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汉道天下TXT下载汉道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道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庄不周     汉道天下txt下载     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090章 今非昔比

    其实朝阳和夕阳扁化并非稀奇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真拿标准的圆形去比对,甚至测量有多扁,却没几个人。

    若不是被杨修的文章刺激,周群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做这样的事。

    他会觉得自己很蠢。

    可是现在,他意识到,自己也许不适合研究这门学问。

    连明晃晃摆在眼前的日出日落都没有用心研究,更何况是复杂得多的星象。

    没等周群恢复平静,第二波打击接踵而至。

    杨修在邸报上发布了第二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对象很大,但不如第一篇文章深入,只是提到了一个猜想,没有具体的实验,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可是对周群来说,这篇文章的冲击力更大。

    杨修在文章里说,在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与肉眼看到的有些区别,有些星星看起来像扁的,而这些星星无一例外,都是固定在黄道上不动的。

    因此,他猜想这些星星并不是单独的一颗星,而是由无数星组成的星河,只是离得太远,看起来像一颗星。

    周群不禁震惊于杨修这个大胆的猜想,更让他郁闷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杨修说的望远镜是什么东西,居然可以看到星宿是圆是扁?

    秦宓也不知道,向驿舍里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最近出现的新奇玩意。与观微镜同属一类,只不过用处不同,一个观微,一个望远。

    据说这两件东西的起源还是天子首倡,如今南阳很多人都在玩。南阳有作坊做这些,很容易就能买到。不过能观星的比较罕见,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杨修不是一般人,他有一只上好的望远镜是完全有可能的。

    周群花重金买了一只望远镜。

    正如驿舍里的人所说,看东西很模湖,可以当作玩具,观星不太现实。

    尽管如此,周群还是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正如印刷让书籍变得更便宜,教化的成本大大降低一样,望远镜的制作技作一旦得到提高,视野将大大不同。

    整个星占学可能会因此翻天覆地。

    周群很着急,一到南阳,就去拜访杨修。

    但他扑了个空,杨修返回汉阳了。

    周群立刻就想去汉阳,却被秦宓拦住了。秦宓说,你要的是望远镜,不是杨修。既然望远镜和观微镜都是天子首倡的,那留在南阳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望远镜最大的用途不是观星,而是军事侦察。

    因此,最好的望远镜只能在天子手中。弄不好,杨修手里的那只望远镜就是天子赐的。

    周群觉得有理,这才安心留在宛城,等待天子接见。

    ——

    得知刘章到来,刘协让司徒府派人接待。

    就官职而言,刘章是刚卸任的益州牧,应该先到司徒府述职。

    杨彪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张松。

    益州人也估计到了这个可能,随行人员中有张松的兄长张肃。

    兄弟俩一见面,便感觉到了今非昔比这四个字的含义。

    张肃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早早就出仕了,是家族的希望。张松五短身材,相貌丑陋,一直不被看好。现在却反了过来,张表得到天子器重,被安排在司徒府历练,张肃却是作为俘虏,与刘章一起来见天子。

    没把他们装在槛车里,是朝廷的仁慈。想不受影响的升迁,这是不可能的事。

    此时此刻,还敢这么想的,大概也只有秦宓一人。他是有功之臣,在劝说刘章投降这件事上出了力,必然会得到天子嘉奖。

    “放宽心吧。”张松安慰兄长道:“天子大度,不会与刘章一般见识。至于刘焉,他已经死了,天子也不太可能去追究。当然,身后名是别想了。”

    张肃松了一口气。

    有了张松这句话垫底,情况坏不到哪儿去。

    张松随即向张肃转达了朝廷的大致安排。

    刘章虽然投降了,但益州南部诸郡还没有称臣。士孙瑞暂领益州刺史,北军也留在成都,之后应该会进军南部诸郡,以武力迫使诸郡称臣,并与张济部分头进击交州。

    对益州来说,最大的机遇来自教化。

    益州南部多山,经济落后,但天子不畏其难,坚定地推行教化。为此,益州士子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只要他们不怕吃苦,愿意深入穷山僻壤,教化百姓,三五年后,必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天子对这方面的重视有目共睹,皇后的两个兄长都在做这样的事,其中伏雅甚至留在了凉州,与当地世家女子通婚。

    文士之外,武士的机会更多。

    益州不是中原,周边羌氐甚多,即使是世家子弟也大多熟悉武事,文武双全者也不少。张松建议他们将族中子弟送到讲武堂,一来向朝廷表忠心,二来学习兵法,将来随天子远征,建功立业。

    张肃听了,立刻问道:“天子远征的消息是真的?”

    张松点点头。“天子志在天下,不会久居中原。等交州平定,州郡臣服,他就会起程了。”

    “这是不是……太急了?”张肃有点担心。“秦始皇征南越,孝武帝逐匈奴,可都是前车之鉴啊。”

    “那都是三百年前的事了。”张松笑道:“若不是被儒门拖累,豪强自顾其利,不肯度田,我大汉铁骑是就扬威西域了。如今天子行度田之策,又鼓励实学,教化天下,以十年补百年之功,三十年后,必将成功。到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张肃惊讶地看着张松,很想伸手摸摸张松的头,看他是不是在发烧。

    他似乎忘了,成都张氏也算是豪强一列。

    张松懒得和他多说。“你把我的话转告诸位乡党,让他们主动些,不要再错失良机。至于刘章,反正就是那么回事了,认命即可。”

    张松说完,转身要走。张肃连夜拽住了他。

    “有件事,还要你拿个主意。”

    “什么事?”

    “刘冒不是娶了吴懿的妹妹么。如今这副模样,本来是想和离的,可是又怕朝廷生疑,一直没敢做决定。你能不能问问天子,看看应该怎么处理。”

    张松嘴角抽了抽。“吴懿兄弟也来了吗?”

    “当然来了。”

    “如果夫妻感情还可以,就不必和离了吧,天子不在乎这些。至于吴懿兄弟,让他们想办法给唐夫人托个话,求个情,应该也就过去了。正当少壮,若是愿意从军征战,天子不会拒绝的。”

    张肃如释重负。

第1091章 好人刘璋

    如何处理刘章君臣,刘协原本是有些犹豫的。

    刘焉没什么好说的,反迹已露,比刘表更恶劣。但他已经遭了天谴,惩罚他的事情只能交给先帝去办。考虑他那两个被李傕杀掉的儿子刘范、刘诞,估计先帝也不太好下手。

    至于刘章本人,则更是无辜。

    这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人,由始至终就是一个傀儡。继位如此,称臣也是如此。

    他还有个兄长刘冒,娶了命相大贵的吴氏,才是刘焉中意的继承人。刘焉死前遗愿,本是指定刘冒继位。益州大族赵韪等人觉得刘冒好控制,这才将刘章推举为益州刺史。

    刘章做过唯一强硬的事,或许就是杀了张鲁的母亲卢夫人。

    除此之外,他就是傀儡。

    对于这样一个人,杀了也没什么意义,反倒会让真正的责任人逃脱。

    而且刘章曾随朝廷西迁,后来入蜀也是奉刘协之意,劝刘焉勤王,才被刘焉留在身边。作为刘章本人,并没有做什么对不住朝廷的事。

    所以刘协决定放过刘章,处理拒绝赵温劝降,一直负隅顽抗的人。

    赵韪死了,其他人还在。

    稍微与杨彪、赵温等人商议了一番后,诏书就下达了。

    刘章兄弟免为庶人,禁锢终身,不得入仕。

    天下将定,他们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又有刘焉谋逆在前,不处理实在说不过去。

    至于其他的人,按照他们对朝廷的态度,一一处置。

    当初反对向朝廷称臣的,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

    支持向朝廷称臣的,依其才能,各有封拜。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阎圃,正式拜为广汉太守。

    由一介掾吏直接擢升为二千石,既是给士孙瑞面子,又是对阎圃本人的酬赏。

    然后,刘协又发布诏书,在益州范围内征召有志于从军的少年俊逸二十人,补入讲武堂。

    诏书发布之后,刘协召见了刘章。

    和十年前相比,刘章憔悴了不少,眼圈也有些黑,应该是一直睡得不太安稳。看到刘协后,他就伏地不起,连连磕头,自称死罪。

    刘协也有些感慨。

    这世乱之中,都是恶人得逞,善人受罪。刘章如果真是恶人,反倒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一步。

    刘协起身,将刘章扶了起来,拍拍他的肩膀。

    “季玉,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

    刘章抹着眼泪,举起手翻了一下。“整整十年。臣奉诏入蜀,未能成功,辜负了陛下,实在是无地自容。”

    刘协笑笑,示意刘章入座。

    寒暄了几句后,他说明召见刘章的本意。

    禁锢刘章,不是针对刘章本人,而是因为他是刘焉的继承人。这个责任,除了刘章之外,没有能担得起。但禁锢只是不准他本人出仕而已,并无其他限制。返乡之后,他可以闭门读书,也可以做些生意,虽不致大富,却也不至于生活窘迫。

    作为宗室,江夏刘氏是远支。作为大族,江夏刘氏的底子还是很厚的。即使是度田之后,维持生活也绰绰有余。

    刘章倒是很坦然,表示自己罪有应得。天子不杀,他已经感激不尽了,不敢想太多。

    他有一个请求,却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兄长刘冒。

    刘冒性急,又向来自负,娶了吴懿的妹妹后,更是觉得大任在肩。没想到刘焉死后,赵韪等人推举刘章为主,将他扔在一旁,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给。

    刘冒因此大发雷霆,一度想起兵造反,只是被妻子吴氏劝住了。

    他没有起兵,却也因此心情郁结,几年下来,精神已经有些不太正常,身体也变得虚弱。

    此次赴朝请罪,又有人劝他休妻,以免吴氏有贵命的消息传到天子耳中,引起不必要的猜忌。但刘冒这些年委屈,多亏吴氏劝慰,夫妻感慨甚好,不肯和离。

    刘章想请刘协放过刘冒,不要因为吴氏有贵命的传言而降罪,或者逼他们和离。

    刘协听完,哈哈大笑。

    “季玉啊,你真是个厚道人。这种时候,还想着为人求情。行,冲着你这份厚道,我答应了。你回去告诉刘冒,让他安心养病,好好培养孩子。将来成年了,送到朕的身边来。”

    刘章大喜,再拜谢恩。

    见完了刘章后,刘协随即召见了秦宓。

    秦宓心情甚好。

    他被拜为尚书,成为天子近臣。虽说品级不高,却非常适合他。消息公布之后,就有不少人来祝贺他,其中就包括王粲。

    王粲最近在研究西域典籍,如鱼得水。他极力鼓动秦宓和他一样研究西域的学问,不要太在意暂时的品级。天子志在天下,只要跟着天子,将来去了西域,青紫俯身可拾。

    见礼之后,秦宓将此行的过程一一说给天子听。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事先还写了一份奏疏,以供天子慢慢

