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一十八章开海问题

    不过燧发枪的产量一直受到弹簧钢产量的拖累,一直维持在月产三万支左右,到了今天仅仅储备了十五万支左右。

    这一次改编,除了这边的六个师之外还有辽东的第六师也要配新枪。

    距离三个月训练结束还有两个多月,作坊最多再生产七万支步枪。

    也就是说整编完成之后还有七万人没有枪用,这些枪倒是可以先配给作战部队,像骑兵和炮兵暂时不用。

    这样缺口减少,还能运转,这也是参谋部一开始计划的。

    但是第一批军改完成之后,第二批就不是大家以为的一起整编了,而是分批分期争辩。

    速度嘛,大概是一个月一个师的样子。

    而新的燧发枪使用年限仅仅两年,也就是说如果产量不增加,大明最多维持二十四个师的燧发枪配置。

    二十四个师七十二万人左右,跟朱慈烺计划的陆军规模差不多。

    但是大明不单单只有普通的陆军部队,还有骑兵和山地部队要用的短枪,海军陆战队用的枪,海军用的枪等等。

    所以这个规模根部不够!

    好在现在还有时间,相信等技术成熟之后,慢慢的就能提高产量了。

    解决了火铳的问题,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么?

    当然不会,除了枪之外,第二重要的就是炮!甚至炮比枪更重要。

    大明的铸炮工艺并不先进,只能说追上了目前世界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也不过就是一堆傻大黑粗而已。

    新军一直是缺炮的,铸炮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损耗大,工艺复杂。

    而且受限于工艺、材质、火药、冶金等等学科的瓶颈,想要铸造一门划时代的大炮,根本是不可能的。

    不仅陆军要炮,城防也要炮,港口也要炮,海军也要炮。各种口径各种不同需求。

    铸炮作坊一直都是加班加点赶工的。

    然后是服装、鞋袜、帐篷、军粮、甚至一个绑腿一个打包带乘以二十七万之后,都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

    除了这些选上的,那些没有选上的人的安置也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大问题。

    君不见某驿卒因为不满被失业,奋起反抗推翻了大明朝。

    各种安置不仅只是编组一下就完事了,发往工坊的要教会技术,到各工程的要有活干。

    目前京城附近最大的工程还是宛平新城和通州新城的建设了。

    京城之外,天津港区的建设,胶州港和秦皇岛港等的整修都是大工程。

    除了这些大工程,目前邯郸矿的开采,莱芜矿的开采都是大事。

    两个地方都是有煤又有铁,适合成为煤铁联合体。

    生产建设兵团主要去往河套和辽西,其中河套地区是重点。

    这两年因为担心建奴偷袭,所以河套地区主要经营的是内河套地区。

    既然建奴已经不构成威胁,那么就可以开发外河套地区了。

    零零碎碎的事情理顺,把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地方。

    朱慈烺花了一个多月才算理顺,新兵都送到各营,训练开始。

    去年一年很多事情都被打仗耽误了,消耗大量资金之后总算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年底的建奴之战又耽误了年终的盘点,甚至是统计司的结算和预算工作都耽误了。

    这两月,皇明商号一直在进行盘点,去年因为贷款追赃的事情基本填补了年底之战的亏空。

    统计司最后算出去年全年税收一千七百三十万两,之后从皇明商号借贷三千五百八十万两银子。

    这些贷款主要用来建设辽西走廊的大凌河防线,金州防线,归化城、答鲁城和赤峰城。

    这些城池建成之后,大明拓土数十万平方公里,特别是河套、归化城、答鲁城、赤峰城四城的建设。

    有了这四个城,大明就控制了漠南蒙古,从开春以后,原本投靠建奴的部落,不少都转投大明,依附四城而居。

    这些草原人一直信奉的是就是侍奉强者,看到建奴已经日薄西山,他们自然是迅速改换门庭。

    如果没有四城,那么大明对于草原的控制力非常有限,紧紧能控制长城外百里的地区。

    即不足以威慑建奴,也不足以给蒙古人足够的保护。

    现在四地已经成为草原上最重要的四个城市,也是蒙古人和大明互市的地方。

    二月份四城收税有二十万余两,三月份更是超过三十万,预计全年超过二百万两的税收。

    而草原的稳定九边新军驻扎以后,各地的税收都有明显的上涨,即使四城分摊了一部分交易。

    但是草原稳定,商人就能走的更远,更安全的环境他们就能带更多的货物。

    加上新军对于走私的严查,九边税收首次突破五十万两,一年也有五百万两以上。

    所以这几座城池短期看投入巨大,但是只要几年就能收回成本。

    不仅有经济价值,在军事上也拓展了大明的防御纵深,边境地区蒙古人的打草谷行为已经全面禁绝。

    仅仅九边的整肃,就给大明带来了每年至少七百万两税收收入,也就是说明年大明全年税收再加七百万。

    按照统计司的估计,今年税收总额将会突破三千万!

    这里面第一就是皇室改革,极大的缓解了官府的负担每年能节省开始近千万两,关税的改革给大明每年带来千万两的收入。

    其实除了九边之外,海关税才应该是大明税收的大头,不过现在大明名义上是禁海的,仅有的几处海关也没啥收入。

    大明税收的第三块就是皇明商号的各种税收。其中包括矿税,交易税等等。

    第四块收入才是田赋,而这几年一直灾害不断,各种减免不断,所以田赋的总数是下降的。

    接下来才是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商税等等。

    大明的税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崇祯看事情的眼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在把眼睛盯着那些小农田地里的那点产出。

    现在崇祯最关心的是关税问题,进来多次在朝堂上研究开海的议题。

    原本朱慈烺以为一提到开海下面一定会反应激烈,特别是江南那些人一定会跳出来叫嚣,但是朝堂的反应却大大出乎朱慈烺的意料。

    无弹窗

第四百一十九章通州新港

    不过在开海之前,朱慈烺决定要去天津看看。

    如果听听汇报就能治国,那不如在家写了,那样更嗨。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从来到大明,朱慈烺的活动范围最远也紧紧是卢沟桥的宛平新城和通州新城。

    还是道路修通的时候,试着跑了一趟。

    所以一直以来朱慈烺都梦想着能好好的看看大明的山河,看看天下百姓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再去看看自己亲自缔造的港口战船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

    以前太多的事情千头万绪,离得远怕耽误了事情。

    而且朱慈烺感觉京城以外好像都不怎么安全,现在建奴再也不敢进关,流寇也销声匿迹。

    朱慈烺觉得是时候可以出去浪一波了。

    跟崇祯说了好几次,都没有同意。这次事关开海议题,崇祯终于松口。

    三月十五圣旨下,太子代天子巡天津。

    为了朱慈烺的安全,崇祯安排了三千营、锦衣卫缇骑六百陪同。

    三千营在这次改制中是受影响最小的部队,而且作为全骑兵的兵种,也是随行最方便的部队。

    这也是朱慈烺的要求,这次去不是为了搞排场,而是去看看天津水师的建设情况,好确定开海的程度。

    所以效率才是第一要务。

    三千营这次改制中编入了部分有战功的各部骑兵,还有讲武堂的学员,人数从新恢复了三千。

    各部虽然没有单独的骑兵编制,但是也有斥候和传讯,无论是酬功还是加强三千营的战力这些人的编入都是必须的。

    至于讲武堂,则是为了带去新的骑兵作战理念,还有训练方法。

    锦衣卫缇骑六百也就是李若琏部了。

    有了这三千六百人,不要说一般的流寇,就是建奴来袭都能护着朱慈烺安全逃脱。

    仪仗一路东行,为了看到最真实的情况,这一路朱慈烺都吩咐不用准备行辕下榻,留宿那里完全看朱慈烺的心情。

    第一日到达通州,朱慈烺留下来看了一下通州新城的进度。

    外敌威胁尽去之后,新城墙的修建被暂缓,集中全力建设城内的道路商铺住宅。

    其实通州这边最赚钱的并不是新城这边的铺面宅基地,而是沿着运河修建的新码头和货仓。

    从去年开始,朱慈烺为了战争物资转运,先后数次砸钱扩大港口设施规模,其中通州港作为重要的转运港口,几乎每次拨款都有他一份。

    通州作为运河最北的大港,又承接天津发往京城的海运,还有天津转运河,到转运整个北方的重要中转港口。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的通州港港口设置混乱,船只停靠没有规矩,港口淤泥大,水深浅。

    货栈码头老化,仓库设置不合理等等一大堆问题。

    为了货物转运,朱慈烺特意从通州另拓宽支流,新修了一个新港。

    朱慈烺要看的是码头是否繁忙,建设有没有按照设计执行,还有就是有没有偷工减料。

    刘通判是崇祯元年同进士出身,后来在翰林院干了三年编修,又在工部运河漕运司做过三年漕运使,后来转为通州漕运运监事干了两年。

    去年以为上一任上司涉及谋逆案被抓,他升官为通州通判主管运河码头事务。

    他能混到这个职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胆小,还有那么一点偏执。

    要知道有关运河的衙门向来都是油水丰厚,他能在这种大规模连带中有幸留存,要么就是他真的没有贪。

    要么就是他的贪污手法太高明,比他的那些同僚高一个等级。

    朱慈烺这次就是看看,这个刘通判到底是胆小怕事,还是奸猾过人!

    第二日朱慈烺来到通州新码头,刘通判小心的陪着。

    新港码头沿河十里,岸边大概有二三十条船在卸货装货,其中官船占据了一大半。看着码头稀稀拉拉的船只,朱慈烺就皱起眉头。

    刘通判一直小心观察着太子的脸色,见太子脸上不悦,心里也咯噔一下。

    朱慈烺看了一眼刘通判:“去把这三个月的进出港口统计单拿来。”

    刘通判早已经备好,从身后人手里接过递给朱慈烺。

    朱慈烺打开一看,果然新港口的出入港船只中有一大半都是官府的船只。

    朱慈烺敲着统计单:“港口建好,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来?”

    刘通判小心的说道:“因为新港这边没有商户,很多货物卸在这边,根本没有人买,还要花钱转运到旧港去销售。

    第二同样是因为没有客商,所以想要购买货物的客商在这没有货物,很多商户的货物都在旧港那边,所以他们不愿意来。”

    朱慈烺一下子就明白了,说白了就是客流量不够的原因呗。

    朱慈烺并没有提出什么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而是看着刘通判:“那你们是打算怎么解决呢?”

    刘通判擦擦额头的汗:“我们决定这个月二十号把那些商户驱赶到新港口,旧港封闭整修,到时候他们自然不得不来。”

    朱慈烺嘴角抽抽,这个解决办法果然很官府!

    朱慈烺权衡一番说道:“修整旧港很有必要!但是驱赶商户就不必了,而且新港既然不完善,你贸然驱赶,要是搞得市场混乱,影响了货物流通。

    那责任你承担的起么?到时候民意沸腾,百姓怨声载道,你抗的下么?”

