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奴牙郎TXT下载大唐奴牙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奴牙郎全文阅读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txt下载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18章 敦煌之战(四)

    事实上,城门处的形势,比吐蕃人预想中的,要更加严重。

    由大唐士卒假扮的内应,先是设计引仓木措领兵入城,自投罗网;接着,又在城门处散布仓木措攻下宝库,正在大肆掠夺财宝的假消息。..

    去年,桑赤若带着大批财宝回到吐蕃都城,又添油加醋,大肆宣扬了一番沙州之富庶。从那时起,大碛商路旁的敦煌城,就有了宝库之城的美名。而这一印象,又深深种在了每一个吐蕃人的心中。

    况且,一个噶尔家族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居然能靠着三千骑兵,险些攻下敦煌城。如今,吐蕃两万大军兵临城下,敦煌城中又是内乱频繁。如此看来,攻下这座城池,岂不是易事?

    抱持着这些想法,大部分吐蕃人已经被贪欲蒙蔽了眼睛。

    当他们听见有人攻破了敦煌宝库,第一反应不是质疑,而是担心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所得,会被其他人所贪墨。

    于是乎,吐蕃人的悲剧就此开始。

    敦煌东门。

    一名千户骑在马上,停在东门之外,看着城门里人山人海的吐蕃军,挥舞着拳头对自己手下的百户们吼道:“告诉我们的人!不管用什么办法,给我清出一条入城的路来!去晚一步,财宝就要被人搬空了!”

    百户们闻言,卷起袖子,带着各自的下属,冲进门内,一边叫骂,一边推搡。

    城门本来就不宽,数千人想要挤进城去,结果就成了一团混乱。

    起初只是推搡,接着就是动手,最后动了真火,就变成了械斗。

    一时之间,刀光剑影,鲜血飞溅,吐蕃军还没与唐军交手,自己人之间倒是先开打了起来。

    而先行一步进入城中的吐蕃军,本来庆幸着能够先人一步去宝库中掠财,却不料在街道尽头遇到了唐军的伏击。

    死伤惨重之下,偶有几人能够逃出生天,便朝着东门跑回去,口中还大喊:“前面有埋伏,有唐军的埋伏!快撤退!”

    听见这话,早已被财宝冲昏头脑的吐蕃人,非但不信,反而向里面挤得更勤快了。

    骑在马上的千户,哈哈笑道:“一帮蠢货,耍的这些小心机,以为本将看不出来?诈称唐军设伏,将我们吓走,好让你们独占财宝?别管那些捣乱的,往里面冲,速速入城!”

    于是,城内的士卒向城外逃命,城外的大军又向城内挤去。

    两边冲在一起,身穿甲胄的士卒互相踩踏,环具连甲的战马冲撞士兵。

    重压之下,大批士兵踉跄倒地,被无数双大脚踏过,鲜血喷涌,骨骼踏断,连惨叫声都憋在胸腔之内,想叫都叫不出来,便成了一团团看不出形状的红白之物。

    因为踩踏和冲撞,死伤的吐蕃士兵越来越多,尸体在城门处堆积如山,最后还是大将的督战队,上前维持秩序,才使得所存无几的幸存者逃过一劫。

    敦煌东门一战,唐军设伏击杀吐蕃士兵,约有一千两百余人。然而,东门处因为械斗和踩踏事件,吐蕃军内部却出现了将近两千人的死伤。

    两厢对比之下,死在自己人手中的吐蕃士兵,要比死在唐军箭矢之下的人,居然还要多出不少。

    当莽素缯最终得知东门内的实际情况时,天边已经微微发亮。

    莽素缯心中虽然惊慌,但转念一想,好在吐蕃主力尚存,仍有攻城的余力。

    就在他想要下令攻城的时候,桑赤若骑着马,疯了一般跑到他的面前,开口喊道:“大人,墨离军来了!约有五千之众!”

    五千之众,这一数字,代表着墨离军的倾巢出动。

    莽素缯眼前一黑,口中喃喃道:“墨离军怎会在这個时候出现?”

    桑赤若:“想必是在战前,墨离军就筹措了军马,使得军中每人都有了坐骑。又提前行军至沙州的一处藏兵所,隐藏了踪迹,只等我军攻城。”

    莽素缯看了一眼东门,说道:“倘若我军能拿下东门,再固守不退……”

    桑赤若向莽素缯摇头说道:“大人,唐军以东门为饵,又在城中巷道设伏。利用我军将士恋财之心,引大军分段入城,再个个击破。我军不知是计,前阵被围,后阵生乱。即便拿下东门,也无法取胜,只会腹背受敌,最终落败。”

    莽素缯朝天叹了口气:“唐军守将打破常规,居然敢以城门为饵,老夫遍观从前的战事,也从未碰到过此等情形。”

    桑赤若急道:“大人,墨离军相距已不足二十里,我军主力很快便会遭受夹击,还请大人速速定夺!”

    莽素缯看向桑赤若,过了一会儿,开口问道:“你去年攻下子亭镇和寿南县,为吐蕃立下了大功,可曾想过为何到现在,却还是一个小小的裨将?”

    桑赤若怔在原地,他不明白,莽素缯为何要在这个档口,突然问起此事。

    莽素缯:“你年轻,又有能力,而且为人低调,按理来说,应当得到重用,但问题就出在你的家族之上……”

    桑赤若死死握住拳头:“因为我是噶尔家族的人,所以才无法得到重用?”

    莽素缯:“吐蕃如今的赞普,与噶尔家族素有冤仇,他之所以没有杀你,正是因为顾虑到你曾经立下的那些功劳。”

    桑赤若看向莽素缯:“大人为何要对我说这些?”

    莽素缯:“对于吐蕃人而言,高原是一道屏障,他挡住了外来者的侵略,但是高原也是一座囚笼,他囚禁了吐蕃人的野心。想要走出高原,吐蕃人需要新鲜的血液,更加需要一颗向往进取的心。”

    说完这些,莽素缯从怀中取出一块赤铁的腰牌,正反两面各有梵文金字。

    将它交给桑赤若,莽素缯说道:“本来打算晚些再交给你,如今看来,却是没有时间了……拿上这个,去逻些城的各莫寺,寻找罗诃大师。”

    桑赤若接过腰牌,心中满是疑惑。

    莽素缯:“老夫的祖父,曾跟随噶尔·东赞(禄东赞)讨伐过象雄,又蒙受过他的恩情,只不过这件事情,鲜有人知罢了。”

    长长叹了口气,莽素缯对桑赤若说道:“带上你的部下,还有一切想要跟随你的人,尽快离开这里。”

    桑赤若:“那大人你呢?”

    莽素缯:“老夫累了,也走不动了……便留下来殿后吧。”

    桑赤若还想再劝。

    莽素缯:“去吧,年轻的雏鹰总有展翅的一天,当你见识过蓝天白云的美好,又有谁会迷恋险山恶峰的嶙峋?”

    桑赤若闻言,死死抿着嘴唇,侧身落地,伏在莽素缯的身前,恭恭敬敬的行了大礼,接着翻身上马,快速离去。

第419章 敦煌之战(五)

    旭日初升。

    天空中洒下的第一缕阳光,投在敦煌城外的山丘之上,照亮了漆黑一片的大地。

    城内城外的人们,极目远眺,看向阳光投下的地方,那里有一条银色的光带,越来越宽,越来越亮。

    一大群骑兵缓缓出现在丘陵上,战马和骑士身上的甲胄,在阳光的反射下,如同湖面一般波光荡漾。

    看着这只如同天降的唐军,吐蕃大军如梦初醒,千户们大声下令,命令各自的军士准备迎战。

    由于吐蕃大将莽素缯身处东门,军令来不及传回;再加上吐蕃主力部队得到的最后命令,是从南门战场,转向东门战场。

    所以,战场上的吐蕃军,缺少统一的指挥,阵型也出现混乱,最终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

    恐慌和不安,如同瘟疫一般,蔓延在每一个吐蕃人的心中。

    当这种情绪蓄积到顶峰时,丘顶上的唐军动了。

    他们开始列阵冲锋,马蹄溅起的沙尘,飞扬在空中,远远看去,宛如一阵风暴席卷而来。

    大地隐隐颤动,人们脚下的石子也在轻微震荡。

    阵型迟迟无法重整,吐蕃士兵惊惧的发现,唐军的具环重骑,已经冲到了距离本阵仅有一箭之地的位置。

    有吐蕃将领下令放箭,有将领下令尽快调整阵型,甚至有些将领头脑发热,带着麾下的士兵,朝着唐军发起了冲锋。

    面对着一盘散沙的吐蕃大军,唐军重骑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有威胁的阻碍,一头撞进了敌阵之中。

    伴随着接二连三、沉闷厚重的撞击声,遭受重骑冲击的吐蕃军阵,士卒腾空而起,兵刃四处飞散,硬生生的被撞开了一条血路。

    从高空向下看去,唐军选择了吐蕃军阵最薄弱的环节,进行了一次重骑凿击,使得吐蕃前后两军就此断开。

    环具重骑冲锋之后,轻骑兵从山丘斜坡而下,采用『>』字型行进路线,快速机动又穿插至吐蕃大军的两翼,用弓箭驱赶侧翼的敌兵,将其向中部进行挤压,借以打乱敌人的阵型。

    就在这时,敦煌城南门大开。

    城中的豆卢军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如今终于能够找到一个宣泄的去处。

    战术几乎如出一辙。

    重骑凿击,轻骑骚扰。

    除此之外,豆卢军的骑兵后方,陌刀阵、弓弩队、跳荡队等等,依次展开,借着敦煌城墙的支援优势,向前一点点挤压着吐蕃军的空间。

    在墨离军和豆卢军的夹击下,吐蕃人仅仅只是支撑了一刻钟,便开始有逃卒出现,隐隐有崩溃之相。

    于是,敦煌之战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场景。

    豆卢军三千七百人,墨离军五千人,汇合在一起,好似饿狼扑羊一般,不停驱赶、追逐、撕咬着吐蕃军一万四千余人的主力。

    但凡吐蕃军中有聚势结阵的,唐军就会用凿击加上骑射,打乱对方的阵型。

    倘若有吐蕃军队就地投降的,唐军也不理睬,继续向前驱赶,将这些降兵留给了善后的府卫。

    就这般,唐军从敦煌城出发,一路向南追击。

    沿途,吐蕃士兵和战马,或是劳累暴毙,或是自缚请降。

    原本一万四千余人的吐蕃主力,犹如不断融化的雪球,越滚越小,声势渐微。

    终于,追击了一天一夜,唐军人困马乏,不得不扎营休憩。

    郭子仪一身戎装,翻身下马,先是接过亲兵递来的水袋,打开封塞猛灌了几口,接着问道:“距离子亭镇还有多远?”

    亲兵回道:“还有八十里。”

    郭子仪先是点头,接着忽然想起了什么,向亲兵令道:“派出斥候,探明子亭镇的情形,速速来报。”

    亲兵唱了一声喏,转身离去。

    就在这时,豆卢军使常会武,带着几名参军,走入营中。

    常会武身长八尺,面若重枣,相貌堂堂,常被下属夸作与武圣关云长有几分相似。

    常会武欣喜,便留了长髯,又舍了平日里惯使的马槊,改使了偃月刀,此事成了唐军中的笑谈。

    郭子仪见到常会武,先是拱手称贺,又说道:“面对吐蕃数万大军,常军使坚守敦煌城,此乃大功一件。”

    常会武摆手说道:“莫要往我脸上贴金,策反内应、城门作饵、分段而击、夹击敌军,都是你的主意,常某不过搏了個苦劳。”

    郭子仪知道常会武的脾气,不以为意,只是哈哈笑了两声。

    常会武压低声音:“说真的,这次的战功应该怎么写?”

    郭子仪一愣,低声回道:“你的意思是……?”

    常会武:“咱们两个倒是好说,关键是驸马……他是帝婿,又是宫中的红人,深受陛下的赏识,要是不将他推为首功,怕是你我二人日后……”

    话音未落,营外传来了士卒的告声:“报!抓到了一队吐蕃士兵!”

    常会武闻言好笑道:“这一天下来,抓的吐蕃兵难道还少吗?大惊小怪什么?”

    来告的士卒犹豫说道:“将军,这队吐蕃士兵是从子亭镇来的。”

    子亭镇?

    吐蕃军大营?

    郭子仪和常会武对视了一眼。

    二人一起快步出了军营,只见营门外的场院之中,跪着一群吐蕃士兵。

    郭子仪粗略一看,就察觉到有些不对。

    这些吐蕃士兵脸色惨白,抖若筛糠,一个个仿佛见了鬼一般,精神都有些不正常。

    从中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正常的吐蕃士兵,郭子仪向其问话道:“你们都来自子亭镇?”

    那吐蕃兵听了翻译的话后,牙齿打颤,好不容易说道:“是,是。”

    郭子仪:“子亭镇现在如何了?”

    吐蕃兵蜷缩着身体,过了好久,才憋出一句话来:“恶鬼,那里到处都是恶鬼!”

    郭子仪怔在原地,起初以为是听岔了,再三确认无误后,又问道:“你刚刚说的恶鬼,究竟是谁?是唐军?”

    那吐蕃兵用力摇头道:“不是唐人,是一群从十八层地狱中爬出来的恶鬼!”

