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TXT下载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全文阅读

作者:愚乐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txt下载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卷 第二章拆分

    《电影时代》可以进内地销售,虽然是重大利好,不过操作起来,还是挺复杂的,得早作准备。

    杂志目前是传统的竖排繁体字排版,内地习惯的是横排简体字,想要销量上去,必须得专门制作内地版,而香港能印刷简体字的工厂,基本不存在,要么拿样刊去内地印刷,要么自己开印刷厂,不管哪一种,都是麻烦事。

    沈冲办电影杂志的终极目的,是掌握影响电影行业的舆论工具,不过在现阶段,其主要的功能,是聚拢人才,而当前内地机制极为僵化,出个门都要介绍信,人才完全流动不起来,杂志销售到内地,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内地电影人有一个了解香港电影的窗口。

    所以沈冲跟着伟人,从黄山一路跑到北京,都没提把杂志卖到内地的话题,只是争取到了采访内地电影厂的机会。

    通过采访,他才可以方便的接触内地的各色电影人才,为日后做准备。

    沈冲计划从内地挖记者,或者招聘像罗孚这样从内地来香港的人做记者,总之要熟悉内地的人,改革开放之初,局势复杂,一切都要小心,避免踩地雷。

    而东方魅力电影公司方面,倒是波澜不惊。

    《疯劫》成功突破千万票房大关,最终收了1053万,本来只在百老汇一家戏院,上映两周,票房顶天也就50多万,而沈冲的营销套餐,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硬生生的把电影票价拔高了一倍,所以最终收了80多万。

    许鞍华一直躲在日本,沈冲又去了内地,《疯劫》如一场台风,呼啸而过,现在时过境迁,只留下一个传奇的数字,让人惊叹。

    王晶不愧是快手高产导演,初次做导演,一个多月就把电影拍好了,沈冲回来的时候,这部名叫《追女仔》的电影,已经在等邵氏排档期了。

    王晶是邵氏的在岗编剧,老爸是著名导演,又是tvb的金牌监制,和邵氏关系匪浅,邵氏也从《疯劫》里尝到了甜头,自然非常愿意继续和东方魅力合作。

    虽然是公司的第二部电影,但沈冲去没怎么放在心上,经过《疯劫》的洗礼,曾励珍和江之强都不是新手了,一个负责制片,一个负责发行,又有邵氏成熟的院线支持,正好可以锻炼锻炼。

    王晶更不需要去刻意关注——他有个好爹,自己也有才华,又能放低身段讨好观众,在香港商业化的环境里,可谓如鱼得水,只要有点机会就能灿烂,完全不需要沈冲去扶持。

    至于余允抗《凶榜》和翁维铨的《行规》,沈冲打算亲自和他们谈过之后,再决定如何拍摄,这两部电影,无论质量还是创新力度,都非常值得期待。

    高质量的电影,越多越好,否则明年创办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时候,《疯劫》岂不是太寂寞?况且一家独大,对一个初创的电影奖项来说,绝非好事。

    把杂志社和电影公司两个月积累下来的事务处理完之后,沈冲立刻放开手脚,去整合其他资源。

    他在内地的经历之奇,处境之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番经历,对未来的影响如何,沈冲自己也没底,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先把自身的盘子做起来,做大做强,日后机缘来了,能抢的蛋糕就大。

    先把矩阵科技投资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剥离魔方业务,交给新成立的“开元玩具有限公司”经营,然后以李开元的名义,去内地投资建厂,如此这般,方才不会影响沈冲对台湾的电影攻略计划。

    再把自己持有的“软件艺术开发公司”和“动视游戏制作公司”股份,都注入矩阵科技控股公司,方便统一管理。

    在进内地之前,沈冲就对visicalc的发行做了安排,又是预售,又是体验版,又是广告宣传,正式发行的时候,有连锁店支撑,备货充足,所以在六月中旬上市后,销售火爆,一个月就卖了两万多套,每套一个包装盒,一份使用说明书,两张软盘,成本低的令人发指,而售价高达99美元,利润惊人。(注1)

    visicalc的电子表格专利的申请,还没有结果,费钱不菲,进展不大。

    至于和费斯特拉合资的“个人软件”售卖连锁店,沈冲暂时不打算继续注资,这种销售平台,规模越大,威力越大,不过打造起来费时费力又费钱。

    所以他改变了最初的策略,打算引一些投资人入场一起玩,他只需要保持控股权,保证自家的软件和游戏发行时候,利益不受影响即可。

    比起visicalc,沈冲期待更高的俄罗斯方块,则因为一个重大失误,导致销量不足,没有表现出超级吸金利器的风采。

    俄罗斯方块是六月底上市的,只比visicalc晚一周,20多天只卖了一万多套,而市面上有数百万台的雅达利vcs主机,两相对比,这个销量可谓惨不忍睹。

    不是卖的不好,而是市场上没货——动视没钱去灌制游戏卡带。

    在1979年,游戏卡带属于高科技产业,全世界只有硅谷几家公司可以生产,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这几家坑爹的公司规定,每制造一张卡带,需要提前预付10美元的定金。(注2)

    动视的几个游戏开发工程师,在雅达利的时候,只负责设计研发,不管制造,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不知道这茬,他们不知道,沈冲更不知道了……所以在去内地之前,预留给公司的钱,去掉宣传费用后,只能生产一万多套俄罗斯方块。

    这些俄罗斯方块,几天就卖光了,可是1979年没有支付宝之类即时到帐的玩意,而连锁店的负责人费斯特拉的主要活动地点在东海岸,他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visicalc上面,导致动视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再去生产卡带。

    科技宅就是科技宅,他们见没钱了,不去主动联系费斯特拉要回款,而是窝在硅谷的别墅里,废寝忘食的打了20多天的俄罗斯方块……

    如此情况,让沈冲大为光火,于是他干脆以矩阵科技控股公司的名义,再次注资,稀释其他人的股份,然后改组动视,找猎头公司挖了一个职业经理人过来,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和研发分开,把动视从小作坊升级成正规公司,然后拿出《坦克大战》的创意,让这些科技宅去折腾。

    沈冲这次来美国,第一站就去了华尔街,伊朗革命都发生大半年了,中东地区动荡不断,可惜石油价格仍然涨幅缓慢,两个月涨幅还不到10%。(注3)

    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如何赚快钱?

    还不如去投资微软和苹果呢……

    所以沈冲在处理完旗下的业务后,直奔西雅图的贝尔维尤市,微软只有十几个员工,营业额才刚过百万,而且还没有注册成为一家正式公司,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两人作为合伙人,以6:4的比例持有公司所有股权,沈冲杀过来后,花了100万美元,占了3成股份,成了公司第三位合伙人。

    沈冲对控制微软没什么兴趣,他投资微软,主要是投资比尔-盖茨这个人,不管有多少争议,他都是计算机软件史上罕见的经营奇才,只要跟着他后面,财源滚滚,安逸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苹果公司,沈冲只能看着流口水了——经过几轮融资,苹果公司的股票,已经分的七七八八,而且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来苹果如日中天,只要上市,手中的原始股肯定值钱,想要收购,不仅费时间,而且费钱。

    沈冲本着能收多少收多少的心态,雇了两个股票经纪人,让他们帮忙留意收购苹果的原始股,然后离开了美国。

    ————————————

    注1:这个价格,见布里克林的访谈。

    注2:见《雅达利冲击》。

    注3:1979年全年,石油价格上涨了14%,1980年才开始暴涨。

第二卷 第三章新片试映

    “不玩啦。”莉莉丢掉魔方,用美国味十足的语气赞叹道:“天宝,你真神奇!”

    天宝脸上带笑,下巴上翘,骄傲的仿佛盛装的公主,嘴上却谦虚,“我没有那么厉害啦,姐姐你多玩几次就会比我强的。”

    沈冲坐在沙发另一侧,一边看剧本,一边笑着说道:“天宝,你那下巴,都翘的要穿透天花板了。”

    天宝大声的“哼”了一声,转过头,不理他。

    莉莉在一旁窃笑。

    现在正值暑假,沈冲去波士顿,被困在家里学书法的她,立刻变身小跟班,在美国绕了一大圈,然后来到了香港。

    “天宝,拍广告好不好玩?”

    “一点都不好玩。”天宝跳下沙发,拿起一颗苹果,说道:“老是让我在镜头前玩魔方,玩了好几天,无聊死了。”

    “可是拍的很好啊,你在电视上好漂亮,很受欢迎的。”莉莉斜靠在沙发上,眨着眼睛,说道:“全美国都在讨论你,说你是神奇又可爱的东方小美人。”

    “真的嘛?”天宝使劲抿着嘴唇,绷着脸,压抑笑意,她又坐回沙发,把苹果递给莉莉,说道:“姐姐给你吃。他们还说什么呀?”

    “说你又聪明又漂亮,说你是小精灵,天上来的小仙女。”莉莉接过苹果,顺手点了点她的额头,笑着说道:“就和秀兰邓波儿一样迷人。”

    “人家没有那么好啦。”天宝眼睛都弯了,还故作矜持,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道:“姐姐,秀兰邓波儿是谁呀?”

    天宝的娇憨的小大人模样,逗的莉莉大笑,她抱着枕头在沙发上滚来滚去,笑个不停。

    沈冲也笑,他放下文稿,走过来,拍了拍天宝的小脑袋,说道:“秀兰邓波儿是美国的大明星,人人都爱的,好像芭比娃娃一样可爱。”

    天宝用力甩头,挣脱了他的魔爪,她被笑的有点恼羞成怒,噌噌噌的跑进自己的卧室,然后大力关门,以示不满。

    “你得罪她了?”莉莉见状,笑着问道:“我来香港的第一天,看你们还很亲密,第二天就冷战,到底怎么了?”

    沈冲也拿起一个苹果,咬了一口,说道:“我黑了她的私房钱,所以她一直看我不顺眼。”

    “什么私房钱?”

    “拍广告的酬劳。”沈冲含糊不清的说道:“还有书的稿酬。”

    “你太黑心了,天宝拍的那个广告,在美国家喻户晓,至少能让你多赚几百万美元,居然还不给她酬劳。”莉莉鄙视,然后转头,对着卧室大声说道:“天宝,沈冲是个黑心小气鬼,是不是?”

    “就是的!”卧室里传来瓮声瓮气的声音,“他是个大坏蛋!”

    沈冲大口啃了一下苹果,耸肩做了个无所谓的动作。

    “脸皮真厚。”莉莉无奈,横了他一眼,问道:“天宝还写过书?”

    “是啊,《你也可以像我一样玩魔方》,我和天宝合著的。”

    “稿酬也被你黑掉了?”

    “当然。”

    “表哥,那是她的合法收入。”莉莉正色说道:“你不会真的贪了吧?这是违法的行为。”

    “我哪有那么无耻。”沈冲扔掉果核,说道:“几十万美元,给她一个小姑娘拿着,谁放心的下。”

    莉莉吃了一惊,下意识的问道:“几十万美元?”

    “是啊。”沈冲得意的笑了,说道:“这本书是和魔方广告同期推出的,目前已经在《纽约时报》的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呆了两周了。”

    莉莉从小在美国长大,自然知道《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价值和影响力,她一脸的不能置信,呆了半响,最后用英语感慨了一句:“真神奇!”

    自从发现天宝惊人的魔方天赋之后,沈冲就有用她做形象代言人的打算,早早做了安排,新款魔方上市的时候,他安排天宝拍广告片,然后在美国各大电视台投放,并宣称要举办“百万美元魔方竞速大赛”,刻意突出新款魔方高端专业的形象,在本来就热火朝天的魔方市场上再泼一瓢油。

    那本《你也可以像我一样玩魔方》,沈冲早在五月份就完成了样稿,他负责文字,天宝负责形象,图文并茂,说是魔方教学书,其实一大半内容是天宝卖萌写真照片……

    广告一上映,天宝聪颖可爱的形象,立刻吸引了众多孩子和家长们的眼球,此时书籍同步上市,想不畅销都难。

    这也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宣传了魔方,另一方面,版税也抵消了广告宣传的投入。

    沈冲这次去美国,顺路结算了第一期的稿酬,回来之后,把天宝应得的那张支票秀了一下,然后转手给了刘婶……

    所以天宝天天和他冷战。

    “莉莉,你什么时候回美国?”

    “下个星期吧,在开学之前回去,不然又被我老爸抓住练功学书法,无聊死了。”

    “你这几天到处跑,香港所有景点都逛过了吧?”沈冲笑着说道:“想不想去内地看看?”

    “可以去内地吗?”莉莉惊喜,说道:“去黄山?”

    莉莉来到香港,看到沈冲拍摄的很多黄山风景照之后,立刻喜欢上了这座名山,一心想去旅游。

    “不是黄山,是深圳,就在香港对面。”

    听说不是去黄山,莉莉有些遗憾,兴致不高的问道:“那里有什么好玩的?”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好玩的不一定要名山大川。”沈冲解释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各地都有可观之处,你从小在美国长大,回来之后,到处看看,别有情趣。”

    “这么说。”莉莉眼睛亮了,说道:“那我一定要去看看。”

    “那就这样说定了,你明天把护照给我,我先找人帮你办入境手续。”

    商量好了之后,沈冲看了看时间,然后去敲了敲天宝的房门,说道:“天宝,出来啦,该走了,一会电影要上映了。”

    过了好一会,天宝才打开门,她换了一身淡黄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一个蝴蝶结,娇俏可人,不过小脸还是紧绷绷的。

    “啧啧,真漂亮。”

    “哼!”

    “天宝。”沈冲无奈,做投降状:“说条件吧,怎么样才肯原谅我?”

    “给我买个大娃娃。”天宝立刻开出了条件,她比划着说道:“要比我还大,要这么长,这么高的,我晚上可以抱着睡觉的那种。”

    “行,没问题。”沈冲一口答应,笑着说道:“想要娃娃,你早说嘛,别的东西我没有,就娃娃多,你想要多少有多少。”

    “切。”天宝不信,“又吹牛。”

    “等你姐回来了,就知道是不是吹牛了。”沈冲一笑,然后招呼莉莉,说道:“走吧,再不走就真的晚了。”

    今晚他们要去参加王晶新片的试映会。

    《疯劫》办了试映会,反应良好,上映后各大影评人及时给的好评和赞誉,对票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王晶的《追女仔》确定了上映档期后,也有样学样,办了个试映会,沈冲作为投资人,自然要出席捧个场。

    《疯劫》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成绩,让邵氏深切的体会到放映第三方独立电影公司的好处,王晶又是邵氏自己人,所以放映合同签的很爽快。

    上次在百老汇戏院搞试映会,然后分走了《疯劫》至少上百万的票房,让邵氏肉疼不已,这次再办试映会,邵氏立马主动示好,说清水湾的邵氏影城里有放映设施,不必再麻烦百老汇戏院了。

    王晶父子在邵氏和tvb都有很深的人脉,所以这部《追女仔》虽然预算有限,演员方面却一点都不含糊,男的有石修,汪禹和陈百祥,女的有黄杏秀,郑裕玲,李司棋,还有客串的赵雅芝和米雪,可谓星光熠熠,阵容强大。

    石修在刚刚创下香港收视新纪录的《绝代双骄》里演花无缺,是tvb力捧的当红小生。

    汪禹是邵氏新一代演员中,风头仅次傅声的明星,主演的《神打》和《功夫小子》,票房都极为可观,是成龙之前,最受欢迎的喜剧功夫明星。

    在沈冲的记忆里,这两位,日后发展都不怎么顺,石修慢慢沦为龙套,而汪禹因为傅声之死的牵连,晚景凄凉,50多岁就去世了。

    至于陈百祥,这厮一副呆傻的样子,却极为精明,不仅把黄杏秀这样的大美人抱回了家,而且经商和演艺两不误,吃得开,玩的转,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日子过的挺滋润。

    几个女明星,都是以电视事业为主,日后只有郑裕玲在电影事业上有所成就,不过此时的而她,还是个从倒闭的佳艺电视台跳槽来tvb的节目主持人。

    《追女仔》没有超出沈冲的预料,是一部轻松搞笑都市喜剧片,和前世新艺城出品的同名电影类似,在这部电影里,王晶拿手的插科打诨初见端倪,这种喜剧风格,在1979年,还是颇有新意的,试映会上笑声不断。

    “莉莉。”看到一半,沈冲侧身问道:“你觉得如何?”

    “制作的很粗糙,有很多低俗桥段,典型的好莱坞低成本喜剧风格。”莉莉轻声回答,说道:“好多地方,我觉得不好笑,为什么他们笑的那么开心?”

    “这是文化折扣。”沈冲回答道:“这部电影里的很多笑点,都和现在的香港流行文化有关,你从美国来的,对这些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不觉得好笑。”

    “哦,原来是这样。”莉莉恍然,她又问道:“文化折扣是什么意思?”

