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寡妇村TXT下载寡妇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寡妇村全文阅读

作者:支海民     寡妇村txt下载     寡妇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九章

    憨女把捡来的男孩紧紧地搂在怀,感觉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一串泪珠挂上脸颊。

    何仙姑醒来,听到院子里有婴孩的哭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以前经常发生,不断有附近的农民把初生的婴孩抱来扔到仙姑庵,一些无儿无女的人家就把那丢弃的婴孩抱走,也有的婴孩无人认领,几天后就冻饿而死,被野狗或者野狼叼走。开始时何仙姑还时常把那些丢弃的婴孩抱回庵内,用开水泡馍喂养,结果那些弃婴越丢越多,有时一天就能捡到几个,何仙姑终于意识到她一个人无能为力,下决心不再管那些弃婴。这样看起来有些残忍,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去捡那些弃婴,丢到仙姑庵周围的弃婴相对而言就比较少点,你越捡那些农民就丢得越多,因为他们知道丢弃的孩子有人管。

    何仙姑手持烟锅子倒背着手走出仙姑庵,看那憨女围着柏树一边转圈一边咿咿呀呀地哄那怀里抱着的孩子,她警惕地四周看看,看见树影里有一双惊恐的眼睛在偷窥,何仙姑知道那是附近的农民,说不定就是这个弃婴的爹爹,那农民看见何仙姑出来撒腿就跑,愈加证实了何仙姑的猜测。何仙姑要憨女把那孩子丢在树林里,并且直言这里的弃婴太多,咱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发善心。可那憨女解开大襟袄把孩子紧紧包裹,无论如何也舍不得丢弃。何仙姑把憨女哄进仙姑庵,感觉那憨女抱养一个孩子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她叮咛憨女重新钻进地道,就在那孔崖窑里静心休养,无事再不要出来,因为那憨女的长相实在让人害怕,何仙姑担心周围的农民受到惊扰。

    憨女倒也听话,抱着捡来的孩子乖乖地钻进地道,那条道儿已经熟悉,闭着眼睛也能摸到那孔崖窑,她把孩子放在炕上,看见孩子闭着眼睛睡去,她就那样目不转睛地瞅着,心灵深处的伤痛慢慢隐去,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天性,女人的母爱在儿女们的身上表现得更加充足,憨女不憨,经过了春天的那一次打击,对待孩子的情感历练得更加纯真,窗外雪停了,满世界一片银白,憨女看孩子刚才有点惨白的小脸上现出一缕淡红,便不由自主地在孩子的小脸上亲了一口……那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充满不尽温馨,她一双毛茸茸的手在孩子身上抚摸着,胸腔里流淌着解冻的水声,那水声经过口腔流淌出来,变成了一种天籁之音,那种音符只有憨女才能听懂,却让全世界为之动情,一群觅食的鸟雀子落在窗外的树上,不再鸣叫,屏气定神地倾听憨女的歌声……孩子醒来了,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接着便不停地哭。憨女知道,孩子饿了,她把干馍嚼烂,嘴对着嘴,喂进孩子的小口,突然间孩子撒尿了,甩出一道长长的尿绳。

    半下午时分何仙姑来看憨女,为憨女捡来的孩子拉进来一只奶山羊。何仙姑也是女人,虽然没有生过孩子,但不能说没有母爱,她非常同情憨女的不幸遭遇,也许憨女只要有了这个孩子以后,身体就会慢慢恢复。其实,人最怕孤独,自从杨九娃撤离了仙姑庵以后,最初杨九娃还留下楞木跟另外一个年纪大点的土匪为何仙姑做伴,楞木赶脚走了,那个年纪大的土匪也不辞而别,虽然每天都有香客前来烧香拜佛,何仙姑还是感到孤单。憨女的到来使得何仙姑的生活变得充实,感觉那憨女虽然长相跟棕熊一样,但是心地非常善良而且待人诚实。有了憨女做伴,何仙姑不再孤单,她希望憨女就这样一直住下去,不再离开。

    最初几天,憨女用香客们供奉的干馍喂羊,羊吃了几天便屙不下了,羊奶越来越少。羊是食草动物,必须让羊吃草,孩子才有奶吃,看见山羊屙不下屎那种难过样子,憨女心里也不好受。夜深人静的时候,憨女顺着地道走出仙姑庵,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为奶山羊找点草吃。憨女是山的女儿,知道羊吃什么草,仙姑庵周围基本上没有什么茅草,憨女便走远一点,来到一处山坳,那里的茅草虽然被积雪覆盖,还是露出了一些踪迹,憨女把茅草上的积雪用镰刀打掉,然后弯腰割草,她想尽量多割一点,那样一来羊就能多吃几天,捆绑茅草是一行技术活,可那也难不倒憨女,憨女把茅草捆好背在脊背上,朝仙姑庵走去。

    走进仙姑庵前的树林里,憨女突然看见了不忍目睹的一幕,只见几只野狼正在争噬一个婴孩,那婴孩只哭喊了一下,便寂然无声。憨女大喊一声,手执镰刀猛冲上去,那几只恶狼那里是憨女的对手,憨女只那么几下子,她的面前便倒下了三四只野狼的尸体,另外几只野狼一看情势不妙,仓惶逃走。那憨女以为自己的儿子又让狼吃了,把镰刀摔在地上,嚎啕大哭。那哭声在寂静的深夜传得悠远,甚至凤栖城里都有人听见了憨女的哭声。

    何仙姑惊恐地醒来,看见了憨女跟野狼恶斗时的场景,她弄不清憨女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抱住憨女使劲地摇,不知道惊恐的女人也感到了惊恐,何仙姑大声地喊着:憨女,别哭了,行不?狼吃娃的事情在咱们这里几乎每夜都有发生。

    憨女张开血盆大口哭喊着:我的儿呀——!何仙姑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憨女误认为她捡来的儿子又叫狼吃了。不知道感动的女人感动得流出了泪珠:憨女,你的儿子还在,好好的,不信咱们进去看看,可那憨女已经没有站起来的力量,何仙姑只得回到那孔崖窑里,把那孩子抱出来,亲自交给憨女,憨女把孩子搂在怀里,昏了过去。

    憨女重新醒来时看见自己睡在炕上,她的儿子静静地睡在她的身旁,天晴了,崖窑里涌进灿烂的阳光,她费劲地想着,终于想起了发生过得事情。这个世界上野狼太多,有多少无辜的婴孩落进野狼的口……思想起野狼吞噬婴孩那惊恐的一幕,憨女一下子坐起来,把自己的孩子紧紧地抱在怀,看那奶山羊在一旁静静地吃草,憨女的眼前出现了幻觉,感觉那山羊就是野狼,顺手操起手边的枕石向那山羊砸去……山羊默默地倒下,来不及吭叫一声,憨女猛然间灵性了,但是已经铸就大错,憨女跳下炕,把那羊头用手扶起来,看羊已经停止了呼吸,瞪起两只无辜而疑惑的眼睛。

    谁也没有想到,快午时,四乡八邻的村民们源源不断地涌向仙姑庵,烧香进贡。原来大家在传说着一个神话,有人看见了仙姑庵的仙姑显灵,方圆十里的人都听到了“仙姑”的哭声,那哭声预示着什么?人们感到了惊恐,精神荒芜的岁月,无知的老百姓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给神灵,没有人动员,仿佛心有灵犀,人们扶老携幼,来到仙姑庵祈求仙姑保佑,仙姑庵上空紫云缭绕,一片祥和一片宁静。前来进香的信徒们看见了那三只野狼的尸体,又把那仙姑显灵的神话传得神乎其神,看来这些禽兽们作恶多端,神仙惩罚他们带罪的灵魂和**。何仙姑坐在卧榻上默默地抽烟,从心里认定那憨女是一颗福星。

    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香客,打扫完庵堂里的积尘,何仙姑来不及收拾香客们的贡品,提着钱袋子,来到憨女居住的崖窑,她有点不放心憨女,只见憨女搂着死羊在哭。何仙姑当然不知道那山羊为什么会死,只是感觉憨女为一只死羊而哭啼有点不值得。何仙姑好心劝慰憨女: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再买一只羊。憨女哭着说,羊是她用枕石砸死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她的眼睛产生了幻觉,把山羊看成是野狼。

    何仙姑长叹一口气:那也不值得你哭。你身体本身虚弱,再也经不住打击,既然你决心养活这个婴孩,还是打起精神来照顾好孩子要紧。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四乡八邻的人都把你当作“仙姑”,今天,仙姑庵收入的贡品不计其数,光香钱就收了半袋子。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还是要把这个世事看透,这尘世上可怜人太多,咱俩还算幸运,你看那大路两边,街道沿台,庵前庙后,到处都有饿殍倒毙,我有时常想,这人究竟有没有来生?

    憨女不哭了,静静地听何仙姑说完,若有所思地说:我现在啥都不想,只盼楞木赶快回来,抱一抱这个孩子。给这个孩子起一个名字,然后我们一起回到爷爷身边,吃苦受累我都不怕,就害怕一个人孤单。

    一句话说得何仙姑无言。其实她也有难以言传的隐忧,跟杨九娃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她知道她这个人一辈子不会再有儿女,可是何仙姑绝对没有耐心像憨女那样,为自己抱养一个孩子,何仙姑没有欢乐,也就没有痛苦,经常活在一种虚无缥缈之,她真的盼望人有来生,她打算从头再活一次人,体会一下这五味人生。

    两个女人正在啦话,风又传来婴孩的哭声,憨女一下子站起身,想出去把那婴孩抱回来,何仙姑一把拉住憨女的胳膊,说话的口气有点僵硬:憨女,听老大姐一句话,神仙无法普度众生。你只要把捡来的这个孩子养大成人,足够。

第七十章

    郭善人带着他的小儿子郭全,又一次重返凤栖城谋生。还是济世堂那几间药铺,早已物是人非,靠窗子的地方改建成西医柜台,医柜台比原先小了许多,但是郭善人还是随遇而安,他感觉这里比他背着褡裢摆摊子给人看病强许多,特别是摆脱了牡丹红的纠缠,偏安一隅,有一种暴雨过后终归寂静的酣然。十年风雨两茫茫,凤栖街的老房子跟石板路一点没变,可是人却变了许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全是新面孔,一半以上的店铺改弦易张,洋货日渐增多。铁匠铺子、木匠铺子、棺材铺子以及给骡马钉掌的、算卦的、补牙的、摆小摊的、赌博的,开窑子的红火依旧,有时在街上遇见一个熟人,亲亲热热拉呱半天。

    西医田先生看见新来了一个老医,立刻过来跟郭善人打招呼,并且自我介绍:鄙人姓田,大田的田,不是银钱的钱。拍拍全的脑袋,问孩子:几岁了?郭善人代替孩子回答:今年虚岁十岁,叫全。田先生顺口赞道:这娃看长相以后定能成大器。郭善人苦笑道:可惜至今还未上学,把娃给耽搁了。田先生接上话茬说:不迟不迟,孩子十岁以前上学都不迟。

    当年屈克胜老先生资助的凤栖公办小学已经开办两年,那基本上是穷人的孩子上学的地方,富户人家的孩子还是在十二能的私塾读书。郭善人最后决定在十二能的私塾给孩子报名,他们一家几代人都在那里念书,郭善人对十二能还是比较放心,毕竟十二能已经教了四十年的书,可以说桃李满天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有点迂腐,但那是旧时代人的通病,总认为笔杆子可以救天下,行为做事有点自不量力。

    郭全生平第一次坐在课桌上,听私塾老师念“人之初”,课堂里的学生不分大班小班,全都在一间教师读书。十二能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进度,基本上是一人一课,这样先生虽然费点神,学生却能学得扎实。

    铁算盘的孙女李娟也在十二能的私塾读书。那李娟说不上聪明,但是也不笨,在私塾里学习几年,也识得不少字。铁算盘也曾经把自己的孙子李怀德送到私塾读书,那李怀德上了三天学,就被十二能送回来,十二能直言告诉铁算盘:那李怀德根本就不是念书的料,就像瞎子点灯——白费蜡。铁算盘每天药铺关门后回到家里,心里仍然憋闷,虽然那软馍在王不留老先生的调理下不再那么疯疯癫癫,但是跟正常人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凤栖城西沟畔有一家烧制瓦盆瓦罐的工匠,有一次铁算盘无意到那里转悠,看见那工匠玩泥团捏制小泥人小工艺品时灵机一动,思想起自己的儿子软馍已经三十多岁,再不想办法学一点谋生之道,以后的日子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于是跟那烧制陶器、瓦器的工匠商议,想让软馍到这里来学习,当然谈不上工钱,只要人家肯收留就算不错。那工匠知道软馍是个“半筒”(土话,相当于脑残),答应来试试。谁知道那软馍一见玩泥巴就高兴起来,多年以后竟然成为一个烧制陶器、瓦器的高手。此系后话,我将在适当的时候给大家表述。

    郭全第一次来到课堂上课,正好李娟旁边的座位空着,十二能就让郭全跟李娟同坐一桌。一般女孩子上私塾学到十三、四岁就会辍学,有钱人家的女孩子只要有点学识就行,谁也不指望女孩子光宗耀祖。当年李娟正好十四岁,十四岁的女孩子在私塾已经属于大龄,郭善人听信了田先生的承诺,说要介绍李娟到外头学医,既然儿子跟孙子不能为铁算盘争光,铁算盘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女身上。其实铁算盘心里明白,那李娟的身上传承着铁算盘的血脉……

    一眨眼郭善人来凤栖已经半月有余,心想他必须回一次家,看看那牡丹红一个人在家里过得怎样。经常在一起时吵得心烦,分开的时间一久还有些想念,谁家过日子不磕碰?谁家夫妻不吵架?其实那牡丹红也忒凄惶,七八岁就被卖到戏院,不知道自己姓啥,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被有钱人当作玩物耍弄,玩腻了,又被冷冷地一脚踢开,日子里混杂了数不清的悲伤,人的情绪自然也就有些变异,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不满意。

    郭善人向铁算盘告假,说他想回家几天,让铁算盘帮他照顾几天儿子。铁算盘当然满口答应,并且为郭善人牵来了侄子李明秋的枣红马,告诉郭善人放心回去,孩子放学后他就把郭全接回家。

    儿子媳妇竹叶见公公领回家一个男孩,自然满心欢喜。自从丈夫软馍去学习制作瓦盆瓦罐和陶器以后,连十多岁的儿子怀德也一同带去学习,父子俩好像天生就是玩泥巴的命,一玩起泥巴来就心有灵犀,那软馍捏制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泥人,谁知道那种灵感出自哪里,简直让人赞叹不已,比如孩子的小**长在脑门上、肚脐眼里开出了一朵秋菊……反正奇形怪状五花八门,侥幸收藏下来的竟然成了艺术珍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年逾六十的李怀德竟然做为艺术家出访法国,精湛的陶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扯远了,回归正题。父子俩迷上了陶艺,家里只剩下竹叶跟李娟母女,竹叶知道那男孩是牡丹红所生,对那个戏子隐隐约约有一点同情。不知谁说过,女人只是男人身上的一件衣服,需要时穿在身上,不需要时脱下来一扔。虽然两个女人从未说过话,经历不同,但是命运相似,都受尽了男人的凌辱……竹叶摸了摸孩子的头,问了孩子的出生年龄,让孩子跟李娟在一起玩耍,然后开始做饭。

    吃了饭铁算盘到药铺去睡觉。老家伙心眼特鬼,晚上从不离开药铺,因为晚上常有病人叫门,他担心两个先生收了药费后饱私囊。铁算盘走后竹叶安排郭全跟自己的女儿李娟睡在一起。

