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文阅读

作者:共赏清歌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89章派系之争

    很多待选女子的家族,都十分失望,但谁也不敢质疑皇家的决定。

    不过,这种由待选身份退回家族的女子,对以后的婚假并没有负面影响,相反,还会抬高身价。

    能够从众多大家闺秀中脱颖而出的女子,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才貌出众?

    落选并不代表她不优秀,而是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何况她们还接受了严格的宫廷礼仪训练。

    这样的女子做一个大家族的当家主母,绝对合格。

    对于刘瑾来说,大婚只是一件关系到未来朝政格局的事情,他会认真对待,但却与男女之情无关。

    而襄阳王刘瑜,则是无暇顾及,他刚刚参加完了科学院的入学考试,还没有等到入学通知。

    如今正在惴惴不安,百般煎熬的时候。

    这些天刘志并不仅仅参与了科学院的入学考试,三大学院再加上商学院,他都有参与。

    其实他的目的,与自己的儿子毫无关系,只是凑巧而已,毕竟蒙院长的人品德行,他还是很信任的。

    那人就是个科学狂人,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严谨到有些变态的程度。

    实际上,刘志还有些担心他出的题目太难,导致科学院每年入学的新生实在是太少了。

    大汉的科学基础知识太薄弱,如果太过于严格,有碍于科技的发展。

    但今年自己儿子参考,因此刘志就没有做任何指示,也是为了给刘瑜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不过考试的时候,刘志只是坐在那里,并没有开口干扰过,蒙院长对每年的招生考试都很看重,再忙也会抽时间出来亲自主持。

    刘瑜感觉自己这辈子都没如此紧张过,理论考试还好,大家都是单独完成,但蒙院长这人最重视动手能力。

    因此给考生出了道动手的实验题,这方面刘瑜是强项,要不是有自家老爹在上面看着,完全就是小菜一碟。

    既然选择了科学院这条路线,就必须要有个冷静的头脑,再像以前那么冲动肯定不行。

    刘志就是有些故意的,要给他一些压力,看看他的心理素质到底适不适合走这条路。

    还好,手虽然有点颤抖,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物理小实验。

    这孩子,比他想象的更优秀一些,刘志颇感欣慰,刘瑜不能从政,如果无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来做,以后只能浑浑噩噩过上一辈子,做一个富贵闲王。

    就像长子刘维,被封为清河郡王之后,完全就是破罐子破摔,每日酗酒发疯,幸好有他母亲耿贤妃跟着,让他不至于无人管教。

    这都四年了,他还没有从颓丧中走出来,如果长此以往,恐怕这一生都毁了。

    可惜,这种情况除了他自己以外,谁也帮不了他,除非有一天他自己想通了,才会重新振作起来。

    科学院的老师之后,刘志又参与了其他几个学院的考试,总的来说,报考学院的以寒门阶层为主,贵族们还是倾向于走正统的科举路线。

    短短二十几年,大汉的主流思想,不可能改变得这么快,能够接受科举就已经很难得了。

    在他们的认知中,四大学院出来的学子,虽然也能进仕途,但路子却窄得多,想做到高位几乎没有可能。

    但寒门学子却不同了,只要能够完成阶层的跨越,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胜利。

    至于高官厚禄,连想也不敢想,从这一点来说,四大学院几乎是为寒门中的天才量身定做的,只要能够毕业,前程基本上没有问题。

    但最近一些年来,世家势力也开始向学院渗透,一些家族中的旁支子弟,或者是屡试不第者,都把眼光瞄向了四大学院之中。

    每到招生季节,各种朝廷势力就开始向学院施压,或者收买拉拢考官。

    这两年,此种情况也是愈演愈烈,闹得乌烟瘴气的,未必几位院长都是大发雷霆,联合起来,直接告状告到了皇帝的面前。

    这一轮巡视,就是针对此种情况展开的,有皇帝坐镇,谁还敢作怪?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阻断舞弊情况,还是要从源头上着手。

    大汉官场的组成十分复杂,明面上似乎并没有派系之争,实际上世家与寒门之间格格不入,壁垒分明。

    寒门的代表是陈寔,但更多的是中低级官员,可架不住人数众多啊,所以在朝中的声势已经越来越大。

    世家仍然是朝廷的中流砥柱,站在权力巅峰俯视众生,可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构成正在被慢慢地打破。

    更多的寒门子弟开始进入中层,让世家阶层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感受到威胁的世家阶层,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寒门,这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当然也不是所有世家都会对付寒门,像李膺、陈蕃这一类人,他们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忌惮寒门,而且这几个人都比较公正无私,没什么门派阶级之见。

    而袁家的几位更是置身事外,以他们袁氏如日中天的气势,恨不得再低调一点才好,怎么会掺和到派系之争呢。

    这么一算起来,双方的差距也就没那么大了,再加上皇帝的暧昧态度,隐隐约约还是有些偏护着寒门,所以两边就斗得势均力敌了。

    两边怎么斗,刘志一般都不会管,但若是涉及到国家基本政策层面的事情,他就不能不出面了。

    为了断寒门进阶的路子,他们居然把手伸到了他最看重的四大学院中来。

    如果只是小打小闹,他也懒得管,毕竟四位院长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品方面都没有问题,绝不会与那些舞弊者同流合污。

    可架不住底下的人被收买,被威胁,当院长的也不可能全给开除了。

    何况有些世家,他们也实在得罪不起,妥协吧,心里头又不甘不愿,忍不下这口气,只能转头去给皇帝告状。

    刘志坐镇招生考试,也就是一种无声的警告,知进退的自然赶紧收敛着点,不要触了霉头。

    一轮考试完成,等成绩公布之后,果然今年的名额还是以寒门子弟为主,仅剩的部分世家子弟,也都是凭本事考进来的。

    可对刘志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要的,是彻底杜绝这个现象……

第390章塞外来客

    自古至今,考场舞弊行为都是屡禁不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显神通。

    刘志也知道,百分百制止,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至少也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大汉的科举考试为了预防舞弊,就借鉴了许多现代的做法。

    譬如统一供应笔墨纸砚,考卷糊名,进出考场搜身,考场清场,每年临时指定监考人员,并对监考老师进行监视之类。

    但由于技术原因,最困难的是考生身份的确认,此时还没有摄像技术,无法通过照片确认身份。

    不过这也难不倒人,只需要对应指纹鉴定就行了,也就是说每个考生进考场时,都必须签名并且按指纹留证。

    等到考取之后,吏部分派官职的时候,也必须用同指纹领取上任,你可以请人代考,但你总不能请他代你做官吧。

    那考上了官职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这一点不光可以减少代考行为,也能减少被人偷换或者篡改分数名次的不法行为。

    最后的手段自然是重罚,只要发现一起就处罚一起,本着从严从重的原则,杀一儆百,进行有效的震慑打击。

    因为他的重视,历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大型的科举舞弊案,刘志对这一点还是很满意的。

    但四大学院开设的初衷,是为了引起国民对科学和医学,农业科技以及商业管理这些非主流学科的重视。

    当时报名和感兴趣的人很少,每年到了招生的时候,都是门可罗雀。

    刘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但对毕业生包了分配,还让四大学院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院踏进仕途,相关行业也慢慢被人接受,例如规格比较高的医师,在大汉就已经很受人尊敬了。

    而且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手工业者也逐渐庞大起来,催生了商业管理人才的稀缺。

    四大学院逐渐变得红火,报名的考生蜂拥而至,学院的院长自己无法控制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

    因此,将学院招生考试纳入规范化的范畴,势在必行。

    考试完毕,刘志便让刚刚组建完成的教育部,开始商讨各大学院的招生制度,除了四大学院,八大官学也被纳入此范围。

    董班对此自然很重视,这是他上任以来第一个重要决策,怎么杜绝舞弊,又能保持各大学院的独立性,是个难题。

    在参考了科举制度,并且听取了多方意见之后,最终出炉了新的规章制度。

    各学院依旧采取自主出题,自主招生的方式,但必须接受教育部的监管,考试必须公开透明,进行公开考试。

    退一万步说,如果其他的监管制度都失效了,当着千人百众的面,无数双眼睛的监督下,你要怎么舞弊?

    这个办法也促生了后来各大学院招生考试的宏大场面,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襄阳王刘瑜在忐忑中迎来了自己的入学通知,他不但考取了科学院,而且还成绩名列前茅。

    刘志亲自奖赏了他一匹大宛宝马,以示鼓励,让他欣喜若狂,骑着马呼朋唤友,很是嘚瑟了一番。

    不过他的好日子也没几天了,科学院的学业十分重,对很多人来说,入学只是个噩梦的开始。

    作为父亲,刘志多少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这个向来叛逆的儿子,要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付出代价了。

    赶在八月十五之前,有两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城,他们回来的时候很低调,但刘志却派了人在城外迎接。

    濯龙园中,刘志已经准备好了宴席,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两名须发皆白的老人,昂首阔步走上前来,声音依旧洪亮,举手投足间丝毫不见老态。

    “臣皇甫规拜见陛下。”

    “臣段颎拜见陛下。”

    “哈哈哈,两位快快请起,可让朕好等啊。”

    刘志大步走下台阶,亲手将他们扶了起来,这份恩宠也是独一无二了。

    “二位一路辛苦了,这趟回京先好好的休息休息,再到军机府上任。”

    “谢陛下。”

    看着眼前两位风霜满面的老将军,刘志也是感慨万千,这二位都是国之重器,为了大汉帝国的安宁,征战一生。

    上一次召见他们,还是在他首次巡幸陪都长安之时,也是在那时候,制定了攻打西藏和极北之地的计划。

    一晃又是十多年过去了,二位都已经从壮年步入老年,由于常年在苦寒之地驻守,看起来要比京城的同龄官员老上十岁。

    “来,给朕说说边关的情况。”

    虽然他们每年都会上奏表,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亲耳听到要真实得多。

    以如今大汉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早已彻底解决了边境危机,但国土过于庞大也有坏处,单单是个民族融合问题,就不是十年八年能够轻易解决的。

    所以,小的摩擦和混乱一直都有存在,边军现在最大的任务,是屯田和治安,积极参与边疆的建设。

    对于两位老将军来说,如今的边境已经失去了挑战性,没有了金戈铁马,枯燥乏味。

    要不是为了扶持两位新上任的年轻将军,恐怕他们早就归心似箭了。

    “最近几年,朝中屡次有人上书,要求裁减士卒数量,不知二位将军怎么看?”

    这件事情刘志一直拖着,就是为了等待他们两人回洛阳,好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裁军?”

