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寡妇村TXT下载寡妇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寡妇村全文阅读

作者:支海民     寡妇村txt下载     寡妇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04章

凤栖人当年把风调雨顺归功于神仙的恩泽,收割完麦子以后求神拜佛成为风气,家家都蒸雪白的花贡(花馍),用木盘子端上去庙里烧香叩头。

    老百姓并不知道那些神仙们专管一行,跟现在的职能部门一样。老百姓是哪里方便就去那座寺庙磕头,比如凤栖城一般就去爷爷庙(如来)和城隍庙,求儿求女就去娘娘庙(仙姑庵)。瓦沟镇有一座财神庙,卧龙寺开光以后大家又去卧龙寺上贡。狮泉镇有一座棒槌庙,棒槌庙里的香火照样旺盛。

    信仰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不同的信仰。但是神仙被全世界认同,宗教信仰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的永恒。咱们中国的神仙最多,神仙界也有大神小神之分,最小的神仙灶君,不过灶君却是最舒服的神仙,谁家吃好东西首先给灶君盛上一碗,灶君不怕风吹雨淋,灶君被大家尊为《一家之主》。

    好了,言归正传。却说杨勇转瞬间已经来仙姑庵四年,当初被何仙姑从郭麻子身边带走时才八岁,如今已经长成十二岁的半大小子。小孩子剃着光头,穿着道袍,负责打扫仙姑庵内外的卫生。反正一天活路也不重,混得吃饱肚子就行。

    爹爹杨九娃和娘香玉死时的惨烈场面杨勇不会忘记。郭麻子一直认为是疙瘩害死了杨九娃,决心把杨勇培养成赵氏孤儿那样文武双全的人才,长大后替父报仇。

    那是一场谁也无法说清的惨案,疙瘩蒙受了男子汉的耻辱和郭麻子李明秋无端的猜忌,甚至亲手当着众家弟兄的面处死了香玉,才暂时缓解了一触即发的血拼。那一年杨勇只有七岁。

    何仙姑也认为楞木和杨九娃之死疙瘩逃不脱嫌疑,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互相残杀的群体。可是何仙姑不主张杨勇为杨九娃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休!何仙姑强行把杨勇从郭麻子身边带走,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大度,男人的事业无限广大,没有必要为一时一事耿耿于怀。那一段时期疙瘩的精神接近崩溃,曾经为了一句闲话无端地杀死了卖羊肉泡一家五口。也许是何仙姑的宽宏影响了疙瘩,也许疙瘩以后一步步走向成功,疙瘩好像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蜕变得人情味十足乐于助人。

    人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同样的一件事各种人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思想认识不一致属于正常,不能强迫每个人都跟自己一样。

    疙瘩不习惯坐汽车,胡老二送给疙瘩的汽车一直在李明秋家门口停着,李明秋每次出外回到凤栖,首先去军队的油库把油加满,加油不用掏钱,这不吃草的马儿确实方便。李明秋想出些钱把这辆汽车买下,无奈疙瘩不卖,疙瘩主要不好意思收李明秋的钱。疙瘩感觉中胡老二有仁有义,送给他的汽车再送给别人有点对不起故人。

    却说那一天疙瘩骑马路过仙姑庵,猛然间想起好像将近一年没有见过何仙姑。虽然那个女人是人是鬼是仙无法说清,疙瘩从心眼里还是佩服何仙姑的处事和为人。疙瘩记得有几次从仙姑庵的柏树林子路过无端地迷路,看样子人生最容易误入歧途,疙瘩作恶时何仙姑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提醒,何仙姑是凤栖高原上一条正义的影子,也许凤栖人杜撰的成分居多,但是笔者宁愿相信何仙姑真有其人。

    疙瘩把马拴在仙姑庵大殿前的拴马桩上,怀揣一颗虔诚的心进入大殿。突然疙瘩看见,菩萨对他绽开一张笑脸……那也许是一种心理作用,菩萨永远是那种高深莫测的神态。可是疙瘩却心有灵犀,双膝跪在蒲团上,虔诚地叩头,然后接过杨勇递给疙瘩的三炷香,点然后插进香炉,摸出几枚银元压在香案上。

    疙瘩站起身,面朝豆瓜娘道个万福:“菩萨吉祥,疙瘩想见何仙姑,不知道她老人家现在干啥?”

    正好仙姑庵没有香客,豆瓜娘指了指菩萨坐像的身后,要杨勇带疙瘩去见何仙姑。

    杨勇带疙瘩来到菩萨身后,不知道怎么动了一下机关,菩萨坐像下边显出一个深洞。

    疙瘩早都听说仙姑庵暗藏机关,杨九娃曾经在仙姑庵地下的洞穴里畜精养锐,那时节疙瘩还在黄河岸边背客渡河,转瞬间二十年过去,物是人非,疙瘩站在洞口有些犹豫。

    杨勇稚嫩的童音唤醒了疙瘩的记忆:“舅舅,何妈妈说,让我见了你叫舅舅。”

    疙瘩不可能无动于衷,细思之,舅舅这个头衔对疙瘩还是比较适中,麦穗(香玉)是疙瘩爹用生命换回来的女人,应该、也只能是疙瘩的妹妹。疙瘩一生中有负于麦穗,那是男人永远无法洗掉的耻辱和伤痛。杨勇已经十二岁了,杨勇开始把疙瘩叫“舅舅”。

    杨勇还说:“何妈妈已经睡了一年,何妈妈说,她想见你一面。”

    疙瘩不再犹豫,疙瘩顺着台阶走下地道,杨勇紧随其后。看那地道里亮起一盏盏壁灯,顺着壁灯照亮的路途前行,脚下凉飕飕,无数条蟒蛇在蠕动。

    杨勇说:“舅舅你就大胆地走吧,这些蟒蛇不会咬人。”

    疙瘩没有害怕的必要,疙瘩已经九死一生。疙瘩看蟒蛇的眼睛犹如夜萤,闪烁着点点火星。眼睛的余光从脚下延伸,疙瘩看见了,地道的尽头,停放着一具棺木。

    棺材盖子半掩半开,一缕青烟从棺材内徐徐升腾,人烟人烟,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疙瘩知道,何仙姑就躺在棺材里边。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何仙姑还活着,睡进棺材里边作甚?

    算了,有些事不宜深究。也许知道疙瘩今天要来,棺材盖子自然滑落,何仙姑从棺材里边坐了起来。烟锅头子冒着一丝火星,满头白发飘逸,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说话声音洪亮,单从声音判断,不像一个耄耋老人。

    何仙姑首先埋怨疙瘩:“老妪等了你一年,你怎么现在才来?”

    疙瘩唯唯诺诺,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疙瘩也说不出什么理由。

    何仙姑说:“老妪把杨勇托付给你,你今天带走。老妪不想追究以往,老妪知道,你的大夫人洋芋为人憨厚。”

    疙瘩已经收养了顾俊山的儿子银桥,疙瘩再收养一个儿子应该不成问题。况且洋芋的妈妈是麦穗,疙瘩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疙瘩感觉有点阴冷,何仙姑好像是在托孤?

    何仙姑继续说:“七年前老妪劝过杨九娃,要他带领着妻子儿女,找一个人鬼不知道的地方了却残生。杨九娃嘴上答应,实际上丢不下尘世上的浮华。这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类的悲哀。谁都看不清身后路。今天,老妪劝疙瘩一句,不知肯听否?”

    疙瘩知道何仙姑想说啥,明善和尚曾经劝疙瘩削发为僧。但是疙瘩还是点头:“晚辈洗耳恭听。”

    谁知何仙姑却骂了一句粗话:“恭听你娘的脚!你根本就没有诚心。不过老妪警告你,总有你娃后悔的时候。老妪不靠你养活杨勇,老妪主要是看洋芋憨厚……”

    ……疙瘩揉揉眼睛坐起,原来是南柯一梦。梦里的情景历历在目。疙瘩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仙姑庵的柏树林子里睡着了,旁边站着杨勇。

    杨勇说:“舅舅,何妈妈让我跟你走。”

第1105章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八月六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出兵东北。八月十四日,(农历七月七日)RB宣布无条件投降。

    即使没有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RB的败局已定。自从公元1127年金国攻陷北宋首都开封,历经八百多年的岁月,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完全战胜外敌入侵的胜利。

    农历七月七日正逢巧姑节,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七夕相逢,欣逢RB投降,老百姓扭秧歌闹社火,彻夜狂欢。

    此时此刻,凤栖城有一个人把自己关进暗室内,盘腿端坐在圆凳上,双手平放于膝盖之间,说不上是忏悔还是祈祷。

    听到RB投降的消息,田中只是怔了一下,在中国同仁面前,显得无动于衷。城墙上的士兵对天鸣枪,所有的中国人都喜形于色,以各种方式欢庆,田中夹在狂欢的人们中间,有点阴冷有点孤独。

    田中跟谁都没有打招呼,一个人悄悄溜回家,然后把自己关进小房子内,心情复杂地静坐。

    上学时,聆听天皇教诲:RB国土面积狭窄,不侵略扩张就没有出路。学生们接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不成功则成仁!武士道精神是RB的国魂。

    可是现在,战争结束了,RB无条件投降!身在异国他乡的天皇子民,田中纷乱的思维理不出头绪。

    不管怎么说,田中必须回国!离开北海道已经将近二十年,耄耋之年的父母肯定也在翘首期盼儿子的归来。那种心情无以复加。田中想好了,明天,田中将从凤栖不辞而别,东渡黄河过SX河东肯定有已经投降缴械的RB军人,田中将跟他们一起,回到属于田中的祖国。

    想好了,思绪也就平稳。田中吃完饭,思考着该不该把他的决定告诉妻子儿女。田中很爱他的家庭,家庭给了田中无限温馨。田中抱了抱他的儿女,抱了抱妻子。每当田中心绪不佳时,抱一抱妻子儿女也许就会减轻心里的重负。看妻子给两个孩子脱了衣服睡觉,田中想,应该给刘子房军长写一封辞职信,这样不辞而别有点不近情理。

    田中写到:刘军长,请原谅我不辞而别。战争结束了,我没有资格评论这场战争,但是我有责任回家探望我的父母。

    我还会回来,凤栖有我的妻子儿女,我很爱她们……

    刘子房军长知道田中不辞而别是在中午以后。大家进行了彻夜狂欢,天亮时稍微休息一下,谁也没有留意田中。中午以后卢秀蓉拿来一封信,田中让卢秀蓉中午以后把这封信交给刘子房军长,卢秀蓉对田中的话言听计从,卢秀蓉不识字,不知道信里写得什么内容。

    田中在东门外的骡马大店租了一匹马,骡马大店的店掌柜认识田中,虽然心里疑惑但是不能不租。那天骡马大店也很忙,城里边非常拥挤,有些远方村子的秧歌队进不了城,就在骡马大店的院子内集中,店掌柜免费茶水招待,店掌柜根本没有问田中租马干啥。

    刘军长立刻给炮团、瓦沟镇驻军打电话,如果遇到田中想尽千方百计劝阻。刘军长主要是害怕田中出什么危险,如果田中通过正常渠道要求探亲也不是不可,谁知道这个RB男人咋想,一听到RB投降显得那样迫不及待,万一遇到什么不测刘军长难辞其咎。

    刘军长随后调动了所有机动车辆,组成浩浩荡荡的车队直奔黄河岸边而去。田中投降国军以后很少离开凤栖,田中可能只认识去郭宇村的路,那是一场跟时间赛跑的行动。刘军长的车队赶到黄河渡口,田中连人带马已经泅渡到河中。

    那一天疙瘩和靳之林也被惊动,大家站在黄河岸边有点无所适从,七月天(农历)正是黄河的汛期,田中不识水性,眼看着马儿即将被水冲走。突然间一条人影跃进河中,疙瘩年轻时曾经背人渡河,关键时刻救人要紧。疙瘩奋不顾身朝田中游去,在田中即将被水冲走之时把田中抓住。

    疙瘩想把田中拖回河西,可是看得出田中在河里跟疙瘩缠斗。疙瘩想河东已经全让国军控制,田中即使到了河东也逃不到那里去,况且河东已经有部队接应。于是按照田中的意思,拖着田中游向河东。

    突然间黄河西岸有人打了一枪,河东河西两岸的部队一片哗然。开枪的是邢小蛮!邢小蛮跟田中有过节,此时把田中置于死地理由正当,因为田中是一个逃兵。

    有人抓住邢小蛮一只手,邢小蛮立刻感到手关节断裂似地剧痛,回头看,身后站着靳之林和明善和尚。邢小蛮远不是这两个人的对手,邢小蛮在一片谴责声中悄悄溜走。

    疙瘩把田中护送过河东,交给前来接应的国军,然后泅渡回河西。刘子房军长主动上前跟疙瘩握手,如果不是疙瘩,田中很有可能被河水冲走。

    这仅仅是一个插曲,凤栖城依然沉浸在狂欢之中,人们许多年来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平,是全世界所有的生灵的诉求,但愿这个世界上不再有杀戮和战争,人们需要安居乐业,需要和平。

    可是,仅仅过了两天,河东传来消息,田中死了!死在自己同胞的手中。

    那是一次蓄意的谋杀。RB是一个战斗的民族,战斗的民族不允许出现叛徒。据说RB投降之日,许多将军剖腹自杀,天皇是他们的精神领袖,RB人的信仰就是对天皇效忠。

    本来国军根据田中的特殊身份,安排田中单独食宿。可是田中非要跟那些战俘们在一起,田中认为生活在同胞们中间最快乐。那天晚上睡到半夜,田中被众多的战俘掐死,原因很简单,田中是叛徒。

    也许若干年以后,战俘们会反思,田中不该死。可是在当时,大家被一种民族悲情驱使,感觉中投降是国家行为,是为了让RB继续生存,而叛徒是大和民族的耻辱!

    田中的尸体被运回凤栖,卢秀蓉哭得死去活来。女人的心里国家的界限非常淡薄,卢秀蓉只知道田中是她的丈夫。丈夫是女人的依靠,是女人的庇护。田中临走时暗示卢秀蓉等他,可是卢秀蓉等回来的是丈夫的尸体,说什么为时已晚,但是卢秀蓉可以作证,田中是爱国的,田中没有背叛!

