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汉道天下TXT下载汉道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道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庄不周     汉道天下txt下载     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58章 书生无用

    庐江,舒城。

    周忠站在高高的将台上,看着远处的城墙。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攻,城墙上沾满了斑斑血迹,像一道道泪痕。即使是连绵多日的雨水冲刷,也无法冲洗干净。

    周忠叹了一口气,欲言又止。

    舒城名舒,却一点也不舒,反而多灾多难。几年前孙策围攻陆康,前后近两年,城中断粮,人相食。他当时在长安,听到消息,心急如焚。万万没想到,今天会亲自率军围攻舒城。

    看这样子,就算不用两年,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攻得下的。

    “公瑾,奈何?”周忠转头看向从子周瑜。

    虽有大军数万,周忠却不信任袁术的部下纪灵、张勋等人,甚至连孙策都不怎么相信,只相信儿子周昉、从子周瑜,又以周瑜为甚。

    周昉作战很勇猛,但谋略有限,远远不及周瑜。几次攻城,损失惨重,本人差点被颜良斩杀。

    这让周忠回忆起天子多次提及周瑜,试图召周瑜入朝,却从未提及周昉,失落的同时又心生佩服。

    天子虽然年少,识人的眼光却是一流。

    周瑜面色从容。“攻城从来不是一蹴可就的事。颜良能为河北四庭柱之首,本非庸材,否则袁绍也不会让他驻守庐江。两军交战,最忌心浮气躁,伯父身负重任,更不能露出破绽,被人看轻了。”

    周忠瞅了周瑜一眼,欲言又止。

    他觉得这话很刺耳。

    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有些心浮气躁。本以为数万大军围城,城里又都是自己的乡党,或许不用打,里应外合,颜良就会弃城而走。没曾想颜良不仅没走,反而守得很坚实,接连打退了他的几次进攻。他一时上火,强令部下猛攻,损失了不少人,以至于周瑜赶来劝阻。

    “公瑾,不是我着急,是我不能不急啊。我身为豫州牧,却不能进入豫州,现在连自己的家乡都无法收复。一旦天子东出,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他?”

    “天子会东出吗?”

    “凉州已定,天子岂能不东出?”

    周瑜沉吟了片刻,摇摇头。“伯父,恕我冒昧,我倒是觉得他不会这么快就东出,甚至两三年内东出的可能性都不大。”

    周忠诧异地看着周瑜,眼神疑惑。

    “当年董卓乱政,西凉兵亦曾东出至陈留、颍川之间,劫掠百姓,膏血涂地,至今令人切齿。如今董卓虽死,天子主政,但他麾下的将领仍以西凉人为主。能不能控制住麾下将士,让他们不敢为非作歹,恐怕谁都不敢保证。教化是需要时间的,一两年时间肯定不够。”

    周忠一愣。“你的意思是说,天子教化将士,是担心重蹈覆辙?”

    “至少有这方面的考虑。”周瑜转头看向西方,眼神微缩。“并凉出精兵,但并凉之兵皆是虎狼之性,如果控制不力,很可能反噬。大汉丧乱之际,天子无兵可用,不得不以并凉为主力。但他曾亲眼目睹西凉兵为祸洛阳,宫中受害尤重,又岂能率兽食人?教化是唯一的办法,不得不然。”

    周忠眉头紧皱,有些后悔了。

    他一直以为凉州平定之后,天子会迅速东出,这才积极反击。若是如周瑜所说,天子要等并凉兵教化成功才出兵,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他心中恼怒,周瑜为何不早说?

    周忠正在考虑如何措词,有骑士从远处奔来,在将台下勒住坐骑,取出一封文书。台下的亲卫接了,转身上了将台,来到周忠面前,双手递上文书。

    文书是兖州牧曹操送来的。

    曹操刚刚收到消息,袁绍击破了易京,杀了公孙瓒,如今正集结大军南下,准备渡河作战。审配部调动频繁,应该是在做反击的准备。如果袁绍率大军南下,曹操和刘备挡不住审配,周忠要做好迎战的准备。

    周忠更加烦闷,抖了抖手中的文书。“公瑾,袁绍要南下了,这庐江没法打了,准备撤兵吧。”

    周瑜诧异地看着周忠。“伯父,袁绍攻克易京了?”

    “嗯,公孙瓒到底是没支撑住。不过也是报应,谁让他擅杀大臣。”

    周瑜眼珠转了转,又道:“就算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又如何能大举南下?荀攸不是在塞外吗?”

    “我也不知道,但袁绍南下应该是真的。”周忠又看了一眼手中的文书。“曹操很紧张,已经准备给审配让路了。一旦审配进军,我们肯定抵挡不住,只能退兵。既然如此,不如早退。”

    周瑜看看周忠,嘴巴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

    “退兵?”孙策一愣,抬起头,看着周瑜。“现在?”

    周瑜点点头,苦笑道:“我伯父已经乱了阵脚,心无斗志。”

    孙策哼了一声,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周忠虽然名高望重,但他真不是统兵之才,攻守皆无章法。准备了几个月,刚听到袁绍要南下的消息,就准备放弃。

    就算袁绍南下的消息是真的,等他渡河到达兖豫,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何必这么急着撤军?

    “不能就这么走。”孙策沉吟半响,说道:“就算审配来了,渡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水战是江东所擅,夏季将至,水势见涨,我何惧之有?”

    周瑜心中一动。“水师取道合肥,入淮水?”

    “可行吗?”

    “可行,但……袁公路能答应吗?”

    “让你伯父去说。”孙策向后靠在凭几上,咧嘴一笑。

    周瑜苦笑。

    孙策这个办法是可行,以水师阻击审配,将审配挡在淮水以北,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颜良能坚守舒城,就是指望援军的到来。如果审配到了豫州也无法渡过淮水,颜良就不得不面对孤军无援的局面,也许会主动放弃庐江。

    就算颜良不肯,舒城中的大户也会动摇。

    颜良毕竟不是陆康,那些人支持颜良,实际上是支撑袁绍,觉得袁绍有希望一统天下。现在出力,将来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果他们发现袁绍根本渡不了淮水,态度立刻会改变。

    但周忠一向看不起袁术,让他去求袁术,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伯符,请张子纲去试试吧。”周瑜说道:“现在不是玩笑的时候,当以大局为重。”

第559章 聪明一时

    “你说什么?”袁术诧异地看着张纮。

    张纮有种不祥的预感,这次怕是要铩羽而归。尽管如此,他还是拱手再拜,将刚刚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最后又补充了几句。

    “使君,庐江本是扬州之地。攻取庐江,不仅仅是为周豫州,更是为使君。请使君三思。”

    “哦——”袁术拖长了声音,随即又问:“原来你还记得我是扬州牧?那孙伯符、周公瑾会听我的命令吗?”

    “当然。”张纮苦笑道。

    “那就让他们撤了吧。”袁术扬扬手。

    “撤了?”

    “是啊,别打了,浪费人力、物力。”袁术重新入座,拍拍大腿。“周嘉谋也不行啊,没比我强到哪儿去。依我看啊,就算水师入淮,你们也拦不住审配,弄不好还要退到寿春来。我就这么点地盘,哪养得起那么多人?”

    张纮面色尴尬。袁术这话说得很尖酸,就差直接说孙策的目的不是庐江,而是九江了。

    “撤兵之后,让孙伯符、周公瑾收拾收拾,去行在吧。我听说贾文和的第一期学员已经肄业了,正在招第二期学员。让他们去学学怎么用兵,跟着周嘉谋能学出什么来?你看我女婿,那才叫真本事,横行万里,一战封侯。”

    袁术感慨的说道:“所以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还是有道理的。论用兵之道,还是凉州人高明。关东人都是嘴上厉害,真上阵就窜稀了。”

    他想了想,又道:“我越来越佩服天子了,真是圣明。小小年纪就知道关东人靠不住,在凉州苦熬几年,愣是与虎谋皮,不仅驯服了凉州人,顺手还把鲜卑灭了。这手段,啧啧啧,高明。”

    袁术自顾自的说得热闹,根本不给张纮说话的机会,最后挥挥手,叫来侍从,让他们赶丟庐江传令,命令纪灵、张勋撤回九江,纪灵就留在合肥,暂时别回寿春了。

    一听袁术这个命令,张纮知道没什么好谈的了,只能起身告辞。

    袁术又叫住了他。“张子纲,你认知臧洪吗?”

    “认识。”

    “你知道他在雁门做太守吗?”

    “听说了。”

    “你看,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你是个聪明人,去行在吧。以你的才华,就算不如荀彧,也不弱于荀攸,何必跟着孙伯符胡闹?天子圣明如此,你觉得他还能割据江东?”

    张纮的脸抽搐了两下,拱拱手,匆匆作别。

    袁术扬声叫道:“我是真心提醒你,你不要错付了。我跟你说,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代汉者,当途高’是什么意思了。那就是说,想代汉的人,脑袋都要高高的挂在路边示众。”

    张纮脚下一滞,差点绊倒。

    看着张纮近乎狼狈地走了,袁术心情舒畅,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拍着腿唱了起来。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张纮出了门,听得袁术高亢的歌声,无语地摇了摇头。

    张纮赶回舒城时,纪灵、张勋已经收到了袁术的命令,撤离了舒城。

    面对这种局面,周忠倍受打击,却无可奈何。没有袁术的协助,他攻克庐江的可能性更小,除了撤军,没有办法可想。

    孙策可以撤回江东,他却无路可去。虽然袁术什么也没说,他却没脸再回寿春,与袁术同城而居。

    想来想去,周忠决定自免这有名无实的豫州牧,赴行在请罪。

    离开之前,他找来了周瑜。

    “公瑾,随我入朝吧。袁公路糊涂一世,这一次却看得准。天子圣明,大汉天命未绝。孙策虽勇,却不是天子对手,称霸江东不过是一梦而已。你我越早入朝越好,以你的才华,总不会不如黄猗。”

    周瑜想了很久,摇摇头。“还是伯父先入朝,看看形势,我在此等伯父消息。”

    周忠觉得也有道理。周瑜曾经拒绝天子的征召,如今却主动入朝,难免让人看轻。他先入朝,探探天子口风,如果天子还有意征召周瑜,周瑜再入朝也不迟。

    “那你要小心些,不要做出出格的事。”周忠提醒道:“孙策好杀,名声极坏,将来难免为人诟病。你若是能劝他,就多劝劝他。若是不能劝,当敬而远之。”

    周瑜没说话。

    周忠简单的收拾了一下,随即起程。他取道长江,逆水而上,准备取道荆州,走武关,入关中。

    孙策、周瑜都到江边送行,看着周忠的船渐渐远去,孙策回头看着周瑜。

    “公瑾,你怎么没一起走?”

    周瑜反问道:“将军希望我离开吗?”

    孙策嘿嘿一笑。“其实我觉得袁公路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天子圣明,大汉中兴是迟早的事,谁想代汉,首级必悬于北阙。”

    周瑜沉思片刻。“你打算入朝吗?”

    “现在不行。”孙策翻身上马,轻抖马缰。“西北不缺名将,我就算入朝,恐怕也难露峥嵘。不如再等等,立了功之后再说。”他轻笑一声:“西北有马,却没有船,论水师,还是江东为长。你我终究还是有用武之地的。曹孟德、刘玄德挡不住袁本初,我至少能为朝廷守住大江。”

    周瑜转头看了孙策一眼,又道:“既然如此,那你又如何取信于朝廷?”

    孙策咂了咂嘴,一声叹息。“我打算回一趟吴县,与母亲商量,看看是否需要送质入朝。我听说,曹孟德的儿子如今就在天子驾前。他能得到朝廷的战马,也许和他送质子入朝有关。我要是有那么多战马,审配何足道哉。”

    “你和张子纲商量过了吗?”

