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六十三章闹事的

    朱慈烺的计策主要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通过粮食转运使得百姓看到粮食,第二个是通过限购让百姓不至于缺粮饿死,第三个就是缓慢降价让大家继续观望期待明天能降的更多。

    这样一来大家本来恐慌的心情缓解,不缺粮食吃,又对降价抱有期待自然就不会恐慌性购粮了。

    在后世无数经济专家总结这种心理为买涨不买跌,大多出现在房地产领域,但是朱慈烺把他用在这个时代就变成了高深学问了。

    但是那些粮商自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赚钱机会,为了让大家继续买粮,一股股暗流,一个个小道消息在坊间也开始流传。

    例如什么官府粮食根本不够吃的,现在只是拉出来骗人的,他亲戚的邻居谁谁谁就是哪个仓库的库管,他说太子殿下把库里的粮食都拉出来了,让他们整天在大街上乱逛,其实就是骗人。

    还有说运河被截断了,江南的粮食运不了了,还有说海上风浪把粮食船打沉了等等。

    他们未必就参与了谋逆案,但是他们身为粮商,太子的行为天然让他们觉得太子是他们的敌人,从而站在太子的对立面。

    不过百姓并没有恐慌,只要皇明粮号不停的有粮食卖出,那么大家心里就有底,而且太子殿下不仅没有减少粮食供应,一些传播谣言和涨价比较跳的粮商都被锦衣卫带走了。

    他们的店铺迅速被皇明粮号接手改成门店,进行粮食销售。

    紧紧不到七天,京城每个坊都有三到五家皇明粮号,大家出门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能买到粮食,人心更是稳定。

    七天的时间一斗粳米的价格也降到了一钱银子,虽然大部分粮商还在观望,不过一小部分精明的已经开始跟着皇明粮号降价了。

    终于七天之后天津的粮船抵京,朱慈烺让粮车穿越整个京城补给广平仓和太平仓的缺口,京城粮价一下子来了个大跳水。

    不少借贷购进粮食的粮商急的快要上吊了,例如那刘满囤就哭丧着脸,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发呆。

    他也是信了江南粮行朋友的邪,在粮价涨到九钱银子一石的时候,以一石八钱的价格囤积了一千多石大米还有一大堆其他杂粮。

    为了这批粮食他不仅抵押了这间粮铺,还抵押了老家置办的两倾多地,原本粮价嗡嗡叫的往上涨他要是在一两三钱的时候出清粮食,怎么着这次也能赚个几百两,还掉利息还能剩下一大半。

    而现在粮食砸在手里,街坊邻居也都得罪光了,大家宁远多走一条街去皇明粮号也不愿意从他这里购买。

    抬头正看到张老三手里提着粮食袋子经过他连忙上前:“哎,三叔,您上次买的粮食吃完了么?来快到店里坐坐,咱家自己的粮食,价格跟皇明粮号的一样,您歇着我帮您装满送家里去……”

    张老三像躲瘟神一样趔开身子,把粮食袋子藏在身后:“满囤侄儿啊,我不是买粮食,我就是出去转转。”

    刘满囤手僵在那里,出去转转?有拿着粮食袋子出去遛弯的?

    也可能觉得气氛尴尬,张老三终于还是抹不开面子:“好吧,就在你这买吧。”

    说着张老三把粮食袋子递过去,刘满囤立刻堆着笑脸:“得来,叔,您要多少,装满么?我给您送到家去?您不是要去遛弯么,接着去吧,咱这么多年的邻居又是亲戚,我还能坑你是不。”

    张老三啊了一声:“我就要一斗……要不两斗吧,不能再多了,你也知道这粮食一天一个价,明天至少还能便宜两文钱……”

    看着刘满囤失望的脸色,张老三咬牙把一斗的购买计划提升到了两斗,然后他觉得自己对得起这几声叔了,毕竟另外一斗粮食三天后再买估计又便宜三文钱唻!

    张老三立刻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摆摆手:“你婶子在家呢,你交给她就行,这钱给你,我去遛弯了。”

    刘满囤望着张老三远去的背影,沮丧的装了两斗粮食,往张老三家送去,这两斗粮食卖出去,他就亏了二十文,但是他还只能心存感激,这还是他叔照顾他。

    送完粮食,他叹了口气,也不回粮食行了,直接去找了那个江南粮行的朋友,算计着十几年的交情,对方怎么的也要念点旧情,帮他把粮食收了,自己紧吧紧吧把钱还上,以后踏实经营,慢慢的大家把事情忘了他还能继续干下去。

    到了江南粮行才发现这边不知道何时已经变成皇明粮号的铺子,他那个朋友正在那称粮食。

    刘满图凑上去:“王兄弟,你咋干这个了?你以前不是管粮库的么?还是个读书人,太子……”

    王屯粮连忙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慎言!掌柜的勾结百万仓库管倒卖库粮的事情发了,这江南粮行已经收归太子府了,太子怜悯我们小民不易并没有赶走我们,现在我这个职位干着挺好,你不要瞎说!”

    比起王屯粮过得好不好,刘满囤更关心的是要是王屯粮不在管粮库,那他的粮食怎么办?

    刘满囤拉住他:“王哥,我当初的粮食可是您推荐我买的,现在粮价降得这么厉害,我急等着用钱,您有没有门路把我的粮食收了?”

    王屯粮立刻摇摇头:“咱们虽然有私交,但是当初那是生意,钱货两讫,再说了,那是你跟江南商号的生意,跟我可没有关系,我们前掌柜的还在昭狱里,要不你去那里去找找?”

    刘满囤急了:“王屯粮,当初可是你信誓旦旦的赌咒发誓粮价会涨,我才抵押了田地店铺买的粮食,现在你翻脸不认人,我找什么前掌柜,我就找你,今天你必须给我一个说法,要不然……”

    刘满囤话还没说完,两边看守的锦衣卫一看有人拉扯皇明粮号的店员连忙上前喝止:“干什么的!敢在这里闹事!你活腻味了!是不是想进昭狱!”

    刘满囤连忙松手,手脚冰凉,王屯粮这个时候倒是仗义,连忙赔笑:“两位误会,都是误会,我这兄弟性子急,您别介意,我劝劝。”

    王屯粮拉过刘满囤:“你还怪到我头上了,粮价没涨么?只能怪你太贪!现在我可是太子的人,看到没有锦衣卫的兄弟站岗,在这闹!你不想活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看着哭上着脸的刘满囤,王屯粮最终还是不忍心:“算了,算了,别兄弟不帮你,我给你指条明路吧,走不走就看你自己吧!”

    刘满囤听罢连忙问道:“啥明路,哥,您要是给我解决了这次麻烦我全家都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王屯粮悄声道:“前酒桌上,我听我们皇明粮行的账房先生起过,从津运来的粮食一石成本仅仅七钱银子,若是你肯以每石七钱的价格把粮食卖给皇明粮号,咱们再请账房吃顿酒,应该能成!”

    刘满囤哆嗦着道:“七钱?我从你那买的时候可是八钱银子,现在七钱卖了,我抵押东西还要还两份的利钱!你这是我卖房子卖地啊!”

    王屯粮摊摊手:“没人会你,你卖不卖,我们又不缺粮,太子下也没打算在粮食上赚钱,粮价会一直维持在七钱半左右。你要是不愿意,就把粮食放在手里慢慢卖,又没人你。”

    刘满囤要是等得起,还来跟王屯粮个话,这贷款的利钱就要结了,这来回一倒腾亏了三百两银子,要是筹不够本金,他等于下个月又要亏上三四百两。

    手里那一大把粮食本来还能在两三个月销售完,但是现在一个是得罪了街坊,二来他等不起两三个月。

    权衡一番刘满囤抱拳拱手:“那还请王哥引荐引荐!”

    王屯粮拍拍他的肩膀:“吃次亏学次乖吧,按照以前的经验,哪次大事咱们不是赚的盆满钵满,就像崇祯二年那次,粮价可是翻到了二两,前年也翻到了一两八钱。

    这一次本来我估计粮价至少要涨到二两以上,谁知道太子下体恤民生艰难,插手了粮食生意,以后这生意不好干喽,我劝你粮食出完赶紧改行吧,这个价格太子能干,咱们可耗不起!”

    刘满囤苦笑一声:“要是粮价一直七钱半,咱们哪有门路买到七钱的粮食,就是有门路这个利润能挣几个钱,我还不如把店铺租出去快活!”

    想到店铺刘满囤也是无奈的摇摇头:“卖完粮,我打算把铺子也出兑了,京城水太深了,我还是回乡下种地吧,玩不起,可惜了我爹拼了一辈子才给我在京城置办了这份家业,让我一下子给整没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王屯粮点点头:“也是,京城局,大不易!你能这么想也好,等准备走的时候跟我一声,我送送你。”

    王屯粮跟边上的伙计打了个招呼,就去了后院,不一会出来跟刘满囤招招手:“过来,崔账房答应了,一会机灵点,崔账房可是太子府的典算,恭敬点儿。”

    刘满囤跟着王屯粮进了屋,屋子里一个中年账房正在拨算盘算账,见两人进来轻轻按了一下算盘才回头:“来啦?坐!等我算完这一笔。”

    两人坐在一边,崔账房噼里啪啦的一阵算之后才捋了一把算盘,王屯粮立刻弯着腰上前:“崔先生,您忙完了,就是我这个朋友,他有粮食要卖。”

    崔账房嗯了一声:“咱们皇明粮号收粮食的价格侬晓得伐?粳米七钱一石,糙米……”

    王屯粮点点头:“晓得晓得,我朋友都知道了,他急着用钱,打算出兑了粮食跟店铺回老家,价格他同意。”

    崔账房一愣:“店也要出兑哦?侬指给我,我看看合适不?”

    王屯粮眼睛一亮连忙道:“就在思诚坊东城兵马司往北两条街的铁箭营月牙胡同口,刘家粮校”

    崔账房哦了一声:“那不是离旧太仓很近啦?位置不好,咱们不要,那附近已经有一家了呀。”

    王屯粮连忙道:“没事,只要粮食也可以,铺子我朋友再想办法。”

    崔账房哦了一声:“多少粮食?”

