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二十八章被套路

    宁夏卫灵州所夏家堡,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千多人,夏家堡赵铁柱百户坐在主位上,吃着牛肉,喝着夏家堡最有名的高粱酒。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真的是惬意啊!关键是这些都不用给钱!

    以往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家里出过一个举人就牛上天的夏家宗族,还有那些看不起他们这些丘八的堡民。

    现在一个个不都乖的像一直鹌鹑一样,好酒好菜招手即来,还有银子劳军。

    就连那看不起他说什么也不把女儿嫁给他的豆腐西施,现在还不是乖乖的母女一起爬上……

    总之赵铁柱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从一无所有到一夜见身价几百两,说出来你敢相信!

    这一切之是带着大家闹一闹就行了,据赵文才说,这闹一阵子,官府肯定出人安抚自己,搞不好还能官升一级呢!

    赵文才就是赵铁柱的族弟,往日就是个混世的游侠,后来据说出门闯荡了几年,最近又回来了。

    回来之后整个人的气质让人都不敢认了,那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张嘴就是:

    我在外面看到……,

    你们懂什么,外面人家都是……,

    在大城市里……

    你们看不清世道,这人啊就要像外面那些……

    一大批崇拜者围在他的身边,整天赵哥长赵哥短的叫着,赵文才出手也阔绰,每次请客喝酒都会点两个荤菜卤味,一顿饭都要两三百文。

    整个夏家堡都知道,赵文才在外面发了大财,见过了大世面,一下子从当年的破落户变成了如今十里八乡最有牌面的人。

    只有赵铁柱知道,自己这个族弟是出去参加了贼军,是赵铁柱喝醉酒的时候说的。

    赵文才回来没有半个月,整个夏家堡的气氛都不一样了,人人都盼着出门发财,吃了几顿赵文才的席面,这家里的杂面野菜窝窝头变得难以下咽了。

    所以大家怂恿着赵铁柱去灵州所讨要军饷,军饷已经三个月没有发了,据夏老爷家的奴才说,他老爷看报纸,说朝廷发了军饷,就是不知道灵州所为啥没有发。

    这种事情大家心里都明白,为啥没发,肯定是被那些千户老爷给克扣了,那帮人不找你要钱都是对你的恩典了,想要找他们要钱!想瞎了你的心吧!

    但是赵文才回来就不一样了,大家都信服他,在他的怂恿下,赵铁柱不得不再试试。

    赵文才也是军户身份,所以饷银应该有他一份,大家也都觉得他见过世面说话有威信有力度,所以都愿意让他代大家去讨饷。

    谁知道到了地方赵文才几句话不说,就跟千户所的老爷们干了一架,再然后趁着半夜一把火烧了千户所。

    回到夏家堡跟几个要好的朋友嘀咕了半夜,天一亮就找到赵铁柱,让老赵带着他们闹饷。

    赵文才列举了很多闹饷成功的案例,还深度剖析了这些官老爷怕惹事怕动乱的心理。

    赵铁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决定带大家闹闹,反正赵文才把千户所都烧了,不闹事上面也不会放过他们。

    集合了夏家堡一百多军户老少一起又去灵州所,千户所被烧了,但是千户家的大宅确没有烧。

    所以一大帮人就围在千户大门前闹饷!原本不抱希望的众人根本没有想到,这一闹千户还真的拿钱出来了,并表示不会追究此事!

    本来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是赵文才带着他几个好朋友趁着千户大人开门一下子冲进千户家里,老千户一家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了。

    杀官就等于造反,赵铁柱害怕了,但是赵文才确告诉他,这不是造反,这只是兵变,想要更多好处,就要把事情闹大!

    赵铁柱有点怀疑自己被骗了,但是现在骑虎难下,明面上所有事情都是他带人干的,不一条道走到黑,也没有别的办法。

    他们抢了千户家,趁着灵州所其他官兵反应过来之前回到夏家堡,接着赵文才让人宣传,给大家讨来了军饷。

    一下子不少军户都蜂拥而至,赵文才就这样每天请大家吃肉喝酒,就是不提发钱的事情。

    要是被问急了,就说等大家都来齐了再发钱。

    但是事情没两天就变味了,先是有人在街上吃东西不给钱,赵铁柱想管,赵文才没有让管。

    之后大家都吃东西不给钱,接着开始抢劫,抢女人,杀人,一场讨要军饷的活动,被赵文才刻意引导之下,彻底演变成了兵变。

    夏家堡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些聚拢过来的士兵一下子由苦主变成了凶手罪犯。

    接着赵文才发动他的巧舌如簧,威逼利诱之下,鼓动了这一千多人跟着他们一起闹饷。

    这才有了赵铁柱如今的幸福生活,不知道未来如何,他也只有爽一天是一天了。

    赵铁柱在那边喝酒,赵文才确跟几个好友在角落里议事。

    议事席位最下首尖嘴猴腮的手下突然问道:“闯惊天老大……不好意思,忘了忘了,赵大哥,这人都聚集了一千多了,咱们什么时候走?别被官府盯上了!”

    赵文才瞪了他一样:“记住!以后咱们跟流寇没有关系,流寇不好混了,咱们去当山贼!”

    其余人都疑惑的看着他,赵文才点点头:“就是山贼,我已经大听过了,这里往北这条路是朝廷朝河套运输物资的主干道。

    每天来往车辆络绎不绝,中原的粮食美酒,北方牛羊。咱们只要找一个好地方,就抢这条道,以后兄弟们都能吃用不尽!”

    另一个小眼大汉担心的问道:“但是赵大哥咱们要是不跑官府围剿怎么办?”

    赵文才微微一笑:“放心,我已经打听过来,朝廷最近重点剿灭流寇,也就是说谁流窜就打谁,咱们现在不是流寇了,咱们是山贼,朝廷不会管!”

    那个尖嘴猴腮的问道:“大哥,那咱们什么时候走?要不现在就带人走吧,我总觉得呆在这不踏实。”

    赵文才摇摇头:“现在这些人是因为闹饷被骗过来的,要是咱们拉他们当山贼未必有多少人愿意跟着。

    你们还是要密切那些犯下案子的,拉他们入伙,到时候咱们人一多,裹挟他们上山就不怕他们不听话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灭口锦衣卫

    对于宁夏卫的指挥使和东厂太监来说,看这个事情又是另一面。

    首先这件事的起因是闹饷,那么朝廷一旦追查下来,他们克扣军饷的事情就包不住了。

    好消息是这伙丘八杀了灵州所的千户,烧了千户所,不仅死无对证,而且连档案都没有了。

    指挥使非常迅速的把发饷凭证补齐,只要能证明钱已经发现去了,那么这些人闹事的原因他们就可以随便写了。

    为了补齐漏洞,指挥使迅速给其他千户所也补发了欠响,这样就算上面来查也查不出什么问题。

    最后两人一合计,干脆说他们不满待遇,故意闹事,按照现在朝廷的态度,对于兵变一项严厉打击。

    到时候镇压的命令一到,他们就第一时间把这些人杀光,那这件就平了!

    发饷的好处就是原本有意参与闹事的军户,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闹事不就是为了军饷,现在军饷都发了,还闹个屁。

    赵文才等了五天不仅新来的人越来越少,原本聚集的一千多人,听说发钱了之后也跑了一大半。

    剩下的这四百多人不是不想跑,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干了坏事,被赵文才一伙胁迫,不敢回去。

    但是赵文才也知道,以现在的情况,要是自己强拉他们上山,估计又会跑一大半。

    好消息是宁夏卫那边一直没有出兵的打算,而是派人慢慢谈着。

    双方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打算拖一段时间。

    前几日夏家堡东南方向的清水营,来了一伙锦衣卫,为首的是当初在建奴沈阳城里投放瘟疫的老九。

    老五原名伍六七,老九名叫刘杰。两人因为在辽东表现出色,这次锦衣卫在各府建立行动队,老五被任命为总队长,而小九刘杰则是行动队小队长。

    他们原本并不是来处理兵变的,而是追踪流寇闯惊天到此,闯惊天是流窜在陕西的一股流寇,有三五千人,在西安府白水城被洪承畴击溃。

    但是匪首闯惊天和几位重要匪首确逃脱了,洪承畴自然不会为了几个流寇大动干戈的去找。

    吩咐地方寻找,大军就杀向另一股流寇去了。

    洪承畴看不上这一点功劳,但是伍六七确看得上啊,花了十多天提审了一百几十个流寇之后,终于找到一个人,他来自宁夏,闯惊天曾经拍拍他的肩膀说咱俩还是同乡。

    知道了闯惊天来自宁夏,但是宁夏这么大具体是哪里确也不是那么容易找的。

    崇祯朝的流寇有一个特点,大家都喜欢起一个外号,像什么曹操、及时雨、黑旋风、一线天,二愣子……等等。

    除了名号响亮好记,还一个原因就是怕被人抓住跟脚,连累家族,万一以后流寇当不下去了,自己连个后路都没有了。

    当然效果也是很好的,就像现在虽然知道流寇闯惊天来自宁夏,但是想找到这么个人还是不容易的。

    好在锦衣卫也不是浪得虚名,特别是这些人来自基层衙门,对于这种排查的事情非常要经验。

    重点放在某个时间段,一伙几个人过境的人。

    这个时代人口流动性非常低,像这种一伙几个人路过,大家都能记得住,赵文才又没有啥反侦查经验。

    所以半个月就被锦衣卫摸到了老家,确定了身份。

    正当锦衣卫准备收网的时候,谁知道赵文才竟然玩起了兵变,他们这次就来了十几个人,有些搞不定啊!

    为了应对赵文才一伙,伍六七亲自化妆成军户,深入敌营探听虚实,等待支援,打算一举拿下这伙流寇,顺便把解决兵变的功劳也揽到自己身上。

    老九带来了行动队两百多人,虽然比起兵变的人少,但是兵变中大多数人都是盲从的,只要抓住匪首一伙,其他人就安分了。

    老九带人来之后,按照伍六七的吩咐分批化妆潜入兵变的队伍。

    本来大家压力很大,两百对一千,这个比例差距悬殊,万一打起来伤亡在所难免。

    但是没想到宁夏卫指挥使那边一发响,这些乱军就散了大半,现在赵文才营地里,一半人都是锦衣卫。

    一下子人数上取得了优势,赵文才通过打探,得知赵文才的打算之后,伍六七不打算在等。

    当晚酒宴上,喝了锦衣卫加料美酒的一众流寇,睡得很香,等醒来的时候已经被扒光衣服穿成一串了。

    赵文才有些傻眼,一大早醒来就感觉咯的谎,等看清楚自己身上的绳子还有一圈冷冷看着自己的人。

    他有些慌乱,不过毕竟是见过大场面,他立刻喊道:“各位军爷,小的一时鬼迷心窍才参与闹饷,都是赵铁柱蛊惑的!你们说是不是!”

    虽然就这么被抓赵文才的手下很意外,但是他们还是按照以前想好的预案推赵铁柱出来。

    然后一大帮人都开始指认是赵铁柱带头,他们只是被赵铁柱误导。

    赵铁柱整个人都是蒙的,脸色涨红:“赵文才,你坑我!长官这一切都是赵文才的主意,人也是他杀的。我只是被胁迫的。”

    一边尖嘴猴腮的流寇说道:“赵百户,您就别推脱了,这里就你的官最大,我们都是听您的才闹一闹的。赵文才只是一个小军户,我们干嘛听他的!”