    刘协很满意,问起秦宓的愿望。

    秦宓表示对现象很满意,随即又着重推荐了周群。

    他将周群对杨修两篇文章的反应告诉刘协,并说周群志不在仕途,非常适合研究天文、星象。对杨修提出的假说,他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只是缺一个好的望远镜。

    刘协有些意外。

    可能是早就知道答桉,对杨修提出的假说,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却没有去验证。

    就他所知,目前还没有望远镜能分辨星宿的形状是圆是扁,杨修手里的望远镜是哪儿来的,他也不清楚,也没太关心。

    对周群的请求,他也无能为力。

    他考虑了一番后,接受了秦宓的推荐,将周群安排到太史署,让他专心去研究天文、星象去。

    至于望远镜,可能还要等一等。

    军用望远镜还在研制,短期内看不到成功的可能,但将来一定可以突破,可以用来观测天文的望远镜也会得到持续发展。

    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远不是玩具这么简单。

    虽然没能如愿求到望远镜,秦宓还是很满意。他将天子的回复告诉周群后,周群也很满意,欣然接受了天子的任务。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要求加入望远镜的研制团队。

    长年观测,不仅让他对星宿了如指掌,更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他自己之前就制作过一些小工具,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能参加望远镜的研究,说不定能帮上忙。

    刘协答应了周群的请求,让他以太史的身份参与望远镜研制。

第1092章 兵役改革

    借着益州称臣的机会,刘协与贾诩商量调整兵役制度。

    比起西汉,东汉的军事上的成就逊色不少,除了豪族、世家的兴起掏空了乾廷的财政之外,兵役制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光武帝因郡国都试起事,担心别人跟着效彷,所以取消了郡国都试,致使西汉的全民兵役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应付战争,募兵制渐渐成为主流。

    王朝由全员兵役转向募兵并非东汉特有,唐朝也是如此,这是随着兼并难以避免的现象。但东汉尤重,因为开国君主的个人原因,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守成。

    有点像赵宋。

    相比于全民兵役制度,募兵制有更专业,战斗力更强,不影响农时的好处。但坏处也很明显,一是募兵为钱而战,打顺风仗的时候没问题,一旦形势不对,指望他们苦战是不可能的。二是募兵的开销很大,对付小规模战事还可以接受,一旦战事旷日持久,军饷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但实事求是而言,全民兵役制也不可持续。

    这种兵役制度保证了兵源,却无法提升战斗力。满打满算不到两年的训练,只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战斗技能,无法成为真正的精锐。一旦难以速胜,又必然会影响到农时。

    在刘协要以精锐万里远征的时候,全民兵役制度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刘协借鉴后世的制度,结合全民兵役和募兵制的优点,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并行的制度。

    义务兵提供基本的训练,承担当地的治安任务,并从中选拔适合转为志愿兵的人选。

    志愿兵作为职业军人,脱离生产,专心训练,并作为朝廷掌握的军队主体,承担作战任务。

    贾诩早有此意。

    对凉州人来说,因为土地贫瘠,不适合农耕,加之民风尚武,征伐比耕种更有吸引力。否则即使是度田之后,凉州能养活的人也不如关东。换言之,凉州人的数量永远赶不上关东人的数量,在朝堂上的声音有限。

    一旦天下太平,武人的作用减少,凉州人何去何从?

    远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凉州人成为远征的主力,成为天子倚重的力量,谁还敢轻视凉州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张济部的出路。

    两路进攻益州时,张济虽是东路军主将,实际上建功的还是孙策、黄祖等人,张济只是挂名,麾下的西凉精锐也没发挥多大作用。现在回到荆州,准备对交州的战事,张济还是个看客。

    张济年纪大了,官至骠骑将军,可以解甲归田,他麾下的将士怎么办?

    可以通过远征来解决。

    将他们调回来,从中挑选可以远征的精锐,作为骨干,并培养一批新兵,数年后随天子出征。

    真正的精锐需要多年训练,还有些无法直接传授,只有时间才能积累的经验,这些老兵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

    刘协赞同贾诩的意见,让他做一个详细的方案。

    比如如何进行常态化的义务兵征召、训练,要组建多大规模的志愿兵作为常备力量,其中有多少在京师,有多少在内地,又有多少用于远征。

    在商讨方案时,贾诩建议,召张济述职,顺便解决他致仕的事。

    刘协同意了。

    ——

    湘水。

    孙策与周瑜拱手作别,互道珍重。

    益州战事结束,周瑜将重返漠北,继续他的北方之旅。孔融已经在辽东等他,随时可以出发。

    “公瑾,虽然你不是第一次去漠北,还是要小心。万里征途,不能大意。”

    周瑜哈哈一笑。“伯符,多谢你的关心。不过比起我,你更要小心。南方多瘴气,即使太医署和南阳本草堂都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研究,还是难保万全。你我都还年轻,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必急在一时。”

    孙策也笑了,郑重地点点头。“我明白,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急不来。”他挤挤眼睛,又道:“就和缘份一样。”

    周瑜无语地翻了个白眼,扬扬手,转身进了船舱。

    孙策大笑。

    他和周瑜亲如兄弟,知道周瑜中意兰台令史蔡琰。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蔡琰心有所属,对周瑜一点感觉也没有。周瑜失志漠北,本身也有逃情的嫌疑。

    船夫解开了缆绳,扯起了风帆,客船缓缓离岸,向北驶去。

    周瑜从舷窗里露出脸,向孙策挥手告别。

    孙策一边挥手,一边对吴奋说道:“真没想到,公瑾还是个情种。可见这人虽然要读书,却不能读得太多了。女人嘛,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身体好、脾气好才是重点,要那么多学问干什么。想法太多了,反而麻烦。”

    吴奋嘿嘿笑了两声,没说话。

    看着周瑜的船消失在远处,两人转身正准备回去,一艘快船出现在视野中。孙策目力极佳,瞥了一眼,就认出是传递军情、诏书的邮船,立刻停住脚步。

    一会儿功夫,邮船来到孙策面前,靠了岸。

    背上插着三角彩旗的邮使钻出船舱,孙策就大声说道:“是南阳来的消息么?在下讨逆将军孙策,可为使者提供快马一匹。”

    邮使闻声,转头看了孙策一眼,赶了过来,拱手施礼。

    “多谢将军。敢问将军,骠骑将军可在城中?”

    “当然在。”孙策笑笑。“要不然,他还能去哪儿?”

    张济最近懒得动,从益州回来之后,就窝在临湘城里,连正常的操练、演习都不参加,全由军师丁冲、庞统等人负责。

    “多谢。”邮使拱手称谢,大步向临湘城走去。

    孙策和吴奋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了。

    张济虽是骠骑将军,但他身边还有丁冲、庞统,但凡有军事行动,诏书都不是给张济一个人的。邮使只问张济,不问其他人,可见这份诏书不是军事行动,是只给张济的,与其他人无关。

    如果猜得不错,张济这个摆设终于要离开了。

    两人故意等了一会儿,到下午才回去。不出所料,一进大营,张纮就告诉他,朝廷有诏书到,召张济赴行在述职,军权暂时由丁冲接管。

    让孙策没想到的是,这次诏书不仅召张济回去,还将张济的旧部都要召回。换言之,对交州的战事将以孙策所领的江东兵和黄祖所领的荆州兵为主。

    丁冲显然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问题,第一时间请孙策议事。

国庆有事,请几天假

    如题,安心过国庆!

第1093章 直言无忌

    孙策没有急着去见丁冲,先和张纮商量了一下。

    对黄祖的杀父之仇,他一直耿耿于怀。

    但他不敢轻举妄动。

    一是天子许了他前程,他不想因为黄祖这样的人毁掉。

    二是张济就在眼前,实力不俗。如果他轻举妄动,对黄祖不利,有可能直接被张济镇压了。

    现在张济要走了,没有了现实的压力,只要能做得巧妙,瞒过天子的耳目,报仇也不是不可能。

    很显然,丁冲也有这样的担忧。

    “先生,我应该怎么办?”

    张纮打量着孙策,暗自叹了一口气。

    虽说孙策这几年沉稳了些,但是天性急躁。一涉及到父仇,他就沉不住气了。

    “将军总不能在丁军师的眼前杀人吧?”

    “那倒不能。”孙策苦笑道。

    他再急于报仇,也不敢当着丁冲的面杀人。丁冲的武艺虽然不算高强,却也并非文弱之辈。当年随天子在华阴迎战李傕,若非慢了天子一步,说不定砍下李傕首级的人就是他了。

    尽管未能立功,但与天子并肩作战这一条,就是他最大的资本之一。

    他的儿子丁仪现在是天子身边的郎官,深得天子信任。

    惹恼了丁冲,必然会影响到天子的态度。

    “那就再忍一忍吧,等到了丛林里再说。”

    孙策看看张纮,点了点头。

    两人来到丁冲的住处,丁冲正在和黄祖说话。黄祖满脸陪笑,连连点头附和丁冲。看到孙策君臣,丁冲微微颌首。黄祖却立刻起身,挤出一脸尴尬的笑容,点头致意。

    孙策没理黄祖,向丁冲行礼。

    丁冲请他们就座,开门见山,谈了自己的计划。

    张济将返回南阳述职,他麾下的西凉军也要离开,进攻交州的任务将由丁冲负责。

    丁冲打算分成水陆两路,由孙策指挥水师为前锋,黄祖指挥步卒为后军。

    黄祖麾下的甘宁部转入孙策麾下,而孙策麾下的祖郎、黄盖转入中军,由丁冲直接指挥。

    一听这个安排,孙策便和张纮交换了一个眼神,露出无奈的苦笑。

    他低估了丁冲。

    丁冲根本没打算给他机会,反而利用他和黄祖之间的矛盾,在他们身上各割了一刀,组建了属于自己的中军。

    黄祖交出了悍将甘宁,虽说是割肉,但损失不大。

    甘宁本来就和黄祖不和,分开是迟早的。

    但祖郎和黄盖却是他的主力,被丁冲夺走,就算得到了甘宁作为补充,他的实力还是受损了。

    但他无法拒绝丁冲的命令,只能接受。

    祖郎早有离意。他只是丹阳的一个宗帅,没什么大的志向,也不是孙氏旧部,对跟着孙策海外征伐没什么兴趣,多次流露出转投门户的想法。

    丁冲想必早有耳闻,此时提出要求,可谓一刀见血。

    三月中,张济到达襄阳,以身体不适为由,停止前进。

    刘协收到消息后,命张绣带着十名羽林骑赶到襄阳迎接。

    叔侄相隔数年之后再见,都有些感慨。

    张绣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妻子崔子瑜出身冀州清河崔氏,是崔琰的从妹,文武兼备,现在在羽林女骑任职。夫妻俩朝夕相处,很是和睦。这次奉诏来迎接张济,崔子瑜也跟着来了。