    “商量过了,他也这么想,还主动请缨去行在看看。”孙策嘿嘿一笑,有些无奈。“你也知道的,他们更希望大汉能够中兴。”

    周瑜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与他们这些年轻人相比,张纮、张昭等人对朝廷的眷念更深。在大汉中兴有望的形势下,让他们支持孙策割据江东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丧失。与其强留在此,不如送他们入朝。

    但是,他却不觉得大汉中兴会这么顺利。

    关东、关西的矛盾仍在,天子依赖并凉之力而起,却将关东老臣晾在一边。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周瑜猜不出来,但他可以等周忠的消息,看看天子如何对待周忠,再决定去留。

第560章 西域之西(火炎焱一郭打赏加更)

    金城。

    三千精骑整装待发,人如虎,马如龙。战旗猎猎,盔明甲亮,战意凛然。

    韩遂盛装,躬身再拜。“陛下保重,臣去了。”

    站在高台上的刘协点点头。“愿大将军一路顺风,马到成功,捷报频传。”

    “谢陛下。”韩遂极力控制着情绪,免得在如此盛大的场合出丑。一想到此去关中备战,不久后就要统数万精骑出关,与袁绍一决高下,他就觉得心跳加速。

    刘协转头看向黄猗、姜冏,以及他们身后的十名军谋,沉声道:“你们要好好协助大将军,不要辜负朕,辜负凉州。”

    “唯!”黄猗等人轰然应诺。

    刘协微微颌首。

    韩遂转身,翻身上马,振臂一呼。“出发!”

    三千将士翻身上马。

    “呜——呜——”号角声响起,声调悠长。

    “咚——咚——”战鼓声响起,鼓声雄壮。

    鼓吹跟着奏起,声音洪亮、高亢,动人心魄。

    韩遂轻踢马腹,胯下雪白的西凉大马昂马长嘶,迈开四蹄,向前轻驰而去。

    黄猗、姜冏跟上,拥着韩遂,向南而行。

    刘协凝视着将士从眼前经过,脸色平静,眼中有光。

    贾诩、马腾站在一旁,眼眶有些湿润。

    “今天风好大。”贾诩轻声说道。

    “是啊,还有沙。”马腾附和道。

    刘协没有回头,只是嘴角轻挑。

    高台下的张绣、马云禄等人也忍着笑,不敢破坏了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气氛。他们还年轻,一心只想着建功立业,不知道父辈经过了什么,也没有那么多的感伤。

    等将士们全部从高台前经过,刘协才转身,也不管贾诩、马腾,自顾自地下了高台。曹昂牵来坐骑,刘协翻身上马,转身回营。

    贾诩、马腾互相看了一眼,也笑了。

    “走吧。”

    “先生请。”马腾很客气的侧身相让。

    贾诩也不客气,先下了将台,上了马,等马腾赶上来,两人并肩而行。

    “寿成,有何感想?”

    “羡慕,还有点嫉妒。”马腾笑道。

    “大可不必。”贾诩说道:“你好好跟着天子,未来可期。”

    马腾眼睛一眨,凑近了贾诩。“先生,云禄的事……”

    “放心吧。”贾诩扬扬下巴,示意看前面的刘协和马云禄。“你还看不出来吗?大局已定,只欠一个适当的时机而已。你如果心急,想办法多招些羌女入营就是了。我估摸着,天子是不希望影响了云禄的功业,这才迟迟没有开口。”

    马腾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道:“女儿家,终究还是要嫁人生子的嘛。建功立业什么的,没那么重要。再说了,她已经是亭侯了,还不满足?难道非要超过父兄才满意?一门三侯,我已经很满意了。”

    贾诩瞥了马腾一眼,胡须颤了颤,有点想抽他。

    回到城中,刘协脱了礼服,换上常服,来到后堂。

    伏寿、荀文倩正坐在堂上说话,皇长子刘泰坐在席子上,笑得很欢,口水流了一地。见刘协进来,刘泰一边笑着,一边爬了过来。

    刘协将他抱起,逗了一会,才交给何姗,顺手捏了捏何姗的鼻子。“你也要抓紧呢。”

    何姗红了脸。“不是妾不抓紧,是陛下太忙了。”

    “现在不忙了。”刘协哈哈一笑,在堂上坐定。“镇西大将军去了关中,如今这金城是朕的了。朕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陛下不去关中?”伏寿、荀文倩不约而同的说道。

    “暂时不去。”刘协想了想,又说道:“等城外的瓜田丰收了,再走不迟。”

    伏寿、荀文倩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有些不解。她们的确在城外种了一些瓜,但刘协留在金城不走肯定不是为了那些瓜,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只是之前一点风声也没露。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天子要去关中,整军备战。现在看来,他们都想错了。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西王母的瑶池?”刘协突然说道。

    荀文倩一惊。“陛下要去西海?”

    刘协点点头。“朕要去亲眼看看那些羌人活得怎么样,不能只听他们说。能到金城来见驾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羌人还不知道他们的天子长什么样。”

    伏寿说道:“陛下着意教化,自然是圣人之行,只是西海遥远,羌人……又逐水草而居,只怕……”

    伏寿说了一半,看了一眼旁边的何姗、胡休,惭愧地闭上了嘴巴。何姗、胡休虽然不是金城人,却都是羌人。这样的话不适合当着他们的面说。她也是一时着急,失言了,尽管及时改口,还是难免被人听出异样。

    “远什么远?将来朕还要去西域,去昆仑。”刘协哈哈一笑。“典籍中都说远古诸神来自昆仑,如今昆仑就在眼前,你们不想去看一看吗?”

    “想。”胡休跳了起来,拍着手道。“我从小就听阿母说昆仑山和西王母,一直想去看看,只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陛下要去,一定带上我。”

    “同去,同去。”刘协哈哈大笑。

    荀文倩目光微闪。“陛下,这一去,只怕要半年时间,又要到新年了吧?万一关东战事有变,陛下可没有造父驾车。”

    “朕要去西海,就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变故。”刘协收起笑容。“只要凉州稳固,关东战事就算有波折,也不会影响根本。可若是汉羌不能相安,就算关东平定,天下还是不能久安。当初秦能并天下,不仅仅是因为有关中,更因为先平定了陇右,无后顾之忧,才能全力经营东方。朕既然已经来了这里,就要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浅尝辄止。”

    荀文倩若有所思,想了想,随即又道:“陛下是不是还想越过葱岭,直到西域之西?”

    刘协点点头。“如果朕的想法能一一落实,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伏寿忍不住说道:“更远是多远?”

    刘协还没说话,荀文倩抿嘴而笑。“殿下,陛下怕是要去安东尼的家乡看一看呢。都说我大汉的丝绸最后都卖到了那里,商人的驼队能至,陛下的铁骑自然也可至。只可惜你我都不会骑马,怕是不能陪着陛下远征了。”

    伏寿眉梢轻挑,目光流转。“陛下,妾现在学骑马还来得及吗?”

第561章 枕边有风

    “你才多大?任何时候学骑马都不迟。”刘协说道:“但为了随朕去西域而学骑马,却大可不必。”

    “为何?”伏寿眼神一黯,下意识地看了荀文倩一眼。

    荀文倩眨着眼睛,也有些疑惑。

    “天下再大,中原都是根本。”刘协笑笑,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只要中原稳固,百姓能安居乐业,人才如雨后春笋,代代有人,就算西征遇到一些麻烦,也不会影响大局。否则就算走得再远,终究只是梦幻一场。”

    “陛下说得有理。”荀文倩附和道:“亚历山大覆辙在前,足以为戒。秦统一六国,尚且要奋六世之余烈。天下之大,又岂是一两代雄主就能做到的?征服天下不能寄希望于一时一人,当如愚公搬山一般,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刘协看着荀文倩,满意地点点头。

    自然开始研读西方典籍之后,荀文倩眼界大开,境界也有明显的提升。比起伏寿,她也明显更务实,不仅仅满足于引经据典。

    伏寿半懂不懂的“哦”了一声,没有再问。

    她对西征既没什么概念,也没什么兴趣。之所以来凉州,都是应荀彧之请。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环境更好的河东,而不是条件恶劣的凉州。

    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生一个皇嫡子,履行她身为皇后的职责。

    说了一阵闲话,一起用了晚餐。天色将黑,众人各自回屋,刘协到了何姗的屋里。洗漱完毕,他上了床,靠在床头读书。

    何姗梳洗回,上了床,靠在刘协身边。她伸长脖子,凑过来看了一会儿书,觉得没什么意思,注意力转到了刘协身上。

    盯着刘协的侧脸看了一会儿,她突然说道:“陛下,你真带我去西海吗?”

    “不是说好了么?”刘协头也不回的说道。

    “我就是觉得……想再问一遍。”

    “君无戏言。”刘协笑道:“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对陛下来说,可能不是大事。可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事。”

    “有这么严重?”刘协放下书,回头看着何姗。

    何姗、胡休都是羌人首领的女儿,而且是北地境内的羌人,也就是所谓的东羌。东羌最早被汉人打败,后来就安置在北地、安定一带。这些羌人与汉人混居,汉化比较重,实力相对也更强。当西羌叛乱时,东羌也跟着响应,而且声势闹得很大,一度波及河东、关中,久征不服。

    汉桓帝时,主战的段颎取得了皇帝的支持,雷霆出击。

    事实证明,即使大汉不再如日中天,对付这些人还是皆有余。段颎率一万五千步骑出征,用时两年多,斩首近四万,几乎将东羌的青壮杀得干干净净,东羌从此闻段色变。

    但杀戮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威逼之后,朝廷并没有做好后续的安抚工作。时光流逝,不过三十年,东羌又慢慢恢复了元气。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久的将来,东羌又会成为大汉的肘腋之患。

    对付东羌,不能像对付塞外的鲜卑人一样,必须加以教化,主动融合。

    这也是当初刘协愿意接受何姗、胡休的原因之一。

    何姗、胡休入宫,北地、安定的东羌心里有了底,马超在北地的控制也顺利了很多。在鲜卑人被击溃之后,北地安定,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北地郡了。

    何姗如此渴望地跟随西行,自然不是因为贪玩,或者想看看西海的风光、西王母的故乡。

    何姗迎着刘协的目光,咧着嘴笑了,露出两只小虎牙。“镇西大将军率部东行,陛下身边只有三五千步骑。虽说这些都是万里挑一的勇士,却也是陛下对我们羌人的信任……”

    刘协打断了何姗。“你们羌人?”

    “啊?”何姗不解地看着刘协,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

    刘协斟酌了片刻。“你觉得羌人和汉人不一样吗?”

    何姗结结巴巴,不敢回答。

    刘协想了想,伸手将何姗揽入怀中,手在她的背上拍了拍。“你知道汉人常说的炎黄是谁吗?”

    “是两个圣王,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

    “那你知道炎帝姓什么?”

    何姗茫然的摇摇头。

    “炎帝姓姜。”刘协拉过何姗的手,在她的手心写了一个篆体的姜字,然后又写了一个篆体的羌字。“你觉得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

    何姗自己比划了半天,若有所思。“陛下,难道炎帝也是我们羌人的祖先?”

    “你说呢?”

