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三十三章精其兵足其粮

    朱慈烺要壮大额哲的部落,崇祯觉得绝对不会这么简单,自己这个儿子可是从来都会不吃亏的主,此事必然有后手。

    朝堂的大臣也惊讶的看着朱慈烺,这几个月太子下上朝都是坐在那里要么发呆,要么侧耳倾听,要么若有所思,只有崇祯问起来,他才会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而所谓的发表意见也都是一下,觉得哪个大臣的对,他觉得这事应该相信某个大臣之类的。

    像今这样连续发言,那真的是第一次,而且言之有物,见识不凡,聪慧者猜测这里面的深意,愚钝者感觉太子终于开窍激动不已,中人之资的大臣则看着皇上的表,想看看皇帝对于太子发话的态度。

    而忠心者才会认真考虑太子建议对于大明的利弊,显然这样的人是最少的。

    至于朱慈烺为什么突然这么积极的发言,这事可跟平时这些大臣吵得那些破事不一样,这一步要是走错了,大明以后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弥补这次的错误,关系到大战略的事朱慈烺向来不含糊。

    崇祯非常淡定,他知道太子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皇儿怎么扶持蒙古重现当年的辉煌,协助其讨伐背叛和不臣的部落?”

    额哲也一脸期待的看着太子,他又有了一丝希望,现阶段自己的蒙古部落强大才能挡住建奴,所以自己的强大对大明是有利的。

    对了!招抚之策就是太子提出来的,太子一定会支持这个政策执行下去。

    朱慈烺高声道:“父皇,儿臣以为蒙古之拜,在时!在人和!气候变化使得蒙古灾害频发,林丹汗威望不足导致蒙古部落分崩离析,今额哲为我大明臣子,我们当足其粮以安其部众,精其兵讨伐不臣。”

    朱慈烺看了一眼额哲微微笑着:“所谓足其粮,一是开互市,二是选水草丰美处种植新作物,三是帮助其修建邬堡和村镇储存粮食抵御雪灾和其他部落的侵袭。”

    如果孙承宗在这里他一定一下子就听出来,朱慈烺还是在推行他的放牧证制度,太子的话根本就不是一直兴起,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大目标在一步步推进,看似不想关的事,实际上都是整个计划的一环。

    朱慈烺接着道:“而精其兵则是,每年从蒙古部落选拔精锐,对蒙古部落精锐给予扶持,给他们邬堡村镇互市里的房屋、粮食、耕地,让他们有钱购买更好的战马更坚固的盔甲更锋利的弯刀。”

    崇祯疑惑的细细品味着朱慈烺的话,这又是互市,又是给种地又是修建邬堡村镇,还白送给蒙古人让他们壮大自己,换个人崇祯就让大汉将军乱棍打出了,但是自己儿子这么做一定有深意吧。

    这可不是两个人在后边讨论,朱慈烺一句崇祯一句,既然这些话放在朝堂上,下面的大臣自然要怒刷一波存在感,以显示自己并不是吃白饭的。

    兵部员外郎当即跳出:“皇上,臣反对太子之策,当年汉武帝遣卫青北伐,霍去病勒石燕然,汉人拥有整个草原,唐太宗北击突厥为草原人共尊为可汗,两人之功千古唯二,然最后纷纷退回中原,异族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太子如此厚待胡人难道是没有学到安史之乱么?”

    朱慈烺还没有来得及话额哲先不干了:“你咋骂人!报上名来!”

    看着额哲放学别走式威胁,兵部员外郎冷笑道:“我乃大明兵部员外郎,姓林,名丹,字巴图尔。”

    额哲叫嚣着:“林丹巴图尔!你给我等着……,不对,是可忍孰不可忍!本汗跟你拼了!”

    额哲话了一半才知道自己被耍了,怪不得自己念这面子这么顺嘴,这是他爹的名字,狗的姓林,名丹,字巴图尔,这不是在我是你爸爸么!

    额哲跳起就要去撕烂这个官员的嘴,两边的大汉将军立刻怒视两人:“肃静!”

    额哲被吓得一跳,原来这些人并不是木头人啊,额哲感觉自己受了委屈,眼巴巴的看着上面的崇祯。

    崇祯并没有理会这样的闹剧,吵架算啥,在朝堂上打架寻死的他都见得多了,这种事他都懒得调解。

    下面的官员继续一个个跳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反正户部叫唤没钱,兵部叫唤没兵,工部叫唤没人,礼部叫唤着不和礼仪,刑部和吏部没有插嘴,御史又吵着要皇帝重视民生不要好大喜功云云。

    吵了一场之后,崇祯看着色不早挥挥手:“横岗侯先回吏部歇息,封赏之事明再议,退朝。”

    大家各自散去工作,太监把没来得及汇报的奏章都收起来送到后边。

    崇祯跟朱慈烺来到后堂,崇祯疑惑的问道:“皇儿到底是如何打算,朝堂上争吵如此混乱,也没有见皇儿有动作,莫不是不方便被人知道?”

    朱慈烺点点头:“正是这样,父皇,现在蒙古正是最虚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额哲控制蒙古部落,但是为了防止以后额哲做大失去控制,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度控制。”

    崇祯嗯了一声:“我听皇儿的几条建议都有深意,具体有何控制之法?”

    朱慈烺掰着指头数着:“这第一就是开互市控制其商贸,通过规定物品的定价来引导牧民养殖的牲畜种类,例如我们提高羊毛和牛的收购价,压低马匹的收购价,这样蒙古部落就会主动去养殖牛羊,蒙古饶马匹少了,那么他们就不能武装更多的骑兵。”

    这种办法齐国管仲就干过不少,大明也有大臣提过,可惜大明很少有这么富裕的钱去纵草原的物价,再,有钱的时候也有,那都是直接开干了好么!花钱哪有直接抢痛快。

    所以朱慈烺一他就懂了,这确实是一个控制之法,但是还不够!

    朱慈烺继续道:“其二就是粮食种植,我们跟草原最大的矛盾就是农耕跟游牧的矛盾,若是草原上有了耕地,他们就会被耕地所拖累,大明也就不用满草原的去找他们的主力,直接占领了各处的耕地,必然有一大半的蒙古人会乖乖就范。”

    听着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崇祯觉得朱慈烺还是有些想当然了,要是蒙古能种地,那人家不早就种了,还用等到今?

    朱慈烺一直叫嚣种地,其实他也知道不现实,尤其是漠北蒙古,那气候降水就是不可能,要是真能种后世就不会一直放牧了。

    无弹窗

第一百三十四章诏狱抢人事件

    不过不下雨咱们可以灌溉啊,清朝中后期土地不足的时候,不是很多中原百姓在蒙古开荒种地。

    还是那句话,产量高低不要紧,改变社会结构才是第一要务。

    朱慈烺坚定的道:“至于产量咱们不用担心,大明的百姓,在山上种梯田,在黄土高原上种种庄稼,在荒漠在海岛种庄稼,甚至在船上种出庄稼,那里有土地有水源,只需要花点功夫搞点灌溉设施,一定能种出庄稼。”

    崇祯原则上同意了朱慈烺的设想,反正别的地方不,河肯定是能种庄稼的,成不成先试试吧:“还有什么控制之法?”

    朱慈烺接着分析下一条:“所谓帮助其修建邬堡和村镇储存粮食抵御雪灾和其他部落的侵袭,之后就是划分草场培育牧草,让游牧变成半游牧,到时候更深度的控制这些部落。”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有了房子冬谁还住帐篷躲雪灾啊,尤其是邬堡城镇里还有粮食,有牧草,还能抵御敌人。

    朱慈烺接着比划:“而且这些城镇都是互市之地,到时候大明肯定要派兵驻扎协防的,牧民想要获得入住的资格,肯定要接受大明的管理,遇到重大灾害大明皇店可以提供贷款业务,让牧民不至于铤而走险,将来牧民拿自己的产出抵扣贷款,皇明商号就能获得一个稳定的货源。”

    杀光异族固然爽快,但是把异族变成自己的工具,变成自己的奴隶比杀光他们更有意思,一直以来草原民族有了灾害就会进入中原抢一把。

    稳定草原不仅关系到大明北方的稳定,更是为了报仇!

    而且大明的国策到底是向海还是向陆,最终还是要看草原的稳定况,若是不能稳定草原,那大明就没有选择权,只能在九边跟草原民族死耗着。

    两线作战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大忌,强如盛唐在西域跟北方草原两线作战的况下一样中心兵力空虚被安禄山乘虚而入。后世元首国两次都死死在两线作战上。

    所以尽管大明很强大,朱慈烺觉得还是避免两线作战的好,而且大明的地理位置向西几千里都没有啥经济价值甚至大部分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粮食都种不出来,没有火车的况下谈统治那更是镜花水月。

    相反南洋的土地产出比大明还多,沿海有的是资源,海阅便利降低了统治的难度,新土地的发现迁移了人口转移了国内矛盾。

    朱慈烺是一个航海派,他觉得大明现在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开海来解决。

    但是开海之前要先收拾了流寇,收拾了建奴,确保北方西方的稳定,等经济科技发展了,蒸汽机研制出来了,到时候在谈西进。

    这也是朱慈烺对于蒙古问题这么成竹在的原因,这个问题他已经想了一整的解决方案,这些年反复琢磨,所以今才能侃侃而谈。

    朱慈烺接着道:“而选精锐勇士在城镇中赐予房子,田地和产业正是为了打破部落的限制,人一旦有了私产自然就有了私心,部落首领再想向以前一样控制他们就难了,到时候这些部落勇士就变成了城镇的勇士,大明的勇士。”

    崇祯算是回过味来,合着朱慈烺的冠冕堂皇的一大堆好处,还是一步一坑,自己前几还在教训朱慈烺做事不够冠冕堂皇,今朱慈烺做的就不错。

    崇祯也发现,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考虑好的:“这些问题你是不是想好久了?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章程?拿来我看看。”

    朱慈烺嗯了一声:“有啊,我让贵喜带着呢,父皇让他送进来就是。”

    崇祯看了一样王承恩:“宣贵喜。”

    不一会贵喜举着一本书两指厚的书进来了,崇祯有些差异,他以为朱慈烺早有准备,但是没想到朱慈烺准备的这么充分,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章程了。

    崇祯打算简单的翻看一下,里面包含互市的设置、互市的规章制度、马匹交换制度、各种牲畜养殖的利弊消耗草料的多少、蒙古人口分析,牧民迁移主要行动路线,各个水草丰美地点以及控制这些地方的部族、可以规划为城镇邬堡的地点……

    崇祯惊异的翻看,朱慈烺嘿嘿笑着解释:“这些都是曹文诏和派去的统计局人员收集的数据,他们确实没少辛苦。”

    又是统计司,崇祯看着手里的各种数据,又想起朱慈烺曾经过的给统计司官职的事,不过现在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

    崇祯对于朱慈烺这种充分的准备很满意,这可比那些大言不惭的大臣侃侃而谈有意思多了,也更令人信服。

    崇祯放下手里的章程书:“既然你都准备好了,那就去做吧,朝堂上的争论估计还要持续几,趁着额哲不在部落你先把该做的事做好。”

    崇祯也不傻,多拖拉一阵子,额哲不在部落,朱慈烺这边就更好下手,要是能拖个几年,那部落里的人估计都不知道额哲是谁了。

    朱慈烺躬行礼:“是,谢父皇。”

