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梦穿康熙换乾坤TXT下载梦穿康熙换乾坤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梦穿康熙换乾坤全文阅读

作者:弘毅知难     梦穿康熙换乾坤txt下载     梦穿康熙换乾坤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梦穿康熙换乾坤全文阅读

附01——景仁宫简介

    [[[cp|w:250|h:190|a:l|u:/chapters/20138/26/29744886351313444882]]]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宁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景仁宫明代时为嫔妃居所。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氏被废之后就居住在此宫。清顺治年间,这里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当时为佟妃)的居所。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光绪帝的宠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宫居住过。

附02——福佑寺简介

    [[[cp|w:250|h:190|a:l|u:/chapters/20138/26/29744886351313472128]]]福佑寺位于北京北长街北口路东。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全寺共为三进。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民国16年(1927)改为**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作过**驻京办事处。

    福佑寺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北长街,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钟鼓楼,天王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

    福佑寺位于北长街20号。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此地最早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避痘之处,也正是因为得过天花,康熙得以继承皇位成为一代君王,此处后来也成为圣地。清雍正元年(1723年)拟分给宝亲王(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为皇子时封号)作为邸第,弘历并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外垣门西向。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长18.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在山门和影壁之间有南北间牌楼二座,东牌楼上书“佛光普照”、“圣德永垂”;西牌楼上书“泽流九有”、“慈育群生”。为雍正皇帝所书。山门三间,黄琉璃瓦顶,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为八字影壁。山门前有狮子一对,山门后有钟鼓楼各一间,黄琉璃瓦录剪边顶。钟楼内至今仍保存有当年雍正年间铸造的铜种。天王殿三间,黄琉璃绿剪边顶。额曰“慧灯朗照”,前后有雕云纹御路,东西配殿各三间。大雄宝殿五间,歇山调大脊,大脊中央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座铜塔。大雄殿前有月台。大雄殿五间面阔21.90米,进深13.80米;月台东西长13.90米,南北宽7.80米。月台前有雕云纹御路。大雄殿额曰“慈容严在”,恭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牌位,雍正乾隆二位皇帝都认为康熙皇帝在位时功绩甚大,死后自然成佛,所以将康熙的牌位供奉在此!此牌位至今仍完好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东案陈设御制文章,西设宝座。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其耳房与后院配房联成“矩尺”形。后罩房三间。寺后院有东西向平房五排,每排房七间。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1919年12月**率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过。12月22日成立平民通讯社,**任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过西藏**驻京办事处。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福佑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共为三进。第一进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山门前后建造有雕龙御路,左右建八字屏墙,门正南面建有巨型琉璃照壁,长18余米。门前东西两侧矗立有木牌楼2座。主建筑天王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前东西建有钟鼓楼,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第二进殿中大雄宝殿为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正脊中部建有莲花座铜塔。第三进为后殿,面阔五间,歇山顶。殿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碑”牌位。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主殿的两侧均建有配殿、配房等。

    1919年**率领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1927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1949年后曾为西藏**驻京办事处。1984年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文献、影视、民族文物等资料。同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包括**驻京办事处的使用范围,东至筒子河,南、北至寺墙,西至规划红线。

    福佑寺东墙外便是故宫的筒子河,与故宫隔河相望,这里曾是皇家庭院,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康熙皇帝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雍正元年1723将这里赐给宝亲王弘历做府邸,但他并未居住。后又被雍正皇帝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俗称“雨神庙”,乾隆登基后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民国时期(1927)改为**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也作过**驻京办事处。1919年底,**和新民会几位会员曾同寓福佑寺后配殿。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址。

    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风雷四神都是统一在天坛祈年殿举行。但到了雍正年间,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仪式,表示更大的诚心,就修建了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这四座庙宇和真武庙、普渡寺、万寿兴隆寺、静默寺统成为故宫外八庙,这八间庙宇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制,皇帝每年定期祭祀,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万民安居、励精图治、百战功成。据说故宫外八庙,早年间其名气可与承德的外八庙相当。如今这八座庙中,除了福佑寺外,其余七座庙宇,均失去了原有的格局和规制,或被拆除或被改建。

    因是皇家寺庙,自古至今不接待香客施主,平时各殿均上锁.整个建筑群从南到北分成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大门向西。自南而北依次为东西牌楼二座,分别书有:圣德永垂和慈育群生,进门左、右为钟、鼓二楼。山门三间,左右各一大石狮子把守,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有八字屏墙。旁开角门各一,天王殿为第二进殿,再进是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庄严。中轴线上的正殿均开有前后两门,可从前直贯到后。取意一顺百顺。大雄宝殿内建有重檐八角亭一座,檐顶上挂有十世**敬献的哈达,亭内正中供奉着用纯黄金铸造的文殊菩萨,冠上镶有硕大的五彩宝石。相传乾隆皇帝曾得梦自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供文殊菩萨于一个独立亭子之中,故称“文殊亭”,这在北京乃至中国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右边是释迦牟尼佛,东西二边分别是十八罗汉金坐像,佛像做工考究,大气,彰显非凡的皇家气派。天王殿内供奉着顶天立地的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握有:无鳞无爪的龙,无骨无盖的伞,无弦的琴和无鞘的剑。佛像画工十分细致唯妙,眉毛胡须历数可见。四大金刚坐像少见,如此细腻而霸气的也独此一家,无人敢碰动,至今不知是何种材质所做,几百年来保护的非常完好。

    身处京城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也许是庙内的菩萨诸神真有仙气,据说是非常的灵验。寺庙才得以避过从八国联军,到特殊时期的一场场浩劫,竟平安无事,毫毛未损,真是奇迹,颇有神秘色彩!

    福佑寺布局规范,结构严谨。高大的红墙,黄色的琉璃瓦,巍峨的殿宇,一副皇家建筑气派。第三进院落,为乾隆御撰《喇嘛说》碑亭,亭内《喇嘛说》碑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成;东西两侧是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药师殿、数学殿,分别是喇嘛僧学习佛经、医药、天文、地理等知识的场所;院正北是雍和宫殿,内供三世佛。第四进院落的正殿为法轮蓼,内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四周墙壁均为佛教故事壁画,人保存有藏文《大藏经》、《续藏经》315部;大两侧为**楼和戒台楼,**楼展室展示了雍和宫历代喇嘛生活用品及大量精致法器与佛像近300件;戒台楼展室展出转世灵童抽签用的金奔巴瓶及部分乾隆时期的文物。

    穿过法轮殿便是最后一进院落――著名的万福阁,阁内供奉着地上部分高达18米的地下部分深8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像,整座佛像用一整根白檀香木雕成,堪称世界之最。佛教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大部分的游客烧一路香磕一路头,一个地方烧3根香就够了,烧多了喇嘛不让。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计划人】曾弘毅

    【计划项目】游览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已开放的所有景点

    【计划制定时间】2011年3月18日(星期五)

    【计划实施时间】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2012年3月17日(星期日)

    【计划备注】由于工作时间冲突,本计划顺延,结束时间待定

    【具体计划】

    一、游览线路:

