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零三章改组防疫军

    虽然朱慈烺有意卖武器赚钱,但是不代表谁都卖,啥都卖,郑芝龙本来就游离在大明之外,又面对的是欧罗巴人,卖给他岂不是让欧罗巴人知道了大明的实力。

    郑久亮失望的拱拱手:“是,殿下,郑家还寻到一块龙涎香献给殿下,还有倭刀一百把、白银二十万两、珍珠十斗、八尺珊瑚树一株、香料一百石、高丽参一百斤、夜明珠一颗、松江布一千匹、苏绣十匹……”

    朱慈烺听着礼单脸色才好一点,满意的点点头:“郑家有心了,郑森那边我会照顾,跟着那些文官混什么时候才能出头?要争取功劳成为勋贵,与国同休子孙后代世代为官,你看大明有什么好事何时忘记过勋贵?我们设立勋贵讲武堂可设立了文官后裔讲武堂?只要郑家用心皇明,我大明也不吝封侯之赏!”

    郑久亮乖乖的把礼单呈上去:“是,听闻陛下令工部重整龙江船厂,不知是为了重新下西洋么?”

    朱慈烺敲敲桌子:“重整船厂自然是为了造船,天津虽然也能造,但是要说造船还是江南人经验丰富,至于下西洋,朝廷并没有这个想法。”

    其实重整龙江船厂只是为了造商船,天津那边造船无论是人员技术还是配套产业都不健全,短期内船坞紧紧够战船使用,朱慈烺无论是想运粮食、移民、还是开海贸都需要大量的船只。

    算算时间周遇吉也该到了,朱慈烺端起茶杯轻轻呡了一口,郑久亮想说的话也咽了回去,怪怪的告辞。

    朱慈烺看着他的背影,郑芝龙想要济州岛和火枪,济州岛可不是只能停泊些舰船的小岛,他扼守高丽南下贸易的航线,还有倭国北上朝贡的通道,这一个岛就能看住高丽和倭国两国。

    而且济州岛并不适合作为前进基地,他距离建奴还有上千里的海路,所以说郑芝龙恐怕还在观望。

    想要驯服郑芝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过郑家摊子铺的越大,他的敌人也就越多。相比西夷想要他的钱跟命,大明朝廷只要他的忠心,对比起来,大明还是仁慈的。

    小太监匆匆走进来:“殿下,周遇吉到了,在外边候着。”

    朱慈烺嗯了一声:“让他进来吧。”

    周遇吉大踏步进来:“参见殿下,不知殿下召属下前来有何事?”

    朱慈烺摆摆手:“不着急,先坐下说。防疫军训练的怎么样了?”

    周遇吉连忙说道:“已经在进行三段击合练了,炮兵也熟练掌握了发射要领,殿下随时可以去看。”

    朱慈烺点点头:“这次不止我要去看,我还会请孙承宗孙师一同观看,若是有可能我还会邀请陛下一同观看你们的训练成果,你回去要好好准备。”

    周遇吉立刻站起抱拳:“请殿下放心,防疫军一定不会让殿下和陛下失望。”

    朱慈烺嗯了一声:“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次联训之后,你们会在两个月内陆续完成换装,回去之后你们先以千户为单位进行剿匪和扫平小股流寇的作战的练兵,到时候孙师会给你们分配任务。”

    周遇吉拱手:“是!”

    朱慈烺笑着说道:“这次大家训练辛苦,来到京城也没有好好逛逛,后天只要检阅顺利孤给他们每人发五两银子的特别军饷给他们每人放三天假,让他们分批好好逛逛京城,记住是分批,每次只能有三分之一放假。”

    周遇吉听到这个开心的笑起来了,最近不少士卒都在抱怨让他们进京确不放假让他们看看京城,现在太子殿下许下承诺,他也给手下有了交代。

    周遇吉抱拳致谢,朱慈烺拿出统计司的调查报告:“从上次防疫军行军进京的情况来看,若是想完整的扎营,至少要五百人同时干活耗时一个时辰左右,扎营的过程中还需要五百人进行防御,故而统计司认为防疫军的独立作战单位最少要一千人,或者五百人携带五百后勤人员。”

    周遇吉想想问道:“殿下的意思是以后防疫军出动最少要以一千人为单位?”

    朱慈烺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防疫军没有专门配备后勤人员,若是普通民夫徭役,很难短时间扎好标准营房,故而在没有找好解决办法之前,防疫军独立战斗出动最少人数为一千人。”

    周遇吉感觉这个有点太武断了,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若是用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了指挥人员的手脚,那会错失很多机会:“殿下,若是有其余部队协助?或者征发的徭役随军时间长呢?或者我们可以派出一百人的专门部队指挥徭役民夫扎营,属下觉得防疫军五百人足够应付五千人一下的流寇,若是一次最少一千,那会错失很多作战机会。”

    朱慈烺摇摇头:“现在防疫军新练,我们不能觉得防疫军武器比流寇好就天下无敌,这些新兵没有经过战场的洗礼不要对他们有较高的估计,对待流寇只要要确保出击兵力达到流寇数量的五分之一,我们可以慢一点,但是必须确保胜利,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鼓舞他们的信心。”

    周遇吉虽然很想辩解,但是看到朱慈烺肯定的语气他只好答应:“是,属下谨遵太子吩咐。”

    朱慈烺嗯了一声:“这一阶段的目的还是练兵,你要多熟悉新武器的战法,多研究怎样才能发挥武器的作用,还要留心总结战法的弊端,及时改进。”

    周遇吉点点头:“是,属下一定照办,只是若是防疫军撤走,那各地关卡怎么处理?还请殿下明示。”

    朱慈烺敲着桌子:“防疫军进驻四月多以来,山西疫情已经基本稳定,下一步防疫军将会拆分成三部分,一个是跟随医疗队驻扎在山西、陕西、河南及京师附近的防疫队伍,人数为三千人。第二部分是防疫军战斗部队,人数为一万人,在山西负责剿匪清缴小股流寇随时准备支援大同防线。第三部分就是在这次练兵中表现比价突出的有练兵才能的两千人,将独立出来专门作为练兵部队,前往宣大前线再编练两万人的新军。”

第一百零四章军队控制

    周遇吉对于朱慈烺的分配没有任何意见,朱慈烺把表格递给他:“这是统计司统计的数据,防疫军每天最佳行军距离大概是三十到五十里,极限速度是每天百里,不过极限行军之后对战斗力影响很大,行军过程中对粮食消耗比平时高一成左右。这里还有行军过程中山路每日行军速度,大路每日新军速度,负重跟新军的关系等数据你拿回去好好记住,对以后部署兵力有用。”

    周遇吉接过这几页的表格,对于朱慈烺能把各种情况的数据都统计的那么详细他也很惊讶,他在来京的路上也听说统计司的人没少让他的兵干这干那,他以为那只是练兵的一部分,没想到是为了收集这些数据。

    朱慈烺接着说道:“这次回去之后勋贵讲武堂会派出学员到你们那边,你尽量保证他们的安全,又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实战,但是不要让他们干预指挥,他们是去学习的懂么?”

    周遇吉一听勋贵,就本能的排斥,朱慈烺笑着说道:“如果你觉得他们不好,那就努力的让他们变好,不要总是抱怨。”

    周遇吉咧咧嘴:“那些勋贵可不好管,不听话怎么训?我还是给他们好好贡着吧。”

    朱慈烺哼了一声:“你放心,我会让人跟着记录他们的功劳错误,最后你还要对他们的实训情况进行一个评分,若是实训不合格他们不仅要回讲武堂重新训练,还会根据不合格的具体原因做出相应的惩罚。”

    周遇吉听到这里脸色才好看一点,朱慈烺继续说道:“而且你也不必觉得讲武堂学生都是纨绔子弟,现在讲武堂除了勋贵之外,各卫所也派遣了一到两人的精锐,加上有战功的基层军官,相信他们一定能对你有所帮助的。”

    现在的讲武堂已经开始向大明军校发展,除了初期的勋贵子弟,后来朱慈烺又跟崇祯申请每个卫所都派子弟前来受训,最近凡是有功基层军官也要到京城讲武堂进行训练,预计人数会接近一万。

    朱慈烺决定让崇祯来担任讲武堂校长,而自己担任训导主任,对这些人进行忠诚教育。

    相比起普通人这些人应该对大明更加忠诚,无论是勋贵的爵位还是卫所子弟的继承权或者是有功将士的升迁,这些都必须依托大明而存在,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捍卫大明。

    不像文士,他们天生觉得自己是国家统治者,即使换了朝廷,依旧需要他们来管理国家,所以文人爱国靠自觉。

    周遇吉正盘算着,朱慈烺继续说道:“到时候每年会有一千人左右的讲武堂学生到你那边,他们有指挥、训练、参谋、后勤、炮兵、骑兵、谍报、工程、制图、医护、统计等数个科目,到时你负责安排到相应的地方实习,原则上不要安排他们充任正职。”

    周遇吉听得有些晕头转向,这些科目有的他能理解,有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殿下,这参谋、谍报、工程、制图和统计是什么科目?”

    朱慈烺解释道:“参谋的意思就是参与谋划,主要是给主官提供建议,协助主官完成指挥,帮助主官处理后勤工作,相当于军师的作用,以后千户所要设立参谋,卫指挥使一级要设立参谋团,防疫军总兵官之下要设立参谋部,平时将领负责指挥军队,参谋负责安排训练,规划行军路线,补充新兵在将领无法指挥作战的时候参谋长临时指挥军队。”

    周遇吉觉得这个参谋部听着好像是为了协助军官指挥,实际上确是分了将领的权力,特别是他这种儒将,参谋部简直跟他的工作万全重合。

    朱慈烺继续说道:“谍报就是军情刺探,协助协调锦衣卫东厂和军情部门为你提供情报支持,工程就是负责各种器械的维修使用建造,例如偏厢车的维护使用,投石车云梯,架设桥梁等等,当然主要工作还是偏厢车的维护火炮火铳的使用和维护维修等工作。”

    周遇吉听罢迅速的理解了这些东西的作用,虽然都是新名字,不过在原本的军队中这些岗位都是存在的,所以并不显得突兀,就像谍报不就是斥候,工程就是以前的随军工匠呗。

    朱慈烺见周遇吉一副了然的表情就接着说道:“统计就是对你们作战情况的统计汇总,协助后勤部门记功等,除了这个我跟你说一下训练和医护的事情。”

    周遇吉愣了一下,看来这两块跟他想的还不一样,连忙耐心的听着。

    朱慈烺解释道:“训练除了你们自己的训练之外,以后新兵训练将会转移到兵站进行,也就是说交到你手里的士卒已经是完成新兵训练的士卒,你们以后不得私自招募士卒,而给你们补充的新兵就是像现在一样,完成了队列训练,武器使用训练,还有新军进攻防守这些训练之后的士卒,预计第一批新兵将会在半年之后开始补充。”

    周遇吉眼睛一亮,这哪是什么新兵,这已经是老兵了呀,完成了半年的训练,达到现在防疫军的水平,那岂不是说以后即使部队损失了,补充之后也能迅速的投入战斗。

    把新兵训练独立出来,这就防止了主官任人唯亲,还有军队中地域山头情况的出现,就像现在的防疫军山西籍的士兵占到了八成,那么其余地方的士兵自然会被排斥,而主官私自招兵又会增加军阀出现的风险。

