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TXT下载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全文阅读

作者:梦的预言家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txt下载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一章 你,闲着了吗?

    现代生活,节奏感非常之强。有时候今天上午还在东北看雪景,下午又能跑到海南天涯海角去触摸大海。

    古语有云: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人,不能过得太闲。

    尤其是对于中年人来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忙碌是生命的存在感。

    到了不惑之年,中年不是停滞,而是择优前进。越到中年,越不能闲。

    忙碌,是治愈世间一切心病的良药。

    闲,是福气;太闲,是灾难

    人,闲一点是福气;太闲,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当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内心的杂念便会悄然滋长。

    看着伴侣觉得像是变心,看着孩子像是学坏,看着朋友像是刻意疏远。

    俗语讲,无事则生非。生活中产生的很多痛苦和抱怨,往往都是因为太闲。

    太闲,会毁掉一个正常人。

    从前有一对夫妻,相濡以沫很多年,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是也很幸福和睦。

    有一天,丈夫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妻子,说自己买彩票中了一千五百万的大奖。

    两个人欣喜若狂,一夜无眠。

    第二天,两个人都辞掉了工作,打算从此游山玩水,不再辛苦劳作。

    然而逍遥的日子过了没多久,两个人就出现了矛盾。

    女人闲在家里发慌,在丈夫的鼓动下,学会了打麻将。越打越大,越输越多。

    两个人因为钱的事情,开始没日没夜地争吵,最后闹到离婚,曾经的幸福夫妻反目成仇。

    有人说,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就是让他永无止境地闲着。

    故事中的这对夫妻,就是因为太闲,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家庭。

    《劝民》诗云: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工作是人生中的一场修行,无事可干、不务正业的人,如果闲散下来,会滋生出很多恶习、坏毛病。

    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快活。

    人太闲,就会胡思乱想;太懒惰,就会体弱多病。

    人总要让自己有点事情做,精神才不会空虚乏味,身体才不会懈怠无力。

    人闲则生事,人忙则无事

    沈从文先生说:“我的人生最怕的就是休闲,休闲会失去生活的意义。”

    忙碌的生活使人精力充沛,懒散的生活让人无精打采。

    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忙碌起来,还哪里有时间伤春悲秋?

    忙碌,是治愈一切自怨自艾(yì)的良药。忙碌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佛光禅师门下,有一个弟子叫大智,在外游学二十年。

    等他回来的时候,看见师父充满活力,就像他临走时那般年轻。

    他心里疑惑,问师父:“您这二十年过得怎么样呢,为什么不见您衰老?”

    禅师笑了笑:“这二十年,我过得很好,每天讲学、说法、写字、画画,和你在外游学一样开心。”

    第二天,弟子们还在睡梦中,禅师已经起床诵经、做早课。早课过后,紧接着为弟子们讲经说法。

    有闲暇时间,还要练习字画。从早忙到晚,没有一刻停歇。

    大智问师父:“师父,您整日如此忙碌不觉得辛苦吗?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要让自己如此劳累呢?”

    佛光禅师回答:“我每天这么忙碌,哪有时间变老呢?”

    是啊,如果整天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就会感觉很充实,自然身心健康。

    闲不住的人,根本没时间变老。

    古语有云:“人闲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忙碌是一种幸福,没时间体会苦痛;奔波是一种快乐,能真实感受生活。

    60岁的严歌苓,依然是一个忙碌的“空中飞人”,每天写作6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时至今日,她仍然保持着优美的身材。

    齐白石一生笔耕不辍,在70岁时仍然坚持每天作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9岁仍然忙碌在田间,他说杂交水稻让他没时间变老。

    人不能太闲,太闲,则无所事事,易生杂念。

    这世上,没有比每天躺着看几小时电视更容易衰老的事了。

    忙,是治愈一切心病的良药。

    人忙心不忙,心闲人不闲

    星云大师说:“忙,也是一种修行。太闲,会让人产生妄想。人忙心不忙,我们心要安详。”

    同样是忙,有些人忙得一团纷乱,有些人却可以气定神闲。

    所谓“人忙心不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忙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获得自在洒脱。

    很多人抱怨工作忙碌辛苦,如果只把这种忙碌当做一种压力,人就会活得很累。

    但是如果能将工作视为兴趣,带着激情去工作,人生就会大不相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曾经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天不亮就得去上班,办公室里的灯光又很昏暗。

    但是我从未厌烦过这份工作,我甚至为工作而着迷,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对于工作的热爱!”

    他还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并不是我运气有多好,而是因为我如此热爱我的工作。如果视工作为乐趣,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任务,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从“忙”当中,我们可以体会生命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忙也让我们获得许多知识,认识很多朋友,结下许多善缘。

    在“忙”的同时,我们也要适时享受生活,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偶尔放慢脚步,会发现更多别样的风景。

    尘世间,无数人为了金钱名利忙到心累。

    而那些生活的智者,却总能留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静看花开花落。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显。

    闲是一种对生命的修复,忙是一种对生命的释放;闲能让生命更加充实,忙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握生命的节奏,活出气象万千的一生。

六十二章 人得病,是心病还是身体的病?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一生》

    现代的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癌症”为例,癌症现在在人们的心里=死刑。其实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么对于病人来讲,就等于给病人留下了希望,等于留下了生机。

    所以说,现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吓死的,是被精神压力折磨死的。同时也是被医院折磨死的。因为你一旦被诊断成了癌症,那么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处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为你是癌症。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

    在保险界,有一本书非常出名,这就是由跨界人才——心脏外科医生+保险大咖丁云生创作的《重疾不重》,他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得了重大疾病很快走向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一是过度治疗而死的,有三分之一是惊吓过度而死的,还有三分之一是治疗不成功(确实治不好)死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幸确诊重大疾病,当得知这个消息后,这个人真的有可能是被惊吓过度。本来可以再好好得活好几年的,结果只活了很短的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被自己的病情过度惊吓,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情苦闷、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生命的长度缩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精神状态对于维持身体的激素水平与内分泌系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加拉德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死囚犯蒙着双眼,被绑在床上,身上被放上了各种探测仪器。法官来到床边宣布对他执行死刑,牧师也祝福他的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这时,他被告知将用放血的方法致死。

    随着法官的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一位助手走上前去,用一小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一个铜盆中滴水,发出叮咚的声音。

    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死囚心里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他感到自己的血正在一点点流失!各种探测仪器如实地把死囚的各种重量变化记录了下来:囚犯出现典型的“失血”症状;最后,那个死囚昏了过去。

    这样看来,心理因素与精神因素对人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能左右自己的身体各项机能。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能够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许多患者在不知道自己患有大病的情况下,其状态还可以维持相当长久的生命,然而,一旦获悉自己已患“不治之症”,生、心理就会迅速崩溃,就会很快走向死亡了。

    也就是说,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得了重大疾病都是不治之症,这种恐惧和紧张的心理支配着自己的精神,通过沉锚效应,不治之症的想法就会先入为主,以至于其越恐惧身体越差,身体越差心里越恐惧,恶性循环,直到死亡。

    由此看来,心理因素对于身体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精神,是在重大疾病患病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部分。

    平时大家要保持好的心态,如果发现哪里不舒服,尽快上医院确诊治疗,不要疑神疑鬼,每年定期做精密体检,保持心情愉快。身体自然棒棒的!