    其实竹叶没有什么想法,两个孩子尚小,还不到情窦初开的年纪,况且那铁算盘常年不在上屋睡觉,炕上已经脏得无法睡人,李娟十多岁后竹叶便为女儿收拾了一间独屋。

    全长这么大,第一次离了爹娘单独睡觉,伤心得有点想哭。那李娟是个懂事的女孩,对这个小弟弟自然百般关爱,当初私塾老师把郭全安排得跟李娟坐在一起时,李娟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她看这个小弟弟长得虎头虎脑,从心眼里就有点喜欢,那种喜欢比较单纯,摒弃了男女之间那种复杂的情感,看那郭全写的“人”字像个“八”,她便握住全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全写“人之初”,全的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心里痒痒的,感觉有点害羞。

    放学后李娟到爷爷的药铺来玩,才知道那同桌原来也住在药铺。双方都有好感,自然玩得融洽。以后全也去李娟家玩耍,两家的大人根本就不会介意,因为他们都还是小孩子。

    炕墙上点一根小小的蜡烛,搁平日那蜡烛也舍不得点,一般人家都是摸黑睡觉,可是那天晚上来了一个小客人,李娟便向娘要了一根蜡烛,娘给全抱过来一床崭新的被褥,郭全不脱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被子蒙住头。李娟便笑:郭全,我又不是老虎,会吃了你。郭全掀开被子的一角,看那烛光摇曳不定,李娟光身子穿一件红裹肚,眼睛便有些涩酸,心咚咚跳个不停。

    烛光渐渐地暗了,两个孩子拉出了均匀的鼾声,他们都还年幼,不到偷情猎艳的时候,谁都没有碰谁一下,甚至连那种想法都不会有。

    两天后郭善人从郭宇村回到药铺,问儿子,我不在这几天你跟谁在一起睡觉?郭全老实回答:跟李娟姐姐睡在一起。郭双有(郭善人)的脑子开始飞快地旋转,这又传达了一个什么信息?往事历历,一件件在郭善人面前闪现,李守义(铁算盘)呀李守义,你给别人挖了一辈子陷阱,想不到今日你也栽进陷阱里头!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想不到今天我也抓住了你的把柄……郭善人显得非常沉着,处事不惊,看那铁算盘一手拨拉着算盘珠子一手端着茶壶惬意的样子,恨不能拿一把尖刀插进他的心脏里头!这药铺本来就是郭家的,现在应该回归郭家所有……

    那天吃了晚饭,郭善人拉着儿子,敲开了李明秋家的门,说有要事想跟李家叔侄面谈,李明秋闹不清郭善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那郭善人要赎回这药铺已经不可能,他给郭善人泡了一壶茶,让管家叫来了叔叔。三个人围着桌子坐定,郭善人把儿子拉到自己面前,一字一顿地问道:我不在这几天,你跟谁在一起睡觉?儿子老老实实回答:跟李娟姐姐睡在一起。郭善人拍着桌子站起来:铁算盘,你算计了我不说,还想算计我的儿子,今天,咱到十字路口说个道道,你究竟安的什么贼心!

    李明秋经过这多年的历练,有点息事宁人,他不愿意再让叔叔丢人,很明显郭善人抓住这个把柄要挟,目的就是想把那药铺索回。他看叔叔不说话,自己开了口:双有,咱风风雨雨几十年过来了,以前的恩恩怨怨不提,今天,我叔叔的把柄攥在你的手,你说,这件事怎样处置?

    郭善人狮子大张口:把那药铺退还给我郭家,一了百了。

    铁算盘把烟锅子放在鞋底上弹掉烟灰,站起来,对郭善人说:咱走。

    郭善人有点发懵:到哪里去?

    铁算盘把门打开:你刚才不是说要到十字路口吗,咱到十字路口说去。

    郭善人不知道铁算盘是什么意思,看起来那铁算盘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倒把郭善人闹了个不知如何是好。他有点心慌,不由自主地问道:说啥?

    铁算盘在桌子上敲了一下烟锅子:就说我李守义不安好心,故意让孙女勾引你的儿子。

    郭善人慌了,骂道:铁算盘你真是个泥猪!

    铁算盘说:骂得好,我就是个泥猪,我活了六十多了,还打算活多久?流言不长腿,闹得满城飞,到明天凤栖城里又会传出一条新闻,李守义使了一个手段,为他嫁不出去的孙女占了一个女婿。郭双有,我比你多吃了几石五谷,多穿了几双鞋,多屙了几泡屎,早已经不知道啥叫丢人,你就回家安排吧,啥时候轿子抬到门口,我会亲自把我的孙女塞进你郭家的花轿里,但是想重新要回你们郭家的药铺,没门!

第七十一章

    那天早晨一觉醒来,有人发现郭宇村周围的树林里睡满了远征的士兵,这些士兵经过了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容不整,但是他们不扰民,纪律严明,晚上住下时悄无声息,连村里的狗都没有叫唤一声。这些士兵跟郭麻子的队伍不同,每人的帽子上带着一颗红五星。

    在郭宇村那几孔丢弃的烂土窑里,住着这支队伍的首领,土窑的四周站着警卫的战士。郭宇村胆小的村民关紧屋门躲进家里不出来,胆大的村民站在那土窑的对面,远远地看着土窑里的军人们进进出出。他们感到奇怪,闹不清这支队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样子大家已经非常疲惫,太阳都很高了,树林里的士兵们仍然在酣睡,只有那几孔土窑里的首长好像来不及睡觉,在紧张地布置着下一步的行动。

    快午时分村民们发现杨九娃带领着他的几个弟兄进入了那几孔窑洞,于是人们猜测,杨九娃肯定知道这支队伍的来历,说不定他们还是同伙!最近一段时间有关陕北红军和江西红军的传闻闹腾得风风雨雨,大家议论纷纷,这支队伍极有可能就是红军……看样子这些红军队伍不是本地人,有可能来自远方,他们到这里来作甚?

    几个弟兄在疙瘩和楞木的带领下来到村里,在村里用当时的行情籴小米,他们说这支部队只吃一顿饭就走,家里有小米的人家可以按照市场价格把小米粜给他们。

    有些胆大的村民问疙瘩:这些人是不是传说的红军?

    疙瘩也回答得非常直接:这些人跟陕北红军有联系。听他们的头儿说是为了开赴北方去打日本。杨大哥也是受人之托,来给这支部队带路。

    谁也不知道这支部队究竟有多少,看样子有一千多人,十几户人家的小村一下子要给一千人的部队管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老百姓不可能懂得太多,但是他们看过戏,知道岳飞,知道保家卫国的道理,听说这支部队是去打日本,仅此一点足够,有余粮的人家都把谷子从屯里舀出来,放到碾子上碾成米,家家的大锅里倒满水,来为奔赴前线的战士们焖干米饭,山里人没有什么好菜,只好煮了几大锅萝卜白菜,快午时分战士们从睡梦醒来,闻到了米饭的香味,好长时间没有吃过一顿熟饭了,乡亲们把米饭锅抬到树林里,战士们排好队,由连长把饭均分给各班,再由班长把米饭分开舀在战士们的碗里。十几锅米饭根本不够一千多人吃,于是干部们饿着肚子,先让战士们吃饱。乡亲们看到许多人还没有吃上饭,于是又赶着做了第二回。

    天黑时队伍从村子周围的树林里悄无声息地撤离,部队开过好长时间,村里人才知道,那一次路过村里的是徐海东将军的部队。杨九娃让楞木带领几个弟兄,给这支红军的部队带路,从四泉河一直带到甘泉。到甘泉时跟谢掌柜接应的部队汇合,楞木他们又顺着原路返回。

    其实当年杨九娃给红军的部队带路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他只是为了履行一次承诺,为了男子汉之间的仗义,杨九娃从心眼里也认定那谢掌柜是一个干大事的人,他还是抱定那条信念,谁都不想得罪。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红军队伍路过那么大的动静,过了没有几天郭麻子便知道了这件事,这一次非同小可,郭团长又一次犯了失职的错误,他必须对上司有个交待,再不能这样糊里糊涂蒙混过去。

    郭团长把发生过的许多事情串在一起,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李明秋是个内奸!这个人不铲除,将会后患无穷。

    那天李明秋正在自己家里喝酒,他已经习惯了独自一人关起门来喝酒。大儿子李怀信出外在南京谋事,家里剩下二儿子李怀仁和李妍兄妹在岳父的私塾里读书,谢掌柜和杨九娃都给李明秋一些经费,加之还有药铺的收入,日子过得不赖,感觉四面逢缘,心情有点酣然。

    午时分有人敲门,李明秋也不在意,嘱咐管家开门。进来的是郭麻子的士兵,李明秋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已经被五花大绑捆起来。李明秋也算一条硬汉,被那些士兵们押着从凤栖街的石板路上走过,一边走一边大声质问:爷究竟犯了什么罪?李明秋在凤栖也算有头有脸,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出来站在沿街的石头台阶上,看李明秋被大绑着走进了郭麻子的官邸,早有人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十二能,十二能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带领着凤栖城一帮子百姓在郭麻子的府邸前示威,大声质问那些官兵:我的女婿犯了什么罪?

    郭麻子不愿意把事情闹大,他嘱咐士兵把十二能请进他的大堂,亲口对十二能说:我对你的女婿不薄,是李明秋不仁,并非我郭团长不义,有几次事情你的女婿闹得我下不来台,这一次竟然私通共匪。

    教学先生有点迂腐,竟然跟郭麻子据理力争:国难当头你们不去打日本,却家窝子内斗。我不懂什么叫做“共匪”,我只见过杨九娃那个土匪在凤栖的大街上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而你郭麻子还跟杨九娃拈香结拜!自古道官匪一家,自己尻子上的屎擦不净,反过来诬陷他人!

    郭麻子从戎十几年,还没有人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抢白他,他的脸色变白变赤,习惯性地掏出了手枪。十二能一见并不害怕,把自己的袍子钮扣解开,裸露出骨瘦嶙峋的胸膛:来吧,有种就朝这里打。郭麻子苦笑一声,还是好言相劝:老人家我知道你把两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了国民革命,我也很佩服你的爱国精神,可是共党内乱不除,何谈抵御外敌?前几天有一股共匪从咱凤栖路过,向陕北流窜,据可靠情报,你的女婿跟陕北的谢子长有联系。

    十二能也是个老奸巨猾的角色,他早都看出了郭麻子色厉内荏,肚子里实际上空虚的很,于是借力使力:你带领着一千多人的队伍,竟然让那共匪从你的眼皮子底下溜走,没有办法给上司交待,竟然拉了一个替罪羊来顶罪。一句话,你放不放人?如果不放人,我就动员凤栖全城的老百姓来围困你的官邸,自古道官逼民反,老百姓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

    那郭麻子离了座位,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说:你今天能把我赶下台,我到真要感谢你,这个团长我不当了,让给你。烦请老先生给杨虎城将军写一份报告,就说郭某是一介狗官,不堪重任,立马把郭某免职,你以为这个官我想当?早都当够了!

    十二能想不到郭麻子会来这一手,反倒把他自己闹了个措手不及,翻过来又好言相劝:我知道你这官也很难当,你来凤栖十几年,这里的老百姓对郭团长还是有口皆碑,只是这一次还望郭团长不要捕风捉影,冤枉好人。

    那郭团长不想再跟十二能磨嘴,说:我郭某从来不会乱抓人。不等十二能还口,立马又命令下属,来人,送客!

    十二能被赶出郭麻子的大堂,气得站在门口大骂:郭麻子你不得好死!看那凤栖的老百姓渐次散去,又哀叹人心不古。其实老百姓是来看热闹的,真正关心李明秋的人不多,战乱时期自身难保,有谁还会关心别人?只见满香过来,悄悄地把老爹拉回自家院子,关起门来说话:目前并不是跟郭麻子纠缠的时候,得想办法营救明秋。十二能大骂郭麻子栽赃陷害。满香说郭麻子肯定抓住了把柄,明秋跟陕北的谢掌柜经常往来,原来满香以为那是个做生意的,想不到竟然是陕北红军的头领。十二能惊愕:这明秋怎么跟啥人都交往?

    满香说现在顾不上埋怨,先考虑怎样救人,是否先给长安的屈克胜老先生写一封信,让老先生在杨虎城将军那里活动一下。咱们这里能找的人只有杨九娃,听说那杨九娃跟陕北红军也有交往。十二能坐下想了一会儿说:我想亲自去一趟长安,家里的事情你就来安排,我看郭麻子已经跟杨九娃闹翻了,杨九娃说话郭麻子不一定听,说不定杨九娃根本就进不了凤栖城。满香眼圈有点发红:万一明秋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办?十二能安慰女儿:车到山前必有路。

    十二能回家收拾了一下,给学生们放了假,即刻就向长安赶路,现在看来去找屈老先生是唯一稳妥的办法,老人家救女婿心切,五天的路程四天就赶到了,到长安以后即刻就去国民党陕西党部去找屈老先生。屈老先生耐心听完案情的过程,劝十二能先住下来,他答应第二天早晨就去杨公馆探个究竟。第二天早晨屈老先生去了杨公馆,十二能在屈老先生的寓所耐心等待,一直等到快下午时屈老先生回来了,一回来就指着身后的人说:老同窗你看我给你把谁带回来了?

    十二能睁眼细看,怎么也不敢相信,屈老先生的身后竟然跟着女婿李明秋!

    原来,那天郭麻子把十二能赶出大堂以后,考虑到夜长梦多,干脆把李明秋押解往长安,至于杨虎城将军怎样处置这个共匪间谍他就不管了。想不到李明秋人还未到长安,为李明秋说情的人就先一步到达,杨虎城将军也不想跟**交恶,何不借此机会落个人情?所以那李明秋一押解到长安,杨虎城将军连审问都没有进行,即刻传令:放人!

