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39章:都给跪了

    不论是看热闹的看客还是离的最近的那三个番邦人士,听到杨怀仁自称本王的时候,全都吓了一跳。

    不过他们瞬间也明白怎么回事了,即便他们不认得杨怀仁,也知道庄文斌这小子这是装比撞在铁板上了。

    道理很浅显,你庄家在杭州再牛比哄哄,还能牛得过人家王爷?

    这年头的老百姓对身份很高的人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敬畏,东京城里或许还因为大官大佬们比较多,这种感觉可能还小一些。

    可在杭州这种地方,别说一位王爷,即便是一位公爷或者侯爷就已经很唬人,也很让人畏惧了。

    看热闹的人也是有眼力价的,也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忽然间纷纷选择了回避,瞬时传来一片关门关窗户的声音。

    三位离的最近的番邦商人也意识到了什么,大胡子番僧赶忙转身对杨怀仁深深行了一礼。

    契丹商人立即想到杨怀仁不仅是大宋的王爷,还是他们大辽的王爷和驸马爷。

    他也不知道内情如何,却因为辽国等级制度的缘故,他意识到他一个商人比不上当兵的,而当兵的比不上当官的,当官的又比不上契丹贵族,最后贵族比不上契丹皇族。

    他算了一圈,算出来的结果是他跟杨怀仁之间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实在是太悬殊,这让他什么都不用考虑了,立即便跪了下去。

    高丽商人呆了一下,见契丹商人已经跪了,他也不自觉地给跪了,毕竟高丽人比起契丹人来,他们自己个儿都明白他的地位就更低了。

    大宋文人之间,不讲究行大礼,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士子见了当朝宰相,也不过多行半个叉手礼而已。

    只不过这规矩没法用在庄士恒身上,庄士恒虽然也通过读书得了个举人的功名,可他从来没有考中进士,是后来以武出仕的,这里边也有很多家族财力的支持。

    年轻的时候混了一圈军职,中年才混出点样儿来,能做到一州一府的防御使这种闲职,可以说是当官已经当到头了。

    除非朝中有人提携,恐怕是很难在更进一步了。

    照官场的规矩,既然庄士恒以武入仕,那他就是武官,武官可是没有什么特权的,见了上官,起码要行单膝跪礼。

    在杨怀仁面前,他也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资本,只得恭敬的跪拜了下去,嘴里还唱着“卑职参加王爷”。

    躺在地上准备装死的庄文斌见老爹跪了下去,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忽然便想到对面那个年轻人是谁了。

    若是换了个别的人,以庄文斌在杭州府纨绔界的大哥地位,大不了说一句闻名不如见面,冒充一回江湖人士就可以混过去了。

    可他想起他刚才对杨怀仁说的那些话来,肠子都悔青了,恨不得自己把肠子掏出来捋一遍然后再放回去,争取让时间倒流半个时辰。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庄文斌还算是不傻,意识到他闯了大祸的时候,也不计较他爹刚才踹死狗一样把他踹了个半死了,而且发现他不用化妆,他已经是满脸的血。

    也不知是如何突然间开了窍,庄文斌也不打算爬起来了,直接躺在地上翻着白眼装起了死人。

    杨怀仁还是很有大家风范的,对几个跪着的人道,“诸位请起,本王今日只是携友游湖,诸位不用太过郑重其事。”

    说罢便去虚扶了几个人一把,契丹人自然不敢站起来,高丽人见契丹人跪着不起,他也不好意思站起身来。

    就跟传染病似的,庄士恒见别人还跪着,他也不好自己起来,于是也便跪着不起来。

    杨怀仁心里苦笑,心里却笑骂他们几个人真是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再去看庄公子的时候,杨怀仁是真乐了,庄公子眯缝着眼向他这边偷瞧,也不怕高丽人误会了他模仿人家。

    怎么说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呢,杨怀仁就觉得庄公子其实没有那么坏,庄家既然是做茶叶生意的,人家卖茶也是正常的经营活动。

    只是偏不巧他们偏偏要把茶叶卖给契丹人,正好无意间破坏了杨怀仁的计划,才给他招惹了这份事端。

    所以杨怀仁也从来没打算要弄死他或者折腾他们庄家,不过修理一下他们还是会有的。

    这种修理的目的也是一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而已,因为杨怀仁觉得与其说庄公子是坏人或者恶人,不如说他是个蠢人,和一个蠢人,又能和他认真计较个什么呢?

    杨怀仁对庄士恒道,“庄大人你起来吧,顺便把你儿子也扶起来,你们父子俩在本王面前装个什么劲?不是说你们姓庄,就装什么都像的。”

    杨怀仁很想说你们装比都没装在点子上,装成个皮皮虾还指望老子按鲍鱼的价钱埋单不成?

    庄士恒不敢违拗,赶忙起身去扶庄文斌,等他走到儿子身边才发现,儿子也没真的晕过去,是因为怕事,才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装死罢了。

    庄士恒还在生这个不肖之子的气,自然不可能真的去扶他,而是轻轻踢了踢庄公子的屁股,一脸嫌弃地道,“快起来给王爷磕头认错,你趴在地上装大王八呢?”

    庄文斌一想也是,总不能一直趴在地上不动的,只是他也没站起来,而是佝偻着身子骂起来一点,转过身来冲着杨怀仁,便借着原来的动作趴伏了下去。

    “小人不知您是王爷,刚才言语间多有得罪,往王爷大人大量,饶过小人一次。”

    杨怀仁憋着笑意,没有搭理他。

    静了一会儿,庄公子有些急了,心说难不成他不肯放过我不成?

    于是他接着道,“小人罪该万死,父亲教训的是,如果王爷还没有满意,请父亲继续教训我一顿便是。”

    庄士恒心说这小子啥时候学精了?还知道玩苦肉计了,于是他扯起前摆来准备继续踹他。

    杨怀仁叹气,“你也起来吧,你觉得本王还有心思看你们唱戏吗?”

    庄士恒和庄文斌父子听杨怀仁口气应该是不会把他们怎么样了,心中大喜,这才哎哎呀呀忍着浑身疼痛站了起来。

第1640章:中人

    杨怀仁对三位番邦人士道,“几位请起,本王所料没错,你们应该是来找庄家采购茶叶的吧?”

    契丹人和高丽人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是大胡子番僧点点头道,“王爷说的不错,本座来大宋,一是来摆放大宋的名刹古寺,交流佛法。

    二来便是奉吐蕃国师之命,采购一万斤茶叶好带回去。”

    杨怀仁点点头,觉得一万斤茶叶并不是一个大数目,差不多是一直商队所能携带的数目。

    何况他和吐蕃诸部之间,一直有牦牛交易等贸易商的往来,而且大胡子番僧应该是来替吐蕃的宗教来采购茶叶的,这个也不好拒绝。

    主要还是因为杨怀仁现在没有把吐蕃当做是大宋的威胁,如今吐蕃早已经不成一国,处于一种多方势力割据的局面。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也只有宗教信仰差不多了,所以杨怀仁觉得没有必要和藏传佛教势力闹僵。

    或者说和他们搞好关系,其实对于现在以及将来和吐蕃人做生意上,还有不少的好处。

    于是杨怀仁当了一回对缝儿的中人,扭头对庄士恒道,“你们庄家是江南有名的茶商世家,这位大师所需要的茶叶,你们可要认真对待。

    不仅如此,还要给人家一个合理的价钱,派最好的商队帮人家送回去。”

    庄士恒有点搞不懂杨怀仁这是在做什么了,之前庄公子对他不敬的事情,他好似点儿都没有在意,反倒给他们庄家拉起生意来了。

    尽管不太理解,不过庄士恒觉得这样也好,从杨怀仁的口气来看,人家或许真的是大人大量,早已经把之前的不快放下了,这让庄士恒非常庆幸。

    所以他没有拒绝的道理,而且本身大胡子番僧就是来找他们庄家采购茶叶的,既然杨怀仁开了口了,大不了他们庄家可以在价钱上给大胡子番僧做一些让步。

    他们庄家不过是少赚一些而已,但因为这件事给了杨怀仁面子,将来说不定还能和他攀上关系,这就更好了。

    庄士恒恭敬道,“既然王爷都这么说了,我可以代表我们庄家向王爷保证,一定会给大师一个最优惠的价格,并且会派最好的商队给大师把货物送回吐蕃去。”

    杨怀仁笑道,“很好,那就多谢庄大人了。”

    大胡子番僧其实也没搞懂怎么回事,怎么事情就发展成这样了?不但他采购茶叶的事情没有耽误,还平白无故得了优惠和另外的好处,他心里自然很开心。

    虽然杨怀仁嘴上不明说,但大胡子番僧肯定是明白杨怀仁做的这些,是主动向他示好了。

    大胡子是个聪明人,之前的事情没搞懂,但现在的事情他还是明白的,联想到杨怀仁家里和吐蕃逐步的生意往来,他便明白杨怀仁的目的了。

    从商人的角度讲,杨怀仁和他们吐蕃宗教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双方都有好处,所以大胡子番僧便很自然的接受了杨怀仁的好意。

    他谢过了杨怀仁之后,觉得杨怀仁似乎还有其他事情和庄大人或者其他人说,他留下来又不方便又没有必要,便开口告辞。

    杨怀仁也派人把大胡子番僧恭送了出去。

    仍旧跪在地上的契丹商人和高丽商人就变得尴尬了,他们同样是来找庄家采购茶叶的,可杨怀仁只促成了吐蕃番僧和庄家的生意,却对他们的事情不理不睬,这让他们很纳闷。

    杨怀仁想的是,在大宋的地面上,他没有欺负两个番邦商人的必要,便也打发他们两人走,但只字未提他们购茶之事。

    契丹商人和高丽商人虽然有点郁闷,但却不敢违拗杨怀仁,只得施礼告辞,契丹商人还一个劲儿的拍杨怀仁的马屁,希望它能给安国公主带个好。

    杨怀仁敷衍了一下,这才打发他们离开。

    剩下庄家父子俩的时候,杨怀仁让他们走进雅间,然后命人关上了房门,并派圆葱去楼下把看热闹的人群劝散了。

    三个番邦人士离开的时候,百姓其实就觉得已经没什么热闹可看了,并没有什么打架的戏码再上演,打架等了一会儿觉得无聊,也便各自散去。

    杨怀仁望着一脸不解的庄士恒,笑道,“你们庄家在江南的名声不错嘛。”

    庄士恒答道,“王爷过奖了,不过是累世贩茶罢了,算不上名声。”

    杨怀仁口气很和缓,“庄大人莫见外,本王也是兴趣所致,所以打听一下罢了,并没有别的意思,你当是咱们闲聊便是了。”

    庄士恒见杨怀仁确实是温文儒雅,丝毫没有计较先前的事情的意思,心中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以前他也是曾经到杨府送过礼,不过也只是从杨家管家口中听一句谢谢的话而已,凭他的官职和地位,还是见不到杨怀仁的,就更不用说和杨怀仁闲谈了。

