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文阅读

作者:共赏清歌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59章荒诞不经

    明知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惹皇帝,他却不得不开口,方才那一阵无声的博弈之中,此人已经被家族推了出来。

    也就是说用他一人的前程,换来所有人的意见表达权,当然这个代价绝对是值得的,将会为家族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而此事之后他也只是赋闲一段时间,等过了风头,随便外放个职位,要不了几年就能东山再起。

    刘志面无表情的呵呵一笑,并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更没有如他们所料那般暴跳如雷。

    “诸君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把话说到了这份上,皇帝依然故我,这份疲赖劲,也是没谁了。

    众人面面相觑,都有些无可奈何,到了这份上也不可能一直没完没了的拖着,站在最前面的袁盱,向胡广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出面说话。

    反正朝中大臣他的年纪最大,又一贯和稀泥,就倚老卖老一回,作为一个快荣退的四朝元老,为了这么点小事,皇帝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咳咳……”

    胡广清了清嗓子,刚准备开口说,皇帝却笑道:“胡大学士怎么啦,莫非是病了。要不要朕叫个太医来看一看?”

    虽然他的脸色看起来很正常,但胡广这人本就胆子小,经不起吓,,被这一打岔,刚鼓起的勇气立马就烟消云散。

    讪讪一笑,颇有些讨好地回答:“多谢陛下关心,老臣这只是些老毛病了,还能坚持为国尽忠。”

    他当年可是被吓怕了,彼时梁太后和曹腾合起来整他的冤枉,害得他好好的因为一个酥饼就“被”中风。

    从此以后,从太尉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过了好几年隐居生涯,要不是后来梁不疑力保,恐怕到如今都默默无闻呢。

    胡广老于世故,为人圆滑又胆小,更要命的是,他这人根本就没什么政治立场。

    今日本就是碍面情不过,不是真心赞成与皇帝唱反调,此时收到了刘志的警告,自然赶紧转弯。

    免得临退了,还要被陛下给一撸到底,那他的一世英名可就都毁掉了。

    袁盱等人见了他的怂样,都不禁气结,真不该指望这个墙头草,简直就是自找不痛快。

    眼看着事情陷入了僵局,袁盱无奈地长叹一声,罢了,今日拼着让皇帝记恨,也得阻止他一意孤行。

    正准备开口,忽然有一人从案边站了起来,振了振衣袖,正色道。

    “陛下如此坚持,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

    众人齐齐侧目,这话问得……可真够直接啊。

    说话的人是陈蕃,他与皇帝之间的感情向来深厚,见陛下如此固执己见,再想想这些年来他所有一力坚持的事情,无论当时看来多么的荒诞不经,到最后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尽管这件事情怎么看都不值得,但如果西北持续百年的大旱灾,真的成立,那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

    不仅如此,此事甚至可以称作影响深远的宏图伟略,将影响接下来几百年的朝廷格局。

    这么多年来,事实证明陛下在某些事情上,具有非凡的预测能力。

    因为这一点,朝廷上下甚至公认刘志是天选之帝,为了挽救陷于水火之中的大汉应运而生的。

    刘志叹了口气,“如果朕告诉你们,将来西北大旱,民不聊生,处处都成了荒漠。

    西北各民族无奈之下,只能不断南迁,与中愿人争夺生存空间,甚至爆发内战,诸位信也不信?”

    这个说法的确是过于荒唐,但说话的人是大汉至高无上的皇帝刘志。

    朝堂上下一片诡异的沉默,眼看着快到午时了,刘志衣袖一挥直接散朝,也不等诸位大臣的结果,便大摇大摆走了。

    好好的一个大朝会,轰轰烈烈地开始,莫名其妙的结束,让人无可奈何。

    以刘志如今对国家的掌控,整个朝廷上下加起来,也无法与他对抗。

    但如今朝中重臣,都是刘志一手提拔起来的,许多人都是正直忠贞之士,并不会因为忠于皇帝,就违背自己的原则盲从。

    尤其是陈蕃、李膺、陈寔、荀爽等等这些人,都非常的坚持原则,而且凡是都会从国家利益上着想。

    这件事情实在是关乎整个大汉的国力,不得不慎重,而且将未来压在虚无缥缈的预测之上,也太过于儿戏了一些。

    因此他他们都陷入了两难之中,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都有些难以决断。

    当天晚上荀爽进宫求见,虽然对此刘志并不意外,但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第一个来找他的应该是陈蕃。

    “陛下,哪怕您所说的这个预测是真的,如今大规模的上西北水利工程,也依然操之过急。”

    这听着还有那么点意思了,刘志慵懒的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如陛下所说,未来的西北大旱灾,持续了一两百年时间,一点一滴才造成将来不可收拾的局面。

    所以说,大汉的时间还很充裕,完全可以制定好合理的计划,分阶段一步一步量力而行。

    而且要解决旱灾对西北的影响,除了兴修水利工程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的配套政策,才能真正解决这个危机。”

    荀爽曾经匈州最北端当过几年县令,他对那边的了解比刘志还要深刻的多。

    因此他的建议十分中肯,刘志频频颔首,他今日在朝堂上闹的这一出,也并不是为了逼迫朝廷上下,答应他的所有要求。

    而是为了各退一步,更是为了逼迫他们群策群力,自己想办法帮他解决矛盾。

    “荀卿所说很有道理,那你不妨帮朕出出主意,要怎么来修这个水利工程,又该有些什么样的配套政策呢?”

    荀爽既然站出来,自然是胸有成竹,早就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计划。

    听到刘志终于松了口,立刻侃侃而谈。

    “陛下西北大旱灾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最近一二十年内,不可能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目前朝廷要做的,是缓解旱情,而不是彻底解决旱灾。”

    见刘志并没有反对,荀爽信心大增,接着为他出谋划策。

    “如果把目标变为缓解旱情,那整个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只需要修建部分的引水渠道即可。

    另外可以采取,维修和疏通现有的河道,多打些水井解决饮水问题。

    还有,可以在两岸修筑河堤,栽种树木维持水土等等,首先保证西北民众的饮用水。”

    “然后呢?”

    前期计划确实是不错,也很稳妥,但若后续跟不上,也是无济于事。

第360章妥协

    “陛下提出来的南水北调或者东水西引的工程,可以作为第二期的目标,用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来逐步完成。

    譬如可以先将现有的大运河开发支流,继续向凉州、并州和幽州等地延伸。

    还有东北那边河流众多,从那边往辽州一带引水,要比从南方调水工程量小很多。

    当然仓促之间,臣也不可能想出时分完善的计划来,陛下可以委派工部相关人员,对于西北地形和水利情况,进行详细的测量和估算。

    到时候再汇聚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陛下以为如何?”

    水利工程并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彻底定下来的,荀爽一向务实,自然不可能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了。

    “很好,既然荀卿同意修建水利工程,过两天朕重新召开会议,另行商议。”

    当然荀爽此来更多的是表明他的态度,献计献策还都是其次,遇到皇帝松了口,众人都松了口气。

    这几年刘志行事越发的难以琢磨,尤其是病重之后,做起事来不再像当年一样不疾不徐,谋定而后动。

    他现在担心自己的身体无法长寿,有很多事情都想急于把他做完,以至于急功近利,有些脱离大汉如今的实际情况了。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君主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哪怕之前他的政策再英明神武,现在也有可能会把国家带到沟里去。

    陈蕃和荀爽等人,都已经敏锐的发现了这个苗头,心中虽然隐隐不安,但以刘志如今固执的性格,又不好下力死谏。

    毕竟刘志所做的这些决定,出发点都是好的,政策也不是说不对,只是操之过急了些。

    就像一个半大的少年,还没有长大,就被急着拉上了战场去打仗,他再厉害,也缺乏经验和应变能力,结果自然也十分危险。

    荀爽走后,第二个进宫求见的是陈寔,很显然,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陛下,老臣愿意带人去西北勘探地形,看看情况到底如何,该不该修建这些水利工程。

    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去修建,才能既符合国情,又能达成目标。”

    也就是说,到现为止,陈寔依旧没有表态,但以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自然是用事实说话了。

    一切的争论在他的眼里,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半点基础,因此他的意见就是,只有调查清楚了,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勘探工作肯定是要做的,不过陈公有更重要的事情,就留在京城给朕帮忙吧。

    把勘探交给年轻人去做,他们也需要多磨练才是。”

    陈寔也不坚持,立刻拱手听命,刘志却撇开西北问题不谈,顺势说起了东北情势。

    他这个东北总督的头衔,虽然说是正二品,到却实实在在是个临时职位。

    即便这次正式下诏书将他从涿州调了回来,可却依然没有个正式的称呼,就这么不尴不尬地吊着。

    不过陈寔本人丝毫也不介意,反而泰然自若,大方面对,对他来说,只要能为国家出力,什么品级职务都无所谓了。

    这一点,让许多人都佩服不已,满朝文武,除了他之外,又有几人能做到一心为国的。

    接下来,陈蕃终于姗姗来迟,他的立场很简单,基本上介于两者之间,认同刘志的计划,只是要求将工期推后拉长……

    当然,也不可能像朝廷上那个官员所说的,要等个一二十年的时间再进行,最多只是推迟三五年罢了。

    而且最好是分段式修建,一点点稳固下来,同时鼓励西北边民自救,为他们在政策上大开方便之门……

    两天后,刘志再次召开了朝会,不管他们心中是否赞成,表面上朝中大臣们基本统一了口径。

    对于这个结果,刘志自然乐见其成,两百年的持续旱灾,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水土流失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

    最重要的不是马上修筑水利工程,而是提高所有人的重视,然后有意识地保护西北环境,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廷上下算是再次领教了皇帝异常固执的一面,尽管他没有强行下令,但却用自己的方式,逼迫他们让步。

    明明不甘不愿,搞到最后却个个都积极出谋划策,十分踊跃,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件事情对朝廷造成的压力。

    皇帝一句话,伤脑筋的却是他们,调集民夫,准备材料,筹措粮食……哪一样简单得了。

    由陈寔出面,在工部和户部挑选人手,对西北水文和地理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勘察。

    这个勘察队汇聚了大量当年参与大运河设计的工匠,他们在勘测和设计路线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年曾经跟随着陈寔,踏遍了中原的千山万水,虽然当时刘志已经规划好了大路线,但具体的方案依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采取的分段齐头并进的方式,多线同时开工,这对总指挥陈寔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若不是他从工匠中培养了一批务实肯干的基层官员,又如何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现在,这批工匠在陈寔的提拔下,都已经成为工部的骨干,老上司发了话,一声令下,用最快的速度就组建起来。

    去西北地区,可与中原大不相同,那里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多变,山川戈壁都是无人区,极其具有挑战性。

    勘探队分为十二个分队,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段,这些地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心挑选。

    分布于幽州,并州,凉州,西州,匈州、乌州,和辽州等等境内,其中西州和辽州是重点。

    至于更远的康州和宛州,根本不用考虑,那边已经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雨水充沛。

    即便有旱灾,也不可能长达一两百年。

    而凉州和并州、幽州等地,水资源虽然不如中原丰富,但又比西北其他地区好得多。

    何况大运河最远已经延伸到长安,再往前不远,就进了凉州,幽州的涿郡本就通了运河,再往前修一截,也花不了多大的代价。

    相对而言,并州要麻烦一点,但好在并州的水资源还算过得去,实在不行从汾水引沟渠过去,也算是能解决部分问题。

    最难办的还是西州和匈州,路途遥远,不可能从中原引水过去,那样成本太高了些。

    只能在雪山上打主意,既然连续干旱,那么也就意味着温度升高,雪山的冰雪会大量的融化。

    如果能想办法把这些雪水都利用起来,应该可以解决饮水,再提前干预,尽量将现有的湖泊和绿洲保存下来。

    早在西汉时期,西域那边就已经开始修建坎儿井,刘志在稳定西域局势之后,对原始形态的坎儿井进行了合理改造,然后大力推广。

    因此西域那边的饮用水,主要都是靠的坎儿井来供应,这个优势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但即使到了工业发达的现代,解决西北饮水问题,依然是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专家们曾经提出过多种方案,例如引渤入疆,或者引藏入疆,以及扩大南水北调工程等等。