    赵铁柱突然明白了:“你们,是你们!你们是故意的!你们早就有计划!”

    伍六七不耐烦的挥挥手:“好了,狗咬狗!乱叫什么!你们每一个好东西,还有闯今天,你的事发了,不用在演了,我们这一趟就是来找你的!”

    赵铁柱哈哈一笑的松了一口气:“对!他是流寇!都是他害的我,我是被胁迫的……”

    伍六七瞪眼到:“你也给我闭嘴,看看这夏家堡都被你们祸害成什么样了!你们都等着审判吧!”

    伍六七正说着,外面老九跑进来:“五哥,外面宁夏卫指挥使带着军队来了,好几千人,怕是要杀我们灭口吧?”

    伍六七沉思了一下:“不怕,你立刻放出信鸽,派人登上堡墙,我跟他好好谈谈,自己死到临头还要连累九族不成!”

第三百三十章死并不可怕

    赵文才没有想到自己规划的后半生幸福生活,连一天都没有过上就没有了。

    宁夏卫指挥使跟东厂监督太监没想到自己完美的计划竟然杀出了锦衣卫。

    赵铁柱也没有想到自己本来打算过一天算一天,结果果然没有过几天好日子。

    或者说这些人都想到了会有这个结果,自己他们都选择忽略,选择逃避,总以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能胜过别人。

    所以接到锦衣卫要求配合抓捕闯惊天的文书,他立刻带着早就准备好的大军匆匆赶来。

    他在夏家堡西十里停下等着消息,最好的情况,是锦衣卫行动失败,自己上去把这些乱军都杀光。

    最坏的情况是锦衣卫抓到人了,到时候自己再派家丁杀进去,以流寇内讧为由把锦衣卫杀光。

    现在宁夏卫指挥使面对的就是这个最坏的情况,大军开拔到夏家堡下,堡墙上伍六七探出头:“我是锦衣卫陕西缇骑总队队长伍六七,请你家指挥使答话!”

    消息传回,宁夏卫指挥使看了看身边的东厂太监,太监把玩着手里的一块玉佩:“大人您不用看我,咱家可没有听说锦衣卫来了这边。”

    他的意思很明显,就算你杀了人,东厂可以当做不知情。

    宁夏卫指挥使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见一见对方,太监没有卵子,所以烂命一条死了就死了。

    他不一样,他有家人,有亲族,一个不好家族都会收到连累。

    看指挥使要往外走,东厂太监眼神冰冷:“咱家可提醒你,现在东厂的信鸽已经进京,你的事情已经送上皇上的案头。

    现在才想着回头,晚了!这次事情涉及流寇,咱们可以把事情都推到流寇身上,到时候死无对证,皇上还能跑到几千里外专门查这事不成!

    但是你要是让这些锦衣卫活着,那么他们一定会把事情上报,把你的老底都揭开,到时候什么后果不用我说了吧!”

    指挥使身子顿了一下,犹豫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回头看了一眼东厂太监,大步朝堡墙走去。

    到城墙下指挥使抬头望去:“上面的可是锦衣卫伍队长?”

    伍六七探出头:“正是,陈指挥使有礼了!”

    宁夏卫指挥使陈城拱手道:“可有信物?”

    伍六七从怀里掏出腰牌正要抛出去,老九拉住他:“五哥,小心,万一他是诈你怎么办?”

    伍六七笑笑:“诈我?真要是有那个心思,咱们多一个腰牌有啥用?”

    说完对着下面的陈城笑笑:“指挥使接住了,这可是我领军饷的凭证,丢了就没饭吃了。”

    陈城接住抛下来的腰牌,铜质的腰牌正面写着‘锦衣卫驻陕西缇骑总队副千户官伍六七’。

    北面则是对伍六七身高外貌还有身上特殊胎记等的描述,方便验明正身。

    这种方形通牌是皇宫内巧匠打造的模具,浇筑成型之后内部在以刻印法刻上文字,想要验明腰牌真假有简单的办法。

    只需要用印泥把正面印下,然后在正面图案印下背面图案,无论从四面任何一面印所有的花纹都能完整的组合成一幅图。

    而锦衣卫内部有一套更复杂的辨别方法,这些图案也是一种密押,刻下的文字比划也是一种密押,两相结合无误才能证明是正确的。

    所以并不是模仿花纹在按照自己的身形描绘出一样的文字你就能成功混过去。

    对于陈城来说,这些都不需要,拿到这块腰牌,一切都不必在验看了。

    这个伍六七他们听说过,据说以前只是一个小旗官,因为连续立下大功才一跃提升为副千户,并且是统领一省缇骑的副千户。

    这可是连升了总旗、副百户、百户、副千户四级!这不是大功了好吧,这是巨功!

    不过对于立功过程无论是伍六七还是那个老九都从未提起,只以机密搪塞。

    城楼上伍六七还在关注着下面的动静,他看到陈城沉默不语,暗暗示意小九戒备。

    伍六七探出头:“这次有劳指挥使大人白跑一趟了,人我们已经都抓住了,消息我们也送出去了,不出五天京城就会有命令传回,有劳了,改日请你喝酒啊!”

    陈城本来还犹豫,听到这猛然抬头:“消息传出去了?”

    伍六七啊了一声:“嗯!是啊,你不是知道么?我们有信鸽啊!这样的大功我们自然要第一时间上报,何况前几天我们已经上报了情况说明。

    现在皇上应该还惦记着宁夏兵变的事情呢!咱们为人臣子的,不是得为陛下分忧么!所以一有好消息,就第一时间上报了。

    信鸽都已经飞走一个多时辰了,这时候应该都出宁夏了,陈指挥使,你可不能抢兄弟们的功劳啊!”

    陈城脑子一片空白,要是消息已经传出去了,那自己还犹豫个屁啊!完蛋了!一切都完蛋了!

    陈城抱着最后一丝侥幸:“那伍队长能不能把人交给我么看押?”

    伍六七微笑的看着陈城突然开口问道:“听说陈指挥使家的公子在讲武堂学习的不错,这次建奴入寇还立了一个大功,直接提升了百户衔?”

    陈城在一抖尴尬的回了一句:“侥幸!侥幸!”

    伍六七摇摇头:“这可不是侥幸,讲武堂学生毕业进新军历练大多都是小旗总旗的身份,能以百户身份出讲武堂,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更何况学业还没有完成,最近又在打仗,在立几个功劳,不出三十岁令郎一定超过你的官阶啊!恭喜!恭喜!”

    伍六七的话终于击溃了陈城心底最后一丝犹豫,他这一辈子完了,但是不能连累了孩子。

    要是自己主动投案,还能落得个从轻发落,还不至于连累孩子,要是自己继续顽抗,那孩子的前途就毁了。

    想到这些陈城拱拱手:“多谢伍队长教诲!陈城多谢了!”

    伍六七哈哈一笑:“指挥使客气了。”

    陈城走了,带着大军走了,回去之后他泪流满面想了一夜,写了一份认罪书,在家吞金自杀了。

    原本贪污军饷并不是什么大错,但是自从统计司主管之后惩罚就格外严厉,更何况他还因为贪污军饷引起了兵变。

    虽然是因为流寇蛊惑,但是他的罪责也难以逃避,唯有死才会不被追究。

第三百三十一章真正的挑战

    朱慈烺收到兵变平息的详细报告的时候,沉默了好长时间,李若琏不知道朱慈烺在思考什么。

    但是肯定又是一件大事,太子总是能从这一个个事情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朱慈烺收回目光淡淡的问了一句:“所以,为什么派出去这么多锦衣卫,怎么还是有这种克扣军饷的事情发生?”

    李若琏沉默了一会:“宁夏卫那边咱们南镇府司一直没有关注,咱们的力量都放在河套去了。

    整个陕西当初咱们也只派了一个小旗,而且大多在嘉峪关外活动。

    而新成立的缇骑司并不负责情报工作。”

    朱慈烺抖了抖手里的情报:“不负责情报工作?这不是做的很好么!”

    朱慈烺敲了敲桌子:“命令锦衣卫缇骑司配合统计司对全国卫所克扣军饷的事情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同时把这件事登上皇明民报。”

    朱慈烺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有把情报直接递给崇祯:“把这个情报送到东厂方督公手里,告诉他,锦衣卫明天会把情报上奏。”

    这事方正化未必知情,而且就算是他的人,也扳不倒他,扳倒也没有啥用,目前锦衣卫跟东厂关系处的还不错。

    没必要为了这种小事跟对方结仇,所以朱慈烺选择了示好。

    军饷克扣的问题还在,更不要说那些吃空饷的问题了,军队的问题很多很大,改革的事情任重而道远。

    朱慈烺最近一直关心着机床的问题,随着工业生产从作坊式到工厂化的转变,对于器械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细。

    但是因为关注较少,现在机床还停留在第一代手工机床的阶段,大部分零件还是以木质为主。

    就例如刻画膛线这种事情,其实原理很简单,最原始的工艺就是卡住铳管,然后另一头用一根跟铳管内径相当的铁棒。

    套进去之后在铁棒上装上削切的刀头,铁棒固定在一个有槽的木头上,木头的槽跟要削切的铳管弧度一样的。

    拉动木头,木头顺着槽旋转,带动铁棒旋转,刀头拉过铳管一点点的磨出来的膛线。

    没错膛线就是这样拉出来,然后不停换刀片一点点磨,磨出来铳管。

    这个技术,大明也能做,但是膛线基本上就是一枪一线了,想要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是规定膛线的问题。

    而是要规定机床的尺寸,只有机床的尺寸一样,才能削切出一样粗细的铳管,然后刻画出一样的膛线。

    等火铳里所有的零件都标准话之后,才能谈后装枪,后装枪不是靠工匠的技术敲敲打打就行的。

    那是整个工业的进步还有化学的进步,科技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强行推进,那只能是工艺品。

    除了军火工业之外,还有民用工业也需要,例如一直还在研发的纺织机械,那东西现在虽然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但是一旦实用之后,那些东西都需要机床去加工。

    随着生产向着规模化推进,朱慈烺终于想起机床是所有工业的母机的话。

    所以朱慈烺最近开始完善第一代机床,开始生产第二代机床。

    在朱慈烺理解的第二代机床,那就是用机械生产机械,用机床生产的机床。

    第一代机床都是手工敲敲打打加工的,精细度自然不高,而且各种零件好没有标准化。

    但是从第二代开始,零件标准化,各种配件也都精细话,这样生产出来的机床才具备工业机床该有的模样。

    除了用机床加工机床之外,第二个改变就是所以零件都用钢铁代替。

    这个工作很复杂,朱慈烺打算集中一百个工匠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三年里还会不断的投入新的学徒和专业人员。

    至于朱慈烺本人,对于机械这方面还真的不擅长,只能给一个研究方向,剩下的就是设定奖赏。

    然后机床研究一下子从一个十个人的小项目,一下子变成了几百人参加的重点项目。

    相反应为机床研究的滞后,朱慈烺直接从纺织研究项目、后装枪项目、蒸汽机项目、钟表项目等几个需要机床支持的项目里抽调了大批人来完善机床。

    这几个项目也变成了二级项目,缩减了人员,缩减了经费,缩减了研究权重。

    朱慈烺绕了一大圈才发现,还是要搞好基础科技研究,想要拔苗助长,突击发展,那往往事与愿违。

    那么基础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从去年开始,朱慈烺就采取了聘请欧罗巴外教,加上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培养。

    这个时代工匠的贱籍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学习工业知识的就只能是工匠的后人,所以这种工匠学校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关注。

    不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需要时间,一年的时间,这些孩子加减乘除都还没有使用熟练,你指望他们能研究机床?