    郭子仪眼见这样说下去不是办法,命手下取来温酒。

    那吐蕃兵喝了温酒,精神好转了一些,说话也连贯了许多。

    根据他的叙述,郭子仪隐约有些明白,子亭镇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在昨晚,子亭镇的吐蕃大营,如同往日一般,哨岗戒备,士卒休憩。

    深夜,有狼嚎声在营地四周响起。

    起初,吐蕃哨兵并没有在意。

    很快,营地四周,突然出现大批敌人。

    这些敌人,不同与吐蕃军往日里见过的对手,他们三五成群,身手矫健,武艺高超。

    他们从营地的每一个入口涌入,封住了每一条逃脱的退路,从战斗打响,就抱持着不放过一个活口的打算。

    他们之中,有箭无虚发的神箭手,有刀可断金的陌刀手,还有来去如风的游骑兵。

    这些敌人,入了吐蕃军大营之后,纵横披靡,犹如无人之地,五千吐蕃守军突逢奇袭,连一次像样的防守都无法组织,就被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无论是殊死抵抗,还是跪地请降,所有吐蕃士兵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乱刀分尸,首级又如同金银首饰一般,被哄抢争夺。

    战斗打到最后,这群敌人根本没有任何留下活口的打算,吐蕃军成了单方面被屠杀的对象。

    那些恶鬼,杀红了眼,会在营地中搜索每一个躲藏、装死、求饶的吐蕃士兵,毫不犹豫的砍下后者的头颅,再用麻绳串在腰间。

    最后,五千吐蕃守军被杀戮一空,仅仅只有几十人,侥幸逃过一劫。

第420章 敦煌之战(六)

    回到营中,常会武向郭子仪低声问道:“你怎么看?”

    郭子仪沉思许久,回道:“子亭镇攻破,吐蕃大军被截断退路,这是好事。”

    常会武:“不不,我说的不是子亭镇,而是那只恶鬼之军。”

    郭子仪:“驸马曾经提过,龙勒山口有一只伏兵,时机成熟之时,会掐断吐蕃大军的后路。”

    常会武:“我也听过此事,但驸马也说过,那只伏兵是当地的义军,并非正规的军队。”

    郭子仪斜了常会武一眼,没有言语。

    常会武犹自不觉,继续说道:“子亭镇大营,把守着吐蕃军的退路,重要程度自然无需多言;而那五千守卒,皆是来自吐蕃本翼旗下,战力更是不容小觑;再加上敌军经营子亭镇已近一年,物资准备齐全,又占尽了地利。天底下,哪有临时拼凑的义军,能够攻下这样的重镇?”

    郭子仪正脸看向常会武,沉声说道:“敦煌一战,唐军大获全胜,你只要知晓这些便够了。”

    常会武一愣,再看向郭子仪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休憩过后,豆卢军和墨离军拔营出发,继续向着子亭镇赶去。

    一路上,唐军吃惊的发现,逃向龙勒山口的吐蕃溃军,居然又有不少折返了回来。

    其中有些失魂落魄的吐蕃士兵,居然慌不择路,逃向了豆卢军和墨离军的方向。

    郭子仪和常会武不解,只是收容降兵,继续向前赶路。

    行至距离子亭镇三十里处,郭子仪骑在马上,登上沙丘,看到了毕生难忘的一幕。

    丘陵南方,荒漠之中,数百名不明身份的游骑,五人成队,正在分割蚕食着上千人的吐蕃溃军。..

    这些游骑,为了轻便,浑身上下不穿甲胄,甚至有些人连衬甲都省了,直接赤膊上阵。

    五名游骑之中,一人持钩索,拖敌骑下马;一人持马槊,重击甲士;一人持长枪,攻进犯之敌;另二人持劲弓,射杀逃卒。

    但凡有吐蕃士兵被五人队盯上,无论是攻是逃,皆免不了身死的下场。

    配合之默契,屠杀之高效,就连郭子仪和常会武这般久经沙场的老将,都看的赞叹不止。

    郭子仪:“这种游骑战法,在朔方军中颇为常见。”

    常会武:“你曾经担任过横塞军的军使,麾下士卒可能做到这般?”

    郭子仪仔细看了会儿,最后摇头道:“战法相似,但论及悍勇、技法和配合,却远不如矣。”

    常会武点点头,又看向远处,神情一滞,又朝郭子仪说道:“你看那边树下。”

    郭子仪依言远眺,只见在战场旁的树下,拴着不少驮马,每一匹驮马上密密麻麻挂满了鲜血淋漓的人头。

    郭子仪:“看起来,恶鬼之传闻,并非虚言啊……”

    就在这时,杀红了眼的『义军游骑』,终于注意到了坡顶上的唐军。

    一声唿哨响起。

    正在攻伐吐蕃残兵的众多五人队,直接掉转马头;正在收割尸体首级的义军士兵,毫不犹豫的放弃战利品,上马后撤。

    转眼之间,偌大的战场上,义军游骑撤离的干干净净,只剩下零星几个跪地求饶的吐蕃士兵,和一大片血流成河的屠场。

    常会武倒吸一口凉气:“闻金而退,令达止伐,这些劲卒纪律严明,不逊军士,当真只是义军?!”

    郭子仪皱紧眉头,不发一言。

    一个时辰之后,豆卢军和墨离军赶到了子亭镇。

    当大军靠近军镇之时,每一個士卒都被其中的景象,惊呆在原地。

    放眼望去,营门、宿所、桅杆、城墙……到处都是吐蕃士兵的无头尸体。

    军镇内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成了暗红,靴子踏上去,甚至能够隐隐感觉到滞脚的粘稠。

    军镇中心的场院,数以千计的尸体被堆放到了一起,高度甚至堪比楼阁,筑成了传闻中的『京冢』。

    腥臭、腐败的气味,引来了成群的乌鸦,呱噪鸣叫之下,使得整个军镇在白日里都宛如鬼镇一般阴森可怖。

    有军中典吏清查后来报,说是吐蕃大营中的辎重、粮草、军械,都被搬运一空。

    郭子仪闻言后,不在意的点了点头,又驻足在场院的一侧,这里有一长排跪坐倒地的吐蕃兵尸体,双手被反缚在身后,皆是无头。

    想是被抓之后,捆缚在此地,又被挨个砍掉了脑袋。

    见郭子仪面色凝重,常会武以为对方在思虑『杀俘不祥』的念头,于是劝道:“吐蕃军往日里俘获唐军士卒,以祭天之名,开肠剖肚,甚至生剐啖肉,惨状目不忍睹,如今被砍了脑袋,也是咎由自取。”

    郭子仪摇头道:“我思虑的不是此事,按理来说,那只义军只要能攻下子亭镇,再俘虏敌军,便是大功一件……杀敌再取首级,完全是多此一举,为何要这般行事?”

    常会武闻言一愣,心中也起了疑惑。

    数日之后,敦煌城府所之中。

    周钧为了庆贺敦煌大胜,又为了款待功臣,专门设了宴席。

    宴席之上,文武官员喜气洋洋。

    敦煌之战,豆卢军和墨离军,再加上城中府卫,堪堪不足万数。

    面对两万五千的吐蕃大军,唐军在伤亡仅仅不到一千的前提下,杀敌接近万人,又俘虏了八千余人。

    吐蕃东本莽素缯,都城牙帐大相之一,更是死在了流矢之中。

    此等战绩,可谓是天宝近些年来,难得一见的大胜。

    酒过数巡,郭子仪和常会武对视了一眼,二人趁着这个机会,各自携着战功的阚册,一起来到周钧的面前。

    郭子仪躬身说道:“驸马,战事阚录又清点俘获,墨离军写成战报,打算上疏朝廷,先请驸马过目。”

    常会武躬身,也是一样的说辞。

    周钧看向两位军使,笑着说道:“战报写成,直接快马寄出便是。”

    郭子仪:“吾等二人,皆是武夫,言辞未尽之处,难免存了瑕疵,还请驸马帮忙指正。”

    周钧心中生疑,接过两位军使的战报阚册,看了一遍,不禁哑然失笑。

    在豆卢军和墨离军的战报之中,周钧被推成了敦煌之战的首功。策反内应、指挥守军、千里追击、攻破敌营,这些功劳统统被加在了他的身上。

    看完战报,周钧抬头看了一眼郭子仪和常会武。

    二人都是面上惴惴。

    周钧仔细一想,倒也理解对方的想法,驸马乃是帝婿,外职领兵,遍观唐史,鲜有先例。

    郭子仪和常会武顾虑到皇家脸面,又碍于周钧的圣眷,便打算让出首功,搏一个安稳。

    想通这些,周钧将两份战报放在案台上,沉声说道:“将军沙场为国死,士卒马革裹尸还,当兵打仗,图的不就是旌旗拥万夫,功名传天下?”

    郭子仪和常会武闻言,皆是一愣。

    周钧又道:“为将者,上则正军风,下则恤军士,怎可因权势之迫,就折腰俯首?”

    郭子仪和常会武的脸上,齐齐显出愧色。

    周钧:“敦煌之战,军报阚录,不得夸大,亦不得贬落,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切照实上疏!”

    郭子仪和常会武,躬身唱了一声喏。

    周钧又拿起军报看了一眼,说道:“至于军报中提及的那只义军,所图不过保家卫国,如今已经解甲归田,无需特意请功,一笔带过便是。”

    郭子仪垂首,身体微微一颤,应了下来。

第421章 捷报与噩耗

    三月底,长安城中春意盎然,百花争艳,正是一年之中的好时节。

    年前,唐皇李隆基曾下旨,不惜财力、人力,大规模增筑曲江园林。

    曲江周边兴建了星罗棋布的亭台阁榭,又移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和珍稀林木。

    今年的曲江宴,也由原本的民间自发,正式改为了宫廷所设。

    皇帝赐宴群臣,凡在京城的文武百官,都可以携家眷参加。不仅如此,春榜高中的新进士,也可在此时参加宴会,面圣谢恩。

    这一日,李隆基携着杨玉环,在曲江池边的紫云楼,设了盛宴,又请了文武百官、当科进士和世家勋贵。

    阁楼之中,内教坊、左右教坊等等乐舞伎,登台演出。

    楼外,民间乐舞班也在曲江池边献艺,又有大量的长安百姓和商家贩户聚集。

    一时之间,曲江池边,处处是宴会,时时有歌舞,万众云集,盛况空前。

    正月大朝里,杨国忠被圣人封为右相,又加京兆尹、御史大夫,还兼着京畿、关内采访等使,可谓是权倾朝野。

    此时,杨国忠端坐楼中正席,承着百官的阿谀奉承,一脸受用。

    在他的对面,安禄山一边喝着酒,一边看了过来,面上尽是不屑。

    喝完杯中之酒,安禄山侧头又看向上座。

    万春公主尹玉正在陪着李隆基说话,杨玉环则抱着尹玉之子周逍,一边逗弄,一边笑个不停。

    思虑再三,安禄山离开案席,又走到杨国忠身前,举杯笑道:“禄山贺杨右相。”

    杨国忠见安禄山不躬身也不行礼,而且态度还颇为倨傲,心中恼怒,开口说道:“今日曲江设宴,往来皆是才学之士,你一胡人,多学些文章,再来谈恭贺二字。”

    安禄山闻言,勃然大怒。

    盯着杨国忠,见对方丝毫不以为意,又与他人谈笑风生,安禄山强压下怒气,脸色铁青的掉头就走。

    回到案席,安禄山越想越气,索性出了紫云楼。

    阁门旁走来一人,却是吉温。

    他悄悄来到安禄山的身边,又低声说道:“右相圣眷正隆,安大夫莫要为了些许小事动气。”

    安禄山:“右相,屁的右相!”

    吉温连忙说道:“慎言!慎言!”

    安禄山多走了几步,来到一无人之处,开口说道:“李林甫为右相,擅于权谋,又狡猾如狐,安某输的服气。杨国忠为右相,他算个什么东西!”

    吉温左右看了看,见四处无人,劝道:“杨家因贵妃受宠,在长安城中风头无两,杨国忠更是得了圣人的青睐,大夫莫要与其针对。”

    安禄山:“杨国忠靠着贵妃,才得了右相之位,他是什么样的草包,我岂能不知?你劝禄山莫要与其相争,安某却是有苦难言。眼下我受了陛下的赏识,引得他妒忌,才处处为难我!”

    吉温无奈的叹了口气。

    安禄山又沉声道:“长安是待不下去了,找個机会我要回范阳……先前我与你交待的那些事情,你一定要……”

    话音未落,曲池外的官道上,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又有官驿信使的喊声传来。

    “大捷!沙州大捷!”

    安禄山闻言一愣,丢下吉温,回到紫云楼的宴席之中。

    不多时,有信使气喘吁吁的跑进楼阁,又跪伏在大殿之中。

    听见信使的喊声,紫云楼中早就停了歌舞,又清退了闲杂,李隆基睁大眼睛,一脸紧张的看向信使,沉声问道:“沙州如何了?”

    那信使长吁一口气,跪地说道:“驸马周钧领豆卢军三千七百人、墨离军五千人又府卫、义军等部,与吐蕃本翼两万五千大军,交战于沙州敦煌。血战三日,唐军歼灭吐蕃本翼万人,又俘敌九千,吐蕃敌酋莽素缯亦死在乱箭之中。子亭镇克复,龙勒山北再无敌踪!”

    “好!”

    李隆基一声大吼,猛地站起身来,由于过度兴奋,还不慎撞翻了身前的案台。

    脸上满是喜悦,身体不住颤抖,李隆基一边搓着手,一边大笑道:“朕就知道,朕就知道!”

    上座的万春公主尹玉,向那信使急道:“战报中可曾说了其它?驸马无恙?”

    信使:“驸马安然无恙,唐军折损不足千人。”

    李隆基闻言,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愉悦,手舞足蹈的笑道:“朕当初没有看错人!周钧实乃朕的福将,更是大唐的福将!哈哈!”

