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逍遥侯TXT下载逍遥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逍遥侯全文阅读

作者:大司空     逍遥侯txt下载     逍遥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58章 炮军

    因为军器监制造的火炮,陆陆续续的配发到了炮军之中,李中易今天哪都没去,就待了炮军里边。

    随着火炮数量的极剧膨胀,炮营的编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李中易大笔一挥,名正言顺的将炮营提升为炮军。

    军器监最近制造的火炮,其中6磅炮三百门,12磅炮一百门。考虑到炮军的需要,李中易拨了二百门6磅炮给炮军,其余的火炮则都给了水师。

    炮军的官兵们正在紧张的操练着发射的技术,炮军都指挥使李永堂,陪着李中易走在炮军的营地里。

    “清亭啊,我看大家还是有些手生,还需要勤加练习。不要怕多打了炮弹,军器监那边管够。”李中易发现问题之后,语重心长的提醒李永堂。

    李永堂摸着脑袋,有些尴尬的解释说:“新增加了两百门六磅炮,可是,可以熟练操炮的官兵数量,却没跟上,有很多新兵蛋子需要从头教起。”

    李中易点点头,说:“这些我都知道。其实呢,你们完全可以办个培训班,晚上讲理论,白天进行实操演练。”

    “皇上,关键是炮兵操典太复杂了些,以臣下之见,尚有缩减的余地……”李永堂大着胆子,提出了炮兵操典上繁琐操作的弊端。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他就喜欢听这种直话和真话,也非常鼓励大家说实话。

    “那好,你先召集将士们商量一下,尽快拿个修改的章程出来,交给我看看。”

    涉及到提高战斗力的问题,李中易一向很重视,马上给李永堂开了绿灯。

    谁曾想,李永堂竟然早有准备,他从怀中摸出了一本小册子,双手捧到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接过小册子,定神一看,封面上竟然写着一行字:炮兵操典之得失!

    “嘿嘿,清亭啊,你这是早有准备,就等着我来是吧。”李中易一看小册子,就知道李永堂显然一直在等着献上小册子的机会。

    李永堂摸着脑袋说:“皇上,事关重大,臣不得做些准备。”

    李中易低着头,把小册子完整的看了一遍后,随即笑道:“教训总结的不错,可见是颇动了脑筋。比如说,装弹手和装药手,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写得好!”

    “又比如说,规定了火药杆的长度,这就很好嘛。如果能够规定洗膛兵的身高,那就更好了……”李中易亲手编撰的《炮兵操典》,他自然是烂熟于心,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李中易对照着小册子,和李永堂谈了很久,两人越谈兴致越高。

    临近晌午时分,李永堂邀请李中易留在炮军吃顿便饭,李中易欣然答应了下来。

    李中易的习惯,军里的老部下们,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于是,一大群炮军的将校,陪着李中易一起排队,等着打饭舀菜。

    轮到李中易的时候,他定神一看,今天的菜式是标准的四菜一个汤,包括:白菘烧五花肉、木耳菜炖羊肉、茱萸黄瓜、腌萝卜条和羊骨汤。

    这个时代没有辣椒,这让习惯了吃辣的李中易,颇有些遗憾。

    虽然说,茱萸也可以调出辣味,但毕竟和辣椒还是差了不少的味道。

    按照军中规矩,炮军属于高科技兵种,其伙食标准比一般的部队,要强出五成以上。

    也就是说,一般的部队有肉菜的时候,炮军必须有两个肉菜。

    不仅如此,炮军官兵们的饷钱,也比一般的部队,多出了六成以上。

    没办法,高科技的兵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待遇必然要比普通的步军官兵,高出一大截。

    李中易打了饭菜之后,把围在身边的炮军主官们,都赶出去远远的,免得基层的士兵们不敢和他说实话。

    “我说,这里饭菜吃得顺口么?”李中易瞄上了一个面色黝黑,只顾着埋头吃饭的士兵。

    “吃得很好,比小人在步军时的饭食,强得很多了。”那士兵看上去有点憨,李中易的服饰明显和一般人不同,他居然没有看出破绽。

    李中易体察下情的时候,最喜欢和老实人搭讪,越老实的人,越容易套出真话。

    “我听说,这里的饭不管饱?”李中易故意设下套,就是想问出实情。

    谁曾想,那士兵却说:“我饭量大,每次都可以吃饱了撑得慌。嘿嘿,在家里的时候,倒是总吃不饱饭,饿得喝水填肚皮。”

    李中易连问了几个士兵,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炮军里的伙食,几乎是餐餐见肉,米饭或是大饼管饱。

    唯一的要求是,不允许剩饭剩菜,否则要打十军棍。

    嗯哼,后勤司的作风还行嘛,李中易摸着下巴,暗暗点头。

    因为李中易经常下基层吃饭的缘故,而且从来不曾事先打过招呼,所有的部队都不知道李中易是不是会突然出现,伙食上面即使有点偷工减料,也绝不敢玩得过了火。

    从炮军回到内书房之后,李中易先批阅了手头堆积的公文,然后负手立于窗前,瞪着窗外的那棵老槐树,却是神游天外。

    根据缇骑司获得的情报,在得知了强汉朝准备南下的消息之后,南唐的林仁肇已经聚兵于洪州,打算和李中易决一死战。

    由于林仁肇是南下的主要障碍之一,关于他的资料,李中易的手头掌握了很多。

    就在几个月前,李中易的主力被契丹人牵制住之时,林仁肇曾经提出了突击占领淮南重镇寿春的建议。

    一旦寿春固守,那么南唐军队就可以以寿春为据点,发动对强汉朝的进攻。

    如果李煜实行林仁肇的建议,那么,南唐对强汉朝的战争,将不再出于防守形势,而转入进攻形势。

    强汉朝在淮南的兵力并不是非常充足,一旦林仁肇在寿春站稳了脚跟,南唐再联合吴越,天下形势又将大变。

    只可惜,李煜胆小怕事,轻易不敢招惹李中易,而否定了林仁肇的建议。

    对于这段往事,李中易通过缇骑司的谍报系统,了解的非常清楚。

    说句心里话,当时,如果李煜听从了林仁肇的建议,还真有可能给李中易制造出不小的麻烦。毕竟,李中易带着主力北伐,从淮南到开封一线,兵力异常之空虚。

第1359章 诞生

    眨个眼的工夫,杜沁娘即将临盆生产,李中易得知了消息后,马不停蹄的赶了过去。

    在道观的后门外的不远处,有一所新修的小院子,产房就设在这里。

    李中易赶到的时候,灶上已经烧了好几锅热水,稳婆、侍女也都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按照以往的惯例,李中易仔细的检查了一遍整个产房的设施和人员,直到全部清点齐全了,这才放下心来。

    在李中易的吩咐之下,杜沁娘被搀扶进了产房,躺到了产床之上。

    杜沁娘心里很有些怕,就一直拉着李中易的手,死活不肯放开。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别怕,都准备好了,你以前有过生育,这次一定异常之顺利。”

    杜沁娘点了点头,可是,拉着李中易的那只手,却越拉越紧,仿佛有老虎在后头追赶一般,惟恐被叼了去。

    李中易知道她很害怕,便索性由着她去了,并顺势坐到了产床上。

    来复命的稳婆黄氏,明明看见李中易和杜沁娘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却只当没看见似的,蹲身禀报说:“回皇上的话,剪刀已经蘸着酒精,在火上烤着消了毒。干的白帕子准备了四百多条,都是洗干净后,在大日头下晒了半个月。另外,所有在此地伺候着稳婆和婢女,都用酒精洗过手了。”

    李中易点点头,笑道:“有劳黄嬷嬷了。”

    黄氏赶忙蹲身行礼,毕恭毕敬的说:“贱妾能替皇上您效劳,是祖上积德,哪敢说辛苦?”

    杜沁娘这些日子没少和黄氏打交道,她心中微微一动,就说:“黄嬷嬷着实辛苦了,来人,看赏。”

    早有准备的赵春,从怀里摸出一把小金锞子,直接塞到了黄氏的手上,笑嘻嘻的说:“有劳黄嬷嬷了。”

    黄氏心里比谁都明白,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她替杜沁娘助产一事,上不可告天地,下不可告父母丈夫子女,必须永远烂在肚子里。

    不开玩笑,此事只要稍微泄露一点出去,在场的人,全都活不了。

    当今圣上把先朝帝妃的肚子搞大了,这事只要传扬出去,就是捅破天的大丑闻。

    当然了,在场的嬷嬷、侍女们,全都是宫里的女官,被李中易临时调派过来出力的。

    等此地事了,这里的所有人,都要回到宫中。

    李中易作出这种安排,已经最大限度的控制住了消息泄露的隐患。因为他有言在先,只要消息泄露了出去,不管是谁说出去的,在场的所有人都要被活埋。

    也许是以前生过产的缘故,杜沁娘的肚子发作之后,不到一个时辰,就把孩子生下来了。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是一位漂亮可爱的小公主。”黄氏倒提着婴儿的双腿,用力在小臀上打了一巴掌。

    “哇哇哇……”原本不哭的婴儿,突然娃娃大哭起来。

    李中易暗自点头,他选了黄氏协助生产,的确没有选错人,黄氏的经验确实丰富之极。

    把小婴儿倒过来,击打小臀,主要是怕羊水噎着了孩子。

    等小公主被包进襁褓之中,送到李中易跟前之时,他情不自禁的接过了小婴儿,凑过嘴去,在她的额上轻轻一吻。

    “把孩子给我看看……”杜沁娘好不容易缓过劲来,张嘴就要看孩子。

    李中易轻轻的抱着孩子,凑到杜沁娘的眼前,杜沁娘看了好半晌,这才长吁了口气,叹息道:“多可爱的孩子啊,为了她,我就算是吃再大的苦,也心甘情愿。”

    这一胎是个女娃,倒是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按照事先的约定,如果生的是男婴,就要被李中易“意外”的捡回宫里去。如果是女婴,就由杜沁娘在宫外抚养ChéngRén,将来按照公主礼仪出嫁。

    杜沁娘喝下一碗参汤后,精力略微有些恢复,便主动提出,想抱一抱孩子。

    李中易担心杜沁娘体力不支,会摔着孩子,便双手虚托在她的手臂下方。万一有事,他也可以马上接得住。

    杜沁娘见李中易如此紧张孩子,她原本有些幽怨的芳心之中,顿时涌上一股暖流:男人的心里还是有她一席之地的。

    李中易其实也松了口气,若是生的男孩,宫里平白无故多了个所谓的养子,换谁都会怀疑的。

    由于是顺产,当晚喝过牛奶的杜沁娘,在李中易和赵春的搀扶下,绕着院内转了好几圈。

    按照这个时代的观念,坐月子的女人,完全不能吹风。

    其实呢,这是错误的观念,李中易主张的是,适度补充营养,适度保持运动,绝对比卧床不起,要强一万倍。

    所谓的产后体虚,主要是不能顺产的孕妇,被剪开口子之后,引起的伤口感染。

    之所以要剪口,核心是孩子生不出来,孕妇和孩子都要一起死。剪了口,就有机会救活=孩子,至于孕妇是否会感染,那只能听天由命了。

    当天晚上,李中易并没有回宫,就在小院子里陪着杜沁娘。

    按照李中易的猜想,杜沁娘消耗了巨大的体力之后,应该昏昏欲睡才是。可是,谁曾想,杜沁娘的精力反而格外的旺盛,她拉着李中易的手,说东侃西,直到天色蒙蒙亮之时,这才打着哈欠,很快陷入到黑甜的梦想之中。

    因为李中易托词宿于军中,他从小院子里出来之后,便装模作样的去了李云潇的衙门。

    李云潇的九门提督衙门,位于开封城东的同乐街上,此地距离皇宫,以及封丘门都很近,正好控扼住整个京城里的咽喉要道。

    听说李中易来了,正在召集部下开会的李云潇,赶紧一边整理衣冠,一边快步跑出去,迎接皇帝的的突然驾临。

    “潇松啊,你忙你的去,给我找个地方补个回笼觉即可。”李中易和李云潇之间,压根就不需要多说废话,他直接了当的提出了要求。

    李云潇啥都没说,直接把李中易领进了他的值班卧室。李中易二话不说,连衣服都懒得脱,直接合衣躺在床上,开始呼呼大睡。

    PS:领导召唤应酬,今天只能一更了,抱歉哈!

第1360章 伐南唐

    杜沁娘所生的女娃,由于见不得光,就由李中易给起了大名,叫李庆喜。

    庆者,谐音为沁,庆喜也就是喜沁也!

    杜沁娘给孩子起的乳名,为庆娘子,意思是孩子喜庆的降临于人世!

    紧随着杜沁娘的步伐,李翠萱顺利产下一子,没过几天李七娘也产下一子,紧接着,叶晓兰又产下一女。

    卧病在床的李达和,分别给孩子们起了大名。其中,李翠萱的儿子叫李继盛,小名章哥儿。李七娘的儿子叫李继清,小名华哥儿。叶晓兰的女儿,叫李仪嘉,小名秀娘子。

    直到现在为止,李中易终于有了六子四女,老李家的人丁渐渐显露出兴旺的势头。

    群臣们知道了帝系繁茂之后,纷纷上奏章道贺,其中李琼的奏章写得声情并茂,令人有一种当世大儒之感。

    实际上,李琼的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李中易比谁都清楚。李琼的奏章,必定是他人代笔所写,只是李中易也懒得去问,究竟是何人代笔?