    刘通判连忙低头拱手:“太子殿下教训的是,臣知道错了,一定改正。”

    朱慈烺点点头:“修整旧港,要分步骤实施,这样吧,每次只修整四分之一,工期分成两年。

    期间被影响的商户都可以获得新港商铺仓库半年的免租使用权。

    一定要确保货物流通不受影响,交易不受影响。”

    其实给这些人一些补贴对于朱慈烺来说损失并不大,与其让店铺仓库荒废着,不如给自己买点名声。

    这不仅解决了旧港整修的问题,新港缺少的人流人气也有了,到了半年之后,大家感受到新港的便利,还有新港的热闹,就是赶他们走,他们也不愿意了。

    这又不是商业竞争,盘活新港怼死旧港,无论哪个港口最后都是给朝廷交税,最后都落到崇祯的口袋。分批整修也能防止旧港荒废。

第四百二十章香河马神庙

    除了港口没有想象中繁华,在建设方面确实没有偷工减料,简单的看了一遍之后,朱慈烺继续出发。

    这一日朱慈烺来到香河城东的马神庙,朱慈烺突然想起大明马政,所以决定留下,好好的看看自己小改的大明马政到底还有没有效果,大明的马政还有没有挽救的可能。

    在朱慈烺看来,大明马政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每年要求马户上缴一匹马驹,这个有违马匹的生理特点,几乎达到了马匹生理生产的极限。

    要是交不上赔钱,加上后期马政的荒废,很多种马都被官府倒卖,这些马户手里根本无马可养。

    他们大多变成圈占牧场的地主豪强家的佃户,除了承担地租之外,还要承担草料钱。

    当然福利也是有的,那就是免田税或者徭役,每匹马草料钱每年二两,即使没有马也要交。

    所以这已经成为一种税收,不再是为养马服务。

    去年搞马球赛的时候,朱慈烺曾经专门了解过马政这一块。

    令他最惊讶的是,明明没有马了,每年马政还能收回来四十多万两银子的税收,太仆寺的收入竟然成为了大明税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翻阅资料才知道,太仆寺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三个,一个是现在还在养马的马户上缴的抵马驹的银子,第二就是这些没有马的马户的草料钱,第三就是那些圈占了大明马场土地的地主豪强的税收。

    没错,这些人占地是被朝廷默许的,而大明朝廷也不是食古不化,不懂变通,见马政荒废了,干脆直接把地租了。

    制度是在不断的修正,特别是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响马盗乱之后,大明马政进行了一定的宽松。

    原本一年一匹马驹的制度改为两年一匹,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那些不适合养马的地方马匹被收回,马户不在养马每年只需要五户合计交二两的草料钱即可。

    以至于到了朱慈烺翻看太朴实档案的时候,每年太朴实能获得的马匹数量已经少于五千匹,不要说够用了,就是补充损耗都不够!

    朱慈烺对于马政的改革主要是三点:

    第一是进一步降低百姓的负担,把按年数定期缴纳改为:每下发的一批种马需要在二年内上缴五匹一岁幼马。

    之后该马归马户自己,任其处置。过程中官府除了提供配种外,不再提供任何补贴。多生的可以自己处置,不够的需要赔偿。

    马匹一般能活三十到三十五年,正常每三年两只幼崽是正常产量,也就是说二十年的时间马户正常可以繁育出十三匹小马。

    朱慈烺只要五匹,也就是说养马二十年能获得八匹马的收益。之后更是还有十年可以自由支配。

    一只马能给马户带来持续的收益。

    除了马之外,朝廷的官牛也是这么办的,看着百姓像是吃亏了,但是实际上这种借鸡生蛋的机会并不是谁都能碰到的。

    第二个改革就是迁马户到辽东、河套和济州岛开辟马场。

    选择马户中善于养马的到三地开辟马场,除了饲养种马之外,还担负骑兵马匹的饲养任务。

    当然同样官府提供场地,提供种马,这些人要上缴马匹。

    辽东和河套就不用说了,一直都是养马产马之地,济州岛这个地方则是大明新占,当年为蒙古的二十四牧场之一,现在归大明所有朱慈烺自然要恢复养马。

    这次新设立的县中,济州岛就被设为一县,专职养马和港口转运任务。

    第三个改革就是在太仆寺之下建立大明的种马培育、专职兽医、马匹评级制度。

    种马培育就不用说了,提高马匹质量,完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招募专职兽医处理牲畜疾病预防,牲畜常见病诊治,牲畜瘟疫防治还有兽医的培训。

    这些虽然民间有自己的一个系统,但是官方的统一管理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马匹评级就是评定马匹的等级,马匹根据速度、耐力、体型、适应性等可以有很多分类。

    好马劣马也不能根据太仆寺官员的一句话就定下,而且马匹评级制度的确立对于养马者也具有指导意义。

    规范了这三类之后,朱慈烺想看看改革的成效如何。

    马神庙一般是养马的马户和太仆寺祭拜马神也就是民间说的三只眼的马王爷。

    朱慈烺驻扎在此,谁便选了一个临近的村子,走了一圈,紧紧在村东南角发现一户人家家中养着马匹。

    推开门进去,户主连忙出来跪拜,他们早看到朝廷的骑兵路过,也看到不少官兵进到村子。

    正担心呢,自家的大门被推开,边上的军士告诉他来的是太子殿下,他才出来跪拜。

    朱慈烺坐在一个行军凳上,看着立在一边的汉子:“你是马户?”

    那汉子屈伸弯腰:“回太子大人的话,俺是马户,那里是俺养的马!”

    朱慈烺点点头:“你这马养了多久?说说今年的马政吧!”

    那汉子犹豫的说道:“这马养了有一年了,去年四月去领的,马政?马政说啥?”

    朱慈烺见对方不懂就问道:“官府把马给你养,怎么个章程?”

    汉子想了想说道:“官府说,二十年交五匹合格的一年幼马这马就归俺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见马户对于新马政知道的跟自己下达的一样。

    朱慈烺微微一笑:“当然是真的,官府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说法?”

    那汉子想了想说道:“有啊!就是上缴的幼马必须是跟官府指定的种马配出来的,还有有病可以到马神庙这边找大夫看。”

    朱慈烺又问道:“你们村有几个养马的?”

    那汉子想了想:“有八个唻!”

    朱慈烺听到这眼睛就眯了起来,为什么明明有八户养马,自己确只看到一匹马?莫不是有什么隐情?

    朱慈烺站起来:“那走吧,带我去看看其他几个养马户的情况!”

    那汉子愣了一下:“哎,好的,太子殿下您等一下啊,我把马牵屋里就跟你去!”

    朱慈烺奇怪:“牵屋里?那不是马棚好好的么?”

    那汉子不好意思:“这不是怕小偷么,这一匹马可是一家人的命根子,夜里都是在屋里,可不敢放外边。大家都是放屋里……”

第四百二十一章天津海军造船厂

    朱慈烺走了一圈才搞明白,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并不是有什么猫腻在里面,而是百姓为了防止被偷马所以天黑了马都牵屋里去了。

    而刚刚那个汉子是有事耽误了,所以才没有来得及牵马。

    然后对于新马政的看法,大家最担心的是朝廷突然变卦,倒是对于这种换马没有什么抵触。

    虽然养马朝廷不再有补贴,但是只要上交了五匹马之后,那么马就是你的了,所以大家等于是在养自己的马,自然用心没有怨言。

    而且拉长了交马时间,宽松的政策,对于百姓也不是太大的压力,即使遭遇意外,哪怕母马死亡,也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不会出现因为养马卖儿卖女的情况。而且要是中途解约,只需要交还马匹,付给每年四分之马价的租金在减去提供的小马价格之后的钱就行。

    例如一户人家养马两年上交幼马一匹想要解约,只需要交还母马,根据当年马价二十两计,两年租金为十两,一匹幼马值八两,十两减去八两,那他只需要付给二两银子就行。

    公种马养殖除了每年补贴二两银子的草料钱之外,每次完成配种一样有五十文钱的补贴,一匹马每年配种次数不得低于五十次,不得高于八十次。

    也就是说每年配种一项可以在挣三两到四两的银子,这样养马一年就有五六两银子的收益。

    公马力气大还能耕田拉车,平时也是顶好的畜力。

    当然每次配种前都要测量体重,体重不得低于成年军马体重的百分之五,否则不予交配权。

    一年内如果因为体重原因达不到最少交配次数,那么将会取消领养资格,造成马匹损失的还要赔偿。

    百姓对于这些限制措施抵触很少,毕竟这都是防小人的,又不是防他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

    搞清楚了之后朱慈烺又邹眉了,怎么小偷已经这么猖獗了么?

    这事肯定不是一地如此,默默记下之后就在村子里地主腾出来的屋子里休息。

    看着好像扰民,但是对于这个地主家来说,确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第三日一直跑到杨村,这里距离天津城还有四十多里,在杨村转了几个农户。

    问了问田地产出情况、赋税情况、朝廷的各种减免有没有落实下来、还有就是当地官府有没有贪污等等。

    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一大堆,当然朱慈烺带着近四千骑兵出门,倒是没有碰到什么不开眼的地主家的公子,勋贵家的爵爷之类的狗血。

    所过之处百姓回避,官府净街,奉旨代天子巡视那可是黄土垫道,各种礼器可都是遵照皇帝出行!都带着呢!

    这人要傻到什么程度才敢冲撞!

    朱慈烺也没有搞什么微服出巡啥的,看电视感觉好像很刺激的样子,但是万一真有危险挂了找谁说理去?

    所以一路平安到达天津城,天津城里可是有皇帝行宫的,朱慈烺住进行宫当然没有作死的住正殿,而是住在了东南的偏殿。

    官员前来拜见,拒绝了他们宴饮邀请,朱慈烺考虑了第二天的行程,开始安排。

    天津城里其实没啥好看的,天津水师驻扎在大沽口,大沽口距离天津还有几十公里,而天津城附近的天津港仅仅是一个内河港口而已。

    朱慈烺对天津港口的修整主要集中在大沽口区域,天津城这边也就整修了河道和道路。

    所以第二天朱慈烺计划直接前往位于大沽口的天津水师造船厂!

