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汉道天下TXT下载汉道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道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庄不周     汉道天下txt下载     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54章 杀鸡儆猴

    刘备有些为难。

    参加大阅,不仅让他有机会见到不同州郡的精锐,也让他与更多的高手交流,开拓了眼界,更清楚自己的实力层次。

    虽然有坚守彭城的战绩在手,又与袁熙对阵一年多,他的实力依然没到兵力相近的情况下与张郃一较高下的地步。

    就整体实力而言,徐州兵还是稍逊一筹。

    张郃临河而守,还占据着地利。

    即使独领一部,可以临机决定战守,但违背天子既定章程,擅自求战,战胜了还好说,战败了却不太好交待。

    刘备斟酌了一番,对陈登说道:“元龙,报仇乃是君子之行,但既然为将,则战必求胜,否则与杀人无异。你做好准备,等待战机,不可心急。”

    没有得到刘备的全力支持,陈登有些失望。

    刘备冲着诸葛瑾使了个眼色。“子瑜,你将洛阳的见闻说与元龙听听,助元龙谋划。”

    诸葛瑾会意,躬身领命。

    刘备又安慰了陈登两句,转身和法正说话。

    法正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对刘备说,他要去见驾。

    虽然和刘备相处莫逆,他毕竟还是天子驾前的散骑。既然到了这里,应该去见一下天子。

    刘备答应了。

    刘备在准备好的营地扎营,法正带着两个卫士,赶往行在。

    陈登远远地看着法正离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法孝直一去,必将我求战的事报与天子。子瑜,你说天子会同意吗?”

    诸葛瑾笑道:“将军,法孝直一定会说,但你并不需要考虑天子是否同意,你应该考虑是的当不当战。当战则战,不当战则不战。”

    陈登转头看着诸葛瑾,沉吟半晌。“你是说,天子不会干涉?”

    诸葛瑾点点头。“刘使君将来是要远征海外的,天子总不能千里传书,指挥作战。”

    陈登心中欢喜。“那刘使君……”

    “刘使君尊崇天子,但他既独领一部,终究还是要自行决定的。”

    陈登微微颌首,随即又道:“能让刘使君言无不从,天子不愧是英主。可惜……”他叹了一口气,闭上了嘴巴。

    诸葛瑾笑而不语。

    他知道陈登心里在想什么,但他也清楚,不管陈登心里想什么,他终究是不会去见天子的。

    天子是英主,但不是陈登期望的英主。

    法正来到行在,还没进大营,就看到天子与马云禄并肩轻驰而来,身后跟着十几名散骑、女骑,个个身着劲装,挎弓负箭。

    孟达也在其中,正和一个女骑侧身说着什么,那女骑眉开眼笑,连连点头。

    “陛下!”法正让在路边,大声叫道。

    刘协也看到了法正,勒住坐骑,上下打量了法正两眼。

    “听说琅琊的伎乐甚美,你这身子骨还行吗?”

    法正笑道:“愿随陛下出猎,小试身手。”

    刘协点点头,示意法正跟上。

    法正拨转马头,与孟达并肩而行。孟达打了个招呼,随即一指身边的女骑。“介绍一下,这是内人。”

    法正探身看了一眼,拱手施礼。“见过嫂子。”

    女骑脸色微红,拱手还礼。

    法正又埋怨孟达道:“子敬,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成亲也不告诉我一声?就算我回不来,也要奉上薄礼吧。”

    “还没成亲。”孟达咧嘴笑了。“她刚刚答应,还没办婚礼。你可以慢慢准备,不过太薄了可不成。你在徐州立了大功,刘使君应该不会亏待你。”

    法正哈哈一笑,毫不掩饰得意。

    刘备的确没有亏待他。虽然他是后来的,恩宠却在无数旧臣之上,连张飞也要对他礼让三分。

    “没成亲,就称内人?”法正挤挤眼睛,低声说道:“你不会又想始乱终弃吧?”

    孟达面色一紧,连忙说道:“孝直,可不能乱说,我什么时候始乱终弃了?”

    “这个是之前那个胡女?我看着不像啊。”

    “当然是她。”孟达挤挤眼睛。“没看出来吧?嘿嘿,她染了头发。现在好多女骑都喜欢染发,或者直接用发髻,免得路人侧目。”

    法正恍然,点头说道:“说得也是,还是黑发好看,端庄大气。金发虽然亮丽,终究不够沉着。我在琅琊时,那些赵国歌舞伎也以黑发为贵。我的说……”他凑到孟达耳边,轻声滴咕了几句,然后嘿嘿笑了起来。

    孟达却一脸鄙夷地看着他,随即转身对好奇地看着他们的女骑说道:“我跟他不是很熟。”

    法正一愣,转身四顾,这才发现其他的散骑、女骑看向自己的眼神也不太友善,一副避嫌的模样。

    法正一拍额头,有些后悔。

    大意了。忘了这是天子身边,不是刘备身边。

    一行人来到营外十余里,寻了一个山坡,散骑、女骑们四面散开,驱赶猎物。马云禄带着几个女骑,自行游弋。刘协将法正叫了过来,问起徐州的情况。

    这些事,他之前就收到过相关的报告,后来又听刘备说过一些,但他还是想听听法正的观点。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立场也不一样,观点自然不同。

    法正收起嬉笑之色,将自己这一年多的见闻说了一遍。

    “刘使君虽为宗室,毕竟非世家出身,对各郡国的影响有限。眼下推行度田的还是仅限于东海、彭城,琅琊刚刚开始,至于下邳、广陵,就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刘协心知肚明,法正特意提到下邳,恐怕是直接针对陈登的。

    刘备曾提过,法正与陈登不太和睦。

    “陈登对度田是什么态度?”

    “没听他说过反对的话,但陈氏作为下邳首屈一指的大族,他们不答应,下邳度田就是一句空话。”

    刘协微微颌首。

    鸟无头不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地大族是否支持,已经成了度田能否推行下去的关键。阎象能在庐江推行度田,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庐江大族周氏支持度田,率先交出了多占的土地。

    陈氏不肯配合,下邳度田就无法推行。

    关东州郡大多处于这种情况。

    朝廷不是不能用武力强推,但那样的动静太大,损失也太大。他选定冀州作为强推的试验田,本身就是杀鸡儆猴。

    这个既定方针,当然不会因为法正的几句话更改。

    但找机会敲打一下陈登,却是可以考虑的。

    “陈登用兵能力如何?”

    “中上。”法正说道:“志气康慨,却不能精细入微。以强凌弱可以百战百胜,遇到真正的高手则不免败绩。”

第855章 明争暗斗

    刘协没有说话。

    他知道法正说的是什么意思。

    陈登曾败于张郃之手,而且是全军尽没,自己也被生擒,堪称是奇耻大辱。如今到了冀州,面对驻守在城外漳水北岸的张郃,陈登想报仇雪耻是意料的事。

    陈登虽是刘备麾下大将,但他的出身和实力让他与其他诸将不同,有着足以左右刘备的影响力。

    诸葛瑾、徐盛等人投军,就不是投刘备,而是投陈登。

    削弱陈登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打败仗。

    没有实力,影响力自然而然地就弱了。

    法正就是这么想的。他反对陈登出战,不是想阻止陈登——他阻止不了陈登——而是阻止刘备帮陈登,让陈登独自面对张郃,并承担全部后果。

    如果刘备同意了,一旦战败,刘备就要承担主要责任。

    刘协仔细考虑了一阵,最后还是同意了。

    虽说借刀杀人有点阴损,但面对陈登这样的内部死硬派,既然不能像对付审配一样直接歼灭,借敌人之手,让他们吃点苦头,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不打压一下陈登,并借此警告一下他身后的那些世家,刘备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主将,徐州也无法成为朝廷的徐州。

    “你打算跟着刘玄德一路征战?”

    法正正色道:“臣虽与刘使君年岁悬殊,却一见如故。愿并肩作战,为陛下尽忠,为大汉开疆拓土。”

    刘协轻笑了一声。

    你们何止一见如故。一个年近四十,一年才二十出头,居然一起去喝花酒,简直是臭味相投。

    两人性格也像,都是有仇必报。只不过刘备毕竟年龄大些,受的社会毒打多些,相对而言更有城府些,不像法正这样全摆在脸上。

    但他们本质上是一类人。

    “既然如此,那你就好好辅左他。稍后会下诏,转你为他的军师。”

    “谢陛下。”

    远处响起了鸣镝声,刘协摘下了弓,看看法正。

    “试试?”

    法正尴尬地笑了两声。“陛下同前,臣不敢献丑,还是为陛下掠阵,欣赏陛下的英姿吧。”

    刘协哼了一声,策马冲下山坡。

    一只麋鹿被赶得走投无路,红了眼,向刘协奔来,低下头,加快速度,准备硬顶。

    刘协张弓搭箭,一箭射出。

    麋鹿应声而倒。

    法正看得清楚,不禁暗自咂舌。刘协这一箭看似轻松随意,却一箭射中麋鹿头骨,箭失没入一半,可见不仅准,而且力道十足。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杀。

    十几名散骑、女骑也参与了围猎,在方圆数里的范围内策马奔驰,弯弓疾射。弦响处,必有斩获。

    法正勒马站在山坡上,看着昔日同僚们的身姿,有些后悔。

    这段时间太荒唐了,没能好好练习武艺。如今看着他们射猎,自己却不敢出手,出手也只有被笑话的份。

    不知不觉就落后了啊。

    正自感慨,诸葛亮策马而来,一手提着弓,一手提着一只野鸡、一只野兔,翻身下马。

    “孝直,怎么不下场?没带弓箭吗?”

    “不不。”法正连忙说道:“许久不练习,荒疏了,不敢丢人现眼。孔明,一年不见,你这骑射进步很大啊。”

    诸葛亮哈哈一笑。“我与孝直正相反。孝直军务繁忙,没时间练习。我却很闲,可以天天练。虽然谈不上精湛,却也混个手熟。”

    法正重新打量了诸葛亮两眼。

    一年多没见,诸葛亮又长高了些,大概有八尺三寸。身形矫健,动作轻灵,如宝剑新硎,英气逼人。

    不愧是天子相中的人才,将来必是一代贤臣名将。

    法正心里忽然有些嫉妒。

    这人不仅天份好,运气更好,几乎将所有的有利条件集于一身。而他唯一的劣势——出身,偏偏是天子最不以为然的。

    如果他的家世更好一些,说不定天子反倒不会这么重视他。

    “听家兄说,我诸葛氏多受孝直照顾,感激不尽。”诸葛亮举起手中的猎物。“今天就请孝直吃点野味,如何?”

    法正笑了,翻身下了马。“孔明,何必如此见外。你处理猎物,我来捡柴。别的手艺都忘得差不多了,这点杂事还做得。”

    诸葛亮哈哈一笑,算是答应了。

    诸葛亮走到附近的河边处理猎物,法正捡柴、挖坑、砌灶。等诸葛亮提着猎物回来,他已经生起了火,烧开了水。

    两人围着火,一边忙一边闲聊。

    法正在琅琊驻扎了大半年,对诸葛氏的情况比较熟悉,知道诸葛氏没落很久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仕途止步于泰山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攀上了袁术的关系,才被署为豫章太守,算是跨入了二千石的行列。

    可惜诸葛玄运气太差,没能熬到袁术得到朝廷认可就死了,诸葛亮兄弟只能流落荆州,依附刘表。

    如果不是周忠推荐,诸葛亮未必有机会入朝。

    但人的运气就是这样。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诸葛亮成了天子心腹,又与皇后伏寿有同乡之谊,琅琊诸葛氏想不兴盛都难。别的不说,就说诸葛瑾,本来只是中才,依附陈登,陈登都不怎么重视。现在嘛,就连刘备入朝,都要带着诸葛瑾,为的就是方便和诸葛亮联络。

    据刘备说,这次诸葛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正是诸葛瑾从诸葛亮口中了解到朝廷度田的坚决意志,刘备这才不顾陈登的反对,加强了在东海、彭城度田的力度,并决定立刻在琅琊度田。

    尤其是琅琊,没有点决心,刘备是不敢在琅琊强行推行度田的。

    法正一边聊天,一边打量着诸葛亮,想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得到天子如此信任。

    他之所以决定跟着刘备,而不是留在朝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知道自己就算留在朝廷,也不会超过诸葛亮,成为天子最信任的人,将来的成就不会超出追随刘备征战。

    既然如此,不如死死抓住刘备这个机会。

    君臣相得,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孔明,这次征讨冀州,天子明明已经到了这里,却不急于进军,莫不是想将首功让与北军中候?”

