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文阅读

作者:共赏清歌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95章意外的收获

    还没等他考虑好,那边刘悝便已经大咧咧地说了出来。

    “这个好办得很,要不让皇兄把母亲、仲兄和大妹一起接来京师过年,不就行了。”

    他性子散漫,年纪又小,说出来自然没人会怪罪。

    郾夫人明知不妥,却忍不住还是有些期待地看向了刘志。

    刘志不忍拒绝,想了想才道,“只要夫人和硕弟他们不怕旅途劳顿,那就接过来一起过年吧。”

    “那好,我马上给他们去信询问,应该很快就有回音了。”

    平原郡离京师并不遥远,慢慢赶路也不过半个月光景,现在才九月中旬,自然不必这么早动身。

    原本刘志还有些担心,但见母亲笑逐颜开,又觉得值得了。

    不管那么多了,身为皇帝,偶尔任性一下也没什么吧,如果处处受制,还有什么意思。

    用过午餐,他还想带母亲去濯龙园游玩,郾夫人却道,“难得一家人在一起说说话,我哪也不想去,就在宫里挺好的。”

    刘志听了也有些愧疚,自己很少有时间陪伴她,想必平日里母亲也很孤独寂寞吧。

    于是整个下午刘志都在陪伴母亲,直到用过晚餐,这才与邓猛一起回北宫。

    还没到德阳殿,便见到杨俭满脸喜气地迎了上来。

    此人出身江湖门派,精通人情世故,一看他的样子,就是故意如此的。

    “陛下,臣得到消息,青州贼首公孙举已经伏诛。”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难怪他如此高兴了,前几日青州那边就已经送了军报过来。

    董班的兵马与段颎合为一处,横扫了豫州和徐州,将贼兵逼到了青州东部。

    当时他就知道,此次叛乱撑不了多久了,全线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朝中重臣聚在一起分析了下,最坏的结局就是公孙举带人逃入山中,依靠山深林密长期流窜劫掠。

    这才几天的时间,形势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公孙举一死,群贼无首,余下残兵败将便不足为虑了。

    “哈哈,太好了,快说说是怎么回事?”

    刘志心情大好,立时打发人送邓猛回合欢殿,一边快步回德阳殿,一边朗声笑道。

    “皆因陛下高瞻远瞩,订下的离间之计,那公孙举与东郭窦果然闹翻了,两人各带部下分道扬镳。”

    听到这里,刘志有些明白了,惊讶地问道,“是胡拓得手了吗?”

    “是,此次便是胡拓立的头功,不但用计分化了两名贼首,让他们反目成仇,更利用其余几位寨主,联合击杀了公孙举。”

    胡拓是刘志当日一时心动,下的一步闲棋,从始至终他都没指望过会发挥大作用。

    没想到,正是这个胡拓,居然真的完成了这么个艰巨的任务,完全不可思议。

    杨俭看似在恭维他这个皇帝,其实也是在显摆,正是我龙麟卫的人,立此奇功。

    “好,很好,想不到胡拓居然还有如此本事,等他回来,我亲自为他封赏。”

    说话间,两人已经进了德阳殿的书房,刘志立刻取来地形图,对照着杨俭送来的详细军报,分析形势。

    公孙举和东郭窦闹翻之后,后者带着仅有的五千兵马向东去了徐州琅琊郡。

    而公孙举领着一万多部下,退守泰山郡蒙阴一带,眼看着四面楚歌,为了何去何从几位寨主吵翻了天。

    大部分都觉得形势不妙,希望能潜进泰山之中,倚仗地利四处游走,相信官兵再厉害,一时半会儿也无可奈何。

    但公孙举却憋着一肚子的气,东郭窦离开之前,曾经断言他很快就会败亡,这让他十分不服气。

    我公孙举天生神力,当世无双,就算没了你东郭窦相助,也一样能轰轰烈烈。

    于是他坚持要反攻牟县,那里是太守李膺招安的山匪,并非正规官兵,公孙举认为把握很大。

    在他的一力主张之下,一群人翻山越岭长途奔袭,结果却中了田正的埋伏,一万兵马被打了个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后面李膺和幽州铁骑一起穷追不舍,来到盖县的时候,已经只有五千多人了。

    此次惨败,皆是因为公孙举一意孤行的结果,一众属下都心生怨恨,在胡拓的有心煽动之下,决心兵变,联合起来杀了公孙举。

    当晚他们设计灌醉了公孙举,然后放火烧营,谁知却被他闯了出来。

    二寨主古石一不做二不休,亲自出手,趁其不备行刺,结果自己倒先送了命。

    不过也因此重伤了公孙举,剩下几位寨主联手一番苦斗,最终以一死两伤的惨痛代价杀死了他。

    经此内乱之后,贼兵元气大伤,四散奔逃,许多人都跑出山投降了李膺,只余一两千人逃进了山中,再也掀不起大浪来。

    而胡拓等人则趁乱逃了出去,这次任务他们几位死间居然毫发无伤,也算的上是个奇迹了。

    通过龙麟卫密探的情报网,杨俭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而官府的正式军报,恐怕至少得明天才会送达。

    “好,这两千人已经不成气候,只剩东郭窦的五千兵马,据说此人十分奸猾,怕是不好对付啊。”

    刘志敲了敲地形图,幸亏他派董班北上,拦住了东郭窦的路,否则若让他南下逃窜至扬州一带,又不知道要祸害多少百姓了。

    现在他迫不得已选择了往东撤退,再过去就是半岛了,相信他再奸猾,也坚持不了多久啦。

    此次匪患能够如此快速的控制住,连刘志都感觉有些意外。

    规模宏大的暴乱已经彻底破坏了青州和兖州,以及豫州的大部分地区,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

    现在,战后安抚也应该立刻同时进行,否则难保不会死灰复燃。

    不破不立,现在那边的一切都毁坏了,也未必就全是坏事,趁此机会,正好把那些被豪强霸占的田地,重新收归国有。

    心念一动,刘志对杨俭道,“我给李膺写封密诏,务必用最快的速度送过去。”

    青州泰山郡,正是被盗贼破坏得最严重的地方,但也许,恰恰是大汉第一个解决土地兼并的郡。

    写完密诏,刘志心潮澎湃,扬声道,“立刻传召太尉进宫。”

第196章投桃报李

    已经入夜,黄琼接到传召也是心中一紧,莫非又出事了?

    匆匆赶到中德殿,刘志却还没到,黄琼等了片刻,才见到御车不紧不慢地驶来。

    刘志眉目舒展地走下车,黄琼心里的石头便落了下去,看来应该是好事情了。

    二人步入书房,黄琼躬身请完安,“不知陛下连夜召见老臣,有何要事?”

    “太尉先看看这个吧。”

    刘志也不解释,将杨俭的密报递给他。

    才看了两行,黄琼便拱手恭贺刘志,“恭贺陛下,青州大捷,贼寇不日将亡。”

    等他一口气看完,刘志这才问道,“青州和兖州等地,兵乱之后一地狼籍,救灾重建之事迫在眉睫,太尉有何妙策?”

    这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妥善解决,后续贼兵会不会死灰复燃,还很难说。

    君臣之间相处这么久了,黄琼自然知道,常规的救灾安置方法,肯定不能让刘志满意,必须提出些有建设性的方法来。

    低首思索了片刻,黄琼才慎重回答。

    “以臣之见,需得先彻查当地官府,但凡曾与贼人暗通款曲者,须得连根拔起,严惩不贷。

    否则一切的救灾事宜都无济于事。”

    刘志满意地点点头,黄琼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太尉说得是,明日召开紧急朝会,商讨此事,看看要如何处置。”

    其实,他更想借着这个机会,把那些个贪官污吏也一并解决了,穷点怕什么,最怕的就是这些个国之蛀虫,从根子上就给蛀空了。

    大汉的官吏架构过于庞大臃肿,闲人太多,由此产生的问题很多,贪腐成风,政令不通等等。

    是时候该一步步着手整顿了。

    这次赵戒叛乱对他来说,其实也是好事,本来他打算花上数年的时间,一点点把军权抓在手里。

    结果一次叛乱,直接加速了进程,如今京师所有的兵权都已经被他掌控,所以之前的改革计划,有许多都可以开始实施了。

    “陛下,近日京师秩序井然,是否应该下诏重启大考之事?”