    但最后这些计划没有一个真正实现的,原因只有一个,也是现在这些大臣们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成本实在是高得惊人。

    即便是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国家,也无法负担得起。

    不过刘志倒觉得,引藏水入西域,或者可以考虑,在现代曾经有一个叫做红旗河的计划。

    就是从西藏与新疆交界的边缘水入新疆,利用两边的海拔落差,让水自己流过去。

    整个工程量,的确要比其他计划小得太多了,但在后世却遇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最后导致了这个红旗河计划搁浅。

    这个问题就是新疆的沙漠化,水从新疆通过,一进入浩瀚的沙漠,就直接陷了进去,根本不可能通得过。

    而在沙漠中修长距离沟渠,在技术上又难以过关,最终导致红旗河不了了之,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个世纪骗局。

    但搁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这个问题却迎刃而解,毕竟此时的西域地区,绿洲遍地,水草丰美,沙漠面积与后世相比,要少了太多。

    本来这些事情刘志是不太清楚的,即便是在前世,他也没有认真关心过,只是隐约听了那么一点。

    这些日子他殚精竭虑,每日都在地图前认真的观察和思索,越看越觉得绝望,难道西域的水源问题,就真的没办法解决了吗?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日他临睡之前一直都在观看地图,迷迷糊糊睡着了之后,突然之间惊醒过来。

    “张让,快给我拿纸笔过来。”

    值夜的张让听到他的呼唤,立刻训练有素的,用最快速度给他把东西递了过来。

    刘志兴奋地在纸上挥笔疾书,一会儿之后又爬起来去看地图,边看边写,神情中透露着兴奋之情。

    半晌,他终于把梦中所见记录下来,忍不住拿着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张让,朕太高兴了,这真是天助我也!哈哈……”

    虽然不明白皇帝是为了什么事情,但这并不妨碍张让由衷地陪着他一起开心。

    “陛下洪福齐天,自有天帝庇佑,自然能够遇难成祥了,哈哈……”

    两人高兴了一阵子,刘志错过了瞌睡,看看天色还早,干脆起来和张让唠嗑。

    自从那年他病危之时,张让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寻到朝歌去看他,刘志感动之余,便将他留了下来。

    最开始只是个中黄门,现在已经升到内监的位置上了,但职责却没变,还是贴身伺候刘志。

    这次他重回宫廷,和以前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再热衷于权力和财富,只是安安静静的待在刘志身边,永远都在等候着他的吩咐。

    他的家人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孑然一身活在这世界上,在他的心中,刘志就是他的天,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最后一位亲人。

    而刘志也早已习惯了他的陪伴,看着面前明明比自己还小一岁,却满脸沧桑的张让,感慨道。

    “张让啊,你说说,要是我还是那个蠡吾侯,当年也没有娶梁家女儿,那现在我们又该如何了呢?”

    想了想,张让才回答,“蠡吾县虽然是个小地方,却也出产丰富,陛下过个丰衣足食,还是大差不差的。

    如今估计也早就儿孙满堂,每天出去打打猎,享享天伦之乐吧。”

    他所说的也正是一些普通皇族县侯所过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悠游自在,虽然没这么尊贵,但日子却过得不要太舒服。

    当初刘志刚刚穿越,从病榻上醒过来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张让,听说自己是个皇族县侯,还很是窃喜了一场。

    以为可以从此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谁知却是被梁太后亲点了妹婿,从此踏上一条风云激荡的不归路。

    也说不上后不后悔,毕竟在当时,他也是身不由己,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如果他没做上皇帝,那么今日的大汉,是否已经如历史上一般,外忧内患,处于崩溃的边缘。

    可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刘志与张让也只是偶然感慨一下罢了。

    “去搬个炭炉子来,我们俩打个火锅,边吃边聊。”

    身为皇帝,无论想吃什么东西,只要这个时代能够办到的,都能实现。

    因此他在二十几年前,就把火锅这种全新的烹饪方式,在京城中推广开来。

    如今已经成为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上到下都十分热衷的美食。

    陛下兴致高昂,张让更不会阻拦了,这次回来,因为刘志身体不好的缘故,以前无辣不欢的他,已经很少再吃辛辣菜式了。

    偶尔打个火锅,也都是清汤底料,根本就不过瘾。

    因此他特地吩咐,“上点儿微辣的,解解馋。”

    关于他的饮食起居,张让经常与负责他健康的太医沟通,自然知道他已经可以吃少量辣椒,于是便没有表示反对。

    火锅准备起来十分容易,宫中有熬好的底料,十几个配菜一端上来就可以直接开动了。

第361章天助我也

    二人只论主仆,不论君臣,二月的天,围着热气腾腾的炉子,烫着羊肉片和鸭肠,闲适而惬意。

    “张让,假若有一天,我不再是皇帝,你愿不愿意跟着我一起走?”

    张让半坐在下首,一边伺候他烫菜,一边头也不抬地笑道。

    “不管陛下是不是陛下,在奴婢的心里头,都是一样的,您在哪里奴婢就在哪里。”

    如今的他,不会再刻意溜须拍马,人生无常,到了他这般田地,还有什么可以在乎的呢。

    也唯有这份维系了二三十多年的主仆情分罢了。

    刘志一笑,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曾经穷凶恶极,被汉灵帝尊之为“仲父”的著名大阉贼,如今却已经宠辱不惊,淡迫名利。

    这个改变不可谓不大,看来有些人未必生性本恶,只是桓帝无限制的宠信,一步步膨胀了他的野心,以至于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了。

    “张让,你……怨怪过父母吗?”

    他一生的苦痛,基本上都是偏心的父母造成了,小时候家中遭了饥荒,父母选择将他卖出去做宦官。

    却留下了弟弟妹妹,后来看他发达了,又用亲情来绑架他,逼着他满足自己的种种私欲。

    他弟弟犯下人命案,被斩首示众,就连本来如日中天的张让,也变成一无所有,父母却怪他没能挽救自己的弟弟。

    在老家的那些年,他受尽了父母的责骂和冷落,但张让依然为他们养老送终。

    “有什么恨与不恨的,这都是我的命,怪不得他们。”

    张让微微叹息一声,刘志觉得他应该也曾经恨过吧,只是这恨,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荡然无存。

    两人一边闲聊,一边慢慢吃喝,渐渐的东方开始泛白,刘志的兴致也差不多了。

    “来人,传陈寔中德殿觐见。”

    刘志拍拍手,去洗漱了一下,精神焕发地去了书房,不多时陈寔便到了。

    “陈公,朕昨夜于梦中得一主意,你来看一看。”

    君臣二人虽然不常相处,却十分投缘,都是时时刻刻想把国家建设好。

    陈寔原本听到梦中所得之言,还不甚在意,毕竟他向来不信什么乱力怪神之事。

    待得走到案前,看到刘志所标识的沟渠线路,也吃了一惊,而且皇帝不仅是在大地图上画了全线。

    更用多幅小地图,详细地补充说明了一些重要位置,看起来一目了然。

    从西藏边缘引水,他也不是没想过。但那里到处都是高山大川,开渠难度,大到不可想象,当时他也只粗略地看了看,便放弃了。

    但陛下所标出来的路线,却十分巧妙,避过了所有高山不说,还利用了两边的落差,让河水自己流到西域去。

    只需要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开挖引导,然后疏通河道即可,与他原先所认为的,难度降低了数十倍。

    虽然代价依然很大,但已经有了可行性,不再是天方夜谭,望洋兴叹了。

    不过这也让他产生了一个疑问,由于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此时的地图都十分的简约,许多细节都无法标出来。

    从原有的地图上看过去,山川河流的细节都不是很清楚,但皇帝补充的小图,却清晰地标明了山脉的走向和峡谷的地点。

    关于这一点,其实连刘志自己都是后知后觉,他对西藏和西域交界处的情况,完全不知道。

    但在梦中却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哪怕惊醒过来之后,都历历在目,这让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冥冥中,莫非真有一股力量,在帮助自己不成?

    又或许,那力量帮的是这个国家或者时代。

    虽然从刘志画的图上看,这条路线确实可行,但毕竟皇帝没有亲临现场勘察过,谁能保证他梦里出现的情景,就一定是真实的呢。

    沉吟半晌,陈寔终于表态了,“看起来确实很不错,只是还需得进行实地检验,是否有什么偏差。”

    他这人虽然刚正不阿,但到底出身贫寒,年轻时迁延不得志,沉沦文吏多年,因此也精于世故。

    所以他虽然没有直接反对,但还是持保留意见,并没有因为对方是皇帝,就盲目遵从。

    “那好,图纸就先交给你了,派专人过去勘测一下,尽快给朕一个答复。”

    陈寔立刻拱手应诺,他也想知道,到底有没有这么一条合理路线。

    如果真有的话,几乎颠覆了他以前的许多认知。

    但刘志自己却对此很有信心,毕竟昨晚梦中所见实在是太过真实,就如同亲临其境一般。

    现在最大的难题只剩下匈州,在他的书房里,有一面巨大的地图,几乎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范围。

    那是一副完整的大汉疆域图,此时的大汉疆域,甚至不输于忽必烈时代。

    北边最远到了伏尔加河畔,西边是如今的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的一部分区域。

    而在东面,整个朝鲜半岛都尽收囊中,往南,整个东南亚包括澳洲和新西兰,也都是大汉的领土。

    单轮疆域面积的广阔性,他的确是值得自豪了,但面积越大,治理起来也就更加困难。

    既然已经被他圈入了大汉的范畴,就必须要负起责任,不说有多繁荣昌盛,最起码也要保证他们不挨饿受冻吧。

    现在大汉各地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调节,反而贫富差距还在迅速扩大。

    尤其是西藏和最后收复的极北之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等等原因,发展起来十分困难,到现在为止,也只能说是勉勉强强填饱肚子。

    不过极北之地应该不会受到大旱灾的影响,那里虽然气候极度严寒,给水资源却十分丰富。

    想到这里,刘志突然眼前一亮,如果从地势比较高的极北地区,引水入匈州和辽州,从理论上来讲,要比从中原引水容易得多。

    他相信只要解决了干旱问题,随着重工业的发展,西北地区矿藏丰富,总有一天会赶上来的。

    若要勘探极北地区的地形和水文资源,恐怕有一个人可以从旁协助。

    那就是他的亲家镇北将军段炯,七八年前他因为出征失利,自请调入气候恶劣苦寒的极北地区驻守。

    这一去就多年没有回来,甚至自己的尚舞阳公主,他也只是万里迢迢托人送了些礼物过来。

第362章商学院

    看来,也是时候将段颎调回来了,他年事已高,又在那等苦寒之地驻守多年,即便当年有什么过错,也早就抵消了。

    等这次测量水文之后,就让他顺势回京,在军机府给他安个职务,也好颐养天年。

    至于极北之地的驻守,还是换个年轻人去吧,那边气候严寒,野兽横行,又有盗贼出没,正好让那些没经过大阵势的后起之秀锻炼一下。

    免得以后万一再起战事,帝国军队后继无人。

    实事求是地说,大汉军界,如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代现象,几位老将军如皇甫规、段颎、张奂、陆奉等等,年纪都比较大了。

    只有全旭和魏野这两个壮年将领,还能担当大任,不过,各位军界大佬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意培养下一代。