    刘满囤连忙道:“有一千八百石。”

    崔账房点点头:“那正好,侬隔壁街的店铺一也就消耗这么多,一会我派人去统计了数据,检查没有质量问题就拉到那里,然后他们给你开个条子,侬再来我这拿钱。”

    崔账房对王屯粮道:“你去喊乌管事过来。”

    刘满囤看着王屯粮跟他挤眉弄眼,他知道那意思是让他赶快送钱,不过眼看事已经办成了,还花啥钱,这个时候每一文钱都是他的命,反正以后打算回乡下了,跟你们城里人不完了,俺也不怕得罪人。

    王屯粮见自己暗示了半刘满囤都没有表示,只得作罢,刘满囤打算拿脸对付了,但是他以后还要在这混哪,这次确实刘满囤也可怜,他只好咬牙自己摸出了一两银子,塞到崔账房手里:“这次多亏了崔账房帮衬,这是我朋友的一点心意,请您喝喝茶。”

    崔账房顿了一下,把钱手进袖子:“那行吧,回去抓紧办事,先把库房料理清楚,今把事办好不耽误你们今拿钱,去喊乌管事吧。”

    刘满囤回到家,看着门可罗雀的粮食铺子,心里感觉空落落的,看着婆娘在那捡拾地上洒落的粮食,他叹了口气,这份家业守了两代人,没就没了。

    想起当初三叔的劝戒:户人家一怕败家子,二怕有大志。败家子败家固然可怕,但是有大志确没有大才,志大才疏往往给家庭带来的损失不输于败家子。

    那时候他只是觉得三叔是讽刺他想着挣大钱,所以根本没有搁在意下,没想到今想起来,三叔的话是这么准确,自己要是勤勤恳恳,不新生贪念,这铺子一年能让他在老家多添置十几二十亩的田产,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果然三叔他志大才疏,果然没有错,这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再来京城。

    看着婆娘刘满囤拉起她:“别忙活了,赶快去后院收拾收拾,我把粮食卖了,一会皇明粮号的人就来拉了。”

    婆娘抬起头看着刘满囤一脸丧气样子担心的问道:“是不是卖的了?不是太子最仁善。”

    刘满囤苦笑着:“太子给的公道,七钱银子一石,跟他从江南拉来的一样,咱们卖了粮食要卖了铺子才能还完债,颖儿,你要陪我去乡下过苦子了。”

    婆娘点点头:“回乡也好,现在街坊邻居都不愿跟咱们话了,守着店铺也没有生意。你去哪我就跟到哪,我去收拾东西了。”

    无弹窗

第一百六十五章十岁的李香君

    江南各地风声鹤唳,复社生员纷纷忙着跟钱谦益和候恂撇清关系,当初人人追捧的复社领袖,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此时急的跟锅上的蚂蚁一样。

    两个家丁冒死翻墙逃出,一路从京城飞马回来报告,候恂已经被下诏狱,京师的宅子也封了,听参与了某逆大案。

    这个时候的侯方域仅仅才十七八岁的少年,哪有什么计策,原本相好的朝臣文士,这个时候都闭门不见,让侯方域更加进退失据。

    江南已经血流成河,抄家的锦衣卫缇骑一直没有停歇,所过之处无不是全家被发配琼州府,听要装船越海外荒岛,终不得回大明。

    子仁德,减轻了刑法,把诛九族的大罪改成了流放,但是这流放的地点让人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这还不如岭南或者琼州,最起码有个人烟有个盼头。

    这发配荒岛可就难了,所有东西都要自己解决,想想都恐怖。

    转了几圈之后,家丁慌慌张张的从外边回来,侯方域拉住对方的肩膀摇晃:“李大人可收了拜帖?何事能让我去见?”

    外面一声测测的声音响起:“侯公子不用着急,我来告诉你,你们家被封了,候恂已经招供,现在请你们去顺府衙门走一趟吧!”

    侯方域呆呆的看着跨过门槛的锦衣卫百户,两股战战慌忙后退几步:“我没有犯法,我爹是冤枉的,你们不能随便抓人。”

    锦衣卫百户哼哼一笑:“此案我们南镇府司审理,皇权特许:可以对相关涉案人员逮捕、用刑、对于对抗和拒捕者可以先斩后奏!候公子,您这是要拘捕么?”

    侯方域呐呐不敢言,甚至连直面锦衣卫凶恶眼神的勇气都没有,锦衣卫百户头一歪吆喝道:“请统计司的人进来,兄弟们对候府进行盘查封存。”

    侯家上下被锦衣卫抓了,江南连泛起一朵水花都没有,原本崇祯和朱慈烺担心的闹事根本没有发生,大家反而对于涉案的人避如蛇蝎。

    江苏苏州葑门嘉定伯府,周奎打量着眼前跪立的女孩,摸摸胡子犹豫的看着一旁的李若琏:“这就是太子要找的李香君?香扇坠?送给皇上是不是太了?你多大了?”

    李香君听到皇上等字眼立刻吓的颤抖,皇上莫不是跟那些变态老爷一般,喜欢年幼的?自己很多姐妹都是这样香消玉殒,想不到自己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李香君颤抖抽泣:“奴今年十岁。”

    周奎犹豫着转圈:“这也太了吧?合适么?”

    李若琏也打量了一眼这个孩子,十岁的年纪确实还只是个孩子,但是太子亲传的信,总不会无的放矢。

    再次会议太子的书信:在秦淮寻李香君号香扇坠,送往嘉定伯府。

    按照意思理解,这个书信的意思是,让嘉定伯把人献给皇上,但是看到人两个人都犹豫了,这个明显不是给皇上享用的嘛,不过不给皇上难道是给嘉定伯?那更不可能,总不能给六七岁的太子吧?

    突然李若琏觉得自己脑中灵光一闪!对啊!这个年纪,莫不是太子想找个玩伴?正好等太子成年这姑娘不也就张开了么?

    李若琏微笑着道:“这个当然不是送给皇上的,皇上可没有这种不良嗜好,不过太子年幼,需要些玩伴。”

    周奎立刻恍然大悟:“行!包在我上了!李大人一路辛苦,要不在寒舍歇息一晚,我略备薄酒为大人接风洗尘。”

    李若琏拱拱手:“感谢国丈,臣就不叨扰了,这次除了送这女孩过来,还另外有要事要办,这就告辞了。”

    李香君虽然低着脑袋,但是一直听着两饶谈话,似乎自己并不是送给皇帝,而是给太子,太子不才六七岁么?怎么就懂那事?玩伴?就是陪太子玩么?

    不过听那些文士,太子好像不是好人呢?贪财的狠,不像个正人君子。

    李香君还在胡思乱想,周奎送走了李若琏考虑了一下,这个毕竟是自己外孙指名要的人,外孙将来可是要当皇上的,可不能怠慢了将来的贵人。

    连忙招呼道:“香君姑娘免礼,来人,安排两个玲利的丫鬟伺候着香君姑娘!一应用度不可怠慢,香君姑娘一路辛苦了,先去歇息吧。”

    朱慈烺要李香君干嘛周奎管不着,但是这次事确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一直以来他都在民间选美女,怎么就没有想到去秦淮河找花魁呢!

    那可是公认的美人儿!而且比起大家闺秀和家碧玉更懂得取悦男人,这才是争宠的利器!

    不过好像最近皇后那边暗示过自己最近不要在送人入宫了,田贵妃已经失宠,不宜让皇上过于沉迷声色。

    不过周奎确不这么认为,只有让皇帝后宫里充斥着各种美女,皇帝才不会跟没见过女人似的抱着一个死磕,到时候这些人都是他周家介绍的不管谁得宠都少不了他的好处!

    李若琏从周奎家出来之后,就转进了锦衣卫苏州衙门,这里已经有一队锦衣卫在这等着他了,见李若琏回来大家纷纷上前行礼。

    李若琏摊开文书:“苏州乃是钱谦益的老窝,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那边已经搜过一遍了,但是那个胡商的消息还是没有找到,不过通过盘问,这个胡商极有可能被钱谦益派人沉了华妙河。咱们这次就是要找到参与这次沉河事件的参与者,并且设法打捞尸体确认份。”

    李若琏拿出一份人影画像:“这个人叫宋河,人称宋江,明面上做着渡船生意,其实暗地里做过不少杀人劫财的勾当!为什么怀疑这个人呢,这个人是钱谦益老宅管家钱老刘老婆的娘家哥哥,显然若是钱谦益要处理尸体,此人用着是最顺手的。”

    李若琏再次摊开一张布局图:“上次搜查钱谦益老宅的时候,这个宋河直接跑了,后来见没有人找他,他又偷偷潜回老家,在河面上继续做渡船生意,这次咱们要一举将其擒拿,此人常年生活在船上,水极佳,这两位就是咱们新招募的兄弟,张江南,张江北两兄弟,也是水里的好手!”

    无弹窗

第一百六十六章黑风大王

    黄泽岭东与王羲之故居所在地金庭交界,南与大佛寺所在地新昌县接壤,西邻嵊州,为北直隶、河南和山西交界之地。

    历来这样的地方极易养出巨寇,盖因簇俗称三不管,高皇帝远,流寇在此就可为所为了。

    所谓三不管就是三方都不好管,若是北直隶剿匪,流寇就流窜到山西河南,若是河南剿匪流寇又跑到北直隶山西。

    古代无论是官府还是军队都是划区而治的,若是流寇跑出自己的防区,没有更上一级的指挥,他们也没有权力去跨区追缴。

    而且地方官员为了怕影响政绩,往往不愿意报告匪患,除非匪徒越过底线袭击县城和大的市镇。

    黄泽岭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这里常年盘踞着一个自称黑风大王的山匪势力。

    别看名字起的很玄幻,其实跟妖精一点边都不沾,黄泽岭靠近邯郸府,邯郸历来都是炼铁重镇,所以附近山民多以烧炭为业,每次风气时都是黑烟滚滚。

    所以黄泽岭的山匪就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黑风大王,其实出生就是一群烧炭的窑工因为苛捐杂税太重,吃不饱饭。

    几伙人一合计,干脆咱们上山抗税,到时候烧的炭不都是自己的,反正全大明都在抗税,他们也不算冒头。

    只是抗税抗着抗着就发现,这抗税偷偷烧炭哪有直接抢钱来的快,还不用干活,只要你够凶够恶,别人就会怕你。

    只要你人多,兄弟多,当初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就会乖乖的交上保护费,然后求放过。

    只要你足够大胆,那些原本你想都不敢想的村花镇子里老爷的妾都会成为你的压寨夫人。

    慢慢的一伙抗税的穷苦人逐渐演变成了这么一伙妨,随着更多饶加入,抢来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些心存良善的人被推着逐渐走向堕落的深渊。

    交漳村周遇吉看着乡民绘制的草图,几个参谋人员在根据几个山民的描述心的制作沙盘,随着地形逐渐的成型,周遇吉的脸色逐渐凝重了起来。

    他边的沈阳中护卫的指挥使易云,至于沈阳中护卫的指挥使怎么会跑到山西这边来,这来话可就长了!

    事还要从野猪皮发下七大恨起,总之沈阳中护卫丢了沈阳,一路败逃到关内,最后被安排到山西潞州协防潞州卫。

    而几次围剿黑风大王沈阳中护卫作为外来户,都被拉了壮丁,这次周遇吉前来剿匪,毫不意外对方又被拉了壮丁。

    易云这个名字起的非常大气,正所谓义薄云,一听名字就是个讲义气的人,不过就是形不像,胖胖的肚腩比肌还要发达,易云指挥使要是站直了往下看,那是看不到自己的脚面的。

    已经入秋的气,易云还不停的用手帕擦着汗,顶盔贯甲对他来确实是一个力气活!

    周遇吉转头看看他易指挥使:“你们几次围剿都是为什么没有成功?”

    易云擦擦汗:“回周总兵大人,几次围剿,人少了根本攻不到山上去,围困的话上面有水有粮,根本没有效果,几次咱们自己都没有粮食了,对方还生龙活虎的,咱们吃了大亏。”

    易云看着那几个参谋制作的沙盘眼睛发亮:“总兵真是神人也,这是不是就是传中伏波将军马媛堆米成山之秘技?”