    “我不知道。”何姗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我明天去问问蔡令史,她一定知道。”

    刘协鼓励的点点头。

    他当然可以自己对何姗说一通汉羌同源的道理,但这肯定不如蔡琰来解释更有说服力。蔡琰不仅是大儒蔡邕的女儿,本人的学识也是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的,即使是关东大臣也能接受。

    他明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蔡琰,从文化上建构一套汉羌同源的理论,方便对羌人的教化,尽快将羌人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来。

    虽然还没得到肯定的答案,何姗却很高兴,和刘协嘀嘀咕咕地说了半天话。

    她和胡休虽是宫里的美人,但行在的规矩并不严,只可得到皇后伏寿的许可,她们就可带着几个女骑士出行。她们有着明显的羌人外貌,又熟悉羌人的语言、习俗,认识了不少羌人部落领袖的家属,也见过一些普通羌人,了解的信息比刘协见过的更多,更真实。

    刘协在休屠泽大破西部鲜卑,让羌人既敬又畏。他们赶来见驾,与其说是拥护朝廷,或者谋求商路的利益,不如说是想看看天子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对他们也动武,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毕竟汉人对羌人的态度一向不好。十年前,朝廷还曾出兵征讨西羌。

    刘协一直觉得自己对羌人的态度很真诚,道理讲得很透彻,利益也分配得很公平,对羌人很照顾,羌人头领们对自己心悦诚服,所以才有去西海看一看的想法。

    听了何姗的解说,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乐观了,那些都是表面文章。

    在短暂的失落之后,他又很快释然了。

    民族融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三五年就能解决,反倒不正常了。

    革命尚未成功。或者说,革命的征程刚刚开始。

第562章 文明融合

    刘协这么自信,是因为他虽然拥护华夏文明,以炎黄子孙自居,但他并没有民族歧视,不觉得汉族高人一等,其他少数民族都是蛮夷。

    真正读过历史的人都清楚,华夏是一种文明,而且是极富包容性的文明。匈奴、鲜卑、羌、越等民族并不是被华夏灭绝了,而是融进了华夏,成了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族不是一个血脉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基于对华夏文明的认可,集结在一起的主体民族。

    这与西方强盗嘴上喊着种族平等,实际推行种族灭绝的政策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了西方的民族史观时,很多读书人才会出现那种格格不入的困境,思想上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他也经历过那样的混乱,但他最终走出了那团迷雾,找回了自信。

    天下大同,才是华夏文明的追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追求。

    所以他对伏寿、荀文倩、何姗、胡休并没什么分别。之所以对伏寿高看一眼,多次强调她的皇后地位不可动摇,只是不希望山东士大夫党争的习气影响中兴大业,将精力集中在内斗上。

    最明白他心意的人是荀彧,所以才特意送伏寿到行在来。

    除此之外,他对几个女人并没有区别对待。这一点是发自肺腑的,她们都能感受得到,所以何姗、胡休在他面前才会那么自在,不会唯唯喏喏、战战兢兢,才会和他说那些看来的、听来的故事。

    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谎言总会被戳破,唯有真诚没有破绽。

    刘协和何姗说了半夜闲话,仔细打听了羌人们的反应,对当前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不论是武力还是文化,又或者是利益,他都有足够的优势。

    除了心灵的交流之外,当然也免不了肉体的深入交流。

    他需要何姗、胡休为他生下一儿半女,证明他对羌人的一视同仁。

    年轻就是好。一夜的缠绵过后,心理年龄奔四,生理年龄却只有十七的他还能按时起床练武。

    练武时,他便命人去传蔡琰。等他练完武,洗漱完毕,来到充当前朝的中庭,蔡琰已经到了,正和当值的夏侯充说话。夏侯充明显有些畏惧蔡琰,说话的时候低着头,不敢直视蔡琰,倒是蔡琰昂首挺胸,自信从容。

    见刘协从后院出来,蔡琰扔下夏侯充,上前行礼。

    “陛下召臣来,有急事?”

    “嗯。”刘协点点头,示意蔡琰入座,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蔡琰眉心微蹙,露出些许为难之色。“陛下的用意,臣能理解。只是羌人没有文字,而我汉人典籍之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急切之间,怕是很难找到依据。”

    “你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文字记载。”刘协说道。他早就知道蔡琰会这样的困惑,也正是想借这样的机会来打破蔡琰的困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难道书上没有的便不存在?口耳相传的故事就不是故事?令史,羌人的历史一直就在,只是等待一个成文的机会。”

    蔡琰眼神一亮,笑道:“陛下所言极是,倒是臣习气太重了,囿于旧学,眼界不够开阔了。”

    “令史太谦虚了。”刘协微微一笑。“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趁着人在凉州,尽快完成。将来你的事越来越多,未必还有机会来采风。”

    “唯。”蔡琰欣然应诺。

    为羌人编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四处采风,收集羌人的口耳相传的歌谣、故事之外,还需要梳理中原的典籍,寻找相关的事件,与羌人的故事编缀在一起,发现那些已经变形的歌谣背后的历史真相。

    蔡琰组建了一个团队,有二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羌人,至少是熟悉羌人语言、习俗的。他们带着纸和笔,深入各个部落,将羌人的口头文化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

    何姗、胡休也自愿加入团队。她们跟着伏寿、荀文倩学习了一段时间,能够胜任书写记录的工作,是羌人中不多的文化人。天子有意为羌人著史,身为羌人,她们义不容辞。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羌人们感激之余,也意识到了读书的实际意义,建学堂的积极性更高了。没过多久,麹演就来求见,表示他与几个家族、部落商量过了,共同出资,将在临羌建一个学堂,招收汉羌子弟入堂,请天子尽快安排教学的博士。

    刘协安排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伏雅。

    伏雅出自世家,学问自是不用说的,为这些汉羌子弟启蒙绰绰有余。他是皇后伏寿的兄长,由他出任教师,足可见朝廷对这个有标杆意义的学堂的重视。

    伏雅虽不是博士,但他是侍中,身份比博士更高,算是超配了。

    为了鼓励伏雅安心教学,刘协承诺,四年之后,伏雅随时可以申请调回朝廷,且职位不低于侍中。如果教学效果好,培养出的人才多,必有重赏。

    伏雅答应了。

    麹演等人喜出望外。得知伏雅还没有婚配,他们请旨,希望能与伏雅结婚姻,临羌城里城外的女子随他挑,为妻为妾都可以。

    嘴上说得随意,但谁不想自家的女儿做正妻?伏雅人品端正,身份高贵,即使在中原也是很抢手的人物。能将女儿嫁给他为妻,是麹演等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麹演等人明争暗斗,想了不少招。

    经过一番斟酌,在刘协的授意下,由伏寿本人亲自过目,为伏雅选了一妻两妾。妻是麹演的女儿麹云,妾有一个是临羌大族郭宪的女儿郭英,一个是羌人领袖北宫大石的女儿北宫纯。

    北宫是羌人大姓,北宫大石的兄长就是曾与李文侯一起举兵的羌人头领北宫伯玉。北宫伯玉、李文侯被韩遂坑死之后,北宫大石恨韩遂入骨,只是实力不济,不敢轻举妄动。如今韩遂被调往关中备战,北宫大石才敢到金城来见驾。如今女儿嫁给伏雅为妾,他非常兴奋,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借着伏雅的婚事,麹演盛情邀请天子西行,巡狩临羌,出席伏雅的婚礼。

    刘协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第563章 孤陋寡闻(火炎焱一郭打赏加更)

    刘协起程西行之前,郝昭、夏侯兰赶到了金城。

    交割了押运的书籍之后,郝昭第一时间带着夏侯兰赶到大营,向赵云复命。

    看到夏侯兰,赵云非常高兴。他问了一些冀北的情况,得知易京被破,公孙瓒身死,赵云颇为感慨。公孙瓒是个优秀的将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中山甄氏拒绝了袁氏的婚姻。”夏侯兰又将甄宓的事说了一遍。甄宓、张鸿去了雁门北岳,要祭拜玄武之神,从日程计算,现在应该也在赶往行在的路上。

    赵云不认识甄宓,但是他认识张鸿和张鸿的姊姊,也就是甄宓的生母张氏,当然也清楚中山甄氏的实力和情况。对夏侯兰的决定,他非常欣赏,随即将夏侯兰推荐给了刘协。

    他对刘协说,夏侯兰的武艺不是很出色,但他研习律法多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协和夏侯兰聊了一阵,又请贾诩考校了夏侯兰的学问,贾诩也颇为欣赏夏侯兰,觉得他是一个做监军或者军正的合适人选,邀夏侯兰任兵学堂的助教,专门教授律法。

    军法本是兵法的雏形,如今依然是兵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夏侯兰正中下怀,大有此行不虚的感觉。

    夏侯兰向刘协、贾诩详细介绍了冀北的情况。袁绍为了攻破易京,向冀北大族示好,又是结婚姻,又是加官晋爵。不过如今主事的田丰、审配都是冀南人,他们对冀北人的态度利用居多,很难从心理上予以重视。在攻破易京之后,很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刘协还没有收到冀州的消息,但他听了夏侯兰的介绍后,不禁哑然失笑。

    袁绍已经被冀州人——准确的说是冀南人——绑架了。他急着进攻兖豫,除了要救颜良,更多的还是想取得充豫的支持,制衡冀州人。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兖豫人才虽多,将才却少,而且大多出自袁绍看不上的寒门。就算袁绍能控制兖豫,他也解决不了现有的矛盾,只会加剧。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恐怕不是袁绍能解决的。身在局中,又是既得利益者,根本找不到破局的办法。就算找到破局的办法,他也狠不下心,拿自己开刀。

    说白了,这只是利益冲突的另一种形式罢了。不能平衡利益,就永远无法破局。

    对甄宓,刘协倒不是太上心。他知道甄宓是这个时代有名的美人,但他缺美人吗?只要他稳住别浪,什么样的美人没有?

    刘协决定尽快起程,完成西海之行。

    袁绍结束了冀北的战事,举兵南下,中原的大战一触即发。他很快就要回关中坐镇指挥,以便韩遂放心出击。

    周忠赶到襄阳。

    刘表亲自出城相迎,在岘山设宴,为周忠接风。

    作陪的除了荆州本地的名流之外,还有不少流寓荆州的名士。在这些人中,周忠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士孙瑞的儿子士孙萌。

    周忠多少有些奇怪,将士孙萌叫到跟前。“你怎么还在荆州?”

    士孙萌神情尴尬,刘表也有些不快。只是碍于风度,他没有变色,只是含笑看着周忠。

    “去太原吧,你阿翁身负重任,急需人相佐。”周忠毫不客气的说道。他比士孙瑞年长几岁,曾官居太尉,将士孙萌当作晚辈教训绰绰有作。

    “喏。”士孙萌喏喏的应了一句,不敢回嘴。

    刘表笑嘻嘻地说道:“嘉谋,他一个年轻士子,提不得刀,骑不得马,回太原又有什么用?”

    周忠瞅了刘表一眼,微微一笑。“景升,他与你我不同。他还年轻,不会提刀,可以练。士孙君荣身边会缺精通武艺的勇士吗?骑不得马,也可以练。天子平定并凉之后,最不缺的就是骏马。年轻人,身手灵活,只要肯吃苦,练上一年半载,自然弓马纯熟。”

    刘表神色一僵。他听出了周忠的警告,天子不缺勇士,更多骏马,更有数万并凉精锐。一旦出击,必是雷霆之势,比当年董卓可强多了。

    “一别经年,不意嘉谋兄如此豪气,倒是令人大开眼界。”

    “我这算什么豪气。”周忠不紧不慢地说道:“荆州出了一位俊才,那才叫豪气。他和在座的诸位一样,本是书生,提不得刀,骑不得马。到行在之后,苦练武艺。不过半年,便与吕布一道以百骑横行漠北,行程万里,斩首过万,一战封侯。”

    “是么?”在座的荆州人都很诧异,面面相觑。“究竟哪一位?”

    “谁知道呢,应该是个寒门士子吧。”有人低声嘀咕道,不屑中透着些许酸。

    周忠冷笑一声:“你们真是孤陋寡闻,让人怀疑荆州是不是还在大汉境内。此人可不是什么寒门,他是江夏黄氏子弟,黄猗黄子美。”

    众人愕然。

    江夏黄氏即使在荆州也是赫赫有名的高门,这样的一个人居然会与吕布一起横行大漠,以战功封侯。如果说话的人不是周忠,恐怕没人会相信。

    士孙瑞忍不住问道:“周公,这……是怎么回事?黄猗书生,岂能以战功封侯?”

