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TXT下载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全文阅读

作者:於初     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txt下载     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三章 国瑞爷眼睛又亮了

    成为雍王的第一天,被封了大宗正,感觉好烦,想当咸鱼。

    成为雍王的第二天,被迫营业,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家离皇宫七八里,没地铁,有非机动畜力车,为了赶上趟提前两刻起床,忧伤。

    成为雍王的第三天,再度被迫营业,成功将起床时间延迟五分钟,还是想当咸鱼,继续忧伤……

    民间还在欢庆大明又多了一位亲王,殊不知亲王本人内心却充满了对世俗的厌倦。

    终于,在成为雍王的第四天,朱极忍无可忍,早朝后直接跟着朱元璋走到了谨身殿。

    “爹,往后你把早朝时间往后挪挪成吗?”

    说话间朱极还不由自主打了个呵欠,若非知道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格外宽容,随侍的起居注都要忍不住提醒朱极了。

    面对朱极有些气恼的提议,朱元璋不以为意,随手翻开一册题本,脸上挂着笑意说道:

    “怎的?搅扰你睡觉的兴致了?”

    一听就知道朱元璋这是明知故问,朱极没好气地回应道:

    “昧爽时分便要上朝,你去看看城外那些百姓家里的鸡睁眼了没。叫人起个大早也就不说了,一早上净听这些人说些毫无营养的废话,还不如睡觉呢。”

    如今大明的框架虽然并不臃肿,但效率如何就不太好说了。

    虽然对朱极的话深表认同,但朱元璋却全然没有半点同意的意思。

    “若是没睡好,自去府里好生歇着,哪里恁多的胡话。咱要是不勤政,百姓哪里有安稳觉睡。”

    理是这么个理,但拖着自己也遭这份罪,朱极当真一百个不情愿。

    “说到底,还是你这当皇帝的舍不得放权。要我说,六部的职能这么完善,很多事情无非就是此起彼伏,以过往的成例再加上适当的黜置权,指定比你每日坐在这里屁股不挪窝效果好得多。”

    这般新奇的言论倒是让朱元璋眉毛一挑,正待向朱极问个明白的时候,一名通政司的内官神色焦急来到大殿门口,简单通传后便来到朱元璋案前跪倒:

    “陛下,出事了。”

    贸然被打断思绪,朱元璋有些不悦,目光从朱极身上移开的同时冷哼一声,张口便是严厉地呵斥:

    “又不是天塌了下来,何事如此惊慌?题本呈上来,滚出去跪一个时辰。”

    一听只是出去跪个把时辰,这内侍顿时满眼感激看了朱极一眼。

    他很清楚往常若是惹得朱元璋不悦,他们这些内官少不得要挨顿板子。若是运气不好,板子打完人也就没了。

    想来今日有雍王这位被宫内宫外共同称赞仁德的皇子在,朱元璋才将这惩处说得轻了许多。

    浑然不觉自己又暗地里赚了一波好人卡的朱极见朱元璋将题本接了过去,正准备告退回家补觉,不想嘴还没张开,朱元璋蒲扇般的大手便拍到了御案上。

    “当真岂有此理!”

    私下底朱极还是第一次见朱元璋这般光火,心中好奇的同时,目光不由得向那册题本上多瞟了一眼。

    正是这一眼,让朱元璋注意到身边还有个混账大儿没走。

    “想看就给你看看,这些个天杀的倭寇,当真欺我大明无人不成?”

    朱极本来想拒绝的。

    毕竟题本这个东西向来都是各部和中书省向朱元璋奏事时才会有的标准文本,他一个大宗正,想咸鱼还没时间呢,何苦掺乎到朝政里去。

    但朱元璋嘴里骤然冒出的“倭寇”两字却让朱极实在有些舍不得迈开腿。

    跟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有关的事情,朱极还真想插上一脚。

    毫不客气地从朱元璋手里接过题本,朱极一眼扫过去,瞬间变得与自家亲爹一个模样。

    题本上赫然写着,数十名倭寇强掳登州一百多百姓扬长而去。

    “老……爹,我跟你说,你要是不好好收拾收拾这帮倭寇,我都看不起你。”

    难得被这混账儿子叫声你,偏偏前面还要加个“老”字。朱元璋一听就知道这厮必然对自己有企图,若非如此,何至于那不敬的称谓都到嘴边了才改口。

    “收拾,你告诉我怎么收拾?”

    朱元璋冷哼一声,没好气地将朱极手中的题本一把扯回来。

    “这些个倭奴行踪不定,咱就算想派兵,也无从打起。你若是告诉咱如何找到这些混账,咱保证不出半月,便将他们的脑袋带回来当蹴鞠踢。”

    父子俩都在使激将法,奈何这轮比拼谁都没赢。

    虽然朱极被朱元璋视为天生神圣,但实际上他就是个普通人。这种历史上根本不出名的事情,他从何知晓。

    “跑得了和尚能跑得了庙么?那些倭寇无非就是东瀛的浪人,依我看,直接派水军大军压境,他们不是正在南北对立么,谁能交出倭寇,咱们就帮谁。”

    朱极这蛮不讲理的言论瞬间惹得朱元璋哭笑不得。

    偏生自家这大儿还说得振振有词:

    “我听说你前前后后派了好几拨使臣去东瀛了吧?昨天还听吕本跟我说他有个朋友出使东瀛再无消息,看样子就是被人扣着或者杀了呗。

    你说一个弹丸小国,居然有胆子截留大明使臣,这分明就是在打你的脸啊,你要说这气你都能忍的话,你还是把我贬为草民吧,给这样的你当儿子,我丢不起这人。”

    朱元璋忽然发现,面前这向来懒散的儿子,居然还有这么喜欢搞事的一面。

    见朱元璋依旧不为所动,甚至双眼还饶有兴致地盯着自己看,朱极知道要是不来点猛料,这老头子怕是没那么容易上钩。

    “如果我记得没错,好像东瀛那地方倒是有几处不错的银矿来着。若是有一个一统的王朝,咱们倒是可以用粮食和丝绸换些现银过来,缓解库存不足的问题。”

    大明如今钱币流通的问题快要火烧眉毛了。

    虽然朱极在这个问题上有绝佳的解决办法,但其中还有些关键之处不曾考虑周全。

    是以那个想法还未成熟的时候,拿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出口气顺带拖延时间还是可以的。

    正如朱极所料,听到有获取现银的渠道,国瑞爷的眼睛又亮了。

第七十四章 这谁能把持得住?

    很多人对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第一印象就是地域狭小资源匮乏。

    但当年疯狂迷恋地质博物馆讲解员小姐姐的朱极可不会这么认为。

    金银储量丰富,品味极高,关键还易于开采。

    在欧洲疯狂殖民的时代,东瀛一座石见银山占据全世界银产量的三分之一。资源匮乏,不过是其疯狂对外扩张寻找的借口而已。

    面对朱元璋的追问,朱极表示华夏人从来不骗华夏人。

    “我大致知道有个地方,需要至少二十万民夫,每年可以冶炼至少百万两白银。”

    听自家大儿这么一说,朱元璋的眼珠子都快要瞪了出来。

    年产百万两白银,还至少?国瑞爷猛吸一口气,如同擂鼓一般的心跳声瞬间在耳朵里回响个不听,身体情不自禁站起来走到朱极身边,散发着他作为皇帝所有的威严凝视着朱极:

    “当真?”

    朱元璋感觉自己浑身都在颤抖。

    那可是百万两白银。

    而且还是年产。

    如果这事是真的,只要给他两年时间,无论发起对残元余孽的总攻,还是整饬乱成一团的货币流通体系,他都不用再有任何后顾之忧。

    “骗你个糟老头子有什么好处。”

    “哈哈哈,信,咱信。”

    颤抖着的朱元璋顿时爽朗地大笑起来。自家大儿说有,那就有。

    前些时候徐达与冯胜还跟他说要去打彩云之南的,现在看来,彩云之南算个球,用那些钱粮打东瀛不更好,既让自己出了心头恶气,还得了天大的好处。

    这仗,得打,要尽快打。

    朱元璋一刻都不想多等。

    “传胡惟庸、颜希哲、孙克义、李文忠、冯胜来见咱。”

    早朝刚刚结束,朱元璋自然不会把刚回到衙署的朝臣们再叫回来。他叫出的五个名字,宰相、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以及两位在京的武勋国公,商讨打下东瀛已经足够了。

    半个时辰后,谨慎殿内除了朱元璋父子与半路上被叫回来的五人,再无闲杂人等。

    面对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臣子们,朱元璋表情严肃且决绝地说道:

    “东瀛小国御下不严,国中浪人屡犯边境,为绝后患,咱欲出兵灭其国统,将其归为我大明疆域,你等议一议,该派谁去。”

    打东瀛?

    五人瞬间懵了。

    这又是唱的哪出?虽然倭寇屡屡犯边,但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前些时日东瀛才派出使者前来递交国书。

    以这种理由灭人家的国统,不仅于道义不合,甚至还会引起其他藩属国的恐慌。

    胡惟庸当即从绣墩上站起身来躬身一拜:

    “陛下,如今东瀛重臣持明与国军良怀争位,倭寇大部分乃是持明的残军。只是持明刚派使者送来国书称臣,若因此出兵,有损我大明国体呀!”

    东瀛使者宣闻溪虽然是礼部接待的,但胡惟庸却比礼部更了解当前东瀛的形势。

    有胡惟庸带头,颜希哲与孙克义也出言反对。

    在他们看来,东瀛那种地方跟大明又不接壤,就算三天两头有倭寇犯边,那也只是癣疥之疾。

    为了屁大点事直接出兵占领,得不偿失不说,还丢了大国脸面,将来还怎么让周边的小国俯首称臣。

    面对三人的反对,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李文忠与冯胜二人。

    打不打,他说了才算。

    怎么打,这才是叫五人过来的原因。

    既然胡惟庸这帮子文人指不上,朱元璋自然要将希望放在武将身上。

    李文忠与冯胜,两人一个唯命是从,一个小心谨慎,自然以朱元璋马首是瞻。

    既然皇帝都说要打,那他们自然不会再有别的意见。李文忠只是稍作考虑,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靖海侯谙熟海事,水师主将非他莫属。至于歩军,想来京中不少侯爷都闲得发慌了,陛下可任意指使。”

    李文忠前些年当过一段时间大都督,对如今大明的武勋们了如指掌。三言两语便点将结束,而冯胜领军经验丰富,也为朱元璋算好了出兵的人数:

    “此番若欲尽全功,起水师三万歩军十万,再有五千水军往来运送粮秣辎重,如此方不致战事迁延。”

    两人简明扼要的回答让朱元璋不由得点了点头。

    “颜希哲,十五万大军一年的粮饷,户部能不能拿出来?”