六十三章 一生三 三生万物(重温)

    由于最近在构思和写作一篇科幻类的作品,所以又重温了一遍这篇道家文章。

    在此,分享与大家,并共同学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gū),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2、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3、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4、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5、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6、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践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背景

    周之“史”官,负责收藏室的工作。而当时的收藏室相当于国家图书、档案、博物、珍宝等馆的综汇。不但收藏周武王前后的书籍、史料、珍宝,还收藏一百多个大小诸侯国的历史记载、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以及有关各氏族渊源的记载,大禹所制的九鼎和夏商遗物等。从事这份工作,使老子得以便捷地成为当时饱学多识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才,自然为其创作《老子》打下了基础。

    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所论。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因时为业”、“时变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强调‘变’。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和深厚的知识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职责主要为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掌管着华夏部落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所有官方所拥有的珍贵典籍,故其为通晓当时一切知识部门的伟大学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宇宙生成论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

    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化、传播,特别是以《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向纵深度发展,翟下道家不仅讲“水本原”、“精气”说,还讲“静因之道”的反映论。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现了道家的宇宙论思想。从而演化出具有强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说、混天说。

    我国古代讨论宇宙结构的三大学派—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中,只有宣夜说以鲜明的立场阐述了宇宙的无限性,但是由于儒家的阻挠,这个学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与浑天说、盖天说的西方古代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壳部不同,宣夜说认为大道演化的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决定的,绝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本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进一步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的。这些看法与现代天文学的结论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非常难得的。此说相传出自殷代。

    《长庐子》认为日月星辰也是由气组成的,只不过是发光的气。《列子·天瑞》云:“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人们熟知的道家成语故事“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据《列子·天瑞》篇记载,有位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飘浮的,便“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劝杞人的人,提出了“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即不但天空充满气体,连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只不过是发光的气体。后来的宣夜说学者还提出地体会坏,天地也会坏,但是用不着担忧。可知宣夜说认为地球本身与日月星辰一样,都是太空中的天体。

    战国时期的《庄子·逍遥游》论述得比较有代表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有至极邪?”即天空中的深青色,难道是其真正的颜色吗?它的广阔遥远难道没有极限吗?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认知。庄子还用汤与棘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认定:“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即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没有极限之外还是没有极限。

    战国时代的宋鈃、尹文学派也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或“精气”构成的,如《管子·内业》所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屺。”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气”。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在地化生五谷,在天为日月星辰。阴气阳气充塞于天地之间,称之为鬼神;懂得阴气阳气运行规律的人,称之为圣人。气有时光辉照耀,好象升腾在天;有时隐而不现,好象没入深渊;有时滋润柔和,好象潜伏入海;有时高不可攀,似在峻岭重山。宣夜说认为,气无处不在,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日月星辰包括地体自身,都漂浮在气中。

    我们从《黄帝内经》中也可以看到宣夜说的某些思想痕迹。例如,《六微旨大论篇》云:“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这里对天的看法,比作”迎浮云’‘,’‘视深渊”,又说是“莫知其极”。这些说法与郝萌所传的宣夜说颇相近。又如《五运行大论篇》载:黄帝问:地是最下的吗?岐伯说:地只是在人的下面,在太虚的中间。黄帝又问:太虚是空的,地是怎么停在中间的呢?岐伯说:‘“大气举之也。”〔‘太虚充满大气甲大地浮在其中,可想而知,日月星也只能飘浮在其中。这种观点与宣夜说观点相一致。

    《晋书·天文志》记载了:“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镇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即天没有形质,仰头观望,又高又远没有极限,眼睛艨瞀而无法看清楚,故天苍苍。比如向四围远望之黄山而全都是青色,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都是黑色,青非真色,而黑也没有实体。日月众星,自然浮生在虚空之中,其运行其留止全都须气来维系。所以七曜或者流逝或止住,或者顺行或者逆行,伏藏与显现没有常规,进与退不走相同的路径,是因为没有根系,所以各不一样。北极常居其所,北斗不与众星向西隐没。摄提、镇星全都向东运行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缓与迅疾任随其性,其没有根系明显地可以知道。如果被缀附于天体,则不能够如此。也就是说,浮游在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其行其止全都由气统摄着。如果缀附在天壳上,则不能如此游动。《晋书·天文志》还记载了东晋虞喜《安天论》所说:“言天体者三家,浑、盖之术具存,而宣夜之法绝灭,有意续之而未遑也。”即论述天体的有三家,浑、盖之学术都存在,而宣夜学说却绝灭了,有心补遗接续这一学说却没有闲暇做到。虞喜还说:“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宣,是明;夜,是幽。幽明之数,其学术兼而有之,故称“宣夜”。杨泉在《物理论》中进一步指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还认为银河也是气,并从中生出恒星来,“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虽然宣夜说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宇宙学说,但没有数学模型,实用价值不大。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宇宙模型,一种是盖天说,一种是混天说。道家属于混天说,儒家属于盖天说。而“盖天说”就是天圆地方,所以所有的皇宫都按照这种结构来建造的。《灵宪》认为,大道演化的宇宙最初是一派无形无色的阴的精气,幽清寂寞。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称为“溟滓”。这一阶段乃是道之根。从道根产生道干,气也有了颜色。但是,“浑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状,也量不出它的运动速度。这种气叫做“太素”。这又是个很长的阶段,称为“庞鸿”。有了道干以后,开始产生物体。这时,“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地配合,产生万物。这一阶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实。《灵宪》把宇宙演化三阶段称之为道根、道干、道实。在解释有浑沌不分的太素气时引了《道德经》里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些都说明了《灵宪》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渊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学。

    总之,张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认为宇宙并非生来就是如此,而是有个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张衡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西方古代认为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和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有所相通。

六十四章 趣味化学

    今天看到女儿化学老师在微信群中发的化学作业。

    又一次看到了那些记忆中的化学符号和公式。

    不由得想起来,自己在初中时候刚接触化学的第一印象,那印象不是化学书,而是化学老师:当时,那位化学老师已经年近四十,是位女老师,教学质量都没得说,而且还在当时的初三接手了我们的班主任。

    这位化学老师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深刻的是她的嘴角有一颗痣,正常的痣的颜色一般都是是为黄、褐或黑色。而这位老师的则不是,她的痣的颜色是绿色的。

    被我们同学当为趣谈,说这位老师,不愧是化学老师,连痣长得都带有化学的味道,这个痣难道是她老人家当年做化学试验,不小心操作,然后弄成这个颜色的?!

    当然这都是同学们的猜想,并没有去证实,也没人敢去证实,毕竟当时的这位女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而且以严格和狠辣而著称!

    其实,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化学的迷魂阵,甚至闹出不少的笑话。下面分享一下几个有趣的化学故事吧!

    在古代,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人们还处于信奉神鬼一说。半夜走在墓地里恐怕不是给山贼撸走,是给那些鬼火吓到“鼻哥隆都无肉”。在墓地里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火焰,一闪一闪,忽隐忽现,十分诡异。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拔腿就跑,怎么这火还比较粘人,一直跟随着你,真所谓忠心耿耿吖!古人认为是鬼魂在作祟,故称它为鬼火。那么鬼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鬼火实际上是磷火,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它是这样形成的:人体内部,除绝大部分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外,还含有其他一些元素,如磷、硫、铁等。人体的骨骼里含有较多的磷化钙。人死了,躯体里埋在地下腐烂,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磷由磷酸根状态转化为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气体物质,燃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起来(Ca3P2+6H2O===2PH3+3Ca(OH)2,PH3+2O2===H3PO4)。磷化氢产生之后沿着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光,这就是磷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火”。

    鬼火多见于盛夏之夜,因为盛夏天气炎热,温度很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磷化氢易于形成。由于气温高,磷化氢也易于自燃。

    诸葛亮第四次释放孟获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可知道诸葛亮第四次释放孟获时发生了是什么事情呢?

