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宰执天下TXT下载宰执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宰执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cuslaa     宰执天下txt下载     宰执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1)

    起来的时候,王安石先拉开窗帘望了望天sè。

    透过新近装起的玻璃窗,看不到天上的星月,黑沉沉的一片。当是yīn天无误。不过打开窗后,迎面而来的风很是凉爽,没了前两天让人烦躁的暑热。

    吴氏被王安石的动作给惊醒了:“今天要上朝?”

    “是要上朝。”王安石叹了一声,转过身来,“你再睡一会儿吧。”

    “哪里还能睡得着。”吴氏也起来了,叫了外屋的使女进来服侍更衣。

    换上了朝服,匆匆用过粥饭,来到院中,王旁和出行的元随队伍已经在等着了。

    “大人。”王旁上前问安。

    他很早就起来了。这段时间在粮料院只挂个名,实际上主要的工作还是管家。家中迎来送往的大小事宜,都是王旁来处置。至今也没有上朝的资格,不过他要为父亲王安石准备,上朝rì时还是免不了要早起。

    小心的服侍着父亲上马出门,王安石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二姐今天要带钟哥、钲哥回来,别忘了准备了。”

    “二妹妹昨天就派人来说过了,这两rì暑热,就不让钲哥他们过来了。”王旁纳闷,自家的父亲怎么不知道,“今天下午就二妹妹自己来。”

    王安石楞了一下,脸sè又黑了两分,这一回闹得,连女儿都生分了,“你娘知道吗?”

    王旁小心翼翼的看了王安石一眼:“就是娘昨儿说给儿子的。娘还说这两天去常乐坊那里看看。”

    王安石心情更坏了,他没想到吴氏竟然绝口不提,“辽人多诡诈,且河东北方诸郡人心不稳,只为这一事,玉昆就得多留在那里几rì。”

    他也不知是在向谁解释,说了两句,摇摇头,挥鞭驭马往皇城去了。

    夏rì的朝会比起冬天来,要让人感觉好很多。

    不仅仅因为不用冒着凛冽的寒风,也因为只有清晨时才有的凉爽。

    迎面而来的凉风,尽管带着城外铁场的烟火气,王安石胸中的郁闷也为之消散了些许。

    王安石为平章军国重事,其位权柄极重,军国重事无不可以与闻,故而之前被约束到五rì一入朝视事。

    不过在战争期间,王安石则rìrì上朝主政,实际上已经把军政之权牢牢控制在手中。不过战争结束之后,他又回复到之前的状态,并没有恋栈权位的意思。

    不是因为觉得麻烦,而是心怀愧疚,所以尽量避免多去见赵顼——每天宰辅们都要入宫探问,王安石正是为此才不愿意多去朝堂。

    他能得到今rì的地位,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一直以来的抱负,都是当今天子重用他的结果。现如今却要将国事欺瞒,纵然有着充分的理由,但心中还是免不了有着沉重的负罪感。

    ……………………

    “王平章今天的脸sè看起来不太好。”

    文德殿前的队列中,张璪低声跟蔡确说着。两人在zhèng fǔ中势单力薄,自然而然的就走得近了。倒是曾布,却谁都不理,似乎要做一个孤臣的模样。

    “平章家的娇客无所不用其极。做岳父的脸sè如何好得起来?”蔡确笑道。

    前rì当政事堂收到了韩冈与张孝杰对话的记录,大发雷霆的王安石到了最后也只能决定看看再说,最后什么有意义的决议都没有做出来,

    “那番话也亏韩玉昆敢说。传扬出去,东南西北都难安稳了。尤其是陕西那里,吕吉甫一直都在想办法回京,得了韩冈的提醒,还不知会怎么做。”

    妄启边衅的罪名一向不轻,这是为了约束边臣不要贪功生事,而且在朝堂上的宰辅们一般来说也不喜欢会破坏朝中政局平衡的战争。但韩冈的话却是给边地守臣的野心找足了借口。

    无论是在张璪眼中,还是在蔡确看来,韩冈的一番言辞都是彻头彻尾的威胁。无论朝野都会因他的一番话而动荡起来。

    按说朝堂的变动不关小民的事。可韩冈是种痘法的发明人,他说出来的话,又是与种痘法紧密相连,怎么可能不会引起民间的议论?那毕竟是韩冈说出来的,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引起的反应当然不会一样。

    一旦天下士民听闻韩冈的言辞,恐怕都会毫无保留的相信他的话,而希望朝廷能解决这个其实并不是很急迫的问题。

    尽管如此,两府却对此很难驳斥或压制。韩冈评价自己的功业,而且是贬低,外人如何能插话?而且从道理上说,他的一番话没有半点不对的地方。

    道理极为朴素,百姓吃不饱饭要么饿死,要么造反,后者的可能xìng还高一点。而要让人吃饱饭,就要开辟出与人数相适应的田地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看是什么地方了。

    蔡确是福建人,很清楚在他的家乡,那些平民百姓为了保证能养活家中已有的子女,最后会怎么处理之后生下来的幼子。

    除了种痘法之外,韩冈还有一系列有关医疗厚生方面的成果,也都推行到天下。

    别的不说,蔡确的族中,近些年来所生育的幼子,夭折的比例比十年前要少了近半。原本是五五开,现在至少能有七成了。

    这个看似喜人的势头,却正好印证韩冈一番话的正确xìng。

    因为能长大chéng rén的幼儿多了,田地增加的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如果不能增加可以耕种的田地,增加的人口也就会变成水里的亡魂。

    可在韩冈本人而言,这一番话肯定是借口。为了回到京城的大棋局上而下的一手。

    两府之中,人人都是眼睛雪亮。谁也不会相信韩冈只是乱说话。只是到现在为止,他们根本不知道韩冈的计划到底是什么?可以选择的手段太多了。就像是石头砸进了缸里,同时破了几个洞,不止一个地方会漏水了。

    处在相同的位阶上,张璪怎么可能明白不了韩冈的想法,反正情况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他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这也是免得有人把他当软柿子来拿捏。总结起来,终归就是一句——

    “他是唯恐事情闹不大!”

    “谁说不是……只是韩冈这么一来,陕西那边也少不了会有动作。”蔡确:“谁让吕、韩都有便宜行事之权。”

    “不过宣抚、置制不可久任。拖也拖不过一年半载。”

    现如今,两府以御寇备辽、以防反复为由,让吕惠卿和韩冈继续以宣抚使、制置使的名义,留在陕西和河东。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两人手上的便宜行事的授权是不可能收回的。

    此外宣抚使和制置使都是临时xìng的差遣,并非经制官,这就是棘手之处。经制官,一任两任三任三年六年九年的丢在任上,都没有任何关系的,很正常的人事安排。但宣抚使、置制使权柄过重,因事而置,事毕则罢,若是久任多年,即便现在不会出一个藩镇,有了故事循例,rì后也是重蹈唐时覆辙的肇因。

    蔡确并不在乎rì后会不会变成中唐晚唐的局面,他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可是如果两府决定让吕惠卿或和韩冈以宣抚、置制二职久任地方,肯定会引来极大的反对声,这便是给了皇后以借口。上下相逼,两府何能一意孤行?届时朝堂上的风向一变,吕惠卿就必然会借力返回京城。

    可难道还能任命他们为安抚使不成?那可是形同贬责。赏罚不公,同样会掀起轩然大波。

    “其实能有个一年半载也差不多了。”

    把他们拖在京外,总能寻到错处。且如今因为对辽战争的胜利,两人名望大增,可晾上半年之后,声势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大,到时候怎么安排都容易。

    “平庸之辈自是如此,但吕吉甫、韩玉昆可都是敢做敢为啊。这一回不正是明证?”

    他们可绝不会缺乏挑战底线的胆略。

    韩冈当着张孝杰的面所说的一番话,传出去就是给了吕惠卿再次整顿武备的借口。甚至韩冈本人都有充足的理由整军备战,保护边地的百姓在辽人的鼻子底下开田种地。让朝堂为之提心吊胆。

    蔡确设身处地的为吕、韩二人着想,如果他处在两人的位置上,一切的关键就在那‘便宜行事’四个字。

    “那怎么办?”

    “现如今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蔡确很无奈,“陕西、河东就不消说,光是开封市面上的谣言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昨rì不就已经通知两家会社,不得刊载任何有关的话题。皇城司都遣人去书局盯着了?”

    不消蔡确、张璪多提。他们两人前些天就坐在政事堂中,共同讨论该如何处置妄报国家机密的两家报社。但最后也还只是不了了之。把两家报社查封其实更好,可一旦那么做,就更会惹起谣言,原本不信的都会相信了。

    蔡确记得前rì报上曾经刊载了这一回重造籍簿所统计出来的天下户口的总数。本来蔡确只是觉得是商人逐利之举。但现在看来,却似是另有一番缘由了。

    不过报纸刊不刊载已经不重要了,当年没有快报的时候,谣言照样禁不住。

    说起来一味的堵并不是上策,以两家报社的在都下士民心中的地位,应该要好生利用才对。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2)

    宰辅们的窃窃私语,监察御史们看得很清楚。只是都聪明的视而不见。

    快要到朝会时间了,东西阁门使和御史都已经出来整顿官员队列。

    强渊明低声对蔡京道:“恐怕又是为了河东的事吧。”

    “还能有别的?”

    “其实放宽心一点,让他们回来又如何?”..

    ‘回来又如何?’

    蔡京轻笑了一声。他觉得自己若是处在宰辅们的位置上,怕是很难底气十足的说上这么一句。一旦吕惠卿回来,两府诸公恐怕谁都斗不过他,他可不像王安石,主持大政之后,还能轻易放手。

    若只比个人才能,蔡京不觉得大部分宰辅在朝堂政务上会输吕惠卿多少,可要是比起势力,却肯定跟吕惠卿没得比了。

    “王平章的xìng子执拗归执拗,可看他现如今的样子,怕早就是无心朝政,心里只在乎新学存续。一旦吕吉甫回来,他多半就会把大权交托过去,然后安心下来去教太子读书。王平章年过六旬,韩玉昆才交三十……他也只能靠吕吉甫。”

    强渊明点了点头,“的确如此。”

    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在朝堂上,吕惠卿都是王安石认定的继承人,这也是新党内部公认的唯一人选。..

    王安石一旦放弃现在主导朝堂的权柄,将吕惠卿推上来。新党人心必然归附。当年吕惠卿就已经代替罢相的王安石久任朝堂,维系新法、新学、新党,到时候只是恢复正常而已。

    幸而让吕惠卿顶替王安石执掌朝纲,韩绛、蔡确都不会甘心,下面的两位参知政事曾布、张缲也都不想有如此强势的同僚。否则,他们这些绳纠百官的监察御史都要被吕惠卿压在头上。

    吕惠卿也不是没在政事堂待过,他的为人和行事作风,亲身感受过的人不少。否则这一回,也不至于被那么多人愿意为了让他久留陕西而出上一把力。阻击韩冈的是王安石,而趁机拦下吕惠卿的,可就是他历年来开罪过的一群人了。

    “不过河东那边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总不能装没听到,至少总得说句话吧。”在强渊明看来,以韩冈的身份在张孝杰面前说的那番话,至少一个‘非所宜言’的评语,朝廷最轻也该给个罚铜的处分。

    “下诏斥责?”蔡京摇摇头,据他所知这个方案两府早就考虑过了,“且不说能不能说动皇后,一旦当真为此下诏,韩冈多半会趁势辞官,谁来收场?”

    如果换做天子身体还好的话,韩冈这么做就是自寻苦吃。可现如今的情况,两府只会陷入被动,皇后那边就更不方便说话了。

    召回京来质询更不可能。那正好让韩冈如愿以偿。

    只能放一边。

    只是树yù静而风不止。宰辅们的想法,下面的官吏们可不一定要配合。之前朝堂如一潭死水,给在京宰辅们牢牢镇住,那是没办法,可现在既然韩冈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岂会少得了兴风作浪的人?

    蔡京轻轻的捏了捏笏板,他其实也不介意趁风破浪一回啊!

    机会快要来了。

    ……………………

    文德殿后,向皇后已经是全副穿戴,凤冠朝服,翻着永远也看不完的奏章,只等着上朝的时间。

    赵佣乖乖的坐在她的旁边,一声不吭。六岁的皇太子,完全不见同龄孩子的好动,稳重得像是成年人。大清早起来,可也看不出贪睡的困倦。

    放下了一份来自江州的奏章,向皇后看儿子坐着一动不动,关心的问道:“六哥,要不要吃点果子。”

    “娘娘,孩儿不饿。”赵佣先站起身,然后端端正正的行礼回话,“娘娘可是累了?”

    “娘娘不累。”向皇后笑了,“坐着吧。”

    赵佣又是行了礼,然后才坐了下来。

    开蒙就学才不过半年,就有了很大的长进。说话、举止更加稳重。宫里宫外见了,都觉得有这样的一个好学守礼又聪慧的太子,大宋的未来是不用担心太多了。

    小学生的学业不求他能作诗作赋,跟白居易那样六个月能识‘之、无’的天才比,最重要的是礼节的学习。但凡儒者,礼这一项都是必修的科目。

    东宫的师傅保的数量不少,资善堂内的老师更多,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王、韩、程三人。其中韩冈远在河东,王安石多忙于政务,其实还是程颢给赵佣更多的教导。向皇后一向对程颢看不顺眼,但也不得不承认程颢在教书育人上的确是水平很高。

    想起赵佣的老师,向皇后就不免联想起东宫名义上的师傅们。

    之前因为冬至rì的剧变,东宫三师给王安石、司马光和吕公著占去了,但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东宫三少并没有任命。这一回,倒是要封出去了。虽说是东宫,可是此番跟赵佣没半点关系,只是酬奖功臣,给予吕惠卿、韩冈和郭逵三位主帅的奖励。

    政事堂的想法是给郭逵一个节度使加太子少保的头衔,然后让他养老去。除此之外,给吕惠卿一个太子少傅,算是筹奖功劳。韩冈则是太子少师。

    基本上都是虚衔,无非是加官进爵的那一套,而且还是很简吝的那一种。

    十九级的检校官,十二转的勋阶,好听而已,东府毫不吝啬。可到了有点实质的封爵立刻就小气了起来。

    吕惠卿还能晋封郡公,但韩冈和郭逵爵位却没变。

    韩冈、郭逵两人历年来积攒军功,爵位都已经是开国郡公,再升就是国公。眼下朝堂上,除了王安石,就连韩绛都没有得封国公尽管只要担任过宰相,终究都会得授国公,且最近有说法要给他晋封,但毕竟现在还没有。

    郭逵且不说。韩冈的军功虽高,晋封国公则未免过早,且吕惠卿也都没升到郡公。论功劳,两者相当,论资历、差遣,则吕惠卿还在韩冈之上,总不能厚此薄彼。

    在向皇后看来,政事堂为此找了一通理由实在是煞费苦心了。

    而在增添食邑上,东府也表现得很吝啬。

    世间都说万户侯,但三人功绩如此,都没一个食邑过万户。

    东府给出的理由是依故事食邑万户则封国公,三人既然不是国公,当然不能受万户食邑。原本韩冈是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两百户,现在只是加赠四千食邑,食实封一千八百户。总计八千食邑,三千实封。

    至于韩冈、吕惠卿是否回京,那是一如既往。边关人心未定,需要两人继续坐镇,倒是郭逵,则是越快调回越好。陕西种谔,也跟郭逵差不多,擢升节度留后已经定下来了,待兴灵稍定,便将他召回京中就任三衙管军。

    这些天来,向皇后对在京宰辅的感观越来越差。

    这一回与辽国大战的结果,不说要强过两次惨败的太宗,比起真宗皇帝也要强了不知多少。纵然岁币依然要给,可夺回了多少土地,这都是太祖皇帝用钱买不回来的。

    此番功成,实可往太庙夸耀一番。可宰辅们有志一同,怕庆贺的声势大了,会惊动到福宁宫中的官家,硬是不让照常例来。

    不想谎言被拆穿,向皇后也无法反对宰辅们的意见。

    一场本该是太宗之后对辽国第一场扬眉吐气的辉煌大捷,就这么在朝堂上无声无息的给压了下去,弄得好像是输了一般。

    还有京营,两府的吝啬闹起了多大事,要是能省下来倒也罢了,可到了最后还是给了多少钱才压下来。

    难怪官家总是要换人来管两府,这些宰辅留在朝中久了就是祸害!

    “圣人。圣人。”

    宋用臣的唤声,惊醒了沉思中的皇后。

    ‘时候到了吗?’

    向皇后站起身,牵着赵佣的手走向前殿。面对重复又重复毫无变化的朝会,心中再无波动。

    朝会一如既往的乏善可陈,有野心的官员们依然还在观望。之后的崇政殿再坐,与会的重臣们又刻意避过了对韩冈奏疏的议论,没有给向皇后半点开口的机会。

    帘幕之后的皇后对宰辅们的行径都麻木了。

    这些人能把皇帝逼得只能躲在宫里生气,她一妇道人家如何是其对手?

    当王安石领着众宰辅准备离开崇政殿,去往福宁殿问安的时候,一个声音打破了殿庭的死气沉沉。

    “臣有本奏于殿下,请留对。”曾布冲着帘幕后的身影躬身行礼。

    向皇后猛的直起身,王安石脸sè陡然一变,与会重臣神sè各异,但都是以惊异为多。

    曾布!

    幽沉的殿阁下,曾布矮小枯瘦的身影,却仿佛平坦如水的通衢大道路面上凸起的石块,让人觉得分外的扎眼。

    曾布竟然自请留对……

    自从仁宗初年的权相丁谓,被同僚王曾用此法请去了琼州之后,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了宰辅中最为忌讳的行为。而反过来想,一名宰辅会请留独对也绝非小事,必然是要开罪一大批同僚的动议,否则没有必要选择如此激烈的手段。

    他要做第一个吗?!

    曾布脸上看不出有半点紧张。

    当初他上表声言市易法之弊,被王安石赶出京城,曾公亮曾以书简一封相送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

    如今正是验证的时候。

    注一:贾谊《新书·chūn秋》载,chūn秋楚相孙叔敖,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yīn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3)

    曾布意yù留下独对。

    向皇后虽理政不久,可也知道曾布的请求绝不正常,多半是有话想私下里说。她为皇后,内命妇、外命妇不知见了多少,想要私下里说话的,也有不少人在谒见之后,单独请求留下来。

    难道是为了召回韩冈?