    而那些工匠则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先实践后学习,挑自己能用到的学,有空了在学。

    综合起来说,这一年多的时间,朱慈烺先后建立了医学院,讲武堂还有工业学校三类学堂培养人才。

    虽然一切都刚刚起步,但是一切也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好在开局不错,通过这一年多的折腾大明终于缓过来一口气。

    其实相比对建奴的战争胜利,朱慈烺觉得自己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稳住了大明国内的局势。

    哪怕是到了大明的最后时刻,依旧是李自成进了京城才导致大明的灭亡,所以朱慈烺觉得自己对内的功劳应该比起对外更大。

    可惜这个人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

    但是对内部的稳定,依靠的是巨量的财力投入,而财富的主要来源是抄家,这种不能持久的收入。

    所以对朱慈烺来说,今年最大的挑战不是建奴和高丽的战争,毕竟这一战危及不到大明的根本。

    对于朱慈烺来说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夏粮收购,北方的新粮食种植在推广,新粮食中除了玉米晒干之后容易储存。

    土豆和红薯储存难度都很大,淀粉的生产加工和食用,这事一个复杂的事情,就算想让大明百姓都吃上窝窝头,那红薯也要加工成红薯面不是。

第三百三十二章复杂的粮食问题

    当然朱慈烺不用办什么红薯宴会来推广,其实从去年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有一部分玉米、红薯和土豆已经进入了贡品行列。

    从那个时候开始,宫里的御厨就开始试着把这三种粮食作物加入食谱。

    玉米还好说,青的时候能煮着吃,干了之后就磨成面,然后做各种饼,因为玉米面散不能成团,所以做的时候加上野菜或者掺点白面。

    剩下的就是玉米粥、玉米糊糊、熬糖、做糕点、加工淀粉做成粉条等等了。

    红薯一般采用窖藏,或者削成薄片晒干储存。

    窖藏稍不注意就会烂,想要长期储存还是要晒干,当然也可以提取淀粉,然后做成粉条。

    土豆也是一样要么直接吃,要么做成粉条。

    而且土豆在朱慈烺的印象里好像一直是作为菜,土豆条、土豆饼、土豆片、土豆炖牛肉,土豆炖鸡,土豆炖万物!

    因为是贡品,又是皇宫御厨那里流传出去的吃法,所以三种作物一直是京城高端饮食的风尚。

    而民间最先尝到的是煎饼果子:玉米面、豆面、白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用羊骨头汤和匀,摊在饼铛子上,加一个鸡蛋。里面放上油条或者薄脆,抹上甜面酱辣椒酱,洒上葱花、咸菜丁、黑芝麻、花生碎等小料在一卷。一个煎饼果子就做好了。

    这里面最贵的两样东西就是玉米面和辣椒酱,两种东西目前只有皇明商号才有的卖。

    今年春红薯和土豆产量都会不错,玉米一般都是夏播秋收,参照后世的习惯,当这些杂粮收成增加之后。

    富余的粮食要么转为酒,要么转化为肉食。

    所以看似只是增加了几个粮食作物,但是它影响改变的是大明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皇明粮仓来说,土豆和红薯难以收储,所以这两种粮食的推广更为重要,大家不会吃不行,百姓卖不掉也不行。

    大部分百姓种粮食除了自己食用之外,还要交税交租子的,而且这两样还占了大头。

    所以要是种的土豆和红薯卖不出去,那么就不要谈什么种植的积极性了,他们可能需要卖儿卖女来交税教租子。

    那么以后都不会有人选择种这东西了。

    还有就是初期为了推广崇祯提出了一年内这些杂粮可以抵税,现在一年的时间没到,抵税的承诺还有效。

    所以即使难以储存朱慈烺还是不得不收,好在现在吃皇粮的人多,收上来的直接就地发下去抵一部分福利。

    为了夏粮收购期间红薯土豆不至于砸在手里,朱慈烺特意印制了一批红薯土豆劵。

    到时候用这些劵可以在皇明粮仓领取红薯土豆,还有就是救灾的时候,也可以发这两种粮食,加上军队消耗。

    剩下的实在消耗不了的,就做成淀粉,做成粉条,酿酒。

    把这个事情一点点安排下去,里面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朱慈烺去协调他们的配合。

    除了三种新粮食之外,小麦和水稻的收储也是一个大问题。

    去年的谋逆案江南粮商元气大伤,朱慈烺虽然进场补救,但是毕竟不是专业做这个的,从去年到今年消耗的都是这些粮商的库存。

    今年可就要自己买粮食了,但是问题是朱慈烺在江南的风评并不好,朱慈烺怕被抵制。

    风评不好跟买粮食有关系么?还真有!粮食这种东西,交易的大头还是那些地主,地主往往都是知识阶级。

    依靠那些小自耕农,产量有限,至于那些佃户,他们手里能留下口粮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卖。

    所以风评不好遭到文人阶层的抵制,到时候买粮食还真的会变得困难。

    第二就是渠道的问题,那些大粮商虽然已经被朱慈烺抄家了,但是他们的粮食也不是自己一家一家上门去收购来的。

    大粮商的粮食,都是从小粮商那里汇聚来的,正是那些一个个区域的小粮食和地主形成的脉络才构成了粮食销售转运体系。

    谋逆案的事情,斩断了这一部分体系,朱慈烺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就算是想自己干,那也要有人有时间不是。

    而且买卖这个东西,不是说你建立了收购点,人家就会跟你做生意。

    大部分做买卖习惯了哪一家之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你就算建立自己的渠道也不是立刻就有效果。

    所以朱慈烺也要依靠那些小粮商的渠道把粮食收上来。

    从去年开始,为了处理江南的产业,为了梳理粮食渠道,朱慈烺派出手下大将刘若愚一直镇守江南。

    但是仅凭报告朱慈烺也不敢确定江南的情况怎么样。

    在一个就是粮食收购价格的问题,现在京城粮食价格稳定在粳米一石一两银子左右。

    朱慈烺有计划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往年新粮上市的时候粮商会有意压低收购价格,最低的时候粳米一石价仅仅四钱又五十文。

    而平常的年份粳米的价格也会被压到六钱以下,朱慈烺今年想要把这个价格提高的七钱。

    如果到百姓手里是七钱,那么朱慈烺从小粮商手里批回来的粮食就要达到八钱了。

    而且朱慈烺还打算趁机推广粮票,也就是收购粮食的时候以粮票结算,然后在让百姓用粮票交税。

    但是问题来了,京城粮票一石等于一两银子,而江南收来的粮食一石仅仅七钱银子,这里面有三钱银子的差额。

    百分之三十的利润,肯定会有不少人投机,在江南收购粮票然后运到京城倒卖。

    而如果以京城定价为基准发粮票,那么百姓一石粮食送进来才换七斗的粮票。

    他们才不会管你的货币体系还是价值相等,他们只会觉得你这是在骗人,你把他的三斗粮食给贪污了。

    朱慈烺一开始打算发行专门的纳税粮票,也就是说这些粮票只能用来纳粮食税。

    后来想想,这好像和粮票货币化的目的背道而驰,粮票复杂化会给以后该银票带来巨大的阻力。

    所以朱慈烺也想明白了,何必多此一举,收粮食直接给银子就是了,什么事情也不能一步到位。

    粮食稳定是大明稳定的基石,

第三百三十三章弹簧钢

    粮食是大明稳定的基石,相比于基石来说,粮票仅仅是花里胡哨的装饰。

    不能为了装饰的好看,去破坏基础的稳定,所以粮票和粮食兑换的问题占时还不能解决。

    朱慈烺觉得有些搞笑,粮票可以跟粮库换粮食,但是粮食确换不了粮票。

    这边正处理粮食问题,外面贵喜走进来:“殿下,永平钢铁厂王富贵求见。”

    朱慈烺嗯了一声:“让他进来吧。”

    王富贵双手捧着一个红绸盖着的盒子欣喜的来到正殿:“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您要的弹簧钢,工匠们生产出来了。”

    朱慈烺听了也是大喜,弹簧钢!这个可是好东西,要是真的生产出来,那制约燧发枪研制的最后一个难题就攻克了。

    看到太子的欣喜,贵喜从王富贵手里结果拿过托盘确认安全之后,呈送给朱慈烺,朱慈烺掀开红布。

    只见托盘上放着一小叠金属薄片,朱慈烺夹起一片金属片,抓住一头轻轻弯曲另一头。

    弯曲到两头并在一起之后松手,整个薄片猛然弹起,然后轻轻晃动。

    朱慈烺愣了一下,这好像不能代表什么吧?成不成还是要装进枪里才知道。

    燧发枪其实跟火绳枪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创新,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燧发机构了。

    初期的燧发枪存在发火率底,火石易脱落,结构复杂,故障率高等缺点。

    其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弹簧钢的质量不过关,就是这个一个小小的金属片。

    它起到的左右就是为燧发火石鸟嘴积蓄能量,当扳机扣下去之后,弹簧积蓄的能量瞬间释放,然后鸟嘴的火石敲击在火石板上打出火星引燃火药激发纸弹。

    弹簧钢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就会造成击发无力,火星偏少,导致发火率底的情况。

    为了增加发火率不得不增加结构,这就导致了故障率高,因为结构复杂故障又难以修理。

    所以四个缺点其实最后都是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研制出合用的弹簧钢。

    弹簧钢除了燧发机构之外,钟表发条也要使用,还有马车的减震,大炮的减震机构,特别是炮舰上要是有了弹簧减震机构,那么复位技术就变成了可能,能显著增加装弹发射速度。

    想要稳定生产弹簧钢的前提就是钢材的质量稳定,想到这里朱慈烺开口问道:“炼钢炉生产稳定了么?”

    王富贵擦擦额头小心的说道:“上月我们开了五炉,总共成钢四炉,有一炉练成了白口铁。”

    朱慈烺开心起来,百分之八十的成钢率,至少钢材的产量稳定了:“很好,继续努力,争取培养更多的人建新炉子,早日提高产量。”

    王富贵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鼓起勇气实话实说:“目前生产的钢质量还不能满足铳管和炮管的使用要求,太脆耐压性不好,生产车轴也不行,耐磨性不好。”

    朱慈烺当然之后,这些后世都是特种钢才行吧,现在铳管和炮管还在用熟铁,而车轴这种东西用的是纯手工的百锻钢。

    不过技术的革新除了不断的科研投入,还要大规模的生产,产量上去之后,应用领域多了,各种相应的东西都能慢慢发明出来了。

    虽然做铳管炮管不行,但是一般结构完全就没有问题了,普通生活领域也有很多应用。

    所以只要能生产出来钢那就不愁卖,而且利润还不低。

    现在要做的就是研究清楚其工艺,确保新建平炉也能生产出来钢材。

    朱慈烺方向钢片:“把弹簧钢送去燧发枪研发那边,让他们试用一下。”

    朱慈烺饶有兴趣的看着王富贵:“除了弹簧钢,还有什么好消息没有?”

