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TXT下载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全文阅读

作者:梦的预言家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txt下载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152章 婚姻登记程序,要调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贯彻民法典有关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民政部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

    新调整后的调整离婚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发证)等。

    申请。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共同到有管辖权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

    受理。婚姻登记员按照《婚姻登记工作规范》有关规定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初审无误后,发给《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不符合离婚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当事人要求出具《不予受理离婚登记申请告知书》的,应当出具。

    冷静期。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并向当事人发放《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遗失的可不提供,但需书面说明情况),向受理离婚登记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亲自填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经婚姻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发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确认单》,并将《离婚登记申请书》、《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与《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确认单(存根联)》一并存档。

    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审查。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期限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限届满的日期),双方当事人应当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第五十五条第(四)至(七)项规定的证件和材料,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

    婚姻登记机关按照《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执行和审查。婚姻登记机关对不符合离婚登记条件的,不予办理。当事人要求出具《不予办理离婚登记告知书》(附件7)的,应当出具。

    登记(发证)。婚姻登记机关按照《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153章 缠绕

    缠绕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用带状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如青藤缠绕在大树上。同时也具有:萦绕;回旋地束缚的意思。

    以上是两种说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物理形式的表现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纠缠;搅扰的意思,这就涉及到了心灵层面。

    唐姚合《病中书事寄友人》诗:“终日自缠绕,此身无适缘。”

    宋苏轼《答李琮书》:“此等情累,随手扫灭犹恐不脱,若更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

    外在的缠绕,就是一种物体盘绕在其他物体上的表现形式。

    而内在的缠绕,象纠缠之类的,也在于自我对外界的定义。

    我们做为人类中的一员,生活在这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上,无疑是无数的幸运和巧合叠加到一起产生的结果。

    茫茫宇宙之中,宇宙的各种能量和我们每个人的精微能量,产生着种种关系,其实也是一种缠绕。

    做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成年人,其实应该意识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人。应该允许放手,允许自己和别人选择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永远无法去改变和强求别人,只能改变自己,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内心强度,坚定的行走在善良的道路上。

    内心世界中的缠绕,不应该是各种抱怨、指责、咒骂、仇恨........而应该是基于爱的力量,去连接这个世界。

    当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之时,立志追求属于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这尘世的幻象之中醒来,过去的生活方式、习惯都不能再去做有效果的运作。这如同,我们给电脑操作系统进行了一次全新版本的升级,旧版本的软件都已经无法再继续使用,这就是一次全面的更新。

    当我们冲破旧的生活方式、习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现那是一条充满爱的道路。

    当我们从那种分裂和恐惧的痛苦深渊中走出来的时候,那就像是从一个臭气熏天的牢笼来到了空气异常清新的旷野一样,芬芳的气息让人陶醉,同时这种美好的真实的感受会烙印到自己的内心中。

    而依旧生活在分裂和恐惧当中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牢笼之外的样子,除非他们愿意自己走出牢笼。

    牢笼当中的气味非常难闻,但身在其中的人们却并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气味。

    当一个人还在沉迷于尘世的梦境之中,去追逐那些幻象之时,而已经选择冲出牢笼的人却已经在体验和经历新的世界,这就是一种距离,也是意识频率上的不相同,从此也不会再相容。

    最后,愿大家都早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去坚定的行走在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去领悟更多的生命真相。

154章 欲望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简单的来说就是爱与不满足。

    欲望的概念:

    欲望的过分膨胀是幸福的敌人,故知足者常乐。调查表明,不与别人比高低所带来的幸福是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的5倍。

    欲望与本性相交,欲望包括梦想与贪欲。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类的欲望是多样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一个复杂的需要结构,并随着人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的欲望也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科学行为理论。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欲望的辨析: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的组成部分,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

    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一个人的生命在诞生之前,本来什么都没有。然而由于男女之间的**驱动,性交之后,导致了受精卵的产生,进而发育,分娩,形成了人。

    尽管男女之间每一次**的满足并不一定都会创造新生命,然而,抛开克隆技术不谈,新生命的诞生一定是由于男女之间产生了性。也就是说,人其实就是**望驱动下的产物,而新的生命则是这种欲望的发展和延续。

    驱使生命诞生之后,这个原始的欲望不仅不会消逝,它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断演变和繁殖,并以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认可、快乐、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现。这些不同的欲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身上尽情表演,因而构成了多彩纷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生。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影响与说服大师拿破仑杨庭曾经这样说过。欲望不会停止,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并遗传给子孙后代。如果要让一个人的欲望停止,除非让其生命终结并且断子绝孙。

    一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人类社会却似一个永远不会干涸的欲望海洋,似乎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

    欲望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一切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等,都是人类欲望驱动后的结果。

    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营销定位大师特劳特说:“消费者的心是营销的终极战场”。

    如果你是把控人类欲望的高手,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胜,成为不凡的人。

    如何驾驭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奇迹与辉煌呢?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还是法家、纵横家,都注重研究“人欲”。“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欲望是一切人类和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在操控人类欲望的说服中,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术,百战不殆。

    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欲望的近因是感受,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燃烧、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是许多术语中的几个,但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苦,挫折、痛苦、刺激,不尽如人意,这些是我们亲身所体验到了的。

    贪欲是全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和灾难。贪欲不光是为了官能的快乐,为财富,为产业,以及希望打败并征服别人的国家,而且还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见和信仰(法爱)。这些常常导致灾难和毁灭。为全民族、事实上为全世界带来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痛苦。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有喜悦和快乐,爱欲就生起,就扎根。哪里有喜悦和快乐呢?眼、耳、鼻、舌、身、意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能对概念思想作出反应的为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和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如果面对感受,失去如实的观察。作意思维感受的可爱之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感受。如果,在你看见时,你只见到它;在你闻到时,你只闻到它;在你觉时,你只觉到它;在你知时,你只知到它,那么你将会认识到,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和你脱离了关系。见到所见之色时,禅修者只是见色,只是感受他见色,没有构想色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将会灭尽烦恼,消除欲望。

    当今,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充满欲望的世界之中,其实,很多欲望的本质就是一种对满足和快乐的追求,并为之沉迷。

    现实中人们习惯于追逐欲望,并制造出更多的欲望,以用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科技的发展,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幻想能力,并加以实现,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欲望,达到所谓的快乐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释放与满足。

    人们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己的内心,害怕、担忧种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学生在渴望着放松与游戏的时间,同时也在渴望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成人在工作的时候,一边渴望着获得更高的报酬,另一边又在渴望着可以更加轻松和容易的工作机会。

    很多人沉沦在蓬勃的欲望之中,他们想方设法去达到目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满足感和快乐的结果。

    网络的发展,更是促进了欲望的发展,在虚拟的世界中,很多人都在尝试着去做一些在现实中不可能,也不敢做的事情。

    孤独与当今这个忙碌且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但这种品味自己人生的时刻却又真实无比。

    当快速充电完成,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一个可以通话两个小时的人。

    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油然而生的孤独感更是尤为强烈。

    当现实中纠结时犹豫时,却在虚拟的世界当中寻找到了代替品:在虚拟世界中互动,去觊觎现实中不敢尝试的感情。

    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希望你知道,虚拟世界并不是孤独的避风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正在学会去品尝孤独和享受孤独,因为强大的他知道:当自己和强大的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怎么还会孤独?!

    让我们学会打开自己,照顾自己,放飞自己。花自开好,蝴蝶自来。

155章 冬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日脚初添一线长,飞花撩乱压微阳”

    寒风眷恋人间温暖

    雪花纷纷扬扬落下

    时光来到了2020年12月21日

    冬至,如期而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在古人看来

    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间点

    自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

    这是一个大吉之日

    在呼啸的冷风中

    土地里的蚯蚓也感到寒意

    蜷缩着身体取暖

    等到来年春暖花开

    依旧疏松土壤,忙碌不休

    冬至来到后,数九开始

    九与久谐音

    意为冬天漫长

    盼望春天早点降临

    冬至大如年

    此刻,回家的旅途似乎不再遥远

    亲朋好友聚在一起

    乐呵呵有说有笑

    是许多人最期盼的时刻

    纵然天气严寒,纵然景色萧索

    但冬天的霜雪

    却是将无限的生机隐藏于大地

    一点一滴孕育着春天的希望

    一年四季,日月如梭

    无论如何艰难,总有人陪你走过

    寒冷在外,温暖在心

    冰天雪地遮不住暖意融融

    春天的脚步

    最终将伴随着时光流逝

    于不经意之间,来到你我的身边

    在沉静的冬天

    叩问内心深处不绝如缕的回忆

    抖擞精神,振奋心情

    携带着最美好的期盼

    勇敢的踏上前方的征程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冬已至,春天还会远吗?

156章 “冬至”有哪些习俗

    冬至来历

    冬至在文献上记载,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据记载,周秦时代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人们是在这一天过新年的。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另外有云: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为“大吉之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又称“冬节”、“贺冬”,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拜天祭祖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九九消寒

    有一首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图片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传统饮食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他在访病施药,各处行医时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还有吃狗肉的习俗。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

    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这一天防寒保暖,同时也可以在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吃些养肝护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猪肝等。

157章最全中华礼仪用语

    来源|诗词世界(shicishijie)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敬词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

    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

    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贤,用于平辈或晚辈:

    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

    贤侄:称侄子。

    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恭贺:恭敬地祝贺;

    恭候:恭敬地等候;

    恭请:恭敬地邀请;

    恭迎:恭敬地迎接;

    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拜,用于人事往来: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辞:指与对方告辞;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识:指结识对方;

    拜托:指委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

    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奉迎:迎接;奉托:拜托。

    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敬告:告诉;敬贺:祝贺;

    敬候:等候;

    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

    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贵干:问人要做什么;

    贵庚:问人年龄;

    贵姓:问人姓氏;

    贵恙:称对方的病;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国家;

    贵校:称对方的学校。

    高,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高龄:称老人(多指60岁以上)的年龄;

    高寿:用于询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

    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

    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

    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

    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

    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

    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

    大名:称对方的名字;

    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芳,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

    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谦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贫,僧道、尼姑自谦之称:

    贫僧、贫道、贫尼。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老和尚自称老衲;

    老官员自称老臣。

158章 做人赢在和气,输在脾气,成在大气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

    前行路上布满荆棘山峦、激流险滩,只要我们不停脚步,迈步昂扬,便会抵达成功的终点。

    简言之,做人赢在和气,输在脾气,成在大气。

    01

    赢在和气

    曾国藩说:“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和气不仅指情绪平和、易近人,而且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要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

    和气是要有一颗懂得他人,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的真心,而不是事事都嘘寒问暖的假关心。

    乖气致戾,和气生祥。曾国藩管理湘军凭的是“诚”“和”,在部下面前不耍官威,不摆官架子,而是仁慈宽厚,以德治军。

    李鸿章早年是曾国藩的门生,他这样描述曾国藩的日常:当他在军营里吃饭,在其他人没到全时,总会很耐心的等待着大家。席间他都会讲个笑话给大家,大家笑的前仰后合。

    1861年,忠王李秀成率领大军逼近曾国藩大营,祁门危在旦夕,有人准备弃城叛逃,曾国藩获悉后,传令说:“贼势如此,有欲暂归着,支给三月薪水,事平仍来营无不介意。”

    面对如此行径恶劣的士兵,曾国藩并没有军法处置,而是宽以待人,理解别人的难处,他下令释放了这些士兵。听到这则号令,士兵们都感到羞愧难当,对他感恩戴德,再也不肯叛逃了。

