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八十八章三万宗室

    其实参考其他历史,大家给出的另一个解决方式也颇为得人心。

    那就是把诸藩王在移居海外,在海外建立藩国,即开疆扩土,又能解决内部藩王负担。

    但是朱慈烺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还是先消减宗室数量再进行这种移居更靠谱一点。

    三十万宗室,分到八十多支藩王世系里面,多的一支都有数万人。

    这些人移居海外建立藩国,怎么管理?怎么会跟大明一心?那绝对是分分钟造反的节奏。

    而移居藩国到海外任其跑马圈地,那么以后这些人野心膨胀,难免不会生出几个心有异志的。

    虽然说藩国实力不如大明,但是别忘了当年朱棣的实力跟朱允文比那也是差远了。

    结果还不是燕王赢了!所以大不代表强!

    想想后世德人可是靠着国土广大人口众多才发动一战二战?

    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如果天下都是大明藩属,世界到处都是大明人,那么只不过是把当初中原争霸战场换成了世界争霸战场而已!

    换了地图之后,打仗只会打的更激烈,而且被其他人乘虚而入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这种分封方式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向后推迟了,如果宗室供养制度不变,那么继续繁衍下去。

    即使大明统治了整个地球,那么将来依旧有被明朝宗室吃垮的风险。

    这种把问题留给子孙的办法朱慈烺是不愿意干的!

    既然解决问题,那就一次性解决,先限制宗室人口,等大明海外领土足够多的时候,在通过置换,把那些土地矛盾大的地方的宗室置换到海外去。

    就算置换出去,该限制还是要限制,该养猪还是要养猪,绝对不能让他们到海外去撒欢!

    对比朱元璋那种朱家子孙万代富贵的梦想,朱慈烺就简单多了,他的人生根本没有那种亲情满满,反而因为贫富差距,财产分割不少闹出兄弟萧蔷的丑闻。

    所以在朱慈烺看来,亲戚嘛,能保证你不饿死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你还想咋的!

    在大明朝招天下宗藩进京,那可都是大事,消息传出,朝野无不震动,宗室也认为这是件好事。

    既然崇祯愿意坐下来跟大家谈谈,那总比把军队布置四方一副不听话就剿了你要好的多。

    宗室进京这段时间,经过崇祯的许可,大家开始讨论一些关于宗室的话题。

    首先就是对于宗室数量爆炸增长的担忧,宗室已经确确实实成为大明的负担。

    第二就是对各种宗室丑闻的处置,大快人心的同时,大家对于宗室的同情进一步降低!

    第三就是讨论该以怎么样的方式对待宗室问题。

    当然没有人敢说宗室是无用的,否定宗室就等于否定朱家的正统性,大家也紧紧只敢在表面问题是轻轻说说。

    宗室进京快的仅仅几天,慢的走了一个月还在路上。

    有的人有近十年没有到京城,有的这一辈子都是第一次来京城。

    不管是哪一种,今天的京城跟以往都不一样,不仅繁华是他们平生仅见,那种有序,干净,欣欣向荣之感,是在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

    京城给他们的第二个印象就是新,不仅道路翻新,城墙翻新,还有各种店面,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买卖在京城都能碰到。

    百姓的衣食住行,处处也都透着新意,这些王爷中越是偏远的地方越觉得自己是土包子!

    第三个印象就是皇帝的威严不可侵犯,这不仅仅是紫禁城的宏大,也不是大汉将军的雄壮。

    还有隔三差五他们就要被邀请去参观新军的训练,路过天津的时候,他们还能受邀参观天津水师战舰的试炮。

    尽管大家知道皇上的意思,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他们一样被吓得两股战战。

    不得不竖起大拇指攒一句新军军威天下无敌!

    各地随着各地王爷陆续进京,调往各地的新军也开始陆续回到京城。

    经过慎重考虑,成都留五千,西安留五千,开封留一万,南都留一万,南阳在留五千。

    其余的全部都回到京城,然后调往对抗建奴的前线。

    十一月份,所有王爷终于全部到京,崇祯在乾清宫广场举办了一场家宴。

    席间那些闹事的王爷早就没有了当初的锐气,一个个噤若寒蝉,生怕崇祯看到。

    特别是福王,借口身体不适,几乎是跟最后一批一起到的。

    他真的是怕了,以前仗着宗室的身份,没少为非作歹,加上跟崇祯系的间隙,生怕崇祯拿他杀鸡儆猴喽!

    以前对宗室宽容的时候,他还没有觉得怎么样,这政策一严之后,他才知道,他自己的那些仪仗都算个屁!

    这场家宴气氛很热闹,不仅有大型歌舞表演,还有各种编钟等礼乐演奏。

    但是这些王室确没有一个有心情听曲。

    京城报纸上各种消息大家也都有留意,原本他们以为的弱势群体,被可怜被同情。

    现如今确变成了过街老鼠,大明蛀虫,好像大明今日之颓势全都是因为他们而起,好像天下流寇都是受他们逼迫一样。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崇祯已经彻底掌握了舆论,就是明天崇祯把他们全部除爵,天下百姓也只会拍手称快,而不会有人为他们说一句话。

    从第二天开始在乾清宫,崇祯跟八十多位王爷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闭门会谈。

    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这些王爷出来之后,各个笑容满面。

    回到各自封地之后,开始又一波清理,心狠的几乎清理了剩余宗室的三分之二,就算善良的也清理了一半的宗室人口。

    当然这些被清理掉的宗室,皇家依旧给予了土地和粮食。

    大明宗室到年底的时候再一次瘦身,人数已经减少到三万以下。

    大明宗室供应每年减少到八百万两白银。

    代价就是这两年朱慈烺积攒下来的所有耕地全部用来安置宗室。

    皇明商号彻底的出清了手里的土地,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业组织。

    经过这次瘦身之后,皇明商号人员紧缺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代价是巨大的,成果也是喜人的。

第三百八十九章建奴定策

    因为天气偏冷,自十月下旬还是,渤海北部海域就开始出现海冰,到了十一月大凌河附近就开始大面积的封冻。

    从藩王进京之后,新军就不停朝着大凌河开拔,修筑新的工事。

    海面封冻导致原本安全的侧翼变得不再安全,敌人可能从海上过来,而海上没有天险,防守难度更大。

    所以新军采取的是近岸冰墙,然后把大凌河附近全部都用冰墙围住。

    建奴这边对于进攻大凌河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谁去?这个问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原本善战的睿亲王,从去年开始两场大战全部失败,威望降低了不少。

    以至于不少建奴旗主都不愿意在跟他一起打仗。

    而皇太极又不愿意轻易离开沈阳城,他有点担心要是自己带着军队出征,多尔衮别把自己的老窝给抄了。

    建奴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必胜的信念之后,面对明朝新军,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新军的新武器,新战法让适应能力不怎么强的建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特别是根据探子汇报,新军把大凌河野战愣是变成了攻城战。

    不要说城难攻了,明军在大凌河大营外挖的三层九环十八道壕沟都让建奴挠头不已。

    每层有三环防线,每一环防线都有两条壕沟,第一条为反骑兵沟,不仅又深又宽,里面还有竹签、陷马坑、绊马索、铁蒺藜等等。

    而且对岸还有拒马和铁丝网等,三环防线交替掩护,就算拼着损失攻下一环,那后面依旧是同样的防线。

    如果不想冒着大损失的风险,那么这一战就要损失不少汉军旗和奴隶了。

    跟攻城的时候填护城河一样,让他们冒着敌人的火力,不停的填壕沟,只要过了反骑兵沟后面骑兵就有的发挥了。

    不过想想对方的火炮、地雷、手雷、虎蹲炮的散弹。还有火油箭,在这样的防护下填壕沟和进攻,一样无解。

    皇太极的想法很简单,要么困死对方,要么就调动对方,让对方无法依托工事防守。

    困死就不要想了,拿不下大凌河,只要春暖花开,明军战舰必到,到时候不是大凌河被困死的事情了,他要是留在这边,搞不好被对方困死。

    所以皇太极觉得要想办法调动大凌河守军,只有这样才能取胜。

    正好多尔衮不是闲着呢!夏天蒙古诸部吃了大亏,科尔沁人虽然跑得快,但是不少投建奴的部落反应没有那么快成为了曹文诏的战利品。

    多以皇太极打算让多尔衮带着蒙古部再次入关。

    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明朝的京城被威胁,他们的崇祯皇帝往往就会乱了方寸,调集辽东军队回师。

    到时候大凌河新军肯定要出乌龟壳。

    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人现在虽然相互不信任,但是建奴现在情况这么糟糕,他们又必须携手应对。

    皇太极军令一到,多尔衮觉得办法不错,只要能再次入关,就算调动不了大凌河新军。

    仅仅入关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两年多没有入关,听说大明北直隶又恢复了元气,尤其是京城附近异常繁华,能抢不少好东西。

    不过皇太极确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调汉军旗随他一起进攻大凌河。

    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是协助八旗用他们的火器对抗大明军军。

    第二就是给填沟的奴隶提供防护,这种事情总不能让高贵的八旗兵来吧?

    至于多尔衮提出自己入关也需要汉军旗协助,在皇太极看来,那纯粹是扯蛋,带着炮去,那速度还入个屁关,等走到了都春暖花开了。

    多尔衮直接以明军已经在长城外的归化城、答鲁城、赤峰等城池为由,要求必须携带汉军旗。

    很明显,皇太极是看多尔衮跟汉军旗走的太近,找一个理由想把汉军旗拉过来。

    多尔衮也看出来皇太极的目的,所以自然不同意。

    两人现在处于一种均势,多尔衮正是靠着汉军旗才取得这个均势。

    两人争来争去,汉军旗并没有感觉到受宠若惊,反而诚惶诚恐,两边都是主子爷,他们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几天之后,两方终于达成妥协,多尔衮交出一部分重炮部队和一部分火器部队。

    皇太极则交出一部分马匹。

    不论是去年的扫荡蒙古部落,还是今年的进攻高丽,多尔衮都是赚了不少。

    肥起来的多尔衮更希望加强自己的实力,虽然从蒙古得到不少马匹,但是无奈女真人口太少,有马没有人骑岂不是浪费。

    皇太极指责多尔衮携带汉军旗行动慢,多尔衮干脆提出给汉军旗配上马匹,他自己有一部分马,让皇太极在出一部分马。

    这样一来,汉军旗就变成了骑马步兵,既不耽误行军,又增强了实力。

    皇太极现在最缺的是人口,特别是这次高丽战役,鳌拜死后,正黄旗在高丽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导致战利品分配上多尔衮没少做手脚,分到两黄旗的青壮明显偏少。

    皇太极根据线人汇报,知道多尔衮正在悄悄的把高丽人编入汉军旗,然后从汉军旗把一些优秀的兵员抬籍入正白旗。

    通过这样的模式增加自己的兵力,既然多尔衮可以,那皇太极自己自然也可以这么干。

    所以皇太极迫切想要一部分汉军旗,消弱多尔衮的实力倒是其次,关键是要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次鳌拜去高丽,不仅自己死了,两黄旗因此也损失了八个牛录,不仅跟多尔衮的兵力对比又拉近了。

    跟其他各旗的兵力差距也没有那么明显了。

    称帝仅仅是落了个好听的名声,实际上皇太极对于建奴各旗的控制力反而下降了。

    建奴一直信奉的是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的理念,八王议政,实际上就像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

    因为朱慈烺的参与,皇太极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所以八旗之间并没有形成皇太极想象的那种以两黄旗为尊的帝制。