    大明是一个成熟的政权,在武器、后勤、军饷和士卒等方面对于军队的控制都有定例。所以朱慈烺提出这些也不会让周遇吉觉得突兀。朱慈烺加强部队的控制也是为了防止军队军阀化的一种手段。

    就像所有武器弹药都在京师生产,而不是交给各地卫所自行生产,后勤粮饷由东宫负责采购供应,而不是让他们就地筹措,军饷也是东宫监军发放而不经过军队主官盘剥,现在加上士兵补充招募的控制,朱慈烺相信这支军队肯定不敢不听话。

第一百零五章孙承宗进京

    原本防疫军的武器补充会在一个月内完成,结果上次让勇士营试用之后,曹化淳就商量着给勇士营也换装新式火铳。

    之后经过友好协商,曹化淳征召更多的工匠,自己生产火铳,之后神机营重新编组,曹变蛟的新军,又有讲武堂。

    所以朱慈烺又追加了产量。而考虑到归化城的建奴随时可能南下,朱慈烺只是给其他军队只是分一点用于训练。优先装备防疫军。

    周遇吉还在想着补充兵员的事情,前一段时间他就在担心,自己的身份,太子殿下在京城附近驻军训练,要是谁在背后传播些不利于太子的言论,那自己岂不是要死翘翘的。

    好在这次防疫军纳入宣大防御体系统管,又是孙承宗这样的能臣手下,他们就不再是只听太子命令的私兵了,未来可期呀。

    而且这次很可能皇帝陛下也会一起去检阅,他可是记得勇士营的同僚好多都升官了,虽然都没有自己管的人多,但是人家官职比自己高了呀。

    其他的带兵一万两万的谁还不加个总兵衔啊,只有自己虽然说饷银是对方的好几倍,但是名声不好听啊。

    “哦,对了,我已经请示了父皇,你们这次改编完成之后,你可能会提为总兵副总兵,具体能到哪一步,那就要看你这次的表现了。”

    周遇吉连忙半跪在地:“谢太子殿下栽培之恩。”

    朱慈烺敲了敲桌子:“这次清缴行动,防疫军负责山西,勇士营负责北直隶,你们要做好配合,都是熟识,竞争可以有但是不要耽误了正事知道么?”

    周遇吉眼睛亮了,这可是个好消息,这次一定让勇士营那些家伙看看,自己练的兵不比他们差!

    这次清缴除了练兵之外,也是为了梳理两省的商路,流寇其实就是或者是流民或者是匪寇的一种低烈度叛乱。

    除了大股的之外,其余的流民饿急眼了也会客串抢一把,之后因为害怕官府在一哄而散,而各处穷山恶水趁机又出了不少占山为王的土匪山贼,吸纳流民实力膨胀的很快。

    而朝廷的大军现在正在全力围捕高迎祥为首的参与烧黄陵的流寇,这些人更是趁机兴风作浪,已经严重影响了两省的商业活动。

    就连朱慈烺的商队都有人敢打主意,所以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朱慈烺正好借机好好给这些家伙好好的上一课。

    朱慈烺想了想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了:“那你先回去准备吧!”

    第二天朱慈烺特意请命到卢沟桥迎接孙承宗的车驾,虽然这太子相迎出城几十里规格有点高了,不过孙承宗当得起这个待遇。

    而朱慈烺也趁机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卢沟桥,看看上面的形态各异的狮子还有皇明矿业修建的运煤码头。

    上次收购西山煤矿的事情并没有把那些小煤窑一网打尽,所以卢沟桥码头这边依旧有着大大小小无数的煤场。

    朱慈烺当然有的是手段能完全控制西山煤矿。

    例如让崇祯出台法令把西山煤矿收归皇家,或者用后世的经济手段强行洗劫一票,不过那样就看不到现在这样繁荣的西山了。

    孙承宗车子距离卢沟桥还有十里的时候,锦衣卫的探马就找到他了,太子出京相迎,孙承宗作为臣子自然不能舔着脸就上去握手了。

    各种规格的礼仪自然有礼部去操心,朱慈烺也不用伸着脖子用期盼的眼光看着入京的车驾一个个去找,他只需要待在桥边的凉亭里喝着茶等着。

    锦衣卫送来孙承宗离卢沟桥还有十里的消息,礼部官员吆喝一声:“清道。”

    锦衣卫立刻驱赶道路上的百姓避让,百姓听到声示警立刻撤到道路两旁扎堆议论,这里也没有掀翻百姓,也没有刀剑出鞘的威逼利诱,只要锦衣卫出动那就是大事,小民有几个没有眼色非要待着路上不走的。

    这里的锦衣卫是真的锦衣卫,不是北镇抚司的那帮缇骑爪牙,那是天子亲军仪仗部队。

    大汉将军侍立于桥的两旁,朱慈烺打量着,百姓立刻朝着桥边涌过来,在桥边参观到底是什么大事,嗯,有点像夹道欢迎的感觉。

    孙承宗马车离卢沟桥还有一里的时候就下了车,朱慈烺也坐到御辇上,老孙疾走到桥头行大礼拜谢天子恩典,朱慈烺也走下御辇上前扶起孙承宗。

    孙承宗激动的老泪纵横:“老臣何德何能让太子降阶相迎,还请太子乘辇。”

    说完又深深跪下。

    朱慈烺再次扶起他:“孙师劳苦功高,为大明之柱石,天下官员之表率,文人之楷模,当得起,当得起!孤恨不能日日聆听先生教诲,今日孙师与我同乘我也好当面请教。”

    孙承宗连忙说不敢,要是平时坐也就坐了,但是今天朱慈烺代表的是天子,上了御辇那可是逾制之举。

    朱慈烺也就是表明一个态度,表示自己对于他的重视,见对方谦让,朱慈烺直接挥手带着孙承宗一起入京了。

    虽然他有很多话想跟孙承宗说说,不过那些都要等面圣之后了,该说的书信上都说过了,这时候再一起嘀嘀咕咕的,难免落人话柄。

    进京已经是傍晚,孙承宗原本准备休息,没想到太监已经在那等着:“奉圣谕,孙承宗和太子即可平台觐见。”

    明朝的平台召对,相当于国情咨议。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尤其是问询地方封疆大吏,召对政务。

    平台,建极殿居中向后,高居三躔白玉石栏杆之上与乾清门相对者,云台门也,两旁向后者,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即云台左右门,亦名“平台”者也。凡召对阁臣等官,或于平台,即后左门也。

    当时的规矩是,群臣肃立,皇帝坐在那里,遇到问题就点官员的名,官员上前跪在那里答话,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里说。是为平台召对。

    当年袁崇焕就是在这里立flag,声称自己能五年平辽,崇祯很喜欢听大臣在这侃侃而谈,往往说得好的都有机会大展拳脚。

    所以平台召对在崇祯这里又象征着要大用的前兆,朱慈烺也特意提醒了孙承宗要准备的东西,朱慈烺没有想到的是,崇祯让自己也去旁听。

第一百零六章诏对

    两人到建极殿的时候,崇祯已经等在那里,行礼之后崇祯直接赐坐,孙承宗再次拜谢。

    崇祯招招手让朱慈烺坐在他旁边,然后转头问候孙承宗:“孙师一路辛苦。”

    孙承宗开心的夸赞道:“有太子殿下新造之马车,路上少了很多颠簸,比之前好多了。”

    崇祯看了一眼朱慈烺,朱慈烺点点头:“能帮孙师减少劳顿之苦,孤也很开心。”

    崇祯继续问道:“本来朕打算让孙师在家安享晚年,不过太子极力推荐孙师,此次请您过来就是想问一下对于建奴一统蒙古草原如何看?”

    孙承宗叹了口气:“其实去年此时皇太极已经西征林丹汗,那时才是大明出手的最佳时机,好在陛下及早警觉,这次虽然没有尽得蒙古林丹汗余部,但也守住了河套,使得大明北方尚有回旋余地,此乃不幸中之万幸也!”

    崇祯自然知道去年参与最好,但是去年也没有人提醒他这件事啊,他一心围剿流寇哪里顾虑到建奴悄悄做大。

    崇祯自然也不会说是自己情报失误,才导致错过了最佳时间,孙承宗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孙承宗捻着胡子说道:“建奴做大不是一朝一夕,其势已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评定,陛下当立汉武唐宗之治,内修仁政,奋武扫清流寇而后在全力征讨建奴。”

    崇祯疑惑的问道:“孙师也以为应当先除内患?”

    孙承宗坦言道:“陛下,建奴之祸犹如邻居之强人,他会抢你的财务,但不会住进你的家里,而流寇之祸就像家里的破落户来争家产,他是想要大明的天下的,所以大明当先除流寇,后平建奴。”

    朱慈烺听着孙承宗的家贼强盗论,历史上不正是兄弟祸起萧墙,最后导致建奴有机可乘,所以孙承宗说的不能算错,只是他没有想到外面的强盗也惦记着大明的天下罢了。

    崇祯这样一听立刻就茅塞顿开,强盗抢劫之后你还能在把钱挣回来,要是家产被自己人夺了,那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崇祯连忙问道:“对于流寇孙师可有什么良策?”

    孙承宗捻着胡子:“流寇者依仗,无非其流动性罢了,其核心为高贼之老营,其中多军户九边逃兵,又有良马数百,到一地破官仓招募流民为寇,若官军至则立刻远遁,流民星散,官军疲于奔命。故而流寇之事首要在稳流民,其次在限制流寇流窜,最后才是剿灭,杨嗣昌所提之策足以应对。

    若说良策,臣觉得可以选一良将带精锐骑兵数千一人双马甚至三马,带足补给,对流寇穷追不舍,使得他们无片刻喘息之机,到时流寇不能聚众,自然越追越少,再以步军清扫残余防止死灰复燃。陛下臣觉得流寇之祸还在流民,若是流民不绝流寇则剿后复起。所以恳请陛下招抚流民或者屯田开荒,或者疏浚河流,再或者发还原籍,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崇祯嗯了一声:“孙师言之有理,天下加税为辽响最甚,若停辽响则辽东十多万军民如何供养?孙师可有平辽消灭建奴之策?”

    孙承宗朗声说道:“建奴做大现在东到高丽,西到归化,土地扩大四五倍,兵力扩大两倍,若是其攻我大明。我大明九边都要被骚扰,但是要是换成我们攻打他,建奴岂不是也变成两边受敌?”

    孙承宗开心的说道:“臣还提议从新开辟东江军,如此从高丽方向,辽东方向,大同方向都可以攻打建奴,建奴亦需要分兵而守疲于奔命也。”

    崇祯不由得打量了朱慈烺一眼,孙承宗这个说法,跟朱慈烺所做的简直不谋而合,而且朱慈烺做的更出色,不仅在天津办水师,又调了福建郑芝龙北上,把三路中最脆弱的一路大军只能做骚扰用一下子加强到可以独立承担任务的地步。

    崇祯咳嗽一声:“此事朕已经令天津水师和福建水师总兵官郑芝龙两路袭击辽东东西两侧。”

    孙承宗拱手行礼:“陛下圣明,只是袭扰建奴需要小心耿精忠尚可喜等人,他们曾经在东江军不仅熟悉地形水情,而且对于袭扰之事也是经验丰富。”

    崇祯嗯了一声:“东厂和锦衣卫已经在那边查探消息,随时准备支援袭击部队,告诉他们建奴军队的动向。”

    孙承宗听到东厂和锦衣卫出马也松了一口气,这次厂卫也算是干了件正事。

    崇祯对于自己事事都想在孙承宗前面还是很开心的,不仅证明自己比对方聪明,还能说明自己不比这位孙师差。

    崇祯正了正身子问道:“若是让孙师督师宣大且监管河套地区,孙师当如何?”

