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我要做太孙TXT下载我要做太孙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要做太孙全文阅读

作者:我要做皇帝     我要做太孙txt下载     我要做太孙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0章 朱棣

    梓宫发引:民间俗称“出殡”。

    就是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之说。

    明代帝后葬期仅皇后有梓宫发引“例不出百日”的记载,皇帝只是择吉而葬,停丧或长或短没有定制。

    在历史上太祖朱元璋死后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后竟停礼拜仪式,古称“虞礼”。

    虞礼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举行,八虞在京城之外举行,都由护丧官员主持行礼。九虞礼行过后,神主附享太庙,至此,丧礼才告结束。

    而朱标并非皇帝,所以只要择吉日而葬就好,并且因为城外仍有许多百姓在那里一直的守候。

    或许是知道太子朱标的丧期近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前往承天门打探消息,想要知道太子爷何时出殡。

    在原本的历史中,太子朱标是死于四月二十五日,史料中记载他是在八月份安葬于孝陵。

    可是现在朱元璋不忍百姓再多等待,况且这样聚集也不好,京城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朱元璋便命令礼部选了个就近的吉日,与七日之后出殡安葬。

    百官需要穿服去送别,并且要一直哭到近郊,也就是皇陵附近才能结束。

    准备要去出殡的时候,宫里还要反反复复的进行一大堆繁琐的礼节,介于礼节实在太过于繁琐,实在不忍赘述,让人眼花缭乱就是了。

    反正就是不停叩拜,不停的在不同场所里面更换不同服饰,最后直到所有准备工作全都做完之后,棺椁才能起驾出殡。

    需要一直步行出宫门,再然后换乘马匹,起到皇陵去。

    而且这一路骑马也不能闲着,需要在途朝夕哭奠临。因为沿途经过的地方,百官和四品以下的命妇,还有军民耆老,世代沿袭的军户和匠户在沿途设祭。

    到了皇陵之后,还需要到献殿去行礼,首先要行虞礼。

    初献要献帛和献酒,然后还需要读祝文,读完之后,还得行礼,最后是亚献(第二次祭酒)和终献(第三次祭酒),最后再叩拜四次。

    在出殡这一天,朱允熥只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

    这一套繁琐的程序就是记下来都难,更别提还要去实行了。

    所幸有礼部的官吏在一旁指引,自己只要照着去做,这才能不出岔子。

    这一天朱允熥并没有像哥哥朱允炆一样放声嚎啕大哭,只是泪流不止,说不出的伤痛。

    从此之后与父亲就阴阳两隔,再无相见了……

    父亲不在,以后的路就只能自己走了,狂风暴雨只能够自己面对,再也没有大树为自己遮风挡雨,没有庇护之所了……

    所以朱允熥哭得很伤心,真情实意发自肺腑的痛哭。

    若有来生,我们还做父子!

    朱标的葬礼注定是盛大的,还不在于器具有多隆重,乃在于送葬的人。

    百姓们自发的为太子送葬,一直送到了孝陵,一路上哭泣哀嚎,泪水直就,当真是感天动地。

    古往今来能够有皇子如此得人心者,非大明太子朱标莫属!

    当太子朱标安葬的时候,他薨的讯息也通过驿站,传到了各个藩王之处。

    因为太子的薨逝并不算是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所以并没有用最高的速度传递,可即便是这样,一天驿卒奔驰也有三百余里。

    各个藩王面对自己兄长的死亡,大多都是痛苦伤心,涕泪交加。

    虽然是生在帝王家,可是太子朱标早早的就确定了继承人的身份,各个藩王到了成年之后也都各自就藩去了。

    因此在他们中间没有产生为了争夺皇位的闹剧,所以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

    再加上太子朱标非常懂得礼仪,做兄长的也很照顾弟弟们,因此在兄弟之中很有威望,也很得人心。

    一听到太子朱标没了,自然伤心流泪。

    可也有例外。

    南京距离北平两千余里,四皇子燕王朱棣却早早的收到了消息。

    “属下见过燕王殿下!”

    此时一个身披黑色袈裟,年有五十的和尚出现在了朱棣面前,只见这和尚眉毛粗黑,比一般人要长上许多,留有一撮浓密的短须。

    一双眼睛明亮异常,如同鹰隼一般,却又透出几许狡诈之色。

    “坐下说吧。”

    坐在书案后面的这人满脸英武坚毅,身材魁梧,体态结实,面庞呈现健康的麦色,颇有将伍之气,年纪看起来三十有余。

    这位就是当今皇帝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在原本历史中的大明永乐皇帝,明成祖!

    朱棣自从接到太子薨逝的消息,就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思量权衡。

    可想了半日,朱棣仍然没有理出一个头绪,只好命人把道衍和尚请过来。

    道衍和尚也不客气,走到旁边的椅子跟前便坐了下来,开口问道:“看王府里正在张罗祭拜的事情,莫非是南京出了事情?”

    朱棣眉头紧皱,说道:“我兄长太子朱标薨逝了……父皇让各地藩王就地悼念祭拜,不可回京。”

    道衍和尚吸了一口气说道:“这也正常,各地藩王若是回京奔丧,动静太大,而且需要耗费大量钱财,皇上由此考虑也是应当的。”

    “唉……”,

    朱棣叹了一口气感慨的说道:“太子的身体一向不算强壮,没有想到竟然会英年早逝,这让父皇如何接受得了啊。”

    道衍和尚接着说道:“老朽也听说过太子身体孱弱,长安一行就带着疾病,回到南京之后一直没有痊愈,

    没想到竟然因此而亡故,天意使然,非人力所能左右,还请殿下节哀顺变,不必未必哀伤太过。”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兄长天不假年,让我这心里很乱,请大师为本王念念经,超度一下兄长的亡灵……”

    道衍和尚却摇摇头说道:“经什么时候念都可以,但是现在殿下所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念什么经,而是该想想以后如何打算。”

    驻地揉了揉发紧的眉头,说道:“本王现在头脑一片混乱,哪里还能够想那么多,既然大师说到这里,就请大师为本王舒缓舒缓吧。”

    道衍和尚姚广孝是何等精明之人,当听到朱棣的召见之后就立刻明白了朱棣找自己的目的。

    所以根本就不用多说,因为有什么样的谋划二人心里早就再清楚不过了。

第31章 野望

    姚广孝眼睛之中流露出来一丝锐利,说道:“老朽请燕王殿下准备做皇帝!”

    姚广孝虽然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

    他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洪武年间,因其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祈福。

    姚广孝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

    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谋反定信心。

    以后更是一路支持朱棣夺位成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

    而著名的白帽子事件,王上加白成为皇,就是出自此人之手。

    既然是自己身边的谋士,出这样的计谋朱棣并不意外。

    只是有些不敢确定的问道:“父皇会不会把皇位传给我?”

    姚广孝反问道:“殿下以为呢?”

    朱棣眉头紧锁,好像自言自语说道:“父皇曾说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那父皇可立的只有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五弟朱橚并不符合……”

    他所说的是事实,按照《明史》记载,马皇后一共为朱元璋生下了五子二女。

    分别是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

    按照嫡长继承制,当轮到老二朱樉了。

    可朱棣又皱着眉头说道:“二哥行为不检点,多次受到父皇的责备……三哥性情骄狂,不守法纪,残暴无度,为非作歹,在封国多有不法之事……”

    姚广孝嘴角扬起一抹笑容问道:“所以殿下以为自己的胜算很大?”

    朱棣见他不认同,不由得问道:“若立二哥秦王,三哥晋王,恐不能服众……大师以为呢?”

    姚广孝并没有回答,而是说道:“若皇上隔代传位,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呢?”

    “不可能!”

    朱棣挥手说道:“这不可能!我侄子允炆才十五岁,况且他的身份也既非嫡子也非长子,真要立他为皇太孙,这么多皇子谁会服他?!”

    “不要说我那允炆侄子,就连允熥都比他更加名正言顺,只是他幼年丧母不得皇兄的喜爱,性格太过懦弱,丝毫没有刚毅,

    父皇虽然怜悯他,可是从心里不喜欢他,而他自己也根本对皇位不会有觊觎之心。”

    朱棣说到激动处,冷哼了一声又说道:“倒是允炆颇为守礼,懂得孝道,得人称赞……

    不过他一个宫门都未出的皇孙,能有多少能耐,怎么轮都轮不到他!父皇是绝不会隔代传位的。”

    姚广孝见他这样笃定,不由得在心里暗暗高兴。

    当下说道:“殿下肯定皇上会在诸位王爷中选择一位立为太子?”

    朱棣极为坚定的说道:“会!父皇一定会的!而且本王相信本王的胜算很大!一旦要选立太子,本王在朝中的呼声一定最高!”

    姚广孝此时满脸欣喜的说道:“那属下就祝王爷旗开得胜,早日如愿!”

    朱棣又看着姚广孝,眼中流露出智珠在握的神采说道:“大师也这么看吗?”

    姚广孝脸上依旧挂着笑容说道:“属下如何看待并不影响结局,殿下有夺嫡之心,属下为殿下贺!”

    朱棣经过这一番诉说,里面的思路也亮了起来。

    是啊,父皇年纪大了,他难道还能够去培养一个未成年的皇孙?

    况且一个皇孙乃是庶出,非嫡非长,名不正言不顺,和父皇亲自颁定的《祖训录》背道而驰,父皇是绝对不会做这自相矛盾的事情的!

    另外一个皇孙倒是嫡子,尽管是嫡次子可也是嫡子。

    但是一想到朱允熥那唯唯诺诺的样子,就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谁会把他当成对手?可笑!

    能够和自己有竞争的就是自己的兄弟了。

    二哥三哥又实在不成器,父皇心里再清楚不过,他们的希望应该不大。

    那应该就轮到我了!

    至于别的兄弟,除了五弟之外,他们都是庶出,于礼法不和,他们的希望更是惨淡……

    可也不能不防!

    若是阴沟里翻船,那玩笑就大了!

    于是说道:“虽说本王有些希望,可是其他兄弟也不可不防,除了二哥三哥和五弟这些嫡子之外,别的王爷也需要有所注意,免得阴沟翻船……”

    “十七弟朱权去年被封为宁王,他自幼聪明好学,善于谋略,工于心计,不可大意,

    他虽然还未就藩,可大宁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其中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可见父皇对他的喜爱……”

    又盯着姚广孝说道:“大师,太子薨逝,我们这些藩爷只能就地祭拜,可也需要打发人前去祭奠,本王想要劳烦大师走一趟如何?”

    姚广孝连忙说道,“殿下但有所差,属下无不遵从……”

    “那就有劳大师走一趟了。”

    送走了姚广孝,朱棣站在城楼上望着天边已经西下的夕阳,在红霞的映照之下,脸上满是红润色彩。

    也始终挂着踌躇满志的笑容。

    太子之位就像是美味的猎物,当太子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没有人会觊觎,哪怕有这样的想法也只会深深埋藏在心里。

    因为太子朱标无论是在兄弟们中间,还是在文武百官里面,都太得人心了。

    每个兄弟都知道自己和他争不得,也争不了,争不过。

    而且旁边又有严父朱元璋站着保驾护航,谁敢妄动心思?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太子不在了,父皇的年龄大了,或许很快就会决定继承人选。

    尤其是对明面上把握比较大的朱棣来说,似乎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应该是他的。

    而朱棣也正是这么想的!

    所以现在的朱棣心里有些激动。

    而他也明白,自己虽然派遣了心腹前去,可是并不能做什么,甚至都不敢做什么。

    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没有哪位皇子敢搞事情!

    按照他的脾气,越是百般筹谋、努力争取,越有可能被他所猜疑,可能本来该是你的,倒是在朱元璋的一气之下就能给了别人!

    朱棣只盼望着快点得到消息!

    若是真有对自己不利的,有姚广孝在也可以及时扭转。

    可是他并不知道,走出王宫的姚广孝嘴角扬起一抹奸滑的笑容,口中呐呐说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正好!”

第32章 自保?