    王富贵想了一下:“勘探队在郭村后山又发现了新的铁矿,还有煤矿那边也有新发现。”

    朱慈烺点点头:“加大开采力度,以后用到钢铁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还有要多培养工人。

    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孤会抽调一批人去别的地方开矿炼钢,到时候你要保证抽调之后不影响这边的生产。”

    王富贵脸色发苦:“殿下,我们那边从去年开始一直在招人,一直在扩大生产,人手真的不够用。

    按照您的要求,今年我们炼钢量要至少达到练铁量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才弄好一个炉子,新建三个。

    等确定能生产出钢之后还要再建十六个才够用,这十六个炉子都要不少老手……”

    朱慈烺淡定的说道:“孤不要听你的困难,孤要听的是你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困难正常,没有困难孤还需要单独跟你安排这事么?”

    王富贵拱手行礼:“是!臣回去一定多想办法!”

    朱慈烺揉揉脑袋:“既然这种小炉子用人多,那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建更大的炉子,现在你那炼铁炉出铁才一两千斤。

    你可以建四千斤的大炉子,甚至八千斤一万斤的炉子。炼钢也是一样,想办法建更大的炼钢炉。

    再有新手确实需要培养,难道你不会找点老手么?北直隶的邯郸、山东的莱芜,这些地方不是有很多的炼铁厂,去他们那边招呀!”

    王富贵愣了一下:“那太远了吧?而且那些人好多都不是匠户出身……”

    朱慈烺摆摆手:“孤规定过钢铁厂只能用匠户么?现在你那边难道都是匠户么?

    至于距离你更不用担心,嫌远的可以不来呀,有嫌远的就有不嫌远的,又不是让你去征召,你是拿着银子去请人,人家愿意来是因为你给的工钱高,给的待遇好!”

    王富贵这才反应过来:“是,臣这就按照太子的吩咐办,回去多想办法。”

    朱慈烺点点头:“这才对嘛!你要多想办法,困难是有,但是只要肯努力去想,还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所以做事之前不要先把困难摆在面前,要先把目标摆在前面,然后去想我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做到哪些,然后在想这些该怎么样才能做到。

    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变得不那么不可能了!好好努力,孤看好你!”

第三百三十四章燧发枪即将出现

    朱慈烺说的抽调人手,指的就是建设新的钢铁煤炭联合体,目前可供选择的有莱芜、邯郸、包头、鞍山、马鞍山、佛山等几处。

    就今年的形式来说包头和鞍山可以剔除,即使能在前线建立钢铁厂,那里也没有足够的市场消化这些产品。

    而莱芜跟邯郸又和永平重合,等于是自己跟自己争夺市场,所以朱慈烺初选之后打算在两个地方中选一个。

    佛山不止出过黄飞鸿,也不止卖瓷砖,实际上从宋明开始这里就是重要的冶铁中心。

    在焦炭没有普及之前,北方练出来的铁因为煤的品质问题含硫磷超标,不仅脆而且产量一直不高。

    而佛山依靠岭南丰富的木材和竹子资源,采用竹炭木炭炼铁法,得到的铁质量上乘,远销大明各地和东南亚各国。

    这里有成熟的产业工人,也有完善的市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竹炭木炭炼铁形成的口碑,朱慈烺的高炉炼钢法未必有人买账。

    在一个相比于马鞍山来说,岭南毕竟偏居一隅,不像马鞍山依托长江航运和京杭大运河可以迅速把货物销遍整个江南。

    而且正应为有航运优势,其可以获得淮南淮北的煤矿,甚至湖北的煤矿的煤炭支持,不像佛山想要煤矿还需要从新勘探。

    但是马鞍山没有基础,要想在那建新厂,那么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至少要经过大半年的建设才会看见产出,而想要形成产量至少需要一年以上。

    朱慈烺倒是不急着下决定,目前永平矿那边还在攀产量的关键时期,朱慈烺怎么也要等永平的铁产量超过二十万吨,钢产量超过十万吨之后在筹划新厂。

    之所以跟王富贵这么说,只是想督促他加快技术革新,建更多更大的炉子。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重复建设这种小高炉,水平连大炼钢时代的土高炉都不如。

    当晚燧发枪研究组那边就传来好消息,弹簧钢达到基本要求,可以保证至少二百次回弹已经具备实用价值。

    二百次回弹也就代表着二百发纸弹的寿命,跟火铳铳管也差不多了,现在火铳铳管也就二百发的寿命。

    也就是说等弹簧废了之后,这支火铳基本上也就报废了。

    二百发纸弹是多少呢?大明围歼建奴战役,新军四万人每人平均放了十二枪,而开封围歼流寇战役,新军平均每人发射了六发纸弹。

    淡然极个别的战役热点地区,人均发射可能达到三十多发,甚至极个别人射出四十发纸弹。

    不过那也就是极个别的现象而已,正常的情况下,一场中等烈度的战役人均发射纸弹不会超过二十发。

    也就是火铳二百发的寿命足够新军打十多次建奴,一战要是能消灭两万,那要是枪干废了,那至少得打死三四十万建奴,建奴加一起加上蒙古附庸也没有这么多。

    而且火铳生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以现在大明的总产量可以保证每月两万到三万支火铳。

    所以十五万新军火铳还没有干废新的火铳也就生产出来的。

    燧发枪最后一个技术瓶颈打破,那么去年朱慈烺下发的新枪设计任务显然是东宫火器局胜利了。

    至于工部和兵部那边根本就没啥新进展,那些官僚一开始劲头很足,但是随着财权被统计司收走之后,这个项目就没有人管了。

    钱上面管的严了,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兴趣帮别人申请资金,而负责研究的官僚在花光最后一笔预算之后。先后去兵部和工部托人帮他申请预算。

    结果这个推给那个,那个推给这个,负责人一生气,自己去申请,统计司的钱又不是白拿的。

    统计司让他上报研究进度,取得的成果,预计多久能完成,预计还要花多少钱。

    他一看这些就傻眼了,虽然他号称善于营造,但是那只是号称,进度成果啥的,他根本不知道。

    回去一问那些工匠也是一头雾水,那个要求他们觉得达不到,上面崔了他们就精心打造一把鸟铳凑数,说在努力还没有达到要求。

    检查的官员一看,这武器挺新的,射击威力也像模像样,就鼓励几句,继续吃饭喝酒去了。

    所以多久能完成,要花多少钱,鬼才知道。工部和兵部的联合研发就这样搁置了。

    反正大明现在的新火铳新军用的也挺好,也没有人催他们,他们就领着工钱混日子呗。

    至于內监的研究机构倒是一直在努力尝试,这些太监韧性十足,但是就是脑子不太灵光,一直没有啥进展。

    也不能说全部没有进展,至少在至少火铳的过程中,他们还是有不少的发现的,加上他们內监有巧匠又有各国进贡和官员进贡的各种火铳样本。

    所以两边的进度相似,都是卡在弹簧钢这一块,所以这个项目实际上就是东宫跟內监在争夺。

    这个争夺其实大家都明白,不过是邀功的一个工具罢了,就像新式火铳一样,等燧发铳研究出来还不是内廷跟太子的工坊共同生产。

    这样的氛围下,两边还时不时还有一些技术交流活动,这也是进度相似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慈烺第二天又把王富贵叫来:“你这个弹簧钢量产情况这么样?”

    王富贵眼睛一亮:“成了么?回殿下,这个弹簧钢需要特殊的回火淬火工艺,所以量产的话每天一个匠人能生产三十片左右。”

    朱慈烺估算了一下一人三十片,那么三十多个人生产这个就能供应火铳作坊的使用了。

    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很好,那你回去组织三到四十人专门生产这个,务必达到日产一千片的规模。”

    王富贵有些为难:“太子殿下,这个能做弹簧钢的工匠现在只有一个,要是加快培训最少也要三个月到半年才能培养出三十个这样的工匠。所以殿下能不能宽限些时日?”

    朱慈烺邹起眉头:“怎么会这么久?难道不能用一些熟练工匠专门学习这个技术么?不要从学徒里面找人,从铁匠里面找!”

第三百三十五章许下重赏

    王富贵脸上纠结成一团:“殿下,要是抽调有经验的铁匠,那其他工作进度就耽误了呀。”

    朱慈烺捏捏眉心:“那么等你招聘到更多铁匠之后,就抽调有经验的做这个,把弹簧钢的事情调整到第一优先级。”

    朱慈烺发现这个王富贵做事太保守,有些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让他有点不喜。

    当初王富贵是从众多高炉监工中脱颖而出的一位,正是他改进了高炉的一些小问题,然后提高了熟铁产出率,率先实现了稳产。

    在人才匮乏的时候,朱慈烺就提拔他负责整个炼铁厂,后来开建平炉炼钢,又交给他负责。

    现在看来,这个人能力是有,但是缺乏大局观,当一个生产总监是称职的,但是当一个厂长有点力不从心。

    朱慈烺想了想又交代道:“你要继续扩大铁匠规模,去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甚至更远的地方招募铁匠。

    铁匠咱们是不嫌多的,而且越多越好,还有就是要注意培养人才,一个师傅带五个甚至十个徒弟!

    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不同,逐个专门教,甚至可以让一部分擅长教基础知识的专教基础,等学徒学会了在派到教高级技巧的师傅那里。

    不要怕浪费材料,实践才是检验技术进步的最好办法,学十遍都不如自己亲自上手来一遍!

    你明白孤的意思了么?”

    王富贵一边思考一边答应:“是,知道了,臣回去就这么办!只是那高炉让他们实验风险很大,万一要是操作失误导致废炉,那一个炉子就没有了。”

    朱慈烺摇摇头:“他们旁边不是有老师跟着么,要是遇到紧急情况老师不是可以纠正么!

    还有孤的意思你根本没有听明白,回去之后,想办法办个学校,一所专门教炼铁炼钢的学校!”

