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天马之歌TXT下载天马之歌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马之歌全文阅读

作者:羽山苏东坡     天马之歌txt下载     天马之歌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章 求天马(102)丞相建议禁弓箭

    几天之后的早朝。巍峨的未央宫沐浴在朦胧的晨曦之中。

    “宣诏!”

    翌日早朝,汉武帝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脸色威严地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一边称诺,一边拿出早已拟就的竹简诏书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陛下诏曰:丞相公孙弘宽宏大度,博闻广见,令兼管军马事宜,协助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筹划北击匈奴之事。钦此!”

    公孙弘听完后,立即快步地走到了前殿中间,一边施礼,一边朗声答道:

    “臣领旨!”

    公孙弘顿了顿说道:

    “陛下圣鉴!臣必将竭尽愚智,不负陛下所托。臣这几日已将丞相府邸东门厢房开辟出来,作为延揽贤能之人的场所。臣昨日闻听一说,深觉重要,今日特奏闻于陛下。”

    “东门揽才?有何重要之说?”

    汉武帝有点意外,不清楚丞相公孙弘所奏何事。

    “陛下!臣本起于布衣,蒙陛下垂爱,得践丞相之位,恩封平津侯,是为臣的无上荣耀。为了奖掖后进文学才子,也为了更好地尽忠陛下,臣就任丞相的翌日,就安排相府管家开辟东门厢房,延揽博学士子,共同探讨国家大事,以作为臣的为政参考。”

    “善!丞相所为,可圈可点!是时乃朕大展宏图开疆拓土之际,亟需贤能之人参与政务,丞相所为,朕深为嘉许啊!”

    汉武帝禁不住地称赞起来。

    “谢陛下!臣昨日听闻一策,愚以为言之有理。常言道:十个盗贼拉满了强弩弓箭,可以让数百个官吏畏缩不前,甚至远遁他处。故而,臣请陛下令禁百姓携带弓箭,以利于地方治安的稳定。”

    丞相公孙弘据实以奏道。

    “众位卿家,你们认为丞相的建议如何啊?”

    汉武帝不置可否,随即将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交给了文武大臣们进行讨论。

    “丞相大人的建议虑事周全啊!”

    “丞相大人的建议与众不同啊!”

    ……

    文武群臣议论纷纷。

    “陛下!臣认为不可!”

    一位站在角落里的侍中吾丘寿王快步地走到前殿中间,高声地说道。

    “喔?吾丘寿王!你为何认为不可?”

    汉武帝疑惑地问道。

    “启禀陛下!丞相大人德才兼备,臣十分钦佩。但是,对于禁止百姓携带弓箭一事,臣认为万万不可。”

    “臣听说,古人制造出刀、枪、剑、戟、钺五种兵器,并不是为了相互之间的攻击,而是用来制止暴力,诛灭邪恶。暴秦东灭六国,兼并天下,销毁所有甲兵,折断所有刀锋,似乎看上去是没有任何危险了。但因为严刑酷法,官逼民反,百姓并不用这五种兵器,而是使用种地的铁质农具和棍棒相互攻击,犯法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以前增加更多,最终使得盗贼防不胜防,纷纷揭竿而起。暴秦落个二世而亡,令后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故而,圣主对百姓均以德服人,以教导人,而减少不必要的禁令和防范,因为知道单纯的禁令是不管用的。《礼》曰:男孩诞生,用桑弓蓬箭射向天地四方。借以表明男子的未来事业所在。大射之礼,上自天子,下自百姓,无一不遵循这种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习俗。臣听说圣主用大射礼教化黎民百姓,从来没有听说禁止携带弓箭之事。况且禁止携带弓箭,是为了防止盗贼用弓箭攻杀劫掠。然而,按照大汉律法,攻杀劫掠均是死罪,事实上却不能禁绝,说明大奸大恶之人并不畏惧死罪。臣深恐坏人携带弓箭而地方官吏不能禁绝,黎民百姓携带弓箭却会因为使用弓箭防身而触犯大汉律法,这是助长坏人气焰而蔑视百姓的做法。因而,臣认为禁止携带弓箭是不妥之议。”

    吾丘寿王侃侃而言,滔滔不绝。

第三章 求天马(103)储粮备草击匈奴

    “众位爱卿!你们认为如何呢?”

    汉武帝故意地问道。

    “臣惶恐,上奏思虑不周,恳请陛下治罪!”

    丞相公孙弘惶恐地请罪道。

    “丞相大人刚刚上任不久,也是为朕分忧,一心为国,不必多虑!”

    汉武帝和悦地谕示道。

    “谢陛下!”

    丞相公孙弘谦恭地答道。

    “丞相大人!朕还有一事需要麻烦您多多费心啊!”

    汉武帝沉静地说道。

    “请陛下明示!”

    丞相公孙弘继续谦恭地问道。

    “是这样!仲秋时节即将到来,各郡粮食谷物和军马草料等收成几何?还需丞相大人行文各郡,责令各郡据实上奏,不得虚报隐瞒。”

    汉武帝详细地谕示道。

    “臣遵旨!下朝之后即可行文各郡,敦促各郡郡守据实上奏。”

    丞相公孙弘谦恭地答道。

    “善!”

    汉武帝颔首赞许。

    “如果众位爱卿没什么事情,就退朝吧!”

    汉武帝见到其他文武大臣不再奏报,便谕令宣布退朝。

    “退朝!”

    宦者令韩襄高声喊道。

    一干文武大臣照例鱼贯而出,汉武帝则回到了惠兰殿,陪伴着王夫人。

    半个月之后的早朝,秋风习习,天朗气清。

    未央宫前殿上,丞相公孙弘第一个向汉武帝奏报。

    “启禀陛下!臣已得到各郡奏报,今年秋粮大丰收,目前正在收纳赋税,不日即会解往长安。”

    丞相公孙弘朗声奏报道。

    “善!丞相大人辛苦了!有了丞相大人的鼎力谋划,我大汉自然风调雨顺,仓廪殷实,四海清平,百姓安乐。”

    汉武帝满意地赞许道。

    “这一切都是陛下圣明的结果。我等不过是恪尽职守而已。”

    丞相公孙弘谦逊地答道。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文武群臣齐声赞颂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今年的粮食大丰收,军马草料也是大丰收!目前,军马训练和护马脚制作也正按计划进行,三个月之后即可形成战斗力。”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亦走到前殿中间,朗声禀报道。

    “善!各位卿家!今年的粮食大丰收,军马草料也是大丰收,让我大汉备战匈奴之事,增强了抗衡的底气。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了足够的粮草,我大汉北击匈奴,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汉武帝欣喜地说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

    文武群臣齐声称贺。

    “善!丞相大人,卫将军,你们二人要协同处理好粮草之事,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所有供应军队的粮草,要提前足量储备,就近安排转运,以节省转运费用。”

    汉武帝仔细地叮嘱道。

    “臣遵旨!”