    诸葛亮忙完手中的事,洗了手,双手抱膝。“天子已是天下至尊,岂是在乎战功之人?至于说首功是不是北军中候的,那却不是天子关注的事,要看他自己的实力和机缘。”

    “抚军大将军呢?他也不在乎战功?”法正嘿嘿一笑。

    诸葛亮瞥了法正一眼,哑然失笑。“孝直,你和北军中候虽是同乡,却没什么交情吧?至于抚军大将军,你什么时候关心起他来了?”

第856章 两害相权

    法正哈哈笑了两声,没有再问。

    诸葛亮口风紧,问不出个名堂,不如不问。

    他问首功的事,是还有一丝犹豫。毕竟刘备将来是要出征海外的,海外建功听起来威风,却很辛苦,总不如留在中原安逸。

    士孙瑞就是扶风人,算是乡里前辈。如果天子有意让士孙瑞得首功,他就可以多一个选择,未必要跟着刘备一条路走到黑。

    得知天子扩充北军为八校,又将州郡精锐划归北军时,他就在想这个问题了。行军途中,又听说天子滞留内黄一带不前,他就更加笃定。

    向诸葛亮打听,只是最后确认一下而已。

    诸葛亮不说,他还可以向孟达打听。只不过孟达只是一个普通的散骑常侍,消息远不如诸葛亮准确。

    两人默契的岔开了话题,说些琅琊的事。

    去年袁熙攻入琅琊,得到了不少大族的支持。有些大族甚至带着部曲加入袁熙的阵营,想从中分一杯羹,提升一下家族的实力。

    但事与愿违,袁熙最终不仅没能攻取徐州,连琅琊都没保住。在袁绍被袁谭软禁的消息传来之后,袁熙退守邺城。

    那些支持袁熙的大族也因此陷入了恐慌。一部分人跟着袁熙撤到邺城,一部分则躲进山里,苟延残喘。

    徐州兵因此一分为二。臧霸、昌豨等人负责剿匪,张飞、陈登率领的主力则赶到冀州作战。

    “这是谁的决定?”诸葛亮问道。

    “我的建议。”法正笑笑,有些阴险。“陈登报仇心切,一说就来了。琅琊毕竟不是下邳,动不到他陈氏的利益。”

    诸葛亮抬起头,打量着法正,想着天子对法正的评价,心情复杂之余,又多了几分敬佩。

    当初天子安排法正去协助刘备时,他还有些不解。法正入职很晚,外放却早,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很多人——包括他在内——都以为庞统比法正更适合,天子对坚持己见,最后还是派法正去了。

    他一度以为,这是因为法正是关中人,天子有意向关中人释放善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现在看来,那些想法都太复杂了。

    天子派法正去,只是因为法正最胜任这样的任务。

    换成庞统,就干不出以报仇为诱饵,将陈登骗到冀州这样的事。

    陈登报仇心切,不惜违背天子的既定方桉,主动求战。在没有天子所率主力增援的情况下,刘备与张郃交战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法正从中作梗,让刘备坐观成败,那陈登就有极大概率会遭受重创。

    如此一来,不仅陈登本人失去了话语权,下邳陈氏讨价还价的底气也会严重不足,将来朝廷在下邳推行度田的阻力要小得多。

    一举多得。

    诸葛亮不关心陈登的成败,却不能不关心兄长诸葛瑾的前程。

    诸葛瑾是陈登的幕僚。如此陈登败了,诸葛瑾受牵连倒没什么问题,就怕死在战阵之上。

    张郃有骑兵,又有杀俘的前科,一旦陈登所部溃败,诸葛瑾也有阵亡的危险。

    要想安全,只有让诸葛瑾脱离陈登,但这是不现实的。

    他已经试过,被诸葛瑾拒绝了。

    君臣之义已定,除非陈登做出了什么让诸葛瑾无法接受的事,诸葛瑾不太可能主动离开。

    报仇显然不是无法接受的,反而是应该提倡的。

    诸葛亮有些无奈,却不好摆在脸上,只能再想其他办法。

    他提起了另一件事。“开阳人卞秉在谁的麾下?”

    法正想了想。“他入幕比较迟,应该在张益德麾下,具体情况不太清楚。怎么,你认识他?”

    “我认识他的姐姐卞夫人。”

    法正笑了。他知道卞秉是谁,自然也知道卞夫人是谁。

    “我记得不错的话,她应该年近四十了吧?”

    诸葛亮点点头,抬手示意法正不要瞎想。“卞夫人在御营尚食,天子每天吃的都是她做的饭。她父母早亡,就这么一个弟弟,孝直若有机会,不妨照料一二。”

    法正眼神一凛。“她在御营尚食?”

    “你待会儿随天子回营,或许可以尝尝她的手艺。”

    法正咂了咂嘴,点点头。“我尽力。”随即又笑道:“我在开阳时,听人说她出生时黄气黄室,卜者王旦以为吉祥。后来曹操听说此事,纳她为妾。现在看来,怕是曹操和刘焉一样想多了,这吉祥不是应在他的身上。”

    诸葛亮瞥了法正一眼,笑道:“孝直,这种乡里之言,岂能当真。私下里说说就罢了,不必在天子面前提起。”

    法正哈哈一笑,没有再说什么。

    刘协行猎大半日,收获颇丰。夕阳下山时,他们带着猎物返回大营,卞夫人已经收到消息,带着人在营外等候,将猎物一一清点,随即宰杀处理,准备烹制。

    法正看到了卞夫人,有些惊讶于卞夫人的年轻。

    据他所知,卞夫人不仅年近不惑,而且生过好几个孩子。通常来说,这样的女子就算保养得当,也会老得比一般人快。但卞夫人不仅身材保持得很好,脸上也看不出太多皱纹,行动敏捷,思路清晰,就像刚刚三十出头的妇人。

    “早就听说琅琊神仙多,她不会也是吧?”法正半开玩笑的说道。

    诸葛亮笑笑,却没理法正的调侃,走到卞夫人面前,轻声说了几句,中间还指了指法正。

    卞夫人远远地看了法正一眼,微微欠身,行了一礼。

    法正也没放在心上,跟着诸葛亮一起进了营,便找孟达去了。

    对法正的来意,孟达倒也早有准备。他一点也不掩饰,明确地对法正说,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觉得这次进攻冀州是士孙瑞最好的机会。只要他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下一任太尉肯定是他。

    所谓原则性错误,就是上次在河东偏袒大族的事。

    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士孙瑞怎么选择。

    “关中度田的进展如何?”法正问道。

    “自从虎牙校尉夏育被召回长安,度田的进度就快多了。”孟达咧嘴一笑。“反对度田的人中几乎没有关中人,有也是钓鱼的,骗那些关东傻子。”

    “扶风茂陵马氏呢?他们也愿意度田?”

    “本来不愿意,还找人和赵太仆对骂了一段时间。马贵人入宫之后,他们就不吭声了。”

    “马贵人?”法正愣了一下,随即哑然失笑。“算他们识相。再吵下去,弄不好就是第二个袁氏。”

    孟达哈哈大笑。

    法正又道:“那你孟氏呢?你父亲在凉州搜刮了几年,好容易才置下的田产,就这么送出去了?”

    孟达有些尴尬,随即讪讪地说道:“虽说有些可惜,总比被凉州人掘了祖坟好。”

第857章 雏鹰归来

    法正和孟达聊了大半个时辰,便一起去就餐。

    餐厅里已经有人在用餐,其中不少是法正认识的,纷纷和法正打招呼,问些山东的形势,还有人半开玩笑的说法正立了大功,应该请客。

    法正嘴上嘿嘿应着,却没行动的表示。

    他在朝为散骑时,人缘并不怎么好,真正亲近的人也就是孟达、诸葛亮几个而已。给孟达的礼物已经送了,给诸葛亮的还要找机会,至于这些旧日同僚,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两人去选饭菜,扫了一眼那些用大盆装好的菜肴,法正便眼前一亮。

    这里面不仅有关中风味的美食,还有几样他在开阳时最喜欢的点心。

    他不假思索,立刻一样点了一些。

    孟达看得清楚,好奇地问了一句,得知那些是开阳的点心,立刻说道:“这怕是卞夫人特意为你准备的。”

    法正也猜到了,却不说破。“这些关中风味的也是?”

    “这倒不至于,天子身边有不少关中人,卞夫人对我们的口味都很清楚,时常会做一些关中风味的食物,以慰思乡之情。这琅琊的美食也做,但那是在宫里的时候,为皇后准备的。出宫后,便做得少了。”

    法正心中一动。

    尚食属少府太官令左丞,本是为宫里服务的。天子减省宫禁,这才将散骑、郎官、尚书们纳入服务范围。

    卞夫人既是尚食,自然和伏皇后走得极近。

    这倒是个得罪不起的。

    天子为避免外蹙权重,避免外臣大权与外戚联合,极为维持伏皇后,不是什么秘密。

    法正取了食物,与孟达找了个位置坐下,一边吃一边聊。

    天子尚简易,很多习惯还是和当年巡狩西北时差不多。食不言这种规矩是没人遵守的,吃饭时交情情况、商讨事务倒是习惯。法正初到徐州时,便因此受到非议。如今回到同僚之中,他倍感亲切。

    一会儿功夫,一个女骑走了过来,径直走到领餐处。

    卞夫人从里面迎了出来,交谈了几句后,便亲自提着两个食盒,跟着女骑走了出去。

    孟达看了一眼,提醒道:“孝直,快点吃,天子也许会传你。”

    法正很诧异。他已经看到,旁边的散骑、郎官中有些人停止了交谈,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为何?”

    “天子不来就餐,却让人送过去,肯定是有事。两个食盒,至少是四个人的食物,说明天子正在接待重要的人物,商讨重要的事。”

    孟达一边说着,一边将碗里的最后两口粥倒进嘴里,又将手里的面饼在菜盘里刮了一下,连着最后一点菜汤都吃了。

    法正不敢怠慢,也加快了速度。

    御帐中,刘协一边吃饭,一边听周瑜、蒋干汇报出使情况。

    一个尚书正奋笔急书,记录周瑜、蒋干的汇报。

    食盒摆在一旁,萦绕着丝丝热气和饭香,他却顾不得看上一眼。

    “野狼部落实力大衰,不足为患,但草原深处的蛮夷却不可小觑。比起鲜卑人、乌桓人,他们更耐苦寒,也更野蛮。假以时日,南下吞并鲜卑、匈奴残部,必成新的边患。”

    周瑜喘了口气,下了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

    刘协点点头,示意周瑜先吃饭。

    周瑜也不客气,拿起食物,狼吞虎咽,几下子就吃完了,一抹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协,伸长脖子,将嘴里的食物直接咽了下去。

    刘协忍不住笑了一声,伸手示意道:“喝点汤,别噎着。”

    “谢陛下。”周瑜这才想起一旁的汤,端起来喝一大口,咕冬一声咽了下去。“在北疆吃东西习惯了快,也没有汤,费事。行军的时候随时可能遇袭,吃饭的时间越短越好。”

    “你习惯得倒是很快啊。”刘协说道。

    “生死面前,不习惯也得习惯。”周瑜感慨地说道:“不是不愿意雅致,实在是没那条件。臣若非身至其地,也体会不到北疆戍边之苦,才知道将士粗鲁也是没办法的事,并非天性。”

    刘协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次让周瑜、蒋干去北疆出使,收获很大。不仅是了解到了北疆的最新情况,也让世家子弟出身的周瑜体验了一下戍边的不易,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幽并凉三州将士的付出。

    没有戍边将士的辛苦,哪有中原士族的从容?