    当然历史上,他做到了,巅峰的时候两黄旗兵力占据八旗近半,所以建奴的帝制才最终稳定下来。

    但是现在皇太极名为皇帝,但是大部分事情还是要跟各旗主商量着来。

第三百九十章新军遗书

    张家口往北一百多里的答鲁城,五千新军正驻扎于此,自从入冬之后,各种建设工程都已经停下来了。

    民工也都撤回关内,新军草草收拾了建了一人多高的城墙,配合着外围的壕沟工事,抵御可能到来的建奴。

    归化城、答鲁城和赤峰城是大明长城外防线的三个支点,三城都是距离长城一百多里,都是当年的互市之地。

    相比于赤峰和归化城,答鲁城要差一点,这里已经荒废好久了,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所以建城工作主要集中在这里。

    因为物资转运困难,到了冬天,城池仅仅建了三分之一,为了防止城池被破坏,减轻长城防线的压力。

    参谋部特别派驻了五千人在此,按照参谋部的估计,上次多尔衮进攻失败之后,若是在入寇,一定不会再走张家口和喜峰口。

    但是无论走那里,想要威胁北直隶,那么答鲁城和赤峰城就是他绕不过的坎。

    敌人必攻之地,也就是新军必守之地。

    这一年多以来,新军每一战必胜,所以大明百姓对于新军就有了更高的期望。

    以前能御敌于边境,让敌人不能进入大明腹地肆虐都是巨大胜利。

    现在不一样了,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好连长城都摸不到才好。

    山西新军奉命协防答鲁城和归化城,周遇吉在归化城和答鲁城分别放了五千人,然后留下一万人在大同城,准备随时支援两城。

    李让这次就被分到了答鲁城,按照新军的要求,这一战生死难料,要求各自写好遗书并准备好遗物送到后方。

    如果战死,寻到尸骨,则跟尸骨一起送回家乡,要是找不到,这些遗物就是他们留给家里最后的念想。

    李让咬着笔杆子,翻看着手下送上来的遗书,没错他打算借鉴一下,不过大家的文化水平都相当,识字都是在军营完成的。

    所以内容上也都相差不多,李让真心没有抄的欲望。

    提笔写下一句:“爹娘小弟”

    想了想,听说今年小弟已经说亲了,本来准备年底把事情办了,就等着他回去好给兄弟撑场面,把婚礼办的漂漂亮亮。

    这突然要打大仗,所有休假取消,所他也没有回去成,想来弟弟也该结婚了,那么后面要不要加上弟妹?

    那就加上吧!

    李让继续写到:“寄来的辣椒O棉衣鞋子已经收到,衣服鞋袜太子殿下都给我们发了,您不用再寄来。

    我已经放在大同城,你拿回去给弟弟穿吧,我在军队,平时都穿军O,也用不到。”

    写完这一句,李让想了想歉意的写道:“弟弟结婚我也没有回去,现在把军饷寄回去,让俺爹在家多置办几亩地,让弟弟生活有个指望。”

    想到自己已经一年半没有回家了,他心里不禁唏嘘:“出门已经两年了,我们千户说了,等这一仗打完,就准我的假回家,争取让我弟努努力,给我生个侄子抱抱!”

    写到这他面露微笑,但是看到那一摞遗书,他才又想起,这是遗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

    收拾好心情,李让继续写道:“如果爹娘,您收到这封信,那么我就已经不在了,你们不用难过,我这一辈子值了!

    按照太子殿下的规定,新军会给一百个月的军饷补助,也就是八百两银子,然后还会给予五十亩土地。

    这些钱都一是给您二老养老,另一半就多给小弟买几亩地吧,好好种地!”

    看着自己给自己安排后事,感觉还是挺怪的。

    李让继续写道:“加入新军这两年,儿子学到很多东西,君恩似海,我等不能回报万一,儿子若是战死,那就是咱们李家的骄O。

    咱们无愧于皇上的恩遇,不仅是对我,我们全家都是靠着太子殿下,才能活命,希望我们家的子孙能永远记住。

    如果弟弟能多生几个侄子,我希望能有一个继续当兵,一定要继续当兵!”

    李让写到这眼睛有点湿润:“爹娘,今生没能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但是自古忠孝O两全,来生希望还做你们的儿子!”

    李让跟父母说完之后,继续写道:“吾弟小峰,平日里你最为跳脱,但是如今我走了,你就是咱们家的顶梁柱。

    上有父母需要O养,下面也有了家室,切莫在想其他的,好好照顾家人,照顾咱爸妈,努力生孩子,给咱李家开枝O叶。

    我的抚恤银子已经跟爸妈说好,除了给爸妈养老的钱之外,都给你买地,但是买的地一个你要照O上税,二不许卖了!咱家好不容易有地,一定不能卖地!“

    李让写道这里感觉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把信小心的晾干叠放整齐,然后交上去。

    李让作为百户,已经得到消息,建奴多尔衮会带着一万女真和两万蒙古人加上一万汉军旗共计四万人再次寇边。

    而这次答鲁城首当其冲,以五千对四万,战败他们没有想过,但是伤亡那是肯定的。

    回想起自己三次进京,第一次在京城西门外表演,鞋丢了一只,太子殿下差人送了一双过来。

    那一双鞋早就送回家,作为传家宝放了起来,那可是太子赐的东西,足够他牛气了。

    第二次是因功升为百户那次,进京在讲武堂学习,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不少的勋贵还有名将,开拓了他的眼界。

    第三次就是今年秋天,因为上次学习匆忙很多课程都没有学全,他们这一批又补学了一次。

    这一次没有上次那么紧张,他有机会好好的逛逛京城。

    也是第三次,他知道了皇家为了大明百姓做出的牺牲,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不惜把皇族削籍。

    他也知道了其实皇上太子并不是每天锦衣玉食,每顿饭都吃几百个菜,按照规定每顿饭也就四五个菜,反而不如一些地主家豪奢。

    也知道了皇族的存在不是为了高高在上享受,而是为了护佑大明百姓。

    也知道了皇上的辛苦,每天从早到晚处理不完的政务,太子不仅要学习,还要处理各种皇明商号的事物,还要处理新军的事情。

第三百九十一章多尔衮的打算

    答鲁城内因为写遗书的事情搞得大家都有点消沉。

    答鲁城代指挥使赵安东,看到这个情况,趁着物资充足,干脆准备了一场篝火晚会。

    答鲁城之所以物资充足,完全是因为皇明粮号对于草原牲畜的收购计划。

    因为归化城和答鲁城的前出优势,皇明粮号在这里设立收购点。

    这些年蒙古冬天出奇的冷,为了安全越冬,牲畜需要更多的草料和精粮。

    人也需要准备足够的食物,那些病弱和膘不够的自然都要舍弃。

    还有养了一年本来就准备出售的肉羊肉牛。

    这些都可以送到归化城和答鲁城跟皇明商号换取粮食、豆类、盐巴、茶叶等等物资。

    皇明粮号除了收购这些牛羊,还收购皮毛、马匹,酥油,等等草原特产。

    给的价格也很公道,所以不少附近的蒙古人都愿意来这里交易。

    而皇明粮号购买这些东西之后,会挑选健壮的赶回关内出售,而那些病弱的则就地屠宰加工。

    做成腊肉、火腿、熏肉、腌肉等等方便储存的肉食,还会制作肉罐头、腊肠等食材。

    而答鲁城新军近水楼台先得月,皇明商号自然不会亏待自己人。

    所以答鲁城新军可是储备了不少肉食,不仅腊肉、罐头等不缺,就是鲜肉活牛羊他们都准备了不少。

    赵安东原本仅仅是京营的一个千户官,因为有武靖伯世子的身份,所以成为第一批讲武堂学子。

    去年崇祯第一次去讲武堂观看兵棋推演,他被派出来演示自己的平辽策。

    那个翻车画面,现在他想想都会脸红。

    自从上次那次丢了大脸,赵安东痛定思痛,刻苦学习,俨然成为第一批学子中的佼佼者。

    他本来就有底子,在勋贵圈以知兵善战著称,这两年各种学习加上实战,表现稳定,俨然已经有大将之风。

    进讲武堂之前,他就是京营千户,所以,以千户出道,这次答鲁城重要战役,便派他出来担任答鲁城代指挥使,负责答鲁城防御。

    他和吴三桂目前是讲武堂出身现在军阶最高的两人,吴三桂进讲武堂之前已经是参将,这次负责归化城。

    他俩号称讲武堂双剑,吴三桂以勇敢著称,而赵安东则是以稳妥著称。

    朱慈烺把吴三桂派往归化城,一个是钳制总兵吴镶,一个是让祖冒等人念在同出辽东,帮衬一点。

    晚会上,每人分了二两酒,寒冬腊月,有美酒暖胃,有篝火烤着,在配上各种牛羊肉,绝对是一种享受。

    晚会会一直进行两个时辰,有一部分需要守城墙和城外壕沟的第一个时辰不能参加,要等到吃完一个时辰的人去换班。

    李让正跟自己百户营的人一起喝酒吃肉唱歌,远处赵安东带着一大堆军官走来。

    李让连忙起身,赵安东摆摆手:“不用起来,大家一起坐,我就是来看看。”

    示意大家继续喝酒赵安东才继续说道:“听说你们百户所当时在张家口外挡住了多尔衮的进攻给后面的防守争取了时间?”

    李让连忙谦虚的说道:“那次是侥幸,运气好,还多亏了守关的百户提醒,吊着炸药包把那些建奴登上一半的人都炸死,要不然那一战可就悬了!”

    赵安东哈哈一笑:“那个百户我也听说,后来皇明兵器根据他的想法研究了一种吊雷,专门克制对方云梯攻城,听说实验效果不错!”

    李让点点头:“是啊,就是可惜咱们的城墙太矮了,要不,建奴肯定攻不进来!”

    赵安东眉毛一挑,拍拍李让:“放心吧,就算是没有吊雷,这次建奴也摸不到咱们的城墙,有壕沟就足够抵挡建奴了!”

    李让小心的问道:“建奴有四万,咱们五千人守这么多壕沟,守的过来么?”

    赵安东哈哈一笑:“怎么守不过来!我自有安排!行了!你们吃着吧,我再去其他地方看看。”

    赵安东走后,李让百户营的士卒都朝着李让露出羡慕的神色,李让可是上面关注的人,据说要是在扩军李让至少能升格副千户,甚至千户都有可能。

    没看到连指挥使大人都特意过来跟他打招呼么!前途不可限量!

    李让继续说道:“来今天难得心情好,咱们来学一首新歌,这个可是我在讲武堂学到的,据说也是太子殿下亲自编的,来跟我一起‘狼烟……’”

    整个军营到处传来歌声,有唱小曲,有唱戏的,也有像李让这样带着大家一起唱军歌的。

    赵安东全部走了一遍,整个军营气氛总算活跃了起来。

    返回主帐,里面七八张桌案,每桌上一壶小酒温着,三样小菜配着刚烤好的牛羊肉,几人这才坐定开始吃。

    赵安东端起酒杯:“诸位与我一同满饮此杯,敬皇上太子安康!”

    喝完之后有倒上第二杯:“第二杯住我大明万胜!

    第三杯,祝我们此战必胜!”