    书房之中,朱允熥一身素色服饰坐在椅子上,因为太子朱标虽然已经安葬了,可是仍在孝期之内,所以衣服以素净为主。

    没有明黄的耀眼,也没有针织锦绣的华丽,就连身上的装饰也尽可能的不显奢华。

    如此倒也符合朱允熥的审美,谁也不愿意天天套着重重的各种衣裳走来走去。

    就像现在这样,在自己的这片天地里,可以没有那么多的拘束,穿着也更加随心。

    就像在家里喜欢换上宽松的衣裳,没有人穿西装打领带一样。

    椅子后面垫了一个软枕,朱允熥找了个比较舒服的姿势斜靠着,有点像是京城躺。

    身体在极其放松的情况下更加利于思考,而此时的朱允熥就正在思考人生最为关键的大事:生死!

    那天晚上朱元璋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让自己就藩只能是将来的皇帝才能给的恩典。

    这样别人才会称赞新皇仁德,厚待已故太子的儿子,才会彰显出来他的恢宏大度。

    如果朱棣名正言顺的承接太子之位,那么他继位之后肯定会厚待自己的,因为他的皇位是来自于朱元璋。

    得位名正言顺,谁也反驳不了。

    即便是有人打着已故太子之子的名义谋反叛乱,也根本掀不起什么波浪。

    朱元璋都认同的继任太子,谁敢拿这个明义胡来?说出去只会让人认定他的谋逆,只会引起抵抗,所以没有人会做这种蠢事的。

    其实朱允熥对于自己的叔叔朱棣做皇帝并不排斥,可关键是朱元璋选择的继承人是朱允炆!

    朱棣是因为掀起了战乱,是谋权篡位得来的皇位,所以他才会小心谨慎,把朱允熥软禁起来。

    在原本的历史中,自己会在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娶了兵马指挥赵思礼女为朱允熥之妃。

    从妃子的身份就知道,自己注定是个安乐王爷,没有强大的外戚可以仰仗,这或许也是朱元璋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朱允熥在建文元年封吴王,建藩杭州,只是未就藩,靖难之役就打起来了。

    燕王朱棣入京师后,降封自己为广泽王,居漳州。

    1402年九月,就被召还废为庶人,禁锢凤阳。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君”,意图谋反,朱允熥遂于是年暴卒,年仅39岁。

    不知道众人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律,但凡历史记载说道“暴卒”这两个字的,就是指明非正常死亡,这背后饱含的意义就太深远了。

    就差没有说是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怕有人用自己的名义谋反,为了防范于未然让自己“暴卒”了,

    当自己的命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时候,“卒”的方式太多了!

    淹死、毒死、摔死,甚至吃丹药而死,自焚而死,怎么死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自己连话语权都没有!

    死了以后,自己的后代也不能安稳,有个儿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记载“吴庶人”,而且同样遭到监禁,不得自由。

    另有一子朱文坤,《莱阳县志》卷末附记:“懿文太子后裔,明吴王允熥为懿文太子标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国,及靖难师入京,降为郡王,其年九月,又废为庶人,永乐十五年暴卒,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及长,惧祸………”

    固然有朱棣心狠手辣这一方面,自己能理解,可是接受不了!

    都说天家无亲情,可自己都死了,连自己的后代都不放过吗?!

    朱棣被朱元璋亲自立为太子的话,自己倒是还有活命的希望,可是这也不保险,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所以自己的叔叔朱棣绝不能做皇帝!

    那么自己的哥哥朱允炆怎么样呢?他会不会要自己的命?

    在历史上,自己被封为吴王,要知道吴王的这种封号可不得了!

    在朱元璋还会做皇帝以前,获封的就是吴王。

    后来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把自己的皇五子朱橚,封吴王,但朱元璋很快就后悔了。

    因为吴王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的爵位,如果再封吴王,很容易让人误解自己要传位于朱橚。

    这会引起夺嫡之争,引起党派之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杭州乃是江南地区的财赋重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一句富的流油都毫不为过!

    因此,习惯了过苦日子的朱元璋改封朱橚为周王。

    周国在哪呢?也就是在现在的h南省开封,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朝的故都。

    周国的经济实力不如吴、越富硕,但毕竟是古都,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由此可见吴王无论是封号,还是背后的意义,更或者是财富,都是最为重要的!

    可是朱允熥并没有就藩,就迎来了建文皇帝的削藩政策,一个个叔叔们被逼死,搞得天怒人怨。

    削藩都来不及,而他又怎么会让自己前往杭州就藩呢。

    所以朱允炆就是给自己开了一个空头支票,根本就不准备兑现!只是听起来好听而已!

    如此倒也罢了,自己大不了就过得清贫一些,起码还有命在不是。

    可坏就坏在朱允炆太着急削藩了,自己皇位都没有坐稳就大开杀戒,而且杀的还是宗室王爷,百官将士们怎么会不寒心!

    其实当说到历史上倒向朱棣的那些人时,有一部分确实是为了投机,为了从龙之功,为了高官后位。

    可是,仍有一些是实在看不惯朱允炆的所作所为,看不惯他的逆天政策。

    就是强如汉武帝,也会采用温水煮青蛙式的推恩令,慢慢减弱藩王诸侯的势力和影响,根本就不会一下子撸到底。

    可是朱允炆呢,不但一下子撸到底,还要刨根儿!

    不但要你的王位,要你的封地,要你的赋税,还要你的命!

    建文元年,刚继位的第一年就干掉了五位藩王,你说这不是作死吗!

    真是心急的嫌命长了!

    朱允熥不知道朱允炆想不想要自己的命,可是他知道,朱允炆就是一个巨坑!天坑!

    能把人坑死那种!

    自己没本事还学人家乱削藩,你这不是找死吗!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天坑的威力了。

    所以,自己绝不能让朱允炆做了皇帝!

    哪怕是哪一位藩王做皇帝也比他要好!

    侧卧在椅子上的朱允熥眼睛渐渐流露出锐利的光芒,手掌也渐渐握紧。

    自己绝不能够把命交在别人的手里!

    把生死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何等愚蠢!

第33章 夺权?

    朱允熥相信,在朱元璋死之前到这几天时间里面,自己谋划出来一条逃命之路应当是不难的。

    需要准备的就是通关文书,自己有郡王的令牌,这个轻松简单,只需要沿途备上一些快马就能逃命了。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爱护家人,出了名的护犊子,只要不是谋反,他应当不会太过为难自己。

    如果准备的再充分一点,还可以带上金银带上一支人马出海,找个地方做个岛主。

    现在东南方向应该有许多大的岛屿都是无主之地,正好可以拿来。

    而就这么走了,能甘心吗?

    朱允熥不愿意走!

    这里才是他的家,才是他生长的地方!

    外面即便是再好,那也是客居,心里也始终装在这里。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朱允熥是绝不会走的!

    况且走了就绝对安全吗?

    历史上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有传言就是为着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找到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朱棣是绝不会让他活的!

    自己尽管也可以走,尽管也可以占个岛屿,可朱棣知道以后必然会发动大军前来攻打自己。

    谁又能够抵挡大明水军?

    所以逃走也不安全,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可是难道自己要像建文帝那样东躲西藏一辈子吗?

    自己做不到!

    隐姓埋名,妻儿不得顾,活得人不人鬼不鬼,愧对父母!愧对苍天!

    朱允熥宁可站着死,也不愿憋屈求活!

    “我的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朱允熥在心里默默的念道:“

    这都是你们逼我的!

    退无可退!

    必无可避!

    那就只能勇往直前!

    只有得到了那个位子,才能不会受制于人!

    皇位,我要了!”

    人心最是难测,朱允熥不知道朱元璋里面是怎么想的,也猜不透他的想法。

    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力争取!

    在生死面前只有奋力一搏!

    至于结果如何,败了也不过是一死而已,还有比这更差的结果吗!

    可是要夺取皇位,自己有一个天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和淮西勋贵的关系太紧密了!

    大明王朝承平日久,疆土稳固,几乎没有什么成气候的外敌,这个时候朱元璋所求的只是稳定。

    而这些淮西勋贵武将没有了用武之地,就会渐渐不满,就会渐渐失控,到一个地步让人寝食难安。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发动蓝玉谋反大案,光是牵连被杀的就有一万五千多人,想一想这里面得有多少人才呀。

    他们都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有着充足的战场经验,见过太多的生死。

    如果这一班人被清理了,燕王谋反的话,自己如抵挡?

    在历史上,朱允炆的中央军数目众多,可依旧打不过燕王朱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中高层的将领都被清理了。

    战场之上不是军队数目多就能够获胜的,纵然需要有计谋这一面,可是再好的计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不堪一击!

    很多时候,在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奇袭,没有那么多的诡诈手段。

    在大军团作战里面,拼的就是硬碰硬,拼的就是装备和人员的素质,拼的就是战争的决心,以及兵卒的数量。

    可是当军队里面中高层被清理之后,还能够留下什么?

    军队会离心离德!

    毕竟无故被杀,含冤而死,怎不让人心凉?

    而且也由于中高层的将领被斩杀,军队到了战场上,即便是有能力的大将来指挥,也很难做到如臂使指、得心应手。

    毕竟军令需要一层一层的传递,需要一层一层的执行。

    现在摆在朱允熥面前的问题是他必须保住这些将领!

    一旦这些将领被清理,很有可能预示着自己夺取皇位的失败。

    因为除了自己,没有哪一个能够容许蓝玉等人活着。

    即便是自己夺取皇位那又怎么样,没有了这些将领的支持和后盾,已经把军方得罪的死死的,燕王朱棣谋反的时候自己用谁去抵挡?

    能抵挡得住吗?

    到时候自己还不是像朱允炆一样的下场!

    不要说自己不削藩就没事,或者用温柔的手段削藩就不会引起叛乱。

    对于一个渴望皇位的人来讲,就算是你不削藩那又怎么样?就算是你不逼迫又怎么样?

    同样有别的借口!

    只不过他选择的时机和借口不同罢了!

    朱允熥很明白,没有人能够保证燕王朱棣不谋反。

    不谋反他怎么会容许姚广孝的再三挑拨,而且将之引为心腹?

    那么这班勋贵将领就必须要保留,保住他们就是保住自己的命啊!

    所以无论是为了争夺皇位,还是为了坐得牢固,这些勋贵武将自己都必须收服!

    对,必须收服!

    朱元璋准备把他们留给太子朱标,就说明在他的心目中这些淮西勋贵用处还是很大的。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标突然死了,继任者又是没有根基的朱允炆,而不是皇室与之联姻的朱允熥,并且年纪又轻。

    这些淮西勋贵心中当然不满意。

    不满意的结果就是不安稳!

    所以朱元璋才会祭起屠刀!

    如果换做自己就行了吗?这让淮西勋贵容易接受一些,可仍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压不压得住!

    一旦无法收服这些人,他们就会成为外戚,成为不安定的因素,到时候说不定连老朱家的天下都会被推翻。

    从感情上来讲,朱元璋对他们的感情是最深的,毕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生死兄弟。

    可是没有办法,为了孙儿能够坐稳江山,他也不得不大开杀戒。

    所以这些人对朱允熥来说,就是夺取皇位的重担、绊脚石。

    可朱允熥偏偏还不能把他们踢开。

    相比于朱允炆的一身轻,朱允熥想要夺取皇位就难太多了!

    人容易杀,可难以收服啊。

    所以现在面临的关键,就是自己必须要收服他们!

    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李福王忠!”

    “奴婢在,殿下请吩咐。”

    朱允熥想通之后,就把守候在在外面的太监李福和王忠叫了进来。

    依旧斜靠在椅子上,漫不经心的问道:“东宫六局事关重大,我不想在东宫成为筛子,发生的事情人尽皆知,你们尽快安插人手接掌过来。”

    李福和王忠互相看了一眼,自己的殿下对于东宫的俗事从来都是漠不关心,今天怎么想着拿下东宫六局了?

    殿下……这是要夺权?!

第34章 东宫六局

    李福王忠二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的殿下,朱允熥眉头微皱,面色不悦的说道:“看什么,本王脸上有金子不成!”

    王忠急忙赔笑说道:“奴婢这是景仰殿下的气度,这才看得出神了。”

    朱允熥依旧冷着脸,训斥道:“你还有脸笑!到现在东宫六局竟然没有占得一席,太不争气了!”

