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奇葩一箩筐TXT下载大明奇葩一箩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奇葩一箩筐全文阅读

作者:孤临易水     大明奇葩一箩筐txt下载     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大明奇葩一箩筐全文阅读

大元末世太祖降生

    悠悠文明上下五千年,有数不完的风流人物,评不尽的千古王朝。今天咱们讲的是中国历史时代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明朝。

    大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奇葩,个个都是标杆!

    公元1328年,大元泰定五年、致和元年、天顺元年、天历元年这一年的大元走马灯一样的换皇帝,这又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正是这一年的一个深秋,今天安徽凤阳,当时的大元濠州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普通农民茅草破落土房院子外。萧瑟的秋风里,院外的枯枝抖落几片枯黄的败叶,一片肃杀。

    老实巴交的破落农户朱五四在门外来回踱步,焦急的等待,脸上分明又露出几分苦涩,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欣喜之余难免为了孩子能不能活而隐隐担忧。冬天就要来了,这家里吃食可够不够呀……又多了一张嘴,这可怎么办?

    转念一想家里这不是又多了一个种地的人了嘛,也就是养活的时候辛苦一点,如果老天爷开眼赏饭吃,往后家里日子或许能红火起来吧?

    可是这是男娃还是女娃?如果是女娃可怎么办?早早的把她嫁了罢。

    老朱正纠结的想着,分明听见院子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分外嘹亮,老朱当时心境写照想这孩子是健壮的吧,千万要是健康的呀!

    听到高亢的哭声,当家的老朱心底是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是带把的,带把的。恭喜朱大当家的喜添新丁”

    接生婆堆了一脸的笑容报喜。

    破茅草土屋里,没有任何帝王出生那种什么金光四射,龙飞九天的异相。

    原来说什么帝王降生必有祥瑞,都是那些酸臭文人的粉饰。小朱就这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常言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刻也似乎有那么一丢丢道理。

    要知道朱元璋出生时的元朝还是蒙古族建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蒙古帝国一路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愣是把偌大的俄国打成了莫斯科公国,打得欧洲人哭爹喊娘,都没有一战的勇气,东欧各国大公、国王们组成的多国联军都被蒙古西征大军打得没了脾气。

    这些该死的鞑靼人们,东欧王公们称呼蒙古人为鞑靼人。这些可恶的鞑靼人可比当年那些讨厌的月亮教徒可恨得多,当年匈奴人就已经很猛了,如今再来一次?当初十字军东征也没有这么难打呀?和东方人交过手呀!

    欧亚非通杀,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分分钟要亡国灭种的节奏,当年势均力敌的月亮教势力已经被收拾干净了。这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新的“上帝之鞭”?

    倘若不是钓鱼城蒙哥汗人如其名过于刚猛,说不定就把凑成了四大文明古国征服者的终生成就,当时的西征大军已经到了红海边,惊闻一代猛人蒙哥大汉亲征南宋却被被钓鱼城守军一炮送上西天的消息,西征大军赶紧带兵回去抢汗位,还要什么沙漠里光秃秃的金子塔,那狮生人面的建筑是个什么东西,俺们草原汉子看不明白!

    反正没有草场不能放牧的地方都不是俺们蒙古人的土地,俺们不要也罢。随便丢下几千人马留守,结果大军撤走以后,自然是被反扑的敌人杀了个干净。

    噢,麦尬的,耶和华,上帝啊!

    欧洲人给了这座大宋朝庭领导的位于中国四川的传奇山城——钓鱼城取了一个传奇的名字“上帝折鞭处”。

    金庸老爷子的提到的武林高手一起守卫的襄阳的原型就是钓鱼城。

    在这里不由的要为南宋叫一声好,因为南宋虽然偏安,但是他们却是缺少燕云十六州没有大规模的养马基地的情况下,死扛蒙古人铁蹄最久的政权没有之一。

    相信玩过战略游戏的同学都知道,少一个兵种,更何况还是当时科技含量最高的骑兵,这种可以快速机动,可以当今天坦克使用的骑兵。是怎么也打不赢,直接丢键盘GG的节奏。花刺子模作为当时的小强雄视西域,被一战灭国,一个回合都没撑住。

    金、夏没有撑多久,欧洲不经看一战就拉跨,唯独大宋抗住了压力,在没有长城的情况下,仅仅靠血肉之躯依托地形的优势还干掉了蒙古大汗,改写了世界历史。

    如果蒙哥大汉没有突然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古人真的有可能一路打到埃及,然后统一欧罗巴,那时候的世界格局会有惊天变化,欧洲皇帝这一称呼也不再是游戏里的戏谑而已,真的有可能被蒙古人变成现实。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英伦三岛在蒙古帝国的淫贼下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当时外面可没有一个叫美利坚的大表弟给他输血,这时候的美洲玛雅人的后裔可不认得你们这些大鼻子英国佬,自然也不会有亚瑟王梅林法师什么的神神鬼鬼的故事什么“亚瑟王”、“圆桌骑士”来拯救大不列颠。那就更不可能能有人族火枪手狮鹫什么超魔幻的东西,“兽人永不为奴”自然不是可能,然而没有如果,蒙古人因为一座钓鱼城,历史在这里走了一个急转弯。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蒙哥死后,经过一番血腥的内斗。忽必烈当了大汗拿下了整个南宋,在元大都称帝,把国号从大蒙古国改成了大元,同时帝国也分裂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承认元朝是中央汗国,实际上各自为政。

    立国后的大元朝,依然东征西讨。多嘴一句:大元朝还曾经两次大兵征讨伐日本,可惜被日本人所谓的神风吹败了。其实就是台风吹跑的,这个牛批够日本人吹一千年的,的确他们也吹了一千年。

    二战末期的神风特工队,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日本国内和咱们对它的评价都不一样,暂且不论到底如何评价。但是相信只要是一个有正确历史观的中国人,只能用草菅人命、臭名昭著等字眼来描述它。

    回到大元朝,它享了近100年国祚,直到遇到了一个臭要饭的,生生被打成了北元,末代皇帝元顺帝带着金银细软战略撤退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以至于重回四分五裂,在历史上蒙古很也就神气了这么一百年,不过这个一百年是真的可以吹一千年的。

    言归正传,老朱叫朱五四,那么孩子该叫什么名字呢?老朱一躲破烂的草鞋,裹了裹身上破烂不堪的土布单衣,一拍脑门,想出来了。孩子就叫朱八八吧。因为他是重字辈儿,家里叔伯家还有四个娃儿,他在本家排行老四,两个四,可不就是八八嘛,往后可不就叫成了朱重八。

    其实也不能怪老朱没有文化,不信的话你看老朱油光泛滥的灿烂的笑容,笑得合不拢的嘴漏出的黄锃锃的牙,呼哧呼哧的傻乐的样子。

    孩子她妈挂着汗珠惨白的脸上也露出些许母爱的笑容。虚弱的裹了裹破旧不堪的棉被,无力的挥手。常年的营养不良,加缺医少药,生孩子真的就是走鬼门关。

    接生婆接过一小袋粮食嘴里嘟囔着母子平安,大富大贵等极吉祥话,乐呵呵屁颠屁颠的走了,又折返回来拿走了带来的小簸箕,里面有接生的简单工具。对于接生婆来说,怎么也算这凄苦的世道里一门勉强能户口的营生。

    哥哥姐姐们,看着破布襁褓里的弟弟,也大呼小叫的有了乐趣。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家里多出一张吃饭的嘴,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只是多出了一个新的玩伴而已吗?欢天喜地的再一旁傻乐。小朱,朱八八,就这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有皇帝命,谁会相信他有皇帝命?

    至少现在元大都里作威作福的蒙古王公贵族们是不会相信的。因为他们是现在世界的主宰,连朱八八这个奇奇怪怪的名字,都是他们规定的,毕竟老百姓普遍没有文化,在那个时代就更没有文化了。只好用简单容易记的数字来做名字,至少他现在还不是那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打到北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朱元璋。

大明国祚奇葩帝王风云录

    本书会写明朝近300年的历史,当然他们的皇帝是主人公,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隆重登场的是老祖宗。

    “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是近代清史学家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第一章开头所言: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因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平民、小吏出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更低微,其出身贫农,做过乞丐,为了糊口甚至出家当过和尚,没有任何家庭基础和资源凭借。开始的时候或许就是为了活下去,说的高尚点是为民除暴政,起初并没有篡夺最高权力的想法,而是靠形势而一步步走上了人主的宝座,的确神奇而又不易。

    反观其他历代大一统王朝所谓大一统王朝,一般指秦、晋、隋、唐、宋、元、清帝王,秦朝不用说了,秦始皇本身是王;晋武帝司马炎凭借家族势力,权臣篡权;隋文帝杨坚大贵族出身,权臣加外戚篡权;唐高祖李渊是贵族出身,隋的臣子夺权;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臣子,算是夺权;元太祖不用多说;清名为江山得自李自成,实则也是趁机得之。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受压迫者,与百姓属于同一阵营,不是门阀之间的内战,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天下,才是最具正统性的得国方式。汉代和明代,都是“吊民伐罪”的方式取得了天下,所以正直无私,坦荡忧民的孟森认为“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开国君王,不仗着祖辈父兄荫德的,也就这两位了。是典型的草根逆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经典典范。华夏历代国更崇敬平民英雄高于贵族英雄,起事越低,过程越困难,越是让大家所敬佩。所谓白手起家历经艰辛而得天下。而最得历代史家所推崇。

    不用过多介绍,开局一个碗从而一统天下,建立大明,设立锦衣卫。然而为了维护朱家人安稳的统治为了孙子杀了功臣,以为这局稳了。结果却是坑惨了孙子,因为正牌太子朱标年纪正当壮年36岁就早薨了,死后谥号懿文太子。因为大儿子朱雄英早夭,老朱对太子的爱转移到了略显尴尬的太子二儿子皇太孙朱允炆身上,这位杀人狂魔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接位就是他的宝贝孙子,失踪少年慧宗朱允炆建文皇帝,生死不知所踪。

    这位建文皇帝,他的善良害死了他,是不是个好皇帝历史有公论。登基后给父亲朱标上谥号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但愿传说中他是一个好和尚,佛法精通。不过他的生死至今是个谜,藏在南京紫禁城的那场大火里。

    接下来这位竞争上岗的朱元璋的四儿子,朱允炆的好四叔。大哥朱标在,他心服口服,可是侄子朱允炆登基就急不可耐的杀叔叔削番。

    靖难之役,直扑南京。番王造反成功唯一终生成就。给大哥把谥号改回了懿文太子。因为得位不正,怕历史后人说他。愣是把别的皇帝三辈子的事儿,他一辈子全做了,活活把自己累死了。对了,东厂是他建立的。他就是工作狂人太祖朱棣永乐皇帝皇帝改为成祖朱棣永乐皇帝。

    这位雄主,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为了以绝后患,彻底断了大哥懿文太子朱标一脉的香火,为他的儿子,孙子铺路。

    永乐大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不重要了,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带着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迁都北京的光辉走了。

    接下来是太宗皇帝,后来改成成祖朱棣的大儿子,曾经朱元璋钦定的世子。一位仁德的胖子,虽然只当了8个月皇帝,但是开创了一代仁宣盛世的仁宗皇帝。一登基就停了永乐朝的很多大项目与民休息,仅用了8个月就为儿子稳定了江山。

    咱们心宽体胖的仁宗朱高炽洪熙皇帝,他的好太子,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斗赢了叔叔,一生充满争议的宣宗皇帝。文治武功,支持郑和再下西洋。安定蒙古诸部,用兵安南。

    这位一生极为复杂的一位皇帝。史称蛐蛐天子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只活了38岁。他的死带走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使中国彻底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红利?

    宣宗年纪轻轻就死了,立了太子朱祁镇,但是这个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新皇帝,想学他太爷爷朱棣,他爸爸朱瞻基,跑去打仗。这位大明战神,神威还没有大展,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的部队包围抓了自己成了俘虏,尔等卑鄙小人,不讲武德。

    也先的父亲马哈木是被他的好爸爸弄死的,你说他能放过你?但是这位天才的外交皇帝愣是凭借着非凡的人格魅力,没有死,最后还被放了回来。

    成就了“大明战神”加社交天才英宗朱祁镇正统皇帝两度登基的历史奇迹。

    皇帝哥哥被抓了,于谦太后都着急,可怎么办?直接立他弟弟为皇帝就好了。心机boy朱祁钰代宗荣耀完成了大明皇帝开除十三陵终身成就。

    因为他哥哥回来了,结果他想把他哥哥困死在南宫,不想把皇位还回去,命不好的是让他哥哥发动夺门之边还是复位了,最后他成为了中原正统明朝唯一一位正式登基过,但是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还有一位是朱允炆他失踪了,没法葬。

    朱祁镇被抓走当俘虏那年后来的宪宗朱见深才三岁,被强立为皇太子,他的叔叔登基以后就废了他,他爸爸回来又复立了他为太子。总之这位皇帝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宠爱大他17岁的万贵妃。大明鼎鼎的西厂是他设立的。这位恋母情节宪宗朱见深是为成化皇帝。葬在十三陵的茂陵。

    专情万贵妃的老爸走了迎来了模范丈夫孝朱佑樘弘治皇帝。因为自己的老妈只是一个宫女,一生受尽欺凌。所以他一辈子只爱自己的结发妻子也就是孝成敬皇后张氏,勤于政事,开创了一代帝业“弘治中兴”。可惜的是他为了更好的为帝国工作,磕了红丸最后,三十六岁崩逝,撒手人寰。

    他唯一的宝贝太子。会玩达人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登上历史舞台。

    记得很多年前笔者小时候大概是2000左右吧,有一部电视剧《绝色双娇》里面由张庭、焦恩俊、牛莉、宋丹丹等一众今天的大咖饰演,里面男主是化名朱寿实际上是正德皇帝的他,到民间游玩的故事。依旧记得他假扮南七省水总瓢把子的样子。“黑龙令到一吼天啸”记忆由新。他的原型就是这个荒唐出名的正德皇帝。

    朱厚照谥号武宗,一辈子“玩”刀枪,抗衡文官集团。蹊跷的落水落下病根,离奇的死在了31岁,他到底是真昏君,还是被黑了这么多年?

    “玩”死了自己的正德皇帝,没有儿子。大臣们急了,赶快找个近支来当皇帝。

    幸运儿未来的职业道士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粉末登场,天天当道士上瘾,干脆封自己为道君皇帝。最后吃九转大力丸把自己吃死了。

    老爹吃死了自己,又比较长寿的神人老爹,接手的太子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咱们接下来登场的这位极度好色穆宗朱载垕隆庆皇帝。虽然有隆庆新政,开放海禁的功劳。但是由于纵欲过度,加上长期服食春药,身体每况日下,难以支撑。本来皇帝好色,不是什么坏事。太祖皇帝生了20多个儿子,还不是长寿。可是他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

    懒癌晚期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老子自己把自己搞死了,三儿子没办法谁让前面两个太子哥哥都死得早,当了皇帝。可是虽然有万历三大征的辉煌胜利,可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还是没有停下来,干脆他躲起来30年多好不上朝,世上最懒的皇帝名号坐实了。

    我们的一吃就死-光宗朱常洛泰昌帝登基了,可是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大明皇朝的皇帝序列,因为是宫女生的,所以万历老子不喜欢,好不容易当了皇帝,郑贵妃一颗红丸,八位美人人从此就送了命。太子的时候会所嫩模什么的想都不敢想,当太子的时候简直是不明白人世间还有如此快活的事情。放纵之后就是无尽的空虚,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当时可没有某宝。于是这位可怜人儿,当了皇帝,享受了人间极乐,龙椅坐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他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飘。

    偌大的大明朝陡然死了皇帝,这事儿可不得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前朝灭亡争夺皇位的故事还在警示,大臣们着急了,赶紧的立一个吧。皇长子又是皇太子朱由校赶紧登基当皇帝。

    天才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正式登基了,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他专心在皇宫里做木匠,除了鲁班他是木匠史上最出名的,可惜他生在帝王家。换做妥妥的工艺大师非遗继承人,大师级别的人物。他做的木匠作品通通都可以卖出高价,当时太监拿出宫去卖,就可以卖高价。手艺妥妥的顶级棒。天启帝可以说是历史上“不务正业皇帝”里最务正业的了。

    快快乐乐的当了七年宅男皇帝,他游湖一次不慎落水,死因至今成迷。大明进入了倒计时。

    突然皇帝又死了,没有皇帝可不行,赶紧找一个。

    咱们的亡国之君里面的明君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登基称帝了,他是明光宗朱常洛吃红丸吃死那个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做木匠那个的异母弟。一上台就清理了阉党,一副中兴大明的气派,最终他的性格害死了自己和大明北方政权。朱家爷们铁骨铮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自成把他一逼死,大顺朝建立,没多久满清就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打了进来。

    大明朝的魔咒,大多数皇帝活不活40岁,活过40岁的晚年开始犯糊涂。

    不管怎么样,北京没了。崇祯上吊了。自挂东南枝,铁骨铮铮大明魂。

    可是皇帝倒是君王死社稷了,太子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南方得到消息后,先是乱作一团。大明朝南京备份系统只好被迫紧急启动:

    最靠近南京的番王戏迷皇帝福王,安宗朱由崧弘光帝赶紧跑到南京登基当了皇帝,为崇祯发丧。

    阿?什么?当皇帝还可以比谁跑得最快的?凭什么?于是接着文官集团,东林党人开始扯皮,各种互撕,毫无底线的互相撕。

    其他地方的番王各种不服了,凭什么你老小子可以当皇帝?老子我是老朱家根正苗红的皇族,凭什么?就凭你跑得快?老子不服!

    结果弘光帝很快就完蛋了,紧接着生不逢时唐王朱聿键隆武帝邵宗登基,当皇帝,文官集团当然还在扯皮,很快又把他嚯嚯死了。

    他登基做的比较好的事情就是把朱标懿文太子的谥号改回了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等于承认了朱标一脉建文一朝的合法地位,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江河日下他没撑多久,在位时民族英雄郑成功受隆武帝的信赖,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可是还是没能续江河日下的南明一命,清兵倥偬南下,横扫万里河山。

    其实清兵入关,真的是走了天大的狗屎运了。和元朝不同,他们是根就没有系统计划的,老子们就进来抢点粮食,劳动力,女人之类的。没想到就得了天下了?这让满清统治者措手不及,以至于一开始真的没有什么有效的统治。

    赶紧的,下一位咱们广东天子唐王,也就是文宗朱聿鐭绍武帝,走马上任,毫无疑问,没多久就嗝屁了。

    一路逃跑皇帝桂王登基称帝,继续在西南举起大旗继续抗清,也就是昭宗朱由榔永历帝,结果被吴三桂一路追了过来,用弓弦绞死。

    之后虽然满清立国了,但是各路抗清的斗争此起彼伏。昙花一现的皇帝、监国各种出现,但是大明终究没有回来,比如我们熟悉的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等此起彼伏,一直到民国建立。天地会的组织演变为社团,例如洪门、美国的致公堂等。

    开局一个碗,结束一根绳,终结一张弓。大明真的完了吗?我们能得到那些启示?今天我们又能从这些个皇帝身上,看到那些自己的影子,别人的影子,得到那些启发?