    郭麻子听到李明秋被放回来的消息大为疑惑,杨虎城将军一方面批评他郭团长治军不严,致使共匪在凤栖活动猖獗,一方面又把抓住的共匪间谍即刻释放,闹不清这里边究竟有什么名堂。

第七十二章

    楞木跟几个哥们完成了给红军带路的使命,顺原路返回,猛然间听到树林里有一个小孩子的哭声,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红小鬼掉队了。那孩子穿一件宽大的红军上衣,戴一顶红军帽,身上斜背着一把大刀,说的是南方话,很难听懂,问来问去才算搞明白,原来小孩子半夜里走路瞌睡了,顺便倒在路边,醒来时不见了大部队。那孩子可怜巴巴地看着楞木他们,比划着要吃,一个年纪大点的哥们拿出随身带的干粮,那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吃完了又比划着要喝,几个人又把孩子带到山泉边。看孩子吃饱喝足,大家商议,决定把这个孩子先带回山寨再说。

    小孩子来到山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大人们都很喜欢孩子,土匪也不例外,一帮子哥们逗孩子玩耍,渐渐地了解了这个孩子的身世,原来这孩子是个孤儿,听孩子讲他姓安,参加红军后起了个名字叫安远,这个名字好听又好记,杨九娃有心把这个孩子收为义子,但是考虑到山寨的弟兄要出外赶脚,便把孩子带到仙姑庵。

    那安远初见到何仙姑时非常害怕,搞不清那何仙姑是人是鬼,杨九娃让安远把那何仙姑叫“娘”,安远不知道“娘”是什么意思,何仙姑说:“娘”就是妈,那你就叫妈。安远想不到自己认了这么丑一个“妈”,但是也不得不叫,因为他生活没有着落,也不知道大部队去了什么地方,他必须在这里暂时栖身,首先为自己找一个吃饭的地方。

    杨九娃在安远的名字前边加了一个杨字,安远便叫做杨安远,从此后仙姑庵便多了一个剃光头的小和尚,何仙姑担心杨安远的南方口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嘱咐那孩子来香客时就装哑巴,很快地四乡八邻的香客们都知道了,仙姑庵的何仙姑收留了一个哑巴小和尚。那小和尚倒也勤快,每天把殿堂内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晚上香客们逐渐散去,仙姑庵里只剩下何仙姑跟杨安远两人,何仙姑对小和尚说:妈妈带你去见一个人,这个人你叫姨,长相比妈妈还丑,但是心眼不坏,你可不要害怕。

    妈妈带着杨安远沿着地道走了好长一段路,母子俩来到憨女住的崖窑,崖窑里点着蜡烛,尽管那杨安远做了思想准备,他见到憨女时还是有点吃惊,他习惯性地后退了一步,烛光下安远看见那个“姨姨”披头散发,手上和脸上长着一层厚厚的绒毛,怀里竟然抱着一个小孩子。

    何仙姑告诉憨女,这个小孩子是杨九娃收养的义子。憨女咧嘴笑了:这么说来姐姐也有了儿子。炕墙上的烛光摇曳不定,杨安远看见两个女人仿佛两头怪物,加之住进这么深不见底的地道,感觉中仿佛到了阎王殿那样害怕,他不由得哭了,说了一大堆两个女人听不懂的南方话。两个女人相视一笑,知道这个孩子见了她们害怕,这不要紧,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渐渐地这个孩子不哭了,他发觉两个女人虽然很丑,但是并无恶意,他目前别无选择,只能听天由命。

    两个女人为了庆祝杨安远的到来,专门点了两支红烛,崖窑内亮堂了许多,接着何仙姑妈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拿出了腌制的猪肉和牛肉(也可能是驴肉),灶膛里点一把火,倒进一些清油,把腌肉放进锅里一炒,窑洞里溢满浓浓的肉香,杨安远肚子里的馋虫被激活了,喉咙里上来一只手,不住地咽着唾沫,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馋涎欲滴,瞅着何仙姑妈妈炒好的肉,最初的恐惧隐去了,操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着,两个女人看着孩子的馋相,相继劝道:孩子,吃慢点,吃多了拉肚子。只要你喜欢,这肉天天都有。可是孩子到底年幼,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直吃得呕吐。

    日子在一片恐慌中度过,每天都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山西,离凤栖古城只隔一条黄河。早晨起来杨安远打扫院子,看见柏树林子里,睡着十几个扶老携幼,全家逃荒的难民,那些难民们一见仙姑庵的门开了,出来一个小和尚,纷纷站起来,把小和尚围住,向小和尚伸出手讨吃要喝。

    小和尚谨记妈妈的话,一句话不说,一边摇手一边指着自己的口,难民们以为小和尚是个哑巴,又一起涌到仙姑庵大殿,看卧榻上睡着一个猴子一样的女人。孩子们惊恐着后退,几个大人向前对何仙姑抱拳作揖,他们说他们来自山西,他们已经走了几天,能否讨点吃喝?

    何仙姑听说这些难民来自山西,即刻拿出香客们进贡的吃食分散给他们,那些大人们一边吃着一边说着山西那边的情况: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奸杀掳掠,无恶不作。但是阎锡山的**仍然没有撤离,跟日本鬼子浴血奋战,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日本鬼子占领了大城市和几条交通要道,农村和绝大多数山区仍然是**的天下。何仙姑看那些难民们吃完以后对他们说:离仙姑庵向西十里就是凤栖城,城里的守军是郭团长,听说最近新来了一个县官,你们可以去那里情愿,我这寺庙你们也看见了,太小,管你们一顿饭可以,容不下你们十几个人住下吃喝。

    难民们又一次对何仙姑抱拳致谢,说他们吃完就走,主要是想找一条谋生的活路,找政府衙门情愿根本行不通,人家好一点出来给你说几句好话,现今国难当头,难民如潮,**为力。不好的地方反诬你刁民闹事,干脆把你赶走。

    何仙姑目睹那十几个难民消失在荒凉的原野尽头,突然间心乱如麻,说不出的烦恼。自出娘胎到如今,何仙姑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究竟活了多久,娘是个送大神的巫婆,有一天从杨家峁带回来一个男孩,那男孩就是杨九娃,爹死娘嫁人,被何家巫婆收养,年幼时跟何家女姐弟相称,杨九娃十四岁那年娘给姐弟俩圆房。谁知道那杨九娃嫌何家女长相太丑,每天夜里都裹紧被子一个人睡觉,从来没有摸过何家女一下。开始时何家女也不计较,好像她当年也没有那种**。娘替自己的女儿着急,鼓励女儿要跟女婿“同房”,何家女不解,不知道同房叫干啥。何家巫婆也就不管不顾,直截了当地教自己的女儿:“同房”就是日,那杨九娃日你了没有?何家女按照娘的旨意,黑地里钻进杨九娃的被窝,杨九娃使劲地推她,不让她沾身。何家女本身力气大,不由分说把杨九娃裹进她的怀里,攥住杨九娃的命根子,把杨九娃引导到自己的水田里……自那以后何家女跟杨九娃在一起过了两年多,娘又心急了,问自己的女儿:你咋还不怀孕?何家女问娘:怀孕又是啥名堂?娘气得顿脚:怀孕叫生娃!你来不来月经?何家女也不管娘生气,索性一问到底:月经是啥玩意?何家巫婆看着自己女儿扁平的胸脯,突然间明白了,原来女儿并没有生育功能!

    突然有一天杨九娃失踪了,何家母女四处打听,好像那杨九娃从人间蒸发,根本打探不到杨九娃的踪影。自那以后娘便病了,半年以后一命呜呼,何家女埋了娘,独自一个在破窑洞里想了许久,她这个模样不会有人要她做媳妇,打探到簸箕掌那边有土匪占山为王,于是就沿着那条山脊走到簸箕掌,当年那头儿叫做“大拇指”,姓姚,那姓姚的大拇指看那人长得像猴子,根本辨不清男女,便把何家女收留下来,想不到那姓何的“猴子”力大无穷,有几次打家劫舍都冲锋陷阵,深得大拇指重用,被提拔为山寨的老二,叫做“二拇指”。

    那一天深夜一伙土匪在撇撇沟设伏,撇撇沟只有几户人家,主要是打探得有马队从撇撇沟经过,暗影里何家女看见前边有一个人影非常熟悉,她便悄悄地跟踪上去,看那人影进了一幢茅屋,她便爬在窗子上偷看,一看大吃一惊,这不是杨九娃是谁?!

    原来那杨九娃压根就不想跟何家女在一起生活,瞅准一个机会跑出来,在撇撇沟跟一个寡妇过在一起。等到后半夜仍然没有见马队经过,二拇指(何家女)便摆摆手,示意大家先撤回山寨,何家女没有走,一个人留下来,天快亮时何家女终于痛下决心,闯进那幢茅屋,乱刀砍死了那个寡妇,把杨九娃背起来就走,杨九娃凭感觉知道劫持他的是前妻,清楚今夜难逃一劫。索性死猪不怕开水烫,闭起眼睛由着何家女背着他走,走到那里他都不在乎,生生死死听天由命。

    快到簸箕掌了,再向上走就是山寨,何家女把杨九娃放下来,看那杨九娃闭起眼睛躺在那里,既不求饶也不肯看她一眼,何家女由不得火冒三丈,心想咱俩今生今世谁也别想好过,从后腰上取下匕首,瞅准杨九娃的下三寸,一刀子割了下去……那杨九娃痛得一声大叫,立刻昏死过去。

    杨九娃重新醒来时发觉自己躺在一个山洞里,一个小喽啰守着他,看他醒来,咚咚咚跑出山洞,停一会儿何家女进入山洞,扔给杨九娃几块银元,说:现在咱俩两清了,你走吧。杨九娃坐起来,说:我跟你干。

    其实杨九娃胸腔内生成了一个阴谋,他要杀死何家女出这口恶气,何家女也知道杨九娃留下来的目的,瞅准一个机会对杨九娃摊牌:杨九娃,你想杀死我,对不?就你那两下子,没门!除非你娘重生你一回。老娘看在咱夫妻一场的情面上,给你一次活命的机会,你可不要不知趣!

    杨九娃嘴上说我知道自己斗不过你,心里仍不服气,瞅准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他手持一把大刀,潜入何家女的寝室,还没有看清何家女究竟在什么地方,一只胳膊和大刀已经都不见了……杨九娃终于清楚了他远不是何家女的对手,另谋生路已不可能,他已经成了一个废人,只有死心塌地地跟定何家女,为自己求得一线生机。

    不久,那姓姚的大拇指在一场械斗中死于非命,何家女当上了大拇指,何家女又一次跟杨九娃摊牌:咱俩都是废物,我把这个大拇指的位置让给你,你得当着众弟兄的面宣布,咱俩是夫妻……就那样,杨九娃当上了大拇指。杨九娃嫌“大拇指”那个名称难听,让手下的弟兄们尊他为“大哥”。

    何仙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想起那一段往事,既然杨九娃已经为他俩过继了一个义子,就证明杨九娃已经收心,打算跟她何仙姑过一辈子,可是何仙姑时常感觉总缺少一点什么,心里头莫名其妙的空虚。

    空旷的原野里有几只鹰在盘旋,何仙姑知道,那些鹰又发现了新的目标。她突然对着那些老鹰大吼:老娘我也活得不轻松!

第七十三章

    郭善人终于发觉,他远不是铁算盘的对手。他的儿子才不到十岁,十岁的小孩子懂得什么?很明显这一次是他郭善人鬼迷心窍,想讹那铁算盘一下,想不到那铁算盘也真老辣,三下两下就把他郭善人打得趴下。

    事情过后那铁算盘一如既往,还是坐在账桌前算账收钱,西医田先生的柜台上人来如梭,全都是买止疼片跟清凉油的,那些药虽然价格低但是销量大,利润肯定不小,郭善人有点后悔,自己开药铺时为什么那么傻,怎么没有想到开设一个西医柜台?唉!此一时被一时,那年月人对西医还不那么认可。医柜台也不能说生意萧条,看病的人也不少,可那郭善人总是心不在焉,老在想着一个问题,李明秋叔侄俩会不会把他解雇?

    目前看来没有这个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医。假如以后找到呢?他郭善人还能在这里干多久?不如趁此机会做好退一步的打算,首先为儿子转学,从私塾转到公办小学。郭善人决心不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找一个心里并不爱的老婆。他让儿子郭全离铁算盘的孙女远点,郭善人从心里就没有把铁算盘孙女当成自己的儿媳。

    郭善人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主动提出辞职,他知道经过那一场风波以后大家心里都结了疙瘩,那铁算盘肯定不会容留他在这里呆很久,迟走不如早走,与其让人家解雇,不如自己提出辞职不干。想好了,就要开始实施。药铺关门以后,郭善人来到李明秋家门前,敲响了李明秋家的大门。

    管家为郭善人开了门,郭善人进了李明秋家的院子,看见李明秋在自家屋子的前沿台阶上站着。还不等郭善人开口,李明秋就说:我知道你要来找我。

    李明秋把郭善人让进堂屋,给郭善人泡了一壶茶,然后两人对面坐下。郭善人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正待开口时李明秋摆了摆手,首先开了口:郭兄,你比我大几岁,孙子已经有了几个。今天,我知道你找我的目的是想辞职。辞职是你一种无奈的选择,我还知道你在家里日子过得并不顺心。你就继续干吧,我跟我叔叔对你绝无二心!前几日发生过的那件事让风吹过去就算了,以后谁都不要再提。

    既然人家李明秋已经把话说道这份上,郭善人再提出辞职就显得不义,可是他心里总不踏实,感觉跟铁算盘在一起有些别扭,正如李明秋所说,他也不想回家,尽管那牡丹红跟他吵架的频率少了许多,跟牡丹红睡觉成了负担,总担心那个女人半夜钻进他的被窝,老年莫娶少年妻,死了还是人家的。张鱼儿死了以后,他的几个姨太太全部嫁人,甚至做了陪葬的七姨太也被栽逑娃从坟墓里挖出来拜了天地,郭善人一死,谁敢保证那牡丹红就不嫁人?

    想到哪里去了?看见李明秋打开窗子,屋子里钻进炒菜的香味。李明秋说:今天不要走了,一会儿连同一起田先生请来,咱们喝几杯。郭善人不好意思走,但是他也不想喝酒,总得找个理由离开。郭善人上了一趟茅房回来后煞有介事地说:实在对不起,我还要到学校去接娃。李明秋把郭善人摁得坐到椅子上,要他不必担心,郭全一会儿就回来了。正说话时只见李妍李娟姐妹两个一人拉郭全一只手从门里进来,倒使得郭善人暗自吃惊,看来俩个大姐姐把这个小弟弟照顾的非常周到,好像没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那种隔阂,他们还是孩子,可能还没有想到那么多。人家的女孩子都不怕,咱家的男孩子怕什么?郭善人心态平稳了,坐下来,慢慢地品茶。

    一会儿田先生跟铁算盘一同进来,四个男人一起入座,几个孩子跟老管家一起在另外一间屋子吃饭。那田先生很健谈,一坐下来就说个不停,说他那天早晨起来时天刚蒙蒙亮,一个人在街上闲转,大街上空无一人,看见一男一女两个要饭的睡在沿街的台阶上,尻子明晃晃地露着,跟狗一样,日得正欢。真想不到那些人每天都混不饱肚子,干起那种事来依然蛮劲十足。

    大家勉强笑笑,李明秋跟铁算盘是叔侄,叔侄俩不能开那种诨笑话,郭善人肚子都快发霉了,田先生说了什么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可那田先生依然谈兴不减,说着说着说漏了嘴,说到日本的男人女人也是一样,在温泉洗澡时几十个男女脱光衣服泡在一起……李明秋在桌子上敲敲筷子,示意田先生不要再说下去,其实凤栖街有许多人都怀疑田先生的真实身份,郭麻子也派人暗监视了好长时间,可是那田先生好像是一个纨绔子弟,除过吃喝就是嫖女人,最近一段时间竟然跟男旦角白娘子混在一起,好像什么瞎事都做,谁也没有发现这田先生跟外界有什么联系。

    那田先生谈兴正浓,戛然而止,看看左右,好像大家都没有认真去听,便不再说,端起酒杯,说了一声:干,一张嘴,酒杯见底。这时,李明秋带着征询的目光看了田先生一下,问道:田先生,恕我冒昧问你一句,想不想在我们凤栖安家?