    殿下,您之前不是也没争嘛。

    有什么样的殿下,才有什么样的奴婢呀……

    不过王忠肯定是不敢这样打趣的,尽管知道朱允熥面冷心热,可他依然是王爷,不好乱了尊卑。

    李福在一旁面含笑意,主动说道:“王忠虽然不争气,可是有王爷的调教定然能够有所进步,要不然直接沉塘了就是,殿下不必生气。”

    王忠急忙认错说道:“奴婢知错了,王爷您就饶了奴婢吧,奴婢再也不敢了!”

    又转向李福气呼呼的说道:“这个老家伙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殿下您说是把他蒸了还是煮了。”

    李福故意露出不悦的神色:“殿下,这个小家伙不知道尊重长者,一肚子坏水,奴婢看他这是没有割干净,还得回去再割一回才好。”

    “好了!”朱允熥知道他们这是在逗自己开心,舒缓自己的心情,心里面觉得温暖许多。

    可朱允熥也没有点破他们,而是接着说道:“以后在东宫之中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耳目,以前有父亲在,本王不愿意管这些事情,可现在形势不一样了……”

    轻叹了一声,又说道:“从今以后要把东宫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水泼不进,秘不外泄,如此本王才能睡得安稳一些。”

    不要小看宫里的太监宫女,在有明一朝,栽在他们手里的人多了!

    嘉靖皇帝够英明的了吧,可是他仍然差点被宫女用绳子勒死。

    正德皇帝和天启皇帝都是因为落水而死,这就奇怪了,皇帝身边的内侍是傻子吗?都不知道救人的吗?

    如果说这里面没有太监的责任,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泰昌皇帝朱常洛找内侍崔文升看病,结果吃了之后大泻不止,一夜之间竟然泄了三四次十次,导致昏迷不醒。

    后来才有了大明朝赫赫有名的红丸案。

    瞧瞧,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四分之一都栽在宫女内侍手里,谁还觉得他们这些人无关紧要?

    连位高权重的皇帝都栽在他们身上,而且还都是有据可考的。

    那皇子皇孙呢?

    没有被历史记载的又有多少?

    况且朱允熥也不是为了仅仅保命而已,自己既然要争夺皇位,那么就肯定要有所筹谋计划。

    如果东宫处处是筛子,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被人知晓了,那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周易·系辞下》中说道:“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句话的意思可翻译为:孔子说:“之所以总有‘乱’发生,其乱之源往往是由言语引发的。

    君主不能保守秘密就会害了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会丧命,很小的事情不能保密就会影响成功。”

    所以东宫必须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说说吧,东宫六局,你们有何谋划。”

    东宫六局指的是典玺局(掌玺宝翰墨之事)

    典药局(掌监同御医修合药饵,如法煎调供进)

    典膳局(掌监造膳食供进)

    典服局(掌冕笏冠帽、衮袍常服、佩带靴履等)

    典兵局(掌甲胄戈矛、弓矢刀剑等)

    典乘局(掌车马出行)

    这六局分别设有正五品的局郎一名,还有从五品的局丞一名。

    李福说道:“殿下请放心,奴婢在典膳局是是从五品的局丞。”

    撇了旁边的王忠一眼,意有所指的说道:“老家伙没什么本事,就是资历长些,只要殿下一声令下,随时可以拿下典膳局。”

    朱允点了点头,右转看着王忠。

    此时的王忠一脸窘迫,脸上都被憋红了,吞吞吐吐的说道:“奴婢隶属于典兵局……七品……,奴婢给殿下丢人了!”

    话还未落音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只觉得脸皮发烫,愧对王爷的重用。

    李福在旁边补刀说道:“这还是沾了殿下的光。”

    王忠跪在地上瞪了他一眼,这个老家伙太可恶了!落井下石!

    李福将头转向别处,只当没有看见。

    朱允熥摆摆手说道:“起来吧,不过费一些功夫就是了,你们两个谋划一下,典兵局涉及到东宫安危,绝对要拿到手。”

    “是!奴婢遵命!”二人齐声答道。

    李福说道:“典兵局原本的局郎是张平……现在的局丞为人老实,没有威胁。”

    朱允又吩咐说道:“另外四局呢,你们准备怎么办?”

    李福到底是宫中的老人,懂得东宫里面的事情多一些,开口说道:“启禀殿下,典乘局主管车马,

    其实在东宫里面有典兵局在,根本就用不着他们负责出行,他们只不过是照料马匹,修缮车架而已,

    属于可有可无,只要拿下了典兵局,或是将典乘局收入囊中,或是撇在一边都可以。”

    又说道:“典玺局主要负责玺印和笔墨之事,殿下宝印收好就行,完全可以不必理会他们,他们不敢缺了用度。”

    朱允熥这才明白的点点头,原来他们是幕后工作者,平时都难见到太子和王爷。

    再说了,印玺何等重要,非心腹不能相托,又怎么会交给他们。

    是以他们平时根本就没有印章可以管,只能够管一些笔墨纸砚,书籍字画之类的东西。

    李福看了一眼朱允熥,有些犹豫解,见朱允熥眉头微皱,这才赶紧说道:“典服局的是宫女素心,她原来是……殿下母妃的贴身宫女……”

    说到这里,朱允熥眉毛一挑,显然心中微微震荡了一下,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反应了。

    于是李福接着说道:“素心对太子妃和太子爷忠心耿耿,对殿下也心中感念……”

    看了一眼朱允熥身上的衣服,说道:“殿下的许多衣服都是由素心亲自缝制的……

    “咚咚咚……”

    朱允熥的手敲在书案上,眼睛微眯,眉头也微微蹙起,另一只手缓缓的捏这衣带轻轻婆娑。

    过了一会儿才说道:“你们亲自去摸摸她的底,看看能不能为我所用,她愿意就带来见我,若是不愿,就让她出宫吧。”

    李福心中一凝,立刻正色,和王忠答道:“是!奴婢遵命!”

    殿下,就是殿下呀!

    没有因为一面之词就选择相信,也没有因为时常照顾自己就动恻隐之心。

    在殿下的眼中,只有能不能用啊。

    李福没有觉得心凉,他知道,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殿下。

    “典药局的局郎崔文是太子妃吕氏的心腹,唯太子妃之命是从,此人在太子妃面前行事斯文,举止有礼,

    可他实际上仗着太子妃的袒护贪婪无度,而且还与宫女对食……”

    朱允熥嘴角扬起一抹诡诈笑意,说道:“那就简单了!借着这个崔文拿下典兵局,给王忠升升官职,相信母妃会答应的,你们去做吧。”

    王忠红着脸,疑惑的问道:“殿下,可是典药局怎么办?”

    他怎么会不明白,就是要借着崔文的把柄作为交换,逼迫太子妃让典兵局的官职,可是这样一来,那典药局岂不是丢掉了?

    朱允熥看着他没好气的说道,“那还不是因为你品级太低,不做交换,母妃怎么可能同意由你来掌控典兵局!”

    王忠脸上又是一红,此时已经成了酱红色,吭吭哧哧的说道:“奴婢,给殿下丢人了……”

    殿下这可是拿着一个殿药局的局郎扶持自己啊……

    哎呀,自己以前真是太不争气了!

    要是品级再高一些,也不用王爷这么费心呀!

    朱允熥说道:“崔文就先留着,既然此人贪婪无度,又触犯宫禁,早晚还会露出破绽的,我们不急……”

    “而且母妃那里也得留些颜面,不能把她们逼急了……”

    朱允熥面色一正,严肃的说道:“去吧!好好筹划,不可出了纰漏,否则自己去领板子吧。”

    “是!奴婢遵命!”

    二人知道这是殿下对自己的考验,若是做得好以后肯定还会有更重大的托付,可要是做不好……

    那就不是一顿板子的事了!

    因为二人都看得出来,殿下是要做事。

    那么作为他身边的心腹太监,就必须能够完成王爷的托付。

    要不然何所谓心腹?

    东宫六局,说起来似乎阵仗很大,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少人。

    一个东宫就一位太子,几个太子的妃嫔,加上几个郡王和郡主,而且年龄小的都是跟着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

    因此所需要的太监就更少了,又因为朱元璋对太监管束的太严格,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宫做太监。

    只是后来到了司礼监大兴,成为内相的时候,许多人为了荣华富贵,为了逃避赋税等等理由,而主动阉割。

    据说鼎盛之时,有十万太监。挥刀自宫汇聚京城,得到官府赡养的就有几万人。

    甚至到一个地步连皇帝都发怒了。

    李福王忠想要在此时的东宫这些人中脱颖而出,而且背后又有朱允熥的支持,如果这样还做不到,那就太无能了!

第35章 至孝之人?

    谨身殿里,劳累了一天的朱元璋靠在软榻上歇息。

    这些天他都没有上朝,可堆积的朝政仍然要送到他这里,再加上儿子死亡的打击,让他心神俱疲。

    以前从早忙到晚,仍是一身的精神,可是现在却感到劳累,有些吃不消了。

    要强的朱元璋不承认自己老了,他时常觉得自己还像年轻时候那样能吃能睡,能拼能杀,区区一点劳累算得了什么。

    可是精神和身体却时常发出警告,这次加上朱标的事情,让他的心柔软下来,不再那样倔强刚硬。

    “身体……是不如前了,庆童,你看朕是不是老了……”朱元璋感慨的说道。

    在一旁给他捶背捏腿的司礼监太监庆童,手上一边忙活,一边说道:“皇爷龙虎精神着呢,哪里就老了。”

    朱元璋呼出了一口气,说道:“朕以前打仗的时候,从早打到晚,越打越精神,哪像现在奏章处理的多了就腰酸背疼,你看朕的白头发是不是又多了……”

    庆童假装认真的看了看,作为朱元璋身边的太监,他的任何变化都会细细观察,又怎么会不知道他近来白发增多呢。

    可嘴上依旧说道:“是有一些,不过没有加多,反倒是更加油亮粗壮了呢,这是好现象,说明皇爷身体康健。”

    “奴婢家乡有老话说须发明亮,长寿之象,奴婢瞧着皇爷就是这状态呢。”

    “呵呵呵,你家乡的这话倒是会安慰人……”

    显然,人老了,有个人能够陪着说说话,也能够把抑郁的心情舒缓不少。

    此时有小太监前来禀报,说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求见。

    朱元璋和他身边的服侍太监都知道,蒋瓛不会无事请见,既然他求见,肯定是有事情要禀报。

    朱元璋一挥手,庆童立刻对小太监说道:“请蒋指挥使进来……”又对服侍的太监宫女示意,他们便悄无声息的退了下去。

    庆童也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起身立在一旁,低头含胸,仿佛关闭了六识,如老僧入定一般。

    “属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拜见陛下!”

    朱元璋闭着眼睛说道:“起来,有什么事情就说吧。”

    蒋瓛站起身来,依旧躬身弯腰,将一个小盒子放在小案几上,这才小心翼翼的说道:“启禀陛下,这是东宫允熥郡王殿下在……太子爷病危之时的血书……”

    “什么!”

    果然一听这话朱元璋就虎目一睁,身子立刻绷紧坐了起来,伸手就将小盒子拿在手里。

    蒋瓛继续解释说道:“当日在东宫三殿下看望太子爷之后,被太子妃打发回去了,之后他就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面,

    过了一阵子才被服侍太监王忠和李福发现,因为他们找寻金疮药,这才被锦衣卫察觉……”

    朱元璋点了点头,怪不得那天自己看见朱允的时候他的手指上包扎着。

    不动声色的打开锦盒,拿出锦布,上面的字迹已经成为了黑褐色。

    这让朱元璋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血书,在这个时代代表的意义太大了。

    只见上面血书道,“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弟子谨见佛祖当面,弟子幼年丧母、亦失去兄长,然幸有慈父关爱,悉心照料,才得生长至今。

    而今慈父有恙,药石难医,弟子常闻佛祖有割肉饲虎之善举,何况弟子之慈父,弟子愿以血肉之躯,以在世所有年日寿命,以十世轮回之苦,换取慈父安康,大明昌盛。

    愿佛祖垂怜,成全此心,弟子叩拜!”

    “哈哈哈,真是狗屁不通!……”朱元璋大笑说道:“平时不俢佛法,写出来这狗屁不通的东西,也不嫌污了佛祖的耳朵!不学无术!”

    可是鼻子微酸,眼眶里面就浸含着泪水。

    尽管是词句不通,尽管是胡言乱语,可这也是一片赤诚之心哪!

    这简直就是要以自己为祭物,为交换,要换太子活命啊!