    可今天发生的事情本来是件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不打不相识了,庄士恒又有些庆幸,坏事变好事,没想到他那个不肖儿子的莽撞,竟然让他和杨怀仁攀上了关系。

    如果他们之间能建立某种利益上的亲密关系,庄士恒甚至觉得他的仕途可能会一片光明。

    庄士恒答道,“回王爷的话,我们庄家祖上,在吴越国时期就拥有茶山了,后来太祖皇帝统一天下,世道太平了,我们庄家也从简单的种茶渐渐开始走出来,成了茶商。

    王爷肯定知道,茶以前都是奢侈品,若是乱世,贩茶生意也就很难做了,而如果是太平盛世,喝得起茶的人越来越多,贩茶的生意自然能做的越来越大。”

    杨怀仁点头,这倒是真的,茶叶在古代确实很久一段时间里都是奢侈品,而且宋代以前的茶,还是不是指的现代的茶叶。

    到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让茶文化有了新的高速发展,人们也从以前复杂的烹茶渐渐开始喜欢上简单的泡茶。

    烹茶的味道很复杂,各种香料也很多,但泡茶相对简单,茶叶用开水一泡或者简单煮一下,味道清香淡雅,倒是和文人们喜欢的意境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以前只在江南一代流行的花茶和绿茶,也渐渐普及到全国了。

第1641章:问茶

    杨怀仁笑道,“你们庄家祖上,确实是会做生意的,从种茶的茶农发展到如今这么大的家业,这可是几辈人共同的功劳。”

    庄士恒见杨怀仁对他们庄家大加赞赏,心中喜不自胜,忙接话道,“多谢王爷赞赏!正是因为有王爷这样的人让大宋国泰民安,我们庄家的生意才能蒸蒸日上。”

    不得不说庄士恒是个会拍马屁的,不过杨怀仁可没工夫和他整这些没用的,他接着问道,“庄大人,你们庄家现在还是有不少茶山吗?

    是不是都是自产自销?你们的茶山又主要种的的是什么茶?”

    庄士恒心情已经非常放松,他从小成长在一个茶商大家族中,自然对这个非常了解,他有点变得侃侃而谈起来。

    “回王爷话,我们庄家以前确实是自产自销的,家里有茶山,集栽培、种植、采茶和生产以及销售于一体。

    不过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除了自家茶山自产的茶叶之外,也从其他茶农那里收购茶叶,我们庄家再加工之后贩卖。

    两浙一带虽然茶山众多,可茶叶越来越能卖上价钱之后,很多商人也加入到种茶贩茶的生意中来。

    我们庄家因为家族做茶叶生意的缘故,积累了不少销售的经验和渠道,所以对于一些没有充足的销售渠道的茶农来说,最好的赚钱方式也是把他们种植的茶叶卖给我们。

    至于我们庄家所种植采购以及销售的茶叶种类嘛,那可就多了。

    像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武阳春雨以及松阳银猴等等,都有贩售。”

    这些茶的种类,杨怀仁有些他听说过,有些没听说过,但一听便知道这些都是名茶。

    只是有一点他有些疑惑,问道,“怎么龙井还分两种吗?”

    庄士恒有些卖弄道,“王爷可能有所不知,龙井是茶种的分类,另外又根据产地的不同,又被划分成了更多的种类。

    就说西湖龙井,也是有不同品质的严格划分的。龙井茶的历史始于唐末,兴于本朝。

    太祖时候,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其中因为龙井村的品质最优,便为此茶种命名为龙井茶。如今龙井茶以“狮”“龙”“云”“虎”四个字号划分。

    “狮”字号龙井茶产地以狮子峰为中心,包括胡公庙、龙井村、棋盘山、上天竺等地。

    这也便是龙井贡茶了,如今由朝廷管理这片茶区的龙井茶种植、采集、生产和进贡事宜,一般人已经喝不到这么上等的龙井贡茶了。

    “龙”字号龙井茶产于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一带;“云”字号产地为云栖、五云山、梅家坞、琅岭西等地;“虎”字号龙井茶产于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一带。”

    “龙”、“云”、“虎”三种龙井茶虽然不是贡茶,品质也是上佳,在我们庄家贩售的茶叶当中,也是上品的贵价货。

    而大佛龙井产于新昌县,以竺道潜、昙光等为首的十八高僧在新昌品茗悟惮,开创般若修禅,形成了“佛茶之风”,是以得名大佛龙井。

    世面上常见的龙井茶,大多是大佛龙井,而西湖龙井产量有限,所以在外地其实很难喝到。

    我们庄家能产“云”字号西湖龙井,在新昌县也有自家的茶山,王爷若是也喜欢茶艺之道,下官稍后可以送些好茶去府上孝敬王爷。

    王爷若是想品尝最上等的龙井贡茶,下官也不是没有办法……”

    庄士恒笑得很暧昧,杨怀仁可不领他这个情,“那倒不用了,朱公公前几日刚去府上送了些今年的新茶过去,就不劳庄大人费心了。”

    庄士恒一听便知道人家什么意思了,杭州茶监的朱公公也是个心思活泛的灵巧人,杨怀仁就住在龙井贡茶产区不远的地方,如今正好是采茶的季节,他总不会不不知道采了新茶要先孝敬这位王爷的。

    不过庄士恒觉得也是好意,刚才的话倒也没有失言,他接着道,“那是那是,王爷身份尊贵,替官家先试茶,那也是因为身份尊贵。

    不过下官还是得空亲自去府上送一些今年的新茶去,便是王爷拿出去赏赐军中将领士卒或者家中管事,也是极其体面的。”

    庄士恒倒真是个会来事的,杨怀仁也明白他这种来自商人家族的官员,最是精通官场上这套钻营,口灿莲花对他们这种人来说那是再平常过的事情。

    杨怀仁的目的可不在于此,他和庄士恒闲聊了这么多,一是出于个人兴趣了解一下,二是为了他阻止庄家乃至江南其他茶商把茶叶卖到辽国的事情。

    他没有拒绝庄士恒的好意,“那就多谢庄大人了。”

    庄士恒见杨怀仁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他的好意,感觉他和杨怀仁之间的关系也似乎亲密了些似的,心中更是难以自已的高兴了。

    庄文斌在他爹身后捂着一身疼痛不敢说话,站的也恭恭敬敬,一开始觉得杨怀仁很可怕,后悔他鲁莽招惹了这么一个名声可怕的人物。

    但听到他爹和杨怀仁的闲谈之后,忽然间觉得他爹才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本来一件坏事,让他爹圆成了好事。

    不但没让人家杨怀仁继续生气,反而还慢慢地跟这么一位王爷建立起了某种亲密的关系,这让庄文斌对他爹更加心生敬佩之意。

    庄士恒道,“下官家里既然是种茶贩茶的,孝敬王爷一些也是下官分内之事。”

    杨怀仁被他拍马屁拍的都快吐了,这才说到了他的正事,“庄大人应该知道,本王其实也不是什么朝中的栋梁之才。

    只是身边有些有才能的人帮衬着,才有了本王今日的地位,我看庄大人就是个人才嘛。”

    庄士恒听到这里心脏都快乐炸了,杨怀仁这话很明显就是拉拢他了啊。

    若是他们庄家又多了杨怀仁这么个靠山,那他们庄家也好,还是他个人的仕途也好,可就真的飞黄腾达了。

第1642章:茶叶外销

    庄士恒从新恭敬地施礼道,“下官愿为王爷效犬马之劳。”

    庄士恒的态度让杨怀仁很满意,既然人家已经表明态度了,杨怀仁也便接着说道,“庄大人若然人才。

    本王对茶叶生意很感兴趣,不如庄大人给本王说说,你们庄家的茶叶生意怎么样?特别是外销这一块,每年能走多少货?”

    庄士恒之前还担心杨怀仁若是对茶叶生意感兴趣,会设计他乃至夺了他们庄家的茶叶生意。

    但现在看来,庄士恒觉得他之前是小人之心了。

    杨怀仁毕竟来江南不久,大半时间他本人也并不在杭州呆着,就算是对茶叶生意有兴趣,也不会是像一般的江南的茶商一样,拥有种植、生产以及销售的全面渠道。

    但杨怀仁实际上也是个生意人,自家开了京城里的一家著名的酒楼,另外和很多名楼都有合作关系。

    开酒楼必然要采购不少茶叶的,特别是京城里那些列数七十二名楼的酒楼,每年光是采购上等的好茶,这就是一份非常大的买卖了。

    另一方面,杨怀仁特意问起他们庄家茶叶外销这一块,那杨怀仁的目的就表现的更明显了。

    商业上的消息,传递的向来都是很快的,以庄家在江南商人圈子里的地位,也不难及时得到整个大宋商圈里的一些关键消息。

    杨怀仁首先是就是个商人,他还有另外许多特殊的身份,比如目前他娶了辽国的安国公主,是辽国的金刀驸马。

    另外,西北边的一座新型的贸易型城市以极快的速度竖立起来,听说杨怀仁在这座新的商贸城市里就有很多边贸的买卖。

    加上之前他就跟吐蕃不少部族有贸易往来,如今有打通了交趾的商路,建立一支海上的商队也不是很困难,显然他家的生意会越做越大。

    之前他们家的生意,也主要是以和饮食相关的货物为主,比如新式蔬菜、牦牛以及海产品等各种食材,他若是对茶叶之类的饮品感兴趣,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杨怀仁要贩茶,也不会亲自参与到种植和生产当中来,更多的会是去做外销的生意,他有那么多关系和路子,没有道理不用。

    庄士恒想明白了,杨怀仁对茶叶生意感兴趣,还特意问了他们庄家茶叶外销的情况,应该是有意和他们庄家合作了。

    庄士恒想到这里已经有点心花怒放了,这对他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他想巴结杨怀仁或者建立某种联系,光靠送点礼物或者单纯的拍马屁,这种关系或者联系永远是不牢靠的。

    只有真正建立利益性质的联盟,他们才算是同坐一条船的紧密关系。

    如果事情按照庄士恒的预料之中发展下去,庄士恒不仅会在仕途上得到杨怀仁的提携,同时他们庄家的茶叶生意也可以有了更强有力的庇护,也可以越做越大,很快就能跻身江南第一茶商的位置。

    只要杨怀仁能让国内的许多酒楼以后采购庄家的茶叶,或者是杨怀仁提供外销渠道,从他们庄家大量批发茶叶,这都是极大的商机。

    庄士恒道,“我们庄家的茶叶生意,主要还是以内销为主,外销也有,但所占比例不算大。

    江南一带是茶叶主产区,大概占大宋茶叶产量的八成。福、建路的打小龙团虽然很出名,但龙凤团茶的产量一般,几乎没有在普通渠道流通的可能。

    而我们庄家在江南茶商中,可谓数一数二,几乎占了江南茶叶生意的三成左右。”

    杨怀仁因为要往辽国贩糖,特地派人查阅了大宋户部的纪录,还是了解一些数据的。

    当时大宋每年的茶叶产量大约在四千万到五千万斤之间浮动,包括周边地区的泛江南区域,确实占据了产量的八成以上,也就是三千多万斤。

    庄士恒说的他们庄家的产业年产量占三成,有点吹嘘的成分在里边,但两成应该还是有的,计算一下也就是大约六七百万斤。

    杨怀仁又问,“庄大人,你们庄家产业外销的比例具体是多少,可否透露给本王?”