    第二天一早朱慈烺就动身前往大沽口,到了下午才到造船厂,船厂里工匠和管事都列队等在工坊们外。

    行礼之后吩咐让工匠们各归其位,朱慈烺并没有怪管事搞这种仪式影响了生产,代天子巡视,他们敬的是天子,朱慈烺没有权利免去必要的礼仪。

    到船厂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新船,在船厂外的老远就能看到船坞里,鹤立鸡群的那艘新船。

    这是大明第三代炮舰,也是大明第一代风帆战列舰。

    全舰按照西方标准排水量为两千三百多吨,装备火炮九十九门,当然是不同口径的炮配合,这很符合大明天道法则,损有余而不不足,不足胜有余。

    这个也是同时代的一流水平了,只要这一条海试成功,那么就能批量制造。

    目前第一代炮舰只建了六条已经全部下水,根据第一代炮舰改进放大的第二代也建了三条,第一条已经下水。

    第二条和第三条等明天朱慈烺剪彩之后也会下水交付天津水师。

    之后新的四条第二代炮舰明天铺设龙骨。

    第二代炮舰吨位为一千五百吨,火炮七十二门,取七十二地煞之意,这个其实在同时代的欧罗巴也到了三级战列舰的标准。

    而第三代则是二级战列舰的标准,想要建造更大的,则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

    以前朱慈烺说无非是小船放大一点而已,那纯粹是给自己打气,造船远比想象中复杂,仅有两代炮舰设计经验的大明,建造二级战列舰已经是***了。

    再想憋出一级战列舰,恐怕至少需要三到年的积累,然后建造周期还要两年,也就是说朱慈烺可能最快崇祯十五年才能看到。

    要是遇到技术瓶颈,那就不知道要卡多久了。

    这个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东西方的技术水平还没有拉开差距。

    经过这三年朱慈烺不断的招募欧罗巴科学人员工程师,顶尖技术虽然没有学会。

    但是到达一流水平那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例如第三代炮舰,即使放在欧罗巴那也是主力舰,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十八世纪在这个级别以上的战列舰也仅仅有十艘而已。

    加上三级战列舰也紧紧二十七艘而已。

    也就是说就算不是最先进的,以大明的国力,这样的船造百十条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朱慈烺特别关注这条船的进度,顾不得旅途的劳累第一时间就奔上这条船看看建造情况。

    目前第三代炮舰的主体船板已经拼装大半,船上的桅杆也正在装备,大明有领先于世界的榫卯结构,不仅能极大的加强结构连接的紧密性。

    同时又能降低大量使用结构紧固件导致的重量增加,还有抗锈蚀等问题。

    当然在必要部位加装紧固件,等于双倍的增加结构强度,这些都是优势。

    无弹窗

第四百一十二章郑家的最新态度

    登上战舰,船舱里面正在做隔断,整条船分成对称的十六个水密隔舱,能保证在损失五到六个隔舱之后不会沉没。

    不过看到船舱里混乱的场面朱慈烺担心的交代一句:“一定要注意防火,木屑要及时清理,让铁匠定制一批铁盘,所有蜡烛油灯都要安置在铁盘里,避免碰撞倒了走水。

    除了防火之外要增加灭火能力,要在必要地段准备好沙子和水。

    造船过程中要考虑防火,也要考虑到作战过程中的防火问题,这么大的船只要不是弹药殉爆和失火严重,正常海战很难将他们击沉!”

    管事的擦擦汗:“一会就派人来清理。殿下说的是,我们一定用心。”

    朱慈烺摇摇头:“别一会了,现在就派人清理吧,以后每两个时辰要清理一次。

    火炮准备的怎么样了?炮厂管事在么?”

    炮厂派驻船厂也有一个管事,主要协调火炮规格跟战船配合的问题,还有火炮上船的顺序时间问题。

    管事的上前:“回殿下的话,火炮正在铸造,保证在船下水前全运到船厂。”

    朱慈烺嗯了一声:“造船中可遇到了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能不能如期完工?”

    几位管事的相互看看:“回殿下,因为这个规格的船还是第一次造,不仅没有经验,而且很多工具都需要从头制造,所以第一条船可能慢一点。

    不过以目前的进度看,明年六月之前一定能下水海试!以后工期就能缩减到一年零两个月以内。”

    第一年朱慈烺提出了第一代炮舰计划,建造工期六个月,海试一个月,然后开始建造第二代,建造工期一年,海试一个月之后。

    开始研制第三代炮舰。目前第三代炮舰首舰刚刚完成拼接龙骨,正在铺设船板、加装水密隔舱、固定桅杆的工作。

    预计整个建造工期将会超过一年半左右。

    朱慈烺对此倒是没有什么不满,技术摸索阶段,慢一点就慢一点吧,总比下水就沉好。

    基本上第一条船都是用来验证技术的,确定没有大问题之后,经过不间断的海试确定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在后续型号上才能避免这些问题。

    但是因为大明对于战船的迫切需求,容不得朱慈烺一点点的搞。

    所以第一代炮舰第一批建造一条之后,仅仅一个月就开始第二批两条,第三批三条的建。

    第二代也是一样,第一批一条开工半年之后,还没有下水,第二批两条就开建了,到了今天正好建好。

    朱慈烺之所以这么着急增加船只数量,也是因为当年郑芝龙曾经击败过刘香和荷兰人的联军。

    当时荷兰人的大型夹板船就是九条,而现在朱慈烺可以说仅仅达到了当年荷兰人的水平,而刘香部转投天津海军之后实力也仅仅恢复到当年刘香的水平。

    但是郑芝龙已经不是当年的郑芝龙了,当年这样的实力都打不过郑芝龙,现在更不用想了。

    崇祯心心念念的要开海,虽然大臣反对的少,但是鬼知道他们是不是期待着朝廷跟郑芝龙来一场火并。

    其实这一次到天津朱慈烺邀请了郑芝龙,不过这家伙借口身体不适没有来,只派了郑芝豹前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慈烺跟郑芝龙的蜜月期已经过去,郑家不再信任朝廷。

    根据锦衣卫回报,其实郑芝龙是准备来的,但是下面的人反对激烈,祖家的结局近在眼前。

    又加上朝廷在建奴失势之后,迅速对福建水师来了一招卸磨杀驴,收回了皮岛和济州岛的管理权。

    导致福建水师忙活了一年多,啥好处都没有捞到!

    还有就是福建水师一直在申请炮舰,朱慈烺一直以天津水师装备不足为借口一条没有给。

    这让他们觉得朝廷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就算郑芝龙在无欲无求,他也要为手下的兄弟考虑。

    在手下的劝说下,他最终也没有来。

    而郑芝豹这会正在天津水师候着,朱慈烺根本没有让他们来船厂。

    当然这一条战列舰朱慈烺不是用来对付郑芝龙的,而是用来称霸南洋的。

    就算想用,以目前的建造速度等形成规模之后,估计郑家已经被解决了。

    这次天津水师巡视,除了看看天津水师的战斗力之外,朱慈烺还要探视一下郑家的口风,在决定下一步对郑家的态度。

    第二天一早两艘新战舰披红挂彩,朱慈烺请了道士做了一个法事,之后亲自敲响铜锣。

    随着锣声想起,船坞内开始注水,等水足够把船浮起来之后,再撤掉支撑,然后由纤夫拉着出坞。

    之后会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内部舾装加挂帆索,配置船上用具等等。

    船只停靠完成有工匠到船上检查有没有漏水,之后三天都是漏水测试。

    检查无异常之后,管事来跟朱慈烺报喜,朱慈烺决定上船看看。

    船上除了隔断好的舱室,提前预装好的大炮,其余地方还是空壳。而且就算大炮也没有完全装备齐全。

    提前吊装的是甲班下的各层炮,至于甲板上的炮位,则会采用轮式火炮,如果战争需要,这些炮是可以推下战舰临时充当陆战炮使用。

    所以甲板炮要等舾装的时候再装上。

    这条船结合了中西船只的特点,特别是各种装饰和细节设计冲锋考虑了大明自己的习惯。

    完成下水之后,朱慈烺离开船厂,天津海军码头,一万人在那静静的站在校场等待着。

    其中天津海军陆战队扩编为陆战队一团。五千人的编制,剩下的五千人才是真正的海军。

    看到朱慈烺登台,下面的士卒立刻行大礼参拜。

    礼仪完成之后,朱慈烺取出圣旨,第一道圣旨是表彰全体天津海军士卒,在去年一年的战斗中的优秀表现,军饷一律提升一级。

    第二道圣旨则是兑现当初的承诺,无论是天津水师还是福建水师只要在辽东夺得一城,则封候!

    这次作战因为是新军和天津水师协同下完成,所以折中之后封了两个伯爵,天津水师这边指挥使周万浮成为金州伯。

    第三道圣旨则是赐名天津海军陆战队为大明海军陆战队第一团。

第四百一十三章海军改革方案

    宣读完圣旨各士卒归位,一众军官再次到大营参见,然后由周万浮挨个介绍拜见朱慈烺。

    这里很多军官朱慈烺都是第一次见,也有三分之一是以前都见过的,因为这些人里面刘香余部仅仅占据了三分之一。

    剩下的则是三分之一左右是各地水师抽调的军官,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到过讲武堂学习。

    不出意外这些人将会是未来几十年大明海军里的大半高官了,所以挨个认识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坐定之后,朱慈烺首先开口:“这次孤代天子巡视天津水师训练情况,诸位一定要认真对待。

    为此孤特意邀请福建水师的郑芝豹总兵前来共同观看,郑总兵可是半生都在海上摸爬滚打,你们可瞒不了他的眼睛!”

    郑芝豹连忙起身:“太子殿下谬赞了,臣只不过在海上瞎胡混,这点经验要是能给殿下带来帮助,也是臣的荣幸。”

    朱慈烺呵呵一笑:“郑总兵坐吧,不必客气,操演科目都定好没有?”

    周万浮连忙递上本子:“回殿下,按照计划,明天,海军陆战队先进行队列演练,然后演练在海军战舰的配合下抢占码头,攻城等等。

    后天则进行海战演练,演练双方捉对厮杀。舰队队列变换,强占丁字头射击位置等等。”

    朱慈烺看了看演练科目,又看了看郑芝豹笑着问道:“郑总兵这次带来几条船?”

    郑芝豹连忙拱手:“回殿下,这次臣带来三条船。”

    朱慈烺说道:“这样吧,这次演练计划重新制定,由你们和郑总兵带来的士卒一起完成这些科目。

    然后你们双发再演练攻防战和海战,福建水师海战经验丰富,你们要多多跟他们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

    周万浮看了一样郑芝豹,然后拱手遵命,郑芝豹想了想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也抱拳遵命。

    所有人退下之后,朱慈烺单独把郑芝豹招进来。

    朱慈烺微笑着打量郑芝豹:“你家兄长的身子可好了?”

    郑芝豹拱手:“回殿下,臣来的时候兄长还在病床上,让我代他向您道歉……”

    朱慈烺一脸了然的看着郑芝豹,仿佛知道他说的话背后的所有事情,郑芝豹越说底气越不足。

    朱慈烺并没有拆穿什么,直接开口说道:“最近朝廷正在商议对福建水师的封赏,朝臣们的意见还是很大的,你们自己有什么要求想提么?”

    郑芝豹连忙抱拳:“臣等全凭陛下和太子殿下做主。”

    朱慈烺笑了笑:“你要是全凭皇上做主,那孤就告诉你,父皇最近有开海之意,所以打算加封郑芝龙为安南伯,而封你为靖海伯。

    海军这次整编将会分成四部,其中天津水师分出渤海舰队和北海舰队。而福建水师分成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

    其中渤海海军为禁卫海军,负者拱卫京畿,驻扎天津、威海卫、金州三个军港。主港为天津港。

    北海海军负责防御长江以北的防御,驻地为胶州、济州、仁川、皮岛、崇明五个军港。主港为胶州港。

    东海海军负责长江以南到澎湖的防御,驻地为松江府、舟山、温州、泉州、澎湖五个港口。主港为泉州港。

    南海舰队负责澎湖以南到越南占城等地的防御,驻地为厦门、汕头、广州、北海、三亚五个港口。主港为广州。

    而朝廷打算任命郑芝龙为东海舰队总兵官,你为南海舰队总兵官。你可有意见?”

    朱慈烺这么一说,郑芝豹就犹豫了,显然这个条件很让人心动,一门两伯爵,郑家掌握两个舰队。

    但是很明显这是朝廷的阳谋,欲离间郑家兄弟关系,如果自己跟大哥平起平坐,大哥会怎么想?

    就算自己发誓唯大哥马首是瞻,大哥会不会信?

    朱慈烺的一句话就乱了郑芝豹的心,见他犹豫,朱慈烺继续问道:“这次根据战争需要,下一步你郑芝龙部一同驱赶荷兰人收复大琉球。

    这次依旧约定,功劳大者封侯!任大琉球总督!”