    当时秃龙大王扬言利用毒泉消灭汉军,其中有一个是“哑泉”,汉将先锋王平率人探路时因当时天气炎热,人马争先恐后地误喝了哑泉之水,回到大营后士兵不会说话,危在旦夕,诸葛亮当时也无计可施,幸好当地一老头指点迷津,让汉军将士喝了万安溪安乐泉水方转危为安。这可是神丹妙药啊,喝下简直老虎都可以打死几只。这要是什么成分呢?

    原来哑泉中含大量CuSO4,人喝了含有铜盐的水就会中毒,引起说话不清、呕吐腹泻最后导致虚脱、痉挛而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其中的OH-能与哑泉中的Cu2+结合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不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一封密信

    相信大家都看过之前很火的《天衣无缝》吧?里面陆毅和徐璐在火车上遇上国民党的追查,徐璐灵地点燃了一根火柴为陆毅点燃香烟,在点燃火柴时,徐璐已经悄悄地销毁中共的情报。为了把消息安全地传递出去,地下党写了一封“空白”的密信,正是这封“空白信”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原来,这张白纸并非无字,而是白字,是用醋写的。用醋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的汁液干了之后会变得透明,用微火加热,透明的汁液又会变成棕色。柠檬或番茄汁也可以作为隐写墨水,因为它同样富含碳元素,很容易被焦化。用醋写的字可以在火上烤一烤;蘸了淀粉溶液写字,那么碘酒就是解密药水;如果换成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就能派上用场。

    绿色的天空

    蓝天白云一直是我们大脑里的美丽景象,可有一幅画却把天空“画”成了绿色。是我们见识太少,还是画家别出心裁?

    其实,当时画家们绘画所使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铜蓝”的矿石,可是时间长了,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绿色的了。铜蓝是铜矿石矿物,因呈靛蓝色尔得名,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可以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浅绿色的硫酸铜。

    啤酒喷泉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经常喝啤酒解渴,打开啤酒瓶盖时经常看到啤酒向外喷沫,有时还像喷泉一样喷出来,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每升啤酒中都含有5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在制造啤酒时,通过一定压力把它灌进瓶里。因此,每瓶啤酒里都溶解了一定的二氧化碳,而瓶里是留有一定空隙的,打开时,只要轻轻摇晃,气体就形成泡沫从啤酒瓶里溢出来。

    国外的一些专家经过近十年观察研究发现,啤酒的泡沫与麦芽有一定的关系。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是大麦芽,而大麦在成长、收割、储藏期间一般是多雨的季节,大麦一旦受潮,极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使几十种霉菌得以生殖,用它来酿造啤酒便产生了一些泡沫。固然,这些霉菌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有的还是有益的。啤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12种维生素,产生大量热量,有“液体面包”的美称。

    茶水变墨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喝茶,有龙井、玉观音、菊花等,茶水颜色各种各样,但没有一种茶水是黑色的,魔术大师将两杯茶水混合,竟然使茶水变成了黑色。

    原来,魔术大师在水里做了手脚,将其中的一杯放了绿矾。茶水里含有单宁酸,与绿矾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单宁酸铁的蓝黑色物质。水处理工业上用作澄清浊水的混凝剂,用于处理含铬废水及含镉废水,化学合成上用作还原剂及催化剂。医药工业中用作补血剂及局部收敛剂。

    点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

    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1980处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金丹术士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出会自觉羞愧的。

    碘与指纹破案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入纸上面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是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化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不经意,已是三十余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当年的那位严厉的化学老师如今在哪里。

六十五章 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果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试图去控制身外世界的一切,它不仅徒劳还会让我们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和能量。但内心的世界就不同,我们不仅可以随时进入自己的内心,还能以完全的力量好好把握住自己。

    其实,事情的本来面目是:总是乐于去享受与我们内心世界的连接,尽我们所能把握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在它们出现可能的偏离与失衡时加以修正。这不仅能够不断提升我们聚焦于内心世界的能力,还能让我们更轻松且喜悦的与身外的世界互动!

    下面,分享一下松且喜悦的与身外的世界互动的方法:

    --------------

    如果说你希望改变,或者说发现自己需要改变,那么不妨请试一下:

    当你发现自己的生活正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并试图改变此刻令你困扰的外界情形之时,我们想邀请你先走入你的内心。在你还没有平复此刻烦乱的心情,找回原本的内心平衡之前,问题将无法获得很好的解决。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头脑思维很有可能非常混乱,缺乏必要的焦点,不知如何去做,甚至于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你就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四处飘摇,然而这根已断开的线是你与你内心之间的连接。所以,当你的生活不再顺应你的需求的时候,请走入内心并从这里再次找到你需求的道路。

    可以这么说,试图控制你身外的世界,它只能是徒劳无用的。你只能向内,进入你的内心,因为正是从这里你才能和宇宙的力量连接,并与对应你需求的能量建立共振。

    向内调频,细心体会你此刻所升起的情绪和感受,看一看它们此刻在向你传递怎样的信息。要知道,这些激烈升起的情绪或感受之内必然存在想要向你传递的信息,而且,从这些信息的内容里面也隐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但只有你向内调频并愿意倾听的时候它才会向你揭示更多详细的内容,为此,向你的内心调频是解决你身外世界所有问题的关键,因为外界仅仅只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而已。

    如果你和他人之间的某种互动关系出现了问题,请不要试图改变别人,请你走入内心并想象一幅画面,在这幅画面里面你与他们之间有着和平且和谐的关系,或是感受你与他们之间的和平互动。

    让你自己不断处于这种向内调频的状态,不断的想象你与他们之间和谐与和平的关系,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会发现即便他们在行为或态度上还未有明显转变,在你的内心此刻已经获得了一份宁静与和平。

    如果你此刻感觉到匮乏,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更多,也请你走入内心,并对于你此刻生活所拥有的一切送出你的感激和感谢,直到你从内心感受到富足。

    以这样的内心状态和你此刻所处的心灵空间,许多的奇思妙想就会流动起来,帮助你的需求以一种有益于你的方式获得满足。

    如果你正经历身体上的一些症状或不适,同样还是请你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想象你已完全恢复健康时的样子,并且精力充沛。或者你也可以回忆自己曾经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那个时刻,不断的把这幅画面带入你此刻的意识之内,用心的感受它,直到你感到舒适和放松。

    很多时候你们都会忘记自己身体所具有的强大自愈能力,只要你以有意识的方式和内心建立连接,你的身体便会让你亲身体验到令你惊讶的自我疗愈力量。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你内心的深处,有着你最神奇的核心与本质,这里是你与造物主的无限力量建立连接的地点,它有着无穷无尽的资源。

    有一件最伟大的事物,它才是你最应去寻求和掌握的,但它并不在你身外的世界,也不在和你互动的那些人身上,而是在你的内心。

    当你学会把最重要的焦点转向你的内心,用心领悟你心中的力量之时,你身外的世界和生活也会随着你对心灵力量的更深入了解发生必然的改变。

    别忘了,外界的一切只是心灵投射出的影像,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做出任何的动作,镜中的影像就只能随着你一起改变,它没有其他选择.......

第六十六章 如果说地球是一个生命体?

