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尘埃如山TXT下载尘埃如山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尘埃如山全文阅读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尘埃如山txt下载     尘埃如山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六章 围衙(5)

    百姓抗捐的第六天,里莱德和于守林终于同意跟守望社长们面谈,地点既不在东岗教堂,也不在伏阳县衙,而是选在了十家镇的山西会馆。

    十家镇这天人山人海,大街小巷挤满了抗捐的乡民和围观的百姓。山西会馆把谈判地设在大拜殿的关公雕像前,会馆集合了所有商社的护卫队,手持刀枪在会馆内外维持秩序。

    谈判从一早开始,来来回回一直谈到掌灯时分才谈妥。东岗教堂最终同意收回伏阳府的赔偿要求,官府也不再征收“特别洋捐”,之前因为拳乱死伤的百姓和烧掉的房舍,由各村寨自行抚恤和修缮;这次被抓的“拳首”们在县衙开堂公审后,如果确实没有参与围攻教堂一事,一律释放;各村寨劝诫民众不得无故骚扰教堂、为难教士和教民,违者严惩!

    当然,让步也是必须的,对伏阳县几处烧毁的教堂,县衙作保,对应的里正和族长负责修复,也是对地方的惩戒和对教堂的补偿。

    然后县衙、教堂与社长们三方签字画押,立字为凭。

    特别洋捐撤销的消息传出,等候在会馆外的百姓欢声雷动!围困衙署和东岗教堂的百姓也连夜散去,轰轰烈烈的“抗捐”事件以意想不到的胜利而结束!

    得知洋捐被撤销后,一直躲在府衙里的商瑞大骂于守林软蛋无能,最后狠狠的摔了茶碗。而回到县衙的于守林却便急不可耐的处理衙务,狠狠的发了一笔“意外”之财。县衙的钱谷师爷留下了三家营来抗捐的韩八,让他顶了包中成采办的缺,接手县衙的日常采买。

    抗捐胜利的消息传回来,三家营的百姓奔走相告,鞭炮齐鸣,比过年还热闹!一向喜欢张罗事的白郎中,带着村民到村头的老槐树前,蒯着干粮酒饭犒劳抗捐的队伍!

    白郎中恭敬的对郭修安说:“三家营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干也不敢干的捅天事儿,被你郭大族长今天干成了!”

    韩皮匠说:“今黑儿去我家喝酒,俺们韩家人要好好谢谢你这个救命恩人!”

    李泰喜也对郭修安说:“长盛还在孝期,我就代他来了!大侄子,你大人有大量,看在供在一个祠堂的三家祖宗的份上,别恼怨长盛,我老汉代李家人记住你的恩情!”

    郭修安赶紧说:“泰喜叔您言重了,要谢就谢这几天跟着我一起吃苦遭罪的后生们,没他们跟我一条心,这洋捐我哪抗的下来!”

    在全营百姓的恭维声中,郭修安回了家,郭白氏破例杀了一只鸡犒劳他。郭修安问郭治远这几天家里谁来过。郭治远说韩皮匠因为买地的事来过。韩皮匠想让郭治远当买地的中人,郭治远说自己年轻没有经过事儿推辞了,后来架不过韩皮匠二次登门,虽然没当中人还是露了个脸儿,见证了买地卖地的过程。

    郭治远还说,在十家镇车马店当伙计的的郭治清捎信儿回来,说十家镇有个福建人正在抛卖镇里的铺面和房产,他和蒯掌柜商量想盘过来,让郭修安进镇拿主意。

    “李家呢?”郭修安最想知道的,郭治远却偏偏不说。

    “李家没人来……泰栓爷的棺材已经入了土,丧事也办完了,东坡那顷地也已经卖了!”

    郭修安带人围住东岗教堂那天,正是李泰栓出殡的日子。李长盛听说郭修安带人又围了教堂,便赶紧催着族人尽快把李泰栓下葬。李泰喜劝他等等看,即便李家人不抬棺去教堂兴师问罪,也要等上一两天看看会不会对李家有利后,再下葬也不迟。

    李长盛一看他的话都没人听,便气鼓鼓的说:“现在我这个族长说话不好使了?那你们都散了吧,去围衙门还是围教堂,随你们自个儿便!不管外面怎么闹腾,我爹今儿晌午前一定要下葬入土!”

    李泰栓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备好的上等松木棺。松木棺材好是好,但太重了,没有八个以上的壮汉根本抬不动。李氏的青壮们嘴上不敢说,但心里都不愿意给李泰栓抬棺——自己撞死的李泰栓煞气太重,抬棺会沾晦气。而营外来送葬的亲戚都是妇孺——青壮都去城里抗捐了——又是不能抬棺的。

    当然,出殡的灵柩并非一定要人抬肩扛,车拉牛驮也是可以,只是关系到主家的脸面而已。李长盛看到大殓后族人不愿意抬棺,便对自家长工说:“山魁、韩五,你俩套牛车,把棺木拉进坟地!”

    就这样,李泰栓的灵柩当天中午就被牛车拉进了坟地,潦草的埋了。

第十六章围衙(6)

    山西会馆谈判的前一天晚上,牛恒山找到李长盛说李泰栓以死鸣冤,也是为百姓抗捐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谈判的时候如果李家有啥要求,他们也会一起提出来。李长盛问牛恒山跑到坟地里来找他示好,是不是郭修安安排的。

    牛恒山劝李长盛不要再挑理儿。李长盛说:“我还是那句话,抗捐的事俺们李家一根毛儿都不沾!你们也别拿我爹这事说事儿,李家裤裆里的屎自己擦!”

    牛恒山有点恼火的说:“那你就等着悔青肠子吧!”

    抗捐队伍回营的那天晚上,白郎中来请李长盛去村头迎接,又被李长盛干脆利落的回绝了。碰了一鼻子灰的白郎中对李泰喜说:“长盛给我摆脸子没啥,李家要是在全营老少爷们儿面前摆脸子,就有点过了头。面子掉了以后可以捡回来,这三家营的人心要是散了,怕是再拢回来就难了!”李泰喜说:“我替他去!”

    抗捐队伍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李长有也意外的被“无罪“释放了。李长有能够被这么快放出来,只是因为他是三家营人罢了。而李长有的屁股到底干不干净,大家心知肚明,他自己心里是最清楚。所以李长有一直以为是家里使了银钱,包打听出了力,他是被银两“保”了出来。

    李长有进家门的时候,李长盛正在盘算拿几成卖地的银子再去打点包打听。官府免了洋捐,李家也省了一大笔银子,搭救李长有就更有底气了。

    李长有进了家门就嚷嚷:“爹、长盛,我回来了!”李长盛听到李长有的声音,惊的手里的银子掉了一地:“哥!——你咋回来了?”

    李长有豪气的回答:“官府把我放回来了!你哥我现在不是全须全尾的站在你跟前嘛?——你手里拿着这么多银子干啥?咱爹呢?”

    反应过来的李长盛顾不上答话,瘫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天杀的老天爷,你这回儿把李家拐带惨了!”

    李长盛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这几天家里的变故,跟李长有说了一遍。李长有听完说:“我的亲爹啊,你死的咋这么不值当啊!”

    当李长盛说李家送了多少银子给包打听后,李长有跺着脚大骂:“包打听这个龟孙儿,心肠太黑了!这才几天,就讹诈了咱家这么多银子,我明儿个(明天)不找他算账我就不姓李!”

    第二天一早,李长有给李泰栓上完坟,就进城直奔包打听家。往日门庭若市的包家却大门紧闭,有两三个愁眉苦脸的人,在包家门口东张西望的徘徊。李长有若无其事的上前闲打听后,他气的七窍生烟,差点踹了包家的门!

    原来抗捐的乡民围了县衙后,被堵在衙门里的包打听便无差可办了。当包中成听说带头围衙的是三家营的族长后,他以为是李长盛带人来衙门,找他算拿了钱没给办事的账。包打听吓的赶紧找个僻静的地方躲了起来,再也不敢在县衙里晃悠了。

    郭修安进衙跟于守林谈判后,钱谷师爷着急采办粮秣,又偏偏找不到包打听,便直接把采办单子和银钱交给了围衙的牛恒山,牛恒山便让给教堂采办过米粮的韩八去办差。

    韩八按图索骥,把衙门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肉蛋麦菽脯蔬卤,采购了一大车才花去了三两银子。钱谷师爷看着满满一车的东西和余下的七两银子,问韩八是不是城里商号今天降价贱卖。韩八说他天天帮教堂到这些商号去采办,同样的东西卖给衙门比卖给教堂价格高多了,他也不好多问,便做了一次老缺儿(缺心眼儿)。

    第二天钱谷师爷便拿了三两银子对韩八说:“韩相公,你还到昨天那些商号去,按昨天的单子再买一次,价钱由你去商量,要是有余钱就归你,要是钱不够就先欠着,回头我再给你补!”

    韩八采办完后把一大车东西和剩余的一两银子,交给了钱谷师爷说:“这次是正常的价钱买的,剩下的钱俺不要,郭族长说了是给你白跑腿的!”

