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吾父朱高煦TXT下载吾父朱高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吾父朱高煦全文阅读

作者:北冥老鱼     吾父朱高煦txt下载     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二十六章 穹隆山普渡寺

    百万仓。

    朱瞻壑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毕竟这里是海运的基础,没有这座粮仓,海运也就无从谈起。

    吴仓头难得没有喝酒,换上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亲自为这位世子殿下讲解着粮仓的结构。

    海运虽然去年才停的,但海运仓却在多年前就已经空置了,因为之前海运亏空,导致北上的粮食开始用其它方式运输,比如漕运或陆运。

    所以朱瞻壑看到这些空置多年的海运仓,还能保持如此干净的状态,也不由得夸赞了几句,使得吴仓头都快乐开花了。

    “吴仓头,你们做好准备,很快会有一批粮食运送到这里,这也将是重启海运后的第一批粮食,绝不能出任何的差错!”

    朱瞻壑走的时候,特意对吴仓头叮嘱道。

    “世子殿下放心,有我老吴在这里守着,绝对不会少一粒粮食!”

    吴仓头把干瘦的胸膛拍的“砰砰”作响保证道。

    朱瞻壑闻言哈哈一笑,对这个尽忠职守的仓头印象不错,现在海运仓没有提举,也许可以让他顶替上。

    随后朱瞻壑又去了港口,亲自查看了一下海运的粮船,这些粮船虽然有些破旧,但只要稍加修缮,完全可以使用。

    于是朱瞻壑立刻叫来本地的官员,让他们安排这些船只进入船坞维修。

    正事处理完了,张芾这时建议道:“世子,既然来了苏州,您要不要去虎丘欣赏一下当地的美景?”

    “虎丘?”

    朱瞻壑闻言却考虑了片刻,随后扭头向旁边的齐先生问道:“齐先生有没有推荐的地方?”

    “将军说的虎丘的确是苏州最有名的美景之一,世子若有时间,可以去那里转一转!”

    齐先生也赞同张芾的建议。

    “虎丘肯定要去,不过不是今天,有个地方我早就想去了,不如两位就陪我一同前去如何?”

    朱瞻壑却笑着拒绝了两人的提议,又不肯说自己想要去哪。

    张芾虽然感觉奇怪,但还是点头答应,齐先生也很冷静的点头。

    于是两人就跟着朱瞻壑,骑马来到苏州的西郊,这里有一座名山,叫做穹隆山,是太湖东岸的最高峰,山上还有几座寺院,虽然不太出名,但风景却十分秀丽。

    “原来世子想来穹隆山,这里可是当年孙子隐居之地,据说《孙子兵法》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张芾看到朱瞻壑带他们来到穹隆山,当即也笑着介绍道。

    “哦,竟然还有这样的典故?”

    朱瞻壑闻言颇为惊讶,他真没想到这里竟然是孙子著书的地方。

    “不光是孙子,当年前宋时,名将韩世忠也曾经在这里与部下在此相聚赏月……”

    张芾对久居苏州,对穹隆山这里的典故也是如数家珍,一边跟随朱瞻壑上山,一边讲述着山中的各种典故。

    相比于活跃的张芾,齐先生却显得十分安静,一路上都只是默默的跟在张芾的身旁。

    穹隆山虽然号称是东湖东岸的最高峰,但其实附近的山峰都比较低矮,穹隆山也只有几百米左右,因此朱瞻壑他们沿着山路,很快就来到山腰的位置。

    虽然山不高,但爬山还是挺累的,刚巧在山腰的位置有一座古寺。

    于是朱瞻壑迈步上前,只见寺门上的匾额上写着“普渡寺”三个大字。

    “走的累了,咱们进寺中看看,顺便休息一下如何?”

    朱瞻壑向身后的张芾和齐先生提议道。

    “好啊,这座普渡寺虽然不大,但寺中的普宁大师却颇有名气,我以前还和他有过几面之缘。”

    张芾大笑道,随后亲自带着朱瞻壑他们进到寺中。

    只是在进寺之时,齐先生却似乎犹豫了一下,随后暗叹一声,这才迈步进到寺中。

    寺中的普宁大师得知张芾来了,也十分热情的出来迎接,然后亲自带他们在寺中游览了一遍。

    其实普渡寺很小,除了前面供奉着佛祖的大殿外,也没有什么可看的,整个寺院加上普宁大师,一共也才七八个僧人。

    最后普宁大师请朱瞻壑他们来到后面的静室品茶休息。

    “普宁大师,我想向您打听一个人!”

    这时朱瞻壑忽然向普宁大师开口道。

    “公子想打听谁?”

    普宁大师好奇的问道。

    虽然张芾没有介绍朱瞻壑的身份,但普宁大师早就发现,张芾在朱瞻壑面前也表现的十分谨慎,事事以对方为首,所以普宁大师也早就猜到朱瞻壑的身份不凡。

    “我听说寺中有位普济大师,不知他现在何处?”

    朱瞻壑笑呵呵的问道。

    听到“普济”这个名字,对面的普宁大师明显一僵,片刻之后这才问道:“公子你找普济可有什么事情?”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听闻普济大师佛法精深,所以想见一见他。”

    朱瞻壑随便找了个理由道。

    旁边的张芾心中奇怪,他来过普渡寺几趟,却从来没听说寺中有个普渡大师,而且朱瞻壑好像第一次来这里,怎么知道寺中有普渡这个人的?

    “唉,公子来晚了,普济师弟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因病去世了。”

    普宁大师忽然叹了口气,面带悲伤的说道。

    “去世了,那太可惜了。”

    朱瞻壑先是有些惋惜,随即就再次追问道:“那普济大师的墓在哪里?”

    “就葬在寺后!”

    普宁大师想也不想的回答道。

    “有劳大师带我前去祭拜一番!”

    朱瞻壑也不客气,直接提出要求道。

    普宁大师十分随和,当即带着他们来到寺后,这里有一片墓地,安葬着寺中去世的僧人。

    而在墓地的角落,立着一块墓碑,上写“僧人普济之墓”六个字,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朱瞻壑看着普济的墓碑,心中也有些感慨。

    他之所以知道这座普渡寺,又知道寺中有位普济大师,就是因为朱文奎的招供,按他所说,程济早就与朱允炆分开,并且在穹隆山出家为僧。

    为此朱瞻壑派人调查,终于查到了这位普济大师很可能就是程济,刚好他要来苏州,所以也没让东厂和锦衣卫再插手,自己亲自来到寺中,却没想以只见到一块墓碑。

    不过朱瞻壑却不是那么好骗的,他很清楚的知道,眼前这个坟墓肯定是假的,因为程济根本就没死!

第二百二十七章 程济

    朱瞻壑在普渡寺后,简单的祭拜了一下那个普济的墓,随后就像是没事人一样,带着张芾与齐先生,一起游览了一下穹隆山。.q

    晚上回到指挥使府,张芾再次设宴款待,然后三人这才各自回住处休息。

    不过朱瞻壑回到住处没多久,就再次带人离开了住处,然后来到了后府齐先生居住的院门前。

    院门开着,院子里也亮着灯,似乎里面的人早知道有人要来。

    朱瞻壑也没敲门,直接迈步就进到院子,当来到客厅时,只见齐先生坐在茶几后面,正在专心的烹茶。

    “齐先生好雅兴!”

    朱瞻壑笑呵呵的走进客厅,他身后有数个王府的亲卫,院子周围也被他的人包围,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安全的问题。

    “世子请座!”

    齐先生似乎一点也不意外,伸手指了指对面的位子道。

    朱瞻壑也不客气,直接坐到齐先生的对面,然后仔细打量了他一遍,这才开口道:“我是该叫你齐先生,还是叫你普济呢?或者干脆叫你的真名,程济!”

    朱瞻壑刚见到齐先生时,就感觉对方有点眼熟,那是因为他见过程济的画像,虽然成先生的胡子留长了,面容也有一些变化,但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他就是程济。

    “躲了这么多年,终于还是没能躲过去,我猜太子那边应该出事了吧?”

    只见程济叹了口气,随后说出自己的推断道。

    知道他在穹隆山的人并不多,朱文奎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朱瞻壑能找到穹隆山,肯定是朱文奎那边泄露了消息。

    “不错,朱文奎想趁着皇爷爷祭祀孝陵之时,用火药炸毁皇陵,被我察觉后抓了起来,他已经把所有事情都交待了。”

    朱瞻壑点头道。

    “既然世子你认出了我,为何还要去穹隆山?”

    程济给朱瞻壑倒了杯茶,随后这才十分冷静的问道。

    “无论是朱文奎还是叶希贤,他们可都有不少忠心的下属,我虽然认出了你,但还想将你的下属一网打尽,所以才带你去了穹隆山,结果只见到一个普宁和尚,他应该知道你假死的内幕吧?”

    朱瞻壑呵呵一笑再次问道。

    “普宁师兄的确在帮我隐瞒假死之事,但他并不知道我的身份,只是出于道义帮我,还望世子不要连累他!”

    程济这时终于紧张起来,开口为普宁求情道。

    “哦?这么说来,你没有其它的手下了?”

    朱瞻壑再次问道。

    “世子你掌管东厂,号令锦衣卫,我有没有手下,你一查便知,事实上自从我与陛下分开后,就一直独自隐居在苏州,再也没和他们接触过!”

    程济说到最后一摊手,十分坦然的回答道。

    “那你藏的还挺深啊,先是有普济的假身份,然后又化名齐成藏身在张芾府上,恐怕别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位指挥使身边的幕僚,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程济。”

    朱瞻壑说到这里,也不由得露出赞叹之色。

    说实话,要不是他碰巧见到程济,恐怕也不会想到他会藏身在官员的府邸里。

    “在下只求自保,希望能安安静静的过完自己的下半生罢了。”

    程济一脸无奈的回答道。

    “这话我倒是相信,所以我在认出你后,并没有揭穿你的身份。”

    朱瞻壑微微一笑再次道。

    本来今天在普渡寺时,他是打算直接揭穿程济的身份的,但后来他却又改变了想法。

    “世子你没有揭穿我的身份,又在夜间来访,到底有何打算?”

    程济眉头一皱,他算到朱瞻壑今晚会来,却想不通对方为何不直接揭穿他的身份?

    “这个问题先不急,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朱瞻壑却摆手道。

    “世子是想问我,建文皇帝的下落吗?”

    程济叹了口气,直接就猜到了朱瞻壑要问的问题。

    “不错,你不会也不知道吧?”

    朱瞻壑对这个问题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连朱文奎这个当儿子的都不知道,更何况程济了。

    “我真的不知道,而且建文皇帝也已经放弃了复国的想法,说句不好听的,他的死活,根本影响不了大明现在的稳定,所以朝廷又何必苦苦寻找他的下落?”

    程济苦笑一声说道。

    “你说的不错,我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没办法,皇爷爷对建文帝的下落有心结,他可能也只是想再见对方一面,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他。”

    朱瞻壑也同样无奈的回答道。

    “世人皆苦,没想到陛下也不能免俗。”

    程济叹息道,对于朱棣和朱允炆叔侄间的恩怨,他实在不想再掺和进去了。

    “你藏身张芾府上,真的没有其它想法?”