    朱元璋目光灼灼地看着这位前些时日声名赫赫的保太子党,大有如若说出半个不字当即就将他拿下的意思。

    颜希哲本想找理由推脱的。

    在他看来这本就是一场不义之战,再说北方四十多州府因为蝗灾如今还在不停消耗当地府库的钱粮,一旦为了东瀛这等小国孤注一掷,万一再有点风浪,绝对会动摇大明国本。

    但朱元璋那严厉的声音告诉,这一次,不容拒绝。

    “能。”

    颜希哲就像那受了委屈的小媳妇一样,吐出这个字之后,精气神仿佛被抽干了一样,整个人瘫坐在绣墩上,看了身旁的胡惟庸一眼,便不再多言。

    得到颜希哲肯定的回答,朱元璋只是叫了一声好。

    “既然如此,胡惟庸,着礼部即刻遣使向高丽递交国书,言明咱要借他济州岛转运粮草辎重。”

    “孙克义,即刻令水军右卫指挥同知吴迈率舟师自京城转运粮草至登州,只等我使臣自高丽返回,即刻前往济州岛不得迁延。”

    “另,尽起处州、海宁、临山、金乡、定海、观海六卫与江浙山*东都司一半卫所,由靖海侯吴祯任总兵,延安候唐胜宗为副总兵,即日出兵东瀛。”

    朱元璋没有提高丽会不会答应大明的要求。

    在这件事情上他胸有成竹。

    在年入百万两白银的诱惑下,如果高丽不答应,那边连同高丽一并打下来。

    在胡惟庸三人的眼中,此时的朱元璋疯狂、凶狠,且歇斯底里。

    “让吴祯告诉此行将士,此战关乎大明国运,必须毕其功于一役。覆灭东瀛后,咱准他拿出五成战利犒赏全军。有自愿留守东瀛就地屯垦的,另赏银十两文绮五疋。”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七十五章 从这一刻开始改变

    “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朱元璋此时的气势,让久在其身边听用的李文忠和冯胜忽然想起当年他们跟陈友谅和张士诚对峙的时候。

    正是这样必胜的信念,再加上那些先生们精心谋划,他们这支义军才一步步击败强敌获取了最终的胜利。

    不自觉地,两人受到朱元璋的感染。

    目送若有所思的胡惟庸三人和热血澎湃的李文忠冯胜离开谨身殿,朱极看着因为兴奋在大殿内来回踱步的朱元璋,颇有些不屑地摇头:

    “你这皇帝当得真累,叫这么些人过来,最后话都被你给说了。”

    虽然被自家大儿这么挤兑,但朱元璋的兴致依旧盎然。

    “咱乐意,你个混账东西管得着么?”

    眼见朱元璋一脸乐在其中的傲娇表情,朱极忍不住嗤笑道:

    “我算是看出来了,往后朝堂人浮于事运转惰怠,都是你这皇帝闹的。都跟你说了,你只需要握紧枪杆子,抓住钱袋子,看紧笔杆子,还用得着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看着朱元璋一脸深思的模样,朱极嘲讽的话压根就不想停。

    “我听说你还置了个大都督府都管军事,怎的如今打个东瀛连大都督没看见?”

    “你说你又是问胡惟庸又是问孙克义的,这大明的兵到底归谁管?”

    方才简单的布置中朱极算是看出来了,大明的兵事既归中书省管,又归兵部管,唯独名义上都管军事的大都督府连个人影都没有。

    好好的衙署愣是没有半点作用,朱极觉得有必要跟自家亲爹好好唠叨唠叨。

    “要我说,咱大明的军制就该好好改改。”

    朱元璋知道这混账大儿总有些出人意料的想法,虽然这些话没一句好听的,但他还是愿意继续听下去。

    “那你说,该怎么改?”

    扫了一眼案头的题本,见来自各部的要紧事情也没有多少,朱元璋索性放松下来,一屁股坐在专门用来休憩的软榻上,做出洗耳恭听的模样。

    这么上道的表现让朱极非常受用。

    顺势也坐在软榻上,嗅着紫檀矮桌散发的幽香,信手捏起一粒果脯当零嘴吃着,嘴里含混不清地继续道:

    “首先,你那军户制搞得当真有些想当然了。”

    “虽然如今看来军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随着天下大定,必然会出现军屯土地被侵占,兵丁数目虚报,内部贪腐严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等一系列问题。”

    百万大军完全靠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粮供给地方,这绝对是朱元璋最为得意的布置,不想现在却被朱极说得一文不值。

    他不得不打断朱极的批评,黑着脸辩解道:

    “咱养百万兵,不费民间一粒米,难道不是好事?”

    “好个屁!”

    压根不给朱元璋一点面子,朱极暴了句粗话。

    “如今朝中文武地位不对等的情况我不信你看不出来,朝中都是如此,地方百姓如何看待那些军户?”

    “长此以往,军户不得不内部联姻形成利益相关,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你给武官们的那点俸禄,信不信你活着的时候他们就敢利益倾轧。”

    “再算上地方官员克扣盘剥侵占土地,到时候逃户、哗变、武备废弛等问题你就等着头疼吧。”

    文武地位不平衡是朱元璋有些放纵的结果。

    虽然如今还在跟残元余孽交战,但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朱元璋自信可以震慑朱极口中所谓的利益倾轧克扣盘剥,但他无法阻止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异造成的军户内部利益勾连。

    总不能再下道旨让军户之间不得通婚吧,如果这么做,只怕那些个军户回过头来就把他给掀翻了。

    朱元璋额头不由得冒出一丝细汗。

    他如何不清楚想要印把子拿得稳,枪杆子一定不能乱的道理。

    “那你说该怎么办?”

    引以为傲的军户制度被朱极的无情设想砸了个稀烂,朱元璋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家大儿,希望从他口中听到一个前途明朗的办法。

    “凡国中男子及冠,肢体健全无病症者,必须从军四年。期间由朝廷发放粮饷,并免除家中徭役。四年后回归地方,由各州府都指挥使司登记入册,每年农闲时操练一月,战时随时补充入伍。”

    “从军期间,有战功者可予以擢升,三阶每升一级,可延长从军时间两年。自从五品起,视散阶高低,放归后可充任地方官吏。”

    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呢,依照前世的印象,朱极修修补补,直接掏出了他所熟悉的东西。

    “从军之后,每日除了操练,还应当敦促其读书知礼。兵丁擢升时,非大功者,必须通过大都督府专门组织的考校。考校内容除武艺外,还应设置……”

    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武备操练,诸如此类的内容只要朱极想到的,都将其整合到一处悉数灌输给朱元璋,在两人身边伺候的起居注手腕子都写得有些生痛,不得不换另一个上来。

    “如此一来,军需粮饷只怕要花不少钱。”

    自家大儿说的东西非常有诱惑力,奈何自家兜里那仨瓜俩枣国瑞爷心知肚明。

    如果按照朱极这样的玩法,大明每年在卫所上的支出只怕会掏空国库。

    如果推行下去,一个穷兵黩武的骂名是少不了要加在他头上的。

    “放心,今后来钱的路子多着呢。不说打下东瀛能得来的那笔钱,往后咱们造好了海船,再蹚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来,你还用得着愁这点钱。”

    越说嘴越顺,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朱极的胆子都大了不少。

    腐国屁大点地方都能日不落,凭什么如今的大明就不成?

    哪怕不用那些血腥肮脏的方式,以大明先进的生产力,到时候将西域诸国的人才网罗过来,一步先步步先,让东方始终保持明珠一般的美好岂不快哉。

    想到这里,朱极忍不住催促道:

    “话说,你不是拍着胸脯说要造船么,这都好几个月了吧,怎么还没听到响?”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七十六章 穷,使人疯狂

    龙江船厂,森严的守卫随着朱元璋的到来防卫更加严密。

    踏入提举司略显简陋的幕厅,里头杂乱的陈设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这是个办实事的地方,如果清扫得过于干净,那才显得这些人一个个不务正业。

    等司吏匆忙自别处寻来一把有些陈旧的木凳,朱元璋坐在堂内,看着谨言慎行的船厂主事,开门见山问起他此行的目的:

    “三个月前,咱让水部郎中王溥知会你等,替咱改造远航海船,可有结果?”

    提及此事,主事脸色顿时有些惶恐。

    眼神一直盯着他的朱元璋顿时面色不愉地冷哼一声。

    海船关乎大明国祚,更关系到他这个当爹在混账大儿心里的位置。三个月时间如果这些人连一点头绪都没有,那他这个当爹的往后还怎么在朱极心里树立威信。

    “怎的,吃着咱大明的俸禄,你等就是如此敷衍咱的?”

    “陛下,微臣容秉。”

    刚被朱极说大明朝堂人浮于事的时候朱元璋还想驳斥两句呢,不想巴掌来得居然如此突然。正准备让侍卫将其拉出去砍了,听主事颤巍巍地跪倒在地想要说两句,朱元璋不由得被气笑了。

    “说,让咱听听,你还有什么可狡辩的。”

    冷哼一声的朱元璋静静等待这位主事开口,而跪在地上汗涔涔的主事则急促地说道:

    “陛下,自王溥大人发了故牒之后,我等便召集工匠商讨此事。经过计算,符合陛下要求的海船最少需要两千料,若是往返需要装运货物,可能要三到四千料。”

    “如此巨大的船只,对工匠技艺要求颇高,且用料精良靡费甚大,我等将个中疑难具陈于上官,前些时日王溥大人亲自前来告知我等,暂时以杉木试造两千料大船。”

    听到开始试造,朱元璋的脸色总算好了些许。

    “那如今造得如何了?”

    依照往常下令造船的速度,按理说三个月时间应该也有个响动才是,朱元璋迫切地想要看看两千料的成船如何,不想主事的回答却让他越发生气起来

    “回禀陛下,依工匠所言,该船长十九丈四尺八寸,宽四丈七尺七寸,想要在海上承受强风,龙骨需围八尺以上,此等木料船厂储备不足,如今便是连船底都未能建成。”

    朱元璋感觉自己人都傻了。

    合着说了半天,就是没造。

    但就算他再怎么生气,却压根没法往这主事身上撒气。

    就连他自己也清楚,往常龙江船厂造的船撑死也就四五百料,所以压根就没想着准备这么粗的木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他把这主事砍了,该造不出来还是造不出来,谁来都没辙。

    “那你跟咱说说,这一艘船造价几何?”

    既然一时间也造不出来,朱元璋倒是想听听接下来要花多少钱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

    至少,他得告诉自家儿子是手下人没用,而不是自己无能。

    “两千料海船,理应用楠木制造,算上铆合的铁钉等材料,一艘船造价至少四万贯。”

    “嘶!”

    朱元璋登时倒吸一口冷气。

    “你说多少?”

    他生怕自己方才没听清楚,再问一遍之后,朱元璋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好穷。

    一艘船四万贯,如果派出去一个船队,少说得八艘船。这一下就是三十二万贯,甚至这还是往最少算。

    以大明如今的赋税和粮价计算,就这八艘船,便要花掉今年十分之一的赋税。偏偏为了朱极口中应对天灾的办法,这件事必须得做。

    挥手让这些官吏离开提举司,朱元璋坐在木凳上沉默了很久。

    直至朱极等得都快要睡着的时候,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极儿,那东瀛的银矿在何处?”