    世人这般评价曾国藩:曾公(曾国藩)仁,人不忍欺。

    凡事都讲因果。和气待人才能得到别人和气相待。两只刺猬打架,怎能不互相伤害。

    俗语说“春风和气”,和气犹如一场贵如油的春雨,所到之处,大地复苏,春暖花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博弈下棋,不可处处针锋相对,只有和气才能赢得双方的合作共赢。和则兴,不和则败。

    02

    输在脾气

    《礼记》云,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构成了人的脾气。一旦有了脾气,不能理所当然的把他发泄出来。

    若你是对的,你不必发脾气伤己。若你是错的,你需要的不是发脾气,而是要好好反省自己。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不仅伤肺伤肝,而且也会把自己的生活弄的硝烟弥漫,一片火药味。

    坏脾气犹如山雨,阵势之大,来势之猛,难免会冲走好运,刮来砂石树枝,我们走在路上难免会被绊个趔趄。

    曾国藩早年脾气很差,他在京城当官时与很多人发生过口角摩擦,得罪了一些人。曾国藩曾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与他的同乡郑小珊、金藻发生过激烈的言语冲突。其结局是“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

    曾国藩反省一番,在日记中写道“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在京城任职期间,曾国藩还喜欢和有名的大臣们结仇,致使各位达官显贵看见他就避开他,总之不愿意和他坐在一个席位上。这让曾国藩心很是受不了,心灵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事业的发展就更受影响了。

    曾国藩回忆往事坦言:我与官场性情不投,几至到处荆棘。后来幡然醒悟,一改前程,稍觉相安。

    有的人认为自己脾性不好,以为不碍事。其实并不是不碍事,而是你的脾性左右着你的行为举止,进而又间接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脾气差的人不能克制自己,易冲动,难以跟别人谈合作,极易干出蠢事,白白耗掉时间精力和机会。

    愈是成功之人心态愈是平和,脾气也是很好的,反之,脾气差的人能力低下。

    一个人的脾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成败。

    古之项羽,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才能,但因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导致乌江自刎;刘邦则心态平和,善于用人,最终得到了天下。

    有人觉得偶尔的发一下脾气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被脾气左右你的行为,那么你将跌入情绪制造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脾气的好坏,是检验你能否成大事的重要品质。

    03

    3

    成在大气

    为人处世,须做到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该吃苦时吃苦,该享福就享福。

    犹如逆流而上产籽的鲱鱼,在激流中积蓄着力量,遇到时机懂得一跃而起,无论顺境逆境都无法阻挡前行。真君子能忍能让,大丈夫能屈能伸。

    在与太平军交战的十年中,曾国藩数次深陷绝境,三次被迫自杀,但每次自杀活过来后就精神倍增,曾国藩认为这便是能屈能伸的表现。

    公元1855年春,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湖口、九江决战。因敌军力量过于强大,几次交手后,不可一世的湘军败下阵来,队伍被打的稀巴烂。

    在这次出征中湘军伤亡惨重,船只多数被烧毁。曾国藩所乘船只也遭遇太平军围追堵截,陷入绝境。放眼望去,目之所见,皆是伤兵亡士。

    曾国藩见大势已去,看着步步逼近的太平军军,自己不希望成为俘虏,于是悲愤跳水自杀。所幸被部下其救起。历经这次劫难,曾国藩并未意志涣散、郁郁寡欢,反而更加的志气满满。

    公元1856年,曾国藩被围困南昌,太平军势如破竹,曾国藩“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后太平军因事撤兵曾国藩才逃过一劫。

    这事过后不久,曾国藩父亲去世,曾国藩奏请咸丰皇帝为父守制,被准许并收兵权。曾国藩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在信中表示“吾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尺蠖之屈,谓之求信;龙蛇之蛰,谓之存身。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不外乎能屈能伸,能伸的人很多,但是在屈辱面前能坦然面对,低下身子的人却寥寥无几。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中国的英雄是可以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的,有些时候低人一头,弯腰俯身是为了更好的抬起头。

    为人处世以让为本;待人宽一分是德,利人是利己的基石。

    对人对事和和气气,微笑待人,温文尔雅。你会发现难事变易,人生路顺畅起来;

    消减自己的脾气,遇到事情先冷静,三思而后行,待人有气度,你会发现朋友多了,条条道路向你开放;

    大气做人,胸怀像海一样浩瀚无边,忍一切不可忍,容一切不能容,能屈也能伸。

    处事平易添和气,遇事不急磨脾气,能屈能伸养大气。要想走稳人生路,和气不可忘,脾气不常有,大气不能丢。

159章 水的实相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的一句话,无为不争上善若水,大致都一个意思。老子为什么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践的话?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些大神级的人物外,保持了本命初衷的第一人,他知道人类大体的来龙去脉!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说他是个有神启的人,他说:我唯一确切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他说的是实话,他的真知是有高智慧者告诉他,而老子是知道命运真相知,只是他很难让人明白!一部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含意万千,字字珠机!圆满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六,是地球世界最圆满的经典!上善若水无为不争,其实就是弱者生存,不在私性物欲中沉沦!因为,在二元对立世界中走到高处会有各种压力或诱惑,保证正义良知爱心是很难的,在低处人之所恶,正可以温养本性初衷而成德圆道。

    12月21日冬至,开启水瓶座。

    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最爱,既不是天后赫拉,也不是他化身为公牛前去诱惑的欧罗巴公主,而是一名克里特美少年,伽倪墨得斯(加尼米德)。他化为雄鹰将这名美少年掳走,在奥林匹斯山上公然与之欢爱,引发赫拉的嫉妒并设计害死这名美少年,将之变为一只水瓶,宙斯伤心不已,将伽倪墨得斯的灵魂封印在天上,这就是水瓶座的由来。

    伽倪墨得斯是宙斯唯一的男性爱侣,但他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宙斯是如此宠爱伽倪墨得斯,为了取悦伽倪墨得斯,他亲手为美丽的少年栽种了金葡萄藤。宙斯从未把任何一名女性带到奥林匹斯山或赐予她们不朽的神性,却唯独把伽倪墨得斯带到了奥林匹斯。

    宙斯对伽倪墨得斯的宠爱引来了天后赫拉的嫉妒,赫拉将伽倪墨得斯变成了一只透明的水瓶,要他永生永世为宙斯倒水,而水瓶中倒出来的却是眼泪,众神无不为之动容,于是宙斯便将伽倪墨得斯的灵魂封印在了天上,让他成为夜空中的星星,这就是水瓶座的由来。

    冬天生辰在水瓶座的人,一般来说,内心像寒冬一样冰冷,是神秘主义者。富于研究精神,喜爱一切新奇、新鲜的事物,乐于接受新的发现,去上方得福。具有好的观察能力及建立理论的能力,常常造成哲学家、科学家或成为一位人类行为研究者[3]。

    水瓶座的人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墨染,但另一方面却又极端厌倦和别人争执。有时在要跟别人起正面冲突时,他们会装做完全听不到众多指责声音的样子,而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崇尚自由的水瓶座人,外表上呈现冷漠与热情的交替多变型态。你不会觉得他们是个完全冷漠的人,也不会认定他们是个拥有热情的人,总是感到他们的天真与世故不断地交错运作。这完全肇因于他们的多变性格。以保守性格追求自由、开放与前进,让人陷于水瓶座的温情主义的泥沼中,易如反掌。但也因为性格内、外的背道而驰,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感到模糊、缺乏方向,令人难以捉摸。

    水瓶座的人,不愿意接受情感上的丝毫束缚。你时而异想天开,幽默过人,时而又冷若冰霜,令人费解,这常常是一个不易相处的人。有优秀的推理力和求知精神,客观、冷静,善于思考,讲求科学、逻辑和概念,价值观很强。是一个只忠于自己的信念,又令人难以捉摸的星座。

    水瓶座的人善于重新组织自己的精神生活,但由于自我内在的摇摆不定,也经常会选择错误的方向。是新思想的开拓者。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水瓶星座的生活态度,但他们又会偏向顽固的一面,令周围的人难以接纳。注重个人主义的水瓶座重视私人隐私,不希望别人知道其私生活的一面,这一切一切皆由掌管水瓶座的天王星影响。自由、多变、独立的水瓶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其实他们是自我很矛盾的一类人,不单外人看他们如是,连他们自己也感受到自己的矛盾。

    当你初认识一个水瓶座的人,很容易觉得和他很容易沟通,因为水瓶座绝对是个交际之星,他喜欢和每一类人做朋友,但事实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走近之后,便可以更清楚的感受到水瓶座的阴晴不定。要和水瓶座的人做到知心朋友,相信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同时,认识你之初,在他们心中就早已为你订下了一个分数,但他们会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会表达出来。不爱受约束,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他们较着重于精神层次的提升,是很好的启发对象。

    水瓶座不喜欢受束缚,所以也不喜欢别人介入他们的私生活。他们的确是开放大胆的博爱主义者,无论男女,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朋友,但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却很少。如果给他们以完全的行动自由,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和决定,那么他们会表现出交际才能。他们是创新者,层出不穷地念头和突如其来的直觉,使他能幻想或预知未来。

    水瓶座与水有关,那它为什么不是水象星座,而是风象星座呢?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直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聚合之状,这就是一种传播,也是汇合之意。

    水的状态之中含有流动,同时也有静止状态。但风象星座就不同,风一定是处于运动状态的。

    水的流动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水往低处流动,也代表着水在滋养着万物,却默默无闻的上善姿态。

    水的源头:源自雪山峰顶,总是在海拔很高的高山顶端。这说明水的起点很高,并且是纯粹无染的物质。

    水至善,出生于高贵的雪山之巅,却甘心情愿的把自己放到最低,滋养着万物,却默默无闻。

    水是常见之物,容易被人忽略其真正价值,然而任何生命却都离不开它。

160章 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

    近日,江苏的一则弑母的新闻刺痛无数人。

    有一名17岁少年与母亲发生激烈争吵,后引发肢体冲突,将母亲杀害在家中。

    一个是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一个起早贪黑辛苦“陪读”的母亲,原本应该是母子同心共同备考的温馨画面,为什么会变成一场悲剧?

    警方通报结果显示,又是家庭教育问题造成的长期矛盾:

    通报中“不服家庭管教”6个字格外的刺眼,历年来因“不服管教”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

    每次事件发生时,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父母的深爱,会变成孩子的负担,甚至化为孩子的仇恨?

    确实难以理解,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的孩子变了。面对父母的管教,他们不再是“言听计从”,他们变得更加叛逆,甚至有如此残忍的行为。

    现在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不服管教”?

    现在孩子为什么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这让我想到了教育专家陈默的一篇文章。

    当你了解到了现在孩子的不同,你也许能找到和孩子更好的相处方式。

    01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

    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

    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

    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

    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

    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都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02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

    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

    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

    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

    “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

    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

    “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

    “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

    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

    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

    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

    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

    “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

    现在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

    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03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

    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

    “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

    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

    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

    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

    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

    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04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课堂上来接受知识,好多课都有网课,他可以在网上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

    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

    “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05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

    比如,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

    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

    “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

    “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

    “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

    “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

    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

    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06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

    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

    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

    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是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

    “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

    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制他,他就抗争。

    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

    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07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

    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

    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

    “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

    “一个。”

    “小明得了几个啊?”