    朱瞻壑忽然再次问道。

    在刚认出程济时,朱瞻壑甚至怀疑张芾也和建文余孽有关,可是经过这两天的观察,他发现张芾完全不知道程济的身份,显然只是被程济利用的藏身工具。

    “不管世子信不信,我藏身在张将军府上,一是想要安静的生活,二来可能也是不甘心,所以想借助张将军之手,为大明做点事,毕竟无论谁做皇帝,大明依然还是大明,百姓还是那些百姓。”

    程济再次坦然的回答道。

    对于程济的回答,朱瞻壑点了点头,随后考虑了片刻后,这才再次道:“既然你想为大明做点事,那我就满足你的要求,程济和普济已经死了,你是齐成,张芾身边的幕僚,这段时间就帮他把海运撑起来!”

    “世子不抓我?”

    程济闻言十分震惊的看着朱瞻壑,他本来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了。

    “你一个孤家寡人,就算抓了你,又有什么用?还不如让你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大明办点实事。”

    朱瞻壑轻笑道。

    其实早在朱文奎交待了程济的情况后,朱瞻壑就考虑过是不是放过程济?毕竟他和朱文奎、叶希贤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当初劝朱允炆逃跑外,并没有犯下什么罪行。

    结果这次来苏州又刚好遇到了,对方藏身的张芾府上,也的确帮着张芾做了不少事,刚好现在海运要重启,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程济这种劳力不用白不用。

第二百二十八章 满剌加港

    满剌加港。

    港口一座简易的草棚下,张忠带着一帮商人坐在右边,对面是一群满剌加本地的商人。

    “#@¥%@#%……”

    对面的满剌加商人似乎十分愤怒,为首一个又叫又跳的说了一大堆,满脸都是愤怒之色。

    “大公子,他们说咱们压价,以前朝廷购买他们的商品可比咱们出的价高多了。”

    一个通译十分简略的将对方的话总结了一下说道。

    “告诉他们,朝廷是朝廷,我们是我们,现在就这个价,不想卖就算了,咱们的货拉到天竺去卖,收益更大!”

    张忠冷哼一声吩咐道。

    当初朱棣为了显示大明的恩德,人为的提高藩属国的商品价格,导致下西洋的船队无利可图,但张忠他们可不是朝廷的官船,价格当然是自己说了算。

    通译答应一声,刚想把张忠的话翻译过去,但张忠忽然又加了一句道:“带点气势,不要被对方压住了!”

    “小人明白!”

    通译十分机灵,说完对着满剌加的商人又拍桌子又骂娘,吐沫星子乱飞,把对面的满剌加商人骂的一愣一愣的,刚才的气焰也一下子被打压了下去。

    看到通译的表现,张忠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个通译是他特意挑选的,不但嗓门大,而且精通多国语言,可以用几十种语言骂街,据说可以骂上几天都不带重样的,绝对是个难得的人才。

    满剌加的商人刚开始被骂懵了,但反应过来后,也立刻开始还嘴,张忠又命其它的通译帮忙,双方就在这个简陋的棚子里骂个不停,完全不像是做生意,反而像是要打仗一样。

    对于这种场景,张忠早就习惯了,自从离开大明后,他们跟随郑和的船队来到南洋,一路上也与各个小国做生意,这让张忠也很快成长起来。

    对于张忠来说,这些海外小国都是蛮夷之地,一个个畏威而不怀德,你越是表现的强硬,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若你稍有一点仁慈之心,反而会被对方示为软弱可欺,到时对方会想方设法的占你的便宜。

    满剌加国是南洋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下西洋航线上,最重要的港口,这里商人云集,船队将在这里出售相当一部分商品,因此更不能表现出半点的软弱。

    骂到最后,别人都骂累了,唯有张忠身边的那个通译还中气十足,指着对面的满剌加商人骂了一个狗血淋头,满剌加语、渤泥语、真腊语轮着骂,骂得对方没一点脾气。

    “好了,告诉他们,价格现在由我们定,他们爱买不买!”

    张忠最后制止了身边的通译,然后再次吩咐道。

    通译急忙将张忠的话翻译过去,结果对面的满剌加商人又是一阵激愤,随即又说了一大堆。

    “大公子,他们不同意,还说要去找郑内宫告状。”

    通译禀报道。

    “告诉他们,请便,或者他们直接去找郑内宫交易,看看官船能卖给他们多少货物?”

    张忠冷笑一声道。

    郑和的官船虽然又大又多,但这次主要是拉人,毕竟朱高煦要去狮子国,所以郑和的船上全都是将士和军中的物资,当然也有一部分货物,但全都交给张忠他们代卖了,毕竟官船需要遵守朱棣定下的规矩,根本卖不上价。

    满剌加的商人看到对方丝毫不怕自己去告状,也一下子全都蔫了,其实他们早就去告过状了,但郑和说张忠他们是商船,与朝廷无关,根本不管。

    这些满剌加商人背后,也都有当地的权贵支持,如果遇到其它的商人敢这么强硬,他们早就派人直接硬抢了。

    但对面可是大明的商人,去年苏干剌谋反,刚好遇到郑和的船队经过,直接就被郑和给灭了,苏干剌被大明皇帝处死,人头也刚送回来,现在就挂在港口的旗杆上。

    所以面对大明的商人,这些满剌加的商人也没有丝毫的底气,当然他们也可以不买,但满剌加这里可不止他们,另外还有其它国家的商人,他们可都眼巴巴的等着和大明交易呢。

    因此最终这些满剌加的商人也只能低头,没办法,谁让大明的商品都是硬通货,错过这个赚钱的机会,那就只能眼红别人了。

    看到这帮满剌加的商人屈服,张忠也终于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只搞定了这帮本地的商人,港口的其它商人也就只能跟随,再也别想和他讨价还价了。

    商品的定价谈好了,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就在港口开始交易,满剌加的商人主要是以黄金和香料,换取大明的丝绸、瓷器和布匹,以及一些手工艺品等。

    等到满剌加的商人与张忠他们交易过后,港口的其它商人这才蜂拥而上,毕竟这里是满剌加的地盘,只有当地的商人交易过后,才能轮到他们。

    经过半个月的交易,张忠他们卖掉了十五船的货物,换到了无数的黄金和白银,另外还有香料、珠宝等贵重的货物。

    这天傍晚,张忠来到大福号,找到郑和商议道:“郑内宫,我们卖出去十五船的货物,换来的金银和货物集中起来,应该能装满十艘船,我打算让这十艘船先回大明。”

    “你是不是担心安全的问题?”

    郑和听到张忠的话也立刻猜到了他的来意。

    “正是,这一路上并不太平,虽然实力大一些的海盗都被您清剿的差不多了,但还是有一些小股的海盗出没,我担心这十艘船回去时遇到危险,所以想请您派几条船护送。”

    张忠也不绕弯子,直接说明了来意。

    他之所以打算让这十艘船带着黄金白银和货物回去,主要是想这些船回去报喜,毕竟勋贵们拼了老命下西洋,就是为了赚钱,现在这第一批的收益送回去,肯定能坚定他们的信心,减轻朱瞻壑身上的压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看到这些收益后,朱棣估计也会动心,那道封锁大明沿海的海禁,说不定也会因此而松动,毕竟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挡住那么多勋贵的财路。

第二百二十九章 旧港求援

    “好吧,我可以抽调一艘大型战船,以及两艘中型战船护送他们回去!”

    郑和在考虑过后,也很快点头道。

    张忠他们这些人赚了钱,日后也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下西洋,不光是勋贵们,朝廷也会从这些收益中抽税,到时夏元吉等人恐怕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太好了,谢谢郑内宫!”

    张忠看到郑和答应,当即欣喜的道谢。

    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见一人快步而来禀报道:“启禀正使,旧港宣慰使施进卿派人求见,说是有紧急军情!”

    郑和的正式官职是下西洋正使太监,因此船队中的人一般都称他为正使。

    听到“紧急军情”四个字,郑和也立刻露出凝重之色,当即让人进来。

    张忠本想告辞,但想到大家都在同一支船队中,担心有什么危险,所以最好还是听一听,于是也厚着脸皮留了下来。

    很快就见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子快步走了进来,见到郑和立刻行礼道:“旧港宣慰使施进卿之女施二姐,拜见正使!”

    “不必多礼,你有何军情禀报?”

    郑和见过这个施二姐,知道对方是施进卿的次女,虽然是个女子,但却精明强干,是施进卿最得力的助手。

    “正使,小女子是来向您求援的,满者伯夷不讲信任,擅自发兵攻打旧港,我们人少力微,只能苦苦支撑,还请正使为我们主持公道啊!”

    只见施二姐一下子扑倒在地,眼睛含泪高声道。

    “又是满者伯夷!”

    郑和闻言也立刻皱紧眉头。

    满者伯夷是南洋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甚至比满剌加还要强大,他们从爪哇岛起兵,一直在侵占三佛齐的领土,多年前甚至灭掉了三佛齐。

    不过生活在三佛齐的汉人梁道明起兵,他以一千多汉人起家,又从老家广东迁移几万人口,终于保住了三佛齐北部的领土,被手下拥护为新三佛齐王。

    后来朱棣派人招安,于是梁道明回到大明接受招安,回到大明生活,他的副手施进卿接替他,成为三佛齐王,并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旧港宣慰使。

    “上次我不是已经帮你们调停过,满者伯夷也答应不会再用兵,为何他们会出尔反尔?”

    郑和沉声问道。

    前几次下西洋时,他也在下西洋的路上安插了不少自己信得过的势力,比如旧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施进卿手下大都是汉人,又面对满者伯夷的威胁,只凭他们的实力,很难在南洋生存下去。

    于是郑和就选中了施进卿,不但将他们招安,而且还册封他们为大明的官员,这也表明了大明的态度。

    至于满者伯夷,之前一直在侵占施进卿的领土,但面对郑和强大的船队,他们也不敢太过分,后来郑和出面,给双方调停了一下,这才让双方停战。

    “正使您有所不知,因为您这次下西洋没有去旧港,所以满者伯夷认为,大明已经抛弃了我们,这才贸然兴兵。”

    施二姐苦笑着解释道。

    原来郑和前四次下西洋,都会去旧港停靠,而且还会和港口的商人交易。

    但这次下西洋却情况特殊,主要是朱高煦急着去天竺,再加上船队这次拉的人太多,补给也有些紧张,因此许多能不去就不去的地方,就干脆不去了,尽量走最短的航线去天竺。

    刚巧旧港在满剌加东南方向,如果要去旧港的话,还要绕一点远路,因此郑和才决定这次不去旧港,直接穿越满剌加海峡进入西洋。

    结果就是他的这个决定,让满者伯夷误以为大明放弃了对旧港的支持,于是急不可耐的出兵攻打旧港,想要将这支残余的三佛齐势力一网打尽。

    得知了原因,郑和即恼火又有点好笑,谁能想到,仅仅因为船队没去旧港,就惹出这么大的事情,搞不好旧港就可能因此灭亡。

    “正使,满者伯夷出兵两万,兵分三路攻打旧港,我爹和我夫君都亲自率兵前去迎敌了,现在只能苦守,若无人支援的话,恐怕我们根本支撑不了太久!”

    施二姐看郑和沉吟不决,当即再次央求道。

    “你快起来,你父亲接受了我大明的册封,旧港自然也属于我大明的领土,我也的确应该派兵救援,只是现在船队要护送汉王,所以我不能做主,需要请示一下汉王的意见!”

    郑和这时也十分无奈的回答道。.q

    朱高煦一直催促着船队加快速度,现在要救援旧港,就必须调转船头绕上一段路,而且还要打退满者伯夷的进攻,估计最少也得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所以郑和担心朱高煦会不同意。

    “郑内宫,我觉得汉王肯定会同意的!”