    郑芝豹问道:“那朝廷会出兵帮助么?”

    朱慈烺点点头:“那是自然,今年为准备阶段,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都在编练阶段,明年开始正式开战,朝廷会派出海军陆战队、陆军、并抽调渤海舰队和北海舰队部分舰船协助。”

    郑芝豹听到这个心里就有底了,至少朱慈烺还没有准备明目张胆的让郑家人出头送死。

    朱慈烺话题一转:“不过如果朝廷调兵帮助,那么功劳可就不一定是你们最大了,到时候各部一起争夺,你们可不要觉得吃亏!”

    郑芝豹一听就有点不舍得了,自从郑家开始经营大琉球之后,一直视其为自己的禁脔,要是因为朝廷帮助丢掉了大琉球总督的职位,那他们可就吃亏吃大了。

    郑芝豹想了想问道:“那这次海军改革,我们会不会有新船和新武器?”

    朱慈烺笑了:“当然!这次改革,四大舰队各自会有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名额。朝廷会派人协助编练并提供武器。

    至于新船,从今年开始再造的新船崇祯八年型将会以每年两条的速度装备你们,崇祯九年型则会以每年一条装备。”

    郑芝豹松了一口气,终于肯给武器给船了,有了这个口风,回去跟大家也好有个交代了。

    朱慈烺之所以许诺新船,则是因为如果给郑芝龙和郑芝豹四条船,那么渤海舰队和北海舰队就会装备八条。

    第一代炮舰也就是崇祯八年式样式已经最终定型,以后不再改进剩下的就是大规模生产了。

    以天津造船厂的实力,目前一次开工六条,六个月就能完工,一年能造十二艘。

    而二代炮舰崇祯九年式工期十个半月,一年开工四条完全没有问题。

    至于第三代炮舰,崇祯十年式战列舰,就没有郑芝龙的份了,海试之后将会优先装备渤海舰队,之后是北海舰队。

    等郑家什么时候学乖了,朝廷彻底收服了之后,才会考虑给他们装备主力战列舰。

    而且战列舰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其决战中的优势地位,所以他天生不适合分散装备。

    无弹窗

第四百一十四章海洋贸易准入制度

    从郑芝豹的神情变化可以看出,郑家并没有做好跟朝廷翻脸的准备。

    至于那点小委屈,更像是没有分到糖果的小朋友。

    朱慈烺只要能稳住了郑家,那么开海就完全没有问题。

    朱慈烺看着郑芝豹:“郑家对于大明开海怎么看?”

    郑芝豹犹豫了一下:“开海自然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是海上风险大,风高浪急、海寇肆虐。轻则损失惨重,重则人财两失。

    若是贸然开海,百姓不懂远航,不懂操作大船,没有海图水手,对百姓来说有害而无利。”

    朱慈烺嗯了一声:“你说的这些正是皇上担心的,所以皇上经过深思熟虑,打算参考九边规则,制定准入制度。”

    郑芝豹疑惑:“何为准入制度?”

    朱慈烺把手底下的标准递给一边的李若琏,李若琏送给郑芝豹。

    朱慈烺继续说道:“所谓准入制度,也就是海商必须有十条八百吨以上海船,或者几家海商组成商会拥有二十条八百吨以上海船。

    为所有船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如果船员出现意外,朝廷将用这笔钱来给船员家属发放抚恤。

    第一批准入证只有二十张,下一批多少,什么时候发放则视情况而定。

    为了提高海商对抗海寇的能力,朝廷将允许有准入证的海商购买六寸一下口径火炮、床弩、弩炮、崇祯八年式、短铳等武器装备商船或者建造购买护卫船只。

    海商可以凭借准入证在大明沿海寻求庇护,若是在大明藩国遇到问题可以到理藩院寻求帮助。

    大明四大舰队将确保自己辖区内商船的安全,并且为二十艘以上的船队提供护航。”

    这些优惠不要说海商,就是郑芝豹听着都心动了,不过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二十张准入证是套路,感觉太子有其它想法。

    果然,朱慈烺继续说道:“这些准入证将会登报纸介绍,三个月之后开始拍卖,拍卖所得资金用于港口的修缮,海军新战舰的建造。”

    郑芝豹犹豫了一下才说道:“这事臣一个粗人也不懂好坏,既然皇上有意开海,臣等自然支持。”

    送走了郑芝豹,朱慈烺想了想目前郑芝龙对郑家海盗的掌控明显变差,原因有三个,一个是郑芝龙参与建奴之战,主力北移,导致南方一些头目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大明沿海太大,南北相距万里,所谓山高皇帝远,这些人也是当海盗的出身,自然不会忠心不二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郑芝龙本人对于回乡光宗耀祖的执念,年龄越大,这个执念越深,失去了进取心。

    他想养老,但是手下一大帮兄弟可不准备养老,这些人跟着他无非是为了钱和权,结果郑芝龙安于现状,整天研究着怎么讨好朝廷。

    这无疑让有野心的人对他越来越不满,导致内部矛盾尖锐。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廷的介入,朱慈烺自然不会平白无故的白用人,福建水师虽然没有参与作战,但是货运护航等事可是没少做。

    朱慈烺要么给予钱,要么概予武器,要么纳入海军军饷体系。

    例如福建水师海军陆战队,就是一支拿着朝廷军饷的部队。除了这个之外,郑芝龙海军还有几十条船的人都被朝廷封赏了百户千户的官职或者纳入了军饷体系。

    这些人处于挑拨目的也好,收拢人心也罢,反正只要拿了朝廷的钱,就打上了朝廷的烙印。

    结果就是跟郑家越来越疏离,而这些人因为有朝廷下发的武器反而是战力最强的一批,郑家又不得不倚重他们。

    所以朱慈烺对郑家采取的就是拖的策略,郑家之所以看着还是铁板一块,并不是因为郑芝龙有多么枭雄。

    相反正是因为他不思进取,只想着依靠郑家的势力给自己谋个安身立命的高官厚禄,所以他能忍得住,处理更圆滑,问题被他压制。

    这就给了朱慈烺温水煮青蛙的机会。

    相信许诺了两个伯爵爵位,两只舰队的总兵官,加上今年开始的改编和给予新的炮舰,这些足以满足郑家的胃口。

    朱慈烺转头问李若琏:“时刻关注郑家状况,特别是那些反对开海的人的动作。”

    李若琏抱拳:“是,臣这就去安排。”

    要说郑家答应开海,朱慈烺是不信的,郑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财富都是靠着收海运保护费得来的。

    大明开海等于是从郑家嘴里夺食,这可是近千万两的大生意,没有人反对才是怪事。

    从锦衣卫归纳的情报来看,去掉大琉球垦荒的十万人,在船上各地货站、港口为郑家做事的人还有近十五万。

    郑家掌握的海船数量超过三百条。若算上那些中小型船只,这个数量超过两千条。

    当然这些人为郑家做事并不是说他们都会上战场。

    郑家能真正上战场的人有七八万人,海船三五百条。

    即使减少到一半对于大明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

    要知道大明沿海防御,还不如九边,也就是说一旦郑家闹事,对大明的危害可比建奴还要大。

    想想倭寇就知道,大明付出了多大代价才剿灭。

    朱慈烺喜欢润物细无声的解决对手,就像祖家一样,当他想起反抗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资本。

    朱慈烺相信只要在给自己三五年的时间,相信郑家一定会跟祖家一样轻易屈服。

    所以崇祯现在走开海这一步有些冒险,打乱了朱慈烺的计划,以现在天津水师的实力,保护渤海应该够了,但是想要出去跟郑芝龙作战,那还差的远呢。

    在朱慈烺的计划里,明年胶州和金州造船厂投入使用,从去年秋天开始两地就开始储备木材。

    两个新船厂都将具备建造战列舰的能力。

    除了两个大厂之外,渤海湾还有登州、威海卫和秦皇岛三个小厂也将会在明年投入使用。

    到时候大明一年可以建造崇祯八年式六十条,九年式三十条,战列舰六条。

    而舰队的规模八年式炮舰要超过两百,崇祯九年式要超过五十,战列舰超过十艘才是稳赢郑芝龙的局面。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仅九条船,六艘八年,三条九年,还有两条是今天刚下水的。

    胜利只能期待郑家因为意见不同分裂,或者郑芝龙屈服于大明强大的大势选择妥协。

    把选择权交给敌人,这正是最大的失败。

第四百一十五章郑家实力

    第二天首先进行的是海军陆战队队列表演,这些人虽然有新补充进来的,但并不是新手。

    这些都是经过六个月新兵培训的,所以队列表演要气势有气势,要排面有排面。

    朱慈烺问身边的郑芝豹:“此军于福建海军比如何?”

    郑芝豹尴尬的笑笑:“队伍严整,进退有据,转换灵活,比起福建水师强的多了!”

    朱慈烺好奇的问道:“那你认为福建海军该怎么改?怎样才能做到跟天津海军一样?”

    郑芝豹想想说道:“严明纪律,厘清赏罚方可练出此强军。”

    朱慈烺点点头:“你能想到这些,就证明你找对了路,等到了广东,你就好好练兵,我把刘奇志派给你,他是天津海军陆战队的副指挥使。

    全程参与了海军陆战队的组建、训练和战斗,而且他出身广东刘香部,对于当地情况熟悉。

    你应该认识他吧?”

    郑芝豹看了一眼下面的刘奇志:“臣听说过,是刘香的第十三义子。”

    朱慈烺呵呵一笑:“正是,刘香已经身死,你们现在又都是朝廷军官,切莫因为私人恩怨影响了大局。”

    郑芝豹拱手:“臣不敢。”

    队列训练之后就是射击训练,火炮射击,之后是天津海军和福建海军一次小规模的射击比试。

    这次郑芝豹带着三条船,陆战队有三百人。

    抽调两百人出来,天津海军陆战队也抽出两个百户所。

    果然这一比就看出两者的差距了,天津海军无论是队形,纪律,射击速度、准确率等都超过福建海军。

    这个结果让郑芝豹很尴尬,他们郑家是靠海盗起家,要说海上那是谁也不怕,但是论起陆战,那水平就差得多了。

    虽然朝廷也派出了教官为福建海军训练陆战队,可是因为选人等方面都是郑家自己决定,挑选的都是自己心腹,积年的海盗。

    这些海盗比起**更难训练,训练的时候这些将官又不重视。

    到了练成的时候还像点样子,但是福建海军军官一接手,那海盗之习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现在拉出来,那绝对是丢人现眼。

    朱慈烺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从第二天开始,福建海军就找回了自信,无论是操船演练,还是队形变换,福建海军都稳赢一头。

    海上火炮演练,虽然天津海军炮舰比郑芝豹船上多了一半,但是命中率仅仅跟对方持平。

    朱慈烺表面不动声色,心里确暗暗警惕,果然海军不是用船堆就能堆赢的。

    天津天津扩张很快,但是训练确没有跟上,虽然说郑芝豹带来的可能是郑家的精锐,但是这些炮舰何尝不是天津海军的精锐呢!

