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扼元TXT下载扼元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扼元全文阅读

作者:蟹的心     扼元txt下载     扼元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扼元全文阅读

第一章 人间

    郭宁觉得浑身冷得像冰,后背则阵阵剧痛。

    他呛咳了好几声,才把几乎掩埋住口鼻的泥浆和污血都吐出来。

    随着他的喘息,面前水波晃动,碎裂的冰碴彼此碰撞,发出轻微的响动。

    有呼啸的风刮过。风过处,愈发的冷。风声中,裹着若有若无的痛苦呻吟,还有一声声利器挥砍入人体的钝响。

    这声音使郭宁骤然紧张。他下意识地双臂用力,支撑起原本倒伏在水中的躯体。

    这个动作使得后背的疼痛愈发剧烈,仿佛有某种灼热的东西,在筋骨间搅动着。那是两支箭矢,箭簇入肉甚深。好在,应该没有伤到脏腑。

    郭宁觉得,自己大概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这会儿才醒。醒来时候有些迷糊,不知道梦里梦外,哪一个是真实。

    不过,当他稍稍转过身,看到水泽间横七竖八的躯体,看到鲜血从一处处可怕的伤口汩汩流出,覆盖了整片水塘的时候,他就确认了,眼下这一切,绝对是真实的,不是梦。

    数丈开外有一名虬髯大汉,正在水泽边缘往来走动。

    此人身着轻便皮甲,里面套着宽大的圆领戎袍,身后背弓,腰间带着箭囊,手握一把染血利刃。

    适才郭宁听到的挥刀劈砍声,便是此人在补刀。

    死者们大都是背后中箭倒地。有好几人本来一息尚存,被这大汉挥刀劈砍后,手脚抽搐了几下,没了声息。

    此时郭宁挣扎起身,引起了虬髯大汉的注意。

    他先是猛吃了一惊,露出了惊恐的神色;随即,又注意到郭宁虚弱的动作,看到扎在郭宁背后的箭矢还在晃动,还有缕缕鲜血正沿着郭宁的身躯流淌到水里。

    于是他精神一振,凶恶地走来。

    郭宁双手按着膝盖,勉强站直。脚步未稳,那大汉挺着短刀朝郭宁当胸直刺,声势猛恶异常。

    可惜太用力了,破绽百出。

    郭宁稍稍侧身,短刀落空,转从肋下划过。

    他左手如铁钳般抓住大汉持刀的手腕,奋力向回拉扯,并藉着拉扯的力量箭步向前。

    大汉还没来得及反应,眼前一黑,面门遭郭宁挥拳痛击。大汉踉跄着待要反击,郭宁已然夺过短刀,翻手挥动。

    短刀刺进大汉右侧的脖子,再朝左侧下方抹过咽喉,锋刃撞到左侧的肩胛骨方止。

    虬髯大汉的咽喉血管被切断了。血液发出细微的嘶嘶声,从绽开的皮肉间向外溅射。黏稠的血喷到郭宁的脸上,再往下流淌,让他感觉有些暖和。

    大汉瞪着郭宁,张了张嘴,咽喉处却只咕噜噜冒出几个血泡。下个瞬间,他的眼神散乱,身体摇晃着倒下了。

    郭宁的脚步也有些踉跄。简单的两个动作,几乎将他积蓄的力气消耗一空;他的眼前仿佛金星飞舞,一片天旋地转。

    可那虬髯大汉还有同伙。

    就在郭宁挥刀的刹那,芦苇丛哗哗乱响,另两人踏着齐膝的水,横冲直撞入来。两人正见着虬髯大汉咽喉溅血,俱都惊怒。

    其中一人大声呼号着拔刀奔来。另一人脚步稍稍放慢,在二十步开外张弓搭箭。

    郭宁来不及闪避,只来得及猛地向前探出右臂。

    只听得“嗡”地一声响,射来的长箭被郭宁死死攫在手中,箭杆还扭动震颤着,就如出水的鱼儿那样。

    那人使用的,是不满五斗的轻弓,又因慌乱,弓只拉得半开,发箭的动作也全不标准。

    但箭矢是女真人惯用的重型箭,很长也很重。长达六七寸的锋利箭簇划破郭宁的掌心,鲜血四溅。

    抓住箭矢的同时,郭宁俯身半蹲,从虬髯大汉的身上抄出一把弓来,搭箭还射。这个动作早已经历千锤百炼,他根本无需瞄准,长箭便嗖地破空掠过。

    当先奔来的持刀之人额头中箭。随着箭矢噗然贯颅而入,他扑倒水中,再也没有声息。

    郭宁从虬髯大汉的箭囊中取出第二支箭。

    后头持弓之人的动作不慢,也已经取了第二支箭在手。可他见此情形,竟不敢与郭宁放对,只哆嗦着嘴唇,强笑道:“六郎!咱们有话好……”

    话音未落,他的额头上也多了一支箭,立时气绝。

    连发两箭之后,郭宁心跳如鼓,浑身发冷。

    坚持不住了。

    他用弯弓支撑着身躯,想往连绵沼泽深处藏身,可没过多久,便扑倒在芦苇丛里,再次晕了过去。

    这一回醒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昏暗。

    看来,除了那三个被杀死的,没有其他敌人来到。真是侥幸之极。

    地面的湿气透过芦苇泛上来,寒彻骨髓,使得身体都僵硬了。

    郭宁嘶哑地笑了两声,慢慢地活动臂膀,过了好一会儿,才反手持刀,贴着暴露在体外的箭杆向下切割皮肉,想把箭簇剔出来。

    这个动作有点别扭,难免搅动卡在背部筋骨间的箭簇。他满头冷汗,面目狰狞地咬着牙,时不时发出几声闷哼。

    待到两根长箭先后离体,郭宁猛地松了口气。

    他离开军队已经很久,但仍然习惯性地穿着盘领、窄袖的戎服。在戎服下面,再着一件皮甲。

    皮甲不是什么好货色,表面有好些破洞,许多地方被浸泡朽烂了,散发着一股腐臭味道。好在白天偷袭他的人,不是什么好手,用的弓力也不足。箭矢的力量被皮甲削弱,所以伤处失血虽多,却不致命。

    不过,抽拔箭簇的动作把伤口又扩大了些,动作稍微剧烈,便抽搐也似地疼。

    这下子,可真没法与人动手啦。

    郭宁撕下衣襟,简单裹一裹淌血的伤口,然后攀着身边的老树,挺直腰杆向周边眺望。

    初春时节,冰雪未销。清冷的月光照射下,可以看到沼泽的水面和植被上白亮亮的薄冰。

    密布的芦苇和灌木绵延,苍莽不见边际。北面远处,隐约可见陡峭的堤坝或河岸,那上头也一样横生杂木,与低洼处的芦苇和灌木连成一片。

    没有敌人活动的迹象。

    郭宁往白天厮杀的方向走回去。

    刚走了几步,不远处传来枯枝断裂声响,郭宁的身体一俯,脚步猛然静止。

    片刻后,几只乌鸦扑棱棱地低空掠过,落在另一排枝条上,开始呱噪。于是他继续行动。

    本该把精力集中在警戒四周,再想想如何面对眼前的困局,可随着轻轻的脚步声,郭宁的思绪开始纷乱。上一次晕倒时做的梦,这会儿不仅没有模糊,反而愈来愈清楚。

    在梦里,郭宁生活在千载以后,见识过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物。那些可太有趣了。

    郭宁觉得,也许那个梦是真的?自己真是一个后世之人,只是穿越到了崇庆二年,在一个金军战士身上苏醒?

    不对吧?我是昌州乌沙堡的郭六郎没错啊?我在此世所经历的一切,也很清楚啊?

    翻来覆去地思忖了好一阵,郭宁摇了摇头,决定暂时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后世的记忆使郭宁长了见识。使他知道了,此刻自己身处的时局,只不过算乱世的开端罢了,未来将会比现在更可怕得多,血腥得多!

    发祥于东北一隅,曾经以粗犷、野蛮和雄武威震天下的女真金国,这几年已渐显衰败之像。

    前年,也就是大安三年的八月末,金军与蒙古军在野狐岭大战,金军战败,数十万大军销折溃散殆尽,沿途僵尸百里,军资委弃如山。

    郭宁在此世的宗族、亲眷和袍泽弟兄,大都没于此战。他本人,也因此流落到了长城以内的安肃州境内。

    战后,蒙古军横行中原和金国内地,兵锋所及,北由临璜过辽河,西南至忻、代,东至河朔、中都。盘踞在蒙古高原上的猛兽,开始向高原以外探出爪牙。

    到了去年,也就是崇庆元年,蒙古军再度突入中原,一度以偏师直取中都,百计攻城,金军野战则全军俱殃,城守则阖郡被屠,千百万军民,又一次承受了可怕的摧残。

    而这些,只是开始罢了!

    郭宁皱起眉头,仔细想了想。

    来自另一世的记忆仿佛潮水般涌入郭宁的头脑。那些平淡的叙述、简单的数字,与此世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一处,汇成了尸山血海,令他猛然顿住脚步,几乎透不过气来。

    过了半晌,他深深地叹气,骂了句:“这狗日的世道!”

第二章 勇锐

    郭宁在泥水间深一脚,浅一脚,走得不快。饶是如此,脚下的泥水也难免被翻腾起来,散发出特有的腐臭气味,令人呼吸不畅。

    虽有皎月当空,但沼泽里遍布水潭深坑,又有轻雾飘荡着,与蒸腾的水汽混合在一起,遮蔽视线。夜间行进,甚是险恶。

    此前晕晕乎乎避入沼泽深处时,似乎没走多远;这会儿折返,路上却几次迷失方向,花了不少时间。

    好在适才的厮杀场,依旧保持原样。

    同伴和敌人的尸体还在。

    有几头黑色的小兽,正呲着牙,围拢在尸体旁边舔舐着血迹,跃跃欲试。直到郭宁大步走来,它们才发出不甘的呜咽,慢慢往灌木丛里退却了。

    郭宁先将一把长刀佩在腰间,然后提起一柄铁骨朵,试了试轻重。

    野狐岭大战的失败,使得金国朝廷所能调动的核心武力遭受重创。装备完善的屯戍军卒数十万和野战精锐数万一朝丧尽。

    经营数十年的界壕防线陷落后,积储着的无数物资,尽都落入蒙古之手。反倒是溃兵退入河北,无论粮食、军械皆无接济。

    刀剑之类短兵器容易损坏,于是铁骨朵这种粗笨之物,便不得不流行起来。

    这柄铁骨朵,原是郭宁的亲信部下姚师儿所用。姚师儿膂力过人,擅使铁矛、铁骨朵和流星锤等武器。早年在界壕以北厮杀时,他几次救过郭宁的性命。

    因为姚师儿的性格刚勇尚气,好斗嗜杀,格外遭人忌惮。在敌人偷袭的时候,他是第一个遭乱箭攒射的,尸身上密密麻麻插了十几支箭,就像一只死去的刺猬。

    郭宁把箭矢一一抽出,挑了几支好的,洗去血迹,放进箭囊。

    然后,他找了件稍微干净的袍服,把姚师儿的尸体裹着,将之拖进池塘边刚挖好的坑里。

    这条高大而瘦削的汉子被安置稳当了,郭宁转过身,接着收拾其他几具尸体。

    下一个是高克忠。

    高克忠是上京临潢府的渤海人,早年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后来被签入军中,辗转至宣德州。

    因他颇通文字,成了更戍军百户的文书。流落到安肃州以后,他结识了郭宁,总是想教郭宁读书。可惜,当时郭宁并没有兴趣。

    这老书生中箭以后一时未死,挣扎了好一会儿,才遭人挥刀砍杀。他胸腹间被砍了好几刀,现出巨大的豁口。肠肺都流淌在外,发出剧烈的腥臭气,收拾起来很麻烦。

    过了好半晌,郭宁喃喃地骂了句,往水边去洗了洗手。

    最后一人,是年纪最小的吕素。

    池沼边缘的地下水位很高,而且郭宁的体力不足,器具也不趁手,所以挖的坑有点浅。吕素的大半个身体都高于地面,充满血丝的暴睁双眼就这么瞪着郭宁。

    郭宁探手过去,替他把双眼阖上。

    在乌沙堡的时候,郭宁是正军,吕素是他的阿里喜,也就是甲士的副从。吕素长辈早亡,家中有一个姐姐、一个幼弟要养活,每年春荒都很难熬。

    因为正军的待遇比阿里喜高很多,他常常向郭宁借钱。

    吕素一直嬉皮笑脸地说,等到自己退伍了,能拿到银八两、绢五匹,到时候一并把积欠还清。

    不过,那得等到何年何月?屯戍军的将士除非战死沙场,还能有退伍的一天?郭宁觉得,这娃娃约莫是不打算还钱了,只是嘴硬。

    郭宁笑了笑。

    吕素胸前的衣襟敞开着,有个小小的拨浪鼓将要掉出来。郭宁稍稍犹豫了一下,郑重地收起这个拨浪鼓,接着,开始往堆叠的尸体上覆土。

    花了小半个时辰,他勉强拢起了一个土堆。

    先前退避到灌木丛里的几头小兽,这会儿又遛达出来。它们失望地绕着土堆跑了两圈,发出狺狺的吠叫。

    转而发现,还有几具尸体未被掩埋,于是它们扑了过去,继续被打断的盛宴。

    郭宁忙了半个晚上,浑身酸痛,非常累。他喘着粗气,坐在土堆旁,看着敌人的尸体被野兽撕咬。

    那三人,郭宁都认识的。他们的身份与郭宁等人一样,也是从界壕以外退入河北的散兵游勇。

    其首领,则是盘踞在高阳关一带的原屯戍军百户,奚人萧好胡。

    萧好胡的行事何以如此毒辣,原来的郭宁完全没有预料到。但现在的郭宁,很容易就把首尾想得清楚。

    大安三年战败以后,边疆溃兵并未得到朝廷的接济或整顿。

    故乡在河北、山东或中原的很多人成群结队,陆陆续续自行返乡。至于返乡之后是再度被签军还是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而故乡在界壕以北的屯戍军士卒们就麻烦了。他们的家乡早已化作丘墟,人民百不存一,就算有活人,绝大多数也都被蒙古人迁徙到了草原。

    士卒们无家可归,便零散分布在河北北部涿、易诸州。有的落草为寇,有的被地方势力招揽,混口饭吃,等待着朝廷募兵。

    去年蒙古军再度南下进攻,散落各地的溃兵们闻风而走,有的向东去中都,有的则向南。

    郭宁等人便被挟裹着一直向南,经保州,到了安肃州地界落脚。

    两个月前又传来消息说,打退了蒙古军。按照朝廷的说法,虽然元帅左都监奥屯襄所部小挫,但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抹捻尽忠据城而战,击退蒙古军,并使成吉思汗本人受伤。

    突袭中都方向的蒙古军偏师也同样不克而走。

    这个消息使溃兵们稍稍安心。

    得益于这一场胜利,朝廷总算有余裕重整北方防线。道家颁下敕令,要河北各处都收拢军马,陆续差发前线。

    此时便有女真贵胄插手其中,试图以这些溃兵为资本。毕竟溃兵中有许多都是原本的野战精锐,若能加以整训,很容易就能组成一支强兵。

    比如安肃州这边群聚的溃兵,最近普遍得到新任安州刺史徒单航的招引。

    那徒单航本在朝中任吏部侍郎,乃是金国著名的显赫家族子弟。听说其父为驸马、枢密使,其长姊乃是当今的皇后,而族人多有出任元帅、平章等要职的。

    徒单航颇有壮志,虽然身处安州这个区区支郡,却想要藉着自家的实力,谋取保州顺天军节度使的职位,故而全力搜集散兵游勇,以为凭依。

    为此,徒单航特意新设了一个指挥使司,腾出五百人的员额,并将指挥使、军使、什将、承局、押官等职位尽数拿出来,招引勇锐之士。

    眼看着朝廷重整旗鼓,从各地征发的大军一股股地不断北上,威势渐渐恢复,溃兵们流散了许久,这时候总得想想结局。遂有野心勃勃之人、好勇斗狠之徒、阴险狡诈之辈乘势而起,藉此良机争夺权位。

    郭宁颇具报国之心,对重整兵力很感兴趣。前些日子,他一直往来奔走,试图纠合人手投靠安州。

    可他虽有胆勇,却显然欠缺洞察人心的本事,结果便卷入了莫名其妙的争端中。

    高阳关那边的溃兵首领萧好胡,素来热衷仕途。他将郭宁当做了与自家争夺指挥使职务的对手,对郭宁的奔走联络十分不满。

    萧好胡是个极具决断的狠人,就在昨日,他派出弓手数十人,在郭宁的必经之路设下伏击。郭宁对此全无防备,侥幸逃得性命,自家的伙伴们却被袭杀一空。

第三章 照顾

    郭宁在土堆旁怔怔地坐了很久,直到天色渐渐放亮。

    天边有云,朦胧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深深的芦苇荡里。芦苇荡和水面上的雾气随之愈发弥漫,如同灰蒙蒙的波涛翻卷。间或能听到冰块碎裂的声音和哗哗水声,从远处传来。

