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执宰大明TXT下载执宰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执宰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小黑醉酒     执宰大明txt下载     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24章 各显神通

    内阁和六部围绕着两淮盐道的贪腐案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角力后,在宣德帝的调解下双方逐渐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各派一名大员前往扬州城陪审此案,使得双方的争斗暂时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事关重大两淮盐道的案子连深居后宫的太后都被惊动,特意找来宣德帝询问详情,毕竟宣德帝太过年轻执政经验不足,她担心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发内阁和六部的一场大火饼,从而惊扰了朝局。

    得知宣德帝仅是想敲打六部而并非要下重手,太后于是放下心来,对宣德帝是刮目相看,同时也是李云天青睐有加:有李云天这个能文能武、任劳任怨又不居功自傲的臣子来辅佐宣德帝,宣德帝必能压抑住朝堂上的那些资历深厚的高官显贵,进而成为一代明君。

    杨溥和胡滢被内阁阁老和六部堂官选中,成为了两淮盐道贪腐案的陪审官,两人不敢怠慢,随即就起程登赶往扬州。

    “来了!”扬州码头,当李云天与众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声音,只见运河的河面上出现了一艘挂着黄龙旗的双层大船,在船只零星的河道内甚是醒目。

    码头上的官员士绅立刻按照身份在李云天身后排好了队伍,躬身迎接杨溥和胡滢这两位朝廷重臣的到来。

    船靠岸后,杨溥和胡滢一起出现在船头的甲板上,两人相互谦让了一番后胡滢率先下船,无论是资历还是官衔胡滢都要高于杨溥。

    “两位大人旅途辛苦了。”李云天笑容满面地迎了上去,向杨溥和胡滢拱手说道。

    “见过两位大人。”跟在他身后的潘兴民等人齐刷刷地向两人躬身行礼,李云天虽然官阶比潘兴民要低,但有镇武侯这个爵位护身,故而不用向杨溥和胡滢行躬身礼。

    “镇武侯果然不愧是少年才俊,竟然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审清了两淮盐道的贪腐案,真乃我大明百官的楷模。”胡滢笑着向李云天拱手回礼,开口恭维了李云天一句。

    虽然李云天已经年过三十,但在胡滢已经六旬左右,称他一声“少年才俊”也未尝不可。

    “镇武侯此次清除了两淮盐道的那些贪官污吏,给我大明挽回了巨额税银,实乃我大明之幸。”杨溥也对李云天赞赏有加,笑着向李云天拱了一下手。

    相对于胡滢,杨溥与李云天的关系无疑要更加亲密一些,毕竟李云天从交趾回来后进入内阁协助阁老们做事,虽说他由于平息都察院的内斗很少去内阁但两人的私交肯定是有的。

    “两位大人,本侯已经备好了接风宴,请。”与杨溥和胡滢寒暄了几句后,李云天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着两人上了停在一旁的四轮马车,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前往扬州城最有名的酒楼。

    “镇武侯,此车既宽敞舒适又四平八稳,听闻朝廷准备给各部堂官配发此车,不知何时能造好下发?”虽说两淮盐道气氛紧张,杨溥和胡滢这次又是肩负重任而来,但路上两人却与李云天谈笑风生,杨溥甚至将话题扯到了所乘坐的四轮马车上来。

    “杨大人勿须久等,等明年开春马车就会送到府上。”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回答。

    四轮马车比轿子又气派又舒适,关键是车牌号码展现了车主的身份和地位,故而一经推出就在京城官场深受欢迎。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第一批四轮马车将在春节过后推向市场,其中就包括配发给各部堂官的车辆。

    “胡大人,我等这下可有福了,即便是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了。”杨溥闻言笑着向坐在身旁的胡滢说道。

    “本官听说这四轮马车可是侯爷想出来的,侯爷见识渊博,本官实在是佩服。”胡滢笑了笑,开口恭维了李云天一句。

    “胡大人过奖了,本侯只不过侥幸遇见过几名西夷人,得知他们那里行驶的就是这种四轮马车,后来略加改动而已。”李云天连忙摆了摆手,一脸谦逊地说道。

    如果搁在外人的眼里肯定以为李云天和杨溥、胡滢是关系要好的同僚,孰不知三人现在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很显然,李云天和杨浦、胡滢在两淮盐道贪腐案上都有不同的诉求,李云天是求稳,杨溥是想趁机打击六部,胡滢则是想要自保,三人必将进行一番艰苦的谈判和妥协,以达成各自的目的。

    接风宴后,胡滢径直去了两淮盐道衙门的大牢去见南京户部侍郎陈文仁。

    陈文仁这一个多月来消瘦了很多,眼神也变得有些茫然和迟钝,自从李云天十月初的时候提审了他一次外再也没有让他过堂,这种焦急不安的等待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胡尚书!”当陈文仁被带进两淮盐道衙门大牢的一间厢房时,陈文仁眼前一亮,连忙整了一下头上的官帽,走上前拱手行礼。

    由于陈文仁现在只是戴罪之身,故而还保留着职务,他很清楚头上的乌纱帽只是暂时戴在他的头上,用不了多久宣德帝就会下诏罢了他的官职。

    “你们都下去,本官有话要对陈大人说。”胡滢面无表情地向陈文仁微微颔首,然后沉声吩咐房间里随行的护卫和官吏。

    胡滢是大明的户部尚书,他的话现场的人自然要听从,因此纷纷抬步走了出去,并将房门缓缓关上。

    没过多久,面无表情的胡滢拉开房门走了,房间里只剩下脸色惨败、眼神绝望的陈文仁。

    李云天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双目不由得流露出一丝怜悯的神色,陈文仁在洪熙朝的时候担任南京户部侍郎,而宣德帝只打算追究宣德朝以来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相关官吏的罪责,因此陈文仁自然就成为了最佳的替罪羔羊。

    这也是为何李云天在给宣德帝的奏章中只提到宣德朝以来两淮盐道流失的盐税税金数额,而没有涉及到洪武朝、永乐朝、洪熙朝甚至建文朝,已经无形中向外界表明了他查案的底线。

    其实,根据那些盐商提供的账册记载,李云天已经掌握了洪武朝末期以来两淮盐道贪墨的确凿证据。

    永乐帝迁都前,两淮盐道盐引的签发由位于南京城的京师户部负责,这就使得不少户部官员牵涉其中,作为大明的第一大部院衙门,户部出身的京城和地方的高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倘若李云天按照那些证据查下去的话,大明的京师户部和南京户部必定遭受一场浩劫,顺带牵连朝廷那些户部出身的官员,再加上从两淮盐道获得了好处的官员,整个大明官场就要引发一场剧烈的震荡,后果难以预料。

    另外,宣德帝也不想两淮盐道的事情牵涉到驾崩的洪武帝、永乐帝和洪熙帝,故而决定宣德朝时查起,陈文仁身为南京户部侍郎自然要扛起这个罪责。

    就在胡滢见了陈文仁的第二天,陈文仁在狱中写了认罪状,将两淮盐道的罪责一股脑地给扛了下来。

    李云天拿到陈文仁的认罪状后开堂提审了他,当着杨溥和胡滢等人的面陈文仁承认了认罪状上的全部罪行,然后脱下头上的乌纱帽跪在堂前请罪,成为了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最后一名认罪的涉案官员,同时也是级别最高的一名官员。

    由于两淮盐道贪墨案涉案人员众多,凡宣德朝在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任职的官吏几乎被一网打尽,就连那些已经调任别处的官吏也被抓了回来,故而李云天的新年是在扬州城度过的。

    在查案的同时,李云天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追缴涉案人员所涉及的赃款,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仅仅在过年前他就严惩了数十名在清点那些涉案人员财产时企图据为己有的官吏。

    宣德七年元月底,杨溥和胡滢心满意足地乘船离开了扬州城返回京城向宣德帝复命,两淮盐道贪腐案在李云天雷厉风行的查办下基本上已经完结,其首犯、主犯以及重要案犯的罪行皆以查明,剩下的就是一些细琐的收尾事宜。

    此次两淮盐道贪腐案,两淮盐道和各地盐道衙门的官吏被一网打尽,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盐商也悉数被抓,双方可谓全军覆没。

    据初步估算,牵涉两淮盐道贪腐案的案犯以及家眷近三万人,从规模上而言已经与洪武皇帝时期的胡蓝大案相比肩。

    尤为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据初步估算,李云天此次通过抄家收缴的财物的价值高达一亿两千万两白银,足以抵得上大明国库四十年的税收。

    虽然两淮盐道贪腐案看似已经落下了帷幕,不过京城的官场却笼罩着一股不安的氛围,因为李云天手中已经掌握了两淮盐道和盐商总会贿赂朝廷官员的证据,不仅六部阵营不少官员都收受过贿银,而且内阁阵营有些官员也收受过好处。

    毕竟洪熙帝之前朝堂上的文官都是六部阵营的人,等洪熙帝加强了内阁的权势后这才形成了内阁与六部对峙的局面,因此内阁阵营的官员可以说是从六部中分化而来的,自然也从两淮盐道的盐务上得过好处。

    只不过随着内阁与六部的争锋,内阁阵营的官员已经与六部阵营掌控的两淮盐道渐行渐远,故而自然也就无法再从中得到利益。

    对于李云天手里的证据,即便是胡滢和杨溥也没有见过,因为李云天从未拿出来过,两人自然也不方便向李云天索要,说到底李云天才是两淮盐道的主审,这些证据是否拿出来的决定权在李云天。

    况且,李云天已经协调好了内阁和六部在两淮盐道贪腐案中的利益关系,两人也没有必要去自寻烦恼,李云天既然没有公布那些证据肯定有他的想法。

    经此一案,昔日风光显赫的盐商成为了江南商界的历史,九州商会正式执掌江南商界牛耳,进而拉开了江南商界革新的帷幕。

第625章 龙江之花

    宣德七年二月初,李云天在雷婷的陪同下赶去了龙江船厂,前去参加龙江船厂三桅帆船的下水仪式。

    龙江船厂厂督方有节率领着船厂大小官员一大早就在厂门外迎接,驻守龙江船厂的骁武军将领和龙江董事局的董事们也悉数到齐。

    在所有人中,最引人注意的不是龙江船厂的厂督方有节,而是龙江董事局的董事柳雯晴,被方有节等人簇拥着谈笑风生。

    柳雯晴的身份在龙江船厂并不是一个秘密,这使得她在龙江船厂有一种超然的地位,负责协调船厂、骁武军、董事局和地方衙门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已经成为了龙江船厂的掌舵人。

    由于柳雯晴有着绝色的容颜,故而有着“龙江之花”的美誉,再加上她一直以男装出现,又被人称为“龙江花木兰”。

    “柳先生,侯爷来了。”谈笑中,方有节一指大路前方,笑着向柳雯晴说道。

    柳雯晴在龙江船厂的身份是龙江船厂董事局的董事,故而平常人们都喊她“柳先生”,既尊敬又不失温和。

    听了方有节的话后,柳雯晴微微笑了笑,不过并没有看向大路的方向,因为龙江船厂的人都知道她有眼疾,双目看不见。

    当然了,柳雯晴的眼疾当年就被太医治好了,可她觉得让外界误认为她是一名盲人的话是对她的一种最大的保护,故而她就依然以盲人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现场的人纷纷望向了大路,远处的山脚下出现一个旌旗招展的队伍,从仪仗上来看就是朝廷的勋贵,因为即便是六部尚书和内阁阁老也没有如此气派的仪仗。

    永乐帝感念那些靖难勋贵之功,故而给予了朝中勋贵优待,其出行的仪仗仅次于郡王,高于六部尚书。

    李云天这次前来龙江船厂当然乘坐他的那辆四轮马车,一路上特别招摇,吸引了沿途百姓的目光。

    “参见侯爷。”当李云天从车厢里出来时,柳雯晴和方有节等人纷纷躬身行礼。

    “免礼。”李云天右手虚空向上抬了一下,然后笑着与柳雯晴和方有节等人寒暄了起来,现场原本有些紧张的氛围顿时变得轻松。

    在方有节的引领下,李云天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龙江船厂,随着近些年来讲武堂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龙江船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更新了生产设备而且船厂的匠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

    以前,匠户们在船厂里干活纯粹就是一种义务,跟徭役的性质差不多,不仅食宿很差没有薪俸,而且还时常遭受工头的打骂。

    可现在不一样了,船厂的所有匠户都被纳入到了讲武堂的管理体系下,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底俸的基础上依照他们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下发奖金,这完全改变了匠户们的处境,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依照龙江船厂的薪俸标准,一名普通匠户一个月的薪俸能赶上南京一名九品文官的俸禄,这可着实是一笔不菲的酬劳。

    而且,龙江船厂负责匠户的一日三餐,并提供住房,再加上提供免费的医疗和教育,以及安排匠户的家眷进入龙江船厂下属的各个部门做事,其福利待遇之丰厚令外人无比眼红。

    这也极大地提高了龙江船厂的工作效率,匠户们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对造船技术进行了大量改良和创新,有些技术就运用到了三桅帆船的制造中,令李云天非常满意。

    当然了,匠户们自然不会忘记给他们带来这种安逸幸福生活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镇武侯,故而李云天虽然从未到过龙江船厂,但在龙江船厂却有着无人能及的崇高威望。

    在龙江船厂一个戒备森严的船坞,李云天见到了那艘第二天将下水的三桅帆船,静静地停靠在泊位上。

    这艘三桅帆船长60米,宽18米,吃水8米,船身上有着两层火炮甲板,能装载60门火炮,排水量近3000吨,搭乘近700名海员,既能用来作战也能用来运送货物。

    虽说这艘三桅帆船的体积比不上庞大的郑和宝船,但海上的战斗力、速度以及灵活性都远远优于郑和宝船。

    尤为重要的是,这艘三桅帆船出海后不需要护航船队就可以从事海上运输,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

    在李云天看来,如果三桅帆船和郑和宝船编为混合舰队的话,不仅提高了舰队的安全性,而且还提高了运货量,同时又省下大笔开销,可谓一箭三雕。

    根据方有节的介绍,龙江船厂的另外几个船坞里现在正在抓紧时间建造三桅帆船,等到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就可以下水。

    “侯爷,这艘船还没有名字,您给起一个吧?”见李云天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停在那里的三桅帆船,方有节笑着说道,这种起名的大事自然要交给李云天了。

    “就叫‘明扬’号吧,寓意我大明在海上乘风破浪,扬威四海!”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望着那艘三桅帆船沉声说道。

    “乘风破浪,扬威四海!侯爷志向远大,必能得偿所愿,扬威海外。”方有节微笑着向李云天一躬身,趁势拍了一个马屁。

    李云天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不得不说这种恭维的话听起来令人心情舒畅,有一种飘飘欲然的畅快,怪不得人们都喜欢被别人恭维了。

    “侯爷,火炮何时能运来,那些炮窗在设计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阻力,是下官硬生生地将其压下去的。”随后,方有节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低声问道,眼神中流露出兴奋的神色。

    随着李云天对龙江船厂的革新,设计人员的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纷纷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职,拥有了很大的权限,同时也将对所设计的船体负责,这就导致了那些设计人员对船身双层甲板上预留炮窗的质疑,因为除了方有节外没人知道那些炮窗有何用途。

    关键时刻,方有节行驶了他厂督的权力,强行通过了炮窗的设计方案,他现在很想悄悄加载了火炮的明扬号有多厉害。

    “火炮将在天津港上船,等以后有机会了本侯让你随船见识一下明扬号的海战。”李云天清楚方有节的心思,微笑着回答。

    “谢侯爷。”方有节的双目顿时闪过一丝失望的神色,不过李云天答应让他见识明扬号的海战还是让他心中充满了期待,连忙躬身向李云天道谢。

    晚上,与柳雯晴一番温存后,李云天搂着她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柳雯晴将脸颊贴在他坚实的胸口,脸上满是羞涩的红潮,静静地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刻。

    “相公,有了这三桅帆船,我大明水师将如虎添翼,那些作恶多端的倭寇必会被铲除。”良久,柳雯晴睁开双眸,抬头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李云天之所以要花费大力气来建造三桅帆船,目的就是为了组建大明水师,而大明水师的首要任务除了护送交趾的贸易商队外自然就是清剿时常骚扰大明沿海的倭寇了。

    “倭寇一是靠剿,二是靠抚,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太祖皇帝的禁海令一下无疑是断了沿海百姓的活路,他们填不饱肚子自然要滋事,要想彻底剿灭倭寇,禁海令必须要废除。”李云天伸手抚摸着柳雯晴头上的秀发,微笑着回答。

    “相公,等征讨完兀良哈三卫后你跟我回一趟娘家吧,按照我们那里的习俗我出嫁后是要回门的。”柳雯晴闻言脸上流露出甜蜜的笑意,随后语峰一转说道。

    “好,相公也该去拜见岳父大人了。”李云天笑了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自从与柳雯晴认识这么久他还从没有见过柳雯晴的娘家人,也该去一趟太原府了。

    柳雯晴的心中不由得暗自松了一口气,她让李云天太原府不仅是想衣锦还乡,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在侯府的地位。

    在李云天的那些夫人中,除了柳雯晴外皆拜见了其他夫人的父母,即便是身份隐秘的雷婷也没有例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柳雯晴在侯府的地位无形中就比雷婷等人矮上一截,柳雯晴知道李云天并不会厚此薄彼,而是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太原府,因此这才主动提出来。

    “对了,讲武堂旗下的产业是越来越多,相公准备设立军资司负责那些产业,军资司虽然也属于讲武堂下面的一个衙门,不过它的情况比较特殊,专门与生意上的事情打交道,所以相公准备在军资司上面也设立董事局,相公想让你在里面担任董事,帮相公看着军资司,顺便协调好各方关系。”

    柳雯晴与李云天这么久没见,自然有很多话要跟他说,两人说着悄悄话的时候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睁开双目笑着向她说道。

    “相公放心,妾身一定看好军资司!”