    看完整个操演,朱慈烺对天津海军进行了一番勉励,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掌握一种新船的操作使用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虽然跟郑家这样的海上老手比还有一点差距,相信经过增加训练能弥补这种差距。

    难得出来一趟,朱慈烺打算乘机去永平看看,那边的煤钢联合体,可是朱慈烺的钱袋子,不看一眼怎么能放心。

    走陆路用了三天,到达沙河口,这边有几处大型的煤矿和炼焦厂,朱慈烺到的时候看到整个厂区堆放的煤矿,黝黑的土地,黝黑的人,黝黑的各种建筑。

    矿工们被圈成几个大堆神色惶恐的看着高处的朱慈烺,尽管多次被呵斥,但是议论声依旧不绝于耳。

    朱慈烺吩咐散了欢迎队伍,矿坑朱慈烺自然是不敢下的,后世科技那么发达还是经常有矿坑塌方瓦斯爆炸等事故。

    要是自己因为装逼非要下去看看,结果导致被困,那绝对是最丢脸的穿越者。

    震惊!大明太子视察煤矿下矿洞被塌方活埋!

    在厂区转转没啥可看的,就转到生活区,工棚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显然是精心打扫过的。

    估计是知道朱慈烺要来所以提前打扫的。

    食堂也是如此,虽然饭菜一般,但是量大管饱。

    站在高岗上,朱慈烺看着矿场外面有一处低矮的窝棚区。

    迈步走过去,朱慈烺就皱起眉头了。

    所过之处污水横流,屎尿四处都是,仅仅四月苍蝇就漫天飞舞。

    而且这些地方大多是临时用芦苇、木头、竹子、搭建,不仅条件逼仄,而且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朱慈烺喊来管事:“这些居住区都是百姓自行搭建的么?”

    管事的慌乱的擦擦汗:“回太子殿下,是百姓自行搭建,土地是矿场的,因为都是矿工家属,所以我们没有驱赶。”

    朱慈烺瞪了他一眼:“这里要规划好厕所!不得随地大小便,还有污水下水管道也要修理一下,不能肆意排放。

    这些地方要有规划,你要给他们划好地方,你看看这乱七八糟七扭八拐,如果发生火灾逃生都是问题!”

    管事的答应着:“臣回去就办!”

    朱慈烺沉吟一下说道:“要做就做好,这些土地归矿上所有,凡是在矿上劳动的,可以在这临时修建住宅。

    只要在矿上工作二十年以上,住宅所属土地就归个人所有。”

    朱慈烺要是给他们一人建一套房子那也不过是一张嘴的事情,但是跟着朱慈烺吃饭的几百万人要是每人都建朱慈烺也吃不消。

    能分个在基地对现在的朱慈烺来说已经是大出血了,给予的太多对方反而不珍惜。

    接下来去看的几个工厂矿场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当初只想着快点投产挣钱,对于矿场的规划建设还真的没怎么上心,还好不是出了问题才发现。

    到达滦河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钢铁厂的全貌,工厂沿着滦河绵延二十多里。

    烟筒高炉平炉连绵不绝水车一个挨着一个。

    钢厂不比其他,炼钢过程中那可是不能停的,停了不仅这一炉钢可能废掉,整个钢炉都可能废掉。

    所以钢铁厂特许不用进行全员欢迎。

    朱慈烺来到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弹簧钢的生产,对于这个卡住大明军工业脖子的生产瓶颈朱慈烺还是很关心的。

    万一自己来个灵感爆发,稍微一指导整个产量爆炸式增长,那岂不是美滋滋

第四百一十六章步子迈的太大

    朱慈烺怀揣着数百年的超前眼光,觉得自己应该能指导指导。

    现实情况是看到又是温度变化,又是火焰变化,又是热处理,又是快速退火,又是慢退火。

    朱慈烺就迷茫了,果然专业领域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才行。

    从弹簧钢车间出来,朱慈烺又去参观万斤高炉,所谓万斤不过是五吨左右而已。

    高炉炼铁自然是炉子越大越容易提高温度,越节省燃料,纯度越高,效率也越高。

    这座实验万斤炉代表着大明炼铁的最高科技水平,当然这不是发明,而是从佛山招募的工匠带来的技术。

    佛山在这个时代,已经发明了一种瓶颈炉,加上往复式鼓风机,炉子比官炉大,日出铁可达六千斤以上。

    工匠到来后,结合永平的高炉技术,吸收瓶颈炉的经验,完成了这个万斤炉的设计。

    这座炉子加入了预热空气技术,焦炭技术,石灰去渣技术,水车鼓风技术等等。

    管事开心的介绍:“目前这个炉子出的熟铁已经完全达到标准,可以直接用来加工铳管和炮管,每天可以出铁万斤,一年可以生产三百六十万斤熟铁……”

    三百六十万斤,也不过是一千八百吨而已,朱慈烺并不觉得很多。

    不过对于大明来说这个产量足以骄傲了。

    按照统计司的数据,现在大明每年生产的铁有三亿斤左右,换算一下也就十万吨到十五万吨之间。

    这还是永平矿加入的结果,如果没有永平矿,大明铁产量不到两亿斤。

    也就是说永平矿现在的产量已经达到了大明铁产量的三分之一。

    这个量并不大,仅仅相当于整个欧罗巴的总产量而已。

    也就是说朱慈烺只要再建一百座这种规模的高炉就能把大明的铁产量提升一倍。

    不过以永平目前的开矿效率,想要供应一百座这种规模的矿,那是不可能的。

    不要说一百座,就是十座都困难。除非把其他小高炉都拆掉。

    看完高炉朱慈烺又转到炼钢平炉这边,这是一个两千斤的小炉子,大明的平炉炼钢仅仅是起步阶段,技术还没有成熟,还在积累。

    管事的取出一个钢坯呈给朱慈烺:“殿下,目前平炉出钢已经可以用来生产农具、船上的紧固件、马车的车轴、转向盘、炮架、水压机零件、车床零件等。”

    朱慈烺结果这个钢锭,突然问道:“大型炮管转床如何了?”

    管事的脸色一紧:“还在试验,目前木模型已经完成,但是在转换钢结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已经失败了三次……”

    朱慈烺嗯了一声:“带我去看看木模型!”

    大型炮管转床,是朱慈烺规划的下一代造炮技术,真正的从铸炮到造炮的跨越。

    如果大明掌握了这个技术,那么大明的火炮技术就能领先西方。

    相比铸造炮管,钻膛炮管就是先生产出一个铁柱,然后在铁柱里面用转床开一个孔,然后再用镗床削切小孔成为炮管。

    这种工艺好处很多,一个是节省时间,不用像铸造那样一等就是一个月。

    还有就是铸造因为无法确定模具内部情况,不能操作,所以容易产生中空、气泡、裂纹等等。

    而转孔就不一样,因为一开始加工的是一个铁柱,所以可以各种操作预防出现中空气泡。

    再有就是管身更结实,能承受更搞的膛压,能发射威力更大的炮弹。

    当然这种工艺并不是那么容易研究成功的,现在仅仅是一种预研。

    朱慈烺的下一代火力计划包括,后膛炮、后装火枪、新型火药、重机枪四种,这四种技术朱慈烺称为有生之年系列。

    有生之年能达成这四个目标,那么就万岁了!

    当然后膛炮可不仅仅是一根转炮管这么简单,炮管后面还有身管自紧技术和钢丝缠绕技术两个后续技术需要研制。

    除了炮管,还有炮弹技术、膛线技术、炮门炮栓技术、密封技术、助退器技术、瞄准技术……等等。

    而仅仅一个炮弹技术又分为:高爆弹、穿甲弹、穿甲爆破弹、火帽技术、弹壳加工技术、弹体和弹壳成型技术……

    虽然短时间内研制不出朱慈烺想要的炮,但是这些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对现有武器进行强化。

    甚至对整个工业技术都能强化。

    这就像后世的航天工程一样,不仅仅是为了出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科技都进步了。

    来到试制车间,朱慈烺一眼就看到那个巨大的木头模型。类似后世的转孔机放大版。

    看到朱慈烺感兴趣,管事的介绍道:”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这个转头和转杆。

    炮管深度大,转杆长度又超长,在吃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弯曲,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稍微的弯曲都可能造成转杆的断裂。

    除了转杆转头之外,零件的磨合也是个大问题,齿轮转动往往容易崩断,皮带传动容易受力不均匀,水力传动受到河流流速限制,畜力又会被其他因素干扰……”

    朱慈烺又是一阵头大,他又不是学机械的,能知道技术的方向都是因为他平时看的多了。

    所以听着管事的越说越多朱慈烺开口说道:“多做实验,多积累经验,注意安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就找人协作。”

    管事的知趣的闭嘴,朱慈烺继续说道:“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一撮而就,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你身为管事要做好奖惩,把那些技术瓶颈都制定好奖励细则,鼓励大家去解决。”

    管事的一副受教的模样:“是,臣一定照办。”

    朱慈烺转了一圈之后:“你做的不错,从去年开始就开始从你这里抽调人,你能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做到这个地步,证明你确实用心了。

    现在你有什么困难?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

    管事的犹豫了半晌:“殿下,臣现在最大的困难依旧是人手的问题,殿下不停的下发新技术研究计划,臣这边凡是有点经验的工匠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生产那边更是恨不得实习一个月的工匠都送到新炉子那边去当炉管。长此以往臣担心会出问题……”

第四百一十七章再议开海

    朱慈烺一下子就听明白了,这哪是说人手不够啊!这是再说自己开辟的学科太多了吧!

    想想这两年自己确实开辟了很多的研究项目。

    主要是记忆比较零散,自己想起什么就让他们开一个小组研究。

    不仅仅是钢铁厂,各个工坊都是这样。

    朱慈烺甚至开了内燃机研究组、电动机发电机研究组、喷气发动机研究组、火箭发动机研究组等等。

    不能忽视一个下级的中肯建议。

    不能忽视一个下级经过深思熟虑,冒着风险提出的建议!

    不能忽视一个有能力的下级,经过深思熟虑,冒着风险提出的建议!

    从永平回京,朱慈烺都在反思这个问题。

    人们常说领先时代半步你就是个伟人,要是领先时代一步,那你就是疯子!

    自己是不是有点追求的太多,貌似小心翼翼,其实已经策马狂飙了?

    回到京城,朱慈烺向崇祯汇报这次出巡的成果。

    当朱慈烺说道新式炮舰在射击比试中,竟然跟郑芝豹的福船射击成绩相当的时候,他也不淡定了。

    崇祯想了又想才问道:“你上次是不是说郑芝龙有这种规模以上的福船有三百多艘?装三十门炮的有几艘?”

    朱慈烺无奈:“父皇,自从咱们开始制造炮舰开始,郑芝龙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只要咱们建一艘炮舰,他就武装两条福船。

    现在这种三十门炮以上的商船郑芝龙已经装备了四十多条。”

    崇祯不悦的问道:“那他的炮从何处得来?”

    朱慈烺叹气:“目前欧罗巴人把生意做到全世界,郑芝龙有的是办法买到炮,而且他在大琉球有自己的铸炮厂,在越南有自己的造船厂。

    根据锦衣卫的最新情报,他也在试着制造欧式大帆船,现在已经到下水舾装阶段。”

    崇祯生气的拍桌子:“岂有此理,简直……为何不命令天津水师不加快建造!”