    朱元璋虽然做过和尚,可是他并不笃信佛法,他知道在东宫也没有教授佛法的。

    因为皇宫里面需要姬妾成群,需要生养繁殖,如此才可以保证皇室的兴盛。

    如果一个个学了佛入了道,就一心想要跳出红尘俗事,一个个做起了和尚吃斋念佛,那皇位由谁继承?国家由谁治理?

    所以尽管朱元璋在成年的藩王身边派有和尚为马皇后祈福诵经,可是在年幼的皇子跟前连提都不可提。

    毕竟他们年岁还太小,太容易受外面事物的影响。

    朱允熥显然是没有学过的,只是他毫无仰仗的情况下,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要用自己来换太子的命!

    不等眼泪流下来,朱元璋就面色狰狞,声音深沉的问道:“此事他都和谁透露过?”

    在老朱的心里,既然朱允熥这么做肯定是有他的想法和目的!

    他这是要让让别人知道他的至孝至纯?

    他是想邀买人心?

    这让他不得不让往人的阴暗面想,做了皇帝多年,这是他本能的思维!

    蒋瓛急忙回答说道:“启禀陛下,允熥郡王并未和任何人提起过,连暗示都没有,就连大将军蓝玉和王爷的舅舅常升常森也不知道。”

    听到这里,朱元璋这才舒了一口气。

    可不禁又皱起了眉头。

    之前他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去招呼城外守候太子的百姓,和他们一同守夜聊天,也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如今更有这一份至孝的誓愿,仍然没有让任何人知晓。

    就连在自己面前他也没有任何的提及和暗示。

    难道他没有一丝弄虚作假,真的是至孝之人?

    蒋瓛又有些犹豫,看了看朱元璋,还是禀报说道:“陛下,属下去富乐院打探过,詹徽的家眷自从教坊司交给富乐院之后,并没受到凌辱,只是做一些粗活,连苛待都没有……”

    朱元璋眼睛一凝,不由得问道:“是谁在庇护她们?!”

    作为从底层出来的皇帝,他又怎么会不知道一个高官的家眷被扫入尘埃之后的结局呢。

    能够从容去死,就算是幸事!

    剩下的就要遭受到无穷无尽的摧残。

    打骂欺辱,把礼仪廉耻丢弃如粪土,甚至连他们做人的尊严都要完全剥夺。

    在这种情况下,只让他们做一些粗活,没有苛待,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典了!

    蒋瓛吓了一跳,急忙躬身说道:“根据富乐院打探来的消息,说是有宫里的太监去传了话,命令他们不许凌辱,并没有说是奉谁的命令……”

    “不过属下比对了图像,查看了出宫记录,得出确凿证据,这个太监就是东宫三殿下身边的太监王忠……”

第36章 打开心结

    挥手打发走了蒋瓛,朱元璋又皱起了已经有些发酸的眉头。

    他发觉最近自己的眉头总是不由得的就皱起来,尤其是听到东宫的消息,尤其是关于那个孙儿的。

    朱元璋问道:“庆童,你说三皇孙这是在干什么,明明和咱吵着要杀詹徽是他,现在又对他的家眷这么仁慈……”

    庆童连忙说道:“这都是殿下的事,奴婢实在不知啊……”

    朱元璋又继续说道:“你说他这是心慈手软妇人之仁,还是真正的仁慈?”

    论到一位王爷的事情,庆童更不敢答话,于是说道:“殿下们都是龙子龙孙,奴婢一介卑微之人,不敢揣摩……”

    朱元璋笑骂道:“你这个老货,朕又不是问你政事,就是家常聊聊天,解解闷子,瞧把你谨慎的。”

    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个皇孙朕是真看不透,以前嫌他懦弱,怕他被人欺负,后来他杀伐果断了,朕又怕他受人挑唆,怕他被仇怨冲昏头脑,

    现在又怕他回到从前,唯唯诺诺,性格无刚,到时候就藩,连王宫里的官员他都压不住,那还不是任人欺负了,怎么做咱的皇孙!”

    庆童宽慰的说道:“皇爷您也不用太过担忧,三皇孙这才多大,就藩还早着呢,您就把他当成正常皇孙对待就行了……”

    朱元璋眉头微皱,不由得问道:“当成正常皇孙?”

    庆童一愣,还以为自己说错话了,连忙解释说道:“奴婢的意思是……三殿下不是和别的王爷一样吗,都是您的后代,皇爷您正常对待他就行,不必太过劳心……”

    “正常对待……”朱元璋在心里琢磨这句话。

    是啊,自己让锦衣卫关注东宫的状况,总觉得朱允熥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可是如果按照正常人来看待的话,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按照他所说的,之前为了怕父亲勾起伤心事,怕惹父亲生气,所以凡事谨小慎微唯唯诺诺,所以才看起来不起眼。

    后来因为要替父亲报仇,所以才会杀伐果断,用尽心机谋划。

    这确实是一个正常的表现啊。

    毕竟谁还没有愤怒的时候。

    “可他庇护詹徽的家眷这是怎么回事?”朱元璋不由得说道。

    此时的庆童骑虎难下,只好勉为其难的说道:“允熥郡王殿下是个至孝的,也有太子爷的仁慈,兴许是他心里骄傲,不愿拿弱妇孺撒气吧……”

    “骄傲?他有什么可骄傲的!”朱元璋不由得嗤笑道。

    庆童只好试着说道:“兴许……兴许殿下有傲骨,是能报到正主头上,不屑于报复孤儿寡妇,奴婢……奴婢实在不知道,请皇上恕罪。”

    “啪!”朱元璋一拍大腿说道,“就是傲骨!当年陈友谅差点一炮把咱给轰死!可咱是怎么对待他的家眷的?

    咱俘虏了他的长子,很多人都吵吵着咱杀了他儿子泄愤,可是咱呢,就觉得杀人家儿子算什么本事,要杀就得杀陈友谅的本人!所以他儿子这才能留得一命。”

    说道以前的争战旧事,朱元璋明显有些兴奋:“后来陈友谅死了,他和咱可是生死大仇啊,多少次都差点把咱给弄死,咱能不恨他?

    可咱又是怎么对待他家眷的?咱给他的兄弟封伯,给他的父亲封侯,咱还给他的儿子封侯,有人说咱是沽名钓誉,哼哼……

    实际上咱是不怕他们反,不怕他们报仇!陈友谅咱都能把他给弄死,何况他的家眷,欺负孤儿寡母算什么本事!”

    庆童在一旁恭维说道:“皇爷的胸襟自然无人可此!”

    朱元璋这才心情舒畅一些,含笑说道:“这个皇孙年纪不大,倒也是有点傲气,像咱的孙子!”

    显然,对朱允熥有这样的胸襟和度量,朱元璋也感到很欣喜。

    看了一眼正在给自己松筋骨的庆童,问道:“你呢,家里还有什么人?”

    庆童回答说道:“回皇爷的话,奴婢家里父亲母亲还健在,不过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还有个哥哥照料他们,托皇上的洪福,倒是不缺什么。”

    朱元璋恻隐之心发动,说道:“朕记得你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探望了吧?找个时间回去一趟吧,在家里多住几天尽尽孝,半个月够吗?朕这里也离不开你。”

    庆童眼睛一红,忍住哽咽说道:“谢皇爷隆恩,奴婢……家里有哥哥照料,奴婢不必回去那么长时间,一两天也就够了。”

    朱元璋见他这般,显然不像是做伪讨自己欢心,可一两天,再加上路程消耗的时间,怎么会够呢。

    便不解问道:“怎么回事?给朕说说。”

    庆童忍住泪水含笑说道:“那奴婢就给皇爷啰嗦啰嗦,皇爷别嫌弃……奴婢当年家里贫寒,家乡又遭了灾,养活不了一家人,奴婢为了省下口粮给家里,也是为了活命就进了宫……”

    “奴婢的父亲知道后,就觉得给祖宗丢人,给先人蒙羞受辱,一气之下就病倒了,再也不许奴婢进家门……”

    庆童被压抑的久了,好不容易有人能听听自己的事情,所以也就忘了谨慎。

    擦擦眼泪继续说道:“奴婢每次回家探望,奴婢的父亲都会生气病重一次,后来奴婢也就不敢进家门了,害怕他们气出一个好歹来……”

    “所以奴婢每次回家,都让兄长把他们带出来,奴婢就藏起来……远远的看看他们,不敢上前去……见他们没病没灾,奴婢也放心了……”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说道:“不能在他们面前尽孝,也苦了你呀……”

    庆童哭着说道:“兄长能够侍奉父母,能在跟前尽孝,奴婢的孝心只能偷偷藏着,只能留到下辈子了。”

    朱元璋宽慰的说道:“你也不用太伤心了,你兄长有他尽孝的方式,你也有你尽孝的方式,只不过不显露罢了……”

    说到这里突然明白过来,看这庆童笑骂道,“你这个奸滑蠢货!变着法儿的来哄朕啊。”

    庆童擦了眼泪,故作一脸迷茫说道:“皇爷您说什么?奴婢愚昧,不太明白。”

    朱元璋长出来一口气,说道:“朕也是当局者迷呀……允炆知礼懂理,得太子的喜爱,他能在床前尽孝、能侍奉左右,

    允熥不得太子欢心,就只好把孝心藏在心里,为了不惹太子难过,就甘心情愿……让人误会他胆怯懦弱……,唉,太子这是做得什么孽,把一个孩子逼的委屈求全。”

    又感慨的说道:“都是好孩子啊,受委屈了……”

第37章 掌控

    庆童高兴的说道:“皇爷真是厉害,这么复杂的事情一想就通了,奴婢到现在头脑还晕乎着呢。”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少拍马屁!等会儿下去领赏就是了,朕也就是平常太少关注皇孙的事情了。”

    话虽然是这样说,其实朱元璋明白,那是因为自己皇帝做的久了。

    平常习惯了以皇帝的身份出现在人面前,有时候难免见了家人也要端着架子,以求不废了礼法。

    可是礼太多了,人就变得生分,亲情的感觉自然就不那么浓厚了。

    而自己平常又对朱允熥缺少关心,并不十分了解他真实的性格,所以才会有一种雾里看花,总也看不透的感觉。

    如今这么一明了,瞬间就豁然开朗了。

    朱允熥做的这些事情哪里有什么反常的,都是出于孝道啊。

    标儿,你有个好儿子啊。

    ……

    “太子妃救救奴婢啊,奴婢实在是冤枉,那等腌臜事情,奴婢怎么也不敢啊……”

    此时,东宫六局之一的典药局局郎身上衣衫不整,被五花大绑捆着,跪在太子妃面前连连哀求。

    旁边还跪有一个连连抽泣的宫女。

    太子妃面色非常难看,可是想到自己的心腹太监张平已经死了,而崔文又是自己的远房亲戚。

    说白了,就是自己的家里送进来的太监,是用来帮衬自己的,免得手下无人可用。

    可是吕氏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平常正派端庄的心腹居然敢和宫女对食!

    要知道这里可是东宫!

    按照常理来讲,东宫里面的宫女都是太子爷的人,他这简直就是在找死!

    而且传扬出去名声就太坏了,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秽乱宫闱的帽子扣下来,谁就一定能够说得清楚谁是主角?

    别人会不会胡乱猜测?

    就连太子妃也有可能被人指指点点!

    想到这里,吕氏不由得银牙紧咬,“说!到底怎么回事!”

    太监王忠恭敬的说道:“奴婢有事情要请见局郎崔公公,刚好碰见有人在崔公公房里行苟且之事……

    奴婢怕坏了东宫的名声,就把他给捉了,没成想却是崔公公……奴婢该死,请太子妃责罚……”

    吕氏盯着王忠,眼睛里面要喷出怒火。

    她怎么可能不知道王忠这是故意的!

    他故意抓了现行!

    又看向坐在椅子上漫不经心的朱允熥,问道:“此事还有谁知道?”

    王忠回答说道:“奴婢知道事情的轻重,所以没敢声张……”

    吕氏这才送了一口气,没有太多人知道就好,还能够把事情压得下去。

    于是对朱允熥说道:“允熥,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置才好?”

    在一旁按耐不住的朱允炆说道:“母妃,崔文这个……交给法司论处就是了,这种东西还留着他干什么!”