    “我只记得那个地方好像叫石见银山,应该在东瀛主岛南部。”

    “石见银山,石见,好。回宫,咱这就派人去查这石见银山在哪。咱们这第一仗,就打那里。”

    朱元璋咬牙切齿地看着提举司门外,似乎目光所及之处,便是朱极所说的地方。

    半晌之后,胆战心惊的主事看着朱元璋的车驾离去,整个人都虚脱了一般瘫坐在地上。

    就在方才,朱元璋不仅饶恕了他们的罪责,甚至亲口告知他们,这两千料的大船暂时搁置,要让工匠们提升技艺,等材料齐备时再行定夺。

    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因为他嘴里那四万贯一艘的海船,大明皇帝更加坚定了覆灭东瀛的决心。

    与临街的乌蛮市整日喧闹不同,靠近西十八卫的会同馆总是以独特的幽静,让藩属国的使臣们感受着大明的威严和强大。

    和往常一样,宣闻溪吃过午饭后便独自站立在寓所门外,抬头看着东北方澄净的天空喟然长叹。

    东瀛如今的局势颇为混乱,他的主上持明想要借着此番与大明修好的机会,让这兵力强盛的宗主国放弃对征西将军良怀的承认。

    奈何前番大明使臣误入持明控制的区域,因为其对当时东瀛的形势认识不明遭到持明扣押,此次前来递交国书被拒不说,更是被大明皇帝一顿申斥。

    宣闻溪内心失落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主上充满了忧虑。

    若是此次回去不能说服持明放归大明使臣,再协助大明将前些时日国内浪人挟持的大明百姓送归,只怕往后又要生出许多波澜。

    正当宣闻溪感慨良多的时候,会同馆主事脸上挂着笑意走到了他身前:

    “东瀛国使有心事?”

    “山河飘摇几度秋,鱼目混珠惹人愁。”

    宣闻溪笨拙地拼凑着诗句,只想用更容易让这位主事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内心的忧虑。

    他的心思会同馆主事如何不知,只是东瀛的事情委实有些复杂,当年莱州知府赵秩出使东瀛,错把良怀当做东瀛国主。

    后来虽然赵秩本人想要改变朝中大人们的认知,奈何东瀛一介弹丸之地,谁当那里的主人皇帝并不在乎。

    再加上持明扣押了大明后来的使臣,以至于阖朝上下对这位真正的东瀛国主也没什么好感。所以此时他再怎么同情理解这位藩国使臣,也无济于事。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七十七章 殿下问啥我说啥

    “贵使无须多虑,陛下之所以不满,只是因为你国浪人沦为流寇侵扰我百姓。想来让你国政令一统,往后流寇自然销声匿迹。此事朝中诸公自有计较,贵使且放宽心。”

    会同馆主事与宣闻溪一般抬头看着晴朗的天空,怀着同情心的安慰顿时让宣闻溪精神一振。

    看来大明朝中对东瀛的态度尚不统一,既然如此,那么自己此行也就有了回寰的余地。

    “还是主事大人理解鄙国苦衷。”

    宣闻溪顿时转身向会同馆主事躬身一拜,似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还请大人转告上官,我东瀛小国宗主黯弱,以致旁系做大难以约束。掳掠上国百姓之流寇,多为不尊主上不敬上国之徒,我等虽有心剿灭,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上国能助我主上一臂之力,消除叛乱一统东瀛,鄙国必全力协助上国剿灭流寇,永为大明藩属年年称臣岁岁纳贡不敢有半分惰怠。”

    东瀛本就世代为中土之藩属,而天朝上国为了体现大国威仪,每次纳贡他们这些藩属国接受的赏赐比纳贡送出去的东西还多。

    本就是一件占便宜的事情,愣是被宣闻溪作为大明承认其主子的条件。

    会同馆主事心中有些鄙夷,但表面却依旧一团和气。

    “还请贵使放心,这些事情在下一定回禀侍仪使大人。不过今日前来,却是有另一桩事情。”

    在宣闻溪心里这主事就是他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还未等其说完,便急忙答应道:

    “大人有何事尽管吩咐,只要是在下能办到的,必不致大人失望。”

    “倒也不必如此,前些日子雍王殿下归朝你可曾听说?”

    提及雍王,宣闻溪如何不知。

    想起前些时日整个京师万人空巷前往正阳门外观看那位流落民间的皇子认祖归宗,当时朱元璋出行时那銮驾,那仪仗,看得宣闻溪心里直呼自己主上与之相比就是个乡下土包子。

    见宣闻溪连连点头,会同馆主事脸上露出一抹微笑:

    “贵使可是遇上好事了,雍王殿下前几日得陛下赏赐一份大明舆图,见大明之外尚有藩国无数,心中颇为好奇。又听说东瀛使者在京,故此想亲口问问东瀛有何独特风物。”

    说到这里,会同馆主事脸上露出一丝羡慕的神色。

    “雍王殿下虽回朝时日不长,却颇受陛下喜爱。你当知晓,若是得殿下青睐,让他替你在陛下面前说几句好话,你心中所虑登时可解。”

    会同馆主事对朱极的吹捧没有引起宣闻溪丝毫怀疑。

    从他来到京城之后,民间关于这位大皇子的议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位主事因为身份说得可能还有所保留,事实上就宣闻溪所知,这位雍王殿下的待遇与当朝太子都一模一样,坊间更是传闻大明皇帝有意另立他为太子。

    这样圣眷正隆的皇子,如果自己真的能搭上关系……

    想到这里,宣闻溪再次向身边的主事躬身行礼。

    “下臣多谢主事大人提点,不知雍王殿下何时召见下臣?”

    看着宣闻溪一脸急切的样子,会同馆主事登时哈哈大笑起来:

    “接贵使去旧内的马车申时初到,贵使且去沐浴更衣。不得不说,自殿下受封之后,贵使还是旧内的第一位客人。放眼朝野,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呢。”

    叮嘱了一些面见亲王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宣闻溪千恩万谢中,主事的身影消失在这小院的门口。

    宣闻溪再次抬头看了看远方的天空,那澄净的天幕上,阳光好生明艳。

    朱极并没有在府中朝殿内召见宣闻溪。

    虽然心中对这位即将失去祖国的使臣充满了歉意,但朱极还是咬咬牙将那一丝愧疚彻底深埋在心中。

    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人,势必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如果今天自己心软了,那么未来几年大明既无法保证海船的建造,也无法保证疆域的安定。

    后花园内,盛夏的特产不止暑气,还有各色鲜艳的花朵。

    见宣闻溪跟在侍卫身后亦步亦趋走来,尚未走进凉亭便跪倒在地,朱极含笑点了点头:

    “起来吧,在我面前不必如此拘礼。再说了,今日贵使也算是我半个老师,这些繁缛的礼仪一概免了,进来坐着说话。”

    凉亭的石桌上,两只缠枝花纹青花瓷碗正散发出袅袅白雾。

    当宣闻溪坐定后,朱极将其中一只小碗推了过来:

    “烈日炎炎一路辛苦,这是光禄寺刚差人送过来的奶冰,贵使尝尝。”

    看着面前这碗散发着丝丝凉意的甜点,宣闻溪感觉自己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泪了。

    瞧瞧人家,这才是人过的日子。

    这才是天朝上国皇亲宗室该有的仁德。

    盛夏制冰本就靡费颇多,奶制品在大明更是稀罕物。这位雍王殿下居然如此客气地给自己一碗,宣闻溪感觉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他决定,吃完这碗冰,殿下问啥我说啥,决不带半点隐瞒。

    实话实说,这般待遇朱极在大明生活了近二十年,今天也是头一回享受。不过前世空调电视西瓜,还时不时吃俩雪糕冰淇淋的朱极对这奶冰的感觉也就只有凉爽可言。

    相比之下宣闻溪小心翼翼端着那瓷碗一小口一小口蚀骨销魂般地享受倒是更让人觉得正常。

    所以这位东瀛使者吃一小碗奶冰让朱极足足等待了两刻。

    当宣闻溪恋恋不舍将瓷碗放回桌上的时候,朱极看到这个四十多岁的东瀛汉子热泪盈眶。

    “殿下恩德,下臣永世难忘。”

    眼见宣闻溪一言不合又要下跪,朱极连忙伸手拦住他那不算太高的身躯。

    “贵使不必如此,是我有求于贵使在先,自然不该怠慢。稍后我问及东瀛风物,若是有出言不逊的地方,还请见谅。毕竟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正要贵使亲自印证。”

    为宣闻溪打下预防针之后,朱极吩咐侍卫将礼部送来的舆图在石桌上铺开。

第七十八章 最强引路人

    在朱极的有意引导下,宣闻溪先是以东瀛正统的身份讲述了当初足利尊氏如何帮助光严天皇于京都建立幕府,以及后来如何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历史。

    虽然讲述带着一些主观的情绪,但不得不说,宣闻溪的讲述还是让朱极想起了跟他同时代的一部辉煌巨著——《三国演义》。

    对了,罗贯中好像还活着,似乎那部让不少人罔顾史实只讲演义的作品已经问世了。

    朱极觉得自己有必要让人找到这位大才,将他的手稿要过来。

    然后埋在土里,临终前再留下一句“想要我的财宝吗?想要的话可以全部给你,去找吧!我把所有财宝都放在那里”。

    不知道届时会不会因为自己这句话,开启一个航海大时代。

    浑然不知朱极的心思压根不在他博同情的讲述上的宣闻溪又详细讲述了当今东瀛的形势,正如朱极所料,面对一张除了国名一片空白的东瀛地图,宣闻溪情不自禁抬手在地图上指点道:

    “殿下请看,约莫是这里,便是京都,再往南便是大和……”

    朱极心中默默念诵着宣闻溪指出的地名,而后在其说累了准备喝茶的时候,忽然一脸好奇地问道:

    “我听说东瀛有座会吐地火的山,好像叫石见还是富士来着?”

    听朱极所问前言不搭后语,宣闻溪顿时笑了笑。

    能够让这位殿下产生好奇自然是好的。如今武藏是怀良那一系的人掌控,如果自己稍微使点心眼,岂不正好达成自己此行的目的。

    “殿下所言乃是武藏地区的富士山吧。不过武藏地区如今正在伪朝掌握之中,兵荒马乱,便是微臣回去想为殿下作一副山火图也不可得。”

    朱极将富士山三个字念叨了几遍,装作记在心里的样子,而后有些遗憾地点点头:

    “原来石见不是山,怪了,我从哪听来的这名字呢?”

    “想来殿下听到的应该是山**的石见国吧,那是奈良时代的令制国,想来殿下应该是从某本后唐史书上看到的吧。”

    对本国的历史了如指掌,宣闻溪甚至替朱极想到了理由。

    看着其放在地图上的那根手指,朱极双眼如他老子早些时候一般放光。

    绕了这么大个圈子,为的不就是这个么。

    现在,终于确定了。

    抬头看宣闻溪还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朱极咧嘴笑笑:

    “经贵使这么一说,本王倒是想亲眼看看这富士山喷火的样子。我知道贵使心系故国,改日本王会向父皇提一提东瀛的事情。”

    得到朱极的保证,宣闻溪顿时大喜过望,不顾朱极先前的提议,跪倒在地向朱极行大礼后,知道朱极已经有了送客之意,主动提出告退。

    当宣闻溪被送上回会同馆的马车后,朱极半点也不想停留,直接带着护卫匆匆赶往皇宫。

    谨身殿内,朱元璋一改往日玄色冕服的穿着,换上一身深红武弁。

    似是有意向自家大儿的提议靠拢,此时殿内绣墩上坐着的再无一个文臣。

    所有人都表情郑重地端坐着,除了偶尔的轻咳,再无半点声音。空气有如凝固了一般,让从未在军中磨砺过的随侍文官和内侍压抑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在这肃杀的氛围中,他们感到双手拄着御案的朱元璋好似一头猛虎,正要择人而噬。

    而下边坐着的那些武勋便是一群饿狼,只要他们发出一点响动,便会群起而攻之。

    这种凝重的气氛直至朱极的到来才被骤然打破。

    看着自家大儿一脚跨过谨身殿半尺有余的朱红门槛,朱元璋紧握的双手顿时松开:

    “可问出确切位置了?”