    柳雯晴的眼前顿时亮了一下,从李云天话里的意思来看军资司将负责讲武堂下属的所有产业,包括龙江船厂和各地的商铺,这可是规模很大的一份产业,随后冲着李云天莞尔一笑。

    李云天注意到了柳雯晴双眸中的一丝兴奋,笑了笑后闭上了眼睛,他早就知道柳雯晴是那种不甘落于人后的要强女子,肯定不会被陈凝凝和雷婷她们比下去的。

    说起来,让柳雯晴坐镇军资司董事局是李云天的无奈之举,讲武堂下辖的各产业的规模发展太快,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同时也要协调和化解随之产生的各种对内和对外的利益纠葛。

    在李云天看来,聪明睿智的柳雯晴是处理军资司各种利益纠葛的最佳人选,对内能镇得住军资司里的那帮骄兵悍将,对外别人也会给她这个侯爷夫人几分面子,又是他最为信赖的人,故而董事局的董事非柳雯晴莫属,同时也给柳雯晴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来展现她为人处事的才华。

第626章 股票交易场

    二月底,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对面的三层阁楼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聚满了衣着华贵的商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饶有兴致地议论着什么。

    这栋阁楼连带阁楼所在的宅院都是讲武堂扬州司务处的产业,阁楼上方的匾额上用大红绸布包裹着,上面还缀有红色的绣球,显得十分喜庆。

    阁楼门前,扬州知府陆兴、扬州卫指挥使韩虎、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司务官陈海、九州商会会长陈伯昭和其他政商两届的要员谈笑风生,好像在迎接什么人的到来。

    “来了,来了。”忽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喊声,街道上出现了一支旌旗招展的队伍,一面黄底蓝字的大旗上写着“镇武”两个大字。

    按照朝廷的规制,黄底蓝字大旗由朝廷勋贵专享,旗子的制式按照公侯伯分为三等,以示区分。

    此时这面黄底蓝字大旗的制式是侯爵的规格,也就是说这支队伍是镇武侯李云天的仪仗。

    很快,人们的视线中就望见了那辆已经被扬州城百姓所熟识的黑色四轮马车,陆兴等人连忙迎了上去。

    当马车停下后,一名护卫离开了车厢的车门,一身侯爵华服的李云天抬步从车里下来,随后伸手搀扶下了身穿红色裙装的柳雯晴。

    李云天既然要把军资司交给柳雯晴看管,那么柳雯晴以后少不了与江南政商两届的人士打交道,故而他现在要让柳雯晴逐渐出现在公众面前。

    “拜见侯爷、夫人。”陆兴等人见状连忙齐刷刷躬身向李云天和柳雯晴行礼。

    “免礼。”李云天微笑着向上虚空抬了一下手,在众人的簇拥下挽着柳雯晴走向了阁楼的入口,最后在门前停了下来。

    “侯爷,请揭幕!”陈海躬身将一条系着门上匾额红色锦布上的红绳递到了李云天的手里,然后退下了一旁。

    见此情形,现场顿时沉寂了下来,人们纷纷望向了李云天,等待他拉下匾额上的红色锦布。

    环视了一眼四周目光殷切的众人后,李云天微微一笑,然后用力往下一扯红绳,包裹在匾额上的红色锦布顿时滑落了下来。

    与此同时,四周噼里啪啦地响起了鞭炮声,乐队也吹响了喜庆的乐曲,场面既热闹又欢庆。

    在鞭炮声和乐曲声中,匾额上的几个大字出现在人们眼前,上面用正楷写着“讲武堂股票交易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

    呼啦一声,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一边望着望着匾额上的字一边兴致勃勃地议论着,看上去都对这个股票交易场十分感兴趣。

    李云天也鼓着掌,抬头望了一眼匾额后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历经十年的艰辛和磨砺,他终于在大明把股票交易所给开了起来,虽然这个股票交易所的功能还很简单,但这必将促进大明商业旧格局的转变,对大明商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

    讲武堂股票交易场是讲武堂下属的一个商业机构,由讲武堂司务处直辖,第一任场督由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司务官陈海兼任,负责监管在股票交易场上市的商社运营和交易,以确保购买了股票的股东利益。

    此次讲武堂股票交易场成立后将有五家商社在此上市,皆是九州商会会员组建的商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运营体系已经达到了李云天的要求。

    九州商会进入江南商界也有七八年的时间,江南商界的商人已经对它的日常运作相当了解,都清楚九州商会会员们所组建的商社都采用了股份制,董事局是商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只负责决策,商社的具体运营交由专业的经理人来操作,这就给那五家商社的上市提供了基础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九州商会的那些商社负责商社日常精英人员现在已经全部经过了九州商会下属的九州商务学院的培训,全部拥有专业的毕业证书。

    九州商会下属商社的管理人员皆采用凭证书上岗的模式,进而一举打破了家族的垄断,充分保障各股东的利益。

    两年前,李云天在交趾与叛军作战的时候,九州商务学院已经纳入了讲武堂司务处的监管,其证书的颁发皆由讲武堂司务处来负责,这意味着讲武堂下属的产业认可九州商务学员的证书,为吸纳那些毕业的学员进入讲武堂下属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阁楼的大厅里密密麻麻地聚满了前来看热闹的商贾,大厅前方有一个巨大的股价交易牌,从上到下有十排,每一排都由单个的木牌组成,从左到右依次是股票编号、商社名称和适时股价。

    其中,适时股价由五排小木牌组成,每一排小木牌都由十个可以前后翻动的小木牌组成,小木牌上的数字从零到九,最低价格可以精确到一文,最高价格是九十九两九百九十九文。

    除了那些看热闹的商贾外,现场最引人注意的就要数那些穿着红色、黑色和蓝色马甲的股场职员。

    不同颜色的马甲代表着不同职责,其中身穿黑色马甲的职员负责在柜台办理买卖事宜;身穿红色马甲的职员按照雇主的要求去柜台买卖股票;身穿蓝色马甲的职员则负责管理事宜。

    每名职员的胸前和后背都有着用阿拉伯数字编写的编号,这些编号就是他们在这里的名字。

    由于股场现在还未开市,所以股价交易牌上只有五个入市商社的名称和股票编号,至于其对应的价格则都是五个零,人们都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等待着他敲响一面悬挂在股场二楼大阳台的一面铜锣,这面铜锣就是股场的开市锣,同时也是收市锣。

    李云天被众人簇拥着来到了二楼的那个阳台,今天的开市锣自然要由李云天来敲响,敲响铜锣的鼓槌上系着红色的绸布,看上去非常喜庆。

    在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与柳雯晴共同握着鼓槌,使劲在铜锣上敲了一下,使得铜锣发出当的一声清脆声响,在阁楼里回荡开来。

    伴随着这声锣响,股市交易牌上的股票价格噼里啪啦地开始翻动起来,在交易牌后面有身穿黑色马甲的职员在翻动那些写有数字的小木牌。

    很快,那些小木牌几乎同时停止了翻动,五个商社的股票交易价格皆定格在了一两。

    “请侯爷开股!”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股价上时,陈海高声喊道,这使得众人的目光再度落在了二楼阳台李云天的身上。

    “如何出价?”李云天笑了笑,沉声问向了五名穿着红色马甲的职员,这五名职员是那五个商社聘请的交易员,专门负责股价的买卖。

    “禀侯爷,我们每人准备各自卖出两千股,每股一两一文。”一名国字脸的红马甲向李云天一躬身,高声说道。

    “一两一文?”听闻此言,现场的商贾们不由得吃了一惊,如果他们没有看错的话那五个商社的股价只不过是一两银子,而那名国字脸红马甲竟然向李云天多要了一文,这胆子可太大了。

    “本侯给你们来个开门红,你们的两千股本侯全要了!”出乎众人的意料,李云天并没有丝毫的不满,而是笑着高声说道。

    “谢侯爷!”五名红马甲闻言,齐声向李云天躬身致谢。

    就在这时,交易牌上的股价出现了变化,只听得啪的一声,五个商社价格牌上的最后一个小木牌纷纷发生了翻动,最后一个数字由“0”变成了“1”,这意味着五个商社的股价随着这次交易上升了一文钱。

    李云天见状笑了笑,起身搀扶着柳雯晴下了楼,在陈海和陆兴等人的簇拥下离开了,有他在的话现场的商贾们显得畏首畏尾,无法放开进行股票买卖,反正他的任务已经完成该功成身退了。

    “五千股,一两五十文!”现场的众人纷纷躬身送别李云天,等李云天走出大门后,先前那名国字脸红马甲伸出五根手指,高声大喊道。

    “我要了!”那名国字脸红马甲的话音刚落,一名瘦高个红马甲就高高举起了手。

    “成交!”国字脸红马甲闻言向那名瘦高个红马甲指了一下,然后伸手比划了一个“ok”的手势。

    素后,瘦高个红马甲将一张纸递给了国字脸红马甲,国字脸红马甲则交给了他另外一张纸,上面写有买卖股票的数量和价格,是股票交易场进行交易的凭证,以便于双方事后交易。

    等瘦高个红马甲接过凭证后,国字脸红马甲对应的商社在交易牌上的股价随即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两五十。

    见此情形,现场众人顿时轰的一声骚动了起来,交头接耳地在那里议论着,脸上流露出诧异的神色:

    随着那个商社股价的变动,李云天等于每股白白赚了四十九文钱,他们以前可从没有遇见这等离奇的事情,赚钱竟然显得如此简单!

    “五千股,一两八十文!”不过,人们的震惊只是刚刚开始,就在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时候,一名圆脸红马甲冲着国字脸红马甲伸出了个五根手指,高声大喊道。

    “一两八十文,五千股,成交!”在人们惊愕的注视下,国字脸红马甲冲着圆脸红马甲比划了一个“ok”的手势,宏声确认了这笔交易。

    随后,圆脸红马甲和国字脸红马甲交换了各自的买卖凭证,国字脸红马甲所代表商社的股价也跟着涨到了一两八十文。

    现场再度一片哗然,这表明顷刻之间李云天一股已经赚了七十九文,简直就跟抢钱一样。

第627章 成人之美

    “五千股,一两五十文!”

    “两千股,一两三十五文!”

    “五千股,一两六十文!”

    “三千股,一两五十文!”

    当国字脸红马甲所代表的商社的股价在股价牌上的价格上涨到一两八十文后,另外四家商社一直沉默者的红马甲交易员于是开口吆喝起来,纷纷抛出了手里的股票。

    随即,一些红马甲交易员凑到了那五名代表了上市商社的交易员面前,伸出手指高声比划着,开价抢购无人手里的股票。

    这些抢购股票的红马甲交易员的雇主都是九州商会的会员,毕竟其他商贾并不清楚讲武堂股票交易场的运作方式,因此当然不会贸然聘请红马甲交易员。

    经过先前国字脸红马甲、瘦高个红马甲和圆脸红马甲的一番交易后,现场那些看热闹的商贾此时已经大致看明白是怎么回事,纷纷饶有兴致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幕。

    随着那些五个商社股票被抢购,股价噌噌地不断上涨,这是使得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人们的情绪也逐渐亢奋起来。

    截止第一个交易日结束,在众多商贾的抢购下五家上市商社的股票价格纷纷上涨了五六倍,已经超过了李云天先前的预期。

    不得不说,这种全新的资本运作方式完全超出了现场商贾们的想象,使得讲武堂股票交易场一炮而红,在江南商界声名鹊起。

    三月上旬的一天,李云天领着雷婷和柳雯晴去扬州城外踏青,随着两淮盐道贪墨案进入尾声,在扬州城待了大半年后他终于可以安心游玩。

    山口惠子也被雷婷带了出来,虽然山口惠子已经住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近半年,而且雷婷待她像妹妹一样,但山口惠子的警惕性一直很高,与雷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好像有着不少心事。

    三月的扬州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放眼望去烟柳琼花,绿地莹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浓浓的春天气息,是外出郊游的绝佳季节。

    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曾经提及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将三月的扬州誉为“烟花”之地,足见早在唐朝扬州三月的美景就已经名闻天下。

    “禀侯爷,军阁的急件!”

    中午时分,正当李云天和雷婷、柳雯晴、山口惠子围坐在铺在草地上的一块红绸布上谈笑风生地聚餐时,一匹快马停在了远处的路旁,马上的护卫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躬身将一封装着公文的信封递给了李云天。

    李云天打开一看,原来蒙古鞑靼部二月初的时候劫掠了大明边境的数个城镇,并且与山西行都司的军队爆发了冲突,使得大明损失了一万余卫所军队。

    宣德帝闻讯后打算像永乐皇帝一样御驾亲征,前去讨伐蒙古鞑靼部,朝中文武百官为此极力劝阻,但宣德帝却不为所动,已经下令军阁和六部准备出战事宜。

    “相公,发生了什么事?”看完了公文,李云天不由得无奈地笑了笑,见此情形雷婷不由得有些好奇地问道。

    “蒙古鞑靼部犯边,皇上准备效太宗皇帝之例御驾亲征,军阁召相公回京紧急议事。”李云天将手里的公文递给了雷婷,微笑着说道。

    “皇上要御驾亲征?”雷婷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连忙拿起公文看了起来,显得非常意外,按理说大明的那些靖难勋贵犹在,根本就不需要劳动宣德帝出马。

    “皇上自幼就跟随太宗皇帝南征北战,早有驰骋疆场的雄心,可惜大明经历了连年用兵后百废待兴,皇上不得不与民休息,故而也就按捺下了用兵的心思。”

    李云天倒不觉得宣德帝的这个决定有多突兀,笑着向雷婷解释道,如果不是休养生息的话洪熙帝绝对已经开始动手清理大明的边患。

    “相公,看来你这次回京后皇上要开口向你要钱了。”听闻此言柳雯晴不由得莞尔一笑,望着李云天说道。

    很显然,宣德帝这次御驾亲征与两淮盐道贪腐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云天此次将江南盐商一网打尽,再加上那些贪官污吏,追缴的财物价值高达一亿五千万两白银,这将使得大明户部的国库和宣德帝的内库史无前例地充盈起来,宣德帝自然也有了御驾亲征的底气。

    尤为重要的是,宣德帝想要在军中树立权威,那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战场上取得胜仗,如今有如此好的一个机会宣德帝自然不会放过了。

    “婷儿,你安排一下,过两天咱们启程回京,将那些追缴的财物一并带回京城。”李云天见柳雯晴猜出了宣德帝心思,向她笑了笑后开口嘱咐雷婷,他已经在扬州城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也该返回京城了。

    “相公,如今皇上要御驾亲征鞑靼部,那兀良哈三卫怎么办?”雷婷闻言点了点头,合上手里的公文后问道。

    军阁已经同意李云天给骁武军扩军的要求,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团年前就已经从山西行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军户和民户中招募了兵员,现在正在紧张操练。

    一旦宣德帝御驾亲征,那么讨伐兀良哈三卫的事情自然就会出现变数,很显然大明会让最强的军队来随行护驾,骁武军肯定要跟去北征鞑靼部。

    “兀良哈三卫虽说占了大宁城,但终究不过是蒙古的三个部落,栖息地又在我大明的地域内,可谓势单力薄,又是我大明的属民,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来。”

    李云天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沉吟了一下后微笑着回答,“而鞑靼部则不同,他们是北元残部,不仅是我大明的死敌而且势力雄厚,这次竟敢大举犯边,我大明自然要迎头痛击,让其不敢再贸然南下。”

    “相公,妾身听闻蒙古骑兵来去如风,现在兀良哈三卫已经无法调用,要想对付他们的骑兵可并不容易。”这时,柳雯晴不由得有些担忧地望着李云天,李云天肯定要跟随宣德帝御驾亲征,届时说不定还会担任先锋官率众迎敌,这样的话无疑会身处险境。

    “放心,讲武堂已经准备了很多礼物,相公本想着将这些礼物送给倭寇,没想到鞑靼部竟然来犯边,那么相公只好把这些礼物转送给他们,看看效果如何。”李云天笑了笑,不以为意地向柳雯晴说道,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显得有些高深莫测。