    钱谷师爷不动声色的拿着一两银子,把韩八采办的事情仔细跟于守林说了个清楚。于守林鼻子都快气歪了,他压住火对钱谷师爷说:

    “包中成这个龟孙儿真混账!他平日里黑着良心昧老百姓的钱就算了,竟敢还从我的嘴里抢食儿!二两银子的买卖给我做成十两,一年捞的银子比我这个知县都多!你先找人稳住这个王八蛋,等收拾完刁民,我要抄了他的家!他平时吃瓦块,到头来屙个砖头还给我!”

    果不期然,抗捐的乡民前脚解了围,县衙的刑名师爷后脚就把包中成抓了起来。钱谷师爷带人之间抄了包中成的家,他抄回来的银票和银锭,竟然一万多两!于守林亲自坐堂,把包中成棍棒伺候完以“拳民匪首”的罪名被判了个监斩候,秋后便问了斩。

    使了银钱托包打听办事的人,听说包打听倒了血霉,都跑来包家要钱,包家老小吓的连夜逃了。三三两两蹲守在包家门口的人,哪个不是在包打听这里折了钱财,哭丧着脸来要钱的。

    李长有这才明白过来:他跟包家门口这些讨债的人一样,也是个冤大头!李家白白被包中成坑了一大笔银子,蒙在鼓里的李长盛为筹钱,又急吼吼的贱卖了一顷多上好的田地!

第十六章 围衙(7)

    李长有哭丧着脸回到三家营,只说包中成倒霉,卖地的银子不用往外使了。然后就让李长盛想法儿反悔踢卖的田地。李长盛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踢出门的田地,放过血的猪羊,没有反悔的理儿啊?”

    李长有说:“讨饭过来的韩家,点了天灯也熬不出二两油,这块肥肉韩皮匠吞下去能把他噎死!咱要学学当年咱爹,多少给韩家点甜头,他们就会把地吐回来——你现在就去找白郎中!”

    李长盛说:“要去你去,我丢不起这个人!”李长有说:“丢人不丢钱,越过越舒坦!你不去我去!”

    李长有拎着酒菜就去了白家。白郎中赶紧又弄两个热菜,嚷嚷着要给李长有压压惊。李长有没心思喝酒,直接跟白郎中说要反悔贱卖给韩家的田产。

    白郎中听完差点没被一口酒呛死,咳嗽了半天才缓过来稳住神。白郎中说:“李掌柜,这事真不好办!卖地地契的墨儿(汁)还没干哩,卖家就反悔了,买家也不能同意啊!”

    李长有说:“你老在营里是有名望的老辈儿人,面子总是有的,事情好办的话我也不敢劳你的驾!这糟心的事情,都让李家赶上了,长盛年轻性子又急,没有仔细掂量就着急忙慌的踢了地。现在我全须全尾的回来了,连根汗毛都没掉!这事你只管去跟韩皮匠讲清,让韩家自个儿掂量轻重!”

    白郎中后悔这次做了中人,管了李家的卖地的闲事。但白郎中无奈归无奈,也只好硬着头皮置了酒菜去请韩皮匠商量。两人三杯酒下肚,白郎中就说了李长有要悔约的事情。

    韩皮匠倒也不卑不亢:“先生哥,三家营虽大只有你一个明白人,咱俩今天先不说买地的事儿,好好掰扯掰扯营里的事儿吧!”

    “三家营除了李家和郭家,白家和韩家都是外姓人,恁白家是情了家业(继承了别人的家产)落在营里的,俺韩家祖上是讨饭过来的。在咱营里,啥最金贵?——地嘛!李家田地最多,韩家一厘地也没有!”

    “因为没有地,韩家的先人都埋在了乱葬岗,每年清明我上坟连都祖坟头都不知道在哪里!因为没有地,韩家的壮劳力要么进镇赶车搬货做脚力,要么一年到头做牛做马给别人扛长工!因为没有地,韩家人只能低三下四的租地种,交了地租田赋也就剩不了多少粮食了!”

    “为了一把填肚子的粮食,男人当牛做马下苦力,女人没羞没躁……钻棚房……人要脸树要皮,但凡有一点能过的去,谁愿意去做这些羞躁先人的事儿!”韩皮匠越说越激动,将韩家女人为把粮食钻棚房的羞先人事儿,都抖落出来!

    白瞎子敬了韩皮匠一杯酒说:“读书人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穷字让韩家矮了三分啊!”

    韩皮匠缓了口气,接着说:“扯远了,咱接着说买地的事情。东坡这这一顷多地儿,原来是郭家的祖田!当年郭家卖给李家的时候,你是乡地;现在李家又卖给我,你又是中人!”

    “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您比我更清楚啊!当年我和跟我爹咬着牙,在十家镇钱庄借了银子买地,半道上被李家截了胡。我田地没买成,但银子出了钱庄的门,“驴打滚”就已经滚上了,就算是我当天还了,还是多出了十几两银子的利息!”

    “穷家薄业哪经得起这样的来回折腾?我爹气的一病不起,没熬到年底就死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先生哥你知道吗?这一顷多地李家现在卖给我,地价跟当年比,整整翻了两番!俺们韩家人一起拿出教堂赔的十几口人的卖命钱,又加上在十家镇钱庄里借的‘驴打滚’,东拼西凑才凑齐的!”

    “为了不节外生枝,也不是信不过您,我‘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非要郭家小秀才到场。为啥?我是怕郭家人以后找麻烦啊!现在倒好,郭修安回来了倒是啥话没说,李家人刚缓过劲就来又这一手,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换做你是我,你会退地吗?”韩皮匠竹筒倒豆子,连说带问倒了个痛快!

    白郎中被韩皮匠问的哑口无言,他知道让韩皮匠毁约退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韩皮匠走后,白郎中对儿子白建堂说:“以后做人做事你多学学韩皮匠!白家什么时候能出这样一个‘光棍’,扬眉吐气才有了指望!”

    李长有没想到韩皮匠这次这么硬气,他又腆着脸去找郭修安帮忙。郭白氏说郭修安去十家镇,没说什么时候回营。李长盛对李长有说:“郭修安是个老滑头,看着李家遭难倒霉,故意躲一边看笑话的!”

    李长有看着黑纸白字的地契,毁约退地一事也只能就此作罢。没过多久,李长有干脆卖了李记酒家,离开三家营到十家镇讨生活去了。

    而李长盛始终没想明白:抗捐,这件怎么看都不可能办成的事情,郭修安到底是怎么做成的?

    李家族人嘴上不说心里也清楚:郭家又出了一个能成事的族长,有了田产的韩家,在营里也可以挺起了腰杆,唯有李家,一步走错步步吃瘪儿!李家两个踢房卖地的败家子,灰头土脸的埋了老族长,也埋了李家的面子!

第十七章 巨镇(1)

    郭修安确实是去了十家镇。充斥在营里营外的奉承话里,总裹着一股子酸味,有意无意的指向了总兵大人周世平,让郭修安很是不舒服。另外他对“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李家兄弟,更是窝了一肚子火。正好郭治清说镇上有事要他去一趟,郭修安便赶车去了十家镇。

    诗云:

    依伏牛而襟汉水,

    望金盆而掬琼浆;

    仰天时而居地利,

    富物产而畅人和。

    这首诗写的就是十家镇。

    不知道从哪朝哪代起,十家镇便是从京洛到云贵川黔,这条南北传统官道上的重要驿站。从伏牛山俯冲南下楚湘,不管是西进川渝还是南瞰云贵;亦或自荆襄北上中原,不论是西出陕甘还是东赴京汴,十家镇都是必经之路。

    从区位上来看,在伏襄盆地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上,伏桐河畔的十家镇,如同镶嵌在伏牛山南尾和桐山北麓的一粒珍珠,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中转地,也吸引着数十省的商贾在此开店设号、追财逐利。

    十家镇的商贸,始兴于清初,以伏水河北岸的码头为起点逐渐向北扩展,到了康乾年间已经发展为长宽四五里的繁华市镇。乾隆朝时,十家镇初设巡检司、嘉庆朝置营汛、咸丰朝设榷关,“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繁盛时期的十家镇,市税常巨万银,位列中原四大名镇之首,更是豫西南名副其实的钱袋子。

    “外省人吃肉,本地人喝汤!”是对占尽天时地利的十家镇,最恰当的评价。镇上赚钱的生意行当,由晋、陕、鄂、闽的巨商钱号唱主角,本地商号主要以车行马店、饭铺酒肆来跑龙套。十家镇方圆几十里的机灵人,也纷纷跑到镇上做伙计或脚力,不管肉汤还是清汤,只要肯下力气喝上一口,也都能养家糊口填饱肚子。

    三家营李姓和郭姓人,也有不少在镇上的商号当伙计,韩家人多在码头做脚力。郭家就在镇上开了一家车马店,李家在芭蕉巷的妓馆也有干股。

    郭修安赶着车从十家镇的西南寨门进了镇。

    十家镇原本没有寨墙和寨门,所以在咸丰初年被急需补充粮草的捻军,轻而易举的攻陷。镇内最繁华的瓷器街、骡店街被劫掠一空,富丽堂皇的山西会馆也被付之一炬,巍峨高耸的迎天楼化为灰烬。