    这个学校跟皇家科学院的学校又不同,皇家科学院的学校更倾向于教技术教理论,学习机械知识还有物理化学的启蒙。

    朱慈烺安排王富贵办的学校,那纯粹就是技工类的学校了,随着产业规模的急速扩大,这种工人跟不上趟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虽然朱慈烺一直在努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的让师傅们多带学徒,但是老实说他的各个工坊建立都没有超过一年。

    就算是第一批从一开始就跟着师傅的都没有学一年,在这个时代,技术还没有形成文字和理论。

    学徒们学习只有通过观察实践,领悟里面的技巧,然后通过练习掌握,每一点点的技巧都是如此学习。

    这样就无限拉长了学习的时间,不要小看技术岗位,这些工艺的先后顺序,以及每一步的作用都很重要。

    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工艺能让同一种材料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没有理论支撑,这些都需要死记硬背,然后反复练习。

    朱慈烺在努力让这些东西形成理论便于传授,但是对于一个非专业学科,朱慈烺对于炼铁炼钢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高中阶段。

    显然高中并没有讲过工艺对于材料性质的影响。

    要不是朱慈烺平时看点什么的,他甚至都不知道可以通过蓄热室加热空气送入高炉能增加炉温。

    目前对于燧发枪并不是很急需,又是战争随时会发生的状态,让士兵这个时候去适应去学习另一种枪械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新枪意味着新的操作方法,新的保养技巧,甚至战斗方式都要革新,按照锦衣卫的情报,建奴奴酋皇太极会在四月十一日称帝。

    那一天大明肯定要有所表示的,有道是天无二日,在中原王朝的逻辑里,谁敢称帝那就是最大的敌人。

    一般情况下都是优先消灭,要是没有消灭那肯定是打不过。

    为了引导建奴对高丽的行动,大明的第一阶段主要就是驻兵高丽,杀光高丽境内的建奴,然后在高丽建立防线。

    也就是说新军四月十二号就会上战场了,现在已经三月下旬,还有十多天时间,且不说能不能适应,就是火铳作坊那边也未必能适应新技术造出新火铳。

    而且现在新军火铳刚刚装备完毕,高丽的火铳还在制造中,月底完工之后会送到高丽,到时候会在高丽王城演练。

    估计高丽第一战就是王城保卫战了,不是防守不住边境,而是要无限拉长建奴的补给线,确保对方不能第一时间回援辽东。

    除了这个高丽的武器之外,河套骑兵的马枪生产也没有结束,这一阶段蒙古方面也要有所行动,曹文诏部可是主力。

    所以这个时候搞技术改革除非朱慈烺的脑子被驴踢了。

    朱慈烺想了一圈之后挥挥手:“王富贵,你回去之后抓紧时间办这个事情,预计三个月之后朝廷就要开始大规模生产燧发枪!

    孤不希望到时候因为你们的产量不够影响了生产!”

    王富贵犹豫的问道:“那产量是多少?”

    朱慈烺盘算了一下:“初期月产一万把,到第三个月增加到两万把,以后稳定在每月生产两万把。”

    燧发枪虽然出来了,但是火绳枪生产也不能停啊,正好新军换装燧发枪之后,二线部队和这些藩国都可以使用火绳枪。

    这样既保证了新军的优势,又不至于让其他部队战力拉开的太远,一些精锐部队经过重新编练还是很有价值的。

    正好也解决了崇祯的一块心病,他总觉得把最好的武器卖给高丽这样的藩国不对。

    担心他们拿着武器会反了大明,现在新军装备更新了,想来崇祯应该不会在担心了吧。

    王富贵也沉思了一会拱手行礼:“是,臣这就回去准备。早日达到太子殿下的要求。”

    朱慈烺嗯了一声:“这次研究出来弹簧钢的工匠赏九品工监吧,其余参与的铁匠赏百石粮票,至于你管理有功赏五十石粮票。”

    王富贵大喜:“我代老龚谢殿下恩赐,那我就回去了。”

    朱慈烺点点头:“回去吧,这是孤的加赏,原本按照制度规定的赏赐依旧有效,回去吩咐下去,谁要是能研究出铳管能用的钢,孤加赏七品正工监另粮票千石!”

第三百三十六章货币战争

    王富贵离开之后,朱慈烺接着安排剩下的问题,吩咐人把皇家科学院的管事太监刘良臣。

    等刘良臣到了朱慈烺直接开口问道:“燧发火铳已经实验过了么?效果如何?”

    刘良臣拱手:“回殿下,燧发火铳跟原来的火铳比只是改变了发火机构,所以威力方面没有变化。

    不过减少了维护火绳的时间,射速上有两到两呼吸的提升,而且火石燧发在潮湿的天气更容易击发,下雨天只要保护得当也能维持一部分战力。”

    朱慈烺很满意:“那生产方面呢?有没有什么问题?”

    刘良臣思考了一下说道:“从目前试制的情况来看,燧发机构零件增多,而这些零件又需要精细化调整,所以一套燧发机构需要一个匠人精心制作。

    一天最快也顶多制作一到两套而已,这还需要其他工匠配合,还有就是采用燧发机构火铳的质量也增加了。”

    原本新式火绳枪初期型号重量一度达到二十斤,经过生产改进之后,现在整支火铳总重控制在十七斤多一点。

    就算减重之后,这个重量还是太重,特别是持枪射击的时候,枪身过重既影响射击精度,又增加了士卒连续持枪的难度。

    朱慈烺想了一下突然问道:“冲压机研究的怎么样了?”

    刘良臣抬头看了一眼朱慈烺:“禀告殿下,现在一千斤、两千斤、四千斤的畜力水力冲压机都已经能使用了。

    但是更大的一万斤的水压机虽然也能用,但是效率很低,要是采用大比重齿轮材料又跟不上。

    目前一万斤的水压机一刻钟只能落下两锤,我们正在试用百锻钢做的齿轮。”

    朱慈烺吩咐研制的冲压机有两种,一种是用铁块配重,用齿轮、滑轮组加上杠杆原理,可以做到四千斤冲压的规模。

    但是想要更重的冲压,各种材料都遇到了瓶颈,牵引绳、齿轮、冲压锤等等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

    四千斤也就是两吨的压力,目前是作为造币的技术储备,但是现在朱慈烺确想起来好像后世说过枪械大规模采用冲压零件能减重来着。

    所以他才这么一问,不过目前来看,好像还不能达到要求。

    成不成朱慈烺还是决定试试:“你回去之后,把那些燧发枪零件设计成能冲压成型的结构,然后试试能不能冲压出来。

    要是能冲压既减轻了重量,又减少了工匠的劳动,要是不行看看是哪些问题,想办法改进。”

    既然聊到冲压机,朱慈烺就接着问道:“那钱币冲压能不能完成了?”

    刘良臣灿烂的笑着:“目前金银已经可以冲压,使用四千斤的冲压机一次成型一百枚,一刻钟落锤十五次,一个时辰能落锤一百二十次。

    这样的话一天不间断的工作就能冲压出十四万枚金银币,已经基本能满足铸币厂的需求。”

    朱慈烺开心的拍拍手:“很好,这样的好消息为什么没有及时的通知孤!”

    刘良臣不好意思的笑笑:“目前金银币虽然已经能冲压,但是铜币现在一次只能冲压二十枚。

    臣等正在制造六千斤型冲压机,争取把铜币一次成型规模提升到五十枚,打算到时候再跟殿下贺喜。”

    金银是比较软的金属,铜又硬一些,而且相比于金银币实心的结构,铜板的结构是空心的。

    而且铜币的需求量巨大,想要确保流通需要数千亿枚以上。

    虽然已经使用了粮票打算替代金银铜金属货币流通,但是朱慈烺也知道想要完全取代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而且随着大明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承认大明的纸币价值。

    在没有能力进行武力威胁的情况下,只有乖乖的付出真金白银。

    而且就算到了后世,金属货币依旧有其生存的土壤,除非有一天实行了电子货币但是朱慈烺觉得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如果说铜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是一千亿枚的话,一枚铜币可以使用二十年,那么一年就需要生产五十亿枚。

    如果一年生产五十亿枚,那么一天就要生产出来一千三百多万枚铜币。

    而如果冲压机能一次冲压五十枚,一分钟一次,那么一天能冲压七万枚左右。

    也就是说预计需要二百台这样的冲压机才能满足冲压铜币的需求。

    假设一枚铜钱4克,那么一年五十亿枚就需要两万吨铜。

    两万吨铜就是四千万斤,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大明所有铜矿的采矿能力。

    即使铸造的时候回收旧钱依旧有巨大的缺口。所以这个技术只是铸币计划的储备技术,现在并没有到推广的时机。

    为何要用铸币来取代市面上流通的金银呢?而随着美洲白银的开采,白银流入逐渐成为了货币的主流。

    但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战争,美洲金银开采,除去成本之后都是利润,大型白银矿的发现使得开采成本进一步降低。

    所以就相当于那些欧罗巴人拿着不值钱的金银跑到大明换走了大明的各种值钱的货物。

    金银这种东西,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对于单个百姓来说,这是一种财富。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也就是一种货物,把大明有用的资源换成了这种对于增加国力完全无用的金属,那么对于整个大明来说,这事吃亏了。

    而且那些挣钱的地主商人又把钱存进地窖,那么就导致货币流通的进一步减少。

    有学者估计这个时期每年净流入大明的金银有数亿两,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大明每年生产的价值几亿两的东西都送到了国外,并没有增加大明的国力。

    而大明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能有多少?这不就相当于被人不停放血一样么?

    所以用金银币取代流通的金银,限制金银的流入,让那些欧罗巴人先到皇明商号换了金银币再消费!

    明面上看好像是多此一举,但是实际上市面上流通的金银是可以通过发行量来控制的。

    而且他们用金银未必换到的就是金银币,他们可能换到的只是一张张纸币。

    纸币花出去之后,商人总不能存入地窖里去了吧?存进去烂了又没人赔偿,要么花掉,要么就存进银行。

    花掉的话就代表着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量,要是存进银行那就更好了,你不会花钱,银行可以替你花钱嘛!

第三百三十七章技术瓶颈打通

    金银币的发行第二个好处就是解决火耗问题。

    征收赋税的时候征收一成左右的火耗,这已经是各级政府的惯例,而解决火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各级政府不必在把银子重新熔炼铸造。

    没有了这个理由,那么征收火耗就没有理论依据,谁再征收那就是贪污。

    所以明明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都有好处的事情,真正实行起来,可能就跟整个官僚集团为敌了。

    目前皇明银行的金银储备黄金有一百七十万两,白银有三千二百万两。

    其中发行的流通中粮票有一千八百万石,而且持续的增加中,而库存粮食仅有五百三十万石。

    没办法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直到夏粮收购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少。

    所以白银储备中有一千三百万是留作粮食储备金。

    之所以会发行那么多,主要还是各工程支付方式上,朱慈烺都采用了粮票结算。

    加上市民普遍对于粮票都很认可,渐渐的也都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粮票。

    因为粮票价值一石稳定在一两银子左右,所以加速了其进入消费领域。

    朱慈烺从来没有想到前一段时间制约粮票流通的最大问题竟然是一石粮票值九钱银子,然后大家都算不好该怎么收钱。

    这也是朱慈烺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朱慈烺的印象里,这种小学算术水平的题目不应该是大家都掌握的东西么?

    结果还真不是,粮价九钱的时候,粮票使用磕磕绊绊,等到粮价一石等于一两,没有任何换算压力之后,粮票使用才爆发了一波。

    搞得现在朱慈烺都不敢在提高粮价了,粮票已经觉醒了货币属性,那么要是粮价在涨无异于把粮票和银子再次脱钩。

    朱慈烺敲着桌子:“最近科学院有没有什么新东西?”