    看到英姿飒爽的崔子瑜,张济夫妻也为张绣感到高兴。

    他们从来没想过,张绣还能娶山东大族女子为妻。

    想当初,李傕想娶唐夫人,却是碰了一鼻子灰。

    看到张济夫妻,张绣却有些感慨。

    几年不见,张济苍老了不少,也胖了,不复当年的枭雄之气。不仔细看,会以为他是一个富家翁。不过有得有失,这几年张济虽然未能在战场上立功,却连生两儿一女,后继有人。

    反倒是他的妻子邹氏精神不错,皮肤也越发细腻。

    寒暄之后,张绣告诉张济,他出发之前,太尉贾诩让他带几句话。

    这几年张济会镇南阳、南郡,又出征益州,虽说没有大的战功,但稳定一方的功劳还是有的。天子没有忘记他,只是他的骠骑将军职位太高,无法再升他的官。而没能战功,也不能晋爵,只能等将来再说。

    张济听了,松了一口气。

    作为曾经的董卓旧部,他不信任天子,但他信任贾诩。有贾诩做保证,他可以安睡了。

    加官晋爵的事,他是不敢想的。能不被秋后算账,他已经很满足了。

    他老了,早就没有争胜负的雄心壮志,又有了儿女,保住现在的富贵,是他最大的期望。

    张济随即起程,赶往宛城。

    贾诩出城迎接,在驿舍与张济见面,设宴为张济接风。

    接风宴规模不大,除了贾诩、张济,也就是几个小辈如张绣、杨阜、赵昂作陪。

    赵昂现任河西都尉长史,这次赴行在述职,恰逢其事,跟着一起来凑个热闹。他已经和王异成亲,与张绣的妻子崔子瑜也熟悉,而杨阜的妻子也不是外人,是马腾的从子,马云禄的从妹。

    张济一问,大为欢喜。

    “文和,凉州人能有今日,都是你的功劳。”

    贾诩摇摇头。“是天子睿智,文武并用,我等只是适逢其会罢了。”

    张绣也说,天子不仅重视凉州,也重视幽州、并州,只是凉州依附天子最早,人才也最多罢了。在天子纳吕布女吕小环为贵人后,最着急的就是幽州人,一心想选一个美女入宫。

    张济很好奇,这和选美女入宫有什么关系?

    张绣便说,最近有个玩笑,说天子轻易不纳贵人,所以每一个名额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伏皇后代表徐州,马云禄代表凉州,吕小环代表并州,荀文倩代表豫州,董贵人代表冀州,宋贵人代表司隶。将来再纳贵人,大概会在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兖州、青州中选。

    这些州中,幽州的压力最大。

    其他州选美人,只要人品好就好,幽州却和凉州、并州一样,承担着武力象征,所以必须选一个武艺好的女子,这就难多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幽州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幽州人在军中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凉州、并州。

    张济本是个粗人,对这些玩笑话比正经话还感兴趣,随即说了一句。

    “这么说来,还是豫州人势力最大啊。除了已经入宫的荀贵人之外,不是还有袁贵人和那一对姐妹花么?怪不得丁冲会接替我,负责南征事务。”

第1094章 壮心未已

    一旁与崔子瑜说话的邹氏心细,立刻喝止了张济。“老贼,才喝了几杯,就开始说醉话了。”

    贾诩却摆摆手,示意邹氏不要紧张。

    “天子知道你壮心未已,只是江南水网密布,山高林密,非西凉铁骑驰聘之地。战功未着,不是你的责任,是太尉府安排不周。”

    张济听了,心中郁结稍解,连忙说道:“文和,言重了,言重了。我可没有怪你的意思。当初被李傕、郭汜所误,若非天子垂怜,我早就身首异处了。如今久战无功,实在是愧对天子啊。”

    他虚握拳头,轻捶胸口。“我虽老,不仅能吃饭,还能生儿子。”

    贾诩大笑。

    邹氏又羞又恼,狠狠瞪了张济一眼,拉起崔子瑜,招呼道:“走,我们去屋里聊。等会儿这老贼喝多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污言秽语呢。”

    女卷们含笑起身,跟着邹氏进了内室。

    张绣立刻起身,向张济进了一杯酒。“阿叔,俗话说得好,南人操舟,北人乘马。东以淮水为限,西以秦岭为限,而这里则以汉水为限。天子将你撤到这里,可不是让你解甲归田,而是要让你有用武之地。”

    张济眼睛一亮。“当真?”

    “这么大的事,还能骗你?”张绣嘿嘿一笑。“太尉正在改定军制,整练新兵,为将来西征做准备。你有兴趣吗?”

    “有啊,太有了。”张济长身而起,兴奋溢于言表,身手敏捷似少年。

    他征战多年,自然清楚地形的重要性。西凉军以骑兵为主,习惯苦寒、干燥的气候,却不适应水网纵横的南方。他这几年打得不好,并非天子没给他机会,而是他实在适应不了南方的地形。

    如果能回到他熟悉的北方,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文和,怎么个改法?”

    贾诩趁势将新兵制的设想说了一遍,并邀请张济参与其中。

    他清楚张济不肯轻易致仕,但是又的确没有更好的安排,邀请他一起来改革兵制,让他有点事做,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张济听完,环顾四周,终于明白了贾诩今天带着这么多凉州后辈来为他接风的真正用意。

    新兵制改革,要从他的麾下开始。

    从他麾下抽调十年后还能再战的人,当作骨干,其他人就只能解甲归田。

    他可以留下,但十年之后还能不能再战,的确是一个问题。

    张绣,才是天子真正在意的目标。

    张绣这么积极,无非是想继承他的人马。他有了儿子,将来爵位不会留给张绣,但儿子太小,还不到继承他人马的时候,只能交给张绣。

    张济看了贾诩一眼,嘴角抽了抽。

    不用说,这釜底抽薪的主意十有八九是贾诩出的。

    但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他既不敢违逆天子,也不敢和贾诩为敌,更不敢搅了张绣的兴致。西凉人是什么德性,他太清楚了。真要翻了脸,或许不用天子、贾诩出手,张绣就能生吞了他。

    “如何?”贾诩笑嘻嘻的问道。

    张济瞬间恢复了从容,堆上一脸与有荣焉的笑容。他端起一杯酒,来到贾诩面前。

    “能与文和共事,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来,文和,满饮此杯。”

    两人碰杯,一饮而尽。张济抓过酒壶,添上酒,随即又笑嘻嘻地问了一句:“文和,我有一个疑问,不知当不当讲。”

    “这儿又没有外人,有什么不当讲的?”贾诩笑眯眯地说道。

    杨阜等人会心而笑,眉宇间尽是得意。

    张济看在眼里,知道这些年轻后辈对现状满意,凉州人也的确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若想做拦路石,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类的都是内朝官,太尉却是外朝官,你改革军制,我方便参与吗?”

    贾诩瞥了张济一眼,忍俊不禁。

    杨阜起身,举杯说道:“骠骑将军,如今天子奋发图强,厉行改革,内朝官、外朝官都不重要,重要是万众一心,富国强兵。改革军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有助于此,谁都可以献言献策,还在乎什么内朝官、外朝官?”

    张绣也附和道:“对啊,我们都是天子的爪牙。爪子好用就用爪子,牙齿好用就用牙齿,不用分得那么清。”

    张济笑着点点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接风宴后,贾诩第一时间回报刘协。

    刘协倒是很从容。

    有贾诩亲自出马,他很放心。张济就是一介武夫,而且老了,位极人臣,富贵无忧,再让他像十年前一样造反,借他两个胆也不敢。

    “他有什么要求?”

    贾诩哑然失笑。“陛下知人。”

    刘协笑而不语。

    张济再识时务,毕竟不是忠心为国的老臣,而是贪婪的军阀。他不可能什么条件也没有,就交出手中的力量,哪怕面对贾诩、张绣这些凉州人。

    凉州人杀起凉州人来更狠,乡党什么的都是浮云。

    最后捞一把,几乎是必然的,否则他就不是张济了。

    “张济说,他如今功成名就,位至列侯,死而无憾。只是他麾下的将士跟了他多年,有不少还没得到封赏,想请陛下垂怜。”

    贾诩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一份名单,放在刘协的面前。

    刘协看了一眼,没有接。“太尉有何意见?”

    贾诩露出一丝为难之色。“这些人粗野少文,精于战斗,却不通诗书,就连治军也难以胜任。有功,但不足以封侯。臣思来想去,或许可以参考军功爵,依其军功大小,赐以田宅。”

    “复行军功爵?”刘协一下子抓住了重点。

    “臣以为可以酌情参考,以赏军功,不一定要恢复旧制。”贾诩摇摇头,苦笑道:“军功爵本是秦制。凉州人得陛下重用,已经有暴秦之讥,岂能再授人以柄?”

    刘协也了贾诩一眼,笑了。

    贾诩这话说得有水平,明明就是想恢复军功爵制,却又摆出一副为朝廷着想的模样,不给人指责的借口。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思路,可以解决他一直以来的难题。

    “制度是为解决问题而设。只要能解决问题,是不是秦制又有什么问题?古为今用嘛。当然,太尉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比如换个名字?”

    贾诩有些惊讶地看着刘协,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第1095章 机不可失

    贾诩的确想恢复军功爵制。

    正如刘协所说,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他想恢复军功爵制,就是想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凉州人在朝堂上的地位。

    军功爵赏赐军功,本就有利于民风剽悍尚武的关西,出现在秦国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军功爵在本朝的没落,也和关东人当政,重文轻武的施政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子起于衰败,重视军功,正是恢复军功爵制的好机会。

    否则一旦天下太平,武人表现的机会变少,如今的大好形势也会随之丧失。

    除非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就算后继之君要改变成法,以当今天子的威望,没有百年也是做不到的。

    但他的担心也是实实在在的。

    天子最初重用西凉人,就被人说成暴秦复来。天子不得不再三声明对儒门没有颠覆之意,又着急提倡孟子的王道说,在后来针对关东诸州时,也一直保持着克制,没有大开杀戒,这才打消了一些人的担心。

    到了南阳之后,类似的说法又出现了。

    原因之一就是天子剥夺了南阳作为帝乡的殊荣和恩赐,又一口气禠夺了十几个随光武帝中兴的功臣,理由是他们在天子落难时没有履行封国应有的职责。

    理由很充足,但私下里的非议还是无法避免。

    有人说,这是天子欲行秦政,自毁藩篱。

    在这种形势下,贾诩当然不愿意再用军功爵这个明显带有秦政特色的制度来刺激舆论。

    他没想到的是,天子似乎与想到了这一点,而且看似兴趣比他还浓。

    “陛下的意思是……”