    哪怕是刘志本人,虽然到今年为止,也还不到四十岁,若是搁在现代社会,自然是还年轻得很。

    可在古代,已经是可以自称老夫的人了,自从大病了一场,他便感觉到人世无常,有了一种紧迫感。

    当年跟随他一起奋斗的文臣武将们,大部分都已经老了,去得最早的是单超,他一直身体不好,死的时候也才四十多岁。

    他是几个宦官里面,最拎的清的一位,没有安排一个家人入朝堂,反而让自己的弟弟去经商。

    在他病逝之后,刘志感念他的功绩,让他弟弟单威入了商部,作了一名管理市集税务的八品官员。

    十多年来,单威从八品做到了正六品,做事兢兢业业严谨务实,刘志闻听后很是赞赏。

    看来单威没有辜负他兄长的教诲,而大汉也需要他们这种年轻有为的商业管理人才。

    今年他打算在育才学校中,新增一个商学院的分院,就让单威负责。

    随着整个大汉商业贸易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商贸管理方面的人才越来越紧缺。

    这与大汉的人文传统环境有关,虽然东汉世家全部都经商,但由于之前商人是贱业,所以家族都是培养一些庶子或者旁支来掌管。

    正经的士大夫是不屑于去学习商业管理知识的,那是下贱人才做的事情,他们的目标是仕途,怎么会自甘堕落呢。

    即使这二十几年来,刘志取消了商业户籍,更增添了商部,但也只是吸引了一些原先的商人子弟,对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仍然不屑而为之,从事商业,哪怕能进入仕途,也是自甘堕落的象征。

    单超和单威两兄弟生就是贫苦百姓出身,儿时又受过商人的恩惠,且对他们有养育之恩,自然不可能歧视。

    当初单超宁愿让弟弟放弃入仕途的机会,也要让他去经商,一来是为了避嫌,二来也是为了向自己的恩人致敬。

    像他们这样知恩图报的人,至少在人品上可以信任。

    因此商学院的建立,主要就是面向商人阶层和和贫家子弟,还有一部分被家族赋予厚望的庶子。

    目前商学院刚刚开始筹备,在大汉朝廷不够重视的大环境下,只能先挂靠在育才学校内。

    不过刘志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敢为天下先的第一批吃螃蟹之人中,将来绝对会催生出一批新的世家。

    按照大汉商业发展的势头,要不了几十年,就会开始出现资本大鳄,他们才是将来各领风骚几十年的风云人物。

    但野蛮生长的商业贸易,如果不提早干涉的话,将来很可能会失控,已经见识了后世的种种资讯,刘志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提前干预。

    因此在西北勘探事宜告一段落之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商学院的筹备上。

    之前他一手创办了医学院、科学院和农学院,这三大学院如今已经成为帝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其声望已然不低于太学。

    但这三大学科在帝国都有基础,很容易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共鸣和支持。

    可对于商学院就没有这种待遇了,不过由于他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方式,因此也没人反对。

    只是大多数朝廷命官,对于皇帝办商学院的初衷,有些琢磨不透。

    陛下做事向来天马行空,无迹可寻,但也不是事事都能得到朝臣们的认同。

    对于刘志来说,如今的他急于将帝国的各种制度定下来,他很担心自己等不到国家完全步入正轨的那一天。

    所以,他现在行事并不太在意臣子们的意见,毕竟他是站在整个历史的肩膀上,算得上高瞻远瞩。

    而且这些政策,早已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不需要考虑就能实施。

    对于皇帝陛下的一意孤行,朝臣们也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不是太大的事情,他们基本上都是装聋作哑,听之任之了。

    可刘志对于商学院的重视程度,还是超过了他们的认知,不但召集了大量相关人员问策,还从商部调走了许多骨干官员。

    趁着这个机会,刘志还打算出一部比较完善的商业法,专门用于规范行业行为。

    大汉律法里面,确实有一部分的法律涉及到了商业贸易,但却过于简单了些,无法适用于未来高速发展的情况。

    与其等将来他的子孙后代们一步步去试错,还不如他现在就把法律法规完善起来,也免得他们多付出巨大的代价。

    只是他上辈子就是个普通人,既不是专业的商业人士,也没有特别高深的学问,不可能直接背出一部商业法规来。

    他只能一点点地回忆着未来的几种社会制度情况,慢慢地总结,再不停地征求各方意见,结合现在大汉的具体状况,逐条逐条地修改。

    刘志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商业发展到最后,会被各行业的资本大鳄给垄断,所以此次制定法规,首先就是针对垄断行为的。

    尤其现在的丝绸业,虽然还没出现能左右整个局面的人物,但在几个重要的丝绸产区,已经有了兼并和收购行为。

    行业翘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小作坊们渐渐地再没有生存空间,被逼无奈倒闭或者自愿被兼并。

    在商业发展的初期,这种现象其实是有利无害的,可以减少无序发展的乱象,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

    但再过二十年,情况就会发生逆转,到时候如果任由他们疯狂兼并下去,将会一发不可收拾。

第363章商业帝国

    可这个理念,太过于超前,对于此时的人来说,甚至有些杞人忧天的意思。

    若提出来的人不是皇帝,恐怕早被人嗤之以鼻了,群起而攻之了。

    为了修订商业法和筹建商学院,刘志特意把单威调到身边来作顾问。

    毕竟他高居庙堂之上,对于民间贸易的具体情况,根本就不清楚,所以许多事情,都需要询问他的意见。

    后世的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照本宣科,在二十多年前,他早已用实践证明了,做事不能太天马行空,脱离实际。

    大汉的商业规则,在最近二十年的不断补充下,比之从前,确实要详细了不少。

    尤其是商部的成立,类似于现代工商局和商业部的结合体,既管理着商业税收,也管理着贸易市场。

    与工部一起,支撑着大汉迅猛发展的工商业,当年刘志对商业税进行了改革,按营业额收取交易税。

    后来又特别下了诏书,对于农产品的零星交易,免除税收,也就是说,百姓们出卖自家土地上的产出,可以自由买卖,不收取任何费用。

    同时,也对白酒、丝绸、珠宝、高档漆器、高档瓷器等等暴利物品,额外加征适量的税率。

    他也知道,那些掌握着奢侈品买卖的世家豪族们,肯定会想尽办法,少报瞒报,从中渔利的。

    自古至今,这都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事情。

    但却可以用完善的奖惩制度,来将这种现象限制到最少,每隔几年,就动用法规杀鸡儆猴一批,自然就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

    当然这个举动还有一层意思,既然无法阻止其利欲熏心的举动,又需要他们带头繁荣市场,便不如像放风筝一样松一阵紧一阵。

    做得实在太过分的,也可以先听之任之,就像养猪一样,等他肥了,便可以直接开宰,到时候不但能起到警示作用,国库里还能大赚一笔。

    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也是从古至今,身为统治者的常规操作,只是对于小老百姓来说,这是个秘而不宣的事情。

    历史上真正的汉桓帝,对于这一招可是玩得炉火纯青,比他更厉害。

    毕竟他还要顾忌着市场的正常运转,而汉桓帝只顾着捞钱,完全不会考虑这些,大有竭泽而渔的感觉。

    到了汉灵帝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疯狂,当时市场崩坏,他能够操作的余地已经不多了,便想出了西园卖官的方法。

    可为了能够长期买卖官职,汉灵帝挖空心思,最后也想出了好办法。

    那就是先卖官,卖完以后过一段时间就巧立名目,开除一大批,这样朝廷职位便可以无限循环买卖,再也不担心没钱了。

    这种办法直接导致每一个买官的人,上任之后都会疯狂搜刮,以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取到丰厚的利润。

    这件事情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葬送了大汉王朝。

    所以刘志在这种操作上,一直十分小心的把握着合适的度,太轻起不到什么警示作用,太重了又会让人噤若寒蝉,影响到大汉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但如果仅仅靠着一个皇帝去维持,那未必能走多远,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大汉商业有序良性地发展下去。

    单威此人与他兄长不同,没有那么冷静狠绝,他性格平易近人,但却又有着自己的原则,长袖善舞却又并不虚伪。

    难怪当初单超认为自己的弟弟是个经商之才了,他的性格,只要有良好的环境,绝对能够赚取天价财富。

    刘志与他交谈了数日,在入商部以前,单威是开货栈的,并没有自己的作坊,也不固定经营哪一个类别。

    完全靠着各地的差价以及敏锐的嗅觉,进行纯粹的贸易,后来丝绸之路打通以后,他赶上了好时候,有兄长单超做靠山,一路畅通无阻。

    他的四海货栈,开遍了大汉所有繁华的城市,据说拥有五十多家分号。

    这样先进的经商理念,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此时的大汉商业,基本上走的还是自产自销的模式。

    都是自己开作坊自己销售,从生产到买卖一条龙。

    乍看起来这样的模式很有优势,没有经过中间商赚差价,能够保障利润最大化。

    但却忽略了此时交通与讯息十分不发达的现状,所以限制了这种模式买卖,不能第一时间将物品利润卖到最高。

    利用交通优势四处贩货,从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风行,例如春秋时退隐四海的谋士范蠡,走的便是这条路,

    其成就之高,也使他成为了商人们共同遵崇的祖师爷。

    战国时期的名相吕不韦,西汉初年的巨商巫寡妇,也都是靠贸易起家,最终富可敌国。

    既然如此,可为什么说单威的理念很先进呢,因为他最先开启了总部和分号的加盟模式,利用那些本地豪绅在当地的优势,来成就他庞大的商业帝国。

    不仅有钱大家一起赚,而且还在无意中削弱了人们对于这个商业网络的注意力。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富可敌国的个人商贾,与一个股份制的货栈集团相比,对于朝廷的威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许多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最后之所以下场凄惨,就是因为引起了皇帝的忌惮,如果某些个人富裕程度超过了国库,那又怎么怨得了别人会眼红呢。

    何况这样的人,对于朝廷的威胁不仅仅在于财力上,有钱可使鬼推磨,在利欲熏心的商人操作下,市场会加速垄断,到最后便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这对于整个朝廷的各项工作来说,都十分不利,完全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因此单威当年的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他还热心于做善事,将自己的钱财拿出来修路补桥,修建善堂,还给许多灾区捐过款。

    大量的钱财支出,不仅没有使他的生意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名声的提高,而更加红火。

    在单超去世之前,他的事业便已经很成功了,当然,这里面也有他兄长的一份功劳。

    若没有单超这个皇帝面前的红人做后盾,以他这样庞大的商业模式来说,可能早就被觊觎他的世家豪族给打压瓜分了。

第364章统计学

    虽然刘志很欣赏他的才能,但也认为他的举动太超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大汉,还养不起一个超级金融集团。

    因此当年他借着单超病逝的契机,故意将单威放在商部任职,一来是为了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来嘛,刘志早已明文规定,朝廷命官不得经商,因此单威不得不解散了这个商贸联盟。

    其余的人即便想抄袭他的模式,但却没有他的魄力和背景,而且刘志也不允许短时间内再出来一个单威。

    正所谓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像单威这样的人,不管放在什么位置上,都会出人头地。