    那是流向边吴淀的馈军河正在解冻。

    边吴淀是宋时开掘的缘边塘泺之一。安州西南的边吴淀,到保州的齐女淀、劳淀原本合为一水,横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与安州到雄州的诸多水系一起,号称九十九淀,一度汪洋浩渺,势连天际。

    这些年来气候干旱,诸多塘泺本是出于军事用途挖掘的,讲究“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一旦干涸,塘泺的面积就大幅缩小,在边缘产生了沼泽、河道、缓坡交错,芦苇与灌木横生的复杂地形。

    这样的地形,正好成了许多溃兵的藏身休憩之所。随着郭宁南下的同伴们,就驻在馈军河汇入边吴淀的一处港汊。郭宁这次领人出外,是为了给大家打粮。

    结果呢?遭人一场突袭,粮食还在,人却没了。

    粮食其实也没多少,一共三个袋子。一袋是乱七八糟的豆子,两袋是山药之类。萧好胡的手下没把这些零碎杂粮当回事,杀了人以后,任凭袋子落在泥塘里。

    郭宁找了好久,才将之找回来。

    泡过水以后,袋子很沉。稍稍用力大些,一个袋子的侧面就豁开裂缝,豆子哗哗洒出来很多。郭宁从尸体上扯了两件袍服、三根腰带,重新将之捆扎妥当,再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散落的豆子,拢在自己袖子里。

    这些都是染血的粮食,非得好好带回营地才行。

    郭宁的同伴数量很少,二三十口。

    大都是他在乌沙堡和昌州的旧相识,还有他们的家中妇孺。

    早年间朝廷设在界壕沿线的戍防军,分为永屯军和分番军两种。大体来说,永屯军以渤海人、契丹人或奚人为主,而分番军则以有事签取于民、事毕放免的汉儿为主。

    这两者之间并不隔绝。郭宁的父亲,便在大定年间自中原签军北上;本是个修筑长城、界壕的壮丁,后来被当地的寨使看中,才在乌沙堡安家。

    不过,大体来说,北疆驻军中汉儿的数量不多,地位也普遍较低些。勇猛善战如郭宁,也只是一个区区正军而已。

    去年大军溃败之际,不少人畏惧蒙古军的残暴,故而簇拥在郭宁身边,仰赖他的勇猛善战才得以脱身。但这些人并不会始终听从一个正军的命令,所以陆陆续续散去了。到现在还跟着郭宁的,不过壮丁若干,妇孺十余人。

    现在,姚师儿、高克忠、吕素等壮丁皆死,只剩下十余妇孺,这些粮食,紧吧紧吧够吃很久了。

    郭宁觉得自己的体力恢复了一些,于是奋力背起粮食,继续前进。

    随着他的步伐,腰间挂着的武器彼此磕碰着,发出叮叮当当的轻响。

    往西面走两里,就到馈军河。再沿着馈军河往南走十五里,就到营地所在的港汊。港汊南面,隔着边吴淀是安州的治所渥城县,港汊的西北面和东北面,分别是保州和安肃州。

    这个三不管的偏僻港汊,便是郭宁过去半年的落脚之处。

    他和他的同伴们,在这里搭建了简单的窝棚,在外围竖起木栅,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寨子。另外,还开垦出一小块耕地。因为去年误了农时,也不知道究竟收获如何。

    郭宁走一段,歇一歇,直到中午,才将将赶回。

    距离寨子还有里许,道旁的枯草丛里,便有一个孩童窜出来。他扔下手里抓着的虾蟆,向郭宁跑了几步,满脸喜色地大声嚷道:“六郎!六郎!你来啦!”

    郭宁还没应答,那孩子转身又往寨子的方向去,继续嚷道:“姐姐!六郎哥哥回来啦!”

    嚷了几句,他又兜转回来,上上下下地看看郭宁,问道:“六郎哥哥,我兄长呢?没和你一起回来么?”

    这孩童,便是吕素的弟弟,唤作吕枢。吕素年少老成,十二岁起就接替战死的父亲上阵厮杀;吕枢今年才七岁,只是个懵懂孩子。两兄弟一直都受郭宁的照顾,早将他当做一家人看。

    这兄弟两人的父亲,在从军之前是个医生。故而两兄弟的名字,一取自《素问》,一取自《灵枢》。两兄弟上头,还有个姐姐,单名一个函字,取自于《玉函方》。

    吕枢这么问起,郭宁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只强笑了一声,摸了摸他的脑袋,轻声道:“且回去再说。”

    吕枢便跟在郭宁身边。

    走了几步,他满怀期盼地又问:“六郎,兄长什么时候回来?他说,这次会给我带个拨浪鼓的。”

    “那倒是有。”郭宁心头一痛,从怀里取出一个拨浪鼓,递给吕枢。

    那是他掩埋尸体的时候,从吕素怀里掏出来的。

    拨浪鼓也沾了血,郭宁特意将它洗干净了;但沾过水以后,鼓声便不清脆。

    吕枢不计较这些,喜笑颜开地拿在手里,咚咚地摇晃不休。

    这时候,寨子里也有人迎了出来。

    郭宁等人,昨日就该回来,寨子里的人们等到这时,都很忧虑。听到吕枢叫嚷的好消息,十余名老少一齐涌出,然后便见到了肩扛着三个粮食袋子,腰间挂着好几件武器的郭宁。

    这些人或者是老卒,或者是士卒的亲眷。人人久在边疆,生死之事见得多了。只这一眼,所有人便从郭宁的神色中,明白发生了什么。

    好几人瞬间红了眼圈。

    有个颇具姿色的妇人当场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连声问道:“不是说,去打粮么?不是说,都已经安排好了么?怎么就成了这般?”

    郭宁只能默然。

    这妇人本姓冯,夫家姓严,她的丈夫也是早年签充到乌沙堡从军的驱口,可惜在逃亡路上战死了。她年幼的儿子则在去年病死。所以冯氏这几个月里,跟了姚师儿过日子。

    姚师儿非常喜欢冯氏的容貌,所以哪怕战败兵溃途中种种狼狈,一直将她护在身边。

    现在,姚师儿也死了。一个孤身的女人该怎么活下去?她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谁也不知道。

    一名梳着双丫髻,头发乌黑的少女,站到妇人身边安慰她几句。说着说着,自己也流下泪来。

    那少女便是吕素的姐姐吕函,通常被叫做吕家小娘子的。

    吕枢跟在姐姐身边,一手握着拨浪鼓,另一手去牵姐姐的袖子。唯独他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故而神情有些迷惑。

    如今的世道,与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乱世也没差多少。数以十万百万计的人,已经被时势碾压如齑粉。郭宁等人,也只是凭着自身微薄的力量勉强挣扎求存。

    此番他们遭人伏击,有勇力的男儿除了郭宁以外皆死。那么,这个小团体,再也没有维系下去的理由,该到四分五裂的时候了。

    而小团体里的人们,大抵只有死路一条。

    “这些粮食够吃一阵的,你们去分了。”郭宁把三个粮食袋子放下来,沉声吩咐一句。随即转向吕函:“若有多的饼子,拿几张来给我。”

    说完,他举步往自家的窝棚去。

    他的窝棚比其他人的略微高大些,甚至称得上一栋木屋了。平时是吕家小娘子帮着打扫,很是洁净。屋里墙头有木头架子,挂着一套珍贵的铁甲,还有一具南朝宋军制式的凤翅铁盔;墙上则挂着长弓和皮制的箭囊。

    郭宁把这些东西都取下来,摆在面前检查一遍。

    待到确认武器的保养程度很不错,他又从床榻下头取出一个黑色的陶罐。

    陶罐里装的是烈酒。

    郭宁除去身上的戎服、皮甲,解下包扎伤处的衣襟,随即打开陶罐,将烈酒往肩背后头慢慢倾倒。冰凉的酒液带来剧烈的刺痛,让他忍不住闷哼了两声。

    把伤处重新包扎完毕以后,郭宁找出一件白色的盘领袍子,披在身上。

    待要继续收拾兵甲,木屋的门忽然被人用力推开,一个人影猛扑上来。

    郭宁立即回身,同时探手去抓刀柄。

    长刀出鞘一半,又收了回去。

    扑到郭宁身上的,原来是冯氏。不知她刚才想了什么,这会儿癫狂地紧紧抱住郭宁,竭力用嘴唇去凑向郭宁的面庞。她的嘴里喷着热烘烘的气息,喃喃道:“六郎,我可以跟着你的。我能生儿子的。我,我……我什么都可以做!”

    说着说着,她松开一只手臂,去解自己的衣服,露出的肩膀白生生的,有些耀眼。

    郭宁很是狼狈。他想挣扎,又怕弄伤了冯氏,费了好一番工夫,才从木屋里出来。

    刚刚站到外头,木屋里面,便传来冯氏撕心裂肺的哭声。

    郭宁叹了口气。

    这时候吕家小娘子从后头绕过来,手里拿着用芦苇叶子包裹的几张干饼。

    少女的眼圈肿着,眼里带着哀伤,显然已经用尽了毅力来保持仪态。她的弟弟吕枢约莫知道兄长的死讯了,跟在姐姐后头,走着嚎着,手里的拨浪鼓还握得很紧。

    “把我的弓刀甲胄,都拿出来。”郭宁向木屋里指了指,平静地道:“向我们动手的,是高阳关的萧好胡……我要宰了他!”

    吕家小娘子点了点头,把干饼递给郭宁,往木屋里去。

    郭宁看着她的背影,轻声道:“杀了萧好胡以后,我会回来。大家,所有人,我都会继续照顾,不必担心。”

第四章 高阳

    近年来,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军备废弛,愈来愈不堪用。许多原本赫赫有名的精锐猛安,里头充斥的,都是被女真主子逼来顶替从军的驱口。所以设在界壕以北的戍防诸军,便逐渐仰赖奚人、渤海人的部族军。

    这些部族军以节度使为主帅,在节度使之下,有曰“夷里堇”者,掌部族村寨事,有曰“秃里”者,掌部落词讼,防查违背等事。

    再往下的百户之类,既是聚落首领,也是军队的将校。

    这种亦战亦农,全民皆兵的状态,使得部族军的凝聚力,天然就要比汉儿为主的分番军或驱军要强许多。

    随着郭宁南下的武人,在过去的年余时间里分分合合,最后只剩下零散数人。而萧好胡这厮,则得益于部族军的体制。

    他同样带着二三十的残兵从野狐岭以北的抚州柔远县一路退入河北,部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膨胀到了将近百人。

    近来安州刺史徒单航打算征募本地溃兵,组建一个都指挥使。萧好胡认为,郭宁在周边的几支溃兵当中颇具勇名,无疑会是阻碍,于是立即遣人袭杀郭宁所部。

    他所盘踞的高阳关,距离郭宁通常活动的安肃州西南部湖沼地带,足有八十多里远近,路途更是难行。

    过去,萧好胡的人手很少抵达这一带,更不用说掌握郭宁外出打粮的路线了,所以郭宁对此全无准备,遭他一击得手。

    收拢溃兵的才能,打击潜在对手的果断,萧好胡全都具备。

    郭宁觉得,这个奚人确有几分乱世枭雄的才具,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做出一番事业。与之相比,原本的郭宁就只是一个勇夫罢了。

    只可惜,萧好胡没有机会再去施展才能了。

    萧好胡必须死,他一定要死!

    郭宁带足了武备,当日便离开了馈军河港汊,先绕着边吴淀向东,在黄昏时分绕过葛城。当晚在野地里住了一夜,再转向南方直行。

    萧好胡所盘踞的高阳关,就在葛城以南,大约四十里。

    这座关隘又名草桥关,曾是宋人设在北疆的重要军堡之一。此地位于淤口、益津、瓦桥这三关之南,在宋军控扼幽蓟的第二道防线上,具有核心作用。故而关防坚固异常,戍守特重,常以名将坐镇。

    不过,待到女真人席卷中原以后,如高阳关之类的军堡不再处于边境,便没了军事上的存在意义。

    而且,这些军堡都依赖人工开凿的塘泺为地形掩护。近年塘泺陆续淤塞干涸,军堡也就全无险要可言,只是一个个位于高地的破旧城寨罢了。

    高阳关此前便被附近州县的巡检司征用,作为往水泽间擒捕盗贼的据点。

    巡检司的武力,放在身经百战的边疆老卒眼里,全不够看。去年九月前后,萧好胡轻易夺占了高阳关,俨然形同聚啸。

    当时郭宁有些担心,怕此举会引起朝廷震怒。一旦朝廷发兵来打,周围的溃兵袍泽们怕不都要遭池鱼之殃?

    为此,他特意去高阳关附近探看局势,却见高阳县乃至安州诸有司对此视若无睹,只求面上安稳。

    郭宁回来以后对姚师儿、高克忠等同伴叹息说,朝廷衰弱至此,恐怕黑鞑难制了。

    因为去过一次,他现在还认得往来的道路。

    第二天里,他全程都不走大路,而沿着从葛城通向高阳关方向的狭长河谷前进。

    这条河谷,便是马家河的河床。

    马家河是滹沱河支流,上游有杨村河和土尾河来水。夏秋时,整条河道往往渚为马家河淀,冬季则大都干涸。郭宁所经之处,只见河床底部大大小小的碎石都裸露出来,石头上有星星点点的积雪未化,河底的淤泥都干裂了。

    这时候,本是征发民伕兴修水利、疏浚河道的好时候。但近几年来,河北诸州一会儿括地,一会儿通排推检,临战时又有大规模的括粟、征发、签军等事。听说安州地界早年有三万多户,可现在被翻来覆去折腾的,也不知道剩下的户籍有没有一万。

    如此时局,地方官哪还有心思治理河道?

    纵然安州刺史徒单航是个有想法的,主要的精力也都集中在军务上头,几乎顾不了琐细民政。

    因为整条河谷沿线全无半条个人影,郭宁大步前行,速度很快。

    他背着甲胄和武器,脚步难免沉重,踩过碎石,便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声音在两侧高大的河岸间回荡,显得有些过于响亮。

    郭宁并不在乎。

    这条河谷的东面和南面,还有延袤十五里的三叉口堤作为掩护。

    三岔口堤横贯视线高处,顶部光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若有人在堤上观望,郭宁远远就能一览无余。反倒是郭宁自己,身着灰白色的戎袍,穿行于灰白色的河床土石之间,在远处很难分辨。

    郭宁今年才二十岁,但已经从军八年了。在边塞无数次的厮杀征战,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武人。

    许多行军作战的套路、诀窍,郭宁已熟极而流,所以平日里并不需要特别小心紧张,应该提防的也不会疏漏。

    郭宁觉得,自己在最近数月里,大概只有一次疏漏,便是前日。

    他没有预料到萧好胡竟然行事如此暴烈,于是便葬送了姚师儿等人的性命。

    郭宁按了按腰间的长刀,又摸了摸背着的甲胄和头盔。

    冰凉的触感让他快要沸腾的怒气稍稍冷静,继续赶路。

    黄昏时分,他匍匐在三叉口堤的顶端,向东南方向眺望。

    三叉口堤的下方,有一条绵延的土路。沿着土路往前走两三里地,绕过一片洼地,便有个纵横数十丈、高约丈许的土台突兀而起。土台顶上,有一片断壁残垣。

    断壁残垣间,有几道新修建的高墙,几处院落,还有两座望楼,望楼上,有人影走动,四处探看。那便是萧好胡所盘踞的高阳关遗迹了。

    萧好胡靠着一百人不到的力量,能在这里营建起相当规模,很不容易。大概从周边乡村抓了壮丁来做苦力,又或者,其部下人手再度充实了。

    而这样规模的城寨,只要守方不疏忽,足可以一当五、当十。

    正常情况下,郭宁孤身在此,想要冲进去杀人,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郭宁两日里赶了八十多里路,特意抢在这时候抵达,自有他的道理。

    郭宁在三叉口堤后方坐下,解开背后的包裹,先把剩下的几张饼子拿出来,狼吞虎咽地吃了,然后取出甲胄,仔仔细细地穿上。

    这是一套精良的甲胄,包括铁甲、披膊、护臂和裙甲,甲叶皆用青茸丝绦穿联。此等甲胄,通常来说,属于簇御宿卫的中都女真精锐,或者是当日金军主帅独吉思忠的亲信护卫所用。

    不过,这等人装备再好,其实都是银样镴枪头。野狐岭大败的时候,也不知这身甲胄的主人是死了,还是脱掉甲胄逃跑了?反倒是郭宁凭着这套捡来的甲胄,狠狠打过几场尸山血海的硬仗,闯过几次九死一生的险境。

    待郭宁装束完毕,他的身后,三叉口堤下方的土路上,传来了声响。

    郭宁侧耳倾听,那声响愈来愈近,是一支小股军队行军时的隆隆脚步声,间或还夹杂着兵器磕碰的轻响。

    郭宁加快动作,三两下套上戎袍,再把长刀、铁骨朵、弯弓和箭囊都安置得妥帖,最后戴上凤翅盔,将盔缘稍稍压得低些。

    下个瞬间,他翻身站上坡顶,大声喝问:“来者何人?!”