    “两个。”

    “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

    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

    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很多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

    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

    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

    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

    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

    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是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161章 有家餐厅,全国人吃饭都不许付钱,只求你做一件事…

    01

    前些日子,一条微博刷屏了。

    微博内容是这样的:

    在BJ三元桥附近有一家餐厅,公开表示,为身处困境的人提供免费晚餐。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餐厅在自己的玻璃门上,贴出醒目的告示。

    大大的一张纸,几乎占了玻璃门的四分之一。

    告示虽然字数不多,却讲究又体面。

    它首先用大字提醒,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不必难堪。

    然后,用详细的语言,告诉大家怎么领取免费的饭菜。

    只要告诉店员要套餐A,找地方坐,吃完直接走就行。

    就连最后的落款,也显得人情味十足。

    这只是温馨提示,不是其他,任何进来领取套餐A的人,都不必有心理压力。

    甚至,它没有设置任何的限制,全国人都可以来用餐。

    它只是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只希望进餐的人,有能力再去帮助别人。

    有网友留言,这老板是什么人间天使,这么有格局,光看完通告就有想哭的冲动。

    有网友发问,餐厅在哪里啊。我一定要去吃一次,付双倍的钱,不能让这样的老板吃亏。

    BJ的冬天很冷,人们裹着大衣,缩着脖子,来往匆匆。

    但这一瞬间,让人感觉很暖。

    02

    今年这个冬天,真的寒彻透骨。

    有太多的人,在人前笑得没心没肺,但无人知晓,他在背后落寞流泪。

    有些公司,说不行就不行了。

    上个星期,朋友供职多年的旅游公司倒闭了。

    为了偿还公司的债务,老板把自己的房子卖掉了。

    他召集了所有员工,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分不差发完了全部工资。

    然后,他宣布公司即日起停止经营,祝大家有个好前程。

    当天傍晚,有同事偶然知道了老板卖房的消息。

    整整一个晚上,全部员工凑集了3万块钱。

    他们拿着这些钱,替老板租了套房子,提前付了一年房租。

    一天后,他们以有事为由,把老板约到出租房里。

    老板打开房门,瞬间明白了,当场落泪。

    40多岁的男人,在商海里沉浮多年,但在此刻,还是哭得像个孩子。

    总有一些人,能体会别人的疾苦。

    他们虽然知道,生活磨砺,有时候只有冷漠才能保护自己。

    但依然愿意拿出心底的那份柔软,守护他人周全。

    感谢那些恰到好处的人心。

    03

    逛知乎的时候,曾经看到网友“鱼鱼”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有天,她正在公交站台等车,无聊地玩着手机,身边人来人往。

    突然,有个女孩子凑过来,短发,戴运动帽,拍拍她的肩膀。

    女孩子热情的和她打招呼:你也在这等车啊?

    “鱼鱼”一脸懵懂,你谁啊,不会是搞传销的吧。

    还没等她回答,女孩子更热情地搂住了她的肩膀,把脸贴她的肩膀上。

    “鱼鱼”想发脾气了。

    这时,女孩她轻轻地说,“你旁边有两小偷,盯着你呢。”

    再之后,她们上了同一辆公交车。

    女孩这才郑重的提醒她:

    这边靠大学,人流量很大,有些小偷团伙专门在这蹲点,要小心哦。

    分享的最后,“鱼鱼”说,真是可爱帅气的女孩,我要是男生,一定得追你!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鱼鱼”的另一种形式的道歉。

    但这个故事,在冬日的深夜里,让人突然全身都温热起来。

    真正的内心柔软,有时候,真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

    而是经历人心险恶,依然选择相信世界的美好,然后有态度有策略的去生活。

    04

    这段时间,蛋壳公寓爆雷的消息,传遍了网络。

    蛋壳管家开始失联。

    BJ蛋壳总部,每天都挤满了,前去讨要说法的房东、租户,和员工。

    一些等不到回复的房东,开始用断电断水断网的措施,逼迫租户搬走。

    有的蛋壳租户,半夜被迫流落街头。

    有的蛋壳租户,在房东前放声大哭。

    作家柏邦妮发了一条微博。

    她想帮助被蛋壳坑害的年轻人,可以提供临时住所,有需要的姑娘可以借宿她家一个月过渡。

    蛋壳公寓出事之后,很多网友都自发组织起来。

    他们表示,可以借出一间屋子,让那些没有地方去的租户先熬过过渡期。

    柏邦妮告诉了自己房子的位置,在传媒大学附近。

    她还说,有需要的姑娘可以私信。

    是的,私信即可,不必在评论区里留言,也不必透露个人的信息。

    鲁豫《偶遇》中说:

    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

    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但这世界上,也多有不动声色的人。

    在你暂时深陷泥沼时,他仰望着星光,给你一种简单的理解和赤诚。

    有分寸感的帮助,就是在别人身处风雪中时,能为他送炭,还能体谅他的不容易。

    05

    10月22日,杭州保姆纵火事件中的林爸爸,发了一段话。

    当天,是林爸爸孩子阳阳和潼潼的生日。

    他下午赶到墓地时,发现孩子照片前,已经摆满了鲜花、照片和蛋糕。

    林爸爸对孩子说,对不起,今天我来晚了,又有老朋友来过了。

    “普通的一天,对许多关心你们的人来说,并不寻常。”

    短短的一句话,却硌得人心里好难受,也让人无限唏嘘。

    保姆纵火案整整过去三年了,每年都有人来到三个孩子的墓前。

    他们从不和林爸爸见面,却坚持一年年的来。

    他们明白,见面会让林爸爸伤怀,但一直记得这三个孩子,却会让林爸爸感受到那份温暖。

    地球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上帝想让那些,因走失或迷路的人,能重新相遇。

    春夏秋冬之所以是循环的,是因为上天想让那些身处不同时空的人,还能在四季里重逢。

    06

    其实,这个世界远比你想的要难,也远比你想的要温热。

    就像你点的外卖,店主总会写上一两句暖暖的话;

    就像你穿行在暗黑的巷子里,总有一辆车,会为你照亮前路;

    就算你跌落到人生低谷,也会有一家餐厅愿意照顾着你的尊严,关心着你的肠胃。

    近期,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期杂志封面上写着“2020年是最糟糕的一年”。

    白底黑字的2020,被画上了一个红叉。

    这个红叉标记,在该杂志封面上,只出现过四次。

    这一年,真的很难,疫情突如其来,各种意外事件接踵发生;

    这一年,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压力,都突然倍增,他们痛苦过,煎熬着,也坚持着。

    这一年,有多少无奈,有多少深夜的痛哭,有多少写了又删的朋友圈,只有自己知道。

    不知不觉中,2020只剩下不到十天。

    也许你早已经身心疲惫,但无论如何请你记住:

    这人世间很艰难,却总有柔软的人心,温情的时刻。

    是它们成为这个世界的光,支撑我们走过最难的那段路。

    万物皆有裂痕,有光就有希望。

    “愿你我大步向前,穿越狂风骤雨,洗去一身灰尘,平凡人生也能熠熠生辉。”

    来源:脆皮先生

162章 盖棺定论

    盖棺定论,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出自《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

    成语出处

    明·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

    成语辨析

    【近义词】:盖棺事定、盖棺论定

    盖棺定论”,从字面的意思其实就已经很明显了,棺是棺材的棺,指人死后盖上棺材,这个人的一生就到此为止了,在人世间所有的故事都停止了,就可以概括、总结他的一生,下一个结论。现在的意思大概是种贬义,不要对某个人盖棺定论,意思是不要片面的总结一个人,定论一个人。

    另有一说法是:

    三国志·魏志·邓艾钟会传》中记载,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分头领兵征伐西蜀,刘禅、姜维被逼投降。随后,钟会设计污蔑邓艾有反叛之心,借司马昭之令将邓艾押解回去。他因与姜维谋反,怕邓艾揭露实情,又伙同他人杀害了邓艾父子。此件冤案后经段灼上书,司马昭终于为邓艾平反。书中即提到了“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意即“使邓艾能够在盖棺之后确定封谥,死而无憾”。后来此句演变为“盖棺定论”。

163章 大多数感冒可以不治而愈

    现在人们有个头疼脑热,一般就想到医院、或者跑药店,但是事实上,人体其实具有你想像不到的强大自愈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其实就是激发和扶持人体的自愈能力,最终治好病的并不是药物,而是人们自己。感冒病菌始终在变,身体要找到有针对性的免疫物质并大zhi量复制出dao来需要一定时间,在此之前,病菌遭遇不到有效的抵抗,于是就会出现你所说的感冒好前的各种症状。等特效免疫部队开到,感冒病菌被消灭光,感冒就自然好了。所以这对身体是好事。不过要让你的免疫部队有战斗力,平时就要养好他们,饮食就要均衡合理,还要适度运动,保证睡眠和良好的心情。

    其实不光是感冒,其实人类面对的大多数病症,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一般都会情况下人体都会自动全愈。

    自愈是一种稳定和平衡的自我恢复调节机制,抑制自毁或者说抑制事物的衰减即自愈。自愈并无是万能的,每个人体质不同自愈能力也不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医学就是为了辅助机体自愈治疗疾病为目的而存在的。与此相应,抑制自毁的机制即是自愈机制。

    自愈是一种稳定和平衡的自我恢复调节机制,抑制自毁或者说抑制事物的衰减即自愈。自愈并无是万能的,每个人体质不同自愈能力也不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医学就是为了辅助机体自愈治疗疾病为目的而存在的。与此相应,抑制自毁的机制即是自愈机制。

    包括人体在内的诸多生命体,都存在一个与生俱来、自发作用的自愈系统,使其得以维持健康状态,免予在来自外界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侵害中丧失生命力。

    自愈系统是生物储存、补充和调动自愈力以维持机体健康的协同性动态系统。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级生物,自愈系统包含免疫系统、应激系统、修复系统(愈合和再生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当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产生功能性、协调性障碍或者遭遇外来因素破坏,其他子系统的代偿能力都不足以完全弥补,自愈系统所产生的自愈能力就必然会降低,从而在生物体征上显现为病态或者亚健康状态。自愈系统并非是万能的,每个人体质不同自愈能力也不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医学就是为了辅助机体自愈治疗疾病为目的而存在的。

    自愈力相对于他愈力而存在,包含三个核心属性:遗传性、非依赖性、可变性。

    遗传性:一切生物的自愈力都包含在遗传信息当中,通过遗传来获得;

    非依赖性:自愈力发生作用的时候,除维持生命的起码要素外,生物可以不依赖其他任何外在的条件;

    可变性:自愈力的强弱受生物自身生命指征强弱的直接影响,同时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物质交换状况的影响,可以向正反两个方向变化。

    自愈力的理解

    病毒产生抗药性,在抗生素的轮番攻击当中存活下来,是最低水平自愈力的典型表现;人类通过显著增强干细胞功能,进而依靠来自自身的杀灭肿瘤细胞能力实现康复,它是高水平自愈力的典型表现……

    对于人类而言,自愈力来自于人体的自愈系统,它的内涵中除了通常所说的针对致病微生物的免疫能力外,还有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能力、应激能力,具体包含了断裂骨骼的接续、粘膜的自行修复或再生、皮肤和肌肉以及软组织愈合、通过免疫系统杀灭肿瘤和侵入人体的微生物、通过减食和停止进食的方式恢复消化道机能、通过发热的物理方式辅助杀灭致病微生物等等诸多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呕吐、腹泻和咳嗽等也是自愈力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传统中医称自愈力为“真气”、“元气”、“正气”、“肾气”、“阳气”等,称致病力为“邪气”、“阴气”、“瘴气”等等,认为“邪不压正”、“正气充盈,百病不侵”,就是这个道理。

