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文阅读

作者:共赏清歌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74章突发状况

    丧礼过后,刘志便遣散了宗室,又让大部分的朝臣们先行返回洛阳。

    既然已经回了家乡,他打算在这里稍微住几天,等到母亲百日祭之后再走,顺便也检查一下冀州的民生情况。

    冀州在大汉各州之中,并不显眼,虽然是帝乡,却也没受到多少特殊照顾。

    在他还没有打下北方鲜卑族和乌桓的时候,冀州属于边境,常年驻扎着兵马。

    等到边境北移之后,冀州成为了内陆地区,但他一没有中原的雄厚底蕴,二没有江南的富庶肥沃。

    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没有任何特色。

    即便是这几年刘志为了平衡全国各州的发展,四处巡幸,也从未考虑过幽州、并州、冀州等地。

    毕竟这里既没有一触即发的商贸冲突,也不是过于贫瘠,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冀州南面以平原为主,北面却是崇山峻岭,土壤和气候算不上恶劣,但比中原又要差一些。

    再加上之前冀州是边境,农业发展与中原也有一定的差距,现在虽然比十几年前要好了很多,但产量还是有待提高。

    平原郡国由于地势平坦,在冀州各郡中算是很富裕的了。

    如今这里的农业以棉花、土豆、红薯和小麦为主,因为是沙壤土,水资源也不算丰富,因此只能种旱地作物。

    只要想办法解决了水源,实际上冀州的农业发展大有可为,另外,在他的记忆中,冀州属于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焦煤、铁矿、金矿,还有石油矿藏都非常丰富,如今已逐渐进入蒸汽时代,焦煤的需求量大增。

    但目前大汉的主要煤炭产地集中在并州和豫州,冀州的铁矿属于贫矿,但优点是易采,好采。

    所以一直以来冀州的铁矿都有所开发,但规模并不算大,如今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也是时候加大开采量了。

    冀州的铁矿比较好开发,可以试着进行工厂化,一直都靠重刑犯劳动的话,也不是个长久之计。

    刘志住进了平原王府,这里就是在原来的蠡吾侯府基础上扩建的,刘硕性格节俭,所以王府看起来并不奢华,是实用性为主。

    说起来,刘硕从小老成持重,却万万没想到是个痴情种,慧极必伤,情多寿夭。

    自从妻子病逝之后,他郁郁寡欢地独自过了几年,到最后还是追随而去。

    夫妻二人合葬,墓地就在博陵附近,也算是成全了一对上天入地的情缘。

    如今的平原王刘安是他们的长子,年方十八岁,继承了平原王这一支脉的好容貌,是个翩翩美少年。

    郾太后生病前还一直念叨着要给他找一门好亲事,但刘安自己却并不着急,给郾太后来信说想迟几年再成亲。

    结果这一耽误到现在也还没有定亲,虽然父母早亡,但刘安的性格却比他的父亲要开朗一些。

    对于郡国的政事也比较上心,据说继承了父母爱读书的特点。

    身为郡王,这一世应该是注定衣食无忧了,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前程可言,只需要做好郡王本分即可。

    自从刘硕去世之后,刘志对平原王这一支比较顾念,每年的赏赐都不少,偶尔也会写信关心他的近况。

    因此叔侄之间尽管比较陌生,但感情却不差,刘志还亲自考察了他的学业。

    古代宗族血脉观念浓厚,叔侄与父子关系只略差一些,但因皇家比较特殊,又多了一层君臣之名,所以便要冷淡多了。

    刘志在冀州住了一个月,详细地了解了当地的矿蔵储量,并指示工部准备大力扶持开发。

    这次将实行招募式,而且按照计划,将来基础设施与其他矿区相比,要完善得多。

    准备进行半机械作业,轨道蒸汽车运输,滑轮吊蓝,火药爆破,蒸汽抽水机作业等等。

    在劳力上和效率上,要比之前轻松一些。

    刘志敦促着冀州牧和工部官员,做出了初步计划书,这才放心。

    至于金矿,暂时他还没打算开采,自西汉之后,由于帝国黄金储量锐减,黄金基本上已经退出了支付市场。

    如今主要的用途就在于首饰和装饰品上了,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刘志鼓励商人从天竺等地购进金块。

    而本国的黄金矿,他打算先留着,等以后再说。

    眼看着进入了冬月,北方气候严寒,已经开始大雪纷飞,这给回程带来了许多麻烦。

    刘志还是等到月底,给母亲举行了隆重的百日祭典,上一世他对母亲没什么印象,也从未享受过母爱。

    然而这个缺陷,却因为慈爱的郾太后,终于补全了,一场母子缘分,因为生死终于走到了尽头。

    但他却觉得并没有什么遗憾,生死有命,任何人也难以幸免。

    冬月底,皇帝御驾开始回京,这次没有沉重的棺柩,也没有一群夫人们拖后腿。

    所以刘志计划半个月回到京师,刚好赶得及回宫过年。

    冀州在洛阳偏东北方向,刘志等人轻车简行,速度很快,数天之后便进入了河南尹。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刚到朝歌地界,便遇上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雪。

    一行人被隔在此地,耽误了几天时间,这日雪停了,天气晴朗,正计划着抓紧时间回京师。

    早上刘志刚上马车,却莫名其妙地开始头疼,当时只以为是受寒感冒了,也没太在意。

    宣了随行太医前来把脉,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觉得头疼加剧,有如一柄铁锤在脑中剧烈敲打。

    他虽贵为帝王,素来性格并不娇贵,但这次却觉得难以忍受,抱着头疼不欲生。

    皇后邓猛也给吓坏了,赶紧做主停在路边一个小镇,一面让太医想办法,一面派人飞奔入京师,去请老院长窦云前来。

    到了下午,刘志已经疼得浑身虚脱,太医没办法,只得给他开了安眠的药汁,再配合针灸,才让他勉强睡下了。

    出了这样的事情,随行官员都心情沉重,一面焦急地等待窦云赶过来,一面急忙封锁消息。

    幸好是大雪天,如今又交通不便,消息封锁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皇帝暴病,恰好又在半途中,一个不好就会引起朝廷动荡不安。

    虽然陛下才三十六岁,但东汉皇帝长寿的本就没有几个,而且大部分都是暴病而亡。

    万一陛下半道驾崩,而他又没有策封皇太子,一场夺嫡之战几乎难以幸免。

    此次随同刘志留在冀州的高官,只有李膺和荀爽,其余的要么一开始就奉命镇守朝廷,要么葬礼完成之后就已经回去了。

    这二人都是当机立断之辈,果断下令封锁消息,马上去找皇后邓猛商量下一步的情况。

    “陛下平日里身体强壮,此病就算来势汹汹,但想来也不至于会有什么大问题。

    现在就作打算,是不是太让陛下寒心了。”

    邓猛与刘志多年夫妻,感情甚笃,根本不愿意接受最坏的打算。

    “皇后此言谬矣,陛下一身系于国家安危,按照传统,早就应该立储了。

    若是陛下在京师,我等也不会多言,但如今远在朝歌,一旦有任何不测,都会引起朝廷灾难。

    所以此时并不是皇后悲伤之时,应当为了国家社稷和两位皇子考虑。”

    李膺立刻义正辞严地劝解,荀爽也在一旁附和,“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太子为朝纲之本,还望皇后三思。”

    邓猛本就不是寻常贤良淑德的软弱妇人,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听从二位重臣的意见。

    “我以陛下为天,此刻已然方寸大乱,还请两位先生指点迷津。”

    二人相视一眼,他们在此之前已经统一了意见,认为在有嫡系皇子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立嫡长子刘瑾为太子。

    庶长子刘维的母族曾经叛乱,实在不适合作为外戚,将来对于国家来说,会成为一个特别不安定的因素。

    而皇后的娘家却不同,素来识大体,有仁义,当年邓太后就是明证。

    她在为太后期间,邓家虽然荣耀一时,却并没有扰乱朝纲,也没有耀武扬威欺压百姓。

    所以在东汉的外戚当中,邓家是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

    邓猛的兄长,南海公邓演,品德高尚,是个出了名的贤臣。

    而且皇后本人也明事理,贤良大度,不是那种糊涂妇人。

    唯一的不足就是嫡长子刘瑾目前才十一岁,虽然聪明好学,但年龄确实小了些。

    但幸好刘志这些年将朝廷制度完善以后,即使没有皇帝的参与,也能保证正常运转。

    所以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不干涉朝政的太后,一个未来可期的新帝。

    至于清河王刘维,他在秘书省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此子喜欢自作聪明,什么事情都要指手画脚。

    李膺和荀爽都认为,这对目前的形势很不利,他们并不需要一个太有主意的皇帝,只要能够守成就行了。

    至于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现在皇后能够接受他们的安排,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要立太子,就必须取得袁盱和陈蕃、杜密等人的首肯。

    当然,如果能让陛下亲自下诏就更好了,这一点,还请皇后自己想想办法。”

    刘志昏睡不醒,邓猛忧心忡忡,虽然她打心眼里不希望刘志出事,但李膺说得也有道理,必须防范于未然。

    否则等清河王趁机上位的话,他们母子三人,恐怕前景堪忧。

    他们暂时落脚的这个朝歌小镇,名叫鹿肠镇,正在鹿肠山下。

    当天夜里,皇后与李膺派人入洛阳,联络袁盱等朝廷重臣。

    这晚刘志一直昏睡着,他感觉自己的意识飘飘荡荡,仿佛又回到了千年之后,看到了自己最后出车祸的刹那。

    也知道了很多他前世不知道的事情,原来他的车祸并不是意外,而是人为的。

    他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团伙老大却担心他会趁机告发,便干脆出手制造了车祸意外。

    自己的好友阿杰,悲愤之下出面举报了整个团伙,为此他自己也获刑三年。

    不过那个黑心老大却被判了死刑,也算是给他报了仇。

    阿杰出狱之后,找了份平凡的工作,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这个结局,让刘志很欣慰,至此他的心中对于前世再无任何的遗憾。

    而他名义上的父亲,前世今生,他都从未考虑过。

    直到天明时分,刘志才悠然醒转,尽管还是头疼欲裂,但幸好神智还算清醒。

    天降怪病,难道他真的逃不脱历史的齿轮,将陨落于此?

    邓猛见他醒来,不由得悲喜交加,“陛下……”

    “辛苦你了。”

    不过能够改变邓猛的最终命运,也算是好事一件吧,刘志强忍着头疼,作为帝王,即便是命在旦夕,也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考虑。

    这是身为帝王的使命,不容推卸。

    “传李膺和荀爽过来,朕要立遗诏,你让阿瑾和阿瑜也在殿外等候消息。”

    听到遗诏二字,邓猛只觉得眼睛都红了,但还是默默地强忍悲痛,出去传达命令。

    李膺和荀爽急匆匆地赶过来,见刘志脸色雪白,神情萎靡不振,便知道没有丝毫起色。

    二人不禁心下一沉,看来情况不妙啊。

    “李公,你几次劝我立储,朕皆以为太早,谁知却人事无常……”

    他们都是刘志的近臣,君臣关系平时都不错,此时闻听这等悲怆之言,都觉得悲从中来。

    “陛下好生休息,自有臣下替陛下分忧,暂立太子监国即可,不用想太多。”

    刘志点头,“二位昨日都做了哪些安排?”

