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颠覆晚金TXT下载颠覆晚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颠覆晚金全文阅读

作者:边郡箭手     颠覆晚金txt下载     颠覆晚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四章 降霹雳高俊申天罚,上和书严实求苟且(下)

    这16门火炮的形制都是由高俊亲自敲定的,基本上涵盖了太平军未来一段时间所使用的火炮主要形式。

    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是四门非常细长的蛇怪炮,不过在高俊的技术人员这里,这类火炮被称之为针炮。

    该型火炮的特点是较长的身管和较小的口径,就像是一根神针一样,提供了极高的炮口初速,用于攻城是再方便不过了。奥斯曼帝国曾经大量列装过这类火炮,而吴三桂也曾经住过一门平辽大将军炮,可以视为中国版的蛇怪炮。

    不过现如今,该炮的发明使一下子提前了几个世纪,太平军的四门针炮被集中在博州东门,铁质弹丸也都被拉了上来——除了16门炮之外,车队还运载来火炮炮弹七百发,其中五百发铁弹,二百发石弹。

    除此之外还有四门加农炮,这类炮特点是弹道平直,利于直射目标,自然在高俊这里也换了名字,被称为直炮。

    还有一门巨大的臼炮,那口径就像是主菜盘子一样大,炮身短粗,用曲射的方式攻击坚固工事,只不过用这个玩意儿打这个城墙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臼炮炮弹大,初速低,弹道是曲线,在近距离拆墙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还能够越过障碍打击到对面的敌人。

    剩下七门大炮则分别是两门野战榴弹炮,两门步兵营用的野战炮,两门分队小榴弹炮,以及一门协同骑兵的小炮。

    他们或是直射或是曲射,使用的炮弹种类和威力大小各不相同,但都经过多次优化,可以确保达到当今世界难以企及的设计水平。

    炮兵工厂生产这些火炮采取了十分复杂的工艺技术,每名主任工匠只负责其中的一段,只有四个人掌握铸造火炮的整个流程和所有参数。

    为了设计实验并且铸造这些火炮,太平军动用了一千二百名劳动力,三十五名工匠和不计其数的原材料,试射的硫磺就足足用了一千斤,占根据地去年财政支出的4%。现如今,这些吞金巨兽终于要在战场上显示出他们的本领了。

    城上的守军还不了解这些黑色的庞然大物究竟有何等神威,他们还以为这是太平军新的冲车,看上去好像挺沉,但是这么重的车根本推不出速度来,那可就没劲儿了。

    就在城外的柔软草地上,高俊向任福引荐了工兵第三旗的指挥,实在是出乎工兵处长意料,此人居然是出身于八白石村的刘国安。

    在选用指挥官上,高俊确实费了一番脑筋,刘国安与太平军许多军官是好友,又是根据地里的老资格,选他来,高俊比较踏实。

    这段时间来,刘国安已经和他的士兵们建立起了良好的指挥关系,他这双有些滑稽的吊梢眼牢牢的盯着不远处的城墙,张开令旗,命令士兵做准备。

    炮兵们立刻就位,这些火炮最少得需要七名炮手,最多的那门臼炮则足足要22人协同操作,专门有一辆车为这门炮吊起炮弹,协助进行装填。

    每门炮都有一名测量员,他们迅速的打开了携带的小木箱,里面装的是这门炮所需的各类测绘数据。弹道学到目前还是不靠谱的,想要调试一门火炮,主要依靠火炮出场时试射后的经验数据。

    城墙上的敌军也立刻抓起武器,弓上弦,刀出鞘,在他们看来,敌人马上就要推着这些新式撞车杀过来了,然而直到他们飞上半空的时候,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大地在微微震动,钢铁巨兽发出了恐怖的咆哮,让太平军军兵们也都大惊失色,他们都被这可怕的怒吼吓了一哆嗦,个别人甚至一屁股坐到地上。

    第一轮齐射的威力如此巨大,尤其是针炮已经把城墙上打出了缺口。

    第二轮齐射的时候,才有个别胆子大的士兵发觉,是火炮里射出的巨大黑色弹丸打中了城墙。

    已经有聪明的士兵立刻明白了这些黑色桶物的妙用,不由得拍手称赞起来,但他们赞赏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第三轮齐射已经开始了,十六门火炮一起发出怒吼,把炮弹用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角度送进城内。

    把4门针炮集中在东门的策略是正确的,仅仅三轮齐射之后,东门的城墙就被打得千疮百孔,而且已经看出来要倒塌的迹象,哪怕此时把火炮全部撤下,仅以其他的攻城器具继续攻打,城墙也撑不了三四天。

    其他方向上的敌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尤其是加农炮几乎扫平了所有的城墙上部建筑,士兵血肉横飞,死相凄惨,城内顿时人心惶惶,甚至于绝大部分士兵此时都不知道太平军究竟用了什么新式武器。

    “炮兵,极速射!”刘国安又一次挥动旗帜,炮兵开始按照各自的节奏快速装填射击,这样的射击要维持近半个时辰。

    严实感觉末日到了,当他靠近城墙的时候,居然从城墙内侧看到了炮弹撞击到城墙上的凹痕,一下又一下,简直是魔幻的奇景。

    东面城墙的裂口越来越大,严实终于知道自己必须要立刻做出决断了,深吸一口气之后,他偷偷吩咐了一下旁边的人。

    极速射结束了,东面的城墙已经被打成了豆腐渣,所有人都知道这面城墙马上就要塌了,步兵们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冲进去,守城的话,也许敌人还有一战之力,但论野战,太平军绝无敌手。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城墙东南角上却爬上来一个人,他浑身颤抖,气喘吁吁,挂起了一面白旗,下面还挑着个人头。

    士兵们一下子就泄了气:我还没用力,你就倒下了。

    事情就是这么干脆利落,像严实这样的人就是这么办事的,眼看着城池已经不保,他立刻吩咐心腹,转手就把刚刚冲进城内的三百多蒙古兵杀光,并且献上了他们的人头。

    而且城池内突然全都换了旗帜,大蒙古国的标记完全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大宋忠义军的旗帜,严实亲自拜会高俊,并表示自己早就与彭义斌有往来,彭义斌令他暂时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反。希望高俊看在同为抗蒙阵线的份上,不要与自己为难。

    “你抗什么蒙?你也配抗蒙!”高俊气急败坏,就要指挥军马杀出,但就在这个时候,城内却出来一个棚一兵的手下,还是高俊认识的人:骑兵将领聂敢。

    这下子高俊真的要重新考虑了,尽管彭义斌说过严实此人已经与他联络。但高俊知道,严实是个只按利益行事的人,绝对不可靠,所以本来想先斩后奏,大不了再给彭义斌赔个不是,可现如今的情况真让他无法动手了。

    战役以一种滑稽的方式结束了。

第一章 诗人高唱而至(上)

    在过去七年之中,高俊已经赢得过许多次胜利,也得到了许多第一次,小鹰原之战是第一次参与战争并且存活;青白口圆形防御战是第一次指挥战斗并且存活,兴济县之战是第一次在守城战中成功的转移离开,冬季的根据地之战是第一次成功的防御住了敌军的进攻,而彰德府迎驾之战则是第一次在境外守城并获得成功,芦苇荡之战则是第一次在境外野战防御,并取得成功。

    抗击铁木真亲征之战,太平军是第一次使用内线野战的方式击败敌军,六州之战,太平军第一次攻取了一片新土地之后成功固守,而最近攻打德州博州之战则是第一次主动出击,攻打敌军有所防备的城池并取得成功。

    现如今,在根据地战争技术的神殿上,只有大规模进攻这么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未被摘取——在河北平原或者是河东山地这样的地区,我方大规模进攻,敌方的主力也在防守,最终克敌制胜,夺取失地,这需要极为高超的战争艺术。

    全根据地上下的军事指挥员和技术人员都开始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兵站后勤,配备更多的辅助兵种,完善相应的指挥技能,培育相关指挥人才,并准备编制更大规模的进攻性军团。

    随着山东境内各路节度使的分封,野战大兵团、地方机动兵和镇守兵力已经三级分开,野战兵团今后将专注于境外的攻防争取,这次太平军将四个营上万人集中使用,效果很好,相应的编制也呼之欲出。

    刚刚回到山东,高俊就宣布了“准备营”的编制,现如今太平军在山东只有六个营部,这是由于军官不足,以至于编制设立跟不上军队扩张。为了尽快培养军官,高俊在每个营之内都设立了准备营机构,作为新营的预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将准备营独立编出,并且将原有各营代管的兵力交付之。

    这个“有丝分裂”的办法得到了一致肯定,六个营都编制了相应的准备:冯达带熊开国,楼升带韩武平,郭延嗣带徐规,唐太平带丛方印,汤贵带陈辞,只有袁镜打完这一仗之后也要去辽东,所以该营的统制和准备都换了人,由贺万岁带白长年。

    相应的,一大批英勇的青年军官也被提拔起来担任指挥,包括费文孝的长柄锤,王则的骨朵,秦宁的钩镰枪这些装备特殊的军马,他们尤其为高俊所看重。

    工兵们也终于统一起来,由林一舟担任指挥兼炮兵处长,任福担任副指挥兼工兵处长,变成了工程、火炮、大型弩三结合的重装部队。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太平军在热烈庆祝的时候,刚刚赶到景州的蒙古援军却遭遇了当头一棒,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防守如此完备的两座城池居然被高俊轻易的攻破一座,逼降一座。山东的北大门和西大门都被他牢牢紧闭,根据地如今自成一体,想要攻破更是千难万难。

    蒙古军将们纷纷请战,主张应该趁敌军刚刚拿下两城,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收复二城,将严实这样反复无常之人绳之以法。

    建议是合理的,推测是有据的,想法是全面的,而木华黎是拒绝的。

    这自然让大家更加大惑不解:这两个州是何等的险要,太师国王为何不要这二处?

    “我是了解严忠济的,此人还是心向本朝,一时投降也是迫不得已,更何况眼下我军还要在河北围剿叛贼,必然不能在博州久留,我军离开,高俊又至,严实又当何如?我且修书与他,劝他放下心来,日后择机反正,总比她现在就立刻反正归来要好。

    大家这下子听明白了,也都称赞木华黎是神机妙算,但木华黎也深深叹气:“几年前还不过是一只小小的叛逆,现如今却已雄居山东,成尾大不掉之势,高俊必成大害。”

    此言一出,大家又忍不住摇头叹气,木华黎所说的一点不错,到了现在,就算是最愚昧的人也能看出来高俊是金朝最有战斗力的将领,他还统帅着如此广大的地盘,如果放纵他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我也听几位将军讲过当年女真人南下灭掉北宋的故事,想当初,完颜斡离不和完颜粘罕两路南下,不过月余即至开封,生擒二帝,功德北疆,取胜何其速也?然而,短短十年之内则胜负易手,先败于黄天荡,再败于和尚原,三败于郾城,只能取半壁江山而已。现如今,我大蒙古国难道也要重蹈覆辙了吗?”

    也就是木华黎如今已经被铁木真封为太师国王,并且赐予他只有铁木真自己才能使用的白纛,他才能如此直言不讳的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仔细想来,这也确实是实情,想当初,北宋王朝何等孱弱腐败,才给了女真人一战定乾坤的机会。现如今也是昏聩无能的卫王与完颜珣给了蒙古人这样的机会,不过,随着战争持续进行,底子更厚的南宋逐渐崛起了一批将领,最终保卫了半壁江山,现如今,谁知道这个高俊会不会是金朝的岳飞呢?