    刘良臣想了想眼睛一亮:“有!殿下吩咐造的蒸汽机,最近又试了一次,运转了五百息。”

    朱慈烺笑着摇摇头,那玩意到处漏气,没有橡胶,零件间距过大,气密性极其的差。

    现在的蒸汽机不过是个实验室产物罢了,想要实用,需要一整套工业的进步。

    如果没有机床不能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造出一个能用的蒸汽机,那也不过是一个大号的玩具罢了。

    从蒸汽机表现的各种故障来看,密封垫圈耐磨性差,这是橡胶没有出现的缘故,零件易磨损,这是钢铁工业不过关。

    齿轮容易崩断,钢铁质量不过关,齿轮间距大易脱落,这是齿轮精密度不够,是机床加工精度不足引起的。

    水管易崩裂,锅炉压力不足,压力太大又容易爆炸,这是密封技术不够造成的。

    锅炉里容易出现水垢,这个是水质的问题,是水提纯技术不过关的原因,为了减少锅炉水垢,朱慈烺特批了试验用玉泉山的泉水。

    没错就是那个皇上御用的泉水,号称天下最轻的水。

    除了这些大问题之外,其余的小问题也是不断出现,什么传动效率低啦,传动模式单一啦,等等一大堆。

    所以刘良臣说出蒸汽机实验,朱慈烺并没有多少兴奋,五百息,也就是不到十分钟喽,不到十分钟能干啥?

    刘良臣见朱慈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他想了半天说道:“殿下科学院根据您提供的游标卡尺概念结合东汉铜卡尺成功制成了游标卡尺,精度达到毫……”

    刘良臣觉得这么个小工具的发明应该是一件小事,但是朱慈烺听到之后确满意的一笑:“好!很好!非常好!试用没有问题之后立刻推广。”

    这里说的毫可不是西方单位里的毫米,而是大明计量单位里的毫。

    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十毫,一毫等于十丝,一丝等于十忽。

    现代一般视一米为三尺,也就是说一尺等于33.3厘米,那么一寸就是3.33厘米,一分是3.33毫米,一厘等于300微米(一毫米等于1000微米),一毫等于30微米。

    也就是说大明版本的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已经到达了三十微米这个级别。

    一般工业上认为测量的极限就是工业加工能力的极限,如果测量精度达到了三十微米级,那么大明的工业加工精度就能达到三十微米。

    这对于工业的标准化极其重要,朱慈烺一直希望达到的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良臣没有想到太子会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尺子而开心的喜形于色,但是对于蒸汽机这么一个神奇的大家伙表现的兴趣缺缺。

    在刘良臣看来能让太子殿下高兴,那就是他们的皇家科学院存在策最大意义。

    想到测量朱慈烺不禁想起那个经纬度研究课题,这是朱慈烺特意让汤若望招募的一个西方天文学家和大明钦天监一大票官员一起研究的课题。

    如果是陆地上以地图和地标城市为参照还不至于迷路,但是海上没有这些参照物之后,大家会容易迷失方向。

    所以发展航海需要有一个确认自己位置的仪器那就是六分仪,而六分仪使用又需要一个经纬度作为参考。

    这个时候大英帝国还没有取得海洋霸权,所以朱慈烺也没打算用‘伦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旧址)的一台主要子午仪十字丝的那条经线为起始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朱慈烺选择了大明皇城中轴线为‘皇明子午线’,中轴线往东就是东经,往西就是西经。

    因为理论基础已经有了,所以这个工作是可以推行的,不过想要推行也不是没有困难。

    测量经纬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具,那就是稳定精确的计时器,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测量出来的不同地点的太阳夹角是确认经纬度重要的条件。

    大明的钟表发展是滞后的,可以说现在刚刚起步,准确的说实用的弹簧钢昨天刚刚制作出来。

    弹簧钢是钟表发条的必备原料,有了发条的钟表才能小型化,才能制作成怀表甚至腕表。

    而游标卡尺的出现又代表着零件精密度的一次极大提升,那么精密怀表制造的技术瓶颈已经全部打通了!

第三百三十八章东厂的情报

    所以说工业化,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依靠一个人的智慧,在某个行业取得领先,并不能促进整个工业体系的进步。

    一个小小的弹簧钢竟然跟经纬度测量,跟航海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

    一个小小的弹簧钢对燧发机构竟然这么重要,能改变战争形式。

    一个小小的弹簧钢竟然延伸出了另一个赚钱项目——钟表行业的爆发。

    这正说明了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钟表的原理朱慈烺懂,燧发枪的原理朱慈烺也懂,但是怎么炼制合格的弹簧钢朱慈烺确不懂。

    幸好朱慈烺提出了科技体系建立的想法,要就用实验用统计学的办法研究。

    把这种灵光一闪的尝试,变成可复制的工业技术。

    朱慈烺吩咐刘良臣:“回去之后试制发条驱动钟表,等计时工具足够精确之后就开始着手推进经纬度测量确立工作。”

    发条钟表出现之前并不是没有钟表,例如等摆原理也是制作钟表的一种常见方法。

    等摆也就是那种大座钟下面一个圆球摆来摆去的,因为他需要摆动,所以不便于运输,运输中稍有碰撞那计时就不准确了。

    但是发条就不一样了,他内置在钟表里面,一般的晃动并不影响它的走时准确。不要说运输了,就是戴在手腕上不一样能用。

    这个时代座钟都是奢侈品,更不要说怀表和腕表了,那绝对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就算到了后世,手表也是奢侈品,即使手机盛行也有人热衷戴腕表彰显身份。

    而且怀表对于战争也有很大的意义。

    朱慈烺记得某些抗战电影里面大战之前总有这么一个画面,几个高级将领聚在一起,露出坚定的神色伸出自己的胳膊“现在开始对时!”

    所以说如果战场上有了手表那么行动的时间精确度就可以精确到分钟级别,这绝对是继望远镜之后军中的一大利器。

    正安排好刘良臣,朱慈烺刚要休息一会,外面李若琏匆匆走进来:“殿下,京城官员有异动!”

    朱慈烺心里一惊,京城官员能有什么异动?

    李若琏皱眉说道:“下面传来消息,京城一些礼部官员跟御史最近串联频繁,而且行动很隐秘,太学祭酒也有参与。”

    朱慈烺皱起眉头:“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李若琏沉吟一下说道:“按照锦衣卫情报分析处的分析,他们估计在串联搞一次午门请愿之类的活动,因为他们有意发动太学生。”

    朱慈烺立刻警惕起来,午门请愿,这个可是恶性事件,以天下百姓之名逼迫皇帝就范,往往事情最后皇帝都要妥协。

    即使祭出廷杖等杀手锏,这些人也不会畏惧,更是甘之如饴,认为是获得名声的捷径。

    朱慈烺思考了一圈,最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要闹到午门请愿的地步啊?

    朱慈烺看了看李若琏:“最近有什么大事么?”

    李若琏也苦着脸:“最近一切风平浪静,对了,最近听说孙承宗进京了。”

    朱慈烺犹豫不定:“你是说这事可能跟孙承宗有关系?”

    李若琏犹豫了一下说道:“虽然不太肯定,但是这些人也经常出入孙承宗府邸。”

    朱慈烺转了一圈:“那就去查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要是孙承宗也参与了,那事情就棘手了,第一就是孙承宗威望大,第二就是年龄大,第三就是还帮过朱慈烺。

    威望大代表着号召力大,作为儒学大家,帝师级别的人物,他就代表着士林的喉舌,孙承宗的话就算朱慈烺脖子再硬也要听一听。

    第二就是年龄大,年龄大意味着不好动,他往哪一坐,你就不敢轻易动他,老年人骨头脆要是断胳膊断腿或者脑子一热一口气上不来。

    那结果对朱慈烺的名声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就是他帮过朱慈烺,朱慈烺更不合适动他,否则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就背定了。

    现在最要紧的还搞清楚他们在密谋什么,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他们的目标才好对症下药。

    朱慈烺在东宫耐心的等了半天外边迟迟不见动静,突然一个小太监走进来:“殿下,方公公让奴婢跟您带句话。”

    朱慈烺一愣连忙说道:“讲!”

    小太监说道:“孙承宗因为殿下四大霸权理论联络京城礼部和御史官员欲弹劾太子侍讲侍读官员,并且规劝太子放弃商事,专心学业。”

    朱慈烺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淡淡的点点头:“替我谢谢方指挥使。”

    小太监躬身行礼走了,朱慈烺确沉默了下来。

    他以为是有人说动了孙承宗让他参与这件事,没想到这孙老头竟然自己主动联络朝中官员要弹劾他。

    要是只是弹劾也就算了,对方联系了太学,其目的很明显,要是弹劾没有被采纳他们一定会在午门请愿。

    朱慈烺怎么也没有想到,曾经他尊敬的一个人现在竟然变成了他的敌人。

    而且还是这种理念之争的敌人,王霸之道本来就跟儒家的仁义理念相冲突。

    特别是对于这些觉得应当以仁义之心感化万物的儒学学派来说,朱慈烺这种理论简直是离经叛道。

    孙承宗估计又是觉得自己是为了太子好,为了大明的千秋基业,行的是大义之事。

    但是他不自觉的已经成为了朱慈烺的绊脚石,朱慈烺不禁感叹‘是孤高看你了!不过一腐儒尔!’

    方正化之所以给自己传递这么一个消息,想来是为了还上次的人情,看来东厂的实力不可小看。

    不说其他,一直以来朱慈烺的一举一动崇祯都了如指掌,这一点就很让朱慈烺挠头。

    他不知道谁才是内监,又不能大张旗鼓的查。

    而且就算查出来还不能怎么着对方,而且本身查这件事就是在父子之间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而且就算知道了朱慈烺做事也不能避开对方,现在正是风口浪尖,隐瞒了一件事崇祯会不会脑补朱慈烺隐瞒了一百件事?

    所以明知道崇祯在他身边安插了人,朱慈烺也不动声色,而且崇祯多次的行为也明显告诉朱慈烺,自己在他身边安排了人。

    这些人肯定来自东厂。

第三百三十九章用嘴说话

    既然得到了消息朱慈烺赶紧让人把李若琏喊回来。

    回来的李若琏脸有点发红,他可能是觉得自己没有打听到消息,反而是东厂先打听到,感觉自己做事无能。

    朱慈烺笑着安慰了一句:“你消息没有东厂快也正常,现在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军事和敌国情报。

    做好自己的事情,并把他做到极致,这就很好了。

    东厂不一样,一直以来他存在的目的就是监视官员,能提前得到消息也很正常。”

    在李若琏赶回来这段时间,朱慈烺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对方为什么要密谋这件事?还不是因为明着来会失败。

    估计孙承宗吸取了上次被赶出京城的教训,这次怕朝廷在来一道这样的圣旨,那么他的辛苦谋划可能失败。

    打击敌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别人怕什么,那咱就做什么。

    现在密谋被探知,朱慈烺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敲了敲桌子朱慈烺吩咐道:“你去请孙师到讲武堂,就说太子有事请教。

    到讲武堂之后,白天就安排在军棋推演大厅,或者推演,或者论道,让那些学子跟孙承宗辩论。

    进来京城有宵小之徒企图闹事,为了提高孙师的安全,禁止讲武堂学子以外的人跟他接触。

    锦衣卫要履行好保护之责,全程保护好孙师。”

    李若琏看了一眼太子,太子这是要软禁孙承宗了,虽然不是什么妙计,但是抓住了孙承宗,少了这一个发起人,那么行动的规模就大打折扣了。

    朱慈烺继续说道:“一会孤会上书父皇,高丽理藩院已经建立,但是人手缺乏,请朝廷派官员十名,再派大儒十名到高丽交流学术。

    你把参与这些密谋的官员从上到下,从威望高到威望底都给我写进去!