    只要刘志还活着,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全在掌握之中,二人也知道瞒不过,便一五一十地描述了一遍。

    “嗯,你们做得很好,只是窦老院长如果连夜北上,立刻就会被有心人联想到结果。”

    以窦云的资格,整个大汉能让他亲自出动的,只能是皇帝。

    而非要等到他来出手的,也肯定是疑难杂症,并且还病势沉重。

    医学院人事复杂,他即便是暗中离开,消息也很难隐瞒住,早晚会走漏风声。

    李膺等二人不是考虑不到这一点,但刘志的病情要紧,不不冒险行事。

    “荀爽,立刻给朕起草一份诏书,立嫡长子刘瑾为皇太子。

    至于京师,由阳安长公主监国,将禁军指挥权暂时交给她来调动。”

第375章大凶之卦

    对于他的这番高论,王道心中自然不敢苟同,可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对方还占着国家大义。

    因此王道嘴上虽说连声答应,行动上却依然以找寻长公主为主。

    甚至为了能够减轻责任,他亲自带人出城寻找,把偌大的蜀州府衙一股脑儿交给了李兹去管理。

    从成都到犍为郡的道路,差不多一半山路,一半平原,王道估摸着她应该是在山路上被困,所以出城之后便毫不停歇,一路向前。

    奈何雪路湿滑,蜀州的马匹又没有在雪地里奔跑的经验,因此进度迟缓,只急得王道大冷的天都一头热汗。

    沿途集市十分冷清,街面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但沿路都有被雪压垮的房屋,果然灾情比他原先估计的要重得多。

    可惜此时王道已经无心顾及,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只能先保住性命再说,至于其他的,反正还有特使在呢,他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当夜他们宿在路边一座道观之中,那道观名叫清神观,是天师教所建,主持名叫长风,与王道也颇有些交情。

    自从皇帝将天师宫立为国教,这二十几年来,教徒呈几何式增长,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都能看到道士的身影。

    而且道教也从民间登堂入室,成为了达官贵人的座上宾,这位长风道长也小有名气,与蜀州各阶层都有些来往。

    见王道冒着凛冽寒风赶路,便顺嘴夸赞道:“王刺史真是爱民如子啊,如此严寒尚且在外面奔波,真是我蜀州百姓之福。”

    王道苦笑一声,“不瞒道长说,朝廷特使如今已到了成都,此次某救灾不利,恐怕性命难保矣。”

    蜀州是天师教的发祥地,这里的道士大多与道教高层颇有渊源,长风便是从洛阳天师宫派过来的。

    因此王道有意想走走他的路子,到时候或许能帮他圆转一二,而且他本身就信奉天师道,也希望长风能够为他起一卦,算一算此行的吉凶。

    “竟然有如此严重?”

    长风闻言也是吃了一惊,“西南雪灾是天灾,并不是人祸,王公也算是兢兢业业了,就算是有些经验不足,那也是情有可原。

    何况陛下圣明,一般都不会如此重判,王公还请放宽心吧。”

    “哎,道长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某也不方便透漏,还请帮我起一卦,看看此行是否顺利,吉凶如何。”

    王道长叹一声,欲言又止,长风也听出些问题,知道事关重大,不好再追问,便拿出龟卦,为他占卜。

    一连摇了六次,得了个水雷屯卦,王道本身也懂得一些卦象,见此情景顿时就变了脸色。

    屯卦是易经第三卦,也是有名的四大凶卦之一,从卦面上看就已经凶险异常。

    上面是暗流涌动的坎,代表一切都存在风险和坎坷,下卦为雷,水下天雷,九死一生之兆也。

    “这……难道天要亡我?”

    王道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一时间灰心丧气之极,见此情景,长风眉头一皱。

    “屯卦虽为大凶之象,但也要看所问何事。”

    “如果是寻人呢?”

    听见还有转机,王道又鼓起了希望,目光无比殷切地望着他。

    “若是寻人,却还有转机。”

    长风接着为他仔细分析,“屯卦之初九爻、六二爻、六三爻、六四爻、九五爻,阴阳闭环,犹如一方完整的天地。

    落在寻人上,便代表孕育新生,乃是先死后生之象,若是对方命格高贵,便能逢凶化吉。”

    这一番分析,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王道本就对他深信不疑,立刻又鼓起了希望。

    “如此说来,定然是没事了,太好了。”

    长风是个人精,从王道的话里抽丝剥茧,很快就猜测出了事情的大致原委。

    “屯卦,本就是吉凶参半,代表万物始生,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能度过最脆弱的时期,便能茁壮的成长。

    可见屯卦虽然是大凶之卦,但是一旦度过,就会生机盎然。”

    “既然如此,还请道长帮我算一算,该如何去寻人,若能度过此劫,定然结草衔环以报。”

    于是长风又结合卦象给他详细分析了一遍,因他心中已经猜到了大概,而从犍为郡一路过来的地形,又十分熟悉,自然是说得头头是道了。

    犍为郡地处岷江中下游,包括如今的四川乐山市和眉山市范围,并非专指后世的犍为县境内,距成都大约三百多里路程。

    其境内江水环流,地形复杂,一半高山,一半平原和丘陵,且互为穿插,道路十分艰险。

    雪后更增添了行路困难,若是出事,最有可能便是在犍为郡武阳县境内了,那里山高林密,即使平时出行也危险重重。

    想到此处,王道再也坐不住了,一拍巴掌站了起来,“我立刻调集人手前往武阳县,在几个重点路口仔细搜索。”

    原本只要王道头脑冷静,这些情况早就可以分析出来,只是当时他听闻消息后,如遭雷击,急切之下自乱阵脚,才未曾考虑到这么多。

    “多谢道长提醒,王某没齿难忘。”

    心急如焚的王道,等到天色微明,便冒着严寒再次出发了,武阳县离成都只有一百多里路,哪怕就是爬,明日也必须赶到目的地。

    耽误的时间越久,长公主的危险就更多一分,这可是直接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啊。

    此时此刻的武阳县境内,长公主刘华确实如他所料,被困在了一处峡谷内。

    前面的山崖名为三岔口,山势陡峭,只有一条用石头开凿的道路通过,勉强可容马车通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哪怕是平时,山路十八弯也不知道摔下去多少行人,据说崖底白骨累累。

    大雪之后,山口出现了塌方现象,将路彻底堵死,刘华等人只得暂时住在了山脚村落中。

    这村子并不大,只有五六十户人家,受灾情况也比较严重,刘华指挥人手帮他们清理压塌的房屋,抢救受伤的山民,又让人修缮村中房屋。

    毕竟她带来的护卫都是洛阳人,生在中原,见惯了风雪,对这种规模的雪灾,还真没放在眼里。

    刘华知道急也没用,只能让人慢慢疏通山路,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补给,这么多人,为了急行军,只能轻装上阵,所携带的粮食刚好够两天而已。

第376章蜀道难

    开朝第一天,刘志得到的消息,是长女救援下落不明,而蜀州乡野灾情严重。

    这两个消息对他来说,都不算好,大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这么多孩子中,也唯有她与自己感情最深。

    不过他也相信女儿的办事能力,她是个巾帼不让须眉之辈,性格中有邓家人的坚韧不拔,也有刘家人的稳重成熟。

    何况生长于洛阳,见惯了北方的冰天雪地,区区小雪灾,又怎能困住她呢。

    若不是这万恶的封建社会,他哪怕作为统治者,也不愿意轻易挑战主流思想,他还真希望能把帝国交到刘华手中。

    至于救灾事宜,有李兹坐镇,有朝廷积极调运物资协助,相信后续会越来越好的。

    当久了皇帝,他发现自己的心肠似乎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了,动则数千人的生死,也无法再牵动他的情绪。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作为帝王,冷静的思维和判断至关重要,但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已经失去了许多普通人的情感。

    “传令下去,一切以救灾为第一要务,着武阳县协助寻找长公主下落。”

    这命令完全就是站在一个帝王的立场上,以万民为要旨,自家女儿也得靠后。

    满朝文武顿时感动不已,盛赞陛下深明大义,爱民如子,一时间都是歌功颂德之词,可刘志却听得兴味索然。

    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宣布散朝。

    刚刚回到中德殿,他便迫不及待地给龙麟卫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们调集西南所有人手,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长公主的安全。

    龙麟卫是隶属于他的私军,并不算是动用朝廷力量,与朝堂上的命令没有冲突。

    此时外面传报皇后到了,邓猛面带忧色地走了进来,“陛下,华儿的情况到底怎样了?”

    刘华是嫡长女,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夫妻二人都对她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何况这个女儿向来都很省心,从来没让他们操劳过。

    “只是大雪封山,道路不畅阻隔住了,你也知道那边的路难以行走,何况还是雪后。”

    刘志不想加重她的担忧,尽量说得轻松一些,可邓猛却依然愁眉不展。

    “陛下恐怕不知道吧,华儿有身孕了,已经七个月了,她一直瞒着你呢,怕你不放心。”

    “什么?”

    刘志惊讶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你呀,真是糊涂,她不让你说,你就真的不说么,我要是早知道她的情况,断断不会让她如此奔波的。”

    一时间,刘志心中很是痛悔,女儿身怀六甲,却还要在大雪天冒险出行,这全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失职啊。

    “传令,立刻让苏曜加派人手,务必要保证长公主的安全。”

    命令是传下去了,可一想到京城离成都天遥地远,也不知苏曜能否来得及救援。

    “这个来艳,既然知道自己的妻子身怀有孕,怎么不多派点人护送呢。

    要是安阳有什么事情,我要他一起陪葬。”

    见刘志面色难看,满脸杀气,邓猛暗叹一声,柔声劝道:“自家女儿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来艳平时都是言听计从的,几时胆敢违抗过。”

    刘志原本满心怒火,全都发泄到了女婿来艳的头上,一想到女儿被困在风雪中,就只觉得五内俱焚。

    此时听邓猛如此一说,也觉得怨不着来艳,说来说去,还是自己的责任最大。

    颓然坐下,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蜀州刺史王道了,别的人都是鞭长莫及。

    此时此刻的三岔口,刘华已经派人将村中许多倒塌的房屋修好,山里头树木茂密,并不缺取暖的柴火。

    一行人燃起了几堆大火,围坐在一起烤火,手底下护卫和山里的猎户都出动打猎去了,一百多号人,交通断绝,果腹自然成了大问题。

    “长公主,喝点热水吧,有什么事情让奴婢们去做,你就不要再乱跑了。”

    邓婉端着一杯热茶,也只有她这个看着刘华长大的姨母,才敢如此同她说话了。

    自从决定跟随夫君来犍为郡,邓猛便把自己身边最得力的女官派了过来。

    一来邓婉行事缜密周全,又有照顾孩子的经验,二来刘华是她带大的,平日里对她很是尊重,多少还听她一些劝。

    果然刘华接过来捧着杯子喝了几口,这才笑道:“婉姨母放心吧,就走这几步路,哪里就累到了,你看,我这身板,能打死老虎呢。”

    “长公主还是大意不得,这地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一切都要小心行事。”

    “我知道了,婉姨母且放心吧。”

    她随行的人员中,已经安排了医师和稳婆,也带上了充足的药物,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蜀州灾情比原先预计的要重得多,也不知王刺史那里都有哪些应对之策,趁着道路还没打通,我得再想想,还有什么补救之法。”

    犍为郡那边,有来艳坐镇,她放心得很,早就提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这些天来艳亲力亲为,到下面去督促,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何况犍为郡大部分地方的风雪,本就比成都一带小得多,据她的观察,王道此人行事中规中矩,没什么大事件的话还行。

    可遇到如此大灾,能力就稍显不足,估计在大局掌控上差了些。

    如今就算是李兹来了,但乡下的情况也一样严峻,交通不便,指望官府恐怕伤亡就大了。

    还是应该发动乡民们自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刘华的护卫都是北方人,且都是从禁军中抽调出来的精英,雪后打猎收获颇丰,很快就带回了不少猎物。

    食物解决了,下一步就是疏通道路,积雪正在融化,路上的冰凌正在迅速消失,但问题是土地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已经变得十分松软,极易发生塌方。