    田先生知道,“安家”的意思就是找个女人结婚,他也清楚周围的人都对他表示怀疑,怀疑他不是真正的国人,于是他就故意玩世不恭,转移人们的视线,这一招还当真奏效,他看周围人对他逐渐放松了警惕,现在李明秋又提出要为他找个女人结婚,这没有丝毫犹豫的余地,必须爽快地答应!田先生端起酒杯,叫了李明秋一声大哥:大哥,我的事就由你来安排,兄弟的后半辈子就交给大哥了。

    常在江湖上混的人,李明秋岂能看不透田先生的心理?婚姻是道紧箍咒,一旦钻进去就身不由己,田先生越是装得满不在乎李明秋就越怀疑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可是李明秋绝不会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田先生是个财神,给药铺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只要田先生答应结婚,起码短时间内他不会离开凤栖,反正走一步看一步,谁也把这情势看不到底。于是李明秋也把酒杯端起来,跟田先生碰杯,喝完酒后李明秋面对叔叔说:田先生的这件事还要叔叔多跑腿,前些日子你说过西沟畔烧瓦罐的卢师傅有一个女子长得可人,麻烦叔叔利用闲功夫跑一跑腿。

    其实这件事叔侄俩在私下里已经商议了几回,这阵子见侄子李明秋提出来,铁算盘即刻非常爽快地答应。那田先生又面对铁算盘抱拳作揖,显得非常江湖味:叔吔,贤侄的事就烦劳大叔多在心。那铁算盘也是个爱戴高帽子的主儿,一见田先生第一回叫他“叔”,兴奋地有点飘忽,摇头晃脑地说:没问题,田先生的事包在老叔身上,卢师傅那个女子呀你一见保证欢喜,那个脸蛋呀仿佛上了一层釉色,那个水灵呀仿佛早晨的小葱,那个身架呀仿佛风摆柳……一直阴沉着脸,没有说话的郭善人吭一声笑了,这铁算盘拿出了做小生意的那一套本领,能把一苗针说成一根金条,一个烧瓦盆的能有什么好闺女?不过他看田先生非常兴奋,心想这件事与己无关,看看热闹而已,于是也不住地点头,是呀是呀,老李叔看上的女子保证好得不得了。

    第二天下午药铺关门后铁算盘便带着田先生来到西沟畔,两人假装闲转,来到制作瓦盆瓦罐的作坊,田先生一到那里即刻就被那一整套制作工艺迷住,他蹲在软馍面前,看那泥巴在软馍的手里好像有了灵魂跟生命,那一件件陶俑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些造型千奇百怪,难以想象这是出于一个脑残人之手,国有句古话,天生我材必有用,看样子那软馍在这里找到了发挥才能的用武之地。这时,一个身穿花格子老布衣服的女子出现在作坊,铁算盘用胳膊肘子捅了田先生一下,田先生被那些陶艺感染,专心致志地陶醉在艺术的创造之,没有领会到铁算盘的意图,铁算盘又捅了一下,田先生才有所醒悟,他抬头看了那女子一眼,论长相也还能说得过去,机敏透出一种灵秀。田先生在想,出自陶艺世家的女子肯定也懂得这门艺术。回来的路上铁算盘问田先生:你看那个女子咋像?田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你试着给咱说说,看人家的大人愿意不。

    那卢师傅本身儿女也多,把给女儿寻对象看得很淡,一见铁算盘前来说媒,自然满口答应,只是在索要财礼方面有点心沉,卢师傅说,他的日子过得艰难,养活这么多儿女也不容易,因此女方索要两份财礼,当年在凤栖一份财礼二十四块银元,两份财礼就是四十八块银元。

    铁算盘知道田先生不是攒钱的主,挣俩银钱顺手花完,于是从卢师傅那里回来后先找侄子李明秋商量,李明秋没有皱一下眉头,一口应承。

    田先生的婚礼在当年的凤栖街上还算得上隆重,新房就布置在李明秋家的西厦屋内,一乘轿子抬着新娘子在凤栖街上转了三圈,然后在李明秋家的院子门前落轿,田先生披红带花,按照凤栖的习俗掀开轿帘,把新娘子从轿子内抱出来,然后踩着红地毯走到院子内拜天地,拉枣刺的人连说带唱(当地习俗),给婚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鞭炮响来花轿落,女婿向前把头磕,掀开轿帘双目看,轿内坐着女婵娟……一群孩子前呼后拥,争抢婚礼司仪撒下的喜糖。由于是看病先生结婚,凤栖街的人家差不多全都送了礼,李明秋家的院子太小,便把婚庆的喜宴包在叫驴子酒馆,叫驴子酒馆也安排不下那么多的客人,于是沿着南北街道搭起了宴客的席棚,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划拳猜令声响成一片,皇上结婚也没有这么热闹。

    新媳妇名叫卢秀蓉。第二天娘家来接秀蓉回门,秀蓉回到娘家搂住亲娘就哭,说她死也不想回去了,那个男人禽兽不如。

第七十四章

    一夜之间,小小的凤栖县境内,住进了十万大军。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以后,蒋委员长亲临长安,把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调往陕北,欲借共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歼灭共军,于是,凤栖就成为国民党歼灭共军的前沿阵地。

    据凤栖县志记载,当年凤栖城内只有两千多人口,全县也只有四万多农业人口,四万多人的小县一下子涌进了十万大军,其他的不说,光吃饭就成了问题。好在当年凤栖至长安的简易公路已经修通,军队所需的粮食全部从关拉运。郭麻子遵照杨虎城将军的命令,把部队由凤栖撤回瓦沟镇,凤栖城防交由东北军管理,郭麻子的官邸临时改为张学良将军的军部。

    历史上,凤栖曾经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好客是凤栖人的天性,面对这一支失去家园的部队,凤栖人显示了最大的热情。他们没有政治倾向,不懂国民党跟**为什么要打仗,但是他们知道一个最基本的真理,无国哪有家!东北军初到凤栖那阵子,纪律可谓严明,士兵大都驻扎在城外,城内除过张学良将军的军部以及少量的警卫部队,基本上见不到军人,开始时部队风餐露宿,营以上领导才住帐篷,后来士兵们自己动手挖土窑洞,赶上冻以前全部住进窑洞里边。即使现在你偶尔到凤栖野外散步,仍然能见到当年东北军住过的一排排窑洞。

    老百姓的生活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干扰,凤栖城内商业活动照旧,城外老百姓照旧种庄稼,很少见到当兵的到城里来。只能听到军营里兵们的歌声,那“九一八小调”如诉如泣,过了不长时间,全凤栖人都学会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哪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其实张学良将军并没有在凤栖居住,凤栖的军务由一位姓宋的军长统领。那一日凤栖突然全城戒严,城外的士兵沿公路站立两边,人们以为张学良将军将要到来,凤栖城的老百姓显得紧张而兴奋,大家都想一睹少帅的风采。太阳快落时只见一队人马从驴尾巴梁下来,走在前边骑马的将军神采奕奕,看样子非同一般,宋军长带领着全体军官出城迎接,郭团长率领着他的部队负责护送,叫驴子酒馆内坐满了看稀罕的闲汉,有人突然指着前边跟宋军长同行的将军喊道:那就是阎长官(锡山)!

    原来,那天郭团长突然接到命令,通知他火到黄河渡口去迎接一位将军,并且把将军负责护送到凤栖县城,不得有误!郭团长率部赶到黄河渡口时,只见对岸岸边横着一艘渡船,郭团长知道这里的渡口从来没有渡船,看样子这个将军非同一般,几个会凫水的士兵游过对岸,给船头拴上一根粗粗的绳索,然后像纤夫那样拽着绳索一起使力,把渡船横着拽过对岸凤栖这边。船上下来一位将军跟十几个警卫,郭团长没有见过这位将军,凭感觉他知道这就是阎锡山。

    阎锡山将军只在这个渡口渡了一次黄河,却专门为此次出行打造了一艘渡船,从此后这个渡口背客渡河的历史暂时告一段落,黄河的两岸多了纤夫这样一个职业,客人坐在船上渡河,河对岸的纤夫便拽着绳索把船拉过对岸,对岸的客人渡河,这边的纤夫便拽着绳索把渡船横着拉过来,这样的渡河方式一直延续到一九四二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将这艘渡船炸沉。此系后话,我们以后再谈。

    阎锡山将军只在凤栖住了一晚,第二天便由几辆汽车护送往长安,老百姓当然不知道阎锡山将军此行的目的,只是取笑阎锡山的山西子弟兵每人身边都带一个醋葫芦,掉脑袋也不丢醋葫芦,酒席宴上不喝酒喝醋。那只是传闻罢了,其实陕西人也爱吃醋,裤带面里放些醋吃起来喷香,没有醋的裤带面吃起来就没味道。

    新闻每天都有,只是传播的渠道不同,老百姓的传闻靠风传播,昨天晚上南京总统府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早晨叫驴子酒馆就有人知晓。传说张少帅给蒋委员长下跪,跪求蒋委员长下令让他带领东北子弟兵打回老家,赶走东洋鬼子,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之的父老乡亲,张将军不愿背那个“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蒋委员长跟张少帅是金兰之交,自然无法容忍这个小兄弟随心所欲,他大声斥责张少帅胸无大局,日本是外忧,共党是内患,内患不除,后患无穷。目前消灭共党是第一要务!于是张少帅的东北军就被调往凤栖前线,跟共军对峙,可是那些士兵无心内战,情愿书像雪片一样飞往驻军指挥部,发誓要打回东北老家。东北军在凤栖驻军将近两年,没有跟共军打过一次仗。

    下了第一场冬雪的早晨,凤栖城周围支起了十几口大锅灶,灶膛内烈焰熊熊,大锅里边热气腾腾。大锅是东北军的将士们支起来的,专门为从山西逃难来的难民们舍饭,失去家园的将士最清楚人民的疾苦,给处在水深火热之的亲人们送上一点温暖。杨虎城将军闻知此事,专门跟时任陕西省长交涉,给驻守在凤栖前线的东北将士增加军粮。凤栖当地的富户人家也照此效仿,纷纷在村子路口盘灶支锅,为逃荒逃难的人们舍饭,一时间凤栖塬村村冒烟,成为战争年代凤栖高塬一道奇特的风景。

    临近春节前的一天,凤栖街突然涌来了许多学生,学生们经过长途跋涉,一个个风尘仆仆,他们来自华北、山西、长安和东北,操着不同的口音,高唱抗日的歌曲,结对从凤栖城内经过,高喊着“打回东北去,消灭鬼子兵”的口号,在宋军长的官邸门前集结,名义上是来劳军,实际上是来情愿。宋军长没有亲自出面,派手下人收下了学生们的请愿书,并且安排学生们跟东北军联欢,联欢会上大家义愤填膺,倾诉日本鬼子的罪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众志成城,坚定了打败日本鬼子的信心。宋军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请示长安开来了十几辆军车,把学生们全部拉回长安,学生们临走的那天早晨,军人们沿公路排成两行,欢送这些热血青年。

    那一年冬天,栽逑娃和他的师傅豁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师徒俩那一天在凤栖城隍庙前摆摊,凤栖城内有豁豁的师兄焦师傅跟他的徒弟们开的铁匠铺子,为了互相间不影响生意,所以他们并不常来,焦师傅也不到瓦沟镇那边招揽生意。那天还是焦师傅托人给师弟豁豁捎话,说东北军正在雇用大量的铁匠,要豁豁无论如何到凤栖来一趟。师徒俩来到凤栖,看见焦师傅的铁匠铺子已经关门,于是他们在城隍庙前的空地上一边摆摊一边打听师兄焦师傅的下落。半下午时来了两个东北军士兵,询问他们是否认识焦师傅,豁豁说焦师傅是我的师兄。那两个士兵便让师徒俩跟着他们走,师徒俩一个挑着担子一个背着褡裢,来到一处山坳,只见一字摆开十几盘铁匠炉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那么多的铁匠师傅全在打造铁器。

    豁豁看见了师兄焦师傅,焦师傅年事已高,不再手攥铁钳站在火炉前打铁,好像是专门雇来的技术顾问,倒背着手在各个铁匠炉子面前转转,有时指点一二,看那阵势蔚为壮观。焦师傅也看见了豁豁师徒俩,朝豁豁走过来,把这里的情况给豁豁师徒俩做了介绍,他说这里的铁匠全部是雇来的,按件计算报酬,主要打造镢头,好像明年开春东北军要在凤栖开荒。打铁用的原料、燃料和吃住全由这里安排,什么时候你不愿意干了,想走,工钱随时结算。栽逑娃看见有些铁匠还在制造圆圆的铁球,长长的铁管,问师傅:那些东西有什么用途?焦师傅说:那可能是制造兵器,他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用。你只顾埋头干活,不该问的别问。

    栽逑娃的打铁技术日臻成熟,师傅当起了他的下手,当年打造一把镢头两毛钱,师徒俩一天干到晚,竟然能挣得一块银元,这比干什么都强,富户人家雇用一个长工,干一年也就只挣二三十块银元,干了十多天后栽逑娃去军务处结算,人家没有打折扣,付了十几块银元。师徒俩去向管事的军官请假,说他们想回一次家,过几天再来。管事的军官说,我们这里来去自由,相互间没有约束。

    师徒俩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回到郭宇村,刚走进自家的院子,屋子内传出了婴儿的哭声,白菜看见栽逑娃脸上露出了惊喜,拉着哭腔说:你们可回来了,六姨太(萝卜)夜黑地里生了,是个男孩。豁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知道高兴还是悲哀,竟然坐在院子里的石墩上抹起了泪珠。豁豁清楚地知道,这个孩子是徒弟下的种籽,不论怎么说他也算没有白活一世人,现在儿孙满堂。可那栽逑娃却不管不顾,放下担子跑进屋子,看那生了孩子的萝卜脸上显得娇嫩,多了一些迷人的姿色。

    师徒俩只在家里住了一夜,把挣来的银元交给两个女人,第二天便匆匆赶回打铁的营地,他们舍不得耽搁那一天挣一块钱银元的功夫。

第七十五章

    张学良将军的部队驻军凤栖之后,无论是十二能的私塾还是公办小学,大家已经没有心思继续上课,全都在教室里谈论国事,小孩子虽然没有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的冲动,却也不缺乏爱国的热情,他们常常自己编排一些节目,在街头或者军营演出,节目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却带着浓厚的爱国热情。

    自从闹了那一场风波以后,铁算盘跟李明秋叔侄俩对郭善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度,他们的确再也找不下称职的医,家有千亩良田,不如开一家药店。凤栖城里偶然也来江湖郎,卖一些狗皮膏药、“祖传秘方”,可是那些江湖郎们往往摆几天地摊就走,担心时间一长露出马脚,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骗一县,一辈子骗不完”。凤栖城里真正的药铺只有济世堂一家,独行生意好做,没有人竞争,所以那郭善人也就安心住下来,再也不打算辞职。

    李娟比郭全大几岁,爹爹是个憨憨,弟弟是个白痴,父子俩一吃完饭就去捏泥人,李娟去过捏泥人的作坊,对那些奇形怪状的创意不感兴趣,好像那些泥人跟爹爹和弟弟一样,全都是一些不韵世事的白痴,只有爹爹和弟弟才干那些活,人们把那些泥人买回家是把那些白痴当成玩物,是对爹爹和弟弟的亵渎,然而爹爹和弟弟却乐此不疲,每天干得津津有味。娘好像有什么心思,常年四季很少说话,李娟影影绰绰听别人议论,好像爹爹不是她的亲爹……有时李娟感觉一家人都神秘兮兮地,好像爷爷也有什么说不出口的隐忧,李娟小小的年纪便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困扰,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她想早早脱离这个家。

    那天早晨来凤栖情愿的青年学子被十几辆军车拉走,李娟曾经混进学生们间,想跟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走了之,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幸亏李明秋叔叔发现得早,把李娟从大学生们间拉出来。事情过后李明秋跟叔叔商议,干脆为李娟找一个婆家。可是找婆家也不那么容易,一般知根知底的人家都不愿意跟铁算盘结亲,

    郭全长得方头宽肩,在男孩子里边还算比较出众,那铁算盘常常戴着老花镜斜眼瞅着郭善人跟全父子俩,感觉这父子俩长得怎么也不像。那牡丹红睡过的男人无数,这个男孩子是混下谁的?想着想着便自我安慰:李娟虽然来路不正却是李家的老根,你郭善人再日能,儿子却是混下别人的……想归想,但是铁算盘不会往明里说,那样的话太伤人,最起码郭善人现在对他铁算盘还有用。

    李妍和李娟常找郭全来玩,铁算盘一点也不介意,孩子们总归是孩子,郭全当年才虚岁十一,他喜欢跟两个大姐姐在一起,长这么大在郭宇村很少有孩子跟他在一起玩耍,他也弄不清郭宇村的大人孩子全都不理睬他们一家,小孩子有点孤独,不爱说话,来凤栖城里结识了李妍李娟姐妹,才使得小孩子那有点封闭的心理逐渐开朗。相对而言郭全还是比较喜欢李妍,李妍姐姐有一种内在的气质,显得靓丽而高雅,而李娟姐姐则有点内敛,显得木讷。可是李妍姐姐始终对郭全保持一定的距离,没有李娟姐姐对郭全那么亲热。

