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三十三章天天吃肉不腻么

    蒙查部花了五天终于到达开平城,开平城说是一座城,实际是只是挖了三道防骑兵沟,然后内部用土垒了围墙,建城了木栅栏。

    蒙查带着戈查准备了礼物朝着营地最中间的府城走去。

    府城是一个几个帐篷围城的单独营中之营,来往的人很多,也没有人阻拦,蒙查父子走进最中间的大帐,入眼的是一排穿官服的人坐在案子里。

    凑近那明朝官员打量着两人:“是来登记的么?”

    蒙查连忙凑过去:“是,是,是,不知道有什么章程?”

    那官员提起笔:“你们是什么部落?名字叫什么?”

    蒙查连忙回答:“我们是蒙查部。”

    那官员写下部落名字:“部落有多少人口?”

    蒙查:“五百七十四人。”

    ……

    详细的问了一遍之后,官员摸出一个纸卡在上面写了一通:“你拿着这个到城东统计司大营,他们会派人去查验你们部落。等查验完成他们就会给你们分牧场。

    看你也没有人带着,我让他带你办事吧,他叫秦钟,有不明白的就问他吧!”

    蒙查连忙跟一边的一个差人点点头,差人呵呵一笑:“我叫秦钟,走吧,尽快分了草场,今晚你们也好安顿免得明天在搬家。”

    蒙查连忙跟官员致谢跟着,秦钟倒是很健谈:“一会到了统计司大营,他们会派三个人去统计你们营地的人口,壮丁,牲畜情况,你们一定不能隐瞒!

    到时候他们会给你们发户口本,没有在户口本上的人,以后大明不会承认知道么!”

    蒙查小心的问道:“不会承认会怎么样?”

    秦钟笑嘻嘻的说道:“不承认,第一分田分草场没有他的,以后到各处大明城池据点将不被庇佑,被查到一律抓起来。

    第二失踪报官官府不管,被杀朝廷不予追究。

    第三没有户口被抓直接编入徭役。

    蒙查心里一抖一些小心思也收了起来:“编户口是为了收税么?”

    秦钟摇摇头:“这到不是,考虑到你们刚刚迁移,所以朝廷给予三年免税,不过你们要派出一半青壮服役,算是以役抵税了。”

    一边一直没有插话的戈查突然问道:“要去哪里当兵?我们来时的路上,有一个山西新军的将军说将来我可以到他们营地里当兵!”

    秦钟惊讶的看着蒙查:“新军的将军?叫什么名字?什么职位?”

    戈查说道:“我听那些人喊他小旗。”

    秦钟噗呲一下笑了:“小旗是什么将军,管十个人而已,记住新军中间,只有真的有将军封号,那才能称为将军。小旗离将军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戈查哦了一声:“那我能去他们营地里当兵么?”

    秦钟嘿嘿笑着:“你可听清了,我说的是服役,不是当兵,大明抽取你们一半的青壮可不是让你们全都当兵。

    服役嘛,就是干活,官府会安排你们运输、开矿、耕地、做工等等,只有最优秀的勇士才能当兵。

    其余的就是干活,总不能一切都白给你们用吧!”

    戈查倒是完全没有一点担心,最优秀的,他不就是部落里最优秀的战士么!那他肯定是能当兵的!

    但是蒙查族长就担心了:“这位秦大人,这服役都是这些苦工么?我们族里提供的可都是真正的勇士!”

    秦钟一挑眉毛:“勇士不勇士,要测试过才知道,放心你们的人服役,朝廷会给予钱粮,不是让他们白干活!

    再说了,这把开平建设好,还不是为了以后你们冬天有一个避风避寒的地方。

    而让你们学习生存技能,学习种地,也是给你们部落的青壮找一条出路,不多做工干活,光指着你们那些牛羊,你们也过不上好日子不是!”

    蒙查愣了一下:“我们世代都是逐草而居,族里的青壮保护部族,女人和老人放羊牧马,怎么……”

    秦钟看着他:“那你们过上好日子了么?你们的族人天天能吃饱穿暖么?几天吃一顿肉?你们的青壮保护部族?

    那是去抢劫吧,现在的大明你们还抢的动么?没得抢,他们干嘛?有大明保护你们的安全,这些人就应该出来工作,多挣钱粮养家糊口才是正是!”

    蒙古人就是天天吃肉么?其实并不是。根据史料来看,即使到了大清,牧民们主要的食品还是奶制品、野菜、谷子、狩猎所得等等。

    只有没有狩猎到猎物的情况下才会杀牛羊。

    富裕的部落一个月可能能吃上三五回羊肉,如果贫穷的,一个月都未必吃的上一次。

    一只羊有六十到七十斤肉,这还是精养育肥的情况下,假设每人每天需要消耗三斤肉大概提供三千大卡的能量。

    其实一斤羊肉的热量低于一千大卡。那么一个人一年就要吃掉十八只羊。

    一个五百人的部落一年就要吃掉大概,九千只羊。而蒙查部只有:牛三百头,羊三千头。马匹三百八十只。

    这显然根部不够吃的。

    如果全吃羊肉,五百人的部落一年吃掉九千只羊,按照每一只母羊年产一胎来计算,那么一年吃掉九千,至少要保证两万头以上的羊群保有量。

    草原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和平,各种盗匪、部落争斗、天灾从来都没有断绝过。

    一个五百人的部落去掉一半的战士、小孩和老人,能有两百人放牧,这里面还有放牧马和牛的。一年生九千只,每天都有三十只小羊出生。

    看住这么多牛羊,你还想去打仗?你是在想屁吃!

    再说要是有这么多羊大家吃饱穿暖,傻子才去打仗!那是真的傻子。

    当然朱慈烺为何要让这些蒙古人出来服役跟他们吃得起吃不起肉没有啥关系。

    第一把青壮抽调出来,这些人想造反逃跑没有那个本事了。

    第二只有这些牧民能自己挣钱养家糊口,才能拜托部落的控制,摆脱族长的奴役。

    第三只有蒙古部落制度崩溃,大明才能说完全控制了蒙古。

    第四确实因为人力的短缺,大明需要更多的青壮来建设这些关外的城池道路。

第四百三十四章草原的生意

    朱慈烺正在尝试打开一批罐头,这是入冬以后在张家口设立的罐头厂制作的羊肉罐头。

    到了现在已经保存了五个多月。

    之所以朱慈烺要亲自开罐头,是因为这是对新保鲜方式的一种尝试。

    罐头瓶的材质分为木头、陶罐、黑釉罐、瓷罐、玻璃罐、铁罐六种,封口使用的是软木塞加上蜡封。

    木头罐子显然最不靠谱,打开之后臭味飘出好远。

    陶罐也一样,不过比起木头的又好一点。

    黑釉罐和瓷罐只有轻微的怪味,玻璃罐从外表看没有坏的迹象。

    铁罐打开后,里面有轻微的生锈。

    牵来几条狗试吃,都没有啥反应,朱慈烺瞄着黑釉罐、瓷罐和玻璃罐思考起来。

    对于军队来说,既能大规模生产,又能低成本才是首选,所以军粮可以采用黑釉罐。

    而民间对于这种罐头食品认知度不高,而且这个成本远远高于新鲜肉食。

    所以仅仅能让消费得起的人尝个鲜,所以瓷罐和玻璃罐都可以制作一批。

    朱慈烺所谓的新式保鲜方式当然不是软木塞和蜡封。

    而是低温冷藏技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趁着寒冬把罐头拉到地方,然后挖地窖,储存冰块,把这些罐头放在低温地窖保存。

    而地窖除了维持低温之外,还会定期用酒精消杀。最大限度的抑制细菌。

    再没有发明防腐剂的情况下,只能多加盐竟然保存了五个月。

    这绝对是全新的记录,给士兵的食物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野战中拉这些瓶瓶罐罐的自然不合适,但是只要驻扎下来,能吃上一顿肉那绝对是不错的享受。

    更关键的是,有了更多的保存技术,以后草原上再多的牛羊朱慈烺都能放心大胆的收购。

    而看这三种罐子的情况,他们的保存极限绝对不止五个月。

    对罐头的观察实验结束,朱慈烺继续看下一项,羊毛防止技术,毛呢在后世可是一种高级面料。

    但是在这个时代,羊毛等纺织物因为无法根除其上面的膻腥味,拖油技术也不发达,还有羊毛分级挑选机器没有出现。

    所以羊毛只能用来编制毡房、地毯或者当地牧民穿的衣服。

    不少穿越都说要解决草原问题鼓励养绵羊,发明羊毛纺织技术,既能给牧民创造收入,又能给大家换上新的御寒衣物。

    所以朱慈烺自然不会放过,朱慈烺记得还有另一个思路,那就是鼓励多养山羊,让山羊吃光草根破坏草皮。

    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方法,后世为了防风治沙,费了多大的劲。

    从两年前朱慈烺就成立了羊毛纺织研究。

    现在这已经是第三代毛呢料了。

    第一代纺出来的毛线有筷子粗,只能用来打毛衣,而且容易断,羊毛洗涤脱油也勉勉强强,织出来的布不仅空隙大,还扎人,有一股淡淡的羊骚味。

    去年经过一年的不断尝试,终于去除了这股怪味,加入棉花之后,有效的改善了韧性,能把线纺的更细。

    现在的第三代,在加入棉花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成左右的丝绸,并且实现了染色技术的突破,毛料更加柔软。

    终于达到了朱慈烺制作军大衣和毛呢大氅的标准。

    想要提升毛呢的逼格,当然是走上层路线了,将领、高官和皇室穿什么,下面的人才会模仿什么。

    而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它的尊贵,羊毛的价格才能上涨,养绵羊才能变得有利可图。

    毛呢之后是盐罐和茶砖,卖盐送罐子,这不仅仅是一种促销手段,也是一种计量单位,一罐五斤盐,一箱装十二罐。

    统一的标准即有利于运输交易,也有利于通关统计和收税。

    盐茶项来是售往草原的大宗商品。几乎占据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以前无论是麻袋,还是草捆,称量统计都非常不便,而且运输的时候,遇到潮湿,下雨等天气会非常麻烦。

    陶罐是牧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打水、做饭、盛放乳制品,食物等等。

    既然空罐子也是要运往草原,那为啥不装满了运?还能节省空间。

    茶砖是按照朱慈烺要求统一制造的,跟盐一样,最重要的是标准,对其大小尺寸重量进行规范。

    茶砖从出现到明末已经有二百年的历史,因为其经过高温蒸制杀菌压制成型,即易于保存又方便运输,出现之后就迅速成为外销茶的主要包装方式。

    在茶场朱慈烺够不着收他们的税,但是要是想朝口外出售,那就必须过朱慈烺这一关了。

    接下来一样东西就是酒了,喝酒能暖身子解乏,喝酒有瘾,但是以前朱慈烺并没有大规模的制酒卖酒。

    原因当然是粮食不够吃了,现在随着玉米和土豆的大规模种植,北方粮食危机缓解,玉米虽然因为依赖肥料产量紧紧能到四五石。

    但是相比小麦两石一石半的产量,这也是一个重大飞跃。

    粮食充足之下,酿酒就提上日程,用酒换牛羊,换战马,还是非常划算的。

    蒸馏酒仅仅是外销的一个品种,且不说不一定所有人都喝的惯,价格上不去,浪费粮食也是一个原因。

    中原的酒文化历史悠久,酿酒是一门技术,不是疯狂的堆高度数就是好酒。

    要不你试试医用酒精,最高能百分之九十五,那是好酒么?