    朱慈烺摇摇头:“现在造船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您也看到了,即使现在的训练水平,新炮舰的射击效率也仅仅是郑家的一半。

    要是迅速扩军,那么这个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到时候咱们空有一堆大船,确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到时候只会徒增损伤。”

    崇祯在原地转来转去,对于海军海战他是一窍不通:“那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朱慈烺抱拳道:“儿臣觉得开海之议暂缓,先练强军在提开海之事。

    郑家虽然强大,但是他也有其缺点:其一人员复杂,郑芝龙船队里有大明人、高丽人、倭国人、越南人、欧罗巴人甚至昆仑奴。

    为何有这么多不同的人?因为郑家缺人用,所以他才不得不从各处招人上船。

    但是大明海军确没有这个担心,背靠万万子民,大明海军有源源不断的补充。

    其二就是郑芝龙本是海盗,大家跟随他本就是图财而来,他既给不了名声,又给不来未来。

    图财而来,郑芝龙只能以财富笼络,大家因为利益相和,自然会因为利益分开。

    其三就是郑芝龙固然可以增加炮舰,但是因为其人手有限,增加的炮舰都是商船改造而来。

    炮舰多一条,商船就少一条,强军则不顾商,重商则不顾军,日积月累,实力只会越来越弱。

    但是大明不同,大明每增加一条炮舰,则多护卫一个海港,多护卫一条航线,则多一份税收。

    日积月累实力自然越来越强。

    故而儿臣以为对付郑芝龙最重要的就是强大自身,大明最缺的就是时间,所谓炮舰训练不足,并不是不能解决。

    既然训练不足那就多练就是了,一日不行就两日,两日不行就四日,总会越练越强。”

    崇祯犹豫了一下问道:“那你觉得多久能击败郑芝龙,大明顺利开海?”

    朱慈烺抱拳拱手:“五年!只要五年时间,大明海军就能取得全面优势,到时候郑家再也不是大明之患!”

    崇祯站在那里叹了口气:“五年!太久了啊!你可知道今年财政缺口有多大?”

    朱慈烺一下子明白了,怪不得崇祯这么急着开海,原来是被财政缺口闹的。

    朱慈烺安慰道:“今年财政缺口完全是因为军改,如果去掉军费开支这一块,财政收入基本已经能够持平。”

    崇祯摇摇头:“有就是有,怎么能去掉?如果军改三年完成,那可是上亿两银子的花销,从何处来?”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其实大明的税收还并未到极限,特备是盐税、茶税和商税等等。

    而无论盐税、茶税还是商税都从南方来,所以要军改之后,派军往南方确定稳定之后才能改革。

    一旦三种税能顺利收上来,大明再增加每年两三千万两银子还是能做到的。”

    崇祯听朱慈烺说过这个,当时朱慈烺举例就是宋朝的盐茶税,后来他也翻了宋史。

    按照《宋史·食货志》载: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贯。两宋时期正常盐税约两千五百万贯,多时甚至一度达到三千万贯以上。

    除了这个还有商税,商税对于大明来说等同于没有,各地一提此税无不适民怨沸腾,闹得是乱七八糟。

    在崇祯看来收商税的难度比起开海可要大得多了,毕竟开海面对的只是郑家一家而已。

    但是收商税那面对是整个江南,到时候暴乱一起,大明可经不起这种折腾。

    崇祯犹豫的问道:“江南自古为财税重地,我朝更是半数以上的赋税依赖江南。

    而且近些年北方多灾害,全赖南粮北运,若是收税引起江南动荡,到时朝廷如何处置?”

    朱慈烺眨着眼:“所以儿臣让父皇放宽心,咱们先练兵,等练好了兵,那些跳梁小丑自然不敢乱来!”

    崇祯想了半天问道:“那如果朕只在北方开海,作为试点如何?”

    朱慈烺见劝说无用只好提出自己的折中方案:“父皇,儿臣觉得只在北方不妥,大明出售之货物生丝、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铜钱、药材、棉布、书籍、纸张等等。

    其中过半来自南方,若是仅仅北方开海,那么海商货物都备不齐,如何出海?”

第四百一十八章推开科学之门

    所以朱慈烺把跟郑芝豹商量好的开海方案说了出来,崇祯权衡一番终于同意了这个折中方案。

    回到东宫朱慈烺就开始翻阅李若琏准备的资料,全都翻看一遍之后朱慈烺陷入沉思。

    李若琏不知道朱慈烺在想什么,只是站在一旁不吭声。

    想了许久朱慈烺睁开眼:“所以说这种偷到抢劫行为在乡村还是很普遍的?”

    李若琏点点头:“乡村历来如此。”

    上次在马神庙碰到了养马户为了防止马匹被盗,夜里不得不把马牵进卧室,朱慈烺就让李若琏收集了一下农村这些偷盗抢劫的情况。

    老实说即使到了后世小偷都不能杜绝,但是强抢强盗行为确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其实强盗这种行为往往都跟地方豪强或者泼皮无赖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不能杜绝小偷,但是至少可以斩断他们的销账链条,打掉那些地方势力。

    正好各地的锦衣卫缇骑正没有事前干,朱慈烺的命令一下,这些冒头的所谓大侠立刻被狠狠的修理。

    接下来几天朱慈烺仔细的统计了自己的研究项目。

    这不统计还不觉得,这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开了一千多个研究项目,涉及方方面面。

    很多研究人员都身兼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的研究任务。

    而人才培养方面两年多的时间,只能说才刚刚起步。

    更是有人只能熟练的计算加减乘除,就被安排去研制六分仪。

    有人对矿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炼丹阶段就被安排去分析石油制品。

    还有人只是个卖二脚踢的,就被安排去研究火箭发动机。

    不仅科研效率低下的惊人,更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很多本应该出成果的东西都因为人手不足一直进度缓慢。

    痛定思痛之后,朱慈烺决定对研究项目进行消减。

    凡事五十年内不能出成果的项目,一律封存,凡事三十年不能出成果的,一律进行理论研究。

    凡事需要等待技术突破材料突破才能进行的项目,则一律合并,等相应基础突破之后在进行。

    进过改革之后,研究项目减少到三百个,一番调整之后,果然研究项目都顺畅了很多。

    朱慈烺埋头改革,崇祯也没有功夫管他的事情了,因为今年乃是大比之年,崇祯十年春闱之后,三月十五日进行了殿试。

    今年殿试崇祯并没有依照惯例选用内阁大臣预先拟定的考题。而是考了一篇策论《开海》。

    这个正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这些考生最近参加文会读报纸可没少讨论这个话题。

    考题一出大家立刻开始畅所欲言,这些人有年少轻狂,有老成持重,有忧国忧民,有投机取巧,也有惊才绝艳。

    其中就有一人提出:‘大明若想取海外之财富,不可不察海洋之危险,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这句话跟后世总结的郑和海权思想一致,这无疑引起了崇祯的兴趣,钦定为状元。

    而这位状元直接被安排进了总参谋部,这一事一下子激起士林议论汹汹。

    把一个状元安排到军部?这可是开了历史先河,尤其是参谋部那些人要么是丘八,要么是落地秀才举人。

    一个堂堂状元安排进去,这被那些文人视作对他们的侮辱!

    崇祯万万没有想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会闹的这么大。

    不仅仅是士林如此,这种事声音席卷到朝堂,朝堂上也开始不断有人上奏章闹事。

    崇祯这才回过味道,原来这事看着是一个状元职位安排的小事,但是确牵扯到了军事改革。

    从军改开始,崇祯独立军部,消减裁撤兵部只能,扩大军队权利,这无不被这些文人视作文武之争的大事。

    偏偏新军新胜,而且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威望正高,没有人敢触这个眉头。

    不吭声不代表没有想法,这些人心里憋着坏,找不到地方发泄,早就等着崇祯出错呢!

    这次状元安置成为了导火索,文臣争论的焦点,如果军部只是那些丘八的事情,那么就不要用文人!

    但是如果军部用了文人,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六部管辖,这不符合规矩!

    如果按照朱慈烺的想法,你们稀罕一个状元,我还不稀罕呢!想要给你们,人才我有的是!

    崇祯显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次争斗是朝臣要限制他的皇权,如果他退一步,朝臣就会进一步!

    这次是不让用文人的人,下次是不是不要用文人的钱?再下次是不是不要用文人的百姓?不要用文人的皇帝!这种事情绝对不能纵容!

    再说了,军部不可能只是一群军人操持,引入文官,即是对军部的丰富,也是对其的限制。

    崇祯可不想尾大不掉,平衡始终是他的帝王手段的核心。

    反正今年难得没有大灾发生,辽东也出奇的安静,大明一片祥和之中,崇祯感觉自己有的是时间跟这些人好好斗一斗!

    今年是个好年头,这也是朱慈烺选择今年进行军改的一个原因,按照历史上,今年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大吉。

    历史上这一年高迎祥被抓,李自成被赶到山沟里只剩十八骑,张献忠等人投降。

    各地也没有大的灾荒,大明迎来了回光返照般的平静。

    吵吵闹闹的朝堂,朱慈烺没有兴趣去听,崇祯也不再要求朱慈烺每隔一天都要上朝听政。

    朱慈烺趁着这个时间好好的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研究项目,把花在搞高科技上的精力重新回归到教育上。

    之所以大明搞不定这么多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不足,与其拔苗助长的硬着头皮研究,不如普及科学知识,等待着水到渠成。

    这两年多,对于教育朱慈烺不是没有一点投入,例如对工匠技艺的整理,开设工匠学校。

    通过整理自己脑中的知识,接合欧罗巴人的书籍编写大明的教科书。

    还有就是在各科研单位成立子弟学校,培养工匠子弟走上科学道路。

    但是这些事情仅仅是开始,科学的大门对于大明还是虚掩着的!例如最初的那批孩童仅仅完成了小学二年级课程。

第四百二十九章教育兴邦

    一直以来朱慈烺奉行的理念就是,大明现在的技术并没有被西方拉开代差,只要把大明现有技艺进行总结归纳。

    只要把这些研究明白,纳入科学体系,那么大明就完全能赶超西方,何况有自己这个外挂。

    这两年朱慈烺也是这么实践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从哪些欧罗巴人来到大明从一开始的老师,到后来的同事,再到现在被排除在核心研究之外。

    大明的工匠用他们的学习天赋,两年时间就学会了欧罗巴所谓的科学技术,并且发扬光大。

    而从今年开始,因为欧罗巴人教学时总喜欢偷偷的教一些宗教经文等无关科学的事情。

    所有学校都不在允许欧罗巴人教书,这些欧罗巴人现在一部分被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研究中协助。

    要么就是在某个生产作坊担任技师,或者干脆是技工。

    还有一部分则在皇明图书馆担任欧洲书籍翻译、文献整理、欧罗巴历史编写等工作。

    像汤若望这种矢志不渝要为宗教奉献一生的人,朱慈烺也答应了当初的承诺,允许传教,并且给予了一定数量的度牒。

    不过朱慈烺特意提醒了佛家道家两门,对这些欧罗巴人进行坚决的打压黑化丑化!