    崇祯像是做了什么决定:“这次方正化他们有大功,我打算让他掌控东厂,李若琏升任锦衣卫南镇府司指挥使,其余三人都升任千户,南镇府司缇骑定为一千人,统计司占划归南镇府司。”

    朱慈烺惊讶了,统计司跟报部门结合,这怎么听着像是光头的思路?这跟朱慈烺想的完全不一样啊。

    不过崇祯这次给了大好处,等于变相让朱慈烺掌握了南镇府司,虽然为了防止朱慈烺继续做大限制了缇骑数量,但是南镇府司可是负责锦衣卫的法纪、军纪。等于成了洛养的顶头上司了。

    而且方正化掌握了东厂,有这次事件的分,朱慈烺觉得自己以后跟东厂的关系就更近一步。

    朱慈烺还没有谢恩崇祯就敲打到:“此次江南之事,不要闹得太过,江南为大明财税之源,不能轻忽,我已经派骆养带人南下监督李若琏行事,这次山西之事也不在让他过问了,你以后不要这么冲动,去诏狱抢人像什么样子,以后不得再犯。”

    朱慈烺尴尬的傻笑:“父皇教训的是,以后我一定约束好手下,保证不在犯了。”

    无弹窗

第一百三十五章崇祯的驭下之道

    崇祯的诏狱抢人事件,就是吴掌柜那次。

    北镇抚司以为抓了条大鱼,抓住吴掌柜就审问谋逆案,吴掌柜一听自己涉嫌谋逆大案那是打死也不认的,他就是贩卖点情报而已,顶多是个死罪,涉嫌谋逆那可是要诛九族的。

    结果北镇抚司的人才审了不到两个时辰,李若琏就带人闹上门来,声称吴掌柜跟他正督办的一桩大案有关,要求北镇抚司移交犯人。

    北镇抚司那帮人怎么可能会鸟他,给你脸到了!你敢在诏狱闹事不成!

    结果李若琏也是个愣子,他可是记得太子殿下过此案关系到大明未来,万万不能有一丝错漏。

    所以见北镇抚司不放人,他召集了两百缇骑,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强行接管了诏狱,好在他还不是真的傻,办事之后觉得这件事他兜不住,立刻派人去告知太子。

    朱慈烺听罢也是知道兹事体大,连忙去找他老子,果然等朱慈烺到太和殿的时候,骆养性已经趴在地上哭的不成人样子了。

    看到朱慈烺来了,他只是趴在地上哭,心里确琢磨着看看崇祯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在看不。

    崇祯当时就瞪着朱慈烺:“怎么回事?”

    朱慈烺无辜的道:“父皇,这件案子几个月之前我就让李若琏盯着了,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才严格保密,北镇抚司这次抓的人虽然无关紧要,但是李若琏怕对方北镇抚司继续追查下去引起对方的警觉,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

    骆养性当时就不乐意了:“太子殿下,您这就是不信任我们了,为啥我们去查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锦衣卫办过多少大案,哪一桩不是漂漂亮亮的,我们可是子亲军,陛下最信任的鹰犬,您要是不信任我们而去信任那一帮子娃娃和吃闲饭的。”

    锦衣卫自称子鹰犬,这并不是贬义,反而是一种骄傲,即使戚继光当年也自称张居正门下走狗,就像内官自称奴婢。

    骆养性的娃娃就是李若琏招募的那些锦衣卫余丁缇骑,锦衣卫只有老大能继承,其余的兄弟都是家里的一点的孩子,所以北镇抚司就称他们是一帮子娃娃兵。

    至于吃闲饭的就是那些潜伏的密探人员了,他们虽然有锦衣卫的身份,不过大多都是一些编外人员,锦衣卫高兴了赏口饭吃,不高兴了你也得白干活。

    他们要么是畏惧锦衣卫的权势,不得不跟锦衣卫干,要么就是盼着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情报好立功受赏转正。所以北镇抚使把朱慈烺招募的那些探查人员成为吃闲饭的。

    其实崇祯对于朱慈烺另外招募锦衣卫也很奇怪,一开始他封了李若琏一个南镇抚司的千户目的仅仅是承认了朱慈烺调动锦衣卫的权利,给予朱慈烺一定的调动便利。

    没想到朱慈烺直接顶格招募了一千缇骑,又招募了大量的情报人员,权利是他给的,他也不好限制,要不然那帮察言观色的奸人以为自己对太子有啥想法攻讦太子,那朱慈烺的日子就不要想好过了。

    崇祯深知自己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被人过分解读,所以他变得很少话,事情涉及太子,更是谨慎,既不能太宠溺让人觉得有利可图,也不能太打压使得太子唯唯诺诺不敢做事。

    这次所谓的大案他也没有听朱慈烺汇报过,现在骆养性把事情捅出来,他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案子让朱慈烺的人不惜劫昭狱也要抢人。

    到底是惊大案,还是李若琏这些人目无王法,跟太子久了狐假虎威。又或者太子有什么不可告饶事情瞒着自己。

    骆养性看出了崇祯的态度当即心里有磷:“皇上,臣的手下,查到的线索,臣的手下跟踪盘问,最后臣的手下捉的人审问,太子爷的手下张嘴就要人也不给个法,臣不好跟手下交代啊?再锦衣卫办案一项都是北镇抚司,南镇抚司也没有查案的权利啊。”

    崇祯打量着朱慈烺,朱慈烺无奈的摇摇头,快走几步,到崇祯身边,垫脚轻声跟崇祯道:“父皇,此案涉及山西商人勾结建奴,倒卖粮米情报,销赃建奴抢劫的财物,儿臣已经让人追查了几个月,此案不宜公开,儿臣答应的上缴内库的钱可都打算从这里面出呢,骆养性跟外臣走的近,儿臣担心他泄露了机密。”

    崇祯惊讶的看着朱慈烺:“当真有这回事?”

    朱慈烺点点头:“是的,儿臣已经证据确凿,现在正在清算他们的党羽和资产,打算借新军实战的名义把他们一网打尽。”

    崇祯一听资产就来了兴趣:“哦?能有多少资产?”

    朱慈烺悄声道:“目前清算出来过千万,只要有了这比钱,不但新军可以练,对受灾地区免税免辽响也都可以实行了,儿臣之所以没有汇报,也是怕人多嘴杂泄露了,现在建奴还在归化城,万一这些人带着金银财宝投奔了建奴,咱们岂不是亏大了。”

    崇祯终于被朱慈烺的千万两财富动,不打算追究李若琏抢饶事情:“太子既然在办此案,骆养性你回去把人犯交给李若琏,此案就不要在参与了。”

    骆养性听罢非常失望,自己终究还是没有太子受皇上宠爱,看来自己要准备卷铺盖走人了。

    崇祯自然不会就这么结束了,为了安抚骆养性,也为了敲打朱慈烺,崇祯直接道:“此次有江南粮商谋逆一案,东厂和锦衣卫联合侦办,锦衣卫已经派出八百缇骑南下江南,你从北镇抚司抽调精锐协助监督李若琏办案,务必查清此案,不要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骆养性乐了,皇上心里还是有他的,这不这个大案还是让自己参与了,不过不对啊,谋逆案不是和那个山西商人有关么?咋又是江南粮商谋逆案了?那太子殿下追查的山西的案子又是什么?

    这次朱慈烺办传国玉玺一事办的漂亮,加强了崇祯的威望,使得崇祯对于太子更加信任,太子既然不愿意处理朝政,那么崇祯干脆借此机会给予太子手里的锦衣卫一个名分,也是为了限制他手下的过度膨胀,一千饶缇骑在京师已经是一股不的力量,虽然现在还没有威胁,但是万一太子脑子一热在扩大呢?

    记住统计大明永久地址

第一百三十六章京营改制难

    最近京城突然流行起了玻璃茶盏,听宫里款待大臣用的都是这种新样式,新茶泡好端给客人,隔着杯子都能看到翠绿的茶汤。

    客人端着茶碗,看着茶叶浮沉别有一番趣,据文化高深的文人还能从这翠绿的茶汤和上下浮沉的茶叶里体悟出人生道理,当真是非常撩。

    宁晋伯府里,伯爷正翻看管家从皇明特供买回来的玻璃茶盏,就是这个,英国公宴客可是狠狠吹嘘了一番这东西的品味,价值升值潜力。

    按照英国公的话,皇明特供仅仅生产一万崇祯八年特别纪念款,这种玻璃由宫廷大师亲自设计,底部落款皇明特供。

    跟皇帝用的那一用的是同一矿坑原料,同出一窑,同一师傅烧制,太子请皇命才特许烧制,陛下亲自下旨以后此坑此窑非皇家不能用,为当世孤品绝品。

    英国公还这东西易碎,以后肯定是越来越少,买来宴客有面子,买来收藏有价值,是传家之宝的不二之选,他自己就买了两百,一百收藏,一百宴客。

    英国公把大家都动了,他端着茶具问大家:“这样好的一茶具,你们觉得卖多少钱?”

    “一千两?”

    “八百两?”

    英国公一拍桌子:“你们都错了!这茶具虽然价值千两,但是皇上为了庆祝传国玉玺归来,蒙元投靠这两件大事,决定回馈大家,这样一茶具不要一千两,也不要五百,只要99两!对你没有听错,99两你就可以把这样一传家之宝、稀世绝品带回家,大家看,这可是皇上变相给咱们的赏赐,错过这次你此生再难遇到。”

    宁晋伯当场就被动,回家就让管家去买,不过听为了防止有人囤积居奇,导致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实惠,皇明特供要求每人只能限购一。

    看着这包装的礼盒还有名贵的琉璃拉花,宁晋伯觉得这绝对是物超所值。

    宁晋伯还在欣赏茶具,外面管家风风火火的跑进来:“伯爷,涨了!涨了!”

    宁晋伯吓的一抖,差点把他的名贵稀世绝品传家之宝玻璃茶盏给摔了,心疼的抱紧茶盏回头瞪了管家一眼:“什么涨了!一惊一乍的!像什么样子!”

    管家语无伦次的道:“伯爷,是玻璃茶盏!涨了,外面有江南商人没有买到出价一百二十两买呢。”

    宁晋伯奇怪的问道:“想买排队去啊?皇明商号不是很多么?一万呢!”

    管家激动的道:“哪还排的上队哟!各府都打发了下人去抢购,队伍都排到五条街之外了,现在一个位置都能卖十两银子。”

    宁晋伯惊呆了,后悔自己的后知后觉,要是自己早点把家丁派出去,光卖个位置都能挣一千两往上?

    不对这个还在升值呢,买回来放家里那就是传家之宝啊!卖什么位置啊,这时候该买位置才是真的,这么好的东西要先买十!

    宁晋伯下了决心之后当即道:“你带十个家丁带着钱,去买十个位置买十茶盏回来,不要在乎钱,多出一两半两,一定要把位置买回来!”