    这次拿出来的主要有五种酒,价格最低的就是高粱玉米和红薯酿造的,主攻低端市场。

    第二种就是以小麦大麦豌豆等酿制,主攻中端市场。

    第三种也是以小麦大麦豌豆等酿制,主攻高端市场。

    第四种第五种还是以这些原料酿制,区别是啥?配方、酿造工艺、窖藏时间等等。

    当然最终要的还是皇家特供和御酒这些牌子。

    口味如何?皇上都说好!你还不信!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最后一个系类,那就是铁器,中原王朝对付这些草原民族最有效的制裁就是盐、茶和铁的管制。

    特别是铁历朝历代都是重点管控的物品,大明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赢在细节

    在以前的时代,铁器代表的是兵器,代表的是生产力,代表的是兵力多少。

    两军拼杀,考验的就是谁的刀更锋利,谁的盔甲更牢固,谁的铁箭更多!

    所以限制了草原上铁的获得,那么草原民族实力就会大大降低。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军队开始火器化之后,无论对方的刀再锋利,大明不跟你拼刀了。

    所以朱慈烺决定放松铁器管制,顶多是限制优质铁的出口。

    大量向草原倾销铁锅、割肉刀、镰刀、马蹄铁、马掌、铁钉、车轱辘、车轴等等。

    其实这也是永平钢铁产量增长不得不找新的销路的原因。

    特别是下半年之后,邯郸和莱芜的铁厂开始出铁,那么朱慈烺手里的铁产量还会翻番上涨。

    那可是四亿斤铁,一年六七百万两银子的生意。

    这个还是生铁块的价格,如果加工成成品在出售,价格还会上涨。

    之所以选择卖给草原部族,因为他们出价高啊!在大明境内每斤铁价格也就在十文左右。

    但是到了草原,那至少就是二十文起,一口铁锅用铁五斤在大明紧紧卖六十文左右,到了蒙古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百二十文以上。

    正看呢,外面李若琏回来了:“禀告太子殿下,最新的蒙古方面统计结果。”

    朱慈烺接过,从多尔衮撤退以后,锦衣卫就开始鼓动投靠建奴的蒙古部落南迁。

    这既是对人口的争夺,也是对建奴战争潜力的消耗。

    到了今天已经有一百多个部落南下,人数大概有五万多人,加上河套等地这两年收拢的蒙古部落。

    在大明治下的蒙古人总数突破了十五万,约占所有蒙古人的三分之一。

    而剩下的三分之二,有一半是科尔沁部族,另一半才是投靠建奴的其余部族。

    眼看春暖花开,大明把防线北迁到归化城答鲁城一线,那么整个漠南蒙古想要再回到他们过去的草场,那么就必须仰大明的鼻息。

    科尔沁人已经得到了皇太极的许诺,将会把沈阳西北的所有草场都划拨给他们,再加上他们手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足够他们生息。

    建奴势力的收缩导致科尔沁人无心也无力南下帮助这些部落讨要草场。

    沈阳争夺的白热化,没有建奴愿意挑头帮他们夺回草场。

    甚至皇太极干脆派人堵住他们南迁的道路,把南迁的部落都打上私通大明的标签,然后打散了跟科尔沁人瓜分。

    而剩下的十多万蒙古人,仅仅能组织一万余的骑兵,这些人自保尚且不足,如何还敢南下争夺。

    科尔沁占领了最肥美的草场,不许他们放牧,他们只能被迫西迁。

    今年大明正进行军改,没有决战的打算,但是朱慈烺也绝对不会放任他们休养生息,发展壮大。

    科尔沁人好像感觉到了他们风雨飘摇的命运,那些蒙古同族已经不足以成为他的屏藩,明军两次决战都有部队企图偷袭科尔沁部。

    虽然两次都没有成功,但是大明灭亡科尔沁人的心已经昭然若揭。

    所以科尔沁也不讲什么道义了,不惜跟皇太极合作,对同族下手。

    说白了还不是这种不安全感,让他们想要增强自保之力。

    其实他们的担心是正确的,朱慈烺有时候比起讨厌建奴本事更讨厌科尔沁,这个助纣为虐,甘当建奴鹰犬的蒙古部族,其罪过比起汉八旗更甚。

    如果不是科尔沁的投靠,建奴怎么能稳住西线,从容数次南下大明入寇。

    如果不是科尔沁人的投靠,林丹汗怎么会败的这么惨,如果有林丹汗的牵制,建奴何至于膨胀到这个地步。

    每一次建奴南侵都有科尔沁人当向导,冲锋在前,科尔沁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沾满了大明百姓的鲜血。

    朱慈烺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要不然一定让他们受到惩罚遭到报应!

    相比起大明,额哲部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因为粮食不够减少了不少,这位额哲汗现在统治的人口不足两万,骑兵不足八千,俨然已经退出了舞台。

    现在额哲依靠为大明防守河套西面和北面的敌人来获得大明的照拂。

    朱慈烺一直计划的畜牧证制度也正在有序的推进。

    朱慈烺翻到下一页,上面统计的是汉人部落的情况。

    自从改革了马政之后,朱慈烺一直都在尝试建设汉人部落,这些部落除了马政中愿意北迁的汉人之外,还有从蒙古解救的奴隶等。

    汉人跟蒙古人学习放牧,蒙古人跟汉人学习种田,粮食和牧草都要提前种植,最好让蒙古过上半耕半牧的生活。

    目前每个区域仅有三个到五个这样的汉人部落。

    第三页则是宗教,后世喇嘛教在蒙古兴盛,然后蒙古就再也没有崛起过。

    所以朱慈烺大力推进了佛教进蒙活动,为了这个活动朱慈烺从各寺庙选择了不少有才能的和尚。

    然后集中培训他们医术和天气预报等知识。

    草原上最值钱的人才是什么?当然是能治病的巫师还有能提前预测天气,寻找草场的人。

    这些和尚已经培训了近一年,能熟练的辨别常见病症,并使用皇仁堂的成药。

    还能解决常见的牲畜疾病。

    如果解决不了的?显然一个是因为你心不诚,或者心太诚,佛祖召唤你去西方极乐世界了。

    第四页则是招募服役蒙古壮丁计划的成果。

    新来的五万多蒙古人,为大明带来了六千多名壮丁,这些人目前主要用来建设那些新城。

    蒙古方向已经不足以威胁大明,备战已经不是第一要务,所以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青壮都投入军队。

    如果是去年,这些壮丁肯定会被编入军队,但是今年,先干活吧!要是真的需要打仗,这些人也不是优先选择。

    降低异族在骑兵中的比例,是朱慈烺一直重点关注的事情,先是祖家骑兵入河套,接着招募汉人骑手,现在大明边军中蒙古人的数量依旧维持在两万多,但是汉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三万。

    这次军改之后,这个数量还会增加,而且朱慈烺已经明确下令,禁卫军和前十番号的师将不允许使用外族战士。

第四百三十六章投机取巧野猪皮

    李九华、魏平安、李让三人正在船仓中喝酒,边上李定国帮他们倒酒。

    李九华是崇祯七年的进士,授福建安南知县,因为任上疏鸳鸯浦以通溪潮,筑锦亭隘,增设戍兵,修学宫,建金鸡桥。

    户部考评‘知兵’被推荐入京。本来准备升任兵部主事。

    不过朱慈烺看到这个人之后想到了当年经过获鹿看到的那个取义祠里的故事:

    崇祯十一年九月,定州有警,朝廷主兵者悉令所有保卫畿南的部队北上保卫京都。李九华委托其妻刘氏守城,自己亲自率师北上,敌人见获鹿城内无备,便趁虚而急攻,刘氏督兵民登城死守。此时,获鹿被围得水池不通,李九华又因定州防卫所牵,不能返援。

    刘氏无奈,便咬破手指以血书募敢死队进京请求援兵。敢死队冒死沿绳索从城垛上滑下,觅间道突围急奔京城请援。然而,援兵始终未至,八天后获鹿被攻破,刘氏向北再拜,然后率子李亮生引火自焚;李九华妾张氏。怀抱才五个月的儿子李囊生投井自尽。获鹿妇女从刘氏而死者数十人。李亮生已聘尚未成婚的妻子蔡氏,年方十五岁,当在家乡听到噩耗时,七日不食而死。

    家中男人怎么样朱慈烺不知道,但是女子确称得上忠烈。

    正好倭国理藩院院正还没有合适人选,朱慈烺就把他叫了过来。

    通过聊天,朱慈烺觉得这人还不错,虽然仅仅在泉州安南干了三年,但是对海洋确有着自己的看法,很多地方都能讲的头头是道。

    所以正式确定人选,进行培训。

    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虽然号称是大明属国,但是他们并不像高丽越南那样视大明如父母。

    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们就敢杀大明使臣,后来虽然称为藩属,但是确是为了互市利益而已。

    到后来倭国战国时代,大批倭寇骚扰大明沿海,大明应对失据,大大的丢了一把脸。

    之后倭国对大明更加轻视以至于丰臣秀吉生出了借高丽为踏板入侵大明的野心。

    之后万历发动支援高丽的战争,这一战过程曲折,虽然大明和朝鲜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大明多次以议和为诱饵欺诈对方。

    所以倭国觉得大明胜利靠的不是实力,而是计谋,更何况因为对倭国战争,大明失去了辽东。

    看着是胜利了,但是因为与倭国战争,大明辽东军队伤亡惨重,失去辽东兵力优势,被困七年,坐看努尔哈赤做大。

    最后整个关外土地都丢失,还导致京畿数次被袭扰,可谓是丢了大脸。

    消息到了倭国,倭国就觉得努尔哈赤的后金能取得这个成就,完全是因为他们消耗了大明国力。

    大明丢失比倭国总面积都大几倍的国土,看着是胜利了,但是胜利的代价太大,跟失败也相差不多。

    事实上野猪皮能安稳的发展到威胁到大明的地步,并不是大明朝上下都是一群猪。

    我们之所以能对其进行各种批判,不过是站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历史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很多事件的集合体,困在局中跟局外去看完全不同。

    以当初的形式来看,单说当时的丰臣秀吉,如果让他入侵高丽成功,那么造成的威胁可比建奴还要大。

    建奴才几十万人口,倭国可是几百万上千万,而且统一的倭国战争潜力绝对不是当时还未统一女真的建奴能比的。

    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大明国力衰退,对关外的不重视不可避免的使建奴做大。

    所以虽然倭国战败了,但是在倭国看来,大明并没有讨到便宜,反而比倭国损失还大,这样的大明怎么能让他们尊重?

    所以在倭国设立理藩院,除了需要出色的文治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军事素养。

    李九华这个进士出身,又知兵的知县被启用。

    魏平安自从那次争权事件之后,一直被朱慈烺不喜,朱慈烺可不希望自己身边再出一个魏忠贤。

    特别是他的年龄小,很多事情都不能亲力亲为,这就使得对手下的控制尤为重要。

    所以魏平安不能姑息!

    幸亏朱慈烺实在无人可用,山西汉奸晋商被抓之后,魏平安负责处理山西事物。

    这次做事还算用心,朱慈烺才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担任皇明商号驻倭国大使。

    李让就是当初赵安东手下的那个李让,他很幸运的活了下来,并且再次进入讲武堂学习更高深的军事技术。

    上次培训,那是百户级的课程,这次学习的则是千户级,这确实要大用了!