    折从阮的奏章,倒是和往日一样的平铺直述,没有半点花式锦绣文章的模样。

    不过,随着李七娘的产子,首相李琼的声威更胜往日,何止两筹?

    宫里的女人之中,李七娘向来有盛宠,如今她的膝下又添了一位小皇子,群臣们都在私下里猜测,李七娘所出的李继清,有无可能被立为太子?

    只是,李中易曾经下过明诏,严禁臣工们妄议立太子之事,并明确了秘密建储的制度。

    所以,群臣们都只敢在私下里揣摩李中易的心思,没谁敢在眼前的风头,触李中易的霉头。

    另外,李中昊的婚事也已经定了下来,女方是国子监太学博士高洋华之女,高氏。

    由于李达和急着想看到李中昊成婚,李中易就委托礼部右侍郎汪敦为大媒,定于一个半月后的黄道吉日成婚。

    按照一般的婚礼习俗,从定亲到成婚,需要至少三个月的准备时间。之所以会缩短成一个半月,主要是考虑到了李达和的病情,怕拖不了太久。

    就在李中易处理诸多私事的当口,后勤司的运输船队,源源不断的将战争物资,通过海路输送到与南唐西都江宁府,隔江相望的滁州。

    江宁府,原本是南唐的都城金陵。当初,柴荣拿下了江淮十四军州之后,中主李迫于周军的势大,便改都于洪州。

    按照总参议司的作战计划,杨烈要率领十万兵马,聚集于江淮一线,以牵制住林仁肇手上的八万南唐水师。

    李中易本人,则率领八万精锐兵马,走海路先攻吴越的都城杭州,然后与杨烈一起合击林仁肇所部的南唐主力军。

    杨烈率军到达了滁州之后,搞了几次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迫使林仁肇聚兵于南唐的西都江宁府,和强汉朝的军队进行对峙。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杨烈领兵屯于滁州,给南唐的君臣们,制造了极大的恐慌。

    偏偏,杨烈只是搞军事演习,却未展开正经的攻势,这就使南唐的主力军,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下。

    林仁肇明知道杨烈的举动,其中肯定有诈,却是丝毫不敢放松警惕之心。

    毕竟,人的名,树的影。

    林仁肇心里很清楚,杨烈是李中易麾下的第一大将,就和当年秦国的白起一样,至今未尝一败!

    深夜时分,身穿软甲的李中易,骑在“小血杀”的背上,在近卫军将士们的簇拥之下,从开封城里的马行道,疾驰着赶到了黄河的岸边。

    黄河岸边的码头之上,灯火通明,照得亮如白昼。

    在宪兵们的监视之下,数万大军正在排列成整齐的队列,悄然无声的依次登船。

    李中易驻马于高处,默默的注视着,将士们列队陆续登船。

    整个码头上虽然人头攒动,却只闻马蹄敲打在石板上的蹄声,而绝无交头接耳之声。

    强汉朝的军事条令之森严,旷古少有,凡是在列队过程中交头接耳者,最少要杖三十。

    三十杖硬打下去,不死也要脱好几层皮,所以,没人敢以身试法。

    “皇上,喝口水吧?”高强将水囊递到李中易的手边。

    李中易接过水囊,小饮了两口,信口问高强:“此次出兵讨伐南唐,你小子就没有捞军功的想法?”

    高强正琢磨着,怎么和李中易开口,他想去一线部队的事情。却不成想,李中易居然会主动递过了话头。

    “皇上,只要您肯放下臣去战斗部队,下臣一定会捞个大大的军功回来。”高强想参战之心,简直是溢于言表。

    李中易却微微一笑,不但接过高强的话茬,反而把水囊扔进了他的怀中。

    肢体语言的魅力,就在于不需要说一句话,别人却可以理解其中的内涵。

    高强一看就知道,李中易暂时没有放他离开的想法,他只得垂头丧气的将水囊塞进鞍兜内。

    张三正其实也想捞军功,只是,他心里也清楚,由于未在李中易的身边待满三年,派他去一线作战部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水师都指挥使赵老幺听说李中易来了,赶紧跑过来见礼,李中易摆着手说:“老幺啊,咱们之间就别来这些虚的东西了。”

    赵老幺陪着笑脸说:“皇上,君臣之礼,不可偏废。”规规矩矩的捶胸敬礼,丝毫也不敢马虎。

    李中易心里明白,随着他掌权的时间愈久,在军中的威信也跟着愈隆。军中的将校们,越来越不敢在李中易的面前造次。

    “老幺啊,都准备好了吧?”李中易非常关心水师的建设,只要有机会,就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赵老幺早有心理准备,他赶忙作揖道:“禀皇上,一切准备就绪,前锋的战船已经装载着将士们启航东进了。”

    赵老幺属于那种不擅长花言巧语,却特别会做实事的老实人,他既然说准备就绪了,李中易也就放心了。

    “呵呵,老幺办事,我放心!”李中易轻描淡写的一句评价,倒惹得赵老幺眼眶居然湿润了。

    幸好是在夜幕之下,没人看见,不然的话,赵老幺自己都会有些不好意思。

    经过几年的持续性修葺,开封城外黄河岸边的军用码头,已经修建的颇具规模了,码头区域可以同时容纳十几条大海船靠岸。

    由于江面较宽,一大海船靠岸后,还可以通过跳板的连接,平行停靠八条大海船。

    这么一来,大军带着战马的登船效率,也就随之大大的提高了。

    如今的李家军,也就是朝廷禁军,将士们早就适应了登船的作战模式。早期曾经普遍出现的晕船、呕吐、吃不下饭等现象,如今已经少了许多。

    大军北伐之后,一回到开封,李中易就下了一道全军都要学习游泳的军令。

    所谓南船北马,南唐的士兵个个都擅长操船和游泳,相对而言,李家军在水事的方面,要比南唐的兵马,弱上不少。

    之所以要求全军学习游泳,主要原因是,不管是南唐也好,吴越也罢,都出于江浙水网密布的地区。

    在水网密布的地区作战,将士们如果完全没有水性,全是旱鸭子,很容易丢失战机。

    说句心里话,朝廷的禁军确实不容易了。他们既要学习弓马之术,又要克服对水的恐惧感,掌握简单的凫水技术。

    套句现代词语,这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好士兵,好干部!

    天色大亮之后,在码头岸边待了一夜的李中易,这才登上了他的专用帅舰。

    此次出兵南唐,李中易的身边,只带了竹娘和韩湘兰。至于叶晓兰、李翠萱和李七娘她们,因为刚刚生产不久,肯定不可能带在身边。

    李中易补了个回笼觉后,派人去把随行的大将马光达,接到了帅舰之上。

    此次出兵南唐,廖山河被派去了北边的大名府,出任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坐镇于大名府。

    马光达则跟着李中易的亲征队伍,等到登陆之后,指挥步军进攻杭州的重任,肯定会落到他的肩上。

    李中易培养军事将领的手段,主要是充分的放权,允许他们独当一面的指挥作战。

    说白了,在温室之中,仅仅靠军事演习,不可能培养出能征善战的名将。

    所以,上次李中易带着廖山河出征,这一次就换成了马光达。

    和廖山河大致相仿,马光达也是出身于禁军的高级将领。当初,李中易任破虏军都监的时候,刘贺扬、廖山河和马光达这三名指挥级的军官,纷纷向李中易靠拢,并逐渐成长为李家军的方面大将。

    原本,刘贺扬是扬州道兵马大总管。只是,事不凑巧,刘贺扬患了疟疾,性命都有危险,更别提领兵作战了。

    “耀明,此次攻伐吴越和南唐,我军胜算几何?”李中易信口问马光达。

    马光达抱拳拱手道:“禀皇上,以臣之见,足有十成十的把握。毕竟,只要我军从杭州登上陆地,林仁肇哪怕再是强悍,也只能承受两面夹击之苦,其必败无疑!”

    ps:超过363张月票,至少加一更!

第1361章 知情不报

    庞大的船队,载着八万精锐东进,这个动静实在是太大了!

    这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完全防备住南唐派驻于开封的细作,消息走露出去,肯定是迟早的事儿。

    不过,李中易依然下达了局部戒严令,凡是单人往南边去的带马行人,暂且就地扣押。

    此举只是阻滞一下细作南归的速度罢了,让细作把消息传回洪州的速度,更慢一些而已。

    乘船出击,只要克服了晕船的负面影响,其实是一件很省力省心的事情。

    一般来说,战船从开封张开满帆,经汴河、五丈河,过大野泽(梁山泊),日夜不停的顺流直下滨州,大约只要七天的时间,就可以顺流入海。

    李中易吃罢早膳后,负手立于船头,竹娘手按剑柄,侍于他的右侧。

    “禀皇上,水师赵都指挥使求见。”高强快步走到李中易的身旁,小声禀报了最新的情况。

    李中易仿佛没听见似的,依然极目远眺着五丈河北岸的风光,高强心里明白,皇上已经是在缅怀些什么。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中易扭头吩咐高强:“让赵老幺到这里来见朕吧。”

    “喏!”高强领命之后,很快就把赵老幺带到了李中易的身前。

    “禀皇上,昨晚夜色太深没有月亮,有三名步军的士兵,一时不慎,失足掉进河里,至今没找着。”赵老幺禀报了一个惊人的坏消息。

    李中易叹了口气,这还没正式交战呢,就有三名士兵被淹死了。幸好李中易只信实力,不信鬼神,不然的话,这就实在是晦气的狠!

    “按照道理而言,是不是应该在下游可以找着那三名士兵的尸身?”李中易估摸着,那名落水的士兵,八成是被大水冲去了下游。

    “回皇上的话,由于水流较急,直到大野泽才会趋缓……”赵老幺对京师附近的水情可谓是了如指掌,胸有成竹的作了回答。

    李中易点点头,吩咐赵老幺:“务必想方设法的找着那三名落水士兵,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赵老幺领命走了,李中易欣赏风景的心情也跟着没了,他索性掉头回到了帅舱里。

    靠窗的御案上,放着大理寺卿杨廷匀的奏章,奏章的内容是,已经审理清楚石守信伙同王溥的谋逆大案。

    按照杨廷匀的说法,李中易的二弟李中昊,并没有参与谋逆。不过,李中昊确实透露了许多执政王府的内幕给石守信。

    石守信正是借着李中昊泄露出来的内情,方才敢铤尔走险,妄图劫持符太后和小皇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中易的心里很清楚,如果依照如今的株连大法,李中昊根本就逃不过谋逆首恶的罪名。

    只不过,因为李中昊是李中易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杨廷匀故意淡化了他在谋逆大案里的角色。

    至于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俩,根据大理寺审判后的结论,赵匡义参与谋逆的事实清楚,罪证确凿。

    由于赵匡义抵死不肯招供,赵匡胤不仅没有参与谋逆大案,反而成了绑缚亲弟弟请罪的功臣。

    李中易明知道这个结论很滑稽,但是,赵匡胤实在是太狡猾了。他不仅躲在幕后,而且主动绑了赵匡义送给李中易处置,已经算得上是大义灭亲了。

    以李中易目前的权势和威信,硬要把赵家兄弟弄死,也没谁敢说闲话。

    可问题是,李中易暂时不想砍下赵匡胤的脑袋当球踢。毕竟,超级会演戏的赵老二,还能够玩出什么花样来呢?

    李中易真的满怀期待!

    船队顺流直下,很快来到了曹州。

    曹州,山东菏泽(曹县)古称,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会”之誉。

    曹州的名人特别多,比如说:商元圣伊尹、思想家庄子、军事家孙膑、汉朝开国皇后吕后、隋末单雄信、唐朝李勣(徐茂公)、黄巢,水浒传里的宋江,都出生于此地。

    镇宁节度使兼知曹州的慕容延钊,早早的就等在了码头上,准备迎接李中易的御驾光临。

    “奉皇上口谕,召慕容延钊登船一叙。”张三正乘小船来到码头岸边,当众宣布了李中易的话。

    “镇宁节度使兼知曹州事,臣慕容延钊谨遵皇上口谕!”

    慕容延钊心头猛的一凛,李中易既然到了曹州,却没有登岸,显然是在疑他。

    石守信和赵老三密谋之事,慕容延钊其实是知道的。只是,慕容延钊很讲义气,明知道石守信和赵老三所图甚大,却也没有为了避祸或是邀功,而禀报给李中易。

    慕容延钊知道李中易的厉害,当下没有丝毫犹豫的独自跟着张三正,乘小船来到李中易的御舟之上。

    “臣慕容延钊叩见皇上!”慕容延钊毕竟心里有鬼,他又非李家军的将领,随大流的行了跪拜之礼。

    御座上的李中易,好半晌没说话,过了良久,才道:“慕容化龙,你可真讲义气呐!”