    这次刘志将他升为御用顾问,就趁机再给他提了提品级,从正六品擢升为正五品著作郎,连跳两级,这升官速度,也是没谁了。

    虽说他的品级还是不算很高,但架不住能常侍皇帝左右,再说了,很明显陛下的举动是打算重用他了,此人未来前途无量也。

    刘志用人有个特点,喜欢先将人放在基层磨一磨,如果政绩出色,后期就会大胆启用。

    如陈蕃、李膺、董班、陈寔和荀爽等等,莫不如此,人人都是从七八品的官职一步步爬上来的。

    因为对下面的人事不太熟悉,刘志便全权让单威去商部和工部挑选人才,组成一个商贸顾问团。

    当然,这些人未来也是商学院的骨干,负责学院的组建筹备。

    单威本就长袖善舞,人缘特别好,从上到下,无论是达官仕宦还是贩夫走卒,他都有朋友,可谓是三教九流都吃得开。

    有他出马,事情自然是十分顺利,没过多久,便挑选了二三十人。

    这些人的成员十分复杂,并不全是官员,其中还有一些商人,甚至还有素无名望的隐士。

    名单交上来以后,君臣二人详谈了一日,单威对于他选择这些成员的理由进行了解释,又对每一个成员的才能,做了单独的介绍。

    听了他的解释,连刘志都不得不佩服,可以说单威为了商学院的事情,是操碎了心,

    他将每一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因此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也是涵盖了商业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商贸管理,还是作坊管理,或者是贸易规划,甚至是算账特别厉害的人之类,这让刘志也兴起了一个念头,想在商学院中普及现代的各种表格。

    早在多年前,他就已经在算术领域普及了阿拉伯数字,以及各种简单的数学公式,使得大汉的数学突飞猛进。

    像乘法口诀这种小儿科的基础数学,自然也不在话下,数学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会计这个行业,算账的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跟着改变了。

    但刘志要忙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事无巨细一点一滴都想到,因此对于仓储管理这个行业,便很少涉及。

    现在想来,这的确是他的一大疏漏,毕竟统计学涵盖了大汉的方方面面,涉及到许多重要的部门与行业。

    但这一次他不打算直接生硬的推出各种表格,而是想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商量之后,再进行归纳总结,以符合大汉目前的习惯。

    至于商学院的科目,他也考虑了很久,后世的什么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之类的学科,肯定是没办法照搬的。

    其他的学科,也不能直接照抄,必须要进行改头换面,如工商管理,可以改成工坊管理,市场营销,可以改成货物销售……

    另外,正式将统计学和物流管理拉上日程,这两个学科,对将来的商业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因此,刘志召集这些人,一起进行了多次会议,一步步让商学院的架构清晰起来,统计表格的规划十分顺利。

    一些做了一辈子帐的老管事,也参与了这个项目,他们其实都有一套自己的简便方法,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其中部分人的方法,也已经接近他心中所想,只要将他们的方法归纳起来,再稍加点拨,很快一批统计表格就新鲜出炉。

    统计表格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做账的过程,使得账目更加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至于物流管理学科,最有发言权的人,其实还是单威,他当年的贸易联盟,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简化了货物的运输过程。

    同样的,刘志也没有直接灌输,而是在谈话中一点点引导,如今的他,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那个刘志,做事简单粗暴。

    今时今日,他已经明白,生硬的照本宣科,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他当年抄过的行业何止上百种,迄今为止,成功了的并不多。

    只有让他们自己明白,自己总结出来的道理,才具有广泛的基础,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为了商学院的筹建,刘志与单威这些人忙碌了整整三个月,大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总结,毕竟校址和资金方面根本不用考虑。

    只有把商学院的各个科目理论捋明白了,这个学院才能开课,不然的话,这个学院即便是正式开张,也走不了多远。

    在此期间,刘志将商业法的事情暂时搁置下来,毕竟事情也得一步步来,贪多嚼不烂。

    何况他本人也对商业法不太了解,必须在与各种人员的接触中,一点点总结归纳。

    三个月后,他交给顾问团一个任务,编撰教学课本,就是为了将他们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白纸黑字地总结出来。

    虽然他对商学院寄予厚望,但也急不来,必须把前期准备工作做足了,才能保障未来的商学院,能够一战成名,惊艳天下。

    编撰课本期间,凡是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先攒着,再定期召开讨论会议,群策群力进行解决。

    著书立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整整半年的时间,在这么多人的集体努力下,十几本关于商业贸易方面的专业书籍,终于问世了。

    刘志对书本的内容很满意,尽管没有后世那么专业,但在这个朝代,这些理论知识,已经是十分超前了。

    在最终的修订完成之后,刘志让印刷作坊,每套印刷了上千册,但暂时不打算对外开放,专用于商学院的教学之用。

    快到年底的时候,筹备了整整一年时间的商学院,终于开始对外招生了……

第365章故人相见

    商学院招生的消息,在大汉各阶层中反应不一,商人阶层和平民子弟都趋之若鹜。

    他们都想通过商学院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这可是皇帝陛下亲自主持的学院。

    哪怕将来不能与科学院等三大学院比肩,但也差不到哪里去吧,况且其他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数都掌握在世家权贵手中,他们的路本就很窄。

    与之相反的是,贵族阶层的波澜就要小得多了,即便是报名的庶子和旁支子弟,也大多都是偷偷摸摸,就好像见不得人一般。

    因为他们的出身限制,商学院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条出路,只是身在贵族阶层,总觉得有些低人一等,因此不敢声张。

    这情况刘志自然是早有所料,有些观念需要时间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过商学院的报名情况还是挺乐观的,人数居然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第一届只打算招收一百个学生,但现在报名的却有四五百人,没办法只能进行考核招生,总不可能是个人就往里头收吧。

    他可是打算把商学院办成未来的精英学院,以他们来带动大汉的商业有序发展。

    为了能够保证明年正月正式开学,入学考试安排在腊月中旬,由院长单威亲自主持。

    刘志之所以没有出面,还是希望在走入正轨之前,商学院尽量不要太高调,以免引起攻击,打击了学员们的积极性。

    考试就安排在育才学校内,当天正是休息,学校里并没有外人,十分安静。

    近五百个考生分布在十二个考场内,对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业知识进行了考核。

    总共也就两堂考试,一上午就结束了,老师们下午就开始阅卷,他们行动神速,第二天结果就已经出来了。

    但在公布之前,单威先将名单呈送给陛下检验,刘志对他的人品还是挺认可的,所以并不怀疑他会徇私舞弊。

    而且这份录取名单,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充分地考虑到了各阶层的比例问题。

    一百多个学生,将准备分成三个班,刘志看了看,基本上各个阶层的人员持平,算是照顾到了上下人等。

    第一年这些人不会分学科,统一教授基础知识,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各人的兴趣和才能,逐渐分科,到时候会分为三个大类。

    商贸管理,工坊管理和物流运输,这也是未来他对大汉商业体系的粗步划分。

    对于这份名单,刘志二话不说就批示了,赶在过年之前,将名单公布了出去,暂定于明年正月十六开学。

    也让这些学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其实这里面许多人本身就是育才学校的学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根本没什么好准备的。

    搞定了这件事情,刘志也好一身轻松地过个年,年底,定南总督董班回京述职,这是几个月前就已经安排好的事情。

    上一次董班回京城,距今已经有八年了,原本大汉朝廷的规矩,是五年一述职。

    但刘志体谅董班路途遥远,再加上本身对他就信任,便额外开恩,让他多延长了几年,免去他的奔波之苦。

    今年之所以回来,是因为他老母亲身体不好,刘志特许他回老家探望,三个月前,他就已经到了南阳。

    他本身是个孝子,可为了家国大事,多年来却没能侍奉膝下,真是忠孝难两全了。

    这三个月的陪伴,也算是了了他的一个心愿,对于刘志,他是打心眼里的感激。

    二人除了是君关系臣,还是朋友,他也是刘志登基后所认识的第一个人才。

    他们之间,可以说是相互成全的关系,在认识刘志之前,董班只是个不得志的小吏,随着李固的罢免,甚至成了白身。

    而彼时的刘志,作为一名无权无势的傀儡皇帝,也正在百般苦恼,找不到破解的方向。

    偶然的相遇,让他们一拍即合,从此渐渐地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一个向成就千古一帝而努力,另一个也成了为国为民的一代贤臣。

    八年前,董班从东南地区回来,带来了的消息还是比较让他振奋的,安南的前朝余孽基本上都已经清除干净了。

    那边本就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发展好了,会是个优质的帝国粮仓。

    当时董班在那边主推水稻种植,已经初见成效了,这八年来,在杂交水稻一直没有成功的前提下,全靠着农学院的科学种植法,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安南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在保证自身的情况下,还输送给内陆,缓解了这几年天灾人祸造成的粮食短缺。

    现在,也到了该取消东南总督这个临时职位的时候了,按刘志的想法,董班远赴海外多年,确实是辛苦了。

    不如就趁这次机会,将董班留在京城之中,他劳苦功高,也是时候该轻松一下了。

    腊月的最后几天,董班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洛阳,没有任何的停留,直接入宫面圣。

    刘志没有按照以往的规矩在中德殿召见他,反而将会面地点设在了濯龙园。

    一来他自从病愈之后便体寒怕冷,冬天还是濯龙园最舒服,可以经常泡泡温泉,舒经活脉。

    二来他与董班多年不见,因此不想把会面弄得那么正式,还是轻松一点的好。

    数年不见,双方都是吃了一惊,董班见刘志年不到四十,便已经两鬓斑白,整个精气神都比上次差了很多。

    看上去比八年前老了一二十岁一般,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而董班本就比刘志大十几岁,又常年奔波劳碌,安南那边气候炎热,董班看起来又黑又瘦,和京城中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臣们相比,也一样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

    二人相对感慨万千,叹息之后,又忍不住相顾而笑。

    “来来来,今日故人相见,当浮一大白,张让,上酒。”

    张让与董班更是十几年未见面了,自然也很开心,刚子转身,刘志又在后面吩咐。

    “去把樊将军也叫来,大家多年未见,一起叙叙旧。”

    樊超如今已经是御前卫将军了,地位今非昔比,他与董班相识多年,当年也正是通过他,二人才有机会相识。

    很快,樊超便兴奋地急匆匆而来,见面自然少不了一阵嘘寒问暖,末了忍不住大发感慨。

    “只可惜,这次陆奉陆将军没能回京城,真是遗憾哪。”

第366章见者有份

    “好酒,果然是琼浆玉露。”

    “好烈的酒,入喉如烈火焚烧。”

    “太美妙了,真是回味无穷!”

    ……

    一杯酒下肚,众人发出各种惊叹和赞美,邓演含笑看着他们,示意侍女们再次倒酒。

    许多人都被勾出了肚子里的酒虫,这次等不得主人相请,迫不及待地自己仰头饮尽。

    “好酒,再倒再倒。”

    一杯两杯的,根本连滋味都没尝够,更别说过瘾了。

    三杯酒饮完,侍女很无辜地看着眼前的大臣,“使君,对不住,已经没有了。”

    “没了?这就没了,简直是要人的命啊啊啊……”

    一名嗜酒如命的大臣立刻开始哀嚎,旁边一人斜眼看着他哈哈直笑,笑着笑着“咕咚”一下栽倒在桌案上。

    “不是吧,三杯就醉了。”

    更惊讶的还在后面,有人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平时道貌岸然的大臣,此时居然在大殿里开始手舞足蹈,丑态百出。

    还有人拉着旁边的人,喋喋不休,更多的人头晕脑胀飘飘然,却还强撑着稳住心神。

    “忘了提醒各位,此酒性烈如火,只适合慢品,不宜海饮,一般的人三杯即醉,不可再多。”

    此时邓演不失时机地悠然道,听得人恍然大悟,习惯了起码就是十几杯,随随便便几十杯的饮酒,再看这烈酒,果然是对比强烈,不同寻常。

    “敢问君侯,此酒何名?”

    邓演微微一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为酒中之圣,杜康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果然担得起酒圣之名。”

    “真是名副其实,解忧杜康啊!”

