也为大宋保留多点种子吧……”

    两人低声说着话,慢慢地来到了大宋皇宫宣德门前,验明了身份,张正书让周篷先回“建设银行”等着,自己进去了。

    拐弯抹角,穿过长廊,走过长长的通道,张正书来到了垂拱殿上。有了儿女之后的张正书,已经稳重了许多,也不想和文武百官怄气了。虽然很多文官还是不断地弹劾张正书,张正书也只是一笑了之。当然了,张正书也不是泥菩萨,如果对方本身是贪官,张正书也是不吝在《京华报》上让他出名的。

    待得彭元量进殿禀告,赵煦过了好一会,才召见张正书。

    “臣参见陛下,恭请圣安。”

    “免礼。”

    赵煦淡淡的声音传来,却没有抬头看张正书。

    张正书倒也无趣,叉手站在殿中,看着正在批阅奏折的赵煦。只见赵煦的气色还算不错,虽然还是很消瘦,但精气神还是挺不错。大概是灭了西夏,赵煦的心情大好吧。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赵煦才总算放下笔。但他一看张正书,皱起眉头来。

    原来,张正书根本不觉得赵煦这样沉默不说话算是什么威压,居然左右打量起垂拱殿的布置了。

    “张卿,你对垂拱殿有兴趣?”

    张正书回过头来,笑了笑说道:“这不是看官家你在忙嘛,我就看看这垂拱殿的供暖系统,好像还不错?”确实,皇宫嘛,自然是什么新技术都要用上的。就连钢筋混凝土建筑,都在皇宫中有不少。高达八层楼的钟楼,就设计在皇宫内,上面的巨大钟表,已经成了汴梁城百姓看时间的第一选择了。日晷这东西,已经基本被淘汰了。

    “你是在向朕邀功?”

    赵煦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让张正书心中隐约有点不祥的预感。

    “当然……是了,官家给推广新技术树立了标杆,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张正书也打了个哈哈说道。

    “呵呵……”

    赵煦笑了两声,盯着张正书看了良久。

    张正书倒也坦然,不惧赵煦的这眼光。但其实,内心已经直打鼓了。这几年,张正书做的出格的事并不少。赵煦不是傻子,肯定有所察觉的。要不然,也不会晾了张正书这么久。

    “张卿啊,你所做之事,就不打算向朕解释解释么?”

    赵煦淡淡地说道,“朕……一直在等你的奏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