    三杯酒下肚,赵安东顿时感觉身子暖了不少,其实刚刚一路上有不少人要给他敬酒。

    但是他怕喝了这个不喝那个,这些人说他偏心,要是这一个火堆喝上一杯,以他的酒量,三分之一军营不到估计就要被抬回去。

    所以干脆一口也没有喝,这看着别人喝酒,自己的馋虫早就被勾起,回来不管其他先喝三杯酒解解馋。

    这喝的是痛快,遥遥酒壶,已经下去了三分之一,每人二两,不论职位,仅有这么多。

    他身为代指挥使,自然要以身作则。

    剩下的一众人边吃边聊,细细的品着。

    赵安东端起酒杯:“刘千户,你们锦衣卫可有最新消息?这多尔衮到了何处?”

    刘千户正是负责配合新军防守的锦衣卫千户,见赵安东问起也举起酒杯:“赵指挥使客气,这要是有最新消息,我都第一时间送给你了,赵指挥使不着急,一切尽在掌握中。

    目前来看,多尔衮已经到了科尔沁,但是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南下,好像跟这些蒙古人准备议论什么事情。

    最新的情报还在查探,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

第三百九十二章多尔衮发现被监视

    此时多尔衮正在科尔沁部,皇太极想抄他的老窝,把汉军旗给夺走。

    他又何尝不想抄皇太极的老窝,把蒙古人给抢一部分过来。

    以前没有机会,但是现在机会来了,从皇太极称帝之后,为了把蒙古人纳入大清的管理,成立了蒙八旗。

    八旗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领军制度,他同时也是一种管民制度,编制了八旗就等于分封了大家的土地,确定了从属。

    从此以后各部之间不得相互征伐兼并,今年十月,又命大学士希福等赴其部,鞫罪犯,颁法律,禁奸盗,编佐领。

    如果皇太极一心为公,行端坐正,加上建奴强大的兵力威慑,那么这件事也就顺利推进了。

    可惜皇太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编八旗任人唯亲,各旗佐领大多都出自他老岳父家。

    然后建奴最近战场接连失利,加上瘟疫的影响,八旗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

    加上多尔衮在后面的挑唆,大明又没少在里面上眼药,现在的蒙古人虽然没有乱,但是心思确飘向各处了。

    常言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夫妻都不能保证一心,更何况是这种结盟。

    经过锦衣卫的努力,不仅蒙古人动荡,就是八旗内部,多尔衮和皇太极斗法,其余的诸位旗主要么选择作壁上观,要么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现在蒙古人有三种人,一种是从皇太极处得到利益的那一批,例如宰桑—布和,作为海兰珠和大玉儿的老子,他可以说是父凭女贵。

    成为这次八旗改革最大的受益者,皇太极的地位越不稳固,他就越不敢用外人。

    任人唯亲又加剧了别人对他的不信任。当然得到好处之后,宰桑自然坚定的支持皇太极。

    第二股就是这两三年刚刚投靠建奴的蒙古人,林丹汗的衰亡让他们变得群虫无首。

    在建奴的威胁下,他们选择了服从强者,这是千百年来草原的规矩。

    但是从去年额哲回归之后,额哲以黄金家族的名义起誓,要惩罚所有的叛国者。

    然后他们就过上了夹缝求生的日子,原本寄予厚望的建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定,从去年开始各部落就开始过上了一日三惊的日子。

    先是被鳌拜扮演的明军洗劫,然后又被真的明军洗劫,今年又被洗劫。

    所以这一部分蒙古人迷茫了,他们想回头投靠额哲,但是又怕被建奴和科尔人洗劫,继续跟着建奴每次都被额哲和明军洗劫。

    他们现在两头受气,两头都讨不到好。

    不过听说今年大明恢复了归化城、答鲁城和赤峰城的城防。

    也许以后投靠大明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但是前提是这次大明能挡住建奴的进攻。

    只要三座城市守住了,那么明年他们就能投靠过去,沿着长城放牧,跟大明做一下生意,背靠长城把大明的东西卖到草原上,将来一定能让部族富足起来。

    第三批就是还愿意跟着建奴,但是因为明军和多尔衮的挑唆对皇太极编制八旗制度不满的这一部分人了。

    这次多尔衮重点就是想争取这一部分人,他能给予的许诺就多了,作为建奴第二大实权势力,他有能力为这些人争取一两个旗主的位置。

    而且几次对外战争都是多尔衮带队,跟着多尔衮有肉吃!

    当然多尔衮跟皇太极的较劲,一直都在桌面以下,面对着大明这个强敌,他们还不敢撕破脸。

    可以说多尔衮是一个相当有大局观的人了。

    在科尔沁跟各部协商出兵规模,这次攻明,除了两白旗和汉军旗,其余六旗都集中在大凌河地区。

    在皇太极看来这是一场硬仗,必须依靠真正的勇士才能打赢,所以蒙古人都没有使用。

    所以多尔衮就觉得,既然蒙古人都在,那只出兵两万,是不是太少!

    蒙古人这边这次说啥都不愿意在多出人手了,夏天的教训才刚刚过去。

    既然指望不少建奴给他们守卫老家,他们的老家只能自己守。

    所以大部分蒙古部族都选择出兵少于一半,而科尔沁人更干脆,这次就出八千人,多一个也不派了。

    如果是两年前,别说是四万人,就是一万建奴多尔衮都敢带着杀进长城,不仅敢进长城,他还敢分兵两路。

    因为那时候五千人的八旗兵在大明都是无敌的存在。

    但是现在四万人,他都感觉有点少,怕攻城不利。

    多尔衮努力解释,自己等人在攻击北直隶,额哲绝对不敢这个时候来进攻,因为自己离他们更近,随时能回去支援。

    但是那些蒙古人不那么觉得,现在是离得近,但是要是攻进了长城呢?多尔衮带着人越跑越远,还隔着长城。

    这时候曹文诏和额哲要是来了,他们找谁去?

    多尔衮生气了:“就是你们留下几百人,额哲和曹文诏来了就有用了?不过是多添尸体罢了!”

    蒙古部落也不干了:“多添尸体我们乐意,我们就是不去!”

    最终协商失败,多尔衮有种萧瑟之感,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呀!

    又是腊月,一场风雪之后,多尔衮带着人出发。

    最近多尔衮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好像明军对于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每天伺候都发现有人在军队四周徘徊。

    他们只是远远的吊着,甚至有的远远地蹲在山顶,看见他们了,立刻就跑。

    有几次建奴设置了陷阱,想要抓捕对方,结果对方反抗太激烈,他们只得到一个破损的望远镜。

    就这么一个望远镜,多尔衮经验的发现竟然比他花高价托范永斗他们买的还要好!

    现在多尔衮用的望远镜就是建奴缴获的那一个,虽然被破坏,但是对方临死之前没有来得及彻底破坏。

    仅仅是砸烂了壳子,多尔衮找巧匠又修复了。

    所以这些人的身份不用猜了,是明军无疑了!

    如果他从辽东一路行来都在明军的监视之下,那么他这次进攻想要突破长城就千难万难了。

    关键是这种监视还真不好破坏,对方离得太远,这望远镜能在十里之外看到他们的大营的影子,天气好的时候他们站在山坡,甚至二十里他们都能看到!

    多尔衮想要找到都全靠运气,何况是清理。

第三百九十三章大凌河前线

    对于这些监视的明军,多尔衮曾经也设计计划继续抓捕。

    不过这些人吃了一次亏之后,明显变得谨慎的多了,轻易不靠自己过近。

    这一路上,多尔衮渐渐也明白过来,这两年自己这边处处受制,处处被明军针对,正是由于明军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曾经依托那些山西的商人,还有一部分汉奸的努力,他们也曾经建立过这么一支高效的情报组织。

    只是可惜自从明军打击了山西商人,然后重点清理了那些汉奸之后,他们就成了聋子瞎子。

    因为明军从防守转为进攻,又因为瘟疫的拖累,建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内部。皇太极没有重视这个事情。

    现在既然被明军掌握了情报主动,这个可不是啥好事。

    多尔衮相信,明军已经在北方做好了准备,自己这次去了一定会碰上严阵以待的明军。

    自从多尔衮再次从科尔沁出发,大明这边就开始准备了。

    大凌河那边仅仅布置了六万军队,加上金州的五千,皮岛的一万,大同的两万,四城留下的两万,京城以及蓟州等地仅有三万五千新军。

    其中赤峰城布置了五千,京师留守了一万,剩下的两万都在蓟州宣府的长城防线待命。

    对此朱慈烺也无可奈何,历史证明想要对抗草原民族的骑兵,最好的办法还是用骑兵。

    新军固然战力强悍,但是朱慈烺还没有自大到可以在草原上对抗蒙古骑兵。

    曹文诏部一个夏天都在打仗,人倒是还能坚持,但是马确掉膘严重,冬天要是在来一次长途奔袭,至少四分之一的马匹会废掉。

    科尔沁那些人看着好像一直处于劣势,但是人家底蕴扔在,至少不用担心出征没有马匹。

    并不是这次参谋部的计划偏向保守,而是这次的战斗中心不在多尔衮这边。

    按照参谋部的推演,这个时候多尔衮跟皇太极的势力达到一种均势,需要有外部势力破局,打破这种均势。

    而打击皇太极能让建奴内乱的概率更大,而且减少真奴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建奴的威望,让那些原本就动摇的部族加速反正。

    所以大凌河附近集中了六万新军,而奴酋皇太极这次带领的兵力才刚刚五万而已。

    而经过夏季攻势之后,朱慈烺本来就消耗很大,后来的皇室裁员行动,更是大出血,不仅大批土地平白没有了。

    钱粮也没少付出,仅仅给各王府支付的年奉就高达八百万。

    而那些退出皇室的,也不是发田了事,至少也要给一点钱粮读过今年没有收成的时候吧。

    再加上一些地方拖欠皇室年奉,朱慈烺也不能全当没有看见,都要分家了,岂有还欠着账的道理。

    这结清欠账,加上分配钱粮,又支出了一大批,约价值一千万两。

    所以这一战只能全面防守加上重点进攻,至少一到两年内,大明无力发动像今年夏天这么大规模的攻势。

    大凌河防线负责指挥的是黄得功,参谋部给他的命令是积极防守有限反攻。尽最大可能的确保后勤稳定的条件下杀伤敌人。

    黄得功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大明利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已经筑成堡垒一百三十余座。

    每一座堡垒根据地形的优劣还有支援的是否方便可以驻扎一百到五百人不等的兵力。

    如果要全面启用这些堡垒,那么黄得功就要投入两万人的兵力。

    显然黄得功不愿意使用这种龟壳防守,参谋部也说了,要积极防守,有限反攻。

    什么是积极防守?那就是防守不能一味的龟缩在防线内,碰到好机会要懂得反击!

    那什么是有限反攻?意思很简单,可以在大凌河附近组织进攻,但是不能追击太远。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按照黄得功的理解就是只要不是追的太远导致后勤供应不及,那就谁便打!

    这一战不仅关乎他的军功,也是新军的颜面,他们背后,辽东军阀们还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人家每年几百上千万的辽响,那可是重大利益,新军以过来,要是赢了,他们以后还吃谁去?

    最可恶的是,新军完全当他们不存在!不用他们防守,也不用他们协助,完全就是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包办了。

    这让他们想拖后腿都没有机会,这怎么能让他们开心?

    现在辽东军防守广宁等城池,愣是让新军把前线给变成了后方,除了安排他们种地开荒,还安排他们协助新迁移来的卫所安置?

    现在新军虽然搞得热热闹闹,但是具体能不能守得住,谁也说不准。

    夏天的时候,因为河流和天津水师的阻挡,皇太极虎头蛇尾的退了。

    让等待看笑话的辽东军阀大大失望了一把。

    这一次,他们得到的消息是,建奴倾巢而出!发誓要攻破大凌河,杀光新军!