    如果高俊是金朝的岳飞,那蒙古能吃下多少地盘?难道仅仅是金朝的北方燕云加上辽东吗?这对于这头饿狼的胃口来说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看着诸将如此忧愁,木华黎终于提出了他的方略。

    “岳飞就算再神勇无敌足智多谋,也抵不过一个昏庸的赵构,他高俊又能如何?现如今我们不应该费力气与他纠缠,而是要打击金朝政权本身。对于山东,我们这段时间要采取防御态势,转而把精力放在河北与河东,河北素饶,有了此处,我等就有了不败之本,而河东乃是天下肩背,居高临下,俯瞰河北,河南,陕西之地,守备诸将仅驸马安贞尚可大用之外,余人皆暗弱不堪,这正是我们一举夺取这些地方的好机会。打下河东之后,从卫州等地渡河,直扑开封,完颜珣必然让高俊撤军回援,届时山东空虚,则大局可定。

    大家都承认了这番分析,确实,就连铁木真率领蒙古主力亲征最终都没有摁死高俊,现如今,仅仅以木华黎的实力,主动进攻山东根据地无疑是一个冒险的选择。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应该先集中力量去攻打那些薄弱的敌人,如果河北、河东、河南、陕西都被蒙古占据,高俊就算有一个山东,还能翻出多大的浪花来呢?

第二章 诗人高唱而至(下)

    木华黎的这一战略是很高明的,他确实是个出色的规划家,提出了战胜金朝的可行性方案。但高俊对于这一策略也并非毫无准备,攻取德州,并且逼降亳州之后,整个河北的义军一下子受到了鼓舞,北至燕山,南至漳河,西至太行,东抵渤海,到处都是义军的旗帜,参与者不下十数万种,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诛戮义军,合攻沧州之战。

    李光接受了文玉儿的建议,主要和彭义斌打交道,两军很快达成了默契,在沧州一带配合作战,让李全头痛不已,随即,高俊又从地州滨州等地,暗派使者,想方设法的给一军支援了一批他们需要的武器和药品,更使得这一代的反抗斗争如火如荼起来,蒙古退军之后,不少游兵散勇在此地劫掠这对本地区的反抗,情绪更是火上浇油,诸般因素的影响之下,整个沧州地区沸反盈天,根据高俊的估计,此时在沧州境内活动的义军大约有4万多人。

    这么强大的一股力量,在合适的引导之下当然能够爆发出来,而彭义斌就再适合不过了,高俊宾达两周的同时,彭义斌本人从冀州赶往沧州,亲自策划指挥了沧州战役。

    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集中了各路义军,统一指挥,由彭意斌为首,王福礼光,赵勇,田荒,以及其他各路北方义军全都参加。一起来攻打沧州城,夺取李全积累在城中的军事物资,把东面战场的形势变为主动。

    这下子可让李泉为难了,尽管仔细搜刮,但他手下能如臂使指的党羽也不过数千人,加上各处征来的民夫群众,也就两三万而已,突然间全沧州的一盘散沙般的义军全都集合起来攻城,他完全无力应付,而蒙古主力军队又正在帮助岩石,这更让他无处求援,最后一败涂地,全军在包围圈外眼睁睁的看着沧州陷落。

    时机把握的很好,最后的战役成果也不能说不丰硕,攻克一座州城大大维系了各路义军的士气,逃兵降兵都大为减少,而河北这面的伪军则如丧考妣,大家都瑟瑟发抖。

    但高俊却得知了一个令人泄气的消息:理光的起义军似乎跟高俊这面有些芥蒂,不太愿意与高俊多做接触,几次前世与他都是毫无下文,不知此人究竟在作何打算。

    不过,高俊也在这其中找到了另一个收获,赵勇来信,说他们寻找到了一位特别人物,高俊得知之后大喜过望,把已经担任了奇兵军官的工程找了过来。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工程已经成功完成了,上前斗将到骑兵军官的转变,和他的下属相处融洽,在这些年轻的一名小子们的眼里,工程就是他们的偶像superstar,是武艺高超,一身是胆的大英雄。

    当宫城来到高峻的时候,已经猜到了八9分,反正每次高俊叫他一定是执行秘密的特殊任务。大多数十分艰险,甚至可以说不可完成。

    不过听完高军的描述之后,工程还略微松了一口气,相比以前屡屡深入敌后,这次要求进行的任务简单多了,带20个骑兵穿过东面身后的沼泽,把一位长者带回根据地。

    这对他来说简直不是问题,她很快就选好了,20名,英勇的手下,和他一起全副武装的离开了根据地,向北直入沧州,见到了赵勇,向他宣告了高俊给予赵勇的嘉奖和委任,随后,把这位老人接走。

    他提前两天就完成了这个任务,老人来到了根据地,并且在蕲州看到了笑盈盈来迎接它的高峻:“钟明甫好久不见,风采不减当年。”

    “丧城失地为阶下囚,还有什么风采?高郎君莫要取笑。”周乃继笑着回礼,嘴上说着毫无资格,但是比起几年前动不动要上吊迅捷的样子,已经乐观多了,可能是这段时间丧城失地太多,已经习惯了。

    “当年一堵高郎君军容齐整,便知郎君不能久居人下,但是老夫也没想到,君子豹变,郎君现如今已经成了一方将臣之手,让老夫惭愧不已。”

    “周明甫客气了,民富,按理来说,我应该恭送你回开封,但是你上城湿地回开封也无甚好处,现如今开封地狭人稠,粮食不继,七品以下官员不得入城,心想往往减半。而冥府的故乡尚处战乱,冥府不若在高某这里小憩几日,协助高某修订根据地内的律法如何?

    关于这个请求,乃系早有心理准备,当即畅快的应允了。高俊大喜,立刻将他带到翟诚信那里。

    翟诚信看到邹乃骥也大喜过望,两个人寒暄了几句,很快又开始热烈的探讨起司法问题。

    在这两个人的努力下,根据地法律的创立过程终于加快了一个层级,在2月末的时候,《民律》颁行。

    民律包含公民判定、契约、婚姻家庭、继承、财产权、教育权等十二个章节的内容,共计322条,根据地的法律学校已经先后培养了将近200名相应人才,他们也被分派到各地,向官员们宣讲法律,要求他们依法办事。

    高俊对于此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徙木立信这样的恶俗段子当然不必,但他还是想方设法抓了几个典型,并且给予了司法院以相当的权力来,确保法律的实施。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位故人回来了,父亲在根据地游历数月之后,抱着一卷厚厚的作品回到了高俊这里,书中写的都是他在山东各地的所见所闻,高俊一边翻着一边皱起眉头,这里面实在是有太多有损根据地形象的东西了。

    整体上来说,负起对根据地的现状是肯定的,满意的,但他也不无忧虑的指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在此时此刻大举宣传这些东西,对根据地的名望一定是一种极度难堪的影响。

    “付先生,你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好,但我也想恳求你给我些时间,眼下正是抗猛的关键时期,绝对不允许人心有变,我请求你暂时按下这部作品,等20年后,咱们再发表如何?”

    “谨遵高郎军的指示。”父亲同意了这个请求,事实上,他对根据地的感情也是正面的,也不想自己书中所描写的那些东西,影响大家对根据地的观感。

    而在高俊这里,已经有为父亲准备好,监察长的位置了。

第三章 走向争霸之路(上)

    山东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春耕工作,然而,此时的辽东依旧残雪未消,寒风彻骨,就在积雪与泥泞交错的土地间,一支骑兵队伍艰难的行进着,为首的什将高擎着五色大旗,率领军兵向北行进。

    在过去两个月里,太平军完成了对辽东的第一轮投送,孙庭已经率领数千人马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辽东大地,并且见到了坚守在这里的纥石烈桓端,双方相谈甚欢。桓端对山东派出这样一支生力军来支援尤为意外,这支援的力度已经超过了他最好的预想。

    宁要少些,但要好些,虽然派来的不过四千多人,可是都是一等一的精锐,人人盔甲完备,听得懂旗鼓号令,进退自如,纥石烈桓端此时也表现出了大家气度,大手一挥就送给了孙庭500匹战马,孙庭更是如虎添翼,他已经率军前进,准备收复盖州一带。

    就在今年春季,辽东战场出现了有利的变化,由于河北叛乱的加剧,蒙军不断抽调南下,在这里的兵力变得薄弱,而刚刚被镇压的契丹独立势力也有死灰复燃之势,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东真的蒲鲜万奴与高丽崔氏日渐交恶,双方不断越界相侵,冲突一月十数起,已经有开战的迹象。

    辽东的战争是政治战,这点高俊比谁都清楚,他与根据地干部做过一番分析,高丽在半岛上经营了数百年之久,人心归附,虽然崔氏专权,但终不可轻易与之交恶。试想本位面的历史,大蒙古国兵威远胜高丽,几次降服之,甚至国王亲自带路投降,但反抗军终究抵抗了三四十年之久,足以见此地人心难驯,但是如果能巧妙运用,也可以是一大助力。

    而蒲鲜万奴野心勃勃,与蒙古的关系相当微妙,和契丹人是生死仇敌,与金朝势同水火,和高丽现如今也屡生狐疑,这么一个四方不靠的玩意儿,正是应该全力打击的对象。

    高俊给孙庭的建议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扛住蒙古的影响,联合高丽干翻蒲鲜万奴。

    孙庭对这道命令心领神会,趁着蒙古率军入关与河北叛军作战的机会,他直接率军北进,先后收复了盖州与澄州,使金军从复州桥头堡那种朝不保夕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样的变化足以让人开始思考,高丽方面似乎也有了些意思。

    然而此时就想着纵横捭阖未免太早,毕竟,来到辽东之后还没有打一场真正的硬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孙庭现如今急需捏一个软柿子,而他挑中的就是蒲鲜万奴在辽东东南部的部队。

    这里是今日的本溪抚顺一带,靠近高丽,属于东真的突出部,千山山脉虽然也不怎么好爬,但终究比长白山主峰要强出许多,按照孙庭的想法,攻下这里足以证明金军今非昔比的实力,引起高丽的靠近,双方合力北上,进攻盘踞在辽东北部的蒲鲜万奴,辽东战局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孙庭在辽东的任务与潘正在陕西不一样,陕西毕竟是老农耕区,人口众多,毗邻的西夏和吐蕃都有政治争取的可能性存在。与之相反,辽东地区人口稀少,全依仗军队取胜,而此地的敌我界限又很分明,除去高丽之外,没有多少人存在反复横跳的可能性,所以孙庭在辽东的任务就是战争,只要出色的打出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就能跟中央交差。

    正当他兴致勃勃的策划辽东战役的时候,高俊终于进入了一年中最悠闲的时候,每逢春夏农忙之际,田野里满是秧苗,士兵们只能在营地里搞日常训练,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演习。而民兵们则都回家帮忙种地去了,更没有操练任务,军官们也要趁机充电,不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也是一松一弛,文武之道。

    趁着这个机会,高俊终于可以一览山东名胜了,就在冰雪刚刚融化之际,他带着一群亲随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天下名山——泰山。

    泰山是五岳至尊,和它有关的奇闻异事连篇累牍,尽管金朝文献资料单薄缺乏,但是从这吉光片语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泰山的情感。

    金朝的山东极为兴旺发达,而山东名山泰山自然也就成了金朝文人的永恒话题,第一位主宰金朝文坛的党怀英就是泰山脚下的奉符县人,而之后的张万公、杨伯渊、赵秉文、王遵古、和速嘉安礼、黄九约、李之翰、赵沨等人,要么出生于泰山,要么曾在泰山任职或访问,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姚孝锡,此人与胥持国、王寂、党怀英等人都有交往,和全真教的马钰道长也往来非浅。

    然而,当来到泰山脚下的时候,高俊却不愿意爬山了,反而执意登上了与泰山相对的徂徕山。

    “想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国,登泰山而小天下,我高俊年未至而立,不可有小天下的心思,今日只登徂徕山。”高俊在出来山顶上,面对众人,指着西面的泰山主峰:“以后咱们终究是要登上泰山的。”