    孙承宗抱拳拱手:“臣请在河套筑成从置五原朔方等郡县,然后以河套,大同宣府三点为基地扫平草原,把建奴再次驱赶至辽东,然后在以草原、辽东、东江三点合围建奴,最终把他们困死在辽东。”

    崇祯抚摸着桌子:“若是筑成,以宁夏卫的力量怕是力有未逮,不过太子从江南寻到新作物,可以种植在河套,只要军户能收获两季,到时再迁移流民屯垦,若此一来岂不是三五年内建奴都可以在关外为所欲为?孙师能保证建奴不在寇边威胁京师么?”

    孙承宗不敢说大话,九边说是万里长城,但是其实防线太长早就千疮百孔,万一那里守不住,把建奴漏进来,崇祯把自己也凌迟了怎么办?

    崇祯见孙承宗不说话有点失望,犹豫着到底要不要用孙承宗督师宣大防线。

    朱慈烺轻声说道:“父皇,孙师在河套筑成,此乃拓土之功吧?大明三年内不是全力对付流寇安抚流民么?等到流寇解决之后不是正孙师练好三路大军父皇可以从容收拾建奴也不迟呀?”

    崇祯这才想起自己把流寇又给忘了,是啊,就算孙承宗敢立刻攻略草原,他现在也不敢放着流寇不管收拾建奴啊,正如孙承宗说的,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站起来说道:“那孙师需要多少人多少钱粮能守好宣大护卫我京畿之地?”

第一百零七章孙师并无奇策

    孙承宗并没有急着回答,为了吸取当年建奴入口京畿之地的教训,除了必要的防守部队之外,还需要保证随时有一支骑兵部队能牵制建奴。而崇祯到底能不能承受自己的狮子大开口?

    孙承宗试探的说道:“臣觉得重整宣大防线,对现有卫所补齐欠响,再招募编练十万步军和五万骑兵可保证宣大无忧。”

    崇祯当时就不说话了,杨嗣昌要练十二万兵,自己跟太子扣扣索索的总算把钱凑齐了,这孙承宗又要练兵十五万,听着就牙疼。

    崇祯不自觉的打量了朱慈烺一眼,这老头在辽东十多年都没有啥像样的功绩,现在看说的办法还不是都是朝臣们提过的方略!不知道朱慈烺为啥非看中他来督师?得了!老子是没钱了,你有本事你上吧。

    朱慈烺反而觉得孙承宗的计划有点保守了,五万骑防守是够了,但是要想威胁草原怕是力有未逮吧?

    见崇祯看像自己,朱慈烺咳嗽一声:“孙师可有具体计划?例如第一年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多少银子,第二年怎么干,需要多少银子,第三年怎么干?这十五万兵也不是一天练成,若是把花费分到五年,是不是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到时候流寇也剿灭的差不多了,朝廷也就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边防,甚至兵都不需要练这么多,只要把剿灭流寇的军队调过去不就行了?”

    孙承宗立刻会意:“是,太子殿下,臣觉得第一年应当补齐卫所欠响,修整边关烽火台,加固宣大长城防线,依托现有驻军和额哲的蒙古骑兵确保蒙古不能乘虚而入,静待围剿流寇的好消息。”

    崇祯脸色才好转一些:“此次赴任,太子编练的一万防疫军会划归给你指挥,而且根据防疫军编练经验会在大同宣府附近在编练两万新军,而曹文诏部也会扩充到一万五千骑,暂时只能给你这么多兵,至于钱粮……内库拨给你十万……二十万两银子吧,后边的东宫会给你一些协助。”

    朱慈烺拱手说道:“是,父皇。”

    孙承宗盘算了一下,一万防疫军?加上新编练两万新军一万五千骑兵,虽然跟自己理想的人数有差距,不过总比一兵一卒都不给强。

    崇祯又问道:“孙师对于辽东怎么看?”

    孙承宗抱拳:“陛下,臣依旧觉得辽东之首要任务在巩固防线,筑城修建堡垒防线使得锦州之西不再受建奴骚扰,然后征发流民给予土地,用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等朝廷情势好转,在三路并进剿杀建奴。”

    崇祯嗯了一声:“太子曾上书规划在锦州和宁远建立两条防线,宁远城以西募民耕种,而宁远至锦州则迁移军户屯田,孙师以为如何?”

    孙承宗眼睛一亮:“如此设立双份保障自然最好,不过这岂不是要双份的物资?万一两条同时建两条都没有建好?还不如集中全部资源修建一条稳定的防线。”

    朱慈烺微笑着自信的说道:“孙师,宁远方向的防线可以依托海运河运集中力量运送大批物资加快建设进度,而锦州那边先挖壕沟在筑长墙,最后修堡垒,各种物资已经都在准备,第一批砖石也已经开始囤积,若是动工则必然一鼓作气完成。现在还缺少一个契机。”

    孙承宗点点头:“若是用海运则建奴就无力骚扰了,太子殿下说的契机莫不是建奴大军调出辽东的机会?可是需要宣大做一些动作配合?”

    朱慈烺嘿嘿笑着摇摇头:“并不是,这个契机暂时还不便透露,孙师到时就知道了。”

    崇祯看着一脸坏笑的朱慈烺,自己这个儿子一旦嘿嘿坏笑,那肯定是要坑人了,而且笑的越坏对方就被坑的越狠,虽然不知道朱慈烺说的契机是什么,不过儿子已经说了不便透露,那他也就不在追问。

    孙承宗见太子不说,那估计就是涉及机密,既然朝廷已经有相应的准备,他也就不用多嘴了。

    孙承宗觉得大明现在的方略,大战略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作为大明少有的战略大家,他觉得大明只要保持这个大战略,内忧外患一定能很快平定。

    朱慈烺当然知道,其实历史上大明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所谓的对建奴是战是和,还有对流寇的是剿是抚,其实就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战略选择之争。

    崇祯八年到十二年,因为皇陵被焚毁,祖坟都被人给刨了,所以大明上下急眼了,一致对内,把流寇撵的鸡飞狗跳,差点就成功了。杨嗣昌甚至提议跟建奴议和来获得收拾流寇的时间。

    结果因为疏忽了建奴,建奴在京师狂刷了一波存在感,甚至一度打到山东,在河北如入无人之境。

    之后大明君臣又调整了战略,启用了对内主抚的大臣,开始转为对付建奴,接着因为轻敌冒进,导致精锐部队被消灭,流寇死灰复燃国内无兵可用,李自成来了一个乘虚而入,崇祯自挂煤山。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当年商纣王对付犬戎时被周武王乘虚而入,大秦因为百越和长城防线的拖累农民军刘邦乘虚而入,隋炀帝三征高丽失败精锐尽丧,李唐乘虚而入等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朝的更替除了什么民心啊为政得失什么的很玄学的东西,其实重大战略失误导致军力空虚才是王朝覆灭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制定正确的国家战略,避免重大战略失误,保证军队的连续性,即使战争失利也能迅速的补充兵员,避免空虚的出现,这个才是延续大明的良药。

    所以训练防疫军最大的成果并不是那一万新兵,而是练兵机制的建立,这一万兵朱慈烺也没有指望能以一当十包打天下,只要能力在水准之上,又能源源不断的生产,那么新军就是成功的。

    新兵死上十万,只要能给敌人以杀伤并且立即补充十万,那么大明就能依靠自己庞大的体量耗死任何敌人。

    所以把防疫军的指挥权交给孙承宗朱慈烺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已经掌握了练兵方法,这样的军队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

第一百零八章太子不喜文士

    孙承宗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

    二次督师辽东抢筑大凌河城失败,损兵折将被弹劾称病辞官。

    孙承宗无功但是在大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稳住了防线,使得辽东不至于全盘崩溃。

    所以朱慈烺觉得用孙承宗守宣大,他一定能领会自己的意图,给自己争取时间。

    崇祯问完之后,朱慈烺拱手:“父皇,儿臣去送送孙师吧,另外防疫军这次换装在西郊操练,父皇可有时间前去校阅?”

    崇祯犹豫了一下:“防疫军有何特殊?”

    朱慈烺拱手:“防疫军不如勇士营精良,让父皇去并不是去炫耀军容,而是想让将士们知道他们是给谁卖命,父皇示意恩德,将士到时就能忠君爱国。”

    崇祯点点头:“那就明日下午吧,让他们在阜城门校阅。”

    朱慈烺拱手,孙承宗也起身告辞,两人一同出了宫殿,孙承宗打量着朱慈烺:“听闻太子殿下爱商贾之事胜过读书?”

    朱慈烺仰起头:“孤更爱大明国泰民安,商贾之道乃是术,挣到钱用来练兵强军减轻百姓负担,岂不比征税要好?”

    孙承宗微微一笑:“太子有仁慈之心是好的,但是做好事也要人知道才行,江南士林近日对太子多有误解,太子为何不把自己所做之事明示天下,防止宵小之徒污蔑。”

    朱慈烺仔细考虑着孙承宗的建议,孙承宗的建议很有道理,做好事确实也要宣传,要不别人怎么会知道呢。孙承宗提到江南士林,足见对自己的关心,既然如此朱慈烺觉得自己应该多请教一些。

    孙承宗继续说道:“臣知道太子经营皇店积累大量财富全部用于练兵,但是百姓并没有见到一点,所以剩下的赋税他们会以为根本没有收过,如此太子岂不是没有功劳?殿下应该在练兵的时候多关注一些民生,让百姓感受到您的仁德,这样才能获得贤名。”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孤还年幼,过分追求名望只会让百姓无所适从,太子再贤明那始终是太子,真正需要名望的是父皇,若是做的太过怕会引起猜忌。”

    孙承宗躬身下拜:“太子贤德仁孝之典范也。”

    孙承宗犹豫了一下说道:“殿下,您有此孝心是好的,但是太子也需要名望稳固根基,若是朝野对于殿下诸多误解,到时再有用心险恶之徒离间皇上和殿下的父子关系,到时满朝文武无人替殿下正名,天下百姓无一人理解殿下苦心,殿下岂不是犹如无根浮萍任人摆布?”