    “臣遵旨!”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齐声答道。

    “丞相大人!卫将军!后面一段时间,还要烦请您们盯紧些,一定要确保粮草的安全和转运。”

    汉武帝不无忧虑地叮嘱道。

    “臣遵旨!谢陛下!”

    “臣遵旨!谢陛下!”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齐声称谢。

第三章 求天马(104)汲黯公孙互斗法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就进入了深秋。落木萧萧,秋意浓浓。而大汉朝堂上的争斗却没有随着深秋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一日,在早朝朝议军马之事后,主爵都尉汲黯一脸正气地向汉武帝禀报道:

    “启禀陛下!臣听说丞相公孙大人位列三公,俸禄甚多,然而却使用布被。臣认为这是欺骗世人的做法。请陛下明察!”

    “汲大人所说可是事实?”

    汉武帝似乎并不相信主爵都尉汲黯所禀报的情况。

    “千真万确,臣身为陛下的臣子,不敢欺瞒陛下。请陛下一问丞相公孙大人便知。”

    主爵都尉汲黯言辞肯定地答道。

    “丞相大人!汲大人所说可是事实?”

    汉武帝转过身去,好奇地询问丞相公孙弘。

    “启禀陛下!汲大人所说句句属实。个中隐情,恳请陛下容臣细禀。”

    丞相公孙弘快步地走到前殿中间,沉着地答道。

    “丞相大人!请讲!”

    汉武帝正了正身体,一脸认真地谕示道。

    “陛下!臣一直认为,九卿之中与臣私交甚好之人,没有超过汲大人的。今天他当面奏报陛下,实在是说中了臣的缺点。臣位列丞相,三公之首,位高权重,俸禄亦甚多,但是却使用布被,的确是有些伪饰欺诈、沽名钓誉之嫌。”

    “不过,臣听说管仲作为齐桓公的丞相,私下典藏了三处府库,其豪华奢侈的程度堪比国君,而齐桓公则依靠管仲的忠心辅佐,实现了称霸大业。管仲是向上僭越了国君。”

    “晏婴作为齐景公的丞相,一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其妾不穿绫罗绸缎,齐国亦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富民安。晏婴是向下比照着黎民百姓。”

    “现今臣位列丞相,贵为三公,却盖用布被,吃粗米饭,使得九卿至一般官员小吏都没有了贵贱的差别。事实上确如汲大人所说,臣亦不敢欺瞒陛下。如果没有汲大人的奏报,陛下怎么会听到臣的这番肺腑之言呢?”

    丞相公孙弘不疾不徐地解释了自己的想法。

    “善!丞相大人真是胸怀宽广,谦和礼让,此乃我大汉之福也。”

    汉武帝面露赞许之色,当面夸赞起来。

    “谢陛下谬赞!”

    丞相公孙弘深深施礼答道。

    “汲大人!你可有话说?”

    汉武帝转过脸去,意有所指地问道。

    “臣无话可说。臣知罪。”

    主爵都尉汲黯一看情势不妙,立即称罪。

    “汲大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朕是领教过的,今天的事就过去吧!”

    汉武帝善解人意地谕示道。

    “谢陛下!”

    主爵都尉汲黯深深地施礼称谢。

    “善!今天就朝议到这里吧!退朝!”

    汉武帝简洁地谕示道。

    “退朝!”

    宦者令韩襄高声喊道。

    随后,一干文武群臣依次走出来未央宫前殿,各自回家去了。

    没过多久,京畿右内史出缺,一时无法确定合适的人选。

    丞相公孙弘记恨着汲黯的诋毁之事,便悄悄地向汉武帝建议道:“陛下,右内史辖区多有宗室贵胄,横行不法之事时有发生,治理难度异于普通郡县,不是素有威望的重臣不能胜任。臣思虑再三,认为主爵都尉汲黯大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最为合适。臣恳请陛下圣裁!”

    “善!就依丞相之议。明日就请丞相行文知会汲大人吧!”

    汉武帝似乎听出了丞相公孙弘的弦外之意,遂不加阻拦地谕示道。

    “陛下圣明!”

    丞相公孙弘深深地施礼道。

第三章 求天马(105)新年太庙祈国运

    农历十月岁首,正值深秋初冬时节。渭水苍苍,泾水茫茫,冷露无声湿锦氅。清霜似玉,冷风若箭,寒水如歌诗意漫。

    汉武帝决定在庆贺新年的同时,前往太庙祈祷大汉国运。

    “韩襄,诸位大臣们都到齐了吗?”

    汉武帝轻声地问道。

    “回陛下!都到齐了。”

    宦者令韩襄恭敬地答道。

    “善!出发去太庙。”

    汉武帝一边坚定地谕示道,一边从榻座上站起来,步履矫健地往殿外走去。

    “拜见陛下!”

    “拜见陛下!”

    ……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等文武群臣立即跪地施礼。

    “平身!众位爱卿,出发吧!”

    汉武帝一边意气昂扬地谕示道,一边在宦者令韩襄的搀扶下走上了早已备好的冕车。

    “谢陛下!”

    “谢陛下!”

    ……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等文武群臣称谢而起,随后骑马的骑马,坐马车的坐马车,紧紧地跟随在汉武帝的冕车后面。

    不大一会儿,汉武帝一行就穿过了西安门,来到了位于城南的供奉大汉列祖列宗的太庙。

    “恭迎陛下光临!”

    “恭迎陛下光临!”

    ……

    太常孔臧率领一干太庙官吏跪地施礼迎接。

    “平身!”

    汉武帝一脸严肃地谕示道。

    “谢陛下!”

    “谢陛下!”

    ……

    太常孔臧和一干太庙官吏齐声称谢而起。

    “陛下!请!”

    太常孔臧谦恭地对汉武帝说道。

    汉武帝抬起头,望了望嵯峨肃穆、紫烟缭绕的太庙,内心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觉,随后正了正衣冠,庄重地走了进去。

    当他走到太庙正殿里面的时候,立即恭恭敬敬地拿起一缕清香,轻轻地放在供奉着大汉列祖列宗的龛桌香炉里,然后默默地退到中间的蒲团上跪了下来,口中念念有词:

    “大汉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儿孙彻儿在下!愿列祖列宗在天显灵,保佑不孝儿孙彻儿北击匈奴,大功告成,一洗高祖白登围困之耻,二雪高后国书轻蔑之羞,三报文景无奈和亲之仇。今我大汉国力日盛,翦灭匈奴的时机日益成熟。汉匈决战的天秤,正在愈益倾斜我大汉。”

    “彻儿厉兵秣马,储粮备草,精练骑兵,研习战术,只为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劳苦一代人,福泽万世长。此等非常之事,若无非常之人,非常之谋,非常之行,必难以开创非常之世。彻儿愿竭尽愚智,翦灭匈奴,恳望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佑护彻儿得偿所愿。”

    “列祖列宗在上!彻儿敬献祭文如下!”