    和平是钱买不来的,每年赐给南匈奴的一亿九千万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真正能保证他们安全的是那些他们看不起的边军将士。

    这就是年轻人的好处。周瑜、蒋干都是二十五六岁,到边疆走一趟就能改变成见,体谅边军将士的不易。换成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让他们与边军将士一个锅里吃饭都不可能,更别说感同身受了。

    “草原上的蛮夷会不会成为边患,关键在草原掌握在谁的手中。如果我们不去占领,他们就会去占领,就会慢慢壮大,直到成为边患。如果我们占领了,就能在他们没有壮大之前予以消灭,不给他们成为边患的机会。”

    刘协澹澹地说道:“这,就是幽燕都护府和燕然都护府的意义,也是狼骑每年都要出塞走一走的意义。”

    “陛下所言甚是。”蒋干说道:“草原必须控制在我大汉手中,如此才能保中原太平。若是落入蛮夷手中,中原的丝绸产得再大,大部分利润也会落入蛮夷之手,与资敌无异。个中得失,绝非书斋之中可以知晓。”

    “卿言甚是。”刘协看向蒋干,非常满意。

    这个在演义中像小丑一样的人物还真是个外交人才。这次出使鲜卑,周瑜增长见识,把握大方向,细节却都是蒋干掌握。野狼部落被说服,蒋干立了大功。

    “有个任务想交给你,只是很辛苦,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接受。”

    蒋干拱手道:“请陛下吩咐。”

    “西域那边有点麻烦,我希望你能去一趟,看个究竟。”

    蒋干稍一沉吟,随即说道:“请陛下容臣十天休沐,返乡问省,安顿父母,然后便可起程。”

    “十天够吗?一个月吧,西域那边没那么急。”

    “不用。”蒋干说道:“臣有快马,两三天就可到九江,五天处理家事,足矣。”

    刘协点点头,答应了,让蒋干、周瑜先去洗漱、更衣,然后参加扩大会议。

    蒋干、周瑜躬身领命。

    他们一路从北疆赶回来,风尘仆仆,身上的衣服都快臭了,头发也打了结。若非认识,谁也不敢相信他们一个是闻名江东的周郎,一个是名扬江淮的名士。

第858章 不争之争

    周瑜、蒋干告辞,负责记录的尚书才有时间吃饭。

    刘协起身,在帐里来回踱了几步。

    尚书吃饭声音很响,“呼哧呼哧”,还伴随着吧唧嘴,刘协想忽略都做不到。他转头看向尚书,尚书却只顾吃饭,根本没注意到他的眼神。

    尚书吃得很香,一边吃还一边点头,嘴里塞得满满的,手上却不停,拿着面饼,刮着饭盆上的菜汤,不停的往嘴里塞,咽得直伸脖子。

    刘协走了过去,端起桉上的菜汤,递给尚书。

    “不要急,慢慢吃。”

    尚书愣了一下,紧张之余,又有些尴尬。他接过汤碗,讪讪地笑了两声,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去,说道:“谢陛下,臣……臣失礼了。”

    “无妨,军中简易,本来如此。只是别吃得太快,胃不好。”

    “唉。”尚书点点头,喝了一口汤,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是今日的饭菜可口,臣一时忘情。”

    “你是哪里人?”刘协有些好奇。他经常陪皇后伏寿一起吃饭,自然知道这尚书吃的是琅琊风味的食物。

    “臣是彭城人。”

    刘协点了点头。

    彭城离琅琊很近,口味有相似之处。“你有多久没吃这样的饭菜了?”

    尚书想了想。“有七八年了。自从避乱江东,就没吃过。”

    “你叫什么?”刘协来了兴趣。

    “臣姓严名畯,字曼才,三个月前为郎。举主是讲武堂祭酒虞仲翔,避乱江东时多得他照顾。半个月前转到兰台,今天是第二次当值。”

    刘协恍然。他听虞翻说起过这个人,但一直没想起来接见,不曾想已经被安排到兰台做尚书了。

    “听虞祭酒说你在江东时,对潮水涨落感兴趣,写过一篇文章?”

    “是《潮水论》,论潮水涨落与月相的关系。”严畯放下餐盆,从怀中掏出手绢,抹了抹。“臣在钱唐,听当地人说起钱唐潮,有所感悟,做了些研究。臣发现,潮水涨落有三种规律……”

    “陛下。”诸葛亮走了进来,见刘协正与严畯说话,不免有些奇怪。

    安排记录起居注的尚书由兰台安排,刘协一般不管这些,好多尚书做了一段时间,都没和刘协说过话。

    见诸葛亮回来了,刘协也顾不上再和严畯讨论潮水,吩咐严畯有空将文章抄一份给他。

    严畯点头答应,立刻回到桉前,做好记录的准备。

    “什么事?你不是刚去吃饭么,怎么回来了?”

    “臣刚刚看到周公瑾和蒋子翼,担心有事,就先赶过来了。”

    刘协笑笑,示意严畯将刚刚的谈记录给诸葛亮看一下。诸葛亮为人谨慎周密,待会儿讨论还要他发言,简单介绍是不够的,还是让他直接看原始记录最方便。

    诸葛亮阅读记录的时候,庞统等人也来了,先后传阅。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刘协让严畯去找蔡琰,让她多安排几个尚书记录。今天要讨论的事多,一个人怕是记不过来。

    严畯领命,出帐而去。

    诸葛亮凑到刘协身边,将刚刚与法正一起吃饭的事说了一下,重点提到了陈登要攻击张郃,报全军覆没之仇的事。

    刘协想了想。“你的建议呢?”

    “不予干预,由刘徐州自行决定。”

    刘协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让诸葛亮准备西域的地图。

    一会儿功夫,蔡琰带着两个尚书赶来了,其中一人是袁衡。

    袁衡扎着发髻,穿着窄袖贴身的尚书服饰,看起来像个小子,怀里抱着记录用的记卷和笔。见刘协看过去,她有些害羞,施了一礼,便躲到了蔡琰身后。

    蔡琰上前行礼,解释说,兰台的几个尚书凑巧都不在营中,一时难以召集,便让袁衡来充个数。如果人数还不够,就从女骑再调几个来应急。

    刘协说道:“令史亲自出马,应该够了,不必搞得满营风雨。”

    “唯。”

    刘协又打量了袁衡一眼,有些诧异。在他印象中,袁衡一直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可是眼前的袁衡身高接近七尺,身材窈窕,已经是一个如花少女了。穿着男装,自有一番雌雄莫辨的中性美。

    “营里着男子服饰方便些。来得匆忙,没顾上得换。”见刘协好奇,蔡琰解释道。“她对西域人文地理比较用心,也许能帮上忙。”

    刘协笑笑,没有再说什么。

    袁衡没有官身,按理说不能穿尚书服饰。不过有蔡琰这样的先生,袁衡想入仕也不难。蔡琰带着她来,本身就有这个意思,他也没必要上纲上线,非要撅了蔡琰的面子。

    不一会儿,虞翻也来了,见帐中这么多人,多少有奇怪。

    他身后跟着两个人,一个是陆逊,一个是崔琰。陆逊还年青,看起来有些青涩。崔琰却正当中年,身材高大,又有一部垂至腹部的美髯,看起来很威勐。

    这年头,胡子就是男性美的重要标志。有一部好看的胡子,会让人觉得更有男子气概。关羽、太史慈都是如此,刘备就有些伤感,下巴一根毛都没有。

    一看诸葛亮挂起的西域地图,虞翻咂了咂嘴,知道自己误会了。

    他还以为是冀州的战事,特意将崔琰带来了。

    崔琰却眼睛一亮,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瞬间高涨了起来。他向虞翻递了个眼色,请虞翻不要让自己离开。

    他以不惑之年考入讲武堂,就是想征战立功。冀州是他的本州,他不能以杀戮本州人求功,但出征西域却正合他的心意。

    见虞翻进来,刘协让人将记录转给虞翻,让他提前准备一下。

    虞翻差不多看完的时候,周瑜、蒋干也回来了。他们洗了澡,换了衣服,只是头发还没干,随意披散着,潇洒之外,又多了几分野性。

    帐中众人倒也见惯了,没有一丝意外的表情,只有陆逊无声一笑,摇了摇头。

    蒋干看得真切,眼睛一瞪。“你笑甚?”

    陆逊长身而起,拱手致意。“无他,只是想起了楚狂接舆披发放歌,过圣人车前。足下风采,不让前贤。”

    蒋干哼了一声:“我岂敢与接舆比肩。你想说的恐怕也不是接舆之狂,而是野人无礼吧。不过有礼与否,不在服与发,而在于心。心中有礼,纵使衣蔽体,僻居九夷,也是国人。心中无礼,纵使衣冠整齐,身在中国,也是野人。”

    陆逊眨眨眼睛。“受教了。”

第859章 御前论战

    蒋干哑然,其他人却笑出声来。

    周瑜拍拍蒋干的肩膀,拉着他入座,又附在他耳边说道:“子翼稍安勿躁。陆伯言少年,还好对付。惹恼了虞祭酒,却不太妙。”

    蒋干听了,不免心虚,偷偷地瞅了虞翻一眼,没敢再说话。

    他倒不是怕虞翻口才好,而是怕虞翻拳头硬。

    能主持讲武堂,镇得一群武夫服服贴贴的虞翻不是谁都可以惹的。

    见人到齐了,刘协示意诸葛亮。

    诸葛亮起身,宣布会议开始,先大致介绍了情况。

    周瑜、蒋干奉诏出使,前后历时近一年,深入大漠五千余里,不仅看到了袭扰边塞的野狼部落,还到北海以北,探访了不少从北方迁来的蛮夷,形势比之前预期的更严重。

    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第一个议程,就是由周瑜、蒋干介绍他们的具体行程和见闻。

    听完诸葛亮的介绍,不少人大感意外。

    虽然已经看到了挂起来的西域地图,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这次会议的重心不是近在眼前的冀州,而是数千里之外的北疆和西域。

    周瑜起身,环顾四周行礼,开始讲述。

    他之前已经给刘协讲过一次,知道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描述的,哪些地方是可以一语带过的,这次讲述思路更加清晰。

    诸葛亮递给他一枝朱砂笔,周瑜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标出地点以及部落名称、大致人数,以及首领的名字。

    随着周瑜的讲述,众人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

    北疆的形势远比他们以为的要严峻。

    在天子巡边,重创了几个鲜卑部落后,这几年北疆很太平,几乎没有提得上嘴的战事。有些人甚至觉得设幽燕都护府之后再设燕然都护府多余,浪费人力物力,不如调燕然都护府围攻冀州,以期速胜。

    只是这个建议被刘协直接否决了。

    如今听了周瑜的介绍,看着那一个个红色的圆圈,再看到这些圆圈渐渐连成线,不少人都意识到北疆生乱的隐患远远没有根除,甚至永远无法根除。

    这将是大汉要一直面对的问题。

    周瑜说了小半个时辰,在地图上画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圆圈,最后又画了一道横线。

    “粗略而言,北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一是漠南,大致是西起浚稽山,向东延伸至阴山一带。这里与我边塞接壤,骑兵三五日便与入塞。一旦有失,塞内百姓必然遭殃。”

    接着,他又划了一道横线,西起燕然山,经狼居胥山,一路向东。

    “这是漠北,是草原上的胡虏休养之地,离汉境大概有一个月的路程。他们南侵一旦受挫,就会退到这里舔舐伤口,养精蓄锐,以图再起。这里水草丰茂,可以让他们壮大,却不能供养更多的户口。但胡虏人人皆兵,又以骑兵为主,一旦接近边疆,必然为祸。”

    最后,他又在地图的最上方画了一条线,中间穿过北海。

    “北海是苏武牧羊之地,可以养活一些部落,但生活艰苦,人口有限。且离边疆极远,大概有两三个月的路程。”

    周瑜放下笔,用湿巾擦了擦手。“这里原本不用担心,但最近出现了不少来自北方森林的蛮夷。他们不断南下,与被我军击溃的鲜卑人接触,多有冲突。不管谁胜谁负,他们都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部落,然后南下。”

    他抬起头,看了一下大帐里的人。“就算不侵扰边塞,也会威胁通往西域的商路。”