    “你不知道吗?”沈冲有些惊讶,这在后世是常识性的知识,他解释道:“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观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和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折扣,所以称之为文化折扣。”(注1)

    “我从没听过这种理论。”莉莉摇头,说道:“不过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文化折扣这个词挺形象的。”

    沈冲没在说话,心不在焉的看着电影,若有所思。

    ——————————————————————

    注1:文化折扣概念1988年才被提出来。

第二卷 第四章营销会议

    “冲哥。”试映会结束后,王晶颠颠的跑过来,脸上带着招牌的笑容,问道:“冲哥,你觉得怎么样?”

    “挺好的。”沈冲拿着喝了一半的可乐罐,说着场面话,“拍的不错,很搞笑。”

    “那能不能火?能不能大卖?能卖几百万?”

    小胖子狂热的眼神和一连串的追问,让沈冲一愣,他抬眼望去,发现站在附近的几个电影主创人员,都面带忐忑和希冀的神情看着他。

    那模样,好似等待老师报成绩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成权威了?

    不过这感觉真不错。

    沈冲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电影内容很有新意,如果操作的好,卖个四五百万,问题不大。”

    王晶闻言大喜。

    邵氏最近几年,日渐萎靡,即使名气大如楚原,也只能在台湾称雄,在香港也就两三百万而已,这部《追女仔》要是能卖四五百万,他在邵氏的地位必然大涨,肯定可以从小编剧上位成大导演,以后再也不需要偷偷跑出去求人投资了,邵氏会主动拿钱给他拍电影。

    王晶喜出望外,没听出弦外之音,一旁的曾励珍却听出来了,她忙问道:“沈总,这部电影该怎么操作?”

    “明天再说吧。”沈冲看了看放映厅里三五成群,抽烟聊天的观众,说道:“先把客人们招待好。”

    招待嘛,自然又是大聚餐,王晶是演艺世家,人脉深厚,来参加试映会的人比《疯劫》还多。

    沈冲穿越至今,参加过三次行业内聚会,第一次,他是穷学生,第二次,他是杂志社老板,兼职电影投资人,而这一次再聚会,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电影公司大老板。

    身份变了,地位跟着变,说话的内容也变了,第一次,高谈阔论,无所顾忌,第二次,宾主尽欢,一团和气,而这第三次,除了几个相熟的老朋友,其余人在他面前都有些拘谨,放不开了。

    尘世如海人如潮,才大半年的时光,物是人非。

    去年佳艺电视台倒闭后,tvb感觉强敌已去,于是马放南山,在今年上半年解散了预算高昂的菲林组,新浪潮电影导演的摇篮由此终结。

    当时沈冲事业刚起步,电影公司也是初创,一穷二白,接纳不下这些人才,只能任由他们各奔前程,方育平去了香港电台电视部,并且频频和左派电影公司接触,唐基明去了丽的电视台,正在拍让tvb灰头土脸的《天蚕变》。

    有路子的人暂时无忧,没路子的人暗自发愁,沈冲在《疯劫》试映会上,宣布要至少五部电影,然后很快就投资王晶拍了《追女仔》,又敲定了余允杭和翁维铨的新电影,消息传出去,自然让那些有才华但是没路子的人多了很多想法。

    所以这次试映会后的聚餐,众星捧月,沈冲成了主角,“冲哥冲哥”的叫声不停,俨然一派大佬,抢走了导演和主演们的风头。

    果然在电影圈里,有钱的才是大爷,没钱的,再有才华,也得趴着。

    ……

    王小胖自来熟,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东方魅力等着,见到沈冲就叫冲哥,亲热无比。

    他跟着沈冲到了办公室之后,一脸的急切的问道:“冲哥,我这部《追女仔》,该怎么操作才能大卖?”

    沈冲放下手中的文稿,慢条斯理的坐下,一边整理桌子上的文件,一边说道:“不急,电影发行的事,由江经理负责的,等他来了再说。”

    王晶在办公室里呆了一会,坐立不安,仿佛热锅上的蚂蚁,沈冲看得直发笑,说道:“江经理来上班前,要先去杂志社拿一些资料,你要是急,不如去那边催催他好了。”

    王晶站起来就跑。

    沈冲失笑,他按下电话,吩咐道:“小雨,帮我接陈韵文。”

    “好的。”

    电话一接通,沈冲还没自报家门,那边就传来陈韵文抓狂的声音:“沈老板,还让不让人活了,大清早的打电话扰人好梦!”

    “韵文姐,你真神了,我还没说话呢,你怎么知道是我?”

    “除了你这催命鬼,还能有谁!”

    “可是现在已经是9点多了啊。”沈冲委屈,说道:“我哪知道你还在休息。”

    陈韵文叽叽咕咕的抱怨了一会之后,调整语气,说道:“说吧,什么事?”

    “剧本我看过了,咱们找个时间聊聊吧。”

    “我辛苦写了几个月,你一晚上就看完了?”

    “要不然呢?”沈冲笑着说道:“怀胎需要十个月,可生孩子只要一会吧。”

    “生孩子也不是一会的事!”陈韵文反驳了一句,然后问道:“沈大老板,你觉得剧本怎么样?”

    “还可以。”

    陈韵文的语气又尖锐起来,大声的叫道:“还可以?!”

    “别激动嘛,韵文姐。”沈冲把话筒拿开几分,说道:“我又没说不好。”

    “还可以算什么评价?”陈韵文发狠,说道:“好不好,你给个准信,不好,算我命苦,我重写,要是好,赶紧给我发奖金,我好去度假。”

    “不要这么偏激啊,韵文姐,我觉得有些地方非常好,有些地方还可以再改进改进。”

    “还改进……”陈韵文在那边长叹了一声,懊恼的说道:“我就知道不该接这个活!你知不知道,这是我写的最最最最辛苦的戏了,我都快疯了。”

    “别啊,写完之后再去疯。”沈冲说了句无厘头的安慰话,然后说道:“韵文姐,红颜薄命,才子情殇,是人间最大的悲剧,最是动人心魄不过,有这么好的题材,咱们要是不能打造出一部旷世杰作,就暴殄天物了啊。”

    “红颜薄命,才子情殇……”陈韵文在电话那头,把这两个词翻来覆去的念叨了几遍,然后说道:“沈老板,你在公司等着,我一会去找你。”

    然后啪的一声挂掉了电话。

    沈冲拿着发出忙音的话筒,摇头苦笑,陈韵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是她比较神经质的脾气,也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有时候人来疯,有时候又很文静。

    不过她的职业素质非常好,《疯劫》之后,无数片商找上门求剧本,她一概不理,专心写《南海十三郎》,让沈冲刮目相看。

    再次按下通话键,沈冲吩咐道:“小雨,把《追女仔》的制片文档找给我。”

    秋丝雨送过来文档的时候,沈冲又吩咐道:“等会陈韵文来了,如果我还在会议室,你先帮我招待她。”

    “好的。”

    《追女仔》的预算是100万,在曾励珍的控制下,最终只用了80多万,想必王小胖在拍摄时候,受到的折磨不少……

    不过看制片纪录,曾励珍也没有刻意刁难,该给的给,该买的买,没有影响电影质量。

    等王晶和江之强回来后,沈冲叫上曾励珍,一起去会议室开会。

    “冲哥,现在人齐了。”王晶一落座,就急不可耐的说道:“你快说说,我的《追女仔》该怎么炒?”

    “电影又不是板栗,炒什么炒。”沈冲吊他胃口,先问江之强,“查的怎么样?”

    “自从《疯劫》用送优惠劵做宣传后,这两个多月,香港一共有7部电影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不过效果都不好,最高的一部,票房收入才刚过百万。”江之强把一张纸片递给沈冲,说道:“这是我从杂志社那边抄的细节统计。”

    沈冲拿过来一看,第一个就是百老汇戏院,于是问道:“百老汇在《疯劫》之后,也用这个法子做营销?”

    “是的。”江之强有点尴尬,他摸了摸脑袋,说道:“我大哥觉得这是个好方法,所以《疯劫》下线后,用同样的手法去卖一部欧洲的电影,不过效果不好,一个星期票房还不到10万。”

    沈冲哦了一声,仔细的看过一遍纸片上的纪录之后,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追女仔》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做营销。”

    “不是吧?”王晶闻言大急,高声叫道:“冲哥,《疯劫》那是第一次用这法子,大家图个新鲜,才火起来的,最近这两个月,每周都有戏院搞这种玩意,大家见怪不怪,反而嫌票价贵,本来想看的,都不看了,《追女仔》要是也用这种法子,怎么大卖啊!”

    “小胖。”曾励珍在一旁刺他,说道:“这电影是沈总投资的,他都不急,你一个领完工资的小导演急什么。”

    “都是送优惠劵,没道理只有《疯劫》才会那么火。”江之强则若有所思,说道:“沈总,这其中有窍门吧?”

    “窍门当然是有的。”沈冲放下纸片,说道:“不过如果想要用这种法子,让《追女仔》火起来,得先让王导演做一件事。”

    “冲哥尽管吩咐。”王小胖大义凛然,拍着胸脯说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愧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出口成章。”沈冲调侃了一句,然后正色说道:“你去邵氏,把档期对后调一星期。”

    “啊?”王晶傻眼了,说道:“冲哥,你没开玩笑吧?”

    “你看我像是开玩笑么?”

    “冲哥,这可是我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要来的档期啊。”

    “沈总,这样不太好吧,和邵氏签好合同的。”曾励珍是制片人,票房不好,她也有责任,这时候顾不得报私仇了,帮腔说道:“而且《追女仔》的电影海报都印好了,前期预热宣传的时候,也说了8月16日上映,这一推迟,损失可不小。”

    “没关系的,只要电影能推后一个星期上映,这些损失不算什么。”沈冲摆手,说道:“邵氏那边的合同问题,就看王导演的本事了。”

    王晶愁眉苦脸的问道:“真要推迟?”

    “真要。”沈冲点头,学着刚才陈韵文的话,说道:“你就给个准信吧,能推迟,就炒,不能推迟,算你命苦,就不炒了,常规放映,听天由命。”

    王晶犹豫了一会之后,一拍桌子,说道:“好,推迟就推迟,我回去说说看。”

    然后他马上又讨好的笑着说道:“冲哥,你好歹把原因说一说,不然我回去,都不知道用什么理由要求推迟档期。”

    “很简单。”沈冲不再吊人胃口,揭开底牌,说道:“下周上映的话,过不了几天,就是七夕了。”

    “七夕?”王晶一愣。

    曾励珍也疑惑,问道:“沈总,七夕和电影上映有什么关系?”

    沈冲看了江之强一眼,见他有所悟,说道:“七夕是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又是传统文化中女孩子求姻缘的节日,通俗一点讲,七夕是中国版的情人节,而我们这部电影,名字叫做《追女仔》,你们说有没有关系?”

    “原来窍门就在这里。”江之强恍然大悟,说道:“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疯劫》能卖的那么好,而跟风的都不行,原来是他们少了一个吸引观众去看电影的理由。”

    “江经理说的对。”沈冲抚掌大笑,说道:“所有的节日,在现代社会里,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庆祝,也不是纪念,而是刺激消费,所以凡是有节假日的时段,都被称作黄金档期,因为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消费**会格外强烈,如果没有节日做为理由,光靠优惠劵,吸引力就小了很多。”

    曾励珍点头表示明白,不过很快又问道:“可是《疯劫》那时候,没有节日啊?”

    “是没有节日,不过沈总创造了一个节日。”江之强显然琢磨了很久,现在豁然开朗,他一改平日的沉稳,兴奋的说道:“见证《疯劫》冲击香港电影票房纪录,就是一个节日,一个狂欢节!”

    “还是江经理反应快。”沈冲赞许,他进一步解说道:“无中生有,创造节日,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比如11月11日,什么节都不是,但是咱们可以大肆宣扬,创造一个光棍节,然后让单身男人来看电影。”

    “光棍节?”王晶飞快的反应过来,他大笑,说道:“这个节好,四个1,哈哈,冲哥,你创造的这个节,有意思。”

    另外两个人这才反应出来光棍节的意思,跟着笑了。

    “沈总,你可真逗。”曾励珍很有女人味的横了沈冲一眼,说道:“这种节谁愿意过?”

    “就是不愿意过,所以才会去看电影嘛,电影院人多,比一个人孤单要好,这就是理由。”沈冲说道:“自从电视兴起之后,电影的观影人数一直在下滑,因为电视是免费的嘛,所以我们做电影营销,唯一的目的,就是给观众创造消费的借口。”

    “冲哥,你是高人,我佩服!”王晶忽的一下站起来,说道;“我现在就回去和邵氏改合同。”

    “让江经理和你一起去,你改不算,他改了才算数。”

第二卷 第五章剧本

    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涌现的导演不少,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章国明,方育平,严浩等等,可谓人才辈出。

    而这时候最活跃的编剧,却只有一个,就是陈韵文。

    在历史上,她的编剧作品,每一个影响都不小。

    《疯劫》,开创了香港悬疑电影的新风格,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撞到正》,拉开了香港灵幻喜剧电影的序幕,启发了后来的《鬼打鬼》,《僵尸先生》等一大批电影。

    《爱杀》,谭家明风格最明显的作品,陈韵文还参与制作了配乐,这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艺术指导的电影。

    《烈火青春》,获得8项金像奖提名,是张国荣早期最重要的电影,是香港青春片中的经典。

    新浪潮退去后,她暂时离开了电影圈,直到很多年后,再度出山,参与了《十月围城》的编剧,获得金像奖的提名。

    而现在,陈韵文的风头,更胜前世的历史。

    在《疯劫》之前,她给陈欣健和于仁泰写了个《墙内墙外》的剧本,这部电影在七月份上映的时候,海报上醒目的打着她的名字作卖点,脸都不露,就抢走了胡茵梦风情万种的彩头。

    然后《墙内墙外》大旺收场,劲收了500多万,成功挤下成龙的《笑拳怪招》,暂列《电影时代》年度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名。(注1)

    排行榜前两名合计超过1500万的票房,又都拿她做主打,让一向不重视编剧的香港电影圈里,眼镜碎了一地,那些片商蜂拥而来,都快要把她当散财龙女供奉了。

    作为女编剧,陈韵文特点鲜明,优缺点很明显,优点是对人物感情把握的犀利又细腻,触觉敏锐,缺点是对电影的结构和情节把握比较弱,结构太纤细,剧情碎片化,撑不起一部电影所需要的深度和长度。

    这种缺点,她为谭家明写的《爱杀》里,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半段对男女之间微妙感情的描绘,令人惊叹,而内在结构的脆弱,让电影的后半段完全失控,最终虎头蛇尾,极为可惜。

    在《南海十三郎》的剧本初稿里,南海十三郎为情困,为情苦的情节,陈韵文写的极为传神,让沈冲拍案叫绝,唏嘘不已。

    可南海十三郎从家财万贯的富家子,沦为飘零落魄的乞丐人,从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变成无人问津的疯癫汉,大时代的风起云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光靠爱情戏是撑不起来的,陈韵文在这方面的缺点,暴露无遗。

    沈冲洋洋洒洒,说了半个多小时,把自己的意见讲完之后,问道:“韵文姐,你去日本,给许鞍华和严浩看剧本之后,他们都怎么说?”

    “安姐说挺好,她一向和我合拍。严浩和你臭味相投,都说感情戏够味,但是剧情结构有问题,内涵不足,戏剧冲突不够激烈。”陈韵文一边回答,一边胡乱的翻着满是红色圈圈叉叉的剧本,过了一会,她烦躁的说道:“这么多地方要改,还不如让我重写好了!”

    “要不……”沈冲试探着提议道:“我再找个人来和你合作,一起改试试?”

    “这样最好。”陈韵文倒没有维护金牌编剧颜面的觉悟,她抓了抓本来就乱糟糟的头发,恨恨的说道:“最好找个人,把这些全丢给他,然后我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了!”

    善于和人合作,不吃独食,陈韵文在沈冲心中的地位,又拔高了一层。

    “这样吧。”沈冲看她确实有点心力憔悴的,有点内疚,于是说道:“剧本的问题,我先找个人帮忙看看。你去休个假,放松一下,等回来了再谈修改的事。”

    沈冲抓起厚厚的剧本和背景资料文档,很大方的说道:“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全世界任你挑,把你老公也带上,机票食宿,一切费用我全包。”

    “真的?”陈韵文斜着眼睛看他:“可以带老公?”

    “可以。”相处久了,两人关系不错,沈冲也比较随意,调笑道:“听说你们结婚还不到一年,是新婚夫妻,我这算是补偿你们这几个月东奔西走,夜生活失调的遗憾。”

    “我去你个大头鬼,什么夜生活失调……”陈韵文抓起桌子上的一个小物件,作势欲砸,不过转眼之间,又噗嗤一笑,放了下来,说道:“行,算你有良心,我回去查查去哪里玩最贵。”

    “只要你能找到路子,哪怕去月球,我都赞助。”沈冲挂着虚伪的笑容,说道:“不过去之前……”

    “得帮你做件事,是吧?”陈韵文手一伸,说道:“吸血鬼从不做赔本生意,业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吧,什么事?”