    周遇吉摆摆手:“这个是参谋部使用的战场沙盘,乃是太子下总结前人智慧发明,你继续这黑风大王的事。”

    易云见自己的一记马没有拍对地方连忙补漏:“太子下真是高瞻远瞩,谋算千里……是,这磨盘岭要是见官兵多了,他们直接用绳梯坠下去,随便找一个山口就跑了。这山里咱们哪有他们路途熟悉,往往一追就追丢了,要是追的急了还容易吃亏。”

    周遇吉看着一个个山口皱眉问道:“那有没有可能派人堵住这些山口?”

    易云擦擦汗:“堵住是能堵的,但是这些山口有宽有窄,黑风寇又有一两千人,咱们要是一个三口安排一两千,那岂不是要两三万人才能堵住?朝廷也从来没有派这么多兵围剿过呀。”

    易云其实想这周遇吉就带了两千人,还想堵住所有山口,你能攻上山就是运气好了,您想的还真多!

    不过这话也就是想想而已,周遇吉可是太子的红人,他可不想得罪。

    他儿子还在讲武堂学习呢,前几来信让自己要是碰到新军,一定要接好关系,将来他可能要安排到新军里面实习,要是易云能认识几个新军军官,将来他的路也好走一点。

    这不想什么来什么,儿子的信刚到,他就接到将令,协助周遇吉总兵剿匪,他这才顶盔贯甲,装孙子,其实卫所跟新军完全是两个系统,他要是不鸟周遇吉,周遇吉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周遇吉听堵住山口困难,也一时没有办法了,要是新军全来了,每个口派上三五百也就堵住了,但是他就两千人,至于这沈阳中护卫,也就能当个民夫用。

    周遇吉转头问一旁的参谋:“你们有计划了么?”

    参谋们看着地形图还在商量,参谋长笑笑:“现在有三个计划,第一个就是快攻,让地方没有准备逃跑的机会,咱们本来人少,对方估计会轻视咱们,要是能一战而下对方想跑也跑不了。

    目前从地形看,正门这里对方设置了三关,不过以咱们的火力,三关中只有第一关外的陷阱对咱们影响最大,只要陷阱探明了后面三关咱们付出一定伤亡代价应该能当攻下!”

    周遇吉对于这个快攻方案不怎么满意,所谓的快攻不就是用人命堆么,这个可不符合太子练兵的要求,死的多了,估计他不好交差。

    参谋长继续道:“第二个办法就是前后夹击,让锦衣卫渗透进去,要是能把咱们的人从后山某地送上去三五百人,咱们应该能以很少的代价拿下。”

    周遇吉听了这个觉得风险还是很大,一支军队的成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锦衣卫上,要是对方完不成怎么办?

    无弹窗

第一百六十七章每个人都有故事

    参谋长见周遇吉对第二个计划也不满意,只好开始说第三个,这个计划是他最不满意的,太中规中矩了。

    “第三个就是把兵力分成四个部分,按照上面几次剿匪的经验,若是对方只有一千二百人左右,我们只需要在另外三面放置两百人左右,正面放置一千人,在留两百人在背面对方最有可能逃跑的方向留两百人做预备队。

    如此我们放弃山口的有利地形,堵在磨盘岭四周,让黑风寇不能迅速的下山集结,至少能保证歼灭土匪大部!”

    周遇吉总算听到一个中规中矩的计划:“那行吧,把第二个和第三个计划合并执行,易指挥使,你部负责押运粮草指引道理还有警戒四周没有问题吧”

    易云天愣了一下:“啊?不用我们上么?我手里有一批家丁,还是可以一战的,我那两个义子要不是跟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一起去了京城讲武堂学习,有他俩带着家丁们能一鼓作气攻下山寨正面。”

    易云天特意提了一下自己在讲武堂学习的儿子,想跟周遇吉拉拉关系,这个也是他能跟周遇吉唯一的共同语言了。

    周遇吉愣了一下问道:“你儿子是不是叫易复辽?”

    易云天惊喜的问道:“周总兵也听过我儿子?”

    周遇吉点点头:“你儿子提出的河口冰城筑城法很有名气!”

    易云天擦擦汗:“啥河口?啥冰城?这小屁孩就整天胡思乱想,用冰怎么筑成?您千万别跟他一般见识!”

    周遇吉被易云天突然的抢白弄的不好接话,翻翻白眼看看他:“太子殿下认为这是一个冬天突袭建奴的好办法,让我们大家研究以后冬天在北方作战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

    易云天啊了一声,连忙补救:“那太子说是好办法,那一定是好办法,我儿子也是走狗屎运,瞎猫碰到死耗子才想出这么个办法。”

    周遇吉懒得跟他计较:“你的家丁要是能战的话就跟着后备军一起准备接应吧。”

    易云天挠挠头:“后备军?那是干什么的?”

    周遇吉叫来一个百户:“这位赵百户就是后备军百户,你的人跟着他就好。”

    易云天点点头,跟赵百户拱拱手,赵百户也客气的回礼。

    第二天一早易云天天没亮就被喊起来,他不耐烦的推开家丁:“吵什么!”

    家丁悄悄的说:“大人,不是我有意吵醒你,是周总兵那边都准备好了。”

    易云天愣了一下:“这么早?怎么没有听见动静?快给我披挂上,我要去见周总兵。”

    家丁无奈的看看外边:“大人,周总兵让通知你他们已经先出发了,您还是赶紧整队一会跟着后对后面上去就行了。”

    易云天哦了一声:“那还愣着干什么,让大家埋锅造饭准备呀!”

    之走了家丁之后,易云天坐在床上发呆,这周总兵明显是看不上我们这些卫所兵啊,这一点让我们参战的意思都没有呀!

    不过不上前更好,活着不比什么都好!

    牛气什么,也就是靠着太子有钱又是发新枪又是发新炮,太子要是把这些东西都给我,我也能打胜仗!

    易云天想到打仗又犹豫了一下,应该能吧?不能么?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凭啥人家做得到咱们做不到!

    睡不着他准备不睡了,刚跨出大帐,家丁跑过来:“大人,周总兵传下将令,让咱们留下一半人手守护好营寨安全,其余人轻装准备好追缴黑风寇。”

    易云天摆摆手表示知道,这剿匪哪有一天能成功的,怎么的也要打上三五天才能破了对方一两道寨墙,那时候要么黑风寇顽抗,要么就逃跑,营寨晚上还要住呢,自然要守好。

    不过这新军还真是闲的,一个临时营寨又是防火防突袭又是防骑兵壕沟,一伙一千人的流寇怎么可能敢袭击他们七八千人的营寨,真是一帮没有上过战场的雏!

    此时黑风寨的聚义厅里,老三正在那催头丧气的汇报:“大哥,这伙官兵营寨扎的真的不一般,咱们的兄弟根本靠不过去,不仅搭了角楼巡营的哨兵和哨探也前出的层层叠叠,伍守卫说比他们边军扎营都好,这一伙官军不简单。”

    老二嘿嘿笑着:“老三,你这是被吓破胆了吧,什么样的官军咱们没有见过,扎营扎的好就是强军呀?那天下最强的大军岂不是一群泥瓦匠,我昨晚就说大哥应该让我去,你看老三这怂样!”

    老三刚要跟老二争吵,大哥皱眉说道:“好了,不要吵了,为了一个女人你们至于么!都多长时间了,还过不去么?”

    老二咕哝道:“小翠她不一样,她是我从小的玩伴!大哥,要不是你拦着我非叫老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老三哼哼道:“我跟小翠是真心相爱,她不喜欢你,你还能强抢咋的!”

    老二一拍桌子:“老子就是强盗,为啥不能强抢!告诉你周老三!小翠我要定了!”

    老大无奈的摆摆手:“咱们都是混江湖的,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义薄云天的汉子,为了一个女人闹的兄弟不和传出去不怕人家笑话!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你们这么多年什么样的女人没有玩过,何必争来争去?你们要是在这样,我就把那小翠送下山去!省的伤了咱们兄弟的和气!”

    见两人不再说话,老大终于回归正题:“这伙官兵确实不简单,他们听说是什么太子的新军,咱们山西北直隶好几伙道上的兄弟都被他们给害了,咱们不得不防!”

    老二不屑道:“多少次剿匪咱们都没有怕过,大哥我听说了,这次新军就两千,剩下的三千多就是沈阳中护卫的易云天那个死胖子的人!他们连第一道关墙都上不了,怕个甚!”

    老三斜眼看了老二一眼哼了一声:“大哥,我觉得我们得做好万全准备,既然山西和北直隶都在剿匪,那咱们先去河南躲躲风头就是了,等这边风声过去了咱们再回来就是。”

    老大点点头:“老三说的有礼,老三你安排人守在后山,要是战事不利咱们从后山直接逃走,咱们去河南!”

第一百六十八章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轰!轰!轰!

    老大呵呵一笑:“没想到这些人把炮抬到山上来了!”

    老二眼睛一亮:“这铜炮可是值不少钱!要是铁的也能打不少兵器,官兵这是给咱们送钱来了!”

    老三担心的道:“这炮弹无眼,可别落到……”

    老大瞪了他一样:“闭上你的乌鸦嘴!咱们还是去山洞里躲躲吧!”

    三人正在商议的闹,外边的流寇慌慌张张的跑进来:“大当家的,四当家被炮炸死了!兄弟们快顶不住了!”

    老大连忙站起来:“休要胡,寨墙这么坚固,几炮怎么可能轰破?”

    那兵无奈的道:“可是对方没有轰城墙啊!他们的炮弹都落在咱们头顶上!他们的炮老多了,咱们好多兄弟都被炸死了!”

    老大惊讶的不再理会报讯的兵,大步往外走,外面喧嚣的炮声似乎停止了,等三兄弟站到城墙上,老四已经被炸碎了,兵们拼了半还是没有找齐胳膊腿。

    一边的一个头目哭丧着脸:“大哥,四哥太惨了,七八发炮弹都落到他头上,四哥当场就没有了!”

    老大吧啦着寨墙往下看,新军这个时候正列着整齐的队形往城墙靠近。一副要攻城的样子。

    老大拔出腰间的佩刀:“兄弟们跟官兵拼了!为四当家报仇!所有人上城墙!弓箭手准备!”

    正当老大严阵以待的时候,突然空一声声秀!秀!秀!秀!

    然后老大看着落到头上的几个黑点,这难道就是落在老四头上的炮弹?然后整个人就失去了意识。

    土匪根本没有想到新军会鸡贼的步兵进攻过程中还来一轮炮击,所以这一下立刻吃了大亏。

    山下周遇吉放下望远镜哈哈一笑:“好一个步炮协同!嗯!你们讲武堂确实有两把刷子!”

    一边的参谋嘿嘿坏笑:“我刚刚看那个拔刀的肯定是个大人物,搞不好这次黑风寨的大当家就交代这了!步兵在进攻岂不是省力了很多!”

    周遇吉点点头:“爆破组准备!火铳手抵近八十步火力压制!快快!趁着对方乱了阵脚快点攻上去!”

    因为山路难行,所以这次周遇吉只带了掷弹筒,不得不用炸药包爆破的办法来破城。

    寨墙上,新一轮火炮急袭之后,寨墙上的人已经彻底慌了,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当家也被炸死了,大家突然闹了起来。”

    老二刚刚腿被弹片划伤了,此时听大哥被炸死强撑着爬过来:“大哥!大哥!兄弟们抄家伙给大哥报仇!老三!老三!你他娘的死哪去了!带人冲!”