    慕容延钊的心跳急剧加速,赶忙重重的磕了个响头,小声说:“臣有罪,不敢自辩。”

    “起来吧,朕若想杀你,早就派大军来取了你的性命。”李中易语气森冷的说,“若敢再犯,朕必不饶尔,听明白了么?”

    慕容延钊大出了一身冷汗,慌忙重重的叩首道:“臣知罪,叩谢皇上天恩。”

    “起来吧,朕不喜欢真汉子跪着说话。”李中易摆了摆手,淡淡的说,“你的人品,朕还是信得过的。”

    慕容延钊突然大哭出声,哽咽道:“还是皇上知道臣,臣就是个傻子。”

    李中易露出温和的笑容,说:“起来吧,别哭了,外人不知道还以为朕把你怎么着了呢?”

    慕容延钊赶紧站起身子,毕恭毕敬站在李中易的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李中易盯在慕容延钊的脸上,心情确实是异常之复杂。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遥想当年,李中易第一次见到慕容延钊的时候,其实双方就是敌对的关系。

    那时候,李中易刚在河池组建乡军不久,恰好捉住了慕容延钊。

    并且,当初出卖慕容延钊的那人,不是旁人,正是赵老三,赵匡义。

    世界还真的是很奇妙!

    如今,慕容延钊再一次落到了李中易的手上,不过,罪名却成了知情不报!

第1362章 出卖

    “化龙兄,我知道你很讲义气,宁可自己吃大亏,也不出卖朋友。然而,所谓的朋友却早就把你给卖了。你拿去自己看吧。”李中易从御案上拿起一份供状,轻轻的递到慕容延钊的眼前。

    慕容延钊接过供状,仔细一看,立时目瞪口呆,随即火冒三丈。

    慕容延钊一心为了掩护赵老三和赵老二,却万万没有想到,赵老三在供状里,早就把他给出卖了。

    “皇上饶臣不死,恩同再造。臣没别的要说,从此死心踏地的跟定了皇上您。”慕容延钊再次跪地不起。

    他心里一片凛然,若是李中易起了歹意,他只怕是竖着上船,横着下船了吧?

    李中易点点头,慕容延钊的话,他还是信得过的。毕竟,慕容延钊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他确实是个讲义气的汉子。

    “起来吧,朕不喜欢真汉子跪着。”李中易皱紧眉头,吩咐慕容延钊起身。

    慕容延钊乖乖的站直了身子,毕恭毕敬的聆听李中易的教诲。

    李中易叹了口气说:“化龙兄,以后做事务必不能糊涂,明白么?”

    “多谢皇上的教诲,臣明白了。”慕容延钊毫不迟疑的表明了效忠的态度。

    “喏,这是调动兵马的手令,你回去后,就整顿好兵马,争取早日开赴河北的前线。”李中易竟然允许慕容延钊再掌兵权,这实在是大出于他的意料之外。

    按照慕容延钊的想法,他能够保住这一条残命,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安敢奢望过多?

    却不成想,李中易不仅没有收回慕容延钊的兵权,反而把他摆到了远离京师的河北前线,这意味着多大的信任啊?

    “臣一定多杀契丹人,以不辜负皇上对臣的厚爱!”慕容延钊语出至诚的长揖到地。

    李中易点点头,亲手搀扶起慕容延钊,温和的笑道:“化龙兄,朕信得过你!”

    午膳的时候,李中易吩咐厨下多准备了几味下酒的好菜,他拉着慕容延钊一起推杯换盏。

    李中易的酒量很棒,慕容延钊的酒量也不差,真的喝起来之后,还真的是棋逢对手!

    “好,朕难得喝得如此高兴。”微熏的李中易扭头吩咐了下去,把整个舰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马光达。

    李中易用人的原则一向是,舍得放权,前有杨烈、廖山河、李云潇,今有马光达,几位心腹大将的待遇,不分彼此的一致。

    慕容延钊完整的听清楚了李中易的吩咐,他不由暗暗松了口气,李中易是真的信任他,而不是虚言安慰。

    从曹州上船之后,慕容延钊和李中易详谈了一天加一夜,直到船队抵达了济州,他这才下船赶回曹州。

    由于济水与大野泽相通,地处大野泽的巨野就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溃决,河道南移,大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大。

    到了强汉朝元年,在开封以东,在济水的滋润下,已汇成八百里的梁山泊。

    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港汊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聚众起事的地方。

    为了镇压大野泽的农民起义军,五代后周的统治者,始将济州设在巨野。想当初,北宋王朝屡次征剿梁山农民起义军都是通过济州,然后水陆并进直奔梁山的。

    船队驶入大野泽之后,水面渐宽,十余艘战船居然可以并排前进,声势陡然变得异常之浩大。

    李中易秉承专业的人才,做专业之事的原则,索性做了甩手掌柜,把步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马光达,水师就由赵老幺全权指挥。

    因为船队需要补充淡水,赵老幺禀明了李中易后,决定在郓州停留一天。

    按照李中易的性格,他并不喜欢劳民伤财的所谓欢迎仪式,所以,沿途都禁止地方官搞那些迎来送往的虚礼。

    不过,既然经停恽州一日,李中易自然要召郓州知州来船上一见。

    现任的郓州知州张登峰,其实是刘金山的门徒,上任已经大约两年了。

    “知郓州事,臣张登峰叩见皇上,皇上万福!”张登峰毕恭毕敬的行拜见礼。

    其实,张登峰以前在开封府衙的时候,就认识李中易。只不过,李中易对他仅仅是有点面熟罢了。

    “起来吧,坐,上茶。”李中易也没把张登峰当外人,毕竟,张登峰是刘金山的门徒,而刘金山又是李中易的心腹门人。

    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仅从彼此接触的态度,即可洞察一二。

    “郓州的情况如何,你随便说说,朕随便听听。”

    李中易不动声色观察着张登峰,他想看一看,刘金山的这个门徒,究竟怎么样?

    “禀皇上,因离京师较近,又是漕运的重地,郓州目前计有丁口十四万余,户四万,年收税银一百万贯……”张登峰明显做过功课,镇定从容的侃侃而谈,仿佛李中易就是普通的上官一般。

    李中易一直静静的倾听,等张登峰把该说的情况,全都说了一遍之后,突然问他:“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在郓州本地士绅之中,可有异议?”

    张登峰略微想了想,拱手道:“禀皇上,说句大实话,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等于是扒了本地士绅好大一块肉下来。”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张登峰的确是个明白人,既然是扒了大好一块肉下来,这就说明反弹的声浪不小。

    张登峰把想说的话,婉转的说了出来,却又没有吐半个脏字,由此可见,其人的精明干练。

    “嗯,郓州本地的限田令,执行得很彻底吧?”李中易非常关注限田令的执行情况,这涉及到大饼分得均匀的问题,属于均贫富的基本手段。

    “回皇上的话,本地的大户人家为了保住祖田,大多选择了分家自守。有些人丁不旺的大户,只能卖掉祖田,换回银两……”张登峰本就是郓州土改的主要推动者,所涉及到的情况,自然是十分熟悉。

    张登峰完全靠记忆力,就记得住诸多的数据,李中易不由暗暗点头。难怪刘金山说过,刘氏门徒之中,数张登峰最是能办事会办事。

    “嗯,你对限田令怎么看?朕喜欢听真心话,不想听假话。”李中易故意刁难了一下张登峰,毕竟,被限田的不仅有绅,更有士和官。

    “回皇上的话,臣以为,限田令绝对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好事,让耕者有其田,成了现实。然而,若能一直贯彻执行下去,方为上善之策。”张登峰的一席话,令李中易大为震动。

    好一个胆大包天的张登峰,他居然拐着弯的把人亡政息的担忧,就这么赤果果的展露于李中易的面前。

    没错,强汉朝的下一代君主,能否持续性的推广限田令,目前看来,尚是个未知数!

第1363章 擒逆

    张登峰的一席话,令李中易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一朝天子一朝臣!

    人亡政息!

    无论多少条令或是法令,都无法解决一个十分要命的问题,即:李中易选定的接班人,会不会持续性的执行李中易颁布的限田令和均税令。

    限田令制约的是豪门官绅大户所掌握的基本生产资料的数量,均税令则剥夺了豪门官绅大户不纳税赋的特权。

    这两样法令,就本质而言,维护了“寒门出贵子”的根本性权利!

    李中易看的特别清楚,只要寒门出贵子的权利,被长期性的阻塞了,天下必定会大乱!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曹操掌权时期,寒门贵子不断涌现于朝堂之上,所以,国力日益昌盛。

    然而,在曹丕掌权的时代,曹丕听信了陈群的忽悠,搞出了维护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其结果是,曹魏的寒门人才上升之路,逐渐被堵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得民心者,天下才可能坐得稳!

    “既然你已经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何以教朕?”李中易缓缓的轻呼出一口气,淡淡的问张登峰。

    “回皇上,臣以为,皇子们应识寒门之苦!”张登峰的话不多,却恰好击中了李中易内心深处最大的担忧。

    “是啊,朕的儿子们都没有单独请老师,朕自为之!”李中易难得大发了一番感慨。

    张登峰不敢接这话,但他心里却很清楚,李中易亲自作皇子们的老师,除了时间问题之外,完全没有任何的毛病。

    李中易的儿子们,其实也有识字和习字的教习。不过,这一类教习都是从杂科里面,精心挑选出来的落榜之辈。

    他们和皇子之间,有老师之实,而无老师之名!

    越是大富大贵之家,儿女们越缺乏挫折教育,这是李中易的深刻认识!

    所以,李中易的儿子们,和大家适用一样的标准,至今为止,就没有一个封赏了爵位的皇子。

    王公侯伯子男,一共六级爵位!

    功名,但在马上取,无军功不授爵,李中易的亲儿子们也不例外!

    “如何识得寒门之苦?”李中易不动声色的追问张登峰。

    张登峰毫不迟疑的答道:“文从知县做起,步步升迁;武从都头起始,逐渐高升……只有历任了州县,身为亲民之官,方知民间疾苦……”

    李中易暗暗点头,这个张登峰倒是个颇有些大局感之人,将来若有机会,一定予以重用。

    在恽州的这一天之内,李中易赐了两次宴给张登峰,一次是在船上,一次是让他带回去和家人一起享用。

    张三正望着张登峰下船的背影,小声说:“皇上很少连续赐两次宴,由此看来,这位张知州即将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了啊。”

    高强笑了笑,说:“这位张知州,已经入了皇上的法眼,将来的前程不可限量呀!”

    张三正和高强彼此对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也完全没必要把话说穿。

    恽州的下一站便是博州,博州知州由天雄军节度使郑文成兼任,郑文成是大名府符家的心腹家臣。

    李中易拿下大名府之后,郑文成第一个举兵投诚,也了做个表率的样子,李中易便命其为天雄军节度使兼知博州。

    大军抵达博州后,郑文成已经在码头上等候多时了,张三正登岸传了李中易的口谕,命郑文成登船一叙。

    郑文成很有些犹豫,然而,码头内外都是朝廷的禁军,他又不敢不从。

    等郑文成独自登上龙舟之后,早就等着他的高强,厉声喝道:“来人,拿下郑文成!”

    还没等郑文成反应过来,左右的十几名近卫军将士们,已经如狼似虎的一拥而上,将郑文成死死的摁住绑了。

    “为何绑我?为何绑我?冤枉啊……冤枉啊……”郑文成大惊失色,慌忙喊冤。

    高强手里捧着李中易的手谕,冷冷的笑道:“郑文成,皇上命我问你,汝可知罪?”

    “皇上啊,皇上,臣冤枉呐……”郑文成既知东窗事发矣,却绝不敢承认。

    高强冷笑道:“皇上命我问你的话,你见符昭信的那一夜,还见过谁?”

    “这个……”郑文成一时语塞,心里已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既然你答不出来,那我替你回答好了,那一天的上半夜,你见了符昭信之后,下半夜和赵匡义一起饮酒到天亮。”高强冷冷的一哼,“天亮后,你送赵匡义离开的时候,还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皇上命我问你,汝还记得否?”

    “这个……这……”郑文成心下大骇,如此机密的话,只有天知地知他知赵匡义知,怎么会泄露出来的呢?

    很显然,是赵匡义把郑文成给卖了,只是,郑文成一时转不过弯来罢了。

    “嘿嘿,你说,只要那边举旗,你绝对第一时间响应,我可说错了否?”高强连郑文成的原话都完整的描述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直到现在,郑文成恍然大悟,他被赵匡义彻底的出卖了!

    “郑文成,汝可知罪否?”高强似笑非笑的瞪着郑文成,那样子就仿佛是戏鼠的灵猫一般。

    “臣……臣知罪了!”郑文成知道事情已经彻底败露,哪怕再抵赖下去,也不过是徒劳无益罢了,索性低头认了栽。

    等高强拿着郑文成的供状,来看李中易之时,就见李中易笑眯眯的说:“说说看,他是怎么招的?”