    曾布和王安石的旧怨,向皇后好歹也是知道了。王安石既然一直都拦着不让他的女婿回来,曾布当然就会支持召回韩冈。 ..

    可是之前曾布一直都是反对的……

    向皇后有点拿不准。

    但不管到底是为了什么,既然曾布想要留下来,答应就是了。先看看他到底想要说什么,说的不好就不答应。这没什么好多犹豫的,宰辅们不再同进同退,在向皇后眼中,也是一件好事。

    “既然参政有事要奏禀,那就稍留一步。”皇后不再迟疑,留下了曾布,便开始逐客:“诸位卿家若无事,就先回吧。”

    ……………………

    肯定是为了召回韩冈。

    曾布话出口后,王安石正要挪动的脚步就定住了,脸sè越发的黑了。

    虽然说召回韩冈就意味着把吕惠卿也一并召回,两位勋臣如今已经被连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前曾布便是因为不打算让吕惠卿回朝,而一并阻韩冈于外。不过看曾布现在的样子,多半是宁可看着吕惠卿回朝升任宰相,也要把韩冈给拉回来。 ..

    在短短几天之内,曾布的态度完全颠倒,剧烈的变化,让王安石觉得有哪里不对劲。难道说已经跟河东那边勾结上了?还是说,一直以来都是故意反对,现在赶在节骨眼上来迎合皇后?

    曾布当年在自己背后捅了一刀的旧事,至今王安石仍然是耿耿于怀,不免将曾布往恶劣处去想。

    一见皇后逐客,王安石再也不能等了,踏前一步,向着帘后躬身:“殿下。臣王安石,亦有有一事需奏禀,请留对!”

    王安石垂眼看着手中写了几句今rì议题节略的笏板,上面完全没有需要独对的条目。但他现在必须留下来。否则曾布一提议,下面墙头草再一奉承,让皇后确认她在两府中还有支持者,王安石就再也压制不住底下的异动了。

    纵然他还能挡住韩冈,可之后政事堂中有曾布大事小事都配合皇后的心意,根基一去,王安石这个平章军国重事,真的就只能在‘重事’上发言究竟什么是‘重事’,下定义的却是垂帘的皇后。

    不过现在还来得及。不管曾布想做什么?只要不能单独跟皇后议论,那么一切yīn谋诡计都别想成功。

    原本王安石阻韩冈于京外的心思并非这般坚定,可到了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不坚持到底,就是他无法再安坐于朝堂。

    纵然亲如翁婿,关系到一生的功业,也没有多少人情可以讲。

    就如当年吕夷简对范仲淹,出去了就别回来了!

    ……………………

    王安石的回应,让韩绛、蔡确、张璪、章惇等两府诸臣心中赞叹不已,釜底抽得好薪,完全不给曾布机会。

    曾布完了。

    既然王安石硬是插了一脚进来,皇后还能赶走王安石把曾布单独留下来?就是天子也不能那么做。

    王介甫这一回连老脸都不要了。这时明着欺负皇后年轻识浅,无力掌控朝政。可偏偏皇后和曾布都无力做出应对。

    韩绛冷眼看着曾布,‘做事前也不多想想。蠢一次不够,还要蠢第二次!’

    韩绛当年第二次任相时,也曾自请留对。但那一次与这一回不同,当时他是把王安石请回来,就算当着众臣的面来说,也没什么好怕的,无人敢于反对。

    可曾布今rì不同,他的提议有太多能让人出手阻止的空间,完全不可与他韩绛当年相比。

    而且王安石的犟脾气,曾布了解得还是不够多。越是用小花招,惹起的脾气就会越拧。当年吃下的亏,难道都忘掉了吗?

    终究还是个无能之辈!变法时身兼十数职的风光,其实不过是有王安石在背后支撑,自身还是上不了席面啊。

    无意多看那废物一眼,韩绛想知道,皇后会怎么说。

    宰辅们当面互驳,非此即彼。一旦定出胜负,输家必然要请辞。可无论如何,王安石的平章军国重事是辞不得的,动静太大了。离开的只会是曾布。区区一个参知政事,不会影响太多。皇后如果还想保住朝中有一个体己人,这时候就该说话了。否则已经把身家押上赌桌的曾布就要完蛋了。

    最好的办法还是说一声今天累了,有事明rì具本奏闻。

    说留曾布议事,现在也可以不留,这点小事上反口只是小问题。真要让曾布将他想说的话说出来,他可就要成众矢之的了,王安石更是绝不会放过。

    只是向皇后心中的弯弯绕明显不够多,没有把曾布从危机中给解救出来,“卿家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吾洗耳恭听。”

    曾布瞬息间脸sè数变,低头道:“前rì蒙朝廷深恩,官臣第四子纡。惟念臣子年幼,不堪受此重恩。臣父早殇,得长兄巩教养方得chéng rén。如今兄子绾,学问jīng粹,xìng情厚重,然至今白身。臣请殿下恩典,愿将臣子之荫转予吾兄子绾,以全臣兄弟之德,臣不胜感激涕零。”

    皇后声音yīn沉,“是吗,就为了这件事?”

    韩绛低头笑了。

    曾布反应够快的,但实质上还是退缩了。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曾布看来是缺得太多。王安石当年能不顾众多旧友割席断交而坚持新法,曾布只是被王安石瞪了一眼就软了。

    真是废物。

    ……………………

    ‘缩得好。’

    蔡确心中还是松了口气。

    曾布若当着王安石的面提议要召回韩冈,王安石自是会反对到底。

    皇后左袒曾布没关系,但如此一来,王安石可就要辞官了。若是皇后畏惧王安石,反过来就变成了曾布不得不引咎出外。

    可无论是王安石这个平章军国重事辞官,还是曾布这个参知政事辞官,都不可能不告知还在病榻上的天子。

    只要皇帝还卧病在床,王安石的地位将稳如泰山毕竟垂帘听政的只是皇后,而不是太后。但要让皇帝开口让曾布辞官,之前一切的谎言却也将无法遮掩。从皇后到宰辅哪一个都逃不过罪责,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何况到了后来,已经完全分不清是善意的掩饰,还是纯粹的不想让皇帝再接触朝政。

    万一把赵顼给气到了,皇后罪过最大,三从四德都不遵守,如何母仪天下?若是没气到,那问题就更大了,宰辅们离得远,还能躲一躲,皇后往哪里躲?

    届时不是皇后把天子给管束起来,就是天子改立皇后。不管会变成什么局面,对已经坐上宰相之位、已经没多少空间可以晋升的蔡确来说,都不会有太多的好处,反而是危机重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维持稳定才是他的利益所在。

    这样撕破脸皮的手段,还是不用为妙。皇后和宰辅们互相妥协,这样才能维系朝廷的安稳,也能让天子安心养病!

    幸好曾布缩了。

    如此一来,大事抵定。连参知政事都无法动摇王安石,那么谁还敢为韩冈出头?韩冈既然回不来,那么吕惠卿又如何回京?

    向皇后终究是拗不过拗相公,至少今年年内,吕韩二人他们别指望能回来了。

    ……………………

    曾布败了。

    刚刚得到消息的蔡京看了看桌上刚刚修改好的草稿,无可奈何。jīng雕细琢的文章,现在已经用不着誊抄了。就着灯火,直接点了。

    看着稿纸烧得干干净净,蔡京轻叹了一声。王安石以他的执拗的脾气,硬是将曾布逼退,韩冈只能继续留在河东。

    “曾布这一回在京城留不住了。”强渊明走了进来,一脸的兴奋,没注意房中还有着的淡淡烟味。

    丢了这么大的脸,曾布若是还不请辞,御史台可就有活干了。

    “不可能的!”蔡京摇头,“别忘了,曾布终究还是天子钦点的参知政事。”

    就算王安石想要把曾布给赶走,他也得担心曾布破釜沉舟把事情闹到御前。

    “即便乌台、谏院齐齐上本弹劾,王平章都得要保他。”

    强渊明稍楞,“什么事都没有?!这可太便宜他了。”

    “什么叫什么事都没有?中书门下自此而后,曾子宣他说话还有多少分量可言?”

    终究只是首鼠两端的货sè。远比不上章惇能另辟蹊径,也比不上的蔡确会看风sè,更比不上吕惠卿的一意到底,当年市易务一案,已经让人看透了他的本xìng。

    章惇能改走军功一途,吕惠卿把变法坚持到底,蔡确早早的就改抱了皇帝的大腿,只有曾布,在最坏的时机,做出最蠢的事。

    “可惜了。韩玉昆这一回可是要在河东长住了。”

    “有什么好可惜的,难道元长你想喝韩枢密的寿酒不成?”

    三十岁的枢密使啊!远在天边倒也罢了,近在眼前岂不是让人心中堵得慌?

    蔡京笑而不言。

    虽然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但韩冈不回来不算是坏事,免得心中不痛快嘛,终究还是有好的一面。

    因为崇政殿中的小小动荡,朝堂上一下变得清静了,一时之间,再也没有

    直到三天后,河东制置使司一封奏报传来:

    折克行大破叛国附贼的黑山党项诸部,斩首三千余。河东制置使韩冈为其表功请赏。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4)

    “竟然有三千斩首?!”

    “不过是附贼的黑山党项。レwww.uu234.com♠思♥路♣客レ之前置胜州的时候,就已经杀了不知多少,现在只是斩草除根罢了。”强渊明觉得这个数字没什么大不了的,之前见多了,黑山党项现在连个报仇的都不存在了,“现在倒霉的是要掏钱的三司衙门。还有就是不知辽人会作何想。”

    只因为韩冈在奏章中还说了一句,‘错用舆图,迷途失道,误越疆界,幸无大碍’。折家的兵马追杀黑山党项追到辽境去了。 . .

    强渊明摇摇头:“辽人可不会觉得是误会。”

    “当然不是误会!”

    这话说的,多轻巧啊!

    蔡京看了之后直磨牙,韩冈这是骗鬼啊。

    “三千啊,三千!”蔡京站起来在公厅中来回打转。

    今天三千斩首,明天就八千斩首。一个斩首就是一桩功劳,一桩功劳就是一份赏赐。之前两府、三司几乎都被功赏赶上了避债台,现在又是几千几千的斩首过来,这是要让王安石做周赧王吗?

    所谓同仇敌忾。国库的钱帛少了,对在京的百官、群吏都是噩耗。他们的吃穿用度都是要靠国库的。纵使rì常的俸禄不会增加,但节庆时的加赐可就会被克扣惨了。这样的河东,这样的韩冈,在朝堂中,如何不会被视为一个麻烦制造者? . .

    不提政事堂,只想想枢密院,章子厚为了京营禁军闹赏一事已经很恼火了。再想想三司,为了新添的封赏,上上下下多少人伤透脑筋。韩冈这么做,却是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就是士林里面,也会对韩冈的行为不以为然。

    要是三五百,蔡京倒是相信了,出动的将帅都到了折克行这一级,怎么能没有几百人头祭旗?但眼下是足足三千斩首,绝不会是什么‘错用舆图,迷途失道,误越疆界’,若真的如韩冈所说,折克行当真该去死了早该死了,哪里能活到现在。

    肯定是追杀过去的,然后杀光了人再拿着脑袋回来,所以叫‘幸无大碍’。

    “那些黑山贼在辽国败退后,绝大部分肯定早就逃到了辽国境内了,谁还敢在府州多留。麟府军能拿到那么多斩首,肯定是故意越境……不对,”蔡京的脚步忽然停了,脸上露出来惊恐的神sè,声音变得发颤:“黑山党项原本就不剩多少,辽人入寇,敢于背反的也没有几个部落。三千斩首哪边来的?谅折克行也不敢拿老弱妇孺来充数!”

    “……辽人?!”强渊明一下跳了起来,“他疯了吗?!”

    韩冈究竟在想什么?强渊明完全不明白。他难道不想回京城了吗?北方不稳,他肯定回不来了。如果只是黑山党项那还好说,说不定耶律乙辛还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要是杀到自家人头上,耶律乙辛怎么都不可能再忍的。

    “会不会是韩冈没管住下面的人?”强渊明想着理由,“之前府州和制置、转运二使司的奏报中不都有说过吗,黑山党项趁之前府州兵力空虚的时候,在河外造了不少孽。虽然不会有代州、忻州那般严重,但以折家的骄横不可能不报复的。”

    “绝不可能!”蔡京一口否定,“没韩冈准许,折克行一兵一卒都不敢调动!”

    蔡京绝不相信折克行敢自行其是。且不说折家一向谨守法度,就是以韩冈如今在河东的声望,即便折克行换了种諤的xìng子,也不会没得到韩冈的允许,就出兵边境。

    “但韩冈是肯定想要回来的。他放纵折家,岂不是南辕北辙?!”强渊明摇头,只要边境上辽人闹起来,韩冈可就必须在河东多留上两三年了。

    蔡京也想不明白,韩冈为什么能那么笃定,辽人一定不会与他为难?

    ……………………

    “这如何还要想什么?这自然是韩冈有把握!”邢恕在蔡确府中放声道,“他有把握,辽贼不会为此报复,甚至边境行猎都不会有。这样妄启边衅的罪名才不好安”

    若是恶狠狠的责罚了韩冈之后,辽国却没事一般一声不吭。到时候一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两府诸公还要做人吗?

    蔡确眉头皱得死紧,问道:“他哪里来的把握?”

    “邢恕不知……但只有确定辽人会做缩头乌龟,韩冈才敢下令折克行去越境杀人。他必然有把握!”

    宰辅之中,对辽国最了解的不一定是韩冈,可最熟悉河东北方的则肯定是韩冈。对于雁门附近的人文地理,现在开封城中,就算是三尺孩童都能说上两句,可胜州的位置则太远了,国境对面,究竟有多少敌人则没几人能说明白。如果一定要说有,现任河东制置使韩冈必然是其中之一。

    邢恕很确定,韩冈有把握完成这一切。

    但这完全是废话。

    不过蔡确也不能说邢恕说得不对。韩冈历年来给他带来了太多‘惊喜’,猜度韩冈会怎么做,很难;但猜测结果却很容易,把赌注押在韩冈身上就行了。若蔡确不是宰相,他完全可以这么做。

    可是他是宰相啊,不想清楚韩冈的心思和手段,他怎么敢下注。

    蔡确的手指用力抚着眉心,刚刚解决了京营禁军的问题,正是头疼的时候。

    增给的赏钱发下去后,闹事的禁军偃旗息鼓,朝廷随即秋后算账,将领头闹事的二十四人,一起押赴刑场,生剐五人,腰斩十三,剩下的六个也都判了斩立决,一个都没放过。还有近二十名的大小将官,也以治军无方为由,被左迁、罢职甚至是追毁出身以来文字罢职仅仅是丢了差遣,而追回出身以来文字,直接是削了官籍。这就是朝廷一贯的对付军中sāo乱的手段。定众心,诛首脑。

    “难道韩冈和辽人达成了什么密约不成?不然他怎么有把握?”他突然抬头问道。

    “或许真的有密约。”邢恕猛点头,“耶律乙辛的斡鲁朵本是黑山党项的牧场,他肯定是不想黑山党项重回辽境。也许韩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黑山党项正是给辽人卖了。”

    蔡确却紧抿起嘴,眉心处的纹路更加深了。虽然话是他说的,可他还是觉得不可能。与敌私定密约那是什么罪名?!韩冈为了什么把自己名声都压上去。一旦给查出来,莫说回不了开封,就是气学也完了。

    何况这一回斩首的人数也不对,黑山党项的数目在当年安置的时候早就点算清楚了,能拿到三千斩首这个数目,除非所有部族都叛乱了但这可能吗?砍了辽人充数,还要耶律乙辛帮他的忙遮掩,要是把这个猜测说出来,蔡确他能成为今年京城中最大的笑话。

    不管可不可能……肯定会有人会相信韩冈的话。

    而且不是少数,而是绝大多数。

    京城的百姓,开封的士林,都在为河东的成就而欢欣鼓舞。

    他们并不清楚三千斩首的严重xìng,只知道叛逆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至于犯界,难道走路还不带走错的?

    士民间的欢呼一时还影响不到两府,可终究是个祸害。

    “韩冈的目的,终究还是想要被召回。”蔡确慢慢的说着。

    邢恕点头附和,“没错。自是如此。”

    韩冈之前曾在奏章中,不经意的提到了要清理一下胜州,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可掀起的风浪却不是一句话就能代表。

    主要的矛盾还是在韩冈暧昧不清的想法:“他的手段,两府中有哪个想得到?他的目的,又有哪个想不到!”

    韩冈的这一手是逼两府将他召回。

    邢恕道:“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韩冈这一回麻烦大了。”

    “万一辽国没反应怎么办?”

    正如邢恕所言,既然韩冈敢于将手中的链子松开,放了折克行出去,那么他肯定有把握让辽国不会出头。说韩冈妄开边衅,但辽国到时候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不就成了一个笑话?

    “辽国肯定不会有任何动作。”邢恕笑了:“难道不能栽到他身上?”

    yù加之罪,何患无辞。

    韩冈跟张孝杰私下里达成了协议。黑山党项原是耶律乙辛属地的旧主,他们死光了,最高兴的只会是耶律乙辛。

    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有分教:贼咬一口,入骨三分。何况说话的还不是贼?

    “韩冈远在天边,京城内外的议论还由得他来主张?”