    庄士恒道,“下官对王爷,本也没有任何可隐瞒之事,方才下官说外销占比例不多,大概不到两成。

    其中的一成,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通过海路,往南往西贩售,只不过我们庄家遵守规矩,没有海上的商队,所以所谓的外销,也是以批发的形式卖给海商,他们转卖到了海外。”

    杨怀仁点点头,这和他预想的差不多。若是换了其他的小地方,商人能做到一个地方数一数二的,一般都有整套的生产和销售渠道。

    但在江南这种地方就不同,因为商人太多了,所以没有哪一家可以真正做到全渠道,就算有人想站出来去做,也会受到其他商人联合起来排挤和抵制。

    所以在江南一带便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但大家却都默许的规矩,你做什么行业,就专注于什么行业,生产和销售一般都会分开。

    比如卖丝绸的不会去卖茶叶,卖茶叶的不会去搞海上商队,搞海上贸易的又不会去搞货物生产。

    大家听起来似乎有点熟悉,这种商业模式其实是先进的,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和后世的商业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后世就算有一两家的貌似什么行业都涉及的,看上去好像产业很丰富的,其实他们也是有自己的主业。

    涉及其他行业,一般是出于规模化运营上节省成本的需要,才建立必要的产业链。

    但这种产业链的建立,也极少有全资控股的,大多是投资或者合作占股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也是后世产业布局的比较合理的形式。

    杨怀仁又问,“那北边呢?辽国、以及高丽和倭国等等?”

    庄士恒道,“倭国很奇怪,明明他们我国人对咱们大宋的文化比别的国家人都有一种崇敬和喜爱。

    但因为他们倭国皇帝没有向咱们大宋皇帝陛下称臣纳贡,实际上朝廷是不允许私人和倭国的海上贸易往来的。

    就算有,也是走私,大多数货物贩卖到倭国,应该是倭国商人通过高丽商人在高丽中转的。”

第1643章:笨办法行不通

    庄士恒继续道,“其实这个数量也不多,主要的贸易对象还是辽国商人。契丹人对于采购江南的丝绸和茶叶,出手很大方。

    加上契丹商人在大宋都有自己的商队和货栈,所以一般把东西卖给他们,是最赚钱最省事的。

    当然,同样的货物,在大宋和在辽国,那价钱可差的太大了,就像辽国的毛皮,在他们那里根本就不值多少钱。

    但皮子运到大宋,即便成本也翻了一番,但处理之后做成皮衣皮具卖,还能有翻倍的利润。

    咱们的茶叶丝绸,也是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有的赚,最近这几年来江南采购丝绸和茶叶的契丹商人也越来越多。

    王爷应该清楚,在咱们大宋,番邦来的商人多少都要受些歧视的,官府和我们商贾都不太待见,毕竟大都是些臣属国的商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也不算什么事。

    只有契丹商人有些不同,毕竟他们打着兄弟之邦的名义,官府也不好太过管束他们以免被人冠上破坏宋辽关系的罪名。

    所以契丹商人在咱们大宋,起码在官府的面上,还是受到不少优待的,他们也比其他国家来的商人更加有自由度。

    但在老百姓眼里,和契丹人做生意的话,有时候也容易被戳脊梁骨。

    所以大宋的商人为了自己的颜面,在和契丹人做生意的时候,同样的货品,卖给宋人和和卖给他们也绝对不是同样的价钱。

    卖给契丹人,总是要加价的,这样也是为了减少老百姓的抱怨,做出一种姿态。

    时间长了,这种情况也便形成了一种商人之间预定成俗的规矩,和契丹人做生意,是绝对要狮子大开口的。

    但实际情况上呢,这些契丹商人还真是不缺钱,他们从辽国来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毛皮和中草药。

    这些东西卖了钱再转手买了咱们的丝绸和茶叶,最近几年笔墨纸砚啊,纸张和书籍啊,也成了他们采购的重要商品。

    他们也是知道他们来和宋人商人做买卖,是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的,可他们也不在乎,巨大的利润决定了他们可以如此大手大脚的开价。

    就说我们庄家做茶叶生意,正因为契丹人开价比大宋的正常价钱还高出五成,所以我们庄家也一直把契丹商人当做大客户。

    那另外的一成茶叶,基本上便是卖给了契丹商人了。”

    杨怀仁细想了一下,被这个数字下了一跳,光是庄家每年卖到辽国的茶叶就有六七十万斤,整个大宋的话,这个数字还要翻几倍。

    要知道原先可不是所有的契丹人都喝得起茶,但现在的数字表明,辽国每年所需要的茶叶数量逐年增长,而且增幅还很大,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

    杨怀仁认为,古代人平均寿命短,辽国人比大宋人平均寿命更短的原因,除了北方草原的生活环境比较寒冷之外,主要便是契丹人的食性所决定的。

    契丹人在肉类摄取上比大宋要多的多,而肉类摄入多的人,必然会因为消化道消化肉类导致消化系统衰老的更快,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寿命会比较短。

    而茶叶会极大的减轻消化系统消化肉类的负担,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契丹人喝茶,变相的提高了契丹人的体质和平均寿命。

    从契丹人每年采购茶叶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来看,说明很多契丹人已经开始习惯了茶叶,也有了足够的财富来购买价格昂贵的茶叶。

    正因为需求量大,所以如今来大宋采购茶叶的契丹商人也越来越多。

    杨怀仁即便有地位,也有不小的权势,可要制止大宋的茶商卖茶给契丹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不是没想过,他自己出钱,把像庄家一样的茶商手里原本打算卖给契丹商人的茶叶买下来。

    杨怀仁也知道采购这么一大批茶叶需要巨大的资金,但他为了他的计划,是愿意付出这些钱的。

    杨家的生意现在渠道确实很广,采购了这批茶叶,不论是走陆路向西卖还是走水路往南卖,就算不赚钱,也不至于赔了钱。

    虽然从商业角度上讲这么做费力不讨好,可对他来说,他也不会在乎赚这份钱。

    问题是他如果这么做了,会引起大辽和大宋朝廷的关注,必然会引来更多的怀疑,这种事他可以和赵煦说,但却没法让所有人都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何况就算他这么做了,难道契丹人就没有别的渠道获取茶叶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办法虽然直接,却有点笨,是行不通的。

    如果结果是这样,杨怀仁把茶叶买下来的计划就算是落空了,但如果不这么做,他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面临的难题呢?

    杨怀仁陷入了沉思,他脑子里一堆糖,一堆茶,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其他商品在他面前晃来晃去,晃得他有点迷糊。

    但如何解决问题,他还是没想到某一个能实际见效,又不会给他带来后顾之忧的办法。

    庄士恒见杨怀仁皱眉思索着什么,以为杨怀仁在盘算如何跟他们庄家合作以及计算分利,也不敢打扰他,只想着合作如果能达成的话,他将来可就一路官运亨通了。

    庄文斌躲在他爹身后弓着身子站着,这种姿势站的久了必然会有腰酸背痛之感,或许是他也娇贵,感觉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便直了直身子。

    杨怀仁看在眼里,忽然想到了点什么,他和气的笑着冲庄文斌问道,“庄公子,契丹商人这次来江南,可是你一直在陪着?”

    庄士恒也愣了一下,虽然没搞懂杨怀仁为何忽然问起他儿子来,但他怕儿子再说错了话给他惹了祸,忙扭头去狠狠瞪了庄文斌一眼,示意他好好回答,万不要答错了话。

    庄文斌看见他老爹的眼神便紧张了,不敢加入太多个人色彩,只得一五一十交代道,“刚才那位契丹商人叫萧拉忽儿,是前几日才到杭州的。

    之前他们家和我们家的生意往来,都是他爹出面的,今年因为他爹冬天生了一场病,才让他接任了掌柜的,今年这是他第一次来大宋和我们庄家谈采购茶叶的事情。”

第1644章:无意间的提示(上)

    杨怀仁想起刚才那个契丹商人的样子来,是一身的大宋商人的打扮,甚至发型都学了宋人的样子。

    若不是因为他非常熟悉契丹人的外貌特点,一般人还真不好一眼便能辨认出他不是宋人,而是一个契丹人。

    杨怀仁问道,“庄公子,你方才说这是第一次那个萧拉忽儿来大宋和你们庄家洽谈采购茶叶之事?”

    杨怀仁问的认真,庄文斌有点慌了,“是!呃……学生也不确定。”

    不管用什么方法,庄文斌也算是有个举人的功名的,现在他把杨怀仁当做官场的大佬看待,所以自称学生,也是一种正常的谦逊的自称方式,本来是没有什么的。

    只是庄士恒见儿子一会儿说是,一会儿又忽然不确定了,生怕杨怀仁会以为他儿子又乱说话了,急的他呵斥道,“王爷问你话,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你支支吾吾做什么?”

    杨怀仁笑了笑,“庄大人莫急,本王不是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吗?”