    沈冲嘿嘿一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掏出一个文件袋,递给她,说道:“这是我写的一个剧本,不过不够完善,你在休假的时候,帮我看看,修改修改。”

    陈韵文很兴奋,她一把抓过袋子,夸张的大笑,说道:“真是现世报,一直都是你对我指指点点,终于轮到我对你指手画脚了,这个忙我一定帮,做这个,比去度假还要让我身心愉快。”

    沈冲无视她的张狂,叮嘱道:“韵文姐,用点心,我准备亲自做导演,把它拍成电影。”

    “放心,放心,我一定好好伺候它。”陈韵文满面笑容,她抓起背包,说道:“走了,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我给你10天的假,想好了时间和地点,就告诉我。”沈冲送她出门,说道:“快去快回,还等着改剧本呢。”

    “休假还没开始,就叫着快去快回。”陈韵文鄙视,“沈老板,你不愧是影坛第一吸血鬼。”

    “哪里哪里,韵文姐过奖了。”

    ……

    “沈总,邵氏同意推迟一周上映。”江之强在电话中报告道:“但是他们有条件。”

    “什么条件?”

    “营销活动的优惠劵,得由邵氏提供。”

    “邵氏也有人才嘛,居然看透了其中的商机。”沈冲笑了,他说道:“他们有条件,我们也要有条件,跟他们说,优惠活动里包括送爆米花,这个成本得他们出,而且我们要在戏院里独家销售饮料。”

    “沈总,这个?”

    “就这个条件。”沈冲说道:“一定要讲清楚,是独家销售,除了我们,别人不能进戏院里卖东西。”

    “好。”

    沈冲放下电话,微微一笑。

    百老汇戏院容量有限,吸引客流的能力不足,所以只能和周围商家平起平坐,大家互惠互利。

    而邵氏旗下有15家戏院,吸引客流的能力远超百老汇,量变产生质变,手握着巨大的客流量,就像后世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一样,见谁宰谁。

    想要来邵氏院线发优惠劵,可以,得先交买路钱……

    站在街头免费送的优惠劵,没人在乎,可随着高价电影票打包出去的优惠劵,很少有人舍得丢,这种优质客流,是商家的最爱。

    邵氏赚个买路钱,而沈冲,想要赚个饮料钱。

    香港此时的电影院,还维持着古老的戏园子传统,只提供娱乐内容收取票房,至于周边玩意,经营者没什么兴趣,爆米花、甘蔗等各种休闲小吃和饮料,都是由戏院门口的小摊小贩们提供。(注2)

    而自从1963年,第一家多厅电影院出现后,美国电影院的营收要点,就从票房经济转为爆米花经济了——电影院内周边商品的利润,远超票房。

    到了九十年代,美国的电影院线,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利润的零售行业,票房提供的利润,甚至还不如周边产品利润的零头多。

    在好莱坞,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电影院赚钱的秘密,就在爆米花的黄油和盐——黄油越多,爆米花越香,越香,买的人就越多,而盐的含量越高,买饮料的人就越多。(注3)

    爆米花成本极低,而拿在手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大桶,又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性价比极具迷惑性,是勾搭观众的最佳道具之一。

    所以沈冲在《疯劫》的营销活动中,特意添上了免费赠送爆米花这一条,降低观众对价格上涨的敏感度,增加优惠劵打包活动的吸引力。

    况且现在的香港戏院和后世内嵌在商场里的多厅戏院不同,大都是旧式的独立建筑,入口容易被各路小贩占据,缺乏卖周边产品的垄断空间,所以还不如干脆免费送爆米花,搭售饮料——爆米花可以提前买,但放映过程中,口渴了,谁愿意跑出去买饮料?

    在《疯劫》之后,所有的跟风营销,一没有节假日做由头,二没有爆米花,三舍不得下血本,去畅销大报上做广告营造轰动效应,效果欠佳,是在所难免的。

    下血本大广告也是很重要的,电视兴起之后,电影业日渐萎靡,固定观影人群不断流失,大做广告,不是为了把以前的固定观影人吸引回戏院,而是创造新的观影群体。

    新观影群体,毫无疑问是青少年——他们最容易被电视报纸上的广告所蛊惑,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

    他们追逐潮流,却又盲从媒体为他们创造的潮流——所以想要做这种营销,必须下血本,大作广告,营造出流行潮流的气氛,舍不得钱,在街头发传单,那是土鳖,青少年群体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种……

    七夕节,送情侣照,送优惠劵,送爆米花,又是男女皆爱的都市爱情喜剧题材,如此一番运作,《追女仔》的票房,非常值得期待,或许《疯劫》的票房冠军宝座还没做热,都要被顶掉了……

    ————————————————

    注1:《墙内墙外》的历史票房是400多万,年度票房第二。

    注2:见吴思远谈午夜场,当时香港是戏院门口小贩卖爆米花和甘蔗,不同现在的内部独家经营。

    注3:见《好莱坞的金钱法则》。

第二卷 第六章广州

    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

    1979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实施。

    因为内地长期被迫闭关锁国,加上信息传播不够通畅,海外对此反应冷淡。

    况且法律是颁布了,可该怎么执行,谁都没谱,在思想僵化,凡事都要打报告的1979年,即使有人想吃第一口螃蟹,也不是那么容易吃到嘴的。

    沈冲本打算亲自操作来内地投资,不过从北京回香港的途中,路过广州的时候,知晓了罗孚的奇遇后,立刻打电话安排李开元来广州,通过廖公的关系,运作合资公司的事情。

    即使走了高层路线,手续仍然极为繁琐,李开元在广州呆了大半个月,期间还跑了一趟北京,折腾很久,才终于拿到了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发放的中外合资企业第“001号”批文。(注1)

    在沈冲的授意下,李开元宣布投资1000万港币,和深圳市教育局下面的一家只有几个工人的文具厂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港合资深圳开元玩具厂。

    沈冲带着莉莉来深圳,就是为了参加玩具厂的奠基仪式,这可比《疯劫》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的历史意义要大的多,不容错过。

    李开元是第一个来内地吃螃蟹的,有典型意义,1000万这个数字也够动人心魄,所以奠基仪式上,不仅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来了,还来了几位副省级的大人物,其中还有两位是来自北京的。

    不过沈冲纯粹是来观光打酱油的,这些大人物暂时和他的电影帝国计划无关,所以也没露脸,拍了几张纪念照片后,带着莉莉直奔广州。

    去广州,是为了搞定《电影时代》简体版的印刷和发行。

    在香港本地建印刷厂,固然方便快捷,可只印周刊的话,利用率太低,又没有代理印刷的机会——在沈冲的记忆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香港媒体,都没有进入内地销售的本事。

    所以去内地找工厂代理印刷,是最好的选择,沈冲选中的印刷厂,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旗下的附属印刷厂。

    珠江电影制片厂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电影厂,但放眼全国,却是小字辈,远不如北京,上海,八一这些大厂牛气,在1979年之前,年产影片数量从没超过5部。

    无论是规模,还是设施设备,珠江电影制片厂都毫无吸引力,唯一能吸引沈冲的,是它的壳子——国营。

    有了这个壳子,在内地办事,会方便很多。

    代理印刷只是个引子,沈冲找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主要目的,是想办一本合资的杂志。

    既然完全港产的《电影时代》能进内地销售,那么,乘着《合资法》刚刚颁布,没有先例的空白期,和国营电影制片厂合资,办一本杂志,应该也没问题吧?

    这个空白期过去后,再想进入内地办出版物,就千难万难了。

    《电影时代》以香港电影资讯为主,除了左派电影公司的作品,内地是看不到其他香港电影的,既然无法看到,资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而要是在《电影时代》上刊登太多内地的电影资讯,又会影响在香港的销量,罗维明说的没错,香港人对内地电影没多少兴趣。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办个合资的杂志,以内地资讯为主,以海外尤其是好莱坞的资讯为辅,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电影理论,技术技巧和设备设施,为闭塞的内地电影人开拓眼界,为未来电影行业改革奠定信息基础。

    坐火车到了广州后,前来迎接的是罗孚。

    罗孚回内地,最初只能偷偷的收集资料,遇到廖公后,搞到了一张港澳工作委员会的介绍信,之后的采访和资料收集工作,变的一路畅通了。

    南海十三郎家世显赫,又是粤剧编曲名家,广东一带的文化人,没有不知道他的,有沈冲的财力支持,罗孚又很会交际,所以没过多久,他就结识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

    这也是沈冲亲自来广州,和珠江电影制片厂洽谈合作的事宜的缘由之一——上次在广州,和罗孚一起运作《电影时代》在内地发行批文的时候,他流露出想要辞职,自立门户的心思。

    罗孚是广州长大的,在香港开了眼界,熟悉媒体运营,回来之后,又结识了不少人物,有本事,有人脉,再加上一颗想做大事的野心,想要自立门户,不足为奇。

    如果是三五年后,沈冲的电影帝国版图稳固了,他会很欣赏罗孚的这种想法,甚至会出资帮他一把,但是现在不行,罗孚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给力的手下,他走了,损失无可估量。

    沈冲看重罗孚,不仅是他掌握的人脉,更主要的是他的能力。

    杂志社的很多编辑,包括沈冲认识几个影评人,文人气质浓厚,偏重艺术,不善经营。

    罗维明和陈柏生,经营能力没问题,但眼界狭窄,只关注杂志或者香港电影本身,对文化大环境,尤其是内地的文化缺乏认知。

    而罗孚对文化环境很所研究,他的眼界和思维方式,都非常契合沈冲心中对杂志社的未来规划,况且只要看他能和邵逸夫和廖承志这样的大佬关系融洽,就知道天生就是做媒体的料子。

    沈冲会越来越忙,杂志社需要这样的人才来掌舵。

    上次在广州,沈冲和他深谈了一番,又给高薪,又给奖励,又许诺日后资助他独立门户,这才安抚下来。

    御下之道,在恩威并施,光有恩惠是不行的,沈冲这次来广州,是施威的。

    施威很简单,砸钱!

    罗孚有人脉,但是没钱,沈冲当着他的面,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办公室里,承诺只要能拿到合资的批文,他除了投资100万办杂志,还另外捐赠五百万港币,帮厂里更新设施设备。

    中国第一家合资杂志,500万港币,既有名,又有利,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几个领导,当时眼睛就红了。

    不就是合资办个杂志吗?

    1000万的合资玩具厂都有了,弄个100万的合资办杂志批文,能有多大难度?

    沈冲走后,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几个领导,怀着这样的心思,全力开始跑批文。

    ……

    在1979年,著名的白天鹅宾馆才刚刚开工建设,广州没有一家高档次的酒店,沈冲落脚的地方,是广东省旅游局特别提供的住所,一栋四十年代建造的西洋别墅。

    别墅古色古香,极有历史气息,不过内部生活设施比较陈旧,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家具也都有些年头了。

    当然也有好东西,比如茶叶,就是正宗的极品铁观音。

    “罗孚,这个合资的杂志,如果能办下来,我想让你做总编。”泡了两杯茶,找了两把藤椅,坐在阳台的背阴面,沈冲和罗孚面对面坐着聊天,说道:“你有想法,我很支持,不过现在不行,你帮我个忙,等杂志成气候了再走,算我欠你一个人情。”

    “沈总,千万别这么说,能做主编,是我的荣幸。”经过几个月的历练,罗孚迅速蜕变,不复采访邵逸夫时候的青涩,他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的树荫,说道:“以前我确实有出去闯闯,办本杂志的心思,不过现在已经没这个想法了。”

    “哦?”沈冲摇晃着大蒲扇,问道:“为什么?”

    “上次我们聊天,沈总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罗孚收回目光,说道:“我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

    “哪句话?”

    “在中国,想要做媒体,第一要有权,第二要有钱,否则做不长远。”

    “内地工资低,场地费低,物价便宜,人口众多,却没有多少书报杂志可以看,又有邮局,可以全国统一发行,不存在发行渠道问题。”沈冲列举了内地的种种好处,然后问道:“这是很好的商机,你只要能拿到批文,去一趟香港,会找到很多投资的,钱不是问题,为什么做不长久?”

    “因为那些钱不是我的,是投资人的。”罗孚苦笑,说道;“沈总赚钱很厉害,可花钱更厉害,《电影时代》一直亏本经营,用低价高质抢市场,才半年就挤垮了两家电影杂志,我要是自立门户,办电影杂志和沈总打擂台,估计几个月之后,那些投资人都要堵我家门口了。”

    沈冲闻言,哈哈大笑,说道;“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香港市场狭小,一山不容二虎,我自然要挤掉其他杂志,而内地至少有上百万的读者,市场大的很,我一个人吃不下的。”

    “话虽如此,但和沈总竞争,我心里没底。”罗孚拿起白瓷杯,喝了一口茶,说道:“即使不比钱财,只比眼光和经营能力,沈总也比我强的多。”

    “我哪有什么经营能力,我只会耍嘴皮子。”沈冲嘴上谦虚,心里得意,罗孚没有自立的想法,再好不过,他放下蒲扇,站起来说道:“我还要去一趟台北,明天就回香港,办合资杂志的事情,就全权交给你负责。”

    ————————

    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1979年7月30日成立,1982年被对外经济贸易部取代。

第二卷 第七章莉莉

    “莉莉。”在回香港的广九直通车上,沈冲问道:“广州好不好玩?”

    “很好玩,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莉莉低着头,拿着一打宝丽来拍摄的照片,一边看,一边说道:“虽然经济不够好,但人很友善,也很勤劳。”

    “把照片给我看看。”

    在广州,沈冲很忙,除了和珠江电影制片厂接触,还要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广州分公司打交道,内地想要订阅《电影时代》,需要海外亲友代购,非常不方便,因此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发行渠道,才是杂志在内地销售的主力。

    他没时间陪莉莉,因此托罗孚找了个导游,带着她到处观光。

    莉莉不愧是旅游达人,三天时间里,跑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还去了如羊城八景之类的景点,拍了上百张照片。

    这些照片中,有的是景色,有的是建筑,有的是人物,有的是器物,最多的是合影,莉莉和小孩子合影,和老人合影,和少女合影,和大叔合影……

    在这些合影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当时中外之间的差别,莉莉打扮时尚,姿势自然,而内地人衣着单调,表情拘谨。

    不过在莉莉抓拍的很多人物照片中,沈冲可以清晰的感觉友善和热情,还有蓬勃向上的激情。

    “莉莉,这次旅行,你对中国感觉如何?”

    “小时候,爸爸说过很多中国的民间故事,我在美国也看过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所以在这次旅行前,我对中国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幻想。”莉莉放下照片,说道:“艾伦,你知道吗,我在广州,有种鱼儿进了大海的感觉,很舒服,非常奇妙,我真想在那里多呆一段时间。”

    莉莉不仅精通粤语和普通话,而且会写毛笔字,会背古诗,打太极拳,甚至琵琶都会弹一点,接触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真不知道舅舅在美国,是怎么教出来的。

    如此一来,她回到内地,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氛下,自然感觉如鱼得水。

    “既然这样。”沈冲邀请道:“你毕业之后,来香港工作吧。”

    “香港太小了,我呆不住。”

    “来香港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内地,等你来了之后,我给你找个可以免费走遍天下的工作。”

    “什么工作,导游吗?”莉莉说道:“导游很无聊的,只能在一个地方转悠。”

    “不是导游。”沈冲放下一张小孩子做鬼脸的照片,说道:“我打算成立一家专门拍摄和播放纪录片的电视台,有兴趣不?”

    “真的,那太好了!”莉莉惊喜,说道:“我一直都梦想做这样的工作,电视台什么时候开播?”

    “不要急,在香港做电视台,很麻烦的。”沈冲说道:“不过我可以保证,等两年后,你毕业的时候,电视台一定会建好。”

    “干什么要在香港做电视台,去美国啊。”莉莉很急切,她建议道:“你这么有钱,去美国买一家小电视台,很便宜的,马上就能开播,而且美国观众比香港多。”

    “美国法律不允许外国人拥有电视台。”沈冲一边整理相片,一边说道:“而我又不想入籍美国。”

    “但我是美国人啊。”莉莉说道:“你可以用我的名义去买电视台,用我爸爸的名义也行。”

    “办电视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沈冲一笑,他把相片递给莉莉,说道:“把相片收好,马上要到终点站了。”

    莉莉把相片胡乱的塞进背包,兴奋的说道:“既然你能保证两年后会有电视台,我们可以提前拍摄纪录片啊。”

    “你别打退学的鬼主意,老老实实上学。”沈冲站起来,提着行李,说道:“没毕业前,什么都别做,否则你爸爸杀过来,你一辈子都别想拍纪录片。”

    “说的也是。”莉莉懊恼。

    “两年时间很快的,再说拍纪录片是很浩大的工程,急不来的。”沈冲安慰她,然后问道:“我明天去台北,你去不?”