    村中组织了一些青壮劳力,与护卫们轮班疏通道路,排除一切可能的隐患。

    这条路是犍为郡和成都之间的必要通道,打通后救援物资和人手才能顺利通过,所以此路至关重要。

    可惜这里山势太高,这点人手根本不够,刘华一边派人回头去通知武阳县的县令,一边联络附近的村庄,征调人手帮忙。

第377章一体两面

    蜀州刺史王道,紧赶慢赶终于来到了武阳县三岔口,看着面前被阻断的山道,反而稍微松了口气。

    只要能找到症结所在,一切就还有救,等不及喘口气,立刻就开始召集人手开挖。

    但因为大雪开始消融,每天夜里融化的土地都会冻结,树枝上的冰块全都结成了长条,美则美矣,却让人无法欣赏。

    低温严寒和冻土,给道路疏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加上三岔口本就是天险,所以进展缓慢。

    王道心急如焚,不敢轻易离开,干脆直接住进了附近的村庄,又安排人手调派物资准备,担心长公主那边已经粮食短缺。

    而坐镇成都的特使李兹,见王道不听劝告,执意出城去了,只得担当起后续的救灾大任。

    幸好荆州和湘州的援军也陆续抵达,他们都是有备而来,带足了救灾所需的工具,因此比蜀州本地官兵更专业一些。

    李兹安排他们分别下乡救助被围困的村民,乡间灾情严峻,因为大雪倒塌的房屋众多,被冻伤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这让他心情十分沉重,一边给朝廷上奏表,详细叙说了灾情,一边尽量想办法开展有效救助。

    三天后,龙麟卫大批进入成都,李兹才知道长公主的特殊情况,对于陛下的心情他自然也能体谅。

    听说刺史王道已经先行赶往出事地段,领头的龙麟卫都尉黄普,愈发觉得事情不妙。

    不敢多做停留,立刻马不停蹄地往武阳县而去。

    安阳长公主刘华,此时的情况确实不太好,这两天她一直隐隐约约觉得下腹疼痛,偷偷让太医看了,只说有些动了胎气。

    喝了几服药,也不见有什么效果,但也没有加重,刘华觉得应该没什么大碍,虽然也加倍小心,但奈何条件有限。

    本来他们已经疏通了几处塌方地段,但随着积雪融化,不断地有新的险情出现,导致进展十分缓慢。

    幸好武阳县令已经亲自带人赶了过来,刘华关心本地的灾情,与他交谈之后,才知道,由于有高山阻隔,当地的雪要比成都小得多。

    再说了,犍为郡有经验丰富的来艳坐镇指挥,早就提前下发了救灾指南,因此到目前为止,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

    县令孙从组织了一批劳工,加入了疏通道路的大军之中,有了他们的帮助,进度明显加快了。

    刘华心焦成都灾情,也不知那边的情况到底如何了,如今消息不通,确实有些急人。

    远在都城洛阳的刘志,表面上很镇定,与平日里没什么区别,照常处理政务,召见大臣,可每日都不停关注着成都方面的消息。

    原本过年之后,皇太子刘瑾的婚事将被提上日程,他今年已经十六岁,挑选和议定还需要一段时间。

    何况皇太子大婚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十分隆重,光是准备工作就需要一年多。

    这么算起来,等到刘瑾正式成婚,怎么着也要一两年的时间,这在汉朝历代皇太子之中,已经算是很迟了。

    不过自从刘志上台之后,通过医学健康的名义,鼓励全民适当地延长婚期,不要过于早婚。

    如今一二十年过去了,早已卓见成效,东汉男子如今大多都在十八到二十岁结婚,更迟的也有,但不是主流。

    女子大多数是十六岁到十八九岁结婚,比起之前,情况已经好多了。

    随着医学的发展,大汉人民的平均寿命将越来越长,到时候早婚现象用不着他再宣传,也会自然而然的消亡。

    到现在长公主生死未卜,本该负责操持此事的皇后邓猛,也没了心思,因此便搁置下来。

    刘瑾和刘瑜兄弟两个,从小就是被长姐带大的,与她的感情颇深,听得她下落不明,都是忧心不已。

    作为皇太子,刘瑾有着自己的使命,只能把这份忧虑深藏心中,强迫自己照常处理政务。

    但刘瑾性格跳脱,又不在朝中任职,于是决定亲自南下去寻找。

    见到小儿子风风火火地跑到中德殿求见,刘志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便破天荒点头同意了。

    刘瑜原本就是一时冲动,还打算和父亲据理力争一番,没想到他竟然答应得如此容易,当下反而呆住了。

    “父亲……”

    眼前十六岁的刘瑜,早已身长玉立,容貌综合了父母的优点,既有刘志的美貌,又有母亲的英气勃勃,真是好一个翩翩美少年。

    由于性格和教养方面的原因,与刘瑾相比,他的表情更加生动活泼,能够从脸上看到丰富的情绪变化。

    这才是正常的十六岁啊,会因为长姐遇险而焦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身为皇太子的刘瑾,却只能选择了压抑和隐忍,他与刘瑜兄弟俩,就像一体两面。

    “去吧,你也长大了,有什么想法,就该去身体力行,找到了华儿,也不必急着回来,等蜀州事了,陪她一起回京吧。”

    此时刘瑜终于反应过来,不由得大喜过望,“多谢父亲,孩儿这就去向母亲辞行。”

    说罢便急匆匆朝长秋宫而去,邓猛闻得刘志已经批准,也没有阻拦,只是又切切叮嘱了一番。

    毕竟这孩子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又是天寒地冻之时,做母亲的总是有些不放心的。

    奈何刘瑜去意已决,邓猛又特地从宫中安排了几名出行经验丰富的侍卫同往。

    前后不到半个时辰,刘瑜便已经扬鞭跃马而去,刘瑾特地赶到宫门口相送,看着寒风中烈烈飞扬的背影,眼神中却充满了羡慕。

    等到刘瑜的背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中,这才幽幽叹了口气,回过身来,他还是那个沉稳高贵的皇太子,眼中波澜不惊。

    自从去年底灾情上报失误之后,刘瑾做事愈发谨慎了,每一道奏章都会仔细思考过后,才会进行批复。

    而且他的智囊团也扩充了,从秘书省和各部都抽调了一些,不像以前偏重于翰林院的顾问,如今他更重视那些有实际经验的谋臣。

    这是个巨大的进步,表明他已经脱离了理论阶段,进入实践阶段了。

    如此下去,再历练个几年,等刘志把朝廷架构进一步完善之后,他差不多就可以脱手了。

    初步计划,定在了刘瑾二十岁及冠之年……

第378章儿孙自有儿孙福

    当然,这只是他自己心里头盘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一丝半毫。

    至于计划会不会改变,那也要看情况再说了。

    朝堂上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有所变化,教育部和水利部的组建工作,才是如今的重中之重。

    两部的负责人陈寔和董班,都是皇帝的近臣,如今朝内风气不错,都是刘志一手提拔起来的,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党派之争。

    所以此事一出,相关各部都是鼎力相助,但如此庞大的建制,从上到下都有所涉及,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正月底,西南的消息传来,长公主安然无恙,已经坐镇成都,与特使李兹一起指挥救灾事宜。

    而且那边的积雪已经彻底消融,如今天气好转,气温已经回升,所以各项救助工作都没有阻碍了。

    虽然因灾死伤的数量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估计怎么也不少于三千,不过后续援助已经进入正规,伤亡数量不会再增加了。

    这种程度的自然灾害,对于经历过大小无数灾难考验的大汉朝廷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大级别,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中德殿的书房里,刘志拿着龙麟卫校尉黄普的详细上奏,心情却不太美妙。

    西南雨过天晴,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可女儿这次却受了大罪,甚至还影响到她今后的生活。

    原来那日在武阳县三岔口,正当道路疏通初见成效之时,刘华却突然腹痛难忍,竟然在这荒郊野岭早产了。

    虽然随行太医全力以赴的抢救,但奈何条件艰难,而长公主又难产了,当时的条件下,他们不敢进行剖腹产,担心会感染。

    结果刘华痛得死去活来,煎熬了两日两夜之后,才产下一个女婴,但因为身体受损严重,很可能以后再也不能生产了。

    要知道如今可是封建社会,虽然此时的女子地位不像明清时期那么变态,但哪怕是贵为长公主,如果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样无法阻止夫婿纳妾。

    而刘华又是个骨子里骄傲无比的女子,被刘志有意无意地灌输了一些现代思想,没有同时代的女子那么逆来顺受。

    来氏家族在大汉地位很高贵,世代皇亲,家族势力非常庞大,虽然来艳不是嫡长子,但在崇尚百子千孙的时代,两个孩子确实是太少了。

    刘志放下奏章,长叹一声,不知道该不该把消息告诉皇后,这对一直牵挂女儿情况的邓猛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打击。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亲自去告诉她,长秋宫里,邓猛已经得到女儿早产生下个外孙女的消息,不过据说母女平安。

    她这里还欣喜不已,正在打点着准备些小孩子的衣服用具,以及给女儿的补品之类,让人带到成都去。

    明知女儿身边少不了伺候的人,吃穿用度也差不了,可作为一名母亲,这些东西都是她的一份心意。

    刘志来的时候,见满床都铺着粉嫩可爱的婴儿服装,每一件都精美绝伦,大多都是细软的棉布织成,上面的刺绣花朵也都在边角处,生怕扎到了孩子幼嫩的肌肤。

    看到他进来,满面笑容地询问:“陛下快帮着看一看,到底选哪些好,准备得多了点,也不好都送过去。”

    又自顾自笑道:“多了也没关系,留着给她以后的孩子用,也是一样。”

    刘志心情沉重,招手让她坐下来,邓猛与他多年的夫妻,彼此都十分了解,见此情景,立刻敏锐地察觉到他情绪不对。

    “怎么啦?可是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过她也没多想,只以为是朝廷又有什么烦心的事,便关心地问道。

    “阿猛,有件事情必须跟你说清楚,要有心理准备。”

    邓猛敏感地发觉刘志换了称呼,这是他们年少时候的昵称,此时突然说出来,不但没让她觉得甜蜜,反而因此意识到事态严重。

    “陛下……还是说吧,这辈子再大的风浪也经历过了,没什么承受不住的。”

    刘志也知道她素来比较坚强,何况他不觉得隐瞒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夫妻之间,还是坦诚相告的好。

    “这次华儿在西南遇险早产,由于当时情况特殊,救治不及时,落下了后遗症,恐怕以后都难以生育了。”

    邓猛只觉得如遭雷击,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打击。

    “我可怜的华儿……”

    邓猛失神地跌坐在床上,神情黯然,刘志伸手搂住她的肩膀,安抚性的拍了拍,二人靠在一起默默无言。

    自从大病之后,刘志对目前的生活就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厌倦感,哪怕国家大事,也激不起他太多的波澜。

    满后宫的莺莺燕燕,于他而言也不过是些调剂品罢了,再也提不起年轻时对待田贵妃的那种热情了。

    反而对于家人,却更加看重,这情形实在有些不同寻常,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怎么突然之间就失去了激情呢。

    照这样下去,万一哪天穷极无聊,他保不住会开始作天作地,拿着偌大的一个国家来游戏取乐。

    现在,他总算有些明白历史上许多的辉煌大帝,前中期英明神武,到了后期却各种反智操作,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的原因了。

    估计就是跟他一样,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无聊久了,自然就开始寻求刺激。

    所以,他希望在自己开始变得昏庸无道之前,能够及时止损,找到新的人生目标。

    “好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有我护着,以后还有瑾儿和瑜儿兄弟俩护着,相信她的日子也不会难过。

    再说了,我观察了这么久,来艳也不是个无情无义的孩子,他二人之间感情不错,华儿也已经有了一子一女,儿女双全,没多少遗憾了。”

    刘志已经暗下决心,在自己抽身而去之前,一定要把刘华安顿好,要让她的未来有所保障。

    邓猛也没多想,只以为他是在安慰自己,勉强笑了笑,“陛下说得也有道理,华儿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二人相视一笑,便暂且撇过此事不提,刘志正好瞧见案上有个信封,看了看,心中一动,问道。

    “衍成兄最近是不是又打算出海了?”