    大明简史一口气就这么多,四舍五入300年吧。雄才大略,还是杀人如麻,为了天下幸福,还是一己私欲,各位看官大佬,心中自有定论。

    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即使是无利可图,需要穷尽很多时光。笔者也认为是有意义的,笔者发下宏愿,一定把这一部明史加南明史写完。也算是给这小半辈子一份时光的礼物,读历史品人生。

    朱元璋的成功学,朱棣的造反,后辈帝王的致富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个什么?包括自嘉靖起到崇祯朝的败家学问,以及后来的南明为什么不抗揍。希望能给诸君有所启发。

    继续朱八八的逆袭之路,且看他如何一路逆天开挂超神。

第一章 朱八八的坎坷之路

    本书会写明朝近300年的历史,当然他们的皇帝是主人公,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隆重登场的是老祖宗。

    “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是近代清史学家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第一章开头所言: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因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平民、小吏出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更低微,其出身贫农,做过乞丐,为了糊口甚至出家当过和尚,没有任何家庭基础和资源凭借。

    开始的时候或许就是为了活下去,说的高尚点是为民除暴政,起初并没有篡夺最高权力的想法,而是靠形势而一步步走上了人主的宝座,的确神奇而又不易。

    反观其他历代大一统王朝所谓大一统王朝,一般指秦、晋、隋、唐、宋、元、清帝王,秦朝不用说了,秦始皇本身是王;晋武帝司马炎凭借家族势力,权臣篡权;隋文帝杨坚大贵族出身,权臣加外戚篡权;唐高祖李渊是贵族出身,隋的臣子夺权;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臣子,算是夺权;元太祖不用多说;清名为江山得自李自成,实则也是趁机得之。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受压迫者,与百姓属于同一阵营,不是门阀之间的内战,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天下,才是最具正统性的得国方式。汉代和明代,都是“吊民伐罪”的方式取得了天下,所以正直无私,坦荡忧民的孟森认为“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开国君王,不仗着祖辈父兄荫德的,也就这两位了。是典型的草根逆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经典典范。华夏历代国更崇敬平民英雄高于贵族英雄,起事越低,过程越困难,越是让大家所敬佩。所谓白手起家历经艰辛而得天下。而最得历代史家所推崇。

    不用过多介绍,开局一个碗从而一统天下,建立大明,设立锦衣卫。然而为了维护朱家人安稳的统治为了孙子杀了功臣,以为这局稳了。结果却是坑惨了孙子,因为正牌太子朱标年纪正当壮年36岁就早薨了,死后谥号懿文太子。因为大儿子朱雄英早夭,老朱对太子的爱转移到了略显尴尬的太子二儿子皇太孙朱允炆身上,这位杀人狂魔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接位就是他的宝贝孙子,失踪少年慧宗朱允炆建文皇帝,生死不知所踪。

    这位建文皇帝,他的善良害死了他,是不是个好皇帝历史有公论。登基后给父亲朱标上谥号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但愿传说中他是一个好和尚,佛法精通。不过他的生死至今是个谜,藏在南京紫禁城的那场大火里。

    接下来这位竞争上岗的朱元璋的四儿子,朱允炆的好四叔。大哥朱标在,他心服口服,可是侄子朱允炆登基就急不可耐的杀叔叔削番。

    靖难之役,直扑南京。番王造反成功唯一终生成就。给大哥把谥号改回了懿文太子。因为得位不正,怕历史后人说他。愣是把别的皇帝三辈子的事儿,他一辈子全做了,活活把自己累死了。对了,东厂是他建立的。他就是工作狂人太祖朱棣永乐皇帝皇帝改为成祖朱棣永乐皇帝。

    这位雄主,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为了以绝后患,彻底断了大哥懿文太子朱标一脉的香火,为他的儿子,孙子铺路。

    永乐大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不重要了,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带着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迁都北京的光辉走了。

    接下来是太宗皇帝,后来改成成祖朱棣的大儿子,曾经朱元璋钦定的世子。一位仁德的胖子,虽然只当了8个月皇帝,但是开创了一代仁宣盛世的仁宗皇帝。一登基就停了永乐朝的很多大项目与民休息,仅用了8个月就为儿子稳定了江山。

    咱们心宽体胖的仁宗朱高炽洪熙皇帝,他的好太子,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斗赢了叔叔,一生充满争议的宣宗皇帝。文治武功,支持郑和再下西洋。安定蒙古诸部,用兵安南。

    这位一生极为复杂的一位皇帝。史称蛐蛐天子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只活了38岁。他的死带走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使中国彻底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红利?

    宣宗年纪轻轻就死了,立了太子朱祁镇,但是这个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新皇帝,想学他太爷爷朱棣,他爸爸朱瞻基,跑去打仗。这位大明战神,神威还没有大展,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的部队包围抓了自己成了俘虏,尔等卑鄙小人,不讲武德。

    也先的父亲马哈木是被他的好爸爸弄死的,你说他能放过你?但是这位天才的外交皇帝愣是凭借着非凡的人格魅力,没有死,最后还被放了回来。

    成就了“大明战神”加社交天才英宗朱祁镇正统皇帝两度登基的历史奇迹。

    皇帝哥哥被抓了,于谦太后都着急,可怎么办?直接立他弟弟为皇帝就好了。心机boy朱祁钰代宗荣耀完成了大明皇帝开除十三陵终身成就。

    因为他哥哥回来了,结果他想把他哥哥困死在南宫,不想把皇位还回去,命不好的是让他哥哥发动夺门之边还是复位了,最后他成为了中原正统明朝唯一一位正式登基过,但是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还有一位是朱允炆他失踪了,没法葬。

    朱祁镇被抓走当俘虏那年后来的宪宗朱见深才三岁,被强立为皇太子,他的叔叔登基以后就废了他,他爸爸回来又复立了他为太子。总之这位皇帝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宠爱大他17岁的万贵妃。大明鼎鼎的西厂是他设立的。这位恋母情节宪宗朱见深是为成化皇帝。葬在十三陵的茂陵。

    专情万贵妃的老爸走了迎来了模范丈夫孝朱佑樘弘治皇帝。因为自己的老妈只是一个宫女,一生受尽欺凌。所以他一辈子只爱自己的结发妻子也就是孝成敬皇后张氏,勤于政事,开创了一代帝业“弘治中兴”。可惜的是他为了更好的为帝国工作,磕了红丸最后,三十六岁崩逝,撒手人寰。

    他唯一的宝贝太子。会玩达人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登上历史舞台。

    记得很多年前笔者小时候大概是2000左右吧,有一部电视剧《绝色双娇》里面由张庭、焦恩俊、牛莉、宋丹丹等一众今天的大咖饰演,里面男主是化名朱寿实际上是正德皇帝的他,到民间游玩的故事。依旧记得他假扮南七省水总瓢把子的样子。“黑龙令到一吼天啸”记忆由新。他的原型就是这个荒唐出名的正德皇帝。

    朱厚照谥号武宗,一辈子“玩”刀枪,抗衡文官集团。蹊跷的落水落下病根,离奇的死在了31岁,他到底是真昏君,还是被黑了这么多年?

    “玩”死了自己的正德皇帝,没有儿子。大臣们急了,赶快找个近支来当皇帝。

    幸运儿未来的职业道士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粉末登场,天天当道士上瘾,干脆封自己为道君皇帝。最后吃九转大力丸把自己吃死了。

    老爹吃死了自己,又比较长寿的神人老爹,接手的太子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咱们接下来登场的这位极度好色穆宗朱载垕隆庆皇帝。虽然有隆庆新政,开放海禁的功劳。但是由于纵欲过度,加上长期服食春药,身体每况日下,难以支撑。本来皇帝好色,不是什么坏事。太祖皇帝生了20多个儿子,还不是长寿。可是他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

    懒癌晚期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老子自己把自己搞死了,三儿子没办法谁让前面两个太子哥哥都死得早,当了皇帝。可是虽然有万历三大征的辉煌胜利,可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还是没有停下来,干脆他躲起来30年多好不上朝,世上最懒的皇帝名号坐实了。

    我们的一吃就死-光宗朱常洛泰昌帝登基了,可是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大明皇朝的皇帝序列,因为是宫女生的,所以万历老子不喜欢,好不容易当了皇帝,郑贵妃一颗红丸,八位美人人从此就送了命。太子的时候会所嫩模什么的想都不敢想,当太子的时候简直是不明白人世间还有如此快活的事情。放纵之后就是无尽的空虚,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当时可没有某宝。于是这位可怜人儿,当了皇帝,享受了人间极乐,龙椅坐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他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飘。

    偌大的大明朝陡然死了皇帝,这事儿可不得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前朝灭亡争夺皇位的故事还在警示,大臣们着急了,赶紧的立一个吧。皇长子又是皇太子朱由校赶紧登基当皇帝。

    天才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正式登基了,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他专心在皇宫里做木匠,除了鲁班他是木匠史上最出名的,可惜他生在帝王家。换做妥妥的工艺大师非遗继承人,大师级别的人物。他做的木匠作品通通都可以卖出高价,当时太监拿出宫去卖,就可以卖高价。手艺妥妥的顶级棒。天启帝可以说是历史上“不务正业皇帝”里最务正业的了。

    快快乐乐的当了七年宅男皇帝,他游湖一次不慎落水,死因至今成迷。大明进入了倒计时。

    突然皇帝又死了,没有皇帝可不行,赶紧找一个。

    咱们的亡国之君里面的明君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登基称帝了,他是明光宗朱常洛吃红丸吃死那个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做木匠那个的异母弟。一上台就清理了阉党,一副中兴大明的气派,最终他的性格害死了自己和大明北方政权。朱家爷们铁骨铮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自成把他一逼死,大顺朝建立,没多久满清就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打了进来。

    大明朝的魔咒,大多数皇帝活不活40岁,活过40岁的晚年开始犯糊涂。

    不管怎么样,北京没了。崇祯上吊了。自挂东南枝,铁骨铮铮大明魂。

    可是皇帝倒是君王死社稷了,太子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南方得到消息后,先是乱作一团。大明朝南京备份系统只好被迫紧急启动:

    最靠近南京的番王戏迷皇帝福王,安宗朱由崧弘光帝赶紧跑到南京登基当了皇帝,为崇祯发丧。

    阿?什么?当皇帝还可以比谁跑得最快的?凭什么?于是接着文官集团,东林党人开始扯皮,各种互撕,毫无底线的互相撕。

    其他地方的番王各种不服了,凭什么你老小子可以当皇帝?老子我是老朱家根正苗红的皇族,凭什么?就凭你跑得快?老子不服!

    结果弘光帝很快就完蛋了,紧接着生不逢时唐王朱聿键隆武帝邵宗登基,当皇帝,文官集团当然还在扯皮,很快又把他嚯嚯死了。

    他登基做的比较好的事情就是把朱标懿文太子的谥号改回了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等于承认了朱标一脉建文一朝的合法地位,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江河日下他没撑多久,在位时民族英雄郑成功受隆武帝的信赖,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可是还是没能续江河日下的南明一命,清兵倥偬南下,横扫万里河山。

    其实清兵入关,真的是走了天大的狗屎运了。和元朝不同,他们是根就没有系统计划的,老子们就进来抢点粮食,劳动力,女人之类的。没想到就得了天下了?这让满清统治者措手不及,以至于一开始真的没有什么有效的统治。

    赶紧的,下一位咱们广东天子唐王,也就是文宗朱聿鐭绍武帝,走马上任,毫无疑问,没多久就嗝屁了。

    一路逃跑皇帝桂王登基称帝,继续在西南举起大旗继续抗清,也就是昭宗朱由榔永历帝,结果被吴三桂一路追了过来,用弓弦绞死。

    之后虽然满清立国了,但是各路抗清的斗争此起彼伏。昙花一现的皇帝、监国各种出现,但是大明终究没有回来,比如我们熟悉的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等此起彼伏,一直到民国建立。天地会的组织演变为社团,例如洪门、美国的致公堂等。

    开局一个碗,结束一根绳,终结一张弓。大明真的完了吗?我们能得到那些启示?今天我们又能从这些个皇帝身上,看到那些自己的影子,别人的影子,得到那些启发?

    大明简史一口气就这么多,四舍五入300年吧。雄才大略,还是杀人如麻,为了天下幸福,还是一己私欲,各位看官大佬,心中自有定论。

    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即使是无利可图,需要穷尽很多时光。笔者也认为是有意义的,笔者发下宏愿,一定把这一部明史加南明史写完。也算是给这小半辈子一份时光的礼物,读历史品人生。

    朱元璋的成功学,朱棣的造反,后辈帝王的致富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个什么?包括自嘉靖起到崇祯朝的败家学问,以及后来的南明为什么不抗揍。希望能给诸君有所启发。

    继续朱八八的逆袭之路,且看他如何一路逆天开挂超神。

    悠悠文明上下五千年,有数不完的风流人物,评不尽的千古王朝。今天咱们讲的是中国历史时代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明朝。

    大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奇葩,个个都是标杆!

    公元1328年,大元泰定五年、致和元年、天顺元年、天历元年这一年的大元走马灯一样的换皇帝,这又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正是这一年的一个深秋,今天安徽凤阳,当时的大元濠州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普通农民茅草破落土房院子外。萧瑟的秋风里,院外的枯枝抖落几片枯黄的败叶,一片肃杀。

    老实巴交的破落农户朱五四在门外来回踱步,焦急的等待,脸上分明又露出几分苦涩,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欣喜之余难免为了孩子能不能活而隐隐担忧。冬天就要来了,这家里吃食可够不够呀……又多了一张嘴,这可怎么办?

    转念一想家里这不是又多了一个种地的人了嘛,也就是养活的时候辛苦一点,如果老天爷开眼赏饭吃,往后家里日子或许能红火起来吧?

    可是这是男娃还是女娃?如果是女娃可怎么办?早早的把她嫁了罢。

    老朱正纠结的想着,分明听见院子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分外嘹亮,老朱当时心境写照想这孩子是健壮的吧,千万要是健康的呀!

    听到高亢的哭声,当家的老朱心底是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是带把的,带把的。恭喜朱大当家的喜添新丁”

    接生婆堆了一脸的笑容报喜。

    破茅草土屋里,没有任何帝王出生那种什么金光四射,龙飞九天的异相。

    原来说什么帝王降生必有祥瑞,都是那些酸臭文人的粉饰。小朱就这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常言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刻也似乎有那么一丢丢道理。

    要知道朱元璋出生时的元朝还是蒙古族建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蒙古帝国一路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愣是把偌大的俄国打成了莫斯科公国,打得欧洲人哭爹喊娘,都没有一战的勇气,东欧各国大公、国王们组成的多国联军都被蒙古西征大军打得没了脾气。

    这些该死的鞑靼人们,东欧王公们称呼蒙古人为鞑靼人。这些可恶的鞑靼人可比当年那些讨厌的月亮教徒可恨得多,当年匈奴人就已经很猛了,如今再来一次?当初十字军东征也没有这么难打呀?和东方人交过手呀!

    欧亚非通杀,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分分钟要亡国灭种的节奏,当年势均力敌的月亮教势力已经被收拾干净了。这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新的“上帝之鞭”?

    倘若不是钓鱼城蒙哥汗人如其名过于刚猛,说不定就把凑成了四大文明古国征服者的终生成就,当时的西征大军已经到了红海边,惊闻一代猛人蒙哥大汉亲征南宋却被被钓鱼城守军一炮送上西天的消息,西征大军赶紧带兵回去抢汗位,还要什么沙漠里光秃秃的金子塔,那狮生人面的建筑是个什么东西,俺们草原汉子看不明白!

    反正没有草场不能放牧的地方都不是俺们蒙古人的土地,俺们不要也罢。随便丢下几千人马留守,结果大军撤走以后,自然是被反扑的敌人杀了个干净。

    噢,麦尬的,耶和华,上帝啊!

    欧洲人给了这座大宋朝庭领导的位于中国四川的传奇山城——钓鱼城取了一个传奇的名字“上帝折鞭处”。

    金庸老爷子的提到的武林高手一起守卫的襄阳的原型就是钓鱼城。

    在这里不由的要为南宋叫一声好,因为南宋虽然偏安,但是他们却是缺少燕云十六州没有大规模的养马基地的情况下,死扛蒙古人铁蹄最久的政权没有之一。

    相信玩过战略游戏的同学都知道,少一个兵种,更何况还是当时科技含量最高的骑兵,这种可以快速机动,可以当今天坦克使用的骑兵。是怎么也打不赢,直接丢键盘GG的节奏。花刺子模作为当时的小强雄视西域,被一战灭国,一个回合都没撑住。

    金、夏没有撑多久,欧洲不经看一战就拉跨,唯独大宋抗住了压力,在没有长城的情况下,仅仅靠血肉之躯依托地形的优势还干掉了蒙古大汗,改写了世界历史。

    如果蒙哥大汉没有突然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古人真的有可能一路打到埃及,然后统一欧罗巴,那时候的世界格局会有惊天变化,欧洲皇帝这一称呼也不再是游戏里的戏谑而已,真的有可能被蒙古人变成现实。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英伦三岛在蒙古帝国的淫贼下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当时外面可没有一个叫美利坚的大表弟给他输血,这时候的美洲玛雅人的后裔可不认得你们这些大鼻子英国佬,自然也不会有亚瑟王梅林法师什么的神神鬼鬼的故事什么“亚瑟王”、“圆桌骑士”来拯救大不列颠。那就更不可能能有人族火枪手狮鹫什么超魔幻的东西,“兽人永不为奴”自然不是可能,然而没有如果,蒙古人因为一座钓鱼城,历史在这里走了一个急转弯。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蒙哥死后,经过一番血腥的内斗。忽必烈当了大汗拿下了整个南宋,在元大都称帝,把国号从大蒙古国改成了大元,同时帝国也分裂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承认元朝是中央汗国,实际上各自为政。

    立国后的大元朝,依然东征西讨。多嘴一句:大元朝还曾经两次大兵征讨伐日本,可惜被日本人所谓的神风吹败了。其实就是台风吹跑的,这个牛批够日本人吹一千年的,的确他们也吹了一千年。

    二战末期的神风特工队,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日本国内和咱们对它的评价都不一样,暂且不论到底如何评价。但是相信只要是一个有正确历史观的中国人,只能用草菅人命、臭名昭著等字眼来描述它。

    回到大元朝,它享了近100年国祚,直到遇到了一个臭要饭的,生生被打成了北元,末代皇帝元顺帝带着金银细软战略撤退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以至于重回四分五裂,在历史上蒙古很也就神气了这么一百年,不过这个一百年是真的可以吹一千年的。

    言归正传,老朱叫朱五四,那么孩子该叫什么名字呢?老朱一躲破烂的草鞋,裹了裹身上破烂不堪的土布单衣,一拍脑门,想出来了。孩子就叫朱八八吧。因为他是重字辈儿,家里叔伯家还有四个娃儿,他在本家排行老四,两个四,可不就是八八嘛,往后可不就叫成了朱重八。

    其实也不能怪老朱没有文化,不信的话你看老朱油光泛滥的灿烂的笑容,笑得合不拢的嘴漏出的黄锃锃的牙,呼哧呼哧的傻乐的样子。

    孩子她妈挂着汗珠惨白的脸上也露出些许母爱的笑容。虚弱的裹了裹破旧不堪的棉被,无力的挥手。常年的营养不良,加缺医少药,生孩子真的就是走鬼门关。

    接生婆接过一小袋粮食嘴里嘟囔着母子平安,大富大贵等极吉祥话,乐呵呵屁颠屁颠的走了,又折返回来拿走了带来的小簸箕,里面有接生的简单工具。对于接生婆来说,怎么也算这凄苦的世道里一门勉强能户口的营生。

    哥哥姐姐们,看着破布襁褓里的弟弟,也大呼小叫的有了乐趣。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家里多出一张吃饭的嘴,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只是多出了一个新的玩伴而已吗?欢天喜地的再一旁傻乐。小朱,朱八八,就这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有皇帝命,谁会相信他有皇帝命?