    没想到就在这时,旁边的张忠忽然插嘴道。

    “哦?大公子你觉得汉王一定会同意?”

    郑和一愣,但随即又有些惊喜,毕竟张忠和汉王府关系紧密,肯定比他更了解汉王,所以他的话还是很可信的。

    “这个您不用担心,就算汉王不同意,杨长史肯定也会劝他同意的!”

    张忠呵呵一笑,十分自信的道。

    “那太好了,不如大公子你陪我一同前去见汉王如何?”

    郑和当即邀请道,有张忠陪同前去,他也有更大的把握说服朱高煦。

    “好!”

    张忠想也不想的就答应道。

    于是郑和让施二姐在这里等候,他与张忠快步来到大福号另一侧的船舱中,只见朱高煦和杨士奇都在这里,旁边还有张兴,三人似乎正在商议事情。

    张兴好不容易才赶上船队,随后送上朱瞻壑的举荐信,朱高煦对他也十分重视,暂时任命他为千户,主要是张兴才刚投靠,并没有立下功劳,如果给他太高的官职,怕引起王府其它将官的不满。

    不过就算张兴的官职不高,却以自身的才能得到朱高煦的重视,甚至让他参与对天竺的作战计划,这段时间他帮朱高煦完善了整个计划,与杨士奇一文一武,成为朱高煦的左右手。

    “王爷,旧港宣慰使示援……”

    郑和进到船舱,立刻将旧港的事向朱高煦禀报了一遍。

    “要去旧港?”

    朱高煦明显有些不愿意,毕竟他一直憋着一股劲,想早点去天竺开创自己的事业,自然也不愿意绕远路。

    “王爷,旧港必须去救!”

    没想到就在这时,杨士奇与张兴几乎不约而同的说道。

第二百三十章 旧港之战(上)

    朱高煦满脑子都是天竺,甚至恨不得长出翅膀,马上就飞到天竺去,因此自然也不愿意在路上耽误时间。

    但杨士奇和张兴却十分冷静,他们都和朱瞻壑交谈过,深知在攻打天竺的初期,背后少不了大明的支持,因此大明与天竺间的交通必须通畅。

    换句话说,下西洋的航线对朱高煦十分重要,甚至最好将这条航线掌握在手中。

    旧港接受了大明的招安,名义上属于大明的一块飞地,同时也是郑和安插到南洋的一枚钉子,借助旧港,大明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南洋。

    因此旧港绝对不能丢,甚至日后若有机会,还要以旧港为根基,持续向外扩张,最好是把满剌加也拿下,因为他们控制的满剌加海峡实在太重要了。

    朱高煦只是性格冲动,但在战略大局上还是没有问题的,听到杨士奇和张兴的提醒,他也立刻醒悟过来,当即同意支援旧港。

    于是郑和一声令下,停靠在满剌加的船队立刻启航,调头杀向旧港。

    旧港也就是后世的巨港,这里是三佛齐王国的发源地,期间几经战火,多次重建又多次被摧毁。

    多年前三佛齐被满者伯夷所灭,满者伯夷对旧港也实行残暴的统治,当的土人不堪重负,于是在一个三佛齐王子的带领下逃到满剌加,建立了满剌加王朝。

    而旧港的汉人却起兵反抗,当时的汉人头领梁道明,从老家迁移数万人,挡住了满者伯夷的进攻,于是被人推荐为新三佛齐王,后来他接受大明的招安,王位由他的副手施进卿继承。

    刚巧郑和下西洋,于是施进卿趁机投靠大明,接受大明的册封,使得旧港这里成为大明在海外的一块飞地,也多亏了大明的支持,使得旧港保持了多年的和平。

    但这种和平却在几日前被打断,满者伯夷忽然起兵,大举入侵旧港,施进卿不得不率兵抵抗。

    不过旧港虽然有几万汉人,但真正能打仗的军队只有五千人,剩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只能做一些辅助。

    相比之下,这次满者伯夷却有备而来,竟然集结了两万大军,四倍于旧港的军队,并且兵分三路杀来。

    施进卿本来就兵少,如果分兵抵抗,恐怕更容易被消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施进卿不得不忍痛放弃城外的一些城镇,将所有人口都迁到旧港城中,然后集中兵力死守旧港,希望可以撑到援军到来的一天。

    “杀!”

    施进卿高喊一声,手中长刀挥出,一刀砍掉一个攀上城头的土人脑袋,随即上前一脚,又将一个土人踹下城头。

    看到施进卿如此勇猛,旧港的将士们也是士气百倍,一鼓作气之下,将杀上城头的土人赶了下去,最终土人在城头下丢了一地的尸体,随后仓皇退兵。

    “岳父,满者伯夷的军队终于退了!”

    正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将领欣喜的走过来道,他正是施进卿的女婿丘彦城。

    “不要大意,满者伯夷一直想要吞并我们,绝不会轻易退兵,估计接下来还会有更凶猛的进攻!”

    施进卿却眉头紧皱道,脸上没有丝毫的高兴之色。

    说起来这也怪施进卿大意了,自从攀上大明的关系后,旧港在军事方面就有些放松,认为依靠着大明的势力,满者伯夷应该不敢再进攻他们,却没想到对方竟然突然起兵,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施进卿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满者伯夷的军队被杀退没多久,就再次卷土重来,而且是全军压境,两万大军聚焦在旧港城下,黑压压一片几乎望不到尽头。

    “糟糕,瓦哈纳来了!”

    正在这时,眼尖的丘彦城忽然一指城外的大军之中,面带焦急的道。

    施进卿闻言看去,只见在满者伯夷的大军之中,出现了一支象军,而在群象之中,一头战象被装饰的极为华丽,象背上设有王座,一个土人男子端坐在王位上,虽然看不清长相,但肯定就是满者伯夷的国王瓦哈纳。

    这个瓦哈纳是上任国王的侄子,他娶了自己的堂妹,也就是上任国王的女儿为妻,所以在老国王死后,以公主丈夫的身份继承了王位。

    这个瓦哈纳自继位以来,一直野心勃勃的想要吞并旧港,将整个苏门答腊岛全都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中。

    只是之前因大明的阻挠,才让瓦哈纳没能如愿,这次他听说大明下西洋的船队没有来旧港,认为施进卿没有了靠山,于是火速出兵,想要彻底的吞并旧港。

    “岳父,瓦哈纳亲自率兵前来,看来他不达目的肯定不会罢休啊!”

    丘彦城看着城外的瓦哈纳,额头也因紧张冒出了冷汗。

    满者伯夷民风剽悍,一言不合就动刀子,对敌人更是十分的残忍,如果让他们杀进旧港,恐怕这满城的百姓都会被他们血洗。

    “不要怕,二姐已经去向大明求援了,只要大明的船队一到,瓦哈纳肯定会退兵!”

    施进卿却显得十分镇定的道。

    “可是大明下西洋的船队,以前每次都来咱们这里,这次为何忽然不来了,现在外面都在传,说咱们得罪了大明,所以满者伯夷才敢出兵。”

    丘彦城都有些担心的道。

    “上次大明途经咱们这里时,一切都好好的,我想应该是正使他们有什么事情,所以才没来咱们这里,反倒是那些传言,我怀疑是有人故意传出去的,为的就是引诱满者伯夷攻打咱们。”

    施进卿说到最后时,脸色也变得十分阴沉。

    南洋这边的势力复杂,旧港做为唯一的一个汉人势力,自然十分招人嫉恨,这些年他们之所以没有被灭掉,全都靠大明在背后的支持,这点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会不会是满剌加?”

    丘彦城怀疑道。

    满剌加是三佛齐逃出去的王子建立的,旧港是三佛齐的都城,施进卿又对外称三佛齐王,自然会引来满剌加的嫉妒,这几年满剌加与旧港的关系也变得有些紧张。

    “有可能,但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还是想办法打退城外的大军吧!”

    施进卿说着再次抽出染血的长刀,因为城外的满者伯夷大军再次发动进攻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旧港之战(中)

    一根根滚木从城头抛下,砸的下面的满者伯夷大军惨叫连连,整个旧港城的居民都被发动起来,帮忙运输各种守城的物资上城。

    旧港被施进卿占据后,就将整个城市重新修建,城外建有坚固的城墙,虽然不能与大明的城池相比,但在南洋这种地方,却已经算得上一座难得的坚城。

    不过城外的满者伯夷大军却是旧港守军的数倍,这些来自爪哇的土人悍不畏死,一个个怪叫着冲杀在前,因为后面督战的国王瓦哈纳已经说了,只要攻下旧港,可以大抢三天,城中所有财物、女人,全都分给将士。

    要知道旧港可是出了名的富有,毕竟旧港的汉人十分勤劳,又擅长耕种、经商,特别是旧港与大明联系紧密,因此城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也是瓦哈纳想要打下旧港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时的瓦哈纳,一脸得意的端坐在象背上,看着陷落在即的旧港城,幻想着自己灭掉旧港,再灭满剌加后,一统南洋、君临天下的场景。

    城头的施进卿这时杀红了眼,他已经接连数天没有下过城头,每天都在城头督战,也无数次打退城外敌人的进攻。

    可是现在旧港军队的伤亡很大,连帮忙的百姓也有很多人受伤,守城的物资消耗很快,再这么下去的话,恐怕整个旧港就要失陷于敌手了。

    “岳父,要不要派人去见瓦哈纳求和,哪怕献上一些财物,只要对方能暂时退兵,咱们也能喘几口气?”

    这时丘彦城一瘸一拐的找到施进卿建议道,他的腿前天受伤了,但依然坚守在城头,像他这样的将士还有不少,只要还能挥得动刀,就没有人愿意退下。

    听到丘彦城建议求和,施进卿也露出沉思之色,其实他也考虑过求和,不是他软弱,而是在南洋这种地方,他们这支汉人本就势单力薄,有时候不得不委屈求全。

    “我也想求和,可是看瓦哈纳用兵如此坚决,恐怕他根本不会同意啊!”

    施进卿沉思片刻,这才叹了口气道。

    “要不这样,咱们派人假装成大明的使节,说不定能把瓦哈纳震住?”

    丘彦城十分机灵,竟然想出这么一个办法。

    “也许可以一试,就是不知道瓦哈纳会不会识破。”

    施进卿闻言也感觉可行,毕竟大明现在是南洋的霸主,要不是有人散布谣言,说自己和大明闹翻了,恐怕瓦哈纳根本不敢出兵。

    “现在也顾不得这些了,我这就去找人!”

    丘彦城说着迈步下了城头,准备到城中找个人冒充大明的使节。

    不过丘彦城刚下城头没多久,忽然只见他又一脸狂喜的大叫道:“岳父,大明……大明的使节来了!”

    “你这么快就找来了?”

    施进卿闻言一愣,毕竟冒充大明使节的人也不是那么好找的,必须有过人的胆量才行。

    “不是……不是我找的,而是大明的使节真的来了,港口全都是大明的战船!”

    丘彦城指着旧港另一面的海港兴奋的叫道。

    刚才他才刚下城头,就见有人狂喜的飞奔而来,告诉他大明的船来了,所以他才跑过来报信。

    “真……真的?大明的船真的来了?”

    施进卿一脸的不敢相信,刚才他还在担心满城百姓的存亡,结果现在就救兵就来了。

    “真的来了,港口处遮天蔽日,全都是大明的战船!”

    丘彦城激动的喜极而泣。

    就在丘彦城的话音刚落,就听一阵马蹄的轰鸣声响起,只见一支大明的精锐骑兵从旧港的港口方向杀来,眼看着就要抵达战场。

    “骑兵!大明的铁骑!我们有救了!”