    一脸急切又偏偏端着皇帝架子的模样让朱极忍俊不禁,有意将这大殿内紧张的气氛缓和一番,朱极咧嘴露出一口微黄的牙齿:

    “我出马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位置我在地图上已经做了标注。”

    此时的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起身绕过御案,从朱极手中接过那卷地图,目光中流溢着金银的光芒,打开地图看了一眼朱极的标注,满怀喜悦的同时,直接带着地图走到了靖海侯吴祯面前:

    “吴祯,你替咱看看,水师从京城出发,再经济州岛中转,需要多久能到这里?”

    从洪武四年便开始训练水师,大海上的一切吴祯了如指掌。

    心中默算一番,吴祯略作思忖便回答道:

    “陛下,如今海上多为南风或东南风,依微臣之见,到济州岛至少需要四到五日,若是要打这个地方,还不如战船从济州岛出发后就近靠岸,然后一路打过去。”

    吴祯的意思表述得很清楚,以大明这么多精锐卫所的战斗力,从山**南方的那个岛屿一路平推过去,甚至比乘船直接到山**速度更快一些。

    更何况,来之前他就听李文忠说过,此次朱元璋是铁了心要直接将东瀛纳入大明版图,既然如此,自己相中的那个岛屿更该拿下。

    按照吴祯的说法在地图上比划了一遍,朱元璋不由自主点了点头。

    毕竟是越海作战,前期不占据一处根基,很容易被那些倭人趁立足不稳占了便宜去。

    反正吴祯说的那处岛屿距离山**也不过京城到松江的距离。

    “既然如此,那就给咱打。周德兴,咱给你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此次歩军你做总兵,去把东瀛给咱打下来。”

    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时候,侯爵中位次仅在汤和唐胜宗陆仲亨三人之下,战功卓著不说,还颇有些帅才。

    正好赶上前些时日刑部告他府邸超出规制,虽然宽宥了这厮,但朱元璋也不想让其他人感觉自己是有意放纵。如今正好派出去让其将功赎罪。

    听朱元璋点到自己的名字,周德兴顿时大喜过望。

    事实上,他们这些在京师留守的勋贵身上都闲得长毛了。

    再说,谁不想继李文忠六人之后,成为大明的第七位国公。此行虽然说将功赎罪,但将东瀛打下来之后,未来再谋些功劳,谁能说他周德兴就做不得这第七呢。

    而那些未曾被点到的勋贵,看向周德兴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

第七十九章 麻烦来了

    平定东瀛的大军悄悄地离开了,除了水域上四散的波纹,没有惊动京师盛夏的一片绿叶。

    知道此事的所有人都被朱元璋申饬守口如瓶,即使胡惟庸这位宰相也不例外。

    而大笔钱粮的调动,一概以辽东卫所初建根基不稳需要朝廷钱粮补充为由搪塞,以至于户部不少官员私底下又在议论是不是北方战事有了不为人知的变化。

    但这一切终究只是他们的猜测,而这猜测与真相远隔十万八千里。

    而自从那日在谨身殿里与诸多勋贵再次商议军略之后,朱元璋忽然找回了当年戎马生涯的那种紧张和快意。

    朱极提过一嘴的军事改制逐渐在他心里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握紧枪杠子,抓紧钱袋子,看紧笔杆子。

    三句话反反复复念叨了无数遍之后,朱元璋到底还是下定决心,兵制改不改另说,大都督府的筹建势在必行。这大明百万大军的大都督,他必须要做。

    甚至不仅是军事,连政事也应当这么改一改。

    胡惟庸反对他打东瀛的事情他可没忘。

    作为一国之尊,虽然需要这些臣子约束自己的言行,但胡惟庸这样的宰相显然成了自己的掣肘。

    正如自家大儿所言,如今好些个勋贵跟胡惟庸走得都很近,长此以往,胡惟庸的权势岂不是跟自己有的一拼了?

    改,必须要改。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这大都督自己要当,这宰相自己也要撤。

    或者,就算这宰相不撤,某些重要的权柄也必须从宰相的职权中分离出来。

    又是一个天不亮就开始的早朝,朱极强忍着困意听着那些老儒们在朝堂上扯来扯去之后,终于听到自家亲爹开口说道:

    “大明以武立国,但如今依咱看来,朝堂上下大有崇文抑武之象。这一来是武勋们不修德行恣意妄为,另一方面也是天下渐定武风萎靡。

    正所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咱不得不担心,再过二三十年,大明的将军还能不能上马,大明的士卒还能不能杀敌。”

    “我等誓为陛下冲锋陷阵浴血杀敌!”

    听朱元璋的意思,大有找自己算账的想法,一干武勋惊慌失措,纷纷站出班列跪倒在地向这位杀伐决断的君王表达自己的忠心和勇武。

    奈何他们压根就不懂朱元璋的心意。

    看着班列右侧跪倒的一大片武将,又看看班列左侧岿然不动的文臣,朱元璋心中冷哼一声,随即耸了耸鼻子,一脸不快地喝骂道:

    “冲锋陷阵?浴血杀敌?咱都后悔这些年把你们养成这幅德性。真要能替咱分忧,就该多去校场练练。”

    “自今日起,由大都督府统管天下兵马,所有武勋一概充入府中量才任用。咱亲任大都督,无品秩。设左右都督各一人,正一品……”

    一句将兵部的种种职能全都归于大都督府,朱元璋又另行设立了几个司署,将大都督府直接升格为可以与中书省媲美的架构。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朱极所说在军中教授士卒读书识字的事情。

    编造教材这事儿,国瑞爷最熟了。

    从此前朱极读过的《大明集礼》到还没有出现的《大诰》《皇明祖训》,朱元璋一直站立在时代的潮头,终明一朝,再无一个子孙能够超越他。

    “礼部,替咱编一册教导士卒忠君爱国爱护百姓的册子出来,最好像蒙学的书一样通俗易懂,还能教他们识字的。往后我大明士卒,只有能把其倒背如流的,上了战场才算军功。”

    朱极一听,瞬间感觉无力吐槽。

    合着后世说自家亲爹让大明百姓家家一本《大诰》,读熟了还能减免罪行是真的。

    嗯,这很朱元璋。

    他倒是不担心有人说正是因为念不进去书才当的兵。

    哪怕如今书籍价格较之前朝早已便宜不少,但读书依旧是件奢侈的事情。

    能够在军营里读书识字,这应当是那些士卒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旦在朱元璋的铁腕监督下施行个三五年,大明军心将尽数归老朱家所有。

    说到这里,就连朱元璋也被那美好的未来勾起了满意的笑容。

    到时候他一定要向那些士卒说,这就满意了么。

    不,咱家大儿还说,要把军户制改了,到时候当兵四年就能放归原籍。有大功的还能升职,卫所再也不是子承父业的时代了,所有人都能上位。

    想到这里,朱元璋看了一眼面前跪倒的武勋们,心里也不由得有些庆幸。

    还好自己当年小气,大封功臣的时候只封了六个国公二十四个侯爵。

    要是再多封一点,往后世袭的爵位多了,自家大儿这一套可就真把国库给坑惨了。

    至于朱极,此时则被自家亲爹这一系列骚操作给震惊的张大了嘴巴。

    万万没想到,自己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老头子居然几天功夫就将其完善到可以运行最高权力架构的程度。

    不过让朱极更没有想到的事情还在后头。

    “念在大都督府建成还要些时日,自明日起,大都督府一应事务暂时在旧内处置。你等在朝中未曾领文职的,卯正给咱滚到小校场习练武艺,巳正在旧内朝殿等咱。”

    听到旧内朱极还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来,但当朱元璋提到自己的名字时,朱极彻底傻眼了:

    “着雍王兼领大都督府长史,明日于旧内制大都督府名册后,于每日辰正三刻点卯,平日咱不在旧内时,有便宜行事之权。”

    朱标早已随他学习如何处理政务,既然想着要抓紧枪杆子,朱元璋自然不会让朱极这大儿子有空闲的功夫。

    不是抱怨因为早朝睡不好觉么,那就给你个睡好觉的机会。

    当然,为了照顾那些武勋的情绪,朱元璋也不得不告诫朱极:

    “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俗日里也没有你指手画脚的地方,往后跟着他们多学学如何带兵打仗,莫给咱丢脸明白吗?”

    眼见朱元璋一言而决,朱极顿时感觉,自己的麻烦终于来了。

第八十章 看来得多培养人才嘛

    一举将大明的兵事从相权中分割出来,朱元璋轻描淡写的安排,却让整个朝堂一片哗然。

    “还请陛下三思。”

    最先坐不住的并非权力被完全剥夺的兵部尚书孙克义,而是吏部尚书盛原辅。

    “陛下九五之尊,岂可纡尊降贵领下臣之责。再者,如今中枢架构数年运行不怠,国朝军事未曾有半点差错。贸然设大都督府专权军务,一来容易贻误军机,二来会引起朝堂混乱。不若等边事宁定再行处置。”

    作为早些年就追随朱元璋的老臣,他很清楚朱元璋此举除了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之外,还想将大明的兵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旦成事,往后大明军务将完全绕开朝堂的约束。那些个将领们为了封妻荫子会肆意发动战争事小,皇权得到空前的壮大,自此朱元璋身上再无枷锁,那才叫可怕。

    想想汉武帝,再想想唐明皇,穷兵黩武动摇国本的例子就在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

    若是大明再出一个这样的皇帝,于文官无益不说,最终遭灾的还是百姓。

    盛原辅这么一说,在他身后瞬间站出一大班文臣跪倒在地表示赞同。

    站在文臣最前方的胡惟庸虽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眼下似乎已经不需要他这位宰辅说什么了。

    不过显然朱元璋并不会放过他。

    “胡惟庸,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知道朱元璋这一手大大削弱了自己的权力,胡惟庸本想置身事外,等身后这些老臣们一个个反对,自己最后再加上两句模棱两可的话,将这件事情就此糊弄过去。

    等到残元余孽被完全消灭的时候,再以天下安定无须大费周章为由彻底绝了朱元璋收拢权力的心思。

    但朱元璋先声夺人让自己表态,这话该怎么说出口,就有待商榷了。

    胡惟庸的思绪急速运转,走出班列跪倒在地的同时,眼中顿时露出几分精芒:

    “陛下,如今不少战功赫赫的将军都在外领兵,大都督府既然统管天下兵事,势必要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官职。但其身在边镇,如何能署理大都督府的实务。”

    “依微臣薄见,待天下平定,这些将军们还朝之后再行商议。”

    胡惟庸的意见正中朱元璋软肋。

    如今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都在外边,就算自己设立了这个大都督府,真要将各司主事分配给在京师的这些勋贵们,那势必引得其他人心生不满。

    可若是就此服软,损了自己颜面不说,往后再想设立大都督府,那就真的没啥希望了。

    朱元璋正思忖间,与朱标站在一处的朱极忽然侧身向朱元璋躬身一拜。

    朝中谁不知道,雍王殿下自受册封之后,虽然上朝时位次仅低了太子一阶,却压根就是个泥胎木偶。入朝这么长时间,眯着眼睛打盹的时间跟上朝的时间都快一样了。

    御史台若非有汪广洋和陈宁二人压着,只怕每天早朝那些个御史都要为其大不敬之举吵上好一阵子。

    谁都没想到,在这种关键时刻,这位睡眼惺忪的殿下居然有话要说。

    一时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此刻都抬起头看着那一身玄色衮服的衣角,迫切地想要知道朱极到底想要说些什么。

    “父皇,胡相所言确是真知灼见。依儿臣浅见,不妨让在外的诸位将军遥领职衔。若其回朝,便在大都督府理事;若其在外,便让人代理职司。”

    “再者,应当调拨部分识文断字之人并入大都督府中,予以武官职衔,或查察军纪,或教化兵丁,或核实军功,或施行奖惩,如此方能文武并用。”

    如果前一句是在替朱元璋解决问题,那么后一句简直就是在挖文臣的根。

    大明立国之初便定下章程,非大功不得授爵,非死后不得封王。

    虽然没有明说文臣不得授爵,但大功从何处来?除了上战场杀敌之外,文臣治国能有啥大功?想混个爵位,武将们表示文弱书生不配跟他们一起玩。

    为什么朱棣造反会有一帮子文臣跟随,不就是想闹个从龙之功然后让子孙世代享福么。

    可朱极这么一说,文人除了打打杀杀,瞬间有了另一条成为武勋的道路。

    虽然希望依旧渺茫,但胜在近水楼台,而且还极其安全。

    尤其方才朱元璋说了要让大明的士卒都识字,这等教化之功,难道不值得封个最小的子爵么?