    死人的方式多种多样,被自己同胞掐死的并不多见。至今也没有人质疑天皇当年发动那场战争是否正当,天皇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史仍然被扭曲,RB人从来没有认真检讨过那场战争。

    可是我们,应该有所醒悟。

第1106章

当年陆游临终前的一首《示儿》成为千古绝唱:

    死后方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二能屈发祥远比陆游幸运,屈发祥终于迎来了鬼子投降的时刻。中国不缺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可是历朝历代往往奸臣当道,弄不清什么原因。

    有些事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范畴,有些史实历史学家论证了几百年也无法弄清。不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多么贫瘠,爱国爱家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情怀,不论你对社会或者政府有什么怨言,听到鬼子投降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欢欣鼓舞。但愿从此后大家安居乐业,远离战争。即使有什么不同的见解,也可以坐下来探讨,没有必要兵戎相见。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战争年代死亡最多的仍然是普通老百姓。

    一个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听到鬼子投降的那一刻,喜极而泣。十四年前九一八事变之时,正是屈发祥带领着他的一班莘莘学子上街游行,在十字街头慷慨陈词,历数帝国列强亡我中华的劣行,并且把大儿子屈志琪交给时任团长的郭麻子当兵从戎。

    十四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瞬间,可是十四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屈发祥老人是凤栖城里的一颗常青树,老人信奉的是孔孟之道,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老人跟屈克胜是同窗更是挚友,两位老人共同撑起了凤栖的那一片蓝天,以他们自己的铮铮铁骨和刚直不阿赢得了凤栖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凤栖的狂欢是从农历七月七日晚间开始,猛然间城墙上枪炮齐鸣,屈发祥老人从病榻上坐起。这多年一遇到什么盛大的庆祝首先是士兵们对天鸣枪,对天鸣枪要比放鞭炮威风许多,紧接着李明秋和女儿满香进屋,女儿女婿给老人家带来一个特大喜讯:RB投降了!

    老人最初的反映是呆坐着,足足有一分钟,紧接着仰天狂笑:“老夫比陆游幸运,我终于等到了鬼子投降的这一天!”

    言罢又喜极而泣:“可惜屈克胜老友没有等到这一天,明天,你们雇乘轿子把老夫抬上,老夫我要去祭祀屈克胜老友,告慰先灵,RB投降了!我泱泱大国岂容倭寇凌辱!”

    满香坐在老人的病榻前,为老人捶背。其实老父亲就是那一年在凤栖街上摔了一跤,开始时老人满不在乎,岂料以后慢慢发展成半身不遂,以至于常年卧床不起。不过老人忧国忧民之心长存,时时刻刻关心时事,每时每刻都在打探倭寇的消息,尽管儿女们有些事对老人隐瞒,比如老人至今仍然不知道他的大女婿李明秋是凤栖最大的老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在毒品走私的过程中军队起了关键的作用。老人只是坐在病榻上为庶民百姓祈福,老人掌握的信息有限,老人空怀一腔赤诚的报国之心。

    老人要饮酒庆祝。女儿和女婿劝阻老人:“一会儿我俩抬着你登上城门楼子看热闹(秧歌),明天咱们专门设宴庆祝。”

    屈发祥老人像个孩子,听从女儿女婿的摆布,李明秋当真找来一副窝子(滑竿),老俩口抬着八旬老爹从凤栖城穿街而过,所有的狂欢人们都为老寿星让路。那一夜所有的商铺都挂出了灯笼,凤栖城灯火通明,秧歌调子此起彼伏,比元宵节还热闹。女儿女婿抬着老爹,沿着城墙坡上了城墙,军人们站立两行,为凤栖城的常青树行举手礼。

    木制的城门楼子一般不让人攀登,只有正月十五城隍庙的和尚登上城门楼子挂灯,凤栖南白城门楼子最气派,城门楼子下方的凤凰图腾褶褶生辉,七月七日牛女逢,感觉中凤凰也飘然欲飞。

    城隍庙的老和尚拿一把钥匙,庄严地打开了城门楼子的木门,这是许多年来凤栖的城门楼子第一次对一个老人开放,女儿女婿沿着吱吱作响的木质楼梯把老人抬上凤栖最高的地方。老人伸着骨瘦嶙峋的胳膊对着凤栖城的万众欢呼,人们虽然听不见老人在说什么,但是却感觉到了凤栖城的脉搏在随着老人的欢呼跳跃。

    农历七月初八,桥庄村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本来李明秋想用汽车把屈发祥老人拉着,去桥庄村了结老人告慰挚友屈克胜先灵的心愿,倭寇投降了,屈克胜老先生匡复中华的遗愿得以实现。

    可是屈发祥老先生也非常倔强,老人认为那汽车是西方的洋玩意,非要李明秋用滑竿把他抬上。几个小伙子一拥而上,抬着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浩浩荡荡奔赴桥庄。

    在凤栖人的心里屈克胜就是凤栖的象征,祭祀屈克胜老先生的活动也非常隆重。一通一丈高的墓碑耸立在黄土高原,当年一丈高就看起来非常伟岸,墓碑前摆一张供桌,供桌前摆满祭品,屈福录和他的儿子跪在供桌两边陪祭,前来祭祀的瞻仰者络绎不绝。

    屈发祥老先生非要亲自给挚友屈克胜叩头,女儿女婿从两边把老人扶着,那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中国每年都有数不清的祭祀活动,每一次祭祀活动所赋予的意义不同,老先生把陆游的诗赋予新意:王师匡复中华日,一杯薄酒慰先灵。

    祭祀仪式结束后屈福录要留老先生吃饭,李明秋主要担心老人的身体,儿子们都不在身边,老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李明秋难辞其咎。李明秋婉拒了屈福录的好意,坚持把老岳父抬回家。

    可是老人回家后无论如何也要喝酒。人年纪一大跟孩子一样,总有些随心所欲有些执拗。李明秋无法,只得让满香拾掇了几个菜,陪着老人少饮几杯。看样子老人兴致蛮高,还非要即兴作赋,李明秋又陪着老人写了几方大字(练习书法,当年宣纸极其昂贵且不容易买到,写字一般用麻纸,麻纸呈正方形,故称一方大字),满香安顿老人睡觉,李明秋陪了老人一整天,也感觉有点累,于是回家休息。

    可是第二天早晨满香把水烧好,服侍老爹爹起来洗脸,竟然发觉老人走了,走得那样安详,那样从容不迫。

    这真是乐极生悲,凤栖城还沉浸在狂欢之中,屈发祥老人却乘鹤西去,也许老人感觉安心了,死后不再有什么纠结,所有的一切都能放得下了,才那样安详地走去。

    李明秋为老人烧了安魂纸、点燃长明灯,为老人穿上寿衣,为老人停灵。然后跟岳母和妻子一起,哭得压抑。因为大街上还锣鼓喧天,李明秋能想得开,不愿意拂了大家的兴致。

    一直到老人去世后的第三天,凤栖人才发现,闻讯赶回家的屈发祥老人的二儿子屈志安穿白戴孝,跟着阴阳先生去祖坟地里破土(凤栖埋人的第一道程序,破土就是挖墓,必须阴阳先生瞅准地形),后面还跟着屈发祥老人的侄子屈志刚、屈志田以及老人所有的晚辈亲属。

    老人停灵七天,方才入土,那一天屈志琪也从HN灵宝赶回,十六条汉子抬着灵轿从凤栖街上缓缓走过,所有的商铺都摆出了祭桌。灵轿后边跟着长长的为老人送行的百姓。

    老人的灵轿从北城门抬出,一辆汽车从东城门拉进来田中的棺木。

第1107章

尽管田中之死备受争议,凤栖人还是给了田中应有的尊严。凤栖古时候是一个多民族集聚之地,凤栖人对任何外来的民族都一视同仁,凤栖人不会歧视任何人,凤栖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看这个人是否善良、正义。

    田中是一个称职的医生,田中对待任何病人都一视同仁,也许田中的骨子里仍然念念不忘效忠天皇。但是田中在凤栖十多年的行医生涯里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田中给凤栖许多老百姓看过病,田中的医德堪称完美。

    战争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为了鼓励人们去卖命,统治阶级总是把战争的理由渲染得神圣无比。可是战场上交战的双方往往被虚假的宣传蛊惑,相互间厮杀的横尸遍野。神仙的莲座下面是一群厉鬼,而统治者的宝座下面却是累累白骨!

    田中可能至死也没有弄清楚,天皇发动那场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田中每天都在祈祷,田中的骨子里还残留着对天皇的愚忠。不然的话,战争结束以后,田中不会那样迫不及待,不会那样毫无顾忌地投身到战俘之中,潜意识里田中也将自己当作“战俘”,田中不会意识到,在同胞的眼里,他是一个叛徒。

    驻军凤栖的国军按照国际惯例,成立了田中治丧委员会,刘子房军长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田中之死震撼最大的当然是刘子房,站在一个将军的角度上,刘军长老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弹丸岛国,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侵占了中国以至亚洲邻国那么多的领土?有些事实必须正视,大和民族为天皇效忠的献身精神不可小觑。不然的话,RB投降之日,不会有那么多将领剖腹自杀。

    卢秀蓉只是作为田中的妻子而悲痛欲绝,卢秀蓉不会考虑其他。可是还有一个女人在为田中之死而悲痛,那个人就是周红霞。仅仅是为了感恩,周红霞给靳之林透露了曹武直遵照RB人的旨意要杀害靳之林的消息,周红霞在透露消息之前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她是在出卖祖国。曹武直一死周红霞才发觉,她可能永远也回不去RB听到田中东渡的消息,周红霞深感欣慰,也许田中重返凤栖时,能够带回来有关RB国内最直接的消息,一个流浪他国的军妓,周红霞兼有双重身份,女人一直都是打入敌国要害部门的有力武器,可是周红霞也许时运不佳,也许是没有那个机会,周红霞选择了陶艺,选择了倒卖文物,来到凤栖纯碎是一次偶然,在这里,她认识了鲁艺、认识了田中,周红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一个标准的RB女人,尽管周红霞在私生活方面放荡不羁,周红霞也厌倦战争,战争对人的摧残不光是肉体,还有心理的扭曲。

    可是过了没有几天,从河东方面传来消息,田中死了,死在RB战俘营中,被手无寸铁的同胞用双手掐死……不知道田中临死时是什么心态,周红霞却震惊地哭不出声!这么说来回国的路被彻底堵死,周红霞注定了要客死他乡。

    田中的棺木被运回凤栖,周红霞被邀请为治丧委员会委员,那几天时间周红霞一言不发,田中夫人和子女都按照中国的习惯穿白戴孝,周红霞却是一袭黑衣,胳膊上带着黑纱,悲哀中的女人一身素服,看起来更加俏丽。

    军人们在西沟坡挖了一座坟墓,田中在西沟坡永久地安息。田(中)美智田(中)一郎姐弟俩根本不会相信他们的爸爸已经死亡,一双小孩子双手捧着僮男僮女两只陶俑(凤栖习俗,出殡时两个晚辈孩子捧着纸制或者陶制的僮男僮女走在纸轿或者灵柩前边,下葬时把僮男僮女放在棺材两边)默默地走在爸爸灵柩的前边,明亮的眸子茫然地看着送葬的队伍,真的还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军乐队演奏的哀乐在凤栖的上空回旋,卢秀蓉哭得声嘶力竭,两个妹妹扶着姐姐,一边流泪一边好言相劝。卢师傅和他的老伴没有参加女婿的下葬仪式,而是坐在自家屋子里默默流泪。

    对于田中之死,凤栖人表现出了一种沉默和冷静,对于战胜国的人们来说,尽管他们心里有许多疑惑,凤栖人对田中还是表示同情和惋惜,荒草萋萋的山坡上增添了一冢新坟,老百姓还想不到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凤栖人只是用他们的标准衡量——田中是个好人。

    那几日,还有一个人为田中之死担心,那就是鲁艺。因为鲁艺明显感觉到他的妻子周红霞不正常,那天夜里周红霞突然把那两块铜鼎碎片交给鲁艺,说出的话让鲁艺脊背发凉:“鲁艺,这是我送给你最后的礼物。”

    鲁艺清楚,为了争夺那两尊铜鼎,黄土高原上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已经有几条汉子因那铜鼎而送命。铜鼎破碎了,这两块最大的铜鼎碎片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因为上面镌刻着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可是此刻,鲁艺看着周红霞那平静的脸色,心里头涌上来一丝不祥的预感,周红霞是不是也想追随田中而去?

    中华民族崇尚中庸之道,信奉孔孟,提倡仁义礼智信,可是大和民族却提倡武士道精神,周红霞极有可能自杀!“最后的礼物”就是暗示。

    鲁艺有点语无伦次:“红霞,你千万不能有、不能有其他想法。人这一生,真不容易,活着,就有希望。”

    周红霞还是那样,一袭贴身的黑衣。周红霞身着素装特别漂亮,让鲁艺看着动心。可是鲁艺有点感觉,面前的周红霞是一具冰冷的雕刻。也许周红霞想给鲁艺留点念想,眼眶里储满晶莹的泪珠。这是鲁艺第一次看见周红霞流泪,鲁艺怜悯得有点心碎。

    周红霞的泪珠终于从眼眶里掉落:“鲁艺,我肯定回不去RB大和民族不允许背叛行为。可是,RB人在中国犯下的罪恶无数,你能保证中国政府会不会善待一个敌国女人?”

    鲁艺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原来周红霞是有顾虑。这种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秦国将军白起坑赵国降兵降将二十万的暴行令人发指,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场面不忍目睹,南京大屠杀记忆犹新。战争是一头怪兽,谁敢保证国民政府不会实施报复?