    捻军离开后,元气大伤十家镇商会痛定思痛,在捻军离开后便开始抽厘集资修墙筑寨。于是便有了这长十五里,高三丈三的寨墙。夯实的十家镇寨墙以伏牛山的青石为基,青砖为体筑墙而成;寨墙外缘三尺多高的围墙,加上以两尺见方的城堞,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守屏障。寨墙外围三丈宽一丈五深的寨壕,跟环镇的伏、桐水河相通,构成一道完整的护镇河,也是十家镇的又一道屏障。

    除了寨墙,十家镇还修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及水门九座寨门及寨楼。修好后才发现九门九关冲撞了皇城的九门之尊,商会将水门彻底堵死后,便成现在的八个寨门。每座寨门都修建了高高的寨楼,全部为歇山重顶飞檐挑角;寨楼下是一丈多高的拱埢门洞,寨门用沉重的巨松叠置而成,上面包镶着铁叶加固。

    十家镇的不但寨墙修的好,寨门的名字取的也更有文采诗意。东寨门叫“迎旭”,南寨门叫“炳文”,西寨门叫“挹爽”,北寨门叫“庆裕”,东南门叫“文明”,西南门叫“扬武”,东北门叫“承恩”西北门叫“乾维”,而水门的名字取的更有诗意——“源流”。

    西南向的“扬武”门,是距离伏水河码头最近的寨门,也是十家镇进出人数最多的寨门,说它是十家镇的门面一点都不为过。既然是脸面,扬武门城楼也是九座寨门里最气派的那座。扬武门城楼高三层,远观像一座宝塔,四角上歇山飞檐,四角下悬风铎垂悬,风来铃响。城楼两侧的城堞上,还设置了两条木雕彩绘的金色鲤鱼,寓意鲤鱼跃龙门之意。

    城门楼与蜿蜒的寨墙浑然一体,森严壁垒、雄浑壮观之意扑面而来;城楼上的飞檐挑角随风摆动,叮当作响,又多了三分玲珑秀美之活泼。就连扬武门两侧石柱上镌刻的门联,也别有诗情画意。

    上联:扬子江心春水绿;

    下联:武陵洞口桃花红。

第十七章 巨镇(2)

    十家镇的寨墙完工后,镇里的商社和神社组建了一直寨丁队伍,平时维护镇内治安,战时以牛角号为令,统统上寨把守寨门和寨墙,保护十家镇。除了防匪御敌,往年夏秋暴雨时节,伏、桐两河水位暴涨,洪水每年都会溢出堤坝漫至镇内,造成街市内涝严重;而寨墙修好以后,再大的洪水也再未进入镇内,十家镇内涝之苦迎刃而解。

    十家镇里有大小商铺四五百家,人口达十万之多,把大小七十二条街巷,横竖三十六条胡同挤的满满当当。而作为府衙所在地的伏阳城,人口也不过区区五六万人。

    十家镇外伏水河船舢如梭、百桅如林、千帆竞扬,码头上下货堆卸如山,镇内车马如潮熙攘鼎沸。景德镇的瓷器、苏浙的海盐、杭州的丝绸、湖广的大米、关外的皮货,豫中的棉麻、本地的白酒、福建的茶叶,在十家镇都曾经是响当当的买卖对象。

    南货在汉口集散后,装船沿汉水逆流而来,北货用骡马、骆驼和大车,从洛阳或开封通过陆路运来,全部在十家镇钱货易主。交易完成后,北货装船南下,南货装车北上。南船北马,水陆转换就在十家镇完成。

    十家镇内的街市胡同,同样可谓泾渭分明:山货街专营山货,茶市街专营茶叶,瓷器街主营瓷器,铜器胡同专营铜铁器皿,骡店街皆为骡马大车店,麻花街专门经营小吃食品。

    在鼎盛时期,十家镇药材月销售十万余斤,木材日成交千余方,粮食日成交十万余斤。镇内的四十八家过载行,通宵达旦的装卸货物,才能保证按时完成交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做生意也一样啊!”郭修安感叹道。

    当年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的瓷器街,如今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瓷器街全长虽然只有三百多米,但因为紧挨着伏水河上的南码头,是嘉庆年间最红火的行当。满街汇聚着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各大名窑的瓷品。从普通的家用瓷盆、瓷碗、瓷碟、瓷盘,到流光溢彩的花瓶古董,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春夏秋冬不分昼夜,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而到了咸丰年间,白莲教起和太平天国之乱席卷楚赣闽浙,南北商路也随之阻断;捻军劫掠瓷器街,火烧山西会馆,又给十家镇当头痛击。

    平复捻军后,经过十年的恢复,十家镇的繁华才迎来第二春。利润丰厚的茶叶、药材、白酒、棉布、票号逐渐成为十家镇的当家行当,而粗重的瓷器、昂贵的丝绸、薄利的粮食、遥远的皮货等行业逐渐萧条。

    郭修安二十多年前离镇回乡后,他便很少来镇上,如今再入十家镇,心中不自觉的翻涌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他不自觉的扬鞭催促,急匆匆的赶着牛车从瓷器街转到骡店街。

    骡店街倒是川流不息、热闹依旧,只是难现二十年前的鼎沸之势。十家镇行会众多,有“十大行”和“十小行”之分。十大行即为茶行、药行、酒行、盐行、粮行、棉行、木行、染行、食行、银行,这些都是日进斗金的行当,主要有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广东的商号经营。十小行则是过载行、粉行、铁行、瓷行、烟行、油行、丝衣行、皮货行、山货行、大车行,这些行当中利润丰厚的也大多由外省商号经营,本地人最多也就是经营酒肆客栈、车行骡店等薄利行当。

    正所谓:“外地人吃肉,本地人喝汤。”骡店街的店铺主要是过载行,商号不多,但前店后仓,门面都很大。

    过了骡店街就是西茶市街。茶市街自然都是茶行,福建的红茶、湖南的蒲茶、湖北的帽盒茶栉次鳞比,商号一家挨着一家。

    山西茶商在同治年间重新打通了南北商路,还开辟了“万里茶道”。茶商直接在福建和湖广圈山种茶,在库伦和恰克图设店贸易,把茶叶生意延伸到了茶山和蒙俄。而在十家镇,茶行也是近三十年来最赚钱的行当。

第十七章 巨镇(3)

    过了茶市街就是帽儿胡同。帽儿胡同也不长但街面宽阔,像一个草帽倒扣在西茶市街,故名“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只有两家车马店,郭家的“裕丰”车马店就是其中的一家。当年郭修安被郭敬祖招回三家营后,他就把车马店交给店里的大伙计蒯增林经管。

    二十多年来,蒯增林一直是裕丰车马店的掌柜。三年前郭修安打发儿子郭治清过来车马店帮忙。蒯增林以为郭治清是来接管车马店的,就悄悄留了一封信,然后卷了铺盖“辞东”回了镇东的泗水老家。

    郭修安得知蒯增林辞东后,亲自带着厚礼跑到泗水街,把蒯增林请了回来。郭修安对蒯掌柜说:“蒯大哥你误会了!我让治清这个毛头小伙儿来店里,不是来当掌柜的,而是来给你当伙计的!”

    郭修安当着裕丰大车店所有伙计的面,让郭治清跪在蒯增林面前行礼拜师,并明言蒯增林还是裕丰车马店的掌柜,郭治清只是店里的打杂伙计!蒯增林悠不住郭修安的诚意,便答应再在裕丰帮衬几年,等郭治清历练的差不多了再辞东归乡。

    为了留住蒯增林,郭修安不但给蒯掌柜加了工钱,还翻倍了年底的红,又把蒯增林的妻儿也接到镇上,安排小蒯在车马店当了个跑腿的小伙计。裕丰车马店的“辞东”的风波,才算翻了篇。

    除了在帽儿胡同的裕丰老店,郭修安当年在镇北的十八里铺,还开了个分号。镇里的老店主要供茶行的船队和驼队,谈商叙意、装卸货物,而十八里铺的分号,主要招待赶不上入镇落脚的客商和旅人打尖住店、歇息补给。

    郭修安把牛车交给门口迎客的伙计,撩袍抬腿便进了前店。蒯掌柜拿着杆秤,在柜里给郭治清讲秤上的“理儿”(秤文化)。看到老东家来了,蒯增林赶紧放下秤杆迎了上来。

    郭修安赶紧脱帽拱手说:“蒯大哥你接着教、往下讲!”老东家不见外,蒯增林讲的就更卖力了:“咱们接着说这杆秤:

    满身花纹影如蛇,

    空闲日子墙上挂。

    千斤万但肩上过,

    一五一十不虚夸。

    这几句话说的就是咱手里的杆秤。杆秤不论大小,都是秤不离砣。秤杆又叫“衡”,上面镶满秤星;秤砣又叫“权”,是按天上的轩辕星表意而来的。“权衡轻重”这个词说的就是杆秤。

    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要求天下“一法度衡石丈尺”,也就是要统一度量衡。丞相李斯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定下了十六两为一斤、八两为半斤的杆秤标准。咱们常说的“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郭修安在一旁边听边不住的点头,心里感叹:“把老蒯留对了,要是没有他,这车马店估计早垮了!”