    大汉帝国的第一次大考,就命运多舛,之前重重困难都挺过来了,到了该赴京赶考时,却又遇上了京师叛乱,一延再延。

    好在太尉黄琼一直锲而不舍地在跟进,州试的名次早已出炉,除了几个匪患严重的郡县,其余的都还算正常。

    原定的大考日期是十月中旬,现在下诏启程,应该还来得及,大不了往后推到十月底,最不济就冬月初开考。

    反正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

    “此事不必廷议了,我明日一早下诏,将考期暂时后延至十月底,令各州郡协助考生尽快赴京。”

    这是考虑到一部分寒门学子无钱坐车,时间紧迫,等他们徒步来京城,还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呢。

    不如由朝廷统一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如期举行。

    见陛下决心如此之大,黄琼亦是精神振奋,“陛下魄力非凡,臣亦替天下学子欣慰。”

    “此事就这么定了,不过尚书台仓曹那边,还望太尉多方协助,尽快筹措赈灾粮食。”

    投桃报李,黄琼自然连声答应,仓曹虽然从太尉府划出去了,但依然与那边存在着许多关联。

    平日里太尉府与尚书台的关系十分微妙,两边都有些看不惯对方,卯足了劲的相互为难,几乎已成习惯。

    不过此次兹事体大,皇帝既然发了话,黄琼也会嘱咐属下尽力配合,绝不会允许那些没眼力见的胡来。

    毕竟双方在利益相同的情况下,也会抛弃成见通力合作的。

    两人又聊了些细节,刘志便安排人将他送回太尉府了。

    中德殿内,刘志却毫无睡意,皇权初定,他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如何提高生产力,尽快解决粮食问题了。

    其他的体制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步步为营。

    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改进生产工具,推行科学而先进的耕作理念,以及对于品种的优选改良。

    之前他已经凭记忆画了曲辕犁的图纸,让少府打造了十几部,交给京郊的皇家庄园试用。

    毕竟他没有亲自使用过,对一些细节记忆模糊,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缺陷,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叛乱之前,他便已经写下了许多能回忆起来的种植方法。

    例如选种、深耕、沤肥、间作、轮作以及嫁接、授粉等等现代人十分熟悉的方式。

    其实他也没种过田,因此不可能了解详细的方法,只能说提供一个理念,让他们顺着这个框架去实践和研究。

    当然,第一轮试验田就选在了自己的皇家庄园,今年的秋季作物,全部按照新的方法种植。

    但在刘志的认知中,即使种植方法成熟,全面推广到全国,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粮食短缺的现状。

    毕竟许多现代高产的农作物,譬如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等,都是原产于南美洲,至明代中期才从欧洲辗转传入我国。

    这些作物现代人司空见惯,产量高,又能当主食填饱肚子,尤其是红薯,在土地贫瘠的山地上,依然能够获得很高的产量。

    上辈子,他儿时就常听老一辈的人说,当年自然灾害时,就靠着红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除此之外,现代人常见的南瓜、花生、向日葵、西红柿、四季豆等等也都是后世陆续传播进来的。

    没有这些东西,要想解决温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派遣人飘洋越海去南美洲寻找种子,以现有的航海技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唉,难呐!

    幸亏张骞出使西域,带进来许多外来品种,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都是这一时期传进来的。

    其中能够作为辅助粮食的,唯有蚕豆这一个品种,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重视,看样子应该及早推广开来。

    说起来,还有一个物种,按道理也应该随着丝绸之路传了进来才对,那就是棉花。

    但那时的棉花与现在的品种有区别,应该原产于古印度,虽然棉花与填饱肚子无关,但却是后世最重要的纺织原料。

    只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他并未见过棉花的影子,也没有发现棉布的踪影呢?

第197章措手不及

    看来估计是名字有所不同,最好是派人寻找一下,看能不能找出来。

    明日先传个画师过来,把图样画出来,再按图索骥吧。

    刘志绞尽脑汁,把自己能回忆起来的东西几乎一一筛选了个遍。

    心中十分懊恼,为何当年没好好学习,要是自己是个工科高材生,如今想必没这么为难吧。

    当晚,疲惫不堪的刘志直接宿在了中德殿,召开非常规朝会的命令,已经连夜传达下去了,明日还得早起上朝呢。

    第二日上朝,刘志首先宣布了公孙举伏诛的好消息,众臣听了也都喜气洋洋。

    要知道,如此规模的叛乱,能够在短短数月之内弹压下去,实属罕见了。

    上一次江淮大乱,断断续续打了三年,劳民伤财不说,还对江淮的民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直到如今那边也没有缓过气来,不复天下粮仓的盛况。

    照例又是一番歌功颂德,只是这次差不多清一色地拍刘志的马屁,夸他运筹帷幄,英明神武。

    接下来,黄琼很自觉地提出整顿兵灾地区的吏治,毕竟有董班大军被沛县县令出卖的事实在,谁也说不准有多少地方官吏与匪徒暗中勾结。

    何况经过了赵戒之乱,公卿们都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这个提议没受到任何阻碍,直接全员赞成。

    问题是,派谁去查,怎么查?

    地方与朝廷息息相关,各个世家都有人在地方任职,谁也不愿意自家出事。

    东汉朝廷的监察制度比较复杂,秉承了西汉时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

    其一便是御史台,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府,掌监察,秩千石。下设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

    侍御史十五人,掌尚书台组织示意图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

    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其二便是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兼领一州事,秩比二千石。

    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

    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

    其三为州刺史,除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全国十二州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

    年终奏于皇帝,刺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略同。

    而刘志如今又在此基础上,另设龙麟卫,对百官也有监察之权。

    说实话,刘志本人对汉代的监察制度十分不赞成,御史台与司隶校尉职权重合,地方刺史权力过大。

    而且几个监察部门之间分工不明,行事十分混乱,地方监察官员以小监大,极其容易引发舞弊行为。

    后世将监察权力集中到御史台,并形成单一制度的方法,反而更清晰明了。

    众臣就委派监察人选吵得不亦乐乎,都想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派系。

    刘志默默听了半晌,脸色越来越严峻,不如就趁今日试探一下,这些人对自己的改革,到底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当日光武帝恢复前汉旧制,令司隶校尉和御史台共同监察百官。

    但如今司隶校尉公务日益繁忙,难以负起监察之职,朕以为可裁撤其监察之权,尽数归于御史台。”

    说罢,缓缓环视一圈,沉声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司隶校尉曹腾一呆,迅速抬首看了一眼刘志,见皇帝对他安抚地一笑,便明白这事不是冲着他来的。

    东汉时期的许多官员都身兼多职,在职责划分上十分驳杂,看起来权力很广,什么都能插一手。

    实际操作中却麻烦一大堆,同一个案子,相互间争功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且因为事务繁杂,官员疲于奔命,往往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曹腾也是深有体会。

    尤其是最近京师出事之后,这种感受更加深刻,若是卸掉监察之权,专心司隶校尉部州事和京师事务,反而作用更大一些。

    司隶校尉独立领司州事务的权力,一直被忽略了。

    按理他领京师七郡,就意味着拥有相对独立的大后方,在某些保障方面不受京师节制,可以自给自足。

    也可以作为战时的大本营,在京师哗变时,近距离为皇帝提供可靠的避难寓所。

    但实际上他在监控京畿要害的作用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至于河南尹暗地里招兵买马,都毫无察觉。

    这一疏忽险些酿成大祸,细思极恐啊。

    刘志忽然毫无预兆地提出改革监察制度,令得所有臣子都措手不及。

    这与上次改革诸曹,提高尚书台地位的事情有本质区别,尚书台本身职权在那里,只是为他正名罢了。

    而且其权力划分只涉及到太尉府,与其他官员无关。

    但监察制度却不同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臣子的切身利益,谁也不愿意自身利益受损吧。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吭声,也有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当事人曹腾。

    奈何后者一脸的若无其事,好像与他毫无关系一般。

    御史中丞张陵也是眼观鼻、鼻观心,心无旁骛,岿然不动。

    黄琼却很开心,反正司隶校尉本来就无权监察他这个太尉,再说了,上次陛下改革尚书台的时候,你们一个个不是都幸灾乐祸的吗。

    风水轮流转,这下子轮到他来说话了,不过,监察制度改革历来就是个敏感的话题,前汉时也屡次三番改变,孰优孰劣,众说纷纭。

    “臣有个疑问,若司隶校尉监察之权划归御史台,那么刺史的监察职权岂非与之重叠了?”

    刘志微微一笑,真不愧是个老狐狸,这么快就明白了他的用意,简直就是问到他心坎上去了。

    “朕欲恢复成帝时旧例,改刺史为州牧,专心一州之政务,郡之太守,县之县令皆从此例。

    其下负责监察之从事,督邮等等皆划归御史台统领。”

    如此一来,御史台已经完全成了独立的监察部门,其重要性成倍增加,权力之大不亚于尚书台了。

    “这……敢问陛下,那御史台又该如何节制呢?”

第198章有恃无恐

    按照刘志的这个说法,御史台有权力监督任何官员,生杀予夺,在彼一念之间。

    这权力也太大了吧,除了极少数自认清正廉明者,其余人等谁敢说自己身上干净。

    之前是司隶校尉和御史台相互监督,彼此间行事都有所顾忌,虽然容易起纠纷,但至少没人能够为所欲为。

    因此,黄琼才会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不过,这可难不倒刘志,虽然他是临时起意,但后世自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可以借鉴。

    再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本土化调整,根本不用思考,张嘴就来。

    “御史台官吏由太尉府监督弹劾,由龙麟卫查访侦办,六百石及以上由朕亲自定夺,凡有御史知法犯法者,罪加三等。”

    好一个知法犯法,罪加三等,一下子就把御史台的风光给压了下去。

    刚才还觉得御史台权力逆天的官员们,这会儿都缄口不言了,私下里相互递着眼色。

    刘志提出来的太突然,让他们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事先也无法通气商量。

    现在他们只仰仗靠平日建立起来的默契了。

    可刘志却不打算给他们时间考虑,“御史台中增设巡查御史,凡地方有要案,则辅助督查。

    每年亦不定期巡查各州郡,只要不是惊天要案,朕赋予其便宜行事的特权。”

    关于巡查御史,在现代影视中,表现得十分之多,什么钦差大臣,八府巡按等等,都与之类似。

    即便是到了现代,也一样会有中央的巡查组,不定期检查督办地方官员的贪腐情况。

    好主意啊,黄琼不觉眼前一亮,对于整顿吏治,确实是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

    大汉也不是没有派御史下地方特案特办的先例,只是没有形成正规的制度罢了。

    像现在涉及到青、兖、徐、豫四州的吏治整顿,就不是哪一个刺史能够办到的。

    要么为了政绩相互包庇,要么就各行其是,到最后,肯定又是抛几个倒霉的替死鬼出来应应景。

    而地方的官吏还是原封不动,该怎样就怎样,无法从根子上作出改变。

    要知道,土地兼并正是因为有地方官府做后盾,利益互相勾结,才会愈演愈烈,以至于屡禁不止了。

    但刘志现在完全抛开土地兼并不提,只是要求专门整顿吏治,满朝公卿,谁好意思说反对?