    在后天条件下,人类可以通过调节生存环境、实现饮食的生理平衡、适当运动以及接受低于致病量的微生物刺激获得免疫力、激活骨髓造血干细胞等办法来巩固和提高自愈力。

    现代人普遍工作和生活在压力巨大的环境里,思想焦虑、肢体疲劳,膳食结构不合理,不断受到噪音、辐射、空气污染以及饮食污染的侵害,再加上吸烟、酗酒和不当用药等因素,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患病几率越来越高,罹患恶性疾病的人数节节攀升,巩固和提高自愈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严重问题。

164章 HLBE的温度

    HLBE全年平均温度是3度到-6摄氏度。

    为什么这个平均温度区间还这么大呢?因为HLBE面积比较大。

    HLBE大兴安岭南部的ARQ、扎兰屯、莫旗的全年平均温度是9到10摄氏度。

    HLBE北部的根河、鄂温克、鄂伦春、扎赉诺尔的全年平均温度是-9到-11摄氏度。

    (HLBE市,是NMG自治区地级市。HLBE市地处NMG自治区东北部,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HLJ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5.277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21.4%,占中国版图的1/40,相当于SD省与江苏省两省面积之和。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33.32公里的边境线,其中中俄边界1051.08公里,中蒙边界682.24公里。HLBE市拥有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构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针对近日出现-43.6℃的极寒天气,HLBE市气象台台长介绍,12月13日至12月14日降温过程,HLBE全市出现极寒天气过程,平均气温为-24.4℃。据统计,全市224个气象监测站中最低气温低于-30℃有117站,低于-40℃有16站。最低气温出现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最低气温为-44.2℃,出现在14日早晨。

    12月11日至12月15日,全市各站平均气温在-30.7~-16.6℃之间,全市平均气温为-23.1℃。与常年比:全市平均气温偏低2.6℃;与去年比:全市平均气温偏低6℃。

    从数据统计来看,这几天气温虽然低于历史同期水平,但极端性并不太强。从HLBE近年气温统计来看,出现-40℃的低温在这个季节也很平常,特别是在HLBE北部根河市一带,12月和来年1月出现-40℃的天气比较常见。

    中国冷极地标,这个称号和地标是怎么来的?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最低气温零下58度,央视来这里亲自测量温度,就叫中国的冷极村,一个温度计堆着雪,显示的是最低气温。听到这个温度,记者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只是把上衣和棉袄包得紧紧的,心里想:“太可怕了。”

    中国冷极村位于HLBE根河市金河林业局金林林场。南距根河市53公里,北距金河林业局31公里,距冷集13公里。是距离冷极点最近的村庄。地处NMG大兴安岭腹地,冬季寒冷(零下35度以上)又漫长(长达6个月),夏季温暖(零下30度左右)而短暂(植物生长期只有3个多月)这里的地形从西南向东北缓坡,海拔830米至1340米。

    来到冷极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堆刻有零下58度问候的雪。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院子,其设施颇具森林生活特色。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红灯笼,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为了抵御严寒,房间里有热火墙,耐热火。

    冷极村不大,排得整整齐齐的只有十几户人家。外面的寒冷使这里的人基本上呆在温暖的房间里。它们的内部有什么独特之处?他们有自己的法宝和御寒武器,最典型的就是靠火墙。火墙中间是空的,所以前墙是在炉子下面烧煤加热的,整个房子都是加热的。

165章 弓

    弓是古代兵器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抑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

    1963年,山西峙峪遗址发现二万八千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燧石镞头。用很薄的长形石片制成,尖锐周正,已具备镞头的形式。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

    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射”作为一种技艺是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为礼节。哪家生个男孩,门口便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养繇基”的小将,自幼习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发百中,被人们称为“神箭养叔。”汉代时,制作弓箭更加利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不仅弓力强劲而且装饰有铜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观。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弓箭战斗场面。《前汉演义》中描述,汉文帝时,周亚夫迎战吴楚兵“前驱发出弓弩手,连环迭射,后队发出刀牌手,严密加防”。又有:敌兵“群镞齐飞,争注汉军”;汉高祖“冒矢督战,毫无惧色”。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使匈奴不敢进犯。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弓四射,箭如飞蝗”之说。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遥见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急忙张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静卧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大,众人皆传李广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

    射箭虽然讲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条件。古时弓力以斤为单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1]考古证实明朝一斤约合今591克。军中标配弓箭合当今60千克,体弱者也用合今30千克弓,强健者能开七十多公斤的强弓,更有高者统称“虎力”。所有上述弓箭在战场上都有所应用,但只有强弓才能穿透各种铠甲和盾牌杀伤敌人,不过如果体弱者能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也能出奇制胜。

    传奇和小说有以“石”为弓箭计算单位的(1石=94斤)。三国时,有名的蜀将黄忠虽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国点将,欲破魏国名将张郃。军师诸葛亮认为只有张飞能抵过张郃。黄忠则曰:“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郃匹夫耶?”说着取下架上大刀,抡动如飞,壁上的硬弓连拽折两张,可谓“老当益壮”。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唐宋以后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练习张弓的臂力,所以练习用的是“大弓”和“长弓”。明朝特别重视弓的选材与制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别来自许多地方。

    中古时期研发出多种类型的弓,包括短弓、复合弓、长弓。短弓长三到四英尺,比较容易制造和使用,应用范围最广也最为常见。它具有中等的程射、威力和确准度,而且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与训练才能有效使用。

    复合弓是源自于亚洲的武器,以混合的木材或骨头构成的细长片制造。这种层压物可以制造出极具威力的弓。比较短的复合弓最适合作为马骑弓兵的武器。复合弓的变形是在制造的时候,让它的两端往前弯曲(以蒸气处理和用力挽拉此层压物),这种后弯的弓可产生更大的力量,并需要高度的体力和技术操作。

    长弓源于威尔士,后来传到英格兰,长六英尺,由一整块的木头(通常是紫杉木)来制造。弓长为配合三英尺(等于一码,码是用来计算衣料的单位。)长的箭而设。对付步兵时,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紧就可以刺穿他们所穿的皮制护甲;在对付装甲士兵时,则须用力拉紧即可刺穿步兵或骑兵的装甲。以长弓来作射击,需要充足的训练和练习。一个有经验的长弓兵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六次高命中率的射击。长弓具有长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中古时代的战场上,大批有经验的长弓兵往往为敌人带来极大的杀伤力。他们可以向个别的目标作射击,或是对一个特定的区域作密集的射击。

    英国人会在英国各地举行箭术比赛,以鼓励习用长弓。在礼拜天,除了射箭以外,其它所有运动都被禁止,如此一来便能产生并征募大批有经验的长弓手。每一个英国的郡都需要依法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长弓手。这项募兵行动通常不乏应征者,因为当兵的薪俸会比其它工作来得高。

    制作过程

    制英长弓法

    长弓一般长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齐眉,个别的长达1.8—2米,比欧洲常见的4尺弓要长。这是单体弓增强威力的必然选择。为了追求较强的弹力,就必须使用坚硬的材质,不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长一些。相比之下,天朝上邦的复合弓由于采用了木、角、筋等复合材料增强弹性,因而不需要那么长。弓背由一条完整的木材弯制而成,长弓的强劲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制作,坚硬而有弹性。原料出自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提尔(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岛(Crete,属希腊)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亚(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国国王为此设置了特别关税——每进口一桶欧洲大陆产的葡萄酒,都必须缴纳几条紫杉木坯材。不列颠岛上并非不出产优质紫杉,但数量稀少,被老谋深算的英国佬当作战略资源储备严加管理,不准动用。当黑太子远征西班牙、用长弓打败了当地原始的投枪时,卡斯蒂里亚人竟迁怒于树木,立法严令铲除所有的紫杉。榆木(Elm)、白蜡木(Ash)、橡木(Oak)等坚硬的材质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总归要差一些。选料十分仔细。制作要严谨,但并不复杂,技艺高超的制弓师傅2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好一张弓。

    我们可以试着依古法自己制作一张长弓。原料要选树干中部笔直的部分,纹理均匀,没有或尽量少木节。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1.5英寸(约4厘米)见方、长度与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从横截面看,要取偏中间的部分,一半为木心,一半为边材。木心相对柔软而耐压缩,放在内侧,坚硬抗拉的边材则作外侧。这可以通过观察横截面的木纹来判断,相对稀疏的一侧是外侧。通过切削木心一侧,把材料修整成中间厚、两头略薄,然后再由两个侧面将两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担。两端再进一步用刨子将横截面修整成八边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两端对称、厚薄一致,才能发力均匀。削出形状后,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查弓的各段弹性是否均匀。由于天然生长的木质很难完全均匀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软一些,仅仅外形均匀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过观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调整好了,就可以在两端2英寸(5厘米)处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侧深一些,内侧略浅。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弯它。长弓呈简单的圆弧型,没有天朝角弓反弯的复杂形状。英国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样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刚才那一阵忙活就白折腾了。弯曲的过程叫做“驯弓”,就是让弓背逐步适应弯曲。做这事需要一个专门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制成,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约3.8厘米)的等距离刻8—10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7.5英寸(约20厘米)。在弓背松弛状态将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这是,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3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一英寸。当达到弓手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

    满弓开度指弓手所能拉开的最大开度,相当于手臂平伸出去时由掌心到胸前的距离。这时,卸去托架,给弓背刷上几层亚麻籽油作为防潮保护层。油干了,便可以挂弦。弓弦是用羊肠或筋鞣制而成的,弹性和韧性都很好。挂弦时的固定开度掌握在弓弦与弓背中心的距离达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术中的术语,相当于握紧拳头再竖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约15厘米。绑扎弓弦时,要打成专门的“射手结”,以免滑脱。8字形的结扣简单但管用,越拉越紧。弓做成了,可以用挂砝码的办法测一下弹性系数,越硬的弓射程越远,但也需要越强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开吗?一般的长弓拉个满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强的达到80公斤。制作工艺如此简单,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长弓便可以作为制式武器批量生产,而不需像佩剑、铠甲一样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制作,而不依赖专门的设备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产则需要多个工种的熟练配合以及复杂的设备。

    箭分多种,长约90厘米,头固然是铁的,箭杆比较粗,必须要直,才能平稳飞行。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柳木等较轻材质制作的叫飞箭,射程较远;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虽然因自重较大而射程较近,但近距离的穿透力更强,与穿甲弹好有一比。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仅用胶水固定,还要绑扎牢固,以免快速飞行中脱落。通常24支箭绑成一捆,算一个基数吧。学着做弓箭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拿出去乱射。

    中国古代制弓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因为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自火器问世之后,弓箭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之长而继续服役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时至今日,我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风姿。

    弓

    自商周以来,弓始终是主要的射远兵器,所以它的制作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到了春秋,弓的制作工艺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其质量大为提高。各国都用它装备部队,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战争之中。从《考工记·弓人》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有了比较科学的制弓规范。其制作,首重选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种,称之为“六材”:“干、角、筋、胶、丝、漆”。“六材”的功用分别是“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对六材的选用标准很严格且分成等级,如弓干,“凡取干之道七”,其中以柘木为员上乘,以竹材为最次。一张良弓一般要历经两三年才能制成,如此制作出来的弓已是非常成熟的复合弓,弹力大,经久耐用,文献中通常称为“角弓”。有关春秋时期古弓实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曾多有出土,它们基本上能印证《考工记》等古籍的记载。

    弓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之为牛戴牛)。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博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人。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腔)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而且要求择漆须色清。

