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历代王朝更迭TXT下载历代王朝更迭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历代王朝更迭全文阅读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历代王朝更迭txt下载     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0章郦食其之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带着进攻昌邑失利的惆怅,乘着尚有寒意的春风,刘邦一路西行,路过高阳。在高阳休整队伍的时候,一位老者走进军营。

    这老者姓郦,名食其,魏国高阳人,是周朝陈留侯的后人,是个儒生。虽然祖上富贵过,但是到了郦食其这一代,别说封地早就没了,家道也是破落不堪。博览群书的郦食其生不逢时,一直活到六十岁,都没遇上发家致富的机会,勉强在当地谋了个里监门的小差事糊口。虽说职低位卑,除了高谈阔论不会别的营生,可是老郦头人穷志不短,马瘦毛不长,狂得在县里都出了名挂了号的,再加上他爱喝酒,嗜酒如命,人称其为“高阳酒徒”。就因为这个,衙门里的人根本不敢使唤他,成天像养老太爷那样养着。

    别人不用郦食其,郦食其也看不上衙门里这点烂差事。他觉得自己这一肚子学问不能带进土里,总得找一个可托付的主公,干一番大事业。

    自从陈胜、吴广打头起义,一波又一波的英雄豪杰呼啦啦地打高阳过。郦食其冷眼观瞧,没一个看上去能成大器的。

    等到刘邦到了高阳,郦食其出山了。别看刘邦实事没干多少,可是名气不小。所以郦食其对刘邦是早有耳闻。根据别人的讲述,郦食其分析了一下刘邦,觉得这个人虽然比较傲慢,经常看不起别人,但是有雄图大略,能成事。比起其他人来,郦食其还是愿意跟着刘邦。

    这里就有个关键问题了:刘邦既然傲慢,主动上门投靠恐怕就不会受到重视,怎么办呢?郦食其自有妙计。

    说来也巧,刘邦的近卫军里有一个人正是高阳人,跟郦食其还认识。赶上大军驻扎在高阳附近,这位老乡请了假,回家探亲。刘邦这时候是思贤若渴,经常问身边的人在老家有没有人才。郦食其早有耳闻,连忙去找小老乡,表达了自己的投靠之意,请老乡帮忙引荐。

    怎么自我引荐呢?

    郦食其告诉老乡:“千万别说我想见沛公。你没事的时候就当闲聊,就说‘我老家有个姓郦的儒生,六十多岁,但是身子骨结实,身长八尺。别人都说他是狂生,他自称不是狂生’。你就这么说就行了。”

    老乡很为难:“老爷子,您还是别费劲了吧?您不知道,我家沛公最讨厌的就是儒生。凡是有戴着儒生的帽子来见沛公的,沛公就立刻把人家的帽子拽下来,往里边撒尿;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是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我看您就别触这个霉头了吧!”

    郦食其一皱眉:“我让你这么说你就这么说,怕什么呢?”

    老乡没办法,回去之后就照着郦食其交代的说了一遍。然而,平时最讨厌儒生的刘邦偏偏就对郦食其有了兴趣,立即派人去请。请是请了,刘邦对郦食其也没重视,一边等,一边坐在床上,让两个侍女打洗脚水给他洗脚。郦食其兴冲冲赶来,刘邦就这样洗着脚接待他。

    要是一般人,哪敢跟刘邦挑这个理。郦食其可不是一般人,他非但没有甩袖而走,反而上前象征性地作了个揖,开口就问:“足下此来,是要帮助秦国打诸侯呢,还是要帮着诸侯打秦国呢?”

    刘邦是真不客气,开口就骂:“竖儒!”竖儒,就跟现在骂别人是“混蛋”一样,是当时典型的脏话。紧接着刘邦就说了:“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诸侯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你竟敢说我帮着秦国打诸侯,你这是在侮辱我!”

    郦食其阴阳怪气地嘿嘿一笑:“您也知道您是来反秦的呀?推翻秦朝岂是说说而已?难道不是应该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一起干这事吗?有您这么倨傲无礼地接待长者的吗?是我侮辱您还是您侮辱我呀?您这不是把人才都往秦朝那推吗?这不是助秦,难道还是攻秦?”

    刘邦挨了一顿批,立即改正错误,穿戴整齐,将郦食其请到上座。就这样,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就当前国内形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多项共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听郦食其这一番纵论天下,大谈战国七雄合纵连横之道,刘邦知道自己是真遇上人才了,当即请郦食其吃饭。一边吃,刘邦一边问自己该怎么办。郦食其当即说:“您目前不过是纠集了一帮乌合之众,收纳了一群残兵败将,手下不满万人。就凭着这些人就想打秦国,等于是把脑袋伸进老虎嘴里。您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提升实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眼前的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就不能不取。陈留地处天下要冲,是四通五达(义同四通八达,五达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地,城中粮草充足。我跟陈留县令关系不错,如果您同意的话,我可以替您出使陈留,劝他投降。如果他不降,我做内应,您领兵从外攻,夺取陈留也就不难了。”

    听了郦食其的话,刘邦高兴不已,马上依计而行,果然占领陈留。陈留是个大城,也是刘邦到目前为止自己打下来的最大的一座城。这对于刘邦来说意义格外重大,既鼓舞了士气,补充了给养,也提高了知名度。

    郦食其帮助刘邦占领了陈留,他的弟弟郦商得到消息,也带着四五千人来投奔了。这一下,刘邦的军力增加了不少,怎么说也是个“万员户”了。大喜之下,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专门负责外交工作;封郦商为将,统帅陈留兵,跟自己一起去抢地盘。

    当初刘邦带着张良投奔项羽的时候,张良跟项梁借了千余人马,拥立韩国公子横阳君姬成为王,陪着韩王去收复韩国故地。韩王和张良倒是打下了几座城,可回头就被秦军抢回去了。就这样你来我往,今天我打下来,明天你抢回去。韩军人少,张良也不敢碰硬,带着秦军在颍川(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兜圈子。

    万幸的是,刘邦占领了陈留,带着人马赶来帮忙。张良马上与刘邦合兵一处,大破秦军,终于为韩王取得了一大块稳定的地盘。

    韩王姬成非常高兴,在刘邦再度启程之时,命令张良带着大队人马为刘邦送行。说送行,是为了怕项羽挑理,实际上就是让张良协助刘邦打咸阳。

    眼看着自己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函谷关已经近在眼前,咸阳城仿佛唾手可得,而最具竞争力的项羽还在跟章邯对峙,刘邦做梦都笑出声来。

    背地里发大财,多好啊!

    刘邦四处乱撞,运气不错,实力日渐强大。估算着日子,分析着形势,他迫不及待地要兵发咸阳。

    进咸阳最短的路就是从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王垛村)直接打进去。但是,刘邦是绝对没有这个实力的。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素有“冲要无双”之称。秦国扫平天下之前,函谷关一直是秦国一大门户,就算在秦朝建立后也是拱卫咸阳的东大门,因此备受秦国重视。函谷关城墙坚固高大,地势险要,绝不是现在只有两万虾兵蟹将的刘邦可以觊觎的。因此,刘邦的战略是,绕过函谷关,从武关(在今陕西商洛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峣关进抵咸阳。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留韩王守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带张良等人先克下宛(今河南南阳),准备直扑武关。

    这时,赵高已经害死了胡亥,秘密派人来跟刘邦谈判,愿意开关让刘邦进咸阳,但是要求刘邦封他做关中王。赵高为人老奸巨猾,贪得无厌,刘邦根本信不过。再说,刘邦如果进入咸阳,按照怀王立下的约定,关中就应该是他的地盘。把关中给赵高,他刘邦岂不是白白辛苦,为他人做了嫁衣?

    于是,一半是因为不信任赵高,一半是因为赵高无耻抬价,刘邦对赵高的请求不予理睬,执意要打武关。双方谈判破裂。既然如此,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武关再难打也要把它拿下。

    武关虽不如函谷关险要,但也是关中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座雄关还是被刘邦攻克了。

    秦朝都城,咸阳,离自己,更近了。

第21章子婴出降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从这句简要的记载来看,刘邦在武关下达了屠城令。大概是刘邦攻打武关的时候受了重挫,以至于屠城泄愤。

    武关之后,还有峣关。所谓关,大抵都是居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峣关也是如此。刘邦没办法,硬着头皮就要发兵。

    张良连忙阻止:“沛公切莫着急。秦军实力还是很强的,不能小视。宜智取,不宜强攻。我听说峣关守将家里本来是卖肉的。商贾之徒重利轻义,可以利用。沛公您先不要动,派一伙人伪装五万人的规模,大张旗鼓地慢慢向峣关进发,同时在山林里边多设几处疑兵。然后您再让郦食其和陆贾多带金银财宝去贿赂峣关守将。这样,有疑兵做威胁,有财宝做诱惑,应该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刘邦对张良的建议深以为然,马上照办。陆贾和郦食其一样,也是能言善辩、善于外交的人才,跟刘邦比较早。两人到了峣关,巧舌如簧一番游说,守将果然上道,与郦食其和陆贾推心置腹,表示愿意降楚,跟着刘邦一起打咸阳。刘邦得到好消息,马上就要接受峣关守将的投降。张良这时候又站出来阻止了:“沛公,您别高兴得太早了。峣关守将愿意投降,这只是他个人的意思。我看其下的士卒恐怕大多不肯跟着他投降。如果士卒们不肯,我们冒冒失失跑去接管,恐遭不测。莫不如趁着峣关将士离心、主将失去警惕的时候,咱们立即进攻,必能大获全胜。”

    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峣关。

    峣关已下,咸阳城自然也毫无抵抗之力了。

    刘邦攻破峣关之后,先于各路诸侯赶到咸阳,驻军于灞上(今西安市东,因在灞水西面高原上得名),派人向秦王子婴下书,以保证人身安全为条件,要求子婴投降。

    刚刚在王位上坐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环顾四周,内无可用之将,外无救亡之兵。一声叹息过后,他乘坐白马素车,自缚出城,携皇帝印玺向刘邦投降。这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刘邦军中有不少人深恨秦国,建议刘邦将子婴杀掉。刘邦坚持要展示自己宽容仁慈的一面,想展示仁义之师的风采,想安抚秦人的情绪,因此,他力排众议,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将子婴交给属下看管,自己则率军直入咸阳城。

    从秦始皇称帝以来,秦朝历经两帝一王,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大一统王朝。至子婴出降,秦的统治就此彻底宣告结束了,一个新的王朝即将来临。

    咸阳城是秦国财富的聚集地。刘邦军一进城,就被那无尽的财富晃花了眼睛。人人都陷入了疯狂之中,人人都开始了贪婪的抢劫和掠夺。只有从沛县起义就一直跟随刘邦的萧何与众不同。别人抢金银,抢珠宝,抢女人,萧何抢的是秦国丞相府和御史府内的律令图书、户籍、地图。这些珍贵资料在日后刘邦大战项羽、治理国家时派上了大用场。

    对于属下的疯狂抢劫行动,刘邦没有制止,也无法制止。就连他自己,当平生第一次走进一座皇宫的时候,也变得疯狂起来。

    贤成君樊哙,刘邦手下屠狗辈出身的将军,后世常因其粗豪勇敢而将其误解为一个莽夫,很少有人知道他隐藏在莽夫外表下的睿智。对刘邦的堕落,樊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苦劝刘邦放弃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立即出宫主持工作。张良也劝刘邦以大局为重,莫被暂时的安逸冲昏头脑,莫忘记脾气暴躁的项羽的威胁,赶紧撤回灞上。

    听了樊哙、张良的先后劝说,刘邦沉吟良久。一边是眼前的神仙般的日子,但是享受之后肯定凶多吉少;一边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可能大富大贵,也可能迅速败亡。如何选择?最终,刘邦还是寄希望于未来,带着几分不舍走出了皇宫。他把宫中的金银财宝全部封存起来,没敢私藏,准备等诸侯聚齐再作打算,自己则带着士兵返回灞上。

    虽然名义上暂时还不能做咸阳的主人,但是刘邦没有就这么放弃。他以临时占领者的身份,把关中诸县说了算的地主、豪强、乡老召集到一起商议大事。

    在会上,刘邦大声说:“诸位父老乡亲,你们受秦朝严刑峻法之苦太久啦!秦朝的严刑峻法诸位也都知道,诽谤朝廷和皇帝的,要族诛;就连两个熟人见面说个悄悄话都可能被砍头。现在咸阳被我占领,秦朝已经灭亡了。我起兵的时候,跟诸侯有约,谁第一个占领咸阳,谁就做关中王。我侥幸占了先,那么将来关中这块地方就是我的地盘了。我不像秦朝那么霸道。今天,我跟你们约定,我定的法律就三条:杀人者,死罪;伤人者按情节轻重论罪;盗窃、抢劫者按情节轻重判刑。这些都按照秦朝原本的规定来。其余的,所有以前秦朝规定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职位不变,即刻履行职责,百姓们请安居乐业,不要恐慌。总之,我到这来,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是来侵犯你们的利益的,所以请不要害怕!我现在把军队撤回了灞上。等各路诸侯到来,我们再共同制定规矩,然后我再来领导大家共建关中!”

    跟诸县管事的交代完,刘邦又怕这些管事的为了谋取私利不跟下边的人说,让自己打造群众基础的企图白费,于是当即派人跟着地方官到田间地头去巡视,向老百姓做宣传。

    听说刘邦免除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关中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杀牛宰羊,载歌载舞地到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杀牛宰羊,载歌载舞地到灞上犒军。

    要做好事,就要做到底,否则还不如不做。刘邦当年在乡里也是个仗义的人,此时见老百姓来送礼,更是坚决拒绝:“父老乡亲们,你们的一片好意,我刘邦心领!我军中粮草充足,并不缺乏,不想让你们破费。大家赶紧把东西拿回去!”

    见刘邦是真的坚决不收礼,老百姓更觉得好日子终于来了。现在百姓们就担心一个问题:大伙好容易摊上这么一个好大王,等诸侯来了,可千万别不让他当咱们的王啊!于是乎,千家万户日日祈祷,盼着刘邦能在关中站住脚。

    刘邦有心在关中为王,老百姓也拥护。可刘邦眼大肚子小,说了不算。他想当关中王,还得看项羽答应不答应。而项羽的意见只有四个字:痴心妄想!

    可以这样说,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诸侯心中都是这四个字:痴心妄想!

第22章“羽诈坑杀”

    就在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受到热烈拥护的时候,项羽在寂寞地挖坑。

    我真的好孤独,我真的好孤独。

    巨鹿之战后,王离被俘,章邯投降,项羽获得秦军二十余万人,又带上了四十余万各路诸侯的队伍,号称百万,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函谷关进发。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也只有项羽敢打。

    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中,从将领到士卒,有许多原来都饱受过秦朝劳役和刑罚之苦,受过秦国官吏、士卒的欺负,或者见过这些人的残暴。比如说英布,就是受过黥刑还被抓去做劳役的。大家对秦朝恨之入骨,对秦的士卒当然也没有好感。

    项羽派秦军做先锋,本来也没安好心。项羽不待见秦军,手下人就更肆无忌惮。在行军的过程中,联军将士直接就拿秦军降卒当奴隶对待,随便使唤,恣意羞辱。一回两回也就忍了,天天如此,秦军受不了了。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归属。这些降卒已经背叛了秦朝,又不被联军善待,时间久了自然生怨。

    老子人比你多还怕你不成。

    私下里,项羽军中的秦军就悄悄抱怨,责怪章邯把他们诓骗到项羽这里,但他们的妻儿都在秦国。因为他们的背叛,朝廷必然要杀自己的妻儿,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没有不透风的墙。诸侯联军的将军们无意中听到了秦军私下里的抱怨,连忙报告项羽。这可不是小事!岂不是军中出现了要哗变、造反的苗头。一旦处理不好,二十万秦军一同挥戈相向,联军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项羽又惊又怒,立即把英布和蒲将军招来商议对策。商量来商量去,项羽的最终结论是:不能放任这种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在身边滋长。况且军中没有充足的粮食养这么多人。因此,除了章邯等几个可以留用的秦军将领,其余的秦军必须全部杀掉,坚决不留祸患!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的一天,诸侯联军在新安(今河南渑池县)扎营休息。睡前,秦军降卒突然被收走兵器、盔甲,不由得人心惶惶。这天夜晚,在项羽的指挥下,联军突然向惊疑不定的秦军降卒举起了屠刀,在新安城南将这些降卒三面包围,只留了一条出口。秦军降卒不知道发了什么事,只知道联军要杀他们。恐惧之下,他们顺着项羽故意留下的缺口疯狂逃窜,哪知道在拥挤和推搡中正好逃进项羽早就命人挖好的大坑。埋伏了半天的联军泼洒下遮天的箭雨,礌石也像冰雹一样砸下。不一会儿,泥土飞扬,大坑被逐渐填满,降卒的最后一声哀鸣戛然而止。曾经纵横了半个中国的二十几万虎狼之师,就这样成为了泥土下的冤魂!