    今天无意间看到了一个说法:地球是一个生命体。

    这个说法是孙贵平先生提出来的。

    孙贵平先生从关于自然地理的方面阐述了他对地球研究的观点,主要阐述了对地球生命现象和属性的认识。

    文中主要运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的生态本质与生态原理以及人类所应具有的整体生态思想观及其基础性理论和思想依据的一种发现和认识、建立和阐述,其中包含有对地球、宇宙、生态、世界以及人类和人类更高境界理想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全新性和创立性见解,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新思想哲学理念。

    下面,简单的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首先提出的是:阴阳观念对地球整体生态形势的认识和理解。

    对称并存现象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人类中的男和女、地球上的天与地、生物中的动物与植物、一天中的黑夜与白昼等,就属对称并存的双方。(也就是所谓的阴与阳)

    又如细胞中的细胞核与细胞液、现代哲学中的唯物与唯心、人类社会中的科学与神学、每个生命中的物质与意识等等也同样都属对称并存的双方,真可谓有正就有负、有阴必有阳,因此如果说对称式地相互匹配与并存现象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出现和存在的客观事实,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对称并存现象(或说阴阳并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为了什么呢?阴阳观或者说对称并存式地认识方法又是怎样帮助我们走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呢?

    请让我们从下面的客观事实当中来看一看这些问题吧。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分子,一般都是只具有单一性别的简单生命,他们只是单纯的阴或阳,象这样的一体生命是不能单独地出现和存在的,因为最起码他不能使自己保持长久永存,也不能单独地生成新的生命。

    怎么办呢?

    为了使已出现的生命能保持延续和不断,客观便相应地造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生命的对称并存。

    比如人类中的男和女、同一种动物中的公和母,就属对称并存的双方。

    这种同类中不同形态的对称性出现,很显然是为了使已出现的单体生命得到复合的机会,以保证他们生命的延续和不断,使单纯的他或她不至于在孤独、寂寞和绝望中逝去,对称并存的双方可谓是相依为命、互为生存的伴侣,是不可分的一体关系。

    自然中的植物也是一样,必须要有雌雄之间的受粉或其它形势的复合后,才能结出种子,使生命保持延续。然而即便是动物有了不同性别的对称并存,可以繁衍后代,使生命得到延续,但是他们的生命还是不能单独地出现和存在,因为他们的生命还需要食物和氧气等来加以维护和补养;植物呢,也同样,单具备雌雄和受粉功能还不行,还不能使自己单独地生长和生存,因为它们也同样需要生命必不可少的养份和其它一些生存条件等,如动物生命的有机废料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腐质性的土壤等来维持自己的生长和生存。

    怎么办呢?

    也只有对称并存,这就是植物与动物两种生命间的对称并存。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生命之间正好相互转化利用,动物生命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气等完全来自植物,而植物生命必需的有机养料和一些二气化碳等又相应来自动物,植物生命必需的腐质土也是由各类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动态形势、对植物性因素的消食和转化以及死后躯体向微生物的转变等等现象所造成的,如果没有这种腐质土和各种动物性因素的存在,光是生土和岩石植物生命是决不会生长和出现的,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动物就没有植物,而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动物与植物这对称并存的双方同样是相依为命,互为生存的伴侣,是不可分的一体关系,这个一体就是生物一体或说生物圈。(微生物也同样是分“动物性”与“植物性”两种的,即细菌类与真菌类,单纯的一种微生物在客观中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即便是生物有了动物与植物这阴阳两大系统,具备了自身转化、利用的功能和其它一些生命效应,可是生物也还是不能单独地出现和存在,因为它的出现和存在必须要有基础和基地,要有环境和空间。

    怎么办呢?

    还是依靠对称并存,于是又出现了生物与矿物(或说旷物)的对称并存。旷物是包括天与地这一对阴阳在内的另一种存在形势,它也是具有活力和生气的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一般人认为的“矿物”的物质性概念和印象,完全是由于我们对旷物生命的不理解和单纯的物质观念对我们的影响所为。如果没有生命地球上也决不会出现山的生长、物质的转变、泥土的有机组合以及地球内部的蠕动和其它一些周期性变化等。当然象矿物这样的生命形势和状态与生物生命的形势和状态是必然地不同的,也是我们所不易理解的,然而这却正是生物生命的必须与渴求,非此不可,非此不行,这是对称性上的体现和存在上的需要。

    矿物与生物也是相依为命的一体关系,生物依赖矿物而生长和存在,如果没有矿物,生物将无法安身落实,无法进行生命过程,它也就不能出现和生成。矿物生命也同样依赖生物而形成和实现,生物的存在形势和各种生命效应以及生物层,对形成矿物式生命及其活力起着绝对的作用,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生物层具有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巩固和维护天地形貌,促进矿物有机组合的能力,并同时还可以放出新鲜氧气,使天空清新和优化大气层等。世界上的生物越繁荣、越茂盛,天地就越稳定、越安祥、越没有自然灾害现象的发生,甚至还可以生造出更新、更美、更优良的天地环境和形貌来。反之,如果没有生物生命和生物层,矿物生命就会进入一种自身的溃败和烦燥状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现象和天地形貌的改变,甚至沙漠的形成,溃野的出现,大气层也会随之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原来矿物性生命的溃败和糜烂及其向下一层次、死亡后低级状态的进入,因此也可以说没有生物就没有矿物,而没有矿物也就没有生物,生物与旷物根脉相连、息息相通,它们也是相依为命、互为生存的伴侣,是不可分的一体关系,这个一体就是地球生命体。地球生命体是凝聚了无数生命的情与爱、血与肉的总和,是一个可以在宇宙中保持长久性出现和存在的高等复合性生命一体,她有意识、有情感、有效应。当然地球生命的形成和存在还有赖于更大范围上的整体,比如在“太阳系”这个整体中,我们得到了黑夜与白昼的对称并存,使我们适宜地领受到了地球应有的温度和光照等,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到此——地球生命体,就算是一个界限了,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出现的所有生命都是相呼连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用生命构成的整体。

    从上面的存在事实中,我们似乎不难看出,阴阳并存现象的出现是生命的需要,是存在的需要,没有阴阳并存现象即对称性地出现,就没有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所谓阴阳也就是相互作用并发生效应的两个方面(或说一个事物中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同等互为、不可分割的。当然从中我们还不难看出,生命是整体效应的结果,是相互间和做与扶持的产物,如果没有了其它生命,没有了可爱的自然和无形中的客观整体,也决不会有我们人类的出现,真可谓客观一身,万物一体。二对旷物(地球)生命现象的揭示和认定。

六十七章 真正的地球母亲

    (还是接着前一章的内容:地球是一个生命体)

    当我们脚踏着大地在上面行走或是游玩时,当轰轰的机械在不断地采挖和蚕食大地时,我们总觉得它——大地,不象是生命,那么死板,那么坚硬,没有一点弹性,哪象我们人类有血有肉的,只不过是一些泥土和岩石罢了,再说现代科学也告诉我们它属物质。

    是的,这确实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大地到底有没有生命,就是说地球有没有生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个明确的回答,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地球整体生态的认识和建设。大地真的是一堆物质吗,否。

    我们之所以感觉大地不象是生命,是因为我们从一生下来就有了大地,它始终是那样地顽强、那样地坚毅,而不象我们的生命那样地短暂、那样地脆弱,它的变化和能力似呼超出了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使我们不易理解罢了,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是两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生命。我们之所以感觉地球坚毅、顽强,那是因为和我们个人、单蹦地比较,如果和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衍变及其能力和作用相比,那它们是不相上下、同等地坚毅和顽强。我们站在地球上以个人意志和能力去探试地球时,就好比一个微生物站在我们的身上在探试我们,或是我们自己身上一个流动神经元之类的感觉。