    段颎是个粗人,他于政治上并不敏感,在遇到刘志之前,因为这个性格吃了很多亏,处处碰壁。

    “其他的地方臣不清楚,极北之地的那些人茹毛饮血,都是些没开化的野人。

    地方又宽广,如果一旦裁军,只怕会生乱子,弹压不住啊。”

    他所说的,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并没有任何其他因素的考虑,但皇甫规出身世家,是名儒将,他考虑问题,就比段颎全面多了。

    “匈州回归也有二十来年,大部分的匈奴人都认同了大汉人的身份。

    但不可否认,始终还是有部分分裂者存在,他们不甘心,时刻想着恢复匈奴汗国。”

    这些情况刘志也知晓,别说二十年了,就是七八十年之后,也未必能够完全解决。

    “朝中诸位觉得如今不用打仗了,养着大批的军队很浪费,也是情有可原。

    只是一旦裁军,后果却很严重。”

第391章戍边政策

    “臣觉得,可以让部分军户在当地安家落户,世代守卫边疆。”

    大汉的军户并不少,当初刘志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吸引了不少的军户数量。

    这在当时还是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一来解决了无地无恒产的流民生活,二来也保证了军队来源。

    但如今国家的情况变了,不再大量征兵,军户实际上都转变为农场制度。

    还有部分军户借着军功脱离了军籍,成为自由民。

    国家兴盛,四海升平,想脱离军籍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此时在边境增设军户,只怕很难留住人啊。

    刘志想到了后世的边疆军团,如果仿照此模式,在边境修筑城市,为他们娶妻生子,那些戍守边关一辈子的老兵,会不会愿意留下来呢?

    当然,许多人本身就在家乡有了家室,让他们把家从富庶的地方搬迁过去,恐怕会激起怨气啊。

    刘志沉思片刻,或者,换一个说法,凡是戍边多年,或者是有功者,以及级别够了的,家属都可以随军。

    不但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还让他们一家团聚?

    刘志高兴地一拍桌子,对,就这么干。

    “啪”地一声,把旁边的内侍都吓了一跳,两位老将军却纹丝不动。

    等刘志把随军制度的想法说出来,二人面面相觑,段颎忍不住先开口了。

    “这他娘……那个敢情好了,戍边的军士最盼望的就是夫妻团聚,陛下还给解决生计,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哈哈……”

    段颎在边关待了一辈子,每日都和一帮糙汉子相处,嘴上也习惯了带几句荤的,刚才一兴奋,差点儿就忘了。

    幸好刘志并不计较,假装没听见,这种君前失仪的事情,可大可小,关键就看皇帝计不计较了。

    皇甫规也点头赞同,“还是陛下想得周到,强制成为军户,和奖励随军,两者之间真是天差地别。”

    边疆政策说起来容易,要实行的话,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政策,他们只是暂时确定个大的方针,具体如何实施,还是要到朝会上商议才行。

    今日主要还是替二位老将军接风洗尘,其余的事情,都可以延后再说。

    皇帝亲自接待,也是给他们的荣宠,毕竟戎马一生,如今还朝,也应该给他们相应的高规格待遇。

    特别是段颎,还是他的亲家,自己的女儿女婿去了边疆,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心的。

    接风宴完毕,皇甫规便告辞而去,万里迢迢归来,他也急着去见自己的家人。

    不过段颎却被留了下来,同为父亲,他自然明白刘志的心思,立刻就拿出了舞阳刘袖的家书。

    从字里行间来看,刘袖在边疆过得挺好的,也很快就适应了那边的生活,这让刘志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看来,刘袖的确是与她母亲不一样,性格中更多刘家人的倔强坚韧,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他这是被田贵妃给作怕了,一直担心女儿遗传到了那样的悲剧性格,看来一切都是他多虑了。

    “纪明,以后没事多进园来陪我说说话,这一眨眼,你我相识就是二十五年了……”

    刘志觉得,他最近老是不由自主就来个忆当年,感觉像个老年人一般,这大概就是因为心态老了吧。

    “诺,陛下,臣这次回来,就是养老的,没事肯定会四处转一转。

    过两天臣想先回一趟蜀中老家,祭拜一下先祖。”

    段颎多年未回,现在去老家祭拜父母,也是应该的,大汉以仁孝治天下,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允。

    “给你三个月的假期够不够?”

    这方面刘志大方得很,何况又没什么急事,只要段颎不打算告老还乡就行了。

    “谢陛下。”

    段颎喜出望外,三个月回一趟蜀中足够了,他还能顺便游山玩水,用不着匆忙赶路。

    “朕给你个任务,替我好好看一看蜀中风光,回来我可要考的,三个月不够的话,半年也没关系。”

    说白了,他让段颎和皇甫规回京城的目的,不是为了削权,而是真的让他们养老。

    如今的刘志,有这个自信,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造反,或者拥兵自重之类的。

    “没问题,臣绝对办到。”

    “哈哈哈……”

    君臣二人相视大笑,相隔多年未见面的生疏感,立刻就烟消云散。

    二人又聊了些闲话,便约定过两天邀集一帮老朋友聚一聚,上次董班从安南回来,就已经聚了一次。

    这次段颎回京,自然也不能例外了。

    地点嘛,还是在樊超家中,以后,随着这群老友年纪越来越大,可能这种聚会就固定下来了,也不一定要非要等有人回来的时候。

    段颎带来了极北之地的烈酒,熊掌、白狐皮等等做礼物,刘志自然又是微服出席。

    每到这种时候,他都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出现,而是个多年老友的身份。

    聚会之后,段颎就告假回蜀中去了,皇甫规也同样回乡祭祖,至于军机府的职务,反正也不是战时,用不着急。

    但边疆驻军政策的提议,刘志还是让他们在走之前,提交了上去。

    朝中要求裁军的呼声,本来就比较高,要不是刘志一直压着,军方和文臣们,恐怕早就吵起来了。

    当年刘志登基的时候,情况不妙,被一干世家给架空了,后来还是靠提拔武将们,才打破了僵局。

    随着刘志平定内乱,开拓边疆,武将集团的势力也逐步扩张,有一段时间,几乎已经可以与文臣集团分庭抗礼了。

    但到了边境清定之后,国家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武将集团就渐渐没落下去,不过文臣集团内部却出现了分裂,无法独大了。

    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之间,就有着天然的对立性,都有些瞧不起对方,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想着要进行打压。

    这些年,从表面上看起来,边境安定,似乎确实不需要那么庞大的兵力维持了,但潜在的威胁依然没有完全消除。

    所以,裁军暂时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转型。

    这个方案由皇甫规和段颎提出来,就是为了给他们之后进军机府增加资历。

    此时突然抛出军事转型方案,不用说,大臣们也知道是皇帝的意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的,关键还是在于怎么转型。

第392章千秋节

    奖励家属随军,也不算什么新鲜方案,以前就有,只不过都是将军级别的。

    别说普通大头兵了,就是都尉级别,校尉级别的,也别想。

    现在是打算让戍边超过八年的,全部奖励随军资格,光是安置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要想妥善安排好这些家属,每个驻地附近都要修建个小型村镇才行,或者是扩建最近的军镇规模。

    大汉的边境线太长,哪怕只是北境和西北两个方向,算起来也至少超过五十个驻地。

    每个驻地就算只投入三十万钱,加起来也是一千五百万钱以上了,这还不算上军属的路费和生活费用。

    而实际上的费用,到时候远远不止这些,没有上亿钱的预算,想也不想。

    大汉和以前比较起来,是已经富裕多了,可正处在高速发展期间,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太多了,账面上钱不少,国库里却没多少存钱。

    去年陛下才提出来一个烧钱的西北水利计划,大臣们就被整得头都要秃了。

    现在再来这么一出,户部的官员简直就是欲哭无泪,陛下呀,您能消停点儿吗,赚钱真的不容易啊。

    见大家明明都表示支持,一谈到细节就默不作声了,刘志也好笑,这种事情皇太子还是没经验,对付不了这帮油滑无比的老臣们。

    “随军计划可以分批进行嘛,而且必须要采取自愿行为,再说了,没成家的士兵,可以放开政策,达到年纪的放开在当地娶妻生子的限制。”

    众人得到暗示,思维一下子就散发开来,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各项费用就要小很多,确实划算。

    “陛下,臣有个想法,戍边士卒确实是辛苦了,可以从女犯和官妓中选一批人出来,愿意嫁到边境去的,便能够免罪。”

    有人开了头,个个都开动脑筋出主意,只要能省钱,一个比一个损。

    “臣觉得抛弃家中田亩去边疆的军属,可以一亩换十亩土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哈哈,诸位说是不是。”

    这就无聊了,边疆的十亩地,比得上中原的一亩地吗?谁不知道边疆地多没人种啊,纯粹就是欺骗性政策好不好。

    “陛下,西北人都是住的毡房,方便放牧,臣以为没必要大肆投入修建土木结构的房子吧。”

    ……

    这些人的建议,有的确实中肯,有的完全不可行,刘志引导了几句之后,便不再说话,任凭刘瑾怎么处理。

    反正到最后还需要他来把关,中间刘瑾怎么做都无所谓,关键还是要让他积累处理政务的经验。

    自从刘志开始半放权,并且已经坚持了半年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不管下面的臣子们心中怎么想,刘瑾都开始兢兢业业地接手国家大事。

    最开始他也有些迟疑,不敢放开手脚,更不敢大刀阔斧地动手,但皇后邓猛却鼓励他拿出自己的真本领,不要故意畏首缩脚。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后刘瑾决定听从母亲的建议,不再管那些每天都在耳边劝诫的家臣。

    他的举动吓退了一部分准备亲近他的世家,改为中立观望,甚至有人开始去接触襄阳王刘瑜。

    无奈刘瑜一门心思在科学院上课,根本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这些人的示好,全都无动于衷。

    目前的情况,陛下四个儿子,在京城的只有这两位,清河王刘维还没人敢去联络,那可是犯忌讳的事情。

    二皇子刘震出门游历几年了,至今下落不明,皇帝似乎把他忘记了一般,从未当众提起过。

    也不知道这位陛下到底怎么想的,如今也不过才虚岁四十,难道就真心打算交权啦?

    四年前陛下突然病重,当时的情况特殊,所以满朝文武都强烈要求立太子,确定继承人的身份,以防不测。

    可如今陛下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很不错了,大汉的医术发展又日新月异,这百年来大汉天子短命的魔咒,应该可以打破了。

    所以,没人认为刘志是打算交权,而是另有打算罢了。

    朝会过后,刘志就真的暂时放下了此事,完全交给刘瑾去办,自己却忙起了另一件事情。

    九月里是他的四十岁生日,因为来自后世,所以他对这种事情比较看重,这些年每个生日都会准备家宴。

    当年他给郾太后大张旗鼓的祝寿,开创了新风潮,自次之后,给家中长辈做寿就风靡开来,成为了时尚。

    这可是表现孝心的好机会啊,大汉的传统就是事亲至孝,没名气的普通文人,最容易出名的途径,就是孝顺。

    因此汉代催生了许多特别极端的孝顺方式,究其原因,许多人也是故意用一些耸人听闻的方式来博取名声。

    当然,对于以前的寒门学子来说,没家世,就只能用这种方式博出位了。

    可现在他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还可以考学院,只要够努力,出人头地的办法有很多。

    虽然奇葩的孝子变少了,但大汉仁孝的主流思想没有变,陛下讲究给长辈祝寿,从上到下就立刻学了起来。

    各种寿宴层出不穷,皇帝的生辰也成为了民间的节日,每到这一天,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今年过整寿,宗正府早就商量着要大肆庆祝一番,不过刘志本人并不愿意,四十岁,不上不下的,还算不上老年人吧。

    最后还是邓猛出面,这才说服了刘志,他倒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趁着这个机会,把大臣们都聚集起来,说一说成立内阁的事情了。

    因此,还在数月以前,朝廷便下了诏书,二品及以上官员,都需要亲自回京城。

    各地蕃王也受诏入京参加寿宴,包括被勒令闭门思过的清河王刘维和渤海王刘愧。

    这是个非常微妙的讯号,按照以前陛下的强硬性格,刘愧基本上一辈子都没希望进京面圣了。

    还有刘维,短短的四年时间过去,陛下就已经原谅他了吗?那后续是不是还会有其他的改变?