    至少现在元大都里作威作福的蒙古王公贵族们是不会相信的。因为他们是现在世界的主宰,连朱八八这个奇奇怪怪的名字,都是他们规定的,毕竟老百姓普遍没有文化,在那个时代就更没有文化了。只好用简单容易记的数字来做名字,至少他现在还不是那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打到北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朱元璋。

    破烂襁褓中的朱八八饥一顿饱一顿顽强的一天天的长大了。如果说和普通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就是饭量大吧。俗话说胖大小子,吃死老子。朱五四愁呀,没办法赶紧的去帮地主老爷干活去吧。家里负担不起了。

    此刻已经是一个可以简单劳动的小毛孩子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了疯玩,如果能漫山遍野的去疯闹,或许就是他最快乐的事儿就是能吃饱饭,然后再美美的睡上一睡。

    可是小小年纪的他,不能做这些玩乐,因为他的要承担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吃饱饭,什么劳动呢,就是放牛,干农活,反正和读书无关的杂活佃农的活,都归他干。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只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苦不苦的他也不知道。因为周围都是穷人没有比较,地主家的日子那简直是“天上人间”小朱八八不能想也不敢想。

    这一日阳光和煦,小朱八八正在正在山间放牛。青草老头,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的情操,正所谓“牛角挂书何足问,虎头食肉亦非豪”。也没有张良遇到黄石公得以传授《太公兵法》的奇遇,得以“博浪挥椎处,惓惓报国仇”。

    他最好的同村玩伴徐达,汤和来找他了。当然他们现在可能不叫这个名字,也许是徐四六,汤八九之类的,这是蒙古人给汉人取名字的一个规定。

    小汤一身破衣烂鞋,挂着清鼻涕和小徐一起来的。两个孩子蹦蹦跶跶跑在山野之间仿佛有无尽的精力。黑漆漆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虽然穷但是有简单的快乐。这个时候这些孩子只想吃饱饭,玩得开心,仅此而已。

    因为蒙古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和享乐,把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但是是金统治下的人,四等南人,也就是原来南宋的汉人子民。原本元朝的统治者也没有这么仇视南宋的子民,其实忽必烈在建国开始对待汉人和南人是有些优待的,准备重用汉人和南人来巩固统治。

    忽必烈认为重用汉人和南人能够减少他们反抗,但是事与愿违,南宋遗民二十多年的反抗斗争,让忽必烈不断收紧调整民族政策。

    后来在南宋的景定三年,也是蒙古的中统二年即公元1262年,汉人世侯、江淮大都督李璮趁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之时,趁腹地空虚,在济南起兵反叛,给蒙古的统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李璮算计着原本想着绕过一塔二塔直接偷基地水晶的,不曾想没有王者的技术,展示出了青铜的水平,最终只有被团灭的命运。谁让对手段位差距太大呢?

    被气得要死的忽必烈,一波带走不说,还顺便狠上了这些可恶的南人。

    “大元·世界·最强王者·忽必烈·都是朕的!”被这种不讲武德的偷塔行为气得七窍生烟,原本给与尔等优待用来巩固本大汗统治,现在给俺背后搞这一套?干脆就压制吧。小辣鸡,改想开图开挂阴“我世界·最强王者·忽必烈·都是朕的?”

    从此以后本来就重视海上贸易,不重视农耕的元帝国底层农民老百姓尤其是南宋故民这些除了四川以外的南人,可就倒了大霉了。汉人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世界级大佬统治者面前,任何反抗都是徒劳。

    如此一来按这种划分他们家包括他的小伙伴们都是安徽凤阳人,当时的濠州。濠州位于淮河与长江之间,在南宋与蒙古对峙的时候是属于南宋的地盘。那里的人在元朝的分等里,属于南人也就是最低贱的贱民。如果你不能理解,看看印度的种姓制度就知道了。

    朱八八与同村的小伙伴们正好在放牛的路上遇见了。小汤、小徐一见到小朱小老弟也是非常开心的。一路聊天玩闹商量着晚些去哪里摸蛤蟆之类的,毕竟是男孩子嘛,又是半大小子难免会粗心大意。

    “摸蛤蟆好呀!说不定晚些时候咱们可以弄个蛤蟆汤喝喝,给家里人也解解馋。”

    “甚好!甚好!”

    走着走着就发现听不见牛叫了了,这可如何是好?小朱当时就亡魂升天,手脚冰凉,这可不是小事,搞不好要连累家人,祸害全家的。

    要知道,牛在古代可是很贵重的生产资料,丢了牛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赔偿不起不说,免不得要有一顿毒打,甚至于连累家里同样饱受苦难的父母和兄弟。那个年代拿他姐姐去抵账这种事儿可不是玩笑。

    “你们谁注意了牛跑到哪里去了?怎么就不见了,这可怎么得了!”

    小伙伴们,包括小朱八八知道牛丢了,都仿佛天塌了一般。

    一路随着来时的路发了疯的找,终于小汤和、小徐,还有朱八八在一处山谷里找到了失足掉下山已经死透,但是依然睁眼的牛。

    朱八八第一反应是很伤心,毕竟这头牛儿是他一直在养着的,牛呀牛呀,你怎么就自己走路不小心就死了呢。紧接着是之前的担忧,化作了害怕,这还了得。又不敢回去和家里人说。

    “这可怎么得了!这可如何是好呀!”

    小朱八八着急得不行,心里暗自懊悔,贪图蛤蟆汤却误事了。

    就在小伙伴们都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转瞬间朱八八心里有了主意。

    小朱八八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过人胆识。奶奶个腿的“要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有什么好怕的?

    牛已经死了,怎么也不可能活过来了,咱们把直接它吃了吧。

    此话一出,所有小伙伴们都吓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言他是疯了,事情万一败露,岂不是要受罚很重,说不定会被打死,给牛顶命。当时那个地主乡绅宗法制度管理基层的时代,打死个把子人算什么?官府可不会管的。

    二话不说,朱八八,就劝说小伙伴们动手分牛,责任他一个人承担。

    此刻小朱八八已经展现出他的聪敏才智和过人的胆略还有领导魄力。

    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吃过的荤腥的朱八八和他的小伙伴们大快朵颐把牛吃了个干干净净。留下牛尾巴,塞在石缝里。

    哎呀,这个牛肉的味道还真是美味呀。管他什么责罚,先吃了再说。可能这就是小朱八八第一次感受到权利的味道吧。老子说了,把牛先吃了有什么事儿我来扛,再有人啰嗦聒噪,就别一起吃牛肉,以后也不和你玩了。那些熊孩子,一听这话,哪里能顶住牛肉的味道?朱八八恩威并施之下,王八之气四溢,仿诺天神一般,虽然是一身同样的破衣烂衫,怎么看都觉得英武不凡,但是和当皇帝真他女良的扯不上边,充其量也就是土地主的气势吧。

    读史至此的笔者,始终有一个问题,他们几个小孩子是怎么吃完一头牛的?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吃饱之后,然后叫一个小伙伴躲在石头缝的后面装牛叫。

    “你,对。就是那个鼻涕鬼,没错就是你,去那个石头后面装牛叫,不叫你停,不要停,听到没有。”

    一个屁大的小孩子,就这么被忽悠着去装牛叫。吃人的嘴短,已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只能乖乖听小朱的话去做。

    牛的主人是刘德听闻牛卡在石头缝里不能出来了,打死是不信的,本身他又是比较苛刻的地主。

    可是刘德呼哧呼哧气喘吁吁的跟着小屁孩们来到了案发现场,以及来时的路上闻到的隐约的血腥味儿,已经察觉到了事情不对。

    一看到所谓的牛屁股和尾巴的时候,眼睛咕嘟咕嘟一转圈儿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可是他却是没有责罚朱八八,也没有怪罪任何人,只是自认倒霉的苦笑了一下,就回去了。

    可能回去路上心里盘算,小鬼头算你们走运。要不然老子真扒了你们的皮,可惜了。没有办法整治你们,不然那个李三九家里的小丫头还真特娘的水灵,不能便宜了你们,得好好想个办法才行。

    可能有读者要奇怪了,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吗?为什么这个原本很苛刻吝啬的刘德地主老爷会这么轻易的放过朱八八他们呢?

    其实并不是他心善,也不是朱八八的计谋有多高明,原因还是出在牛身上。要知道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耕牛都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地位不亚于我们现在的重要国家管控资源,因为只有了它才能高效的种地有粮食吃。

    所以古代的官府对耕牛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的,作为耕牛的实际拥有者刘德有责任的,即便牛是朱八八弄死的。

    所以刘德老爷只好自认倒霉,免于对朱八八他们的处罚。

    当然朱八八和他的小伙伴们不知道这个道理,这样也给朱八八民间传说中的儿时添加了一种领导的能力,此处小故事不是正史,侧面反映出朱八八的胆略可见一斑。

    吃了牛以后的朱八八人生就能一帆风顺了吗?他的人生还有很多奇特经历在等着他。

    话说梁山好汉,江湖大侠动不动就小二来几斤牛肉,再来几坛子好酒,如何如何。纯属瞎说,要知道在古代历朝历代私自宰杀牛,都是掉脑袋的事情,好汉造反的自然不怕,江湖大侠快意恩仇自然也不怕,可是店小二有几条命让官府杀头?就算是乱世,又有几头牛可以给人杀呢?

    话说起来汉朝的刘邦得天下之前虽然是个地痞无奈,但是人家好歹也是一个泗水亭长,刘备再草根好歹也有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在,逢人就说生怕别人不知道。其他的开国皇帝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基础。

    刘裕,被吹上天的帝王,怎么说也是世族出身。虽然也是一代明君开创帝业,一路打怪升级坐上的龙椅。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这是民国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在其《明史讲义》里的判断。

    其一,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其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用白话文解释就是,草根出生,没有任何势力依仗。为了老百姓出头,不是篡位,欺负孤儿寡母之类的行径。

    这个话题放在这里,我们先看小朱八八以后的路如何。

第二章 小朱悲剧的开始

    日子一天天过,不算好,也不算糟糕。此刻老朱最大的梦想应该就是能有一头自己的牛,自己的地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生了儿子再种地然后周而复始,在此刻的人生中权利和富贵对于小朱来说肯定是遥不可及的。

    阶层固化是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了稳定统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堵塞阶级上升的空间,对于统治者与豪强地主来说是稳定的,对于能吃得上饭的农民来说也是满足的,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最大的节约统治成本,以及人民结成流寇造反的可能。

    以上的话,简单粗糙的理解就是直接封闭排位系统,不存在什么青铜逆袭成最强王者。也不搞什么比赛机制了,世界冠军?不存在的。白银还是白银,黄金就是黄金。那个段位的人就干那个段位的事情,至于青铜渣渣们,就好好干青铜的事儿就行了,不要胡思乱想了。

    小朱八八或者叫朱重八有种说法是他是重字辈,现在尚未考证。此刻处于这种元朝接近末世且自我尚未觉醒,一心只想着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可以的普遍的农民思想中。他农民的思想会导致他正式统治中国建立的大明朝在很多政策上就保留了这些特点,后面会讲到,现在我们来看朱八八的生活怎么样。

    尚沉浸在“二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甜美幻想中的他。遇到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可不得的发生在元末的大事。

    不抽烟因为没有烟,不酗酒因为没钱买酒,没钱不赌博因为他穷的小朱,摊上了他人生中与此刻广发的老百姓一样的悲剧。

    话说当年元朝统治年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多次夺淮入海,致使淮河流域水灾频繁。

    所以前文一直交代他们家和所有广大的农民一起处于半温饱的状态。要知道早在泰定二年即公元1325年六月,除了少数民族多次起义反抗。

    河南息州人赵丑厮、郭菩萨以“弥勒佛当有天下”为口号反元,被后世史家视为元末农民起义的先声。尽管这些起义并未成气候,但可以说元朝已在泰定年间进入多事之秋。

    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这个戏码相信读过三国的都烂熟了。历史上规矩的叠次上演,不是黄巾就是赤眉,各路大神各显神通,青铜逆袭就在今朝!弟兄们跟我上,干翻敌方水晶,皇帝老儿哪里装备多!抢他女良的就完了。

    元至正四年,扛不过去的大灾难来临了。如果说之前的动乱只是小打小闹,那么这次就揭开了反抗暴元的大幕,和很多王朝末期的乱世一样,也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但是这些,和现在的朱八八没有任何关系。

    如此戏码,元朝贵族们该吃吃该喝喝,手里有兵怕个锤子。小小闹心毛贼,何足道哉。

    借用三国演义里三国第一吹将零陵上将军邢道荣的事迹来演说一番,当时刘备攻打零陵,刘度的儿子说:“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

    随后使用大斧头的零陵上将邢道荣出战,大骂“小贼竟敢犯我边界”。诸葛亮说我是杀得八十万曹军片甲不留的卧龙诸葛亮,你见到我了应该早早投降。邢道荣笑着说赤壁的胜利是周瑜的谋略,关你什么事。

    相谈不愉快,双方就大战起来,邢道荣冲入诸葛亮军中,先遇见张飞,不敌张飞,就败走,又遇到了赵云,这下连跑都跑不了了,被抓了起来。刘备要杀邢道荣,诸葛亮就说要想不杀你,你要配合我活捉刘度。邢道荣爽快的答应了,说自己有办法一定能办到,约定今晚共攻刘度营寨。

    邢道荣回来后,大吹特吹,一人力战赵云张飞二将,勇闯诸葛亮所布大阵,全身而退,凭借如此战绩,真的可以说是三国第一战将了。刘度竟然相信了他的话,邢道荣本就诈降,回来后又见众人以他为首,于是带领众人晚上劫营。

    没想到,诸葛亮早就知道他诈降,早已经设下埋伏,刘度等人跟随劫营发现刘备军弱爆了,追了十余里突然道路两旁火光冲天,这时才知道中了埋伏。此时张飞、赵云引军杀出,三国第一上将军邢道荣死于赵云枪下。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大元的江山刘被“说出吾名,吓汝一跳,还不速速下马受降”的大元名将之后们,败得七零八落了。

    然而正当造反造得不亦乐乎,元兵与造反军打得乱七八糟的时刻,抗不过去的大灾,突然降临。

    其实自朱八八自襁褓长大到放牛娃的日子里,其生活的淮河流域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天灾人祸,老朱家并没有被幸运之神眷顾,朱重八的嫂子、侄子乃至大姐一家都相继过世,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至正四年这一年前所未有的灾荒降临。

    自开春起,先是大旱,接着就是蝗灾,进而瘟疫肆虐。如此三记重锤对老朱家打击尤为惨重: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因瘟疫去世;初九,大哥也因病不治身亡;不久,大侄子也夭亡;二十二日,朱重八的母亲陈氏病故。

    半个月内小朱八八痛失四位亲人,前一位亲人的头七还没到,后一位已经出殡了。

    为什么会缺粮少药?幅员辽阔的大元朝难道就不会想办法吗?大元朝廷这个时候真的是滑稽百出,苦笑不得。

    当真是国家没钱?还是别的地方粮食也不够吃?无法赈济受灾的灾民吗?果然都不是。

    其实发生大灾后,元朝官府赶紧的发粮救济灾民,前文提过,最高统治阶级的皇帝和宰相都不是昏君奸臣。可是元末的基层贪腐都已经烂到骨头里了,救灾的粮食一层层盘剥下来,到了朱家手里,不,根本就没到过朱家手里,压根就没有发下来。

    虽然划分了四个阶级,各司其职。现在看来是不通情理,但是在统治阶级看来不失为一种黄老之学的统治办法。天下大同不就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嘛?然而实践起来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的统治逻辑是会愿意让底下的广大的人民天天造反玩的。他们是嫌自己事儿不够多吗?大元的皇帝天天等着底下的老百姓造反,好好的日子过腻味了?那后宫娇滴滴的各色美人儿,世界各地的新奇物件儿,不香呀?

    更凄惨的是,老朱家根本没有土地去埋葬他们,切切实实的里极度悲惨的到了极点。

    人死了终归要下葬,四月虽说未值盛夏,但尸身也不能一直放在家里。现在朱八八只剩下相依为命二哥了,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俩幻想他们一直为之服务的没有怪罪他吃牛的地主刘德可以施舍一些土地来埋葬亲人。然而终究是他们两太稚嫩了,低估了这个世道的残酷。

    刘德大度的表示,你的父母的确帮我做了不少事情,我也看在眼里,对你家人的遭遇我也感到很同情,但是要土地,不行!

    土地可是乱世之中最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刘德之流鼠目寸光之处就在于此了。简单来说莫欺少年穷,往深了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是刘德终究愧对了爹妈起的名字,是一点儿德都没留呀。

    不知道刘德在二十年之后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这一举动的,可能会后悔地狂甩自己大嘴巴子吧?谁能想到此刻几乎无立锥之地的穷小子能做到逆风翻盘一路开挂,无往不利坐上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的位置。最后,还是以前曾帮过老朱家的地主刘继祖提供了一块土地,朱氏兄弟才得以埋葬亲人。

    最终老朱得了天下以后。此时需插一句,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朱八八时代所受的恩惠,洪武十一年颁了《追赠义惠侯刘继祖诰》,乡间地主摇身一变成为侯爵,要知道刘基就是刘伯温也不过封了个诚意伯的伯爵而已,自此刘继祖荫及子孙。子孙们后代享受两百多年富贵日子,有钱又有爵位,当个纨绔子弟每天会所嫩模香车宝马不学无术不香吗?可惜刘德没有后悔药吃。

    简单说明下,明朝的爵位制度大致是公侯伯,没有子男两级。具体原因会在老朱开国大明定都南京大封功臣会具体来讲。从大致来看刘伯温的爵位伯爵和侯爵只相差一个等级。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道理,帮助他人也是一种投资,投出去的或许无关痛痒,但是得到的回报将是你想象不到的。死人的问题解决了,活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大嫂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兄弟俩可没娘家可回,周边亲戚想了一个遍也没有可投奔的,没办法,挨吧!

    和今天的很多人一样,一边打零工一边度日,实在没辙的时候,有人给朱家二哥出一主意,实在不行就让朱重八奔庙里做和尚吧,考虑到朱重八年纪尚小,投身寺庙也许是条生路。

    尽管他在寺庙里没有享受到佛祖所说的众生平等,但起码有口饭吃,而且是自己辛辛苦苦乞讨来的。所以说老朱年轻的时候当过乞丐也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章 元顺帝的郁闷

    老朱家的遭遇的确悲惨,然而在元代统治之下,像朱元璋一般凄惨的农民,又何止几家而已?