第379章陛下决定了吗

    “是,他想再亲自跑一趟南美,兄长说他这次打算带上嫂嫂一起去,也让她见识见识。”

    杨宜?记忆里是个端庄沉静的女子,这些年来邓演常年出海,南洋那边全靠她撑着,也是个能干又内心强大的女人。

    她父亲杨秉如今是农部尚书,也是朝廷重臣。

    而他们的长子邓康早已成年,作为南洋公世子,从小被父母着力培养,估计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吧。

    否则他夫妻二人也不可能放心同时出海,刘志忽然间就有些羡慕起来。

    哪怕是前世,他一个普通小镇的孩子,哪有机会出去旅游,更不用说满世界跑了,这一世身为皇帝,倒是有机会顺着运河跑了些地方。

    自从上次中风后,如今大臣们打死也不同意他出去巡游了,生怕再来一次政变,动摇国本。

    虽然他这几年一直积极锻炼,甚至开始每日健身练剑,身体恢复得很好,但大臣们却如惊弓之鸟,连郊外打猎都不让他去了。

    整日困在宫中,他觉得自己都快要生锈了。

    虽说他如果任性非要出游,那些大臣们怎么也阻止不了,但他自己却不想闹得太难看,到时候一堆的臣子跑来哭诉,没意思。

    心念一动,刘志半开玩笑地问道:“阿猛,如果有一天,我也不当皇帝了,带着你去出海,浪迹天涯,你会舍得孩子们吗?”

    邓猛一愣,不过想想也不可能,只当刘志是在说笑,可还是认真回答道。

    “怎么舍不得?孩子们大了,总要过自己的日子,何况妾从小到大就喜欢四处游玩,能有机会出去看一看,求之不得呢。”

    言语间,却带着淡淡的遗憾之情,邓家人天性中都带着喜欢冒险的基因,可多年的宫廷生涯,却让她硬生生压抑了自己的本性。

    眼前端庄贤淑的一国之母,偶尔也会展现出她坚韧的一面,从前刘志喜欢娇柔风雅的女子,到如今年纪渐长,还是觉得这样能够与之并肩而行的更合适。

    心里有了数,刘志也不再多说,只微微一笑,他心里对将来的打算,已经渐渐明晰起来。

    看来,他需要好好筹划一番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是说他想撒手就能撒手的,为国家兢兢业业的一辈子,如果不能平稳过度,自己心里也过不去那道坎。

    当日他在长秋宫用过午餐,这才离开,准备回到德阳殿去,这里虽然是既定的寝宫,但他却好久不怎么来了。

    如今他大部分时候都居住在濯龙园,处理政事则在中德殿和崇德殿,基本上已经不去北宫了。

    北宫中还有一大票莺莺燕燕,轮流着到濯龙园伺候,其中也就田妃受宠一点,其余的几乎雨露均沾。

    假若他将来要离开,这些人跟了他一辈子,总不可能不管,尤其是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子女,按照汉代宫廷的规律,要么殉葬,要么迁到一边,老死深宫。

    有子女的还好办,尤其是有儿子的,将来可以让她跟着到封地去,苦的都是些没子女的。

    说起来也是刘志对不起她们,这些年之所以后宫中一个新生儿都没有降生,其实是他刻意控制的结果。

    对他来说,四子三女已经够了,再多将来夺嫡大战连他也没办法控制。

    忽然想起二儿子刘震,两年前说要出去游历,至今未归,刚开始还在国境内,二人有书信往来。

    后来就随着陆上商队去了境外,由于道路遥远,渐渐地便信函越来越少,最近的一次,已经有两个月没接到信息了。

    根据推测,大致应该是在罗马帝国的范围,如今那边有医疗队和商队在,两国关系也不错,按道理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可如果罗马的历史进程不像大汉一样,受到特殊情况的干扰,应该很快就要发生政变了。

    刘震在那边怎么说也不太安全,他身边虽然有保护的人,但如果遇到内战,也难以自保。

    希望他能自己小心点,不要卷入战争中去,虽然这个儿子经常被他忽略,但毕竟也是亲生的,出了门他还是会担心的。

    何况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了,一手养大他的祖母也已经过世,只剩下他这个父亲,如果连他都不闻不问,差不多就成了孤儿。

    他自己曾经受过被父亲遗弃的滋味,并不好受,所以不希望他的儿子再重复这样的路。

    等他从外面回来,也该给他个迟到的封号了,至于他的母亲,既然已经过世了,母族也受到了灭顶之灾,就给她追封个妃位,也算是顾全了刘震的脸面。

    刘志坐在德阳殿的寝宫里,考虑了一会儿,抬眼看到张让正伺候在身边,便挥手让其他人都下去了。

    “阿让,记不记得我曾经跟你提过,有朝一日我若不是皇帝了,愿不愿意跟我走的问题。

    现在,你的回答还是没有变吗?”

    见刘志面色凝重,张让立即明白这不是玩笑话,而且他的回答很重要,会关系到他往后的生活。

    “还是那句话,陛下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反正吃糠咽菜的日子也不是没过,什么样的日子对老奴来说,都一样。”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如今的张让早已脱胎换骨,宠辱不惊。

    见他面色平静淡然,刘志也微微一笑,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朕跟你说句实话吧,这个皇帝我已经当腻了。

    所以我打算等到太子及冠,就举行个禅让仪式,学一学上古圣贤,以后我打算和衍成兄一起,去畅游四海。”

    这般机密大事,刘志却第一个告诉了他,张让很是感动,但同时也有些疑虑:“陛下真的想清楚了吗?”

    身为天下至尊,如今又国力强大,四海咸服,怎么想也不可能舍得放弃,何况自古至今的帝王,除了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又有谁主动撒手放权的?

    刘志点点头,“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确定这个想法,并不是一时冲动的。

    你也知道,我是死过一次的人,这一生大起大落,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我不想临老了,还落下遗憾。”

    这些话,以张让的境界,确实无法完全理解,但他却能理解刘志的情绪。

    “陛下有什么要老奴做的,尽管说吧。”

第380章万里长征第一步

    张让的想法很朴素,不管刘志是什么身份,都是他的主人。

    主人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管他什么理由。

    “有些人事,我想慢慢地都安排好,国家大事方面我自会想办法,可还有些事情,目前我不太方便出面。

    毕竟此事要从长计议,却又不能有半点泄露,否则会引起朝野动荡不安,到时候能不能走得脱,也很难说了。”

    “诺,陛下尽管吩咐吧,老奴必尽心竭力做好。”

    张让的这个态度,本就在刘志的预料之中,虽然他如今除了自己的饮食起居,不太管其他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能力。

    “宫中有几位老人,跟着我也十几年了,膝下又没个一儿半女的,若我撒手不管,只能老死深宫了。

    我想以让她们为朕祈福的名义,安排出宫,找个道观住一段时间,然后是愿意回家还是嫁人,都随意。”

    汉代对待妾室改嫁本来就比较宽松,算不得什么稀奇事情,而且那时候即便是皇帝的女人,送出宫后,一样可以轻松嫁人。

    当初梁冀的那个相好,便曾经是他爹梁商送进宫的美人,结果汉顺帝并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便原路返回了。

    梁商当时也没在意,就让儿子处理一下,随便找个人嫁了,因为汉顺帝是个性格仁厚之君,特地交代过不能亏待了她。

    谁知却被梁冀自己给看上了,金屋藏娇,做了个外室。

    由此可见,这种事情在当时十分普遍,达官贵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放出来了的妾室歌姬之类,都会给一笔安置费,并不会受人诟病。

    因此刘志的做法也不会被人质疑,更不会联想到其他。

    紧接着,刘志亲自在名册上圈出五名嫔妃美人,基本都是不怎么受宠的。

    说是宫中老人,其实年龄最大也就三十出头,年轻点的才二十五六岁,毕竟她们进宫的时候才十几岁。

    这样的年龄在古代只要有钱有貌,嫁给普通贵族做个继室之类的,还是不成问题的,皇帝曾经临幸过的女人,各方面都是顶尖的。

    张让得了名单,也不着急去办,宫中女人放出去,必须要有皇帝的诏书,急也没有用。

    搞定了这件事情,刘志便回到了濯龙园,田圣这段日子都住在园子里,随身伺候。

    她入宫晚,如今也不过才二十出头,正是女人最美好的年华,既有少女的曼妙多姿,又有妇人的成熟妩媚风情。

    刘志回来的时候,她正在廊下逗弄鹦鹉,见到他便露出了灿烂笑容。

    “陛下。”

    二人携手进到屋内,田圣又温言款语与他说会儿话,刘志去意已决,心中有些感慨,她还如此年轻,不应该把一生都埋没在宫中。

    现在遣她出宫,田圣肯定不干,可再等几年,她年龄越来越大,到时候又难得嫁到好人家了,真是左右为难啊。

    算了,还是从长计议吧,跟了他一场,怎么也不会不管她的。

    当晚刘志便开始仔细梳理帝国的各项事务,朝廷架构基本上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磨合各部门间的运作。

    等到时机成熟,就组建内阁,完成他理想中的君主立宪制,一个既保有无上君权,又能有所钳制的制度。

    而军权方面,也必须进行些改革,主要军力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禁军也一样,内阁可以拥有部分军事决策权,用以制衡君权,以免出现穷兵黩武的现象。

    其他经济和行政方面的政策,也还要趁着这几年进一步的完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皇太子刘瑾的培养。

    没有一个好的接班人,其他方面再完善,他也没办法把国家放心的交出去。

    几年来,刘瑾的成长非常迅速,如果不是刘志有心离开,慢慢地等待他强大起来,绝对是个好的帝王人选。

    他对政事已经越来越提不起兴致,最多只能等四年,否则他可能会朝着昏君的方面堕落了。

    短短四年时间,刘瑾哪怕天分再高,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处处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想当年他赶鸭子上架,一窍不通地坐上那个位置,当时的情况与刘瑾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年轻人,如果毫无压力的话,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哪怕他亲手把儿子扶上九五之尊,也是枉然。

    他之所以要多等几年,主要还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自己能够毫无压力的离开大汉。

    光是想一想以后乘风破浪会有时,刘志早已沉寂的心就开始叫嚣起来。

    当皇帝,玩转帝国,对他来说,早就失去了任何动力,二世为人,他希望今生能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不知不觉到了三月,三月三日是踏青游春的好时节,此时宫中突然下了一道有些奇怪的诏书。

    说是皇帝最近心神不宁,因此着宫中五位美人入郊外白云观为陛下祈福。

    此事并未引起多少人关注,毕竟这些美人家世都一般,又没有子女,更不是宫中宠妃。

    就连皇后邓猛都没有多想,只是按照规矩,将美人们叫过来,叮嘱了些注意事项。

    这五位美人更加想不到,等待她们的会是如此奇葩的命运,此时只是哀叹不得宠,被打发到荒郊野外去祈福。

    刘志在北宫举行了家宴,怎么说也曾经是他的女人,临走还是尽个心,亲自送一送吧。

    见皇帝亲自送行,五位早已失宠多年的美人,都是受宠若惊,要说咱们大汉的天子,无论是容貌地位都是无人能及。

    后宫的佳丽们,没人能逃脱他的魅力,只要一点点温柔,立刻就感动得无以复加。

    第二日,美人们就被香车送入了白云观,这里的环境并不差,一应待遇都比照宫中,这让他们安心不少。

    没过几日,张让把她们宫中的财物和衣服首饰,都打包送了过来。

    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也没人往多处想,反正道观里也不怎么约束,就这样住着反而比宫中更自由自在些。