    (1)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然后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2)参观完御花园,可以通过御花园左侧的门进入西六宫依次参观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也叫启祥宫),然后出内右门回到乾清门广场,东行进入内左门,可依次参观东六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钟粹宫、乘乾宫、景仁宫。参观完东六宫可沿东长安街再回到乾清门广场,向东穿过景运门进入锡庆门,然后再进入皇极门,可以参观皇极殿、宁寿宫、扮戏楼、畅音阁、养性殿、乾隆花园、珍妃井,最后出贞顺门西行出神武门离开故宫。

    (3)可单独参观:文华殿、武英殿、建福宫

    二、游览时长:

    一般来说,用半天时间游故宫,比较吃力。以安排一日游为佳。如有时间,又想看得细些,则可安排二日游。

    三、参考资料:

    故宫总面积72万平方米,目前的非开放区将近40万平方米。故宫可以简单分成东、中、西三线。目前已经开放的是中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聚集在此;西路则只开放了北部;而东路完全没有开放。

    故宫登记在册的馆藏文物有100万件;游人看到的馆藏文物据统计大概不到1万件。

    文华殿西路最重要的宫殿

    西路最重要的宫殿是文华殿,在建筑布局上,它是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右翼,在功能上,则是三大殿的补充。

    文华殿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皇帝在此发表御论,著名的经筵典礼在文华殿举行。“经筵”是为皇帝研读经史而开设的御前讲席。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御论。

    清朝诸帝文化素养都非常高深,皇帝讲得兴高采烈,来了情绪,还会指名文臣辩论。然后,皇帝赐给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最后,皇帝率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文臣们翻阅阁中藏书,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

    武英殿曾举办李自成即位仪式。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与文华殿相对应。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都在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庆祝生日的仪式在此殿举行。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4月29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武英殿书局出“殿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康熙八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清廷在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即武英殿书局,直至清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人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凝聚着清朝一代内廷众臣的集体智慧。

    建福宫花园珍宝收藏地毁于大火

    建福宫花园俗称西花园,始建于乾隆五年。规模仅次于中轴线上的御花园。但是整个建福宫花园在1923年却被一场无名大火焚烧殆尽。防火措施向来完备的故宫怎么会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火灾?现在分析认为是宫里的太监盗窃珍宝,怕被发现所以放火烧宫。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对建福宫花园非常满意,并将其所珍爱的奇珍异宝收藏于此。嘉庆时曾下令将其全部封存。此后,花园一带一直作为皇家珍宝的收藏地,直到1923年那场大火。

    主体建筑号称“迷楼”

    故宫里其他花园如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皇家色彩太浓,布局对称,稍显呆板。相比之下建福宫花园就要活泼得多,它融汇了南北园林风格,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建福宫主体建筑延春阁更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室内装修极具匠心。整个延春阁分为三层,中间是暗层,层与层之间的隔断与连接虚虚实实,繁复万端,因此号称迷楼。

    复建图纸颇费心思

    建福宫复建一期工程于2000年5月31日动工,事隔将近80年,怎么才能保证复建的就是原来那个建福宫花园呢?捐助此次复建工程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曾向媒体介绍说:“为了此次重建,我们制作了非常详尽的重建图纸。这个图纸的根据是:一、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里的一张黑白照片,刚好是在那场大火的第二天拍的。二、一个欧洲人siren拍了很多故宫照片,有一张是他在1900年拍的建福宫花园9个建筑中的一个。三、台湾故宫藏的一幅很大的画,是画这个花园的。通过联系,台湾故宫拍了一张照片交给重建工程。四,乾隆后来在故宫的东面建了乾隆花园,由于他很喜欢建福宫,就仿照原样在这个花园又建了那9个建筑,与建福宫基本相同。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是非常规矩的,在雍正时代有一本很详细讲解这些规矩和做法的书、图。”

    非开放区概念将长期存在

    虽然武英殿、文华殿、建福宫花园等建筑将要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的2005年的10月左右向世人揭开面纱,但是为什么故宫仍有那么多区域没有开放呢?罗哲文老人回答说:“这些区域之所以没有开放有三个原因:修缮、办公、库房。其中修缮是主要原因。”

    罗老接着说:“因为故宫的修缮必须慎之又慎,一方面需要制定详尽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

    故宫有关方面负责人在2002年曾向《三联生活周刊》透露:“(故宫大修)经费大约是从现在到2008年每年1亿元人民币,2008年以后的经费另外制定。”故宫有关方面负责人曾经表示,“故宫非开放区的概念将长期存在”。

    故宫不可错过的游览项目: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故宫珍品、文物专馆:北京故宫常设有八个专馆

    故宫后三宫:分别为、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

    北京故宫服务设施:

    存包

    存包行李可在午门(南门)至神武门(北门)之间免费运送。观众也可选择接受安全检查后随身携带,我院将对入院所有箱包行李进行危险品排查。

    存包处工作时间为8:30-18:00,位置:午门与神武门外东侧。

    语音导游租赁:

    押金:每台100元。

    租金:汉语版、粤语版每台10元。其他语种每台40元。

    参观完毕,请在出院前将语音讲解器交至讲解服务处。

    服务处位置:午门与神武门内。

    讲解员讲解服务:

    5人或5人以下:全程:250元;中、西路:150元;中路:100元

    5人以上,每增加1人,加收10元。

    服务站位置:午门、神武门

    服务站电话:010-85007427(午门)、010-85007428(神武门)。

    志愿者免费讲解:

    只在珍宝馆、钟表馆等展馆内提供汉语、英语讲解。

    广播室:

    寻人、失物招领、参观注意事项、封门闭馆时间通知、景点区域介绍。汉语、英语皆可

    【深入了解参考书目】

    《紫禁城全景实录》作者王镜轮紫禁城出版社主要介绍各个宫殿的布局、陈设、用途、历史和故事等等

    《局部的意味》作家出版社介绍故宫的宫殿建筑,入门级简单好懂,很多建筑的细节部分也说得很全

    《故宫知识百科》紫禁城出版社作者超英。入门级的书,里面是上百个小问题,包括历史、建筑、宫廷典礼、生活和一些民间传闻等等,一小段一小段的,看着也比较方便

    《宫女谈访录》紫禁城出版社是一个晚清时伺候过慈禧的老宫女口述的,对了解清朝**生活非常有帮助,看看当时慈禧、妃子、宫女太监的生活。

    《故宫史话》作者单士元新世界出版社,作者是曾经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成员、也是1925年故宫建院当时的工作人员,后来的故宫副院长,所以此书可信度极高。书里从北京城、紫禁城的营建开始,一直到各个宫殿的历史典故,讲得很详细。

    以下为后续补充的新书

    《明清皇宫陈设》、《故宫知识200问》、《巧逛故宫:发现故宫的30个细节》(书目待续)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香山,坐落在北京的西北角,以前帝王的行宫,着名的避暑山庄,是离北京城中心最近的一座山,登上香山可以俯看北京城,繁华的京城,即刻间如同一堆黄沙一样的呈现你的面前,会让你的心胸更加开阔,舒坦,宜然……

    香山,原名又叫静宜园,这名字真是美得恰如其分,静而舒宜,雅静之园,与世俗相隔。就这么美的一个孤僻的静宜之园,如是世外桃源啊。

    香山,以其红叶着称于世。每年十一,漫山遍野慕名而来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多。可我却不觉得红叶有多美,我倒觉得香山之美,不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地方,香山之美却又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不论春夏秋冬,还是炎寒酷暑,还是在香山的任何一个角落。