    这种时候,谁站出来反对,就有包庇贪腐的嫌疑,不管背地里行事如何,至少在明面上,大家都是极力标榜自己的清廉正直。

    见朝堂上一片安静,个个都一副苦思冥想的架势,刘志却咄咄逼人。

    “诸位还有何话可说,若没有人反对,朕就直接下诏书了。”

    反正你们不说话,我就当你们默认了,刘志狡黠地一笑。

    闻言众人大急,尤其是那些打心眼里反对的臣子,可要反驳吧,陛下考虑得如此周全,让他们一时半会儿竟然找不到可以攻击的地方。

    “陛下,如此决定是不是过于仓促了,撤销司隶校尉的监察之权,事关重大。

    应该经过三轮以上讨论,再做决定的好。”

    可没理由也得反对啊,立刻就有人蹦出来,以大汉制度做掩护,暗指陛下行事草率。

    可刘志才不管你是不是含沙射影,假装听不懂就是了,有本事你敢当庭指责我吗?

    自从上次烧信事件之后,其实许多大臣心里还是没有谱,陛下行事常常另辟蹊径,不按规矩出牌。

    天知道他到底烧的是什么,当时又没打开来看看,说不定来了个偷梁换柱也说不好。

    等以后出事了,再拿出来作为罪证,要知道那可是谋逆大罪啊,够夷三族了,整个家族都要连根拔起。

    不信,你看看陛下最近行事风格比之前强硬了许多,无所顾忌,这就是明证。

    还不是因为陛下有恃无恐啊!

    果然,听闻此言刘志顿时就把脸色一沉,很不高兴地说道。

    “事急从权,青州等地的事情刻不容缓,哪里还有时间让你们嚼来聊去的。

    到时候贼寇死灰复燃,重启战火,万千生灵涂炭之时,你可担得起这份责任?”

    刘志这套说辞纯粹就是偷换概念,将两边的因果关系强行联系在一起,一顶大帽子框下来,那出头之人立时就噤若寒蝉。

    开玩笑,这么重的罪名,在座的有谁能担待得起。

    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刘志便大袖一挥,“好啦好啦,啰嗦什么,朕不是都与你们商量过了吗?还要怎样?”

    说着直接对负责起草诏书的尚书郎主司卢参道,“立即起草诏书,昭告天下。”

    众人万万料不到刘志今日会如此强硬,看他满脸的不耐烦,都不敢做这个出头鸟了。

    万一他今日来个杀一儆百,自己岂不是撞到枪尖上去了。

    就这一犹豫,刘志便已经宣布罢朝,径直扬长而去,徒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半天回不过神来。

    正在发愣,张让又回来了,“陛下传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和司隶校尉以及御史中丞,中德殿觐见。”

    原本打算找这几人再说道说道的大臣们,只得暗叹一声,各自散去了。

    中德殿中,见人都到齐了,刘志这才对司隶校尉曹腾道,“曹公不要多想,我准备扩充司隶校尉部的卫士编制,除京师外,其余六郡中,每郡设一千人。

    平日里维护各郡治安,一旦京师晔变,就迅速集结勤王。”

    这是直接赋予曹腾军权了,京师一千五百人编制,再加上六郡就有六千人,合计是七千五百卫士了。

    对于大汉的兵力编制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强大的一股势力了,完全可以左右京师局势。

    对于曹腾来说,不仅没有削弱权力,反而更上层楼,一跃成为陛下心腹中的心腹。

    能够把自身安危托付给他,这是何等的信任和荣耀。

    “陛下,臣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誓保陛下之万安。”

    他附身下拜,心悦臣服,心中更是涌起一股暖流,这一刻曹腾暗下决心,此生不惜一切代价,当报陛下知遇之恩,信任之情。

    黄琼张了张口,本想提出异议,但此情此景之下,却偏偏开不了口。

第199章警告

    叹息一声,罢了,这次赵戒叛乱,陛下确实吃了没兵力的亏,最后能赢都是阴差阳错,估计也是吓怕了吧。

    自己若是此时反对,岂不是说明与赵戒一样,心有反意?

    话说赵戒的这一波叛乱,虽然镇压下去了,只怕陛下从此以后,都要防着这些臣子们了。

    尤其是他,身居太尉之职,与之前赵戒的职位相同,看来以后态度也不能太强硬了,否则容易引起陛下的猜忌。

    他这里心思百转千回,刘志却丝毫不知,今日本想震慑群臣,却连带着让黄琼也心生退意。

    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张陵,御史台重组,你责任重大,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可以跟我提出来。”

    御史中丞虽然身为京师三独坐之一,但论实权,其实一直不如尚书令和司隶校尉,若不是有监察之权,身份更不对等了。

    而且张陵为人十分低调,平时议政也不怎么发言,行事风格更是刚正严明。

    正因为他能够以身作则,所以在这个位置上无人不服,即使今日很多人都对此眼红,但却没人敢开口攻击他。

    “陛下,司隶校尉那边负责监察的官员,是准备调到御史台来,还是直接负责其他事务?”

    这关系到两个机构之间的人事安排,何况他也做不了司隶校尉那边的主,因此必须要先问清楚才行。

    刘志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转向了曹腾,“你怎么看?”

    仔细想了想,曹腾才道,“还是调去御史台吧,他们长期从事监察之职,熟悉朝中人事。

    我现在重点在练兵和政务,他们又要从头学起,不划算。”

    张陵点点头,“也好,那明日我就派人过去接收人员,全部迁往乌台。”

    又拱手对刘志道,“臣今晚就拿个章程出来,明日给陛下过目。”

    这人倒是个实干派,做事雷厉风行,如此艰巨的任务,却一点困难都没有提出来,反而淡然处之。

    刘志颔首赞许,又对曹腾说道,“你要是看中什么人,尽可以找我开口。”

    “此事还需我亲自到各郡督办,到时候要人的话,我是不会跟陛下客气的。”

    曹腾此言惹得众人都笑起来,刘志又就赈灾安民事宜,与他们讨论了些细节。

    “今年收成不好,此次赈灾粮食短缺严重,我的意思是希望各世家捐赠一部分,共度时艰。”

    大汉的世家都有存粮防灾的习惯,许多人手上都囤着数量不菲的粮食,可红口白牙地让他们捐赠出来,恐怕比让他们割肉都难。

    正因为如此,刘志也没敢在朝会上直接提出来,怕引起公愤,到时候再想运作就难了。

    “这……让他们象征性的捐一点还可以,可再多我估计就没人愿意拿出来了。”

    黄琼面有难色,不是他不愿意,实在是太了解这些世家豪强的做派,很清楚他们会怎么干。

    “也没说让他们白捐,羽林军现在缺员严重,他们可以拿粮食来换嘛,按照捐赠数目,多少粮食奖励一个名额。”

    那些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刘志哪里会不清楚,上次自己带头捐赠,也没能从他们手里抠出几个钱来。

    这次他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继续卖官鬻爵而已,话说羽林军的职位,他刚刚才卖过一遍。

    谁让这次叛乱他们又成了帮凶呢,除了几个带头的被问斩之外,其余的普通羽林卫和羽林郎,都只是开除资格。

    就这已经够仁慈了吧,在此事上,各世家自知理亏,灰溜溜的夹紧尾巴做人,想避过风头再说。

    不过这样一来,羽林军空出了一大半,刘志又可以发一笔小财了,只不过这次他不要钱,只要粮食。

    众人眼睛一亮,“这方法应该行得通,加上仓曹那边筹措的粮食,应该差不了多少了。”

    “还有,被贼兵劫掠的粮食,数目应该也不少,破敌之后全部没收用于赈灾。”

    反正那些粮食已经被乱贼给抢走了,早已经不属于世家豪强,现在他拿回来,也算不上从他们口中夺食了。

    众皆默然,这种近似于无赖的做法,他们哪怕心里赞成,可口头上也不好附和。

    传出去其他世家还以为是他们鼓动的,反正谁也不好就此事指责陛下不是?

    这么一来,七七八八的加在一块儿,赈灾用的粮食就已经差不多了。

    解决了这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众人都觉得一身轻松,民以食为天,没吃没喝的,命都保不住了,谁还愿意给你当顺民啊。

    至于卖羽林军空缺的事情,他早就想好了,还是交给徐璜来办,反正他已经做过一次了,轻车路熟的。

    眼看着午餐时间要到了,黄琼原本还以为能蹭蹭饭,谁知刘志直接宣布散了。

    正觉得有些遗憾,忽听得刘志又说道,“太尉留下来,我还有一事与你相商。”

    黄琼一听喜出望外,这下可以正大光明的蹭一顿美食了。

    果然,刘志立刻便吩咐传膳,二人边吃边聊。

    “再过些日子,京师学子云集,还要太尉多费心安排。”

    “这是臣份内之事,自当尽心竭力,陛下请放心吧。”

    黄琼一边品着上等的芙蓉醉,一边笑道。

    “我知道太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当年顺帝时,你就曾主持过两届大考。

    如今他们都已经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你这个做主考官的,门生也遍布天下了。”

    刘志说的很随意,语气也平常,但黄琼拿杯的手却猛的一颤,差点儿将酒给洒了出来。

    做主考官是个临时差事,但却很考验人品,而且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

    无论是学识,资历还是官声,都要出类拔萃才行。

    可这么多年来,却一直有人打破头去争,何也?