    蒯掌柜接着说:“这十六星可是大有讲究:北斗七星代表天罡,主生杀执生死;南斗六星代表地罡,主生灵执正道;福禄寿三星代表神罡,主福寿执吉凶。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就是这个儿。

    从秤头到称尾,头一星叫定盘星,在不称东西时,秤砣放在定盘星位置,提秤悬空秤杆是平的,俗称‘秤平斗满’。定盘星代表天上永不可移的北极星,是天地良心的位子,也是公平买卖的起点。咱们买卖人,到啥时候都不能缺斤少两,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得罪的就是天上或地下的神明。所谓‘秤上亏心损阳寿,秤平斗满是好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郭修安听的拍手叫好,拉着蒯增林说:“蒯大哥您讲讲的句句在理!做生意跟做人一样,讲的就是‘诚信’二字,先学做人再学做生意,做生意也是做人!治清你要跟着蒯师傅先学做人,再学做生意!”蒯增林说:“要说做人,我还要跟您学才对!”

    郭修安问最近车马店的生意咋样?蒯增林说近一两年镇上所有的的生意大不如前,车马店也就是靠着老主顾勉强维持。最近茶市街一家福建茶号要转让,价格还算公道,郭治清和蒯增林商量着想盘过来,所以请郭修安来拿主意。

    郭修安又问最近镇上茶市生意行情如何。蒯增林说:“自从伏水河上修了漫水桥,裕阳人便堵了黑龙潭的泉眼,这几年河水浅多了。前年一个大船在埠口街撂搁(搁滩)仨月没动弹,一船茶叶全发了霉。河水浅了,现在大船都不敢轻易来十家镇,都停靠在更南边的回龙镇下货,只有小点的船才来十家镇卸货。‘老家人’的生意也不如从前了。”

第十七章 巨镇(4)

    蒯增林说的埠口街,是位于十家镇南二十里的一个街市,回龙镇在埠口街再南六十里,都是伏桐河边的两个码头。十家镇上的本地商号大多都是当年山西移民过来的,为了靠上财大气粗的山西商人,便称山西商人为“老家人”。

    郭修安又问福建茶号为什么要转让,有没有暗窟窿要填。蒯增林说福建茶号在茶市街的位置还不错,但茶行不如以前赚钱了,掌柜想转出去抽资回老家。这事是永隆酒家的余掌柜来牵的线,蒯增林也里外打听了一番,茶号生意上并没什么窟窿亏空,只是正常的转让。

    郭修安最后问:“要是盘过来,咱们是不是还要重新拜山门?”蒯增林说:“我也去了福建会馆和山西会馆问询,会馆说如果是咱们盘下来,就不用拜山门,别人的话盘就另外说!”

    十家镇的各行各业都有商会制定的行会社规,商会对业内的各家商号每年都会依规收银抽厘,用于税捐和商会开支。镇内新开的商号和外地新来的客商,若要在镇上进行钱货交易,都要到对应的商会“拜山门”,就是递名帖、送面金(见面礼)、遵会规、缴会费。然后由会首指定交易地点、商行、价格和厘金,要不然新来客商就是货物到了码头,也卸不下来,更卖不出去。

    这些商会行规既保证了商贸交易的公平性,也让进镇的各路行商坐贾狠狠的扒了层皮。茶行由山西会馆和福建会馆把持,他们不点头,郭家就算盘进了福建商号,也做不了茶业生意。

    郭修安想了想,然后对蒯增林说:“一直在茶行摸爬滚打的福建人,都要抽资撤身茶行,我看茶行生意以后也够呛!咱儿先不着急,接手茶行的事等摸清底细再说!”

    下午郭修安正在店里查阅账目,蒯增林进来说余掌柜来了。郭修安赶紧合上账本迎了出去,老远就抱拳施礼:“我本来想明早儿(明天一早)去你酒楼登门拜会呢,哪想到您余大哥今天便亲自登门了!快请快请!”

    余掌柜叫余久堂,是镇里北瓷器街上的老字号酒楼——“永隆酒家”的东家兼掌柜,也是镇上酒业行会的会首。余久堂祖上也是山西人,祖祖辈辈在镇上酿酒兼营酒家。郭修安和余久堂脾气相投,相处也很融洽,走动也最多。郭修安每次来镇上,必去永隆酒家拜访。但余久堂亲自登门裕丰车马点,还是头一次!

    余久堂抱拳对郭修安说:“修安老弟,你带着村民围县衙堵教堂抗洋捐,整个十家镇商会都服气的不得了!自古民不敢跟官斗,但你不但斗了,还破天荒斗赢了,赢的更是干脆支棱(漂亮)!你老弟为老百姓请命,请受我一拜!”说完奉上礼单就开始作揖行礼。

    郭修安接过礼单赶紧说:“余大哥高抬我了!我就是不想听营里的奉承话才躲到镇上来的。你要也这样给我戴高帽,那我还不如回三家营呢!”

    余久堂说:“老弟,我不是高抬你,是你抗捐也帮了十家镇的大忙!这次洋捐,十家镇被摊派了一万两千六百多两银子!如果不是你,我哪有闲功夫在这跟你喝茶,早就焦头烂额的去筹银子去了!”

    郭修安怔了怔的问:“十家镇没有搅进拳乱,这次洋捐十家镇头怎么会摊这么多?”

    余久堂摇摇头说:“哪次捐税摊派,十家镇能少的了?在官老爷眼里,咱十家镇就是唐僧肉,碰到机会能多吃一口,就不会少啃一个牙印!”郭修安说:“要谢你就谢老百姓,您下回下乡收高粱,多加三分价中不中?”余久堂哈哈大笑说:“就冲你这句话,今年三家营的高粱,我加五分价!”

    郭修安问余久堂镇上酒行生意怎么样。余久堂说:“十家镇只要码头红火,哪行生意都赚钱!要是码头上没有船,哪家的生意都吃风屙屁!郭老弟你出去看看,现在满街的铺子,生意都是老娘舅过生日——一年不胜一年,酒行也是一个熊样!”

    余久堂自知失言,打住话头说:“不说这些丧气话了,你这一年半载难得来镇上一趟,今黑儿我请客,咱俩好好喝两盅儿!”郭修安说:“余大哥您平时没少照顾郭家这小店,今天你登门又是客,自然是我做东!”

    余久堂不高兴了:“到了镇上你就听我的,想吃点啥、喝点啥直接说,算我犒劳犒劳你!”郭修安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来十家镇当然是吃您余记的刀削面,喝你余家的永隆统老酒了!”

    “那就去我的酒馆,吃羊肉刀削、喝永隆陈酿!”余久堂爽快的说。

第十七章 巨镇(5)

    说起老酒,在豫西南酿酒行业可谓源远流长,好久佳酿如天上的繁星般层出不穷!而豫省的酒文化更是礼仪纷多,祝酒辞、敬酒话、劝酒令五花八门,不喝趴下誓不罢休。

    相传酿酒鼻祖仪狄,因酒获罪被放逐中原,行至伏桐河畔,口渴难耐而汲河水饮之,顿觉甘冽清润。连说伏桐之水实属难得的酿酒上品不酿酒可惜了。仪狄便就地取水酿酒,酒成开坛后香飘十里,十家老酒很快声名远播。

    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兴兵复汉的时候,因羽翼未丰而屡遭败绩,被王莽追撵的军旗都跑丢了。狼狈不堪的刘秀路过十家店时,刘记酒家的店主,捧出陈酿的老酒殷勤招待。一坛酒下肚,刘秀疲态顿消,豪情立涨!刘秀借酒家的“刘”字酒旗为帅旗,在十家店招兵买马,重整部众,一鼓作气夺得天下。

    庆功宴上刘秀感慨万千,若不是当年借酒壮胆、豪情借旗,今日怎能蟒袍加身、坐拥天下?看来酒能坏事也能成事,刘记酒家当记头功!光武帝便御赐刘记酒家为“赊旗酒家”,封店中老酒为“赊店老酒”,荣登宫廷成了光武帝的“御酒”。十家店的酿酒作坊和酒家,自此便驰名天下。

    千余年间,十家店屡屡焚于战火,刘记酒家早已不复存在,但酿酒这一行当却经久未衰。随着十家镇的商贸繁盛,酿酒行在镇上已经成为仅次于茶行的第二大行当。鼎盛时期有三十多家酒坊和酒家,有“永隆”“正兴”、“红坛”“玉泉”等数十个牌号,每年酿酒数十万斤,远销豫、晋、陕、冀、楚、湘、越、桂等数十省。

    余家祖辈经营酒坊和酒家,酿的酒“晶莹剔透琥珀色,窖藏池酿一径香。味若幽兰晨花露,杯空酒余香绕梁。”更有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饮后赞道:“开坛十里香,醉煞过街人!”余家的酒是十家镇商贾迎来送往、聚宾宴客的首选,而永隆酒家更是日日高朋满座,夜夜觥筹交错,生意兴隆不衰!