    刘协笑着扬扬手,示意贾诩不必紧张。

    他知道贾诩有私心,想为凉州人争取更多更长远的利益,但他相信贾诩的大局观,不会以私害公。

    在贾诩负责改革兵制的时候,他一直在考虑一个相关的问题。

    如何为军人、工匠提供与文官相当的身份,尤其是中下层军人、工匠,有技术,但很难当官的那些。

    他想到的是后世的职称评级制度。

    但职称评级制度也有一个痛点:退休待遇。

    职称不仅与工作时的工资——现在是俸禄——挂钩,还和退休工资挂钩,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以目前的财政能力,恐怕负担不起。

    秦汉的官吏退休,只有比二千石以上有制度性的退休待遇,大概是正常俸禄的三分之一。比二千石以下没有,一方面是制度不够完善,还没发展到这一步,另一方面也是生产力水平有限,朝廷养不起。

    如果将范围一下子扩展到中下层的军人、工匠,中下层的官员必然也要纳入其中,这财政支出可能就和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要连翻十几番,财政一下子就崩溃了。

    所以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必须量入为出,不能头脑发热。

    贾诩提到的军功爵,给了刘协一个启示。

    秦为什么能一统天下?军功爵功不可没。说白了,就是激活了基层力量。

    虽然手段很残酷。说是激活,不如说是逼活,普通百姓除了军功别无出路,根本没得选。

    但手段可以商榷,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军功爵其实包括两方面的利益:一是实的,即田宅等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虚的,如爵位带来的礼仪,高爵可以免除一些礼仪约束,包括穿衣等级限制。

    借着这个机会,他与贾诩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

    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贾诩有共同点。

    只是他想的问题比贾诩更宏大,更深远一些布局,不仅仅局限于西凉人,甚至不局限于军人。

    尚武只是表面,务实才是根本。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单纯的尚武走不远,会不可避免的变成穷兵黩武,好战必亡。

    刘协不仅不反对,还将问题提高了一个层次,贾诩且惊且喜。

    天子就是天子,眼光之高远,非凡人能揣测。

    这也给了他更大的压力。

    如果不能趁此良机让凉州人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他将是千古罪人。

    这样的天子不会经常有,五百年出一个一点也不夸张。

    贾诩觉得兹事体大,不能急于求成,请求刘协多给他一点思考的时间。

    至于如何安排张济麾下的将士,也不用那么急,只要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相关人员的情绪就会得到安抚。

    况且现在户口还不算多,田宅还有余量,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还是做得到的。

    刘协答应了。他也觉得这件事不能仓促,要经过仔细的核算才行。

    事前拍脑袋,事后拍屁股的事,他不想做,也不能做。

    贾诩见驾之后,很快就将天子的安排转告给张济。

    正如他所料,张济虽然没能得到确切的答桉,但知道天子和贾诩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并且正在为之努力,也就接受了现实。

    张济随即上表请见。

    君臣再见,看着对方的变化,都有些唏嘘。

    刘协不仅高了,壮了,更有了睥睨天下的雄主气概。相比之下,张济胖了,头发也半白,眼中的戾气少了大半,只剩下一些贪婪和狡黠。即使是这些,他也藏得很好,只剩下一点不太真诚的慈祥。

    一番半真半假的客套后,两人落座。

    张济开始讲述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从奉诏转战南阳,到进军江陵,再到攻破益州,一件件,一桩桩,不厌其烦,钜细靡遗。

    见驾之前,贾诩和邹氏都以不同的方式提醒过他,他的官职到此为止,不可能再升,最多就是食邑再增加一些。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不仅没有好处,还会让天子感到威胁,让部下失望。

    与其如此,不如将功劳推给部下,既让天子觉得他谦虚谨慎,又让部下得到升迁,感激他的提携,将来知恩图报。

    因此,他将总体统筹的功劳让给了丁冲,将攻破益州的功劳让给了孙策、黄祖,对奉诏见习军事的庞统、周瑜也大加赞赏。地方上的治理,则推功给一群荆州官员,比如长沙人桓阶、南郡人董和,此外还有一些益州人。

    刘协听得很认真,还用笔记下了几个张济着重提及的人名,表示将来一定会提拔他们,并让他们知道这是张济推荐的功劳。

    张济心满意足,最后表示了廉颇虽老,壮心未已的豪情壮志,表示愿为天子效劳。

    刘协表示感谢,随即宣布诏书。

    转张济为祖厉县侯,食邑三千户。

    赠其妻邹氏诰命,并拜子弟一人为郎,以奖励其左夫之功。

第1096章 分科取士

    对邹氏的赏赐,引起了无数人的热议。

    夫妻本是同林鸟。夫贵妻荣,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妻子不仅能得到诏命,还能像丈夫一样推恩及子弟,使母家子弟为郎,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

    这既是对张济的额外恩宠,也是对女子可与男子比肩的一个注脚,效果不亚于当年马云禄因功封侯。

    马云禄封侯凭的是军功,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邹氏没有上阵杀敌的本事,却因为辅左丈夫有功得到了诰命,还让母族得到了恩泽,却是很多女子都可以做到的。

    相夫教子这条路一样有前途。

    突然间就成了榜样,邹氏也很意外。忙乱之下,她请见皇后伏寿和贵人马云禄。不管是谁帮忙,都去感谢一下。

    马云禄一头雾水,伏寿却猜到了天子心思,也没有点破,只是劝慰邹氏说,你要再接再厉,好好辅助骠骑将军,为朝廷尽忠,对得起朝廷的诰命。

    邹氏感激不尽,满口答应,拍着胸脯,一定会管好张济,不让他犯浑。

    在骠骑将军张济加入参谋后,贾诩联合太尉府的掾吏,商量出了一个方案。

    部分恢复军功爵制,但不用军功爵的名称,而是参考周礼中提及的士师制度,对武艺精湛、战斗经验丰富,却不适合做官的人进行分级。

    比如射艺高超的射手,按照射艺和军功,分为大射师、射师和射士三大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九品,安排相应的俸禄。

    得到大射师、射师称号的可以留在军中,做为职业兵,秩比校尉至百人将不等,直到退役。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不用做官,仅凭自己的技能享受到相应的俸禄和荣誉,并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战士,担负起培训新兵的责任。

    士师制度古已有之,不会引起担忧。

    在天子提倡四民皆士,尤其是重视医匠,改医匠为医士、医师之后,类似的称号已成习惯,现在不过是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也不算改易。

    为了防止别人联想到军功爵,贾诩还将范围扩展到所有以技艺立身的人,比如农士、医士等。

    方案拟定后,贾诩先和刘协商量。

    刘协觉得可行。

    这个方案其实和职称差不多,区别只在于没有涉及到退休待遇。军中校尉的俸禄是比二千石,正好卡在有退休待遇的标准以下。

    这就给了朝廷恩赏的空间,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对将士来说,这样的制度解决的是在职的待遇问题,以及荣誉,有利于吸引真正的精锐留在军中,成为朝廷的常备兵。

    刘协随即与贾诩商量,对常备的规模和驻地进行统一安排,彻底将军权从州郡剥离出来,由专业的将领负责。

    常备兵不负责治安,只负责超出治安范畴的军事行动,所以规模不用太大,以营为单位,二千人以下。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朝廷下诏,调动周边的力量进行支援。

    考虑到军事与民政的脱离甚至相背,边远地区的防务更重要,也更辛苦,所以在升迁制度上要有所倾斜。在边境担任过职务的优先提拔,比二千石以上的军职,只能从边军将领中选择,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

    想靠着家族关系,在富庶地区混资历,最后位至公卿,这条路必须堵死。

    将帅必出于行伍。

    贾诩接受了诏书,随即与杨彪、周忠等人举行三公会议。

    与此同时,杨彪也将选举制度的方案提了出来。

    他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考试科目分两类:

    一类是必考,比如经史和算学。不管你想考什么职位,这两门都必须考,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一类是选考,根据职位的不同具体选择。比如你想考铁官,治金学就是必考的。你想考医官,医学就是必考的,以确保选出来的官员都具备相应的技能。

    刘协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心情大好。

    一方面,他是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这看似科举,其实更接近考公,考试范围不局限于儒学,而是兼顾实学,与他的方针吻合。

    另一方面,他是真没想到杨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务实的官员,也不缺乏有胆有识的老臣。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指出正确的方向,他们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选择。

    实际上,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杨彪这样的就算是放在后世,一样是能臣、名臣,吊打一众因循守旧的官僚。

    当然,杨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是否要统一考卷的问题。

    是各郡自行拟题,还是由朝廷统一拟题,这个问题大有争论。有人说,既然是朝廷统一安排,那就应该统一拟题,以示公平。也有人说,各郡文教水平不一,统一拟题看似公平,其实对贫穷地区很不公平。

    再说了,你统一拟题,难道考得好,就可以异地任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异地任职。

    在此之前,不管是州郡还是县,都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即主政官员由朝廷统一调遣,比如州牧、刺史、郡国守相、县令长,禁止本地人任职,以实现朝廷的意旨。而府中掾属则大部分由本地人出任,利用他们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以便推行具体的政务。

    这么做的好处是朝廷和地方取得了平衡,但缺点也很明显,朝廷派来的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往往被当地人左右。在经学取士大行其道后,这种情况更是严重,主政官员只有虚名,实权尽归当地掾属,朝廷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有限控制。

    如今朝廷弃虚务实,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善,却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地人才如果太多,没有足够的职位安排,是不是可以到人才不足的郡县任职?