    一个微生物或是一个神经元在我们身上它们也会感到我们的皮肤是如此的坚硬,坚硬得足可以把我们的身体当做它们生活的基地,它们也决不会想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生命体的身上,就象我们站在地球上一样,而且它们也许还会发现在它们的周围也长有无数的植物和动物等,那就是我们的绒毛、神经元之类或是菌类等。这种用自我小能力、小意识对客观世物的恒量和体验很显然是一种狭隘、有限的单方向认识,或说是一种以我为准的认识。

    我们现时对地球的认识和领会,以及我们对生命的认定,其实也就是站在这样一种狭隘、有限的立场上,站在以我为准的认识观念上,即以我的感觉和印象、以我所能接受和承认的生命形像和标准为准,去恒量和判定其它生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主观、自我的认识。看一个自然中的产物是不是有生命的,不能光看它的外表,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活力,有没有转变效应,是不是在动。你说我们的地球及其内部有没有活力,有没有转变效应,有没有动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它都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和特点。在地球体内森林可以转变为“煤炭”,生物可以转变为“矿物”,山在不断地生长,泥土在不断地进行有机组合,就连更深一层次的“粒子”也在不停地运动,这其实都是地球生命活力的体现和表演。地球内部也在不断地变化、孕育生动,不断地进行着应有的调解和调整,这就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不时地在发生效应,不断地显示着自己的活力。当然象旷物这样的生命形势和状态是不同于生物生命的,它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生命,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表现形势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必然的。旷物生命所谓死板、坚硬的质地及其生命形态也正是生物生命的必须与渴求,非此不可,非此不行,这是对称性上的体现和表衍,也是存在上的需要。另外从地球上岩石和矿藏类的出现与形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地球生命现象的存在。

    可以这样说地球上岩石和矿藏类的出现与形成其实都是地球生命效应的结果,如果没有生命那它是决不会形成岩石和矿藏的,因为岩石和矿藏很显然是与散沙不同的另一种存在形势,相对来说可以认为岩石和矿藏类是一种整体结构和组织结缔的形势,是旷物生命的肉体显示和生命效应的结果,而散沙则是无生命、低生命或是丧失了这种生命效应后的糜烂和溃败现象,两者比照起来人们不难看出旷物生命的真实作用和存在,也不难想象得到如果没有生命那它是决不会生成岩石和矿藏的,而只能是一派散沙和散漫或是什么也没有,岩石和矿藏类可谓正是旷物生命特有的肉躯显示,是地球整体生机现象的表明。再有从地壳的结构形势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地球生命现象的存在:我们知道地壳不单是由岩石和矿藏构成的,它的里面还包含有石油、水脉、天然气等多种形势和内容,面对着这样一种复合的客观体制,我们似呼看见和认出了一幅活生生的有机组织和生命肉体的形像。我们知道每个人,或是每个生命的体内一般都具有血、肉、津、气等几个方面的形势和内容,这是一个生命在体的方面的基本形象,也是一个生命的必需和必备,旷物即然也是生命,那它有没有自己的血、肉、津、气呢?

    当我们解放了思想、开阔了形象、沟通了心灵、用我们的真诚和爱意去看待和认识地球时,那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和明白,地球也是有它的血、肉、津、气的。

    地球生命的血就是所谓的石油,地球生命的骨肉就是所谓的岩石和地壳,地球生命的津液就是各种形势的水文地脉,地球生命的浑气就是矿物组织内的各种天然气,地球生命的器脏就是所谓的各种矿藏,这些都是地球生命的产物和效应所得,也是一个生命的必备和必需。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生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旷物生命也同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所谓岩石、矿藏及其内部正在流动和窜通着的石油、水脉、天然气等(即旷物生命的肉质与其内部运行着的血、津、气等)它们正是一个完整组织的出现形势,在客观实际和地球生命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和一体,是活着的生命肉体和正在效应中的有机组织现象。这决不是比拟和想像,而是客观事实,这样的认识也是慧眼识珠,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地球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没有生命那它还要这些不同的形势和内容干什么呢,干脆就一个模质、一个单调、一种存在形势得了,但不行,事实上也决不会这样,因为它是一个生命,这些不同的形势和内容正是一个生命的产物和效应所得,也是一个生命的必需和必备,它们哪一样也不可缺少,缺少了就会改变现状和现态,就会失去生命活力,就会变成沙漠和荒原,就会引起地球整体生态的失调和失控乃至改变。因此我们还应该看到地球生命的血,即所谓的石油,在地球体内,它本是为地球生命输送养份和能力,并起到滋润和荣养整体的作用的。地球生命的器脏,即所谓的各种“矿藏”,在地球生命中也本是具有生血、生津、生气等多种功能和效应的。地球矿物内的各种天然气,在地矿组织中显然也是具有一种对它们自身的净化、免疫、防腐乃至充实和增生作用的。地球旷物一但完全失去了这些内容和内含,那它可能就会从生理状态中进入到没有生气和生机的亏枯与烦败状态,乃至蒸瘟和理化效应之中,地面的水位和空气等也会乘虚而入,相应下降,而可能导致地球整体生态形势或性质的一系列相应改变。地球是有生命的,矿物也是有活力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生命和整体意识的作用下,地球才能以一体的面目出现和聚合,才能生造出自己的血、肉、津、气,并完成在更大范围或说整体中的有节律行为。

    然而我们却都好用物质观念去理解和认识地球,去无所谓地、毫不关心地对待它,这其实是我们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本质和形势认识上的无知或不足。现代科学甚至还发现了地球也在呼吸,即每天都在做起伏性的变化,波动辐度达0.5—0.8米,可见地球生命现象的真实和存在。客观世界中,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地球有生命、矿物有生命、人有生命、树木有生命、花草有生命、各种动物和禽鸟都有生命,青苔菌藻是生命、各种飞虫小咬还是生命,在地球生命体中的任一部分都是生命的体现和表演,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生命的集体与海洋中,生命是客观的本质。现代人类对地球矿物的生命现象和属性的认识是很淡漠和生蔬的,甚至也可以说尚处于一种无视和无知的状态,这是有碍于我们对地球整体生态的认识和建设的。地矿生态是地球整体生态中的一部分,地矿生理机能和状态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地球本身的稳定与发展,而且也牵涉到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现象(如火山、地震等)产生的根源以及地球整体生态情形的优劣。我们对地球旷物生命现象的认定,即是为了尊重客观事实,进入对整体生态的认识,也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地球母亲应有的珍爱和关心。

六十八章 探索“物质”与“意识”的由来

    六十八章探索“物质”与“意识”的由来

    还是接着前面两章的内容:地球是一个生命体

    客观世界中,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客观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划分,而所谓物质与意识不过都是生命的产物。

    表面看起来我们都有一具物质性的身体,好象我们是由物质构成的,这的确可以说是不假的,我们每个人乃至所有的生命都是具有一个看得见的物质性的身体,但同时又都还有一赋看不见的,无量形的意识,这物质与意识可以说是生命内的两个方面,两种表现形势,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他们自己的物质与意识。那么这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都是怎么来的,或说都是怎样形成的呢?