    “太子妃饶命,殿下饶命啊……,留奴婢一命吧……”

    “住嘴!”在吕氏的呵斥之下,崔文满脸哀求的看着她,却不敢开口求饶。

    吕氏瞪了自己的儿子一眼,这倒是让朱允炆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这个太监胆大包天胡作非为,竟然敢在后宫做出这种事,难道不该杖毙吗?

    吕氏又转向朱允熥,和颜悦色的问道:“熥儿呢,你觉得该当如何处置?”

    朱允熥说道:“一切以母妃之命是从,孩儿没有意见。”

    一听这话,吕氏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显然这是把皮球又踢给了自己!

    真要是把他交给法司,肯定是被杖毙的下场!

    可是张平已经死了,崔文再被杖毙,那自己就没有人可用了,一旦失去心腹,自己就像是没了利爪。

    自己虽然贵为太子妃,可有些事情是不方便出面的。

    而且崔文又是自己的选房亲戚,是家里送进来服侍自己的,这要是被杖毙了,在家人亲戚面前也不好看。

    你连亲戚心腹都保不住,谁还高看你?

    况且这对自己在东宫的地位也是个威胁,谁还敢效忠自己?

    所以无论为了面子还是里子,崔文都得保下来!

    于是吕氏试探着说道:“此事兴许是王忠误会了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崔文管着典药局,也会一些岐黄推拿之术……,那时他正在推拿治病也有可能吧……”

    “对对对,小人会推拿……会推拿……”

    太子妃又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崔文这才识趣的紧闭上嘴。

    吕氏又问道:“熥儿以为呢?”

    朱允熥认真的点点头说道:“确实有这可能,还是母妃明察秋毫。”

    “母妃!这和太监一看就知道……”朱允炆实在看不得在东宫做出这等腌臜事的人被开脱,于是忍不住说道。

    吕氏又狠狠剜了儿子一眼,面露怒色,嘴唇动了动,险些要斥责他。

    朱允炆这才知道惹母亲生气了,只好闭上嘴巴,压住心头的怒火。

    吕氏平复了一下心情,又对朱允熥说道:“既然允熥同意,那就这样处置吧,可是毕竟是他们不谨慎,举止失当,各打四十板子给他们长长记性,看这他们还敢疏忽!”

    朱允熥依然说道:“母妃怎么说就怎么处置,孩儿没有意见。”

    吕氏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又对跪在地上的二人说道:“听见没有,自己去领板子!”

    “是!奴婢遵命!”二人有一种逃出生天的欣喜,赶紧告退出去。

    而朱允炆看着退出去的二人,心里却觉得非常别扭,甚至觉得肮脏厌恶。

    可是碍于母妃,只好憋着不说话,脸上依旧堆满了怒色。

    朱允熥主动说道:“母妃,典兵局少了一位局郎,我身边的太监王忠又是典兵局的,不如就让他去做个局郎吧。”

    吕氏看了他一眼,说道:“王忠似乎品级不够吧。”

    朱允熥含笑说道:“王忠一直勤勤恳恳,对父亲忠心耿耿,侍奉照料,也是有功劳的,正该升一升他的品级了,而且……凡事都有例外嘛……”

    对于朱允熥的话里有话,吕氏又怎么会听不出来,她心里再明白不过。

    还是有些不甘心的说道:“一次升的太多,恐怕难以服众,不如等等再说如何?”

    朱允熥客气的说道:“无论怎样都是母妃的恩典,他们只会心里感念,况且总有例外不是。”

    吕氏看着这个儿子,她明白这是交换,用王忠的局郎换崔文的命!

    不要看现在事情似乎已经解决了,只要想,随时都会翻过来!

    崔文的命自己一定要救,他的典药局局郎身份,自己也一定得保住。

    只能选择妥协了!

第38章 暗控

    吕氏有些不悦的说道:“既然你这么说,那就让王忠管着典兵局吧,事关东宫,一点都不可马虎,你明白吗?”

    朱允熥知道吕氏指的是崔文的事情,便连忙说道:“母妃请放心,不会有任何纰漏的……,若是母妃无事,那孩儿就先告退了。”

    看着那个离开的身影,吕氏气的咬牙切齿,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却无处发泄。

    先是杀了自己的亲信,这又设计取代他的地位,太过分了!

    见弟弟走了,朱允文终于忍不住说道:“母妃为何要护着崔文,他做出那等事,就该杖毙了!”

    吕氏生气的说道:“事情传出去东宫颜面何存!到时候受人非议你就满意了?此事必须压下来!”

    朱允炆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却不愿接受!这与他所受的礼教不合!

    可当着母亲的面,不敢顶撞,也只好做罢。

    李福不愧是入宫多年的太监,在东宫服侍了多年,无论是人脉还是手腕都让下面的太监不敢小看。

    只不过他虽然是典膳局的局丞,可从来没有管过事,甚至很少踏足典膳局,所以很多人都不觉得有这么一个人。

    典膳局的局郎名叫金山,是一直忠于太子的。

    当金山看到李福前来寻找他的时候,也微微一愣,随即就明白了他此行的目的。

    金山对于太子忠心耿耿,那么对于太子的嫡子就更加不会排斥了。

    他明白,从此东宫不是太子的嫡子做主,就是庶子做主,既然李福来了,那么吕氏的人很快也会来,自己必须要选一边站队。

    有时候保持中立,就要准备接受二者同时的攻击。

    没有足够的资格,只会死得更惨!

    也因着对太子的忠心,所以金山甘心情愿的退居二线,交出典膳局的权利。

    只是心里有些疑惑,允熥郡王向来不管不问东宫的事情,怎么会突然下手?

    对此李福保持缄默,只是告诉他以后会明白的,而金山也在宫里待了多年隐约也能够察觉出来,所以也就不再多问。

    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为好。

    就在李福接管典膳局的时候,王忠已经引着宫女素心去见朱允熥。

    素心一见到他就跪倒在地,红着眼睛流出眼泪,从王忠那里她已经明白目的何在。

    看到太子的嫡子终于长大了,这让她的心里很是欣慰。

    “三殿下终于长大了,太子爷和太子妃的在天之灵,可以放心了……尤其是太子妃,当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殿下您……”素心一边哭泣一边说道。

    可不是嘛,那时候自己才刚刚出生,或许连母亲的奶水都没有来得及吃上一口,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不牵肠挂肚呢。

    每一个母亲都会放心不下的,这就是母亲的天性。

    朱允熥上前把她扶起来说道:“起来吧,你当年伺候母亲尽心竭力,本王很是感激,到这里就不用多礼了。”

    素心说道:“奴婢能够有幸服侍太子妃,今天还能够服侍王爷,是天大的眷顾,多谢殿下成全。”

    朱允熥明白既然王忠把她带来,就肯定是自己人,能为自己所用的。

    便说道:“以后典服局就如往常一般,不必有太大的改动,可本王也不许有人在东宫里面安钉子,你明白吗?”

    素心急忙躬身行礼回答道:“奴婢明白,请殿下放心。”

    如此一来朱允就把东宫六局其中的三局掌握在了手中,只不过想要彻底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梳理。

    毕竟不是坐上位置就行了,如果手下的人根本就不听你的,即便是坐上了也会被架空。

    而且朱允熥明白,即便是把东宫经营的像铁桶一般,也根本做不了什么事。

    在朱元璋眼睛的注视之下,谁敢搞阴谋诡计?谁敢故意害人?

    朱元璋又不是康麻子!

    康麻子允许自己的儿子孙子运用手段,互相栽赃陷害的,谁赢了就说明谁的手段高明,谁就有资格做皇帝。

    就像是熬鹰斗鸡一般,能够坚持到最后还活着的,在康麻子心中就会成为合格的帝王。

    可是老朱不同,他把亲情看得极重,为此他把成年的儿子都早早的打发出去就藩,根本就不给他们相争的机会。

    所以自己即便是拿下了东宫所有的太监宫女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自己还能下毒毒死他们母子不成?

    只要敢用这手段,老朱肯定会厌恶自己,报应在自己身上的!

    只要密不外泄,也就够了!

    所以朱允熥拿下三局的手段极其温和,根本就没有什么腥风血雨,没有太多的诡诈计谋。

    而且即便是拿下了,也要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所以这才显得波澜不惊,寂寂无声。

    朱元璋非常重视儿孙们的学业,所以朱允熥很快就又做起了学生,也算是重温旧时光了。

    朱允熥也曾经幻想着回到学生时代,肯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有为的时代青年,再和班花……

    呃,聊聊人生,仅此而已,真的,不骗人!

    可惜的是还没有幻想多久,残酷的现实已经把他轰的外焦里嫩。

    只听这个伴读讲道:“微臣曾经详细考察历朝历代兴衰存亡之理,发现其中有一个极大的症结之所在,只可惜受限于帝王舔犊情深,竟然未被察觉……

    以至于王朝由盛转衰,再无辉煌之荣光,再无威服四海之豪气,何其悲哀,何其令人叹息呀……”

    朱允炆见他讲的这样声情并茂,哀叹连连,而且事关王朝更替,自然觉得是非常紧要的事情。

    于是连忙问道:“黄先生,敢问这症结究竟是什么?为何能够左右国家兴衰?”

    “唉,并非微臣不愿意说,而是恐怕惹来误会,引人非议,那就是臣的过失了。”黄子澄推辞说道。

    见他这么说,朱允炆更加好奇:“既然先生这么由之感慨,那么肯定事关国家兴衰存亡,如此大事岂能能不明,还请先生不吝赐教,学生定当洗耳恭听。”

    黄子澄看了看左右,见侍奉的太监宫女离的稍微远些,这才放心下来。

    因为朱元璋规定,在皇宫里面不允许与太监读书识字。

    后来这项命令虽然没有那么牢固了,可是东宫讲学非常重要,哪里是他们可以听的。

    所以平常他们都离的比较远,这也是为了避嫌,按照正常的声音来讲他们是听不到的。

    黄子澄又叹了一口气,在朱允熥看来欲擒故纵的说道:“既然殿下如此胸怀天下,那下官就不敢藏私,知无不言了……”

第39章 坑货削藩!

    黄子澄顿了顿开始说道,“国家兴亡,在于人口和赋税,其三则在于兵马军队,人口和赋税事关家国之根基,当国家有了充足的人口,必然带来兴盛,

    所以历朝历代的君王,都非常注重人口的繁增,为此甚至出台了许多政令,鼓励生养,因此人口乃是国家之基石,这是亘古未变之理……”

    朱允炆点点头,非常赞同的说道:“听先生所言,确实是这个道理,学生受教了。

    黄子澄捋了捋胡须,对于这个学生的反应非常满意,脸上也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着说道:“其次就是钱粮赋税,百姓众多,则钱粮缴纳的就多,朝廷就有钱粮供养士子官吏,

    就能够修建水渠粮道,遇到灾荒之时也能够减免赋税,向百姓施恩,所以赋税极其重要。”

    见朱允炆点头称是,黄子澄就更加舒心了。

    “其三就在于兵马军队,兵马事关天下安危,事关朝局稳定,万万马虎不得……

    殿下应该明白,大唐王朝何其雄壮,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是成为历朝历代之楷模,令人向往……”

    朱允炆说道:“是啊,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开创前所未有之局面,学生也是非常钦佩太宗、玄宗二帝。”

    黄子澄感慨的说道:“开元盛世是大唐之巅峰,无论是国力还是人口数量,或者是兵马军队,都是巅峰……,唉……可惜啦……”

    朱允炆连忙问道:“先生,有何可惜之处?”

    黄子澄眼睛之中似乎失去了光芒,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惜正当辉煌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从此一去不返,由煌煌盛世转为破败不堪,怎不令人唏嘘呀……”

    朱允熥也进到了伴读的感觉里,轻叹了一声说道:“是啊黄先生,学生每每思考这件事,也不由得唏嘘,若是玄宗皇帝没有那么信任安禄山,也不会导致国运衰败了。”

    黄子澄却说道:“那么殿下有没有想过,唐朝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势力,即便是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也会有别的藩镇起兵谋反,大唐还会是一样的结局……”

    “只要他们的兵马强盛到一个地步,就肯定会掀起叛乱,毕竟那个位置吸引力太大了,当他们有足够实力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老老实实做臣子的。”

    朱允炆一听,也确实是这个道理,不由得问道:“先生,那是不是唐朝军事制度有问题?”