    在奉天殿里跪着的这些文官可能不在乎那芝麻绿豆大的爵位,可出了奉天殿直到午门口,任谁都不能否认,他们心动了。

    胡惟庸感觉自己脸都被这睡梦皇子给气白了。

    自己那是提意见么,自己分明是要堵住皇帝的嘴。

    谁知道这厮居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还文武并用?大明朝堂如今多缺人才你不知道你爹还不知道么,牛谅这种人都能在短短数年内一跃成为礼部尚书,你让文人去军中效力?

    “陛下,万万不可。朝中人才紧缺你是知道的,如果依雍王殿下所言将人才送入军中,那岂不本末倒置。”

    都是聪明人,孰轻孰重胡惟庸可拎得清楚。

    比起阻止朱元璋设立大都督府,胡惟庸忽然觉得更有必要让朱元璋断了拿文臣充任武官的念想。今后若是这口子一开,他这宰相什么的不值钱不说,文官系统只怕都要受到巨大的影响。

    不想被朱极这么一打断,朱极瞬间又提出了另一桩让所有文臣心中都有些发寒的建议:

    “如此看来,那就该多培养些人才嘛。如今国朝的官学日渐发展,相较之下武备方面的人才却有些不继。

    不若在京师设立一所武备学堂,让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们作先生,每年召回一些年轻有为的校尉,再送些勋贵子嗣过去,教授他们识文断字,行军布阵。”

    “待一年期满,以实际考校重新授予职衔。父皇亦可命工匠打造学堂牙牌,择其优胜者赏之,以昭其勇武智慧。”

    朱极的法子,赫然就是在抄袭大宋天子让士子成为自己门生的手段。

    很显然,这样的法子正中朱元璋下怀。

第八十一章 能者多劳

    朱元璋从来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居然和这混账大儿有这么默契地配合。

    不,应该说,他完全没想到自家大儿有能力唱这么完美的独角戏。

    今天朱极这些话要是传出去,绝对会得到底层文武官员的坚决拥护。甚至只要能够促成大都督府和武备学堂的设立,那往后他朱元璋将再也不必担心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有什么别样的心思。

    虽然这一系列操作下来,隐隐之中已经有了很多重武轻文的意思。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朝中文官的势力已经遭受极大程度的削弱。朱元璋装作不经意地瞥了忧心忡忡的胡惟庸一眼,暂时放下了裁撤宰相的打算。

    “你等也勿须多虑,如今唯有残元余孽乃我大明心腹之患。一旦天下平定,咱也不会擅动干戈。

    再者,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若真要对外宣战,也当以尔等陈述之利害为重。为防咱子孙上位者穷兵黩武,往后咱也会写下限制。

    此外,朝中已久无良才入仕,而今诸多大臣身兼数职委实奔忙,北方诸州府县多民寡,令各布政使司合并下县,选才能卓著者调入京城听用。”

    本来朱元璋是想一举裁汰北方冗官,减轻朝堂的俸禄压力。

    不过昨晚吴迈差人送来密报,吴祯率领的水军已经抵达东瀛沿岸,想来不过旬日朱极口中的石见银山便能纳入掌中,如今的朱元璋已经不再将那点钱粮放在眼里了。

    正好方才打压了文官的势力,可以借着这个名义安抚人心。

    毕竟,事实就是除了剥夺中书省处置军务的权力、兵部这个冷衙门被彻底架空之外,其他各部司署,压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

    “此外,如今朝中多有老臣致仕,紧要职司多有空缺,令汪广洋还为左丞相,参知政事冯冕为右丞,原右丞丁玉进为左丞……着浙江参政刘基为左御史大夫,并领雍王府长史。”

    中书省的很多空缺的职衔瞬间被朱元璋填满,看似很多人都更进一步,可其中却有不少人心知肚明,这下胡惟庸的权力完全被约束到了极点。

    皇帝对胡惟庸这位独相已经不如往日之信任,对部分文官来说,这绝对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基于此,朱元璋设立大都督府的事情再无一人提及,显然纷纷选择了默认。

    唯有朱极,见朱元璋又是加官进位又是提拔任命笼络文官,唯独自己坐实这大都督府长史之后要忙成狗,眼见早朝都要结束,朱极只好再度躬身说道:

    “父皇,这大都督府长史能另找别人么?我听说郑国公常茂有乃父之风,不若让其领长史之职。儿臣倒是愿为其佐贰,以便向诸位将军讨教武艺。”

    朱元璋愣了一下。

    如果他没记错,常茂如今才十七八岁吧。

    这混账东西分明就是想偷懒耍滑,所以将这明面上大明仅有的六国公之一推出来,顺带让太子的势力得到巩固。居然还有脸说是为了方便自己向那些莽夫们讨教武艺。

    这朝中谁不知道自己认了个早朝睡懒觉,下朝撒欢跑的儿子。

    可是阶下跪着的那些个文武偏偏就吃这一套。

    不仅那些个一心想要削弱自己皇权的文臣高呼自己英明,就连武将们都露出期待的神色,深怕自己亏待了常家后辈一般。

    没好气地瞪了朱极一眼,眼见覆水难收,朱元璋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自家这混账东西闹出来的破事:

    “既然如此,那你便与他们一般,每日卯正去小校场习练武艺,辰正三刻到自己府里听候任用。”

    朱元璋揣着一肚子的恶意想道,稍后将常茂那毛头小子叫来一定要好生嘱咐一番,必须让这混账东西吃点亏才能弥补他公然在朝堂上陷亲爹于不义的罪行。

    早朝在侍仪使一声高呼中就此宣告结束,本想回府补觉的朱极却很不情愿地跟在朱元璋身后走进了谨身殿。

    当然,见朱标这位小老弟也难得跟自己一道,朱极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我说亲爹,你就不能让我这日子过得舒服点么?这整天又是让我干这又是让我干那,你看那农户家的驴都不带这样使唤的。”

    朱极首先就想赖掉卯正去小校场习练武艺这事。

    他的本意就是要睡懒觉,辰正三刻都嫌早,遑论卯正了。

    “那你跟咱说说,咱每年几万石禄米养你这么个上朝睡不醒的儿有啥用?”

    看着朱极一脸急切的模样,朱元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他国瑞爷的手里想偷懒,门都没有。也就是自家儿子,那些个朝臣要是敢这样,他早就让人拖出去扒了衣服打屁股了。

    不止朱元璋这么认为,就连朱标也深以为然。

    就今天早朝朱极对付胡惟庸的连环套,朱标感觉自家大哥当真是个深藏不露的人。

    如果往后他还能像今天这样替父皇分忧解难,何至于父皇将那么重的担子全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大哥,你就听父皇的吧!你看今日你一开口,便是胡相都被你说得哑口无言。开创武备学堂这等奇思妙想都能信口说出,以大哥的才能,何必韬光养晦。”

    朱标的苦劝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将朱极叫回来就是为了让其补充上次还没有说完的军务改制。

    想想当日这混账东西口若悬河的讲述,显然心中早有万全之策。

    今日豁出去不批题本,他也要让朱极将其心中所想尽数讲出来。否则今后若是要推行那些个变革,岂不又要像今日那样被朝臣们据理力争无言可对。

    再者,朱极所说的那个武备学堂,朱元璋更感兴趣。

    文臣暂时因为南北两方教育水平的明显差距无法促成,但能够让大明今后的将领全都成为天子门生,这对大明皇室掌握枪杆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想想届时军中人人以武备学堂出身为荣,人人以进入武备学堂为从军之初的目标。

    他朱元璋再也不会担心儿孙们掌控不了那些个恃宠而骄的勋贵了。

第八十二章 终极杀招

    被朱元璋这么逼问,朱极顿时有些尴尬。

    向来信奉“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数万石的俸禄虽然因为投胎技术的问题得来,平时无人提起也就罢了,如今被朱元璋无情揭穿,朱极感觉自己的尊严遭到了侮辱。

    “那俸禄难道不是因为叫你亲爹才换来的么?要不往后这俸禄你别给了,我人前人后一口一个老头子?”

    朱元璋刚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听朱极这么理直气壮的回答笑容顿时凝固在脸上。

    合着,叫声爹的代价这么昂贵。

    对此朱极还颇为不屑地抠了抠鼻孔。

    依照大明如今的物价,自己每年的俸禄差不多相当于后世五百万的样子。这水平还让自己累死累活出谋献策,还不如后世人家认干爹来钱舒服呢。

    想到这里朱极就更来气了:

    “再说,前些日子要去收回来的那山是不是我说的?今天早朝那些人的嘴是不是我给堵的?我为了睡个好觉容易么?就这样你还不满足,干脆你把我废为庶民,我回乡里种地去。”

    直接拿出终极杀招——撂挑子不干之后,朱元璋强行将凝固的笑容化为一丝谄媚:

    “儿呀,咱就是开个玩笑。要不怎么说你要为咱多分忧呢,你看你这些个混账弟弟,他们哪里有你这般才智。”

    为了让自己这头顺毛驴不撂挑子,站在一旁刚刚还得到自家亲爹眼神赞赏的朱标瞬间成了无用的废物。

    “你看看咱四十多岁的年纪,没日没夜处理朝政,这头发都愁白了。你可是咱亲儿子,咱这幅模样你于心何忍?再说了,能者多劳,你替咱分担一些,咱也能每日多睡半个时辰,多陪陪你娘……”

    深知在朱极这里讲大道理压根没用,朱元璋一张巧嘴左右不离家长里短,愣是将朱极对他累不坏的老牛的印象扭转为操劳国事无暇享受天伦之乐的皇帝。

    虽然心里还有些半信半疑,至少在这一瞬间,朱极觉得确实该让老头子有那么一点私生活。

    “小校场操练我不去了,早朝我也不来了,有事辰正之后再来找我,你答不答应?”

    为了睡个好觉,朱极决定妥协。

    虽然提出的要求有些苛刻,在一直跟着朱元璋记录父子间对话的起居注眼里有些离经叛道,但朱元璋看到朱极那无奈的神情之后,深怕这大儿反悔,登时点头答应了下来。

    “答应答应。那咱让你在大都督府当长史的事情?”