    “当然要去。”莉莉立刻点头,说道:“香港,内地,台湾,一次游个遍,这个暑假才算完美。”

    “还有澳门呢。”沈冲补充了一句,说道:“这些天一直在忙,都没好好招待你,等从台北回来,我陪你去澳门,尽一尽地主之谊。”

    ……

    台北,东方魅力电影公司台湾分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里。

    沈冲坐在张爱嘉的对面,放下手中的文件,问道:“开公司的感觉如何?”

    “很累。”

    沈冲哦了一声,不说话,摸着下巴,用很专注的眼神,打量着她。

    “怎么了?”张爱嘉莫名其妙,她摸了摸脸颊,有些不安的问道:“我脸上有东西?”

    “什么都没有,很美。”沈冲收回目光,笑着说道:“我从没见过说很累,却容光焕发的美女,所以忍不住多看了一会。”

    张爱嘉嫣然一笑,横了他一眼,眼波流转,风情无限。

    “累是挺累的。”她慵懒的靠在办公椅上,说道:“不过挺有趣的,很好玩。”

    “好玩可不是个好词汇。”沈冲以手抚额,说道:“公司拿来赚钱的,不是让你玩的。”

    “可你在电话留言里说,我可以随便折腾,折腾不就是玩的意思吗?”

    “追女仔的时候,男人总会故作豪气,说点夸张的花言巧语嘛。”沈冲抱怨道:“张姐你兰心蕙质,怎么能当真呢?”

    “从没见过你这么惫懒的人。”张爱嘉被逗乐了,说道:“又想讨人欢心,又想让人干活,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

    “古语有云,红袖添香夜读书,才子读书,美人掌灯。”沈冲笑道:“你看,自古以来,红颜就是用来做事的。”

    “哪有你这么解释的……”

    沈冲在去内地之前,留了一份签好字的文件,吩咐秘书,当张爱嘉从日本回来参加《疯劫》的庆功会的时候,把文件交给她。

    在文件里,沈冲聘请张爱嘉为东方魅力电影公司台湾分公司的总经理,拥有每年投资5部预算在100万港币以下电影的权力。

    100万港币,相当于800万左右新台币,对台湾电影来说,这样的预算是非常充裕的。(注1)

    文件中写明,沈冲不做任何限制,也不对盈利做硬性规定,她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投资任意电影题材。

    张爱嘉对电影制作很有想法,一直有心对幕后发展,去年曾和叱咤香港电视圈的女强人周梁淑怡一起,投资办了一家电影公司,但随着佳艺电视台的倒闭,周梁淑怡黯然离开了电视圈,电影公司也无疾而终。(注2)

    所以这份聘任书,对她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每年砸500万港币,开个公司让你玩,比送花送钻戒有创意有诚意吧……

    而且根据合同,如果张爱嘉接受了聘任,将会非常的忙,在沈冲去内地的两个月里,她基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考虑结婚的事。

    这也算是沈冲耍的一个小花招。

    当然了,沈冲不是无脑砸钱博女人欢心的冤大头,他敢开这样的合同,主要还是因为张爱嘉本身的能力。

    张爱嘉投资办过电影公司,有运营经验,而且对电影艺术很敏感,根据历史,她在主导新艺城台湾分公司的时候,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参与者和幕后推手之一,杨德昌,侯孝贤等人能崭露头角,她起了很大作用。

    有经验,有能力,再加上雄厚的家庭背景和庞杂的人际关系网,她是开拓台湾电影市场的理想人选——不论嫁没嫁人。

    每年500万港币的投资,对拥有三条吸金线的沈冲来说,完全亏的起,要是这500万能搅动一潭死水的台湾电影市场,或者发掘几个有才华的新人,就算赚到了。

    张爱嘉从小雨那里拿到文件,考虑几天之后,在上面签了名,接受了这份工作。

    她也没有让沈冲失望,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东方魅力电影公司台湾分公司的架经搭了起来,现在正在筹备拍摄第一部电影。

    “沈老板。”和沈冲瞎侃了一会之后,张艾嘉坐直了身体,问道:“我选择投资的这部电影,你感觉怎么样?”

    “别,叫我阿冲好了,你我之间,叫老板太生分了。”沈冲竖起手掌,做了个推脱的手势,说道:“说实话吧,你送到香港的剧本,我一直没看。”

    “为什么不看?”

    沈冲大义凛然的说道:“说好了台湾公司任你折腾,我不插手的。”

    “没让你插手。”张爱嘉拿起一份文稿,丢了过来,说道:“我是让你看看剧本有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这个……”沈冲把文稿放在面前,看着作者栏上的名字,说道:“我对剧本这种东西,没什么研究。”

    “说这话,不觉得虚伪吗?”张爱嘉鄙视他,说道:“《疯劫》你不是改的挺好吗,这次来台北,嘴上说是来视察新公司的,一下飞机却带着两个剧本去了邱大哥那里,居然还说对剧本没研究。”

    我是喜欢改剧本,可这是侯孝贤的剧本……

    而且这部电影我没看过……

    我怎么改?

    “好吧,我研究研究。”沈冲一边腹诽,一边随手翻开剧本,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昨天去了邱总编那?”

    “台北还有我不知道的事吗?”张爱嘉一笑,说道:“你就在这里看剧本吧,我去找莉莉,中午一起吃饭。”

    “行。”

    张爱嘉临出门前,又回头说了一句:“莉莉真漂亮,她也是你的红颜知己?”

    “别胡说。”沈冲连连摆手,尴尬的说道;“她是我表妹,货真价实的表妹。”

    张爱嘉见沈冲反应激烈,不由的一呆,她咬了咬嘴唇,语带醋意的嘲讽道:“沈老板,你真博爱呀。”

    沈冲一愣,然后恍然想起,貌似在港台地区,表亲是可以结婚的?

    “莉莉就和我亲妹妹一样。”他正色说道:“绝对没有坏心思。”

    ——————————

    注1:1979年,港币兑新台币为1:7。8。

    注2:比高电影公司,在历史上,张艾嘉是《疯劫》的投资人之一。

第二卷 第八章看电影

    沈冲来台北,主要目的,是找邱刚健。

    一是为了《南海十三郎》的剧本,二是为了他自己写的剧本。

    他开始筹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了。

    虽然参与了《疯劫》的制片工作,但独立执导一部电影,沈冲还是没底气,所以他准备先拍一部尽量简单的电影,练练手,然后再去搞大制作,完成系统给定的任务。

    简单,自然要求人少,场景少。

    符合这种条件的电影,沈冲其实看过不少,《十二怒汉》,《月球》,《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等等,都是很经典的小场面电影。

    但是他不想去拍这些,因为这些电影的核心内容,都是西方的文化视角,而且不好改动。

    《十二怒汉》即使想拍,也得先拿到翻拍许可,况且陪审团是典型的西方制度,对中国人来说,不管是传统还是现实,都是浮云。

    《月球》,美国人看月亮,想到的是登月,是科技,中国人看到的,是嫦娥,是神话,所以即使要拍所谓的家庭感和孤独感,也应该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不是复制人想回家的故事。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不提内容,只论设定,就不符合中国的人文背景,中国人送别的时候,会在家具都搬光的房间里侃大山?

    要拍,就拍自己的故事,借用个创意就好,内容,还是要自己的好。

    所以沈冲选了一个前世只听过,没看过的电影,作为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创意来源。

    这部电影就是《活埋》。

    沈冲只听过简介,说一个在伊拉克的美国人被活埋了,身边只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小刀和一部手机,然后折腾了九十分钟的故事。

    伊拉克什么的,沈冲完全不感兴趣。

    他只觉得这个创意挺有意思的,一个人,一个场景,够简单,而且没看过,思维不会被束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沈冲在黄山,等机缘足足等了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一闲暇来,就琢磨这个剧本。

    打火机和小刀没什么问题,而手机嘛……

    手机可以通讯,是推动剧情的主要工具,屏幕可以照明,让观众看清演员的表演,要是没有手机,这个戏就完全进行不下去。

    手机很重要,然而1979年,最古老的大哥大都还没诞生……

    沈冲纠结了一番后,给主角安排了一部特制的,可以在黑暗中发光的固定电话机。

    至于剧本内容,是一个骄横跋扈的有钱人,被活埋了敲诈,他用电话求助,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父母恨他不孝,老婆恨他出轨,朋友恨他无义,下属恨他吝啬等等。

    沈冲是野路子出身,凭着一股热情,根据自己前世的一些经历和人生感悟,再结合想象,七拼八凑,最终捣鼓出来了一个剧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也算是他对前世30年生活的一个总结——把前世的种种,都活埋了。

    剧本弄出来之后,沈冲心里挺虚的,所以拿给陈韵文和邱刚健这两位专家看,求点评,求修改。

    陈韵文去度假了,她什么反应,沈冲暂时不知道,不过邱刚健倒是对这剧本评价挺高的。

    从邱刚健家里出来后,在张爱嘉的车上,沈冲问道:“你说我是不是很有上位者的气势?”

    张爱嘉不解,瞥了他一眼,问道:“什么意思?”

    “我觉得剧本写的不好,而邱总编却一直说好。”沈冲摸了摸脑袋,说道:“要不是我气势太盛,他为什么要奉承我?”

    “自吹自擂!”张爱嘉大笑,说道:“邱大哥明明说你剧本有很多问题,你居然只听到了赞美,脸皮可太厚了。”

    “有吗?”沈冲嘿嘿一笑,说道:“第一次写剧本,能有一两句好评,就很满足了,没想到邱总编给了那么高的评价,有点飘飘然。”

    “你这剧本,虽然情节漏洞百出,不过设定挺有意思的。”张爱嘉在十字路口停下车,说道:“一个人,一台戏,我觉得不像电影剧本,更像是舞台剧剧本。”

    “舞台剧?”沈冲问道:“你是说话剧?”

    “差不多吧。”张爱嘉转头,说道:“你把剧本再给我一份,我拿去给一个搞舞台剧的朋友看看。”

    “你真是台北八爪女,到处都有关系。”沈冲指了指前方,示意可以开车了,然后问道:“你朋友是谁?介绍给我认识认识。”

    “什么八爪女?难听死了。”张爱嘉发动汽车,说道;“我这朋友是个大美人,不能让你看见,你把剧本给我就好。”

    “不是每个美女,都值得我去追的。”沈冲一笑,也不再问,说道:“回头我复印一份给你。”

    过了一会,沈冲又说道:“我对舞台剧也挺有兴趣的,台北哪里有演?”

    “牯岭街那里有个小剧场,耕莘文教中心那边,也有个剧团。”张爱嘉说道;“不过都不是每天有戏上演的,等会我打电话问问,要是今晚有戏,就一起去看吧,我也好久没看舞台剧了。”

    “有没有一个叫做兰陵剧坊的剧团?”

    “兰陵剧坊?没听过。”张爱嘉看了他一眼,问道:“你从哪听说这个名字的?”

    沈冲打个哈哈,说道;“可能我搞错了,最近到处乱跑,记忆有些混乱。”

    ……

    舞台剧是没看成,倒是看了一部电影——张爱嘉在韩国拍了很久的《山中传奇》。

    胡金铨是六七十年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华人导演,《侠女》蜚声世界,口碑票房鼎盛,之后的《迎春阁之风波》和《忠烈图》都叫好又叫座,1978年,他被英国杂志《国际电影指南》评为世界五大导演之一。

    此时的胡金铨,事业达到了顶峰,踌躇满志,一心想拍一部更好的武侠电影,他从胡树儒和罗开睦那里拉到投资后,跑去韩国,在济州岛呆了一年的时间,拍了《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两部电影。

    沈冲对《山中传奇》非常好奇,因为据张爱嘉说,胡金铨非常讲究,在济州岛,为了等一个镜头,40多天什么事都不做,而就在这段空隙,她跑回香港,拍摄了《疯劫》……

    《山中传奇》六月底在台湾上映,票房惨淡,此时早已下线。

    不过这事不难,张爱嘉能弄到拷贝,而沈冲则充了一回土豪,包了一家小电影院,然后两个人就这么悠哉悠哉的看了一遍。

    反正是包场,看完之后,两人也没急着走,就坐在那里闲聊——空荡荡的电影院里,只有两个人,这感觉还挺奇妙的。

    “180多分钟,太长了。”沈冲看了看手表,说道:“难怪票房不好。”

    “在台湾放映的时候,没有这么长的。”张爱嘉解释道:“我拿到的是原始拷贝,上映的时候,被片商剪的不到两个小时。”

    “这么做,胡金铨愿意?”

    “当然不愿意咯。”张爱嘉咬着可乐杯上的吸管,笑着说道:“那个等了40多天才拍摄的镜头,也被剪掉了,胡导演在香港听说后,气的破口大骂。”

    沈冲呵呵一笑,说道:“胡金铨做导演的本事,在华语电影人中首屈一指,可惜他不懂电影行业。”

    “你可真敢瞎说。”张爱嘉说道:“胡导演拍了十多年的电影,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还不懂电影?”

    “他懂制作,不懂运作。”沈冲说道:“电影说白了,最核心的功能,就两个,一个娱乐,一个赚钱,别的都是次要的,胡金铨把电影当个人艺术作品,所以我说他不懂。”

    “电影就是一种艺术嘛,哪有你说的这么庸俗。”

    “庸俗才是电影业的主流。”沈冲没这个问题上深究,他把脚搭在前排的座椅上,说道:“胡金铨拍电影的时候,好像书生在自家书房里写字作画一样随意,超支又超时,电影本身忽视情节,追求空灵飘渺的意境,曲高和寡,如此一来,上不能为片商省钱,下不能给观众娱乐,这次《山中传奇》票房失利之后,我估计他会有很大的麻烦。”

    “危言耸听。”张爱嘉不屑,说道;“以胡导演的声望和地位,能有什么麻烦?即使香港人市侩,以后没人请他拍戏,台湾肯定会有人请的。”

    “喂,喂,不能地图攻击啊。”沈冲指着自己,说道:“哪有当面打人脸的,我可是正经八百的香港人。”

    “得了吧,你是香港人中最市侩的一个。”张爱嘉笑嘻嘻的拍了他一下,说道:“香港肯定有仗义疏财的好汉,可你绝对不是。”

    沈冲打个哈哈,说道:“要不咱们打个赌?”

    “什么赌?”

    “胡金铨这次有大麻烦。”沈冲说道:“而这个大麻烦,还得靠我这个市侩人去解决。”

    “切,你太高看自己了。”张爱嘉说道:“赌什么?”

    “以身相许……怎么样?”

    “真对你无语,不赌!”张爱嘉白了他一眼,过了一会,问道:“哎,你说我在电影里好不好看?”

    “不好看,古代美女讲究樱桃小嘴,你哪有?”

    “讨厌,居然敢这么说……”

第二卷 第九章滚石的麻烦

    《电影时代》台湾版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在七月中旬发行了创刊号。

    在创刊号里,邱刚健把沈冲关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一些言论重新编辑校订,做为刊首语,大力鼓吹台湾电影要向香港学习,革新求变。

    恰巧也在七月,《疯劫》挟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的威势登陆台湾,在普通观众和专业电影人之间,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不管是香港还是台北,都不是特别大的地方,而这个时代的电影圈,更谈不上大。

    所以沈冲在台北,想低调都难,他在台北的几天里,除了和张爱嘉一起看了一部电影之外,每晚都在觥筹交错中度过,一个宴席接着一个宴席,颇有几分邵逸夫开流水席的风采,结识了一大批台湾电影人。

    小野,吴念真,侯孝贤……除了还在西雅图做编程的杨德昌,台湾未来电影业的中坚人才,沈冲大都认识了。

    而李行,白景瑞,宋存寿等功成名就的上一代的电影人,沈冲也结识了不少。

    这些人中,分量最重的,是魏景蒙介绍的明骥。

    明骥以少将军衔退役,1978年开始担任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在台湾电影界的地位,类似后世韩老板在内地的地位。

    中影公司与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合称“三中”,皆为国民党经营的媒体机构,中影以拥有完整的影业垂直整合系统而闻名,从制片、摄影棚、冲印、录音、剪辑、发行到映演机构,一应俱全。

    东方魅力台湾分公司只做制片业务,摄影器材和后期制作,都从中影租赁,结识明骥,对公司的发展,显然很有好处。

    况且明骥这个人,也值得结交。

    他在中影任职期间,先提拔小野和吴念真担任电影企划工作,后大力扶植杨德昌、柯一正、万仁等新导演,为台湾电影开创了新气象,因此被称为“台湾新电影之父”,曾荣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中影公司有政府做靠山,每年有巨额的财政拨款扶持,家大业大,沈冲虽然最近急速蹿红,在港台两地声誉鹊起,但毕竟是个只出品过一部电影的小人物,要不是有魏景蒙从中搭桥,完全入不了明骥的法眼。

    不知道是因为前“新闻局长”的亲自介绍,还是明骥对台湾电影现状极度不满,在当晚的宴席上,他非常热情,殷殷邀请沈冲和中影公司合作,一起拍摄几部有新意的电影。

    对这个邀请,沈冲是避之犹恐不及。

    和明骥结交,还可以说是私人关系,可要是和中影公司合作,就有点过线了。

    黄山之行后,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开拓内地电影市场上,如果和有浓厚国民党背景的中影公司有了瓜葛,很难说有没有政治风险。

    台湾和内地放在一起,就好像中影公司去年出品的一部电影名字一样——《汪洋中的一条船》。

    任何有关内地的风险,沈冲都不想承担,也承担不起。

    所以即使张爱嘉屡屡使眼色,他还是虚以委蛇,没有一句准话。

    宴席之后,魏景蒙和明骥都有专门的司机接送,自然不劳沈冲安排。

    “你为什么不答应和中影合作?”等两人走后,张爱嘉半是不爽,半是不解,她抱着双臂,站在圆山大饭店的门口,说道:“明经理的面子,你都不给,以后我们公司在台北怎么混?”