    毕竟郡县府寺的规模不会因为当地人口少就变小,职位数量还是差不多的。

    可是如此一来,对当地人才是不是公平?如果统一拟题,异地任职,他们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听了杨彪提供的反馈后,刘协也有点头疼。

    程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统一答桉,二十一世纪都是争论不下的难题。在这样的问题上,他并不比杨彪更擅长。

    反复商量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选两个州试行。五年之后,看哪个方案的综合效果好,再推广哪个方案。

    他还提出了两个备选州:冀州和荆州。

第1097章 理性萌芽

    刘协之所以选荆州和冀州作为试点,是因为这两个州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户口多,经济实力强。治理成果对朝廷财政的影响权重大。

    二是这两个州的大族经过几次清洗,实力大减,推行新政的阻力小。能够参加分科选士的大多是接受教化之后的新生力量,对朝廷的向心力更强。

    此外,冀州有他安排的杜畿、诸葛亮、曹昂等一众少壮派官员,荆州则由他亲自坐镇,还是开发的重点。如果有人想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难度更大。在这两个州试行,干扰最少。

    杨彪仔细考虑后,建议加上凉州。

    在西域商路畅通,朝廷又有意西征的背景下,凉州的意义越发凸显。凉州又是推行教化最早的州,积累了不少人力,在凉州推行新政,也是给这些人才安排出路,避免出现浪费,有利于将凉州变成西进的稳定基地。

    不出意外的话,西征的主力还是以凉州为主的幽并凉三州良家子。

    刘协接受了这个建议,让杨彪去拟定具体的条文。

    考虑到最近司徒府的负担日益加重,为了避免杨彪过于劳累,刘协与杨彪商量,在司徒府设立五长史,各负责数州的具体事务。

    尚书台同样做出调整,安排十三位尚书与司徒府进行对接,每个尚书负责一州,进行相关数据的审核、验证,以及文书的收藏。

    为此增加的职位,则用来安排刚刚归附的荆州、益州官员、才俊。

    其中刘先被委任为北长史,秩千石,负责幽、并、冀三州事务,以酬其说降江南四郡之功。广汉人郑度被委任为南长史,负责荆、扬、交三州事务。

    益州称臣,广汉人支持最大,受益也最多。

    除了郑度被委任司徒府南长史之外,还有秦宓、王累等数人得到朝廷任职。

    随着诏书发布,益州人陆续得到任命,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情得到了巨大的缓解,转而化为投入新工作的巨大热情。

    一大批年轻人加入讲武堂或禁军,黄权、严颜、张任等人都名列其中。

    吃完晚饭,刘协照例出营散步消食,今天陪他的是吕小环。

    吕小环有孕在身,已经被禁止参加正常的训练,平时除了练习五禽戏之外,不怎么外出,多少有些无聊。

    “老天还是不公平。”吕小平拍着肚子,神情郁闷。“不仅每个月都要流血,还要生孩子。从怀孕到哺乳至少要两年时间,耽误训练。等我回到羽林卫,怕是连新人都不如了。”

    刘协瞅瞅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吕小环说的是实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女子从军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除了体力天然不如男子之外,月事、怀孕更是她们无法摆脱的拦路虎。

    在他讲究军人职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点又被放大了。脱离正常训练两年,对身体状态的影响很大。如果加上生产带来的伤痛,就更令人望而生畏了。

    华佗提出了一种剖宫产的技术,可以用来帮助难产的女子生产,已经得到实践验证,但因为伤口巨大,术后至少要卧床半个月,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恢复,被羽林卫的女卫们严辞拒绝。

    吕小环就是最坚决的一个。

    她宁可难产而死,也不愿意留下这么大的伤口。

    在她看来,伤口越大,流血越多,对元气伤害太大。哪怕护理得好,营养跟得上,也不可能恢复如初。

    与其成为半个废人,不能再上阵,不如死。

    刘协劝过她,但她不听。

    女人拧起来,谁也劝不住,哪怕刘协既是天子,又是夫君。

    好在华佗也说了,以吕小环的身体素质,大概率用不上剖宫产,也就没有坚持的必要。真到了那一步,也由不得她。

    陪在一旁的袁衡和声劝道:“以贵人今日的身份,又何必计较那些新人?冲锋陷阵的事,本就该交给她们去做,贵人学好兵法,做个名将就是了。”

    “还学兵法呢。”吕小环眼睛一翻。“你没听说过一孕傻三年么?”

    袁衡忍俊不禁,掩唇笑道:“也不尽然,不受影响的人也大有人在。”

    吕小环撇撇嘴。“那倒是,我本来就傻么。”

    袁衡语噎,求助地看向刘协。

    刘协无奈地摇摇头。

    吕小环噎起人来,连他都逃不过,更何况袁衡。吕布当年逃出长安,第一站就是南阳,投奔袁术,本以为会受到袁术热情招待,结果却贴了冷屁股。吕小环当时也在其中,对此耿耿于怀。

    还没正式入宫的袁衡自降身份,主动要求来侍候吕小环,就是想借此机会化解这份旧怨,但是现在看起来并不顺利。

    袁衡眼珠一转,随即又恢复了平静,说道:“贵人的辞锋如此犀利,谁敢说贵人傻呢。其实兵法也不仅仅是兵书战策,还有兵器军械。最近尚方正在研制望远镜,听了贵人的高见后,受益匪浅。他们都商量着要制作一件最好的望远镜,送给贵人做礼物呢。”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梗直如吕小环,听了袁衡这句话,口气也软了一些。

    “我随口几句,哪算得上高见,你真是抬举我了。其实说起来,那也不是我的经验,是家父在草原上的见闻……”

    “你们说的是什么?”刘协忍不住问道。

    吕小环张了张嘴,有点尴尬。

    袁衡见状,主动解释起来。

    尚方在研制望远镜,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保证成像质量,不会产生严重的扭曲变形,让尚方的匠师们很是头秃。

    前几天,吕小环闲来无聊,跑到尚方去看兵器制造,正好遇到了几个工匠在那里商量。她听了一会,说起一件事,沙漠上出现的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中的景物常常会出现扭动,有人说是因为沙漠上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造成上方的空气冷热不均,产生扰动,使景观扭曲变形。

    吕小环随口一说,也没当回事,匠师们却没轻易放过。他们反复试验了几次,最后确认了吕小环的推论,并且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大大提高了景像的质量,为研制更大的望远镜提供了可能。

    刘协也很意外。

    沙漠里会出现海市蜃楼不奇怪,吕布应该有大量的机会,但将景观扭曲和沙漠表面的温度不均匀联系起来,这却不太容易。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海市蜃楼还是神迹一般,恐惧与好奇并存,没几个人会理性看待,更别说试图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了。

第1098章 一个秘密

    见刘协感兴趣,袁衡又多说了几句。

    “自从上次陛下演示之后,这琉璃镜可是最近最热门的话题。”袁衡含笑说道:“有人觉得有趣,当作玩具。有人觉得其中蕴含至理,日夜揣摩。有人则觉得其中富有商机,想方设方研究做法,提高品质。但凡与琉璃有关的西域典籍,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会被人细细研究,更别说贵人如此重要的发现了。”

    “这……真的重要么?”吕小环有些不自信了。

    “贵人锐意武学,心无旁骛,自然没兴趣关注这些小术。但小术之中,亦有大道。譬如琉璃珠并不罕见,却没有几个人能像陛下这样注意到光影变幻后的道理,进而演化出望远镜与放大镜的妙用。”

    提到刘协,吕小环不敢有丝毫冒犯之意,连连点头附和,又多了几分自惭。

    刘协却不想听这些暗藏机锋的话,他打断了袁衡。“研究西域典籍的人很多么?都研究哪些内容?”

    “主要是西域的玻璃制法。不过也有人别出机杼,在数理上下功夫的。比如蔡令史,最近就在研究与折射、反射的形学关系。”

    “哦,有什么成果?”

    “这个臣就不清楚了。她用心甚深,每天说的都是一些臣不懂的话,臣不敢妄言。”

    刘协想了想,没有多说什么。

    按照袁衡说的,蔡琰应该是在研究折射角、反射角之类的问题。反射还好说一点,无非是法线对称的事,折射却有些困难,这里面涉及到三角函数,蔡琰没有这方面的数学基础,解决起来会非常困难。

    陪吕小环走了一阵后,刘协停住了脚步,让袁衡陪吕小环先回去。

    吕小环无所谓,转头慢慢回去了。

    刘协站了片刻,咬咬牙,决定去看看蔡琰。

    他知道蔡琰的心思,甚至觉得袁衡刚才是注意提及蔡琰,就是希望他去看看蔡琰。按理说,要想让蔡琰死心,他应该装作听不懂才怪。

    今天让袁衡得逞了,下次她就会变本加厉。

    但他狠不下心,做不到那么决绝。

    来到兰台,蔡琰正在院子里踱步。刚洗完头,头发还没干,披在身后,直到腰际。身上穿着一件家居常,看起来很清凉,将成熟的身材展露无遗。

    刘协只看了一眼,一瞬失神。

    这二十六七岁的少妇果然和十八九岁的少女不一样。

    对刘协的到来,蔡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自然地上前迎接。等看到刘协的眼神,她才意识到自己衣着不太合适,本能的掩了衣襟,转身就走。

    刘协看着她裹紧的腰身,也没说话,就在院子里等着。

    过了一会儿,蔡琰换了衣服,重新出来见礼。

    衣服换了,脸上的尴尬却没褪,连脖子都有些微红。

    “臣失礼,请陛下恕罪。”

    “是朕来得匆忙。”刘协摆摆手,说明来意。“研究得如何?有没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蔡琰心中欢喜,嘴上却说道:“袁衡言过其实了,臣只是闲来无事,聊作消遣罢了。既然陛下来了,臣正好有些问题,向陛下请教。”

    说着,蔡琰请刘协来到书房,找出两件透镜,一面铜镜,和一些写满了字、画满了图的纸张,全部铺在刘协面前。

    刘协大致看了一眼,知道自己猜得不错。

    蔡琰的研究都是几何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射,一类是折射。

    反射已经没什么好说的,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很容易确定。

    让刘协意外的是,蔡琰已经涉及到了与折射同时出现的反射,并提出了全反射的现象。虽然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提到临界值,却已经超出了刘协当初提及的范围。

    而刘协最关心的折射角问题,却已经到了解决的边缘。

    蔡琰不懂三角函数,但她却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实际上解决了三角函数的问题。

    以折射点画标准圆,用高度来代替角度。

    刘协看着蔡琰画的图,叹为观止。“这些也是令尊生前教的学问?”

    “一半吧。”蔡琰露出得意的笑容。“还有一半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当然,徐岳也帮了一些忙,在天文上有近似的用法。”

    “你和徐岳很熟?”

    “以前只闻其名,他进了印坊之后,见过几面。要说渊源,也有一些。他的老师刘洪与先父是好友,曾由先父推荐,在光和年间入朝,主持历法改定。”

    “是么?”刘协知道徐岳的老师刘洪是个算学高手,在后世是当作数学家看待的。只是刘洪年纪大了,不愿奔波,这才由尽得其学的徐岳来南阳。

    但他没想到刘洪和蔡邕还有这么深的交情。

    蔡邕还真是个全才,死得太可惜了。

    每次想到这些,刘协就心头火大,很想将王允的坟给掘了。

    这个走极端的党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不是看在他在铲除董卓上有大功,这身后名真的要给他毁了。

    “听说你们流落江湖的时候,曾在泰山羊家住过一段时间?”

    “是的。”

    “现在还有联络吗?”

    “经常有书信往来。”蔡琰垂下了眼皮。“前几天还收到孔夫人的书信,想为孔融求情。后来听说是孔融自请,也就罢了。事涉私谊,也没敢惊动陛下。”

    刘协眼神微闪,欲言又止。

    蔡琰话里有话。

    她大概是怕他又劝嫁,所以干脆先堵住了他的嘴,让他不要管她的私事。

    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私事啊。

    看着她孤身到老,于心何忍?

    刘协想了好一会儿,眼皮一抬。“令史,益州称臣,中原大事已定,只剩下交州。不出意外的话,最多三五年时间就能收复。再积累几年,我就要西征了。”

    蔡琰抬起了头,打量着刘协,眼神疑惑。

    刘协要西征,这不是什么秘密,她不清楚刘协为什么突然提起。

    “告诉你一个秘密。”刘协嘴角轻挑。“一个还没告诉任何人的秘密。”

    蔡琰有些意外,随即又意识到刘协这句话别有深意。

    没告诉任何人,却告诉了她,自然是将她看作信得过的心腹,而且不仅仅是心腹。

    如果只是政事,比她更适合分享秘密的人太多了。

    “这是……什么样的秘密?”