    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由于这个时期世界各地使用弓的材质差异,以使用单体弓为主的地区和已广泛使用复合弓的地区在拉弓的方式上产生了极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胡法),和中国式(汉法)。由于欧洲单体弓弹性差,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之比低,因此弓长较长,而中国的复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比甚高,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将积压手指。所以中国拉弓法用一个拇指(带指环保护)拉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而欧洲单体弓由于角度较大,则可以用多个手指拉弓。而且使用指环作为保护是使用复合弓的标志之一,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环是在商朝的好妇墓遗迹中出土,诗经中也有大量记载。

    日本和弓制法

    日式和弓特殊的竹木层压是其与国内复合弓或英国长弓都不同的部分。其形制殊异,工序亦不同。

    1.备竹材

    竹材须选用三年生的毛竹(或名楠竹,日本称真竹)。根据生长不同竹材分为“芽竹”(朝南一面,生长旺盛,纤维疏松)和“胁竹”(朝北一面,纤维紧实)。制作时“芽竹”,“胁竹”各取一面,保证最终成品受力均匀。

    2.制竹芯

    竹芯用胁竹。用刨刨去竹皮和部分竹肉,最终成品是一片平的竹板。现代多用木工用机械刨完成。完成后烤焦一面以备粘接。

    3.备侧木

    侧木用“栌”,一种家具常用的硬木。长弓常用的其他木材如橡木,紫杉,白蜡木等亦合用。将准备用作侧木的木料切成一厘米见方的木线备用。

    4.粘竹芯

    按照侧木-竹芯*5-侧木的顺序安置木竹,用胶粘紧。传统用兽皮和鱼鳔胶,现代多用环氧树脂。成型后刨去高出木线的竹材。

    5.制外竹/内竹

    外竹和内竹用芽竹,竹肉一侧用刨刮平,两侧削至与弓身同宽备用。

    6.备关板

    选取硬木小料制作关板,上关板大,下关板小。关板的装饰作用大于性能作用,形制美观的硬木,如檀木,桃木,鸡腿木等都合用。

    7.制弓形

    按照外竹-竹芯-内竹的顺序布置竹层,关板在内竹两侧,认准上下端。层之间上胶。古代用兽皮和鱼鳔胶,今用环氧树脂。

    准备好之后用两层竹(行话称“当竹”)包裹弓两侧用麻绳(藤亦可)缠紧,按照和弓弯曲的形制用竹楔改变弓形。这一步不改变弓形当作英式长弓的变形亦无不可。现代可用线切割制作形状模板压制成弓。

    8.粗削关板

    胶水干后取下麻绳,锯掉关板长出弓身的部分,并将其削平,以挂弦之后弓弦能平贴在关板上为宜。

    9.训弓和调整

    在弓上装一种粗弦(日语称しない,一种直径半公分粗的弦),用“张台”(事先刻画好和弓弓形的木块,算是一种模板)调整弓的形状,对弯曲不良处进行切削。

    10.切削

    将弓两侧向内切削,这一步成为“荒村”。随着将来射箭的磨损偶尔也需要切削调整,称为“小村”或“射手村”

    11.装饰

    在“切诘”处缠线,把手处缠皮,缠上”矢折藤“,涂漆。[2]

    使用和保养编辑

    毋庸讳言,弓是一种武器。“佳兵者,不祥之器也。”在弓的使用和保养中,更要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上弦

    为了保存弓力,平时不用时弓应下弦。所以每次使用前都应上弦。

    上弦时将弓片夹在两腿之间,一侧弓梢抵在脚面上,弓把抵在另一侧膝关节下,将弦耳套入下侧弓梢,一手持上侧弓梢,一手持弦耳,持弓梢手用力一拉,套弦到位即可。此法人称“怀中抱月”,对弓力不强的弓都可用。

    对弓力强劲,或形制精细者,宜用上弦绳。购买的上弦绳通常附有说明书,请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开弓

    当今流行的射箭法有地中海式和中国式两种,两者都是历史悠久,经受相当多实战和竞技检验的操作方法。新手宜采用地中海射法。

    如右图所示,地中海射法又称三指射法,由于在欧洲大陆流行而得名。要领为:

    将箭尾卡在弦上(没有箭尾的箭地中海射法容易打空)

    箭搭在弓的左侧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钩住弦后拉,箭用食指和中指固定。拇指小指微微屈曲。

    将弓弦拉到脸颊位置。这步称为靠位,因为弓通常只有一个瞄准点,所以固定的姿势对命中目标尤为重要。具体拉到脸颊的哪个位置因人而异,但是一旦形成某个姿势,就要记忆,以便下次再做。这步最好寻求专业的教学,养成了错误的射箭习惯不仅影响命中率,更影响弓的寿命和身体健康。

    瞄准,果断撒放。撒放注意一个“撒”的动作,拉弓的手不能向后甩。

    下弦

    下弦用上弦的相反方式即可。

    保养

    弓箭射法

    所有弓都要注意水平放置,不可由于重力使弓片改变形状。如果购买弓的目的不是装饰,不要挂在墙上,挂墙对弓形损伤很大。

    有木制结构的弓要注意保存点应当阴凉,通风,干燥。用胶的弓比不用胶的弓对温度更敏感,应当避免直射阳光。

    绝对禁止不上箭开弓,或曰空放。任何正常的弓空放一次就足以造成整体损坏。

    弓和箭是武器,不是玩具。不要将弓或箭借给不能驾驭的人(其中包括不懂射箭技艺的人,和懂得射箭技艺但拉力不足的人)玩弄。尤其不要借给儿童。任何由购买和使用弓箭造成的后果都应当由购买者,或说拥有着承担,借给他人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

    靶场规则

    作为一种射击用具,箭馆通常有类似射击场的靶场规则。现摘录如下:

    除非站在起射线上,射手不管搭箭与否,都不可以举弓或拉弓。

    搭箭前,射手应先确定靶前、靶后及靶四周没有人。

    检查器材等设备是否良好有无异常。

    使用场馆公用器材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弓箭器材,以免发生意外及运动伤害。

    绝对不向空中射箭,也不可将箭头、箭杆指向他人。

    靶道上必需清除所有地面及半空中的障碍物。

    发射时应向自己的靶面或标的,禁止跨道射向他人靶面。

    拔箭小心拔箭,不要伤到其他的人。

    禁止手中握箭,跑步、追逐或嬉闹。

    循序渐进,在技术和动作没有稳定前,不要勉强射远距离。

    发生意外或运动伤害时,应立即通知场馆工作人员或教练处理。

    统一发射、同一取箭。

    使用技巧

    1、精确度: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地中海式射法的箭头搭在持弓手的外侧而中国式射法的箭头却搭在持弓手的内侧,难道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原因就是拉弦手指尖的朝向是和搭箭手方向是一致的。因为人再怎么训练也无法避免放弦时弓弦的回弹速度远高于手指伸直的速度,所以会产生侧滑滚动。古代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样搭箭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精确度。侧滑的方向就是指尖的方向,这样射出去的箭并不是你瞄准时以箭杆为膛线的飞行轨迹。也就是说拉弦手指的数量越多对侧滑的干扰越大。地中海3个手指的长度都不一样,那它的干扰肯定是最大、最不稳定的。中国式只用大拇指撒放,不如地中海式精确度高(具体可见我国著名选手徐开才访谈录,徐开才早期采用中国式撒放,当时是国内最顶级运动员,后来国家射箭队引入地中海式,徐老就发现地中海式更加精确,并在60年代打破世界纪录)。西方弓箭手打仗时会带上皮手套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中国式射法的搭箭手其实就是持弓手的大拇指,在打仗时其实这只手指也带有扳指(15世纪后出现筒状的),这样的意义就在于能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和初速(骨质、石质扳指肯定要比皮革手套光滑)。

    2、稳定性:现代弓箭之所以用地中海是因为3指的受力面大、容易上手、有箭台、碳素箭杆尾部有“弦卡”。传统弓无箭台、传统箭无“弦卡”。用地中海更适用于精确打击(骑兵战场上运动射除外)。用过传统箭(竹杆或木杆,尾部只有凹槽无“弦卡”)的朋友应该有过这种体会:每次射出的箭非常的不稳定,尾部凹槽越浅越不稳定。甚至会出现放弦后箭直接就掉在地上的情况。这是因为用地中海射法的手指其实只是起到拉弦作用,并不会因手夹箭杆对箭造成物理扰动。所以射出的一霎那有很大的几率是把箭“打”出去的而不是“推”出去。因为在箭尾和弓弦之间有“缝隙”,对扰动产生缓冲。中国式射法掌握以后就算尾部无凹槽也会是100%成功射出。因为中国式射法并不是人们想像的只用大拇指拉弓弦,而是用大拇指第一个关节(从指尖算起)和食指第三个关节夹住了箭尾前方1.5---2厘米处,用箭尾、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共同承担了弓弦的压力。很多朋友说没有扳指根本射不了中国式,其实不是的。我不拿箭直接空手去拉40磅的弓都觉得受不了,而我拿上箭杆能空手拉开70磅的弓。原因就在于箭尾被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夹得很紧,把压力主要分配给了箭杆。那么中国式射法就属于“无缝”射击,稳定性自然高。

    演变编辑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约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弓

    单纯的弓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演变

    [中国弓]

    汉弓形制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长弓]

    英国长弓形制

    中世纪英国弓箭。英国13世纪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并对弓具进行改迸,逐渐用长弓取代十字弓。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最好的紫杉木并不产于英国,而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长弓的长度为6英尺,箭长3英尺。弓身的中间用手握住的地方为1_5英寸宽,往两端方向逐渐变细。弓的两端用角料镶包。弓架的前部为圆形,后面是平的。长弓射程是十字弓的两倍(最远达400码,有效射程接近250码),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每分钟可发10至12箭)。在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它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长弓的不足之处是弓过硬,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长期训练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已知最早的反曲弓,也是已知最早的多种材料复合弓(筋、角、木),现存实物及古壁画,至少在拉美西斯一世时期就是如此(前2900S),比我国同类设计早2000年。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圆木条制成。长度5一5_5英尺,中间粗两端逐渐细尖。也有复合材料制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条牛筋,用棕悯树皮将各种复合件紧缠在木弓上。复合弓力量大,射程远,但不易拉开。箭杆长度22一34英寸不等。箭杆材料有木棍、芦苇等,金属箭头,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亚述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使用也少。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后被雕成鸭首),节纽附近刻有沟槽,用以挂弓弦。弓的携带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内亚述人的箭杆直细,大约用芦苇或轻质木材制成。箭头用青铜或铁制造。箭头菱形,扁平。箭头中夹带一条隆起的线以增加强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箭尾有两道羽翅,末端有沟槽以便于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现已发掘出的考古材料中,发现过印度河文明时期(约公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铜箭头。碍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种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经》的《箭喻经》中有详细记载:弓的材料为朽、桑、概。角,扎弓的材料为牛筋、樟鹿筋_丝、弓弦为筋、丝、丝宁、麻;箭缠为牛筋、樟鹿筋_丝;箭羽为飘鸿毛、雕弩毛、鹤毛;箭髓为孕辣矛、镀刀;弓色为黑、自、赤、黄。据史料记载,波斯国王抗击亚力山大入侵时(约公元前七世纪)。印废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时需将一端撑在地上,左脚蹬男,双手拉弘。箭有三库比铸(肘)长。这种弓箭穿透力大,当时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另据《政事论》记载,新孔雀王朝时期弓的名字有:邀罗摩邀、桥檀陀、特鲁那等。它们用棕搁、竹子、木材或兽角制作。弓弦用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拟及羊肠制作。箭有竹箭、木箭、铁箭。箭矢用铁、骨、木制成,具有穿制、切割、撞击等作用。

    [铁胎弓]