    二十几万秦军,就仅仅存活了三个人: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章邯是一代名将,利用价值巨大,且归降有功,是以不杀;司马欣曾经在做栎阳县狱掾的时候因曹咎说情,放了犯罪的项梁,对项家有恩,是以不杀;董翳因为劝章邯降楚有功,是以不杀。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史书没有记载,这个人就是接替蒙恬统帅北方军团的大将王离。王离在巨鹿之战被楚军俘获,自此就再没有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那么,王离得到了什么样的归宿呢?

    王离的爷爷是秦国名将,大名鼎鼎的王翦,王翦父亲的是秦国大将王贲。可以说,他们是一个三代将门!在秦始皇灭楚的军事行动中,最终就是王翦带着儿子王贲大破楚将项燕率领的楚军。项燕就是在此战役中死亡,不知是兵败被杀还是自杀。项燕正是项羽的爷爷。楚国、项燕均亡于王家之手,项家跟王家可以说有血海深仇。以项羽的性格,绝不可能饶过王离。因此,王离的结局只有一个:被项羽亲手杀死。当然,这仅仅是猜测。王离的结局到底如何,已经成了不解之谜。

    却说除掉降卒这个心腹之患后,项羽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快马加鞭直奔函谷关。

    到了函谷关,只见雄关城门紧闭。项羽派人邀战,却发现函谷关上是刘邦的人马。虽然是自己人,但是看见项羽来了,守关将士拒不开关放行。

    原来,刘邦在灞上驻扎,手下也不知道是哪个谋士,没名没姓无记载啊!他闲着没事找刘邦献计来了:“沛公,关中这块地方太富裕了,简直比天下其他地方强上十倍,而且地势还好,易守难攻。按照当初的约定,这块地方就该是您的。可是我听说前些日子章邯降了项羽,被封为雍王,封地就是关中。要是让他们到了咸阳,这块地方恐怕项羽不会给您。我建议沛公赶快派人去把守函谷关,堵住项羽,不让他进来。同时您再从关中征兵,壮大实力,抵抗诸侯。这样,关中就是沛公您的了!”

    这人出了个馊主意。以刘邦的实力,想堵住项羽谈何容易!可是刘邦觉得这个建议相当好,合自己的心意,于是没跟张良等人商量就马上照办了。

    项羽在函谷关前听说刘邦已经拿下咸阳,还派了兵在这堵他,气得差点吐血,当即传令,命大将英布立即强行攻关。

    函谷关是千古名关,这也不假;易守难攻,这也不假。可是再难打的关,也得看是谁来守、谁来打。守关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刘邦派去的守关兵将,几乎对项羽没产生一点阻碍作用。在英布等人的带领下,联军迅速破关。项羽杀气腾腾,直奔咸阳而来。

    封堵函谷关可以说是刘邦的一个不智之举。项羽原本并没有把刘邦视为敌对对手。他不觉得刘邦敢跟自己分庭抗礼,也不觉得刘邦有这个实力。项羽自认为是灭秦主力,牵制住了秦国最后一支大规模抵抗力量并将其消灭,而诸侯对他也是服服帖帖,又敬又怕,从没人敢对他说半个“不”字。函谷关前的被拒,让自尊心极强、占有欲极强、支配欲极强的项羽尤为愤怒。这个行动过早地暴露了刘邦的野心,让兵微将寡、实力不济的刘邦过早地站在了项羽的对立面。

    项羽军兼程而行,很快于十二月中旬抵达戏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东北鸿门堡村)就地扎营。在项羽军西面,就是驻扎在灞上的刘邦军。两军相距仅约四十里。

    项羽此时仅仅是生气,倒没有非要把刘邦怎么样的想法。哪知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邦手下有个叫曹无伤的人,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负责执掌军政,生性趋炎附势,热衷名利,爱攀高枝。曹无伤得知了项羽在函谷关大发雷霆的消息,眼珠一转,肚子里坏水翻涌,当即给项羽写了封信:

    项将军,我在沛公军中任左司马之职,发现一些情况。我发现沛公想做关中之王。他没向您请示就擅自做主,封原秦王子婴为丞相,将咸阳的金银财宝全都纳入自己的囊中。我认为沛公这样做是不对的,出于一片赤胆忠心,故而向您汇报。

    曹无伤的这封信基本属于诬告信,刘邦确实想做关中王,但是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刘邦封子婴做了丞相,他也没有这样做的理由。而且,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根本没敢动咸阳宫里的财物。曹无伤之所以诬告,就是想攀项羽这条高枝,得到封赏。

    项羽看了信之后,早就暴跳如雷,哪里会去调查信里的内容是否属实?而且,亚父范增早就看刘邦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将刘邦视为项羽的大敌,立即趁机对项羽说:“我曾经了解过,刘季这人是出了名的贪财好色之徒,听说在老家当亭长的时候,明明有老婆,还养了个情妇,另外跟两个开酒馆的女人也不清不楚,还总欠酒账不还。就是这么一个无赖自从进入关中后,听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也不贪财好色,这不是很奇事吗?由此可见,刘季是故意作秀,野心可不小啊。我曾请人夜观天象,发现刘邦头上有天子才具有的五彩斑斓的龙虎之气。将军应该赶快除掉刘季,以免养虎为患!”

    范增为了让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都不惜胡说,竟以刘邦头上有天子气为名,要求项羽击杀刘邦。项羽听了更加着急——刘邦当天子,他项羽作何去?于是,项羽传下军令:今晚饱餐战饭,明天一早随他消灭刘邦!

    项羽传下军令要攻打刘邦。

    当时项羽有联军四十万,刘邦口挪肚攒,好不容易才积累了十万人马。项羽军是百战精锐,相比之下,刘邦军只能说是乌合之众。四十万精锐对十万乌合之众,怎么看,刘邦也是难逃一死。

    也许是刘邦命不该绝。项羽要打刘邦,但另外一个人却不允许,此人正是项伯。

    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当年项梁惹是生非到处逃亡的时候,项伯也杀了人,逃亡在外。

    项伯逃亡的时候,曾经到下邳投奔张良避难,得到了张良的关照。因为这个缘故,项伯很感激张良。他早就听说张良正跟着刘邦,此时听项羽传令第二天要举兵攻打刘邦,心想:大军一出,刘邦军不堪一击,恩公张良恐怕凶多吉少啊!不行,自己得去救他!

    想到这里,项伯坐不住了,趁着夜色,悄悄牵了一匹快马出去。遇到巡逻的哨兵,项伯就说出去散心。哨兵们哪敢拦主帅的亲叔叔?一句话也不敢多问就放行了。项伯溜出军营,翻身上马,快马加鞭飞奔到灞上,跟张良讲了事情经过,一边拽着张良往外走,一边说:“赶快跟我走,不然你就没命了!”

    张良认定了要追随刘邦,哪能不管。他急忙拉住项伯,推说要跟刘邦辞行。稳住了项伯,张良急忙来见刘邦,把项伯的话学了一遍。刘邦大惊失色,连声问该如何是好。张良肚子里憋着火,问:“谁给您出的封函谷关这个主意?您怎么就不跟我商量一下?现在项羽要打上门来了,您觉得您这点兵能挡住项羽吗?”

    刘邦想了又想,说:“肯定挡不住!这可怎么办,你快帮我想想办法!”

    张良胸有成竹:“别急,现在着急有什么用?这事还得落在项伯身上。您赶紧跟项伯解释解释,让他帮您说说话。好歹他也是项羽的亲叔叔。”

    眼下也只好这么办,刘邦赶紧跟张良了解了一下两人的交情,得知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又了解了一下项伯的年纪,当即让张良把项伯请进来,用对待哥哥的礼节对待他。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

    为了活命,刘邦自然是用尽了讨好姿态,先是敬酒,越说越热络,把项伯说得不知所以然,甚至把自己闺女许给了项伯的儿子。

    瞧瞧人家刘邦,靠的就是他的那个嘴巴子!其交际能力太强了。

    才喝了一顿酒,就把自己闺女许给了项伯的儿子。这样一来,两人成了亲家,关系那叫一个紧密了。随后刘邦就开始转入正题,再三解释说自己没有二心,恳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

    都成了亲家了,项伯哪能看着刘邦死?当即拍着胸脯答应帮刘邦说情,并叮嘱刘邦:“我一会回去就跟项羽说。你明天一早就到鸿门请罪。你可一定要听我的,一定要来。这样我才能保住你。”

    的确有了助力项伯之后,刘邦算是逃过这一难。

    所以这个项伯在大汉成立之后也是安稳了下来。

    刘邦将项伯封为射阳侯。

第23章鸿门宴

    在仔细交代一番之后,项伯连夜又赶回鸿门来见项羽,把刘邦跟他讲的那些话又向项羽学了一遍,然后又说:“要不是刘邦先破关中,你能就这么长驱直入吗?刘邦那是立下大功的。你现在要杀他,太不仗义了。你别听别人胡出主意,反倒应该善待刘邦,免得大家寒心。”

    项羽这人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就是耳根子软。之前他还怒不可遏要杀刘邦,现在听叔叔这么一说,项羽又改主意了,决定不杀刘邦。

    为了活命,刘邦自然是用尽了讨好姿态,先是敬酒,越说越热络,把项伯说得不知所以然,甚至把自己闺女许给了项伯的儿子。这样一来,两人成了亲家,刘邦就开始转入正题,再三解释说自己没有二心,恳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

    都成了亲家了,项伯哪能看着刘邦死?当即拍着胸脯答应帮刘邦说情,并叮嘱刘邦:“我一会回去就跟项羽说。你明天一早就到鸿门请罪。你可一定要听我的,一定要来。这样我才能保住你。”

    仔细交代一番之后,项伯连夜又赶回鸿门来见项羽,把刘邦跟他讲的那些话又向项羽学了一遍,然后又说:“要不是刘邦先破关中,你能就这么长驱直入吗?刘邦那是立下大功的。你现在要杀他,太不仗义了。你别听别人胡出主意,反倒应该善待刘邦,免得大家寒心。”

    项羽这人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就是耳根子软。之前他还怒不可遏要杀刘邦,现在听叔叔这么一说,项羽又改主意了,决定不杀刘邦。

    项羽这人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就是耳根子软。之前他还怒不可遏要杀刘邦,现在听叔叔这么一说,项羽又改主意了,决定不杀刘邦了。

    可以说,他的这个决定是他这一生以来最后悔的决定。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范增起得特别早,正准备跟项羽出征,却听说项羽又不打了,气得面色铁青。后来他听说刘邦一会要来赔罪,心想:正好在这里杀了他,省了一场大战。

    不久,刘邦即带着张良、樊哙,在百余人的护卫下来到鸿门求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当即拜倒说:“将军!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没想到,我侥幸先一步入关,得以在这里见到您。现在听说有小人陷害我,说了我的坏话,让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误会。我对您是绝无二心啊。我今天特地来见将军,希望您能信任我,千万别听谣言。”

    项羽被刘邦说得老脸一红,立马就把曹无伤卖了:“谁说不是呢?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对我胡言乱语,要不我哪能怀疑你呢?”就因为项羽泄密,后来刘邦回到灞上,立即就把曹无伤杀了。

    永远都是大佬针锋相对,小弟吃苦受累。

    项、刘二人冰释前嫌之后,一来两人多日未见,二来项羽也想安抚刘邦,于是挽留刘邦喝酒。一声令下,鸿门大帐里摆下几张桌子,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四人分宾主落座,张良作陪。侍者川流不息,顷刻间摆满酒菜。

    坐在一边的范增哪有心思喝酒,冲着项羽连连使眼色,示意项羽赶紧动手。见项羽不搭理,他又再三把自己佩戴的玉玦举起来在项羽眼前晃,提醒项羽尽快决断,不要犹豫。

    范增的小动作,项羽看得真真的。范增是什么意思,他也一清二楚。可是项羽不吭声,装没看见。因为项羽爱面子。这就是项羽性格中的另一大弱点。如果刘邦今天没来见项羽,范增背后再说上二三,项羽肯定发兵。可是刘邦来求饶服软,这种情况下再杀刘邦,各路诸侯怎么看他?天下百姓怎么看他?

    范增看项羽指望不上,赶紧出来找项羽的堂弟项庄帮忙。项庄按照范增指示走进帐来,装作为众人助酒兴,提出舞剑。项羽知道项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自己不好意思下手,乐得别人来背这个黑锅,立即表示同意。

    项庄拔出宝剑,闪转腾挪地舞动开来,一边出招,一边往刘邦身前凑,准备下手。项伯在旁边坐着,发现不对,暗叫一声:不好!我昨晚让刘季今天来请罪,保证说准没事。项庄要是杀了刘季,我的脸往哪搁?想到这,项伯拔剑而起,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跟项庄对舞。项庄哪敢连叔叔一起砍,只好兜着圈子寻找机会。

    眼见着项庄不杀刘邦誓不罢休,张良急忙出去找樊哙。樊哙听说沛公有危险,按剑持盾,硬生生撞倒守卫,闯入大帐,睁着两只豹眼恶狠狠地瞪着项羽。项庄看见突然闯进来一条恶汉,吓得赶紧收剑。项羽也吓了一跳。项羽本来是跪坐在那喝酒看戏,樊哙这一闯进来,吓得他手握剑柄,挺身问张良:“这位是谁?”

    张良头一次见项羽受惊,心里偷着乐,嘴上没忘了回答:“将军,这是沛公的侍卫,名叫樊哙。”

    听了张良的介绍,项羽稍微放下心来,不无惺惺相惜之意地赞叹道:“真是一位壮士!来人呀,赐这位壮士一斗酒!”樊哙也不推辞,接过酒来一饮而尽。

    项羽就喜欢这样的,连忙吩咐:“再给壮士来个肘子!”侍者立即给樊哙端上来一个大块生猪肘。樊哙没含糊,接过肘子,以盾牌为砧板,以佩剑为刀,边切边吃,吃得不亦乐乎。

    项羽连连赞叹:“真是条好汉!壮士,还能再饮一斗吗?”

    樊哙抹了抹嘴,满不在乎:“我死都不怕,还能怕喝酒?不过,喝酒之前,我有几句话,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想那秦王胡亥,心如虎狼。他杀人无数,就怕杀不绝,给人用刑,就怕不够狠。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起来反抗。当初起兵的时候,怀王跟大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的人为关中王’。如今我家沛公先到了咸阳,分文都不敢动,封闭宫室,驻军灞上,就为等将军您来接收。之所以派人守函谷关,那也是为了防备流寇啊!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您不仅没给封赏,还要诛杀我们这些功臣,这不是走秦朝的老路自取灭亡吗?我认为项将军您不应该这么做。”

    项羽的脸皮薄,被樊哙这样抢白,还真觉得自己对不住刘邦,臊得无言以对。好几个人就这么坐着,大眼瞪小眼,气氛很尴尬。刘邦赶紧趁这个机会装内急:“将军,不好意思,我方便方便,去去就来。樊哙,来扶我出去。”说着,刘邦在樊哙的护送下直奔茅房而去。人有三急,也不能拦着,项羽就坐在那等。等了半天,刘邦没回来。项羽一皱眉:“怎么这么久?陈平,张良,你俩去找找,酒还没喝完呢。”

    刘邦为什么没回来?他哪敢回来。这鸿门宴就是个火坑,哪能回去送死?刘邦有心直接跑回灞上,可是不跟项羽告辞又怕项羽发怒;去告辞,又怕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能回。正犹豫呢,樊哙说了:“您犹豫什么呀?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他们就是刀子和砧板,我们就是鱼肉,跑还怕来不及呢,告什么辞啊!先走为上啊!”