    汉武帝一边言辞恳切地施礼道,一边从龛桌祭台上拿起祭文,语气铿锵地诵读起来。

    “大汉国运兮绵且长,

    高祖威武兮起草莽。

    斩蛇揭杆兮兴义军,

    推翻暴秦兮做汉王。

    楚汉相争兮刎霸王,

    肇立基业兮都长安。

    先封功臣兮共天下,

    后谋诛灭兮令人叹。

    白马盟誓兮定国策,

    若非刘氏兮不封王。

    惠帝高后兮起纷争,

    功臣振臂兮安汉鼎。

    迎立文帝兮天下安,

    轻徭薄赋兮养生息。

    景帝神武兮匡汉室,

    平定七国兮消腋患。

    承继文帝兮轻赋税,

    国富民殷兮汉家强。

    朕继帝位兮有经年,

    欲展雄图兮谋击匈。

    韬光养晦兮避窦后,

    罢黜百家兮尊儒术。

    设立博士兮讲五经,

    推恩令下兮弱宗室。

    强化皇权兮频换相,

    拔擢平民兮公孙弘。

    布衣封侯兮今称相,

    马首是瞻兮唯朕尊。

    谋划灭匈兮首重马,

    遍置马苑兮养军马。

    上林苑囿兮藏军马,

    十数万匹兮忙实训。

    筑朔方城兮立屏障,

    备战匈奴兮苦经营。

    凿通西域兮超前人,

    联络月氏兮击匈奴。

    金刚铁藤兮制护脚,

    长途奔袭兮绝密技。

    今春择日兮北击匈,

    祈愿祖宗兮佑功成。

    大汉国运兮绵且长,

    千秋万世兮福泽旺。”

第三章 求天马(106)君臣畅饮献祝词

    是晚,汉武帝在太庙祈祷完毕后,随即谕令在未央宫里宴请群臣,卫皇后也在椒房殿里宴请群臣妻女,共贺岁首新年。

    未央宫里张灯结彩,金碧辉煌,旌旗飘飘。尽管宫外寒意袭人,但是宫中却是炉火旺盛,暖意融融。

    “众位卿家,今天是十月初一,新年岁首,你我君臣共同举爵,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一身黑色便装龙袍的汉武帝兴奋地谕示道。

    “谢陛下!”

    “谢陛下!”

    ……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等人一边谦恭地称谢,一边轻轻地端起酒爵,举爵畅饮。

    汉武帝和文武群臣频频举爵,君臣之间两无猜忌,酒过三巡又三巡,很快就产生了朦胧的酒意。

    “陛下!今晚岁首,举国同庆,臣恭祝陛下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丞相公孙弘年纪大了,不胜酒力,几杯下肚,人就有了五分醉意了,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恭祝道。

    “丞相大人有心了!快平身!”

    汉武帝似乎也有些酒意了,眯着眼睛大声地谕示道。

    “谢陛下!”

    丞相公孙弘谦恭地称谢而坐。

    “陛下!新年岁首,新春新象,臣恭祝陛下灭匈大计早日实现!”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已初露酒意,“霍”的一声站立起来,大声地说道。

    “善!愿与卫将军共勉!平身!”

    汉武帝恺切地谕示道。

    “谢陛下!”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亦谦恭地称谢而坐。

    “陛下!臣恭祝陛下龙腾虎跃,志得四方,恭祝我大汉国泰民安,国运久长!”

    御史大夫李蔡谦恭地站立起来,朗声说道。

    “御史大人有心了!快平身!”

    汉武帝酒酣耳热,红光满面地谕示道。

    “谢陛下!”

    御史大夫李蔡谦恭地称谢而坐。

    “臣等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恭祝我大汉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等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恭祝我大汉万岁万岁万万岁!”

    ……

    其他文武群臣也当即站立起来,齐声地举爵祝贺道。

    “谢谢众位爱卿的忠心祝贺!今夕岁首,露浓霜冷,气象更新,你我君臣,共同举爵,恭祝我大汉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武帝也兴奋地站立起来,举爵谕示道。

    “恭祝我大汉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恭祝我大汉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

    文武群臣齐声恭贺道。

    “众位爱卿!平身!我们继续举爵痛饮,不醉不归!”

    汉武帝意犹未尽地谕示道。

    “谢陛下!”

    “谢陛下!”

    ……

    文武群臣一边齐声称谢而坐,一边继续举爵欢饮。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时辰就过去了。汉武帝和文武群臣依然在频频举爵畅饮,似乎忘记了时间。

    “陛下!陛下!紧急之事!”

    宦者令韩襄静悄悄地走进汉武帝的身旁,附在汉武帝的耳边,小声地说道。

    “何事紧急?”

    汉武帝勉强地睁开着朦胧的双眼,醉眼迷离地问道。

    “陛下!王——王夫人晕倒了!”

    宦者令韩襄支吾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

    “什么?王夫人晕倒了?快带我去看看!”

    汉武帝大吃了一惊,酒也醒了大半。

    “陛下!我来扶您!”

    宦者令韩襄当即搀扶着汉武帝站立起来。

    “各位卿家!朕有急事!今天的宴会到此为止吧!”

    汉武帝边说边走。

    “恭送陛下!”

    “恭送陛下!”

    ……

    文武群臣齐声恭送道。

第三章 求天马(107)夫人突晕幸无碍

    “夫人!夫人!你怎么样了?”

    汉武帝辞别文武群臣,疾速地来到了惠兰殿,一边走着,一边焦急地问道。

    “拜见陛下!”

    “拜见陛下!”

    ……

    卫皇后和一众嫔妃及太医等人恭敬地跪拜施礼道。

    “快平身!太医,夫人怎么样了?”

    汉武帝急不可耐地再次问道。

    “回禀陛下!经臣初步试脉诊断,夫人可能是兴奋过度所致,目前脉象平实,母子平安,并无大碍。”

    太医令黎翾飞恭敬地施礼答道。

    “善!太医令辛苦了!可有妙方治愈?”

    汉武帝坐在王夫人的榻床边上,急切地问道。

    “回禀陛下!夫人现在身怀皇子,已五月有余,体质独特,不宜服药,只需休息静养,再加上食补即可。”

    “善!有劳太医令了!那就烦请太医令开一些食补的方子,交给御膳房来操办吧!”

    汉武帝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沉静地谕示道。

    “诺!陛下!臣先告退!”

    太医令黎翾飞称诺而退。

    “陛下!妹妹暂无大碍,请陛下不必多虑!”