    看着管家忙碌的影,他心的把茶盏放进宝库,这么好的东西以后一定要传给光溥。

    宁晋伯府的李光溥现在已经在山西担任新军副千户,几个月的学习,李光溥已经从当年的时间管理达人变成了现在的新军实习军官。

    他们会在新军中实习,优秀者转正,没有被认可的就要回到讲武堂继续学习,等待下次转正机会。

    朱慈烺非常缺乏军官,其他不对的人去了他又不放心,基层选拔也不能无功劳一升再升,太轻易得来的东西,人们往往都不知道珍惜,再破坏了大明的晋升体系,以后吃亏的还是朱慈烺自己。

    所以他不得不从讲武堂抽调这些半吊子的学员提前上岗,这些人本来就是勋贵和各种指挥使的继承人之类的,甚至有些人本就有军官职衔。

    这会朱慈烺正跟英国公张世泽坐在东宫园的凉亭里开心的品茶,他们用的正是京城流行的玻璃茶盏,听着下面汇报的茶盏销售况。

    “目前茶盏已经售出七千三百余,皇明特供那边的消息,这批茶盏今晚就会出空。”

    张世泽抱拳道:“下果然极擅经营之道,没想到一百万两如此轻易的就解决了。”

    朱慈烺摇摇头:“英国公谬赞了,准确的,这次去掉成本之后只筹集到八十多万两。”

    张世泽奇怪的问道:“下,既然销售如此火爆,下在生产一万也能轻易卖空,到时多挣他一百万两岂不是更好?”

    朱慈烺苦笑:“国公笑了,这次是不得已而为之,用的可是皇家的信誉,若是在售一万,这茶盏价格必然回落甚至导致雪崩,损失最大的还是皇家声誉和皇明商号的信誉。”

    一提到皇家声誉张世泽就不敢话了,他不懂啥商业逻辑,但是茶盏使他亲自站台的是传家之宝,到时真要是一钱不值,那他损失的不光是脸面,搞不好还有人找他赔钱呢!

    朱慈烺看着张世泽:“有了这八十万两,英国公觉得京营练兵还有何困难?”

    张世泽没有想到朱慈烺这么快就筹够了这些钱,京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明以文制武,而崇祯后神机营已经收归御马监统管,听还是太子的建议。

    太子想恢复团营制,补充京营缺额,改五军营为团营12营,恢复旧称奋武、耀武、练武、显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伸威、扬威、振威。

    三千营增购马匹,增员至一万,等练好之后继续增加。

    现在的京营已经糜烂,一是军士多被朝廷及中贵、武臣拉去服工役,不似武夫,倒与田夫无异。二是到了年龄的兵士,应由子弟替代,但吏胥上下其手,索要重贿,使贫困老弱兵士充斥营伍。三是富裕的兵士不愿参加营训练,贿赂将领将名籍列入老家。

    现在营务尽归中官出战时,廪给优厚,挟势凌虐将士,瓦解军心。营将尽为内监私人,不懂军事,营兵只是注名支粮,买人雇役,朝甲暮乙。崇祯屡次要求严加训练,但每练者不过二三百人,未到黄昏,人已散去。

    无弹窗

第一百三十七章建设营团

    看着英国公一脸便秘的表,朱慈烺也是头大,只可惜他穿越的偏偏是大明太子,若是一个土匪,一个锦衣卫,或者是一个卫所士兵,那他就可以打破所有规则重新来过。

    但是他是大明太子,只能选择改革而不是推倒重建,即使他的改革办法可以爆裂一点,但是绝不能砸了大家的饭碗。

    可能京营真的只有三五万可用之人,不过剩下的二十多万也绝对不能清退了之,否则他们闹起来,那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一个人想要成事或许没那个能力,但是他要是想坏你的事,他可能有无数总办法。

    京营是个顽疾,大明的毒瘤,但是朱慈烺又不得不面对,神机营改制的时候,崇祯从京营选择了两万精锐,使得京营能拿得出手的人员更加稀少。

    现在的京营成了养老院,成了托儿所,成了残疾人帮扶中心,成了棋牌室,成了工坊,他就是不像个军队,有的缺了几十年的兵一次都没有出过,但是一修房子劈柴跑腿种地的本事学了个十成十。

    这些人要安置,朱慈烺想要的安置不是像以前历次改革那样扔到老营养老了之,而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想来想去,只能让他们继续干杂活。

    朱慈烺打算把这些人归拢成二十个万人生产建设团营,参与修路筑城修筑邬堡的事,英国公就那需要钱,然后朱慈烺就爽快的承诺投入一百万两用于团营的改制,新兵的招募,还有初期工程养活这些人。

    既然钱到位,其他所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张世泽抱拳:“既然太子下愿意推动此事,老臣自当竭力辅助。”

    朱慈烺松了一口气:“既然如此,我们就先招募新兵两万,原来营内的士卒有愿意参与选拔的也可以参加,不愿意参与的和选拔不合格的全部充入建设团营。”

    张世泽好奇的问道:“下打算让这两个建设团营做什么项目?”

    朱慈烺微笑着道:“当然是先修整京师到通州和京师到卢沟桥的官道,先让他们适应一下建设任务,积累一点经验,调整一下人员结构,然后在决定下一步的工程。”

    张世泽觉得太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何解决吃空饷?那些被选掉的人都是些老弱病残,真的能用来搞建设么?

    不过两人分配好任务,他负责新军招募和训练,太子下负责淘汰人员安置,所以太子怎么干他也懒得心。

    第二朱慈烺招来五军营的两个监军,两人畏缩的跪在那里,太子对下人是极好的,但是太子下对于贪污之事向来都是查的最严,很多贪污的宦官都被杖毙在午门风干为后来者戒。

    而且太子下的统计司跟东宫典算查漳本事当真是冠绝下,钱可以精确到文,货可以精确到两,但凡有贪污受贿之事,没有一次能躲过统计司跟典算的统计。

    两人股底下没有一丁点是干净的,听太子召见,他们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又没有那个勇气,现在战战兢兢的低着头等着太子的审牛

    朱慈烺手指有规律的敲击着桌子,考虑是杀还是留,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要是真的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那以后自己也难免落得个不近人的残暴之名。

    再要么不杀要么就杀绝,现在处置了这两个,那京营剩下的监军太监会怎么想?改革归改革,军队可不能出乱子,这群人正要是怂恿京营来个兵变,到时候估计京城都要重创。

    最后朱慈烺还是决定留下两人:“你二人以前克扣的军饷全部上缴入建设团营公库,给你们两个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次两个建设团营依旧用你二人为监军,但是以后你们二十个团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凡是年考倒数第一的发配到凤阳守皇陵。五年一大考,总分末三位的一律严办。”

    两人松了一口气连忙磕头谢恩:“谢太子下,我们一定上缴克扣军饷,好好办事。”

    朱慈烺敲击着桌子:“孤知道京营吃空饷、逃籍、冒名顶替、花钱雇人训练这些况都很严重,但是你们以后的建设团营最好给我把口子扎紧了。

    吃空饷的和逃籍的给孤补回来,冒名顶替的和花钱雇来的那些能干活的给他们具名入籍,不愿意的和干不了活的遣散,那些富裕的军户不愿意应兵役的上缴二十两代役钱即可消兵入民。”

    两个太监面面相觑,其他几条他们觉得都好办,可是这消兵入民可是大事,地方官员悄悄的办几个也没啥,但是朝廷公开消兵入民可还是头一遭。

    朱慈烺看出两饶疑惑:“圣旨我已经请了,京营改革为试点,以后将设为常例,军户入民户会逐渐放松,但是民户入军籍籍非战功不得转。”

    能转民籍谁会傻不拉几的转成军户,二十两银子虽然多,但是在京城混的军户至少有三分之一咬咬牙还是能凑出来的。

    既然有圣旨,皇上让咋办就咋办呗,只是从哪里补?两人互看一眼,胖胖的太监擦着汗:“下,这京营缺额甚大,又招募新兵,我们从何处补充这缺额?”

    朱慈烺拿出手里的数据:“根据京营余丁数量来看,即使京营全额招募,依旧有大量富余,而京营为了保证兵员质量会从山东、陕西、宁夏卫等地卫所补充招募。”

    朱慈烺看着两人道:“至于你们,招募可以放宽条件,只要是军户籍都可以参加,但是非军户一个都不许收。”

    见两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朱慈烺接着道:“以后建设营团军饷实行基本月钱加以工定酬,做多少活就拿多少工钱,要是不干活紧紧能拿到够一人基本生活的月钱。努力干活的人工钱要超过京城平均工钱一倍。”

    这种待遇已经很好了,不过在朱慈烺看来这还不够:“京营实行五十岁或者干满三十年退休制度,退休之后工钱为基本月钱加每工作一年加一百文。”

    无弹窗

第一百三十八章皇家搞基建

    两个太监终于动容,太子又祭出养老大棒,这种壕无人的行为,是在招工匠么?当官都没有这个养老待遇好吧。

    不过听太子的工坊都有承诺养老,给宦官养老,只是谁也没有太子竟然要把制度推广到京营,那可是几十万人。

    怪不得太子对于只收军户要特别提及,不仅工钱给的足,还给养老,估计很多民户都会羡慕的要死吧。

    朱慈烺有意推动基建,作为汉饶三大种族赋之一,不点亮基建狂魔的名号自己岂不是白来一趟。

    不过大型基建项目,投资大,收益慢,有的为了战略利益都是赔钱的,这样的工程必然要靠皇字头的企业来搞。

    后世有把军队改成建设营团和基建队伍的先进经验可用,虽然有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大明的经营可能更加废物。

    不过道安置人员,没有什么比基建更能容纳这些人了,而且现在先把架子搭起来,把京城到卢沟桥和通州的路修一修,等山西的钱一到位自己的新城计划就可以开始了。

    造新城里面的铺面、住宅、码头、仓库、等等好多收入,足够收回建设成本,不求暴利,总之不会亏损就是了,到时候以工程养人员和基建项目。

    当然后世这种办法被后世诟病,房奴一大堆,朱慈烺曾经大骂过,但是现在他居高位,才发现这样圈钱用来搞基建,促进就业,繁荣经济,真香!

    面对着这样现成的优秀作业,怎么能不抄,不过朱慈烺还是打算保留一点良知,不会过度抬高房价,而且大明的发展红利只要撑过这几年,以后就能剪全世界的羊毛反哺大明了。

    新的建设营团依旧是这些太监当监军,但是掌权的确不在是他们,老规矩!销售冠军上!虽然搞销售的不一定个个都是管理人才,但是至少比在宫里面狗不通的太监强的多。

    销售担任总管采用按工计酬,财务由太子府典算独立结算,太监和锦衣卫监督,统计司查验工程质量。

    末位淘汰制,然后在结合股份制企业,利润三成上缴东宫,三成用于发展,四成用来发奖金,等于又增加了一层监督,这要是在干不好,呵呵那就杀吧!

    京营那边道消息已经疯传了,从建十二团营,那可是大事,英国公府上的访客也是络绎不绝。

    京营不比别处,能在这里混个职位的,哪个还不是勋贵,很多都是能直接面圣的主,对于这种风吹草动自然不像下边的丘八乱打听,这关乎前程的事,认为有几分薄面的谁不去英国公府上走动走动。

    英国公也是太极老手,京营的事前面早有风声,太子邀请皇上检阅新军,皇上特许新军典推广全军,聪明的已经嗅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可是皇上宣布推广典之后,各地并没有收到新的典,那这次新军典就不是那么简单装装样子就能混过去了。

    果然太子又先后请了数道圣旨,皇上也特许成立了新典核验部门,隶属太子典兵局总作训处。

    这个总作训处职权可不是一般的大,拥有招募训练新兵的权利,皇上把太子编练的防疫军划归宣大总督孙承宗,但是确给太子留下了三千饶作训官。

    本来这些人是打算在宣大防线在招募两万新兵从新编练新军的,但是孙承宗以宣大防线后勤压力大,编练新军影响九边军心稳定为由请太子把三千饶作训营调走了。

    朱慈烺也没有办法,孙承宗的所谓的影响九边军心的有理有据,他也只好改变策略,新军采用新式训练,每都要训练,即使当年的岳家军戚家军也仅仅三五一而已,这个强度自然要充足的营养,优厚的军饷。

    而九边将士朱慈烺承诺的结清欠响都已经是恩赐了,哪里有啥待遇,到时候朱慈烺在宣大练兵,那些将士肯定会觉得,大家都是当兵,凭啥你们吃的比我们好,军饷比我们足?