    老二的心腹扶起他悄声道:“二哥,刚刚我看见三当家的带人往后山去了。”

    老三不地道!这怎么一盏茶的功夫自己就成了山寨的唯一当家的!多年的梦想就这样轻易实现了?

    但是老二心中升起一阵悲凉,他腿伤成这样肯定是跑不掉了,打退官兵,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办法,拄着刀站起来观察下边的况。

    此时新军已经离寨墙不到一百步,老二吆喝着:“弓箭手给老子准备,对方没有梯子也没有盾牌,只是试探试探,打退他们!兄弟们不要怕!他们啥都没有上不来!火铳哪有弓箭的远。”

    新军行进到八十步然后停下,在军官的指挥下,组成战列开始装弹准备击。

    老二心中大定,这个距离虽然弓箭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火铳也不到人呀,果然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对方仅仅是试探。

    “兄弟们不要怕站起来使劲,他们的枪打不到咱们!死一个官兵赏银五两!”

    呯!呯!呯呯呯呯!

    一连串的枪响起,寨墙的正面可以同时并列一百饶兵力,八十步新军火铳的命中率为百分之七八,也就是每次枪响都有几个倒霉蛋被郑

    喽啰们吓得都躲了起来,不敢在露头,城墙下枪声持续不断,在三段击的压制下,城墙上再也没有人探出头。

    老二偷瞄一眼,对于新军的火枪程他也很惊讶,但是他心里还是不服输:“大家不用怕,他们枪的远也没有用,上不了城墙还不是拿咱们没办法,等他们离得近了,那就是咱们的弓箭和刀子的下啦!”

    周遇吉见完全压制了城楼的反击立刻吆喝道:“爆破组准备!上!”

    这时几个抱着炸药包的强壮士卒,被披上打湿的棉被,低着头朝寨墙冲去。

    周遇吉哈哈一笑:“不愧是龟山爆破法,看着真像一个个大乌龟,哈哈哈!”

    一边的参谋提醒道:“那是玄武爆破发,太子钦定的名字。”

    周遇吉哈哈一笑:“玄武不就是乌龟么!好了,看到城墙下面了,嘭!哈哈,塌了!让前面的火枪手稳住!稳步推进。”

    周遇吉拿出望远镜,看着仓皇逃窜的黑风寇,心里琢磨着对方是不是有诈,不过看着对方跑过第二道寨墙根本没有防守的意思,他立刻知道,对面的匪寇已经崩溃了!

    周遇吉连忙传令:“命令部队以百户为单位进行追击!传令其余方向的守军准备抓捕逃跑的土匪,命令沈阳中护卫参与抓捕!”

    一连串的命令结束,第一批俘虏已经押送到周遇吉面前,周遇吉看着几个喽啰喝问道:“想要活命就老实回答问题,山上还有几个匪头!”

    那些喽啰都已经吓破哩慌忙跪地磕头:“饶命,大当家,四当家都被炮炸死了,二当家刚才城墙塌了也被埋了,三当家带人跑了,山上没有头目了。”

    这几个也是在城墙上被震晕的,刚醒过来就发现跑不掉了,这才被抓住。

    周遇吉转头问边的参谋长:“你安排的锦衣卫潜入进去了么?别被误伤了?”

    参谋长笑笑:“没事,他们还在山下准备,本来打算等今进攻不利的时候晚上潜入进去呢!但是现在看来进攻比预想的顺利多了。”

    周遇吉嘿嘿一笑:“咱们也不是第一次剿匪了,这土匪什么气候咱们还不清楚,不过这次多亏了那个步炮协同法,那第二轮炮正巧炸死了他们的大当家,要不然还要拖延一段时间。

    参谋长笑笑:“那可不是全部的步炮协同法,等下次大战让你见识一下真正的步炮协同。”

    无弹窗

第一百六十九章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周遇吉的报捷文书和李若琏的是一起到的,不过周遇吉那边胜仗打的多了,反而不稀罕了,倒是一份份的请求补给的文书让朱慈烺心疼的直哆嗦。

    这一枪一炮打出去的都是钱呐,特别是大炮,炮弹金贵着呢!朱慈烺还打算囤积炮弹应对明年的大战呢,结果现在炮弹的生产仅仅够几只部队作战和训练消耗。

    专门的炮弹厂还在筹建,因为他的高度机密,崇祯不愿意放在城外,但是吸取王恭厂大爆炸的教训,大家对于在城内建造炮弹厂很抵触。

    王承恩和曹化淳更是冒死觐见,打消了崇祯把炮弹厂建在皇城内的想法。

    最终朱慈烺悄悄的给崇祯展示了宛平新城的规划,崇祯才同意新的炮弹厂和火铳生产厂搬到宛平新城内。

    李若琏的报捷文书就很简单了,抓了负责处理尸体的宋河,整个证据链就完整了,钱谦益这次彻底完蛋,而候恂和那些粮食商人也别在想翻案。

    倒是从这次事件引出的瑛粟毒案引起了崇祯的空前重视,特别是皇仁堂的医生进行了人体实验之后,崇祯更是视此物为邪,下旨全国止。

    甚至于烟草差点也被崇祯加强了令,在朱慈烺的据理力争之下,崇祯最终取消了种烟草的计划,不过在朱慈烺的建议下,对烟草种植进行了加税。

    反正直到后世,烟草都是暴利行业,它又不是生活必须,要是吸不起了少吸一点又不会死。

    而为了鼓励大家移民关外,在朱慈烺的建议下,崇祯特许山海关以外的烟草种植税收减半。

    关东可是有好烟的,当初相声的郭老师可是过关东有一种烟,叫关东台片,是可以入药助消化止咳清肺火的。

    原本一场动摇东宫地位的大谋在朱慈烺以快打慢又擒贼擒王的作下,立刻消弭于无形。

    就像黑风大王这样的势力,周遇吉为什么不远千里从山西最北边跑到最南边专门带人亲自去收拾他,还不是他是有能力威胁大运河的少数流寇之一。

    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对方有参与阻断运河的计划,但是你待的位置太合适了,死了怪不得别人。

    就像某人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江南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一大波财富需要继承和梳理,朱慈烺手里的人本来就已经是过度扩张状态根本就没有实力在控制江南那么多的生意店铺。

    无奈之下朱慈烺只得让刘若愚南下处理江南的各种财产,把不需要的店铺、山林、矿产、田地进行梳理。

    其实朱慈烺很愿意自己亲自下江南处理这些财产,但是估计崇祯肯定不会同意,不距离上,就是现在江南一大帮仇家恨不得他这个太子英年早逝,他短时间就别想去江南。

    刘若愚来到东宫,朱慈烺拿出一份产业规划递给他:“江南之地,我们第一要务是保证粮食运输的安全,还有粮食收购渠道的健全,以后江南粮商的缺失,咱们要迅速填补这些空白。”

    朱慈烺指着地图道:“所以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长沙府、武昌府、九江府、应府、扬州府、苏州府、杭州府、淮安府、徐州府这些地方的粮库、码头、店铺和附近的粮商的转运渠道。”

    刘若愚看着朱慈烺这次打算把沿着长江的南方产粮之地一网打尽。魄力是够大的,但是自己这老胳膊老腿的,跑一遍都要一年吧。

    刘若愚哆哆嗦嗦的问道:“下,奴婢自然会尽力持,但是奴婢年老体衰,怕耽误了秋收,要是粮食收不上来就耽误令下的大事了。”

    朱慈烺点点头:“放心吧,这次你南下主要是坐镇应府,协调锦衣卫和统计司的工作,带一些机灵的销售去各地接管划归的财产。

    前期你不是已经布置了一部分粮食收购渠道了么?这些熟手都要利用起来,让他们到这些地方控制附近省份的粮食收购,不要怕犯错,偶尔有一两个失误咱们承受的起,只要保证大势上不出问题就校”

    朱慈烺自信的道:“这次的粮食收购,秋粮肯定会有点影响,不过咱们资金充裕,当时要是没有准备好,大不寥安排好之后再高价收购就是了。”

    朱慈烺把统计司送来的数据递给他:“这次有一部分财产需要处理变卖,每一个城市只留下位置好的店铺,那些当铺、铁匠铺、杂货铺等等都处理掉,还有那些作坊、块的土地全部都卖掉。”

    刘若愚心里有了谱,所谓的坐镇就是看住那些人呗,顺便自己的份方便跟地方官府打交道。

    朱慈烺继续道:“这次资金充裕,你顺便购买海船,修整港口码头,沿途的松江卫、淮安卫、灵山卫、威海卫等地要建立专门的补给码头,特别是松江卫、灵山卫和威海卫,这三个地方松江卫的各种资产不仅不要卖,还要继续花钱沿着黄浦江继续购置田产修建码头,将来要有大用。

    松江就是后世的魔都,而灵山卫就是青岛附近了,而威海卫作为渤海咽喉门户,将来肯定也要作为舰队母港的,所以这些地都要提前准备。

    总之江南这次抄家得到的钱朱慈烺打算全部都转化成粮食和产业,借助粮商的积累完成自己稳定粮食的大计。

    而控制了扬州、淮安和徐州,自然是为了借助运河的便利,海运虽然好,但是内核航运也不能放弃,特别是现在海运还全依赖郑芝龙的况下。

    留下运河通道,意味着即使海运全部放弃京城也不会缺粮食,朱慈烺坚信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次粮商抄家所得加上钱谦益候恂两人最后得到的资产估计不下两千万两,朱慈烺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的寻找高产作物,一点点的心谋划想解决粮食问题。

    没有想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竟然是抄家!朱慈烺感觉到莫大的讽刺,大明的商人真的是已经烂到了根子上。

    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章户部尚书空缺

    随着事的逐步推进,朱慈烺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精力不济,事千头万绪,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往往要经历十几到几个月一年的时间。

    朱慈烺总不可能盯着一件事其余的啥都不干吧,所以干的事越多就越显得忙乱。

    而乱的最终结果就是出错栽跟头,然后痛定思痛反省自己,最后在抓大放!

    而朱慈烺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也善于放权,可是当他手里的两个得力干将都去了江南之后,朱慈烺才发现千头万绪的事都堆到他的桌子上。

    王之谦等人虽然接管了护卫工作,但是李若琏的工作可不仅仅是护卫,掌控南镇府司的缇骑和暗探。跟北镇抚司争夺诏狱控制权,协调锦衣卫帮助统计司收集数据。

    这些都是基本工作,还有监视个个皇店的正常运转,监视各新军的动向还有主要军官是不是忠心办事等等。

    特别是最近正在剿匪,新军调动频繁,李若琏不在这些数据都汇总到朱慈烺这里,像哪个千户私分了剿匪所得的钱财,哪个百户偷偷把匪徒抢掠的女子纳为妾,又或者哪个百户侵吞了手下的战功等等。

    这些事繁杂,但是又不能不处理,新军实战就是为了练兵,既是练技术,也是练军魂,这样的事要是不管,那接下来新军也就废了。

    而这些事又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就像百户纳妾这事,周遇吉的军报上了,那是因为该女子家人已经被土匪杀光,该女子也**,那个百户可怜该女子才纳妾的。

    还有千户私自分了剿纺钱财,千户也上过军报,当时攻山为了激励士气,许下的赏赐,新军并没有不许私分剿匪所得。

    当时朱慈烺看到这种辩解的军报当时只是微微一笑,确实他过只要军令没有止的事就可以做,但是一旦军令止的绝对不许做。

    朱慈烺还真没有想到有人会钻空子。

    所以这两朱慈烺都在制定军队战利品分成办法,打算补全这个缺口,军功赏赐是激励士气的有效手段,而为了防止私自劫掠是保证战斗力的关键。

    而如何才能既保证军队士气鼓励大家奋勇争先,又能保证公平,不至于后勤岗位一无所有,才是朱慈烺考虑犹豫的关键。

    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而绝对的公平本就是一种剥削,是愚蠢者对聪明的饶剥削,是懒惰者对勤劳的剥削,也是怯懦者对勇敢者的剥削。

    若是平均分配,那谁还奋勇争先?若是差距太大谁还愿意到后勤岗位,这个比例问题才是考虑的核心。

    好在统计学上有的是办法计算这种比例满意度问题,最终朱慈烺按照数据制定了新的战场缴获管理制度。

    至于那个私分缴获的千户,朱慈烺认为不应该锉削大家的积极,所以这事就算过去了。

    至于侵吞战功这种事,那是绝对不能姑息的,一旦发现从重从快处置,既不能让正义缺席,也不能迟到!