    听闻“倭寇”两个字,安静地坐在雷婷身旁的山口惠子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后恢复了常态。

    李云天敏锐地注意到了山口惠子神色的细微变化,嘴角浮现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他开始有些佩服山口惠子,小小年纪竟然能耐着性子一直不开口说话,而且还装作听不懂大明的语言,其心智着实远超常人。

    “相公,鞑靼部的骑兵恐怕想不到他们再也无法在马上驰骋天下了!”柳雯晴很显然清楚李云天口中的礼物指的是什么,见李云天一副胜券在握的架势,顿时放下心来,笑盈盈地说道。

    下午,在郊外玩了一天的李云天返回扬州城,当他所乘坐的四轮马车快到讲武堂扬州司务处时,一旁的街道旁忽然闪出一道人影拦住了马车前方骑兵的道路。

    “侯爷,民女紫鹃拜见王爷。”那道人影是一名身穿蓝裙的年轻女子,跪在地上娇声说道。

    领头的骑兵见状连忙向后一举右手,随行的骑兵纷纷涌向了马车将李云天护住,抽出背上背着的弩弓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

    “抬起头来!”正当领头的骑兵打算让人赶走拦路的女子,猛然听闻其自曝家门,不由得微微一怔,随后面无表情地说道。

    跪着的那名女子闻言于是直起身子,缓缓仰起了脸颊,正是去年江南花魁大会的亚魁紫鹃,只不过紫鹃俏丽的面容上充满了憔悴。

    “侯爷,紫鹃姑娘拦路,想要求见侯爷。”确定了紫鹃的身份后,领头的骑兵一拉马的缰绳掉转马头来到了四轮马车前,冲着车厢里的李云天高声禀告。

    “带她去会客厅。”李云天还以为遇到了什么事情,没想到拦下他去路的竟然是紫鹃,随后不由得摇了摇头,他已经猜到了紫鹃的来意,沉吟了一下后吩咐道。

    “民女叩见侯爷!”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后院会客大厅,李云天走进大厅是紫鹃正忧心忡忡地坐在一张椅子上,见到李云天后连忙起身跪在地上行礼。

    “紫鹃姑娘,你找本侯所为何事?”李云天停下脚步,不动声色地问道。

    “侯爷,民女知道陈公子犯了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想在他被押往京城之前给他备下一顿饭菜送行,还望侯爷成全。”紫鹃以头触地,声音有些悲切地说道,她口中的陈公子自然指的是陈文仁的长子陈光宗。

    两淮盐道贪腐一案已经震惊天下,在紫鹃看来,陈光宗作为两淮盐道的重要涉案人员断无生路,肯定会被押往京城砍头,故而前来求李云天见陈光宗最后一面。

    在此之前紫鹃想尽了办法想要进大牢见陈光宗,可惜连大牢的门走进不去,甚至所托非人被骗了不少钱财,故而才想到了当街拦路这一招想要求见李云天,让李云天从中通融一下。

    “陈光宗有你这么一位红颜知己是他的福气。”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青楼女子做的是皮肉的营生,故而通常薄情寡义,像紫鹃这样一往情深、不离不弃的女子着实少见。

    “望侯爷成全!”紫鹃跪在那里,言语中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

    “如果陈光宗被流配到交趾,你可愿意跟他一同前往?”随后,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问道。

    “交……交趾?”紫鹃闻言顿时一怔,下意识地抬起头,神情愕然地望着李云天,有些不明白李云天的意思。

    “你是否愿意?”李云天见状神情严肃地追问。

    “愿……愿意,民女愿意!”紫鹃这下回过神来,意识到陈光宗好像保住了性命,连忙点着头,双目满是激动的神色。

    “去见陈光宗吧,告诉他好自为之。”李云天没有久留,吩咐了紫鹃一句后就起身离开了。

    陈光宗原本要掉脑袋,不过由于陈文仁顶下了所有的罪责所以他也就留下了一命,这是陈文仁扛下两淮盐道贪墨案的唯一要求,胡滢从中进行了周旋,李云天于是网开一面,最终保下了陈光宗的性命,准备将其流配到交趾。

    等李云天离开,惊喜交加的紫鹃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感情,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尽情发泄着心中的委屈。

第628章 制衡有道

    两天后,李云天启程回京,扬州的军民在知府陆兴和扬州卫指挥使韩虎的率领下在扬州码头相送。

    跟随李云天前往京城的不仅有两淮盐道巡盐副使谢恒和韩亮,还有南京刑部左侍郎潘兴民、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韬和南京大理寺左少卿秦克。

    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二月底就已经接到了吏部的公文,让三人跟随李云天一同回京回复两淮盐道贪腐案相关事宜。

    李云天前来扬州的时候只有一条双层大船,不过离开的时候却是一个浩浩荡荡的船队,单单随行护卫的骁武军就多达两千人。

    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要确保李云天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看护李云天从两淮盐道贪腐案中查抄来的物资,这些物资价值近亿两白银,悉数运往京城交由户部点算,然后按照事先定下的比例分给皇宫里的内库、户部的国库和讲武堂。

    由于两淮盐道贪腐案顺利了结,因此旅途中的气氛非常轻松,潘兴民、张韬和秦克显得意气风发,三人已经从京城的朋友那里听到了风声,这次前往京城十有**会得以升迁。

    在运河沿岸各个州府官员的悉心接待下,船队于四月初抵达了京城外的码头,吏部尚书蹇义和内阁首辅杨士奇奉宣德帝诏命率人在码头迎接。

    户部尚书郭资望着河道中那些装满了金银珠宝和各式财物的货船是大吃了一惊,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追缴了如此多的财物,随后神情激动地招呼户部的官吏将那些财物运回户部的库房进行清点。

    毕竟户部的苦日子过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等来了翻身的日子,等那些财物进入户部的帐后,户部官员的腰杆无疑比以前要硬朗许多,在外面说话也有了底气。

    由于大明的中央和地方分开的税收政策,地方上的官员可以在税收上巧立名目,上下其手,而户部的国库由于每年的税收则基本上是定额,也就两三百万两银子,使得这些年来户部的资金一直很紧张,捉襟见肘。

    李云天带来的这些钱财无疑解决了户部多年来的一个困扰,拥有如此充裕的资金可是大明户部自成立起都没有遇到过的事情。

    进城后,李云天在蹇义和杨士奇的引领下前往紫禁城觐见宣德帝,宣德帝在乾清宫里设宴给李云天接风洗尘,对李云天在两淮盐道案子上的表现非常满意。

    李云天在乾清宫一待就到了深夜,他不仅向宣德帝禀告了两淮盐道贪腐案的查处经过,而且还对宣德帝的北征鞑靼部出谋划策。

    虽说宣德帝自小就跟着永乐帝南征北战,但毕竟他那个时候年纪还小,如果说到行军布阵的话还是李云天经验丰富。

    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此次进犯边境的鞑靼部足有七万兵力,其中骑兵两万,步兵五万,使得山西行都司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各地卫所接连被攻破。

    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已经派人两次进京求援,宣德帝为了给鞑靼部一个教训,准备调集包括骁武军在内的十五万大军北征,一举将鞑靼部主力歼灭。

    正如柳雯晴先前所猜想的那样,宣德帝这次之所以御驾亲征正是因为李云天在两淮盐道贪腐岸上追缴了过亿的财物,使得宣德帝有充足的资金来打这一仗。

    等李云天乘坐着他的那辆四轮马车离开紫禁城时夜色已深,街面上冷冷清清,除了巡逻的五成兵马司士卒外空无一人。

    李云天坐在车厢里闭目养神,盘算着宣德帝此次御驾亲征的事情,他并不担心鞑靼部此次犯边能翻起多大的浪花来,大明那些能征善战的靖难勋贵大多数还健在,即便是不用动骁武军也能凭借大明的优势兵力击败鞑靼部。

    只不过大明京卫的元气尚未恢复,而地方卫所的军队由于平时训练稀疏再加上士气低落已经难堪大用,要是骁武军不参战的话恐怕明军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虽然宣德帝每年都要派员下去清理军伍,可是欺压军户以及瞒报兵额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这种境况是由屯兵制所造成的。

    大明的屯兵制使得卫所的武官可以肆意欺压所属军户,从军户身上谋取利益,以至于军队战斗力逐年减弱,士气低下,哪里有心思与敌人战斗。

    可是要想改变大明军队的这种顽疾就要动屯兵制,而屯兵制与大明各级武官的利益息息相关,岂可轻易触动?万一引发哗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虽然朝廷上已经有官员看出了屯兵制的危害,但是却无力解决这个麻烦,因为这将激怒大明各级从屯兵制中受益的各级世袭武官。

    尤为重要的是,大明户部每年的税收有限根本无力养活军队,故而只能让军队自给自足,这就涉及到了大明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将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谁吃饱了撑的去触这个霉头?

    李云天现在想的是如何尽可能多的剿灭进犯的敌军,只要大败鞑靼部那么必将震动兀良哈三卫,敲山震虎下说不定可以解了大宁城之围。

    在李云天看来,鞑靼部与兀良哈三卫虽然同属蒙古部落,但兀良哈三卫已经逐渐融入到大明,而鞑靼部则一直与大明敌对,双方要分别对待,对兀良哈三卫要以招抚为主。

    “相公!”回到镇武侯府,李云天进入院门后不久,周雨婷一脸欣喜地从前院客厅迎了出来。

    本来大家都要等着李云天回来的,不过周雨婷知道李云天要在宫里待上很久,所以就让众人先行回去休息。

    “夫人。”李云天笑着将周雨婷拥进了怀里,紧紧地搂着,他这些年在外处理公务家里的事情全靠周雨婷操劳,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他。

    周雨婷让侍女打来了洗脚水,亲自给李云天洗脚以尽妻子的职责,她其实非常愿意跟在李云天身边与他共同面对挑战,但由于她的身份却不得不在京城执掌镇武侯府,免除李云天的后顾之忧。

    “相公,妾身听说皇上要在明天的大朝上升你为右副都御史,这下你可成为了大明最年轻的堂官。”一番温存过后,周雨婷躺在李云天的怀里,闭着眼睛笑着说道。

    周雨婷在京城里并非无所事事,她不仅时常进出皇宫去陪太后和皇后,而且还与高官显贵的夫人交往甚密,因此朝廷里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她都知道。

    因为成功拿下了两淮盐道贪腐案,所以宣德帝三月底在一次廷议上提出升李云天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内阁阁老和六部堂官皆表示赞同,因此这件事情也就定了下来。

    “相公不在乎什么堂官不堂官,如果相公可以选择的话宁愿与你们在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李云天闻言淡淡地笑了笑,他把两淮盐道那么大的案子办下来了,升官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公,现在朝廷已经有人开始对讲武堂指手画脚,认为讲武堂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应该把持骁武军这等精锐之师,而且讲武堂旗下的那些产业也应该归于地方衙门管辖。”周雨婷知道李云天说的是实话,如果李云天眷恋权势的话当年就投靠了汉王,汉王肯定会重用于他,于是伸手抚摸着李云天的脸颊,微笑着告诉了他一件事情。

    “要是把骁武军和讲武堂的那些产业交给他们,几年之内绝对被他们给败光了。”李云天知道有人开始眼红讲武堂的那些产业和骁武军,嘴角闪过一丝不屑的神色,“皇上英明睿智,岂会不知道他们的心思?”

    “相公,玉馨妹妹今天告诉妾身,皇上已经决定挑选一批皇族子弟到交趾任职。”周雨婷自然清楚宣德帝现在绝对信赖李云天,闻言笑着说道。

    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不仅在讲武堂中引入了皇族和勋贵子弟,还在交趾吸纳皇族子弟到交趾为官,其用心可谓良苦,既平衡了讲武堂和交趾的各方势力关心,也因此令宣德帝更加信任他,进而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形。

    宣德帝已经与福王商议了数次,还征询了太后的意见,最后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用皇族子弟“藩屏京师”确实是一条稳固国本的绝佳之策,既防止皇权被臣权给架空,也给皇族子弟谋求了一条出路,使得他们不再在封地里惹是生非,混吃等死。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皇族子弟下到地方后用皇族的身份压人,宣德帝决定废除那些到地方为官皇族子弟的特权,仅仅保留他们皇族的封号,一旦在任职期间犯事直接由地方衙门处置,不再经由宗人府。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选派到交趾为官的皇族子弟皆从讲武堂下辖的六大学院毕业,而且基本上都是各地王府中郁郁不得志的支系皇族子弟,他们在封地里不仅没有什么权利而且俸禄也很低,不甘心就此平庸下去故而进入了讲武堂下辖的六大学院,想要谋个好出身。

    由于身上有着皇家血统,所以皇族子弟享受着免试进入讲武堂六大学院的特权,这也是李云天鼓励皇族子弟参政的一个举措。

    跟皇族子弟一样享受着免试进入讲武堂下辖六大学院特权的还有勋贵子弟,他们因为祖上战功的荫护得以享此殊荣。

    其实,宣德帝很乐意看见各地王府那些旁系子弟进入讲武堂六大学院,这些子弟虽然也是皇族后裔但由于血缘关系距离君权遥远,故而宣德帝不用担心他们觊觎皇位,可以用来牵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这才是李云天“藩屏京师”的真实用意,以确保朝廷各方势力的平衡,进而巩固君权,唯有君权稳定了大明才能稳步前行。

第629章 天子圣裁

    第二天清晨,李云天在周雨婷的伺候下穿戴整齐,乘坐他的那辆黑色四轮马车赶往皇城参加今天在太和殿上举行的大朝。

    由于天色尚早李云天就在车厢里闭目养神,临近皇城的时候街道上的四轮马车多了起来,随着年后四轮马车的正式推出,第一批得到马车的朝廷大员们纷纷改乘四轮马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四轮马车更加宽敞舒适,尤为重要的是四轮马车比轿子高大气派,两者摆在一起的话四轮马车的气势明显要胜轿子一筹。

    因此京城的文武大员纷纷舍弃了原先的轿子,毕竟官场上讲究的是一个脸面,谁也不想在风头上被别人压过去。

    在左千步廊廊房里等待上朝的时候,李云天被都察院的御史们围住寒暄着,由于他现在还不是都察院的堂官故而与御史们在一个廊房。

    李云天此次拿下两淮盐道贪腐案着实给都察院长了脸,在此之前包括都察院的御史们在内,京城的文武百官无不认为李云天此次前去扬州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对两淮盐道的贪腐动手谈何容易。

    可结果却出乎了众人的意料,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在扬州的遭遇一波三折,先是两淮盐道的私盐意外被漕运总督衙门查封,接着又是南京户部左侍郎陈文仁绑架了李云天的女人,进而激怒了李云天,将两淮盐道搅了一个天翻地覆,使得陈文仁等人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

    李云天要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消息这两天已经在京城的官场传开,虽说李云天资历尚浅,可没人认为他不配右副都御史这个职位,试想大明除了李云天外有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查清两淮盐道的这个惊天大案?又有谁有胆子去查此案?