    而对刘志来说,这只是他宏伟计划的第一步,迈开了这一步,他的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朝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向狂奔。

第381章有备无患

    教育局和水利部的组建工作,由于从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到了现在,基本框架已成。

    两部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南宫,刘志指示安置在凤凰殿和黄龙殿,靠近苍龙门,与宫墙外的国家三大学院毗邻。

    整个南宫,除了皇后的长秋宫和皇太子的东宫之外,其余全都是朝廷行政机构所在。

    如今朝廷部门变多,刘志又准备筹建内阁,南宫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思之再三,他决定把皇后迁回北宫,住进当年梁太后的永乐宫,那里的宫殿更宽敞华丽,而且一直空着也很浪费。

    何况永乐宫离濯龙园也更近,帝后二人相互来往方便点,免得还要穿过复道,十分的麻烦。

    为此刘志还将永乐宫改了名,换成了长秋宫的名字,而原先的长秋宫,则改成了宜德殿,空置已久的西宫,也更名为西观。

    如此一来,南宫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几个殿宇,与原长秋宫相邻的阿阁也腾了出来。

    刘志对整个南宫重新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合理规划,为将来的内阁处理政务做准备。

    处于中心位置的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还有平朔殿,这一系列都是皇帝处理政务的。

    崇德殿不用说,是上朝的地方,中德殿是皇帝书房,千秋万岁殿则是举行各种朝廷宴会的地方。

    平朔殿用来接待一些特殊的人物,东边上半部分的建筑群,都划归皇太子管辖。

    以东宫为主体,围绕东宫的东观,温德殿、承风殿,都属于东宫,整个结构差不多就是个微缩的小朝廷。

    方便他熟悉朝廷各种事务,并培养自己的人手。

    下面从乐成殿开始,一十二个殿宇,其中十个是尚书部的办公地点,另外金马殿为十部共同协商事务之所。

    而侍中庐顾名思义,是朝廷侍中所在地。

    在整个南宫中线上,还有一所宫殿,那就是位于章华门与端门之间的却非殿。

    这是御史院所在地,由此可见,御史院在朝廷结构中的作用,他是用来监督整个朝廷的部门。

    南宫的西半部分,从下往上,云台供奉着历代名将和名臣,当年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便由此而来。

    这是身为臣子最荣耀的归宿,也是他们努力的榜样。

    兰台是国家图书馆,玉堂殿是翰林院,明光殿为秘书省,嘉德殿为中书省,宣室殿为军机府。

    其余宫室也都各有用处,不一一细表,现在腾出来的宜德殿、阿阁和西观,三大宫室,就是为内阁会议所准备的地点。

    皇后对搬迁宫室,并没有表示任何意见,新的长秋宫无论是规模和华丽程度,都远远高于原来,毕竟这里是曾经太后的寝宫。

    何况除了主宫室,还有两座配殿,实际上是个宫殿群,这也象征着皇后的权威得到了提高。

    当年刘志初掌权之时,制定了外戚不得专权的规定,但后来却做了调整,改为有特殊贡献可以破例。

    为了不让后世子孙有机可乘,对于特殊贡献做了很详细的描述,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舞弊,至少还是好多了。

    皇后的娘家邓氏,本就是世家大族,但家风严谨,在京城一直都很低调,南洋公邓演又远在海外,虽然权力滔天,却并不参与朝中纷争。

    因此邓家的名声在大汉很好,哪怕年少时调皮捣蛋的邓远,也谨言慎行,从没有被御史弹劾过。

    邓氏家族,完全就是凭德行服人,没有丝毫恃宠而骄,这一点刘志一直都很满意。

    所以刘瑾能成为皇太子的不二人选,除了自身的优势之外,还与邓氏不无关系。

    这两个月刘志考虑了很多,希望能把所有可以预见的漏洞都补上。

    内阁组建他不急,必须一步步来,先等朝廷部门结构完成了再说,后期他还想增加税务部、外务部之类的部门。

    但具体增加哪些,他还需要斟酌一番,主要必须适应本国的国情,不能生搬硬套。

    这么一合计,倒让他想起一件事来,商学院自从建立之后,也有差不多两年了,上次虽然重修了商业法,但因为时代局限性,只起了个大纲,细则不够完整。

    一来是国内商业活动还不是主流,毕竟国情发展还没到那个阶段,农业才是国之支柱。

    二来相关的人才比较稀缺,没有这个修法的能力。

    商学院组建两年来,有他的大力扶持,进展神速,每年都在扩大规模。

    但于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周期还太短,没能辐射到朝堂上去,所以影响力与国家三大学院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许久没有召见院长单威了,刘志今日特意将他召了过来。

    看到单威与其兄长单超有七八分酷似的面容,刘志不由得微微有些感慨。

    仔细看的话,他们兄弟俩虽然都是八面玲珑之辈,气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单超是个笑面虎,脸上如沐春风,眼底却凌厉如刀,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

    弟弟单威却更儒雅,气质也更温和一些,让人忍不住心生好感,但其实他这人很有原则,柔中带刚,只是手段高超,不会让人心生不快罢了。

    “怎样?最近商学院的运作如何了。”

    看在单超的份上,刘志对单威一直很好,不过他这人自身也很争气,才能得到他的持续重用。

    “回陛下,目前来说,还是按部就班,稳定发展。”

    商学院早已步入正轨,本就没什么问题,刘志也不过随口问问罢了。

    “商业法的细则补充条例,也应该渐渐提上日程了,不过也不用着急,多看多想集思广益。”

    这才是刘志的真正目的,按照他的计划,只有四年的时间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不能早做打算,到时候肯定来不及。

    “是,臣先派人出去,用上一年的时间广做调查,然后再慢慢统计商议。”

    看来单威一直把此事放在心上,早已有了全面的考虑,毕竟当年刘志曾经就此事与他长谈过数次,对他的思路都很了解。

    但他长袖善舞,见刘志不提,只是暗中做准备,并不主动提出来,这才是商人出身的优势,明明白白看得到他的功劳,却偏偏摆出一副不争不抢的架势。

第382章文化入侵

    “很好,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朕提,或者有什么好想法,也可以与朕商量。”

    “诺,臣记住了。”

    单威很老实的答应下来,二人又就这两年的商业形势,随意地交谈了一些。

    在刘志的支持下,最近的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国家发电厂的成立,可以说其规模堪称壮观。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影响到大汉的商业经济,但谁都不可否认,这绝对是未来最有潜力的生意了。

    因此,商学院也未雨绸缪,正在加紧培养与之有关的管理人才,可因为没有实际经验,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刘志提供的纲领。

    现在说大工业时代,显然为时过早,但却是未来的发展路线,按照之前的计划,发电厂需要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慢慢来建立,稳打稳扎。

    可关键是现在他本人的时间不够了,大汉的制造业基础太薄弱,电力发展又需要时间。

    他只能将之带上路,以后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状况,就靠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二人一番详谈,刘志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理念和与此相关的见闻,都说给单威听。

    他不是经济学家,上辈子是个连工作经验都没有的闲散人员,所以,他只是把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呈现出来。

    但这对于如今的大汉来说,已经足够了。

    单威听得很认真,越是深入接触,越是对这位帝王感到敬畏,有时候他仿佛并不来自于这个世界,知道太多未知的新鲜事物。

    他有种奇妙的感觉,陛下似乎在某个特别繁荣的地方生活过,他谈起来的时候语气很自然。

    有时候还需要回忆一下,才能清楚地表达。

    关于这一点,其实所有与皇帝亲近的人,都多少有点感觉到,尤其是最近两年,刘志已经不怎么隐藏自己。

    说话的时候都是无所顾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心所欲。

    如今的大汉,已经没人可以质疑他了,作为一个独断专行的帝王,早已无所畏惧。

    他才不管旁人心里有没有疑问呢,只管自己图个痛快,这就是当个专制皇帝的好处了,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但时间久了,民间依然谣言四起,尤其是经过天师教的有意加工和传播之后。

    刘志的种种不合理行为都已经被神话,道士们更是振振有词,将他说成天帝太子,下凡历劫来了。

    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天子称呼不谋而合,何况自从刘志登基以来,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无法用常理解释。

    因此这个传言很快就甚嚣尘上,在民间传得有声有色,人们都愿意相信,自己崇敬的皇帝是天神下凡,前来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刘志自然也听说过许多,他到现在偶尔都会微服出游,专门穿梭于平民百姓常去的茶楼酒肆,体验一把普通人的悠闲生活。

    尽管到目前为止,整个大汉帝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翻了好几翻,但农村的生活依旧很简朴。

    洛阳城作为帝国都城,是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他可以大言不惭地放一句话,洛阳城也绝对是整个世界上最繁华的超级大都市。

    宏伟的古罗马都城又算得了什么,与洛阳相比,简直落后了上千年。

    如今洛阳人的生活水平都提上去了,哪怕是个普通市民,也有足够的闲钱来享受生活。

    因此市井间气氛良好,除了常见的酒楼之外,随着二十多年茶叶的普及,茶楼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百戏行业也发展很快,有许多专门的戏园可供欣赏,当然也分为高低档次,普通百姓就图个乐子罢了。

    除了当年开放的西园,以及东汉规定的几处公共园林之外,刘志后期又陆续开放了几个皇家园林,让百姓们消闲游玩。

    商业空前繁荣的洛阳城,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着帝国无数有志之士,从五湖四海纷踏而来。

    也吸引着丝绸之路上的无数国家,他们无一不将洛阳看作心目中的圣地,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朝东方进发。

    现在的洛阳城,满街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客商,大家都熟视无睹,根本就没谁多看两眼了。

    当然,近年来也开始涌入大量的外国学子,他们是前来求学取经的,希望能够学习大汉先进的文明,用以改变自己的国家。

    对此刘志专门下了指示,除了三大学院不准招收外国留学生之外,其余的学校都可以对外开放。

    尤其是太学和官学之类,以教授儒家经学为主的学校,更是热烈欢迎。

    科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这三大学院,是大汉科技文明发展的核心,刘志可没那么大度,将他们无条件开放给外国人。

    其他普通的基础知识,由于在民间过于普及,想瞒也瞒不住,还不如大方一点,展示一下他作为天汉之国的恢宏气度。

    这道命令使得留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今年春季开学统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人。

    要知道能够不远千里来大汉求学的,不是本国贵族巨富,就是由国家委派前来。

    他们给洛阳城带来了一股消费热潮,许多头脑灵活的商人都抓住这个机会,专门做外国人的生意,收入十分可观。

    刘志觉得,他们能把大汉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可以让大汉的权威无意中更牢靠。

    文化入侵这个词汇,古代人肯定是不懂的,但作为现代人,却知之甚深。

    这可比任何锋利的武器更管用,可以从意识形态是征服异域民族,哪怕他改朝换代了,依然会对大汉带着骨子里的崇拜。

    在现代,华夏文明就受到了异域文明的强烈冲击,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奴颜婢膝之辈,厚颜无耻到连异国的空气都是格外香甜的。

    所以,刘志是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和思想入侵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他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许多代。

    这种影响润物无声,难以察觉,如果不能提前预见到,等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再想清楚可就难了。

    哪怕花费十倍百倍的力气,也未必能够消除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刘志不是个野心勃勃的帝王,并没有征伐四方的欲望,虽然目前的大汉,远远地将所有邻国都抛到了后面。

    但有备无患总是好的,子孙后代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第383章过度

    五月间,特使李兹回到了洛阳,这也标志着西南的救灾事宜,总算全面收尾了。

    他带回了最终的数据,西南雪灾死亡三千七百八十三人,伤者无数。

    倒塌的房屋,数以万计,大部分都是乡下的木结构房子,在蜀州具有普遍性。

    一场在洛阳人眼中并不算很大的雪,居然有如此大的破坏力,这让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消息一出,大臣们纷纷上奏,都在弹劾蜀州刺史王道,认为他玩忽职守,救灾不利。