    古时弓的一种,以铁为模具(胎实为模具之意,讹传为以铁做弓,大误),用生物胶将竹丝一层层的粘合。工艺复杂,但是材料成本不高,威力可以与角弓相媲美。

    [弹弓]

    发射弹丸的弓。弹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现,原为打猎工具,后也用于作战格斗。明清两代军中,也有身怀弹弓做为暗器的。弹弓弹力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内衬牛角,强弓内衬钢片,以增加弹力。弓弦丝制,也有用牛筋劈丝,混合人发、杂丝编成。强弓需四个力才能晚开。普通弓为两个半力。强弓射出弹丸,着人即毙命。弓长约十八拳,如拳宽2寸,则弓长3.6尺。一般弹丸用粘土和胶团制成,晒至极干,即可使用,也有钢铁弹丸。

    弩

    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茬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渐被淘汰,但是因其无声等特点仍然在特警和部队中占有一席之地。

    [十字弓]

    是中国弩弓在西方的称呼。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就已使用弩,著名的庞涓所率大军就是中了孙膑的弩阵埋伏全军覆没。将十字弓威名远播于西方世界的是欧洲十字军战士。在十字军东征的两个多世纪,最重要的兵器改进就是十字弓。十字弓算得上是欧洲中世纪最有效的骑士杀手。与普通弓相比,十字弓使用简单而成本低廉,杀伤力却大增,它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大,在流行欧洲大陆前期,使骑士的锁子甲几乎完全失效,促进了硬盔甲的发展。十字弓手还可从城墙、灌木丛或是其它掩体后,发动远距攻击和偷袭,有的西方考古学家因此将狙击手的起源推前了几百年。

    有了十字弓,一个农夫仅需几小时练习就能杀死一名身披重甲的骑士,这对从7岁就开始受训、经过14年磨练才能获得封衔的骑士有失公平,因此,欧洲骑士团多次要求教会禁止使用这种武器。

    [中国弩]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汉代幽瑰腰形弩。连弩、床弩。弩的基本结构由弩弓、弦、弩臂、弩机四大部分组成,弩弓弦与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强劲。弩臂由坚硬木料制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间有纵糟,放置箭矢,后部装置弩机。弩饥是发射的控制机构,一殿由歼、悬刀、牛三部分构成。牙,又称机钩,据《释名_释兵》:“钩弦者日牙“,用来钩张弩弦。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牛,又称垫机。在张弩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发弩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弩弦突然驰开,把弩箭发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用来瞄准,弩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如战国时期分夹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杆弩、竹杆警。大竹杆弩、伏远弩等。

    [臂张弩]

    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

    [蹶张弩]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

    [腰开弩]

    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连弩]

    通过机械机构,自动装填射击的弩。约出现于战国末期。《墨子_备高临》篇记载,为专门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连弩用的矢“长十尺“,用绳子拴住箭尾,射出后,可以用镀护收回来。这种重型缉弩,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军的守城战具。

    《六稻_虎稻_军用篇》提到了组织一支一万人的大兵团所需要的各式连弩。名目方面有所谓“武翼大橹矛戟扶胥”(大型双轮弩车,由一支二十五人的步兵部队伴随作战。),”提翼小橹扶胥“(独轮小型弩车,由两三人伴随作战)”大黄参连弩大扶胥“(携带战旗的连弩车,由二十五人伴随作战)”矛戟小橹“(守营战具,自带连弩,在营垒内配合绳索,拒马等障碍物使用,由射手和近战步兵负责)。从名目,形制,配发数量等情况来看,这类攻城连弩器械在古代的战术地位类似当今的重机枪和重型火炮,部队以这些重型装备为中心组成有组织的战阵,其他步兵部队配合战阵进退。除此类重型器械外,一支一万人的部队还配”强弩六千“,组成强大的射击火力。

    汉以后,连弩有了改进,诸葛亮创造“了“一臂十矢俱发“的元戎连弩。《清异录》记载,晋朝时,有一种称做“急龙车“的连弩“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能随步兵作战的小型连弩早已有之,然而为了自动机构可靠,这种弩的张力不能设计得很大。实际上更多流行于民间用作防身护院而非军用。“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1]但是在反应明朝抗倭的画卷上,依然可以在明军的战舰上看到大型连弩的身影。

    [背弩]

    一种暗发弩,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弩弓平缚于背上,用绳两条,分套于两后,另一条绳索从弩机连于腰上,弩背之出口处向上。临阵时贯矢于弩,扣弦于弩机之上。发射时,弩腰低头,将系于腰间之绳向下拉引,触发弩机,箭从颈后射出。弓长约8寸,箭长2寸左右。宋朝军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种暗发弩。较小,装置在马蹬之了,用脚踏发。弩背上有一条绳,系于马踏蹬下,再以两绳分系于弓渊之上,一端缚于马蹬之耳环上,弩口向前,弩机在后,弩机之上用绳缚住,另一端缚在骑者的脚腔上。在作战中需要发射时,用脚一蹬,则绳牵释机,箭即从脚下射出,可射伤敌人马。

    [袖炮]

    一种暗发弩。形式与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装有机关,藏于大袖之中,用时拨机发百击敌。

    [伏弩]

    古代预设待敌触发的弩,又称耕戈,窝弩。伏弩与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触发装置。放置时,扣弦张弩,置于敌人必经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饰,弩机拨机上拴一长线,其另端拴在路另侧的短木桩上,长线横悬在路面上,当敌人通过时,脚触长线,牵动拨机,发弩杀敌。由火药驱动的地雷和定时炸弹发明后,窝弓的军事作用变得有限,然而民间用窝弓药箭猎杀大型动物,天工开物记载“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大型弹射器械

    很多大型弹射器械的原理都和弓有关,可以视作普通弓的放大版本。这种大型弓弩通常用作攻城和守城,部分也随战车作战。

    [转射机]

    一种装置在要塞、城堡、坞台、敌楼上面,可以环转射击的大型弩。《墨子_备穴》记载,这种弩装在弩床上,埋于地下(或城蝶上),“机长六尺“,可以环转发射弩箭。居延甲渠锌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关三处遗址中出土的这种遗物,由上下两横坊间竖装二立坊构成。形似Ⅱ状,中心有圆轴,上开一内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转,转射角达120度。将它砌在坞顶的蝶上,把弩承装其间,则可以向外左有旋转发射。而敌方的箭难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类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三弓床弩

    装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现于北宋。弩弓极为强劲有力,利用轮铀、绞索绞动张弓,弩身安装在木架上以增加稳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达500、r1000步。《武经总要》载,北宋军队床弩主要有6种: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150步;小合蝉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张发,发小凿头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张发,发一枪三剑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00步。这些大型床弩,多用于攻守战中。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腊一种带有机架的箭弩。自重约1_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长为44一185厘米,通常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腊一种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动装好新箭的机械装置。

    [弩机]

    古罗马发射标枪的大型弩。这种弩带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发射2米长的标枪,威力很大。

    传说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山海经》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淮南子本经训》

    于是后羿便引射日弓,发补天箭,一鼓作气,凡九箭,射九日。天下因此而安。

    神臂弓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单兵武器的颠峰,它用坚韧的山桑木为弩弓,又用坚实的檀木作弩身,麻为弦,轻巧坚劲,史书记载——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但历代学者均对神臂弓的威力表示怀疑,因为从史书记载看神臂弓只是一种踏张弩,如此大的威力难以想象,小弟多方查证认为神臂弓上装有巧妙的机关,这些机关是神臂弓威力的根本保证。神臂弓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可见神臂弓在370余米的射程上仍具有惊人的穿透力。而历代学者正是对此深表怀疑,其实神臂弓上是装有机关的,只是久已失传,〈永乐大典〉上就记载着神臂弓的机关图样,后〈永乐大典〉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神臂弓自此彻底失传。清代学者纪晓岚曾亲自见到了这些图样,曾想依此重新制造神臂弓,但可惜《永乐大典》上的图样只是神臂弓的单个零件图样,没有组合图,以纪学士之聪明竟不能明白神臂弓机关的各个部件需如何组装,该事见于《阅微草堂笔记》。请看《阅微草堂笔记》“宋代有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亦曰克敌弓,洪容斋试词科,有《克敌弓铭》是也.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元世祖灭宋,得其式,曾用以制胜.至明乃不得其传,惟《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然其机轮一事一图,但有短长宽窄之度与其牝牡凸凹之形,无一全图.余与邹念乔侍郎穷数日之力,审谛逗合,讫无端绪.余欲钩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先师刘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国谓之东来法.今从学算,反秘密不肯尽言.此弩既相传利器,安知不阴图以去,而以不解谢我乎《永乐大典》贮在翰苑,未必后来无解者,何必求之于异国“余与念乔乃止.“维此老成,瞻言百里“.信乎所见者大也.”通过此文,我们可以明白神臂弓可能运用了类似机轮齿轮之类的零件。如果以为神臂弓就是一种踏张弩,试问同时期的宋代强弩那一种又有如此威力?宋代军法对神臂弓的保密工作要求如此之严只能说明神臂弓有着极巧妙的机关,这些机关才是神臂弓威力的根本原因,而且中国古代有着巧妙的机关技术,如巧妙的地动仪浑天仪等,以此技术为基础,神臂弓的机关技术是可能的。

    丸木弓

    弥生时代(公元前5世纪)开始创立丸木弓,作为武器使用丸木弓,是日本和弓之一。丸木弓是早期和弓的雏形他吸收了汉弓的特点和曲线。因其射杀力量大,中箭人异常痛苦,如古代接受木丸刑法,所以有些地区也称作木丸弓。《后汉书·东夷列传》简要提到了当时日本”兵有矛、楯、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地有铜铁、唯用鹿格为矛以战斗、摩砺青石以作弓矢“《三国志·魏书·倭人传》第一次描述了和弓”短下长上“的特点。《晋书》首次提到日本有铁质箭镞,其余描述与之前朝代皆类似。

    坂东武士全部配备丸木弓,也因此平安时代中后期和镰仓时代,有”坂东武士天下无敌”的说法。木丸弓主要适合两军对垒时和城堡防守时作战,当箭簇射光后敌军已经接近弓箭手,弓箭手会卸下弓弦将铁制枪头插入弓的一端,作为长枪兵作战。木丸弓因为本身为单体弓制作而成,其结实耐用,每月养护费用是购买弓时总价格的0.08%到0.16%,也是保养费用最低的弓。平均使用年限为35年。弓衰变为每年0.031公斤。弓形角度形变为每年0.88度。是日本初中,高中,大学体育课和弓道社团的必用弓。木丸弓年产量为55万张。除了日本本国消费外,木丸弓因其经久耐用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和弓,占和弓出口总量的93%。木丸弓的制作手艺也成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制和部件

    成熟的和弓有以下部件

    弭(弓梢)

    和弓形制

    和弓形制

    《尔雅》:“弓无缘者谓之弭。”《释名·释兵》:“弓……末曰萧,言萧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仪礼·既夕礼》:“有弭饰焉。”郑玄注:“弓无缘者谓之弭,弭以骨角为饰。”《左传·熹公二十三年》:“其左执鞭弭。”杜预注:“弭,弓末无缘者。”孔颖达疏引李巡曰:“骨饰两头曰弓,不以骨饰两头曰弭。”又引孙炎曰:“缘谓缴束而漆之,弭谓不以缴束骨饰两头者也。”孔颖达按:“二说虽反,俱以弭为弓末也。”《说文·弓部》:“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玉篇·弓部》:“弭弓无缘也。”