    殿中的文武百官、世家勋贵,纷纷稽首相贺。

    唯有二人,面色不虞。

    好端端的曲江宴,杨国忠被抢了风头,感觉正是不爽,见陛下又不停说着周钧的好,心中更是警觉。

    杨国忠心中暗道,周钧深受圣人赏识,万一重返长安,必会得到重用,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定会遭到打击。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周钧一辈子就这样待在外面,永远也不要返回长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杨国忠心中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另一人也是思绪万千。

    沙州大捷,驸马神武。

    耳边不断回响着这般的欢呼,眼中尽是大唐子民的欣喜,安禄山脸上虽然挂着笑容,心中却满是沉重。

    借着饮酒来掩饰眼神中的谋虑,安禄山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轻声念道:“周钧……”

    另一边,灞川别苑。

    一处偏僻的别院书房,孔攸坐在案台的一侧,另一侧却坐着一位满脸络腮胡的经教修士。

    孔攸看向那修士,低声说道:“伊斯,对于你的这些猜测,我无可奉告。”

    伊斯盯着孔攸的眼睛,说道:“周二郎是否与应龙有关,我并不期望从你这里得到答案。应龙之书,当初是谁交给我的,也不重要。”

    孔攸:“那你想要知道什么?”

    伊斯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册,赫然正是最新一期的应龙天书。

    翻开其中的书页,伊斯读道:“天宝十二载八月,关内道,大雨倾城,庄稼坏倒。九月,大旱继至,大饥。”

    “天宝十三载,关内道水旱相仍,又波及京畿道、河东道、河南道、山南道、淮南道,数十州房舍颓坏殆尽,物价爆贵,人多流庸,饥民百万,无以为食。”

    “百姓饥甚,始采树皮叶,或捣槁成末,或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

    “易子充饥,杀食胞弟;妪持死儿,且烹且哭……”

    看着后面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伊斯几欲干呕,实在是读不下去,他将应龙天书放在了案台上,向孔攸问道:“书中惨状,可是真的?”

    孔攸:“天书之中,何曾有过妄言?”

    伊斯站起身来,双手死死抓住案台:“大唐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此等灾厄,此乃百年难遇的大劫!”

    孔攸冷冷看向伊斯,默然不语。

    伊斯:“如此严重的灾祸,应当尽快上报朝廷,让官府做好准备,将损失减到最小!”

    孔攸看向伊斯,好整以暇,只说了一句话:“他们会信吗?”

    仅仅只是这一句话,就使得伊斯呆立在原地,茫然无措。

    是啊……官府会信吗?

    眼见伊斯怔住,孔攸又说道:“他们不仅不会信,还会以妖言惑众之罪,判你一个斩刑。”

    伊斯慢慢坐了下来,双手插入头发,一脸的绝望。

    孔攸用手掌拍了拍应龙天书:“你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在灾厄发生之前,尽可能多的吸纳应龙教徒,并向他们传播应龙教义。”

    伊斯闭上眼睛,轻轻点了点头。

    孔攸:“信者得生,疑者赴死。一切命数,应龙自有安排。”

第422章 按功行赏

    凉州,遂烽堡。

    今日,堡中张灯结彩,又摆下了宴席,偌大的场院之中,坐满了战场上立功归来的士卒。

    即便如此,院中空间有限,还是有大批的士卒,不得不被安排在了场院之外。

    上好的美酒,被一坛一坛的送到桌上,各式的佳肴,被陆续摆上了参席者的面前。

    一时之间,觥筹交错,欢声震天,堡中到处都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随着一声锣响,有虞侯高声唱告,原本吵闹的场院,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众人将视线不约而同的投向场院最前方的高台上,那里临时搭建了上百个巨大的撑架。

    有下仆在金家管事的指挥下,或是挑担,或是肩扛,将一个又一個沉重的大箱,搬了上来。

    在众多士卒的注视下,木箱按照次序,被一一摆放在撑架之上。

    又有账房在武卫的陪同下,挨个打开了木箱。

    士卒们聚上前去,看清楚里面的物什,眼珠不由自主瞪到最大,口中也不自觉发出赞叹。

    每一个木箱之中,都摆放着大量的金银、绢帛等财物,其中有些,甚至被塞的满满当当,放在木台上,还能听见咯吱咯吱的重压声。

    待所有木箱摆放完毕,又是一声锣响。

    虞侯大声唱告,有请家主放赏。

    在响彻堡镇的欢呼声中,周钧笑着登上高台,向在座的士卒说道:“敦煌战前,我就许诺,但凡有功之士,战后都会论功行赏。”

    指向面前的宝箱,周钧又道:“除了寻常的奖赏,按照杀敌阚录,取战功居前的百名勇士,每人不仅分发金银绢帛,还额外另有一赏,就是为他们说成亲事。”

    说完,周钧拍了拍手,向台后喊道:“让第一对新人上台吧。”

    不多时,有一对男女上了高台。

    男子三十左右,壮硕如牛,穿着绯红婚服,明明样貌威严,令人望而生畏,上台之后,却是作成娇羞状。

    女子二十出头,生的白白胖胖,一脸富态,穿着花钿青衣,反而显得落落大方。

    眼见有新娘登台,院外的士卒耐不住好奇,纷纷爬上院墙。

    一时之间,整个院落,里三层外三层,聚满了观众。

    周钧让二人站到台前,又笑着说道:“二旌七队的队头,赵大柱,杀敌三十一人,又斩杀敌营大将,记为首功!尚衣司织女吴十一娘,贤惠端庄,知书达理。二人相见便倾心,故而结缘。某既是家主,也是月老,更是你们的证婚人。当着众人都在,便使得你们二人正婚循礼,结为夫妇。”

    说完,赵大柱和妻子,便在台上一拜天地,二拜家主,再夫妻对拜,完成了礼制。

    周钧受着二人拜下,笑着点头。

    拜完之后,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杀敌眼皮都不眨的赵大柱,此时却脸皮薄,慌不择路的想要拉着妻子先下台去。

    周钧笑着提醒他道:“赏赐都不要了?”

    赵大柱如梦初醒,连忙返身回到台上,先是向周钧稽首谢恩,接着快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宝箱,蹲下身来,双手拉住扣环,想要抬起来搬走。

    不料宝箱沉重,赵大柱第一次使力,心中焦急,居然没能举起。

    台下哄笑四起,赵大柱之妻吴十一娘看不下去,也上了高台,和自己的丈夫一左一右,这才吃力的将宝箱抬了下去。

    紧接着,第二对、第三对新人,也这般上台正婚循礼,又取走赏赐。

    周钧在主持仪式的时候,不禁想起几日前与李光弼的交谈。

    那一日,遂烽堡军营之中,周钧接过李光弼带来的军功阚册。

    见周钧看的仔细,李光弼趁着这档口,开口说道:“这次敦煌之战,我军攻下子亭镇,又阚录首级,一来是为了记功方便,二来也是为了掩饰身份。”

    周钧抬起头来:“士卒们大多都参加过石堡城之战,那时的敌手便来自吐蕃本翼。这次敦煌之战,两边有不少都是旧识,倘若将吐蕃俘虏交给唐军,说不定就会供出我们,埋下祸根。”

    李光弼:“二郎说的极是,光弼也是这般想的。再加上,军中士卒与吐蕃素有仇怨,有道是仇人见面,下手更是狠辣。”

    周钧点头,又将视线投向阚册,说道:“行事稳妥一些,总好过留下把柄……另外,军功清点无误,赏赐就按照先前定下的标准,开始准备。”

    李光弼:“儿郎们都说,家主言而有信,又宽仁大方。敦煌一战,寻常士卒领到的赏赐,要比过去在唐军中三年加在一起的军饷还要多。”

    周钧笑了笑。

    李光弼领着的这只偏军,名义上已成了自己的私军。

    既然脱了官军的编制,倘若不再放下足够的赏赐,又如何能够笼络人心?

    李光弼:“还有一事,士卒们都在问,那个……嘿嘿。”

    周钧看着李光弼的表情,顿时猜到了对方的心思,问道:“说亲之事?”

    李光弼用力点了点头。

    周钧:“长安灞川,有客女迁入凉州,如今已有七百余人。我遣人去问过,除去那些年纪太大,或是身染疾病的,剩余中有两百多人愿意嫁到遂烽堡来,其他都是在观望或犹豫。我刚刚又瞧了战功阚册,首功约有百人,不如就从那两百名客女中选出一些,先撮合他们吧。”

    李光弼连连点头:“周二郎思虑周详,撮合婚配,不宜太多,不然显不出有功之士。为了鼓励士卒,那首功百人,最是适合。”

    周钧:“对于那首功的百名士卒,我不仅打算撮合婚配,其它诸如纳彩、问吉等六礼,还有婚宴、请酒、拜堂等等,索性便一起置办了。”

    李光弼一愣,随后反应了过来。

    麾下的那只偏军,如今已被判为战死,每个人都是有家不能回,至亲不得见。

    即便成婚,也无法邀请家人来观礼。

    周钧为所有人办了一场集体婚礼,却是解决了一大难题。

    想到这里,李光弼向周钧躬身行礼道:“二郎高义,光弼代士卒谢过。”

    周钧摆摆手:“说这些便显得生分了。另外,我想起一件事,这只偏军成立至今,还没有名号,未免有些遗憾。”

    李光弼:“还请二郎赐名。”

    周钧心思回转,刹那间想起史书中的那段历史,对李光弼脱口道:“不如叫做『归义军』,如何?”

    “归义军?”李光弼仔细念了两遍,喜道:“此名大善!”

    收回思绪,周钧站在高台上,看向成婚的一对对新人。

    新郎都是唐军中的翘楚,为大唐驻守边疆,白首相望,打退了一次次的外敌。戎马一生,一辈子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娶得一位妻子,延续香火。

    新娘都是自幼被召入宫中的苦命女子,终日面对冰冷的宫墙,看不到任何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到头来,还被赶出宫去,自生自灭。

    这样两群悲情之人,在撮合之下,走到一起。

    周钧希望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相识相守,能为将来的长夜漫漫,挣得一份温暖和光亮。

第423章 两地事务

    与凉州官员完成了吐蕃降卒的交接事宜,周钧找来李光弼和申叔公,开始安排接下来的事务。

    周钧先问道:“早先我吩咐下的储粮,可准备妥当?”

    申叔公:“家主下令增建粮仓,这几年里,金家一直在组织匠人修筑。河西一带,遂烽堡、隶疆堡、嶂邑堡、速挞尔堡等等,皆修建了大量的地下粮窖。”

    周钧:“储粮条件如何?”

    申叔公:“干土高地,内壁夯实。再烘烧窖仓,用草木灰铺底。木板、草席、谷糠,作为隔层,每入一批粮食,就再隔一层。一切都是按照官窖来造,可保粮食百年不腐。”

    周钧:“当下收储了多少粮食?”

    申叔公:“长安运送而来,再加上金家这些年收购的,差不多已经有两百四十万石。”

    听到这里,李光弼睁圆了眼睛,身体也是微微一颤。

    大唐天宝年间,粮收丰年,全天下收粟,不过才两千五百万石(8.5亿公斤)。而金家粮仓,当下所储之粮,居然已经抵得上大唐一年收获的十分之一。

    让李光弼更没有想到的是,周钧听了申叔公的话,只是略微思虑,就说道:“不够,还不够。我会让长安灞川,抓紧时间卖掉营产,再统统换为粮食,长行坊必须尽最快的速度,将粮食运送到陇右来。”

    申叔公躬身答了一声喏。

    周钧又看向李光弼:“河西这两年里,大概率不会出现战事。即便如此,归义军的训练不能拉下,还有金家长行坊的护卫工作,也要分出人手来做。”

    李光弼拱手应下。

    周钧:“凉州安家,与我貌合神离,平日里各取所需,互不相犯。在大碛商路上,我会尽量给予他们方便,相信安思顺也不会为难你们。”

    李光弼又应了一声。

    周钧:“接下来,我要去往沙州敦煌,处置官员、军务等一系列事务。诸事备妥之后,就要出发去往安西了。”

    李光弼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安西情势复杂,宛如一团乱麻。不如光弼率归义军,随你一起去……”

    周钧摇头道:“相比西域,河西走廊对我来说,更加关键,万万不可有失。有你率归义军坐镇此处,我才能安心去往安西。”

    申叔公开口说道:“家主此番去往安西,势必要经过石城镇。石城镇守使之子康可璟,曾经与老夫有旧。倘若需要,我可以陪家主前去造访。”

    周钧想起,康可璟当初离家出走,幸亏得了申叔公的相助。

    于是,周钧向申叔公问道:“你走了之后,金家的事务由谁来负责?”