    黄子澄回答说道:“确实有问题,虽然边关会有不安定,可是绝不能够允许武将操权,一切的行动必须要听朝廷的调派,不允许他们擅自行动……

    因为一旦给他们的权利太大,武将在边关驻守的时间又长,很容易发生只知将令,而不听朝廷命令的现象,如此一来,当积蓄实力到一个地步武将就会反叛。”

    黄子澄看了一眼旁边似乎根本就没有在意听的朱允熥,这才对朱允炆说道:“如果单单是武将,那还当罢了,毕竟非皇亲国戚,就算是谋反叛乱也会失去人心,终究不会成功……”

    又凑近两步说道:“殿下,如今大明有比武将谋反更大的危机,殿下难道就没有察觉吗?”

    “什么!”

    一听这话,朱允炆瞬间就一个机灵被吓了一跳。

    要是比武将谋反更大的危机,那岂不是要颠覆国运,要将大明毁于一旦!

    于是一脸惊恐的急忙问道:“是何危机,还请先生赐教!”

    黄子澄一脸哀伤的模样,循序善诱的说道:“殿下应该知道西汉时期七国之乱,西晋时期有八王之乱,何也?

    “只因为这些王国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赋税,若是经营有道,必然王国富足,再加上他们都有直属的兵马,单单效忠于他们,

    如此一来,一旦有何风吹草动,里面的野心就会发动,自然会掀起叛乱,而他们又是皇室血脉出身,百姓必然依从,并不排斥……

    “人口、赋税、兵马三者齐聚,此乃亡国之兆啊……,请殿下慎之!”

    大明朝此时岂不就是藩王林立吗!

    人口、赋税和兵马掌握在他们手里!

    一旦情况有变,那还得了!

    百姓必然陷入水深火热,国将不国,皇位易主,山河血色!

    黄先生说的太对了,只要这些藩王们起兵谋反,再打出正当的理由,百姓是很容易被愚弄的!

    在王国之内的百姓,只知道番王的王令,谁又把皇帝的皇命放在眼里!

    人心只会向着他们的王爷!

    太可怕了!

    皇爷爷……制定的藩王政策,这是亡国之策呀!

    朱允炆被震惊的心惊胆战,谁要是坐上皇位,也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唯恐藩王作乱,恐怕是永无安宁之日!

    这些藩王的害处实在太大了!

    黄子澄见他那副模样,就知道自己的话起了功效。

    可是他也明白,此时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现在根本就实现不了!

    只能留待他日。

    于是叮嘱说道:“殿下,在无力改变之时,切记不可声张,皇上爱护各位王爷,是不会允许此等事情出现的。”

    “黄先生请放心,学生明白,先生的教诲学生定当铭记于心!”

    朱允炆吸了一口凉气,点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

    他知道,朱元璋是绝对不会同意削藩的,他把家人看得比命还重要。

    别说自己只是一位皇孙,就是太子敢说削藩也会被他严厉责罚,甚至都有被废除的可能!

    朱允炆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把这些藏在心里。

    藩王,祸害呀!

    “黄编撰未免太危言耸听了吧!”

    此时朱允熥的声音懒洋洋的响起,朱允文尊称称他为“黄先生”,可是到了这里只是一句“黄编撰”。

    话里面的轻重可想而知。

    黄子澄眉毛一挑,显然心中也微微惊诧,说道:“允熥郡王也在听吗?下官疏忽了,还以为郡王又魂游象外了,郡王殿下这是醒了?”

    同样是针尖对麦芒,话里面的贬低也是赤裸裸的。

    朱允熥似乎没有听出来,根本就没有在这点上相争,而是接着说道:“刚才黄编撰刻意放大藩王的威胁,以本王看来不过是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罢了!”

    “允熥!不可无礼!还不快向黄先生赔罪!”朱允炆脸色一板,训斥说道。

    若是以前,他肯定就屈服了,可是现在,呵呵……

第40章 影帝!

    朱允熥根本就没有理会他,开口说道:“黄编撰难道就不知道各位藩王叔叔乃是我大明的砥柱中流,为大明镇守边疆,震慑外族,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才有今日大明之昌盛吗。”

    “本王倒要问问,怎么到了黄编撰的口中,他们倒是成为祸害根源了?请问这是何道理!”

    朱允熥明白,既然今天敢当着自己的面说这个,肯定以前也说过的,只是那时自己懦弱不会说什么。

    黄子澄习惯的以为这次也没事,可他不知道,自己不一样了!

    而且,这得是多么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啊!

    黄子澄看了看左右,知道事情的轻重,这事要是传到朱元璋耳中,肯定饶不了自己!

    说不定就会是剥皮揎草的下场!

    所以急忙按耐住心头的惊慌,面色依旧镇静的说道:“郡王听错了吧,下官只是在和殿下讨论历朝历代的弊病,何时说过本朝亲爷们的不是了?”

    朱允炆在旁边也急忙帮腔说道,“对对对,我确实是在和黄先生谈论旧事,根本就没有提起大明的事情,允熥,你方才根本就没有注意听,不可诬赖好人,陷害忠良!”

    “哼!”

    朱允熥冷哼一声说道:“黄编撰借古喻今,口口声声都在指责大明的藩王制度,这会儿却又不敢认了?天道公理自在人心!”

    又说道:“既然黄编撰非君子,那本王也不屑听之!告辞了!”

    说罢起身一甩衣袖,便昂然而去。

    朱允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又恼又羞,脸上憋得通红,他竟然当着别人如此拂了我的脸面!

    我这个做兄长的威严何在?!

    “黄先生勿怪……”只好尴尬安抚自己尊敬的先生。

    黄子澄松了一口气,就怕他把事情闹大惊动了别人,如今见他这样拂袖而去,那事情就有了转机。

    可是为了唯护自己在朱永炆心里的伟岸形象,还是需要装扮一番的。

    于是装作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道:“殿下无需为下官气恼,下官俯仰无愧于天地,为了大明江山稳固、千秋万代,受着一点小小的骂名又算得了什么!”

    “先生真是乃忠义之士,学生受教了!”

    朱允炆瞬间看待黄子澄的眼光又高大许多。

    是啊,黄先生这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这才忍辱负重没有承认。

    这才是真正的忠义之士啊!

    即便是自己的名声受到侮辱,也依然心系大明,甚至不做辩解,何等高义!

    黄子澄有叮嘱说道,“殿下,今日之事切记不可传扬出去,即便是有人问起,哪怕是陛下,也要矢口否认,这是为大明百姓和江山忍辱!这才是真正的大义!你明白吗?”

    朱允炆吸了一口气,坚定的说道:“黄先生请放心,先生能够忍辱,学生亦能!”

    黄子澄露出欣慰的笑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如此我就放心了……”

    朱允熥虽然走了,可眉头一直没有舒展开来。

    黄子澄,自己差点就忘了这个人!

    黄子澄这个人在洪武十八年中取得了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三名,成为探花。

    之后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之事。

    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

    朱允炆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

    结果就是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就把黄子澄逮捕并将他处死,而且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

    在历史上黄子澄很得朱允炆的信任,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觉得自己的那些藩王叔叔们肯定不服自己,而且又担心他们手握重兵,会谋反篡位。

    于是朱允炆曾密诏黄子澄于东角门,问:“皇祖万岁之后,我新立,诸王都是我的长辈叔叔,他们地位尊崇而且又都拥有重兵,若其多行不法,我该怎么办?”

    黄子澄言道:“您的那些皇叔只有一些护卫军,如同缠足自守,没什么了不得的,若为不法,朝廷派六师去镇压,谁又能抵挡多久?”

    并且用历史上汉七国之乱的典故来开导皇太孙说:“您大可不必担忧,虽说势力有大小强弱之分。但只看是否顺乎情理,便可知其胜败。”

    朱允炆听到这话才安心,说:“今日得到先生之言,我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前世的朱允熥看过电视剧,知道这个典故,可没有想到黄子澄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向他传输削藩的理论了。

    其实想想也对,朱允炆继位之后,皇位都还没有坐稳就着急削藩,而且还削的特别凶狠。

    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削藩的思想压制了很久,这才一爆出来就成为了雷霆之势。

    而且削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筹划需要权衡,而朱允炆却削的雷厉风行。

    那就说明肯定早就有计划,早就把削藩演练过许多遍了!

    所以黄子澄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有一点让朱允熥很不明白,看得出来朱允炆对黄子澄非常尊敬,也很认可他的削藩理论。

    从朱允炆一上台就削藩,可以看出来他对削藩早就按耐不住了,而霹雳手段又显出了他智谋的不足。

    这些,朱元璋难道就察觉不出来吗?

    他就不知道自己的皇太孙处心机虑要削藩吗?

    他就不知道朱允炆这种心急火燎的性格缺陷吗?

    朱允熥咬紧了牙关,双手也不觉之间紧紧握住。

    影帝啊!

    朱允炆,你太能装了!

    在人面前彬彬有礼,礼仪周到,从来没有丝毫的僭越礼法,为人又很孝道。

    可没有想到你竟然也是毫无亲、动辄杀叔的残暴之人!

    他这才想起来,当年自己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还觉得朱允炆的形象非常好,手下一个个忠臣,简直就是君臣相得益彰的典范!

    可是在历史上根本就不是这样!

    就算是怕藩王谋反,可你向安乐王爷开刀算什么?

    虽然未直言杀人,可废为庶人,遭到软禁就放,遭遇可想而知。

    或者,他里面根本就没有多少亲情。

    如果说黄子澄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还勉强过说得过去,尽管其中夹杂着非常多的个人私利。

    可是这个人根本就是昏庸无能,当时齐泰建议先向势力最强、早有谋反之心的燕王朱棣下手。

    但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力太大,又有大功,削之无名,应该先从周王、湘王、齐王等势力较弱的诸侯王下手。

    建文帝就了采纳黄子澄的建议,一阵处心积虑的猛打乱削,虽然很顺利地削掉了周、湘、齐、代、珉五王。

    可是要知道这些藩王势力较弱,对皇权根本就构不成威胁!

    相反的,由于削藩动作频频,打草惊蛇,使燕王、宁王等势力较强的诸侯王明显感受到了危机。

    既给了他们起兵谋反的借口,也给了他们充足准备的时间!

    难道就不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吗?!

    蠢货!

第41章 挖坑埋人

    到了是朱元璋的忌日,朱棣为了防备朝廷借祭拜之机囚禁宰杀自己,他就装病不去京城。

    而是派自己的三个儿子作为代表,前去朝廷参加太祖祭拜活动。

    朱家三兄弟一入京城,兵部尚书齐泰就建议建文帝将三兄弟作为人质扣押,以便在接下来的削藩中扼制朱棣,让他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但作为建文帝的心腹黄子澄却偏偏不这么认为!

    “黄子澄曰:不可。事觉则彼先发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遂遣归。寻悔,遣人追之不及。“《明太宗实录》

    这意思是如果扣押了他们,燕王就有了反叛理由,不如放他们回去,不使燕王产生怀疑。

    于是就顺顺利利的放三兄弟回去了,可是紧接着他就后悔了,立刻派人去追,可人家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

    而带来的结果就是两个月后,朱棣正式起兵反叛,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就这智商,很难怀疑黄子澄不是内奸间谍!

    而且黄子澄的眼光也不行,当时耿炳文战场上失利,立马就战场临阵换将,推举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

    临阵换将,这可是兵家大忌呀!

    你以为李景隆真的就厉害了?

    那可是有超级间谍,运输队长之称的人物!

    朱棣听说朝廷任命李景隆为平叛大将军时,不惧反喜。

    笑着对众将说道:“李景隆少谋又自负,看着强硬其实胆小,刻薄善妒自以为是,朝廷将统兵大权交给他,真是天助我也!“

    事实也正如朱棣所说,李景隆虽手握五十万大军,但治军无方,胆怯畏战。

    朝廷军队上下离心,屡战屡败,接连丧师失地,之后李景隆济南溃败后,朝廷和燕军的势力已经发生了逆转,朝廷局势岌岌可危,只好撤掉李景隆。

    但建文帝一阵骚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

    他根本就没有治罪李景隆!