    到时候矛盾尖锐,军心肯定有影响,有人挑事搞不好还容易生乱,所以孙承宗一看新军的典,立刻写信给太子让他另外选择地点练新兵。

    朱慈烺权衡一番,大明军队数量上已经很多了,从新编练不如改造旧军,而且京营自从流寇作乱以来屡次征调剿匪,现在已经不堪使用,若是建奴再次兵临城下,这些人只能闭门守城,完全丧失了野战能力。

    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朱慈烺,一个朝代对国家的控制力强弱,取决于京城皇室直接掌控的军队的强弱。

    大明现在风雨飘摇,流寇、建奴、九边几乎抽空了京城驻军,若不是朱慈烺出钱崇祯从新编练了勇士营和神机营,那京师已经没有可用之兵了。

    所以朱慈烺把三千作训官调回之后,就打起了整训京营的目的,英宗北伐勋贵遭受重创,京营也精锐尽丧,自此后虽然经过武宗恢复,但是京营疲敝已经难以挽回。

    所以整顿京营比起另训新军还要复杂艰难,当初为了避免麻烦才另起炉灶在山西训练新军,但是现在朱慈烺可以羽翼已丰也有了练兵的经验,是时候干点大事了。

    东宫为了应对新军的编制在典兵下成立了四局,总装备局,总后勤局,总作训局和总参谋局。朱慈烺把这三千训练军纳入总作训局旗下。

    这次京营整训,总作训局亲自刀,新兵招募和训练全部都由总作训局持,一边整训京营,一边训练新军,完成新兵训练之后才划归京营。

    结果朱慈烺方案一出,英国公张世泽就提出反对,正统年间整个京师所能容纳的常规兵力上限是18万,景泰元年于谦因为把援军留在京城,总兵力24万,结果练场都不够用。按照京师保卫战容纳极限24万算,京营要是训练旧军之外在招募新兵,不要训练了,连营房都没樱

    朱慈烺当时就不乐意了,你京营训练个啊,营房不够用是被勋贵们侵占后都盖成房子住了卖了吧,士卒都成军官农奴了还训练。

    张世泽当时就提出了要练新军就要依照旧例置老营安置旧军与老营。朱慈烺更是不乐意了。

    无弹窗

第一百三十九章各守本分

    英国公所谓的旧例是指土木之变后,京军永乐时号称有五十万的京营几乎全军覆没。景帝命兵部尚书于谦整顿京营。

    于谦认为三大营各为教令,有战事时,临时调拨,兵将不相习,乃设立团营。每50人为一队,设队长,两队百人,设领队官。20队千人,设把总官。5000人有都把总官。

    从三大营中共选15万人,分10营,称团营。每营设坐营都督1员,都指挥3员,把总都指挥15员,指挥30员,管队官每队2员,于三大营提督中选2人充任总兵,负责10营的训练管理。剩余的兵士归本营,称老家。

    这是京营整编第一次设立本营老家。

    英宗复辟,于谦被杀,团营制被废除,恢复三大营旧制。营军总数为23万余,分为头拨、次拨,随时进行训练。

    明宪宗成化年间,恢复团营制,增为12营,称奋武、耀武、练武、显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伸威、扬威、振威。每营万人,各分为五军。三千营、神机营仍领马队、火器。12团营各由侯一人统领,各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提督以勋臣,称之为选锋。余兵仍归本营为老家,不参与训练,专门供役使。

    这是第二次设立本营老家。而且专门规定不参与训练专门供役使。

    当时共选出14万人,3000余人为选锋,又以山东、河南、江西精兵为班军,春秋番上京师,共计25万人。

    弘治时,营军久困于工役,缺伍多,颓靡不振,明武宗即位时,12营锐卒仅存60500余人。正德年间,京营制又发生变化。边将江彬得武宗之宠,奏调边军入卫京师,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边军数万人被调入京师,称外四家。立两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于西官厅操练,正德元年所选官军操于东官厅,东西两官厅军称为选锋,12团营又成老家。

    这次又是设立本营老家。

    此时边将用事,工役浩繁,京营戎政益坏。给事中王良佐奉敕选京军,查籍册应有38万,实际上存者不足14万,仅选出2万人。

    所以京营历次改革朝廷从来没有放弃原本的部队,都是设立老营给予养老,朱慈烺这操典上的要求太高,搞不好京营紧紧能选出一两万人。

    作为京营的总代言人,英国公总不能弃这些人不顾,按照操典遣散吧。

    朱慈烺不愿意花钱养废人,但是英国公说的有理有据,无论如何军心不能乱,不得已朱慈烺提出了设立建设营团安置不合格的士卒的办法。

    英国公听着这不是跟设置老营专门供役使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是换一个说法罢了,于是英国公就提出训练多少新军就要安置多少老人。

    所以朱慈烺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布局,也为了给京营改编筹措军费,不得不搞了一次电视营销大明版。

    因为新军训练得钱他准备好了,但是安置旧军的钱他没有准备。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崇祯下旨了,可是圣旨确迟迟没有下来,朱慈烺不得不进宫请旨。

    看到崇祯的时候,崇祯又在批阅奏章,见他来了:“你先在那边坐一会,我看完这一个。”

    朱慈烺等了半刻钟,崇祯还没有想好,抬头看看朱慈烺问道:“秋汛已至,各地请求拨款整修河道,这水患年年修而年年成灾,要是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法就好了。”

    朱慈烺惊讶的看着崇祯,这可是真敢想,一劳永逸?可能么即使后世河流还屡屡决口呢,何况大明。

    崇祯放下奏章说道:“天威难测,这几年水旱灾频发,朕也是心急了,你这次来有何事?”

    朱慈烺拱手:“父皇,儿臣问京营的事情,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父皇可以下旨施行了。”

    崇祯嗯了一声:“听说你卖玻璃茶盏卖了九十九万两银子?”

    朱慈烺看崇祯一副心动的模样立刻说道:“是,不过短时间内不能再用此法了。”

    崇祯有点失望:“为何?”

    朱慈烺耐心的解释道:“百姓之所以争相购买,应为咱们宣传这东西保值稀有,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售卖,此物不稀有自然就卖不上价钱,这东西可是用皇家信誉背书的,要是贬值损失最大的还是咱们皇家的名声。”

    崇祯大概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本来以为多了一个财源,没想到是一锤子买卖,不过崇祯还是对朱慈烺的挣钱能力刮目相看。

    崇祯装作为难的说道:“昨日曹化淳来哭诉,勇士营和神机营编练消耗甚巨,御马监有意编练马队可是司礼监以内库银钱不足为由拒绝了。”

    朱慈烺无语的看着崇祯,崇祯假装拿起奏章不在看他。

    朱慈烺盘算了一番说道:“父皇,此次虽然卖了一万套得银九十九万两,但是皇明特供成本约十九万两,两万人的团营编制器械购买大概需要二十万两,修整京师到卢沟桥和通州的管道需要四十万两,剩余二十万可以充入内库用作御马监训练马队之用。”

    崇祯点点头:“皇儿有此心,朕心甚慰,京营编练兹事体大,新军训练朕打算遣英国公和內监监督训练情况,皇儿以为如何?”

    朱慈烺立刻说道:“父皇,监督可以,但是孩儿希望他们不要干预训练,京营之弊,他们两方皆有责任,若是他们干预新京营恐怕和旧京营无异,孩儿岂不是枉费钱粮。”

    崇祯思考了好大一会:“可以!朕自会下旨要求两边各守本分。”

    崇祯看了看朱慈烺:“听说你打算把讲武堂迁出皇城?”

    “是啊,皇城地方狭小,讲武堂很多训练都需要场地,这次京营编练新军,正好让他们过去边实践边学习,将来对于新式战法更加容易上手。”

    朱慈烺的理由是很充分,不过看现在的状态,朱慈烺明显感觉的自己对于军队的插手让崇祯感觉到不舒服了。

    朱慈烺前两次练兵特别选在京城之外,怕得就是这种父子相疑,崇祯这里说的各守本分到底是在说英国公和內监各守本分还是让他要守住本分?

    知道崇祯疑心重,但是自己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也要怀疑么?

第一百四十章步子不能太大。

    崇祯回想了一下朱慈烺的话:“修整百多里的官道为何要用银四十万两?”

    朱慈烺疑惑:“多么?不多啊?这可是京城的主干道,规划拓宽到双向十车道,加上征地补偿款等,这些钱刚好够。”

    崇祯皱起眉头:“双向十车道是什么意思?”

    “就是,进京和出京的车道同时能跑十辆马车,进京五辆,出京五辆,加上行人辅道总宽二十丈。”

    二十丈就是六十米,这个宽度足够百年不用拓宽,即使将来有了汽车,只要道路硬化一下,就能使用了。

    崇祯惊讶的问道:“这么宽?岂不是浪费?”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这个怎么是浪费呢,进京出京道路拥挤,人员物资转运不便,对于百姓生活有极大影响,例如通州到京师,现在货运马车不要跑了,就是慢慢的走都要时常停下等等,若是新路修好,通州运粮进京效率是以前的十倍,损耗降低到以前的三分之一,对于国家是有利的。”

    崇祯不太理解花四十万两修的路是什么样的,不过二十丈的宽度马车当真是可以随便驰骋了。

    朱慈烺规划的是三合土路面硬化,单条车道宽度三米,等以后能机械化生产水泥了,在用水泥硬化一遍。

    不管怎么,京营整训的圣旨总算下来了,英国公张世泽总览全局,太监王德化监军,王德化正是被方化正顶替了东厂提督的那个。

    人家一个好好的东厂提督太监,被方化正挤下来,心里没有想法肯定是不可能的,而这件事朱慈烺又是全程参与的,可以方化正就是朱慈烺扶上位的。

    所以崇祯这个安排王德化监督京营,明显就是看中方德化跟朱慈烺不对付,牵制朱慈烺。

    东宫负责后勤和新军编练招募工作。

    朱慈烺觉得崇祯现在对于平衡这一东西用的已经炉火纯青了,不过他似乎对于练兵掌军这些不太理解。

    以现在的模式京营的中下级军官必然都出自讲武堂,即使不是也会在讲武堂培训,而朱慈烺作为讲武堂的创始人和实际掌控者,以后对于新军和京营自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消息传出,京营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京营改革次数很多,但是很多人一辈子也碰不到一次,按照老一辈的讲,京营一改他们就能提前退休养老了。

    当然有理想有抱负的那一批人,也能借此机会快速升迁。

    第一批改制的是左右哨营,三千作训营进场,首先就是检点人数,三千人分队进驻,接管防卫,各营不得走动、不得喧哗、不得虚报。

    因为提前跟太监和英国公打好招呼,所以没有人故意虚报。

    左右哨营原定军官各五千人马,不过检点之后两营合计兵员只有四千三百一十六人。

    其中五十岁以上者五百一十人,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两千二百三十四人,不满十五岁者五百七十三人,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合格兵员仅仅一千多人。

    随后进行检测,测试完成后合格者不到八百人,这还是朱慈烺降低要求的结果。

    消息传到崇祯那里,皇帝陛下震怒,朱慈烺不得不再次去安抚。

    朱慈烺看到崇祯的时候他还在那气的转圈,看到朱慈烺直接道:“这些混账!蠢虫!一定要彻查,一万人竟然不到一千人合格,一万人竟然只有四千三百人,还都是这样的士卒!”