    淮河流域在闹旱、蝗、瘟疫,北边就比较简单了,只是黄河决堤了,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历代的经验证明,黄河决堤绝无小事,经过朝堂上的一番争论之后,开始了修缮黄河河堤的工程,这一修,出大岔子了。

    大都里接到奏报的元顺帝应该是非常郁闷的,他每天读读书,看看歌舞,处理一下国家大事,岂不美哉。实事求是的说因为相对于其他元朝皇帝来讲自己算是勤政爱民的。

    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国第十五位大汗。那么顺帝也是元朝作为中国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蒙古皇帝。

    奏报里说淮河被灾,顺帝即刻下令赈济,朝臣不敢言,顺帝自己发现朝廷的法治不完善,颁行《至正条格》。

    奏报出大事了,黄河决堤了!听从宰相脱脱的建议去修治,真是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拨了款你们就老老实实地修黄河过日子嘛,哪来那么多事?

    正如喜来乐所说:“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想吃窝头,吃一个,不饱。连吃了八个还是个不饱,吃到第九个,饱了。你能说他就是吃第九个吃饱的吗?”

    顺帝倒霉就倒霉在他就是那第九个窝头了,前几任皇帝太能造,惹得民怨沸腾。正如前文介绍的朱八八出生的那一年,就换个好几个皇帝,蒙古族有武力争夺汗位内斗的传统,这是内斗人祸再加上各种天灾。帝国内部的问题已然是积重难返,靠顺帝亲政后几年的努力实在是于事无补,尤其是朝堂上的顺帝还无法掌控底下的官员,政令出不出得了大都都很难说。

    元顺帝的权威几乎被底下人架空光了,他的旨意下面人是阳奉阴违,旨意上说收一百两赋税,下面人可以收一千两,八十两上交国库,九百二十两进自己腰包。

    朝廷说拿一千两震灾,能够有几文钱落到老百姓手里就不错了。积弊难反,以上至下的改革已经行不通了。

    在元末有这样一首元曲流传甚广:“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官府印宝钞,明目张胆的抢劫底层人民和富户,富户被朝廷抢劫了,为补自己的损失勾结地方官府,不要命的盘剥老百姓,竭泽而渔。

    国家滥发货币抢劫老板姓,这个看起来怎么这么熟悉?现在的蓝星最强国漂亮国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要说反抗暴元的统治其实一直都有,可是等修黄河挖出石人的时候,事情大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

    遥想当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泱泱大秦转瞬之间就分崩离析嗝屁了。

    早先流传有一条谶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黄河工地上这个石人的出现,刚好印证了这个谶谣,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聚众起义,由于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出色,四下云集响应,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

    运用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的计策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造反的鼻祖陈胜吴广早就用过了,什么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什么高祖斩白蛇起义,自称是赤帝子转世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人民群众在看不见希望的时候,这种口号,就是一面凝聚人心士气的旗帜。

    越是简单越是容易理解,把原本抽象的苦难和看得见的罪人联系起来。这就是造反的不二法门,管你元顺帝的政策再好,吹出花来。只要老百姓不认可,下面的官吏不作为,横行霸道,贪赃枉法。就是你元朝廷的罪过!

    韩山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造反法宝,佛教+道教+白莲教+明教=明王出世。这可就不得了,造反者有了神的认可,有了理论基础能不厉害吗?

    这可就把前期还算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的元顺帝可愁坏了,倒霉催的,本来就是异族坐的江山,本来统治基础就不稳定,融入汉族的文化里去吧。鲜卑拓跋族的亡族之祸还在前面摆着,慕容复他们家坟头的草都长得老高了。

    老百姓如此折腾,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封建统治者其实是不想大规模杀人的,本来进入中原之前的时候大规模的屠城,已经完成了很大的人口缺失,近百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蒙元统治者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恢复民力。

    相传蒙古人杀人,非常残暴。战俘们排队,一个个从大车前走过,高于车轮的战俘,全部杀掉。

    还有真实的史料里说,曾经有一队蒙古军队攻灭花拉子模国的时候,路过一个村庄。士兵们人手不够,就让上千村民自己把手反绑,让才不到百人的蒙古士兵杀掉。

    蒙军所到之处,要么全城头像,如果不投降就通通屠城。可是当年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万里,解万千杀孽。会见成吉思汗以后,成吉思汗听从了他的“长寿”秘诀,不再大肆杀戮。

    子孙南下灭宋的途中,杀的著名人物就一个文天祥,还是在屡次劝降未果之后才杀了他。

    不信的话翻来历史课本来,说蒙古人残暴,也是灭宋之前的战争里。后世明朝人修的史料里《元史》没有屠宋朝城市的记录,清兵入关还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记录。原本在花拉子模,西夏,金国等等地方动不动就屠城的蒙古人突然不杀人了?

    后来进去中原的蒙古人恶劣残暴的大规模记录几乎没有,您说奇不奇怪?这里绝不是为蒙古人洗白,确实有过屠城,也确实很野蛮残忍。

    在这里提一个人,您可能知道。那就是长春真人丘处机,没错就是那个《射雕英雄传》里的功夫了得,德高望重的全真派掌教。

    他不畏自己年事已高,几度跋涉千山万水,面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最号的礼遇接待了这位来自中原的宗教领袖。

    成吉思汗向他请教“长寿”之法,丘处机真人以巧妙的办法,向成吉思汗阐述了少造杀戮的“长寿秘诀”,一言止杀,功德无量。

    从此以后,您想呀,蒙古人的目标是要入主中原,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的统治下去,自然就少了很多残暴的行为,并不是他们突然就良心发现了。

    长春真人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一席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宗教哲理造福百姓的壮举,当得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东升西落,白云苍狗。帝国内部各种争权夺利,人民何等苦不堪言…………

    到了末世的元顺帝是不是倒霉蛋?现在又闹出这么个大乱子,这可怎么得了?元顺帝现在的脑子是真的不够用了。

    元顺帝真是到了血霉了,当了这个皇帝还碰上这么个大乱子!

    迅速派兵平叛吧,朝廷不能白白养这么多吃白食的兵吧。

    可是朝廷的兵马他指挥得动吗?想指挥也行,朝廷拿出钱来,如此幅员辽阔的领土,连年的印钱抢劫百姓,怎么可能没有钱。

    可是这一来二去,反而农民军越绞越肥犹如韭菜一样,绞杀不清。按了葫芦起了瓢,满地烽火。元顺帝头发都愁白了,也没有什么好对策。反而是地方的将军越养越肥,这个道理深谙儒学的元顺帝怎么会不知道,可是他没办法呀。

    绞杀,镇压,又不能全部杀光。慢慢的元朝的残土上出现了一大伙信奉明教的泥腿子们,这群人可不得了,犹如野火过境,堵不住守不了,元兵重兵防守,他们就放弃,去别的地方搞造反运动,总而言之是让元庭头疼不已,搞得是鸡犬不宁,上面的政策到了地方就是一张废纸,造反的队伍越来越凶。

    为什么朱重八后来建立的明朝会叫明朝,和明教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也是利用了“明王出世”这一点的,后面在大明开国的时候会说到。

    注意了,上一章上说的小朱的时间线是元至正四年,也就是我们的老朱同志还没有出家当和尚。

    这里是说的元顺帝的苦恼,一个烂摊子交到他手里,有心改革无力回天,帝国已经积弊难反,种种原因让这位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的蒙古皇帝不得不做出理性的考虑,还有皇太子与他这个父皇的矛盾,后续再展开讲。

    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的说,元顺帝他并不是那种残暴的亡国的昏君。他也是有所作为的,私以为他的谥号里的顺字有顺应潮流的意思。他的主要成就至正新政,说个一直被历史迷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顺帝放弃大都一路跑回了草原并未有抵抗,直接就放了朱明大军进了大都。要知道元大都可是当时国际化的大都市,对比明朝的于谦死守北京城的战例来看,负隅顽抗也能对明军造成巨大的杀伤。

    要知道当时的元军实力尚存,不说是逆风翻盘,给朱元璋恶心一下还是可以的。如此一来朱元璋不得不集中更多的军力后勤来跟残余死磕。元顺帝也可以从容的北撤,虽然是去漠北受苦,没有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也好歹可以继续做草原的霸主,雄居东亚一段时间,无时无刻更多的威胁北方长城防线。

    从容的把残留的人才,攻城器械的图纸,以及更多的资源带回草原。尤其是生铁,可以铸造大炮,打造生活器具。蒙古人少了这些东西,转瞬就回到了比较原始的游牧社会,倒退上百年。

    后续的对蒙作战的篇章里,我们再来探究经济上的封锁。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民族之间的相爱相杀。

    奇怪的是为什么顺帝一溜烟的跑了呢?让后世颇为想不通。

第四章 和尚=乞丐?

    书归正传,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为什么突然就跑了?他真的是顺天应人吗?

    他是真的仁德,真的是仁义?

    仁德、仁义其实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理论,又是最有用的理论。

    不说孔子的仁,天天的游说各国君王,君王只是尊敬他,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就说他的继任者孟夫子天天的跑到魏惠王哪里去吹的什么彩虹屁,这一套理论发展到汉朝,对话的对象永远是统治阶级。董仲舒对话的人不是老百姓,也不是大头兵,而是汉武帝。

    所以有的道理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是讲不明白的,今天易水斗胆把这个道道给粗鄙的盘一盘。

    今年起,所有最新的历史教材都不提独尊儒术了,而是改成尊崇儒术。当时笔者读高中的时候学到这里,就非常奇怪,汉朝的思想难道不是一直都是外儒内法吗?现在这个疑惑终于释然了。

    诚然,法家的厉害霸道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儒家的笼络人心的力量,在那个原始道教尚未成型的时代,能起到重要的聚拢人心的作用。

    在古代,尤其是元末明初。鬼谷子,帝王术等等都是禁止流行的理论,动不动就是灭族的祸事。但是天下大乱,根本的挡不住能人异士的求功名的进取心,都是自主创业,凭什么不让我们搞。

    好了,到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儒学的作用,仁义到底有没有用,往后再详细分解。比皇帝更高级的是圣人,封建社会这么久远的时间里官方承认的圣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孔老二,另一个就是孟子了。至于什么书圣,画圣,诗圣通通算起来也不过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道德几乎没有瑕疵的王莽的脑袋被后来的皇帝当成了私人收藏品。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人生真假难辨,皇帝当成圣人的闻所未闻,后世所谓的千古一帝之类的称呼,也绝对不会是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的。

    暂且不论这个有着“前半生好皇帝后半生坏皇帝”的元顺帝,因为他现在如何,和准备出家的朱八八没有任何关系,他现在只想填饱肚子。

    不难想出来,其实仁义对于元顺帝而言根本就没得什么鸟用。实用能活命保住富贵才是真王道呀?!

    皇觉寺,当时看起来一座尚且过得去的寺院,香火不说旺盛,但是能勉强自给自足的好去处。

    皇觉寺这个名字笔者一直觉得是明建国以后才有的,元朝时候,那个不要命的和尚敢搞这个名字?杀头的罪过呀。想来朱八八出家讨生活的时候叫什么名字,还要仔细考证一番,这里咱们姑且就叫它皇觉寺了。

    皇觉寺也就是龙兴寺前身为於皇寺,於皇寺可知的历史是早在北宋就已建成。宋金战争时,被金人所毁,后又修复。宋蒙战争中寺被毁,为躲兵乱僧人四处逃亡。

    到了元代,一位於皇寺逃亡的僧人“宣”回到了於皇寺旧址,重建了寺庙。

    朱八八现在可管不了这个寺庙的光辉历史,现在的他不可能知道他的到来可以为寺院的历史添上无比重要的一笔。

    现在还是一身破烂邋遢的朱八八挂着一脸谄媚的笑容,一拢着破布包袱,一手拉着主持算不得好甚至有些破旧的僧衣,跪在地上不断地磕头作揖。苦苦哀求主持收留他,因为他实在是没有活路了。

    主持其实挺也为难的,天下乱世将至。来寺里投奔的人实在太多,要这么多僧人不会给寺里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是为佛门清净地生出诸多负担。因为这些人好多不是真心的想皈依佛门,只是这里有个能吃饱饭的地方,可以活命。所以僧众良莠不齐,又无法及时甄别。

    真实的人都没有火眼金睛,大师也是人,所谓的慧眼看透人,是要经过时间的验证的。就好样是公司面试,如果不是知根知底,通过聊天是根本无法彻底甄别一个人有没有本事,能不能做好工作的。

    所以只能设置条件,从这个框框里去甄别,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都是凡人,也不存在可以脱凡入圣。

    寺院本身即便朝廷有政策不纳税,也架不住人实在是多,把寺院吃垮了,他不就成了光杆主持了吗?那可不行。主持也是人,也得考虑到方方面面,但是,佛家的宗旨又是慈悲为怀,一寺的主持不能这点慈悲心都没有吧,

    最关键的是寺院的口碑问题,见死不救这个话一传开了,我这个主持还怎么当?以后还要不要在这一块混了?只好勉为其难的收留了朱八八。

    这里来讨论一下朱八八的相貌到底是姿仪英武相貌尚可呢?还是鞋拔子脸,天生异相?

    历史上对于朱元章的相貌留下的画像是一张鞋拔子脸,但是这张画像根据考证是清朝中期的人留下的,而另一张则英武伟壮很多。这里不做定论。且看儿子朱棣,孙子朱允文和其他后世明朝帝王真像,都不难发现其实长得各有特色有的文静有的英武。

    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宫廷画师为帝王画像,画得不像岂不是拿自己的脑袋唰皇帝玩?不做定论,大家自辩。

    后世或许是为了附和开国皇帝天人异相的谶言,添油加醋的一通“改造”。后世清人能有这么个黑明朝老祖宗的机会,可不是可劲儿的造,如此一来好多人被误导,就以为朱元璋真的是一副鞋拔子脸的样子。

    退一万步说,后来的大脚马皇后要真的看见朱重八是这个样子,怎么可能会嫁。神经病吧,谁爱嫁谁嫁,反正老娘不嫁。怎么说也是有地位的人,此为后话。

    如今当了和尚的朱八八,换了一身虽然破旧但是还算是干干净净的僧袍。高高兴兴的准备当一名好僧人,说不定未来能成为一位十里八村著名的一代禅师。然而命运又给朱八八开了一个玩笑。时年大概十六、七岁的少年朱八八,还不是开国太祖,杀人魔王。他还只是一个新来的普普通通的和尚。

    根据《御制皇陵碑》朱元璋的自述上说。

    朱八八在寺庙里头每日做功课,念经书,最重要的是有饭吃,因为他就是为了吃饭才到寺庙里。但是,因为周围都闹灾荒,寺庙也不能够维持长久,可是好日子刚过不到五十来天。

    世事无常。这一日一大早,主持起了一个大早亲自敲钟。让和尚们聚集起来,站在高台上深情并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了一大通佛理揭语经典摘句一类的话。

    然而深色却是一脸尴尬,且不好意思的宣布。主题只有一个:俺们皇觉寺没有余粮了,大家伙各自化缘去吧。

    化缘就是要饭的委婉说法。这一说和尚们立马炸了锅,本来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剃了发,当了秃驴想着能有几天安稳日子,现在才过了这么几天就让我们去要饭吃去?虽然一千个不乐意,一万个不想动,骂骂咧咧的耍赖不肯走,在主持忠实弟子的铁拳关爱下,也不得不拿着破钵盂烂碗,穿着破破烂烂的僧袍出门讨饭吃。

    一开始小朱还天真的以为是和尚了,有合法招牌了能比乞丐过得好一点,但是当逢乱世,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哪里会来施舍你呢?只能是碰到心善信佛的人饥一顿饱一顿的风餐露宿一路祈祷谋生。

    所以日后当了皇帝的老朱万分感慨的在《御制皇陵碑》的原文上说: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就是说早晨起来走在路上,就是看见哪家烟囱里冒烟着火了,一定是这家做了早饭,或者做了饭了,要赶到人家吃饭的时候去要一口吃的,如果去晚了,要不着了。

    所以说“突朝烟而急进”,赶快走。

    “暮投古寺以趋跄”,晚上投奔寺庙好歇脚啊,不能在荒田野地里睡觉,但是一身疲惫,又没有歇脚之处,尽管很累但还是踉踉跄跄投奔寺庙。

    他在外面云游经常是月夜,寒风,霜雪。皇陵碑怎么写的呢?有这样两句话:

    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靠在山石上看着高高的山峰,看着天空,月亮照在身上,想着父母,天人异路!猿猴叫着,凄凉、寒冷、无依无靠,如同漂蓬。

    朱元璋原原本本把他当和尚,当游方僧的艰苦生活写在了《御制皇陵碑》上,朱元璋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云游就是三年之久。

    这三年他饱尝人间疾苦,明白最底层人民的需要,看透了当权者和有钱人的虚伪和残暴。

    他觉醒了吗?要立志推翻暴元重塑了河山吗?

    不,他没有。因为这一切跟他没有太大关系。他只想吃饱饭而已。

    三年之后,朱元璋又回到了寺庙做他的和尚,这三年的云游对于朱元璋来说很重要。虽然只是长了见识,有了经历了,他知道如何在最艰苦的条件下闯荡出一条生路,知道怎么样洞悉人心,知道怎么样看穿人心,同时也格外痛恨贪官污吏,痛恨权贵阶层。

    所以有可能影响到他登基后,杀权贵阶层毫不手软,当然他诛杀功臣勋贵有更深的原因现在暂且搁置。这个时期的朱八八可以说在他的智力身心上,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所以说生活的苦恼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心性,要不然怎么说百炼成钢呢?名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暂且不表。安心当和尚的朱八八是怎么就走上了杀官造反,要为百姓某幸福的道路的呢?至少现在的朱八八很享受寺院安定的生活的。

    每天念经劈柴烧火,干杂活。有口半饥不饱的粗糙吃食,也就满足了,这个时候的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未来会怎么样。

    儒家学说里“孔颜乐处”的典故里的有个故事讲说的是:

    孔子有个弟叫颜回住在陋巷,里头发乱糟糟的,瘫在哪里晒太阳抓虱子。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食物,用一个小瓢喝水。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每天还觉得自己很快乐。

    《论语•雍也》里说: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扬。

    所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朱元璋现在知道这些吗?他知道个屁,他就只是想吃饱饭而已,他不是王阳明那种自幼史书,出身官宦世家,不想当官一心想当圣人被时人当成“疯子”,却成功靠自身的努力“封圣”,的牛人。

    后来朱元璋是怎么又走上了杀官造反的“无本买卖”的道路的呢?

第五章 难不成真的要造反?

    这是很普通的一天,僧人朱八八享受了一顿半饱的“美味”午餐,早早的就去大殿里做功课了。

    管他外面闹得翻天覆地,孔子都说过穷则独善其身。我老朱现在自身难保,还管他外面洪水滔天?