    李妍的大哥李怀信被屈老先生介绍在南京参议院当小写(相当于抄写秘),听说一个月能挣十几块银元,在当年的凤栖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凤栖人当年最引以为荣的是凤栖“六杰”,他们是十二能的两个儿子屈志琪、屈志安,四愣子的二儿子屈志田,李明秋的大儿子李怀信,年天喜的大儿子年贵明,还有八条腿的二儿子葛有亮。当然这凤栖六杰各有不同,最有出息的当属屈志琪、屈志安和李怀信。但是李妍的二哥李怀仁却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怀仁每天的路径就是从私塾到家里的书房,然后又从家里的书房到私塾,从来不在街上瞎转,很少跟同窗交往,把十二能外公的线装书全部看完,还嫌不满足。那种嗜书如命的精神连外公十二能也自愧弗如。对此满香有点害怕,担心自己的二儿子以后发展成为一个傻瓜,外公说据他观察这个孩子外拙内惠,对书本知识的接受能力极强,估计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李明秋有时候故意把二儿子抱上马,带着儿子去郊外闲逛,看着儿子对着远山沉思的样子,问儿子:你在想啥?儿子的回答让爹爹深感震惊:我在想,肯定有一个神灵在主宰着整个世界。

    扯远了,让我们回归主题。不知道什么原因,李娟的娘竹叶对郭全这个嘎小子有点偏爱,一见到全总要拉到怀里问东问西,有啥好吃的总是给全留着,有时几天见不到全,总要找个理由让李娟把全叫到家里。竹叶自从生下李娟以后,公爹再没有沾过儿媳妇的身,竹叶也不再去想那些龌龊事,过去的就让他过去。铁算盘在竹叶面前恢复了公爹的那种矜持和尊严,竹叶背负着巨大的耻辱,受尽了周围人的白眼,可是她不得不忍辱偷生,为了她的白痴儿子和女儿李娟,一眨眼过去了十几年,女儿在娘的眼里出息得非常秀丽,竹叶有时在想,憨憨儿子可能靠不住,必须为女儿找一个知根知底的女婿……

    可是竹叶最初并没有想到让郭全成为她的佳婿,那个孩子年纪太小,跟自己的女儿相差几岁。那天早晨李娟被哥哥李明秋送回家,毫不隐讳地说了女儿想要跟上情愿的大学生逃离凤栖之事,竹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女儿是她下半辈子的依靠,她不能让这个唯一的女儿远走高飞,因此竹叶的想法跟公爹和明秋哥哥不谋而合,必须尽快为李娟找个女婿。

    那天竹叶做了一些凉粉,让李娟到药铺叫全来吃,这已经成为常事,竹叶做下什么稀罕吃食总不忘叫全来吃。她为两个孩子把凉粉调好,又给嫂子满香端过去一个凉粉坨坨(土话,把凉粉盛在脸盆里放冷后倒出来,俗称坨坨)。竹叶在满香家里坐了一会儿,回到自己家门口时故意放轻了脚步,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她想看看两个孩子究竟在干什么。竹叶爬到窗子上看见两个孩子已经把凉粉吃完,两颗头碰在一起窃窃私语……竹叶轻脚轻手走出院子,顺手闩上了大门。她有点心跳,为了一个朦胧而清晰的目的,这一辈子活得窝囊,不能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这样做虽然有点不合常理,但是也顾不了许多,只要把那全拴在女儿的裤带上,就不怕女儿再飞……

    竹叶平时很少上街,也从来不去串门,最多去隔壁嫂子家坐坐,有时发觉嫂子跟自己不在一个档次,感觉有点自卑,所以坐一会儿就走,绝不多坐。那天她在自家门口站了一会儿,不知道该到那里去,信步来到西沟畔,看看那一双憨憨父子在作甚。

    软馍见自己的老婆来看他,有点激动而惊奇,自从王不留老先生调理了软馍一个时期以后,软馍虽然没有常人的思维能力,却也基本上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像过去那样疯疯癫癫,特别是迷恋上捏泥人以后,那种丰富的想象力非常人能及,可是在当年的国那种泥人还算不上工艺品,人们出一点钱买回家里,主要是看着好玩,谁也不会当真,过一段时间觉得碍眼,甩掉也不会可惜。偶尔有保存下来的,其价值已经数以万计。

    竹叶看见父子俩捏泥人,她看不来那泥人有什么好,反而感觉有点丢人,反正只要有人买就捏,父子俩再干什么都不行。看了一会儿转身走开,看那一抹红日从西边山上渐次落下,心想该回家了,进了西城门回到自己家门口,听见两个孩子在哭。竹叶有点心慌,门虚掩着,推开门走进院子,看见公爹铁算盘回来了,两个孩子端直跪在公爹面前,哭着说他们只是抱在一起亲嘴,其他什么都没有做……

    但是那铁算盘却围着两个孩子转圈,他知道自己的孙女嫁不出去,感觉这郭全虽然有点来路不正,那郭善人虽然跟他早有芥蒂,可是事到如今他也顾不了许多,他必须为孙女做出安排,这个家庭以后说不定要靠孙女来支撑。

    当天晚上铁算盘让儿子媳妇炒了几个菜,热了一壶酒,把郭善人请到家。端起酒杯对郭善人说:亲家儿,两个小孩子做下丢人事了,说出去对谁都不好。把我的孙女嫁给你的儿子我还有点吃亏,这不是谁愿意不愿意的事,实在是出于无奈,你回家准备一下,为两个孩子成亲。

第七十六章

    张学良将军的部队进驻凤栖那一段时间,南来北往的交通完全断,看不见骆队马队在内蒙和长安之间来回穿梭。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还得保障,特别是食盐,一顿饭没有都不行。陕北的靖边出产食盐,当年主要供应长安。

    内蒙到长安之间的官道被封锁了,一条暗道却悄然开通,沿黄河北上,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那条道儿骡马都无法行走,当年红军北上时走的就是那条路,人背着货物走到险要处,看上边一线天,瞅脚下万丈深渊,稍不留神脚下一滑,说不定就命丧黄泉。长安的盐价上涨了数倍,一群汉子身背食盐行走在去长安的羊肠小道上,远远看去好像一群蠕动着的蚂蚁,回头货就是洋布、洋碱(肥皂)、洋药(西药)、洋瓷脸盆、洋糖和洋火。当然,红军初到陕北,武器奇缺,贩运枪支虽然危险,但是背一支枪到靖边,竟然净赚三块银元,收入颇丰的商业利润促使人们去冒险,去卖命。那一段日子杨九娃的哥们最忙碌,他们不会去当那些下死苦的脚夫,而是给脚夫们当起了保镖,负责保护脚夫们沿途的安全。当然脚夫们也要交付数额不小的保护费,就那样脚夫们也心甘情愿,出门干活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家有父母妻小,图的是个平安。

    那一段日子一行全新的行业也在郭宇村悄然兴起,那就是为赶脚的脚夫开办驿站,脚夫们常常是夜行晓宿,佛晓时来到郭宇村,吃上一顿小米干饭,睡上一天安稳觉,天黑时又从郭宇村出发,赶天明又走到另外一处驿站。其实吃一顿饭只收客人两毛钱,冬天睡觉收五分,夏天睡觉不收钱,除过柴米油盐,只赚客人五分钱,就那样村人们也非常满意,因为那是他们有史以来的第一笔商业收入。一家只要来六七个人吃饭,就能净收入三毛钱,比出外替人揽活划算。

    疙瘩是杨九娃手下的头目,负责沿路脚夫们的安全,洋芋家的客人自然最多,那时节洋芋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孩长得跟她娘一样壮实,穷乡僻壤虽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给人起绰号却是一大特长,村人们给疙瘩的大女儿起了个绰号叫做结实,二女儿起了个绰号叫做碌碡,两个女儿往人前一站,确实像两个结结实实的碌碡,但是疙瘩不嫌,对他的两个宝贝女儿非常喜欢,有时回家住上那么一两天,脊背上背一个女儿怀里抱一个女儿,好像一只狗熊带两只熊崽。疙瘩给脚夫带路,自然尽量把客人带到他家,那一段日子洋芋家的院子里盘起了两个大灶,支起了两口大锅,疙瘩娘跟疙瘩爹每天起早贪黑,套上毛驴碾米,洋芋半夜起来淘米焖干饭,天明时分就做熟了两锅香喷喷的米饭,吃的菜也不讲究,多半是洋芋白菜熬萝卜,客人们吃完饭就睡觉,睡到天黑时就上路,一天只吃一顿饭,一顿饭能吃一升小米。赶脚的汉子为了赶路,路上一般不吃两顿饭。

    郭善人带着儿子去了县城,一幢四合院里只剩下牡丹红一个女人,丈夫不在家的日子牡丹红过得倒也逍遥,每天睡到半午开了门,就能看到自家门前放着两桶水,不用说那是郭全发担来放到门前的。牡丹红把水提回来倒进水缸里,把水桶放在外边,停一会儿郭全发又把水桶担走。郭善人每隔十天半月回一次家,回来时吆一头毛驴,毛驴背上驮着褡裢,一边装着蔬菜一边装着从县城里籴来的麦面,郭宇村不种小麦,吃麦面就要到县城的集市上去籴。郭善人回家住一两天就走,牡丹红无所事事,经常对着镜子流泪,唱一段《深宫怨》,感觉她自己成了打入冷宫的贵妃……猛然听见村子里唢呐声声,打开大门站在自家门口一看,原来是张大山的女儿张东梅跟三狼结婚。那场面比皇上嫁女还排场,内蒙来的呼掌柜、林掌柜走在最前边,紧随其后的是杨九娃跟谢掌柜,十几个男子汉抬着彩礼在小小的郭宇村招摇而过,村里男女老少一个不剩,全部被请到漏斗子家入席,那漏斗子戴着青色瓜皮帽,身穿一件绣着富贵不断头的锦缎长袍,见人不住地点头哈腰,真像从坟墓里拉出来的活鬼,倒是那张大山上身穿一件对襟青布夹袄,下身穿一件黑青布灯笼裤子,扎着绑腿,脚穿牛鼻梁子千层底布鞋,显得潇洒而精神奕奕,俩亲家并排站在一起,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

    那天牡丹红也被请来入席,跟一帮小孩子坐在一个角落里。牡丹红本不想来,耐不住帮忙的盛情相邀,村里人都去了,不能剩下你一个。杨九娃的一帮子哥们全来了,跟村里的年轻人捉对划拳,郭宇村离杨九娃的山寨之隔一条簸箕掌,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郭宇村从来没有遭受过土匪们的骚扰,两家子隔山为邻,相互间知根知底,年轻人见了土匪不知道什么叫做害怕,划拳猜令互不相让,空气弥漫着浓浓的酒味,连村里的狗们也喝得熏熏欲醉。不知谁带头起哄,要牡丹红给大家唱上一曲,这种场面牡丹红已经见多了,处事不惊,她慢慢地站起来,向大家鞠了一躬,指着口腔说她嗓子疼,实在唱不出来。大家以为牡丹红卖能,把手拍得山响。牡丹红无奈,只得唱了一曲《小寡妇上坟》,曲子唱得倒不错,大家齐声喝彩。可是席棚外狼婆娘倒惹不下了,直想冲进席棚问个究竟,她的儿子大喜之日,那个烂婆娘为什么要唱那倒霉的戏?几个帮忙的办事的把狼婆娘拦在席棚外边好言相劝:相信那牡丹红也是无意,儿子大喜的日子不要乱起事端。这边事情刚刚熄火,那边几个土匪跟村里的小伙子打起架来,互相指责对方喝酒耍赖,杨九娃疙瘩亲自出面,才把乱局压下,张大山把打架的双方拉得重新坐在席桌上,捋起袖子叫阵,今天我陪你们大家喝酒,能喝的上前走,不能喝的退下。于是打架的双方又联合起来对付张大山一个,那张大山也真能喝,一直喝得土匪们和村里的小伙子全都趴下。从那以后无论是村里人还是土匪,都对张大山刮目相看。

    那一段时间郭宇村的新鲜事儿倒还真多,豆瓜爹在黄河岸边为豆瓜捡回来一个媳妇,把个豆瓜高兴地连蹦带跳,豆瓜娘老大不愿意,说那媳妇来路不正。豆瓜爹说:郭宇村排门数数,来路正的媳妇有几个?只要豆瓜愿意就行。那板脑跟豆瓜同岁,看见村里的年轻人都娶了媳妇,他自然心急,跟爹闹情绪,早晨太阳老高仍然睡在炕上不起来,板材心急,隔着窗子叫儿子,快起来吧,太阳都晒着尻子了。板脑睡着不动,给爹念了一首诗:孩儿今年二十整,衣服烂了没人补。板材知道这板脑向爹爹要媳妇,于是故意激儿子:若想衣服有人补,你娃还得二十整。板脑拉着哭腔说:人活六十稀,那有四十才娶妻?板材觉得有趣,故意跟儿子逗乐:姜子牙六十去伐纣,八十岁娶了黄花女。那板脑越说越不像话:你黑地里搂着老婆图受活,那管儿子的死与活!板材正待发作,板脑娘出来了,说:我娃快起来吧,吃了饭娘带着你去看媳妇。板脑三下两下穿起衣裤,问娘:真的?娘说:夜黑地里我看烂窑那边又住下了山西来的逃难人家,我瞅见有一个女子老大不小了,吃完饭娘去给你问问,看那女子说下婆家了没有。

    板脑一听来了精神,吃了饭跟娘一起,来到他们最初来到郭宇村时住过的烂窑前,果然看见来了一家四口逃难的,年纪大的是老俩口,年纪小的自称兄妹。那女子长得也还水灵,真想不到哪一家人特别好说话,说这乱世年月只要能给女子找个可靠人家就不错,当下议定聘礼只要十块银元两斗小米,那小伙子也说得特别仗义,只要今天把财礼交齐,明天就可以让妹妹过门。

    回到家板脑娘跟丈夫板材商议,感觉这十块银元的聘礼真不算多,等于白捡了一个儿媳。板材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苦苦时月这家人不要粮食要银元作甚?但是也容不得他多想,首先儿子板脑愿意。家里倒攒下几块银元,在村子里再借几块银元也很容易,于是当天就把聘礼备齐,板脑娘还准备了一丈格子老布,打算为新媳妇做一件上衣。

    天快黑时板脑背着小米,跟爹爹一起,来到烂窑里,那家子很热情,招呼父子俩坐下,板材还跟未来的亲家啦了好长时间的话,看起来这家子人也实在,不像骗人的人,于是双方议定,第二天早晨过来请他们全家过去。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板材还请来了豆瓜爹,让豆瓜爹明天帮忙料理,当然穷户人家结婚没有三狼那么铺排,但是也不能太寒酸,正好圈里还有十几只山羊,明天杀一只也不值啥,豆瓜爹叼着烟袋想了半天,话到口边又咽下,他想说让板脑今天黑地里把那家人提防一下,最近以来瓦沟镇那边“放鸽子”(让女人答应跟人家结婚,瞅空子又带着女人偷跑,骗取人家的财物,俗称放鸽子)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几家。继而一想这样的事情不好开口,豆瓜爹坐了一会儿就走,答应明天一早过来帮忙。