    高强就把郑文成怎样勾结赵匡义,打算里应外合的拥立柴家小皇帝的阴谋,从头到尾的描述了一遍。

    李中易摸着下巴,笑道:“凡是和赵老三合作的人,最终都会被他出卖一轮,甚至是两轮。”

    高强心里明白,李中易对赵匡义的成见,非常之深,印象可谓是坏到极点。

    实际上,高强也听说过赵匡义以前出卖慕容延钊的“光辉”旧事,可是,慕容延钊哪怕到了最后,也没说赵匡义半句坏话。

    “你派几个人,把郑文成押解到京城里去,交给李琼李相公。”李中易招手把高强唤到身前,仔细的叮嘱了一番。

第1364章 平逆

    擒下郑文成之后,已经登岸的四万余官兵,迅速占领了博州城内的各个咽喉要道,并在第一时间控制了博州军大营。

    所谓蛇无头不行,郑文成这个地方的小军阀被擒之后,一万多博州军在朝廷禁军重兵集团的威慑之下,很快就缴械投了降。

    不过,虽然博州军大部分都交枪投降了,依然还是有忠于郑文成的小股部队,依托城防工事负隅顽抗。

    炮军的李永堂,亲自领着十余门6磅火炮,跟着进城的大军前进。无论哪里有阻碍,炮军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

    最终,郑文成的数百名牙兵残部,被挤压进了博州州衙内。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牙兵残部们,明知道郑文成已经就擒,却依然拼死抵抗朝廷禁军的进攻。

    前敌总指挥马光达颇有些奇怪,既然郑文成已经就擒,城里的四门和四面城墙也都被朝廷禁军所占领,这些郑文成的牙兵们难道真不怕死么?

    不过,奇怪归奇怪,马光达指挥打巷战的经验,已经极其丰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他当即下令,暂停进攻,等火炮都输送上来,再展开猛攻。

    博州的州衙,被围得水泄不通,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在李永堂的指挥之下,十几门6磅火炮被迅速的运送上来,分别部署在博州州衙的四面。

    马光达望着正在抹汗的李永堂,笑着问他:“清亭老弟,若是大炮的火力全开,多久可以轰开州衙的大门?”

    李永堂扭头看了眼大门紧闭的州衙,在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下,随即答道:“换上铁弹丸,要不了小半刻钟,便可轰破大门。只是,敌军若是层层阻截的话,大军前进的速度就会大受影响。”

    马光达点点头,说:“所以说,你们炮军的作用,至关重要。清亭老弟,大军能否快速的平灭叛乱,就看你手下的火炮打得准不准了?”

    李永堂又抹了把汗,说:“既然我的人都上来了,那你就等着瞧吧。”

    在李永堂的的指挥下,炮军的6磅火炮全都装填上了实心的弹丸,有的瞄准州衙的正门。

    等一切准备就绪后,随着李永堂挥下小红旗,6磅火炮一门接着一门的发出了怒吼声。

    “轰……轰……轰……”

    帅舰上的李中易,听见隆隆的炮声,不由笑道:“李永堂的总攻开始了。”

    张三正见李中易的心情很不错,就笑着凑趣说:“若是郑文成早知道诡谋泄露了,肯定不敢来码头等着就擒。”

    李中易点了点头,笑道:“实际上,他来不来码头,他的势力注定要灭亡了。”

    整个强汉朝,目前还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十几个,李中易顺势收拾了郑文成,肯定会惊动别的军阀。

    对于大小军阀可能的反应,李中易丝毫也不担心。哪怕为此惹来遍地烽烟,他不惜展开武力统一,也必须达成实质性的大一统。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这是最起码的强盛要求!

    多出好几倍的兵力,如果马光达还无法顺利的拿下整个博州,那么,李中易就该考虑马光达的能力问题了!

    不过,马光达没让李中易久等。大约半个时辰后,李中易收到了彻底拿下博州城的捷报。

    李中易手里拿着捷报,笑问高强:“如果你来指挥此战,你会从哪里先入手?”

    高强并没有急着马上回答,他凝神仔细的想了一阵,这才小声说:“杀鸡亦须用牛刀。如果是下臣指挥的话,很可能会在控制四门的同时,命一支精锐部队率先进攻博州的州衙,断不至于拖延至此。”

    李中易点了点头,却没吱声,客观的说,高强的回答只是泛泛而谈罢了,并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马光达指挥此战,稳扎稳打,有条不紊的先处理四门和驻军大营,再清剿州衙的残敌,可谓是李家军的经典打法。

    实际上,在作战中,李中易更喜欢马光达这种稳操胜券的经典打法。

    总而言之,没必要的冒险,尽量不要冒!

    取下博州之后,李中易在东进的同时,解决了京畿附近方圆几百里内的安全隐患,成果非常显著。

    一次用兵,就解决了两个军阀,一时间整个天下都震动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里的内阁,折从阮笑眯眯的对折御寇说:“看看,看看,皇上忍到现在才出手,单单是这份耐心,就足够你学一辈子的了。”

    折御寇本想去前线带兵打仗,却被折从阮留在了身边,由武职转为文臣,出任内阁的堂后官。

    按照朝廷的惯例,内阁的四位相公,每人都有任命两名专职堂后官的特权。

    折从阮只选了折御寇一人而已,除此之外的折家人,他一个都没看上。

    “祖父,孙儿安敢与皇上相提并论呢?”折御寇完全可以领会折从阮是想栽培他的心思,只是,类比的对象是李中易,让他有些不太适应罢了。

    “嘿嘿,你父亲舍不得那点小家当,让老夫给骂了。如今看来,舍弃了小家,为了大家,倒也是值得的。”折从阮叹了口气说,“若是没舍弃小家,焉有今日之富贵?”

    折御寇明白折从阮的意思,折家舍弃了府州和胜州的基业,换来了李中易的信任,令折家史无前例的出了一位实权的宰相,可比博州郑文成、曹州慕容延钊,强出去太多了!

    “是的,祖父的眼光,实在是深邃之极。”折御寇确实佩服的五体投地,若是换作是他,恐怕也没有那个魄力放弃折家的基业。

    “唉,主要是我了解皇上的为人。想当初,皇上的实力远无今日之盛时,便曾经说过,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折从阮叹息过后,端起茶盏小饮了一口,冷不丁的问折御寇,“你至今不想娶亲成婚,难道说,要当孤老么?”

    折御寇一听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在折从阮的耳边乱嚼了舌根,他赶忙解释说:“孙儿的婚事,但凭祖父您做主。”

    “老夫自然要替你做主,不过,新娘子还得你自己去选,免得成为一对怨偶,回头怪我。”折从阮明知道折御寇的心思,却故作不知。

第1365章 挖坑

    折御寇不想娶武臣世家之女,却惦记着娶一位诗书传家的新娘子,这在老折家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折从阮很理解折御寇的心思,折御寇自认为底子薄读书少,希望他的下一代走文途入仕。

    然而,文武殊途,文臣们向来瞧不起粗鄙少文的武将们。

    就算是以老折家如今的雄厚家底,折御寇想娶一位名门大户家的小娘子,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其实呢,以折从阮的想法,既然文臣集团瞧不上他们老折家,与其相看两相厌,不如索性就娶武将家的小娘子。

    在内阁之中,李琼和折从阮都是宿将出身,又都是武臣门阀大世家,这其实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站在折从阮的立场来看,李中易不仅不是重文轻武的庸主,反而是重武甚于重文的雄主!

    据折从阮的观察,李中易曾经说过,我中国若想过上好日子,必有弱族过得很差。

    由此观之,李中易在统一了华夏之后,很可能会展开对外的侵略战争。

    无军功者,不授爵位的条令,一直不打半点折扣的被贯彻执行,至今从未破过例,开过特殊的口子。

    一言以蔽之,就连李中易亲生的几个皇子,至今都没封爵,更何况其余的人呢?

    所以,在如今的国朝,若想捞个爵位,以光耀门庭,就只能上战场去捞军功了!

    说白了,折从阮倒是想让折御寇借助于和李中易的亲密关系,捞到上战场的机会,争取搏个爵位回来,趁机洗白被选为折家嗣子的屈辱往事。

    当然了,正因为老折家亏欠了折御寇,所以,折从阮才给了他成亲的自主权。

    也就是说,只要折御寇自己乐意,就可以随便定下一门亲事,老折家绝不干预。

    可问题是,折御寇的岁数已经不小了,却始终没有相中的亲事。从道理上来说,折从阮希望在他闭眼前喝上折御寇的喜酒,甚至是抱上折御寇的娃,他自然要予以过问了。

    “长松啊,其实呢,你完全可以求皇上帮你寻上门提亲。”折从阮一直觉得亏欠了折御寇,索性替他出了个很妙的主意。

    某些文臣瞧不上折御寇和折家,但是,如果是李中易亲自出面说亲,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祖父,皇上他能愿意……”折御寇有点发蒙,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之感。

    以折御寇的身份和地位,有没有资格请到李中易出面,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说什么傻话呢?你是兴哥儿的亲舅父,大妞的亲兄长,你的婚事只要求了皇上,皇上必定会替你做主的。”折从阮好一阵暗暗叹息,折御寇属于守着宝山反受穷的典型痴儿。

    以折从阮对李中易性格的了解,李中易其实是个极其念旧的主君,撇开别的不提,单单是折御寇曾为灵州军的都头,就足以说服李中易出手。

    李中易治军极严,但是,宽严相济,才是军心归服的王道!

    军中的将士们,跟着李中易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玩命,相应的待遇也是极其的优厚。

    并且,在李家军中,也就是如今的朝廷禁军中,老资格的都头级以上军官的婚宴,只要李中易有时间,逢请必去。

    “禀祖父,孩儿想……”折御寇已经被折从阮逼到了墙角,只得把他的真心话,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

    折从阮边听边点头,心里却暗暗叹息不已,折御寇所图甚大,眼光也看得异常之长远,实在是老折家之幸也!

    自从李中易率军亲征之后,李琼就和折从阮按照事先的约定,两人轮流到内阁中当值。

    今天在内阁中轮值的是李琼和参相孔昆,李琼和孔昆的关系,向来是不近不远,若即若离。

    从根上来说,身为大儒的孔昆,瞧不上武夫出身的李琼。

    相应的,李琼也瞧不上孔昆,孔昆的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都为李琼所不喜。

    基于此,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公务,孔昆和李琼之间很少碰面。他们之间的公文往来,也都需要通过各自的堂后官,来传递消息。

    今天的情况比较特殊,李琼刚到内阁,屁股还没坐稳,堂后官张青就送来了一份特急的公文。

    李琼打开一看,敢情是天雄节度使兼博州知州郑文成,已经被押解进了京城,按照李中易的指示,交内阁处理。

    对于郑文成其人,李琼丝毫也不陌生。以前,大名府符家得势的时候,郑文成也跟着水涨船高,并颇受符太后的赏识。

    李中易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

    李琼显然是看见了郑家的楼塌了,而且是彻底的塌了,整个老郑家都再无翻身之理!

    李中易在手谕中,只说交给内阁处理,却并未说明,内阁应该如何处理?

    这么大的事,李琼虽然是首相,也不敢擅专,只得命人去请孔昆来协商。

    不大的工夫,孔昆到了,两人见礼寒暄之后,李琼直接进入主题。

    “皇上在博州擒了郑文成,说是送内阁处置,特请孔公一起商量下,该如何处置?”李琼说的是很正经的正经事,孔昆哪怕和李琼的关系比较疏远,也必须参与到其中。

    孔昆皱紧眉头,凝神思考了好一阵子,这才慢吞吞的问李琼:“不知李相公您有何章程?”

    李琼想了想,说:“皇上向来注重法治、条令和制度,按照如今的章程,这个郑文成恐怕要移送大理寺治罪吧?”

    孔昆是当世大儒,他一向鄙视法家那一套酷厉的治国手段,而崇尚宽柔相济,富有弹性的治国理念。

    “李相公,既然皇上说是交给内阁来处置,若是冒然送去大理寺,只怕是……”孔昆故意拖长了声调,尽管没把话说清楚,可是未尽之意却十分明显。

    李琼点点头说:“老夫读书不多,身体又一直不适,就由孔公您来处置此事如何?”

    孔昆不可能上李琼的当,李中易说的是送内阁处置,而不是送内阁交给孔昆处置,这其中的差别,简直是大到离了谱。

第1366章 试探

    “李相公,皇上命内阁处置此事,显然还需要听取折相公和刘参相的看法。”孔昆慢吞吞的把李琼挖的坑,跳了过去。

    李琼原本也没指望孔昆会跳坑,他笑了笑,说:“老夫身为内阁首相,有责任听取孔相公你的看法。”

    显然,李琼说的是正理,孔昆也无从反驳,他只得捋着胡须,淡淡的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乱臣贼子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李琼点了点头,孔昆表明的态度是,严惩郑文成,以警示后来者!

    “不知李相公您,有何高见?”

    六月的帐,还的快,孔昆马上紧逼着追问李琼的态度和立场。

    “君不见李重进和李筠的下场么?”李琼没有正面回答孔昆的疑问,但是,他举的李重进和李筠例子,这两个人可都被斩了首。

    孔昆满意的点着头说:“那就有劳李相公询问刘参相和折相公的看法了?”