    这个时候的他是知道孔子的,讨饭的时候听其他的游方僧人说过,也听落魄的读书人说过。但是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闲暇时候每每一想起那苦命的爹娘和家人,朱八八心里愈发不是滋味。可是他肚子饿呀,这庙里的伙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人是社会动物,也是会自私的动物,这肚子饿起来的滋味可不好受。

    “南无阿弥陀佛,和尚吃豆腐...饿饿饿...要吃白米饭…地瓜也行…嘛咪嘛咪哄……诶……吃好饭……”

    咱们也不知道小朱现在念个什么经,但是这样总比出门风餐露宿要饭强,至于造反?笑话!我朱八八,噢不,我净如现在虽然混得不怎么样,但是也不至于去干那个刀头舔血有命赚没命花的活计去。

    造反?不可能的事,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这里挺好的,人又和善,说话又好听。

    虽然昨天刚被师兄抢了半碗饭,还多让挑了水。但是现在这乱糟糟的世道,有口饭吃就好了嘛。

    朱元璋心里可能是想:我如净可是要立志成为主持那样十里八村受人尊敬的僧人,不用干太多活,就有吃的。

    如果以后能成为一个那样的法师想必也不错,受人香火钱还可以有自己的庙,那滋味岂不是美得飞起…………

    晨课念完经,被师兄打发过来扫地的朱八八还在这里依着扫把想得美呢。

    “如净,净如。这里有你的信!诶呀,我给你放这里了。你倒是快点呀。”

    一个比朱八八早来十天半个月的师兄不耐烦的把信放在一个石台上,嘴上还骂骂咧咧。

    “你小子!又在偷懒?”

    那来人把眼睛一瞪,朱八八开始麻利的扫地,

    如净这个法号是现在的小朱最有可能的法号,叫元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当时犯忌讳,和公开宣布要造反没有太大区别。悟能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后世考证朱元璋的叔父朱五六号称悟空禅师,去过印度,法号没有平辈起的。

    来的那个师兄和尚悠闲的把书信随手放在门口的石墩放完后,就快步离开了,似乎是有什么名堂古怪,不愿意更多的接触净如也就是僧人朱八八。

    “如净,给你放在这里了。我先去挑水了阿,不然待会师傅骂了。你小子赶紧做完!一会去把柴火劈了!就知道偷懒?!”

    那师兄的怪异举动朱八八并没有放在心上,平时就这样难道不是吗?

    只是满脑子疑惑的拿信来看,虽然他当了和尚要念经,但是他目前识字不多,文化不够。虽然在当时满地都是文盲的时代已经属于不易,但是让他看信,自然难度有些大。

    是谁给小朱寄来呢信呢?是他的同村好友,原来的汤五六?四九之类现在改名的汤和寄来的,信中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小朱“速从征,共成大业”几个字,朱八八可是认得的,也是知道厉害的。小朱犹豫不决。

    由于小朱识字不全,有的字不认识,不得不拆字分别去问懂的人。这样一来,有好事的人就把他所问的关键字连起来,虽然不确定他是不是要去投奔造反,但是本着宁可错抓,也不放过官府的丰厚奖励的情况就下向官府告秘了。

    朱八八还在犹豫,这可是掉脑袋的活。就算是汤和的邀请,我也得慎重考虑的。

    几天后,偷偷的有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往来书信,让他逃走。

    这天夜里老朱正在犹豫不决。坐在屋里发呆,思考是留下继续当和尚毁了信件,还是去找那汤和干不要本钱就能一本万利的造反的买卖?如果赌对了,一辈子衣食无忧,万一赌垮了,就是身首异处的结局,还会害了家里人。无论哪朝哪代造反都是株连家人的大罪。

    要知道这个决定事关生死,必须慎重再慎重,这可不是王者荣耀打排位,上一颗星还是掉一个段位的事,搞不好是掉脑袋全面通通死光光的事情。

    正在苦苦思索,做剧烈思想斗争的时候,突然山门外来了大批凶神恶煞的元兵。不由分说就把他们赶到寺外,通通控制起来,并且让和尚们相互监视对方,准备排查抓人。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和尚大多是为了活命有饭吃才出的家,如此生死关头,可顾不得什么同门情分,一时间相互推诿,互相告发,只为了自己能够活命,一时大乱,元兵也是忙于安定局势。

    于是朱八八当机立断趁乱逼不得已方才秘密杀了守门的元兵,连夜逃窜东躲西藏逼不得已去投奔义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和辉煌前途。

    此刻再也不是净如了,这年小朱25岁,所以说人生的机遇就是这么的奇特。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很忌讳有人提起他当和尚加乞丐的经历,没有人能揣测一个高深莫测的帝王的心思。

    话说往后很久的一天,朱八八已叫做朱元璋,已经在南京应天府坐了龙庭,有一个原来当过和尚的师兄在一次朱皇帝出巡的路上遇到了。扯着嗓子就喊朱元璋当年的法号。

    “如净,如净我是师兄呀。”

    朱元璋当时先是一愣神,觉得这个称呼很熟悉,大半天才反应过来是叫自己。现在已经是大明九五之尊的老朱,怎么还有人敢叫他当和尚的时候的名字,就叫锦衣卫把叫他的人带到了近前。

    “如净,真的是你呀。你当了皇帝真威风。我是师兄呀。”

    那人走上近前既不行礼也不跪拜,像遇到普通老熟人一样和老朱打招呼。

    已经做了皇帝的老朱,又本来来自民间的老朱,止住了锦衣卫和身边伺候公公的训斥。还给这个久违的师兄赐坐,并和与他叙旧嘘寒问暖。

    久违的故人重逢之情,在老朱心头氤氲开来,他太久没有这样类似普通人的情感了。或许一如当年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羹,是人间美味,御厨再好的手艺也做不出来一般。其实珍珠翡翠白玉羹,就是豆腐烂白菜叶拌白粥,因为当年的朱八八饿呀。

    怎知这位师兄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满嘴都是当年老朱如何偷奸耍滑,偷吃东西,又怎么被师傅发现责罚的小事。这位师兄聊得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在意这位师弟可是皇帝,不是一般普通人了。

    一开始朱元璋还诸多应有的赏赐,毕竟是故人嘛,如今阔了,富有四海了,应该表示大皇帝的恩德,不忘本。

    可是聊着聊着朱皇帝的脸色就不对了,伺候的公公察言观色几番暗示之后皆无果。并且还越说越离谱,朱皇帝很不高兴即刻终止了聊天,拂袖而去。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召见过这位师兄,也没有召见过其他一起吃过苦的僧人。

    有道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什么不能共富贵,因为此刻身份悬殊,翻旧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给皇帝的形象抹黑。

    不当和尚千难万险找到红巾军的朱八八怎么开启他的一路超神之路的呢?会遇到那些苦恼?

    是不是一路开挂无双乱舞打到大都就可以了?要知道以后他会遇上他一生的劲敌陈友谅和张士诚。

    朱皇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充满了矛盾。堪称是一部励志成功学的经典,可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为啥学不来?且看下回分解。

第六章 命运的转折

    “报告大帅,门口有一人秃头像是僧人的人说是来投奔你的。”

    郭子兴,随口回了一句。

    “杀掉吧。”

    郭子兴转念一想叫住了来人,把那人唤来,我见见他。

    有野史中记载这一次见面是非常尴尬,第一是此时郭子兴的大营被元军困,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投奔,郭子兴怀疑来人是元军的探子,会是一个隐患,要仔细甄别这个关键时候让不怀好意的人混入了军营将会是什么后果?兵败身死的结局,或是造成很大的麻烦。第三就是来人小朱是在是太丑了。一张鞋拔子脸,脸上还有很多麻子。有人数过,是36颗红麻子对应36天罡这正是帝王之相。笔者认为这就是胡说八道,至于为什么前文有详细讲过。老鼠怎么生出龙来?为什么他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都眉清目秀他自己的奇丑无比,这不符合现代医学,虽然老朱的真容到底是历史上清人给捏造的,还是真的就是奇特的长像尚无定论。

    总而言之小朱拿出了汤和的亲笔信。别人或许郭子兴郭大帅看小朱讲不清楚就直接砍掉了,消除隐患。可是汤和他是认识的,因为汤和现在在他账下做千户。

    小朱就这么心不甘情不愿的入伍参军了,由于战斗中英勇杀敌又有汤和的提携,本来只是想来起义军中混口饭吃的小朱很快被提拔为九夫长,也就是管理九个士兵的小头目,我们理解为班长吧。

    可是要知道现在是公元1352年,造反的形势对于当时的起义军来说不是很有利的形势。

    现在是元至正十二年,虽然元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可是却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虽然起义军攻城拔寨也屡屡得手,也有一定的民众基础,但是元朝的势力依然强大。虽然这一年的,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起义,攻克濠州今凤阳,也就是老朱的老家。没等小朱高兴几天。

    四月,元军陷武昌、汉阳,兵锋直指郭所部。准备形成合围之势,这就是为什么朱八八最开始来投军的时候郭大帅会要说直接杀掉他的原因所在,因为小朱前来投奔的日子是闰三月。

    五月,元咬住陷中兴路;答失八都鲁陷襄阳,杀王权。

    到了七月,项普略等从昱岭关今临安县西进克杭州。元董抟霄从濠州奔援江南,袭陷杭州,项普略、彭莹玉战死。

    在此说明下彭莹玉之死有三说,除在杭战死外,一说在本年九月在徽州战死,另一说为次年在江西瑞州战死。

    杭城因元军烧杀,残伤几尽。元以丞相脱脱总制诸路军马。八月,脱脱离大都南下。方国珍攻台州,没能打得下。红巾军再克岳州。公元1352年,九月,红巾军再克中兴路旋仍失去。徐寿辉军一部东进克湖州、常州。脱脱陷徐州,屠城。李逃遇害。彭大、赵君用奔濠州。脱脱还大都,留贾鲁攻濠州。董抟霄西进陷徽、信等地即董部陷徽、信阳。

    十月,徐寿辉部东进之军破江阴州。十一月,老朱所在的徐寿辉军大举攻安庆,不克。东进军约在此时失败。

    总而言之此刻的事业不顺,这是小朱的创业之路上一段艰难的日子。

    上文说的元朝丞相脱脱也是一代强敌,乃文乃武。历史上记载说他的字书法刚毅有力,酷似颜真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元史·脱脱传》中记载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用儒家标准做人,他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他脱脱名字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最后被贬冤死在自己人手里,打团总怕蠢队友,这么搞怎么会长久?

    所以说再说当时即使有如此能干的官员。也不太可能解开元朝在中原失败的结局。注定会失败有这么几个死节。

    第一、河患引起的严重财政危机。

    第二、河患加剧了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即使脱脱曾经成功发行过至正宝钞,缓解了元末的经济压力。但是也只是指标不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臃肿贪腐横行,享乐至上,并且统治阶级不稳定的乱局。我们总是说说政治经济文化,其实这六个字,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一个国家机器怎么灭亡或者怎么引起。

    马克思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经理决定上层建筑,这个上层建筑就是文化的内核包装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他们理解成一台电脑,经济是载体,政治是硬件,文化是软件。这几样东西互相影响,我们现在拿这个公式去套所有的国家组织形式,基本可以套上。

    经济奔溃,政治崩溃,文化奔溃,基本就是这三大定律导致亡国。只要文化不奔溃,就不会亡国,抗日战争就是很好范例,支撑所有中华儿女抵抗并且重回世界文化的中心。

    复盘当时的大元,以及后来的蒙古的发展,有内部文化凝聚力不强的原因,也有政治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我们看大明建国到灭亡也可以客观的用各方面的因素来总结。暂且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慢慢解析。

    不得不提一句,当下有很多狭隘的单一民族主义的东西。比如说崖山以后无中华,更有甚于魏晋以后无中华的说法。这里我们应该警惕,因为从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的方向上来说,民族融合是不变的主题,据考证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明朝的时候为了统治需要还大量纳了朝鲜妃子,你韩国人总不能说我们现在的中国人都是韩国的后裔吧?只能是朝鲜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嘛。

    所以说地域黑要不得,不能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与你熟悉的文化氛围生活方式不一样就说人都是坏的。也不能因为一个地方某一点不错就全部都是好的。

    关于国家为什么会在本来看起来不会灭亡的时候迅速灭亡这一点会贯穿整个小说。

    这里提一句,正好是差不多这一年从1347至1353年,洲爆发了大面积的黑死病,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欧洲,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切的由来起源于大元集团的子公司金帐汗国GoldenHorde,又称钦察汗国,属于古代蒙古的四大汗国之一。

    由1243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建立,大军围困克里米亚港口卡法城的时候,把患病的死人还有动物尸体用抛石机投入城中,虽然大军撤退,可怕的瘟疫在城中流行,杀死了大部分城中的军民,病情爆发以后,城中的人相继开始到处逃命。有一条船来到热那亚的船。水手们发现边船是飘来的,船上的人早就死去多时。港口迅速把船弄离开港口,可是为时已晚。遭难迅速蔓延开来,而且传播速度极快。

    这些难民很可能是黑死病的主要来源,此后继续席卷欧洲。

    有种观点认为是黑死病对亚洲的最重大影响也许是它促成了强大的蒙古帝国的崩溃。毕竟,大流行始于蒙古帝国,并摧毁了所有四个汗国的人民。

    瘟疫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损失和恐怖袭击使蒙古政府从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到中国的元朝动摇了。中东伊尔汗国的蒙古统治者和他的六个儿子死于这种疾病。

    尽管蒙古人允许通过重新开放丝绸之路来增加财富和文化交流,但也使这种致命的蔓延从其起源于中国西部或中亚东部迅速向西传播。结果,世界第二大帝国崩溃了。

    但是这不能解释元帝国在中原的崩溃,所以只能说是一种因素,或者是其中一种原因。

    对此,发生在当下的疫情值得人们的警惕,如果控制不好摧毁一个国家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困境中的朱八八又是怎么走出困境,一步一步登上皇位的呢?不可能是等着蒙古人死绝吧?

第七章 明教的前世今生

    提起朱八八,他为什么改名字叫朱元璋,就不得不说他和明教以及红巾军的关系。

    现在我们先说说名字再谈明教是怎么回事,再聊红巾军、然后在谈明朝和明教之间的关系。

    先说“朱元璋”这个名字中的“元璋”两个字,简单来说就是“元”字是指的元朝,那么“璋”字就是指的玉器,直接一点说就是锋利的玉器。组合引申起来的含义就是克制元朝的利器。这个意义上来说和李定国,刘邦差不多,只是含义更加高远而已。

    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才能配得上老朱嘛,更简单一点就是“元朝克星”。

    是不是有点超级英雄的意思了?咱大明朝的时候就有这么潮的名字了,牛不牛?听懂掌声!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金庸老爷子的《倚天屠龙记》里面就有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情节,里面除了主角大渣男张无忌。

    为什么这么评价张无忌这个人物呢,因为我小时候看他觉得张无忌这个角色好厉害,特别帅气。特别苏有朋版饰演的张无忌,以及李连杰扮演的张无忌亦正亦邪那份魅力无穷,他和几大女主角的爱情也是荡气回肠。

    最后和赵敏在一起的时候当时感动得笔者稀里哗啦,现在回过头来看,张无忌这个主角简直是渣男中的战斗机,见一个爱一个始乱终弃。

    此为笔者一家之言,各位各自然有各位的看法。

    反而对宋青树虽偏执的爱情观,表示赞同,即便是不对的,为了你放弃原则,即便你不爱我,我也要为你付出一切乃至生命,这简直就是我辈添狗的楷模,对不对。

    金庸老爷子晚年接受拜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最初的构想里有一个版本是最后张无忌和周芷若大团圆结局的。

    题外话扯多了,书归正传。在这一部小说里虽然主角感情观不敢苟同,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是神作,尤其是书中有很多那个时代的英雄悉数登场。比如说有徐达,常遇春,朱元璋等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中来创作不愧为一代鼻祖之作。

    小说里有个主要配角叫布袋和尚,他的原型本名叫彭莹玉。想必即使是对于《倚天屠龙记》不熟悉的书友,也多少有些印象了吧。

    这里咱们就先来讲讲历史上真实的彭莹玉彭和尚,史书记载他是元末民变领袖,南派红巾军开山始祖,袁州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人。

    他又名彭翼、彭国玉、彭明,号称彭祖、彭和尚。十岁时出家于慈化禅寺今天的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禅寺。一生致力于反抗蒙元残暴统治。

    彭和尚的著名弟子有赵普胜和邹普胜等,赵普胜将在后文提到他。

    早年他出身于农家,其祖祖辈辈都是慈化寺附近农民。彭莹玉一出生便被“舍与”慈化寺一彭姓和尚为徒,十岁入慈化寺为僧。所以后世记载上他就姓彭了。

    前文说到老朱的时候大伙知道,当时蒙元残暴统治,民不聊生,逢年过节都没米下锅,民众对生活毫无念想,只能寄托宗教寻求慰藉,以致白莲教风行民间。想来彭莹玉的父母也是没有办法,所以才把他舍与平安求一条活路。

    彭莹玉早年加入白莲教组织,成为当地白莲教教首,并进行秘密反元活动。由于他精通医术,经常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来的群众治病,遂以行医为掩护布道,宣扬“弥勒佛下世,改换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义。乡里群众皆纷纷响应,信徒渐至数千人,彭莹玉被尊称为“彭祖师”。

    介绍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问了,彭和尚和明教有什么关系?半个字都没有提到的样子。

    问得好,关系可大了。注意上文中的弥勒佛转世,这个说法,弥勒转世就是明王,有说法说,在佛教的教义中弥勒佛是未来的佛,也就是说象征着光明。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拍砖,说笔者强行附会,简直是胡说八道,明教明明是外来宗教,源于波斯,本名摩尼教。

    历史上明文记载过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延载元年即694年才传入中土。哪里和什么白莲教又和和尚扯得上关系呢,

    要知道这一层的关系,笔者考证查找的资料就很多了,诸君耐心看下去,才能知道明教与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三言两语根本就说不清楚。总之,这里得后文会说明,明教和佛教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单来说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

    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自北宋末年起江南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元朝末年又发起红巾军北伐。

    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

    具体说来,明教的历史由来已久,有资料显示在古代中国,明教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

    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还得从头梳理开来。

    自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此宗教发展到了到了五代梁贞明六年即公元920年,母乙以此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宋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没错,就是著名的方腊起义。读者老爷可能知道,就是《水浒传》最后诏安后的宋江带着弟兄们去征讨的就是这个方腊的起义军。

    现在大家大概明白为什么未来朱元璋朱老板创立大明公司的时候,要管自己叫大明朝了吧。意思就是明王已经出世,天下太平了。朕即是明王,明王即是朕。你们这帮人不要造反了,天下已经太平了。再说什么明王转世,也自然就失去了鼓动人心的意义。是谓釜底抽薪也,咱们这里为老朱的机智点个赞。

    事实上有确切的考古发现证明,解放后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的时候,证实了明朝的皇帝下葬得时候,会睡成一个诡异的弓腰侧卧的姿势,而不是传统的平躺的传言是真的。这里最开始考古专家们也不得而知,后来结合棺椁上的图案才推测出来这是屈肢七星葬,也就是身体模仿北斗七星的样子的睡姿。

    那么我们都知道北斗七星是古代重要的一种天象,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在皇帝的龙袍上通常会刺绣北斗七星的图案。而要找北斗七星就先根据启明星的位置来找,金星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太白金星,清晨在东方天空出现则被称为“启明星”,这颗拨开黑暗将光明带来人间的星,古人不懂得现在高深的天文知识,就崇拜的为启明星指引着北斗七星。

    古人观察启明星现,北斗升。北斗七星是围绕着启明星有规矩的旋转的。

    那么历代明王即明朝的帝王按这个奇特的葬仪来下葬,并且只有大明天子正统的皇帝才有资格按照明王出世的姿势下葬。这其中还有某些谜团尚未清晰,可能朦胧推测出这也侧面暗合了明王已经出世,所以国号大明的说法。

    这里七星葬仪象征光明暗含明王即是大明朝廷历代皇帝的意思,是后世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究竟是不是百分百的对。此事未有定论,倒也八九不离十。

    这种说法既经过了考古的证实,也对得上文献的记载。但是真相是什么,今天的人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相。

    由于明教的继续存在会给高度皇权集中的大明朝的统治造成困扰。所以明教这个说法慢慢的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进而演化出其他形态。

    要介绍明教这个宗教的历史和大明王朝的关系,比较复杂,有大量的可考的和不考的民间传说。

    其实要清楚明教的来龙去脉,很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的清楚的。只能大致根据可考的历史资料可以考证出真相本来的样子:

    最初的明教的创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公元242年在巴比伦传教,公元27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

    这个说法是不是很眼熟的样子?耶稣基督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的?