    香山之美,美在那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散发着的淡淡的灵魂的香味,淡而香,香而甜,甜而美,美而润,润而淡,淡而静,静而无,无而无处无时不在……就像一位娇羞的少女,从画中走来,淡雅弥香……

    香山之美,美在其灵魂的韵至……

    四月底的一个下雨天,我来到香山找房子,问了一些人家,后来走到一条筑于大山沟之间的相对狭长小马路,马路两边都是青翠欲滴的树,而又下着朦胧的细雨,构成了一副绿荫掩映轻润幽柔的长廊,随着轻柔的风把细细的雨吹到我的身上,吹入我的鼻子里,立刻我就好像整个身心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更加明显的感觉到,这里的空气滋润泌心,淡香盈人……就像把我以往身上不干净的空气血液与欲念,都更换了似的。她好像在说,亲爱的,欢迎你到我家来。是那样淡淡的,淡淡的……让你把所有的杂念都放弃了下来,回到那淡静的灵魂之乡。

    就这样我在穿过那条美的令人陶醉的狭长小路的那个村庄住下了。西营,亦名公主坟!就这样我成了一个香山人。

    不到香山你就不知道香山的美,不住到香山你更不知道香山竟是如此之美,美得让人惊叹,美得让你的灵魂倾其所有与她倾心相交,就像是男女间的恋爱,不爱倒也罢,越爱就越深,越爱就越交融到一起,身心的升华和谐统一,直到生命结合到一起无法分开,就是那样的爱,但又没有恋爱那般的浓烈,她淡而弥香,像清口的绿茶,回味无穷,她不会像恋爱那样可能会伤害到你。她就像最美的空气,最美的环境气场,时刻滋润着你的身心,像母亲呵护她的儿子,在他睡着的时候,幸福的亲吻他的面颊,而他不能感觉到受扰,却又切身的享受着那份母爱的芬芳……

    每每从市里面回到香山,你会仿佛感觉到,繁华都是虚假的甚至带有太多的丑恶,而香山的自然才是最真实的,最美的。夜晚在香山我住的村里就能俯视到整个北京城的夜景,喧嚣与雅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你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这种静美的弥足珍贵,散散步,去那充满古色古香气质的雷音琴院,听听那跳出古琴琴弦之外的音符,仿佛听到的是自己的心灵在天地间跳动,是那么的静彻明晰,如同世界之外就没有了别的音响,这就是最美的灵魂之音啊。

    香山的夜间,这种静美似乎达到了一种无以复至的境地,如似天赖,如似生活在天堂……静美无言……淡雅弥香…

    你想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睡一个晚上,那种美就不言而喻了。今春我感冒了,在市里面住了两个星期都没有好,回到香山来住了一晚上,就好了许多,回到市里住了两个晚上就又犯严重了,后来我回香山接连住了三个晚上,就完全好了,我想这也是香山纯净的空气气场滋润的结果吧。

    每每周末,在香山间穿行,拿本书,带点干粮和水,约几个朋友或者独自一人,在千年古树下,在静翠绿草间,在山花野果旁,在山峦转角处,在幽谷密林之中,在峭岩山颠之上,在见心斋,在静翠湖,在香山寺遗址,在双清别墅,在香炉峰,在香山的每一处地方,你都能感觉到,那空气的淡雅,那环境的芬芳,那泌人心魂的书香气质,那纯洁舒美静宜的自然……

    自由安详的享受着心灵在天地自然间尽情交融的欢畅

    自然,自然就是最美的诗,就是最美的篇章,最美的图画,最美的风景,最美的生活居所,最适宜生活的环境。

    在香山间走动,不论是什么季节,不论是什么时候,总能闻到空气中那淡淡的清香,总能感觉到那清灵的空气滋润身体与灵魂的芳香!不用你去扑捉,而是她会扑面而来,不是急窜而入,而是那悄悄静默潜入灵魂的淡雅。这种美无所不至,无处不在,无时不去浸润你的心房……

    我去过全国的一些地方,北京的各大公园也都去了,但没有一个地方,有香山如此的淡雅,如此的滋润人的灵魂。如此的能提升人的心性,如此的充满了淡淡的香味,亦让人更加的纯洁与生灵。

    香山之美,美在千年来的原始自然纯静……

    香山之美,美在千年来的淡静灵韵的气息……

    美山之美,美在其静,美在其新,美在其韵……

    香山之美,美在其空气的雅静清新,清新中有着书香气,清新中有着与灵魂缓缓交融的气息,有那淡淡的香味……

    香山之美,美在其是个修心养性的好场所,累了来走一走,坐一坐,呼吸下千年来凝练的纯净空气,享受下那淡美宜人的气息。享受与纯洁的自然交融的欢乐。让身心亦更加的放松纯真与生灵……

    香山之美,需要用静心去体察,需要用灵魂去感知,需要用爱去呵护,需要生命与去之交融……

    在香山这风水宝地,在这龙脉之上,在这北京城最有灵气的地方,住了一些文化人,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各色闲云野鹤的人住了不少,也有不少企业家,甚至还可能住着经天纬地,雄才大略的卧龙凤雏,香山可谓是藏龙卧虎啊,这也天人交融的结果吧。

    只可惜香山这样的风水宝地,还没有一个书院。还没有一个公共的文化平台,这一点太可惜了,若能在香山建一个书院,让圣贤之音,让圣贤之德来滋润这遍神圣的土地,那这香山就有韵味了。

    独爱香山,独爱那一草一木的雅静,淡然,安详,纯洁,独爱那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淡淡的灵魂的香味。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北京天坛(templeofheaven)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而故宫面积仅仅72万平方米,约为故宫的四倍。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天坛,于我总有一种神往。小时侯在影片中见到的天宫最使人难以忘怀:亭台团殿,红壁蓝瓦;翘檐飞角,白玉栏杆;云腾雾绕,花木欣然……这天上宫阙,其实就是咱们的天坛。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的惆怅,使我倍受见煎熬。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当雪飘落在中国北方土地上,我有幸去了北京的天坛。北方的瑞雪是第一次飘落到我这个南方人身上,我的心激动得都要跳出来。在这寒冷而欣喜的冬天,我敞开胸襟拥抱翩然而至洁白透明的天坛之雪;长久的期待,我们预约了一次生命的狂欢。

    人少雪大,诺大的天坛便笼罩在一片肃穆宁静的氛围之中。于这无声的天坛听雪,我的心情、血液,甚至于每一根神经都渐入佳境。

    从西门进去,穿过林荫道。几只焦躁不安的啼鸟,在林中、檐下,飞上飞下,跳来跳去寻觅食物。生命灿烂就在于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困境的抗争。天坛,便是我们前人敬畏自然,探索宇宙,渴望幸福的场所。我远远地听到“神乐署”奏出天音般的乐章:古朴、典雅、庄重。往前就是帝王祀前斋戒居住的“斋宫”,据说在祭天之前先要剔除内心的尘嚣,祭天才能灵验。当我登上连结“祈谷坛”和“圜丘”的中轴“丹陛桥”时,耳畔便轰轰着响,行走中仿佛有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我。我从“丹陛桥”折向北走,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祈年殿,立刻突兀眼前。南行便见一座单层圆形殿堂----皇穹宇。这分明就是天的象征。在这个下雪天,我心跳耳热,仿佛听到唐风宋雨、元雪清霜;仿佛听到永乐的风帆猎猎,乾隆的马蹄得得;仿佛听到那个黎明,枪声穿过时空……