    八月里,就已经陆续有蕃王进了京城,他们在洛阳都有住处,用不着担心其他的,而大臣们却没这么快,直到九月才开始进京城。

    如此盛况,各国也派了使臣前来祝贺,包括罗马在内,刘志倒是希望能够借此知道一些二儿子刘震的消息……

第393章大汉宗室

    这一年的九月千秋节,盛况非凡,但规模还是比不上多年前皇太后的寿宴。

    毕竟只是个四十大寿,大办特办的话,刘志自己都觉得有些过份。

    因此下令不许过于奢华,虽然举国上下都欢庆三天,但在规格上却压了一等。

    寿宴之前,刘志召见了各路蕃王,大汉的诸侯王传到此时的,已经不多了。

    西汉开国时期打着共天下的名义,大肆分封诸侯王,此时的王侯不仅有行政权力,还具有军事权力,等于一个微缩的王国。

    后来经过文、景、武三代帝王不遗余力的打压,诸侯王的军权也被收了回来,已经无法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

    到了东汉,已经不再有诸侯国王,哪怕是皇帝的子嗣和兄弟,最高级别也只是郡王了。

    就这样东汉还对蕃王穷追猛打,以各种借口取消郡王建制,无子除国或者犯错贬谪的不在少数。

    而且几乎所有的蕃王,都很少有机会能回京城面见皇帝,哪怕皇帝大丧或者登基这样的大事,都必须奉诏才有资格觐见。

    这次只是四十寿诞,却把天下各路诸侯王和宗室都召集回京,也算是十分让人意外的事情了。

    不过,最近大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任何政治变动,所以,众人猜测这就只是皇帝心血来潮,想要夸耀一下文治武功了。

    这次召见诸侯王和宗室王亲,是在千秋万岁殿举行,也算是个家宴了。

    时隔多年,渤海王刘悝再次踏上了洛阳的土地,所有的蕃王里面,他恐怕是变化最大的人了。

    刘志见到他的时候,都差点儿没有认出来,这还是那个骄傲的小胖子吗?

    才三十几岁的人,却骨瘦如柴,脸上皱纹滋生,头上华发早生,俨然一副历经沧桑的老头子了。

    见到刘志连头都不敢抬,唯唯诺诺的,与从前油滑的模样判若两人。

    看来他从南洋走了一圈,是真的怕了,当年的傲气早就被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是具行尸走肉,浑浑噩噩过日子罢了。

    说实话,哪怕过去了多年,刘志都一直都无法原谅他利用郾太后的行径,要不是太后临终前的恳求,这家伙这辈子就只有老死在那不毛之地了。

    现在看到他这副模样,心里总算是解了气,他确实是答应过母亲恢复他的王位,但要打击一个人,多的是办法。

    他与刘悝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兄弟之情,再发生了叛乱之后,就更不可能有了。

    因此宴会上,刘志并没正眼瞧过他一下,让那些以为刘悝时来运转的势利眼,立刻就把他当做了笑话。

    另一位让人觉得态度暧昧的,是清河王刘维,作为陛下的庶长子,因为出手争夺皇位,被赶出了京城。

    但皇家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呢,历史上哪怕被贬为庶人的皇子,都有逆袭成功的,何况陛下对他的态度一直都比较宽容。

    刘维沉默寡言,与当年的意气飞扬相比,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刘志在心里叹息了一番。

    这孩子也不是不聪明,完全就是性格使然,只是一步错步步错,这辈子如果他能够安安分分当个蕃王,也不失为一个好归宿。

    希望他能够自己珍惜吧。

    大汉的诸侯王们,几百年来早就被磨得没了脾气,在皇帝面前都是毕恭毕敬,十分低调。

    当然,刘志召集他们前来,也不是为了真让他们来过个生日的,宴会到了尾声,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我大汉自开国以来便优待宗室,子孙绵延,开枝散叶……”

    说着还停顿了一下,悠悠然扫视了一圈,让在场诸人都是心中一紧。

    凭良心说,刘志上台以后,对宗室王侯还是不错的,除了前清河王刘蒜和渤海王刘悝之外,并没有胡乱处理过任何人。

    而且此时的王侯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各地虽然都有太守县令,但王侯依然拥有部分税收和协助处理地方政务的权力。

    再加上大汉王侯的俸禄绝对不低,又拥有国家修建的王侯府邸,可以说日子还是过得非常惬意的。

    当初刘志刚穿越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份是个小县侯,还十分窃喜,这样富贵悠闲的生活,正是当时的他梦寐以求的。

    这些年大汉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从之前的天灾人祸不断,但现在的歌舞升平。

    王侯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奢侈荒淫,他们对现在的日子十分满意,自然不希望有什么改变了。

    此次刘志突然召集他们前来,许多人立刻就敏感起来,动用朝中关系各种打听。

    只可惜这次谁也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在此之前皇帝确实没有露出任何要对付宗室的苗头,让人莫名其妙。

    因此进京之后,所有人都尽量低调,生怕被皇帝抓住了什么把柄,成了杀鸡骇猴中的那只鸡。

    所幸刘志也没让他们等多久,继续说道:“高祖子孙多了,难免有几个不肖子孙,最近两年御史院上了许多奏折……”

    说到这里,低头优雅地喝了口茶,只听得在场宗室们个个都变了脸色,果然如此,陛下这是准备削蕃了吗?

    也不知道这次是谁会倒霉,或许陛下针对的是所有宗室?

    特别是某些荒淫无度的王侯,心里多少有些底,陛下从前对他们宽容时,这些事情都没什么关系。

    可一旦陛下认真计较起来,随便哪一桩拿出来都够他们喝一壶的。

    “不过,看在同是高祖子孙的份上,朕也就一直压了下来,可惜有人不领情啊,自己也不知道收敛点,真是让朕失望啊。”

    面面相觑的宗室们,此时已经可以肯定,陛下确实是要向他们动手了。

    刘悝更是脸色灰败,他自认这些年来过得小心翼翼,难道皇帝还是不打算放过他?

    反观刘维却一脸的无所谓,父亲如果要处罚他,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动手了,何必等到现在。

    从这点上来说,刘维确实要比刘悝聪明得多,至少在跳出夺嫡大战之后,他还是看得清形势的。

    刘志冷笑,他要开刀的自然是大汉的藩王制度,区区一个宗室,他还不屑于出手对付……

第394章清查

    对于爵位继承制度,刘志之前在朝廷结构大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动过一次了。

    吸取了鞑子王朝的经验,不再世代承袭,王爵最多五代必降一级,世袭侯爵也是如此。

    普通功勋侯爵按照本身制度,有一代而终的,也有三代而终的,不一而足。

    而传承自汉武帝的推恩令,由于各种原因,本来就已经名存实亡,但偶尔也有将自身土地分给子孙的。

    当年刘志父亲的蠡吾侯就是这么来的。

    大汉绵延四百年,高祖子孙后代无数,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虽然大部分在生活质量上都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只有身份上还能拥有宗室的荣耀。

    但能够保留王侯身份的也不少,加起来有几百位,大多数都是侯位,县侯乡侯亭侯占的比例不少。

    如此庞大的爵位人群,已经成为大汉朝廷的一大负担,这些人尸位素餐,拥有着海量的帝国财富,却没有为国家创造多少效率。

    刘志是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只是之前时机不成熟,动不了。

    那时候世家当道,他腹背受敌,如果再与宗室为敌,那就真的是四面楚歌了。

    现在寒门开始崛起,世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又有武官集团的平衡,宗室已经从政治上被完全边缘化。

    因此他提前让龙麟卫搜集了一些王侯宗室的黑料,打算用以作为借口来整治他们。

    结果等资料送到他案头,刘志随便翻了翻,罕见地气得炸了肺,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

    这些资料加起来有一尺多厚,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记录的王侯们的恶劣事迹。

    什么欺男霸女,巧取豪夺,鱼肉乡里之类的都是常态,甚至许多人身上都背有命案。

    这时代连贵族阶层都享有特权,更别说是王侯阶层了,他们几乎都广蓄家奴美婢,而且也不把奴仆的命当回事。

    有性格暴虐的,弄死几个犯错的奴婢,根本就是小事情,尽管大汉律法规定了不准虐杀奴仆,但当地的官府却睁只眼闭只眼,拿点钱就了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王侯都如此,但那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脑满肠肥,认为自己只要不造反,不畜养军队,不干涉本地政务,皇帝就不会管。

    也怪不得他们这么想,东汉自光武帝以来,一直都善待宗室,除了对有异心的出狠手之外,其余的都是好吃好喝的养着。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共识,刑不上大夫,何况他们都是宗室皇亲,陛下怎么可能为了这么点小事就处罚他们呢。

    当然,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刘志左思右想,为了避免激起变乱,还是既往不咎。

    但整个宗室阶层,却是不得不整顿了,否则以后随着国家生产力和医学的提高,宗室会急剧膨胀,越来越庞大。

    最近的十几年,宗室中新生儿的出生率猛增,远远高于普通人,时间长了,大汉朝廷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身为高祖子孙,当为百姓表率,为万民造福,如今却让朕十分失望。”

    刘志目光凌厉地扫视一圈,看得人遍体生寒。

    “受了黎民百姓的供养,却不为百姓们做好事,朕决定也该给你们些压力了。”

    听了这话,在场诸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谁也不知道陛下会颁布什么样的命令。

    “以后无论是皇子还是王侯世子,能不能有资格封爵位,都要进行考核,也不一定就要立嫡立长,但一定要立贤。”

    众人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已经过去的事情,朕就不追究了,但以后要是被查出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之事,就会立刻薅夺爵位,绝不姑息!”

    总算有人回过味来,立贤不立长,这岂不是鼓动各家展开争夺大战吗?

    当然,皇子未必封王的言论,被他们自动忽略不计了,陛下就这么一说罢了,怎么可能连自己都整。

    “但各家的财产要进行清查,来历不明的予以没收,侵占的多余土地要退还。”

    这才是重头戏吧,各家各户心里都有数,有几个是身家清白的?