    他的目标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目标远大,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摩尼开始声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

    摩尼说:“智慧和神迹不断的被神的使者传给人类。因此曾经使者是来自印度的佛祖,在另一个时代则是来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再一个时代则是以色列拿撒勒的耶稣。启示再次降临,在这个最后时代的预言则通过我,摩尼,来自巴比伦的真主的使者。”

    摩尼教受到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其教义在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下主张灵魂从肉体上彻底解脱,因而强调禁欲、食素。同时也包括了佛教的转世说和叙利亚的天使说。

    另外则反对犹太教,把犹太教视为黑暗神的创造物。明教起初在巴比伦传教,在波斯萨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传教,但在巴赫兰一世以后,因与祆教矛盾,被迫出亡。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个神秘的古代舶来宗教:祆(xiān)教,正式名称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地区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北魏时,祆教传入中国洛阳。

    这个祆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这个说法有争议,在中国称为“祆教”。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是***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教徒称为“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民间多称呼为拜火教,教意也崇拜光明,因此有很多资料把摩尼教和祆教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史学界有没有传承关系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出土的各种墓葬遗存也只能证明,两种宗教只是相互有影响。这里不做定论各位读者大佬自行分辨。

    说回明教的烧前身摩尼教。因为受到迫害,所以有摩尼教徒些抵达罗马帝国,但罗马人有古老的国教,崇拜奥林匹斯诸神,因此在罗马也是不合法宗教。

    皇帝戴克里先在公元296年下令烧死出家修士与烧毁书籍,在家信徒也被斩首,只有到达河中后摩尼教才可以立足。

    摩尼教在神学思想上认为光与暗,善与恶,永远是敌对与竞争。譬如说:上帝是良善的,那么缺乏良善的就是罪恶;正如黑暗是因为缺乏光明。它讲心灵与物质的关系,还有得救方面的论述,有些与诺斯底主义很接近。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初也加入这教派,前后长达九年的“摩尼教徒”。后来奥古斯丁争脱而反驳摩尼教。

    进一步的来解析明教的前身,它的英语写作Manicheism,可以定义为是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Manes,揉合古代波斯的祆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

    其教义以琐罗亚斯德教之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人类若依宗教之真理与神之志向,终必走向光明、极乐之世界;而无始以来明暗相交,恶魔恒于暗界,纷扰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恶混淆,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

    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称。摩尼教之神具有爱、信、诚、敬、智、顺、识、觉、秘、察等十德。信徒之修养功夫以禁欲守默为主,素食、斋戒、一天四次祈祷为日常功课。其简明直接性,颇受当时人欢迎,故能传播于中亚、罗马帝国公元四世纪时、印度、中国等地,至十三世纪仍极为兴盛。

    上文中我们讨论的明朝真源于这个舶来的明教吗?《倚天屠龙记》到底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原型?

    答案是,肯定的。前文说过其实在古代中国,明教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是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其为组织的工具。

    他们往往尊张角为教祖,其实如果真的要追溯起来张角的那个太平道和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并没有任何的一毛钱关系,如果真的要追根溯源,也只能是追溯到原始的道教前身太平道了。

    为什么摩尼教要和道教的人物扯上关系呢?这就要牵扯到它的中国本土化的问题上了。

    前文介绍过,摩尼教的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又有一种说法说,尼教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安西都护府,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在中国,摩尼教被称为明教、末尼教、明尊教等。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

    传说中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争吵之中。光明与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让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

    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历史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摩尼教逐渐在安西都护府传播。武后延载元年即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Mihr-Ohrmazd将摩尼教传入中国;唐朝大历三年即768年,于长安建有大云光明寺。

    摩因此种种,所以尼教在中国又称作明教,是因为信徒称呼他们的神为“明尊”。

    但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所以他们设法假托佛教之名传道。在唐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唐室接待。

    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据《通史》所载,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参与。

    摩尼教传入唐朝的同时,亦于之后不久也传入回纥,更被后者定为国教。安史之乱后,因回纥自恃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唐国传教。据《佛祖统记》载,唐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

    到了后来,大唐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洪州、越州等州建寺。唐宪宗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教士随***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因为道家的师祖老子李耳和李唐皇家同姓,所以认为是同源。故而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只因为唐朝前期开明的宗教政策,才会小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兴旺。

    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纥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藉回纥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

    另外据《旧唐书》记,在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宴归国的回纥摩尼人,受令至中书见宰相,由此可见,摩尼教徒经常由回纥至唐,并得唐皇室礼待。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回纥被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据《会昌一品集》载,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回纥国势衰落,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法难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信徒没有反抗,致令长安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摩尼教先于祆教、景教被禁,而史书的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唐中期声势颇大。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闽浙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自此起明教与下层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起义的号召旗帜之一。

    首先开始的是前文提到过的五代后梁贞明公元六年920年,毋乙、董乙以“末尼”为旗帜,在陈州今天的河南淮阳起兵造反。

    在11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可汗王朝即喀喇汗王朝皈依月亮教之后,高昌回鹘的摩尼教也逐渐消亡。13世纪后不再流行于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

    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

    声势浩大的是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

    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钟相起义。陆游《条对状》载:时“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再然后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北伐,多白莲教徒,初代明王韩山童,后续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元惠宗至正十年即公元1351年“明王出世”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开始起事的。

    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事,终于奄有华夏大地,很有一些传奇色彩。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皇帝的出身如此卑微,也很少有人以南方的长江流域为基地而最终统一北方及全国。

    当察罕帖木儿及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保保,《倚天屠龙记》里为赵敏的哥哥。于公元1359年攻破北方红巾军首都开封而逐步肃清北方农民军队时,蒙古朝廷不免洋洋得意,根据历史经验,还没有谁从南方起事却可北伐成功。所以元朝大都的贵族们,免不得得意洋洋一番。

    可是他们到死都想不到的是,然而朱元璋做到了,这是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

    朱元璋建国号“明”,这一名称是个能引起人们议论兴趣的话题,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六七年称吴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国号曰大明,纪元洪武。吴非国号,亦非年号。至大明则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后唐后汉之追溯其所始。”

    部分资料出自《明教与大明帝国》一书,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搜索阅读。

    “明”这一国号,体现了这位农民皇帝的一些特质,因为此名称明显来源于民间,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经》或是其他。

    朱元璋称帝后,采纳首席谋士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虽然被禁可是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如永乐年间有唐赛儿起义,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等;明教却逐渐衰落了。

    总结说来说明教既与明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没有任何关系。

    今天我们推测:明这个国号主要是说,朕朱元璋承认朕是不明教的过往,但是明王即朕,朕就是明王,明王已经出世,不需要你们这些怪力乱神的人来搞七搞八了。

    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说新朝既立,你们就不要闹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吗?安安心心的过日子不香吗?

    既然如此就不要你们的存在了,取缔一切怪力乱神的宗教,洪武朝往后的皇帝都实行,《皇明祖训》里面就写了,后世子孙坚决取缔,老朱太清楚自己的江山是怎么来的了,绝不允许再有人依样画葫芦,朱家的江山稳才最为重要。

    很多时候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残酷血腥且异常诡谲。

第八章 明教和明朝的爱恨情仇

    提到明教,也就是摩尼教。进入中土以后,摩尼教也和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溶合。“三际”观点也体现出了道教三清的概念中。

    当然摩尼教与道教关系最重要的物证还得数不务正业的法国学者伯希和,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佚失已久的《老子化胡经》之一的《老子西升化胡经》讲述老子化摩尼的情况原文为:“我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玉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室,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来入中洲,是效也。当此之时,黄白气合,三教混齐,同归于我。”

    这些帝国主义的文化榴氓还真的是可恶,趁着我国虚弱的时候专门来我们国家盗取文物,文化瑰宝。

    书接上文接着说:然而据信其成书于唐开元天宝以后,目的无非提高道教身价。是继晋代王浮杜撰《老子化胡经》后道教徒们的又一次成功表演。

    当时《老子西升化胡经》被摩尼教徒们默认,并且皆乘此为契机,加快摩尼与道教合流。

    不得不说《老子化胡经》和《老子西升化胡经》真是一本神奇的书,这个宗教包容万象的态度难免让我们想起打得一塌糊涂的中世纪欧洲宗教战争,还有现在的中东的人们的坚定宗教信仰。

    你不信我的教,我就杀你的人。在我们这一代人是实在无法理解,也不能理解的事情。

    做得好的宗教也有,在今天的东南亚还存在着孔子关公耶稣放在一起崇拜的宗教。关于宗教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

    继续说明教,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公元840年回鹘被黠戛斯击破,被迫西迁,唐廷以回鹘不再有利用价值,故摩尼教当时回鹘国教卒被禁止流行。

    但事实是,前文说过的。公元845年“会昌法难”禁止包括摩尼教、佛教、景教一切外来宗教,唐武宗下诏毁天下寺4600区,并且“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并令还俗,不杂中华之风。”

    但其主要目标还是在中国流传之久并根深蒂固的佛教,武宗颁《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意图纯洁中国宗教,并收回寺庙产业。

    一场宗教的浩劫“会昌法难”再加上此后中国与中亚交通日趋不便,在中土的外来各宗教不再能获得外部的支持和影响。所有的西来宗教于此时都走到了十字路口。只有能完全被汉人接受符合汉人思维习惯的宗教,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景教就此告别中土,直到蒙古人入主中土再次引进,说明景教无法“华化”。但像佛教和摩尼教却顽强生存下来。佛教接下来仍占据中土宗教的最主要地位,这与其终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这一事实密不可分。

    摩尼教虽然不如佛教地位显赫,但毕竟没有被连根拔去。伯希和、沙畹有一种观点,即会昌年间灭绝的只是外来的摩尼教,而散于民间的华化摩尼教却存活了下来。从唐代以后,摩尼教便经常换了一个中国化名称出现:明教。

    换句话说,就是换了一个中国马甲,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里。

    明教的由来一路演化和明朝的关系,到这里才大概撸清楚,要彻底弄明白,笔者这两章书是如何都不可能彻底清楚的,梳理个大概,错漏之处还请懂的大神指正。

    其实从摩尼教到明教有唐一代,很少有人称摩尼教为“明教”,人们宁愿采用音译名称如摩尼,末摩尼,摩尼师,末尼,牟尼等等。

    直到宋朝开始,“明教”,这一称呼才真正被广泛应用。“摩尼教”与“明教”虽然只存在音译和意译的区别,但从历史背景来看,其差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使用“摩尼教”这一名称,说明在民众的意识中,它只是外来宗教,而“明教”这一名称一旦被承认,足可见其已经被视作中国宗教的一派了。

    “会昌法难”以后,摩尼教和佛教都加快了“华化”的进程而得以存活。摩尼教未能如佛教一样获得官方承认的正统地位,所以只在一部分地区如浙江、福建一带小规模地传教发展。

    从宋朝到元朝有许多次明教活动的记载见诸史籍,虽然这些记载往往只是蛛丝马迹,有时并不准确,但大体上能够反映这些时期明教的一些情况。

    《宋会要辑稿》刑法门二记载:“明教之人所念经文,及绘画佛像,有《讫思经》、《证明经》,《太子下生经》……”

    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对明教的经卷列举比较详细,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明教依附于佛教的传统。宋代明教不但继续了以前佛化摩尼传统,而且更积极广泛地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结合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张君房《云笈七签》序记载当时明教已经开始与道教合流。

    开始记录明教经典已经进入道教系统,《佛祖统记》卷四八录《夷坚志》记载有人贿赂《道藏》主编,编入明教经典:“其经名《二宗之际》。二宗者,明与暗也。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大中祥符兴《道藏》,富人林世长赂主者,使编入藏,安于亳州明道宫。”

    明教经典进入《道藏》是事实,但贿赂一事却不一定是信史,不能排除宋朝道教兴盛,明教主动归附,遭到佛教徒忌恨,终有贿赂一说的可能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是你写了一本书,但是你的名气太小,需要大V的加持。所以呢,你办法,把自己的作品保留自己的署名,让后想办法加入到大咖的集合中。

    无论怎样,宋元之际明教以前所未有之势与道教合流,显示了其“华化”的决心与成果。甚至有一些摩尼寺庙已经完全道观化,使外人难以分辨。

    元代陈高的《不系舟渔集》卷十二《竹西楼记》于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记载了温州平阳潜光院的情况:“温之平阳,有地曰炎亭……,潜光院者,明教之始,相传以为自苏林国流入中土,欧越人多奉之。其徒斋戒持律颇严谨,日每一食,昼夜七时,咸暝拜焉。”

    潜光院以道观面目出现,实际上是明教庙宇。宋代黄震描绘的崇寿宫也是一样,这两处都是有明确记载的道教化明教庙宇。其余散于民间而不见于史籍的更加不可胜数。

    虽然历史上对于中国明教活动的记载片断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明教在个中国传播的历史,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进行的,官方及半官方的正统记录往往是道听途说而不可尽信的。并且许多其他民间宗教的活动事迹也混人间,真伪不辨。

    最著名的例子,是研究明教者最常引用的1270年《佛祖统记》志磐记载:“梁贞明六年,陈州末尼聚众反,立毋乙为天子。朝廷发兵擒毋乙斩之。其徒以不茹荤饮酒,夜聚淫秽,画魔王踞坐,佛为洗足,方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

    虽然引文中明确表示是“末尼”聚众选择,而且其行为确实有类似明教的地方,但如果仅就此这是明教无疑,显然是证据不足。从其文最后一句:“方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这一说法,十分类似当时民间流传颇文的三阶教的上乘上上乘一说。

    考虑到北魏延昌四年即公元515年弥勒大乘教暴动,其教义也有类似的地方,可以认为这些聚众造反的教团很有可能在信仰上一脉相承,明教只是他们利用的一面旗帜。

    虽然明教努力将自己向佛教靠拢,但佛教内部人士却对明教十分嫌恶,称其“魔教”,取“摩”与“魔”谐言,并对其多有诋毁。《佛祖统记》这些记载只是其中之一。“魔教”这一称呼虽然并未取代“明教”这一称号,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明就里的人会误认为出现了一个新教派。

    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其《中国的日常生活》一书中描述了十二世纪在浙江和福建一带流行的“魔教”,对其教义,仪式都略有描写,其实他描写的正是明教。

    这已足够证明明教被指成“魔教”这一现象并不罕见。再加上明教徒供奉的“先意佛”、“夷数佛”画象都是西亚或中亚人种,非常不容于一些中国正统人士,便认为他们崇拜魔王。官方人士对于流行于民间的诸宗教教派并不详加甄别,难免张冠李戴,他们对于行动诡异,不食荤酒的各个教派,都污蔑为“吃菜事魔”,其中也包括明教的。

    前文解释了,明教为什么会被称呼为魔教,历史的真实原因和小说里写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说里灭绝师太的解释是明教杀人太多,青翼蝠王吸人血有违正道,所以明教都是魔教。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段小说中的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众位明教高手身受重伤,被围在光明顶总坛。诸位面对六大派的咄咄相逼,准备以身殉教的时候,所说的明教祝词。

    这就是金老爷子的厉害之处了,既凸显出了明教的教义,又有透露出一股侠者的豪气。自然这里说的这一段不是真实明教的典籍,而是经过金老爷子艺术加工后的小说之词。

    元代明教的合法地位,使其和中国民间宗教,尤其是最终起事的弥勒教派有着很大的距离。并且明教入中土以来,虽然出现的面目经常变化,不断依附佛道各教,但其最基本教义和修行方式却始终如一。

    前文提到的《竹西楼记》记载“明教之始,相传以为自苏邻国流入中土,瓯闽人多奉之,其徒斋戒持律颇严谨,日一食昼夜七时咏膜拜。

    ”明教这一保持本色的能力,自始至终,所以它不可能在整体上与民间弥勒等教混和。而且明教徒的行为和思想观念一直是内敛的。”

    所以说明教要花这么大的篇目来讲,是因为它实在是复杂了。因为它是一个很多本土元素和外来的元素融合的一个产物,从侧面表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

    只有讲清,梳理了明教和明朝的爱恨情仇前世今生,才能开始彻底讲清明朝的诞生。

    明教的由来整体回顾一下:唐肃宗宝应元年时公元762年,回鹘可汗于洛阳时,将此宗教从洛阳带入了回鹘地区。在西元9世纪左右,回鹘奉摩尼教为国教。

    摩尼教在创立的时候借鉴了景教又名聂斯脱利派,基督教的一个独立教派和琐罗亚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创立者琐罗亚斯德等宗教的教义。

    而有的史学家认为称摩尼教为拜火教,但拜火教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两个不同的宗教。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便带有拜火教崇拜火这一特点,相信是受此影响。摩尼教因此有祆教、波斯教、拜火教、明教等异称或误称。

    其实拜火教和明教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现在把明朝与明教的关系彻底弄清楚,更方便讲老朱的创业之路,这个“明教”非常重要。这里是明朝的根,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又没有任何关系。

第九章 从朱八八到朱元璋

    前面用比较枯燥的内容大概梳理讲清楚了一番明教的由来,接下来说我们的主人公朱八八,因为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又叫朱重八。 这个名字在乡下地方还好。

    至于他是什么时候改名叫朱元璋的。其实他在叫朱元璋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朱兴宗。他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且听我慢慢道来。当然朱洪武这个高大上的名字暂时还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众所周知洪武是他正式建立大明以后的年号。

    作战英勇是凝聚士气人心的第一步,也是基础。要知道历史上从陈胜武广开始的历来的创业反抗者,第一先决条件就是作战英勇加不怕死。且不说刘邦,刘秀,刘裕这种成就了伟业的,也不说曹操、孙坚、孙策种有千秋美名的、就说大家认为武力值比较低的刘备刘皇叔,也是妥妥的马背天子,从平定黄巾军开始。不然关羽张飞就听他嘴上输出能听他的?能认他做大哥?