    卫皇后轻轻地走到汉武帝身旁,好言安慰道。

    “皇后!多亏了你的照料,在朕国事繁忙的时候,夫人能够开开心心的生活在后宫。”

    汉武帝抬头望了望卫皇后,感激地说道。

    “陛下言重了!这些都是臣妾应该做的事。妹妹国色天香,率真可人,与臣妾情同姐妹,感情深厚,照料妹妹是臣妾的本分。”

    卫皇后恳切地答道。

    “有皇后掌理后宫,朕十分放心。现在,灭匈之战如箭在弦上,诸事紧锣密鼓,朕忙于筹划一切,暂时忽略了夫人,还请皇后多多照拂啊!”

    汉武帝愧疚地说道。

    “陛下请放心!有臣妾在,妹妹不会有事的。妹妹为皇家开枝散叶,居功至伟。一切就交给臣妾吧!”

    卫皇后恺切地答道。

    “善!”

    汉武帝情不自禁地赞赏道。

    “陛下!快看!妹妹醒了!”

    突然,卫皇后发现王夫人微微睁开了双眼,立即高兴的叫喊了起来。

    “夫人!夫人!”

    汉武帝赶紧把王夫人的手握住,深情地看着娇美的王夫人,略显激奋地说道。

    “陛下!陛下!让您担心了!都是臣妾的不是!”

    王夫人面露愧色,挣扎着想坐起来。

    “夫人!快躺下!这不是你的错,都是朕的不是!最近国事繁忙,朕忽略了你有孕在身!以后朕一定会及时来看你!”

    汉武帝满怀歉疚地说道。

    “陛下无需自责!臣妾有姐姐和据儿、妍儿、娟儿、媚儿的陪伴,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王夫人莞尔一笑,甜甜地说道。

    “夫人!太医令已给你把脉,暂无大碍!但需要休息静养,注意食补。朕已经让太医令开一些食补的方子,以后夫人要好好食补!千万不要想得太多!”

    汉武帝关切地说道。

    “多谢陛下!臣妾感觉还好,只是难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只要孩子一切都好,臣妾就别无所求了。”

    王夫人故作轻松地说道。

    “夫人!朕不许你这样说。朕希望你们母子都平安无事。朕还期望夫人生个皇子,将来好辅佐据儿,共享天下太平。”

    汉武帝一脸正色地说道。

    “诺!臣妾遵命就是了!”

    王夫人甜甜地称诺道。

    “善!这就对了!等会儿御膳房把食补的莲子薏米羹呈上来后,朕亲自来喂你。”

    汉武帝满眼关切地说道。

    “诺!”

    王夫人微笑着答道。

    “皇后!今天朕就陪着这里,你们就先告退吧!”

    汉武帝转过脸去,静静地谕示道。

    “诺!陛下!臣妾告退!”

    “诺!陛下!臣妾告退!”

    ……

    卫皇后和嫔妃们齐声称诺而退。

第三章 求天马(108)青骢马苑骤失火

    “陛下!陛下!军医令褚大人有急事求见!”

    翌日上午,当汉武帝正在未央宫偏殿里批阅奏章的时候,宦者令韩襄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语气焦灼地说道。

    “快宣!”

    汉武帝立即抬起头,放下手中的奏章,恺切地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当即称诺,随后转过身来,高声喊道:

    “宣军医令褚大人进见!”

    “陛下!臣有急事禀告。”

    军医令褚健一边疾速地走进偏殿,一边地急切说道。

    “褚大人!何事如此紧急?”

    汉武帝端坐在榻座上,不解地问道。

    “启禀陛下!青骢苑失火了!”

    军医令褚健沉痛地禀报道。

    “什么?青葱苑失火了?军马怎么样了?原因查到了吗?”

    汉武帝大吃一惊。

    “启禀陛下!由于最近气候干燥,青骢苑中的枯草突然爆燃天火,连带殃及成片枯树,一时火势旺盛,所幸养马军士发现及时,迅速汲取溪水,加以扑灭。大多数军马远离火场,没有受到牵连。唯有数十匹军马,因为夜晚栖息于火场所在位置,不幸被大火烧伤,臣已安排救治!”

    军医令褚健小心翼翼地禀报道。

    “烧伤情形如何?养马苑中丞李忠何在?”

    汉武帝眉头紧锁,脸色愈益不悦,严肃地问道。

    “回陛下!昨天晚上,李大人接到报告后,一直在现场指挥灭火和救治军马。臣得报后,亦疾速赶往现场,指导军马救治。现在,所有烧伤军马病情稳定,有专门养马军士负责照料。”

    “臣赶到青骢苑时,火势已经在李大人指挥下,迅速扑灭。大多数军马亦转移到安全地区。其余被烧伤的军马,臣按照烧伤程度,分别拟就药方,予以治疗。”

    “针对几匹烧伤较重的军马,臣拟就紫草膏药方:香油一斤,紫草一两,白芷一两,当归一两,双花一两,白蜡八钱,冰片二钱。臣已责令养马苑军医火速按照药方备药,将紫草、白芷、当归和双花加入香油中,用文火炸枯去渣,然后加入白蜡和冰片,熬成膏状。此膏药堪称烧伤神药,专治军马烧伤。”

    “针对三十余匹烧伤一般的军马,臣拟就黄连膏药方:香油十二两,生地一两,归尾五钱,黄腊四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姜黄三钱。臣亦责令养马苑军士按照药方备药,将生地、归尾、黄连、黄柏、姜黄加入香油中,同样用文火炸枯去渣,然后加入黄腊,熬成膏状。此膏药针对一般军马烧伤,疗效显著。”

    “请陛下放心!目前军马救治工作有序进行,不出半月即可痊愈。”

    军医令褚健沉着地答道。

    “善!褚大人辛苦了!此乃天火,非人之过也。不过,此时乃备战匈奴的关键时刻,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卿可传朕口谕给李忠,此等事情不可再有。若有二,必严惩不贷!”

    汉武帝严肃地谕示道。

    “诺!陛下!臣谨记在心。”

    军医令褚健恭敬地称诺道。

    “呜——呜——呜——”

    殿外忽然传来了一阵阵风吹宫殿顶端螭首的声音。

    “起风了!此事就有劳褚大人了!先告退吧!”

    汉武帝一听到起风的声音,就立即对军医令褚健谕示道。

    “诺!陛下!”

    军医令褚健称诺而退。

第三章 求天马(109)官民联手救水患

    半个时辰以后,狂风夹着暴雨,暴雨顺着狂风,仿佛雷公发怒一般,“呜呜呜”的响彻整个天空,整个长安城很快就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暴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夜,长安城内外一片水乡泽国。东西两市、百里千坊,凡是低洼之地均被暴雨淹没。只有未央宫和长乐宫等地势较高之地,因为排水系统较好,才没有被暴雨淹没。

    汉武帝紧急谕示丞相公孙弘,迅疾组织左内史、右内史等官吏带领长安百姓展开排水自救。同时,又火速谕示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一万期门武士增援水患重灾区,协助百姓排水和疏浚河道。

    经过长安军民一天的努力,低洼之地的积水终于彻底排空了。

    “陛下!丞相大人和卫将军求见!”