    “不过,朕给你们几个月时间,进行自查自纠,明年正月开始统一清查。”

    说到这里,重重拍了下面前的桌案,“啪”的一声,惊得所有人都心惊肉跳。

    只听得刘志声音凉凉的说道:“若是被朕事后查出来转移财产,对抗清查,可别怪朕不讲情面!”

    顿时满堂宗室噤若寒蝉,可心头却在滴血,陛下这才是真的把他们当韭菜了啊。

    刘志确实有这个想法,国家现在等着用钱的地方不计其数,能从他们身上取一部分回来,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宗室们不知道的是,后面皇帝还会对承袭制度进行一些修改,对王爵的封赏,会更加严格。

    而县侯的封邑会有所压缩,对继承人的资格也会进行审查,现有的爵位。

    而且之前颁布的降爵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主要还是刘志当时不想激化矛盾。

    现在也正是时候开始严格执行,这样可以清除掉部分爵位。

    后世的鞑子宗室制度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藩王无封地,不就藩,而是赐府邸于京师居住。

    这是从平南王造反之后,吸取教训改革的,这一点此历朝历代都要先进,从此以后再没有出现任何藩王造反的事情。

    但由于大汉的传统制度,现有的郡王除了襄阳王刘瑾,其余的都居住在封地,也不好突然让他们搬回来。

    想了想,渤海王刘悝不是一直日思夜想要回京城吗?那就满足他好了,还有刘维母子,也可以让他们回洛阳。

    有了这几个先例,以后就可以找各种借口,把郡王们陆续都放在京城里面。

    等到合适的时机,再直接颁布法令,以后的藩王都不再就藩,慢慢地压缩他们的封地直至取消。

    反正刘维和刘悝在洛阳都有府邸,用不着他另外花钱修建,将来刘震回来,也一样就留在京城好了。

    果然,正式的寿宴上,刘志满面笑容地宣布,怜惜渤海王体弱多病,特赐他留在京城养病。

    刘悝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根本反应不过,他一辈子上蹿下跳,就是为了能留在万丈红尘中,结果却落得贬谪万里之外。

    结果,在他完全不做如此想的时候,求而不得的好事却突然就降临了……

第395章反其道而行之

    时过境迁,当梦想中的好事突然落到自己头上,刘悝却瑟瑟发抖,满面惊惶。

    难道皇帝又改了主意,想把他幽禁起来不成?

    直到刘志又和颜悦色地转向清河王刘维,说是为了体恤他母亲,特赐其携母回京城奉养时,刘悝的脸色才稍微好转了一点。

    毕竟陛下不是特地针对他一个人的,搞不好自己只是个陪衬,再想想,又觉得自己有点草木皆兵了。

    刘志要杀他,早在多年前就动手了,不会等到现在,这些年他已经够老实本分了,恨不得把自己给藏起来。

    左思右想,皇帝实在没理由对付他,又看刘维落落大方地谢恩,这才醒悟过来,赶紧起身表示感谢。

    “当年太后把她的旧府邸赏给了你,一直都空在那里,如今你回来,就还是住在那里吧。”

    “诺。”

    既然公开说了,就不可能收回来,刘悝松了口气。

    刘志斜眼看了看他,果然是个没心没肺的白眼狼,他故意把母亲的旧府赏给刘悝,想看他有没有内疚之心。

    看来,确实是他想多了……

    至于刘维,也是回到旧日住所,刘志还派人给他先修缮了一遍,添置了些物件,显然也没有苛待的意思。

    其他宗室王爵想不通刘志这么做的目的,但他们现在个个都自顾不暇,也管不了别人的事情。

    搞定了宗室们,刘志就把精力放在了另一边,他把所有朝廷要员召集回来,自然也是有所打算的。

    九月二十一,是正式的千秋节,一大早,刘志便带人开宗庙,祭奠祖宗。

    当然,重点是感谢孝崇皇和太后的生养之恩。

    京城三品及以上官员和命妇,才有资格入宫参加寿宴,分别在千秋万岁殿和长秋宫举行。

    宫廷宴席并不是那么好参加的,说是未时开席,可其实从午时之后就要陆续进宫,年纪大的还可以但偏殿休息,年纪轻的就只能站在殿外等候。

    繁复亢长的仪式,更是十分折腾人,宴席时还要正襟危坐,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免失了礼仪。

    唯一让人觉得不错的是菜式,自从刘志当了皇帝,就对御厨房做了颠覆性的改革。

    以前的宫廷宴席,不提也罢,估计现在的官员都想不起来什么样了。

    大汉是分餐制,每人面前一个桌案,定时上菜,上一道撤一道,冷菜热菜,荤素搭配,都是有指定的规矩。

    刘志让御厨们在千秋万岁殿的后殿现场做菜,这样就有新鲜热辣的美味佳肴,不用像以前一样,都是用食盒提来的冷菜。

    再好吃,跌了香味,也没那么吸引人了。

    刘志对他设计的宴席向来很自豪,与他亲近的臣子无人不知,因此都表示出了对美食的强烈兴趣,一个个都不停的边吃边赞赏。

    何况还有刘志改造过的歌舞和百戏欣赏,衣香鬓影,歌舞蹁跹,实在是赏心悦目。

    到得酒过三巡,刘志突然停了歌舞鼓乐,终于开口了,“今日是朕的四十生辰,朕在位二十六年,自认为还算没有辜负祖宗教诲。”

    臣子都觉出了不对劲,刘志从未在朝臣面前自夸过,于是个个都停下了手中的酒杯,静心聆听。

    “如今国家也算是不去了正轨,诸位也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可朕却常怀忧虑。”

    果然啊,陛下这是又有什么大动作了吧,听这口气,是要做什么大的改革了。

    “自高祖建国,已近四百年,其间远有诸吕之祸,新莽之乱,近有梁冀乱国,每到王权更替,便会引起朝堂动荡,国家不安。”

    他说的情况,朝臣们哪一个不熟悉本朝历史,自然都明白,不然当初刘志病危,他们就不会一致要求早立太子了。

    不就是担心会出现意外,进而影响到朝廷的稳定吗?

    “朕每每扪心自问,为何几百年来,历代明君伟帝都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到底问题出在何处?”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但却无人敢开口说话,涉及到皇家的核心权威,一旦说错半句,后果真的很严重。

    所幸刘志也没打算让他们开口,涉及到皇位继承制度,谁有胆子说话。

    “朕思来想去,以为问题出在了制度上,如果不能有所改变,将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前面历代帝王的努力都会化为泡影。”

    制度有问题,大家都知道,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但皇权最不可触动的权威也正是在这里,所以明知问题所在,也从无人敢言论。

    陛下这也太狠了吧……连自己都打算整。

    一时间,大臣们面色各异,陛下自登基以来,做了多少出格的事情,他们都已经算不清了。

    可无论怎么改革,中心思想都是为了集中皇权,治理国家,哪怕其中很多制度触动了世家利益,但至少他们都还想得通,毕竟皇帝是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嘛。

    “上古三皇五帝,都是择贤者继之,年高体衰则禅让于后来者,朕私以为此乃帝国长久之计。”

    禅让制?

    大臣们这下子真是被雷得外焦里嫩,半晌回不过神来,陛下这是来真的?

    “但如何禅让,又如何保证皇位能够平稳过度,都需要合理的典章制度来保证。”

    这是铁了心啦?

    臣子们从震惊状态中慢慢清醒过来,但哪怕明白了陛下的决心,也同样无人敢说话。

    这么离谱的事情,谁知道陛下到时候会不会后悔呢,到了那时候,第一个站出来拥护的人,肯定会倒霉的吧。

    “即便有了禅让制,但天有不测之风云,谁也不敢保证没有意外出现,为了能够在各种突发状况下,皇位还能正常交接……”

    大汉四百年,各种意外可就多了,当今陛下自己不就是因为质帝被害,才由一名普通县侯上位的吗?

    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证皇权交接,就不仅仅是皇室内部的事情了,还涉及到了朝堂制度。

    刘志在位二十六年,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权,如今大汉天子的权威,几乎已经达到了顶峰,完全就是说一不二了。

    现在为何突然又要反其道而行之,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但,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头,只听得他的声音从高耸的御座上传来,振聋发聩:

    “朕决定,成立内阁!”

第396章跨越

    内阁?

    这可是个地道的新名词,中国历史上,要到明朝才会正式出现这种制度,而且与后世的西方内阁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明朝内阁是建文四年建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至七人不等。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拥有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与宣宗时期,地位更受尊崇,自此,内阁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却又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加重了宦官干政的现象,也使得朝廷党派斗争日趋激烈。

    这显然不是刘志所希望的内阁制度,他要的是类似于岛国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但又不全然相似。

    “朕打算将秘书省扩充为内阁,设一至多位辅政内阁大臣,其中一人为首席辅政大臣,负责朝政的咨询、参谋等等。”

    这个首辅大臣,听起来与丞相职责有些类似啊,只是下面多了几位类似于副相的辅政大臣罢了。

    之前就有许多臣子们猜测,陛下会慢慢恢复丞相府,现在他们觉得陛下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还是换汤不换药。

    反正自从陛下登基,也不知道弄了多少新名词出来,大家也都是见怪不惊了。

    看来刚才真是虚惊一场,众人刚把悬起的心放下来,刘志又接着说道。

    “朕打算再成立一个专门的议会。”

    议会?

    又是一个新名称,不过此时众人已经淡定多了,估计又是什么其他官职的代称吧。

    历史上议会是由欧洲封建时代的等级会议制度演变而来,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拥有可以否决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刘志所需要的议会,当然不可能有这么强大的权力,那他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他需要限制膨胀的皇权,但又不能过于压缩,如今的大汉,从封建社会过渡到半封建的速度太快的话,思想和社会发展肯定会跟不上。

    “所谓议会,其职责就是商议制定或者增补删减国家律法。”

    一部代表的就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关于修法的权力有多大,在场的都是高阶官员,人人都心知肚明。

    这个议会,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绝对的特权机构,陛下居然会把这样的权力下放?