    郭修安和余久堂正要出门,郭治清却带着一个掌柜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余久堂一眼便认出来人姓马,是山西会馆的执事,连忙起身寒暄。

    马执事跟余久堂寒暄完,说他有要事禀告郭社长。原来马执事奉山西会馆事首祁宗轩之命,到三家营请郭修安进镇相叙。马执事在三家营扑了个空,便又找到了车马店。

    郭修安问祁事首找他什么事。马执事拿出一个请帖说:“郭社长前日在蔽馆振臂抗捐,鏖战官洋,以一己之力帮十家镇数万商民免了洋捐,可谓是功德无量!镇上商会事首们商议,要在山西会馆设宴相谢郭社长,便派小人前来相请!不知道郭社长什么时候方便,定下时日,小人也好回复祁事首!”

    郭修安施礼相谢后说:“烦劳马掌柜车马劳顿来邀请,郭某实在过意不去。镇上商会的盛情郭某感激不尽,请马先生带我先行谢过,至于设宴款待,就不敢大肆的叨扰了!”郭修安谢过了会首们的邀请,但山西会馆事首的邀请在拒绝,就有点不近情理了。郭修安恭敬的对马执事说:“也请马先生带我回谢祁事首,如果事首方便的话,郭某明天一早便到贵馆登门拜访,当面感谢祁事首!”

    马执事走后,到前堂避嫌的余久堂便急急的赶了进来,郭修安便主动说了祁事首的相邀之事。余久堂听完说:“这个马执事是祁掌柜商号的外柜,在镇上有名的‘光棍’,看人下菜眼皮子活络的很,人称马老西儿,难得他今天低眉顺眼的对你这么恭敬!”

    郭修安说自己和山西会馆没什么交道,跟祁宗轩不认识更没什么交情,便请余久堂明天跟他一起去山西会馆见祁宗轩。余久堂大喜过望,拍着巴掌说:“那我就不推辞了,只要是能跟山西会馆的‘老家人’攀上交情,镇上人都会高看咱儿三分的!”

    晚上余久堂在自家酒楼宴请郭修安父子。酒过三巡,郭修安说:“余大哥,趁着我还没喝多,你先说说福建茶行的事情吧!”

    余久堂说要转让的福建茶行叫武夷茶社,就在帽儿胡同斜对面的茶市街上,五间门面两进院,前店后仓,挂靠在福建会馆。茶行掌柜姓关,专营武夷山红茶。关掌柜在武夷山有种茶的茶园,在汉口和襄阳各有一个卖茶的茶行。茶社每年把茶货从武夷山装船沿江而上,除了部分茶叶在汉口和襄阳分销外,大部分都运到十家镇销售给山西商号。

    武夷茶社以前是福建会馆的台柱子,老关掌柜还做过福建会馆的首事。后来山西商人重新打通茶路,将手直接伸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和湖北羊洞楼的茶山。茶货生意便从原来的各地商贾“各吃一段”,变成了山西茶商一条龙吃独食,福建商会的茶行便开始走下坡路。

    最近听说关掌柜在南京新开了一家商号,直接和俄国洋毛子做生意。关掌柜已经卖了襄阳的分号,这次转了十家镇的茶行后,便回去专心经营南京的新号。关掌柜委托余久堂找下家,余久堂便想到郭家。

    郭修安敬了余久堂一杯酒说:“镇上的茶行生意不论大小一直是“老家人”和福建人把持着,一直都是‘老家人’吃干,福建人吃稀。现在连福建人都要撤资关号,咱们又没干过这行,也不知道水浅坑深的,我觉得还是不接为好!”

    余久堂说:“茶行的确不如以前赚钱了,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比我们酒行要赚钱的多,再说咱们明天要去山西会馆,靠上老家人,他们指头缝儿漏点生意过来,你就赚翻了……”

第十八章 会馆(1)

    第二天一早,郭修安便亲自备了厚礼,跟余久堂一起去山西会馆拜会。

    人们常说,有山西商人汇聚集的地方,便有山西会馆。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都是山西商贾同乡“叙寄乡谊、互通商情、协调商务、扶危济困”的商馆。

    山西会馆无论大小,馆内正殿供奉的都是关公,所以当地人也把山西会馆俗称作关帝庙。关公即关羽,以忠义行天下的山西人,历朝历代对他都是推崇备至。关羽在宋代已经被封王,明代封为关帝,到了清代无以加封,朝廷便在封谥上做文章。于是最后关帝便有了长达二十六字的封谥: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羽与孔子并称文武王,与比干并称文武财神,所以关公自然也就成了山西商人的供奉的不二人选。

    十家镇的山西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成。会馆坐落在镇上最繁华的北瓷器街,坐北朝南遥望伏水河码头。

    山西会馆最先建成的是最北边的迎天楼。迎天楼由四十八根擎天柱拔地撑起,高达十二丈,歇山重檐三滴水,檐廊梁坊雀斗拱。迎天楼设计清奇,上层楼阁的立柱和回廊设计精巧,浑然天成般的竖立在下层的莲花柱上,远远看去像悬在空中浮于尘世一般,是难得一见的杰作。迎天楼建成后曾刻有碑文记载:

    “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月。置身其上,凭眺宇内,皆在远瞻旷览中。翘首南向,俯视千帆,巍然如登临岳峻,岂不知身在碧云间!”

    可惜的是这么一座巧夺天工的伟楼,却早已不复存在。咸丰年间,捻军攻陷十家镇,镇上的商贾逃进山西会馆避难,最后不得不据迎天楼相抗。捻军为了泄愤和震慑民心,在强行攻入山西会馆后,一把火了烧迎天楼,连带整个山西会馆,最后只剩一片瓦砾。

    同治年间山西茶贾重新打通了万里茶路,遭受重创的十家镇商贸才逐渐得到恢复。镇外的码头恢复了舟楫如梭、千船桅帆的局面,镇里的街巷重回车水马龙的盛况。在远胜于前的大宗茶货贸易的带动下,曾经萧条的十大行和十小行再次繁盛,豫南商贸巨镇再现辉煌。山西商会为了重拾信心,再展雄风,再次组织同乡商人和各地商号捐资抽厘,重修山西会馆!

    这次会馆重新始于同治年间,历时二十六年,耗资近十万两白银而成。但遗憾的是,曾经的迎天楼,却无力同时重建,只留址基待机而论。

    重修后的山西会馆前窄后宽,分为前、中、后三进院,从前到后依次是琉璃影壁、戏楼、石牌坊、大殿,两侧有左右铁旗杆、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楼、鼓楼、东西廊坊、左右配殿等。

    虽有应天楼的遗憾,但重建后的山西会馆仍然是十家镇最雄伟壮观的馆宇楼群。同时山西会馆也是山西商贾,彰显商贸实力的一面镜子。南来北往的商人只要在会馆里外走上一遭,就会毫不犹豫的把生意交给山西商号来做。

    眼红不已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地的商人也纷纷效仿,在十家镇上建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广东会馆等数十家会馆来揽客,但规模却始终无法比肩山西会馆。

    郭修安和余久堂来到会馆前的门房,递上拜帖等候消息。郭修安看到会馆斜对面,新开张了一家“茶馆”,虽然只有两间门面,但门前川流不息,生意看来很是不错。郭修安问余久堂这家茶楼经营什么茶。

    余久堂哈哈大笑:“这不是茶馆也不是茶行,是个大烟馆!你老弟不是正在找赚钱的生意吗?现在大烟馆在十家镇是最赚钱的生意,开个烟馆我包你稳赚不赔!”

    郭修安尴尬的说:“这种羞燥先人的钱,还是不赚的好!”

    余久堂不好接郭修安的话茬,便赶紧转移话题。他引着郭修安来到山西会馆最前端,一座巨大的琉璃影壁前观瞻浏览。

    照壁又叫影壁墙或萧墙。在华北大地上,不论是乡野农家还是市镇馆衙,只要盖的起正屋围的上庭院,院里必修一面影壁墙。大户人家的影壁墙用青砖琉璃砌就,须弥歇山、雕心画角;贫寒庭院的影壁墙便用土胚瓦楞堆成,也是有棱有角,自成一景。

第十八章 会馆(2)

    影壁墙的来历,也有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手艺不凡的泥瓦匠叫张守才,十里八村不管哪家起房盖屋,都会请他去做泥瓦活。有一次张守才给一个姓赵的人家盖房子,大方的赵家对张有才好吃好喝招待,顿顿饭都少不了鸡鸭鱼肉。但有一样,赵家只要给张守才做鸡肉,从没把鸡大腿端上桌过。几次都没有吃到鸡大腿的张守才,心里有点生气:这家人太精明,鸡大腿留着自己吃,让出力干活的工匠顿顿啃骨头,多少有点不抬举人!

    赵家的房子盖倒房脊的时候,张守才悄悄的在房脊的泥瓦缝里,放个手推小车的泥人。等房子盖好后,泥人手推小车就会把赵家的金银财宝全推到大门外,赵家就慢慢的变穷了。新房完工后,赵家人先奉上工钱,然后又毕恭毕敬的捧出一个瓷罐说:“张师傅,您在我这里尽心尽力的帮我起房盖屋,自己吃苦受累不说,也没法好好照顾家里的老娘儿。这十几天我们亏了您的吃食,一直没让您见着鸡大腿。不是我抠门不让你吃,是我想把它们扣下来,都攒到这个罐里了。就是想着等到房子盖好了,您带回去捎给老娘儿,表表孝心!”