    刘邦把之前就准备送给项羽的一对白璧和准备送给范增的一对玉斗转交给张良,让张良代为送礼,并且一再叮嘱:“子房,你先不忙进去啊,我抄小路回去,不过二十里地。你估计着我到了军营,再回去见项羽!”说完,刘邦也顾不上那一百来个随从了,弃车骑马,在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的护送下顺着小路回到了灞上。

    逃脱危难的刘邦一回去就马不停蹄地诛杀了叛徒曹无伤。

第24章分封天下

    秦朝既灭,自认为是诸侯领袖并且也得到众诸侯认可的项羽,自然要论功行赏。

    仿佛就像当初的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样。

    这时候,摆在项羽面前有三个选择,一是学习西周姬发称王,分封家族子弟;二是沿袭春秋战国,分封各路诸侯为王,自己为霸主;三是学习秦始皇,放弃分封,独揽天下。

    秦始皇,项羽并不想学。当时的人认为秦始皇建立的帝国之所以短命,苛刻的刑罚是一方面,不搞分封则是另一方面。

    学习周武王也不行。武王伐纣之时,主力是武王,而项羽的队伍是诸侯联军。项羽的实力显然不足以与诸侯为敌,不能不考虑诸侯的利益。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远影响,秦末起义的英雄豪杰们都有裂土封王的愿望。如陈胜刚打到陈县就自立为楚王,并且或认可或默许了手下裂土称王以及六国后代复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统一中原、成为九州之主,这种目标太过遥远,占据一块地盘当王的理想则容易了许多,足以满足各路英雄。因此,项羽在灭秦之后,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裂土封王,恢复春秋战国时列国并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选择了霸业,而不是继承秦朝的帝业。

    在分封之前,项羽打算先给自己定个名分,派人回去向楚后怀王熊心汇报,意思是让熊心给项羽封王。楚王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如约。然而这个约定却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岂不是要封刘邦为天下之王,没他项羽什么事了。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遂打算不再理会熊心。于是,为了让怀王的约定成为一纸空谈,项羽对着地图仔细琢磨数日,开始分封天下。

    头一个要封的,是项羽自己。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九个郡为封地。九郡都是哪些,自古至今说法不一,据清朝学者姚鼎等人考证和分析,这九郡是梁地二郡加楚地七郡,也就是砀郡、东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东海郡、东阳郡、鄣郡、会稽郡,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淮北及江南部分、江苏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项羽的地盘是当时最大的。熊心是楚王,项羽也是楚王。一个楚国出了两个王。楚怀王的日子可想而知。

    第二个是刘邦。虽然项羽和范增对刘邦身上的那些神异怪事非常顾忌,但是在鸿门,大家已经和解了,项羽又好面子,不好明目张胆地废除怀王的约定,让诸侯寒心,所以只好把刘邦封为汉王,封地为巴郡、蜀、汉中三郡,都城在南郑(今陕西汉中)。

    但是就这样项羽还是不放心,又把八百里秦川一分为三,封三个秦朝降将为王,目的就是把刘邦死死地堵在巴蜀,不让他出来:

    封章邯为雍王,封地为咸阳以西,紧挨着刘邦,都城为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封司马欣为塞王,封地为咸阳以东至黄河,都城为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封董翳为翟王,封地为西至今甘肃正宁、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中部一线,北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以北,东至黄河,南至今陕西铜川王益区、黄龙一线,都城是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其他诸侯,也各有分封:

    魏王姬豹改封西魏王,封地为河东(今山西),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瑕丘公申阳是张耳的男宠,曾经率先攻下河南郡(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接应楚军过黄河,有功,被封为河南王,封地就在河南郡,都城为雒阳(今河南洛东);

    韩王韩成仍旧统治韩国土地,都城为阳翟(今河南禹县);

    赵国大将司马卬(河内司马氏始祖,后世闻名的司马懿是司马卬的后代,司马迁那一脉的司马族人跟司马懿不是同一脉)平定了河内树立战功,奉为殷王,统治河内,都城为商朝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赵王歇改封为代王,统治代郡(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北部),都城为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张耳有贤名,又一路跟着项羽入关,因此被封为常山王,统治原来的赵国(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都城为襄国(今河北邢台);

    当阳君英布勇冠三军,战功赫赫,封为九江王,封地为淮南(今安徽淮南一带),都城为英布的老家六县;

    番君吴芮,也就是英布的岳父,率领百越精兵跟随诸侯入关,被封为衡山王,都城为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义帝熊心的柱国(仅次于令尹、相国的高官,是楚国最高武官官职)共敖率兵攻克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地区),有战功,被封为临江王,封地就是南郡,都城是江陵(今湖北江陵);

    燕王韩广被改封为辽东王,统治辽东(约为今辽宁省),都城为无终(今河北蓟县);

    燕国大将臧荼救赵有功,并且跟随项羽入关,被封为燕王,统治燕国(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建都蓟县(今北京西南);

    当前的齐王田巿,被改封为胶东王,封地就是胶东(山东胶莱谷地以东,东、南、北三面环海半岛地区),都城为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齐将田都自发救赵,跟着项羽入关,被封为齐王,封地就是齐国(今山东北部和东部),建都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原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曾携济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德州、茌平以东,东平、泰安、莱芜以北,邹平、信阳以西及河北省沧州、海兴以南)数城归附项羽,被封为济北王,统治济北,建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成安君陈馀虽然弃将印而去,没有跟着项羽入关,但是有贤名,对赵国也有功,项羽听说他现在正在南皮(今河北南皮)隐居,就把南皮等三县都封给了他;

    番君吴芮手下大将梅鋗功劳很大,封十万户侯。

    齐国相国田荣也是一个人物,但是因为对项梁不够意思,不派援兵,也不肯带兵跟项羽入关,所以不给任何封赏。连带他的侄子也被调到了胶东。

    从这次分封里,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

    第一,对刘邦、三降将的分封是为了解决刘邦这个隐患,牢牢地掌控关中。刘邦是从彭城出发,他自己本身就是南方人,手下大多也都是江浙、河南人。不能回老家也就罢了,谁愿意到巴蜀去?死在那,魂都归不了故里。把刘邦封到巴蜀,对刘邦军心、士气的打击显然不小。

    而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全都是秦国时的官吏,是秦人治秦。用秦人在关中治秦,谁也不能说他项羽不公道。可是这三个人毕竟是害得二十万子弟被坑杀、秦国被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项羽在咸阳烧杀掠夺,秦人对诸侯联军早就怨恨在心,对这三个叛徒更是恨之入骨了。这样一来,章邯等三人要在关中立足,就不得不依靠项羽的支持,不得不对项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同时,三分关中,又能防止某个人独大,成为隐患。因此,项羽虽然没占据关中,实际上已经等于把关中收入囊中。

    第二,对于刘邦、章邯等人以外的新旧贵族和割据势力,项羽采用打压旧贵族、安抚新势力的手段,将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割据势力调离各自的地盘,让亲近他的新兴势力取而代之。这就使旧贵族势力大减,失去威胁,也让亲近自己的势力尝到甜头,更加服从,同时还制造了诸侯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击、怨恨,无法对项羽构成威胁。

    第三,分封诸侯封地的设置,也是本着互相牵制的原则,防止某一个诸侯突然崛起。

    当然,这都是项羽、范增一厢情愿的谋划。这次分封的最终结果就是:对项羽可能造成妨害的,打压、排挤,扔根骨头让他们啃去;对项羽唯命是从的,则都能有口肉汤喝。

    项羽的如意算盘打得是不错。但是,他的封赏真的能让亲楚势力满意吗?被打压的诸侯真的甘心受欺负吗?

    项羽种下的矛盾太多了,却并没有控制这些矛盾的能力。天下戮力抗秦的暂时联盟至此终止,诸侯大混战的序幕也悄然拉开。

    又是往昔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争霸。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25章对汉中郡的谋划

    项羽跟范增拟订好了分封计划。两个人商议好的时候,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给刘邦的封地只有巴郡和蜀郡。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多了汉中郡了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原来,在分封计划尚未正式公布的时候,内容就被鸿门宴后留在项羽军中陪伴韩王的张良得知,被他立即透露给刘邦。

    被封到巴蜀,刘邦要是高兴那是气话。

    巴郡、蜀郡基本上就是今天的四川,原本是由当地少数民族建立的巴国和蜀国,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原住民是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大约是在车裂了商鞅的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巴国、蜀国才被秦国吞并,到这会儿也不过才一百多年。虽然说巴蜀之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但外地人到了那,非常容易水土不服甚至死亡。巴蜀对于中原人来说生存条件非常恶劣,而且地处偏远,远离中原。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绝大部分中原人没有愿意到巴蜀生活的。

    刘邦也是人,当然也不愿意。如果按照楚怀王的约定,他应该是这八百里秦川唯一的主人,是可以号令天下的万王之王。就算是项羽不答应,以刘邦的功劳,在齐鲁一带或者是荆楚一带给他一块封地,他也知足。现在可好,被“发配”到边疆去了,这不仅仅是迫害,更是赤裸裸的羞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刘邦好歹也是十万大军的统帅。自打项羽来到咸阳,刘邦就低声下气、委曲求全,却换来这么个结果。这让刘邦终于控制不住了。他咬牙瞪眼地想:不就是个死吗?自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反秦,谁不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啊?反正到了巴蜀没准生场大病也得死在那,还不如在这就跟项羽拼了!

    在极度愤怒之下,刘邦传下号令,准备攻打项羽。

    刘邦一说要拼命,手下真不含糊,以周勃,灌婴、樊哙为首的武将们纷纷请战,要打头阵。大家都是宁肯跟项羽死拼,也不愿意去巴蜀。

    就在大伙激动之下一致要动手之际,张良又捎信来了。张良怕刘邦沉不住气做傻事,在信中力劝刘邦暂时忍耐,养精蓄锐以图将来,并且告诉刘邦,自己已经用重金贿赂项伯,请项伯帮助刘邦从项羽手里拿到汉中。

    原来,因为张良被项羽以服侍韩王的名义留在军中,刘邦觉得俩人从此可能就天各一方了,给张良备了一份厚礼,对张良一直以来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他又备了一份礼,委托张良送给项伯,以感谢鸿门宴上项伯的鼎力相助。张良在得知分封计划后,一面知会刘邦,一面把两份礼全送给项伯了。他请求项伯说:“我最近偶然得知项将军要把沛公封到巴蜀。汉中与巴蜀邻近,是沛公首先攻占下来的,现在由沛公部下郦商管理。巴蜀太艰苦了,沛公年纪也大了,希望能居汉中而领巴蜀。您也知道项将军对沛公有点猜忌,所以这个请求沛公自己不好提。能否请您跟项将军求个情呢?”

    汉中郡是秦朝三十六郡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是秦国第一粮仓。而且,从汉中至关中有栈道相连,可以说是当时巴蜀至关中的门户,对于被封到巴蜀的刘邦来说极为重要。张良知道刘邦分封巴蜀已成定局,因此没有徒劳地谋求让项羽改封,而是寄希望于让项羽给刘邦加封汉中郡。

    项伯跟张良是过命的交情,跟刘邦又结了姻亲,自鸿门宴以来一直自视为可怜的刘邦的保护者。而且,因为鸿门宴事件,项伯与范增之间发生了矛盾。范增因为整日给项羽出谋划策,所以称得上是项羽军中的二号人物,项伯与之相比,势力差了一大截。现在张良拿着重礼代刘邦求助,项伯很愿意借这个机会卖给好友一个人情,帮一帮刘邦,顺便打击一下范增的气焰,当场就答应下来。所以,张良才给刘邦发去信件,让后者先别着急,静候佳音。

    萧何此时也劝刘邦:“大王,您可千万不能冲动啊!我们的人马不如项羽多,士兵的素质和装备也不如项羽强,何况项羽身边还有诸侯支持呢?怎么打都是输。您这么些日子都忍过来了,怎么今天就咽不下这口气呢?当年,商汤、文王不都曾屈服于夏桀、殷纣吗?但是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天下之主。我希望大王您能以商汤和文王为榜样,根据子房的安排先谋求汉中,然后负屈忍辱,以汉中为基业,开垦荒地,收服民心,招揽人才,进而收用巴蜀的人力、物力,等实力够强的时候再杀出来,反攻关中。这样的话,项羽今天的安排未必不能被您推翻重来啊!”

    经张良和萧何这一番安慰,刘邦头脑清醒过来,不再沮丧,立即命萧何制定接受汉中、巴、蜀的计划,命令诸将做好离开关中的准备,并派人转告张良: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请子房务必为我求得汉中!

    这厢项伯为了刘邦不惜损害亲侄子的利益,他送走张良,立即就趁范增不在场的时候去找项羽,指责项羽苛待刘邦、把刘邦封到巴蜀的行为,要求项羽将汉中加封给刘邦作为补偿。项羽琢磨了一下,竟然就同意了。他也没找范增商议,自行修改了计划。

    很快,项羽对诸侯的分封公布了,刘邦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汉中郡。范增知道消息以后大怒,来到项羽面前一通数落。可是项羽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好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但是,范增并不承认失败,对于刘邦,他决计是要除掉的。

    虽然刘邦在项伯的帮助下取得了汉中封地,但是老谋深算的范增并未完全放在心上。他自认纵使刘邦是只雄鹰,自己也能将之一手掌握于手中。抱定了这样的主意,范增索性让项羽不放诸侯回去,争取找机会多收拾几个,也好减少未来的隐患。

    这样一来,刚刚为得到汉中而喜悦的刘邦又开始发愁。不能回到封地,在项羽眼皮底下的他是一动都不敢动,生怕让项羽抓到杀他的借口。总这么下去,何时才能出头。无可奈何之下,刘邦又派人向张良问计。

    张良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想来想去,他决定找陈平商量商量。

第26章刘邦入蜀

    接下来好好介绍一下陈平,这个汉朝开国元勋。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出身贫寒,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欢黄老之学。古时候的风气,亲兄弟感情特别好,有道是“长兄如父”,当哥哥的真有担当,当兄弟的真拿哥哥当长辈。按说家里穷,一家老小就都得去干活挣饭吃。可是陈平的哥哥心疼弟弟,看陈平爱读书,就让他专心求学,家里所有的活,哥哥都包了。陈平的嫂子看着不高兴,就在一边说风凉话:“天天读那些文章有什么用,还不照样全家跟着吃糠咽菜!有这么个小叔,还不如没有!”陈平的哥哥一听这话,当时就把妻子休了。

    哥哥本是出于爱护弟弟的一片真心,可是他这一休妻,却把陈平给坑了。虽然那时候休妻不讲究“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始于汉代,在唐代成为休妻法规),但是也不能凭一个“感情不和”的理由就可以离婚。乡亲们不知道做哥哥的为什么突如其来就休妻了,暗地里揣测,觉得必然是当媳妇的有大过错。什么大错呢?有人就猜:别是陈平和他嫂子通奸了吧?说着说着,猜测就说成了真事,舆论成真呢!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陈平平白无故地背了个“通嫂”的恶名。

    哥哥全力支持陈平,陈平也是不负众望,学习很用功,十里八村都出了名。但是因为陈平不事生产,家里又穷,还有“通嫂”的名声,乡里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不愿意把闺女嫁给他,陈平就一直没有娶妻。

    当地有个富户叫张负,有个孙女先后嫁了五个丈夫,而五个丈夫都是成亲没多久,年纪轻轻就死了。大家就说这小寡妇命硬,克夫,没人敢娶。一个没人嫁,一个没人娶,陈平就动了心。张负也到陈平家考察了一番,发现陈平虽然穷,但是他家门前有不少车辙,也就是马车停留过的痕迹。现在有车是一种身价的标志,那时更甚,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没资格用车,也用不起车。陈平家门口车辙特别多,说明许多有地位、有名气的人总来拜访他。因此,张负认定陈平的未来不可限量,就做主把孙女嫁给他。

    因为陈平当时穷得拿不出聘礼,张负还特地倒贴钱给孙女婿遮羞。张负也是个厚道人。孙女出嫁那天,他对孙女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孙女千万不要因为丈夫家里穷,就对丈夫慢待无礼,对大伯、大嫂要像对待父母一样。陈平有个有钱的好老丈人做后盾,交际越发地广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姬咎被立为魏王。陈平觉得这是个光宗耀祖的好机会,辞别兄长赶奔临济投靠,随后又因为不得赏识,转投到项羽手下做谋土。项羽有个癖好,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体格,欣赏的人也是那种膀大腰圆、威风凛凛的,最好是武将。陈平则是个美男子,细皮嫩肉,身体纤长。长成这样,项羽自然不待见他。郁郁不得志的陈平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觉得这才是他应该追随的人。

    陈平早有心归汉,此刻张良前来拜访,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张良一番试探之后,最终说出了来访的意图。陈平乍一听也皱眉,思考片刻后,说:“要让项羽放汉王回封地,本来容易,因为有范增在,所以才成了难题。既然这样,要救汉王就得首先把范增弄走,不然就绝无可能。这事你别管了,看我的吧!”