    这件事不为人知,直到五十年后颜青晚年撰写一生的回忆时,才将这件事披露出来。

    如果用小学生写游记的方式来形容高俊这次登山的话:这次登山活动让高俊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树立了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进取精神。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望着深沉苍茫的巨大山脉和它背后所蕴含的无穷精神力量,高俊从心底感受到了震撼,这座山,他四周的土地,景仰他的人,是如此的特殊,与高俊永恒相连,泰山崇拜是中国人的特征,心中装有这座山的人,与高俊就是精神上的同胞。

    尽管未能登山,但高俊却下令整修了东岳庙,历来重修东岳庙都要刻碑立志,但是高俊却因为本人没有登山,并没有立碑纪念,只是将原有的大金重修东岳庙碑重新整修一遍,使其焕然一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文人的碑刻、墓地都被高俊下令重修保护。

    负责这件事的人自然是工政府方面,听吴广亭报告说,泰山这面有很多来游玩的人。这倒是让高俊突然想起来,似乎根据地还从来没有考虑过旅游业的问题,尽管现在全力耕战,但未来终究是要搞旅游的,可以趁这个机会先率先划定好未来的游览胜地,保护树木,树立植被,等赶跑了蒙古人,得胜的士兵就可以步入优美的丛林,在厚毯一样的如茵草地上休憩疲惫的身躯,让潺潺的溪水洗刷太平军士兵的皮靴。

    这件事也交由工政府负责。

第四章 走向争霸之路(下)

    这段时间,高俊几乎变成了闲职司令,军官们在学堂,士兵们在校场,军器署在打造军器,典牧署在催肥牛马,只有他无所事事,整日只能批发各地的文件,不断的写照准两个字。

    然而在北方,战争还在激烈的进行,平叛战争已经逐渐转变了风向,蒙古骑兵队在平原上所向披靡,只有简陋武器和粗糙训练的义军根本无从抵挡,逐渐的落入下风。但是,沧州城的收复成了一种精神象征,鼓舞着义军们继续奋斗,拧成一条绳,跟蒙古人干到底。

    趁着沧州收复,蒙古人的重心转向东面的机会,在太行山中的武仙又嗅出了一丝机会,突然间率军东进,先后收复了赵州和中山府,然后大兵北上,又要进攻真定。

    “当家的,不好啦,太行山上的大王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啊!”在真定府外的一处新建的农庄里,女主人匆匆忙忙的跑进田间地垄,她正在劳作的丈夫听到这个消息也一下子慌了神儿:“这可怎么办?这武仙大王要是来了,咱们这点儿地又要被大兵糟蹋了。”新81中文网更新最快电脑端: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这什么年景啊,菩萨也不保佑,我上了那么多柱香,结果武仙说来怎么就又来了呢?”女主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男主人也没办法。

    他叫张皮绠,本是河北冀州的难民,因为战乱失了生计,只能舍了祖宗坟地四处流亡,听闻真定府这边有人施粥给难民才跑到这边来,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土地,还娶到了夫人,重新得了个家。现如今地也种上了,房子也盖好了,却又要遭遇战乱,任谁都不能不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好不容易劝住了浑家,等到回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愁云惨淡,但是如今已经在这里有了房舍田产,谁也不忍心走。

    景廷方自然也得知了这些消息,心里暗自高兴,史家三公子忙活了半天,但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兵荒马乱的,不好好练兵强军,却寻思着种田,看样子他去山东打了一圈,人真的变傻了。

    不过,他也暗自有些心疼,这么好的庄稼刚刚种在地里,突然间被毁了去,这唤起了他农民的本性,总觉得糟蹋了粮食。

    史家子弟则纷纷请命出战,但史天泽却一直没拿定主意,眼看着武仙越发逼近,大家一起去逼问,他这才慢悠悠的说:

    “武仙也不算难破,但我担心的就是大家不能下定一条心,所以直到今天才能说出方略,我且问你们,我说出来破敌的命令,你们可敢遵从?”

    “敢上战场,难道还不敢遵守命令吗?三公子请讲,只要是为了打破武仙,为了咱史家的基业,我等责无旁贷,绝无二话。”

    说这话的人是史天宁,他这么一说,就是代表着上下表了态,大家果然纷纷表示一定会紧跟着三公子,三公子说往东,大家绝不往西。

    看到大家都这么表态,史天泽才娓娓道来:“如今我军出征,第一是要紧紧保住河北民生,尔等此番带军马出行,一定要走田间阡陌,万不可踏伤禾苗,一旦有违,军法从事。第二条,此番南征,只到真定府中山府边界处,与武仙相抗,胜也不追,败也不退,保住真定府田地和我史家的基业。第三条,各部都需严守军纪,不可抢夺财物,掳掠百姓,奸**女,如有犯者杀无赦,纵我亲戚,也不留情。”

    第一条和第三条倒是正经的场面话,但是在这个时候很刺耳,而第二条就更让大家不高兴了,死守在边界处,胜不能追败不能退,那岂不是要跟敌军拼死相抗白白消耗,三公子什么时候改吃素了?这么护着庄稼人。”

    但是刚才已经说好的事,此时虽然有几个人面露不满,也不敢挑头说明。史天宁也不明白自己这个堂弟究竟是什么心思,但想来想去还是坚定一条心,带头站起来说:“我等紧遵约束,请三公子下令出征!”

    很快,大家就知道三公子这三条不是说着玩儿的。

    就在张皮绠所在的这个村庄边上,准备用来晒谷子的空地上,史天泽坐在那里,几名军将将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押上来。

    “史德,你本是我家的旧奴仆,还是我堂哥的亲随仆从,本来,你要是犯了些小错,我可以宽大于你,可你居然敢违背我刚刚下的将令,公然贱伤禾苗,还说像你这样劳苦功高的人,我家必然会放你一马,这可是实情?”

    ”都是实情,请求公子看在小人为您鞍前马后侍奉多年的份上,饶了小人一次吧。”

    “你让我说你什么好,若是别的事,别说饶你一次,饶你十次百次我也愿意,可是你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违抗我的将令,断然饶你不得,左右,我事前约法三章怎么说的来着?”

    自然有人上前禀告:“故意踏毁禾苗,出言不逊,当斩!”

    史德连哭带叫,并且用求救的眼神望向自己的老主人史天宁,而后者左右为难,想了半天,两眼一闭,也不说话了。

    被按倒在地,鬼头大刀举起来,史德突然觉得这戏是不是演的太快了,不是说连续求情三次,改成痛打一百棍吗?可是他没法继续想了。

    杀人这事办的可快,不过片刻工夫,一颗大好头颅落下,迸了一滩殷红的血,围观的村民吓得两腿发软,急匆匆地各自回家。

    但是,向来骄纵不法的史家旧臣们也一下子谨慎了许多,谁也不敢拿史天泽的命令不当回事了,军队顺利的开到了真定府边界上,开始与敌军的作战。

    自然,各方面的情报也都通过河北的情报网络传回了高俊这里,这让他游览泰山的好心情一下子全都毁了:“史天泽这厮可恶,居然靠部下的人头来博取好感,想当年我可是结结实实挨了几十军棍的!”

    闲话归闲话,史天泽这样的对手确实不容小视,高俊也意识到,河北正在酝酿出强大的力量来,如果像史天泽这样能打仗又会邀买民心的人成了气候,那么高俊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强敌。

    高俊之所以在根据地能够遭受住几倍的强敌进攻,就是时时刻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头,组织百姓抗击敌人,因而组织起远胜敌人千倍百倍的力量,用人民的汪洋淹死敌军。就算史天泽只是依样画葫芦,也足以为高俊造成重大的麻烦。

    就在这个时候,王浍却飘然而至,他已经知道高俊心情不好,特来向高俊献六条破敌之策。

第五章 保障陕西地区(上)

    王浍究竟是如何建言献策的,短时间内还不为人所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高俊从办公室出来的时候神清气爽,也不再为史天泽的事心烦了,整日讲兵练武,编练部队。

    而在陕西方面,潘正也看到了高俊的回信,出乎意料的是,他要两个营的编制,高俊给他批了四个步兵营加一个骑兵营,有关根据地这边军制改革的相关文件以及这段时间的邸报也都发到了潘正这里,让他继续改革编制,和太平军保持一致。

    潘正决心先任命许国、孙邦佐二人为将,担任新组建的营统制的职位,至于另外两个人,等待以后补充。除此之外,潘正对乌古论长寿的手下也非常感兴趣,如果能将他拉拢到永昌军旗下,对于太平军而言也是大好事。

    陕西军马操练的过程中,西夏军队已经趁着春季再次南下,准备破坏陕西一代的农耕,他们从兰州以北渡河,过龛谷,走陇山,向西进攻陇西各州,而令一路偏师向东堵住甘泉道等地,阻止关中平原的金军向西进发。

    大约是去年输得实在太惨,西夏人也终于缩小了胃口,这次他们主要目标是吃掉陕西五路当中最靠西的临洮路,将千河流域以西各处收纳至西夏门下。从地理形势来看,这一地带与西夏已经握在手中的河湟相连接,声势成一片,如果真的被西夏拿下,金军想要再发动反攻就会变得尤为困难。

    反过来说,目前掌握在金军手里,西夏想要攻克也绝非易事。

    和金朝极为严酷的扩马办法不同,地处西北边疆,草场广袤的西夏依旧采用传统的部落养马法,马匹众多,因而骑兵遍布,还有大量的骆驼和犏牛用来运输补给,行动速度很快。完颜合达刚刚从庆阳赶过来,西夏人已经漂亮的击溃兰州出战的金军,从侧面转移,深深的插入到了陕西当中。

    潘正得知消息之后,立刻率领临洮府的永昌军主力出击,与此同时,申饬各州县立刻紧守城防,在各隘口囤积重兵,阻止敌军通过。

    西夏到底能够派出多少军队?这是后世历史学家们在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历史书上的西夏形象截然不同,司马光那个年代,西夏似乎不可一世,每次出征少则二十万,多则四五十万,按照这个算法,西夏要把上到六十的老人,下到十五的少年全部抓去当兵,才能勉强维持这个数字。

    事实上,由于西夏只有大片的沙漠与草原,耕地被分割在陕西边境、河套地区和河西绿洲多个小片地方,所以向来人口不丰,至多不过500万,最少的统计只有130万,而他们所派出的军队自然更是少的可怜。

    但是由于北宋前期屡战屡败,因此只能不断夸大西夏的出兵人数来稍微掩饰。金人南下之后迅速占据中原,他们对西夏军队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在史书上的西夏军队又进一步缩水,在整个金朝末期的战争当中,夏军没有一次出兵超过三万人。

    这也是高俊事前所认定的夏军出兵极限,不过,潘正在陕西的经历告诉他,恐怕连三万这个数字都有水分,西夏真正能称之为军队的可战之兵,也许只有一万多人。

    这个数字刚刚传到高俊的耳朵里时,他简直是不相信的,然而事后考虑一下也许并没有什么大错,南宋有7000万人口,有茶叶丝绸之利,海上交通之便,商业发达,贸易繁荣,然而,宋军每个制置使真正的精兵也不过就是一万多人,南宋号称养兵百万,然而可堪一战的不会超过五万人。

    金朝又如何呢?女真人素号骁勇,但也同样军制败坏,野狐岭一战,十五万金军被蒙古人一战倾覆,随后,铁木真三路攻金,河北大小府州百余城难发一矢。现如今,金军真正能称为可战之兵的至多也不超过八万。

    人口是宝贵的资源,在那些远离陆地的荒凉小岛上,虽然曾经有迁移过来的人,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少,技术不断消亡,最后一个个的彻底消失。