    那板脑睡到后半夜心里起疑,穿上衣服到烂窑那边看个究竟,只见已经人去窑空。

第七十七章

    郭宇村并不是每家都开办驿站,东北来的张大山跟妻弟金宝川就没有开办,他们不是看不上那生意,而是看见僧多粥少,那些开办驿站的人家都变着花样抢客源,他们两家初来咋到,抢人家的生意反而不好。可是他们总得为自己谋一条生活的出路,思来想去想到了为背盐的脚夫捎脚。郭宇村向北的路陡峭崎岖,往南的路比较平顺,骡马驮上食盐就能直通长安,于是一开始哥俩想到了在郭宇村收购食盐,可那些脚夫都不愿意把食盐卖给他俩,原因是脚夫们还要去长安购置回头货。张大山哥俩看这一招不行又想到了另外一招,总不能让这十几匹马闲着,又跟那些脚夫商议,能不能把大家的食盐集到一起让马驮上,回头货马也能帮他们驮到郭宇村,郭宇村向北就要靠他们人背。脚夫们在一起商议,干脆在郭宇村来个货物交换,他们也不去长安了,让张大山把回头货从长安替他们捎回来,当然不能少了张大山哥俩的捎脚费。这样一来大家都划算。

    过了一段日子杨九娃知道了这件事,暗自思忖这张大山比他棋高一着,这么好的生意他为什么当初没有想到?杨九娃也想插一手,又担心跟张大山是初交,朋友之间不好开口。

    那一段日子郭宇村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辉煌,毫不起眼的一座偏僻的山庄竟然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心,脚夫们把北方的食盐和山货背到郭宇村,在这里交换成日用工艺品,比去长安省了一半路程,汉子们在郭宇村吃饱喝足,感觉好像缺少一点什么,总有点不尽然,不满足。夜色朦胧时汉子们背着交换来的货物上路,看那树的阴影里,几个红衣女人朝他们招手。

    仿佛勾魂似地,汉子们跟着女人朝前走,来到那几孔烂土窑里,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莎草,女人们往莎草上面一躺,汉子们便把自己的家伙掏出来,硬硬地插了进去,汉字们积攒了多日的精气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契机,把活路做得山摇地动,女人们在汉子们的身下夸张地叫着,犹如夜猫子叫春,转瞬间完成了交易,汉子们把挣来的血汗钱交给女人,然后背起重负,沿着羊肠小道,消失在茫茫夜色之。

    最初做那些人肉生意的并不是郭宇村的女人,那一段时间外边的活路显得萧条,郭宇村的男人全部回了村,几乎家家的生意都做得火爆,女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勾引外边来的男人。郭麻子的队伍撤出凤栖城以后,那些东北来的大兵们思念故乡,没有心情去青楼**,也有可能是宋军长治军严谨,不允许大兵们去招蜂引蝶,沾惹女人,加之南来北往的客商日渐稀少,青楼的生意萧条了许多,烟花女子有的从良,剩下没人要的角色连一日三餐都无保障,不得不出外招揽生意。她们打探得那些平日里走大路的脚夫们全都钻了深山,于是结伙来到郭宇村外,青楼女人们不敢进村,害怕招惹是非,于是就在村外的树林里守株待兔,还当真让她们逮住了一些冤大头。

    郭宇村的女人最早发现了村子外边烂窑里的秘密,她们痛心疾首,认为这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烂女人破坏了村子里的风水,会给郭宇村带来霉运,纷纷要求男人们去把那些烂货赶走,可是男人们都懒得动身,好男不跟女斗,人人都需要活命,那些女人也是被逼无奈才做那些人肉生意,更何况那些女人们并没有影响郭宇村的生意,别丢了枣棍就打讨饭的(当地歇后语,讨饭的手里都拿一根枣棍,枣棍结实,用来打狗。意思为你刚不讨饭了,反过来又打讨饭的),可是女人们不依不饶,非要把那些烂货赶走才肯罢休,于是全村的女人组织起来,进行了一番严密的侦查布置,瞅得那些汉子们跟女人正在交易,每人手里攥一根枣棍,大打出手,男人们甩下货物跑了,女人们打起女人来一点也不手软,况且那些青楼女们个个都身体虚弱,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身体较强的跑了几个,有两个女人竟然被打死在烂窑里边。

    郭宇村的女人扬眉吐气,纷纷向她们的男人表功,男人们无动于衷,反正也就那么回事,当年打死人不需要偿命。早晨起来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村口的歪脖树上,一群鸟儿仍然在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可是郭宇村人等了许多日子,却不见了北方下来的脚夫,村子里多了一层氤氲飘渺的鬼气,每当夜幕降临之时,总能听到烂窑那边的哭声,孩子们睡到半夜,常常无端地哭醒,一夜北风起,空气竟然弥漫着尸体腐烂的恶朽味。女人们不去检讨自己的失误,反而埋怨男人们无能,一群乌鸦黑压压地飞来,盘旋在郭宇村的上空,人们感到了恐惧,男人们扛起锨镢,打算把那尸体掩埋,来到烂窑时发现那尸体只剩下两具白晃晃的干骨。

    一桩本来红红火火的生意就这样被女人们搅黄了,但是那条运货通道依然畅通,人们总要生存,想尽千方百计谋生,杨九娃在簸箕掌支起大锅,招待南来百往的脚夫,土匪们也依照村里的标准,一顿饭只收客人三毛钱,土匪们也有土匪的绝招,他们善待那些做人肉生意的女人,反正这个世界五花八门,单一的种类无法生存,有男人的地方必然会有女人,有了男人和女人这个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汉子们吃饱喝好又能日好,何乐而不为?

    郭宇村的女人们后悔了,纷纷唆使男人们到簸箕掌去拉客。有些脚夫碍于情面,不得已跟上老主顾来郭宇村住宿吃饭,生意当然远没有以前火爆,也能勉强维持。

    张大山以货易货的捎脚生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那个男人很有头脑,主动找杨九娃合伙,反正每日迎来送往的客人不断,这样的生意要靠大家来做,说不上谁抢谁的生意,杨九娃喜欢张大山的仗义,两人很对脾气,所以很快两家的马队合在一起,其实长安方面跟凤栖驻军早都清楚地知道这条运货的暗道,上百万长安人需要吃饭,总不能断绝了长安的食盐供应,于是便假装不知道,开一面,即使路上遇到检查,只要一看是食盐,一般不会为难。

    洋芋家来住宿吃饭的脚夫依然不减,村里人也不眼红,谁叫人家的男人是个土匪头目?那洋芋挣钱挣得心黑,竟然也想到了找几个女人来招徕生意。但是洋芋没有敢想找村里的女人,虽然那栽逑娃跟豁豁常不在家,白菜萝卜不缺钱花,两个女人在村子里也没有开办驿站,对村里乱糟糟的事情不闻不问,每人怀里抱一个孩子,把栅栏门关紧,在丝瓜架下闲坐,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牡丹红虽然已经过了三十,不缺女人的丰韵,可是那郭全发像一枚钉子,把那牡丹红紧紧地盯死,虽然全发不常进那幢四合院,但是却处处留意牡丹红的行踪,他不能让这个后娘越轨,郭全发要对在县城里行医的老爹爹负责,牡丹红也知趣,一般不出那幢院子的门。其他女人的男人都在家,虽然那蜇驴蜂和豆瓜的新媳妇看起来有点骚,但是大家同在一村住,男人们最多看几眼,不敢对那些女人想入非非。

    狗剩心里清楚,洋芋的两个女儿全是他播下的种籽,幸亏生了两个女儿,如果是男娃,说不定早已经露馅。对此洋芋心里也有点咯噔,十四岁那年跟疙瘩圆房,白天的日子下地干活,黑地里就搂在一起反复地耕耘,功夫没有少下,可就是种籽播下不见发芽,跟狗剩只有那么一回,那一回洋芋感觉并不怎样,结果竟然怀上了大女儿,可是洋芋并不满足,她还想生个男娃,凭感觉洋芋知道疙瘩虽然威猛,但是种籽发霉,两人在一起日得再欢也不顶啥,村里的男人看上洋芋的不多,洋芋只有找狗剩来借种怀胎,第二次是在树林子里,狗剩让洋芋脱了裤子爬在地上,然后从后边顶入,像条狗那样吭哧了半天,两人都不尽兴,狗剩好像在涝池里洗澡,洋芋好像里边有蚊子叮咬,反正毛驴搭了个马鞍鞯,有点不配套。事情过后洋芋从怀里掏出一枚银元递给狗剩,叮咛这件事无论如何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能说出去。狗剩当然不敢出去乱说,他不怕洋芋怕疙瘩,那个土匪胚子伸出手指头比他狗剩的腰还粗!

    但是疙瘩并不知情,还以为两个女儿全是他亲生,虽然长得像熊崽,心里却欢喜得不行,洋芋有时心虚,害怕露了马脚,每日活得颤颤惊惊,过了几年她心态渐渐平稳,看那疙瘩对她一如既往地疼爱,只能在暗地里感觉愧疚。

    开驿站的日子,洋芋雇用了狗剩,为了每日碾米,疙瘩买回来一头骡子一头毛驴,公爹公婆年纪大了,每天围着碾盘子转一天,也累得够呛,晚上还要喂牲畜。雇用狗剩干点零活,减轻爹娘的负担,那狗剩劈劈柴、给灶膛里添点火、淘淘米、洗洗菜、帮爹娘照看一会儿牲畜,混得两顿饱饭。无人时狗剩也逗逗两个孩子,可那孩子远远地躲着他,嫌狗剩肮脏。

    每天早晨公爹公婆还在睡觉,院子里两口大锅里边的水已经开始沸腾,狗剩不断向灶里添柴,洋芋用一把小铁铲不断地翻搅着锅里的小米,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说话,洋芋问狗剩:能不能找几个女人?

    狗剩知道是啥意思,咽下一口涎水,看那红红的火焰映着洋芋丰满的脸蛋,也就不管不顾,站起来,抱着洋芋就亲……疙瘩回来了,正好撞在当面。

第七十八章

    从正月初三开始,凤栖人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狂欢。这座千年古城容纳了各民族化的精髓,形形色色的秧歌队把那种民族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东北军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凤栖人办秧歌的热情,凤栖周围几乎每个村子的秧歌队都有不同的特色,比较出名的有跑走马,代表着草原人民的风格;打浑身响,据说传承了羌族人的化;跑旱船、耍狮子、打腰鼓、踩高跷,是汉族化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栖蹩鼓,相传是匈奴民族化的遗产。东西南北街四座灯棚供奉着财神和娘娘,老百姓别无所求,只期盼五谷丰登、儿女满堂。家家的窗子上贴满窗花,巧妇们制作的花灯挂满一街两行,周围几十个村子的秧歌队进城表演,小小的凤栖城被挤得水泄不通。

    谁也没有想到,东北军也办起了秧歌,男人们穿着满族旗袍,头戴纸制的花帽,脚蹬木屐,手执折扇,悠扬的琴音代替了锣鼓的喧嚣,扭秧歌的队伍合着琴音踏着碎步翩翩起舞,把满族化带到了凤栖城,所有的秧歌队全部偃锣息鼓,城墙上、屋顶上、街道两边的石阶上,沿街的窗户上全都站满了人,聚精会神地看东北军的秧歌表演,军人的秧歌队全是清一色的男人,满族女人也由男人扮演,打扮成宫女的军人扭起秧歌来不失女人的丰韵,他们故意抹着口红,描眉画眼,扭动着腰肢,跟打扮成满族男人的演员配合默契,那秧歌调子简单明了,易学易懂,第二天晚上凤栖街上就出现了民办的满族秧歌队,大姑娘小媳妇们穿上了裙裾,学着军人们的样子,三寸金莲穿着绣花鞋踏着音乐调子不停地扭动,扭着扭着两支秧歌队合为一起,男人们侠骨柔肠,女人们莺啼燕啭,开始时还扭得比较规矩,慢慢地眉目传情,到后来相互间都难以控制,你拉我的手,我撞你的胸,烛光点燃的灯笼晃动着巨大的阴影,秧歌队伍开始凌乱,悠扬的秧歌调子戛然而止,扭秧歌的军人们开始骚乱,他们肆无忌惮地搂住扭秧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让无法遏制的**像洪水那样恣肆,有的女人被当街脱下了裤子,有的女人不堪羞辱,挣脱军人的怀抱,躲进小巷,凤栖街看秧歌的老百姓一开始有点发闷,还没有等到他们反应过来,四面的城墙上已经站满了宋军长的警备部队,军人们朝天鸣枪,好容易制止了那场骚乱。

    第二天,一些老百姓到宋军长的军营告状,昨天晚上有几个女人失踪。在东北军里边,宋军长一向以治军严厉称著,向来对奸杀掳掠的行为严惩不贷,当下要求部下严厉盘查,果然有几个女人被军人们掳到军营里边受了凌辱。

    南门外的笔架山下,十几个军人被押解到刑场,失去家园的汉子们,没有战死在侵略者的枪口之下,却为了一时的苟且之乐,即将付出生命的代价,凤栖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在十二能的带领下,齐刷刷跪倒一片,恳求宋军长免去大兵们的死罪。宋军长不为所动,他站在专门为枪毙人而搭建的土台上,讲话时慷慨激昂: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绝不容许凌辱我们的姐妹,鱼肉我们的兄弟!军纪不整,何谈打败侵略者,收复失地?不能容忍这些这些纨绔子弟败坏军纪!随着一阵枪响,十几个军人齐刷刷倒下。军人们的心在淌血,齐声歌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凤栖全城震撼了,上溯秦汉年间,历朝历代,悠悠数千年,做为扼守长安的北方要塞,凤栖历来都有重兵把守,那种偷鸡摸狗之事时有发生,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军人们偶尔耍耍女人算不得什么大事,从来没有见过大兵们为了女人而丢掉性命。人们惋惜赞叹之时,不得不对这些东北大兵们纪律的严明表示佩服。

    二月,河水解冻,山脊上掠过的清风不再刺骨,一夜春雨,岸边杨柳吐蕊,万物复苏。凤栖全县的沟沟岔岔里,又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十万大军每人一把镢头,开荒种田,开展生产自救。这种现象古来有过,守边屯田是军事家的一大发明,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断粮断草就意味着即将覆灭,古代军队的押粮官往往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将军,领兵的元帅运筹帷幄,首先要掌握军营里粮草是否充足。看来这些东北军一时半会不打算撤离,军人们已经把凤栖做为他们收复失地的基地,至于剿灭红军,将领们和军人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消极,国难当头,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但是蒋委员长的话他们又不得不听,只得暂驻凤栖消极待命。看来宋军长也极具战略家的眼光,整整一个冬天,集了十几盘炉膛,招聘了几十个铁匠打造镢头,原来就是为了春季开荒之需。当年凤栖只有四万人口,绝大多数土地都无人耕种,即使开垦的土地也产量不高,亩产二三斗,黄沙遍地走,广种薄收是当地老百姓的传统,好在这里的土壤保墒,旱涝都有收成,

    军人们当兵前都是农民,对于开荒种地一点也不陌生,当兵的汉子们脱掉上衣,一字排开,抡起镢头大干,那场面也颇为壮观。附近村子里的农民吆着牲畜,扛着耙耱,把大兵们开垦的土地耙耱一遍,撒上糜谷、豆子和玉米,几场透墒雨,庄稼露了头,炎炎的阳光一照,满世界一片葱绿,妇姑们相邀,挎上菜篮子,到大田里去挖拾苦苣菜,大兵们由于有了以前的教训,不敢对那些大姑娘小媳妇想入非非,只能躲得远远地,偷偷瞄上一眼。

    二妮当年十六岁,爹爹已经为她说下婆家,只等秋后出嫁。那天,她也挎上菜篮子,跟一群大姑娘小媳妇一起,来到一片玉米地里,挖拾苦苣菜,苦苣菜人吃了泻火,猪吃了上膘,是一种农家常吃的野菜,二妮家的老猪婆刚下了一窝猪崽,所以她每天都挎上菜篮子去挖野菜,二妮的菜篮子实际上是一只条笼,比别人的大许多,猪不光吃苦苣,也吃灰灰菜,苜蓿菜。眼看着午,其他姑娘都相约回家了,二妮的条笼还没有拾满,她贪图多拾一点,渐渐地就离村子越来越远,不知不觉来到沟畔,看半山崖上一树樱桃红得耀眼。