    沈冲打个哈哈,说道:“在台北混不下去了,你就回香港嘛,我养你。”

    “说正事呢!”

    “站在酒店门口说什么正事,又热又吵闹。”沈冲摸了摸头发,笑嘻嘻的建议道:“要不到我房间里去吧,清净安静,我们说正事。”

    “不去。”张爱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一转,说道:“谁知道你打什么鬼主意。”

    “我是柳下惠啊,绝对的正人君子。”沈冲双手一摊,叫屈道:“为什么人人都当我是色狼呢!”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不是色狼是什么?”

    “哪个男人不想三妻四妾。”沈冲腆着脸笑道:“不想三妻四妾的,不是好男人。”

    张爱嘉哼了一声,她拨弄了一下头发,说道:“好久都没去香颂室了,要不我们去那转转吧?”

    “悉听尊便。”沈冲做了个请的动作,说道:“反正你开车,就算是去天涯海角,我也奉陪。”

    ……

    香颂室是沈冲第一次来台北,张爱嘉带他去的咖啡馆,在那里他结识了陶晓清和段氏兄弟,然后投资成立了滚石唱片。

    沈冲在台北的三个分公司中,滚石唱片是最早成立的,却也是他最不重视的一个,来台北几天了,连滚石公司的大门都没去过。

    一来沈冲的主要精力都在电影上,而目前整个华语电影行业里,电影和音乐的结合度不够,重视一点的,搞个主题歌,请个明星唱一唱,不重视的,连配乐都没有。

    香港电影工业方方面面都需要提升,配乐算不上最优先的,毕竟港台地区,连个立体声影院都没有……

    二来滚石唱片的那几个人,都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经营能力毋庸置疑,所以沈冲也懒得去操心。

    张爱嘉是香颂室的股东之一,她在这里住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经常举办各种音乐活动,成功把它经营成台北音乐人聚会的定点场所之一。

    这晚虽然没有活动,但前来喝咖啡的音乐人不少,其中就有陶晓清,从她口中,沈冲获知了滚石唱片的近况,不由的十分诧异。

    古语有云: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出于对四人组的信任,沈冲投资给的又多又豪爽,结果比滚石晚了好几个月的《电影时代》台湾版创刊号都出来了,滚石的创业作至今难产,据说四人组的分歧已经到了难以弥补的地步。

    “沈公子,我可真佩服你。”陶晓清并不知道沈冲来台北的目的,她端着咖啡杯,说道:“听说你投资了几千万给滚石,他们都争两个多月了,你居然现在才来台北,不怕投资打水漂吗?”

    “投资主要是看人,只要人选对了,钱自然会滚滚而来。”沈冲一笑,说道:“人才难得,有分歧很正常,也很好解决。”

    “罗大佑告诉我,老段和吴楚楚闹的挺僵的,两人还在公司里当众大吵。”张爱嘉也有点担心,她看着沈冲,问道:“这事你准备怎么解决?”

    “很简单嘛,兄弟不和还会分家呢,何况朋友。”沈冲用咖啡勺,在桌子上轻轻一划,说道:“既然有争执,那就让吴楚楚出去,另外再开一家公司好了,大家斗一斗,看看谁才是正确的。”

    “你要踢吴楚楚出局?”陶晓清放下咖啡杯,叹息道:“吴楚楚唱作俱佳,很有能力的,他要走了,彭国华肯定也要走,段家兄弟又不懂音乐制作,如此一来,滚石才搭起来的架子,就要塌掉一大半,还不如关门大吉呢。”

    “清姐误会了。”沈冲拿了两颗方糖,示意着说道:“这个是滚石,这个是吴楚楚的新公司,而我,则是这杯咖啡,他们做他们想做的音乐,而我,则提供一切基础设施和条件。”

    “沈公子格局真大,挥金如土,敢这么玩。”陶晓清明白了沈冲的意思,目光闪动,叹息道:“难怪小妹会看上你。”

    “清姐说什么呢?”张爱嘉低着头搅着咖啡,说道:“我哪里看上他了。”

    “清姐高人慧眼,目光如炬。”沈冲哈哈一笑,打蛇随棍上,顺口说道:“嘉嘉脸薄,不好意思承认,你别管她。”

    “胡说八道,什么嘉嘉莎莎的。”张爱嘉面色微红,貌似很凶的瞪了沈冲一眼,连忙解释道:“清姐,别听他乱说,他这人,最会口花花。”

    “你们小情人之间的事,我可不参合。”陶晓清暧昧的笑着,说道:“不过你们两个才貌双全,一对璧人,我很看好哦。”

    “我去吧台看看。”张爱嘉略微慌乱,站起来就走掉了。

    ——————————————

    注1:根据张艾嘉自述,在80年代中期之前,朋友都称呼她小妹,罗大佑为她写了首《小妹》的歌。

第二卷 第十章实验剧团

    滚石其实并不如陶晓清说的那么悲剧。

    吴楚楚和段氏兄弟之间争执的焦点,是公司的音乐风格和未来发展方向,至于这两个多月的日常运营,倒是一切正常。

    吴楚楚是唱民歌起家的,偏爱民谣风格,认为音乐是娱乐休闲之物,而段氏兄弟是办摇滚杂志起家的,深受西方摇滚音乐影响,骨子里有股人文思维和叛逆气质,想要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音乐。

    理念不合,其实不算是大问题,正如沈冲上次来台北提议的那样,公司不缺钱,可以双管齐下,各做各的,所以这两个多月来,双方各自做好了一张专辑,但都没有灌制唱片发行。

    问题的关键,是吴楚楚认为,段氏兄弟和罗大佑一起捣鼓出来的专辑,太过离经叛道,如果发行,肯定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很有可能会被台湾政府重罚,甚至查封,从而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营,让他也受到牵连。

    所以他联合彭国华,极力阻止罗大佑的专辑发行,而四人组的股份基本对等,罗大佑的专辑不能发行,他的自然也别想发行了……

    于是只能等大股东沈冲来做最终裁决了。

    在滚石新建好的试音室,沈冲先听了一遍罗大佑的专辑demo,听过之后,他基本赞成吴楚楚的判断。

    因为他横插一杠子的缘故,滚石提前一年成立,不管是段氏兄弟,还是罗大佑,都更年轻,也更理想化,做出来的音乐,不管是歌词的批判度还是音乐的冲击力,都超出了那张著名的《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是1982年发行的,当时在台湾引起轰动,一片口诛笔伐之声,段钟潭事后回忆后怕,说发行之后,都做好了关门大吉的准备。

    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的大环境下,台湾当局极度敏感,社会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要全力打压,开年至今,已经有数起**被镇压,政治气氛之凝重,远超1982年,这张名字都还没起好的专辑,里面好几首歌的歌词,都非常激进,发行之后,政府找上门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专辑做的质量很高。”沈冲听完,沉吟半响之后,说道:“如果能发行,就相当于在华语乐坛丢下一颗原子弹。”

    “这么说。”段钟潭连忙问道:“沈先生同意发行了?”

    “可以发行,但是不能在台湾发。”沈冲摇头,说道;“我赞成吴先生的判断,如果在台湾发行,必然会有大麻烦,要么先雪藏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再发行,要么拿去香港,换个假名字发行。”

    段钟潭和罗大佑对视了一眼,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香港现在是粤语歌的天下,而且我们做的是台湾音乐,在香港发行,又要改名,还不如不发。”段钟沂问道:“沈先生,你说雪藏一段时间,是多长时间?”

    “具体得多久,我也不知道。”沈冲笑着安慰道:“当年朱元璋造反,手下建议他广积粮,缓称王。现在台湾是寒冬时节,诸事不宜,所以必须得等,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这张专辑我很满意,也很喜欢,你们以后想做什么样的音乐,就做什么样的音乐!我都会继续支持的,先把货存着,等春天来了,再放出去,到时候把台湾音乐界炸个天翻地覆。”

    “可是我们什么都不做,寒冬怎么会过去?”段钟潭皱着眉说道:“我们想做能发出自己声音的音乐,就是想要让国民党的那些人知道,他们的作法,不得人心。”

    “音乐就是音乐,和政治扯上关系做什么?”吴楚楚在一旁说道:“音乐是拿来欣赏的,不是用来蛊惑人的。”

    段钟沂立刻反驳了一句:“如果我们做的音乐,对社会无益,那还不如不做!”(注1)

    “别争,别争。”沈冲连忙打圆场,说道;“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搞主义,都要讲究手段的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不希望罗大佑成为第二个杨祖珺吧。”

    众人默然,杨祖珺是台湾第一代民歌手,去年新格唱片发行了她的同名专辑《杨祖珺》,两个月后,被台湾政府勒令收回销毁,所有歌曲统统禁播,让她从此远离了歌坛。

    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我再听听吴先生做的专辑。”

    吴楚楚这两个月也没闲着,他把1978年台湾两大音乐比赛“金韵奖”和“民谣风”的双料冠军齐豫招揽了过来,做了一张极具水准的民谣风格唱片。

    齐豫的唱功,从出道之初,就备受推崇,加上吴楚楚和彭国华亲自操刀制作,旋律优美,歌词动人,毫无烟火气,赏心悦耳,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专辑整体延续当下流行的校园民谣风,清新自然,没有一丝棱角峥嵘的地方,完全不必担心政府方面的反应,也不必担心市场的承受能力,利润可期。

    “这个可以发。”沈冲听完,一锤定音,赞叹道:“歌写的好,唱的也好,词曲唱作俱佳。”

    吴楚楚闻言,喜上眉梢。

    段钟潭则非常不爽,他想了想,说道:“沈先生,你看我们的专辑,是不是可以小范围发行一下?”

    “要玩就玩大的,小范围发行没什么意义。”沈冲摆手,说道:“不用急,罗大佑的这张专辑,即使三五年后,也仍然是一颗原子弹,不会失效的。”

    “可这张专辑不能发,我们现在做什么?”

    “这正是我要说的。”沈冲双手交叉,坐直身体,说道:“既然你们对公司的经营理念分歧很严重,所以我觉得,该分家了。”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

    沈冲的分家计划,是模仿嘉禾的卫星制,他把录音室和磁带厂等基础设施,收归自己旗下,然后再入股滚石和吴楚楚的新公司,使它们成为卫星子公司,只负责制作唱片事宜,如此一来,不仅能各自独立经营,还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这计划对资金不算充足的段氏兄弟和吴楚楚而言,都极为优越,所以分家计划进行的很顺利,很快就达成了初步的分割协议。

    ……

    “这里就是耕莘实验剧场所在地?”沈冲打量着面前的建筑,说道:“怎么好像一个教堂?”

    “教会赞助的,当然像教堂啦。”张爱嘉把车钥匙收进手包,说道:“快走吧,我朋友一定都等急了。”

    “你把这个爱好舞台剧的朋友,藏的这么严实。”沈冲边走边问道:“难道真是个千娇百媚的大美人,她能倾国倾城?”

    “你猜呗。”张爱嘉狡黠的一笑,说道:“你做电影杂志,难道还猜不来台湾的几个女明星?”

    “林青霞?”

    张爱嘉哼了一声,没好气的说道:“那些无良媒体,唯恐天下不乱,天天炒作新加坡的事,她躲都躲不及,这时候哪有出来看舞台剧的心情。”

    “哦,也是。”

    林青霞在七月份去新加坡参加亚洲影展期间,被媒体爆料,说她因为感情问题,吃药自杀,闹的沸沸扬扬,此时风波还未平息,自然不会出来看实验剧团表演。

    张爱嘉曾和林青霞一起演过《金玉良缘红楼梦》,一个演黛玉,一个演宝玉,两人关系不错,所以很为她不平,对媒体的炒作深恶痛绝。

    不过这事和沈冲没什么关系,他还无缘得见林青霞,旗下的杂志也不报道这种花边新闻,张爱嘉的地图炮,打不到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他继续悠哉悠哉的瞎猜。

    “林凤娇么?”

    “她怎么可能会对舞台剧有兴趣。”张爱嘉在前面引路,她走上楼梯,说道;“难道我们台湾,只有她们两个是大美人?”

    “二林二秦,名扬天下,谁不知道她们的大名。”沈冲呵呵一笑,说道;“不是她们,难道是甄珍不成?”

    “甄珍姐现在惹的麻烦,比青霞还大,她会出来看舞台剧?”张爱嘉嗤笑了一声,说道:“你是看谁的报道多,就猜谁吧?”

    “给点提示嘛。”沈冲笑道:“台湾女明星,多如天上星,我哪能一个个的猜。”

    “好吧。”张爱嘉站在走廊前,说道:“反正你马上就看到她了,我就给你个提示,她曾经上过你的杂志封面。”

    沈冲心里一动,恍然说道:“原来是胡茵梦。”

    “人都看到了,你才猜到,可真够迟钝的。”

    确实挺迟钝的……

    胡茵梦号称台湾第一知性美女,名门出身,先在台湾名校辅仁大学读书,然后又去美国留学,有这种经历,对舞台剧这种比较高雅小众的表演形式有兴趣,也不难理解了。

    沈冲一时没想起来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胡茵梦的容貌和气质,完全不输名满港台两地的林青霞和林凤娇,是七十年代台湾青年的梦中情人,可惜进入八十年代后,台湾电影完全沦陷,她在香港发展的又不太顺利,早早的息影了,缺乏重量级的代表作,所以日后沈冲还是通过李敖的各种八卦,才知道她的存在。

    胡茵梦此时正值青春年华,风采夺目,沈冲见到之后,脑海里只想到四个字——珠圆玉润。

    可惜如此美人,却被李敖糟蹋了……

    张爱嘉介绍之后,沈冲握着她柔若无骨的手,心中腹诽。

    “沈先生,这位是吴静吉博士。”胡茵梦很优雅的介绍身边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他是耕莘实验剧团的艺术指导。”

    “吴博士你好。”

    “沈先生你好。”

    “这位是耕莘实验剧团的主要演员,金士杰,我们都叫他金宝。”

    沈冲立刻把胡茵梦抛在脑后,他握住这位穿着旧衣服的瘦弱青年的手,极为热情的说道;“金老师,你好你好。”

    ——————————————

    注1:这句话是根据杨祖珺的言论而来。

    注2:耕莘是纪念天主教红衣主教田耕莘建立的教堂,属於耶稣会。这个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团体,自从1540年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教育文化艺术,对德国、法国的戏剧发展影响很大。基於这个传统,在台北的耕莘文教中心,一直都热心支持文艺活动,提供剧团排演场地。

第二卷 第十一章金士杰

    沈冲写《活埋》剧本的时候,最初考虑的演员是曾江,然而在张爱嘉说起舞台剧之后,他立马就想到了金士杰。

    第一次知道金士杰,是看《黑金》。

    在《黑金》里,梁家辉威压全场,刘天王黯然失色,然而其中有两个配角,却独具魅力,和梁家辉各擅胜场。

    一个是李立群的部长,一个是金士杰的调查局上司。

    李立群戏份多,以他的演技,出彩是理所当然的。

    而金士杰,仅仅露脸了一两分钟,打个酱油就走,却把一个在金钱和权势的压力之下,丧失操守的职场老油条,演绎的鲜明生动,尤其是他念台词时候,语气和表情相互配合,极为丰富,很有冲击力。

    然后沈冲又看过了《棋王》、《天与地》等等电影,金士杰演的都是惊鸿一瞥的配角,却独具魅力,气质变化万千,无一雷同,令人难忘。

    等互联网发达了,沈冲才知道这个瘦弱精干的演员,来头极大。

    金士杰是台湾屏东农专畜牧科毕业,服完兵役后,牧场养了一年半的猪,27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应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说个故事或者写个故事”,于是跑到台北,一边干苦力活,一边去参加各种零星的小剧场活动。

    他白天在闷热的仓库里搬货点货,晚上睡在拥挤的宿舍里,下班后别人打牌、喝酒、看电视,他埋头写剧本。

    然后,金士杰成了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

    他外貌平凡,身材普通,却在剧场上屹立三十余年而不倒,备受推崇,可谓表演界的一代宗师。

    而且金士杰特立独行,极具传奇色彩,比如他不穿新衣服,喜欢从朋友那里拿旧衣服回来,改好了再穿,认为旧衣服有人的味道;他的家具、电器,也都是别人不要的旧货,尤其奇葩的是,他还经常去朋友家吃剩饭——不是蹭饭,是真的吃剩饭,朋友吃过了,有剩菜剩饭,打电话给他,他才去吃;他对物质要求极低,扔到垃圾桶里的盒饭,都能捡起来吃。(注1)

    所以说起舞台剧,沈冲立刻想到了他。

    曾江饰演嚣张跋扈的角色,一项为人称道,然而比起金士杰,多了几分狂傲,却少了几分内敛,不太适合《活埋》这种需要挖掘内心情感的戏,更重要的是,整部电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台词功底要求很高,在这方面,舞台剧演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不知道此时初出茅庐的金士杰,有几分巅峰期的功力?