    “你们啊,真是白长了一双耳朵。”周忠伸手指指众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不知道黄猗,你们还能不知道丁冲?他可是就在南阳。华阴一战时,他与天子同行,提刀砍人。要不是天子快了一步,亲手斩了李傕,丁冲说不定也能以战功封侯的。”

    众人目瞪口呆。

    他们当然知道丁冲。丁冲就在南阳,这几年大肆招募人才,被他挖走的人不在少数,刘表恨死他了。几次想举兵讨伐,又担心自己打不过张济,只得忍气吞声。他们原本以为丁冲就是仗着西凉兵耍威风,听了周忠的话,才知道丁冲自己就是个狠人。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另外一句:天子亲手斩了李傕。

    华阴之战时,天子才十五岁,李傕却是久经沙场的西凉悍将。华阴之战,天子取胜,很多人都觉得是侥幸。万万没想到,这个侥幸却是这么来的,天子不仅亲自上阵,而且手刃了李傕。

    “周公,这……这是真的?”士孙萌不顾刘表脸色难看,追问道。

    “骗你作甚?”周忠瞪起眼睛,没好气的骂道:“你不会写封书信去太原问问令尊?华阴之战时,他奉命指挥禁军迎战李傕,也曾血染战袍,是亲眼看着天子入阵,大破李傕的。”

    一直没说话的蒯越突然开口。“既然士孙君荣有如此大功,为何却罢了卫尉,谪居太原?”

第564章 利益对立

    周忠横了蒯越一眼,眼神有些冷。

    蒯越躬身施礼,微微一笑,带着一丝得意。

    周忠虽然被任命为豫州牧,但他从未真正履职,一直寄寓在九江。士孙瑞在华阴之战立了功,却没能加官晋爵,后来又率北军的步兵营、射声营屯太原,无缘于之后诸战。

    这难免让人觉得天子对老臣冷落,周忠如此为朝廷鼓吹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谁说士孙君荣是谪居太原?”周忠冷笑道。

    “士孙君荣本是卫尉,如今却是北军中侯,难道不算左迁?”

    “你知道天子北征时,麾下有多少人马?”

    蒯越摇摇头。他哪里知道这些细节。

    周忠暗自松了一口气。既然你不知道,那就好办了。士孙瑞的事,对他来说也是心里的一根刺,但由蒯越说出来,他心里更不爽。

    “天子北征之时,麾下人马除了西凉诸将,就是南北军。南军兵力有限,虎贲、羽林皆不过千人,后来又加上北军的骑兵精锐,总共三千人。”

    周忠竖起三根手指,环顾四周,目光凛然。“天子就是以这三千人为主力,在北疆先破匈奴叛军,再破鲜卑扶罗韩二十万众,斩首三万。”

    蒯越面色微变,有些难看。

    刘表也皱起了眉头,沉默不语。

    他们都知道天子北征时兵力不多,但他们一直不相信天子只有三千步骑。如今由周忠亲口说出来,却不由得他们不信。

    天子以三千步骑先破匈奴叛军,再破鲜卑扶罗韩,斩首三万有余,这样的战绩着实令人胆寒。如今天子再破西部鲜卑,麾下主力早就不止三万,一旦东出,谁能抵挡?

    “天子北征,河东交给了荀文若,安全则由西凉诸将负责,太原则交给了士孙君荣。士孙君荣统领的是北军主力,他不仅有镇守太原的重任,更要随时策应河东。如此重任,岂是谪居之人所能担任?”

    “话虽如此,六百石的北军中侯毕竟不是中二千石的卫尉。”蒯越坚持道。

    “蠢材!”周忠忍不住喝斥了一声:“名不正,则言不顺。士孙君荣指挥北军主力,自然是北军中侯更为合适。卫尉乃宫中之臣,需随驾而行。天子北征,卫尉岂能留在太原,指挥北军主力?”

    蒯越眉梢轻扬,正欲再辩,却被刘表制止了。

    “嘉谋兄,听君一言,我等心中的疑惑总算得到了解决。”刘表举起酒杯,向周忠敬酒。“来,你我共饮一杯,祝汉德历久而弥新。”

    周忠哈哈一笑。“英雄出少年。天子年未弱冠,却有高帝、光武气概,大汉中兴已是意料中事。景升为宗室,更应该为群臣表率,迷途知返。”

    刘表的脸颊抽搐了两下,举起酒杯,用袖子挡住了脸。

    为周忠接完风,将周忠安排在驿舍住下,命人好生侍候后,刘表回到襄阳城里的内宅,独坐堂上,半天没说话。

    长子刘琦走了进来,上前施礼。

    “安排好了?”刘表收起心神,问了一声。

    “安排好了,由蒯祺亲自负责,闲杂人等,不得接近。”刘琦有些不安。“阿翁,周公乃是朝廷大臣,如何对待,似有不妥?万一他到天子面前说阿翁的不是,将来……”

    刘表扬扬手,神情焦灼。“行了,我知道了。”顿了顿,他又说道:“我岂不知周嘉谋是大臣,只是我也没有其他选择。袁本初南下在即,这一次,他想必不会像上次一样草率,大概率会先取刘玄德,再取曹孟德。一旦他击破曹孟德,邀我夹击南阳,我该如何?”

    刘琦惊讶地看着刘表。“阿翁,张济可是朝廷的骠骑将军,进攻他……岂不是谋反?”

    “谋什么反?”刘表没好气的喝了一声:“西凉诸将生性残暴,滥杀无辜。这张济原本就是董卓麾下,与李傕等人同流合污。如今董卓、李傕虽死,他依然是西凉人,又有什么不同?”

    刘琦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知道刘表在犹豫,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刘表还想与袁绍联手,进攻张济。

    刘表一声叹息。“天子想借凉州人的武力复兴大汉,无异于饮鸩止渴。我收到消息,统兵东出的将是韩遂。韩遂其人,我是见过的。那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凉州人,不亚于董卓。一旦他立下大功,朝政必为他掌控,届时天子必然成为傀儡,整个关东都会成为西凉人的牧场,哪有什么中兴可言。”

    刘琦沉默不语。

    刘表想了想,又道:“你知道士孙君荣为什么被罢了卫尉,以北军中侯镇守太原吗?”

    “周公不是说……”

    “那只是骗人的。”刘表挥挥手,不屑一顾。“士孙君荣被罢免卫尉,是因为他违抗旨意,接受了卫固、范先的请降,使卫氏、范氏逃过了族诛的下场。”

    刘琦吃了一惊。“天子想族诛河东卫氏、范氏?”

    “不仅是卫氏、范氏,还有其他的河东大族。”刘表拍着膝盖。“天子在关中度田,整治豪强之意甚明。你觉得蒯越、蔡瑁等人愿意支持朝廷?你信不信我今天向朝廷称臣,明天就会被人赶出荆州?”

    刘琦闭紧了嘴巴,没有再说一句话。

    他明白了刘表的担忧。

    天子要度田,这是和天下大族过不去。凉州无所谓,大战之后的关中也没什么关系,可是山东不行,户口殷实的荆州也不行。蒯越、蔡瑁的担忧也是刘表的担忧,毕竟山阳刘氏也是拥有大量土地的高门大户。谁想夺走他们的土地,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这么一说,天子的中兴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刘琦仔细想了想,又小心翼翼地问道:“阿翁,韩遂东出,袁本初能是对手吗?”

    刘表沉默片刻,微微一笑。“那就要看荀文若答不答应了。”

    “如果荀文若答应呢?”

    “我觉得他不会答应。”刘表眼神微缩,沉吟了片刻,又道:“就算他个人想答应,他身后的汝颍大族也不会答应。他如果想与汝颍大族为敌,与天下世家为敌,等待他的只会是身败名裂。”

    “荀文若……会身败名裂?”刘琦皱着眉。

    刘表斜睨了刘琦一眼,嘴角挑起一抹促狭的笑意。“竖子,你懂什么。三人成虎,要让一个人身败名裂太容易了。就算他真是个圣人,只要他得罪了天下世家,也会让他没有立足之地。”

    他笑了一声,又道:“何况,颍川荀家从来就不是什么圣人。”

第565章 意外收获

    周忠在襄阳住了两天,饮食很丰盛,但他想见的人却一个也没见到。

    刘表派人守住了驿舍,名为保护,实际软禁。

    带兵的蒯祺很客气,言辞恭敬,就是不让周忠出门。周忠要见人,他也可以派人通传,但结果却是一个也没来。不是不在襄阳,就是找不到人,至于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

    周忠倒也不意外。他很快就弃了努力,和蒯琪聊了起来。

    蒯琪是蒯越的从子,年方弱冠,刚刚成亲,妻子是琅琊人诸葛氏。

    周忠立刻想起一个人:琅琊人诸葛玄。他在寿春时,听袁术提起过此人,袁术曾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想借此控制豫章郡。但诸葛玄治理能力有限,尤其不擅长军事,因山民叛乱,弃郡而走,据说是到荆州投奔刘表了。

    周忠一问,蒯琪就笑了。他的妻子正是诸葛玄的从女,不过诸葛玄本人不久前病故了。

    周忠咂了咂嘴,暗自叹惜。

    他和诸葛玄也曾有一面之缘,诸葛玄比他还小几岁,不想竟已经去世了。

    “除了你的妻子,还有其他诸葛一族的人在襄阳吗?”

    “内人还有一个姊姊,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明。此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诸葛亮,字孔明,年方十七。一个叫诸葛均,年方十三,尚未有字。”

    周忠想见见诸葛亮。蒯琪却说,诸葛亮不在襄阳城,他们弟兄两个在隆中,躬耕自读。

    周忠很意外,又问了一些诸葛亮的情况。蒯琪虽是诸葛亮的姊夫,却对诸葛亮不太感兴趣,寥寥几语后便一问三不知。

    周忠很奇怪,没有再问,却记在了心里。

    两天后,周忠辞行。刘表亲自送他出城,看着周忠上了船,这才放心回去。

    过了汉水,周忠一路急行,当晚在邓县留宿。

    他让儿子周昉带着他的名刺去隆中,务必要找到诸葛亮,请他来邓县一晤。

    周昉很不解,那么多的人才聚集在襄阳城,你都没见着,见一个才十七岁的诸葛亮有什么用?

    周忠笑笑,问周昉道:“如果是你,背井离乡,来到襄阳,人生地不熟。长辈死了,两个姊姊嫁给了襄阳的大族,你会带着弟弟去城外定居吗?”

    周昉不假思索的说道:“既然与本地大族结婚,自然是想借以安身立命,为何要偏居城外?”

    “这就是你不如他的地方。”周忠感慨地说道:“如果换了公瑾,他很可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依附他人,难免被人左右。躬耕自读,才能保持独立。隆中虽在城外,却不甚远,有什么事,求援不难,可是这个距离又足以让那些不想见的人却步。”

    见周忠将诸葛亮与周瑜相提并论,周昉不敢怠慢,带着周忠的名刺去了。

    第三天中午,诸葛亮跟着周昉来到了邓县,与周忠见面。

    第一眼看到诸葛亮,周忠就松了一口气。

    这次襄阳之行,他不会空手而归了。

    诸葛亮虽然才十七岁,身高却已经接近八尺,相貌端正,双目有神,有着同龄人中不多见的沉稳。即使是周忠最欣赏的周瑜,也未必能胜过他。

    两人见礼之后,周忠也不绕圈子,开门见山的问道:“你隐居隆中,可知天子事迹?”

    诸葛亮拱手道:“还请周公指教。”

    周忠便从华阴之战说起,一直说到韩遂统兵进驻关中备战,天子留驻金城。他身为豫州牧,最近一年多又与袁术同城,能够接到朝廷的邸报,也知道袁术的女儿、女婿传回来的消息,对天子的行踪大致还是清楚的。

    最后,周忠双目炯炯有神的看着诸葛亮。“你愿意辅佐这样的天子吗?”

    诸葛亮沉吟片刻,反问周忠。“天子圣明,知人善用,只是我年纪尚幼,学疏才浅,周公何以如此郑重其事?只是因为与我叔父有旧吗?”