第五章 迎宾

    自从界壕防线失守,朝廷设在塞外的州府军寨遭蒙古人一扫而空。西京路北方的重镇,如丰州天德军、桓州威远军、抚州镇宁军,乃至一度代表中枢直辖军政的宣德行省,全都被打了个粉碎。

    如今承担北方防御重任,正面对敌蒙古军的,乃是中都和中都两翼的顺州、涿州、易州、定州这一片。在这片区域中,朝廷从中原、山东和东北内地调遣了相当规模的军队,并以宿将坐镇,绝不容有失。

    此举之下,前线的形势看似稍稍安稳。可后方各处,尤其是河北东西两路的广阔区域里,州县所属的精兵、壮丁抽调倾尽,余者十不存一,马匹、军械等,也早已消耗一空,简直宛如不设防的太平年景。

    所以,才有诸多散兵游勇错落分布于安州等地,全无约束的局面。

    这些散兵游勇们,绝大多数都是久历鏖战的老卒,轻易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

    如郭宁这样的小团体也还罢了,某些较大规模的溃兵队伍,其凶横行径几如匪寇无异。郡县官吏完全无力制约,地方上苦不堪言。

    既如此,许多强宗大族便纷纷筑堡垒练兵,集合驱口、家奴以自守。

    这也是迟早的事。无论对着朝廷,对着散兵游勇,还是对着天晓得会不会再来的蒙古人,手头有一点自家可用的武力,心里就有一点底气。

    但这些地方壮丁,终究没法和久经战事的正规军相比。

    且不提训练和装备,临时纠合的青壮非常缺乏军队里的战斗经验。只听他们在行军时的脚步声和武器磕碰之响,郭宁就知道,这样的行军队列太过紧密了。

    看似严整,其实更像是彼此壮胆吧。充其量二三十人,还挤挤挨挨在一处做什么?

    真要是猝然遇敌,所有人惊慌之下各自挺枪抽刀,摆开架势,然后因为靠太近的缘故,当场就自家搠死几个?

    不过,这些问题不值得计较。这支队伍,正是郭宁所需要的。

    从边疆血战中侥幸生还的武人,不会轻易去替朝廷贵胄当狗。萧好胡对安州都指挥使的职位志在必得,但袭杀郭宁所部之后,他决不会傻呵呵地去拜见刺史徒单航,坐等刺史的任命。

    他一定会首先召集他的同伙、同盟、乃至可以胁迫的势力、安州地界有影响力的宗族聚会商议。

    通过这场聚会,他可以预先瓜分职位和权柄,确认自己的主导。待到全都安排定了,他再以此倒逼徒单航这个安州刺史的认可,从而掌握后继的主动权。

    郭宁跋涉八十余里,匆匆来到高阳关,便是为了赶上这个集会。

    同样前来参予集会的诸多队伍里,会有某一支成为郭宁的掩护,使郭宁能从容进入高阳关城寨里,然后放手杀人。

    拿什么样的队伍作为掩护,又有一点讲究。

    早年在乌沙堡里,郭宁虽只是个正军,却勇名远扬。在獾儿嘴、浍河堡等地,他更与蒙古人几次厮杀恶斗,得他救拔出险境的将士不下数百,见过他相貌的人少说也上千。所以,安州附近的散兵游勇们熟人太多,不可用。

    可用的,乃是安州当地的大族私兵。

    就像眼前这一支。

    郭宁一身装束齐全地跃出高岗,其威风凛凛的姿态,立时使这队丁壮人人吃惊,脚步顿挫。

    果然有好些人慌忙拔刀挺枪,差点碰到了同伴,导致队伍散乱。

    乱了一阵,一名身着素罗长袍,头戴软脚幞头的中年书生越众而出。

    他向郭宁拱手示意:“我乃新桥营东,俞家庄,俞景纯是也。”

    郭宁微微颔首。

    此前他与这些人物绝少往来,但毕竟在安肃州一带落脚甚久,对地方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新桥营是边吴淀南岸靠近蠡州的一个处所,距离高阳关约有三十里。此地名为新桥营,其实并没有军民常驻,而是个草市,即乡村百姓自发形成的定期集市。

    草市同时也是财源,控制这个草市的,便是俞家庄。

    俞家庄规模不小,算得上高阳县中数得着的大族。庄子里的俞姓族人,出了一个负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的村社里正,还有一个职在禁察非违的主首,便是眼前这俞景纯。

    此人也被招请而来,看来萧好胡为了聚合地方实力,真下了不小的功夫。

    心中闪念而过,郭宁神色平淡地拱手还礼。他也不和俞景纯攀谈叙话,只简洁地道:“原来是俞先生。我奉命在此等你,请随我来。”

    说完,郭宁转过身,当先就走。

    这姿态,稍稍显得高傲了点,可郭宁的神情那么理所当然,俞景纯完全没有多想,便将他当作了高阳关中出来迎候的萧好胡所部。

    他不敢怠慢,连忙紧走几步,随在郭宁身后。一边走,心里一边想道:“此人甲胄俱全,身姿英武,哪怕放在县城、州城里,至少也当得一个巡捕使。萧好胡竟然将之派来迎宾?看来,这厮的实力确然不可小觑,怪不得对那安州都指挥使的职位势在必得!”

    当下两人一前一后,沿着土路往高阳关方向徐徐而行。

    一群壮丁适才被郭宁吓得慌乱,这时候俱都觉得没趣,都跟在俞景纯身后,不敢多言。

    走了百数十步,俞景纯在侧后方打量了郭宁好一阵。

    他是读过书,进过学的,有些见识,当下转念又想:“看看这身甲胄,看看这长弓、利刃!绝非凡品!此等精锐武士,哪里是附近州县能轻易有的?此人必定是萧好胡新近招揽的得力部下!萧好胡令他专门迎我,看来对我新桥营俞家庄,也是很重视的嘛!”

    用这个角度考虑过,俞景纯便有些隐约喜悦,觉得今日会商,或许能捞到什么好处。

    这时候,郭宁稍稍放缓脚步,转与俞景纯并肩。

    俞景纯愈发得意:“看看,看看,此人到底没敢在我面前拿大!”

    想到这里,他呵呵笑了两声。

    会被宗族派出来担任商议大事的代表,俞景纯是个擅长与人勾搭的。这时郭宁既然表现出客气姿态,他便打蛇随棍上,凑近些问道:“这位小哥,怎么称呼?”

    郭宁张了张嘴,还没开口,忽有阵风贴着地面吹来,卷起路上砂尘。

    郭宁往地上啐了两口带砂土的唾沫,从怀里掏出一张布巾,仔仔细细把下半边脸裹住。他头戴着凤翅盔,盔沿压到眉头,这会儿再裹了布巾,几乎整个脸都看不见了,只露出烁烁有神的双眼。

    黄昏时候,北风一旦起了,一时间好像止不住。

    郭宁便裹着布巾,拔足向前。

    看起来,这年轻甲士是不打算解下布巾了?那就是没有攀谈的意思咯?

    俞景纯有些失望,心想:“这年轻人,有些不好接近啊。”

    他快步赶上,保持着与郭宁并肩前行的姿态。

    约莫又走了一里多地,土路打了个弯,原本被路旁林木遮掩的视线霍然开朗,俞景纯便见到了矗立在洼地中央的高阳关城寨。

    而土路中央,两名身着灰色短打,腰悬长刀的汉子似乎等待了一阵。这会儿见到队列,两人满脸堆笑迎前。

    这两名汉子,年纪大些、面相凶恶的叫作朱章,年轻些的疤面人叫作张郊。两人都曾经奉了萧好胡的命令,带若干人到新桥营周边打粮。当时正是俞景纯出面应付,是以认得。

    说是打粮,其实和勒索无异,只不过俞家庄有些武力,俞景纯也周旋有方,并没有撕破脸。

    这时候见两人带笑而来,俞景纯赶紧也挤出几分笑容。

    双方隔着两三丈,尚未开口寒暄,俞景纯身边的年轻甲士大步向前,扬声喝道:“新桥营东,俞家庄的俞先生来此。你二人,头前带路!”

    这一声喝,顿时令得俞景纯浑身舒爽。

    “看看,看看!萧好胡这厮,很懂礼数的嘛!不仅前后两次派人相迎,还让朱章、张郊两个为我引路!”

    转念一想,他又悚然吃惊:“不对。古语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这萧好胡一向凶狠霸道,这会儿如此谦恭,难不成,有什么特别的图谋?我俞某人须得打起精神,莫要被这些贼丘八的假情假意给给蒙蔽了!”

    当下俞景纯端起架势,只微微颔首:“有劳两位带路!”

    朱章和张郊两个,真是被萧好胡专门派来迎接的。

    萧好胡既有所图,便不会轻易得罪人,让他两人出外的时候,还特意吩咐,莫要怠慢了客人。所以两人并未摆出搜刮粮秣时的恶形恶状,打算和俞景纯客气谈说几句。

    可两人没想到,俞景纯这次前来,不仅带了俞家庄的寻常丁壮,还不知从哪里招揽了一个甲士随行护卫。看他与甲士并肩而行的样子,好像很熟络?

    大安三年以后,朝廷精锐离散。曾经的军中锐士流落河北,多有被人招揽,混一口闲饭吃的,这倒也不罕见。

    黄昏时候,这甲士身形背光,两人便一时看不清面容,只知此人身材高大挺拔,脸上蒙着防砂的布巾,身着青茸铁甲,外罩戎服。再看他腰间左右,各悬着长刀和铁骨朵,而肩膀后头,还背着长弓、箭囊。

    倒是有几分威风!

    可俞景纯这个村措大,仗着招揽了一名甲士,就敢在我们面前粗声大嗓?这也太过狂妄了!

    若非萧好胡的吩咐,以两人的性子,早就要让俞景纯当场难堪。

    当下朱章、张郊二人对视一眼,重重“嘿”了一声,转身就走。

    郭宁跟上几步,抬手向俞景纯示意:“俞先生请!”

    俞景纯看了看身后持握刀枪的丁壮,又眯起眼,看了看暮色中虽已燃起灯火,却依然暗沉的高阳关。

    “请!请!”俞景纯昂然举步。

    郭宁依旧与之并肩而行。

第六章 踌躇

    萧好胡举着一面双鱼镜,端详自家的面容。他今年不过四十岁,长眉阔口,留着茂盛髭须,看上去相貌堂堂,挺拔威武。再配上一身的华贵锦袍,谁能看出来,他是个领兵溃入中原的小小百户呢?

    这样的气度,当得上更大的事业!

    萧好胡满意地点了点头,扶刀立身出外。

    房门外,有几名身披皮甲,手持刀枪的壮士侍立。

    萧好胡上上下下打量他们,见这几人个个精神抖擞,当下沉声吩咐:“尔等随我来!”

    原本破损到不像样子的高阳关城寨,在萧好胡手里半年不到,就变了模样。原本只占据台地十分之一的巡检官署,面积扩大了数倍,按照萧好胡熟悉的边堡格局,在外围增修了壕沟和土垒,架起角楼。

    一行人沿着营舍的边缘前进,所到之处,士卒们无不凛然军礼参拜。

    萧好胡是个汉化很深的奚人。其祖上依附大辽,屡有功勋,被赐萧姓。

    后来大金灭辽,为断绝契丹人的复国之心,将耶律氏皇族大规模地改姓移剌,将契丹贵种当中的述律氏、审密氏大规模地改姓石抹。反倒是奚族未受影响。

    直到数十年后,北疆长城沿线所谓“遥辇、昭古牙九猛安”里,许多奚族部落军军官们依然姓萧。

    大金立国以来,先后在北疆草原册封过八名部族军节度使,出自奚族萧氏的就有两人。而如今雄踞草原,威凌万里的蒙古部落,当年其首领也不过是个部族军节度使罢了。

    这个事实始终都在提醒萧好胡,他祖上是阔过的。

    因为这个缘故,萧好胡从来没将自己当作寻常的百户,而是一心一意地想要立功疆场,博取富贵声名。从泰和年间起,他便算得上千里边堡墙隍有名的强悍人物了。

    哪怕朝廷北疆局势颓败,诸军星散入塞,萧好胡也是数量极少的,能够在大败局中维持部属不乱不溃的军官。夺占高阳关以后,他更以这处军堡为中心,逐渐挟裹周边零散势力,迅速扩张自身的影响力。

    从那时起,萧好胡就在等待一个重新起家的机会。

    去年末开始,朝廷中枢数次颁令,因北鄙岁警,涿州、易州等地军事压力沉重的缘故,将河北东西两路防御州、刺史州下设的军辖兼巡捕使职位,陆续提升成了从七品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掌管军兵五百,其下属员额,与诸府镇都军司相同。若边疆有事,其部便是朝廷能够抽调的预备队。

    朝廷下令容易,地方上筹措却难。

    过去数年,河北各州颇遭旱、蝗之灾,而边疆用兵不息。安州一地,对着各路招讨司、宣抚司、总管府的频繁征发,说竭泽而渔都是轻了。什么牢城军、射粮军,早都被抽调一空;将士历战经年后,能回来的十不存一。

    徒单航又是个新上任的刺史。他再怎么力图振作,再怎么背景深厚,面对地方叫苦,哪能凭空变出五百军兵来?

    于是,徒单航自然而然地将视线投注到了散布安州及左近各州县的溃兵们身上,好几次派人与溃兵首领们沟通,表露出收编的意图。

    各路溃兵首领们俱都对此动心,但唯独萧好胡响应最快。他亲自去往渥城县拜会了徒单航,随即干了件狠事,便是分遣得力人手,迅速袭杀多名潜在的竞争对手。

    活动在安肃州方向,仗着自家勇猛善战,素来独行其是的郭宁,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还有数人,也都是颇具声望的好汉子。比如驻葛城以东的契丹人余里也。此人在北疆时,甚至曾与萧好胡并肩厮杀过的。但萧好胡一点都没留手。

    他们都拦着萧好胡的路了,只有去死。

    这些人的死讯传出后,才一两天的工夫,安州各地的其余村、寨、宗族势力,便纷纷遣人来高阳关示好。可见想要成大事,做大官,不能逡巡犹豫,一定要狠得下心,动得了手,见得了血!

    想到这里,萧好胡止住脚步,凝视着城寨中的空地上,正在整队的上百兵丁。摇摆的火光下,映照出这些将士们剽悍的面容,还有偶尔闪耀的兵器反光。

    跟着萧好胡从抚州退入河北的奚族将士,数量约莫百人。后来,他又陆续招揽了一批壮丁,如今手头已有将近三百名勇士。

    自秋收农忙完后,这些人混编在一处,集中操练了两个多月了。负责训练他们的,是萧好胡的得力臂膀,奚人堂古带。

    堂古带是经验很丰富的军官,他以军法约束部下,严格操练,极有成效。所以数日前突袭周边溃兵首领,才如巨石压卵一般。

    按照萧好胡的安排,这三百名勇士,将会一起纳入安州都军司,作为未来的底层军官和骨干。

    有了这三百人,另外再填充这几日里依附过来的人手,便能足足填满安州都军司的员额。就算以后徒单刺史突发奇想,试图夺权,也动摇不了萧好胡的地位。

    接下去几年,边疆战事只会越来越激烈,正是军将飞黄腾达的时候。只要牢牢掌握住手中的实力,再加上一点运气,接下去指挥上千人甚至上万人,也不是不可想象啊!

    萧好胡不禁挺了挺胸,踌躇满志。

    这时候,堂古带上前行礼。

    此人满头乱发,两眼凶光四射。他身量不高,但体型极为魁梧,膀阔腰圆,乍看上去仿佛野猪或棕熊之类。裸露在外的两条小臂更是筋肉盘结如铁,煞是骇人;更不消说,身上犹带血腥气息了。

    萧好胡对这得力部下道:“前两日将士们四出攻杀,很是辛苦。不过,还没到休息的时候。方才朱章让人来报,说新桥营的俞景纯来了,身边还带了甲士、兵士。你督促将士们打起精神,可莫要被那些村夫压过去!”

    堂古带狞笑道:“百户放心!我这就让将士们列阵相迎,让他们见见杀气!”

    堂古带自去安排。

    萧好胡往寨门方向走了几步,预备迎接俞景纯。

    毕竟俞家庄乃是高阳县屈指可数的大族,又是在萧好胡扫清诸多溃兵之后,第一家来高阳关奉承的,不能慢待了。

    这时节,天黑的很快。方才还有夕阳掩映,这会儿就已暮色苍茫。

    萧好胡的部下们点起更多的松明火把照亮。

    随着双方距离接近,萧好胡便看到朱章、张郊两个被驱在前头,仿佛领路的仆役。而在两人后头,俞景纯那个老书生挺胸凸肚,与身旁一名高大甲士并肩从容步进。

    再往后还有些丁壮,根本不值一提。

    倒是这名甲士……

    萧好胡盯着他看了几眼。

    此人头戴铁盔,又脖颈上围了条布巾,看不清面容。但萧好胡乃是经历过尸山血海的老行伍了,只从其迈步的姿态便知,此人定是身披重甲而能纵越如飞、矫健厮杀的好手!

    萧好胡忍不住再看几眼……

    也不知为何,真有一点说不出来的古怪?

    区区一名甲士,难道把我吓着了?