    选定驻倭国武官的时候,朱慈烺看到了这个曾经在演武中找鞋子的士卒,调出资料一看,他没有想到当初的一个小兵短短两年时间就成长到了这个地步。

    所以朱慈烺就定下他为驻日新军指挥使,而恰巧选兵的时候,曾经作为张献忠部降兵的李定国成绩优异,被李让选为亲兵。

    这才有了这次四人同处一个船舱喝酒的事情。

    李九华夹起一块霉豆腐放进嘴里:“嗯,不错,有五分家乡风味,谢谢李亲卫了,有心了。”

    李定国连忙客气:“小的也是听您偶尔提前想念家乡的小菜,问了江西的士卒,让厨子做出来的,”

    李让得意的说道:“我这个亲卫做事稳妥,有勇有谋,当真是一块良才,等下次考评我准备推荐他去讲武堂深造一番,你们可要帮我署名评优啊!”

    李九华哈哈一笑:“小事!小事!”

    李定国连忙拱手:“谢李指挥使抬爱,谢李院长帮衬。”

    客套过后,李九华问道:“这次不知道李指挥使让我俩过来有何事要商量?”

    李让放下酒杯看了一眼魏平安:“魏公公,是您说还是我说?”

    魏平安翘起嘴角:“咱家这次就是来做生意的,太子殿下交代了,军事民政的事情咱家不许插手,你还是自己说吧!”

    李让拱拱手:“魏公公您客气,这里面就您离太子最近,太子殿下的想法也就您最清楚,我们全指望您提携指导才不至于犯错。”

    李九华倒是没有说什么,他不会跟李让一样去捧魏平安的臭脚,大家虽然在一起做事,但是他毕竟是进士出身,有文人风骨的!

    李让叹口气:“还不是因为倭国这个岛原之乱,我心里不知道该怎么处置,所以着急。”

第四百三十七章 舍生取义李九华

    李让摊摊手:“两位也知道,我呢就是一个普通农户出身,要是说打仗冲锋杀敌,那我无二话冲在最前面就是了。

    但是这费脑子的事情,我这脑仁就不够用了,所以想请两位参谋一下。

    这岛原之乱说起来跟大明也有关系,因为建奴入侵高丽期间,高丽粮食损失惨重,所以大明曾经数次到倭国购粮。

    本来这几年倭国就天灾不断,百姓不得不啃树皮草根为食,咱们的购粮行为更是进一步抬高了粮价。

    这不那里的百姓饿急了干脆造反,现在岛原之乱已经波及九州数个地方,本州岛和四国岛也有不少人响应。

    咱们要采取什么一个策略应对此事?”

    李九华沉吟了一下问道:“应对?我大明为何要管他岛国之乱?难道你还要支持这些乱民不成?”

    魏平安淡淡笑着:“那又有何不可,别忘了太子殿下的交代,倭国乱比治好,对抗比团结好,分裂比一统好。”

    李九华沉默一会问道:“那么李指挥使呢,你是怎么想的?”

    李让皱眉:“先说好,我是坚决执行太子殿下的命令,按照参谋部的计划,让打谁就打谁!”

    李九华被气笑了:“那你还问个什么,等着命令就是了!”

    李让笑嘻嘻的说道:“这参谋部不是只出个战略方向,不管具体经过么,再说参谋部一个消息来回那还不要十天半个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我这不是怕到时候应对不及时耽误了事情么。”

    李九华呵呵一笑:“你就那一千人,能有什么可应对的,真的有乱民,你能自保就不错了。”

    李让这就不同意了:“话不能这么说,乱民我又不是没有见过,几万人咱也不怕,就是上万倭兵我也能战而胜之!

    再说了这不是还有天津水师和福建水师的海军在,咱们的力量不说左右国势,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败那是完全没有问题吧?”

    李九华摇摇头:“他们的任务只是示威布武,之后人家就走了,你想靠……。”

    说到一半,李九华就住嘴了,这水师布武行动其实完全可以跟这次战争结合起来,宣誓国威之后,对自己以后的行动也有利的多不是。

    想到太子给自己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倭国国王去天皇名号,以后只能自称国王。

    虽然李九华听了也很气愤,大明皇帝称天子,你丫叫天皇,那不是找死么!

    再说了你身为大明藩国敢称天皇,那岂不是和大明平起平坐,所以李九华觉得必须要对方去掉尊号。

    但是临行前太子殿下也说了,倭国并未真心归附,大明暂时也无力征讨,尽最大可能的为大明争取利益,不要堕了大明的威严就好。

    朱慈烺的意思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丢脸,因为要是脸丢了暂时挣不回来。

    对于朱慈烺来说没有实力的时候,忍一忍是可以的,所以要求倭国去天皇号,只是可选择任务。

    但是对于李九华来说,他确把这个当成最核心任务,最重要的任务,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大义大于生死!

    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身为孔子门徒,岂能为了生死而忽视大义!

    虽然太子说大明没有足够的军力来找回面子,但是李九华确觉得,大明的文臣什么时候躲在武人身后才敢说话了?

    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正是证明文臣气节的大好时候!

    他已经下定决心,到了倭国一定要面斥倭国国王,还有他们的狗屁德川幕府将军。

    第一要斥倭国国王妄加尊号!僭越之举!斥责其当年纵容倭寇,后擅启战端与高丽。

    第二要斥责狗屁的德川家光,挟国王以令诸侯的行径!这是大明绝对不允许的!只要倭国国王去掉尊号,到时候大明只会承认倭国国王!

    而且临来之前,他已经写好绝笔信寄回家里,抱着必死的决心。

    当然不怕死不代表他想找死,李让的话让他突然生出了不少希望,能做班定远谁去做文天祥不是。

    李让见李九华说道一半突然停下,耐心的等待着。

    李九华想了一番之后:“确实,如果使用得当,这次咱们能为大明谋取到不少好处!”

    李让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魏平安也饶有兴趣的看着李九华,他也好奇这个书呆子能有什么好办法。

    李九华开口说道:“首先呢,大明是一定不能支持乱民的,大明自己的对乱民就实行围剿,要是跑到倭国去支持乱民。

    这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不仅脸面受损,乱民也难以成事,一群人连吃饱都成问题还能干嘛?”

    李让点点头,大明刚刚平定了流寇,确实不能跑的别国支持流寇作乱,这岂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李九华接着说道:“这确定了大方向下一步就好办了,咱们手里你的陆军加上天津水师和福建水师的陆战队大概有三千。

    这些兵力就像你说的,一两万乱民是完全能对付的!”

    李让自信的说道:“要是我指挥三千人,三万乱民我也能正面击溃,流寇又不是建奴,完全没有问题。”

    李九华满意的笑笑:“那就妥了,这次除了你们陆军咱们还有天津水师的三条炮舰,一条崇祯九年型,两条崇祯八年型,还有福建水师的三条福船。

    这支舰队能应对一般海战吧?”

    李让想想说道:“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吧?毕竟两三百门炮呢!船又那么大!”

    李九华一拍手:“那不就妥了!也就是咱们手里的兵力足够在战争关键时刻给予敌人以毁灭性打击!”

    这些李让当然知道,这不是把他刚刚说的话又重复一遍么,他要的是办法!不是解释!

    李九华哼哼道:“但是什么时候介入战争,以什么理由介入战争,这个就是咱们的机会!”

    李让连忙问道:“什么机会?您有什么办法快仔细说说!”

    李九华凑上来说道:“咱们可以先……”

    无弹窗

第四百三十八章改变策略

    李九华得意的说道:“咱们到了京都之后,可以支持倭国对付暴民,但是咱们以不忍百姓生灵涂炭为由,要求倭国约束士卒,咱们派人监视。

    到时候再做些手脚,看到机会咱们在显示一下武力,如果倭国请求咱们出兵,那么咱们在提出各种要求,他们一定会答应。”

    李让想了想,看了看魏平安,魏平安思考着没有吭声,大家一时沉默下来。

    ……

    京都港区李九华站在船头眉头就皱了起来,倒不是说倭国没有欢迎仪式,只不过他并没有看到所谓倭国天皇的銮驾。

    海军正要招呼着进港,李九华抬手制止:“先不要进港,派条小船去问问,倭国国王为何没有出来接旨?”

    海军派出小船,礼部的一个管事随船上岸,一个时辰后礼部管事脸色涨红的回来。

    李九华冷眼看着:“对面怎么说?”

    礼部官员拱手:“回院正,倭国说我们来的只是一个礼部官员,他们派出外务官员迎接,这已经是超规格待遇了。

    至于大明的圣旨可以对他宣读,然后他再呈送给天皇御览。”

    李九华眯着眼:“也就是说他们那个所谓的德川家光也没有出现喽?”

    礼部官员想了想摇摇头:“我们并没有听到关于所谓德川家光来的消息,不过有一个人自称德川家的族老在迎接队伍中。”

    李九华握了握拳头,为了自己的大计,这些屈辱暂且记下,等来日必将加倍奉还!

    说完李九华就要下令舰船停靠,突然魏平安拦住他:“等等,李大人,太子殿下最新命令,舰队不可以停靠!”

    李九华愣了一下:“最新命令?”

    魏平安展示了一下手里的迷信:“锦衣卫密押,准确无误!李大人请看。”

    李九华接过纸张,仔细的浏览起来,密押什么的都对,但是信里的内容确让李九华非常不解。

    他抬头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让我们支持乱民?这不符合……”

    魏平安笑嘻嘻的看看他:“李大人不要瞎说,哪有乱民?这些是义民,因为不满德川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

    毅然反抗暴政,这是一种大无畏的清君侧行为,万万不可与乱民相提并论。”

    李九华嘴角抽搐,果然官自两张口,这怎么说还不是上面的一句话,原本他觉得自己对太子已经了解。

    现在他才发现原来太子的心思他一点都没有猜透。

    魏平安拿过书信递给一边看着的李让:“李指挥使,你也看看吧!”

    李让一喜:“我也能看?那谢谢魏公公了。”

    魏平安微笑:“怎么不能看,咱们三个可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遇到大事不决,咱们三个还要举手表决呢!”

    李让小心的接过信件,先看密押,果然是当初培训时说的太子密押,在看内容。

    里面大概写了锦衣卫已经探知倭国对于大明的轻视态度,结合倭国目前的形式,太子殿下决定对其进行教训。

    首先命令舰队退回釜山港,接着由魏平安主持对倭国义民的扶持,对其出售武器。

    另外除了出售武器之外,由李让负责对其提供练兵培训,训练教官。

    必要时可以让一部分新军化妆参与义民行动,要求至少培养出三股强大义民,并约束其自相残杀的行为。

    最终使得倭国势力四分以上,既德川家一份,三股义民各一份。至于其他势力如果愿意讨伐德川家,也可以给予扶持。

    而李九华由理藩院院正兼任对倭国行动大使,负责接触事物。

    李让看完之后把信交给魏平安:“俺明白了,那咱们回航吧!”

    说完看向李九华,李九华点点头:“我同意!那咱们回航!”

    舰队立刻满帆转舵,朝着釜山港行去。

    对面的港内,倭国外务大臣正在那等着迎接,结果看到对面的大明船队直接起锚扬帆走了。

    外务大臣心里咯噔一下,震惊的看向一边的德川家族老,德川家族老也蒙了。

    这是什么操作?要是有不满不应该提出来,大家商量一下么?怎么直接走了?

    大明生气了?不是他们的责任吧?

    慌忙回到京都,把事情跟德川家光说了,德川家光正在被乱民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是不解。

    不过他也不认为明人生气了走了,对他有什么影响,大明太远了,当年元朝那么强大,最后还不是抵不过神风!

    挥手示意家老退下:“走了就走了!我日出之国皇帝,岂能到港口迎接他日落之国的皇帝的圣旨,荒谬!”