    听着就吓破了这些人的胆!所有建奴倾巢而出,那可是二十万兵力!区区几万新军想要挡住二十万建奴简直是痴人说梦!

    没错!在辽东军的心里,建奴依旧是那个建奴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建奴。

    他们的情报还停留在去年,最新的军情信心,无论是锦衣卫还是参谋部都选择忽略了他们。

    而锦衣卫和新军的情报隔绝,让他们彻底成为了聋子瞎子。

    甚至黄得功得到的军令里,还有小心背后辽东军可能的偷袭。

    这就是说,朱慈烺已经指示参谋部,把他们当家贼一样的防着!

    他们自然也感觉到了这种态度,所以他们等着看新军怎么失败,然后朝廷不得不再次倚重他们!

    把他们的兵力调回来,把他们的钱在还回来,并且要增加辽响!

    对!都是新军激怒了建奴,才让建奴生气了!才猛烈进攻。

    他们要挡住愤怒的建奴,所以需要更多的钱,招募更多的人!

    皇太极早已经过了三叉河,但是并没有急着进攻,他在等着多尔衮的消息。

    目前他的消息是多尔衮还在科尔沁,这岂不是让他去送死。

    除了等着多尔衮,皇太极还试着联系辽东那些军阀,看看他们能不能提供些有用的情报。

第三百九十四章皇太极的准备

    皇太极的畏敌不前,引起了建奴中不少人的不满。

    这些人都是那些仪仗武力勇猛,取得过不少战绩,一身富贵都仰仗勇猛,对于明军不屑一顾的人。

    他们认为女真族虽然暂时陷入困难,但是能有当年先皇创业时困难么?

    皇太极和多尔衮总抱怨敌人强大,但是能有当年萨尔浒之战时,先皇以六万对抗明军四十七万时敌军强大么?

    所以这根本就是两位怯懦了!奢侈的享受,皇位的虚荣,已经腐蚀了他们,失去了当初的勇气。

    本来大家抱怨抱怨没有什么,但是在有心人和锦衣卫的推动下,这种议论确越演越烈,最终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

    皇太极听完大怒,立刻召集六旗旗主尚可喜和耿仲明等人议事。

    八位将领进了营帐,皇太极冷着脸,其他人都不敢说话。

    皇太极哼了一声:“朕听说有人说我过惯了享受的生活,失去了面对明军的勇气?”

    见下面的人不说话,皇太极斜眼看着他们:“你们要是有勇气,可以自请为先锋,攻下明军城寨,朕分文不要,全归你自己处置!如何?谁愿为先锋?”

    这些人继续装哑巴,开玩笑,下面的人不了解情况说说也就算了,到他们这个级别,那可都是知道内情的人。

    打得过打不过,他们可是清楚的很,这个职位谁出头,那就是谁送死!

    代善这时劝到:“皇上何须动怒,此事下面的人不知道情况,瞎说的,你不用当真。

    皇太极哼了一声:“他们不懂,难道你们也不懂吗?光靠一身蛮勇能成事么?

    你们说萨尔浒,那咱们就聊聊萨尔浒,当年明军号称四十多万,但是其实有多少?四路兵马合计才不到十二万!

    我们大清有多少兵力?六万多人!父汗说‘不管敌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为何?

    集中兵力以强击弱也,萨尔浒之战我大清每一战都是以强击弱,以多胜少!何来以少敌多之事?

    再说这些年来,我大清用兵,向来都是以多击少,明军多步兵,我大清多骑兵,以快速突击,每战趁着敌人兵少而击。

    这才打出我大清百战百胜的威望,以少胜多?满万不可敌?那不过是失败明军的借口!

    人家是为了推卸责任,你们反倒是信了?

    真能以多打少,那我女真部何必困守辽东一隅?

    真要是能以一当十,不要说以一当十,你们要是能以一当五,那么我现在就带你们打进大明京城!

    明军新军才多少不过十五万,京营还多少?不过七八万人,你们倒是打赢啊!

    就不说打大明的京师了,这些年辽东的明军,从来没有超过十万,你们那么厉害,怎么没有打下辽东?”

    岳托摸摸鼻子:“皇上,这明军不是被吓破胆不敢出城了么!”

    皇太极眯着眼看着他:“是啊!但是现在明军的胆气又回来了,多尔衮连败两场,咱们父汗一生的努力,咱们大家这么多年维护的威名,被多尔衮丧尽了!”

    图赖也咬咬牙:“豪格大哥就是被他害死!要不这太子之位一定是他的!”

    图赖素来于豪格交好,这次鳌拜死后,他接掌镶黄旗,他爹乃是瓜尔佳·费英东,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

    三十六岁的图赖正直壮年,前半生也是征战无数,一直帮助皇太极掌管正黄旗,这次镶黄旗人才凋零,旗丁更是死伤殆尽。

    皇太极不得已从正黄旗抽调人员补充,图赖因此受命成为旗主。

    皇太极这时候还在想插话的岳托,这个时候插话可不仅仅是顺嘴那么简单。

    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为第一大势力,多尔衮掌握两白旗为第二大势力,两人进来一直争斗,互有损伤。

    而大清的第三大势力就是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和岳托父子了。

    一直以来皇太极对于两红旗还是比较放心的,因为两红旗有忠于他的萨哈廉。

    但是很不巧,今年正月开始萨哈廉就重病,一直到五月病死了。

    现在皇太极有点怀疑,这萨哈廉的病到底是真的生病了,还是被代善父子给下药了?

    代善当初可是太子,后来因为伙同继妻虐待原配之子触犯努尔哈赤的逆鳞,导致太子之位被废除。

    所以现在皇太极的皇位不稳,说代善没有想法,皇太极也是不信!

    不过皇太极并没有表现出来,当初的四大贝勒,现在仅仅只剩下代善自己还掌权,当初也正是代善和岳托的拥立他才最终登上大汗之位。

    所以情面还是要讲一点的。

    再说现在正是对抗明军的关键时刻,内部实在不宜在大动干戈。

    关键是想动也未必动的赢。

    表面上不动声色,皇太极继续说道:“这次出征朕命多尔衮攻击北直隶,但是多尔衮留驻科尔沁已经五日。

    借口招募更多士卒,朕看,这就是怯懦,这次多尔衮回来,朕要同他好好算个明白!”

    这一会的功夫皇太极已经做好打算,这一战要让代善父子的两红旗打头阵,多尔衮要是再损失一点最好!

    要是没有损失,那么就把两红旗的损失都记在他头上,把两白旗的牛录拨给代善补充损失。

    这样挑动两人争斗,自己好拉拢代善,先除掉多尔衮!

    要是两人因此火并两败俱伤最好!大清现在面对明朝的步步紧逼,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心。

    显然多尔衮和代善是不会和他团结了,那么还不如趁机解决掉!

    皇太极看看一直缩在角落不吭声的尚可喜和耿仲明:“智顺王,怀顺王,你们二位准备的饿怎么样了?”

    尚可喜连忙出列:“回陛下,所有红衣大炮已经装上跑车,现在已经运到大营外面,随时能跟随皇上出征!”

    耿仲明也站出来:“回陛下,火枪和其余小炮也都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

    皇太极皱眉:“朕不是问你准备如何!朕问的是,火炮轰击冰城效果如何?能不能轰开对方的防御?”

    尚可喜一惊,连忙小心的答到:“能轰开,冰墙性脆,只要集中射击,很快就能轰碎!”

第三百九十五章耿仲明的新办法

    皇太极看尚可喜一副犹犹豫豫有话说的样子,心里一阵不快:“有话就说!现在不说还等着出事再说么?”

    尚可喜硬着头皮说道:“就是上次在高丽汉城那一战,奴才的炮和操炮的士卒损失很大。

    特别是炮手,一时难以找到这么多熟练的炮手,所以炮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准了!”

    皇太极冷哼一声:“战时保护辎重和攻城器械,这是将领的基本,多尔衮竟然连这都不知道么!”

    尚可喜可不敢参与两位主子的事情,皇太极诋毁多尔衮的话他权当没有听到。

    皇太极也没得办法:“打不准就多打几炮就是了!”

    一边的耿仲明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奴才知道有一法能防止开春后对方水师进入河道!”

    皇太极惊喜的问道:“哦?是何办法?快快说来!”

    耿仲明微笑着说道:“自从陛下上次被明军水师所阻挡之后,奴才就忧虑非常,每日苦思冥想,……终于让奴才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那就是在一个江面狭窄的地方用铁索横江!加上在两岸设立炮台,一旦敌船接近,因为铁索无法进入上游。

    若是地方意图破坏铁索,咱们就用大炮击之!

    到时候咱们还可以收集木船在上游用铁索连环修建浮桥,这样咱们不用急着攻破对方阵地,等到春暖花开,冰墙化了。

    咱们大清的军队挑一个暴雨天气,让明军的火器都失效,再一举攻破这个所谓的壕沟阵岂不是两全其美。”

    皇太极听到耿仲明的建议,还真的很惊喜,有种心动的感觉。

    办法是好办法,但是自己刚刚被下面议论怯懦,要是这个时候不打一打,这些人还不知道背后说什么呢!

    再说了,自己削弱两红旗的计划还没有实施呢!

    那好,就等两红旗失利之后,再用这个计划,困死这股明军!

    皇太极做好打算之后开口:“那咱们就先等着多尔衮的消息,一旦明军调动,咱们就一鼓作气击败对方。

    要是多尔衮无能,没有调动明军,那么咱们就一边准备长期围困,一边想办法攻击对方军阵!”

    皇太极又在原地等了三天,终于等到了多尔衮出发的消息,并且多尔衮还送来了自己被明军监视的消息。

    皇太极皱眉思考,如果明军掌握了他们全部动态,那么他们就没有了突袭的优势,剩下的就要跟明军硬碰硬了!

    好在这事对多尔衮影响更大一点,他那里能用的只有三万骑兵,其中真正的精锐也就一万多人的两白旗。

    反而自己这边八旗精锐齐聚,就算被明军探知,明军也不敢怎么着他!

    皇太极大军出发,这次他命两红旗为先锋,正蓝旗为两翼,镶蓝旗为后军。

    两黄旗为中军,斥候外出十里,形成了一个宽六十里,长六十里的圆弧行军面。

    虽然不能完全隔绝明军的窥探,但是至少能保证中军的安全。

    花了三天的时间,皇太极的大军终于到达大凌河边,只见河对岸的河滩上一睹冰墙横亘,延伸出不知有多远。

    皇太极打算用老办法围三缺一,本来用五万人去围困六万人的城防就有点人手不足,要是围四面,一面一万人,那也不用打了。

    现在至少两面一边一万,皇太极还能集中三万人搞一个重点进攻。

    本来按照惯例,皇太极应该守在河岸这面,然后两红旗和两蓝旗从两面包抄过去!

    但是今天皇太极怎么看着这河面怎么不顺眼,所以他决定自己攻北面,正蓝旗在东面,攻河面方向。两红旗攻西面。留南面缺口。

    而镶蓝旗则留在四周,一个是为了防止敌人从外围偷袭,另一个也是为了驱赶可能的明军窥视。

    本来多尔衮不说,皇太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但是现在知道有人在一边窥视之后,皇太极怎么都觉得不舒服。

    他虽然没有什么理论知识,但是他有这么多年的战争经验,加上直觉,他知道这样被窥视,那么自己将会处处受制。

    方向分配好,但是之前还是要过河,皇太极立马在河对岸离墙一千步以外,然后命令汉军旗推红衣大炮上前轰破对方的冰墙!