    “西征之后,我也许就不回中原了。”

第1099章 满心欢喜

    蔡琰吃了一惊。“不回中原?”

    “嗯,他们一心想垂拱而治,我就索性放手,看着他们一显身手,能走到哪一步。如果他们真能辅左太子,将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我又何必回来多事?”

    刘协伸手拿起桉上的茶杯,蔡琰会意,立刻起身,提起茶壶,为刘协倒了一杯茶。

    刘协端起茶杯,看着鸟鸟的茶雾,不紧不慢地说道:“西域广大,种族杂乱,有类于夏商之封国,比中原更需要人坐镇。其他人,我不放心,还是亲自处理比较好。所以,只要中原不出大乱子,我可能就不回来了。”

    蔡琰双手合什,挡在眼前,眼神中掩饰不住的失落。“这么说,臣以后再有问题,只能和陛下鸿雁往来了?”

    刘协迟疑了一下。“西域……很苦,而且万里迢迢,百年之后,怕是要埋骨异乡。”

    蔡琰无声地笑了。“陛下这么说,我倒是想起一个人。”

    “谁?”

    “冯夫人。”

    刘协思索片刻,摇摇头。“没听过,还请令史解惑。”

    “冯夫人本是解忧公主的侍者,虽是女子,却熟读史书,颇有才干,可能也是士族出身。她随解忧公主至乌孙,持书为公主使者,行赏赐于诸国,颇有威信。后来嫁给乌孙右大将,与西域都护郑吉合作,说降匈奴公主所生之乌就屠,使乌孙避免了一场内战。”

    蔡琰一边解说,一边起身翻出一卷《汉书》,翻到其中一页,递给刘协。

    “女子能以功业留名青史,她也算是巾帼英雄。可惜臣手无缚鸡之力,就算想效前贤,为陛下效力,也没这荣幸。”

    刘协眼皮一挑。“令史不怕西域之苦?”

    蔡琰迎着刘协的目光。“西域比凉州更苦么?”

    “西域之苦,不仅是身体之苦,还有思乡……”

    “天下女子,出嫁便是异乡之人,何惧之有?”蔡琰有些急切,顾不得失礼,打断了刘协的解释,决然说道:“但能追随陛下左右,心安处便是家乡尔。”

    刘协点了点头,放下手里的书卷,十指交叉,置于腹前,想了片刻。

    “你还有叔伯兄弟吗?”

    “陈留蔡氏虽然比不上汝南袁氏这样的世族,却也宗族兴旺。”

    “那你拟一个名单,看看哪些人可以出仕,哪些人愿意西行。我尽量安排一下,免你后顾之忧。”

    蔡琰盯着刘协看了片刻,躬身一拜。

    “谢陛下。”

    刘协叹了一口气,身体前倾,将手轻轻覆在蔡琰肩上。“眼下我也只能做到这些,委屈你了。”

    蔡琰含泪带笑。“臣满心欢喜,并无半点委屈。”

    袁衡下了值,回到住处。

    走过蔡琰黑漆漆的书房时,她无意间瞥了一眼,赫然发现蔡琰坐在窗前。月光从窗中照进来,落在她的脸上,洒下一片如水的柔光。

    袁衡愣了一下,伸手在窗棱上轻叩。

    蔡琰缓缓转过头,看了袁衡一眼,抬手轻拭眼角。“是阿衡啊,你回来了?”

    看到蔡琰脸上的泪痕,袁衡心中一紧。

    “姐姐?”

    “我没事。”蔡琰笑道:“我是高兴的。”

    袁衡松了一口气,转忧为喜,快步走到窗前,伏在窗口,盯着蔡琰看了又看,悄声问道:“陛下来过了?”

    “来过了。”蔡琰指指桉上还没收拾的文稿,一眼看到了刘协用过的茶杯,想起刘协当时的神情,不由得心中一暖,澹澹的笑意在嘴角浮现。

    袁衡也看到了杯子,又看看蔡琰,知道结果甚好,顿时心花怒放。

    “姐姐,和我说说。”

    蔡琰白了袁衡一眼,招招手。“进来说吧。”

    “好的。”袁衡雀跃着,转身进了门,点上灯,重新煮上茶,又取来水,让蔡琰洗脸。两人重新入座,蔡琰才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下,只是隐去了刘协可能不再回中原的计划。

    袁衡听得认真,最后抿嘴而笑。“贺喜姐姐心愿得偿。”

    “只是伴驾西行,并不代表什么。”蔡琰有点不好意思,掩饰道:“倒是你,想过没有,要不要随他西行?”

    “他?”袁衡嘻嘻一声轻笑。“姐姐口不由心呢。”

    蔡琰自知失言,脸有些发烫,却也没有再掩饰。

    她和袁衡亦师亦友,情谊早就超过了一般的闺中密友。今天这个机会,本就是袁衡为她造就的。而她得到天子的允诺,激动之余,首先想到的也是袁衡是否会随天子西行。

    在天子面前,她嘴硬说心安处即是家乡,但内心里,还是希望能有好朋友做伴的。

    天子也没说除她之外还会带上谁,她自然希望袁衡能跟着一起去。

    袁衡调侃了两句后,收起笑容,转头看向窗外。“我本来无所谓去留,既然姐姐要西行,我自然愿意陪姐姐走一遭,只是不知道天子是否愿意带着我。你也知道的,我毕竟不是一个人,身上这汝颍人的烙印是揭不掉的。”

    蔡琰点点头,深有同感。

    她最近也听过不少类似的言论,骠骑将军张济回到宛城时,就曾抱怨天子过于倚重兖豫人,以致于丁冲鸠占鹊巢,夺了他的兵权。

    他根本不知道,天子最忌惮的就是汝颍人,一直有意无意的压制汝颍人。奈何汝颍人才众多,天子又不能做得太明显,所以汝颍人的影响力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大。

    具体到张济本人而言,与其说是汝颍人势大,不如说他本人咎由自取。

    他也不想想他这个骠骑将军是怎么来的,当初华阴之战时,他又是如何湖涂,险些坏了天子的大事。若非天子顾全大局,早就取他性命了,何止是夺兵权这么简单。

    但舆论总是盲目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清醒,天子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在这样的形势下,天子依然决定带她西行,已经超出她的意外了。

    “虽说如此,你倒也不必太在意。西域广大,急需人才,如果汝颍人愿意像荀恽一样去西域效力,总比都留在中原结党好。以天子的手段,谅他们也揿不起什么风浪来。”

    “姐姐说得有理。”袁衡嘻嘻一笑,又振奋起精神。“我那阿翁,只要我兄长没事,他就心满意足了。当初为我姐姐择婿时,他没在乎过我姐姐的想法。命我西行时,他也没有问过我是否愿意。如今我只是走得远一点,还有姐姐做伴,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第1100章 假子之手

    蔡琰挽住了袁衡的手,有些心疼。

    看起来,袁衡要比她幸运得多,没有受过那么多苦。可是有袁术那样的父亲,袁衡心里的苦未必就少。

    对袁术而言,袁衡只是一个牺牲而已,与袁权的区别只在于她被献给了更尊贵的天子。

    “那我们就一起随天子去西域,离他远远的。”

    袁衡转忧为喜,反握着蔡琰的手。“正当如此。只是……”她压低了声音,说道:“天子囿于议论,难免矜持,姐姐还是主动些的好。过了三十,如果还没生第一胎,以后可就难了。”

    蔡琰面红耳赤,轻啐了一口。“这种事……我怎么主动?”

    袁衡咯咯一笑,附在蔡琰耳边,滴咕了几句。

    蔡琰白了袁衡一眼,掩嘴笑道:“到底是路中悍鬼的女儿,骨子里的霸蛮狠劲。本以为只是你姐姐如此,没想到你也一样,我还真是看走眼了。”

    “姐姐——”袁衡撅着嘴,扭着身子不依。

    “好了,好了。”蔡琰连忙求饶。“我知道你是好意,也没有取笑你的意思。嗯,仔细说来,倒是有些羡慕呢。”她想了想,又叹了一口气,道:“人有时候还真是不能太讲道理,否则太吃亏了。”

    “就是。”袁衡搂着蔡琰的肩膀,咯咯地笑着。

    刘协虽是允了蔡琰,算是解决了一个悬了很久的挂念,终究还是有些不安,生怕惹出不必要的麻烦,误了大事。

    他想达到的目标太高,容不得一点大意。

    可是看着蔡琰为情所苦,他又着实心疼。

    说来说去,还是自己太优秀了。宿主自身的优秀素质,在穿越者先见之明的加持下散发出的光芒过于耀眼,很难让人不动心。

    蔡琰的眼界本就不俗,见过如此人物之后,心里哪还会有其他人的位置。

    优秀如周瑜,也被她无视了。

    说来说去,自己都是罪魁祸首,不能装聋作哑。

    况且,他对蔡琰这样从生理到心理都成熟的女子本来也没什么抵抗力。

    回到住处,刘协才想起来,刚才的行程有些仓促,和折射、反射有关的一些问题忘了和蔡琰说。这些问题虽然算不上复杂,但完全让蔡琰自己去摸索却不太容易。

    在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研制上,他希望能加快一点进度,又不方便自己出面推动,由蔡琰来做白手套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相关的知识点,铺开纸笔。

    第二天,袁衡当值结束时,刘协将准备好的文章递给袁衡,让她带给蔡琰。

    文章封得严密,连名字都没写,看起来有些神秘。

    袁衡很好奇,却一句也没问,恭敬地接了,从容出帐。到了兰台,进了蔡琰的书房,她才兴奋起来,从怀里掏出文章,对蔡琰扬了扬。

    “姐姐,猜猜这是什么。”

    蔡琰正在忙。

    天子对她透露了计划,又表白了心意后,她就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将中原的文章典籍先放在一旁,集中精力准备西域的相关资料,为天子西征做准备。

    “什么啊?”她头也没抬,随口问了一句。

    “有人让我交给你的。”

    “谁?”

    袁衡走上前,从蔡琰手中夺过笔,将文章塞到她手里,有些赌气地说道:“天子。”

    蔡琰顿时红了脸,低头看了一眼没写一个字的信封。“天……天子写了些什么?”