    李琼微微一笑,即使孔昆不逼他,他也会正式行文给折从阮和刘金山,问清楚他们两人的看法。

    等孔昆走后,李琼问刚进来的张青:“你有何看法?”

    “相公,以在下之见,皇上既然把郑文成发交内阁处置,显然是不想杀了郑文成。”张青以敢言著称,尤其是和李琼私下里交换意见之时。

    “哦,以何观之?”李琼顿时来了兴趣,忙追问张青。

    张青拱手道:“此前,皇上最重视的是律法、条令和制度,偏偏郑文成涉及谋逆未遂,却没发交大理寺严审,而是交由内阁处置,结合此前李重进和李筠的下场,此中的差异已是一目了然。”

    李琼暗暗点头,和张青相比,他的亲儿子李虎简直就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憨货。

    所谓旁观者清,张青站在一旁冷眼观察,自然有所得。

    李琼一直担心李虎无法主持未来的大局,如今,有张青从旁协助,他也就放心多了。

    和李琼的做法类似的,就是折从阮着力培养折御寇。只不过,折家培养的是自家的儿郎,而李家培养的是外人,做法略有不同罢了。

    刘金山得知郑文成被押解回京城的事,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接班轮值之时。

    李琼特意晚走了一个时辰,把涉及到郑文成的事儿,掰开来揉碎了,告知了折从阮和刘金山。

    折从阮瞥了眼刘金山,却见刘金山正似笑非笑的望着他,折老狐狸的心思猛的一动,莫非刘金山已经看穿了李中易的背后想法?

    鉴于刘金山和李中易的关系极深,折从阮不得不多想了一层。

    等李琼走后,折从阮试探着笑问刘金山:“光清老弟,你有何高见?”

    刘金山堆出笑脸,说:“晚辈才疏学浅,愿闻折相公之真知灼见。”

    太极拳人人会耍,折从阮是高段位的高高手,刘金山也不是任人拿捏的弱鸡,双方各擅胜场,平分秋色矣!

    “哈哈,后生可畏矣!”折从阮忽然放声大笑,刘金山只是浅笑,却不出声。

    戏法人人会玩,就看怎么个玩法!

    李中易既然把郑文成这个烫手的山芋,交到了内阁手上,内阁的四位相公自然要摸清楚李中易的真实想法。

    别看李琼和折从阮都是老狐狸中老狐狸,然而,在把握李中易真实想法的过程中,都有不及刘金山之处。

    “光清老弟,老夫老了,恐怕活不了多久了,未来肯定是你们年轻人的。”折从阮含蓄的表扬了一番刘金山,话锋一转,“老夫决定了,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刘金山非常佩服折从阮的心胸,以折从阮的位分,有必要看他刘金山的眼色行事么?

    然而,折从阮偏偏不按照牌理出牌,居然惟刘金山的马首是瞻,实在是令人佩服之极!

    “折公,请恕在下直言,皇上虽然把逆贼郑文成交给内阁处置,但是,内阁应有的态度,其实是奏请皇上,将此案发交大理寺审判才是。”刘金山的一席话,令折从阮感慨万千。

    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金山的观点,格外的新颖和独到,但是,只要仔细去想,却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李中易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万个人,很可能有一万种看法。

    但是,据折从阮从旁冷静观察,李中易是个很守规矩的人。比如说,他自己的亲手制订的军中条令,至今没有违反的记录。

    正人,先正己!

    面前这么一个律己甚严的主君,说句心里话,折从阮也很头疼,很多时候只能跟着感觉走。

    可是,刘金山的一席话,却点醒了折从阮,内阁掌管的是天下庶政,而不是和政事堂一样的统管天下事务。

    以前政事堂,可以过问全天下的任何案件,然而,内阁却只有行政权,而丧失了审判的司法权。

    把郑文成送交内阁处置,很可能是李中易给内阁诸位相公们,出的一道大考题,就等着看内阁是如何处置的过程。

    如果内阁的诸位相公们,见猎心喜,插手于具体的案件之中,那么,集体换相很可能为时不远了。

    折从阮越想越觉得可怕,越琢磨越觉得水太深了,深到他这种老狐狸稍不留神,都有可能掉坑里去。

    “光清老弟,老夫领你的情,将来必有所报。”折从阮道谢的态度异常之诚恳,话也说的很白。

    刘金山拱手道:“折公言重了,请恕在下抖胆直言,审判权归大理寺,此前早有明律。”

    折从阮微微一笑,以前还没看出来,刘金山竟有此等急智,实在是看走眼了啊!

    既然把事情谈妥了,接下来,折从阮和刘金山无形之中,拉近了关系。

    折从阮亲手沏了一杯绿茶,并摆到刘金山的面前,刘金山微微一笑,就着茶盏小饮了一口,很多事情没必要说穿。

    真说穿了,也就没意思了,毕竟大家都是明白人!

    从折从阮那里出来后,刘金山迈着四方步,脚步轻盈的往回走。

    折从阮比李琼更加的年长,折家的子弟众多,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交!

    更重要的是,刘金山负有重任在身,至于重任的目的,上不可告父母,下不可告子女,只能烂在肚子里。

第1367章 贱商

    此时的远征船队,已经沿着济水,过了齐州,进入莱州湾。

    船队入海后,队列变成了一字长蛇阵,每艘战船的桅杆上,都挂着醒目的红灯笼。一条条战船,不分白昼或黑夜,沿着前方红灯笼的指引,贴着海岸线蜿蜒向南驶去。

    李中易的帅舰上,贴身的亲牙和近卫们,都聚集于宽敞的船头甲板上,一场生动的比武大赛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大军在海上航行,不比陆地行军,枯燥乏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为了提振士气,李中易索性展开试点,当着亲牙和近卫的面,拿出一方古玉作为彩头,激励大家参加比武大赛。

    比武的规则并不复杂,分为兵器和弓弩两组。兵器组这边,双方各使擅长的木制兵器,可以持盾拿刀,以先击中对方者为胜。弓弩这边,则以射中靶心的次数为胜,采取是五射制。

    李中易双手搭在木栏杆上,津津有味的欣赏着部下们的比拼。

    平日里,朝廷禁军的基本训练,都强调是团队精神,这一次,却偏偏比拼的是个人的武勇。

    一时间,应征者如云,李中易的亲牙和近卫们,几乎都报了名。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若是获胜了,在李中易的面前露了脸,让李中易记住了姓名,那绝对是一件令人很愉快的事情。

    毕竟,李中易身边的亲牙和近卫人数众多,他并不可能熟悉每个人。

    由于步军的大纲中,长期的要求是快准狠,追求的就是一击杀敌。所以,不管是刀盾对长枪,还是刀盾对刀盾,基本上都在三五个回合之中,就决定了胜负。

    胜利者举枪庆祝,旁边看热闹的人纷纷叫好,失败者则羞愧的低下头,黯然失色。

    虽然,李中易嘴上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是,最终获胜者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大家难免会拿出真本事,尽全力比拼。

    有比赛,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喜悦和悲伤,此乃人世之常情。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借着东南风的势头,庞大船队的航行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接近南唐和吴越的海岸线。

    按照赵老幺发布的军令,沿途遇见的吴越或是南唐的大小商船,一律暂时扣押,等战事平息之后,再放之各归各家。

    “禀皇上,今日共抓了五艘商船,其中一艘大商船的东家,说是和李记书坊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

    赵老幺每日晚间,都要把当天遇见的情况,一一向李中易禀报清楚。

    李中易凝神想了想,问赵老幺:“莫非是金陵知文斋的大东家,刘春和?”

    赵老幺拱手道:“禀皇上,正是此人,难怪他一个劲的说,要见三司使黄公。”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这个刘春和,是位了不得大豪商,他们家的老底子是大盐商,兼顾丝绸啊,纸张啊,等杂货生意。”

    赵老幺不懂经商,他自然不太清楚,南唐最厉害的生意,就是做盐商。

    和强汉朝一样,南唐也采取的是盐铁专营,其中利润的大头归了南唐政府,并且盐商们个个肥得流油。

    据李中易所知,这个刘春和不仅从事正经的盐商生意,暗地里勾结南唐的水军,从事贩卖私盐的暴利行当。

    “嘿嘿,刘春和的船队里,藏着私盐是吧?”李中易摸着下巴问赵老幺。

    赵老幺赶忙拱手答道:“禀皇上,这个刘春和十分狡猾,而且他的商船帆多水夫多,行船的速度极快,若不是我军水师的大船多也不赖,险些教其溜掉了。”

    李中易心里边微微一动,他正愁无法继续提高水师战船的行驶速度,刘春和的船快,显然应该有些经验才是。

    “志坚,你命人去把刘春和带到我这里来,我想亲自会会他。”李中易吩咐下来,赵老幺赶紧拱手告退,出门去提刘春和。

    不大的工夫,刘春和被押解进了李中易的帅舱,也许是心慌意乱的缘故,他刚进门就跪到了地上,颤声道:“贱商刘春和,叩见大汉皇帝陛下。”重重的碰了三个响头。

    天子抚四民,士农工商,其中,商人最贱,所以,刘春和自称为贱商,其来有自。

    不过,刘春和虽然经常和南唐官员勾结在一起,却从未当面拜见过皇帝,自然就有些口不择言。

    所谓大汉皇帝陛下,其实,在强汉朝没人这么称呼李中易,大大小小的臣工都称为皇上。

    居中而座的李中易,见了刘春和慌乱的模样,他不禁微微一笑。想当初,李中易来南唐推销白纸的时候,刘春和要的价码着实不低。

    当然了,那个时候,李中易不过是大周的一名普通小官罢了,刘春和有实力有底气掐得住李中易,难免要价会过高了。

    如今,李中易乃是大汉朝的最高统治者,刘春和的小命能否保住,全在李中易的一念之间,他再也拽不起来了。

    通俗的说,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呢?

    “呵呵,刘公,咱们又见面了啊!”李中易轻声一笑,并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刘春和。

    “是……是啊……又,又见面了……”

    刘春和却吓的肝儿颤,谁叫他当初要的利润过多了呢?如今,他落到了李中易的手心里,杀剐由着李中易的心意,岂能不怕?

    “刘公,朕听说你的船队载了不少的宝货?”李中易微微一笑,语带调侃。

    刘春和下意识的抬手抹了把额头上冷汗,颤声说:“小人该死,小人该死……”只是认罪,却不敢亲口说出贩运私盐的勾当。

    不管是在强汉国,还是在南唐,盐都是被控制极严的官营之物。贩卖私盐的下场,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惨,刘春和焉能不怕?

    “刘公,你莫要过于惧怕,朕又不是吃人的老虎,何怕之有?”李中易从御座上起身,缓步踱到刘春和的面前,笑眯眯的问他,“朕听说,你和南唐各地的守将,关系都很密切?”

    刘春和心下一片惨然,却只得强作镇定,颤声道:“小人……小……人和金陵的守将,倒也有些私交……”

    李中易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不由轻声笑道:“朕知道,刘公你是一位实诚的大商人。这么说吧,只要刘公你一心向善,朕非但不要你的钱财和性命,反而会重重的有赏。”

第1368章 小周后

    ()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刘春和既然落入了李中易的手掌心里,为了惜命,他必须要听从李中易的吩咐。

    “是,是,是,小人一定努力办到。”刘春和本是商人,既然李中易对他提出了要求,他倒没有刚来之时那么怕了,说话也就利索多了。

    “禀皇上,随同刘春和一起的……尚有几名女子……”赵老幺再次进舱禀报了一个新情况。

    李中易还没吱声,就见刘春和利索的跪到了脚边,颤声道:“求皇上饶了贱内及侍妾张氏……”

    李中易一听就秒懂了,敢情他好色的名声已经传至刘春和的耳内,刘春和担心他的老婆和某位侍妾被李中易给霸占了去。

    “哦,既是刘公的亲眷,岂能不请来一叙?”李中易冲赵老幺使了个眼色,赵老幺随即会意的说,“刘公的亲眷皆乃貌美如花的娇娘子……”

    “哦,那就更要请来一叙了。”李中易装出色心大起的样子,故意恐吓刘春和。

    刘春和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的娇妻和侍妾皆是万里挑一的美人儿,若是让好色如命的李中易见了,只怕是要戴绿帽了。

    “皇……皇上,这个……那个……”刘春和急得直冒汗,偏偏原本如簧的巧舌,仿佛生了锈一般,鼓动起来异常之吃力。

    李中易暗觉好笑,他确实很好色,但也是个很有原则性的色鬼。除非女人自己愿意,不抢别人之妻、妾,是李中易一直奉行不悖的准则,至今也从未破过先例。

    更何况,李中易是个很有独占性的男人,除了机缘巧合的费媚娘之外,他尤喜黄花大闺女。

    当然了,对于李中易的这些嗜好,刘春和肯定是一无所知。所以,刘春和凭借道听途说的传言,就被吓怕了,惟恐李中易抢走了他的娇妻和美妾。

    既然刘春和彻底的怕了,李中易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吩咐张三正和高强把刘春和带下去,仔细的审问清楚南唐内部的虚实。

    强汉朝在南唐潜伏了很多的细作,但是,类似刘春和这种超级大富豪,因为家大业大,又不缺钱的缘故,很难被收卖。

    如今,刘春和的主动送上门来,等于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砸到了赵老幺的脑袋上。

    午膳的时候,李中易在韩湘兰的伺候下,正在享用海鲜大餐,忽然听见舱门口有小声说话的动静,就大声说道:“是高强回来了么?进来吧。”

    高强本不想打扰李中易进食,不过,李中易既然已经听见了动静,他只得硬着头皮进来禀明最新的情况。

    “你审了不短的时间,怎么样,有大收获吧?”李中易十分熟悉高强的个性,一猜便中。

    高强不敢去看艳光四溢的韩湘兰,他低垂着脑袋,小声禀道:“刘春和招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南唐的国主李煜,正在满世界的找周宗的次女周嘉敏。”

    韩湘兰听见周嘉敏的名字,不由微微一楞,替李中易夹菜的动作随即慢了半拍。

    李中易明明看出韩湘兰的异样,却只作不知,一脸温和的望着高强。

    高强一直是李中易的贴身侍卫官,他自然很清楚,周宗的次女周嘉敏和李中易曾经有过婚约,那么,此事绝不可等闲视之。

    “回皇上,据刘春和说,李煜下了严令,哪怕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周嘉敏。”高强低垂着头,所以也就没看见韩湘兰的短暂失神。

    作为伺候李中易多年的枕边人,韩湘兰自然知道她男人的坏毛病,男人惦记的女人,不允许被任何别的男人去碰。

    李煜却偏偏在找周嘉敏,韩湘兰不由暗暗摇头,这不是故意和她的男人过不去么?