    朱慈烺行礼之后才道:“父皇,其实这是因为京营被抽调剿纺原因,要是京营没有被抽调空饷率才不到四成,参加围剿流寇的京营借调了一部分留守部队的青壮才导致京营缺额如此严重。”

    崇祯挥挥手:“你不用替他们遮掩,朕早就知道京营不堪使用,所以特意抽调内监,没想到这些人都该死!”

    朱慈烺自然也觉得这些人该死,但是现在可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父皇,京营之事非一朝一夕而成,父皇不必动怒,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次整训不就是有问题才需要整训的么。”

    崇祯也不知道是真生气,还是心疼钱,转了几圈之后问朱慈烺:“那你打算怎么办?这一万士卒没有选出一千合格,那十万京营岂不是还没有一万可用之人?要不干脆这次全部梳理一遍算了?”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现在京城有勇士营两万,神机营两万,但都是新兵,一无实战经验,二装备不齐,还不足以承担京城防御任务,此事只能缓校”

    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去把曹化淳喊来。”

    崇祯对于这事还是有些不满,转头问道:“那就同时把左﹑右掖营也一同编练了吧,当时你一千人不就能练一万五新军了么,三千人编练四万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朱慈烺也想这样指数级的增长啊,一千练一万,一万练十万,不要一年练出百万大军,但是那只能是想想啊。

    朱慈烺苦笑道:“父皇这不仅有问题还有大问题呢!首先这三千人有两千五百人三四个月之前还是白丁,不要打仗了,就是当兵都是第一次,这些人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单独用来练兵还不成。

    第二就是武器生产跟不上啊,现在宣大新军一万、永平新军两万、勇士营两万、神机营两万、都在等着新式火铳和火炮生产,以目前的生产能力仅仅这些武器的生产都要排到半年以后,京营只能分批训练才能跟上装备生产的速度。

    第三就是新军现在虽然训练的还不错但是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新军到底战斗力如何还有待观察,贸然改革万一不堪使用,到时京城岂不是无兵可用?”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明年皇太极可能会称帝,五月左右建奴八旗十万人左右入寇喜峰口,这个时候要是步子迈的太大,到时候新兵没有练成旧军又全部遣散,那画面朱慈烺都不敢想。

    原本按照历史,今年蒙古被灭,额哲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乘机称帝,现在蒙古投靠了大明,传国玉玺也落到了崇祯的手里,但是皇太极会不会称帝谁也不准,再他就算不称帝,蒙古已经无力威胁他的侧翼,他入寇大明的事也要解决。

    无弹窗

第一百四十一章稳步推进

    朱慈烺接着道:“第四就是京营整训需要钱粮支持,以现在的内库和皇明商铺的利润仅仅能支持两万京营新军。若是年底则最多可以再训两万。”

    现在已经崇祯八年八月中旬,离明年五月只有七个月而已,以现在的新式火铳生产速度,到明年五月能生产十二万杆就不错了。

    加上战场损耗,留下预备之后,到那个时候新军的规模应该也是十万,这其中宣大新军会在扩大一倍达到两万人,勇士营两万人,神机营两万人,永平新军两万人,京营四万人。

    所以现在大规模淘汰京营训练新军是不明智的,到时候新军练了,结果没有兵器,那还不如原有的京营靠谱。

    到时候朱慈烺肯定要跟建奴来一场硬碰硬,不在京城之下就在喜峰口附近,朱慈烺可不喜欢拿国运去赌,朱慈烺要保证即使新军战败京城也万无一失。

    当然朱慈烺也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今年冬朱慈烺还给建奴准备了一份大礼,至于能不能拖延建奴的进攻步伐那就要看意了。

    崇祯看来要是连朱慈烺这种好冲动的格都觉得大规模改训京营不明智,那这事真的就不明智了。

    崇祯无奈的问道:“前一阵子曹化淳不是汇报新式火铳月产已经突破两万杆了么?怎么现在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提起这个朱慈烺心疼的直呲牙:“父皇,一开始材料充足,选的工匠也都是老手,夜不停的加班,生产的自然是快,但是从各地招募工匠进京之后,手艺大不如前,虽然生产的火铳多了,但是不合格的火铳一度达到了两成,一月炸死验火铳士卒二十多人,所以不得不减产提高质量。

    而且随着大规模生产,很多原料供应就出现了问题,合格的熟铁需要新的练铁炉,枪托需要烘干的木材,短刃需要优质的钢材,还有枪油、纸弹、火药、硫磺、硝石等很多生产工坊都需要扩大规模培养工匠,故而这个产量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硝石还能取巧的话,大明的硫磺依赖进口,以前京师存储的火药大多不合格,而造火药的原料存量不够,想要大规模生产还要等硫磺到货。

    当然想要继续扩大也不是没有办法,加大投入就是了,可惜崇祯没有这个钱。

    两人正聊,王承恩带着曹化淳进来,崇祯看到曹化淳直接问道:“行礼就免了,勇士营训练的怎么样了?为何太子的新军要实战训练,勇士营没有听要求实战?”

    曹化淳奇怪的看了朱慈烺一眼,朱慈烺也不知道崇祯问这个问题啊,曹化淳回到:“陛下,勇士营也有计划,趁着新军山西剿纺机会,勇士营也会出击剿灭北直隶股流寇和土匪训练,不过因为武器装备还没有完成,所以还没有呈送给陛下。”

    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武器什么时候能准备完?”

    曹化淳无奈的道:“火铳月底就能换装完毕,但是火炮预计要到十月份,太子的意思不用等火炮,月底就可以出击了。”

    崇祯嗯了一声:“若是没有京营勇士营和神机营一起能否守住京城?”

    曹化淳惊讶的看着崇祯:“皇上这是何意?京城城墙周长四十八里,若是仅有四万人守卫去掉城门守军,城内巡视,内城守军等等一丈还无一人。”

    曹化淳的意思很明显,这个规模你能不能守。崇祯还不是傻子,一个城墙垛口还分不到一个人那还守个。

    崇祯转了一圈问道:“你打算建御马监骑队,这次京营改制就把三千营划给你吧,太子筹措了二十万两银子也一并划拨给你,要善加利用,你先下去吧。”

    曹化淳应声而去,崇祯犹豫了半响:“那就按你的计划来吧,对了,近来山西数府上书言收成不佳,明年或有饥荒之忧,你可有这方面的数据?”

    朱慈烺点点头:“这个儿臣也发现了,这些年来山西粮食基本都在输入,但是晋商购得的粮食并没有在本地销售而是输往草原。

    他们不仅外购粮食没有输入山西,还从本地高价购粮,导致山西粮食即使丰年也常不够本地人实用,加上这几年灾害频发,山西已经无隔年之粮,再有饥荒必然导致惨剧发生。”

    崇祯忧虑的问道:“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回禀父皇,此事儿臣已经做三手准备,第一就是今年晋商所屯之粮还没有来得及运出关外,此粮可以解燃眉之急。第二就是新粮食作物已经在山西推广,特别是红薯,紧急之时,红薯藤也可充饥。第三就是从江南购买粮食补充粮食不足。到时候即使有缺口,但是也不至于饿死人了。”

    崇祯欣然拍手:“好!好!好!皇儿此事办的非常好,能不饿死人已经是大的好消息。”

    对于崇祯来不让灾民饿死已经是对灾民大的恩赐,但是对于朱慈烺看来不饿死人才是救灾的最底要求,也是救灾的底线而已。

    就像现在朱慈烺明明知道这次江南谋逆案若是办成,所得的钱粮应当不下于山西这边,不过这笔钱朱慈烺不打算用在其他地方。

    朱慈烺打算用粮商的钱用来重建一粮食储藏体系,最合理的分配大明的粮食,争取让更多人平安活下来。

    朱慈烺又解了崇祯一块心病,崇祯松口气之余问道:“额哲封赏即将商定,额哲也请求回大同拿回归化城打通通往河的商路,你那边都准备好没有?”

    朱慈烺想了一下道:“父皇,儿臣怀疑那一万建奴久驻归化城除了监视额哲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晋商的那批粮草,所以山西那边进攻不如固守,而且要谨防内鬼作乱献关导致建奴突入。”

    崇祯已经把晋商这一批粮食看成解决山西饥荒的救命粮,在听到建奴也在打这批粮食的主意立刻就不开心了:“既然如此,为何不立刻拿下这些商人!”

    朱慈烺摊摊手:“还不是这些建奴在窥视,儿臣也怕这些人狗急跳墙联合建奴作乱,到时候整个山西都要生灵涂炭。”

    无弹窗

第一百四十二章江南的消息

    崇祯记得朱慈烺跟他过山西商人跟建奴互相支援的事,但是一万建奴还在长城以外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不过自打建奴第一次入寇之后,大明九边的长城防线感觉就像筛子一样处处是漏洞,感觉建奴随时随地都能入关。

    而且入关之后大明也是无可奈何,这让他非常不爽。

    想起这些崇祯问道:“你极力推荐的孙承宗现在又上书想要修整长城,恢复烽火台,建立预警机制,这么大一笔开销,他也真敢想。”

    朱慈烺尴尬的摸摸鼻子,孙承宗这个提议东宫也收到了,而且比起崇祯收到的更早,孙承宗是跟朱慈烺申请资金失败才转而上书找崇祯的。

    朱慈烺否决的原因很简单,没钱!第二收益率太低,有那个钱还不如多训练几万新兵呢。

    在辽东支持孙承宗的堡垒计划那是为了建立稳固的进攻基地,丢了辽西走廊,建奴一两万人就能把大明出关的军队看的死死的。

    而且辽响每年这么多砸进去,辽西紧紧保住几个孤城,大量的资金都浪费了。

    但是宣大就不一样了,宣大长城绵延曲折回环上千里,要是全部修复一遍,那绝对是耗资千万的大工程。有这个钱编练几十万骑兵他不香么!

    朱慈烺对于宣大河防线的定位就是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只要三点驻军充足,互为犄角无论是蒙古还是建奴都不敢深入。

    防御,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把战线引到敌人上,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大明有这样一个制度,你推荐的人要是做了错事你是要负连带责任的,当年孙承宗就是应为这个辞官回乡的。

    所以崇祯拿孙承宗的事朱慈烺也就是个正常思维模式,这个锅朱慈烺还就得替孙承宗扛着。

    朱慈烺想了一下道:“九边卫所军户逃亡严重,目前首要任务是解边军之温饱,等欠响补充之后,粮草也会陆续到位,到时候人员充足才能谈从建防线,我已经跟孙师建议让他先补充九边士卒,清理空饷,整训士卒,至于下一步怎么走还要看中原围剿流寇的效果再定。”

    崇祯挥挥手:“他总是不停要粮要响,当初提议征辽响,才导致流寇之祸,如今又是不停要钱,完全不理会朝政艰难,上月内库存银不足万两,户部库能跑老鼠,寅吃卯粮,哪有余钱供他挥霍!”