    朝会开始后,李云天领着谢恒、韩亮、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向宣德帝禀报了两淮盐道贪墨案的相关事宜。

    两淮盐道贪墨案牵涉人员甚广,人数近三万,其中两淮盐道的官吏被一网打尽,盐商总会的盐商也悉数落网,可谓开创了大明立国后贪墨案的先河,而且罪证确凿,铁案如山。

    南京户部左侍郎陈文仁和两淮盐道转运使张盛等十余名涉案的四品以上官员被押到了殿前,在满朝文武面前俯首认罪。

    宣德帝当堂核准了陈文仁等九人的死刑,今年秋决时在午门外斩首示众,张盛等剩余的官员则幸运地得以赦免被流配到了交趾。

    至于两淮盐道贪墨案其余涉案人员的刑罚,宣德帝大笔一挥,依照李云天的上报执行,其中斩首两百多人,其余人悉数被流配交趾。

    值得一提的是,盐商总会超过半数的执事被判了斩首之行,这并不是李云天食言,而是那些人除了两淮盐道贪墨案外还涉及到了其他的人命官司,被苦主告发,核实后并罪处理,最终丢了性命。

    其实,在被斩首的两百多人中,真正因为两淮盐道贪墨案被处死的人寥寥无几,李云天对那些涉案者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可惜自作孽不可活,两淮盐道贪墨案发生后,那些受到两淮盐道官吏和盐商总会盐商欺凌的百姓纷纷上告鸣冤,导致不少人因此被砍了脑袋。

    尤为令满朝文武震惊的是,李云天在两淮盐道贪墨案中追缴的财物合计一亿五千万两白银,而且昨天运抵户部仓库的财物折合白银近一亿两,使得大明捉襟见肘的财政立刻得以扭转。

    另外,那些被查封的宅院、店铺和田地等产业的价值并没有计算在内,李云天将其列在表单上一并上交给了户部。

    事后有人戏称,李云天通过两淮盐道贪墨案将半个江南的财富都搬到了京城,使得大明国库的资金前所未有的充裕起来。

    处置完两淮盐道贪墨案的涉案人员后,宣德帝下诏,对此案的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其中李云天的封赏无疑最为丰厚。

    宣德帝不仅赐给李云天五千两黄金,而且还把扬州城里被官府查封的陈光宗的宅院赏赐给了他,外加扬州城外良田五千亩。

    与此同时,李云天在都察院的官职也由左佥都御史正式升为右副都御史,一跃成为了大明朝廷最年轻的堂官,并被任命为了左春坊大学士。

    太子东宫古称为春坊,有左、右春坊两个衙门统领东宫众务,至大明时左、右春坊已经没有附属机构,但依然有着官职,成为了翰林院翰林升迁之所,其最高官职即为左、右春坊大学士。

    左、右春坊大学士又被人称之为“内阁学士”,是升为“内阁大学士”的必经之职,大明内阁的阁老几乎都担任过这两个职务。

    谢恒和韩亮身为两淮盐道巡盐副使,功劳卓著,故两人被外放到江南担任知府,其中谢恒被任命为苏州府知府,韩亮被任命为杭州府知府,成为了治理地方的地方大员。

    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也因为监审的功劳获得了擢升,其中潘兴民由南京刑部左侍郎迁为京师刑部左侍郎,张韬由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为京师户部左侍郎,秦克由南京大理寺左少卿迁为京师大理寺右少卿。

    对潘兴民、张韬和秦克而言,三人此次可谓是“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从事先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两淮盐道贪墨案中受益匪浅,得以咸鱼翻身,重新进入大明的权力核心。

    这是宣德帝对六部力量的近一步削弱,同时也是希望文官集团中出现第三股力量,来平衡内阁和六部的关系,而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就是他所期望的第三股势力的领袖。

    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之所以会在南京衙门里任职,自然是受到京师衙门堂官的排挤,因此三人有着与京师衙门堂官对抗的先天条件,在宣德帝的扶持下必能近一步扩张势力。

    一直协助李云天办案的李满山功劳自然也跑不了,宣德帝将其从锦衣卫北镇抚司五大千户的职位上提升了一级,成为了锦衣卫北镇抚司副镇抚使,在北镇抚司中仅次于镇抚使,是北镇抚司中的二号强权人物。

    “陛下,臣在抄没一些案犯家中时发现了一些记载着贿赂朝廷官员的账册,臣不敢擅自翻阅,请皇上定夺。”

    待封赏结束,李云天走到殿前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禀告道。

    听闻此言大殿里的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李云天这次从扬州不仅带回了那近亿两白银的财物,而且还带来了一堆记载了两淮盐道官吏和盐商总会盐商贿赂朝廷命官的账本,这些账本将直接或者间接牵连京城不少官员。

    “带上殿来。”宣德帝闻言面无表情地下达了诏令。

    随后,几名殿前侍卫抬着两个竹制的箩筐走了进来,将箩筐放在了李云天的身旁,箩筐里是一本本的账册。

    这些账册上的内容除了李云天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它们一经搜出就被李云天严格对外封锁,即便是杨溥和胡滢也没有见过。

    “诸位爱卿,你们说朕该如何处置这些账册?”宣德帝瞅了一眼那两个箩筐里的账册,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大殿里的文武百官。

    “陛下圣裁!”众臣闻言不由得纷纷躬身,异口同声地说道。

    “圣裁?”宣德帝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冷笑,伸手指着那些账册沉声喝道,“如果朕把这些账册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恐怕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就会被下了诏狱,一个小小的两淮盐道竟然能牵连到我大明如此多的官员,简直令朕大开眼界!”

    “郭尚书,你身为户部尚书,难道就丝毫没有觉察出两淮盐道的异样?”说着,宣德帝的目光落在了户部尚书郭资的身上,冷冷地问道。

    两淮盐道的盐引虽然是由南京户部所开,但京师户部有监管的职责,故而此次两淮盐道出事郭资难辞其咎。

    “臣失察,请皇上治罪。”郭资的脸上流露出郁闷的神色,随后走出班列跪在殿前请罪,两淮盐道的贪墨之风由来已久,况且两淮盐道给户部官吏的炭敬和冰敬最为丰厚,他即便是想管也有心无力。

    “左都御史,你们都察院有监察盐道之责,那些巡盐御史对两淮盐道的贪墨视若无睹也罢,可你们这些都察院的堂官竟然也跟着向朕隐瞒,实在是令朕失望之至!”

    随后,宣德帝看向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语气冰冷地说道,除了户部外都察院无疑是第二个要为两淮盐道贪墨案负责的京师衙门。

    “臣失职,请皇上治罪!”顾佐面无表情地走到大殿前跪下,面对两淮盐道的贪墨案他无法辩解,否则只会越描越黑进而激怒宣德帝。

    “传朕旨意,撤销两淮盐道衙门和各地方盐道衙门!”宣德帝望了一眼跪在那里的顾佐,沉吟了一下后高声下达了诏令。

    其实,两淮盐道衙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空壳,里面大大小小的官吏悉数被抓,实际上已经与裁撤无异。

    此言一出,大殿上顿时就是一阵骚动,如果没了两淮盐道衙门那么每年的盐税如何收缴?两淮的盐税可是大明户部最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虽说户部现在可谓是“财大气粗”,但那些钱终有用完的一天,因此两淮盐道的盐税不可或缺。

第630章 新衙门

    “皇上,两淮盐道的税银在我大明的税收中举足轻重,故而两淮盐道衙门裁撤不得,请皇上三思。”经过最初的惊愕后,礼部尚书胡滢出班来到殿前,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劝道。

    宣德帝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在以往的廷议中出现过,故而即便是身为吏部尚书的胡滢也不知道宣德帝竟会撤掉两淮盐道衙门。

    “胡大人稍安勿躁,两淮的盐务关乎我大明的国本,想必皇上已有应对之策。”胡滢的话音刚落,内阁阁员杨溥就站了出来,先是向着宣德帝躬身行礼,随后不动声色地冲胡滢说道。

    胡滢闻言脸上顿时流露出诧异的神色,从杨溥淡定的神色中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杨溥事先应该已经知道此事,否则岂会如此得从容?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纷纷望向了内阁的杨士奇和杨荣等阁老,见他们皆是一脸的镇定,而蹇义和胡滢等六部尚书则面露诧异的神色,私下里顿时纷纷品过味儿来,看来这件事情宣德帝绕过了六部而与内阁阁老们进行了商议,由此可见宣德帝在两淮盐道贪墨案上对六部的不满。

    紧接着,现场的高官显贵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两淮盐道衙门裁撤后宣德帝组建的新的管理盐务的衙门是否还归户部管辖?

    跪在那里的郭资脸色不由得变得难看起来,两淮的盐务可是天下最肥的油水,同时也是户部税收最重要的进项,倘若被内阁给夺走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不过,由于宣德帝刚才用两淮盐道贪墨案压着郭资,使得郭资现在根本就无法开口,只能在那里暗暗着急,希望胡滢等六部的堂官出面给他解围。

    虽然六部之间也非铁板一块,相互间存在着利益纠葛,但面对内阁时是一损俱损,故而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大殿右侧的勋贵和皇族饶有兴致地望着眼前的一幕,谁都看出来内阁在两淮盐务上给六部下了绊子,而六部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两淮的盐务,这下双方可有的斗了。

    李云天一本正经地立在那里,眼神平淡,他自然清楚宣德帝对两淮盐务的安排,因为对两淮盐务的处置他早就给宣德帝出了主意,而且被宣德帝所采纳。

    “两淮盐务对我大明至关重要,为了革除盐务上的贪墨之风,朕决议改组执掌两淮盐务的衙门,成立两淮盐局专司盐务。”宣德帝环视了一眼现场神情各异的众臣,开口宏声说道,“两淮盐局归内阁直辖,其人员任命由内阁拟定后交吏部入册。”

    郭资闻言心中不由得一声哀叹,两淮盐务果然被内阁夺了去,如此一来户部就将少了重要的进项来源,六部官员每年的炭敬和冰敬也将减少许多。

    大殿上的众臣虽然早已经料到了这个结果,可当宣德帝当众宣布后还是引发了一阵骚动,很显然六部这次在两淮盐务上败给了内阁,使得内阁下面有了直属的衙门。

    胡滢的眼角抽动了一下,扭头望向了立在大殿左侧文官队列前方的蹇义,想看看蹇义有没有办法来阻止宣德帝推行此事。

    蹇义见状无奈地向胡滢摇了摇头,他生性沉稳,性格温和,本来就不是那种喜欢勾心斗角之人,很少掺和内阁和六部之间的争斗,而且以前还时常与原户部尚书夏元吉充当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和事老,故而自然不会掺和此事。

    再者说了,此次两淮盐道的贪墨案可谓是大明的惊天大案,既然户部无法掌管好两淮盐务,那么宣德帝自然要另选贤能了,要怪的话就只能怪两淮盐道时运不济遇上了李云天。

    况且,蹇义事先已经从宣德帝那里得知了此事,他是六部堂官中唯一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岂会忤逆了宣德帝的圣意?

    胡滢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又看向了六部其他的堂官,那些堂官也都微微摇头,此时很显然不适合为了两淮盐务的事情出头。

    “杨大人,两淮盐局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内阁来筹办了。”宣德帝等了一会儿,见六部并无官员出面反对,因此望向了杨士奇,不动声色地说道。

    “臣谨遵圣旨!”杨士奇闻言走出了队列,冲着宣德帝一躬身,沉声应道。

    “诸位爱卿,经历两淮盐道此案朕深感户部职责过于繁杂,既掌大明的收纳,也管大明的支取,使得两淮盐道监守自盗导致大量税银流失。”

    宣德帝向杨士奇微微颔首,随后语峰一转,神情严肃地高声说道,“因此,朕决议把大明的收纳与支出分开,设立大明税局专司大明税务,由内阁直辖,而户部掌管支出事宜!”

    轰的一声,宣德帝的话音刚落大殿内就骚动了起来,无论文官还是勋贵和皇族都被这个消息给震惊了,相互间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着。

    本来,前些年农部成立后已经从户部分走了不少权力,如今宣德帝又把税收大权交给了内部直辖的大明税局,这样一来户部的权势岂不是要被消减了一半?

    郭资的脸色刹那间就变得苍白,额头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内阁摆明了要借着两淮盐道的案子拿户部开刀,趁机将户部的权力进行拆分。

    倘若户部失去税收大权的话不仅要受到重创,内阁的实力也会随之大增,届时六部就在朝堂上失去了对内阁的压制。

    在郭资看来,宣德帝之所以会建立大明税局肯定是受到了内阁的蛊惑,否则的话宣德帝好好地为何要动户部?

    “皇上,户部在两淮盐务上虽有失察之责,但自隋唐户部设立起就掌管天下的收纳与支取,其运作早已形成定制,倘若将收纳之权从户部分离必将影响到各地衙门户房的运转,户房是地方衙门六房之首,倘若有变地方事务定然不稳。”

    胡滢率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连忙向宣德帝一躬身,高声给户部辩解,“皇上,依臣来看勿需大动干戈,税局与户部都是大明的衙门,倘若税局能在收纳中做到吏治清明,那么户部自然也能做到!”

    李云天闻言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胡滢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同样作为大明的衙门,要是户部的官员贪墨,那么税局的官员自然也一样会贪墨。

    “皇上,臣觉得胡大人言之有理,设立税局事务繁杂,实非良策。”

    “皇上,税局犹如镜花水月,无法清除贪墨之风。”

    “皇上,税收乃我大明国本,轻易动之不得,望皇上三思。”

    ……

    随即,大殿里六部阵营的官员纷纷出班反对设立税局,七嘴八舌地上奏,这使得现场的局势变得有些混乱。

    “肃静!”宣德帝见状眉头微微一皱,伸手一拍龙椅上的扶手,高声喝道,“吵吵嚷嚷得犹如街市上的菜贩,成何体统!”

    太和殿立刻沉寂了下来,众臣纷纷躬着身子等待宣德帝的训示,令场面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寂静。

    “胡大人,正是因为贪墨之风无法根除,故而朕才防患于未然分开收纳与支取之权,如此一来双方相互制约才能避免再度发生两淮盐道这样的大案。”

    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伸手指着那两个箩筐里的账册,神情严肃地向胡滢说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胡滢闻言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色,一时间难以辩解,万一激怒了宣德帝的话保不准会对账册里收受了两淮盐道和盐商总会钱财的官吏下手,届时六部的损失无疑将更大。

    “税局设立后,地方衙门户房将只负责征收农税,商税改由税局收取。”

    见胡滢沉默不语,宣德帝望着大殿上的众臣沉声宣布,“另,太祖皇帝体恤民生,故而将商税定为三十税一,不过现在看来太祖皇帝的良苦用心无疑付诸东流,据朕所知江南不少商贾像盐商一样生活奢靡并且贿赂官府的官吏,故而朕决议提高商税,并设立大明商局来管理天下商务。”

    “镇武侯精通商事,因此朕决意由其担任商局司局一职,商局暂归讲武堂,待日后再定其归属。”说着,宣德帝望向了李云天,宏声说道。

    大殿上的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宣德帝安排好税局的相关事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设立商局并增收商税则令人倍感意外,从洪武帝开始大明的君王就轻视甚至打压商业,故而有了三十税一的税收政策,谁也没有想到宣德帝会一反常态地对商业重视起来,着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不得不说,商局的归属还真的不好确定,按照大明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名,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士大夫们耻于与其为伍,故而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不想将与商人们打交道的商局纳入麾下。

    因此,这样一来讲武堂倒成为了商局的最好归属,毕竟大明的武官对商人不像文官那样排斥,故而可以将其接纳。

    当然了,商局和税局、两淮盐局一样,都是李云天给宣德帝出的主意,在李云天看来商局在三者中是重中之重。

    大明并没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商局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空缺,李云天可以通过商局来规范和引导大明的商业市场,同时也能对商人的利益进行保障,以推动大明商业走向繁荣,使得大明的商贾逐渐告别手工作坊生产向大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632章 一笑泯恩仇

    四月中上旬的一天,李云天携周雨婷和朱玉馨前往吏部尚书蹇义的府上拜访,自从夏元吉离世后蹇义是大明朝堂上资历最深的文官,被宣德帝授予太傅,是除了英国公张辅外大明仅存的在世三公。

    蹇义已经年近古稀,身子骨早就不如宣德帝登基之时,原本宣德帝体谅蹇义想让他告老回乡,颐养天年,不过朝中时局复杂,内阁和六部之间争锋相对,离不开蹇义从中回旋,故而蹇义只能继续担任吏部尚书,给宣德帝分忧。

    “太傅、镇武侯,皇上急召两位大人入宫议事。”就在李云天和蹇义在会客大厅中谈笑的时候,一名内侍急匆匆地走进门,向两人躬身行礼后说道。

    “哦?”李云天和蹇义不由得对视了一眼,两人熟知朝务现在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使得宣德帝紧急召见他们。

    经历了最初的错愕后,李云天和蹇义不敢怠慢连忙乘车赶往了紫禁城,不清楚发生了何事让宣德帝如此着急传召两人。

    在紫禁城城门处,李云天和蹇义遇上了急匆匆赶来的英国公张辅、忠国公周征和礼部尚书胡滢,五人相互施礼后在内侍的引领下快步进入了宫门。

    李云天资历浅薄自然排在五人的最后,眉头微微皱着,宣德帝一次传召如此多的朝中重臣很显然发生了什么大事,可现在除了鞑靼部进犯外大明好像并没有其他的麻烦。

    出乎众人的意料,在前方引路的内侍并没有将他们带往宣德帝所住的乾清宫,而是去了西华门,来到了一座由禁军把守的高墙大院前,院门处的门匾上写有“逍遥城”三个大字。

    见此情形,李云天和蹇义等人顿时明白过来,看来幽禁在此的汉王出了事。

    平定汉王的叛乱后,宣德帝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内修建了一座高墙大院,用以幽禁汉王和他的家眷,并将此处院落取名为“逍遥城”。

    当时,外界对宣德帝此举议论纷纷,有人说宣德帝是在嘲讽汉王,也有人说宣德帝希望汉王在这里安享晚年,平淡过完余生,至于孰是孰非,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由于逍遥城是皇宫里的一个禁地,平时只允许负责杂务的内侍和宫女进出,故而汉王的境况也就无人得知。

    一踏进宅院的大门,李云天就敏锐地感觉到了院里弥漫着一股沉闷压抑的气息,来往的内侍宫女无不形色匆匆,脸上没有丝毫的神色,看上去显得十分木然。

    “诸位大人,皇上和太后已经在里面。”后院的一处卧房前,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正在门口不安地来回走动,见李云天等人来了连忙迎上前低声说道,“皇叔大限已至,诸位大人小心应对。”

    李云天早就猜到了这一点,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如果不是汉王快不行的话宣德帝岂会劳师动众地召集朝中重臣前来?一代枭雄终于到了落幕的时候。

    卧房里立着不少人,除了宣德帝和张太后外还有汉王妻儿、内阁首富辅杨士奇、内阁次辅杨荣以及几名太医。

    床榻上,汉王一脸虚弱地伸手拉着汉王妃在交代着后事,汉王妃双目含泪不停地点着头。

    张太后的眼眶有些湿润,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可张太后并非那种薄情寡义之人,再怎么说汉王也是洪熙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因此对待汉王一家也算是关照有加,此时的伤感在所难免。

    “扶我起来!”当见到李云天跟在蹇义等人身后进门后,汉王浑浊的目光忽然闪过一道精光,双手用力支撑着床面,向汉王妃沉声说道,精神一下子好像好转了起来。

    汉王妃不明所以连忙神情诧异地将汉王扶了起来,不清楚汉王为何忽然之间来了精神。

    “镇武侯,你近前来,本王有话要对你说。”坐直了身子,汉王向立在人群后面的李云天招了招手,沉声说道。

    “卑职参见王爷。”李云天的心中不由得一声苦笑,他刚才已经注意到汉王看见他后的神色变化,知道他躲不过这一关,同时这也意味着汉王已经油尽灯枯,此时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因此走上前不动声色地向汉王一拱手,躬身行礼。

    “镇武侯,本王曾经一直想不通你为何接连两次与本王为敌,不过这些年目睹了大明的变化后终于明白,皇上才是大明的真命天子,本王不过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汉王的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望着李云天沉声说道,“本王以前认为你不过是个钻营取巧之徒罢了,不过经历了交趾和两淮盐道的事情后本王承认自己错了,皇上有你这等忠良的干臣辅佐实乃我大明之幸!”