    人们常常有一种观点,人口增多对一个民族来说是莫大的福气,各国统治者都想方设法改善人口生产的条件,争取让本民族子孙昌盛,代代繁衍,然后不断的开拓土地,扩大空间。

    人口增多,力量变强,开疆拓土,昌盛繁荣,这似乎是个规律。但是在东亚,这个秩序却在宋朝以后逐渐失灵,尽管从秦到宋人口增长了五倍之多,但是,对外扩张却逐渐变得劲头不足,就连传统汉族聚居地辽东和燕云都已经沦入外族之手。

    明朝末期,中国人口应该已经突破了一亿,但是却孱弱无力,连三万可用之兵都没有,国土沦亡于人口百万的满洲之手,足以见这一规律在东亚已经失灵到何等地步。

    后世的史学家常用内卷性来形容这一现象,随着人口的增加,技术进步却没有达到预期水准,于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人们开始将精力放在互相倾轧上,完全忽视了技术进步和向外开疆拓土。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当时欧洲人的点数有五点的话,三点用于生活,一点用于探索,一点用于发展。而中国人虽然有六个点数,但却是两点用于吊着性命,四点用于互相撑着,防止别人夺走属于自己的那两点。

    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要是把自己的点数用于对外开拓了,那么没等找到什么结果,立刻就会被他的同胞们扑上去,蚕食的一干二净。

    很不幸,在宋代以后,内卷就越来越明显,南宋的人口7000万,金朝的人口5300万,西夏和大理人口都超过了300万,大家都看上去兴旺发达,轮番举行大规模的佛事活动,讲求文章,崇尚文治,但是却腐朽不堪,制度空洞,兵员缺乏,财政薄弱。蒙古人只不过是个几十万人的草原部落,却前后吞噬了金宋两个大帝国,大理,西夏,高丽,高昌三个东亚式王国,西辽、吐蕃两个民族联盟,还重创了日本和安南。

    走出内卷,重新选择道路,布国威,宣教化,这是高俊的目标,高俊不是“汉人至上”主义者,也不搞三光。但是,汉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巨大民族,衣冠之国,礼仪之邦,应该在世界有与之匹配的影响力和相应的崇高声誉。

    在宋朝之后的一千年,我族在世界上的贡献变少了,声望地位也下降了,这是一种遗憾,也是我辈之耻,高俊现在还有机会,让这个民族不离开世界中心。

第六章 保障陕西地区(下)

    然而,拿刀的人再内卷,只要刀刃不卷,照样是能砍死人的,西夏军队越过阿干的山脉,已经来到了临洮府境内。尽管路上遭遇了当地土兵的抵抗,但西夏人还是成功的翻山越岭,不远处是一道河间谷地,那里土地肥沃,正是临洮府所在的地方。

    来临洮府不过半年,潘正把高俊临走前给他的民政干部都尽可能的安排职位,令其发挥作用,临洮的农业生产大大恢复,并且利用洮水修建了广泛的灌溉设施。

    招降吐蕃诸部之后,潘正做主,奏明开封小朝廷,在狄道县的西面,以康乐寨为县治,设立康乐县,专门用来安置归附的吐蕃诸部,理民诉讼,令其安心耕种放牧。

    随着控制区扩大,这一制度在后续几年当中多次得到使用,为了招降吐蕃人,潘正干脆以州为界,愿意归附的吐蕃人则设一县。照这个标准,又在河州境内设置了东乡县,在积石州形成了夏河县,在巩州的吐蕃人组成武山县,在兰州归附的吐蕃人成立了榆中县,在洮州等地归附的吐蕃人则建立临潭县、迭部县。

    骑兵前队很快传回来报告,金军的大部队已经前来,准备迎击河西大军。夏军主帅嵬名令公得知金军来迎击,命令大将西壁啰乜率兵三千前去邀击。

    夏军开赴战场的时候,西壁啰乜就开始想这群前来迎击的金军会是何人统帅,不出他的意料,在临洮府东面数里处的通谷堡,他见到的果然是潘正那副让人讨厌的脸。

    潘正当然也一眼认出了对面的将军,他正用非常警惕的目光看着自己。

    “西壁将军,别来无恙,不知小公子回去后情形如何,你父子和好如初了吗?”

    “你身为中国的大将军,难道阵前就只会谈儿女情长的话了吗?现在我来教教你在战场上怎么说话:投降,不然我会把你当鱼一样挖出你的内脏!”

    “非打不可吗?我不想和你打。”

    “真不幸,你知道吗?我想跟你打。”

    西夏军队突然一起行动起来,上万只马蹄在地面掀起了巨大的尘雾,但是对面的永昌军同样动作敏捷,他们可不是太平军那样的步兵,大量的马牛让他们行动迅速,很快就结成了相应阵型,抵御着敌军骑兵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很快,敌人就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个把时辰之后,西夏人的攻势开始减弱,而永昌军的反击也随之而来,并且一次次的扩大,每一轮新的加码都让西夏的阵型彻底震动一次。

    西夏骑兵虽劲,终不如中国坚韧。

    当西壁啰乜从马上摔下来的时候,三千夏兵已经消灭了一千多,剩下的人也都四面逃散,而金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潘正却下令暂停追击,任由他找到一匹战马逃离战场。

    “你的残酷表现的多么优雅啊,宁愿看到我自由并受到羞辱,也不愿意看到我关在枷锁里,你就自己耀武扬威吧!”逃离的西壁啰乜大声骂了一句,但身体却很诚实的向东狂奔,在那里,嵬名令公已经得知了进军不顺的消息。

    这次战败也是夏军近年来少有的大亏,真正的敢战之兵一下子折损了一成多,盔甲军械的损失更是无从补充,这让夏军上下欲哭无泪。

    然而嵬名令公并没有处罚西壁啰乜,他知道,后者一定是已经尽心尽力了,但是永昌军实在是不该有的强悍,就算是他亲自上阵,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然而,这同样意味着更大的问题,夏军拼尽全力,但却所获甚微,不断的损兵折将,却连一寸土地都难以得到,眼下前锋受挫,显然不可能攻占临洮,但是一旦后退,去年一个冬季的准备又将彻底泡汤。

    李遵顼是个性急的人,他坚持前任皇帝的策略,就是希望能趁着蒙古攻金这股大潮也撕下一口肉来吃,可是这几年之中,一进一退精锐尽灭,所得到的土地却连埋葬阵亡的士兵都不够,如此下来民心尽失,怎能不让他更加心急?

    为了尽早证明自己策略的正确,他一次次的不顾战争准备强行提前开战,夏军的攻势一次比一次大,但是能维持的时间却一次比一次短,甚至又恢复到了李元昊时代二十天不能破城就必须撤退的状态。

    如此一来,将士们不能自由的采用策略,只能计较日子尽快立点小功交差,夏军在陕西的行动一天比一天艰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信使前来报信:“枢密,陛下已经传下来,要大军即刻班师,返回中兴府。”

    这让嵬名令公和西壁啰乜等人都大吃一惊:“我军行动才不过十日,粮草过半,如何就突然要撤军?是不是国都不稳?”

    “此事卑职哪里知道许多,只是听京中的贵人都说,陛下已经联络了漠北诸多部落,准备一起讨伐铁木真在斡难河的大营。”

    这下子两个人真的沉默了,铁木真西征之初,要夏军出征支援,然而朝廷上下争论之后却决心违拗大汗的意志,拒绝派军前往西域。

    这让铁木真愤怒异常,这之后,也许是力求自保,李遵顼卖力的攻打金朝,既想撕下一块地方来壮大实力,又想以此来证明自己对蒙古依旧忠心耿耿。

    现如今,大概是意识到南下陕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李遵顼居然异想天开,想要和漠北诸部一道去攻打蒙古,这岂是容易的事情!

    就算能击破斡难河老营,对蒙古又有多大的损失?要知道,现在真正的蒙古精锐都在西域作战,杀了他们的家小,只会让他们同仇敌忾,更加拼命的回来报仇。而夏军忽然南线忽然北线,实力已经消耗过半了。

    几名将军面面相觑,突然感觉到也许陛下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西夏必须要找别的出路。

    这种思路此时还是一个萌芽阶段,但这正是潘正所愿意见到的。虽然此番获得了胜利,但是如果金朝四面面开战的情况没有解决,日后终究是要马失前蹄的,想要胜利,高俊必须找到一个朋友。

    李朱罗这条线可以用,西壁啰乜也不是挖不动的墙角,连年战争让西夏人对李遵顼失望透顶,对他的合法性自然也是极大的质疑。这个时候,李朱罗的号召力将前所未有的强大,再加上西壁啰乜将军的同情,高俊已经开始构想一个友好的西夏政权。

    在他做着美梦的时候,有两个小姑娘同样带着与北国有关的美梦,来到了山东。

第五章 两群不速之客(上)

    太平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干部们已经几次见过高俊丢人现眼的样子,但是这次尤其的特殊,他躲在自己的屋子里,赌咒发誓说如果不把外面那条狗拴起来,他就绝对不出去。

    根据地的干部们哈哈大笑起来,那是一大早小双亲自抱过来的最新培育的良种犬,如果按照高俊那个时代所流行的叫法的话,应该称之为中华田园犬,本时代的人更多称之为土狗或者细犬。

    想要养一条好狗是不简单的,批量养狗更是前所未有问题,根据地在几年的研究之后,才终于培育出了第一批良种细犬。尽管失态,但高俊还是在整理仪表之后颤抖的走出屋来,并且在四名傔从的保护之下伸手摸了摸狗背上的毛。

    狗很温顺,甚至让高俊有点怀疑是不是这狗已经被调教的不会咬人了,然而,在看完了另外几场训练之后,他又不得不承认典牧署做的非常好,这些狗服从命令、体能充沛、嗅觉灵敏、耐粗饲。平时就像是眼下如此乖巧,但只要一声令下,张嘴就能撕下二两肉来。

    欣赏完汪星人表演的高俊大乐,同意在军队中配备这些良好的良种犬,野战军配备的不多,每个营的军法队和斥候队会养几条,全营一千多人也不过养五六条狗而已。但是各节度使所率领的地方机动兵力养狗较多,大约要养上三四十条。而各州的民兵成立的机动队不过一百号人,但却养了近十条狗。

    这东西毕竟还主要运用于治安战,没必要大规模列装野战军,更何况其花费也不便宜。虽然没有达到狗比人贵的地步,但每天的伙食费也与人接近了。

    “可惜你们生错时代了,要是真换上我那会儿,你们一条狗就能吃掉我一个队的伙食。”在两三个时辰的相处之后,高俊终于能壮着胆子与狗亲密一下了。而他身旁的这条狼犬(眼边有两块白斑,驯养员叫他四眼)则驯服的打了个呼噜,显示出极可爱的样子。

    几天之后,又有一批船队抵达青岛,现如今,青岛的商业日渐繁荣,日本商船维持着每个月来一艘的频率,已经引起了日本国内唐物价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新商路这里分一杯羹。而这次来的团队是南宋方面的,谢传风给高俊一个相当好的消息,根据地纺织厂所生产的棉布得到了南方的欢迎,大家都对这种轻便保暖的布料特别感兴趣。

    然而也有坏消息:所有的人都从名字里推断出了棉布的原料,根据可靠消息,不少人已经开始尝试着生产棉布。

    高俊对此无所谓,和当初制造玻璃香皂不一样,那时他别无所有,只有这几个穿越者神器可以使用。所以要对技术严格保密,防止那些商业老手轻而易举的将自己击垮。

    而现如今,根据地的棉纺织厂主要依靠技术取胜,能够大幅度的压低成本,淮南江南小老太太的棉纺织车就算转断了轴,也赶不上棉纺织厂的生产经营。

    纺织业能有这样的进步,自然也离不开当初谢传风购买的几名黎奴,高俊已经为她们准备了文凭告身,恢复其自由身份,并且聘任她们担任纺织厂的技术顾问。

    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相当之高,符宝镜从部队回来之后一直在棉纺织厂工作,工资水平甚至与赵汝凡相当,这也是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即便是在人人都会操纵织机的海南,当年她也是村里有名的心灵手巧。