    接着他转向了庄公子,“庄公子你也不要急,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回答不迟。”

    庄公子抬头看见他爹瞪着他的样子跟要生吃了他似的,心中很是害怕,可抬头看见杨怀仁的表情却是一脸和煦春风,这才缓了缓情绪。

    他静下心来细细想了一下,才答道,“萧公子,就是那个萧拉忽儿,要说正式的作为他们萧家的掌柜的来江南和我们庄家谈生意,这的确是第一次。

    不过学生见他貌似很熟悉咱们大宋的风物,感觉上好像他很喜欢咱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此类的东西。

    照这么说来,要么是他在辽国的时候,就精心修习了大宋的不少书籍,要么是曾经在大宋游学过。

    他们萧家跟我们庄家做茶叶生意,也有十几年了,早先因为父亲当了朝廷官员四处为官,最近两年才回到老家杭州为官。

    而学生以前年纪也小,对家里的生意也不甚熟悉,所以萧拉忽儿他爹当年带没带他来大宋过,学生也不敢说的太死。”

    杨怀仁想了想,庄公子说的也算是有道理,辽国近年来因为想模仿大宋的政治体制,加上本来懂治国的文人就少,所以极力在辽国宣传大宋的文化。

    契丹人很多进入了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百姓,也渐渐了解到没有文化是可怕的,所以也开始送家中的子弟学习文化。

    这些事当年耶律洪基就极力推行,这几年辽国大量从大宋购买书籍就能可见一斑。

    不论是购买的寻常的教材用的四书五经还是其他类型的书籍,都让一部分契丹人的文化水平有了不小的提升。

    萧家如果是专门在辽国经营茶叶生意的,那么他们家必然要跟大宋的茶商有紧密的往来。

    萧家老东家让儿子学习宋人的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也就不难理解了。

    杨怀仁倒不怕萧拉忽儿太过了解大宋而看透了他的计划,反而觉得这样挺好的,将来如果要和他打交道,也能能从一些事情上了解他的性格。

    杨怀仁想了想,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庄公子不确定也没有关系,不如你说一说,这几天你接待了这位萧拉忽儿,你从他身上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杨怀仁问出这样的话,打消了庄士恒心中的忧虑,他现在认为,杨怀仁很大可能和他行的一样,是真的做茶叶外销的生意了。

    他之所以开始从儿子那里打听萧拉忽儿的事情,并不是针对他儿子,而是打算了解契丹商人的特点,好在以后往辽国贩茶的生意上,能做到对竞争对手的知己知彼。

    庄文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放松了心情,继续回忆了一下,才笑道,“萧拉忽儿这小子,要是学生判断不错的话,这小子在辽国的时候也是个会玩的纨绔子弟。

    他来的时候,正是今年采茶开始的时候,因为茶叶还没有生产出来,所以他也没法看看今年的货色如何,于是我们家老太公便派学生出面陪他在杭州逛一逛玩一玩。

    要说他做生意的本事,学生也没怎么见过,就算他真有本事,也不可能比他爹更会做生意。

    但要说到会玩,这小子还真是惊到我了。这两日学生陪着他,还有那个同样来采购茶叶的高丽人去了不少地方,那个……”

    庄文斌说着瞅了一眼他爹,庄士恒也知道他儿子说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了,虽然有些丢脸,但为了讨好杨怀仁,他还是做出一副不要紧的样子来,“你说便是,你当你爹我不知道你们会哪儿耍吗?”

    庄文斌这才不好意思笑着说,“学生领他们去了杭州著名的几家勾栏妓馆,本以为让他这个契丹来的土包子见识见识世面。

    结果学生发现这小子比老子……比学生还会玩,那是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啊……”

    庄士恒怕他说出什么太丢脸的事情来,忙装作咳嗽了几声。

    庄文斌也发觉他说的有点过头了,便换了不那么轻浮的口气接着道,“总之,姓萧的小子很会玩,一看就不是好人。

    不过为了我们庄家的生意嘛,学生也便忍了,昨天吃花酒的时候他说起杭州美食来,这才有了今日的事情。”

    说到这里庄文斌尴尬了一下,杨怀仁却全然没在意,为了计划,他个人吃点口舌上的亏,并不觉的有什么,何况庄公子也被他爹海揍了一顿了。

    “本王的意思,是让你说说细节,比如萧拉忽儿喜欢美食,他可说起过他的口味?”

    庄文斌挠了挠头,“口味是怎么样,他还真没怎么说过,不过学生想起一件事来,还真是有趣。

    昨日在醉花楼,我们吃的是花雕,咱们宋人吃黄酒,特别是当下春日的夜里还有些凉,便喜欢在黄酒里加了糖霜,然后上小火炉,一边煮一边吃。

    这样吃酒香更浓郁,也能让身子暖和一些。

    不料姓萧的小子忽然发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似的,觉得黄酒加了糖霜果然更好吃了,而且暖身的功能让他很感兴趣。

    也是便跟学生商量,这次他不光要买茶,还要多采购一些黄酒和糖霜回去……”

第1645章:无意间的提示(中)

    杨怀仁听到这里忽然一个激灵坐直了身子,“你说的什么?黄酒?糖霜?”

    庄公子被杨怀仁的口气吓了一跳,忙躬着身子小心答道,“是,是啊,萧拉忽儿大概是喜欢黄酒加糖霜的味道,所以打算采购一些回辽国吧。”

    杨怀仁意识到一件事,或许庄公子无意之间,给了他一个提示,这个提示刺激了杨怀仁,让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应对之策。

    杨怀仁也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实在是不够精细,只想到了把糖卖给契丹人,却想的太简单,也太粗糙了。

    并不是说卖糖给契丹人很难,在这个年代,因为糖产量少,所以不论是在大宋还是辽国,各种形式的糖类,都是抢手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品。

    现在也不像后世,百姓家里会常年备着白糖红糖或者砂糖,平时可以泡水喝,做菜也是做为一样重要的调味料来使用的。

    这年头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吃得起糖,像普通的庄户人家,不是过年过节的,是绝不会舍得买糖的。

    就算买了,也是给哄孩子用的,大人即便喜欢甜味,也不会迷恋。

    城里物质相对丰富,百姓也会买糖,不过那也不是制作食物的时候用的,只有有点钱的人,才会经常用到糖,做些点心之类的食物吃。

    在大辽,糖就更金贵了,也许是因为辽国不产糖的缘故,糖这东西在契丹人的口味中,得到了极大的偏爱。

    杨怀仁当初去辽国的时候,便发现了这一点,但凡是有点名头的酒楼,都喜欢把菜做的甜一些,各种点心就更是抢手货了。

    契丹人就是好这口,大概是原来也吃不到,能吃到了之后,便更加喜爱。

    杨怀仁打算往辽国大规模贩售糖类,也只是想着把糖的简单成品卖到辽国去,市场需求这一点他太过自信了,所以没考虑其他的问题。

    很明显的,如果他只是一开始往辽国卖糖,别人眼里他还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卖糖就是单纯为了赚钱而已。

    但当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做到让大宋的糖都不如辽国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宋人会觉得他是个无利不图的奸商,甚至怀疑他卖国,辽国人也会对他起疑,就算这年头还没有完善的营养学知识体系,契丹人中的聪明人也会渐渐发现问题的。

    所以杨怀仁渐渐意识到,这门生意,不能让他一个人做,应该拉来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去做,这样反而不容易把他的意图暴露出来了。

    庄家这样的茶商,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潜在合作对象。

    庄公子不经意间的话,着实提醒了杨怀仁,糖不一定非要简单直接的卖到辽国去,把糖加工成别的商品,同样能有和原本预想里一样的效果。

    就说庄公子提到的黄酒,大家都知道,黄酒的味道大都有一些酸涩的余味,融合在酒香里或许是一种特别的风格。

    可有很多人,不喜欢这种酸涩感,于是喜欢加入许多其他的味料,把黄酒的味道调整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味道上。

    比如加糖,或者加一些香味料稍稍煮一下,简单的黄酒味道可以变化出无数种风味来。

    萧拉忽儿喜欢加了糖的黄酒,这就说明了问题所在,他既然打算要采购一些黄酒和糖霜回辽国去,大概也是出于一种商业性的试探。

    做商人的,对商机的把握,各自有各自的眼光和想法,如果加了糖的黄酒能在辽国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那么这就是商机。

    杨怀仁也觉得他往辽国贩卖糖的计划,也有了新的思路。

    用糖来制作的食品,简直太多了,普通的点心饼干,甜果儿蜜饯儿,杨怀仁家特制的蛋糕,还有融入水果味道做成的糖块。

    除了这些,还能用糖来制作各种各样的饮料,黄酒加糖就是一种,大宋各种各样的冰饮子,都可以制作成深层次的商品贩售到辽国去。

    杨怀仁甚至想到了各种汽水,比如可乐,不过是加了气的焦糖水罢了。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大多数人对焦糖水的味道还是很喜欢的,要不然后世可乐的生意也不会那么好。

    但可乐这东西好喝是好喝,却并不是很健康的饮品,偶尔喝一些也没什么,但长期饮用,对人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

    后世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如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用可乐完全取代普通水来饮用,会发生什么?

    杨怀仁记得他看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歪果仁真的这么做了,结果是相当惊人的。

    一个健康到有六块腹肌的健壮男子,在把可乐当水喝的一个月后,六块腹肌不见了,整个人都变得十分沧桑。

    去医院体检的出来的结果更是触目惊心,不仅仅是他的牙齿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整个身体机能都下降甚至水牢的特别快。

    过量的糖分已经超出了他身体的代谢能力,便逐渐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他一个月重了十几公斤。

    不仅如此,他的各种脏器,都莫名其妙的受到了损害,本来一个健康的男人,把可乐当水喝了一个月后,肾也不好了,心血管开始出现淤积的脂肪,肠胃也产生了很多不适。

    从这个实验已经能说明,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对人的身体伤害是多么的巨大。

    就算正常的情况没有试验里那么极端,但人摄入糖分过多,最明显的肥胖还是不能避免的。

    杨怀仁觉得可乐这个点子就不错,可乐其实并不难制作,焦糖水在冬天是可以熬热了饮用的,所以不怕寒冷的北方契丹人不喜欢。

    而夏天,只要能想办法制造二氧化碳并压入焦糖水之中,便是可乐了,再找到合适的密封办法,一定能在辽国成为最新的流行商品。

    这份儿生意也不愁没有合作伙伴,面前的庄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庄家是卖茶的,既然黄酒加糖能搞出“糖酒”来,也可以专门搞出一种“糖茶”,如何把糖融入到茶叶当中,也不算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而且把糖分散并融入到各种不同的产品之中再卖到辽国,杨怀仁的嫌疑也消除了。

第1646章:无意间的提示(下)

    杨怀仁开心道,“庄公子,本王得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示!”

    庄士恒和庄文斌都愣了,谁也没搞懂杨怀仁为什么忽然这么开心,还开口向庄文斌表示感谢。

    不过庄文斌还是很欢喜的,尽管他自己也没没搞清楚怎么回事,不过他觉得他能帮上杨怀仁,不但能让刚才他们之间的不快烟消云散,他也为他们庄家挣了不小的面子。

    杨怀仁考虑了一下,对他们父子道,“庄大人,你们外销茶叶的生意,可愿意跟本王合作?”

    庄士恒虽然做官,没有那么熟悉商场上的事情,但他知道如果和杨怀仁合作做生意,短期内他们庄家的经济效益上是会有一些损失的。

    但从长远来看,不论是对他们庄家的生意上还是对他自己乃至其他庄家入仕为官的几位兄弟子侄来说,这都是天大的好事。

    他们庄家能攀上杨怀仁这样的高枝,不论在江南还是整个大宋,他们的声誉只能更响亮,生意也只会越做越好。

    他一刻都没有犹豫,便立刻答应了下来,“我们庄家能和王爷成为生意伙伴,是我们庄家的荣幸,下官代表庄家感谢王爷的抬举了。”

    杨怀仁摆摆手,“哎,大家以后一起合作做生意,那就是生意伙伴,不存在谁抬举谁,庄大人真是太客气了。”

    庄士恒和庄文斌心中喜不自胜,忙道“哪里哪里”。

    杨怀仁道,“既然如此,那本王就不客气了,庄家一年的茶叶产量,大概应该有六七百万斤吧?”