    “王爷过奖了,卑职只不过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李云天还以为汉王要挖苦自己一番,没想到汉王竟然给予自己如此高的评价,心中顿时倍感意外,不动声色地躬身回道。

    “皇上,臣自知罪无可恕,承诺皇上的恩典才苟活至今,心中万分感念皇上的恩情。皇上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待臣见了列祖列宗后必把大明的兴旺景象如实禀告。”

    随后,汉王望向了宣德帝,向宣德帝一拱手,郑重其事地说道,“皇上,待臣走后希望皇上能把臣的家眷迁往江南,让他们能安度余生,臣感激不尽!”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想汉王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孤傲,如今既然肯向宣德帝低头,也不免令人感到些许唏嘘。

    “好,朕答应你将他们迁往江南。”宣德帝沉吟了一下后向汉王点了点头,经过这些年后汉王在大明勋贵中的影响力早已经消散,尤其是交趾叛乱的平定使得宣德帝在军中威信暴涨,故而汉王此时已经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汉王的家人早已经被贬为庶民,宣德帝此举既是为了顾全皇家的亲情,同时也是向天下人展现他的肚量,可谓两全其美。

    “臣谢过陛下。”见宣德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汉王的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再度向宣德帝躬身行礼,数年来的幽禁生活已经磨平了他身上的桀骜棱角,现在除了给家人谋一个好出路外他已经无欲无求。

    说完后,汉王长长吁出一口气,脑袋无力地向前耷拉了下去,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李云天见状暗自摇了摇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这还是他在汉王叛乱被平定后第一次见到汉王,与以前相比汉王已经完全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由得使他惺惺相惜。

    “皇上,皇叔已经去了!”见此情形,房间里的众人顿时大惊,一名太医连忙上前伸手在汉王的鼻前探了一下,接着又摸了摸汉王的颈部,随后转身向宣德帝跪了下去,沉声禀告道。

    由于汉王已经被削了爵位,故而已经没办法再被人称为王爵,即便是“皇叔”二字用的也有些勉强,无法使用王爷去世时的“薨”字。

    听闻此言,汉王妃和几个小王爷顿时跪在地上掩口而泣,由于宣德帝和张太后在他们不敢哭得太大声,免得惊了圣驾和銮驾。

    “皇上,先皇只有两个兄弟,善待皇叔吧!”张太后的眼眶有些湿润,伸手擦拭了一下眼角后向宣德帝说道。

    “母后放心,朕知道该如何做。”宣德帝向张太后微微一躬身,随后开口吩咐立在一旁的金英,“传朕旨意,以亲王之礼厚葬皇叔,将其葬在凤阳祖陵。”

    “奴才遵旨!”金英闻言躬身答道。

    “谢皇上。”汉王妃连忙领着汉王府的几个小王爷给宣德帝磕头谢恩,宣德帝此举也算是让被贬为庶民的汉王认祖归宗,得以善终。

    汉王离世的消息出现在第二天《明新报》的头版头条上,使得《明新报》在上午就被抢购一空,虽说汉王已经被幽禁已久但他再怎么说也是靖难的功臣,曾经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亲王,外界自然对他的消息自然非常关注。

    当然了,这条消息之所以能刊登在《明新报》的头版,是因为宣德帝要把已经成为平民的汉王葬在皇族凤阳的祖陵,充分彰显了宣德帝的宽容仁厚,使得汉王这个一代枭雄以一种悲情而又温馨的方式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就在《明新报》报道的同一天,汉王的灵柩离开京城赶赴凤阳,准备准备在凤阳低调办理丧事,虽然宣德帝法外开恩让汉王得以进入祖陵,但汉王毕竟背着叛乱的罪名,因此岂可张扬?

    后来李云天才知道汉王为何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汉王被幽禁的时候虽然无法离开住所半步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宣德帝让人将每天的《明新报》送过去让汉王阅读解闷,故而汉王知道他率军平定交趾叛乱以及彻查两淮盐道的事情。

    在汉王看来,无论是平定交趾叛乱还是彻查两淮盐道都是无比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就可能到达万劫不复的地步,可李云天不仅顺利达成了任务而且还完成得非常出色,这使得汉王对他是刮目相看。

    毕竟像李云天这样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去给大明办差而且还拥有卓越能力的官员可谓寥寥无几,单单从李云天费尽千辛万苦平定交趾叛乱一事上汉王就已经摒弃了与李云天之间的恩怨,再怎么说他也是皇族后裔,自然不希望看见交趾从大明分离出去。

    故而,汉王临终前希望能见李云天一面,宣德帝于是让李云天进了宫,否则以李云天的身份再加上与汉王之间的关系,宣德帝是绝对不会让他进宫来触汉王的霉头,汉王最终还是认可了李云天当年选择洪熙帝和宣德帝的决定。

第633章 军情突变

    汉王的离世使得李云天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汉王是他在大明遇到的第一个重量级对手,当年他在黑牛镇可谓侥幸赢了汉王半招,否则汉王一旦抵达京城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惺惺相惜的心境只有作为对手的他和汉王能体会到。

    在历史滚滚前行的车轮下,汉王之死的余波很快就被宣德帝御驾亲征鞑靼部的喧闹所淹没,京师各个衙门都忙着准备宣德帝的亲征事宜。

    帝王出行非同凡响,除了征伐大军外还有随行的仪仗、护卫和内侍宫女等等,一大群人的吃喝拉撒都要顾及到,是一项繁琐浩大的工程。

    随着北征鞑靼部日期的临近,李云天在军阁、内阁和六部之间来回奔波,商议与宣德帝出征有关的各项事宜,他也不想如此劳累可无奈身为讲武堂总教官、左春坊大学士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得不参加那些议事。

    京郊大营骁武军的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此次驻扎在大营的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团将悉数出动,其身份等同于宣德帝的禁军。

    值得一提的是,青龙军团的大同大营和朱雀军团的辽东大营年前的时候已经从当地的军户和民户当众各自招募了两万余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集训。

    如此一来,李云天在白虎军团后成功地将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军团的兵力扩充到了一个军的规模。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大同大营和辽东大营的新兵将在原地待命,此次北征鞑靼部由于明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故而他只准备动用大同大营的新兵与鞑靼部交战,辽东大营的新兵留着日后对付兀良哈三卫。

    就在京城各部院衙门的事务按部就班地忙碌进行时,宣德帝出征的前一天,辽东都司忽然传来了八百里加急快报,兀良哈三卫在毫无预警的情形下忽然夜袭了辽东都司与大宁都司临近的西部重镇西岭城。

    在兀良哈三卫的疯狂进攻中,西岭城守军经过一昼夜的抵抗后崩溃,守将和知府战死,两万名明军死的死降的降。

    西岭城一破,辽东都司的治所辽阳城就暴露在了兀良哈三卫的兵锋之下,从西岭城到辽阳城之间已无明军把守的重镇,故而辽东都司都指挥使连忙派人向京师求援。

    据辽东都司指挥使奏报,进攻西岭城的兀良哈三卫兵力竟然高达五六万人之众,而明军在辽阳城的兵力也不过才两万,一旦敌军涌进辽东都司的腹地那么辽东都司将陷入困境。

    虽说辽东都司拥兵十二万,但其兵力都分布在辽东地区的各个卫所中,尤其在东部与朝鲜王国接壤一线布置了五万兵力,局部地区的兵力只剩下三万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兵力都是纸面上的数字,近些年来辽东都司的兵员空额达到了三成,也就是说辽东的总兵力也才八万多人,与兀良哈三卫相比数量上没有太大的优势。

    况且,即便是辽东都司的军队战斗力排在大明军队第二档上,仅次于京军,拥有关内人所没有的强壮体格,但由于训练松懈再加上士气低落,面对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无疑还是居于了劣势。

    辽东都司的急报传到军阁后,军阁阁员们大吃了一惊,即便是加上那些被裹挟的游牧部落,兀良哈三卫的总兵力也不过才五六万而已,如今大宁都司的兵力还在长城外与兀良哈三卫的兵力对峙,进攻辽东都司的敌军从何而来?总不能凭空冒出来的吧?

    军阁首辅张辅不敢怠慢,接到辽东都司的急报后立刻进宫向宣德帝禀告,辽东都司孤悬关外,一旦有变那么大明东北的形势不堪设想。

    宣德帝接到奏报后大吃了一惊,先前大明并没有将兀良哈三卫放在眼里,准备先收拾了鞑靼部回过头来再对付兀良哈三卫,万万想不到辽东地区竟然风云突变,给了大明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宣德帝来说,辽东地区的局势比山西行都司地区的局势更为严峻,山西行都司住着的几乎都是汉族百姓,而辽东地区则是以游牧民族为主,倘若被兀良哈三卫煽动起来的话恐怕将酿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因此,在北征鞑靼部的前一天下午,宣德帝紧急将军阁阁员、内阁阁员和九卿召入乾清宫商议对策。

    李云天承蒙宣德帝的恩旨得以列席大明最高等级的御前会议,由于资历浅薄故而位列最末的位置,不动声色地听着众人在那里给宣德帝出谋划策。

    鉴于目前的局势,摆在宣德帝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继续北征鞑靼部,然后派遣朝中勋贵统兵出关救援辽东都司,另外一个选择是暂停北征鞑靼部,派遣两支部队分别前往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作战。

    支持宣德帝继续北征的自然是军阁的阁员,毕竟宣德帝已经昭告天下,倘若此时停止北征鞑靼岂不贻笑大方,让宣德帝的颜面何在?

    况且,军阁的阁员认为辽东的形势虽然紧急,但还远未到影响宣德帝北征的地步,只要集结部队前去救援就足以将兀良哈三卫剿平。

    内阁阁老和九卿则希望宣德帝以安全为重暂停北征鞑靼,坐镇京城指挥大明的两支部队与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作战。

    在这些文官看来,倘若朝廷要救援辽东,那么必然会从宣德帝所集结的十五万大军中抽调兵力,这些兵力可谓是大明的精锐,如此一来宣德帝身边的军队实力将减弱不小。

    鞑靼部虽然只是北元残部之一,但凶悍好战,实力不容小觑,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多次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如果随行护卫宣德帝的兵力减弱那么很有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

    由于军阁与内阁、九卿的意见相左,故而双方在宣德帝面前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这使得御前会议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面对着眼前的这个复杂的局面,宣德帝一时间也难以抉择,正是因为他年幼时曾经跟随永乐帝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故而清楚北元残部的实力,一旦分兵增援辽东那么在兵力上就会失去不少优势。

    尤为令宣德帝不安的是,兀良哈三卫此时在辽东发难有与鞑靼部遥相呼应之嫌,这意味着鞑靼部很可能已经对此次南侵有了充分的准备,这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镇武侯,你如何看待此事?”晚上,待宫女们端上宵夜后,神色已经有几分疲惫的宣德帝抬头望向了在那里静静地吃着糕点的李云天,李云天自始至终未发一言。

    李云天虽然得以列席如此重要的御前会议,但他有自知之明,现场的文臣勋贵都是资历显赫的朝廷大员,故而他知趣地闭上了嘴巴,以免喧宾夺主。

    听闻此言,现场众臣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他们这才想起来李云天还没有开口发表见解,作为宣德帝最为信赖的臣子李云天的意见至关重要。

    “皇上,臣觉得此次兀良哈三卫突袭西岭城颇为蹊跷,据臣所知兀良哈三卫的兵力都在长城沿线与我军对峙,因此臣觉得袭击了西岭城的并不是兀良哈三卫的人。”

    李云天闻言连忙放下手里的糕点,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如果臣没有猜错的话,攻占了西岭城的敌军应该是鞑靼人。”

    “鞑靼?”现场众人顿时吃了一惊,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鞑靼部的人现在正在跟山西行都司的军队对峙,根本没有如此强的兵力同时对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下手。

    “皇上,臣怀疑瓦剌人已经南下,与鞑靼人合兵一处进犯我大明。”李云天迟疑了一下,神情凝重地说出了他的担忧,“否则以兀良哈三卫和鞑靼人的实力无法同时侵犯我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

    “瓦剌和鞑靼不是有仇吗?”内阁首辅杨士奇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诧异的神色,虽说瓦剌和鞑靼都属于蒙古,但两者一个雄踞蒙古高原西部,一个掌控蒙古高原东部,相互间为了争夺蒙古的汗位厮杀不断,双方岂能在一起合作?

    “下官也只是猜测而已,具体情形如何现在还无法得知。”李云天向杨士奇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回答。

    其实,李云天已经几乎可以肯定攻占西岭城的敌军一定有鞑靼人,虽然他对鞑靼部并不了解,但是却很清楚兀良哈三卫的实力,兀良哈三卫虽然能与大宁都司的军队相抗衡,但绝对没有分兵攻打辽东都司的力量,故而肯定有外力介入。

    辽东都司的北面是奴儿干都司,东南部是朝鲜王国,西面与大宁都司相邻,值得一提的是大宁都司是一个由南向北的斜长地带,其西部与鞑靼部的地盘相接壤。

    李云天认为奴儿干的那些游牧民族不可能南下,那里地广人稀而且民族众多,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

    朝鲜王国更不可能了,它在辽东都司的东南部岂会舍近求远去攻击辽东都司西部的西岭城?

    故而,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鞑靼人东进,趁着辽东都司不备突袭了西岭城,使得辽东都司失去了西部的屏障。

    这样一来,鞑靼部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面对山西行都司,但山西行都司现在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么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瓦拉部也牵扯了进来,如此一来就有足够的兵力对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发动进攻。

    换句话来说,兀良哈三卫在大宁的攻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辽东都司才是真正被攻击的目标。

    对方这一手欲盖弥彰玩得漂亮,不仅骗过了大明朝廷还使得辽东都司毫无防备,进而一举丢掉了西岭城,使得辽东都司的局势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

第634章 分兵征讨

    “皇上,倘若实情真的如镇武侯所言,那么北元残部此次来势汹汹,我大明不可不防!”

    李云天的一席话使得乾清宫内一派沉寂,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鞑靼和瓦剌会联手,这就使得事态变得非常严重和复杂,英国公张辅随后打破了场中的平静,开口沉声向宣德帝说道。

    “皇上,现在敌情未明,皇上乃万金之躯,依臣看来还是坐镇京师为好,迎敌事宜交由军阁来办即可。”听闻此言,杨士奇神情凝重地望向了宣德帝。

    “皇上,龙体为重!”蹇义也跟着向宣德帝谏言。

    “诸位爱卿,倘若朕放弃北征,天下人会如何看朕?”宣德帝见军阁、内阁和九卿之首皆表明了态度,不希望他此次前去北征,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在座的众臣闻言顿时对视了一眼,宣德帝御驾亲征的告示早已经贴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地府衙也都张贴出了公告,此时一旦无法成行绝对会引发各种非议和猜测,难道要向外界表明宣德帝忌惮北元残部?还是以宣德帝身体抱怨为由?

    即便是以宣德帝身体不适进行推脱,那么一旦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燃起战火,外界难免会产生宣德帝畏战的流言,宣德帝的威严无疑会受到损害。

    因此,宣德帝现在进退维谷,众臣们是左右为难。

    “皇上,臣倒有一个办法。”迟疑了一下后,内阁次辅杨荣开口说道,“皇上明天可以照例亲征,只不过圣驾停在万全都司的宣府镇,以策周全!”