    走在路上魏平安突然问道:“你说要是咱们鼓动高丽新军扮成倭国义民,然后岂不是能增加咱们的实力?解决咱们人手不足的问题?”

    李让摸摸头:“啊?高丽新军?他们能打仗么?别帮不上忙反而添乱了?”

    李九华若有所思:“这个咱们可以跟参谋部申请一下,同意不同意咱们看参谋部的意思就是了。”

    魏平安看了看他:“那就麻烦李大人写个计划了?您可是进士出身,文采可没得说。”

    李九华摇摇头:“我可没有跟参谋部打过交道,参谋部的计划书跟我们的奏章不一样,我写不好!”

    李让拍胸脯说道:“这事交给我了!我虽然不会写,但是我有参谋,参谋们有人会写,到时候你们署名就行了!”

    三人继续聊着李让问道:“这出售武器可有什么章程?是咱们新军的武器么?要是刀枪啥的咱们新军可不会耍!”

    魏平安翻翻白眼:“让你培训的肯定就是火器了,要是需要培训其他,太子殿下会安排其他人去做,你那是瞎担心!”

    李让嘿嘿一笑:“魏公公说的也是,这次你可能挣不少钱,这打仗可要买不少东西!”

    魏平安眼睛也亮了起来,他想起贵喜在陈玄那死胖子卖出了几百万两银子的武器,太子殿下高兴大大的奖赏了他一把。

    不仅把他私自伙同高丽人举办美食大赛的事情轻轻揭过了,还允许他在大明举办类似赛事!

    要是自己也能卖出一百万两银子,那么太子就不会计较自己的过错了吧!

第四百三十九章来自欧罗巴的情报

    京城里朱慈烺正签署命令,把禁卫军编练淘汰下来的火绳枪送往釜山。

    虽然说这些枪还能使用,不少明军手里的火铳还不如这批火绳枪质量好。

    但是能把旧枪卖出新枪的价格,然后给那些士卒发新枪,不好么!

    除了火枪之外,京营和勇士营等部队还淘汰了不少的刀枪,也一并运过去。

    如果说高丽正规军不屑于使用这些武器,那么倭国的那些农民造反,绝对不会嫌弃这些武器。

    全都卖了换新的!六万杆火绳枪加上十万件刀枪,足够倭国那些乱民使用了。

    如果叛乱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应该可以卖出更多才是。

    朱慈烺早就想收拾倭国了,整个大明没有人比朱慈烺更想。

    现在有这么个机会,朱慈烺自然不会放过。

    这一战不仅仅使得倭国陷入内乱,大明还能练兵,特别是天津海军,一直没有战争经验,这次正好把这个短板补上。

    倭国这次事件跟大明的大量购粮有关,高丽事件已经过去,大明现在粮食危机已经解除,大明不在急需从倭国购粮。

    今年之所以继续,一个是皇明粮库打算进行朱慈烺制定的储备计划,获得更多的粮食来源。

    二来也是因为酿酒计划,能用买来的粮食酿酒那是最好了。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大明一千可以从倭国购买一百万石以上的粮食,特别是眼看夏收在即,这笔粮食就没得买了。

    江南粮食产量不会出现大的进步,那么不影响储粮大计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找到新的粮食来源了。

    高丽兵灾之后今年正在恢复生产,购买物资需要钱财,想要钱财自然需要卖出粮食,所以今年从高丽应该能买到五十万石以上的粮食。

    越南和占城那边,因为运输路线太长,一直作为粮食贸易的补充,今年看来要加强那边的采购了。

    江南大批田产被分给皇家亲属之后,管理难度一下子降低了很多,今年夏粮顺利收上来之后,朱慈烺打算让刘若愚回来。

    皇明商号摊子铺开的越来越大,越来越牵扯朱慈烺的精力,朱慈烺打算对其进行管理机构改革。

    而刘若愚作为皇明商号开创元老,这新的管理机构自然需要他坐镇场面。

    朝堂上关于进士们的争吵终于告一段落,朝堂上吵了两个多月,大家猛然发现,他们吵了半天,人家状元郎在参谋部呆的好好地。

    丝毫不受影响,不仅没有觉得自己受不公正待遇,反而有点自得其乐的意思。

    大明难得安宁了下来,五月份经过一年半的航行才到达欧罗巴的锦衣卫,在欧罗巴建立了第一个情报站,传回了第一个消息。

    消息的内容中有一条引起了朱慈烺的兴趣,那就是今年二月郁金香泡沫破裂,荷兰陷入衰退。

    蹭热度赚钱肯定是来不及了,但是从荷兰的衰落中分一杯羹确不是不可能的。

    曾经有人把十七世纪比喻成荷兰人的世纪,荷兰人博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阿姆斯特丹更是世界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造船中心等等。

    荷兰全盛时期全世界有一万五千艘商船属于荷兰,荷兰一度占据欧罗巴航运的九成。

    但是郁金香事件导致了荷兰的衰退,十七世纪后半程,虽然他依旧勉励维持体面,但是欧罗巴的中心不可逆的朝着大英帝国而去。

    如果不从他身上咬下来一块肉,那就太可惜了。

    第一个胜利果实自然是大琉球了,郑芝龙虽然开垦大琉球,但是大琉球岛上还有荷兰人建立的殖民地。

    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郑成功收复大琉球了。当年郑成功能那么轻易的收复大琉球,这就证明荷兰当时的衰退已经无力经营那么多的殖民地。

    这个果实朱慈烺可以在一年到两年内吞下。

    第二个果实就是荷属印尼和香料群岛。

    欧罗巴人从黑死病大流行之后,认为水会传播疾病,加上木材的大量消耗导致洗澡的成本大大提升,所以欧罗巴形成了不洗澡的文化。

    为了掩盖身上的味道,欧罗巴有巨量的香料需求。

    就算不说欧罗巴人,大明对于香料也有大量的需求,大明不论男女都有挂香囊的习惯,特别是女人的胭脂水粉,香料都是必不可少。

    所以如果能控制香料,那绝对是一个暴利的生意。

    第三个果实就是荷兰人的航运生意了,做生意大明的商人才是世界上最专业的,也是最勤劳勇敢的。

    一万五千艘船很多么?大明又不是造不起,航运生意不仅仅是利润的事情,有更多的船,就能培训出更多的船员。

    海员绝对是优质的海军兵员,这可比现在从沿海渔民中招募的更能快速适应远航。

    当然要是发展得当,那么抢下荷兰的南非殖民地也是个不错的生意,黄金就是钱啊!

    那些就想的远了,不过对大琉球的收复可以开始准备了。

    锦衣卫欧罗巴情报站是朱慈烺掌握了锦衣卫之后就开始策划的。

    不得不承认大明航海技术跟欧罗巴是有差距的,即使大明曾经有过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是现在已经挥霍殆尽。

    从欧罗巴不仅能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还有各种新知识、新书籍、新理念。

    甚至掌握欧罗巴的情报能为大明以后的海洋战略提供参考。

    而情报站这个东西不是派人过去就行了,从身份、语言、情报收集能力等等方面都需要安排。

    而且路途遥远,一个来回要大半年时间,而且路上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这种情报传递,还要设置情报中继站,总不能指望信鸽从欧罗巴一路飞回大明,虽然信鸽可能有这个实力。

    但是情报传递可不能冒这种风险,所以平均四千里左右就要设立一个中继站。

    所以一直花了一年半,他们才到达欧罗巴,发回了这第一条消息。

    西历二月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大明一月份,现在已经五月,从情报传出的时间来看,这个情报花了将近一个月才到达。

    无弹窗

第四百四十章锦衣卫被弹劾

    端午节,今年崇祯特意让朱慈烺参加了几个重要的祭祀典礼,显然太子对于国事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权威日重,崇祯也有意让朱慈烺多参加活动,免得闷在东宫。

    朱慈烺前世宅男一枚,现在到了大明之后,各项事务稳定,又没有啥娱乐活动,年龄还小。

    朱慈烺没事就在东宫处理处理文件,或者坐着发呆,脑子里幻想各种事务。

    因为想吃啥有啥,又不怎么运动,朱慈烺的身材有点略微发福,崇祯倒是没有在意,但是一次皇后说了这事。

    崇祯一看,还真是,所以最近朱慈烺就开始参加各种典礼。

    祭祀这种大礼仪的事情,由不得半点马虎,规矩这种东西对皇家是有利的。

    正因为确立了上下尊卑,皇家才能确立威严高人一等。

    正因为大家都要守规矩,所以皇家的权利才能至高无上。

    所以什么人人平等,朱慈烺视为歪理邪说,即使后世也没见人人平等。

    欧美国家天天喊着天赋人权,但是阶级固化之后,也没有见到平等。

    什么繁文缛节,朱慈烺从来不觉得没有必要。

    就像朱慈烺专门制定祭拜烈士的礼仪,现在这些人为了大明抛头颅洒热血,他知道感恩,那么后世子孙会不会觉得很久以前的事情,变成了可有可无?

    所以祭拜炎黄,祭拜先祖,感恩他们筚路蓝缕开创基业,感念炎黄兴盛华夏,我等才有如此广袤的土地繁衍生息。

    这些礼仪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到时候自然就不会觉得繁琐了。

    当然累还是逃不掉的,但是朱慈烺的行为至少礼官挑不出毛病来。当然小问题他们也不敢哔哔。

    天子权威日重,官员中不开眼的发配的发配,下野的下野,这些人老实了很多。

    特别是朱慈烺改革了锦衣卫,重塑了地方锦衣卫的执行能力,各省的千人缇骑队伍,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官员的心头。

    地方上阳奉阴违,政令不通等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扭转,而从四月以来锦衣卫开展的捕盗除恶行动,不少官员因此被夺职查办。

    让地方更加的老实,他们终于知道京城的皇上不在遥远。

    地方上的恶霸,其必然跟官府有牵连,或者地方官庇佑,或者干脆是地方官的某个亲戚为恶,再有就是吏员的保护。

    这些看似隐秘的伞,怎么可能逃得过锦衣卫的侦探,更何况这些缇骑本来就是吏员差役升职而来。

    地方治安迅速好转,恶霸等销账渠道被打掉之后,果然地方上的偷盗行为大幅好转。

    不过从侦办这些案件揭露的累累罪行确让人触目惊心。

    朱慈烺已经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这些人了,但是他依旧无法想象人心中的恶能恶到如此地步。

    这些人做事视乎直接杀人已经是最好的恩赐,其折磨人的方式千奇百怪,手段之恶毒,让锦衣卫昭狱的同行都头皮发麻两股颤颤几欲尿崩。

    让朱慈烺原本想给他们将功赎罪的机会的心都熄灭了。

    这种人就该杀!他们就不配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他们的家人,没有一个值得宽恕,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他们的家人既然享受了这些不义之财,那么为其赎罪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从行动开始,朱慈烺先后往刑部递交了三千多份死刑卷宗,远超以往。

    刑部本来就看锦衣卫不顺眼,再加上锦衣卫掺和民事案件,这本就是对刑部的干涉,所以他们干脆来个不批复,或者治罪过重,量刑不清等。

    锦衣卫自然不干了,派人催促,刑部干脆一合计状告锦衣卫到崇祯那里。

    当然刑部也没有把三千份卷宗都抬进宫里,只是在奏章里说了这事,重点还是锦衣卫滥用职权,乱杀无辜等等。

    不仅把这次的事件说一遍,还把以往控告锦衣卫的罪责又抄一遍。

    所以第二天朝堂上一下子又对锦衣卫开始声讨,满朝官员有一半都上奏弹劾。

    自从锦衣卫恢复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被这么针对,就连朱慈烺都被弄了个措手不及。

    崇祯一看到要处斩这么多人,一下子也惊呆了,要知道大明现在每年秋决杀的人也不过几百而已。

    儒家历来把仁道放在首位,官府向来也是以命案多少考评地方官员优劣,所以除非十恶不赦之罪,否则轻易不用死刑。

    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除了这些一般都会从轻发落,甚至可以交钱抵过。

    所以三千人的死刑,这个可以和处理魏忠贤之案相提并论了,而且即使魏忠贤案牵连的人比这多,但是杀的人确比这少。

    魏忠贤逆案,首逆凌迟者二人:魏忠贤,客氏。

    首逆同谋决不待时者六人。交结近侍待秋后处决者十九人。结交近侍次等充军者十一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一百二十九人。交结近侍减等革职闲住者,黄立极等四十四人。忠贤亲属及内官党附者又五十余人。

    其中刘若愚因为朱慈烺的保举还免罪了。

    所以说这一案称为崇祯朝第一大案也不为过,即使放在整个大明,也是可以排在前列的大案了。

    今天朱慈烺下朝之后就被崇祯留了下来。

    行礼之后,崇祯把刑部的折子递给王承恩:“皇儿,你看看刑部对锦衣卫滥杀滥用职权的控告。这次不是只是抓个小偷而已么?为何杀三千多人?