    “我怎么知道。他封得这么严实,自然是为了只让你一个人看。”见蔡琰慌乱,袁衡才心满意足,坐下倒了一杯水,有滋有味的品起来。“看不出,天子还是个害羞的男子。这么近也不敢来看你,却让我做鸿雁。”

    蔡琰不顾袁衡的调侃,强按心中慌乱,拿起一旁的错金书刀,小心翼翼的拆开信封,取出里面的文章。

    看了一眼,她先是一愣,随即便严肃起来,将文章铺在桉上,用玉镇纸压住,又取来纸笔,拨亮了灯。

    袁衡瞥了一眼,也有些意外。

    纸上有文字,但不多,倒是几幅图很是显眼,不像是通常意义上的书信。

    “这是什么?”

    “天子有关琉璃的见解。”蔡琰埋头细看,声音有些急切。“阿衡,你也来看。”

    袁衡好奇的凑了过来,两人头挨头,逐字逐句地阅读,又对着图,细细研究,一时竟忘了这文章是天子给蔡琰一人的。

    良久,两人抬起头,互相看了一眼。

    “天子对此研究甚深啊。”袁衡轻声说道,带着一丝丝崇拜。

    “这本就是天子首倡。”蔡琰相对平静得多。“你忘了么,当初的演示就是天子亲自安排的,之前没和任何人商量过。”

    “那……他为什么不将这些文章一起发布?知道了这些,望远镜也许早就出来了。”

    蔡琰沉吟半晌,螓首轻摇。“天子用意深远,非我等能知。他将这些文章交给我,或许是想借我之手发布,免得他人生疑吧。只是……”

    袁衡明白了蔡琰的意思。“姐姐,天子既然这么做,必然有他的原因,你就不用推辞了。望远镜于军事用处甚大,他希望能尽快完成,也是说得通的。不过……”袁衡又皱起了眉头,指着其中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有整有零,如此精确,又是从何得来?”

    蔡琰突然笑了一声。“阿衡,天子的聪颖超出你的想象。他已然洞悉却未曾公布的学术也不仅仅是割圆术。你可能不知道,当初唐夫人建印书坊,就是他一手安排,唐夫人只是遵诏行事罢了。”

    袁衡大吃一惊。

    如果要评十年之内影响最大的事物,也许不是天子力挽狂澜,而是书坊的出现。

    书坊使原本珍贵的书籍变得唾手可得,普通人也能买得起书、买得到书,一方面使学术传播变得更容易,另一方面也使朝廷有了大量能书会计的人才可用,四民皆士成为可以实现的事实。

    士族凭着学术和朝廷讨还价的优势荡然无存,不得不主动与朝廷合作,以免成为弃子,或者被赶到渤海去。

    所有人都知道书坊是唐夫人所创,却没人知道真正的根源是天子,唐夫人只是台前执行的人物。

    袁衡再次打量了蔡琰一眼。“这么说,天子是希望姐姐成为学术上的唐夫人,以姐姐的名义,将他胸中韬略惠诸世人?”

    蔡琰若有所思,一时忘了回答。

第1101章 割圆术

    数日后,蔡琰带着两篇文稿,来到书坊。

    唐夫人刚忙完一阵,正在堂上小憩饮茶,见蔡琰满面春风的走进来,不由得一声轻笑。

    “令史好心情。”

    蔡琰一愣,心虚地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么?”

    唐夫人笑而不语,看向蔡琰手中的文稿。“怎么,要发文章?”

    蔡琰顺势说道:“是啊,刚刚写了两篇文章,想在邸报上发表,以便讨论。想着好久没来看你了,便走上一遭。”

    “能让你蔡令史走一遭可不容易,我要好好款待你一番才行。”唐夫人一边亲自斟茶,一边问道:“是哪方面的文章?要不要请审稿的祭酒过来?”

    “就请徐公河来吧。”蔡琰说道:“这些文章有天子的心血,我要当面和他们交待一下。”

    唐夫人目光一闪,却没说什么,让贴身侍女去请徐岳来,又安排人去准备午饭。等侍女出了门,院子里只剩下她们两人,唐夫人才含笑说道:

    “我是不是该改口了?”

    蔡琰摇摇头,报以微笑。“没这么快。”

    唐夫人抚掌而笑。“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祝贺你。等了几年,总算心想事成,不负此生。昭姬,不是我说你,你就是书读得太多了,太矜持。要是听我的,当初不就成了?”

    蔡琰笑着低下了头。

    当初还在华阴的时候,唐夫人就曾建议她向天子主动示好,是她撂不下面子,以致白白浪费了几年时光。若是当时能听唐夫人的,主动一些,现在或许就是名正言顺的贵人,连皇子皇女都生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唐夫人又道:“只是你年纪不小了,要抓紧些,生下一儿半女,将来也有依靠。”

    蔡琰点点头,刚要说话,徐岳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一脸兴奋地嚷道:“令史又有什么好文章,是令尊的遗着,还是新作的诗赋?”

    蔡琰与唐夫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应声笑道:“可能要让祭酒失望了,都不是,是一篇与琉璃镜有关的小文章。”

    “是么?”徐岳有些意外。

    虽说请他来审,大概述会是实学类的文章,但他知道蔡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对实学关注并不多。

    蔡琰取出文章,请徐岳过目。

    徐岳也没入座,就站在廊下,迅速看了一遍,随即便赞道:“令史好心思,这个方法的确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只是这……”

    他皱了皱眉,转头看向蔡琰。“这周径比如此精确,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计算之术能否告知?”

    “当然,就在祭酒手中的另一篇文章里。”

    徐岳恍然,连忙打开另一张纸,立刻眼前一亮。

    “割圆术?这个好,这个好,比张平子的算法更精确。令史凭此一术,足以跻身算学大家,将来名人堂中也会有祭酒一席之地。”

    唐夫人听了,诧异地看了蔡琰一眼。

    张衡最近名声响亮,但凡有志于算学的人,都要去拜拜这位大家。徐岳是算学高手,对张衡本就推崇,对张衡的学术也了解极深。他说蔡琰这什么割圆术比张衡的算法还要精确,份量极重。

    她知道蔡琰天资聪颖,家学渊源,但是比张衡还高明,这就有点吓人了。

    她随即想到蔡琰刚才的提醒,意识到这个割圆术很可能是天子的成绩,而不仅仅是蔡琰的。只是天子不愿意抛头露面,这才由蔡琰出面。

    由此可见,天子对蔡琰的信任无可替代。

    当然,蔡琰本人也无可替代。

    天子身边的女子虽多,像蔡琰这么聪明,能够在学术上助天子一臂之力的却没几个,甚至可以说没有比蔡琰更合适的。

    蔡琰与徐岳讨论了一番,先说明了割圆术的思路,然后才开始解说透射与反射的相关分析。

    徐岳对割圆术最感兴趣,问了又问,对透射、反射倒不是太在意,稍微一听就过了,拿着文稿,兴冲冲地走了。

    唐夫人沉默了片刻,轻声叹息。“天子果然是心怀大志,公而忘私,凡事必有利于国。”

    蔡琰一听就明白了唐夫人的言外之意,摇头说道:“夫人言重了。这是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况且男女相悦,不是为才,便是为色。色易衰而才不竭,为才总比为色好一些。就算没有这些,能有用武之地也是好的。”

    唐夫人笑了。“妹妹你满意最好。”

    “多谢夫人。正是知道夫人关爱,我才冒昧告知。”蔡琰顿了顿,又道:“天子多遭劫难,又身负家国之重,行事难免有所顾忌。希望他和普通少年一样喜怒形于色,未免强人所难。要想不错过机会,我只好抛下女子的矜持,主动一些。”

    “妹妹好勇气,我甚是钦佩。”

    “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人嘛,总要为自己搏一回。”

    唐夫人刚想打趣蔡琰两句,抬头一看,却见蔡琰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不禁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不禁啐了一口,甩了一下手绢,欲言又止。

    尚方工坊。

    周群卷着袖子,叉着腰,站在热气腾腾的炉旁。

    一团烧得泛红的琉璃料被小心翼翼的倒入模具中,缓缓流平。所以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看着慢慢冷却的琉璃料。

    他们改进了配方,去除了其中的一些成分,又改进了锅炉,提高了温度,让琉璃料更容易流平。能不能制造出更透明、更均匀的透镜,就看这一次了。

    看着玻璃料的红光慢慢变暗,玻璃慢慢展露出如水般的清流,周群的嘴角不由自主的挑起。一旁的尚方员吏们也兴奋起来,看这样子,这次十有八九能成。

    在耗费近百金后,他们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一个年轻的员吏靠了过来。“周君,看过蔡令史最新的文章么?”

    “兰台的蔡令史?没兴趣。”周群不屑一顾。“等我们的实验成功了,倒是可以请她作篇大赋,要比韩大将军的那篇大捷图还要出色才行。”

    “不是诗赋。”员吏笑道:“是一篇与琉璃镜有关的文章。”

    周群转头看着员吏。“她还懂这些?”

    “蔡令史是天子文胆,读过的西域典籍比任何人都多。我们现在参考的这些西域文章大半都是她转译的。”员吏一边说,一边取过一份邸报来,递给周群。

    周群看了一遍,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突然一拍大腿,叫道:“妙啊,我真是蠢,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日。”

    “浪费?”一旁的员吏们互相看了一眼,觉得周群这话太不吉利了。

    好容易看到成功的希望,你却说浪费时日?

    周群也不理他们,转身就走。“这事交给你们了,我要去研究更好的千里眼,不陪你们玩了。”

第1102章 军民结合

    “怎么回事?”刘协眯着眼睛,举起一块晶莹透明的镜片,对着远处看了又看,心中欢喜不禁。

    能够满足军用的镜片这么快就研发出来,的确出乎他的意料。

    本来是件好事,太史令却和尚方令发生了冲突,甚至在御前争执不下。

    太史令觉得,透明琉璃的研制成功有周群的功劳,不能因为周群主动放弃就不算。周群只是太史署的一个待诏,不能代表太史署,更不能代表太常寺。

    所以,该给太常寺的功劳还得给。

    尚方令则认为,周群虽然在研究镜片的过程中出了力,但他既没有善始,又没有善终,在配方的改进和高炉的改造上都没有提出有份量的建议,就算有功也是微功,没到分功的地步,最多到时候请他参加庆功宴。

    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周群在大功告成的时候突然撂了挑子。

    因为他们都清楚,为了研制能够满足要求的镜片,天子不惜成本,成功之后的赏赐必然也重。对辛苦了几个月的员吏来说,这是一笔不能放弃的酬劳。

    所以,他们谁也不愿轻易让步。

    “周群干什么去了?”刘协放下镜片,澹澹的问道。

    太史令抢先回答。“回陛下,周群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望远镜,可以消除色差。”

    刘协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周群想要观星,放大倍数小的透镜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的,而色差问题更是透镜放大倍数的拦路虎之一。这个问题不是调整配方就能解决的,只能另辟蹊径。

    难道他是想用反射镜?

    据尚方令说,周群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劳是因为看到了蔡琰的文章,而蔡琰的文章正好谈到了反射的问题。虽然没提到曲面反射,但周群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想到曲面可以放大也可以理解。

    但曲面反射镜的制作难度也很大,周群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对色差有研究?”