    “哦,结果呢?没找着?”李中易的嘴角噙着笑容,信口问高强。

    高强赶紧正色答道:“据刘春和的招供,那周嘉敏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消逝的无影无踪。”

    李中易点了点头,周宗曾经说过,他绝不允许姊妹血拼的场景,出现在周宪和周嘉敏之间。

    所以,以周宗在南唐潜势力,只要存心藏着周嘉敏,李煜除非敢杀人,不然的话,的确很难找到周嘉敏的踪迹。

    “朕原本就要处理此事,没想到李煜倒敢抢先下手。”李中易放下手里的茶盏,走到内室,从一个小木匣子之中,找出了一封信。

    李中易把信交到高强的手上,郑重其事的说:“这是周嘉敏的下落,你带一百名侍卫,马上下船,按照信里边的方案,走小路去把她接到润州东门外的张千记绸缎庄,便是大功一件。”

    “喏。”高强一听李中易的吩咐,立即明白了,只要接回了周嘉敏,哪怕不是军功,也无法封爵,却也是奇功一件。

    等高强走后,李中易重新拿起筷子,在韩湘兰的侍奉下,缓缓的进食。

    饭罢,李中易饮茶的时候,忽然问韩湘兰:“李煜欺朕太甚,何以报之?”

    韩湘兰的芳心立时微微一颤,随即低下头,小心翼翼的说:“回皇上,您曾经说过,以彼之道,还于彼之身,此大英雄所为也!”

    李中易微微一楞,随即笑了,不枉韩湘兰侍奉于他身边这么多年,果然是一朵解语之花!

    和聪明人打交道,确实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李中易笑了笑说:“放心吧,朕替你算过一卦,必是宜男之相!”

    韩湘兰一口气没透过来,险些噎出了眼泪,实在是心酸不已!

    她比叶晓兰的出身高贵得多,可是,偏偏叶晓兰一举得子,而她却只生下一女,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令人很难以接受。

    实际上,李中易也觉得有些奇怪,韩湘兰侍奉枕席的次数颇为不少,然而,除了产下一女之外,肚子里边再也没有动静了,实在是奇哉怪也。

    在这个时代的深宫大院内,哪怕韩湘兰再有能耐,只要她的膝下无子,就要被人看低好几筹。

    毕竟,身在皇家,小公主和小王子的份量,完不可同日而语。

第1369章 行军途中

    ()    刘春和其实是得知了汉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之后,想趁船躲避到开封城去。

    然而,世事难料,刘春和刚走到半道上,就被强汉朝的水师给拦截在了海面上。

    刘春和的被擒,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的顺势而为罢了。按照强汉朝水师出动的规矩,沿途遇见的大小船只,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以来暂时予以扣押。待战争结束之后,再视情况逐步释放。

    李中易安排高强,带上一百名侍卫,走小路去把周嘉敏,接到润州东门外的张千记绸缎庄,这其实已经说明他很早就关注着周嘉敏的下落。

    没办法,堂堂小周后,又是李中易曾经的聘妻,他岂能不给予高度重视?

    高强挑了一百名侍卫,离船登岸之后,李中易依然手扶栏杆,极目远眺。

    韩湘兰心里明白,男人这是在担心周嘉敏能否平安的接出来。如果是别的事情,韩湘兰还可以凑个趣儿或是打个浑儿,想方设法的替男人排忧解闷。

    然而,正因为涉及到了周嘉敏的事情,韩湘兰连半句废话都不敢多说,免得惹火烧了她自家的身。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正低着头的韩湘兰,忽然听见了李中易的声音。

    “想什么呢?”

    韩湘兰赶紧抬起头,一边蹲身行礼,一边绞尽脑汁的回答说:“禀皇上,臣妾琢磨着,高强办事一向谨慎得力,不至于出差错的。”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有花解语,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韩湘兰的精明,李中易早就知之。只是,韩湘兰屡出惊人之语,偏偏都切合李中易的心思,这就显得极为难得了。

    此次从海上出征,李中易的主要目的是,先破吴越,后灭南唐。

    只要攻破了吴越,南唐的东部门户必定是大开,从海上来的李家军,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进攻地点,而不须担心被南唐军队拦截。

    据现有的情报显示,吴越的钱家活脱脱守财奴的模样,他们不仅不思进取,反而屡屡加高加固西府(杭州)的城防,以图抵御大周和强汉朝的进攻。

    此前,柴荣率军进攻南唐之时,因为大周的疆域没和吴越接壤,所以,尽管南唐丢失了江淮十四州的领地,吴越国却是毫发未伤。

    这一次,李家军的计划是,趁吴越促不及防之时,一举荡平之,以便给西进南唐打开大门。

    杨烈率领十万大军,沿着长江摆开进攻的阵势,足以吸引林仁肇的注意力,这就给李中易从海上进攻提供了足够好且多的便利条件。

    就南唐目前的军事力量而言,真正的帅才,除了林仁肇之外,再无旁人。

    由于已经是深秋,海上吹的都是西伯利亚来的东北风,整个舰队顺着风势,一路向南行进。舰队的行驶速度也是快得惊人,达到了每日三百余里的高速,不出几日便可抵达吴越国入海口的杭州湾。

    通过的说,吴越国的国土面积,仅有大半个浙江和半个福建而已。

    然而,由于土地异常之肥沃,吴越国出产的大米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给自足的程度。

    只是,受限于吴越和南唐的政治结盟协议,吴越的大米宁可腐烂在仓库里,也不能出口给此前的大周以及现在的强汉朝。

    谁说古人很傻?

    南唐的先主和中主,都知道利用限制粮食出口的经济攻势,从而削弱大周的军事进攻实力,实在是颇得通过经济制裁,从而取得政治军事利益的精髓。

    李中易此次要先取吴越,再攻南唐,目的也很明确,把吴越国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底,一股脑的吃进嘴里。

    客观的说,壮大自己,就是削弱敌人!

    就经济层面而言,吴越和南唐已开发出来的良田,和真正的苏湖熟天下足,或是荆湖熟天下足,尚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荆湖地区,直到北宋中期,才正式予以开发,到了宋徽宗时期,方有荆湖熟天下足的赞誉。

    这个时代的荆湖地区,尚是蛮荒之地,土著居民依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大军的船队,浩浩荡荡的向南而行,托老天之福,海上风平浪静,并没有出现滔天恶浪的恶劣场景。

    当今吴越国主姓钱名弘,他是吴越世宗钱元的第九子,原本吴越国的国主之位,和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然而世事实在是难料。

    钱元病死之后,由其第六子钱弘佐继位为王,他就是吴越成宗。只可惜,钱弘佐是个短命鬼,刚满二十岁就死了。

    接替钱弘佐的国主,是钱元的第七子钱,钱即吴越国的忠逊王。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三十日(阳历为948年2月12日),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趁钱召集夜宴之机发动政变,将钱软禁了起来,并迎立钱于南邸。

    吴越国的领地,其实并不大,仅有一军十三州之地。其中的一军,即钱的出生地,特升为衣锦军。

    不过,吴越国的地盘虽然不大,由于江浙土地的肥沃,人口倒是不少。其中,约有五十五万多户,军队人数约十一万多人。

    综合下来,李中易此次伐吴越的总兵力,仅有八万余人而已,反而比吴越国少了确四分之一。

    据左子光和李延清送来的情报,吴越国的兵力虽多,然而杭州却仅有五万人驻守而已,其余的部队大多分散于十三州的地盘上。

    按照总参议司制订的作战计划,此次战役的关键,就在于突如其来的攻取杭州,也就是吴越国的首都“西府”。

    只要将吴越国的禁军主力的那五万人,都消灭在了杭州城中,整个吴越国的抵抗力量,立时就会土崩瓦解。

    历史上,钱拥兵十几万,却不战而降于北宋的老梗,李中易自然不可能忘记。

    李中易完有理由相信,只要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的拿下杭州,并控制了钱,整个吴越国也就丧失了拼死抵抗的意志力。

    此时此刻的西府杭州,正沉浸在万寿节的喜悦气氛之中,吴越国的人们完没有意识到,强汉朝的讨伐大军已经相距不远了。

    按照吴越国的惯例,国主生辰的万寿节期间,举国上下休沐十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一起分享国主带来的欢庆节日。

    国主钱是个老好人,他在位的期间,朝廷的税赋都远低于大周和强汉朝,属于典型的国穷民富的地区。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钱继承了父祖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治国理念,导致其坐拥十几万兵马,却始终无所作为。

    客观的说,钱不是一个好色贪财的国主。其掌国十余年来,宫里的妃嫔加在一起,也没超过五人。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正因为吴越国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而且常年不修武备,所以,李中易把平灭南唐的首役,定为吴越国。

    国家之间的关系,向来符合丛林法则,即,国强必称霸,国弱必受欺,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当然了,鉴于钱拥有的好名声,李中易不仅没有羞辱他的打算,反而还会在拿下捂越国后,册封他一个极其响亮的爵位,让钱氏宗亲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早晨起床之后,钱的左眼皮一直跳个不停,他隐隐觉得,某些事情正出于失控的状态。

    然而,钱左思右想,始终没想清楚,危机来自于何方?

    皇后柳氏见钱一直有些心不在焉,便笑着说:“陛下何思之深耶?”

    钱叹了口气说:“朕的眼皮子一直跳个不停,恐有祸事降临。”

    皇后柳氏微微一笑,说:“莫非是南唐欲攻我国?”她其实是在开玩笑。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南唐自保尚且颇有些吃力,更何况是兴兵进攻吴越国呢?

    万没想到,柳氏的一席话,反而提醒了钱,他猛的睁大眼睛,沉声道:“莫非是李无咎来了?”

    柳氏立时面露惧色,强汉朝今上李无咎的威名,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别的且不说了,单单是李无咎靠着大周的力量,轻而易举的虎口夺食,重新拿回了燕云十六州,就足以令人寝食难安!

    “李无咎若要进攻我国,除了渡江南侵之外,只能是从海上来。不好……来人……速去海边察探……”钱猛然惊醒,李中易若想对吴越国动手,他从海上来袭的机率,显然要比渡江而攻的可能性,高得多。

    毕竟,在陆地上,吴越国并未和强汉朝接壤。李中易渡江南侵,有南唐的兵将在前边顶着,钱很快就可以得知消息,并有所防备。

    “陛下,李无咎不至于越过唐国,直接来攻我国吧?”皇后柳氏毕竟是女流之辈,压根就不懂兵者诡道也的用兵原则。

    钱一阵唉声叹气,摇着头说:“李无咎拥有极其庞大的水师兵马,我若是他,也必会从海上来攻。”

    “哪……那怎么办?”皇后柳氏心里一阵慌乱,脱口就问钱。

    “城中有六万余兵马,尚可一战。当务之急,是赶紧派人去向唐国求援。”钱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唇亡齿寒的南唐。

第1370章 杭州湾

    ()    就在钱慌乱作一团之时,李家军的船队,已经驶入了杭州湾。

    李中易端坐于船首,身后站着佩刀的张三正,身前摆了一张小茶几子,茶几上放着几碟点心、瓜子和一壶刚沏不久的绿茶。

    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一向是李中易秉承的基本原则。所以,自从上船之后,李中易就把水师的指挥权,完整的交给了水师都指挥使赵老幺。

    整个船队经过十几天的航行之后,一路无阻的驶入了杭州湾,李中易不由暗暗松了口气。

    李家军水师的舰队力量,虽然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南唐水师,然而,若是遇见了台风或是海啸,显然会有所损失。

    现在好了,整个船队波澜不惊的驶进了杭州湾,这就意味着,哪怕遇上了天灾,船队的损失也不至于太大。

    李中易喝了口绿茶,笑着问张三正:“见识过杭州湾的涨潮么?”