    太不可思议了。

    “议会由各部推举的代表组成,而十部尚书与内阁大臣,默认为议会的一部分。”

    还以为是个独立机构呢,原来如此,这与之前朝会共同商议修改律法的制度,还是差不多的。

    当然,为了这一天,刘志早就做了很多过渡工作,抬高几位大学生的权力,增加尚书部门,定期召开朝廷会议等等。

    现在,朝臣们集体淡定的神情,就已经肯定了他的工作,大家觉得就只是换了个称呼罢了。

    议会有修法权,制定权,却没有决定权,皇帝依然是至高无上的,一切律法的最终否决权,都在皇帝手中。

    内阁拥有参议国事的权力,中书省负责传达,真正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这里,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唯一改变的是,十部不再受皇帝直接管理,而是需要通过内阁,由此可见,内阁大臣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

    这里面哪些人会是首届内阁的人选,大家也心知肚明,并没有什么好竞争的。

    除了有部分尚书心里不太痛快之外,大部分的臣子们都觉得这是件好事情。

    有了内阁,外廷的权威就增大了,这对所有的臣子们来说,都是有益无害。

    可对于皇帝来说,能从繁重的政务中摆脱出来,也是皆大欢喜,如果像以前一样,事无巨细,自己累得要死要活的不说。

    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很容易带上个人喜好,有失偏颇,一个人的精力和见识都是有限的,哪怕身为皇帝,也未必就超越凡人。

    刘志自认也不是个聪明绝顶之辈,若不是仗着有一千多年后的丰富资讯,可能还比不上此时的土著皇帝。

    人无完人,可制度却有办法来弥补这个缺憾,因此,刘志愿意做个表率,把制度确立起来,才能扼制可能出现的动荡。

    既然身为大汉皇帝,受万民供奉,他就有责任为这个国家谋求稳定,而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谋求福利。

    何况他明明看到了国家制度上的缺憾,也明知纠正弥补之法,却眼睁睁看着坐视不理的话,他刘志还做不出来。

    组建内阁和成立议会的提议,得到了在场大臣的全员支持,毕竟皇帝特意挑在千秋节开口,就已经表现了他的决心。

    此事怎么看都于外廷有利,他们也没理由去反对,加上所有的一品大员都能得利,其余二三品即便心里有些小算盘,也不好在此时表示了。

    但对于陛下提出的禅让制度,却集体坚决反对,见臣子们群情激昂,刘志也没强行坚持。

    此时的朝廷官员,都是接受儒家思想熏陶成长起来的,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者,普遍都认为禅让制度的漏洞太多,不适合作为皇位继承制度。

    何况陛下心思不明,到底是不是对臣子们的一种试探,谁也说不准。

    若是冒冒然表示赞同,却因此被陛下给记恨上了,那可就蠢到家了。

    因此一个个反对起来都言词激烈,生怕陛下不知道他的立场,最尴尬的莫过于皇太子刘瑾了。

    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提出禅让,让刘瑾不由得心中十分忐忑,完全闹不清他的真实意图。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的东宫谋士耳提面命,让他尽量韬光养晦,凡事不要出头,免得引起陛下的猜忌。

    但母亲却鼓励他凭本心而为,不要刻意藏拙,也不要自作聪明,但刘瑾却有些难以确定,是不是该遵从母亲的教诲行事。

    所以他行事的方式就多少有些矛盾之处,左右摇摆不定。

    他熟读史书,见过太多皇太子的凄惨下场,可他根据自己的感觉,又认为父亲与众不同,他的胸襟气度,绝不是历代君王可以比拟的……

第397章家宴

    汉代的选秀制度非常完善,从诏书下发到初选完成,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这毕竟不是给皇帝选妃,首批名单三十人,皇太子刘瑾的备选家人子二十名,襄阳王刘瑜备选十名。

    这些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无论是身世还是容貌、性格、才华以及家风,都是上上之选。

    初选选上的女子,会统一送进宫廷进行短期的礼仪培训,实际上是方便暗中观察他们的品行和性格。

    这些程序都由皇后邓猛负责,对于自己的儿媳妇人选,她自然是很上心。

    而远在成都的刘瑜,自从得到消息以后,便催着长姊刘华赶紧跟他一起回京城。

    他是个比较有主见的人,按现在的话说,是个性少年,他又不当皇帝,选妻子用不着考虑那么多的政治因素。

    关键是找一个合心意的人,做一对神仙眷侣,要是一辈子对着个不喜欢的女人,那得有多难受。

    如今是六月间,天气晴朗,赶起路来比较容易,何况,大汉修筑了许多四通八达的官道,沿途都有驿站,十分便捷。

    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刘志就已经筹划修筑官道,本身东汉的交通就比较发达,整个帝国修有九条主要交通大道。

    从中原到江南,除了水路之外,有三纵三横六条主要通道,剩下的三条主路,一条通往东北,一条通往西域,剩下的一条便是西南官道。

    西南官道连通了蜀州、云州、贵州,直接通往海外,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在西汉时期这条官道便已经存在了,但东汉时由于灾祸频发,这条路年久失修,慢慢就被堵塞了起来。

    当年刘志为了打通这条道路,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当然其结果非常值得。

    不仅仅是方便发展西南的政治和经济,最关键是开拓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注入了一条具有活力的路线。

    虽然已经发明了水泥,但道路仍然是以砖石铺地为主,只是用水泥勾了缝,使得道路更加坚固,也便于维修。

    驿站除了接待沿途的官员和使者客商之外,也负责该路段的维修。

    每年到了冬秋冬农闲季节,官府就会组织服劳役的百姓,进行道路或者水利方面的维护建设工作。

    这次回京城,刘华打算多住一段时间,所以将儿子来安和襁褓中的女儿一起带了回来。

    等他们一路晓行夜宿赶到洛阳城的时候,已经进了七月,来家和邓家都有人到城门口迎接,不过作为长公主,刘华肯定要先进宫去给父亲母亲请安。

    邓猛早早的在长秋宫准备好了宴席,都是女儿和小儿子爱吃的菜色。

    已经出嫁的两位公主,以及皇室中上一代的几位宗亲,都有出席。

    刘志不用说,他的宝贝女儿掌上明珠回来了,怎么可能不亲自去参加,就连如今日理万机的皇太子刘瑾,也早早就位。

    两年不见,刘华在气质上有了明显的改变,成熟了许多,不再是印象中那个娇俏的少女。

    但眼神中却多了丝坚韧,举手投足间也多了一些从容不迫,如果再看到自己的父母之后,这一切的表象都破功了。

    “母亲……”

    刘华激动的一把抱住了母亲,眼眶顿时就湿润了,无论多坚强的人,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

    身后的刘瑜牵着来安的手,笑盈盈的走到他们面前来请安。

    来安今年已经五岁,正是一个孩子最天真浪漫的年龄,长相上随了他父亲,玉雪可爱。

    小家伙像模像样的给自己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行礼,刘志招手让他到自己的面前来,他也落落大方,丝毫都没有扭捏之态。

    邓猛迫不及待地从傅母手中接过了小婴儿,才几个月大的孩子,睡得很香甜,这可是她母亲拼了命生下来的,自然金贵。

    “母亲给她起个名字吧。”

    孩子的名字让长辈中有威望德行的人来起,是汉时的惯例,既是一种尊重,也是给孩子赐福。

    “我才读了几句书,还是陛下来取吧。”

    邓猛笑着将手中的孩子递给了刘志,抱孙不抱子,这是封建时代的规矩。

    不过刘志也从未遵守过,当年他自己的儿女,哪个他都亲自抱过,当然,抱得最多的还是刘华,毕竟是长女嘛,总是要特别一点。

    这孩子长得随母亲,与刘华小时候很像,刘志想了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名瑶吧。”

    此乃中的句子,瑶的意思是美玉,本来是好名字,可惜……

    邓猛轻咳了一声,“是不是与瑾儿瑜儿的名字有些重了。”

    刘志这才醒悟,他一向不太注重这些,一时没想到也是有的。

    “要不就叫来宁,与他兄长一起,合成安宁之意。”

    “多谢父亲赐名。”

    刘华知道父亲不擅长取名字,立刻答应下来,免得他伤脑筋。

    当日的宴会就以来宁为中心,毕竟这是她出生后第一次进宫廷,刘志二人都赏赐了不菲的见面礼。

    宴会散后,刘华被留在了长秋宫,父女二人说说话。

    刘华将这两年的经历都说给父亲听,不可避免地提到了那次大雪灾。

    西南地理位置偏僻,少数名族众多,和中原比较起来,确实是落后很多,虽然如今国家大力扶持,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赶上来的。

    幸好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成都,非常的繁荣,并不逊于江南的一些大都市。

    以它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今最难搞定的民族融合问题,因为解决了信仰差异,现在也越来越好。

    这一切,都有来艳的功劳在里面,他在西南浸淫多年,成绩斐然,只是年纪轻,资历又浅,不然这次王道被贬,他就可以顺势上位了。

    新的蜀州刺史是从朝廷调过去的,来艳受了通报表扬,但并没有升官,毕竟他在犍为郡太守的位置上,才干了两年而已。

    二人讨论了一会儿公事,便转到了私事上头。

    “华儿,你的身体受了损伤,来艳有没有说什么?”

    刘华淡然一笑,“他说没关系,让我安心养好身子,如今已然儿女双全,以后有没有孩子,全靠缘分吧。”

第398章三方制衡

    能留住一条命,他就已经很意外了,实际上很多时候他都觉得,活着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

    如果父亲当初选择直接处死了他,也免得一辈子都活在无望的痛苦之中。

    “我……”

    刘维张了张嘴,却又苦笑着停了下来,他还能有什么打算?除了借酒浇愁,他又能做什么呢?

    “维儿,人生在世可做的事情太多了,难道除了这一个目标,对于你而言就再无其他了吗?”

    刘志的语气顿了顿,又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想好了就进宫来见我。”

    “是,父亲。”

    转着手里的酒杯,刘维第一次失去了陶醉的感觉,其实也不是他真的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而是潜意识里认为,父亲不会再给他任何机会了。

    成王败寇是不变的基本规则,他既然已经输了,便已经有了思想准备,要么身死道消,要么被幽禁一辈子。

    但现在,父亲却给了他另一条路,就仿佛于绝境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让刘维的心又开始活动起来。

    话说到这份上,如果刘维还是不能振作起来,作为父亲,刘志也无能为力了。

    今年的家宴虽然多了长子和长女,却少了二女儿和二儿子,这让刘志也颇有感慨,孩子们都大了,总有自己的生活要过。

    该放手时须放手,偌大的国家他都舍得放下,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当晚刘志便宿在了长秋宫,拿出一张舰艇设计图,与邓猛一起商量。

    这是大汉船舶司最气派的一款远洋轮船图纸,刘志左看右看,还是觉得不满意。

    虽然他也知道,现有的造船技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后世豪华游轮的感觉,但最起码可以利用如今的技术改造一下吧。

    尤其是在舒适度上,毕竟远航出去一趟就是好几年,到时候太艰苦了他也受不了。

    享受了几十年的养尊处优,又经历过一场大病,哪怕他最近几年一直都在加强体能训练,但在体质上还是无法和年轻人相比。

    反而邓猛对此不太计较,只要有机会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于愿足矣。

    三天的千秋节,很快就过去了,但由此带来的震荡,却依然在持续扩散。

    整顿宗室,修改王爵继承制度,对外廷官员来说,并无影响,这些年普通宗室的权地位越来越低,在政治上甚至还不如一些世家大族。

    再加上宗室中的纨绔子弟太多,名声在外,既然皇帝都要打压,也没人非要出这个头。

    但陛下也不是不念着同宗之情,这不是给了他们三个月时间自纠自查吗,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真正让臣子们在意的,反而是内阁组建和议会的成立,这可是关系到整个朝堂格局的大事件。