    耕莘文教中心的剧场不大,目测最多能容纳三百个观众,舞台上有几个演员,正在一对一的做着练习动作,为晚上的表演做准备。

    几个人在剧场的尾端,随意找了个座位坐下,一边看演员做练习,一边轻声闲聊。

    “沈先生,你的剧本,很有新意。”吴静吉是心理学博士,说话慢吞吞的,有种从容的感觉,“非常适合改编成舞台剧,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们改编的权利?”

    “请随便改。”沈冲连忙说道:“写的乱七八糟,能被你们看中,是我的荣幸。对了,金老师对我的剧本怎么看?”

    “创意是好的。”金士杰声音不大,吐字极为清晰,力度恰到好处,“不过我觉得,很多对白都缺乏张力,而且不够幽默。”

    “幽默?”沈冲一愣神,他极度反感后世香港电影无处不在的恶搞情节,所以在剧本中刻意控制,没想到金士杰居然说缺少幽默。

    “人快要死了,绝境中的幽默,是最大的反讽。”金士杰不紧不慢的说道:“剧本里塞了太多的思想和情绪,需要给他们包上一层幽默的糖衣外壳,不然会太沉重,而观众不喜欢沉重的东西,说教味道太浓。”

    “有道理!”沈冲恍然,搞笑不等同幽默,完全没有笑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他兴奋的拍了一下前排座椅的靠背,发出“啪”的一声响,“金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说的太对了。”

    “嘘……”正在看演员训练的张爱嘉,回头对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沈冲抬头一看,见舞台上的人都看着他,连忙举手表示歉意。

    “但是幽默,不好写吧?”胡茵梦在一旁说道:“幽默的分寸很难把握,太高雅,观众听不懂,太低俗,又破坏气氛。”

    “这个确实很难。”吴静吉说道:“弗洛伊德说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幽默态度,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赋。”

    “刚才吴博士说要改编。”沈冲问道:“不知道准备怎么改?”

    “具体怎么改,我们还没有定论。明年中国戏剧艺术中心要举办第一届实验剧展,我们本来考虑把京剧名篇《荷珠配》改编成舞台剧。”吴静吉说道:“不过前两天看了沈先生这个剧本后,感觉也很适合改编,各有各的优点,所以现在很犹豫。”

    “《荷珠配》是京剧经典,有知名度,人物众多,戏剧张力足,很容易吸引观众。”金士杰解释道:“《活埋》有新意,演起来过瘾,不过没有知名度,而且目前观众似乎不太懂得欣赏独角戏。”

    沈冲摸着下巴,也很为难。

    他前世查过金士杰的资料,自然知道,根据《荷珠配》改编的舞台剧,就是大名鼎鼎的《荷珠新配》——这部戏是金士杰的成名作,演出之后轰动台北,引发了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小剧场运动,日后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等知名剧团,都由此而来,这部戏是台湾现代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活埋》改编后,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要是没有,蝴蝶翅膀岂不是煽歪了……

    “这个实验剧展,是什么时候举办?”

    “明年七月份。”

    “时间还早。”沈冲想了想,直接邀请道:“我准备最近开拍《活埋》的电影版,不如金老师来做主演,咱们边拍边改编,用电影来做实验,看看效果好不好。”

    沈冲的建议,让除了张爱嘉之外的人,都很吃惊,胡茵梦吃惊的表情,格外赏心悦目。

    “拍电影不是儿戏。”吴静吉推了推眼镜,说道:“沈先生这么做,风险太大了。”

    “我从没拍过电影。”金士杰仍然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说道:“电影和舞台剧不是一个类型的表演,恐怕效果不好。”

    “金宝,你别担心。”张爱嘉和金士杰很熟,她笑着说道:“阿冲是个大财主,不在乎钱,他只是想试试怎么拍电影,你们两个凑一起,相互研究,正好相配。”

    “是啊,金老师。”沈冲带着招牌的笑容说道:“我对舞台剧很有兴趣,不如我们一边拍电影,一边办个专业的剧团吧?”

    电影是一种虚拟的表演,因为演员能重复表演,事后还可以靠剪辑,音乐等其他技术手段弥补,而在剧场里,一切都是现场演绎,没有重新再来和事后弥补的机会,所以剧场是表演的最高形式,很适合用来培养和磨练顶级的电影表演人才,沈冲对此有兴趣,并非虚言。

    ……

    当晚,耕莘实验剧团表演的节目,是金士杰当年在仓库里写出来的第一个剧本——《演出》。

    沈冲第一次在现场欣赏这种形式的表演,看的津津有味,而且看过之后,他对金士杰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满意,更坚定了用他做电影主演的想法。

    表演结束后,沈冲当仁不让的宴请剧团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剧团成员混个脸熟。

    “你真是兴趣广泛,电影、音乐、舞台剧一把抓。”宴会之后,张爱嘉驾车送沈冲回酒店,途中问道:“下次来台北,你准备投资什么?告诉我吧,我先买好,到时候直接卖给你,赚点胭脂水粉钱。”

    “投资美女。”沈冲指了指前面胡茵梦的车,笑道:“比如前面这位,你帮我买好,下次我来台北,直接取货。”

    “果然是色狼!”张爱嘉瞥了他一眼,说道:“人家喜欢大才子,你这种市侩商人,她看不上的。”

    “我写过剧本的,也是才子好不好。”

    “得了吧,写了个剧本,漏洞百出,到处求人改。”张爱嘉数落道:“韵文姐改一遍,邱大哥改一遍,金宝再改一遍,还剩下多少东西,是你自己的?”

    沈冲摸了摸脑袋,嘿嘿一笑,说道:“我打算汇众人文思之灵气,集天地日月之精华,做个经典剧本出来,融汇贯通也是一种本事。”

    “还集天地日月之精华。”张爱嘉大笑,说道:“你是写剧本,还是准备做妖怪?”

    谈笑了一会之后,在沈冲住的酒店门口,张爱嘉停下车,她咬了咬嘴唇,问道:“你明天回香港?”

    “是啊,明天中午的飞机。”沈冲侧身看着她,说道:“在台北呆了十多天,也该回去了,香港还有一堆事等着处理。”

    “哦……”

    沉默了一会之后,沈冲说道:“对了,我想问你个事。”

    “什么?”

    “你为什么没结婚?”

    张爱嘉看了他一眼,说道:“我为什么要结婚?”

    “你自己说年纪到了,想要成家的。”

    “你很想我结婚吗?”

    “不想!”

    “我也问你个事。”

    “嗯?”

    “听说你给我准备了一份结婚礼物,是什么?”

    ——————————————

    注1:见wiki和《康熙来了》中金士杰自述。

第二卷 第十二章七夕节

    1979年8月29日,乞巧节。

    “看起来观众挺多。”沈冲拿着一瓶饮料,站在翡翠戏院入口不远的地方,看着排队的人群,说道:“今晚票房应该很可观。”

    “那是,那是,冲哥出手,就是不一样。”王晶恭维,镜片后的小眼睛闪烁着兴奋和得意的光芒,“才四天功夫,就收了380多万,李小龙当年也没这么旺。”

    他又转头问江之强,“强哥,你说今天票房能不能超过100万?”

    “应该可以吧。”江之强淡淡的说道:“今晚来看电影的情侣多,套票卖的多,也许能过百万。”

    “要是能过百万就好了。”王晶兴奋的直搓手,带着招牌的贱笑,说道:“百万大导演的名头,我一天就坐上去了,以后在邵氏,看张彻还怎么牛气!”

    “小人得志。”曾励珍拿着一杯奶茶,嘲讽道:“就是票房过千万,你在张彻面前,敢大声讲话不?”

    王晶估计是被她修理多了,积攒了一肚子怒气,闻言恼羞成怒,几乎跳着嚷嚷道:“我为什么不敢?”

    “真敢?”曾励珍不屑,鄙视道:“你要是敢在邵氏影城里,把刚才的话大声说一遍,我就服你。”

    王晶涨红脸,张了张口,最终还是怂了。

    当年邹文怀要离开邵氏自立门户,邵逸夫闻讯后,马上去问张彻放不放人,后来曾让邵氏损失惨重的叛将李翰祥想重回旧地,邵逸夫也是先问张彻同不同意,可见其在邵老板心中的地位。

    而且张彻目光如炬,非常善于培养和提拔人才,门生故吏众多,台前有王羽、狄龙、姜大卫、傅声等卖座功夫明星,幕后有唐佳、刘家良等龙虎武师,个个对他死心塌地。

    上有大老板看重,下有马仔敬重,在邵氏,王晶如何敢对张彻不敬。

    “行了,别闹了。”沈冲打圆场,说道:“《追女仔》在票房排行榜上坐二望一,王小胖,你也算是一战成名了。”

    “都是冲哥提携。”王晶借坡下驴,他看了一会人群,又问道:“冲哥,你说《追女仔》票房能不能过千万?”

    “怎么,想超《疯劫》?”

    王晶干笑几声后,说道:“《追女仔》现在票房很火嘛,每天能收**十万,而且邵氏答应连映三周,所以这票房……”

    “你就死了这个心吧。”沈冲拧开饮料瓶盖,喝了一口后,说道:“《追女仔》的话题性不如《疯劫》,七夕也不是什么大节日,这几天看似火爆,其实都是在透支后面的票房,过了今天,情侣套票就不会有多少人买了,票房会直线下降,我估计大概能有七八百万吧。”

    王晶闻言,面露失望之色。

    沈冲则很无所谓,他对《追女仔》并不看重,除了内容有所创新外,其余乏善可陈。

    “对了,江经理,这几天饮料卖的怎么样?”

    “挺好的,每天有一万多的纯利。”

    沈冲哦了一声,轻轻颔首。

    一万的利润,15家戏院,每家每天能赚六七百,这数字和每天近百万的票房相比,看似很寒酸,但要是每天都如此的话,一年下来能赚20多万。

    而且这数字,还是在很多观众进场前从戏院门口的小贩处买过饮料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是内嵌在商场内的多厅戏院,饮料搭配爆米花一起卖的话,利润至少要翻好几倍。

    现在三个吸金利器一起运转,沈冲不缺钱了,是时候考虑组建自己的院线了,要做,自然是要做符合未来潮流的多厅戏院。

    《追女仔》的营销,就是一次试水。

    做院线,需要房地产配合,虽然香港未来地产业火爆异常,利润丰厚,但沈冲对这种土地里刨食的生意毫无兴趣,他准备攀附一个地产大鳄,坐个顺风车。

    这个大鳄,完全不需要去费心寻找,任何一个穿越者都会选——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前身是创办于1860年的和记洋行,本是个三四流的小洋行,不过在六十年代迅速崛起,连续收购了黄埔船坞、屈臣氏等公司,鼎盛时期,其附属和联营的公司高达360家,业务遍及地产,财务,保险,酒店,船务,货仓,汽车,药品,进出口贸易等领域,成为仅次于怡和洋行的香港第二大商业机构。

    然而由于扩张过快,资金链紧张,和记洋行在1973年的股灾和接下来的石油危机里损失惨重,1975年在印度尼西亚一个重大工程出现违约,资金周转困难,濒临破产,然后汇丰银行趁虚而入,以1。5亿港币收购了33。65%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接管了公司。

    汇丰银行接管后,对和记洋行大肆整顿,改善管理,在1977年把和记和旗下最重要的附属公司黄埔船坞合并,成立了和记黄埔。

    根据香港的公司法和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陷入财政危机的企业,但当企业走出危机,经营步入正轨后,必须将其出售。

    这给了李嘉诚成为超人的机会——在历史上,1979年9月底,汇丰银行以每股7。1港币的价格,把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份卖给了他,而且只需要支付20%的首付。

    和记黄埔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李嘉诚购买这些股份,总共才花了6亿多,而短短几年后,仅仅把其中的黄埔船坞改建成住宅建筑,纯利就超过50亿……

    除了土地储备,和记黄埔还有近169万平方呎的商业建筑,每年光租金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笔交易,让李嘉诚一飞冲天,坐上了华人首富的宝座。

    在这笔交易之前,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已经超过老牌的置地集团,拥有1400多万呎的楼宇面积,成为“香港地主”,这是他能从汇丰银行手中买走和记黄埔的资本。

    沈冲此时自然没有从李嘉诚手中抢食的本钱,他只想喝汤——汇丰银行卖给李嘉诚的股份,只占和记黄埔已发行股份的22。4%,股市里还有大量的流通股,而这些股份,每股只要5。5港币。

    和记黄埔现在市值不过30亿左右,而在沈冲穿越前,和记黄埔的市值高达4000多亿,此时不买,更待何时……(注1)

    所以从魔方开始赚钱开始,沈冲不仅自己把多余资金拿去买,还鼓动李开元也去买,这几个月下来,他和李开元手上的和记黄埔股份,已经有200多万股了,虽然和汇丰银行手上的9000万股没法比,但要是没什么追求的话,这些股份,足够花天酒地过一辈子了。

    和记黄埔的股票投资回报率虽然惊人,但还是比不上visicalc和俄罗斯方块,沈冲买这些股票,就和投资微软一样,主要目的不是钱,而是为了人。

    和记黄埔是四大老牌英资洋行之一,公司内部局势复杂,李嘉诚入主后,一定会继续收购股份,扩大权力,同时和各路小股东打好关系,到时候,沈冲能控制的这几百万股份,就派上大用场了。

    沈冲现在不缺钱,但是缺进入上层社会的途径,李嘉诚此时已经是香港有数的大人物,作为引路人在合适不过了。

    况且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满世界的搞房地产,沈冲跟在后面建设院线,也会顺风顺水,一举两得。

    ……

    几天前,沈冲还在台北觥筹交错的时候,莉莉就回了美国,要开学了,再不回去,她爸爸就要杀过来了。

    莉莉走了,她的朋友海伦娜却来到了香港。

    “这是海伦娜,来自ucla的数学家。”在东方魅力电影公司的办公室里,沈冲给双方介绍:“这位是费小蝶。”

    “你好。”

    “你好。”

    “海伦娜,邀请你来香港,是想让帮忙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双方坐定之后,沈冲开门见山的说道:“你听过nrg公司吗?”

    海伦娜摇头。

    “nrg是国家调查公司的简称,是一家市场调查公司。”沈冲拿起一张纸,写下几个英文字母,示意给两人看,“他们每周为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制片公司提供‘竞争定位’报告,我也想在香港成立一家类似的机构。”

    费小蝶看着纸上的文字,疑惑的问道;“什么是竞争定位报告?”

    “每一部电影,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不同的吸引力,就好比饮料,十几岁的人喜欢可乐,而三十几岁的人,可能更喜欢啤酒。”沈冲解释道:“竞争定位报告就是在电影上映前,通过电话调查的结果,推断同一时期内,上映的几部电影里,在不同的观众群体里的竞争力。”

    “沈总,做这个干什么?”费小蝶是杂志社负责票房数据收集整理的主管,她皱着眉头,说道:“只要看一下票房,哪个竞争力强,哪个竞争力弱,不是一目了然么?”

    “如果能在上映前,提前预知电影最受哪个观众群体欢迎,对电影公司来说,岂不是很有用?”

    费小蝶不愧是做数据整理工作的,立刻明白了:“沈总的意思,是可以根据数据推测,做针对性的宣传?”