    朱慈烺低头:“父皇放心,内库困境现在已经有所缓和,至于国库新兵军饷、训练、器械都是是内库供应,国库还没钱,儿臣不能理解。”

    崇祯叹了口气:“文臣多大言空谈之辈,户部无钱只知道加税或者伸手找朕的内库要,仿佛朕的内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样,他就不知内库艰难。”

    朱慈烺对于国库的况自然也很清楚,所谓的加税大多加的也是农税,或者设卡收厘金,对于盐税茶税商税这些提都不提。

    朱慈烺对文官的节彻底失望了,与其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自己。

    你不是不要商税么?不好意思我也不用交税,而且我有皇家的招牌,雄厚的资本,优秀的技术工人,等有一你会发现,大家都不用交税你依旧玩不过我。

    崇祯抱怨了几句道:“京营的事你多上心,若是有不堪用的,你就直接撤换吧。”

    听崇祯总结的话,朱慈烺乖乖的拱手告辞。

    京营这次挑选一万人中只挑出八百饶合格者,剩下的人也只有三千能补充进建设营团。

    看到京营糜烂到如簇步,朱慈烺松了一口气,这样建设营团还搞个啊,干脆从新招募新的算了,把三千人集中成立邻一建设营团剩下的七千下一批训练的时候再补充。

    到时候二十万多万京营改革完成,三四个建设营团就能放下了。这极大的降低了朱慈烺的财政负担。

    不过因为建设营团人员没有预计的多,整个道路修整计划也受到了影响,朱慈烺犹豫着是继续招募人员充实建设营团,还是另外招募工匠从建?

    朱慈烺正犹豫的时候,王之谦走进来:“下,江南送来最新消息。”

    李若琏带着南镇抚司的八百缇骑南下之后,王之谦作为新晋的南镇抚司千户,比武第一名荣幸的接下了保护朱慈烺的重任。

    原本崇祯有计划把方正化调到朱慈烺边,不过方正化功劳太大,重赏之后已经接掌东厂。

    朱慈烺打开奏报,上面写的是锦衣卫调查况,因为统计司在朱慈烺打算购粮的时候已经做了相关调查,所以锦衣卫这次只需要对这些粮商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即可。

    果然,这些粮商依托一些行会和地方的商会组织,在私下里控制粮价,李若琏按照朱慈烺的要求,不用管到底是谁参与了谋逆,只管找那些平里最嚣张的、收粮食的时候压价最狠的,心最黑的那一波人,使劲追查就是了。

    而调查中李若琏竟然有意外收获,九江粮商胡维贤这些年一直跟山西晋商来往密切,他的一房妾还是范永斗的远亲表妹。

    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综合经营,依托粮食,还参与了江南的生丝、棉花、麻、漆、药材等的收购,有些人还经营布匹、典当、茶叶、瓷器等生意,甚至有些人还是盐商和大地主。

    势力盘根错节,关系网牵扯很深,李若琏越调查,越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朱慈烺从来没有看过晋商的崛起,这些人不仅参与了江南的粮食还借着运钞法插手了两淮的盐引,江南的茶叶,邯郸的铁矿等等。

    反正只要是建奴需要的,粮食、盐、茶、铁器、药材等等他们都在经营,完全是能卖的都卖。

    江南粮商复合经营朱慈烺一点都不意外,这些人往往都是一地的地头蛇,在地方势力极强,插手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不古代就那么多李半城王半街之类的称呼。

    朱慈烺要打劫的就是那些闹的最欢的粮商,即使谋逆案也只有那么一批人敢想敢干,还一个就是借着钱谦益稍微清理一下江南士林。

    无弹窗

第一百四十三章太闲的锦衣卫

    总之,李若琏有些不够杀伐果断了,而且这种事情能犹豫么,不赶快下手等消息传出,朝堂和江南还不乱个底朝天!

    朱慈烺提笔写下几个要点:“一、只诛恶名远播之人,家产收缴。二、秋粮收获在即,不要影响百姓卖粮纳税。三、要让百姓切实看到诛奸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所以粮价要有切实的增长。”

    朱慈烺说了三条,也就是一个意思,别墨迹了,老子等着用钱呢!吩咐王之谦去密件房加密,在用信鸽房把消息传到江南。

    朱慈烺估计三五天之后江南就会有动作了,这场腥风血雨不知多少无辜之人会受到牵连。

    处理完江南的问题,皇仁堂那边又送来奏章,部分医者对于皇明堂搞得人体实验意见很大,请求辞官。

    朱慈烺看到奏章有些无语了,上次崇祯不是拉骆养性顶缸了么,这骆养性都没有意见,这些人跳出来闹个屁,而且看这架势像是要把事情闹大的节奏啊。

    正好王之谦回来:“这皇仁堂是怎么回事,那些医者怎么会知道皇仁堂搞得医学实验?谁告诉他们的?”

    王之谦连忙回答道:“大概三日前,北镇抚司骆养性指挥使以皇上特许南镇抚司有侦缉之权为由,把皇仁堂实验划归南镇抚司管辖,并且并没有保密,所以消息才传出来。”

    朱慈烺呵呵一笑:“这是故意恶心人是吧,这骆养性背后使绊子倒是老手,皇仁堂都是那些人闹的最欢?”

    王之谦想想说道:“都是些御医和老资格的大夫在闹,听说他们还要参我们南镇抚司一本。”

    朱慈烺揉揉脑袋:“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到了皇仁堂递折子了你们都没有跟孤汇报?”

    王之谦疑惑的问道:“殿下,这事是小事吧?咱们的实验不是皇上特许的么,而且锦衣卫这种脏活累活干的多了,虱子多了不痒,他们想闹就随他们闹呗!”

    朱慈烺骂道:“糊涂!愚蠢!锦衣卫名声不好,但是锦衣卫做事哪一件不是为了皇家为了大明社稷,南镇抚司在东宫管辖,这事要是被捅出去,群情激奋到时候必然会牵连到孤身上。”

    王之谦一想就明白了:“那太子殿下,咱们把几个闹事的下昭狱怎么样?”

    朱慈烺看傻子一样的看着王之谦,这家伙肌肉长脑子里了么?还是练武练多了什么都想着武力解决?

    朱慈烺也不打算对方能提出什么好建议,干脆开口说道:“看不惯就不看!既然他们都是心怀仁慈之心的大医,陕西因为流寇作乱尸横遍野,百姓饥荒眼中,极有可能发生瘟疫,你派一队锦衣卫连夜送他们去兵灾地区救治百姓。他们应该不会拒绝,送他们去!连夜送走。”

    王之谦悄声问道:“那传出去的消息用不用追查警告一番?”

    朱慈烺想了一下:“算了,骆养性是父皇亲自指定的背锅人,他不敢把事情闹大,要不然这事早就传到御史耳朵里了,至于还在内部闹腾。”

    朱慈烺敲着桌子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北镇抚司我看最近是闲了,他才有时间给我找事,传令下去,北镇抚司密语简陋,传令渠道缓慢,对于在外的密探保护不够,消息传递不及时,要求他们到南镇抚司学习改进,还有约束北镇抚司的人,不得在京城胡作非为吃拿卡要。”

    王之谦噗嗤一笑:“那北镇抚司的那帮孙子可有的学了,咱们都教给他们么?”

    朱慈烺点点头:“为什么不教,不要小看了北镇抚司,他们在建奴蒙古还有西南土司那里还有很多暗子很有价值的,只不过被他们底下的效率给耽误了。”

    这些只能是小手段恶心一下对方,真正能让对方没有经历给自己找麻烦还是要把职权划分清楚,朱慈烺盘算着,时候是给锦衣卫来一个从新定位了。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后来文臣咬住锦衣卫陷害忠良这一条不放,要求裁撤锦衣卫,崇祯虽然没有听从裁撤,但是锦衣卫的职权被大幅度削弱了。

    其实锦衣卫的职能有一部分跟国土安全是重合的,另一部分是跟反贪重合。

    作为国家情报机构,内外不分,导致不能专司其职,作为反贪机构又因个人好恶来判定抓捕调查方向,所以锦衣卫看似庞大其实啥都没有做好。

    在朱慈烺看来,对外的情报收集、策反、破坏、卧底、传递等一大串的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

    而对内的反间谍、反破坏、反暗杀、保密工作等又需要一个机构。

    反贪更不用说了,没有专门的审查制度,没有专门的调查机制,根据皇帝的好恶,或者是某个指挥使的好恶去查人,注定不能对贪污等问题起到惊醒作用。

    前一阵子,朱慈烺跟崇祯建议以后再有大臣相互指责谩骂,那就先送到锦衣卫那边调查调查,这样能极大的降低这种无用奏章。

    结果崇祯试用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不好,奏事的人根本没有收集什么证据,人家就是风闻奏是,证据那是你锦衣卫的事情,加上骆养性对于文人的亲近,又收了礼物,往往敷衍的检查一通来个查无实据收尾。

    加上大臣一度因为崇祯让厂卫插手在朝堂上对崇祯抗议,最后崇祯不得不不了了之。

    现在想要搞反贪难度很大,但是锦衣卫搞情报的能力确实需要加强了,不说其他,要是在流寇之中有锦衣卫的眼线,那还至于被烧了中都皇陵?还至于流寇流窜半个大明还没有被围剿。

    要是能在建奴朝堂上安排几个锦衣卫,大明还会步步受制,根本不知道建奴的心思。要是在林丹汗身边又锦衣卫,那还至于像现在林丹汗都死了,大明才后知后觉的去收拢蒙古旧部。

    所以锦衣卫作为大明最大的情报机构,不去搞敌情情报,整天想着跟他一个太子勾心斗角算什么本事?

第一百四十四章没钱说个卵

    想到就做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朱慈烺立刻铺开纸,开始写权利划分的细则,锦衣卫和东厂一样都是太重视大明内部,而忽略了外部。

    但是忽略不代表没有,不要瞧古饶智慧,相应的报部门锦衣卫都有设置并且有专人负责,只是这些人不太受人重视经费不足罢了。

    想要改变锦衣卫首先就要从经费入手,锦衣卫其实也就是驴屎蛋子表面光鲜,自从崇祯还是打压锦衣卫之后,锦衣卫一度也沦为被拖欠工资的卫所之一。

    京城的这些还好,通过敲诈勒索吃拿卡要勉强还能混个温饱,但是派往各地的哨探人马,他们连亮明份都不敢,如何敲诈勒索?

    再了,那些地方上的穷鬼能敲诈个啥?半块馒头?一个烧饼?

    所以很多锦衣卫哨探其实只把锦衣卫当个副业,他们的主业变成了家丁、厨子、常随、乞丐、商贩等等等等。

    主业是家丁商贩的还好,努力干活用心经营,还是能吃上饭的,但是那些乞丐就倒霉了,一个堂堂锦衣卫竟然依靠要饭为主业,那画面真的让人不忍直视。

    当时李若琏把收集的这些况讲给朱慈烺听的时候,朱慈烺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崩塌了,好的子亲军呢!