    其实朱慈烺一直也在犹豫这个问题,就像孙承宗说的,名声是一种拖累,但是他也是一种保护伞啊,要是朝野都夸赞太子贤明,那就算天子想换人那也要有所顾忌。

    但是朱慈烺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注定在有些人面前落不下什么好,皇明商号的扩张注定要侵蚀很多人的利益,就像这次朱慈烺只是参与一个粮食收购,江南就有很多人坐不住了。

    孙承宗看出了朱慈烺的犹豫,别人都觉得太子老成,太子精明强干,太子聪明达练,其实孙承宗看到的太子并没有那么完美。

    有些地方太子表现的很有天赋,尤其是对数字非常敏感,太子手下的人几乎无人能在太子手里有什么贪污的机会。

    但是人情世故上确很稚嫩,不善于和人交际,如此少年老成的人,没有办过一场诗会或者文会,没有举行过一次宴饮,没有在百姓面前露过一次面。

    总是躲在幕后,搞的自己跟很阴险一样,其实只是对于人际交往的恐惧。

    做事有时容易冲动,好像对于武力有着偏执的喜爱,从入住东宫之后,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跟建军有关,孙承宗有时候就担心,朱慈烺会像明武宗或者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直到听说太子殿下为了担心加税会增加百姓负担自己承担了围剿流寇编练新军的军费,孙承宗才松了一口气,太子殿下心里是有百姓的。

    有时冲动有时又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就像处理跟崇祯的父子关系,其实太子比起历朝太子都要优秀,经营皇店、处理疫情、编练新军、研制新火器、更新车营装备、研制新火炮、招抚蒙古残部、重整河套、布局辽东和收粮减百姓赋税负担。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不要说一个太子,比起大多君王做的都要好。

    看着好像都是小事,但是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连起来才有今天大明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眼看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都是太子的功劳。

    但是太子对于皇权争斗的惨烈并没有足够的认知,总喜欢把自己游离在权力中心之外,听政两月未主动发一言献上一策。这根本不像一个有为的太子该有的姿态。不结交朝臣,不结交学子,一心扑在军事上,又是练兵又是办讲武堂,又是搞皇明药局。

    结果不仅不结交官绅士子,因为皇明商号的原因,朱慈烺跟士大夫又矛盾重重,须知大明归根结底还是士大夫才是朝堂根本。

    朱慈烺想了好久才说道:“若是彰显名声他日必然被名声所累,与其到时候在想办法补救,还不如现在就放弃名声经营。”

    朱慈烺最终还是不愿意站在人前,他要走的路注定充满荆棘,路上不会少了指责谩骂,与其到时候被名声拖累,不如现在借着崇祯在的时候,帮着他遮风挡雨。

    孙承宗眉毛一挑,害怕被名声所累?太子要干什么?怕被名声所累的事情能是什么好事情么?

    孙承宗试探的问道:“太子殿下欲和士大夫为敌耶?”

    朱慈烺摇摇头:“孤只是为大明万万百姓,就像横渠先生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一百零九章你是不是在骗我

    孙承宗不悦的问道:“殿下是信不过臣么?”

    朱慈烺刚酝酿的情绪一下子被打断了,我怎么就不能有个高大上的目标了?我可是大明太子,未来肯定是要当皇帝的,所以当皇帝不能作为目标吧?轻易能实现的东西还叫理想么?

    那我想当个好皇帝怎么了?我就是要开万世太平怎么了?

    朱慈烺无奈的说道:“孤读中庸有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此句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基础,始皇帝之功莫大焉。先生以为始皇帝是圣人么?”

    孙承宗不解的看着朱慈烺,怎么聊起了秦始皇?既然太子发问孙承宗想了想说道:“始皇帝一统天下,有功。但是他用酷吏行暴法,暴秦二世而亡。”

    朱慈烺又抬头问道:“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到今日百姓还在享其利,三征高丽遏制其势力发展,孙师觉得他有功劳么?”

    孙承宗摇头:“隋炀帝荒淫无道,滥用民力,其有功,但是求功心切,不可取也。”

    朱慈烺又问道:“先生们推崇的三代之治又是什么样的?”

    孙承宗想了想说道:“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并规劝皇帝说:“不徒好其名而必务得其实,不但好其末而必务求其本,则尧舜之圣可至,三代之盛可复矣。”

    朱慈烺眨眨眼:“并不是三代的东西都是好的么?例如活人祭祀?例如奴隶制度?三代之盛可复?三代比之大明,经济、军事、国土范围之广大、粮食产出、人口、衣食、对外战争胜负等等哪一样更盛一筹?”

    孙承宗摇头:“儒家推崇三代之治,帝王的道德人品和治国态度为后世帝王的揩模,夏禹、商汤、周文王被尊为“三王”;另外,三代之治的治世形式也是最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生民福祉的。而大明现在虽然好,但是要是以三代为标榜必然能做的更好。”

    朱慈烺问道:“为何大明没有三代之治那样做,但是大明的所有成就都在三代之上呢?若大明的帝王像‘三王’一样治理大明,那天下的士大夫能像夏商周的臣民一样么?”

    孙承宗理所当然的说道:“君之视臣如手度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慈烺呵呵一笑:“那回到刚刚的问题,孙师觉得大明如何待江南士子?江南士林又如何报答的天子?孙师觉得我拿横渠先生的话说志向是敷衍,那么先生是不是觉得我就该说自己想多挣点钱?存在东宫里,在东宫修起酒池肉林才是孤该有的志向?孙师还没有回答我,为何我大明不如三代之治,确样样都比三代强、先生觉得三代好,到底哪一样比大明好?”

    孙承宗连忙抱拳拱手弯腰行礼:“臣不敢,臣无此意。大明虽然强于三代,但是……君王还是要修德……”

    朱慈烺握着孙承宗的手:“孙师,不必如此,孤也是一时情急,这样吧,天色尚早孙师与我一同去讲武堂看看如何?”

    孙承宗对于朱慈烺搞得讲武堂早有耳闻,讲武堂在历代都有设置,大明也没有开什么先河,所以想象中的阻力并没有多少,而且办在宫中又是勋贵和卫所的士卒为主,外臣更是不知道里面在搞什么了。孙承宗也只听到一些传言,对那里也很好奇。

    两人到了地方之后,马车外卫士禀报:“太子殿下,请移步。”

    朱慈烺走下马车解释道:“里面有些拥挤,孙师随我来。”

    穿过门楼卫士立刻立正行礼:“见过太子殿下。”

    朱慈烺点点头,引着孙承宗朝里面走,孙承宗打量了一下这些士卒打趣的问道:“我还以为殿下要效仿细柳营非军令不得入呢。”

    朱慈烺哈哈一笑:“别人是非军令不能入,不过我和父皇是例外,干嘛设个规矩给自己找不自在。”

    进门之后孙承宗没有看到想象的数千人一起演练的场景,反而三五成群的聊天,或者拿着书在那读,有的在追逐打闹,孙承宗看了看朱慈烺,朱慈烺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直到一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想起,这些人慌忙朝各屋子里跑去。

    朱慈烺解释道:“卫所很多人来的时候根本没有读过书,不说兵书战策了,将来下个军令都看不懂怎么行,所以讲武堂对于不识字的士卒第一步就是让他们识字。”

    两人走过第一重院落朱慈烺继续讲解:“所有能认识一千个字以上的士兵就开始进入第二层院落,这里教忠臣传、数学、地图、后勤、指挥、兵器等科目。”

    孙承宗不自觉的点点头摸摸胡子:“不错,循序渐进,只是怎么不让他们读兵法?”

    朱慈烺带着孙承宗进入第三重院落:“这里是校场,所有学员有早操、午间操和晚课三个时间段会进行训练,学习的同时训练也不会放松。兵法只是课外读物,当然讲武堂所教的东西就是兵法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拆开之后讲的更加仔细了而已。”

    穿过第三重院落两人终于来到正殿,朱慈烺把孙承宗引到舆图室:“孙师请看这里就是万国舆图制作的沙盘。”

    孙承宗打量着这个占据大厅五分之四的巨大沙盘,一眼就看到最中心那红色旗子上的‘明’字,只是明字那一块好小,只占整个图的百分之一的很小一块。

    孙承宗自然不是闷头读书的腐儒,虽然整个地图对他冲击很大,但是他也没有觉得太子是胡乱制作的沙盘。

    地图上最明显的就是大明范围内山峦起伏,只有很少的地方是绿色的平地,而整个舆图上无数的地方的绿色比大明多的多,但是这些地方确被插上了几种葡、西、英、法、俄等字样。

    朱慈烺指着沙盘说道:“孙师,这就是孤要为天地立的心,为生民立的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孤为何问你秦始皇、隋炀帝和三代之治的原因。”

第一百一十章大明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

    孙承宗看着地图,他不确定的问道:“殿下是要这天下?”

    朱慈烺哼哼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可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孙承宗抖抖手深深鞠躬:“殿下……臣请殿下以社稷黎民为念……大明经不起殿下如此穷兵黩武,诗经有云‘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殿下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流民拥塞于路,流寇和建奴把大明这颗大树啄的千疮百孔,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朱慈烺连忙去扶:“孙师,人们都说您是大明少有的战略家,流寇和建奴自然是当下首要问题,但是孤觉得十年之内两患必然不复存在,父皇也正直青壮,百姓休养生息的日子还长着呢!但是若是灾害不停止呢?”

    朱慈烺说到这里招招手,招来侍立一旁的军官:“你去把世界局势推演本取来。”

    不一会军官取来世界局势推演本,朱慈烺递给孙承宗:“孙师请看这些数据,假设大明人口为一万万五千万,若是扫平流寇和建奴之患,大明从新安定,百姓休养生息,参照前朝的人口增长率预计年人口增长率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之间。

    如果算上医疗的进步,粮食增产,进一步降低百姓负担,鼓励生育等政策影响,人口增长率会很可能突破百分之五,那么大明的人口很可能在未来二十到四十年翻一翻,达到三万万人。”

    朱慈烺掰着手说道:“我说的这些并不是瞎说,医疗条件进步主要是细菌的发现,消毒杀菌药物的使用,意外、感染等死亡率会降低。对女人适合生育年龄的推广,能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

    而粮食增产孙师也看到我给你寄的那些农作物,您回信说自己也试种过,只是后来没有推广开来,若是这些粮食推广,且不说产量到底有没有那么夸张的多,但是很多以前不适合耕种的土地都能种粮食,这些粮食作物耐旱,耐贫瘠,成熟期短,耐寒,山坡草原辽东都可以种植。

    到时候百姓口粮无忧,不用朝廷鼓励那多生孩子岂不是必然。就算四十年大明人口不会翻一倍,那七十年,甚至一百年翻一倍,那么这些人吃什么?在变成流寇?在来一场战争?或者干脆来一个王朝更替用动乱减少人口?”

    孙承宗看看手里的数据,又看看地图:“可是这些不都是有主之地么?大明岂能穷兵黩武,抢掠他人之财充实自己,这不是君子所为。”

    朱慈烺笑了:“孙师您真会说笑话,怎么听着咱们好像都是君子一样?”

    孙承宗疑惑又生气的说道:“老夫一生终于王事,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何不是君子?”

    朱慈烺摇摇头:“孙师误会了,我说的不是您,我说的是炎黄民族,咱们本来就不是什么君子,孙师又何必自欺欺人。”

    孙承宗不高兴的问道:“太子如何会出此语?我大明为天下中心,礼仪之邦,汉人为何不能称为君子?”

    朱慈烺微笑的问道:“孙师,我们为何要自称炎黄后裔?”

    孙承宗当然不信朱慈烺不知道原因,但是太子要问他只好解释道:“当年炎帝皇帝联盟对抗蚩尤部族,最后战而胜之,炎黄部落得以延续故我们自称炎黄后裔。”

    朱慈烺嘿嘿一笑:“那蚩尤部落呢?三苗呢?”

    “……”

    朱慈烺继续问道:“炎黄本是起于黄河流域,先祖披荆斩棘,一刀一枪的创下如此疆域,大汉哪一块土地上没有异族?哪一块土地不是我汉人从别人手里抢来的?先生现在觉得哪一块地是多余的应该还给他们原来的主人?”

    孙承宗突然发现朱慈烺在讲歪理上面简直天赋卓绝,他们一开始讨论的是什么来着?对了是关于太子有忽略士人的倾向,现在在聊啥?汉民族是否君子?