    在天坛,我觉得:听,才听得出味道;听,才能通灵。漫天大雪汇成宇宙的旋律。让我凭借声音的力量,听这无穷的宇宙,感觉来自上苍的声音。

    我在皇穹宇殿前看到积雪覆盖着一块平常的石头。听人说,那就是“三音石”。于是我用手拂去石面上的积雪,果然露出“三音石”的字样。在落雪的“敲击”声中,我仿佛听到了石头发出“空、空、空”的清响。这小小的石头,在我看来却蕴含着天音、地音、人音。这大概就是所谓“三音”吧!天上日月星,人间生死苦……这一切仿佛都在风吹雪飘中有了安排。我在这声音的空旷之处无可措手。

    当我走近名噪中外的“回音壁”,贴着墙壁细细地倾听,仿佛走进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从石器青铜,黄金白银、黑铁电子中拾到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问号和功德圆满的句号。我觉得,一个民族过去的历史意味着她未来的走向。有多么丰富的过去,就会展现多么灿烂的明天。一个没有苦难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一个苦难太多、太漫长的民族则是一个怯懦的民族。天坛的回音壁,昭示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不屈,更昭示了她奋斗、英勇、幸福和辉煌的历史。

    我们生活的浪潮在这儿汹涌,我们心灵的大海也在翻腾不息。我在这寒冷而清脆的脚步声中清晰地看到远去的火把照亮的历史和未来金色之路铺设我们心灵的原野。天光支撑我们茁壮的生命之旅,晶莹的雪中之舞鼓荡岁月之涛。

    雪,纷纷而下。我站在圜丘石坛上层的圆心上,透过千山万水听到故乡那条河流---嘉陵江奔腾的响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领会,在这块圆石头上都是那么掷地有声。

    天坛听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每片雪花都能使我感受到声音的极限。我在天坛的雪中行走、伫立、沉思、翘首……油然而生对于天坛强烈的敬畏。庄严和神圣,使我不得不屏声静气侧耳倾听。冥冥中一种召唤和教诲从我骨子里升起:天道普度的大海潮起潮落……

    1997年--1998年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cp|w:262|h:213|a:l|u:/chapters/20138/30/29744886351348770049]]]

    【名称】: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类别】:铜器

    【年代】:清乾隆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单筒长22.5cm,筒径5cm,物镜径5cm,目镜径0.4cm。

    此为单圆筒折射望远镜,铜镀金质,可抽拉4节。筒外壁细镌花卉纹和鸟羽纹并嵌椭圆形珐琅彩饰,上饰花、草、鸟、蝶等。

    乾隆朝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匠役中有西洋人。从此望远镜的装饰风格看,当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与西洋工匠合作制造的。

    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发展到明末时,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很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但社会的动荡中断了这一进程。到了清初康熙时期,政治逐步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最高统治者也很重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中国是很有可能在科学上与欧洲“同步起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失去了这个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机会,不过今天的我们仍然能通过那些带有深遂科技内涵的艺术品去感受祖先的灿烂文明。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科技馆,有150余架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各式望远镜。这些人类近代科技的早期结晶成为了了解清代帝王与西方文化关系的珍贵文物。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和变革。

    望远镜作为西方科学技术的早期产品,和其它西方科学仪器一样,也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远西奇器”中备受中国宫廷青睐的一种科技仪器。伽利略在1609年制造出天文望远镜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中国。1626年,汤若望和李祖白率先翻译了《望远镜》一书介绍了望远镜的使用、原理、构造和制作方法。根据中德科技交流中心的说法,望远镜是在1619年由德国人邓玉函首次带入中国的。进入中国10多年后,望远镜成了官方天文学的“窥天之要器”。早在1629年,明末学者徐光启就制作了望远镜以观测行星和日食。然而,40年后,在康熙皇帝下旨制造天文仪器的清单上却没有望远镜。康熙皇帝并非不知道望远镜,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用它来寻找新的天文发现,他认为用传统的仪器做一些实用的历法工作足够了。1773年,法国耶稣会士把从巴黎带来的望远镜作为礼物献给乾隆皇帝。由于担心皇帝轻视这件重要的礼物,传教士还专门写了一个说明书,表示这是西方最新的科学成果,乾隆也的确对望远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还特意让清宫造办处用各种工艺仿制出珍品赏赐给王公大臣和皇亲国戚。这架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就是当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经典之作。它材质为铜质,通体镀金,璀璨夺目。造型为单圆筒折射状,可抽拉四节。筒外壁细镌花卉纹和鸟羽纹,纹饰精美剔透,巧夺天工。并嵌椭圆形珐琅彩饰,上面饰花、草、鸟、蝶等,花纹优美和谐,观之,让人不禁赞叹不已。当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匠役中有西洋人。这架望远镜就是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与西洋工匠奉旨合作制造的。而且这架在工艺上不同寻常的望远镜同样还蕴藏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东印度公司以及在华商人的鼓动下,英王乔治三世派勋爵马戛尔尼组成了一个700人的庞大使团,前来祝贺乾隆皇帝的寿辰,期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马戛尔尼一行乘军舰“狮子号”从朴茨茅斯,携带了价值1300万英镑的礼品,于第二年到达大沽,然后乘坐木船沿着海河到达天津、北京。当时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避暑,马戛尔尼又做车来到避暑山庄,得以谒见乾隆帝。

    不过马戛尔尼的这次跋山涉水在清政府看来只是又多了一个朝贡国。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殖民地遍布各个大洲,国力完全可以和清抗衡,但清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没有把这些远来的国家放在眼里。不过英国对这次的访华却是极其的重视。马戛尔尼也带来了相当丰厚的贺礼,他们了解到清朝虽然物品丰盈,但科技等远不能与英国相比。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国力,马戛尔尼带来的礼品中,有19件是当时世界领先的科技产品。《掌故丛编》中列有礼品单:包括天球仪、地球仪、气压仪、望远镜等。这些足以代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近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一架望远镜非常精巧,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望远镜。但在清朝的官员看来,这些朝贡的礼品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乾隆在给马戛尔尼的上谕中说道:“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尔国制办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他还让清宫造办处拿出这架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给马戛尔尼观看,并做出一架一摸一样的回送给马戛尔尼,以显示我们的工艺和技术。他还让礼部的官员告诉马戛尔尼“尔国所供之物,天朝无不具备,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以此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开放天津等为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的建议。这本来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一次正面相遇,可惜的是盲目自大的清政府并没有把这次文明的往来放在心上,那些科技文明的仪器陈列在皇宫中。成为皇帝嫔妃们玩赏的物件。最有讽刺意味的是马戛尔尼还送给了乾隆皇帝一门加农大炮,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国人发现这门大炮还在箱子里锁着,已经锈迹斑斑。