    周忠抚着胡须,摇摇头。“我只是觉得你隐居隆中的想法,与天子不回洛阳的决定异曲同工。能不为眼前近利所惑,立足于长远,不惮于劳苦,绝非普通人能做得到。你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有大志向的一世豪杰,应该能君臣相知,共兴大业。我老了,如果能为天子进一英才,有助于中兴,此生足矣。”

    诸葛亮想了想,躬身一拜。“愿从周公之教。”

    周忠带着诸葛亮,赶到了宛城。

    骠骑将军张济亲自出迎,热情倍至。军师丁冲也非常客气,对周忠执子弟礼。

    周忠老怀大慰。

    他这两年虽说挂着豫州牧的官职,实际上是被天子踢出了朝廷,袁术对他也没什么尊敬可言。这次铩羽而归,重回朝廷,他已经做好了被人嘲笑的心理准备。刘表那般待他,他也只是生闷气而已,没有与刘表理论。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官,起起伏伏,这点自觉还是有的。

    见张济这么客气,尤其是丁冲如此恭敬,他很高兴,感觉到了一丝温暖。

    “幼阳,你太客气了。”周忠笑道:“我受不起啊。”

    “不然。”丁冲一本正经地说道:“周公是我本州的州牧,理当如此。”

    周忠有点尴尬。“可惜我徒有其名,却未能踏足豫州一步。”

    “刘备也未曾踏足本州,却以刘豫州自居。周公有天子诏书,纵使未曾踏足豫州一步,也是堂堂正正的豫州牧。”丁冲挽着周忠的手臂,态度诚恳。“周公虽势穷,辗转来归,对朝廷的心意日月可鉴。归朝之后,天子必能重用。”

    “借你吉言。”周忠很感激,握着丁冲的手臂,重重地晃了两下。“幼阳,两年不见,你越发有大臣之相,将来前程不可限量。”

    丁冲哈哈大笑,请周忠上车,一起入城。

    “周公,我们先去看看南阳学堂吧。”丁冲说道。“骠骑将军治理南阳两年,这是最大的政绩。”

    周忠心领神会,一口答应。

    他在襄阳的时候,就听人说丁冲这些年在南阳挖了不少人,不仅在张济的军中推行教化,还设立了不少学堂,招收庶民子弟读书。虽说张济、丁冲的个人名声不好,这一举措却是深得人心的,连刘表都不好说什么不是。

    毕竟教化是儒门最为推崇的德业,刘表本人在襄阳也是大力推行教化的,只是他与张济、丁冲教化的对象和目标都有所不同。

    刘表针对的是读书人,而张济、丁冲针对的却是普通百姓、庶民子弟。

第566章 古今不同

    丁冲引着周忠先来到郡学。

    郡学就在太守府旁,门户只比太守府稍低,比太守府另一侧的郡尉治所还要略高一些。门前立了双阙,上面刻着“文昌”两个古篆字,二十名甲士头载武冠,身穿札甲,一手持戟,一手持盾,挺立如松,庄严肃穆。

    周忠很意外,指着两侧的甲士说道:“这是……”

    张济赶上一步,笑容灿烂。“这是我特意安排的甲士,免得闲杂人等打扰教学。这郡学里的士子可都是国家的栋梁,尤其那些少年,是从整个郡选拔出来的,个个是人才。”

    周忠转头看了一眼丁冲。

    丁冲附和道:“骠骑将军所言句句属实。南阳郡学共有三百五十一人,其中有两百一十五人是各县选拔出来的少年。大多家境贫寒,原本是读不起书的。是骠骑将军从军费里挤出来的钱,为他们添置衣物、纸笔,管吃管住,每个月还给他们发放二百钱的零花。”

    “是么?”周忠惊讶地看着张济。“骠骑,这可是莫大的德业啊。”

    张济眉开眼笑,连声说道:“应该的,应该的。天子在凉州,视汉羌子弟为一家,派遣博士,教百姓读书。我奉天子之命守南阳,岂能坐视百姓子弟因家贫不能读书,辜负天子的一片仁心?”

    周忠满意地点点头。“他们读完书之后,如何安置?”

    “愿意从军的从军,不愿意从军的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学工,到工坊里做工师,又或者学医,将来做医师……”

    张济显然有充足的准备,侃侃而谈,不时还拽几句文。粗一看,谁也想不到他是个武夫,颇有几分儒将的风采。

    周忠越看越觉得意外,对丁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才不相信张济这个西凉武夫会洗心革面,折节读书,变成一个谦谦君子。

    这肯定是丁冲的功劳。

    郡学之前已经接到通知,祭酒宋忠、学监綦毋闿以及在学的学子全部到场,一个个衣冠整齐。周忠大概扫了一眼,便知丁冲所言不虚,一大半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些孩子穿的衣服大多类似,虽然半旧,却干干净净,就算有补丁也补得整整齐齐。从他们的脸色来看,平时的饮食也不算差,至少是能吃饱的。

    周忠随便叫了几个少年出来,问了他们所学,年纪大些的已经学到了《孟子》《荀子》,小些的还在学《孝经》《论语》。不管学的是什么,大多都朗朗上口,课业还是很熟的。

    “这些孩子本来就聪明,又珍惜读书的机会,非常用功。”学监綦毋闿抓住机会,凑到周忠面前,为周忠介绍起了情况。

    周忠很满意,抚着胡须,连连点头。

    最后,他说了一句。“南阳不愧是帝乡,人杰地灵。郡学中更是英才荟萃,只有一点遗憾。”

    “还请周公指教。”宋忠、綦毋闿异口同声的说道。

    “你们可知天子在凉州教化百姓,不分男女,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就学?你们这儿的生员都是男子,却一个女子也没有。”

    宋忠眉头一皱,脸上的笑容散了些。“圣人弟子三千,未尝有一女子。”

    张济、丁冲一声不吭,却盯着周忠,看他如何反应。

    周忠被宋忠呛了一句,也有些不快。他倒不是一定要南阳招收女子入学,他本人对女子入学甚至为官也很反感,也只是顺口一说,带着一点开玩笑的意思,表示自己的随和。

    可是现在,他却不能不和宋忠辩论几句了。

    “圣人周游列国,可曾到南阳?”

    “曾到叶县、襄城,见楚狂接舆于市。”

    “为何不到宛城?”

    “……”宋忠一时语塞。孔子周游列国时,宛城属楚。楚以南蛮自居,不与中国同。孔子至叶、襄城而不到宛,实际上是嫌弃楚国没文化。

    “圣人车不至宛,天子的铁骑却已经纵横草原,难道天子错了?依你之见,莫非天子应该像周天子一样坐守洛阳,坐视州郡争霸,各自为政?”

    宋忠的额头沁出了汗珠,不敢再说话。

    周忠见好就收,淡淡地说了一句。“身为儒门子弟,继圣人鸿业,教化天下,当效圣人心意,不可画地为牢,拘泥于行迹。使圣人复生,想必一定不会止步于叶县、襄城。”

    “周公说得有理。”丁冲适时地叫了一声好。“周公,到里面看看吧。宋祭酒、綦毋学监不仅教授子弟卓有成效,学问也是日有进益,最近刚刚完成一部《五经要义》,颇有新义。”

    宋忠、綦毋闿听了,也连忙请周忠进去,指正他们的大作。

    周忠欣然答应,跟着来到中庭,在堂上就坐。郡学的生员按照年龄和级别,分别在堂上、廊下就坐,院子里也支起了凉棚,铺了席,坐满了院子。

    宋忠命人捧出新书的书稿,请周忠指教。

    宾主讨论经义,其乐融融,就像什么冲突也没发生过一样。

    张济坐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脸都快笑僵了。好容易结束,下了堂,他将丁冲扯到了一旁,急急的说道:“幼阳,这总可以了吧?”

    “这才是序曲。”丁冲耐心地劝道:“营里的才是重点,骠骑万万不可放松。”

    “嗯嗯。”张济会意,握紧了拳头。“我已经说过了,谁要是坏我的事,我就要他的命。我做不了东征的主将,至少也要抢个头功,不能作壁上观,看韩遂立功。幼阳,你也是,这次可是难得的封侯机会,千万别错过了。”

    两人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看完了郡学,张济、丁冲又引着周忠来到军营。

    军营的气氛比郡学还要浓重,将士们列队,夹道欢迎,让周忠都觉得有些承受不起。

    张济请周忠登上将台,先校阅人马,观看步骑演阵。

    周忠这两年在寿春,既见过袁绍、袁术的人马,也见过孙策、周瑜的部下,自己也有了军营的经历,大致能看出一些门道。

    两年不见,张济的军容有了明显的提升,有点精锐的感觉了。

    周忠不知道张济能不能对付袁绍,但他觉得,如果由张济进军庐江,击败颜良,收复庐江应该不成问题,南下对付刘表更是十拿九稳。

    “幼阳,你们何时出兵襄阳?”周忠悄声对丁冲说道。

第567章 寄语来者

    丁冲没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

    周忠虽然不解,却还是按捺住了好奇心,兴致勃勃地观看演阵,与张济讨论治军之道。

    张济心情很激动,大讲特讲自己的练兵心得,表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一纸诏书,便可以南下、东出,报效天子。

    看完演练,张济又请周忠到营中查看将士的教化成绩。

    他们到南阳后,丁冲想方设法,招募了很多读书人,充实到军营里。一开始只是教将士读书写字,后来听说贾诩奉诏设兵学堂,教授兵法,他有样学样,也在营中教授兵法,只是没有用兵学堂的名义。

    如今张济麾下有两百多读书人,几乎是每一曲都有专职的教师。大部分将士都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可以自己读写家书,与家人保持联络。

    他们对凉州的很多事,都是从将士的家书中得知的。凉州安定,家人安居乐业,也让这些将士能够安心训练,准备出征。

    盛大的接风宴后,周忠在营里住下。

    张济喝了不少酒,有点支撑不住,先回去了。丁冲陪着周忠喝茶、闲聊。

    这时,他回答了周忠的问题。

    “骠骑麾下将士基本都是西凉人,虽经教化,野性未除。守城没什么问题,一旦野战,见了鲜血,难免故态复萌,滥杀无辜。荆州也好,兖豫也罢,都是衣冠所在,膏腴之地。之前就曾遭屠戮,不能再经历一次这样的劫难。”

    周忠恍然,一旁的诸葛亮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丁冲好奇地看向诸葛亮。“这位是……”

    “这是我旧友诸葛玄的从子诸葛亮,字孔明,在襄阳城外隐居。我经过襄阳,便将他带来了,准备举荐到天子身边为郎。”

    丁冲“哦”了一声,没有再问。诸葛亮虽然相貌堂堂,但他在朝为官,这样的人见得多了,倒也不觉得有多稀奇。

    “听说韩遂奉诏进驻关中,整军备战,骠骑将军就有些急了。”丁冲嘿嘿笑了两声。“之前劝谏,他有时听,有时不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对我言听计从。”

    “郡学里的那些少年便是如此吧?”

    “周公明鉴。”丁冲笑得更加得意。“你经过襄阳的时候,刘景升可曾提起宋忠、綦毋闿?”

    周忠摇摇头。

    诸葛亮说道:“周公有所不知,这两人本在襄阳,那部《五经要义》恐怕也是和刘景升一起编撰的。我刚刚看到他们两人,还有些奇怪他们怎么到了南阳郡学,担任祭酒、学监。”

    “为了请到他们两个,我可是花了重金。”丁冲举起两根手指。“二千石的标准。”

    “二千石?”周忠吃了一惊。

    “二千石,时节另有馈赠。”丁冲说道:“尽管如此,我还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使者襄阳十余次,才算将他们请过来。他们答应过来,有一个原因就是骠骑将军愿意扩大郡学规模,招收更多的庶民子弟入学。”

    “那这个郡学的开销可不小。”

    “的确很大。好在南阳地方不大,郡学又提供食宿,那些少年可以住在郡学里,不用往返奔波,所以眼下各县的县学可以缓一缓,等平定天下之后再说。”

    “你们哪来的钱粮?”