    反正离多尔衮入关还有点日子,他有的是时间慢慢过河。

    尚可喜和耿仲明这次学乖了,上次因为集中在一起吃了大亏,这次他沿着河岸布置了一个大大的阵地。

    上次两人要不是因为嫌在炮营待着太吵,又耽误他们拍马屁,跑到多尔衮身边去了,说不定炮营爆炸他们就一起上天了。

    这次他们也离大炮远远的。

    让皇太极意外的是,自己这边轰击了一天,对面的明军丝毫不见反应,试探了进攻几次,结果倒是反应激烈。

    一天的时间,就算再菜的炮手,也有几发落在冰墙上,把冰墙打的冰块纷飞。

    一炮就是一个豁口。而明君依旧没有动作。

    皇太极觉得对方是想躲在城里当缩头乌龟,或者是根本没有这么厉害的大炮,所以对大清军队无可奈何?

    不管怎么样,只要多轰击几个缺口出来,大军杀过去,这冰墙也就破了!

    或者对方立这冰墙的目的就是为了挡住自己两三天?

    到了第三天,整个冰墙裂开了十几个缺口,皇太极觉得时机成熟了,眼珠子一转:“命岳托带着镶红旗率先过河!”

    得到命令的岳托冷笑一声,皇太极打的什么算盘他还能不知道!

    好吧既然皇太极已经失去了勇气,那么就让他看看岳托大爷的勇武吧!

    不一会,镶红旗嗷嗷叫的冲杀上去,他们快速的踏上冰面,朝着河对岸杀去!

    河对岸的明军阵地,黄得功撇撇嘴:“有点少啊!浪费大爷这么多炸药包!”

    一边的参谋笑着说道:“将军,您可以让许千户和吴千户多坚持一段时间,装作即将低挡不住的样子,到时候对方说不定就增兵了,我看来的是镶红旗,要是有机会,代善肯定带着正红旗来!”

    黄得功有些意动,最后还是摇摇头:“算啦!不值得!万一失误让他们过河一部分,都是大麻烦!”

第三百九十六章岳托卒

    黄得功觉得有点少,是因为镶红旗这次出兵紧紧六千余,而且还有两千人的重步兵。

    这次过河因为冰面滑,而有马蹄铁的骑兵更容易冲锋,所以上冰面的紧紧四千人。

    黄得功觉得浪费了火药是因为,他在冰层下面埋了火药,河面上结冰嘛!那肯定不能冻透,冰面之下就是水嘛!

    只要把冰炸碎,这个天气落水,不说有没有办法救,就算能救回去,这些冰面上的人也被冻完蛋了!

    让黄得功心疼的是,他不仅仅损失了一大堆火药,还搭上一大批白布。

    为了防止埋的火药被看见,黄得功特意用白布包着炸药包,甚至是导火索都是用油纸包好后又用白布包起来的。

    为了成功炸塌冰面,黄得功可是一次性埋了十几万斤的炸药。

    这个计划是一个参谋提出,然后总参通过,但是炸药还没有来得及调运上来,他用的是广宁等城的储备。

    为此那些辽东军阀可是没少敲诈他钱。

    现在眼见敌人入套了,就是人太少了,就四千人,黄得功有点后悔。

    要是这个计划提出的再早一点,大家准备的再充分一点,等敌人半渡的时候攻上去,那么这一战足以消灭两三万建奴!

    可惜等冰墙都浇筑差不多那个参谋才想到,所以只能出其不意了。

    岳托被护卫在人群中,身边的白甲兵警惕的看着对面的明军,准备对方一旦冒头就用手里的弓箭射死,保护好主子爷的安全。

    大军过了河中线,对面的明军依旧没有动静,一直到离岸两百步,对面才推出火炮,为了防止对方的炮击,岳托早就命令大家分散。

    这个时候看到明军的小炮,他不屑的撇撇嘴:“所谓的新军,不过如此罢了!”

    正想着,突然身后传来一声爆炸,他猛然惊的回头,是明军的炮击还是皇太极打算连他一起打!

    他回头的瞬间,只见冰面下,一个个炸点爆炸声响起,他看看脚下的冰面,心里猛然惊醒。

    他高呼一声:“明军要炸冰,各位只有奋力向前才有活路!向前!杀光明军!”

    身边的白甲兵立刻跟着高呼:“奋力向前才有活路!”

    这时候的建奴已经乱了,建奴也不是个个都不怕死,特别是这种死亡临近的恐惧,让人不自觉的选择逃避。

    皇太极在河岸上也震惊了,他确实像削弱两红旗的实力,让代善父子吃点亏,但是他可没有想过要搞死岳托。

    那可是四千人!大清还有多少个四千人能损失,但是眼看着冰面碎裂,河面上的士卒乱做一团,他也毫无办法。

    皇太极惊声问道:“船!快找船!救人!”

    冰层很厚,即使十几万斤炸药,也紧紧炸塌了中间的一部分。

    但是岳托已经冲到离冰墙一百步内,要想跑掉至少需要沿着冰墙跑五里以上。

    在敌人火枪的枪口下跑五里地!他又不是拍电影!

    士卒一乱那里还有什么心情进攻,而岳托这一股嗷嗷叫前冲的立刻成为众矢之的!

    不一会在枪炮齐鸣之中,全部躺倒!

    岳托卒!

    对岸代善早已经红了眼睛,昨天还在跟儿子谋划着等皇太极和多尔衮两败俱伤之后,他好取而代之。

    代善和岳托已经商量好,打算趁机多积攒点威望,让大家知道只有他们父子才能带着大清走向强盛。

    没想到,今天仅仅第一站,自己儿子没有了,自己儿子的镶红旗也完蛋了!

    嘴里不停叨念着报仇!但是望着冰面确无可奈何!

    河对岸黄得功嘴角勾起弧度:“哈哈,这一战稳了!有这四千人的功劳打底,咱也不次于曹变蛟不是。”

    参谋不得不提醒:“黄总督,曹总督可是歼灭了近两万人,您这才四千呢!”

    黄得功不屑的说道:“谁不知道,太子殿下只看重歼灭真奴的数量,那些汉奸杀的再多也不是啥大功!

    再说了,你看对面的尚可喜和耿仲明不是在呢么!这次他们俩完蛋了!

    他们的人头我老黄拿定了!抓了这两个汉奸头子,才是大功!”

    参谋幽幽的说道:“但是咱们好像跟总参的计划不符,总参让咱们尽量打击皇太极,但是这两红旗可是代善的势力。

    削弱了两红旗不仅没有打击到皇太极,给皇太极削弱了敌人!”

    黄得功摆摆手:“不用担心那个!到了咱们嘴边的肉岂有不吃的道理!

    我从来就不赞成你们参谋中的那个什么阴谋派,要是他们耍耍手段就让对方四分五裂自相残杀,那还要我们这些武将干啥!”

    参谋不得不辩解一句:“不是阴谋派,是谋略派,孙师兵法不是说了么‘上兵伐谋’他们这也是为了给咱们减轻压力。

    要是多尔衮跟皇太极斗起来,那建奴的实力至少削弱一半不是么!”

    黄得功哼哼道:“算了,咱管不了他们,还是打好这一仗再说吧,命令后面开始修复冰墙。

    这皇太极是不是傻,冰墙还想轰塌?打烂了浇点水不就好了,这么简单的计谋他都信!”

    参谋摸摸鼻子:“大概是大胜仗久了,忘记怎么失败了吧!”

    对面代善已经找到皇太极大帐:“皇上,我儿岳托死的冤枉啊!还请皇上为我儿报仇!”

    皇太极也很同情代善,仅仅一天没见,代善都老了十岁,本来就老态龙钟,现在更是一副即将归西的状态。

    皇太极眼中闪着诡异的光芒:“大哥放心,岳托不仅是你的好儿子,也是我的好侄子,这些年他为了大清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朕岂能让他白死!

    传令尚可喜耿仲明,继续炮击对岸明军!一刻不停!”

    安排完之后,皇太极流下几滴眼泪:“大哥,我这就差人去找明军要回岳托的尸骨!

    当然依照明军的习性,他们一定会割下岳托的头颅,用石灰腌上,然后送到京城,再传首九边邀功!

    所以要是要不回来,大哥也不必难过,咱们可以收拾一些岳托的遗物,给他立一个衣冠冢!

    大哥只管放心,接下来三日我必然在中军大帐为岳托侄儿凭吊!”

    代善一边感动一边更伤心了,皇太极眼神幽幽一副诡计得逞的样子。

第三百九十七章多尔衮雄起

    皇太极在算计代善,所谓吊唁,就是希望不停刺激代善,让他更伤心。

    皇太极觉得他这个大哥年纪大了,丧子之痛下说不定就嗝屁了!

    果然几日之后,传来代善生病的消息,皇太极大喜!

    如果损失四千人能尽的两红旗,那么也不算亏。

    答鲁城北面,多尔衮脸色阴沉的听着手下汇报,果然,明军早就准备好了。

    在答鲁城已经严阵以待许久。

    多尔衮眼中闪烁着皎洁的目光,这一路他可没有在闲着。

    明军以为加强了监视就能对他了如指掌,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厢情愿。

    到达答鲁城,多尔衮并没有急着攻城,直接集合大部兵力绕城而过,只留下一千人看着答鲁城的明军。

    这一千人设置了一万人的军帐,每天不仅在营地巡逻,还派出大量斥候确保营地不被人窥视。

    这可是三国演义还有孙子兵法上都有的老套路,最能迷惑敌人。

    留下营帐之后,多尔衮军主力直扑张家口。

    上次没有准备,这次多尔衮可是想了不少办法。

    一面在张家口意外寻找明军弱点,一面派出斥候驱赶敌人的斥候。

    五日之后突然全军东向,再次跑到喜峰口,然后猛攻起来,喜峰口的关墙是今年从建的,守关的也是新军两个百户。

    不过这次多尔衮突然全军东进,确实出乎大家的意料,慌忙之间后续的兵马还在调集。

    猛攻了三日,见城墙上明军增加了不少,多尔衮又停止进攻,转道白马关。

    白马关位于张家口和喜峰口之间,乃是密云上游的一个关口。

    这里守卫的紧紧有一个百户的新军和一个百户所的原九边兵马。

    一时间边墙危机,因为张家口和喜峰口的连续调动,这个地方新军兵力已经不足。

    多尔衮这次不在试探,命令汉军旗下了死力攻关。

    白马关档了一天,就被登上城头,这一次汉军旗死伤三千多人,但是白马关总算破了。

    破关之后,多尔衮并没有全军入关。

    而是在白马关南北都洒出大量斥候,企图隔绝明军的哨探。

    而主力确依旧留在长城以外,多尔衮大量使用斥候,导致一两百里的战场都被遮蔽,而且还设置了多处假营地。

    按道理来说,过了白马关,应该立刻过密云,后面就是大明京畿之地,一片平坦。

    但是多尔衮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留驻密云附近。

    一时间明军震动,天下也震动起来,北直隶的人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建奴入寇的恐惧。

    皇宫里,崇祯把朱慈烺召集到御前,心里召集的问道:“怎么样?这次怎么出了这么大的漏洞!

    朕年初就跟你说,要多练新军,现在因为兵力不足,建奴乘虚而入,现在该如何是好?”

    朱慈烺无奈的说道:“父皇,多尔衮虽然攻破了白马关,但是他确并不敢进长城,看着是我们失了先手。

    但是这大势还在我,若是多尔衮敢深入京畿,那他一定有来无回!”