    只要我们认真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物质与意识不过都是生命的产物,是生命效应的所得,只有在生命的前提和作用下它们才会出现和形成。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以看做是新物质的生长和形成,所有的动物和所有的植物乃至我们的地球,他们身体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都可以看做是新物质的生长和形成,它们的出现很显然是生命效应的结果,是生命所起的作用,如果没有生命就不会形成他们的那些物质或意识。

    当然在新物质的生长和形成过程中,动用了所谓外界的物质或食物等,然后在体内逐渐积累和转变而成的;我们的意识也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认可后才逐渐培养和确立起来的。但这一切都是在有生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和完成的,它们都是生命特有功能和效应的表现。再说所谓动用的外界物质或事物,其实也都是其它生命的产物和所属,都是已有生命的固然和实际(没有生命哪来的什么“食物”)。

    而所谓的动用和接受也正是各种生命在低级状态时对客观整体的依附和不同生命间的一种相互依赖、转化,互为生存的关系和特点,这属生命存在和进行时的一种正常形势。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生命的产物,所以说这是生命效应的必然所得。

    如果没有生命决不会出现我们和其它生命的所谓物质和意识。物质和意识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光有物质或是光有意识而没有生命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的。所谓一切都是物质的概念,或物质与意识这类形像完全是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把人们带进的一种思想境界。

    请想一想,如果从一个人或是地球生命的身上剜下一点点肉,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所看到的当然是物质,在这一点点的物质条件下,他是决不会看到生命,也不会想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与这一点“物质”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生命产生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物质与意识形态,地球的气象形势就属地球的情感和意识形势的具体表现。

六十九章 地球是一个细胞

    (承接前面三章:地球是一个生命体)

    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整体地看待和认识地球,那我们就不难发现,包括天地与世界或说生物与矿物两种生命在内的整个地球其实就是:一个细胞的存在形势。

    在这个细胞中,所谓的“地球”就是它的细胞核,而天空即包括大气层和地球引力范围在内的一个广阔而辽远的空域就是它的细胞液,世界或说生物层则是这个细胞的活性效应面,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细胞。

    应该说,任何生命的出现与形成,都必须具备一个特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特定的环境生命就无法形成和保持。这个特定的、必须的环境就是细胞。

    细胞就是用生命组成的团体和集体,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生活在细胞中的所有生命分子们都是相呼连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无形中的协调一致、相应配合、集合统一、构成了一个整体自然生态,她就是客观状态下集合的产物——细胞。

    离开了细胞,没有了细胞整体,原来生活在细胞里面的所有份子们的生命也必消失。也就是说分子们生命的出现和形成,是由于生活在细胞之中的缘故,细胞里面的各种生存条件和环境状态以及气象形势等都是由于细胞的形成而形成的,这是构成份子们生命的自然、客观,也是份子们生命的共同和与做。

    所谓客观(或说地球生态)就是生存在细胞之中的所有份子们的生命及其相互间构成的维持力和制约力,它是一个范围内所有生命愿望和状态的总和,或说客观就是自然中存在着的万物及其构成的整体。这些对于份子本身来说是不无知觉的,但却是很难想像得到的,因为这些都是无形、无影、无像的东西,而每个份子又都是处于比整体要低一层次的位置上。

    我们都生活在细胞之中,是细胞和所有生命的力量扶持了我们,造就了我们,我们只有放眼细胞,并发挥我们在细胞中应起的作用,我们才能生存下来,才能使我们和整个地球生命都不断地得以升华和提高。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细胞就是地球,它包括天地与世界或说生物与旷物这两种生命形势,当然我们地球细胞的存在还有赖于更大范围和层次上的客观整体,如太阳系胞和银河系胞的存在等。细胞是分不同层次的,我们就生活在细胞之中,我们对自己和其它生物体内小细胞的钻研,其实是一种放弃真里和现实,而对其它别种层次细胞的探索和进入,这样做只能使我们对生命和细胞更加脱节和远离,其实所有的细胞都是大同小异的,而地球细胞则是我们真里和现实之中的细胞,也是我们必须和应该把握住的细胞。

    我们说地球是一个细胞,并不只是由于它的外表和整体形态上的相象,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其中所存在和进行着的一系列生命和生态现象以及自然、气象、光合、转化等诸多方面的客观效应,才使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判定,这是客观的总结,是所有生命感情和愿望的凝聚。

    所以说:地球细胞观念的产生,对于提高我们人类的整体生态观念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细胞是对客观中一个比较完整生态形势的认识和发现、概括和总结,也是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能从散杂的、各别的、扑捉似的感性体系中,进入到统一的、整体的、理性的认识高度和层次上来的必需和必备。地球上存在着的各种生命和生态现象以及各种气象变化和自然形势等,正是由于细胞的存在,才相应产生和存在的,没有细胞便没有这一切,而没有细胞观念的产生,也就不会有人们对地球整体生态形势及其无形中生命效应的真正认识和理解,乃至今后的进入和发展。

    (关于:地球就是一个生命体,就写到这里,感觉这即是一个客观的话题,应该很轻松的,但也是很沉重的话题,毕竟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毕竟我们的星球只有这一个。)

七十章 吾心安处是吾家

    曾经有人说过: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

    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今年在驻地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从2017年初至今,也是从那一年在这个小山村开始了长期的居住。

    不经意四年就要过去了,不经意回家的感觉已经变化了。

    回到小山村也是一种家的感觉,和老乡们聊天也是,老乡问:“回来几天了?”

    回答:“周一回来的,今天是第X天......”

    村子里的每家每户,从老人到孩子,从男人到女人,从初次相识,到现在,家家发生什么变化都知道。

    双脚踩着这方土地,呼吸着和老乡们一样的空气,仿佛也真成了这个小山村的一个成员一样。

    而另一边,是一百公里外的妻子和孩子,还有年迈的父母。相聚时候甚少,有时候周末会回去,有时遇到工作忙,可能要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2018年夏天,工作甚是繁忙,连续坚持了七十天,中间回了一次家,到家是下午,晚上却又接到通知,有突发情况,冒着大雨和中途的泥石流,晚上十点赶回了山村,所幸一切平安。

    今年春天,一场特大暴雪,封闭了所有的道路,山村里外积雪厚达两米多,等到一周多后,被铲车挖通了道路,其实已经是春暖花开之时了。

    昨天下了小雪,今天放晴了,气温却是下降了很多,白天去25公里外的镇上办事,却又忘记带履行程序的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又开车回去取来,中途车行至超过100迈,过后想想,其实没有必要。

    平安健康,应该比其它的一些东西重要吧,因为毕竟远方还有人在惦记着你。

    这个世上有男人与女人、哲学家与妻子、少年人与中年人……人生总在拉扯中前行,云为裳兮风为袖,吾心安处是吾家。就算是彻头彻尾的流浪汉,恐怕到最后最盼望的,也是一处可以安顿身心的家。

七十一章 活着

    11月初,驻地,室内温度是10度左右,这还是白天阳光充沛的情况下。

    这周到驻地,室内温度是8度。

    然后又赶上阴天,还飘了一天的雪花,连续三天每天烧两次火炕,终于在今天把温度提升到了13度。

    感觉心里美美的,不由得想到----人如果在恶劣的条件下生活,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和烦恼了吧?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岁月,总是喜欢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其实到了如今这个年龄,早已经不问这样的问题了。

    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难道不是吗?

    想想曾经的那个年代的人,生活在更为恶劣的环境下,一日三餐都没有保障,每天想的无非是下一顿吃什么,哪里来的现在的这么多烦恼。

    就像离开家中的三十度左右的室温,到驻地这边,温度升了,升到13度,心里就乐开了花,人活着就图个高兴,日子苦点也没关系。我们不也需要这种简单的情怀吗?