    至于哪一块地是多余的?他又不是傻子,他也不是主和派,但是看着庞大的世界地图他还是觉得太子的志向太远大了!世界这么大,太子要是这么穷兵黩武迟早会把大明带进深渊。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我现在就可以告诉孙师,我大明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不仅辽东要拿回来,这里苏武牧羊的北海,李白待过的葱岭碎叶城,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地,凡事汉人到过的地方都是汉土,我都要一寸不少的拿回来!”

    如果崇祯在这里,他一定知道,朱慈烺这个时候又陷入自嗨中无法自拔了,孙承宗担心的看着朱慈烺:“殿下,流寇还没有解决,建奴还在归化城虎视眈眈,您还是先管管眼下吧!”

    朱慈烺被泼了一盆凉水,相当的不痛快,老子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你知道么!我正畅想有生之年登上月球呢都被你打断了!

    不过清醒之后眼前的问题还是要考虑的,朱慈烺收拾一下心情说道:“嗯,让孙师您过来就是看看大明未来的路,孤的理想,孤觉得有父皇稳定国内让百姓修养生息就够了,孤的责任就是为今后大明百姓找到更多的土地耕种,让大明百姓即使翻十倍也不用担心粮食。”

    孙承宗看着地图上的国家:“那太子打算从何处开始呢?”

    朱慈烺指了指南洋:“那当然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了。这里将来会成为大明的内海,这里足够为大明养活一万万人口!只多不少!”

    孙承宗摸摸胡须:“那殿下您的船呢?郑芝龙还盘踞在琉球,这里还有这么多西洋人,殿下打算怎么去呢?”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天津已经修建了船坞,大明新战舰已经铺设龙骨,至于郑芝龙现在不是已经在处理了么?大明日报上不是说要调他北上,并且许下重赏,只要占领一城就封一侯么。”

    孙承宗立刻明白过来,此乃二桃杀三士之计,不过他还是有疑惑:“既然如此机密的事情,皇上为何要登在大明日报上,建奴可是买通了不少汉奸,这消息肯定已经走漏了。若是不刊登,让郑芝龙突袭得手岂不是更能奏效?”

第一百一十一章没有纳头便拜,失望

    朱慈烺无语的反问道:“孙师觉得不登报对方就不知道么?大明朝堂上稍微一有风吹草动,满京城都会立刻知道,登不登报纸根本没啥区别。

    而登报之后反而起到打草惊蛇的目标,现在大明正需要时间处理流寇,要是能因为这个消息让建奴不敢轻举妄动也是好的。

    郑芝龙和天津水师现在不就是牵制建奴么,只要达到目的就好。”

    孙承宗对此也深有体会,当年他在辽东,有时朝堂的消息他还没有收到,建奴那边都已经有行动了。

    孙承宗又看看吐蕃地区疑惑的问道:“这里为什么要标注成红色和白色?这里的山为什么这么高?”

    朱慈烺解释道:“那里地势本来就很高,空气稀薄,汉人在那边很难适应。”

    孙承宗想起史书上的描写不禁感叹:“原来如此,空气可是大民民报上说的氧气?和其他气?”

    朱慈烺眼睛一亮:“孙师读报很认真啊,我以为着些内容您不感兴趣呢。”

    孙承宗摸摸胡须笑了:“老夫虽然年迈,但是不敢妄言知天下事,所谓朝问道夕死可矣,殿下给这一学派起名‘物理’正所谓格物致知,天人合一,了解天道不正是验证自身的过程。只是老夫有一事不明,正所谓阴阳双生,既然有生气,那么世间是不是也有死气?”

    朱慈烺愣了一下,这事怎么还牵扯到阴阳了,他仔细想想:“孙师,如果说氧气是生气的话,那么草木燃烧和人呼吸的时候确实会呼出另一种气体,有点像死气,但是又不完全是,具体情况还要靠皇家科学院研究。”

    其实朱慈烺说的就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再大明说出二氧化碳四个字,那么就相当于预言家了,为什么叫二氧化碳,朱慈烺怎么跟大家解释为啥他知道那东西是两个氧一个碳?

    朱慈烺解释不清楚只好继续聊吐蕃:“孙师您看,这里空气稀薄汉人不能适应,但是越过这里的天竺地区又是一片沃土,这里足够养活五万万人口,若是大明要是能得此地至少能保证百年不愁粮食。”

    孙承宗摸摸胡子问道:“既然汉人不适应,又何谈越过,大明对于吐蕃自太祖开始就以,‘因俗而治’‘多封众建’为策略,成祖时分封二大法王和五大王,宣宗时又封授大慈法王,其中三大法王按教派分布各地,其间又穿插着封授的五大教王,“八大王”系统基本囊括了吐蕃族地方各大教派、各地区的主要僧俗势力。这才有吐蕃地区的长期稳定。”

    孙承宗大概的说了一下之后皱起眉头:“但是吐蕃素来排外,若是大明朝廷派人前往,对方一定会激烈反对,到时候搞不好又是一番腥风血雨,再说几千里的距离物资运输损耗,人员伤亡,完全得不偿失。

    而且天竺距离大明太远,即使花费巨大代价抢下来,将来也难以控制,太白有诗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若是将来动乱大明又无力征讨当如何?”

    朱慈烺指了指南洋:“孙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陆路?从两广过琼州,过南越李朝,占城,在绕过这里一两月不就到了。”

    孙承宗摇摇头:“海上风大浪急,百姓一人一户怎么能完成?光靠朝廷运输又要多少人力物力才能运送足够的百姓到那里?”

    朱慈烺笑了笑:“孙师,您太小看百姓的创造力了,只要许给他们足够的利益,他们自然有的是办法去那里。”

    孙承宗不想在跟太子讨论这个话题,在他看来太子是铁了心的要搞事情,好在陛下还年轻,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今天太子是有备而来,自己回去要好好考虑考虑在想办法劝谏太子。

    朱慈烺也看出来,孙承宗对于自己远大的理想根本不感兴趣,原本以为自己可以跟对方有共同语言,一起为大明的将来奋斗呢,没想到孙师还是太过保守了。说好的王霸之气爆发各种纳头便拜呢?失望!

    朱慈烺收拾一下心情:“孙师,理想什么的咱们就聊到这里吧,至于江南士林,孤并没有对他们有偏见,只要他们心向朝廷忠于大明百姓,孤对他们一视同仁,以后孤也会想办法多给百姓实惠。孙师这边请。”

    朱慈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两人一起到了正殿大堂,朱慈烺一挥手对李若琏做了一个屏退左右的手势,李若琏把两旁的侍卫都赶了下去,自己也亲自守卫在们门口。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说道:“孙师这次去宣大,孤有一事要嘱托孙师。”

    朱慈烺悄声说道:“山西地区有十多名商人勾结建奴,走私粮食铁器等给建奴,锦衣卫已经盯了许久,但是此案牵扯甚大,父皇的意思是等建奴从归化城退走之后,在处置,以免对方趁机跟建奴里应外合霍乱山西,到时候锦衣卫前去办理此案的时候还请孙师给个方便。不要打草惊蛇。”

    孙承宗摸摸胡子:“锦衣卫办差臣自然不会阻拦,此等国贼自然人人得而诛之,殿下尽管放心。”

    朱慈烺接着说道:“防疫军到时候也要参与抓捕,当然调动军队孤会跟父皇请圣旨,不过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到时还请孙师帮忙协助调派军队。”

    孙承宗嗯了一声,表示自己知道,太子做事还算守规矩,既然提前给自己打了招呼,到时候调动军队又有圣旨,那自己也没有理由不帮忙。

    朱慈烺安排了这件事才放下心来,这笔钱可是关系到自己后续一系列计划,包括承诺给内库上缴的银子朱慈烺都打算从范永斗等人身上出呢。

    据说这些人掌握的资产至少超过五千万两白银,只要把这笔钱拿到手,朱慈烺的实力绝对能翻上两翻还多。

    至于所谓的锦衣卫办案,皇上圣旨,暂时都还没有,所谓的锦衣卫办案就是李若琏在悄悄的查,而所谓的圣旨朱慈烺也打算等准备行动了在找崇祯请一道旨意。

    防疫军都是山西户籍,对山西当地情况最熟悉,当初招募的也以流民为主,所以根本不可能跟那些汉奸商人有关系。

第一百一十二章孙承宗的担心

    孙承宗见朱慈烺终于开始关注眼前的事情,他也松了一口气,太子虽然好大喜功,不过也没有盲目的胡闹。

    朱慈烺接着说道:“宣大那边会参考防疫军再训练两万新军,后勤供给问题都由东宫提供,到时候东宫会派出监军,孙师您只能调动,不能拆分或者安插任免人员。这些人将跟防疫军一样会由御马监管辖。”

    孙承宗听罢邹起眉头,宦官监军一直是文臣武将最厌恶的事情,而且听太子殿下的意思,这支军队自己还不能拆分不能任免,那自己靠什么管?这只军队还会听自己的么?

    朱慈烺知道这样干挺讨人厌的,但是为了这支军队的纯洁性,避免文官过多的指手画脚,防止被拆分被陷害才是第一要务,朱慈烺相信孙承宗会有办法协调好的。

    要不然干嘛把他从家里请出来,不就是他又卓越的指挥协调能力么。

    记得这两年勇士营大放异彩,但是回到京城之后,被拆分救火,一点点的被消灭,虽然不一定是有人故意捣鬼,但是军队这种东西当然是越集中使用效果越好了。

    给孙承宗说完防疫军和新军,朱慈烺又忍不住说道:“曹文诏部的补充和补给也都是东宫提供,说以东宫也派出了监军,还请孙师莫怪,到时候这几支部队的补给、武器、马匹、补充兵员等问题东宫都会一直负责,孙师只需要好好使用就好。”

    孙承宗失望的抱抱拳:“是,臣遵命。”

    说了不开心的事情,朱慈烺连忙说点开心的:“孙师,您担心的宣大边军的军饷问题,往后的半年欠响全部补齐,以后粮饷物资也会优先补充,等新粮食下来之后,边军也会优先种植。”

    孙承宗摸摸胡子:“如此多谢太子殿下,殿下果然经营有道,宣大边军十多万人,加上新军三万,曹文诏骑兵三万,还有曹变蛟新军两万,殿下手里已经控制了十八万军队了呀!”

    朱慈烺呵呵一笑:“孙师说笑了,我可没有控制任何一支军队,这些军队东宫虽然参与,但是御马监都是参与其中的,新军的骨干都是勇士营的老兵,曹家叔侄也都是忠心为国,至于粮饷那也是跟内库监报备的。”

    孙承宗打量了一眼朱慈烺:“太子做事果然滴水不漏,但是殿下有没有想过,要是有人捧杀,您该如何自处?”

    朱慈烺摊摊手:“父皇春秋鼎盛,我只需要在他羽翼之下安心成长就是,若是父皇觉得我不适合做这些,我自然愿意回学堂继续读书。”

    孙承宗不信:“哦?果然?”

    朱慈烺肯定的说道:“那是自然,若是大明海晏河清,我当一个逍遥王爷也不是不可呀!”

    孙承宗哈哈一笑:“看来太子果然防备臣。”

    朱慈烺疑惑的问道:“孙师此话从何说起?”

    孙承宗摸着胡子:“这天下谁都可以说自己能安心逍遥,唯有殿下不行,若是你没有表现一丝才能,是个庸庸碌碌的傻子,到还有一丝可能保全性命,但是太子移住东宫半年,所做的一桩一件都是利于江山社稷的大事,即使后来者觉得自己能做的更好,但是他也绝对容不下殿下这样的太子逍遥。”

    朱慈烺嘴角一翘:“孙师这是在离间天家亲情么?”