    张三正摸着脑袋,憨憨的一笑,尴尬的答道:“禀皇上,下臣是个旱鸭子,没下过水,更没见过所谓的涨潮。”

    李中易望着张三正,微微一笑,说:“你也是从蜀国跟着我出山的老人了,居然不会游泳?”

    张三正傻傻的一笑,说:“不瞒皇上,下臣家里世代都是山里的猎户,挖陷阱打猛兽倒是很擅长。”

    李中易一阵默然,虽然说蜀地多水,同样也多山,猎户人家靠山吃山,会不会游泳其实并不重要。

    “我听说你赤手空拳的打死过老虎?”李中易信口问张三正。

    关于打猎的事情,张三正自然是其熟无比,他赶紧拱手解释说:“皇上,说下臣赤手空拳的打死过老虎,那完是以讹传讹。当时的情况其实是,一只未成年的老虎,掉入了捕狼的陷阱里,让臣下捡了个大便宜。”

    李中易闻言后,不禁微微一笑,张三正在他的面前,向来都是有一说一,从不说虚妄之言。

    正因为张三正一直保持着说真话的好习惯,李中易对他的信任度,也跟着与日俱增。

    这人呐,和人相处的关系,其实都是相互的。真心换真心,假意换虚情,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待国统一之后,你最想做什么事?”李中易闲着也是闲着,索性问一问张三正对于未来的打算。

    “皇上,下臣抖胆直言,下臣想娶夏荷为妻,万望皇上您俯允。”张三正一直在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赶忙跪倒在了李中易的面前,把心里话一股脑的说了出来,“不瞒皇上您,下臣早就喜欢上夏荷姊姊了。”

    李中易扭头看了眼话容已经变色的夏荷,又瞅了瞅跪在面前的张三正,他心头猛的一动,就问夏荷:“你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

    伺候在一旁的韩湘兰,她心如明镜,夏荷一定早就看上了张三正,不然的话,以夏荷心直嘴快的性子,只怕是早就出声反驳了吧?

    “小婢……小婢……但凭皇上作主。”夏荷蹲下身子,低垂着脑袋,声如蚊呐。

    夏荷心里恨死了张三正,但她也明白,此时若是否定了张三正,将来再无嫁入张家的可能性。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夏荷的心里有张三正的影子,两人之间只怕早就是郎有情,而妾有意了。

    “你告诉朕,你最喜欢夏荷的那一点?”李中易斜睨着张三正,故意在骨头里挑刺。

    张三正规规矩矩的答道:“禀皇上,下臣最喜欢夏荷姊姊的宽容大度,从不与人争吵。”

    李中易仔细的一想,夏荷伺候他这么多年,确实是一向与世无争,凡事礼让在先。

    “你小子,倒是个有心人啊。”李中易摇了摇头,说,“既然你们早就看对眼了,那朕就成了你们吧。等此战过后,朕亲自为你们主婚,如何?”

    “下臣叩谢皇上天恩。”张三正很清楚李中易是什么人,他也不说那么多的千恩万谢,只是牢牢的记在心里,也就是了。

    “小婢叩谢皇上天恩。”夏荷学了张三正的说词,

    李中易又撮合了一对身边的有情人,他自然是格外的高兴。张三正和高强分别选中了他身边的两个婢女,这就说明,他们俩不仅忠心,而且还都是聪明人。

    娶了李中易身边的婢女,看似娶了门贱亲,实际上,对于未来的好处,简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能够留在李中易身边伺候的婢女,哪个不是经过无数次筛查之后,确认对他忠心耿耿的自己人?

    另外,张三正和高强两人,能够佩刀侍立于李中易的身侧,也属于绝对可信之人!

    自己人和自己人结了亲,那就是亲上加亲,无论是对他们夫妻,还是对李中易,都是大大的好事儿。

    钱在宫里如坐针毡,眼皮子一个劲的猛跳,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把禁军十三都的都指挥使许再思找来。

    吴越国的军队是在所谓杭州八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黄巢于乾符五年(878年)八月攻杭州,九月克越州,当时所谓“两浙豪杰”于此时组织起来对抗黄巢义军,义军南下后,他们随之组建了正式的八都。

    董昌的临安都势力发展最快,董昌本人也成为八都的实际领袖,于是任命钱为八都都指挥使。

    钱最后在八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十三都,所谓,八都之外有紫溪、保城、龙通、三泉、三镇,是为十三都。

    许再思作为吴越国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一听完钱的担忧,当即就说:“禀陛下,臣早就听闻北边的李中易,久有一统**的狼子野心,贼军若从北来,必走海上。臣请陛下马上下诏,令水陆两师面布防,以防不测。”

    钱有些迟疑的问许再思:“需要从各地调兵回援西府么?”

    许再思叹了口气,大声说:“陛下,不能再犹豫了,咱们必须一边让各地的禁军回援,一边向南唐求援。”

    许再思乃是三朝老臣,又是统军多年的宿将,他的意见对钱影响颇深。

    于是,钱也跟着下了决心,一边下诏各地的驻军集中于西府,一边派同参相府事的崔真去向南唐求援。

    李家军的庞大水师进入杭州湾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随即就被巡逻的官兵,很快传回了杭州。

    钱得知消息之后,暗暗后怕不已,又深感庆幸,幸亏那天眼皮子直跳,这才避免了天大的祸事。

    吴越国的水师虽然不如南唐的那么强大,倒也有二十几艘千石大船,和几百艘百石小船。

    说来也是巧合,吴越国的水师都督也姓林,名春深,乃是一位水战的宿将。

    林春深早就知道,强汉朝的水师异常强大,可谓是大舰如云。

    所以,林春深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和李中易血拼。他的盘算,异常之清晰,既然百石的小船多,干脆就让人将小船装满柴草和火油,准备的采取火攻的策略,争取一举烧空李中易的船队。

    如果是在海上作战,李家军水师的腾挪余地,就很大了,难以将之烧空。

    所以,林春深和许再思商量了一条毒计,即先将李家军的水师,尽可能的诱入杭州湾的深处,以便尽量压缩其腾挪的空间,再放出百余艘小船贴近放火。

    林春深和许再思的算盘,打得哗哗直响,谁曾想,李家军水师都指挥使赵老幺也不是吃素的。

    强汉朝的水师,胜在船多、舰大且火炮多,如果太过于深入杭州湾,一旦吴越人采取火攻的策略,那个麻烦就要大了。

    所以,在李家军水师驶入杭州湾之后不久,李中易随即下令步军分从杭州湾的两翼登岸,然后齐头并进,威逼西府杭州。

    等强汉朝禁军登陆的消息传到西府之时,李中易的前锋斥喉营的将士们,已经冒险抵近于杭州城外三十里的刘家冈。

    当晚扎下大营后,李中易和总参议司的人一起用晚膳,大家都在谈论吴越国的防御体系异常薄弱的问题。

    “且不说别的地方,单单是我朝的黄河入海口滨州,黄水洋的百余里之外,就有我军水师的船只,伪装成渔船。”

    “嘿嘿,吴越钱家实在是太大意了,原本是天堑的杭州湾,防御的力量竟然如此的薄弱,确实没有想到哇。”

    “诸位,咱们切不可大意了,须知,骄兵必败的道理。”

    “这还需要你老刘的提醒,皇上设立总参议司的目的,就是帮着统军将帅查遗补漏……”

    李中易右手抓着两只烙饼,左手端着一大碗羊肉汤,正吃的津津有味。

    他一边吃,耳朵也没闲着,众人的闲聊声,都听得异常之真切。

    参议们还真的没说错,李中易成立的总参议司的目的,原本就是辅助大兵大将们,从繁琐的杂事堆里解放出来,专心致志的思考行军打仗的作战事项。

    在这个时代,除了李家军之外,别的军队对带兵官仰仗,别提有多深了。

    一旦,带兵官犯了大错误,整支军队就会跟着一起覆灭。

    落后就要挨打!

    自从建立了总参议司之后,李家军的军事体系先进性,就体现在,不该犯的错误,绝对不可能去犯。

第1371章 大举出动

    ()    “禀报都使,敌军大举出动了!”

    赵老幺正在闭目养神,就听手下人报告了吴越国水师的最新动向。

    “嘿嘿,都是些不入流的小船呐!”赵老幺爬上桅杆,手举单筒望远镜,将敌军的动静尽受于眼底。

    赵老幺观察了一阵子后,随即爬下桅杆,大声下令:“命令所有船只部掉头,朝杭州湾外后撤。”

    李家军水师的大船虽然很多,但是,每艘船上都配备有至少五只单筒望远镜。也就是说,每艘船上的了望哨兵,以及指挥作战的船长,都配备有单筒望远镜。

    这么一来,李家军的水师完可以提前发现敌军的动向,以作出及时的规避。

    说白了,水师的大船,最怕的不是敌军的船多,而是敌军利用狭窄的地形,采取火攻的策略。

    既然步军的兄弟们已经登了陆,赵老幺自然不可能和吴越的水师硬拼,后撤到开阔的地带,势所必然。

    且不提赵老幺指挥水师和敌军作战,李中易领着四万兵马,从杭州湾右岸登陆之后,面临的第一股敌军,便是驻守于秀州的吴越国镇海都。

    秀州,也就是今嘉兴市的大部,以及松江府的一部分。

    范质曾经评价过秀州:秀州罕习军旅,尤慕文儒,不忧冻馁,颇务农务。介于苏杭二大府之间,旁接三江,擅湖海鱼盐之利,号泽国稻之乡,风俗淳秀。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

    说白了,秀州也就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其城中的富裕大户颇多,正是李中易想要一口吞掉的宝库之一。

    从秀州附近登陆之后,李中易便命令李勇率领骑军的兄弟们,将秀州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中易给李勇,也就是颇超勇的命令,只有一条,即:不许放走城中一家富户!

    对于李中易的严令,李勇自然不敢怠慢,他随即和随军镇抚钱书德商量着,两人各率一部骑军,齐头并进,分别将秀州的四门堵死。

    骑军镇抚使钱书德,虽然是镇抚系统的将领,却因为掌管骑军多年,非常熟悉骑军的作战特点。

    所以,钱书德毫不含糊的接管了一半的骑军,领着将士们,将秀州的北门和西门,给堵得严严实实,连一只蚊子都没放跑。

    李中易赶到秀州城下的时候,李永堂的炮军已经把大炮都架了起来,就等着李中易下令总攻。

    夕阳略微有些刺眼,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李中易的好心情,他笑着对李永堂说:“你小子的手脚倒是挺麻溜的,这都已经拉开了架式准备开轰了?”

    李永堂笑嘻嘻的说:“这是老天爷的安排,不想让您在城外吃苦。”

    李中易哈哈一笑,原本不擅言词的李永堂,也跟着他一起,学得了油嘴滑舌的好功夫。

    在李中易的单筒望远镜头里,城上的吴越国兵将们,一个个面现惧色。为首的一名将领,更是指着摆开了阵式的火炮,扭头不知道说些什么?

    李中易的心里很明白,秀州的吴越人应该是在猜测火炮是个什么东西吧?

    在强汉帝国的北方,契丹人以及符家军,吃足了火炮的苦头。

    更早前,韩通率领的朝廷平叛大军,更是在火炮的轰击之下,瞬间土崩瓦解。

    自从李中易折腾出了火炮之后,同时代那些所谓的守城名将们,注定会变成坐困愁城的败军之将。

    同样是十三州之地,北汉国和吴越国的人口,完无法相提并论。

    到目前为止,北汉国的十三州之地,仅有不到一百万人口。

    然而,单单是吴越国的秀州,就足有二十万人口。至于吴越国的国都,西府杭州,更是拥有惊人的三十九万人口。

    客观的说,杭州的总人口,只比南唐首都金陵的人口,稍微逊色那么一点点而已。

    所谓北人擅弓马,南人善舟船,由此衍生出来的特性其实是,南方人比北方人,更会赚钱做生意,而北方人则更擅长搞武斗。

    面对城高沟深的秀州,李中易轻描淡写的下令:“找一些嗓门大的士兵,让他们告诉城内的守将,现在开城投降,还来得及。否则的话,天朝上国的雄师,无法保障他们的身家安。”

    一直侍立于李中易身后的张三正,不由撇了撇嘴,暗暗觉得好笑。

    李中易明明知道秀州的守将,绝不可能不战而降,他却偏偏派人当众喊话劝降,这显然是明目张胆的挖坑嘛!