    鲁艺的安慰连自己都无法说服:“我们是礼仪之邦……”

    鲁艺继续想想,鲁艺突然灵机一动:“要么我们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你就说你是中国女人。”

    女人突然有点动情:“鲁艺,我怀上了你的孩子,这是真的。我真不想死,我讨厌战争,讨厌人跟人之间的恶斗,我想活,我没活够。可是我一看到田中的下场,就联想到自己的结局,与其让别人抓来千刀万剐,不如自己了结自己。”

    鲁艺突然把女人抱紧,能感觉得来女人在他的怀里不住地颤栗。鲁艺内心里涌出来一种男子汉的肝胆侠义:“红霞,你不用害怕,有我保护你……”

    一连几天阴雨,那一日终于放晴,沟畔上,开满了鲜艳的蔷薇花,周红霞把那蔷薇花折了一大抱,置放在田中的坟头,默念着:“田中,明天,我将跟鲁艺一起,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度过余生。我不会死,为我们祈福吧,肚子里,我也说不清是怀上了谁的儿女……”

    可是鲁艺夫妻并没有走远,就被刘军长亲自坐车追回。刘军长说得非常动情:“战争刚刚结束,你们逃到那里我都不会放心。你们暂且在凤栖住下吧,我会保证你们的绝对安全,等以后形势稳定了,你们想去那里我都不会阻拦。”

第1108章

陕北历来是歌舞之乡,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闻名全国。凤栖处于陕北和关中的交界处,老百姓讲关中话,历史上却隶属于陕北管辖。

    RB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整个陕甘宁边区一片狂欢。八路军当年的宣传工作非常到位,八路军文工团在战争中的宣传和鼓动工作不可替代。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抵御外敌的历史,长城内外累累白骨堆积,先烈们前赴后继,终于把侵略者彻底赶出了国门,中华民族迎来了战胜RB帝国主义的彻底胜利。

    那是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边区的军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胜利。连将军们和首长们也情不自禁,扭秧歌唱山歌,亲自投身军民联欢之中。

    可是渡边心情复杂。渡边跟田中一样,最早都是派往国军统治区的特务。渡边最早把西医传播到凤栖,以后由于特务身份败露,被李明秋私自把渡边放走。渡边很可能比其他RB人最早意识到战争的危害,几经碾转参加了反战同盟。

    渡边当然不会忘记那一次他重返凤栖,跟自己的同胞田中发生的那一场冲突。田中始终认为自己是诈降,田中本身就有无线电发报机,田中也不知道是谁给他发送了那条指令(也有可能的是国军破译了密码实施的反间计),命令田中以诈降的身份继续潜伏,假如不是接收到诈降的指令,田中也许为国殉职。渡边重返凤栖的目的是动员田中参加反战同盟,但是田中不能容忍渡边的“背叛行为”,甚至对渡边拳脚相加。以后田中经历了一次RB特务的未遂刺杀,才使得田中为国效忠的愿望成为泡影。

    渡边被打坏了眼镜,不辞而别,一晃八年过去,反战同盟起的作用有限,但是渡边却得到了八路军的厚待和尊重。其实战争结束了RB人应该反省,然而,天皇的子民仍然执迷不悟,甚至成为战俘也心有不甘,残酷地用双手掐死了同胞中的异类(至少战俘们这样认为)。听到田中之死渡边惊讶地张大了口,心狂跳着,怎么会是这样?!我们并没有背叛祖国,我们只是反对战争,我们并不是RB人民中间的败类,我们只是比别人早点醒悟,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没有停止,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靠武力征服。

    RB宣布投降的当天,蒋委员长立即给毛主席发电报,邀请毛主席亲自赴ZQ谈判。全国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大家把目标聚焦的延安和ZQ希望国共能够合作,共商建国大计。与此同时边区和蒋管区的军民互动也频繁展开,埋葬了田中不久,大约农历七月十五左右,刘子房军长突然接到来自延安的电话,由军民共同组建的延安文工团要来凤栖表演。带队的竟然是两个女八路:李妍和二妮。

    刘军长没有理由拒绝,刘军长随即请示胡司令,并且派了几辆卡车前往延安去接八路军文工团来凤栖演出。

    李妍和二妮是两个凤栖女子,当年二妮不顾个人安危,在刑场上勇救东北军士兵刘启来的壮举,凤栖人依然记忆犹新。凤栖人当然也不会忘记骑二师那帮禽兽蹂躏私塾女学生的残暴,李妍从此后跟上路贵明奔赴延安……两个凤栖女子殊途同归,对凤栖人来说确实又是一大喜庆。

    这从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八路军对和平的期盼。只要是出于民族大义,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代表团奔赴ZQ的前夕,八路军文工团主动来凤栖表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姿态。

    凤栖人翘首以盼,盼望看见李妍和二妮的丰采。李明秋虽然刚埋了岳父,听到女儿即将回来的消息仍然兴高采烈,满香更不用说,八年来母女俩只是匆匆见过几面。第一天早晨人们看见几辆嘎斯车从凤栖东城门外北上,第二天天快黑时才看见几辆汽车拉着文工团员姗姗而来。文工团员按照凤栖驻军的安排,首先在东城门外的骡马大店下车,然后洗簌吃饭,吃完饭后开始化妆,天黑时分扭着秧歌从东城门进入凤栖,秧歌头果然是二妮和刘启来!那二妮一头秀发飘逸,身穿陕北女人服装,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变化,还是那么年轻那么漂亮。刘启来头扎羊肚子手巾,身穿羊皮坎肩灯笼裤子,陕北男人打扮。李妍头戴八角帽,齐耳短发,穿一身非常合体的军装,看起来英姿飒爽,在秧歌队伍中间一边扭动一边吹着哨子,担任总指挥。

    凤栖街道当年比较狭窄,两边的石头台阶上根本站不下那么多的观众,许多人爬上了屋顶,还有许多人登上了城墙。那是一次赏心悦目的表演,两个凤栖女儿在父老乡亲面前出尽了风头。

    紧接着文工团在城隍庙戏楼上表演了节目,凤栖人第一次看了《兄妹开荒》、看了《放下你的皮鞭》、看了《大生产》、看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听了《义勇军进行曲》,听了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二妮也即兴表演,给大家唱了几段凤栖秧歌调子。城墙上的国军抱着大枪站在城墙的豁口,心里可能也在想着家乡思念故土……打击侵略者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愿从今往后再不要有兄弟相残的悲剧产生。

    文工团还有一个特殊的成员,那就是渡边。凤栖人对渡边并不陌生,渡边也用日语唱了RB民歌《樱花》,虽然人们听不懂歌词,那有点忧伤的调子也引起了凤栖人的共鸣。

    第二天中午,应渡边的要求,在几个国军士兵的带领下,渡边来到田中的坟前,按照RB人的礼节,祭祀了田中。

    那是一个雨天,天上飘着霏霏细雨,两个八路军女兵抬着花篮,从西城门缓步走出。凤栖老百姓主要是看稀罕,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在渡边的身后。看渡边在田中的坟前脱帽、默哀,然后把花篮置放在田中的坟前。

    已经进入初秋,抬眼望去,墨绿的沟坡上排列着当年东北军开挖的一排排土窑洞。窑洞前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给战争结束后的凤栖平添了一些肃穆。突然,渡边唱了,歌声还是那么忧伤、悲恸,谁也听不懂渡边在唱什么,可是音乐没有国界,大家还是感受到了异国游子的思乡之情。山坡上站满了前来看稀罕的群众,一个女人忍不住了,搂着她的丈夫,大哭。鲁艺悄声劝慰妻子:“红霞、听话,这是战争带来的不幸。”

    两个RB人没有任何接触,因为担心给对方带来麻烦。谁也不知道以后的路究竟咋走,现阶段只能听天由命。

    本来安排八路军文工团和凤栖各村的秧歌队联欢,可是一连下了几天雨,当年乡村土路泥泞,秧歌队进不了城,每天只能在戏台上表演,戏台下观众带着草帽看节目,衣服被雨淋得湿透。

    文工团在凤栖住了三天,第四天由汽车送回延安。不过这一次八路军首长宽宏大量,允许二妮和李妍在家乡多停留几天。

第1109章

埋了田中以后,卢师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睡了几天,那天吃过早饭独自一人走出北城门,下午时分请回家一个风水先生。

    当年农村就是这样,老百姓把自己的生死祸福寄托于神灵,因而风水先生也很吃香,生看院基死踏墓址成为风水先生主要的营生。谁家遇到灾难或者生意赔钱老怀疑住的院基有问题,请来风水先生折腾。风水先生总能说出一套似是而非的理由,让主人心里的疑惑越来越重。

    卢师傅两年死了两个女婿,不能说心里没有疑惑。想当年肩挑两只箩筐拖家带口来凤栖安家,住在土窑里,靠沟畔的地方修建瓦盆窑,脚蹬轮盘制作瓦盆瓦罐,烧制好的瓦盆瓦罐挑到集市上变卖,换回来柴米油盐养家糊口,日子虽然甘苦却也顺心,与世无争与人无怨,在凤栖也活得有些人缘。

    当初李明秋委托叔叔铁算盘介绍大女儿卢秀蓉嫁给田中时。卢师傅并不清楚田中是东洋人,结婚初期田中对卢秀蓉实施***卢师傅虽然气愤但是从来没有想到悔婚。即使田中暴露了身份以后,卢师傅仍然把田中当成自己的女婿。好在田中逐渐改掉了自己的恶习,卢秀蓉为田中生下了一双儿女,表面上看起来俩口子过得不错,卢师傅也逐渐放心。

    女人就是这样,嫁一个男人过一家人,从一而终,嫁谁都是嫁人,基本上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谁知道田中竟然以这样一种预料不到的结局突然死去,卢师傅当然不会去分析这是战争造成的悲剧,心里老疑惑是不是那一步路子没有走对,还是自家的院子出了问题?神仙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仍然不可替代。卢师傅首先请来了风水先生安顿院子,风水先生肯定能够指出你这幢院子出了什么问题,尤其那瓦盆窑破坏了风水,修建在龙头上,惹得龙王爷暴怒,院子两边两条道路,俗称“二鬼抬轿。”

    卢师傅诚恐诚惶,继续问:“有什么办法解救?”

    风水先生如此这般,如同上帝拯救人类,说了一大堆解救的办法。卢师傅听得头大,给了风水先生一些钱,把风水先生打发。

    风水先生走后卢师傅立刻做出决定,搬家!

    回HN老家已不可能,卢师傅出门几十年,不知道老家的情况怎样,当年出门逃难也是迫不得已。烧瓦盆的手艺也是祖传,卢师傅除过烧瓦盆再不会干其它。举家搬迁非常困难,热土难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搬家。可是不搬家没有办法,当年老百姓躲避灾难的唯一办法就是搬家。

    瓦盆窑基本上已经不再点火,李怀德走后卢师傅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干活,那边院子鲁艺和周红霞也不再进行陶艺做旧,做旧的陶艺没有出路。卢师傅首先想到把自己修建的这幢院子出售,既然打算搬走院子也不值钱,给钱多少都行。至于搬到哪里去卢师傅心里没有主意,心想瓦盆窑好建,当年家家都离不了瓦盆瓦罐,无论那个大一点的乡镇都可以安身。

    卢师傅首先想到了青头,卢师傅听说青头也是女儿死亡以后从村子搬出来避难。卢师傅打算把自己这幢院子卖给青头,给钱多少都行。

    青头静静地听完了卢师傅的决定,感觉自己不能趁人之危,李怀德不再为卢师傅干活已经等于釜底抽薪,这种非常时期再购置卢师傅的桩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青头对卢师傅撒谎,说他还想回到郭宇村,青头老俩口只是暂时出来躲避几天,事实上青头也没有拿定主意是不是在这里久住。

    卢师傅心里有事,也没有久坐。出了青头家站在西沟畔,卢师傅对这里还是有些留恋,可是卢师傅不搬没有办法,卢师傅舍不下这张老脸!远处隐隐约约能看见田中的坟墓,住在这里让人心寒!卢师傅决定带着两个寡妇女儿离开这里,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目的,就是想尽千方百计为两个女儿再婚。如果安排不好女儿的婚事,卢师傅死不瞑目。

    人活到这一步,难!男人死了婆姨并不可怕,战争年代出产寡妇。女人死了男人等于塌了天,寡妇再嫁的确不容易。

    卢师傅满嘴苦涩,有一种走投无路的伤悲。迫不得已卢师傅跺跺脚,踏进了李明秋家的院子。

    卢师傅跟李明秋有过节,这种过节从李明秋委派叔叔铁算盘为大女儿卢秀蓉说媒开始。这多年卢师傅从来没有求过李明秋,卢师傅始终认为李明秋仗势欺人。可是人在矮檐下怎肯不低头,李明秋对凤栖的几乎所有村镇都很熟悉,也许李明秋能为卢师傅指出一条路,卢师傅确实不知道去哪里比较合适。

    李明秋头戴孝帽站在院子里迎接卢师傅的到来。卢师傅突然想起来十二能已经驾鹤西去。记不清屈发祥老人跟田中谁先走,反正两个人的死亡时间就相隔那么一两天,那几天卢师傅极端悲痛,都没有为屈发祥老人送灵。

    对于卢师傅的到来李明秋特别热情,人走到这一步都不容易,李明秋对田中之死也非常惋惜。李明秋为卢师傅泡茶,互致问候,互相说些节哀之类的废话。卢师傅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明来意:“我想挪一个窝,李掌柜在凤栖比较熟悉,帮我出出主意,挪到哪里比较合适?”