    孙承宗摊摊手:“臣也就是趁着没人跟殿下说些交心的话,殿下,您唯有锐意进取才能活着,您所处的位置,不进是退,进步慢了也是退步,殿下应当结交贤士,虚心向学,而不是沉迷军武之事,军武只是小道,修身立德才能让大明长存万事,武宗之祸不远殿下当慎之又慎。”

    朱慈烺摸摸鼻子:“孙师,孤王当然知道,武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有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前提依旧是有一战之力才行不是?

    大宋之富冠绝历代,但是没有听说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因为他有钱就直接投降的?反而因为富足引来饿狼的窥伺,最终被蒙古人霍乱中原,太祖当年也是靠着强大的军力驱除鞑虏才建立大明,也不是靠着送钱给蒙古人咱们才有今天呀。

    所以武力不是全部,但是强大的武力是基础,大明现在正是因为武力上的缺失,所以才会流寇遍地,之后建奴在外窥视,先生以为给建奴多少钱,给流寇讲多少道理他们才会放下屠刀?”

    孙承宗对于油盐不进的太子,也是服气了,这小小年纪咋就这么倔呢?咋一点就不听劝呢?

    孙承宗再次鞠躬下拜:“文修武备,殿下为何只关心武备,文修之事也是重中之重,而且在文修之前,殿下万万不可轻视文臣的力量啊!”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孙师一片苦心孤也明白,孙师的劝谏孤也都记在心里。孙师无非是怕孤沉迷军事,孤从来没有轻视过文臣的做用,相反正是知道文臣的作用孤才会办报纸,才不敢参与朝堂之事,大明的文士为民请命者已经很少了,这些人窃居高位,若是孤跟他们争斗在朝堂浪费时间,还不如躬下身来为百姓做些实事。

    至于最近一直关心军事,也是因为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若是不革新军事,大明会在内外交困之中越来越弱,最后流干最后一滴血轰然倒下,若是情势好转,孤跟孙师承诺绝对会关注民生。”

    孙承宗虽然也感受到大明处于困境,但是他还没有觉得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一次听朱慈烺这么说,他也是感受到了莫大冲击:“大明只是疥癣之患,只要陛下励精图治选贤用能,流寇旦夕可平,建奴也……也能挡在关外,太子多虑了。”

    朱慈烺呵呵一笑:“孙师犹豫了,恐怕您说的这些孙师自己都不信吧?孙师熟读史书,历史上几次北方民族带甲之士过二十万的时候,中原都是怎么应对的?又都有什么样的结果?秦之陈胜吴广、汉之赤眉、黄巾、隋之瓦岗、唐之黄巢之后有几个再次振兴?孙师如何觉得流寇只是疥癣之患?”

第一百一十三章终被正视

    朱慈烺说的这些道理孙承宗难道不知道么?他懂!有些问题他比朱慈烺看的还要透彻,但是为何他一次次被朱慈烺说的哑口无言?

    孙承宗猛然惊觉,他最大的失误就是一直还把朱慈烺当成一个孩子,所以回答问题解释说明的时候往往都是习惯性的哄小孩的语气。

    现在想起这一路上太子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成熟稳重,但是其心智已经不弱于成人,看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承宗没有急于回答朱慈烺的问题,而是先做了一个自我反省,太子已经不是普通孩子,自己也应该拿对待成年人一样的眼光来对待。

    孙承宗再次打量朱慈烺,太子身体健康,已经到了自己的肩膀高了,不要说六七岁的孩童,说他十二三岁都有人信,但是脸上还是一副青涩模样,让人容易放松警惕。

    收拾了心情孙承宗认真的回答道:“大明困局非一日而成,也非一人之错,殿下只想着剿灭流寇,但是百姓衣食无着落,流民遍地,稍有天灾必然流寇复起,殿下当如何?”

    朱慈烺得意的说道:“孙师难道忘了,我有粮种,只要得到推广,那么百姓粮食自然无忧。”

    孙承宗微笑着问道:“报纸上最近都在讨论江南地区棉花占用农田的问题,太子殿下还不知道吧,在北方,烟草也在大量侵吞农地。

    辽东地区新开垦之地十之七八都种的是烟草,北直隶和山陕地区乃至全大明,男女老少吞云吐雾者不知多少,粮食收成再好也没有一亩烟草获利多呀,所以北方很多地区百姓种粮只留自己口粮田,剩余都种上烟草贩卖交税,故而北方缺粮也并不是只因为天灾导致的粮食减产,烟草、棉花还有麻等物的种植业有原因。”

    朱慈烺疑惑的回忆了一下子,他几次出门,路上确实有不少人吸烟,而且京师烟肆也确实众多,作为现代人看到烟草早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所以他一直没有想到种植烟草的问题,今天孙承宗突然提到,他才惊觉,原来烟草已经在大明盛行了。

    孙承宗忧虑的说道:“所以新粮食确实能一定程度缓解粮食危机,但是就像报纸上说的不从根本上扭转大家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的矛盾,那么粮食危机依旧存在,大明依旧有很多人食不果腹。”

    孙承宗自信的说道:“流寇之所以肆虐不过是大明没有重视,只要朝廷上下一心,稍微用些心思,那流寇旦夕可平,杨嗣昌所提之策已经足够应对流寇,殿下又补齐了宣大最后一块漏洞,臣相信不要三年流寇一定会被剿灭,但是那个时候大明上下没有了这个共同的敌人,朝局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朱慈烺认同的点点头,是啊,不能让那些朝臣们闲下来,否则他们肯定是又斗得欢快,想要干什么还不是一大堆阻力。

    孙承宗接着说道:“历代经略草原,太祖成祖当年北伐蒙古,无不是大胜,但是大胜之后大明并没有得到实际得好处,这些年更是连河套地区都放弃了,太子要经略北方,只靠粮食和士卒不足以成事,殿下应该知道一块土地属不属于大明一个是有没有汉人在耕种,二是能不能给朝廷带来税收,否则这样的地方就是占有太多,最后还是会一点点的丢掉。”

    朱慈烺也在才发现原来孙承宗不只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头子,他对大明的问题确实了若指掌。对各种问题都看的很透彻。

    孙承宗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太子不喜文士,大概是因为文人官员只顾自己私利,不为大明天下尽力吧?但是殿下,您治理天下总要人来做吧?总不能派军队去管理地方吧?殿下不喜现在的文士,为什么不去其糟怕,早些找一些自己习惯的,加以培养?”

    朱慈烺点点头:“孙师所言甚是,烟草、棉花、麻、桑树、甘蔗等作物种植确实侵占了不少民地,但是这岂不是正证明了大明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百姓种植所需?至于解决之法自然是开垦更多的土地啦,难道孙师觉得应该禁止百姓种植棉花桑麻么?那百姓穿衣从何而来?”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至于北方产出有限的问题,孙师没有想过么?为何草原上一代代的游牧民族一茬接着一茬的产生,为何汉人就不能生存,而游牧民族确能生活的很好?汉武帝有言‘寇可往吾亦可往!’既然游牧民族可以生存没有道理汉人就不行,孤王觉得我们应该培养汉人自己的牧民,而不是一直任由游牧民族占有草原。

    至于产出,现在草原上,皮毛、马匹、牛羊等物都是咱们需要的物资,而皇明纺织正在改进纺织机,以后羊毛也能防止成线,织成毛呢,不但暖和挡风,而且好看,我已经打算以后用这种毛呢做大明军官的风衣大氅,到时候必然能带动更多牧民养殖绵羊。

    而新粮食耐旱耐寒,可以在草原河流密集处种植,到时候汉人牧民半游牧,半定居,一定比起那些异族容易管辖,以后的草原将推出游牧证制度,凡事无证游牧者人人得而诛之!”

    孙承宗疑惑的问道:“游牧证?”

    朱慈烺解释道:“游牧证就是在草原放牧的官方凭证,上面记录了牧群的人员组成,行动路线,牛羊家产数量,允许放牧的牲畜种类等,由大明官府发放,游牧人员转场到另一个牧区必须到当地牧民管理所报备,有人员牲畜变动也必须报备。凭游牧证出入市场购买生活物资,购买的物资数额也必须严格按照游牧证上的人员牲畜数量购买,禁止多买。”

    孙承宗一听就明白了:“殿下是想限制牧民的流动,还有随时掌握他们的游牧状态还有牲畜数量,限制他们的发展,但是大明如何划分牧区,牧区又怎么管理呢?”

    朱慈烺有些无语:“孙师,我不是说了么,在河流密集或者河流密集的地方开垦良田,所谓河流湖泊密集的地区不正是游牧民族所说的水草丰美之地么?大明只需要在这些地方种植粮食,筑成立市,在修筑城镇帮助游牧民族躲避雪灾,就能控制游牧民族大部,其余贫瘠地区的些许人口无碍大局呀!”

第一百一十四章背锅不

    孙承宗总觉得太子殿下一副不靠谱的模样,游牧证?能有用?不过孙承宗还是捕捉到一点:“殿下刚刚说无证游牧者人人得而诛之?”

    朱慈烺点点头:“是啊,到时候无论是边军、有证部落或者捕奴队,只要无证游牧的部落谁发现并且抓获就是谁的财产。”

    孙承宗震惊的问道:“若是这么做,多少生灵涂炭,殿下如此做有伤天和。”

    朱慈烺无奈的挠挠头:“难道孙师跟那些腐儒一样觉得异族杀我们就是应该,我们杀异族就是有伤天和?内霸外王?”

    孙承宗也摸到了一丝朱慈烺的脾气,这孩子属顺毛驴的,你越是跟他争辩,他就越有有理:“殿下,当然不是,臣是觉得,这事应该由臣子代劳,殿下怎么能做这种有伤天和的事情。当年霍嫖姚横扫大漠,英名传颂千年,但是其早夭之命未必不是此因。”

    朱慈烺觉得自己跟孙承宗聊了这么久,总算听到一句顺心的话:“孙师此话深的我心,那不如孙师来推动此事如何?”

    孙承宗整个人都方了:‘我是谁?我在哪?我干了什么?'

    朱慈烺看着哆哆嗦嗦的孙承宗,哈哈大笑起来:“孙师是怕晚节不保吧?”

    孙承宗苦笑一声:“臣的名节无所谓,臣就怕此举会给大明带来灾祸,现在大明首要问题是流寇,若是对北方做这么大的动作,那万一草原乱起来,大明可能就会错失这次剿灭流寇的时机。”

    朱慈烺继续哈哈笑着:“孤只是开个玩笑,虽然以后会推游牧证,但是现阶段肯定不行,这不是逼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投靠建奴么?等什么时候咱们大明主导草原了,咱们在推进这个计划。”

    朱慈烺正色道:“孙师,这次去宣大,孤王觉得一个是经营河套,第二就是想办法拉拢草原上的蒙古人投靠大明,即使不能全部投靠也要大量购买马匹牲畜,即使加价也在所不惜。”

    孙承宗对于朱慈烺的计划自然认同,只要你肯给钱,你让我把整个草原都买下来我也愿意,他自然理解自己多买一份敌人的力量就弱一份的道理,金银饿不能食,寒不能衣,哪有物资实在。

    孙承宗疑惑的问道:“殿下能给宣大多少银子?若是重开市赏,那地点定在那里?建奴若是长期驻扎归化城,殿下又有何打算?”