    申叔公:“金家之中有多位管事,大家各司其职,即便老夫暂时离开,也不会影响到日常的事务。”

    周钧:“好,那你便随我同去西域吧。”

    处理完凉州的事务,周钧带上申叔公,又在亲兵、府卫的护送下,折回沙州敦煌。

    入了府所,周钧先是找来郭子仪和常会武两位军使。

    首先说的,就是两位军使最关心的封赏。

    敦煌一战,郭子仪当为首功。

    战报传入长安之后,李隆基惜才,再加上阿布思叛乱,朝廷有心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副使。

    圣旨虽然还未下,但消息基本已经可以确认了。

    常会武驻守敦煌有功,官升两阶,封了食邑,又赐了紫金鱼符。

    所以,二人的封赏,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与二人交待完军务的交接,又讨论了针对吐蕃的布防。

    之后,常会武先回营中,周钧单独留下了郭子仪。

    周钧:“郭军使用兵如神、谋算无遗,遍观大唐,少有人能与你相较。”

    听见周钧的褒扬,郭子仪面上并无得意,而是自谦道:“驸马谬赞了,某带兵打仗,大多都是因势利导,哪里谈的上什么谋略。”

    周钧微微点头。

    郭子仪这个人,说话做事,滴水不漏,处事圆滑的就像一只泥鳅。

    你很难抓到他的把柄,自然也无法寻到他的破绽。

    他和李光弼,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李光弼身为契丹人,性情率直,治军威严,嫉恶如仇。涉及到不公之事,哪怕对方出身皇室,也会秉公执法,绝不徇私。

    而郭子仪,无论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手腕显得更加世故和老练。

    唐代宗时,权宦鱼朝恩趁着郭子仪外出作战,掘了后者的祖坟(另有一说是无意)。郭子仪回来之后,听闻此事,不恼不怒,只是哭道,我父亲的坟墓受损,与他人无关,一定是我惹怒了上天,所以降了惩罚。鱼朝恩之后宴请郭子仪,后者不顾他人劝阻,只带了几个亲兵,就欣然前往,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所以,熟悉历史的周钧,心中清楚,对于郭子仪这样的人,说些好话,施些恩惠,并没有多大用处。

    郭子仪的心中有一杆秤,他对事物的评价,有他自己的衡量,外人很难将价值观,强加给他。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才有可能慢慢使得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想到这里,周钧对郭子仪说道:“早些年,在朔方时,我于王都护麾下职事……”

    听周钧提起王忠嗣,郭子仪肃然起敬,坐直了身体,又微微点头。

    周钧:“论战力,朔方军于唐军之中,当为翘楚;但论援持,自从突厥势微之后,朔方军粮饷短缺,难以为继。王都护为了军中贴补,甚至以战俘为奴,私底下做起了奴牙的营生。”

    郭子仪身为横塞军使,自然对这些是知晓的,听到这里,也只能轻轻叹了一声。

    周钧:“某在长安之时,曾经向道观中的真人们,求来了云茶的制法,后来又将制好的云茶,以平价卖给了朔方军,用来贴补军中的粮饷。”

    郭子仪听到这里,站起身来,向周钧做了揖礼,口中又说道:“倘若没有驸马相赠的云茶,朔方军这几年下来,怕是过的困苦艰难。”

    周钧:“朔方军与我有旧,王都护更是对我有恩,云茶虽然贵重,但与恩义相比,还是轻了。”

    停顿片刻,周钧看向郭子仪说道:“你很快便要迁任朔方节度副使,朔方军的重担,很快便要落在你的肩上。我与郭军使临别了,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礼物相赠,想来想去,打算将制作云茶的秘法,倾囊相授。”

    郭子仪怔在原地,好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云茶的利润有多大,他自然一清二楚。

    倘若能够掌握云茶的制法,光是与漠北部族的互市,就可以获得无法想象的财富。

    周钧愿意将从道家真人那里学来的云茶制法,赠送给朔方军,借以来补贴军饷,这可以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大恩。

    郭子仪过了好久,才犹豫说道:“驸马此礼过于贵重,子仪不敢受。”

    周钧加重语气,沉声问道:“为将者,当以何事为重?”

    郭子仪犹豫了片刻,回道:“当以忠君报国为重。”

    周钧微微摇头,又缓缓说道:“为将者,士卒为子,百姓为亲。背叛了士卒,辜负了百姓,又何谈什么江山社稷?”

    郭子仪闻言,愣在了原地。

    周钧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册,里面记载的是炒茶的整套流程,以及相关机巧的制造方法。

    将书册轻轻放在案台上,周钧又对郭子仪说道:“你且知晓,我并不是将云茶制法赠给你,而是将它赠给了朔方军中的千万士卒。有了这技法,朔方军中的士卒,就不至于再为粮饷发愁,自然也能守得一方百姓的平安。”

    郭子仪看着那书册,站立了许久。

    最终,他双手捧起那本书册,向周钧躬身说道:“郭某受教。”

第424章 石城康家

    送走郭子仪,周钧又找来了柳载。

    不似其他人,周钧与柳载相识已久,二人的关系,与其说是上级和下级,倒不如说是挚友。

    周钧先是看向柳载,开口问道:“伤口如何了?”

    柳载撸起袖子,笑着说道:“二郎的药也是神了,本来伤口恶化,痛痒难止。用了那瓶药,只不过三四日,便结了痂,再无不适。”

    周钧先是点头,接着直接了当的对柳载说道:“我已经向朝廷上疏,打算让你代任敦煌刺史。”

    柳载先是一惊,接着自嘲的摇头道:“敦煌刺史……还是算了吧。世家与权贵相争,百姓受苦受难,某见到了太多,早已无意仕途。今日与二郎相见,打算辞官,去山中修道。”

    周钧想要说话。

    柳载抢先说道:“我知道你要劝我,且先听我说完……载本来期望凭着一身本事,造福百姓。如今看来,当初的想法,却是太过于幼稚。世道如此,我心志不坚,只凭着一腔热血,又怎能识得大道呢?”

    周钧沉默片刻,向柳载说道:“两年。”

    柳载不解:“两年?”

    周钧:“代敦煌刺史,你只需做上两年。两年之后,无论你想去哪里,我都会支持。但是这两年里,我需要你牧守敦煌,稳定沙州的局势。”

    柳载:“为何要定下这两年之约?”

    周钧:“两年之后,天下恐有大事发生,倘若你细问,我也无法回答你。就当是你我相识一场,友人请你相助罢了。”

    柳载听完,看向周钧良久,最终叹了口气,说道:“二郎既然这般说了,载留下便是。”

    天宝十二载的九月初,石城镇门楼。

    石城镇守使康冉棣,负手身后,遥遥看向东方的大漠,默然不语。

    康可璟站在他的身旁,不停张望,时不时还在城楼上来回踱步。

    康冉棣斜了康可璟一眼:“年轻人要沉住气,莫要让他人看轻。”

    康可璟停下脚步,向康冉棣说道:“驸马快要来了,阿耶可曾想好了如何作答?”

    康冉棣幽幽说道:“如何作答……世道动荡,石城镇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所图不过自保罢了。”

    康可璟看向自己的父亲,认真说道:“世道动荡,方得机会展露头角;太平盛世,碌碌无为沉沦一生。”

    康冉棣听见这话,有些吃惊,再看向康可璟的时候,眼神中带了几分欣慰:“你有这份志向,倒也是难得。”

    话音刚落,康可璟看向远方,在大漠与天空的交界线上,一群骑士踏尘而来。

    康可璟深呼吸一口气,向康冉棣说道:“来了。”

    康冉棣整了整衣装,点头道:“随我一起下去,恭迎驸马。”

    当日晚些,石城镇守府中摆下了宴席,专门款待周钧一行。

    坐在上座,周钧看向康家父子,说道:“自从去年大碛商路中断以来,安西诸镇动乱不休,石城镇却是安稳无忧,未曾听闻有居民作乱。”

    周钧这句话,起初听来是夸奖康冉棣治理有方,但细细品来,话中有话。

    康冉棣打起精神,拱手说道:“石城镇中的居民,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平日里劳作经商,从未有过贰心,还请驸马明鉴。”

    周钧盯着康冉棣,说道:“敦煌之战,州府盘查,查出了不少吐蕃军的内应。其中就有一户康姓人家,乃是吐蕃军在沙州的情报头领。”

    康冉棣的双手,微不可察的轻轻一颤。

    周钧:“顺藤摸瓜,又扯出了不少潜伏的探子,这其中就有不少昭武九姓的族人。”

    康冉棣垂下头,额头隐隐有汗珠渗出。

    周钧沉声问道:“安西生乱之前,你见过了康宗昌,对吧?”

    此言一出,康冉棣再也无法保持冷静,口中喏喏,不知是否应该全盘道出。

    就在这时,康可璟站起身,来到厅堂的中央,向周钧稽首拜道:“禀告驸马,逃犯康宗昌之前的确来过石城镇。”

    听见这话,康冉棣张开嘴,有心想要呵斥和否认,但最终一声长叹,却是作罢。

    周钧:“康宗昌来做什么?”

    康可璟:“来做说客,想要说服石城镇倒戈,勾连吐蕃,共抗唐室。”

    周钧:“你们是如何作答的?”

    康可璟:“父亲严词拒绝,康宗昌眼见无法如愿,退而求其次,要求我们开放关所,向那些作乱之人给予通关便利。”

    周钧:“你们答应了?”

    康可璟:“那个时候,怛罗斯之战结束,吐蕃攻下了子亭镇,诸镇局势不稳,安西军又无法驰援。康宗昌手中拥有私兵,可以挑唆镇中暴乱,又有吐蕃人相助,所以石城镇无法,只能同意。”

    周钧摸着下巴,不发一言。

    康可璟见状,又跪着说道:“驸马请想,大碛商路开通,大唐丝路取道南线,石城镇作为西域的南方门户,可谓是如鱼得水、获利颇丰。毫不夸张的说,大碛商路对于石城镇而言,就好比沙漠中的水井一般珍贵。倘若不是因为外人逼迫,石城镇又怎会干出勾连敌军之事?这岂不是断了自己的财路?”

    周钧听到这里,微微点了点头,问道:“安西内乱的缘由,你可知晓?”

    康可璟:“安西诸镇,其实真正想要脱离大唐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之所以作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字——怕。”

    周钧:“此言怎讲?”

    康可璟:“高仙芝贪图石国财富,领安西军劫掠又灭国,使得昭武九姓,人人自危。为了保住财产,昭武九姓不得不寻找外援。恰逢怛罗斯之战,安西军败于大食,吐蕃军又攻下了子亭镇和寿南县,安西诸镇害怕大唐弃之不顾,又担心吐蕃和大食借此进犯,这才起了乱心。”

    周钧看向康可璟,问道:“康宗昌是如何勾连吐蕃的?”

    康可璟:“佛教。”

    周钧:“仔细说说。”

    康可璟:“吐蕃有苯教和佛教,吐蕃佛教乃是藏传佛教,又称密教,源自象雄古国。这些年来,密教势力渐强,逐渐压过了苯教,又开始向外扩张。”

    “至于安西,境内亦有佛教,乃是天竺臾那国传来的大小乘佛教。吐蕃密教入安西之后,借着佛寺和古刹,扩充信徒,又逐渐排挤本地宗教。靠着吐蕃人在背后支持,训练僧军,又招揽笃信徒,组成护教团,战力不容小觑,寻常小国都无法与其相抗。”

    周钧听到这里,开口问道:“安西、沙州、北庭等地的暴乱,背后都有佛教作为幌子?”

    康可璟:“是。”

    周钧听完,沉思了好一会儿,向康可璟说道:“身为安西节度使,我有意整顿诸镇。石城康家身为本地人,了解其中曲折,自然可以成为助力……康可璟。”

    听见周钧呼道自己的名字,康可璟连忙应了一声。

    周钧:“你思路清晰,又素有急智,便随我去往龟兹吧,我会在都护府中为你寻一份合适的差事。”

    听见此言,康冉棣和康可璟都松了一口气。

    对于石城镇从前的作为,周钧的意思,是打算既往不咎。

    周钧又指向身边站着的老者,对康家父子说道:“这位是金家的管事申叔公,曾与康家有旧,我打算将他暂时留在石城镇,负责协调和联络的工作。”

    康冉棣连忙躬身,答了一声喏。

第425章 重回焉耆

    骑在马上,康可璟见周钧嘴角含着笑意,便壮着胆子问道:“驸马,自从离开石城镇,我见您心情甚佳,可是有好事发生?”

    周钧看向官道旁的茫茫戈壁,向康可璟说道:“再过半日,就能入焉耆镇了。”

    听见这话,康可璟有些不明就里,入焉耆又如何了?

    骑马踏上昆其河(现孔雀河)的石桥,周钧朝北望去,前方便是尉犁县。

    过了尉犁县,再行上一段路,便能进入焉耆镇。

    数年前的尉犁县,大部分都是荒原,偶尔能瞧见一两处民居,也是破败不堪。

    如今,尉犁县依着孔雀河的冲积平原,纷纷被开垦成了麦田。

    当下正是深秋,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金黄的麦田。

    微风吹过,一阵金色的麦浪,从河畔开始,向地平线不断荡漾,令人如痴如醉。

    就在周钧欣赏丰收美景之时,数十名斥候游骑从北方而来。

    游骑先是绕着圈侦查了一番,接着小心靠过来,用大唐官话喊道:“来者何人?”

    孙阿应向周钧看去,得了后者的应允,接着从马褡中取出安西节度使的帷旗,又撑开举过了头顶。

    游骑首领瞧见帷旗上的字样,先是一怔,接着连忙从马背上跳下来,又快步跑来,稽首拜道:“吾等乃是龙部族民,终于盼来了少主。”

    听见少主这称呼,周钧皱了皱眉,朝那游骑首领问道:“你是龙部族人?龙祁人呢?”

    游骑首领:“龙祁领兵驻守在亚辛堡,我们都是他麾下的士卒。”

    周钧:“你在前方领路,我要见一见他。”

    游骑首领应了一声,翻身上马,领着周钧一行人向北行去。

    亚辛堡是一处用火泥灌注而成的新堡,建成时间大约是在天宝十一载的年初。

    它位于焉耆镇南七十里处,北面是焉耆镇,南面是石城镇,西边是通向龟兹镇的铁门关,地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周钧行在官道上,还未到亚辛堡的门口,就瞧见城门前,黑压压伏了一大群人。

    走近一些,周钧瞧见跪在人群最前方的,正是一身铁甲、缺了一臂的龙祁。

    龙祁看见周钧,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俯首喊道:“少主,焉耆的子民一直在等待着您的到来!”