    城头的旧港将士和百姓看到大明的骑兵,也都激动的大叫起来,当初郑和的船队来旧港时,他们曾经多次见到大明的军队,因此一眼就认了出来。

    与此同时,城外的瓦哈纳也接到消息,得知大明的战船抵达旧港。

    这个消息也让瓦哈纳心中一惊,看来他之前得到的消息有误,旧港与大明并没有闹翻。

    不过瓦哈纳也并不惊慌,因为他们满者伯夷,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向大明上贡称臣,成为大明的藩属国,甚至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他们就多次派出使节与大明接触。

    因此瓦哈纳十分清楚大明对外的政策,特别是对于他们这些藩属国,一向都十分宽容,旧港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但对外却称自己为三佛齐,因此今天的战争,在大明看来也只是两个藩属国之间的争斗。

    对于这种事情,大明一向都只会出面调停,所以大不了自己退兵就行了,根本不用担心大明的报复。

    想到这里,瓦哈纳冷笑一声,再次命令手下发动猛攻,哪怕要退兵,他也要给旧港这些汉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然而就在这时,只见旧港紧闭的城门突然打开,紧接着战马飞奔的轰鸣声响起,一支杀气腾腾的大明骑兵出现,不由分说直接杀进满者伯夷的大军之中。

    看着这支在自己军中纵横驰骋的大明骑兵,瓦哈纳一时间竟然目瞪口呆,甚至不知该做何反应?

    毕竟这也太出乎瓦哈纳的预料了,大明怎么会不问清楚缘由,就派兵与自己的藩属国交战?这完全不合乎常理啊!

    与此同时,刚刚在港口登陆的郑和看着杀过去的骑兵,这时也有些担心的向朱高煦问道:“王爷,满者伯夷毕竟是咱们大明的藩属国,现在擅自对他们用兵,会不会引来百官的弹劾啊?”

    “怕什么,天塌了有我顶着,老子又不是没被他们弹劾过?”

    朱高煦却十分蛮横的一挥手道,他才不管大明的官员有什么反应,想他堂堂一个王爷,在大明时受气也就罢了,现在出了海,还想让他受制于人,简直是做梦!

    相比于郑和的担心,朱高煦旁边的杨士奇却乐见其成,甚至出兵的事本就是他悄悄向朱高煦建议的,旧港可是个好地方,特别是距离满剌加那么近,又有数万汉人百姓,这块地方对朱高煦实在太重要了,必须要掌握在手中才行!

第二百三十二章 旧港之战(下)

    下西洋的宝船巨大,船上不但可以装人,而且还有活的牲畜,比如牛羊和战马。

    常威骑在马上,手中挥动着一柄斩马刀,那些矮小的土人在他面前,简直就像是草芥一般,挥手间就有数个土人被砍翻在地。

    常威身后的将士看到他如此勇猛,一个个也都是士气暴涨,跟随在常威身后,如同一支箭头一般,将土人杀的屁滚尿流。

    眨眼之间,常威他们就已经杀入满者伯夷的中军之中,前方就是象军,也是满者伯夷的王牌军队,这支军队也直接归国王瓦哈纳指挥。

    大象虽然体形庞大,用于战场上的破坏力也十分可怕,但大大明军队对付象军早有经验,早在当年沐英攻打云南时,就曾经用火枪大破象军。

    另外还有张辅攻打交趾,同样也是用火器,因为大象胆小,十分容易受到惊吓,因此火器简直就是他们的克星。

    瓦哈纳这时也是又惊又怒,他没想到大明的军队不由分说就杀入自己军中,而且眼看着就要杀到自己面前,这让他立刻指挥手下的象军,主动向杀来的明军迎去。

    然而还没等双方接触,只见前方的大明骑兵忽然向两边一分,后方紧随其后的火枪手上前,一排又一排的火枪轮射。

    巨大的声响和子弹的伤害,使得战象惊恐万状,一个个发疯似的又跑又跳,根本不听象奴的指挥,甚至有些战象撞到一起,导致象背上的士卒死伤一片。

    瓦哈纳也没想到,自己最为依仗的象兵,竟然在眨眼之间乱成一团,甚至连他身下的大象,都被别的大象撞了几下,差点让他从象背上掉下来。

    象兵是满者伯夷最强大的军队,也是土人心中的支柱,当看到连最强大的军队也被明军打败时,那些本就胆寒的土人立刻崩溃,争先恐后的四处逃散。

    但两条腿哪跑得过四条腿,常威他们的骑兵四处追杀,使得溃败的土人留下满地的尸体,剩下的大部分都选择了投降,两万大军估计能逃回去的只有几千人。

    城头的施进卿等旧港官员都看呆了,在他眼中几乎无法战胜的敌人,却被几千明军在眨眼间杀的大败,这就是大明的实力吗,难怪他们能造出那么巨大的海船,甚至打败强大的蒙古人。

    这时朱高煦与郑和也来到旧港城中,施进卿急忙带领手下前去迎接。

    就在双方刚见面,还没等说上几句话,就见常威率领着一支人马,亲自提着一个捆绑的人飞奔而来大声禀报道:“启禀王爷,满者伯夷国王瓦哈纳被末将生擒!”

    常威说着将手中的俘虏献上,正是瓦哈纳。

    原来对方乘坐的大象受惊,一下子将瓦哈纳从象背上掀了下去,刚巧常威杀到,看到对方衣着华丽,知道是个大人物,立刻抓了起来,结果才知道他竟然就是瓦哈纳。

    “干的不错,瞻壑果然没看错人!”

    朱高煦看到被擒的瓦哈纳,又看了看勇猛的常威,当即也高兴的大笑道。

    “谢王爷夸奖!”

    常威下马行礼道,今天是他入军的首战,当然要表现一番,不过这些土人的战斗力实在太弱,使得他杀的并不尽兴。

    见识了明军的战斗力,施进卿等旧港的官员也都表现的更加热情,当即在城中设宴,款待朱高煦与一众将士。

    酒宴之后,杨士奇特意找施进卿聊了好一会儿,随后对方就对朱高煦也表现的更加恭敬。

    接下来的几天里,施进卿亲自陪着朱高煦等人,将旧港城转了一遍。

    当然朱高煦这几天也不光是参观旧港,顺便也让常威和张兴率兵,将满者伯夷的残兵败将又追杀了一路,彻底的打残了对方在旧港周围的势力。

    这天傍晚,朱高煦站在港口旁的一块高地上,打量着眼前的大海与远处的岛屿。

    “王爷,那个施进卿是个聪明人,我只是稍微一提,他立刻就明白了,当即表示日后以王爷马首是瞻!”

    杨士奇在旁边笑呵呵的说道。

    对于旧港这块地方,杨士奇早就盯上了,虽然名义上这里属于大明,但其实大明对海外根本不怎么重视,否则也不会发生施进卿被满者伯夷攻击的事。

    所以杨士奇在见到施进卿后,表示朱高煦日后可以给他们军事方面的支持,而施进卿也立刻领会了杨士奇的意思,当即向朱高煦表示效忠,毕竟像他这种小势力,背后必须有一个靠山才能生存下去。

    “这个旧港的位置其实不太好,不如满剌加那里更加重要,不过这里有数万汉人百姓,而且还熟悉南洋的情况,这才是我最看重的。”

    朱高煦满意的点头说道。

    他之所以在旧港花费了几天时间,其实主要看中这里的人口,有这些人在,日后更方便他控制南洋。

    “王爷英明,旧港这里的位置虽然不太好,但也是一座不错的港口,而且日后若是打下满剌加,也可以将这里的人口迁移过去一部分。”

    杨士奇笑呵呵的说道。

    南洋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特别是满剌加海峡,更是大明与天竺间的交通要道,因此那里已经被朱高煦预定了,只要他们在天竺站稳脚根,下一步就是控制满剌加。

    “那个满者伯夷的国王怎么样了,他们的使者不是来了吗?”

    朱高煦忽然又想到被常威俘虏的瓦哈纳,于是再次问道。

    “满者伯夷的使者说了,愿意用两大车黄金赎回他们的国王,没想到这些藩属小国都还挺富裕,随随便便都能凑到那么多金子,听说爪哇岛上还有金矿。”

    杨士奇微笑着回答道。

    “这倒是不错,日后我若是再缺钱,倒是可以考虑多抓几个番邦小王换钱!”

    朱高煦哈哈一笑道,瓦哈纳是他的人抓的,所以赎金当然也要交给他,他现在也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

    在旧港休整了几天后,下西洋的船队也终于再次启航,穿过满剌加海峡之后,终于来到了西洋的海域,下一站就是朱高煦的目的地——狮子国。

第二百三十三章 粮船北上

    就在朱高煦他们在旧港扬帆启航之时,朱瞻壑也在刘家港登上了运粮船,停运一年的海运,也在这时正式重启。

    “世子,虽然海运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多年,但毕竟还是有些风险,您又何必跟着我们冒险?”

    船头的甲板上,张芾苦口婆心的向朱瞻壑劝道,他也没想到朱瞻壑会和他们一起押运这批粮食。

    “无妨,我负责重启海运,现在第一批粮食上路,当然要亲自跟着,免得出什么差错。”

    朱瞻壑笑着摆了摆手道。

    其实押送粮食是其次,主要他是搭了一趟顺风船,因为朱棣那边传来消息,正式将金陵命名为南京,随后他率领文武官员离开南京,赶往北京城,算是拉开了正式迁都的序幕。

    其实以前朱棣也经常去北京,只是这次的意义却完全不同,随行的官员去到北京后,估计也都不会再回来了。

    当然南京这边也没有直接废弃,朱高炽暂时还坐镇南京,而且南京也有套政府机构,比如六部九寺等,算是大明朝廷机构的一个备份。

    不过谁都知道,南京这边的六部九寺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日后恐怕只会沦为官员养老之用,只有随同朱棣去往北京的官员,日后才会掌握实权。

    朱棣这次去北京的动静很大,不光是他和官员,甚至连后宫中的妃嫔也会一同前去,这也意味着朱棣日后很可能不会再回南京了。

    在这种情况下,随行官员也开始让家眷们准备离京,一时间南京到北京的水陆交通,甚至因人多而发生了拥堵。

    朱瞻壑不想那么麻烦,索性就跟着运粮船一块出发,抵达天津后再去北京城,说不定比朱棣还要先一步进京。

    “张指挥使,咱们的运粮船大概需要多久才能抵达天津?”

    朱瞻壑看着前方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时再次向张芾问道。

    说起来朱瞻壑虽然送了不少人出海,甚至连亲爹都送出去了,但这却是他第一次出海,不过他的适应性很好,竟然没有晕船。

    “启禀世子,以前运粮船要抵达天津,最少也需要四十天,但蒙元时总结经验,寻找到合适的洋流与季风,最短可以将时间压缩到十天,但现在不是最佳的运粮季节,估计需要十五左右。”

    张芾立刻回答道。

    “蒙元时就已经开始海运了?”

    朱瞻壑有些惊讶的问道,他一直以为海运的航线是航海侯张赫打通的。

    “蒙元对海运十分重视,不过他们运粮主要是从苏州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我伯父则是在此基础上,打通了到辽东的航线,使得咱们大明的军队能够深入辽东,增强了朝廷在那里的统治。”

    张芾耐心的解释道。

    “原来如此!”