    结果等到燕军攻到南京时,李景隆率先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给了建文帝致命一击。

    不过黄子澄倒也有忠烈的一面。

    他被押到南京后,朱棣亲自审问他,斥责他鼓动朝廷削藩,与自己作对。

    黄子澄不知道是真不怕死,还是知道自己绝对逃不了被杀的下场,想要留一个好名声。

    就慷慨陈词,怒骂朱棣造反篡位。

    朱棣被他骂的大怒,下令将其肢解杀害,并诛灭九族。

    “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

    所以这个人就算有点血性,也难以掩盖他是个无能废物的本质!

    那时候自己的朋友说朱允炆其实就是个刻薄寡恩的阴险之人,自己那时候竟然还不相信!

    后来经过讲解之后才知道,北伐失败之后,朱棣给朝廷的书信里面说是要清君侧。

    这明眼人一看就是借口。

    结果仁弱的性格使朱允炆天真的认为,只要除去朱棣兴师问罪的借口,就能实行缓兵之计。

    于是他就按照朱棣上书的要求,对外名义上“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以说于燕人”。

    建文帝在关键时刻罢了齐、黄二人,实在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这不是让文武百官离心离德吗!

    第三次北伐取得一定胜利,特别是东昌大捷之后,朱允炆立刻又将他们二人官复原职。

    然后就是建文三年在战场上又失败了,于是朱允炆又让他们二人光荣下岗。

    而且这次出手太狠了,“有司已薄录其家”,就是齐、黄二人被“抄家”了!

    懦弱的建文帝在军事上略显吃力,只好拿政敌指斥的“奸臣”“开刀”,以此来讨好逆贼朱棣,以此来达到缓兵的目的。

    看一看,这是何等刻薄寡恩的皇帝呀!

    关键是齐泰就这样了,还去募兵要去解救他。

    太坑了!

    既然知道了黄子澄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子,朱允熥怎么可能还会有把他收入账下来的想法?怎么可能不想方设法跳出坑去?

    这种人简直能坑死自己!

    就这样,朱允炆还能在老朱面前保持一个很好的印象,不得不说,这演技妥妥的影帝级别啊!

    连朱元璋都被他给蒙住了!

    想到那些太监宫女站得远远的,这才明白,如果演得好,是容易骗过朱元璋耳目的。

    毕竟在他认为东宫里是自己的家人,防备心太小了。

    结果就让人钻了空子!

    算了,现在要紧的是要撇清关系!

    然后再留一个大坑!

    哥哥,别怪弟弟坑你,我也是迫不得已,真不想被你坑死啊!

    放心,咱心里仁慈,坑不死你的!

    于是朱允熥气鼓鼓的跑到谨身殿求见朱元璋,一路上路过的太监宫女小心翼翼,唯恐触了霉头。

    朱元璋听太监通报,说是三皇孙求见,也是一头雾水,这个皇孙没事儿可不来。

    经过通报进去之后,朱允熥急匆匆的行了个礼,就迫不及待的说道:“皇爷爷,皇孙要有个自己的伴读!”

    朱元璋见他气得双脸通红,不由得笑了,好笑的说道:“这是谁惹咱的皇孙生气了?能把咱的皇孙惹生气也不容易,咱得好好赏赐他!”

    朱允熥没好气的说道:“皇爷爷,孙儿是认真的!孙儿要换个伴读,翰林院里那么多编俢,随便找一位都可以。”

    朱元璋依然含着笑意说道:“怎么了,东宫的伴读惹你生气了?还是和你兄长在置气呀。”

    朱元璋明白,东宫的伴读虽然指的是太子的伴读,可是他们还负责教授皇孙读书,学习儒家经典。

    而东宫的伴读又主要负责教授朱允炆,朱允熥只是一同学习,他们的重心肯定没在他身上。

    现在朱允要自己的“伴读”,那么要么就是和东宫伴读有了矛盾,要么就是与朱允炆不和了。

    朱允熥说道:“不是生气不生气的事,而是黄……”说到这里赶紧止住,嘴唇动了动,踌躇一番,把要说的话强咽下去。

    改嘴说道:“反正一点都不关兄长的事,这事和他没有关系!是孙儿也想好好学习课业,想要……皇爷爷您就答应我吧!”

    朱元璋何等精明之人,察觉到他话中有异,可是他没有说,朱元璋也就不再多问。

    而是说道:“好啊,咱的皇孙也知道用功了,这是好事,回头咱就派个伴读进东宫给你讲学可好?”

第42章 主动入坑

    朱元璋本以为他会欣喜,却没想到朱允熥反而有些犹豫,便不解的问道:“怎么,这你还不满意?是你自己要伴读的。”

    朱允熥想了想试探这说道:“皇爷爷,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孙儿年纪还轻,许多事情没有分辨力,容易偏听偏信,掌握的东西也可能不全,不如给孙儿两位伴读如何?”

    朱元璋眼神一凝,可脸上还是挂着灿烂的笑容说道:“两位伴读?那他们教的东西可就多了,你又学不过来,那怎么能行。”

    朱允熥咬咬牙,故作一脸轻松说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孙儿刚好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嘛,皇爷爷您就成全孙儿吧。”

    朱元璋的一只手敲着膝盖,说道:“好,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依你的,好学总归是好事。”

    一旁伺候的太监庆童瞥见朱元璋的动作,不由得心头一震。

    身子躬的愈发恭敬,无可挑剔。

    “那孙儿能够自己选伴读吗?”朱允熥又得寸进尺的问道。

    朱元璋脸一黑,“不能!这等事怎么能够让你自己来做主,只有老师挑学生的,哪有学生挑老师的道理,回去吧,等朕找好了自然会让他去找你的……”

    朱允熥这才悻悻的行礼说道:“遵命,皇孙告退了。”

    “嗯。”朱元璋又拿起了奏章,开始观看。

    出了谨身殿,朱允熥眼角不经意之间闪现一抹诡诈笑意。

    不就是表演吗,谁不会呀!

    若论演技,自己这个经过电视剧电影,各种影帝影后狂轰滥炸出来了人,微表情拿捏的还是相当到位的。

    对于一个疑心重,心思清明,目光敏锐的老人来讲,演得太过了可不好,那就变成浮夸了。

    结果只会让朱元璋怀疑是自己在背后搞事情。

    所以需要恰到好处,一个略显踌躇的眼神,一个不经意间轻微的动作,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如果朱允炆都能骗的过朱元璋,没有道理自己的演技就输给人。

    而在他身后,朱元璋拿奏章的手却渐握渐紧,眼睛也逐渐眯起来,露出狠辣之色。

    过了许久才开口吩咐道:“庆童,去东宫看看怎么回事,咱总觉得这里有事。”

    “奴婢遵命!”庆童赶紧领命,躬着身子后退出殿。

    朱允熥返回东宫,刚一进入东角门就被朱允炆给截住了去路,紧接着就是质问的声音响起:“允熥你去皇爷爷那里去干什么了?是不是前去告诉皇爷爷,黄先生的不是了?!”

    朱允熥看他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不由得心里厌烦。

    你一个庶子,怎么就摆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呢!

    居然还跑来质问我,谁给你的胆量和权利!

    可是朱允炆毕竟是兄长,自己还是要显出来尊重的,不然一个不敬兄长的罪名,可是对自己的名声不利。

    于是淡然的说道:“原来兄长也不知道我去皇爷爷那里做什么呀,那为何如此厉言厉色的逼人?”

    朱允炆也觉得自己太过心急了,和自己平常大度守礼的状态不对,于是在心里缓了一口气。

    这才说道:“允熥,我是怕你不明事情真相,凭着胡乱猜测,随意诋毁黄先生,如果误导了皇爷爷,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胡乱猜测,随意诋毁?

    朱允熥在心里面冷哼一声,到现在还摆出一副兄长的架子,百般维护一个外人,却对自己的弟弟如此轻侮,真是个好兄长啊!

    既然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自己何须给他留颜面!

    于是强硬的说道:“本王是不是胡乱猜测随意诋毁自有公道,至于是不是误导皇爷爷,就不劳兄长费心了!”

    说着转身就要走,朱允炆急忙将他拉住,有些气急的说道:“站住!你当真去告诉皇爷爷了?!

    朱允熥冷冷的看了他一眼,说道:“本王需要向兄长解释吗?”

    朱允炆见他如此强硬,不由得气息一滞,松开了手说道:“允熥,你要明白,黄先生并不是那个意思,是你误会了,如果把这事捅到皇爷爷那里,搞不好黄先生是要受责罚的,我也是不忍心看着好人蒙冤。”

    朱允熥知道自己不能一直黑着脸,说不定就有朱元璋的耳目正看着自己呢。

    演戏吗,就要演全套的!

    你怕黄子澄受责罚?恐怕也是怕牵连到自己吧!

    有道是关心则乱,本来自己还嫌挖的坑太浅了,引起不了朱元璋的主意。

    现在你倒好!主动送上门来!

    还是哥哥好啊,主动进坑,省的咱费心思了!

    于是朱允熥叹了口气,躬身行了一礼说道:“兄长教训的是,弟弟明白了……”

    朱允炆见他低头认错,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也就心平气和许多,便接着问道:“那你有没有向皇爷爷告状?”

    朱允熥和颜悦色的说道:“兄长请放心,弟弟不是一个不知道轻重的人,去见皇爷爷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个伴读,也像兄长那样好好读书。”

    朱允炆眉头微蹙说道:“一直让黄先生教着不是挺好吗,怎么又要给自己找伴读?”

    朱允熥回答说道:“兄长有自己的先生,弟弟愚钝,有许多地方都听不明白,还是再找一位先生讲一些浅显的东西,才能够有所进益。”

    在朱允炆的印象里面,他确实领会不了太过高深的,想找个老师教一些基础的,倒也说得过去。

    “那你……当真没有告诉皇爷爷?”朱允炆有些不放心,确认的问道。

    朱允熥心里面想笑,这得是多不信自己啊。

    黄子澄果然把他坑的够深的!

    朱允熥肯定的回答说道:“兄长就放心吧,弟弟确实没有提及。”

    朱允炆还是不放心的试探说道:“那以后若是有人在皇爷爷面前嚼舌头,皇爷爷问起的话……”

    朱允熥赶紧说道:“兄长请放心,便是皇爷亲自问起我也不会说的,一定会为兄长保密!”

    “如此……,那就多谢了,总不能因为误会就让黄先生受责罚……”

    听到这话,朱允炆这才把提着的心放下不少。

    因为这种言论若是被朱元璋知道了,黄子澄极有可能被处死。

    而朱允炆又与他感情深挚,怎么舍得!

    所以当听到弟弟去了朱元璋那里时,几乎惊出一身冷汗,这才拦在这里质问。

    “兄长若是没有其他的事情,那弟弟就先告辞了。”说着便躬身行礼,不疾不徐的离开。

    此时朱允熥心里乐开了花。

    朱允炆就是中毒太深!太关心太在乎他所尊敬的黄先生了,竟然拦截自己。

    呵呵……,这要是让朱元璋给知道了,怎么会不起疑心!

    而且他相信,朱元璋肯定会知道的!

第43章 姚广孝警觉

    京城之中,随着太子朱标的安葬也随之平静下来,不过在街头巷尾,在百姓的交谈之中时不时的还会诉说太子的仁德。

    姚广孝身穿灰黑色的衣袍,混迹在茶楼酒肆这些底层百姓聚集之所,以便探听消息。

    此时他正在一处简陋的凉茶摊子,喝着没什么滋味的茶水。

    这里的茶味道实在不敢恭维,不过有一个好处就是量大管饱,所以也吸引了不少做体力活的劳苦百姓。

    只听这些百姓在谈天说地,东拉西扯,很快的就谈到了太子朱标。

    “太子爷还是仁德呀,为咱们百姓做了那么多善事……可惜了……”

    “要不说詹徽怎么该杀呢!他居然把太子爷给害了,真是畜生不如!”

    “那天把他打死那是便宜他了!就应该千刀万剐了他!”

    “嘿嘿嘿嘿……实话跟你们说!爷们儿当日还抢了一块肉呢!”

    别人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赶紧问道:“怎么样,滋味儿怎么样?”

    “快点给我们说说呀!”

    那个汉子端起一碗茶,悠然自得,非常骄傲的说道:“哼!爷们儿叫了一碗烧酒,生吞而下,那叫一个爽!”

    “哎哟,还是老张厉害!”