    ……

    “不知那些南蛮商人可还有这杜康酒,某愿重金相购。”

    立刻便有人热切地望着他问道,旁人不甘落后,也争先恐后的开口,生怕迟了什么也捞不到。

    “某愿以千金之价相求。”

    “千金算什么,如此好酒简直就是瑶池玉液,某愿以明珠一斗相求。”

    “海商多的是明珠,谁会稀罕,某愿以羊脂白玉来换。”

    ……

    邓演一直笑而不语,任凭他们相互争吵哄抬价格。

    “诸位,此酒万里迢迢而来,十分不易,据说在海外也是身价百倍,我也只得这么多,实在是再没有了。”

    最后他把双手一摊,很无奈地望着大家。

    众人十分失望,唏嘘不已,也有那精明的含笑不语,人这么多,南顿侯手里的酒不多,给谁都不好,自然只能推说没有了。

    一时宴会散了,邓演忙着加派了不少人手,送那些醉酒者安全回府,正忙着,却有人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

    回头一看却是樊超,涎着脸笑嘻嘻地勾住他的肩膀。

    “邓兄,以你我的交情,别人没有,怎么也得给我匀一壶出来吧?”

    他可是个嗜酒如命的家伙,每日里不海饮个几十碗,睡都睡不着,此时见识了如此美酒,哪里忍得住。

    要是别家也就算了,他自知出身寒门,哪怕有陛下宠信,也无法入得了那些士大夫们的眼。

    可邓演与他相交于微时,从未瞧不起他,两人的关系也自来不错,所以便仗着兄弟情跑来讨要。

    邓演悄悄推了他一下,“急什么,别个没有,难道还能少得了你的吗?”

    “那是那是,我就知道兄弟你仗义,哈哈……”

    樊超听了喜不自胜,谁知后面却转出一人笑道。

    “我可都听到了,怎么着也要分我一份吧?”

    却是司徒尹勋,只见他似笑非笑地看着邓演,一副今日你看着办吧的架势。

    邓演哈哈一笑,“见者有份,尹司徒放心吧。”

    “好一个见者有份,幸亏老夫跑去如厕,没想到居然还有此等好事等着,这运气也是逆天了,哈哈哈……”

    老太尉黄琼从廊柱后跳出来,满脸的得意洋洋,乐得花白的胡子都一翘一翘的。

    “哈哈……果然还是太尉的运气最好。”

    三人一见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太尉先回府,等下我乘夜派人给你送过去。”

    “好好好,辛苦你了,这个人情我记下啦。”

    黄琼笑得贼兮兮的,一副你我心知肚明的表情,他为人清廉从不受贿,但邓演虽然贵为南顿侯,却并不入朝为官,算不得收受贿赂。

    当天晚上,一向清静的南顿侯府门前,却热闹得很,不时的有人乘着夜色前来“拜访”。

    这些人大部分都自认身价不凡,与南顿侯邓演也多少有些交情,当然走的时候个个也都心满意足。

    为了以后能够继续享有这种美酒,全都在他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证,绝不泄露秘密。

    当夜,看着库房里黄灿灿的金子,莹润如月的珍珠,还有各种各样珍贵的美玉,邓演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果然还是陛下的招数高,虽然稍微损了点,但胜在效果非凡。

    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宣布自己成立杜康酒庄。

    将杜康酒分为三个等级,下等的每日限量供应,中等的价高者得,至于上等嘛,自然是有钱也难买了。

    按照刘志的原话,要把它打造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唯有官阶二千石以上,或者贤名卓著之人,方有资格购买。

    第二天,整个京城都沸腾了,杜康酒横空出世,完全颠覆了他们之前对于酒的概念。

    许多人都觉得,喝了一辈子的酒,竟然白喝了,那只能算是糖水,这才是酒真正该有的滋味啊。

    一杯入口,幽香扑鼻,两杯下喉,飘然若仙,三杯下肚,物我两忘……

    一时间此酒激发了无数人的诗情雅兴,有人竞相赋诗,有人撰写,端的是文思泉涌热闹非凡。

    杜康酒之名,迅速传遍了大汉四方。

    当然,此中最开心的莫过于皇帝刘志了,日进斗金都不足以形容他赚钱的速度啊。

    看着越来越充盈的国库,笑得乐开了花,妈的,让那些老家伙捐点赈灾款,一个个挤牙膏一样,心疼得龇牙咧嘴的。

    现在却眼也不眨地豪掷千金,就为了一点杯中之物,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刘志这些天心情愉快,不光是因为赚了钱,凉州那边也来了捷报,相比于益州大捷,要低调得多。

    但他却很满意,斩敌首两千多,俘虏一万多人,烧当、烧何、当煎……等等八个部落投降。

    可谓是战绩辉煌了。

第367章第九部

    安南成立东南总督十几年,他已经给足了过渡时间,不可能再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必须要尽快将那边纳入正轨了,否则会影响整个帝国的发展进度。

    尽管董班不是很赞成这种做法,但既然皇帝陛下已经决定了,他也不会去阻挠,只会想尽办法帮助他顺利达成。

    “臣以为,原东南总督府的长史荀旉,可担此大任。”

    “荀旉……”

    他都几乎已经忘记了,荀爽的这个小弟,当年也是那一届科举的探花郎。

    彼时他才十九岁,风度翩翩,少年英杰,只是他的光芒被自己的六哥荀爽所掩盖,没什么人注意到他罢了。

    后来他出为县令,三年期满,然后自请去了南洋,这一去至今都没有回来。

    荀爽身居高位,又常侍皇帝左右,却也从未利用职务之便,在他面前提过一句半句的。

    “那你说说,荀旉都有些什么政绩?”

    董班为人正直,又牵挂东南局势,断然不会因为荀爽的原因徇私舞弊,何况他与荀爽从未见过面,又何来私情之说。

    “当日荀长史初到安南之时,正值少年气盛,眼高于顶,然数年下来,几番坎坷之后大有改变。

    如今他做起事来,踏实肯干,人又聪颖,头脑灵活,多年来他走遍了安南的每一处地方,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

    从最开始的普通县令,到现在的都督长史,已经成为臣的左膀右臂。”

    刘志还依稀记得当年的那个丰神俊秀,春风得意的美少年,少年得志,才高八斗,也难怪彼时的他目空一切了。

    不过,像他这般聪明绝顶之人,只要能戒骄戒躁,将来的成就绝对不可限量。

    “董卿推荐的人选,一定错不了,就这么定了吧。”

    刘志二话不说,便直接决定了安南州的州牧人选,其余的下级官员名单,还用不着他这个皇帝来操心,自有相关人等去安排。

    “多谢陛下信任。”

    公是公,私是私,二人私交再好,公事上依然会一丝不苟。

    “这次调你回来,就是想让你留在朝廷里帮朕一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朕打算在八部之外再设立个教育部,由董卿你来负责。”

    “教育部?”

    这可是个新名词,将整个教育系统从户部剥离出来,足以证明陛下对它的重视程度了。

    董班低头琢磨了一会儿,眼神却越来越亮,“臣谨遵圣命。”

    教育部尚书,是朝廷正二品官员,而东南总督也是正二品,不过外放和京官,区别还是很大的。

    但他在意的不是品级,原本就已经猜到刘志会让他留在京城,但却没想到,会为他新增加一个部门来任职。

    要知道陈寔从东北总督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一直都在秘书省暂任副职,除了协助勘测水利工程,并没有具体的负责事务。

    自己和他比较起来,已经算是幸运多了。

    何况他向来都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看到陛下如此重视,也倍感欣慰。

    “朕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加办多所官办小学,至少每县不低于五所,另外设立官办中学,每县至少要有一所。

    每州至少要有一所官办大学,统统都纳入教育部体系之中,由朝廷发放薪资,统一管理。”

    大汉的教育事业,这二十多年来,发展十分迅猛,但同时也很不平衡。

    在中原地带和江南地区,教育一向发达,不但官办学校多,民办学校也风靡一时,有钱人家更是聘请西席入府讲学。

    而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除了最基本数量的官办学校之外,民办学校根本就没有。

    这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倾斜,从每年六大官办太学以及三大学院的招生情况上看,分布十分不均匀。

    特别是科举考试,最能检验各地的教育成果,如今的朝廷官员,大多都出自中原和江南,比例高达八成以上。

    这还是刘志刻意照顾边远地区,每次科举都为他们保留名额之后的结果。

    若不是朝廷大力扶持,直接看考试成绩的话,可能边远地区半成也没有。

    这种情况不仅对于人才选拔有影响,也会阻碍各地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之前国库空虚,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拨款大力扶持教育业,如今天下太平,国家也渐渐地富裕起来,也是时候该发展教育了。

    “陛下此举实在是英明,臣以为学校的先生也应该与官员一样,实行考核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审核。

    优异者有所奖励,不合格者将开除讲师资格。”

    教师考核制度,在后世早已盛行,但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董班能够想到这一点,真是殊为不易。

    “这主意不错,就这么办,教育部的筹办,还要征求多方意见,你也不必急于一时,有什么好的意见,统一给朕上书。

    到时候还要经过外廷商议,形成制度确立下来,如此后面的工作才好顺利展开。”

    “是,臣回去之后,就立马着手筹办,尽快拿出个章程来让陛下过目。”

    话说到这里就该告辞了,刘志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你多年未进京,也没在京城置办房产,这次回来得又仓促,不可能一直住在官邸。

    等会儿我让人给你安排一座府第,收拾一下最多两三天就可以入住了。”

    身为朝廷二品大员,按照朝廷制度,的确是应该分派府邸的,自己以后若长住京城,没个落脚的地方也不方便。

    董班再直爽,也不会在这方面矫情,立刻躬身拜谢,“臣多谢陛下体恤了。”

    “好啦,你长途奔波,也早已经累了,今日又多喝了两盅,还是早点下去休息吧。

    记着明日我们还要聚一场呢,哈哈……”

    再见董班,他今日的心情无比舒畅,直到等人都走了,还是兴致不减。

    看看天色还早,便要张让宣陈寔觐见,他负责主持西北水利工程的勘测,具体情况如何,也该向他全面总结一下了。

    陈寔这些日子早已将情况整理好,哪怕刘志不召见他,也准备在年前把奏章呈上去。

    看了他带来的资料,刘志不由得面色沉重,从他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西北旱灾已经初见端倪。

    而地形勘测方面的结果,又很不理想,情况堪忧啊……

第368章十部尚书

    “不过,西域那边的勘探结果还没有出来,大概要等到春末夏初时候。

    毕竟现在是冬季,天寒地冻的,勘查起来十分困难。”

    西藏那边的雪山有多险峻陡峭,刘志心里头还是有点儿数的,不可能强制要求加快进程。

    “让他们注意自身安全,都是大汉的人才,来日方长,不能折损在无谓之处。”

    “是,多谢陛下关怀,老臣代他们谢恩了。”

    有了刘志的金口玉言,勘探队再也不担心会被追责了,可以等天气转暖之后,再慢慢地来。

    “陈卿回京城也有些日子了,有什么要求只管提,朕都会尽量满足的。”

    陈寔愣了愣,然后正容拱手道:“别的都好,就是闲得发慌,臣本山野村夫,劳碌惯了的,实在是享不来清福,还望陛下体恤。”

    “哈哈……”

    刘志指着他摇了摇头,“你呀,这是找朕讨差事来做了。

    今日董班回朝,朕给他新增加了一个教育部尚书的位置,你既然这么想做事,不如就多增加一个吧。”

    听得此言,陈寔双眼一亮,有些急切地问道,“不知陛下要增加个什么样的部门?”

    “水利部,如何?”

    “水利部?”

    陈寔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太好了,一国之水利,本就是千秋之本,工部事务繁多,难以兼顾,独立出来才好统筹规划,不至于顾此失彼。”

    “工部与之相关的人员,都直接划过来,其余的人员,全权由你挑选,然后直接报给吏部就行了。

    给你一个月时间够不够?”