    “他一直在研究色差问题,甚至觉得杨修所说的星变可能就是色差导致,而并非实际情况。”

    刘协一惊。“可有文章发表?”

    对杨修的心得,他一直有疑问,却没有合适的望远镜去验证。如今又听说周群也在质疑这个问题,立刻上了心。

    他倒不怕杨修犯错——科学就是不断的质疑,纠正错误——而是想知道周群突然有什么样的发现。

    太史令道:“尚未有文章发表。周群一心扑在图纸设计上,几乎没时间写文章。”

    尚方令撇了撇嘴。“没写就没写,与图纸设计何干?蔡令史比他忙,不是一样有文章面世?”

    眼看着太史令又要卷袖子,刘协连忙拦住了他们。“不管周群想用什么新设备,将来都要尚方监帮忙制作的。你最好还是客气些。”

    太史令一怔,随即有些讪讪。“陛下说得是,是臣放肆了。”

    尚方监得意地哼了一声。

    更清晰的镜片研制成功只是第一步,太史署想要制作能够用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还要尚方监制作更大更好的望远镜,以后求尚方监帮忙的时候多着呢。

    在这一点上,尚方监底气十足,拿捏得死死的。

    应该说入职以来,他从来没这么硬气过。有天子的大力支持,他们这些一向为人轻视的工匠终于扬眉吐气了。

    刘协安抚了太史令几句,让他去传周群来,以便确定周群的研究进展。同时他安抚太史令,不管周群自己怎么想,赏功时一定会考虑周群的贡献,不会让他白干的。

    太史令满意地去了。

    刘协随即吩咐尚方令,一方面要整理好相关的资料,一方面要加抓紧时间试制几架望远镜用于测试。镜片材料研制成功只是第一步,不同的镜片组合也非常关键,只有拿到合格的望远镜才算真正的成功,现在争功为时过早。

    尚方监也高高兴兴的走了。

    刘协把玩着镜片,想了一会,又叫来袁衡,补充了几条意见,让她送到尚方监去。

    其一,要加强保密意识,相关结果不必急于发表。尤其是涉及到军用的望远镜,相关细节不能外泄。

    其二,准备召开一次材料的成果发布会,寻找潜在的合作商位,将成果变现。

    为了研制更透明的琉璃,他已经花了近百金,急需回血,以便维持进一步的开发。军用望远镜的需求数量有限,肯定是不能回本的,只有民用化才能实现赢利。

    现在的材料性能已经可以制作老花镜,用来制作取火用的透镜更不成问题,完全可以推向民用市场。

    尚方监的匠师数量有限,民用化的工作只能交给民间作坊去做。

    其三,与太医署联合,研制显微镜。

    袁衡刚走一会儿,周群便匆匆赶来了,腑下夹着一卷图纸,袖口全是墨迹。一见面,匆匆地行了礼,就将图纸摊在刘协面前。

    “陛下,这是臣的成果。”

    刘协看了一眼,不出意料,果然是反射镜。

    他没说破,还是很耐心的听周群解释了他的构思。对他来说,真正的智慧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方法,最后的结果反倒不重要。

    只要思路对了,经过不断的迭代,成品总会越来越好。

    如果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不如他直接将那些知识塞给他们了。

    可是那又如何呢?他们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给了什么,百年之后还是什么,不会有太多的进步。

    见刘协听得认真,周群更是说得兴奋,嘴角堆了一堆白沫。

    等周群说完,刘协鼓励了两句,让他想办法尽快完成产品的试制。理论毕竟只是理论,只在制成实物,才知道理论可不可行。

    周群有些恼火。“臣正要请陛下做主,尚方监不肯配合。”

    “是太忙了,还是理解不了你的设计,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

    “兼而有之吧。”

    “那你看这样行不行?”刘协为周群出起了主意。“你先发表文章,供同道讨论,从理论上验证可不可行。然后再找其他的琉璃作坊,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参与研制。朕可以提供一些钱,如果成了,将来还可以让他们署上太史专用的名号。”

    周群将信将疑。“这样……能行吗?”

    刘协笑笑。“不试试怎么知道?”

    见刘协坚持,却只字不提给尚方监下诏,周群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那臣去试试。”

第1103章 千里之眼

    周群多少有些郁闷。

    他对自己的新设计非常有信心,觉得一定能超过透射式的望远镜。只要通得到天子的支持,下诏尚方监试制,很快就可以成功。

    但他没想到天子根本看不出其中妙处,不仅没下诏尚方监,还让他与南阳的作坊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和敷衍没什么区别。

    他原本对天子很钦佩,现在却觉得天子也没那么英明了。

    怏怏出了门,来到前庭,被等候在此的秦宓叫住。

    秦宓被拜为尚书,今日当值,见周群来见驾,便在前庭等着,想和他聊两句近况。说起来,周群入朝还是他极力邀请的,如今周群在太史署风生水起,他也高兴。

    见周群情绪低落,秦宓有些意外,将周群引到偏僻处,问了几句。

    周群将情况说了一遍,又抱怨道:“我已经做过试验,反射没有色差,比透射更佳,因此可以做得更大,却不笨重,比那透射镜好上百倍。奈何天子不识其中妙处,竟然不允。”

    秦宓没有立刻说话,仔细想了一会,又让周群将图纸铺开,摇了摇头。

    “仲直兄,恕我直言,你这个设计的确有高明之处,但困难也不少。别的不说,这铜镜反光不如透射明亮,便是有目共睹的。白天或许勉强,晚上……”

    秦宓没有说下去,周群却听懂了,一拍额头,懊丧地说道:“疏忽了,疏忽了。”

    铜镜是常用之物,周群自然明白秦宓说得有理。他想造这望远镜就是为了观星,都是晚上。一室之内尚且模湖,更何况夜空之中万里之外的星辰呢?

    这么说来,天子让他去和南阳作坊谈合作,就不是敷衍,而是婉言拒绝了。

    对此,秦宓倒是不觉得。

    他对周群说,南阳做镜鉴的作坊不少,他们不仅做望远镜,还做日常用的铜鉴。因为竞争激烈,他们下了不少功夫,有的作坊在磨制上下功夫,有的则在材料上花了大量心思,都想出新求胜,提高反射亮度也是其中之一。

    这一点上,民间的作坊比尚方监更有经验,思路更多。

    周群听了,将信将疑,却还是去准备了。

    数日后,周群先发表了文章,然后由太史署借着研讨的名义,召集南阳几个有实力的作坊参加会议,寻求合作者。

    正如秦宓所说,几个制镜作鉴的作坊都很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个还提出了解决亮度不足的办法。

    以银为镜,或者在铜鉴上镀一层银,再进行研磨,亮度可以提高好几个等级。

    这一点,他们已经试验过了。只是镀银的成本太高,普通百姓买不起,目前只能作为奢侈品出售。如果能贴上太史署的标签,或许有助于提高知名度。

    当然,比起太史署的标签,他们更希望自家的产品能成为贡品,让后宫的皇后、贵人们用上这种高亮度的银镜,并为他们宣传。

    双方一拍即合。

    周群拍着胸脯表示,我会将你们的要求汇报天子,争取得到他的同意。

    作坊的代表很高兴,回去就让人送来了两面精美的银鉴。周群第一时间将这两面银鉴送到了刘协面前。

    对银鉴的光洁和明亮,刘协也大感意外。

    南阳不愧是帝乡,有钱人多,各种工艺也发达,居然能造出这么精致光洁,反射率这么高的银镜,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看来有必要对南阳的工艺水平进行一次摸底。

    这么明亮的银镜,用来制反射望远镜应该没什么问题,周群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当然也只是一步而已。

    反射望远镜虽然能解决色差问题,却无法解决球差,想造出一架合格的天文望远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连他也解决不了。

    对那些细节,他同样不甚清楚,只能指望更多的人去摸索。

    对作坊想成为贡品,并以朝廷的名义进行宣传的想法,刘协婉言拒绝了。

    他对周群说,朝廷没钱,后宫的规模被尽可能的压缩,用不起太多的奢侈品,也不想因为形成奢侈的风气。你研制望远镜的费用,我可以提供一部分,作为贡品的事就免了。

    周群倒也不在意。

    只要能制成望远镜,其他的他都不关心。再说了,天子厉行节俭,他求之不得,断然没有劝天子奢侈的道理。

    省下钱,正好用来研究。

    经过反复磋商,作坊也让步了,与太史署签署了合作协议,一起研制观星专用的望远镜。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第一架反射望远镜问世。

    没有色差,亮度也可以接受,但效果却不如周群预期,星星的影像模湖,不如透射式望远镜清晰。

    周群大受打击,冥思苦想。

    这时,邸报上发布了一片文章,针对周群之前发表的文章做出了预测,提到球面较小时,会出现轴线以外的图像变形模湖,并从数学上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周群看了文章,大为震撼,立刻找到了这位名叫赵爽的年轻学者,邀请他一起参与反射式望远镜的研制。

    与周群研制反射式望远镜遇到的麻烦相比,尚方监研制射透式望远镜的进展却比较顺利。在解决了材料问题后,满足军用要求的望远镜迅速研制成功,将视野扩大了两到三倍。

    经过验收,刘协下令制造第一批军用望远镜,总数为二十只。

    十只交给讲武堂,作为教学、演习时使用,并用尚方监提供反馈意见。

    十只以天干编号,分发给一线作战的将领以及一些镇守一方的重将,即是作战利器,也是一种荣誉。

    比如骠骑将军张济虽然脱离了一线,也得到了一只望远镜,编号为乙。

    得知这一批得到望远镜的将领只有十人,他名列其一,张济感激莫名,当即上表谢恩。

    同样上表谢恩的还有韩遂,编号为丁。

    韩遂监领兖豫二州,但一直没有作战任务。接到望远镜,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天子没有忘记他,心情大好,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谢恩表。

    新任征南将军,正式接替张济的丁冲也收到了一只望远镜,编号为庚。

    整个荆南地区数万大军,只有丁冲得到了赏赐,朝廷对他的支持非常坚定。丁冲收到望远镜后,一面上表谢恩,一面派人将望远镜送到孙策军中,表示孙策比他更需要这样的利器,他可以先借给孙策用。

    孙策收到望远镜,大为满意,随即回书,除了感谢之外,他重申了自己对丁冲的支持,并表示所有的准备已经妥当,秋后即可进军交州。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718/ 第一时间欣赏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庄不周所写的《汉道天下》为转载作品,汉道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道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道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道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道天下介绍:
独尊儒术,禅让闹剧一再上演。
养士百年,党锢之祸接踵而至。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年轻的汉文化在十字路口彷徨。
——
匡扶大汉,少年意气如龙。
道行天下,气吞万里如虎!
我是汉献帝,我不是亡国之君!汉道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道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道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