    庄士恒不太了解具体数字,忙给儿子使了个眼色。

    庄文斌觉得自己今天可算是在老爹面前除了一回头,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回王爷的话,王爷所说的不错,我们庄家每年的茶叶产量,大约在六百万斤上下,其中上等的好茶约一百万斤,中档的茶叶三百万斤,另外还有普通的散茶二百万近左右。

    外销茶叶的话,主要以上好和中等的茶叶为主,分别是三十万斤和七十余万斤,像刚才吐蕃番僧采购的一万斤茶叶,大致也是这么个比例。”

    杨怀仁点点头,这跟他猜测的差不多,既然是外销,自然是以上等和中等的茶叶为主。

    “这样,你们回去后和家中的主事商议一下,今年外销的茶叶出货量,还是按照一百万斤计算,就按照正常的价格卖给我。

    但不要以我个人的名义,我会派一个专门的管事去跟你们商议具体的细节。”

    庄士恒自然明白,当下的社会风气是瞧不起商人的,当官的别说经商了,就是家中亲戚有商人的,在官场上都要被人低看一眼的。

    但好笑的是,其实当官的人里边,除了极少部分真正的清流之外,绝大多数是人还是喜欢钱的。

    而要赚钱,指望存钱买地雇佣佃户种粮食那点收入,实在是少的可怜,所以很多官员私底下还是会选择去经商。

    但当官的都爱惜自己的名声,所以经商的时候也不会明着去做,更不用自己的名头去做,而是打发家中的管事去运营和管理有关生意的一切事物。

    杨怀仁这么说,庄士恒自然理解其中的用意,王府会派专门的管事来和庄家合作做生意,虽然不会明着提杨怀仁的名字,但实际上就是杨怀仁和庄家的合作,也相应的会得到该有的好处和便利。

    庄士恒答道,“谨遵王爷吩咐。”

    杨怀仁接着道,“如果再有番邦来的商人要采购茶叶,你们便说外销的茶叶已经卖光了,绝不能再从内销的茶叶里挤出来卖给这些人。”

    庄士恒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杨怀仁要包揽茶叶外销的生意,不想别人和他竞争,于是也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杨怀仁笑道,“这样做呢,你们庄家一定是在效益上吃了亏的,不过你们可以放心,你们在这里损失的部分,本王会在其他地方给你们找回来的。

    本王会告诉其他的生意伙伴,特别是经营酒楼和茶楼的一些合作伙伴,优先采购你们庄家的茶叶。

    还有西边的边贸上,也会帮助你们庄家新开辟一条商路,让你们庄家每年的茶叶销量至少提高两成,你看怎么样?”

    庄士恒欣喜若狂,如今的茶叶生意的整体格局,基本是固定的,江南的茶商之间也有约定成俗的规矩,各家每年产多少卖多少,基本的数字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庄家和杨怀仁合作,杨怀仁忽然插进来做了中间商赚差价,虽然在外销茶叶上他们庄家的利润有所减少,但如果能提高两成的产量和销量的话,整体利润上,他们庄家还是赚了的。

    而且不仅仅是多赚了钱,产量和销量也就意味着市场占有率,他们庄家说不定会因此而跻身江南第一大茶商。

    这种声望上的提升,可是那点利润所比不了的。

    庄士恒谦虚道,“王爷见外了,能和王爷成为合作伙伴,我们庄家已经非常受宠若惊了,王爷还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好处,下官代表庄家感谢王爷对庄家的照拂。”

    “好了好了,”杨怀仁道,“庄大人不必客气了,既然是合作,本来就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将来海路上的事情本王处理完了,海上的贸易这一块,本王也会给留给你们庄家一份,还有,至于你本人嘛,你放心好了,本王一定会记得你是个人才的。”

    庄士恒乐得差点跳起来,知道这是杨怀仁把准备提拔他的事情明着说出来了,赶忙要行个大礼,“多谢王爷对学生的栽培!”

    杨怀仁扶了他一下示意礼仪,心中却觉得好笑,庄大人一直自称下官,他儿子庄文斌自称学生,这都是以他们的身份上来说,和杨怀仁交往时候的正常称谓。

    如今四十多岁的庄士恒也学他儿子自称学生了,那意义就不同了。

    庄文斌自称学生是按照功名和地位上的等级,普遍意义上都可以这么自称。

    而庄士恒忽然也自称学生,就不是这个意义了,而是他向杨怀仁表明心迹,那意思是打算投入杨怀仁门下的意思了。

第1647章:月盈则亏

    在古代做生意确实是这样,除非你有独门买卖,否则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商人也许唯利是图,有时候会因为暴利而放弃道德乃至违反法律,但商人和商人之间形成的默契或者说规矩,那还是必须遵守的。

    否则,同行们便会孤立你,其他人也不会和你做买卖。

    就比如说茶商,大的茶商之所以能坐大,大都是因为祖上的财富积累,但你做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机遇,便很难再往大处做了。

    庄家是江南的大茶商,和他们庄家一样规模的应该还有一两个大户,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一家有难,或许其他两家还能帮忙。

    但如果一家想摆脱另外两家想一家独大,那另外两家一定会联起手来对付那一家。

    长时间以来,庄家的生意就已经遇到瓶颈了,只能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营业量也利润率,合理向外两家大茶商差不多的规模,谁也不会冒出头来。

    这样的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说好听的呢,这也是一种商业上的规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某个行业发展相对稳定。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样的模式其实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就说茶农,茶叶每年的产量,其实跟当年的气候,比如降雨和日照时间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每年的茶叶产量都是恒定的。

    有时候生产的少了,茶商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却会提高成品茶叶的销售价格,有的年份产量大了,茶商是一定会极力压低收购价格的。

    这就让茶农期盼风调雨顺,让他们能得到好年景,但好年景也只是保证今年的收入能达到往年正常年份的收入水平,但若是遇上灾年,那收入水平会立即下降的。

    这是不是极大的影响到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当茶农开拓了新的茶山的时候,他能从新的茶田得到的利益增长非常有限,导致所有的茶农几乎都在守成,不思进取。

    同样的道理,这也是限制了茶叶在整个国家普及的一道枷锁。

    商人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保证自身利益,如果茶叶越来越多,茶叶的价格便不能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会变成浮动的,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毕竟种粮和种茶不同,中国人对种粮有一种自古以来的固执,不论是什么行业出类拔萃的人,都会先买地作为家业,然后才另外思考发展的道路和方式。

    但茶不一样,对文人士子和有钱人家来说,茶叶的价格浮动对他们影响不大,受影响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茶叶涨价了,他们大不了少喝一些便是,怎么多不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杨怀仁有心改变这种现状,只不过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讲,强行把后世的经济理论或者经济发展方式运用到古代来,是不现实的。

    就好比朝廷的变法,或许规矩制定的很有道理,但理论和现实是两码事,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现实情况。

    这便导致了朝廷的变法在顺利施行一年之后,从第二年开始就受到了严重的阻滞了。

    杨怀仁想起后世新中国的改革,也是循序渐进并分步骤和阶段缓缓进行的,十年一个变化,四十年后国家的新面貌,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和修正中不断造就的。

    所以杨怀仁意识到一些事,他或许看透了其中的弊端和本质,但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彻底改变它。

    他也只能尽量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事情尽量往好处发展,至于结果如何,不如留给后人评判吧。

    至于庄家怎么想的,杨怀仁可管不着了,如果他们庄家把握整体发展方向的老太爷也像庄士恒或者庄文斌一样开始盲目自大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杨怀仁这个靠山多么强大,也强大不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因为经济崩溃而导致国家毁灭民族灭亡的例子,还少吗?

    人天生都是贪婪的,庄家如果开始动了心思了,杨怀仁大不了再找其他茶商合作就是了,可绝对不会给他们陪葬。

    不过有些事还是变相提醒他们一下的好,既然现在他们已经建立了商业合作,多说一句话,杨怀仁也不损失什么。

    “庄大人,本王不得不提醒你们一下,未来你们庄家对茶叶的需求也好,还是将来的销售也好,都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你也要明白一件事,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适当的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你们庄家打算一家独大,甚至排挤别的同行,这就事极必反了。”

    庄士恒忽然被泼了一盆冷水,细想了一下,还真是这样,庄家做大没问题,但不能一家独大,毕竟庄家不具备垄断整个市场的能力,万一招致同行的报复,他们也无力招架。

    他一副谦逊的样子道,“王爷提醒的是,学生回去后一定和家中老太爷细细商议此事,也愿意和其他同行分一杯羹。”

    杨怀仁心说庄士恒不愧是商业大家族出来的,加上官场上多年的摸爬滚打,果然能一点就透,这也省了杨怀仁很多口舌。

    “嗯,你不错。将来提高的销售量,你们完全可以分摊给其他茶商一部分,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才是发财之道。

    这样,你回去帮本王联络一下其他几家大的茶商,他们的外销茶叶,本王也一并全包了,至于中间你们庄家赚取的差价,本王一概不问。”

    杨怀仁话说的大气,可听在庄士恒耳朵里,这就是人家把事情点透了,他哪里还敢赚杨怀仁的差价?

    意思在两边,不论是表达的还是接受的,其实都已经很清晰了,庄士恒也心知肚明,杨怀仁能混到今天的地位和家业,那也绝对不是个糊涂人。

    在做生意一道上,庄士恒自知不如杨怀仁,所以他更不敢有什么隐瞒,因为特定的时候和特定的人谈生意,摆在桌面上比私下里动小心眼相比,前者更有光明的前景。

    他认真道,“王爷放心,王爷交代的事情,学生一定做到,而且一定让王爷满意。”

第1648章:兼听则明

    庄士恒是个聪明人,该谦卑的时候谦卑,他绝对也不会吃亏。

    庄文斌其实也不是很蠢,只是人还年轻,有些放荡不羁而已。

    实际上圆葱跟杨怀仁提到的关于庄家的一些信息里,让杨怀仁看到了他能用上庄家父子的地方,所以对于之前庄文斌的无礼,他在没有那么在意。

    换另一句话说,就是璞玉不与顽石语光。

    杨怀仁虽然自己不这么觉得,可实际上他已经是个大人物了,没必要和一个毛头小子睚眦必报,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不值当的。

    何况如果庄家能给他的重要计划里帮上大忙,这才是他最在意的。

    庄氏家族非常庞大,这也是在商业圈子里的地位而言,若论官场权势,他们庄家还差的很远。

    杨怀仁给他们一根树枝,庄家也没有理由不顺着往上爬,这就是利益相关了。

    杨怀仁还知道庄家长房无嗣,如今庄家老太爷年迈,整个家族的生意,恐怕也主持不了几年了。

    那么像庄士恒一样的偏房子弟,便要争夺庄家的大权了。

    庄士恒本身是有优势的,在众多出仕为官的庄家子弟之中,他如今算是官职和地位相对最高的一位。

    庄士恒除了庄文斌这个长子之外,另外还有三个幼子,可谓人丁兴旺,现在再加上杨怀仁的关系,庄士恒便有了最得天独厚的机会。

    谁能说庄士恒就没考虑到这些呢?