    重组一个部门,只给区区一个月时间,听起来似乎很魔幻,但刘志心里有底,陈寔这么多年来,一直主持相关工作,怎么组建,谁能胜任,他早已胸有成竹。

    这一个月时间,不过是给他调整结构,从其他部门调派协商的过渡期而已。

    有皇帝的诏书在,谁也不敢阻挠,何况水利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之后,原先与之相关的人员留着也没什么用了。

    陈寔领了诏书,眉开眼笑地去了,刘志又给中书省和秘书省下了相关的诏书,让他们协同工作。

    实际上,刘志早就有心增加几个部门了,也就此事与袁盱、李膺和荀爽等几个主要大臣商量过。

    否则这么大的事情,他再独断专行,也不可能擅自做主的,毕竟涉及到了朝廷的结构问题,马虎不得。

    如今,大汉朝廷已经有了十个主要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农部、商部、教育部和水利部。

    比起后世来说,还少了太多,但毕竟情况有别,不可照搬,接下来,他可能还会增加医部和科学部,却不会急在一时,要等待水到渠成的时机。

    随着尚书部越来越多,如果一直像现在这样,直接向皇帝负责的话,早晚要把人累死。

    之所以刘志会选择亲手控制尚书,是因为朝廷制度还在发展阶段,并不成熟,需要随时发现问题,不断的完善改进的缘故。

    一旦发现问题,他可以马上矫正,不需要通过层层上报和商议,这样可以用最快速度改进各部门的情况。

    等到将来太子上位的时候,他会将制度改革之后再放手。

    第二日下午,刘志果然微服出行,一路去了樊超府上。

    二十多年过去了,樊超还是住在原来的那条巷子里,所不同的是,半边巷子都已经被他买了下来,重新修建了樊府。

    对面的半边巷子,也依然是从前的老邻居,樊超还出资帮助他们翻新,街坊四邻相处得其乐融融。

    樊超是个莽夫,地道的市井无赖之徒,若非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皇帝,一辈子也就是个屠夫的命。

    可他还真做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实在难得。

    刘志刚进巷子,就闻到了一股久违的卤肉香味,不由得呵呵一笑,他就知道会有这道大菜,这可是当年他们的共同回忆呢。

    待到进了屋,发现人到得还挺齐全的,除了董班之外,苏曜和邱老二,还有徐璜,左悺等人,只有一个全旭不是当初聚会的旧人。

    “陛下,臣不请自来,没意见吧?”

    全旭哈哈一笑,拱手半开玩笑地说道。

    “有意见……待会儿必须要自罚三杯才行,否则在座的诸位就吃亏了。”

    刘志一瞪眼,说出来的话却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他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全旭的酒量,可是出了名的好,鲸吞牛饮,说的就是他这种人。

    “没问题,臣就是自罚三桶也行。”

    全旭虽然是年轻后辈,但因为他特殊的经历,与皇帝的关系也不一般,甚至还超过在场的许多人。

    “三桶?你想得美,今日这芙蓉醉可是我特意从邓氏酒庄订购的,都是最顶级的好酒。

    总共也才十坛子罢了,你一口气喝掉三桶,那我拿什么招待贵客?”

    尽管樊超如今的官位还不及全旭,却于他有知遇之恩,二人的关系一直都很铁,彼此间说话都没有顾忌。

    刘志差点儿笑喷了,拍了拍全旭的肩膀,“看来今日要委屈你了,不能喝个尽兴。”

    “没事,我早知道樊将军吝啬,因此自掏腰包买了些好酒带过来。”

    说罢得意地拍拍手,立刻有两名壮汉抬了一大坛子酒上来,这坛子是琉璃做的,十分精美,而且超级大,让人不禁十分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美酒,值得他如此自鸣得意?

    全旭亲自揭开酒瓶盖,一股馥郁的芬芳扑鼻而来,刘志吸了吸鼻子,笑道:“是葡萄酒。”

    樊超听罢嘲笑道:“一坛子葡萄酒,就把你稀罕成这样,真是没见过世面。”

    “这可不是普通的葡萄酒,不信你们尝尝。”

    说罢用酒当盛了一勺子出来,添在酒杯里,双手奉给刘志,旁边的张让立刻伸手接过来闻了闻。

    “这酒太烈了,不适合陛下喝,还是老奴先尝尝吧。”

    他倒不是怕有人下毒什么的,樊超和全旭本身就是负责刘志安全的人,他们献上来的酒,自然不可能有问题。

    主要还是刘志自从大病一场之后,张芝就千交待万交待的,必须注意饮食起居。

    他平时本就很少喝酒,即便要喝,也不能喝烈酒。

    刘志也早发现这葡萄酒劲大,因此便也没说什么……

第369章安南子

    樊超闻着觉得浓香扑鼻,便迫不及待地大口喝了一杯。

    入口只觉醇香绵软,并没有烈酒的那种辛辣劲,不由得很不以为然。

    “这算哪门子的烈酒,顶多只是些不甜的白葡萄酒罢了。”

    “此酒是我托人从极北之地运过来的,费了好大劲,你别看入口不辣,其实上头得很。

    你要是瞧不起它,可是会吃亏的。”

    众人听他如此说,都纷纷品尝,但却无一人相信全旭的说法,当然,除了刘志之外。

    白葡萄酒度数高的他也不是没见识过,不过是在现代,伏特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可按道理来说,俄罗斯的伏特加,没这么早出现,可能是中原酿酒法传过去之后,与当地传统酿酒方法相融合,产生的新事物。

    使得伏特加的出现,提前了几个世纪。

    一时开始上菜了,果然如刘志所料,打头的菜肴就是卤狗肉,这可是他们的共同回忆。

    其他诸如烤全羊,卤牛肉,烤鹅之类,都是些粗放大气型的菜式,不像平时宫中的精雕细琢。

    就连桌子也是几个长条形桌案拼接在一起,在院子中团团围成一圈。

    刘志当仁不让席地坐了上首,又回头对张让道:“今日都是故人聚会,你也不要客气,自己找位子坐吧,不用服侍我了。”

    张让一笑,果真大大方方的挨着他坐了下来,并没有推三阻四,这世上要说有一个人最了解刘志的喜怒哀乐的话,那肯定非他莫属了。

    众人也都心领神会,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气氛十分热烈,刘志一高兴,也喝了几杯酒,不过他没有放开了量来喝。

    “瑞玉,不是说带了礼物回来吗,还不快拿出来给我等开开眼界。”

    董班闻言立刻招招手,有侍从马上捧了十数个漆雕木盒上来,盒子并不大,雕工精美大气,一看就价值不菲。

    “哟呵,陆将军也大方了一回,不会是什么夜明珠、美玉之类的珍宝吧。”

    邱老二说话最是没大没小,这些年,他也只是混了个衣食无缺,如今在城郭开了好几家大铺子,并没有在朝廷任职。

    不过靠着与皇帝的关系,又有樊超、苏曜等一干旧人关照,小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的。

    就连今日这样特殊的场合,樊超也没忘了把他叫过来一起吃饭。

    陆奉的形象一直高冷孤僻,不屑于人情往来,他们这些人相交莫逆几十年,还从未收到过他送的礼物。

    也因此邱老二才有此感叹,众人听罢都是会心一笑,“看来陆将军这次是大手笔了。”

    就连刘志也很好奇,陆奉虽然镇守安南,但他不是行政官员,用不着向中央进贡,而安南那边的特产,董班每年都会派人送一批回来。

    确实想不出,陆奉还能有什么新奇宝贝,需要如此隆而重之地万里迢迢送过来。

    董班含笑不语,亲自将礼盒一一发放下去,刘志拿到手里掂了惦,感觉里面轻飘飘的,不像有珍宝玉石之类的东西。

    打开来一看,里面是一袋形状奇怪的棕色纺锤形干果,皱皱巴巴的,看起来很不起眼。

    在座诸人等他看过之后,也都迫不及待地揭开了谜底。

    “咦?这是什么东西,也太丑了吧。”樊超有些嫌弃地笑道。

    在座之人,除了送礼的董班,恐怕就只有刘志认识这玩意儿了。

    他一眼就看出来,这袋子样貌很不起眼的果实,是后世十分常见的一味中草药:胖大海。

    许多人都喜欢拿它来泡水喝,主要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的功效,可治疗,也可以预防和保护嗓子。

    看到它,刘志才发现,以前司空见惯的胖大海,在东汉时期,居然从未见过,若不是这次陆奉献上来,恐怕他都记不起世间还有这么个东西。

    毕竟胖大海实在是太普通了,又不是什么能够改善民生的粮食类作物,很容易被人忽略。

    “此物名为安南子,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是一味养生良药,且味道还不错。

    这是陆将军在乡野间发现的,当地土人善歌咏,音色洪亮,全靠用此果泡水饮用。”

    听董班介绍完,众人再看手中的灰扑扑的果子,顿时就觉得有些不同了。

    “如此说起来,这丑不拉叽的果子,还真是个好东西了,多谢多谢,难得陆将军有心了。”

    在座各位都是人精,立马明白这是陆奉特地进献给皇帝刘志的,其余的人都是附带。

    刘志自从上次病愈之后,失语了一年多,即使后来慢慢恢复,可嗓子还是受了损害,不时地发炎,到如今嗓音都有些沙哑。

    为此张芝也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可一直效果不佳,刘志的嗓子依旧时好时坏的,严重时连说话都吃力。

    陆奉这人性格有些别扭,明明是特地为皇帝四处搜寻到的良方,偏偏还不好意思直接进献上来,借着这么个蹩脚的理由送回来。

    不管这胖大海对自己的病症有不有用,刘志自然都感激于陆奉的这份真心。

    “果然是个好宝贝,陆将军有心了。”

    得了他这句话,董班也心情大好,众人收好手里的礼盒,继续有说有笑,推杯换盏。

    但很快,大家就开始觉得不对劲,酒量最浅又爱贪杯的邱老二,已经开始手舞足蹈,明显就是喝高了。

    “这家伙如今酒量这么不济事了吗?我记得以前虽然差,也没差到这份上吧。”

    樊超不解地摸了摸头,刚站起来,准备让人把他扶下去,免得发起酒疯来冲撞了皇帝,那他今日把他叫过来,可就造了孽。

    谁知自己刚站起来,身子居然晃了两晃,左悺拍掌笑道:“樊将军还好意思笑别人,自己也不济事了吧。”

    刘志心知肚明,这几个家伙定然都是多喝了几杯葡萄酒,虽然全旭早就提醒了后劲足,奈何这酒入口绵软好下喉,因此没人相信呀。

    “不至于吧,以我的酒量,再喝个十杯八杯的,也不会醉。”

    樊超一听赶紧辩解,众人见他说着又不自觉地晃了晃,都笑得前仰后合的。

    全旭得意地笑道:“早就告诉过了,这葡萄酒后劲大得很,一个个就是不相信,今日醉了可别赖我。”

第370章相得益彰

    这次聚会全场醉倒一片,不过在场的人人都很开心,这一生能与别人遥不可及的皇帝称兄道弟,也算是值了。

    刘志在樊府流连到很晚才回宫,由于心情大好,又有些酒意,因此精神亢奋了些。

    想了想径直去了皇后的长秋宫,他自从病后,对于男欢女爱之事,就比较淡了。

    帝后之间,如今更多的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系,而邓猛自从他病危时,在手术台上表白过一回,过后却从未提起。

    见到他这么晚过来,邓猛也没意外,“今日怎么喝了不少酒,有什么喜事吗?”