    萧好胡嘿嘿冷笑数声,决定还是先专心应付场面。

    他招来一名护卫:“你带些人,把拘押在水牢里的那几个,提出来。说不得,今日我要来个杀鸡儆猴!快去!”

    那护卫匆匆奔去了。

    萧好胡又招一人:“你去把挞不也叫来!”

    挞不也是萧好胡部下另一名有名的勇士。此前攻杀各路溃兵,也有他一份功劳。

    但此人性格粗野,又好酒色。所以萧好胡对他,不似对堂古带这般倚重,通常只将他当作护卫首领来用。

    这时候萧好胡突然问起,那护卫愣了一下才禀道:“官人,挞不也还没回来!”

    “他去了哪里,怎么就还没回来?”萧好胡怒道。

    那护卫是个机灵的,立即答道:“官人不记得么?前日里袭杀郭宁所部以后,挞不也带了撒孛兄弟两个半路折返,说要去补刀以防万一。他还说,打算找到郭宁所部的驻地,搜刮财物……”

    什么搜刮财物?郭宁一伙,是有名的穷鬼,能有什么财物!挞不也这厮,无非是想趁着同伴们不在,拿郭宁等人的家眷妇人发泄发泄!

    萧好胡想了想,果然自己当时是同意的。这两日思虑太多,竟然忘了。

    可谁晓得,这厮一直就不回来?

    真是个不知轻重的浑人!裤裆里那点事,什么时候不能干?要女人,什么样的没有?眼下正当用人之际,这厮却只顾着自己胡天胡地!

    萧好胡骂了一句,摇头道:“那就算了!算了!”

第七章 一闪

    这个被萧好胡看重的挞不也,便是郭宁当日受伤初醒时,杀死的虬髯大汉。

    挞不也膂力过人,凶悍异常;当年曾纵横于乱军之中,硬抵过一拨蒙古骑兵的追击,簇护着萧好胡逃出生天。当时郭宁身带两箭,竟能轻取此人性命,着实有些侥幸。

    可见沙场死斗的胜败生死,不仅取决于武艺和体力,更取决于斗志、决心,乃至瞬息间作出的判断和运气。

    郭宁既然杀了此人,便知迟早会引起萧好胡的怀疑。

    所以他毫不停歇地赶到高阳关,以免夜长梦多。

    可他委实没想到,萧好胡的部众数量,会这么多。

    就在他的眼前,有手持刀枪的士卒快步登上寨墙肃立。而在正前方像是校场的空地上,数百兵将已如雁翅也似,列成了整整齐齐的左右两队。

    队中旗帜交错竖立,在夜风中猎猎飞动。空地后方又摆开大鼓几面,鼓手坦臂落槌,鼓声雄浑。

    近年来盘桓在安州左近的小股溃兵,在从塞外退入河北的路途中,难免有过冲突,也有过彼此支援的时候,大致是知根知底的。所以郭宁一直以为,萧好胡所能动用的力量约莫百人。

    如今展现在郭宁面前的,却是一支足足三百人的精兵!

    可见萧好胡早就意图发难,故而暗中培植力量,非止一时一日。

    原来的自己竟不察觉,也太过迟钝。

    郭宁全不动摇,冷静地迈步通过寨门。

    这种刀枪如林的肃杀场面,却使俞景纯忽然有些胆寒。他下意识地止住脚步,露出逡巡神色,跟随在他身后的十几名护卫不明所以,也纷纷止步。

    郭宁连忙兜转回来,客气地道:“俞先生,请随我来。”

    俞景纯愣愣地看了看郭宁,又看看前头的朱章和张郊两人。

    朱章往这里撇了两眼,自顾自地往前走。而张郊不耐烦地回来两步,招了招手。

    郭宁挤出笑容:“俞先生,这是在列队迎你。勿要慌乱,哈哈!”

    “哦,好,好。”俞景纯继续迈步。

    郭宁转过身,依旧与之并肩。

    沿着城寨中逐渐垫高的土路向前几步,他便看到了被许多武士簇拥着的萧好胡。一瞬间,简直将有烈火从他眼里喷出来。他连忙深深吸气,竭力让自己恢复平静。

    郭宁依旧大步前行,但把盔檐压得更低些,不再盯着前头。

    凡是身当锋镝、经验丰富的武人,总有些近乎本能的预感,说不定某一眼就引起了这厮的警觉。况且,愈往寨子里走,灯火就愈是明亮,引起萧好胡注意的几率本来就高很多。

    又走几步,忽见队列以外,又来一队士卒。

    这队士卒推推搡搡地赶着一人,从斜刺里插到俞景纯的前头。那人满头满脸的血,身上带着几处刀伤,狼狈异常,上半身被粗绳五花大绑地捆住,嘴也被塞着。

    俞景纯一眼掠过,顿时吃惊地喊道:“汪兄弟?”

    原来这人竟是活跃在新桥营东的另一支溃兵首领,名叫汪世显的。

    汪世显原是巩昌府的巡盐弓手,去年朝廷调集诸路援军,号称百万之众,由元帅左都监奥屯襄统领,救援西京大同府。汪世显也在其中。

    不过,那百万大军的命运与早前野狐岭的数十万众并无差别,一样遭蒙古人打成了稀烂。汪世显和一批同伴也不知怎地,稀里糊涂地溃入了真定府,然后又从真定府辗转到了安州。

    汪世显是个汪古人,性格却不粗豪,甚至称得上有些和善,手下几十号人也非穷凶极恶。故而他在新桥营东落脚以后,和周边村社往来甚密,有时出面替人办些押运护送的事,通常都做得利落。

    小半年下来,汪世显颇积攒了些名声,和俞景纯也是彼此熟悉的朋友。

    可眼前局面,却是为何?汪世显怎就成了这样?

    俞景纯愣了愣神,却见汪世显在士卒的推搡之下,踉跄摔倒。推他过来的一名士卒嘿嘿冷笑,并不去扶他,反而抬脚就踢,让他如同待宰猪羊那样,在地上蠕动。

    俞景纯紧赶几步,抬手护着汪世显,连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汪世显嘴里塞着破布,还从脖颈后头勒了根麻绳,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摇头晃脑,哪里说得出话?

    踢打汪世显的士卒,正是先前得到了萧好胡吩咐的那个。立时在旁冷笑着喝道:“此人不服徒单刺史的命令,故而被捉了来,预备今晚明正典刑!”

    无非是与你萧好胡不睦,怎么就有徒单刺史的命令了?这……这是存心做给我俞家庄看的吧!

    俞景纯是个书生,却不是傻子,如何不明白萧好胡的意思?一时间气得哆嗦。

    他用力“嘿”了一声,待要出面缓颊,却见汪世显的动作,忽然间剧烈了好几倍,嘴唇也竭力翕张,连连发喊。别人哪怕听不懂在喊什么,也能感觉到其中猛然暴增的激动。

    而汪世显的两眼,更瞪得溜圆,简直到了目眦尽裂的程度。

    这又是做甚?他看见什么了,激动成这个样子?

    俞景纯不明所以地转过身,才知道汪世显是在拼命向那高大甲士示意。

    “慌什么?”甲士叹气。

    原来这两人也是认识的?

    俞景纯还在懵懂,甲士又叹了口气,说道:“你等着!等着!”

    汪世显立即住嘴,可满脸的污血,都遮掩不住他的热切神色。

    甲士转过身,往队列前头去。

    在那个方向,萧好胡已经走近了。

    俞景纯还茫然站着,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而萧好胡的部下们,都以为这是俞景纯的同伴,要出面向萧百户求情的,所以不仅没人拦阻,还有人嘻嘻哈哈地笑着,等着看笑话。

    站在甲士前头的,是萧好胡派来领路的什长张郊。

    张郊下意识地伸手一拦,视线与那甲士的双眼一触,瞬间便觉浑身发寒。那甲士昂然从他身边走过,张郊竟不敢再动。

    与此同时,萧好胡渐渐接近。

    俞景纯和汪世显的会面,都被萧好胡看在眼里。

    他很满意这杀鸡儆猴的安排,暗中想着,若俞家庄能知趣些,倒也不是不能饶了汪世显一条狗命。不过,非得让汪世显磕头求饶才行,不如此,显示不出安州都指挥使的威风!

    这种想法让他的心情有些愉快。所以,那名陪同俞景纯入来的甲士向他走来,他开始并没在意,只觉得这甲士大步向前,却不通报,未免失礼。

    俞景纯都已经丧胆,若此人以为,仗着俞家庄的微薄力量就可以在高阳关乱来,那可太蠢了。

    萧好胡眉头一皱,向朱章摆手示意。

    朱章立即横臂一拦,口中喝道:“退下!”

    下个瞬间,一道利器破空的锐响暴起。

    因为眼前似乎有亮光闪过,萧好胡和身边的护卫们同时眨了眨眼。

    朱章横臂阻拦的动作一停,随即整个人翻身后仰倒地。倒地的同时,他发出撕心裂肺的喊叫,而胸前鲜血狂喷。

    当他的背脊撞击地面,更多的鲜血像喷泉一样,从额头,从鼻梁,从咽喉,从胸口,从一整道巨大而连贯的伤口中喷出来。道路两旁列为仪仗的士卒被浇得浑身通红,惊骇之下,就连松明火把也失手掉落两个。

    漫天血雾中,一个高大身影加速前冲。

    萧好胡的地位高了,眼界高了,派头也大了,身边总是留着几名身手出众的护卫。这时候靠近萧好胡的一名护卫和堂古带反应过来,连忙翻手拔刀。

    冲来的那人的动作如扑食虎豹般,迅猛异常。两人方才抽刀出鞘,那人已经到了跟前。

    寒光再闪,护卫胸前发出噗的闷响。一把长刀刺穿了他的甲胄,然后再一口气透过皮肉、骨骼和内脏,刀尖透后背而出。

    这一刀着实猛烈,但未免用力过头了,长刀插得那么深,轻易拔不出来。

    堂古带大喜,抓住机会挥刀就砍。

    却见眼前这人不闪不避,左手从腰间一抹,便取出一柄三尺长的铁骨朵。

    奋力挥劈的刀锋落在这人肩上甲胄,竟不能入,冒着一溜火星划开。堂古带一愣,沉重的铁骨朵自下向上飞砸,正中他的下颌。咔嚓连响声中,他的下颌、上颚乃至顶盖骨骼俱都碎裂,整个身躯往后抛跌,人还没落地就死了。

    瞬息之间,连杀三人,甲士继续前进。

    萧好胡纵声狂吼着,连连后退。

    今日他为了显示身份,特意穿着一身锦袍……这袍子可挡不住刀!

    他在校场上布置了足足三百人,足足三百名训练有素的士卒,其中还有一百人,是随他久经战阵,厮杀经验丰富的奚人勇士。这三百人为了壮声势,个个都装束齐全,手持弓刀……可事发仓促,这三百人全然无用!

    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法反应过来。靠近萧好胡的一批士卒,只来得及和萧好胡一样纵声惊呼,而远处的那些人视线被阻挡了,还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萧好胡身后的几名护卫奔上前来,却被萧好胡后退的身躯撞开了。

    连杀三人的剧烈动作,使得甲士脸上蒙着的布巾飘飞。

    摇曳灯火之下,萧好胡看见了一张有些眼熟的面庞。

    二十岁上下,很年轻,脸上带着森然杀意,还有一点掩不住的疲惫。

    萧好胡厉声怒吼:“郭六郎!你还没死!”

    怪不得我刚才就觉得哪里不对!

    娘的,挞不也这个蠢货误我!当时我就该亲自去补刀!

    郭宁向前直扑的同时,反手握住扎在那护卫胸口的刀柄,将长刀抽拔出来。

    寒光再一闪。

    郭宁站定脚步,看看身周无数慌乱的人。

    他的呼吸很急促。自从同伴遭袭身死,他带伤长途奔走,寻机潜入,最后全力暴起杀人,此时此刻,精神和身体都已经疲惫到了极点。

    但他的神情很沉静,站立的姿态也很自如。

    萧好胡的头颅骨碌碌地滚了两下,滋滋地冒着血,停在郭宁身前。郭宁低头看了看,抬脚将之踏住。

第八章 脱身

    北风呼啸而过,各处的松明火把骤然翻卷明灭,城寨高处为了彰显威风而高悬的军旗被吹得啪啪作响,与数百人的惊骇呼喊混杂在一起。

    “萧百户死了!萧百户死了!怎么回事?怎么办?”

    “是那个郭六郎来了!他……他没死!他把萧百户杀了!”

    “大伙儿一起上,为萧百户报仇!”

    “你去,你快去啊!”

    “别推,别推我!啊啊啊!啊啊啊!”

    高阳关的旧址规模不小,而萧好胡在重建的时候,也力求其规模宏大,故而校场宽阔,城寨的四周高墙围拢的空间,更足足有校场数倍。

    可这时候,种种惊慌失措的叫嚷和暴躁的喝骂声在高墙间回荡,交织成厚重的大网,覆压在城寨的上空,让每个人都透不过气,让每个人的情绪,都几欲失控。

    后头的人被前头的惊恐情绪影响,下意识地狂喊着,向前推搡,而前头的人,却在后退。

    在数百人的垓心之中,郭宁依然平静地站着,不说话,也不动。

    他偶尔抬眼,凝视着某个在队列中暴躁喝骂的人,那人立即就不敢再胡言乱语。

    火光虽然摇曳,萧好胡被郭宁脚踏着的首级还挺显眼。那原本威严的面庞已经变成青灰色,眼珠子凸了出来,好像随时会滚落。片刻之前这个头颅的主人还踌躇满志,此情此景,便透着说不出的可怕和可笑。

    有人不小心踏上了堂古带的尸体。那尸体的手脚还时不时抽搐两下,一脚下去,污血从仅存的部分头颅里溢出来,吓得那人连声惨叫,拼尽全力地让开距离。

    当年金军强盛时,上下用命,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其队伍之法,伍长击柝,什长执旌,百长挟鼓,千长则旗帜金鼓皆备。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百长战死,什长皆斩。南朝宋人曾见此景,遂叹曰:“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猴,下水如水獭,其势如泰山,而中国如危卵。”

    若萧好胡手下都是这样的强兵,郭宁在杀死萧好胡的下一个瞬间,就会被乱刀分尸,斫成肉泥。

    可惜,这是老黄历了。

    大金立国以后,女真人军法废弛、军政败坏的速度超乎想象。诸多猛安谋克的军官骄堕而不耐劳苦,士卒贫苦而心胆怯懦,早就没了当年的本事。如今在北疆打仗的,一向都是契丹人、渤海人、奚人、汉人,乃至被称为“乣军”的、更落后的部族兵。

    这些族群之中自有勇士劲旅,足以拱卫边疆。但他们的忠诚心、凝聚力乃至战斗意志,都依托于大金朝廷本身的强势。

    金国强盛时,诸多部族甘为走狗,转战厮杀不怠。可金国一旦势弱,原被压抑着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就瞬间爆发出来。待到连续几次战场失败之后,自上而下人人丧胆,原本的经制之军遂演化为乌合之众。

    萧好胡所依赖的奚军,本来稍稍像样些。

    可溃入河北之后,萧好胡为了维系他们的士气,为了维系他们对首领的忠诚,又持续不断地纵容他们以劫掠财物、欺辱妇人为能事。

    所以,他们已经不是军队了。

    哪怕他们接受军事训练,像模像样地配备武器,修建城寨,他们也不是军队,而是彻头彻尾的匪寇,一群被贪欲所驱使的贼寇。

    贼寇和军队是不一样的。贼寇所服从的,只是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首领。除此以外,他们并不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于是就出现了眼前的情形。

    萧好胡死了,就死在士卒们的眼前,可数以百计的士卒却不知道该做何反应。他们甚至没法在短时间里提振起士气,只是吵吵嚷嚷地,乱哄哄地簇拥着。

    可能再过个半刻一刻,这些士卒当中,会有清醒过来的。

    郭宁本人设身处地去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起为首领复仇的旗号,谁能杀死郭宁,谁就是新的首领。

    不过,郭宁昂然在此,震慑全场。面对着轻易杀死萧好胡的凶人,一时间,谁又敢跳出来做出头鸟呢?

    他们总还得懵懂片刻。

    这点时间,足够郭宁脱身了。

    郭宁轻踢一脚萧好胡的脑袋。

    脑袋骨碌碌地向前滚动。拦在滚动路线上的士卒们,下意识地后退。

    郭宁向着士卒们退开的缺口迈步,沿着来时经过的道路,往寨门方向去。

    他的脚步并不快,很稳,萧好胡的部下们惊恐地看着郭宁,继续后退。

    在道路的中段,俞景纯正身陷人群之中,在数十把刀剑的威逼下惊恐万分。

    郭宁暴起杀人的动作,完全出乎俞景纯的预料,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

    这持刀杀人的凶悍甲士,同时骗了两家,让两家都误以为他是对方的人,这才大摇大摆地混进了高阳关里,走到萧好胡的面前。

    现在萧好胡死了。毫无疑问,所有人都认为,郭宁是俞家庄的人,是奉我俞景纯的命令杀人!眼前这数百人万一迁怒于我……那不是要有大麻烦了?我这一行人,岂不是要命丧当场?