    然而,在村寨里不受重视,因为卑微出身而毫无用处的纺织技能,却使得她在此刻变成了根据地里人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就在货船到达青岛的第三天上午,她却被厂里的保卫人员叫来,有两位元帅府的人在这里等她,让她前往青岛去协助了解情况。

    严肃的来说,这件事与她有关,但也可以说无关,事情还要从当天说起。

    也就是南宋船队到达的当夜,高俊了解了相关情况,宾主尽欢,设宴摆酒,大家尽兴而归,各自休息。然而,也就是当天晚上,寂静的青岛港里,某一个不知觉的携带了非法移民的舱内,一位既没有经过移民局审批,也没有通过边防公安检查,没办理护照,也没申请签证的青年从最底层爬了出来,手脚麻利,悄无声息的在舱内移动着,他似乎已经把船舱摸清楚了,轻而易举的跳到了甲板上,然后悄悄的滑入水中,游上了岸。

    只可惜,这位胆大妄为的偷渡者还是低估了根据地的安保水平,当一群民兵冲过来的时候,他灵巧的从腰间抽出一对寒光闪闪的匕首,轻松刺伤了几个人,趁着对面迟疑的片刻,突然转身消失在黑暗当中。

    感觉受到欺骗的民兵们恼怒的追击,然而这人就像是钻到污水里的泥鳅一样就是找不着。很快,民兵们就不得不扩大搜索范围。

    不过没有人敢惊扰几位贵人,所以港口外的招待区一如既往,只不过秘密的安排了警戒人手,这项措施很有必要,尤其是当一名称职的民兵突然发觉房顶上趴着一个**的人时。

    深更半夜,一个携带凶器的人一路逃过各种追踪,闯入到高郎君所在的地方,任谁都能做出一种非常合理的推断。整个宾馆一下子紧张起来,高俊也被外面纷纷扰扰的人吵醒,到快天亮的时候,军兵才在宾馆的茅厕坑里抓住了这个人。

    “臭小子可真会藏,居然躲到了厕所的坑下面,还打伤了几个弟兄,这谁能找得到!”几名卫兵骂骂咧咧的把这个衣不蔽体的人,他只有一条破布围着下身,也早就被水泡朽了,能轻轻松松的撕成一缕一缕的。他的脸上有长久不见阳光的人特有的灰暗,嘴角挂着一缕鲜血,很明显刚刚被打过一顿,但是一双眼睛依旧有力,此刻正在用一种怨恨的目光看着高俊等人。

    审问立刻就开始了,然而,那个人似乎只是勉强能听懂高俊他们的话,而对高俊他们所提的问题更是充耳不闻。只是用那种可恨的眼光盯着高俊和他身边的人,让这些根据地的重要干部们心里也不免一阵阵的发毛。

    高俊使了个眼色,颜青走了上去,尽可能和蔼的询问,那人终于略微松动了一些,嘀咕了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大家面面相觑,一早赶过来的谢传风说,此人说的也并非是两广土话,似乎不是汉语。

    混进这么一个人,谢传风也很抱歉,仔细核对行程,突然发觉这个人有可能是在海南岛上船的,之前船队曾停靠在海南雷州,等着收砂糖。

第八章 两群不速之客(下)

    这就好办了,刚好附近就有正在招募妇女去纺织厂工作的黎工,赶紧派人将她叫来参与审问。谁也没想那女工一见到这个青年,立刻就用流利的海南黎语交谈起来,那个青年的神色也松缓下来,似乎不再对这里的人抱有严重的敌意了。

    高俊用眼神制止了几个想上去干扰的人,任凭那女工和这青年自由交谈,片刻之后,女工才毕恭毕敬的过来行礼,告诉高俊这人也是琼崖洲山上黎寨的人,这是过来寻找自己的爱人。

    所以,当符宝镜稀里糊涂的被快车送往青岛,并且在这里见到昔日情郎时,复杂的感情溢于言表,这时她才知道,家乡的土地已经被凶恶的头人卖给了从江南来的财主,黎民流离失所,父母都已去世,而德砚寨小哥凭借着一身好身手究竟是逃了出来,凭借着自己残缺的地理知识,想要来到北方,寻找失散的情人。

    好不容易互诉离别之苦之后,符宝镜赶紧回身低头请罪,求高俊千万宽恕他的命。

    高俊还挺喜欢这个带有不屈眼神的年轻人,他和斡脱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性格。而且,他是熟黎,通晓道理,明白汉人情状。此人虽然一开始对北人怀有憎恨,认为他们正在凌辱欺压自己的姐妹,但是却手下极有分寸,几次有机会置人于死地,却始终没有杀人,这让他对这个年轻人更满意了。

    “既然海南已经回不去了,你也看到了,符宝镜在这里生活的很好,很有尊严,依你看,给我当一个卫兵不算辱没你吧。”

    此时,这个青年对高俊原有的那种愤恨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敬畏与愧疚,为自己惊扰这位高尚的贵人安眠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并表示愿意接受高俊的惩处。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千重万重高帽不重,高俊被这一番话恭维得十分舒服,表示不追究此人的罪责,只是让他向被打伤的护卫们赔礼道歉,扣半个月俸禄做兄弟们的补偿。随后,这人就去办理手续,成为根据地的公民,并且是深受信赖的高俊傔从。

    自然,这次轮到高俊给他起名了:“她叫宝镜,那你……就叫金刀吧。”高俊这个时候突然怀念起当年温敦杰的那把金刀,只可惜,受人尊敬的契丹公主已经把金刀带回到草原上去了。

    不过这件事也给根据地的人提了个醒,很快,户政府、刑政府与军队三方协作,准备建立海关制度。既是为了防止人员偷渡、携带违禁物品,也可以防止瘟疫传染以及生物入侵。

    除此之外,另一项提议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侍卫机构,现如今,高俊的安全只是由军队配发的一名禆将和四名傔从来保护,这对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元帅而言是十分不足的。在颜青等人的建议之下,高俊最终还是批准成立了军民元帅府总内务办公室,目前的办公室主任由赵汝凡推荐的原棣州刺史江西星暂代。因为此人是个忠厚长者,从来不听风就是雨,很有人生经验,什么场面都见过,曾经和元好问这样的当世大儒谈笑风生。

    办公室维持着军民元帅府的基本运转,还负责一系列对根据地高级干部的特殊供给和人身保护,以及其他涉及机密的日常行政。总体而言,江西星就像是个大管家,把根据高层的日常生活管理起来,并提供其应有的福利待遇。

    这确实让高俊的生活一下子方便了很多,。但是前线的消息却越来越沉重——当然,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河北的情况越来越让人揪心,武仙也遭遇挫折,史家居然真的在真定府边境防守住了武仙的进攻,并且保障了民生没有受到破坏,这让河北西部的抗蒙起义越发的无力。

    不怕蒙古人凶,就怕蒙古人生根,现如今,以史天泽这样的情况,蒙古人是真的要生根了。既然如此,高俊也不得不做新的战争准备,他计划在今年初秋的时候率军出击,响应河北义军的行动,给蒙古人一点颜色看看。

    然而,也就是两天之后,一则有趣的花边新闻却吊起了高俊的胃口:根据张亮的报告,在淮河边境上,边防民兵们抓到了两个奇怪的年轻姑娘。她们两个似乎是南方人,但是对北方的情形也有点模糊的认识,看上去知书达理,衣服也都不错,似乎是体面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们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又让人极度怀疑她们俩的精神状态(原话是“偶似痴癫”)。

    也就是在一瞬间,高俊似乎就明白了这两个女孩子是谁,他立刻给张亮挂了封密信,让他想办法将这两个年轻女子送到齐州来。

    也就是在几天后,一辆奔驰的马车飞越过齐州郊外商业区的街头。某种程度上,可以让高俊自豪的是,随着这些年的建设,根据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已经远超越中国其他地区,和战乱的北方各地比自不待言,就算和江南淮南相比也毫不逊色,齐州可比扬州、杭州。

    两个年轻的女孩都坐在马车上,忍不住偷偷挑开帘子向外窥探,用鼻尖轻轻嗅一嗅外面:“这才是富强的气息。”

    就在这个时候,路边的一家商铺突然把污水桶狠狠踢倒——在郊外,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现如今经济上行,大家都忙着挣钱,谁也不想有关环境的问题,而高俊也暂时没有力量处理,所以,在齐州郊区经常有这种臭烘烘的街道。

    “看啊,就连倒垃圾的姿态都如此具备力量!”,两个女孩子,忍不住赞叹。

    高俊攻克真州的时候和费培的这两个女儿也有一面之缘,尽管时间不长,但是费培这两个女儿的特征却让他印象极为深刻。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忠君爱国的费培是怎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这样的。

    所以,当他在齐州太平军运动场见到费培的两个女儿时,还是忍不住问她们:

    “你看,这是根据地刚刚发明的新运动,叫做篮球,就是中间是石头,边上用皮革包裹的有弹力的球。把它扔进两边的石筐里就能得分。筐下面有洞,你看,那个拿木杆的人要把得分的球捅出来,你们在南方见过这种运动吗?”

    两个女孩子立刻就被这项新玩意儿迷住了,听见高俊的问话才摇摇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奇怪,你们也不看篮球,是怎么变的这么双标的?”

第九章 全面稳中求进(上)

    “听着,你们愿意来北方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并且对根据地的模式如此喜爱,我个人很高兴,令尊与我也有些交情,所以,我可以留两位姑娘在根据地。”

    跟两个小姑娘聊了聊,高俊才知道,原来费培已经调任广东,但随即就在那里被控制了起来,朝野上下有的是人想扒他的皮,一时间生死未卜,只是派家仆前来给两位还未启程的姑娘报信,让她们先躲起来避避风声。

    两人思前想后,却大胆的决定来到她们一直所魂牵梦萦的北方。

    这让高俊冷汗直冒,尽管是短短一时间的交谈,他就已经对这两个小姑娘的“成色”,了解的差不多,很明显,费培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我们都热爱美好的生活,都希望富足安定以及其他美好的事情,但我们绝不用抛弃尊严的方式获取它,后者同样重要。

    在这样一个时代,女性的权利被压制,天性被束缚,只能依靠外界存活,而费培又不合时宜的给她们灌输了那么多恨国不争的大道理,其结果当然就是现在这样,让两个小姑娘价值观极度扭曲。

    “算了,我也是当还费培个人情,让你们俩在根据地呆一段时间,可以跟我们的姑娘们一起学习学习,以后有机会的话,想办法把你们送回南方,我相信,费培不会被关多久的,像他这样的人以后终有大用。”

    这两个年轻女孩儿的事就算是解决了,高俊不免有些伤感,这件事深深的提醒他:欲速则不达,如果他不考虑本时代的实际,平白的灌输各种超时代的理念给他的学生,结果也会和这两个女孩子一样,造就出一大堆在本时代显得尤为特殊的怪异思想。

    在青岛收了几天货之后,谢传风也决定扬帆回归。让高俊欣喜的是,他不但拿了各类商品,还特意选购了一批根据地新的尺子。

    据他所说,由于根据地所产棉布都是用新尺度,南方各种尺规都不合用,所以当地的商人也请他帮忙,带几个山东本地的尺子过来。

    这让高俊欣喜万分,遥想当年,各国都各自规定交通是向左还是向右,一直以来都是平分秋色,以英国为主的靠左通行和以法俄为主的靠右通行并行不悖,各占一方天地。

    然而,随着靠右通行的美国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福特公司的左舵车卖到了世界各地,所以各新兴工业国和后发国家都选择了靠右通行,以便与美国产的汽车相适应。而山东是全国工业最强大的地方,它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将会通行全国,成为真正的国家标准。