    刘志上辈子是湖湘人,经历过一场南方大雪灾,知道冰冻灾害有多恐怖,那与北方的大雪,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关键是南方并不常常有这种自然灾害,有时候相隔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有一次,当地人应对起来毫无经验。

    因此,王道固然负有责任,但却不到罪不可赦的地步,他在事后的应对也许不是很正确,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点,身临其境的特使李兹,也说了句公道话,他将当时的情况,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一遍。

    此人秉承了其父亲李固公正务实的性格,在上奏的时候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任何的添枝加叶,也不带个人主观评价。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不偏不倚的奏疏,才更加的令人信服。

    听了他的奏本,众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南方的冰冻灾害,其破坏程度完全不逊于北方的特大暴雪。

    再加上蜀州地带向来温暖如春,而王道本人又是云州人,从来没有过在北方生活的经历。

    能够应对成这样子,已经算他有本事了,不过作为一州的最高长官,他仍然在此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降职,王道由刺史降为县令,而且还是西州边远苦寒地带的县令,这下子他一年四季大部分时候都要和风雪打交道了。

    这个处罚不可谓不狠,刺史是正四品,而县令是正七品,这中间隔了整整七个品级。

    但王道接到诏书之后却感激涕零,他原本以为自己难逃死劫,没想到不仅活了下来,还能继续做官,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当然,他知道这一切不仅要感谢特使李兹的公正评价,还要多亏他反应迅速,尽最大努力营救长公主的行为。

    拿到降职令以后,王道在安顿好自己的家眷之后,便特意赶去求见长公主刘华,以表感激之情。

    自从来到成都之后,刘华便一直长住此地,她在这里本来就有府邸,何况这次身体受损,也必须要进行长时间的修养。

    襄阳王刘瑜也一直陪伴左右,不过他生性好玩,这一出京城便像发现了新大陆,等长姊身体好一些,他便迫不及待地四处游玩。

    不过,他也不仅仅是观赏些风景名胜,也喜欢穿梭于市井里巷之间,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次出门,让他大开眼界,感受到许多不同的风景和生活,他是个好奇宝宝,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体验一番。

    之前他心性不定,固然有天性在里面,也有他自己刻意放纵的结果。

    刘瑜并不傻,相反,他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尤其是兄长刘瑾被立为太子之后,为了避嫌,他都是故意没大没小的闹腾。

    不过,他对于格致学的兴趣倒是真的,哪怕出门,也随身带着书籍,今年秋天,他还准备参加科学院的入学考试呢。

    虽然以藩王之尊,他完全可以利用特权进入科学院学习,但骄傲如他,又怎会让人背地里耻笑呢?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自信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光明正大的登堂入室了。

    刘华对这两个弟弟,都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因为刘瑾是皇太子而有所偏爱。

    刘瑜有这个志向,她是举双手赞成,成都虽然地处西南,但人文风气浓厚,也是才子辈出。

    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刘华特地给他求了名师,刘瑜很听长姐的话,反正该玩的地方他也玩得差不多了。

    眼看着到了夏季,再不努力,万一马失前蹄,那可就亏大了。

    这次西南的雪灾,暴露出朝廷在救灾制度上的一些短板漏洞,追责是必须的,但查缺补漏更重要。

    否则以后要是有什么特殊的自然灾害,其结果还是一塌糊涂,与现在没什么区别。

    刘志与各部相关官员,以及秘书省、中书省和翰林院,共同召开了商讨会议。

    因为有心朝着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靠拢,所以在行事方面,刘志就有意将这两年当成了过度期,让议会形式形成习惯。

    说起来,之前刘志开朝会的方式就与此相似,一般他都采取了民主发言,大臣们可以畅所欲言。

    作为帝王,他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引导言论走向,使得结果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大部分的时候,臣子们商议的结果,都会得到刘志的支持,如果确实遇到他不赞成的事情,就会行驶他作为帝王的否决权。

    除了形成内阁制度之外,与后世的二元君主制,已经非常相似了。

    袁盱这些年来,已隐隐有百官之首的架势,虽然名义上他只是三省之一的大学士。

    但实际上他行驶的权力,已经隐然凌驾于其他两位之上了,差不多成为大汉隐形的丞相。

    由于历史原因,将来的内阁名称,肯定是以丞相命名,不可能搞出首相、总理之类的称呼来。

    所以,朝中政治敏感度比较高的,早已从刘志的态度中嗅到了风向,不久的将来,应该会恢复丞相府的制度。

    大汉历史上,官制变化很快,历任皇帝都喜欢随心鼓捣一番,因此,没人觉得奇怪。

    因为萌生退意,刘志已经在学着放权,朝会的时候,都会让太子刘瑾来主持。

    他基本上不会说话,只是最终结果需要呈给他拍板。

    这种做法说起来很正常,按照正常流程,的确是应该如此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罕见。

    大汉的历任太子,在皇帝殡天之前,基本上一直处于学习中,根本就没有任何决策权。

    封建王朝对皇权的维护,到了变态的地步,许多帝王都对自己的太子心态复杂。

    既希望他以后能够英明神武,又不希望他在自己活着时太高调,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状态中。

第384章朝堂生存法则

    因此汉代的历任太子都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即使如此小心翼翼,也未必能等到顺利交接。

    皇子之间的内斗,再加上帝王的猜忌,让很多太子都倒在了通往皇位的路上。

    汉代最著名的例子,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身为嫡长子,母族卫氏更是权势滔天。

    谁能想得到,这样一位七岁即被立为太子的天之骄子,在当了三十二年太子之后,却败给了父亲的猜忌。

    武帝末年最著名的“巫蛊之乱”,就是指的这个事件,后来刘据的孙子汉宣帝继位,才追谥为“戾”。

    尽管刘志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但架不住朝臣们要如此防备,因此刘瑾行事一贯的小心谨慎。

    除了他本身的性格老成之外,也与周围的环境脱不了关系。

    一旦东宫成立,朝中就会有战队的人,这些人在向太子一系靠拢的同时,也会殚精竭虑替他筹谋。

    所以,太子身边的所有人,都会无时不刻地提醒着他,让他收敛锋芒,尽量表现得中规中矩就行了。

    总之一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本分,不能让皇帝陛下觉得你已经准备好了,迫不及待地要上位。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帝王不仅在治国理政上与众不同,在选择继任者的问题上,也一样不走寻常路。

    他是真的急着要让位了,而不是故作姿态。

    今日的朝会,开得刘志昏昏欲睡,气氛实在是太沉闷了,因为是太子首次主持,大臣们态度也都很暧昧。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不言,想看看情况再说,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想做个出头鸟,被陛下划为太子一党。

    背地里投靠太子,让家族的年轻人与太子搞好关系是一回事,本人在朝堂上,却绝对只能站在陛下这一边。

    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朝堂生存法则,没有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底线。

    刘志在位已经二十六年了,岂会不知他们的心思,他就是想看看,面对这种情况,刘瑾会怎么处理。

    一阵尴尬地沉默之后,刘瑾微微抬眼,前面的肱骨大臣们都是面沉如水,稳如泰山。

    后面的父亲却神情轻松,斜倚着身体,唇边还有一丝玩味的笑容。

    如此严肃的场合,也只有高高在上的皇帝,才能置身事外,一副等着看好戏的表情的。

    “不知诸位公卿都有何建议?”

    不说话,那他来开口好了,得到了他的讯号,一名三十多岁的官员从角落里站了起来。

    “臣户部侍郎曾甫,认为应该集朝廷之力,编撰一本救灾指南,将百年内所有出现过的灾害,都登记在册。

    但凡行政官员,都必须先进行学习,并列入考核范畴,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作为户部侍郎,本身职位比较低,在重要朝会上,是没有列席资格的。

    但今日的会议不同,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实际负责人员参与才行,虽然明面上是可以畅所欲言的。

    可谁都知道,朝堂上按资排辈,大佬们一个都不开口的情况下,你一个当侍郎的,怎么敢直接大放厥词。

    不过此时此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太子安排的人,一直这么僵下去肯定不是个事,必须要有人打破僵局。

    职位太高的肯定不行,难免有勾结太子之嫌,太低又没资格开朝会了,一个户部侍郎刚刚好。

    而且这个曾甫是靠科举进位的,家世普通,家族也没有什么人身居高位,太子不用担心有与高官私下来往的嫌疑。

    他的意见更是十分中肯,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刘志这些年来的办事方针很明确,那就是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一切都按典章制度来办事。

    除了很特别的突发事件以外,大部分时候的朝廷会议,都是以各种制度的增补或者删减有关系。

    曾甫说完,立刻就有人随声附和,这些人都是各部门的中层官员,特点是年纪轻,而且全都是经过科举进入仕途。

    他们与皇太子同声连气,并不会产生什么忌讳影响,反而能够证明皇太子的从政能力。

    一个入主东宫四年的太子,如果手下一点人都没有,那是什么效果,只能证明了他的无能。

    紧接着,又有一些中层官员对于这本救灾指南的细则,也进行了补充建议,大多数也都比较中肯。

    商量了小半个时辰,看看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刘瑾这才满面春风的把目光投向了前排端坐如钟的大佬们。

    “王公是主管户部的,最了解此中运作的情况,不知可有什么建议?”

    户部尚书王朗性格比较耿直,刘瑾选择他点名询问,自然是有目的性的。

    “方才诸君的建议都很好,关键是要尽快执行,立即派相关人员调查收集情况,组织专人进行编撰,这才是重中之重。”

    王朗是个行动派,坐而谈不如起而行,此事说起来容易,但办起来却很麻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王公说的是,到时候还要户部多加配合呢。”

    刘瑾笑容可掬,态度很是恭谨,他虽然皇太子,身份尊贵,但在那些老臣面前,却非常谦逊有礼。

    但这并不会影响他的气场,反而赢得了很多老臣的赞赏,大汉以礼仪治国,即便是刘志,也对这些大臣们保持着基本的尊重。

    既然王朗已经表态,有人带了头,其他的人也就不再保持沉默,而是纷纷表达了支持之意。

    今日的朝会到了此时,也就差不多该接近尾声了,刘瑾将方才记录下来的条条款款再仔细审查了一遍,这才让身后的宦官呈给刘志过目。

    然而刘志并没有看,随手就放在了一边,“太子看着行就可,如此小事,以后就不用朕来批示了。”

    说罢便第一个退场,众人站在原地躬身相送,他们都注意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细节。

    那就是皇帝陛下并没有宣布罢会,而把这个权利留给了皇太子刘瑾。

    也就是说皇帝准备开始放权了,这是个十分微妙的信号,关系到所有的朝臣,后续该如何做,他们都得小心应对了。

    当天散朝之后,看似平静的朝堂却如投下了一颗石子一般,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第385章选妃

    皇帝的微妙态度,迅速扩散到整个朝野,这是新的风向,关系到所有家族和个人的未来规划。

    历史上皇帝做出让权姿态的也不是没有,甚至还有让太子参与管理国事,或者是在皇帝离开京城期间代理监国的。

    但事实证明,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姿态,甚至是对皇太子的终极考验。

    没能通过考验的太子们,下场一般都很凄惨,废为庶民还算是好的,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都很悬。

    可刘志自登基以来,便不走寻常路,他处理事情的方式,看起来并不违背常理常规,可仔细一琢磨,便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这一次,我们的皇帝陛下,又到底想干什么呢?