    俞景纯身后的一个年轻人急中生智:“老爷,眼下只能仗着这人的威风,与他一同退出去,再作计较!稍有迁延,万一数百人发起疯来……”

    “放屁!”俞景纯怒骂一句,随即压低声音:“跟他一起出去?这不就坐实了我们袭杀萧好胡?”

    “杀都杀了,还能怎地?这人是跟着老爷您进来的,几百人都看见了!这叫裤裆里抹了黄泥巴,不是屎也是屎啦!还不如来个顺水推舟……”

    俞景纯愣了一愣。他是聪明人,一提醒就明白,当下狠狠咬牙:“那你们就打起精神……待那甲士走到跟前,你们护着我,列队跟紧了,一起出外!”

    “老爷英明!”

    两人言语几句的功夫,郭宁已经走到俞景纯身前。

    “俞先生,多谢你。”郭宁和气地笑了笑。

    俞景纯神情复杂地看看这年轻人,简直不知该怎么回答。

    他只干咳了两声,跟在郭宁身后。

    俞家庄的壮丁们随即跟上。

    这十余人,放在数百人的环绕中,算不得什么力量。可他们往郭宁身后一站,仿佛瞬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道路前头的寨门处,许多人原本拥堵着,这会儿哗啦啦退避,把整条路都让开了。

    人潮退开,此前被五花大绑押解到校场的汪世显等人,则被留在原地。

    汪世显看着郭宁过来,两眼简直放光,身体扭得更加欢实了,还从堵着的嘴里憋出连串呼喊:“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俞景纯竭力镇定,其实已经满头大汗狂流,双腿发软。要按他的意思,这会儿可顾不得什么熟人还是生人,保命要紧!拔足快开这贼窟才是第一等事,哪管得了其它?

    偏偏郭宁停下脚步,挥了挥手:“替他们解开!”

    萧好胡的部下们自然不会响应的,但也没人站出来阻碍。

    场中瞬间静了一静。好在那个给俞景纯出主意的年轻人反应很快,胆子也不小。他箭步窜过去,挥刀连砍,将捆绑着三人的麻绳砍断。

    汪世显甩开绳索,反手掏出塞嘴的布条,干呕了两声。

    他的衣衫褴褛,破得不成样子。可以看到身上带着好几处伤势,有刀伤,也有被棍棒或鞭子抽打出的伤,左手的手指也被砍断了一根,处处伤口鲜血淋漓,很是骇人。

    但他也够硬气,神情自在的仿佛根本不疼,一溜小跑地来到郭宁跟前,深深施礼。

    郭宁向他摆了摆手,继续往外走。

    汪世显回身把两个同伴都搀扶到一处,见他们走动无碍,又折返回来,紧紧跟在郭宁身边。

    眼看出了寨门,他忽然沉声道:“郭六郎,这数百士卒,正在心慌意乱的时候。你大可以将他们全都收编了!”

    郭宁脚步不停,轻笑了两声。

    他摇了摇头道:“我可用不上这等货色!你若有意,不妨留下试试?”

    汪世显回头望了望乱哄哄的城寨。

    随即,他长叹一声:“罢了罢了,六郎,我还是跟你走!”

第九章 蒙古

    郭宁暴起杀人的片刻,昏黄的日头正坠入西面的原野尽头。

    待到众人离开高阳关,天已经完全黑了。空旷的野地周边,没有特别高耸的坡岗,已经走了很远,偶尔回头,还能看见关城中闪闪烁烁的火光,听到那个方向传来的嘈杂声。

    俞景纯回想起适才的情形,愈来愈觉后怕。有同伴试图点起火把照亮,他唯恐萧好胡的部下们看到了火光追杀过来,当即厉声喝止。

    他心里抱怨着自己何以这么倒霉地撞上了郭宁,担心着萧好胡死后的混乱局面,想要赶紧回到俞家庄去。于是奔走的脚步愈来愈快,没过多久,就甩开郭宁等人很远。

    在浓黑夜幕之下,几个模糊的身影闪了闪,不见了。

    这情形,让汪世显有些愕然。

    他转过身去,想提醒郭宁,却见郭宁正往后走,伸手去搀扶一名步履蹒跚的,汪世显的伙伴。

    此前汪世显等人的驻地也遭奚军袭击,汪世显的部下们猝不及防,大多战死。剩下三人,包括汪世显在内,全都重伤被俘。汪世显自己勉强坚持着,但他的两个部下已经踉踉跄跄,快要走不动路了。

    汪世显连忙赶过去,与郭宁一人照顾一个。

    汪世显的部下们,都是来自于巩昌府一带的汪古人。此部常常被认为是蒙古人的近亲,有“白鞑“之称。但实际上,汪古人的始祖是回鹘之一部,近数百年又融合了沙陀、西夏等部乃至许多契丹人和汉人,其血统颇为复杂。

    如汪世显这等,世代居住于汉地,遵循汉家风俗,相貌与汉儿几无不同。而被郭宁搀着的一人,却是蒙古人的典型模样,凸颧骨,小眼睛,鼻子平阔,胡须浓密。

    郭宁问他:“可有大碍?”

    那人听得懂,但大约说不利落汉话,只冲着郭宁咧嘴微笑,以示感谢。

    四个人又走了一阵,郭宁止步道:“且休息会儿,你们等一等我。”

    此地便是郭宁之前守株待兔的三叉口堤。

    郭宁把两个伤员安置在路旁坐下,自己攀上堤坝顶端,取了在行动之前,留置的干粮、饮水之类下来。东西不多,几人都饿得慌了,各自猛吃两口,一扫而空。

    汪世显狼吞虎咽的时候,郭宁则开始卸甲。

    “六郎,这就安全了?”汪世显有些担心。

    “你放心,适才他们不曾妄动,这会儿就更不可能夤夜追杀……”郭宁话说到一半,解除甲胄的动作稍大了些,约莫是触到了某处伤口,猛抽几口冷气。

    汪世显顿了顿,又问:“奚军便如疯狗也似,明日,后日,总会反应过来……他们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接下去咱们如何应付?”

    “就算是疯狗,也得有个带头的。这伙人首先要做的,是决出一个两个能应对局面的新首领……不过,真到了那时候,局势又会完全不一样了。”

    “此话怎讲?”

    “萧好胡野心勃勃,手段狠辣,更心怀叵测。安州刺史徒单航岂能不知?以萧好胡为都指挥使,不过是徒单航无奈之举罢了。萧好胡一死,最高兴的就是徒单航。他的死讯传入渥城县以后,徒单航立即就会遣人赶到高阳关,对这一支奚军进行安抚、收编、乃至分而治之……到那时候,这批人自顾不暇,哪还能顾得了我们?”

    汪世显迟疑了半晌。

    他见郭宁抓不住右侧肩膀后头的皮绦,便殷勤地上前搭一把手,帮着把甲胄各部份一一解下,再卷起来扎成小捆。

    这身青茸甲,应是早年海陵王征宋时征集天下名匠所造的上品,真不愧是朝廷精锐所用。其甲胄右侧批膊的一排甲片,遭堂古带以重刀劈砍,整排甲片微微凹陷,却无一破碎。

    当然,巨大的冲击力仍能造成杀伤。在黯淡月色下,三人都看到郭宁右上臂一片青黑,这是血液淤积和骨骼严重挫伤导致的。

    郭宁初受伤时,尚能鼓起余勇将萧好胡一刀枭首。到了这会儿,右手臂已经举不起来,只能垂在身边晃荡。

    汪世显是经验丰富的老卒了,转念再想便知,萧好胡的部下将郭宁围拢的时候,他的右臂已经没什么力气了。

    能够强撑出声势唬住敌人,实在是侥幸至极。

    汪世显忍不住扶着额头,叹了口气:“这是第二次了,郭六郎!”

    “是啊,第二次了!”郭宁也叹气。

    “什么第二次?”一名汪古士卒好奇地问道。

    原来去年汪世显随同大股溃军由定州退往保州的时候,有小股蒙古轻骑长途追击而至。郭宁所部当时驻在保州,眼看袍泽们死伤惨重,遂领人助战。

    他着青茸甲,手持长刀,往来厮杀断后。因其勇猛异常,蒙古骑兵一时不敢迫近,又见他甲胄精利,便问道旁溃兵:“这人什么来路?”

    蒙古人说些什么,士卒们哪里晓得?

    正没奈何处,恰好汪世显就在乱军之中。汪世显会说汉儿语、女真语、蒙古语,西夏语也能凑合,当下高声答道:“这是大金皇帝驾前的细军,如此人者,足有二十万,马上就到!”

    蒙古人以少量兵力深入金国腹地,已然战果赫赫,不愿轻易冒险,听得这番话,便主动收兵。数以千计的溃兵由此逃出生天。

    郭宁和汪世显,便是那时候认识的。而汪世显在高阳关中一见这副青茸甲,就知道郭宁来了,立即欣喜若狂。

    此时郭宁把自家物件都收拾了,往堤坝向汪世显拱了拱手。

    汪世显忍不住上前几步,扯住郭宁的臂膀:“六郎!”

    “还有什么事?”

    两人站在稍高处,高阳关城寨那边的灯火,便更加醒目了一些。

    远远望去,不少光点横向颤动着,应该是手持火把的人正在往来奔走。显然郭宁所说的没错,奚军三百人已陷入混乱,或许,正在爆发内讧,亦未可知。

    汪世显咬了咬牙,指着灯火道:“我知道六郎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是匪寇之流。可那终究是三百人,都是能上阵,敢厮杀的!何必将之送到徒单航手里?”

    他觑着郭宁的神色,继续道:“我在新桥营尚有一些伙伴,另外还能说动俞氏,让他们出人协助……凑五十人,就足够了!明天或者后天,安州各地还会有些首领人物汇集到高阳关来。六郎你凭着斩杀萧好胡的威风,定能压服他们,到那时候,你来做安州指挥使!”

    “然后呢?”

    “什么?”汪世显愕然反问。

    “将这些乌合之众聚集到一处,又有什么用呢?”

    “怎么就没用了?六郎,你不妨想一想,此等时局……”汪世显待要再说,郭宁左手持握的长刀在地面顿了顿,止住了他的言语。

    过了会儿,郭宁慢吞吞地道:“徒单刺史在两个月前,就试图统合左近的散兵游勇了。当时很少有人响应。为什么?是因为大家都在长城内外,被蒙古人杀得丧胆。大家都是死过一次的人,谁也不愿意被朝廷再一次驱赶着,往前线去填沟壑、抵白刃!”

    说到这里,郭宁摇了摇头:“那么后来,为什么又陆续有人动心了呢?是因为这几个月里,去年西京战事的真实结果,渐渐瞒不了人,而蒙古方面的许多消息,也渐渐传到了安州。许多人由此想明白了,大金与蒙古的战斗会愈来愈惨烈,手头没有实力、而又看不清未来的人,难免被碾为齑粉。只有聪明人,才能在之后的大乱局中游刃有余,便如石抹明安、刘伯林、郭宝玉之流那般。”

    石抹明安、刘伯林、郭宝玉等人,都是去年以来陆续投靠蒙古人的朝廷军官,其中石抹明安还是抚州守将,地位不低的。听说,这几人在蒙古人那边颇受重视,颇享荣华富贵,而他们星散流落在河北各处曾经的同僚、袍泽、下属们,难免心动。

    不过,毕竟这些人都是逆贼,大多数人心底里想想,鲜有如郭宁这般毫无顾忌地提起的。

    一时间,汪世显默然。

    郭宁继续道:“萧好胡本人,就是这个打算。他看中安州指挥使的地位,当然不是为了替大金朝廷卖命,而是希望能凭此在某一个时刻,得到蒙古人的重视。至于世显兄你……”

    汪世显强笑道:“我又如何?”

    “听说汪古人的首领阿剌兀思,如今被成吉思汗封为北平王,许嫁以女儿阿剌海公主,并相约两家世代通婚,互称安答,这是何等的厚待?想来,战局若有不利,由世显兄你出面投靠蒙古,前途比萧好胡更光明些。如此一来,安州左近的溃兵们,愿意支持世显兄你的,也比萧好胡多些。所以,萧好胡才非得收拾了你,对么?”

    汪世显的脸色变了,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世显兄,你不要把我当傻子,也别想把我当幌子。所有这些,我都看得明白……我只是,不愿意做首鼠两端的软骨头罢了。”

    郭宁凝视着汪世显难看的神色,忍不住笑起来,笑得很是轻松愉快。

    他的双眼映射着远处灯火光芒,在黑夜中闪闪发亮:“我没想过要投靠蒙古人。以前没想过,以后也绝不会!”

第十章 敌友

    郭宁从军多年,早就习惯了悬命于锋镝的生活。以前他觉得,自己明天是死是活尚不分明,何必去思考太过遥远的未来呢?专注于眼前就可以了,其他的,多想也是无用。

    但两天前受伤晕厥后做的那场大梦,却仿佛当头棒喝。梦里的那些未来,始终在郭宁脑海中回荡,强迫郭宁睁开眼,去看,去想。

    在梦里,郭宁是堂堂正正的汉家子民。他有安全的生活,有强盛的国家,有无数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同胞,有可以去期盼、去努力的美好未来。那是挺好的。可在此之前的,梦中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自现下的大金崇庆二年算起,往后约莫二十年,金国灭亡;往后约六十年,南朝宋国灭亡。在这个过程中,强权铁蹄践踏,连绵战乱不休,人间沦为血海,死者数千万。

    更不消说再往后的历史了,郭宁看到了巍巍华夏步履艰难,一次次地被化外蛮夷所欺辱;看到了泱泱大国万马齐喑,偶有些杰出之士在黑暗中意图奋起,却一次次地失败。

    那许许多多令人无法承受的故事,那绵延几近千载的低谷,难道就是从眼前开始的?就是以草原上的强敌崛起为开端?

    或许是,或许不是。

    郭宁不是学者,不曾钻研其中的道理。

    但他恍惚间觉得,经历过这场大梦以后,他的命运与更多的人,乃至更宏大的东西联系到了一起。

    在必将到来的可怕乱世中,如果郭宁选择顺应大潮,那再容易不过了。凭着梦中所了解的一切,哪怕只是虚与委蛇,他也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荣华富贵。

    但郭宁是个战士。多年沙场的锤炼,使他心如铁石,绝不动摇。

    他有了崭新的志向,并坚信自己能做得更多,能改变更多,能扭转更多。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只可惜,汪世显是不太明白的。

    对郭宁来说,理当如此的决断,汪世显却难以接受。

    好在他的脾气真不错,听了郭宁夹枪带棒一番话,并不生气。他只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看着郭宁的面庞。

    他不明白,原本显得过于单纯的郭宁,为什么会忽然想到了那么多。他也不明白,郭宁突然这么说,究竟在发什么昏。

    换作其他人对汪世显这么说,汪世显只当他是傻的,从此分道扬镳便罢。可郭宁是与汪世显并肩作战过的伙伴,还是他的救命恩人。汪世显觉得,自己有必要和郭宁好好讲讲道理。

    “六郎,你猜的没错。我若矢口否认,倒显得敢做不敢当……”过了一会儿,汪世显叹了口气:“我不是说一定会如何如何,毕竟咱们原先都是大金的军官,吃的用的,都靠大金的廪给。我汪世显从军数年,并不曾贪生怕死,负了大金!”

    说到这里,汪世显有些气愤,他扯开前襟,将自己遍布伤痕的身躯展示给郭宁看:“这几年里,我身当白刃与敌厮杀不下五十次,身上的伤疤有四十多道!我在麟、岚、石、坊等州和西夏人打仗,在西京大同府和蒙古人拼过命!我确实不如你郭六郎勇猛……也确实被萧好胡逮住了,吃了亏……可我不是首鼠两端的软骨头!”

    郭宁只能颔首。

    他很清楚,这些年来在边疆作战的戍边将士有多么不容易。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只有最勇猛、最老练的武人能生存下来,而他们身上所受的伤势,几乎不可能彻底痊愈,将会折磨他们一辈子,乃至大大缩短他们的寿命。

    在这样的基层将士里,汪世显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否则郭宁也懒得与之结交。

    见郭宁颔首,汪世显打起精神,继续道:“问题是……这几年大金和蒙古的战事,咱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孰强孰弱,谁还看不明白?前年,从獾儿嘴到浍河堡,再到宣德州,大金打的什么仗,难道六郎你竟不知道?”

    郭宁知道得再清楚不过,只能冷笑。

    “女真人已经不行了!六郎!你想清楚!”汪世显沉声喝道。

    “这几年来,每有征伐或边衅,朝廷动辄下令签军,州县骚动。可笑的是,原本应该作为大军骨干的女真人,纵有丁男也不愿从军。一旦被拣取,个个号泣怨嗟。所以,在临洮路、凤翔路与西夏人作战的主力,要么是汉儿,要么便是我这样的汪古人乃至各部乣军。可是,这批能征惯战之兵,在前年和去年,已被蒙古人扫得倾尽啦!”