    偷个东西而已,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罪责?这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朱慈烺拱手:“父皇,这三千份卷宗儿臣都看过,这次杀得可不是那些小偷!

    这样吧,锦衣卫那边还保留着原始卷宗,父皇可以派人调阅,要是父皇觉得这些人不该杀,或者锦衣卫滥杀了,儿臣绝无意见。”

    结果就是三天之后,崇祯批复对这些人处决不待时,也就是说,现在就杀,不用等了!

    不仅如此,对于刑部官员又进行了斥责!嘉靖之后,大明就在秋决的基础上,确立了对于十恶等重罪进行随批随杀的制度。

    结果这些刑部官员利用漏洞干脆把所有处决案都拖到秋天再批。

    并且对于那些涉及的官员,崇祯也没有姑息,最重的治同谋之罪,最轻的也是革职永不叙用等。

第四百四十一章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这时一个御史突然站出来:“陛下,臣觉得,此事可以在报纸上公布,以警示世人。”

    崇祯想了一下正要答应朱慈烺连忙站出来:“父皇,儿臣觉得不妥。”

    大臣奇怪的看着朱慈烺,太子今天竟然说话了?稀奇啊!太子虽然每隔一天会上朝一次,但是说话的次数确屈指可数。

    莫不是因为牵扯到报纸?但是以往大臣建议把事情登上报纸,也没有见太子啃声过。就像报纸跟他没有关系一样。

    这种事太子应该不会反对才是?今天怎么改性了。

    崇祯也惊异于朱慈烺突然说话,平时的时候朱慈烺不是在假寐,就是发呆神游天外,今天竟然说话了。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这些人所涉及的案件,很多都是牵连之后审问才说出来的。

    父皇请想,如果登上报纸,那对于好人自然能警示,但是对于恶人呢?他们是不是会想,这样的案子衙门破不了,他们会不会模仿?

    知识这种东西,只会让好人越好坏人越坏,如果因此而导致其他人因此受害,弊端远大于收益。”

    崇祯想了想觉得朱慈烺说的有道理:“那就不要公布了”

    散朝之后,崇祯又把朱慈烺留下:“今天你对这报纸公布之事为何如此反对?”

    朱慈烺抱拳:“父皇,这事并不体面,若是公布出去,对朝廷的名声害大过于利。”

    崇祯不解的看着他。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请想,大家看到报导第一时间肯定是恨这些坏人,然后对朝廷的处理觉得大快人心。

    但是之后呢?他们会想,为什么这些人有的杀了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上百个才被发现处置。

    要是朝廷早点发现那么很多人是不是不会死?

    朝廷为什么没有提前发现?是无能?还是庸碌?或者朝廷根本发现不了?

    这无疑事对朝廷威望的伤害,对皇家声誉的伤害。”

    崇祯也一下子明白过来,人心这种东西从来都不会满足,皇家的威严比起什么狗屁正义更重要。

    朱慈烺接着说道:“况且,迟到的正义已经不是正义,他顶多算是对百姓的宽慰,而不是对死者的慰藉。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朝廷的失误,真的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犯错的虽然是官员,但是官员确是父皇选的。还有就是这两年一直宣传的天下太平大治,大治之下竟然有如此多的肮脏龌蹉,这岂不是咱们自己打自己的脸。”

    后世某个十全老人,为了自己的十全名号,不惜责令地方官员不得上报案件反叛等事务粉饰太平。

    朱慈烺这么说跟那一位比已经算好的了。

    崇祯听完立刻觉得朱慈烺说得对,这种事情确实不易宣扬。

    崇祯叹了口气:“没想到堂堂大明朗朗乾坤竟然发生这种骇人听闻之事,皇儿这次行动大善,锦衣卫做的不错!当赏……”

    朱慈烺连忙说道:“父皇,儿臣已经赏过了……咱们快没钱了……不能在浪费……”

    崇祯尴尬的摸摸鼻子:“啊?没钱了?今年预算超支很严重么?”

    朱慈烺嗯了一声:“今年预算亏空了一千万多两,去年还能依靠卖地卖产业弥补亏空。

    但是咱们处理宗室问题的时候分出去了绝大部分土地,现在咱们手里没有地了。”

    崇祯摩挲着椅子:“那这一千万两皇儿你准备怎么弥补这个亏空呢?”

    说道这个朱慈烺开心的笑了:“目前儿臣已经在倭国出售武器,打算以此弥补一部分亏空,而且南方新开辟的甘蔗田让咱们的制糖今年收入会倍增。

    草原上的盐铁贸易量也在增加。如果运气好年底之前这一千万两的亏空应该能补上。”

    崇祯松了一口气:“以前啊,这朝廷一年收入几百万,虽然扣扣索索的,但是也能过日子。

    现在咱们收入增加了这么多,税收加上皇明商号一年也超过了四千万两,怎么反而越来窟窿越大?”

    朱慈烺呵呵笑着:“那时正因为收入不够,父皇才像一个糊裱匠一样需要拆东墙补西墙,接过外患为除内忧又起。

    现在父皇手里钱多了,这干的不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活,自然是大明的江山越来越稳固。

    正因为有父皇这两年的努力,咱们大明才能再次稳定下来,止住了颓势,父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崇祯听到朱慈烺的夸奖心里也美滋滋的:“以前朕虽然觉得朝政愈发艰难,官员人浮于事,朝堂贪污成风,武将怕死不敢战。流寇乱域内,建奴范边于外。

    但是朕觉得这些只不过是小问题,即使流寇建奴消灭了也就好了。

    前年啊,你刚束发独居,就统计出了大明的大灾是遇到数百年一遇的寒季。

    朕那时才觉得大明危如累卵,才真的战战兢兢,之后又是各种统计,让朕茅塞顿开,终于知道大明的问题在何处。

    之后经营皇明商号,练新军,这些事情无不是皇儿的功劳,大明能有今日之安定,朕固然有功劳,但是皇儿的也功不可没!”

    朱慈烺笑着说道:“父皇就是这盖房子的大匠,儿臣就像您手下的帮工,这帮工递材料在勤快,这大匠要是不垒起来,那也没用不是。

    所以这功劳肯定是父皇的,咱们父子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块想,所为的正是大明万世不易之基业,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之孙后代不是。”

    崇祯微笑着说道:“皇儿这话说的中肯,他们每天高呼着皇帝万万岁,但是纵观古今上下五千年,也没有见哪个皇上活过百岁的,咱们就得就是俯仰之间无愧于心罢了!”

    朱慈烺接着说道:“通过这件事,儿臣觉得,这民间的恶,比起外敌还要可恶,外敌犹豫疾病侵之在皮肤,但是这民间这些罪恶犹如疫病在心肺。

    皮肤之疾,药石可医,但是心肺之疾如果任其溃烂,则伤及性命。

    所以儿臣打算,近一步打击这些为恶者。”

    崇祯眉毛一挑:“哦?皇儿打算如何做?”

第四百四十二章车船店脚牙

    朱慈烺咬牙说道:“儿臣打算下一阶段主要查处‘车船店脚牙’。”

    崇祯没有听清:“什么?”

    朱慈烺解释:“父皇,民间有句俗语‘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足以说明这些行业里藏污纳垢。”

    崇祯更不解了:“无罪也该杀?为何如此说?”

    朱慈烺想了想突然想到:“父皇看过《水浒传》吧?”

    崇祯嗯了一声,这个他当然看过。

    这个时候《水浒传》还不是禁书,大明开始查禁《水浒传》是因为崇祯十四年的李青山之乱。

    李青山占据梁山伯,啸聚数万人,截断运河,攻掠附近州县,然后朝臣上书说这李青山模仿的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朝廷才开始查禁。

    读过朱慈烺就好解释了:“父皇,您看,这车夫就如矮脚虎王英之流,王英载客见财起意,杀人之后事发,啸聚山林,然后挖人心肝下酒,劫掠玷污女子此为车夫为恶也!

    船火儿张横之流,载客至江心见财起意,欲杀人还说出了吃板刀面还是馄饨的话,可见他们已然把这杀人劫财的勾当干的熟练至极。这就是船夫为恶之恐怖,

    店家自然是那卖肉包子的孙二娘,多少路过客人被她放翻,不明不白的死了,这种店大明未必没有。

    脚夫就更是了,晁盖七人劫生辰纲,就是一个缩影,这些脚夫如果机会合适他们也会劫持货物或者杀人夺财。

    牙人在大明虽然是官府承认的职业,但是有些私牙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例如这牙人、师婆、虔婆等等,这些人以贩卖人口、巫术蛊惑,勾连妇人红杏出墙如水浒中之王婆。

    这五类人,最是藏污纳垢,但是又不可或缺,对其进行规范,能极大的保护行路之人的安全。”

    这一结合实际,崇祯一下子对这些行业的印象就生动了:“以前朕看只当做是故事,想想大明要是有这种人那该多可恶!”

    朱慈烺在心里碎碎念,要不是有我,你以为你大明的情况会这么好,不仅会有,而且还很多!

    崇祯想了一下说道:“那你就让锦衣卫好好查查,一旦查实立刻交有司治罪!”

    朱慈烺突然说道:“父皇,儿臣请修改一项罪名的量刑标准。”

    崇祯疑惑:“哪一种”

    朱慈烺拱手道:“父皇,儿臣请对参与偷盗贩卖人口者处以极刑,并且三族之内资产全部充公,并且三族血亲三代不得担任公职,不得考取功名,不得为吏,不得当兵。”

    崇祯沉默了一会,看了看朱慈烺:“如此严刑,是不是和卷宗里面丐帮所作所为有关?”