    李明秋理解,这是人们惯常的做法,家里遇到灾难首先想到搬家。李明秋说话向来简洁,从不拖泥带水:“卢师傅你可想好,搬一次家并不容易。不要听风水先生瞎说,这种社会神鬼难分。”

    卢师傅哀叹一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挪活、树挪死,挪一个窝也许好点。”

    李明秋稍微思考了一下,说:“像你这么大的年纪改行已经不可能。瓦沟镇有个砖瓦窑,原来属于张鱼儿的资产,张鱼儿死后由癞疤子承包,这几年不知道情况咋样,我给你打探一下,如果决心搬家瓦沟镇倒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卢师傅有些感激,卢师傅脱口而出:“那我就把西沟畔的那幢院子卖给你。”

    “我不要。”李明秋说得非常坚决,“我不会趁人之危。我想这几年你不缺钱,那幢院子留着,人给自己留条后路,以后说不定你还会搬回来。”

    就这样,卢师傅在李明秋的斡旋下,举家搬迁,搬到瓦沟镇居住。原来的砖瓦窑太大,烧瓦盆不合适,卢师傅又重建了一个瓦盆窑。张狗儿主要是看在李明秋的面子上,为卢师傅在瓦沟镇安家提供了一切方便。卢师傅临走时苦口婆心,劝说青头住进他空置下的院子内,据说,房子不住人就容易蘖朽,院子里有了烟火魍魉鬼魅才不敢进来,不住人的院子感觉阴森。

    青头勉强答应住进去,为卢师傅照看院子。不过人遭遇的灾难多了都非常迷信,青头住进卢师傅的院子之前首先请了几个法师,手执法刀狂挥乱舞在院子里折腾了几日,说来也非常奇怪,那法刀从半空里砍下,并没有砍到什么生灵,刀子上却血渍斑斑,院子内放一大木盆水,鲜红的血渍滴进水中。

    卢秀蓉没有跟随爹爹一起搬到瓦沟镇居住,卢秀蓉还住在那幢四合院内,刘军长为卢秀蓉发放了一笔抚恤金,卢秀蓉说,她必须等田中过了周年以后,才肯从院子里搬走。刘军长安慰卢秀蓉:“只要我在凤栖驻军,就没有人赶你走。”

第1110章

上一次李妍回到凤栖,由z首长陪伴,在家里只是住了一晚,就匆匆地离去。这一次文工团由李妍亲自带队,z首长没有来。恰逢抗战胜利,举国上下的老百姓、甚至包括国共两党的某些高层一致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剩下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即使有些看法不一致也可以坐下来谈判。事实上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亲赴ZQ跟蒋委员长谈判也是顺应了全国人民期盼和平的愿望,老百姓翘首以待。

    李妍跟z首长的婚姻经过了结婚前后的风风雨雨,逐渐稳定,从延安出发前z首长宽宏大量,特意嘱咐李妍这一次回娘家多住一些日子,因为有迹象表明,首长可能陪同毛主席一起去ZQ谈判。

    回家的感觉是那样的温馨,终于有机会睡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可是又偏逢外公去世,外公可以说对李妍一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李妍就是在外公的陶冶下学会了人之初……外公的离世不能不让李妍悲痛欲绝,在妈妈的陪伴下李妍去为外公扫墓。扫墓回来李妍就迫不及待地问爹:“爸,有没有一个南方口音(安远)的小伙子来过咱家?”

    李明秋尽量在他记忆的仓库里搜索,好像见过疙瘩的一个保镖说话是南方口音。既然女儿问爸爸,就证明这个小伙子最起码跟女儿有过交往。李明秋过来之人,虽然没有先见之明,却精通人情世故。看女儿那样迫不及待,李明秋只能说:“爸爸替你打听。”

    李妍极度失望,女儿的眼眶里甚至有泪珠在转。那种失望令爸爸心软。李明秋安慰女儿:“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一个说话带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最多一两天,爸爸就能让你跟那个小伙子见面。”

    可是李妍要求爸爸:“我看咱家门前停一辆汽车,你用汽车把我拉上,咱们共同去寻找那个小伙子。”

    妈妈满香疼爱地看着女儿:“那个小伙子对你就那么重要?妍儿,你是结过婚的女人,尽管你的丈夫连我们也看着别扭,可是女人就是这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千万不能有其他想法。”

    李妍莞尔一笑:“妈妈想到哪里去了!安远比我还小几岁,我只是为安远的命运担心。过去的事爸爸妈妈就不要问了,女儿也不会告诉你们。z首长虽然年纪大点,感觉中那个人还比较关心女儿,这辈子再不会择婿另嫁,妈妈你就放心。”

    李妍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妈妈却掉下了眼泪:“孩子,让你爸爸给你把那个南方小伙子找回来,你就在咱们家见面吧,妈妈想跟你多坐坐,八年来妈妈时时刻刻为你担心。”

    李明秋却说:“这几年你妈妈为了照顾你外公,很少出门。索性咱们一家都走,我带你们到黄河岸边看黄河,我带你们去卧龙寺上香,我带你们去郭宇村作客,那个叫做安什么的小伙子说不定就在郭宇村住着。”

    刚立秋没有几天,天上的太阳仍然显得火热,李明秋坐在前排,李妍和妈妈坐在后排。汽车上了驴尾巴梁,在山林里颠簸,李妍有些感慨:“爸爸,你真能行,在延安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汽车,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坐这么好的汽车。”

    李明秋回答女儿:“这汽车原来属于长安城里的黑老大所有,可惜那黑老大得了不治之症,临死前把这辆汽车送给咱凤栖的土匪头目疙瘩。车权归疙瘩所有,爸爸借过来使用。”

    李明秋接着说:“孩子,这人活一生,是闭着眼睛瞎闯,走到哪里哪里歇,不要太苦了自己……”

    一只兔子,突然间窜出草丛,在山路上狂奔,好像不知道躲避,跟汽车赛跑,司机高兴了,开足马力猛追,眼看着追上了,兔子一拐弯,钻进草丛里。

    李妍心都快跳出来了,央求爸爸:“不要把那兔子碾死。”

    李明秋让司机停下车,母女俩下了汽车,看满山的树林郁郁葱葱,不长树木的山坡上开满鲜艳的山丹丹花,一群鸟雀子飞过,说不完的话题,瓦蓝的天空,几片白云停着,天与地的衔接处,氤氲之气升腾。

    李妍的心被熏染,不知道什么感觉,竟然爬在妈妈的肩膀上,呜呜地哭。这人,为什么总摆不脱命运的羁绊、婚姻的枷锁?如果能蜕变成一只鸟雀子多好,哪怕是一片白云,一片树叶、一缕山风。最起码能自由自在地享受……那一片晴空……

    对于李明秋一家子的突然造访,疙瘩当然喜不自胜。热情招待就不用说,疙瘩当然不敢对李明秋的女儿想入非非,郭宇村也出产美女,但是没有一个女人有李妍那样的气质。疙瘩第一次感觉自己把人瞎活了,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疙瘩只是知道安远在延安犯了错误,却不清楚安远跟李明秋的女儿有什么关系。听到李明秋一家子专门为了寻找安远而来,疙瘩的第一感觉是,安远这小子有艳福!

    但是疙瘩不会在李明秋面前造次,疙瘩没有让别人代劳,亲自来到安远家里,说话有点忘情:“安远,你小子艳福不小,李明秋的女儿找你!”

    安远急匆匆把自己的女孩交给老婆常焕生抱着,也没有给老婆交代明白,跟上疙瘩就走。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李妍初到延安时,安远才十五岁。李妍挽起胳膊在小溪边洗衣,安远突然忘情地说:“李妍姐姐,我长大后娶你……”

    以后事态的发展前边已经有所交代,笔者没有必要重复。为了李妍安远差点被枪毙,两个八路军战士私自把安远放走。安远顺着长征走过的路想回到JX老家。岂料半路上遇见了常焕生母女,安远做了常焕生的男人,当了疙瘩的保镖,耕耘岁月,死心塌地地承担起做丈夫的责任。

    记忆犹如镌刻在墙上的壁画,你难以抹去岁月留下的痕迹。两个互相倾慕的年轻人从来没有说过一个“爱”字,却相互间把对方镌刻在心里,即使将来,李妍霜染鬓发,满脸皱褶,都不会忘记生命中那一段心心相印的恋情……

    可是现在,蓦然间相遇,却有点陌生,当着爸爸妈妈的面,李妍的语言有点僵硬:“安远,你过得还好吗?”

    安远使劲地在衣服上擦着自己的双手,整个人看起来像一尊木偶,安远刚张口说了一个“好”字,常焕生气急败坏地冲进屋子,不由分说地扇了安远一个耳光,拉起安远就走。

    满屋子的人愕然,感觉中丑女人太不通人情。不过丑女人常焕生也许有自己的哲学,婚姻具有毋容置疑的排他性。常焕生不能容忍任何女人跟自己的男人有染!看起来霸道,却蕴含着无线深刻的人之常情。

    李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感觉中她跟安远是两只隔河相望的麋鹿,根本不可能相伴而行。李妍所有的担心在一瞬间诠释,不是吗?当初最担心的是,安远没有归宿……女人漂亮有什么用?只要有一个知冷知热的女人对安远好,李妍的人生旅途中就会少一点牵挂和遗憾。

    妈妈担心地望着女儿,看见李妍神色坦然,这就好!男人可以为所欲为,女人不可以移情别恋。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看不见的底线,其实满香还应该感激那个丑陋的泼妇(至少满香这样认为),常焕生帮助李妍觅回了自我,让李妍多了一些感悟多了一些理解。“人,不要太苦了自己。”爸爸的话言犹在耳,不幸只是生活中的添加剂,李妍不会为自己悲哀。

第1111章

当年二妮嫁给刘启来时,二妮的父母和全家都不同意。二妮没有办法,东北军士兵刘启来使得二妮失身。

    凤栖属于军事重镇,历朝历代都有驻军,军人们**当地妇女的现象屡有发生。东洋鬼子解决军人们的性饥饿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军队本身就有军妓,其二是广征慰安妇,组织军人们集体***许多占领国的妇女受害。

    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几千年来当兵没有退伍之说,除非你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一辈子当兵到老,那一个军爷不想女人?刘启来**二妮是一个极其普遍的自然现象,绝大部分女人都羞于启齿,把悲痛咽进肚子里,穿上裤子走人,绝对不会去揭发告状,所以军人们屡屡得逞,军官们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不愿意扩大影响。

    刘启来案件其所以引起轰动,那是由于这件事被曝光,东北军首长为了平复民怨,才决定杀一儆百,在笔架山下搭建平台,刘启来被五花大绑押上断头台。

    那是十年前的往事,二妮也是没有办法才做出那种惊人之举。女人破身一辈子被男人瞧不起,二妮索性破罐子破摔(也许后边有人唆使),挺身而出搭救刘启来,上演了一幕美人救英雄的喜剧。

    可是二妮的父母亲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羞辱。二妮已经许配了夫家,双方的父母亲已经商量好了日子,秋后给两个孩子完婚,二妮的双亲已经接受了男方的聘礼。当年的农村绝对不可以悔婚,二妮把父老双亲推上了绝境,首先必须退还男方的聘礼。农村人到手钱顺手花光,父母亲还给二妮的哥哥说下一门媳妇,哪里有钱退给人家!?这等于把俩个老人逼入绝境。

    二妮全然不顾,住进军营里不再回家。父母亲忍气吞声,又不敢去军营闹事。东北军撤退前部队首长安排刘启来和二妮参加了八路,因为首长意识到,东北军命运叵测,带上二妮撤退多有不便。

    转瞬间过去十年,二妮和刘启来已经有了一个女孩,战争坏境不允许女人多生。李妍跟二妮回凤栖时都没有带孩子,把孩子暂时托管在延安保育院。

    刘启来不可能给岳父岳母带什么贵重的礼物,夫妻俩探望二老双亲时只带一袋子红枣一袋子延安的小米。二妮的爹娘看见出走十年的女儿回家,脸上首先闪过一丝少有的激动,终久是自己亲生的骨肉,谁不思念自己的儿女?看刘启来身背一褡裢礼物,也不知道褡裢里装的是啥。还是给足了夫妻俩面子,给夫妻俩擀了一顿臊子面,切了些洋芋红萝卜疙瘩,做了一锅臊子汤。二妮的哥哥和兄弟已经结婚,二妮的妹妹小妮已经出嫁,那一顿团圆饭大家吃得热火,农村人很势利,都期盼二妮能给他们带什么礼物。

    可是解开褡裢,全家人看得傻眼,出门十年的二妮夫妻回家探望父母,只带回家一袋子红枣一袋子小米。

    首先哥哥嫂子、兄弟和兄弟媳妇的脸色非常难看。那叫做先吃现报,哥哥说话毫不留情:“二妮,十年前你离家出走时,咱大(爹)咱娘跟上你俩背了多大的黑锅!?这阵子倒好,拿一袋子红枣一袋子小米孝敬父母。我们不稀罕,把你们背来的东西拿走!”

    刘启来无法忍耐,又没有办法辩解。当兵人能混到刘启来这一步相当不错,刘启来因祸得福,当上了八路军。八路军不允许战士娶媳妇,刘启来是个例外,甚至二妮在延安也受到保护。八路军不会忘记张学良将军识大体顾大局,长安兵谏逼迫蒋委员长就范,那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华民族从此团结一致抗日,终于迫使RB投降。

    可是八路军实行的供给制,当兵的基本上没有军饷。刘启来参加八路军将近九年,从一个士兵升职为营长,但是基本上没有攒下钱,拿什么孝敬岳父岳母?刘启来只能走出屋子蹴在院子里,听一家人数落他的媳妇二妮。

    终于,二位老人忍不住了,替二妮辩解了几句:“你们再不要说了行不?二妮也是没有办法才走到这一步,好汉不打上门客,好容易大家团圆了,就各自忍让点行不?”

    谁知道兄弟俩又把火力对准二位老人,嫌爹娘说话偏心。老人又冤枉又伤心,忍不住落泪。

    可是二妮却显得大义凛然,一副英勇就义的神气。女人一旦撕破脸皮谁都不怕,二妮也夹枪带棒,训斥哥哥和兄弟:“山不转水转,不要隔门缝看人!人不要把话说绝,把事做绝。你俩就敢保证我们没有翻身的时候?”

    紧接着二妮出门把蹴在院子里的刘启来拉起来:“咱走!”

    刘启来有些犹豫。刘启来也是来自东北农村,深知农村的习俗,东北人嫁女也讲究聘礼,刘启来等于白捡了一个媳妇。妻哥和妻弟说几句过头话刘启来能够理解。不论以后形势怎样发展,刘启来不想断了岳父岳母家这条路。刘启来规劝二妮:“咱们做下失礼事了,就让人家说几句。咱们这样一走,对不起两位老人。”

    村里人爱看热闹,看见二妮和丈夫回家,又听见一家人吵架,早都站在院子外偷听。没有人同情二妮,所有人都认为二妮做事过分,这阵子看见二妮拉起丈夫要走,纷纷涌进院子内指责二妮大逆不道,村子里数数,谁家的女儿跟上男人私奔?二妮的父母也不敢出屋,两口子有点无可奈何地接受着大家的批判,唾沫点子淹死人!

    不过二妮脸厚,脸不厚就不会做出当年那种惊人的举动。刘启来还有点愧疚,二妮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拉起刘启来拨开人群,撂下一句话:“别把黄河看成一条线。咱走!”

    这一阵子二妮的父母亲不出来不行了。老俩口面对乡亲们作揖祷告:“你们再不要火上添油了行不?”