    张守才这才明白,是他的小心眼错怪了有情有义的赵家。但房子已经盖好,房脊里的泥人是不能再扒出来的,只有想个法子破解才行。张守才看了看院子里剩余的砖头,想了想说;“赵东家您这宅院盖好了,敞亮气派那是没得说,就是这么大个院子有点空。大门冲着堂屋正门,财气容易外露,人气也容易外流,不如把剩下的砖头也用上,在院子里垒个影壁墙吧!”

    张守才拿出十二分的诚意和手艺,在大门和正门中间盖了个气势非凡的影壁墙。张守才心想:“有了这堵墙,小车就推不出大门,主人家也就不会再破财。”不明就里的赵家人对影壁墙很满意,外人也夸影壁墙既好看又能遮挡门户。

    风水先生也跟着胡诌,说新房盖好了肯定会有鬼怪来访,如果是主家祖宗的魂魄回来了,熟门熟路肯定知道怎么绕过影壁墙;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被影壁墙挡住,鬼影子就会照在影壁上,自己就把自己吓走了,有了这个影壁墙,主家以后人财都会平安,越过越旺!后来人们起房盖屋纷纷效仿,影壁墙就越传越远,渐渐成了风俗。

    这个故事真假我们不好分辨,倒是后来成了泥瓦匠教育徒弟的典故:手艺和良心是工匠的左右手,手艺人靠双手吃饭,更要靠善心正身,万万不能让小聪明坏了良心!

    如果说山西会馆是十家镇的招牌,那么这面先声夺人的琉璃壁照,就是山西会馆的门面。每一个进出十家镇的人,不一定有机会进入会馆一览前楼后殿的雄壮,但都可以穿过繁华的瓷器街一睹琉璃壁照的风采。

    山西会馆的琉璃壁照,是仿照皇宫的九龙壁照建造而成的。壁照高三丈三、宽三丈三、厚达五尺,整个照壁由青砖做基砌框,单檐硬山顶造型。照壁上部为斗拱和屋檐结构,正脊表面是浮雕外凸的缠枝牡丹与行龙,两端各有一个卧狮向天而望,正中雕就一个熊狮背驮宝瓶,在楼台阁楼和龙马神兽的簇拥下西向而行。

    壁照中间有三幅图案,中间是“五龙捧圣”,左边为“鸳鸯戏荷”、右边为“凤戏牡丹”,彩釉方砖镶砌而成的画面清雅别致,世人皆叹:“一块砖雕好了,给个金条也不换!”

    郭修安和余久堂正在看的入神,昨天送请帖的马执事出来相迎。一番拱手施礼恭维寒暄后,马执事说:“郭社长,祁事首有请——我们进去看琉璃壁照的北面吧,北面才是正面,比南面更有意思!”

    郭修安回礼后,便从西辕门进了会馆的前院。

第十八章 会馆(3)

    郭修安踏进会馆前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侧由钟鼓楼拱卫的雄伟雕角楼。在楼前两根高耸入云的铁旗杆下,一位绸衣绸帽的中年人含笑而立,恭敬相迎。

    马执事慌忙引郭修安上前,躬身介绍说相迎之人正是山西会馆轮值首事祁宗轩。郭修安觉得祁宗轩非常面熟,但一时却想不起来曾经在哪里见过面。

    马执事介绍完,余久堂抢先拱手对祁宗轩说:“祁首事,永隆酒家余久堂随郭掌柜冒昧前来,见谅见谅!”祁宗轩还礼:“余掌柜,幸会幸会!”郭修安也拱手示礼:“祁事首,久仰久仰!三家营郭修安冒昧前来叨扰,还请您多多海涵!”祁宗轩躬身还礼说:“郭社首您太客气了!您不日再次光临山西会馆,蔽馆可谓蓬荜生辉!祁某未能出馆迎接,失敬失敬!”

    祁事首前厅相迎郭修安这个本乡人,已是难得一见,见面寒暄还这么恭敬,马执事和余久堂内心都觉得自己对郭修安礼遇不够,之前太小看这个车马店的掌柜了。

    寒暄完毕,祁宗轩亲手接了郭修安的见面礼单,让人收了礼品。然后正准备将郭修安三人请入客室。马执事却说:“郭社首光临会馆,祁事首亲自到前院迎客,实属难得,不如让我先给您介绍一下这会馆前院可好?”

    马执事自作主张给自己加戏的做法,令祁宗轩心里很是不悦,但当着郭修安的面也不好发作。祁宗轩看了一眼马执事,吩咐道:“你先到去拜殿备茶,我来招呼两位贵客!”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马执事,满面尴尬的退去。郭修安却拘束的说:“惭愧惭愧,惊扰祁首事屈尊相迎!”祁宗轩含笑而语:“该客套的也客套过了,我正好今天也没啥要紧事,那就先带三位看看这重修的会馆吧?”余久堂说:“求之不得!”郭修安说:“愿闻其详!”

    从会馆前院开始,祁宗轩逐一介绍。

    首先是琉璃壁照的正面。传统的壁照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龙与海水图案为主由整幅壁面组成一幅完整图案的“海漫式”,另一种是砖石雕就的菱形或圆形置于中心的“盒子式”。

    而山西会馆的这面琉璃壁照却将这两种风格完美的融为一体。壁照整幅图案上部以双层竹节框就,下部用金色仰覆莲衬托,依次排列三组照壁盒子。

    中间盒子为八边形图案,左右各有一个阁楼状龙门,门外为鱼尾,门内是龙身,鱼过龙门化为龙;二龙升腾而上,共戏一只巨大的金黄色蜘蛛,而图案下角饰以两个巨大的蝙蝠。“蛛”谐音为“珠”,“蝠”谐音为“福”。这个盒子不但将“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两幅图案,巧妙而又传神的雕就在一起,而且把“遍地是福”以有趣的图案进行了生动的表达。

    左右两个盒子对称的长方形图案。右侧盒子图案上面是传统装饰的“渔樵耕读”图,青山绿水之中可见农夫牵牛、渔人撒网、樵者担柴、书生捧读,而中间是一头威武雄壮的麒麟正与一只神兽盘旋相斗的“麒麟斗兽”图,整幅图案恬柔与钢武反差极大。

    左侧盒子图案上方为“高山流水”图,不乏有文人雅士立于山崖远视或低俯人间胜景,而下部是“四狮斗宝”图,四只雄狮上下盘旋而舞,活泼又不失威武,整幅画面动静结合、意境隽美。

    画龙须点睛,如果琉璃照壁的三个图案是龙身的话,那么镶嵌在盒子外侧的两幅古铜色的隶书楹联就是名副其实的点睛之笔。楹联的内联为“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外联为“浩气已吞吴并魏,庥光常荫晋与秦。”上方正中为“义冠古今”的楣额。山西会馆敬祀关公,琉璃照壁的楹联既是对照壁图案的装饰和点睛,更是对整个山西会馆开宗立意和点题。

    听完祁宗轩的介绍,余久堂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尊影壁墙让祁事首这么一讲,真是美不胜收啊!”

    看完了照壁,四人转身北望。在琉璃壁照的对面,两根八丈高的“霄汉铁旗杆”竖立在两个以青石为基的铁狮上。整体拥土铸造而成铁旗杆分五节,顶部立着一个展翅高飞的凤凰,下面缠绕着一条盘曲飞腾的蟠龙。左侧旗杆蟠龙下面挂着“大义”的铁幡,铁幡下悬挂着“好奇千秋昭日月”的铁楹联;右侧旗杆挂的是“参天”,铁幡和“英灵万古震纲常”铁楹联与之对照呼应。两个铁旗杆玲珑壮美、直插云霄,入馆之人无不驻足仰视,叹为观止!

第十八章 会馆(4)

    霄汉铁旗杆后面,就是位于会馆中轴线上雄伟的八卦楼。略显陈旧八卦楼,是山西会馆里唯一没有被捻军焚毁的楼群。

    八卦楼高约八丈,全楼以柱础为基,由二十四根巨柱高高擎起,三重檐歇山顶,南门北台的一体两面连搭设计,可谓匠心独到。左钟右鼓二座裙楼簇拥在东西两侧,建筑风格与八卦楼浑然一体,同样是巨柱高擎拔地而起,歇山重檐下二楼铁钟、巨鼓清晰可见。

    从南往北看,八卦楼一楼为山门,屋顶为传统的半坡硬山顶;二楼三楼构成歇山重檐,四角飞檐高挑。八卦楼及钟鼓楼的楼顶及重檐都是以绿釉瓦饰檐,灰筒瓦覆面,黄釉瓦勾连成菱形装饰中心,古朴素雅之感扑面而来。

    祁宗轩引着两人来到山门前,两尊巨大的石狮踞坐门前,左雄持绣球,右雌负抱幼狮。郭修安说第一次见立于门口的石狮,如此调皮可爱却无半点威仪。

    祁宗轩说:“会馆是和气生财的地方,处处要显得人情味十足才行。要是跟衙门一样摆两个张牙舞爪的石狮,客商哪还敢来谈买卖?”