    崇祯说的丐帮并不是武侠世界里的丐帮,而是一群乞丐的小团体,他们贩卖儿童,然后把儿童虐待至残,乞讨牟利。

    前一段时间,这些人牵扯帮派之乱被查出来,所以崇祯才了解了这种耸人听闻的案件。

    朱慈烺咬牙说道:“不仅仅是如此,父皇,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何等重要,这种行为触碰道德底线,不重惩不足以震慑不法。请父皇恩准。”

    崇祯权衡了一番:“那明天你上个折子,朕拿到朝堂去议一议。”

    都说天子言出法随,但是颁布法令还是需要朝堂共议的,否则阁臣封还的圣旨,下面的官员是不会执行的。

    如果可以绕过朝堂执行自然就不用搭理他们,但是这件事显然绕不过朝堂,所以崇祯才让朱慈烺上折子。

    朱慈烺拱手答应,回去之后,写了一篇奏章,第二天递了上去,为了递这个奏章,朱慈烺特意打破了自己隔一天一上朝的规矩,为的就是这个法律早通过一日,能少一桩悲剧。

    结果第二天朱慈烺的奏章刚被念完,下面就开始嗡嗡议论。

    御史刘岩跳出来:“皇上,臣以为株连之事不妥,有违天子仁道,陛下进来倡导减轻刑法,把不少死刑改为流配荒岛。

    前几日突然重刑处死三千多人,今天有加重刑法,难免让百姓震惶,当慎之又慎。”

    刑部左侍郎杨越出班拱手:“陛下,臣以为我大明律之严谨,乃是数代人心血之凝结,我们改一字都要慎之又慎,怎么能如此贸然改动刑法条目。

    臣以为应当由刑部共议,反复权衡之后在定下是否修改。”

    礼部给事中跳出来:“太祖有言‘凡我子孙,钦承肤命,勿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

    一下子对于朱慈烺的提议跳出来反对的人有十几个,还抬出来太祖说事,让朱慈烺气的脸都黑了。

    大明律除了弘治修订过,其余朝代都是规避在大明律之外再设条例解集之类,就像现代高院的司法解释。

    像朱慈烺这种张嘴就要修改刑律的在大明还是比较少见的。

    朱慈烺以为以自己的威望这种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谁知道这些文官跟踩了尾巴一样。

    而想赞成的人见崇祯没有反应,也就没有吭声,风向不明,他们也不敢贸然发声。

    昨天的议罪之事和今天的修改刑法,太子可谓接连发声,这仅仅是一个巧合?还是太子早有预谋要参与朝政?皇上究竟是怎么想?

    这些人想了很多,看着下面反对声太大,太子又没有后续动作,崇祯挥手:“容后再议,下一条!”

    下朝之后,朱慈烺反而淡定了,朱慈烺从来没有打算跟他们争吵,吵来吵去也没有啥用。

    回到后堂崇祯有些惊讶:“皇儿如何打算?”

    朱慈烺哼哼道:“他们自以为自己占着道理,儿臣打算把这事放到报纸上,在把一些案例一同报道,看谁占据舆论!”

    崇祯愣了一下:“你昨天刚说的这些案件不宜在报纸上刊登,今天又要把案例刊登是何道理?”

    朱慈烺一时语塞,他这一激动确实是自己打自己脸了。

    崇祯笑着说道:“荀子修身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皇儿岂可因怒而兴罚?此事你回去好好考虑,等有了成熟意见在上一份折子。”

    朱慈烺无奈拱手:“是!”

第四百四十三章我不是收集癖

    朱慈烺回到东宫,心里还愤愤不平,崇祯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说冲动,崇祯当初因为冲动杀过多少人!

    咋的现在修身养性啦?知道养生啦?

    再说这事本来就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出于对人贩子的厌恶,朱慈烺是支持用重典的。

    无奈这些官员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朱慈烺恨不得把他们的子女都挟持了,让他们也体会一下痛失亲人的痛苦,他们就会对这些事感同身受!

    不过想想只能想想,朱慈烺沉吟了一番:“李若琏,把消息传出去,先看看百姓的反应吧!”

    李若琏领命下去了,朱慈烺提起笔决定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省的忙起来忘记了。

    结果看到砚台里竟然没有墨,他抬头看见一边发呆的李香君皱起眉头,这妮子在想什么?

    这一年多每次写东西砚台都备好了墨,只要朱慈烺在李香君从来没有让砚台干过。

    今天这是怎么了?

    朱慈烺咳嗽一声:“磨墨!”

    李香君还是没有反应!朱慈烺轻喝一声:“香君!你干嘛呢!过来磨墨!”

    李香君像是受惊的兔子,一下子缩成一团,见朱慈烺叫她,立刻小跑上来,跪坐桌子边磨墨。

    朱慈烺看了她一眼,见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你怎么了?想什么呢?”

    李香君幽怨的摇摇头:“奴婢没有事,劳太子挂念,奴婢万死!”

    朱慈烺嗯了一声,等墨磨好,朱慈烺提笔把事情写下,李香君看到上面的事件惊讶的抬头:“殿下是要加重对买卖人口的刑罚?”

    朱慈烺点点头:“你对此事如何看?”

    李香君摇摇头:“太子殿下这么做自然有您的道理,奴婢只是想到自己身世,殿下若是双方自愿,也要重罚么?”

    朱慈烺疑惑:“自愿?”

    李香君轻声说道:“就像奴婢家道中落,若不是有人愿意收养,那奴婢岂不是流落街头冻饿而死?

    李妈妈那里和奴婢这样遭遇的女童还有很多,所以奴婢还是很感念她的养育之恩的。”

    朱慈烺沉默思考着,最后摇摇头:“这里面有善念,但是更多的是恶意,你是运气好,被送到我这里,没有见识的世道的险恶。

    不过你说的也是一个问题,这确实是我疏忽,律法改动牵扯甚广,我想当然的去做,确实失了稳重。

    我应该完善孤儿皇家供养制度和收养制度之后再提议对人贩子的严惩。”

    经过李香君一提醒朱慈烺这才发现,自己好像确实没有考虑全面,上午也是气昏头了,才觉得这些人是故意跟自己作对。

    回头仔细想想这些人说话有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就像刑部左侍郎的话,未必是有意跟自己作对。

    想通了这些,朱慈烺脸色好了一些:“今天看你有心事,看你提醒有功,你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说。”

    李香君摇摇头:“奴婢没事,您要是问就问贵喜公公吧。”

    朱慈烺疑惑的抬头:“贵喜呢?进来!”

    贵喜慌忙跑进来:“殿下有何事吩咐?”

    朱慈烺看着他,又看了一眼李香君:“今天有何事没有告诉我?”

    贵喜立刻领会了意思连忙说道:“殿下,今天周国丈在江南觅得一个美女,善演弋阳腔戏剧。

    皇后娘娘听她唱了一段《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奴婢听得当真是凝神屏气,入迷着魔。

    皇后娘娘赞她‘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

    朱慈烺更疑惑了,这女子唱戏跟自己有啥关系,李香君为啥因此生气?

    等等,不对朱慈烺敏锐的发现这贵喜话里面有问题:“你是什么身份,皇后听戏,你去看个什么?”

    贵喜嘿嘿笑着:“还不是周国仗说太子殿下日渐成熟稳重,但是身边只有一个贴身服侍的宫女,想必是庸脂俗粉殿下看不上。

    这不他特意从江南寻觅的一个冰雪聪明,色艺双绝的奇女子,跟李香君年岁相仿,想必太子殿下您会喜欢。

    所以就派奴婢去看看,奴婢也觉得千好万好,太子殿下一定会喜欢。”

    朱慈烺无奈的一笑,这周国丈是当老鸨子当上瘾了是吧,给皇上找女人就算了,现在又给自己找!

    上次李香君的事情,自己不是警告过了?怎么还敢乱来?是不是这一年多自己没有搭理他,他又觉得自己行了!

    这次见自己一直挺喜欢李香君,干脆模仿李香君又找了一个,年龄相仿的,又是会唱曲的,又冰雪聪明!

    他怎么知道自己就喜欢这样的!真是瞎猜,喜欢花的人谁在花园里只种一种花!他怕不是个傻子吧!

    再说了,自己刚刚提出杜绝人贩子,他就买个人送给自己,这不是让他堂堂太子自己打自己脸么!

    贵喜还在继续说着:“皇后娘娘说要留她在坤宁宫学习一段时间的礼仪,然后在送到殿下这边,免得坏了宫里的规矩。”

    朱慈烺看着一边李香君气的嘟嘟起嘴,满脸幽怨的表情。淡然一笑,正要拒绝。

    贵喜接着说道:“这女孩名字叫陈圆圆,今年十四岁,是周国丈从梨园购得……”

    朱慈烺一愣:“等等,你说那女孩叫啥?”

    贵喜惊讶的抬头:“啊?回殿下,叫陈圆圆。陈是耳东陈,圆圆就是天圆地方的圆,她还有个小字畹芳。”

    朱慈烺本来要拒绝的话又咽下去,挥挥手:“行了,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贵喜退了出去,朱慈烺瞄了一眼李香君,只见李香君一脸失望的眼圈泛红。

    朱慈烺哈哈一笑:“怎么,多一个人分担你的辛苦还不好,等她来了,你就能轻松点,你俩轮班,你还能多休息!”

    李香君碎碎念:“奴婢,奴婢伺候殿下不辛苦,不需要人帮忙!”

    朱慈烺摇摇头:“这种小事也至于生气,母后又不是因为你照顾的不好才又找一个,行了等她来了,你的月例加一等,算是对你辛苦工作的肯定。”

    李香君这才脸色好了一点,虽然赶不走人,但是加了一等月例,又能买不少东西,自己月例比她高,这证明太子还是更爱她!

    朱慈烺摇摇头,他倒不是因为对方是秦淮八艳的名声才同意的,主要是不忍看对方如历史上那样命运悲惨!嗯就是这个原因,真的!

第四百四十四章烈士祠首祭

    过了端午节,朱慈烺从十二日开始每日沐浴更衣食素,三日后的五月十五日,就是忠烈祠落成后的首祭。

    这次祭典,不管别人朱慈烺是非常重视的,他甚至鼓动过崇祯参加,但是被礼部官员极力反对才作罢。

    礼部官员的理由很简单,自古只有臣拜君,哪有君拜臣的道理,如果强该规矩,不仅不能体现皇上的崇敬之心。

    反而会因为天子击败,损害了士卒们的阴德,不利于其阴灵安寝,也会让他们的后代子孙不安。

    朱慈烺觉得也有道理,常言说过犹不及,真的要是皇上亲自祭拜,那么把君臣之礼置于何地?