    宦者令韩襄匆匆地走进了未央宫的前殿,轻轻地对正在为狂风暴雨突袭长安而坐立不安的汉武帝禀报道。

    “快宣!”

    汉武帝听到禀报,当即抬起头,急切地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称诺而去。

    “拜见陛下!”

    “拜见陛下!”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一边急匆匆地走进来,一边朗声施礼跪拜道。

    “快平身!水灾情况如何?”

    汉武帝焦急地道。

    “丞相大人!您先说!”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谦谦地建议道。

    “好!启禀陛下!臣奉谕救治长安水灾,幸不辱命,现已圆满完成,特向陛下复命!”

    丞相公孙弘简要地说道。

    “丞相大人可否说得详细点?”

    汉武帝略有疑惑地问道。

    “诺!陛下!臣接到陛下谕示后,当即传令京兆尹,火速组织官民排水自救,先后动员五万壮丁走上街头,紧急施救。经过一天的努力,终于成功消除水患。”

    “其中,东西两市和定德坊、仁义里水患最为严重。积水冲垮了一百户人家的房屋,受困民众达五千人,家具损失数百件,牛羊数百头,其他财物价值达到十万贯,另有三人不幸淹死。臣已责令京兆尹开仓救助。”

    “这次狂风暴雨来得实在过于突然,许多百姓毫无防备,受困者颇多。所幸卫将军率领期门武士及时赶到援救,从而大大加快了救助的速度,挽回了不少损失。”

    丞相公孙弘详详细细地介绍道。

    “善!丞相大人辛苦了!天灾无情,百姓受困者亟需救助,还望丞相大人继续跟进。”

    汉武帝面露忧色地谕示道。

    “诺!陛下!”

    丞相公孙弘当即称诺。

    “陛下!臣奉谕后,当即率领期门武士驰援水灾严重的东西两市和定德坊、仁义里。除了协助官民及时排水外,还转移受灾百姓两千人,打捞财物数千计。为了更快地排水救灾,臣还协助水衡都尉疏浚玉带河道三十里。万幸没有辜负陛下所托。”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朗声答道。

    “善!卫将军辛苦了!朕心甚慰!”

    汉武帝满意地说道。

    “二位卿家!此次狂风暴雨突袭长安,百姓损失严重,后续灾后救助,还需二位卿家不负朕望,妥善处理。”

    汉武帝仍然有些不放心。

    “诺!陛下!”

    “诺!陛下!”

    丞相公孙弘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齐声称诺。

第三章 求天马(110)飞鸽千里传密报

    第二天早朝朝议完水灾救灾事宜之后,汉武帝正在偏殿里小憩。

    “陛下!廷尉张汤大人求见!”

    宦者令韩襄轻轻地走进来对汉武帝禀报道。

    “宣!”

    汉武帝立即从榻座上端坐了起来,简洁地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称诺而退,然后大声地喊道。

    “宣张大人晋见!”

    只见廷尉张汤步履徐急地走进来偏殿,在距离汉武帝的榻座不远处,他跪拜施礼道:

    “臣张汤拜见陛下!”

    “快平身!张大人不在上朝的时候禀报朕,此时有什么密报吗?”

    汉武帝一脸疑惑。

    “正是!陛下!臣今天早上接到细作敖东壮飞鸽千里传书,匈奴伊稚斜单于最近正在调动左右贤王的军队,加紧训练直属军队,计划春天南侵大汉。”

    廷尉张汤神秘兮兮地禀报道。

    “此事当真?”

    汉武帝当真是疑惑了。

    “陛下!此事千真万确,臣不敢欺瞒陛下!敖东壮乃双料细作,为了长期刺探匈奴军情,时不时的也会向匈奴细作透露一些大汉无关紧要的小事。请陛下放心!敖东壮已经服用了臣的百日断魂散,决不敢有所欺瞒。”

    张汤惶恐地答道。

    “善!张大人辛苦了!”

    汉武帝的疑惑顿开,忍不住地夸赞起来。

    “为陛下排忧解难,是为臣子的本分。臣责无旁贷!”

    廷尉张汤慷慨地答道。

    “善!未来几月是十分关键的时刻,张大人还要多多搜集匈奴军情,然后禀报于朕和卫将军!”

    汉武帝关切地谕示道。

    “陛下!臣还有一事需要禀报!”

    廷尉张汤谦恭地请示道。

    “哦!还有一事?”

    汉武帝不解地追问道。

    “陛下!臣每次所用的信鸽,乃是臣自己所精心驯育的家鸽,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有时还会失联。故臣恳请陛下授权卫将军驯育军用信鸽,用于传递军事谍报。”

    廷尉张汤胸有成竹地建议道。

    “善!善!善!张大人的建议果然绝妙!此事就由朕来谕知卫将军吧!”

    汉武帝连连称赞。

    “谢陛下谬赞!臣也是尽忠为国,为大汉千秋基业!”

    廷尉张汤亦不忘自我表扬。

    “张大人辛苦了!先告退吧!”

    汉武帝高兴地谕示道。

    “谢陛下!臣告退!”

    廷尉张汤称谢而退。

    “韩襄!速速传谕卫将军,朕有要事相商。”

    待廷尉张汤告退后,汉武帝随即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称诺而去。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驰奔上林苑养马苑的路上的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被宦者令韩襄追上。接到谕旨后,长平侯车骑将军立刻调转马头,疾驰而回,很快赶到了未央宫的偏殿。

    一进偏殿,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就行色匆匆地朗声说道:

    “拜见陛下!”

    “卫青!你来的正好!朕有一件机密之事需要你去操办!”

    汉武帝放下手中正在批阅的奏章,抬起头来,沉静地说道。

    “臣不知陛下所说机密之事所指何事?”

    长平侯车骑将军一脸纳闷。

    “喔!是这样!廷尉张大人刚刚向我建议驯育军用信鸽,用于传递军事谍报。朕觉得此事可行,也宣你来商议。”

    汉武帝急忙解释道。

    “陛下英明!此举确实不错,臣十分赞同。只是不知军用信鸽的驯育之法如何?”

    长平侯车骑将军不解地问道。

第三章求天马(111)登门请教驯鸽法

    “廷尉府有一批驯育信鸽的小吏,你可以张大人联系,由他安排专人向你传授驯育之法。”

    汉武帝简要地对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说道。

    “诺!陛下!臣这就回去和张大人联系!”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高兴地答道。

    “善!”

    汉武帝端坐起身体,稍稍地往后靠了靠,神色自若地说道。

    “臣告退!”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当即施礼而退。

    不大一会儿,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就策马来到了廷尉府。

    “管家!麻烦通报一声,就说卫青登门拜访!”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一边将牛皮马缰甩给了跑过来的下人,一边大步走过去对门口的廷尉府管家说道。

    “原来是卫将军!失敬失敬!小人这就去禀报张大人。”

    廷尉府管家一边施礼,一边谦卑地说道。

    不大一会儿,廷尉府管家就引领着廷尉张汤急匆匆地走了出来。张汤歉意地说道:“久等了,卫将军!快里面请!”