    今天的我们已经远离了当年的自大与落后,当我们用专注的目光重新审视这架古老艺术品时候,会发现另一种美,这种美和人类伟大的古文明一样,能带给我们震撼。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被文化赋予了生命的灿烂之花,交汇在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的节点上,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制造它的艺术大师们追求细节极致表现时的美轮美奂。虽然在这一时空里它默默的渐渐的改变着它的样貌,但是它的内涵不会衰老,总是引领着人们走进那些追求细节巨匠的灵魂深处,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深邃、清澈和万众瞩目,所以细节的找寻注定是一种伟大的高雅。它让那些完美的元素永不衰老并且世代相承。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首先谢谢各位看官的关注和充满期待的“小抱怨”,呵呵!说实话,我知道一部新书如果前面写得太慢,有让读者失去耐心的危险。但我也有一点心得和各位看官说一说:

    一是本人第一次写东西,水平的确有限,想快,就怕粗制滥造,污染了各位的眼睛,辜负了各位的期盼。

    二是从08年开始看各种穿越,发现绝大多数主人公,都是一上来就莫名其妙的穿越了,或者死掉、或者半死、或者进入了诡异的洞洞……而且主角要么是历史系专业高材生,山下五千年无所不知;要么是工科、理科专业大拿,对于枪械、水泥、蒸汽机那就是白手起家、信手拈来;要么就是宏才大略,阅人无数,随便碰到一个人就是治世能臣、栋梁之才……可像我这种普通人一旦穿越了(假设)咋办?在那个空间没有网页万年历,根部不知道帝号加个农历几月初几换算成公历是某年某月某一天,那就不可能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会准确“预言”地震洪水一类的了!(假设你在当今教育体制下还有意识、有时间看看历史典籍而且能够烂熟于胸的话)对于现在各种科技成果我也只会熟练运用,可是对其背后的原理结构、发明过程等等一窍不通,怎么改变会一下子就把祖宗的历史来个三级跳呢?仔细想想,我现在有机会去穿越都不敢,去了就是低能儿呀!会用火镰不?会写繁体字(正体字)不?会说文言文不?会看小篆隶书不?最基本一点,给你一套从里往外的旗袍马褂一类的,你会正确的穿起来吗?我的答案是:一概不会!现在穿了,那就是猴子一枚,等死好了!

    三是我追求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穿越,也就是说,历史是由每一个偶然的小节串联起来的。穿越的那一刻,你所面对的应该完全是历史原来的样子。所以,每写一章,本人会用一到两天的时间来查阅大量书籍,找到那个时候原本真实存在的那些人、那些事,从真实开始,才会有戏说,才会有改变。加入你穿到一个你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够按照你预想的轨道去发展的历史,那我估计,这个历史至少是被别人穿越过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不敢草草动笔,有时候就为了一个历史中的小东西,会用百度超找上百次,而由它引发的附带知识的扩展,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一句话,一切从真实的历史开始,这个准备过程会有点慢。话又说回来,各位读者看我的小说是抬举,是一种娱乐,所以没有必要迁就我的各色和执着,毕竟各位的点击一直在给我鼓励,让我前行!

    最后,诚挚的道歉,更新太慢、情节进展也很缓慢,归根结底还是本人水平有限,诚挚道歉一百次!哈哈!请各位看官多多包涵,相信我,后面我会做的更好!争取不让你们失望!而且,这部小说绝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谢谢大家!

附09——关于写作习惯的调整

    各位读者大大:

    经过半个多月的尝试,准备在写作方式上做一个小小的调整。以前会把那些在正文中不好体现的东西作为附件发送上来,后来发现这样做,往往会一股脑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直接粘贴复制,没有深加工和个人的理解及修改。今后会多使用正文中标注尾注的方式,限于篇幅也只能自己先把大量资料消化提炼后概括出来送给大家,虽然麻烦,但是确实对读者更加负责。所以,还请各位大大在阅读正文的时候,也多加关注正文的附注(附在正文的最后部分),会对作品的理解有所裨益。另外,遇到一些生僻字,本人会尽量加注音标,方便您的阅读!

    谢谢关注!

    求支持!求推荐!求收藏!求书评!谢谢!您的鼓励对任何一个新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附10——关于节奏偏缓的一点狡辩

    尊敬的各位读者大大:

    写了二十万字了,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到了正文第一卷的一半,本来后面还要至少有个**卷的样子呢……

    今日几位读者在不同网站本书的品论区似乎不约而同的有一点抱怨,让作者十分开心,因为这说明各位大大真的在关注我的小文,也许这个人群每个网站不过三四十人,最多的第一家最大网站是100出头,最少的有一家是一位收藏。但无论人数有多少,每位看我的文字的读者都值得我的最高尊重,所以无论点击率多少,本人都一直在更新。感谢各位!

    现在说说本文现在的节奏安排原因:

    首先,本书一开始拟定的题目就是《康熙世界史》,后来在一些站点改成《梦穿康熙换乾坤》,是为了增加读者来第一次点击兴趣。但是文章整个的架构却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一百年的历程,通过穿越来改变这个时期大清与西方的交流阻隔、本末倒置,而后转换乾坤,引领一个新世界。如果您有耐心看过本书的第一卷中《引子之福佑寺》一章,您应该会有印象——曾弘毅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之后,对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的理解:360多年前的中国,其实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其次,现在穿越而生的曾弘毅,作为一个两岁不到的孩子,想要登基,或者风云突变的来一下子而后另起炉灶,除非他自己随身携带坦克大炮或者传送器之类的,否则怎么对付朝野上下?胎穿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果要这样,还不如开着坦克突入荒郊,一阵电磁炮之后,连人带车去了大清翻天覆地算了。可就是这样,一部坦克车的柴油够跑上几百公里而已,自携弹药也就几十发而已吧,后面则么办?传送器?那我就不写历史文了,干脆玄幻更yy!而要是想天马行空的去肆意而为,不是作者的本意。

    最后,两岁的玄烨已经开始潜移默化的在改变清初顺治朝的面貌,表面的顺理成章,背后却一点点积淀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变数,比如孝庄皇太后,比如顺治帝,还有宗室、满臣、汉人,以及洋人……也许突然一个清晨醒来,您就会发现“风雨欲来风满楼”了。再者,本文的一个新意之处还没有到来,本卷结尾之处或者第三卷上半段会逐步引出,那才是作者处心积虑要好好表现出来的本文的一个亮点和拐点,希望您能在这漫漫长路中坚持到底!