    不过太子代替天子祭拜,礼部官员道没有反对。

    朱慈烺也觉得这事一次收拢军心的绝好机会,既然崇祯不想要,那么他就笑纳了。

    从五月初京师晓谕各里坊,十五日当天不得批红挂彩,不得着奏乐歌舞,不得宴饮比赛。

    所以这一天京城格外肃杀,凌晨时分,朱慈烺的车驾就出皇宫往忠烈祠而去。

    今日太子着特制黑色冕服,随行锦衣卫以黑衫罩住红衣,随行新军也配黑色腰带。

    路上奏军乐,击战鼓以招忠烈之魂。

    到了忠烈祠,礼部官员和兵部官员正在准备祭祀站位,朱慈烺本来可以在车里休息一会。但是他怕出了什么纰漏一直盯着。

    好在大家也知道太子对这事的重视,所以加倍小心,总算没有出现差错。

    当第一缕晨光升起,所有人站定,奏军乐,升大明玄黄日月龙旗,升大明血红持刀盾龙陆军军旗,升海蓝帆船底游龙海军军旗。

    代表着大明国家、陆军和海军旗帜所致皆为军魂安息之所在。

    朱慈烺站在最前面看着旗帜缓缓升起,因为大明还没有国歌,所以只能这样一边奏乐一边升旗。

    后世的义勇军进行曲固然振奋人心,但是朱慈烺可没有那个实力填词成为大明版。

    如果不改词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旗帜升起,然后礼炮齐鸣,礼炮十六门代表着大明的十六位皇帝,鸣礼炮二十六响,代表着向大明建国二百六十八年战死的忠烈的致敬。

    朱慈烺一开始打算打二百六十八炮,可是考虑到这个时代火炮质量,两三分钟一发的射速,中间大炮过热还要冷却。

    搞不好一天什么都不干了,就剩放炮了。

    礼炮采用的是子母炮,也就是大明版的后装火炮,嗯!理念超级先进,领先世界数百年,

    无奈生产工艺落后,子母炮就是一门母炮提前预制多个子炮弹,这些炮弹都装好炮弹和火药,放在铁桶里,发炮时只需要把铁桶塞入炮膛,爆炸后抽出铁桶再换下一个。

    基本上和现代火炮一个理念了,不过因为密闭不好,所以射程近,威力有限,又因为铁质量不过关增加了炸膛的风险,所以一直不被大量采用。

    不过这种炮打仗不行,在这种礼仪场合用来当礼炮确非常合适,礼炮又不放炮弹,就是听个响,所以不存在膛压过大的问题。

    快速更换的子铳又去掉了清洗炮膛的时间,让礼仪炮声得以连续,不至于发一炮等半天的尴尬。

    子铳的取出又带走了大量的热量,减缓了炮管过热的速度,不至于使得礼炮发射一半就要冷却火炮。

    总之用现在最好的钢材打造的这十六门火炮大大给朱慈烺长了脸,不过跟后世阅兵礼炮还是有点不一样,因为引信不能精确控制,这放炮总能听见一两个杂音。

    但是这已经是训练了一两个月的成果了,朱慈烺也不好苛责太过。

    礼炮鸣响之后,朱慈烺代表崇祯宣读册封圣旨,内容就是忠烈祠建好,朕心甚慰,把各英烈供入忠烈祠永享香火供奉。

    再次强调大明不灭供奉不绝的约定。

    下一步就是由士卒送忠烈之灵位入忠烈祠,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仪式,为了照顾崇祯的脸面。

    毕竟圣旨都没下,里面先供奉上了,这把崇祯面子放在哪?

    所以主殿的忠烈灵位要在宣读完圣旨之后才入殿供奉。

    主殿的灵位上书写着两行大字:“为大明而战死英灵永垂不朽,为华夏而战死英灵永垂不朽。”

    这块牌匾上的字是崇祯亲自书写,由军中最好的工匠雕刻,木料是最上等的御用金丝楠木。

    本来一开始打算用太监刻,但是太监们不敢,怕自己身上阴气重惊扰了英灵,后来问了军中将士他们也不喜这块牌子由太监雕刻,所以改为军中工匠雕刻。

    把灵位送入正殿,然后朱慈烺带着百官祭拜,因为礼制朱慈烺只能行鞠躬之礼,在朱慈烺的坚持下,礼部同意把三鞠躬改为九鞠躬。

    在礼部官员看来烈士并不是祭天地神灵,不能混淆一谭,太子又代表的是皇上。

    但是身后的官员还有军中将领这要进行三拜九叩大礼。

    之后朱慈烺入正殿,敬香,在鞠躬九次,之后入二殿,二殿为历代为华夏而战的著名人物,例如卫青、霍去病、公孙瓒、岳飞、等等。

    这些人朱慈烺要依次上香行三鞠躬之礼。

    然后入三殿,第三殿则为大明建立以来未驱除鞑虏恢复华夏而战死的大明将士,还有本朝战争中战死的将士著名人物。

    朱慈烺再次上香鞠躬行礼。

    三殿之后是碑林,这些碑都是用上等的汉白玉雕刻,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人名,而第一个最大的碑则是一个无名碑,即用来祭奠那些战死而不知道名字的或者不便提名的人的碑。

    这要是挨个拜朱慈烺估计要累死了,所以朱慈烺在第一个碑那里进行了行礼,然后由将士挨个去上香。

    过完这一步之后,剩下的就是告灵环节,也就是献上捷报,献上大明地图,告知先辈大明今日之盛况,还有最新取得的成就。

    没有什么能比捷报还有开疆扩土能抚慰英灵的了。

    最新的大明疆域全图,再次把长城以北数百里纳入统治,大明也再次在辽东建立据点,这些都要告诉先辈,以慰亡灵。

    最后则是再拜别灵,之后礼成,整个典礼结束。

    无弹窗

第四百四十五章此心天地知

    大祭结束,后边则是烈士后人前来祭奠,他们一般只祭祀主殿的灵位,还有刻有自己先祖事迹的三殿图像,再就是刻有人名的石碑。

    祭祀完成朱慈烺休息了一个时辰才开始参观忠烈祠,三大主殿和后面的碑林朱慈烺都已经参观过了。

    除了三大主殿之外,忠烈祠还有四个配殿,军伴殿、役民殿、死难殿、忠贞殿称为别灵。就是朱慈烺最后祭拜的那些。

    军伴殿就是为祭奠那些死战战场上的军马、驴、骡子、军犬等等牲畜,伴取的是伙伴之意,一开始礼部想称其为军畜殿。

    朱慈烺觉得畜生这个称呼本来就是贬义词,用来形容这些战死沙场的动物有点不尊重。

    役民殿祭奠的是战场上战死的服徭役的民夫百姓,一场战争下来,或是敌国袭击粮道,或者是战败逃走,这些夫役都是最倒霉的。

    这些人往往是家里的顶梁柱,身死则家破,很多人可能连后人都没有了,他们的功劳不容抹杀,所以单独建殿供奉。

    死难殿就是因为战争死难的百姓,特别是外敌入侵时,破家屠村都是常事,甚至屠城都屡见不鲜,这些无辜者当祭祀。

    忠贞殿则是表彰那些因为前线将士战死,后方家属殉节而死的人。就像原本历史上李九华的夫人,他儿子未过门的媳妇。

    除了四别殿之外,忠烈祠还有四院,护灵院、知灵院、祭灵院、天地殿。

    护灵院就是护卫忠烈祠的军队驻扎训练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对于大明是英雄,但是对于外族来说就是仇人。

    难保不会有人生出破坏的想法,所以护卫力量格外强大。

    知灵院就是军人档案馆的备份,除了把意外保存在兵部的军人档案迁移过来之外,每年军部还会送来新入伍的名单,名单上有这个军人的序列号。

    一旦战死或者失踪,知灵院负责把人名刻上石碑。

    祭灵院则是给外地祭祀的烈士家属居住的地方,是四个院落中最大的一个,客房一百间。

    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是考虑到在这边居住的人不会很多。

    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住在香山烈士陵园那边,那地方才是烈士安寝之地。

    最后一个则是天地殿,不对外开放,外人只以为是祭祀天地的地方,其实忠烈祠就在天坛地坛旁边怎么会专门建一个天地殿!

    这个天地殿供奉的就是那些负责情报的锦衣卫东厂的幡子,这些人为国战死,但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在没有解封前事迹不能让别人知晓。

    所以单独设立这么一个偏殿,用来祭祀,天地殿取‘此心天地知’之意。

    祭拜完天地殿,整个祭祀之行才算完成。

    朱慈烺问身边的工匠总管事:“嗯,建的不错,能在几个月时间把这么大的工程建好,你们也是用心了。”

    工匠管事连忙点头哈腰:“全都是太子殿下支持,工匠努力。”

    朱慈烺嗯了一声:“有功该赏,按照当初的约定,如期建成赏银也会发给你们,接下来就是香山烈士陵园的建设了,你们一定要更加用心,建好这个烈士安寝之地。”

    香山在大明是安葬嫔妃、早夭的皇子等的皇家园林,朱慈烺请崇祯批准在这里建设了陵园,为那些家中已经没有后人,或者找不到家人的烈士建立的安寝之地。

    工匠管事连忙低头拱手答应。

    劳累了大半天朱慈烺也累了,直接起驾回宫。

    忠烈祠在南城,车队沿着御街北行,这时已经不像凌晨时那样安静,不过太子车驾过处,百姓自然停止喧嚣,躬身立在接到两边观看。

    今天本来起来的就早,加上折腾了一上午,朱慈烺干脆在车上躺着睡觉,因为是祭祀的大事,所以没有安排李香君随侍。

    马车上铺的是软垫竹席,五月份的天气已经有点热,朱慈烺躺下没多大会就睡着了。

    突然他听到一阵慌乱的吆喝,还没有起身,就看到有弩箭刺破马车车窗以上的车厢射进来。

    朱慈烺连忙趴好,把矮几扳倒护在前面,躲在车后部的角落里。

    这个马车是经过特殊防护加工设计的,上面一半为了减轻重量是木质,但是车窗以下都加装了钢板,包括车底都是钢板。

    这个时候朝外面跑绝对是找死的行为,对方可是有弩箭的,朱慈烺就这么躲着。

    他可不相信在京城刺杀他的人会比他的护卫多,会比京城驻京多。

    朱慈烺听着外面的喧闹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暗暗后悔为啥没有在这下面安上观察孔,这样好歹能看看外面的情况。

    正想着呢,听到外面惊呼:“手雷!……挡住!……小心!……”

    接着就听到轰隆隆的爆炸声,弹片击打马车的声音,接着马车底下轰隆一声,马车猛地掀起,要不是车身本来就重差点侧翻。

    接着场面再次安静下来,只能远远的听到百姓的呼喊恐慌声音。

    这时车门打开,李若琏探出头:“殿下,你没有事吧?”

    朱慈烺淡定的问道:“解决了么?”

    李若琏点点头:“杀了十六个,其余四个趁乱逃跑了,已经安排人去追了。”

    朱慈烺眯着眼:“回宫!立刻回宫!”

    朱慈烺还没有到皇城,远处三千营就轰隆隆上街,远远的迎上朱慈烺:“我等奉皇明保卫太子殿下安全!”

    朱慈烺没有出马车,只是吩咐两伙人合并,然后继续回宫,这个时候只有皇宫才是安全的,贸然露头指不定就被射了黑弩。

    坐在马车里,朱慈烺正想着,这伙人显然有备而来,要不是自己一直把预防被刺杀当做大事,出行的马车都是加固的,要是普通马车这一下就栽了。

    第一波弩箭,第二波弹片,更是有一发手雷直接在车底下爆炸。

    幸亏朱慈烺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又懂得明朝皇帝生存的艰难,加倍小心!看来以后更要小心,这次不成,下次手段搞不好会更加激烈。

    不过这得罪的人多,想要查出是谁主使就难了,快到皇城下的时候,圣旨已经下了京城戒严,所有人出动务必捉拿凶手。

    无弹窗

第四百四十六章挤兑危机

    到了皇城门口,一直沉默的李若琏在外面说道:“太子殿下,臣请去抓捕刺客,请殿下恩准。”

    朱慈烺一听就明白了,对方这是要戴罪立功,尽快抓住刺客。

    说起来这次刺杀,责任最大的就是他李若琏了,如果不是朱慈烺早有防备,那么李若琏这个时候脑袋就已经没了。

    朱慈烺见已经入了宫门点点头:“你去吧,尽快查出凶手,父皇那边我会替你说说情,但是你要是没有进展,后果你知道的。

    回到内宫,崇祯和皇后都在前殿等着,见朱慈烺下车立刻拥上来。

    朱慈烺淡定的走下马车,崇祯和皇后都松了一口气。

    朱慈烺下跪行礼:“儿臣无恙,让父皇母后担心了。”

    皇后拉起他左看右看真的没事才放心:“听说你遇到刺客,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还好没事。”

    崇祯看了一圈皱眉问道:“李若琏呢?死哪去了!”