    朱瞻壑闻言点了点头,虽然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十分失败,但有一点他们做的很好,就是对大海十分重视,不但想要征服倭国,甚至还派船队征服了南洋一带,许多南洋小国以前都是蒙元的势力范围。

    正在这时,只见程济,不对,应该叫他齐先生。

    齐先生手拿着账本走了过来,向朱瞻壑行了一礼道:“世子,这是我估算的粮食损耗,还请您过目!”

    朱瞻壑接过账本看了一下,运粮都是有损耗的,不光是船员的食用消耗,另外还有虫蛀、变质等,也要算在损耗之中。

    “粮食的损耗是不是有点多了?”

    朱瞻壑看完账册,随后皱起眉头问道,他看过漕运的记录,相比漕运,这次海运的损耗数目虽然比漕运少一些,但也没少多少,并不能体现出海运的优势。

    “启禀世子,咱们这些海船停放了一年之久,虽然已经送到船坞维修过,但毕竟不能与新船相比,再加上许多船员都是新招募的……”

    齐先生很冷静,给朱瞻壑分析了一下他估算损耗比较大的原因。

    其实说白了也就两方面,一是船比较旧,二是在船员之中,除了有一批是张芾的老部下外,剩下还有许多都是新招募的,他们对船只的操作不熟练,所以在遇到风浪时,难免会出一些意外。

    比如船舱进水,船舱里的粮食肯定会有所损耗,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

    听完齐先生的分析后,朱瞻壑沉思片刻,随后开口问道:“离开苏州前,我让船坞那边设计新型的粮船,估计什么时候能完成?”

    朱瞻壑对现有的粮船并不满意,不仅仅是因为老旧,另外船只的速度过慢,操作也比较复杂,需要船员比较多,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因此他才让船坞那边重新设计粮船。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太仓一带船坞众多,连郑和下西洋的福船,许多都是在太仓一带建造完成的,粮船也同样如此。

    朱瞻壑在离开苏州前,对官办的船坞提出许多要求,让他们设计新型的粮船,这些事也是由齐先生负责。

    “我和船坞的官员聊过,他们从设计到成船,估计最快也得一年时间,所以咱们这些老粮船还得再坚持一年,到时船员也都养成熟手了,直接就能接管新船。”

    齐先生立刻回答道。

    “还要一年?”

    朱瞻壑连连皱眉,虽然理智告诉他,一年能设计制造好新粮船已经很快了,但他还是希望能更快一些,最好下次就能用上新粮船,当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世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且就算是旧粮船,相比以前的损耗也小多了,毕竟……”

    齐先生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

    朱瞻壑却明白他的意思,以前张荣主持海运,中间吃拿卡要,全都要从粮食损耗上出,现在他主持海运,自然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损耗也少了大半。

    “好吧,这趟运粮就当是演练了,虽然损耗不比漕运少多少,但咱们一次运输的量大,至少这一点上,漕运远无法与咱们相比!”

    朱瞻壑最后一拍船舷道,只要这次能安全的运到天津,他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海运相比漕运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

第二百三十四章 疯狂的北京

    经过半个月的航行,海运的粮船终于抵达了天津港,这一路上还比较顺利的,虽然遇到几次风暴,但都不算严重,只有一艘粮船出了点问题,损失了一些粮食,但在正常的损耗之内。

    看着遥遥在望的天津港,朱瞻壑也心中激动。

    别的不说,光是海运的时间就远比漕运要短,他之前研究过漕运,知道漕运十分消耗时间。

    比如最远浙江一带的漕粮要运到北京,最快也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且这还是现在运河畅通的情况下。

    据后世的史书记载,到了清朝时,因为运河堵塞,漕运的速度更慢,从浙江到北京,甚至需要花费五个月的时间,如果遇到粮船搁浅,那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相比之下,海运却快捷的多,从刘家港到天津,如果在最佳的时期出海,甚至只需要十天就能抵达,哪怕慢一点,半个月到一个月也足够了。

    “当然建议用漕运代替海运的人,都是一帮鼠目寸光之人!”

    朱瞻壑气呼呼的道。

    越是了解海运,越是发现海运的优势实在太大了,哪怕有张荣胡作非为,海运也绝不是漕运能够替代的,所以朱瞻壑现在怀疑,当初朱棣是不是被人蒙蔽了?..

    粮船在天津的港口缓缓停靠,朱瞻壑站在船头,忽然看到码头上有个熟悉的身影,冲他一边挥手一边高叫道:“世子!殿下!小人想死您了!”

    “马安?”

    朱瞻壑看到码头上的人也十分惊讶,竟然是许久不见的马安。

    船只靠岸,没等朱瞻壑下船,马安就飞奔到船上向他行礼道:“小人参见世子!”

    “你怎么跑到天津来了?”

    朱瞻壑惊讶的问道。

    当初朱瞻壑派马安掌管印刷作坊,后来他猜到要迁都,趁着别人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于是朱瞻壑又派他去了北京买地。

    别管是田地还是房产,只要价格合适,全都买下来,毕竟这可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却没想到马安不在北京,竟然跑到天津来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小人已经备好了酒菜,为世子您接风洗尘,到时再给您详细讲一讲北京这边的事。”

    马安眉开眼笑的道,整个人看起来胖了不少,看样子他在北京的日子还不错。

    既然有接风宴,朱瞻壑本想叫上张芾和齐先生,但粮船到港,他们要和当地的官员交接,根本分不开身,所以朱瞻壑只好自己和马安来到港口的一座酒楼。

    雅间之中,马安早就让人准备好了丰盛的酒菜,多日不见,他还是一副马屁精的模样,一边拍朱瞻壑的马屁,一边伺候他吃东西。

    “行了,你也坐下吃吧,顺便把你来北京后的经历讲给我听!”

    朱瞻壑最后实在听不下去了,于是指着对面的位子命令道。

    马安答应一声,小心的坐到朱瞻壑的对面,然后把自己来北京后的经历详细的讲了一遍。

    当初朱瞻壑猜到朱棣马上就要迁都,趁着别人还没有察觉,说服汉王妃派人来北京买田产,当时一共派了几个得力的管事,马安是其中之一,主要是负责帮朱瞻壑私人买地。

    当马安他们他们来到北京时,这边的田产价格还不高,于是他们四处出击,打着汉王府的旗号疯狂买地,哪怕比市价高一两成,他们也会十分痛快的掏钱。

    所以当时北京的不少大地主,都将马安这些王府管事当成冤大头,一个个争抢着把名下的土地高价卖出去,从而赚一笔不小的差价。

    但仅仅一个多月后,迁都的消息传来,北京城的地价应声而涨,之前卖地的人也都是顿足捶胸,一个个后悔的要命。

    可惜再后悔也没用,毕竟买家可是汉王府,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去汉王府闹事。

    另外除了汉王府外,朱勇家里也提前来到北京买田产,不过成国公府比较低调,毕竟国公府毕竟与王府不一样,还是需要注意一些影响。

    “等等,你们在北京买田产,你怎么跑到天津来了?”

    朱瞻壑这时不解的问道。

    “世子您有所不知,陛下宣布迁都的消息后,北京这边的田产价格疯涨,而且南京那边的勋贵、官员也都反应过来了,全都一窝蜂似的跑到北京买地,现在北京的地价已经被抬到天价了,甚至有人囤积居奇,手里有地也不卖,导致现在有钱也买不到地了。”

    马安说到这里一拍大腿,脸上却满是兴奋之色,毕竟他们之前已经买到足够的田产,对于涨价自然乐见其成。

    “我明白了,北京那边的地买不到,所以你们就跑到天津这边买地来了!”

    朱瞻壑当即醒悟过来,立刻猜到了马安出现在天津的原因。

    “世子您英明,天津是北京的门户,日后只要迁都,天津的地位肯定也会水涨船高,而且小人听说世子您重启海运,天津港肯定会更加兴盛,所以才提前跑来买田产。”

    马安再次兴奋的道。

    “臭小子还挺机灵,怎么样,现在天津的地价涨了多少?”

    朱瞻壑眉飞色舞的问道。

    之前下西洋,又要支援朱高煦,导致王府现在也十分缺钱,要不是之前把南京那边的地卖了,恐怕现在都没钱在北京这边买地。

    “田地涨了五成,宅院涨了一倍,北京那边涨的更多,我现在看到北京的地价都感到心惊,就算是最普通的一所宅院,一般人恐怕就算把自己卖了也买不起啊!”

    马安说到北京的地价时,也是惊叹连连,幸亏他遇到朱瞻壑这个好主人,让他给王府买田产的同时,也用私房钱给自己买了所宅子,否则就算他是王府的管事,恐怕也买不起北京的住宅。

    “买不起就对了!北京城的房子,本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

    朱瞻壑撇嘴道。

    这话可不是他说的,而是后世一句公认的话,甚至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普通人想要在北京买房子,如果光靠死工资的话,恐怕得从唐朝一直干到后世才行。

第二百三十五章 狗屁不通支运法

    朱瞻壑在天津等了一个多月,终于等来了朱棣。

    他们几乎同时出发,只是朱瞻壑走海路,花费了半个月时间。朱棣却是走水路,经大运河北上,却花费了将近两个月。

    这还是朱棣出行,运河上其它的船只被清空,所以他们的速度比较快,如果换做漕运的粮船,恐怕会更慢。

    朱瞻壑来到天津三岔河口迎接朱棣的到来,这里也是运河与海河的交汇点,不光漕运要经过这里,连海运的粮食,也需要通过海河进入运河,然后送到北京。

    当初朱棣起兵南下时,曾经还在三岔河口驻扎过,后来就在这里设立天津卫,天津也从这时开始正式立城。

    现在朱棣北上迁都,也同样经过三岔河口。

    朱瞻壑在河口等到朱棣的船队后,这才登上龙船拜见朱棣。

    “行啊,你动身比我还晚两天,竟然还走到我们前面去了!”

    朱棣见到朱瞻壑时,也颇为惊讶的道。

    他是在南京动身时,才派人通知的朱瞻壑,算上消息传递花费的时间,所以朱瞻壑肯定比他晚一点动身。

    “启禀皇爷爷,我这次亲自跑了一趟海运,发现海运不但运输量大,而且速度还快,我们从苏州太仓启航,不过半个月就抵达了天津,我已经在这里等了皇爷爷一个多月了!”

    朱瞻壑如实回答道。

    不过就在朱瞻壑的话音刚落,就见朱棣旁边的一个大臣立刻站出来道:“世子所言差矣,海运虽然量大,速度也的确快,但风险也更大,若是遇到风暴,恐怕整个船队都可能全军覆没!”

    说话之人正是工部尚书宋礼,去年正是他治河有功,上书建议废除了海运,改用漕运,因此现在朱瞻壑说海运比漕运强,他当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谁说我没有遇到风暴?”

    朱瞻壑早就憋着一股气,对于宋礼这个建议废除海运的罪魁祸首,他也十分恼火。

    “这次我们出海,一路上遇到三次风暴,其中一次的风暴还颇为猛烈,虽然海运的粮船比较老旧,许多船员也是第一次出海,但在指挥使张芾的镇定指挥下,粮船还是很顺利的穿过风暴,粮食的损耗也并不多!”

    “那是世子你吉人天相,没有遇到海上最可怕的风暴,要知道当初蒙元东征倭国时,遇到巨大的风暴,导致无数战船倾覆,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有此教训在前,可知海运的风险之大!”..

    宋礼依然嘴硬道。

    “哼,既然海上的风暴如此可怕,那为何下西洋的船队四下西洋,每次都能安全归来?难道他们一路上就没有遇到风暴吗?”