    第二天,陈平求见项羽,给项羽献了一条妙计:“您不是讨厌怀王吗?您不如给怀王封个‘义帝’的尊号,以‘帝王当居上游’为由让怀王迁都到郴县(今湖南郴州),您占据彭城为都。这样,您不就可以逐渐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了吗?”

    陈平的这个建议正好对上了项羽的心思,真是个好主意!所以等到范增来拜见的时候,项羽迫不及待地把陈平的建议说了一遍,谎称是自己想出来的。范增听项羽说完,眼泪下来了:老天终于开眼,以项羽的脑袋终于也能想出一条妙计!他立即响应,甚至声言自己要亲自去办。此举正中陈平下怀。

    当即,项羽便向诸侯宣布了决定,尊楚怀王为义帝,为其再加封一块地,将其送走。本来帝的地位大于王,但是对于熊心而言并非如此——项羽把他明升暗降,予以架空了。

    人家都是帝封王,而我呢,是自己属下的王封自己的。其中之辛酸,谁人可知啊?

    当时的诸将谁敢指责项羽不对?他们的老板就是项羽,众位诸侯也都纷纷点头:“项将军提议甚好,您做主就行了,我们全都赞成。”于是,楚后怀王成了义帝,国都被迁到郴县,彭城成了项羽的都城。

    项羽宣布决定之后,范增就出发了。动身之前,范增一再叮嘱项羽:千万不能让刘邦回封地。项羽信誓旦旦地保证了一番。

    等范增走远了,陈平又跑来见项羽说:“大王,这么下去不行。诸侯们都聚集咸阳,现在一共五六十万人马,每日耗费钱粮无数,老百姓负担不起不说,我们也得天天往里搭钱。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可就要出乱子啦!”

    项羽一听,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马上下令让各路诸侯立即回国,远者限期十天动身,近者限期五天动身,即刻准备,不准耽搁;汉王暂留在咸阳,与楚王共商大事。

    单独扣住刘邦,项羽此举完全在陈平的意料之中。在陈平的授意下,刘邦突然向项羽请第一卷灭秦兴汉,治国之路步履维艰11.66%

    当即,项羽便向诸侯宣布了决定,尊楚怀王为义帝,为其再加封一块地,将其送走。本来帝的地位大于王,但是对于熊心而言并非如此——项羽把他明升暗降,予以架空了。诸将谁敢指责项羽不对?众诸侯都纷纷点头:“项将军提议甚好,您做主就行了,我们全都赞成。”于是,楚后怀王成了义帝,国都被迁到郴县,彭城成了项羽的都城。

    项羽宣布决定之后,范增就出发了。动身之前,范增一再叮嘱项羽:千万不能让刘邦回封地。项羽信誓旦旦地保证了一番。

    等范增走远了,陈平又跑来见项羽说:“大王,这么下去不行。诸侯们都聚集咸阳,现在一共五六十万人马,每日耗费钱粮无数,老百姓负担不起不说,我们也得天天往里搭钱。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可就要出乱子啦!”

    项羽一听,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马上下令让各路诸侯立即回国,远者限期十天动身,近者限期五天动身,即刻准备,不准耽搁;汉王暂留在咸阳,与楚王共商大事。

    单独扣住刘邦,项羽此举完全在陈平的意料之中。在陈平的授意下,刘邦突然向项羽请假,要求回故乡沛县省亲。项羽犹豫了。不让刘邦回去,是不近人情;让刘邦回去,又不知道刘邦此举有什么图谋。

    这时张良站出来故意反对,说:“汉王回去,肯定是要接取家眷或者占据沛县称王。您不能让他回去,莫不如以巴蜀急需安定为由命他赶紧去汉中,同时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让他不敢有异心。”

    陈平也在一旁接道:“大王既然封刘邦为汉王,且已经布告天下,如果硬是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造成恶劣影响。倒不如依张良的计策而行,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汉王。”

    项羽想了又想,同意了,命令刘邦以国事为重,赶紧安抚巴蜀,省亲之事以后再说。

    刘邦得了项羽的命令,唯恐夜长梦多,马上整顿队伍准备出发。当时刘邦原本有十万人马,但是被项羽使了手段分给别人,最后只剩三万,刘邦却不露声色,毫无怨言,使得天下豪杰刮目相看。诸侯中有数万人就因为觉得跟着刘邦比较有奔头,转投刘邦,愿意跟着他去汉中。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的四月,正是早春时节,刘邦率军赶赴汉中,张良一路相送,直送到汉中境内这才止步,君臣洒泪而别。临走的时候,张良叮嘱刘邦务必烧掉沿路走过的栈道。

    栈道指的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从关中至巴蜀,之间到处是横山断岭,无路可通。为了往来,于是古人便在悬崖绝壁上凿出孔洞,插入结实的木方,如同今天铁路上的枕木一样排列,再在木方上铺接木板,形成空中走廊,这就是栈道。这些栈道都是穷年累月才能铺好一段,一旦烧毁,没有三年五载难以修复。

    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一是为了防止在刘邦还未站稳脚跟的时候,诸侯通过栈道前来袭击;二是为了向项羽表示自己没有重返中原的打算,使项羽放松对刘邦的警惕;三是为了减少将士的逃亡,没有返乡的坦途,除非艺高人胆大,不然谁敢翻山越岭地逃跑?

    所以说,为了称王称霸,手底下没有一个谋士为你出谋划策,这是绝对不行的。

第27章胯下受辱

    果然,刘邦火烧栈道之举让项羽开怀大笑:刘邦是真怕我啊。不管你是假意要讨好我还是真心服软,既然烧了栈道,这辈子你就别想出来了。既然你安心做汉中王,我项羽大人有大量,不会找你的麻烦。我也没那个闲心。

    但项羽不是刘邦,他不知道刘邦对他的恨有多深,更不知道刘邦重返故土的愿望有多强烈。真正危险的食人猛兽,从来都是善于隐藏爪牙和身形,小心隐忍、蓄势待发的。刘邦有了做猛兽的觉悟,但项羽却没有即将被吃掉的警觉。项羽一生中最可怕的对手,就这样在他的大意中成长起来了。

    义帝熊心离开彭城不久,项羽按耐不住,急切地要回到故乡,去炫耀他的权势和功绩,去接受百姓的欢呼和群臣的朝拜。

    另一边,就在汉王刘邦正忙着在关中厉兵秣马、积攒实力的这段短暂时间内,意外地获得了一个人才——韩信。

    韩信,继勇于尝粪的越王勾践之后,以忍辱能力见称于世。当韩信站在拜将坛上,接过汉王刘邦赐予的大将军印时,心中百感交集。这风光的一刻,日后成为韩信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每当想起这一刻,他的心中有悔恨,有得意,有悲伤,有甜蜜……他这前半辈子,活得真是太不容易了。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根据史书的描述来看,韩信大概是下层士族出身,但是家庭没落,他早已经彻底没落成平头百姓,而且父母早亡,没有兄弟姐妹。青少年时期的韩信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韩信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不会种地,也不懂做生意,生计自然就没有着落。虽然读过书,有学问,但韩信的人品不怎么样,也就没有人愿意推荐他到政府机关工作。

    说到韩信的人品不好,主要表现在脸皮比较厚,说好听点就叫能忍辱负重。说难听点就是道德无下限。

    何以说韩信脸皮厚呢?有两件事能够佐证,一个是“乞食漂母”,一个是“胯下忍辱”。

    韩信因为穷得一无所有,又不会赚钱,长得人高马大却游手好闲,到处蹭饭吃。别人怎能不厌恶他呢?

    韩信最喜欢到乡县南昌亭(今江苏淮安清浦区城南乡韩城村)亭长家蹭饭。亭长大小毕竟是个官,拿着国家的俸禄,生活条件自然比一般人强一些,饭菜也就可口一些,韩信也就更为爱吃一些。

    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南昌亭长倒也不嫌弃韩信,让他在家里吃好几个月的饭。韩信每天是到了饭点就来,吃完抹抹嘴道个谢就走。时间长了,亭长忍得,亭长的老婆忍不得,自己家里还要养活多少口人呢?骂又张不开嘴,撵又撵不走,实在逼急了,亭长老婆想了个妙招:早早地做好了饭,一家人提前吃了饭。

    这天,毫不知情的韩信又踩着饭点赶来,但是等了半天也不见亭长家做饭。韩信在蹭饭生涯里遭到的白眼和挖苦也算不少了,如今居然一个米粒都没见到,他自然知道是被亭长家摆了一道,再加上亭长老婆不给好脸色,脸上实在挂不住了,愤而离开。

    有饭可蹭的日子到头,可是人活着总得吃饭,饿肚子的滋味太难受。实在饿极了,韩信就跑到河边钓鱼吃。钓鱼也是一门技术,会钓的,鱼一条接一条地咬钩;不会钓的,几个时辰也未必能钓上一条来。倒霉的是,韩信正好属于不会钓鱼的,钓了一天,收获也填不饱肚子。

    就在距离韩信钓鱼地点不远的地方有一群来漂洗丝絮的妇女,当时称为漂母。这些漂母在河边一干就是一天,所以都自己带饭。中午大家吃饭的时候,韩信在一边儿看着,口水直流。实在挺不住,韩信就又厚着脸皮走到跟前,向漂母们讨饭。

    漂丝是一个工作程序繁琐、劳动量大、条件艰苦而报酬微薄的工作。有钱人谁也不会干这个。所以漂母们生活也都不宽裕,带的饭自己还不够吃,哪舍得施舍呢?独有一位漂母心特别软,看见韩信饿得面黄肌瘦怪可怜的,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韩信多少天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了,饿疯了一样地狼吞虎咽。漂母看着眼圈都红了,叹了口气,告诉韩信要是还没饭吃就在这等她,明天她还来。此后一连数十日,这位漂母都特地来这里漂洗丝絮,为的就是给韩信带口饭吃。

    有了饭吃,韩信有了精神和体力,他眼下没什么可报答漂母的,就拍着胸脯对漂母说:“您对我的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等以后我发达了,一定好好地报答您。”好心的漂母听了这话可就生气了:“你一个堂堂男子汉,自己没本事挣饭吃,还在这跟我吹牛说大话!我是因为可怜你才给你带饭,你以为我是图你日后报答我?”

    不得不说,漂母的善良伟大是难得的,她自己也是个穷人,可是却天天给韩信带饭吃。而她也根本不认为眼前这个穷得快要饿死的男人会有发迹的那一天。所以,漂母的施舍是不图回报的。

    相比于漂母来说,韩信也是个大人,别人身上长得他也一样不缺,穷得没饭吃却不想办法靠劳动挣饭吃,到处蹭饭,不能不说他的确有些好吃懒做。

    胯下忍辱,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韩信因为是落魄士族的后裔,家传有一柄佩剑。他虽然穷得吃不上饭,可是却觉得自己的身份比那些小老百姓高出一头。为了表示自己士族的身份,韩信就天天把家传佩剑挂在腰上,晃来晃去。

    淮阴有一群屠户。当时干这一行属于贱业,地位还不如种地的,好人不为此业。所以这群屠户可以说属于泼皮无赖。有一次,有一个屠户喝了点小酒,吃饱了没事干,正好看见韩信从远处来了,就跟旁边的人说:“你看,韩信那小子又来了,腰里还挂着剑,你们说他带剑做什么?”

    有人搭腔说这叫威风。无赖不屑一顾,心知韩信素来胆小怕事,什么也干不了,且看自己去戏耍戏耍他。于是这屠夫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拦在韩信面前。

    韩信正行路间却被人拦住了去路,十分纳闷。这时候,无赖开口了:“韩信,你终日带着把剑走来走去摆架子,我早就看你不顺眼。今天你要是有胆量,拔出你的剑把我杀了,从我尸体上迈过去。你要是承认没胆子也行!”无赖拍了拍大腿,“从我裤裆下面爬过去,我就放过你。否则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要么上前与这屠夫厮杀,要么调头溜回去,以后躲着走也就是了。韩信却一撩衣摆,趴下来从无赖裤裆下钻过去了。此举可算是令韩信出了名。不论他走到哪,都被人指指点点,说他是个懦夫。

    韩信为什么能拉下脸来蹭饭、放下自尊钻裤裆呢?说来说去,就是因为韩信特别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从不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虽然说出来谁都不信,但是韩信觉得自己肯定有大富大贵的那一天。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北上救魏,从淮阴经过。韩信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立即投奔。然而,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小子想得到项梁的赏识和重用,哪那么容易!韩信在项梁手下默默无闻,在项梁死后又归了项羽。项羽见韩信长得高大、帅气,当即任命韩信为郎中。

    郎中这个官职始于战国时期,在晋代以前,主要负责保证帝王门户、车马的安全,平时做帝王的侍卫,打仗的时候就是帝王的亲兵,随同出征。项羽任命韩信为郎中,看重的就是韩信人样子长得好,摆在门口显出威风来。这个位置是比较贴近帝王的,韩信也经常借助职务之便向项羽献计献策。然而项羽是个连干爹范增的话都不一定听的人,更不在乎韩信这个小小的郎中了!

    在项羽手下也就是这样了,韩信又发现项羽身上存在着诸多弱点,尤其是身为一个君主,没有远大的战略目光,所以项羽绝非他值得效力之主,马上决定另择明主。

    当时天下,首称项羽,其次就是刘邦。而且,刘邦身上还围绕着种种神异的传闻。所以说在古代神异的传闻十分重要,就像起初陈胜,吴广起义时所搞的把戏一般。

    因此,就在刘邦赶往封地的时候,韩信悄悄弃了项羽,追随刘邦到了汉中。

    万事皆有不顺,请看下回分晓。

进行着述《春秋》

    诸侯见秦王政冲龄即位,不能亲政,国内又发生了晋阳叛乱,因此开始轻视秦国,楚国尤其严重,在秦王政即位后都未曾派使臣前往祝贺。

    朝会上,吕不韦道:“如今晋阳叛乱已经平靖,国内都仰慕大王的盛德。然而各诸侯仍然欺负我王年幼,小视秦国!必须出兵加以震慑!如若不然,此后我大秦必然被诸侯侵扰!”

    韩启道:“相国言之有理,擒贼先擒王,各国诸侯以楚王为大,如今大王即位,楚王竟然都没有使臣前来庆贺!必须出兵威慑!”

    麃公出身秦国贵族,一直是好战派,认为凡事都可以通过武力解决,便接着道:“楚国自恃实力雄厚,不把我大秦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愿带兵前往,杀他个片甲不留!”