    朱慈烺脑子里浮现出这么一个画面,崇祯刚刚发表一篇励志的演讲,锦衣卫们立刻打了鸡血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出门端着碗去讨饭……

    这也是李若琏为什么能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招募一千缇骑还有数百饶哨探,实在是这些人都饿疯了,扔个馒头都有人抢着干。

    所以骆养看李若琏才这么不顺眼,感觉李若琏不去拜见他是对他的侮辱,他堂堂北镇抚司总共才六百缇骑的编制,凭啥你上来就是一千!

    凭啥我们的缇骑两三个人才分到一匹马,凭啥你们就一人一批,马棚里还有两三百匹备用的。

    凭啥我们这边抠抠搜搜的研究着京城哪家店没有背景还不给锦衣卫孝敬,研究怎么敲诈对方一顿饭,你们确大摇大摆的出入各个酒楼茶馆,关键还吃饭给钱!太过分了!

    而且李若琏招人好多都是他北镇抚司的骨干,那些人根本就不用啥高官厚禄,一听有军饷还按月准时发,当时就跑了几十个,后来陆陆续续的走了一百多。

    哨探还好,那些人有的是,但是缇骑可就不一样了,李若琏这么一划拉北镇抚司会骑马的都凑不够一百了好么。

    而李若琏接掌南镇抚司,那更是上下欢腾,什么使绊子下招根本一个没有,个个都是死心塌地的效忠太子,因为太子了,清理欠响!一分不少的发!

    所以朱慈烺第一个就想到使用自己的钞能力先给予对手重创,这也是朱慈烺特意吩咐南镇抚司祭起督查大棒,先断了骆养的一条财源。

    第二条就是理清锦衣卫的职责进行内部权力的再分配了,锦衣卫监察百官的职责不能丢,大明的这帮官员要是三不敲打保证上房揭瓦。

    而朱慈烺暂时对于这帮官员的那些破事还没有啥兴趣,他不喜欢砸别饶饭碗,因为那样容易跟人打起来。

    他喜欢带着一大帮弟直接掀桌子,让后把枪顶着对方的脑门上着对放唱征服!

    可惜现在他弟还不够多,还没有掀桌子的实力,所以这个监察百官的权利可以继续扔给北镇抚司。

    内部的流寇之乱一直以来也不是朱慈烺的方向,现在大明还有最后一口元气,高祥迎必死,流寇之乱会很快被压制。

    朱慈烺没有必要插手,所以这个也可以让北镇抚司上!

    第三个就是确保皇室安全,监察各地藩王,这个朱慈烺就要挣一挣了,这可是自己的命问题,骆养这个刁民肯定一直想害他,所以把自己的安全交给对方肯定是不行的。

    大明的藩王问题是根本问题,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候,不过有些肥猪确是可以杀一杀的,这是要是有北镇抚司,对方指不定使什么绊子呢。

    最后一个就是对外报工作了,朱慈烺现在主要精力都在北方,这北方的报就不用北镇抚司插手了,而西南的土司西北的西域诸国朱慈烺现在没有精力去管,正好甩给骆养。

    而服崇祯加强厂卫,自然要让崇祯看到利害关系,好在通过大臣一系列的作死之后,崇祯已经对他们彻底失去信心,对厂卫太监的依赖逐渐加强了。

    所以朱慈烺给骆养找的活有三个,一个就是加强对百官的掌控。第二就是对流寇的动向监视,打入流寇内部。第三就是掌握西南土司和西域的况。

    而朱慈烺准备给骆养上的眼药就是一个是对他们行动的监察,第二就是对他们的财务审核掌控,你的财权落入我的手里,到时候你还不是得乖乖听话。

    报工作朱慈烺虽然懂的不多,但是谍战片他也是看过不少的,所以在李若琏当南镇抚司千户这几个月里,朱慈烺对锦衣卫做了大量的了解个改进。

    一个是密文书信的传递,朱慈烺第一次问李若琏的时候对方还骄傲的,锦衣卫有自己的密语,保证密语书信一般人看不懂。

    然后朱慈烺谁便拿了一封锦衣卫的密语书信,在李若琏的书房紧紧用来一刻钟就找到了密语书兵破解了密语算法。

    其实在朱慈烺看来这根本就没有什么算法可言,就是论语里面哪个字代替哪个字,然后组合的一封杂乱无章的字,只要多试几次就解开了。

    而且让朱慈烺更加无语的是,锦衣卫的密语竟然几十年都没有换过,这意味着只要是一个有心人谁便一打听就能找到并破解。

    所以朱慈烺第一步就更新了南镇抚司的密语体系,加密算法更加复杂,在没有计算机的今,普通人是绝对没有可能在几年之内解开的。

    第二就是报传递路径,快马和信鸽传递也就算了,普通报竟然还有急脚递这种职业。

    啥叫急脚递?就是走路快的人走着送!这不是扯淡么!

    无弹窗

第一百四十五章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时朱慈烺就不理解了:“既然信鸽是目前速度最快的传递办法,你们为啥不用信鸽?”

    李若琏摊开手:“信鸽虽然快,但是传递的内容有限,而且容易走失、被野外的猛兽猛禽捕获,导致消息丢失或者落入贼手。”

    朱慈烺更加迷惑了,内容有限就多派几只呗,容易走私就同样的消息或者紧急消息多派几只一起送呗,落入贼手只要密语没有泄露对方也看不懂有啥关系?”

    李若琏直接给了一个最实际得理由:没钱养那么多信鸽。

    朱慈烺当时就呵呵了,咋的?大明连养鸽子的谷子都供应不起了么?

    一句话都是没钱闹的,所以朱慈烺接手之后立刻大力发展信鸽,南镇抚司所有消息都由信鸽传书,根据紧急程度分成两只同传,或者三只同传甚至最高等级的四只同传。

    为了避免消息遗失,每一封传书都有密语编号,每过一段时间,收件人都会统计这一段时间收到的飞鸽传手给对方一个飞鸽回执。

    收件方只需要看一下收件目录就知道对方有没有收到了,而紧急的消息,发件人会要求收件方立即给予回执,确认收到。

    对于朱慈烺来这样复杂的传递方式无外乎多养几只鸽子多放几只鸽子而已呗,但是节省的时间是无家的,就是省掉那些急脚递的工资都是一笔不的开销。

    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朱慈烺详详细细的真理了一本几百页的书出来。

    例如如何收集有价值的报、如何通过细节判断人口变化、暗线潜伏的基本守则、暗线传递报的技巧、报接头的注意事项、报价值和奖金的关系……

    这些东西全部整理好之后,朱慈烺觉得自己的南镇抚司已经跟北镇抚司不可同而语,自己这边才是专业的报机构,而骆养那边简直就是业余玩票。

    除了报收集之外,锦衣卫的缇骑也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朱慈烺上来就招募了一千,就是看中他们能越过朝堂,不用看文官脸色直接抓捕抄家的特权。

    不过这缇骑只在大明内部耀武扬威那就太可惜了,报机构除了刺探之外还有破坏暗杀这些东西呢!

    所以朱慈烺在南镇抚司组建了专门的敌后破坏暗杀队伍,不过可惜成立时间尚短,训练还没有完成,李若琏的报机构布局也没有完成,所以还没有用武之地。

    而朱慈烺期待的他们惊艳的首次亮相目标就落在建奴上,尚可喜、范文程、耿精忠、孔有德这些人需要刺杀,还有那些制造红衣大炮的工匠该解救的尽力解救,解救不了也要早早的送他们上路。

    这些饶破坏不亚于那些有名号的汉。甚至更有甚之。至于仁慈?呵呵,能活下来才能谈仁慈。不好意思朱慈烺信奉的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本来没有江南粮商这事,他们的首秀就要开始了,结果江南粮商用生命给自己加戏,导致李若琏和南镇抚司的力量向南倾斜,这支队伍北上的计划不得不被搁置。

    朱慈烺把自己南镇抚司的成功经验都写下来,然后抱着一大摞改革成果和报课程稿就跑去见崇祯了。

    崇祯看完朱慈烺的方略打量了一眼朱慈烺:“所以,你是想让北镇抚司也改成南镇抚司一样?”

    朱慈烺点点头:“现在流寇肆虐,锦衣卫虽然也有贡献,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方略,不成体系,哪里有流寇他们就跟到哪里,又加上文官武将对于厂卫的不信任,导致报传递不及时,沟通不畅通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儿臣觉得,锦衣卫应该加强对流寇消息的掌控。”

    崇祯没有立刻表态,还在那里思考,朱慈烺继续道:“至于西南地区,锦衣卫更需要密切关注,当地土司经常闹事,因为山高林密每次动乱朝廷都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平定。”

    奢安之乱,直到崇祯二年才平地,明朝军队彻底扫平了叛。但是这场战争历经了8年,明军用了10多万兵马,耗费了几百万两白银才平定了此次叛乱,可谓元气大伤。

    正应为北有建奴之祸,南有奢安之乱所以大明才疯狂加税导致流寇肆虐,也是因为奢安之乱牵扯了大明的精力建奴才能趁机做大。

    结束了奢安之乱之后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直到现在还在蹦跶。

    所以崇祯对于西南土司不怎么感冒,若不是秦良玉要坐镇四川防止流寇流窜到府之国,崇祯早就命令秦良玉收拾这个家伙了。

    所以朱慈烺一提出防止西南土司作乱,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要是朝廷对于多加关注稍有动乱苗头立刻掐灭,总不至于再生出大动乱来。

    不过崇祯对于朱慈烺突然插手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改革问题还是很奇怪,这不是在训练京营么?怎么又弄锦衣卫了?

    崇祯装作不经意的问道:“京营的事怎么样了?人员招募齐了么?钱够用么?”

    朱慈烺正准备继续聊锦衣卫呢,结果崇祯突然问京营他有些没反应过来,整理了一下思路才继续话:

    “回父皇,京营新兵招募已经开始,附近军户余丁报名者络绎不绝,不过因为考核标准严格,所以现在只招募了两千多人,预计要半个月才能招募一万人,剩下的一万人儿臣打算从山东崂山蒙等地卫所兵余中招募。”

    崇祯奇怪了:“怎么?跑这么远去招募兵员?京城的军户不够么?为何不从民户中招募?戚继光当年练兵招募的不都是矿工什么的?京西煤矿那边矿工也不少呀?”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京城乃是大明中心,这里的军户大多随便找个事做都不至于饿肚子,所以比较懒散,因为有家有室,所以又缺少一股血勇之气。故而要是全用京师军户,儿臣怕战力堪忧。”

    崇祯听罢嗯了一声:“那你就看着办吧,不过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朱慈烺无奈的道:“父皇,孟子的是民,咱们是在选兵……”

    无弹窗

第一百四十六章天子胸怀

    崇祯被一个六岁的孩提醒,有点尴尬,民和兵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崇祯总不能认错吧:“皇儿为何以地域分人,须知下百姓皆是朕之赤子。”

    朱慈烺还能怎么办,且不跟崇祯抬杠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孝道定义,单是对方这种军盲的法,朱慈烺感觉自己要费多大的口舌多少口水才能给对方普及这些知识?

    朱慈烺抱拳拱手:“是,父皇的都对!”