    “不仅如此,还可以避免竞争。”沈冲说道:“比如两部在同一观众群体里竞争力相近的电影,可以错开放映档期,避免两败俱伤的情况。”

    “我看未必。”费小蝶笑道:“要是邵氏和嘉禾知道数据后,肯定会把电影放在同一天上映,斗个你死我活。”

    “大家做电影,都是求财的,不是斗气的,我敢和你打赌,邵氏和嘉禾,一定会错开档期的。”沈冲哈哈一笑,说道:“而且这个调查公司,要做的事很多,作用非常大,要不然,我也不会特意把海伦娜从美国请来了。”

    沈冲拿起一份文件,说道:“你之前杂志社负责票房的数据收集整理,做的非常好,现在我想让你去负责这个调查公司,有没有兴趣?”

    费小蝶狡黠一笑,接过文件,说道:“只要给钱,让我去做啥都行。”

    “至于调查结果的数据算法,就麻烦海伦娜小姐了。”

    海伦娜点头,言简意赅的说道:“没有问题。”

    ——————————————————————

    注1:以上数据来自《香港企业购并经典》

第二卷 第十三章筹备

    根据莉莉的介绍,海伦娜是个非常出色的应用数学家,曾经给通用电气和ibm这样的大公司做过市场调查的数据分析。

    只是她性格有点孤僻,不爱交际,喜欢独自工作,所以六月份从ucla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没找到合意的工作。

    于是沈冲给房子,给高薪,给自由办公的权利,把她招募到香港,让她配合费小蝶,创办类似nrg的市场调查公司。

    nrg是一家私密的市场调查公司,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信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发达了,才被公众知晓一二。

    nrg和好莱坞六大电影发行公司都签订了独家服务合同,它的电话调查数据是各大公司安排电影档期的标准参考文件。

    当某部电影的档期与吸引同一批观众的竞争对手产生冲突的时候,相关的电影公司就能看到nrg提供的预警信息,通过比较电影在核心观众群中的吸引力,提前预判哪部电影会输掉竞争,输掉的电影,会重新安排档期——即使新的档期不怎么理想,但总比两败俱伤好。

    沈冲就是因为几个风波,才知道nrg的存在。

    2002年,米拉麦克斯准备发行《纽约黑帮》,梦工厂准备发行《逍遥法外》,两部电影都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都准备在12月25日圣诞节首映。

    然后nrg公司发出了预警,两部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是25岁以上的男性观众,在这个群体里,两部电影的竞争力几乎相同。

    于是梦工厂的联合创始人杰弗瑞-卡森伯格飞去纽约,和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哈维-温斯坦共进早餐,经过几次激烈的争论之后,米拉麦克斯妥协了,把首映提前了5天,放在12月20日。

    事后,卡森伯格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了这么一番话:“同一天首映,对我们都没有好处……因为两家公司都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身上投资了很多钱。”

    200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是暑期档中的黄金档期,这一天,派拉蒙想上映《世界大战》,华纳兄弟想上映《蝙蝠侠前传》,二十世纪福克斯想上映《神奇四侠》。

    然而根据nrg公司的预警,三部电影的主要观众群,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在这个群体里,它们竞争力差不多,不过因为汤姆-克鲁斯的巨星光环,《世界大战》还会吸引力大批女性观众。

    于是根据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战》拿到了7月4日的首映权,《蝙蝠侠前传》被挪到了6月15日,《神奇四侠》后移到了7月8日,避免了激烈的竞争,三部电影的票房都大获成功。

    所以自从1978年,nrg公司成立后,好莱坞基本没有再出现定位类似、题材相近大片对撼的场面。

    天雷对地火,王牌对王牌的剧情,只适合小说,不适合生意人。

    nrg除了提供“竞争定位”报告,帮助电影发行公司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之外,还提供诸如电影和音乐,电影和电视,电影和录像带,电影和流媒体等等数据分析,这些数据,都有助于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修改行业规则,更好的适应时代变化。

    而在香港,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要知道,内容是否有价值,完全取决于针对什么样的用户,一部功夫片,对二十多岁的男性,是饕餮大餐,对五六十的妇人来说,是烦人噪音。

    在好莱坞,电影公司做发行,很有针对性,千方百计的把主要目标观众对电影院里赶,而在香港,电影公司做发行,是广而告之,毫无目的性,只是贴贴海报,在人群中吼一嗓子——我的电影上映了,快来看啊!

    好莱坞好像精细化种田,哪里种土豆,哪里种麦子,一清二楚,然后根据不同的种子,施不同的肥料,最大化的收获果实。

    香港好比懒人种田,随手撒一把种子,倒一堆肥料,至于长的是什么,长的好不好,就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

    当然这和香港电影市场狭小,竞争力不足有关,电影公司躺在卖方市场的迷梦里,幻想着只要放映,总有收入,不会费心费力去做观众定位分析。

    同时香港没有美国那么发达的电影周边产业链,即使有观众定位分析,也找不到针对该群体的广告媒介。

    比如《追女仔》,定位很清晰,就是青年情侣群体,但在香港,没有针对这个群体的报纸杂志,想要做广告,只好撒大钱,上销量大的报纸和杂志,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然而现在用处不大,不代表未来用处不大,邵氏嘉禾可以躺着做梦,沈冲不行,随着他计划的展开,以后香港这弹丸之地里,肯定会出现很多的电影公司,不提前安排,弄一个类似nrg这样的市场调查公司做档期协调工作,到时候内耗会非常严重。

    香港戏院商会极为弱势,除了票房统计,别无所为,沈冲对此非常不满,这个市场调查公司,如果做大做强了,能形成一个隐形的联盟,代替戏院商会,方便他淘汰那些垃圾电影公司。

    不过市场调查公司,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配合,这方面,沈冲让费小蝶去和香港的几所大学合作。

    费小蝶本是杂志社的会计,《电影时代》和香港戏院商会合作,统计整理历年香港电影票房数据的时候,编辑们都不愿意去干这活,她毛遂自荐来做这个,引起了沈冲的注意。

    经过广州之行和台北之行,沈冲得出了两个体会。

    第一:自己旗下卧虎藏龙,有很多人才。

    第二:即使是前世里鼎鼎有名的成功人士,也未必靠谱。

    所以成立调查公司的时候,沈冲也不去费心找记忆里的名人,干脆把费小蝶提拔出来,然后把海伦娜从美国招揽来了。

    市场调查公司,在很久以后的未来,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沈冲目前的主要精力,是如何拍摄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李嘉诚即将鲸吞和记黄埔,所以他把手上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投入股市,疯狂的收购和记黄埔的股票,所以在整个9月份,沈冲是没钱的,没钱,就没法折腾其他东西,正好用这个空档期,专心致志的拍《活埋》。

    为了尽可能多的接触电影的方方面面,沈冲决定从拍摄器材租赁,到剧组成员招聘,再到后期剪辑制作,都不假人手,亲力亲为。

    《活埋》的剧本,沈冲写了个大体骨架,陈韵文添了很多感情戏,邱刚健加了很多内涵,和他一起来香港的金士杰,现在正窝在酒店里,构思着给这些内容加一个幽默的外皮。

    沈冲自认没什么幽默感,没本事去参合剧本的事,所以他去筹备电影的其他方面。

    拍摄场地很好解决,沈冲直接找上了长城电影制片厂,经过《白发魔女传》的合作和内地的同甘共苦,借个摄影棚完全是小菜一碟。

    《活埋》的道具也很简单,一个棺材,一把小刀,一个打火机,一部电话,这些东西,有李唐在,两三天就搞定。

    稍微有点麻烦的是电话机。

    做个能在黑暗中发光的电话机并不难,问题在于,用固定电话打电话,会不会很容易被追踪?如果是个人都能追踪,那电影就失去悬念了。

    为此,沈冲从内地回来后,专门去了一趟香港的大东电报局,找了几个电信工程师咨询。

    大东电报局是英国老牌国有电话公司,成立于1860年,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香港主要的电话通讯服务商之一。

    根据咨询,香港的电话线路大都深埋在地下,想要追踪,只能进入公司机房,查看程控数字交换机中的纪录,这对专业人士来说并不难,但普通人很难做到,而且即使想要追踪,也需要法官先授权。

    这样的答案,让沈冲放下心来,既然普通人无法做到,事情就好办了,胡乱编造个信号干扰仪之类的高科技虚幻玩意,设定《活埋》里的固定电话无法追踪即可,反正观众对各种高科技玩意,容忍度一向很高的。

    然后他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大东电报局去年淘汰了一批老式的门空分程控电话交换机,丢在仓库里准备当废品卖掉。

    这倒是个不错的商机!

    沈冲在内地,饱受长途电话通讯的折磨,他在黄山打了一个电话到深圳,整整花了三天时间。

    内地用的还是老旧的手工接线方式,打长途电话,是一种费力又费时的体力活。

    先打长途,得先挂号登记,告诉话务员,想打电话到哪个城市哪个单位,话务员依照挂号的顺序一个个的手工接,要是人多,得等上好几个小时,等到了,还要看线路忙不忙,如果忙,接不通,就重新等……

    沈冲就在屯溪县城里,硬生生的等了三天,还不如发电报快。

    虽然门空分程控电话交换机早就落伍了,但对内地来说,还是个好东西,可以利用利用。

    电信业务的利润之丰厚,即使如沈冲这样的穿越党,也忍不住心动……

第二卷 第十四章器材

    九龙塘,位于九龙的北部,是香港市区罕有的低密度发展区,以平房及别墅为主,环境清幽,其中德云道六号,有一家挂着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招牌的建筑。

    沙龙电影公司是世界三大摄影机生产商之一的潘纳维申(panavision)的亚洲独家代理商,也是香港规模最大的电影拍摄器材租赁公司。

    “沈先生。”在一间空间不小的库房里,翁维铨指着面前的一个大家伙,说道:“我觉得,你用这款摄影机比较合适。”

    翁维铨个子不高,比较瘦弱,又戴个眼镜,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

    然而他可的履历可不平凡。

    翁维铨1949年出生,1969年在加州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修读摄影专业,1971年获得学士学位,同一年,他和著名的华裔摄影大师黄宗霑一起,拍摄了一部有关华人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纪录片《洛克镇的一天》,拍摄初期,黄宗霑心脏病发作,于是整部纪录片,均由翁维铨独立完成,而且完成的非常漂亮,由此得到了黄宗霑的赏识,当他回到香港后,黄宗霑赞助他在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1974年,翁维铨去印度尼西亚给一部纪录片做摄影,1975年在浸会书院传理系当老师,1976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来香港拍摄一部讲述毒品故事的纪录片,聘请他做助理制片和摄影师。

    这部纪录片拍了一年多的时间,翁维铨曾在西环一带,和吸毒人士一起生活了很久,用偷拍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有关毒品的资料,由此萌发了拍摄一部讲述贩毒故事电影的想法。

    但不管是讲述贩毒的电影内容,还是伪纪录片的电影风格,在香港都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所以翁维铨找不到投资,他本打算自筹资金拍摄,正巧从朋友那里,听说了沈冲准备投资有新意电影的计划,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了一份个人履历和拍摄规划书给东方魅力电影公司,没想到很快就受到了投资的通知。

    沈冲对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非常感兴趣,他本打算亲自担任翁维铨电影的制片人,不过最近几个月,一直东奔西走,忙来忙去,实在没时间,也不好再拖下去,只好把制片工作又交给了曾励珍,让翁维铨和他同时开拍新电影。

    至于余允杭的《凶榜》,沈冲从公司收发室里挑了两个新人出来,担任助理制片人,负责预算控制,至于其他,一切放权,让余允杭自己负责。

    翁维铨是学摄影的,所以需要曾励珍帮衬,而余允杭是ucla电影系毕业的高材生,回到香港后,先给胡金铨做助手,然后在tvb任编导,拍过不少剧集,严浩拍《茄哩啡》,他就是监制,有学历,有经验,有没有制片人,对他来说,问题不大。

    黄宗霑曾十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两次夺取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小金人,在五六十年代,一个中国人,能获得如此殊荣,是毋庸置疑的一代摄影宗师,他对翁维铨青眼相加,可见翁维铨的摄影水平绝对一流,所以沈冲跟着他,一起来挑选摄影机。

    “翁先生好眼力。”一个中年男子站在一旁,介绍道:“这款super-speed-lenses-announced是潘纳维申最新的产品,饱和度高,高亮足,行家首选。”

    “好,那就租这个。”沈冲是看不出来好坏,他只知道潘纳维申是顶级的摄影机品牌,好莱坞很多大片的结尾字幕上,都有它的标志,就和笔记本电脑上的英特尔标志一样常见。

    “翁先生准备用哪一款?”

    “我用这个。”翁维铨提起一个小型的便携摄影机,说道:“这个重量轻,可以肩扛,可以手持,方便在人群中拍摄。”

    沈冲好奇的接过来,摆弄了一会,咂咂嘴,说道:“这也不算轻啊,要是扛着跑一天,肯定得累趴下。”

    “习惯了就好。”翁维铨说道:“也不总是扛着拍。对了,汪老板,你们有哪些摄影机承托系统?”

    “有的,有很多类型。”那个中年男子,正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他拿出一本画册,很殷勤的翻到其中一页,说道:“你看这个如何?”

    翁维铨看了一下,点头说道:“这个不错,意大利的加通尼(cartoni),好东西。”

    不过他马上又皱眉,问道:“但这租金?”

    “加通尼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机承托生产商,从上到下,全是独家专利打造的,坚固平稳,能任意角度旋转,和潘纳维申是绝配。”汪长智带着职业的微笑,说道:“东西好,价格自然会贵一点,一分钱一分货嘛。”

    “只要货好,价格好说。”赚的钱越来越多,沈冲也越发的大方,凡是能提高电影质量的,他都不吝啬,“翁先生不要担心预算,凡是拍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aaton)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moviecam。”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那倒不用麻烦汪先生。”沈冲一笑,说道:“能给我个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我正准备过段时间去趟欧洲,顺便去看看,长长见识。”

    ……

    搞定了器材之后,还需要搞定剧组成员。

    翁维铨要去拍《行规》,摄影师得另外找人,沈冲这次动了金手指,直接从记忆里搜了个名人出来——黄岳泰。

    黄岳泰出身自电影世家,父亲也是著名摄影师,他是香港电影界成就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九次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两次三连冠,其纪录可谓空前绝后。

    沈冲很欣赏他,不仅因为他的摄影技巧,更因为他创办了香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独立专业组织——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而且能让这个组织一直保持活力和专业素质,不像香港其他演艺组织,徒有虚名,人人可入。

    黄岳泰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可以配合电影剧情,随机应变,这也是沈冲放弃杜可风,去找他的缘由。

    未来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沈冲在耕莘实验剧场见过,他本来是做船员的,结果船走了,人留下了,于是就在台北厮混,在小剧场里做布景等美术活。(注3)

    杜可风此时没有任何摄影经验,他那极度个人化的摄影风格,又和《活埋》不太搭调,所以沈冲没把他从台北带过来,而是把他签给了张爱嘉负责的台湾分公司,给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做摄影指导。

    黄岳泰现在是邵氏的签约摄影师,跟着刘家良拍了《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等几部电影,算是小有名气,但邵氏室内布景,流水线制作电影的模式里,摄影师只是个蓝领工人,并不受重视。

    所以沈冲上门一说,邵氏很快就同意外借。

    摄影师有了,主演也有了,再找几个零杂工做剧务,沈冲的草台班子就搭建好了,等金士杰搞定剧本,就可以开拍了。

    ————————————————

    注1:器材和胶片数据,根据最近十几年的价格推断,专业器材价格一向稳定……如有读者有更准确数据,欢迎留言。

    注2:汪长智2007年荣获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现已去世。

    注2:杜可风在1979年左右在台北,参与了兰陵剧坊的创建。

第二卷 第十五章嘉禾

    沈冲很快就发现,自己不是做导演的料子,至少不是个天才导演的料子。

    剧本的写作,他全程参与,细节全部知晓,一有空闲就在揣摩,在拍摄前,还画了不少分镜头——据陈韵文的说法,那是小孩子涂鸦。

    然而拍了三天,每天用了10盒胶片,拍的时候感觉良好,可晚上冲洗出来一看,统统不行,三四万块的胶片,基本打水漂了。

    看过大量的电影,不代表就会拍,就好像看过很多小说,不代表就能写一本好书,看过很多av,不代表上床了就是大师。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景深怎么安排,前景、背景和演员的关系如何,演员要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

    各种细节问题,层出不穷,沈冲焦头烂额,烦不胜烦。

    而且越拍,沈冲越觉得,之前太想当然了,以为简单的场景好拍,其实越简单的场景,越难拍,如何把一个狭小单调的场景,拍出不同的画面,有层次的交代细节,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拍大场面,考验的是幕后的统筹能力,至于导演本身的水平,反而要求并不高。