    华阳太后本不希望与楚国开战,但眼下如果楚国不服气,东方诸侯便都会小视秦国,因此不得已同意出兵攻打楚国。

    秦王命麃公领兵十万,攻打楚国卷城。

    麃公带领的军队以老秦人为主力,仍然奉行商鞅制定的军功策略,杀人越多,军功越大,因此,多到之处以杀人多为荣,即使是降卒也不放过。

    秦军围攻卷城,卷城一万多楚军誓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城破,麃公下令屠城,共杀死了三万多人。

    楚王闻讯大惊,连忙调遣二十万大军围堵秦军,同时派出使者向秦国求和。楚军因为秦军的屠城都义愤填膺,麃公在楚军的围攻之下损失惨重,无法再向前攻击。

    楚王的使者来到咸阳,拜见华阳太后,道:“太后忘记自己是楚人了吗?你的祖宗牌位可还供奉在楚王的宫殿中。我在楚国的时候经常听闻太后的仁慈,楚国百姓也都感念太后!然而没想到秦军在卷城却进行了屠城,杀了三万多人,我楚国人再少也要誓死抵抗!请太后保重!”

    华阳太后本就不欲攻打楚国,又见麃公屠杀了三万楚人,动了恻隐之心,道:“贵使言重了,攻打楚国本来就是因为楚王小视秦国,现在既然已经派使臣前来,我秦国愿意与楚国重修旧好,就此罢兵。”

    使者道:“楚王也愿意与秦国再修旧好,日后定会再派使者前来秦国问候秦王!”

    华阳太后召集群臣,分析了眼前的形势,道:“如今楚国举全国之力对抗秦军,再坚持下去也没有取胜的把握,况且楚王已经派来了使者表示愿意从修旧好,拜问秦王,我想就此罢兵!”

    吕不韦知道华阳太后不希望继续与楚国作战,便接着道:“太后所言甚是,大王新即王位,重在立威,目的既已达到,不宜再大动干戈。”

    于是秦王命麃公撤军,将卷城归还楚国。麃公接到命令,非常生气,对副将道:“数万秦军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怎么能拱手相让?”

    副将道:“话虽如此,但王命不可违!”

    麃公无奈撤军。回到咸阳,秦王认为他虽然有功,但是秦军也伤亡惨重,功过相抵,没有奖赏。麃公大怒,认为秦王苛责,道:“我一生为秦征战,没曾受过这种侮辱!”于是请求归隐,华阳太后本就怨恨他杀了太多楚人,因此马上答应了他的请求。此时王龁病重,虽然想挽留麃公,但还没来得及上朝就病重去世了。

    现在朝中除了和吕不韦有姻亲关系的蒙骜,已经没有接受顾命的将军,朝堂之臣纷纷投靠到吕不韦门下,吕府门前宾客络绎不绝。朝中大事均委于相国吕不韦。

    某日,赵太后单独召见吕不韦,道:“先生是跟我一同来自赵国,我视先生为知己,很多话不能对外面的人说,只能说与你听了。”

    赵太后年方三十,自从庄襄王死后,便独守空房。她本是**极强之人,如今见吕不韦已经掌握了大权,便再也不想忍受清苦寂寞。

    吕不韦见赵姬美艳动人,真情流露,心中不免一动,道:“现在您贵为太后,我也成了相邦,说话行事当然不同于往日。但是我们之间信赖是不会变化的,太后有什么话,尽管告诉我,能帮到的我必效犬马之劳!”

    赵太后道:“先王去世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来,我天天为政儿操心,怕他虽然当了大王,却仍然被人欺负。现在朝中有你,后宫有华阳太后,都支持政儿,我也算松了口气。现在觉得要为自己活几天了,无奈宫中凄凉,夜夜难眠啊!”

    吕不韦已经明白了赵太后的意思,他迅速的盘算着,面对眼前这个美人,说一点都不心动是不可能的,但与太后私通是大罪,一旦被别人抓住把柄,自己就完了。因此,吕不韦只能忍痛割爱,道:“太后身份尊贵,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比肩的!”

    赵太后这次本就是思考良久才说的,当然不会如此轻易放弃,道:“你现在贵为相邦,一言九鼎,朝中大臣都惟你马首是瞻,还有什么事不敢做?”

    吕不韦见赵太后不依不饶,自己又不能长时间留在后宫,因此只能行缓兵之计,道:“太后言重了,您的吩咐我会记下,要想出个万全之策才行!”

    吕不韦回到吕府,长吁短叹。门客中有个称作默先生的,本无产业,天天混迹于市井之中,听说吕府广收门客便歇脚于此。这日他见到吕不韦甚是烦闷,便前去拜见,道:“相国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鄙人在贵府白吃白喝,甚是过意不去,不知可否为相国解忧?”

    这种事情本不该随便谈论,但是一来吕不韦实在心中烦闷,二来赵默为人谨慎,凡事都能守口如瓶,于是吕不韦便对他诉说心中的烦闷:“赵太后年不过三十,正是虎狼一样的年纪,需要有人服侍,先生可知如何是好?”

    赵默听完,已经明白他的苦恼,便道:“先生可行金蝉脱壳之计,既不得罪太后,又可以保相国完全!”

    “如何金蝉脱壳?”

    “我识得一人,名叫嫪毐,本是街头艺人,此人***极大,可用麻布包裹,套入桐木车轮甩弄,以此招揽生意为生。先生可请此人假装阉割,然后送入赵太后宫中。如此,既可以让先生置身事外,又可以满足赵太后的要求。”

    吕不韦一惊,转念一想这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道:“这确实是个权宜之计,请默先生为我安排此事,我想尽快见一下这位嫪毐。”

    “嫪毐平时行踪不定,但是所到之处必然会跟随一众女流,我一月之内必为先生找到此人。”说完,默先生便打点行李出了吕府。

    过了一个多月,默先生果然带回来一个人,只见此人身高八尺,眉清目秀,身材结实,吕不韦见了此人,便知是嫪毐。对这眉清目秀,精力充沛的小伙子甚是满意。

    吕不韦找到宫中的总管赵光,让他帮忙安排嫪毐进宫,赵光道:“我有个内侄在宫中负责阉割之事,行事谨慎,此事交给他处理可保完全。”

    吕不韦问道:“贤侄如何称呼?”

    赵光道:“姓赵,单名一个高字。”

    这个赵高就是祸害秦朝的宦官赵高。

    可以说他就是秦朝灭亡的导火索。

    吕不韦于是拿出重金,谢过赵光便匆匆回府。几天后,由赵高安排给嫪毐假净身,其实只是做了个样子,并未伤及紧要之处。一个月后便安排嫪毐进宫。事后,吕不韦为表达感谢,安排赵高做了中车府令。

    嫪毐直接被分到赵太后的寝宫,从此,二人夜夜颠鸾倒凤,乐此不疲,几日后赵太后荣光焕发,嫪毐却形容憔悴。行房事方面,永远是女人比男人承受能力更强。赵太后对吕不韦的安排很满意,因此朝中大事都听吕不韦安排。

    此举并未瞒过华阳太后的眼线,但是华阳太后知道,如果此时揭露赵太后的淫乱,必然会牵扯到吕不韦,而且惩罚赵太后必然会在秦王政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因此赵太后吩咐自己的眼线保守秘密。夏太后自成蛟离开咸阳便身体不好,很少过问政事,因此并不知晓内情。

    吕不韦门客中有个叫孔舒的儒生,齐国人,以敢于直言着称。他到秦国后,发现秦国人很多行为都不符合礼制的规定,相较于礼仪之邦的齐国,秦国人堪称野蛮粗俗。他又性格直爽,碰到不合礼仪的事情总要说上几句,因此在门客之间并不受待见,只有吕不韦认为他有真才实学,一直以上宾待之。

    自嫪毐进入吕府后,孔舒就很瞧不起嫪毐的粗鄙。一次宴席上,嫪毐边吃边大谈街闻巷议,唾沫横飞。孔舒气愤不过直接离席而去。

    后来听闻吕不韦送其入宫,更是义愤填膺,便觐见吕不韦,道:“吕先生怎也与嫪毐这等人为伍?秦人原本是为周天子牧马的,出身低贱,是鄙陋之邦,不懂礼仪,我原本以为吕先生要匡扶秦室,修明礼仪,不曾想竟也这般屈辱!”

    吕不韦虽然认为儒家的一些主张大有可借鉴之处,但一向对儒生的清高不以为意,孔舒的话也不想放在心上,便打哈哈道:“我听说成大事的人不会计较细微之处,齐国修明礼仪,却也难逃国势日衰的命运!”

    孔舒闻此更是气愤,道:“天下奉周礼日久,今秦国不修礼仪何以君天下?天下之人均以为秦国粗俗,必不堪其辱,秦国霸业难成!”

    吕不韦竟然被说得哑口无言,忽然意识到孔舒所讲问题的严重性,拜别了孔舒后,吕不韦在府中冥思苦想数日,秦人在天下人心中粗鄙无礼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天下人对大秦的认同度,如果不解决,统一大业就难以完成。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吕不韦决定亲自拜访孔舒。

    第二日,吕不韦屈身到孔舒客房拜访,道:“请先生教我如何改变天下人对秦国人粗俗无论的看法?”

    孔舒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大秦并不缺少立德、立功之人,唯独缺少了立言之人!”

    吕不韦心中豁然开朗,心想天下人都认为我秦人无修养文化,今日我若将天下着述收集到秦国,编纂为一部巨着,则天下着述均藏于秦,定然可以向天下人昭示我秦人的文治。于是吕不韦招集门客一百多人,开始进行着述《春秋》。

    秦王政三年,经过吕不韦近四年的努力,秦国国内安静,国外诸侯仰慕!于是吕不韦建议继续秦昭王时期定下的远交近攻策略,蚕食临近的各诸侯国。秦王将目标锁定了三晋,这得到了华阳太后的认可。

    为了争取夏太后的支持,吕不韦向华阳太后建议暂不把赵国作为进攻对象,因为此前赵国与秦国互换人质,如果开战,则成蛟危在旦夕,夏太后和韩启必然坚决反对,上下不齐心则战争难以取胜。于是华阳太后采纳了吕不韦的建议,赵国不在进攻之列。

    夏太后明白吕不韦这是在对自己示好,这样,她也就不能再对秦国攻打韩国说什么了。如果为成蛟说话,秦人还会以为她顾念大秦的王子,而此时如果为韩国说话,那秦人肯定无法容忍她眷恋故国。因此攻打韩国时,夏太后也选择了沉默。

    于是秦王在三月命蒙骜率军攻打韩国,蒙骜听从了吕不韦的建议,善待归属的百姓,因此遇到的抵抗并不强烈,先后夺取韩国十三个城邑。十月,又攻打魏国,攻占了两座城池,各诸侯都为之震惊,再也不敢小瞧年幼的秦王。

    吕不韦在朝廷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他在国内尽可能轻徭薄赋,不扰民,国内几年连续丰收,郑国渠也已经开始修建,为对外战争营造了安静的内部环境。

第28章韩信拜将

    刘邦带着美丽的梦走入汉中,他就是梦逍遥。

    当然,刘邦的手下们并不都知道主公做着什么样的美梦。在他们看来,被封到巴蜀的刘邦,尤其是自动烧绝了栈道的刘邦,已经没有重出江湖的机会,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带着对父母妻儿的思念,从将领到小兵,每天都有人悄悄逃走。

    将士逃亡现象的出现,对于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就连刘邦自己都有些感到灰心。然而,也许老天觉得对刘邦的打击还不够彻底,就在他刚刚抵达自己的都城南郑不久,忽然有亲兵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说萧何丞相逃跑了。

    刘邦听亲兵这么一说,顿觉眼前天旋地转。

    “天要绝我否!”

    萧何不仅是从起兵之时就跟随刘邦的老朋友,眼下更是刘邦的左右手。萧何的背叛,让刘邦又是愤怒,又是绝望,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丢了魂一样。

    谁知没过两天,萧何又回来了。看见萧何,刘邦如见久别的亲人,既生气又欢喜地问:“我对你哪点不好,你怎么就逃了?”

    萧何赶紧说:“大王误会了,我没逃,我是追一个逃跑的人去了。”

    刘邦很吃惊:“你追谁去了?”

    “韩信!”

    原来,韩信投奔了刘邦之后,刘邦也没拿他当回事,让韩信做了连敖。许多人把这个职位解释称粮仓管理员,因为“敖”字有“粮仓”的意思。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三家注版本的《史记》里,晋代的徐广在这个词后面的注解明明白白:典客也。典客就是负责与各诸侯国、少数民族交往的官吏,与粮仓管理员毫无关系。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外交官员。

    就在做连敖的时候,韩信所属的部门不知道犯了什么事,全部被判了死刑,监斩官是刘邦的老乡——昭平侯夏侯婴。刽子手一连气儿砍下十三颗头颅,第十四颗就在这韩信的脖子上。眼前此刻,韩信急中生智,仰头盯着夏侯婴大声喊:“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一般人临死要么吓得软成一摊泥,要么连声求饶,要么大骂,韩信临死关头能喊出这样不卑不亢的话来,夏侯婴不禁暗暗好奇,仔细打量了韩信一番。这时就体现出人的长相得重要性了。韩信要是长得歪瓜裂枣一样猥琐不堪,夏侯婴可能当场就下令把韩信斩了。关键是韩信长得仪表堂堂,让夏侯婴看着打心里喜欢。

    为人长相的确是人生的重大优势。

    夏侯婴当即一挥手,让人把韩信放了,请过来聊了一会儿。这一聊不要紧,夏侯婴心里大叫一声:韩信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马上就向刘邦推荐。

    别人的面子刘邦可以不给,但好友夏侯婴的面子刘邦必须要给,因为夏侯婴曾经对刘邦非常好。

    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夏侯婴是沛县县令手下的车夫。当时两人的关系就非常好。后来,夏侯婴被列为县里的官吏实习生。就在这时,因为一次闹着玩,刘邦不小心伤了夏侯婴。也不知道是什么人跟刘邦有仇,把这事告发了。按照当时的秦律,刘邦身为官吏无故伤人属于知法犯法,是重罪。刘邦心里害怕,在审讯的时候就撒谎说夏侯婴不是他伤的。审讯的人找夏侯婴对质,夏侯婴也一口咬定事情与刘邦无关,到底是谁伤的,夏侯婴却说不清。就因为这个,夏侯婴被关押了一年多,挨了数百板子,但他始终也没把刘邦供出来。

    后来刘邦反秦,夏侯婴跟着刘邦打天下,招降泗水郡监、下济阳、败李由、击章邯、攻赵贲、袭杨熊、战洛阳、打南阳,身先士卒,作战勇猛,立下战功无数,爵封昭平侯,官拜太仆(九卿之一,掌管帝王的舆马和马政)。东汉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大将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说起来都是夏侯婴的后裔。

    可以说从西汉建立之初的夏侯世家到东汉末年延续了长达数百年之久。

    楚汉相争非常艰苦,刘邦一开始也败得很惨,在彭城,刘邦落荒而逃,项羽的士兵在后面穷追不舍,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一路狂奔。路上遇到慌乱无措的刘盈和刘乐,他们是刘邦的儿女,夏侯婴二话没说就把两个孩子抱上马车。

    为了逃命,刘邦多次扔下两个孩子,以减轻马车重量,却都被夏侯婴捡起,即便刘邦拿着剑逼夏侯婴扔掉孩子,夏侯婴也不为所动。最后,夏侯婴成功带领刘邦父子三人到达安全地带。刘盈后来成为汉朝第二个皇帝即汉惠帝,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国力增强,如果没有夏侯婴冒死相救,刘盈可能会死于乱军之中,所以夏侯婴这是救了汉朝第二个皇帝的性命。

    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后,由于常年征战,国力贫弱,北方经常遭到匈奴的攻击,刘邦御驾亲征,不料陷入匈奴的重重包围之中。危急时刻,谋臣贿赂冒顿的爱妃,冒顿才答应放开一角让刘邦出来。