    关板

    和弓采用竹木层压形制,内侧竹层比中间和外侧竹层短,弥补这一层长度差距的小段木料称为“关板”,上端称“上关板”,下端称“下关板”。这一小段通常只有10厘米左右,主要是装饰作用,对性能影响不大。

    切诘

    “关板”和竹层的分界处称为“切诘”,通常缠藤保护,称为“切诘藤”。

    矢摺籐

    握把正上的保护藤,按形制有“一文字”、“面取籐”、“平籐”、“奴籐”、“杉成”等名目。在弓和箭相互摩擦时对弓体提供保护。

    握把

    和弓握把在弓从下往上三分之一处。通常用鹿皮包裹。

    竹节

    和弓有复杂的反曲形制,从上到下有

    弭冠节(はずかむりぶし)

    挂节(かけぶし)

    鸟肩节(とりかたぶし)

    足付节(あしつけぶし)

    手下节(てしたぶし)

    乙腰节(おとこしぶし)

    引挂节(ひっかけぶし)(从此以上为外竹节)

    姫反节(ひめぞりぶし)(从此以下为内竹节)

    上成节(うわなりぶし)

    目付节(めつけぶし)

    矢摺节(やずりぶし)

    下成节(したなりぶし)

    小反节(こぞりぶし)

    等种种名目。

    对比

    日本和弓分为丸木弓,重漆弓,重藤弓,笱即弓,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竹木复合弓胎弓。除了竹木复合弓胎弓其它几种都是实战用弓。一般长度为160到180厘米。竹木复合弓胎弓标准的长度大概有2.2米(七尺三寸)。古代的和弓称为“大弓”。另有一种比和弓为短的制式,称为“半弓”(大约45至160厘米)。使用者执弓的位置主要是弓的下弧部份,长度比例是全弓的三分之一。重漆适合湿地丛林作战,重藤适合海上或者湖泊作战,笱即弓适合超远程狙杀弓长都在260到330左右也是和弓中最大的一种。

    平安时代中期

    (公元10世纪)开始创立伏竹弓粗略地配合木与竹制作的合成弓

    平安时代後期

    (公元12世纪)开始创立三枚打弓以竹从前後包裹著木芯所制成的合成弓

    室町时代中期

    (公元15-16世纪)开始创立四方竹弓由四片竹包裹著木芯的合成弓

    江户时代

    (公元17世纪)开始创立竹木复合弓胎弓因其形体优美是弓道练习常用弓之一在弓道用弓比例中为18%,丸木弓比例是32%,玻璃钢纤维弓27%,半弓、笱即弓为11%、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等和弓12%竹木复合弓胎弓优点:形体优美是适合表演使用,缺点是容易损坏,特别是上下关板在与竹子结合处容易断裂。为了保证竹弓韧性,需要长期养护。养护费用极高仅次于笱即弓。每月养护费用是购买弓时总价格的3.67%到7.28%。平均使用年限为6年。弓衰变为每年1.23公斤。弓形角度形变为每年2.18度。

    昭和46年至现代

    玻璃弓运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制作的弓,硬度及弹性兼备,玻璃纤维弓平均使用年限为7年。弓衰变为每年0.23公斤。弓形角度形变为每年2.35度。

    中日对比

    1:材质

    成熟的和弓采用竹木层压方法制作。由于国内缺乏强大的弹性材料如筋角等,采用层压结构和放大形制是很聪明的做法。这样造就了日本弓用重箭,箭速低,撞击力大的特点。

    鉴于中国国内物产更加丰富,国内弓多采用整片竹弓体,桑木为弓梢和握把,辅以水牛角(无时也用黄牛角甚至羊角)等大弹力材料,从而可以做出弹力大,弹道直,箭速快的短弓。

    2:形制

    和弓无论是较长的大弓还是一般长度的半弓都是上半长下半短,在上下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即使直着拉弓也会产生高抛的弹道。重箭和高抛弹道的使用使得和弓比其他地区的弓难以掌握,但是方便45°角密集射击,这也是为了弥补和弓材料导致的先天不足所想出的方法。

    国内弓几乎全部采用对称形制。弹道直,指向性更佳。

    3:保护漆

    日本用烤漆方法覆盖均匀

    据《天工开物》载,中国明朝制弓“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1]可见明朝全盛时期的弓箭作坊已经开发出了成熟的烤漆工艺。

    4:弓弦

    日本用苎麻等材料浸以药液制作。

    中国弓弦多用柘蚕丝,民间经验认为柘蚕丝比桑蚕丝更加坚韧,适合粗重工作。北方和关外用牛筋。且广泛使用弦垫。

    5:铭文和证书

    和弓的制作相当程度上和日本刀类似,通常匠人会在弓身刻制铭文证明制造人。有经验的工匠能获得类似日本刀职人的证书,并随弓转让。

    国内弓箭属于大规模产品,匠人基本不用铭文。使用者通常会在弓和箭上铭文以防错认。

166章 弩(一)

    弩是一种战争兵器

    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

    弩是一种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为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地成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杀死一个花了一辈子时间来接受战斗训练的装甲骑士。某些时候(尤其是以骑士为对象),弩弓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武器,因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英国的理查一世(狮心王理查)就曾经两次被弩箭射中,并在第二次伤重不治。如此一个伟大人物竟然死在一个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对于贵族来说简直骇人,为此,在十二世纪时,教皇就曾尝试以残忍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兵器结构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制;“弓”横于臂前部;“机”装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机”,弩机一般为铜制,装在弩“郭”(匣状)内,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挂钩),“牙”后连有“望山”(用于瞄准的准星);西汉开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械上的表尺,便于按目标距离调整弩发射的角度,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在铜郭的下方有“悬刀“(即扳机),用于发射箭矢。当弩发射时先张开弦,将其持于弩机的“牙“上,将箭矢装于“臂“上的箭槽内,通过“望山“进行瞄准后,扳动“悬刀“使“牙“下缩,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弦急速回弹形成的动能,高速将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在弩上的弓是横置的,藉由扣动板机将绷紧的弓弦放开来射出弩箭。重新拉紧弓弦时,须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或藉曲柄的辅助把弓弦往后拉紧。由弩所发射出的方镞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来得短。方镞箭可以在飞行时保持平稳,并且带有一个尖锐的金属箭头。

    欧洲的筋角复合弩

    欧洲的筋角复合弩

    西方弩兵通常会携带一块大盾牌上战场,好在拉弩弓时有所防护,这种盾牌十分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撑物。一队弩兵可以用盾牌设立出一道盾墙,让他们可以俯身在盾牌后面拉紧弩弓弦,在射击时,便只有弩和头盔会露出盾墙。由于西方的弩机结构相比中国的效用差,弩的射程近,上弦时间长,威力甚至不及弓箭。如果他们在开放的地区遇上比较具威力的长弓兵,通常会被迫撤退。

    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图1战国弩复原示意图)。

    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制弩工序在明《武备志》中有详细的记载:“弩身用枣木红赤者为上,棠梨木红赤者次之....弩身长一尺六寸三分”“弩弦用皮胶者一遇雨露则胶溶皮软.....小棕索不怕雨鼠且耐久”

    制作材料

    根据它的弦/弓比,就可以断定它是复合材料制成的。单体木弩的弓的形状类似一段圆弧,弦/弓比大于0.9,而神臂弓的弦/弓比小于0.8,如果是单体木弩,只有在快拉满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的弦/弓比。神父卡茨提到过这一点,但是,他先假定神臂弓是木弩,因此判断弓长的记录有误,这是不正确的。

    另一方面,神臂弓的弓长100cm,单体木弩在尺寸如此小巧的前提下,不可能这般强劲。因为单位质量山桑木的储能,不过复合材料的三分之一。神臂弓这样轻巧,又如此强劲,弩弓材料一定非同一般,而在中国,复合弓、弩的制作从商晚期代就开始了,在中国古代一直大行其道,用在神臂弓上是很正常的事情。

    兵器特点

    一是射程远。“弩”张开弦时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远。

    二是可以瞄准目标,命中率高。“弩”其实就是强化的弓箭,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枝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

    “弩”的缺点是弩机很笨重,所以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

    古代的车兵都装备有“弓”和“弩”,是步兵主力,有利于攻坚、设伏、厄守、突围、相持等战法。

    历史发展编辑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

    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武术论集P164)

    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公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

    几种著名的弩:

    一、汉代的大黄弩,汉代的弩强度按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约引满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只有十分强壮的人才能使用,史记中“李广列传”中就有李广持大黄弩射敌将的记载。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

    二、诸葛连弩:三国时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并且与当时的强弩相比这种连弩射程较短,杀伤力较低作战时一般与蹶张弩配合使用。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杆。号称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这是一种强力的连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种。一次可以发射十余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远。(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张开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余人用绳索绞动借用机械的力量,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武器。

    五、连弩车,战国时就有连弩车,该弩属于弩炮的一种,置于车上,可进可退。车上驾十二石大弩,每弩一发七矢,中矢为主矢略大,两边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处墙倒城摧,势不可挡。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六、最大的弩-秦弩,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弩弓为木质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这是秦俑坑发现数量较多的一种弩。同时在一号俑坑还发现一种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残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在弩臂上还夹有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说明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禁弩。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它铜镞一倍。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大的铜镞。使用这种铜镞的必然是一种张力更大,杀伤力更强的弩。弩出土时装在用麻布制作的弩衣内,木质部分虽已腐朽,但青铜弩机出土后仍然活动自如,表明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兵器历史

    青铜弩

    青铜弩(3张)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惟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异,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异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称也。弩之功用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习此者少,并其名称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自卫。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之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失效,亦有以弩杀兽者。故弩箭虽不见用于战争,而山陕口外之人,尤多习此者,自卫谋生,两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虽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则无复能之者矣。

    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孙子兵法.作战》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HEN省LY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木质弩臂末端装有错银的铜弩踵,前端装错银的蛇头状铜承弓器。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以骨、蚌制作的原始悬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鄂伦春、纳西、苗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测,原始的弩应远较此弩质朴,所以在战国以前弩还应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在古文献中也有一些旁证,如《礼记·缁衣篇》引《太甲》说:“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韩非子·说林篇》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两处所提到的“机”,都宜解释为弩机。所记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说明中国发明原始木弩的时间应不晚于商周时期。

    春秋晚期,实战中开始重视用弩,《孙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战国时,《孙膑兵法》所记述的阵法中,有一种叫“劲弩趋发”,说明弩在实战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341年,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就是以“万弩俱发”的突击攻势,战胜了轻敌而怠惫的庞涓的大部队。当时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张弦的擘张弩,所装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应地短些。《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射程并不很远。至战国晚期,出现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张弦的蹶张弩。如《战国策·韩策》称韩国的武卒就是“披坚甲,□劲弩”。此类劲弩装有粗壮的弓,要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张开弦,因而要求弩机更加坚固。战国中期的弩机,虽然悬刀、钩、牙等已用铜制,但无铜郭,弩机直接装在木质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张力。战国晚期的弩机外增铜郭,强化了机槽,这一部件就是适应蹶张的需要而产生的。战国弩机的望山尚无刻度,西汉时出现了带刻度的望山(见彩图西汉青铜弩机(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枪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当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

    春秋后期,在我国南方出了一个擅长用弩的大师陈音,他曾向越王勾践讲述了一个关于弩产生的美妙传说。他说:“弩是由弓产生的,弓是由弹弓产生的。而弹弓是远古的一个孝子创造出来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很简朴,饿了就猎食鸟兽,渴了就饮雾露泉水,人死之后,用白茅草缠裹,抛在荒野之外了事。有一个孝子,不忍心看到死去的父母的遗体被鸟兽残食,就做了一把弹弓,守护着父母的遗体,杜绝了鸟兽的侵害。后来有人把这件事编成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以后神农黄帝把木棍弯曲制成弓,把树枝削尖作成箭。凭弓矢之利,以威天下。继黄帝之后,楚国有个孤儿弧父,年幼无依,用弓箭狩猎糊口,慢慢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技。弧父把射艺传给了羿,羿又传艺给逢蒙,逢蒙传给了楚国琴氏。琴氏改进了弓,在弓干上加木臂,设机枢,制成威力更大的远射武器——弩。