    老俩口转过身又对二妮说:“既然回来了就住几天,别人说啥都不要在乎。”

    二妮还是坚持要走,刘启来低声劝说二妮:“咱们就这么走了再回来不?看在两位老人的面子上将就着住一晚,相互间给点台阶下,咱们本来就失礼,让人家说几句也没有啥。”

    刘启来和二妮将就着在岳父岳母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返回凤栖城。岂料李妍和父母亲都去了郭宇村,夫妻俩在凤栖再没有熟人,只得在骡马大店住下来。等了两天才等到李妍一家回来。

    二妮见到李妍首先伸手要钱:“我俩没钱住店,先给点钱付店钱。”

    李明秋认真听完二妮俩口子的申诉,哑然失笑:“孩子,这正常,不要在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社会没有钱寸步难行。你们的父母双亲也活得凄惶,叔给你们一些钱,买些礼品,重新回家,在二老身边尽一点孝心。再给你们的爹娘留一点钱,别让周围人小瞧你们。”

第1112章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高官弹冠相庆,接收大员坐上飞机满天飞,抢夺胜利果实,接受RB投降。由蒋委员长签署的各种任命满天飞。刘子房军长却有些失落,他本人没有得到任何嘉奖和升迁,仅仅接到胡宗南司令一条指令:“严阵以待。”

    其实有头脑的军事家心里明白,战争不可能结束。八路军抗战八年,没有占领任何一座中等以上的城市,依然钻山沟,八路军的将领没有得到任何嘉奖和升迁,RB鬼子也欺负八路军,不肯给八路军受降。八路军依然被蒋委员长视为异类,蒋委员长邀请毛主席谈判实际上是一种姿态。

    在这一点上刘子房军长的判断基本上正确,表面上看起来凤栖跟往日没有任何变化,大街上依然熙熙攘攘,官路上的骡马运输队日益增多,甚至还能看见八路军战士在凤栖街上出现。

    实际上刘军长在暗暗地备战。每天早晨六点半总是准时骑马来到教场坪(也称安民梁,相传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和秦大将蒙恬曾在这里操练兵马)。这时师团长早已经集合好队伍在等待刘军长检阅。刘军长一身将军府,威严地骑马从队伍面前走过,《誓为党国效忠》的口号声震天响。

    只有在这时,刘军长的内心才涌出一股自信一股豪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将军只有身经百战,才能在朝廷占领一席之地,人随着地位的攀升野心也在增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子房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博得蒋委员长青睐,刘子房认为朝廷待他不薄,刘子房内心里潜藏着对君王的愚忠。

    早晨操练时间一个半小时,八点准时开饭。往常早饭都是在家里吃,刘夫人的厨艺让刘军长吃起来爽口。可是自从抗战结束以后,刘军长基本上都是下连队跟士兵们在一起吃饭,每个连队轮换着吃,关切地询问着士兵们的家长里短,对有些当兵几十年的老兵普遍施以关怀,并且亲自许诺战争结束后将给这些老兵发一笔退伍费,批准老兵们解甲归田。尽管这些承诺是空头支票,不可能实现,但是老兵们仍然感动得热泪盈眶,把刘军长视作知己。

    吃完饭刘子房回到自己办公室,首先审阅机要科长送来的机要文件,处理完当日军务。然后打开台式收音机,静听国民政府中央电台的新闻。刘军长从内心期盼谈判破裂,毛主席被蒋委员长扣留,延安的八路军群龙无首,然后一举占领JF区为国民政府解除内忧。

    已经过了农历七月二十,****代表团已经飞赴ZQ刘子房不可能左右谈判,所能做的只是关切。这时,土匪头目疙瘩进来。刘子房突然对疙瘩表示了少有的热情,刘军长想招安这支土匪队伍,虽然这二十多人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最起码不要被八路军利用。

    勤务兵给疙瘩泡茶,刘军长关切地询问疙瘩,有什么事要他帮忙?

    其实疙瘩是来询问收购大烟的事宜,疙瘩这一次进城首先找李明秋,今年的大烟怎么经营?李明秋明确地回绝,他不打算干了,决定退出。李明秋甚至奉劝疙瘩:“兄弟,见好就收。”

    可是李明秋可以不干,疙瘩不可能就此止步,疙瘩有几十个土匪弟兄,这几年好容易不再打家劫舍,如果不经营大烟就没有收入。疙瘩决定亲自来找刘军长,因为去年收购大烟就是军队直接拨款。

    说老实话刘子房从一开始就对经营大烟不热心,刘军长认为军队经营大烟是旁门邪道,可是刘军长不敢违抗胡司令的指令,刘军长只是指使军队不要阻止也不要参与。事实上每年刘军长都从大烟经营中分成。刘军长拿出来一部分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大家皆大欢喜,夸赞刘军长英明。

    抗战结束了,经营大烟应该禁止,国家走上正道,相信任何政府都不会允许大烟泛滥。可是刘军长不可能对疙瘩说出自己对经营大烟的看法,刘军长只是搪塞:“我为你请示一下。”

    紧接着刘军长话锋一转:“疙瘩,闲云野鹤虽然自由,但是最终没有出路。我想收编你和你的弟兄,如果你愿意,瓦沟镇驻军归你指挥。”

    疙瘩是个没头脑的人,说得有点心动。但是疙瘩没有最终答应,疙瘩说让他再想想,便抱拳告辞。

    刘军长让疙瘩稍等,命令勤务兵给疙瘩搬出来两箱茅台酒。疙瘩有些感激,又对刘军长抱拳:“如果有用得着疙瘩的地方,当效犬马之劳。”

    疙瘩来找刘军长时没有带保镖,这一次疙瘩进城只带林丑牛一人,安远还被他的老婆扣留。人有时非常奇怪,安远对他的丑老婆言听计从。

    勤务兵按照疙瘩的旨意,把两箱茅台酒送到李明秋家里。李明秋等勤务兵走后,笑问疙瘩:“刘军长给你许了什么愿?是不是想收编你那几锤锤人?”

    疙瘩大为震惊:“李老哥李大叔!我真佩服你了,人家把你叫小诸葛,我看你比诸葛亮他大(爹)还算得准。刘军长不但想收编我,还给我个团长让我当当。你给兄弟出出主意,这事咋办?”

    李明秋歪着头,一脸坏笑:“你答应了没有?”

    疙瘩拍拍胸膛,满脸涨红:“疙瘩也不是那样好糊弄的!”

    李明秋转而一脸严肃:“别说一个团,你连一个排长都当不了!刘子房主要是想给你带上笼头,让你给他拉套。”

    疙瘩还有些不服:“逑!我那些弟兄们全听我的。”

    李明秋突然提高了嗓音:“那是他们有既得利益!”

    疙瘩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嘴上却不肯认输:“咱弟兄俩争啥?赏一顿饭,送你一箱酒。这可是你亲家给我的,你得领我的情。”

    李明秋显得大度:“你那一次来到我家没有吃饭?不过今天的饭轮不上我管,停一会儿有人请你。”

    话音刚落,刘军长的勤务兵又返回来了,一本正经地对疙瘩敬礼:“我们军长请你俩赴宴。”

    原来勤务兵回来禀报,把酒送到李明秋家。刘军长一想不妥,李明秋鬼点子特多,肯定给疙瘩出主意,劝疙瘩不要被招安。索性连李明秋一起请来,给他俩晓以利害,假如北边的八路军打过来,三个人可能要被人家一锅烩,因为八路军不会允许这些地痞、土匪、军阀存在。

    疙瘩顾不上夸赞李明秋,李明秋反而调侃疙瘩:“今天是沾了疙瘩‘团长’的光,不吃不喝是傻瓜。还愣着干啥?走。”

    刘军长让勤务兵把疙瘩的保镖带到伙房吃饭,一桌酒菜只请李明秋和疙瘩两人。果然,刘军长说得恳切:“不管ZQ谈判成果如何,内战非打不可,因为蒋委员长和毛主席互不信任。咱们三个、连同狮泉镇的姜秉公算在一起,应该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李明秋一句话都不说,一边吃菜一边不住地点头。

    宴席结束后李明秋和疙瘩返回他家。李明秋说得语重心长:“我盼蒋委员长和毛主席的谈判能够成功,因为我的女儿李妍参加八路……只有谈判成功了,我们大家才有出路。我不希望战争。”

第1113章

屈福录专门腾出一间空屋,屋子内供奉着先父屈克胜的灵位。这种现象在当年凤栖殷实人家比较普遍,遇到什么解不开的疙瘩先给仙逝的老人烧香。

    亲家董银贤把儿子媳妇董萍送回家不久,一股风就灌进屈福录耳朵里边,儿子屈理仓在岳父家偷偷种植大烟,而且掌握了儿子媳妇被割烟的大兵**的全部细节。

    消息还是由一个国民军官专门给屈福录透露(极有可能是邢小蛮),目的是鼓励屈福录闹腾,给军长制造难堪。

    屈福录虽然内心窝火,但还是将信将疑。人年纪大了想问题就比较全面,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家庭就有可能破裂。

    紧接着抗战胜利,那一段日子总有人不断来桥庄祭祀屈克胜,屈福录还得在先父的墓碑前支应。夜间回来总是把自己关进小屋内不停地抽烟,询问仙逝的老爹:这件事咋办?

    人不可能摆脱利益的诱惑。将近两年来屈福录老感觉到家里几乎所有的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老瞒着他,甚至屈鸿儒在屈福录面前说话也吞吞吐吐,屈福录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是儿子背着他种植大烟!

    种植大烟就屈福录一个人反对,你反对大家就瞒着你。种粮食只能使得一家人吃饱肚子,种大烟才能使得一家人致富。前几年村里人还听屈福录的话坚持不种大烟,近几年家家或多或少都种植一些大烟,你只能管住你自己,你凭什么管别人?现在竟然连儿子都管不住,还有什么脸面对祖先?

    不过屈福录最窝火的还是亲家董银贤,如果没有董银贤鼓动和亲自操作,屈理仓绝对没有能力种植大烟!这下可好,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被大兵欺辱,董银贤还有什么脸面活人?!

    那一段时间屈福录注意观察儿子和儿媳的行为,两个孩子故意躲避屈福录的眼神。屈福录不可能鼓动屈理仓休掉媳妇,董萍最起码为屈福录生下一个孙子,屈福录也几代单传,这件事不宜声张,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那一段日子屈福录的饭量锐减,甚至不吃饭也感觉不来肚子饿,人思想有了负担就吃不下去饭。全家人忧心地注视着屈福录的变化,老妈妈终于胆怯了,问儿子:“福录,你给娘说实话,心里究竟有啥解不开的疙瘩?”

    屈福录把娘请到爹爹的灵堂前,扶娘坐在灵堂前的凳子上,突然间哽咽起来:“娘,我对不住爹,我教子不严,屈理仓在宜章他岳父家种植大烟。”

    娘叹一口气,说道:“儿呀,种植大烟的事我们全家都知道,只是瞒着你一个。理仓挣得钱全部交给我来保管,咱家房子已经几十年没有翻修,有些椽檩已经蘖朽,我想临死前体体面面从这幢院子抬出去。”

    屈福录泪流满面:“娘呀,有些事儿子不想给娘说,害怕娘心理难过。你的孙子媳妇收倒麦子去熬娘家,被一帮子禽兽大兵给糟蹋了!”

    娘张开没牙的嘴,半天说不出话。去年孙子媳妇熬娘家时在娘家住了三个月,今年才住了二十几天就被她大(爹)董银贤送回来……看来里边是有些蹊跷,怪不得董萍回来以后总是那么恍恍惚惚,做什么丢三忘四,看来儿子不会说假话,这里边是有原因。

    娘也是大户人家出身,这辈子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最初的惊愕过去,娘问儿子:“福录,这件事你打算咋办?”

    泪水模糊了屈福录的眼睛:“我能咋?我只能把碌碡塞进眼窝里,装聋卖傻!”

    娘颤巍巍站起来,把屈福录摁得坐在凳子上,然后给儿子跪下……屈福录慌了,娘俩对跪在爹的灵堂前,娘也说得凄惶:“儿呀,男人家应该有所担当,你是咱全家的顶梁柱,你可不能倒下!咱关起门来过咱自己的日子,不管他别人说啥……这件事娘也有错,娘不该纵容孙子种植大烟,你爹当了一辈子清官,就给自己挣下一通一丈高的墓碑。娘糊涂了,娘想让咱家的日子好过一点。”

    屈福录把娘扶得重新坐下,然后给娘跪下磕头:“娘,放心,儿挺过这段时间,就没事了……儿子不会倒下,人一辈子,啥事都遇。”

    话虽然是那么说,谁遇到这种事心里都不会平顺。吃过早晨饭屈福录扛着锄头去锄谷子,刚立秋不久的太阳还有点炎热,屈福录竟然晕倒在谷子地里。中午一家人等不回来屈福录回家吃饭,屈理仓慌了,撵到谷子地里找大(爹),看老大竟然直直地在地里躺着。

    屈理仓大哭:“大呀,你可不能有什么三长两短,你就这样走了儿子一辈子都抬不起头!董萍回家后把什么都对儿子说了,儿子没有办法,儿子害怕大生气只能忍气吞声。”

    屈福录慢慢地睁开眼,看儿子跪在自己面前哭得涕泪涟涟,直想伸出胳膊扇儿子一个耳光,可是胳膊软得抬不起来。屈福录有气无力地说:“你把我背回家。”

    屈发祥老人过世以后,屈福录自然而然地成为凤栖人崇拜的偶像。李明秋虽然八面玲珑,可是凤栖大多数人对李明秋的人品仍然质疑。其实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每一个地方都有大家公认的群众领袖,这些人无职无权,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戴。

    屈福录生病的消息在凤栖迅速传开,凡是跟屈福录有过交往的人都来看望这个刚直不阿的老人。屈福录睡在炕上,最多冲客人点点头,无论谁说什么都不回答。甚至李明秋来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屈福录只回答了一句:“放心吧亲家,我能想开,我只是有些困乏。”

    凤栖老百姓不会轻易起哄,可是听到屈福录生病的缘由以后,纷纷来到刘军长的官邸情愿,要求严惩欺辱民妇的士兵。任何事情一旦公开,惹起民怨就不好收拾,说老实话刘子房最不愿意处理这类破事,这种事情每年都有发生。刘子房再不可能捆绑几个在押的罪犯冒充士兵拉出去枪毙,任何事情做多了就会露出破绽。万不得已刘子房命令把那些带头强奸屈福录儿子媳妇的士兵捆绑起来押送到县城。刘子房还是不忍心对这些士兵下手,刘子房也想出一个绝招,把这些凌辱民妇的士兵全部捆绑起来,用汽车拉到屈克胜老先生的墓碑前,听任屈福录处置。

    屈福录挣扎着起来,由儿子屈理仓掺扶着来到老爹爹的墓碑前,然后给那些士兵一一松绑。

    尽管是在做戏,刘军长和屈福录的行为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两个人都挽回了面子,相互间找个台阶下来。

    听到屈福录生病的消息,董银贤犹豫了许久。董银贤知道屈福录生病的原由,董银贤当真没有脸面去见亲家屈福录,可是为了女儿董银贤不能不去,董银贤首先来到姐夫屈鸿儒家里,央求姐夫陪他一起去探望屈福录。

    屈鸿儒知道,屈福录对他也有了看法。不过这不要紧,终究是几辈子人的老世交,就是让屈福录埋怨几句也不要紧,这种亲情关系还是不要走断了为好。于是,屈鸿儒和董银贤赶一头毛驴,毛驴背上驮着褡裢,来到屈福录家里。

    屈福录看董银贤和屈鸿儒进屋,跳下炕,从案板上拿起一把菜刀,一下子把自己左手的小拇指剁下,然后指着亲家的鼻子骂道:“董银贤你个挨槌子货给我听着,你逑上画眉眼就没沾人形!你把两个娃娃给我向阴沟里引,你还有脸见我?只要我活着你就不要再进我家的门,我认董萍是我的儿子媳妇,你给我滚,我不认你这个亲家!”