    还不是因为这是个肥差,稍微手软一点,收礼都要收到抽筋。

    不过黄琼自认清廉,从未想过要徇私舞弊,但主考官还有一个大好处。

    那就是本届的优胜者都会认主考官为师,自称弟子,这已经成为官场上的惯例。

    像陈蕃当年就是由胡广主持的策问,所以任何时候都需尊其为师。

    若能多主持几届,在朝中的门生自然少不了,也是一大助力。

    但此时,陛下这分明就是明晃晃的警告啊。

第200章唯有利益才是永恒

    黄琼心中警铃大作,脸上却迅速反应过来,笑了笑,将眼底惧意掩饰过去。

    “臣老啦,哪还有精力去主考,不知陛下属意何人?”

    刘志微微一笑,跟聪明人说话就是好,一点即透,面子上不会弄得那么难看。

    “为公正起见,我想此次安排一名主考官,两名副主考官,相互监督,太尉以为如何?”

    黄琼见刘志转了话题,暗中松了口气,“陛下此举甚好,可作为制度颁布,固定下来。”

    “此次大考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问题肯定很多,过后总结经验,到时候再制定规矩吧,如今还为时过早。”

    “如此甚好,本朝自武帝开策问以来,几度改革,规模日益宏大,若能成其制度,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不得不说,老太尉黄琼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还是挺超越时代的。

    按照历史的进程,策问制度还要继续很多年,直到九品中正制的出现,而科举制度要到隋唐才真正成熟。

    如果这次改革顺利的话,几乎就已经是科举制度的过度形式了,只要民间的教育普及下去之后,到时候他提出科举,便顺理成章。

    举察制度的改革,少不了这位老太尉的竭力推广,虽然在其他方面,两人的意见还是有很多不同。

    但仅此一项,便足够赢得刘志的尊重了,因为科举能够彻底改变朝堂的格局。

    只要寒门出身的学子,大量地进入朝廷,哪怕是从最基层做起,时间一长,世家的地位也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如果有另外一条路走,相信那些依附于世家的才子们,也会风流云散。

    能够正大光明地凭本事出仕,谁还愿意被打上附庸的标志?

    当然,他相信即便是黄琼,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改革会撼动世家的地位。

    毕竟他也是世家出身,也会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只是他相对正直一些,希望朝廷能够擢选到有才之士罢了。

    “本次大考,朕想亲自出面做主考官,以后那些考生就可以自称天子门生了,太尉觉得朕合适否?”

    刘志手拈酒杯,以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出来。

    “天子门生?”

    黄琼微微一愣,立时就联想到方才皇帝的话,看来陛下是真的对臣子们不放心了。

    这是打算防微杜渐,预防有人结党营私吧,以后,那些以天子门生自居的人,只会更忠于陛下了。

    按照东汉时期的制度,皇权是受到很多节制的,当初光武帝刘秀就是靠着几大世家的力量,才坐稳了江山。

    但从此后,却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隐患,导致世家的力量过于庞大,甚至在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左右皇权的更迭。

    所以刘志刚一提出来,他便十分警觉,陛下这是想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吧。

    之前刘志授权曹腾扩充兵力的时候,他就已经颇有微词了,念在这次叛乱世家确实亏欠了陛下,所以便忍了。

    但现在,他不能继续再沉默下去了。

    “陛下,自古以来,便没有皇帝亲自兼任主考官的。

    您是一国之君,自然应该高高在上,何况不管谁来做这个主考官,他们也都是您的子民。”

    刘志一笑,“我不过随口一说,太尉觉得不妥就罢了。”

    看来他的步子还是迈得太大,引起了世家的警觉,以后行事须得小心些了。

    两人都聪明地略过此事不提,君臣之间又说了些闲话,眼看着天色已晚,刘志便使人送黄琼出宫。

    今日朝堂上的意外胜利,让他有些飘了,以为只要自己态度强硬一点,那些大臣们就会软弱避让。

    看来自己还是太天真了些,当初梁冀虽然飞扬跋扈,但他却从未动过世家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才会选择了集体失声。

    这世上,什么忠君爱国,什么高风亮节,都是虚的,唯有利益才是永恒。

    世家的力量不可小觑,现在自己羽翼未丰,还不是和他们正面硬刚的好时机。

    只能一点一滴慢慢去改变了,至少现在举察制度就有了质的飞跃,巡查制度也定了下来。

    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的垄断行为,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把权力真正地握在手里,不再需要看世家的脸色。

    正独自沉吟间,外面左悺进来禀报,“陛下,南顿侯回京师了。”

    刘志大喜,“快传。”

    前几日他就在算计着,邓演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也该回到京城了,没想到今日就已经到了。

    不一会儿,邓演便来到了中德殿,刘志瞧他一身风尘仆仆的,便知道还没来得及回府,就直接过来复命了。

    “见过陛下。”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邓演便从一名白皙清秀的翩翩少年郎,变成了皮肤黝黑的青年。

    不过精气神却很足,神采奕奕的,目光也明显比之前坚毅得多。

    “赐座。”

    刘志打量了他一番,“怎样,这一趟都有些什么收获?”

    “回陛下,臣自觉收获颇多,读万卷书,还不如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增长见闻。”

    古时候的资讯不发达,读书人都是通过书本来了解世界,而官员们则靠邸吏们抄写的宫门抄来获知,这也是最早的邸报。

    所以说古人的知识面其实比较狭窄,大多局限于书本范畴。

    汉代时很多真正有志于治学的人,都会竹杖芒鞋四处游历,一来遍访名师,二来可以增长见识。

    邓演受年纪和身世所限制,一直没有出去游历的机会,这次能够出去看看,自然十分兴奋了。

    “哈哈,说得好,有朝一日,我也要去看一看这大好河山。”

    当皇帝的,什么都好,就是不自由,除非到了可以掌控一切的地步,否则想出去四处游历,那是痴人说梦。

    “陛下是不知道,这京师看着一派歌舞升平,可外面如今却是哀鸿遍野了。”

    也只有邓演才会给他说实话,其余的人要么尽力隐瞒,要么就是粉饰太平。

    “沛县那边是鱼米之乡,情况还好点,但也有大量的平民失去土地,成为各姓家奴。

    而泰山郡那边,真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了。”

    刘志的脸色也凝重起来,“其实他们不说,我也知道乱兵之后会是个什么情况。”

第201章深谋远虑

    幸好,他还有龙麟卫作自己的耳目,否则就真是耳聋目盲了。

    关于沛县县令的问题,之前邓演已经写了奏章送过来,此人本就是赵戒的门生。

    在这次一环扣一环的惊天大案中,他不过是个小棋子,段颎带兵过来以后,他自知难逃法网,便引颈自戮了。

    而董班的大军,被困在岛上后,却意外地与当地湖匪不打不相识,甚至最后说服了其中一股势力。

    即使段颎不南下营救,他们也能自行脱困了。

    邓演离开沛县之后,在薛县等地走访了许多贫民,那里虽有水匪,但并未遭受劫掠,相对于青州来说情况要好多了。

    可即便如此,薛县等地的百姓们日子依然不好过,此地水面广,沼泽多,可耕种的田地有限。

    本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以打渔为生,但近些年来,湖面也被各个大家族垄断。

    别说打渔换钱了,就是平日里出门摆渡,都需要付过船费,搞得许多百姓连门都不敢出了。

    生活顺遂还好,一旦出点事情,便只能沦落到卖身为奴,成为那些豪强的奴仆,从此沦为贱籍。

    大汉的人口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入了奴籍,从官府的户籍上销掉了。

    而这些,从前的邓演是不清楚的,他出身邓氏,即便家族已经没落了,甚至后来穷困到搬去城郭居住。

    但与那些真正的贫民比起来,他依然幸运得太多了。

    这些天,他见了太多的人间不平事,也见过了太多的真正可怜人。

    邓演心中十分沉重,一直在思考着问题的根源。

    刘志静静地听着他吐露心声,作为一名汉代的贵族,能发出如此直面灵魂的疑问,已经实属难得。

    “衍成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他想看一看,邓演的思想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皱眉苦思片刻,邓演才迟疑地说道,“民以食为天,百姓们没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一切。

    而土地却被世家大族巧取豪夺,若不打破这个局面,民间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

    很不错,身为贵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阶级矛盾,已经很令他意外了。

    “是啊,你还记得当初我跟你商量,要借着剿匪收回部分土地的事情吗?

    那也是无奈之举啊,土地兼并的问题,由来已久,历代帝王都注意到了,屡次下诏,却劳而无功,何也?”

    刘志故意慢慢地引导他作出思考,他要彻底改革,就必须有志同道合的人追随,否则始终都是独木难支。

    “臣读史书时,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前汉时便已经情况严重,到新莽之乱时,曾提出王田制,将山川林泽收归国有,重新分配。

    可结果却激起世家不满,纷纷起而反抗,后光武帝也曾发起度田之举,然郡国大姓居然并起击杀官吏,最后亦不了了之。”

    刘志听罢也颇为感慨,“王莽的制度其实没错,只是不考虑实际情况,过于迂腐了,兼之朝令夕改,最后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光武帝曾得世家大族拥立,即使挟雷霆之威,也只能动得了那些小姓小族,然有震慑之效。

    但当年的土地兼并情况还是有所缓和,人户增长明显。”

    说着长长叹息一声,“可如今我并无光武帝之威仪,然土地兼并情况却更甚往昔。

    衍成觉得,我该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个矛盾?”

    是啊,之前所说的趁着匪患收回部分土地的事情,毕竟是少数,于大局无碍,改变不了整个社会格局。

    想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已经兼并的土地,简直就是虎口夺食,如今的豪宗不但广有土地,且高筑坞堡,组建私兵。

    其势力与光武帝时比较,更不可同日而语。若是他们群起而反之,恐怕大厦将倾矣。

    邓演自负聪明,此时却苦思冥想,陷入了僵局,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破解之法。

    脸色却越来越难看,“陛下,恕臣无能,思来想去,都只能动其皮毛,无法扭转乾坤。”

    刘志点点头,“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易了,你看满堂公卿,无不以家族鼎盛为荣。

    平日里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一旦触及利益,便立刻翻脸。”

    说着拍了拍邓演的肩膀,“你可知道为何我要不遗余力地支持举察制度改革?