    “难怪那两个小姑娘这么喜欢山东了,现如今我们这就好比是美利坚嘛,回头应该让元好问在邸报上发几篇文章,声称咱们根据地是人类灯塔。”

    不过高俊很快就气馁了,人家美国好歹有14艘航空母舰,遍布全世界的数百个军事基地和补给点,核轰炸机全球24小时战略巡航,几十条大黑鱼,上百艘宙斯盾,民兵三叉戟,霍克爱国者,艾布拉姆斯,朱姆沃尔特……高俊拿什么跟这个比?最起码也得养出个两三万具装骑兵,才能号称自己是人类灯塔吧。

    所以,足兵足食还是根据地的第一要务,在新一个财年里,根据地稳步贯彻去年年底财政会议制定的方针,以变现为主要目标,全面调动根据地的资源,不光自己种粮,还要跟外界换取粮食和其他战略物资。

    向外界出口纺织品和各类快消品,进口耕牛战马,铜铁原料等各类战略物资,加紧武装军队,并制造军械器材。

    第一批火炮实战之后,高俊又布置了今年的火炮生产任务,共计要生产大小火炮四十余门,由于已经进行过一系列的实验,所以这次制造火炮的速度很快,铸造技术也明显成熟,火炮上的沙眼也肉眼可见的变少变小了,这些前膛炮威力强大,而且采用了合理设计,能够将火药燃烧的压力均匀的承受散开,制造出最强最快的炮口初速度。

    然而,这些火炮消耗了数以万斤的铁,更何况还有炮弹的消耗,所以,今年年初的时候,根据地的铁料不足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就连士兵的军械都受到影响。大约是2月末的时候,军队开始发布禁令,要求士兵们爱惜随身的刀具,尤其是短刀,在最近六个月内将不会给予更换补充。

    在这种情况下,高俊向南边打秋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谢传风也正是带着这个目的去的,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商量好了有关期货的问题,现如今正是春耕时分,谢传风联络了几家大商号,大肆兜售他那一套期货理论。

    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人们对期货将信将疑。不过谢传风他们早有应对的办法,通过几个中间人,喂了大把的钱,他联系上了薛极、李知孝这两位朝廷高官的家人。

    扳倒史弥远之后,这两位前史党成员凭借着高超的跳槽技术反而更进一步,已经成了朝堂上不可缺少的肱骨大臣。然而,那啥是改不了那啥的,两个人在这次军屯期间也都趁机跑马圈地,占了良田无数,同样正在为如何开垦田地发愁。

    当然,借谢传风两个胆子也不敢赚朝廷命官的钱,他的意思是,他免费提供工具和种子,帮助两家开垦田地,只求薛大人李大人看在他做生意如此以德为先的份上,主动做个样子,加入期货生意,只有他们加入了,那些地方士林才会纷纷参与借贷。

    换句话说,谢传风并不是向两位大人借钱,而是求两位大人的家里人参与生意,好让谢家好好孝敬孝敬两位国家栋梁。

    只有薛李二位大参宗伯主持期货生意,那些江南士林才敢出售期货,他们出售期货了,那些小地主小财主才敢跟着,到时候,两位大人的钱如数奉还,地方士林的钱三七分账。

    薛极和李之孝对这生意并不是特别看重,毕竟爬到这个位置之后,每天赶着上门来送钱的人数不胜数。不过既然这个谢传风如此有分寸,就赏他个脸,两位都各自指派了一位家人参与期货生意。

    江南士林同气连枝,互相之间消息灵通的很,一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对期货生意有了信心,纷纷签订契约,做起了今年的水稻期货。

第十章 全面稳中求进(下)

    “水稻可是高产粮食作物,我有个室友是黑龙江的,听他说,在他们那儿,小麦一年的亩产不过三百来斤,玉米能达到一千斤,水稻伺候的好,亩产能达到一千二百斤呢。”高俊看着远处修整的田地,高兴的对何志也说,而后者哈哈一笑:“这下可是你没见识了,在我们江南一年收1200斤那是要赔死的,江苏粮食用地也越来越少了,毕竟,种个三四千斤的水稻也不怎么挣钱。”

    然而在此时此刻的山东,一年能稳收六百斤的水稻田地绝对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上等资产,八白石村千辛万苦拉来了一小批贷款,将村里四分之一的田地都改成了水稻田,现如今已经开始备苗。

    这次高俊和何志也也是坐着马车路经这里的,田间景象真是让人心生振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高俊感觉轮胎好像压到了什么软软的东西,紧接着就是让人浑身难受的扑哧一声,远处响起了小孩子们的尖叫声,高俊还以为这是马车压到了人,急忙起身查看,确实有点血迹。

    “别慌,是这帮孩子在玩,他们把青蛙抓住,用稻草绑了扔在路边上,等着马车把它压爆,以此为乐。”

    “还有这种玩法?”高俊被说的浑身发毛,赶紧坐回车上。

    “你看看你,咱们小时候,没有游戏机的家庭不也是整天疯玩儿?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妈因为得罪了人,到金华那边的乡下去当老师,那段日子我也是整天在乡下这么玩儿,还有不少别的玩法呢。”

    “你说的都有什么?”

    “就比如说,到地里抓住青蛙或者癞蛤蟆,然后找稻草茎或者是娃哈哈的吸管戳进**里用力吹,把青蛙吹爆,不过要小心可别反吸了一口。再就是抓几十上百只青蛙扔到一个泥塘里,然后十几个小孩一起喊屠城,用手指往里面乱戳。再比如说,偷偷把村口的破铁锅拖过来,把能抓到的各种脏东西以及癞蛤蟆和虫子都扔进去熬;再比如说,把四五只青蛙用一根毛线穿起来,然后挂在脖子上……”

    高俊听得浑身直发毛:“我小时候最怕虫子、蛇、老鼠之类的东西了。要我看,就算是这个时代,也还是作业太少了,应该增加义务教育的时间,还要办适合未成年人的书画报刊。”

    尽管何志也对刚才高俊那副嫌弃的表情腹诽不已,但是听到这个建议却也拍手赞成:“是时候培养根据地的下一代了,现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邸报和军报,这是给干部和军人看的,也应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现如今礼政府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出版管理部门,监控全根据地的大小印坊,鼓励出版各类图书。还要搜罗有名的读书士子,帮助咱们写各类的宣传材料重点图书,发行更多有针对性的报纸:给农民们看的,给工人们看的,给医生教师看的,当然也包括给孩子们看的。”

    根据地的财政一直在向军事倾斜,这笔钱难以拿出来,高俊只好选择用爱发电,找来根据地久负盛名的几位热爱工作的老师,希望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一名辛勤的园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不得不说,这套话术还真的有用,教师们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表示一定要为根据地培养最优秀的接班人。高俊也设立了相应的精神奖励,拿出根据地的一笔现金投资在纺织厂内,以赚取的利润为“杨铉基金”。

    这笔基金的命名是源于根据地的英雄教员,其用处是奖励根据地的优秀教师,以杨铉的生日为准,每年九月初十发放。

    根据地也集中了一批原教师,把他们安置在齐州,开始主持编撰少年的日常刊物,这些人也真是乐于奉献,甘愿不要工资,为全根据地的少年儿童提供优质读物。

    殷敏从开封送来了一批漫画插画,并且设计了报头,最后题写报刊名的是人们敬爱的何志也先生。

    各州县地方的干部们也都动员起来,派出官吏义务取送少年画报,不得不说根据地人民的热情让高俊大吃一惊,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上心。

    这段时间以来,根据地的各类读物确实是发展了,间接的也带动了造纸工业的进步,除此之外,根据地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折扇和布鞋。前者的风靡源于元好问和他的那些朋友的极力推崇,在纸上题诗作画,或许可卖千金。而后者则是劳动人民的选择,随着棉纺织业的兴盛,以棉麻为原料的布鞋逐步流行起来,在根据地变得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他的对手也在针锋相对的进行布置,高俊的案头上放着一份告示,是混进根据地的细作们散步的,他们无耻的宣称高俊是“渤海贱种”,而何志也则是“粟特遗毒”,狼狈为奸,要把山东变成各族人民的大监狱。

    散布这一谣言的奸细已经被司法院下属的齐州地检特搜部逮捕,并且经过特殊司法程序明正典刑。但是,根据地的保密防谍工作也变得日渐重要,高俊还记得,当年路哲的无心之失为根据地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之后,虽然吏政府建立了根据地干部的精确档案,但是针对全社会的安全措施还处于空白阶段。

    趁着这个时间,高俊开始利用刑政府建立根据地内部的安全网络。经过规划之后,根据地内部安全被划分为三个部分:

    公众安全,主要打击一般刑事犯罪以及社会基本管控,同时肩负着监视经济安全,确保六条政纲提纲指导地位的责任,主要执行单位是各县所属的公安民兵,由刑政府指导办公。

    政治安全,专门打击试图颠覆根据地社会制度,污蔑六条政纲,反对高何施政方针的人。他们既要防止蒙古、金朝、南宋方面的渗透与破坏,也要当心根据地内部心怀不满的团体,这一工作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以及较高的权限,因此由刑政府亲自主导。

    军事保密安全,主要对抗外界敌人的渗透,尤其是针对根据地军事部署的,这是敌人最有可能的渗透方式,这一职责则落在根据地军政院文政曹这里。

    后两者的发展速度很快,等到明年此时的时候,刑政府已经有相关工作人员三十多人,并且在全根据地拥有超过二百名线人及告密者,而文政曹的规模大约是型政府的一半。针对内部的情报网络和外部网络一起发展,很快就让敌人们都变成了瞎子,根本不了解根据地的情况。

第十一章 持续改善民生(上)

    经过连续一年的百般催促,司法院终于不情不愿的贡献了第一批监察,把他们分派到各州去,让原本的行政乱象稍微得到了控制。

    这些人刚到地方时,每日登门者如堵,经过一系列的行动,总算让根据地的吏治好转了不少,百姓们因此颇为称道。

    尤其是今年废除提留款,转而提高统购统销的份额,并且为农民互助组织大开绿灯,使得根据地经济日渐好转,百姓生活逐渐安定,这也让高俊重新恢复了刚刚治理地方时候的美名。

    但是司法院对这件事显然并不高兴,根据地法律制定直到现在还进程缓慢,高何与翟呈信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加剧,这次送邹乃济协助翟呈信制定法律并且执行司法,本来是高俊想要提高制法速度的举措,万般没有想到,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司法院变成了法律辩论的课堂,制定速度甚至还不如以前。

    “也不要想着一次性就把法律修的十全十美,你想想,从我刚进入寿张县,到如今也不过是六七年的时间,整个山东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你现在制定一个十全十美的合理法律,十年之后又是如何呢?”

    “宣帅,我们对此早有准备,你看我们在法律中也制定了许多预设性条款,某些法律在某种情况下是无效的,并且针对有可能的发展情况作出修改……”

    这下高俊彻底无语了,原来翟呈信不仅仅在制定当下的法律,居然还想靠一套法律吃上20年50年,就这种制定方法,给他十年时间,他也修不完根据地的法。

    这下子冲突不可避免了,根据地新生事物太多,制度又跟不上,商人们提心吊胆,有的时候这个县还合法受保护的东西,在下一个县就不能实行了,严重的阻碍了经济发展,也影响抗蒙大计。

    在高俊一次又一次的强力威逼之下,翟呈信终于不得不做出妥协,以现在的草案为基准,用15天时间加以删改,最终推行了试用版的法律。

    高俊对此非常满意,并且主动提出要给予编撰法律的全体成员以物质奖励,但是翟呈信却拒绝了,显然这件事让他满心不痛快,法律是很重要的,对于全社会层面有很高的约束,然而,这样的想法有时候也会蒙蔽他的心智,让他陷入法律至上的诡辩当中。

    高俊也预感到了这种情况,但他并没有加以更多干预,根据地的干部们谁没跨过一道自己过不去的坎儿?当孙庭失去一只眼睛的时候,当潘正失去相依为命的妹妹的时候,当李铭与高俊救人的策略针锋相对的时候,有哪个能预料到以后事情的发展,但最终还不是在壮丽的抗击入侵事业当中重拾信心?