第1114章

对于郭宇村来说,抗战胜利是一个里程碑。自从一九三七年农历正月十六郭宇村人协助郭麻子东渡黄河以来,郭宇村不正常死亡二十多人,最惨烈的当属张大山在黄河东岸跟鬼子拼刺刀,被鬼子打死后后扔进黄河里顺水漂走,尸骨难收。

    张大山和金宝川的老婆听到鬼子投降的消息较晚,因为两个朝鲜族女人不常出门,跟村里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那一日几个孩子突然赶着骡马大队全部回家。孩子们告诉他们的妈妈和舅娘(或者姑妈),抗战胜利了,RB投降了!

    那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两个朝鲜族妈妈的脸上不断地痉挛,眼泪好像断了线的珍珠那样流淌,可是看起来非常克制,没有大声哭嚎。紧接着妈妈们对儿子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鬼子们给朝鲜人投降了没有?”

    孩子们告诉他们的妈妈,RB投降是世界性的,必须从所有的被占领国撤走!妈妈们脸上的皱褶像秋菊一样绽开:“我们当初就是无法忍受RB鬼子的欺凌,才从朝鲜半岛逃往东北,想不到东北又被鬼子占领,无可奈何才逃到这里。抗战结束后你们带我们回一趟朝鲜,古时候朝鲜和中国同属一个国家。”

    孩子们回答:“等到局势稳定了我们一定带妈妈回东北、回朝鲜。”

    农历八月初八鬼子投降后,郭宇村的老百姓只是听见炮团对天鸣炮,紧接着田中强行东渡。官方的庆祝活动集中在凤栖城内,黄河岸边相对而言比较平静。阎锡山司令长官东渡黄河重返SX也比较低调,因为局势还比较乱,鬼子们小规模的反抗还时有发生。

    王世勇队长在酝酿着,搞一场民间祭祀黄河的活动,庆祝抗战胜利。八年来王世勇刻意保持低调,国民军把王世勇这支小分队也没有看在眼里,加之小分队人员分散,土匪头目疙瘩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小分队的作用。

    当然,这次祭祀活动疙瘩出头露面最好。疙瘩的老爹是被鬼子打死在黄河岸边的第一个凤栖人。疙瘩应该对这次祭祀活动表现出一种热心。

    王世勇找疙瘩商量,疙瘩果然热心,可是疙瘩说他很忙,祭祀活动那天他肯定参加,没有功夫组织。

    事实上疙瘩是个呼啦嗨,虽然郭宇村搞了几场大的活动,疙瘩只是一个甩手掌柜。当然请李明秋来执事最好,李明秋能把每一场事安排得滴水不漏。可是这一次疙瘩有意把郭全发推到前头,郭全发也是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主持这种祭祀活动应该不成问题。疙瘩让安远请来郭全发,给郭全发交代,祭祀活动搞得大小他都不在乎,关键是要热闹。花钱多少都算在疙瘩一个人的名下。

    王世勇表态,这一次费用对半摊,在郭宇村这八年时间多亏了疙瘩照顾。

    疙瘩还是那种满不在乎的神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让王稼骐王稼昌跟上帮忙就是。”

    祭祀黄河可是一场不小的活动。老实说郭全发也心里没底。不过既然疙瘩说出来郭全发就得答应,先答应下来再慢慢规划。

    那一天王世勇跟随郭全发一起,去卧龙寺抽签算卦,虽然八路军不信迷信,但是这种民间祭祀活动还得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抽签是选择黄道吉日。郭全发回家一年,虽然听说卧龙寺香火旺盛,仅仅相隔十里路,但是还没有去过那里。王家骐王稼昌弟兄俩一人端着香盘,一人挑俩只箩筐,箩筐里装着春花和洋芋捏的花贡。

    进得山门,看见一胖一瘦两个老头正在对弈。阎锡SD渡黄河去受降,靳之林还没有回太原。儿子靳羽西说个别鬼子还不甘心投降,太原城还能听到零星的枪声,让老爹爹再在河西住一段时期。

    靳之林认识王世勇,看见几个人挑着箩筐端着香盘前来进香,把折扇压在棋盘上,站起来打招呼:“你二位可是前来择日祭祀黄河?”

    郭全发当然不认识靳之林,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师傅神算,胜过姜子牙。”

    靳之林慨然:“哪里,疙瘩昨天刚来过,谈到祭祀黄河事宜,要我俩选个黄道吉日。帖子在香案上压着,八月十八太紧迫,好日子选在八月二十八。届时黄河东岸也有一场祭祀活动,不光是战胜东洋,千百年来黄河儿女抵御外敌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但愿从今往后不再有外敌入侵的战争。”

    尽管黄道吉日已经确定,郭全发和王世勇还是按照规矩上香叩头,然后把花贡摆在香案上,从香案上拿起帖子展读:“民国三十四年壬申日黄道吉祥(公历1945年9月4日),中黄儿女集聚一堂……”

    抽签仪式结束后靳之林要留几个人吃饭,王世勇郭全发婉拒,说他们有一大堆事需要料理,很忙。靳之林指了指香案前面的两坨包裹,要两个年轻人下山时把那包裹挑上,靳之林故意说得神秘:“回家时才能打开。”

    包裹很沉,两个年轻人轮换着挑,好不容易挑到郭宇村,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坨银元。

    杀猪宰羊是必须的,祭祀黄河要奉献整猪整羊。郭宇村家家都必须蒸花贡,还必须糊花树,还必须念祭文,请吹鼓手演奏哀乐,还必须放铳(焰火),还必须唱大戏、扭秧歌……

    所有的议程安排在一起,确实也够郭全发王世勇忙活一阵子。不过各项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大家听说祭祀黄河,都非常热心。瓦沟镇张狗儿刚刚被屈志田县长任命为瓦沟镇的保长,郭全发对张狗儿并不熟悉,郭全发只知道以前瓦沟镇的蹩鼓非常驰名,郭全发并不知道瓦沟镇遭遇了几场大的灾难,郭全发要张狗儿无论如何把蹩鼓队组织起来,张狗儿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人一旦重拾信心就有了精神。郭全发每天忙完外边的事回到家里,春花总是把饭做好等他,郭全发嘴上不说,心里感激,有个知冷知热的人为他操持家务,郭全发感到放心。看来疙瘩是对的,人不能苦了自己。

    那一段时间郭全发最想的一个人是青头,不知道青头祭祀日能不能回来?八年抗战给每一个家庭都带来了不幸,郭全发最希望跟青头消除误会。虽然转马沟煤矿只有三个人全身而退,郭全发跟谷椽基本上交情不深,因为两个人的生活趣味相差甚远,谷椽实际上已经沦为一个烟鬼。

    祭祀活动开始那天,郭宇村几乎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家属以及他们的子女都从四面八方赶回村里。两个朝鲜族妈妈身穿民族服装,由她们一大群子女陪同来到黄河岸边,把精心制作好的祭品投进黄河,然后静静地站着,看祭祀仪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两岸的黄河儿女人山人海,共同庆祝抵御外敌的完全胜利。黄河东岸的威风锣鼓和黄河西岸的蹩鼓隔河叫阵,再现了中华儿女的骨气。

    本来准备好的祭文由郭全发宣读,谁知道祭祀活动进行中间突然一长溜汽车开进会场,刘子房军长不放过每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专门带着他的官员前来参加祭祀活动。郭全发只得把祭文交给刘军长,由刘军长宣读。可是刘军长根本不熟悉那些生涩的古文,念得磕磕碰碰,许多地方念错。不过老百姓根本听不懂,怎么念都一样。

    郭全发在人群里寻找、寻找青头的身影,最终令郭全发失望,青头根本没来……祭祀仪式结束后郭全发走在最后,不知道怎么搞得总有些遗憾有些愧疚。猛然间,郭全发看见了,密林深处,一冢土坟上插满了纸糊的花树,青头和蜇驴蜂一起坐在坟头上,呜呜地哭。

    郭全发知道,那是文慧的衣冠冢。郭全发没有勇气走上前去跟老邻居打招呼,郭全发好像心里有鬼,在山坡上坐了许久,一直等青头和蜇驴蜂离去……

第1115章

祭祀黄河那天,狼婆娘也蒸了一些花贡,糊了花树。可是狼婆娘没有去黄河岸边,而是在自家屋子里设起祭桌,摆出先夫狼食、漏斗子、二狼、三狼的牌位,跟几个孙子一起祭祀。

    前几天狼婆娘跟小儿子豹子商量好,由豹子把娘带上,参加祭祀黄河的仪式,因为村里凡是能走得动的人都去。狼婆娘也想去黄河岸边洒一掬眼泪,哭一哭自己的凄惶。

    春花自从进了郭全发家门以后,每隔一俩天都回到狼婆娘家照看自己的孩子和侄子侄女,大女儿水仙已经十四岁了,能帮助奶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春花答应祭祀黄河那天帮助婆婆照顾孩子,让婆婆去黄河岸边散心。

    疙瘩给郭宇村的小伙子每人配备了一匹马,为的是收购大烟方便。那天早晨起来豹子早早地给马搭上鞍鞯,然后把祭品装进箩筐,打算吃完饭后跟妈妈一起去祭祀黄河。可是那板兰花三下俩下吃完饭,翻身骑在马背上,要豹子带她去黄河岸边风光。豹子无论怎么劝说板兰花都不下马,豹子气急了,一下子把板兰花拽下马背。板兰花大哭,跟豹子扭在一起厮打,狼婆娘好容易把小俩口劝开,流着眼泪对豹子说:“娘不去了,你跟你媳妇一起去吧。”

    豹子在郭宇村的年轻人里边年龄最大,想当初豹子也算郭宇村的帅小伙,豹子最初看上了文秀,却让板兰根横插了一杠子,当年落后的农村年轻人之间的道德底线非常模糊,相互间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情时有发生。豹子现在有些后悔,板兰花太自私,远不如她的姐姐板兰根贤惠。可是覆水难收,日子永远也回不到从前,况且板兰花为豹子生了一个男孩,面对板兰花的任性豹子只能忍气吞声。

    豹子一家三口骑马而去,狼婆娘只能在家里设起祭桌,祭祀亡灵。人活到这一步也确实可怜,但是狼婆娘心里不糊涂。当初鼓动春花向前走一步也是为她众多的孙子孙女考虑。狼婆娘不可能不让春花改嫁,三狼媳妇二狼媳妇都甩下孩子迫不及待地嫁人,春花嫁给郭全发是最佳选择,春花没有走远,春花是个有良心的女人,春花每过一两天总是回家里来看望孩子,一回到家里就干活,干个不停。

    可是狼婆娘也是一个有骨气的老婆,她不让她的孙子孙女去郭全发家里,害怕郭全发嫌弃。只要春花能这样来回走走,狼婆娘就心满意足。

    春花来到屋子里转了一圈,看婆婆没有去黄河岸边,在祭桌前焚香叩头,便匆匆地离去。春花告诉婆婆,一会儿有许多高官来疙瘩家吃饭,洋芋要春花去她家帮忙。

    春花走后狼婆娘让孙子到院子里边玩耍,一个人跪在祭桌前,哭了个够。

    正哭间狼婆娘发觉还有一个人跪在她的旁边,回过头一看,吃惊不小,怎么会是大狼!?

    狼婆娘怀疑这是幻觉,擦了一下眼,又擦了一下眼,确实是大狼。大狼给两个爹爹和两个弟弟磕完头,把娘扶得坐在祭桌旁边,又跪下给娘磕头。然后站起来,看女儿、儿子和几个侄子侄女站了一排,问娘:“咋不见春花?”

    狼婆娘不糊涂,狼婆娘首先来到院子,看拴马桩上只拴着一匹马,就知道大狼独自一个回来。娘问儿子:“你吃了没有?我给你做饭。”

    大狼从马背上解下褡裢,当年八路军非常贫穷,褡裢里还是装着一袋小米一袋大枣,大狼给每个孩子抓了一把大枣,又问:“咋不见春花?”

    娘反问大狼:“这一次回家怎么没有带那个女兵?”