    “前年在野狐岭,完颜承裕和独吉思忠两个领兵,丧师数十万。去年在西京密谷口,奥屯襄领兵,又是丧师数十万。在六郎看来,朝廷经制之军还剩下多少?要我说,如今的局势,恰如当年大辽于护步答岗溃败之时……既如此,我是汪古人,何必与大金共存亡?萧好胡是奚人,他又向大金效什么忠?”

    说到这里,汪世显再向前几步,用手指戳一戳郭宁的胸膛:“六郎,你是汉儿,你又为什么要替大金卖命呢?奚人、汪古人和你们汉儿,咱们不都是一样的么?”

    郭宁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五代以后,燕云等地落入异族之手,从此汉儿便如北疆诸族一般,往往服膺于强者。先是大辽,再是大金。然后,如果梦里的记忆没错,南方的宋人也会加入这个行列。于是,就有了大元和我大清。

    被杀到痛了,晓得了新来的大爷马有多快,刀有多利,就赶紧跪倒投降,鞍前马后。胡儿们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哪怕汪世显汉化很深了,仍以为理所应当。

    这时候蒙古人的崛起才刚刚开始,许多深仇大恨还没来得及结下。汪世显也自然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杀戮和破坏有多么可怕。

    他更不可能理解,汉人曾经拥有多么辉煌灿烂的过去;不知道郭宁已经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不允许那一切被铁蹄所践踏、摧毁。

    汪世显颇有才能,但他心中所想无法超越时代的限制。如他这样的人,在金国的北疆沿线岂止千千万万。他们明里暗里的配合,必然会加速金国的灭亡,加速蒙古的崛起。

    郭宁不禁问自己,我该怎么办?

    难道也像对付萧好胡那样,一刀斩首了事?

    那可不成,此君对我怀有善意,并非敌人,而是可以争取的同伴。

    又或者……

    郭宁沉思了许久。

    汪世显便在旁耐心等着。他的两个同伴陪了一阵,只觉百无聊赖,于是提着刀,往下方道路去警戒。

    又过了阵,汪世显往来踱步,时不时藉着星光,再看看郭宁的神色。

    他盘算着,若郭宁实在不愿意,自家就只有启程回巩昌府去。巩昌府距离安州千里路程,不知道,能不能拉着郭六做个护卫?娘的,如今各地道路不靖,有再多的护卫,怕也难行!

    想到这,他有些沮丧。他受伤以后气血虚弱,却忘了把自家衣襟掩上。敞着胸怀在堤坝上吹了阵凉风,忍不住连打几个哆嗦。

    “世显兄。”郭宁忽然唤道。

    “我在!在呢!”汪世显兴冲冲地凑上来。

    “萧好胡三心二意,徒单航却是个忠臣。他一定会藉此机会牢牢控制奚军,以驱之厮杀。你不要小看了这等中都贵胄子弟,他虽然不熟悉本地局势,身边却自有文武班底,足以掌控一军,我们断然争不过他。所以,那支奚军,你不要指望了。徒单刺史之后还会继续招揽人手,但他许出的职位,你也不要指望。”

    “接受了那些职位,就上了朝廷的船。我手头又无萧好胡的实力,再想下来,可不容易。”汪世显立即就明白了:“六郎说得是!”

    “至于大金国的局势,确如世显兄所言。所以,我郭六郎也不会去替朝廷垫刀头。眼下……世显兄,你的部下不多,我身边除了老弱,更只有孤家寡人一个,咱们两家凑在一处,暂且立足可好?”

    汪世显先是一喜,随即追问:“暂且立足以后,又将如何?”

    “蒙古人下一次入寇,总要到秋高气爽、水草丰茂之时。我打算利用这大半年的时间,做些准备。”

第十一章 汇合(上)

    馈军河下游的港汊边,吕函正在河滩上坐着,和几个妇人一起晒着太阳,修补甲胄和衣衫。

    郭宁的父母早亡,在乌沙堡的时候,常常和自己的阿里喜吕素吃住在一起。拿到的俸禄赏赐,也都放在吕家,原先由吕家的老人,后来由吕函一并管着。

    野狐岭败战以后,郭宁积攒的几两银子家底全都丢了,可吕函还是替他操持一切。后来跟随郭宁的军民有时多些,有时少些,大家都习惯了日常听从吕函的安排。

    最近一年里,众人的生活都很困窘。郭宁本人的戎服都缝缝补补,其他人的衣着更加简陋。现在姚师儿等人身死,吕函便腾挪出几件甲胄袍服来,分给众人使用。

    吕素留下一件窄服,给了弟弟吕枢;另外有件用料厚实的褐色毛衫,是逃亡途中从一个富家翁的尸身上扒来的,现在给了高克忠的族叔。那老先生去年就病重,也不知还能坚持几日,若他死了,毛衫还能给其他人。

    如今这世道,每一点物资都得利用到极处,众人都经历过九死一生,也没什么好矫情的。

    姚师儿的妻子冯氏这会儿和众人待在一处。她两手捧着姚师儿往日喜欢的一件克丝袍子,许久都不动一下,而神情始终恍惚。大约是不舍得,又或是睹物思人吧。

    妇人们也没法开解她,都闷声不响地帮着吕函拆解一件皮甲。

    那皮甲便是郭宁此前穿着的,很破旧了,但束甲的细麻绳和皮绦都拧到了一处,拆起来很麻烦。

    妇人们花了好些功夫,才把沤烂的部分甲片取下来,用小刀剜出可用的小片,填补到被箭矢穿透的破洞上头,再用准备好的零散皮子顶替大块甲片,最后用铁针穿着麻线,把新旧甲片牢牢地扎紧。

    最后这个步骤很费力气,也耗精神,一不当心,珍贵的铁针就会被掰断。须得几个妇人一起配合着,小心地慢慢来做。

    妇人们都在全神贯注,河滩的另一头的娃儿们也忙着自家的事。

    吕枢带着几个半桩孩子,踩过了河畔薄冰,往边吴淀深处去,貌似是再轮流探臂往岩缝和淤泥里掏鱼。半天都没见到鱼,身上却带了脏污,如黑猴子一般。

    吕函忙里偷闲看看,皱了皱眉,有点可惜新给他换上的窄服。

    她待要提声喝骂,却又叹了口气。

    郭六郎离开这里已经四天了。若他有什么闪失,眼前这些老弱妇孺只怕皆无下场!既如此,何必介意一件衣服呢?

    郭六郎什么时候才回来?

    那萧好胡杀了姚师儿等人,还差点害了六郎,可见是个狠角色。六郎一个人去寻仇,那该多么危险!唉,当时我为什么不拦住他?

    另几名妇人看得出吕函愁眉不解。她们的年纪比吕函大些,见过的生离死别也多些,早就麻木了。有一粗壮中年妇人便劝道:“吕家小娘莫慌,无论六郎回不回得来……乱世人贱,咱们想要活命,总有办法。”

    这岂是劝人的言语?

    吕函狠狠白了她一眼,继续对着厚牛皮子甲片努力。

    那妇人话一出,便后悔了。见吕函的脸色一下子沉重许多,她也暗骂自己生了一张破嘴。

    当下几人谁都不再言语。

    吕函想起,郭宁曾私下里说,他本人有意投入徒单刺史新设的安州都军司,继续与蒙古军作战,但身边的妇孺们却大可不必指望朝廷。若有万一,还是去依附各地的民兵首领,庶可保身。

    比如定州那边有大豪苗道润,据说为人宽厚,声望甚高。另外,活跃在涿州一带,同为溃兵首领的靖安民,似乎也是个可靠的。

    吕函一直不理解,郭宁如此执拗着替朝廷效力,究竟能换来什么。他明明知道朝廷靠不住!

    早年在乌沙堡时,军兴之余,郭宁曾在家中多次地抱怨。或许他以为小姑娘不懂这些,但吕函是兵家出身,不乏见识,其实全都明白。

    他说,边疆将士饥馑,哪怕女真人户也得去撷野菜充饥,而朝廷绝少赈给;他说军中旧籍马死,则整一村寨均钱补买,战马何其昂贵,往往要鬻妻子、卖耕牛以抵其值;他说官给军箭、刀枪、甲胄之类,每岁调拨来的,还不足所需的一成,这一成还朽钝不堪用。他说,守边将帅只会渔剥军民,擅兴力役,自上而下看来,能打仗的百无一人……

    所以此前郭宁奔走联络各方,试图聚合人手充实安州都军司,吕函心底里是不太赞成的。

    他不是都知道么?既然知道,何必还赶着替朝廷卖命?

    乌沙堡里的男男女女,数百人的性命,全都已经送给大金朝廷了,还不够么?

    馈军河这里,是荒僻了些。可大家忙了一年,已经堆叠河泥,开辟出几块薄田,还垒起了寨子和窝棚。就算大家不太擅长种地,可在这里过一阵安生日子,难道不好么?

    这世道再怎么恶毒,大家只想要活命而已,总有办法的吧?

    结果,那个徒单刺史一声号令,六郎就动了心。随之而来的,便是阿素、师儿哥哥和高先生他们,都死了。

    六郎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同伴们身死的责任在萧好胡,但六郎自己的盲动和疏忽,也脱不开干系。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赶去报仇,他的怒火,不止朝向萧好胡,也朝向他自己。

    当时应该拦住他的!

    厮杀场上刀剑无眼,谁晓得结果如何?他的身手再怎么出色,难道还能以一当百?他这么怒火冲头,说不定哪里失了计较,立即就要伤损……那可怎么办?阿素已经死了,六郎若有不测……我,我……

    吕函每天都会这样翻来覆去地想。

    亲弟吕素身死,本已让这少女头脑有些昏沉。随着郭宁离开的时日推移,她越来越是焦虑,越来越按捺不住情绪。

    忽听得几名妇人齐声惊呼,吕函茫然地看看她们。

    随着她们的视线,她才注意到自己一个错手,将铁针狠狠扎进了手指肚。铁针晃晃悠悠,鲜血从伤处一下子绽了出来,奇怪的是,却不怎么疼。

    适才说错话的妇人连忙上来,扯了裙角一片粗布,要替吕函包扎。吕函有些愣愣地伸手,任她施为。

    正对付着手指伤处,又听边吴淀深处的芦苇荡里,有人尖叫高喊。

    那是吕枢等几个孩儿的声音!他们怎么跑远了?他们撞见了什么?

    吕函浑身紧绷,她猛然起身,往那处眺望。

    却见随风浮动的枯黄芦苇间,有几个孩子也在努力大跳着,往沼泽更深处看。他们看见了什么?好似声音并不紧张?没过多久,有孩子哗啦啦地踏过泥泞,跑出芦苇丛,一路上嚷着:“六郎哥哥回来啦!六郎哥哥还带了朋友来做客哪!”

    妇人们无不喜动颜色。

    吕函一下子放松了。她双腿一软,跌坐回原处。

第十二章 汇合(中)

    跟着郭宁回来的,自然便是汪世显了。而跟在汪世显身后的,不是他那两个汪古人伙伴,而是一头瘦驴。

    那日晚间,郭宁并未向汪世显细细讲述自家后继要做些什么。他只道,若世显兄信得过我,就随我走一趟,总不会让你吃亏。

    汪世显将信将疑,也不知郭宁红口白牙,究竟说的人话鬼话。

    一个逃亡到河北的小小正军,言语中竟把大蒙古国当作对手,好似自己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能做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换了其他人,只怕当场就要捧腹大笑,以为郭宁疯了。

    可汪世显两次得郭宁救命,终有几分情谊在。他亲耳听得郭宁分剖安州各势力的立场,简直犹如反掌观纹,那么,其后继的推断,焉知没有一点凭借呢?

    汪世显自家更明白,汪古部整个族群来源复杂,近百年来沿大金边塞分布,族群内部的关系十分疏远。那位投靠蒙古的北平王阿剌兀思,与巩昌府的汪古部简直毫无关联。

    凭借汪古人的身份投靠蒙古,谋取荣华富贵,当然是汪世显的美好期盼。但兵凶战危之下,一不留神就被碾为齑粉,也是常态。无论如何,郭宁这等猛人,自己须得全力拉拢着,才能保得眼前的安全。

    因此,汪世显答应了郭宁的要求,同意两家合在一处立足。

    他又随即提出,两家不妨都去新桥营东的汪古人营地那边落脚。

    郭宁立即道,新桥营距离渥城县和俞家庄,都太近了些,必得远一些,那两方才能放心,我们也好安心准备。

    渥城县是安州治所,安州刺史徒单航的驻地。俞家庄的俞氏一族则是安州地方大族的魁首,俞家庄各族日常议事交往的所在。为何距离这两处远些,两方才能放心?郭六郎所说的准备,又究竟是什么?

    汪世显愈发糊涂。但他是久经沙场幸存下来的武人,有一个判断很是清楚。那就是,任何时候,谁拳头大,谁说了就算数。

    所以他很快就摆正了态度,爽朗地道:“果然是溃军河那边更好些!郭六郎你说啥就是啥!”

    当下汪世显让两个下属去新桥营召集流散的同伴,自家跟着郭宁,往馈军河这里来。

    汪世显落入萧好胡手里以后,颇遭刑求,吃了很大的苦头。郭宁身上也带伤势,尤其背后的箭伤于厮杀时再度撕裂,伤处血肉与衣物黏连摩擦,令他每走一步都觉剧痛。

    初时尚能靠着毅力支撑,待到后来,两人都疲惫的很,走不过十里二十里,就要停下来休息一阵。好在半途上有个郭宁较熟悉的村社,两人在村子里歇了脚,狠狠歇了一晚。

    村子的里正听闻郭宁斩杀了萧好胡,甚是敬畏,次日殷勤提供了一头驴子代步。

    自世宗时候起,大金设在边疆和东北内地的九个群牧所便名存实亡。军中和民间都缺马,各地多有养驴以补畜力不足的。可到了大安三年以后,朝廷极力搜刮,驴子也成了稀罕物了。

    郭宁谢过那里正,留下一把钢口不错的长刀抵了驴子价钱,这才上路。

    郭宁和汪世显都是好骑手,骑驴也使得。两人把武器甲胄堆放到驴背上,人也轮流骑驴休息,终于在第四天后回到了馈军河营地。

    最先见到郭宁的几个娃儿凑了上来,兴高采烈地摸摸郭宁的甲胄武器。

    兄长离世后,吕枢日夜思念。愈是思念兄长,愈是对萧好胡所部恨得咬牙切齿,只叹自己年小力弱,竟不能随郭宁一起杀敌。

    这半桩孩子斥退同伴们,上来仰面问道:“六郎哥哥,你可回来了?你果然替我兄长报仇了吗?”

    “这是我家小弟吕枢,他的兄长是我的阿里喜,就在几天前,遭萧好胡偷袭战死了。”郭宁向汪世显解释了一句,附身向吕枢正色答道:“那是自然。我已将仇人的脑袋砍下来了!”

    “砍脑袋很好!多砍几个脑袋更好!用箭射死他们也好!”吕枢握紧了拳头。

    “那是自然。该死的人,都已经死在刀下了!”郭宁摸了摸吕枢的脑袋:“阿枢去告诉你姐姐,有客人来,备些食物。”

    吕枢像个大人一般行礼,自己当先引路,让伙伴们快去通报。

    “世显兄,这些日子,我过得有些窘迫,你可莫要嫌弃。”

    “哈哈,不会,不会。”

    汪世显这么答应着,跟着郭宁走出了水泽,见到了那片窝棚,还有窝棚边翘首等待的人们。

    那真是一片窝棚!可真够破的!

    汪世显忍不住“嘿”了一声。

    这地方,实在比汪世显想象的更不成样子,较汪世显在新桥营那边的落脚村寨,更是远远不如。以郭宁和他身边伙伴们的强悍善战,但凡愿意放下身段、有些手段,何至于如此困窘?

    由此可见,郭六郎本来确如我汪世显印象中那般,性子是有些执拗的,而眼界则未必多么开阔。

    不过……这几日所见的郭六郎,似乎脱胎换骨般变了许多,以至于汪世显生出几分高深莫测之感。

    真是奇哉怪也。

    两人跟着吕枢,一路走到郭宁的住处。

    落座寒暄两句,吕函便端来了食物。这速度,竟似是一直准备着的,临时生火加热便好。

    食物本身很粗劣,无非是混着野菜叶的稀粥,还有用豆麦粗粮烘出的饼子。

    郭宁着实又渴又饿,当下端着木碗,将稀粥大口喝完,把碗底也舔了干净。热汤热水在肚子里晃荡,让人很舒服。抬起头看看,汪世显正文雅地慢慢吃着,而屋门外头几个娃儿探头探脑,觑着饼子流口水。

    郭宁笑了笑,拿起两张饼子走到门外,按照孩子们的数量,掰成差不多大小的小块,一人给了一块。

    小孩儿们大喜而散,吕函却跟了出来,神情有些不快。

    “咳咳,我把萧好胡和他的重要手下都杀了。”郭宁道。

    “太危险了!以后不要这样!”吕函低着头说。

    “也没什么危险,那厮不是我的对手。”郭宁哈哈笑了两声。

    他的下颌有处干燥皲裂的小伤口,约莫是喝了热汤的缘故,有些发痒,抬手一挠,密集的胡茬发出沙沙响声:“娃儿们都很饿了,再去取些食物,让大家吃饱吧。就在今日明日,渥城县里的徒单刺史,和新桥营俞氏,都会派人来送礼拜问。到那时候,吃穿用度就不用担心了!”