    等到三十万字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卷的一半左右吧,慢慢来吧。希望您能有耐心支持曾弘毅走下去,谢谢!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很多人一直对清史和旗俗有一个疑问,就是清代旗人为什么会自称“奴才”。这个我在璩璇阁的课程中曾经讲过,旗人所在的八旗制度,是一个十分繁杂的阶级构成,根据入关前的习惯,在阶级构成内具有直接上下级关系中的下级人,在上级人面前,都要自称“奴才”。不过,也并不是说所有时候都要称“奴才”,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

    总体来说,清代旗人奏折的自称有两个,一为“臣”,满文作“amban”;一为“奴才”,满文作“aha”。这两个严格对应,汉本为“奴才”时,满本必为“aha”。不过,什么时候使用臣,什么时候使用奴才,其使用条件因为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简单来讲分为两个时期,即清初到高宗时期“未定型时期”,和高宗之后的“定制时期”。[[[cp|w:250|h:190|a:l|u:/chapters/201310/23/29744886351813139592]]]【清初至高宗的“未定型时期”】

    由于八旗制度带来的身份差距,导致“奴才”一词在八旗内部经常出现。清初至高宗时期的称奴才的情况,主要有几下几种:

    1.上三旗旗人对皇帝的自称。八旗制度以旗主为其最上层,所谓上三旗,即皇帝亲统之旗,简而言之,上三旗的旗主即皇帝本人。故而上三旗旗人作为皇帝的直属旗人,处于属人(满文harangga)的地位,在给自己的属主奏事时,自然要称“奴才”。

    2.上三旗包衣对皇帝的自称。上三旗包衣隶属内务府,服务于内廷,也自称“奴才”。

    3.下五旗旗人对本旗旗主王公的自称。与上三旗不同,下五旗采取诸王的分封制度,下五旗正身旗人也成为他们的属人(harangga)。《文献丛编》内有《雍亲王致年羹尧书》(第一辑),内容即是因为年羹尧没有称奴才,而受到未继位的雍正帝的申斥。(年羹尧在康熙年为雍正帝属人)

    4.下五旗包衣对诸王的自称。同上三旗包衣对皇帝。

    5.汉臣的谄称。从清初的时候便有很多汉臣以谄媚皇帝的心理,在奏折上自称为奴才。这种情况在高宗朝之前并没有严格制止。

    虽然我们总结了以上五条,但是这时期旗人称奴才的情况,还比较混乱。公事、私事皆称“奴才”,而且有的时候皇帝会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如世宗雍正帝就曾经将镶黄旗汉军高其位的称奴才奏折进行批改,将其自称的“奴才”改为“臣”,也是常见的情况。所以我们称其为“未定型时期”,这时期比较混乱。

    【高宗之后的“定制时期”】

    高宗乾隆帝时期,清代的各种制度渐渐厘定。于是清代旗人对于“奴才”的用法也正式确定。大题有两个趋势,第一,是皇帝作为“八旗共主”的凸显,第二是公私的区分。

    1.皇帝作为八旗共主。众所周知,清代八旗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统一性质,私属的情况较多。从太宗、世祖、圣祖三代帝王陆续打消下五旗王公的旗权,终于在世宗雍正帝的时期,皇帝确立了“八旗共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以前下五旗旗人仅仅作为本旗王公的属人而自称奴才,现在面对“八旗共主”,自然也就要称奴才,这就加强了皇帝对八旗人丁的约束。

    2.确立公私的区别。见《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壬申条:“谕军机大臣等: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于是正式确定,旗人大臣在公事褶子里称臣,在私事褶子里称奴才。

    3.汉军与满洲同,公事称“臣”,私事均称“奴才”。见《高宗实录》乾隆六年十二月己酉条:“谕军机大臣等……张广泗系汉军……原为一已私事。摺内应写奴才。”这是将“旗人”这个团体统一化,以便出现特例。

    4.禁止汉臣称“奴才”。

    伴随着高宗对于称臣、称奴才的定制,他也对奴才这种特殊称呼进行了一种解释,见《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丁卯条:“臣仆本属一体,均系奉上之称字义虽殊,其传则一。满汉臣工自称,固有不同。然遇部院章奏,虽满洲大员,亦一例称臣,而满洲督抚奏地方公事亦然,并非以奴才之称之为卑而近,称臣为尊而远也……朕抚御臣民,并无歧视,而朝廷体统,本自尊严。又岂因臣下之称奴才而尊崇有加?称臣而体制有减乎?”借此来安抚汉臣,并且把话说的很清楚,臣和奴才,只是称呼不同,跟尊卑、疏远无关。

附12——潜力频道推荐和打赏终于在榜!

感谢各位亲们长久以来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封面是在是没有办法,连续申请两个月都是无果而终。争取早日脱光!谢谢支持!还请继续哈,嘿嘿!

附13——阎崇年、李亚平对努尔哈赤的评价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历史上,女真人可以分为生、熟两种。

    努~尔哈赤对关外各部落就实行了统一,和今天一样,当时关外已有女真、鄂温克、赫哲、蒙、汉、回等民族村庄和部落,其中女真各部落按照汉化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生女真(如完颜部)和熟女真,熟女真就是指汉化程度较高的,努~尔哈赤的部落本是建州女真的一支,也是熟女真。熟女真从历史上来说,也就是唐朝时期的高句丽,后建立的渤海国,唐朝时候渤海郡的边民百姓。他们是全面接受汉化的。注意,高句丽是明末熟女真的祖先,而不是高丽棒子的祖先,高丽棒子是在高句丽灭亡200年后才出现。

    而生女真,因为居住的地方离中原较远,所以汉化程度较低,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在历史上建立了金朝,后来完颜部的主体基本上被汉人同化,融入汉族。

    努~尔哈赤首先统一的是满洲附近的女真、鄂温克、赫哲各部落,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把八旗人户都编入作战体系中,成为最早的满洲八旗,那时在东北还生活着蒙古部落,还有汉人和**的村庄,**哈赤统一这部分人群也都相继编入八旗,从13副铠甲起兵,到6万4千人直至入关时的20万人,队伍迅速扩大。这里面成分是很复杂的,旗人里面有女真、蒙古、汉、赫哲、鄂温克甚至还有俄罗斯人。为了便于管理,入关后,皇太极将八旗扩编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没有厚此薄彼一说。只有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统一由清朝皇帝掌握。称为上三旗。其余称为下五旗。

    清王室的封建皇权意识极强,对旗人从发型、服饰、言行、实行奴化,旗人刮净头发前部仅留后部梳辨,马蹄袖是效犬马之劳、朝珠是马缰、背上的补丁是马鞍、头上的花翎是马鞭等等。意思就是为皇上效犬马之力。满文发展的时间不长,也是**哈赤借鉴蒙古文创立的。

    八旗内部等级森严,分为少数上层的王公贵族和占多数的下层旗人,下层旗人对王公贵族有强烈的依附关系,旗人家属也置于佐领的管束之下。“夫佐领之管所领下人,无异州县之于百姓”。在称谓上,旗人称呼

    “佐领大老爷、骁骑校二老爷”

    因为旗人本身的组成复杂,既有满洲部落的人,也有蒙古人和汉人,因此清朝初年提出了旗民制度,“不问满汉,只问旗民”,这里说的“不问满汉”,意思是说不论你是来自满洲的人还是来自蒙古或是来自汉地,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入了旗籍,就算做旗人,没有入旗籍的,就是民人。

    旗人制度本身是一种奴隶制,下层旗人是上层王公的奴隶,王公贵族又是皇帝的奴仆。八旗军队就是皇帝的近卫军。清朝将八旗军队看成是维持皇权统治的核心力量。清朝初年,在上层统治阶层中,统帅八旗的王公贵族占据主体。上层的王公贵族,成分多是当年被**哈赤收服的各部落的首领家族,或是投靠**哈赤的军队首领的家族,皇帝家族通过与这些家族结亲,形成血缘关系,构成了上层的贵族阶层。王公贵族们本身的民族成分也很复杂,有蒙古人,有汉人,有女真人,有回人,这些贵族家族就是统帅个八旗军队的首领,普通的旗人就是隶属于各自首领家族的奴才。清末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出身蒙古八旗的王公。康熙的母亲,则出身汉旗的贵族。