    二妮把菜篮子放下,拽着山崖上的藤条一步步来到樱桃树下,爬上树,摘下樱桃没有什么东西盛放,看看前后左右无人,于是便把大襟子上衣脱下,只身穿一件裹肚,把衣服袖子扎紧,将摘下的樱桃装进衣服袖子里。百鸟噤声,连风也打起了瞌睡,只有那太阳笑得灿烂,嘴角流出了涎水……

    摘完樱桃二妮又拽着藤条一步步回到菜篮子跟前,只见一个大兵瞪着火辣辣的双眼瞅着她,脸上的肌肉痉挛着,显示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冲动。

    据说,人有时的行为不接受理智的羁绊,那大兵完全忘记了笔架山下那十几具血淋淋的尸体,像一条饿狼,凶猛地把二妮扑倒,樱桃撒出来了,红橙橙滚了一地,二妮本能地推了大兵一把,接着便软弱无骨,失去了反抗的功能,由着那大兵褪下她的裤子,掂起长枪对准那一片水草繁茂的茅草地,发起了冲锋。感觉好像一片森林过火,火芯子舔舐着她的皮肉,那是一次水与火的交融,不尽惬意尽在其。

    谁都没有料到,几个军人已经将他们包围,军人们把二妮放走,把那大兵五花大绑,押解到军营。

    笔架山下,万头攒动,人们又一次见证了枪毙强暴民女的大兵。审判大会刚开始,突然听到一个女人尖叫一声:暂停一下!人们让开一条道,只见二妮两条辫子梳得油光,穿一件粗老布花格子大襟上衣,平静地走上那专门为枪毙人而搭建的土台,平静地面对众多的官军和全县的父老乡亲,说话的声音也非常平静:是我故意主动勾引这个大兵,枪毙我吧,把这大兵留下,上战场,打日寇。

第七十九章

    精神和物质都非常匮乏的年月,凤栖街上的人对待那些桃色新闻最感兴趣,上至蒋委员长跟宋美龄的逸闻趣事,下至一群公狗围着母狗骚轻,叫驴子酒馆的逸闻趣事迭出不穷,甚至连宋美龄穿什么裤衩都争论不休,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什么话都能说出口,没有人揪他们的辫子,他们也不懂什么叫做“政治意图”,反正就是为了取乐,只要开心就行。

    可是那一段日子闲汉们议论最多的是二妮,古往今来舍身取义的男子不少,那些脍炙人口的武侠传说俯拾皆是,可是舍身取义的女子还不多见,特别是为了救人而把一盆脏水故意泼在自己身上,这种行为让人赞叹。那天笔架山下足足有一万名军人,那些大兵们从最初的惊愕醒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二妮万岁!这是对一个不知名女子最高的褒奖,那喊声直插云天!军人们齐刷刷地举手敬礼,向他们心目的偶像显出一片虔诚。宋军长站在土台上稍显尴尬,紧接着他走到二妮面前,伸出双手想跟二妮握手,那二妮不知道宋军长想干什么,把一双玉手藏在身后,面对宋军长鞠了一躬,走过去跟那个五花大绑的大兵站在一起。这边凤栖城的老百姓也乱作一团,纷纷要求宋军长放人,那十二能蹬蹬蹬走上土台,摸了摸侠女二妮的头,说:不怕,孩子,爷爷陪你去死,并且念了一首唐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将要被枪毙的大兵突然间跪下了,声嘶力竭地喊道:给我一次生命,我要杀死一百个倭寇!黄土高原的上空,响彻了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宋军长根本就没有想到,枪毙人的现场变成了一场声讨,大家义愤填膺,齐声声讨日本鬼子的罪行,宋军长不得不顺应民心,放了那个大兵,台下的军人和老百姓一片欢呼,不知谁喊起了那个大兵的名字:刘启来,好样的!把二妮抱住,亲一口!那刘启来刚从死里逃生,无论如何再也不敢妄动,倒是那二妮显得落落大方:走到刘启来面前,说:我已经成了这个样子,肯定再不会有人要我,我舍命救你,也是为了我自己,你就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上一句,究竟敢不敢娶我做媳妇?

    刘启来稍作犹豫,又一次面朝宋军长跪下了:宋军长,我舍命求你,请答应我跟二妮结婚。婚后我还是你的大兵,从今后你指到那里我就打到那里,战场上绝无半分私心!军人们又齐声起哄:顺应民心,答应!答应!!答应!!!

    宋军长亲自把刘启来扶起来,安抚道:这件事并不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回头请示张副司令(张学良),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接着,宋军长面对台下一万多军人和老百姓发表了讲话:今天,我们放了刘启来,并不意味着以后就允许军人去违法乱纪,强抢民女、鱼肉百姓依然军法不容!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驱除倭寇、匡扶华,为了达此目的,必须有铁的纪律!现在,我起头,大家唱一支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谁也不会预测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叫驴子酒馆的话题也瞬息万变,这几天大家疯传县长亲自出面在城东征收了两百亩土地,计划修建军用飞机场。那年月当地驻军代表了一切,人们已经记不起县长是谁,只是每年的征粮告示和征兵告示上,盖有县长的朱红大印。自古以来皇粮国税是老百姓骨子里边的差事,谁也难以幸免。可那征兵里边的猫腻就大,按规定二丁抽一,可是有钱人家里无论有多少儿子都不当兵,穷苦人家一个儿子也被抓了壮丁。十二能屈发祥说得好,这个社会亘古以来就不公平,议论那些破事干啥?县府衙门对待凤栖的老百姓还算开一面,无论征兵或者征粮,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凤栖是北方的要塞,扼守着长安的咽喉,如今又成为蒋委员长进攻陕北红军的前沿阵地,比起其他地方来,这里的老百姓相对而言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家有两个以上儿子的人家居多,大部分都没有被征去当兵,无论那个政府都懂得安抚民心,凤栖的民心事关大局,这一点当政者心里明白。

    就说征地吧,城东有道安民梁,据说是秦朝大将白起将军安抚民心的地方,秦直道穿梁而过,连接起长安和边塞榆林城,当年扶苏曾经在此操练兵马,因此上安民梁又称作教场坪,那里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是修建飞机场的理想之地。凤栖人见过汽车才没有几年,现在又能见到飞机,听说那飞机比老鹰大许多,人骑上飞机能在天上飞。还听说那“飞鸡”吃钉子屙铁,跟孙悟空一样,刀枪不入。不管怎么说,飞机场是专门为张副司令修建的,听说张副司令这次来凤栖是专门跟**谈判的,谈判的内容跟打日本有关。

    凤栖人不管张副司令跟**谈判之事,大家关心的是张学良将军的夫人赵四小姐会不会一起来?听说那赵四小姐比蒋夫人宋美龄漂亮许多,为此蒋委员长曾经吃醋,要跟张副司令**,张副司令不干,蒋委员长盛怒之下,把张副司令贬到凤栖……谎言不长翅膀,但是传播起来特别快,飞机场动工修建之时,屈克胜老先生回归故里,十二能去看老同窗,闲谈扯到蒋委员长跟张副司令**之事,屈老先生抿嘴一笑,随即正色道:一派胡言!这是山野村夫在扯蛋!是对蒋委员长人格的诬蔑!万不可信以为真!看到屈老先生当真动气了,十二能自嘲道:这张嘴该打。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修建飞机场之事。当时庄稼还没有成熟,要把几百亩青苗铲去,虽然答应赔偿,但是农民们看着心疼,下不了手。那天早晨,齐刷刷开来两个营的士兵,每人手里握一把铁锨,准备动手去铲青苗,方圆几个村子的老百姓把那些士兵团团围住,因为赔偿还没有到位,村民们跟士兵对峙,保护青苗。

    县长闻讯立刻赶到现场,当年的县长无职无权,真正是个芝麻豆腐官,谁想训就训,谁想捏就捏,刚才宋军长指着县长的鼻子教训了县长一顿:机场今天必须开工,还不许跟农民起冲突。县长清楚那些农民护青的理由,担心赔偿拿不到手。这明显摆着为难县长,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上那有这等事!县长闻讯赶到现场,对那些农民抱拳作揖:各位叔叔大婶大爷大娘们,我以我的人格担保,这赔偿保证到位!

    一位农民问道:你的“人格”有多重?值多钱?我们知道你不拿事,别哈叭狗卧到粪堆上,装大狗。我们要宋军长出来说话。

    一直磨蹭到下午,宋军长看县长确实无能为力,终于出面说话:决定租用安民梁二百亩土地,租期暂定五年,每亩土地按照两石麦子给大家做出赔偿。

    其实那座机场修成以后,只使用了一次,起落了一架飞机,张学良将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乘坐飞机来到凤栖县城,如约跟时任**副主席的周恩来会谈,那次会谈非常重要,坚定了张学良将军抗日到底的决心,为以后的长安兵谏打下了伏笔。

    就在张学良将军来到凤栖的第二天,凤栖街突然琴声悠扬,军人们的秧歌队又上街表演,整支秧歌队里只有一个女人,那就是二妮,男人们都穿着满族服饰,惟有二妮一身汉族女人打扮,红绫袄儿百褶裙,绾着高高的发髻,她站在男人们间,倒退着扭动,军人们瞅着二妮那一张粉脸,脚下的步子热烈而整齐。

    然而,张学良将军没有在凤栖露面,因为那一次会谈南京政府并不知晓,连蒋委员长也被蒙骗,会谈在严格保密的情势下进行,听说会谈一结束,张将军即刻坐飞机返回长安。

    叫驴子酒馆又有了议论的话题,相传蒋委员长黄埔军校当校长之时,周恩来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有一次两人下棋,周恩来步步为营,卧槽马过宫炮直杀得蒋委员长无处躲藏,眼看着蒋委员长满盘皆输,于是老蒋耍赖,干脆把老将拿来装进口袋里,我看你老周没有老将这盘棋怎么下?!周恩来一笑了之,感觉老蒋这个人行为鬼祟,嫉妒心强,难以相处,于是就加入了**,专门跟老蒋做对。

    凤栖人善于编撰政治笑话,千万不可当真。周恩来会不会下棋并不知晓,全国解放以后有一个外国人这样评价周恩来,说假如蒋介石能留得住周恩来这个人才,南京政府说不定就不会垮台……

    不管老百姓怎么说,自从张学良将军跟周恩来谈判之后,那条南北商业通道重新开放,东门外的骡马大店里,又能看到内蒙下来的骆驼队,看样子时局缓解了许多,有时还能看到**的联络员在凤栖街头出现。

第八十章

    郭善人这一生活得窝囊,第一次婚姻就被人做了手脚,因此他在对待儿子的婚姻问题上特别谨慎,郭善人说话尽量婉转,他说:老李叔,咱们在一起相处了几十年,谁对谁都知根知底,我

    得回家跟夫人商量一下,既然两个孩子常在一起,还得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强扭的瓜不甜,这件事急不得。可那铁算盘却有点迫不及待,板起面孔问道:亲家儿,你是不是想看我李家的笑话?郭善人忙说不敢,他不是那个意思,他本人绝对没有意见,他明天就回郭宇村,起码应当跟那牡丹红商量一下,三天后就给回话。

    软馍跟竹叶也在桌子前坐着,软馍只顾低头吃菜,好像这件事跟他无关,竹叶的脸上稍显尴尬,一直默默地坐着,直到临散场时她才说:亲家,你放心,李娟是个听话的孩子,到你家后保证对你们老两口孝顺。

    郭善人看竹叶一眼,突然间感觉这个家里就数这个女人可怜,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不幸。郭善人端起酒杯邀了一下软馍,假如两个孩子结婚,软馍就是他的亲家。看软馍无动于衷,只得自斟自饮,把酒灌进肚子,然后才说:我知道李娟是个乖孩子,只是全年纪太小,虚岁才不到十二。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孩子愿意,我就没啥说的。

    铁算盘把郭善人送出大门,突然间老泪纵横:双有(郭善人),这个家你也看见了,老汉我没啥想法,就是想给李娟安排一个安稳的去处,竹叶喜欢全这个孩子,故意使了些手段,你也不要介意,绝对没有其他坏心。

    郭善人一辈子心软,感觉到铁算盘既然把话说到这种地步,再不答应也说不过去,于是当面表态,我回家跟孩子他娘商量一下,估计问题不大,你就准备准备,兵荒马乱的年月,娃的事尽量办简单一点。

    回到药铺郭善人把全叫过来询问:你跟李娟到底怎么了,让人家抓住了把柄?全非常老实地回答:我也闹不清为啥,没有人的时候李娟姐姐老爱抱住我啃我的脸蛋,还爱把舌头伸进我的嘴里,让我咬她的舌头。郭善人看儿子一脸稚气,真的还不懂男欢女爱,可是他已经答应了铁算盘,这阵子无论如何都无法反悔,于是又问儿子:你喜欢李娟不?全歪起头来看着爹:李娟姐姐说她想跟我结婚。郭善人继续盘问:你答应了没有?十一岁的儿子低下头来,满脸羞涩:我喜欢,我愿意。

    郭善人突然感到,传说的月下老已经用红丝线把两个年轻人拴住。一到晚上满城戒严,四面城墙上巡逻兵的手电筒照来照去,虽然这几年凤栖人的生活基本上没有受到干扰,但是人心惶惶,整天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郭善人抬头看这幢雕梁画栋的百年老店,突然间有点灵性,想起了铁算盘的憨憨儿子和孙子,心的一隅又燃起了一丝**,铁算盘会不会百年之后把这幢药铺交给女婿来传承?

    第二天郭善人雇了一头骡子,他什么都没有买,想把牡丹红接到凤栖来陈说厉害,细细商议。谁知道那牡丹红无论如何也不肯来,凤栖是她的伤心之地,她不愿让凤栖人再认出她自己。这多年什么都不想了,儿子就是牡丹红唯一的牵挂。郭善人无奈,只得说出了想为儿子结婚的打算。牡丹红先是吃惊,继而满口答应,这幢院子太寂寞,娶个儿媳妇回来能为牡丹红做伴,牡丹红不太考虑那女子是谁家的姑娘,也不询问究竟长得咋样,她只想有个伴儿,每天晚上村子里的狗一咬她就无法睡觉。

    让我们回到本书开头的第三章。于是,郭善人就找大儿子郭全发商议,想让大儿子帮他料理小儿子全的婚事。牡丹红为父子俩泡了一壶香茶,罕见地对这个丈夫前妻的儿子露出了笑脸。其实谁都不用开口,相互间心照不宣,郭子仪离家出走十余年杳无音信,生死不明,即使在世,也已经成了古稀老人。十余年来郭善人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爷孙俩从家里转运出去的那两褡裢银元,这阵子小儿子结婚需要用钱,十多年来郭善人虽然每年都收地租,可那地租越收越少,有的人家多少还交一点,有的人家干脆一点都不交,不像郭子仪在家那许多年,村里没有人敢说不交地租。墙倒众人推,人一倒霉就有人敢欺负你,好在郭全发在郭宇村人缘颇佳,村里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对郭善人还算留一点情面。

    郭全发看见了爷爷的水烟壶,把那水烟壶拿在手里把玩,郭善人猜出了儿子的心思,知道儿子在想念爷爷,这多年郭善人也非常后悔,假如老爷子在家,这个家里不会这么衰败,看样子郭全发并不知情爷爷跟爹爹闹矛盾之事,人的一生有许多不便告人的**,有些**也许要带到棺材里头。郭善人欲言又止,低下了头,那牡丹红倒没有什么顾忌,代替郭善人说出了想说的话:全发,我也进屋十多年了,假如不是走投无路,谁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你爹的意思是——

    郭全发打断了牡丹红的话:我爹的意思我明白,咱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十多年来那两褡裢银元一直在我岳父家存着,我从来没有打算一个人独占,只想等爷爷回来处置,既然家里急等用钱,我明天就去我岳父家,把那些银元先驮回来一些。

    郭善人只是说:全发,你爷爷的这把水烟壶你拿着,给你做个念想。

    郭全发揣着爷爷的水烟壶进了家门,年翠英劈头就问:爹爹叫你做什么?郭全发把爷爷的水烟壶掏出来放在桌子上,没有立即回答妻子的话,而是说,你先坐下,咱俩商量个事情。那年翠英的刀子嘴还是不饶人:是不是又在打那两褡裢银元的主意?老实告诉你郭全发,没门!那是爷爷留给咱俩的,谁也别想动用一枚!