    袁盱、李膺之类的一二品大员,却安之若素,他们与刘志打了二十几年的交道,非常了解他的行事作风。

    虽然这二十几年来,刘志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确是有迹可循,也是在他们的见证下一步步走过来的。

    所以,他们都明白,在这位特立独行的帝王面前,根本不需要挖空心思去猜测,只需要尽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

    大佬们无动于衷,可下面的中层官员们,却不可能视而不见,他们中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机会爬上高位。

    除非……能抓住什么特别的机会,否则,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遥遥无期。

    眼前,不就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吗,哪怕明知道一旦赌失败,很可能连今日的地位都保不住,可仍然有大把的人,愿意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尤其是一些大家族中,他们都习惯了,不把宝押在同一个碗里,这样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都能保证家族的长远利益。

    对此情况刘志也早有预料,但他不会加以干涉,刘瑾将来上位,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帮人手。

    作为帝王,恩威并施是基本的御人之道,如今刘瑾还不到行威的时候,所以,刘志会留给他施恩的机会。

    当然,选择和培养效忠的人手,也是一门学问,从这些细处,就可以看出刘瑾以后处理政务的风格。

    对于大汉帝国来说,已经过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混乱阶段,现在,早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建立起来了,国家秩序良好,四海清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汉不再需要一位作风犀利硬朗的领导者,而是需要一名风格温和却能坚守原则的守成之君。

    因此,刘志的放权行为,也确实是对他的考验,看看他面对纷涌而至的效忠者,能否守住自己的底线。

    如果心志不够坚定,就必须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不管怎么说,剩余的这四年时间,就是专门拿来过渡交接的。

    哪怕实在不行,他也还有机会换一个,当然,他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刘瑾能够胜任这个皇帝的位子。

    与此同时,皇太子的婚事也终于提上了日程,皇后邓猛已经放了风声出去,不但要为刘瑾选妃,还同时为襄阳王刘瑜选妃。

    毕竟他二人是双胞胎,年龄一致,在别的问题上可以分先后,婚姻大事却得一视同仁。

    消息一放出去,就惊动了朝野,皇太子正妃,也就是未来的大汉皇后。

    大汉帝国向来外戚强盛,数代皇帝都曾经被外戚控制朝堂,到了刘志这里,嘴上说着要控制外戚的权力。

    可你看看邓氏家族如今的恩宠,还不是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权倾整个朝野。

    所以说嘛,哪有上不了位的外戚,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俘获帝王的心。

    只要帝后感情深厚,家族就不愁前程,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不得圣心,可只要能生下嫡皇子,当上太后,结果还不是一样。

    一时之间,拐弯抹角到皇后身边打探消息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关于刘瑾正妃的人选条件,刘志决定还是先听一听他本人的意见。

    家世和政治因素再重要,可毕竟要相处的是他自己,到时候不说找个两情相悦的,最起码也不能相看两厌吧。

    天子无家事,帝后不和也会影响到朝堂格局,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

    这日,刘志在长秋宫留餐,顺便把太子刘瑾找了过来,询问他自己有什么条件。

    刘瑾想了想,“孩儿觉得家世无所谓,关键本人的品行要端正,当然,其家族也要没有污点,最好是个清流文人。”

    他了解自己的父母,在婚姻问题上一直都比较开明,当初自己的哥哥姐姐们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也都是自己提过条件的。

    刘志闻言点点头,看来他还是考虑过这事情的,只不过,他说的都是政治因素,却忘了考虑自己的喜好。

    “那你本人喜欢什么样的女子?”

    “这……”

    刘瑾明显犹豫起来,努力想了想,还是有些茫然,“就像母亲或者长姊这般的就好了。”

    这孩子一心扑在政务上,估计对男女之情,从未放在心上过。

    也罢,邓猛的眼光也差不了,到时候多选几个,让他慢慢挑吧,按照大汉皇室的规矩,可以一次性选五名妃子。

    只不过除了正妃,其余的都要等他们完婚半年之后,才能陆续进宫。

    关于这一点,刘志觉得不太好,跟邓猛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只选一个正妃为好,其余的妃子可以等过两年再说。

    这样的安排,于国于家都更有利一些。

    能够给他们时间培养感情,也能保证嫡长子的出生,免去后续很多的麻烦。

    对于此事,邓猛也是十分赞成,夫妻二人一合计,觉得刘瑾的性格太沉闷,最好找个稍微活泼开朗一点,但又知书识礼的女子。

    而刘瑜因为人还在成都,没办法征求他的意见,只能先给他慢慢选着,到时候让他自己拍板就是了。

    刘瑜性格跳脱,夫妻二人觉得最好找个能压得住他的女子,厉害点儿都没关系。

    选太子妃的诏书正式颁布下去之后,一时间,整个大汉贵族阶层都热闹起来。

    当然,陛下也直接说明了,不看家世,四品以上的官员之家,都有机会。

    这让许多从科举晋位的中级官员,都从中嗅到了机会……

第386章家宴

    汉代的选秀制度非常完善,从诏书下发到初选完成,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这毕竟不是给皇帝选妃,首批名单三十人,皇太子刘瑾的备选家人子二十名,襄阳王刘瑜备选十名。

    这些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无论是身世还是容貌、性格、才华以及家风,都是上上之选。

    初选选上的女子,会统一送进宫廷进行短期的礼仪培训,实际上是方便暗中观察他们的品行和性格。

    这些程序都由皇后邓猛负责,对于自己的儿媳妇人选,她自然是很上心。

    而远在成都的刘瑜,自从得到消息以后,便催着长姊刘华赶紧跟他一起回京城。

    他是个比较有主见的人,按现在的话说,是个性少年,他又不当皇帝,选妻子用不着考虑那么多的政治因素。

    关键是找一个合心意的人,做一对神仙眷侣,要是一辈子对着个不喜欢的女人,那得有多难受。

    如今是六月间,天气晴朗,赶起路来比较容易,何况,大汉修筑了许多四通八达的官道,沿途都有驿站,十分便捷。

    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刘志就已经筹划修筑官道,本身东汉的交通就比较发达,整个帝国修有九条主要交通大道。

    从中原到江南,除了水路之外,有三纵三横六条主要通道,剩下的三条主路,一条通往东北,一条通往西域,剩下的一条便是西南官道。

    西南官道连通了蜀州、云州、贵州,直接通往海外,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在西汉时期这条官道便已经存在了,但东汉时由于灾祸频发,这条路年久失修,慢慢就被堵塞了起来。

    当年刘志为了打通这条道路,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当然其结果非常值得。

    不仅仅是方便发展西南的政治和经济,最关键是开拓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注入了一条具有活力的路线。

    虽然已经发明了水泥,但道路仍然是以砖石铺地为主,只是用水泥勾了缝,使得道路更加坚固,也便于维修。

    驿站除了接待沿途的官员和使者客商之外,也负责该路段的维修。

    每年到了冬秋冬农闲季节,官府就会组织服劳役的百姓,进行道路或者水利方面的维护建设工作。

    这次回京城,刘华打算多住一段时间,所以将儿子来安和襁褓中的女儿一起带了回来。

    等他们一路晓行夜宿赶到洛阳城的时候,已经进了七月,来家和邓家都有人到城门口迎接,不过作为长公主,刘华肯定要先进宫去给父亲母亲请安。

    邓猛早早的在长秋宫准备好了宴席,都是女儿和小儿子爱吃的菜色。

    已经出嫁的两位公主,以及皇室中上一代的几位宗亲,都有出席。

    刘志不用说,他的宝贝女儿掌上明珠回来了,怎么可能不亲自去参加,就连如今日理万机的皇太子刘瑾,也早早就位。

    两年不见,刘华在气质上有了明显的改变,成熟了许多,不再是印象中那个娇俏的少女。

    但眼神中却多了丝坚韧,举手投足间也多了一些从容不迫,如果再看到自己的父母之后,这一切的表象都破功了。

    “母亲……”

    刘华激动的一把抱住了母亲,眼眶顿时就湿润了,无论多坚强的人,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

    身后的刘瑜牵着来安的手,笑盈盈的走到他们面前来请安。

    来安今年已经五岁,正是一个孩子最天真浪漫的年龄,长相上随了他父亲,玉雪可爱。

    小家伙像模像样的给自己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行礼,刘志招手让他到自己的面前来,他也落落大方,丝毫都没有扭捏之态。

    邓猛迫不及待地从傅母手中接过了小婴儿,才几个月大的孩子,睡得很香甜,这可是她母亲拼了命生下来的,自然金贵。

    “母亲给她起个名字吧。”

    孩子的名字让长辈中有威望德行的人来起,是汉时的惯例,既是一种尊重,也是给孩子赐福。

    “我才读了几句书,还是陛下来取吧。”

    邓猛笑着将手中的孩子递给了刘志,抱孙不抱子,这是封建时代的规矩。

    不过刘志也从未遵守过,当年他自己的儿女,哪个他都亲自抱过,当然,抱得最多的还是刘华,毕竟是长女嘛,总是要特别一点。

    这孩子长得随母亲,与刘华小时候很像,刘志想了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名瑶吧。”

    此乃中的句子,瑶的意思是美玉,本来是好名字,可惜……

    邓猛轻咳了一声,“是不是与瑾儿瑜儿的名字有些重了。”

    刘志这才醒悟,他一向不太注重这些,一时没想到也是有的。

    “要不就叫来宁,与他兄长一起,合成安宁之意。”

    “多谢父亲赐名。”

    刘华知道父亲不擅长取名字,立刻答应下来,免得他伤脑筋。

    当日的宴会就以来宁为中心,毕竟这是她出生后第一次进宫廷,刘志二人都赏赐了不菲的见面礼。

    宴会散后,刘华被留在了长秋宫,父女二人说说话。

    刘华将这两年的经历都说给父亲听,不可避免地提到了那次大雪灾。

    西南地理位置偏僻,少数名族众多,和中原比较起来,确实是落后很多,虽然如今国家大力扶持,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赶上来的。

    幸好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成都,非常的繁荣,并不逊于江南的一些大都市。

    以它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今最难搞定的民族融合问题,因为解决了信仰差异,现在也越来越好。

    这一切,都有来艳的功劳在里面,他在西南浸淫多年,成绩斐然,只是年纪轻,资历又浅,不然这次王道被贬,他就可以顺势上位了。

    新的蜀州刺史是从朝廷调过去的,来艳受了通报表扬,但并没有升官,毕竟他在犍为郡太守的位置上,才干了两年而已。

    二人讨论了一会儿公事,便转到了私事上头。

    “华儿,你的身体受了损伤,来艳有没有说什么?”