    “南阳有新野、湖阳,不缺粮。如今药材生意收入不菲,钱也不缺。”

    “南阳的赋税呢?”周忠忍不住问道。“南阳户口众多,赋税也不少吧?”

    丁冲看了周忠一眼,欲言又止。

    周忠讪讪地咳嗽了两声。他在朝多年,岂能不知南阳是帝乡,有太多的皇亲国戚,那些人占据了最好的土地,却不用交一钱一粮。南阳户口很多,但赋税却很少,而且没几个人敢动真格的。

    “他们总不会一点也不交吧?”

    “聊胜于无。”丁冲咂了咂嘴。“现在看,当初还是应该杀了卫固、范先。叛乱都可以不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南阳大族有恃无恐,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南阳生乱,坏了天子的大计。如今天子平定了凉州,我们才有了些许底气。”

    周忠瞅瞅丁冲,无声一笑。

    “那镇西大将军东出,骠骑将军能出兵策应吗?”

    丁冲收起笑容,神情凝重。“周公,恕我直言。骠骑将军在南阳两年有余,一日不敢放松教化,还不敢放手一搏。镇西大将军麾下皆是西凉悍卒,东出之际,能否严守军纪,我们是有怀疑的。我与骠骑将军商议,想请周公向天子进言,由骠骑将军为前锋,出兵汝南,隔绝荆州,小试牛刀。”

    “你们为何不直接上书?”

    “我是豫州人,当避嫌。骠骑将军与韩遂不和,更要避嫌。”

    “所以你们就将这个麻烦事交给我?”

    丁冲笑了。“周公无欲则刚。”

    周忠盯着丁冲看了半天,心情很复杂。丁冲说他无欲则刚,其实他哪里是无欲则刚,只是自知前程有限,反倒坦然了而已,将心思放在提携后进。

    诸葛亮如此,丁冲也可以如此。

    丁冲年富力强,又在军中颇有威望,一旦东出,必然建功,封侯也不是不可能。为他办点事,将来的回报不会少。

    丁冲显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直言不讳。

    周忠考虑了很久,接受了丁冲的请求。

    他和丁冲有着同样的担心。韩遂麾下将士都是接受教化时间不长的西凉悍卒,一旦出关,滥杀无辜几乎是必然。董卓主政时,李傕、张济等人都为祸不浅。如今再次东出,受灾的不仅是汝颍、南阳这些紧临洛阳的郡县,很可能是整个关东,包括庐江在内。

    没有人会希望家乡遭受西凉兵屠戮。

    送走了丁冲,周忠在帐中静坐,周昉、诸葛亮陪在一旁。

    周忠想了半天,轻轻地吁了一口气。“天子深谋远虑,绝非我等能比。他三年前的决定,我现在才明白其中深意,相去何止千里。”

    “阿翁,你说的是……”

    “华阴之战前,天子就命人在军中推行教化。”周忠叹息道:“那时候,我们都以为是为了迎战李傕,需要鼓舞士气,事急从权。现在看来,天子所想绝不仅仅是迎战李傕这么简单,他很可能已经考虑到了西凉兵野性不除,难当大任,这才决定在军中推行教化。”

    诸葛亮沉吟道:“周公的意思是说,天子推行教化,欲变虎狼之师为王者之师,仁义之师,与袁本初争人心?”

    周忠点点头。“孔明,你的悟性很高。若能在天子身边见习几年,将来成就不在丁幼阳、黄子美之下,当与杨德祖比肩。”

第568章 志在四方

    伏完背着手,迈着方步,慢悠悠地走进了中庭,停住了脚步。他抬头看了一眼,随即加快脚步,负在身后的双手也伸了出来,交叉于身前。

    “文若,何至于此啊。”

    荀彧站在阶下,躬身相迎,面带微笑。“少傅,应该的,应该的。不论是年龄还是名望,又或者官职,你都为尊,我理当相迎于门外。只是这公务……”

    “我懂,我懂。”伏完笑眯眯地说道:“我知道你忙,本不该来打扰你。实在是没办法,只好来一趟。还望文若莫怪。”

    “少傅,这是好事啊。”荀彧扶着伏完,引他上堂。

    他知道伏完来找他的目的,天子与皇后做主,为伏雅挑了婚事,一妻二妾。按礼节,要通知伏完这个做父亲的,最好要请伏完到场,为伏雅主持婚礼。

    但伏完一听对方是临羌麹氏,就不乐意了,再一听两个妾中还有一个是羌人,更不乐意了。有心反对,却又不敢抗诏,只好来找他商量,看看能不能推辞掉。

    “这还是……好事?”伏完顿时就不高兴了。

    “当然是好事。”荀彧笑得更加灿烂。“少傅一心读书,怕是不知道最近的形势。麹云天(麹义)已经脱离了袁本初,到了公达麾下。以他的能力,将来天子东出,平定天下,必能立功。再者,麹氏本是青州平原人,王莽时才被迁往金城,至今不到二百年,如今已是金城大族。”

    “麹氏是平原人?”伏完打断了荀彧。

    “当然,麹氏先祖麹谭,孝哀时为尚书令。”荀彧将麹氏先祖的故事说了一遍,尤其提到麹谭因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案被罢官的事。

    伏完听完,扼腕叹息。“原来竟是忠良之后,那倒也罢了。只是这羌女为妾……”

    “少傅,这是为了边疆稳定,和合汉羌,天子身边也有羌女为美人呢。”

    “话虽如此,我还是觉得……”伏完不断摇头,以示不满,态度却松动了许多。

    荀彧也有些无奈,又劝了几句,便问伏完什么时候起程。天子巡狩西海,要顺道为伏雅完婚。伏完如果要去,现在就必须起程,而且日夜兼程,才能赶得上婚礼。

    “我就不去了吧。”伏完怏怏地说道:“有天子做主,我去不去也没什么区别。能给我一个消息,已经算是礼敬。文若啊,你也是,听说你儿子长倩去了西域,事先也没和你商量?”

    荀彧哈哈一笑。“少傅,我儿长倩西行,我是赞同的。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趁着年轻多多游历,难道要等老了再远行?天子万金之躯,尚且不避冰霜,他们又岂能贪图安逸。”

    伏完瞥了荀彧一眼。“行啦,我老了,不用你提醒。”随即又笑了起来。“不过你这口吻,倒是和我儿伏德一般。他不仅赞同天子的决定,还有些羡慕伏雅。我真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是怎么想的,或许真是因为我老了吧。”

    “哪里,哪里。”荀彧连忙安慰了伏完几句,确认了伏完不想身赴凉州后,随即说起了一件事。“少傅,有件事,想请少傅指点提点。”

    “什么事,居然是我能帮得上忙的?”伏完斜睨着荀彧。

    “这件事,还真是非少傅不可。”荀彧随即取出几张纸,摆在伏完面前。

    纸上写着几个字,却不是常见的隶书,而是篆书,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的蝌蚪文。伏完瞅了一眼,有些不太确定地说道:“这是……《尚书》?”

    “是《尚书》吗?”

    “应该是。”伏完又认真看了一会儿,抚着胡须,眉头微皱。“但是和世上所传的古文、今文都不一样,尤其是这一句,我从来没见过。这是哪来的?”

    “河内太守董昭刚派人送来的。”荀彧将纸推给伏完。“河内汲县出了一件盗墓案,里面的金银都被盗走了,留下一些竹简,上面都是这样的文字,也没几个人认识。董昭派人描摹了一些,送了过来,想看看有没有人能认识。据他说,他抄了好几份,遍送知名大儒,其中就包括郑玄。”

    伏完顿时来了兴趣。“如果全是这样的文字,看来这个墓很早,这些竹简很可能是秦始皇焚书之前的古籍,极为珍贵啊。文若,应该让董昭将所有的竹简都送到河东来,组织人员整理、辨识。”

    “少傅愿意主持此事么?”

    “愿意,愿意。”伏完兴致勃勃的说道。

    他身为少傅,本职是辅导天子读书,结果天子巡边,一去几年,他闲得生蛆。现在有事可做,自然求之不得。

    “那你不去凉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啊。”

    “有天子作主,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伏完挥挥手,豪迈地说道:“若能和合汉羌,为国效力,让那小子大凉州待几年也没什么。”

    荀彧松了一口气。

    涿县盗墓案报到他这里有一段时间了,他根本没空理会。知道伏完要来,他突然想起这件事,觉得交给伏完去处理最好,至少有几年时间让他脱不了身。

    有了这个借口,伏完不去凉州的理由就充足多了,不会让天子觉得难堪。

    送走伏完,天色已经不早了。荀彧回到后院,却见弘农王妃唐夫人也在,不免有些好奇。

    唐夫人站了起来,笑道:“好了,事情说完了,我也该走了。”

    荀彧狐疑地说道:“什么事?为何看到我就要走?”

    “女人家的事,你不懂。”荀彧的妻子唐氏瞪了他一眼,又拉着唐夫人的手说道:“你怎么能走呢。帮了我这么大的忙,连顿饭都不吃,人家还以为这河东尹府的门槛高,难进呢。不准走,留下吃饭,再陪我说会儿话。”

    唐夫人看向荀彧,荀彧苦笑道:“你不用看我,我可没赶你走。”

    唐夫人重新落座。“我这不是避嫌么。你这河东尹府的门槛高不高,我是不知道,但我文秀书坊的门槛都快被人踏平了。要是让人知道我能进你的河东尹府,只怕明天连门框都被人挤破了。”

    “怎么,有人找到你那儿去了?”

    “嗯,各种离谱的事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唐夫人冷笑一声:“他们也太看得起我了。我开纸坊、书坊也只是为了糊口而已,哪有心思管他们的死活。”

    “究竟什么事?”荀彧追问道。

    “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听来的,说是凉州已经安定,天子即将东出。有并凉精兵十万,平定关东易如覆掌,就想跟着立功,将来也能加官晋爵。”

第569章 三英荟萃

    荀彧目光一闪。“河东大族?”

    唐夫人毫不掩饰自己对河东人的轻蔑。“天子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他们装聋作哑。中兴在即,他们都忝着脸凑上来了,说什么要为国效力。这么厚的脸皮,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长的。”

    荀彧搓着手指,沉默着,没有接唐夫人的话题。

    唐夫人转头看着荀彧,语带调侃。“怎么,你动心了?说来也是,如今河东虽然有些起色,供应大军征伐却还是很难。若有人主动贡献,的确能让你轻松不少。这几年河东太平,又有大量的匈奴、鲜卑入境,他们哪家不是奴婢满门,粮食满仓。再等丝路一开,钱库怕是也要扩建的。”

    荀彧无声地笑了笑。“在河东大族与西凉兵之间,你更讨厌哪一个?”

    “两个都讨厌。”唐夫人不假思索的说道。

    “如果只能选一个呢?”荀彧眼皮轻抬,凝视着唐夫人保养得当的脸。

    唐夫人脸上的红润渐渐散去,藏在心灵深处的恐惧慢慢浮现在眼中。她沉默了半天,低下头,搅弄着手绢。“一个是禽兽,一个是衣冠禽兽,不相上下,有什么好选的。”

    荀彧一声叹息。“那支持袁绍的关东大族又是什么样的禽兽?”

    唐夫人抬起头,打量了荀彧片刻,霍然起身。“我本一介女子,没有你那样的胸怀,所以不能原谅他们。”她施了一礼,转身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住,一字一句地说道:“一个也不原谅。”

    唐氏连忙起身,想拉住唐夫人,却被荀彧制止了。

    荀彧看着唐夫人下了台,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外,重重地吐了一口气。

    “夫君,你这是何苦呢?”唐氏埋怨道。“你明明知道她为难,为何偏要她选?”