    弩和弓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第一是加大了张力。弓必须用双臂拉张,射手一手控弓,一手拉弦,这样它的张力不可能超过人的臂力。而弩则不同,不但可以双臂拉,还可以脚蹬弓背,用腰乃至全身的力量拉张,当时称这种拉弩弓的办法为“蹶张”。到后来,甚至出现了把几张强弩装在床架上,用几个人,十几个人同时拉弦的车张弩,可以想见,这样的弩,不论射程,还是杀伤力,都比弓强了许多。第二,用弓射箭时,弓箭手双手拉弓,眼睛必须同时瞄准。但双手拉弓不可能持久,眼睛瞄准也就仓促。用弩时,则可事先把弩弓拉开,敷上箭,什么时候对准了目标,什么时候扳机发射,加上弩机上设有专门的瞄准器——望山,可以射得更准。第三,利用集中作战,先把弩张好,选择有利时机,一声令下,全体弩手同时发射,使敌人猝不及防。这种战法,是驷马战车的克星。

    弩具有这许多优越性,就在于在弓上装了一个木臂,木臂上装置了机括。通过机括控制弓弦发射。我国最早的弩,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就产生了。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常常出土一种六厘米长短的条形骨、角、蚌片,几乎相同的是在其一端都开一个或两个小圆孔,有人认为这就是最原始的弩的机括扳片。

    到了春秋时期,已出现了装有青铜机括的弩了。弩机包括悬刀、牙、牛等构件,比原始社会的骨、角扳片复杂多了。

    保存较好的一件弩,是湖南长沙扫把塘一三八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特别是弩臂等木质构件保存至今十分难得,这件弩全长约五十二厘米。弩臂是用两段硬木接拼成的,前面承弓处内凹,下端向上伸出,刚好含托着弩弓。弩臂前部稍宽,两侧还加衬了薄木片。距侧板后侧二厘米处两侧各有一个小耳,通过承弓处和小耳,可以把弩弓牢固地捆缚在弩臂上。弩臂的上平面刻矢槽。弩臂中段两侧有供手握的凹窝。弩机槽开在弩臂的后段,内装青铜弩机,弩机的牙、牛悬刀等构件,由枢装牢。机槽下还设一个半环护板,与后尾的小木柱相连,它的作用有点近似现代步枪扳机的护环,便于手扣扳机,又可在张弩后保护悬刀不被碰触。弩臂通体刷褐漆。弩弓出土时已断成几截,是用竹材制作的,中部由两层复合,用绸绢、丝绳层层包缠,再髹黑漆,全长约一百三十厘米。与这件弩一起还出土了一束竹杆弩箭,箭长六十三厘米。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车厢前阑左侧的那具铜弩和整辆铜车马一样,虽是给秦始皇陪葬的模型明器,但制作精巧,完全仿照当时的实用弩。这具弩的弩臂像腰身修长的瑞兽,前端是兽头,张口衔住弩弓的弓弣,上面平滑,铸出矢糟,弩臂后部设机槽,内装弩机,下面保护悬刀的护板像瑞兽盘回的短尾。弩臂通体彩绘卷云纹,通长三十九点二厘米,弩弓也全是铜制的。弣部又宽又粗,渊箫部分渐细,长七十点二厘米。弓弦是由多股铜丝绞成的,两端盘成环扣,套在两端箫上。另有一条较细的铜绳穿过弩臂,拴系在弩弓弓渊与箫的相接处。经测算,铜车马是按一比二的比例制作的,若将铜弩复原成实用弩,弩臂长七十八点四厘米,弩弓长一百四十点四厘米。

    铜弩斜置在车厢前阑左侧,弩弓向下,弓弣部由两件焊死在车厢上的银质“承弓器”紧紧卡住。这样,站在车厢左侧的射手,只要俯下身,就可以握住弓弦,尽全身之力张弩了。同出的六十六支弩箭,绝大部分的箭镞呈三棱锥形,只有四支箭镞呈前粗后细的圆柱形。这些箭总长三十五点二至三十五点四厘米,复原后长七十厘米左右。从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弩,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铜弩在战车上的装配情况。特别是那两件“承弓器”,是战车上装配远射武器弩的关键。据文献记载,战国末年,就产生蹶张强弩了。韩国的溪子、少庥时力、距来三种强弩,射程达六百步,洞腑穿心,可惜没有见到实物出土。

    在先秦,还有一种连发弩,一九八六年湖北江陵秦家咀四十七号战国楚墓出土了一件,长仅二十七点八厘米,但结构复杂,性能也比普通弩优越许多,这种弩一次可装二十支箭,连续发射十次,每次射出两支箭,射程达二十至二十五米,我们不妨称它作双矢并射连发弩。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包括弩臂、活动木臂、储矢匣、弩弓四大部分。

    到了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弩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开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图形见于SD省济宁武氏祠画像石中。《晋书·马隆传》称当时简试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强度为三十六钧(约合九石)。明朝的《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可见它是单人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弩。

    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弩始见于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的连弩,大量装备蜀国部队,“一弩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威力很强。

    弩是一种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它从弓发展而来,但比弓威力更强,射程更远,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战争中被大量运用,直到火器的出现。汉朝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弩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或大黄力弩,强度最大。参据《梦溪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弩”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大黄弩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弩将军”。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弩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将以改良为诸葛弩,但实际上这种弩的射程极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实际用于战场上。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在中国到清朝年间,军队已经不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虽然古代的中国人便已开始使用弩,不过公元900年的欧洲似乎是自行创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错,威力则超过弓,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作射击准备,平均每一个弩兵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两次射击。

    传统的武器装备在现代反恐中也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队员手持强力弩弓已经站在人体靶位的前方,一声令下,将每个靶位上分别代表头部和心脏的气球立即击碎。据了解,反恐突击队员使用的强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树木,主要用于隐蔽突击作战、解救人质,是特战队员有效的攻击性武器。

    弩的发展

    据考古验证我国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即以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孙子兵法》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孙子兵法-作战)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到了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弩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开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弩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弓(虽然叫弓但是是一种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至明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佛朗机,鸟铳、红夷大炮等火器大量的装备部队,弩的作用进一步下降,不再受到重视,直至被淘汰。

    古代弩弓

    我国就发明了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说明人类开始使用复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这说明人类已经具备了机械储存力量的知识。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和箭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兵器,弓箭可以远射,原始人有了弓箭,就比较容易获得猎物,也可以制服那些凶猛的野兽了。后来,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弓箭就成了重要的兵器。最早的弓是用单片的木头或者竹子做的弓背,用动物的筋制成弓弦;箭是一头削尖了的木棍或竹竿。

    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点。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宋应星(1587~1644(?))的《天工开物》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记述了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该书在我国失传300年,于1926年才由日本找回翻印本。

    商代的铜箭头已颇阴毒,凸脊、叁角形扁翼,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敌人的血液。时至战国,新兴的叁棱翼样式更使箭即便拔出伤口也更难愈合,并且相应的血槽增至六个。

    秦代箭头则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铅含量,同时与某些秦剑一样,飞越时代的表面氧化铬技术也使某些箭头历久常锋。但铜材较难得,秦代已经尝试用铁制作箭头铤部,而随着西汉炼钢业的发达,全铁制的箭头也问世了。早期铁箭头采用铸造,显然是舍不得铜箭头样式的惨毒,不过随即就发觉其锋利尚不及后者,于是只得改用锻制。锻制的缺点是浇铸而成的复杂造型必须舍弃,改为如铁剑的四棱剑身那般易于打造,但优点更为显着,锻制将使其比前辈坚韧得多。铜箭退出舞台,其开始与结束都在东汉。第一种锻制铁箭树立了宋代以前铁箭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这是利于锻制的样式。从魏晋到隋唐,铁箭的分类很简单,发展路线也就是使箭头更硬更长,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铁甲,撕裂敌人的肌肉和骨骼。

    对铁箭种类的细化又是始于宋代,这真是个颇有意思的时代,军政软弱的同时,军事技术却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宋代有值得钦佩的耐性对每种武器精雕细琢,而箭的样式也因之精细化,像铁脊箭、锥箭等,造型都已脱离扁平四棱形的单调,变得更为专业。南宋拉开了火器时代的帷幕,对金、元的连绵战争迅速使火器走向成熟,成为主宰战场命运的力量。不过在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还只适合火力覆盖的情况下,箭之序列的壮大会持续到明代,并继续创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种类和造型。

    射是周代时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代最强大的攻击手段之一。早时的贵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东周时期复合技术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储存的势能,使人在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力量转化给弓身,射出更快更远之箭。

    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惊诧,精锐射手竟能拉开70公斤的强弓,估计有效射程应在50-70米之间,最远射程更是数倍之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劳。扳指这项不起眼的发明,却令拉动强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伤手指。扳指对射手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骑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贵族们,竟最终使其异化成为一种首饰。弓是以轻便、快速为特点的,这令其在清中期前始终占据着骑兵远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当火器的发展淘汰了强弩时,弓也仍能扬己所长与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

    弩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得益于复合弓和铜弩机的发明,否则凭其较短的拉程,是无法与弓的杀伤力较长短的。强弩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瞄准,但上弦比较费力耗时。根据这些特点,强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射击的连续性则依*几组射手的轮番。不过也有特例,比如唐代骑兵的车轮讨敌战术。战国时强弩成了战车的心腹大患,远程打击的强大杀伤力令战车坚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强并不是当时弩的唯一发展方向,足够轻巧的弩在简化射击步骤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优势,于是出现了带有箭匣和活动臂的迷你连弩,这可视为诸葛弩的前身。

    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且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370公斤,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有效射程超过500米,可惜由于实用性不如臂张和踏张,汉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到了叁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便制成了俗称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时一种主将战车,后代指将军之意。元戎最诱人之处在于机巧而非实用,虽昙花一现,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设计,却成了被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古代传奇。

    剽悍的草原之风,终于为南北朝召唤出巨大的强弩之王—床弩。这种弩战国亦出现过,当时称为‘连弩’,应是取多张弩联合一体之意,可惜后代一度失传。此时的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威力已大大强于战国人力绞轴的连弩,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其宋代极者的最远射程超过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

    赋予床弩以机动性的是唐代,用牛牵拉的车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灵活性和生存机会,更锦上添花的将绞绳与车轴钩连,行进就可上弦,大为提高了效率。车弩装置1张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个发射槽,最远射程超过1公里,中间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长。

    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叁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可至370米。床弩则从两弩至四弩,从小型至巨型,种类繁多,两床和叁床弓还能在弦上绑一个装有数十支普通箭的铁兜子,使床弩拥有了杀伤人马的功能。许是善于骑射的元朝过于武断,竟干净利落的手起刀落,将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从宋代的极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极衰,随着火器的继续发展,也就再没机会翻身了。

    弩箭部队

    三国的弩箭部队

    先登死士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张郃“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麹义先登——轻骑兵的克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598/ 第一时间欣赏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最新章节! 作者:梦的预言家所写的《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为转载作品,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介绍: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随意的写写自己的经历感想,也许会有宝藏,期待朋友们的挖掘。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