    而报方面朝局最近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新人户部尚书人选的事了,户部可是个油水衙门,这样的位置谁不惦记。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清吏司,并设有皇亲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老朱家的子孙的俸饷、捐输等事。

    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等。

    对户部深入了解之后,朱慈烺发现原来户部收上来的钱粮并不是大明真正的一年税收收入,大明的税收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底。

    大明赋税征收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他没有正规的税收部门,所有的税收都是地方代收代缴,而且上缴之前要留够地方自用。

    这个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地方上缴也不是上缴的一个专门的机构储存,而是根据各处需要,上缴到各部使用。

    例如地方征收税收一百两,那么地方去掉开支、火耗、运输消耗等之后,可能就只剩下五六十两。

    这五六十两,有的送到户部,有的送到兵部,有的送到漕运,还有的入内库等等等等。

    不仅没有专门的接收机构,而且为了运送钱粮收入,地方还要派出不同的人来往各个衙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户部的钱粮那么少,大明依旧没有崩盘的正常运转的原因。

    对于朝堂的争端,朱慈烺一直是懒得去管的,但是税收历来是大事,要是不趁这个机会参合一档子,下次机会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了。

    当然全面接手朱慈烺还干不来,不过把度支、造币等功能划来过来纳入统计司还是很有必要的。

    朱慈烺要的就是成立一个大明的结算中心,然后把造币权和银行相关板块也摘出来,到时候省的这些人胡乱插手。

    要是入京的所有钱粮都要经过统计司的核算,京城各部门在根据自己的需求提供预算然后统计司在拨付出去。

    那么统计司就能从一个编外机构变成一个实权部门了。

    而且朱慈烺光想拿钱确不想办事,至于税收怎么收,还是原封不动,这样可以避免底层的动。

    而且朱慈烺有这个基础,东宫典算一直运营着大笔的钱粮,现在东宫典算比起户部过手的钱粮都多。

    所以以大吞,又是熟悉的业务,崇祯同意的概率很大。

    不过想要卡京城官员这些饶脖子,估计大家的反弹会很剧烈。

    以前大家自己收钱自己花,现在平白无故的多出一个部门管着自己的收支,搁在谁那谁都不开心呐。

    所以有没有办法把这个炮弹上包裹上一层糖衣呢?

    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一章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对于大明官员来,最大的福利莫过于涨工资了,大明官员俸禄底,这是后世公认的。

    洪武年间,明太祖规定了官员们的工资标准,以米为主,后来纸币发行之后又发对应数量的纸币:

    正一品每个月发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每个月发俸米七十四石,正二品每个月发俸米六十一石,从二品每个月发俸米四十八石,正三品每个月发俸米三十五石,从三品每个月发俸米二十六石……

    当然如果,按照朱元璋制定的这个工资标准,其实,明朝的俸禄并没有比前朝低。

    即使到了县官级别,每个月也能领到七石粮食,这足够一家的生活开销了。但是大明坑就坑在所有的官府杂役都算县官自己聘请,自己出钱。

    七石粮食一家吃饱是没有问题,但是在请几个人发工资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当官事情就该亲力亲为,要啥帮手,那些工作不都是份内的的事情么!所以他没有给官员准备聘请杂役的钱。

    而且七石奉米都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永乐年间,朝廷就开始发不起粮食了。

    虽然,纸面上的粮食没有变化,但是,官员实际拿到手的俸米却没有那么多,剩余的全部被换算成了纸币发放。

    此外,官员还要拿些纸币去市场上换粮食,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换得到。因为,这时候的纸币是没有价值的,大明的纸币那绝对是坑。

    当然发不起奉米主要是迁都所致。明朝的首都原来在南京,旁边是鱼米之乡的江南,那里粮食充足,自然有足够的粮食去发放俸禄。

    但是,都城变成京城之后就不一样了,北方并不怎么生产粮食,只能通过大运河往那边运。粮食经过长途运输,损耗很大,再加上,京城的人员众多,这么点粮食,只能勉强维持京城饶口粮,所以,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发放到官员手里。

    为了减少京城的人口压力,明代皇帝多次劝返留京人员,控制京城人口,外迁卫所军户等等。不过京城缺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因为这,从明成祖开始,为了弥补俸米的亏欠,他们只能想别的办法。并且,在这一方面,大明的皇帝们都走得是不寻常之路。

    永乐年间,朝廷用苏木、胡椒等香料作为官员的工资,发放到他们手里,以弥补俸米的亏欠。

    苏木和胡椒都是西域进贡的物资,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很多,但是,这些东西对当时的中原人来,却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官员们普遍不喜欢下西洋,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下西洋好处都送到宫里面,不要的东西给官员发工资,官府还要承担造船等任务花钱,换了谁也是一肚子意见啊。

    官员们名义上的工资并不少,但实际拿到手的,可以花出去的,却是越来越少。到了顺年间,朝廷的首辅就吐槽这个工资,:“自己当月领到的工资,只能维持自己家十日的开销。”

    大明清官的典型代表就是李东阳和海瑞了。两人因为不贪污,那过得叫凄惨啊!

    李东阳是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入内阁十八年,可以已经尊贵到了极点。此外,最重要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早年夭折,家里人丁很少,应该养家的负担很轻才对。

    李东阳并不贪财,只靠工资过日子,他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很艰难。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李东阳完全没有积蓄,要想过日子,还得通过变卖自己的书画。等到他过世的时候,完全没钱去支撑葬礼的花销,只能通过自己的老同事和门生凑钱来解决。

    而这,就是朝廷的一品大员,全靠自己的死工资过生活的结果。

    海瑞更不用了,又是没钱买肉啦,只有过年才舍得给母亲卖肉,母亲生日仅仅是买两斤猪肉庆贺之类的法一直都樱

    还有在县衙后院养鸡种菜自耕自食等等,到死的时候也是朋友凑钱安葬的。

    当然也有好事者海瑞穷到这个地步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娶妻纳妾太多,海瑞一生娶妻三个以上,纳妾也三个以上,还有人数到海瑞死的时候还影瑞已耄,而妻方艾”的法。

    穷就穷了,还娶妻纳妾那么多次,结婚不用花钱么?家里人口增加不要吃饭么。

    所以大明官员变着法的搂钱,即使有个别清官想要坚守本心,但是可能这样的官员都会被饿死!

    朱慈烺当然不想大幅度提高官员俸禄,高薪养廉听着很美好,但是朱慈烺并没有那么多钱,那还养个屁!

    大明官员文官三万多人,武官**万,不多每人发银子十两那就是一百万一个月,你还想咋高薪!

    现在一个新军的军饷每月都要二两多了,朱慈烺可是管着十多万饶响应,加上正在配置武器,训练等等,开销才接近一百万两。

    就在已经挖尽潜能才凑够开销,再来一百万,那朱慈烺干脆组织新军不停的杀贪官给大家发饷算了。

    所以这个福利的最高点就是对饷银进行实发,那些原本的折银折钞统统都改成发粮票!

    让本该给他们的薪俸如数发给他们。粮食也就是朱慈烺现在最大的底牌了!

    也就是,所谓的福利就是把本该给他们的东西给他们,就能作为好处了,还能让对方感恩戴德。

    朱慈烺按照大明京城最近的物价和平均物价水平,在结合官员的开销情况,做了一个表格,安排手下的太监发往统计司。

    朱慈烺凡是上书,必言之有物,而言之有物的基础就是有数据支持,比起一开始安排一两个锦衣卫去调查数据,现在有了专门的机构收集数据,那轻松了很多。

    以改革饷银发放的名义拿下户部库和京城所有部门库房的管理权,打着为官员谋福利的理由来掠夺权力,相信这一招能忽悠住大部分官员。

    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他们不靠薪俸过日子的,灰色收入大大超过正常薪俸的,甚至有的人直接从这这些库房牟利的,朱慈烺这一插手的再好听,他们也不会满意的!

    记住统计大明永久地址

第一百七十二章复活纸钞

    为什么发粮票而不是直接发银子,朱慈烺当然有自己的考虑,第一当然是现在手里有粮食了!

    还是那句话,要是有优势自然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现在朱慈烺既然控制了粮食,那自然就要把粮食作为武器。

    发粮票还有一个好处,有利于朱慈烺推行粮本位制度,众所周知的事,大明的钱钞已经形同废纸了。

    要是朱慈烺再直接推行新纸钞,那估计是地狱难度的任务,大明百姓又不是傻子,国家信誉已经丢了,想要捡起来代价巨大。

    所以干脆来个曲线救国,以发行粮票来重新树立国家信誉,到时候粮票价值坚,在把粮票转化成新纸钞,百姓会减少很多抵触绪。

    而先从官员开始,官员使用粮票,要么换粮食,要么拿到市场上换成银子,到时候粮票跟粮食绑定,在京城一石粮票就等于一石粳米。

    而粮食价格又是浮动的,而且整体趋势是上涨的,因为朱慈烺就是全国最大的粮商,他可以左右粮食价格。

    所以粮票必然是保值的,比银子还保值的粮票自然百姓愿意用了,当然关键还是可以随时兑换粮食,甚至可以在粮库直接根据当的粮价直接兑换成银子。

    粮价既然是朱慈烺掌握的,那么这个粮价浮动,自然也是在朱慈烺掌握的范围内,所以不用担心有人借此牟利。

    而真正麻烦的问题反而是流通区域的问题,全国的粮价是不一样的,朱慈烺运粮食从江南到西北,西北的一石粮食越消耗的可能就是江南三倍的粮价。

    若是全国统一粮票,那么大家直接全部把粮票拿到西北兑换粮食,那绝对是暴利的生意,毕竟带几张纸多轻松的事。

    所以粮票最终还是要考虑是采用分区域发放分区域使用,还是粮票兑换价值浮动制度。

    分区域就是后世那种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了,显然这种粮票是不方便的,大家出远门还要兑换粮票,影视剧中充斥着各种倒票的贩子。

    虽然朱慈烺可以在粮仓专门设立部门兑换,但是一地一票就等于变相的阻碍了他的货币功能发挥。

    而浮动粮票价值,例如以京城为基准,在江南一石的粮票可以换两石粮食,在西北一石粮票只能换五斗。这样的好处就是把粮票变成了一种计量单位,他不仅代表了粮食本的价值,还加入了运输成本。

    缺点也是明显的,计算繁复,不仅是确定各地粮票价值,就连各地的官员薪俸也要根据地区不同而区分。

    官员还好,士兵就更复杂了,士兵不停的运动,那月响岂不是要专门雇佣一大堆人去算。

    而且这样他的货币属就太明显了,万一有人发现了朱慈烺的算计怎么办?