    并且同时发展民间私塾和学堂?”

    邓演见他突然从土地问题上跳跃至举察改革,不由得愣了愣。

    照他之前的想法,肯定是陛下求贤若渴,希望广招人才,野无遗贤。

    但现在他却知道,肯定没那么简单了,思虑良久,他才有些迟疑不定地问道。

    “陛下的意思,难道是想多提携寒门子弟,让他们去为黎民百姓争取利益?”

    “哈哈,有点意思了。”

    刘志赞赏地一笑,“我想提携寒门,是希望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一旦他们的势力不足以颠覆皇权时,便是我动手之日。

    当然,仅凭着这一个举措,还远远不够,必须多头并进,一点一滴的去改变这个格局。”

    这番话明显启发了邓演的思路,只见他眼睛一亮。

    “听闻陛下今日重组了御史台,并新增了巡查御史,可是为了此事?”

    “对,即便不能改变现状,但也必须保证情况不能加剧。

    各种政策实施起来都需要时间,世家大族在大汉犹如一个个庞然大物,只有不动声色地慢慢削减才行啊。”

    大汉如今皇权式微,权力旁落,即使是皇帝行事也被多方制肘,只能步步为营。

    “陛下深谋远虑至此,臣感佩万分。”

    邓演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而不是单纯的歌功颂德,“臣不能为陛下分忧,深感惭愧。”

    “衍成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很满意。”

    刘志诚挚地看着他,“我只是要让你明白,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为何,这样你以后心里才有个底。”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信任。”

    邓演神色毅然,君臣间坦诚相待,乃是真正的肺腑之言。

    “好了,今日你远道辛苦了,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过几日,我们找个时间,再秉烛夜谈。”

    这般思想上的剧震,刘志也不想一次性灌输得太多,还是先给他点时间慢慢消化吧。

第202章铁打的世家

    邓演其实兴致很高,意犹未尽,只是皇帝都下了逐客令了,万般无奈,也只能起身告退。

    “赶紧把婚期定下来,我可是迫不及待要讨杯喜酒吃了。”厽厼

    面对刘志玩笑般的催促,邓演心中一暖。

    “陛下放心,您可是答应了要做主婚人的,算做此行的奖赏,不过臣现在改主意了,可否换一样赏赐?”

    见他说得一本正经,刘志也很好奇,“哦?你想要什么赏赐,不妨说来听听。”

    刘志倒不担心邓演狮子开大口,毕竟对他的性格还是很了解的。

    “臣有个不情之请,新婚日,可否赐贵人回府同贺?”

    邓氏兄妹感情好,刘志早就知道,但这两个赏赐的规格明显不对等。

    汉代的宫廷礼仪并没有明清那么严格,受宠的嫔妃只要皇帝允许,是偶尔可以回娘家的,算不上特别大的恩赐。

    当主婚人却不同,那可是十分难得的荣耀,不是格外恩宠的臣子,是不可能享有资格的。

    但如今的刘志,也早非昔日的政治小白,只心中微微一突,便瞬间明白过来。

    邓演这是不希望他赏赐太过,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愿意低调一些。

    “也好,那就如你所愿吧。”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日,御史台改组的事情,便成了京师最大的新闻,几乎震动了整个官场。

    与此同时,几乎没人注意到司隶校尉曹腾,默默地离开了京城,几位高层同时选择了缄口不言。

    扩充司隶校尉这么大的事情,刘志之所以没在朝堂上讨论和宣布,便是不想引起注意,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昨日参加会议的几个人,当时都没提出反对意见,算是默认了皇帝的这个行为。

    但此事对刘志来说,却意义重大。

    皇宫安全,之前主要靠的卫尉和城门校尉。

    而京师安全,则是由执金吾、羽林军、虎贲军和司隶校尉来维护。

    经过此次叛乱,卫尉和执金吾都进行了整顿,虽然不可避免地仍要用一部分世家子弟,但至少大部分掌握在他手里。

    加上御前侍卫和龙麟卫,皇宫安全还是没问题的。

    虎贲军目前表示效忠,但毕竟不是刘志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可靠性暂时存疑。

    羽林军他没打算重用,就拿来做个生财的工具,也不打算好好训练,招进来的人越纨绔越好。

    这样反而安全些,反正自己也不信任,不如捧杀了,彻底毁掉羽林军的战斗力,让他名存实亡。

    司隶校尉才是他的铁杆兵力,因此他打算以加强京师安全为名,在编制外隐性增加一部分人马。

    但总的来说,不确定的因素还是太多,就像上次河南尹突然冒出一只军队,差点儿就让他功亏一篑了。

    所以这件事情也提醒了他,京畿的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司隶校尉部总领周边七郡,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最佳保障啊。

    因此,他对赵戒的叛乱一点儿也不生气,一个无权无势的帝王,早晚都会有人反的。

    赵戒看似力量强大,但他却不是老牌世家,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所以他的反叛注定了不会成功。

    哪怕他真的侥幸干掉了自己,后期也会被世家集体排斥,一样不会有好下场。

    但他的行为却给了自己迅速壮大的机会,趁着那些世家们自以为被抓了把柄,多少有些理亏的时候,加紧动作。

    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木已成舟,再想反对也就迟了。

    他相信,没有谁会因为无法改变,又没有直接触及他们利益的事情,与自己硬刚到底。

    这次重组御史台,非常顺利,因为司隶校尉那边的十二从使调了七人过来,都带着原班人马。

    后续的融合和调整,就要看张陵的本事了,至于底下刺史变更为州牧的事情,大家也都见惯不惊了。

    大汉历史上,刺史几度易名,职责范围也不停的在变化,大家对于这种一朝一改的现状,早已习以为常。

    皇帝亲政,总要作出些改变的,换汤不换药,只要世家大族还是大汉的中流砥柱,就无所谓了。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这就是东汉王朝的奇特现象。

    张陵也知道,陛下的意思是让他尽快选出巡查御史的人选,推荐上去,毕竟青州那边战事推进得很快,赈灾事宜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进宫求见皇帝。

    “陛下,臣推荐长乐卫尉王畅出任巡查御史。”

    “王畅?”

    刘志对王畅并不熟悉,不过,他很好奇,为什么张陵会推荐一个不属于御史台的武官。

    而且长乐卫尉虽然在西汉时属于有实权的职位,但在东汉时,却已经沦为地道的闲职。

    “王畅为人守正严明,当日他曾为南阳太守,却穿布衣,坐旧车,素食简行,以一己之力压制帝乡奢靡之风。”

    南阳郡是光武帝刘秀的家乡,所以在东汉时期享有和沛县同样的地位,再加上南阳郡皇亲国戚良多,管理起来十分不易。

    王畅能够用自身品格改变一地风声,确实难得,也说明此人严明律己,令人叹服。

    “咦,这么说也是个才德兼备之士,为何我从未听人提起。”

    如此人才,他这个做皇帝的居然不知道。

    “王畅是大将军梁商举荐的茂才,后来梁冀当权,他却与之格格不入,所以一直不受重用。”

    原来如此,看来这人的运气实在不太好,本来是梁商推举上来的,偏偏和梁冀不是一路人。

    等到梁冀伏诛,大家又自动把他归类于梁氏余党,再次被遗忘了。

    张陵能够推荐这么一个人上位,也足以证明他的公正无私。

    “好,我调阅一下他的卷宗,如若可以,就立马下诏,让他尽快走马上任。”

    朝廷任免自有体制,但如今事急从权,自然可以省略掉那些繁琐的程序。

    刘志所谓的调阅卷宗,其实是让龙麟卫用最快的速度收集王畅的情报,只要张陵所说属实,那么此人出任巡查御史就没有问题。

    御史中丞本身的官阶不是太高,轶千石,当时的规矩是以小监大,位低而权重。

第203章轻车熟路

    但刘志却打算给他提一级,轶比两千石,虽然比轶两千石的九卿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可架不住权力大啊。

    至于巡查御史,既然要代表朝廷去巡视,也不能位置太低了,便定为了轶一千石。

    龙麟卫的办事效率极高,张陵走后不到两个时辰,一份十分详尽的档案就送到了刘志的案头。

    王畅亦是出身世家,父亲王龚是顺帝时名臣,他出任南阳太守期间的事迹,也与张陵所奏相符。

    但刘志却更看重他被雪藏后的经历,一个人得意时,会努力树立正面形象,这很容易理解。

    可失意之后,尤其是无人注意的时候,如果还能做到素食简行,严于律己的话,那就是真的了。

    从情报来看,王畅的确做到了数年如一日的节俭和正直无私,这种严格自律的人,确实很适合担任监察职务。

    刘志当即下诏,任命王畅为巡查御史,轶千石,即日启程前往青州等地,审查当地官吏。

    并另下了一道诏书,嘱各路剿匪军队辅助王畅行事。

    毕竟,没有强有力的兵马做后盾的话,王畅要想对抗沆瀣一气的地方官吏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估计就连自身安全都成问题,更别说深入办案了。

    那些世家大姓为了利益可是胆大包天,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大汉历史上他们联合起来击杀正直的朝廷官员,然后伪装成意外的事件,屡见不鲜。

    所以必须趁着现在剿匪兵马还驻扎在青、兖等州的时候,以雷霆手段镇压下来。

    因为此次调查的主要方向是通匪,只要证据确凿,那些世家也无话可说,只能认栽。

    王畅出发之前,刘志在中德殿召见了他,此人四十多岁,瘦削精干,看起来与张陵是同一类人。

    “此行有何打算?”