七十二章 从装扮自己,到诚实面对自己

    从分享孩子的荣耀,想到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可能这都属于平淡生活中的一味调料吧。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可能选择对外界的他人试图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有些人则选择真实的活着。这也无可厚非,都是人家自己的选择。

    面对这两种生活方式,自己都试过,曾经也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希望自己变得更加魅力、更加优秀,这样就会刻意的去做一些用来装扮自己的事情。(可能也就是通俗所讲的装13的那件事儿)

    “围棋类的书籍有一些,也曾经很感兴趣.......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看过一些,还有计算机类的从基础到编程......

    其实真正能看下去的,只有自己知道,也就是初级入门罢了,而且也就是那个阶段还有些一丝真正的兴趣。

    “最近看到几本关于古代言情方面的小说,感觉里面的文字真的好美!”

    嗯,其实也就是在网上扫了那么几眼,而真正触动自己的可能也有那么几段文字。

    “我要学会自律!每天要少抽烟,要按时睡觉了!”

    还是每天一包烟的量,还要每晚到凌晨还在看手机,如果这样也算的话.....

    现在看来,精分(精神分裂)的确不怎么适合自己,因为,这样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其实,还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来得自在。从现实生活中,到参与网上的互动,尽量去做到诚实,这是对自己的诚实,对他人也诚实,别人会看到我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样的我是不完美的,虽然是不完美的,那又怎么了?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所以我才会接纳我自己的不完美。

    通过现阶段的随笔书写,又一次的面对了自己,并不想表现出什么特别,更不想去扮演什么角色,也没打算说服某些人。虽然可能有时候的阅读量很少,但还是会坚持写下去。因为这些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的,通过写作,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和有条理,也是一种帮助自己的成长方式吧,如果在帮助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能让大家得到一些启发,那真的很高兴。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是最轻松自然的,也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当今互联网、智能手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大家也都会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人看了,点赞了,也有可能会分享,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共鸣,大家都喜欢真实自然的状态,无需刻意的装扮,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我们为了迎合外界,表现得很有魅力,表现得很有品味,不食人间烟火,但那份坦然的心境还没有达到。与其装扮自己,自欺欺人,刻意而为,不如坦然面对,虽然可能活得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完美,但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也是点亮专属自己的自性之光的一种选择吧。

第七十三章 唐代人服饰

    由于写作的原因,查阅了一些资料,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唐朝服饰是唐朝的服装,它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在唐朝,以服饰定等级,紫、绯、绿、青四色为尊卑,天子着黄色。上元元年,敕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普通人的着装,一般是圆领袍,有些看着有点像“襕衫”,是一种吸收了西域胡服和中原袍服改良而来的官员服饰。袖口紧、在袍服下布施一道横襕(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

    唐朝军士怎么穿?唐代史称“将帅用袍,军士用袄”。

    唐朝男子一般戴幞头,在幞头里面加一个固定的饰物覆盖在发髻上,以包裹出各种形状。幞头的两脚,初起就是像两根带子一样从后脑勺自然垂下,或者到肩膀或者过肩。后来慢慢演变成两根带子越来越短,有的还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

    唐代,胡服就很流行了,包括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它的特征是衣长及膝,翻领、对襟、窄袖,腰间系有革带。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敦煌绢画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注意,现代一般意义的“唐装”并不是唐朝服装,而是清朝以后形成的服装。

    唐朝的服饰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

    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

    唐仕女

    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颠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唐朝的文化是华夏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交流

    唐朝服饰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

    唐玄宗酷爱胡舞,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朝冠服制度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

    帝王冕服

    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律”,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

    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

    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

    唐祭祀与重大政事时的朝服,左四为外国使臣

    唐祭祀与重大政事时的朝服,左四为外国使臣

    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

    天子服饰

    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装,又可以做如下分类:

    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

    帻服:黑介帻、平巾帻

    帽服:白纱帽

    大裘冕,是天子服饰中规格最高、最为庄重的一款衣服,只在天子祭拜天神、地神的时候穿。“大裘冕”,顾名思义,就是身穿“大裘”,头戴“冕”。

    大裘冕解析图

    《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大裘冕因为不是很实用,很快就被废置了,虽然令文上依旧保留,但实际上,唐朝皇帝很少穿着。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

    衮冕,在皇上众多礼服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同志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衮冕解析图

    据《旧唐书﹒舆服志》[1]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

    衮冕,冕上用金饰,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组为缨,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黑衣,浅红色的裳,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

    、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十二章纹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每种一行,一行十二个。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黼,十二章纹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衣领),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并绣以黻纹(黻,十二章纹的一种,青黑相间的花纹)。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饰,如:革带、大带、剑、佩、绶,都和大裘冕的一样。舄加金饰。衮冕的穿着场合比较多,在皇帝众多礼服中属于最为华丽,上身率最高的。穿着场合: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常服,是唐朝天子众多服装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装。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步辇图

    《旧唐书.舆服志》:“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开始的时候只是黄色的袍衫,后来逐渐改用赤黄色,所以明文规定,士庶不能穿赤黄色的衣服。此后,赤黄色也就成了皇帝专用服色,也逐渐演变成了皇权的象征。唐玄宗时,安禄山称帝,穿的就是赤黄衫。五代后周末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天子,这便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这里所指的都是赤黄色,其它的土黄色、浅黄色什么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并没有禁止。

    唐代男服编辑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圆袍翻领后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现代复原圆领袍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

    唐半臂姿

    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说不定他家有追逐时髦的男女为此屁股上挨过板子呢。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士庶妻冠服编辑

    半臂:

    半臂在初唐颇盛行,

    半臂

    也与初唐时服饰多为窄型有关。现今发现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上,仪仗队的宫女中,有一位梳着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妆束-鞋帽妆饰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

    唐代手饰

    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

    唐代妇女化妆顺序

    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衫裙

    唐代女性服饰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一种衫裙。

    敦煌供养人复原

    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历史上并没有文字记载名字叫做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这种服饰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现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踪迹。

    特殊-女式大袖衫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流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但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

    大袖衫

    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

    有趣的是,一种说法称:这种宽大衣式的兴起,却与讲究狭窄的胡服有关系。唐时国力鼎盛,对外的交往繁荣,胡服也在此时进入中原。但是若放任胡服的越来越盛,却有被文化浸透丧失自我的危险。虽然大唐国力鼎盛,对文化影响颇有自信,但依然有人担心无节制地效仿胡风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于是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唐文宗遣宦官向公主们宣布了一道圣旨:今后每逢召对之日,不得广插钗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唐文宗似乎不能忍受胡风满天下的趋势。他认为,泱泱中华应该有属于中华的特色的汉服装束,怎能一昧地追捧胡人的装束呢?况且,短窄衣男女无别,令不少人不爽。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们在觐见之日,要穿上能代表中华气度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文宗之后,比较宽大的女装样式开始兴起。仕女们感受了这种宽衣的美丽大气,开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们的长、宽都比初唐时多了1倍左右。首先是外套大衣追求宽大华丽,加上贴衣单衣向更宽松的方向发展。一些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纱衣,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

    而说到女式唐风大袖衫,不能不提《簪花仕女图》,里面的大袖衫则是相当开放夸张的一种:美人着裸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

    纱衣长裙

    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画中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庭中散步采花,捉蝶时的情景。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它“中规中矩”的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装束。

    由于《簪花仕女图》中服饰的开放度即使现代看来也是非常大胆的,也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层层裹裹的中世纪西欧,导致它的社会真实性一直受到争议。现从出土的大批中、晚唐时期的陶俑来看,画中仕女的服饰反映了当时的最开放的女性时装文化。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服饰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