    此刻千秋伟业什么的,和朱八八同志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想法第一是混口饭,第二还是混口饭,现在的他没有任何问鼎天下的野心和欲望。一门心思只想着天下太平以后自己幸运的活下来,回家乡有个二三十亩良田,有牛,有老婆就很知足了。或者是在某一场血战中死去,也就没有未来的任何幻想了。

    这一日,已经是红巾军郭子兴大帅账下的一名老兵的朱八八同志再一次从血战的战场归来。

    大快朵颐的吃着粗糙的战饭,喝着凉水,一身臭汗,血染战袍。衣服鞋子有些许破烂,作为一个大老粗来说,这已经比讨饭的时候要好太多了。

    此刻他不知道的是,有一场小小的富贵在等着他。

    这次战斗很艰苦,朱八八带领的小队很能打,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他的老大,郭子兴对他另眼看待。

    原因有二,第一是郭子兴是什么人,造反的。或许对外吓唬吓唬元军号称几万,但是只有他心里清楚,真的能打仗杀敌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现在来投军效忠的无非就是一些吃不上饭的破产农民,有饭吃就跟着打,还有一部分就是投奔者的家眷,看似强大实际上一场大战下来就极有可能一战全线崩溃,自己呢,不是被叛徒出卖抓起来换取高官厚禄,就是被杀了请功,最幸运也就是被抓走当俘虏,或者是隐姓埋名远走深山,总而言之造反头子这个活真的是胆子大的人才能干的。

    这种拿命赌博的活计。要么留名千古成就一番事业,要么被历史的洪流碾为齑粉。要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比如说亲兵。

    第二就是正如上面低一点的原因,老郭需要有自己的心腹亲兵为他买命,关键时候流血出力。更为鸡贼的,或者说是有眼光的是他选择了在军中没有太多根基的现在的老实人朱八八,上战场又拼命,又有同乡汤和这层关系,你朱八八不听命令我还可以找汤和的麻烦嘛。也不怪近代中国从湘军开始就有地方同乡靠血脉宗族同乡的情宜联系起来的地方豪强武装,最后演变成大军阀小军阀为祸民族,更有不讲民族气节当了汉奸伪军残害同胞的。但是也不能说军阀就全是坏的,也有抗日的,比如晋绥军,川军等装备差但是抗日英勇的部队。这都是有由来已久的历史根源的。

    正如这些道理,郭大帅就看上了这个少年朱八八,从此人生轨迹开始一步步转折。

    “朱八八呀,你这是吃饭呢。”朱八八还在全神贯注的吃他的粗糙的战饭,大口的喝着凉水呢。全然没有关注问话的郭大帅。

    “嗯嗯,嗯。”含含糊糊的加快动作吃着嘴里东西,生怕别人抢他的食物。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噢。不要紧张,慢慢吃。重八呀,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呐?”郭大帅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一方面是探底,一方面是想着他把家里人弄过来,加几张嘴不要紧,最关键的是当亲兵不受控制万一通了鞑子就不妙了。

    “你谁呀,俺正吃饭呢。”朱八八这才回头,发现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就一个兵头。这么和自己的顶头上司说话,也是属于茅坑里找屎,活得不耐烦了。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军中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呃,噢,噢。。。是大帅来了,小人不曾见到,得罪之处勿忘怪罪。”赶紧的撒开食物和水,倒头便拜。“恕罪恕罪。”

    等朱八八拜了一会,郭大帅才满意的说道。

    “不妨事儿,快起来。都是自己兄弟,不讲这些虚理,你和汤和是同乡吧?听说儿时还很要好?”

    听到郭大帅这么问,心头也是一紧,因为在当时的军队中,一人犯罪,同乡好友皆同罪,因为怕你的这些人报仇报复嘛。

    “属下乃是濠州凤阳人士,与汤和是同乡。也是儿时玩伴,我来投军,也是汤和推荐,不知汤和他有何过错呀?”

    “噢,汤和他很好,作战得力,我很是倚重,你既是他的同乡理当检拔呀,观你作战不畏生死,亦是条好汉,那么来我亲兵营,何如?”

    “遵大帅令。”

    “适才我问你你家中可有何人?”

    朱八八心头大喜,回答道还有一个哥哥。那么就一起带过来在军中效命吧。

    “俺谢谢大帅,也替我哥谢谢大帅。”

    欢天喜地的去了。

    凭心而论,此刻的郭大帅真的是他的恩人。解决了他哥哥和他的自己的吃饭问题。

    他心里免不得悲哀,如果早早的有这样的机会,或许家里人就都不会饿死病死了吧。

    小朱的目前苦难与转折告诉我们,首先得有努力让人看见,然后才能有人把你当人看,因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值钱,第二就是要有有本事的好朋友,如果不是汤和的推荐,他或许早就饿死在讨饭的路上。第三就是对领导的忠心,此刻领导的眼里他是忠心买命的,可以用的。

    那么未来小朱的路还有那些坎坷和奇遇呢?

第十章 朱八八娶老婆啦

    对于25岁从军的朱八八来说,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经历了从农民再到难民然后再到不得已去当了和尚糊口,最后又不得已去讨饭的辛苦日子。

    关于他讨饭的记载正史上未有过多细节的描写。可信的铁证有《御制皇陵碑》的记载,至于《明史》是清朝人写的,不太可能是翔实的史料,民间传说乃至于有意稍微的歪曲事实都是有可能的。

    最开始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清人修明史的时候,有一部分明朝的遗民感激涕零,有的人则不屑一顾。

    因为写历史就是在一个阶段下,对于历史时代的盖棺定论,所以说毛大大评价斯大林的时候说,要客观的评价,要如戏里《三娘教子》一般全面客观的评价。

    好了,闲言少叙。小朱要娶媳妇了,现在他和先前的汤和一样是千户军官了。这会的造反形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元朝的兵似乎已经支撑不住了,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态势。要知道在战略迷雾尚未完全打开的公元1353年也就是元至正十三年,徐寿辉治平三年。

    要知道3年前的10月徐寿辉领导得起义军攻克攻占蕲水今天的浠水,这位卖布的出身的造反头子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还有另外一说法叫大宋。

    天完这个国号很有意思,正式的解释是天完政权,指的是元末的农民起义军老徐于元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建立,正式国号为“大宋”,传世文献多作“天完”。

    天完这个国号很有意思,看到这里总是会心一笑,其实坊间流传他的意思是这样的。当时中国由元朝也就是大元统治的,徐寿辉为显示自己的强大,因而取名叫天完在大上加一横,在元上加个宝盖头,天完政权想要震住大元。亦有解释是源于“大宋”,即大字加一横,宋字去木加元。《皇纲录》中说“天完非国,寿辉取以为号者。以字形压大元也。”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但是这本书也是明朝人写的。

    因此另有观点认为徐寿辉政权的国号是“大宋”,后来明朝官方修史时篡改为“天完”。其依据史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明初文臣宋濂在为于光撰述的墓志铭中写道:“今元政大乱,天下兵动,江东西北为盗区,分宁徐寿辉建伪号曰宋。”

    另一条是曾是该政权将领、后即位为大夏皇帝的明玉珍玄宫碑,碑文纪载:“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这是最早确认徐寿辉政权国号的史料,被认为具有决定性意义。

    据推测,因为朱元璋曾隶属于韩宋,徐寿辉政权成立于韩宋之前,则韩宋政权有僭越之嫌,这对实际上继承韩林儿政权的朱元璋的合法性有很大的打击;况且朱元璋在登基为“大明”皇帝后,刻意回避其过去长期侍从韩氏政权,“宋”的名号成为禁忌。因此,《元史》篡改徐寿辉政权为“天完”以掩盖事实,乃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咱们且不论未来老朱家修史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徐寿辉总共就当了8年皇帝。皇位就传了一代。比笔者家长建国后出现的“土皇位”还传了两代,大家有兴趣,留言在文末,以后章节里抽空隙给大家讲。

    元至正十一年也就是三年前,这位被前文中提到的彭莹玉和尚忽悠加入白莲教造反的布贩子徐寿辉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据了蕲水,随即称帝建国,并以蕲水为国都,国号“宋”,以宋英宗登基启用的第一个年号“治平”为年号。

    彭莹玉本人有可能没有看见老徐称帝光宗耀祖,因为这一年在杭州就战死了,敬这位反元的先行者。

    国土面积约在黄州与浠水一带。后来成功夺取了江西与湖南一带,又迁都汉阳就是今湖北武汉汉阳区,改年号“太平”。

    这个土地面积在欧洲来看已经很大了,但是在大一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就是一个政权而已,并且公开称帝,等于是把自己当靶子让元朝其中火力消灭,所以说每一次的的逐鹿中原不一定称帝就能凝聚人心,所以说袁术死得不冤枉,曹操是聪明的。

    老徐他们一堆的皇帝死得不冤枉,后世的吴三桂造反的后期匆匆在岳阳称帝希望能凝聚人心,但是他背叛崇祯亲手绞杀南明永历皇帝已经让明朝遗民对他离心离德,所以他才会失败。

    所以说现在的反元局势是波诡云谲的。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此,但是如果深拔局势还是能看出端倪。

    年少时每每看到那些谋士羽扇纶巾分析天下大势,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的英姿勃发,总是心驰神往。

    但是深读历史,用上帝视角复盘整个局势时,总会有一种事后诸葛亮,解析迷局的快感。

    佩服后来的朱元璋是聪明的,但是这一切和现在的朱八八没有关系。他在忙着娶媳妇。

    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老徐的治平三年。25岁的小朱,娶媳妇了,娶的媳妇是谁呢?正是郭大帅的养女马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脚马皇后,很明显这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是对于曾经衣不蔽体,食不能果脯的小朱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

    娶媳妇这件事在历史上或许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可是对于当时的朱元璋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虽然如此说,可是他自己当时觉得重要,但是不会想到会是有决定性的作用。

    朱元璋不会想到,这会是他未来的重要的政治资本,虽然后世当了皇帝以后,为了朝廷的需要,也纳了不少妃子,可是朱元璋与马皇后之间的爱情不只是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也被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发酵成了皇帝里模范夫妻的典范。

    那么未来他们会幸福吗?又会给小朱得创业逆袭之路到底加成多少呢?且听下回分解。

    ——————————————

    补完:《御制皇陵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代文豪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宋廉是当的洪武朝的官。这里先埋下一个问题喽。

第十一章 老徐的困局

    我们说明太祖朱元璋的逆袭之路。25岁加入起义军开始义军活动,41岁就在南京定都称帝,这一过程历时仅仅16年,他就从一个饥不果腹的乞丐和尚变成全中原权势地位最高的人。

    遍观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历史,起家之快,起点之低,成长之迅猛,权术之精,除了汉高祖刘邦,无人能敌,而且他执政30年,享年71岁,也是皇帝这个高危职业中罕见的长寿者。

    咱们每每读中国史,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神人,他的人生是一个现实版的开挂逆袭,比任何网文小说读来都要让人热血沸腾,大呼过瘾。但是,细品之下你会发现他并非天生皇帝命,他的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

    25岁时的朱八八到底是撞了大运,还是他自己的努力成果呢?客观公正的分析,他两者都有,第一是他之前有一个活靶子已经完蛋了,就是老徐的天完政权。

    我们把视线切回小朱这里,娶了虽然是大脚,也就是日后的马皇后。温柔贤惠且支持丈夫的马氏,她是郭大帅的义女,也就是说他小朱是郭大帅的半个儿子。如果郭大帅当了皇帝,小朱就是正儿八经的驸马都尉。虽然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也是妥妥稳稳的荣华富贵对不对?

    那么老郭现在混得怎么样呢?

    他混得并不怎么样,要知道正是这一年公元1353年,现在已经改名叫朱兴宗,字国瑞的小朱正式投奔明教。其时天下大乱,元王朝摇摇欲坠。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年的泰州张士诚率起义军攻陷泰州及兴化县。

    六月,小朱募兵得七百余人,郭子兴任命他为镇抚。

    十二月,徐寿辉部退入黄梅山中及沔阳湖中。王善破罗源,攻入福州。时泉州大饥,死者无数,能行动之人都扶第携幼,就食永春。泉州从五代后,日益繁荣,南宋与元时,尤为发达。

    《岛夷志略》一书说至正十年张翥序,记与泉州贸易的亚非国家、地区,不下一百多个。自经元末丧乱,遂告衰落,这一座贸易之城的重新崛起还得等到一个番王造反夺取政权,开启一个并不长但是辉煌的航海时代再说。

    是年,哈麻与脱脱亲信汝中柏争权。脱脱出哈麻为宣政院使,哈麻由是深恨脱脱。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文武全才脱脱丞相。

    同样是这一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呢高邮之战,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的正月,泰州人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联合李伯升等起兵反元,一举攻下泰州今江苏泰州,聚众至万余;元朝政府遣高邮知府李齐前去招降,张士诚接受招安,受任民职,且乞从征红巾军以自效。

    然部下诸将意见不一,相互攻杀。后元淮南江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移镇泰州,命张士诚治兵船,北征濠,这里的濠也就是老郭,小朱现在的根据地、泗,泗是指的山东地区泗水一带。

    此刻的张士诚不从,再次起义,破泰州,陷兴化今天江苏兴化,驻扎德胜湖。五月,张士诚攻下江苏高邮,元行省左丞偰哲笃出逃。高邮知府李齐再次劝降,被张士诚所杀掉了。

    这里不难看出张士诚的为人如何。

    次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建立了政权。张士诚突起高邮,占据要冲,阻绝南北,成为元朝政府的心腹之患。

    十四年九月,丞相脱脱在镇压了徐州芝麻李之后,总制诸王、诸省各路军马,号称百万,出征高邮。高邮被围三月,城中日益不支。张士诚准备投降,又恐“罪在不赦”,害怕投降还是被杀。

    在这危急关头,十一月,元中书右丞哈麻挟私忿,连上三章,弹劾脱脱“老师费财”。顺帝下诏削脱脱官爵,淮南安置,寻移置亦集乃路,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代领其兵。

    十二月,诏至高邮,全军闻之哗然,百万之众,一时四散。张士诚乘机出兵,大败元军。高邮之战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时候“猪队友”内部出了问题,这一“神助攻”搞得本来必败的张士诚又挺过来了。

    元军从此丧失了对农民军的优势,元朝政府转而主要依靠各地地主武装对付农民起义军;各地农民起义军利用元军的大失败,重新壮大自己,原已处于低潮的农民战争开始转入高潮。

    这一年的高邮之战看似对于老郭没有什么影响,然而这一年是公元1353年即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在瑞州今天的江西省高安县,今天位于南昌市西南之战中看老领导老郭牺牲了。

    还有一种一说他在至正十二年攻克徽州今天的安徽省歙县,位皖南屯溪市东北、浙江杭州时,因元将董搏霄之反扑,牺牲于杭州。所以说他很有可能没见到徐寿辉称帝。

    老郭这位反元义士就这么早早的谢幕,实在是有些惋惜。但正因如此朱元璋,不对,应该是朱国瑞的命运悄悄的发生了转变,他的人生轨迹正在往另一种可能转移。

    这一年的中华大地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相继有称王称帝者,要知道,法统这个东西看似不重要,一切以实力为上。为什么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在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那么重要。

    王莽当年当皇帝,实事求是的说他当皇帝是正儿八经的民选皇帝,当时没有太多人反对。找姑姑王政君太后拿玉玺的时候还是吃了憋,玉玺磕在地上坏了一个角,用黄金补齐,“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就是粗略的出自这里。

    虽有波折但是倒也顺利,没有什么剧烈的反对。若不是他的新朝太过新潮,那些政策不是倒行逆施复古搞开时代的倒车,就是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经济改革,发行好多奇奇怪怪的钱。再就是改奇怪的地名官名等等一些神仙政策,根本就没有后来刘秀什么事。

    王莽搞虽然搞砸了,但是法统上他是合法的继承了汉朝的帝位。这个无论是什么史料,都有记载的,所以王莽的“中华第一民选皇帝”坐实了。

    这样的禅让的把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那么老郭的这个皇帝当得名不正言不顺,还有后来的各种草头天子,法统其实很重要,不能操之过急。比如说,虽然吴三桂在岳阳匆匆登过基,当过皇帝,但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承认过他的合法皇帝地位。平西王爵已经到头了,等等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

    凑巧的是笔者现在工作所在的县城据考证就是当年吴三桂称帝的“吴集镇”,然而他当年登基称帝的馒头岭已经无处可寻了。

    回归当年,那么你既然第一个先称帝了,元朝不打你打谁?打垮了你,就有力震慑其他造反的人,不过貌似没什么效果,只是当了一回挡箭牌。

    其实按法统理法来划分正统王朝的继承顺序应该这么看,中国经历过第一帝国,和第二、第三帝国时期。

    从秦朝灭亡后秦王子婴把帝国的国祚合理的传给了刘邦,那么汉帝国就是继承的秦帝国的法统,中间虽然经历过王莽的断代,但是要为王莽正名一下,前文有提过,他是合理合法的继承的汉的国祚,他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民选皇帝,是他自己理念过于超前复古,其实他就是个书呆子。把自己和他的短暂的新朝葬送了,他当皇帝的时候,全国是没有太多人反对他的。

    详解下来就是,以后的位面之子刘秀得了天下,然后就是东汉末年杀猪将军何进听了袁绍的忽悠,把董卓搞进京城一通乱搞,把自己搞死了。然后就是董卓忽悠吕布的那句千古名言:“奉先呐,我要是当了皇帝就立你当太子。”明显就是哄骗他安心让他卖命的胡说,当然历史上他到底有没有这么说过,还有待考证。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分天下归一统,老曹家合理合法的从老刘家得了天下,逼得人家禅位,然后又是司马家逼得老曹家禅位。法统就是这么一步步继承过来的。第一帝国的完结有一种说法是元兵把南宋的小皇帝逼在了崖山,然后末代宰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崖,其中就带着传国玺。

    在这里元朝是没有传国玺的,所以他的法统不正,即便是威加海内的大元在法统问题上来看都得位不正,那么更何况你们这些个草头天子呢?