    大狼在娘的面前说话也不隐晦:“我想劝春花改嫁,带上她(女兵)多有不便。”

    娘的肚子生成了许多怨恨许多火气,娘想狠狠地扇大狼两个耳光,娘把手举在半空,又无可奈何地放下。娘把所有的委屈和苦楚咽进肚子里,娘说:“春花不但给你照看孩子,还照看你的侄儿侄女,你这次走时,把这几个孩子带上。”

    大狼知道,娘说的是气话,娘即使打大狼几下大狼都不会感觉尴尬,大狼也感觉他有愧于这个家庭。可是人世间许多事你当真无法说清楚,大狼也不知道怎么搞得爱上了那个女兵,大狼在八路军里升职很快,部队司令员主持了他俩的婚礼。结婚时大狼跟司令员谈过他老家有糟糠之妻。司令员说,这种现象比较多,八路军提倡婚姻自由。

    大狼感觉对不起春花。可是过去的事无法弥补,“对不起”的份量究竟有多重?愧疚能起什么作用?大狼感觉任何语言都显得乏力,大狼只是劝娘:“抗战胜利了,苦日子快到头了。”

    狼婆娘还是强打精神,为大儿子做饭。儿子回来了,证明儿子心里还有这个家……尽管儿子已经在外边另筑新巢,狼婆娘还是设身处地地为儿子着想,也许儿子是对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当初王宝钏寒窑十八年,谢平贵还不是娶了西凉国公主玳瓒?这种事古来有之,也不稀罕。狼婆娘不可能让儿子受委屈,儿子当然还不算荣归故里,狼婆娘还是满心喜欢。

    人心不可能长在正中间,偏心才是人之常理。狼婆娘为儿子擀面,大狼坐在灶前烧火,几个孩子都出外玩耍了,唯独大女儿水仙不走,站在爹的面前问爹:“大(爹),要不要让我妈妈回来?”

    孩子懂事了,大狼走时女儿才六岁,勉强记事,狼婆娘始终没有说春花干啥去了。既然儿子已经重新结婚,狼婆娘不想让春花再见到大狼,因为春花也已经改嫁,避免两个人见面时尴尬。可是女儿却不理解大人们的心事,总想让大跟妈妈重新走在一起。

    大狼问女儿:“你妈妈干啥去了?”

    狼婆娘一边擀面一边抢答:“春花也给她找了个男人,我看你俩还是不要见面最好。”

    水仙哭了,哭得凄惶:“大,你对不起我妈……”

    可是大狼却长出了一口气,好像卸下了一件精神重负那样轻松。大狼这一次回家来的目的就是劝春花改嫁,只有春花改嫁了大狼才没有后顾之忧。人不能顾虑太多,大狼虽然疼爱女儿,却不顾水仙心里的感受。大狼告诉妈妈,他那个新娶的媳妇叫雷芳,雷芳也为大狼生下了一个女孩,目前在延安。

    狼婆娘“喔”了一声,不再说话。水仙哭着出去了,狼婆娘给儿子使了个眼色,让儿子多跟女儿亲近。大狼从灶前站起来走到院子,看女儿拉着儿子的手,姐弟俩正打算找他们的妈妈。

    大狼哄俩个孩子:“一会儿吃完饭你俩去找,我在家里等你俩。”

    其实大狼也没有主意,究竟该不该再见春花?狼婆娘终究是过来之人,事到如今也只能设身处地为儿子着想,狼婆娘反过来劝大狼:“孩子,男人家应该把心打硬,做过的事就不要后悔。无论你以后能做多大的官,只要你记着,郭宇村还有你俩个孩子几个侄子,还有一个老妈……”

    狼婆娘这辈子流了数不清的眼泪,但是狼婆娘不打算在儿子面前哭哭啼啼,这阵子狼婆娘终于忍不住了,哭得泣不成声:“孩子,春花是个好女人。但是娘不主张你见她,你吃完饭就走吧,不是娘不留你,娘担心郭宇村人的唾沫点子把咱娘俩淹死,在郭宇村人的眼里你就是昧了良心的陈世美……”

第1116章

郭麻子东渡黄河虽然失败,但是撤回河西的依然还有一百几十名残兵。刘军长强行将郭麻子的队伍解散,于是那些游兵散勇各奔东西,其中有几十个士兵来卧龙岗投奔杨九娃。杨九娃的池子太浅,养不下这么多王八,于是那些游兵散勇又来到郭宇村。经过了八年的风风雨雨,有的人走了,另寻出路,有的人死了,死的方式各不相同。如今,郭宇村郭麻子的老兵,只剩下一个老班长。老班长也是老叫驴啃木桩,活一天算一天。

    抗战胜利了,老班长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只有郭宇村人还记得八年前那一次东渡,其他人早已经把那次东渡遗忘。杨虎城将军的最后一支队伍就那样销声匿迹,犹如黄河上泛起的一朵浪花。

    郭麻子已经彻底堕落,躺进烟花巷里醉死梦生,靠抽大烟苟延残喘。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以后郭麻子只是睡在炕上翻了一个身,大街上锣鼓喧天,烟花巷死水一潭。抗战胜利跟郭麻子没有任何关系,郭麻子的心已经死寂。

    然而黄河儿女祭祀黄河的壮举却在老班长的心里激起一点涟漪,终究死了那么多人,终究从死人堆里爬回,能活到现在真不容易,犹如路边的一株小草,只能自己怜悯自己。

    农历七月二十八那天,白菜也蒸了一锅花贡,糊了许多花树。岁月不可以复制,白菜转瞬间也迈入四十岁的门槛,多少年以后瓦沟镇首富张鱼儿暴死的谜底终于解开,可是却让张鱼儿的七姨太白菜背了十几年黑锅,假如不是豁豁和栽逑娃把白菜从张鱼儿的陪葬墓坑里挖出,白菜可能早已经变成了黄土山坡上的那一撮黄土。

    从阎王门前走过的女人,把生生死死看得很淡,女人就要懂得享受,男人是女人不可或缺的另一半。白菜想象不来没有男人的日子究竟怎么过,白菜不会让自己闲着。齐贤(栽逑娃)东渡黄河以后,萝卜和白菜就迫不及待子招赘骡驹子进门,骡驹子尸骨未寒,白菜又嫁给了连长,谁知道连长也是一个短命鬼,白菜被迫四次改嫁,跟上顾俊山生了一个女儿,白菜又为她拾掇了老班长。反正女人的身边总得有一个男人,白菜没有被一连串的不幸吓到,白菜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

    男人的死不是女人的错,白菜跟上每一个男人都想死心塌地过到底,白菜没有嫌弃过任何男人。白菜有时候也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命硬”,克死了那么多男人。假如不是战争,萝卜和白菜就跟铁匠栽逑娃过到底。那才是几年红红火火的日子,两个女人分别为栽逑娃生下一个儿子,齐结实齐壮实跟他爹爹栽逑娃一样,吃钉子屙铁,长得虎虎实实。

    据说,命硬的女人是扫帚星,任何男人见了都唯恐躲之不及。可是老班长不嫌,谷椽回来以后,棒槌只得将老班长打发,老班长无路可走,只能跟白菜过到一起。老班长养活连长跟营长的一双儿女,组成一个四口之家。白菜这辈子对任何男人都没有选择,只要有男人肯上她的炕,白菜就认定这个男人就是她的丈夫。老班长进门前白菜黑夜里请来刘媒婆折腾了一晚上,为的是清除白菜身上的晦气。白菜也曾到卧龙寺烧香,但愿老班长能跟白菜过到底。

    白菜还有一个心病,就是两个儿子齐结实齐壮实离她这个亲娘渐行渐远。这不是儿子的过错,儿子背不起妈妈的臊名声。谷凤谷鸣不嫌弃棒槌,是因为棒槌对两个孩子不离不弃。可是自从栽逑娃东渡黄河以后,齐结实齐壮实基本上野生野长,没有享受过妈妈的阳光。两个孩子对妈妈也不说嫌弃,相互间却很少往来。

    别人祭祀的是自己的亲人,白菜祭祀的却是自己。七月二十八这天,老班长借来一头毛驴,毛驴背上搭两只驮笼,把两个孩子放进驮笼里边,扶白菜骑上毛驴。然后自己肩挑两只箩筐,一家四口去祭祀黄河。

    黄河两岸人山人海,老班长没有地方落脚,于是赶着毛驴顺着黄河而上,走了很远,才好容易找到一块落脚的地方,把带来的祭品投进黄河,祭祀了一番。

    本来白菜装了一肚子委屈,面对黄河想痛痛快快哭几声。可是刚刚祭祀完毕,老班长突然放声大哭,哭声震天撼地,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人们以为老人死了儿子,带着儿子媳妇和孙子前来祭祀。这种现象不足为怪,死人的事经常发生。也没有人向前劝阻,让老人哭吧,哭一哭心里就会好受一点。

    其实没有人想到,这是杨虎城将军唯一祭祀黄河的老兵。大约九年前正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长安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迫使蒋委员长调转枪头,一致抗日,中华民族才赢得了抵御外敌的彻底胜利。现如今杨虎城将军仍然身陷囹圄,三秦自古出猛将,谁为三秦将士正名?

    老班长哭得声嘶力竭,哭得白菜心里胆怯,那可不是伤心的哭诉,那是一个不灭灵魂的表白。没有人理解老班长的心情,老班长在为黄河两岸的累累白骨啼哭!老班长可能没有那么高深的境界,老班长是数万三秦将士的唯一幸运者,老班长守着一颗被猪啃了无数次的老白菜!

    一排浪花打来,打湿了老班长的衣衫。白菜赶紧拽住老班长的双脚,白菜害怕老班长被黄河请走,老班长再一死,她这颗白菜就要彻底糜烂。

    白菜没有来得及哭,哭出自己的凄惶。白菜被老班长吓傻了,白菜央求祭祀黄河的众人把老班长扶上毛驴,然后自己挑着两只箩筐,挑着两个儿女,赶着毛驴,跌跌撞撞上了山坡。

    黄河岸边前来祭祀的人们没有人能认识老班长,没有人知道白菜是老班长的老婆,人们在由衷地夸赞白菜,像这样孝顺老公爹的儿子媳妇不多。

    白菜肩挑一双儿女好不容易上了十里山坡,在歪脖树下碰见了凤鹅,白菜虽然死了几个男人,但是瞧不起凤鹅。凤鹅有的是男人,豆瓜是一个不错的小伙,不知道这女人想咋,天天站在歪脖树下守望。

    可是那天,白菜确实累了,央求凤鹅给她照看一会儿娃娃。老班长爬在毛驴背上不住地抽搐,白菜想歇一会儿的功夫都没有,白菜知道,老班长烟瘾犯了,抽一口大烟就会好点。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白菜把老班长从毛驴背上抱下来,一直抱到炕上。看老班长奄奄一息,白菜忍不住哭道:“他爹,你可不能再死,你一死猪都不会再啃我……”

    果然,老班长抽了几口大烟,慢慢地恢复了元气。可是好像得了失忆症,反过来问白菜:“这是哪里?”

    白菜拉着哭腔说道:“他爹,你不要吓我,这是咱家。”

    一会儿凤鹅挑着两个孩子,扭扭捏捏来到白菜家里。老班长突然面对凤鹅狂笑:“牡丹红,你没死,你还活着!”

    紧接着老班长怪腔怪调地唱到:“定康耻、犹未雪,臣之恨,何时灭……”

    凤鹅被老班长吓跑了。老班长反过来又安慰白菜:“别难过,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过去的事别想,越想越伤心,你说对不?”

    白菜把两个孩子抱上炕,脸上挤出一丝勉强的笑:“他爹,你灵醒着哩,你不糊涂。”

第1117章

刘媒婆原来以为,石头捂热了也会变成小鸡,老婆子虽然比米六一大十来岁,人走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既然搭伙过日子,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刘媒婆对米六一的照顾可谓体贴入微,有啥好吃的先让米六一吃,冬天把炕烧热,仅有的一张狗皮褥子先让米六一铺上。早晨把信徒们进贡的花贡(花馍)烤的焦黄,把红豆米汤熬得稠乎乎,把咸菜切细,热一点熟油泼一下,用木盘子端到炕上。中午总是先给米六一捞一碗干面,调好,然后双手端给米六一,看米六一吃饱了,她自己和两个孩子才煮些野菜,吃烩菜面。晚上亲自为米六一烧泡,侍候米六一过足烟瘾,才脱光衣服睡在米六一身边啦话。

    刘媒婆愿意,刘媒婆让孤独的日子过得害了怕,刘媒婆切盼有一个人能陪她说话。可是男人的心叫狗吃了,那米六一老牛吃嫩草,花心不改,竟然死在寡妇的炕上!

    没有人为米六一送葬,那米嘟听得米六一的死讯,一开始还有点怜悯,可是听得米六一死得并不光彩,借口自己着凉了,中途离开。只有蔺生根念及老乡的关系,自己出钱给米六一买了一副薄棺材,草草地将米六一入殓。张狗儿念及米六一为他收购了一季大烟,打发几个人挖了一个墓坑把米六一掩埋。

    刘媒婆知道米六一的死讯是在埋葬了米六一以后。张狗儿派人去郭宇村报丧,报丧的人首先来到疙瘩家,疙瘩虽然在郭宇村算不得什么,但是方圆的老百姓公认疙瘩是郭宇村的头儿,这是一起凶杀案,必须报与疙瘩知晓。

    疙瘩对这类事也不热心,疙瘩跟米六一没有什么交往。疙瘩只是说:“刘媒婆年纪大了,先不要让刘媒婆知道。尸体也不要拉回郭宇村,顺便挖个坑埋掉。”

    米嘟去了瓦沟镇,人还没有埋就偷偷地溜回。这也难怪,半路上认的干儿子不亲。蔺生根和张狗儿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人责备米嘟,这年月死人的方式不同,蔺生根和张狗儿只是感觉晦气。那个活寡妇为了让儿女吃饱肚子,根本就没有料到丈夫半夜回来,丢人丧德不说,还要遭受瓦沟镇人的指责。这阵子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搂着她的儿女躲在一边颤栗。

    张狗儿没有亲临现场,蔺生根带着几个人抬着薄棺走出瓦沟镇,人们默默地站在街道两边看着,苦涩的日子冻结了人的思绪,好像也听不到有人议论。

    一连几天刘媒婆等不到米六一回来,刘媒婆根本想不到米六一已死。这天吃过早饭刘媒婆独自一人来到板兰根家里,刘媒婆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瓦沟镇,刘媒婆想让米嘟去一趟瓦沟镇,这米六一究竟在瓦沟镇干甚?米嘟这才吞吞吐吐地说:“娘,我那个后老子死了,死在一个寡妇婆姨的炕上……这阵子说不定埋了,疙瘩不让告诉你,害怕你承受不起。”

    刘媒婆一扑塌坐在地上,整个身子好像被人掏空了,说不上什么感觉。其实半路夫妻本没有什么感情,刘媒婆没有必要为米六一悲伤。可是老年人最害怕孤独,谁再跟刘媒婆作伴说话?