    朱瞻壑恼火的盯着宋礼再次质问道。

    他并不否认出海的风险很大,但也绝不像宋礼说的那么可怕,甚至他感觉对方好像在有意夸大海上的风险,用心十分险恶!

    “下西洋的船只巨大,对风浪的抵抗自然也更强……”

    宋礼还要强词夺理,但这时朱棣却一拍桌子怒道:“好了,朕来这里是听你们吵架的吗?”

    看到朱棣发怒,朱瞻壑和宋礼立刻闭上了嘴,不敢再说什么。

    朱棣狠狠的瞪了朱瞻壑和宋礼一眼,随后又训斥了两人几句,这才气呼呼的让两人退下。

    朱瞻壑这时却感觉莫名其妙,明明自己说的挺在理的,怎么朱棣连自己也一块骂?

    不过朱瞻壑很快又被朱棣叫了回去,这次是在船舱里单独召见他。

    “是不是很委屈?”

    朱棣看到朱瞻壑进来,立刻笑呵呵的反问道,看他的样子,丝毫没有半点刚才的愤怒。

    “委屈倒没有,就是有点想不明白,皇爷爷您明知道是我有理,为何连我也一块骂?”

    朱瞻壑如实回答道。

    “朝堂上的事,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是非对错。”

    没想到朱棣竟然叹了口气,接着再次道:“去年宋礼请求废除海运,可能是完全出于公心,也可能有他的私心,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漕运开始后,挟裹了太多人的利益,绝不是说废就废的!”

    “可是海运才停了一年而已,漕运现在就已经尾大不掉了吗?”

    朱瞻壑听懂了朱棣的意思,之前他训斥自己,估计就是不想让朱瞻壑再说下去,免得到时证明了海运有优势,但又无法废除漕运,使得他下不来台。

    “漕运又不是从去年才开始的,事实上漕运的时间比海运更早,只是以前运河淤积,导致有些河段不通,所以才以海运为主,但漕运其实也一直没有停过。”

    朱棣说到这里,忽然向朱瞻壑问道:“你可听说过支运法?”

    “支运法?”

    朱瞻壑一愣,随即摇了摇头,他虽然研究过漕运,但并不了解什么叫支运法?

    “你不知道也正常,因为支运法是从去年才开始实施的……”

    朱棣说着,简单把支运法讲解了一遍。

    所谓支运法,其实就是把从南到北的漕运,分成四段,比如江西、浙江等地的粮食运到淮安,再由淮安运到徐州,由徐州再运到德州等,而且每一段都由不同的军民负责。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发动各地的民力,只要参与运输的百姓,就可以免除掉当年的税收,这样即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看起来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这谁给出的主意?简直狗屁不通!”

    朱瞻壑听后却气的一拍桌子怒道。

    支运法看起来似乎发动了民力,又减轻了百姓的税收压力,但却把整段的运输分成四份,每份由不同的军民负责,相当于一批粮食要过手四次。

    在这个时代,粮食就是最大的财富,哪怕没有条件,许多人都会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贪污,可现在漕运一批粮食过四次手,简直就是把贪污的机会白送给别人。

    朱瞻壑终于知道历史上的漕运为什么那么受人诟病了,这些奇葩的规定,简直就是为了让人贪污而制定的。

    朱棣这时老脸一红,在漕运这件事上,他有很大的责任,之前他太意了,或者说光往好处想,却忽略了漕运的种种弊端,所以才轻易的停了海运。

第二百三十六章 穷

    朱瞻壑说支运法狗屁不通,其实也不无道理,历史上这种支运法也只实行了没几年,然后就被朱瞻基给亲自废除了。

    主要是这种支运法的弊端太大,每次运输都要动用十几万军民,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效率低下,再加上粮食多次转手,有时候少了一批都不知道在哪少的。

    朱棣也是太大意了,不但同意了用漕运代替海运,而且还实施了支运法。

    直到朱瞻壑重启海运,朱棣才深入了解了一下漕运,结果这才发现其中的弊端重重,但一项政策已经实施下去了,再想收回可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所以他才不想让朱瞻壑和宋礼争论。

    “瞻壑,你说咱们大明立国以来,对贪官污吏极尽严苛,当初太祖皇帝在位时,吏治还算清明,可是为何到了现在,那帮官员却一个个像是饿死鬼一样,但凡有机会就要贪污受贿呢?”

    朱棣这时也露出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

    通过对漕运的了解,朱棣已经发现不少人在往漕运伸手,特别是去年废除海运后,漕运一家独大,几百万石的粮食运输,其中衍生出的腐败已经是触目惊心。

    而且这些贪官污吏一环扣着一环,竟然让朱棣都有种无从下手之感,毕竟他不是朱元璋,不敢真的兴起大狱,否则整个朝堂可能都会为之一空,到时说不定又要让那些犯罪的官员戴着枷锁去衙门办公了。

    面对朱棣的询问,朱瞻壑却沉默不语,因为朱棣问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朱元璋在位时,绝对是对贪官污吏打击最狠的时期,甚至连剥皮实草这种刑罚都用在了官员身上,剥掉的人皮还要挂在城隍庙里,让每个上任的官员都要亲自去观看,以此来警示那些官员不要贪污。

    但讽刺的是,明朝恰恰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朝代,估计也只有清朝能与之相比,因为清朝的制度就是承袭明朝,两者几乎一脉相承。

    “咦,瞻壑你怎么不说话?”

    朱棣看到一脸沉默的朱瞻壑,也不禁好奇的问道。

    “这个……孙儿不敢说!”

    朱瞻壑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实话实说道。

    “你还有不敢说的话?”

    朱棣闻言一下子坐直身子,脸上也满是好奇,要知道当初朱瞻壑可是连借太子的话都敢说出口,估计除了借皇位,就没有他不敢说的了。

    “孙儿真不敢说,因为这会涉及到太祖皇帝!”

    朱瞻壑很老实的再次道。

    “这关太祖皇帝什么事?”

    朱棣还是不明白,但朱瞻壑这时却闭口不言,似乎打定主意不再开口。

    这下朱棣忍不住了,当即一挥手道:“你尽管大胆的说,就算和太祖皇帝有关,说错了我也不会怪你!”

    “那……我可说了!”

    朱瞻壑似乎还是有些犹豫,其实他早就想说了,现在只是做个姿态而已。

    “说!”

    朱棣终于有些不耐烦的一挥手道。

    “其实大明的整治败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

    朱瞻壑颇为神秘的说道。

    “什么字?”

    朱棣皱着眉头追问道。

    “穷!”

    朱瞻壑吐出一个字道。

    “谁穷?咱们大明穷?”

    朱棣一愣,再次不解的问道。

    “是咱们大明的官员太穷,或者说当初太祖皇帝给官员定的俸禄实在太低了!”

    朱瞻壑无奈的解释道。

    在朱元璋手下做官,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但要时刻担心砍头剥皮,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饿死,因为大明官员的俸禄之低,绝对是历代之最。

    甚至朱元璋专门计算过,让每个官员的俸禄只够他们吃饱饭,连养家都紧巴巴的。

    “就因为俸禄低,那些官员就要贪污受贿?”

    朱棣闻言却十分恼火,随即再次道:“朕又不是太祖皇帝,后来不是给他们增加了一些俸禄吗?”

    “皇爷爷仁慈,你的确给官员增加了俸禄,但现在宝钞贬值的厉害,物价又比太祖皇帝时高上许多,所以官员们的日子依然过的紧巴巴的……”

    朱瞻壑耐心的解释了一下。

    朱棣登上皇位后,官员的俸禄倒是增加了一些,但不要忘了,朱棣滥发宝钞,导致宝钞贬值严重,而官员的俸禄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的是宝钞,这就导致官员的俸禄大打折扣。

    所以朱棣手下的官员,并不比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强多少,如果光靠俸禄的话,恐怕许多人都得饿死。

    如果官员出身比较好的话,背后的家族倒是能补贴一些钱,但一些出身贫寒的官员,却只能苦守着那点俸禄过活。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官员手中有权,权是可以换钱的,甚至有些官员直接掌握着巨额的财富。

    每天看着家人跟着自己吃糠咽菜,但只要自己伸伸小手指,就能换来数不清的财富,这就导致许多官员铤而走险,***自然是屡禁不绝。

    听完上面这些,朱棣也露出沉思之色,如果别人这么说,恐怕他只会火冒三丈,但连自己的亲孙子都这么说,他就不得不认真考虑了。

    “那按你的意思,给官员们更高的俸禄,就能避免贪污受贿之风?”

    朱棣沉思良久,却一脸怀疑的向朱瞻壑问道,这个结论他根本不认可。

    “高薪并不能养廉,但至少要保证官员们衣食无忧,毕竟官员也是人,也要养活一家老小,而且他们手握实权,若连温饱都无法保证,那只能自己伸手捞钱,而且现在已经有这种苗头了,甚至成为官场的常态!”

    朱瞻壑再次回答道。

    明清两朝的官场潜规则之多,也是历史之最,特别是一些捞钱的手段,几乎是明面化了,比如什么冰碳银、三节两寿的孝敬,以及地方官员截留朝廷的拨款等等。

    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捞钱手段,这些也造就了明清两朝触目惊心的官场腐败,甚至直接影响到后世。

    “可是官员的俸禄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不能随意更改,朕之前借着靖难功成,赏赐群臣之时,已经给官员们增加了一些俸禄,若是再增加,恐怕也不好向太祖皇帝交待啊?”

    朱棣终于被朱瞻壑说动,但这时还是有些为难的道。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不一样的养廉银

    “皇爷爷,官员的俸禄不好增加,但您可以给官员设立一个奖赏制度,只要官员达到一定的要求,就给于金钱方面的奖励,比如就叫……”

    朱瞻壑说到这里,本想用津贴或补贴的,但感觉不太合适,最后忽然灵光一闪,于是开口道:“不如就叫养廉银吧!”

    清朝的养廉银几乎一无是处,朱瞻壑只是借了个名字,反正又没有人告他抄袭。

    “养廉银?你详细说说!”

    朱棣闻言也颇感兴趣,当即向朱瞻壑再次道。

    “所谓养廉银,其实就是对官员的一个金钱补贴,比如官员每月点卯达到多少天,就给全勤奖励,官员出差,也会有补贴……”

    朱瞻壑把后世那套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制度全都抄了过来,套上一个养廉银的名字,做为大明官员俸禄的补充。

    他的这套制度,可比历史上的养廉银强太多了。

    历史上清朝的养廉银,与其说是养廉银,还不如说是官员合法抢劫百姓的制度。

    当时清朝的官员俸禄太低,导致腐败横行,雍正设立了养廉银,但却不肯出钱,而是规定养廉银从各地的税收和火耗等方面出钱。

    换句话说,养廉银的多少,其实就是看当官者的能把百姓盘剥到什么程度,因为税收和火耗说白了还是由百姓出钱,所以养廉银变相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官员对百姓的盘剥变本加厉,官员与百姓的对立也更加尖锐。.q

    到了清朝后期,官员的养廉银,甚至一度是自己薪俸的一百倍,所以清朝后期的官员一个个都是富的流油,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对没有任何夸张。

    朱瞻壑吸取历史上的教训,规定养廉银由朝廷统一拨款,当然各地的经济水平不同,官员得到养廉银的数目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是由朝廷来调控分配,也与官员的政绩挂钩。

    朱棣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还插嘴问上两句,两只眼睛中也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最后朱瞻壑总结道:“养廉银由朝廷统一分配,视官员的具体表现发放奖励,即可以激励官员,又能解决官员薪俸过低的问题,哪怕日后物价涨了,也可以增加养廉银的数目,而不用担心官员死守薪俸,导致连饭都吃不饱!”