    刘志哈哈一笑,与她并肩坐下,“董班从安南回来,大家一起在樊超家里聚了聚,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就忍不住多喝了点。”

    又感叹道:“可惜少了好多人,单超,陆奉,段颎,还有衍成……”

    单超已死,其余三人都在边远地区镇守,为了大汉帝国的长治久安鞠躬尽瘁。

    当初一起歃血为盟的兄弟们,没有一个拖他的后腿,每个人都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总会有相聚时候的。”

    邓猛微微一笑,说得刘志也感慨万千,拍了拍她的手,“是啊,人总会有相聚那一天的。”

    二人沉默了一会儿,刘志这才接着问道:“瑜儿最近在干什么,都没怎么见到他的人。”

    “他这段时间在专心读书,而且对格致学很感兴趣,连进宫都很少了,还说想凭自己的本事考入科学院呢。”

    刘瑾和刘瑜这对双胞胎,从立太子的那一天开始,二人的命运就天差地别。

    为了能够尽早交接,刘志也把大部分的心血都放在了刘瑾身上,自今年开始,已经让他接手处理政务。

    虽然大事件还是刘志做主,但现在东宫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朝廷中层官员的中心。

    这一年,刘瑾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飞速成长,这孩子心性强大,稳中求进,确实是个守成之君的好人选。

    刘志上台之后,进行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朝堂气象为之一新。

    但他觉得,大汉改变得已经够多了,后续不需要继续进行变革,只需要巩固加强即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放弃了更聪明激进的刘瑜,选择了性格更稳重的刘瑾为太子,与嫡长子什么的,真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鉴于刘维的前车之鉴,刘志一直很担心这个聪颖过人的儿子,以后会不会不甘心,因此特别嘱咐邓猛多关心他的成长。

    自己有空的时候,也会偶尔关怀一下,无奈孩子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空间,如今父子之间已是渐行渐远了。

    幸好刘瑜与母亲和兄长还有姐姐的关系都不错,目前看来,这孩子还算是健康发展的。

    有些事情,虽然可以未雨绸缪,但却无法控走向,作为一个父亲,总不能为了将来莫须有的事情,而提前对自己的孩子下手吧。

    他刘志在位二十几年,自认还做不到六亲不认,骨肉相残,更不可能无缘无故杀了自己的孩子。

    “唉,你多关心下这个孩子吧,我就怕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夫妻二人又聊了些闲话,尤其是邓演的事情,如今南洋局势稳定,他把政事交给了妻子和儿子,自己却常年在海上奔波。

    “其实我倒很羡慕他,可以去任何自己喜欢的地方,见识到无数不同的景致。”

    只有这种时候,端庄高贵的皇后才会泄露出心底真实的想法,眼看着年岁渐长,这个山海之梦,已经离她越来越遥远。

    也许,这辈子都没可能再实现了吧。

    刘志温柔地看了她一眼,执起她的手,“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只要你愿意,总会有机会实现的。”

    邓猛只当他在安慰自己,也没太在意,笑了笑,便略过不提。

    二人温存片刻,便在长秋宫歇下了,第二日一早,刘志起床的时候,便觉得有些不适。

    嗓子痛,声音也哑了,昨日随性而为,看来今天就要付出代价了。

    邓猛正打算宣太医,刘志却摆手阻止了,本就是老毛病了,太医早就开过了药,现在张让还随身携带着对症的药丸呢。

    反正那些太医也开不出什么新药方来,没必要折腾。

    张让见他喉咙不适,赶紧服侍他服药,早餐邓猛也特地吩咐熬了些易消化的米粥。

    刘志忽然想起昨日陆奉进献上来的胖大海,不如泡点来尝尝,反正也可以润喉清热,对他没害处。

    可张让却有些犹豫,他倒不是不信任陆奉,但他毕竟不是个医师,这安南子的药效到底对不对症,还很难说。

    皇帝是九五至尊,任何一点微小的差错,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刘志喉咙痛得受不了,不想多说,但他当日失语期间,早已与张让两人培养出了默契度,只要他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猜到他的意图。

    见他坚持,张让也不好再说什么,刘志平日里也很注重养生,并不会轻易乱用药。

    胖大海本身具有微甜味,刘志又让他放了些蜂蜜进去,这两者都有润肺功效,加在一起也算是相得益彰。

    看来今日是没办法处理政务了,刘志索性留在了长秋宫中,享受着皇后的陪伴。

    没过多久,太子刘瑾便得到了消息,赶来向他请安,东汉礼法森严,繁文缛节颇多,又向来以孝道治天下。

    因此很注意这些虚礼形式,虽然刘志这二十多年一点一滴简化了不少,但还是颇多礼节。

    像这种父母有恙在身的情况,子女都需要来问安甚至侍疾,汉代历史上,很出过几个亲自给皇帝端茶喂药的皇子。

    很多时候,是否孝顺,也是皇帝选择太子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过刘志这点小毛病,自然也用不着太子来伺候了,来都来了,刘志趁机检查了一下他这些日子以来的成绩。

    刘瑾也早有准备,随身携带着最近的奏章或者记录,以供父亲随时都有可能的检查。

    当然,一般刘瑾处理的都不是什么决策型的大事情,都是有法可依,有制可循的。

    刘志逐条认真细看,如今太子处理政务已经比较娴熟,很少会出现纰漏了。

    忽然,他的眼光落在其中一条上,眉头也不自觉地拧了起来……

第371章西南雪灾

    “西南雪灾?这是何时之事,为何事先我从未有耳闻?”

    见他表情严肃,刘瑾急忙解释,“昨日才报上来的,因见雪灾规模并不是很大,便自行与户部商议,按照往年惯例救援。”

    “真是糊涂!西南成都可是天府之国,气候温暖潮湿,冬季从未见过雪为何物。

    这种地方,哪怕是普通规模的雪灾,也绝对就是一场大灾难,你等居然以中原之气候推之,完全不加重视。”

    刘志越说越气,愤怒地一摔手中的奏章,“真是岂有此理!”

    刘瑾从未见过父亲发这么大的火,顿时就有些吓懵了,脸色雪白。

    “都是孩儿的错,请父亲责罚。”

    今日刘志本就喉咙发炎了,这番长篇大论之下,更是疼痛难忍,心里头烦躁不已。

    不过他也知道,此事不能完全怪刘瑾,他年纪小,经验不足,根本想不到这上头去。

    可他手下那帮东宫宾客是干什么吃的,居然没一个提醒于他,甚至上奏的官员就已经很轻视,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大事来汇报。

    这也直接误导了后面的判断,使得刘瑾以为此事根本不重要。

    “算了,现在也不是追责的时候,所幸为时未晚,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商讨对策。”

    刘志无力地挥挥手,端起旁边的胖大海猛灌了几大口,这一番折腾,病情更严重了。

    按捺住火气,将方才刘瑾拿来的奏章又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

    原来自腊月中旬开始,成都一带的天气就开始反常,起先是格外的热,明明是冬季,却骄阳似火,人人都热得穿起了单衣。

    可此事并未引起当地官府的注意,反而是青城山天师教的道士屡次出言提醒,认为气候古怪,接下来恐怕要大幅度降温。

    成都是盆地气候,自古至今都难得下雪,甚至还有笑话当地人一辈子不识雪为何物的。

    因此,除了部分老年人相信以外,还真没什么人把这事放在心里。

    却不想某夜狂风大作,冬雷震震,一夜之间大雪翻飞,紧接着几日,又断断续续的下了几场中雪,据说许多地方的积雪已经有两寸来深。

    负责上报的官员大约就是听了这个雪规模之后,想一想洛阳冬季哪次下雪不比这个大,因此才不甚在意的。

    几位一品大员很快就过来了,刘志嗓子疼,也懒得说话,直接把奏章扔给他们看。

    他们都是在基层做过的,一看之下自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陛下,臣等立即与太子一起,商议对策,拟定之后再送呈御览。”

    袁盱二话不说就表了态,太子的过错可大可小,关键户部的问题更大一些,如果处理不好,恐怕刘志一怒之下,又是一番朝廷动荡。

    这些年来,大汉灾祸频繁,不过主要都集中在中原、江南和西北地区,反而西南一带没出现过什么大的灾祸。

    因此西南地区从上到下都缺乏警惕性,民众过惯了安乐的日子,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

    幸好朝廷各界大佬们,对于救灾经验丰富,根本用不着他这个做皇帝的出面,就能够把一切料理得妥妥贴贴。

    仅仅两个时辰之后,一份详尽的计划就送到了刘志手中。

    朝廷准备从御史院派出一名特使,专门负责西南救灾事宜,这个人选刘志觉得有些眼熟,李兹。

    略微想了想,才明白是当年老太尉李固的二儿子,彼时梁冀杀害他之后,意欲斩草除根。

    还是刘志派段颎专门赶到你过老家南阳救下来的,此后他们兄弟三人为父亲守灵三年。

    期满之后,刘志准备直接招他们三人入朝为官,但却被拒绝了,李固的大儿子李基,留在了老家,没有出仕的打算。

    二儿子李兹和三儿子李燮,都放弃了直接特召,而是靠着入科举考试,正大光明的进入官场。

    李家家学渊源,李兹兄弟俩也都文才出众,二人都是甲等进士,一个从吏部文吏开始做起,另一个,更是从县丞起步。

    十几年来,靠着自己的才能,一步步稳扎稳打向上爬,到如今,二人都已经是朝廷的中层官员了。

    李燮如今是西京长安的京兆尹,而李兹却是御史大夫,都在朝廷的实权职位上。

    由于李兹做事向来比较稳妥,又继承了他父亲刚正不阿的性格,确实很适合作为特使派出去。

    人选没问题,方案更没问题,除了户部、工部和农部协作调拨救灾物资之外,西南的其他州县,也将全面参与到当地救援中。

    考虑到西南的居民没有经历过严寒天气,御寒的衣物肯定会严重不足,因此在物资上侧重于厚实保暖的棉衣、棉被、棉鞋等物。

    其他如食物等等,都就近从江南调集,也算是考虑的很周到了。

    计划是太子刘瑾亲自送过来的,因为自己的失误,差点造成生灵涂炭,他的内心很是自责。

    刘志想了想,觉得确实没什么疏漏之处了,便写下了批示。

    这边刘瑾拿着正准备去拟诏书,刘志又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等等,你着人立刻打听贵州那边的情况,朕怀疑也有灾情,只是道路不通,所以消息延迟了。”

    他记得在现代的时候,但凡西南有什么特殊天气灾害,贵州和四川都是绑在一起的,尤其是冰冻灾害。

    毕竟成都是个大盆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一般从北方来的冷空气,根本无法抵达。

    所以,从气象学来讲,如果发生了雪灾,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青藏高原吹过来的。

    刘瑾闻言一愣,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提出这点,但他丝毫也不怀疑父亲的判断,在他的心里,自己的父亲就像个神明一般令人敬畏。

    “是,孩儿立刻去办。”

    一向沉稳的皇太子,风风火火地跑了出去,看他的神色,宫中各色人等都是心头一紧,莫非又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不成。

    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作为皇帝,除了等候消息,也别无他法,刚准备躺下休息一会儿,又想起长公主刘华来了。

    她的夫婿来艳,因为对西南民族政策上的功绩,被刘志委派为犍为郡太守,此次虽然不是主要灾区,但也受到了波及。

    之前因为自己身体好转,所以便暂时亲自掌控禁军,让刘华追随夫婿去了蜀州。

    这次救灾,可以直接委派她协助李兹,若是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一时难以决断的话,至少还有个人可以尽快做主。

第372章刻不容缓

    刘志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通讯不便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尽管如今的大汉境内,邮驿系统十分完善,但毕竟还是以车马传递为主。

    特别是遇到天灾人祸之后,交通更是毁坏严重,要想传递讯息真是难如登天。

    而灾区救援又刻不容缓,以前中原或者江南之地,都距离洛阳不远,而且水路通达。

    现在换成西南地区,山高水长的,问题立刻就突出起来,刘志心中郁闷,干脆又召了科学院的院长过来,询问发电系统的事情。

    以前的老院长房植,因为年龄太大已经正式告老还乡,副院长蒙坚顺利晋位。

    此人与房植不同,他本身就是一名科学研究者,发电机的研发系列,一直都由他主持,而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早在去年大型发电机就已经研发成功,但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真正的发电机出炉。

    中间刘志一直很关心这件事情的进展,也曾经去实地考察过,现在的问题不是因为发电机的设计,而是因为大汉的工业制造水平跟不上来。

    所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格,以及精确度,都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这一年多来,刘志集合了天下所有最顶尖的冶炼工匠,不断的探索改进。

    以前他一直告诫蒙坚,让他们不必急于求成,要稳打稳扎,尽量做到精益求精。

    可现在各种情况层出不穷,让他有些心力交瘁,真希望能够早日将电力发展出来,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科学院本就在南宫旁边,蒙坚来得很迅速,他当然知道陛下召见自己的目的,直接开始汇报发电机的制造情况。

    “回陛下,发电机的主体构件已经全部完成,只是有部分高精度的零件,一直都还在打磨中。

    如果仅仅是集中力量,只制造这一台发电机,早就可以完成了,但臣考虑到,必须要有能力进行量产,否则毫无意义。”

    听到这个答案,刘志深感欣慰,“很好,朕希望明年上半年,可以开始进行量产了,蒙卿有没有信心?”