    板兰根害怕了,跪在刘媒婆身边哭道:“娘,有我跟米嘟,你不要害怕。我俩孝顺你。”

    米嘟说:“我不姓米,妈,我跟你姓,姓刘,从今后我就叫刘嘟。”

    刘媒婆捋了一下满头的白发,口干得厉害,嗓子哑哑地,说:“给妈妈一瓢凉水,妈口干。”

    板兰根起来,给刘媒婆舀了一碗剩米汤,刘媒婆不歇气,一口气喝干,然后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说得刚强:“娘不会在你家死,娘不会给你俩口子摆麻哒(麻烦),娃呀,人这辈子,啥事都遇,娘能想开,你把心挖出来让人家吃了,人家还不领情,能有啥办法!”

    刘媒婆接着说:“嘟娃子,板兰根是个好女子,俩口子要相亲相爱,日子才有奔头,千万不要这山看见那山高,到老来你就会后悔。”

    刘嘟点头:“妈,你放心。”

    刘媒婆走了,踉踉跄跄,板兰根不放心,跟在后边,想把刘媒婆送回三官庙。刘媒婆返过来劝说板兰根:“娃呀,你回去吧,娘不会死,人活一生不容易。这件事暂且不要让春花知道,那女子也凄惶。”

    其实春花早都知道了,春花害怕娘伤心,不敢告诉娘,母女俩,一个瞒着一个。

    刘媒婆没有被击倒,反而越活越刚强。人经历的灾难多了,也就感觉无所谓,不在乎。尽管三官庙香客很少,刘媒婆仍然每天把寺庙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刘媒婆还跟板匠和憨面子过在一起,那憨面子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人长得五官不正,但是心里不糊涂。为了让那个陕北小伙子能一心一意跟板兰根过日子,刘媒婆隐瞒了憨面子跟板兰根之间的关系。农村的人虽然日子过得苦点,但是心不坏,刘媒婆期盼一两年之内板兰根能为刘(米)嘟生一个孩子,那样一来夫妻之间的关系就会牢固。

    几个月以前的往事。其实那天女儿春花走进郭全发家门以后,最担心的是刘媒婆。但是刘媒婆始终没有露面,女人偷汉子是件丢人的事,春花当初就反对娘跟米六一住在一起。那天晚上刘媒婆一夜没睡,刘媒婆看疙瘩跟狼婆娘走后,独自一人在郭全发大门前的石头台阶上坐了一晚,刘媒婆担心郭全发不肯接纳春花……虽然说夏天的夜晚天气凉爽,刘媒婆的心里一阵阵发热。

    天快亮时刘媒婆回到三官庙,仍然睡不着,想到自己过一天就离坟墓近一点,安排不好女儿的婚事刘媒婆死不瞑目。刘媒婆勉强吃了一点,一会儿在炕上坐坐,一会儿出门转转,猛然间听到村里迎亲的唢呐震天响,疙瘩为了夯实这桩婚姻,自作主张为郭全发举行婚礼。刘媒婆这才放心了,昏昏沉沉睡去。

    刘媒婆始终没有忘记她第一次带着春花去狼婆娘家相亲时遇到的尴尬,刘媒婆感觉自己很贱,不能给女儿制造任何一点麻烦。按道理郭全发既然接纳了春花,刘媒婆理所当然地成为郭全发的丈母娘。刘媒婆走进郭全发家的四合院郭全发肯定不敢嫌弃,郭全发必须对刘媒婆尊重。

    刘媒婆经历了米六一之死的打击,坚决再不给女儿的婚姻加楔,只要女儿过得好,比什么都强。刘媒婆一次都没有登过郭全发家门,刘媒婆不能让郭全发瞧不起春花。

    可是刘媒婆不进郭全发家门,并不意味着郭全发不认刘媒婆这个丈母娘,郭全发知书达礼之人,做任何事都不会出格。那天郭全发提回一绺猪肉,然后跟春花一起,到三官庙去请岳母。郭全发的儿子都长大了,再养活一个丈母娘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郭全发想把岳母接回家里养活,赡养父母是儿女们共同的责任。

    对于女儿女婿的到来,刘媒婆非常感激。刘媒婆说她一会儿就来,她想换一身新衣服。

    郭全发和春花信以为真,于是又回到家里准备。可是饭做好还是等不上刘媒婆过来,郭全发又去三官庙请岳母。

    刘媒婆不见了。板匠说:“奶奶让你们不要等她,奶奶说有人请她做法事,她今天不回家。”

    郭全发虽然遗憾,但是也不会有其他想法。郭全发回到家里把岳母做法事的事告诉春花,春花心里有点疑惑,妈妈是不是有意这么做?妈妈一辈子活得不如人,当初从狼婆娘家搬出来,住进三官庙,就是不愿意看别人的眉高眼低,人老了都比较执拗,记得妈妈曾经说过,咱这脚贱,踏不进贵人家的门……

    春花一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她要到三官庙看看,妈妈究竟是不是害怕女儿被人瞧不起,故意躲着春花?

    三官庙的门虚掩着,春花推门进去,看妈妈头发梳得整齐,穿着寿衣平平地睡在炕上,一只碗掉在地上打得粉碎,嘴角有些许黑水流出。

    原来刘媒婆喝了大烟土,气断身亡……

    (总有人提意见,嫌笔者太啰嗦。其实这就是世间百态,人生百味。每一章作者都耗费了巨大精力。佛说,觑透人间冷暖事、能以廓然无圣。只要大家感觉真实,能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也就达到目的。)

第1118章

战争虽然使得郭宇村死了几十个人,但是人口不见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里边有后来的移民,也有新生的婴儿。

    新媳妇结婚一年,一般不遇大的磕碰,基本上都当了妈妈。王世勇的二儿子王稼骐、三儿子王稼昌娶的张有贵的女儿侄女张芳梅张芳霞也一前一后生下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至此,王世勇已经给三个孩子当了爷爷。郭宇村对于王世勇来说是一块福地,王世勇在这里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王家骐王稼昌虽然不敢跟老爹爹顶嘴,但是两个儿子媳妇却不怕老公爹。儿子媳妇要生活,要过得跟别人一样,不可能听老公爹的话土里刨食,郭宇村几乎家家都靠种植大烟发财,王世勇不可能管得住儿子媳妇。事实上两个儿子媳妇敢明目张胆地违抗老公爹的旨意,还是王家骐王稼昌暗中纵容。

    王世勇索性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里山高皇帝远,组织上根本管不了王世勇的家属在干什么。王世勇没有文化,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升。王世勇以前只是姜秉公的长工头儿,王世勇的思想比较守旧,想让两个儿子老老实实地土里刨食,不赞成儿子出外闯荡,不让儿子当土匪当国军,甚至不让儿子参加八路。两个儿子想跟上大哥王稼祥出外赶脚王世勇都坚决反对,王世勇主要害怕失去……王世勇虽然看不准时局的演变,但是王世勇知道,种庄稼最保险。

    可是儿子和儿子媳妇根本不理解爹爹的内心,反而认为老爹爹思想僵化,认准一条死理。孙子过满月时王世勇不主张操办,但是你挡不住村里人的热心,王家骐王稼昌在村里活得还是有些人缘,王世勇也代表一方势力,特别是这几年靳之林对王世勇明里暗里照顾,疙瘩把王世勇当作知己,这些人当然不可能知道以后八路军掌权,这些人只是遵照江湖上的信条,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两个孙子过满月基本上不要王世勇操劳,两个儿子在他们的连襟疙瘩和林丑牛的鼎立帮助下,热热闹闹地为两个孩子过了满月。看起来两个儿子仍然每天扛着锄头上山锄地,实际上王稼骐王稼昌也偷偷种了一些大烟。既然媳妇坐月子,两个儿子就在地里亲自割烟,割的大烟不敢拿回家,就在山洞里用石板垒了个池子,把大烟放进池子里边,大烟虫不蛀鼠不咬,不怕潮湿霉烂,放进山洞里最安全。

    两个孩子刚过了四十天,张芳梅张芳霞就把孩子交给婆婆照管,头上包一条头巾,上山去割烟。女人勤快是好事,人常说娶什么媳妇过什么光景,男人是个耙儿,女人是个匣儿,勤快和节俭的女人过日子让男人省心。当然两个年轻媳妇割烟不可能走远,她们还要回家奶孩子。王世勇有时也非常矛盾,假如不是十年前红军路过救了王世勇,王世勇早已经不在人世。王世勇参加八路军没有胸怀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王世勇纯粹是感恩。王世勇也知道儿子种植了一些大烟,王世勇不可能让家庭破裂。

    反正人在矛盾中生活,矛盾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王世勇看着两个襁褓中的孙子,显得有些犹豫,也许儿子们是对的,什么样的环境早就什么样的人,郭宇村漫山遍野都是大烟,王世勇难以独善其身。

    抗战胜利了,上级指示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地组织民众庆祝,王世勇身边只有一个无线电发报员吉新来,小伙子一般没有闲事足不出户,前几年王世勇还为小伙子的婚姻担心,结果发现吉新来并不着急。说不定人家已经有了心上人,吉新来的生活过得封闭。

    王世勇祭祀黄河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扩大八路军的影响,王世勇也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中国人跟中国人不必兵戎相见,有什么事可以坐下来商量。王世勇跟疙瘩商量祭祀黄河的事宜,疙瘩非常慷慨也非常仗义。所有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两个儿子对祭祀黄河并不热心,但是碍于爹爹和疙瘩的面子,勉强地帮着张罗了几天。祭祀黄河的仪式一结束王稼骐王稼昌就迫不及待地上山割烟。

    农历的八月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郭宇村所有的有劳动能力的大人孩子都上山割烟,当然最靓丽的要算那些年轻媳妇,田间小路上走过来的女人千姿百态,在鲜艳的大烟花儿的映衬下,感觉中简直到了人间仙境。土养万物,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香花和毒草并存,相辅相成,又相灭相克。郭宇村的人根本意识不到大烟的危害,他们只知道大烟挣钱,即使出了几个烟鬼,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抽大烟,割下的大烟不愁卖不掉,郭宇村本身就有疙瘩经营大烟。

    疙瘩不吃人名声在外,连山下的炮团也不敢打郭宇村女人的主意,有几个郭麻子的兵痞已经死光,郭宇村是个世外桃源。女人们割烟无所顾忌,因为她们知道没有人骚扰她们,田间地头常常传来女人们的笑声。

    米嘟死了后老子米六一,改姓刘,几个月后又死了刘媒婆,干脆姓自己原来的姓,牛,叫牛疙嘟。姓什么都无所谓,板兰根不在乎。刘媒婆死了以后,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板兰根只得管两个孩子吃喝,结果那憨面子把板兰根叫“娘”。

    牛疙嘟终于知道了板兰根的底细,心里对板兰根产生了芥蒂,不过小伙子无路可走,只能勉强地跟板兰根过在一起。

    转瞬间到了割烟季节,牛疙嘟主要是想挣一笔钱,然后回陕北。小伙子把板兰根当作跳板,不管刘媒婆临死前说过啥,牛疙嘟都不打算跟板兰根过到底。

    割烟最佳时期是中午,牛疙嘟正在割烟时看见田间小路上袅袅婷婷走过来两个女人,那两个女人正是王稼骐王稼昌的媳妇张芳梅张芳霞,她俩要回家给孩子喂奶,正好跟牛疙嘟碰在一起。

    人的邪念产生于瞬间,刚生过孩子的女人看起来无比娇嫩,牛疙嘟看得两眼发直。太阳红红地照着,没有一丝儿云,远远的田间,传来了女人们无所顾忌的笑声。牛疙嘟有过**女人的经历,牛疙嘟在瓦沟镇时把张狗儿的媳妇雅子压在麦垛上,差点让张狗儿用碌碡枷子打得送了命,但是牛疙嘟记吃不记打,小伙子几乎是不加任何考虑,就向其中的一个女人扑去。

    女人知道,一旦失身,就会被自己男人一辈子看不起。女人手里拿着割烟的小刀,不顾一切地划破牛疙嘟的脸皮。两个女人跟牛疙嘟在一起扭打,牛疙嘟没有沾上任何便宜。正在这时,板兰根赶到了,看到这种场面又气又恨,板兰根联想起自己不幸的经历,把不满一岁的儿子放在地上,捡起路边的一根山柴,帮助俩个女人制服自己的男人。

    穷乡僻壤的山村,桃色新闻传播的消息最快,王稼骐王稼昌晚上回家听到牛疙嘟调戏自己女人的消息,小伙子年轻气盛,咽不下这口气,一人拿一把尖刀,要剥了牛疙嘟的皮!

    王世勇扇了两个儿子的耳光:“你俩还嫌把屎抹得不匀!”

    疙瘩也及时赶到了,疙瘩劝自己的两个连襟:“我听说那陕北小伙子没有沾上便宜,这件事不宜闹大,过几天悄悄把那家伙除却(弄死)了去逑。”

    王世勇反过来又劝疙瘩:“兄弟,万万不可,怪只怪咱们自己,我就不主张让孩子去割大烟,穷日子穷过,这些娃想一镢头挖一个金疙瘩,到头来丢人丧德,惹人笑话。”

    张芳梅张芳霞躲在自己屋子里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仄起耳朵听男人们说话,心里忐忑着,却不敢吭声。

    却说那牛疙嘟也知道自己闯下祸了,回家收拾了自己的一点东西,对板兰根说:“我出去躲几天,你如果不嫌弃我,我还回来。”

    板兰根哭得凄惶:“你就死得远远地,我一辈子都不再想见你,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989/ 第一时间欣赏寡妇村最新章节! 作者:支海民所写的《寡妇村》为转载作品,寡妇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寡妇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寡妇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寡妇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寡妇村介绍:
这部小说经过作者重新整理后发表,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改动,文章主要描写黄土高原一个山村以及周围地区百年变迁的传说故事,作者的主旨是通过对几代、几百个人物不同命运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来浓缩我们这个民族上百年来的历史。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努力使自己的人物真实,可信,给读者以思考、启迪。
寡妇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寡妇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寡妇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