    不过,为了法律执行的效率,高俊对根据地的司法机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变动。

    按照本时代人所持有的想法,立法司法执法当然应该是由同一个机构来完成,保证绝对的权威,这样,民众才会真正的畏惧法律,并且乐于遵循执法者的命令。

    但高俊却这种方式会滋生武断和低效率,对根据地的事业是有害的,按照他的说法,在实行法律的各阶段,主体应该分开,并且各自有所偏重。

    最基本的治安力量由各地方的公安和民兵,没有直接的高级领导机构,一般归附于各州县,但是刑政府对于各县县尉所统率的公安力量也有培育和指导的责任。除此之外,难以解决的重大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也会转到刑政府这里来。

    具体而言,民兵和县尉所统帅的公安只进行侦查工作,不能定罪判决。

    高俊原本不希望各地公安能主动发动对公民的刑事调查,而必须将材料交到类似于检察院的机构,由检察院确认,有必要后再进行行动。

    但是何志也一棍子就把他打醒了,这时代交通困难,行政效率低下,有这功夫,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最终还是给予了这些地方治安力量更大的权力,完成调查之后,将汇总结果送到各州的监察员那里去,由监察员调查过程中是否有违法现象,证据是否合理有效,并决定是否应该呈送给审判所里去,之后,审判问题就由后者来解决。

    根据地已经决心在各州成立审判所,专门负责审判,这单位由军民元帅府司法院审判局所领导,现任局长为邹乃济。

    审判所本身没有调查的权利,可以针对地方公安送来的材料不全的证据表示质疑和退回,但本身不能前去求证,只能依照现有材料进行审判。除去由地方民兵波给的维持法院秩序、保障审判者人身安全的民兵之外,审判所也不掌握任何带有武装的力量,他的任务就是根据证据来进行审判。

    拿高骏的形容就是“公安做菜,监察端菜,审判吃菜。”

    在这个过程中,监察似乎人微言轻,但是,他却担负着监察根据地官员的重要任务,并且拥有独立的调查力量,即所谓的地检特搜部。

    原本由司法院直接领导的地检特搜部现如今划入了司法院下属监察局之内,而各地的监察员也有当地民兵所配齐的直接力量,由其指挥进行对地方官吏的调查。

    而等审判结束之后,具体执行依旧由刑政府所领导的公安力量来执行,各地方监狱一般由州县自己管理,但刑政府从中调度,由中央进行宏观控制。与此同时,有两个监狱和若干劳改农场由刑政府直接控制,这两个监狱分别是关押战俘战犯反根据地人士以及极度凶恶的重刑犯的,而这些劳改农场也主要针对战俘设计。

    各州县也有自己的劳改农场,入刑劳改农场不能超过一年,并且判处劳改并不需要审判所,可以由各县的县尉自行决定,是惩罚地痞流氓的好帮手。

    当然,也造成了一定的权力滥用,但相对于其效果而言,短时间内高俊还觉得没有改变的必要。除此之外劳改农场还能把根据地逐渐消灭的职业流民、乞丐、地痞流氓以及妓女进行改造,教授其职业技能,在一定时间内依旧有存在的必要。

    而在这所有机构之外,还有专门的制律局,负责继续制定和修正法律,出台司法解释,并且以六条政纲为基准,对现行法律和审判结果进行是否违背六条政纲的调查。

    这个模式有些复杂,并且环环相扣,不过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司法院内部也一分为三,翟呈信领导治律局,邹乃济领导审判局,傅起领导监察局。

第十二章 持续改善民生(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迈入三月,根据地第一批学厅的学生也即将迎来毕业季,这些学生极大的充实了根据地的干部力量,让高俊一直头疼的干部问题再一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这好比是极度口渴的人得到一小杯水而已,高俊依旧是“请加大力度”。

    也正因为如此,毕业生们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机关成为正式公务员,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留在学厅当老师,扩大教学规模,吸引下一批高中生。根据何志也与礼政府所制定的目标,在三年后根据地的学厅毕业生应该翻倍。

    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还是想要进入政府机关的,但也有一部分选择了当老师,在短期内,当教师的收入要比进入机关丰厚许多。其实,无论哪种都是好结果,进入根据地机关的日后会步步高升,当老师的虽然收入维持了二十年不变,但也桃李满天下,在社会上受人尊敬。

    樊浩古选择进入政府机关,翟宣决定留校教书,而他们的许多同学连进高中的机会都没有,回家继续种地,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既然干部已经逐渐增多,高俊也重组了根据地行政院,将之任务细化。原本的七政府加六个署,改造成了六政府。

    礼政府:分为文司、范司、教司、宾司,分别负责文化宣传,出版管理,邸报发行,以及外交的仪式性活动。

    吏部分为选司功司,考司,封司,依旧负责官员的选拔升迁,福利待遇,荣誉称号以及各种相关管理。

    户部分为度司、税司、榷司、举司,分别负责制定财政预算并监督执行,征收工商税,运营专卖事业,以及进行市场监管和价格控制。

    兵部则分为备司、库司、覆司、恤司,分别负责武器休整与储藏,兵站粮草的设计运营,国防工事的建造,以及阵亡军兵的体恤。

    刑部则分为比司、隶司、棘司和匦司,分别负责刑事侦查,全国的监狱监管,执行司法任务,以及进行信访处理。

    工部则分为蕴司、隍司、泽司和屯司,分别负责矿藏的调查开发,城镇建设与管理,国土勘测与自然资源规划,以及全国内的屯田林场草场的运营。

    而原本各署也都独立出来,成为了与政府平行,但配置人员与权力略微小一些的次一级机关,同样也有自己所负责的领域。

    经过重组之后的根据地民政院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各科室的主政官员也都分到了独立的办公室与档案间,就像高俊所说的那样,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责自己的领域,要把根据地带到蒸蒸日上。

    高俊也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空闲时光,继续埋头于工作之中,一方面要接见根据地内有名望的人士,尤其是集贤院的诸位社会贤达,了解他们对根据地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就是和军队的主要指挥官共同探讨今年秋季的行动。

    河北的形势已经大大的恶化了,虽然联军攻破沧州,为诸路军马打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也同样招致了蒙古的强烈反应。

    呼啸而至的蒙古骑兵将沧州城团团包围,并且征发各地军马对之进行猛攻,如果不是像史天泽这样的世侯爱惜民力,不愿意过多出兵的话,沧州城早就被攻破了。

    饶是如此,沧州城的情形也极度糟糕,综合考虑之后,联军决定让城别走,一把火烧掉军需之后,趁着春季的雨夜突围。

    蒙古人立刻发动追击,彭义斌的部队保持完全,向西撤回河北中部的冀州一带,但李光与赵永都损失惨重,整个沧州的抵抗力量集结起来打了一仗,也被敌人集中一次性清理了一大部分,河北东部的斗争形势转入低潮。

    而河北西部的情况也没好多少,武仙本来应该按照约定与彭义斌的主力会合,两军相连,声势相接,东到渤海,西到太行,一条线,一大片。可是由于贪图虚名,武仙却孤军深入攻打真定府,结果在边界战役中,被史天佐率领的史家军马牢牢堵住,苦战十七天不得,后路又被蒙古包抄,无奈之下又撤回山中,这次作战让他损失惨重,原本在去年冬天积攒的物资丢得七七八八,士兵们为了防止饿肚皮,不得不散入乡村就食,甚至大肆抢粮,也让武仙的风评极度恶化,以至于百姓们纷纷逃到史天泽那里寻求庇护,河北西部的斗争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

    但高俊的判断是,义军一时半会儿还倒不了,蒙古人虽然在军事上赢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去史天泽这样的深谋远虑,已经开始休养百姓之外,大部分的蒙古将领何世豪还没有这种心思,他们依旧在全民高鞋,尤其是蒙古体制的原因,使得木华里也难以约束将领们各自寻求属于自己的战利品,这使得蒙古人邀买人心的策略落在高俊后面不止一步半步。

    这也是王浍献计六策的第一条,还是要求高俊勤修内政,注意博取声名。

    现如今,根据地已经废除提留款这一恶政,并且建立了相对统一的财政统筹,州县机关均有财政拨款,已经不需要私自截留,这使得根据地农民的负担,较以往减弱了34有余,也有力量在。陆哲这样的人带领之下进行本村的生产改革,这对于根据地意义重大。

    其实,就算是他们没有进行这样的再生产,而是卖粮之后花天酒地也没关系,反正能买到的也都是根据地内部生产的消费品,肉烂在锅里,还是高俊肚中之物。

    经过一系列机构改革之后,吏政府这边,赵汝凡倒是给了高俊一个准确数字:现如今,根据地的干部总数是12,332人,其中九品以上的干部总人数为4160人。

    这数字多不多?考虑到根据地400万的人口规模,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多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高俊现在的策略本身就是极限压榨,为决战作努力,蹲起只是为了跳的更高,在山东积攒的干部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快速接收河北陕西等地。

    “占磊5年一年,等待明年决战。”这就是高俊现在唯一的解释。

第十三章 汇集四方猛锐(上)

    校场上彩旗猎猎,太平军诸将汇聚一堂,正在进行校场演武,将领们各自逞弄本事,一个个都精神抖擞。

    刚刚进行完骑射演练,一员白袍银甲的将军纵马出战,即刻有人与之对演,那人浑然不惧,连续战退三人,引得满场欢呼。

    “阴盛阳衰呀,阴盛阳衰呀。”高俊来迟了,没有赶上之前的操演,他今天从元帅府出发的时候,偏偏有人堵了过来,那是本地一个致仕的老先生,非要与高俊争辩说机关设立不合理,六政府以下的二十四司不是按先唐的制度所设立的,跟他磨了半天嘴皮子,高俊才总算是得了空出来。

    刚好赶上杨妙真出彩的部分,这女将果然有本事,连续打退马军个马军中会厮杀的名将。引得满场喝彩阵阵。杨妙真兴奋的围着校场中跑马一圈,揭开头盔上的面甲,露出小小的脸来:“还有没有敢厮杀的?出来战一场!”

    话音未落,马军里又冲出一骑,用的是一杆长戟,与杨妙真连战了十几个回合,后者突然卖个破绽,逃到场边:“不打了,不打了,今天已经打够了时间,再打下去,小臂上要长肌肉了,不好看。”

    人们都哈哈大笑起来,高俊问身旁的李铭:“这马军将领是何人?”

    “这人与我也算是乡中,乃是河东太原府人,名叫蔺中荦。”

    “中落?”

    “也难怪,这字儿拿给我们骑兵的弟兄们看,100个人里面99个不认识,据说是清楚明白的意思,但谐音就是中落。果不其然,他就家境中落了,幸而年轻时学的好武艺,所以从了军,是芦苇荡之战时收集的败军,因为身手好,如今已经一路做到了副指挥。”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突然旗帜之下又飞起一将,上前与蔺中荦相斗,打了四五十回合,依旧不胜不败。

    “这人又是谁?”