    万全都司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

    军阁经请示宣德帝,批准了谭广的建议,这个治所在宣府镇城的都指挥使司当地万全卫的名号,故而命名为万全都司。

    通常来说,一个省级地方机构内三司并存,相互制衡,不过在边防重地的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因为主要是实封卫所,故而单设都司管理。

    也就是说,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实际上实行的是军屯,其所辖民众皆为军户。

    纵观万全都司下辖的诸卫、所之布局,形成了一个以京师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构成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是拱卫京师北方安全的一道军事屏障。

    杨荣的这个提议非常聪明,既可以使得宣德帝按时出征同时又能保护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待在城高墙后的宣府城,那么北元残部就不可能越过山西行都司抵达宣府城下。

    “皇上,臣觉得杨大人此言甚好。”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皇上,这倒不失是一个变通的法子。”

    “臣觉得此法可行。”

    “臣附议!”

    ……

    杨士奇和蹇义等人随后也纷纷表示赞同,相对于此次征讨鞑靼部,很显然宣德帝的安全最为重要,等前方的部队剿灭了进犯的敌人后宣德帝届时再启程前往大同城督战。

    “诸位爱卿,你们看谁可领军驰援辽东?”宣德帝见众臣取得了一致意见,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辽东都司对鞑靼人的袭击毫无防备,极有可能一溃千里,被鞑靼人兵临辽阳城下,朝廷必须要派兵前去救援,而统军之人可谓至关重要。

    “皇上,臣举荐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义国公张昊统军。”行军打仗的事宜归军阁负责,张辅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推出了一个人选。

    在大明勋贵中有领兵资格的人不少,但是论到威望和能力张昊仅次于张辅和周征,故而他是此次率军增援辽东的不二人选。

    “臣附议!”张昊是周征的好友,周征自然不会反对,于是紧跟着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

    “臣附议!”随着两人表态,剩余的军阁阁员们也相继表示认同。

    “太师,你觉得义国公这次率军多少增援为好?”宣德帝见状微微颔首,沉声问道。

    “我军在辽东都司尚有近十万之众,现在事态紧急,臣觉得义国公此次率五万京畿都督府精锐之师前往增援足矣。”张辅沉吟了一下后说出了一个数字,即便辽东都司的兵额有水分,但加上五万京畿都督府的兵力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十万,对付那些鞑靼人应该不在话下。

    “准,具体事宜交军阁拟定,明天出征前上报于朕。”宣德帝点了一下头,将此事定了下来,所谓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

    “皇上,辽东地处关外,物资供应道路艰难,臣恳请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支援我军军资。”就当众人认为此次议事即将结束,李云天忽然开口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朝鲜王国。

    朝鲜半岛在大明之前的王朝称为高丽王朝,国王为王颛。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即位,遣使持书前往高丽谕告。

    次年,高丽国王颛也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井请封号。明太祖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是年,明朝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国“行修经明之士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这一年,高丽参加会试的有三人,其中金涛及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后因不通汉语,回到高丽。

    洪武五年高丽派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国子监留学,途中因遇海难,溺死三十九人。“帝悯之,遣元枢密使延安答里往谕入贡毋数”。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颛为权相李仁人所弑,李仁人拥立权臣辛肫之子辛禑为王,遣使来明入贡,明太祖却而不受,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见辛禑地位日益稳固,才不得不正视既成事实,加给辛禑高丽国王封号,并追谥王颛为恭愍王。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故而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次年,李成桂废辛昌,拥立王颛之后王瑶(恭让王)。

    洪武二十四年,王瑶让位于李成桂,李氏王朝取代了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国号“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名上奏明太祖裁定,“王氏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

    明太祖选取新国号为“朝鲜”,因朝鲜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鲜”二字在朝鲜半岛上曾出现过(檀君朝鲜),所以后世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该朝代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鲜为国号的国家则被称为“古朝鲜”以示区别。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遣使来明,贡马九千八百余匹,明太祖回赐纻丝绵布等近二万匹。

    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体弱,逊位于次子芳果(定宗),两年后芳果亦因病让位于五子芳远(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鲜太宗遣使朝贡。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朝鲜十四岁的世子提得到明朝允准,作为进表使率各级官员五十余人,至明京师南京。次年正月到达南京,进贡马匹金银器物。

    成祖数次召见,厚加赏赐,“赐织金文绮。及归,帝亲制诗赐之”。

    永乐十六年,朝鲜太宗李芳远以年老逊位,废世子禔,传位于第三子祹,明成祖遣使赴朝,封为朝鲜国王。

    大明迁都后,史料记载“已迁北都,朝鲜益近,而事大之礼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礼,他国不敢望也”。

    由于朝鲜国与辽东都司相邻,故而从朝鲜国运送后勤物资更加安全,倘若从京师把物资运往辽东,不仅路途遥远艰难而且中途极易被偷袭。

    因此,李云天的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从朝鲜国运送物资可以确保辽东地区的物资供应。

    “皇上,朝鲜国贫瘠,恐其无力负担大军物资。”就在众臣对李云天的这个提议小声议论着的时候,杨士奇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道,“依臣看来,我军可以花钱从朝鲜国买粮,既可以保障我辽东将士的军需,也彰显我大明对朝鲜国的恩典。”

    “皇上,杨大人所言甚是,臣附议。”听闻此言,蹇义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说道。

    “臣等附议!”现场的众臣随后纷纷对这个办法表示赞同,在众人看来大明乃天朝上国,岂会占朝鲜国这等附庸小国的便宜?

    “买粮之事就交由户部,郭大人,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耽搁。”宣德帝也觉得此法甚好,可以省去辽东将士后勤之扰,于是沉声向户部尚书郭资说道。

    本来,随着大明税局的建立,此次前往朝鲜国买粮的事宜应该交由税局和户部共同办理,不过大明税局此时连架子都没有搭起来,因此也就由户部来处置此事。

    “皇上放心,臣立刻就办此事。”郭资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回答,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面对军需事宜他可不敢有丝毫怠慢。

    “朝鲜国贫弱,粮价之上不要斤斤计较,尽可能给与其优惠,使它能感受到我大明的恩泽。”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想起了什么,开口沉声嘱咐道。

    “臣遵旨。”郭资明白宣德帝是体谅朝鲜国的百姓,于是郑重其事地回答。

    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后又舒展开来,此次从朝鲜国购买的军需物资数量巨大,肯定会有人趁机上下其手从中捞油水,希望不会因此影响到了辽东的战事。

第636章 意外之败

    “报!”就在宣德帝和李云天在凉亭里谈笑的时候,一名内侍忽然火急火燎地赶了过来,双手举着一份公文,跪在凉亭前高声禀告,“皇上,我军在云川卫大破鞑靼,斩首近万,敌军落荒而逃。”

    “哦?”听闻此言,宣德帝不由得面色一喜,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说道,“去,把奏报拿给朕。”

    金英连忙上前接过公文,打开后躬身递给了宣德帝,宣德帝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他没想到战事进展竟然如此顺利,明军如此快就打了一个大胜仗。

    李云天的眉头则微微一皱,他在军伍中已经多年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份公文上的猫腻,通常来说遇有如此大的胜仗必定俘虏众多,可是前来报信之人很显然只是向通传的内侍强调了斩首近万,而没有提及俘虏的人数,这里面的意味就耐人寻思了。

    况且,斩首近万只是一个概数,斩首九千多人与斩首一千多人都可以用这个词,很显然在刻意模糊斩首的数量。

    李云天相信明军在云川卫打了一个胜仗,但是否大胜现在还很难说,从明军过往的事例上李云天怀疑这个数字有很大的水分,十有**虚报了战功,这可谓明军的一个顽疾,与明军的军功晋升体系有着莫大的关系。

    “此次大胜给了那些鞑靼人一个教训,看来安平侯很快就能把他们赶出山西行都司的地界。”

    看完了那份奏凯的公文后,宣德帝笑着将其递给了李云天,如果依照目前明军的势头进犯山西行都司的鞑靼人不久后就会被赶走,届时明军将进入草原追击让那些鞑靼人尝尝大明的厉害,他将像永乐皇帝那样驰骋漠南。

    李云天扫了一眼这份报捷公文,里面的内容没有任何确切的信息,除了用斩首近万这个概数外还用个俘获甚众这个模糊的词语,通篇没有任何有用的确切信息,全部都是无关痛痒的言语。

    “皇上,臣觉得鞑靼人这次败得有些蹊跷,他们自从我军赶来后一直后退,如今忽然在云川卫与我军大战,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此时已经可以确定这份奏凯的公文里有着不少水分,这意味着鞑靼部很可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阴谋。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牛世豪率领着援军抵达大同后,得到风声的鞑靼人就舍弃了已经占据的城镇不停地向后退却,使得明军接连收复了不少失地。

    云川卫是长城外山西行都司的一个军事重镇,鞑靼人在此与明军来一场大战看上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李云天总是觉得他们的行为显得有些不合常理。

    “镇武侯,你的意思是我军此次大捷有异?”宣德帝没有料到李云天会有此一说,神情顿时显得有几分意外,不无狐疑地问道。

    “臣只是觉得鞑靼人此次南侵有备而来,我军要小心行事。”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有条不紊地回答,他才不会质疑这个战果免得届时得罪人。

    “镇武侯,依你之见该如何给安平侯回复?”宣德帝见李云天神色凝重,好像对鞑靼人的败退难以释怀,脸色随之变得严肃起来,他相信李云天绝对不会无的放矢。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说出了八个字。

    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现在时局未明一切以稳为重,待敌情明确之后再给予对方雷霆一击。

    “报!”就在这时,又有一名内侍火急火燎地奔了过来,双手托着一道公文跪在了亭前,“皇上,义国公在距离辽阳城三百余里的西宁堡遇伏,经过浴血厮杀率领一万余人突围,现已抵达辽阳城。”

    “什么?”听闻此言宣德帝顿时大吃了一惊,李云天的脸上也流露出诧异的神色,两人万万想不到张昊竟然还没抵达辽阳城就遭遇到了惨败。

    几天前张昊在奏报中还说经过激战明军已经成功夺回被兀良哈三卫占领的西岭城,守城的敌军仓皇向西逃走,他准备往辽阳城进发,会和辽阳城的辽东都司守军后清剿进入辽东地区的敌军。

    谁成想张昊的大军竟然在距离西岭城仅仅五十里的西宁堡被伏击,而且还遭遇了一场溃败,事情来得实在是太过突然。

    虽说李云天知道张昊的捷报肯定也有不少水分,但他有五万大军又是有名经验丰富的悍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随后,李云天的脸色顿时变了几变,如果想要让张昊遭遇此番大败的话,伏击的敌军至少与张昊兵力相当,这意味着对方早就预谋好了此次伏击故而提前集结了兵力,只不过事先瞒过了明军。

    张昊经此大败后只率领一万多残兵败将逃到了辽阳城,已经无法完成增援辽东的目的,而且必将影响到辽阳城明军的士气,辽东的局势无疑将变得更加险峻。

    “来人,速召随驾内阁和军阁阁员前来议事!”经过了最初的错愕后,宣德帝面无表情地下达了诏令,一旦辽东战事有失那么敌军将南下威胁山海关,山海关距离京城可谓一步之遥,后果不堪设想。

    金英知道事态紧急,连忙招来几名内侍耳语了一番,那几名内侍就飞奔离去。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着,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的战事虽然远隔千里,但双方之间肯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山西行都司的战事无疑吸引了大明的征讨大军,进而给敌军在辽东战胜明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隐隐约约,李云天觉得好像有一个人躲在幕后策划了这一切,引导着兀良哈三卫和鞑靼人来与明军作战,不得不说对方的谋略卓绝,竟然能在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同时发起战事,这岂非寻常之人能办到。

    在宣德帝的紧急传召下,随同宣德帝出征的军阁和内阁阁员相继赶来见驾,等得知张昊战败一事后大吃了一惊,谁也没有想到竟会发生这等匪夷所思之事。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当务之急自然是再度派遣援军赶往辽东进行救援,因此众臣围绕着派何人领军前去辽东以及派遣多少兵力,甚至随军粮草等事进行了一番商议,气氛显得颇为沉闷。

    其实,京城里面能率军增援辽东的勋贵有几个,所需要的兵力也能从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调遣,唯一令人感到头疼的是援军的军需物资。

    户部为了给宣德帝北征和张昊驰援辽东都司已经动用了京畿地区的粮草,如今要想再给增援辽东的军队准备粮草的话需要从京畿以外的地区调集,这需要不少的时间,而很显然明军现在缺少的就是时间,如果不能及时赶到辽东的话辽东的局势很可能会变得更糟。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商议中英国公张辅一直皱着眉头在那里沉思,作为经验丰富的一名老将,他已经看出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的这两场战事并不是孤立的,双方好像遥相呼应,这就使得事态变得复杂起来。

    “皇上,臣认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安泰侯梁坤行事稳妥,可率军增援辽东,所需军卒可由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调派。”经过一番紧张的商议后,军阁次辅张本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梁坤是梁少杰的父亲,本为安泰伯,由于剿匪有功被进封为安泰侯,担任前军都督府右都督,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骁将。

    “臣附议。”随后,内阁次辅杨荣向宣德帝一躬身,同意了张本的奏报。

    “臣附议。”其余众人跟着纷纷表示了赞同,这是他们先前商议的结果,认为梁坤此番前去最为合适。

    “太师,你如何看待此事?”宣德帝将张辅没有表态,于是沉声问道,虽说张辅曾经因为与汉王关系密切被宣德帝夺了兵权,但在作战上还是非常相信他的经验。

    “安泰侯老成稳重,足以领军前往。”张辅闻言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坐在众人末座的李云天,然后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回答。

    由于辽东战局复杂,在张辅心中有两个最佳的领军人选,一个是在京城辅佐太子的忠国公周征,另外一个就是伴驾的李云天。

    不过,周征因为要坐镇京城根本无法抽身前往辽东,而李云天又是宣德帝身边的近臣,现在朝廷有不少勋贵可用,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两人,故而他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让梁坤统军。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辅的那一眼,立刻意识到了张辅的心思,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现在这种军国大事的商议他仅有列席权而已,如果宣德帝不问他的话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

    况且,京城里还有如此多的勋贵可用,他要是主动请缨的话岂不是对那些勋贵的蔑视?

    “准奏,立刻传诏京师,安排增援辽东事宜。”见张辅也同意由梁坤领军,宣德帝于是沉声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下达了诏令。

    “另,告诉安平侯要步步为营,不可轻敌。”随后,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开口吩咐道,张昊这么一败再加上李云天先前的忧虑,使得他不由得担心起牛世豪来,万一牛世豪再出什么乱子的话局势可就变得糟糕了。

第637章 接连再败

    随着宣德帝的诏令,京城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梁坤通过军阁迅速从山东都司调兵三万和山西都司调兵四万,征调了他所需要的部队。

    户部更是马不停蹄地忙碌地筹集梁坤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反正户部现在财大气粗,根本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后自然有粮草运抵京城。

    对明军来说也有好消息,牛世豪的进展非常顺利,依照宣德帝的诏令放缓了追击鞑靼人的脚步,七月上旬的时候成功将进犯的鞑靼人赶出了山西行都司的地界,鞑靼人越过阴山向北方草原逃窜。

    宣德帝闻讯后启程赶往了大同城,同时命令牛世豪进入草原追击逃跑的鞑靼人,此战一定要给予鞑靼部重创,使得其不敢再轻易南侵。

    于是,牛世豪率领十万明军浩浩荡荡地越过了阴山,兵分两路追击向北逃窜的鞑靼人,兵锋直抵达鞑靼部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伊林。

    七月底,宣德帝的圣驾抵达大同城,大同城的文武官员纷纷出城相迎,将宣德帝的御辇迎进城去。

    望着拜伏在街道两侧山呼万岁的百姓们,宣德帝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意气风发,当年他随永乐帝北征时就在大同城里住过,如今想起来恍如昨日,眼前的景象与当时永乐帝进城时何其相似,只不过被万民跪拜的对象由永乐帝换成了他而已。

    永乐帝曾经五征蒙古,除了第二次征讨瓦剌部外另外四次皆征讨鞑靼部,使得鞑靼部落荒而逃,避难于漠北。

    与永乐帝的北征相比,宣德帝此次出征的声势无疑要小上许多,据史料记载宣德帝五次北征皆率军数十万而宣德帝仅仅率军十五万,究其原因是宣德帝体恤民情,不想在北征的事宜上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况且,宣德帝此次北征的目的只是想教训一下南侵的鞑靼部,并不准备追敌深入。

    永乐帝的五次北征经验表明,无论是鞑靼部还是瓦剌部,面对明军大部队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北逃,明军根本就无法追击否则漫长的后勤线不能得以保障。