    这本是例行问话,谁知王畅却一本正经地回道。

    “回陛下,臣接到调令不过半个时辰,几乎都在忙着交接,连卷宗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打算就更无从谈起了。”

    好吧,他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刘志顿时有些无语了,迄今为止,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与他回话的臣子。

    不过,这才是个干实事的人,做监察工作的,最忌信口开河,凡事都必须用证据来说话。

    “时间确实紧迫了些,你要什么情报,可以让龙麟卫协助,我已经给段颎、李膺和董班等下诏,让他们尽力配合你的行动。”

    王畅听罢,果然目中一亮,“陛下替臣安排得很周到了,臣必尽忠职守,夙夜不怠。”

    听他说话,果然是个不喜欢吹牛皮的人,希望他能圆满完成任务,将地方上的蛀虫给清理出来,这样对其他地方官,也能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

    被他寄予厚望的王畅,当天就走马上任,并连夜出发,第一站的目的地,就是情况最严重的青州泰山郡。

    把最难啃的骨头搞定了,其他地方自然不在话下,刘志也很赞成他的这种做法。

    至于后续的赈灾事宜,还需要时间来筹措和运输,但愿到时候他已经初有成效了。

    接下来刘志关注的重点,就是粮食募捐,当然,名为募捐,实际上却是买卖。

    羽林军卫士对于那些读书无望,又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来说,确实是个很好的进阶跳板。

    如今刘志对举察制度进行了大改,也暂停了对中低层官职的买卖,使得他们的进阶通道几乎被堵死。

    所以如今世家大族对羽林军的职位都很看重,纷纷卯足了劲要为族中子弟争取到一定数量的名额。

    徐璜是个笑面虎,左右逢源,不动声色地加价挑拨,轻轻松松地就将标准给涨了上来。

    上次他经手买卖过一遍了,这回更是轻车路熟,玩得风生水起。

    这几年收成不好,各世家都囤积惜售,导致粮价飞涨,一石栗米从之前的一百多钱,数年间便跃至两百八十钱。

    就这样还有价无市,出售的粮食并不充足,基本只有零售,大宗的批发交易很难见到。

    说实话,苦的只有百姓,对于世家大族毫无影响,甚至还因此大赚特赚。

    一个羽林骑被炒到四十石栗米,还供不应求,羽林郎更是到了惊人的八十石。

    连徐璜都忍不住感慨,真真想不到,原来粮食竟然这么多。

    一些巨富商贾也眼热不已,想跟风买些职位,徐璜来者不拒,条件只有一个,粮食尽快到库就行了。

    大汉人民对朝廷公然买卖官职,早已司空见惯,自然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了。

    甚至街头巷尾还有人议论,谁家大手笔一次弄到了二十几个名额,谁家又小气吧啦只得两三个。

    当然,粮食也不需要运到京师来,徐璜让他们就近进国家粮仓,东汉在好些粮食产地都建有仓库,方便统筹。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一千多个职位就一扫而空,许多人慢了一步,还没能抢到手,深觉遗憾。

    这钱真是太好赚了,虽然短短时间之内,刘志就将羽林军的位置连卖了两遍,大赚了一笔。

    只可惜也不是长久之道,这两次都是因为有特殊原因,以后总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把他们的职位都撸掉吧。

    下次再需要大宗用钱的时候,还是得自己来想办法,光靠卖官鬻爵是行不通的。

    忙忙碌碌中,转眼便到了十月初,邓演的婚期就定在十月初八,刘志得到消息以后,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帛。

    这属于皇亲贵族中正常的赏赐范畴,所以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虽然邓演对外声称是因病拖延了婚期,但刘志却并未隐瞒杨秉,一开始便知会了他。

    杨家是世宦大族,注重礼仪规矩,刘志欣赏邓演的才能,也不愿意他因为公事引起未来外家的不满。

    邓演成婚之前,还是和刘志一起聚了聚,私底下二人还是朋友,虽然邓演一直谨守君臣礼仪本分。

    刘志许久没出宫了,借此机会二人邀约在宫外,包了座酒肆慢慢吃酒闲聊。

    遥想去岁,每次在宫外聚会,都有一大帮人,如今却各忙各的,难得再凑齐人数了。

    樊超还特地从家中带了二十斤卤狗肉过来,让大家尽情享用。

第204章聚会

    因是私底下的聚会,众人也没有平日里那么拘谨,说说笑笑,放的比较开。

    除了刘志和邓演,徐璜、唐衡、左悺、张让,还有樊超和苏曜,甚至邱老二也来了,只是少了董班、陆奉和段颎几人。厽厼

    都知道邓演过几天要成亲了,话题自然也是从他开始,众人纷纷提前给他祝贺。

    不过,到时候他们都要去南顿侯府道贺的,今日此事不是重点,稍微提了提,也就罢了。

    席间不可避免的聊起了董班几人,特别是他在沛县离奇失踪的传奇经历,当时虽然惊险万分,如今回头想起来却有些好笑。

    这件事情自然还是邓演最有发言权,是他千里迢迢赶赴沛县去营救的,个中曲折也最清楚了。

    “邓兄,快给我们说说详细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他们几个只是从通报上看了个大概,其中许多关键点还是想不通,因此十分好奇。

    邓演也不卖关子,大大方方地从他来到沛县之后说起。

    “当时过去真是两眼一抹黑,无从查起,没奈何我便让阎春到码头上去寻访。”

    樊超听了便有些疑问,“别人都去乡间查访,你怎么反其道而行之,跑到城里码头上去问呢?”

    邓演笑笑,很耐心地解释。

    “我想着那地方是平原,除了湖上,实在没处藏两万人,那么大的动静,肯定要用船了,那些老船工肯定知道些事情。”

    只要思路对了,后面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邓演顺利地找到了线索,将消息及时送了出去。

    为了不引起沛县县令的怀疑,还北上去了薛县,在那里趁机走访民情,也进一步查找微山湖水匪的下落。

    原本以为等消息送出去,朝廷再调动兵马,至少也得半个月以上,所以邓演才一直积极想办法。

    幸好段颎为了完成拦截乱匪的战略目标,自行带兵南下来了,这次他们在薛县等地征调了船只,不动声色直扑沛县。

    得到消息的沛县县令,绝望之下自杀了,等他们冲进县衙,却从地牢里解救出几十个龙麟卫密探,以及一些董班属下的信使。

    从他们口中才知道,董班刚到沛县,便受到了热情接待,那县令言称本地水匪肆虐,希望朝廷大军帮助剿匪。

    董班的任务本就是冲着乱匪来的,自然欣然应允,他的属下大多出身于洞庭湖畔,熟悉水性。

    那县令调集船只的速度倒是惊人,并让人带路,献计夜袭岛上匪徒。

    后面的故事基本上就很容易理解了,县令把他们送上岛后,立马撤走了所有的船,还封锁了所有港口。

    发现上当以后,董班令人造了木筏,准备出湖送信,却都被拦截下来了。

    同样的,前去打探消息的龙麟卫,也都着了那贼县令的道,关在了地牢里。

    不过,有水匪发现了他们之后,潜上了岛,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手,最后反而达成了协议。

    董班和陆奉原本打算多联络一些水匪之后,再反攻沛县,恰好此时段颎的凉州军便打了过来。

    两强联手,将湖上的水匪一遍扫荡,杀了一部分,又招安了一部分,很快就全部搞定。

    再接着,二人兵分两路,一左一右,将兖州和豫州还有徐州的散匪,如篦子般过了一趟。

    此举也将公孙举的退路给封死了,使得他急躁之下频出昏招,奠定了青州大捷的基础。

    邓演口才本就很好,说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众人听得不停地惊叹。

    “哎呀,邓兄,你这一趟真是值了,能见识到如此多的大事。”

    大汉男儿多血性,对这种驰骋疆场的厮杀,十分向往。

    尤其是樊超,羡慕得不得了。

    邓演笑道,“听说你们在京城也是的精彩,怎样,那几天有什么感觉?”

    他这一调侃,众人想起叛乱的那些天,都忍不住笑起来。

    “其实也没啥,陛下早就安排好了的,外人看着惊险罢了。”

    张让故作淡定地说道,惹得几人侧目。

    樊超笑道,“就你小子能装,那时候说不怕都是假的吧,哈哈……”

    刘志自己也拆他的台,“我都不知道怎么安排的,你就先知道了,真是未卜先知。”

    众人听罢哈哈大笑,张让自己也讪讪地摸了摸鼻子,跟着笑了起来。

    这时候刘志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对着邱老二问道,“里巷那个魏野,人怎么样?”

    邱老二一愣,“陛下怎么问起了他,莫非有什么问题不成?”