    好不容易出城,刘邦自然心急如焚,催促夏侯婴加快车速,一路狂奔回汉。夏侯婴反倒是十分冷静,他建议刘邦不要着急,以免被冒顿看出心虚。就这样,夏侯婴稳稳地控制车速,还让弓箭手随时做好准备,终于平安地带领刘邦离开匈奴,再一次帮助刘邦脱险。

    季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曾经多次干掉刘邦的手下,是刘邦非常头疼的对手。项羽被打败后,刘邦四处通缉季布,季布无奈,托人向夏侯婴求情。对于刘邦来说,天下初定,这个时候拉拢季布是更好的选择,可以向世人显示自己的胸怀。

    再者,此时大汉北有匈奴,南有南越,都是大汉的敌人,一旦季布逃到这里,为敌所用,对大汉更为不利。夏侯婴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向刘邦阐明利害,终于让刘邦收回成命,还封季布为官。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夏侯婴在汉高祖时是太仆,汉惠帝是太仆,吕后掌权时是太仆,此后以太仆身份又侍奉汉文帝。一个人能够在一个职位上历经四朝依然稳稳当当,夏侯婴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总结起来,有恪尽职守,有忠肝义胆,有沉着冷静,夏侯婴的一生,诠释了坚守正道才能走得长远的道理。

    所以夏侯婴对刘邦来说,不仅是好朋友,更是个能臣。所以,因为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治粟都尉就是掌管生产军粮等事的将军,与连敖相比属于实缺。这个官职也就是看夏侯婴的面子给的,刘邦这时候还是没把韩信当一回事。可韩信也没把小小的治粟都尉之职放在眼里。他觉得凭自己的本事,应该是有大用的人,就看刘邦识不识货。

    韩信在治粟都尉这个职位上,难免要与丞相萧何打交道。萧何因此也发现韩信是个人才,时不时地跟刘邦提起。这时候刘邦带着大伙还在往南郑行进的路上,心里正是烦闷之际,就没有在意。这一路上,有不少将士找机会溜了。等到了南郑,韩信暗自琢磨:萧丞相和太仆肯定没少在汉王跟前提我,到现在还没动静,看来汉王是不打算用我。既然如此,我另找出路算了。想到这,韩信当机立断,不辞而别。萧何一直关注韩信,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请示刘邦,便急忙去追。

    话说,萧何为了追到韩信,一路打听,一路追,直到天黑了,也看不到韩信的人影。他正想下马休息的时候,却远远望去看到一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于是乎,快马加鞭,大声喊:“韩将军,咋们也算是相识一场,怎么可以不打声招呼就走了呢。”韩信不理睬,萧何说了一大堆规劝他的话,之后,夏侯婴也来了,两个人苦苦相劝韩信,希望他能够回去。他们说:“假如汉王还不听我们的劝谏,那我们三个人一起去。”这样才把韩信劝回汉营。

    终于把韩信劝了回来,这才立即面见刘邦禀报。

    这边刘邦听萧何说是去追韩信,又生气了:“逃了多少将军,也没见你去追,偏偏去追韩信。分明是你在骗我!”

    萧何一乐,道:“大王,那些将士逃就逃了,但韩信不一样。他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国士无双!您要是安心做汉中王,不用韩信没关系。你若是真想争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能辅佐您成就大业的人选了。现在就看大王您是怎么想的了。”

    刘邦自然是想出汉中夺天下。萧何得到刘邦的答复,连忙说:“既然大王已经决定要争天下,那就得用韩信。您要是能用他,他肯定会留下来。您要是不用他,虽然今天我把他追回来了,以后他还是会跑。”

    萧何把话说到这份上,刘邦不能不重视了,当即痛快地说:“好吧,看在丞相的面子上,我拜韩信为将军。”萧何摇了摇头表示不行。刘邦咬牙道:“拜他为大将军可否?”

    萧何赶紧道:“大王英明!”

    一个能让萧何如此看得起的人,刘邦也产生兴趣了,吩咐萧何道:“既然说定了,你把韩信叫进来吧,我当场任命。”

    萧何却摇头说:“大王,您哪一点都好,就是有时候对人傲慢无礼。您拜韩信为大将军,怎么能对他如此呼来喝去?您要是真诚心拜他为大将军,应该选一个良辰吉日,斋戒之后设拜将坛,把全套礼仪都做足,这才可以。”

    刘邦思虑半天,最终同意了萧何的提法。

    汉王要拜大将军的消息传出来,刘邦手下原来的将军们喜上眉梢,人人以为刘邦要拜的是自己。等到正式拜将那天,使者一声高呼,韩信迈步走上拜将坛,将军们不知所以然,转念才明白过来,原来此事根本与他们无关,不禁心中愤愤不平。韩信看见这排场,自是心花怒放。拜将礼仪完毕,刘邦立刻请韩信上座,当众问对。

    刘邦是个急脾气,开口就问:“萧丞相跟寡人提起大将军不是一回两回了。寡人一直有逐鹿天下之心,今天拜你为大将军,不知道大将军有何良策让寡人得偿所愿?”

    韩信刚刚被拜将,自然要当众立威,听刘邦问起,韩信先谦虚了一番,然后反问:“大王,您要逐鹿天下,对手非霸王莫属吧?”

    刘邦点点头:“当然。”

    韩信又问:“大王觉得如果单论悍勇、仁义、强大这三方面,您与霸王谁强谁弱?”

    刘邦想了想,还是选择说真话:“寡人不如霸王。”

    刘邦话音刚落,韩信立即起身拜贺:“大王您能认清自身和对手的长短之处,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像大王你所说的,臣也认为在这些方面您不如霸王。但是,霸王虽然有优势,却有更多缺点。臣曾经在霸王手下做事,对他了解颇深,请允许臣斗胆谈谈霸王的为人。”

    “霸王性情刚烈,勇猛无敌。他一声怒喝,千人胆寒。可是他一个人本事再大,又能如何呢?他不能放手任用贤能,所以他的悍勇不过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

    “他待人也恭敬仁爱,言谈温和,属下生病,他能心疼得掉眼泪,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们吃。可是对于立了功应该得到封赏的部下,他把刻好的官印棱角都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所以,霸王的仁义是妇人之仁,不足为惧。”

    “霸王独霸天下,诸侯称臣,实力不可谓之不强。可是他却不待在关中而建都彭城,违背义帝当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所偏爱的人封为王侯,排挤他不喜欢的人,诸侯中许多人对此愤愤不平。霸王把义帝驱逐到江南(此时义帝之死尚不为人知),诸侯有样学样,也都回去驱逐原来的君王,自立为王。凡是楚军经过的地方,无不饱受蹂躏残害。霸王深为天下人所怨恨,只是迫于他的淫威而暂时屈服。霸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很快会变成衰弱,不足为惧。”

    “霸王有这三不足惧,如果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贤能,何愁敌人不被消灭!把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何愁诸侯不臣服!率领江东子弟实现他们打回老家的梦想,何愁敌人不被打败!”

    “况且,关中的三秦之王本来都是秦将,率军征战数年,麾下秦国子弟死伤无数。后来他们带将士投降霸王,被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二十余万,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生还。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只是项羽以武力强行封这三人为王,实际上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

    “大王您第一个到关中的时候,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刑法,与大家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希望您在关中为王的。关中百姓都知道,按照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可被迫来到汉中,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霸王。”

    “综上所述,大王如果现在起兵,收复三秦绝不是难事,可传檄而定。”

第29章“五星聚东井”

    韩信当堂一番论证,把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刘邦以下,无不佩服。刘邦尤其高兴,直埋怨得到韩信太晚了,对于自己先前忽略韩信的事情算是绝口不提了。至此,刘邦自己居中调度;以萧何为后勤,主要负责到巴蜀之地收租收粮,保证军队供给;以韩信打前锋,负责冲锋陷阵。汉军上下摩拳擦掌,准备兵进关中。

    刘邦在汉中积极为重返中原做准备,因为道路闭塞,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他诸侯并不知情。此时的华夏大地一片宁静,人们仿佛又迎来了乱世之后的和平。

    然而,不平静的事情并不等于没有发生。由于项羽是个爱憎分明的人,这直接导致了他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处理齐国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上,项羽的这种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尤为明显,以至于制造出了不可化解的矛盾。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田都拿鸡毛当令箭,得到项羽任命后来到齐国上任。对此,田荣当然不能容忍。田荣不仅坚决拒绝接受项羽自作主张迁齐王去即墨的命令,而且立即率军向田都发起攻击,同时也秘密联络其他收到苛待的诸侯倒项。没有根基的田都面对愤怒的田荣,果断做出选择——逃回楚国。

    这时候齐王田巿,也就是田儋的儿子、田荣的亲侄子,因为对项羽的畏惧,对叔叔的反抗行动非常不赞同,竟然主动溜到胶东,要按项羽的安排改做胶东王。不成器的侄子做出的这种背叛家族的行为使田荣凶性大发。田荣带人日夜兼程,终于在即墨追上田巿,并将田巿亲手斩杀,自立为齐王。此时,济北王田安也已经到博阳即位。对于仇人田假的侄子,田荣当然不会放过,立即发起攻击,将田安杀死在战场上。至此,田荣占据了原属齐国的全部土地。

    田荣打响了反对项羽的第一枪,自然知道必定会遭到项羽的报复,也自然知道仅凭一己之力绝不是楚霸王的对手。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田荣开始广建党羽。

    在攻打济北王田安的时候,田荣偶然遇到了彭越。自从与刘邦分手之后,彭越手下逐渐积累了一万多人,在巨野(今山东巨野县)深山老林里游荡,没有投靠任何诸侯,也没有参与各路诸侯进攻咸阳的行动。结果,彭越被诸侯们遗忘了,成了天不收地不管的孤魂野鬼。

    别人不要的人,但田荣却看中了。田荣发现没有政治倾向的彭越如获至宝,立即派人赐给印绶,拜彭越为将军,请他作为自己的战友去攻克济阴(在今山西荣河县境),协同自己攻打田安。

    彭越现在正处于尴尬境地。秦国已经灭亡,天下成了诸侯的天下。虽然躲得了一时,但一万余众的彭越军终究会曝光。没有哪个诸侯会容忍在自己的封地内存在这样一支不属于自己的军队,彭越的属下们也不会愿意长期过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因此,为了生存,彭越急需一个合法身份。虽然田荣有意拿彭越当枪使,但彭越别无选择,只好接受田荣的任命,协助田荣消灭了田安。

    田荣率先对项羽发难,惊起了另一位英雄——陈馀。

    巨鹿之战后,陈馀一怒之下弃印归隐,在南皮带着好朋友们渔猎,张耳则跟着项羽一直到了咸阳。大分封之时项羽本来不打算封赏陈馀,还是在项羽手下混饭吃的陈馀昔日门客够意思,跟项羽讨封:“张耳跟了您之后也没做过什么,不比陈馀功劳大多少。现在您封张耳为王,却不封名气不逊于张耳的陈馀,这有点说不过去。”项羽琢磨了一下,觉得手下说得有道理,就把南皮等三县封给了陈馀。

    按理说,天下那么多英雄没得到封赏,陈馀坐在南皮就得到了三个县,也算不错。彭越也是一无所有,不过陈馀还是不满。因为他举目一瞧,昔日的好哥哥张耳就因为跟随了项羽,如今已经成了赵国的王,连赵王歇都被张耳挤走。想想,上天真是待他不够亲厚。如果是别人封了王,陈馀还不恼,但是张耳夺了陈馀的兵权,是陈馀恨之入骨的仇人。正是因为被张耳夺了兵权,陈馀靠着门客说情才得到三个小县,张耳却是数郡之主。这让陈馀如何能不愤怒呢?

    原本张耳势大,陈馀则是不堪一击,只能窝囊着。偏巧,田荣反了。陈馀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他立即派了能说会道的张同、夏说秘密前往齐国,游说田荣。两人见到田荣后,巧舌如簧,说道:“大王,项羽为天下之主,做事太不公道。他把自己的属下封到了好地方,却把原来的诸侯都封到了条件差的地方。赵王原本是我们的王,项羽却把他迁到了代国。赵王的臣子张耳因为被项羽看重,居然坐了赵王的位子。这也太欺负人了。我家主公陈馀对此非常愤怒,特派我们向大王您请求援兵。如果大王能够帮助我们,我们愿意以南皮作为齐国的屏障,不让任何人从我们这侵犯您。不知大王您能否应允我们这个小小的请求呢?”

    田荣正愁战友不多,焉有不肯答应的道理?当即拨给陈馀一支队伍。陈馀得到增援,又把自己封地内的士兵全部带上,对张耳发动了突然袭击。

    张耳一没有料到陈馀如此恨他,二没有料到陈馀能筹集到攻打他的人马,三没有来得及整顿赵国的防务,结果被陈馀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败涂地。

    陈馀迎赵王歇复为赵王,赵王歇也上道,大方地把项羽封给自己的代国转封给了陈馀。这一下,主客异位,流落江湖的陈馀重新崛起,成为代王,而刚刚还是赵王的张耳却要亡命天涯了。

    去哪里安身立命?张耳左思右想,与随同自己逃亡的属下商议说:“现在,我一无所有了,必须寻求一个靠山。天下诸侯,要么不值得投靠,要么不会重用我,要么不会收留我。只有霸王和汉王,是可以投奔的。汉王跟我有故交,当年他还是布衣之身的时候曾经跟随我;霸王则是实力雄厚,对我有封赏之恩。他们两个人之中,我倾向于投奔霸王。大家没有异议的话,我们就奔彭城去吧。”

    张耳手下有个姓甘的老头,姓甘名德,字逢。对于张耳的打算他表示不同意:“主公,您可不应该去投奔霸王啊!我平时喜欢观天象。近来,我发现五星逐渐汇聚于东井,这是印证汉王入关中的事。东井应在秦国,五星汇聚于东井,正表示秦国理当灭亡,先到咸阳的人必然会成为霸主。所以依我看,别看现在霸王势力强大,未来的天下还得是汉王的。因此,您理应投奔汉王。”

    五星汇聚于东井,这是古代对一种天象的称呼。五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古人称之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东井又是什么呢?指的是井宿。井宿是南方“朱雀”七宿之首,在西方的十二星座里属于双子座。井宿共有八颗星,其中最亮的叫做井宿三。这颗星明亮,代表国富民安,天下太平,如颜色变化则代表动荡不安。

    东井代表秦国,也就是关中的秦地。刘邦入关中,五星聚于东井,这就表示刘邦是上应天命灭秦的人,是上天指定的华夏之主。《史记·天官书》记载了这件事:“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甘德说“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汉班固则在《汉书》中明确地写道:“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事实上,班固的记载是断章取义,严重错误。

    根据天文学测算,这一次被称为刘邦上应天命的“五星聚于东井”,历史上发生在公元前205年5月18日,也就是汉王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这时候刘邦在哪?已经进入汉中,在南郑。发生于“汉元年十月”的说法,提前了九个月,在汉高祖元年十月的时候,只有木星和土两星是在井宿区域,其他三颗行星离井宿还很远。其实甘德所说的“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应当解释为“汉王的入关,与‘五星聚东井’一事对应”。后人偏要给刘邦上应天命找解释,硬是将“五星聚东井”的天象提前了近一年。

    古人尤其笃信天象。听了甘德的一番星象解说,张耳当即决定:投刘邦去!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张耳人生中做出来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了。

第30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田荣造反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几乎在得到消息的同时,刘邦行动了。

    早在送刘邦到汉中的时候,张良在告别之前,除了留下“火烧栈道以安项羽之心”的计策,还给刘邦制定了“积巴蜀之财富,取道陈仓还定三秦”的计划。

    陈仓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是关中与汉中之间的咽喉。在从汉中到陈仓之间,曾经有一条崎岖难行的小道。后来,因为栈道的铺设,这条小路渐渐荒废,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对于这个方向,章邯等人是没有设防的。

    要出汉中,必先得陈仓;要得陈仓,现在只有这条被忽略的小路可走。但是,如果汉军明目张胆地从这条小路杀出去,章邯等人的斥候也不是吃素的,肯定能及时察觉。到时候,三秦大军蜂拥而来,结果就只能是把汉军死死地堵在陈仓之前。所以,夺取陈仓的行动,必须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容不得半点闪失!