    答案是肯定的,升官对庄士恒的吸引力很大,但以庄士恒的自知之明,他应该清楚他有几斤几两。

    从眼下五品官的品秩更进一步,他还是觉得他大有机会的,但要说升到更高的官位,甚至入京为官,他自己都不相信他有那样的能力。

    钻营是一回事,会钻营也确实能给他带来一些好处,但不论哪个时代,真正能在官场上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还是最有本事的一群人。

    所以庄士恒必须爱财,起码应该从庄家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现在有一个大好机会让他们这一房有机会继承庄家茶叶生意的大统,他肯定不会错过。

    之前庄家老太爷肯把几个番邦来的大客户交给庄文斌来接待,从侧面已经说明庄家老太爷对庄士恒这一房还是很看重的,要不然也不会明着抬举一个纨绔子弟庄文斌。

    只不过这样的待遇还不足以让庄士恒继承庄家家族当家人的地位。

    现在情况便不同了,庄士恒能通过杨怀仁让庄家的茶叶生意更上一层楼,那么他在争夺庄家当家人的斗争中,便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庄文斌也清醒了许多,不管他爹以前教育他的东西他有没有听进去,听进去又有没有真正去理解,但今天经历了这些之后,他也有了一种忽然开窍了的感觉。

    男人嘛,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而男人追求的东西也并不复杂,无非是财色权势。

    庄公子以前只在意财色,现在才明白权势对他,以及对他们整个庄家的作者在哪里。

    面前的杨怀仁其实和他是差不多的年纪,可人家现在是什么地位?人家的一句话又有多么重的分量?

    以前蠢不明白,也没有心思去想,可现在他懂了,而且懂得很彻底。

    庄公子其实还有些后怕,后怕如果杨怀仁骨子里如果不是个生意人,他们庄家又不是江南的大茶商,杨怀仁会不会给他机会。

    说不定他现在已经被整治的没有人样了,丢掉小命都是有可能的,想起刚才他手下四五十人被人家两个人打的屁滚尿流满地找牙,想想就觉得自己太蠢了。

    其实到现在,父子二人也没搞清楚杨怀仁为什么突然对茶叶生意来了兴趣,还偏偏只做外贸茶叶的生意。

    庄士恒心中有个理由,可又不是那么太有说服力,但他知道有些事他这种层次的人没有必要去知道,更明白知道的越多不见得都是好事的道理。

    所以他极力劝慰自己,有理由就好了,大人物的事情,从来都是不好理解的,所以他笃定了心思,一定要把杨怀仁交代的事情做好,其余什么原因和代价,他一律不想继续琢磨下去了。

    杨怀仁也喜欢他们这样的性格,事情能做好了才是有用的人,想太多想太透彻的,反而容易被事情所反噬。

    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许就是这么个意思。

    庄士恒和庄文斌见事情有了结果,便告退了,杨怀仁站起身来,就算是用很高的礼遇送了他们。

    再坐下来,莲儿、王明远和羊父也坐不住了,特别是王明远,他知道有些事女儿能看明白,他却看不明白,不明白对他来说其实是好事,所以也跟着女儿告退。

    杨怀仁也知道有些事不需要让别人一起跟着他操心,也便让莲儿继续领着岳父和亲家公继续游湖。

    圆葱领着两位侍卫把门从外边一关,雅间里只剩下杨怀仁、老和尚和老道士三人。

    杨怀仁也早看出来老道士眼睛里的疑惑,拿起酒壶帮他斟了一盏酒,笑问道,“真人可是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笑天老道笑得很奇怪,不过他还是开口了,“听刚才的王爷的意思,是想用这种方法来收回燕云十六州吗?”

    杨怀仁很佩服老道士,这种事一般人还真很难领会到事情的本质,老道士虽然没有全部猜到,也起码猜对了大方向。

    杨怀仁并不觉得老道士知道了他的计划会怎么样,甚至冥冥之中他感觉凭老道士的智慧,他或许能提出一些不同,但对他来说是有益的意见来。

    毕竟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很多事情他都是一个人在想,在尝试,至于能不能起到他预想中的效果,能不能得到一个让他满意饿结局,他也是不能保证的。

    所以杨怀仁相信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不论是老道士还是老和尚,他们从做人经验或者宗教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意见,杨怀仁也会去听,却思考。

    然后用他们的话中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去修正他的计划和实施方式。

    他尴尬的笑了笑,问道,“真人觉的呢?可行吗?”

第1649章:老道士的质疑(上)

    笑天老道砸吧着嘴巴,微微抬眼瞅了一眼杨怀仁。

    杨怀仁迎着他的目光,笑得很坦荡。

    笑天老道这才开口道,“食物的道理,贫道自负是个天底下难得的大吃货,却也自知不可能和王爷相比。

    不过吃肉多的人容易胖,这个道理贫道还是懂的,至于糖有没有同样的效果,贫道说不好,王爷既然这么认为,贫道想来应该是不会错的。

    只是贫道觉得王爷用这个方式来削弱辽国的话,有点太理想化了,似乎不太现实。”

    杨怀仁点点头,在他心里,他的方法的确不是一个很快或者很容易见效的方法,而且将来做起来,也肯定会面临重重阻挠。

    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效果能不能达到他的预期,他也说不准,对他而言,尝试总比不做的要强。

    老道士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理想化,也不算是打击杨怀仁,这年代在正常人的眼光里,杨怀仁的方法确实太奇葩了。

    没等他发问,老和尚先质疑道,“贫僧觉得可行啊,不信你看看我,我就是喜欢吃肉喝酒,口味上也喜欢偏甜的东西,所以现在这身子,哈哈哈哈……”

    老道士也跟着笑了起来,“道理是没错的,但事情放在少部分人身上和放在一个巨大的整体上,是没办法说肯定能一样的。

    你们看看我,我同样喜欢吃肉喝酒,同样喜欢偏甜的食物,而且贫道的饭量也一点儿不必年轻人差,可贫道怎么就没有胖呢?

    这是不是说,每个人有不同的体质,这个道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奏效呢?

    接着说辽国,贫道现在质疑王爷的特殊方式,还有其他的原因。就说着糖,在大宋都不是所有百姓都经常能吃得起的,到了辽国,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情况?

    贫道这些年云游四方,也去过不少次辽国,从贫道亲眼见到的情况来看,辽国百姓的整体生活状况,比大宋还有不小的差距。

    辽国百姓的贫富差距,比大宋的状况只能是更甚,加上辽国的糖价几乎是大宋的三倍甚至更高,普通百姓就更吃不起糖了。

    就算王爷财雄势大,也不见得有能力给所有辽国百姓发糖白吃吧?你赔一个月可以,难道还能一直赔下去?这一点就不现实。”

    杨怀仁本要开口,又被老和尚抢了话去,而且老和尚说的话也是他想说的话,仿佛老和尚变成了他肚子里的蛔虫一般。

    “老道士,你这话就说的太过了,哪里有请所有辽国百姓吃糖的道理?这是你自己的想法,把你自己带到沟里去了。

    其实完全不用那么做,契丹人喜欢甜味的东西,这是众所众知的事情,契丹人饮食习惯上就喜欢吃肉,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对比契丹人和宋人的体型,已经说名了问题,契丹人就是比宋人壮,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契丹人里也容易胖。

    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冬季寒冷的北方,为了在冬天抵御寒冷,契丹人一直以来都习惯了在秋季给牛羊,也给自己贴膘。

    所以很多契丹人到了冬天体型都明显胖起来一些,经历了寒冬之后,因为身体抵御寒冷消耗的大量的能量,所以体型到春天又渐渐恢复了去年秋天的状态。

    王爷的办法呢,在贫僧看来,就是让他们胖起来,然后就恢复不回来,一年胖一点,几年之后,契丹人的体型就没法看了。

    咱们大宋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契丹人?

    贫僧觉得并不是大宋的军人比契丹人差多少,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时战意,一是战马。

    战意呢,也就是战斗的意志,大宋的军人长期生活在一种相对安逸的环境里,大家长期如此,养尊处优惯了,等再次面临战争,军人都胆怯了,害怕失去以前的安逸。

    所以常常出现不战而退,望风而逃的局面。

    宋人也并不是都那样懦弱和胆怯,而是因为懦弱和胆怯,像传染病一样,一群军卒,只要有人开始懦弱胆怯了,其他本来勇敢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有人开始逃跑了,其他人也瞬间没了原本还有一些的战意,也会跟着逃跑。

    大宋带兵的人喜欢守城不喜欢主动出击,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胆怯,而是这些当官的知道他们的手下将士里一定有懦弱的人。

    他们分不清是谁,但却知道一旦主动出击,胆怯的士卒就会成为害群之马,导致出击的失败。

    当官的不愿意看到失败,也不敢担当失败的责任,所以大家约定成俗一样形成了一个习惯,大家都不出击,都坚守城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战意是可以培养的,像王爷麾下的武德军,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将士们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当他们面对战争的时候,已经有了临危不惧的本质。

    当他们经历了真正的战争之后,这才发觉战争的可怕,没有他们想想的那么可怕,当所有将士都习惯了战争的气氛了,也就没有人再懦弱和胆怯了。

    不过要让大宋的所有军人都变的不再懦弱,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连王爷,也没有办法改变所有的现状。

    第二便是战马了,契丹人战马多,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可以上马变成骑兵,而大宋的战马太少。

    而且更严重的是,大宋的战马同样是懦弱的,马政的失策,导致大宋用了几十年养了数十万只会拉磨驮货,却不能被将士们骑乘的驮马。

    眼下除了京城禁军里的三万匹战马和武德军中的一万匹战马,恐怕贫僧再也想不起来哪里还有大量的战马了。

    对付辽国的铁骑,宋军就算步兵再多,在铁骑面前也没有多少抵抗力。

    当然,现在的马政也渐渐在改变了,王爷有了自己的牧场,大宋的战马也越来越多。

    而且王爷有了特殊的军器和战法,面对契丹铁骑,也不见得就完全处于劣势。

    加上王爷现在对付契丹人的计策,说不定过几年再看看,契丹人已经肥的骑不了马,或者马儿已经驮不动肥胖的骑士驰骋了。”

第1650章:老道士的质疑(中)

    老和尚话不多,主要是爱吃美食爱喝酒,杨怀仁也没想到他今天说出了这些话来,表面上是向着他说话,实际上却表现了一个知音才有的理解。

    杨怀仁道,“战意和战马,的确是咱们大宋军人和契丹铁骑之间的差距,不过以前这个差距很大,现在已经有了改观,开始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就说我这次带兵去交趾吧,之前武德军已经训练了两三年了,有些才被招揽进武德军的原来江南各地厢军的将士,也训练了近一年的时间。