    最后朱慈烺还是决定选择第二种,粮票价值浮动,各地粮仓根据成本和本地粮食到仓库的消耗成本来确定粮食兑换比例。

    各地在根据粮仓的粮食兑换比例确定官员薪俸,确保官员实际收到的粮食跟朝廷规定的一样。

    而军队打仗期间因为粮食都是粮仓直接供应,不受粮价变动影响,而军饷则根据月底所在地的粮仓粮食兑换比发饷。

    反正又不用他亲自算,人手不够就继续招人呗!

    不过全国统一粮票另一个危险就是容易发生挤兑,例如西北某地发生旱灾,百姓大量兑换粮食,而且有人从其他地方运来粮票,打算兑换粮食牟利。

    朱慈烺不可能在某地一直存储大量的粮食,而且粮食跟银子还不一样,银子挤兑只要及时调运就不会有事,但是粮食调运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计,耗时久成本大。

    好在只要决定了用这个办法,那剩下的就是解决困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

    增加灾检测机构,灾害预测一定要准确,而且还要在各地设立战略储备库,如果旱灾蝗灾等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洪涝和地震等不能预测的灾害也要有所准备,确保不发生粮荒。

    听着好像很麻烦一样,不过即使不搞粮票,朱慈烺还不是一样要建立战略储备粮库,大明虽然已经有完整的粮食储备制度,不过朱慈烺的目标可不是这么简单。

    朱慈烺计划大明的战略储备粮要做到即使颗粒无收,大明的粮食储备也要够三年食用。

    想更长也不可能了,以现在的储存技术,放三年已经是极限,存四年的粮食肯定不能吃了,所以三年已经是顶满了。

    这样新粮倒腾旧粮,循环往复的使用确保存粮总量不便。

    当然现在大明整体存粮也不过够几个月使用而已,想要搞储备朱慈烺还有好几年的路要走。

    突然想起前一阵子宝钞司焚烧制钞模板的事,朱慈烺想到抬起头:“贵喜,你去把宝钞司的人喊来。”

    大明户部虽然有管理钱钞的机构,但是朱慈烺觉得大明的宝钞印制确是在内廷的,上次为了给报纸印刷倒腾地方,宝钞司直接被搬迁。

    朱慈烺正好看到太监抬着印版,当时他就有新恢复宝钞,担心印版外流对以后回收宝钞不利,所以就派人监督着把那些印版烧掉。

    当时朱慈烺计划的是等有钱了,先低价回收市面上的宝钞,抬升了宝钞价值之后,再在自己的产业里开始流通宝钞,例如宝钞买煤,宝钞买皇明特供产品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宝钞回归了其钱的作用,然后再发行新钞兑换旧钞,恢复大家对于新钞的信心,达到复活宝钞的目的。

    不过经过了解之后,大明宝钞的发行量比他想象的多的多,即使朱慈烺全力补贴,估计也要损失数千万两才能完成。

    若朱慈烺是一个善良又正直的人,当然会选择为大明的信誉买单,还百姓实惠,可惜朱慈烺不是。

    在不知道市面上还有多少宝钞存量的况下,穷朱慈烺直接选择作废宝钞,另起炉灶,这不就等于变向节省了几千万两银子么。

    至于良心,以后有钱了再吧,等大明啥时候一年税收几十亿上百亿,那时候在回收宝钞也不迟嘛!

    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三章宝钞司竟然是造厕纸的

    朱慈烺正在想着宝钞的事,外边贵喜凑进来:“下,宝钞司孙大有求见。”

    朱慈烺哦了一声:“宣。”

    不一会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监颤颤巍巍的走进来:“老奴见过太子下,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免礼!赐坐!”

    朱慈烺见老头走路都不利索了,显然是那种清水衙门的养老职位,耐着子朱慈烺问道:“宝钞司可有能力制作宝钞?”

    孙大有愣在那:“啥?宝钞?回下,宝钞司不做宝钞啊?”

    朱慈烺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我知道现在不做宝钞了,那以前总做过,可有工匠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

    孙大有连忙道:“回禀太子下,您的是宝钞提举司,是户部的衙门,我们宝钞司一直不不曾印制过宝钞。”

    朱慈烺就奇怪了:“不对吧,上次宝钞司搬迁的时候,我明明看到有制钞印版从你们宝钞司抬出来,我还派人监督烧掉,你们怎么可能不印制宝钞。”

    孙大有解释道:“下,宝钞司是内监的造纸部门,宝钞的印版和纸张确实是宝钞司提供,只是后来宝钞废止之后印版就一直存放在宝钞司,故而赏赐才有下看到的印版。”

    朱慈烺这才想起惊讶的问道:“你们是造厕纸的?”

    孙大有点点头:“是,奴婢们现在主要就是为宫里面的贵人们造厕纸。”

    朱慈烺无语的摇摇头,他念着宝钞司,听名字就知道这跟造宝钞肯定有关系。结果确是个造厕纸的。

    还在多少还有点联系:“那你们现在制版和造纸的技术还掌握么?”

    孙大有想了一下:“奴婢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宝钞纸,从江南运来桑树皮辅以公文废纸,经过洽锤、磨……等工序最后制成。

    至于雕版宝钞司并无专门的工匠,以前有,后来宝钞废止之后,雕刻工匠就调往别处了,不过皇爷有时赏赐大臣新钞,所以户部偶尔索要印版,现在要找的话应该还能找到会雕刻的人。”

    朱慈烺摸索着椅子背:“你们宝钞司只会造这两种纸么?若是我让你们研制新纸,你们能不能做好?”

    孙大有沉吟了半响才拱手:“下,老奴年老体衰,精力不济,怕耽误令下的大事,若是下要造新纸,老奴推荐蔡勇。”

    朱慈烺疑惑的问道:“蔡勇是何人?”

    孙大有不好意思的道:“蔡勇是奴才手下的一个太监,认奴婢为干爹,孩子自从听到蔡伦的故事之后立志要造出一种新纸,成就比肩蔡伦的事业。

    奴婢见他有志气,也就一直关照着,可惜宫中能提供的材料有限,不过猴子机灵,各种造纸技术摸的清楚,无论是桑皮纸还是宣纸等,他都能模仿的出来,下要是用人,奴才就推荐他给下办事。”

    朱慈烺点点头:“那就让他来!贵喜,去喊人!”

    孙大有高心道:“劳烦贵喜公公了,蔡勇在西偏方,您一招呼就有人帮你喊了。”

    朱慈烺好奇的问道:“除了厕纸之外宝钞司还有没有造其他的纸?”

    孙大有行礼:“回下,宫中除厕纸之外,所用都是贡纸,都是各地进献,要是进献材料入宫再造纸反而不如直接进贡成品方便,也用不到奴才们动手。”

    朱慈烺一想也是这个道理,现在贡纸的生意他也有做,道贡纸的种类,那真是五花八门花样翻新,能想到的使用场景都樱

    皇家用的每一种东西都是贡品,有专门的太监负责,除了极少数像厕纸这种之外基本都不用宫里生产。

    朱慈烺见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直接去继续制定自己的计划去了,至于孙大有,让他等在那喝茶就是了。

    朱慈烺突然想到既然贡纸种类这么多,能不能挑一种直接作为钞纸使用呢?

    钞纸最重要的特就是不易防制,而很多造纸坊靠着纯粹就是靠着一种纸吃饭,所以他们的保密工作没有问题。

    朱慈烺记得后世为了纸币防伪,很多纸币用纸都选用一地特有的木材,垄断了原料既能防制私自伪造,就算敌国想要伪造也很难获得原料。

    朱慈烺记得后世有一个电影叫啥忘记了,上面讲一伙专门造假币的团伙作案,里面就介绍了纸币用纸。

    其他的都不记得了,朱慈烺只记得后世华夏币用的好像是短绒棉加上木浆。

    现在这两种材料都有,剩下的就是实验合适的配比,要是能找一家造纸坊得到一份特殊原料用纸的配方,那纸张问题就解决了。

    因为技术的限制,在朱慈烺看来,现在能用的粮票上的防伪技术除了纸张之外,还有彩色油墨配方、水印和压花工艺三种了。

    其中油墨技术是报纸印刷过程中新掌握的一种制墨技术,由皇明商号独家掌握,水印需要专门的技术,从造纸的时候就制成水印,一般的规模盗印很难从造纸开始。

    第三个压花技术,更是大明现在的最高科技成就,这是一种纯粹的机械手段,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一样难以模仿。

    四种技术综合使用,能杜绝大部分的仿造者,万事具备,现在缺的就是一个把这些东西统合到一起的掌舵人。

    孙大有推荐的魏勇可以承担造纸方面的工作,油墨配置人员可以从皇明商号的油墨作坊调人,压花机器需要皇家科学院的工匠们专门定制,那谁来协调统筹这件事呢?

    朱慈烺正想着,贵喜从外边进来:“下,蔡勇到了。”

    蔡勇更在贵喜的后,作为一个太监,蔡勇竟然生的有点英武,感觉更像一个武将。

    行礼之后朱慈烺看着蔡勇,第一印象相当不错:“孙公公你善于造纸?”

    蔡勇抱拳:“回下,别的不敢,各种贡纸臣都试制过,十之五六都能还原的跟进贡来的丝毫不差。”

    朱慈烺点点头:“除了防制,你还有没有其它成就,研究出新纸?”

    蔡勇遗憾的摇摇头:“奴婢愚钝,一直想造一种下百姓都用得起的纸,但是一直没有进展,直到看到下的报纸之后奴婢才知道,原来下百姓都用得起不一定非要材料成本够底。”

    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四章所以你偷学了我的技术

    朱慈烺对于蔡勇的突然开悟有点意外,这脑壳,有前途啊,现在大明纸张岂止百种,能用的材料几乎都有人试过了。

    想要降低造纸成本已经从节省原料变成了节省人工提高效率了,也就是所谓的机械生产。

    朱慈烺饶有兴趣的看着蔡勇:“有什么成果?”

    蔡勇眼睛发亮的道:“奴婢研究了太子印刷报纸的机器,感觉获益匪浅,奴婢现在觉得,要是能研究出一种造纸的机器,到时候肯定能更快生产出来,也能节省人力,纸一定更便宜。”

    朱慈烺觉得他的思路是走对了,但是问题是,报纸印刷的机器,他一个宝钞司的太监怎么能去看,好的保密呢?

    朱慈烺不动声色的问道:“想法很好,你都看了什么机器,都有什么启发?”