    对此,大将军韩信早有算计。他首先把临武侯樊哙、威武侯周勃找来,命樊哙、周勃带一万人马修复栈道,限期一个月内必须修完。樊哙和周勃一听大为着急,去找韩信说理:“大将军,你此举是作甚?这条栈道咱们烧起来是没花几天,可是修起来没三年哪修得完啊?这都是几百年才铺出来的路,你让我们一个月修完,还不如现在就把我们杀了!”

    韩信把脸一沉:“让你们修你们就修,哪那么多废话!大王要出汉中夺天下,等你们修上三年,还夺什么?现在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不得有误!”

    军令如山,樊哙、周勃也没办法,点齐了兵马,日夜开工,轮班倒地抢修栈道。

    最高明的阴谋,首先要骗过自己人。为了保密,韩信并没有把计划告诉其他将领。

    樊哙、周勃这边刚一开始施工,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消息就被探子急急忙忙报告给了章邯。章邯听了哈哈大笑:“汉王是不是受刺激变糊涂了?早知道今天,谁让你当初烧来着?任你修去,等你修过来,我再把你打回去。不仅如此,我还要顺着你们修好的栈道杀进汉中,让你们死无葬身之地。”章邯想了想,又问:“查查这馊主意是谁给汉王出的。”没多久,章邯就得到回报,说是汉王拜了一个叫韩信的人做大将军,修栈道就是韩信的命令。

    “大将军?韩信?此人是谁,怎么没听说过?”章邯疑惑地问。

    探子早就打听清楚了,禀报说:“大王,难怪您不知道。此人在家乡是有名的懦夫,有一次被人欺负,从人家裤裆底下钻了过去。他原来在项王手下当侍卫,不久之前才到汉王那里。”

    探子把打听来的事仔仔细细说了一遍,章邯听了抚掌大笑:“汉王真可怜呐,手下没人了,拜了个钻裤裆的做大将军。就这样的人还想跟我打?如今看来,我已有数了,派一支人马在栈道口等着,什么时候他们快修好了,就来向我禀报!”

    章邯被韩信蒙蔽了,真以为汉军打算从原路杀出来,把注意力全放在栈道这。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正是丰收时节。汉军备齐了粮草,整修完毕,开始行动了!

    刘邦和韩信率领大军从南郑出发,穿过被荒草覆盖的羊肠小道,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陈仓,不费吹灰之力地打败了毫无防备的陈仓守军,占领了这座事关汉中生死的咽喉之城,并派军从陈仓古渡口渡过渭河,倒攻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汉军攻取陈仓的消息传来,章邯惊呆了。汉军攻克了陈仓?怎么可能!栈道明明还没修好,他们从哪里出来的?难道是长了翅膀飞过来的不成?章邯没有时间仔细追究,急忙调兵,试图夺回陈仓,掐断汉军的生命线。

    韩信和章邯在陈仓开战了。汉军将士在汉中被困四个月,思乡之情不可遏制。强烈的返乡欲望让这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汉军更增添了不要命一般的悍勇。反观章邯军,秦军士兵萎靡不振、不尽全力。这些士兵们许多都是秦人子弟,一直怨恨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叛徒,哪肯效死?

    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接到命令,顺山路杀了出来,与韩信会师。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陈仓古城变成了绞肉机,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战场上消逝。

    渴望东归的汉军对阵毫无战斗欲望的雍军,汉军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曾经转战小半个中国、歼敌无数的猛将章邯如今成了被屠戮的羊,在汉军的追杀中仓皇向好畤(今陕西乾县好畤村)方向逃跑。汉军衔尾追击,在好畤再次打败章邯。无奈之下,章邯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废丘城,坚守不出。

    精神抖擞的刘邦一面派重兵围困废丘,一面命令其他大将分别攻打塞国、翟国。连章邯都挡不住汉军,司马欣和董翳更不是对手。没交手几回,汉军就打得塞军、翟军丢盔弃甲,直杀得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开城投降,塞国灭国,成为汉国的渭南郡和河上郡,翟国灭国,成为汉国的上郡。没用多长时间,除了废丘之外,八百里秦川全都落入了刘邦的掌握之中。

    然而,章邯毕竟不是浪得虚名。他并没有绝望,坚持防守,拒不投降。章邯认为项羽绝不会坐视刘邦重返中原,一定会派大军前来支援。他只要坚持到那一天,汉军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在汉军的围攻之下,章邯全力施为,居然把废丘守得滴水不漏。摇摇欲坠的废丘偏偏不倒,一天天地消磨着汉军的耐心。

    章邯没有想到的是,与他有血仇的项羽根本没有管他的死活,直接带着大军去打田荣了。

    早在得到田荣造反的报告后,项羽派萧公角等人攻打彭越,自己则整顿人马,准备出兵。就在这时,刘邦兵进汉中的报告也送到了。

    本来,田荣与刘邦相继行动,项羽一时也难以决断先打哪一个。但是,考虑到范增一直坚持除掉刘邦的要求以及自己对刘邦的厌恶,项羽更倾向于先打刘邦。

    正在这时,萧公角等人被彭越打败的消息传来,张良也突然来信了。

    却说张良在汉中辞别刘邦以后,直接返回韩国。当时,韩王姬成并不在国内。

    原来,姬成当初派张良协助刘邦进咸阳以及张良一直跟刘邦保持密切往来的事情,令项羽大为恼怒。他认为姬成这是忘恩负义。

    当年刘邦带着张良一起去投奔项梁。张良看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特别羡慕,跟项梁商量:“将军您现在已经扶立了楚王后裔,楚国的大旗竖起来了。但是,在眼前这种局面下,楚国显得太过于孤单了,缺少盟友。韩王的几个儿子现在都还在。其中,横阳君姬成为人很好,能够担当大任。我想求您立横阳君为韩王。韩国如果能复国,就可以成为楚国的盟友,对您反秦的事业绝对有好处。”项梁当然是希望秦朝的局面越乱越好,马上同意,让张良把姬成找出来立为韩王,又拨了千把来人给姬成去抢地盘。

    所以说,要不是项梁,姬成恐怕一辈子都要埋没了。

    从这点来讲,项羽觉得韩国应该跟楚国特别亲近才对。可韩王姬成和张良偏偏跟刘邦走得特别近。这让项羽很不痛快,更把韩国的协助视为刘邦先入咸阳的重要因素。因此,分封天下完毕,项羽在回家的路上顺手把韩王姬成捎上,硬把姬成从咸阳带到了彭城。

    在彭城,项羽很快就把韩王贬为韩侯。没过多久,也就是在田荣杀死济北王田安的前后,得知刘邦杀出汉中,项羽把姬成也杀了。身为韩国贵族、一心匡扶韩王的张良得知消息,胸中恨意滔天。他料定项羽肯定要先打刘邦,这才本着要坑项羽的目的,打着为项羽考虑的借口,写了封信。

    张良在信中说:

    汉王本来是应该得到关中的,但是没能得到。如今汉王发动战争,目的正是为了取回自己应该有的封地,而不是针对您。只要能够像当年约定那样成为关中的主人,汉王也就满足了,根本不会再做他想。当务之急是在您的北边。齐国和赵国现在已经结盟了,我这有他们煽动诸侯企图造反的书信,作为证据一并呈给您。他们两国是公开向您叫板。请您早做决断。

    张良的意思就是:刘邦只不过是打算取回自己应得的东西罢了,没有东进的意图。你项羽违背了当初的约定,这是你不对,你就不该企图阻止刘邦。齐国和赵国现在已经是公然造反了,证据确凿。你应该去打他们。

    张良这一封信,项羽看了之后脸红了又绿,绿了又白。项羽是个好面子的人。他自己也知道,不管怎么说,刘邦先进了关中,自己却把人家撵到巴蜀去,这事做得不仗义。现在刘邦自己去取,合情合理。更何况,章邯是杀死了伯父项梁的人,犯不上为了救章邯背上负义的名声。再说,刘邦在鸿门宴上对项羽服服帖帖,鸿门宴之后更是叫他往西他不敢往东。而田荣和陈馀呢?不仅在项家需要的时候从来不曾施以援手,而且一直没对项羽表示过臣服,如今更是煽动诸侯倒项。应该打谁?显而易见。

    天下了解项羽性格的人太多了,但是像张良这样善于抓住项羽心理弱点的人,少之又少。

    项羽非常配合地中计了。他放弃了西进支援章邯的计划,准备北上攻打田荣了。就在这时,汉将王陵率一路人马即将抵达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消息传来,使项羽对刘邦产生了一丝警惕。他连忙封好友郑昌为韩王,让他抵挡刘邦,同时又派出一路精兵在阳夏拦阻王陵。

    张良把写给项羽的信送出之后,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逃亡,投奔了刘邦。

    带着对项羽的愤怒,张良要帮助刘邦手刃楚霸王,项羽的死敌从此又多了一个。

    所以我们说,人的成功都是一步步来的,而人的失败也是一步步来的。

第31章王陵之母弃身立义

    就在项羽准备北上之时,得知王陵率军兵临阳夏,急忙安排兵力阻挡。

    王陵此人是个妙人。他与刘邦也是同乡,乃沛县人。虽然同在一县,但是他和刘邦的身份天差地别。当年刘邦不过是个百姓,勉强算是富农,王陵家却是沛县屈指可数的豪强。刘邦还没做亭长的时候,总是跟在王陵身后,如同跟班,像对亲哥哥似的伺候王陵。王陵的性格跟刘邦截然不同,刘邦是个市井之徒,王陵却是个读书人,而且脾气倔,心直口快。虽然刘邦总是讨好王陵,但是王陵根本看不上刘邦。后来,刘邦跟风起义,“买卖”越做越大,成了一路诸侯,一直打到了咸阳。差不多跟刘邦起义同时,王陵也起义了,收罗了数千人马。当时很多人都去投奔刘邦,王陵却根本不想跟着刘邦,自己带着几千人马占据了南阳(今河南南阳),自成一派。

    天下豪杰反秦之时,随便纠集人马也算一路义军。可是现在秦朝没了,天下是各路诸侯的天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王陵想再占着南阳过自己的日子已经不现实,正巧这时刘邦从汉中杀了出来,大有夺取天下之意。王陵想:投奔谁不是投呢?好歹跟刘邦有交情,还能照顾自己。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归顺了刘邦。

    刘邦对王陵自然是看重的,于是欣然接纳。这时候他正在关中忙着灭章邯,脱不开身,就让王陵直接去沛县接自己的家眷。出来这么长时间了,父亲、妻子和孩子还在项羽眼皮子底下,现在刘邦没公开打项羽,倒也罢了,以后要是打起来,难保项羽不拿刘家人要挟他,所以必须接出来。

    要接刘邦家眷哪那么容易?王陵刚有动作,项羽就得到消息,直接派兵把王陵拦住。

    秦汉时代,哪个郡县有豪强,可以说全国都知名。项羽自然是对王陵的大名早有耳闻,而他生平最佩服那些豪强,也最爱与之结交。听说王陵降了汉,项羽就想着怎么才能策反王陵,让他跟着自己打天下。想来想去,项羽想起王陵的老娘还在沛县,眼前一亮,赶紧命人把王老太太接到军中,并且派人给王陵传话:“你的母亲现在在我的手里。如果你能背汉降楚,可保你的母亲安然无恙;如果你一意孤行,那么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王陵是个大孝子,一听说老娘被项羽抓到,心当时就乱了。他急忙派心腹使者去见项羽,表示只要保证母亲的安全,一切条件都好说。项羽听使者转达王陵愿意投降之意,心里很高兴,设宴款待使者,同时把王陵的母亲也请了出来,安排在上座就座,自己在下首用儿子辈的身份作陪。项羽玩这么一手,实际上就是想借使者之口让王陵知道:我对你的母亲特别好。

    吃饱喝足之后,要送王陵的使者回去,王陵的母亲要求单独送一送,顺便叮嘱几句。项羽当然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王老太太把使者拉在一边,说了心里话:“以前在县里,我也见过汉王。别看当时不怎么样,可我也看出来不是一般人。现在我落到项羽军中,也观察过,这个小子绝不是汉王的对手。以后,天下迟早是汉王的。你这次回去,替我给我儿子捎个口信,让他一定要好好跟着汉王,别因为我分心。我都一把年纪了,不想拖累儿子,今天我就死到这了,你赶快走。”说完,老太太突然拔出使者的佩剑,自杀了。

    王氏倒在血泊之中,把项羽气坏了,后者一声令下,将王氏扔进油锅。可怜王氏已死,尸首又遭油烹!

    此等行为真是令人发指!

    在这一点,项羽做得的确太过分,无论从道义还是从自身利益上来说,都是极为愚蠢的举动。从道义上来讲,王氏为长者,又已经自杀了。项羽作为晚辈,与王氏、王陵都没有深仇大恨,油烹王氏的尸体则太过惨无人道。从自身利益来讲,虽然王氏自杀与项羽挟持王氏为人质有关,但是人毕竟不是项羽亲手杀的。如果项羽有刘邦的手段,这时候趴在王氏的尸首前洒几滴眼泪,厚葬王氏,即便是王陵不感激,起码也不至于恨项羽入骨。人都死了,烹之,对项羽而言没有一点好处;厚葬,起码还能挽回一部分影响。可是项羽放着好事不做,偏偏要做蠢事。

    使者逃回王陵军中,将王氏托自己带的话以及王氏死后的下场讲了一遍,王陵痛得当场晕倒。醒过来之后,王陵咬碎了钢牙,从这以后铁了心跟着刘邦打项羽,帮助刘邦安定天下,因功被封为安国侯。刘邦死前安排后事,就提到王陵之才可以担任丞相。虽然史书里没有详细记载王陵的功绩,但凭此两点,可见王陵为刘邦的汉室江山立下了多少功劳。这样一个人才,项羽生生地把他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白白便宜了自己的对手。

    这说明什么?是项羽自己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步田地,项羽犹未提高对刘邦的警觉,仍然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打田荣。临走的时候,项羽发布了征集令,命令九江王英布率军跟自己一同出征。一直以来,英布都是项羽最为倚重的猛将。有英布在,许多硬仗、大仗都不是问题。为了在对田荣的战争中速战速决,免得夜长梦多,项羽很希望老部下能帮助自己。然而,九江王英布以患病为由,拒绝出征,仅仅派手下带了几千人马前来,略表心意。

    英布为何缺席这次出征,其内心真实想法已经不可知。但根据情理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种可能是英布真的病了。虽然称病不出常常是古人表示拒绝的一种方式,但也不能说所有的“称病”都是撒谎。英布也是人,恰好此时生了病也不是绝无可能的事。

    第二种可能是英布满足于九江王的生活,不愿意再冲锋陷阵。他是猛将,每次打仗打得都是硬仗、恶仗。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没过上舒服日子的时候,许多人会因为欲望努力地去争取。等到过上舒服的日子,再让他辛辛苦苦去拼命,许多人就会退缩。英布此时毕竟是三四十岁的人,刚当了几天逍遥王,尝到了富贵生活的安逸滋味,很可能就失去了厮杀的勇气。

    第三种可能是英布不满项羽的不尊重。从项羽的角度来看,英布的九江王是项羽封的。不管英布现在是什么地位,在项羽眼里,英布还是他的手下,是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但从英布的角度而言,英布此时已经是九江王,是一方诸侯,从身份、地位上来说,他与项羽是平级。这时候,项羽还是用对部下的态度要求英布随自己出征,很可能让英布心里不痛快。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会使英布最终拒绝随项羽出征。如果项羽有刘邦的心思,很可能找出英布不跟随自己的真实原因,施以有针对性的手段进行弥补。