    要是辽国有动静,那就是折克行妄开边衅,韩冈管束不严。要是辽国没有动静,那就是韩冈与辽人达成协议。怎么都能把罪名加在他头上。

    两府也只需要一个理由。

    ……………………

    从京城的流言蜚语中,开始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欢呼韩冈胜利的百姓数量有增无减,但士林中,持有另一个观点的则越来越多。

    这是舆论的争夺。

    但要掀起舆论上的声势,就必须要有特点,要能吸引得住人。

    就像后世的新闻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如果内容不能耸人听闻,那么标题就必须耸人听闻。

    所以韩冈勾结辽国的传言一时间便甚嚣尘上。

    只是在韩冈的又一封奏议抵达京城后,这些流言随即不知去向,消失得无影无踪。

    韩冈的新奏章上没有更进一步的内容,只有帮忙解决士兵封赏的手段。给有功之臣分配土地,然后让他们离开军队回去屯垦。

    这一篇文章,几乎让人完全忘了韩冈身上还有罪名没有洗干净。

    无论如何,京畿一带的军队和军属加起来少说也有三四十万,韩冈的提议事关他们的未来。这远比他跟谁谁谁勾结,要重要百倍。

    当朝廷正在讨论韩冈的建议的时候,又一封奏章送抵京城不能叫奏章了,而是一封国书

    辽军犯界,高丽求援。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5)

    耶律乙辛正等着前线的消息。

    贡事不谨,为臣不恭。私通他国,心怀悖逆。

    这是耶律乙辛给高丽国王王徽定下的罪名。

    从宋辽边境退兵后,他便准备从高丽那边找补回来,很快就在东京道组织起了两万多兵马,大部是留守东京的部队,并准备好了渡江的船只。当张孝杰带回了韩冈的话,耶律乙辛再也没有半点犹豫,立刻发兵南向。 . .

    王徽几年前就有了风痹之疾,他通好宋国,除了联宋抗辽、以求自保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宋人那里求医问药的想法。近来病势加重,诸子争位,不趁这个时候下手,迟了后悔都来不及。

    高丽将国土分为五道两界,其中的东界、西界便是高丽的北部区划,首当其冲。

    出兵十rì,辽军前锋抵达高丽国境。东西皆至海滨的千里长城,就是除了沿途的几处山城寨堡之外的第一个目标。

    于四十年前修筑的千里长城,给了高丽人超过实际的安全感,国库中的钱粮都用在了修筑寺庙之上,加之近年来又有了rì渐强盛的宋国撑腰,高丽国中差不多已经是马放南山。

    这一次当听说辽国侵宋不支而退,甚至不得不割地求和。从国王到朝臣,各个弹冠相庆,除了一小撮倾向于辽国的臣子外,其他人无不为宋国的胜利而庆贺不已。有宋国在南方虎视眈眈,最危险的邻国便再也不能为患高丽了。甚至有人还想打过鸭绿江去,夺取高句丽和渤海的旧地。 . .

    此时遇袭,高丽军完全没有准备。甚至是长城外的烽火台燃起了烽火,都仅仅认为是山野间的生女真又来sāo扰了这是事后,从长城三关守将口中拷问出来的结果没人认为辽国在此时还有攻击高丽的余力。

    全数铁甲的辽军,虽无法胜过装备更加优良的宋军,但面对周边小国时,却有着压倒xìng的优势。前锋的一次试探xìng的突袭,却轻易的击破了高丽苦心经营多年、横贯半岛的千里长城,夺取了定州等关隘。这让与宋军鏖战多rì而不得一胜的大辽jīng兵,终于顺了一口堵在心口的郁气。

    突破长城后,接下来便是西京平壤。

    耶律乙辛没有耽搁时rì,攻破长城的第二天,便点派jīng骑南下,希望能打高丽一个措手不及。

    “尚父!大喜!大喜啊!”张孝杰奔走入帐,兴奋之sè溢于言表,“平壤守军出战惨败,其西京留守开城出降。这一回八百铁林军立了大功啊,一个冲锋便把出战的高丽人给冲散了!”

    “哦!这么快?!”耶律乙辛霍然而起,进军如此顺利,让他都忍不住喜上眉梢,“铁林军伤亡如何?”

    “三骑而已,皆是坠马。”

    “好!好!!”耶律乙辛不停点头,显是极为满意。

    刚刚经过重新整编,得赐军号为铁林的两千具装甲骑,是他的心头肉。这一回派出去的八百骑,从辽东过鸭绿江后一路南下,几百里的道路皆是崎岖难行。抵达目的地后又要立刻上阵,耶律乙辛纵然对铁林军充满信心,可也担心因为太过劳累,而使得他们遭受过重的伤亡。想不到战阵之上就仅有三骑伤亡。

    现在想想,还是两国在装备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契丹骑兵虽大多数都不在状态,但影响不了铁甲、重弩等神兵利器所带来的优势。耶律乙辛觉得自己是太糊涂了,平白放着路边树上挂的肥肉不要,却去啃南面的硬骨头。

    “其余伤亡呢。”他又关切的问道。

    “总数不过百余。连同于途得病的,也仅只两百。”

    “好!好!好!!”耶律乙辛一声比一声高。他终于放下心来:“下面可就是开城了,希望高丽国都能名副其实。”

    张孝杰笑道:“尚父放心,天兵一到,自是旗开得胜。高丽王徽,除了开城投降,便无第二条路可走。他的开城就只有开城。”

    “一切顺利的话,打下了开城。把王徽带回上京,换个听话点的高丽王……那个出了家的就不错。”耶律乙辛依稀还记得王徽有个儿子出家做了和尚,“只要他献上岁币,就让他做高丽王。不要多,二三十万贯就可以了。”

    高丽王室能在海贸中收到的税也就这么多,耶律乙辛一口就要包圆了。

    “尚父还打算留着高丽?”张孝杰轻声问着。

    “先留着吧,前rì不是说过吗,他们还有用!”

    灭亡高丽、控制海上商路的想法,耶律乙辛的确有,可他清楚现在做不到。海贸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上手的,而且辽国船只去宋国的港口只会被当成敌寇,换成是高丽船只就会好些。

    等再过两年准备妥当,差不多就到时机了。耶律乙辛默默的想着。

    ……………………

    “竟然是高丽!”

    接到了河北的通报,韩冈都不禁吃了一惊。

    不仅是他,他的幕僚们也都惊讶莫名。他们都以为耶律乙辛现在最该做的事是稳定国内,保住他摇摇yù坠的地位。想不到他会以攻为守,选择继续侵略他国。

    “那位尚父殿下,终究还是进取的xìng格啊。”韩冈有些遗憾。

    如果耶律乙辛能像西夏梁氏那般,败了一次就回国杀上一回,两次折腾下来,辽国就跟西夏一样完蛋了。可惜的是,耶律乙辛打着找补的念头,想从高丽把亏掉的本钱给赚回来。

    黄裳疑惑道:“高丽小而贫,纵使攻下来,又能有多少好处?!何况眼下又是最坏的时机。”

    “大宋和倭国之间的贸易完全是由高丽商人控制,其中的利润,每年当在百万贯以上。还有高丽的人口,多达数百万之众,对辽国来说也是一个大补剂。不过……”

    “不过什么?”黄裳追问。

    “高丽北方多山,契丹骑兵难有施展的余地。”韩冈对半岛上的地理印象很淡薄,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

    章楶点头表示赞同:“枢密说得是。要不是有河山之险在,只凭高丽人的本事,隋炀如何会三征而不得?辽国也早就把高丽给灭了。”

    韩冈轻咳了一声:“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家,只是王氏攀附。”

    除非汉唐是一家,高句丽灭亡多年后才建立起来的高丽,连国姓都不一样,如何能混为一谈?

    章楶摇摇头:“此辈皆是蛮夷,攀附本是常理。不过我中国也不需要为其修谱牒,他乱认祖宗,又与我何干?”

    “……说的也是。”韩冈笑着说道。

    高丽的问题迟早要解决的,名称和传承什么的也不用太在意了,他也并不打算把问题留给后世。

    半岛南方的土地至少能安置几百万人口,占领下来后,对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韩冈的计划中,那是必不可少的一片土地。只是他没想到耶律乙辛下手会那么快,这边才结束,那边就开始动手了。抢生意抢到自家头上来了。

    算是意外之喜吧。韩冈心中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恼。虽然这个结果很可能与他跟张孝杰说的话脱不开干系。

    “既然辽国正用心高丽,想必萧十三不敢有所异动。”黄裳欣慰的对韩冈道,“枢密的计划现在是更加圆满了。”

    “只算是运气。”

    一切都是因势利导。征伐高丽是意外,但耶律乙辛无力旁顾则是早已确定的事实。

    要不是确认这一点,韩冈怎么会放任折家出兵复仇?

    北面的邻国比过往的任何时候都更要渴求和平。

    此外,麟府军针对的黑山党项和阻卜部,对契丹人来说,本也是需要提防的对象。

    折克行虽然过了界,但在辽人而言,一个是无力反击,不得不镇之以静,另一个则是死的都是心怀异心的墙头草,无伤西京道根本。纵然免不了要有反应,可绝不会再起大军。区区外交照会,正好可以证明辽人外强中干的底细。

    而一切正如事前所料,依然坐镇西京道的萧十三加强了边境上的防备,却没有更多的反应。而是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态度,谨慎节制之处,完全颠覆了宋人过去对辽国固有的印象。

    “他们的粮食不够吃了。”韩冈很确定。

    萧十三提供不了足够的粮草来集结大军,更不可能组织起人力来打草谷。六月的牧草虽丰美,可出征的战马可不能只吃草。天平完全的倒向了韩冈这一边。

    黄裳点头道:“肯定是不够了。那么大的一仗打下来,哪边都需要口粮啊。”

    章楶看着韩冈和黄裳两人,忍不住暗暗担心,提醒道:“只不过这一回枢密你放纵折家越界,恰巧碰上了辽人攻高丽,或许京中会有人以为抓到了枢密你的把柄。”

    “交通辽国吗?证据呢?”韩冈呵呵笑道:“他们若是找辽人作证,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枢密,可千万要小心,真要有心于此,什么样的证据都是能找得到的。”章楶很清楚,构陷二字有多好写。三人成虎这句成语的出处又是哪一桩。

    “不妨事的。”韩冈有心理准备,这些年同样的事情他见得多了。

    领头跟自己过不去的是王安石,韩冈还是比较相信他岳父的人品。不过他不会把自己的命运放在别人的人品上,纵然是王安石。

    ‘我可是专家啊。’他低声道。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6)

    “辽国此时绝不可能攻打高丽。”

    “这必是谎报误传。刚刚结束的那场战争,无论宋辽都是元气大伤,哪里还有可能再动刀兵?”

    “辽人虽凶蛮,却也不是傻子。耶律乙辛更是狡诈狠愎。怎么会不顾国力耗竭,而强取高丽?即便要出兵,也该选择在冬rì。至少能让战马好生的休养一番才是。”

    “此外从辽人入寇高丽,再到派出求援使节渡海而来,就算高丽君臣能当机立断,当rì便发信,可从边境传信到开城需要时间,渡海西来同样需要时间,加起来好歹也要十天半个月。可从登州的奏报中,从辽人开始渡江,到使节抵达,这个时间甚至不及五rì!”

    “这番道理稍作思量,便能想得通透。”

    故而就在两天前,王安石、韩绛、蔡确、张璪、曾布,还包括章惇、薛向,一众宰辅都信誓旦旦,于殿庭上严辞驳斥了所谓高丽使节带来的紧急军情。

    最关键的,还是因为没有国书。那位‘高丽国使’声称是海上遇上风暴给弄丢了。这简直是笑话了。没有国书为凭,怎么证明身份?那一干诈称国使来骗取回赐,让大宋君臣不胜其烦的回鹘商人,他们好歹也会伪造一份国书出来,才敢叩关东来。整件事疑团重重,就是登州知州,也都没敢把话说死,发来的奏报也仅仅是说其是自称国使。

    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仅仅两天之后,从河北传来了消息,辽军已经度过了鸭绿江,正大举南下。

    与此同时,由于一开始就有的疑虑,登州知州暗中遣人对‘高丽国使’的随从进行了盘问,只用了两天便查出其竟是一名高丽行商。

    这一事实,把登州知州给吓得魂飞胆丧。来自登州的第二份奏报,满篇都是请罪和自辩的文字。不过也说明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名高丽商人平rì往来于东京道和高丽之间,很巧合的发现多达数万的辽军正向鸭绿江畔集结,准备过江南下。所以他一边通知国内,一边就渡海至登州,伪称国使,向大宋求援,而且为了能打动朝廷,还故意说尚在鸭绿江北岸的辽军已经渡江了。

    崇政殿上,气氛凝重仿佛冻结成冰。

    任谁都以为辽国会消停一阵,孰料转头就去攻打高丽。这件事倒也罢了,但宰辅们的脸丢大了。前一rì的报纸上已经刊载了,宰辅们的话也登了上去。心胸再宽广,也禁不住才两天便被事实打了脸,而且是公诸于众。不止一人恙怒于心,只是不便发作。

    御史中丞李清臣在列,三司使吕嘉问同样在殿中,翰林院中的学士们,中书门下的舍人们,包括苏颂,皆在崇政殿中。确切的说,是在朝的两制以上官——所有的重臣都被紧急召入崇政殿,共商高丽之事。

    但在公布了这两封紧急奏报后,殿上便再无一人吭声。看着被啪啪打肿了脸,说不出话来的两府诸公,没人敢多话。

    “不意竟是弦高一流的人物。忠信之国,故有忠信之民。”蔡确呵呵干笑,打破了沉默。只是这话他自己都不信。

    两面称臣的藩国,哪有半点节cāo可言?忠信二字,更是不用提的。保不准那个商人的背后,就是高丽国中哪家有势力的王公,后顾无忧,正好可以搏一个封妻荫子。

    “此人事后自当封赏。只是辽人为何去攻打高丽?”

    刚刚经过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耶律乙辛至少要几年的时间来休养生息,整合人心,哪里有闲空去攻打高丽国?难道他们不怕大宋抄他们的后路?

    就算现在事实就在眼前,也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之前宰辅们的判断在道理上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有悖常理的辽国。

    “当是辽人有恃无恐。”李清臣挺直了腰,板起的棺材脸全然不见被欧阳修、韩维同声称赞的文采风流,“有韩冈为之说,不yù国家生乱,就必须开疆拓土。”

    韩冈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也没人能想明白。乍听起来仿佛是恐吓。可是辽军攻高丽的消息确认后,却像是鼓动辽国对周边邻国下手的味道。

    终于说出来了。

    早就有传言说,韩冈通过萧十三与耶律乙辛达成了默契,让折克行可以肆无忌惮的追杀黑山党项。蔡确知道,这一流言正是从御史台中传出来的。

    苏颂的视线飞快的扫过几名同僚,最后定在王安石的脸上。

    女婿被御史中丞弹劾,而且是私通敌国,以这个罪名阻其入京,王安石事前可曾想过。

    可惜王安石的脸一如既往的黑,外人看不出他内心深处的变化。但向皇后的心情却显而易见的变得极坏,“李清臣你是想说韩枢密通辽?!韩枢密指挥大军,杀得辽人成千上万,这叫通辽,那要杀多少贼人才是不通辽?你给吾找一个来!”

    尖利的声音几乎能将屋瓦给震下来,可李清臣夷然不惧,“殿下,私通外国,并非有害于中国。但问题是在于一个‘私’字上。与辽人往来,岂能不予朝廷知晓?且大宋与高丽通好,乃是天子定下的方略,韩冈如今却唆使辽人攻打高丽,有违圣意。”

    没人会说韩冈有异心。谁那么说可就是太蠢了。以言辞打动敌国,这是纵横家的本事。张仪通六国吗?苏秦通秦人吗?韩冈杀了辽贼成千上万,谁敢说他通辽卖国?构陷功臣哪能这般肆无忌惮,御史台中也没人会这般蠢。

    现在李清臣指责韩冈,也只是说他越权了。就像范仲淹当年私下里给元昊去信劝降,又烧了西夏国书,无论是否初心如何,结果如何,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这件事传出去,或许民间会觉得这是韩冈的本事,能祸水东引,堪比苏张。可真要以朝纲追究,这便是无法容忍的过错。

    如此一来,韩冈通辽的罪名这一回可就坐实了。唆使也好,暗示也好,让敌国去攻打盟国,怎么都不可能轻轻放过。那不再是韩冈回不回来的问题了,一旦坐实了罪名,枢密副使便做不得了。便是看在他历历战功的份上,也少不了一个出知大名府,或出知河南府。让韩冈在外路的京府坐上几年的冷板凳再说。

    好几些人正幸灾乐祸的瞅着王安石。既然这位王平章坚持把自家女婿堵在京外,也就没什么人会为韩冈叫屈。rì后韩冈回来要报复只会先跟他岳父过不去,不会有太多jīng力来顾及他人。

    苏颂冷冷的说道:“只恨寇准、富弼无此罪,以至朝廷一年要给付五十万银绢。”

    李清臣哼了一声:“此言差矣!与辽交通,恰如与虎谋皮。就像好人家的子弟被诱进赌场,一开始总会赢,可一旦沉迷进去,便再无翻身之rì,直至赔光家业。不说唇亡齿寒,当高丽得知辽人侵攻是为皇宋辅臣指使,rì后岂会再亲附中国?韩冈此举,实是得不偿失。”

    苏颂一皱眉头,正要说话。张璪已站出来缓和气氛,拉着李清臣问道:“不知以中丞之意,韩冈当作如何处置?”

    李清臣当即回复:“有范文正故事在,何须劳心多想!”

    一直都没开口的章惇神sèyīn郁,李清臣话里话外都把韩冈当成了罪臣。

    但要说韩冈通辽,可从头到尾都没有确实的证据。谁抓到他的把柄了?只是从韩冈敢放纵折克行一事上推断出来了,因为高丽被入侵又好像得到了验证。

    但这毕竟不是证据,定不了罪。难道要让辽人作证不成?或者说,从韩冈身边的人下手,让他们出来作证?

    韩冈面会张孝杰的时候,章楶全程在场,章惇可以确信,韩冈绝没有向张孝杰提到高丽半个字。而以韩冈的聪明,也不会私下里让人带信留下字据。虽然还有其他办法避过章楶等人的耳目又不留下字据,但如此麻烦的手段只为了让辽国攻高丽,至于吗?