    再一次听见那个别扭的称呼,周钧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

    骑在马上,周钧对跪在地上的亚辛堡守卒们说道:“别聚在这里了,都起来……龙祁,你随我来。”

    进入亚辛堡,周钧对龙祁问道:“堡中守卒,都是来自十二龙部?”

    龙祁点头称是。

    周钧又问:“少主是怎么回事?”

    龙祁挠了挠头:“当初,朝廷派来王鉷接管大碛商路,要把龙部族人统统赶走,族人们群情愤涌,打算拿起武器反抗。龙茂元族长下令所有人迁移到焉耆,有龙部族人不服,打算掀起暴乱。龙茂元无奈,只能找来诸多族长,开了密会,会上拿出应龙信物,又说了少主的身份,这才说服族人们西迁至焉耆。”

    周钧:“此事都有谁知晓?”

    龙祁:“原本只是龙部族长们知道,后来在族里一传十十传百,族人们大多都知晓了。”

    周钧:“镇中其他人呢?他们也知晓了此事?”

    龙祁:“焉耆镇的情况有些复杂,少主是想听详细些的,还是简略些的?”

    周钧:“详细道来。”

    龙祁:“焉耆镇中,派系分明。十二龙部是一派,焉耆龙姓是一派,隐门中人又是一派,大食移民是第四派系。”

    周钧一愣。

    龙祁继续说道:“十二龙部尊您为少主,隐门中人称您为应龙使,至于焉耆龙姓,他们与十二龙部势如水火,又大多崇佛,不信应龙,自然不愿承认您的身份。”

    周钧:“那还有大食移民呢?”

    龙祁:“大食移民为了躲避阿拔斯家族,才暂居焉耆,与龙姓的关系若即若离,向来只与隐门存有联系。”

    周钧听到这里,大概也明白了焉耆镇中的情况。

    从沙州迁徙过来的十二龙部,由于历史原因,与焉耆的龙姓原住民,关系恶劣。

    大食移民因为大多是被隐门所救,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和城中的龙姓居民关系淡漠。

    搞清楚了派系之间的关系,周钧又向龙祁问道:“焉耆镇中,现在是谁主事?”

    龙祁:“是画月娘子,她与镇中四个派系,相处融洽,众人也都服她,镇中大小事务,都是由她来发号施令。”

    听见那個久违的名字,周钧有了一瞬间的出神。

    当他回过神来之后,第一反应便是问道:“画月人在何处?”

    龙祁:“今早,画月娘子去巡防,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回来了。”

    周钧点点头,对龙祁说道:“我现在出发去往焉耆镇,关于焉耆国后人一事,稍后我会找龙部族长商议。”

    龙祁见周钧打算离开,问道:“少主可需要人引路?”

    周钧摇头道:“焉耆镇我又不是没来过,如何寻路,我心中有数。”

    出了亚辛堡,周钧快马向北赶路。

    过了相思湖,周钧在麦田和湖景之中,隐约瞧见了焉耆城的轮廓。

    随着越靠越近,周钧很快就明白,龙祁为何要开口提议引路。

    原因无他,实在是焉耆镇的变化太大了。

    十数条宽阔的人工河渠,自相思湖和开都河中引流,在大地上如蛛网一般密布。

    渠道之中的河水,奔流不停,灌溉着道路两旁的农田,充盈着养殖洼地中的水产,还带动着数不尽的水车磨坊。

    城外的民居、工坊、商铺,连接成片,马车穿梭不停,又有炊烟升起,仿佛云团一般,聚成白茫的雾气。

    再靠近一些,来到距离城墙不足千米的位置。

    抬头看去,焉耆镇经过数年的发展,很难再称之为镇了。

    火泥筑成的城墙,论厚度、高度和坚固,甚至能与长安城一较高下。

    原本规划的内外城设计,在设计师和工匠的齐心协力下,拓展成了八角结构的城池。

    城墙长度,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延长和改建。

    外城是唐时常见的护城河、外垣、内墙、马道、羊马墙等等,而越过城墙,看向内城,那里则是高耸陡峭的西式尖堡设计。

    周钧看着面前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城池,心中吃惊之余,也有着无尽的感慨。

    没有想到离开仅仅数年,这里发生的变化,居然巨大到自己险些不敢相认。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

    一匹纯白的骏马,四蹄翻腾,长鬃飞扬,稳稳停在了距离周钧不远的地方。

    马上的骑士,穿着贴身的鳞甲,身材婀娜而又玲珑有致。

    慢慢脱下银白色的头盔,一头秀发如瀑一般滑落至肩头,一双琥珀色的眼眸含着笑意。

    “回来了?”

    骑士这般问道。

    周钧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回来了。”

第426章 焉耆布局

    骑着马,跟在画月的身后,周钧看向前者。

    天宝三载,周钧初见画月时,对方才不过十四岁。

    如今,天宝十二载,画月已经二十三岁。

    在周钧看来,画月再也不是回忆中那个瘦弱的婢子,她不仅有着古阿拉伯闪米特族的特征,还有着月氏人的血统,身为混血儿的她,面容姣好、眼神坚毅、英姿飒爽,当下正是女性最美好的年纪,整个人如同盛开的鲜花一般惹人注目。

    似乎是感觉到了身后的视线,画月回过头来,挺起胸膛问道:“与二郎离开时相比,焉耆可是变了许多?”

    周钧扫了一眼画月鼓鼓的胸口,点头说道:“变了太多,起初瞧见,我险些认不出来。”

    画月笑着说道:“这几年来,我尽心尽力,就想看看二郎回来吃惊的表情。”

    周钧闻言,一边微笑,一边看向城中。

    自从踏入城门,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街上行人接踵摩肩,又有大车穿梭道中。

    道路两旁的商铺,有汉人开设的中医馆、绸缎铺、酒坊食肆,亦有胡人开设的香料铺、麦粉店、牲口市等等。

    中西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城中错落建置,不同人种、不同语言的居民,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之中,其乐融融。

    周钧向画月问道:“焉耆城如今有多大?”

    画月:“焉耆城占地约一万五千亩(10平方公里),大概是长安城八分之一的大小,比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略小一些。城中分为六個区域,分别是北外城、南外城、东外城、西外城,还有北内城和南内城。从上方鸟瞰下去,城市布局有些类似于,将一个稍小的『日』字嵌入放大『田』字的正中央。”..

    周钧仔细想了想,大概对焉耆城的布局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画月又说道:“外城的东南西北四区,是城中居民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地点。至于内城,南内城里建了多栋建筑,在职能上,类似于军器监、将作监、太学等等。而北内城,就是城中那座像尖塔一般的堡垒,就是焉耆城的府所,城防、军务、民生、商业、法令等等会议,都在那里进行。”

    顺着街道又向前行了一些,周钧看见临街有一处寺庙,香火鼎盛,信徒如云,正殿之中,供奉的不是佛祖和道尊,而是一条身背双翼、金爪踏云的应龙神像。

    画月见周钧看的仔细,在一旁说道:“隐门破解了七星龙窟的机关,又拓宽了甬道,重新开放了应龙神殿。有不少民众去了神殿,见识了其中的玄妙,又听说过应龙的神通,便舍了原本的信仰,纷纷改拜应龙。焉耆城中的这座应龙寺,也是信徒们捐款后建成的。”

    周钧:“城中的应龙信徒,大概有多少?”

    画月想了想,回道:“大概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吧。”

    周钧:“其他人信仰的宗教呢?”

    画月:“焉耆城中的宗教,比较混杂,除了应龙教之外,还有佛教、大食教、祆教、摩尼教、经教等等。信徒最多的一支,是佛教,其次是祆教,接下来才轮到应龙教。”

    周钧思虑片刻,问道:“城中的佛教徒,都是些什么人?”

    画月:“大部分都是焉耆的原住民,比如焉耆镇守使龙尧立,他就是佛教徒。”

    周钧听完,先是点头,接着又问道:“近些年来,安西诸镇,时有叛乱,焉耆镇中可曾发生?”

    画月:“去年的年初,发生过一次,有上千暴民以自立为由,要求罢免唐皇封下的焉耆镇守使,再推举他人上位。龙尧立手下的府卫,前去镇压,发现这些暴民不仅有武器,还私藏了铠甲和劲弩。而且行军布阵,颇有章法,又占了地利。所以数次交锋,讨不到便宜,龙尧立无奈之下,只得向我求助。”

    周钧:“暴民要求罢免龙尧立,最后是你出手,这才止住了动乱?”

    画月:“是,我先找到隐门,调来了两百名好手,又向大食教长贾比尔请来了大食援兵……”

    周钧打断了画月:“贾比尔?就是那位法比斯大清真寺的抄经官,那位赫赫有名的炼金术师?”

    画月点头。

    周钧长吁一口气,贾比尔精通化学,在历史上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当初还担心他会离开焉耆,返回大食,没想到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画月白了周钧一眼:“我刚刚还在说焉耆叛乱的事情,你还要不要听了?”

    周钧回过神来,向画月说道:“你继续说,继续说。”

    画月:“贾比尔不仅将大食教团借给了我,还将新发明的一批改良希腊火,配备给了士兵。作为指挥官,我带领隐门、大食兵和焉耆府卫,和暴民在城内发生了一次战斗。”

    “出乎我的意料,这些暴民训练有素,作战时根本不像平民。而且,他们悍不畏死,甚至敢采取搏命的方式,来发起自杀式的冲锋。”

    “最后,迫不得已,我只能使用贾比尔的改良希腊火,来将损失减轻到最小。”

    周钧:“结果是你赢了?”

    画月:“赢了,但是代价非常惨重。”

    周钧:“惨重?”

    画月:“贾比尔的改良版希腊火,我原本以为仅仅是威力有所增强,所以大大低估了它的破坏能力。实际使用的时候,那些武器所造成的火情,险些烧掉了半座城池。”

    周钧:“怎么会这样?”

    画月:“事后,我问过了贾比尔,他说在原有的希腊火基础上,增加了石油脑、炭粉、松脂、碱剂、糖精等等成分,这才使得火势剧烈,扩散加快,又难以熄灭。”

    周钧:“这种武器,现在还有在制造吗?”

    画月:“上次平叛,几乎用掉了贾比尔的全部库存。现在,南内城的军器坊中,虽然也有在制作,但合成难度比较大,产量很低。”

    二人一边交谈,一边来到内城的城门前。

    相比外城,内城的防卫要更加严苛。

    经过了数道岗哨,又查验了数次文书,周钧终于在画月的领路下,进了南内城。

    首先映入周钧眼帘,就是无数冒着烟气,又火光明亮的军器铺。

    画月一边走,一边说道:“焉耆城搜罗了附近所有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又将他们迁移到了这里,专门负责军器的制造。如今,这里每个月所产出的兵器和铠甲,足以武装一个重步兵百人团。”

    周钧跟着画月,穿行过军器坊,向内城的深处走去。

    穿过一道拱门,画月指着前方大食建筑风格的院落说道:“那里就是焉耆城的智慧院,又俗称为学者院,主要进行学术研究和新器发明,贾比尔就在那里面。”

    周钧整了整衣装,对画月说道:“走吧,带我去见见那位大食教长,我有些事情想要向他讨教。”

第427章 炼金秘术

    智慧院的大殿,正对门的墙壁,有人用金漆写下了两行大字。

    第一行是大食文,第二行则是穆斯奈德文字。

    这两种文字,周钧都不认识,只是看了一眼,就走了过去。

    踏入大殿后方的长廊,具有阿拉伯风情的庭院,慢慢映入眼帘。

    周钧看见庭院中来回走动的学者,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书本和算板,时不时还在相互讨论着些什么。

    此情此景,让他有些回忆起了前世警校中的生活。

    画月在一旁说道:“有资格进来学习的人,必须是焉耆城中在册的居民。倘若有外人想要入院讨论学术,每旬都有一天开放日,可供研讨。”

    周钧:“这些在此研究的学者,就住在城里?不曾外出?”

    画月:“他们住在内城的宅院之中,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专门的护卫。平日里即便外出,也有士卒随行。”

    周钧点点头,继续向前走去。

    穿过庭院,又走过几处学舍,周钧和画月最终来到了智慧院的最里方。

    这里有一处重兵把守的关所,关内又有数栋建筑。

    画月:“这里面就是焉耆城中的禁区,其中有军器监、炼金坊、图书馆、原料仓等等,是整个城市守备最严密的地方。”

    验过了腰牌,有士卒引路,将周钧和画月带到了一处位于地下的炼金坊。

    刚一推开大门,周钧就被扑面而来的刺鼻气味,呛了嗓子。

    用力咳嗽几声,周钧努力适应了地下的空气,再仔细看去,炼金坊中到处都是瓶瓶罐罐,沸腾的溶剂、多彩的火焰和容器中的烟雾,让人不禁有了置身于化学实验室的错觉。

    炼金坊中的学者们,瞧见画月的到来,先是放下了手中的事物,接着撑开房间尽头的一处百叶挡板。

    两名学者合力转动着一把沉重的木制摇柄,螺旋桨一般的装置由慢变快,最终不停转动,将炼金坊中的浊气,顺着挡板后的气道排了出去。

    待得房内空气稍好一些,画月带着周钧,来到炼金坊最里面的研究室。

    一位身穿灰色长衫的大食人,正趴在桌上,奋笔疾书着什么。

    画月看向那人说道:“贾比尔,先停下手中的事情,周二郎回到焉耆了。”

    贾比尔先是一愣,接着站起身,抬头看了过来。

    扫了一眼周钧的脸孔,贾比尔又将视线投向前者的身后,似乎是在寻找着什么。

    周钧有些疑惑,刚想开口询问,贾比尔问道:“那位姓毛的宗师呢?他怎么没有回来?”