    “那倒没有,只是昨日虎贲中郎将赵恺跑来找我讨要,想让他过去当个郎将。”

    魏野的事情刘志大概知道一点,最后城外击败河南尹贾黎的那一战,他功不可没。

    杨俭呈报上来以后,让刘志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也因为之前的逃犯身份,并没有得到大的赏赐。

    刘志随手将他安排进了城门校尉,做了个小门候,这些天事务繁忙,他也没再注意过此等小事情了。

    昨日他抽空专门召见了赵恺,并赐他去探望了养病的梁太后,赵恺也正式向他表示了效忠之心。

    说实话,刘志对他还是比较欣赏的,此人有勇有谋,是那种比较传统的儒将类型,为人也比较看重风骨。

    但毕竟不是自己一手培养的将领,又身居要职,所以刘志的心里对他还是一种半拉拢半防备的状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是先多多观察一下再决定吧。

    当然,明面上刘志对他还是大加褒奖的,赵恺因着他父亲的缘故,年纪轻轻就已经封了侯。

    刘志感觉有些赏无可赏,只得给他增加了一些食邑,不多,就是个荣誉象征,再赐下些财帛珠宝。

    结果赵恺什么条件都没提,单单找他要个人,也彻底挑起了刘志的好奇心。

    看来魏野这人,不简单啊,能让赵恺仅仅一面之缘就赞赏不已,要人都要到他这个皇帝面前来了。

    听说是这么个原因,邱老二总算是放了心,毕竟这是他推荐上来的人,如果出了事情,他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魏野啊,这人真的很不错,以前杀人的事情我不清楚,不过在里巷那边,没有人不服他。”

第205章选择

    “他为人很仗义,处事又公正,本事也好,里巷那边的无赖都服他,不服的也被打趴了。”

    厽厼。听起来为人确实不错,里巷都是些贫民和逃犯之类的人,鱼龙混杂,能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打出一片天,的确不容易。

    “他在里巷呆了多久?”

    “我记得有两年多了吧,刚好住的离我家不远,平日里挺照顾我老母亲的。”

    这时代的人都重孝道,对于尊重自己父母的人是很感激的,也难怪邱老二对他抱有好感了。

    刘志点点头,“等会儿你把他带过来,我想见见他。”

    陛下这是认同了魏野的节奏啊,邱老二一听十分高兴,赶紧点头答应。

    一群人热热闹闹聚了一顿,各自散了,刘志却没有离开,有些事情他特意拿到宫外来办,就是想避开世家的耳目,不想引起额外的注意。

    他随身携带着奏章,只要一有时间就马上拿出来,争分夺秒地批阅一些。

    “陛下,胡拓和辛信到了。”

    听到张让的禀报,刘志停下了手里的笔。

    “让他们进来吧。”

    等见到胡拓,刘志还是吃了一惊,变化太大了,简直就是判若两人了。

    从前他虽然瘦,却不像如今瘦得脱了形,腿脚明显也不利索,微微有些跛。

    当然,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眼神,之前的油滑精明和得意洋洋早已消失不见,如今的他目光黯淡幽深,说起话来也小心翼翼。

    “罪臣拜见陛下。”

    “起来吧。”

    刘志没有赐座,打量了他一番,见他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全然不似昔日的懒散。

    “你这次做得很好,之前的罪孽就算抵消了吧。”

    当日他嫉妒成狂,完全不顾大局,甚至差点儿坏了他的大事,刘志对他很是厌恶,按理说是不应该赦免的。

    可通过此次暗杀公孙举的行为,他觉得,即便是阴私小人也不是全无用处,关键还是看怎么用。

    “臣拜谢陛下赦免之恩德。”

    #32#20037#35835#23567#35828#32#57#100#117#120#115#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胡拓赶紧跪下,伏地叩首拜谢。

    “说起来,你犯的罪是不可能有将功折罪的机会。

    若不是因为朕感念你这弟子的孝心,恐怕你早就死在地牢里了。”

    辛信一直垂首跟在自家师傅背后,一言不发。

    胡拓闻言回首看了他一眼,目光中是少见的慈爱。

    “臣胡作妄为,不知进退,但辛信却是个好孩子,还望陛下饶恕他逾越之过。”

    刘志冷哼一声,“功是功过是过,岂可混为一谈,他既然敢挺身而出,就要有承担责任的准备。”

    胡拓两师徒最大的错误,其实就是拎不清,如果不彻底改变的话,以后也难保再自作主张,做出什么悖逆之举来。

    “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辛信担心师傅继续多言,惹怒了陛下,急忙俯首请罪。

    “你们是龙麟右卫门下,自有杨俭主持赏罚,朕就不插手了。”

    刘志淡淡地道,“我之所以要见你,是想在龙麟卫建一个专门的间客组织,想看看你能否胜任。”

    胡拓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刘志还愿意给他机会,心中知道,若是此次他抓不住,以后将永无出头之日。

    心念急转之间,咬咬牙,目中厉光闪过,今日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到这个机会。

    “胡拓,你来说说,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间客?”

    皇帝的声音缓缓飘来,但胡拓却知道,接下来这个答案,将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

    低头思索了一阵子,他才谨慎地开口,“臣之前并未接触过间客,此次受命纯粹就是见招拆招,也没个计划章程。

    以臣之愚见,一名合格的间客,首先要忘记自己的身份。

    就像这次任务,只有把自身也当成一名匪徒,思他所思,想他所想,才能找到致命的破绽,一击得中。”

    这话说得虽然朴素简单,但道理却不简单,如果胡拓还像从前那么

第206章理直气壮

    “回陛下,原因很简单,臣是个粗人,不适合勾心斗角,就喜欢战场厮杀。

    靠着自己的本事上位,心里才踏实。”

    这回答很对刘志的胃口,不由哈哈大笑,“哈哈,说得好,就如你所愿吧。”

    “谢陛下。”

    魏野咧嘴一笑,急忙拱手道谢。

    “那就先让你去凉州历练历练吧,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你自己的了。”

    “诺,臣当尽心竭力以报。”

    魏野和邱老二告退之后,刘志也收拾东西回了宫,亲政也是有代价的,自由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

    连续几天,青州那边都有捷报传来,贼首东郭窦被段颎带兵逼到了东莱郡沿海一带,估计不日就能解决。

    其余几部兵马联合起来,对四州的残匪进行了彻底的大扫荡,许多匪徒都选择了弃械投降,只要不是首恶,官府也依照承诺,没有追究其罪责。

    而泰山郡太守李膺,甚至已经开始着手灾后重建家园,将许多无主之地分发给回乡的平民。

    并且贴出告示,鼓励百姓垦荒,确认不是强占之后,会登记造册,承认为私有田亩。

    他手里目前还有一批从公孙举老巢查收的粮食,够支撑一段时间,因此被匪徒破坏最严重的泰山郡,反而最先安定下来。

    关键是他的行为得到了朝廷的大力肯定,刘志亲自下诏书进行了嘉奖,并称其为能吏典范。

    这一行为大大启发了周围几个郡的太守,立马纷纷效仿,积极开展自救。

    巡查御史王畅到达泰山郡的时候,李膺早已将那些有罪的官吏给控制起来,连同罪证一起移交给他。

    所以王畅在那里只是走了个过场,审核无误之后,该杀的杀,该押解回京师的也自有安排。

    随即王畅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临近的东平属国,那里也是匪患的重灾区,且吏治混乱,需要下死手狠狠整治。

    而且朝廷的赈灾粮食已经圆满筹措完毕,开始有条不紊地运往灾区。

    最让他开心的是,自入秋以来,阴雨绵绵,彻底缓解了青、兖、徐、豫州等地的旱灾。

    刘志下诏让四州抓紧时间招募民夫修补水利工程,凡是应征的,都给予丰厚的报酬。

    除此之外,各处县城州府也损毁严重,需要大量招收人力来修建,所有这些劳动都是有偿的,用粮食来代替发放。

    对于囊中空空,连生计都成问题的灾民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粮食更吸引人了。

    四州的灾后重建,都如火如荼地展开,必须争分夺秒,在严冬到来之前,让百姓们安顿下来,否则一个冬天过去,又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了。

    眼看着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转,刘志的心情也跟着明媚了许多。

    到了初八日,南顿侯府的亲事十分低调地举行了,他在朝中没有职位,并非权臣。

    但邓猛如今却是后宫唯一的妃子,而且还身怀龙裔,眼看着皇后梁女莹被幽禁,即便不废掉,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未来只要邓贵人诞下龙种,前途自然不可限量,所以还是有很多人闻讯前来道贺。

    虽说陛下而今下了诏书,外戚不得任要职,可大汉几百年的规矩,哪里可能说改就改了。

    谁也说不准,哪天陛下心情一好,自己又把他给推翻了,到时候邓演肯定是飞黄腾达。

    因此各世家公卿都愿意与邓家结个善缘,派出族中年轻子弟来吃喜酒。

    毕竟邓氏也是老牌世家了,当年光武帝时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来还出过太后和权臣。

    当天邓贵人回家的事情也很低调,直接入了后院,并没有到前厅来露面,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尤其是有人看到她微微凸起的身形,背地里都在暗暗猜测,到底这一胎是男是女。

    若是个皇子,那可就是妥妥的皇长子,将来邓家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要是个公主的话,陛下如今才十八岁,往后宫中美人多了,自然就有无数种可能。

    邓猛回府的时候,兄长便已经出门到杨家迎亲去了,母亲宣夫人和继父梁纪也都忙得脚不沾地。

    只有小弟邓远陪着她,本来族中几个贵夫人想来拜见,但她都婉拒了。

    因为邓猛有身孕,那些人便也没有勉强,万一贵人身体有恙,她们岂不是说不清楚了。

    意思表达到就够了,不一定非要拜见。

    其实梁猛性子刚烈,对族中这些长辈很不待见,当初她父亲病重,母子几人变卖家产救治时,也没见这些人站出来施以援手。

    后来他们流落到城郭居住,衣食无着之时,更没有见过他们的踪影。

    如今看到她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一个个又都来攀亲戚,以长辈自居,脸皮实在是够厚了。

    但她也知道,不能明面上得罪这些同宗,否则就会被人指责忘本,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让母亲代为周旋,自己却不想出面看他们的嘴脸。

    “姊姊别理她们就行了,我每次遇到都假装没看见。”

    邓远见她有些不高兴,急忙出言安慰,却惹得邓猛笑起来。

    “你呀,就是淘气,以后可不许这般无礼,旁人还以为我邓氏子弟没有规矩呢。”

    她对小弟邓远很疼爱,但也没有任他胡闹,还是悉心教导。

    “我知道啦,以后不会了,姊姊就放心吧。”

    难得见一次面,邓猛也不忍心苛责他,便换了话题,考教他的学业。

    这孩子聪明机灵,可惜却不爱读书,成绩只是一般,面对邓猛的考验,也只是勉强应对过去。

    “唉,说过多少次了,我邓氏是诗礼传家,学业不好怎么成呢?”