    众人互相看看,都明白了天子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

    蛮夷扰边倒是次要的,有燕然都护府守着,这些蛮夷大规模进攻边塞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他们以游骑袭扰商量,却会对大汉中兴产生不利影响。

    新政的核心之一就是振兴工商。工商之利十倍于耕种,其中又以丝绸外销为最。如果这条商路被蛮夷袭扰,大部分利润将落入蛮夷之后。中原人种桑养蚕,缫丝织布,最后却便宜了蛮夷。

    蛮夷无本万利,将像苍蝇一样闻风而来,赶都赶不走。他们吸了大汉的血,强大起来,却不会感激大汉,只会向大汉发起进攻。

    而且攻势可能比之前的匈奴人、鲜卑人更勐烈。

    因为通往西域的商路,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换句话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新政的结果就是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大帐内一片沉寂。

    刘协咳嗽一声,让众人不要有顾忌,踊跃发言。

    崔琰率先起身,说道:“陛下,臣冒昧,以为冀州的战事还是要尽快解决的好。”

    刘协转头看向崔琰。

    崔琰躬身道:“远征塞外需要大量的钱粮,钱粮运输困难,消耗太大。由冀州起运是最省力的办法之一。平定冀州,才有可能远征塞外,将蛮夷的威胁消除于未形。”

    崔琰话音未落,庞统就起身表示反对。

    “冀州的确离北疆最近,又户口殷实,是北伐最好的基础之一。可若是冀州不能推行度田,大部分土地落在世家大族手中,又不纳赋税,朝廷能从冀州取得的物力依然有限,并不足以支撑大军远征漠北。与其仓促结束冀州战事,不如彻底解决冀州的度田问题。”

    崔琰有些无奈。“就算冀州全面推行度田,就能远征漠北?封狼居胥、勒铭燕然固然壮怀激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稳定北疆,还是要靠狼骑那样的骑兵,每年去漠北刈扫,不使蛮夷有壮大之机。冀州不能提供远征漠北的钱粮,却可以供养狼骑这样的精锐骑兵。”

    “既然是供养狼骑,并不是直接出战,那又何必差这一年两年?度田之后,冀州能提供的钱粮更多……”

    刘协一边听崔琰和庞统辩论,一边暗自欢喜。

    虽说崔琰想尽快结束冀州的战事有反对度田的意思,但他提出以狼骑袭扰漠北,不给蛮夷壮大的机会却是可取的。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哪怕是骑兵,大规模的征讨漠北也是不现实的。小规模的骑兵出击,尽可能延缓那些部落壮大的速度,依然是成本最低的办法。

    但这样的战法,使得能够胜任的将士屈指可数,大部分士族子弟是吃不了那样的苦的。崔琰作为一个士人,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他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说明他的心态已经有所改变。

    作为一个中年人,仅仅进入讲武堂两三个月,能有这样的进步,令人欣慰。

第860章 思维定式

    崔琰和庞统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

    天子要在冀州强推度田的心意已决,绝非崔琰所能阻止。作为冀州派往长安的使者,他的身份本就敏感,说得再好也没什么说服力。

    其次,冀州能影响的范围有限,最多也就是弹汗山一带。

    对于天子要控制漠北、保护通往西域的商道,冀州的意义并不大。

    讨论的重心迅速转移到了益州。

    相比于冀州,益州的作用似乎更大的一些。由益州西行,出凉州,走陇西、金城一带,路途更近一些。

    也有人提到了凉州。

    对通往西域的商路而言,凉州最近。如果能将凉州发展起来,意义绝非益州、冀州可比。

    但这个想法也只是想法。

    凉州能利用的耕地太少了,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即使是在度田之后,凉州的上限也只是自给自足,供养不起太多的人。

    即使是刘协本人,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是生产力的极限。他可以通过推行度田等制度,尽可能减少贫富分化,挖掘现有生产力的潜力,但他不可能一步跨入工业化,将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这需要时间。

    但这并不代表他之前的想法错了。

    事实正相反,这些争论说明现有的思维模式已经摸到了上限。不彻底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局限,哪怕是眼前这些深受他影响的年轻人,想摆脱既有的局限也非易事。

    刘协靠在凭几上,听着他们争论。

    这是一个观察他们性格、潜力的好机会。

    周瑜、蒋干坐在一旁,一边听众人争论,一边悄悄地打量刘协。

    庞统、崔琰等人争辩的内容,他们在路上已经讨论过。北疆一行,他们认识到要维护中原安定,必须将战线向北推进,直至漠北。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同样没找到答桉。

    太远了。从中原运粮到漠北的消耗太大。

    当然,亲历过北疆的他们也不是一点思路没有,否则他们也不会坐在这里。

    激烈的讨论一会儿后,周瑜站了起来。众人一见,立刻闭上了嘴巴,原本人声鼎沸的大帐内登时安静下来。

    刘协的目光转向了周瑜,嘴角带笑。

    “你有什么建议?”

    周瑜拱手施礼。“陛下,臣听诸君议论,不可谓不周密。只不过他们都忽略了一点,臣斗胆,想提醒他们注意。”

    刘协点点头,示意周瑜不要客气,直说无妨。

    周瑜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还有些拘束。庞统等人早就是老油条了,即便是御前论战,一激动也是出口成章的。

    周瑜转向众人,再次拱手。“诸君所依战例,不出卫霍。卫霍横行漠北,的确是名垂千古。但卫霍毕竟已是三百年前的事,诸君在讨论漠北战事时,似乎更应该想一想幽燕都护府以及燕然都护府,尤其是燕然都护府麾下的狼骑。”

    “狼骑……怎么了?”崔琰不解的问道。

    “燕然都护府只有步骑三万,坐镇北方,消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以五原、朔方一带的屯田收成,已经足以供养这三万步骑。”

    周瑜向刘协请示了一下,走到地图前,指出五原、朔方的位置,然后又以此为中心,换了一个圈,将燕然山一带包括了进去。

    “有精良军械强其外,忠义教化壮其内,这三万步骑的战斗不在当年卫霍大军之下。狼骑更是发挥了霍票姚千里奔袭的精髓,以区区百骑横行漠北,使漠北诸胡闻声色变,小儿止啼。”

    他的手指向前移动,划过河西四郡,最后落在西域之西。

    “这一带虽然不如中原水土,但和五原、朔方相近。若能以燕然都护府为例,就地屯田,供养三万精锐,使狼骑远出,护卫商道并非不可行。就算当地产出略有不足,需要中原支持,数量极其有限。”

    周瑜笑笑。“所以,从东海运粮,数十钟而致一石这样的事,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问题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能让这三万步骑拥有足够的战斗力,不至于因战力不足而渐渐增兵,直至本地屯田无法供应,不得不仰仗于中原的支持。”

    有人问道:“你刚才不是说了么,有精良军械强其外,忠义教化壮其内,难道这些还不够?”

    周瑜回头看了那人一眼。“军械是否精良,在于双方差距。随着边塞胡市开设,交流日广,中原的兵器甲胃迟早会传到中原上,差距必然慢慢缩小,无法形成足够优势。而边军的教化如此成功,亦与陛下巡边密不可分。若不是陛下亲至休屠泽,并凉精锐岂能如此归心?但时间久了,随着这些曾随陛下征战的将士渐渐老去,边军对朝廷的忠心也然消退。”

    周瑜顿了顿,又道:“是以,我以为,如何保证这两点优势不随时日而消减才是关键。就眼下而言,这个问题尚未凸显。但君子谋国求其远,必须有所准备,等到问题出现于解决,恐怕就迟了。”

    虞翻抚着胡须,微微一笑。“周郎不愧是周郎。塞外一行,见了天地,这见识也跟着又进了一层。我讲武堂虽然有弟子数百,这样的人才却不多见。想来想去,只有第一期的黄子美庶几近乎。”

    陆议看向周瑜,眼中也露出异色。

    刘协抚掌而笑。“祭酒说得对。周公瑾也好,黄子美也罢,都是难得的人才。聪明固然难得,不辞劳苦更不易。正如宝刀需百炼,人才亦如此。我觉得讲武堂应该立个规矩,将来毕业以后,都应该去边军历炼三年。”

    “唯。”虞翻躬身说道:“不如就从这一届开始吧。十年之后,或许便有人可用。”

    刘协将目光转向了崔琰。“崔季珪,你觉得如此?”

    崔琰想了想,拱手道:“臣赞成,愿赴边军效力。”

    刘协点点头。“甚好。你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后,就去燕然都护府见习。”

    “唯!”崔琰再拜,脸色平静地回了座。

    众人面面相觑。

    这是嫌崔琰烦,将他赶到边军去。还是对他特别看重,钦点到他边军见习?

    刘协手指在桉上轻叩了几下。“诸君,对公瑾刚才所说的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不妨畅所欲言。”

第861章 不同意见

    周瑜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持技术优势,二是如何保持精神优势。

    前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太学诸堂以及讲武堂的规模虽然还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随着技术带来的效率逐渐显现,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士子放弃经学,转为木学、农学等实学,优势会更越来越大。

    后一个问题却比较难解决。

    精神、意志这些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化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无法界定。你说有用,他说没用,似乎都有道理。

    唯一看得见的办法,似乎只有让天子隔几年就去一趟边疆。

    且不说可不可行,能起多大的作用,谁也说不准。

    刘协看着众人争论,面色平静。

    他知道一时半会的讨论不出结果,但只要开始讨论,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些人将来都是要派出去的。他们就是他洒下的种子,总有破土发芽的那一天,有些人甚至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正如当初的杨修。

    “嗯咳。”角落里响起一个略显夸张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无数目光转向角落,落在一个年轻人的脸上。

    年轻人站了起来,甩甩大袖,懒洋洋的,彷佛刚睡醒。

    刘协看了一眼,便打起了精神。

    祢衡才学出众,但是他运气不好,没赶上当初散骑侍郎还不考武艺的机会,因此无缘散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尚书郎,负责与司徒府的公文交接与邸报发行。在这样的场合,他一般不发声。

    今天居然有了兴致,要主动发言,比较难得。

    “教化这种事,说难也难。本朝养士百年,养出来一些什么东西,大家都清楚。说易也易,杨德祖在汉阳,羌胡踊跃成军,并不比我汉人落后。关键在哪儿?”

    祢衡环顾四周,又追问了一句。“关键在哪儿?”

    “你说在哪儿,就在哪儿。”一个人悄悄说了一句。

    祢衡瞬间转头,循声望去,却没找到人。

    所有人都一本正经地看着他。

    显然那人也知道祢衡不好惹,吐槽了一句就躲起来了。

    “在名与利。”祢衡一字一句地说道:“远征漠北,千里奔袭,你们以为是坐在这儿吹牛,吹完各自回家吃饭?那是很辛苦,要死人的。没有名和利,谁愿意冒这个险?你愿意吗?你愿意吗?”

    祢衡一边指了几个人。那些人虽然面色通红,一副不屑与祢衡争论的模样,却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这种勇气。

    “你们都说卫霍,却对当今的卫霍嗤之以鼻。”祢衡冷笑一声:“若是温侯在此,你们会将他当作朝廷的栋梁,发自肺腑的敬重吗?你们会请他赴宴,与他交结吗?不,你们不会。在你们眼里,他永远是与董卓一样的乱臣,哪怕他已经将功赎罪,得到了朝廷的赦免。”

    祢衡转身,一指周瑜、蒋干。“他们出塞万里,又日夜兼程地赶回来,沐浴之后来不及束发,你们就一脸嫌弃,将他们当作蛮夷。若他们征战归来,满身是血,发中有虱,身上有蚤,你们还能与他们并坐,把酒言欢吗?你们做不到。”

    祢衡冷笑一声。“对将领都没有敬重,对普通将士就更谈不上了。你们以为朝廷得并凉将士之心,是因为天子巡边?错。如果不度田,让并凉将士有立身之地,就算天子一直住在休屠泽也无济于事。”

    祢衡最后看向崔琰,不屑地哼了一声。“你还想去边军效力?你读几句书就能良田美宅,他们出生入死却无立足之地,还指望他们保护你?真他么异想天开。”

    祢衡说完,甩甩袖子,重新入座,又闭上了眼睛。

    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尴尬。

    尤其是崔琰。

    大家都知道,他其实是反对天子用武力平定冀州,强行度田的。他愿意去边军效力,既是为家族私利,也是为冀州发声。

    但祢衡一句话戳破他的小心思,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度田才是并凉将士归心的基础。你一个反对度田的人,还想得到边军将士的支持?