    崇祯着急问道:“那他一直待在密云附近我们当如何?是不是调答鲁城、赤峰、张家口、喜峰口四路明军合围?”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莫要着急,建奴最擅长的就是围城打援,若是四地仓促出兵,显然就中了多尔衮的圈套。”

    崇祯生气道:“那就任由他待在那里不成!”

    朱慈烺想了想说道:“父皇,放心,他不敢久待密云,四地兵力不动,我们可以从大同调兵,在调一部分曹文诏部支援,相信可保无虑!”

    崇祯皱眉:“曹文诏部?他们距离密云千里,远水怎么救的了近火?

    多尔衮随时能长驱直入直达京师城下,大同和河套都来不及!

    朕看不如从张家口和喜峰口抽调兵力,反正建奴已经破关,在守着城墙还有何意义?”

    朱慈烺摇摇头:“从目前来看,建奴多尔衮的目的就是调动明军,甚至迫使大明调动辽东的明军,给皇太极创造围点打援的机会。

    如果咱们乱了方寸,那么岂不是正中建奴圈套!

    父皇只管放心,多尔衮不敢入长城,他要是敢进来,咱们就来一个关门打狗,到时候必然围歼他于京城之下。”

    崇祯不满的说道:“年初,你还怪孙承宗说他战法保守,浪费大好机会,现在你为何又跟孙承宗一样处处防守?

    这样久守之下,果然被多尔衮抓住了漏洞,既然建答鲁、赤峰两城不能挡住建奴,那么辛苦建城还有何意义!”

    朱慈烺苦笑:“父皇,多尔衮领骑兵而来,其仗着速度优势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他战术如何精巧,终归在战略上输掉了。

    答鲁城和赤峰城还是有用的,就目前来说,多尔衮依旧在我们的包围之下,轻易不敢乱动。

    正因为有答鲁城和赤峰城在我们手里,儿臣才能自信的说多尔衮不敢南下!”

    崇祯一到打仗的时候总是焦虑,站在原地嘟囔着:“各处打仗都指着这新军,这些人没有新军就不会打仗了么!

    当初九边就是处处漏洞,建奴每次入侵都能轻易破关,朕看等这次建奴后撤之后,九边确实该好好休整一番了!

    还有皇儿前几个月说的改革军部的事情也要抓紧,明年要多练新军,切不能在像这次一样,被建奴有可乘之机!”

    朱慈烺笑着说道:“其实到目前为止,咱们也不是没有收获,辽东歼灭四千建奴,这次多尔衮攻城在张家口和喜峰口各丢下了一千余尸体,在白马关更是死伤三千多人。

    这已经一万人了,建奴之兵不断减少,实力越来越弱,下一次说不定就无力这样两线进攻了!”

    崇祯斜眼看他:“你还想着下次!你知不知道这次建奴破了长城,你,还有新军受到多少非议!

    还有那些各地的王爷,背后也都在议论着,就连流寇和各地的山匪都跃跃欲试,大明可经不住这么折腾。

    这次要是多尔衮在到京畿附近,朕发诏书招天下兵马勤王,各地怕是乱的更胜以往!”

    无弹窗

第三百九十八章坏事的崇祯

    朱慈烺摸摸鼻子:“父皇放心,过了今年,建奴再也蹦不出辽东了。”

    崇祯不死心的问道:“真的没有办法把建奴赶出去么?”

    朱慈烺呵呵一笑:“父皇,参谋部不是说了么,从总体情况来看,让建奴留在白马关反而比赶走要好一些。

    白马关看着是多尔衮打开的突破口,但是实际上也是禁锢他的一个牢笼。

    他要是跑的快还就罢了,他要是跑的慢,肯定会被围死在此地!”

    崇祯担心的说道:“参谋部还推测建奴会派出一部袭扰京师周围,这该如何应对?”

    朱慈烺摇摇头:“那就打一仗就是了,京城不是还有新军,还有京营,还有御马监的骑营,加上锦衣卫的缇骑。

    凑三千骑兵,在汇合一万新军。足以挡住建奴的袭扰!”

    多尔衮这次当真是打了大明一个措手不及,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新军调动的空档打下白马关。

    按理说白马关这样的重镇,怎么也要留下两千人的新军防守,多尔衮攻打张家口的时候,白马关的新军没有动。

    多尔衮打喜峰口的时候,参谋部觉得对方可能主攻这里,但是也没有动。虽然没有动这两千人,但是后续的支援兵力确调走了。

    无奈长城防线太长了,白马关大小关口二十多个,防线二百多里。

    多尔衮到达白马关附近的时候,立刻分散了兵力,各个关口外都有建奴活动,守军轻易也不敢抽调兵力。

    在攻击白马关的同时,其余的几个关口也在受到攻击,稍微犹豫,多尔衮拼着伤亡登上了城墙。

    这里面的问题很多,一方面是守军薄弱,还一个就是这次物资消耗太大。

    要知道从夏天的高丽战争开始,明军各处都在修缮城防,各种守城物资运往各处。

    到了冬天,从皮岛到河套这么长的防线到处都要守城物资。

    所以蓟州宣府这边的长城防线,分到的物资就没有多少。

    朱慈烺有点后悔,当初不应该学什么老美把物资卖给高丽。

    不过就是不卖那批物资分到各防线实际也增加不了多少。

    这也是多尔衮拼着消耗能成功破关的原因。

    这一次跟上次还不一样,去年朱慈烺之所以能成功狙击多尔衮豪格,完全是因为,朱慈烺利用已知的知识,引导参谋部在张家口和喜峰口重点防御。

    去年需要用到守城物资的城也没有这么多,所以两地物资充足。

    再加上去年,新军的新战法刚刚出现,多尔衮等人还没有适应才吃了大亏。

    这次一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堆积在一起,就造成了多尔衮降智光环失效,智商回归的多尔衮果然不愧他睿亲王之名。

    不过在朱慈烺看来,这不过是建奴的回光返照而已,目前真正的女真人已经不足五万,而且内部矛盾重重。

    蒙古部落观望之势明显,汉军旗也被拆分的四分五裂。

    看着忧虑的崇祯,朱慈烺只得劝道:“父皇,从目前来看,咱们处于守势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崇祯看着他:“此话怎讲?”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这个就像当年曹操对付袁绍死后的河北一样,步步紧逼只会让对方团结一心。

    大明要是放缓压迫,其内部矛盾必然会爆发,到时候火并一场,不管是谁输谁赢,对大明都是有利的。

    这第一就是火并之后的建奴实力大为削弱,再也无力两线作战,到时大明的防守压力就会大减。

    第二就是无力两线作战的建奴,自然再也不能派大军侵略九边,那样岂不是辽东老窝不保。

    也就是说,火并之后的建奴,再也无力跳出辽东,到时候咱们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也就达成了。”

    崇祯听着朱慈烺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可是留多尔衮在此,朕寝食难安!”

    朱慈烺开解道:“其实想要赶走多尔衮非常简单,但是参谋部不是打算稳妥一点么!”

    崇祯眼睛一亮:“哦?什么方法?快说说?”

    朱慈烺抬头:“这第一就是派河套骑兵再攻蒙古,蒙古诸部听闻老窝被抄,一定会匆忙回军。

    第二就是把辽东岳托身死,代善重病,两红旗可能落入皇太极之手的消息告诉多尔衮,以多尔衮的脑子,他肯定知道轻重缓急。得到消息,他必然回军。

    第三就是把京城的新军压上,北进合围多尔衮,这次多尔衮只是牵制任务,他必然不愿意于大明决战损兵折将,到时自然退去!”

    崇祯犹豫了一下说道:“第一条看似可行,但是如果多尔衮真的回身击曹文诏部,那么曹文诏可有实力抵挡?

    第三条也是,万一围堵不成,建奴破围而出,京师没有了新军,如何抵挡建奴?

    依照朕看,只有把辽东的消息告知多尔衮,惊走才是上策!”

    朱慈烺摸摸鼻子,其实在朱慈烺看来,围歼才是上策,但是多尔衮紧紧破了长城,崇祯整个方寸都乱了。

    参谋部更是被骂的狗血淋头,要不是往日的功劳,还有朱慈烺在一边劝着,估计参谋部不少人都要被下昭狱了。

    崇祯想了想说道:“从大同调兵太远,朕觉得不如从辽东调两万人回援,到时候必然能围歼多尔衮!”

    朱慈烺一惊,连忙说道:“父皇,不可,现在辽东皇太极可是在围着呢!要是大军一出了城墙和壕沟的保护,在野外根本不是建奴骑兵的对手。

    到时候,这两万人不仅回不来,反而使得整个战场都陷入被动!”

    崇祯犹豫的看了朱慈烺一眼,一副想骂人的样子。

    朱慈烺终究还是不能让崇祯不舒服,万一他一着急做出啥不理智的事情,那整个大好局面岂不是又要崩掉?

    朱慈烺想了想说道:“既然父皇担心,那就让张家口和喜峰口各派三千人,从长城内侧驱赶多尔衮,把他赶出长城吧!

    但是儿臣担心,多尔衮设下圈套,伏击驰援的新军,所以这些新军不能走的太快!”

    崇祯这才满意:“那就慢点走,总之要想办法把多尔衮赶出去,不能让他在那晃悠着!”

    朱慈烺无奈的说道:“父皇说的是!”

    朱慈烺只能安慰一下崇祯,然后等待着援军的到来了,其实大同距离宣府并没有多远,最多十多日,就能走到。

第三百九十九章皇明烈士庙

    从崇祯处出来,朱慈烺想了想吩咐马车:“直接去参谋部!”

    这些人估计压力很大,作为他们的老大,是时候给他们鼓鼓劲,抗点事情了!

    朱慈烺到总参谋部的时候,里面个个低着头,噤若寒蝉。

    朱慈烺微微一笑:“多尔衮这么做你们可有推演预案?”

    一个参谋连忙递上:“回禀殿下,有,目前正在进行重新推演。”

    朱慈烺接过认真看了起来,看了一下综述大概知道里面的内容,朱慈烺方向文档。

    看着沙盘上的旗帜,有一支五千人的建奴被插在京城附近,朱慈烺眉毛一挑:“你们觉得,建奴会出兵到京城附近袭扰?”

    参谋们相互看看,最后参谋长李栋梁解释道:“是,按照建奴的战略和皇太极的要求,多尔衮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袭扰京师附近,逼迫我们回师勤王。

    所以我们认为占领白马关之后,多尔衮为了完成战略目标必然会派出少量部队袭扰京师。”

    朱慈烺看着地图问道:“那为何不是留下少量部队防守白马关,大部袭扰京师呢?”

    李栋梁想了想说道:“我们在答鲁城赤峰城各有五千兵力,在张家口和喜峰口附近也各有一万兵力。

    如果多尔衮主力南下,那么他们必然面临关门打狗之局面,多尔衮必然不敢冒这个风险。”

    朱慈烺看着地图叹了口气:“看来还是这个情报遮断,让你们判断能力大幅下降了。

    怎么没有锦衣卫的情报支持,你们就不知道怎么打仗了?”

    李栋梁小心的说道:“殿下,现在主要不能确定敌人南下数量,所以不敢贸然出击,如果多尔衮假装南下,然后答鲁城出城,被围困了,那就会非常被动了!”