    调整科研项目的时候,朱慈烺重点关注了几个学校的发展。

    教师缺口依旧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三年级往上的老师,文学课还好,像数学这种,基本上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教授学生。

    他们也不是不会,大明的数学基础还不至于连加减乘除应用题都解不出来的地步。

    但是用科学的方法用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从新归纳自己的所学,这就需要从新学习了。

    原本朱慈烺以为最大的问题会是学生不够呢,结果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大明数百万工匠,每家哪怕只生一个孩子,那也是数百万学生。

    更何况大明根本不存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少的两三个,多的四五个,孩子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能养活多少个。

    这两年工业化生产概念的引入,流水线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种工坊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冒出来。

    所以工匠一直都处在急缺的状态。

    特别是京城附近,皇明商号不断的开设新工坊,各种工匠一直是高薪职业,不少流民被吸纳进作坊做工之后,成为了新的工匠。

    而朱慈烺对于科研的持续投入,导致搞科研的工匠成为所有工匠中薪水最高,待遇最好的一批。

    而且这些搞科研的工匠不仅薪水高待遇好,往往取得突破都是奖励官身。

    工匠还能当官,这无疑是给大家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

    对那些没有机会接触科研的工匠而言,而进入学校学习,成为科研人员,无疑是最高的目标。

    既然自己不能做大,那咱就让儿子进去学习,将来要是能混个一官半职,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所以能进学校学习,成为了工匠中最荣耀的事情,自然就不缺少学生。

    不仅不缺少,因为老师数量有限,教室有限,这些学习的机会还成了抢手的资源,只有搞科研的部门,还有有功劳有门路的工匠才能获得机会。

    随着薪水的增加,匠人们也不在被鄙视,而匠户人家也不再视把女儿外嫁给民户卫荣耀。

    最近因为朝堂上关于文人进入军部身份的争论,朱慈烺突然想起自己好像答应过孙承宗讲武堂要招收一批文人进来。

    结果一问才知道,因为孙承宗被太子收拾了,所以他的意见跟建议都被否定了,讲武堂更是直接取消了招募文人的计划。

    朱慈烺摇摇头,政因人起,因人息,这无可厚非,但是当初考虑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不是跟孙承宗的妥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吩咐讲武堂从新招募文人,原本以为悄悄的搞一波,结果第二天就闹的满城风雨。

    不少文人认为这是讲武堂对文人的挑衅,立刻弹劾奏章满天飞。

    大街上几个文人正在义愤填膺:“众位,如果吾等在不奋起发声,将来朝堂上还有我辈文人立足之地么!

    这次现有状元进了什么参谋部,后有讲武堂招募文人学员,这是对我们的侮辱,吾辈读圣贤书,被羞辱至此,难道你们还能无动于衷么!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他几个人也高声应和,其余几个桌子上的百姓投来鄙视的目光,其中一个嘟囔了一句:“清高个啥!百无一用是书生!”

    刚刚高声说话的正好听到,立刻怒视:“你是何人!敢辱骂我等有功名的举人!”

    那人不屑的看看他:“我!军人!怎么不服气?咱们出去练练!”

    那书生一看对方身高体壮梗着脖子说道:“粗鲁!粗鄙不堪!庸俗……”

    军人哼哼撇嘴:“不敢还说个鸡儿!废物一堆!自以为是!”

    书生几人立刻站起来,上前理论,军人卷起外衣服:“怎么!仗着人多啊!”

    其他几个跟军人同坐的也站起来:“比人多,咱们还没有怕过!来来来!”

    书生涨红了脸:“我们可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你们竟敢如此!与我到衙门去!”

    那军人更是鄙视:“有功名了不起啊?我还是官身呢!你竟然殴打朝廷命官!你是不是造反啊!”

    另一个接着说道:“妄议朝政,我看他们就是造反,要不叫几个锦衣卫过来把他们啦去昭狱好好问问!”

    书生一听立刻慌了,这事民不告官不纠,严格来说他们议论朝政确实是有错。

    他强辩道:“你少在那唬人,朝廷现在出报纸开民智,早就不禁议论朝政!再说你说你是官,怎么证明?我还要告你冒认朝廷命官呢!”

    那几个军人不屑的拿出学生证:“看到没有!我们就是你们看不起的讲武堂学生,毕业最少就是个录事那也是九品,不像你们屁都不是还在那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

    朱慈烺头疼了两天以为这事要黄,自己欠考虑,谁知道一百人的名额竟然轻松招满!

    文人中从来不乏投机者,特别是今年是科考年,进城几万举人汇聚,不少自认为科考无望,而又一心当官的人选择了走讲武堂的道路。

    因为讲武堂毕业之后,最次那也是九品录事,这个可不是吏员,是真正的官,有品级的官!

第四百三十章 建奴的打算

    进入四月辽东的沈阳城春天好像还没有到来,不是气候上的,而是心情上的。

    因为皇宫里不时传出皇上的暴怒,所以大家都噤若寒蝉,整个大清都因为皇太极的心情而一片灰暗。

    朝堂上多尔衮终于肯回到沈阳,但是确跟代善混到了一起,两人先是联合共推杜度升任镶红旗旗主,接着又扶持岳托之子代善之孙阿达礼为镶白旗旗主。

    阿达礼虽然为代善之孙,但是确实多尔衮的忠实粉丝,加上岳托本来就不被代善喜欢,正是他跟硕托的争斗事情才导致代善丢掉太子之位。

    所以多尔衮用着放心,代善因为这层血缘关系,也更加亲近多尔衮

    一下子代善手握两红旗,镶白旗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好歹是一个旗主,加上多尔衮的支持,其风头一下子压过皇太极,大有分庭抗礼之事。

    因为连续几战的失败,建奴中间也出现了几种声音,一个是继续硬钢,一个是和谈,还有一个是退回山林恢复实力。

    硬钢是不可能硬钢了,谁想硬钢自己上,皇太极是不想了,多尔衮也不想。

    皇太极把这次行动失败的责任归结于多尔衮牵制不利。

    但是多尔衮好歹跟大明新军打了一仗,虽然没有全歼对方,但是已经打残了。

    这可以说是这两年战争中少有的胜利,比起皇太极被对方撵的大营都丢了面子要好看的多。

    代善这次损失巨大,再说好不容易取得优势,他可不希望损兵折将。

    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再打,那只有和谈或者逃回山林了。

    和谈皇太极倒是想,但是估计明朝那边是不会同意的,要是去年没有称帝,一切还有可能,现在嘛,用三国演义里的话说谁都可以和谈,唯独他皇太极不行。

    大明第一肯定要他去皇帝尊号,才当了一年皇帝就下来,脸往哪里放?

    而且和谈成功皇太极肯定要背锅,到时候谁敢用一个当过皇帝的手下?

    所以和谈的路堵死了,那么只剩下退回山林,习惯了沈阳的花花世界,再去山林里打猎打渔,想想都让人头疼。

    偶尔出去打打猎确实很舒服,但是那跟天天住在山林里是两个概念。

    最反对的就是皇太极了,他在沈阳吃得好住的好,回到山林哪有那么多好吃的。

    多尔衮支持和谈,他早就看皇太极当皇帝不顺眼了,就算自己当不了,能把他从皇位上拉下来,多尔衮就开心。

    和谈就和谈呗,去皇帝号就皇帝号呗,名字而已,又不掉他一块肉!

    而代善虽然名义上手下有四个旗的支持,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镶白旗和镶红旗基本上都废了。

    想要恢复实力只有回到深山老林再抓生女真补充牛录,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面子好看。

    他可不像皇太极有蒙古人可补充,他的科尔沁老丈人可是他忠实狗腿。

    也不像多尔衮一心要编汉军旗,搞火器部队。

    他还是觉得八旗就应该以弓马打天下,当初他们不是也是一点点把山林的女真人聚集起来才形成规模么?

    当初可以现在自然也可以,不过就是那些人躲得更深更偏北一点罢了。

    三人打着各自的算盘互不相让,多尔衮和代善倒是没有什么。

    但是天天吵架之下,这皇太极的血压就有点控制不住了,特别是上次从大凌河逃回那次事件之后!

    倒不是说皇太极那么怂,一溜烟的逃,实在是半夜惊起,加上剧烈运动,导致他有些眩晕。

    加上身体肥胖,逃跑过程中把马累死了,摔下吗昏迷了!

    所以建奴才会退的那么坚决。

    从那以后皇太极就感觉每况愈下,只要一剧烈运动他鼻衄的老毛病就发作,然后就剧烈的头疼手脚抽筋。

    多尔衮和代善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吵的那是更起劲了!

    接着二月之后,传回消息,大明似乎要罢战,搞什么军事改革,且不说军事改革之后怎么样,至少改革期间不会大规模进攻了。

    那还等什么!大家坐下来耐心的吵架吧!

    所以几个月也没有个结论,反正皇太极不看到大明进攻他是不会离开沈阳的,就算想离开他身体也撑不住。

    至于撤下尊号,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因为很显然要是和谈,那就不止降下尊号这么简单了。

    估计大明肯定要收回沈阳,甚至赫图那拉能不能保得住都不一定。

    那还不如不降尊号,那至少回到山林里他还是个皇帝不是,就算是山沟里的皇帝,那也是皇帝!

    所以都拖着呗,拖着的同时,三方都在补充自己的实力,皇太极从科尔沁和其余蒙古部补充。

    同时他还跟多尔衮争夺着大清内汉人百姓还有其余民族百姓资源。

    大清境内百姓换了几茬了,当年野猪皮杀,杀完发现没有人种地又去抢,到了皇太极上位之后更是把抢掠人口作为入关的要事来办!

    而两次征高丽更是从高丽劫掠了近百万人口,所以当建奴本身数量不足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打这些人的主意了。

    特别是多尔衮从大明带回了新式火枪,皇太极和多尔衮对于人口的争夺从兵员到铁匠,从铁匠到矿工。

    总之只要是能增加实力的他们都挣一挣。

    而代善没有那个本事了,一直以来他看不起汉人,所以在汉人之中没有啥人缘,而且他现在最缺的是骑兵!

    特别是镶红旗,那是骑兵一个都没有了,趁着春暖花开,他让杜度带着镶红旗北上,北面还有很多生女真部落,春天他们一定会南下寻找猎物草场。

    这都是优秀的兵员,一个生女真绝对抵得上三个汉人,甚至更多!当然北方不止有生女真,不是还有不少蒙古部落么!

    到时候一起抓回来就是,反正被发现了皇太极也不能怎么样。

    于是乎建奴的兵力再一次恢复,从不足四万人再次缓慢恢复到近六万。

    当然这兵员素质比起以前就差了很多了。

    原本八旗骑兵步兵各半,个个都是英勇善战的勇士,现在确是有不少没有马身高的稚童还有花白胡子爬不上吗的老爷爷扛着盾牌。

第四百三十一章十骑退千

    蒙古草原上,一个部落正在辛苦的向南迁徙。

    “阿爸!阿爸!戈查大哥去哪了?”一个小姑娘骑着一匹小红马欢快的在人群里跑来跑去。

    中年男子回过头,慈爱的看了一眼女儿:“明珠啊,你不要乱跑,红云还小,别累着她!戈查去东边的山上看看有没有人跟来。”

    明珠看看东边的山岭,果然看到一匹马和一个人在上山。

    她欢快的说道:“那我去找他,放心吧阿爸,红云都没有出汗,这两天它都没有好好跑跑,戈查大哥说马匹就要在草原上驰骋,越跑才越强壮!”

    中年男子连忙阻拦:“明珠,不要乱跑,跑丢了我们大家可不等你!”

    只是明珠根本没有听打马朝着东面的山坡跑去。

    中年男子无奈的摇摇头:“嗨!这孩子!”