    邓猛见他如此敷衍,很是发愁。

    “姊姊,你是宫中贵人,我家如今是外戚,以后注定了不能身居高位,读这些有何用处?”

    谁知邓远对她的忧虑十分不以为然,转头还理直气壮说出了一顿歪理,气得邓猛差点儿说不出话来。

    “你这是什么话,难道读书就是为了高官厚禄吗?人不读书,便不明事理,不知古今,将来就会成为无知粗鄙之人。”

    见邓猛语气严厉,邓远便知道这回她是真的生气了,赶紧道歉。

    “对不住,姊姊,是我的错,不该胡说八道,以后我定然认真读书,你就别生气了。”

    邓猛见他态度散漫,根本就没认识到错误,还打算苦口婆心给他讲道理,正巧外面传来礼乐喧闹之声。

第207章警觉

    “是新嫂子到了,我去看看。”

    邓远眼珠一转,赶紧趁机会溜了,邓猛也得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此时南顿侯府门前,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一身玄色婚服的邓演,看起来丰神俊秀,温润雅致。

    只见他嘴角含笑,弯腰作揖请新妇下车,杨宜着纁红衣缘的玄黑丝质深衣,看起来亦是格外的端庄高贵。

    落落大方地对着他莞尔一笑,二人由礼赞引着步入青庐,夫妻相对而立行揖礼,然后向宾客行拱手礼。厽厼

    邓家婚礼十分低调,刘志没来当主婚人,宣夫人便请了位邓氏长辈充数。

    汉代的婚礼与后世明显不同,依次是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解缨结发礼,最后便是执手礼,然后便可以开席同欢了。

    沃盥礼便是新婚夫妇浇水盥洗,以示郑重,同牢合卺,是意义相连的系列礼仪,夫妻同食一鼎肉,共饮合卺酒,寓意夫妇一体,永不分离。

    其中最具有浪漫意味的环节,当属解缨结发了,男女婚期为定后,男方会送去一束红缨,新婚当日,女子便用此束发。

    婚礼上,新郎会亲手为新妇解下这束象征感情的红缨,然后司仪各取夫妻二人一缕青丝剪下,系结在一起,留作纪念。

    直至今日,中国人还有称结发夫妻的习惯,便是从这个礼仪来的。

    最后夫妻二人执手相视,同席而坐,同案而食,寓意从此之后已经是一家人。

    东汉晚期已经有了闹新房的习俗,席后同辈亲友可以去新房玩闹一番,但不会如后世那般过火。

    杨宜出身大家,性子又比较稳重大方,全程都是面带微笑,丝毫也没有忸怩作态,让宣夫人十分满意。

    待得宾客散去,夫妇二人这才来拜见邓猛。

    邓猛对这个新嫂子也很

第208章整合推广

    没想到今日却不期而遇,郾夫人也有些担心,连忙满面含笑地招手让她坐到自己身边来。

    “猛女今日食量如何?前日听说你不思饮食,我这里一直都在担心呢。”

    郾夫人的这番温言软语,自是在向那些世家贵夫人们传达一个讯息,邓贵人在她心里地位不俗。

    邓猛勉强一笑,垂首道:“多谢母亲记挂,今日已经好多了。”

    郾夫人听了还是不放心,侧首亲自询问邓婉,贵人这两天都吃了些什么,睡的怎样,可有何不适等等。

    邓婉立刻乖巧地一一回答,旁边众人见皇太妃对邓贵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都是神色复杂。

    本来就是自荐来的,现在皇帝宠妃来了,她们自然不好再继续待下去,便识趣地起身告辞。

    邓猛虽脾气不好,年少时被父亲宠溺过度,十分任性,但多亏了那段潦倒落魄的生活。

    让她看透了人情冷暖,也懂得了收敛,后来孙寿利用她给梁女莹挖坑,又特意聘请高手来给她培训。

    因此,尽管心中万般不爽,但邓猛却清楚自己的身份,越是这种时刻,她越是要取得郾夫人的爱怜。

    缓和了一下情绪,邓猛主动出击,“方才那几位女郎都是好姿色,母亲可有中意的?”

    郾夫人本想避而不谈,免得她心里膈应,现在见她主动提起,也有些吃惊,看来她平日里都错怪邓猛了。

    她出身小户人家,哪怕嫁给刘翼为妾,也从未经历过妻妾相争的倾轧戏码,所以尽管上了年纪,在这方面想法依旧比较单纯。

    “我瞧着长得都尚可,只是身子偏柔弱了些,不好生养。”

    大家女儿都是娇养深闺,讲究个娴静文雅,有几个如邓猛这般从小就爬楼翻墙的,身子骨自然是强健多了。

    郾夫人作为母亲,给自家儿子选择女人,主要还是考虑传宗接代,这么一看,大多都不满意。

    “要不挑几个让陛下也过过眼,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邓猛嘴上装作十分大方,心里却紧张得很,生怕郾夫人顺口就答应下来了。

    “这……不急,志儿这些日子还要忙着大考的事情,再说我也还没有中意的。

    慢慢挑吧,等到新年的时候再说。”

    邓猛闻言心中微微松了口气,过年还有一两个月,能拖一时算一时,以后再慢慢想办法解决。

    “也是,总要挑个各方面都出众的才行,陛下眼光高着呢。”

    这话说的郾夫人都笑了,“猛女莫非在拐着弯的自夸不成?”

    她一取笑,邓猛自己也回过味来,这话还真是有毛病。

    于是撒娇地伏在郾夫人膝盖上,“母亲又笑话我了。”

    一时间,殿中诸人都跟着笑,永安宫中其乐融融。

    这事情也便如此揭过去了,之后也无人再提起,邓猛在永安宫盘桓了一整日,黄昏时分才款款回北宫。

    入夜后,邓婉见她一直在灯下发呆,便明白她的忧虑。

    “贵人是为日间那事不快么?”

第209章偏见

    在所有的改革措施中,唯有农事技术创新是受到世家大力支持的,他们个个都是大地主,谁不愿意自家多产几斤粮食呢。

    刘志因为担心太过先进的技术,会被质疑和嫌弃,在编撰农书时,便耍了个小心眼。

    利用了这时代讯息不发达的特点,将自己带来的现代种植理念,说成是南方的常规操作。

    并且吹嘘交州极南的苍梧郡和南海郡,早已大力普及,产量稳定。

    厽厼厽厼。有了官方背书,由不得人不信,众人对于印象中的蛮荒之地,狠狠地刷新了一遍三观。

    中原一直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将其它不发达地区,统统称为蛮人,如今却在传统的农桑上被超越,确实打击了他们的骄傲。

    这本农书尚未正式发行,便已经在世家圈火了起来,人人都欲一睹为快。

    杨秉虽秉公执法,但架不住手底下的官吏偷偷的抄了样书,拿出去高价买卖。

    自秦汉以来,世面上也流传着几本农书,但都受到严重的地域限制,不够全面系统。

    刘志新编的这一本,囊括了种植、养殖,农具图样,水利修建,农产品加工,储藏等等。

    内容十分的全面详尽,堪称一本农业百科全书。

    光是种植,就分为主食篇、副食篇、蔬菜以及水果和花木,种植方法详细到分品种和地域阐述。

    而且整篇农书都是图文并茂,叙述的语言也要求口语化,让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看懂。

    也正因为图案比较多,所以手抄本的意义并不大,杨秉也就没有严格去控制。

    等到最终的雕版书面世时,那些高价买手抄本的人,估计都要悔青了肠子。

    话说这边梁不疑给他汇报完工作,便期期艾艾地开口辞职。

    “陛下,臣无才无德,愿辞官归隐田园,望陛下恩准。”

    这是之前宫变时,梁太后与他达成的三条协议内容之一。

    刘志想了想,没有直接答复,“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目前为止,翰林苑虽然只是个纯学院式的机构,但未来他打算将之培养成类似秘书省之类的地方,所以这中间的过渡人选十分重要。

    既要学识渊博,又不能跟梁不疑一般,完全不懂权术倾轧。

    “是有个人选,臣觉得很好,但又怕不太合适……”

    刘志见他吞吞吐吐的,似乎很为难,再想想便明白了他说的是谁。

    肯定是梁不疑的至交好友,胡广。刘志登基时他是太尉,后来被梁太后和曹腾联手整了下去。

    中间曾经起复任司徒,在梁冀倒台之后,被一撸到底,如今赋闲在家,据说在专心治学。

    说实话,刘志对他印象不佳,胡广为人圆滑世故,人云亦云,在政治上没有自己的立场。

    虽然他不像赵戒那般助纣为虐,但他一味和稀泥的做法,也实在不配为太尉。

    当日刘志才当皇帝时,胡广是他最不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959/ 第一时间欣赏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作者:共赏清歌所写的《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为转载作品,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介绍:
新书《大晋风骨》已发,有喜欢东晋历史的读者,可以移步试看。
本书又名《汉贼》。汉质帝本初元年,东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八岁的小皇帝被毒杀……
刘志不情不愿地登上了帝位,唉,好好地相个亲而已,竟然成了大汉天子。
只是外有大将军飞扬跋扈,内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要想破局,该如何出手?
左思右想,平生唯有一技之长,偷而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