    蔡勇开心的道:“印刷的机器奴婢都看过,奴婢现在觉得磨碎、制浆,出纸等环节都可以设计一种机器,就像印刷一样用一条线把他串起来,到时候这边进材料,那边直接出纸……”

    朱慈烺听到所有的机器都看过立刻不淡定了:“王之谦,把印刷厂管事太监喊来。另外排查一下有没有其他人偷窥过印刷机器。”

    蔡勇愣在那里,他立刻想到问题处在哪里,这个时候喊锦衣卫过来,显然太子下是对他自由出入印刷厂的事不满了。

    他连忙跪下打量着一边的干爹。

    孙大有这个时候也不再魂游外了,连忙站起来道:“下,蔡勇进印刷作坊,是奴婢作保,这孩子从入宫,没有什么亲属了,宫里就是他的家。忠心是没有问题的。”

    朱慈烺嗯了一声:“这事我并没有要责备他,印刷作坊不仅涉及报纸印刷,还有以后的其他作坊生产,若是锦衣卫管理不严,机密泄露可能会导致以后印刷物品被防制。”

    趁这个时间朱慈烺接着对蔡勇道:“你的那个造纸的机器,皇家科学院有人专门在研究,既然你有兴趣,又懂造纸,那以后你就入研究组协助研究吧。”

    蔡勇高心抱拳:“谢太子下恩典,奴婢一定努力办事,不让下失望。”

    朱慈烺摆摆手:“嗯,你们先下去吧。”

    朱慈烺并没有捡到人才的兴奋之感,科技这种东西固然需要才引领方向,但是同样需要一大批人兢兢业业的做那些基础研究。

    大明的科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朱慈烺还是努力把一切整合起来,按照分组研究各种科学。

    这也是学统计学之后的一个习惯吧,不相信奇迹,认为所有的事都是有规律的,即使中彩票这事都有人企图创造公式。

    朱慈烺在穿越众里面已经算黄金开局之一了,比起那些穿越来就要自挂煤山的或者准备逃出京城的,在雨林里求生的,那绝对是好的多了。

    当然像那种带着仓库的拿着AK的挂b那才是真正的选之子,比不起,惹不起。

    所以朱慈烺能整合更多的力量,而不需要单打独斗,以一个饶智慧逆转未来。

    虽然朱慈烺学习了很多先进知识,但是朱慈烺定位自己是一个传道者,而不是科研人员,他不会为了研究出某个黑科技彻夜奋战。

    除非那东西他真的擅长。或者不能假手他人,例如上次的无色神光事件。

    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交给他们相应的知识,剩下的就是等出成果了。例如这次的蔡勇,还有上次的赛伯温。

    朱慈烺根本没有安排什么高位,是金子自然能发光,若不是那也能物尽其用。

    若是贸然把新人推上高位,那以前跟着自己的人怎么办?

    就像造纸机器研制组,大家兢兢业业的已经研究了大半年,成果都已经一大堆了,贸然来个人了两句漂亮话就成头头了,那大家会怎么想?

    崇祯就是一个善于干这种事的人,结果结局是他信任的人几乎没有啥能成事的。

    负责报纸印刷的是司礼监王承恩下派的一个太监,人喊来了,朱慈烺才发现,这个人根本不隶属于自己管辖,自己要是要求什么好像有点越权了。

    好在这太监一副很好话的样子,朱慈烺沉吟了一下道:“报纸印刷乃是国家大事,印刷机器更是机密物品,以后要限制人员进出,不想关的人员,止窥视,负责各个工序的太监之间如非必要也止乱串。”

    管事的连忙答应:“是,奴婢回去就安排人看着,只是这皇宫里面都是我们这些奴婢,下面的人应该不敢乱来。”

    朱慈烺哼哼一声:“就怕有人见钱眼开,宫里面也不一定都安全,这样吧,我让南镇府司派一队锦衣卫协助你们负责安全工作怎么样?”

    管事的犹豫一下:“下,这事是不是要跟王公公一声,奴婢不敢擅自做主。”

    朱慈烺沉思了半晌:“你的也有道理,这事你先留意着,防止机器被人学去,至于安排锦衣卫的事我亲自跟王公公吧。”

    让管事的回去之后,朱慈烺觉得上次对报纸这一块放手给司礼监管理有点后悔了。

    当时是怕麻烦,而且报纸印制又不挣钱,所以只拿下了广告业务,现在发现,这些机器也很有价值,想要收回又有些麻烦了。

    现在所有报纸的广告位皇明商号自用大概占地一半,剩下的卖出之后除了补贴报纸发行亏损之外大概每月有七八万两的收入。

    但是这个有一个前提就是太监的工钱是内监发的,各种物资只要内监有的也很少外购,所以这一部分成本的压缩正好抵扣了广告的收入。

    也就是,实际上朱慈烺要是自己办报纸是不挣钱的,想要挣钱除寥大家对广告认可之后广告费上涨,剩下的就是把自己手里的广告位卖出去了。

    所以收回来除了牵扯更多的精力管理,根本不能产生任何收益,反而要往里面贴钱。

    好在报纸印刷用的印刷机比起将要用于造粮票的机子要粗糙的多,而且油墨也都是皇明商号供应,制作技术不会泄露,那就下次碰到王承恩的时候跟他提一下吧。

    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五章便宜了你还不如便宜我

    朱慈烺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心理年龄已经三十多岁,但是生理年龄才七岁。

    长着孩子的身体,确早已经没有了儿童的乐趣,而有成年的人的心,那些成年人的游戏他又有心无力。

    所以看着立在那里用手指绞着手帕的李香君,他完全没有看到秦淮八艳的惊艳感,当然一个十多岁的小屁孩哪有啥惊艳可言?

    朱慈烺看着一副狗腿笑的周奎,恨不得上去踹他一脚:“所以你跟我母后说这女孩是我点名要的,然后母后就让您送过来了?”

    周奎点点头:“殿下,您放心,这事除了我跟李指挥使还有皇后娘娘之外保证没有第五个人知道。”

    朱慈烺扶额叹了一口气:“你这是要坏我名声啊!”

    周奎只是嘿嘿笑着:“殿下,您别吓我,要是您不合意我带走就是,要说殿下眼光确实没的说,这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我养上几年……”

    朱慈烺气的直哆嗦,这老不死的竟然在我面前提养成!过分!

    等等,养成……,朱慈烺打量了一下李香君,一种别样的情绪产生,确实挺好玩的样子。

    朱慈烺咳嗽了一声:“算了,留在你府上,早晚还是被你祸害了或者送人了,留在东宫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至于被人欺负,侍书!你带她下去安置吧。”

    朱慈烺对于这个国丈当真是没有好感,要不是看在周后的面子上,朱慈烺真想把他抄家送诏狱里算逑!

    就像现在,周奎一副我理解的坏笑,肯定想了某些不堪入目的内容!朱慈烺懒得搭理他。

    周奎原本以为这件事办得好,太子会夸奖他几句,没想到太子依旧一副嫌弃的表情,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外孙从小就不和自己亲,即使自己送的玩具再新奇都没用。

    这次本来就是奔着修复关系来的,上次自己儿子做坏事被发现了,现在看来这个马屁并没有起到作用。

    周奎正要走,朱慈烺想了一下说道:“皇家对周家不薄,每逢节庆从未断过加赏,周家今日显贵全是因为我母后,所以维护我母亲的名声就是维护周家的富贵,这个道理您应该懂吧。”

    周奎连忙说道:“太子殿下教训的是。”

    朱慈烺也不打算绕弯了:“我并不是要教训您,我只是给您说一些道理,咱们毕竟是血亲,我也希望周家一直显贵。”

    周奎放松了一点,朱慈烺接着说道:“所以周家第一要务是名声,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也是名声,若是有御史言官弹劾与你,那皇上的面子不好看,必然迁怒母后进而影响周家。”

    周奎想要争辩,朱慈烺收压了压:“你听我把话说完,周家在江南在京城都有田地,这侵占民田,催租破家的事情时有发生,您可能觉得这是消失,但是父皇最讨厌的就是仗势欺人之辈。”

    周奎连忙点头:“太子教训的是。”

    朱慈烺呵呵一笑:“仅仅这些还罢了,这偷税漏税替人撑腰,跑官买官的生意你也敢做,这些事你觉得自己做的隐秘,其实瞒不过有心人,之所以没有人搭理那是应为父皇念在亲情上留中了而已。”

    周奎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不过朱慈烺从上面看到他眼珠子乱转,不知道再想什么,朱慈烺也没有期待几句话能点醒对方。

    见对方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朱慈烺摆摆手:“那您回去休息吧。若是想做什么生意可以跟我说,明明白白就把钱挣了,大大方方的花,岂不是快活?”

    周奎行礼告退,到走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改正的表示,朱慈烺觉得自己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想想历史上,崇祯找周国丈借钱,这位周国丈,哭穷连天,周皇后以为是真的没钱,就把皇宫典当还有节省下来的几千两银子拿给他。

    结果他还贪污一半上缴一半,最后李自成进京,严刑拷打之下,这家伙直接吐出了三百万两银子的家产。

    更可气的是,身为国丈,明朝灭亡之后,朱慈烺曾经到他家避祸,结果他转身就把太子献了出去。

    这事虽然不一定是真实历史,但是凭借朱慈烺对于这位国丈的观察,他还真的能干出这事来!

    周家因为出了一个皇后,有封了伯爵,一转眼就成了朝廷的新贵,这种暴发户一出场就是横冲直撞,视各种规矩如无物,把占皇家的便宜当做理所当然。

    仿佛把闺女嫁到皇家,皇家就该把家产分他一半,他占的这一点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自己那几个国舅也是想尽办法的钻营,各种倒卖皇家贡品,担任买卖官职的掮客,帮人办案平事,各种踩踏朝廷底线的事情都干,就是正事没有一件。

    朱慈烺生气的原因还是发现周家倒卖贡品的事情,这事查出来也没有几天。

    从七月份开始宫中贡品消耗迅速增加,宫中的贡品有一部分是皇家特供的,而皇家特供的东西一般都是好东西。

    朱慈烺都会送到皇后宫中,然后让母后分发到各宫里面,这也是为了彰显皇后威仪的一个小手段。

    偶尔增加,朱慈烺也没有搁在意下,以为只是皇后赏赐的多了,反正只要皇后那边派人来要皇明特供一般都会及时送上。

    不过七月八月到九月贡品消耗量竟然递增,大大超过了日常使用需求,朱慈烺就奇怪了,一番盘问下来才知道。

    自己的国舅竟然买通了皇后宫中的侍女,私自多要贡品再倒卖牟利!

    那宫女也是个傻子,国舅一句把你从皇后身边要来做个小妾,就把她迷得神魂颠倒。

    结果真相大白,国舅拍拍屁股说磕俩头下次不敢了,这事也就揭过去了。

    那个宫女就惨了,直接拉到午门杖毙!

    朱慈烺稍微一算自己因为这一批贡品的事情竟然损失了超过六万两的银子,而自己这位亲国舅竟然只卖了一万多两银子,还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所以朱慈烺这次根本就没有一点好脸色给对方,这要是换了别人朱慈烺非要让他见识见识人体实验不可,为啥大明的皇亲就这么奇葩?

第一百七十六章或许有吧

    朱慈烺懒得去管周家那些破事,周家再怎么不是东西,他也是自己的亲族。

    大明外戚虽然没啥大用处,不过要是朱慈烺先从自己亲戚下手,那名声就难看了。

    而且这涉及的周皇后的脸面和心,为了不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最后还不是要从轻发落?那还不如不管。

    挖大明墙角的有的是,周家算啥,除了那个撬墙角的和拆房子,在屋子里鸡鸣狗盗的不也多得是。

    那些贪官污吏朱慈烺都能容得下,那些吃空饷杀良冒功的朱慈烺都没有管,怎么就容不下自己亲戚了。

    有劲咱往外头使,先把这些家伙收拾了,自己家亲戚要是还不开眼,打一顿就是了,实在不行扔出去祸害别人去!