    荀彧苦笑,半晌才道:“夫人,不是我为难她,是天子在为难我。能帮我说服天子的人,只有她了。不过你也不用担心,她不肯原谅河东大族,她手下的那些人却和河东大族没什么冲突。相比之下,家乡的亲族更重要,没人希望会被灭族。”

    唐氏一声轻叹。“是啊,一旦西凉兵东出,汝颍首当其冲。七年前,董卓乱政,西凉兵劫掠陈留、颍川,多少人死于无辜啊,连李府君都被烹了。要是再来一次……”

    她闭上了嘴巴,没敢再说下去。

    荀彧接上了话题。“如果再来一次,天子就是率兽食人,中兴又有何意义?”

    唐氏担心的看着荀彧。“那你想怎么办?”

    “我要给文倩写信,希望她能找机会劝劝天子。平定天下的事不能操之过急,急则生变。”

    “那你好好说,千万不能让天子觉得我们关东人结党。”

    荀彧应了一声。“我心里有数。”

    用完晚餐,荀彧在书房里独自徘徊。

    案上摆着纸笔,墙上挂着大幅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着进军的方向。一条红线,由凉州出发,经关中,过潼关,经函谷、洛阳,然后分作几个分支,其中一支穿过颍川,指向汝南。

    在荀彧的眼中,那条红线格外刺眼,朱砂如血,渐渐晕成一片。

    “府君。”一个青衣老仆出现门口,拱手说道:“刘令子初来访。”

    荀彧回头看了一眼,心中诧异。刘巴与他极熟,来访毋须通报,今天怎么这么客气。“还有谁?”

    “一个年轻人,不知姓名。”

    荀彧恍然,转身出了书房,命老仆准备饮食,自己来到前庭。

    刘巴正与一个年轻人说话,见荀彧出来,起身相迎,笑眯眯地说道:“荀尹,我来引荐一个大才。这位是九江人刘晔,字子扬,阜陵王之后。”

    荀彧眼睛一亮,随即笑了。“莫不是斩杀郑宝的刘子扬?”

    刘晔微微一笑,拱手施礼。“不意荀尹还记得我,惭愧惭愧。”

    “你们……认识?”刘巴很惊讶,看看荀彧,又看看刘晔。

    “没见过面,但早有耳闻。”荀彧一手拉着刘晔,一手拉着刘巴。“来得正好,我有事要和你们商量。子扬,你来得可太好了,这件事非你不可。”

    “不敢,荀尹但有所令,莫敢不从。”刘晔口气很谦虚,却透着说不出的自信。

    刘巴伸手指指刘晔。“你个刘子扬,明明与荀尹有故,却还要我引见,莫不是故意试探我?”

    刘晔哈哈一笑。“岂敢,我一进河东,便听说刘君是荀尹挚友,仰慕已久,所以未见荀尹,先去求见刘君。不想刘君热情如斯,一见如故,就要向荀尹引荐我。”

    “嘿。”刘巴一拍手掌。“我本想留你在县中,可是以你的能力,做个县吏太委屈了,至少也要做安邑令才行。这么大的事,自然要请荀尹做主。”

    “你想去哪儿?”荀彧扭头看着刘巴。

    刘巴笑笑。“我在安邑这么久,治绩也算不错,该升官了。我去京兆做个太守怎么样?”

    荀彧想了想,摇摇头。“不怎么样。”他回头看着刘晔。“子扬比你更适合。”

    “哦?”

    “子初,你大概还不知道,子扬不止智谋出众,武艺也出众。我刚才说过,他曾斩杀郑宝,可是你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斩杀郑宝的。且到屋中安坐,喝杯酒,润润嗓子,听我慢慢道来。”

    “好。”刘巴兴奋地一拍手掌。“亏得我没敢留他在县中为吏,要不然被他拒绝了,反倒是我识人不明,妄自尊大了。”

    “岂敢,岂敢。”刘晔连忙谦虚了几句。

    来到书房,荀彧请刘巴、刘晔入座,二人却一个也没坐,不约而同的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上的红色箭头,互相看了一眼,放声大笑。

    “英雄所见略同。”

    “你们这么急着来见我,也是因为韩遂即将东出的事?”

    “正是。”刘巴点点头。“我听说韩遂即将进驻关中备战,担心关东再遭屠戮。正好刘子扬来了,说起此事,便相约来见你,一起进言。荀尹,虎兕出柙,龟玉必毁,你我皆不能辞其过。”

    “来得正好。”荀彧再次邀他们入座。“说说你们的意见,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刘巴抚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说起来也简单,以西凉人制衡西凉人。”

第570章 知止不辱(鹤舞白沙打赏加更)

    刘巴虽然只是一个安邑令,却对整个河东的情况都很了解。

    骠骑将军张济、前将军段煨、后将军杨定都是西凉人。他们效忠天子的时间更长,在军中推行教化的时间也更长,比韩遂更适合东出。

    尤其是张济、段煨,他们一个在南阳,一个在上党,都是与关东接壤的前线,随时可以出兵。

    更有利的条件是,他们都与韩遂不合,也不愿意看着韩遂后来居上,成为东征的主将,他们却要听从韩遂的指挥。

    即使是驻扎在关中的郭汜旧部谢广、夏育,也宁愿北上增援荀攸,不愿意配合韩遂作战。

    如果能鼓动诸将与韩遂争夺东征的指挥权,韩遂并没有明显的胜算,而诸将为了得到这个立功的机会,也会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支持,在约束将士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听完刘巴的意见,荀彧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看向刘晔。

    刘晔说道:“刘令,恕我直言,这只怕也是权宜之计。我从南阳来,深知骠骑将军张济麾下将士虽经教化,却绝非仁义之师。在大营之中还好说,一旦出征,其麾下将领能否约束住部下,不能期望太高。能读书写字,不代表他们就是谦谦君子,能体会朝廷的爱民之心。”

    “以你之见,又当如何?”刘巴反问道。

    刘晔转头看向荀彧。“荀尹,我有一事不解,能否请荀尹为我解惑?”

    “但说无妨。”

    “天子虽年少,却屡经大战,颇有用兵天赋。大军东出,平定天下,此等大事,为何天子不自行,却让韩遂为大将?是凉州未定,需天子亲自坐镇,还是另有原因?”

    刘巴也看向荀彧,他也有同样的疑惑。

    荀彧嘴角轻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子扬,子初,不瞒你们说,我也觉得此事殊不可解,其中或有深意,只是一时想不出究竟。你们既然来了,不妨一起分析分析。”

    刘巴笑笑。“荀尹不妨先说说你的想法。”

    荀彧瞅瞅刘巴,微微一笑。“你不要急嘛,我这不正在说?”他端起酒杯,向刘晔致意。“揣摩天子用意之前,我有一件事要先问你。”

    “你说。”

    “你从何处来?为何西行?”

    刘晔一声轻叹,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我斩杀郑宝之后,依附庐江太守刘勋,本想辅佐他为朝廷效力,奈何天意弄人,却错过了最重要的时机。上一次袁绍南下时,我正好返乡访友,刘勋降袁,我来不及阻止。赶回舒县时,舒城已经易手,为颜良所占,只好暂时隐居。”

    “周嘉谋牧豫州,你不曾前往效力?”

    “周嘉谋虽德高望重,却不是用武之人。”刘晔苦笑道:“我到南阳的时候,听说他已经撤兵了。”

    “那曹兖州呢?”

    “曹兖州虽善战,但实力太弱,且杀边让、屠徐州的恶名在外,难成大器。”

    “刘徐州呢?”

    “没见过他,但听闻他出身草莽,行事无章法,轻于去就,恐怕在徐州坚持不了太久。”刘晔沉吟了片刻,又道:“且他虽自称宗室,却迟迟不肯向朝廷称臣,心意难明。我不愿迂回,直接来朝廷了。”

    荀彧微微颌首。“孙策其人如何?”

    “一时之杰,当与曹兖州抗衡,略胜于刘徐州。”

    “他们三人合力,能当袁绍否?”

    刘晔愣了片刻,仔细想了想,还是摇摇头。“若有名臣重将居中调度,或许还有机会。若是自行其事,只怕互相猜忌,难以成事。所以我才好奇,为何天子不自行,却让韩遂统兵。”

    荀彧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浅笑。“你觉得刘备、孙策会听天子诏令?”

    刘晔愣住了,盯着荀彧看了半晌,眼角颤了两下。“所以,天子是……”

    “正如你所说,天子虽年幼,却有用兵天赋。平定天下的时机未至,这一点,他应该是明白的。所以韩遂进驻关中,应该只是备战,并非东出。真正东出之时,当待天子入关。”

    刘巴忍不住说道:“那韩遂能等得?”

    “等不得,也得等。”荀彧用手指点了点案几,幽幽说道:“你我的责任,就在于此。”

    刘巴与刘晔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子扬,我希望你能尽快赶到行在,向天子进言。若能得天子器重,任你为京兆太守,韩遂的脚上便多了一副套索,难以展足。”

    刘晔不假思索的点点头。“敢不从命。”

    刘巴笑道:“看来我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升官。”

    “你虽然不能升官,但任事却要加重。不仅河东的商贾要管,关中的商贾也要管起来。我会向天子进言,转你为少府或者水衡都尉,为朝廷理财。韩遂虽然不能东出,商贾之事却可以先行。”

    刘巴大笑。“行,就让我先掏空他们的钱包,把他们欠朝廷的税赋先收回来。”

    刘晔眉心微蹙。“你们……不怕别人说你们与民争利?”

    刘巴与荀彧交换了一个眼神,异口同声地说道:“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争利。”

    刘晔愕然。“二位何出此言?”

    刘巴说道:“夫子有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没道理有些人田连阡陌,其他人却无立锥之地。更没道理天子、大臣食不裹腹,豪强却口厌膏梁。”

    “你们这……”刘晔看看荀彧,又看看刘巴,诚恳地说道:“荀尹,刘令,恕我直言,即使是夫子,也没能去三桓,而为三桓所去。你们与关东大族为敌,就不怕千夫所指?”

    荀彧一声叹息。“子扬,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君臣相安以礼,关东大族坐视天子窘迫,既不贡赋,也不勤王,失礼在先,我们是在尽力救他们。至于他们领不领情,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他看着刘晔,幽幽地说道:“有朝一日,天子率十万并凉精骑东出,玉石俱焚,难道是你所期望的结果?那些人昧于眼前之利,不顾将来,子扬不至于也如此短视吧?”

    刘晔眼神微缩。“我听说司徒在关中度田,这么说,天子平定天下之后,也要在关东度田?”

    荀彧苦笑。“我们也不希望走到那一步,所以才想先试试其他手段。”他一声长叹。“子扬,天子付我以兴王道的重任,我不想让他失望,也不能让他失望。王道不兴,那就只能行霸道了。”

第571章 知足不殆

    刘晔与荀彧、刘巴聊了半夜。

    荀彧虽与刘晔第一次见面,却神交已久。早在曹操麾下时,他就知道刘晔协助刘勋稳定庐江的事,如今见面,几句话一说,就知道这是同道之人,当下便将天子托以王道重任的事一一道来。

    刘晔兴奋之余,又有些担心。

    兴王道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均贫富却是极棘手,甚至极危险的事,尤其是当仁人志士自己就是均贫富的对象时。他们不仅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要面对无数亲朋故旧的劝说、求情或者威逼。就算他能够挡住这一切,他也将成为众叛亲离的孤臣。

    但是,天子主动要求推行王道,并且将大权拱手相让,全权委托荀彧,自己爬冰卧雪,亲自守边,这样的机会太难得。

    难得到让刘晔觉得不真实。

    有一句话,在他的嘴边转了好几圈,最后还是咽了回去。

    这会不会是天子借刀杀人?