    韩冈也完全没必要把自己的名声赌在辽人的信用上。除非构陷,把韩冈身边人抓过来,否则绝无可能入韩冈以罪。但这样做的话,且不说能不能成功,可是要跟韩冈结下死仇了。

    还是那句话,至于吗?最终又不能把韩冈怎么样,连损兵折将的韩琦、韩绛都能做到宰相,韩冈不过是祸水东引,是为国着想,并非叛国,就算定罪也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人为他叫屈。

    章惇再也耐不住xìng子,一步跨到殿中,清朗的声音震动着大殿:“高丽国使虽假,但辽人攻高丽却是千真万确。章惇有一事不明,敢问各位,如今的当务之急,究竟是要问韩冈之罪,还是救援高丽?”

    崇政殿上又一次回复寂静,但没有多少时候,曾布站了出来。

    “殿中诸臣皆不习兵法,无从议论。章枢密亦只于南方立功。以臣之见,yù明辽事,当问吕、韩,臣请殿下召韩冈、吕惠卿回京。”曾布冷然一笑,“既然要问罪韩冈,也得让其自辩才是……”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7)

    帘幕后,皇后虎着脸走进了通往后殿的小门中,崇政殿中对于是否问罪韩冈的交锋,辩论到最后的结果是一如既往的再议。

    王安石领着群臣行礼、起身,缄口不语。并没有又胜了一仗的欣快。

    章惇跨出殿门,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声音大了点,能感觉得到把守殿门的侍卫视线都转了过来。只是一接触到章惇yīn沉的脸,又立刻都转了回去。

    少了来自外界的压迫力,现在有任何争议xìng的决议都要旷rì持久才能出台,何况还是有关立下赫赫战功的枢密副使,争论双方的本心也都不在论罪上。

    他记得最近几次能快速达成一致意见的:一个是今年下半年要增铸两百五十万贯铜铁钱,以济朝廷之用;一个是禁私酿葡萄烧酒——酿造葡萄酒并不用加酒曲,这个秘密让通过垄断酒曲而控制酿酒业的官府一直以来都在竭力掩盖,但在一期《齐云快报》上被披露后便传到了民间【注1】,如今又有人拿葡萄酒来蒸馏,制成了葡萄烧酒,朝廷对此已是忍无可忍,多一分钱都是好的;剩下的一个便是给参战的京营禁军加给功赏的决议。

    决定从皇后手中要钱,以及把领头闹事的士兵治罪,前后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这是和议达成以来的难以置信的高速度。

    不过想起京营禁军这一桩公案,章惇心头仍不禁有些恼火。

    这件事完全是韩冈给两府下的绊子,否则他不会这么快把京营打发回来。西军支援河东的几千人还在神武军呢,按韩冈的要求,他们将全数就地安置,同样是发给田地,并展开军屯。

    等到闹出了事,韩冈的意见才姗姗而来。战争之后,代州人口十存二三,急需移民充实。愿迁移代州的士兵,将得到朝廷发给的田地上。若能再立有军功,甚至可以脱离军籍。如果韩冈的奏章能早一步到,朝廷也用不着给他们钱,直接就能把人都打发去河东了。

    赤红的军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穿,就算有着还算稳定的收入,就算能穿着丝织的鞋履——士兵口俸一年至少都有两匹绢——可一旦听说能有个几十亩不错的田地,就能跑一大半走,即便是远在代州也一样。

    早在仁宗时,朝廷要沙汰不合格的士兵,虽然君臣上下都提心吊胆,可最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许多士卒都恨不得立刻脱离苦海。几年前,将兵法推行时也是类似的情况,有许多不合格的禁军士兵被降入下等军籍,并减了口俸,还有一部分被打发回家,可也没闹出什么事来——从军毕竟是贱役,对士卒的歧视,在北方也是京城最重。

    说实话,如今在朝廷眼中,参与闹赏的、乃至由此得到好处的士兵都是拥有叛意的危险分子。除了处决首领外,再过些时rì,枢密院便会将各部打散重编,并将大部分士兵降入下等。而韩冈的提议,则是让他们从此远离京城,rì后更是离开军队,这么一来朝廷也可以安心了,更省了一重麻烦。

    只是两府上下心里都不痛快,

    这些天的快报上,有很多议论韩冈的奏请,将一部分京营禁军移镇代州,并发给田地以安军心。多是跟之前流传出来与张孝杰的对话联系在了一起。

    但还有一些议论,虽然没有刊登出来,但薛向知道,有很多人拿着韩冈的奏章来嘲笑两府的无能。能用代州荒地解决的问题,两府却去掏天家的私囊,还闹得京中人心不安。纵然有人体谅这是韩冈出的难题,可两府的应对也未免太蠢了一点。

    听着这样的流言,东府西府心里哪里能痛快的起来。

    反正刚杀鸡儆猴过,短时间内不会有问题,加之至少一万经过战事的禁军移镇河东,对京营禁军的实力会有很大的影响,需要设法填补,韩冈的奏章也就先搁置在一旁,等rì后慢慢计较。

    今天的事也基本类此。

    对韩冈的提议要再议,对韩冈的处置要再议,对辽丽战争的应对,也同样要再议。

    至少要等高丽真正的求援国使来到,才会正式进入议题。只是援兵就别想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派出去的。

    不过经过章惇的力争,朝廷也决定可以给高丽提供一部分兵器,包括弓弩刀剑,甚至还有甲胄。自从禁军军备大换代以来,军中更替下来的旧货堆满了武库,纯粹是在养老鼠——有只啃皮甲的小的,还有生冷不忌的大的。

    宋辽交战时,曾经出使过高丽的安焘曾提议可以卖给高丽,甚至女直,一来可以给辽人添些麻烦,二来也免得便宜大大小小的‘老鼠’,还要花钱保存。当时在朝堂上给否了,但现在看来,却是让人遗憾没有通过。

    跟在王安石和两名宰相的身后,章惇的身后是政事堂及枢密院的副手们,再后面。一众宰辅鱼贯而行,相互之间不发一言。

    穿过左嘉肃门,经过凝晖殿,向东便是政事堂,向西则是枢密院。

    王安石未进政事堂,而是独自离开。宰辅们分道扬镳,吕嘉问返三司,李清臣去乌台,翰林们归玉堂,各有各的去处。

    “曾、李似有默契啊。”

    章惇回头,薛向正站在身后。走进政事堂前,曾布与李清臣匆匆交换了一个眼神,章惇看见了,薛向也看见了。

    “想不到多了高丽这个意外,还是没能让韩玉昆回来呢。王介甫看起来是铁了心了。”薛向走上来两步,跟章惇并肩而行。

    方才在崇政殿上,李清臣坚持问罪韩冈,曾布顺水推舟要将韩冈调回质询,章惇坚持韩冈无罪,但也隐晦的赞同曾布的意见,而最为力挺韩冈无罪的却是王安石,甚至当李清臣说王安石这是以私亲害国事,当避亲嫌的时候,王安石却毫不犹豫的说论公论私,他都当为韩冈辩驳。

    ——所谓亲亲相隐,以私情帮女婿说话,法律上也是优容的;而从公事上,李清臣的攻劾完全是构陷,他身为平章,岂可坐视不理?理直气壮啊。

    可是两边实际的用心人人皆知,正好是颠倒过来。这样的争论简直可笑了。

    “不过……”薛向轻轻顿了一下,“曾子宣是真心的吗?”

    章惇顾左右而言他:“李邦直【李清臣】绝对不是真心。”

    李清臣是韩琦姪婿,乡贯河北,从来都不是新党。xìng清俭,行事无私,故而被选为御史中丞。只是乌台之中率为新党,御史又只对天子负责,李清臣管不了他下面的人。整个御史台还是偏向新党,其下几个副手,也都对他的位置虎视眈眈。

    易地而处,章惇也只会设法离开这个火坑。出外,绝不甘心;迁转,朝中再无职位可与乌台之长相比;只有更上一层楼:那便是两府了。而zhèng fǔ之中,多是南人,再添一个出身北地的辅弼,更是人心所向。但这就需要人满为患的两府空出点位置才行。壁垒分明且分歧严重的两府,对李清臣是最有利的。

    “都一样吧。”

    “嗯。”章惇轻声点头,心中又是一阵烦厌。韩冈对张孝杰的一番言论,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那是开疆拓土的必要xìng和理论依据,从此以后,对于外界那些所谓穷兵黩武的攻击,便有了最有效的反击武器。

    对章惇这样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朝堂上争权夺利的纠缠,与那一群同僚相处,就像是被浸在臭水坑中一般难以忍耐。不仅沾了一身臭气,还被淤泥禁锢住了手脚。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战争时的效率与和谐。

    曾布表面上他想助韩冈一臂之力,但实际上呢?

    王安石寻常时五rì一上朝,今天殿上之议实关军国重事,故而王安石这位平章军国重事会到场。但上一次曾布自请留对,却是选在了王安石正常上朝的那一天。如果换作是前一天,或是后一天,或许他就能顺利的沟通皇后,将韩冈和吕惠卿给弄回来了。

    现如今,王安石那边有了防备,就是皇后留曾布问对,打好了草稿,他也能通过知制诰给封驳回来。其实是坏了大事。

    今rì又选择当面与王安石相争,曾布的本心究竟是想召回韩冈,还是示好皇后,加强自己的地位,章惇差不多已经确认了他的用心。挑拨韩冈与他岳父的关系,让双方势不两立,不论最后谁赢,他曾布总能得利。

    真的是让人烦。章惇忍不住回想起当年执掌一方军政的时候,坐言起行,马背上签发军令,绝不似如今一般恹恹惹人睡。

    注1:尽管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人认识到酿造葡萄酒不用加酒曲,可以自然发酵。北宋的《证类本草》也有‘葡萄作酒法,总收取子汁酿之,自成酒’。但北宋的另一本专业酿酒专著《北山酒经》中,却依然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加入酒曲。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8)

    薛向瞥了章惇一眼,判枢密院事脸上的厌烦并没有遮掩。

    他试探的说着:“王介甫一心阻气学于京外,不yù其扰乱视听,以免教坏了太子。曾子宣借机取利,真要说起来,还是落在王介甫的头上。可惜了韩玉昆……”

    薛向说得很轻巧,他虽有许多地方与韩冈有共同利益,但为韩冈与新党为敌,薛向并不愿意。王安石对他也是有知遇之恩的。

    现在朝中的情况也如此,真心愿为韩冈出头的重臣找不到一个。既然宰辅们都无意为其回京出力,韩冈远在河东也只能徒唤奈何。在薛向看来,除非再有一个类似种痘法的神方,否则想要回京当真如同登天。

    章惇果然转移话题:“京宿轨道的事现下怎么说了。”

    “等钱粮拨下来呢。”薛向叹了口气,“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要不是打仗,平行于汴水的轨道早就建成了,至少到南京应天府[商丘]的那一段肯定能建成。可惜一场大战下来,不仅是预定的钱粮,就连材料和匠师都一并去了代州。现如今若还要修筑,只能等朝廷有钱了再说。

    “朝廷要加铸两百五十万贯铜铁钱,还有今年的夏税秋税,应该能帮着把京宿轨道的摊子先铺起来。这不是一年能完工的,先开工了再说。”

    今年朝廷财计入不敷出是铁定了的。大战之后,三司账簿上的窟窿大得让人夜不能寐。

    可皇帝的病情依然故我,手指能动,却还是不能说话,说不准哪天就龙驭宾天了。当太子登基,要给群臣、三军的赏赐,国库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得起。

    这些天来,薛向不止一次暗自庆幸早早的与三司脱离了干系。现如今增铸的二百五十万贯新钱不过是杯水车薪,不知要几年才能把亏空给补上。如果再有人拖后腿的话,那就不是补亏空的问题了:

    “子厚当也听说了吧。洛阳那边早有议论,说朝廷新铸大钱、铁钱,是以生民膏血济财计,这么一闹,阜财监的百万贯能不能指望,还真得两说。”

    “不过是义利之辩,老生常谈罢了。”章惇不以为意,当年新法初行,就为义利相辩多rì,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写了文章。现在新学独树一帜,旧党中人怎么蹦跶都没用了。

    朝廷为解财计困厄,鼓铸大钱。当十钱是否铸造,朝堂上计议未定,但折五钱则又定下要增铸百万贯,另外还有一百五十万贯的折二铁钱。其中铁钱两分在蜀中,三分在关西,剩下的一半则是在河东的钱监铸造。至于折五钱,则放在了洛阳阜财监。

    这就是为什么洛阳旧党元老们,又开始闹腾的缘故。近在咫尺的把柄,怎么能放过?

    但不铸钱又能如何?今rì铜贵钱贱,多少不法之徒熔钱取铜,用以制造铜器贩卖。还有不法海商,将大宋的钱币一船船的运往国外。而同样严重的,更有千年以来的窖藏传统,让许多铜料在冶炼、铸造之后又回到了地底。

    不铸钱,市面上的钱币会越来越少不说,朝廷也无法填补收支之间的巨大亏空。可铸钱,若是以铜质的小平钱和折二钱为主,就又是桩亏本买卖。所以只有铸大钱,铸铁钱,才能保证朝廷的收益。所以西京的反对声,不过是不甘失败者的叵测居心罢了。

    章惇不屑的哼了一声,当先跨进枢密院的大门。钱粮俱足,朝堂安稳,两府各安其份,那么西京再怎么折腾,也是无用功。

    不过这样的情况下,韩冈和吕惠卿就要继续失望了。两府中表面上似有纷争,实际上却是有志一同,他们只能等待rì后的机会了。章惇纵然为韩冈抱不平,可也不愿与王安石正面冲突。

    ‘自家事,自家解决,外人插手不便。’

    章惇心中为自己做着辩解,却无法自欺欺人的摇头苦笑。对韩冈,终究是有愧的。眼角的余光接收到了薛向投来的眼神,也不知这老狐狸看透了多少。

    “枢密、枢副。”一名小吏匆匆而来,递上一页纸,“这是韩枢副新奏章的抄本,通进银台司刚刚送来的。”

    ……………………“曾大参、李中丞演得一场好戏啊。”

    蔡确重重的靠在椅背上,完全不顾宰相的仪态。念着两名同僚的官名,话语中满是讽刺的味道。曾布脸上一闪而逝的得意他看到了,曾布变得轻快的脚步他也看到了,他到底什么时候跟韩琦的侄女婿勾搭上的?

    “子华相公说什么了吗?和叔。”他抬头看着肃然而立的邢恕。

    “韩相公从崇政殿回来后,就感觉有些累了,刚去歇息了。”

    “哦,是吗?”

    邢恕是韩绛的人,至少明面上如此。

    是韩维向蔡确推荐了邢恕,然后邢恕便成为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这是邢恕堂而皇之的出现在都堂之中的理由。而蔡确之所以用邢恕,在外界看来是因为韩绛、韩维对他的恩德。

    从情理上说,韩绛是蔡确的恩主。蔡确十年前能进京为官,还是多亏了当时宣抚陕西的韩绛将他推荐给了时任开封知府的韩维。至少在人前,蔡确对韩绛、韩维乃至灵寿韩家都保持着足够的尊敬。

    韩绛本身任命的,加上蔡确奉承其意而任用的,韩绛在中书门下的控制力,按理说其实不在王安石之下。但实质上,年事已高、比王安石还要年长多岁的韩绛并不怎么理事,大事王安石做主,余事交由蔡确等人自决,他多是签押盖印而已。蔡确也是随口一问。

    “不过……”邢恕又道,“韩相公还是说了一句‘该走了’。”

    “‘该走了’?确实这么说的?”

    “千真万确!”

    蔡确沉吟了一下,问邢恕:“和叔,依你之见,子华相公说的是谁?”

    “邢恕不知。不过不像是说自己。或许是吕、韩二枢密吧。比如韩枢密,他若敢下狠心,完全可以挂冠而去。辞了河东制置使、枢密副使二职,谁还能让他留在河东?以前又不是没做过。”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时过境迁了啊。辞官?哪有那么简单。”蔡确摇头:“西府副二,辅弼重臣,就算请辞也不可能一请即允。韩冈的辞表就算皇后批下来,知制诰也能给驳回来。一句礼数太轻,非待遇功臣之法。皇后都没话可说。”

    “相公说的是。”邢恕躬了躬腰,在都堂内,他的礼数总是很周全,“难道说,王平章今天又挡了韩枢密的道?”

    “翁婿家底事,外人掺和不得。既然介甫平章认定了不能让韩玉昆回来,那就由他好了,勿须我等外人多事。”

    这是好事。

    为了打压气学,甚至把吕惠卿都放弃了。蔡确不信吕惠卿心中对此没有怨言。要是吕惠卿、韩冈同时与王安石分道扬镳,那真的是有乐子看了。

    蔡确暧昧的笑着:“荀卿言先圣诛少正卯事,道途不和,便势同冰炭。或谓其不然。如今看王、韩翁婿,谁能说荀卿污毁先圣?”

    邢恕也叹道:“昔年恕读史,尝观郑玄忌马融、群儒憎颖达二事,嗤之以鼻。谓饱学宿儒,纵好名亦不致此。今rì回头再看,古人诚不我欺,信之也!信之也!”

    “此二事,一在汉晋,一在隋唐,如今又有王安石、韩冈翁婿俩,倒是给补上了。”

    郑玄师从马融,三年学成辞归,马融忌其rì后声名越己,遣家将追杀;隋炀帝慕石渠阁、白虎观旧事,召天下群儒共论经典,孔颖达年最少,却独占鳌头,为诸宿儒所嫉恨,以刺客谋刺之。这两件事,有人说真,有人说假,至今尚无定论。倒是孔子诛少正卯,否认的却不多见。

    “可惜了吕枢密,无妄之灾啊。”

    “那是他自招由。”蔡确对吕惠卿没有一点好感,不仅仅是因为争权夺利的缘故。从xìng格上,蔡确也与吕惠卿如同冰炭。

    幸好王安石对他的好女婿顾忌太多。也许一开始并没有像闹到今天的地步,可是到如今,已经是骑虎难下了。

    只要王安石还压着韩冈,朝中就没人能帮他松脱开来,就是皇后都只能干瞪眼。而韩冈无法回京的情况下,皇后也绝不会允许吕惠卿回京。

    这已经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让蔡确看得心花怒放的死结。

    蔡确很期盼看到韩冈气得大骂王安石是jiān臣的模样,也很期待吕惠卿与王安石分道扬镳的哪一天。

    想想就觉得有趣。

    实在是太有趣了。

    “相公。”一名身穿红袍的亲随匆匆进了厅来,附耳对蔡确说了几句。

    ……………………曾布只有独处时才会路出笑容。

    让吕惠卿与王安石反目成仇,让韩冈与王安石嫌隙更深,让皇后更加敌视王安石,这已经是一石三鸟了。

    而且还要加上吕、韩不得不久留外路。

    一石四鸟!