    周钧思虑片刻,终于反应了过来,对方说的是毛顺大师。

    画月从贾比尔的桌上,拿起一本书册,封面上有三個大字——《匠鸿经》,正是毛顺大师的著作。

    接着,画月晃了晃手中的书册,对周钧说道:“贾比尔原本对自己的学术水平非常自信,在他看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很少有人能在学识上,与他一较高下。但是,自从他在数年前看过了毛顺大师的书,就再也不敢这样认为了。”

    贾比尔从画月的手中夺过书本,又小心翼翼的放在案台上,这才对周钧说道:“毛顺大师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天才。他不仅在机械、炼金上有所涉猎,天文、潮汐、自然、矿石、生物、元素等等,在他的这本书中,都有着非常惊人的发现。”

    叹了口气,贾比尔又说道:“初来焉耆时,我挂念大食的家人和朋友,本想安顿好逃亡者,便返回呼罗珊自首。然而,毛顺大师的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天地。我留在这里,有一半的原因,就是想见一见这位伟大的宗师!”

    周钧和画月对视了一眼。

    周钧转头对贾比尔说道:“再过一年,毛顺大师就会来焉耆。”

    贾比尔面露喜色:“真的?他真的会来焉耆?”

    周钧点头道:“毛顺大师不仅会来焉耆,未来还会长住此处,同时在这里开设学校和讲坛,与学者们共同探讨学术。”

    贾比尔笑道:“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周钧停顿了片刻,又对贾比尔说道:“毛顺大师掌握了许多划时代的发明,有些甚至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贾比尔重重点了点头:“我清楚,那本书中描述的一些机巧,倘若真的被制造出来,完全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周钧:“毛顺大师代表的是大唐工匠,他的技术和知识,自然也应当属于大唐。”

    听到这里,贾比尔已经听出了周钧的弦外之音。

    皱起眉头思虑了好一会儿,贾比尔说道:“我过去常说,学术不分边界,但是学者们却是来自不同国度。政治、战争和种族,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学者们交流的障碍,这我完全可以理解……”

    听到这里,周钧打算将话再挑明一些:“我无意诋毁学术的纯洁,但是假如毛顺大师所掌握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如果被敌对者获取,那么大师所身处的国家,就会陷入战火之中。”

    贾比尔盯着周钧良久,最终说道:“我迫切的想要见到毛顺大师,但我也能理解您的担心……只要您允许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与毛顺大师探讨学术,那么我甘愿留在唐国。但是,我在大食的妻子和孩子,必须想办法接到这里来。”

    周钧:“这是自然,我会想办法将您的妻儿,接到焉耆。”

    贾比尔:“我已经放弃重回故土,而且做出了承诺。那么,您又怎么能保证,我的付出能得到回馈呢?”

    周钧:“我曾经跟在毛顺大师的身边,跟着他学过一段时间的学术。”

    贾比尔有些意外:“这么说,您是毛顺大师的弟子?”

    周钧:“弟子谈不上,毛顺大师的智慧如浩渺大洋,我仅仅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如果你担心,你的决定无法得到回报,那么在这里,我可以向你透露一个炼金秘术。”

    贾比尔上下打量了一番周钧,脸上所显露出的表情,有怀疑,更有不屑。

    周钧笑了笑,问道:“你听说过中国雪吗?”

    贾比尔点头道:“知道,那是汉朝方士所提炼出来的一种炼金材料,又被称为土硝。”

    周钧:“二十等份,其中十五份为土硝,两份为硫磺,三份为木炭,混合在一起,你小心点燃,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贾比尔:“土硝、硫磺、木炭?那是什么?”

    周钧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沉声说道:“这个炼金秘术,你自己知道就行,切勿外传。”

    说完,周钧带着画月,打算离开炼金坊。

    走出大门,周钧回头看了一眼贾比尔,见后者还是在那里苦思冥想,便对画月说道:“刚刚我说的那个配方,确保除了贾比尔之外,再也不会有他人知晓。”

    画月听周钧语气严肃,皱眉问道:“假如贾比尔打算将这个配方泄露出去呢?”

    周钧停下脚步,看向画月,虽然没有言语,但眼神之中早已道出了答案。

第428章 议事

    眼见周钧面色肃穆,画月清楚事关重大,见周边无人,便对他问道:“你刚刚说的那个炼金方子,有些像是燃爆物。”

    周钧轻轻点了点头。

    画月:“与贾比尔先前发明的改良版希腊火,哪一个威力更大?”

    周钧:“此物一旦引爆,开山裂石,断金破城。”

    画月吃了一惊,好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画月想起配方,又忍不住问道:“以往当做武器的燃爆物,配料都极为复杂。为何你这方子里,却只有三样材料?还有,如果加入松脂、重油、矾石等等,会不会进一步增加威力?”

    周钧:“仅这三样材料,再严格按照我刚刚说的配比,就能将此种武器的威力最大化。往里面掺杂其它任何一种物质,都会使其威力变小。”

    画月:“这种武器,可有名称?”

    周钧:“有,我称之为黑火药。”

    画月仔细念了两遍这個名字,又问道:“我从前与毛顺大师交谈,从未听说过他研制过这样一种武器。”

    周钧侧过头,看着画月,笑了笑。

    画月顿时反应过来:“我明白了,黑火药其实不是毛顺大师的发明,而是来自先知世界的武器!”

    周钧沉声说道:“这种武器的配方,一旦被他人所获知,就会天下大乱。”

    画月皱紧眉头,对周钧说道:“二郎且先等在这里,我去去就来。”

    说完,画月留下周钧一人,独自返回了内城的军器监。

    一炷香之后,画月回来,又对周钧说道:“都安排好了,我增加了护卫,又加强了安保,确保这种武器只留存在炼金坊中,不会外泄。”

    周钧点点头。

    画月:“回去之后,我会和隐门中的法堂打一声招呼,让堂中派出些好手,专门盯着贾比尔……”

    二人离开智慧院,出了南内城,又行向焉耆城中的最高去处——北内城(北堡)。

    北堡的构造布局,有些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古堡,设计师将堡垒、城务、瞭望等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用一座尖塔结构的城池,当作了焉耆城中最后也是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想要到达北堡,首先要从南内城坐上马车,通过一条高耸笔直的车马道。

    这条车马道,修建在南内城和北内城之间,也是去往后者的唯一道路。

    周钧和画月坐在马车之中,顺着斜坡一路向上,最终来到建筑在土丘之上的北堡。

    通过吊桥和城门,周钧入了北堡之中,又顺着长长的螺旋廊道,到达了内部的二楼大厅。

    这里是焉耆城的政务和军事中心,大大小小的栒房和部司,遍布在城堡之中。

    将周钧带至一处侧厅,画月说道:“焉耆镇守使龙尧立,十二龙部族长龙茂元、隐门副门主费翁、大食教长老穆谢赫,还有数位镇守府中的官员,稍后会在议事堂中与二郎相见。”

    周钧看了一眼身边的画月,想起一事,欲言又止。

    画月见状,开口说道:“二郎有话便说,不用吞吞吐吐。”

    周钧:“我娶了万春公主,做了驸马,此事你想必听说了吧?”

    画月眼中闪过一丝失落,面上依旧保持着平静,轻声说道:“听说了。”

    周钧:“我在离开焉耆之前,将身家托付与你,又一起定下了约定……”

    画月打断了周钧:“二郎与我心意相通,有些事情你不必说,我亦不会问。”

    周钧叹了口气:“倘若现在说了,你必定会多虑。不过早晚一日,你总会明白。”

    画月走到周钧身边,轻轻握住了后者的手,又柔声说道:“依照先知的预言,再过三年,天下动荡。倘若要治世清平,必然要借势前行。画月不是胡搅蛮缠的女子,自然懂得这些道理……”

    周钧轻轻摇头,刚想说话,窗外传来一声鹰隼的鸣叫声。

    朝窗外的天空看去,周钧发现一只通体雪白的鹰隼,在空中盘旋了几圈,慢慢降落到了内城最高处的尖塔上。

    周钧问道:“那是……海东青?”

    画月:“是,但不是原来回纥人赠送的那只。”

    周钧:“那这只是从哪里来的?”

    画月:“疏勒县,准确点说,是疏勒县南,一个叫做青岭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村庄,大约一百多户人家,世代以养隼为生。”

    周钧:“疏勒的海东青,也能送信?”

    画月先是点头,接着说道:“河北一带,安东、渤海、松漠等地,那里的海东青,性情凶猛,桀骜难驯,虽然数量繁多,但是训练起来难度很大,往往需要精挑细选,再花数年的时间驯化,才能作送信之用。”

    “疏勒青岭的海东青,和村民相邻已有百多年,性情相对温顺一些,但是数量稀少,而且有部分鹰隼由于过于依靠人类喂食,已经丧失了寻路的本事。我带着人,走访了青岭的整个村落,最终找到了一户精通驯养战隼的人家。但是,起初他们不肯迁到焉耆来。”

    周钧看着画月问道:“你是怎么说服他们的?”

    画月的眼睛笑成了月牙状:“去那户人家中做客时,我偷偷折断一枚玉佩,再用树脂胶在一起,故意落在了显眼之处,最后假装离开。那户人家的小郎,瞧见之后,拿起把玩了一会儿,结果玉佩便断了。”

    周钧听完,哭笑不得:“你这法子,倒也有趣。”

    画月:“那户人家的家主,也是硬气。在得知全家值钱的东西,加在一起,也顶不上那枚玉佩之后,便同意了迁移的要求。”

    说完,画月看向门外,又对周钧说道:“二郎,去议事堂吧,大家怕是都到齐了。”

    经过海东青这样的一个小插曲,二人之间的气氛稍稍缓和。

    周钧心中也轻松了一些,听见画月说要离开,便点头说了一声好。

    二人并行,去了北堡二楼的议事堂。

    堂中来了诸多官员,在周钧看来,虽然数年未见,大多人都没怎么变化。

    见周钧坐在上座,堂中诸人先是行礼,接着称了一声周都护。

    周钧先是环视了一圈,接着开口说道:“一别数年,诸位别来无恙。”

    焉耆镇守使龙尧立,躬身说道:“周都护得圣人赏识,领了安西节度使,焉耆镇上下得知此事,都是欣喜。”

    周钧向龙尧立问道:“我听说,焉耆城中曾有暴乱发生,暴民想要推翻镇守使,另立城主?”

    龙尧立脸上显出尴尬之色,点头说道:“确有此事。”

    周钧:“暴民身后的指使者,可有查清?”

    龙尧立:“查过,或许与吐蕃人有关。”

    周钧盯着龙尧立,沉默半晌,又问道:“或许?上千暴民,不仅有兵器,还有铠甲和弓弩,而且训练有素、悍不畏死。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你还没有查出个头绪?”

    龙尧立的额头上,隐隐有汗珠析出,只是不停称道有罪。

    周钧深呼吸一口气,沉声问道:“关于这场暴乱,你究竟查出了什么,现在就说出来。”

    龙尧立抬起头来:“大部分暴民,都是暴乱发生前,以商队、小贩、农户等身份混进了城中。他们在城中有许多内应,兵器铠甲等等,也是早就藏在城中的隐秘之处。”

    周钧:“暴乱被镇压之后,那些余孽呢?难道就没有可供审讯的活口?”

    龙尧立:“暴民宁死不降,未有活口。另有部分残党,眼见大势已去,就借着夜色,逃遁至焉耆城中……”

    周钧:“然后呢?”

    龙尧立:“然后……然后就没了踪影。”

    周钧闻言一愣,接着怒道:“这群暴民长了翅膀不成?!平白无故就消失了?你这镇守使究竟是怎么当的?!”

    一旁的画月说道:“暴民余部,最后一次现身的地方,是在罗什寺外。”

    周钧闻言,向龙尧立问道:“寺中可搜过了?”

    龙尧立面露难色:“罗什寺是睿宗亲笔封赐的佛寺,又是安西四镇中赫赫有名的佛家圣地,倘若带兵擅闯,恐怕会犯下众怒。”

    周钧面若寒霜,看向龙尧立手腕上的佛珠,冷声问道:“龙使君信佛,是吧?”

    龙尧立用袖子掩住佛珠,脸上有些不自然的回道:“焉耆城中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笃信佛教。”

    十二龙部族长龙茂元,当场指责道:“这些年来,佛寺借化缘、共助和借贷为由,吞并财产,肆意妄为,早就应当彻查。”

    隐门副门主费翁,摸着胡须说道:“太平时,佛寺良田万亩,奴户成群,最是殷富。”

    穆谢赫也说道:“焉耆城中,佛信徒时常聚众,又借故冲击其它宗教,威胁应龙教徒和大食教徒。”

    听见其他三人的说法,龙尧立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言语。

第429章 议事团

    与焉耆城的官员们,讨论完城中事务,周钧回到内城中的厢房。

    取来这几年的政务文件,周钧花了一个多时辰,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是头疼。

    焉耆镇守使龙尧立,资质平庸,性格软弱。人在位上,不仅丝毫没有建树,反而将城中事务管理成一团乱麻。

    但也好在此人性格并不强势,他人插手焉耆城政务时,只要是有利于城中百姓的,龙尧立也会放权。

    所以,这几年下来,龙尧立虽然管理水平不尽人意,但在画月、十二龙部、大食人的协助下,焉耆城也一直在稳定发展,算是磕磕碰碰走到了今日。

    放下手中的文册,周钧闭上眼睛,揉了揉太阳穴,长吁了一口气。

    画月拿着餐盒,来到周钧身边,说道:“刚才几次过来,我见你都在忙着政务,便想着不打扰你。现在既然能落下空来,不如先用些晚饭?”