    “送礼?徒单刺史和新桥营俞氏,怎就会来送礼?”汪世显的耳朵很灵。他捧着木碗出来,连声问道。

    郭宁反问:“我记得安州这里,是在去年十月末,得到朝廷提升本地军辖兼巡捕使为都指挥使,设立都军司的命令。世显兄有没有想过,徒单刺史为什么到现在还未能组建安州都军司?他又为什么如此看重萧好胡?萧好胡在扫荡诸多溃军以后,又为什么立即召唤新桥营俞氏来见?”

    不是说礼物么?怎么又提起这些?

    郭六郎你真的变了啊,说话都不似常人了。

    一连串的问题,简直要把汪世显打个趔趄:“咳咳……六郎,还是你来说说,我听着。”

    “徒单航是中都贵胄子弟,族中皇亲国戚、重臣宿将无数。他本人也是有名的后起之秀,虽然外任,却有雄心。我想,他谋求顺天军节度使的意图,世显兄一定也是知道的。这等人物,身为本州刺史,却不能搜集兵马壮丁为一都军司,原因无非是地方大族的掣肘。”

    “便是俞氏为首,新桥营附近那几家了!”

    “没错!”郭宁侃侃而谈:“徒单刺史满心想要于沙场立功,报效朝廷。可过去两年里,安州的户口已经少了四成,壮丁数量已经去了六成,地方困弊至极,民心早已动荡。安州本地的大族大姓们,谁还愿意把儿郎们遣到沙场送死?他们自然会竭尽全力,百般阻挠。所以徒单航才打起了安州境内溃兵的主意。”

    说到这里,郭宁嗤笑一声:“萧好胡这厮,可没什么好名声。徒单航为何还要用他?只不过想藉着这条疯狗,去咬一咬地方宗族罢了!而萧好胡也是卖力,他一旦扫荡诸军,立刻就集合人手,威慑俞氏等族……”

    “可萧好胡被六郎你杀了啊?”

    “萧好胡一死,高阳关那边的奚军数百人必然大乱,徒单刺史则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直接控制奚军。在这个过程中,我郭六郎有时候是徒单航用来威吓奚军的工具,有时候则是他允诺奚军报仇雪恨的目标,也有可能某个时候,成为徒单航下一个都军司的主官……官场权术无非如此,但前提是,我最好能在馈军河这里,老老实实待着,不要妄动,以免局势再生变数。”

    “嘶……”汪世显倒抽了一口冷气:“那,俞家庄那边?”

    “安州地方的射粮军、牢城军,历经连年抽调,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徒单航只是一个空头州将,俞氏等族遂能阳奉阴违。如果徒单航手底下有了三百如狼似虎的奚军为凭,你说他能做到什么程度?他有了一个都军司,想继续征兵,再设一个都军司,行不行?他想催一催地方上纳粮完税的进度,行不行?他想通括户籍,看看地方大族名下驱口的来历和数量,行不行?”

    “他本有朝廷官员的位分,手中再具实力,自然是行的。”

    “那么,俞家庄那边,只要有一个聪明人在,就不会容许徒单航能安稳控制奚军。总得找个机会,让奚军分崩离析了才好。那么,奚军的天敌是谁?”

    “呃……”

    汪世显待要回答,拿了饼子出去快活大嚼的孩子们,呼啦啦又跑了过来。

    为首的还是吕枢。

    “有一队人过来。他们带着很多箱笼,还有马。我让他们在外头等着!他们说,有六郎你的信!“吕枢喘着粗气说完,递给郭宁一份书信。

    打开一看,上头洋洋洒洒,写了许多文字。郭宁不耐烦看那些客套,直接转到最后,上头说道:“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庶务繁忙,不克如愿,谨遣宅老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恭启。”

    文章最后,署名正是徒单航,还附了一个龙飞凤舞的花押。

    “此君倒是一手好字。”郭宁道。

    “礼物呢?有些什么礼物?”汪世显问道。

第十三章 汇合(下)

    “走,我们去看看。”郭宁把木碗递给吕函,大步往营地外头去。

    营地的规模很小,所以也压根没有营门。徒单刺史派来的那队人,就停留在河滩北面一道木栅的缺口处。郭宁转过一个弯,就看到了他们。

    几个娃儿刚吃了饼子,精力用不完似的,他们跑在了郭宁前头,然后又奔回来,忙不迭地通报:“六郎,那些人带来两口猪!大猪!还有好几只羊!”

    自从到了安州,郭宁身边的人手渐渐离散。如今整片营地里,统共只剩下十几口人,难免显得萧瑟。可这些孩子欢腾起来,便嘈杂如几十号人,让郭宁耳畔嗡嗡作响。

    “好,好,知道了!”郭宁笑容满面地揽着吕枢的肩膀,让他带着同伴往后头去:“你们把剩下的饼子都分了吧。告诉你姐姐,今晚我们吃好的。”

    孩子们欢呼着去了。

    当孩子们离开,郭宁转回身来,脸上就不见了笑容。

    他只用眼角扫了一下那些箱笼礼物,好像压根没有把它们看在眼里,而只是平静地注视着那名站在队列前的送礼人。

    “这是徒单刺史的亲信家人,唤作崔贤奴。”汪世显在郭宁身后轻声道。

    郭宁恍若无闻,脸上也看不出半点恭敬。

    崔贤奴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腰束红带,衣着比寻常的地方官员还要华丽。如这等人物,真正是宰相门前三品官,就算在中都城里,仗着徒单氏的势力也不轻易屈从于外人的。

    到了安州,他常随同徒单郎君出行,身边总是认旗、衔牌、爪牙、鞭扑环绕,哪里会注意到一个前线溃兵?

    这时候,他却被郎君火急地派了出来,到一个破败得不成样子的营地,向一个此前听都没听说过的小人物示好!他心头很有些不快,觉得这世道,真出了问题。

    正这么想着,崔贤奴便看见一人大步走来。

    这人个子很高,肩宽臂长。纵然仆仆风尘在他脸上留下深刻的痕迹,胡须也乱糟糟得没有修理,但看得出面相很年轻,最多二十出头的年纪。他的眼窝很深,愈发显得眼神锐利,视线扫过,忽然就让崔贤奴心头一颤。

    萧好胡死后,徒单郎君火急遣人探问情形,崔贤奴前后都陪着,两耳都被灌满了郭宁的凶恶事迹。

    就是此人,就是乌沙堡的郭六郎!

    这是孤身突入数百奚军,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萧好胡,再从容而退的凶人!

    那萧好胡,可是从蒙古军追击中率军脱身的厉害人物,就连徒单郎君都对他忌惮不已。可这郭宁……一朝暴起便将萧好胡袭杀,竟不比杀鸡更难!

    谁能想到草莽中有这等人物?此人若能为郎君所用,怕不是横行万军的猛将?若成了郎君的对手,那又会掀起多大的麻烦?

    郭宁的目光扫到崔贤奴的脸上,不期然同他的眼光接触。他忽然就觉得脊背发凉,身子打个哆嗦,于是便不敢摆出矜持态度,连忙立得端正些,再低下了头。

    “劳烦崔老丈走这一趟。礼物我收下了,请代我拜上徒单刺史,多谢厚赠。”

    郭宁平静的声音入耳,崔贤奴依旧俯首,等着郭宁接下去的言语。

    可等了半晌,竟无下文。四周唯有荒凉河滩上,劲风阵阵之响。

    这厮,就只这么轻飘飘一句?没别的了?

    既知我家郎君给出了厚赠,难道该当场表示受宠若惊,然后再恳求效劳的么?听说此人原本只是昌州乌沙堡的一个甲军,区区卑贱汉儿,竟敢如此拿大?

    听他的平淡口气,说什么“多谢“……我看,也不像是真有感谢的意思!

    崔贤奴试着在脸上挤出一点笑容,想再寒暄两句,却怎么也忍不住心头的不快。过了会儿,他重重地“哼”了一声,稍稍拱手道:“那就这般,告辞。”

    他转身起步的时候,还盼着郭宁知道自己失礼,赶上来挽留。可走出十余步,耳朵竖得快要发疼,都没听见郭宁的半点动静。

    一行十余名仆役随着崔贤奴,往河滩尽头倾斜土坡方向去了。

    郭宁并不送行,就这么站着,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连绵枯黄苇条之后。

    汪世显也没想到郭宁会这般待客,当下问道:“怎么?六郎你和他有仇?”

    “我见过这位崔先生的。“郭宁淡然回答。

    “哦?”

    “去年十二月头上,我去渥城县请见徒单刺史,想要陈述统合安州溃兵,组建都军司的方案。结果给门子送了五两银子,只见到了这位崔先生。而他才听我说了两句话,就把我赶了出来……想必,他是懒得听一个区区甲军的胡言乱语吧。这会儿看来,他甚至都不记得曾见过我了……是不是很有趣?”

    汪世显只能大摇其头。

    郭宁看看被放在碎石滩上的箱笼:“世显兄,来搭把手。”

    汪世显赶紧过来帮着搬运。

    他的左手小指被萧好胡砍断了,稍稍用力,伤口便撕裂般疼,忍不住叫了一声。吕函在后头远远看着,这会儿带着冯氏和那个粗壮妇人小跑过来帮忙。

    几人都累出汗,才把诸多礼物收拾起来。

    猪羊之类,被孩子们兴高采烈拖到后头围栏。箱笼都摆在郭宁屋里。

    箱笼有四个。头一个里面,装了若干刀枪武具,还有一把角弓和数十支长箭。第二个箱笼里,是铁制工具如镰刀、斧头、锤子、铁锅之类,还有两匹布和一包纸张笔墨。第三第四个里头,则是粟米、大米和咸盐、豆豉。

    显然徒单航是下了功夫的。他在萧好胡死后,立即就做出了反应,而拿出的礼物,还都是专门挑选出的,郭宁眼下确实需要的好东西。如今的世道,这等有用的物件,比什么金银珍玩都强。

    可惜郭宁并不会被他打动。当日的郭宁,确曾满怀报效大金的热情,但现在的郭宁,已经和原先大大不同。

    汪世显倒是很受诱惑的样子,满脸笑容地把礼物一样样拿在手里看过,啧啧称赞。

    似这等边疆胡族不管如何,有一点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心直口快。他觉得朝廷靠不住,就毫无顾忌地说出来;这会儿对朝廷给出的好处满怀兴趣,他也并不掩饰。

    老实不客气地把一柄长刀据为己有之后,他才问道:“我也知道崔贤奴这等高门恶仆不是东西。不过,六郎你这么对他,不怕他在徒单刺史面前胡言乱语么?”

    “正要他如此,我倒是唯恐他说得少了。”郭宁掂了掂手里的铁锅,将之交给一个孩子:“去,拿给你吕家姐姐。”

    那孩子身高不满三尺,用头顶着铁锅,摇摇晃晃去了。

    郭宁继续道:“此等贵胄家奴,日常被人奉承惯了。我待他这般冷淡,他必定心怀不满。而心怀不满,便会大肆宣扬我郭六郎多么桀骜不驯,多么地不堪徒单刺史所用。这样一来,新桥营俞氏那边的人必定欣喜,也就敢放心来我这边联络了。”

    “却不晓得,俞氏会送些什么好东西来。”汪世显期盼地道:“俞景纯这厮,那天晚上竟敢甩开我们先走。他要是识相的,不得重重馈礼,好好地向我们赔罪?”

    郭宁挠了挠下颌:“想来俞氏的手面会大些。待到他们给出的物资到了,我便有了底气招揽人手。”

    “招揽人手?”汪世显精神一振:“什么人手?如何招揽?”

    郭宁抬手划了个大圈,向汪世显示意:“以此地为中心的遂州、安肃州、保州、雄州、安州境内,如你我这般盘踞一地的小股溃兵,不下七八十处。哪怕被萧好胡杀过一通,剩余的还有许多。而我昌州郭六郎在他们当中,素有些名望。”

    “那是自然。”

    汪世显对此再明白不过了。去年和前年,朝廷大军两次溃退,郭宁都曾身当锋镝,为袍泽兄弟们断后拒敌。虽说当时戎马倥惚,许多人来不及通报姓名,可后来稍稍安顿后,谁不曾打听过横行沙场的郭六郎?

    欠着郭宁人情的散兵游勇,数量上千都不止!

    “此前的两年里,我只坐困在馈军河畔,把希望寄托在朝廷有所振作。这个想法,实在是傻极了。许多袍泽弟兄看在眼里,约莫并不赞同。”郭宁自嘲地摇了摇头,继续道:“如今我杀了萧好胡这个即将上任的安州都指挥使,又与徒单刺史派来的宅老不欢而散……他们看在眼里,会高兴的。”

    说到这里,郭宁提起铁骨朵,站到门外,向远处眺望片刻。不知怎地,他觉得那个方向草木摇动得有些古怪,凝神看了半晌,又并没什么当真可疑之处。

    转回身,他信心十足地笑了笑:“世显兄,当日我之所以拒绝收编那三百奚军,乃是因为我有更好的选择。”

    就在郭宁的视线方向,距离馈军河营地里许开外,一条浓眉大眼的高胖和尚猛地缩头,把身形潜藏到深草丛中。

    这个突兀的动作,把身边簇拥的十余人都吓了一跳,连忙跟着匍匐。

    过了会儿,一名精瘦汉子问道:“师兄,你躲什么?”

    那胖大和尚笑道:“郭六郎这厮是属狗的,机警的很。我骆和尚巴巴地赶来探看情形,若被他一眼就发现了,岂不丢脸?”

第十四章 群伦

    女真开国以前,就有了佛教信仰,乃是从邻境高丽、渤海等国传入的。后来太宗皇帝在位时,曾于内廷供奉佛像,又迎旃檀像安置于燕京悯忠寺,每年设会饭僧。

    后来大金全据中原,更有意识地鼓励在河北、河东、西京路等地营建塔寺、修复禅林名刹,藉此缓和地方局势,有利于大金国的统治。

    这胖大和尚,原先便是西京大同府玄中寺的僧人,俗家姓骆名重威,法号慧锋。

    泰和年间,女真贵人完颜阿葛与渤海人高宥昌在大同府苛征聚敛,大索军须等钱,以至地方十室九空,殆同清野,骆和尚合家满门不堪侵暴而死。

    当时骆和尚乃是本地镇防千户下属的寨使,他闻讯大怒,夜入完颜阿葛和高宥昌两人的宅邸,杀死两人,随即凭着早先花钱买来的僧人度牒,逃亡玄中寺出家。

    去年蒙古军攻打西京,朝廷大集诸路援军,与蒙古军对抗。诸路援军号称百万,西京百姓纵使破田宅、竭肝脑也无以支撑,而军将更多有纵兵劫掠的。

    玄中寺就在这时倒了霉,阖寺被毁,僧众被杀戮极多。骆和尚凭着两膀的力气和手中一根铁棍,趁夜色从寺中夺路杀出。

    正不知去处的茫然时候,前头朝廷大军主力遭蒙古铁骑杀败,天崩地裂般地溃退下来。骆和尚和师兄弟等人被败兵挟裹着,在蒙古人的追击下翻山越岭逃亡,到了保州一带。

    当日逃脱蒙古骑兵追击的过程,自然艰辛。骆和尚纵有勇力,在千军万马中也济不得甚事,前后好几次遇险。其中最惊险的两次,都靠着郭宁舍命救援,才险死还生。

    待到蒙古人退去,骆和尚带着几十条汉子,就在保州沉苑泊中落草为寇,以勒索富户为生。那个询问骆和尚的精瘦汉子,便是他在玄中寺的师弟,俗家姓裴,唤作裴如海。

    骆和尚感念郭宁援手之情,曾几次邀请郭宁与他合伙,从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活得痛快。可郭宁的性子有点执拗,始终不同意。

    光是如此,倒也罢了。前些日子骆和尚又听说,郭宁四处奔走,意图联络各地溃卒,重新组建起经制之师,为朝廷效力。

    骆和尚当场大惊,揪着来报信的人喝问:“郭六郎这小子,莫非是傻的?大金朝已经这副鬼样子了,他一个汉儿、一个小小的甲军,何必赶着去卖命送死?何况,那些上头的高官贵胄们,谁会把他当回事?又不是没吃过朝廷的饭,在昌州边堡见识的恶心事,还不够多么?此举必遭人忌惮,是要出事的!”

    报信的人如何能答?骆和尚骂了一通,带了些亲信部下连夜赶往馈军河来。亲信们都知道,他嘴上说是探看局势,其实还是为了劝说郭宁,甚至做好了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的准备。

    令骆和尚乐不可支的是,待他赶到馈军河,郭宁居然先就开了窍。他一人便将那安州都指挥使萧好胡杀了,这会儿又明显拒绝了安州官员的善意!

    好的很!这小子是真看明白了!

    想到这里,骆和尚摩挲着光头,呵呵笑个不停。

    裴和尚不似师兄那般热忱,忍不住问道:“师兄,你想好了?真要与郭六郎合伙?”

    骆和尚两眼一翻:“怎么,你还念着与靖安民的交情?”