    内阁首辅的人选不言而喻,肯定是非袁盱莫属了,他是最早跟随陛下的人之一,无论家世和才能都无可厚非。

    实际上,这些年来由于陛下逐渐放权,袁盱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丞相,现在不过是给他正名而已。

    他们关心的,是关于副相的人选,陛下当时只说一到七人,那么具体数量和人员,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众人猜测,李膺、陈蕃、王朗三人绝对是跑不掉,但剩下的人选,就有待商榷了。

    有资格入内阁的大臣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朝廷的派系划分虽然没以前那么分明,却也还是存在的。

    谁不想把本派系的人塞进去,这样以后几十年都会有利,好处不言而喻,这个道理是个人都明白。

    一时间朝堂上波诡云谲,暗流涌动,私下里的较量越来越激烈。

    对于这种现象,刘志并未干涉,适当的争斗有利于皇帝对朝廷的掌控,只要不是剧烈的党派之争,就可以选择视而不见。

    内庭与外庭的斗争就像走钢丝一样,需要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无论偏向了哪一方,都会出现权力的失衡。

    当了二十几年的皇帝,刘志对于朝堂的平衡调控能力,早已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借着这个机会他也想给太子刘瑾上一堂课,这几年朝堂中实在是太平了许久,也该让他看到残酷的一面了。

    朝堂上如何掀了天,刘志都泰然自若,包括几位一品大员也是一样,能到他们这个级别都已经宠辱不惊了。

    对他们来说成立议会的意义更加深重,不到他们这个级别还体会不到议会对于整个国家层面的意义,有多么的巨大。

    千秋节之后,数位朝廷大佬齐聚中德殿,共同商讨议会问题。

    他们中有人赞成,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将立法的权力下放,会造成皇权的削弱,影响到律法的神圣权威。

    而赞成的人则认为,议会能够保证修法的公正公平,以免有失偏颇,也可以集合各方面的意见,使得律法更有包容性。

    再说了,议会只是提出律法修改意见,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怎么说,也不至于削弱皇帝的权威。

    李膺、陈蕃一直属于激进派,他也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王朗和胡广都是反对派,而袁盱却从头到底没有参与争论。

    胡广本就是个典型的守旧派,如今已经七八十多岁了,但因为他的资历足,再加上翰林院本就是个闲职,因此并没有卸任。

    看来,确实是时候让他退下来了,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中,过于僵化了,翰林院也该注入新的气息了。

    刘志静静地听了会儿,也不表态,侧首朝着一直没说话的袁盱问道。

    “袁公怎么看?”

    袁盱微微一笑,“臣也赞成议会成立,但希望陛下能考虑清楚,怎么样规范其运作流程,使其不至于权力膨胀。”

    刘志颔首,果然有首辅之风范,又看着荀爽问道:“荀卿呢?有何看法?”

    身为太子太傅,他的态度对于刘志来说很重要,因为他可以直接影响到刘瑾对政务的判断。

    “臣也赞成,但认为应该加大御史院的监督力度,在权力上进行多方制衡。”

    他的话让刘志精神一振,这不就是后世二元君主制的精髓么,皇帝、议会和大法院,形成三方制衡,互相监督。

    御史院就相当于后世的大法院和检察院的综合体,而皇帝的权威则提现在一票否决权上……

第399章退休制度

    荀爽入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二十年都不到,然而升职的速度却羡煞旁人。

    他是所有高层官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思想最开明的一位,更代表着未来朝廷的新生力量。

    “诸位的建议都有道理,议会肯定是要成立的,此事不容置疑。

    至于怎么定章程,就要靠各位齐心合力了。”

    皇帝的一句话,直接定了基调,即便有人不同意,也只能保留意见了。

    胡广满脸的不高兴,他思想比较古板,这些年陛下对他礼遇有加,又位高权重,让他已经渐渐忘了当初那个铁腕手段的年轻帝王了。

    他的表现刘志都尽收眼底,这种老古董,还是赶快请出朝堂,去养老的好。

    连他这个做皇帝的都打算搞个退休制度呢,没理由要一直留着一群老糊涂。

    人的年纪大了以后,并不见得就一定会经验丰富,或者更加睿智。更多的人是智力退化,精神不济,说不定还有了老年痴呆症。

    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带领一个国家前进呢?

    等到会议结束,刘志便点名留下了几人。

    “袁公、陈公、李公,杨公,还有荀卿,陈卿和董卿,暂且留下,朕另有事情商议。”

    连荀爽都留下了,胡广这个翰林院大学士却没份,这让他更加不满,沉着脸退了出去。

    “诸卿,朕看朝中有些老臣,为国操劳一生,如今年事已高,还在辛苦奔波。

    朕实在不忍心,想建立个荣勋制度,让他们也可安享天年,不知各位有什么好主意?”

    他一开口,众人立刻就明白了,这不就说的胡广吗?

    胡广已经八十多岁,明明走路都要拄着拐棍了,却偏偏贪恋权势,就是舍不得主动请辞。

    眼看着陛下又要成立内阁,以他目前所处的职务,如果不退的话,肯定是有一席之地的。

    但很显然,陛下不想让他继续待在朝廷中了,想用制度来把他踢出去。

    在大汉朝,对那些位高的老臣,是比较优待的,如果老臣子没有犯大错,一般都是自己主动告老还乡。

    如果皇帝实在是对他有意见了,也会采取很婉转的方式,暗示他自己递上辞呈,并且为了补偿,还会特别加一些荣誉封号之类的,以示皇帝的仁慈。

    但现在刘志明显不想走这条路,以胡广的厚脸皮,眼看着就能进内阁,别说暗示了,你就是明示也不见得管用。

    所以,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才能把这件事情彻底解决,而且朝中他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孤例,占着位置不做事又不愿意走的,从古到今都有。

    当然那些年纪大了仍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老臣,又另当别论了。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都不好意思开口,这事要是传出去肯定会得罪胡广。

    大家同朝为臣几十年,私底下不管关系如何,至少面子上都是老熟人了,以后见了面,脸面上肯定有些抹不开。

    这种时候还是董班给力,当初他与胡广就政见不同,后来他又一直外放,去年才回京城,与胡广之间毫无交集,更谈不上什么感情了。

    别人不好意思开口,他却无所谓,于是拱手道:“这是陛下体恤臣子的大好事情,自然要把他办好了。

    臣倒是有个提议,以后凡是年满六十的臣子们,每月都要进行身体检查,实在是抱病履职的,朝廷都应当尽到照顾的责任。”

    刘志一听差点儿笑出了声,这话说得多损呐,关键字面上还特别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来。

    既然是检查身体,那肯定是由太医院进行了,所以主动权都握到了皇帝手中。

    有没有病你自己说了不算,得太医们说了算,潜台词也就等于由皇帝说了算。

    这样那些实在是强行占着位置的老臣,就不得不退下去,而能够胜任的,也可以心安理得的留下来,不用担心被人弹劾了。

    可董班刚刚说完,便有一人摇头反对,“陛下,此举不妥,如此实行有些过于儿戏了,万一有人贿赂太医,或者任意操纵的话,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说话的人是李膺,他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毕竟就算现在的皇帝英明,不会胡乱插手控制,但以后的皇帝呢?

    如果形成了风气,会不会成为皇帝手中的一个特权,越过吏部和御史院,任意罢免朝廷大臣们。

    陈蕃也开口道:“臣以为制度可以有,但不能如此草率,必须要慎之再慎,否则会扰乱朝纲。”

    有两名重臣开口反对,董班的建议肯定是行不通了,但刘志的心意又很坚决,只能另辟蹊径。

    “不如这样吧,凡年满七十岁的老臣,一律荣退,朝廷按功绩给予礼遇。

    若实在是本部离不开的人,可以由陛下特批留下来,如此才能保证公平。”

    说话的人是袁盱,作为内定的内阁首辅大臣,自然有着其过人之处。

    这个办法倒是很像后世的退休制度了,而特批就相当于返聘制度。

    看来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也,他们所缺少的不过是经验罢了,并不是头脑。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成,此时的臣子们能活到七十岁的真是凤毛麟角,一般人根本不用担心退休的问题。

    而且皇帝的权力从选择踢掉哪些人,变成了留住哪些人,看似差不多,其中的区别可就大了。

    “七十岁?这也太不人道了,朕觉得定在六十岁更好。”

    朝中有些老臣,都是从当年顺帝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被限制在封建伦理学中,与刘志却倡导的新式思想格格不入。

    现在他想放权给太子,却又担心儿子驾驭不了这帮尾大不掉的老臣,等他一走,国家的发展受到他们的影响,某些方面说不定还会出现开倒车的现象。

    不如趁此机会,把这些人都清除出去,而自己一手提拔的几个人,反正都可以特批嘛,怕什么。

    六十岁?

    闹了半天,众人这才明白过来,皇帝针对的可不仅仅是胡广一个人,而是要大肆清洗朝堂势力了。

    气氛顿时就变得凝重起来,陛下为何要突然清理朝廷,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人深究啊。

第400章对抗与分化

    陛下这是要干什么?

    一众朝廷大佬们,都在低头寻思,清洗朝廷势力,这可不是件小事情。

    何况他针对的还都是些老臣,他们资历深,势力广,在朝中根深叶茂,门生子弟遍布朝野。

    要想动他们,可并不容易。

    “陛下,朝中六十岁的老臣并不少,如果一刀切的话,恐怕会有麻烦。”

    董班自己虽然才五十几岁,但算来算去也差不了几年了,而且陛下已经言明是要当成制度定下来,那么就关系到所有的臣子。

    “朕自然知道,但此举并不是为了清理朝堂,而是为了以后的千秋万代。

    而且朕针对的并不是哪一位臣子,只是那些年事已高又身体不佳的老臣,需要给其他人让路。”

    都是自己宠信的重臣,刘志也懒得绕圈子了,直言不讳。

    这也让众人悬起来的心,放下了不少,只是本朝的宗旨一向是体恤年高德重的老臣。

    现在突然间制定如此制度,会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于严苛了些,不近人情。

    “既然是制度,那么相应的荣勋是否也会用制度规定下来?”