    朱慈烺摊开手:“那是您的事情,我只负责提供弹药和物资,当然我还是那句话,新军有独立的指挥权,不受除了你之外的任何人节制,若是有大风险的行动必须先上报御马监曹公公那里报备。”

    朱慈烺虽然是穿越者,但是不好意思,他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打仗谋略这种事情,他从来不擅长,遥想当年打红警帝国的时候,他的打法就是攒足够的兵然后一波平推,若是不行就在造更大的一波,天启满屏幕,直到游戏崩溃。

    所以他没有盲目自信,觉得自己是什么战略战术天才,朱慈烺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手超级好牌,只要解决了流寇,那大明就是世界老大,自己的一波流就能继续浪下去,要啥战术,不是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么?朱慈烺就打算不要啥赫赫之功,我就不停的造兵,堆死你!

    至于战略啥的,那都是后世总结的,某点小说上明末流派一大把,由海到陆,由南到北,由西北到东南,什么金角银边草肚皮,哈哈,现在朱慈烺告诉你你们都没有机会了。

    现在选大明还不用担心天命系统,只需要小心自己的小命其他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香么!

    跟孙承宗聊完之后,朱慈烺对于这位帝师感官一般,被一大票作者推上神坛的人物,其实也不是三头六臂全知全能的,理念上的冲突还是充斥着整个谈话过程。

    朱慈烺也彻底死心,看来自己要走的路还是无人同行,那只有期待追随者能跟上脚步了。

    朱慈烺站起身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孙师统兵经验丰富,今天讲武堂有一场推演宣大防线跟建奴战斗过程,希望孙师能多多指正。”

    孙师对于兵器推演也闻名已久,立刻饶有兴趣的施礼跟上。

    另一边朱慈烺跟孙承宗对话的内容已经传到崇祯的案头,崇祯看着朱慈烺孩子气的话语,久久没有说话,王承恩侍立在一旁,宛如一尊木雕。

    崇祯最终还是微微一笑:“承恩啊,太子虽然目光远大,但是终究还是个孩子,性子急躁了!要好好的磨练一番才好,不过江南之事都是谁在背后议论?”

    王承恩小拇指一动,这个是他的习惯动作,每次算计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转动戒指,不过在崇祯面前他可不敢,所以动一下之后就停下了。

    王承恩快速思考一番之后弯腰答道:“回陛下,太子殿下有意推动粮食改革,其实今年收夏粮时,太子在山西的时候的够粮行动就引起了当地商人的不满,这次在江南推广,与其说是江南士林的非议,倒不如说是山西粮商的推动,江南人背推上前台,否则也不会迅速传遍江南。”

    崇祯嗯了一下,又看了一眼两人的对话:“山西的粮商?山西那边跟关外建奴有多少牵扯?太子派何人调查此事?还有太子殿下对付建奴的办法是什么?你们调查清楚没有?”

    王承恩弯弯腰:“陛下,边关商人出了长城,厂卫就很难知晓他们去了哪里,多少人牵扯还需要调查,太子派了一个叫苏桂的太监领队带着一百缇骑和十几个得力的锦衣卫在山西暗暗调查,但是太子好像主要调查的是……”

    崇祯抬起头:“是什么?说。”

    王承恩弯腰:“太子殿下主要调查的是这些商人的家产家人居住地,货物往来商铺,还有金银可能藏匿的地点,好像不是在查案,就像是土匪行动前的踩点一样,哦对了,这些商铺大多都参与了山西购粮的行动,而且这些人在上个月建奴入寇代州的时候都损失了大笔的粮食,想来太子殿下觉得他们粮食损失的有蹊跷。”

第一百一十五章那个疑似练过葵花宝典的太监

    崇祯默不作声的沉思了半晌,:“方正化被太子安排去哪里了?”

    王承恩弓着腰:“太子殿下说,今年您的寿诞他要精心准备送一份大礼给您,所以让方化正带着锦衣卫王之谦、许贯中、刘子龙三人去大同了,哦,这三人都是今年太子殿下举办的武术大会选出来的前三名,赐锦衣卫出身。说是去大同府找额哲要礼物。”

    崇祯疑惑的气笑了,算算日子也快到他的寿诞了,忍不住问道:“送我的礼物?用我的人?去找别人要?还精心大礼?这精心在什么地方?”

    王承恩微微一笑:“太子做事总是出人意表,奴婢也不知是什么,据说是安排了方正化之后,方正化都没有来回禀,想来是一份惊喜吧。”

    崇祯呵呵一笑:“由着他吧,小孩子胡闹而已,他能送朕什么,朕还缺什么?蒙古有什么东西?好马?”

    崇祯看到桌子上的对话又皱眉说道:“选几个得力的人加强东宫安全护卫,莫要出什么纰漏!另外告诉太子,近日出宫多带护卫。”

    此时大同城方正化跟王之谦、许贯中、刘子龙三人风尘仆仆的赶到曹文诏的大营外,王之谦立马营门口,看着拒马桩和后边拉弓的士卒:“瞎了你们的狗眼!我等封太子之令前来找你们曹总兵有要事,还不快去通传!”

    说罢把手里的手令甩给带队的小旗官,小旗官也看不懂里面的文字,不过看四人高头大马,一路虽然风尘仆仆但是衣着体面的锦衣卫打扮,也不敢盘问:“几位上差捎带,我这就去通传。”

    等了不到半刻钟曹文诏就匆匆来到营门:“原来是京城来的方公公,有失远迎,有失远迎,里面请,你们快给几位公公的马牵进去,精心喂养。”

    王之谦、许贯中、刘子龙三人脚步一顿,看了一眼曹文诏,曹文诏莫名其妙,王之谦忍不住道:“我们三不是公公,在锦衣卫为太子殿下公干。只有方公公才是宫里来的人,代表皇上。”

    听着三人语气中的嫌弃,方正化微微一笑:“我看几位精明干练,不如跟我在宫内发展,将来已将封公封侯……”

    三人连忙拱手:“公公说笑了。”

    曹文诏拍拍三人哈哈一笑:“不说这些,走,四位原来是客,我吩咐人去准备些酒菜,给四位接风洗尘。”

    方化正停住说道:喝酒就免了,这次我们有要事在身,你们先给我们准备热水,我们换好衣服就去找额哲。”

    曹文诏疑惑的问道:“用得着这么急么?”

    方正化看看四周:“咱们去大帐说话。”

    几人回到大帐内方正化正色道:“多余的话我也不跟你多说,殿下的信你也看到,你只需要把我们送到额哲的主账里,先让手下人暗暗准备,防止有变,其余的事情自有我们四个来办,若是事情失败,你就准备接手额哲部下。”

    曹文诏惊讶的问道:“你们要绑架额哲?为什么呀?”

    方正化冷声说道:“曹总兵还是不要多问,咱家保证,这次事情成了,以后你也会简在帝心,若是办的不好,我四人准备以身殉国,曹总兵只管给我们收尸就好。此事有太子兜着不会牵连到你”

    曹文诏沉默了一下:“那几位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我老曹也不是怕事的人。”

    方正化嗯了一声:“好,给我们准备饭食,洗洗澡,我们要以秘史的身份见额哲,到时候将军只管脱身准备在外边整顿军队策应就好。”

    虽然不知道方正化要干什么,但是皇家的事情,知道的越多自己的小命就越难保的道理曹文诏还是懂得,当即一边给四人安排饭食洗漱,一边命令手下开始喂马吃饭。

    所谓的大军准备,能准备个什么?难道是列队在营地内站好随时等着开出营地么?

    当然不是,大军备战要准备的东西多了,首先就是人马饱食,然后检查装备,之后列队布阵,之后开出营地,等到了地方吃的东西也都消化完了,直接开仗,也不会应为吃的过饱运动了伤胃啥的。

    反过来要是不给士卒跟马匹吃饭,那鬼知道准备好准备多久,打仗要打多久,打到一半饿了,谁还能让你停战吃饭咋地?

    所以大军准备第一步就是喂马吃饭,等四人吃好喝好,营地内各处也开始吃饭,几人检查了一下身上的东西,整理好衣服,曹文诏点点头吩咐打仗里的将军准备,自己带着侍卫家丁引着四人朝额哲大营走去。

    额哲的大营虽然没有曹文诏扎的规整,但是四周的伺候哨探可一点不比曹文诏的少,毕竟是在大明的土地上,他也担心别睡一觉就被人家一锅烩了。

    所以等曹文诏到额哲大营门口的时候,额哲已经得到消息,派出了新任的丞相在营门口等着。

    嗯!你没有看错就是丞相!额哲继承的可不是他老子林丹汗的一副羽毛球拍,也不仅仅是一个蒙古部落,那是蒙古帝国的名号,大元黄金家族的血脉。

    这个才是虽然他这么惨但依旧是香饽饽的原因,一个完整的帝国能没有丞相么?当然不能,所以情况稍微有点稳定,额哲就开始忙着组件他的丞相和六部,这次接待也根据外交对等原则,派出了大元帝国丞相,高规格接待了大明的使者。

    两方见面,曹文诏倒是没有觉得额哲的身份有什么上升,直接开口问道:“你们的额哲汗呢?大明皇帝的使者到了,有要事要跟他谈,你快带我们去!”

    丞相脱不花拱手笑道:“大元皇帝陛下正在用晚膳,你们有事需要等陛下用完晚膳之后我在通传。”

    方化正皱眉不屑道:“天无二日,既然你们大汗投靠我们大明,他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去了皇帝尊号,否则惹得我们皇帝陛下不高兴,你们一分钱的赏赐都别想拿到,反而有灭族之祸。”

    脱不花回击道:“我大元虽然暂时困顿,但是我们还有广袤的草原,整个北方和西方还有大元无数的汗国统治,我们跟大明是合作,并不是祈求你们怜悯,你们大明需要我们大元的勇士帮你们抵御建州人才有这次合作,所以你要学会尊重你的朋友,若是不然朋友就会变成敌人,你不想看到大元跟建州人合作一起攻打大明吧!”

第一百一十六章要回一样东西

    方正化还没有说话呢,一边的毒舌曹文诏不乐意了:“哎哟我说你是找削呢是吧!你现在给我联合建奴试试!曹三你去通知大营准备,只要这边稍有异动立刻给我大军掩杀过来!我倒要看看你怎么走出长城的!还西域的汗国,自己是怎么被从西边敢回来的心理没一点数么!还有脸提!”

    方正化不禁眉毛一扬,这曹文诏看着是一副大老粗的样子,做事还是有脑子呢,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军队的行动给掩饰了一下,就算额哲有所察觉也只以为是曹文诏的军令,不会怀疑其他。

    脱不花脸色涨红:“我家大汗是草原之主,黄金家族的嫡传血脉,成吉思汗的子孙,即使现在稍微有点挫折,但是长生天还是眷顾我们的!”

    曹文诏冷笑着:“是啊!长生天真眷顾你们!先是雪灾,后是大旱,现在又瘟疫,你们的大汗不是长生天亲生的吧?怎么感觉像后娘养的孩子?”

    脱不花不满的吆喝:“大旱和雪灾都是你们大明带来的,瘟疫也是你们大明带来的,你们的大臣都说是因为朝中有奸臣当道上天示警,我们是被你们连累的。”

    曹文诏是给他仔细讲理掰扯的人么:“吆喝,咋的我们的上天老子罚儿子,关你们草原屁事?咋地?你们的长生天是我们的天老子的儿子么?连你们都管?要是不管那你不好好想想是你们缺德了,所以你们的长生天也降罪你们?我看你就像缺德的!估计杀你祭天说不定瘟疫就散了!”