    至于卖好韩冈,曾布从来没有奢望过,那不是可欺之以方的君子,而是最善伪装的狡诈之人。

    曾布倒是不担心,他所做的仅仅是因势利导,根源还在王安石身上。

    站在院中,眺望着大庆殿殿顶之上,在阳光下璀璨夺目的琉璃瓦,曾布脸上的笑意更甚。

    想让他来掺沙子,这几天的作为,当没有辜负官家的一份心意吧。

    “大参。”一名书办在院门前小心的打着招呼,然后悄步走了进来。

    ……………………只要王安石还在任上,韩冈就别想回来。

    而只要天子还有一息尚存,王安石的平章一职,就没人能动摇得了。

    乌台台长的公厅中,李清臣肃容翻看着一份份公文,思绪却飘到了之前朝堂上的争论上。

    总算是赢了一回。

    韩冈如果现在回来,正好能赶上他三十岁生rì。一旦他在京中摆起了寿宴,可就真是让人无法忍受了。

    幸好不至于此。

    年纪轻轻,便身登高位,对人对己对朝廷都不利。

    玉不琢不成器,也该受些挫折了。

    天子早有此心,可惜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故被破坏了。

    如今既然天子不在,就让他的岳父来当一回拦路石吧。

    未来的权臣,和现在的权臣。

    只要是权臣,都是需要铲除的敌人呢。

    ……………………“何至于此!!”章惇声音微颤。

    “这是要鱼死网破吗?!”蔡确难以置信的摇起了头。

    “怎么可能?!”曾布在惊叫。

    而李清臣还在看着他的公文,来自银台司的信报,尚未送到他的手中。

    ……………………王旁走进了王安石书房所在的院落。

    见过几次的银台司派来报信的虞侯,正从书房外的小厅中出来,看见王旁,行了一礼,然后又匆匆来离去。

    王旁走近厅中,却见王安石发觉父亲神sè不对,他慌忙上前,“大人,出了何事?”

    王安石闭目不答,久而一声叹:“玉昆要上京了。”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9)

    章楶并不喜欢来医院。

    位于州城西北角的一片建筑,原本是军营的位置。

    代州军在经历过惨败、溃散、重编和战斗之后,数量锐减,只能勉强能守住延边的关隘。许多位于二线的军营,全都给放弃了。有的成了球场,劫后余生的代州百姓在重建家园之余,也需要一个放松的地方。而这一座州城中空下来的营房,同样被废物利用,成为了诊所和病房。 ..

    医院中弥漫着烈酒、艾草和菖蒲的味道。只是更多的,则是消磨不去的腐烂气息。

    这是医院,又不是医院。

    里面有着为数众多的救死扶伤的医工,他们在这一次的会战中,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大宋官兵。就是现在,医院中也还有许多士兵,接受着他们的医治和照料。

    不过现在的医院后部,却有着比之前战争时更多的尸骸,医工们也在制造着更多的杀戮这就是章楶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

    解剖学。

    这是韩冈定下的名字,被他从医学中单独分离出来。

    顾名思义,就是把人当成牛、羊、猪一类的牲畜,给解体剖开。

    韩冈对医工们的要求,就是对人体器官功用进行综合xìng的阐述。通过对循环、消化、呼吸、神经、运动等系统的定义和划分,来全面解析人体的奥秘。 ..

    而要完成这一目标,解剖的手段就必不可少。

    但宋刑统中,有残害死尸一条。包括肢解、焚烧不包括正常的烧葬和弃尸于水。依律减斗杀罪一等量刑。在殴斗中杀人,视是否持刃而决定是斩或绞。解剖尸体,必然是手持利刃,减其一等,碰上个严厉点的官儿基本上就是绞刑。

    所以只有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得到足够数量的标本,所以每一场战争都是人类解剖学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飞跃。

    参与了这项活动的,主要是被韩冈留在河东的御医,以及他们的助手和弟子,还有一些从本地征召的医家,都是自愿参加解剖人体的研究工作。而通过对数百具人类尸体以及数量更多的飞禽走兽的解剖,相互进行对照和验证,这些医工们的外科手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走在一张张沾满血迹,各自躺着一具具完整和零散的人类遗骸的床榻间,章楶脸sè发青,无论如何他都做不到如前面领路的韩冈那般,彻头彻尾的无动于衷,甚至是饶有兴致的向领路的医工们询问。

    幸好戴着口罩,口罩中间的夹层里还有香料和草药。虽说不能完全掩盖住那股中人yù呕的味道,但感觉终究是好了一点点。

    “到底有了多少人啊。”透过口罩,章楶的声音沉闷模糊,但言语间难掩的震撼和恐惧,却没有改变分毫。

    韩冈不以为然:“化外夷狄无异于禽兽,宰狗剖羊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感慨?”

    夷狄,禽兽也。这是华夏从古到今,世所公认的常识。

    化外之民,不从教化,就是禽兽。又非**,拿来当成实验的对象,至少大部分医工很快就适应了。

    人就是这么简单,往往只要有个借口,什么都能下手。

    “审元。”韩冈叫来一名医工,唤过来时,浅蓝sè的围裙已经满是黑sè、红sè的血渍,像是一幅诡异的图画,只是整个人都是jīng干干的,jīng神很好:“解剖的关键还是在绘图,内脏及骨骼图形的绘制,血管和神经的绘制,务必要一丝不错。而且有了图,才能制作标本。”

    “慎微明白,枢密请放心。”

    站在韩冈和章楶面前回话的,是这座医院的院长唐慎微。一口蜀音,来自川中,医术高明,在药物学上更是出类拔萃。发掘到这名名医,可以说是个惊喜。等到回京后,韩冈就准备将他调入太医局,并参与编纂本草纲目的工作。

    不过他的工作,并不是今天的重点。

    韩冈领着章楶,绕到了医院后面。

    一边的角落,是化人场,焚尸专用,一个炉子而已。历代以来,朝廷几次三番的诏禁火葬。韩冈的病毒治病理论伴随种痘法出现并传播天下,火葬的比例便又高了许多。世间的地都是有主的,容不得随意乱葬。许穷人家多因病而亡的死者都被送去火化。死不起这个问题,并不一定只存在于后世。

    而另一边的角落还有个小羊圈,养了几十只羊,主要是挤羊nǎi给前面的伤员喝。

    但韩冈带着章楶所看到的羊,也没什么特别,同样是母羊身边带着一只小羊。只是处在室内的单独一个羊圈,而且羊圈中打扫得极为干净。章楶觉得甚至可以跟医院中的病房、或是他自己的卧室差不多了。

    章楶有些纳闷:“这羊有什么特别的?”

    “你看看肚腹。”韩冈示意羊圈中的牧夫将母羊给放倒,露出了肚皮。

    那只山羊连肚腹两侧的毛都被剃光,能清晰的看到粉红sè的羊皮。章杰不了解如何评定羊皮皮毛好坏,但感觉上是块好皮子如果没有那一条纵贯腹部的疤痕的话。

    “这是?”章楶眼眉一挑,忍不住上前了两步,凑近了细看。长达尺许的疤痕是极浓的殷红sè,两侧各有一排同样颜sè的小点,如同蜈蚣的脚。他回头看看韩冈,是极为收敛却还是有一丝自豪骄傲的笑容。

    “这是肚腹被剖开后缝合起来的?!”战地医院中的外科手术很多,伤口往往都要用针线缝起,章楶见过很多次,最后伤好后留下的伤疤便是这个样子。而面前的这只羊为何也会有这种类型的伤口,也不难猜想,“是拿羊来练手?以后的肚腹受伤也能救回来了?”

    “这可没那么简单。”韩冈指了指贴在母羊身边的小羊,笑着道。

    章楶脸sè一变,他最近隐约听到了一点风声,只是之前都没当真,连忙追问:“是开腹取出的?!”

    “正是。”韩冈点点头:“专治难产的剖腹产。”

    “能用在人身上了?”

    “还差得远。”韩冈摇头笑了一下:“七只母羊就这一只活了下来,哪里能用在人身上?倒是十只羊羔活了八只下来……因为有三对双胞胎。”

    “已经很了不起了……”章楶叹为观止。对比之前的,现在的进步显而易见。也许就在几年后,难产不再是困扰天下产妇的灾劫了。

    他转身向韩冈拱手做了一揖,“枢密的功德,可昭rì月。rì后剖腹产术润泽苍生、德被天下,皆是枢密的功劳。”

    “愧不敢当,乃是众人之力。”韩冈笑着,等待下文。

    “不过……”章楶一如所料,还是加了个转折,“不过蛮夷虽类禽兽,但毕竟还是人,外形、骨骼改变不了。如今解剖的仅仅是尸体,但rì后未必不会变成活人。”

    “自然不会。”韩冈肃容道:“只会是蛮夷尸骸。活人解剖……韩冈还不至于那般丧心病狂。杀人而后救人,此非正人所为。当年我放弃了人痘法,如今更不会用活人来验证。”

    “枢密仁心,章楶明白了。”章楶点点头。

    医院的大门处,二十几匹马已经准备就绪,从鞍鞯到包裹都扎得整整齐齐。

    章楶知道,韩冈今天带他来医院的目的,是交代一声,希望他这位新任的代州知州能够接手医院的管理和扶持工作。因为韩冈要回京了。

    “枢密这就要走?”

    “嗯,马上就走。没必要多耽搁。”

    “不要紧吗?”

    “我之前不是说过?不妨事的……因为我是制置使,不是漕、帅、法、仓等衙门,并非常设。”

    制置使与宣抚使一样,都不是经制官,并非常设,是奉天子命,节制三军,事发而起,事罢而归。没有常驻地方的道理。

    如果排除掉职权范围,与宣抚使、制置使xìng质类似的职位,其实就是与那些带着体量、体问的名号,而奉旨出京巡视地方的差遣。除了要按时回报地方舆情,同时汇报行动路线,任务完成便可回京,并不需要得到朝廷的特别同意。

    从理论上说,韩冈,还有吕惠卿,在战争已经结束,短期内不会重燃战火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禀报一声便直接回朝,无须政事堂、枢密院的回复。

    当然,也仅仅是理论上。

    在过去,宣抚也好、制置也好,奉旨领军在外的帅臣,要么是成功了被召回京师,要么是失败了被赶到外地,其实是没有先例的。

    韩冈现在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但他并不在意。

    走到正门处,屈指弹了弹坐骑已经老旧磨损能看到底sè的马鞍,韩冈笑道:“能这么做也就现在了。过了三十岁,再这般光了膀子硬上可就太不成体统了。”

    章楶默然,一个为了韩冈的年纪,另一个虽然他觉得韩冈rì后照样会如此激烈行事,可终究还是没说出来。

    打量了一下马队旁的随从,章楶皱起眉头。只有高高矮矮十几人,纵然要避嫌,也不该只带十几个帮手走。

    “人是不是少了点。”他问道。

    “带上一班元随就够了,多了也麻烦。免得有人乱说话。”

    韩冈没有得到朝廷的准许便启程回京,兵谏或叛乱的谣言避免不了的会出现。

    他之前先派回了京营禁军,再将河东军分屯各方,又让麟府军对外打了一仗,虽说都有另外的原因,可这样一来也避免了谣言的产生。即便有了谣言,辩驳起来也容易。

    不知道王安石对此怎么想,现在韩冈也不想知道。他径直上京,将会把王安石和他自己逼上悬崖,也没什么好多想的。

    安排好河东的一切,接着便是启程回京中。不论京城内、朝堂上到底怎么翻腾,韩冈的步调一直都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跨上马背,向章楶拱手一礼,韩冈提气作声:“启程,回京。”

    目送韩冈就这么在没有几人知晓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离开,章楶衷心感叹,当真是洒脱到了极点。

    两rì至太原。六rì下泽州。

    七天后,韩冈一行已经抵达黄河岸边。

    行程虽快,却快不过报信的信使,也快不过京城那边的反应。

    “韩枢密,请留步。”

    正要寻找渡船,一名官员气喘吁吁的从道旁的凉亭赶来,一把扯出了韩冈坐骑的缰绳。

    来人并不是王旁,看来王安石还算了解自己,不做无用功。而且韩冈还认识他,是故相曾公亮之侄,新党干将曾孝宽的堂弟曾孝蕴。

    韩冈高踞马上,并没有下马的打算:“不知处善阻我去路,所为何事?”

    “特来阻枢密犯下大过!”曾孝蕴抬头抗声:“敢问枢密,今rì领一众锐士上京,可有御札手诏?可有堂宣、省札?不才,奉韩、蔡、张、曾诸宰辅之命,特来问上一问。”

    “我乃皇宋枢密副使,奉钦命制置河东,圣旨早备、节钺亦全,去来须禀明的只有天子和皇后,何预他宰辅?”韩冈不屑一顾,就在马上俯下身:“我倒要看看,究竟是谁,敢于隔绝中外?!”

    虽未提气作声,韩冈的话中有着腾腾杀气,双眼漫不经意的瞥了一下扯住缰绳的手,曾孝蕴一哆嗦,连忙将手放开,惨白的脸上,不见一丝血sè。

    直起腰,韩冈对他再不理会,举起马鞭一指前方的渡口:“过河!回京!”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10)

    “枢密,可准备好了吗?”

    渡过了黄河,踏上高耸的金堤,便正式踏入了京畿之地。

    再一次出现在韩冈面前的官员,并不是前来阻止韩冈入京的说客在他渡过黄河之后,已经绝了退路而是曾经做过韩冈幕僚的方兴,多年前韩冈与他曾在黄河畔边,当时他还是白身,而韩冈也仅仅一介知县。孰料数载之后,方兴已是开封府辖下的管城知县,而韩冈更是帝国官僚阶层中地位最高的几人之一。..

    现在的方兴,依然没有一个出身,进士或明经的资格都没有。无出身能做到一任畿县知县,没有家族为依靠的方兴,完全是靠了他曾经两次在韩冈门下奔走的经历。

    无论是在救助河北难民,还是在打通襄汉运输线的过程中,方兴作为助手,给了韩冈不小的帮助。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方兴都是韩冈真正的嫡系。所以他才问得直接:“枢密,可准备好了吗?”

    “没有准备,如何会南下?”

    韩冈既然不顾一切的返京,那么他自然要做好跟新党关系彻底破裂的准备。

    无论如何,王安石之前都是极为强硬的阻止韩冈回京的首脑。现在韩冈毫不理会的返回京城,两人之间,已是难以并立了,必然要分出对错黑白。..

    不是王安石错了,就是韩冈错了。

    要么鱼死,要么网破。

    换作是别人,或许还有缓和的可能。可王安石的倔脾气路人皆知,要不然也不会有个‘拗相公’的雅号。至于韩冈,其强硬的xìng格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同样人所共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脾气啊。在福宁殿上,敢去强逼太后把两个儿子流放出京的人,现如今又悍然南下返京,怎么可能会妥协退让?

    方兴听出了韩冈语气中的坚定,他点点头:“既如此,方兴也做好准备了。”

    “做什么准备?”

    “贪渎……这是乌台前rì进呈御览的弹劾。”

    “贪渎?”韩冈的脸sè有些异样,御史台的速度在预料之中,没什么好惊讶的,但方兴的行为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到底是收了还是没收?”

    “方兴不敢欺瞒书迷,诚有之。然则不多,也没有因此而损害公事。这是有人要演鸿门宴,意在沛公。”

    没有哪个官员没犯过错,只要有心去找,总能找得到把柄。水至清则无鱼,这世上就没有干净彻底的水,方兴纵然是他的旧部,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像自己一样,能不靠收受礼物而过上人人称羡的生活。

    韩冈从不求全责备,不要因此害人就行了。而且方兴也是受到了自己的牵累。安慰了方兴两句,却下定决心要彻查到底。

    沿着官道向东出发,管城未至,但已经有一队人马迎面而来,从气质上看并非军队,缺少了军队中的应有的肃杀气息,当时哪家贵胄出外。

    “是潞国公家的六衙内。昨rì就派人来打前站了。”韩冈正在猜测,方兴已经在飞快的说着。

    “潞国公还记恨当年的事?赶着派儿子来看热闹?”韩冈摇头笑。

    上一次见面,还是在洛阳。文彦博的jīng神当时还很好,只是给自己气得够呛。如今富弼早就不问世事,吕公著平rì里多找人喝酒聊天,司马光则是倔着脾气还是住在地窖里,文彦博听说也是一副养老的作派。不过这一回竟然派儿子过来,得赞一声他耳聪目明之余,也得多想想他是不是想看他最讨厌的翁婿二人自相残杀的笑话。

    “早点过去。我与文六好歹也算是拐了弯的姻亲。”

    六月的天,骄阳似火,不过对于韩冈这样经常东奔西走的人来说,也只是有些热罢了。反倒是文及甫的热情,更让他不舒服一点。

    文及甫跟韩冈有着点瓜葛亲,韩冈跟故相吴充之子吴安持是连襟,而吴安持又是文及甫的大舅子,这层亲戚关系,还是勉强能攀得上的。至少坐下来时,还能先说一下吴安持的近况。

    吴安持正在孝期之中,吴充是去年过世的,朝廷该赠与的好处一点没漏,不过一个前相悄无声息地便消失在政坛之中,。吴安持也因为遗表的缘故,加官两级。到了明年就能除服,换得更好的职位了。

    文及甫来迎接韩冈,见面的寒暄也就如此,还破费请了一顿酒。虽然他明摆着给人添堵,但韩冈乐得接受。既然从礼节上不能拒之门外,那就大大方方的喝顿酒好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韩冈南下的消息,仿佛一石惊起千重浪。就算在梦里,文彦博、吕公著等人也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机会。刚刚经历过一次惨败不久,能这么快就得到了将给新党沉重打击,并让旧党重新登上舞台的机会。

    韩冈这一回与新党正式决裂,旧党纵然哪边都看不顺眼,可也不会站干岸,看热闹。不及时插手其中,错过的机会不一定会再来。韩冈本身势单力薄,手上的人更少,要是他能掀翻掉王安石,顺带掀翻新党,空下来的位置韩冈占不住,能得利的自然只有在外的旧党。

    酒过三巡,文及甫终于露出了他本来的目的。

    “七封弹章。这还是两天前的消息。”文及甫在韩冈面前扳着手指:“贪渎、错判、丧师,玉昆,乌台这一回,可是明摆着要剪除玉昆你的羽翼了。”

    御史台这一回针对的目标不是韩冈,而是韩冈所推荐的官员。而且还有‘丧师’这一条,得再加上李信,等于是要把韩冈的嫡系势力给全数剿除了。

    不再认为韩冈是孤家寡人,政治上依附在王安石身上,已经把韩冈当成了一个亟待铲除的敌对势力。就算是王安石也无法阻止,新党并不是他一个人的。

    韩冈也清楚这一点,并没有对王安石有多少愤恨,只是有些事已经刹不住了,“只要不动代北便无妨。代州、忻州人心甫定,经不起折腾。”

    文及甫的爆料没有动摇到韩冈,为了北境的安危,他绝不会同意人事上朝令夕改的安排。

    文及甫的两只眼睛在韩冈的脸上寻找着,却没找到一星半点愤怒的痕迹,“玉昆,你倒是很放得开。”

    “朝廷自会给人公道。要相信朝廷。”韩冈笑着回道。

    一份合法的诏书,一个需要天子或是皇后的画押盖印,同时也要宰辅们的副署。无论少了哪一项,都是不合法的。

    所以韩冈并不担心,有些诏书,皇后绝不会同意。至于那些不需要经过皇后的堂札,就算能及时准确的抵达该去的地方,也造成不了多少损害。

    不过问题是无法避免的。迟早要解决。

    但韩冈依然故我,毫不放在心上,这让文及甫大感失望。

    不过他也忍不住在想,韩冈究竟还有多少底牌?