    我不敢说通过对士卒的训练,就能完全改善他们以前松散和懦弱的面貌,但严格的军事化的训练,不但让他们体质变强了,也的确从某种方面,让他们的精神意志得到了加强。

    让从没上过战场的人一点儿都不害怕,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训练能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本能的反应。

    军士们现在能令行禁止,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就算见了敌人还是会产生一些害怕的心理,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慌乱逃跑的情况。

    以我亲眼见到的情况来看,也许是交趾人没有契丹铁骑那么可怕,加上一些老兵在战场上对新兵的不断鼓励和呵斥,才稳住了大家的情绪。

    到我们打了第一场胜仗之后,将士们见识过了真正的血肉战场,他们也就不害怕了。

    我这么说还真不是为武德军说好听的,因为我本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当初在清平关上,我也害怕,甚至被西夏人擂鼓进军的巨大声势吓得浑身哆嗦,可当我意识到我站在城关上退无可退的时候,我便忽然没那么害怕了。

    那时候的想法也很简单,该来的总是会来的,逃避也摆脱不了面临生死的命运,还要丢了自己的颜面,于是我才鼓起了勇气。

    真正打起仗来,人也就不怕了,也并不是不怕,而是顾不上害怕了,当鲜血四处飞溅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会变得疯狂,自己被砍了都不会觉得特别疼。

    那时候脑子里唯一想到的只能是为了自己活下去,必须杀死敌人。

    经历过第一次之后,再见到鲜血飞溅的场面,我反而不觉得害怕了,而且是一点儿害怕的意思都没有,好像整个人都麻木了一般。

    武德军这次在交趾胜的太容易了,所以现在也不能保证他们将来就不会害怕,但我相信比起其他大宋的军人来,他们是历练过了的,也绝对是一支可战之师、能战之师。

    目前大宋的局面,指望所有的上百万的军人都成为精锐之师也不现实,但越来越多的军人经历了战场的磨练,已经比以前有了不小的进步了。

    起码以前那种遇见了契丹铁骑掉头便跑的情况,应该不会大面积出现了。

    这种进步其实也很有限,但有,总比没有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情况还会继续好转,直到我们的军人真正像个军人样子了,那也就不怕契丹铁骑了。”

    老和尚和老道士频频点头,表示认可杨怀仁的说法。

    杨怀仁接着道,“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获胜,方法说出来其实不复杂,无非是强大自己,削弱敌人。

    强大自己需要时间,也不见得一定能在面对契丹铁骑的时候就能战无不胜,所以同时做的,就是要削弱敌人。

    辽国的情况,真人既然有所了解,就应该知道,如今的契丹军队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早就没了当初的风光。

    在和平的日子里,大宋的军人享受惯了安逸的生活,契丹的军人同样也开始习惯没有仗打的日子。

    现在的所谓契丹铁骑,大多数也是没有大规模战争的经验的,平时打草谷这种事,是算不上战争经验的。

    当然,契丹的军队和我们大宋军队的情况还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契丹军队并不是常备军队。

    他们和平的时候同样骑马放牧,骑马的技术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这一点我们大宋的骑兵还没法相比。

    所以在我看来,要扭转这种强弱局面,一方面要增加宋军战马的数量,通过训练让骑兵的战斗力增强。

    另一方面,用先进的战法和武器,来消除原本的骑兵和步兵之间的差距。

    这方面我再交趾试验过了新式的火器,效果还是不错的,交趾禁军中的万匹大食战马,正在陆续运回大宋来。”

    老道士惊讶道,“好事啊,贫道听说大食马体型健硕擅长奔跑,一点儿也不比契丹马弱呢。”

    杨怀仁笑道,“要是论体型的健壮和奔跑能力,大食马确实不错,不过大食马以前生活的环境和咱们大宋还有很大的不同。

    不论大食还是交趾,都是相对炎热的气候,将来如果用这批大食马去北方作战,还要训练它们,逐渐让他们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更让人开心的是,这批大食马里有不少数量,是没有阉割过的种马,通过这些种马,我们可以通过培育和杂交等方式,在短短数年内再增加不少的马匹。

    这批马匹加上朝廷在西夏俘获的战马,在经过几年的培育和繁殖,不久的将来,大宋缺少战马的局面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

    到时候就算我们的战马数量依然没法跟契丹人相比,但应对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应该是足够了。”

    老和尚端起酒杯来祝道,“嗯,这一点还真是值得庆祝,来,干了这杯酒!”

    三人饮罢,老和尚又道,“不如你再给牛鼻子老道说说你是如何削弱敌人的。”

    杨怀仁点点头,说道,“原本要削弱敌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动作太大,必然会引起辽国的察觉。

    而动作太小,又起不到预期中的效果,这一点曾经让我头疼不已。

    我从辽国回来之后,对在辽国的见闻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契丹军队的实力虽然比之传说中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强大,但对比宋军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我也曾经想过很多办法,试图来削弱辽国的军事能力,比如用计谋让他们内讧……”

第1651章:老道士的质疑(下)

    说到这里杨怀仁摇了摇头,“可惜不算是很成功,还被人算计进去了。”

    老道士还算比较了解最近辽国发生的事情,结合杨怀仁的情况,不自觉地笑了,“王爷的意思,是被安国公主给算计了?”

    杨怀仁也笑了起来,“呵呵,是啊,本想着算计人家呢,结果被人家个算计了。不过从结果来看,虽然我的计划没有成功,但结果还是不错的。

    其实根本不需要我特地去挑拨什么,辽国的皇族以及贵族勋戚之间,也并不是那么太平。

    耶律洪基的死讯传出来,说是他得病去世的,可具体什么情况,老百姓不知道,一般人不敢深究,可怎么回事嘛,相信聪明人都应该猜到了。”

    老道士叹道,“是啊,枝弱干,必然会导致乾坤颠倒。耶律洪基子孙单薄,其他有势的皇族不觊觎契丹皇位,那才是真出了鬼了。

    在贫道看来,耶律跋窝台继位称帝,看起来似乎没有经历太多的风浪,但实际上在辽国的内部,暗处已经是波涛汹涌了。”

    杨怀仁点点头,“真人说的不错,耶律洪基是因为没有有才能的子嗣继承他的皇位,才导致了一场宫廷政变的发生。

    可惜耶律跋窝台同样没有子嗣,唯独一个公主,还嫁到了大宋来,呵呵。”

    老和尚接话道,“其实这样也好,耶律洪基虽然年迈,但还是非常强势的,如今耶律跋窝台也是很强势,可是他这种强势和耶律洪基在位时的强势有有所不同。

    耶律跋窝台毕竟没有耶律洪基那样的雄才大略,单纯依靠暂时的武力,貌似是控制了辽国的局势。

    但这种大权在握怎么看怎么都让人觉得是一种假象,要是深究起来,他这个皇帝之位可是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的。

    他继位不久,不论是依靠武力还是收买拉拢,暂时是控制了局面,可这种局面是不稳定的,暗中积聚的力量,总有一天要爆发出来的。

    特别是耶律跋窝台同样没有儿子,贫僧估摸着,他也即将步耶律洪基的后尘,这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杨怀仁道,“这一切,对我们大宋来说,都是好事,一方面辽国新皇帝忙于应付国内事务,没有办法腾出手来对大宋有所企图。

    这便给了大宋一段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如今禁军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战经验,如果单纯是防御北方的进攻,加上武德军的存在,我们的能力也勉强足够了。

    但要说到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了,除非用五到十年时间做足充分的准备,练就百万雄师,否则收回燕云的事情,直接不用去考虑。

    这种规模的战争,几乎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必须要考虑到百姓和国家整个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来看,大宋还负担不起这样的一场战争,朝廷在变法,我个人是不看好的,但大宋的整体经济发展还不错,有些问题,也不是关键问题。

    如果能顺利积攒几年的钱粮,同时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未来的某一天,收回燕云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也要看北方的局势,我们做好了准备,北方又出现了不错的时机,发动一场战争,也不是不可行的。”

    老道士叹了口气,“只是到时候不管谁胜谁负,生灵涂炭是免不了了,遭受苦难的还是无辜的百姓。”

    老和尚也闭上眼睛,默念道,“我佛慈悲。”

    杨怀仁见话说到这份上了,老和尚和老道士应该也都能理解了他为什么要往辽国卖糖了。

    “真人,既然说到这里了,您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要往辽国卖糖,同时也尽量限制辽国商人来大宋采购茶叶了吧?”

    老道士先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理解归理解,但在贫道的视线里,还看不到王爷所期盼的那种成果。

    或许王爷的办法可行,也或许不可行,王爷既然要这么做,贫道也不好多说什么。”

    从话语里听,老道士其实已经有了些动摇,他起先对杨怀仁的这种特殊方式的质疑,也并没有嘲笑的意思。

    只是在他的思想里,杨怀仁的方法实在没有什么历史可以借鉴,在没有实践来论证的情况下,杨怀仁的做法怎么看都像是做无用功。

    人有想法是好的,只是当这种想法太夸张,太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范围,便很难被接受和认可了。

    杨怀仁其实不需要什么辩解,老道士对他质疑,其实提出的很多理由,也让他更能从其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通过别人的意见,在实施计划的时候能不断修正,并查缺补漏,总是有益的。

    “现在说结果,总是不好说的,连我自己也没有办法保证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办法能产生效果,不管多大,自然都是好的。

    就算我做了无用功,赔了钱没赚到好,也是我自己愿意的,也并不伤害任何人。

    从我的角度看,敌人削弱一分,就等于我们自身强大了一分,此消彼长之下,对大宋总是有利的。”

    老道士也不再争辩,他也早看出来杨怀仁是个打定了主意,就绝对不会轻易回头的人。

    他甚至默默的认为,大宋或许就是太缺少像杨怀仁一样的人了,那些文人墨客们总是把头抬得很高来显示他们的爱国情操。

    但爱国,并不是你写几句诗词表达表达你的意思,就能起到实际效果的,高尚的爱国情操也从里不是说说就行了的,从来也没听说过高声颂唱诗歌把国家颂唱强大了的。

    而真正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些实事的人,真的太少了。

    朝堂上最有权柄的人还在忙着权力争斗,他们的才华一定是不小的,不然他们也熬不到那么高的地位。

    但他们的才华都用在了不正确的地方,才导致了下边人有样学样,都学会了动嘴皮子工夫,都去钻营,都去以权谋私,而真正为国为民做了实事的人,已经不多了。

    老道士觉得杨怀仁的方法好不好,其实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他真的去做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1652章:猛虎与恶狼(上)

    正因为如此,老道士对杨怀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在他眼里,杨怀仁这样的权势和地位,完全可以不去管这些事。

    或者像其他人一样,过些舒坦日子,人也会轻松不少,没有必要费劲心思去做这些事。

    但杨怀仁的做法和想法,确实让老道士内心里钦佩不已,这世上有爱国情怀的人多了,但真正有情怀又有责任感的人,却很罕见了。

    “王爷,并不是老道非要质疑你,而是有些事情,以老道的层次去看,真的不太能理解。

    强军,那是为了战,王爷卖糖给辽国,又是为了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确是兵家的上上之道,只是用谋用到这种地步的,贫道真的闻所未闻。”

    杨怀仁是能理解老道士的视角的,时代的局限性,确实让人很难理解他的某些做法。

    他笑道,“真人,这还不算最难理解的,我心中的想法里,最难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呢,你信吗?”