    郭全发知道妻子的三板斧使过以后,说话还是讲理,于是仍然不紧不慢地说:爹爹想给全结婚。

    年翠英吭哧一声笑了:啥,结婚?那全才多大?虚岁十二岁不到,能懂个啥?该不是爹爹又给他娶小老婆,就像瓦沟镇的张鱼儿那样,娶了七房太太——

    年翠英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郭全发打断:翠英,咱都五个孩子了,我从来没有大声呵过你一次,你说话给我都不留情面,有点太不像话!好赖那是我爹,用不着你那样损他。

    年翠英自知说漏嘴,自找台阶下:你家的事轮不着我管,我也不想管。银元的事你愿给就给,不要忘记了你还有五个孩子。

    郭全发长出了一口气,说:明天进城后还想听听孩子他外公的意见,反正只要几方面都能说得过去就行。

    第二天郭全发起了个大早,赶上毛驴来到凤栖城,进了叫驴子酒馆的后院,叫驴子还没等女婿开口就问:听说你爹要给他的小儿子结婚?

    郭全发看老岳父一脸调侃的神色,稍显尴尬,答道:就是。接着反问道,你听谁说的?

    叫驴子满脸不屑:凤栖城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说那郭善人的儿子要娶铁算盘的闺女(孙女)!那铁算盘是个啥人?凤栖镇开酒坊(公公烧儿子媳妇)的行家!叫驴子说得高兴,说着说着就说漏了嘴:我看亲家也有点头昏,凤栖镇的人都清楚他那二儿子就不是他亲生,谁晓得那是那牡丹红混下谁的……

    郭全发尴尬至极,咳嗽了一声。叫驴子猛拍一下脑瓜,突然灵性,问女婿:你吃了没有?

    这还用问!幸亏对面站着他的岳父,要是旁人,郭全发直想摔门而出,想想,还是忍下这口气,谁让自己的老爹爹不争气,有把柄攥在人家手里?郭全发脸色紫胀,又无法发作,只能强忍着。用沉默来抗议岳父的挑衅,那叫驴子也自知说漏了嘴,自打圆场:我给你做饭去。

    正好郭全发在学校念书的两个孩子跟二妻弟年贵元一起放学回来,父子仨多日不见,相互间免不了亲热一番,看见两个儿子在外公这里又长高了一截,内心的喜悦冲淡了刚才的不快,人活一生,草木一秋,有了儿子就有了希望,无论如何郭全发的五个子女真米实谷,不会有假,是实实在在的郭家的后人!停一会儿叫驴子端上饭来,父子仨跟贵元一起开始吃饭,吃完饭后郭全发稳定了一下情绪,还是对岳父说清了来意。

    叫驴子好赖也在凤栖街上混了几十年,什么场景都见过。他对女婿说:你赶上毛驴来到我的后院我都知道你来干啥,那银元是你们郭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昧良心据为己有,只要老掌柜(郭子仪)回来,我会给他交代得一清二楚。那些银元我给你也能说得过去,我不给你也有理由。既然你开了口,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今黑地你跟两个孩子就住在酒馆,我先回年家庄,明天一大早你赶着毛驴过来,我给你数一百银元,一百银元给你家老二结婚足够。

    老岳父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明白,郭全发不好再说啥,郭全发让岳父把毛驴骑上回家,他自己明天早晨步行走到年家庄。

    当夜,郭全发给两个孩子洗了脚,安顿两个孩子睡下,贵元稍大一些,单独睡一间小屋。郭全发却睡不着,出了门站在大街上,看凤栖在暗夜里静默,城墙上,游动着巡逻的兵,曾经属于郭家的那幢药铺伫立在郭全发面前,心的一隅便被蜇疼,岁月无痕,日子在不经意间溜走,不尽惆怅涌上心头。

    第二天一大早,郭全发便迫不及待出了城门,撩开大步朝年家庄走去,看那太阳好像没有睡醒似地,脸颊通红,空气弥漫着浓浓的焦糊味,天上漂浮着几片烟云,似乎向人们宣泄着不幸,远远地,隐隐约约传来了哭声。郭全发的心紧缩着,不知道前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几乎一路小跑,跑上了一道土坎,当年,郭全发就在那里跟爷爷分手。极目望去,那里还有什么年家庄!眼前出现了一片废墟……

寻找丢失的自己 自序 一

    一觉醒来,我发觉我丢失了自己,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好像五脏六肺全被掏空,只剩下一只躯壳。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

    那时的我,刚刚出土不久,每天成长着阳光,风推着云、云携着雨,滋润着我饥肠辘辘的腹腔,你从远方归来,飞落在我的枝桠上,我把青涩的果实奉献给你,你舞动着绚丽的羽绒为我唱歌……从此后,每天伴着风的喧嚣,你的歌声满世界游荡。

    生活中有了追求,那日子也就显得充实,抖落满身的尘垢,迎来黎明的霞光,鸟雀子击打着树叶的键盘,为太阳临盆伴奏,我看见太阳的阴影中,你在翩翩起舞。

    从第一次看见你时起,我的潜意识里就有了一种懵懂,犹如花开花落,果实在阵痛中孕育,那懵懂锐变成期待,我在期待中成熟,成熟的我只盼着一件事,盼望你在我的枝桠上颤悠。

    无风的夜晚,天上打落满地的星。你可能飞了太远的路,风尘仆仆地归来,顾不上打一声招呼,便在我的枝桠上拉出了鼾声。我挺直腰身,努力使自己保持镇定,指挥叶子为你遮风挡雨,睡着的你分外动情,不可遏止的欲望左突右冲,似乎要破茧而出,可是我死守着最后一道门槛,不敢亵渎你的神圣……阳光明媚的早晨,你扑打着翅膀,毅然飞去,连一句感谢的话儿也没有。

    失落的我伤心至极,让风传播我的哭声,叶子泛黄,呜咽着离去,日子变老了,满身的裂纹彰显着岁月的沧桑,这时,我听见了地心里,母后在呼唤儿女:“孩子,别躺下,你的灵魂就是你的身影,一旦躺倒就无法彰显身影,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灵魂的生灵往往找不到自己”。

    我挣扎着,挺过感情的严冬,母后用乳汁浇灌我的根基,父皇用斧头把我身上的斜枝杂蔓砍去,我痛得死去活来,看那爆裂的伤口流淌着绿色的血……血脂凝固了,新生的枝桠泛出新绿……生命中的第一次感悟诞生了:别太在意并不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觑透人间冷暖事,当以廓然无圣。

    积攒岁月,走过无数荆棘险阻,放眼四周,成长着一大群儿女,儿女们招蜂引蝶,争风吃醋,相互间明争暗斗,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可是你却还是那么年轻,高傲地站在我的肩膀上,俯视众生。

    我始知,你是庙里的泥胎,墓道里的陶俑,你是镜中花,水中月,可遇不可求。每当太阳烧焦了你的翅膀,你就变成了一缕炊烟,一股清风。你可能也有过刻骨铭心的时刻,可是你无法挣脱命运的羁绊,只能沿着太阳运行的轨迹,周而复始,诠释生命演绎的过程。

    可是我却不甘心,每日里把树叶用丝线串起来,镌刻属于自己的感悟,我知道,枯萎,是我最后的归宿,虽然有时感觉乏力,所幸的是,每天仍然能够看到自己的身影。一片片秋菊绽放,展示着最后的辉煌,空虚跟寂寥结伴而行,身影在萎缩,逐渐模糊,无可奈何地看着太阳长出了胡须……我知道,不能停歇,不能倒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个世界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生命的冬天已经离你不远,不要太在乎自己,把感悟留下,也许对儿女们有用……

东风祭 自序 二

    我看你眼睛的余光慢慢地散去,瞳孔放大,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生命的灯油熬干了,余温散尽,身体变得僵硬,亮盅儿(长明灯)点起,一缕紫烟袅袅升腾,唢呐吹出的安魂曲在村子上空萦绕,一片哭声走过山脊,群山颤栗。

    友人说,天堂到地狱的距离是一个人的高度。我没有下过地狱,没有上过天堂,混沌中嵌入记忆的第一印象就是看见你****着上身,弯腰弓背,播种生命,汗水淌过的地方,成长着绿。

    记忆,积累着感悟。顺手捡起一片瓦当,抠去带着血腥味的泥土,看上面镌刻着一条鱼。顺手扔进河里,那鱼儿泛起一阵浪花,飘然游去。翻晒陈年往事,你说过,人,站着,是一条生命,倒下,是一撮黄土。

    在燃烧完的灰烬里,寻找火星。沿着岁月碾轧过来的辙印回望,你的眼眶里闪着泪光,记忆激活了,在犁沟旁,你抽了一口旱烟,然后指着远方的渡口,指着咆哮的黄河,沉思着说:“一九三七年的初春,我们就从那里渡河……”

    父亲眼里的战争是那样的残酷,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倒下,耳朵里不时传来伤者绝望的呼救,脚下的土地渗透着阵亡将士的血渍,一阵风刮来,空气里弥漫着血腥……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伤疤,在心里结痂,留下永久的痛。妈妈提着瓦罐从山的缝隙里走出来,坐在我们面前,把瓦罐里的米汤倒进粗瓷碗里,父亲端起碗一口气喝干,又开始了他的回忆,妈妈默不作声,听。听完了,说:“他爹,娃还小,不要给孩子的心灵里留下阴影”。

    一群鸟雀子飞来,落在地头的树上,好像在讨论着什么,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一只牛虻飞落在牛背上,卧在犁沟里的牛挣扎着站起来,不停地甩着尾巴,想把牛虻从身上赶走,可那牛虻也很狡猾,故意落在牛尾巴打不到的地方,把触角扎进牛的体内,吮吸着牛的血。父亲一甩长鞭,把牛虻打落在地上,牛感激着,面对父亲,哞哞地叫了几声。

    太阳落山了,你把我抱上牛背,自己却把犁铧扛在肩上,朝家走。落日的余晖,在远山,变黄变白,把最后一缕阳光收起,山的皱褶里,一点火星在闪烁,一缕炊烟直直升腾,父亲高兴了,大声吼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妈妈出来站在土窑门口,撩起围裙擦了擦手,帮父亲把肩上的犁铧取下来放在一旁,把我从牛背上抱下来,然后把牛拴在槽头,给牛拌草料。父亲拉着我的手走进窑内,看土炕上的木盘里,盛着黄橙橙的糜面煎饼,还有一碟辣子、一碟野小蒜拌韭菜。两碗熬得黏稠的红豆稀饭。

    我们洗了把脸,爬上炕,狼吞虎咽地吃。吃完了,把木盘推向一边,扒光衣服,睡在炕上,做起了五彩斑斓的梦。

    一觉醒来,梦了些什么已记不清楚,看见妈妈在豆油灯下,把一块块碎布用针线弥补起来,为我缝制书包。我七岁了,再过两个月,我就要背着妈妈为我缝制的书包,去读书。

东风祭 自序 三

    人生中许多往事,有的发生在昨天,今天已经忘记。有的却刻骨铭心,历经岁月的积淀,时间越久越清晰。

    那时的我,刚开始孑孓学步,拿一把小铲子,把一小块石头,种进土里,洒一泡热尿,浇灌石头,切盼石头发芽,看阳婆儿落在树梢上挤眉弄眼,讥笑我的荒唐。

    猛然间从树林里钻出几个背枪的汉子,把父亲摁倒,捆起,然后押着父亲,沿着那条山路,远去。妈妈把我搂在怀里,坐在山坡上,母子俩一直哭到天黑。

    长大了,我开始明白,父亲在解放前替别人卖了壮丁,刚解放那阵子自然就成了“国民党兵痞”,三反五反开始了,父亲成了新生政权“专政”的对象。那年月,生杀大权掌握在县长的手里,只要县长大笔一挥,南门外的笔架山下,就要增加许多孤坟。

    一觉醒来,我发觉我睡在舅舅家的炕上,表哥表姐围着我,嘻嘻哈哈。我左右瞅瞅,不见了妈妈。我坐起来,叫了一声:“妈妈”!不见回答。舅舅说,妈妈去了县上,怀揣一线渺茫的希望,寻找营救父亲的办法。

    我开始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死去活来,可是妈妈和爹听不见,开始时表哥表姐还劝我,舅舅还把我抱上在院里一边哄我一边转圈,可我好像不知好歹,哭起来没完。渐渐地没人理我了,把我一个人放在炕上,由我哭哑了嗓子。后来我哭得睡着了,梦见了爹脖子上驾着我,妈妈跟在爹的后面,笑得开心……我醒来了,看周围一片漆黑,听见舅舅跟妗子正躺在被子窝里啦话,妗子忧心忡忡地问舅舅:“菊花(妈妈的名字)这一走不知道再回来不?咱家孩子本身就多,不要再添糠娃(我的名字)这一个累赘”。舅舅不停地抽烟,许久,才说:“不会,菊花恋娃,不会丢下糠娃不管”。

    从此后,我谁都不理,每天坐在舅舅门前的土坡上,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妈妈和爹。听那树叶跟树叶摩擦着,窃窃私语;看那老母鸡把一粒粒谷子啄起来又放下,教小鸡觅食;看那蚂蚁前呼后拥,抬着一只死蟑螂,向它们的窝里挪动……舅舅家院内的红杏熟了,半截身子探出墙外,表哥表姐把落在地上的杏子捡起来,取出里边的杏核,把杏肉晒成杏干。我每天都把一颗杏核装进口袋,晚上睡在被窝里默默地数,计算着妈妈和爹走了几天。

    突然间一场暴雨,听得见黄河鲤鱼分娩时的哭声。爹说过,黄河鲤鱼是龙王爷的女儿,因为恋上人间的烟火,私自下嫁给黄河岸边的纤夫,为了脱去鱼的鳞甲,用鲜血把黄河水染红……我知道,黄河鲤鱼就是妈妈,妈妈不会丢下我不管,我需要妈妈的呵护,妈妈需要一个完整的家。

    天晴了,水洗过的太阳分外妖娆。我站在舅舅家门前的小路旁,看那群山一片墨绿,心里装满切盼和期待。猛然间,我看见了山的壑口,出现了爹跟妈妈!初时,怀疑那是幻觉,思念给灵魂罩上幻影。看得真切了,眼睛不会骗我,的确是我的爹爹跟妈妈!我大声呼喊着:“爹——!娘——”!奋力扑向山巅,爹从山上奔下来,抱起我,胡茬子把我的嫩脸扎得生疼……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989/ 第一时间欣赏寡妇村最新章节! 作者:支海民所写的《寡妇村》为转载作品,寡妇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寡妇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寡妇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寡妇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寡妇村介绍:
这部小说经过作者重新整理后发表,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改动,文章主要描写黄土高原一个山村以及周围地区百年变迁的传说故事,作者的主旨是通过对几代、几百个人物不同命运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来浓缩我们这个民族上百年来的历史。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努力使自己的人物真实,可信,给读者以思考、启迪。
寡妇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寡妇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寡妇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