    陈蕃最重礼法,立刻问道。

    “那是自然的,臣子们为国尽忠,年老体衰之后荣退,也是朝廷的一种体恤嘛。

    该怎么封赏的,一点都不会少,还会加倍赏赐财物,其家族子弟也会有所照顾。”

    说来说去,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如果实在要退下去的话,财物和功勋都是身外物,算不得什么。

    如果能因此拉扯一把家族子弟,还算是勉强想得通,多少填补了一些心中不甘。

    “既如此,也算是皇恩浩荡了,臣认为可行。”

    至此陈蕃成为了第一个表态赞成的大臣,李膺也紧随其后表示了赞同。

    这里面唯一年过六十的臣子就是陈寔,所以为了避嫌,一直都没有参与议论。

    此时也大方地站出来,表示赞成退休制度,他的表态,让其他的人都肃然起敬。

    紧接着,其他臣子在提了些与之相关的问题之后,也都陆续同意了。

    到了这时候,众人才明白过来,前几日陛下突然提什么禅让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今日打底。

    就是为了让天下人看到,他这个做皇帝的,都不会贪恋权势,打算年老体弱就让位了,你们这些做臣子的,好意思赖着不走吗。

    就说了,陛下的行为,哪有空穴来风的,必然是有所指。

    刘志如今的行事作风,都是只制订大方向和纲领,细节什么的不会管,直接丢给臣子们去费心,不再像当年那般事必躬亲了。

    外面的臣子们还在为内阁名额明争暗斗,却完全想不到,他们又被陛下摆了一道。

    等到退休制度一出,顿时就如一颗巨石投入了湖中,惊起万丈狂澜。

    一时间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上书抗议的奏章像雪片一般飞来,刘志早已料到这般情况,直接让中书省扣住,连看都懒得看一眼。

    此中反对得最厉害的,自然是那些老牌的世家贵族了,这些年来,他们家族的新生力量有些跟不上,全靠老一辈的撑着。

    若是老臣们退下来,他们的家族实力立刻就要降低几个等次,这对整个家族的打击都是致命的。

    胡广原本还以为自己可以捞个内阁大臣来做做,现在却连翰林院大学士的位子都保不住了。

    顿时十分后悔,不该在议会的事情上持反对态度,引起了陛下的不满,摆明了现在就是要拿他来立威嘛。

    这家伙惯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自以为是,他也不想想,为了他一个人,陛下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

    此时他再不敢自己上书反对,只得背地里撺掇其他人去闹腾,希望陛下能够收回成命。

    明知他的这些小动作,刘志也懒得搭理,胡广已经八十多岁了,没必要跟他计较,直接立法踢出去就行了。

    这道命令也意外加剧了朝堂分化,在刘志登基以后,因为科举考试升上来的寒门子弟,以及一些没落贵族和中等世家的官员。

    他们对此不但不会反对,反而十分赞成,这些人都没什么家族背景,混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要想继续走下去,那可就难了。

    现在上面一下子腾出这么多位置,他们这些中层官员的升迁机会,不就来了吗。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一个个铆足了劲,瞄准了想冲刺你职务各显神通。

    哪怕以后自己老了也会面临退休的命运,但眼下更要紧不是吗,到时候能不能活到六十岁都还另说呢。

    因为退休制度,两方开始了斗法,你上书要求撤销,我就上书极力赞成,看看谁上的书更多。

    一时间朝堂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双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争斗很快进入了白热化。

    这可是大汉朝廷多年没有出现的热闹景象了,就在他们争吵不休的时候,议会的组建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有眼光敏锐的官员,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以议会的特殊作用,能够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将来绝对前程无忧。

    这里面的名额,除了朝廷一二品官员,那些所谓的各部代表,就大有文章可做。

    不过很快刘志就针对此事下了指示,让四大学院的院长直接进了议会。

    并规定,各行各业的主管官员,要想成为议会代表,必须是平时负责具体实事的人,而且还要专业知识过硬。

    除此之外,议会还需要加入一些地方官员代表,而且是各州都分派了固定名额,他们最了解地方上的情况,对于地方律法的补充具有发言权。

    这件事情大大地分散了朝廷官员们的注意力,陛下同时抛出了三四件大事情,也就是为了让他们顾此失彼,难以集中精力。

    至于内阁的组建,他心中早有定论,但必须要等退休制度实施以后,才能公布人选。

    这首届内阁,本身就是为了未来平稳过度到刘瑾的政权而准备的,自然也要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

    整个十月和十一月,朝廷都为了这几件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在几位朝廷大佬的暗中活动下,老派世家中也开始了分化。

    毕竟也不是所有老牌世家都后继无人,他们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寒门,所以只要子孙争气,机会要比寒门多得多。

第401章好消息

    如果家族中并没有六十岁以上高官的,他们何必跟皇帝对抗呢。

    因此这部分人很快就被拉拢分化,使得反对的声音日益衰弱,估计再拖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地销声匿迹了。

    到了腊月里,眼看着年关将近,宗室的自查期限也快到了,之前的两个月时间里,并没有什么动静。

    刘志也没让人催,整个朝廷都忙着争论退休的事情,没人理会他们。

    这让部分人的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会不会陛下只是做做样子的?

    不过,皇帝既然已经开了口,也不能丝毫不给面子,许多人都是象征性地打包了一点额外财产,然后就等着看情况再说。

    眼看着腊月过了一半,实在是没日子可推了,才陆陆续续有人开始向朝廷上报清单。

    基本上都是些乡侯、县侯什么的,他们与陛下的亲缘关系比较远了,知道自己没什么靠山,因此不敢硬抗。

    而藩王们大多数都按兵不动,当然,清河王一直都受到皇帝监禁,自己也无心政务,所以不存在退赔的事情。

    渤海王刘悝更光棍,干脆把清查的事情丢给宗正府去代查,自己留在京城中闭门不出。

    剩下的王爵并不多了,如平原王、陈王等等,都没动静。

    到了腊月二十几,实在拖不过去了,才开始上交清单,刘志也一样什么话都没说,任凭他们的所为。

    这两天刘志终于确定了退休制度,凡臣子无论官职大小,到了六十岁,都必须退休。

    朝廷会继续发放俸禄,直至身故,甚至死后还可以领取一批丧葬费用。

    功劳卓著的官员,还会得到陛下的酌情封赏,给一些功勋职务,这也是朝廷的惯例了。

    退休后,如果身体硬朗,而职位上实在离不开的官员,凡五品以上,经过陛下的批准,可以继续留任。

    五品以下,如果需要留任,由其上级逐级推荐,然后由吏部审核,最后由内阁进行批准。

    之所以执行得如此严格,就是为了免得官官相护,造成退休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退休时,其直系子弟中有通过科举考试,或者四大学院毕业考试的,可以优先在吏部分配职务。

    实际上,刘志还是借鉴了现代的公务员退休体制,然后结合本朝的规矩,综合得出这个新的制度。

    之所以赶在年前搞定,就是为了将这些个老臣子请出去,顺便在过年的时候给他们搞个欢送大会,然后才好在明年正月间,把内阁人选确定下来。

    此令一下,胡广也知道大势已去,心中焦急,居然还真的病倒了,这下子连欢送会都参加不了啦。

    刘志打发太子刘瑾去探望了一下,赐了个乡侯的名头,但并没有封邑,只是个荣誉罢了。

    其余五品以上的官员,到年龄的统统都报了上来,刘志将几个得力的臣子勾出来,其余的全部都批准了。

    当然,水利部的尚书陈寔,也在留任之列,他出身贫寒,多年来又爬山涉水,四处奔波,反而身子骨硬朗得很,比许多五十来岁的臣子们都健康。

    在腊月的最后几天,名单被公布了下去,自然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可惜留任名额都是皇帝亲自确定的,就算是有意见,也不敢表示出来。

    只能在侯补的直系子弟身上想办法了,要知道这些年来,随着朝廷机构的完善,每次科举录取的人越来越多,可却并没有这么多职务空缺。

    或者对吏部安排的职务并不满意,宁愿继续等着,也不愿意去上任。

    因此很多人虽然考中了进士,却一等三四年,甚至五六年的也有,都还在闲置中,关键后面有没有合适的职务,还不好说。

    这个优先权,其实很重要,多少填补了他们心中的怨气。

    当然,家里头子弟实在是不争气,完全不学无术的那种,也就怪不着谁了。

    正月初一,照例举办了庆祝仪式,在京城的各国使者,也有资格出席。

    罗马使者意外地带来了个好消息,当初帮助他们研究天花的医师使团,已经正式宣告成功,搞定了天花疫苗。

    刘志也龙心大悦,能够研究出疫苗,不但能够获得罗马的感激,改变丝绸之路上的军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也标志着大汉从今往后都不会受到天花的侵袭了,这绝对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情。

    这次医师使团立了大功,又背井离乡多年,等他们回国之后,肯定会受到隆重的嘉奖。

    紧接着,使者又带给他另一个好消息,一年前有人在罗马见过刘震,当时他与一名罗马行政院贵族在一起。

    看来刘志的猜测没有错,次子确实是去了罗马,而且还跟当地的某些权贵有了结交,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卷入罗马的政变之中。

    罢了,不管如何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已经成年了,有什么后果想必自己心里也有数,用不着他来担心。

    元日的宴会每年都是如此,乏善可陈,对刘志来说,更是忙碌又枯燥。

    而退休官员们的赐宴,就设在第二天,人数并不多,也就一二十人,这还是最近几年医疗水平突飞猛涨后的结果。

    大汉的评论寿命虽然只增长了几岁,关键是因为农村和偏僻地方的医疗条件太差。

    那些京城的贵族们,寿命已经明显延长了不少,高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所以他遇到的难题,以前四百年的大汉皇帝们,从来都没有遇到过。

    当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国民的寿命不断延长,以后高龄老人将不再稀罕。

    趁着情况还不怎么严重,早点把制度给确定下来,免得让刘瑾以后为难。

    这次宴会,刘志也把该给的封赏也都给了,至于那边退休俸禄,贵族们没人放在心上。

    但刘志却很清楚,他们嫌少看不上,但数目庞大的基层官员们,却稀罕得很,完全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大汉的官员俸禄并不低,刘志曾经几次提高标准,为的就是以钱养廉。

    这样他在严厉打击贪污受贿的时候,才能师出有名,也能充分照顾到底层官吏的利益。

    至于内阁人选,自然要等到正月十六开朝第一天才会公布了。

第402章首届内阁

    直到开朝之前,皇帝都没什么特殊的举动,甚至还按照往年的惯例,对宗室进行了赏赐。

    这让那些阳奉阴违意思了一下的宗室王侯们,又放心了一些。

    看来陛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做做样子罢了,不管怎么说,都还是顾念同宗之情的。

    刘志每日都在后宫中,也没去理政事,又趁闲问起张让,遣送出宫去祈福的那几位妃子,如今安排得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老奴按照陛下的吩咐,都已经在年前偷偷地打发回家乡了。

    每人都准备了一些财物,之前她们自己的首饰钱财什么的,也都给她们带出去了。”

    安排好了就行,也算是了啦一桩心事,刘志点点头,“她们走之前可有说什么?”