    但是,项羽毕竟是个莽夫,缺乏头脑,他没有深究英布拒绝随行的深层次原因,只是简单地开始怨恨英布。从此,昔日的君臣开始变得“同床异梦”了。

第32章弑义帝熊心

    就在项羽的军队走在讨伐田荣的征途上时,在风景婉约的深秋江南,正上演着一幕凄凉的惨剧。

    手持利刃的楚将用狰狞的表情掩饰着自己的不安与不忍,将宝剑猛地刺去。芈氏家族最后一位王义帝熊心,就这样瞪大着双眼,带着诡异的微笑,倒在了血泊之中。

    杀死义帝熊心的,是九江王英布的属下。而命令英布杀死熊心的,正是熊心昔日的臣子、今日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分封天下的时候,因为熊心不肯开口立项羽为天下之主,项羽极为愤怒。在陈平声东击西的建议下,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将熊心的国都改到了郴县。

    郴县,今天的湖南郴州,距离彭城两千多里,地处五岭北麓,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在先秦时期是苗蛮百越等南方尚未开化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五岭又称南岭,指的是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间不仅密布着曲似羊肠的河道,山路也是崎岖升降,艰险难行。有五岭阻隔,又可以想象出郴县当时是何等偏僻。在战国初期,郴县一带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楚国人称其为“菻”,意为“长满青蒿”的地方。到了战国中期,楚悼王拜吴起为相,南平百越,占领了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楚前怀王熊槐在位时期,菻这个地方才形成一定规模的城池,改称为“郴”,意为“边远之城”,也有解释说意为“林中之城”。

    相比之下,彭城在尧帝时期就是大彭氏国的国都,据说之前的黄帝也曾以这里为都城,其繁华程度哪里是郴县可以比拟的?因此,虽然项羽宣布更改熊心的国都,熊心却不肯离开彭城。

    当天下诸侯纷纷到封地就国时,项羽也急于“衣锦还乡”。一城不能容二主。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派手下部分将士先行赶到彭城,以兵戎胁迫。被逼无奈的熊心流着委屈的泪水携文武官员出发了。跟着熊心迁徙的官吏留恋彭城的舒适生活,实在不愿意到郴县去,一路上颇多怨言,行进缓慢。项羽将这种情况归咎于义帝熊心,秘密向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下达了杀死义帝的命令。公元前206年,这一年被称为义帝元年,又被称为汉高祖元年、汉高帝元年,就在赵王歇复位、张耳投奔刘邦的同一个月,刚刚渡过长江的熊心被英布手下赶上杀死,命丧江南。

    熊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了。项羽并没有声张,大摇大摆地回到了彭城。

    对于项羽而言,熊心是个没用的废物。其实,对于刚刚起兵反秦的项氏家族而言,熊心曾是一把保护伞,是一面聚将旗。有熊心坐在楚王的位子上,才使得项梁、项羽能够顺利地招兵买马,得到楚人的拥护。其实,项氏与熊心之间,不存在谁对谁有恩、谁对谁负义的问题,而是彼此利用的关系。无论对其中哪一方而言,另一方都既是战友又是敌人。当秦国这个第一目标消失后,项羽和熊心就只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显然,熊心并不具备反戈一击的实力。

    对于楚后怀王熊心,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宋朝大文人苏轼在《论范增》一文中就曾称赞说:“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虽然被选出来做傀儡,但是聪明的熊心显然发现了自己的处境极为危险。在项梁掌权期间,没有机会反击的熊心非常能忍,没有轻举妄动。项梁刚死,熊心就抓住这个机会出击,迅速剥夺了项羽以及吕臣的兵权,又拉拢吕氏,用吕青、吕臣父子为重臣,制衡项氏势力。同时,他提拔对项氏不满而且没有根基的宋义为上将军,又让刘邦独领砀郡兵卒,以进一步打压项羽。这些充分证明熊心胸中有城府,行事很果断。

    在接下来的反攻秦国行动中,怀王熊心也坚决不给项羽机会,让刘邦负责西进咸阳,让宋义带着项羽在安阳吸引秦军主力,拒绝了项羽“愿与沛公西入关”的请求。

    虽然史书记述不多,但仅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熊心是一个头脑清醒、善于决断的人。但是,熊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错用宋义。宋义显然是一个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辈,不堪大用。熊心却被宋义的名声和口才蒙蔽,拜其为将。结果,项羽斩杀自以为是的宋义,又漂亮地打赢了巨鹿之战。兵权落到到项羽手中,熊心再度成为傀儡。当然,用宋义,对于熊心来说也是无奈之举。他没有机会接触军事,也没有时间去慢慢考察人才。

    重新被项氏控制的熊心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以毫无商量余地的语气应对项羽的试探,杜绝了项羽借大义名号占有天下的可能。这一行动显然使熊心死亡的时刻被大大提前了,但也显然给项羽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熊心就这样匆匆登上历史舞台,又匆匆退场。

    也许是受项羽驱逐义帝的启发,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因被项羽迁为辽东王的燕王韩广不肯就国,受封为新任燕王的原韩广部将臧荼举起屠刀,将韩广杀死,占据燕国、辽东两地,即燕王之位。

    至此,义帝死,义帝之楚国并入西楚;胶东王死,济北王死,胶东、济北两国并入齐国;辽东王死,辽东并入燕国;塞王、翟王降汉,塞国、翟国并入汉国;原韩王死,新韩王立;代王歇复赵王位,赵王张耳降汉,陈馀即代王位。包括自己在内,项羽封过的二十二位帝、王、侯,此时灭了六国,死了一帝四王,反了三王一侯(田荣、赵王歇、刘邦、陈馀),降了三王。由此可见,项羽的分封相当失败,是导致天下大乱的一大因素。

    自从暗害了义帝熊心之后,项羽就陷入了马不停蹄四处平乱的麻烦中。后世许多人在评价项羽时,都认为项羽是因为谋杀怀王熊心才价项羽时,都认为项羽是因为谋杀怀王熊心才使得诸侯愤起讨伐。这是一种很荒谬的、一厢情愿的皇权思想。

    在项羽分封的诸侯中,除汉王刘邦、临江王共敖之外,都不能称得上与熊心有深厚感情。诸侯根本不会把熊心的生死放在心上。共敖参与了追杀熊心的行动,既没有阻止项羽,也没有搭救熊心,可见也不算什么忠臣。刘邦志在天下,与熊心也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不存在君臣之义。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随处可见权臣弑主、奸臣篡权的事件。如果诸侯真的如此拥戴熊心,怎么会眼看着项羽夺走熊心的都城?所以,诸侯反项羽为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义帝熊心,虽然他们中有人以替义帝报仇为借口。

    自己种下了因,就得自己来吃这个果。项羽四处救火,开始了疲惫的征程。可是,按倒葫芦浮起瓢,想平定天下,哪那么容易!

    项羽对形势判断错误,又因为自身失误导致大量人才流失。他的命运,已经在此时确定了。

    有君王运,无君王命!

    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都得深入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做自己适合并擅长的事,方能最终胜出。能驾驭的叫梦想,反之就是空想,把空想当梦想,反受其乱。

第33章讨项宣言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冬,项羽的大军终于杀进了齐国,与田荣指挥的齐军在城阳(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富春北部)会战。项羽的楚军毕竟名不虚传,将齐军杀得狼狈逃窜。田荣在心腹的保护下逃跑,不料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被县里的人杀了。

    失去领袖的齐国成了一块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的面团。项羽火气也大,把对秦国干的事重新干了一遍:把齐王宫殿纵火烧为平地,把投降的齐军将士全部活埋,虏获大量的老幼、妇女为奴。楚军马不停蹄,从城阳一路杀到北海(今山东淄博以东、掖县以西地区),所过之处几乎全都化为废墟。人都是被逼出来的。项羽的残暴终于使齐国人同仇敌忾,由屈服变为反抗。田荣死了,他的弟弟田横还在。利用齐国人的愤怒与恐惧,田横收拢了万余人马,重新占据城阳。本来打算速战速决的项羽因为战略上的愚蠢,被田横绊住了。此时,连续作战的楚军已经开始疲惫、思归,齐军却在保家卫国热情的鼓舞下变得勇敢顽强。此消彼长之下,楚军与齐军交战数场,始终未能夺回城阳。这一来,项羽就开始倒霉了。

    在项羽跟齐人纠缠期间,仅凭一封书信就改变了项羽作战计划的张良已经逃到了刘邦身边,从此正式成为刘邦的臣子。

    为了进一步给项羽制造麻烦,同时为了成全张良对韩王的感情,刘邦特意选择了韩国贵族后裔姬信,承诺将封他为王,命他夺取韩国。刘邦选择的这位韩国贵族后裔,是战国时期韩国第十九代国君韩襄王姬仓庶子之子,也就是韩襄王的孙子。

    韩国国君是西周姬姓王族一脉,也姓姬。但按照当时的习俗,对于诸侯不称姓。比如秦始皇嬴政,本来姓嬴,但是史书里称其为秦王政或赵政(因嬴政出生在赵国)。再比如姬豹,也是西周王室后裔,但是在史书里不叫姬豹而称魏豹。同样的,刘邦选择的这位韩国贵族后裔,名字应该叫做姬信,但是在史书上却叫做韩信。这下,麻烦来了:当时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来自于淮阴的大将军韩信,一个就是韩国贵族韩信。

    姬信带了大军杀到韩国,新任韩王郑昌不禁打,而项羽又被绊在城阳不能支援。因此,在姬信的进攻下郑昌很快投降。刘邦履行约定,当即封姬信为韩王。从此,史书为了把他与淮阴韩信区别开,就称他为韩王信。

    项羽的失策不仅仅丢了一个韩国,还给死对头刘邦送了一宝——陈平。

    原来,在汉军出陈仓围废丘的时候,刘邦带着兵马往东靠了靠,离着殷国就不远了。殷王司马卬没等刘邦杀到,就降了汉。项羽急忙拜美男子陈平为武信君,让他带人平叛。陈平还真行,带着人马杀到殷国,刚打了三两下,司马卬(ánɡ)又毫不含糊地降楚了。这场胜仗对项羽太重要了,等于救了火一样。大喜过望的项羽当即封陈平为都尉,赐黄金四百两。

    没想到,陈平的滋润生活并没过上几天。

    当时,刘邦见项羽在城阳跟田横大眼瞪小眼,乘机溜了出来,直奔殷国而去。这位殷王司马卬真是了不起,跟没骨头一样,立马再度降汉。司马卬的再次叛变令项羽怒火万丈。项羽把司马卬的这次叛变归咎于陈平。在他看来,如果陈平像他一样宰了司马卬、坑杀殷国降卒,刘邦哪会捡到这个大便宜?眼见着局势崩坏,自己又不能脱身,本来就暴躁的项羽有些发疯了,传出话来要杀陈平出气。一肚子坏水的陈平哪会给项羽这个机会,当即挂印封金,表示跟项羽恩断义绝,单人独剑去投刘邦。

    那时候交通不便,陈平要投刘邦,中间山隔水阻,遭了不少罪。尤其是在一次渡河的时候,撑船的看陈平穿着打扮,猜出他是个逃亡的将军,认定他腰上缠着金银珠宝。当时正是乱世。渡陈平的几位船夫互相努了努嘴儿,使了使眼神儿,全都心领神会,单等船到江心就要把陈平弄死。陈平是个机灵鬼,当场就看出来情形不妙。如果一般人见情形不妙,大概要开口求饶。这绝对是错误的。贼最怕被人认出是贼,难保不杀人灭口。就算会水,跳船,水性再好哪能好过这几个常年使船的?在这个节骨眼儿,不能不佩服陈平的急智。陈平不慌不忙,笑着脱掉上衣,跑上去帮船夫们划船。这几个船夫互相偷眼一看,陈平腰间空荡荡,扔在船上的衣服也轻飘飘,没带着巨款,不值得背一条人命,当即取消行动,顺顺当当把陈平送过了江。

    一路上晓行夜宿,陈平到了修武(今河南修武县),通过汉将魏无知的引荐,与另外六个来投刘邦的人才一起得到了刘邦的召见。

    萧何曾经说过,刘邦有傲慢、看不起人的毛病。这时,刘邦老毛病又犯了。通常来说,一个君主遇到有人来投奔,应该考校一下来者的才学,量才为用。刘邦倒好,领着七个人吃了顿饭。吃饱喝足之后,刘邦抹了抹嘴:“好了,吃完了,都下去休息吧!”另外六个人唯唯诺诺地退下去了。陈平一看,心道:要遭!今天见了汉王一面,下回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那这段日子里我算干吗的呢?他马上对刘邦说:“大王且慢,臣来见大王是有要事,必须今天跟您说,要不就来不及了。”刘邦一时好奇,留下来听陈平细说天下大势。

    听过之后,刘邦大喜,知道今天又遇上人才了,马上问:“你在项羽那当什么官?”

    陈平回答:“项羽封我做都尉。”

    刘邦当即拍板:“好,我也封你做都尉,!你先干着,等立了功,还有封赏!”

    都尉是仅次于将军的武职,没等陈平立功,刘邦就赏了陈平这样一个比较高的职位,还让他兼任参乘、护军,在自己身边担任警卫,以便于随时问策,同时负责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监督诸将。

    刘邦的任命一下,诸将不高兴了,纷纷议论:“大王刚得了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呢,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这叫什么事啊!”刘邦还是个倔脾气,听到属下的议论,反而更加宠信陈平。他可不怕手下跟陈平有矛盾。越有矛盾,陈平才越不会包庇这些将领。君王之道就在与制衡,绝不能让自己的臣子成为一块铁板。刘邦自然深谙此道。

    刘邦得了陈平,有萧何、张良、陈平、曹参、郦食其、陆贾等出谋划策,游说纵横,又有韩信、张耳、卢绾、樊哙、周勃等领兵作战,冲锋陷阵,掌控着巴蜀、汉中、除雍国外的秦川、河南,又有韩国、西魏跟随,有齐国、赵国、代国对楚国的牵制,形势一片大好。

    项羽这个昏招迭出的西楚霸王,就这样把一位又一位可以辅佐帝业的人才、可以做助力的盟友送给了刘邦。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虽然孟轲先生早就喊出了“舍生取义”的口号,但向来瞧不起儒生的刘邦显然有自己的看法。

    那是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的三月间。项羽久攻城阳不下,被田横拖在齐国。汉王刘邦在河南边上晃了几圈,发现项羽根本没心思理他,立即点齐人马直奔彭城,企图捣毁项羽的老窝。

    这一回,刘邦带的人马非常多,集巴蜀、汉中、塞、雍、翟、殷、韩、河南、西魏等地的人马,凑齐五十六万大军,带着张耳、申阳、郑昌、姬豹、司马卬气势汹汹地杀向彭城。

    在路上,刘邦还得知了一件好事:义帝熊心被项羽害死了。这可是鼓动天下人反项羽的一个绝佳借口啊!刘邦心里欢喜得不得了,表面上则伤心欲绝,号啕大哭,为义帝举办了持续三天的隆重丧事,向世人展示他的有情有义,同时突出项羽的无情无义。刘邦还发表了一段讨项宣言:“灭亡秦国以后,天下诸侯一致通过,拥立了义帝,以臣子之礼侍奉。可是姓项的居然不守人臣之礼,不仅放逐义帝,还在项的居然不守人臣之礼,不仅放逐义帝,还在江南把义帝杀害,真是大逆不道的畜生所为啊!今天寡人和诸侯全身缟素,为义帝发丧。我发誓,要带领诸侯一道讨伐凶手,为义帝报仇!”

    刘邦话说得漂亮,其实还是为攻打项羽找借口。项羽是下手早了。若是晚上几年,熊心不死在项羽手里,也得死在刘邦手里。

    不过刘邦肯定是会让熊心安乐死的,自己要个好名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039/ 第一时间欣赏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节!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所写的《历代王朝更迭》为转载作品,历代王朝更迭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历代王朝更迭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历代王朝更迭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历代王朝更迭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历代王朝更迭介绍:
根据真实史实所收集记载的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开拓历史视角,让我们中国人更懂中国人的历史。历代王朝更迭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历代王朝更迭,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