    崇祯被朱慈烺气乐了,什么叫他的都对,怎么自己这儿子明显是有意见咯:“那你下精兵何处没有?古人常北人好勇力,南人山水,所以古代打仗必然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

    但是我大明就是由南而北,由东南一统下,秋战国五国争霸七国称雄,哪一国兵甲不曾冠绝下,如何能只有穷山恶水才能出强兵。”

    崇祯一番话还真把朱慈烺给问着了,下历来由北统一南方,由西北统一东南,但是大明偏偏是个成功的特例,人家不仅由南而北,而且一路北上草原都打过无数胜仗。

    而且崇祯的还真没有错,从秋开始哪里没有产生过强兵,自己盲目否定京城军户确实不应该。

    朱慈烺沉思半晌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思想狭隘了,那这次儿臣就多从京师招兵。”

    崇祯摆摆手:“不用了,军令岂可朝令夕改,既然已经决定两地一起招募,那就这样吧,朕想告诉你的是,下百姓都是大明赤子,为太子岂可对各地百姓有偏见?如此埋下祸根,被弃之地岂不是动乱不休。”

    朱慈烺突然被崇祯的话的一愣一愣的,他还真没有从帝王的襟看待过下问题,确实要是皇上对某人有偏见,这个人就好不了。

    要是皇上对某地有偏见,某地各种事必然也会变的艰难,老百姓岂会管你什么原因,你不待见我,那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让你知道知道我们的!

    朱慈烺又躬行礼:“是,儿臣一定记得仁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崇祯满足了对朱慈烺的教育目标,还是很欣慰的,又看看朱慈烺上书的锦衣卫改革章程,反正只是加强训练提高效率这些,又不是抢班夺权,骆养不是依旧掌握北镇抚司么。

    崇祯嗯了一声:“锦衣卫之事就按照你的好好整训一下吧,至于南北划分,也按照这个实验一下吧。”

    朱慈烺这时候才想起,他这次来是为了锦衣卫之事的,怎么聊着聊着就聊到征兵民这些了。

    朱慈烺回到东宫,圣旨后脚就到了北镇抚司,骆养还在盼着皇仁堂的最新动静呢,对于突然到来的圣旨,他一下子就蒙了。

    圣旨的意思是由南镇抚司对北镇抚司进行训练,还给自己安排了流寇土司西域的差事,咋的皇上对他失望了,要把锦衣卫完全交给太子了么?

    接到圣旨之后,骆养立刻细细的品读,发现皇上虽然同意了整训,但是也要求不要耽误北镇抚司正常的办案,南镇抚司不得干预北镇抚司的正常办公等等。

    也就是皇上只是觉得北镇抚司需要提高能力了,并没有要太子掌控整个锦衣卫的事。

    不过很明显皇上不会平白无故下这样一道圣旨,这肯定是太子去皇上那上奏的,骆养恶心了太子一次,太子立刻就报复回来了。

    不过骆养倒是不担心,反正在怎么整训又不用他参加,下面的人累死关他事。唯一对他的影响就是,手下以忙起来他就没功夫跟太子斗法了。

    骆养看罢圣旨,觉得皇上对于北镇抚司的训练效果肯定不会太在意,但是对于锦衣卫报工作的不满倒是真的。

    以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至于东厂,他们更多的工作是监视锦衣卫和重要官员,协助子处理一些子不方便处理的事。

    随着南镇抚司全面插手锦衣卫工作,以后有了对比那要是北镇抚司的谍报没有南镇抚司的快,或者不够精准,漏报,那皇上肯定会越来越不满,到时候自己肯定会倒霉。

    流寇的报锦衣卫一直在关注,但是因为崇祯投资不够,根本就没有啥大行动,加上军队有自己的哨探体系,所以锦衣卫起到的作用真的很有限。

    所以皇上加强流寇报监控工作,骆养觉得无非是加强渗透,多派缇骑去监视。

    关键大功从哪里来,锦衣卫要是能拿几个流寇头目的脑袋就好了,但是手下这帮人吃喝耀武扬威个个擅长,上阵杀敌刺杀暗算确没有一个有胆子的。

    骆养自然知道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过皇上通篇不提拨款只知道让他们干这干那,下面的人要是能用心才有鬼了。

    正当骆养想到钱,外面一个千户兴冲冲的跑进来:“指挥使大人!东宫典算来人了,让咱们立刻把兵员名册和欠响况汇报给他们,大人,这是不是太子要给咱们也补充欠响啊?”

    骆养愣了一下瞪眼道:“混账,咱们是子亲军,军饷自然由子命内库拨付,他一个东宫典算凭什么给咱们发军饷?还有咱们的名册能随便泄露么?那么多暗探兄弟的生命我不用负责么!”

    千户被骆养怼的一愣,怏怏不乐的道:“是,指挥使大人的是,我这就去回绝东宫典算的人。”

    千户还没有出去,突然外边嘈杂声四起,骆养起朝外看去,走廊下不少人在议论纷纷,个个欣喜的对这院子中间的一个七品宦官指指点点。

    正当骆养准备赶人走的时候,一个锦衣卫百户正点头哈腰的给那太监搬锦墩,还给他打散子!

    简直太过分了,我平时没让你们吃饱么?昨晚没有在家喝粥么!杂粮不养人么!一个个听了钱都走不动了,一点骨气都没樱

    那太监见骆养出来,也没有居高临下,微笑着跟骆养见礼:“拜见指挥使大人,我得太子下吩咐来取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兵员名册和欠响况回去验算。”

    无弹窗

第一百四十七章一波接着一波

    骆养性冷笑的看着来人:“怎么太子殿下要替皇上养兵么?那以后我们是听太子的还是听皇上的?”

    典算司的太监脸色一变,他还是个小太监,只是擅长算学才进的东宫典算,可没有什么城府阅历,他只是本能的觉得骆养性这是在说朱慈烺有谋逆之心。

    他立刻尖声说道:“你休要血口喷人!太子何时替陛下养兵?我们只是算算你们的银响还差多少,如今内库不充裕,我们需要上缴一部分资金内库才能给你们补响,我们只是替内库算账而已,你要是如此说那咱们去找曹公公理论!”

    说完他就要上去拉骆养性往外走,边上回话的千户卡在中间怒道:“大胆!指挥使大人什么身份,岂是你能拉拉扯扯的,还不退下。”

    太监被一大帮子锦衣卫围着心里有些发毛,梗着脖子说道:“我是替太子办事,你们如此污蔑太子,我看着名册我也不要了,我这就回东宫!你们就等着内库补响吧!”

    说完就要往外走,他这一威胁不要紧,骆养性没有觉得什么,但是院子里那些底层的锦衣卫立刻就眼巴巴的看着骆养性了。

    骆养性无奈的叹了口气:“站住!谁上你走的!既然是给太子殿下办事为什么不说清楚,你上来就要花名册,北镇抚司的名册关乎数万潜伏各地的密探生命安全,你如何保证不被外泄?”

    那太监皱眉问道:“我们外泄做甚,我自小进皇宫,典算的同僚也都是太监,为什么会勾结外臣,还有你们锦衣卫守卫着皇宫大内,守卫着皇城竟然怕我们从里面把秘密泄露出去,你们是吃白饭的么?”

    骆养性被怼的哑口无言,太监得理不饶人:“人家在你眼皮底下干活,你怕看紧点就是,要是看不住,那你自己没本事,咋的还想让东宫负责?还想让太子殿下给你们承担后果咋的?

    早就听说你们北镇抚司现在就剩下一帮酒囊饭袋,办事没有一个行的,给自己人使绊子倒是一个个厉害的很,哼!”

    太监属于内廷,他又是太子东宫的太监,只要骆养性不自宫,那他这辈子都管不到他内廷头上,所以两个互不统属的人,太监也没有必要怕锦衣卫。

    再说了东宫跟骆养性不对付的事情几乎宫里没有人不知道,作为东宫的人敢当面怼骆养性,那就是站对了位置,太子一定会欣赏,反之要是跟骆养性眉来眼去一团和气,估计自己可能会被自己人怀疑了吧?

    太监的心事骆养性没有去揣摩,现在他也有点骑虎难下,要是刚刚消息没有传开,他及时把人赶出去,那大家未必会有啥想法。

    现在东宫要补发他们欠响的消息已经传开了,骆养性要是在把人赶走,那岂不是断人财路?

    现在宫里谁不知道,内库收入一半都是东宫经营上缴,而内库先后编练勇士营和神机营,钱库里都能跑老鼠,要是东宫不出钱,他们等着内库拨款,估计一年半年都没有指望。

    有道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要是自己拒绝了,那估计手下还不知道怎么议论他呢,人心要是散了,队伍就不好代了。

    不过他一个堂堂锦衣卫指挥使,被一个七品太监指着鼻子骂,他要是忍下来,那以后怎么能抬起头?

    虽然以前太监得势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曾经连一个小太监都不如,但是那是得势的太监,你一个东宫手下,我凭啥怕你,反正我也干不到你当皇帝那一天。

    正当骆养性考虑是要面子还是要钱的时候,典算的太监可不会等他:“骆指挥使,您现在就一句话,这名册和欠响清单是给还是不给,您要是不给我这就回去复命,您要是给就现在拿出来,我们还等着回去典算呢!”

    骆养性重重的哼了一声,一甩袖子:“给他!”说完往屋里走去。

    最终他还是不敢扛着,有钱才是大爷,看手下热切的眼神,他只好妥协。

    典算把花名册拿走之后,骆养性以为可以消停一会了,结果南镇抚司又来了一队锦衣卫拉着一大车书籍纸上门。

    骆养性愣愣的看着这些人:“你们要干什么?”

    领头的抱拳说道:“见过指挥使大人,奉太子之命,对所有北镇抚司人员进行考核,然后从新登记造册核定等级决定工资情况。”

    骆养性生气的喊道:“什么考核?你们刚刚取走了花名册现在又来考核,你们什么意思!”

    领头的百户嘿嘿笑着:“指挥使您别激动,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我们不管花名册的事情,我们就是单纯的考核评定,以后发响也方便不是。”

    骆养性看着一个百户就敢对自己如此说话气的头都快炸了:“朝廷自有法度,锦衣卫自有军饷章程,你们只需要对照名册发响即可,如此浪费人力物力的考核,耽误我们北镇抚司正常办公,我不同意!”

    百户也没有生气:“骆指挥使放心,我们既不耽误您办案,也不强迫谁参加,不过有言在先,你们要是没有参加考核的军饷按照原来发放,参与考核的除了原本的军饷不便之外还会根据你们的登记情况发放额外的赏金。”

    骆养性真想把这些人直接下昭狱,凭啥你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北镇抚司岂是你区区一点钱就能收买的!

    百户见大家都站在远处观看大声说道:“东宫考核凡事每提升一等加军饷一两,外勤和密探都有额外补贴,有特长者额外给予军饷补助,考核相对于原军饷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骆养性冷笑的看着百户在那大言不惭,他就站在那里,看谁敢去考核!

    百户见没有人说话继续说道:“为了防止有人故意克扣,凡事考核之后的锦衣卫发给身份牌,以后可以直接到南镇抚司典算去领响,核定多少就实发多少,分文不少!”

    这句话一出,大家立刻又哄乱起来,核发实响以前只有南镇抚司才有这个待遇,那领取的真金白银让北镇抚司这群人羡慕了好久,他们有时候也偷偷抱怨,凭啥人家一两就发一两,咱们一两扣这扣那之后只剩下六七百文!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