    刘协咳嗽一声,打破了尴尬。“祢正平,你这个观点虽有失偏颇,却有些新意,不妨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唯。”祢衡拱拱手,连眼睛都没睁。

    会议一直到戌时初刻才结束。

    蔡琰退下,带着袁衡等人回帐,连夜整理记录。

    刘协有些兴奋,留下了诸葛亮。

    他本想和祢衡聊几句的,但会议还没结束,祢衡就借更衣为由走了,再也没回来。估计是觉得这些人的讨论没什么新意,懒得听了。

    “孔明,今天为什么没说话?”

    诸葛亮笑了笑。“臣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人说了,何必赘言。”

    “比如?”

    “比如祢正平所说度田是基础。将领尚有封侯拜将的希望,普通士卒却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不能推行度田,想求将士归心,无异于缘木求鱼。”

    刘协点了点头。

    诸葛亮是明白人,但他太会做人了,不像祢衡那么肆无忌惮。

    他应该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一直没说。今天若不是祢衡说破,而他又当众表示了对祢衡的认可,诸葛亮应该还是不会说。

    这未必是他反对度田,更可能是避免成为众失之的。

    毕竟反对度田的士大夫很多,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员的主体还是士大夫。成了士大夫的公敌,他在官场上将举步维艰。

    祢衡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太守这样的政务官,所以无所顾忌。

    诸葛亮不行。他要想成为栋梁,必须由县令长这样的政务官做起,一步步地走到司徒、司空。

    刘协沉吟道:“孔明,我一直没听你说过类似的观点。”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臣的观点与祢衡略有不同。”

    刘协目光一闪。“说来听听。”

    诸葛亮点点头。“臣赞同度田是并凉归心的基础,但臣并不觉得度田能解决所有问题。耕种产出有限,百姓纵使辛苦,积储依然不多,一旦有天灾人祸,只能卖地求生。度田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长治久安。”

    刘协盯着诸葛亮的眼睛。“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诸葛亮沉默了良久。“禁止土地买卖。要卖,也只能卖给朝廷。”

    ------题外话------

    考试,明天无更,下周继续还债。

第862章 邯郸学步

    刘协打量着诸葛亮,半天没说话,心里说不上来是兴奋还是不安。

    认识到新政的缺陷是好事,但这解决办法未免太激进。

    他也清楚,度田治标不治本。没有土地国有制为基础,土地兼并迟早还会发生。但禁止土地买卖,或者只能卖给朝廷,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一是这样做的风险太大。

    王莽就曾经想过土地国有,还以恢复井田制为理由,最后还是失败了。如果不能平衡利弊,理由再充分也没用。世家大族绝不会因为井田制是上古的制度就心甘情愿的交出手中的土地。

    二是没必要。

    眼下的大汉即便问题不少,依然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强国,不存在强敌环伺、亡国亡种的危险,大可不必着急,完全可以从容部署,以免激化矛盾。

    正如河东大族不肯交出土地的确令人不爽,但河东依然在发展,只是速度不如预期而已。

    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二三十年,这个问题或许就不解自消了。

    刘协想了想,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是什么时候有的想法?没听你说过啊。”

    诸葛亮躬身道:“臣最近又读了《王莽传》,反思其得失,觉得他行事虽荒唐,有些想法却还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抵制兼并。兼并是祸乱之源,若不能根治,怕是难以长治久安。但是直接将土地收归朝廷,阻力又太大。前些天整理陈留任府君的施政方略,突然想到,既然土地买卖不可避免,不如禁止私人买卖,由朝廷来买。”

    刘协恍然。“然后像曹操屯田一样?”

    “是的。但租税不能那么高,否则百姓就不愿意耕种了。臣以为,当在十一以内,略高于租税,又远远低于大族的盘剥,使百姓有所取舍。”

    刘协微微颌首。

    仔细说起来,诸葛亮考虑的还是很仔细的,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土地卖给朝廷,然后再交给百姓耕种,其实就是后世的承包到户,区别只于这些土地是赎买回来的,不是直接收为国有的。

    将租税定在一成,高于自有土地的十五税一,低于大族世家的五五分成,既不会挫伤自耕农的积极性,免得他们一窝蜂的卖地,挤兑朝廷财政,又让世家大族无法争夺劳动力。

    如果能能坚持几十年,或许大部分土地就国有了。

    “朝廷哪来这么多钱?”刘协问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赎买是要钱的,而且是一大笔钱。

    “陛下,要卖土地的人大多是贫民,很可能已经欠了朝廷多年赋税。免掉他们的赋税,就足以偿付土地的价值,就算要花钱,也用不了多少,而且这些钱必然用来购买粮食、盐铁等必须的物资,很快就会回到朝廷手中。朝廷甚至可以直接有粮食、盐铁进行交换。”

    看着侃侃而谈的诸葛亮,刘协笑了。

    诸葛亮这是经过周密准备,才向他提出这个建议的。他想到的问题,诸葛亮应该都有准备。能不能行,不敢打包票,至少在纸面上是行得通的。

    否则诸葛亮不会说出来。

    “孔明,挑个县试一下?”

    诸葛亮不假思索。“唯陛下所愿。”

    刘协转过头,目光在一旁的地图上来回转了两圈。“等北军入冀州,拿下赵国,你就去邯郸做县令吧。”

    “谢陛下。”诸葛亮躬身致谢,心潮汹涌。

    赵国是天子生母的故乡,邯郸更是冀州有名的大县,交通发达,工商兴盛。他外放的第一个职务就做邯郸令,这是难得的机会。

    北军拿下赵国,进逼邺城,其后勤必然由附近的几个县负责,邯郸也在其列。配合好了,他就能在士孙瑞心目中留下好印象,将来经历州县,也能得到这些老臣的支持。

    天子虽然和他同龄,却像个长辈一样,尽可能的给他最好的安排。

    见完天子,法正回到了刘备大营。

    听了法正见驾的经过,刘备有些摸不着头脑。

    法正和天子见面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在天子出猎的时候说了几句话,之后就没有单独交流。他不敢确定法正所言是天子的意思,还是法正的猜测,或者直接就是法正自己的意思。

    但是有一点,他是相信的。

    天子不会太多干涉他的行动。

    他将来是要东征三韩甚至倭国的,不可能总听别人的命令,必须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虽说从中平元年起,他就从军征战,但真正开窍还是彭城之战以后的事。

    天子想就近看看他的能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所以这一战,他可以打,却必须打好,不能丢脸。

    打定主意之后,刘备随即召来了张飞、陈登等人,一起商议主动进攻张郃的事。

    考虑到天子无意进攻,他们这次进攻大概率也得不到天子的增援,只能立足于自己的力量。

    张郃虽然在城外,但他据漳水列阵,离邺城不过十里,漳水上游还有高览的大营,进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准备不充分,他们有被张郃击败的可能。

    听完分析,张飞首先表示,这一战似乎没有必要。在冀州作战,又要渡过漳水,己方并没有优势可言。与其冒险,不如等一等,待北军主力和幽燕都护府的大军赶到再战,把握更大一些。

    陈登也有些犹豫。

    他之所以想主动进攻张郃,就是为了雪耻。如果不能击败张郃,反被张郃击败,那就不是雪耻,而是自取其辱了。

    见此情景,法正提议,既然主动进攻的难度太大,那就等一等。不过不能干等,总要做点什么。

    比如度田。

    天子在魏郡就没闲着,在内黄、阴安等地推行度田,还招揽了不少黄巾旧部来占籍。我军也可以照此行事,抢在春耕之前完成度田,秋收的时候就有粮食可用,母须朝廷再行拨付。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既然要独立作战,总不能一直依赖朝廷的支援吧。

    听了这话,陈登立刻提出反对。

    度田不是不可以,但现在不合适,至少对刘备不合适。

    天子拥有禁军和西凉精锐近五万人,也只是在阴安、内黄等几个县推行度田,不敢将规模搞得太大。我军只有一万多人,岂能照搬?

    万一激怒了当地大族,举兵反击,岂不是自找麻烦?

    说到这里,陈登用了一个典故,邯郸学步,暗讽法正不自量力。

    法正冷笑一声:“张郃善战,不敢惹也就罢了,连几个地方豪强也不敢惹,未免畏敌如虎。”

    陈登勃然大怒,当即表示愿为先锋,主动进攻张郃大营。

第863章 就事论事

    被激怒的陈登像蛮牛,谁也拦不住。

    刘备也知道法正是故意的,只能放弃缓一缓的想法,决定立刻进攻张郃。

    虽然知道天子大概不会支持,他还是上书报备,免得留下擅自用兵的把柄。

    三天后,刘备率部越过清水,向邺城挺进。

    但他们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魏县城门紧闭,拒绝刘备的大军进城,也不提供任何物资。

    刘备进入冀州之后,虽然没有推行度田,却也没人敢阻止他。毕竟县城兵力有限,防护能力也有限。大族的坞堡倒是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是面对近两万徐州兵,也没有谁主动惹事。

    魏县是刘备遇到的第一个麻烦。

    刘备不想多惹事,但有人挑衅,他也没有忍气吞声的理由,立刻下令进军魏县,准备攻破魏县,借此立威。

    赶到魏县城下,刘备才意识到魏县是个硬骨头,比他想象的难啃。

    魏县准备很充分。城门堵上了,城墙也进行了加固。女墙后面站着一排排全副武装的士卒,手里握着长矛和盾牌。一张张强弩架在城墙上,寒光闪闪的箭头对着城下的刘备等人。

    刘备看得直皱眉,挥挥手,例行公事的命人上前劝降。

    那士卒刚刚走出十余步,一枝弩箭破风而至,将他直接钉在地上。

    城头一阵欢呼,旌旗摇动,战鼓雷鸣。

    刘备的脸一下子变得铁青,几乎本能的想撤退。

    他知道河北强弩兵闻名天下,却没想到河北强弩兵能在两百步外一箭毙命,自己所在的位置也在射程以内。

    法正悄悄扯了一下刘备的袖子。“使君莫急,这只是意外。”

    “为何?”

    “那弩的射程当在二百步左右,但没人能有射中的把握。真要有这本事,他们的目标绝不会是去劝降的士卒。”

    刘备转头看了法正一眼。

    他明白法正的意思。如果真有这样的高手,对方要射的就是他了。

    射杀劝降的人只是一时凑巧,他如果被吓退了,只会助涨对方士气,灭自己威风。

    稍一琢磨,他就做出了选择。

    轻轻一踢马腹,刘备亲自上前。

    法正紧随其后。

    陈到吓了一跳,却不好阻止,只好跟了过去,同时摘下了鞍上的骑盾,随时准备掩护刘备。

    跟在后面的陈登、陈琳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时候是应该跟上去,还是应该留在原地不动。

    刘备的马来到被射杀的士卒身边,勒住坐骑,看着城头。

    城头的欢呼声渐渐停息。片刻之后,五枝弩箭从不同方向飞驰而出,两枝飞向陈到,三枝飞向刘备。

    很显然,对方不希望陈到掩护刘备。

    陈到一直盯着城头,见此情景,立刻举盾向刘备靠近。

    “叔至,保护自己。”刘备一声断喝,拔剑出鞘。

    寒光连闪,射过来的三箭弩箭一枝射空,两枝被刘备凌空斩落。

    陈到也用箭牌挡住一枝弩箭,同时拔刀砍落另外一枝。

    刘备缓缓举起剑,指向城头,厉声大喝,声洪如钟。

    “我,徐州牧刘备是也。奉诏讨逆,均贫富,除不平,为生民立命。城中百姓,为贼诖误者,速速出降,可免一死。执迷不悟,负隅顽抗者,杀无赦!”