    朱慈烺敲着桌子,骑兵的过度集中,是这一阶段的重大战略失误。

    一直想着让曹文诏在河套能对蒙古骑兵取得优势,所以这一年多以来,所有的骑兵都集中在河套了。

    现在面对敌骑,大明新军有力无处使。

    朱慈烺决定道:“孤已经向父皇保证,把多尔衮驱逐出长城,所以你们有什么计划?”

    众参谋议论纷纷,一时拿不定主意。

    朱慈烺突然问道:“如果放弃答鲁城,命令答鲁城的新军南下,能吸引多尔衮么?

    参谋们惊讶的看着朱慈烺,答鲁城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建出个模样,现在又放弃,是不是太不划算了?

    朱慈烺接着说道:“如果放弃答鲁城,多尔衮必然只能出关迎战,到时候宣府和喜峰口各派出三千士卒,一举把建奴赶出长城!

    你们现在推演一下,考虑到各种情况,尤其要仔细推演多尔衮要是不顾一切入关的影响,然后明早孤要看到你们的推演报告!”

    李栋梁犹豫的说道:“但是殿下,答鲁城耗费资金数十万,现在刚刚初具规模,这么放弃,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

    到时候朝堂上会不会指责的更厉害?”

    朱慈烺呵呵一笑:“孤一直告诉你们要考虑全面一点,现在你们考虑的太多,反而顾虑更多了!

    你们光想着放弃答鲁城的损失,那么你们没有想想如果建奴进入京畿地区,那么损失的就不是数十万了!

    那可不只是银钱的损失,还会有有多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答鲁城能损失什么?不过是一些砖石土方木料而已!建奴走了再建就是了。”

    有太子这句话,他们就放心多了,朱慈烺继续说道:“关键是这五千人,能不能挡得住建奴三四万军队的围攻?

    而这个饵,多尔衮吃不吃?”

    李栋梁想想:“答鲁城距离宣府很近,张家口随时能出兵支援,最多仅仅需要坚守两天,守住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多尔衮会不会围攻,这个就不好说了,但是相信答鲁城的新军只要一动,多尔衮就必须有所动作!”

    朱慈烺沉默了想了一会:“这一战,这一部新军估计会损失惨重,他们的遗书都准备好了么?领军的孤记得是武靖伯之子赵安东吧?”

    李栋梁点点头:“正是,赵安东素来以稳健著称,多次兵棋推演都取得优胜战绩,相信他一定能带好这支队伍!”

    这个人朱慈烺当然有印象,作为第一批讲武堂弟子,那可以说是朱慈烺亲自教出来的,那时候讲武堂还叫勋贵讲武堂。

    当初他夸夸其谈的样子,朱慈烺已然觉得好笑。

    虽然朱慈烺一直觉得,只要能拼掉一部分建奴的兵力,哪怕是一换一也是划算的。

    但是真到了这一刻,想着五千条生命,为了他的命令赴死,心里还是很过意不去的!

    朱慈烺敲着桌子:“此战之后,孤会向父皇请旨,在天坛和地坛旁边修建一座皇明烈士庙。

    只要皇明不灭,那么这些为皇明捐躯赴死的烈士香火不绝!”

    李栋梁等参谋无不感动:“吾等跪谢太子殿下之恩!”

    朱慈烺摆摆手:“尽快出结果,明天开始调动兵马,告诉答鲁城的将士,大明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

    一众参谋恭送朱慈烺,朱慈烺心情有点郁郁,一边的李若琏犹豫了一下问道:“殿下,臣有一个不情之请。”

    朱慈烺顿了一下:“说!”

    李若琏双膝跪地:“臣请见锦衣卫战死者也纳入烈士庙祭祀!”

    说完李若琏下拜五体投地。

    朱慈烺坚定的说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无非是新军士卒的不满还有朝臣对于你们的启示。

    你放心,每一个为大明付出的人,大明都不会忘记!

    锦衣卫这一战死伤惨重,他们用生命赢得了荣誉,这些人孤一定让他们进入烈士庙得享香火。”

    李若琏躬身而起,再次下拜:“臣代锦衣卫死难的四百一十七位烈士谢殿下隆恩!”

    朱慈烺坚定的说道:“不止是这一战,从大明建立以来,为大明牺牲的所有锦衣卫,都要配享祭祀。

    你回去之后整理他们的事迹,需找他们的名字,孤要选一批刻石铭记,让后人知晓他们的付出。”

第四百章全军出击

    答鲁城,赵安东正在看最新的战报,外面刘千户沉默的掀开帐帘。

    赵安东奇怪的看着这位锦衣卫千户,最近老刘的心情一直不好,自从多尔衮南下以来,锦衣卫损失惨重。

    刘千户挂着千户衔,手下有两百多锦衣卫,其中有一半洒在草原上,随时监视多尔衮军的动向。

    这些人十人一组,每五人配备一个望远镜,望远镜能望十里,他们只需要远远的吊着,虽然辛苦,但是至少没有生命安全。

    但是自从多尔衮从科尔沁南下以来,情况就改变了,多尔衮偶然知道了自己被监视的事情,然后开始仔细清理营地周边。

    锦衣卫的伤亡就迅速增加,特别是建奴过了答鲁城,为了遮蔽战场,多尔衮洒出大量的斥候,只要见到不是他们的人就杀!

    而锦衣卫身负查探之责,不得不前往侦查,这十多天,刘千户每天都能收到手下战死的消息,而倒霉的,连消息都送不会来,整个小组都战没了。

    赵安东方向军报:“又有手下战死了?”

    刘千户嗯了一声:“他奶奶!现在老子手下就剩七十人不到了!”

    赵安东想了想:“要不要咱们设几个埋伏,抓几波建奴的斥候也算给兄弟们报仇了?”

    刘千户摇摇头:“算了,瓦罐终要井边破,这是他们的命!咱们还是以大局为重吧!”

    赵安东扬了扬军报:“大局?现在建奴多尔衮攻破了白马关,长城防线破了,咱们还守在这还有何意义!”

    刘千户看着他:“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参谋部的计谋呢?我怎么感觉这事太简单了吧?

    去年建奴十万人来攻,都没有攻破咱们的长城,咋今年才区区四万,长城就破了?

    感觉怎么看怎么古怪!我觉得有问题!你怎么看?”

    赵安东摇摇头:“不会有啥计谋了,这明显是多尔衮欺负咱们没有骑兵,调动速度慢!打咱们个措手不及。

    就算这次白马关不破,下次他跑到喜峰口东边,一样破关!咱们防守空虚,给他钻了空子。”

    刘千户想了想点点头:“说的也是,这次参谋部被骂惨了,今天朝会上不少人都在弹劾,不知道参谋部下一步会怎么做?”

    赵安东淡定的说道:“还能怎么做?不惜一切代价堵住缺口,把多尔衮赶出长城!”

    刘千户摇摇头:“多尔衮这明显不是围点打援么!派少了送口粮,派多了,其他地方不就有漏洞了?

    到时候多尔衮从这边出去,再从那边进来,他们不是瞎费事么?我一个大老粗都能想明白,参谋部不会这么傻!”

    赵安东笑笑:“参谋部的人是不傻,但是你不要忘记了,决定战争的往往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庙堂上的那些人的想法。

    现在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压力,参谋部扛不住,如果多尔衮再次到京城附近,那么就是天塌的大事,所以参谋部不得不这么做!”

    刘千户叹了口气:“你说咱们大老远跑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何苦来哉!参谋部还说咱们几个城不破,建奴就不敢进长城,现在,人家不是进去了么!瞎扯淡!”

    赵安东微微一笑:“进去了么?”

    刘千户一仰头:“怎么没有!这不是进去了么!”

    赵安东继续微笑着:“真的进去了么?”

    刘千户仔细想想哈哈一笑:“还真没有!那你说说下一步咱们怎么办?参谋部会还让咱们钉在这么?”

    赵安东摇摇头:“不好说!”

    刘千户哈哈笑着:“说说呗,猜猜呗,你不是讲武堂的高材生么!你最了解参谋部的想法,大家一起聊聊嘛!”

    赵安东想想说道:“咱们也不用猜了,我估计今天上午,参谋部的最新军令就该到了,你与其这样缠着我,不如赶快回去等军令,这样你还能第一时间看到!”

    刘千户疑惑的问道:“真的?”

    赵安东点点头:“真的!”

    刘千户眉毛一挑:“要不要赌一把,今天上午要是到了,回到京城我请你喝酒,要是没有到,就让我儿子拜你为师!怎么样?”

    赵安东扯扯嘴角:“你要是想让你儿子从军,以你的千户职位,将来必然有一个讲武堂名额,何必非要拜我为师?

    我不是告诉你了,我……”

    赵安东正要继续说话,外面一个锦衣卫拉开帐门:“报,参谋部最新军令。”

    得了,赵安东也不讲了,连忙站起接过。

    刘千户也凑过去看,越看脸色越难看,赵安东看完之后舒了一口气高声喝道:“擂鼓聚将!”

    刘千户默默坐下,想着自己的心事,赵安东拱拱手:“刘千户稍待,我去换盔甲。”

    刘千户突然抬头问道:“不会忘记我们的功劳,这话是啥意思?”

    赵安东哈哈一笑:“就是说,你一直担心你的千户不是世袭,这一次,你儿子的世袭千户稳了!”

    赵安东大笑着往后堂走去,刘千户抬手想叫住赵安东说啥,最后还是没有吭声。

    想了一会他咧嘴一笑:“老子就知道,上阵写遗书真他娘的晦气,也不知道谁出的馊主意!晦气!真他娘的晦气!”

    说着缓缓抚摸着自己的腰刀,左右无事,拿出来仔细擦拭起来,一边擦拭,一边嘟囔着:“儿啊!这次!你老子真是拼了老命给你挣来的富贵!要争气呀!”

    三通鼓过,众将齐聚,前来的有各千户、副指挥使,参谋长、副参谋长等人。

    赵安东一声戎装:“总参谋部军令:命答鲁城新军所部,自接到军令起半日内拔营,击溃面前之敌后,向白马关进军,路上随时准备防御建奴偷袭,如果建奴攻击…………,大明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

    赵安东念完,这些人没有一个吭声的,赵安东高声命令道:“按参谋部要求,所有物资能带走带走,不能带走就地掩埋!半日之内必须出发,各部即刻回去准备。

    我命令,李林千户所首先出城为前驱,第二为赵刚千户所,……各部即刻准备!”

第四百零一章多尔衮的决心

    大家回去宣布军令,各部按照要求准备,特别是建奴营地方向的新军,这些天可没少受到骚扰。

    李让就守在建奴营地方向,这些天总有一两百骑兵围着他们的战壕叫嚣着跑来跑去。

    又不进攻,仅仅是在那不停骚扰,按照家乡的土话,‘癞蛤蟆爬到脚面上——不咬人恶心人!’

    今天千户吩咐他们准备进攻,李让眼睛一亮,报仇的机会来了!

    不到中午,进攻的部队都已经就位,李让身边一个小旗问道:“百户,对方可有一万呢!咱们就这么攻过去么”

    李让不屑道:“一万人有啥,咱们有五千人,每人才分俩,还不够提级升官的!想要升官还要多努力呀!”

    那小旗咧嘴笑笑:“咱们可是前军,怎么着也比殿后的强,李百户听说上面要让你晋升副千户了,这次功劳够了,你就该升官了吧?”

    李让摆摆手:“不要瞎说,去检查一下大家的弹药火折子去!”

    小旗跑了,李让则忧心忡忡,这个时候出击,听千户说还要支援白马关,莫不是前面出事了?