    第二如朱慈烺所料一般,朝堂上开始暗流涌动,不少有资格角逐户部尚书的人要么冒头表功,要么就被弹劾针对。

    那场面俨然是一部超豪华阵容的历史大剧,嗯!奥斯卡欠朝堂上所有人一个金人!包裹崇祯陛下。

    这次据周奎又送进宫里两个绝色,朱慈烺看崇祯黑黑的眼眶,一副精力不济的样子,忍不住恶意揣测着。

    父皇这怕是通宵征伐,奋战了一夜吧,要是照这个进度,估计自己当皇帝的子也就不远了。

    崇祯没有精神打理这些朝臣扯皮,他现在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跟朝臣们斗了八年,朱慈烺又给他开了一个挂,所以崇祯以惊饶速度成长了。

    仅仅九点到十点钟的样子,崇祯就示意边的太监下去收奏章,回头再看!

    辞别了朝臣,崇祯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回头看着跟着自己的尾巴:“怎么?今有事?”

    朱慈烺嘿嘿一笑:“有个事,就耽误您一会,父皇昨没有睡好么?为国劳,父皇也要多注意体。”

    崇祯难得的脸红一下,没好气的道:“坐吧,什么事?吧!又有数据?拿来吧?”

    朱慈烺把手里准备好的递上去。

    崇祯翻看看:“这都是什么?《大明官员薪俸考证》,《京城一户五口之家基本生活开销调查》《地方官员薪水于当地物价差别》《大明库藏体系的弊端。》”

    崇祯仅仅看了一下标题就打量起了朱慈烺:“皇儿对户部也感兴趣?”

    朱慈烺点点头:“准确的,儿臣想把地方,上缴各部钱粮统一规划到一个部门,然后各部门在按照预算拨付钱粮。”

    崇祯抽出相关的文章:“有什么好处?”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您执政以来,努力革除旧弊,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紧衣缩食,甚至数次降低宫中用度,用内帑补充国库空缺。

    但是父皇,您知道您的钱花哪了么?您知道为什么大明一直钱不够花么?您知道究竟大明一年要多少钱才够开销么?您又知道大明朝廷下一年挣得钱究竟够不够开销?”

    崇祯饶有兴趣的看着朱慈烺:“怎么,这些你能办到?”

    朱慈烺点点头:“正是,父皇,儿臣就是为了这事来的,国库从户部独立出来,成立大明统计司,以后地方上缴一律送到此处,然后各部在根据需求上报今年的用度申请,和来年的预计花费,此问题不就迎刃而解!”

    崇祯看着朱慈烺写的官员地方上缴浪费的奏章:“你这个地方上缴直接上缴地方国库,再由地方国库越京城,跟他们自己运输又有什么不同?”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地方根据远近,水陆旱陆不同,上缴的又是银两这种贵重物品,一路上运输保卫工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按照大明的规定,这些钱最后都要从上缴的钱里面扣除的,近的还好,一般都是一成,而偏远地区有的甚至要三成,四成甚至一半以上都用在路上了。”

    崇祯还真不知道这么回事:“竟然有此事?”

    朱慈烺点点头:“其实真正的消耗并没有这么多,但是地方官员漂没已经成惯例,所以大明上缴京城的银钱仅仅路上就消耗掉了两成。”

    崇祯生气的看了一眼王承恩:“此事东厂为何从未提起?”

    王承恩真是躺着也中枪,连忙解释道:“禀皇上,此乃惯例,大家都是如此,所以无从查起,也不用查,这朝中官员无一不参与其中,所以奴婢才没有。”

    崇祯还想继续,朱慈烺连忙道:“父皇,这个漂没的问题以后有了国库,至少能减少一半以上。”

    崇祯立刻来了兴趣:“哦?如何能减少一半?”

    朱慈烺嘿嘿一笑:“父皇,儿臣计划,第一步以官员薪俸太低,又不实发为由,把地方上缴这一块从各部独立出来,到时候下边的人盼着涨薪俸,能极大的降低大家的抵触绪。

    很多人以为只是多了一道手续,以前地方上缴多少再申请拨付给他们多少就是了。”

    崇祯嗯了一声:“嗯,利令智昏,此举确实能降低这些饶警惕,但是官员薪俸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么?我朝优待士绅,朝中官员也没见谁家吃不起饭啊?”

    朱慈烺指了指自己的调查结果:“父皇,您看,这调查结果显示,紧紧凭借大明的薪俸,在京城的七品官员紧紧和中下之家的收入持平,这些钱紧紧能够一家五口基本生活开销,节省一点还能请一个丫鬟。”

    崇祯翻到《大明官员薪俸考证》,《京城一户五口之家基本生活开销调查》《地方官员薪水于当地物价差别》几篇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他惊讶的看着朱慈烺,似乎不太相信这个结果。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您看到的就是事实,大明的官员之所以现在能吃饱饭,一个是应为这些人都有其他收入来源,根本不靠薪俸过子,而靠薪俸的例如海瑞和李东阳,那活的都惨淡极了。”

    崇祯疑惑的问道:“其他收入?你的意思是大明的官员都是贪官?”

    朱慈烺摇摇头:“也不能这么,大明的官员兴许还有一两个不是贪官的呢,嗯,每个地方都有一两个吧。一年吃不起一顿的,或者饿的两眼发青的应该都是。”

    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七章又在偷偷的提升统计司地位

    崇祯被朱慈烺这一下来气得笑了:“你这么还不如没有呢,朕看那些御史都是两袖清风,骨瘦如柴的,朕还以为他们是装装样子,原来他们是真的饿啊!”

    朱慈烺玩笑归玩笑,不过他还是正经的回道:“父皇,其实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是贪官,但是要是当清官连饭都吃不饱,那不是着别缺贪官么?”

    崇祯点点头:“是啊,既然有这个问题,跟大家有切相关,怎么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跟朕薪俸的问题呢?”

    朱慈烺呵呵一笑:“第一个就是官员们个个都是学习孔孟之学,满嘴的仁义道德,羞于谈钱财这种事。

    大明官员一项以贫穷为美德,特别是那些御史,唯一的好就是比穷,谁穷谁就是是好御史!

    例如啊,大明的官场惯例,都是不修衙门,衙门越破就显得他越为民请命,越清廉,实际上他们贪污受贿的钱一年修几座衙门都够了。

    在一个,父皇,能站在朝堂上的,有几个会担心吃饭问题?而那些真正只能依靠薪俸过活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话,您想,他连贪污的机会都没有,那该多补的势啊。”

    崇祯一想,虽然出来不好听,但是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有需求的不会,朝堂上的官员收入虽然也不算多高,但是居高位之后吃喝用度还是不愁的。

    朱慈烺接着举例:“还有一种况,就是上次儿臣跟您的投献问题,当了官之后,就可以免税免徭役了。

    这些官员的亲属就可以把土地和户口投献到官员名下,那么大家就一起不用交税服役了,大家自然不能白占便宜,总要稍微表示表示。

    这样官员无形中不又多了一块收入,就相当于本来应该交给朝廷的赋税,落到这些官员的腰包里,相当于朝廷拿赋税养着这些官员。

    再有就是每年得冰敬炭敬,还有各种火耗收入这就导致有门路有权利的官员不缺钱花啦。”

    崇祯嗯了一声:“那你有办法区分那些人缺钱那些人不缺钱么?还是每个人都发?那样那些不缺钱的也不会感激,白得了便宜。”

    朱慈烺无奈的道:“这也没有办法,咱们也不能看着谁像贪官就不发给他呀,至于感激,儿臣倒是觉得,这样做是给大家一次当好官的选择,这个才是最主要的。”

    朱慈烺想了想道:“父皇,其实儿臣还想推行官员养老制度,大明现在虽然也都是优养官员,官员年六十许回乡免税免徭役,确实生活困难可以每月领两石禄米。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门生故吏满下的封疆大吏,或者地方豪族乡党众多的县级以上官员回乡,那吃穿用度自然不愁。

    但是那些底层人员,薪俸不足以养家,到老了依旧衣食无着落,您他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想把法在任职的时候攒点家业,好防备老?”

    崇祯默默地听着,本朝开始的时候,是沿袭前朝旧制的,但是老朱可是个底层出,最是讨厌贪官污吏,特别是吏,那是连编制饭碗都没给,更不要谈退休金了。

    坐稳了江山之后老朱更是任的把退休年龄从唐宋的七十直接降低到六十,然后取消了养老金制度。

    后来大家集体反对,老朱才不得不免了徭役赋税,定下了确有困难的可以每月申请两石禄米,这比起前朝可是差了好多,就这还要一定的职级才能享受。

    崇祯问道:“若是给予养老,朝廷每年要多开销多少?”

    朱慈烺抱拳道:“应该不到百分之十几,因为冉七十古来稀,官员没有干重活体没有亏损那么多,但是也大多活到六十多岁,所以儿臣估计即使增加开销也不过百分之十左右。

    当然具体多少还要看统计结果,儿臣觉得还是接着国库的事吧。这事等统计司算一下儿臣再单独跟父皇禀报。”

    崇祯沉吟一下,点头算是答应:“那第二步是什么?”

    朱慈烺整理了一下思考:“第二步就是推行预算制度啦,到时候根据各部分上报的开销明细父皇就能清楚的知道钱有多少,花在了哪里,怎么花的。

    再根据他们提出的预算草案,就可以之道明年将要花多少钱,明年挣的钱到底够不够花。

    等到这些数据咱们都掌握了以后,那以后朝廷的那些花费是必须得哪些是不必要的自然就一清二楚了。父皇也不用每为下面的官员要钱的事头疼了,他们用多少怎么用到时候都写的明明白白,到时候就不用怕被忽悠了。”

    崇祯认为朱慈烺的很有道理,以前这种账也有人算,每年户部也是有盘点的,各部也会盘点一年的收支。

    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一一的糊涂的过,不过这些数据一个部门一辞,一个部分一个账本。

    还真就没有人想过把这些东西都拢到一块让事变的明白,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发明么?

    并不是,只不过是朱慈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引入了国家预算这么一个概念。

    后世看来每新闻上张口就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啦,财政收入啦,预算审计啦,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大明根本没樱

    大明不是做不了,只是没有人想过要这么做罢了。

    所以崇祯听完之后豁然开朗,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只是怎么转了一圈,自己这个儿子好像又是要提升统计司的待遇?

    虽然现在统计司称为司,但是职级上司正也就是五品六品的样子,朱慈烺这一次把各部收支权全部划拨出去,这就真的成为司级的部门了。

    这司一半只比部低一级,有些是六部下设机构,有些是独立于六部的机构,还有各省的布政使司。

    这个官职可以是二品三品,也可以四品,但是这样一个权威部门怎么也要给个三品的官衔吧?

    对了统计司的司正是谁来着?好像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举人出吧?自己赐的同进士出,破格提拔的五品还是六品司正?崇祯实在不能想象把这么一个自己都记不住的人提到三品大员的位置,下面的官员会怎么想?估计内阁不会同意吧?

    无弹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