    裴和尚干笑一声:“靖安民也是北疆武人出身,虽不如郭六郎的勇武,却是个会结交的。他与定州苗道润、易州张柔等地方大豪,都很熟悉。果有难事,彼此救援呼应,可策万全。”

    “果有难事,万全个屁!”骆和尚骂道。

    他站起身,用蒲扇大的手掌拍拍裴和尚的肩膀:“眼下这世道,咱们自己手里拿着刀枪,便不惧豺狼虎豹。能给我们带来难处的,无非是朝廷或蒙古。这两家要真冲着我等草寇而来,靖安民能顶的住?你说的万全在哪里?”

    这个问题,可不能昧良心胡扯。

    裴和尚只能苦笑:“真到了那时候,自然是顶不住的。师兄,我又不傻!”

    “可苗道润、张柔等人,打的可不就用北疆流人为兵,去垫刀头的主意?靖安民替他们卖命……要我说,还不如吃朝廷的饭呢!”骆和尚将手中的铁棍在地面重重一顿,狞笑道:“洒家拿着刀枪在手,是为了保自家的性命,可不是为了替别人卖命!除了郭六郎,洒家信不过别人!”

    “也罢,也罢!”裴和尚叹气:“且看郭六有什么方略。”

    “那就走吧!”骆和尚提着铁棍,大步踏过深草。

    裴和尚追在师兄身后,又道:“突然想到,与郭六合伙还有一个好处。这小子此前犯蠢,害得身边的同伴零散,手底下根本没什么可用的人。他非得仰赖师兄你才行!”

    “嘿!”骆和尚冷笑一声,见裴和尚的神色中不似幸灾乐祸,才把两只大眼一起上翻:“那可难说的很……馈军河左近数十里范围内,想来见一见郭六郎的有多少人?我们做不了独一份,能做第一批就不错了!”

    可惜骆和尚刚穿过馈军河营地前方的芦苇滩,就看到了汪世显的身影。

    这厮好似有点眼熟?是姚师儿,还是高克忠?

    不对,不对,这厮是在安州新桥营那边立足的汪世显!

    这汪古人可是个精明的,居然比洒家更早一步!

    骆和尚只觉得脑勺热气往上升腾。他大步过去,刻意粗着嗓子嚷道:“小子,郭六郎呢?洒家来看望他啦!”

    汪世显提着一把斧子,正领着几名老弱砍伐灌木,冷不防耳朵被骆和尚的大嗓吼得嗡嗡作响。

    他吃惊地转头,见骆和尚胖大的身躯带风而来,连忙举起一根手指,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六郎累的很了,已然睡下。慧锋大师莫要打扰。”

    “好,好。”骆和尚立即把嗓音放低些。

    汪世显直起腰,捶着脊背道:“六郎睡前说,接着几日,来此地探问的朋友会有很多,我们得把棚屋修一修,免得招待不周。大师,你来得正好,快来帮忙。”

    骆和尚看看身后十余条汉子,大手一挥:“你们去!”

    郭宁应付过了崔贤奴以后,又觉得困倦。他请汪世显帮忙照应,自家倒在榻上,瞬间就睡死了过去。

    醒来时,天还亮着。

    郭宁觉得,自己约莫换过了一身衣衫,肩膀和后背都被包扎好了,但还是很疼。刚睡醒,身上没什么力气,整条右臂都软绵绵的,抬不起来,不过,脑子是越发清楚了。

    他勉强张了张嘴,只觉口干舌燥。

    吕函就在他身旁,斜靠着床榻打盹,怀里抱着一个水壶。

    眼前的房门大开着。

    屋外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日光洒落,照得潺潺河水波光粼粼,反射到屋子里,在墙上和房顶上,映射出一道道波纹。

    在房门外头的空地上,有好些人或坐或站,神情都很轻松。

    他看到汪世显扶着一道新起的栅栏,正冲着几个孩子哈哈大笑。

    他看到去年溃入安州时结识的战友,明明杀人如麻却总以僧人自居的骆重威。这胖大汉子正虎虎生威地挥着铁棍,展示一路棍法,身边围着一群光头和尚叫好。

    他看到一个卷起袖子、敞开胸襟,露出身上恶虎图样纹绣的年轻人,正似笑非笑地看看骆重威,时不时撇一撇嘴。那是活跃在在五官淀一带的中都人李霆,是个有名的狠角色。

    还有数十人,俱都满面风霜,举动带着剽悍之气。他们分作七八处,各自聚拢着。有些人嚷嚷着拍着胸脯,正在吹牛;有人面带猥琐笑容,讲着下三路的段子,引得旁人眉飞色舞;也有人神情严肃,时不时摸一摸腰间刀柄。

    郭宁从榻上起身,吕函立即醒了。

    她抹了抹面颊上的口水,不好意思地道:“六郎睡了一整天,一定饿了。灶上有炖得好羊肉,我替你取来。”

    她不说还好,一提羊肉,郭宁肚子里咕噜噜一阵,响若雷鸣。

    吕函笑了起来,郭宁也笑:“我竟睡了那么久?”

    他取过戎服披上,想了想:“现下还有事,羊肉什么的,先不急。昨日送来的笔墨纸张,先拿一些来,我要用。”

    吕函连忙去了。

    郭宁迈步出外。骆和尚率先大笑着上来,摸摸郭宁身上,检查他的伤口有没有崩开;其余百十人也纷纷向他打招呼,有慰问的,有夸赞的,有拐弯抹角探听的。

    乱糟糟客套了好一阵,郭宁兜转回来,身后跟了不到十人。包括汪世显、骆和尚、李霆在内,都是数十人当中公认的首领人物。

    一行人进到屋里,郭宁请他们坐在榻上、椅上,或者干脆席地而坐。

    大金朝廷在长城边壕沿线,设有三路招讨司,统辖三府五州七军,马步精兵数十万众。统领大军的都总管、节度使、防御使、猛安勃极烈、详稳之流高官大将数以百计。可那些人物,大都是恇怯无能之辈、贪鄙专愎之徒。真正到了大军倾覆的危急时刻,能够得到普通士卒的信赖,能够与蒙古人纠缠恶斗,且战且退的,不是那些高官大将,而是眼前这些人。

    郭宁曾与他们并肩作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郭宁清楚,这些人当然各有各的毛病,各有各的问题。所以,原先的郭宁并不真正信任他们,而依旧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大金朝廷。

    这个错误,使得郭宁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好在他不会继续犯错了。

    大金既是注定倾覆的破船。堂堂的汉家男儿,为什么要陪大金同死?身逢乱世,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斩碎即将覆压而来的黑暗大潮,开辟出一条新路。

    当下郭宁首要的任务,便是把眼前这些人真正聚合到一处,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可用的力量。

    郭宁站到屋子中央,环顾四周,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

    屋里数人但觉郭宁神色郑重,无不肃然。

    唯独李霆与他人不同。他大大咧咧坐在唯一一把椅子上,看着骆和尚似一头黑熊半躺在榻上,没点武人样子,而汪世显守在房门口。这两人以外,身边席地而坐的人,都比自己位置低一些。

    当下李霆哈哈一笑,意态自满。

    他仰头看看郭宁,冷笑一声:“我早说过,萧好胡那奚狗,不是好东西。郭六你不听我的,徒然生出许多狗屁般的烂事儿。却不知,这会儿你有什么想法?”

    郭宁轻松地道:“这几日我倒真有个想法,翻来覆去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

    “说来听听?”

    “我在想,如你我这样的人,会怎么死。”

第十五章 死路

    李霆本是中都宝坻一带有名的浮浪少年。因为精通骑射,又轻财好施,在地方上颇具声名。

    大安三年时朝廷在中都签军紧急,连地方保甲都不放过,李霆年方十七,便领四乡少年从征,立即就当了个蒲辇,也就是五十夫长。

    两年下来,朝廷败仗不断,当日随李霆出征的少年大都战死,李霆的部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都是凶恶粗猛的悍卒。而李霆凭着自家身手和狠辣手段,硬生生压得诸多悍卒俯首帖耳,真有过人之处。

    李霆自觉乃是天子脚下生人,一向自视甚高,并不把久在边壕作战的土包子们放在眼里。何况他那个蒲辇职位,也比其他溃兵首领高些。他愿意来馈军河一探,只是念着当日并肩作战的情谊罢了,简直可算屈尊降贵。

    谁知道,我李霆念着情谊,这郭六郎却是个不着调的,竟敢对着我大放厥词,语带轻蔑?这厮是在挑衅吧,是在诅咒吧?

    简直不知好歹!

    “死你娘亲!”李霆勃然大怒,当即拍案而起。

    众人一片哗然,郭宁却很平静。

    他甚至还刻意扬了扬眉,诧异地反问道:“怎么,生死大事,你竟然没有想过?那死到临头,岂不死得糊涂?”

    这就明摆着是在火上浇油了。

    “我……”李霆额头青筋乱冒,反手就去拔刀。

    李霆也是个能厮杀的,郭宁毕竟伤势未愈,只怕不是对手。于是身边好几个汉子心慌意乱,连忙上去劝阻。屋子里乱成一团。

    “这数年来,我们经历了什么,诸位还记得么?”

    嘈杂的屋子里,郭宁若无其事的语声,反而显得清晰异常。

    他说:“当日在大军阵中,若听从了那些猪狗样的军将胡乱指挥,立即便是个死!后来从乌沙堡到獾儿嘴,乃至浍河堡、居庸关、密谷口战场,但凡正面撞上蒙古大股铁骑,立即便是个死!大军溃败,我们流落河北,衣食无着,又多疫病,但凡稍少些运气,立即便是个死!”

    “娘的,这世道,死比活容易!”屋里有人忍不住骂了句。

    “可不是这般么?”有人长叹应和。

    “待到朝廷着手接济溃兵、重整军旅,居心叵测之人遂于其间肆意妄为……”说到这里,郭宁苦笑了一声:“我身边姚师儿等同伴,因我轻信大意办了蠢事,结果遭人算计,立即便是个死!可仔细想想,重归朝廷又能如何?朝廷看中我们的,就只是我们的性命罢了。我们还得跟着那些蠢猪也似的军将,去与蒙古人作战……结果不用说了,立时便是个死!”

    郭宁如此坦然自承,倒让李霆有些意外。

    他悻悻地松开了握刀的手,站在原地道:“确是蠢事!蠢极了!”

    骆和尚摸着光溜溜的头皮,呵呵笑着打圆场:“所以,还是安心落草的好。整日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何其舒坦?”

    “慧锋大师觉得,能舒坦多久?”郭宁反问:“三年以来,朝廷与蒙古人的战场,已经从界壕外退到宣德州,我敢断言,下一处战场就在河北,就在我们身处的此地!数月之后,千军万马横冲直闯,遮天蔽日而来。我们这些蝼蚁稍一露头……不,哪怕不露头,哪怕我们匍匐在土里,只消铁蹄践踏而过,立时便是个死!”

    郭宁瞥了一眼坐在门旁的汪世显,继续道:“或许有人想,战不得,难道还降不得?可降了又如何?我们这些地位卑微之人,在大金军中是膏锋锷、填沟壑的料子,在蒙古人那边,就能平步青云,安享富贵了?”

    汪世显干笑两声。

    “蒙古军的凶残,你们都见识的。在野狐岭等战场上投降蒙古的军士,二三十万总有吧?在昌、桓、抚三州被蒙古人掠向草原的百姓,二三十万总有吧?那数十万军民里,出人头地了几个?有没有三五个?我们的袍泽兄弟,我们的族人亲眷,我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哪里?”

    郭宁提高嗓音,厉声道:“他们绝大多数人正在为奴为婢,受尽蒙古人的欺凌!他们最后的下场,依然是死!”

    郭宁说的这些,并非什么新想法、新道理。在场众人流离河北许久,或多或少都这么想过。可这些内容关联着所有人最沉痛的记忆,于是大部分人下意识地将之深藏着,不愿意多想。

    此时郭宁话说到这里,便如揭开血淋淋的伤疤也似,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剜心的利刃,把屋里每个人想要忘记的惨痛经历,全都挖了出来。

    一时间,人人气血翻涌,屋里的气氛便如将要喷发的火山也似。

    李霆只觉眼前许多身影晃动,那全都是自己旧日的伙伴们,全都是埋骨于界壕内外的死者。

    当日我说过,要把大家都安全带回中都的!

    结果呢?

    李霆狠狠地咬着牙,眼眶一红。

    他大声嚷道:“按六郎你的说法,怎么着都是死了!所有人都得死!那还说什么,咱们现在就抹脖子吧,来个痛快的!”

    郭宁猛地一拍案几:“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

    他伸出手,指着李霆:“你中都李二弓马出众、勇鸷绝伦,大军厮杀时常为先锋。我至今仍记得,你曾领壮士十余三进三出敌阵,于逆境中力敌上百蒙古铁骑,将士观者无不高呼赞叹,至有涕下者。”

    他再指骆和尚:“慧锋大师勇猛非凡、临危不惧,更是心怀慈悲、重情重义之人。当日乱军之中,许多受伤的士卒、逃难的百姓仰赖慧锋大师的救助。到了河北以后,大师依旧嫉恶如仇,时常劫富救贫。”

    他的手指再转向汪世显:“世显兄是个绝擅经营的聪明人,无论和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汉人打交道,你都游刃有余,遂能立于安州富庶之地。我们这些游魂野鬼,或多或少得你仗义接济。”

    说完了汪世显,接着是骆和尚的师弟裴如海,再接着是李霆的弟弟李云,郭宁站在屋子中央,一一指点每个人,陈说他们的事迹或出众的才能。

    终究郭宁是凭借战场厮杀,得到大家钦服的人,此前情绪再差,被郭宁这么当面一圈夸赞下来,所有人都脸上生光。连李霆也挺起胸膛,得意洋洋。

    而郭宁下一句话,再次把所有人的情绪压到谷底:“在场诸位,都是才能出众之士。可在如今的世道,我们就非得去死!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条死路!”

    李霆隐约知道了郭宁的想法。

    那是他以前从没想过的,但此时此刻,他忽然就这么想了,还生出了一股痛快淋漓之感。

    郭宁话音未落,李霆猛啐了一口唾沫,冷笑一声:“大金国的大帅名将,大都蠢笨怯弱,他们不死。大金国上下的官员,一百个里,九十九个都贪纵奸赂,他们不死。蒙古军的首领,个个凶残如虎狼,他们也不死。偏是我们这些人,就得去死?凭什么?”

    “所以说,这件事情,我翻来覆去想了很久。”郭宁再次环视众人:“李二郎你能想明白么?慧锋大师,你呢?世显兄?”

    一圈看过来,眼前有两眼冒火的,有呵呵冷笑的,有神色悲戚的,有满怀茫然的,却没人回答郭宁的问题。

    也不知为何,屋子里陷入了寂静。偶有外间伙伴们言语谈笑的声音,透过窗棂传入室内,却反给屋内平添了几分奇特的压力。

    过了好一会儿,忽有人开口。

    “郭六郎,前几日你说,要赶在秋高马肥之前作些准备……难道,竟是这个准备?”

    说话的,是一直坐在门口的汪世显。

    郭宁微笑道:“世显兄以为,我在作什么准备?”

    汪世显默然片刻,沉声道:“适才六郎说的那些话,我听得耳熟。搜索枯肠一阵,忽然想起陈王曾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嘿嘿,六郎莫要怪我直言,那条路,也是一条死路。”

    这厮虽是个汪古人,却不是积年的老卒,而是富家出身,早年曾正经读过书的。看他这会儿脸色煞白的忐忑样子,似乎鼓起勇气和郭宁打对台戏,对他来说很不容易,又似乎是被自己说的那条路,给吓着了。

    郭宁哈哈大笑。

    边地武人多半粗鄙无文,屋子里大多数人听不懂郭宁和汪世显的对话,只觉打哑谜也似。只有骆和尚神色稍稍严肃,盘膝在床榻上坐正,而李霆喘着粗气,瞪着郭宁。

    大笑声中,郭宁连连摇头:“今日我说了这么多,绝不是为了让大家送死。世显兄,你也不要过虑,纵然眼前都是死路,死中求活的路,总还是有的。”

    “路在何方?”

    郭宁拍了拍手,扬声道:“阿函,我让你拿的东西呢?”

    话音刚落,便有人在外头推门。

    汪世显坐的位置正把门扉堵了,连忙起身。

    吕函捧着早已准备妥当的笔墨纸张入来,进门先瞪了汪世显一眼。

    这小娘子在门外全听见了!这是在恼我呢!

    汪世显又干笑两声。

    郭宁接过笔墨,将一卷白纸在案几上铺开。他手上提笔如飞点划,口中笑道:“诸位,请过来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242/ 第一时间欣赏扼元最新章节! 作者:蟹的心所写的《扼元》为转载作品,扼元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扼元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扼元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扼元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扼元介绍:
公元1213年,金国渐显虚弱,南宋依旧衰颓;西夏、大理、高丽、日本,更不足道。空前强大的力量在高原崛起,将用亿万人的鲜血灌溉欧亚大陆。浩劫当前,一个年轻人握紧弓刀,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扼元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扼元,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扼元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