    “张大人请!”

    “卫将军请!”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和廷尉张汤在相互谦让中走进来廷尉府的客房。

    “卫将军!请上座!”

    廷尉张汤谦恭地说道。

    “张大人请!”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亦谦恭地说道。

    此时,廷尉府侍女走进来,分别给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和廷尉张汤斟了一杯茶,随即退了出去。

    “卫将军!请用茶!”

    廷尉张汤面带微笑,用手指着桌上的茶杯说道。

    “诺!张大人请!”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一边说着,一边用双手端起茶杯,轻轻地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地嗅了一下,情不自禁地夸赞起来。

    “香!真香!”

    随后,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象征性地抿了一口,又放下了。

    “卫将军今日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廷尉张汤面带笑容,语意双关地问道。

    “张大人言重了!今天登临贵府,确实有一件事要请教张大人。”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慢青条斯理地说道。

    “请教我?卫将军真会开玩笑!”

    廷尉张汤半开玩笑地说。

    “张大人又谦虚了!长安城里谁人不知张大人的传奇故事啊?”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顿了顿说道:

    “想当年,张大人幼年即受令尊大人的影响,亲自鞭笞审讯老鼠的传奇故事,名传整个长安城。及至张大人加冠从政以后,历任长安吏、内史掾、茂陵尉和侍御史,累迁太中大夫和廷尉,官至九卿,协助陛下制定律法,严格执法,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卫将军说笑了!我不过是尽忠陛下而已!卫将军军务繁忙,不知今日何故得有空闲,亲自屈尊降贵驾临敝府,真是蓬荜生辉啊!”

    廷尉张汤依旧打着官腔。

    “张大人聪明绝顶,想必早已猜出我此行的目的?”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微笑着看着明知故问的廷尉张汤反问道。

    “卫将军想必是为了信鸽而来?”

    廷尉张汤眯着眼睛,试探性地问道。

    “张大人秘密发展双料细作,利用信鸽千里传书,此举高人一着,就连陛下都对张大人高看一眼。如今陛下定下灭匈大计,亟需刺探匈奴真实军情,如果张大人能够忍痛割爱,传授训鸽之法,就可以驯育更多的信鸽,助力陛下早日灭匈。不知张大人以为如何?”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条分缕析地说道。

    “这——?陛下也是这么认为吗?”

    廷尉张汤犹豫了一下,略显迟疑地问道。

    “张大人以为呢?”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故意反问道。

第三章 求天马(112)信鸽家飞初训练

    “卫将军!我早就猜到你一定会来找我讨要信鸽驯育之法的!但是,我也要提前告诉您,信鸽驯育至少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千里传书的成效。在明年春天之前,幼鸽只能进行初步的家飞训练和归巢训练。及至幼鸽逐渐长大,亦才能进行四方放飞训练和定向飞行训练。我的信鸽也是驯育三年后才成功的。”

    廷尉张汤颇为自得地说道。

    “张大人!感谢之至!有了您的信鸽驯育之法,陛下的灭匈大计就有了早日实现的资本了!”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兴奋地说道。

    “卫将军客气了!你我都是陛下的臣子,尽忠陛下更是份内之事。只要有利于陛下的灭匈大计,我定会全力支持。”

    廷尉张汤谦逊地说道。

    “善!相信陛下此后定会重用张大人的!卫某先告辞了!”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微微一笑。

    “卫将军请!”

    廷尉张汤立即站起身来施礼道。

    然后,廷尉张汤恭恭敬敬地将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送到了府门口,目送着他策马远去后才转身回府。

    此后一个月里,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就安排侍中霍去病在训练骑兵的同时,兼管信鸽驯育。

    根据廷尉张汤的驯育之法,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先是奏明汉武帝秘密购买合适的幼鸽两百只,拨出上林苑珍禽苑中的一部分作为养鸽苑,同时任命养鸽校尉一名,军士五十名作为驯育之人,首先负责驯育信鸽家飞能力和归巢能力。

    “咕咕咕!”

    “咯咯咯!”

    “咕咕咕!”

    “咯咯咯!”

    ……

    在养鸽苑幼鸽三个月龄之内,养鸽苑主要是在每天上午辰时准时进行自由放飞训练。

    “荆校尉,我们都进行放飞训练两个多月了,今天还要训练吗?”

    几位养鸽军士围绕着养鸽校尉荆洛辰,谦恭地请示道。

    “肯定的。卫将军和霍大人吩咐了,幼鸽三月龄内是关键时期,一定要训练好自由飞翔,以便为下一步强制家飞作准备。”

    养鸽校尉荆洛辰一脸正色地说道。

    “诺!荆校尉!”

    养鸽军士称诺道。

    “继续训练自由家飞吧!过几日就可以强制训练家飞了!”

    养鸽校尉荆洛辰微笑着命令道。

    “诺!”

    养鸽军士一边称诺,一边又开始训练起来。

    “咕咕咕!”

    “咯咯咯!”

    “咕咕咕!”

    “咯咯咯!”

    ……

    十天之后,两百只幼鸽已经满三个月龄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由家飞训练,幼鸽们渐渐丰满了羽翼,强健了体质,锻炼了飞翔能力,基本上具备了训练强制家飞的条件。

    “荆校尉,今天我们开始强制家飞训练吗?”

    一位养鸽军士恭敬地请示道。

    “正是。根据卫将军和霍大人的最新指令,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训练信鸽强制家飞了。鉴于幼鸽只有三个月龄,所以分别在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强制家飞,飞行时间约四分之一个时辰,总的训练时间为连续两个月。飞行时必须让信鸽翱翔高空,不许着陆飞行,更不许时飞时停。因此,众位军士,强制家飞训练任务艰巨,各位务必谨慎从事,专心致志,尽量不出差错。”

    养鸽校尉荆洛辰语重心长地吩咐道。

    “诺!荆校尉!”

    “诺!荆校尉!”

    ……

    众军士齐声称诺道。

第三章 求天马(113)君臣朝议抗旱事

    “拜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拜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

    是日早朝,文武群臣齐声跪拜施礼。

    “平身!”

    汉武帝一脸威严地谕示道。

    “谢陛下!”

    “谢陛下!”