    周钧闻言,抬头看向窗外。

    天空挂着一轮明月,户外早已是繁星点点。

    周钧:“不知不觉,居然这么晚了。”

    打开餐盒,周钧胡乱吃了些饭菜,又灌了一口茶水,算作用完了晚餐。

    画月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对周钧说道:“朝廷虽然封你为安西节度使,但你是驸马,皇帝会不会突然召你回去?”

    周钧:“我这次来安西,主要有三件事情,第一,击退吐蕃大军,第二,重建大碛商路,第三,与大食讲和。”

    画月:“言下之意,只要三件事没有完成,你就可以不用回长安。”

    周钧:“没有这么简单……这中间涉及一个尺度,倘若事情全部做完,朝廷会调你回去,但倘若事情办的不利,朝廷也会调你回去。”

    画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能做的太好,也不能做的太差,这样才能留在安西。”

    周钧:“这种状态也不需要持续很久,只要想办法持续到……”

    画月接话说道:“想办法持续到三年之后,天下爆发那场动乱,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计划了。”

    周钧轻轻点头。

    画月:“三年之后,倘若天下真的大乱,你在长安城中的家人,又当如何?”

    周钧身体一顿,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说道:“我将孔攸留在了长安,又让他提前布置一切。到了该走的时候,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再迁入安西。”

    画月看了一眼周钧,撇过脸来,不再询问。

    周钧缓了一会儿,向画月说道:“过些日子,我要去往龟兹镇,正式上任安西节度使,你随我一起去吧。”

    画月问道:“我倒是想走,但焉耆城中分为数派,镇守使龙尧立又能力不足,镇中不少事务,都靠我一人在联络,万一我走了,城中又生了乱,该怎么办?”

    周钧:“龙尧立德不配位,焉耆城中的司掌机制,有必要改改了。”..

    三日之后,北堡议事堂召开了一次大会。

    焉耆镇守府、十二龙部、大食教团、隐门,焉耆城中的四大派系,大大小小的官员和管事,齐聚在议事堂中。

    大会开始,周钧先是环视了一圈众人,接着从孙阿应的手中,拿过朝廷授下的封书,还有皇帝的圣旨,开口说道:“钧身为帝婿,又受圣人所托,领陇右黜陟使,安西节度使,司掌官员升迁奖惩,又督查诸镇不法之事。”

    堂内众人,见了封书和圣旨,又听了周钧的发言,纷纷稽首拜倒。

    周钧又说道:“安西局势不稳,民间纷乱不休,焉耆城处置政务,应当从急而论。”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周钧此言何意。

    周钧:“从今日起,焉耆城中组建议事团,府所、十二龙部、大食教团和隐门,各自委派德高望重的宿老,加入议事团。”

    众人不解,有人问道:“周都护,这议事团究竟是做什么的?”

    周钧:“所谓议事团,负责的就是议政,所有有关焉耆城的政令条律、财税计划、还有部司行政审核等等,均由议事团商议并最终写成议书。”

    有人又问道:“这商议是怎样的流程?还有,这议书是什么?”

    周钧:“府所、十二龙部、大食教团和隐门,各成一派,就焉耆城中的法令制定、财税计划、行政审核等等进行商讨。每一派给出意见,并且写入议书。倘若四派能够达成统一意见,那么议书之中,就记为通过。倘若其中有一派反对,则将议书记为争议。无论是通过还是争议,形成的议书摘抄成信,再用海东青尽快寄到我的手中,我会酌情批复,再发还议事团。”

    众人听完,也是懂了。

    焉耆城今后颁布法令和行政审核,决策者再也不是镇守府,而是新成立的议事团。

    议事团在法令和决策上形成意见,将最终形成的议书寄给周钧。

    议书是否能够通过,最终的决定权,则要由身为安西节度使的周钧来掌控。

    周钧继续说道:“议事团负责法令条律的制定、财务税赋的计划,还有行政事务的审批。城中原本负责军事、税赋、民生、建设、刑罚、宗教等等的诸多部司,相关的行政汇报和结果审核,皆由议事团来负责。当然,如果部司的行政决策,议事团在审核过程中出现了分歧,也形成议书,再交由我来裁定。”

    听到这里,焉耆镇守使龙尧立的脸色有些难看。

    议事团的出现,等于夺去了镇守使的大部分权力。

    但仔细想想,他也无计可施。

    一来周钧是安西节度使,本就承了朝廷的封书;二来龙尧立政绩不佳,又办事不力,周钧没有撤了他的职,已是开恩,又怎好再多求些什么。

    堂中众人听完周钧的讲述,有人问道:“焉耆城中每個派系,内部如何商讨?”

    周钧:“派系内部如何商讨,又给出什么样的结果,那是每一个派系内部的事情,我不会多管,只要每一派能够派出宿老,与其它三派就焉耆城的议政,共同商讨并给出议书就行。”

    眼见众人再无问题,周钧说道:“我也知道,安西四镇,从来没有过议事团的先例。初创之时,难免会有许多问题。不过,有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件事情的决策,多听听不同人的意见,总好过让一个人贸然下决定。”

    隐门副门主费翁开口说道:“周都护,您是朝廷钦定的安西节度使,又是大碛商路的开辟者,焉耆城将来如何去做,你只管吩咐便是。”

    众人闻言,纷纷附和。

    周钧点了点头,向众人说道:“第一步,焉耆镇守府、十二龙部、大食教团、隐门,这四个派系,先确定出宿老的名单,再递上来……哦,对了,今后议事团商议的地点,就定在这北堡之中,桌椅装饰什么的,重新布置一下,总要有个议事的样子。”

第430章 首次会议

    焉耆城中的议事团,四大派系的成员名单,很快便递了上来。

    每一个派系,选出了十人左右,来参加北堡五日一次的议事会。

    由于未曾有过先例,所以身为决策者的周钧,担心中间出现岔子,特意带上画月,参加了第一次会议。

    第一次议事会讨论的议题,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宗教的自由信仰。

    焉耆城中,论及宗教门类,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佛教、祆教、应龙教、道教、经教等等。

    其中有些教派,奉行的是信仰自由,即教中信徒可以无限制的改变信仰,而不受影响。

    另外有些教派,则对改信之事看的极重,甚至将其称为叛教,动辄就要使用私刑,甚至是谋杀。

    第一次议事会,就要讨论是否要制定法律,来限制宗教的自由信仰?

    关于这個议题,镇守使龙尧立首先发言:“信徒改变信仰,本身就是感应神的召唤。这中间涉及了神灵的感化,凡人不应禁止这种行为。”

    听见这话,大食教团的长老穆谢赫说道:“信徒的确拥有信仰自由,但前提是这种改变是信徒发自内心的决定,而不是因为强迫和引诱,所引发的结果。”

    龙尧立一愣,问道:“强迫?引诱?穆长老此言何意?”

    穆谢赫说道:“焉耆城中的佛寺,常常用发放粮食来引诱居民,去往佛寺听讲。在讲经结束之后,又用放贷、共助等手段,诱骗人们来签下契书。当签约者无法偿还借款时,佛寺就要求他们皈依佛教,成为笃信徒之后,要求这些人以传教和劳役来冲抵借金。我问你,可有此事?”

    龙尧立犹豫片刻,回道:“或许是有的。”

    龙部族长龙茂元说道:“宗教宣讲,应当以神迹来感化信徒,怎可用威逼利诱来迫使信徒改教?”

    周钧在一旁听着,心中暗道,原本讨论的议题,是否应当立法来限制改教,眼下却变成了宗教争端。

    隐门派系中,诸如费翁、清衍子等人,对教中弟子的信仰,并无强加的要求,所以支持信仰自由,因此对这个议题兴趣缺缺,更多是作壁上观。

    结果便是,穆谢赫和龙茂元二人,就宗教争端一事,向龙尧立发难。

    商讨了许久,关于信仰自由一事,议事会终于形成了议书。

    首先,焉耆城将出台『信仰自由法』,保证每一位教徒的信仰自由,并且制止和严惩任何因为叛教所引发的私刑和谋杀。

    其次,焉耆城同时将制定另一部法令,名为『焉耆传教法』。无论是寺庙,还是个人,使用利诱和威胁手段,来强迫教徒改教的行为,统统定为违法。

    议书形成之后,议事员签字,并由书吏形成纪要,当堂交给周钧过目。

    周钧仔细瞧了一遍,在议书上用红笔画了圈,代表议书可行。

    散会之后,周钧向画月问道:“刚才的议事会,你怎么看?”

    画月想了想,说道:“法令倒是无错,但是参会的议事员,素质参差不齐。”

    周钧:“适才四个派系之中,哪一派的议政水平更高?”

    画月:“不是我偏袒同乡,但通观下来,大食教团的水平更胜一筹。在阐述意见和说服对方的时候,穆长老逻辑清楚、思维敏捷,其他人很难与其比较。”

    周钧:“没错,穆谢赫从前担任过皇室顾问,又在大清真寺中任过教长一职,对于宗教和政务颇为精通。而龙尧立资质平庸,龙茂元不谙话术,隐门中人大多都是行动派,少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人才。所以,四个派系的议事员比较下来,只有穆谢赫才算是真正的政客。”

    画月:“政客?”

    周钧:“对,专门从事议政、行政的人员,为所在派系谋取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说服、打击异见者,这便是政客。”

    画月:“这么说来,以后的议事会,其它三派对上大食教团,岂不会很吃亏?”

    周钧笑着摇头道:“我能看出来的问题,其他人也自然能够看出来。隐门、十二龙部和镇守府,在今后的议事会中,涉及到议题辩论和政见宣讲,会专门搜寻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再将他们引入会议。”

    画月:“这四个派系,各自为政,万一今后在议政之时,只考虑派系利益,而背离了焉耆城的利益,又该如何?”

    周钧:“这种情况是必然会发生的,一个合格的政客,首先要考虑的是己方派系,最后才是集体。派系之间的交锋,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碰撞。在这种斗争之中,单一派系倘若想要独占所有的好处,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得派系利益最大化,政客就必须学会有得有失。在与其它派系进行交涉时,放弃或者妥协,从而换得对方支持自己的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这个过程,又被称为博弈。”

    画月还是有些担忧,问道:“万一派系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每日里都争斗不休,根本无法制定出政令呢?”

    周钧沉默片刻,说道:“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万一议事会中的数个派系,矛盾激化到已经无法用博弈来处理争端,那么整个议事堂就会陷入混乱,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就会做出,政务效率降至最低,国家也会慢慢走向消亡……所以,在建立议事堂之前,我就控制了政令的最终决策权,确保这一制度不会出现偏差。”

    画月轻轻点头。

    二人说完话,周钧目送画月离开。

    他走出议事堂时,发现大食教团的长老穆谢赫,就站在庭院的墙下,一直没有离开。

    见周钧踏出大门,穆谢赫走了过来。

    周钧看向这位大食老人,皱眉问道:“你一直在等我?”

    穆谢赫躬身行礼道:“我有一些话,想与周都护说。”

    周钧:“什么话,直接说吧。”

    穆谢赫看了看周遭,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还请另寻一处清静之地。”

    周钧沉默片刻,带着穆谢赫,来到北堡二楼的一处偏厅。

    看着周钧坐到案前,穆谢赫先是行礼,接着说道:“前年秋天,阿拔斯攻破了缚达城皇宫,包括王公、皇裔在内的两百七十九位伍麦叶皇室成员,全部被处死,尸体也被吊起示众。”

    周钧一愣,阿拔斯家族屠杀伍麦叶皇室,历史虽有明文记载,但真正从他人口中听见,还是让前者有些感慨。

    穆谢赫:“去年一月,伍麦叶王朝的最后一只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全军覆没,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

    周钧:“麦尔旺二世活下来了?”

    穆谢赫摇了摇头:“去年八月,麦尔旺二世在埃及的布希尔,遭阿拔斯军队追杀而死。”

    周钧隐约记得,伍麦叶王朝还有一位王子,是麦尔旺二世的后代,后来逃到摩洛哥的休达,建立了后伍麦叶王朝。

    于是,他向穆谢赫问道:“伍麦叶王室可有一位后裔,途径埃及,逃过了追杀?”

    穆谢赫:“周都护说的可是穆阿维叶?他是哈里发十世的孙子。”

    周钧也记不清那个名字,只能点头称是。

    穆谢赫:“穆阿维叶本来已经逃到了埃及北部,打算趁着阿拔斯军队聚集在河岸,乔装打扮,虚晃一枪。先折返回北方,再绕行一圈向西。但是,这一招,当初在救下贾比尔等等逃亡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用过了。阿拔斯军队的主帅,是呼罗珊行省的阿布·穆斯林,他有了准备,就在北方一处村庄中抓住了穆阿维叶,处死了他。”

    周钧一愣,他倒是没有想到,当初救下贾比尔等人的计策,居然和穆阿维叶的想法不谋而合。

    恰巧,负责追捕他的阿拔斯将领,又是曾在呼罗珊行省的阿布·穆斯林。

    几件巧事碰在一起,造成的结果便是,原本历史上建立后伍麦叶王朝的末代君主,如今死在了埃及。

    想到这里,周钧顿时反应了过来,朝穆谢赫问道:“等一会儿,按照你的意思,伍麦叶皇室在这世上留存的血脉,仅仅只剩下了最后一人?”