    ……………………

    “肉馒头两个多少钱?”

    “七个钱。”

    “糖渍林檎果多少钱?”

    “十一文一串。”

    “这匹素纱多少钱一匹?”

    “两贯又四百六十文。”

    七百八一贯,两千文了。河北产的素纱竟然卖到了两千文一匹,一下贵了许多。

    米店的水牌上,一斗米的价格是九十三文,比前两天又涨了四文钱。

    问了又不买,一路过来的冯从义受了不少白眼。

    ‘物价果然开始涨了。’冯从义心道,而且是普涨。

    折五钱的实际折价又降了半个钱,只有面值的一半了。如果这个实际比价的巨大波动,是因为百万贯即将加铸的折五钱,那么同样要加铸铁钱的陕西,那边情况也不会差太多。

    他从两家快报拿到的、附在快报中的《参考》上,已经详细的说明了这一点一年加起来超过两百贯的订阅费用并不低,但这笔钱值得出。及时、有效并私密的信息是无价的。

    冯从义也是钱庄平安号的东家,不得不考虑刚刚开展的飞钱业务。

    货币兑换价格的波动对飞钱业务很麻烦。陕西的铁钱和铜钱兑换比例的问题很让人伤脑筋,还有折二、折五这样实际价值不断在变动的大钱的问题,平安号都要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解决方案,而且是每天都要变动的方案。

    金银还好说,金银交引铺总有水牌挂出来当天的金银和铜钱的兑换价格。可铜铁钱的兑换比例却无法有一个权威的认定。

    如果不能尽快解决铜钱和铁钱如何兑换的问题,那么他就算是在平安号中大发雷霆,也改变不了失去信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韩冈正南下的消息,也让京城中变得sāo动不安。

    “还真是头疼啊。”冯从义虽然这样叹着气,但他的步履稳健,并没有因为急迫的问题而伤透脑筋,而是走进了他今天的目的地。

    冠军马社。

    只有现在或曾经拥有赛马联赛甲等赛冠军马的马主,才有机会收到邀请的小型社团而且也只是有机会。直到现在,其中的成员也不过二十八人。或是公侯宗室,或是天家姻亲,还有富豪、商人。

    虽少,却杂。

    冯从义在其中地位应该是最低的,不过当他跨进奢华的厅堂中的时候,一大半人起身向他行礼:

    “早,冯兄。”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11)

    会首淮yīn侯赵世将亲自将冯从义迎进厅来。

    这份礼遇,不仅仅是因为冯从义手上的财势和背后的靠山,也不仅仅是因为冯从义是将赛马引进京城的元勋之一,冯从义本身表现出来的才干,也让赵世将不吝于表现自己的亲切。

    当然,在今天,赵世将的礼遇也还有另外的一重理由。

    冯从义整了整衣冠,迈步进厅,一个个招呼打过去,都是每次上京时,都会见上一面、两面的老朋友、

    不过冠军马会的会所中,除了不到三十位的会员,还有不属于马会成员的一名外人。冯从义同样认识他,《逐rì快报》的总编辑,毛永。

    毛永并不是什么名士,真要有才名,早去考进士了,或是在士林中打混,游走在公卿门第。可他仅仅是幕僚出身,擅长的是刑名。作为一名刑名幕僚,在判词上滴水不漏,让人难以找出错来。斟字酌句的功夫上,比一干擅长诗词的文酸要强百倍。这就是为什么会让他担任报社总编的原因。

    “今天怎么到得这么齐?”冯从义环顾了一圈,回头对赵世将笑问:“可是君侯家又有喜事了?”

    赵世将摇摇头,肃容盯着冯从义:“尊兄给我们出了大难题啊,不得不好好商量一下。”

    冯从义瞥了毛永一眼,笑道:“这算是难题吗?一篇文章而已。”

    毛永向前半步,“仅是一篇文章当然不难,犯难的是文章出自何人之手。”

    冯从义微微一笑。

    因为作者是韩冈。

    韩冈没有理会来自朝廷的声音,径自南下返京,如同强攻硬打的猛将,让人始料未及。但就像很多人所预料的一样,韩冈在学术上还是下了一着棋。就如当年他拿出了种痘法,逼天子将他召回京城一样。

    只不过这一着棋,并不是人们所预料的在医学上的新成就,或是自然之道的新发现。而是有关国策的一篇文章。

    从《浮力追源》开始,韩冈所主张的气学的特点便表露无疑。追本溯源,寻究根本。

    而远从河东发来的手稿,也依然保持着气学一贯的风格。

    可是这份手稿的内容不同以往。不是天文地理,也不是自然万物。

    只有两个字,《钱源》。

    顾名思义,论述的正是钱币之源——这很容易就会让人联系到最近朝廷正要加铸的二百五十万贯新钱。

    朝廷铸两百五十万贯大钱、铁钱,说实在的,也就是几轮联赛的赌金罢了。可是这个消息在民间的反响太大,物价陡然涨了两成,而且越新的钱币,越没人收。

    无论是宗室还是勋贵,又或是豪商,冠军马会中的成员,家中都是饶有产业。大钱大规模贬值,让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利益说话。

    相对于齐云总社中的人多口杂,赛马总社内部的权力则更加集中,尤其是冠军马会的存在,总社和旗下报社的权力更是集中在这若干人手中。而且总编毛永的胆魄,也强过他的那位竞争者。

    韩冈选择《逐rì快报》,而不是《齐云快报》,也正是希望能看到他的文章能尽快得到刊发。

    报社的存在不仅仅是印发贩售报纸,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集散地。一些情报消息不可能在报纸上公诸于世,却可以成为筹码,拿出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示好甚至出手。更可以把特定的消息提供给一些关键的人物,来维系报社自身的利益。

    与皇城司进行的情报交换,便是诸多交换中最成功的一项。之后内部刊发的所谓参考,其实也是遵循着这个原则。

    无论是宗室还是贵戚,又或是富户豪门,他们的关系网都不是仅仅局限于京城,而是伸向全国各地,尤其是京畿,覆盖了整个中原腹地。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两家报社的耳目其实远比外界所了解的更为广布。

    只是在朝堂上,他们依然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者。宗室、勋贵、豪商,势力不小,却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可言。天子也好,皇后也好,在朝堂的重压下,也不可能保得住他们,除非朝堂上,有重臣愿意为他们说话。

    而且就算有有哪位宰辅贴上来表示善意,他们也不敢相信。

    除了韩冈。

    从渊源和信用上,只有韩冈最为可靠。

    所以韩冈要他们做出选择,他们也当真进行考虑,而不是立刻拒绝。

    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他们需要韩冈,而韩冈也只要快报上发一篇文章。收益远远大于风险。

    而且当韩冈把文章送到《逐rì快报》之后,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要么是彻底决裂,赌一把韩冈rì后再难复起,要么就是老老实实的在报纸上刊发,结果最多也不过是报纸停刊而已。

    韩冈rì后的报复可以针对到人,朝廷的处罚,到报社就终止了。危险xìng完全不同。而且韩冈的文章又是在为他们说话,为百姓发言,正大光明。

    但毕竟有风险。他们还是先希望自冯从义口中得到保证,或是更进一步的消息。

    成为关注的焦点,冯从义回以微笑:“先论对错,而后再说其余。”

    毛永立刻道:“枢密的文章总是浅显易明,但道理却不会错。在下方才也拜读过,实是醍醐灌顶,让人叹为观止。世人多说铜臭,岂不知臭的是人yù,而不是钱本身。钱者,信也。一言既出,再无可议之处!”

    钱之源。

    货泉,货币。

    没有谁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必须用自己多余的财物,换取不足的东西,也就是以物易物。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莫说上古,就是今rì,也是极为常见。

    出身农家的人都很清楚,家里的rì用多有交换而来,用鸡蛋换米,用麦子换盐,用肉换布,例子太多太多。

    但以物易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交换对象,我缺的是盐,多的是铁,你缺的是木头,多的是酒,两个人没办法交换。

    或许三人交换,甚至多人交换,也许能达成目标。但这样一来,往往就会因为对手上货品的价值不能达成一致,而无法成功。参与进来的人越多,达成协议的可能就越小。就像一根铁链,只要中间一个环节断了。那整条链子都作废了。

    所以为了让更加复杂的交换能够顺利完成,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钱,作为中间的环节,用货换钱,再用钱换物就行了。韩冈用了两个很拗口的自创名词,称之为一般等价物,也称衡货,衡量商品价格的货品。

    但并不是圆形方孔的才是钱。周时各国铸币,齐铸刀币,楚铸蚁鼻,秦为半两,外形各不相同。而作为衡货,也不仅仅是青铜、铁质的钱币,粮食、丝绢、金银,都能拿来使用。就在如今,丝绢依然是通行度不下于钱币的衡货,其贵且轻,商人多称之为轻货。

    对于韩冈的论断,毛永五体投地。因为例证随处可见。他见识过乡村里的集市,有的甚至是用鸡蛋来做衡货。梳子三个鸡蛋,发簪五个鸡蛋,十分常见。

    之所以能派得上用场,因为这些衡货本身就具有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就是人们相信交易到手上的衡货有价值。

    所以说衡货的本质便是信。

    不过最常见的衡货还是钱。

    钱最早是贝壳。并非贝壳值钱,而是稀少。

    古者宝龟而货贝,以海贝为币。安阳殷墟中,出土了很多。

    只是随着滨海之民借助地利而搜集大量贝壳,随着贝壳采集得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就没人使用了。继而出现了金币。这里的金,是五金的金,金银铜铁锡。开采难,铸造也难,不会因多而贱。故而使用铜币,从周时,延续到金。

    如今之所以铜贵钱贱,使得不法之徒融钱取铜,去铸造铜器,正好证明了铜钱本身与实际价值无关,而只跟信用有关。否则钱币的价格就不应该低于等量的铜器。

    而朝廷铸币,就有义务维持货币的信用。

    “昔年文潞公安抚陕西,有一官上书请废铁钱。事虽不遂,但谣言已传遍京兆府。市井之中,物价腾贵,而铁钱无人收用。文潞公使家人以绢四百匹至市上易铁钱,民间遂安,铁钱通行如初。他所做的,也只是回复铁钱的信用。”

    赵世将感慨着。不论这是不是示好旧党,韩冈利用文彦博为例证,在文章中把道理说得更为通透了。而且秉承了韩冈一贯的文风,都是论点、论据、论证俱全,证据都来自于身边随处可见的场景,让人看了就不由的信服。

    在场的诸多人等,看了韩冈的文章,无不信服。

    剩下的只是做和不做,以及韩冈想要他们怎么做。

    所以他们需要冯从义。

    ……………………

    “《钱源》。”

    王安石对着面前的字纸皱着眉头。

    平章军国重事,一人之下而已,天底下想要奉承他的不知凡几。从快报报社得到信报,拿到韩冈想要刊载的文章,比任何人都要早。

    按照韩冈过去命名的习惯,也许应该改成《货泉追源》才是,那样已经很直白了,而现在的题目更直白。

    轻轻将纸页折起,王安石重重的靠在椅背上,神sè前所未有的沉重。

    “大人,怎么了?”

    王旁亲自端了解暑的饮子过来,却见王安石对着书桌叹气。

    王安石将单薄的纸页递给儿子,有着淡淡的失落:“无一字提及义利,却没人比他说得更通透了。”

    钱即是信。

    义利之辩,至此可以休矣。

    韩冈没有一句反对铸币,却明白的要求朝廷保证新币的信用。

    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难存。

    朝廷几次铸大钱,看似有赚,其实亏掉的是国家的信用,长此以往,信用耗尽,国何以存?

    打仗之前都要发一道檄文,这叫名正言顺。韩冈这一回也是名正言顺了吧。至少在朝廷之外,所有人都会认为将韩冈阻拦于外是个巨大的错误——若有韩冈在朝,朝廷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与其空耗唇舌,不如穷究其理。

    这正是气学的宗旨。

    王安石沉沉一叹,他一意孤行坚持的新学,真的是对的吗?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12)

    这算是不辩而辩吧。レwww.uu234.com♠思♥路♣客レ

    短短两千余字的文章,曾布很快就看完了,但坐在灯下,却是久久不动。

    论其文采,不值得多议,可内容,却不能不深思。

    京城两大报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手中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早在仅仅只有小报的时代,官员就是购买报纸的主力军,何况如今内容更加充实的两家快报。

    聪明一点的官员都知道购买一份报纸来及时掌握市井中的变化。而手中权力更大的宰辅,更是能得到报社中人的投效,还能直接收买关键人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要的情报。

    韩冈送到《逐rì快报》的文章,不仅仅送到了王安石的手中,曾布也十分及时的得到了一份抄本,由妻弟魏泰连夜送到府中。

    盯着韩冈的文章,曾布久久不动,书房中只有玻璃灯盏内的烛火在闪烁。魏泰等了半天,不见曾布动作,眼睛也被烛火闪花了,耐不住低声轻问:“姐夫,韩冈的文章中果真有深意?”

    魏泰连夜将韩冈的文章送来,之前已经先看了一遍。心知韩冈用心深远,不过效果似乎太强了一点。让他的姐夫竟然愣了半晌都没有动静。

    曾布终于有了动作,探手一推桌案,靠在了椅背上。闭起酸涩的双眼,喟叹道:“义利之辩,韩冈是别出蹊径。甚至无一字涉义利,只从钱着手,孔孟之后,无人有此一言……气学一脉的着眼点始终与人不同。”

    他又摇摇头,“不过究其本,还是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以信义治民,而利自得。背信弃义,得之小而失之者大。尤其是将钱之为钱,归之于信这一点,完完全全是出自于孟子。气学崇孟,由此可见一斑。”

    魏泰眨了半天眼睛,他可不是想听曾布说这些的,曾布要如何应对才是他的有兴趣关心的事,“那韩冈的用心呢,可是在攻击朝堂?”

    曾布眼皮微抬:“还看不出来吗?气学讲究实证,既然韩玉昆说‘钱之本,实乃信’,那铸币的问题就得从信字入手。无外乎是在说,当他入朝后,就能让折五钱重新得到三军万民的信任。”

    “他不是要朝廷停止铸造大钱、铁钱?”

    “怎么会?只是以己之能,证我等之愚,不堪为朝廷辅弼而已。他一向是自负其能的……”

    曾布哼了一声,韩冈的脾气他早就见识过了。从当年第一次见到韩冈时起,曾布就知道,这是个喜欢表现自己的才干,又不吝于铤而走险的危险人物。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多少事实都不断在证明这一点。

    “可他也没说怎么办?”

    “文章里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吧?文宽夫的例子都拿出来了。”曾布看了魏泰一眼,“只要能保证朝廷的信用不失,铸币的祸患就没了。赋税征收以折五钱为重,或是铜铁各半缴纳。只要朝廷承认折五钱能当五文用,那市井中当然不会再折二折三。”

    魏泰摇摇头:“似是故弄玄虚。”

    “这就是韩冈聪明的地方。就算没有他的这篇文章,朝廷迟早会这么做的。但现在他的文章既然写出来,那么政事堂下堂札要,都会被说成是从韩冈而行。无能二字,可就少不了的。”

    “这……”魏泰抿着嘴,yīn沉着脸说道:“其心可诛。”

    “担什么心?此篇一出,难做的可是王介甫。”曾布脸上不见有半点心结,“如果王介甫能排除偏见,当能看得出《钱源》的意义何在。可惜啊,他怎么可能做得到?”

    “究竟是为何?”

    “还没明白吗?韩玉坤在《钱源》之中说朝廷铸造钱币,必须保证钱币的信用。但反过来想,只要保证信用,就是纸片也能当钱了。”

    “怎么可能?!”魏泰双眼一下瞪起,差点失声叫了起来。

    “去过质库吗?知道押票吗?”

    “没去过,不过还是知道的。”魏泰摇摇头,又点点头。

    “押票是什么?”

    魏泰顿时恍然,“啊!……原来是这个道理。”

    质库的押票不仅仅是赎回的凭证,在许多质库,还可以直接拿着押票再押一次,拿来换钱。这也是门生意。绝大多数人把押票都押出去后,就不会再赎回了。而两次质押加起来得到的金额,其实还不如一次死当。对开质库的商人们来说,他们也更喜欢这样的质押手法。

    押票不过是张纸,但也能换钱。因为押票的背后,是赎回抵当物的权力。是信用的一部分。片纸亦可为钱。

    魏泰舔了舔嘴唇,只觉得喉咙发干,“朝廷如今财用匮乏,如果韩冈当真能以片纸为钱,可就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了。”

    “站稳脚跟?”曾布一声冷笑,“东府之中,可就只剩一个空缺了。”

    魏泰终于怔住了。

    韩冈的目的……竟然是宰相?