    1644年清政权入关,把燕京确定为首都,在京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大致相当于现在东城、西城的内城,只许八旗的将士及家眷居住,原来住在内城的百姓,被迁移到京师外城——大致相当于今天崇文、宣武两区。北京的内城事实上一个大兵营,皇城在中间,周围就是驻扎的八旗旗人。

    八旗的设置,随后成了清代始终贯彻的制度。它把世代的旗人,严格地圈定在当兵吃粮饷的惟一人生轨道里,禁止他们从事除当兵之外的一切职业,不许他们做工、务农、经商以及从事一切其他职业,这虽然有助于政治基石的牢靠,也防止了旗人与民争利,但是,也造成了创建这种制度的人预料不到的社会难题。

    在八旗制度下,旗人的出路只有两条,第一是挑补当兵,第二是有文化的选拔从政当官,此外就成为八旗闲散,靠父兄的俸饷过寄生生活。

    从乾隆年间起,“八旗生计”问题愈演愈烈,叫所有的清代统治者伤透了脑筋:旗人“人口增加,而兵有定额,饷有定数,既不能无限制地增饷,又不能放松正身旗人参加生产劳动的限制”,于是,补不上兵缺的旗籍子弟越来越多,只好眼睁睁地失业赋闲,成为“闲散旗人”,这不仅导致许多下层旗人日益明显地走向贫困化,还使入关之初异常精锐剽悍的八旗劲旅,渐渐失去农商技能,滋生了惰于劳作、荒于嬉戏的积习。到了清末,由京师八旗贵族、军官、士兵、苏拉、家眷等等所组成的人们共同体,总人数已多达60万左右,社会上习惯以“旗族”来称呼他们。在京城“旗族”人丁日趋繁盛的情况下,“八旗生计”的问题对于走投无路的穷旗人们来说,已经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清代中叶以后,一般的旗人生活上日益贫困。清人周洵谈到成都驻防旗人“多有数支子孙共食其祖遗之一分马甲者,至……前清中叶以后,穷褛不堪者居多,因房屋为官给,甚有摘拆瓦柱,售钱度日,仅留住一间以蔽风雨者。”咸丰十一年,成都将军崇实任内甚至采取筹款施粥的方法拯济八旗孤贫。由于生活贫困,不少八旗闲散一生无粮饷收入,贫不能娶妻生子,严重地影响旗人人口的增长。从康熙六十年到光绪三十年(1721一1904年)一百八十三年之内,成都旗人的人口约增长4.2倍,同期四川省人口增长24.1倍。当时的精锐部队健锐营八旗还是护军八旗都感到日趋艰难。流传的一曲旗兵歌谣为证:“今晚月儿怎么那么高,骑白马,跨腰刀。腰刀快,剁白菜,白菜老,剁皮袄,皮袄厚,剁羊肉,羊肉肥,剁毛贼,光着脚丫上八旗,没马褂干着急,当了裤子买炕席,豆汁饭就萝卜皮儿,看你着急不着急。”

    清朝末年,旗人之间长期的通婚,共处,旗人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当时有人提出了旗族的概念,清亡后,再也没有了旗民之分,昔日的旗人和民人大量的通婚融合,后来这些旗人的后裔,被称作满族。

    这就是满族的由来。一个民族,总是以某种纽带作为判断标准。大家都知道汉族是以文化作为纽带,犹太人是以母亲血缘和宗教作为纽带。满族的纽带不是文化或是血缘,而且八旗,只要是昔日旗人的后裔,就是满族。旗族本身是八旗内部蒙古汉回女真各民族成分融合的一个民族,满族则是旗族进一步跟其他的民人融合的产物。

    我谈这些,是针对国内的一些存在狭隘的历史民族偏见的大汉族主义者。有人说清朝是民族压迫,满族压迫汉族。我认为这个说法不确切。

    若说民族压迫,元朝的四等制和日本占据朝鲜和台湾时期的分等制是符合条件的,那是以民族归属为标准,将人民划分成不同等级的集团,高等级的民族集团在整体行为上对低等级的民族集团存在欺压关系。高级民族比低级民族享受更多的权利。

    但是清朝不同。旗人集团并不存在整体上对民人的压迫关系。要把上层旗人集团和作为前者的奴隶的下层旗人集团分开来对待。旗人本身的身份并不能享受特权,只有贵族爵位和高官阶才能享受特权。

    清朝的前期,国家的上层统治者由上层旗人中的王公贵族和少数民人出身的大官僚组成,他们是这个国家的特权阶层。到了中后期,民人出身的大官僚渐渐就占据了上层统治阶层的主体,清朝后期任命的总督和巡抚,民人出身的占95%以上。

    就国家的上层统治阶层的成分构成上来讲,清初是旗多民少,清中是旗民各半,清末是旗少民多。但无论何时,能跻身统治阶层的旗人,也只是那些出身王公贵族或者是科举高中的少数旗人,大多数下层旗人,只是被统治的对象。

    清朝就是一个上层贵族旗人+民人中的大地主大官僚集团联合执政的一个政权,这个政权的核心是皇室贵族。广大下层的旗人和民人,都是他们的压迫对象。

    旗人中真正有特权的,只是极少数的王公贵族家族和科举作了大官的,大多数下层旗人不过是他们的奴隶。他们的境况还不如普通民人。民人有自己的人身自由,旗人没有,旗人的人身关系是被限制在他们侍奉的贵族家族下的。在生活上被限制在驻地,职业上只有三种选择:当兵、科举、失业,旗人们没有务农、从商、手工业的权利,也没有自由选祖居驻地和迁徙的权利。关于刑律,在清初,旗人犯法所获得刑责要比民人轻,因此激发了旗民矛盾,于是从雍正朝改革,加重了旗人的刑律,旗人在法律上的优势也没了。

    旧北京城里的下层贫苦市民阶层,基本上都是旗人。北京城里有钱的,除了大官和王公贵族,就是山西和山东的商人。八旗的兵员固定,数额有限,科举上旗人也没有高于民人的特权,旗人中的大多数出于常年失业的状态,一般的民人如果不当兵不中科举,还可以从事手工业农业,或者经商,旗人们则只能干瞪眼。旗人们只能偷偷摸摸的做点小生意,或者靠亲友接济,再不然就只能去做喇嘛,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他祖上是乾隆的兄弟和亲王,他是第八代孙,因为清朝的爵位递减制度,传到他祖父的时候就已经吃不饱饭了,清朝规定有爵位的人不能考科举,他祖父放弃爵位,考科举获得了一个职位,但是到了启功这一代,他父亲早亡,启功家于是破产了,启功年幼时,只得去做了喇嘛,混碗饭吃。

    清代的时候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旗人靠民人亲戚接济。旗人里面有很多都是汉人八旗,这些汉人大多是早年移民东北的山东人,他们在山东有很多亲戚。因为旗人内部通婚,所以很多旗人与山东人都能扯上亲戚关系。那时候很多山东民人靠着与旗人亲戚的关系到北京做生意,他们的旗人亲戚因为不能经商,所以一旦经济上有了困难,就只能靠民人的亲戚救济了。