    在李家军中,早就传言,晋阳的穷汉多,南唐的美人多,吴越的银钱多。

    听说要南下讨伐吴越和南唐之后,禁军中的将士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报名参战,惟恐被留在开封守城。

    实际上,不仅仅是将士们个个希望随军从征,就连张三正也很想上阵多杀几个敌人,多抢一些钱财。

    按照李家军出征的规矩,尽管一切缴获要先交公,但是,事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功劳越大的袍泽,分得的红利也就越多。

    张三正一直待在李中易的身边,自然也就丧失了,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大好机会,实在是令他扼腕叹息不已。

    秀州的守将,乃是镇海节度使王兴考,他同时也是镇海都的都指挥使。

    因为军制的不同,在李家军中编制人员仅为百余人的都,放到吴越国中,却是类似于军的编制。

    秀州的守军共有一万五千人,然而,由于长达近百年的和平生活,让吴越国的将军们已经和实际上的战争,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状况。

    说白了,也就是,和平的时间太久了,导致王兴考除了会守城之外,已经丧失了出城迎战的能力。

    当李家军喊话的内容,传入王兴考耳内之时,他不由冷笑道:“想不战而获,李贼真的没睡醒么?”

    “来人,找几个大嗓门,向北贼喊话,告诉他们,我吴越国多的是英雄好汉,绝不是贪生怕死、不战而降的孬种。”王兴考明明心里感到了巨大的恐惧,碍于钱氏待其不薄,也只能强装镇定的予以反击了。

    “我吴越国以臣事汉朝,为何兴兵来伐,好没道理哇!”

    王兴考只是列明了喊话的范围而已,并没有规定喊话的具体内容,结果,喊话的人居然文诌诌的开始掉酸文。

    李中易听清楚王兴考的喊话后,不由微微一笑:“身为军人,却崇文抑武到如此的境地,安能不败?”

    “是啊,皇上,武臣就该浴血疆场,奋勇杀敌,哪来的那么多学问可讲?”张三正见李中易的情绪不错,也就凑着趣儿的逗乐。

    李中易含笑下令:“命令李永堂,必须于一个时辰之内,轰塌秀州的城门。”

    经过这么多次的战役之后,利用火炮轰开敌军的城门,即使再慢也从未超过一个时辰。

    说白了,李中易给李永堂留下的轰击时间,可谓是异常之充裕。

    “听我口令,校准炮击,开火!”李永堂不慌不忙的下达了校准炮击的命令。

    在李家炮军之中,按照炮兵操典的要求,在炮击之前,都会由一门炮作试探性发射,以便进一步标定炮击的上药量、角度、风向和方位。

    “轰……”12磅炮准备就绪之后,随即发出令人惊恐的怒吼声。

    “咣……”第一发炮弹并没有击中城门,而是狠狠的砸到了墙面上。

    王兴考就觉得脚底下一阵剧烈的摇晃,他下意识的两手扶住了箭垛口,又在亲牙的帮助下,这才勉强站稳了脚跟。

    然而,王兴考附近的普通官兵们,就没有他这么的幸运了,众人被震得左摇右晃,纷纷跌落于地面之上。

    “仰角减三度,炮身偏西加五度……”

    城下的李永堂,放下手里的单筒望远镜,下达了一连串的指令。

    等整个炮群的二十门12磅炮,都调整就位之后,李永堂毫不迟疑的下令,“开炮!”

    “轰……”

    “轰……”

    “轰……”

    炮声接二连三的响起,由于火炮压低了仰角,目标直指城门洞,其结果是,城上的王兴考以及他手下的官兵们,仿佛跳广场舞的大叔一般,伴随着隆隆的炮声,不断的左摇右晃。

    在单筒望远镜的镜头里边,李中易看得很清楚,二十余门12磅炮,采用三段击的方式,依次有序的发射。

    第一波次的炮击,没有一发炮弹命中城门洞,然而,原本看上去异常坚固的秀州城墙,夯土之外的青砖,左一个大坑,右一个大凹,别提有多难看了!

    “咳,滑膛炮的准头,终究还是弱了许多啊!”李中易把单筒望远镜递给了张三正,十分遗憾的摇头不已。

    “皇上,滑膛炮不准,那什么炮打得准?”张三正听出了李中易的遗憾之意,便趁着兴头,仿佛好奇宝宝一般的提问。

    李中易笑了笑,说:“等搞出了线膛炮,你就知道了,啥叫真正的火炮?”

    此次南征,主要是乘船,所以,李中易把12磅炮尽可能的带了来。

    其目的,其实就一个:尽快的平定吴越国,以便迅速西进,灭了南唐国!

第1372章 取秀州

    ()    在整个江南地区,城高沟深的大城可谓是多如牛毛,如果没有12磅青铜火炮的助力,很难迅速的平定的江南。

    历史上,后金能够迅速的入关,并平定江南地区,和孔有德率领的火器部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后,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靠了大明山东巡抚孙元化。然而,孙元化做梦都没有料到,他所倚重的孔有德竟然发动了吴桥兵变,并率军渡海投奔了皇太极。

    对于归附后金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皇太极给予极为优厚的待遇,官仍照原职,低者提升。皇太极称帝后,特敕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史称“三顺王”。至“三王”南下征战,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

    正因为有了孔有德的火器部队的支持,后金军队纵横整个江南无敌手,并快速破城无数。

    如今,李中易携带大量的12磅炮,南下进攻南唐和吴越国,就是想尽快结束南征之役,让整个国家早日重回大一统的局面。

    现有的12磅炮,部都是滑膛炮,滑膛炮的准头确实非常之差,除了靠经验之外,更多的是靠运气,来提高命中率。

    不过,这么多的12磅炮同时开火,城头上的王兴考和他手下的士兵们,已经被吓得面如土色,两腿战栗,惊恐难安。

    包括王兴考在内,大家都没有真正见识过火炮的威力,此前,就算是听说过,也只当是吹嘘的笑话罢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兴考驻守的秀州城只坚持了半个多时辰,城门便被李永堂的炮军给轰开了。

    “杀呀……”李勇率领的骑军,仗着战马腿快,当先杀入了秀州城门。

    李中易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觉得很是无趣。类似眼前的这种,架起火炮轰破城门的游戏,李永堂已经玩得异常熟练了,从开火到轰开城门,没有丝毫的悬念。

    大军杀进城中之后,秀州的守军如鸟兽散,纷纷朝城外逃去。

    然而,李勇这个党项蛮子,早就熟悉了败军的套路。他的绝大部分骑军兵马,都安排在秀州的四门之外,目的就是顺路拦截从城中逃出的溃军。

    秀州的快速陷落,消息很快就传回了西府杭州,钱得知消息后,惊得目瞪口呆。

    在钱看来,城高沟深的秀州城,哪怕不能坚守一年,至少守上三个月肯定没有问题的。

    然而,钱从败军嘴里得知,李中易掌握了一种妖法,城池在妖法的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和几乎年年征战的中原地区不同,秀州乃至整个吴越国,已经好几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秀州的州库里,粮食、兵甲、银钱,可谓是堆积如山。

    “禀报皇上,秀州库里的银钱,足有两百万贯之多,存粮也大多完好无损,超过了三百万石……”

    经过三天的仔细清点,秀州城里的收获,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

    同知后勤司事的叶同明,手捧着帐册,美滋滋的禀报了拿下秀州之后的各项收获。

    李中易抓过茶盏,小饮一口茶汤,笑道:“你这个守财奴,终于又大发了一笔横财。”

    叶同明陪着笑脸说:“皇上,这不当家之人,哪知开门五件事之艰难?下臣的手头越宽裕,皇上您统一国的步伐也就越快。”

    李中易微微一笑,打仗就是打后勤的正确理念,已经深入了人心,以至于叶同明随时随地都拿来说嘴。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叶同明这个管后勤的军事主官,自然是手里掌握的粮食、银钱和物资,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李中易这个当家人,和叶同明的心思,其实也没有啥两样。

    统一战争的物资准备,越充裕越好,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跟着李中易打江山吧。

    秀州的州库,物资之丰富,存粮之多,简直令人瞠目结舌,李中易很自然的龙心大悦。

    李中易心情舒畅的时候,总喜欢背着手,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李中易刚走出门几步远,就听见隔壁的总参议司院内,传出激烈的争吵声。

    吵架,这已经是总参议司固有的特点了,哪一天参议们不吵架了,也就意味着总参议司,该撤消了。

    李中易信步走到总参议司的院门前,一边摆手示意卫兵噤声,一边侧耳倾听参议们的看法。

    “拿下秀州之后,我军就该长驱直入,直逼西府杭州城下,打他个措手不及。”

    “不然,我军拿下西府杭州很容易,但是,各地的驻军如果散布到各地,这才是最头疼的事情。”

    “是啊,与其到各地去找敌军决战,不如引诱其回援杭州,咱们来个一网打尽,多好?”

    “万一吴越人不上当呢?”

    “嘿嘿,怎么可能不上当呢?我军半个时辰就攻破了秀州的城门,只要钱那小子还有点脑子,一定会严令各地回援杭州。”

    李中易一边听,一边暗暗点头,参议们的争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理有据。

    不过,有时候,参议们争吵出了火气,也有意气之争。

    面对参议们的意气之争时,李中易也从不插手制止,年轻人嘛,精力旺盛,吵架吵出火气,在所难免。

    拿下秀州之后,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的进攻西府杭州,让钱有了喘口气的机会。

    李中易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想诱吴越国的各地兵马回援杭州,然后再围点打援,将吴越国的抵抗力量消灭在杭州城附近。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秀州城内的物资,实在是多得数不胜数,李家军若要搬空仓库,终究还是需要花一些精力的。

    李中易住进州衙之后,这才发现秀州守将王兴考的小日子,过得异常之奢侈。

    别的且不去说它了,单单是王兴考卧房里的那尊檀香炉,就是价值连城的先秦古董。

    李中易对于古董没啥偏好,而且也无法适应太过于奢侈的生活,尤其不能忍的是,床前的蚊帐居然是蚕丝所制。

    王兴考,不过区区一个知州罢了,谁曾想,他过的小日子,居然比李中易这个一国之君,还要奢侈何止十倍?

    李中易住进州衙后,就命竹娘把后堂内的奢侈布置,都换下来,改为李中易平日起居的各类普通物件。

    就在李中易过得很悠闲的时候,李家军在秀州城内的抄家行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按照李中易的意思,凡事抵抗过强汉朝大军的城池,等破城后,都会针对土豪劣绅或者是恶霸地主,进行地毯式的抄捡家产。

    现在的抄家,并不仅仅是聚敛粮食和钱财这么简单,其中蕴涵着长治久安的大逻辑。

    大军南下征讨南唐和吴越,如果不趁动兵之机,将城里的富裕阶层清洗一遍,等到了和平时期,就不太好动手了。

    另外,打仗就是打的后勤,借敌境之钱粮,补充大军之用,乃是最省成本的手段,没有之一。

    “禀皇上,王兴考把该说的和不该说的情报,都招供了!”

    按照李中易的吩咐,同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奉命审问秀州守将王兴考,他手里捧着厚厚一叠的供状,跑来拜见李中易。

    李中易接过供状,仔细的看了一遍,不由笑道:“有了这份供状,吴越国的虚实,朕尽知之矣!”

    李浩东笑着说:“这位王兴考显然是个软骨头,臣下还没正式上手段,他便竹筒里倒豆子,一五一十的都招了。”

    李中易点了点头,忽然问李浩东:“接下来的战局,你是怎么看的?”

    李浩东皱紧眉头,仔细的思索了一阵子,这才不慌不忙的说:“以臣下之见,围西府杭州而不真打,诱歼吴越国的各路兵马,方为上上之策。”

    李中易笑着点头说:“没想到哇,你一个管军法的,居然也懂得兵法谋略了,实在是可喜可贺啊。”

    李浩东低垂着头,小声说:“皇上,您是知道的,臣下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瞎琢磨一些事儿……”

    李中易见李浩东隐有惧意,便明白了他的顾虑,按照李家军的基本原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浩东再怎么受到李中易的信任,他毕竟只是军法司的主官而已,并不是军事指挥系统的将领,必须时刻注意越权之虞。

    在强汉朝中,位高权重的特务头子,总共有三人,即警政寺卿李延清、缇骑司提督左子光,以及同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

    李浩东的本名叫李三十,李中易觉得太土了,便帮他改名为浩东。其实呢,李延清原本叫李十九,也是李中易亲笔帮他改的名字。

    特务头子的嗅觉,无一例外,都异常敏锐。其中,尤以左子光为最,李延清次之,李浩东又次之。

    不过,李中易重用李浩东,除了他的绝对忠诚之外,就是他办差特别的踏实肯干。

    不夸张的说,只要是李浩东的经手的案子,最终都被证明,是板上钉钉的铁案。

    没有几分真本事,李浩东焉能入得了李中易的法眼?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10/ 第一时间欣赏逍遥侯最新章节! 作者:大司空所写的《逍遥侯》为转载作品,逍遥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逍遥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逍遥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逍遥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逍遥侯介绍:
李中易,本是共和国最牛的中医权威,因车祸到了五代十国,附体在一个文不能科举、武不能提刀的废柴身上!
这时候,儿皇帝石敬塘刚刚卖掉燕云十六州不久。
后蜀国主孟昶,正在与花蕊夫人嬉戏。
南唐后主李煜,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周世宗柴荣,做梦都惦记着北伐。
北宋太祖赵匡胤,正琢磨着黄袍加身。
这是混乱的时代,却也是李中易的时代!
逍遥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逍遥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逍遥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