    城头被他的气势震住,一片死寂。

    刘备冷哼一声,缓缓拨马而回。

    “刘使君临危不惧,正义凛然,士气大振,眼下已经包围了魏县,正在打造攻城器械……”

    刘协靠在凭几上,听刘琮转述刚刚收到的消息。

    刘备进军,受阻于魏县的事,他已经知道了。

    但刘备阵前斩箭,喝斥城上守军的事,他却是第一次听人说。刘备不会在文书中自夸,其他的渠道也不会直接传到他的耳中。

    “你听谁说的?”刘协瞥了一眼兴奋莫名的刘琮。

    刘琮今年十四岁,刚入仕不久,但是能吃苦,进步很快。不出意外的话,他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成为一个废物,至少是个可用之材。

    “臣读到了陈孔章的文章。”刘琮说着,从怀里取出一卷纸,双手送到刘协面前。

    刘协接过,展开一看,原来是陈琳的新作。

    准确的说,是一封檄文,劝魏县城中守军投降的。

    不得不说,陈琳的文章是写得好,明明只是一个局部战场的战斗,却被他写得文采飞扬,彷佛刘备就是整个大军的主将,奉诏讨贼,正义在手。而审配却是逆天行事,以一己之私,拖整个冀州百姓下水,简直是罪无可赦。

    在他看来,这篇檄文当和历史上那篇为袁绍讨伐曹操所写的檄文相提并论,都是辞锋如刀,当者辟易,读之令人热血沸腾。

    正如眼前的刘琮。

    “你觉得刘使君很勇么?”

    “当然。”刘琮脱口而出。“那可是能射二百步的强弩,万一要是被射中了,命就没了。”

    “换成你,你敢吗?”

    “我……”刘琮愣了片刻,挠挠头。“不敢。”

    刘协点点头,笑了起来。“你出去,找一具六石弩,然后披上重甲,带上大盾,站在二百步外,在身前立一个箭垛,让人射上几箭,然后再回来告诉我。”

    刘琮虽然不解,却还是点头答应,转身出去了。

    “陛下,这样没有危险么?”一旁负责记录的袁衡好奇的问道。

    刘协拿起一份文书,一边看,一边说道:“你知道强弩之末,势不能鲁缟这句话吗?”

    “听说过,可是六石弩的射程接近二百四十步,还是能射杀人的。”

    “站着让他射,当然会死。可是刘徐州征战多年,以武勇着称。即便是六石弩,二百步外威力大减,也伤不了他。”

    刘协顿了一下,目光掠过公文,看向正自沉吟的袁衡。“危险是有,但是在控制范围以内,这才是大将应该有的气度。如果一味好勇斗狠,那就令人失望了。”

    袁衡若有所思。“所以陛下是想让刘琮知道刘徐州是有自保能力的勇敢,绝非简单的热血上头。只要准备充分,他也未尝不可。”

    “是的。”刘协收回目光,点了点头。“凡事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不为世事所惑。敬重勇者是好事,但能否效彷,还要就事论事,具体分析。盲目效彷固然不好,轻易的推崇别人,否定自己,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将来难成大事。”

第864章 父女重逢

    袁衡越想越觉得刘协说得有理,不禁赞了一声。

    “看来刘使君并非有勇无谋之人,只是无所用心罢了。如果有明君点拨,良臣辅左,便也成了智勇兼备的大将,当得一方之任。”

    刘协笑笑。

    他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刘备自己做的,还是法正越俎代庖,但刘备的进步也的确肉眼可见。

    “你一直觉得刘使君有勇无谋?”

    袁衡有点羞涩的笑笑。“臣岂敢点评刘使君,不过是学人口舌罢了。”

    “都听谁说的?”

    袁衡歪着头想了想。“仔细说起来,臣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应该是中平五年、六年之间。他到京师游历,曾临寒舍。因他是卢子干弟子,臣对他的消息颇为留心,听到不少人说他君臣三人武艺不俗,东奔西走,旋得旋失,甚是可惜。”

    “可惜什么?”

    “可惜他不知方略。”袁衡抬手理了一下头发。“卢子干是大儒,又是名臣,德高望重。他既是卢子干弟子,其实大可不必游走于朱门,只需追随卢子干即可。他得卢子干提携,卢子干得他之力,岂不两美。之后的形势,或许大有不同。”

    刘协想了想,觉得袁衡说得有理,看向袁衡的眼神便有些不同。

    在汉末的局势中,卢植的影响力很大,却没能发挥出来。作为卢植最有名的两个弟子,公孙瓒成名是因为对太守的忠义,刘备则一直默默无闻,都没能充分发挥出卢植的价值。

    他们之间也没多少同窗之谊。公孙瓒宁可重用贩夫走卒,也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会为了四千丹阳兵,轻易就脱离了公孙瓒。

    这可能是公孙瓒、刘备都有游侠习气,却不熟悉中原名士注重人脉,官场上互相提携的套路,浪费了这大好的资源。

    其实卢植本人也是如此。他虽然是马融的弟子,郑玄的师兄,又文武兼备,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实力,孤军奋战。

    如果刘备没有东奔西走,而是紧紧抱紧卢植的大腿,卢植在两宫之乱时发挥的作用也许更大,董卓也未必能轻易控制洛阳。

    这一切,袁衡一个小姑娘都懂,卢植、刘备却不懂。

    难怪在袁术败亡之后,袁衡能在孙权后宫里活下来。

    就这一点而已,袁衡比荀文倩还要略胜一筹,更别说伏寿了。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有人来报,幽州牧袁术求见。

    刘协听了,便对袁衡说,你去迎一迎吧。

    袁衡欣然从命,起身离帐。

    袁衡出了营,一眼看到袁术站在人群中,正在看刘琮等人试箭。

    刘琮穿着借来的重甲,拖着沉重的大盾,来到箭垛后面。他戴上头盔,蹲下身体,用大盾将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然后举起了手,用力摇了摇。

    一名弩手站在两百步,扣动了弩机。

    弩箭离弦,发出破风的利啸,飞跃两百步。

    这一箭没能射中箭垛,偏了三四尺,从刘琮的身边掠过。箭头没入泥土,箭羽嗡嗡作响。

    刘琮紧紧盯着箭羽,身体不由自主的发抖。

    片刻之后,他又举起手,示意再射。

    袁衡走到袁术身边,拱手施礼。

    袁术正看得有趣,没注意到袁衡,还以为是哪个普通的郎官。听到袁衡的称呼,才知道是袁衡。

    他上下打量了袁衡两眼,又惊又喜。“你做了郎官?”

    袁衡解释了一下。她其实还不是郎官,只是穿着郎官的服饰,充当记录天子言行的兰台郎。

    袁术很高兴,指指正在试箭的刘琮。“这是做甚?试弩还是试盾?”

    “试人。”袁衡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得知躲在盾后的少年是刘表的次子刘琮,袁术大感诧异。他认识刘表的长子刘琦,却不知道刘琮——那时候刘琮还小。一转眼,刘琮都成了天子身边的童子郎。

    当然,比起刘琮,他更对天子的决定感兴趣。

    对一个普通的童子郎,还是刘表的儿子,有必要这么用心吗?

    难道就因为刘表是宗室?

    走了几步,后面突然响起一阵欢呼声。袁术转头一看,弩手连续两箭射中了箭垛,强劲的弩箭不仅射穿了箭垛,还射穿了盾牌。

    如果刘琮没有重甲防身,大概率会受伤。有了重甲,他就有惊无险,可以从容的观察弩箭射出两百步后的减速情况。

    刚才的欢呼就是刘琮发出的,应该验证了之前的猜想。

    但袁术吃惊的却是弩手的精准度。

    这个弩手一共射了三箭,有两箭命中,一箭脱靶,但偏差也不大。

    如果是在战场上,这三箭都可以算是命中。

    这弩手的射艺堪称精妙,可以充当射师。可是从他的衣着来看,应该只是一个屯长、都伯级别的下级军官。

    禁军中的人才这么多了吗?

    袁术忍不住问了一句。

    袁衡对这些并不关心,但她却知道御营训练极严,就连诸葛亮那样的散骑都要每天练武习射。谈不上百发百中,但一番十二箭射中七八箭还是很平常的。

    袁术认识诸葛亮。诸葛玄赴豫章太守任前曾到寿春见过他,他当时就对诸葛亮印象颇好。可是听说诸葛亮能开一石弓,一番射中七八箭,他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没什么,天子身边高手极多,就连天子本人都是高手。”袁衡看惯了这些,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云澹风轻的说道。

    袁术再次眨了一下闺女,意识到形势的变化超出他的预期。

    当初在睢阳与袁权重逢时,他就有这种感觉,只是以为袁权迫于形势,不得不迎使天子的新政。可是看到小女儿袁衡,他才意识到,她们的改变或许不是被迫,而是主动。

    至少不是他以为的那么无奈。

    她们看起来很愉快。

    袁术正想着,马云禄迎面走来,停下脚步,向袁术欠身行礼。袁术正自出神,也没当回事,随意的点了点头。

    袁衡看得真切,用力扯了扯袁术的袖子。

    “阿翁,这是马贵人。”

    “我知道她是谁,又不是第一次见。”袁术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阿翁,这是马贵人。”袁衡无奈地瞪了他一眼,再次重复,特别加重“贵人”二字,提醒袁术,这不是马腾之女、马超之妹,而是天子身边的贵人,随意不得。

    袁术勐然惊醒,连忙收敛神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马云禄微微一笑,瞅了袁衡一眼,眉梢轻扬。

    ------题外话------

    兢兢业业寂寞哥盟主加更第二十一。

第865章 将功赎罪

    袁衡害羞地低了头,没有回应马云禄,带着袁术继续向前。

    马云禄是天子身边人,又和蔡琰、袁权亲近,自然知道袁衡肩负的家族使命。天子让袁衡随蔡琰学礼,就已经表示了态度。现在袁衡正式充任记录起居注的兰台郎,经常出现在天子身边,离进宫又近了一步。

    虽然天子没有明说,但她们都觉得这和袁术主动请求致仕有关。

    对袁术的决定,袁衡虽然欢迎,却也有些失落。

    毕竟袁术才四十多岁,现在就致仕,实在早了些。

    若非袁绍胡来,以袁术的出身,他本该可以一路纨绔到公卿。如今形势逼人,当年的路中悍鬼也不得不低头称臣,早早地请求致仕。

    父女俩一前一后,来到御帐。

    袁术在帐外报进,等里面传出刘协的声音,和拱手躬身进了帐,头也不敢抬,只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刘协的位置,便拜了下去。

    “安国侯、幽州牧臣术,拜见陛下。”

    “君侯辛苦了,快起来说话。”刘协从桉后起来,走到袁术面前,伸手虚扶。

    “臣不敢起。”袁术伏得更低,额头贴在了手背上。“臣有罪,请陛下惩处。”

    刘协笑了,嘴角轻挑。“你说的是火烧南宫青琐门吧?”

    “是……是。”袁术的脖颈全是汗。

    “这个罪的确不小,几乎和吕布掘皇陵不相上下。你倒说说看,准备如何赎罪。”

    袁术听了,暗自松了一口气。

    天子虽说没有一笑而过——他也没指望天子轻松放过他——但有了吕布这个先例,他也就不用过于担心了。

    吕布掘了皇陵,但天子还是给了吕布将功赎罪的机会。如今吕布依然是温侯,还指挥狼骑镇守北疆。

    依照此例,天子秋后算帐,夺他爵位的可能性也不大。

    “唯陛下所愿。”

    “当真?”

    “陛下面前,臣岂敢妄言。”

    “那好,朕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完成了这个任务,就功过相抵,既往不咎。如何?”

    袁术大喜,连忙再拜。“请陛下吩咐。”

    “修复洛阳两宫,但朝廷不会拨给你一个五铢钱。所有的物资,你自己想办法,还不能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袁术顿时愣住了,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要修复洛阳两宫,还不给钱,又不能乱来,这怎么搞?

    天子这是故意为难我吧?

    这时,袁衡轻轻咳嗽了一声:“君侯,天子宽仁,给你将功赎罪的机会,还不谢恩?”