    “此人名叫向学濛,湖南潭州人氏,此人的祖上本是西南的夷人,到唐代时才迁居长沙,祖上曾经是楚王马殷手下的将官,之后随着大宋世代为将。此人倒也有些武学渊源,这杆长枪让他用的,我是自愧不如。”

    说话间,两名骑将还在争斗,各自使出浑身解数,都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一场厮杀让众人哄然叫好。

    高俊也看得是很满意,正如他一直所说的那样,骑兵的逻辑不同于步兵,一个步兵军使要指挥100个人,而同级别的骑兵军官只掌握27个人。前者是琼斯系的指挥官,需要随时作出命令,严格约束军队,保持纪律,而后者凭借勇气作战,要冲在全军的最前面,让所有的士兵都跟着他的行动来行动。

    所以,骑兵必选猛将,像蔺中荦、向学濛这样的将领才是高俊所希望的骑兵的样子。

    第二天步兵操演,由于田地里都已经种上了庄稼,不可能再举行像冬季演习那样大规模的行动,所以只是在校场内检验士兵的备战状态。

    白长年部的军兵表现不错,高俊早在去年冬季演习就已经看中此人,然而他却一直没能等到立功的机会,与之相比,从方印已经成为了影子统制,下一步就是真正的统制了。

    在这次演习中,倒是另一名军官也让高俊印象深刻——此人治军极其严格,就连士兵从自己的营帐走到门口要走几步都必须被严格约束,两人成行三人成列,规矩绝对不能乱。

    高俊以前确实跟军官们提起过这一系列的规则,然而只是作为展望与笑谈,从来没有真正要求大家必须这么做,但现如今居然真有人做到了,这让他吃惊不已,一瞬间还以为是自己以前的期望太低。但是看完此人如何治军之后,高俊才意识到,有些事是强求不来的,世间就真有治军的天才。这将领名叫宋永童,河南颖州人氏。而且此人投军不比别人,既不是流亡,也不是本地居民,乃是得知太平军的事迹之后,在腰上缠了一根麻绳,走了数百里路前来投效的,可以说殊为不易。

    此人长身赭面,善左右射,面容让人过目不忘,在步军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如果说,这些人才是军队建设了这么多年所应该出现的必然结果的话,那么几天之后高俊遇到的就是完全的意外之喜了。

    大约四十多人在高俊面前集结报到,站的倒是挺直,努力的显示出强壮的样子,但一看就知道这些人好多年没有上过战场,征战岁月给他们身上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如今,他们看上去更像是种地的、拉皮条的、担夫以及卖荞麦饼的。

    当然,高俊虽然不相信什么骨相学,不过从这帮人那种低眉顺眼的神态就能看出来,又是一帮岛国来客。

    平高盛不仅在高俊的手下担任军官,而且也在想办法联络日本国内的力量,现如今他已经找到了四十多位平家落人和旧家臣,这些人都愿意来到中国碰碰运气,继续打仗。

    毕竟在日本国内,他们时时刻刻还要面临着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是当年破家灭门的记忆一刻都没从他们心中抹去,而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又阴云密布,北条家族逐渐掌握权力,正在酝酿新的动荡。

    最重要的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对旧主有感情,并且平家落人之间往往有同病相怜之感,既然有人在遥远的唐国博出了一片天,那么另外一群人当然愿意去帮帮场子,大家争取共同开创新的生活,这也是自然之理。

    反正眼下最坏的情况不过是在唐国流亡,这和在日本流亡也没什么区别,硬要说的话,可能在唐国生活还会更容易一些。

    而另一方面,万一这次能跟随高俊建功立业,也能摆脱当年受屈辱的状况,万一,是说万一,高俊还有所指望的话,也许他们可以携带为高俊建立功劳积累的资本回到日本,重新开创平家的事业。

    “北见、高城、佐伯、白木,你们把队伍整好,让高郎君观看!”平高盛用日语流利的发布着命令,而这些人的体内似乎也终于觉醒了当年武士的感觉,迅速列好了队,动作比刚才像样多了。

    肯来唐国的都是当年在日本国内见惯了阵势的人,要么就是忠心耿耿的落人二代,前者的战争记忆自不待言,虽然年龄大一些,但也是宝贵的老兵。后者虽然缺少经验,但只要信心坚定,就可以锻炼出过硬的军事本领,高俊对这批日本军人是很满意的。

第十四章 汇集四方猛锐(下)

    新成立的都以日本人为主,认旗是蓝底银色的日之丸,士兵们在营地举行了简短的升旗仪式,表示一定会效忠高俊,并且永不忘日本故乡。

    对于高俊来说,不指望这些日本人无条件的忠诚,只要他们现在愿意帮忙打仗就足够了,毕竟,感情是要慢慢培养的,时间久了,双方总会敞开来谈。

    就在日本人举行他们简短庄重的仪式的同时,另一场同样庄严隐秘的仪式正在辽东的保州举行,参与的人同样不多,一方是来自金朝的使者,更准确点说是孙庭和纥石烈桓端的使者,而另一方则是高丽信使。

    就在今年年初,青黄不接的蒲鲜万奴再次对高丽发动了袭击,洗劫了高丽北方各郡的据点,活捉了大量俘虏,抢夺了大量财富,最后又将各城镇堡垒夷为平地,才大摇大摆的离开。

    理论上来说,双方都是蒙古的盟友,自然不宜立刻刀兵相向,于是,已经持续了一整年的口水战再次爆发,高丽人认为这是东真的无耻侵犯,而东真人同样振振有词,因为蒙古要求高丽与东真各守边界,北方各郡既然原属金朝,那么眼下自然就应该属于东真。

    双方说的都没有错,理论上来说,盖马高原上的领土,也就是今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的各地区在过去属于金朝,金朝在这里设立曷懒路治理,治所就在今天朝鲜的咸镜北道。

    但高丽对这片土地垂涎已久,早在新罗王朝建立之时,他们就将北上作为其主要的进攻目标——毕竟其他方向也只剩明太鱼了——从新罗王朝到高丽王朝,这个民族的北部边界从大同江推进到了鸭渌江,驱逐或吞并融合了大量的女真部落。然而,随后他们就遇上了一系列强劲的对手,先是辽,后是金,现如今蒙古崛起,天下大乱,似乎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时机。正当他们打算一鼓作气,学习当年在辽金革鼎之际火中取栗,夺取保州的光荣事迹,把领土从鸭渌江推进到宋瓦江的时候,却偏偏赶上了东真崛起,双方都成了蒙古人的走狗,这下子事情就变得麻烦了起来。

    双方怒气冲天,反正现如今蒙古人的精力已经不在东边,两个盟友也该轮起袖子打一仗了,既然要打架,自然要寻找盟友,而高丽人的目光则投向了还盘踞在辽南的金朝。

    一直以来,高丽对金朝都是不大看得起的,在高丽史中,称呼辽宋元的皇帝都是大国皇帝,唯独对金朝皇帝只称于金主。其实,这不过是小饭馆的老板发觉当年在自己这里好吃懒做,被赶出去的小伙计现如今成了隔壁大酒店的老板一样,是一种简单的嫉妒。毕竟,契丹与蒙古从来没有臣服过高丽,而女真可是老老实实的向高丽进贡称臣了多年。

    但无论怎么样,此时高丽对金朝还是有所信任的,虽然金朝已经南迁,但是高丽也并不确定蒙古是否能夺取天下,所以一直试图与金朝重新建立联系,这样的努力一直持续到1227年。

    现如今,既然辽南金军突袭澄州得胜,一举将占据的地盘扩大了一倍,可见金军还有维持合作的价值,双方一拍即合,各自派使者在保州密会,商量着共同进攻蒲鲜万奴。

    高丽人的小性子立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建议两军各自从东西向发动进攻,高丽越过鸭绿江中段,直扑敌军南京,而金军则在西部行动,收复辽阳等地,最后两军一起攻山。

    高丽人的建议看似大方,是将整个肥沃的平原地区都给了金军,但仔细想想就知道,打狗还要看主人,蒙古随时会回来,长白山易守难攻,与高丽本土相连,自然无后顾之忧。

    而金军就算是与之配合,一时夺取了辽阳等地,但也横在了高丽蒙古之间,占领的土地最终还是会被蒙古夺回,从头到尾,只是替高丽人挡了一枪而已。

    金军方面当然据理力争,最后的协定是双方平分山区,至于辽阳府,谁爱要谁要。

    高丽宣称他们能出带甲之兵万人,但是,无论纥石烈桓端还是孙庭都认为这数字是扯淡,根据他们的估计,高丽在前几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大,此时顶多也就出个三五千精兵而已。

    总体而言,高丽也不算弱国,其人口比西夏还要略多一点,虽然疆域不广,山多田少,但比起西夏大片大片的沙漠,生存环境还是要优良许多。

    高丽全盛时期,其人口可能达到了500万以上,自然兵力也与之相当,应当能出动三万好军马。

    但是,现如今已经是高丽中后期,国内正笼罩在武人政治的阴云当中,由于长期的重文抑武政策,造成了武将们的过激行动,高丽文臣被屠戮一空,武将们夺取大权,并且连续争权夺利,直到前些年,崔忠献终于相对稳固的控制了这个国家。

    为了巩固统治,崔氏不断的编练新军,但旧军又不予以裁撤,军额虽多,但精兵缺少。这也就是金军方面估计高丽只能出动三五千人的原因。

    可以说,到13世纪初的时候,东亚各国,无论金朝还是南宋,无论西夏还是高丽,都已经进入了比烂大赛的决胜阶段,军队制度都陷入到了腐朽至无可救药的地步。(只可惜,最后的胜利者还是被蒙古人一波带走的大理,即便是算上自杞人的反抗,大理也只不过打了六年。)

    但三五千精兵在辽东,同样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孙庭和纥石烈桓端决定出兵五千,与高丽遥相呼应,给予蒲鲜万奴以重击。

    万奴只有万人的兵马,其中的精锐更加缺少,高丽的三五千精兵加上金军训练有素的五千人,足以在一个重要方向上把蒲鲜万奴打得抱头鼠窜,再加上宋瓦江流域的女真人对蒲鲜万奴也没有那么服从,有理由相信,这次战役会进行的很顺利。

    纥石烈桓端已经重新缝洗了金军的旗帜,准备用一场战役,重新树立金朝对辽东地区的掌控。

    从辽东到山东的海运已经逐渐成熟,因此高俊在短时间内就得知了会盟的消息,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不过他也写信提醒孙庭,不要贪图平原上的土地,争取在千山山区或者是长白山区建立长期的据点,修筑山城,备足粮食,做一个两年左右的规划。

    按照高俊的估计,两年后才是东北军蛟龙出海,给蒙古人背后一刀的时机。

    至于蒲鲜万奴,高俊也提醒在东北的各位军官:万奴曾经攻打上京、东京几次失败,但随后实力都恢复了,此人也不可小视,决不能抱着一战平定的心思。在辽东的部队要做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准备,花两年的时间巩固实力,积累军队,在两年后快速消灭蒲鲜万奴,然后准备南下参与决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919/ 第一时间欣赏颠覆晚金最新章节! 作者:边郡箭手所写的《颠覆晚金》为转载作品,颠覆晚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颠覆晚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颠覆晚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颠覆晚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颠覆晚金介绍:
公元1211年,这是还沉浸在四方战功自我麻醉中的金朝大安三年;
是尚在舔舐开禧北伐惨败伤口的南宋嘉定四年;
是已经沦为了蒙古附庸的西夏皇建二年;
是在一片古佛青灯中昏昏然的大理天开七年;
是陷入战争泥沼里的西辽天禧三十四年;
是四分五裂的吐蕃第四个绕迥的火兔年;
是笼罩着武人政治阴云的高丽康宗元年;
是致力于处理李陈革鼎不安动荡的瞿越建嘉元年;
也是得意于千年来海洋屏障的日本承元五年....
但这一年最重要的是蒙古太祖六年!宿命啊,很快,那个人的皮鞭将会拷打整个世界,鲜血注定要浸透欧亚大陆。然而,不屈的怨灵将两个年轻人送来这个时代.....
“我们不优秀,不够勇敢,不够坚强不够纯洁,不够聪明,你们的指责都对,但是,如果因此就想让我们对这些邪恶、苦难、悲伤、冤屈无动于衷的话,对不起,办不到!”
“要么改变天下的宿命,要么死在宿命的洪流前!”颠覆晚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颠覆晚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颠覆晚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