    比如人多的场面,只要跟着主演走,动作多的场面,只要对准打斗的演员,镜头中其余的细节,观众不会在意。

    这就好比吃火锅,各种作料食物都对汤底里丢,即使味道有点小问题,食客也尝不出来。

    而《活埋》是单一场景,任何细节都会放大,好比是一碗蛋炒饭,好不好吃,关键就看导演的水平。

    不仅做导演的沈冲头疼,做主演的金士杰也陷入困境。

    舞台和电影,虽然都是表演,区别还是蛮大的,金士杰是第一次接触电影,经验也不如后世丰富,他好像一个踢惯了11人全场足球的职业高手,忽然来踢7人室内小场足球那样,不太适应,做表情和讲台词,都偏向舞台风格,有点过分的夸张。

    这个问题,拍完第一天,他自己就发现了,沈冲也知道,但两人都是菜鸟,谁也指导不了谁,只能不断的摸索,反复尝试。

    好在黄岳泰拍过几部电影,有些经验,他又不藏私,把所知道的的东西倾囊相授,又尽心尽力的做好摄影工作,才让这三天的胶片没有全白费,好歹有几分钟的镜头是非常不错的。

    除了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时间也是个大问题。

    沈冲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多,即使没钱了,宅起来不主动出去找事,事情也会找他。

    比如嘉禾,就找上门来了——才开拍一天,邹文怀就亲自打电话到公司,邀请沈冲共进晚餐。

    邹文怀的目的,沈冲心知肚明,然而大亨相请,无论如何,都要赴宴的。

    王晶的《追女仔》不出意料,在七夕之后,每日票房迅速回落,放映第二周结束的时候,单日票房跌到20万不到的境界,邵氏直接砍掉了一半多的戏院,改放别的电影。

    不过即使如此,《追女仔》的总票房也突破了800万,等最终下线的时候,很有可能超过许冠文的《半斤八两》,坐上香港电影历年票房总榜亚军的位子。

    如此一来,嘉禾坐不住了。

    嘉禾此时,文有许冠文,武有成龙,一个只要出手,必然是年度票房冠军,一个如旭日初升,光芒万丈,还有吴思远、袁和平、洪金宝等一大批实力不俗的卫星制作公司辅佐,势头蒸蒸日上。

    而邵氏则日薄西山,三个扛鼎重臣里,张彻精力不济,产量少,票房成绩也每况愈下;李翰祥不仅身体不好,还心生二意,前段时间被媒体爆出准备回大陆拍戏的新闻,让邵逸夫不得不亲自出面辟谣,特意和台湾方面解释;楚原虽然宝刀不老,但大厦将倾,独木岂能挽救。

    此消彼长,香港电影圈里,人人都在说,邵氏不行了,八十年代是嘉禾的。

    而沈冲横空出世,两部电影,送给邵氏近千万的纯利,一下子把声势翻过来了。

    《疯劫》还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邵氏头大,正好砸中了。

    《追女仔》就有点微妙了,虽然是东方魅力制片的,但导演是邵氏自己人,邵氏最近几年,只见旧人走,没见新人出,人才不断流失,颓势明显,这次王晶大出风头,让邵氏有点枯木逢春,老树开新花的味道。

    邵氏旗下有数千员工,要是再冒出来几个像王晶这样的黑马,逆转局势,指日可待。

    而且邵氏的人去帮东方魅力拍电影,他们想干嘛?

    邵氏家大业大,有人有片场有院线,东方魅力虽然只出品了两部电影,但制作和发行的水平,香港已经无人敢轻视,这两家联合,优势互补,要是每年都来个三五部《疯劫》这样的票房奇迹,嘉禾日子可不好过……

    毕竟市场就那么大,香港一块,台湾一块,东南亚一块,台湾和东南亚是邵氏的传统强势区,要是香港本埠再争不过,嘉禾可就成千年老二了。

    沈冲和邵氏签订的放映协议,在业界并不是秘密,条件苛刻,而且是一锤子买卖,邹文怀约他吃饭,明显是想从中截胡。

    ……

    邹文怀请客的地点,是一家日式餐厅,除他之外,还有蔡永昌和舒琪作陪。

    蔡永昌是负责嘉禾院线放映生意的大佬,他出席是理所当然。

    舒琪是沈冲好友,纯粹做个牵线人,打酱油的,不过从这个安排看,邹文怀对沈冲还是相当重视的,把他当做平起平坐的角色对待。

    双方落座,稍事寒暄之后,邹文怀就说出了目的:“沈先生,不知道你的东方魅力,有没有兴趣和我们嘉禾合作?”

    “能和嘉禾这样的大公司合作,是我的荣幸。”沈冲先恭维了一句,然后问道:“不知道邹先生打算怎么合作?”

    “我们出钱出人,沈先生负责制片。”邹文怀不语,蔡永昌开口说道:“或者如沈先生和邵氏合作的一样,沈先生独立制片,在我们嘉禾院线上映,大家分成。”

    沈冲放下筷子,沉吟不语。

    第一种合作方式,说白了就是包拍,嘉禾出资金,沈冲负责制片,然后版权归嘉禾,在嘉禾院线上映。

    这是嘉禾和卫星公司惯常的合作方式,好处是只要够节省,肯定有收成,坏处是票房再好,自己分不到。

    洪金宝的宝禾电影公司,袁和平的和平电影公司,都是这样合作的。(注1)

    这种方式,沈冲肯定是不会选的,他看不上从预算上扣下来的那点小钱。

    至于独立制片,和嘉禾票房分成,这种方式倒是可以考虑。

    自家院线建设,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成不了气候,况且连续两部票房大卖的电影,想必邵氏这头睡狮也震撼的差不多了,现在改投嘉禾,扩展票房分成的比例,为独立制片开拓渠道,对香港电影有好处。

    “我这人不喜欢被约束,喜欢独立制片。”沈冲开口说道:“如果在嘉禾院线上映的话,这分成比例该如何算?”

    “来,来,沈先生,喝酒。”邹文怀殷勤的劝了一杯酒后,说道:“有句古话,叫做店大欺客,邵氏是大店,沈先生当初去找他们,自然会受点委屈,如果来找我们嘉禾,分成比例决不至于这么苛刻。”

    “是啊,邵氏做的不地道。”蔡永昌和邹文怀几十年的交情,配合默契,他附和了一句,说道:“沈先生年轻有为,见识比我们这些老家伙要强,所以我在这里,也不说虚的,直接掏底牌,如果电影在嘉禾院线上映,500万以下,咱们六四分,500万以上,咱们五五分,沈先生以为如何?”

    “那发行和营销费用呢?”

    “这方面……”邹文怀轻飘飘的的说道:“沈先生是行家,《疯劫》和《追女仔》的宣传营销,让人叹为观止,以后电影上映,有需要嘉禾配合的地方,我们一定照办。”

    说的好听,言下之意,发行和宣传,还是沈冲自己负责。

    不过这分成比例,已经很有诚意了,比邵氏给的要好很多,这个口子一开,日后其他独立制片商和嘉禾谈判,也有个参照,总归是不错的。

    在包拍制下,制片人会千方百计压缩成本,对电影质量有害无益,独立制片好歹预算会充足一点,自由一点,对香港电影的发展有好处,值得沈冲去推动。

    这顿饭,吃了三个多小时,最终沈冲答应和嘉禾签部头约,未来一年里,将会制作四部电影,在嘉禾院线上映。

    和嘉禾的事情刚搞定,汇丰银行又找上门来。

    沈冲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在李嘉诚心中的地位,把手上的所有魔方专利统统拿去做了抵押,凑了800万美元,交给费利通,让他安排收购和记黄埔的股份。

    1978年,李嘉诚偷袭另一家老牌英资地产集团九龙仓,因为消息外泄,九龙仓背后的怡和洋行全力反击,导致收购失败,丢了一块大肥肉,极为可惜。

    所以这次购买和记黄埔,保密措施做的极为严密,市面上没有任何消息泄露,在收购即将完成的节骨眼上,沈冲携几千万的资本,交给汇丰银行的高级投资顾问,来购买和记黄埔的股票,自然让李嘉诚和汇丰银行都极为紧张……

    ————————————

    注1:根据洪金宝访谈,他说从没在嘉禾拿到过票房分红。

第二卷 第十六章方育平

    沈冲的这几千万港币,其实只是敲山震虎,他并没有打算真的把钱拿去买和记黄埔的股份——要是真买,香港有的是投资公司,尽可以偷偷的买,何必送上门去委托汇丰银行呢。

    要是在平时,不管是汇丰银行还是李嘉诚,几千万港币在他们眼里,都是小菜一碟,不过在和记黄埔的交易收官阶段,这时候的几千万,作用就变得举足轻重了,这些资金如果忽然涌入股市,肯定会推高和记黄埔的股价,对交易产生不利影响。

    要知道李嘉诚收购汇丰银行手上的和记黄埔股权,是根据流通股的表现来设定溢价的,股价即使只涨一块钱,他就得多付上亿的收购成本。

    更麻烦的是,和记黄埔的股价大涨,很有可能引发各种猜测,从而泄露了李嘉诚的收购意图。

    如此种种,沈冲这个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计划,很完美的达到了目的……

    在和邹文怀共进晚餐的第三天,沈冲就在深水湾高尔夫球场里,见到了汇丰银行的**oss沈弼和李嘉诚,三人共进午餐,然后一起打了两小时的高尔夫。

    这次会面之后,沈冲立刻把所有资金,转去买了黄金期货。

    在他穿越前,国际黄金价格大跌,“中国大妈”名扬世界,各种有关黄金的报道铺天盖地,而稍微有深度的报道,都提到了1979年国际黄金价格暴涨的往事。

    1979年夏季开始,到1980年1月底,黄金价格一路飙升,从360美元每盎司,暴涨到850美元每盎司。

    所以穿越之后,沈冲一直关注着金价的涨跌,并很快就发现了端倪——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在1979年,就在玩“债务上限”的把戏,结果导致4月份和5月份到期的美国国债“技术性违约”。

    同一时间,美国出现了恶性通胀,通胀率高达13%。

    拜后世各种财经媒体所赐,沈冲这个投资理财盲,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买黄金准没错。

    只是穿越之初的几个月,钱都花在刀刃上,没有余钱去捣鼓黄金期货,现在有钱了,自然要去刷一下。

    在期货市场,利用上百倍的杠杆,沈冲这几千万港币,几个月之后,就会翻上几番,可以让他一年之内,进入亿万富豪的行列,成为名符其实的有钱人。

    此时金价已经突破400美元每盎司了,但离850美元每盎司的顶峰还差的很远,沈冲穿越后,虽然小有成就,但完全没有可能去影响美国的通货膨胀,所以黄金价格肯定会继续涨的,完全不存在风险。

    怎么做期货,沈冲不懂,他对金融市场也没什么兴趣,于是把所有资金存入户头,选择最高的杠杆,然后授权费利通操作,只买涨,不买跌。

    和沈弼以及李嘉诚打交道,又折腾黄金期货,耗费了沈冲几天的时间和精力,等他回过神,想要专心致志的拍电影的时候,又来了一封电报,让他终于明白,他已经失去了成为顶级电影导演的机会——因为时间和精力,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这封电报,来自内地,是文化部电影局发的,邀请他十月初去北京,参加中国电影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黄山之旅后,他的小翅膀在内地扇起来的第一场风暴——要是没有黄山之旅,他一个香港小青年,有什么资格去参加这种层次的会议?

    这个会,必须得去!

    然而现在已经是9月12日了,这几天拍下来的镜头,感觉不错的,不足十分钟,到月底肯定无法完成电影。

    这让沈冲很遗憾,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处女作流产了……何其悲哀。

    还是找个专业人士来做帮手吧……

    仿佛是天意,沈冲拿着电报,从长城电影制片厂的经理室走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熟人。

    “嘿!”沈冲喊了一声,快步走上去,打招呼道:“老方,好久不见。”

    “阿冲是你啊,好久不见。”这人,正是方育平,他打量了沈冲一下,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正要问你呢。”沈冲笑着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你在这里做什么?”

    “方先生是来厂里做剧务的。”送沈冲出来的傅奇替他回答,然后指了指两人,问道:“你们认识?”

    “老朋友了。”沈冲拍了一下方育平的肩膀,说道:“老方是我最先认识的电影人。”

    “我哪里算电影人。”方育平憨笑,推了推眼镜,说道:“一部电影都没拍过。”

    “你是南加大的电影硕士,怎么能说不是电影人。”沈冲先说了一句,然后和傅奇告别:“傅叔叔,你忙你的,我和老方聚聚,聊聊天。”

    “行,你们既然是好朋友,我就不参合了。”傅奇挥了挥手,转手回了办公室。

    “阿冲,你和傅经理很熟?”

    “还行吧。”沈冲揽着他的肩膀,连声说道:“走,走,这里太热了,去片场那边坐坐。老方,真是缘分啊,我刚想着去找你,出门就看到了,你说是不是很巧?”

    “找我做什么?”

    “找你拍戏啊。”沈冲放开手,说道:“我正在借长城的片场拍一部戏,结果发现不是那块料,拍的很不顺利,正想着找你来做个老师,教教我。”

    没错,方育平正是沈冲心中理想的接任导演人选。

    方育平先在香港浸会书院读传理系,1971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系主修广播、电视和电影,1975年在南加州大学取得了电影制作硕士学位,然后回香港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从助理编导升为编导,拍过《狮子山下》中的一些剧集,其中《野孩子》一篇获得了1977年亚洲广播协会最佳青年导演奖。

    沈冲前段时间就听说他和左派电影公司来往频繁,想不到已经和长城电影公司扯上关系了,不过看傅奇刚才的话,方育平还没有得到做导演的机会。

    不过这也不奇怪,他虽然有非常耀眼的学历和履历,但毕竟不是左派电影公司的自己人,需要考察……

    前有南加州大学电影硕士的学历,后有三届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殊荣,加上他一直钟爱纪录片和写实题材的电影风格,不管是实力,还是风格,都比较符合《活埋》,让他来联合执导,是非常好的选择。

    到了片场,把方育平介绍给金士杰和黄岳泰之后,沈冲手舞足蹈的简单介绍了一下剧情和拍摄意图,然后一脸期待的问道:“怎么样,老方,有没有兴趣来帮我?”

    “我先看看。”

    方育平没急着答复,他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器材和道具,又拿着剧本看了一会,让金士杰做了几个表演片段,接着又要求去看沈冲之前拍的素材镜头。

    长城虽然资金窘迫,但五脏俱全,冲印车间,放映厅统统都有,不用东奔西跑,非常方便,这也是沈冲特意来租用片场的缘由之一。

    花了一个多小时,把一些质量尚可镜头看了一遍后,沈冲带着既得意又自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问道:“怎么样?”

    方育平瞅了瞅他,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

    “老方,你这是什么表情?”沈冲一拍座椅,说道:“有话直说。”

    方育平是个厚道人,既然沈冲让他直说,他就直说:“我觉得你在瞎胡闹,完全不知道在拍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拍什么。”

    沈冲尴尬,打个哈哈,摸着脑袋,说道:“我也有这种感觉。”

    “光是出场镜头,你就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四五组。”方育平直摇头,说道:“这说明你对电影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你不是在拍电影,你是在拍镜头,你是不是打算把所以镜头拍完后,做拼图一样,把它们组合成电影?”

    “是啊是啊,哈哈。”沈冲继续打哈哈,心悦诚服的说道:“老方,真有你的,一下就看出来我的想法了。”

    “这样不行的,拼图再好,也不能算美术。”方育平说道:“看完剧本,就应该对电影的整体风格、气氛还有画面质感,有个统一的概念,该如何构图,如何布置景深,在拍之前,都应该心中有数才行。”

    “我不是科班出身,没什么经验,纯粹瞎捣鼓。”沈冲站起来,说道:“老方,这电影你有没有兴趣?你来做导演,我给你做学徒。”

    “阿冲,说实话,你这个剧本,新意是有的。”方育平也站起来,他轻轻摇头,说道:“但太刻意求新,走了偏锋,不是电影该有的正宗路子,我不太喜欢。”

    沈冲默然,心中惊叹方育平敏锐的电影直觉。

    《活埋》的剧本,他折腾了几个月之后,早已明白,这种新奇诡异的创意,更适合拍一部短片或者写一本小说,而不是拍一部电影。

    毕竟那么大的银幕,是拿来给人看的,不是用来听的,电影的核心是视觉,其次才是听觉,整部电影用对话来推动情节,显然是舍本逐末。

    “老方,要不这样。”沈冲退而求其次,“你最近有空没?有空就来这里教教我,做个顾问,我拍了十多天,头都搞晕了。”

    “那没问题。”方育平一口答应,说道:“你有个好摄影师,还有个非常好的演员,其实你拍的镜头,很多都是不错的,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太乱。”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9757/ 第一时间欣赏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作者:愚乐所写的《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为转载作品,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介绍:
1979年,默多克还在四处买报纸和做博彩。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