    刘华淡然一笑,“他说没关系,让我安心养好身子,如今已然儿女双全,以后有没有孩子,全靠缘分吧。”

第387章一见钟情

    其实刘志一直在来艳身边放了密探,一来为了保护他,二来也是监视。

    当然,这些密探不用事无巨细都上报,只是有什么特殊事件时才会汇报。

    或者是刘志自己指定需要某方面情报的时候。

    龙麟卫的强大就在于无孔不入,他们是皇帝的耳目,替他监视着一切有需要的地方,不仅仅是针对个人。

    如今天下太平,龙麟卫所起的作用,看似没有之前那么强大了,但仍然有着很好的震慑功效。

    根据情报,来艳这些年不仅工作上兢兢业业,私生活方面也十分干净。

    他与刘华经常两地分居,但至今为止,居然没有添一个小妾,也从来不蓄养美婢歌姬,是个十分自律的人。

    即使在刘华明确不能再生育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变。

    这使刘志十分欣慰,当初刘华与来艳也算是两情相悦了,希望他们的这份感情,能够长久。

    “既然回来了,就好好休息一下,我已经给你联络好了医师。”

    “多谢父亲。”

    父女两个在书房谈了一个多时辰,还是邓猛心疼女儿旅途劳顿,亲自前来提醒,二人这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当晚,刘瑜就迫不及待地找母亲拿到了十名备选女子的名单,他匆匆赶回来,就是为的此事,自然十分上心。

    邓猛在为他们兄弟选择妃子的时候,侧重点有所不同,刘瑾是皇太子,正妃人选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几十年的朝堂格局,因此对其家族背景更严格一些。

    哪怕个人条件再好,如果家族口碑不佳,也不在备选之列。

    而且邓猛更倾向于那些清流文人的家族,一般来说家风要相对更好。

    选上的二十名女子,大多数都出身于中等世家,或者已经没落的老牌勋贵。

    至于女子本身,对品德性格更看重,容貌和才艺是其次。

    但给刘瑜选妃就没那么多忌讳了,主要还是看重女子本身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都容貌出众,多才多艺。

    刘瑜看了资料,发现大同小异,十人的条件都差不多,看不出什么分别来。

    于是决定去掖庭亲自看一看,第二日,当他兴冲冲地跑到东宫,想邀兄长一同前往的时候,却发现刘瑾忙得连轴转,根本抽不出时间。

    刘志把大部分的政务都丢给了儿子,还要求他必须亲力亲为接触十部门的具体事务。

    偌大一个帝国,如果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话,确实是日理万机,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

    刘瑜等了一会儿,见兄长实在抽不出空,只得一个人去了。

    要想偷窥,当然不能暴露身份了,刘瑜年少,就穿了套内侍的服装,大摇大摆的去了。

    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得了自己父亲的真传,当年刘志选妃,正是用了这个办法,还邂逅了田贵妃,与她一见钟情。

    三十名备选女子,并没有分开住,都在一个园子中,每日学半天的礼仪,剩下的时间可以在花园中自由活动。

    这里也就是个微缩的小宫廷,作为未来的太子妃,必须要具有管理后宫的能力。

    如果连这么单纯的环境都解决不了,那以后面对整个后宫佳丽,就更不用说了。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邓猛授意负责此地的宦官,除了禁止外出,其余的行为都不需要怎么干涉,只需要暗中观察她们的行为,然后记录下来就行了。

    刘瑜带着人进去的时候早了点,备选女子们还在上礼仪课,不过也正好,让他能够一次性全看到。

    上礼仪课时,穿着统一的杏色宫装,颜值高低更是一目了然。

    这时代的审美标准与现代有点相似,喜欢纤瘦白皙的女子,不过并不崇尚锥子脸,反而认为有些妖气,不够端庄。

    鹅蛋脸和满月脸是最好的,大气温柔,瓜子脸也不错,就是小方脸也一样被认为是美人,倒是比现在更多元一些。

    按照这个标准选出来的女子,容貌上春兰秋菊各有特色,一眼望去,不会如现代选美一般,顶着同一张脸,让人乏味。

    刘瑜性格开朗,自己不按部就班,也不喜欢太循规蹈矩的女子。

    上礼仪课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且她们已经一连上了十几天,该学的宫廷礼仪,早就差不多了。

    负责教学的宫廷女官,管理并不严格,上课时认不认真,完全就要看她们的自觉性了。

    刘瑜以内侍的身份站在最后面,正大光明地打量。

    一名站在后面的少女发现了他,觉得面生,便好奇地看了他两眼,一双眼睛黑白分明很灵动,让刘瑜觉得很有趣。

    看了一会儿,大多数女子都学得认真,也有几个偷懒的,但都没能引起刘瑜的好感,反而那个眼光灵动的少女,一直吸引着他的目光。

    一时罢课之后,女子们有的回住处休息,也有的在园中游玩,刘瑜趁机让人打听那少女的资料。

    谁知反馈回来,这少女却不是她母亲给自己的备选,而是给他兄长的,名叫鲁韵,出生于江东世家。

    难怪她身上有那么股北地女子没有的灵秀劲儿,非常的特别。

    园子中,刘瑜跟在鲁韵后边,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转到一处比较隐蔽的花坞时,却失去了她的踪迹。

    刘瑜差异地四处寻找,却被鲁韵给抓了包,“喂,你为何跟着我,到底意欲何为?”

    鲁韵指着他质问道,让刘瑜觉得很有意思,他母亲是不是走眼了,这么个小辣椒,居然选给了兄长。

    “我只是随便看看,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跟着?”

    刘瑜故意逗她,鲁韵却狡黠一笑,“呵呵,哪个内侍张嘴闭嘴你呀我呀的,一看就是个心怀不轨的,我已经叫了侍卫过来,你看着办吧。”

    他还真是小瞧了这丫头,居然挺有心机的,能够出现在这里的,绝对不是普通人。

    她故意出声警告,既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又不会得罪对方,果然能够入他母亲眼的,没一个简单的。

    刘瑜虽然喜欢鲁韵,但也有些顾虑,毕竟不是自己的备选,万一因此惹来什么流言,就不太好了。

    他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便见好就收,带着人离开了。

    回到长秋宫,他也没隐瞒,一五一十都告诉了母亲,当然,他也不是非鲁韵不可,只是颇有好感罢了。

    “这鲁家小姑我倒是有些印象,当时是觉得她很有主见,又进退有据,才选为瑾儿的备选的。”

第388章丢不起人

    “既然你先选上的,那就是她吧,我把她的名字除掉就行了。”

    邓猛也不是那种古板的人,明面上这三十名女子也没有明确划分过,所以算不上违反礼制。

    “多谢母亲。”

    能遇到合眼缘的女子,确实不容易,刘瑜也很珍惜,不枉他千里迢迢赶回来。

    只不过兄长那边,还是要说清楚的好,他不希望这件事情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可能到时候就变了味。

    东宫里,皇太子刘瑾一直忙到吃午餐,还是一边吃一边听属下汇报工作,交到刘瑜过来,便笑道。

    “去了这半天,可有中意的?”

    刘瑜顿了顿,“还真有一个,不过……”

    他这一犹豫,刘瑾便觉得有问题,他这个弟弟平日里很任性,几时如此顾忌过。

    “有什么问题就说吧,你我兄弟之间,用不着顾虑什么。”

    于是刘瑜便将情况坦言相告,刘瑾听了一笑,“这备选划分只不过这么一说,并没有指定,瑜弟不必介怀。”

    刘瑜这才松了口气,他与胞兄感情至深,从小何曾分过彼此,可自从册立太子之后,一切终究还是不同了。

    “是弟多虑了。”

    二人相视一笑,刘瑜招手叫人添了一副碗筷,就在东宫吃了午饭。

    刘瑾边处理政务,边与他聊天,询问了这几个月成都之行的情况,刘瑜说得眉飞色舞,一开口就刹不住车。

    “这次回来除了选妃的事情,我打算参加七月里科学院的入学考试。”

    闻言刘瑾眉毛扬了扬,“有没有把握?”

    “那是自然,我堂堂襄阳王,要没把握可不敢参加考试,丢不起那人。”

    刘瑜拍着胸膛保证,他准备了整整两年,这次打定了主意必须一击而中。

    “听说这次父亲要亲自做监考,你可要注意了。”

    “什么?!”

    这消息太劲爆了,也太突然了,虽然刘志以前也做到科学院的监考,但那是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为了提高科学院的关注度。

    “父亲怎么突然有这个想法,不会是听说我要参试,担心蒙院长会放水吧?”

    见他一脸沮丧的样子,刘瑾忍不住笑了,“你还真猜对了,我感觉父亲就是这个意思,瑜弟就自求多福吧,哈哈……”

    端庄严肃的皇太子,也只有跟刘瑜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这么放松。

    “哼!别小瞧了我去,我本来也没想着舞弊。”

    嘴里说着,却匆匆忙忙地告辞而去,刘瑾知道他是赶着回去温习功课去了,不禁摇头一笑。

    刘瑜看似无法无天,任性妄为,其实心里很看重亲情,实际上也从未干过什么真正不堪的事情,只不过淘气了点。

    好不容易找到能让他正经对待的事情,希望他这次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吧。

    不然一气之下又给放弃了也说不定,到时候也不知道会不会自暴自弃了。

    果然,从那天开始,刘瑜就老老实实待在府中学习,除了偶尔进宫给父母请安,一次也没有出去,看来是铁了心要考上科学院了。

    刘瑾的婚事则是按部就班,一直等到两个月的礼仪培训完成,这才参加正式的遴选。

    此事刘志没有参与,并不是他不重视儿子的婚姻,而是按照规矩儿子选妃,他这个做父亲的需要回避。

    虽然已经内定了鲁韵为襄阳王妃,但并没有宣布,也没有对她区别对待。

    按照礼制,皇太子是兄长,必须要让他挑选出正妃人选,才能轮得到身为弟弟的刘瑜。

    否则,会对刘瑜以后的名声有所影响,容易留下把柄,被人所诟病。

    身为皇太子的刘瑾,对待此事的态度,完全就是公事公办,将之作为一件政事来办理。

    他很认真地研究了每一名待选女子的资料,也事先看了她们这两个月以来的记录,心里已经有了底。

    电视剧中的选妃仪式,总喜欢搞些才艺比拼,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古代的大家闺秀,能够通过初选复选两道关口的,哪一个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何况是正妻人选,所谓选德不选貌,又不是青楼选花魁娘子,根本就不可能还来上一段歌舞之类,让人贻笑大方。

    大部分时候,通过两个月的观察,以及各种政治上的考量,人选早已内定好了,遴选仪式只不过走个过场罢了。

    像刘瑾这种情况,反而才是特别少见的。

    三十名待选女子,动作整齐划一地行礼参见皇后和太子,以及襄阳王。

    刘瑜注意到鲁韵在见到他和刘瑾之后有些吃惊,应该是分不清他们两人谁才是那天跟着自己的人。

    不过,这女子冰雪聪明,很快就从他们的神态表情上,确定了刘瑜的身份,不禁留意多看了他两眼。

    见她频频回眸,刘瑜也朝她展颜一笑,他其实心里也有些忐忑,担心鲁韵不愿意做襄阳王妃。

    刘瑾很快就选定了正妃人选,是一名容貌并不特别出挑的女子,出身于功勋世家,名为赵雅,乃是节乡侯赵淑的幼女。

    赵氏家族的高祖赵憙,为光武帝时名臣,历经明帝、章帝三朝,曾任太尉、太傅等要职,封节乡侯。

    但其子孙并不争气,赵氏家族已经逐渐没落,尤其到了赵淑这一代,不但本人没多少出息,更是连儿子都没有。

    按照东汉朝廷的规矩,无子将解除爵位。

    赵淑为此十分焦急,娶了十几位妾室,只为了能够生个儿子,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这位赵雅是他老来得女,本来各方面都很出众,但在这三十人中,却算不上是最拔尖的。

    邓猛怀疑他选上赵雅,其实跟她的家族大有关系,身份高贵,却又不担心外戚专权的问题,实在是完美之极。

    不过,这是刘瑾自己的选择,她身为母亲已经为他划定了范围,并不打算过多的干涉。

    遴选完毕,并没有立即公布答案,而是先呈给皇帝审查,刘志对这个结果也没有说二话,直接进行了批示。

    刘瑾和刘瑜几乎同时放弃了选择副妃,此次仅仅选了正妃,不愧是双胞胎兄弟,果然连想法都一致。

    第二日,朝廷下了正式的诏书,公布了两位正妃人选,其余待选遣散回家。

    这个结果显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959/ 第一时间欣赏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作者:共赏清歌所写的《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为转载作品,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介绍:
新书《大晋风骨》已发,有喜欢东晋历史的读者,可以移步试看。
本书又名《汉贼》。汉质帝本初元年,东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八岁的小皇帝被毒杀……
刘志不情不愿地登上了帝位,唉,好好地相个亲而已,竟然成了大汉天子。
只是外有大将军飞扬跋扈,内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要想破局,该如何出手?
左思右想,平生唯有一技之长,偷而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