    “长史还是让常茂当吧,省得让别人觉得你吃相太难看,我就当个司马好了。”

    对这些官职的印象完全出于品秩高低的朱极压根没意识到,自己伸手要的这官,在大都督府中比长史还要重要些。

    朱元璋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答应朱极要求的同时,最终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前些日子朱标说过的话:

    “你个混账东西,往后还是多读点书吧。”

    揭过大都督府这一茬,朱元璋这才正色看着朱极:“大军改制,你还有什么想法,跟咱好好说说吧。”

    浑然不知父子三人在深宫内苑到底在商量什么的朝臣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各自回到了署衙。

    兵部,看着纷纷哭丧着脸的下属们,孙克义咽了口唾沫,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另一位尚书刘仁。

    “予善兄,陛下骤然架空兵部另设大都督府,咱们该何去何从啊?”

    有朱元璋的禁令,孙克义自然不方便说那日皇帝将他们叫去商量打东瀛的事情,但依他所想,今天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必然和那件事脱不了干系。

    更让他胆战心惊的是,朱元璋会不会另寻机会,慢慢收拾他和颜希哲。

    今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胡惟庸已经被收拾了个底掉,接下来可不就轮到他了么。

    刘仁有些不太理解孙克义的急切。

    不过他的神色依旧非常沉稳。

    “奉常兄大可不必如此惊慌,若是陛下有意针对我兵部,今日设立大都督府之时,便将我等一概论为冗官另行安置了。如今你我好端端坐在这里,说明兵部往后还有其他职司。

    再者,今日雍王殿下之提议虽然被胡相极力驳斥,但陛下隐隐有采纳之意,说不得你我今后会以同袍相称也未可知。”

    轻轻捋着胡须,刘仁老神在在地说道。

    被刘仁这么一说,孙克义倒是好受了不少。

    正如朱元璋所言,朝堂如今正是人才稀缺的时候,就算因为那天的事情迁怒自己,无非就是将自己外放。左右兵部对文官来说就是个清水衙门,还不如去外头造福百姓呢。

    想到这里,孙克义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

    而与他盛放的笑容相对的,是回到中书省后胡惟庸那张阴云密布的脸。

    一想到即刻便要收拾好东西为汪广洋那厮让出这中书省最好的房舍,胡惟庸心头就一阵蹙痛。

    自己大权独揽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本以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依旧会是这个样子,怎知莫名其妙多了个大皇子之后,自己的运气顿时开始走了背字。

    中书省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武勋那边也被朱元璋申饬要在大都督府做事,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圈子瞬间土崩瓦解。

    今后的自己何去何从,胡惟庸骄傲的内心开始陷入了迷惘。

    “咚咚咚”,不紧不慢的敲门声响起,胡惟庸瞬间收起了阴沉的脸色,换上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情。

    “进来!”

    一名早已依附胡惟庸的知事轻轻推开门走进来,看着胡惟庸背对着自己的身影,小心翼翼地禀告道:

    “胡相,御史台那边传来消息,说汪大人午后才会过来,让你不必急着搬出去。”

    “不急着搬出去,难道要当着他汪广洋的面如丧家之犬一般搬出去么?去,让人现在就把我的东西搬到东厢,然后吩咐所有人,午后与我一道在门口,恭迎左相大人。”

    这名知事分明听到,胡惟庸咬牙切齿的声音里,带着无尽的不甘和阴狠。

第八十三章 好诗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盛夏清晨,遍洒朝晖的朝殿五彩琉璃的宽廊下,朱极正懒洋洋地躺在一张竹制躺椅上,嘴里哼唱着不知名的歌谣。

    这是他终于不用再早起去听那些老头子们瞎扯淡的第一天。

    为了庆祝这个独特的日子,朱极决定趁那些被赶去校场练习武艺的武勋们没来之前,享受一番夏日晨风。

    无孔不入的暑气未曾感受到随心摇摆的蒲扇有丝毫尊重它的意思,纵使廊下晨风吹断了柳腰,朱极的额头依旧渗出细密的汗珠。

    “唔,好想睡觉。”

    毫无形象可言地打了个呵欠,朱极顿时想起那首著名的《四时不读书歌》。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虫冬有雪,不如收拾待明年。”

    躺在竹椅上摇头晃脑念着歪诗,及至念完之后,朱极深感此诗完全表达了自己昏昏欲睡的心情,索性又赞叹一句:

    “好诗,当真是好诗!真当啃两口西瓜助兴!”

    “陛下若是听到此诗,只怕又要把殿下叫回去上朝了。”

    昨日朱元璋吩咐将吴王府设为大都督府的临时行辕,又特意交代武勋们要赶在辰正三刻时听候点卯,是以吴王府前两进院子来人已然不需要特意向朱极禀告。

    李文忠早在朱极念叨着想要睡觉的时候便走到了朝殿石阶之下,赫然是将朱极嘴里的诗听得一清二楚。

    听着这完全没有半点上进心的诗句,再想想朱极那朝野上下盛传的睡梦皇子的雅号,李文忠不得不打断了朱极的自娱自乐。

    李文忠从来都不曾小觑过朱极这位大皇子,尤其昨天连消带打让胡惟庸都上了套之后,对于这位平素一副睡眼惺忪模样的表弟就更为看重。

    身为宗室他更清楚自家舅舅就希望朱极能帮他管束一干皇子。

    若是被那些三天两头挨揍的皇子们知道被树立为标杆的雍王殿下写出这样的歪诗来,只怕今后少不得自家舅舅头疼。

    好不容易当了回文抄公的朱极听到李文忠的声音,登时尴尬地从躺椅上侧身跳了起来。

    “表兄,你这走路都不带声的吗?我说这些侍卫难道就不知道给我通传一声么,这要是让别人看了去,少不得又要被老头子念叨丢了皇家颜面。”

    朱极这压根不拿朱元璋的喜怒当回事的模样让李文忠由衷敬佩。

    整个大明估计也就出这么一位。

    若果非要算上自家舅娘,那充其量也就多了半个。

    “倒是打扰殿下吟诗作赋的雅兴了,”李文忠摇着头笑了笑,而后解释道:

    “昨日陛下不是说旧内暂为大都督府行辕么,所以旧内前两进如今已经算得上是衙署了。我等都被编入大都督府做属官,进自家衙门自然不需要通报了。”

    事实上也只是在朝殿外不需要向朱极通报。

    若此时朱元璋坐在朝殿里,而朱极又身在后头的寝殿,李文忠无论如何都是需要让护卫事先通报一声才能进来的。

    看到朱极恍然大悟的样子,李文忠脸上依旧挂着笑容:

    “昨日殿下不是举荐常茂那小子做这大都督府的长史么,怎的不见那厮?”

    因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关系,常茂素来受朱元璋恩宠。不仅名字是朱元璋所赐,就连封爵的时候都被打半点折扣。

    不过毕竟只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若非昨日被朱极硬生生推出来,估计这些武勋们想要看到常茂踏入大明军队的核心圈子,还要好些年月。

    看到旧内不见常茂的身影,李文忠眉头不由得皱了皱。

    若非那些在小校场习练武艺的将领们还需要沐浴更衣,这时候都该吵吵闹闹一大片站在朱极面前了。

    若常茂这厮迟到,少不得会被那几个刺头侯爷认为是摆架子。挤兑那家伙不说,到头来损的还是朱极和太子的颜面。

    被李文忠这么一问,朱极也有些奇怪。照理说朱元璋在朝堂上答应了的事情,早朝后自有内官监差人去开平王府宣诏。难道常茂这小子也跟自己一样,是个喜欢睡懒觉的?

    嗯,孩子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该多睡觉,不然会长不高的。

    朱极的思绪早已经往不正经的方向飘了十万八千里。

    说话间,一手扶着八梁冠,一手拎着牙牌的常茂颇为狼狈地跑进朝殿前空阔的广场,遥遥看到朱极与李文忠的身影,顿时将步子迈得缓了些,将牙牌挂在腰间之后,这才匆匆走上前来:

    “拜见雍王殿下,拜见曹国公,刚刚收到陛下恩典,万幸没有来晚。”

    眉目间虽然带着些许青涩,但过早继承了大明最高等级的爵位,再加上皇亲国戚的身份,常茂身上一股骄横勇武的气势依然表露了些许。

    李文忠固然皱了皱眉头,却不再多说什么,倒是朱极颇为好奇地追问道:

    “擢你为大都督府的诏书不该昨日就送到你手中么,怎的刚刚才收到?”

    朱极不提这件事情还好,一提起李文忠顿时莞尔一笑。在朱极和常茂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这才止住笑声低声说道:

    “殿下有所不知,昨日胡惟庸自早朝后便搬到了中书省东厢房,似是有意要给汪广洋撂挑子,午后便带着中书省大大小小数十名官员书吏在门口等汪广洋。

    结果汪广洋借御史台交接事务之由,愣是让胡惟庸等了足足两个时辰。事后胡惟庸直接气得拂袖而去,想来就是因为他俩这么一闹,中书省把擢升常茂的诏书给耽误了。”

    汪广洋去年被贬为广东参政,其中就有胡惟庸暗地里使坏的因素在。

    毕竟当年朱元璋还称赞堪比子房孔明的人物,怎么可能短短两年多过去就完全成了一个木偶宰相。

    如今汪广洋一朝得势,更看出胡惟庸有意打造的勋贵圈子被朱元璋顺手击溃,往日权倾朝野的胡相已经到了日暮西山的境地,汪广洋自然不会放过报复回来的机会。

    听到这里,朱极终于觉得,这大明的朝堂有历史大剧那味了。

第八十四章 给我那弟媳一个面子

    朱极不认为自家亲爹不知道这出好戏。

    能将常茂这大都督府长史履新的事情都差点耽误了,想来今天早朝站在班列最前头的几位老先生少不了锻炼唾面自干的养气功夫。

    毕竟老头子喷人那是真喷,语言攻击的同时还夹带着物理攻击。若非一张嘴是肉做的,单凭那气势,奉天殿少不得每日里都有人高呼天降祥瑞,毕竟人造彩虹后世人懂的都懂。

    不过反正自己不用跟着遭灾,随他们怎么地吧。

    倒是面前的常茂更值得朱极关注。

    这是朱极第二次如此近距离地跟常茂接触,上一次还是在他被册封亲王接受朝臣拜贺的时候。

    想来早些年开平王没少亲自教导,这位郑国公个头居然比自己还要高上些许,浓眉大眼之间既有富贵骄气,也有尚武英气,见朱极看着自己,常茂登时再度躬身拜道:

    “承蒙殿下举荐,卑职不胜感激。”

    太子久未出宫,太子妃也身子重不便走动,所以朱极这位皇子跟太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还没有一个足够让常茂信服的人来告诉他。

    再加上朱元璋有意遮掩,而朱极更是咸鱼一条,年纪太轻的常茂对朱极的印象完全来自府中某些人的耳旁风。此番只当是朱极向自己卖好,常茂并不是太愿意领这份情。

    听常茂这么一说,朱极顿时咧嘴笑了起来。

    得了大都督府长史这么紧要的职位,这小子居然跟自己说不胜感激。

    有意思,真的太有意思了。

    朱极全然没有半点城府的笑容落在常茂眼中,自然又是另一番意味。不过正想开口说话的时候,李文忠却率先提醒道:

    “殿下举荐是一回事,能不能胜任却是你的事了。我在小校场习练的时候就听不少将领说,你常茂纵是开平王之后,一无军功二无战绩,如何当得起如此要职。

    今日点卯时,只怕少不得闹些幺蛾子出来。你若压不住那些刺头,丢你的脸不说,便是殿下也少不得跟着受气。”