    ……

    文武群臣齐声称谢而起,分列未央宫前殿东西两边。

    “众位爱卿!关中富饶之地,甲于天下。不料今春却遭遇大旱,灾情严重,丞相大人已经责成左内史、右内史等官吏组织百姓抗旱。其中有上书言事者称:可仿照郑国渠、龙首渠旧例,开凿新渠道,引渭水、泾水和洛水等灌溉农田。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汉武帝面露忧色地问道。

    “启禀陛下!臣认为此议虽好,但是耗时费力,旱情岌岌,缓不济急。当前重在引水抗旱,一日无水浇地,则庄稼旱情日甚一日,百姓收成堪忧啊!而近来陛下已经筹划北击匈奴,如果旱情持续,则击匈之事必受影响。”

    “故而,臣建议组织百姓和部分期门武士疏浚渭水、泾水、洛水与郑国渠、龙首渠、灞水、浐水、涝水、沣水、滈水等水系连接处,加大引水注入,可暂缓一时旱情。”

    廷尉张汤快步走到前殿中间,朗声说道。

    “启禀陛下!臣附议!”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亦走到前殿中间,大声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除了丞相公孙弘,其他文武大臣纷纷齐声附议。

    “丞相大人,难道您不赞成张大人的建议吗?”

    汉武帝似有疑惑地问道。

    “启禀陛下!臣附议!”

    丞相公孙弘立即走到前殿中间,朗声答道。

    “那丞相大人为何不与其他大臣一起附议呢?”

    汉武帝忍不住地追问了一句。

    “回陛下!臣近几日奉陛下谕旨,组织长安官吏百姓抗旱,所见所闻确实比较严重。春季本是稻、粟、黍、豆等农作物播种旺季,但因为干旱严重的缘故,十户之中竟有九户没有播种。而且泾、渭、洛等大河水量锐减,如果没有官府统筹,臣担心会有争水械斗之事发生。况且,疏浚河道需要征用民夫,值此春播干旱之际,恐难以征发足够民夫。臣之所虑,恳请陛下明察!”

    丞相公孙弘惶恐地解释道。

    “丞相大人言之有理!不知丞相大人有何良策?”

    汉武帝言词恳切地问道。

    “回陛下!臣本布衣,常年躬耕于垄亩,数十年如一日,民生稼穑之好坏,端赖天时地利和朝廷政策。我大汉自高祖皇帝立国八十年来,朝廷轻徭薄赋,再加上多数年景风调雨顺,百姓生活日渐殷实,国家府库日渐充盈。不料今春关中大地突遇旱灾,波及甚广,严重影响春播。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多方引水,抓紧播种,不可错过农时。其次是组织民力和军力疏浚河道。再次是开凿渠道,拓展水源。最后是太庙祈雨。臣恐思虑不周,恳请陛下圣裁!”

    丞相公孙弘谦恭地答道。

    “丞相大人的建议果然非同一般!朕准奏!现在众位爱卿再商议一下具体的救灾事宜吧!”

    汉武帝满意地谕示道。

    “诺!陛下!”

    “诺!陛下!”

    ……

    文武群臣齐声称诺。

第三章 求天马(114)再接信鸽秘传书

    “陛下!廷尉张汤大人求见!”

    宦者令韩襄轻轻地走进来,谦恭地对汉武帝说道。

    “宣!”

    正靠在榻床上小憩的汉武帝立即睁开了眼睛,中气十足地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当即称诺而退,随后转过身来高声喊道:

    “宣廷尉张大人晋见!”

    “拜见陛下!”

    廷尉张汤快步地走进未央宫前殿,跪地施礼道。

    “快平身!”

    汉武帝往前挪了挪身体,一脸和悦地谕示道。

    “谢陛下!”

    廷尉张汤当即称谢而起。

    “张大人又有什么新密报了?”

    汉武帝好像猜出来廷尉张汤此次前来的目的。

    “陛下明察秋毫,是我等臣子所万万不及的!臣今天早上再次接到敖东壮的飞鸽千里传书,说是匈奴伊稚斜单于已经开始调兵遣将,督令左右贤王率部协助,号称二十万大军,叫嚷着要踏破长城,夺回黄河河南之地,继续辟为匈奴人的草场。”

    廷尉张汤直截了当地禀报道。

    “看来匈奴的獠牙又要露出来了!这次朕一定会打他个满地找牙!”

    汉武帝双拳猛地往榻桌上用力一捶,“啪”的一声,震得桌上的茶杯“咣咣”乱响。

    “陛下!我大汉决不能再韬光养晦了!高祖耻,高后恨,文景羞,侵扰苦,应该一起算总账了!”

    廷尉张汤慷慨地说道。

    “张大人所言极是!朕的灭匈大计亦该有所大动作了!”

    汉武帝目光如炬,坚定地说道。

    “张大人的信鸽真是神奇!竟然能有如此千里传书的功效!此次如果北击匈奴取得大胜,张大人功不可没啊!”

    汉武帝慨叹地说道。

    “这一切都是陛下英明神武的结果!臣不敢有贪天之功之念!”

    廷尉张汤立即谦恭地答道。

    “几个月过去了,也不知道卫将军的军用信鸽训练的怎么样了?”

    汉武帝忽然想起了什么。

    “陛下莫急!臣已经遵照陛下圣谕,将训练信鸽之法全数传授给卫将军。此时仅仅过去了几个月,最乐观的话,信鸽也只是处于强制家飞阶段,距离投入军用还需一段时间。详细情况可询问卫将军!”

    廷尉张汤如实地答道。

    “善!那张大人就先告退吧!韩襄!速宣卫将军见朕!”

    汉武帝和悦地谕示道。

    “诺!陛下!”

    “诺!陛下!”

    廷尉张汤和宦者令韩襄当即称诺。

    大约半个时辰,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才火急火燎地策马来到未央宫前殿。

    “拜见陛下!”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跪地施礼道。

    “快平身!”

    汉武帝放下手中的奏章,微笑着谕示道。

    “谢陛下!”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称谢而起。

    “臣斗胆问一句,不知陛下急切地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不解地问道。

    “喔!是这样,朕刚刚接到廷尉张大人的密报,说是匈奴伊稚斜单于蠢蠢欲动,欲意南侵我大汉。朕想问问最近期门武士参与抗旱情形如何?军用信鸽训练得怎么样了?北击匈奴在即,你有何想法?”

    汉武帝一股脑地说出来内心的疑问。

第三章 求天马(115)君臣细谋击匈计

    “启禀陛下!请容臣细禀!”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谦恭地答道。

    “善!”