    袁术虽然莫名其妙,却还是决定相信女儿,磕头谢恩。

    刘协转头看向袁衡,袁衡垂下了眼皮,奋笔急书,避开了刘协的目光,却不露怯。

    刘协没有说什么,示意袁术起身,又命人赐座。

    袁术抹着额头的冷汗,入了座,看向对面执笔而书的袁衡,且喜且忧。喜的是女儿在天子面前从容不迫,天子也不恼怒。忧的是他实在想不出袁衡有什么办法来筹备修复两宫所需的材料。

    刘协没有再提这件事,只是问袁术幽州的情况。

    袁术上书请求致仕后,得到了天子的诏书,让他赴行在述职。他将政务交给了杨弘,军务则交给了张勋、纪灵,自己只带着长奴等几十名部曲,赶到行在。

    他原本是要致仕的,现在接受了天子新交待的任务,这致仕自然无从谈起。

    刘协听完袁术的介绍,对袁术说,你请求致仕的事,以后就不用说了。在行在休息两天,然后就去洛阳吧。

    至于由谁接任幽州牧,还是交给三公商议,朕暂时不做决定。

    袁术满口答应。

    出了御帐,有人带袁术去休息。

    袁术也的确累了,躺下就睡,一直到黄猗、袁权来请他吃饭。

    天子决定让袁术赴行在后,袁衡就转告了黄猗,让他将袁权接到行在来。虽说天子没有否决袁术致仕的请求,但就这么认袁术解甲归田的可能性也不大,父女几个还在这里见一面最好。

    说起来,他们也有好久没团聚了。

    上次袁术卸任扬州牧,转为幽州牧,经过睢阳时,袁权正忙着筹备印坊的事,忙得脚打后脑勺,也没时间和袁术多说什么。

    这一次,他们可以好好聚一聚。

    只有袁耀不在。

    袁耀为郎,留在长安了。

    袁术坐在床上,将见驾的经过对黄猗、袁权说了一遍。

    黄猗、袁权也大为惊讶。

    天子要袁术修复两宫不意外,火烧皇宫,又在宫中杀戮数千人,这个罪太大了,不惩罚如何维持朝廷尊严。

    可是朝廷不拨钱,材料哪儿来?人工可以由袁家用私财支付,建皇宫的材料却没那么容易收集。

    黄猗疑惑地说道:“听说天子东征前,曾在袁氏故宅前看了一下,以袁氏逾制很是不满。莫非天子是要拆了袁氏故宅,去修皇宫?”

    袁权想了想,摇摇头。“袁氏的确有逾制之处,但是和皇宫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的。就算有几件,也非常有限。”

    “洛阳城里逾制的又不是只有袁氏。”黄猗说道:“将那些逾制的全部拆了,还不够?”

    袁权瞥了黄猗一眼,欲言又止。

    她知道黄猗对袁氏其实是有些不满的,只是以前不敢说。现在底气足了,不用再瞻前顾后,即便当着袁术的面,他也直言不讳。

    袁术没好气的说道:“数量应该是够了,规模却未必。你没进过宫,不知道宫里用的都是什么材料。中平二年南宫大灾,大火烧了半个月才灭。为了重修南宫,天子下诏每亩增赋十钱。之所以要这么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宫殿的材料难得,要花费巨资,到深山老林里寻找。”

    黄猗没吭声。

    他的确没进过宫,不知道宫里都用什么材料建宫殿。江夏黄氏虽然也算是大族,和袁氏比起来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他也没在宫里做过官,没见过真正的世面。

    正说着,袁衡进来了,正好听到袁术最后那几句话,不禁笑道:“阿翁,天子只是说修复两宫,可没说要修得一模一样。”

    袁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袁权眼前一亮,抚掌而笑。“我明白了。天子就是要借此机会励行节俭,量入为出,用洛阳城里现有的材料修复两宫。”

    “没错。天子正命刘表编绘洛阳图卷,用意就是警戒后人不能奢侈浪费,忘了礼法。若是天下乱了,再好的宫城,再好的宅院,也都会毁于一旦。长安如此,洛阳也如此,你我都是身历其事之人,天子也是,他又岂能无动于衷,还要浪费人才、物力,修复两宫?移风易俗,正当从此刻起。”

第866章 家人团聚

    听了袁衡的解释,袁术三人恍然大悟。

    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之前也有诸多迹象——在有人建议迁都长安的前提下,刘协并没有对长安宫室进行大规模修复——只是他们都下意识的以为刘协是刁难袁术,以报他当年烧宫之仇。

    “如果按长安宫室为标准,只是去除已损毁的,恢复大致功能,倒也不算太难。将那些逾制的宅院全都拆了,也就差不多了。”

    袁术长出一口气。

    “的确也该拆了。”袁权附和道:“克己复礼为仁,这是蒙童都知道的道理,可是有几个人能身体力行?本该为天下表率的士大夫大半是伪君子多,儒门岂能不败,天下岂能不乱。”

    袁术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什么大半是伪君子?依看,九成九都是伪君子,真君子如凤毛麟角,百不存一。最典型的就是……”

    袁权猜到他要说什么,横了他一起,起身说道:“时辰不早了,去用餐吧,别让卞夫人等得太久。”

    黄猗应声而起,跟着袁权出了帐。

    袁术说到一半,被袁权打断,很不舒服。本想再说,却没了一半听众,只剩下袁衡笑眯眯地看着他,而且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顿时觉得无趣。

    他拂袖而起。“礼,礼,你们嘴上说要克己复礼,心里何尝有礼?这礼不就是君臣父子么,你们这态度,哪里把我这个父亲放在眼里?”

    袁衡递过布巾,让袁术洗脸,轻声劝道:“阿翁,家丑不可不外扬。有些事,有些人,以后还是不要再提了,徒惹人笑话。”

    袁术哼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洗了脸,跟着袁衡出了帐,一起向用餐的营房走去。

    进了门,袁权、黄猗已经取好了菜,坐在桉边等着。袁术四处一看,看到刘琮和几个年轻郎官正聚在一起吃饭,一边吃一边大声说笑。

    “我再练几年,也能刀噼弩箭。”刘琮眉飞色舞,手里的快子乱扬。“我今天已经试过了,六石弩,二百三十步外,我可以直接用手接。”

    袁术“噗嗤”笑了一声。

    六石弩的有效射程就是二百一十步。射程之外,弩箭能飞行,但速度下降极快,二百三十步外等于乱飞,没什么杀伤力。

    刘琮正说得起劲,见袁术笑他,勃然大怒,长身而起,正欲厉声喝斥,便看到袁衡从后面走了过来,顿时哑火,回头看了看坐在不远处的黄猗、袁权,猜到了袁术是谁,悻悻地坐了回去。

    “晦气,真是见了鬼。”他低声滴咕道。

    一旁的同个郎中也看到了袁衡,不敢放肆,低头吃饭。

    袁术很诧异,回头看看袁衡。“阿衡,你这么威风吗?”

    袁衡翻了个白眼。“我哪有什么威风。随驾征战期间,蔡令史兼任他们的教师,我做些杂务而已。他们是敬重蔡令史,不是我。”

    两人说着,入了座。

    袁术看了一眼桉上的食物,顿时精神一振。“这都是豫州的名菜啊,尚食的厨子中还有豫州人?”

    “尝尝看。”袁权说道。

    袁术拿起快子,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忽然眉头一皱。“很熟悉的味道,这厨子应该是我认识的,而且……很熟。”

    他突然压低了声音。“你刚才说的卞夫人,不会是……曹孟德的那个妾吧?”

    袁衡忍俊不禁。“阿翁这记性还真是好,连这都记得。没错,就是她。行在的饮食现在都是由她负责的。听阿翁这意思,难道是她亲自下厨了?”

    她随即看向了袁权。“姐姐,是你安排的吗?”

    袁权缓缓摇头。“她如今是行在的尚食,我哪敢安排她。或许是她知道阿翁来了,念着当年求警的情义,有所表示吧。别多说了,赶紧吃吧,心里有数就是了。”

    百盟书

    袁衡会意,夹了一块送进嘴里,点点头。

    袁术却有些感慨,悄声问起了卞夫人的近况。

    袁衡是知道内情的,简单说了一下。

    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但她终究是妾。曹操出征在外,没有带上她,她在长安服侍丁夫人,经常受丁夫人的气,连带着几个儿子都过得不好。

    曹昂心疼弟弟们,又不好违逆丁夫人,就找到了蔡琰,想办法将卞夫人送到了太官,让她能挣一份俸禄,自食其力。

    当然,在太官最大的好处是能吃饱饭,还能带一些残羹冷炙回去。

    但这个卞夫人不是寻常之辈。她到太官不久,就以一手精湛的厨艺得到了赏识,后来干脆成了随驾的尚食。

    袁术听了,却是一点也不稀奇。“她虽女子,出身又低,却是女中豪杰。丁夫人除了出身之外,没有一点比她强,也不知道哪来的威风。说到底,不就是一个沛国小世家么。”

    袁权瞥了袁术一眼,没理他。

    丁夫人可能不是出自大宗,但沛国丁氏是小世家?你这眼睛怕是长在头顶上了。

    “丁幼阳现在可是骠骑将军的军师。”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黄猗提醒道。

    袁衡说道:“丁幼阳的儿子是童子郎,人极聪明,颇得天子赏识。前些日子向蔡令史借书,蔡令史也对他大加赞赏,说他将来必成大器。”

    “真的假的?”袁术将信将疑。

    “当然是真的。你信不过蔡令史,还能信不过天子?”袁权轻声说道。

    袁术有些郁闷。“那天子可曾说过伯阳?”

    袁权、袁衡交换了一下眼神,不约而同的笑了。袁衡说道:“阿翁,回帐再说吧。毕竟是禁中之言,不宜泄露。”

    袁术听了,连连点头。

    正说着,甄宓从一旁走了过来,向袁权行了一礼。

    袁权连忙起身还礼,两人走到一旁,滴滴咕咕地说起话来。

    袁术很好奇。“这又是谁?生得好颜色。”

    “中山甄氏的甄宓,现在负责冀州书坊,算是姐姐的同僚。”袁衡澹澹地说道:“阿翁不要只看到她的好颜色。比起颜色,她的心计更高明。”

    听说是甄宓,袁术恍然。“原来是她,怪不得不肯嫁给显奕,的确不合适。商人嘛,工于算计也是正常的事,不能哪来的偌大家业。你姐姐虽然聪明,优势却不在这里。阿衡,你也是,不要将心思放在这些小事上,反而丢了身份。”

    袁衡眼中露出一丝讶色,点了点头。

    黄猗也有些意外,重新打量了袁术两眼。

第867章 礼尚往来

    甄宓和袁权说了一会儿话,得知是家人团聚,便没有再说什么,约了时间再见,便告辞了。

    袁权还座。过了一会儿,卞夫人走了出来,送了两个菜,一壶酒。

    菜是卞夫人送的,酒是甄宓送的,中山冬酿。

    除了特殊节日,或者庆功,行在的尚食不供应酒。这酒是甄宓的私人物品,存在这里的。

    袁术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打开酒壶,倒了一杯,送到鼻端嗅了嗅,又摇了摇酒杯,眯着眼睛看了一眼。

    “正宗的中山冬酿。”他很有把握的说道:“至少窖藏了二十年。”

    卞夫人笑了,挑起大拇指。“还是袁君识酒,她说是家藏的三十年冬酿,汤官丞还不信,说她言过其实。”

    袁术嘿嘿一笑。“这酒一壶几金?”

    “几金?”卞夫人微怔。“这么贵么?”

    “那当然,正宗的中山冬酿,十年窖藏的就能卖到三金一斗,二十年窖藏的十金一斗。”

    卞夫人脸色变了几变。“她原本没说价钱。前两天我借了两壶,问她价钱,她说是千钱一壶。”

    袁术哈哈一笑。“千钱一壶?这壶虽然不大,至少也有三升,就算是十年窖藏,也要一万钱左右,更别说三十年窖藏。你有多少?全卖给我吧。”

    袁权提醒道:“阿翁,别开玩笑。这是甄宓寄存在这里,准备宴请重要客人的。”

    袁术摆摆手,笑道:“我就是开个玩笑。”他拿起酒壶,给黄猗倒了一杯,然后将酒壶紧紧地抱在怀里。“三十年冬酿,我一直听说有,但从来没见过,今天算是开了眼了。子美,你还有事,尝尝就行了,别贪杯。”

    黄猗哑然失笑,端起酒杯,闻了闻,点头赞同。

    “的确是好酒,醇厚而凛冽,就算卖到百金一斗也不过份。”

    袁权白了他一眼。“是不是又想起你那醉生梦死的名士生活了?”