    八月中旬,牛世豪派人传来捷报,明军兵不血刃拿下了伊林城,伊林的鞑靼部守军望风而逃,不敢掠明军锋芒,使得明军缴获牛羊无数,俘虏没能来得及逃走的鞑靼百姓万余人。

    牛世豪向宣德帝请旨,询问宣德帝是否追击逃走的鞑靼部,率军前往“饮马河”,然后攻占鞑靼部的重地忽兰忽失温,进而威逼北元曾经的国都哈拉和林城,同时也是鞑靼部的都城。

    饮马河本名胪朐河,也就是现在的克鲁伦河,位于鞑靼部重城忽兰忽失温的东南部,永乐帝第一次北征的时候率军至此,将其更名为“饮马河”。

    宣德帝听说过饮马河的事情,当年永乐帝北征的时候他尚年幼未能目睹饮马河畔万马齐饮的壮观场面,如今有机会进抵饮马河并且像永乐帝一样君临哈拉和林城,他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丰功伟绩。

    因此,宣德帝下旨集结山西行都司的三万兵力,外加骁武军青龙军团在大同大营的两万人马,赶往伊林城与牛世豪会和。

    如此一来,加上宣德帝随行护驾的五万军力,陪同宣德帝赶往伊林城的军队就有十万人,从大同府出了长城后队伍一路北上,浩浩荡荡,在平坦的草原上望去无比壮观。

    “镇武侯,皇上传召。”这天上午,李云天正倚在行驶的马车车厢中闭目养神的时候,马车忽然停了下来,随即车厢外响起了一个声音。

    李云天闻言睁开双目,活动了一下颈部后下了马车,这些天他时常陪着宣德帝解闷,早已经习惯了随叫随到的生活节奏。

    宣德帝的御辇是一辆由八匹马拉的大车,犹如一个移动的房屋,此时停在一个山坡下,守在御辇前的内侍见李云天来后连忙给他拉开了厚实的门帘。

    御辇内,宣德帝面色铁青地坐在软团上,面前的桌案上摆着一道公文,右手手指不停地在桌案上打着拍子,现场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重。

    “皇上,出了什么事?”从宣德帝脸上的有些铁青的神情中李云天觉得应该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一躬身后小心翼翼地问道。

    “你看看这个!”宣德帝拿起桌上的公文递给了李云天,语气显得有些冷冰冰的。

    “怎么会这样?”李云天接过公文一看,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惊愕的神色,有些难以置信地望向了宣德帝。

    公文是贰路元帅梁坤发来的急报,他七月中旬率军在山海关会合了大宁都司的军队,集结了十二万兵力向在长城外与大宁都司对峙的兀良哈三卫发动了攻击,想要先消灭兀良哈三卫再驰援辽东都司。

    兀良哈三卫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面对明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兀良哈三卫不断后退,最终退到了大宁城,双方在大宁城外进行了一场大战。

    岂料,原本对明军是一场以众击寡的战事忽然在中途发生了变化,兀良哈三卫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五六万援军,其骑兵一举冲垮了明军的后阵,导致明军阵脚大乱败下阵来。

    在敌军的一路追杀下,梁坤率领着两三万人退回了山海关,至此,大宁都司在关外已无驻军,通往辽东的道路被兀良哈三卫彻底封锁住。

    梁坤已经在奏报中向宣德帝请罪,恳请能以戴罪之身上阵杀敌,即便一死也要倒在阵前。

    这一下,辽东的明军可就成为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孤军,宣德帝的北征以及两次增援辽东已经将京畿地区和山东、山西的明军主力抽调一空,剩下的卫所军队可谓老弱病残,无力应对辽东战事。

    如今,兀良哈三卫和明军在山海关前对峙,京畿都督府已经紧急抽调兵力前往山海关增援,力保山海关不失,否则兀良哈三卫将策马南下,直下京师。

    “镇武侯,依你之见朕该如何决断?”

    宣德帝神情严肃地望着李云天,心中是万分恼火,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大明战功赫赫的张昊和梁坤这两名靖难勋贵元老竟然相继折戟辽东,不仅使得辽东战事陷入了危局,而且还令京师前所未有地笼罩在了危险中。

    “皇上,山海关有我军重兵把守,固若金汤,兀良哈三卫本就不善攻城,倘若攻打山海关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依臣之见,兀良哈三卫此次的目的应该是切断辽东与关内的联系,意图拿下我辽东守军,进而占领辽东。”

    “皇上,一旦兀良哈三卫攻占了辽东,那么长城外我军将处于劣势,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无疑会尽占河套地区,然后隔长城与我军对峙,使得我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说着,李云天抬步走到挂在一旁的一幅大明北疆地图前,伸手在河套地区和辽东地区划了一个大圈,沉声禀告道。

    “镇武侯,现在看来鞑靼人果然已经参与了辽东战事,怪不得他们面对安平侯的攻势节节败退。”宣德帝起身走上前,望着地图上漠南和辽东沉思了一会儿,面无表情地说道。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何牛世豪在山西行都司的战事打得如此顺利,原来鞑靼人已经赶去辽东增援兀良哈三卫,接连击溃了毫无防备的张昊和梁坤。

    “皇上,此次兀良哈三卫和鞑靼部行事诡异,很显然经过精心筹划后而来,臣觉得瓦剌人十有**也涉及其中,否则他们绝不敢如此挑衅我大明。”

    李云天略一沉吟,向宣德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皇上,倘若瓦剌人、鞑靼人和兀良哈三卫联合起来,那么我军面对的将是整个北元残部,其兵力至少可以达到十五万人,臣恳请皇上在事态未明前停止北进,以防敌军有诈!”

    “瓦剌、鞑靼、朵颜!”宣德帝闻言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凝神望着墙上挂着的那幅地图,瓦剌部、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几乎囊括了长城外除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外的所有地区,集结十五万的兵力并非难事。

    这意味着,明军此次面对的不再是蒙古某个单一部族的挑战,而是要与蒙古三大部族交战。

    换句话来说,自从洪武皇帝后,明军将第一次与北元残部爆发一场全面战争,即便是永乐皇帝在时也不曾有过这种情形出现。

    “镇武侯,你怀疑鞑靼人在诱使安平侯北进?”良久,宣德帝转过身望向了李云天,神情严肃地问道,他已经听明白了李云天话里的言外之意。

    “这只是臣的一个猜测而已。”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着自己的理由:“

    如果鞑靼人东进支援兀良哈三卫其后方必定空虚,瓦剌人与鞑靼人早在永乐皇帝时就开始争夺北元的正统地位,双方多有厮杀,鞑靼人之所以敢去辽东,一定是与瓦剌人有什么交易,双方十有**进行了结盟!”

    “可恶!”宣德帝双目寒光一闪,禁不住一拳砸在了地图上,从李云天的分析来看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卫想必是进行了联合,对方此番大举进攻很显然来者不善。

    “设帐,传随行二品以上大员入账议事。”随后,宣德帝扭头望向了侍立在一旁的金英,神情冷峻地向他吩咐道,准备召集众臣前来商议应对辽东危局之策。

第638章 请缨出战

    在宣德帝的命令下,金英一边让人给张辅和杨荣等人传召,一边指挥着随行人员找地方搭建宣德帝休息时的御用营帐。

    宣德帝的御用营帐宽大舒适,装饰豪华,宛如一个小型宫殿,里面各式器具一应俱全。

    张辅和杨荣等人默不作声地围坐在宣德帝面前,他们刚才已经得知梁坤意外战败的事情,心中感到无比震惊,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谁能想到兀良哈三卫竟然会突然之间冒出来五六万的援军?

    “太师,你如何看待此事?”半晌后,宣德帝见众臣皆闭口不语,于是问向了张辅。

    “皇上,臣觉得此次北元残部来势汹汹,皇上圣驾为重不宜再北进,应该转回宣府。”张辅闻言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一躬身,谨慎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此时此刻,张辅与李云天一样,都怀疑牛世豪此番推进顺利有可能是敌军的诱兵之计,因此采取了保守的策略。

    “皇上,此时我军士气正旺,倘若忽然转回宣府恐怕会使得军中流言四起。”张辅的话音刚落,军阁次辅张本就忧心忡忡地说道,此举无疑是示敌以弱,不仅传出去对宣德帝的威信有影响而且还会使得将士们感到心生疑惑,以至于军心不稳。

    “皇上,安平侯十万大军足以横扫鞑靼部,请皇上移驾宣府城,而后派军支援辽东。”这时,宜国公刘威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

    宜国公刘威是现场除了张辅资历最深的勋贵,现在担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与张辅交往密切,故而自然清楚张辅的用意。

    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着,他身为大明天子岂可连敌军的影子还没有见到就落荒而逃?传出去岂不是要贻笑大方了。

    “皇上,臣觉得皇上不如在伊林城坐镇,既指挥安平侯追击鞑靼部,又可分兵救援辽东,进可攻,退可守。”杨荣见宣德帝面色不善,于是微微一躬身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一旦情形有变不仅宣德帝可以从容退回长城,而且宣府城属的万全都司还可派军接应。

    “臣觉得此法甚好。”随即,军阁辅臣秦牧向宣德帝一躬身,赞同了杨荣的提议,这倒不失为一个两全的办法,既保存了宣德帝的颜面也保证了宣德帝的安全。

    “臣附议!”张辅迟疑了一下,随后也答应了下来,此次宣德帝御驾亲征世人皆知,倘若宣德帝连伊林城都没有抵达就转回宣府城,难免受人诟病。

    “臣附议。”见此情形,在座的众臣纷纷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太师,你觉得京城内何人能领军救援辽东?”宣德帝微微颔首,这也正是他心中所想,身为大明天子岂可灰溜溜地逃走?随后望向了张辅。

    其实,宣德帝的安危事宜现在倒还简单,麻烦的是辽东的战局,现在已经是八月下旬,如果不能在十一月之前抵达辽阳城,那么明军就会遭遇到辽东的严寒天气,届时大雪封路将无法前行。

    一旦这样的话,明军唯有等到第二年三月才能进入辽东,辽阳城内的粮食是否足够支撑到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不小的疑问。

    “皇上,臣觉得辽东敌军能接连两次击败我军绝非偶然,一定有人在幕后出谋划策,现在敌军在辽东已经占据上风,臣觉得唯有忠国公亲自出马方能力挽狂澜!”张辅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推荐周征。

    周征现在可谓是京城勋贵之首,而且能攻善战,其军事指挥才能与张辅不相上下,此时面对辽东的这个局面除了周征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选,周征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还能极大地鼓舞明军的士气。

    “臣附议!”等张辅话音落后杨荣率先表明了观点,沉声说道。

    “臣等附议!”现场的众臣确实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人选,因此纷纷赞同周征领军北上,以解辽东之围。

    “太师觉得忠国公领军多少为好?”宣德帝心中也是钟意周征,微微颔首后问道,在他看来周征老成持稳、经验丰富,绝对不会犯张昊和梁坤的错误。

    “依辽东目前的局势来看,忠国公至少领军十万才能解除辽东之困。”张辅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出了一个数字,原本北元在关外作战就有优势,再加上明军的战斗力持年下降,考虑到梁坤的惨败,故而他得出了一个保守的兵力。

    “十万!”宣德帝的眉头顿时皱了皱,此番辽东之战绝对是一场恶战,故而唯有用明军主力迎战,现在京畿地区和山东、山西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抽调一尽,要想凑齐这十万人并非易事。

    “从朕的随军冲抽调五万驰援辽东,剩下的五万由军阁从各都司中调集,务必在十月之前抵达山海关!”随后,宣德帝沉声向张辅说道,为了能尽快集齐这十万马,唯有从护送他的军队中抽调。

    “臣遵旨。”张辅也正是此意,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

    “皇上,臣有一事启奏。”宣德帝闻言点了点头,正准备宣布结束此次议事,一直沉默不语的李云天忽然开口说道。

    “镇武侯,你有何事?”宣德帝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李云天行事低调通常来说不会掺和此等军国大事,张辅等人也纷纷好奇的看向了李云天,想知道他有何事。

    “皇上,忠国公已经年近六旬,身子已经大不如前,辽东地处寒冷臣有些担心他的身子能否吃得消。”在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神情严肃地说道,“况且,忠国公是辅佐太子的重臣不可轻易离京,臣愿意替代忠国公前往辽东!”

    张辅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嘴角就流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次辽东战事凶险,李云天是周征的女婿自然要替周征的安全着想,两人可谓是一家人,因此由李云天代替周征也显得顺理成章。

    尤为重要的是,张辅认为李云天是比周征更合适去辽东的人,李云天的军事才华已经不言而喻,在平定汉王叛乱和交趾叛乱时已经充分展现了出来,而且他年纪轻轻,精力充沛,比周征更合适适应辽东的恶劣天气和应对各种突发的险情。

    只不过……张辅不由得看向了宣德帝,现在就看宣德帝舍不舍得放李云天前去辽东涉险,毕竟李云天不仅军事上才华横溢,更是一把治理政务的好手,宣德帝轻易不会让他再身临险境。

    在座众人也都纷纷望着宣德帝,等待着宣德帝的决断,虽然李云天在勋贵中资历尚浅但无人质疑他的统军能力。

    “镇武侯,你有多大把握能取胜?”与交趾叛乱时的局势比起来辽东的形势无疑要好上许多,宣德帝见李云天主动请缨而且众臣也都没有反对,于是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皇上,在臣看来战争就是粮草和人力的较量,我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故而辽东敌军虽然现在占据了上风,但从长远来看我大明必胜,臣现在尚不知辽东的具体战况,因此现在只能尽全力自保,以图长远。”

    说实话,宣德帝的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好回答,李云天要是太过谦逊的话会被宣德帝认为没有把握,他要是信心满满又被会在场众臣认为心高气傲,轻视张昊和梁坤,故而凝神沉思了一下,有条不紊地回答。

    “既然如此,朕就准你代替忠国公前去辽东。”宣德帝知道李云天前去辽东心意已决,于是神情关切地嘱咐道,“切记,万事小心,千万不可与敌军硬拼,交趾的事务还等着你处置。”

    “皇上放心,臣定会谨慎从事,不会置身险境。”李云天见宣德帝答应了自己的请求,随后起身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说道。

    “辽东之战关系我大明京师的安危,镇武侯,你此次前去将骁武军悉数带走,朕等待你凯旋而归。”得到了李云天的允诺后,宣德帝稍微安心,随后沉声说道。

    此次随行护驾的骁武军一共有四万人,其中两万是从京师前来的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团,还有两万是青龙军团大同大营招募的军士,已经训练了大半年的时间。

    毫无疑问,这四万骁武军的战斗力无疑是宣德帝此次北征大军中最强的部队,即便是三千营和神机营也要在其面前甘居下风,因此一直跟随宣德帝的圣驾。

    宣德帝为了尽快平定辽东的战局,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李云天的安全,这才将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交给李云天,对李云天的厚爱可见一斑。

    听闻此言张辅等人顿时大吃了一惊,谁也没想到宣德帝竟会做出这等重大决定,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即便是李云天带走了四万骁武军,那么伊林城还有包括三千营和神机营在内的六万明军,再加上牛世豪率军北上的十万明军,足以确保宣德帝的周全。

    “皇上,辽东尚有骁武军朱雀营两万余人,再加上辽东都司的数万人马,以及奴儿干都司的诸卫军队,足以与敌军相抗衡。”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对他关怀有加,但他岂能全部带走宣德帝身边最强的部队?随后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现在时间紧迫,故而臣只要领一万朱雀营的军士赶往辽东即可。另,臣肯定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协助臣在辽东作战。”

    “一万人?”听闻此言,现场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李云天此举也太过托大,难道想要用一万骁武军朱雀营的军士就击败山海关前兀良哈三卫的数万大军不成?

第639章 率军驰援(一更)

    “镇武侯,兀良哈三卫现在盘踞在山海关外,兵力有四五万之众,其中骑兵近两万,在关外交战兀良哈三卫本就占据地利优势,如今又有着众多骑兵,一旦骑兵列阵发起冲锋我军很难挫其锋芒。”

    张辅率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语重心长地告诫李云天,在他看来骁武军即便是再骁勇但血肉之躯岂能跟骑兵相抗衡,而当年蒙古人正是依靠骑兵横扫天下。

    兀良哈三卫、鞑靼部和瓦剌部虽说难现蒙古当年的辉煌景象,但其骑兵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正面冲锋的话明军骑兵难以抵挡。

    梁坤的十二万大军之所以会惨败,正是被突袭的蒙古骑兵冲散了阵形,进而兵败如山倒。

    因此,李云天想要以一万骁武军前去硬撼兀良哈三卫的四五万兵力,在张辅看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宣德帝的双目流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有些不解地望着李云天,他清楚李云天的为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说出这惊人之语。

    “太师,正是因为兀良哈三卫把控住了从山海关进入辽东的要道,因此下官决定走海路,经天津卫港口抵挡辽东半岛盖州卫的辽口港,进而避开兀良哈三卫。”

    李云天知道众人心中的疑惑,因此向张辅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讲武堂的几艘海船就停在天津港,足以将一万骁武军顺利运抵。”

    因为担心辽东战局有变,因此早在随同宣德帝离京时李云天就已经给讲武堂下令,让讲武堂悄悄从南直隶的基地将已经造好的三桅帆船到天津港待命。

    如今李云天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明军在辽东的战事陷入了被动,那几艘三桅帆船无疑派上了用场,成为了联通辽东都司与京城的重要途径。

    “原来如此!”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脸上的神色随之缓和了下来,他差点忘了李云天手里还握着大明的海船。

    说实话,如非万不得已李云天并不愿意出动海船,海上运输的风险要远高于陆地,一旦遇上风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年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遇上了风暴,东征人员几乎损失殆尽,也因此保全了日本。

    而且,在梁坤战败之前,没有人会认为明军会被兀良哈三卫逼得绕开山海关而走水路抵达辽东。

    现场众人的脸上也都纷纷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不得不说李云天走水路倒不失是一条抵达辽东的捷径。

    “镇武侯,朕任命你为征东将军,总兵辽东军务。”宣德帝见李云天已经谋划好了出兵辽东的路线,心中更是放心,因此沉声下达了诏令。

    “皇上,义国公在军中威望甚高,与敌交战经验丰富,臣认为辽东军务非义国公总掌不可,愿辅佐义国公平定辽东之乱。”

    李云天见宣德帝要把辽东的军政大权交给他,闻言连忙推辞,大明勋贵中十分讲究论资排辈,张昊不仅比李云天资历深厚而且还是他的长辈,他岂可位居张昊之上?