    同样是皇亲国戚,李文忠和当朝皇帝还更亲近一些,对常茂这等毛头小子李文忠自然不会有半点客气。

    这小子说的话什么含义他自然一清二楚,虽然没有像徐达和冯胜那样直接站队,但经朱元璋一番推心置腹后,李文忠也容不得常茂对朱极不敬。

    一番告诫就差指着常茂鼻子告诉他若非朱极开口,他常茂连来旧内当值的资格都没有。

    连消带打之下,常茂张了张嘴,到底没敢还口。

    李文忠看起来儒雅,但若自己真要是敢顶嘴,稍后点卯若是这位真要作壁上观,那些刺儿头侯爷们闹起来,自己还真顶不住。

    就算到时候向朱元璋告状,那些闹事的一个个被申饬了又怎么样。自己这国公的颜面尽失,今后哪还有脸在这大都督府待。

    可是,这么紧要的位子若是被别人占了,他想重现开平王府的荣光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常茂虽然年轻,但并不傻。

    李文忠这么一训斥,倒是让他将心里那点骄纵和对朱极的敌视尽数收敛起来。

    看着前倨后恭的常茂,朱极顿时朝李文忠笑着摇了摇头:

    “表兄,你就别动不动唬他了。毕竟也是太子的小舅子,多少给我那弟媳点面子,省得将来她诞下麟儿,时常在皇太孙面前说你我坏话。”

    这话估计也只有天真的常茂信了。

    目睹太子都被朱极当弟弟训的李文忠怎么可能相信朱极的鬼话。

    更何况,以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当真会怕太子妃一个妇道人家说三道四。

    指不定到时候在朱元璋的庇佑下,太子妃还要因此受些责罚。

    见李文忠完全一副你在忽悠我的表情,朱极只能用尴尬的笑容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内心:

    “不过说就说吧,他爹想当皇帝都还得排队呢,等他有能耐收拾咱们的时候,咱俩估计早就腿一蹬脖一伸驾鹤西游了。”

    见惯了朱极胡说八道的李文忠倒是没什么感觉,只当这位大皇子又说了一句大实话。

    倒是刚刚因为朱极一番话将腰杆挺直的常茂差点没吓得三魂出窍七魄升天。

    这不就是变相在说太子等着皇帝死么。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居然还笑着说了出来,这李文忠更是半点不加阻拦,还跟着一块笑。

    内心遭受强烈冲击的常茂抬手指着朱极与李文忠,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直至此时,朱极才抬手拍了拍常茂那跟自己鼻子一般齐的肩膀:

    “郑国公,往后别老是窝在府里。京师的繁华你不看也就罢了,太子妃身怀六甲,你这当弟弟的也该多往东宫走走。改天我跟我那亲爹说说,省得你整天净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被朱极这么一拍,常茂才彻底醒过神来。

    有意往后退了一步,常茂深吸一口气,表情严肃地看着朱极与李文忠:

    “雍王殿下,曹国公,你二人如此胆大妄为,当真欺我年幼,觉得我不敢在陛下面前参你们一本么?”

    孩子头铁不听话怎么治?全武勋小校场,打一顿就好了。

    朱极抠了抠鼻孔,看着常茂那又得意又兴奋的脸,顿时不屑地扭头朝李文忠说道:

    “表兄,待会儿你记得跟老头子提一嘴,就说这小子今天早上没去小校场。

    还有,昨日那些武勋冲着开平王的面子才同意让他当这长史的,往后上战场敌人可不会给开平王面子。等点卯之后告诉他们,务必使开平王后继有人。”

    李文忠哪里还听不出朱极这是准备让那些武勋教常茂做人。

    虽说常茂方才的表现让李文忠有些不太满意,不过到底也是位国公,真要按朱极这么个玩法,这大都督府长史可能今后就有名无实了。

    “不是说要给太子妃面子的吗?”

    李文忠不得不凑到朱极耳边提醒。

    两人窃窃私语的样子,活脱脱便是当世之李林甫和杨国忠。

    被李文忠这么一说,朱极不由得又盯着常茂看了几眼。见这浓眉大眼的确实是一副愣头青的模样,朱极挠了挠头,最终还是决定手软一次。

    “算了算了,暂且放他一马,明天开始拉着他去小校场便是,不必跟那些武勋们说了。”

第八十五章 该跪着,还是该起来

    酷暑的晨光撒遍朝殿前的广场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

    数十位将领在冯炳文和费聚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走进吴王府,而他们对朱极和李文忠恭敬的态度,彻底教常茂认清了冰冷的现实。

    常茂不知道的是,若搁在昨天之前,这些武勋们对朱极的态度倒真不至于如此。

    昨日早朝结束之后,这些被朱元璋骂了个狗血淋头的武勋们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去风花雪月饮酒作乐。

    一行人在耿炳文的邀约下齐聚长兴侯府,就今日朝堂上皇帝异于往常的言行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谁都清楚,虽然他们这些人出生入死为朱元璋打下了江山,但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对他们这些卖命的下属始终持猜忌和怀疑的态度。

    若非如今残元余孽还在兴风作浪,大明需要他们这些人继续卖命,只怕朱元璋早就当猪猡一样养着他们了。

    所以今天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充满了蹊跷。

    大都督府的设立势必会让他们这些人摆脱文官的挟制,手中权力会得到空前的释放。

    若非事出有因,一向巴不得给他们脖子上套枷锁的朱元璋如何会顶着文臣的极力反对也要促成这件事情。

    但这个因,到底是什么?

    是大都督府设立之后朱元璋亲自当大都督吗?

    绝对不是。

    自一介草莽一跃而成大明的勋爵,他们或许大字不识几个,但绝对不蠢。

    就算不做这个大都督,难道皇帝就掌控不了大明的军队了吗?显然不是!以朱元璋如今在军中的威望,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

    再想想朱极这位雍王殿下忽然大发神威,以退为进连消带打直接让极力反对设立大都督府的胡惟庸哑口无言,更借着大明人才不济的由头要设立武备学堂,而朱元璋直接让朱极当大都督府长史,武勋们瞬间恍然大悟。

    这异于往常的一切,绝对跟备受皇帝宠信的雍王有关。

    与坊间那些好热闹的乡野游民不同,他们这些勋贵再清楚不过,徐达与冯胜两位国公早已站在朱极背后,如今便是曹国公李文忠都跟朱极过从甚密。

    阖朝上下,若说谁会天然地对他们这些武夫持有如此宽容亲善的态度,还能让皇帝压下对他们的猜忌,除雍王外,不存在第三人。

    在长兴侯府干坐了个把时辰的他们兴奋了。

    为什么明知文武勾连乃帝王大忌,他们也要豁出性命与李善长和胡惟庸称兄道弟。

    不就是这些年被朱元璋打压得狠了,想要借助宰相的力量让他们这些武勋在朝堂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可大都督府设立之后,他们不必再费尽心思博取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们只需要在带兵打仗的事情上拼尽全力,大都督府的话语权自然而言就能分润到自己身上。

    想通了这些关节,武勋们一致决定,往后一定要对朱极敬重加拥护。无论这位大皇子将来会不会如外界所说继承皇位,他们都要拥护朱极成为大明军中继朱元璋之后的领袖。

    所以当一群武将跪倒在面前高呼殿下的时候,不止常茂有些发懵,就连朱极自己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大都督府署理的是军务,这些将军们因为晨练的关系身上还穿着罩甲。

    朱极可不觉得自己这亲王的身份能让身着甲胄不便行礼的将军们纳头便拜。

    一手搀着耿炳文,一手搀着费聚,朱极苦笑道:

    “大都督府乃是大明军务枢机,除了陛下,用不着跟谁这般行礼。再说,诸位论起来都是我的长辈,受此大礼,实在让我有些惶恐的紧。”

    从回朝之后朱极一直韬光养晦,跟他完全没打过交道的武勋们瞬间被这毫无城府的话给整不会了。

    自己是该跪着呢,还是该起来?

    要说跪着吧,他们这群穿着罩甲的武将一直这么跪确实不合适。可要说起来,谁敢?

    自大明建立的那一刻开始,身上流着朱元璋血脉的皇子便是这天下除了皇帝皇后之外最尊贵的人。

    谁敢跟这些皇子论叔侄?国瑞爷允许了吗?就算允许,谁活得不耐烦了敢跟皇帝称兄道弟?

    没人敢在这时候当朱极的长辈,所以除非朱元璋回来点头,他们是真的不敢起。

    朱极左搀一把,又扶一把,愣是没将两人扶起来。无助的皇子不由得将无助的目光投向站在他身边一直看戏的李文忠:

    “表兄,要不你来帮我一把,我力气小,他们太沉了我拽不动。”

    眼见这些武勋们是发自真心对朱极持有敬意,李文忠知道自己有必要让他们对朱极的敬重更深一层:

    “你们别愣着了,难道还要让殿下挨个扶你们起来不成?”

    “这……?”

    耿炳文和费聚等人还是有些迟疑,刚才这事要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当真不会将他们叫到宫中劈头盖脸骂一通,然后把他们幽禁起来悔过么?

    其他人还好,刚被朱元璋收拾过的朱亮祖身体都不敢有一丝晃动。

    面对一群畏畏缩缩的武勋,朱极到底还是放弃了继续在耿炳文和费聚身上较劲的打算。

    挺直了腰杆,目光看向被屋舍和墙壁遮挡的吴王府大门,口中幽幽说道:

    “我知道你们怕被父皇收拾,不过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还是想跟你们说几句心。敬畏,是要有的。但不能因为敬畏就成了软骨头。”

    “自登基后父皇对你们是苛刻了些,不能说都是为你们好,但你们也不能不承认,若是少了这些约束,慢慢地你们也会活成几十年前祸害百姓的蒙元鞑子的模样。”

    “富贵最是销魂蚀骨,如今它已经开始慢慢瓦解诸位的血性和意志,再往后,便要吞噬你们的勇气和武力。

    你们慢慢变得怕被父皇责罚,说白了就是怕失去继续骄纵下去的资本。

    大都督府不敢把保家卫国的责任,放在一群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泥塑木偶的身上。”

    正当这群武勋们一脸汗颜仔细回味朱极这些钻心剜骨的批驳时,一声喝彩,骤然在他们身后响起。

第八十六章 这局是我输了

    “说得好!”

    朱元璋的声音从众人身后响起,让武勋们心惊胆战的同时,忽然生出一丝微渺的期待。

    他们不知道朱元璋听到了多少,但可以肯定,如果听到的是全部的话,那么这一声喝彩之中包含的意思就太多了。

    越过跪倒一片的武勋,朱元璋走到人群的最前头,向躬身行礼的朱极三人摆摆手,随即在跟在身边随侍的诸多臣子诧异的目光中,一屁股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青砖地面上。

    “都起来坐吧。今天咱们就当还在至正十六年,不讲那些虚礼,只谈谈今后咱们这些人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自从登基之后,很多话都被朱元璋埋在心里。

    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跟枕边人在深夜中低语。但更多的事情环顾朝堂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来倾诉。

    如今趁朱极告诫众人的机会,朱元璋准备跟这些老兄弟好好谈一谈。

    “当年咱们打下应天,摆在面前的敌人是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还有蒙元鞑子。

    只不过时移世易,现在摆在咱们面前的是蒙元余孽时时袭扰,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天灾频仍国库空虚,米贵钱贱金银稀缺。”

    “每年户部要在你们身上花数十万石粮食,但你们当中有些人拿着咱给你们的俸禄,尸位素餐欺压良善,你教咱如何跟百姓交待?