    老道一脸诧异,接着微微一笑,“愿闻其详。”

    杨怀仁一脸正经道,“如果我说我这么做,很大的可能并不是削弱了契丹人,而是拯救了契丹人,你信吗?”

    老道士彻底迷糊了,连老和尚也惊呆了。

    “此话怎讲?”老道士皱起了眉头,他发觉他越来越搞不懂杨怀仁了。

    杨怀仁道,“宋人希望收回燕云十六州,这是辽国人都知道的事情;辽国人对大宋的大好江山虎视眈眈,同样也是宋人众所周知的事情。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两虎相争的时候,其实两虎背后还隐藏着另外的恶狼。

    恶狼或许不是猛虎的对手,但当猛虎孱弱的时候,或者猛虎打了盹儿了,恶狼就厉害了。”

    老道士睁大了眼睛,疑惑道,“王爷所说的两只猛虎,形容的是大宋和辽国,这一点贫道还能听得明白,可猛虎身后的恶狼有是谁?它们真的存在吗?”

    杨怀仁反问道,“难道不存在吗?

    对大宋来说,原本交趾就是一头恶狼,而且不仅如此,原来的西夏,不就是一头恶狼?

    还有如今隔海相望的倭国,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就是一头无恶不作的大恶狼。”

    老道士砸吧着嘴,“西夏,或许还算的上,不过这头狼已经被打死了,以老道看来,党项人是无论如何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儿来了。

    至于倭国嘛,呵呵,也许王爷真有的多虑了,倭国不过弹丸之地罢了,就算放开这一点不提,单单是汪洋大海,就阻隔了倭国成为恶狼的可能。”

    杨怀仁不知道怎么反驳他,老道士提出来的理由,确实有他的道理,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倭国太小了。

    大家认为的小,不是说他们真正见识过倭国的风貌,知道倭国弱小,而是从他们自己的意识里,就没有把倭国放在眼里。

    而且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海洋的宽广没有具体的概念,只是觉得大海一望无际,更没法想象从海上来的军队能有多少人,又有多么强大。

    可对杨怀仁来说,他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所以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所以才有了这么一番话。

    他想了想,没法跟古代人说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国土的广阔与否,或许是判断一个国家大不大、强不强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国家的强大,而不仅仅是以军事力量来衡量的,标准很多,也很复杂,综合国力的概念,古人是不那么容易能理解的。

    这一点杨怀仁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服老道士,只能改变方向,去说辽国的事情。

    “真人,我只能说,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

    我原来只是一个小厨子,几年时间过后,我已经是一位位高权重的王爷,变化和改变之快,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

    这世上的强弱分明,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历史的变革所改变的,现在的强者将来可能一文不名,现在弱者也可以变得无比强大,这都是说不准的。

    交趾本来在宋人眼里,同样是个弹丸之国,也不过是个臣属国罢了,可在我率军征服交趾之前,交趾和大宋之间的摩擦,大宋哪一次赚到便宜了?

    如果没有让交趾灭亡,让它重新成为大宋疆土的一部分,将来会怎么样,谁又能说得准呢?

    所以未雨绸缪,总是不会错的。江湖上有句话,叫先下手为强,相信真人一定听说过,这句话说的也许粗鄙了一些,但道理是没错的。

    比如辽国境内,许许多多的游牧部族,契丹人也一直很忌惮他们,一直都用一种高压政策压迫着他们,就是这种危机意识在作怪。

    可正因为有这种危机意识,才让辽国的军事一直很强大,反观俺们大宋,就是因为危机意识太淡薄了,所以才导致不太重视武人,更不重视武备。

    孟亚圣还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这个道理,相信大师和真人不会反驳吧?”

    老和尚和老道士虽然脸上还是有些疑惑,却也走心地点了点头。

    杨怀仁接着解释,“我之所以说我要拯救契丹人,就是因为辽国背后的恶狼,已经蠢蠢欲动了。

    目前看俩,对契丹人在北方草原的统治造成威胁的,一个是女真人,一个是蒙古人。”

    老道士忽然插话道,“女真和蒙古?王爷是不是多虑了?蒙古人倒是不少,有几十万之众,只可惜蒙古部族众多,他们之间还在为了草场而不断争斗,怎么可能威胁强大的契丹人?

    就更不用说女真人了,表面上女真人所生活的区域非常广阔,但不论白头山还是它东面的广阔区域,实际上都是蛮荒之地。

    女真人的生活也极其艰苦,还在为了生存和大自然搏斗,他们的人数也不过区区十几二十万人,如何能成为千万契丹人背后的恶狼?”

    杨怀仁笑道,“真人你还别不信,如今蒙古和女真或许看起来还很弱小,但用不了几十年的光景,他们会变得比契丹人更强大的。”

第1563章:猛虎与恶狼(中)

    笑天老道撇嘴一笑,“呵呵,王爷的假设还真是大胆啊,这一点嘛,贫道也是不能苟同。”

    杨怀仁也不介意,老道士没说杨怀仁白天发大梦,已经是很客气了。

    老和尚在一旁琢磨了一下,道,“王爷的想法也许听起来的确有些夸张,不过谁又敢说这样的观点不是暮鼓晨钟呢?”

    杨怀仁知道老和尚在他家里住的久了,对他的一些观念还是有些理解和接受的,他对老和尚点点头,接着道,“暮鼓晨钟不敢说,但是我对我的看法,很有信心。”

    “也就是说你对蒙古人和女真人很有信心?你真的觉得他们能推翻契丹人的统治,成为北方草原上新的霸主?”

    老道士也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杨怀仁很自信地答道,“是啊,我真的是这么想的。自古以来北方草原就纷争不断,从匈奴到突厥,再到现在的契丹,包括更早时候的一些部族,草原的霸主已经变换了许多次了。

    当时的匈奴和突厥,难道不比现在的契丹强大吗?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都被后来者所取代了。

    咱们今天不说他们为什么会忽然间被取代,只说一个盛极而衰的道理,相信大师和真人不会否定吧?”

    老道士微微一笑,“世道轮转,不论在佛家还是道家的思想里,这都是有定数的,这个贫道自然不会否认。

    只是眼下契丹的局面,王爷真觉得他们到了衰落的时候了吗?但贫道实在看不出女真人和蒙古人有取代契丹人的势头。”

    杨怀仁道,“看不见的原因有两种,要么是离得太近,要么是离得太远。我们自然属于后者,而契丹人,便属于前者了。

    我们在大宋,在当下讨论北方的事情,毕竟能得到的消息有限,时效性也不能保证。

    而契丹人是因为过于自负,才没有把女真和蒙古放在心上。

    蒙古虽然部族林立,纷争不断,但他们并不比契丹人弱,只是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整个蒙古部族统一起来而已。

    统一的蒙古也有百万余众,而且他们同样是马背上的民族,下马放牧,上马成军,如何就奈何不了契丹人?

    而女真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比起蒙古来,他们的种群不够大,但他们如今已经有了一个有心一统女真部族的首领。”

    “王爷所说的,可是女真现在的首领完颜乌雅束?贫道听闻此人并无如此大的志向啊。”老道士还是不太相信杨怀仁的话。

    杨怀仁笑道,“完颜乌雅束作为守成之人,倒是可以维持女真人的现状不会再坏了,但是要想同意女真各部,他还没有那个本事。

    我说的,是他的二弟,完颜阿骨打。去年我出使辽国的时候,见过此人,还与此人有过几次接触。

    在我看来,此人不光一身勇武之力,还有一颗让人无法看透的野心,加上他性格阴翳毒辣,正是帝王之才。”

    老道士陷入了沉思,好似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关于完颜阿骨打,贫道倒是道听途说了一个小故事。

    话说在阿骨打年少的时候,曾经到纥石烈部的活离罕家中赴宴,一众女真部族子弟在门外散步,往南望见一座高高的土山。

    不知是谁提议,众人向土山射箭,谁能射到土山那里,大家便推举他为勇士。

    一众年轻人纷纷拉弓搭箭,使出了各自的本事,可土山有点远,谁都射不到土山那里。

    阿骨打最后上场,一箭射过了那土山,众人惊呼,派手下人量了一下箭到的地方,竟超过了三百二十步远!

    贫道当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只当是女真人为了吹嘘自家首领的次子,才编造了这么一段故事,或者说故事里吹嘘的成分太大了。

    眼下听王爷说起此人来,再来看这个故事,似乎倒是有了八成可能是真的。

    如果完颜阿骨打真的有如此天生神力,真的会隐忍,懂谋略的话,那他真是有可能成为一代枭雄。

    只是他毕竟是次子,如今的女真首领是他兄长完颜乌雅束,他连本部的首领都谈不上,如何要一统女真诸部,并成为打首领呢?”

    杨怀仁笑了笑,“真人请相信我,他一定会的,一个故事或许还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如果真人真的见过此人,便能知道我说的话,绝对不是空谈。”

    杨怀仁接着把他算计了女真人的事情,以及在大辽中京的时候他和完颜阿骨打之间的接触说了出来。

    老道士忽然抚胸大笑,“王爷果然机智,没想到你们还有这样的交锋。”

    杨怀仁也惭愧地笑了笑,“我之所以那么做,一来是挑起契丹人和女真人之间的矛盾,二来是想看看这个完颜阿骨打究竟有多少本事。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贵族,我们能看到契丹人是如何压迫女真人的,他自然有更深刻的体会。

    契丹人对女真人压迫的更甚,女真人的心里,就会越是想反抗,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为了生存,女真人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反抗契丹人的统治,但一个女真部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试过之后,自然会明白只有所有的女真人团结起来,才真的有可能反抗契丹人的统治。

    完颜阿骨打在知道是我故意算计了他们的时候,表面上表现出了对我的敌意,可我却发觉,在他骨子里,虽然他一样把我当做一个对手,可他并没有恨我。

    原因是什么?因为在那件事之前,他同样想过要团结和统一女真各部,只是以他现在的地位、名望和能力,还不足以办成这件事。

    我算计了女真人是,让女真人知道了团结在一起的意义,实际上也是帮助完颜阿骨打解决了统一女真诸部最难的第一步,集聚人心。

    只有女真人的心开始往一起想了,才能有他们团结起来把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以前部族之间的那点摩擦和隔阂,在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也就不算是什么事儿了。

    照这么说来,我还是帮了完颜阿骨打一个大忙呢。”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