    三人跨过山门,走进略显逼仄的甬道,满眼看到的都是用圆雕、线雕、平雕、浮雕、透雕等手法,在楼内的柱木上雕就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人雅事、吉物祥兽等形形色色的装饰图案。

    郭修安自嘲的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些雕在犄角旮旯的每一个图案,应该都有一个典故吧?这些雕工刻匠个个都是一肚子的学问呢!”

    余久堂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匠人个个都是状元!”

    祁宗轩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满脑袋都是功名利禄,这些雕工的技艺不过是下九流的雕虫小技。倒是这些大字不识的手艺人,心里因为少了功名之念,才能沉下心来琢磨出这些出神入化的工艺吧!”

    说话间三人走过曲径通幽般的山门,来到可容纳万余人的中庭院,立刻就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从中庭抬头回望,八卦楼的北面二楼是个宽大的戏楼,上面也是三重檐歇山顶,但结构更加的奇特。

    戏楼台口由四根方石柱擎起,外侧石柱各擎起一层歇山飞檐顶,绝妙的是内侧两石柱直接擎起二重歇山飞檐,而在檐口下端,有接出一层抱厦。两重飞檐和抱厦层次有序,主次宣明。

    三重飞檐、八角高挑,“八卦楼”之命就是缘出此意。抱厦内悬挂一方巨匾,上书笔锋潇洒,遒劲而不失飘逸的“悬鉴”二字,所以此楼又名“悬鉴楼”。

    “悬鉴”二字典出《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座戏楼悬挂“悬鉴”二字,少了许多直白和粗俗,多了三分婉约和高雅。

    在戏台的明间屏风之上,也悬挂着一幅大匾,上书“既和且平”四个大字。这四字典出《诗经.商颂》:既和且平,依我馨声。借《诗经》讲戏曲表演要和谐一致而巧点“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可谓雅趣横生。

    从北面看,八卦楼的楼顶也是琉璃歇山重檐,以绿色琉璃瓦覆面,饰以黄绿相间琉璃方心;南北两侧戗脊分以龙戏牡丹和丹凤朝阳浮雕,正脊中位耸立一座三重檐琉璃阁楼,正脊两段饰以龙吻造型,两个狮驮宝瓶和十二位足踏祥云仙人均匀镶嵌在正脊之上,似有天上人间仙境之寓,更有天人合一共生之意。

    在山西会馆,明柱不可无联。戏台四根台柱上就镌刻内外两联,内联是:

    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今也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

    外联是:

    还将旧事从新演,

    聊借俳优作古人。

    郭修安细细品味着两幅笔锋遒劲、刻画稳重的行草对联,然后对祁事首说:“搭台唱戏不仅是为了热闹和庆贺,更是为了借古喻今教化世人的。这两幅对联刻在戏台上真是绝了!”

    祁宗轩说:“郭社首也是个爱戏之人?”

    郭修安说:“乡下人常说‘宁饿三顿饭,不拉一台戏!’乡里没有不爱看戏的人,我也一样!再说乡下识文断字的人太少了,戏台跟祠堂和土地庙一样,村村寨寨都有。每年农闲的时候,营里都会请戏班唱戏,老百姓看戏不但图个热闹,正统的戏文也可以教化乡民行孝从善、宣扬纲常伦理!”

    祁宗轩说:“郭社首说的一点都没错!会馆平时也常请戏班在这里唱戏,除了大伙一起热闹热闹,更多的是为了惩罚那些不尊行规、不守诚信的商号的。受罚的人陪着大伙儿一起看戏。看戏的同时,抬头就看到抱厦里的‘悬鉴‘二字,就是想让受罚之人明白‘明镜悬于心,神明高于顶’的道理!”

第十八章 会馆(5)

    看毕了八卦楼,三人继续向北穿过可以容纳万人看戏的巨大庭院,来到会馆大拜殿的月台和石牌坊前。

    雄伟的大拜殿坐落在高高的月台之上,又平添了几分庄严和巍峨。一中加二配相连的石牌坊,面向庭院立于月台前沿,与悬鉴楼遥相呼应。

    如果说无砖不釉的琉璃照壁以砖雕出彩,无木不雕的八卦楼以木雕传神,那么大殿前无石不刻的月台和石牌坊,就是以石刻入画。

    月台上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布满了用圆雕、沉雕、镂雕、深浅透雕、高浅浮雕等不同工艺雕就,既有“五蝠(福)捧寿”、“鹿鹤同春”、“麟凤呈祥”、“鱼跃龙门”和花草禽兽图案,更有“李白骑鲤”、“八仙祝寿”、“文王访贤”等典故和传说。

    最能代表山西会馆石雕艺术水准的,当属大拜殿左右两侧,那以整块青石雕成的巨幅石雕!

    左侧石雕是典出《旧唐书.褚亮传》的“十八学士登瀛州”图。整幅石雕以最上的“瀛洲”城堞点题,十七个学士骑于马上,伴着山溪攀行于盘曲的山道间,人影马身半隐半现,溪上小桥勾连山水,亭台楼阁犹抱琵琶半遮面。整张雕图奇石相间,花草丛生,栩栩如生。其设计之妙,雕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右侧雕图为“渔耕樵读”画卷。一条山溪贯穿全图,山溪汇聚的湖面碧波荡漾,一个渔夫划舟于湖上做撒网打鱼状。一个樵夫躬身负柴行于桥上,一个农夫扶犁扬鞭耕于溪边田野,最精巧的是湖岸房舍里,一个书生端坐窗前捧书高诵。溪畔间山石参差,湖边禽鹤成群,牛羊觅食,一副天然的山水田园画作跃然石上。

    两幅石雕画作中各种雕刻技法融会贯通,搭配奇巧,连接精妙,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场景勾连呼之欲出。

    大殿是山西会馆的主建筑,前为大拜殿,后为大座殿。大拜殿是商社聚会和祭拜关公之地,大座殿是关公神位所在之地。大殿位于月台之上,单檐绿琉璃瓦歇山卷棚顶,两层重檐,八角高挑。殿顶琉璃装饰极尽华贵,富丽尽展。大拜殿北面就是大拜殿,供奉着会馆主祀神关帝的座像,二殿本为一体,为显庄重而以栅栏相隔。如果在大拜殿大宴宾客,也可以屏风相隔,幔布为帘,以消宾客的拘束和对关帝的不敬。

    一踏进大拜殿,祁宗轩便引二人到关帝座像前叩拜,然后依次上香祭拜。跟悬鉴楼相比,大拜殿内的木石雕刻更繁多精致。连额枋雀替上都透雕着“八仙过海”、“蟠桃盛会”、“鸿门宴”、“武王入关”等神话传说和典故。

    大拜殿内共有十八根巨杉立柱,皆以红色为底,通体满绘盘柱蛟龙,贴金沥粉,墨线勾鳞,鲜艳夺目。殿内玲琅满目的悬挂着三十多块赞颂关公的匾额,除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就外,主要是镇内外商社的进献。最大的一块匾额挂在大殿顶棚正中,上书“浩然正气”四个烫金大字。

    除了巨匾,还有长联,金字浮雕抱附在殿内各柱上。北侧两联为:

    胜地据河山美轮美奂栋宇津新佳结构,

    同人连几席如兄如弟桑梓借叙好情怀。

    南侧两联为:

    馆宇辟周滨两千里星联之合到此衣冠成雅集,

    孰盘开洛社十九郡恭桑敬梓有时樽俎话乡情。

    以上两联只是众多对联中的佳作,对仗工整,联意隽永,气势磅礴,把山西会馆“通商信、聚乡情”的寓意刻画的入木三分!

    随着祁宗轩精彩的介绍,三人走马观花般的看完整个会馆。余久堂感叹道:“山西会馆修建了百余年,这要花多少银子啊?”祁宗轩说:“但就当年一座应天楼,总共就了七十万两银子,悬鉴楼花了十九万两银子!这次重修,一共花了二十二万九千六百八十四两白银,全部是镇上的商号一百多年抽厘筹集的!”

    余久堂说:“老家人(山西商贾)富甲天下,真是此名不虚啊!”

    郭修安说:“一座山西会馆,就见证了咱十家镇的富足和繁盛!我们跟着老家人也没少沾光,自己开个小店不说,单说镇上商号的小伙计、码头和街面上跑腿下力的脚力,大都是本乡人,他们跟着老家人都有口饭吃!”

    祁宗轩拱手施礼说:“郭社长仁心宅厚,我们眼里只有钱串,你却心里想着老百姓。咱本乡人实诚勤快、干活不惜力,我码头上的货栈里,就有好几个脚力是咱三家营人!”

    郭修安回礼说:“跟着您祁首事我放心,养家糊口不说,还能长长做事见识、学学做人的规矩!”