    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海瑞,就是死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活,结果有一次他母亲生日,他去买了几斤肉,竟然成为朝中的一大新闻,引得百官震惊,由此可知明朝官员的薪俸低到何种程度。

    “这个养廉银的建议很不错,但这些钱都由朝廷来出,每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朱棣说到最后,又有些犹豫了,毕竟大明现在到处都在用钱,特别是他还想北征,更是花费无数,如果把钱用到别处,那北征怎么办?

    “皇爷爷,养廉银虽然花费不小,但用处也很大,对于绝大部分官员来说,只要保证了生活的富足,他们也没胆子冒着砍头的危险去贪污受贿,剩下那些贪心不足之辈,自然有都察院和锦衣卫去对付他们。”

    朱瞻壑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这才再次道。

    “吏治清了,大明各个机构的运转也就更通畅了,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相比之下,区区一点钱财又算得了什么?”

    听到朱瞻壑的这些话,朱棣再次沉思了片刻,随即终于点头道:“好吗,等朕到了京城,会和内阁好好讨论一下这件事,看看具体如何实施下去?”

    “皇爷爷英明,我相信几位内阁大臣肯定也会支持养廉银的制度!”

    朱瞻壑闻言大喜道。

    养廉银惠及整个官员体系,几个内阁大臣虽然不缺钱,但也同属于官员中的一员,若他们敢反对养廉银,那就是与整个官员体系作对,日后恐怕会被人骂死。

    所以朱瞻壑几乎可以肯定,养廉银肯定会得到内阁的支持,甚至还要大力推行下去,而且养廉银的推行也会十分顺利,毕竟关系到切身的利益,朝廷给自己发钱,这种好事傻子才会拒绝。

    朱棣的船在三岔河口休整了一下后,再次启程离开了天津,很快就抵达了北京境内。

    朱瞻基亲自率领北京的官员前来迎接,他之前因为受朱高燧的牵连,被朱棣派到北京,负责督造皇城,其实也就是为了给迁都做准备。

    朱瞻基见到朱瞻壑时,也表现的十分热情,虽然两人以前有过矛盾,但后来却化解了矛盾,相处的还算愉快,更何况朱瞻壑还几次救了朱高炽的性命。

    看着两个孙子相处愉快,朱棣也表现的十分高兴,随后他率领文武百官进入北京城。

    这还是朱瞻壑穿越后,第一次来到北京,相比后世那个繁华的大都市,现在的北京就差得有点远了。

    虽然朱棣早就将北平改为北京,但这里毕竟临近边疆,无论是人口还是规模,别说和后世比了,就连与南京城相比,北京也差上许多。

    不过没关系,随着迁都的事确定下来后,北京现在已经热闹了许多,特别是各家勋贵和一些富裕的官员,纷纷派人来京城买田产。

    现在京城最受欢迎的,就是买卖田产的牙人,他们对北京最熟悉,哪里有田产出售,他们也都是第一时间接到消息,有些大的牙行,甚至直接自己囤积田产,准备等日后大赚一笔。

    皇城,也就是后世的紫禁城,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几个主要的大殿都差不多完工了,勉强可经使用,因此朱棣来到北京后,也直接入住紫禁城。

    北京这边也有汉王府,虽然朱高煦去了天竺,但朱棣不舍得让朱瞻壑离开,于是赏赐了一座汉王府,主要是让朱瞻壑居住。

    汉王妃还在南京,暂时还没有动身,所以北京这边的汉王府也只有朱瞻壑居住,虽然有马安等一众下人,但整个王府还是显得空荡荡的。

    不过就在朱瞻壑入住王府的当天下午,却有不少人蜂拥而至,王府外都排出老长的队伍,纷纷想要求见朱瞻壑。

第二百三十八章 又见卖地(上)

    “世子,多日不见,你风采更胜往昔啊!”

    一个中年人来到大殿,见到朱瞻壑立刻十分热情的上前恭维道。

    “彭城伯你好像瘦了,这一路辛苦了!”

    朱瞻壑也笑呵呵的上前还礼道。

    眼前这个中年人正是彭城伯张昶,他也是跟着朱棣的船队一同进京,结果刚到京城就跑来拜访朱瞻壑。

    说起来上次朱瞻壑还坑了对方一把,把南京那边的一块地在最高价时卖给对方,结果随后迁都的消息出来,导致地价大跌,为此张昶还和几个人天天去堵朱瞻壑。

    “可不是吗,这一路虽然大都是坐船,依然十分辛苦,我还在路上病了一场,差点来不到北京城。”

    张昶叹了口气道,绝口不提当初被朱瞻壑坑钱的事。

    朱瞻壑也和对方寒暄了几句,随后张昶就步入正题道:“世子,听说你们汉王府在北京这边买了不少地,我也想买几块,可惜却没有合适的地,不知您愿不愿意转让几块,毕竟咱们都是老主顾了!”

    听到张昶是为了买地而来,朱瞻壑也微微一笑,他就知道是这样。

    马安等管事之前买了大片的田地、房产,现在全都囤积在手中,那些来晚的人,可是连根毛都买不到。

    所以朱瞻壑才刚到北京,立刻有不少人找上门,排着队求见他,就是想让他松松手,让出一些田产,毕竟就算是汉王府,他们之前买下的田产也实在太多了。

    “这个……”

    只见朱瞻壑故意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叹了口气道。

    “不瞒彭城伯,家里的田产一向都是我娘做主,我实在是插不上手啊。”

    面对前来求购的人,朱瞻壑一直拿汉王妃做挡箭牌,反正她在南京那边,而且王府的田产也的确应该由汉王妃掌管,所以别人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这我知道,可王妃远在南京,现在汉王府只有世子您一人在,所以您完全可以做主,而且咱们都是老主顾了,世子您可得照顾一下啊!”

    张昶说到最后,还故意提到上次自己被坑的事,企图用这种方法让朱瞻壑感到愧疚。

    朱瞻壑听后似乎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只见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最终一咬牙道:“好吧,上次让彭城伯你吃了点亏,在下的确过意不去,这次就当补偿你了!”

    “太好了,世子真是仗义,在下佩服!”

    彭城伯欣喜若狂的拱手道。

    不怪张昶这么高兴,毕竟京城这边的田产价格直线上涨,但却有价无市,而且还要往上涨,如果现在不买,日后就更别想买了。

    随后朱瞻壑就叫来一个管事,让他和彭城伯谈一下具体的交易细节,毕竟这些事情根本不用他去操心。

    等到张昶离开后,马安却有些不解的问道:“世子,咱们好不容易才买下的地,为什么要便宜彭城伯?”

    “你不觉得咱们买的田产太多了吗,这可是要遭人忌恨的!”

    朱瞻壑却撇了马安一眼道。

    “咱们汉王府还用得怕他们?”

    马安却还是不明白,自从赵王府倒下后,整个大明就属他们汉王府最为显赫,而且朱瞻壑还十分受宠,哪怕买再多的田产,也只是小事一桩。

    “笨蛋,咱们王府要那么多地干什么,咱们现在最缺的是钱!”

    朱瞻壑没好气的解释道。

    现在北京的田产价格,已经逼近以前南京田产的最高价了,所以朱瞻壑判断,北京这边的田产就算还能涨,但涨价的空间也已经很小了,所以还不如趁现在提前卖出去一部分,这样还能落个好名声。

    “田地能产粮食啊,粮食不就是钱吗?”

    马安却还是不服气,当即小声的说道。

    “让你掌管印刷作坊,你都学了些什么东西?”

    朱瞻壑气的想要打人。

    “田地是能产粮食,但每年那么点粮食能卖多少钱,只有用钱去生钱,才是最快的!”

    朱瞻壑恨铁不成钢的再次道。

    马安这小子平时看着挺机灵的,印刷作坊他也管的很好,但在田地这方面,还是局限于这个时代。

    “我明白了,世子英明!”

    也不知道马安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反正他是不敢再问了。

    “记住,如果我娘问卖地的原因,就说是咱们掌握的田产太多,怕遭人忌恨,明白了吗?”

    朱瞻壑也懒得再解释,当即叮嘱一句道。

    他这个借口主要是为了应付汉王妃,毕竟王府名义上还是汉王妃掌管,虽然汉王妃不像朱勇他娘那样,把地看得比命都重要,但也不会轻易的卖地,所以必须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

    “小人明白,王爷远在天竺,咱们王府更要低调,必须和朝中的官员打理好关系才行!”

    马安这次终于机灵了,当即领悟道。

    “聪明,最近那些想要买地的人上门,你就松动一下口风,但也不要马上答应,先吊着他们几天,然后再一点点的把手中的田产卖出去一部分。”

    朱瞻壑满意的拍了拍马安的肩膀道。

    仅仅一天时间,彭城伯张昶从朱瞻壑手中买到田地的消息就在北京城传开了。

    如果换作别人,恐怕许多人还会怀疑,但朱瞻壑早在南京时就有卖地的前科,虽然当时坑了许多人,但卖的田产不是假的,要知道当时许多人就算知道要迁都,也不舍得卖掉手中的田产。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跑来王府拜见的人就更多了,王府门前的道路都被堵上了。

    当然这么多客人,朱瞻壑可没见一个个接见,事实上也只有像张昶这样的勋贵外戚,才有资格被他接见,剩下的人也只能见到马安这些管事。

    马安也按照朱瞻壑的吩咐,在卖田产上的口风上松了一些,似乎被许多人开出的高价打动。

    结果这也更加引发了许多人的疯狂,谁都知道汉王府下手最早,买的田产也最多,如果他们愿意出让手中的田产,对于那些手慢,没买到北京田产的人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第二百三十九章 又见卖地(下)

    刚下早朝,朱瞻壑就被几个官员围上了。

    “世子,听说你卖了一块地给彭城伯,这种事可不能忘了我们,当初我们也买了王府的地啊!”

    定国公徐景昌抓住朱瞻壑的袖子,一脸讨好的说道。

    “就是啊,我们当初买的地可不比彭城伯少,世子你可不能厚此薄彼!”

    旁边的人也纷纷开口道。

    他们和彭城伯张昶一样,之前被朱瞻壑坑了一把,现在张昶又买了汉王府在北京这边的田产,他们当然也想买。

    “各位,你们就别为难我了,我早就和彭城伯说过,王府的田产是我娘做主,我只是卖他一个人情,其它的实在做不了主啊!”

    朱瞻壑向周围一拱手,一脸无奈的回应道。

    “世子你就别谦虚了,谁不知道汉王不在,您就是王府的当家人,王妃也最宠爱您,所以只要您开口,王妃肯定会同意的!”

    徐景昌却接连拍着朱瞻壑的马屁道,虽然贵为国公,而且还是朱棣的内侄,但徐景昌却深知,自己和朱瞻壑还差得远,现在又有求于人,当然要说一些好听的话。.q

    其它人也都不傻,一个个也只捡好听的说,简直要把朱瞻壑夸上天了。

    最后朱瞻壑似乎真的被夸的有些晕头转向,嘴上也有些松动,但最后又有些为难的道:“其实卖地也不是不可以,但你们这么多人,我家的地恐怕也不够啊?”