    穆谢赫看向周钧,神色肃穆,慢慢点了点头。

第431章 情缘

    周钧向穆谢赫问道:“身为伍麦叶皇室的唯一幸存者,画月现在可知晓了自己的身份?”

    穆谢赫:“她怀疑过,但应该还不清楚细节。”

    周钧:“伍麦叶的皇室成员几乎全部被杀,画月即便活着,又有谁能够证明她的身份?”

    穆谢赫:“大食皇室之中,有专门记载族谱的内务总管,画月作为哈里发与女奴的孩子,也被记载在其中。”

    周钧一愣,面露迟疑,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向穆谢赫问道:“皇室族谱这件事,你为何会知道?”

    穆谢赫:“伍麦叶皇室的内务总管,就在焉耆城中。”

    周钧吃惊道:“他怎么会来这里?”

    穆谢赫:“不仅是内务总管,还有数位皇室顾问,大食教团将他们一起接到了焉耆城中。”

    周钧闭上眼睛,深深叹了口气,低声问道:“他们想要做什么?”

    穆谢赫:“在大食国中,阿拔斯家族乃是叛逆,许多行省和部族都认为,传承了近百年的伍麦叶皇室才是正统。所以,这些人来到焉耆城,希望能够迎接画月回到大食,继续与阿拔斯叛党的战争。”

    周钧听到这里,心中升起一个念头,眼中闪过一丝厉芒。

    穆谢赫猜到了周钧的心中所想,躬身说道:“周都护,这些皇室亲信,对伍麦叶皇室忠心耿耿,而且又身处多地,彼此有着特殊的联系方式。即便你下令收买,或是灭口,画月的皇裔身份也无法永远隐瞒下去,终有一日会暴露。”

    周钧咬牙问道:“麦尔旺二世率领大军,都败在了阿拔斯的手中,如今再与后者为敌,怎么可能还有胜算?”..

    穆谢赫:“伍麦叶大军的驻扎地,分为数个战区。一個是与拜占庭帝国对抗的小亚细亚军团,一个是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及信德(印度)军团,一个是埃及、利比亚军团,最后一个是柏柏尔人作为盟友的地中海军团。其中,柏柏尔人军团击败了罗马人和西哥德人,是伍麦叶治下最强大的军队。”

    听到这里,周钧隐约记了起来。

    历史上,那位伍麦叶王朝的末代君主穆阿维叶,就是逃到了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最后在柏柏尔人军团的帮助下,建立了后伍麦叶王国。

    王国建立之后,穆阿维叶先后击败了阿拔斯帝国的远征军,以及法兰西联军,使得这一王国牢牢盘踞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强盛兴起长达二百七十五年之久。

    穆谢赫继续说道:“阿拔斯的军队,眼下占据了大食国东部、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然而,西部的埃及军团、利比亚军团,以及战力最为强悍的柏柏尔人军团,依然存在。去年,如果麦尔旺二世的军队,能够支撑到与这三个军团汇合,那么落败的一方,应当是阿拔斯家族。”

    周钧看向穆谢赫:“你们想要说服画月对抗阿拔斯,但是你们可曾考虑过她的感受?她在焉耆城中过的无忧无虑,又何必去置身于战事之中?”

    穆谢赫深深看了周钧一眼:“周都护对画月的感情,老夫心知肚明,但你和她,最终却是很难走到一起。”

    未等周钧开口反驳,穆谢赫继续说道:“老夫曾经仔细看过周都护的经历,从唐国奴牙开始,又承了应龙神识,一步步走到今日,所图必不可能只是高官厚禄这么简单。画月身为大食皇裔,倘若您不顾外人,一心娶她为妻,等于与大食国结缘,此举自然会引得唐国皇帝猜忌。如此一来,官职、封爵等等,怕是无法获取,最终将使得您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

    周钧听见对方所言,面色凝重。

    穆谢赫:“数年前,周都护在知晓画月身份之后,怕是就在寻找转圜的法子。所以,您先娶了唐国公主为妻,与唐国皇帝成为翁婿,接下来再打算纳画月为妾。如此一来,画月即便是大食皇裔,作为侧室,顶多也只是招惹一些非议,不会在朝中引起太大的反弹。”

    “但是,周都护或许也没料到,延续长达百年的伍麦叶王国,居然会被阿拔斯家族打败。如此下去,阿拔斯即将成为大食的新主人,而伍麦叶王国的皇裔们,则成了他们搜寻和屠杀的重点对象。”

    “如果画月的身份暴露,阿拔斯家族必定联络唐国,要求逮捕并押解画月,去往呼罗珊。即便唐国皇帝碍于您的情面,拒绝了这一要求,唐国和大食之间必定会有战乱发生。到了那时,为了一个妾室,置大局而不顾,这样的罪名一旦压下来,周都护的仕途还有唐国的那位公主,怕是都会升起祸事。”

    周钧听完这些,长长叹了一口气。

    穆谢赫平静的说道:“画月倘若留在焉耆城,她或许能伴在您的左右,但你们二人的前途,怕是很难有个好结果;但倘若回到大食,她将成为伍麦叶帝国的玛莉卡(女王),甚至是哈里发,那么凭借你们二人的关系,您将在大食之中寻得一位完美的盟友。从今往后,无论您想要在唐国中取得怎样的地位,大食的军队、学者和教徒们,都将永远支持您的决定。”

    周钧面色慢慢趋向平静,向穆谢赫说道:“首先我要纠正一些事情。你或许并不理解,我与画月之间的关系……万春公主对我而言,是相濡与沫的家人,更是生死与共的伴侣。而画月对我而言,不仅是彼此依靠的家人,更是交心达意的知己。我与画月之间,爱恋之情……或许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我希望画月能够安稳的生活下去。而你口中的所谓大食盟友,以及协助云云,我并不看重。”

    穆谢赫听着,只是微微一笑,他觉得周钧此言,并非出自真心。

    眼见对方不信,周钧又说道:“我早就知晓伍麦叶大军将被阿拔斯家族所击败,我也知晓阿拔斯家族将成为大食国新的主人,我还知道下一位成为大食哈里发的人,名为曼苏尔。”

    穆谢赫一愣,心中动摇:“应龙将这些都告诉了您?”

    周钧点头,又说道:“我原本以为大食国改朝换代,画月就能隐姓埋名,就这般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如今看来,却是漏算了此事。”

    穆谢赫有些懂了:“皇室族谱一事,却是在您的意料之外?”

    周钧没有再继续理会穆谢赫,站起身打算离开,又说道:“关于画月的未来,你我都无法帮她做出决定。最终能够决定的人,只能是她自己。”

第432章 出使大食

    周钧在与穆谢赫交谈之后,并没有过去太久,大食教团中的皇室顾问,就找到了画月。

    以伍麦叶内务总管为首的皇室顾问们,不仅向画月出示了皇室族谱,证明了后者的皇室血脉,更是带来了一件出乎周钧意料的东西——一封信件。

    这一日,坐在北堡的庭院之中,周钧看着石桌上的这封信,皱紧了眉头,向画月问道:“这封信是由你的父亲……养父,呼罗珊行省官长赛雅尔所写?”

    画月坐在周钧的对面,表情有些魂不守舍。

    她先是点头,接着低声说道:“这几天里,发生了许多事情,我根本就来不及反应。他们先是告诉我,我是哈里发的私生女,而我的父亲……养父,呼罗珊行省的官长,不过是受哈里发所托,按照约定将我抚养至成年。接着又告诉我,我的养父,他还活着。”

    周钧盯着信件,沉思不语。

    画月:“如此一来,过去的很多疑问,如今都有了顺理成章的答案。我的母亲是女奴出身,我的养父对她呵护有加,却从来不曾对她有过僭越之举;而且,养父为我寻了最好的老师,又供给我最好的食宿,这些都是其他子女所期望却又无法得到的。族中的亲人们,都说养父偏心,又嫉恨着我……”

    周钧:“你说过,幼时曾经去往大食首都求学,你的生父,那位哈里发可曾与你相认?”

    画月:“在我的印象之中,哈里发是一位慈祥的老者。每次见面,总会花上很久来陪我说话。我原本一直以为,哈里发与父亲私交甚好,这才会对我和善,原来却是因为……”

    见画月闭上眼睛,面有戚色,周钧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信件之上。

    整封信都是用大食文字所写,内容并不多,只有堪堪一页纸。

    待画月情绪稍稍稳定,周钧向她问道:“这封信真的是由你的养父所写?”

    画月抹了抹眼角,轻轻点头:“笔迹和行文都没有错,的确是他的风格。他在信中写道,说是身在缚达城,想见我一面。”

    周钧沉声道:“你可曾想过,这封信可能是个幌子?”

    画月看向周钧:“我明白二郎的意思,你是想说,那群皇室顾问为了引我去大食,故意找出我养父从前的书信,又找专人来模仿。”

    周钧:“你的养父,追随大食哈里发,去了埃及。阿拔斯大军在那里击败了伍麦叶的军队,又追击并最终杀死了麦尔旺二世。在这种情况下,恕我直言……你的养父,生还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整个伍麦叶皇室,如今已经死伤殆尽,阿拔斯军队正在四处搜索漏网之鱼。倘若你就这样去了大食,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

    画月沉默了片刻,突然向周钧问道:“二郎,你从前就知道了我的身世?”

    周钧先是一愣,回过神来之后,并没有正面回答这個问题,而是斩钉截铁的说道:“留在焉耆,至少在这里,你是安全的。”

    画月看着周钧的脸,脸上显出淡淡的微笑:“你之所以隐瞒实情,是想保护我……”

    周钧叹了口气:“穆谢赫之前与莪交谈,说是伍麦叶的军队需要一位皇裔领袖,来带领他们继续与阿拔斯作战。但是,你且想想,你的母亲还有你自己,从来都未曾被伍麦叶皇室所接受,这样的王国,又何必去舍命相陪呢?”

    画月垂下头,低声说道:“倘若我留下,会给你带来天大的麻烦。”

    周钧:“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我都见识过了……更何况,我身具应龙神识,你又怎会给我带来麻烦?”

    画月轻轻摇了摇头:“阿拔斯家族很快就要上位,一旦大食国易主,伍麦叶皇室的那些秘密,很快就会被人发现。到了那时,假如大食国向唐国索要囚犯,你又会如何做?”

    周钧:“距离乱世,不过还有两年。再拖过两年,即便大食发难,朝廷下令给人,大不了直接拒绝,再利用天下之势,徐徐图之便是。”

    画月:“倘若真的走到了那一步,西有大食,东有唐国,南有吐蕃,二郎便是三面环敌。而且,失了朝廷的信任,在你麾下,又有多少下属,会愿意叛离唐国呢?”

    周钧:“我承认……你说的有理,退一万步来说,你可以隐姓埋名,就在这西域中,选一僻静之处安心过活,也好过去大食生死难料。”

    画月伸出手,轻轻覆住了周钧的手背,轻声说道:“二郎应当知晓,那并非是长久之计。”

    周钧叹了一口气,过了许久,向画月问道:“一定要去?”

    画月:“即便不是为了伍麦叶皇室,而仅仅只是为了养父,我也要去一趟大食。”

    周钧闭上眼睛,沉默了良久。

    过了好一会儿,周钧向画月说道:“我陪你去缚达城。”

    画月怔在原地,惊道:“二郎说的什么胡话?!”

    周钧:“你忘了?大食与大唐正在交战,我这次承了陛下之托,一大要务便是去讲和。你跟在我的身边,作为使团的一员,总好过冒险潜入。”

    画月:“即便是与大食讲和,你身为安西节度使,根本不必亲自涉身险地。”

    周钧:“应龙有书,大食与大唐,在怛罗斯一战之后,短期之内再无战事,两国很快就将停战立约。所以,我出使大食,大约便是有惊无险。但是,画月你却不一样,身为伍麦叶皇裔,倘若一旦被发现身份,可是插翅难逃。只有在大唐使团之中,你才能隐藏踪迹,将风险降到最小。”

    画月仔细思虑,周钧说的是事实。

    倘若她贸然潜入大食,又往缚达城去寻养父,一旦被人认出,几乎是没有任何逃跑的可能;但是,如果跟随使团,阿拔斯军队不可能会冒着触发战事的可能,来搜查使团营地,与大唐交恶。

    周钧此时又说道:“就如同刚刚所说,这次你去大食,不是为了伍麦叶皇室,而是为了见你的养父。一旦你们二人见过了面,又或是他遭遇了不幸,那么我就要负责将你平安带回焉耆。这么一来,你可同意?”

    画月轻轻点头:“就这么办。”

    周钧:“既然说定了,我们收拾行囊,后天启程去往龟兹镇,准备出使大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3086/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作者:夜尽长所写的《大唐奴牙郎》为转载作品,大唐奴牙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奴牙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奴牙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奴牙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奴牙郎介绍:
社区民警许啸的灵魂,穿越至大唐奴隶贩子周钧的身上。
爱岗敬业的小民警,利用社区沟通技能和现代商业模式,
将奴隶贩卖这份令人不齿的工作,打造成了一条美丽而又闪亮的产业链,
真正实现了“一人为奴、全家光荣”的宏伟人类目标,成了整个大唐乃至世界的一道奇葩而又靓丽的风景线。大唐奴牙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奴牙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