    难道要跟他们说,这是为咱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请你们多忍让?”

    朱极批驳他们的时候,这些勋贵充其量就是有些被揭短的尴尬。

    但这些话从朱元璋口中说出来的时候,份量登时便重了不少。刚刚盘坐在地上的身躯不由自主地重新跪伏在地,不少人更是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低落在有些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腾起丝丝缕缕的白雾。

    “被咱训斥了几句,又跟那丢了卵蛋的寺宦一般,做事畏畏缩缩,没有半点勋贵该有的担当。时至今日,咱都有些后悔当初为何要封你这些混账东西。”

    痛骂几句,朱元璋的心情好了不少。

    “都给咱坐好了。”

    “咱这大儿说得没错,你等都是知兵的。在这大都督府里你等若是都挺不起腰杆子,咱如何放心让你等带兵?”

    眼睛盯着所有武勋一个个从地上爬起来重新坐回地上,朱元璋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自从决定设立大都督府之后,说来咱也担心,把兵权放到你们这群混账手里,咱能不能放心。”

    “不过咱这大儿有句话说得没错,当老百姓都念着咱好的时候,这江山自然而然也就稳了。所以兵权咱会交到你等手里,但如果谁敢用它来祸害百姓,咱扒了谁的皮。”

    恩威并施是朱元璋惯用的手段,但今天的效果格外好。

    一番告诫之后,朱元璋总算想起自己今天来到这里的目的。

    “昨日也说了,大都督不设品级,由咱亲自担任。左都督徐达,右都督李文忠,大都督府长史常茂,司马雍王朱极,武选司主事冯胜,主簿唐胜宗、费聚……”

    虽然朱元璋提及的很多人此时并不在京城,但一番宣读下来,大都督府的职司涵盖了大明所有公侯,一个都不曾落下。

    将所有人都安排了合适的职司之后,朱元璋忽然将坐在一旁的朱极拉到了自己身边:

    “咱这大儿,你们都认得。虽然未曾在疆场上厮杀过,但无论大都督府设立,还是今后大明兵制的更改,依照的都是他的意思。

    往后咱若是不在府里,有要紧事由他一言而决。就算他要让你等把天上的月亮打下来,只要他能送你等上去,你等就得给咱打下来。听清楚了没有。”

    皇帝要捧大皇子。

    朱元璋的意思坐在地上的武勋们秒懂。

    就跟后世德云社的《扒马褂》一般,朱元璋这般完全超出天际的嘱咐完全就是在给朱极铺路。

    只是让这些武勋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们异口同声高声答应的时候,朱极却忽然轻咳一声:

    “爹,你忘了,我还说过一句,生而为人想成仙,坐在地上想上天。”

    一时间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朱元璋是气得。

    但武勋们完全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吓。

    皇帝刚说要把月亮打下来,大皇子居然就说坐在地上想上天。这不就是在当着他们这么多人的面暗戳戳讥讽陛下贪心不足好高骛远么,这位雍王殿下,胆子委实太大了些。

    让他们更为不解的还在后头。

    被挤兑的朱元璋居然丝毫没有生气的意思,反倒是看着朱极的脸哈哈大笑起来。

    “混账东西,这司马是你自己要的,怎的反倒怪起咱来了。

    咱且与你分说,这司马在上古时便是掌军政与军赋的职司,我大都督府更是如此,长史掌管府中政务,但军机要事却需司马一言而决。

    难不成你要反悔?”

    朱极顿时傻眼了。

    这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啊。

    司马不就是养养马管管军械之类的东西么,怎么还军机要事一言而决了?

    难道这不是长史该做的事情?

    感觉糟老头子在忽悠自己的朱极再度扭头看向李文忠。依他想来,即使李文忠与老头子分属君臣,但总不至于穿一条裤子合谋欺骗一个小孩子吧。

    奈何李文忠那爱莫能助的目光实在让朱极有些难受。

    他再一次感受到行走在人世间文化水平低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

    本来完全可以当常茂的副手然后撂挑子做咸鱼的自己,愣是自己挖坑埋自己,把大都督府最麻烦偏偏又最重要的权力亲口要了过来。

    这下连反悔都做不到了。

    毕竟当时朱元璋神色怪异地问过自己,自己还挺直了腰杆说谁后悔谁孙子来着。

    虽然做咸鱼一直是自己的追求,但为了实现愿望自降一辈当孙子这事,朱极当真做不出来。

    看了看李文忠似笑非笑的脸,又看了看诸多武勋惊讶万分的神情,最后目光停留在朱元璋洋溢着促狭笑容的嘴角上,朱极深呼一口气,六尺高的身躯有如被抽掉了脊骨一般:

    “算你狠,这局是我输了。”

第八十七章 捷报

    当日朱元璋父子独特的相处方式给诸多武勋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印象。

    而在接下来的数天内,似乎有意树立朱极在大都督府的话语权,朱元璋像是完全将这座刚刚设立的衙门忘记了一般,再也没有迈入吴王府一次。

    至于甘愿认栽的朱极,这几天事假也没有遇上什么难以处置的要紧军务。

    大明如今的外敌,最主要的还是残元余孽。

    彩云之南自有湖广与川陕指挥使司的将领们死死盯着。至于最主要的北方边镇,先后有数位残元高官前来投效不说,诸多武勋更是在徐达的指挥下接连取得小规模胜利。

    不过真正让朱极彻底在这些武勋心中奠定地位的,是来自东瀛的战报。

    不得不提,如今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绝对称得上当时最强。

    还没有轮到周德兴带着歩军出马,大明水师在镇海侯吴祯的带领下,船只靠岸不过三天时间就拿下了整个九州岛地区。

    以此作为后续援军的驻地,又过了两天时间,朱极在地图上指点的那一片区域被完全占领。

    若非周德兴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捷报传来的同时,大军都快打到宣闻溪所谓的北朝京都去了。

    在送上捷报的同时,周德兴还请示接下来的安排。

    这样提振大明国威的事情常茂自然想要尽早禀告朱元璋知晓,并且想将朱元璋请来大都督府击鼓聚将好生商议一番,奈何这位年轻的国公委实小瞧了皇帝要替自家儿子立威的决心,也实在有些高看东瀛小国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咱还要召见公哥坚藏卜遣来的使者,东瀛的事情自去找雍王处置。”

    朝殿上,诸多武勋看着常茂委屈巴巴地转述朱元璋的原话,不少按捺不住笑意的将领直接笑出声来。

    “周德兴这厮倒是急着让陛下念他的好呢,占了屁大点地方就急吼吼跑过来请功。若是让咱过去,不打下东瀛全境咱都不好意思发这个捷报。”

    耿炳文毫不在意常茂的尴尬,站在冯胜身后的他扯着嗓门冲朱极咧嘴喊道:

    “殿下,大东瀛这事本就是你与陛下商定的,接下来怎么办,你直接交代周德兴那厮。实在不行,把我也派过去。”

    窝在京师的这些侯爷有些是年龄太大,也有些纯粹就是朱元璋不想给他们找事做。

    如今被朱元璋赶到小校场练了几日,只觉得浑身发痒,就想到战场上享受那厮杀带来的快感。

    今日的大明境内显然没有刻意让他们如此肆意发泄的地方,正好周德兴为了讨好朱元璋把攻打东瀛的兵锋死死按住,不止耿炳文,就连朱亮祖这些人眼里都冒出了期待的神采。

    替代朱元璋坐在朝殿最上首的那张椅子上,朱极详细浏览了周德兴的捷报之后,没好气地将其扔在了案上。

    耿炳文说的没错,周德兴这厮就是想献功。

    虽说他们父子当初与这些勋贵制定战略时对石见银山的目的性最强,但在粮草转运条件这么周折的情况下擅自停止进攻,反而以此献功,朱极觉得有必要让这位江夏侯明白,他到底犯了多大的错误。

    眼见朱极脸色有些阴晴不定,站在班列最前方的李文忠适时用眼神止住几位武勋的白话,而后站出班列躬身问道:

    “殿下,可是有什么问题?”

    倏忽间变得鸦雀无声的大殿让已经习惯了吵闹氛围的朱极瞬间在突兀中回过神来,听到李文忠的询问,朱极表情放松的同时,颇有些恼怒地说道:

    “问题就出在周德兴送捷报这件事上。”

    “你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父皇会忽然下令攻打东瀛,今日我就告诉你们,这石见山地区有储量丰富的银矿,只要人手足够,年产百万两白银不在话下。

    为大明基业计,东瀛必须要归于我王化之下。所以明知如今国库空虚,父皇依旧悍然发动了这场在文官眼中看来师出无名的战争。”

    听朱极这么一说,早知道朱极被朱元璋称为天生神圣的冯胜倒是没有过多惊讶,只是惊叹东瀛弹丸之地居然有如此产量的银矿。

    但李文忠和其他武勋们就有些接受不了了。

    “殿……殿下,我没听错吧,你方才说的是,年产百万两白银?”

    也难怪出言询问的武勋说话有些吞吞吐吐。

    听那些文官每天在朝堂上扯皮,这些武勋们多多少少知道如今大明每年的银课撑死不过十数万两,按照银课十税三的比例,也就说东瀛一座银矿的年产量,比大明所有银矿每年的实际产出加起来都多。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朱极身上,当他们看到朱极缓缓点头,这些武勋的表情与当日的朱元璋如出一辙。

    “周德兴这杀才,真是不当人子。为了这等银山,就是把东瀛那弹丸小国给屠了都不为过,居然敢如此贻误军机。”

    李文忠登时明白朱极为什么方才神色阴晴不定了。

    合着自己这表弟也有生气的时候。

    不过接下来就该看,这生起气来的雍王殿下,该如何处置这件事情。

    嘈杂的朝殿在朱极的一声轻咳中瞬间再度恢复了平静,看着御阶下目光灼灼的武勋们,朱极表情忽然变得严肃起来:

    “周德兴事先不知道这件事情,所以我只会追究他贻误军机之罪。即刻召回江夏侯周德兴,由德庆侯廖永忠接替其歩军总兵之职。”

    “另,周德兴贪功媚上贻误军机,当罚俸两年,幽禁府中三月,今后设立武将散阶时当减两等,以儆效尤。”

    大都督府设立的有些突然,虽然架构已然建立完备,但武将依旧与文官共用一套散阶。

    比如周德兴,如今散阶是从一品荣禄大夫,勋阶是从一品柱国,勋爵才是江夏侯。

    为了大都督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与文官系统并立,朱极依然决定向朱元璋建议再搞一套武将专属的散阶来。显然,周德兴这不尽人意的表现已经在朱极的小本本上记了一笔。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33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最新章节! 作者:於初所写的《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为转载作品,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介绍:
脚踏日月摘星辰?何不咸鱼过一生。
朱极曾说:“以后别跟我提当官。”
朱极又说:“皇帝就是嫉妒刘基比他聪明比他帅。”
朱极还说:“我亲生爹娘得在庙里烧多少高香,才能生出我这么一个儿子。”
朱元璋手拿马鞭满脸怒气:“你可真是朕的好大儿。”
这是一个不存在的洪武皇长子,与他爹他弟父(相)慈(爱)子(相)孝(杀)兄(坑)友(弟)弟(狂)恭(魔)的故事。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