    一边的妇女从马车上探出头:“是不是明珠又跑了?”

    中年男子嗯了一声:“她去找戈查了,戈查会照顾好她的,你不用担心。”

    妇女望向远方:“他爸,咱们还要走多久?”

    中年男人忧虑的说道:“几百里吧,族长说咱们先要到答鲁城去登记,然后大明会给咱们分配草场。”

    妇女又看了看女儿的方向:“他们还会追来么?”

    中年男子忧虑的摇摇头:“不知道,族里的小伙子都在盯着呢!要是有消息会回来报告的。”

    妇女又问道:“大明会接纳我们么?”

    中年男人抬起头安慰道:“大明皇帝已经颁布法令,凡事今年投靠的蒙古部落,则一视同仁,给予安置,发放户牌和游牧证。

    既然大明皇上都说了,那肯定不会骗人的!”

    妇女听到这更担心了:“但是我听族人说,大明要求族里一半的适龄男子前去服役,这两年咱们族里的勇士已经战死了一半多,要是再被征召,那怎么保护大家的安全?

    大明会不会跟皇太极一样再让部落的勇士去送死?”

    中年男子想到这个就更加生气:“咱们家搽布尔战死了,他们确回来了,送死又如何!”

    撒完气中年男子又觉得不妥,看着妇人担忧的神色安慰道:“放心吧,大明会保护咱们的安全,至于服役那不是咱们操心的。

    族长既然选择南下,他自然知道这事,他都不着急咱们着急个什么!”

    正说着,远处戈查跟明珠疯狂的打马回来:“科尔沁人!科尔沁人来了!就在北面!快结阵!”

    妇人吓得脸色发白慌忙从马车上下来,整个车队一下子骚乱起来。

    在族长的指挥下,大家慌忙的把牲畜赶到中间,然后把马车放在外围,牲畜才是他们最重要的财富!

    等简单的车阵围好,远处的科尔沁骑兵也到了。

    头马上一个科尔沁千夫长跃马上前:“蒙查部,未经许可南迁,你们准备背叛大清么!”

    蒙查站在马车上:“科尔沁的!你们不用在那假惺惺,这两年我们跟着皇太极,部落的勇士战死了大半,但是确什么都没有得到!

    而且你们科尔沁人还偷袭我们这些小部落,把妇女儿童留在科尔沁,战士送给皇太极。与其在那等死,还不如南下求一条生路!”

    科尔沁千夫长冷笑着:“生路!我看是自找死路,现在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乖乖回去!否则你们蒙查部以后将不复存在!”

    蒙查吆喝道:“回去!回去还不是被你们科尔沁和皇太极吃掉,与其这样不如战死!”

    科尔沁千夫长嗜血的舔舔嘴唇:“那么,你就去死吧,围猎抛射!……”

    这仅仅是个几百人的小部落,去掉战死的之后族里勇士已经不足两百,对他这一千人完全构不成威胁!

    而杀光抵抗的之后,剩下的东西都将会变成他的财物,女人还有牛羊谁都不嫌多啊!

    在草原上,女人是男人的附属,但是女人并不是毫无价值,无论是放牧、割草、做饭、缝补,都是依靠女人。

    基本上除了战斗之外,女人承担了大部分的劳作,而男人只是狩猎,打仗,保护部落。

    所以抢掠女人从来都不是草原上的负担,而是部落强大的基础。

    部落的女人越多,那么部落里就能有更多的男人可以脱离生产,全心战斗。

    而且女人是可以生崽的!有崽就有未来,部落才会越来越强大。

    蒙查部的抵抗非常激烈,生死存亡之战,由不得大家不努力。

    但是无奈敌人太多,在科尔沁的呼号中,蒙查部逐渐不支。

    正当科尔沁千夫长准备给予蒙查部最后一击的时候,后方突然传来惊叫:“南面!明军!”

    科尔沁千夫长猛然回头,他看到南边的山顶上站着一个执旗的明军,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从山坡后面夸出来!

    科尔沁千夫长当机立断:“撤退!撤退!走!”

    科尔沁人已经被打断了脊梁,虽然看不到明军有多少,他都不敢硬碰。

    蒙查部一声欢呼,遥望着山上的大救星。

    一骑、两骑、三骑……十骑……没了!

    蒙查感觉日了狗了,怎么就十个,怎么能就十个,再看科尔沁人,跑的根本没有回头。

    等明军走进蒙查走出来:“我们是前来投靠的蒙查部!感谢你们的救援。”

    明军这边一人吆喝道:“快些收拾了走人,我们只是斥候,对方要是回头我们可救不了你们!”

    蒙查慌忙收拾东西往南,明军上前看了一下这个部落的情况问道:“你们部还有多少青壮?多少人口?多少牛羊?多少马匹?”

    蒙查连忙说道:“我们还有一百三十勇士,五百八十人口,牛三百头,羊三千头。马匹三百八十只。”

    明军眼睛一亮:“很好,你们往东南走,去多伦,沿着这个方向往东南走,看到上都河之后沿着河往东走看到开平府营地那里会有人负责安置你们。”

    蒙查啊了一声:“为什么?圣旨上不是说去答鲁城安置么?”

    明军解释道:“答鲁城安置没有错,但是答鲁城现在去的人太多,土地已经分配完了。

    所以朝廷开辟了开平新区,你们到那里去安置!”

    无弹窗

第四百三十二章名传天下

    蒙查部按照汉人的指引往南而去,而是个明军骑兵望着北方的烟尘陷入沉思。

    看着科尔沁的骑兵去而复返,汉军骑兵队长吆喝到李德虎马思明你俩跟我守在这,其他人退后三里。

    骑兵一阵骚动,队长一瞪眼:“执行命令!李德虎准备信号弹,马思明去前面插旗!”

    李德虎跳下马,从马背上拿出一个铁桶,然后吹燃了火折子。

    而马思明,这扛着旗子哈哈一笑,迎着科尔沁骑兵往前走着。

    科尔沁骑兵远远的看到来的只有十个骑兵,千夫长为了找回面子也好,为了继续追击蒙查部也罢,无论如何就这么回去肯定被人笑死。

    但是等双方越来越近,千夫长又犹豫了,他看到了明军的大旗,也看到了一个明军在那摆弄的信号枪铁桶。

    那东西听追击逃人,被汉人撵回来的族人说,一旦发射出去,几十里上百里都能看到,明军就会呼啸而至。

    千夫长犹豫着勒马,马思明就在他面前把旗子插进土里,然后拿出锤子,一下一下的夯,直到旗子稳定。

    然后大摇大摆的回来,一路上完全当科尔沁人不存在。

    队长冷冷的看着对面的科尔沁骑兵:“明军军旗所致,皆为大明之国土,敢擅自越界者,杀!”

    骑兵一阵骚动,一千人议论纷纷,他们是草原上有血性的汉子,怎么会被区区一杆旗子吓住。

    千夫长怒喝:“我们蒙古人世代生活在草原,草原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草场!

    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你们大明也太霸道了吧!什么破旗子,今天我们偏要过去!”

    明军队长淡定的看着他:“好啊!那请吧!李德虎准备发信号,一旦有人入侵,立刻点火!”

    千夫长拔出腰刀:“我要杀了你们!”

    明军队长看着科尔沁千夫长在那叫嚣,就是不敢上前一步,不屑的说道:“过界者死,杀了我们三个?看到没有三里外还有我们的弟兄,只要信号发出去,你们一个都跑不了!”

    千夫长犹豫的看着远处,果然七八个明军正在三里之外往这边看着。

    明军队长看着犹豫的科尔沁骑兵,冷哼着:“下马,咱们就在这看着,看你们谁敢越界!”

    千夫长正犹豫着,边上的斥候喊道族长,看南边有烟尘!“

    千夫长连忙抬头果然东南方向一股烟尘升起,这次真的是有骑兵来了,当即不再犹豫:“走!”

    明军队长也好奇,附近明明没有明军部队,为何会起烟尘,等人近了,才看到一百多个蒙古装束的汉子打马而来。

    为首的汉子咧嘴笑了:“大明的好汉!我是蒙查部的戈查,我阿爸说不能让勇士独自面对禽兽,我阿爸就是蒙查部的族长。”

    明军队长点点头:“戈查!我记住你了,等分配了草场之后你就去开平府投军!好好训练,等到选兵的时候我去找你!记住我们是山西新军!”

    对于明知道不敌还敢回头的戈查还有这些蒙查部的蒙古人,明军队长还是很满意的,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戈查带着,这些人一定个个都是好汉子。

    戈查眼睛一亮:“山西新军!我知道,就是上次归化城那一批新军么?你们真厉害!

    我听说书的说过,你们大汉历史上有一位李陵将军也是五千人,最后杀死匈奴一万多人,最后大汉打败匈奴,匈奴灭绝。

    现在你们大明也出了这样的军队。所以你们一定会再次一统草原,我们要是想要活下去,必须投靠你们,这样才不会灭族!”

    明军队长骄傲的说道:“李陵那是战败了,最后投降了,但是我们的赵安东将军可是没有战败,他现在已经被整编为第六师。”

    戈查开心的问道:“我也能加入你们的部队么?”

    明军队长点点头:“你回去之后在开平分了地,然后官府会要求你们一半的青壮编入训练营,完成训练之后我们回去选兵,只要你通过训练我就能找到你!”

    戈查摸出腰间的解食刀递给明军队长:“你要是没有空,就让人带着这把刀找我,看到这把刀我就跟他走!”

    明军队长犹豫了一下摇摇头:“那就不必了,我们新军规定不得收你们的礼物,要是花钱买,你这个上面镶着宝石又是银刀鞘,太贵重,我也买不起。”

    戈查眼睛一转:“那我就一文钱卖给你!”

    明军队长哈哈一笑:“算了!我可不想因为这犯错误,统计司的人鼻子比狗都灵,你要是真的想跟着我,到时候就好好训练,我们山西新军只要最好的兵!”

    戈查拍拍胸脯:“你放心,我戈查绝对是一等一的勇士。”

    明军队长看看远方说道:“你去保护你的部落吧,我们还有事先走了!”

    戈查看看天色:“那我们就开平见了!”

    戈查走后,明军队长又跟着科尔沁骑兵走了半天,确认他们往回走,才返回。

    最近草原上不少部族在锦衣卫的鼓动下南迁,山西新军奉命接应,像他们这么背运碰到大队科尔沁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背运转眼变成了好运,十骑退千军,且不说回去的嘉奖,这个事迹,足够他们吹一辈子了!

    嗯!不止一辈子,人老三辈都能拿这个炫耀一番了!

    果然回到聚集地,十个人绘声绘色的把情况一汇报,营地一下子炸开了,就连千户大人都特意跑过来看了一下这十位大神。

    原本以为仅此而已了,三天之后换防回到规划,突然一个自称皇明日报的记者找到他们十个,让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在仔细说一遍。

    回到大营他们走路都是飘着的,想想记者说的,他们要上报纸了,还是皇明日报,这可是名传天下的好事!

    正飘着呢,突然外面一阵‘将军,将军’的喊声,几人正要起身出去看,就见他们的老大周遇吉大踏步走进来:“不用紧张,坐坐,我听说咱们这出了十骑当千的大英雄,就是来看看。

    不错小伙子有精神,给咱们山西新军长脸!好!”

    无弹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