    “厉害厉害!哪天我挤破了头可就是挤不到跟前去,人太多了……”

    “那我比你强,我还打了詹徽一拳呢……”

    姚广孝越听越是心惊,作为一个玩弄阴谋诡计的高手,他明显的能够感觉得到这其中必有阴谋!

    有人要治詹徽于死地!

    否则绝不可能在百姓之中产生这样的影响!

    当日接到太子朱标薨逝的消息,可那是朱标死后立即发出的,接下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没想到居然还有如此隐情!

    而且姚广孝可以断定,这绝对不是朱元璋的手笔。

    如果是朱元璋,只要他放出一点点厌恶詹徽的讯息,那些御史言官、与詹徽不和的官员,就会立刻上去撕咬,根本就不用费那么大的功夫。

    是别人想要借着太子之死除掉詹徽?

    还是有人真的要为太子报仇?

    姚广孝迫不及待的再做探听,很快的,他便得到了很多的消息。

    在经过了多方打探之后,姚广孝也渐渐理清了思路。

    先是有人买通说书人在城中宣扬太子的好处,赢得百姓之心;然后让詹徽府里的人放出消息引起百官敌对。

    接着做局引诱詹徽的庶子口无遮拦,拿到把詹徽置于死地的铁证!

    一环接一环,环环相叠,詹徽就是有十条命也不够杀的!

    这样的计谋就是要詹徽的命!

    而且是在一夜之间发动,根本就不给詹徽任何脱身的机会!

    姚广孝明白,想要探查到底是何人做的,只能从在詹徽之子身上做局的人身上找!

    因为无论是迷惑百姓还是买通下人,都不用有分量的人出面。

    可要做局就不同了,一般人根本不敢得罪吏部尚书的儿子,更不敢当场就把事情闹大,以至于惊动兵马司。

    这个人要么就是主谋,不过主谋的可能性很小,敢扳倒六部尚书,敢做下这奉局,他肯定有帮手。

    所以根本不用他亲自出面。

    所以,当日做局的人就成为查到主谋的关键!

    因此姚广孝左右思量之下,就只好冒一点险炆,去了魏国公府。

    因为姚广孝明白,这个时候肯定有不少藩王的使者在京城活动,可自己不能这样。还是避嫌为好,免得皇上对燕王不满。

    可是这件事也必须要弄清楚,否则就像一个暗夜猎手被人盯着,自己有警觉,自己能感觉得到危险的气息喷在脖子里。

    可是却不知道是谁藏在暗处,甚至不知道他藏在哪里,只知道他手里握着杀人工具,随时都会要自己的命!

    这怎么不让他浑身难受,坐卧难安。

    姚广孝明白这时专心去给太子祭拜才好,可这件事不解决他心中就不得安宁。

    所以只好让别人前去祭拜,自己却分头行事,因为他在来使名单中并不重要,可能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察觉吧。

    姚广孝来到魏国公府并没有偷偷摸摸,而是带了随从,带着礼物,以奉燕王妃之命的名义,光明正大入门。

    姚广孝知道,就算被人知道了也只是詹有瑕疵,不算什么大事。

    可要是私下偷偷摸摸,被锦衣卫察觉,那可是会让人起疑心的。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只是他并未在家,因此家里便由弟弟徐增寿料理。

    徐增寿长相清秀、眉宇秀朗,按照这个时代的审美,妥妥的美男子一枚。

    此时徐增寿正在接待姚广孝,双方客气的寒暄过后便落了座。

    徐增寿曾经在燕王朱棣手下一同征战过,再加上自己的姐姐又是燕王妃,况且朱棣又非庸人,所以徐增寿自然对他亲热有加。

    而他也自然知道姚广孝名面上是个和尚,可实际上却是姐夫的心腹谋士,因此更会以礼相待。

    姚广孝客气的说道:“燕王妃非常记挂家里,这次特地命贫僧带来了一些北平特产,聊表心意。”

    徐增寿客气的说道:“有劳大师了,大师回到北平请带在下问安。”

    又让下人退去,不可打扰。

    主动凑近一点说道:“大师这里没有外人,可以畅所欲言,如今太子薨逝,皇上年岁大了,为了稳定朝廷局势,肯定会早立太子的,不知道在下有何可以帮忙之处。”

    姚广孝露出笑容说道:“二爷有此心,贫僧一定禀报燕王和王妃。”

    “大师客气了……”

    姚广孝继续说道:“若是皇上再立储君,那么局势是非常明显的,要么在几位嫡子藩王之中选择,要么就是立皇太孙,贫僧对东宫并不十分清楚,还请二爷讲解一二。”

    徐增寿一听这话,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疑惑的说道:“皇上年龄大了,东宫皇孙年少,还能立太孙不成?”

    姚广孝显然并不想多解释,只是说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早做筹谋方能应对不测。”

    徐增寿点了点头说道:“现在东宫年龄大一些的皇孙一共有两位,一个是太子的继妃吕氏之子朱允炆,这位性格平和,遵礼守法,从无越矩之处,也有太子的仁慈之心,颇得皇上和文官的欣赏。”

    “至于另外一位嘛……是太子和常氏的次子,性格唯唯诺诺,不得太子关心,应当是毫无威胁的。”

    姚广孝捋着胡须思索,突然开口问道:“詹徽之子被人当场抓住把柄,不知道当时都有谁在场?”

第44章 接锅侠

    徐增寿不明白怎么说着说着突然问到詹徽的事情了,这和尚脑子也太跳跃了。

    可还是想了想回答道:“当日在富乐院都是一些商贾和仕子文人,以及一些权贵之流,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吧……”

    姚广孝知道他不明白,为了获取答案,只好解释说道:“詹徽之子虽然骄纵,可那也是吏部尚书之子,若是平常无视谁会去招惹他?

    而且当场就打了起来,以至于让兵马司的人有了口实参与进来,拿到了詹徽的死证,所以这个人当日必定在场,二爷您再好好想一想……”

    “那好吧……”

    徐增寿有些为难,那里肯定人不少,自己也不在场啊,

    所以不由得眉头紧锁,伸手不住的搓着额头,显然正在冥思苦想。

    突然眼睛一亮,“我想起来了!据说那天有个御史之子,就是这个御史弹劾的詹徽!”

    姚广孝失望的眼色飘过,摇摇头说道:“不会是他,他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和詹徽也没有那么大的仇怨。

    只好循序善诱的说道:”你想一想,这个人能够让兵马司的人不顾詹徽的尚书身份,不顾后果的对他儿子逼供,并且还签字画押,要么有足够的权势保住他们,要么是有身后的关系……”

    徐增寿也赞同的点了点头,“还有谁呢……”又陷入了苦想之中。

    过了一会儿,似乎想到什么,犹豫着道:“当日听说在场的还有常森,就是他嚷嚷着带头打了詹徽的儿子,可后他摔了一跤被下人送回家了,后来兵马司的人才到,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啊。”

    姚广孝面色一肃,眼睛里面迸发阴狠目光,徐增寿见此连忙问道:“莫非是常森搞的鬼?”

    姚广孝眼不转动,死死的盯着前方的物件,好像有血海深仇一般,寒声说道:“不是他,而是人人都忽略的懦弱皇孙,东宫三殿下!”

    ……

    集义殿是文华殿的西配殿,更加靠近奉天殿,来往出入也很方便。

    所以朱允熥便在这里查看书籍图册,并不知道他已经被人盯上了。

    他想要知道朝廷和外面的情况,尤其是北方有哪些威胁,个个藩王的势力如何。

    当然了,尤其关心的就是燕王。

    可是这里毕竟不是藏书阁,所能找到的信息有限,而且即便是能够找到一些地图,受限于地名和绘制的方法,也看不太明白呀。

    哪像在后世,地图随便一导航,距离多远、用时多少就一清二楚了。

    可是古代的地图就不一样了,哪些路能走哪些路不能走,如何绕道,又怎么绘制的出来呢。

    所以都不会标注的特别清楚的,因此在古代行路,即便是手里拿着地图,也很容易走岔了路。

    还要有一个非常熟悉地形道路的向导不可。

    而边关的防守布置,标注的更加不可能那么清楚了。

    所以朱允熥查看了半天,也是一头雾水,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

    在一旁伺候的太监王忠,见他抓耳挠腮,很是苦恼,便试着说道:“殿下,您要是看不明白,可以找兵部的人来问问。”

    朱允熥脸上一阵尴尬,训斥说道:“多嘴!本王怎么会看不明白……只是这地图太差劲了,绘制的不清楚……”

    王忠低着头忍住笑,自己的殿下,真是鸭子嘴硬……

    朱允熥瞪了他一眼,“还愣着干什么,你能讲解明白啊,还不快找人去!”

    “是是是!奴婢这就去!”王忠奉了命令,赶紧退下。

    “愚蠢!”

    朱允熥又骂了一句,来掩饰自己发红的脸,又装模作样的拿起地图来研究。

    而旁边伺候的李福不愧是做了太监多年,脸上挂着笑意,却始终没有表现出来。

    王忠去兵部传达了命令,本来以为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可是却让兵部一时犯了难。

    因为王忠说的很笼统,要找一位熟悉大明江山地形地貌,熟悉道路,又得知晓大明周围的藩邦列国。

    而且光知道了还不行,总得知道大明有何应对之策吧。

    讲解完了敌人,你总得讲解讲解咱们领兵的大将是谁,有多少兵马,怎么样,能不能抵挡得住吧。

    殿下兴致来了,问你这个将军带兵打仗,性格怎样,会不会大意失荆州,你怎么回答?

    所以这简直就得一个全能型人才呀!

    不仅要熟悉敌人,还要熟悉大明的配置。

    而且谁知道皇孙又要问些什么,到时候一个答不上来,若是让皇上知道,就别想升迁了。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艰难,而且又不得好处的差事,毕竟一个没有涉足政事的皇孙,无法给自己升职加薪呀……

    所以这就是典型的干了没好处,干砸了就得陪上自己前途的亏本买卖。

    所以有人愿意去那就奇怪了!

    “齐德,既然东宫三殿下有命,那你就去一趟吧,记住,好好讲解,不可丢了我们兵部的脸面!”

    兵部的官员终于找到了甩锅人选。

    而且甩的大义凌然!

    给皇孙讲解也是有条件的,必须在为官任上没有出过纰漏,没有过任何过失的人才行。

    这倒不是明文规定,乃是潜规则。

    因为毕竟是咱教皇孙,你敢找个有瑕疵过错的人,那朱元璋知道了会不会觉得你敷衍?

    会不会觉得你想误咱老朱的后代?

    所以官员们追求宁可无功,不可有错,找个挑不出来毛病的人去,看你还怎么说。

    想想看有多少人会一点过失没有?

    那得把本职工作做到十全十美,做到无可挑剔,做到别人想陷害你都找不着把柄的地步!

    这样的人,呵呵,少之又少啊!

    所以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命令,其实是高标准严要求,而且没回报的苦差事。

    官职高的自然是不愿意去的,而且也有不愿去的理由和借口,反正往下推就是了。

    而作为底层的官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差事砸到头上的时候,躲都躲不掉!

    而作为兵部主事的齐德,就只能光荣接锅,被领导重用,为领导分忧解难了。

    朱允熥在集义殿里假模假式的等了许久,可仍然没有见兵部的人来,不悦的说道:“王忠怎么回事,让他去叫个人到现在还不来!”

    李福在一旁劝解说道:“殿下稍安勿躁,兵部的人也得推举出来一位,这才会耽搁时间,王爷不必心急。”

    “不就是找个人来问问话吗,还用推举,有那么难吗。”显然朱允熥并不认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2097/ 第一时间欣赏我要做太孙最新章节! 作者:我要做皇帝所写的《我要做太孙》为转载作品,我要做太孙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要做太孙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要做太孙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要做太孙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要做太孙介绍:
我祖父是朱元璋,我父亲是太子朱标,我才是太子嫡子,我才是大明的顺位继承人!我要为父亲报仇!有我在,那个庶子就别想坐上皇位,那些祸害藩王叔叔们,听说东瀛有四岛,你们就前去施行教化吧……这一世,绝不再窝窝囊囊,绝不任人囚禁,绝不突然暴毙!朱允熥发出最强音:我要做太孙!我要做皇帝!我要做太孙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要做太孙,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要做太孙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