    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当国家需要打仗的时候,民人可以逃难,旗人是不能逃的。直至清代末年,在八旗下层官兵的心间,早年间形成的为爱国护民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不得捐躯国事死于窗下为耻”的观念,依然是相当牢固的。直到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及其以后几十年间,八旗将士前仆后继、浴血抗敌的事迹,仍然在各类史书上多有记载。旗人们即使家徒四壁,也要自费购置兵器战马,不忘国家重托,上战场打仗,他们嘴上常常挂着的口头语儿,还是那么一句落地有声的硬话:“旗兵的全部家当,就是打仗用的家伙和浑身的疙瘩肉!”他们一贯地忠勇可敬,饥寒困苦并没有磨损了他们世代相传的爱国报国之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即庚子年,为反抗八国联军的疯狂入侵,八旗军人们为护卫祖国的首都而喋血奋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场景。著名作家老舍的父亲永寿,也就是在这一场战斗中尽忠殉国的。

    清朝是一个封建制与奴隶制皆有的皇权社会,骑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是那些王公贵族和大地主大官僚。旗人中的大多数下层旗人,和广大的普通民人一样,是被压迫的对象。而且下层旗人的奴隶身份更加确定,处境和权利还不如民人。满清贵族把广大下层旗人作为他们打仗的奴才,他们身上背负的苦难更加深重,他们世代是王公贵族奴役的奴仆,他们不能自由迁徙,不能自由择业,不能自由通婚,人身关系上也是贵族的家奴,经济上贫困,最糟糕的是他们连经营致富的权利也没有,除了打仗作炮灰,或者去考科举,他们什么也不能做。

    把少数骄奢淫逸的旗人贵族和汉人大地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说成是满族整个民族对汉民族的压迫,对于满族同胞来说是非常不公正的。我要为满族鸣不平,大多数的下层旗人没有压迫过谁,他们自己反倒是被压迫的奴隶。清朝晚期上层贵族和官僚们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满族的头上,更不能归结于所有旗人的头上。八旗官兵在鸦片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等战斗中,是为了国家作出惨烈的牺牲的。

    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使然,民族的自尊自爱自强,是一种好民族主义。但是如果把它演变成笼统的排外或是仇恨,就很是糟糕。不仅是今天的大汉族主义或是排满主义很糟糕。

    理不清责任关系和责任人,因为一些事一些人而牵连整个无辜群体,这是一种蒙昧和野蛮的体现,我把这种野蛮蒙昧称作笼统盲目的清算论。

    笼统盲目的清算论是历史上是很有市场的,历史上的株连九族,就是代表,一个人犯了罪,他的儿子家人子孙后代还有朋友邻居都要受到株连。

    古代一个人如果犯了某些重罪,他的子孙后代都要发配边疆世代为奴,或是满门抄斩。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很野蛮的,一个人的罪行要他个人承担,怎么能延祸子孙呢?一个无辜的孩子怎么可以为他上辈人的罪责而负责任呢?一个人怎么可以要为他某个朋友的罪行而负责任呢?这实在是野蛮的暴行。那是我们人类处于低级的野蛮时代的蒙昧体现,是现代文明法治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事情。所以弘毅才一定要解救孙狗子,一定要挽留星保。

    株连九族现在没有了,然后现在的世界,笼统盲目的清算论还是继续存在了下来。还在继续有人用这种野蛮蒙昧的笼统清算论去处理事物。

    晚清政府的无能,能算作满族的无能吗?那么明末王朝的**无能,是不是可以看作整个汉族的无能?这笔帐是应该算在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头上,还是统治者所属的民族头上?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旗人贵族和汉人地主官僚,而不是满族,一些人把责任推卸到满族身上,有失公正。

    有人说满族是落后民族,文化落后。我要说这也是偏见。不错,游牧部落的文化的确比不上中原的知识分子。然后满族不能等同于游牧部落。满族是一个汉人蒙古人女真人融合出的民族,本身就吸收了很多的汉人,在清朝建立后更是迅速的汉化,清代整个体制系统主要都是沿用中原王朝的体制,传承的是儒家文化,任用的是汉人中的知~识分子,科举学的是儒家经典,皇帝上学学的是四书五经,整个清朝在文化上仍然是继承的中原的文化道统。乾隆朝的时候,已经有十之**的旗人将领不识满文满语,对于六韬武略倒是如数家珍。

    清朝的历史,清朝的政治,清朝的社会发展,是各民族一同书写的。晚清朝廷的无能,官僚系统的**,中国农业文明面对西洋工业文明的脆弱,封建宗法和儒家礼教对人们的束缚,这是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深深反思的事情。

    辛亥革命摧垮了清政权,终止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伟大的社会进步。但是由于其后统治者自身的局限,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推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反满”情绪风行于市,满族群众遭到空前的歧视虐待,侮辱嘲弄,甚至殃及生命。满族人抬不起头,为逃避民族歧视,不少人隐瞒民族成份,有的被迫更名改姓。这是何其的不公。

    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弱点。狭隘自大的大~汉~族~主义是要不得的。

附15——随想

    写作不易,当起点的潜力更不易!两个月前,满怀着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度,走进了起点。两个月后。背负着对的绝对信任,挣扎在潜力。也许,我不是当网文作家的材料,可我,有一个改变自己的雄心。两个月前,我对清史一穷二白,两个月后,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已经成为一名清初顺治朝后半段历史的忠实爱好者。实体书资料、史料花去我两个月的工资,无所!登录小作书评区逐一答谢前来捧场的兄弟姐妹占去我原本就不多得空下时间,愿意!每天半夜码出三四千字,可这之前的三四个小时全是在书本和网络中搜集这区区几千字的素材和灵感,还有伏笔架构,我无悔!……只有一点,作品的人气始终上不去,这,我谁也不怨,谁也不怪,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还不到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摧残不了我要努力和起点a签的雄心壮志。如果写到600万字还不行,那我就写到700万字,还不行,我就改了重写!因为,我选择的题材,应该被对历史负责的读者所看到,有所启迪,那就够了!我会努力的,虽然一直在潜力潜着……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857/ 第一时间欣赏梦穿康熙换乾坤最新章节! 作者:弘毅知难所写的《梦穿康熙换乾坤》为转载作品,梦穿康熙换乾坤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梦穿康熙换乾坤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梦穿康熙换乾坤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梦穿康熙换乾坤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梦穿康熙换乾坤介绍:
梦穿康熙朝,勉力换乾坤!一个普通的当代公务员,混迹职场,感悟爱情,却横遭变数——一场大梦,醒来被穿越,变身婴儿,竟是玄烨!梦醒时分,不知身在何处,宦海沉浮,世界纵横……。于是,在两个本该没有交点的平行时空,开始了一场重写世界史的艰苦决绝。本书有传统YY,有后宫香艳,有朝堂恶斗,有战场厮杀,有技术改革,有传统颠覆,还有国际政治的血雨腥风……也许,即使平行的时空,也会在某一个历史的瞬间交汇……值得一看! 感谢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梦穿康熙换乾坤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梦穿康熙换乾坤,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梦穿康熙换乾坤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