    “世子你这话就不对了,咱们都是明白人,你又何必装糊涂,谁不知道你家来北京最早,买的地也最多,甚至现在都在传,北京周围除了皇庄,就数你们王府的地最多!”

    徐景昌说到这里,虽然脸上带笑,但嘴角却不停的抽搐,眼神中也带着心疼。

    没办法,谁让徐家得到消息的时候太晚了,等他们派人来北京城买田产时,好一点的田产全都被别人买光了,其中尤其以汉王府买的最多,现在他也只能用高价希望再多买一点。

    听到徐景昌这么说,朱瞻壑终于也不再犹豫,最终一咬牙道:“好吧,那我就做一回主,你们回去让人去王府找我家的管事,不过这个价钱……”

    朱瞻壑说到最后却停了下来,然后扫视了一下徐景昌等人。

    “世子放心,价钱方面我们肯定让王府满意,绝对不会比市价低!”

    徐景昌拍着胸脯保证道。

    没办法,现在北京城的田产是有价无市,拿着宝钞在街头上四处挥舞,都找不到一个愿意卖的人,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朱瞻壑这个冤大头,他们当然要牢牢抓住,哪怕多出点钱也值得。

    “好,定国公真是个爽快人,那就这么说定了,到时我让王府给你们挑几块好地!”

    朱瞻壑当即拍板道。

    看到朱瞻壑终于答应,徐景昌等人也全都松了口气,随后又是一阵马屁奉上,赚钱嘛,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寒颤。

    好不容易摆脱了徐景昌等人的纠缠,朱瞻壑这才迈步来到武英殿。

    北京的皇城几乎是一比一复制的南京皇城,甚至连宫殿名称都一样,只是规模比南京皇城小一点,如果不仔细分辨的话,根本看不出区别。

    不过刚走到武英殿门口,刚巧看到朱瞻基从殿中走了出来。

    “还真是巧了,我正有事要找你商量!”

    朱瞻基看到朱瞻壑,立刻热情的上前,一把将他拉到一边说道。

    “大哥你有什么事?”

    朱瞻壑好奇的问道。

    “听说你家在卖地?”

    朱瞻基压低声音问道。

    “大哥你也想买地?”

    朱瞻壑不解的问道,要知道朱瞻基可是皇太孙,日后整个大明都是他的,哪还用得着买什么地?

    “我倒用不着,但有人托我问一下,你府上如果有多余的田地,他想买上几块。”

    朱瞻基这时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毕竟他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

    “谁这么大的脸,竟然能借到你的人情?”

    朱瞻壑好奇的问道。

    “魏国公徐钦,我和他一向交好,以前他也帮过我,所以我也不好拒绝他。”

    朱瞻基倒没有隐瞒,直接回答道。

    “等等,魏国公一系不是被留在南京了吗,他买北京的地干嘛?”

    朱瞻壑却更加不解的问道。

    魏国公徐钦的父亲是徐辉祖,宁死也不愿意投降朱棣,最后被软禁而死。

    只是朱棣看在徐皇后的面子上,没有为难徐辉祖这个大舅子,反而还让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不过就算是如此,魏国公一系还是受到朱棣的疏远,这次迁都北京,朱棣让徐钦留守南京,反而带上了定国公徐景昌,这相当于将魏国公一系放逐在南京,日后也很难进入到朝堂的核心之中。

    “徐钦虽然身在南京,但还是想来北京,而且他们魏国公府家大业大,哪怕日后不来北京,也不妨碍他们在北京买上几块田地。”

    朱瞻基解释道。

    这下朱瞻壑也终于明白过来了,原来徐钦这小子还不死心,打算日后想办法来北京,不过很可惜,魏国公一系好像一直守着南京城,直到明朝灭亡。

    “行吧,既然大哥都出面了,那我就卖给魏国公一块地,不过价格还是得按市价来。”

    朱瞻壑最终点头,但还是把丑话说到前面,毕竟亲兄弟还得明算账,更何况徐钦了。

    “这个你放心,徐钦的管事就在北京,明天我让他们去王府找你商量!”

    朱瞻基哈哈一笑,他知道朱瞻壑现在缺钱,毕竟朱高煦去了天竺,整个汉王府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

    告别了朱瞻基,朱瞻壑这才迈步来到武英殿,只见朱棣正在批阅奏本,有了内阁之后,朱棣身上的担子就轻多了,只需要在内阁拟的条陈上画圈就行了。

    “你这个大地主怎么有空来我这里了?”

    朱棣听到脚步声,抬头看了一眼朱瞻壑笑呵呵的问道。

    “皇爷爷您这话说的,我只是买了几块地,哪能和您相比?”

    朱瞻壑苦笑道,没想到这事连朱棣都知道了。

    “几块地?现在谁不知道,你家的地都快和皇庄相比了。”

    朱棣这时放下手中的朱笔,似乎意有所指的再次说道。

第二百四十章 宋礼

    “皇爷爷我冤枉啊,王府虽然多买了几块地,但现在已经开始往外卖了,我只不过是想从中赚点差价,毕竟我爹那里实在太需要用钱了!”

    面对朱棣的质问,朱瞻壑立刻委屈的叫道。

    “还不承认,看看这些奏本,全都是弹劾你在北京大肆购买田产的!”

    朱棣却瞪了朱瞻壑一眼,随后一指面前的一摞奏本道。

    “正常买卖他们也要弹劾?”

    朱瞻壑却十分恼火的道,毕竟自己又不是强买强卖,更没有欺行霸市,这都有人要弹劾自己,简直岂有此理!

    “废话,北京虽大,但田产也是有数的,你家买那么多田地也就罢了,毕竟田地没有人嫌多,但为何还买那么住宅,光是外城都买了好几百座,你一个人能住得完吗?”

    朱棣再次瞪了朱瞻壑一眼反问道。

    北京城的房子就那么多,朱瞻壑每买一座,别人就少一座,想想看,许多官员自己都没有房子住,但朱瞻壑手里却握有几百套房子,这肯定会引人嫉恨。

    “我……我就是喜欢收集住宅而已,就像大伯喜欢收集书籍,我爹喜欢收集兵器一样,都只是爱好!”

    朱瞻壑还在嘴硬,区区几百座宅子而已,和后世那些房哥房姐相比差远了。

    “臭小子出海一趟,性子也变野了,竟然敢和我顶嘴了?”

    朱棣气的想要打人,朱高煦不在,他好久没有动手了,现在也感觉手心发痒。

    “皇爷爷息怒,孙儿知错了,而且我现在已经开始卖掉一些田产了,彭城伯、定国公和魏国公他们都在买我家的田产,剩下的田产我也准备卖掉大部分!”

    朱瞻壑最后举手发誓道。

    这些话倒是发自真心,毕竟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持有那么多的田产。

    “算你识相,早点把那些田产处理掉,免得遭人嫉恨!”

    朱棣虽然语气不好,但其实也是为朱瞻壑着想,毕竟他囤积那么多田产,肯定引人非议。

    朱瞻壑也知道朱棣是为自己好,于是再次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尽快卖掉手中的田产,绝不给朱棣惹麻烦。

    “对了,你说的那个养廉银,内阁已经通过了,就连夏元吉这个吝啬鬼竟然也没有反对。”

    朱棣忽然又想到养廉银的事,于是笑呵呵的说道,难得内阁意见一致,甚至连最扣门的夏元吉都没有任何异议,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

    “夏尚书是会算大账的人,相比养廉的那些钱,每年被贪污的钱更多,造成的损失更大!”

    朱瞻壑闻言也立刻笑道,对这个结果他早有预料。

    聊了几句养廉银的事,朱棣又问起下西洋那边的情况,不知道朱高煦他们现在走到哪了,有没有什么消息?

    朱瞻壑对此当然也十分关注,可惜海上消息传递不便,哪怕有东厂和锦衣卫,也很难得到什么消息,除非是下西洋主动派人回来,所以朱瞻壑也没有更多的消息,只能猜测郑和他们应该已经进到西洋,也就是后世的印度洋海域了。

    最后朱瞻壑告辞离开,一边走一边想着事情。

    养廉银的事不用他操心,内阁那帮大臣肯定会顺利的推行下去,至于下西洋,想操心也没用,只能等着下西洋的船队送回消息。

    “现在最要紧的,还是把手头的田产处理一些,虽然我不怕别人弹劾,但也不能因此得罪太多的人。”

    朱瞻壑最后自语一声道。

    朱高煦去了天竺,日后还需要大明的支持,所以朱瞻壑也要和大明朝堂上下打好关系。

    正在这时,朱瞻壑来到了前面的奉天殿。

    只见这座大殿还没有完工,无数工匠上上下下,搬运着的木料、砖瓦,使得这座雄伟的宫殿一点点的完善。

    奉天殿是皇城中最为重要的宫殿,也可以说是整个皇城的中心,整个大殿几乎与南京皇城的奉天殿一模一样。

    看着眼前这座巍峨的巨型宫殿,朱瞻壑也十分感慨,在这个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这些工匠竟然能建造出如此巨大的建筑,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咦?二弟你和皇爷爷谈完事情了?”

    正在这时,只见朱瞻基陪着一人从一侧走了过来,看到朱瞻壑也惊讶的道。

    朱瞻壑看到朱瞻基先是一愣,紧接着才想起来,朱瞻基被派到北京,就是负责皇城的督造,于是他也立刻笑道:“大哥辛苦了,这皇城建造的如此之快,也都是大哥你的功劳啊!”

    “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这全都要靠宋尚书他们工部的官员和工匠出力!”

    朱瞻基笑着摆手,然后一指身边的人谦虚的道。

    朱瞻壑这才发现,站在朱瞻基旁边的人竟然是工部尚书宋礼,当初也正是他上书废除了海运,之前在天津时,两人还在朱棣面前发生了争执。

    “原来是宋尚书。”

    朱瞻壑不咸不淡的看了宋礼一眼道。

    “太孙,老夫还有事,告辞!”

    宋礼也不想和朱瞻壑打招呼,直接向朱瞻基一拱手,转身就离开了。

    “呃?瞻壑你这是怎么了,和宋尚书有矛盾?”

    朱瞻基看到这里也愣了一下,这才开口问道。

    “算是矛盾的,他之前建议废除海运,改用漕运,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幸好我重启了海运,这才没让他得逞,我看他就是没安好心!”

    朱瞻壑看着宋礼的背影也气呼呼的道。

    前段时间他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越想越觉得不对,这个宋礼废除海运,绝不像是无心之过,反而更像是故意如此。

    “不会吧,宋尚书为人刚直,而且颇有才能,以前治河有功,现在皇城的建造,也多亏了他从中调度,绝不像是你说的那种人!”

    朱瞻基却并怀疑道。

    “孰是孰非,大哥你有空了解一下海运和漕运就知道了,另外你也要小心点,别被这个老家伙给坑了!”

    朱瞻壑对宋礼的印象恶劣到极点,总感觉对方不像是好人,甚至他已经暗下决心,等下一定要让东厂和锦衣卫调查一下宋礼,看看他到底有没有问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546/ 第一时间欣赏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 作者:北冥老鱼所写的《吾父朱高煦》为转载作品,吾父朱高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吾父朱高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吾父朱高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吾父朱高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吾父朱高煦介绍:
朱棣:我大哥死了,皇位有德者居之,我要造反!
朱高煦:我大哥也死了,那个皇位本来就是我的,我也要造反!
朱瞻壑:我大……呸!我就是大哥,我还没死呢,但做为朱高煦这个作死小能手的嫡长子,我感觉自己也离死不远了。吾父朱高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吾父朱高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