    “诸位夫人都十分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愿意一辈子都在家中为陛下祈福。”

    刘志摇头一笑,“那倒不必了,你让人传话给她们的家族,就说朕已经放了她们,以后嫁娶自由,不必有什么忌讳。”

    这些女人的家族,大部分都是中等世家,其中一位还是当年被俘虏的安南王之女,身份都有些尴尬。

    本来大汉历来的规矩,只要送还回去的姬妾,都是嫁娶两便,但刘志如今的权威,已经远远高于历代的皇帝。

    再加上他在某些方面的铁腕手段,所以让他们不敢轻易地安排她们的未来,生怕以后刘志改了心意,会来个秋后算账。

    有了他的亲口许诺,他们也就没了顾忌,这些女人的未来也才有了保障。

    “是,这都是陛下仁慈。”

    张让微笑着领命。

    趁着这几天闲暇,刘志又把舰艇图纸拿出来仔细分析,现在虽然已经有了钢铁与木质结合的楼船。

    但主要是用在船头,蒸汽机动力也开始使用了,但由于造价高,所配备的数量并不多。

    船身的分区功能,已经与现代很接近,指南针、望远镜等等基本工具也都配备好了。

    这样的船,已经能够支撑远洋任务,而且,还有邓演多年来的航海经验,以及他们用无数的鲜血和时间趟出来的航线。

    但刘志想要的,是一艘超级舰艇,同时具有足够的货运装载力,和相应的军事力量,能够经得起普通的风浪,而且可以长时间在海上航行。

    这一点,现在的船还做不到,仅仅是蒸汽机的燃料就无法支持长时间的航海。

    即使配上刚刚研发出来的发电机,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只能采取双动力了,古老的风帆设备还是必不可少。

    在燃料耗尽又无法补充的情况下,以及风向顺利,天气和航线情况良好的时候,都可以用风帆来航行。

    为此刘志还召集了一些专业人员询问,最后的设计图他派人送往了南洋。

    那里有全国最大的造船厂,他们经验丰富,而且为了节省时间,他要求是对现有的楼船进行改造。

    忙完这件事情很快就到了正月十六,开朝第一天,文武百官们都到得无比齐整。

    吏部将所有五品以下的退休官员名单呈送了上来,人数并不多,其中一部分还被推荐留任,看来这个年假期间,朝廷各部门也没闲着啊。

    刘志略微过了下目,便批准了,他如今已不太干涉这种小事情,紧接着就是补上空缺的名额。

    五品以上退休二十人,留任的只有七人,也就说,空缺出来十三位中高层职务,其中甚至有像翰林院大学士这样的一品。

    一下子空出来这么多,对年青的官员们来说,都是个机会,当然,按照大汉朝的传统,高层官员离任的时候,都会上书推荐继任人选。

    当年胡广就是梁不疑鼎力推荐的,所以还在年前,刘志就已经接到了各位的推荐书。

    谁都想自己走了后,还能让同势力的人接替,或者也有秉公推荐的,只是留个香火情。

    这次胡广推荐的人选,是太学的太常彭越,年纪虽然只有五十多岁,学识也足够,但刘志却并不满意。

    此人是封建儒家学说的忠实代言人,梁太后执政时期,十分看重太学,招生规模达到了空前的三万人。

    后来刘志创办了四大学院和育才学校等等,太学的规模反而比从前缩小了,如今也还是保持在一万人左右。

    在教育部成立之前,太学还负责分管着全国各地的州郡官学,以及京城其他几所大型学校如雍堂和明堂等等。

    虽然太学也应刘志的要求,加入了一些新式学科,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儒学为主。

    而翰林院大学士的位置,可不仅仅是负责文化传承,还是皇帝的政务顾问,他怎么也不可能让一个思想守旧的人来担任。

    不然他费心费力的把胡广请出去,就没了任何的意义。

    所以,刘志很干脆地自己指派了董班为翰林院大学士,而教育部尚书则由卢植来接任。

    这些年来,卢植一直致力于大汉的教育事业,功绩卓著,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由他担任教育部尚书,也是实至名归。

    其余的二三四品的官员,都在推荐名额里面共同商议选择,这一次朝会很重要,光是此项就讨论了一上午。

    中午,朝廷提供了简便的工作餐,稍事休息之后,下午继续新的项目。

    此时刘志终于公布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内阁大臣名单。

    袁盱为首辅,李膺、陈蕃、董班、王朗、郑玄为内阁成员,总共七人组成首届大汉内阁。

    这个名单大部分都在众人的预料之中,只是深受皇帝宠信的荀爽没能选上,反而是进了董班。

    不过荀爽的年龄确实很年轻,如今也才四十来岁,而董班已经年近花甲,论资排辈的话,他确实是要等一等。

    至于郑玄,因为是太傅,尽管平时并不怎么参与政治,但品级超然,资历也是足够了。

    内阁人选尘埃落定,也算是开年最大的一件事情,接下来,便是议会的组建名额。

    此次并没有直接确定人员,但刘志指示议会分为参议和众议,参议名单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可以有三十到五十人不等。

    众议包括地方代表和行业代表,以及朝廷中下级官员代表,可以有一百多人,由内阁进行筛选,报由皇帝审核。

    至于筛选机制,将由内阁和皇帝另行商议……

第403章筛选机制

    一天的朝议下来,去年年尾积压的大事件,基本上都解决了个大半。

    就在众人以为今日已经差不多该结束了的时候,皇帝终于又提起了一件事情。

    “宗室自查清退财产已经完成,将由御史院和宗正府联合组成调查团,进行审核。

    凡是已经主动达到标准的,将不再追究其责任,若是所差数额巨大者,事后按照钱额多寡来划分责任。”

    大臣们面面相觑,陛下这是来真的啊,他们还以为只是敲打敲打而已。

    没想到居然真的要上调查团了,看来这一次又有许多人会被薅夺封号了。

    从千秋节之后的一系列动作,都让朝臣们有种莫名的紧迫感,仿佛陛下急着要将朝廷大整改一番似的。

    而且为了这个目的,行事也一改之前的稳健作风,显得有些操之过急。

    可为什么呢?

    这个答案没人知道,但内阁几位大臣们都预感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而且还是能够震动朝野的大事件。

    开年大朝会结束之后,刘志将新组成的内阁成员们留了下来,同时留下来的还有太子刘瑾。

    “以后的朝政诸位就要多承担一分责任了,朕准备把宜德殿、阿阁和西观,三大宫室,做为内阁会议之地点。

    将来议会的召开也在此处,不知诸位还有什么意见?”

    宜德殿就是之前的长秋宫,后来刘志把皇后迁移到了北宫,这里经过一番改造之后,便空了下来。

    加上西宫改造的西观和阿阁,三大殿宇形成了一个宫殿群,正好与南宫东边的东宫殿宇群相对应。

    这个格局也说明了内阁的重要性,一左一右将大汉的政治中心崇德殿、中德殿护卫在中间。

    “臣等必尽忠职守,为陛下分忧!”

    都是刘志亲近的重臣,多余的话也不必说,直接赐下晚餐,边吃边聊。

    “参议员的增补制度,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众议员的筛选制度,诸位打算如何制定?”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众议员的作用,整个议会都是为了立法和修法所成立的。

    参议员的职责也是围绕这个任务展开,但律法所涉及到的行业和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几十个人自行修改增补,肯定不够全面和专业,许多地方都容易出现错漏和不清楚的地方。

    而众议员的作用也就清晰了,就要就各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

    所以,他们应该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以及地方上的基层官员,只有他们才了解具体情况,提出专业的建议。

    因此众议员提出修改方案,参议员进行磋商把关,最后整理出合理的法规,交由皇帝审批。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由皇帝批准,但是一般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估计都不会轻易驳回议会的结果。

    所以议会的权力非常大,他们所提供的法律条文,会直接影响到各行业的利益,这一点,朝廷大佬们都清楚得很。

    因此筛选机制的公平公正,就直接涉及到了国家的利益,容不得半点的马虎。

    “臣认为,地方官员代表的选拔要容易一些,按照政绩考核的结果,选取事实当年职务的人员即可。”

    作为新上任的首辅大臣,袁盱自然不能像以前那般沉默寡言了,内阁说白了,就是帮陛下分担政务的机构。

    再也不可能像以前在秘书省的时候那么轻松,有事情的时候,必须要负起责任了。

    他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内阁大臣的赞成,这个办法简单有效,依托于大汉成熟的政绩考核系统,一举两得。

    伤脑筋的是行业代表的选拔,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太多的利益纠葛,稍微不注意,就失去了公平的原则。

    结果一旦出现偏颇,就会直接影响到律法的公正性了,到时候很容易沦为某些私人利益的代言。

    近些年来,大汉的主要行业,都已经成立了行业协会,像纺织业,钢铁业,采矿业和建筑业,都有大型的商会。

    只是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暂时还无法覆盖到全国,但本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有商会。

    各个商会又联合起来,成立了联合商会,要想选拔专业代表,就必须从这些商会入手。

    只是有些小行业,如金银手工艺品制作,漆器行业,陶瓷行业等等,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除此之外,对于农民、商铺、行商之类的广义人群,就更不好划分了。

    很快内阁大臣们便发现,要想选拔行业代表,就必须要先完善行业协会,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择。

    会议的气氛十分轻松,皇帝与大臣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了个人见解。

    这与朝会上的气氛完全不一样,少了许多勾心斗角,派系争斗等等的情况,解决起问题来,要简单直接得多了。

    刘志亲政这么多年以来,还是头次觉得这么惬意,果然组建内阁这步棋是对的。

    唯一的缺点就是,如果处理不当,主弱臣强的话,有可能会被内阁联合起来架空皇帝。

    这种情况在后世不可谓不多,解决之道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兵权必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还不能让文武集团勾结起来作乱。

    其中的平衡之道,就要看皇帝自己的本事了。

    众人的议题从众议员的选拔,换到了行业协会的规范上面,在座的都有多年的政务处理经验,其中大部分都是干实事的人。

    他们提出来的建议都还是比较中肯的,一顿饭吃下来,该谈的也就差不多了。

    “很好,就如此定下来了,至于细节方面,诸位商量着办,拟好了给我呈上来就行。

    宜德殿那边要怎么布置分配,几位也自行决定吧,袁公要尽快把内阁立起来,投入到正常运转中去。”

    袁盱急忙躬身应诺,身为首辅大臣,他深感责任重大,肩上的压力重如泰山啊。

    七名内阁成员一起走出南宫,几人相互看了看,都是一脸的凝重。

    “陛下如此信任我等,诸公以后还要多加努力,共同协助陛下维护大汉朝廷的平稳发展。”

    袁盱回身,向着六人郑重行了一礼,众人也举手齐额,以大礼相回。

    起身,相视一笑,大汉的首届内阁大臣们,此时心中都充满了豪迈之情……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959/ 第一时间欣赏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作者:共赏清歌所写的《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为转载作品,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介绍:
新书《大晋风骨》已发,有喜欢东晋历史的读者,可以移步试看。
本书又名《汉贼》。汉质帝本初元年,东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八岁的小皇帝被毒杀……
刘志不情不愿地登上了帝位,唉,好好地相个亲而已,竟然成了大汉天子。
只是外有大将军飞扬跋扈,内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要想破局,该如何出手?
左思右想,平生唯有一技之长,偷而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