    “好,朕命你为辽东副总兵,协助义国公征讨兀良哈三卫!”宣德帝自然清楚这一点,他先前所言只不过是让张昊领李云天的这个人情而已,随后改变了诏令。

    “臣遵旨!”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应答。

    由于事态紧急因此李云天没有丝毫耽搁,离开宣德帝的御帐后立刻着手安排骁武军麾下朱雀军团的一万军士赶回京城的事宜。

    得益于骁武军完善的后勤体系,李云天其实并没有什么要准备的,命令一传达到朱雀军团,朱雀军团的将士们就有条不紊地收拾行装启程。

    宣德帝亲自给李云天送行,临行前再三嘱咐李云天要注意注意安全,他宁愿辽东战败也要让李云天活着,只要李云天活着就一定能将辽东夺回来。

    张辅和杨荣等随行朝廷大员也对李云天是叮嘱有加,毕竟张昊和梁坤已经接连栽在了辽东,他们不希望李云天重蹈两人的覆辙,更不希望李云天身处险境。

    对于众人的嘱托李云天连连点着头,其实相对于辽东的战局他更担心宣德帝此次北征,在他看来与牛世豪交战的敌军很显然在保存实力,并没有与明军硬碰硬,明军连战连捷很容易滋生自满的情绪,对交战殊为不利。

    因此,在率军离去前李云天特意将留下来的三万骁武军中的团级以上武官召集起来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会议,严令众人不得松懈,否则军法从事。

    李云天走后,骁武军的指挥权就落在了骁勇侯王简的身上,李云天嘱咐他和武平伯梁少杰万万不能轻敌,此次鞑靼人连战连退似乎是在诱敌,因此让两人不得请战出击,一定要牢牢地守在宣德帝身边,守护宣德帝和诸位文武大臣的周全,否则即便立了战功他也将军法从事。

    如果换作旁人,王简和梁少杰肯定对禁止出战的军令不屑一顾,大明军中可是依靠军功晋升,如今鞑靼势弱,率军驰骋漠南征讨鞑靼败军的功绩简直手到擒来,而这些功绩足以令人加官进爵。

    不过骁武军军令严格,而李云天更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再加上李云天在战场上还从无败绩,故而王简和梁少杰等骁武军武官对李云天的这条特意叮嘱的禁战令是深以为然,无人敢以身试法触犯。

    也正是因为此,王简和梁少杰等人统领的骁武军才在宣德帝此次北征中大放异彩,与李云天在辽东的战局遥相呼应,进而一举奠定了骁武军大明精锐的地位。

    与宣德帝率领的大军分别后,李云天率军一路急行军,仅仅用了七天就赶到了居庸关,朱雀军团随后秘密进入京师外的骁武军大营休整,李云天则乔装打扮后进入了京城,前去找户部尚书郭资。

    李云天找郭资当然是为了解决此次增援辽东的粮草事宜,虽说兵力上李云天可以想办法就地筹集,但所需的军资他就无能为力,唯有找户部支取。

    因为筹集大明税局和处理两淮盐道贪墨案收缴的来那些财物,郭资并没有随宣德帝一同出征。

    此时,两淮盐道贪墨案中的收缴的财物早已经清点完毕,宣德帝的内库已经拿到了其中的四成,原本讲武堂要拿两成五,不过迄今为止户部只拨付了一成,另外的一成五想法设法地找借口搪塞。

    在京城很多文官看来,讲武堂即便是只得到一成的财物也高达一千多万两,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应该知足了,毕竟大明除了交趾外还有两京十三省需要拨付钱款。

    户部的官吏绝对不敢怠慢宣德帝的内库,稍有不慎就是欺君之罪,可讲武堂就不一样了,属于武官衙门,他们自然不怕讲武堂来找麻烦,推脱搪塞可是他们的拿手本事。

    其实,户部的官吏也并非想要赖掉讲武堂那一成五的银子,毕竟这是李云天去扬州前宣德帝已经诏准的,他们不过是想从中捞一笔油水而已,像这种动辄数千万两的流水可非常罕见,如果不捞些好处的话可就过了这个村没这个点儿了。

    况且,随着大明税局的建立,户部捞油水的途径越来越少了,因此不少官吏都想着在给讲武堂拨付的那批物资上大干一场。

    反正李云天随着宣德帝北征去了,指不定什么能回来,在此之前户部自然是能拖就往后拖,想要让着讲武堂的人知趣地拿一些好处来,双方皆大欢喜。

    户部的官吏可以等,但讲武堂政务堂的人可等不了,交趾布政使司正等着他们往下拨财物以支付交趾的各项建设项目。

    另外,讲武堂有着一套严格的财务体系,讲武堂政务堂的人即便是想给那些户部官吏好处也无从下手,因此双方就僵持了起来。

    因此,当李云天进入京城的时候,讲武堂政务堂的人终于与户部的官吏爆发了冲突,一名政务处的武官在李云天抵达京城的前天晚上将户部负责拨放物资事宜的一名郎中堵在了一家青楼,双方一言不合爆发了冲突在青楼里大打了一场,结果双双受伤。

    五城兵马司的人赶到现场后将两人送去了医馆,并且通知了讲武堂和户部,李云天进城的时候讲武堂和户部各自派员正在五城兵马司里谈判。

    对于五城兵马司来说,讲武堂和户部都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衙门,故而希望双方私下里自行解决此事。

    李云天一进城就听说了讲武堂和户部的纠纷,心中顿时感到异常无奈,他岂会不清楚户部那些官吏的心理,难道那些人忘了两淮盐道的那些官吏是为何被流配到交趾的?

    由于辽东事态紧急,李云天可没有心情去跟户部纠缠那一成五的钱款,先是进宫觐见了太子,与辅佐太子的杨士奇、蹇义和周征见了面,然后等夜幕降临后径直去了户部尚书郭资的府上,来到了尚书府的后门处。

    “干什么的?知不知道这里什么地方?”敲开了后门,一名门卒推门而出,见门外立着几名其貌不扬、衣着普通的男人走了过来,于是一脸傲慢地问道,显得颇为不耐烦。

    门卒的身后立着十来名身材强壮的护院,手里握着棍棒等武器,腰上还挂着朴刀。神情警惕地望着李云天等人,很显然大晚上的走后门显得颇为反常。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尚书虽然比不上宰相但也是一等一的朝廷大员,故而守门的门卒在面对外人的时候也就显得趾高气扬。

    “告诉你家尚书大人,我等有要事相告。”立在李云天身后的一名身材看上去有些消瘦娇小的护卫从怀里取出一面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腰牌,面无表情地冲着那名门卒晃了一下,压低了音量低声说道。

第640章 暗示(二更)

    这名身材消瘦的护卫自然就是雷婷,她的这个锦衣卫百户的腰牌可大有来历。

    洪熙元年,雷婷依照李云天的祝福率先送宣德帝进京准备登基事宜,宣德帝抵京后让她以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身份去济宁府救被困的李云天,为了让她便宜行事特意给了她一道锦衣卫百户的腰牌。

    当雷婷和李云天从济宁府返回京城的时候,宣德帝已经登基称帝,雷婷本想把这道锦衣卫腰牌还给宣德帝,宣德帝有感雷婷此次护驾有功,故而就将这道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腰牌赏赐给了她。

    其实,如果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雷婷手里的这道腰牌与普通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腰牌不同,正面“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字体右下方刻着一个黄色的“御”字,背面刻着“洪熙元年,宣德惠赐”小篆。

    虽说雷婷并不是锦衣卫的人,但这道腰牌无疑成为了她的一道护身符,按照大明律例锦衣卫犯事交由锦衣卫南镇抚司管辖,其他衙门不得干涉。

    自从洪武皇帝起,大明的皇帝就喜欢给功勋卓著的臣子颁发特殊奖励,例如免死铁券什么的,有些明初的大臣甚至得了好几道免死铁卷,雷婷的这个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腰牌也正是宣德帝给予的特殊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免死铁券不过是君王用来驾驭臣下的一种手段而已,洪武皇帝当年大兴“胡蓝大狱”,被杀的勋贵中有人有两三个免死铁券,到后来还是免不了一死。

    “几位大人请。”门卒自然认得锦衣卫的腰牌,见状不敢怠慢,连忙侧身闪开了道路,心中暗自猜测着李云天的身份,很显然李云天的官职要在百户之上。

    李云天面无表情地进了院门,在一名家仆的引领下去了后院客厅,那十几名护院不动声色地尾随在后面,警惕地监视着李云天等人的举动。

    “几位找本官何事?”就在李云天坐在客厅里慢条斯理地用茶盖轻轻拨着茶杯中袅袅升起的热气时,一个声音从门口处传来,郭资在几个壮汉的簇拥下走了进来,上下打量着他。

    “尚书大人。”李云天见状放下茶杯起身,微笑着向郭资拱了一下手。

    “侯……你们都退下,没有本官的吩咐不得靠近。”郭资闻言顿时就是怔了一下,他发现这名身穿便装的男子竟然是跟随宣德帝北征的李云天,脸上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随后不动声色地向屋子里的护卫、家仆和侍女下达了命令。

    郭资久经官场,自然清楚李云天此次秘密回京一定有要事找他,故而喝退了家中的下人。

    李云天闻言也摆了一下手,除了雷婷外的几名护卫向他一躬身,也跟着退了出去,房间里就剩下李云天和雷婷、郭资。

    “尚书大人,皇上任命本侯为辽东副总兵,协助义国公处置辽东军务,本侯要率军前去辽东增援,希望大人能尽快拨付本侯所需物资。”等房间大门关上后,李云天从雷婷手中接过一道内阁下发给户部调用物资的公文,微笑着递给了郭资。

    “要五百万两?”当郭资接过公文扫了一眼后,不由得惊讶地望向了李云天,李云天要的财物折合白银五百万两,这也太多了一些。

    “尚书大人,此次本侯率军前去辽东,不仅要征讨兀良哈三卫,而且还肩负着抚慰辽东百姓的职责,故而需要一大笔物资。”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向郭资解释着,用五百万两白银来换取辽东的稳定可是一笔非常换算的买卖,这里面不仅有军费,还有治理辽东地方事务的花销。

    “既然皇上已经御准了此事,本官明天就让人从户部的府库中拨付侯爷需要的物资。”郭资刚才只不过是下意识地一问而已,宣德帝和内阁皆同意了拨给李云天五百万两物资,那么他自然不会反对。

    “有劳尚书大人了。”李云天闻言笑了笑,开口向郭资说道,“尚书大人,此次物资拨放要隐秘进行,不宜让外界知晓,故而可以夹杂在拨给讲武堂的物资中发放。”

    “本官一定会小心行事。”听闻李云天提起讲武堂,郭资的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异样的神色,随后点了点头说道。

    郭资自然知道户部官吏与讲武堂的人近来一直在纠缠给讲武堂拨付的物资上,双方甚至在昨晚爆发了冲突,只不过李云天不提他也不好说起此事。

    “尚书大人,虽说辽东战事凶险,但交趾才是本侯真正担心的地方,交趾地处偏远,现在大乱初定,民心不稳,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动荡,皇上此番北征的路上十分关注交趾事宜,本侯现在可谓是心力交瘁,倘若交趾出什么乱子可就不好向皇上交代了。”

    李云天见郭资的眼神有些闪烁,于是叹了一口气,看似无奈地发了一句牢骚。

    “侯爷言重了,侯爷平交趾,收占城,交趾百姓无不威服,再加之治理有道,岂会出什么乱子?”郭资闻言脸上顿时流露出尴尬的神色,微笑着回道,笑容显得有些勉强,他怎会听不出来李云天在暗指户部扣押了讲武堂物资的事情。

    谁都知道,户部拨给讲武堂的那两成五的财物大部分要被用来投在交趾,广西由于也在李云天的总督之下故而也会从中分上一杯羹。

    一旦那些物资不能及时到达交趾,进而影响到了交趾布政使司在交趾的各项规划,那么届时就不要怪李云天无情了,否则李云天没法向宣德帝交代。

    郭资也是一步步走到了户部尚书的位子上,自然清楚户部的那些官吏拖延给讲武堂财物的原因,无非就是想捞上一点儿油水,他身为户部的主官总不能断了那些官吏的财路,否则届时谁还给他这个主官来卖命?

    因此,对于讲武堂被拖欠的财物郭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户部的那些官吏又没说不把东西给讲武堂,只不过在按照流程办理而已。

    不过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已经引发了李云天的不满,要是郭资再放任那些官吏下去的话保不准李云天要拿户部开刀。

    说起来李云天可谓是户部的冤家对头,户部因为李云天可没少吃苦头。

    当年李云天还是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的时候就参与了震惊京城的“京通仓大案”,后来又提议设立农部,专管农业上的事情,接着就是彻查了两淮盐道的贪墨案,成立了大明税局,使得户部失去了税收大权。

    别人或许不清楚农部和大明税局成立的内情,郭资对此可是一清二楚,宣德帝之所以会对户部进行如此大的变革,完全就是因为李云天的“怂恿”,因为李云天在交趾设立过与农部和大明税局性质类似的衙门,只不过挂在了讲武堂的名下而已。

    说实话,郭资虽然对李云天消弱了户部的职权十分不满,但不得不说李云天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对大明有益无弊,故而他在心中还是挺佩服李云天能有如此的魄力和眼光。

    “那就承尚书大人吉言了。”李云天见郭资的笑容显得有些生硬,知道他听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因此微笑着向郭资拱了一下手,有些事情还是不说破的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免得伤了大家的和气。

    不久后,李云天和雷婷等人从郭资宅院的后门离去,消失在了后门巷子的茫茫夜色中。

    此次回京李云天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故而他没有在郭资府上久留,而且他相信郭资也并不怎么欢迎他这个向其施加了压力的不速之客。

    穿过了几条僻静的小巷,李云天来到了城南一座气派的宅院前,雷婷走上前伸手拍了拍房门。

    “谁呀!”很快,一个声音从院子里响起,一名中年家仆随后打开了房门,见到雷婷顿时微微一怔,立刻认出了雷婷的身份。

    “我们是湖口县来的,前来拜见杨公子,顺道带来了一些家乡特产。”雷婷见那名中年家仆想要给她行礼,于是操着江西九江府口音说道。

    “进来吧。”中年家仆也是机灵,闻言顿时明白了雷婷的用意,瞅了一眼立在雷婷身后的李云天一眼,连忙顺势回答,躬身将李云天和雷婷请了进去。

    “侯爷、夫人,你们不是随着皇上北征鞑靼人去了,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李云天被中年家仆领到了前院会客大厅,打发所有下人回屋消息后去后院禀报去了,李云天和雷婷聊天的时候,一名蓝袍男子一脸惊讶地进门,望着恋人说道,他不是别人,正是李云天的好友杨云贵。

    与李云天私交甚密,可谓是李云天的左膀右臂。

    杨云贵在江西九江府湖口县时追随的李云天,字悠远,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讼师,后来被李云天收服,先是担任了湖口县刑房司吏,后来跟着李云天进京在都察院担任经承一职。

    谁也不会想到,杨云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担任李云天的情报总管,专门负责收集两京十三省的情报,此时已经在全国都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云贵从李云天那里接受了不少新式思维,所以他还是讲武堂下辖六大学院的特聘教官,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时他其实在负责讲武堂六大学院的事务,是李云天所倚仗的左键右臂。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63/ 第一时间欣赏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小黑醉酒所写的《执宰大明》为转载作品,执宰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执宰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执宰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执宰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执宰大明介绍:
虽不是两袖清风,但他比清官更有民心,百姓对其无不交口称赞。
执宰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执宰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执宰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