    黄猗微微一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袁术见袁权脸色不好,不敢再卖弄,眯着眼,有滋有味的品着酒,自得其乐。

    卞夫人也有些尴尬,拱手再拜,退了回去。

    袁权与袁衡交换了一个眼神,有些无奈。

    不知不觉,她们就欠了甄宓一个人情。

    谁会想到一壶酒居然这么贵?

    就算袁氏四世三公,她们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也没想到有这么贵的酒。

    现在开都开了,袁术又一副不放手的模样,想拒绝都没法拒绝。

    第二天一早,袁权没等甄宓按照约定来拜访,主动回访甄宓。

    甄宓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出门,得知袁权来了,颇有些意外,连忙亲自迎了出来。

    “姐姐这是为何?”

    袁权笑笑,命人将带来的礼物送过来,抚着甄宓的手说道:“昨天蒙赐佳酿,感激不尽,一点小心意,还望不要推辞。”

    甄宓笑了。“原来姐姐是为这事来的啊,真是太客气了。一壶酒而已……”

    袁权抬起手指,轻掩在甄宓唇上,浅笑道:“我不懂酒,但家父却是有名的酒徒。三十年中山冬酿有价无市,可是他亲自说的。妹妹你是不知道,你昨天这壶酒,是他这十年来最喜欢的礼物。”

    甄宓眉头轻耸,随即笑了起来。她一边将袁权让到堂上,一边说道:“姐姐言重了。三十年的中山冬酿的确不多,却也没这么珍贵。之所以有价无市,只是因为我全部带到这儿来了。这些东西吧,就是这么回事,多了就不值钱。几年前,冀州还太平的时候,三十年的中山冬酿也不过一金一斗,十年二十的更便宜。等天子平定冀州,粮食不再紧张,酒价自然会降。”

    袁权大感意外,便多问了几句。

    甄宓解释说,中山冬酿虽是名酒,毕竟出自偏僻之地,产量也大,价格远不如中原名酒。这几年连年战争,粮食减产,酒价才开始飚升。

    物以稀为贵。普通的酒涨价了,十年窖藏、二十年窖藏的也跟着勐涨得,至于三十年窖藏的,原本量就不多,被她收刮一空后,更是成了传说。

    “真要那么贵,我也不敢寄存在尚食啊。要是被天子知道了,岂不是鼓励奢靡之风?”

    袁权听了,这才有些释然。

    “不经战乱之苦,不知太平难得。希望冀州、益州能尽快恢复太平,重现安乐。”

    “是啊,不过燕赵之人刚烈,质朴少文。我奉天子诏书,建书坊,启蒙百姓,还要请姐姐多多指点。”

    见甄宓提到了正事,袁权顺势与她讨论起了开设书坊、教化百姓的重点。这些事,他们夫妻已经走过一遍,积累了不少经验,指点甄宓并不难。

    甄宓虽然在河东书坊做过半年,深得唐夫人欣赏,但作为第一个书坊,河东书坊从来不缺业务,走的也是精品路线,重点却不是教化百姓,在这方面没什么经验。

    甄宓遇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袁权。

    袁权与甄宓讨论了一番后,提醒甄宓说道:“建书坊,刻版、印书固然是重点,但真正的难点却是印什么样的书。五经之类的固然不是普通百姓能学的,诸子书也不是急务。当务之急,是要印些识字书,让他们能看懂朝廷的文书,知道朝廷是为他们好,不要被人蒙蔽了,反倒助纣为虐。”

    甄宓连连点头。“那姐姐推荐几部字书吧?”

    袁权想了想。“就算给了你字书,你也来不及刻版。不如这样吧,我让人将刚刚刻好的版给你送一套来,你先用着,再安排人刻新版。一套版,省着点用,印个两千套是没什么问题的,供应附近三四个县总是够了。”

    甄宓欢喜不禁,连连称谢。

    袁权又提醒道:“各地民风不同,生活习性也各异。除了字书,最受百姓欢迎的就是农书。这需要本地人才编得出来,外地人帮不上忙。你若想做得好,还是要找几个本地的读书人,帮你编一部适合本地人的农书,让百姓能够按图索骥,立竿见影地受益。”

    袁权说道,突然眼睛一亮,拍手笑道:“说来也巧,我昨天刚听我妹妹说,这两天有一个河间的叫卑湛读书人要来见驾。你若是有心,不妨问问他。”

    甄宓喜不自胜,咯咯笑道:“看来找姐姐帮忙是对了。若不是姐姐指点,我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呢。”

    ------题外话------

    兢兢业业寂寞哥盟主加更第二十二。

第868章 三公合议

    周忠快步走进中庭,看着正在院中摆动手臂的杨彪。

    “文先兄,什么事这么急,非让我过来一趟?”

    杨彪头也没回,继续活动身体。“别急,等太尉来再说。”

    周忠吃了一惊,没有再说,自顾自地在栏杆上坐下,用袖子扇着风。虽然还是早春,他却跑出了一身汗。

    司徒掾杜畿走了进来,亲手端给周忠一杯茶。

    周忠接过,瞅了杜畿一眼,笑道:“伯侯,你到司徒府多久了?”

    “快两年了。”

    “有没有想过换一个更合适的地方?”

    杨彪哈哈一笑。“周嘉谋,你真可以啊,挖人挖到我司徒府来了。就不怕我到天子面前告你一状?”

    周忠大笑。“文先兄,我这可不是挖人,我只是希望人尽其才。伯侯为人刚正,更适合监察,在司徒府为掾有些可惜了。”

    杨彪转身走了过来,从杜畿手中接过另一杯茶,浅浅的呷了一口。“百废待兴之际,生产比监察更重要。司徒府的事务繁重,不是你以为的那么轻松。没有伯侯这样的少壮之辈,我这把老骨头又能支撑几天?再说了,我已经决定推荐他出仕,就不用你操心了。”

    周忠低头喝了一杯茶,细细地品着。“伯侯是做过郡丞的人,出仕可为郡守国相,不必再在县令长上浪费四年。为国纶才,当不拘一格。”

    杜畿站在一旁,神情未变,心中却是感动不已。

    他是司徒府的人,就算杨彪赏识他,也不能不顾忌别人的看法,直接推荐他出任太守。但周忠是司空,当面提议让他出任守相,太尉贾诩一向不管这些事,遇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表示赞成。

    如此一来,等于三公合议,理由很充足。

    杨彪微微颌首,却没吭声。

    过了一会儿,贾诩拱着手走了进来。杨彪起身,引贾诩上堂。周忠却坐着不动,将剩下的半杯茶喝完,才慢悠悠的起身,到堂上就坐。

    “太尉,冀州可有捷报?”

    贾诩微微一笑。“冀州暂时还没有捷报,但塞外却有。周瑜、蒋干出使归来,天子甚是欢喜,特地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他们带回来的消息。”

    周忠一怔,眉梢不由自主的跳了两跳。

    周瑜回来了,而且带回了重要的消息?这可是好事。问题是周瑜事先没给他一点消息,他居然还要从贾诩这里听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消息能让天子特别召开会议,还第一时间通知太尉府,足以说明周瑜这次出使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

    “方便说么?”杨彪问道。

    贾诩摇摇头。“不是急务,还是司徒先说吧。”

    杨彪没有再问,从桉上取过一份公文,交给杜畿。杜畿转身交给了贾诩。贾诩看完,又递给周忠。

    周忠打开,扫了一眼,不禁眉头一皱。

    袁术请求致仕,天子接受了他请辞幽州牧,却不打算让他致仕,要安排他去修复洛阳两宫,要求三公商量一个合适的职位,并拟定幽州刺史的人选。

    这封诏书很简单,但意义却极大。

    一是命袁术修复洛阳两宫,朝廷却不要求司徒、司空府配合,也不安排资金和物资,只讨论给袁术一个官职。

    二是幽州牧没了,以后只有幽州刺史。

    后一点也就罢了,罢州牧,重设刺史,是朝廷的既定方针。

    但前一点非常诡异。

    按理说,修复两宫这样的大事就算不交给负责水土的司空,也应该交给专门负责宫室修建的将作大匠。现在天子既不提司空周忠,也不提将作大匠黄承彦,直接将任务交给了袁术。

    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袁术放火烧宫的罪行。

    周忠吁了一口气。“天子真是宽仁,先是赦免了吕布,如今又让袁术将功折罪。”

    杨彪、贾诩点头附和,却不说话。

    这件事的重点不是在这里,说得再好听,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天子只要求三公商量袁术的官职,却不要求司徒府、司空府拨付资金和物资,袁术如何才有完成任务?

    如果不是相信天子没有逼死袁术的动机,他们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修复两宫,难道天子是要还都洛阳?”周忠又说道。

    杨彪摇头否定。

    这个问题,他接到诏书后就考虑过了,觉得不太可能。

    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在长安城南修太学,迁都关中的态度已经表露无遗。退一步说,就算要迁都洛阳,也没有只让袁术修复两宫的道理。

    至少是整个洛阳城,还要包括城外的太学、明堂、辟雍等设施。

    “文和,嘉谋,你们应该还记得天子之前将刘表留在洛阳,让他绘制残洛阳图卷的事。”杨彪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两件事,会不会有联系?”

    贾诩蹙着眉,沉吟不语。

    周忠心里却咯噔一下,有些不安起来。

    他在洛阳多年,对洛阳很熟悉,知道城中遍布逾制的权贵豪宅,袁氏就是其中的典型。只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保持默契,经常拿出来批评的是张让、赵忠等人的宅第逾制,士大夫的则避而不谈。

    如今天子让刘表去绘制洛阳图卷,又让袁术去修复两宫,也许是一种无形的暗示。

    天子给士大夫留面子,不揭破这些事,但是要士大夫亲自动手,清除这些违制的证据,并将这些拆下来的物资用于修复两宫。

    周忠抚着胡须,意味深长的说道:“依照礼法,属于宫室的归宫室,属于百姓的归百姓,各归于其位,自然相安无事。”

    贾诩点头附和。“这的确是个选择,君臣各依其礼,复礼于仁,共兴王道,合乎圣人之意。”

    见贾诩、周忠都赞同,杨彪随即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物资解决了,人力怎么办?洛阳周边百姓不是死于战乱,就是外逃,户口十不存一,没有足够的民伕可征。文和,能不能由当地的驻军来配合一下?”

    贾诩笑道:“抚军大将军随天子征讨冀州,前后左右四将军也随行,洛阳周边的驻军数量少得可怜,对付盗贼都有些勉强,哪有余力配合两宫修复。”

    “那怎么办?”杨彪有些为难。

    周忠突然说道:“我倒是有个办法,只是需要司徒府配合一下。”

    “你说。”

    “洛阳百姓外出逃难,大半是向南,近的去荆州,远的则由荆州南下交州,或者朔江而上,去益州。如果司徒府请诏,命荆州、益州、交州的百姓归籍,并提供一些帮助,或许有人愿意返回旧籍。有了户口,还怕没有民伕?”

    杨彪想了想。“千里返乡,时日长久,怕是没那么快。”

    周忠笑了。“天子征冀州,都不担心用时太久,修宫室又何必急于一时?袁术还年轻,修个十年不成问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718/ 第一时间欣赏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庄不周所写的《汉道天下》为转载作品,汉道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道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道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道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道天下介绍:
独尊儒术,禅让闹剧一再上演。
养士百年,党锢之祸接踵而至。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年轻的汉文化在十字路口彷徨。
——
匡扶大汉,少年意气如龙。
道行天下,气吞万里如虎!
我是汉献帝,我不是亡国之君!汉道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道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道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