    “臣有信心做到,请陛下放心。”

    蒙坚朗声答道,发电机的研究已经延续了许多年,他把半生精力都投入了进去,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谁比刘志更希望发展电力,那肯定是非他莫属了。

    “好,有任何困难都可以直接提出来,朕会尽一切可能满足。”

    为了能够尽快促成此事,刘志也是拼尽全力了,完全就是举国之力。

    只要有了电,那电报的发明也就会提上日程,尽管没有电话那么方便,但也算是解决了通讯难题。

    而且电力的发展,可以带动工业制造,解决部分民生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在历史上,电,绝对是开启近代工业文明的决定因素,相信从今往后,大汉的科技发展,也会日新月异。

    当天,户部就下发了文书,从荆州和湘州调集粮食和冬衣入蜀,这两地都与蜀州相邻,是最近的援助了。

    除此之外,京师洛阳的冬衣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调集之中,蜀州其实不缺粮食,主要还是缺少御寒的衣物。

    按照大汉既定的救灾机制,相信蜀州本地的军队,早已在第一时间投入进去。

    而且只要他发出求援,附近的贵州和湘州,都会尽快集结原地待命,只等朝廷文书一下,就会立刻赶赴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是现代泱泱中华的传统观念,前世他作为一名湖湘长大的孩子,曾经听很多长辈说起过九八大洪水的事情。

    所以他对这一点印象深刻,穿越之后,又恰恰处在多灾多难的小冰河时期。

    因此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并把它作为救灾机制,用法律明文规定下来。

    二十年来,得益于这一英明睿智的决定,挽救了无数黎民百姓的性命,也减少了无数因灾造成的损失。

    只是由于信息滞后,救灾速度仍然不够及时,可若让临近州郡一接到求救便自行开拔,就会发生军队调动上的漏洞。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结果。

    还是那句话,只有解决了通讯问题,救灾滞后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救灾特使李兹,在接到命令之后便迅速出发,丝毫也没有耽误,刘志又赶着派人给长公主刘华加送了一道命令,授权她在救灾一事上,可以暂行监国之职。

    这样她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发布调令,不用担心因为消息延误而救援滞后了。

    皇太子刘瑾一直亲力亲为促成救灾方案,他自知失误,差点儿误了大事,心内十分自责。

    数天后,新年将近,刘志的喉咙发炎也好了很多,他发现胖大海泡茶喝,对自己的病情的确起到了辅助作用。

    心里一高兴,特意下诏书给了陆奉和董昭一些赏赐,他们二人都是清廉之辈,不会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可作为朝廷重臣,开支巨大,因此日子都过得比较拮据,刘志体恤他们,时不时地就会找机会赏赐些财物。

    一来表现自己的恩宠,二来也可以贴补一下他们的家用,为此他每次赏赐,都是些俗不可耐的铜钱布帛,直接可以拿来买东西的那种。

    董昭又如何不明白皇帝的心思呢,他虽然嘴上不说,心中却很感动,越发严于律己,誓要做一个如老师李固那般的千秋名臣。

    赶在本年度的最后一天,刘志赏赐给董昭的府邸,也打扫修耸完毕,总算是让他不用在客舍过年了。

    樊超等人自带酒肉,去帮他庆贺了乔迁之喜,也算是帮他的新屋子加点人气吧。

    因为西南雪灾的事情,刘志下诏元日庆典取消,所有原本准备的费用,都以皇帝的名义,捐赠给灾区。

    这笔钱不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户部的压力。

    如今太后已然不在,刘志便在德阳殿举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家宴,所有嫔妃和子女都来参加。

    望着济济一堂的家人,刘志却兴致不高,这里面缺了太多人,长子刘维犯错贬去了封地,次子刘震也周游各地去了,到如今都没有回来。

    长女安阳长公主刘华两口子,都远在西南救灾,还好次女舞阳公主刘袖和段通两夫妻都在,也算是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了。

    “陛下,臣想去边关,为国守护万里疆界,还请恩准。”

第373章夫唱妇随

    段通突如其来的请求,让刘志微微有些意外,可转念一想随即又明白了。

    他的父亲段颎年事已高,却还驻守在西北苦寒之地,作为儿子,段通自然是十分的心疼。

    另一面,他是陛下的女婿,又是将门出身,留在京城之内,寸功难立,以后毫无出路。

    不如去边疆搏一搏,说不定还能有机会挣得个锦绣前程,何况段通本就不是那种安于现状之人,又怎会甘心情愿留在京城,当一个御前侍卫呢。

    可今日是家宴,刘志自然要顾及自己女儿的情绪,刘袖从小到大就是个娇柔的小女子,喜欢吟诗作赋伤春悲秋。

    他们二人基本上算是自己看对眼的,成亲之后也十分恩爱,刘袖会舍得让夫君去边疆吗?

    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刘袖居然一脸淡然,显然段通在提出之前已经跟她商量过了。

    这下子可让刘志来了好奇心,干脆直接开口询问:“舞阳啊,你舍得让夫婿去边关吗?”

    刘袖很认真的点点头,“舍得啊。”

    女儿突然改性子啦?刘志这可就纳了闷,段通这是使了什么魔法不成,还是给刘袖灌了什么迷魂汤?

    可接下来刘袖的话,却让他差点儿噎住,“反正他到哪里我就去哪里,有什么舍不舍得的。”

    “你也要去边疆?”

    在他的印象中,次女刘袖娇弱不堪,完全就是个林黛玉类型的女子,怎么可能愿意去那种苦寒之地。

    难道是因为她根本就不清楚极北之地意味着什么。

    “极北之地的气候,冬季漫长而酷寒,一般的人都受不了,你确定自己要去?”

    刘袖被父亲的语气逗笑了,确实,作为一名帝王父亲,他还算是很称职的。

    虽然更看重长女,但对刘袖也十分宠爱,尽管女儿已经嫁人,孩子都有了,但大汉人结婚早,如今也不过才一二十岁,搁到现代,还在无忧无虑读大学呢。

    “父亲,女儿早已为人妇,为人母,又怎么会不知其中的艰险,你也别小瞧了女儿的能耐,其实我一向身康体健。

    何况此去卫戍边疆的是夫君,那里再差,也不至于短了我的吃穿用度不是?”

    听她如此说,刘志总算是相信了她的决心,女儿已经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应该尊重才是。

    “那好,就如你所愿吧,不过得等到雪融化了才能走。”

    得到皇帝的许诺,小夫妻两个喜出望外,一起离席拜谢。

    刘志观察了一下,发现今日家宴,皇太子刘瑾似乎闷闷不乐,刘瑜一直陪在兄长身边,低声与他说话。

    待到宴席过后,刘志想了想,便开口让兄弟二人一齐留下来,三人去了书房谈话。

    “瑾儿是不是还在为西南雪灾的事情自责?”

    刘瑾点点头,“孩儿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单独处理朝政了,结果却出了如此大的纰漏,要不是父亲把关,后果不堪设想。”

    这孩子的性格一贯老成,让刘志忽略了,其实他也还是个少年,今年不过十六岁,而且骨子里也很骄傲。

    他做事一直很小心谨慎,而且精益求精,此次事件还被刘志训斥了一番,让他很是挫败。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疏解,将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事风格,有可能会变得拘手拘脚,瞻前顾后,失去了作为一名帝王应有的果决。

    “此事本就不能完全怪你,作为一名君王,如果所有的国事都靠你一个人来辨别,那这个国家便已经危矣。”

    刘瑾一愣,若有所思地低下头,见他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刘志也不打扰,心病还须心药医,他若是不能自己想明白,非要钻牛角尖,别人也没办法。

    撇开刘瑾不管,他又看向了刘瑜,“听说你最近立誓要考入科学院,现在如何了?”

    刘瑜嘻嘻一笑,“父亲,你是不知道,那些科学实验有多有趣,孩儿简直都已经着迷了。

    反正我多的是时间,一年考不上,明年再来呗,总有一天能考上不是。”

    这孩子说话向来没个正形,而且从小到大聪明伶俐,这也导致他兴趣爱好广泛,却多而不精。

    关键他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今天练剑术,明日学乐器,再过几天又跑去学画画了……

    上次听说他喜欢科学,当时刘志也没当回事儿,说不定他哪天又换了兴趣。

    可没想到,一年过去了,他居然还是如此痴迷,难道是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啦?

    “好,只要你有这个决心就好,有志者事竟成,做人就怕没目标,否则就会过得很无趣。”

    “那是自然,孩儿还以为此生都会如此无趣了,想不到世间居然还有这么好玩的事情,真是浪费了不少光阴啊。”

    刘瑜夸张地摇头晃脑,却成功地让刘志的目光充满了欣慰,要是这孩子真的上了正路,以后他再也不用担心他们兄弟阋墙了。

    “好了,今日是元旦,你们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也好好聚一聚吧。”

    这两年,他一直有意无意地减少他们的交往,如今日这般鼓励他们同玩的,还是第一回。

    刘瑜立刻两眼放光地拉起兄长,“哈哈,太好了,三哥别想了,我们一起去玩。”

    看着兄弟俩愉快地携手并肩离去,刘志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数日后,刘志下诏调魏野为卫北将军,接任段颎的职务,而段通则被任命为护北校尉之职,协助魏将军的工作。

    紧接着,又任命赵恺为镇西将军,接任皇甫规的职务,至此凉州三明退了两人,唯有张奂本就比他二人年轻,还可以为国尽力几年。

    至于两位为国征战半生,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的老将军,他也不会亏待,按照传统安排进军机府任职,成为了皇帝的军事顾问。

    不过两代将军之间的交接问题,没有个半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到了年后正月十六,第一天开朝,刘志便正式公布了水利部和教育部的组成消息,在此之前,朝廷上下早已知之甚久。

    今日不过是走个形式,自然无人会惊讶,大半个多月过去,西南救灾的消息也陆续反馈回来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959/ 第一时间欣赏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作者:共赏清歌所写的《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为转载作品,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介绍:
新书《大晋风骨》已发,有喜欢东晋历史的读者,可以移步试看。
本书又名《汉贼》。汉质帝本初元年,东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八岁的小皇帝被毒杀……
刘志不情不愿地登上了帝位,唉,好好地相个亲而已,竟然成了大汉天子。
只是外有大将军飞扬跋扈,内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要想破局,该如何出手?
左思右想,平生唯有一技之长,偷而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