    到了中午,号炮声想起,李让立刻带队出了壕沟,朝前而且,按照管理前来骚扰的建奴吓得一惊,慌忙退去。

    一个时辰之后,李让来到对方营地外五百步站定,后方的炮队紧张的装填着,李让耐心的等待着。

    按照讲武堂新学的课程,步炮协同作战,就是等炮火开始延伸的时候,步兵迅速跟上,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组织防线的时候,迅速击破敌人。

    但是现在看着前面的营地,有点太安静了,莫不是建奴跑了?

    正想着呢,后面炮声响起,接着建奴营地爆起一个个光团,两轮炮击之后,火炮停下。

    建奴营地依旧静悄悄的,不大会后方军令传来:“命前军千户所前左李让百户部即刻前往敌营查探!”

    李让愣了一下,建奴真的跑了!

    赵安东看到一个百户带人进入敌营,对方毫无反应,一边锦衣卫刘千户哼了一声:“果然,就这一千人!多尔衮还真奸诈!”

    刘千户摆摆手:“立刻把情况上报!”

    赵安东也继续下令:“命大军整体右转,原前军千户所立刻回城收拾行装,原后军分出五个百户到右翼,原前军千户所务必在两个时辰内追上,命后勤立刻跟上进入中军……。”

    李让他们因为刚刚驻扎在城外还没有来得及收拾,现在正好趁着最后调整队形的时间回去收拾。

    整个答鲁城新军呈一种战斗队列行军,提防随时可能从各个方向的来敌。

    特殊的行军模式,加剧了大家的紧张情绪,赵安东骑马在军队之中,斥候大量派出,刘千户默默等待锦衣卫的最新汇报。

    建奴通过骑兵的不停出击,几乎隔断了长城外的锦衣卫行动,多尔衮主力在何处,明军很难确定。

    第一天行军仅仅二十多里,扎营耗时一个半时辰。

    第二天依旧风平浪静,赵安东没等到太阳落山就开始扎营,建奴依旧没有动作,今天大军行进了四十里。

    第三日上午刘千户突然说道:“赵指挥使,有问题!今天上午锦衣卫伤亡人数比昨天增加了百分之三十。

    显然敌人的斥候人数增加了!敌人的斥候不可能无故增加,这绝对有问题!”

    赵安东眼睛一眯,显然建奴主力已经到了,只是不知道隐藏在那里。

    不过答鲁城距离长城仅有一百五十多里而已,若是今天建奴再不动手,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了。

    赵安东想了想吩咐道:“让各军原地休息,各部原地食用干粮,随时防备敌人突击!”

    刘千户吆喝一声:“快!地图!”

    边上的锦衣卫连忙翻出附近的地图,刘千户把死亡人数标在地图上,随着锦衣卫伤亡情况被标上地图。

    赵安东眼神不由瞟向西北方向,那里有一座小山和杂树林,建奴应该就在那了。

    锦衣卫死亡范围呈现东南少而西北多的趋势,而西北方那个树林确又是一片真空。

    这个就是朱慈烺教的统计情报学,从数据统计和地图作业来判断敌人的方位。

    没想到他们成为了第一个实践者。

    刘千户问道:“要不要派人再去探查一番?”

    赵安东点点头:“把他们逼出来,要战便战!”

    刘千户犹豫了一下这两天他只剩下不到五十人这一会又都在外边。他拔出腰刀……

    赵安东拦住他:“不用你们了,我派人去!”

    赵安东召集了传讯骑兵:“建奴在西北方,你们发现敌人之后立刻传讯回撤!”

    半个时辰之后,西北方果然一发火箭弹直射天空,然后扬起大片烟尘。

    赵安东大吼:“全军戒备,呈战斗队形防骑兵阵列,列队!”

    新军周围四个千户所立刻龟缩,然后呈战斗长方阵,而中军千户所四面列队,所有后勤车辆围在中军千户所四周。

    不一会建奴就来到阵前,然后开始绕着军阵转圈,见新军严阵以待,又退回西北方。

    新军看着阵型松散而且不完整,甚至刀盾都没有,四面防御也没有侧重,建奴也找不到薄弱处。

    至于从侧面四角的空档进攻直取中军,那当然会遭遇两面的同时进攻,而且中军的车阵也难以第一时间攻破。

    如果不能击破中军,那么又陷入三面夹击之中。

    原本赵安东以为建奴会先试探一阵,再进攻,没想到多尔衮一次就派出了一万骑兵!

    后阵千户所,正是李让所在的千户所,李让的百户所位置又在阵中偏左的位置。

    看着万马奔腾的场面,首先发言的就是新军的火炮,他们千户所也有十多门虎蹲炮,这个时候也推到了一线。

    建奴骑兵分散的很开,整个后侧防线都是建奴的骑兵,所以炮击效果并不好。

    敌军进入两百步,李让吩咐大家装弹,虎蹲炮开始发射,敌军进入一百五十步,步枪开始发射。

    敌军进入五十步,手雷开始投掷,但是敌人实在太多了!根本杀不过来。

    新军紧紧杀了不到百分之二十,建奴就冲破了后阵的防御。

第四百零二章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大明依然存在

    对于这种情况,新军早有演练,李让见对方冲入阵中,立刻吆喝着:“李让百户所,以我为中心列四方阵!”

    除了李让之外,其余后阵的百户所,也迅速变阵。新军虽然混乱,但是慢慢的后军千户所有结成了六个小阵抵抗。

    而被击溃的四个百户所,或以小旗或以总旗为单位,接阵抵抗。

    建奴见冲入阵中新军也没有崩溃,反而因为离得近,伤亡大增。

    正犹豫间,后面鼓声号角声再次想起,新的万人队再次杀出!

    赵安东皱眉,看到建奴的动作,立刻传令,两翼的左右千户所立刻向前,前出呈扇形夹击入阵的建奴。

    这时建奴听到鼓角声,已经不在犹豫,放弃对后军千户所的追击,继续冲杀想要突破明军的中军。

    战争一下子激烈起来,建奴看到明军两翼前出,再次派出一万人分别夹击新军两翼。

    赵安东则吩咐前军转为百户方阵编制,协防两翼跟前军阵营。

    建奴再上来的一万人,面对的火力强渡就降低了三分之二,所谓新军百户阵,就是以百户为单位,小旗为基本阵列,根据战争需要组织防线。

    这种防御的形式,一般一面最多三个小旗。

    两个三小旗面,两个两小旗面。

    一旦敌人突进,则继续调整。防御时可以四面都防御,若是敌人仅仅攻击一面或两面,则伤亡随时从另外两面补充。

    总旗阵是一样的道理,可四面防御也可以只防御一面到两面。

    小旗阵就没有啥讲究了,要么列队射击,要么就组成两个战斗小组,前排牵制,后排射击。

    阵法的变换贯穿着新军的训练始终,虽然现在战场混乱不堪,但是绝大多数士卒听到变阵指令还是能第一时间完成。

    建奴都骑在马上,比新军高出一个头,非常方便瞄准,所以即使两方混在一起,其余的士卒还是能轻松瞄准。

    当建奴第一批万人队已经伤亡过半的时候,新军后军百户阵只剩下三个完整的,这三个完整百户阵还是在两翼协防下才得以保全。

    而建奴第二批万人队也攻了上来,后军基本上被击溃,开始朝两翼退却,中军不少建奴也爬上马车。

    虽然很快就被火枪击杀,但是情势已经开始危机。

    不少建奴拿出爪勾,勾抓车辆,打算把马车拉出空挡。

    战场上此起彼伏的响起爆炸声,那些都是手雷爆炸引起,李让就亲眼看到旁边的百户阵被攻破,不少士卒都拉响手雷选择跟建奴同归于尽!

    战争在一开始就陷入了最艰苦的状态,多尔衮第一时间就投入了全力,以至于新军措手不及。

    终于赵安东的中军也被击破,赵安东拔出腰间横刀,这个是讲武堂毕业时,太子殿下亲手交给他的。

    宫廷巧匠打造,完全复原了唐仪刀的威力。把刀柄插入刀鞘,刀鞘上的机关自动锁死,一把短刀瞬间变成了长刀。

    两翼的建奴转到了身后,看到前面破敌,又吆喝着冲上来,前军有一半人到两翼支援去了,前军阵只有五百人。

    而中军阵被破之后,又无力支援前军,所以前军没有坚持多久也被突破。

    建奴努力的切割着新军阵型,企图中中间凿穿新军,然后分割包围,逐个击破。

    新军这边不少人被打散,开始朝其他阵中退却。

    退回的新军士卒,不停的被重新编组,列阵攻击,只要不死,就继续列阵射击!

    新军的顽强出乎建奴的预料,但是建奴已经取得了数量优势,这些抵抗被剿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经过两个时辰的苦战,新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一半,赵安东的中军损失最为惨重,已经伤亡三分之二。

    赵安东看到已经无力回天,亲手又砍死一个围上来的建奴大喝一声:“炸掉大炮,焚烧物资!为了大明!绞杀阵!杀!”

    一时间新军中爆炸声更加猛烈,新军不停地吆喝着为了大明开始疯狂攻击!

    整个中军阵地燃起熊熊大火。

    新军四周的军队听到绞杀阵号角声开始以中军为中心,开始列阵冲杀,不在顾忌身后,全力攻击身前的敌军。

    一边攻击,一边前进,碰到敌人就扔手雷或者射击。

    绞杀阵并不是什么优秀的战阵,特别是对于火枪兵来说,前面不仅有敌人,还有自己人,身后不仅可能突然蹦出来敌人,还有可能挨一发自己人的流弹。

    可能是建奴也疲劳了,也可能是伤亡太大有些畏惧了,又或者受不了爆炸的火焰炙烤,新军的绞杀阵竟然真的转了起来。

    随着大阵转动,不少建奴被挤出了阵列。

    败退总是在这不经意间,一个人的败退引起几个人的跟随,几个人的跟随导致数百人的跟随。

    当多尔衮发现问题再次击鼓催促进攻的时候,发现败退已经无法控制。

    好在新军那边也无力追击,败退回来的骑兵再次集结在多尔衮四周。

    经过简单统计,这一波攻击竟然伤亡了八千多人。赵安东也没有想到破釜沉舟的一击,竟然收到奇效。

    可惜物资都已经被破坏了,在守着这破阵已经没有丝毫意义。

    检查伤亡,新军还剩下两千人。

    赵安东站在战阵最前,剩余的士卒纷纷列队。

    赵安东眯着眼睛,物资全毁,火炮也没有了,大家剩下的只有手里的火枪,那还守个屁。

    举起腰刀赵安东高喊着:“兄弟们!你们怕死么?”

    “不怕!不怕!不怕!”

    赵安东深吸一口气:“兄弟们随我杀敌!我们的父母在身后看着我们!我们的妻儿以我们为荣!

    太子说‘大明不会忘记我们的功劳。’

    我们会进入烈士庙享受万世香火!大明不灭,香火不绝!

    兄弟们,这一刻,死亡才是荣耀,活着将是永远的耻辱!把最后一颗手雷留给自己!

    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大明依然存在!”

    多尔衮正在重新整队,在他看来,虽然没有一鼓作气全歼明军,但是现在明军已经打残了,只要再来一次进攻,必然崩溃。

    突然看到对面新军竟然朝自己这边冲来,听着明军的口号,他面色一冷,举起腰刀:“全军冲锋!杀光明军!”

    两军再一次碰撞在一起,这一次新军被击溃的更快,但是这一次确没有人在乱窜,大家努力射出自己枪里每一发纸弹,希望临时前多杀一个建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