    脱不花哼了一声:“我不跟你们胡搅蛮缠,你们要见大元皇帝陛下,必须要等我通报之后,否则请回吧。”

    一直没有说话的方正化嘴角扯了一下,掐着兰花指抚摸着自己的头发,尖细着声音说道:“哟,在我们大明这通报的事情都是我们这些太监在干呢?回来跟额哲汗要建议一下,你做的这么称职不如阉了专门干这个。”

    脱不花厌恶的挥挥手:“哼!你们休要逞口舌之利,大明不是号称礼仪之邦么?怎么都是你们这种无礼之人。”

    曹文诏哈哈一笑:“那个叫燕啥的人是怎么说的来着?对了,大明自然是礼仪之邦,但是我们出使不同的国家当然用不同的使臣,对待礼仪之邦我们就派谨守礼仪的大臣,而出使你们这种无礼的小势力,自然不需要什么懂礼仪的大臣!哈哈哈。”

    脱不花讽刺道:“那是晏婴晏子,将军平日里不读书的么?”

    曹文诏老脸一红,自己竟然还没有人家蒙古人知道的多,早知道就不卖弄了,但是嘴上他可不饶人:“老子杀蒙古人都杀不完,哪有时间读书!”

    脱不花气的指着他:“你!哼!”

    两边正在争吵,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军士的声音:“陛下已经用完晚膳,有请明朝使者。”

    脱不花一挥衣袖扬长而去,方化正冷眼看着,悄悄的对这曹文诏说道:“曹总兵,一国丞相若是仇视大明,那么将会给大明带来很大的隐患,总兵可有办法除掉此人?”

    曹文诏摸摸下巴:“长城内没有啥好借口,只有出了长城战场上找机会做了他,推到建奴身上。”

    方正化点点头:“曹总兵费心了。咱们进去吧。曹总兵一会可以找机会先回去了。”

    曹文诏嗯了一声,几人在士兵带领下穿越了营帐区,到了大营的中心,这里有一个比其他帐篷大十倍的大帐,里面摆着额哲从马车行宫上搬下来的金椅,额哲大大咧咧的坐在上面剔着牙。

    曹文诏进大帐吆喝道:“吆喝额哲,你这几天不见部落实力没有增长一分,规矩倒是见长啊?”

    额哲疑惑的问道:“曹总兵何出此言啊?”

    曹文诏指了指脱不花:“你这丞相什么玩意,见你还要等你吃完饭?记得一开始的时候,你在马车上一边吃着烤羊肉一边咱们议事?现在怎么的?吃着大明供应的粮草还要大明天子的使者等着?”

    额哲挥挥手:“曹文诏总兵是我们的朋友,以后他来可以直接来见我,知道了么?你先下去吧。”

    招呼走了脱不花额哲解释道:“这个是我爹的忠仆,我刚封的丞相,还有点不懂事,曹总兵不要见外,这四位就是大明天子的使者么?请坐请坐。”

    方化正打量了一下营帐的布局,朝曹文诏使了一个眼色,然后对着额哲说道:“陛下这次让我来,有意见密事跟额哲汗商议,还请大汗屏退左右。”

    额哲犹豫的看了一眼曹文诏,这家伙可是出了名的猛将,跟自己共处一室,自己再撤走守卫,那岂不是把小命交到对方手上?

    曹文诏哈哈一笑:“额哲你不用这种眼神看着我,既然使者已经带到,我就回去就是,省的听到不该听的,我不在你就不害怕了吧?哈哈哈哈。”

    曹文诏拱手直接大踏步的离去,额哲尴尬的看了方正化一眼,又看了一眼方正化身后的三个锦衣卫,方正化挥挥手:“你们三个去大帐门口守着,防止有人偷听,额哲汗,就剩我一个太监你不会还害怕吧?”

    额哲终于满意了:“大使勿怪,毕竟在大明的地盘上,我还是小心为好,好了你们都在殿外候着。”

    送走了所有的侍卫,方化正终于笑了:“额哲汗,太子殿下让我带他向你问好。”

    额哲连忙抱拳:“谢谢太子殿下惦记,我也听说了,我们部落的粮草都是太子殿下筹措的,真是感谢。”

    方正化微笑着说道:“你既然心存感激,太子殿下让我找你要一件本来就属于大明陛下的东西。”

    额哲皱眉问道:“什么东西?本来就属于大明天子?我从来没有从大明天子手里拿过东西,怎么会有?”

    方正化伸出手:“额哲汗这屋子里的桌椅都还不错啊?”

    额哲莫名其妙的打量了一眼方化正,咋说着要东西,有谈论桌椅?这太监到底是啥套路?

    额哲想不明白就敷衍道:“这些都是我让人从大同城里随便采购的黄花梨圈椅,没啥特别,就是结实!”

    方正化哦了一声,然后手上运劲一拍:他身边的放茶碗的小几立刻噼啪一声崩碎:“也不怎么结实嘛,大汗只管安坐,我们是谈事情,虽然十步之内我有把握三息取你性命,但是只要你不乱来,咱们还是以口头谈论为主!”

第一百一十七章需要你的仪式

    额哲脸上带着不悦,不过看着破碎的桌子还是没有敢轻举妄动,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他也不敢轻易冒险。

    虽然心里畏惧,但是嘴上确没有输:“你什么意思,你是假钦差么?你觉得你动了我就能出这个帐篷么?外面有一万士卒随时能取你性命。”

    方化正戏谑的搓着手:“太子殿下说了,那件东西比咱家的命都重要,必要的时候,杀了你逼反蒙古都在所不惜。”

    额哲心里一冷:“你到底想要什么东西?”

    方正化淡定的从身后包裹里拿出一个方盒,缓缓的打开,中间露出一方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螭一角缺,以金子补齐。

    额哲疑惑:“你这是传国玉玺?你这何意?天下谁人不知,传国玉玺在我大元手里?你这个一定是假的!”

    方正化不屑的笑笑:“我这个自然是假的,你那个也不是真的,这个是太子殿下怕你们的工艺粗糙特意做的备份,你要做的就是进京把传国玉玺奉给大明皇帝陛下。”

    对这种脱了裤子放屁的举动,额哲就更不能理解了:“既然你做了玉玺,那为啥不直接献给大明皇帝陛下?反正大家都是假的,你为啥让我去献?”

    方正化捧起玉玺:“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传国玉玺在你们手里,我们再去献别人也会怀疑真假,只有你去献别人才会承认他是真的!”

    其实这个还代表着蒙元的彻底投降,还有大明的得国之正和天命所归。

    朱慈烺想用这传国玉玺压制朝野上君王失德的声音,传国玉玺象征着崇祯皇帝被天命眷顾,到时候在引导舆论,天灾一定是臣子不屑。

    额哲脸色阴晴不定,传国玉玺一直都是无价之宝,但是现在势必人强,留在手里被大明太子惦记着,将来自己肯定落不下好,不要说将来了,自己现在这一关就难过。

    最后他还是叹了一口气:“好吧,我愿意把传国玉玺献上,但是大明需要给我一百万石粮草,一百万两银子,一百万只牛羊,还有曹文诏手里所有的蒙古部族。”

    方正化呵呵一声:“此事还是额哲汗自己跟我们皇帝陛下谈吧,我只负责传国玉玺。”

    额哲站起来方化正也站起,两人走到大厅背后,大厅屏风背后有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十几方印玺,额哲略过那些黄金玉石的印玺盒子,拿过一个不起眼的紫檀木盒子打开。

    里面露出一个跟方化正手里的传国玉玺极其相似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螭一角缺,用金子补齐。

    这个时候三国演义虽然流行,但是大家还不至于用话本小说里的话去做什么缺一角的玉玺,而是根据东汉卫宏的记载,采用了上螭一角缺,以金子补齐。

    方化正接过跟自己手里的对比一下,相比于朱慈烺做的这个,额哲送出的用的玉石料子要好的多,但是雕刻工艺确差了一半,方化正看了半天,犹豫着要用哪一个,最后实在决定不了干脆把两个都放进包里。

    额哲看着方化正:“那你现在是不是可以走了?”

    方化正摇摇头:“大汗还是准备准备随我进京吧,到时献上传国玉玺陛下自有封赏,在回京之前我们四个人负责保护你的安全。咱们最好明日一早就出发,大汗以为呢?”

    额哲心中忐忑,最后无奈的点点头。

    朱慈烺之所以派方化正跟锦衣卫比武前三名这四个人前来硬抢,也是吃准了额哲性格懦弱。

    朱慈烺记得历史上,今年额哲会被建奴在黄河内侧包围,最后投降建奴,乖乖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也应为获得传国玉玺,第二年就宣布称帝建立了大清。

    朱慈烺不知道自己抢了传国玉玺能不能阻止皇太极称帝,但是没有传国玉玺,皇太极怎么敢说自己有天命?

    方化正行动顺利,四人干脆直接住进额哲的帐篷,原本还以为是一场恶战,还要斗智斗勇很久,没想到如此轻易的就做到了,这种事情功绩那至少也得给他们官升一级啊。

    这边一做好准备,锦衣卫迅速放出信鸽,把消息传回京城。

    距离朱慈烺得到消息还要一两天,京城这边朱慈烺送走了孙承宗自己站在讲武堂门口,久久没有说话。

    原本朱慈烺把孙承宗想象成大明柱石还是那种擎天白玉柱,说话风趣幽默睿智,战略眼光浑厚,一下子就能说道问题的关键点上,帮自己查漏补缺,大明能借着他的辅佐获得喘息之机。

    但是当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说他没有智慧吧,他提出的建议也能抓住重点,例如围剿流寇建议追剿不停,直到把流寇拖死,这的确是剿灭流寇的好办法,对付建奴多路进攻,也算认识清醒。

    不过朱慈烺始终觉得他表现的不像一个智者该有的样子。

    其实朝堂上的大臣没有一个傻子,大明从来不缺少战略家,也不缺少智者,但是国家政策这种东西考验的是群体智慧,也考验皇帝最后的选择。

    显然崇祯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从政十七年做出了一大堆错误的决定,最后大明一步步陷入深渊。

    就像现在崇祯还在对内阁人选举棋不定,各方面还在为此角力。

    在朱慈烺看来,这次阁臣的选择关系到国家大战略,必须要迅速的做出决定,快速推行剿灭流寇的策略,一次次的朝议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正在朱慈烺不开心的时候,远处一个太监打着哈气口角流涎身体颤抖,目光躲闪的从他身边跑过。

    朱慈烺立刻觉得这个人不对:“李若琏给我抓住他!”

    那太监吓得扑通一声的跪在地上:“太子殿下饶命,太子殿下饶命。”

    朱慈烺仔细打量着他,这个太监怎么对他有种熟悉的感觉,对!就是像电视上那些粘上毒瘾的人一样。

    朱慈烺冷冷的看着他:“你是哪里的太监,要去干什么?”

    太监犹豫了一下:“殿……下,奴婢……是东宫典藏的太监,要回东宫。”

    朱慈烺冷哼的问道:“要回去干什么?”

    太监眼神躲闪着:“殿下饶命,我回去盘点……库……房。”

    朱慈烺见他意识越来越模糊,说话都说不清楚,朝李若琏示意一下:“放了他吧,让他回去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