    风俗-女着男装

    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

    《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案例。

    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

    《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风俗-开放与束缚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这样的。实际上唐代妇女依然处在封建礼教的制约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开胸衫。古画中人可以**胸,那也是养在内宅;歌女们**胸,则是以身体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半露胸”的绘画,与“女着男装”的案例,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开放自由。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实际上,武则天之后,唐朝社会对女性抛头露面的情况愈加心怀芥蒂,“守本分、守妇道”为仕家大族对女性成员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对女性定立的规章制约,很多教条书籍就出于唐代。

    虽然,女性在唐代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出现了勃发期,但就历史长河来看仅是昙花一现。“走出去”的途径只有偏向放纵肉体取悦于男性掌握的权力阶层,另一种对社会地位权利的呼唤则很快湮没在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下了。

    唐代军服编辑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j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五代铠甲戎服、胄甲

    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唐胄甲1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邻国影响编辑

    唐代服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

    奈良时代移植的唐朝服饰

    奈良时代移植的唐朝服饰

    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朝汉服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服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

    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直到今日,在中国东邻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地,仍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服制。

    服饰图案编辑

    唐代汉服衣饰图案,

    唐仕女

    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七十四章 唐代男人的裤子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男人所穿的裤子为:

    袴·裈

    唐人下身所穿的裤,分为“袴”和“裈”两种,与今日之“裤”所指不尽相同。初唐颜师古所注《急就篇》之“袴裈”条下说:“袴谓胫衣也,……袴之两股曰襱。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可见袴是套穿在外,裆不缝合的外裤;裈则是穿在袴内,合裆贴身的里裤。

    在唐代完整的衣物清单中,多裈、袴并举,袴有单有夹,裈则主要为单。按奈良文书中的衣料尺寸,单裈用料为夹袴的一半略少,可见长度大略相当。正仓院所藏实物中,裤类可分为开裆和有裆两大类,即分别为袴和裈。

    阿斯塔那和甘肃花海曾出土开裆锦袴和绣袴,按墓中文书,也均题为“袴”。晚唐五代雇工契中,还大量出现“裆”一词,如“春衣一对,汗衫一领、裆一要(腰),皮鞋一两”一一,则指的是一种发放给工人的合裆裤,与裈类似。

    由此想到,在中国历史上裤子的发展进程: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裤子的发明不可谓不是一个巨大的壮举。本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腿是极其容易受伤的,而且也很容易受到寒气和湿气的影响。

    这裤子的发明,解放了原始的那种,大家把一块布围在腰间的着装习惯,事实上,把布料围在腰间或者是从头部那里套一块衣料,都不如裤子来得简单。

    裤子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护两条腿不受伤害,还能很好的遮蔽隐私的地方,让人们的活动更加方便。

    男人们是干苦活的主力,而女人们则负责养家生孩子的责任比较重大,所以男人们是最先开始穿裤子的。对于男人们来说,这裤子简直就是下地干活的一大利器。

    天气的冷热变化都可以在裤子的厚薄程度上有所体现,而且,裤子为了方便人们,所以故意做成现在开裆裤的那种形式,为的就是在保护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舒适。

    开裆裤开口的地方,缝着一根带子,想要上厕所的时候,只要把带子拉一下,就能让这个口子露出来。

    一开始,这种裤子只在贫民中十分流行,而皇室们由于并不用下地干活,而平时也比较闲散,所以对这种裤子的需要并不是太高。

    据说,直到有一个皇帝,他的宰相希望他能够多多宠幸他的皇后,只有多宠幸皇后,少宠幸后宫的那些妃子,皇帝的后宫才能更加稳定。

    而这个皇帝确实花心,他经常对自己的服侍小侍女动手动脚,而当时小侍女们的衣服,多是裙子,只要一掀开衣服,就能让皇帝更加为所欲为。

    据说,为了限制皇帝的种种行为,所以宫内专门有人设计了一款裤子,让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女人们穿上,这种裤子脱起来十分麻烦,不仅要解开好几个扣子,而且还要把带子解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皇帝动手动脚的可能性。

    后来,随着裤子的发展,逐渐有了那种没有口子的裤子。没有口子的裤子,由于不能像开裆裤一样,解开带子就能方便,所以这种裤子在穿脱方面要简易得多。

    那时候流行在腰间寄一个腰带,而这腰带更好就有控制裤子不要往下掉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裤子,正是现代人的裤子的雏形。

    而女人们,由于裤子的方便,也渐渐倾向于穿裤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穿裤子的机会,只有皇亲贵族,才有机会穿裤子。而这种裤子一般为外穿的,十分讲究。

    当时做裤子的人,多学习西域的奇特文化,在裤子上绣着五颜六色的花纹和图腾等。裤子的样式少,而且专门给爱美的女人穿的裤子的产量也少,毕竟并不会有那么多人凑巧都了解西域的文化,制作出精巧的裤子出来。所以这种裤子,一般也只有皇家的妇女,才能消费得起。

    随着裤子的不断普及,裤子也自然变成了一种阶级的象征。男人们的裤子,多是那种很宽松的样式,穿在身上怎么也不比正装好看,但是劳动人民不管那么多,方便就好,所以首选裤子。而不需要干活劳作的,有一定资产的人,多穿裤子,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七十五章 这个世上,我们都是演员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的演员跟着师父学艺,并到处演出,也参与演了很多角色,演学生、商人、农夫、乞丐,有时演文人、官差、帝王、将相。由于演得入戏,经常沉浸在角色中不能自拔,在演戏过程时常随着角色的人生起伏而悲欢,为道具的使用而争抢,为和自己有关角色的人生而牵挂担忧。为此他生活得痛苦不堪。

    师父告诉他第一个忠告:这个娑婆世界的舞台不是真实的,是人类心业力的舞台剧,不要随心业投入,“要看得破,放得下,不要跟人抢道具。“从此他便能理智对待自己所演的角色,并时时提醒自己在演戏,这只是舞台,不是真实的。心理压力没有了,但却从此融不进角色,不能很好地和其他戏子配戏,剧团准备不再用他了,生活陷入了困顿。

    师父又告诉他第二个忠告:你已经明白了业的世界,“就学会放得下,也要拿得起,才会有一碗饭吃。“从此他又能很好地演戏了,在台上他把各种角色演得很自如,下台后马上能走出角色,能随时进出各种角色,无论是出演学生商人、农夫、乞丐、文人官差、帝王将相,都能行云流水,无滞无碍,终于成为一代名角。

    那些与我们配戏的家亲眷属、恩怨仇敌也是戏子,来来去去都是导演安排的。“天地大舞台,人人是戏子,演戏与看戏,莫起贪嗔痴。“但要真做到“演戏、看戏、不入戏“是何尝的难!纵观过去,我本人就演过多个角色,穿娃娃装时演过淘气小孩,背书包时演过学子,穿警服演过法官,穿军装演过军人,穿制服演过交通干部,穿西装演过商人,现在又穿僧装演了个和尚。

    在六道中更是如此,作过下三流演员,有时穿兽皮演畜生,有时穿鬼皮演饿鬼,有时进油锅演地狱;也演过穿绫罗绸缎的天人,挥舞大刀的阿修罗,头出头没的人。

    佛陀说曾经说过,众生的清净佛性(真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万法都是真心所现。虽然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心“,但您知道“心“在哪里吗?《楞严经》里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598/ 第一时间欣赏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最新章节! 作者:梦的预言家所写的《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为转载作品,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介绍: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随意的写写自己的经历感想,也许会有宝藏,期待朋友们的挖掘。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