    还有太学生,也要选派三十名到高丽,把那些有意参与的都送上船,今夜给我连夜运走!”

    李若琏惊异的看着太子,他没有想到太子的反应这么激烈,这么霸道。

    这么做好像有点不符合政治规矩吧?这种事情不应该是妥协、退让、谈判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么?

    太子这么做不是在解决问题,显然他是在解决那些给他制造问题的人啊!

    在朱慈烺眼里,朝廷官员?那不就是废物一堆么?大明朝廷离开谁都能正常运转。

    而且这些人离开之后,把位置腾出来,兴许还能让底下的人有出头的机会。

    高丽需要人是事实,要是再闹下去琉球也需要人,安南也需要人,吐蕃那边跟大明联系有点松散也需要加强一下交往。

    再比比朱慈烺打算直接把他们派往欧罗巴当大使去!一群没有眼力见的东西!

    看李若琏一副犹豫的样子,朱慈烺皱起眉头:“你在想什么?”

    李若琏连忙说道:“没有,臣就是在想这么重要的事情需要皇上圣旨才能办吧?毕竟涉及到官员还有太学生。”

    朱慈烺嗯了一声:“那你在这等着,顺便准备人数,孤这就写奏章去见父皇。”

    朱慈烺见到崇祯的时候,崇祯正在那里等他:“就知道你会来,坐吧!”

    看着崇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朱慈烺也松了一口气:“父皇,您觉得这件事该如何办?”

    崇祯呵呵一笑:“怎么?怕了?孙师说的又没有错,你呀就是要多读书,最近你学习越来越不用心了。

    要不是有些事离不开你,朕都想抓你去学堂好好管教管教了。”

    朱慈烺摇头说道:“但是父皇,对方看似是让儿臣用心学业,实际上是在争夺皇明商号的经营权,还有统计司的权力。

    咱们要是退一步,对方就会进一步,到最后退无可退该当如何?”

    崇祯哼哼一声:“这百姓心里有一杆秤,天下人也不是都是瞎子,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他们还是能分辨的。

    这些跳梁小丑,如此作为正显示他们黔驴技穷,咱们无需管他们,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他们的丑态。”

    朱慈烺连忙举起手里的奏章:“父皇,最近眼看开战在即,咱们是不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打赢这一仗上面。

    咱们不能因为这点小事牵扯了精力不是,所以儿臣是这么考虑的,请父皇一观。”

    崇祯觉得朱慈烺说的也有点道理,点点头接过奏章看了起来,一开始眉头舒展,但是后面越看就越皱眉。

    朱慈烺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自己这个提议崇祯不同意?那到底是哪里的问题?

    崇祯放下奏章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说话,而是皱眉思考了一阵子之后,眉头舒展开来。

    崇祯看着朱慈烺:“皇儿,你还记得当初成立报纸的时候,你是怎么跟朕说的么?”

    朱慈烺想了一下:“父皇,报纸的目的是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掌握喉舌,切断士大夫对舆论的垄断……父皇您的意思是?”

    崇祯微微点点头:“你的办法固然能解决问题,但是确失去了人心,破坏规则的后果就是没有人再遵守规则。

    你要明白,给予他们在午门静坐的机会,并不是只是在帮他们,也是在帮咱们自己!

    如果没有了这个,就像你这样把人发配了赶走了事,那么矛盾解决了么?并没有!他只是被压制下来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你要是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把人惹急了,人家可是要动手打人的!”

    崇祯的话意思很明白,这种事不能逃避,要正面面对,而且要是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惹急了对方可能会造反?

    秀才也会造反么?虽然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一旦成了,那后果可比那些流寇要严重的多了。

    而且崇祯也指出了一点,那就是报纸,自己辛辛苦苦掌握了喉舌,结果确不用来说话,也不准别人说话,这确实不符合逻辑。

    崇祯看着陷入思考的朱慈烺继续教育道:“皇儿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但是对于与人交流方面确并不擅长。

    之所以有这么激烈的反应,你心里是不想跟这些人说话吧?

    朕相信真要是堂堂正正的跟他们争辩,你一样能赢,但是你确选择了这么极端的办法。”

    朱慈烺有点震惊了,自己的宅男性格竟然被崇祯发现了?

第三百四十章打破金身

    朱慈烺抬起头:“那要是最后辩论咱们输了呢?”

    崇祯微微一笑,抖了抖手里的奏章:“这不是还有办法么?”

    朱慈烺不禁对崇祯的智慧竖起大拇指,合着您就是觉得说得过就说,说不过再搞滚蛋呗。

    确实比自己直接暴力驱赶要人性化的多了。

    崇祯站起说道:“朕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锻炼你,朕看你当初对孙承宗推崇备至,但是孙承宗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现在更是处处跟你作对,你只要战胜了他,那么对你的成长就非常有好处的。”

    朱慈烺觉得崇祯突然变成了哲学家,什么叫战胜他就成长了?意思就是孙承宗是自己的心魔呗?

    有这么夸张么?朱慈烺仔细想想,确实对于这种历史名人朱慈烺都心存敬畏,特别是这种被广大网友神话之后的名人。

    朱慈烺总觉得他是全知全能的,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从孙承宗防守宣大防线,再到抵御建奴,朱慈烺突然对他非常失望,再加上理念的冲突,朱慈烺彻底放弃了这个人。

    朱慈烺心里想着让神话就活在神话里吧!

    结果没有想到,这个神话竟然跳出来挑战他,直接勇士变恶龙的节奏啊!

    确实战胜他,自己就能收获成长,以后对于这些历史名人不在畏惧。

    不过对方身为大儒自己真的能战胜么?

    大儒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嘴炮既能点满还加反甲。逻辑自恰能力超级强大,基本上不会被其他理论影响。

    通俗的讲就是固执,不听人劝,大儒的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不听人劝,反过来还能劝服你。

    朱慈烺心里转了这么多念头,最后还是听从了崇祯的建议,试试就试试吧。

    回到东宫李若琏还在那等着呢,朱慈烺挥挥手:“行动取消,吩咐大家解散吧。”

    李若琏到外面吩咐一声之后就回来了,看到朱慈烺在那思考,他也没有打扰,也没有问朱慈烺为什么要取消行动。

    朱慈烺也不需要向他解释什么,经过思考之后,朱慈烺想到了一个对付孙承宗的方案。

    想要打败孙承宗,那么就要打破他的金身,他不是标榜自己为民请命,为国家社稷么?那就从这方面入手!

    第二日,孙承宗起床洗漱之后,老仆递上今天最新的皇明日报、皇明民报、江南士林报等几份报纸。然后去准备饭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孙承宗养成了早起看报纸的习惯,并且把看报的时间提升到吃饭之前。

    精神食粮比起真正的粮食更让他感觉充实。

    在老伴的多次抗议之后,孙承宗才改为吃饭前先浏览一些重要新闻,大概看一下新闻标题,大概掌握情况,吃完饭之后在详细的看。

    比起当初的邸报,现在的报纸内容丰富的多,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孙承宗虽然很少外出,但是大明的各种动态都尽在他的掌握中。

    当然朱慈烺的四大霸权理论并不是从报纸上看的,而是从讲武堂流传出去之后,有人特意写信送给他的。

    今天打开皇明日报头版头条粗体字标题上写着:“名为为民,实为民贼。”

    孙承宗被文章标题提前兴趣,开始仔细阅读起来,可是看着看着脸色涨红起来,只见文章中写道:

    ……有些人打着为民的口号,享受着民脂民膏,确坐着坑民害民的勾当,为恶人张目,胆小如鼠确美其名曰仁……

    ……叫嚣着对异族实行仁政,其实不过是拿民脂民膏饲虎,虎越养越大,食百姓血肉其称为融合也……

    ……此种行为不过是慷他人之慨,汝等满嘴仁义道德,满嘴仁道感化,为何不见深入胡地教授胡人?只会拿民脂民膏送人,仔卖爷田不心疼……

    ……牺牲皇家的公主和亲,怎不献上自己的女儿去感化异族,大儒的女儿岂不是更能教授异族仁义道德……

    ……纵观历史,这样的人很多,但是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来者戒。……

    孙承宗气的站起来:“竖子!怎敢如此!怎敢如此!”

    生气转了几圈之后,孙承宗又拿起报纸随便看一样,今天的报纸有五分之一内容在讲,胡人给华夏造成的苦难。

    再有五分之一讲民族抗争中的英雄,再有五分之一是那些汉奸和鼓吹仁道的儒家人物。

    剩下的五分之二才是新闻,孙承宗又气的半死,这明显不是把他们这些鼓吹仁道的跟汉奸相提并论的意思么!

    孙承宗想的确实没错,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心里暗示,通过身份借代,让大家不自觉的把他们带入其中。

    果然今天报纸发行之后整个京城都在讨论这些人这些事,如果说以前那些儒生搞午门请愿跟普通百姓无关。

    但是这一次朱慈烺把他们跟这些儒生联系到了一起,谁鼓吹仁道对待异族,就是拿他们的钱去送人,就是汉奸!

    原本站在舆论最高点的孙承宗等人突然不敢轻举妄动了,即使孙承宗不怕,但是其他人怕呀!

    现在谁在高喊仁道那岂不是被千夫所指,那些原本被忽悠的太学生这时又犹豫了。

    皇明日报上的文章都说这是汉奸行为,而且拿百姓的赋税去赏赐异族,拿皇家公主讨好异族这种行为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人都会感到羞愧不已。

    孙承宗所有准备一下子被打乱了,原本他以为这就算了,没想到上午,讲武堂学子喊着口号走上接头。

    他们高喊着口号‘汉奸卖国贼不得好死’‘送汉奸去草原感化异族’‘送汉奸女儿去讨好异族’‘汉奸出钱去实行仁道’……

    他们还特意从孙承宗府邸附近转了好几圈,听得孙承宗脸都绿了,他也有儿子女儿孙子孙女。

    可以想象现在京城百姓就等着看谁敢跳出来,谁跳出来谁就是汉奸,就把谁女儿送去草原。

    那些为了名声的御史太学生这时候万万不敢承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

    到了下午更坏的消息传来,太学生群情激奋也上街游行了,而且跟讲武堂合流一起讨伐汉奸。

第三百四十一章虽千万人,吾往矣

    太子的行动打了孙承宗一个措手不及,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他猛然惊觉,原来报纸还有这个作用。

    曾经都是他们以舆论为武器攻讦别人,给别人定下罪名。

    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也被人用舆论给定性了。

    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针对行动,说是百姓自发,孙承宗是一点都不信。

    特别是讲武堂上街游行这种事情,要说太子不知道,那绝对是骗鬼了。

    冷静下来,孙承宗开始给熟悉的官员写信,他可不是那么容易退宿的人。

    他一连写了十封信邀请他们到府上做客,既然消息已经走漏,那也不必藏着掖着了。

    孙承宗准备就这么正面硬钢了。

    第二天报纸依旧是大篇幅的报道这些人,把他们称为投降派,汉奸派。

    街上的游行更是斥责他辱骂们的亲人,儿女甚至父母,那些敢争辩的都被人泼粪水。

    好不容易熬过一天,晚上孙承宗府上约的十个人只来了四个,其中四个称自己有事,有两个是真有事。

    真有事的一个是被粪水泼的出不了门,一个是跟人理论不过,气的要动手,被一大帮人围攻,好在城防军‘及时’赶到,还留了一条命。

    看着稀稀落落的四人,孙承宗也是胡子直抖:“真是有辱斯文!有失体统!明日老夫要上殿!痛斥这种行径,诸位可愿与我一起上奏?”