第十八章 会馆(6)

    祁宗轩说:“郭社长说到规矩,其实在整个会馆里,真正值钱的不是这些楼台和殿宇,而是那两块石碑!”祁宗轩用手指着大殿前面的两块石碑说。

    “两块石碑?”郭修安不解的望着祁宗轩。

    祁宗轩说:“咱们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大殿左侧立着一块七尺高的青石碑,碑文由方正的正楷刻就:

    同行商贾公义戥秤定规

    十家集镇乃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地,年来人稠货聚,期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衡器不平。是以合行会社商贾集头齐聚山西会馆,公议戥秤十六两,戥秤依天平为准,庶乎校准均匀者,公平无私,俱自遵依。公议之后戥秤不得私换,违者罚戏三台。如有异者,具戥秤赴山西会馆校验,不尊者禀官究治。

    大清雍正二年。

    大殿右侧这块石碑高约八尺,碑文同样由正楷字体刻就:

    公议杂货行规碑

    本镇之有杂货行由来已久,第以人心不古,规矩渐没。集我商行公议规程,历剔弊端,斟酌尽善,规矩画一,主客两便。左详条规,以示不配。规:卖货不得包用,必要实落三分,违者罚银伍拾两;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伍拾两;不得沿路会客,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违者罚银伍拾两;不得假冒名姓留客,违者罚银伍拾两;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如让者罚银伍拾两;不得在他店中勾客买货,违者罚银伍拾两;卖货破烂水湿必要依时价公除;公议秤砝一副,足纹银九七八六为则!

    郭修安看完若有所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家镇能有今天,还多亏了祁事首和会馆里这两块碑把舵定锚!”

    祁宗轩:“规矩是镇上商会一起议定的,我祁某和会馆,只是尽量让这些规矩不折不扣的落到街面上罢了!”

    三人看了半天都有些疲累,马执事过来说茶水已经备好,请郭修安和余久堂到客舍就座。一杯茶下肚,郭修安感觉清爽了许多,神情也没有先前那么拘束。

    郭修安说看到祁宗轩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祁宗轩毫不避讳的说:“去年郭老族长过世,我拿的是‘广义和’商号的拜帖,跟镇上几个掌柜一起去营里吊唁。你当时太忙了,自然没有注意到……”

    郭修安赶紧起身致歉:“我也想起来,当时不知道是祁事首亲临,失敬失敬!”

    祁宗轩说:“老族长过世,我于情于理都要去吊唁的。二位有所不知,我是祁县人,不过内人是汾安人!我老泰山(岳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当年要不是郭青天拿命护了百姓,他是万万度不过那场灾荒的!当年郭青天血喷刑场,他就是跪地痛哭的百姓中的一个。郭青天遗骨迁回来之前,他每年清明必会去郭青天的坟前祭拜!郭青天移归回来,他托人捎话,要我一定代他前往祭扫!我每年清明前几天,都会到郭青天的坟上祭扫,只是悄悄的去悄悄的回,没有去营里打扰,还请郭掌柜见谅!祁家跟郭家这份恩情,跟生意无关,而是人心所在!”

    郭修安自然不知道两家还有这层渊源。但他突然想起郭治清以前经常说,“广义和”茶行的客商经常光顾裕丰车马店,原来也是祁宗轩在暗中照顾郭家。

    郭修安起身对祁宗轩施礼说:“郭掌柜请受我一拜!当年我大哥在汾安的那些事,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仅凭他一人之力是救不下汾安一县百姓的,崔九和张顺就不说了,守护义仓的官军,还有后来奔走陈情的灾民,都是功不可没的!这份功劳都算在我大哥身上,郭家真的愧领不起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祁事首心里惦记着郭家,生意上照顾郭家,郭修安感激不尽!”

    祁宗轩连忙把郭修安扶起说:“说感激就言重了!惦记也好照顾也罢,都是举手之劳。我去年在三家营,特意细看了你们祠堂前的《治家格言》,有两句话我是一直深有感触的!”

    郭修安问哪两句话?

    祁宗轩说:“一句是‘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句话郭青天二十多年就做到了!

    第二句是‘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句话你郭社首挑头抗捐也做到了!您这也是为民请命,一点都不输于当年的郭青天!说实话,我们在镇上也都为你捏把汗啊!

    但你郭社长做到了!教堂撤了洋捐,镇上的商号和百姓也少脱一层皮!镇上百姓很是感激,所以我便请您进镇一叙,借此代表商会对您聊表谢意!”

第十九章 茶贸(1)

    祁宗轩中午在山西会馆设宴,招待郭修安和余久堂。祁宗轩拿出一坛山西的汾酒,动情的说:“这是用汾水河水酿的酒,敬一敬流着汾水河血脉的二位贤弟!”郭修安心头一热说:“那我就拿山西老家的酒,回敬咱镇上老家人对郭家的顾念!”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三人自然就说到镇上的生意。祁宗轩说:“郭掌柜,十家镇的商号和会社,起起落落一百多年,现在还算说的过去。我在茶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苦辣酸甜都尝了遍!现在做为山西会馆的守门人,有些话可能不该说,但今天对老弟你,我就不藏着掖着了!”

    祁宗轩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种茶、制茶、喝茶最早也是咱们老祖宗最先干的,茶行的祖师是陆羽,他写的《茶经》举世有名。

    先说喝茶,讲究的人有茶道,普通百姓是牛饮。在咱们中原,只要是能泡水的,桑叶、柳叶、竹叶,菊花、槐花、金银花,葛根、苇根、茅草根,哪怕抓把麦秸秆,都可以当茶叶来泡水喝。但咱们茶行贩运的茶叶,是专指江南茶园里摘的叶芽,摘下后经过杀青、烘焙、炒制而成的干茶货。

    茶叶这东西,新疆、外蒙和俄国人是一天也离不了的,特别是天天吃肉喝奶的老毛子,他们喝茶是去消腥膻化油腻的,要是一天不喝茶,那就浑身的带劲儿。但北方天寒地冻不产茶叶,不得不从江南贩运,于是就有了这茶货贸易。

    茶叶这东西种和炒制都容易,最难的是存放和贩运。从江南到外蒙和俄国,茶叶输运主要靠马驮车运。传统的陆运线路有五条,其中的四条都绕不开十家镇。武夷山的帽盒茶在铅口镇装船入长江到汉口,湖南的黑茶由安化运到汉口,湖北羊洞楼的蒲茶经水路也到汉口,然后都从汉口沿汉水而来,经襄州转伏桐河北上到十家镇。

    茶叶到十家镇后从水路转陆路继续北上,又分成四条路贩运。第一条道从十家镇奔东北走周家口到开封,沿运河再运到津门入朝鲜国;第二条道从十家镇北上走周家口到德彰北上河北到京城,再北上齐齐哈尔入外蒙;第三条路从十家镇西上伏阳城,出西峡口沿武关到西安,再经甘肃入新疆驼运到波斯;最后一条从十家镇北上到洛阳,过黄河入山西到杀虎口,经归绥(呼和浩特)到库伦和恰克图转卖给老毛子。

    现在卖给俄国和外蒙的茶货最为大宗,都是走最后这条行程万里的茶路。十家镇是水路转陆路的起点,也是万里茶道的七寸之处,地位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祁宗轩接着说:“做茶货生意的商号,大部分是我们祁县这几家商号。商号在福建、湖南和湖北的茶山上置地种茶,炒成干茶后再制成茶砖,走水路运过来,到十家镇转商号自己的驼队运到库伦。其他商号的茶叶还是江南人运到十家镇,运到十家镇易货过载,再由茶行运到库伦。

    官府在镇上设了个厘金局,衙门不大但老爷却是三品,知府老爷见了厘金局老爷都要下跪磕头,就是因为厘金局是个肥的冒油的金衙门。镇里现在大大小小会馆十几个,建这些会馆的钱都是商号抽厘后攒下的。重修咱们这个会馆,茶行的厘金就占了一大半!所以吖,茶行的赚头大得很!”

    余久堂不失时机的说:“郭掌柜这次来,就是准备盘下福建商会的一个茶行。今天来会馆,就是想让您给指指路!”

    祁宗轩说:“郭掌柜,我劝你现在就不要再入茶行了!”

    余久堂闹了个大红脸,祁宗轩也觉得伤了余会长的面子。赶紧敬了余久堂一杯酒,然后说:“我今天不是故意驳了余会长的面子,咱们身后供奉的就是义薄云天的关老爷,不能掂量不出‘诚’和‘义’的分量。我今天劝郭掌柜现在不要再入茶行,原因我会讲清楚的。”余久堂说他也只是牵线搭桥,这茶行里的道道,还是祁事首心里最有谱儿。

    祁宗轩说:“两位掌柜,十家镇眼下各行各业的生意,都已经大不如前了。所谓唇齿相依,不光是茶行,所有的行当都一样,这一点余掌柜的酒行和郭掌柜车马店,应该都有同感的吧?”

    余久堂说:“现在酒行也就赔本赚吆喝——落个买卖人儿!”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633/ 第一时间欣赏尘埃如山最新章节!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所写的《尘埃如山》为转载作品,尘埃如山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尘埃如山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尘埃如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尘埃如山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尘埃如山介绍: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弗朗西斯.福山尘埃如山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尘埃如山,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尘埃如山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