    书归正题,按照权威的划分,不按传国玺的继承法。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那个小胖子傅斯年在《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中说“今吾断言曰,自陈以上为‘第一中国’,纯粹汉族之中国也。至隋至宋亡为‘第二中国’,汉人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系统,不蒙前代者也。”

    “如上所云,‘第一中国’、‘第二中国’者,皆依汉族之变化升降以立论者也。“

    历史沿革: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秦朝首创统一帝国,两汉发扬光大,魏晋短暂复兴,然后南北对峙,最后的陈朝被隋朝统一。

    主线:从儒学的独霸到旧儒学部分衰落后佛教道教的并立,权力从贵族向士族转移,政治中心的东移与南移。这是中华第一帝国的划分。

    第二帝国从北魏开始,然后西魏、北周,在隋唐时期走向星球兴盛,安史之乱让第二帝国走向分裂和混乱。

    从李渊称帝到安史之乱爆发有137年,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有152年。

    然后,是梁唐晋汉周五代,然后赵匡胤兄弟结束乱世,统一了除燕云十六州外的所有国土。

    后来宋辽对峙,辽和北宋相继灭亡,南宋在南方偏安一百五十二年,最后被元朝所灭。

    历史沿革: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第三帝国从辽开始,金灭辽,蒙古灭金,它们中间在制度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然后明朝推翻元朝,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并加以改良,清取代明朝,并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文化。

    主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长期斗争与融合,游牧民族的兴起,农业社会高度稳定,趋于保守,皇权登峰造极。

    历史沿革:辽,金,元,明,清。

    三大帝国时间上有先后,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有一定程度的借鉴。

    如果简单来看,如果粗暴的划分。就只有两个帝国的传承。

    秦传汉传新再到汉,然后就是三国归晋,之后就是一路传承到宋,因为跳崖了,传国玺没了。所以元的合法性就有问题。

    然后就是明和清相传承,虽然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人投降清朝,但是明朝的拥有继承权的皇族都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就连台湾郑氏的延平郡王一脉也消灭得干干净净。简单粗暴。

    清朝有没有传国玺是存疑的,很多人都相信南宋崖山以后传国玺就不存在了。

    因为有传说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人在海里打鱼,捞出来了传国玺,送去南京领取了丰厚的赏赐。朱元璋龙颜大悦,希望帝国安宁长治久安。

    然而老朱想不到的是他的宝贝儿子太子朱标死得早,皇长孙朱允炆当了皇帝,是为建文皇帝,紧接着四叔就造反,朱允炆生死不明,就连那颗传国玺也就在南京紫禁城的冲天大火中随着这个失踪少面无影无踪。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有编剧用浪漫的大团圆的手法描写了朱棣和朱允炆在佛塔里相见的表面,并且送还了传国玺的场景。这一切都是文人的臆想。

    历史上关于建文帝和传国玺的去向迷雾重重。正史里的记载,野史里的记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只能期待未来的考古发现能解开这两大关于明朝的千古迷题。

    讲了这么多关于传承法统的事情,还有传国玺的政治意义。

    《大明风华》里孙若微说得好,这一方小小的印可以决定千万人的生死,可是他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这个东西岂不是很无用?

    虽然如此说,但是要知道无论在那个时代,法统的承认。都是一个政权能不能存在延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就得有大多数人承认你。

    现在的老徐是很风光了,老郭的日子不是很好过。

    老徐当了皇帝,老张张士诚也没闲着,元兵不会闲着,而他老郭现在官不官。民不民匪不匪的夹在中间很难受。

    上文用大量的考证和文献资料证明了法统的重要性,那么老郭郭子兴现在该怎么办呢?事情是这样的。

    当初,与郭子兴一同起兵的有孙德崖等四人,加上郭子兴为五人,各称元帅,互不相让,典型的没有大局观的思想。

    孙德崖等四人刚烈而鲁莽,经常打劫抢掠,郭子兴有意要削弱他们。四人为此不悦,便合谋想推翻郭子兴。郭子兴因此便经常住在家里不管事。

    小朱有一次乘无人在身边时对老郭说:“他们越来越与下层士卒合起来,而我们却越来越背离,时间久了必然会被他们所控制。”

    然而当时郭子兴对朱元璋的劝告听不进去。

    当初元军攻破徐州时,徐州守帅彭大、赵均用率余部投奔濠州。孙德崖等因为他俩以前是有名的强盗首领,便一同推举他俩,使他们的地位居于己上。

    彭大很有智谋,郭子兴便厚待彭大而轻视赵均用。于是孙德崖等趁机挑拨赵均用说:“郭子兴只知道有彭将军,而不知道有你赵将军啊。”赵均用大怒,乘机捉拿郭子兴,将他幽禁在孙德崖家中。

    朱元璋从其他部队回来后,大吃一惊,急忙带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将此事告诉彭大。彭大说:“只要有我在,看谁敢伤害你们的父亲。”然后与朱元璋一起冲到孙德崖家,砸破械锁救出郭子兴,将他搀扶回家。”

    直到元军围攻濠州时,双方才排解以前的不满,共同守城五个多月。城围解除后,彭大、赵均用都自称为王,而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却仍然是元帅。不久,彭大死去,其子彭早住统领父亲的部队。

    赵均用一天比一天专横,挟持郭子兴进攻盱眙、泗州,并企图加害郭子兴。

    此时朱元璋已攻取滁阳,便派人对赵均用说:“从前大王穷迫之时,郭公开门接纳你,恩德非浅。大王不但不报恩,反而听信小人之言要杀他,这样的话,大王将会自剪羽翼,失去豪杰之心,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而且郭子兴的部队仍然很多,杀了他,你不会后悔吗?”

    赵均用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十分强大,内心惧怕;朱元璋又派人贿赂他的左右,郭子兴这才得以幸免一死,于是率领他的部队一万多人靠近在滁阳的朱元璋。

    与诸军不和,无处栖身的老郭投靠女婿小朱以后的结局是怎么样,我们下回分解。

第十二章 生前身后名 什么叫盖棺定论

    关于郭子兴,老郭的资料,正史里有所缺失,对于小朱来说,汤和是他的领路人,一众淮西老乡是他的好哥们。日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老郭是幸运的。

    中文名:郭子兴

    国籍:中国元末

    民族:汉族

    籍贯:曹州

    出生日期:1302年

    逝世日期:1355年

    职业:红巾军领袖

    主要成就

    领导红巾军起义

    出生地: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

    信仰:白莲教注意不是明教

    追封:滁阳

    正室夫人:姓氏待考,生有三个儿子;

    次室夫人:张氏,生有一女;又抚养马氏(朱元璋妻、后来的马皇后);

    内弟:张天祐(?--1356年),次室夫人张氏的弟弟。与郭天叙领军攻打集庆府,被叛徒出卖而牺牲;

    儿子:

    长子:名字待考,战死;

    次子:郭天叙(?--1356年)曾阴谋对付朱元璋。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其为都元帅。后与舅舅张天祐领军攻打集庆府,被叛徒陈埜出卖而牺牲;

    三子:郭天爵(?--1357年)阴谋对付朱元璋,被朱元璋所杀;注意这个郭天爵,以后的会提到他。

    女儿:郭氏,郭惠妃,生母张夫人。明太祖朱元璋之妃妾,生有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养女:马氏,野史记名马秀英,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皇太子朱标,是她的儿子。注意,朱棣,也就是后来造了朱允炆反的四叔也是马皇后的儿子。

    从老郭的履历上来看,老郭是朱元璋的老丈人,虽然是义的。

    老郭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集结数千人取得濠州,此时他任用朱元璋为十夫长,后来,朱元璋因战功而渐受重用。

    郭子兴虽击退了南下的元军,但与其阵营内的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却内争不断,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并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也就是我们故事线的3年后,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抵为朱元璋所继承,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追赠他为滁阳王。

    这里要提到一个故事了,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带着24个亲信手下,把自己的地盘还有人马全部交给了老郭。

    然后自己单独出来投奔明教,然后带着一帮好哥们再次创业,这一次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独立创业之旅,一番波澜壮阔的创业之旅将要开启,一众英雄也将悉数登场。我们熟悉的那些英雄们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老郭最后的结局是四个字:郁郁而终

    相传郭子兴他为人枭悍善斗,性情耿直,但易怒多疑不容人。碰到事情紧急时,总是听从朱元璋的计谋,就像对待自己左右手一样信任他。

    但事情解决之后,便马上又听信谗言疏远朱元璋。郭子兴还将朱元璋左右办事能干者都召去,慢慢地剥夺他的兵权。因此朱元璋在替郭子兴办事时更加谨慎小心。将士有什么进献,马皇后总是将它们送给郭子兴的妻子。郭子兴到滁阳后,想就地称王。

    朱元璋劝阻说:“滁阳四面皆山,船只商队不能通行,不是一个令人朝夕可以安稳的地方。”郭子兴这才作罢。待到攻取和州,郭子兴命朱元璋率领将士驻守和州。孙德崖因遇饥荒,就食和州境内,请求在城中驻军,朱元璋接纳了他。有人为此向郭子兴进谗言,诬告朱元璋。郭子兴连夜赶至和州,朱元璋前来拜见,郭子兴怒气十足,不与朱元璋说话。

    朱元璋说:“孙德崖曾经监禁过你,我们应当防备他。”郭子兴虽未说话,心里却认为他说得对。

    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到了和州,企图引兵离开。前营已经出发,孙德崖正留在后军察看,这时他的军队与郭子兴的军队展开了战斗,死了很多人。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住,而朱元璋也被孙德崖军所捉。郭子兴知道后,大吃一惊,立即派徐达前去代替朱元璋,并将孙德崖释放回去。孙德崖的部下释放了朱元璋,徐达也逃脱回来。郭子兴恨透了孙德崖,本想杀之而后快,只是因为朱元璋的缘故才勉强释放了他,因而一直闷闷不乐。不久,就生病去世,归葬于滁阳。

    这样的情况下,朱朱元璋就离开了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而离开了朱元璋的老郭自然没得好日子过,很快就翘辫子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下诏命有关部门为之建庙,用中牢祭祀,免除他的邻居宥氏的赋税徭役,让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亲手写出郭子兴的事迹,然后命太常丞张来仪将其刻在碑上。宣德年间,滁阳人郭老舍以滁阳王亲戚的身份,到京城朝见。

    弘治年中,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弘治是年号名,使用年代为公元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

    有一个名叫郭琥的人自称是四世祖老舍,即滁阳王的第四个儿子,因而被授予冠带奉祀滁阳王。不久,被宥氏揭发。

    礼官说:“滁阳王的祀典,是太祖所定,滁阳王没有后代,庙碑上已经刻得很清楚了,因此老舍不是滁阳王的儿子。”郭老舍被剥夺奉祀的资格。

    朱元璋亲自写的:自古豪杰之士,有大功于天地人神者,生虽不获其福,死必血食庙祀焉,所谓死而不亡,名传永世者也!惟滁阳王,定远之民,当元运将终,群雄并起,王亦乘时倡义旅,克濠城,拒守二载。时朕从事,恩礼甚厚。岁癸巳,王行兵盱眙。甲午,移驻环滁。乙未,南巡和阳,婴疾而毙。先是,命朕率兵镇御和阳,及王毙,王子不能驭诸豪英兵,且乏食,朕率众渡江,十有三年,帝业乃成。

    意思是没有老郭的收留还有提携是没有他老朱家的江山的,所以朱家后人,要感恩老郭家。

    清朝人写的《明史》上说: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兴据有濠州,地偏势弱。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子兴之封王祀庙,食报久长,良有以也。

    清朝人不用感谢他老郭,所以只是把这些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

    《明史》: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明太祖实录》(卷一):

    “壬辰,春二月乙亥,朔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自称元帅,攻拔濠州,据其城守之。

    辛丑,乱兵焚皇觉寺,寺僧皆逃散,上亦出避兵日暮。

    上归念无所逃难,甚忧之,乃祷于神,曰∶‘今兵难如此,吾欲出避兵,志无所定,愿于神卜之。出与处孰吉明,以告我。’祝已投卜,凡三俱不吉。上曰:‘出与处既不吉,无乃欲,吾从雄而后昌乎?’一投卜而吉,上自念曰∶‘今豪杰纷纷,孰堪与御乱者?况从雄非易事。’乃复祝曰∶‘兵凶事。

    从雄,吾甚恐,盍许以避兵?’复投卜,珓跃而立。

    上知神意必欲从雄也,固守以待。未旬日,有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曰∶“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非田野间所能自保之时也,盍从我以自全。”

    上览毕即焚之,数日复有来告,曰:‘前日,人以书招公,傍有知者,欲觉其事当柰何?’上慨然太息,曰:‘吾惟德,命于天耳!’后三日,其人果至,与语,辞色无相害意,乃谢遣之。

    复旬日,又有来告,曰∶‘先欲觉者不欲自为,今属他人发之,公宜审祸福决去就是。’时元将彻里不花率兵欲来复濠城,惮不敢进,惟日掠良民为盗以徼赏,民皆汹汹相扇动不自安。

    上以四境逼迫,讹言日甚,不获已,乃以闰三月甲戌朔旦抵濠城。入门,门者疑以为谍,执之,欲加害。

    人以告子兴,子兴遣人追至,见上状貌奇伟异常人,因问所以来具告之故。子兴喜,遂留置左右,寻命长九夫,常召与谋事。

    久之,甚见亲爱,凡有攻讨,即命以往,往辄胜,子兴由是兵益盛。初宿州闵子乡人马公素刚直,重然诺,爱人喜施,避仇定远,与子兴为刎颈交。

    马公有季女,甚爱之,常言术者谓此女当大贵。及遇乱谋还宿州起兵,应子兴以女托,子兴曰∶‘幸公善。’抚视子兴许诺,与其妻张氏抚之如己子,已而马公死,子兴感念不已。

    上时未有室,子兴欲以女妻,上与张氏谋曰∶‘昔马公与吾相善,以女托我,今不可负,当为择良配,然视众人中未有当吾意者。

    因言上度量豁达,有智略,可妻之。’张氏曰∶‘吾意亦如此。今天下乱,君举大事,正当收集豪杰与成功业,一旦彼或为他人所亲,谁与共成事者?’子兴意遂决乃以女妻。”

    《明史》: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无论是明朝人自己的太祖实录还是清人修的明史,都对这一段历史记载得太过于简略。

    所以咱们要用今天的眼光,还有考古发觉的历史作证,来理性分析和看待这一段历史。

    老郭的身后名是享受了,那么他的死,是不是有些蹊跷?在后文的小明王的死,我们再来详细解读。

    我们人类目前读的所有历史,都是人类在某一个阶段,对于之前的所发生的所有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总和。

    换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明朝人写的元史是根据明朝人的统治需要所总结出来的结果。所以说历史是流动的,明史亦然,因为明史是清朝人写的。

    因为明朝的已经消亡在历史的尘埃里,经过去整整近400多年,能够找到的史料还有考古发现,不充分也不翔实。所以说笔者总结搜罗的这些时间,也不足以叙述这段历史。

    一个王朝的背影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愈来愈模糊,无数后人的憧憬和臆想充斥其中。浪漫的戏剧,演绎的电视剧,一步步腐蚀这个本来就不清晰的丹青。

    丹晨永固,福祚绵延,千秋万代终究会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中。

    马克思历史观认为,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的此涨此消的演化过程。元末经济崩溃,人民动荡,黄河决堤改道,奸佞充斥朝堂,从而导致元朝灭亡,元顺帝连夜跑路?

    真的是这样的吗?往后的章节里我们继续分解他们的功过得失。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的嘲笑着那些企图篡改天命的蚁聚宵小吗?千秋功过就真的给老郭万古美名荣耀万代吗?

    留下这些问题,且看朱元璋的逆袭之路刚刚开始,未来的十六年是怎么一步一步踏着鲜血靠着铁血强权?圣明仁德?走上大明开国的君主的位置的呢?

第十三章 小朱要发飙 大家都发慌

    公元1353年注定是小朱人生中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这个关键的一年他的积累了成功的因素—人才。

    上文中说到朱元璋见濠州城老郭他们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心中笃定他们成不了大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所以把他的部队部分交还给了老郭后,在这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

    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这一次小朱把自己的部队全部交给老郭,真正的裸辞离开了。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

    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有个来自定远的人,再次改变了朱元璋的造反生涯,在治军纪念上有了一次深华。

    “镇抚大人,有一个穿青衫的人求见,看着像是个读书人。您看是见或不见?”

    正在与士兵一起修葺兵器的朱元璋愣住了,久没回信。

    “得令,我把那人赶走罢了,还是杀掉?”

    朱元璋此刻愣神的原因是他读书不多,又是造反的队伍,说不好听就是山贼流寇之流,万没想到还有读书人投奔于他。

    “慢着,速速与我把哪人礼敬请过来,不,我亲自去迎他,前面带路。”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日后倚重的的谋臣李善长。

    朱元璋与李善长的见面很友善,朱元璋礼敬于他。

    李善长也和朱元璋一见如故,乐意辅佐他。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此人说的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李善长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历史上对于他对朱元璋造反成功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简单介绍一下李善长这个人。他出生于公元1314年,卒于公元1390年,活了76岁,在哪个年代算高寿了。

    男,汉族人,字百室,濠州定远即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也是朱元璋的老乡,只不过朱元璋是凤阳人。也是比较著名的明朝开国功臣之一。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后来老朱当了皇帝坐了龙庭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也算是物尽其用了,他老李也算是留名青史。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这一年大封功臣,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红极一时。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就是公元1390年,老李命不好。

    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

    直到崇祯上吊北方政权灭亡,清兵来了和李自成的大顺死磕。在方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才追谥襄愍。

    谥号是对一个人一辈子的高度总结概括,庄襄王,襄公,这是美谥。可是愍这个字可不是什么好谥号,是恶谥。要知道愍帝什么的都是没得善终的皇帝得的谥号。

    这个谥号也算是总结了他的一生,现在小李和小朱刚刚见面,两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活力少年郎。立志要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小朱也很倚重他,怎么也不会想杀了他,这个时候可是宝贝得不行。

    要知道他可是把小李当做自己的张良,萧何看待。

    前文我们提到过求才若渴的初见面时候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知道眼前这个人可能可以终结乱世。所以他真心效命决定投效。

    所以当时他认真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果然朱元璋仅仅用了16年,这16年纷繁复杂,遇到了最强的对手陈友谅。可是他赢了天下。

    李善长是有能力的,也很忠心,要知道为什么以后朱元璋会要杀了76岁的耄耋李善长,有很深的原因这里暂时把问题留下。

    很快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参谋,每每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这等于是今天集团公司的人力z源部总经理。

    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见小朱实力渐渐变强,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

    还想着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日后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我们的主人公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本事。

    以后李善长的功绩还有很多,暂且不便,我们来看朱元璋是怎么一路爆涨实力的。

    要知道之前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李文忠的这几人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

    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这个沐英可了不得,看过《鹿鼎记》的都知道里面有个沐王府,就是他是老祖宗,授命世镇云南,这个沐府制度对于明朝影响可谓不小,后文我们会专门讲。

    沐王府的子孙后代世代镇守云南,还一把火烧了大理国书,这些故事以后再说。

    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当时还是小孩子大概只有八岁的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

    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当时我们的主角朱元璋与马氏夫妇膝下无子,马氏就是大脚马皇后。

    老朱夫妇就认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

    这时候的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沐英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童年。

    后来的故事就很长了,世代镇守云南,彻底灭亡了大理国。一把火烧了大理国书,让云南彻底融入中国版图,没有像越南一样。这些都是后面的故事了,往后再说。

    前文我们也提到过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

    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这个时候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

    这时候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关于李善长朱元璋自己是这么评价他的:“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

    “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历史上任何人能得到皇帝如此高的评价不容易,太祖认为他比萧何还要厉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还有那些人才在来的路上呢?后世的曾国藩曾经学习过他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伟大的教员也用过他的方法也获得了成功,朱元璋这个泥腿子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得到皇位,还是历史上评价不错的皇帝呢?

    后期他又为什么被称为杀人魔王的呢?一步一个脚印,也曾有过国灭身死的危机时刻,是天佑大明国脉,还是冥冥中老朱应该得天下,怪力乱神的说法有,事实的解析也是有,教员说过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团结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的人搞得少少的。朱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且听慢慢分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74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 作者:孤临易水所写的《大明奇葩一箩筐》为转载作品,大明奇葩一箩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奇葩一箩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奇葩一箩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奇葩一箩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奇葩一箩筐介绍:
明朝天子真的是铁骨铮铮君王死社稷。汉人最后一个皇朝,究竟隐藏着多少尚未解读的秘密。今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大明奇葩一箩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奇葩一箩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