    汉武帝一脸期待地说道。

    “陛下!臣先来禀报第一个问题,奉陛下谕旨,臣率领一干期门武士协助疏浚河道,目前进展顺利。渭水、泾水、洛水和郑国渠、龙首渠、灞水、浐水、涝水、沣水、滈水等水系连接处,因为干旱无雨导致河水锐减,河床裸露,渠道淤塞,进而阻滞河水漫流,所以臣率领期门武士多是疏浚此连接处,其余则交由地方民夫疏浚。经过几日的辛苦努力,已经全部疏浚完毕。”

    “关于军用信鸽驯育问题,臣奉陛下谕旨,先是向廷尉张大人请教了驯育之法,然后责成霍去病兼管信鸽驯育。目前已进入强制家飞训练阶段,至少也要三个月之后才能进行四方放飞训练和定向飞行训练。”

    “关于今春北击匈奴事宜,臣认为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尽管目前关中大旱,官民正在全力抗旱,但是北击匈奴事宜却没有丝毫耽搁,军马驯育和医治,骑兵和步兵训练,包括二者协同训练,以及粮草转运、后勤保障等,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现在,全体大汉将士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只待陛下一声令下,即可随时北上出击匈奴。”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详详细细地禀报道。

    “善!有了卫将军的筹谋,朕就放心多了!这次出征,朕决心主动出击,先消灭匈奴右贤王部众,再决战匈奴伊稚斜单于主力,力争彻底解决匈奴边患。”

    汉武帝慷慨地说道。

    “主动出击?彻底解决?”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一脸疑惑。

    “正是!朕考虑再三,此事自高祖出击匈奴白登之战起,已经推迟了八十年,不宜再久拖下去了。朕决意委派你节制六位将军,率军十万左右,其中骑兵六万左右,步兵四万左右,一俟关中旱情好转,即刻从云中、九原等郡出兵。”

    汉武帝似乎早已成竹在胸。

    “诺!陛下!臣领旨!”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即刻称诺。

    “陛下!臣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说不当说?”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略微迟疑了一下,似有不安地问道。

    “你我虽是君臣,但亦是家人,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话。尽管敞开心扉,直言不讳。”

    汉武帝微笑着谕示道。

    “诺!陛下圣明!刚才陛下所言击匈筹划,思虑精当,谋划周全,臣万分钦佩。臣愿率精骑兵三万人,一马当先,直捣王庭,寻找匈奴左右贤王和单于主力,决一死战,不胜不归。”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言词铿锵地说道。

    “善!朕答应你。如若此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朕即刻封你为大将军,全权主管全国军马,筹谋北击匈奴之事。”

    汉武帝兴奋地说道。

    “谢陛下!只是臣出身低微,深恐才疏学浅,难以担此大任,以至辜负陛下厚望。”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谦恭地说道。

    “有你皇后姐姐在,有你外甥据儿在,朕相信你。先回去继续训练军马,随时等候朕的消息。”

    汉武帝微微一笑。

    “诺!陛下!臣告退!”

    长平侯车骑将军卫青称诺而退。

第三章 求天马(116)官社祈雨感天地

    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老天爷似乎还没有下雨的意思,关中地区仍然在持续着干旱。

    有不少地方因为干旱而无法播种,一些地方即使播种下去也难以发芽生根。原本该是花红柳绿、莺飞燕舞的时节,这时候却是一片枯黄。原本该是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季节,这时候却是一片萧索。

    一时之间,关中百姓焦虑万分,人们心中弥漫着的今年收成无望的悲观情绪在快速地蔓延着……

    汉武帝的内心亦焦灼万分。他站在未央宫的台阶上,仰望着万里晴空,心中不断地翻腾着无尽的思索:值此北击匈奴的关键时刻,关中大地竟然出现了如此罕见的大旱,难道是上天的警示吗?今年春天难道不是出击匈奴的好时机?朕清汤沐浴后前往官社祈雨可行吗?……

    “陛下!该出发了!”

    宦者令韩襄轻轻地走进偏殿,压低着声音提醒汉武帝道。

    “喔——传朕口谕,出发!”

    沉思中的汉武帝被惊醒了过来,当即谕示道。

    “诺!陛下!”

    宦者令韩襄一边称诺,一边走上前去扶着汉武帝,徐徐地走出了偏殿,坐上了早已备好的冕车。

    “驾———”

    奉车都尉公孙敖轻声地策马前行。

    早已盛装等候的文武百官亦纷纷策身上马或登上马车,依次跟随在后面。

    没过多长时间,汉武帝一行就穿过了西安门,来到了位于长安城西南方向太庙西边的祭祀土地神的官社。

    “恭迎陛下光临!”

    “恭迎陛下光临!”

    ……

    太常孔臧和官社中丞刘瑞率领一干属吏立即跪拜施礼。

    “平身!”

    缓缓地走下冕车的汉武帝一脸威严地谕示道。

    “谢陛下!”

    太常孔臧和官社中丞刘瑞等一干属吏纷纷称谢而起。

    “祈雨仪式开始!”

    太常孔臧高声地喊道。

    只见汉武帝正了正衣冠,庄严肃穆地徐徐走向祈雨祭台。

    当汉武帝走到祭台上后,随即恭敬地向着天空跪拜施礼。

    “敬献太牢牛首礼!”

    太常孔臧高声喊道。

    听到喊声后,汉武帝接过官社中丞刘瑞递过来的牺牲牛首,恭恭敬敬地放在祭台高处。

    “敬献太牢羊首礼!”

    太常孔臧继续高声喊道。

    汉武帝亦再次接过官社中丞刘瑞递过来的牺牲羊首,恭恭敬敬地放在祭台高处。

    “敬献太牢豕首礼!”

    太常孔臧继续高声喊道。

    汉武帝继续接过官社中丞刘瑞递过来的牺牲豕首,恭恭敬敬地放在祭台高处。

    随后再次朝向天空跪拜施礼。随行的文武官员亦纷纷跪拜起来。

    接着,汉武帝站起身来,语气肃穆地诵读祭文:

    “关中富饶兮甲天下,

    高祖肇基兮大汉立。

    泾渭纵横兮水网密,

    鱼米之乡兮百姓聚。

    风调雨顺兮数十年,

    今春大旱兮空罕见。

    旱情岌岌兮百姓焦,

    朕心苦痛兮思己过。

    上天警示兮朕德薄,

    官社祈雨兮祭天地。

    天道有常兮天运久,

    地道有常兮地运久。

    亟盼甘霖兮翘首望,

    润泽九州兮五谷丰。

    敬献太牢兮心诚意,

    祈愿得偿兮延国祚。

    ……”

    此时,一阵凉凉的风吹了过来,天空中亦飘来了几朵灰灰的云片。

    汉武帝继续虔诚地跪拜施礼,口中念念有词:

    “雨兮雨兮雨兮雨兮兮,

    盼兮盼兮盼兮盼兮兮。

    雨兮雨兮雨兮雨兮兮,

    盼兮盼兮盼兮盼兮兮。

    ……”

    忽然,又一阵凉凉的风吹过来,西北天空上方的灰云亦变成了黑云,浓密的挤在一起,仿佛呈现出黑云压城的态势,正在疾速地飘浮过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310/ 第一时间欣赏天马之歌最新章节! 作者:羽山苏东坡所写的《天马之歌》为转载作品,天马之歌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马之歌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马之歌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马之歌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马之歌介绍:
卦曰:神马当从西北来。
“牛皇”汉武帝
梦天马。卜天马。求天马。天马之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马之歌,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马之歌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