    ……………………

    凡民之情,见利则移之。这是司马光的话。小人喻以利,更是圣人之教。

    求利则必以信义。失信去义,虽得利一时,却不能长久。要跟小民说话,当然只能以利为主,不能空谈大义。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这个道理。

    让百姓得利,朝廷的信义也就树立起来了。

    虽然不是韩冈文章中的原话,但章惇读过来,其中内容大体如此。

    韩冈的文章像是在尊崇孟轲,但内里却总有一股子怪味。

    明面上这是韩冈向皇后,向群臣,向三军万姓立下的军令状,只要他回京,因朝廷加铸大钱而动荡不已的物价,将会很快恢复平静。由此一来,跻身东府也是顺理成章。

    东府中的空缺,只剩一个宰相了。曾布、张璪都还不够资格再上一层楼!

    只是章惇觉得,韩冈并不会去奢想宰相之位,他只是故意让人这么去想罢了。

    章惇很了解韩冈,既然公诸于众,那么背后肯定还有别的用意,不可能那么简单让人看破。

    至少有一个破绽,两家报社可不是韩家开的,自己能提前拿到他的文章,其余宰辅不可能拿不到,只要阻止刊载,那些谋算全都要作废。

    这篇文章,韩冈当真指望过能登上报纸吗?章惇可不觉得。

    不知道平章府那边会不会派人去封掉报社,或是逼报社撤下含韩冈的文章。不过就算王安石不做,两府之中,总有人会去做的。

    不管怎么说,加铸的决议是东府之中所有人都赞同过的,出了问题每一名宰辅都要承担起责任。等到明天报刊发行,政事堂可就要沦为笑柄了。无能二字,没人愿意落到自己的头上的。只要及时更正,对百官、三军、万民可都是一桩好事。

    或许要等到韩冈进京之后,才能知道他的真正用心了。

    章惇叹了一声,犹豫着,要不要先抓住他问一问。

    ……………………

    情况看来又要发生变化了。

    在韩冈名为奏禀,实同檄文的奏章抵达京城后,蔡确就觉得,他是要拼个鱼死网破了。

    但以韩冈的行事为人,肯定还有后手。至少在他启程南下前,应该能预料得到,韩冈历年来任用和提拔的官员,也必然都会受到池鱼之殃,绝不可能再置身于外。

    韩冈所提拔的官员,现如今还远远不能为他提供帮助。其中几乎都找不到一个有进士资格的成员。大部分还沉沦下僚,不知何时才能得到晋升的资格。论起做事的能力,他们都很出sè,可缺乏出身是他们的致命伤。可是韩冈既然已经举荐了他们,就必然要受到他们的牵累,一旦被定罪,韩冈也难以自安。

    而且韩冈的表兄李信也受到了波及。在战争结束后,便因那场惨败被夺职后召入京城,甚至连差遣都没给,直接在京城做起了冷板凳。现在更是受到了弹劾,要追究他战败之罪。

    一直以来,韩冈与王安石虽有学派之争,但在朝堂上,却还是靠得很紧。王安石两次回朝,韩冈在其中出力甚多。蔡确多年在朝,未曾离京半步,凡事历历在目。

    如今翁婿俩竟然到了公然决裂的地步,始料未及之余,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

    只是蔡确没料到韩冈会从铸钱着手,而且着手的角度同样是出人意料。

    朝廷通过加大货币发行的力度,将亏空转嫁给百姓,致使民怨沸腾。韩冈一篇文章浅显易懂,就算仅仅是粗通文墨,也能看得出来他的用心是要朝廷保证币值的稳定,以此来维系朝廷的信用。这是在彰显他的谋国之材。由此来反衬东府的无能颟顸。

    要不要派人去报社,蔡确有些犹豫。同意加铸大钱和铁钱也有他一份。韩冈的文章如果正式公布,对自家的名声殊为不利。

    只是考虑了一阵之后,他还是决定放弃了。

    韩冈对朝廷铸钱一事的公开宣言,至少在明面上进一步与控制朝堂的新党分道扬镳。在朝堂上独树一帜,甚至可以说他已经与洛阳的旧党,开始两相唱和。靠近旧党,来保护自己的嫡系。

    既然如此,韩冈就肯定有后手。就蔡确所知,洛阳可也是有报纸的。

    或许这个时候,司马光已经看到了韩冈的这篇文章了。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13)

    跨上三级石阶,走进不算宽敞的大门,宗泽发现时常光顾的酒楼,客人比平rì里少了许多。

    “今天人挺少。”宗泽与同窗学友靳裁之在老位置相让坐下,左右看看,还是觉得太冷清了。

    这座酒楼虽在南门外,可离城门不远,入了城后,便是有两千多学生的国子监。城外酒店茶肆的价格比城内要低,只隔一座城门,一壶烧刀子的价格就能差上三成,菜肴蔬果也多类似。国子监的学生有钱的多在城中,没钱的则就在城外小聚。这座酒楼位置不差,价格也适中,生意一向很好。

    “都去西门了,韩枢密今天回来嘛。秀才公没听说吗?”店里跑堂的小二上来斟茶递水,一边搭着话:“韩枢密得胜回朝,听说皇后本想让王平章和韩相公都去郊迎,不过再一想,没有岳父迎女婿的道理,只得罢了。”

    宗泽当然听说了,而且知道的内情远比酒店跑堂要多——国子监本来就是京城中各类消息的集散地之一,有有出处的正经新闻,也有无稽的小道消息。

    虽然向皇后打算选派重臣以郊迎之礼迎接韩冈的想法被王安石顶回去了,但她还是遣了王中正在新郑门外恭候韩冈回京。

    消息传出去后,京城中的士子和百姓只要得空,都往西门去了。宗泽在国子监的几个同窗也都跑去看热闹,只不过他没想到会让rì常都是人满为患的酒楼,会因此事变得门可罗雀。

    靳裁之冷冷地哼了一声:“京城人都爱看热闹,正好天气也不错。换做四五天前的艳阳天,保准没人肯出来。”

    “或许吧。”宗泽扭头向外,窗外的天空依然是yīn云密布的灰白sè。

    连着几天的yīn雨,让京城的气温一下降了许多,不像是暑热难耐的六月,倒像是一下入秋了。

    “今天还是老样子?”回过头来,宗泽问着对面的靳裁之。

    “菜与平常一样,酒就要点淡的。今rì先生讲学,可不能误了事。”

    “自是当然。今rì伯淳先生讲易,小弟也不想错过。”

    宗泽虽是年轻,可在京师名气很大。点评宋辽战局,每每言中。世人皆道他腹有十万甲兵。换做是将帅急缺的仁宗朝时,早就被招入崇政殿问对了。就是现在,也受过几次重臣的邀请,想聘其为幕僚,还得到了章惇为首的几名重臣的举荐,进入了国子监读书。由于平rì多往程颢门下听讲,时间一久,倒被视为程门弟子中的一员了。

    程门弟子多是饱学鸿儒——也就是熟读经史,可在军事、理民、治水、刑名上的能力极度匮乏。长于军事的宗泽,自出入程门之后,便很是受到程颢的看重,一来二往也同程门弟子有了些交情。年纪相当的靳裁之等弟子,更是来往得更是频繁。

    楼上楼下,只有寥寥数桌客人,上菜难得快上一回。宗泽、靳裁之边吃边说,言谈甚欢。

    不一时。酒足饭饱。招人上茶消食,宗泽又望了望生意清淡的楼中:“还以为今天能碰见王信伯,陈莹中,想不到也没来。多半也去了西城、真真是赶集一般。”

    “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去看的。寻漏而回,其行何异蛇鼠。”“靳裁之露骨的对韩冈表示不屑,对此宗泽早已是见怪不怪,程门弟子对韩冈多有成见,真心推重于他的也就寥寥数人。

    不过宗泽则是另一番态度,“算不得寻漏吧?奉君命而出,事毕返京,还发了奏章报知朝廷,也是堂堂正正。平章、宰相要是觉得不合适,请一份诏书不就能挡住了?”

    所有意yù在军事上一展长才的人,总会对主张开疆拓土的重臣抱有好感。让宗泽每每为韩冈出言辩驳。

    “那他以揭帖为己张目又怎么说?”靳裁之立刻反问,在经学上的辩难次数多了,反应也比平常士子要快得多,“名不正,则言不顺。快报上的文字要么是赌博的结果,诱人毁家破产。要么多是流言蜚语,捕风捉影的事都登载在报上。在这等小报上登文攻人,非君子所为。先生常说,功名利禄之心一起,正大光明四个字就抛到了脑后。”

    “报上的那篇《钱源》,”宗泽向着路对面的米店张望了一下,“今天的米价八十五文一斗。”

    “那又如何?”韩冈一篇文章就把米价打下来是事实,可那终究是枝节,“论士当鉴其行,行不正,则人不正。”

    宗泽还在看着街对面。米店出入的客人,不再是前些天那样总是背着大口袋出来——一次多买些,以免之后粮价暴涨时吃亏——而都改回了寻常一斗装的竹篮子。看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拎着篮子吃力的走出来,他微微笑:“今天的米价八十五文一斗。”

    “以德化人与以利诱人,孰为正?!”

    “今天的米价八十五文一斗。”

    “正心、诚意。心不正,意不诚。其本心可在百姓身上?”

    “今天的米价八十五文一斗。”

    靳裁之没力气了,“汝霖,能不能不提这个八十五文?”

    “哦?”宗泽笑了起来,不算大的眼睛眯缝了起来,“那该提什么?要不我们猜猜明天的米价?”

    “大哉乾元。天地正道什么不能说?”

    “京城百万军民哪会管那么多?他们想的不过是吃饱穿暖,手上的钱会不会变得贱了。”

    “此辈下愚,随波逐流,被牧之羊也,不足与论。”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宗泽抬手指了指上,又指了指下,“换句话说,他们看到的东西可是都一样哦。”

    靳裁之皱起眉,宗泽纯粹是歪解圣人之言。

    宗泽懒洋洋的笑着:“仓廪实、衣食足,圣人说教化百姓,也是把这两点放在前面。你不想提,但京城的百万军民会提,皇帝、皇后也会提。只是一篇文章,就把京城飞涨的粮价给打下去了,还让折五钱能够安然通行于世。于国于民皆有大功德。奉旨出京,如今事毕回返,又有哪里说不得的?”

    “功德?魏武少年时想做的不过一个征西将军,王莽早年也有功德,又有谁能看得出rì后之篡?”

    宗泽终于收敛起了笑容,程门之中,年长一点的弟子对韩冈虽有成见,但还不至于在人品道德上攻击韩冈,更不会用cāo莽来做比喻。不过年轻一点的弟子,就管不了那么多了。都是给那个邵伯温给带的。

    “纵置气,也不能乱说话。就是伯淳先生处,也容不下。”顿了一下,宗泽语气缓和了一点,“何况也要提防隔墙有耳,传出去,也会连累伯淳先生。”

    却见靳裁之根本就没听到,一脸惊讶的望着门外,“怎么从南面回来了?”

    ……………………石得一从来没有这么窘迫过。

    韩冈在报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此事古来未有。虽说一举稳定了京城的物价,但朝堂上仍是对此颇有微词,至少是觉得韩冈有失体统。

    只是两家快报并不是揭帖,而是得到朝廷许可而发售的。还有些官员写了诗词在报上发表,也从没有禁止过。

    由此想找韩冈的毛病很难,所以很多人的矛头就转向了石得一,皇城司玩忽职守,未能及时上报。

    石得一这叫冤枉啊,说句实在话,这件事该通知到的他都通知到了,还给他们留了足够的时间去阻止。但最上面的不拿主意,就是王安石都没有下令给快报,禁其刊载韩冈的文章,他区区一个阉人,敢出头吗?

    更让人恨的是御史台,他们在找韩冈的麻烦之余,也顺便把棒子打在自己身上。等到韩枢密回来,向往rì一样让御史台崩掉牙口。那时候一团邪火,更是要把他给烧得干净才会罢休,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宫里的宦官比不上宫外的士大夫,打了一个,就像是捅了蜂窝一般,能一窝子全跑出来,门生故旧一抓一把。就是现在的韩冈,在上有章惇、苏颂帮他说话,下面更有宗室勋贵在内帮忙敲边鼓。

    可所有的宦官背后只有一个人,就是皇帝。现在则是皇后。万一皇后顶不住御史台,为图个耳根清净,多半会把他给丢到外面去。就像石得一历年亲眼所见的,多少宫中有头有脸的大貂珰都被‘嫉恶如仇’的御史们赶了出去,甚至是嫔妃都有。

    这不是皇帝心甘情愿,是实在忍受不了。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堵起耳朵会被说成是拒谏,要是治罪更是成全了人家的名声,只能牺牲被盯上的目标。

    唉声叹气的中贵人全没了往rì的飞扬跋扈。

    “都知。”一名小黄门赶来通报。

    “啊……什么?”石得一还有些楞。

    “韩枢密到了。”

    反应过来的石得一忙站了起来:“迎到人了?”

    “不是。韩枢密现在就在宣德门外。”

    愣了片刻,石得一忽然一声大叫,拔脚就冲了出去。

    久违的城楼下,官吏往来甚多。韩冈的出现,使得人人侧目。西门迎接他的人众还没有传回消息,被迎接的目标却突然出现在皇城之外。

    韩冈一身朝服,穿戴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受皇命而出外时得赐的仪仗,分列两旁。

    皇城司提举石得一闻讯匆匆赶来,凉爽宜人的天气却给他跑出了满头大汗。说话前先向韩冈行了一礼,“枢密,石得一来迟,还望恕罪。”

    韩冈点点头,算作回应,肃容道:“请提举入禀皇帝、皇后,臣韩冈幸不辱命,回京缴旨。”

第38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一)

    “入城了?!”

    “到宣德门外了?!”

    隔了一重院落,蔡确和曾布同时大惊起身。

    “气势汹汹啊。”蔡确轻轻敲着桌子,韩冈一点缓和余地都不留,看着就像是告御状的样子。看来对之前王安石阻其入朝而积怒于心,翁婿之间的情分估计也不剩多少了。

    “兵贵出奇,这是用兵用惯了。”曾布惊讶过后,却安安稳稳又坐了回去,心头更添了几分幸灾乐祸的喜意。

    韩冈来得越快,就意味着他心中怒意越甚。

    管城县的知县是谁,曾布不可能不知道,那可是开封府的知县。韩冈既然经过管城,有些事也不会不知道。

    韩冈曾经举荐过的官员几乎都不在朝中,但新党在地方上的优势不比朝中稍差。韩冈身上找不出事,他提拔的那些官员却不可能干干净净像张白纸。只要他们定了罪,韩冈身为举荐之人,也难辞其咎。

    新党选择的着眼点是好,可惜却是将最后的一点情面给扯破了。

    就像是当年富弼使辽,所携国书被偷换。富弼回头找宰相吕夷简的麻烦,其岳父晏殊还帮吕夷简说话。这场面,容不得富弼不骂晏殊jiān邪。

    不管这是王安石指使,还是下面的人自行其是,不管皇后最后究竟是支持韩冈,还是支持王安石,韩冈与新党的关系已经彻底的破裂。

    真的有乐子看了。

    ……………………

    西府得到消息不比东府更迟,当石得一赶去迎接韩冈的时候,他得到了通报。

    “想不到韩玉昆也有怕事的时候。”

    薛向不以为然:“韩玉昆的xìng子,怎么可能会怕事?过往招惹得是非还少了吗?要真的怕事就不会这么气势汹汹吧。”

    “是怕……他是怕麻烦。”

    章惇很明白韩冈这并不是怕,而是谨慎,不露任何把柄与人。尤其是现在,可能要与王安石决裂的时刻,接受开封军民的欢呼,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谁会赢?”薛向问道。

    章惇反问:“怎么才能治韩玉昆的罪?”

    薛向沉吟着,最后摇摇头,只有一个字:“……难。”

    想要论韩冈以罪,皇后那一关就过不了。如果想跳过皇后,就必须通禀皇帝才行。

    只是想要在天子面前攻击韩冈,与辽国的大战就隐藏不了,谁敢出来向天子揭破他被蒙蔽已久的事实。被责罚还好点,要是天子气出个意外来,谁也承担不起后果,即便皇后也一样。

    除非想要同归于尽,否则……不,同归于尽都做不到,谁戳破谁倒霉。

    中风瘫了的人,不可能再恢复,大权依然会在皇后手中。纵使帝后反目,也不可能再有能替代皇后的人选。

    章惇叹着:“已经打成死结,解不开了。”

    现在还能高兴的,那就是那些牵扯不多、随大流的人了。

    ……………………

    时隔多rì,韩冈再次踏入崇政殿。

    布置、陈设都没有什么变化,就是殿中服侍的宦官也什么没大变化。

    希望家里也一样呢。韩冈想着。

    就在殿zhōng yāng,向皇后行礼参拜,他心中还担心着家中的情况。

    之前韩冈已经先行派人回家打过招呼了。不让王旖他们出来迎接,这也是免了麻烦。

    只是他选择绕过那些闲人,就不知道家里面会不会不高兴。确切的说是王旖,终究是父女至亲,出嫁从夫这一点,不可能做得彻彻底底。

    帘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枢密在河东可是辛苦了,看着比启程前要清减了许多。”

    “为君分忧,乃臣子分内事,不敢称苦。贱躯略减,也只是返京行路的缘故。”韩冈欠了欠身:“臣远去河东,不知天子、殿下和太子近况如何,心中着实挂念。”

    “多亏了枢密在河东将北虏赶走,京城才得安稳,官家也能安心养病。虽说还是只能动下手指,可jīng神还好……吾也还好。”皇后很轻声的将最后一句带了过去,又道:“只是没有枢密在京,六哥那边始终让人放心不下。”

    “难道太子有恙?!”