    荀彧是汝颍士人中的杰出人才,影响力很大,由他来主持均贫富的事,肯定要比天子亲自主持更好。等荀彧与关东人的冲突激烈到无法调解,身败名裂,天子很可能会抛弃荀彧,就像孝文帝抛弃贾谊、孝景帝抛弃晁盖一样,平息关东大族的怒火。

    或者像秦始皇吞并六国一样,以并凉精兵荡平关东。

    突然之间,刘晔无比渴望地想见天子一面。他有太多的疑问,要向天子求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亲眼看到天子,亲耳听天子的解释。

    次日,刘晔向荀彧、刘巴辞行。他要赶往行在,面见天子。

    荀彧已经准备好了荐书,交给刘晔,又为刘晔准备了路传、快马。他建议刘晔取道关中,虽然有些绕路,但亲眼看看关中的景象,对他见驾时问对有好处。

    刘晔随即起程,只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随从。

    其中一人叫鲁肃。

    鲁肃是刘晔的好友。刘晔错过袁绍南下的战事,就是因为去拜访鲁肃。

    鲁肃赠米周瑜,定侨札之分,举家随周瑜渡江至曲阿。因祖母去世,还葬东城,他才从曲阿赶回家乡。刘晔听到消息后,亲自赶去劝说,希望鲁肃为朝廷效力。

    鲁肃犹豫了好久。直到天子休屠泽大捷的消息传来,这才下定决心,跟着刘晔赴朝。

    在路上,刘晔和鲁肃谈起了荀彧要均贫富、兴王道的事。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难处太大,甚至根本不可行。

    他问了鲁肃一个问题。“你曾经将家中的米送了一半给周瑜,足足三千石。如果让你献出家中多余的土地,以兴王道,你愿意吗?”

    鲁肃沉吟了半晌后,摇摇头。“我家土地虽多,却没有一亩是多余的,都是祖辈辛苦攒来的,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的献出去?”

    刘晔一声长叹,苦笑道:“以你的豪爽尚且不肯,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同意?十数万将士浴血奋战又为了什么?还不是想加官进爵,裂土封国?所以我说,如此均贫富根本不可行。”

    鲁肃欲言又止。他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但他同时又有些庆幸。亏得是听了刘晔的劝,放弃了追随孙策的计划,可以站在胜利的一方,将来也不至于沦为他人宰割的对象。

    不管王道能不能实现,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袁绍不是天子的对手,孙策同样不是。

    幽并凉三州在手,天子坐镇西北,手握精骑十余万,已经对关东形成了俯冲之势。

    西海。

    刘协穿着一身合体的常服,赤着脚,站在海边的沙地上,任由洁白的浪花冲刷着脚丫,神情惬意,仿佛游历至此的学子,惊叹于这与家乡不同的绝美风光,流连忘返。

    何姗、胡休和几个羌女在不远处说得开心,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笑声最响的那个就是伏雅新纳的妾——北宫纯。

    虽然是妾,北宫纯却是最活泼的那一个。第一次见面,就对刘协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当众表示与嫁给伏雅相比,她更想嫁给刘协,并自高奋勇的表示她武艺高强,可以充当刘协的贴身亲卫。

    直到她被马云禄连摔十三跤,没占到一点便宜。

    然后她就移情别恋,迷上了马云禄,一心想和马云禄做姊妹。

    何姗、胡休都笑话她痴心妄想,她却不以为然,反而和何姗、胡休成了好朋友,一有机会就粘在一起,想方设法打听马云禄的事情。马云禄不胜其烦,干脆将当值的任务安排给其他人,自己能不露面就不露面。

    “陛下,这羌女胆子真大,连皇后的懿旨都敢顶。”荀文倩掩嘴笑道:“整个营地里,除了她的阿爸,大概只有陛下和马督的话还有点用。”

    “你是羡慕,还是嫉妒?”刘协笑道。

    荀文倩眨了眨眼睛,哑然失笑。“我羡慕她做甚?她羡慕我才对。毕竟她想嫁给陛下而不可,我却可以常在陛下左右。”

    刘协转头看着荀文倩。“你不后悔?”

    “不后悔。”荀文倩很坚定的摇摇头。“相反,我很庆幸。如果……我没想到陈氏会做这样的选择,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刘协咂了咂嘴,没说话。

    他不久前收到消息,袁绍南下,再次渡河,兵向徐州,陈纪、陈群父子劝刘备向袁绍称臣不成,便与刘备分道扬镳,委身袁绍。

    刘协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他关心的重点也不是陈纪、陈群父子,而是刘备面对袁绍大军的反应,借此分析关东的形势。

    但荀文倩对此耿耿于怀。

    她没想到陈纪身为汉臣,曾官至二千石,会在这种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

    “想脱了鞋,戏戏水吗?”刘协说道。

    “什么?”荀文倩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瞪圆了眼睛。

    “我说,天气这么热,你不想脱了鞋,戏戏水?”刘协扬扬下巴,看向远处玩水玩得正开心的何姗、北宫纯等人。“这里是羌地,没必要守那么多繁文缛节,率性些更好。”

    “我……”荀文倩有些犹豫,眼神如波,飘忽不定。

    “你看,这就是你羡慕她们的地方。”刘协笑了。“你想,但你却不敢说出来。”

    荀文倩目光微闪。“我想什么,都可以说?”

    “你想什么,都可以说。”刘协点点头。“同不同意,在我。”

    荀文倩故意扬扬眉,拉长了声音。“那还是算了吧。”

    “你不说,怎么知道我一定不同意?”

    荀文倩笑出了声。“陛下又来绕我。算了吧,我说不过你,我还是脱了鞋,玩会儿水更开心。”

第572章 入乡随俗

    看着荀文倩脱了鞋,提着衣摆,小心翼翼地走进水中,刘协笑了。

    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放不开,那就真的没救了。

    任何思想的改变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尤其是那些影响力巨大的人的行动上,终究只是一纸空文。如果伏寿、荀文倩一直将何姗、胡休当作蛮夷看待,民族融合就很难落到实处。

    汉代虽然有了《女诫》那样的文章,真正遵守的人却不多,对礼教的顺从还没有浸到血脉里。稍一撩拨,那种原始天然的气息就蓬勃而出。

    刘协将衣摆掖进腰带里,卷起裤脚,走到荀文倩身边,蹲下腰,为荀文倩卷裤脚。

    荀文倩吓了一跳,连连后退。“陛下,使不得,使不得。”

    “你小心一点,别摔着了。”刘协扶住荀文倩。“有什么使不得?这里又不是朝堂。既然玩,就玩得尽兴些。你玩得尽兴,她们才能玩得尽兴,以后有什么话才愿意对你说。这里还端着,穿上朝服,哪里还敢对你说真话?”

    荀文倩不敢动了,一手扶着刘协的肩膀,一手掩着脸。“可是……好羞耻啊。”

    “你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有什么好羞耻的?”

    “我……我是怕影响陛下的威严。”

    “我的威严,需要用你的敬畏来表现吗?”刘协将荀文倩的裤脚卷到膝盖以上,这才站了起来,扬扬手。“去吧,玩得尽兴些,别让水漫过膝盖就行。”

    “唯。”荀文倩红着脸,应了一声,看看四周,见何姗、胡休等人都向这边看来,更加窘迫。

    刘协挥了挥手,对当值的吕小环大声说道:“带两个人,随行保护贵人。”

    “唯。”吕小环正中下怀,手脚麻利的脱了鞋,冲进了水中。

    “我来,我来。”何姗一边叫着,一边奔了过来,踩起一路水花。

    胡休、北宫纯等人见状,也奔了过来,围着荀文倩有说有笑。

    刘协走得远些,招手让伏雅过来。伏雅走到水边,神情为难,既不想脱鞋,又觉得天子都脱了鞋,他再不脱,似乎有些不合适。

    正犹豫着,艾肯奔了过来,径直冲到了刘协面前。“陛下,刘和求见。”

    “刘和?”刘协稍一思索,便对艾肯说道:“让他稍等,洗把脸,我这就来。”

    “唯。”艾肯转身又跑了。

    刘协站在水中,见伏雅还犹豫,忍不住踢起一脚水,将伏雅的衣服打湿。伏雅吓了一跳,想叫却又不肯,不安地看着刘协。

    “陛下,你为啥欺负我夫君?”北宫纯不依了,横眉怒目。

    刘协走到伏雅身边,一把揪住伏雅的衣领,低声说道:“怎么,你要女人为你打抱不平?”随即又转头叫道:“我欺负他又如何?你们羌人不是信奉强者么?他太弱了,自然要被人欺负。”

    “他弱,我可不弱……”北宫纯叫着,气势汹汹地赶了过来,水花四溅。话音未落,吕小环横行一步,挡在北宫纯面前。

    “你让开!”北宫纯瞪着眼睛叫道。

    “嘿嘿,男人的事就由男人解决,女人的事就由女人来解决。”吕小环扭着拳头,兴致勃勃的说道。“再过几年,我也要入宫了,所以天子也是我的男人。你想动我的男人,先得过我这一关。”

    “怎么你也是……”北宫纯气得大叫。“为什么你们都可以,我就不行?”

    “因为你不够强啊。”吕小环得意洋洋的叫道。

    “我跟你拼了。”北宫纯怒不可遏,一跃而起,抓住了吕小环的双臂。吕小环反手抓住北宫纯的双臂,两人就在水中摔打起来。

    刘协拍拍伏雅的肩膀。“你啊,加紧锻炼,要不然,你可降不住这匹大青马。”随即又对匆匆赶来的北宫大石说道:“大帅,你来得正好,随我去见一个人。”

    “陛下,这……”北宫大石指着正在撕打的北宫纯和吕小环,神情尴尬。

    “别管她们,由她们自己解决。”刘协走到岸边,翻身上马,又对北宫大石晃了晃脑袋。

    北宫大石无奈,只好抛下北宫纯不管,跳上亲卫牵来的马,跟上刘协。王越要跟上来,刘协摆摆手,示意他们不用跟着。王越也没想太多,停住了脚步。

    他心里很清楚,以天子的身手,只要不大意,两个北宫大石也不是对手。

    而天子看似随意,其实极为谨慎,根本不会给北宫大石一点机会。

    北宫大石心头却涌过一阵热流,随即又喝止了亲卫,与刘协并肩而行。“陛下,臣也见过不少头领,包括董卓那样的勇士,但他们没有一个能像陛下这般有王者气概的。”

    “哪有什么王者气概,我只不过是将大帅看作亲戚罢了。”刘协看看还在原地发愣的伏雅。“我那妻兄是个读书人,身子骨弱,大帅可以关照令爱下手轻些,别打坏了。”

    北宫大石忍不住哈哈大笑。“陛下说笑了,怎么会呢。我那闺女是野惯了,不会说话。其实啊,能嫁给伏君,她心里不知道多珍惜呢。当然了,陛下更出众,她有些贪心。”

    “人嘛,难免有些贪心,尤其是少年时,恨不得所有好东西都是自己的。”刘协也笑了。“等年纪大了,才知道有些事还是适可而止的好。”

    “陛下说得有理。”北宫大石歪着头,打量着刘协。“恕臣直言,陛下也是少年,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

    “无他,多读书耳。古人的智慧虽然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歌谣传唱,终究不如书籍来得方便。歌者能记得几十万言的长歌,知道几十人的故事,便是难得。书籍则不然,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知道成千上万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足以为鉴。”

    “是呢,自从我女儿嫁给伏君之后,经常听伏君讲书,经常向我炫耀。我也是听了伏雅讲书,才知道我们羌人原来与是华夏后裔,只不过居于僻远之地,没什么机会读书,这才不如中原人活得好。”

    北宫大石感慨道:“周边山里的部落听说伏君在此授徒,都来找我,想请伏君收他们的子弟为徒呢。我大致算了一下,估计新建的学堂不够用,还得扩建才行。只是学堂好建,先生却忙不过来。陛下,能不能再安排几个人来?最好是会晒盐、打铁的先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718/ 第一时间欣赏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庄不周所写的《汉道天下》为转载作品,汉道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道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道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道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道天下介绍:
独尊儒术,禅让闹剧一再上演。
养士百年,党锢之祸接踵而至。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年轻的汉文化在十字路口彷徨。
——
匡扶大汉,少年意气如龙。
道行天下,气吞万里如虎!
我是汉献帝,我不是亡国之君!汉道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道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道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