    朱慈烺连忙说道:“父皇,我已经命他去追查凶手了,这个时候他应该在外面忙着呢!”

    崇祯冷着脸:“还查什么凶手!太子遇刺,他身为太子近卫,难辞其咎,朕看直接把他下诏狱,先治个失职之罪!”

    朱慈烺只好劝解:“父皇,儿臣一路上也想了,祭祀之事从一个月以前已经定下,被人提前侦知埋伏也是难以避免。

    李若琏身担锦衣卫要职,对于这类事情最有经验,不如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崇祯怒气难平:“朕给他三日时间,三日若是不能破案,朕要他的脑袋!还有方化正!”

    方化正从后面走过来:“奴婢在!”

    崇祯说道:“你们东厂联合追查,三日内朕要知道是谁那么大的胆子!”

    方化正拱手:“是!”

    崇祯想了想又说道:“你加派人手保护太子的安全,再出纰漏,朕把你的脑袋也拿了!”

    方化正连忙低头:“奴婢知道了。”

    皇后说道:“皇儿看着面容憔悴,想必是受到了惊吓,快回去歇息吧,方化正你赶快派人护卫,莫要让人惊扰了太子。”

    朱慈烺确实累了,先是早起,然后祭祀,再遇到刺杀,这一天过得当真是心累,告别了崇祯和皇后就回了东宫。

    回去之后,东厂的人已经到了,朱慈烺看着为首的人,看他面容刚毅,身材英武高大不像是个太监,好奇问道:“你是何人在东厂任何职位?”

    那人抱拳拱手:“回太子殿下,小人方化雨,乃是东厂幡子千户领队,奉督主之命保护太子殿下。”

    朱慈烺一听名字就问道:“方化雨,你跟方化正是什么关系?”

    方化雨拱手:“回殿下,方督主是小人族兄。”

    朱慈烺点点头:“那你就护在东宫外围吧,孤小休息了!”

    方化雨告退,朱慈烺回到屋里皱眉思考,到底是谁如此的恨自己?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这一觉就睡到第二天一早,早上起来崇祯特许今天他不用上朝在东宫修养。

    朱慈烺洗漱完毕就看到贵喜在廊檐下焦急的转圈,见到朱慈烺一副欣喜的模样:“殿下您起来了!”

    朱慈烺看他一副召集的模样:“何事?”

    贵喜哭丧着脸说道:“皇明银行和皇明粮仓的人都在外面等着您呢!从昨晚就等着您说有要事禀报,但是方化雨公公说‘娘娘让你好好休息,任何人都不能打扰。

    他们一直没有看见您一夜没有敢回去,我……”

    朱慈烺心里一惊,皇明银行和皇明粮仓的人一块来,这显然不是好事,没有功夫在听贵喜碎嘴。

    朱慈烺大跨步朝主殿去:“立刻让他们进来!”

    一边李香君问道:“殿下,还没有用早膳呢!”

    朱慈烺挥挥手:“延后!”

    等到了大厅,两位管事惶急的跑进来,朱慈烺皱眉看着二人:“何事如此着急?”

    皇明粮仓的管事擦着汗:“殿下,从昨日传出您遇刺的消息,京城各处粮店都遭遇挤兑。”

    一边的皇明银行的管事也说道:“殿下,我们这边也是,挤兑的人都塞满了街道堵住了道路,要不是锦衣卫帮忙,我们店门都关不上了!”

    朱慈烺一愣惊讶又愤怒的问道:“什么!你们关店门了?”

    两人心里一紧,沉默了下来。

    朱慈烺站在原地转了两圈:“现在立刻回去开门,咱们有多少兑换多少,没有粮食就兑给他们银子,确保每张粮票都要兑换!

    皇明银行那边也是,把金子银子都抬出来,不管是谁,要兑换多少都给予兑换!”

    皇明银行的管事一副苦瓜脸:“可是皇明银行的金子银子都已经铸轧成了钱币,现在没有足够的金银兑换了。”

    为了准备下一阶段的货币改革,自从铸币机器研制成功之后,朱慈烺一直把皇明银行的库存金银大半都铸造成金银币。

    打算等合适的时候就推出新的金银铜币,正好再改革一下粮票,让粮票变成真正的纸币。

    没想到现在因为这次遇刺,京城竟然发生了挤兑。

    一边的皇明粮号管事也一脸苦瓜脸:“太子殿下,根据目前京城的库粮情况,还有京城发行出去的粮票,咱们要是全部承兑,库粮怕是不足。”

    朱慈烺奇怪的问道:“库粮不足兑换银子呀?”

    粮库管事苦笑:“殿下,这个时候正直夏收时节,准备的金银都送到江南收粮去了。最早的一批粮食还在路上……。”

    如果只是普通的挤兑或者是普通的刺杀朱慈烺还不觉得什么,但是现在来看,这么巧合的知道他存粮不足,这么巧合的刺杀,这么巧合知道他存银不足。

    这一切巧合背后有浓浓的阴谋味道,看来对方不止要在身体上消灭他,甚至打算通过打击皇明商号体系的这两个支柱来破坏朱慈烺的所有努力。

    是谁会这么用心险恶?又是谁能从这件事上收益最大呢?

    如果这一切都是有意安排,那么敌人的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呢?

    朱慈烺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泥潭,对方一步步的布局,步步杀机,若是不够冷静怕是要吃大亏啊!

第四百四十七章太子很强确过分谨慎

    朱慈烺这时候反而不着急挤兑的事情了:“桂喜,李若琏呢?把他喊来见我。”

    桂喜出去没多久,李若琏就大踏步而来,看着两眼通红泛着血丝朱慈烺就知道昨夜应该没少忙活。

    朱慈烺急忙问道:“怎么样?有没有好消息?搞清楚没有?”

    李若琏摇摇头:“目前反而更混乱了,对方准备充分,用的是栽赃嫁祸的法子。”

    朱慈烺这就奇怪了:“怎么个栽赃嫁祸?”

    李若琏看看下面的两人,朱慈烺立刻会意:“你俩先下去等着,一会孤决定了会派人传唤你们。”

    李若琏等两人走了才抱拳说道:“目前凶手的身份已经确认是倭国人,通过审问活口,他们称自己是柳生家的门徒,奉门主的命令前来大明袭击大明太子。

    他们是坐郑芝龙的海船渡海而来,而根据锦衣卫掌握的情报,郑芝龙其妻田川氏原本姓翁,乃是汉人,后流落倭国。

    田川氏乃是倭国铸剑名家,与柳生家过往甚密,而且因为最近太子殿下有四分海军之议,故而郑芝龙为第一嫌疑。

    而倭国德川家德川家光酷爱剑道最信赖柳生宗矩,并向他学习柳生新阴流派。

    德川家光除任击剑教师外,还担任柳生宗矩新设的“总目付”就是总监督官的意思,是柳生新阴流派总监督官四人之一。

    最近因为太子殿下对倭国乱民……义民出售武器,惹怒了德川家光,其派柳生家刺客刺杀太子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他为第二嫌疑。”

    如果没有这次正巧的挤兑风潮,朱慈烺首先怀疑的就是德川家光,但是现在朱慈烺感觉这事扑所迷离:“怎么个栽赃嫁祸?”

    李若琏拱手:“殿下,臣觉得,这证据拿到的太轻易,让人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朱慈烺眉毛一挑:“有什么证据么?”

    李若琏摇摇头:“就是感觉有问题,这些证据,就像……就像有人故意摆出来让我们看的一样?”

    朱慈烺敲击着桌面,心里在反复权衡:“那就以此结案吧!把消息散播出去,就说是德川家光因为大明扶持义民所以怀恨在心,故而派出的刺客。”

    李若琏有点犹豫:“但是臣觉得,这事没有这么简单,从昨天开始京城气氛透着诡异,臣觉得还要仔细……”

    朱慈烺抬手阻止:“查自然还是要查的,但是百姓需要一个说法,这事不能再拖了。

    再说皇上限你三天破案,你不给出个结果,皇上那边怎么交代?三天你能保证就能揭开幕后阴谋?

    先结案既可以麻痹敌人,又能警示那些宵小,显示出锦衣卫出色的办案能力,何乐而不为!

    至于德川家光,反正他都不干净,往他身上泼脏水不必有什么负担!”

    李若琏听太子这么说,想想也是抱拳拱手:“是,臣谢太子庇护之恩!殿下再有差遣臣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朱慈烺哈哈一笑:“好!现在谋刺这条线短时间估计难以突破了,现在你全力给我盯着挤兑这件事,孤总感觉这两件事就是一件事!

    只要搞清楚挤兑的人是谁!那么幕后的真相也就不远了!认真给孤查一查,到底是那些人在背后放流言!”

    李若琏坚定的点点头:“是,臣这就去办!”

    安排了李若琏,朱慈烺在那又思考了一会,才把皇明银行和皇明粮仓的负责人召集过来。

    朱慈烺开口说道:“百姓挤兑,多因流言,若是闭店则流言只会越来越多。

    我会命人放出本太子无恙,刺客已经抓获并且查清幕后主使的消息,你们只管放开兑换,但是务必保证让百姓看到粮食满仓,金银满库的情况。

    这样百姓才会恢复信心,我会请皇上圣旨提前发行大明金银币,如果库存金银兑换完毕,就用金银币结算就是。”

    两人立刻领命,朱慈烺想了想又交代:“兑换不能间断,但是也不必增开窗口增加人手,只要给百姓以希望,流言到时自会散去。”

    两人应是,朱慈烺想想没有什么可以安排的,就挥挥手:“那你们下去办事吧!”

    刚赶走两人桂喜带着一个小太监进来:“殿下,皇上口谕,宣您过去呢!”

    朱慈烺嗯了一声:“那就走吧!”

    本来还想坐辇呢,结果昨天的遭遇阴影没有过去,朱慈烺还是决定做马车吧。

    宫城内行走的马车只是一个便车,在皇宫里摆谱那是找死行为,朱慈烺自然不会脑残。

    到了马车停靠的地方。朱慈烺特意去看自己外出马车的损伤情况,之间上面弩箭和弹片痕迹有二三十处,车底也镶嵌了不少弹片。

    朱慈烺拍拍马车:“把这个送到皇家车行去,路上多绕点路,让京城那些人都看看咱们皇家马车行的质量!

    在刺客如此围攻之下,本太子依旧安然无恙,要好好宣传一下!”

    一边的桂喜开心的笑着:“殿下真是做生意的奇才!这都能想到生意!”

    朱慈烺看了他一眼没有搭理他的马屁想了想说道:“吩咐车行,对立柱还有马车的上半部分也进行加固。

    这次还好本太子正好睡觉,要不然还真有被流矢击中的危险,还有这个车窗也加上钢丝网,安全第一,不能麻痹大意!”

    桂喜默默记下:“是,奴婢这就安排人去办。”

    朱慈烺登上一边宫内行走的马车朝崇祯那边而去,朱慈烺估计这次去不是问案子的进展就是问挤兑的事情。

    果然到地方行礼之后崇祯就问道:“朕听说皇明银行和皇明粮仓发生了挤兑?”

    朱慈烺一听点点头:“回父皇,正是,不过目前两家都在准备兑换,确保百姓不会吃亏!”

    崇祯担心的问道:“两商行有足够的钱兑换么?我听说外面可是至少有六千万石的粮票,还有皇明银行也有几千万两银子的存款收据等着兑换?”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父皇放心就是,这六千万石的粮票仅有一半在京城,而皇明银行业有足够的银子兑换。

    两家商号一直奉行的就是百分百准备金制度,就算是这些人全来了,两家商号也有足够的钱财兑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