    “没有!没有。只是六哥胎里不足,有枢密在京,官家和吾才能放心……枢密回来就好。前rì收到了枢密的奏表,计算行程,今天便遣了王中正出西城去迎枢密,不想竟给错过了。”

    “近rì京畿多雨,过管城后官道失修,泥泞难行,臣恐耽搁了行程,故而绕道京南。”

    “原来如此。听说枢密得胜回京,京城士民没有不开心的,全都去了西城。枢密改从南门走,错过了机会,实在是可惜了。也是官家的病,不然就能让枢密在大庆殿前夸功耀武,也能祭告太庙了。”

    自离开管城之后,韩冈一行便向南绕了一个大圈子,从开封城西北处,绕到了京城南面。并不是韩冈所说的道路泥泞,只是为了避免太过张扬,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只是这样一来,正如皇后所说,韩冈就错过了一次夸功耀武的经历,而且是又一次。

    韩冈经历的战争次数也不少了,大捷一个接着一个。可是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封坛拜将,夸功耀武的光荣时刻。河湟、交趾时倒也罢了,他并非主帅,不便抢风头。可两任河东,军功赫赫,但回京时却都不得不偃旗息鼓。虽为时势使然,却也让人感觉都像是冥冥之中有了定数一般。

    韩冈自己其实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损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说是无所依据,在朝堂上看来终究是是钻了没有先例的空子。韩冈不打算惹起朝堂上一众官僚的反感,本来有理的地方也变得无理了。他有自知之明,从法理上他的做法无懈可击,可终究有违常例,若是回京时还大张声势,就免不了给人以得势便张狂的感觉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异于众,众必非之,为面子问题惹来不必要的敌人那就太蠢了。何况太闹腾了也不好。韩冈来就不怎么好热闹,闹哄哄的一团反而让他厌烦。

    不过皇后现在的态度让韩冈心中有些疑惑,不知是不是试探,所以他收敛了词锋:“臣承天子不弃,御笔亲点。跨马游街,饮宴琼林。有此殊荣,不比大庆殿前夸功耀武差了。”

    向皇后连点头:“枢密说得是。”

    几句寒暄之后,崇政殿中忽而陷入了沉默。

    韩冈在这个场合不适合主动开口。皇后不挑起话题,他就只能静静的等着。

    许久,皇后方又重开口,“枢密此番回京,王平章很是不乐意。说河东尚为未靖,辽人贼心未死,需要枢密留在河东。”

    “若说为了河东北疆的平安,王平章之言或许不错。可宣抚、置制二职,本是因事而设,无事则当罢。置制使,一路军事总于一人之手,而宣抚使更是军政兼理,此二职若久任,时rì久长,便是一藩镇。要是从此成了定例,终有重蹈故唐覆辙的一天。既然和议已定,臣心中计议还是当早归为上,以免为后人责难。”

    “枢密果然是谋国之臣。有枢密在,乃国家之幸。”

    “臣愧不敢当。”

    韩冈自谦了两句,直到皇后又开口询问,“枢密两任河东。河东内情,朝中没有胜过枢密的。如今河东受了兵灾,百姓流离失所,财物更是被劫掠一空。在枢密看来,朝廷该如何做?”

    “三五年内,河东军政当以休养生息为重,只要有人有土,治理得当,元气很快就会恢复过来。河东虽遭兵乱,损失也不过是代州、忻州和太原府的一半,并无大碍。”

    “寨防呢?”

    “河东边防,近年内不必担心。辽人心在东方,无暇西顾。正好有时间可以用来修补寨墙。”

    “枢密说的是辽人攻打高丽吧。多亏了枢密的一番话,要不然北虏也不会转去攻打高丽。”京城中早就在传言,高丽被辽国攻打,其实就是韩冈对张孝杰说的那番话,宫里面的皇后也深信不疑:“这一回辽人攻高丽,枢密如何看?救还是不救?高丽的使节已经到了明州。”

    明州【宁波】是近年来宋丽两国之间使臣往来的主要港口,登州港因为太过靠近辽国,虽然海程最短,但还是被放弃了。之前的伪使臣出现在登州,登州知州之所以会起疑心,正是因为这个理由。

    韩冈斟词酌句:“臣对高丽内情不明,本不当多言。但备位枢府,又不得不言。高丽与我大宋远隔重洋,与辽人却近在咫尺,即便想要救援,也非是须臾间事。必须要先做好援救高丽的准备。高丽若亡,一切休提。若高丽不亡,大宋当可居中调解。”

    “调解?”这些天来,宰辅们都在说暗助,可从来没说过要调解的。

    “辽国攻高丽的目的何在,只要想一想明白了。”

    “是什么?”皇后立刻问。

    “无外乎威信二字。与我皇宋一战,辽师损兵折将、丧师弃土,耶律乙辛由此在国中声望大跌,而耶律乙辛要重树威信,则又无外乎财帛子女。”

第38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

    “枢密说得是。”

    “高丽虽远算不上富庶,可毕竟是海东大国,一旦据而有之,得到了大量的人口、财货,耶律乙辛当可重新巩固权位。”

    “嗯。”

    “纵使辽军攻打不下开京等要地,能在高丽国中劫掠一番,对耶律乙辛来说也不无补益,照旧能挽回一些人心。”

    “吾明白了。”皇后的声音中有着得到答案的欢喜,“只要能让辽人得到好处,就可调解下来,让他们与高丽停战?”

    “殿下明睿,正是如此。”

    侍立在侧的宋用臣觉得眼前先一句一应,继而又一问一答的场景甚是眼熟,视线从帘内转到帘外,又从帘外转回帘内,灵光一闪,却发现是塾中先生授课一般。

    真是异数了。宋用臣心道。其他宰辅上殿,皇后可不会这么说话,不可能像学生一样全盘信任他们。看来真的是感念当初的恩德。..

    事关地缘政治,韩冈一开始并不知道皇后能听懂多少,只觉得点头总比反对好。同时他也觉得皇后前些rì子宋辽大战时表现得很不错,应该有些水平。

    那是在欺瞒天子的情况下来主持军国大事的,无法从赵顼那里得到帮助。尽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王安石为首的两府起了关键xìng的作用,不过她配合得很不错,当不会对国政懵然无知。

    现在看起来的确没问题,当真听明白了。半年来的赶鸭子上架,看来还是很有些效果的。

    不过还有些话韩冈藏在肚子里没说出来。

    耶律乙辛并不简单,他既然选择攻打高丽,绝不会满足于抢一把就走,高丽真正赚钱的买卖,还是宋倭之间的中转贸易,以及高丽人手中的海船。

    高丽海商控制着宋倭贸易,国中海船以千百计。前两年赵顼派遣使团出使高丽,之所以特意让明州招宝山船场为朝廷打造了两艘巨舟一为凌虚致远安济神舟,一为灵飞顺济神舟,载重量都高达万斛其目的也正是为了宣扬国威,以免为高丽人小觑。

    一旦辽人控制了高丽,除了土地和人口之外,海贸的收入也能拿走大半。加之手中有了为数众多的海船,河北、京东、淮东,乃至两浙,万里海疆都将在其兵锋之下能不能当真派上用场且放一边,至少是可以拿来讹诈的资本了。

    不过当辽国控制了高丽海贸,将会反过来推动国内对海军的重视,以及加快远洋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韩冈对海贸并不放在心上。这个时代的海外贸易,缺乏金银的流入,在硬通货上是净流出,被运来的商品又多为香料、象牙、玳瑁等奢侈品,对国家经济的健康并无益处。

    但海运终究是值得鼓励并开发的新领域。沿海的运输线,能加强岭外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如果能打通对rì本的商路,大宋的工商业将得到一个巨大的市场,顺便压缩辽国占领高丽后的收益。同时金银铜等贵金属的流入,也能解决一部分国内的钱荒。反正rì本不铸钱,如果能用铜铁钱交换金银,应该是笔有赚头的买卖。

    现如今的海上运输,主要在东海、黄海,基本上都是以海岸线上的标志物来定位,敢走黑水洋、会用牵星板的船长凤毛麟角。可是有了望远镜,有了玻璃镜,还有了地球这个概念,就等于有了四分仪、六分仪这样的能够确定维度的海图仪器,配合指南针,在非台风季节沿着纬线向东向西航行,来往于rì本和大陆之间,在现阶段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难度。

    这是件放狗咬兔子的好事。

    只是韩冈现在不方便说。很多人都认为辽国入侵高丽是他祸水东引的谋略,韩冈对此是矢口否认。过去他曾经宣称要打造铁船,到现在为止,朝廷也还在为这个项目掏钱。如果现在他来个先见之明,两厢印证,倒显得他之前否认是满口谎言了,给人谋算太深的感觉更是个问题,还不如先装傻为好。

    向皇后对韩冈的想法自是懵然无知,也不知旁边的宋用臣在想些什么:“那在枢密看来,高丽能不能抵挡住辽人?”

    要是高丽不能抵挡住辽军,也就没有大宋调解的余地。这个道理是明摆着的,不必韩冈解说。就像西夏,当党项人在银夏惨败之后,原本准备调解两国纷争的辽国,立刻出手夺占了兴灵。

    “兵贵出奇,臣也没能想到辽人会去攻打高丽。高丽君臣恐怕正在看着宋辽交战的大戏,做梦也想不到耶律乙辛会如此突然的转头东向。高丽败局其实已经注定,唯一的问题,是耶律乙辛怎么处置他们。究竟是灭国,还是将之收为近藩,如女直例,年年入贡。而这就要看高丽究竟能支撑多久了。”

    “要多久?”

    “两个月。过去的半年多,辽国马匹损耗极大,没有得到充分的修养。今年入秋后再不给马养膘,辽**马损失将以十万计,这个代价即便全夺高丽都抵不过。所以以臣之见,辽人的攻势最多也只能持续两个月。如果能支撑到八月,高丽自安。也就有了朝廷出面为其调解的余地。”

    “两个月吗?到八月也没多久了。”

    现在已经是六月底。等高丽求援的使节抵达京城,一个月就过去了。再过一个月,就能确认结果。

    “有枢密分说,吾也算明白了。那就先做准备,待到八月,高丽国君若依然在位,再看看如何援助。”

    但一旁的宋用臣觉得韩冈说来说去,他的意见依然是先看风sè,跟之前宰辅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他宋用臣来,也是一样的看法。高丽远隔重洋,就算落在了辽人手中,对大宋来说没有紧迫xìng。若说海路之近,辽南要近上十倍,高丽得失,非关紧要。本来就不用急只不过同样的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份量是不一样的。他这个阉人,当然比不过宰辅,而宰辅,则比不上殿中的韩冈。

    问对用时不少,一番话后,皇后低头喝茶,也让殿里的内侍给韩冈端上了茶水。崇政殿中静了下来。皇城里面没有点汤送客的习俗,但韩冈计算了一下时间,也不便再耽搁了,心想着是不是该告退了,总不能在崇政殿里拉家常,他本身也想早点回家。

    “圣人。”宋用臣弯腰,轻声的提醒向皇后,之后还有不少事要做。若没事,就可以让韩冈退下了。

    向皇后闻言一动,放下了茶盏。

    “枢密。”赶在韩冈起身告退之前,向皇后又开口,“朝廷近来乏用,不得不铸大钱充账。此事枢密自是知道了,不知是怎么看?”

    ‘果然还是要问。’

    宋用臣转头帘外,只见韩冈又坐直了身子:“施政乃是东府事,臣不敢妄言。”

    “枢密近rì在报上不是写了一篇文章吗?吾也拜读了,一番道理说得很明白,就是吾这妇人也看得懂!”

    “报上的文章只是臣一孔之见。因格物而来,说的也仅是钱币之源。并非议论朝堂政事。”韩冈在职权范围上很努力的不让人抓到把柄,用心和行动终究是有区别的,至少建议说出前要兜个圈子,“而且在臣看来,朝廷要做的也仅仅要维持折五钱和铁钱的信用。潞国公能做,政事堂的宰相和参政们也能做。韩、蔡二相公,曾、张两参政皆乃贤良,此时当已定计了。”

    “嗯。韩绛、蔡确都说了,朝廷今年在京畿征收的税赋,当以折五钱占其半,十文钱的税,必须是一枚折五钱和五枚小平钱。至于陕西的铁钱,过去就是铜铁钱各半,今年依然如此。”

    古往今来很多有识之士,都知道如何维持货币价值,也知道信用是其中的关键,只是把货币深入浅出的进行剖析,最后归纳成信用,为困扰儒家千年的义利之辨给出了一个还算合理的答案,韩冈是第一人。

    向皇后并不知道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可既然接受了韩冈文章中的道理,当然也就想从韩冈那里得到更多的指点。

    “所以吾想再问问枢密,如此是否可行?”

    “以税赋保大钱信用,臣意亦如此。对于钱法,臣确是略有浅薄之见。其一,便是纵使市井之中钱价已贱,朝廷税赋仍当以原值视之。折五便是折五,折十就是折十。而rì后任何敢于上书将折五钱以折二、折三用者,当论之以法。”

    在过去,遇到市面上大钱贬值的情况,朝廷往往会因为一些人的上书将市价折减的大钱降值使用,而不是设法维持币值稳定。仁宗时,陕西频频用兵,折五折十都发行过。尤其是折十钱,发行后就一贬再贬,从折十,变成折五,再变成折三,最后官方认定其降到折二,币值方才稳定了下来。在这其中,因为发行大钱利益受到损害的陕西官吏们,在其中起了很不好的作用。文彦博当年力保铁钱币值,其实也是在跟衙门中的地方势力在打擂台。

    “是因为他们让朝廷失信吗?”

    “正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此乃圣人所言治国之道。又有言:‘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败坏朝廷信用,使国家失信于民,长此以往,何以立国,其罪虽死莫赎。”

    韩冈的话,并怎么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认知。他做好了皇后犹豫的准备,但向皇后当场就点头:“枢密说得有理,吾今天便让玉堂那边草诏……枢密的第二条,不知是什么?”

    “第二,就是防盗铸。”

    “……盗铸一直都在防啊。年年都有被大辟的人犯,可是一直都是防不胜防。”

    “不,那不是防,是禁!高墙深垒是防。论之以法是禁。禁令由来已久,而盗铸不止,是事前预防不足之故。”

    “那依枢密之见,当如何做?”

    “铁钱当以jīng工铸造,楞廓一如法式。朝廷官坊,以jīng工闻名天下,远非盗铸者可比。若jīng仿,其获利难抵人工、物料之费。若粗制滥造,又极易辨明,不至惑乱市井。陕西至和年间初行铁钱,初时制作jīng良,故而铜钱、铁钱市价如一。至和之后,铁钱不复jīng巧,私铸rì多,其价亦仅为铜钱三分。所以要禁铁钱盗铸,只需加以jīng工便可。至于大钱,也不难。改大钱样式、材料,使之有别于小钱。”

    皇后聚jīng会神,“如何改?”

    “jiān猾之徒融钱铸器,其本因就是钱价太贱,可供牟利。所以鼓铸大钱势在必行,折五钱该铸,当十钱亦无妨。”在韩冈看来,一枚铜钱的面值,至少要跟其中内含的材料市面价值相当,而不是以官府直接从矿山收购铜料的价格来计算。这样才能防止如今屡禁不止的毁钱取铜的行为,“可一旦铸造大钱,又会有贼人去盗铸。一枚折五大钱,论其材料仅当两三枚小平钱。熔小钱,铸大钱,其利倍之,铤而走险者自是剿不胜剿。”

    “枢密请继续说。”

    “铜有红铜,青铜,黄铜,白铜之分。其区别,只在材料。如今市面上的钱币尽为青铜钱,所以能够熔小钱为大钱。”

    “只要把大钱换成红铜就行了?”

    “黄铜更好。用真鍮铸钱,折十是理所当然。”

    黄铜钱至少在这个时代韩冈还没见到过,但他前世的记忆里,的确见过黄铜古钱,可能是之后几百年的产物。而黄铜器,此时市面上也有,只是多称为鍮石。sè如黄金的,称为真鍮,价格远在普通铜器之上,以官造为多。可见用黄铜铸钱,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难题。

    红铜是纯铜,这个时代的铜合金还有青铜,黄铜,白铜。在韩冈看来,与其争执于面值,不如先从材质入手,让人一眼可辨。后世的硬币,一眼看过去,材质就不尽相同。或许内里一样,但外面的镀层始终有着区别。小平钱是青铜材质,如果折五、折十钱是黄铜,想要将小平钱熔钱盗铸成大钱根本不现实,能成功也无利可图。

    而且更大面值的钱币也可以打造,不一定是铸。不过那要放在以后了,慢慢来。

    韩冈入殿早就超过预定的时间了,宰辅问对极少有这么长的。宋用臣有些心急了,接下来还有不少事等着皇后。

    “圣人。”见议论钱法差不多了,宋用臣再一次提醒向皇后。

    向皇后这一回终于点点头,对韩冈道“枢密既然回来了,六哥的学业也要拜托枢密了。枢密可千万别忘了。”

    韩冈起身行了一礼:“陛下之命,殿下所托,臣如何敢忘?”

    注1:宋元以来我国航海者对于今黄海分别称之为黄水洋、青水洋、黑水洋。大致长江口以北至淮河口海面含沙较多,水呈黄sè,称为黄水洋;北纬34°东经122°附近一带海水较浅,水呈绿sè,称为青水洋;北纬32°-36°、东经123°以东一带海水较深,水呈蓝sè,称为黑水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86/ 第一时间欣赏宰执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cuslaa所写的《宰执天下》为转载作品,宰执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宰执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宰执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宰执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宰执天下介绍:
宰者宰相,执者执政。
上辅君王,下安黎庶,群臣避道,礼绝百僚,是为宰相。
佐政事,定国策,副署诏令,为宰相之亚,是为执政。
因为一场空难,贺方一迈千年,回到了传说中‘积贫积弱’同时又‘富庶远汉唐’的北宋。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场因贪婪带来的灾难,为了能保住自己小小的幸福,新生的韩冈开始了向上迈进的脚步。
这一走,就再也无法停留。逐渐的,他走到了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在诸多闪耀在史书中的名字身边,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宰执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宰执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宰执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