    其中有一人非常激奋,他是真的被气到了,今天他的学生都上街游行去了。

    大明还没有跟外族妥协的先例,朱慈烺的引导非常成功,成功激发了青年的血性。

    他抖抖衣服站起来:“我愿于孙师一同上奏!”

    另一个担心的问道:“若是上奏,我等倒是不惧,但是如果祸及家人……”

    孙承宗看向另外两人,两人也有些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咬牙:“我等愿意一同上奏!”

    孙承宗想起当初联络时百人复议,千人声援,太学震动的场面,到了现在就剩下他们这五个人,不禁有种萧瑟之感。

    胆小的那个嘟囔了一句:“孙师总说太子年幼,我查其言,观其行,不像是幼儿之态呀!”

    孙承宗眯着眼:“正是这种行为才让我更加担心,他要是连这点异建都容不下,怎么能容得下大明万里江山!”

    那人立刻说道:“孙师言重了,太子定是被奸人所惑,我看那李若琏就不是什么好人,锦衣卫都该杀!”

    刚刚激愤的人这个时候站起来:“我看我们不如直接按照上次商定的上书要求皇上严惩太子侍讲侍读,然后劝太子在宫中进学。

    太子经常跟那些丘八待得久了,难免沾染一些恶行,我等当劝谏太子亲君子远小人!”

    孙承宗点点头:“献之所言有礼,那我等明日就一同上书!”

    胆小那个不禁问道:“那要是天子不听怎么办?天子对太子可是寄予厚望,言听计从,而且内库统计司有今日之家底都是太子辛苦……”

    献之瞪眼到:“那些都是查抄所得,都是锦衣卫巧立名目,栽赃陷害贤良……”

    说到一半他也说不下去了,虽然心里恨那些锦衣卫,但是要说那些人是贤良,他自己心里也迈不过那个坎。

    孙承宗摆摆手:“不管如何,我等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太子好,明日若是天子不听,我就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死谏!”

    其余人大惊,胆小那个连忙说道:“不可,孙师一生为国操劳,行的是大义,陛下不会不听……”

    献之哈哈一笑:“好!死谏之事不必孙师来,我当为天下文人做一个表率!

    孙师还请给我一个留名青史的机会。”

    几人看着已经是癫狂状态的刘奉刘献之,一时间陷入了沉默,学生的背叛对他打击太大了。

    只是天下形式一下子变了,原本这种事一定会名留青史的,但是现在可就说不定了。

    他们失去了舆论的制高点,受到百姓的抵制,加上报纸的宣传,他们很可能要遗臭万年了。

    刘奉看着众人:“怎么?众位怕了么?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点挫折就动摇了?虽千万人,吾往矣!”

    孙承宗也坚定了眼神:“好!明日我等一同上殿!”

    几人喝酒赋诗慷慨激昂,共同吟诵‘正气歌’以壮声势,喝到半夜干脆也不走了,直接在孙承宗家里休息,相约明天一同上朝。

    第二天朱慈烺难得起了个大早,昨晚孙承宗聊天的内容已经呈送给朱慈烺和崇祯,有人死谏这可不是啥光彩的事情。

    这事不仅要写入史书还要记录在起居注中,要是能抓住对方罪行,定个贪污受贿啥的也就算了。

    接过这个刘奉是一个御史,从翰林侍读,一路升上来都是清水衙门,所以根本没有啥污点。

    至于孙承宗更是麻烦,要是让这老头死了,那可能就是整个文臣集团的离心离德了。

    昨天夜里崇祯已经连夜吩咐了值殿的大汉将军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朱慈烺到来时,崇祯也是一脸凝重的站着:“准备的怎么样?有把握么?”

    朱慈烺摇摇头:“要不咱们还按照上次的奏章来?”

    崇祯挺起胸膛大步往前:“咱们可以输,怎么能闭战?走!”

    礼仪结束之后,崇祯特意允许今天升官、贬官、辞官和外调人员进殿谢恩。

    这个可是少有的事情,显然对于崇祯来说这只是一种拖延时间的手段。

    但是对于那些官员来说,这可是皇恩浩荡,有的人甚至眼圈泛红,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以往的时候,也仅仅有被重点关注的官员或者是处理皇帝关心的事情的官员才有资格进殿谢恩,皇帝会着重安排勉力几句。

    而今天,所有官员都受到了崇祯的勉力,这一拖就是大半个时辰过去了。

    等谢恩环节过后,礼部官员出来念诵紧急军情、灾情、民变、重要人物死亡等大事件。

    崇祯也是一件件的详细询问,这时候就是傻子也知道崇祯是有意拖时间了。

    朝臣们早就收到风声,特别是孙承宗竟然来上朝,就知道今天有大事发生。

第三百四十二章亲自上场

    朱慈烺倒是觉得大臣们的脸色挺有趣的,也明白崇祯的苦心。

    拖的久一点,要是看到情况不利,立刻就结束朝会。但是再拖延,也有个结束的时候。

    又一个时辰之后,崇祯终于满意了自己的拖延效果,剩下的一个时辰时间,崇祯随时都可以结束朝会。

    孙承宗终于熬到上奏环节,他跨步高声喊道:“陛……”

    这时他身后一个官员突然跳出来:“陛下,臣有本奏:太祖成组遗训‘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今日有部分腐儒,罔读圣贤之书,言对夷狄施行仁政,唐太宗有言‘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对夷狄施行仁政,犹如对禽兽施行教化,礼记有云‘礼不下庶人’何也为教化也!贫也!仁恕之道也!

    今华夏庶人百姓尚未教化礼仪,尚未能做到‘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的大同之世,妄议什么对夷狄施行仁政。

    此行为何也?如自身未净而指着别人污秽,自屋尚且未扫清就要扫清天下。

    …………

    官员洋洋洒洒的一条条论述下来,孙承宗的话不得不咽回去,虽然这个官员的行为不合规矩,但是孙承宗也不能抢着上奏。

    按照朝堂默认的礼仪,这上奏的顺序应该是按照官员品级由高到底,由事情的紧急程度不同来先后上奏。

    这个官员抢在孙承宗之前上奏,确实是不和规矩的。孙承宗可是太子太保,站在文臣首位。

    而且与其说是上奏,不如说是以上奏之名骂孙承宗等人,除了腐儒误国,假仁假义之外,街上游行人员说的汉奸之类也扣到孙承宗头上。

    孙承宗气的眉毛直抖,胡子也一跳一跳的,硬着头皮听完,孙承宗刚想说话,刘奉跳了出来:“陛下,臣有本奏:大明乃礼仪之邦,孔子曰仁政……”

    话刚说一句朱慈烺朗声问道:“你是何人?居何职位?”

    刘奉卡在那里,太子问话他不得不答:“臣督查御史刘奉。”

    朱慈烺皱眉说道:“满嘴仁义道德,礼仪之邦,孙师明显有话要说,于公他太子太师,于私他年长为尊。

    于公于私你都应该让孙师先说话,你的礼仪都学到狗身上去了?你也配谈礼仪仁义!”

    刘奉脸色涨红:“我……”然后激动的指着刚刚上奏那人:“他……”

    朱慈烺哼了一声:“什么你我他的,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还在这大言不惭,还不退下!”

    骂完刘奉之后,朱慈烺微微笑着:“孙师,您有事您先说。”

    刘奉虽然心里气的半死,为了大局还是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太子的意思很明白了,刚刚那个官员也是抢先上奏,结果太子一个字都没有指责,自己怎么上前刚一张嘴就被训斥了,这明显是故意的。

    孙承宗走出来:“谢太子,皇上,臣有本奏……”

    朱慈烺亲自走上去:“孙师且慢,孙师年事已高,怎么能让您在读奏本,让孤替您念吧。”

    说完他抢过奏本然后躬身对崇祯说道:“父皇,孙师年事已高,还如此操劳国事,儿臣请给孙师赐坐。”

    崇祯嗯了一声:“准!”

    这时两个太监抬着一个软椅,放在殿上,孙承宗已经站了两个多时辰确实有点累了,谢恩之后,就座了下去。

    一个太监站在他身边伺候着,其余朝臣都是面上一惊,有不少人认出来了,那伺候的太监正是东厂掌印太监方正化。

    大家有点摸不起太子的套路,总不至于让东厂在朝堂上抓人吧?

    其实朱慈烺安排方正化伺候仅仅是为了防止孙承宗来一个死谏。

    朱慈烺拿起奏章并没有立刻念出来,而是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微笑的问道:“孙师,您说的这个太子侍讲尸位素餐有些过了吧?”

    孙承宗站起来:“太子殿下,学业未有精进,更是贪财好武此太子侍读侍讲的过错也!”

    朱慈烺微笑着问道:“孙师身为熹宗之师,那魏忠贤之乱,东林党争之祸,辽东乱局等事情孙师是不是也有责任呢?

    孙师自己都没有做好,现在确指责别人,是不是有些立身不正呢?”

    孙承宗尴尬的脸色涨红,哪有这样聊天的,虽然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自己身为尊长,怎么能被这样言及。

    再说太子虽然避讳了熹宗,话里话外都是说熹宗的不是,崇祯身为熹宗的继任者,这样纵容皇兄被辱,怎可如此!

    朱慈烺并没有停下来跟孙承宗争辩这个话题,而是继续问道:“孙师说皇明商号抢掠民财,致使百姓困顿,官员用度不足,与民争利,这些具体表现呢?

    自从皇明商号经营以来,数次救灾赈济百姓,降低稳定粮价使百姓,国库从寅吃卯粮到略有结余,官员从薪俸不足到实发俸禄,何来孙师所说之事?

    至于于民争利?孤王可不这么觉得,小民有何利?不过是两亩田,一匹布而已,今年夏粮皇明商号会提高收购价,保护百信利益。

    一直以来皇明商号都在努力降低物价,无论是直隶煤矿降价,还是煤矿工人长工钱,无论是钢铁农具降价惠及百信,还是借钱给商人经营,哪一样不是让民以利?

    至于指责增加贡品数量致使百信困顿更是无稽之谈,自从皇明贡品开业以来,皇明贡品无一件物品不是花钱买来,没有一件物品比市价底的。

    跟皇明贡品做生意的百信,没有一个不得到实惠的,何来致使百信困顿?你这样主观臆断,没有事实根据的瞎写,真的是一个老师该有的治学态度么?

    再有皇明贡品现在售卖的商品有一半都是皇明商号自产,通过货物生产,无数工匠告别缺衣少食,无数流民赖此活命,你怎么没有看到?

    倒是孙太保您,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比皇明商号对大明的贡献更大?才敢这样大言不惭的指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